2024-11-04 焦點.健康知識+
搜尋
眩暈
共找到
163
筆 文章
-
-
2024-10-20 焦點.長期照護
張慶光/保命防跌可以這樣做
最近名嘴張友驊不幸跌倒病故,引起大家對老人跌倒問題的關注。事實上,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每年約有三分之一的高齡者會經歷一次或多次跌倒事件,而這些跌倒事故輕者可能皮肉流血,重者可能導致骨折、頭部受傷,甚至死亡。如何預防老人跌倒是非常重要的議題。老年人為什麼容易跌倒?這涉及生理、心理和環境等多方面因素。以生理狀況而言,隨著年齡增長,長者的肌力、平衡感和反應能力逐漸下降,若同時有骨質疏鬆、關節炎和視力減退等問題,更進一步增加跌倒風險。尤其是下肢肌力減弱會使站立或行走難以保持平衡,失去重心。另外,許多高齡者患有三高等慢性疾病,這些疾病可能會影響他們的平衡能力或導致眩暈。此外,某些藥物,特別是鎮靜劑、降壓藥和抗抑鬱藥,可能會引起副作用,影響意識或肢體協調,亦會增加跌倒的風險。從心理層面而言,曾經有過跌倒經驗會讓老年人產生「跌倒恐懼」心理,為了避免再次發生跌倒而減少身體活動,如此一來反而進一步削弱體能與平衡能力,形成惡性循環。生活場域的不安全也會增加老人跌倒的機。如何做好防跌保護呢?建議可以從個人穿著、家居及公共空間的改善著手。以鞋子為例,很多高齡者在浴室跌倒,一雙有良好防滑效果的拖鞋便能防止老人因地面溼滑而跌倒。外出時應選擇合腳、防滑的鞋子,避免穿著過高的鞋跟或容易磨損的平底拖鞋,以確保行走時的穩定性。為防止頭部及髖關節因跌倒而骨折受傷,現在也有廠商研發出具吸收撞擊緩衝材的頭部物保護帽,及可自動彈出保護氣囊的防摔背心。對於行動不便或平衡感較差的老人,則建議適當使用助行器、拐杖、助步車等,有效減少跌倒風險。根據國健署統計,長者跌倒受傷地點52%發生在室內,家居環境的防跌措施不容忽視。以浴室而言,除了浴缸或淋浴空間的防滑墊,也可考慮用透明防滑劑施作在整個浴室。另外,為防止老人從馬桶起身或久站不穩,浴廁也必需安裝適當的扶手。居室空間可能有一些段差或階梯,可考慮設置斜坡板以減少絆倒風險。社區公共空間的設計和改善也對防跌至關重要。社區內道路和建築應設無障礙通道,並盡可能減少騎樓或樓梯間的雜物堆積。在城市規畫上應考慮多設置公共座椅,讓老年人在感到疲憊時有地方可以坐下,避免因體力不支而跌倒。科技進步則為預防老年人跌倒提供了更多創新的解決方案,如跌倒自動偵測系統,可在老人跌倒時自動通知相關人,以確保老年人在跌倒後能得到及時幫助。智能燈光系統、語音控制設備等智能家居技術則可以自動調整光線、檢測異常動作,甚至在老人跌倒後自動報警。也有科技公司正在開發針對老年人的虛擬實境(VR)訓練系統,這些系統可以通過模擬不同場景,幫助老年人提高平衡感和反應速度,進一步預防跌倒。老人跌倒問題是全球性挑戰,防跌不僅需要個人和家庭的關注,更需要社會和科技的全面介入。通過改善個人穿著、家居環境及社區設施,並結合科技的應用,可以顯著降低老年人跌倒的風險,提升他們的生活品質和安全感。關心老年人的安全,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承擔的責任。
-
2024-09-06 養生.聰明飲食
中醫師點名「4大發物」少吃為妙!對應病症一次看 水梨、麻油雞都入列
 《說文解字》中記載「發,射發也」,後來「發」字引申為「生長、發生、送出、開展、引起」等義涵。而從中醫觀點來看,「發物」則泛指「促使身體耗散熱量、誘發疾病的食物」,若未適時適量的攝取,容易造成體內發炎、過敏、代謝異常、免疫力下降,因而使舊疾復發或新病加重。 發物因人而異 適量食用避免傷健康 中醫師蔡明兌說明,發物也是食物,之所以會引發疾病,便是取決於不同的食物偏性、作用在不同體質身上,簡而言之,發物是相對而非絕對、因人因病因時而異,因此若不諳食性或不了解自身體質就可能因誤食或過食而誘發疾病。若有相關病症及對應體質應儘量避免或適量食用: 1、生冷食物如西瓜、絲瓜、冬瓜、生菜、生魚片、水梨、冰飲等,因其寒涼滑利之性會損傷陽氣,並降低系統運作動能,若屬氣虛、陽虛體質,原本就因元氣不足而容易出汗、常感疲倦乏力或手腳冰涼,需特別注意此類食物。  2、辛辣刺激、熱性食物如蔥薑蒜、辣椒、桂圓、荔枝、榴槤、燒烤煎炸、麻油雞等,容易助熱動火、傷津劫液,使出血、發炎或感染加重,因此在急性期應減少攝取;另外若屬營養不足而易眩暈的血虛體質,或體內津液不足而易口乾咽燥、手足心熱、便秘的陰虛體質,因體內陰血虧虛,也不宜食用此類食物。  3、高脂、高糖分食物如甜點、油炸、起司、加工食品等,具有黏滯、肥甘滋膩之性,會弱化體內新陳代謝循環,因此痰溼體質不宜多食,易加重形體肥胖、排便不暢、下肢水腫等症狀,並有罹患心血管疾病及三高之風險。 4、異種蛋白食物如雞蛋、蝦蟹、海鮮、鵝鴨等,較容易引起過敏反應(發斑、發疹、起水泡等),因此皮膚敏感、瘡瘍患者需小心攝取。  日常食用這些食物 營養更加分 蔡明兌分享,根據中醫觀點,平性食物較平和,日常飲食應多攝取此類之原型食物,包含:穀類(糙米、白米、麥等)、蔬菜(地瓜、玉米、青菜、胡蘿蔔、南瓜、山藥、木耳)、水果(蘋果、葡萄、香蕉、芭樂等)、豆蛋魚肉(豆腐、鱸魚、鮭魚、雞肉等),維持均衡、多樣化飲食並注意調味適中,吃得快樂、營養滿分!  
-
2024-09-06 養生.聰明飲食
「4種水果」對降血壓有幫助!營養師大推其中這1種入菜比直接吃更好
台灣是水果國王,一年四季都有非常好吃的水果,其中的番茄、柑橘類像是橘子,還有香蕉和莓果類,都對於降血壓有幫助。台北市營養師公會居家照護營養師程涵宇說明這4種水果的營養成分,以及如何幫助降血壓。 1、番茄降血壓營養素:鉀、茄紅素。降血壓效果:番茄富含鉀、茄紅素等營養素,鉀能夠加速排除血中所含的鈉,幫助降低血壓,尤其重口味飲食喜好及血壓偏高的人,更應增加鉀的攝取。研究發現,番茄可以提升食物的天然風味,更正大部分人吃太鹹的問題,有助降血壓;茄紅素則可以降低壞膽固醇,避免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預防高血壓的併發症。如何吃:番茄最適合入菜食用或是打成番茄汁。研究發現,烹煮番茄時,加醋可幫助水解切斷碳與碳之間的連結,加油能讓油溶性的茄紅素溶解,加熱把細胞壁破壞,經過加油、醋及加熱的過程,能夠釋放出多7倍的茄紅素,而橄欖油的效果比沙拉油好。 2、柑橘類降血壓營養素:類黃酮。降血壓效果:檸檬、柳橙、橘子等柑橘類水果,都富含類黃酮抗氧化劑,可以增加血管彈性,保持血管暢通,有助血壓穩定,也具有防止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氧化作用,降低動脈粥狀硬化,預防罹患高血壓、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如何吃:柑橘類水果除了直接食用外,也可以當作提味的調味料,例如煎魚後淋上檸檬汁或柳橙汁,可以減少鹽分的攝取。 3、香蕉降血壓營養素:鉀。降血壓效果:香蕉含有大量的鉀,一個中等大小的香蕉,含有大約422毫克的鉀。鉀對於控制高血壓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鉀可以減少鈉的作用,並減輕血管壁的張力,有助穩定血壓。根據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成年人每天應攝取4700毫克的鉀。如何吃:香蕉適合當作點心,也可以加入低脂牛奶、優格,製成香蕉低脂牛奶、香蕉優格。 4、莓果類降血壓營養素:花青素。降血壓效果:草莓、藍莓、蔓越莓等莓果類,富含花青素及水溶性多酚類成分,是一種強力抗氧化劑,能夠有效幫助血管暢通、控制血脂及血糖,降低罹患高血壓的風險。根據《美國臨床營養期刊》一項涵蓋15萬人的研究發現,每星期喝1杯草莓汁或藍莓汁,可以降低8%的高血壓風險。如何吃:莓果類直接吃,可以攝取到最多的花青素,也可以打成綜合莓果汁或莓果優酪乳,或是灑在沙拉或優格上延伸閱讀: ·善用1中藥材,促進血液循環,能改善高血壓造成的眩暈 ·高血壓不敢喝湯,專家教「簡單2方法」防血壓暴衝! 1食物多吃也有助降血壓
-
2024-08-30 養生.聰明飲食
避免病從口入,不同體質怎麼吃?4類常見「發物」對應體質及避免吃的食物
《說文解字》中記載「發,射發也」,後來「發」字引申為「生長、發生、送出、開展、引起」等義涵。而從中醫觀點來看,「發物」則泛指「促使身體耗散熱量、誘發疾病的食物」,若未適時適量的攝取,容易造成體內發炎、過敏、代謝異常、免疫力下降,因而使舊疾復發或新病加重。先了解自己是哪種體質自然界萬物皆有屬性之分,中醫依據食物中所含成分及作用於人體所產生的反應可分為寒、涼、溫、熱、平五種性質:偏寒涼性味的食物可清熱降火,像是消防隊可以為體內平衡燥熱,但若太過或作用在體質偏虛寒的人容易造成水災氾濫、機能失常;偏溫熱性味的食物可助陽散寒,如同啦啦隊能提升體內循環,但若過量或作用在體質偏燥熱的人則容易造成機能亢奮、發炎上火、消耗內存。發物也是食物,之所以會引發疾病,便是取決於不同的食物偏性、作用在不同體質身上,簡而言之,「發物是相對而非絕對、因人因病因時而異」,因此若不諳食性或不了解自身體質就可能因誤食或過食而誘發疾病。4類常見發物對應體質及避免食用食物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認識常見發物類型,若有相關病症及對應體質應儘量避免或適量食用:生冷食物:如西瓜、絲瓜、冬瓜、生菜、生魚片、水梨、冰飲等,因其寒涼滑利之性會損傷陽氣,並降低系統運作動能,若屬氣虛、陽虛體質,原本就因元氣不足而容易出汗、常感疲倦乏力或手腳冰涼,需特別注意此類食物。辛辣刺激、熱性食物:如蔥薑蒜、辣椒、桂圓、荔枝、榴槤、燒烤煎炸、麻油雞等,容易助熱動火、傷津劫液,使出血、發炎或感染加重,因此在急性期應減少攝取;另外若屬營養不足而易眩暈的血虛體質,或體內津液不足而易口乾咽燥、手足心熱、便秘的陰虛體質,因體內陰血虧虛,也不宜食用此類食物。高脂、高糖分食物:如甜點、油炸、起司、加工食品等,具有黏滯、肥甘滋膩之性,會弱化體內新陳代謝循環,因此痰溼體質不宜多食,易加重形體肥胖、排便不暢、下肢水腫等症狀,並有罹患心血管疾病及三高之風險。異種蛋白食物:如雞蛋、蝦蟹、海鮮、鵝鴨等,較容易引起過敏反應(發斑、發疹、起水泡等),因此皮膚敏感、瘡瘍患者需小心攝取。而根據中醫觀點,平性食物較平和,日常飲食應多攝取此類之原型食物,包含:穀類(糙米、白米、麥等)、蔬菜(地瓜、玉米、青菜、胡蘿蔔、南瓜、山藥、木耳)、水果(蘋果、葡萄、香蕉、芭樂等)、豆蛋魚肉(豆腐、鱸魚、鮭魚、雞肉等),維持均衡、多樣化飲食並注意調味適中。中醫看重個體化差異,每個人體質、病情皆有所不同,建議諮詢專業中醫師瞭解自身狀況,讓我們吃得快樂、營養滿分!(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22 醫療.耳鼻喉
經常感到頭暈?專家教你簡單2方法判斷是由哪隻耳朵所引起
許多人都有坐雲霄飛車或拉著孫子轉圈後感到頭暈的經驗,這種失衡的感覺在輕微時可能無妨,但如果不定時發生,可能是罹患「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健康網站Woman’s World報導,BPPV是導致眩暈的常見原因,在就醫者中約有20%被診斷出患有此病,常見於年長者,尤其是50歲及以上的人。伊利諾州拉什大學(Rush University)臨床聽力學家漢伯格(Ayelet Hamburger)表示,BPPV最常發生在早晨,由某些頭部動作引發,例如頭部上下轉動、從躺下坐起或在床上翻身,通常一分鐘內就會好轉。聽力專家懷斯(Virginia Wise)指出,耳朵內有聽力與平衡器官,三個半規管是內耳中主要負責偵測運動的部分;每個半規管朝不同方向,因此身體可以感知上下、左右與旋轉。她說,耳道中有許多小神經末梢,上面黏有碳酸鈣結晶;當身體移動時,重力會使結晶體往下沈,大腦便會知道在往哪個方向移動。有時這些結晶體會因脫落而飄浮,因此當身體移動時,它們也會移動;而大腦因無法區分飄浮的結晶體與真正的轉動,所以會感到眩暈。如果經常感到頭暈,懷斯建議去看醫生或聽力專家,因為高血壓、糖尿病與頭部受傷等更嚴重的問題也會導致眩暈。想知道是哪隻耳朵引起的眩暈,有兩個簡單的方法:1.翻滾測試懷斯表示,患者通常描述他們的BPPV是在床上翻身時發生的,如果向左翻滾時出現頭暈,很可能是左耳受到影響,如果向右翻滾時出現頭暈,則很可能是右耳的問題。2.福田踏步測試(Fukuda)懷斯表示,選個開闊的空間,遠離障礙物,閉上眼睛後,原地踏步約30秒或100步,身體會自然轉向受影響的耳朵。如果這些測試不能提供足夠的判斷訊息,便需由耳鼻喉科醫生或受過訓練的聽力專家協助。漢伯格說,他們可藉由Dix-Hallpike的這項測試,觀察特定的眼球運動,判斷是哪隻耳朵和哪個平衡管出現問題。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09 醫療.骨科.復健
頸椎疼痛複雜多元,頭痛、耳鳴、手麻竟和它有關!
現代人對3C產品的依賴與日俱增,長時間固定在不當姿勢下,使得頸椎長期處於靜止及承重狀態,尤其是低頭使用手機或電腦,菁英診所黃佳君醫師表示,這種日積月累的壓力容易導致肩頸痠痛或頸椎病變的發生,一旦出現症狀,應立刻就醫,否則隨著病情進展,症狀會變得複雜且難以診斷,甚至引發許多意想不到的症狀。什麼是頸椎病變?黃醫師進一步說明,與頸椎相關的身體結構,例如韌帶、關節、椎間盤,因退化或其他病變造成頸椎椎管、神經孔等重要結構變形或狹窄,導致頸椎周圍的肌肉、筋膜、神經、血管、脊髓等重要組織受到影響所產生的表現,就可以稱之為頸椎病變。頸椎病變有那些症狀呢?頸椎病變的症狀隨著病程進展常會有多樣化表現,黃醫師提到,大致可分為以下五個類型:一、頸型頸椎病變是指頸椎的小面關節、關節囊、或是周圍的軟組織,因長期過勞所產生的廣泛性發炎。常見症狀有經常性的落枕,轉動頸部會有卡卡響聲,後頸部僵硬緊繃、痠痛、活動受限,無法長時間低頭閱讀、寫字等。二、神經根型頸椎病變大多是因為頸椎病變對於神經根的壓迫或拉扯所造成。黃醫師說,臨床症狀除了頸部僵硬痠痛外,「膏肓」痠痛是常見症狀之一,疼痛還會延伸至肩膀、手臂、指頭等;有些人則是會順著肩膀、手臂,一路麻到指尖,常伴隨感覺異常、觸覺遲鈍、觸電感或手指靈活度變差。三、脊髓型頸椎病變頸椎病變造成椎管狹窄、脊髓壓迫的症狀,會因受到壓迫的部位和嚴重度有所不同,常見為四肢麻木或乏力感、行走不穩、大小便功能障礙等,最嚴重的甚至會造成全身癱瘓。四、椎動脈型頸椎病變常聽到「頸因性耳鳴」、「頸因性眩暈」屬於這一類型,主要原因是頸椎病變壓迫或拉扯到椎動脈,影響血液循環,導致腦部供血量不足。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眩暈、噁心、嘔吐、耳鳴等症狀。五、交感神經型頸椎病變自律神經從腦部開始順著脊椎分布,當頸椎出現問題,就會影響自律神經系統,引起類似自律神經失調的情況。症狀包含臉部潮紅、心悸、胸悶、呼吸困難、喉嚨卡卡、吞嚥困難、便祕、消化不良、頻尿、失眠、記憶力減退等。增生療法 直擊病灶穩定頸椎依據黃佳君醫師臨床經驗,初期的頸椎病變可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肌肉鬆弛劑等,控制發炎並減緩疼痛,或者接受復健治療,如效果不彰時,建議可接受增生療法治療。增生療法係利用超音波導引,將高濃度葡萄糖水、自體血小板生長因子(PRP)等,精準注射至頸椎受損組織,刺激軟組織啟動修復,增加軟組織強韌度以穩定關節,改善疼痛。日常生活如何保養頸椎?黃佳君醫師提醒,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姿勢。此外,應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不動,須適時休息並作伸展運動,也可透過運動強化頸椎旁肌肉,對於減輕頸椎負擔絕對有幫助。了解更多:史上最完整的增生治療PRP詳解,看一次就懂!#ads-inline,.inline-ads,.fly123,.trv-player-container,#udn-520x290 { display: none !important; }
-
2024-05-23 醫療.心臟血管
手麻腳麻、單側手腳無力...等危險因子別輕忽!最快2天恐成「大中風」
小中風原來有2種 醫師與民眾用法大不同根據醫學診斷定義,小中風是指「小範圍的中風」。一般民眾所說的「小中風」應是「暫時性腦缺血(TIA)」,是缺血性腦中風的主要危險因子,代表身體發出警訊,應盡速就醫治療並服藥控制,若置之不理,高風險者在未來2至7天可能演變成真正的大中風,一定要提高警覺。過去暫時性腦缺血(Transientischemic attack,TIA)被定義為「因腦部缺血造成的突發、局部性神經功能喪失,通常不超過24小時」。2009年美國心臟協會與美國中風協會重新定義,TIA為「因局部大腦、脊髓或視網膜缺血造成的暫時性神經功能失常,未見急性梗塞」。影像學上是否能找到結構異常即「梗塞」,成為TIA與中風(stroke)主要的區別。衛福部立桃園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劉一宏指出,中風屬於血管結構問題,即使血流恢復,也連帶有結構性受損,透過影像檢查清楚可見,但暫時性腦缺血恢復後,通常神經與血管並未受損。醫學上的小中風與暫時性腦缺血的差別?與中風有關嗎?「暫時性腦缺血與中風不同。」劉一宏說,醫學上的小中風專指「小範圍的中風」,有時小到不在神經感測區,甚至是「無症狀」中風,難以監測,有時則是失智、記憶方面表現,不一定會在運動腦區造成手腳無力等症狀,所以症狀不明顯,但仍屬於中風。劉一宏表示,為了和患者溝通時方便,對於「暫時性腦缺血」有時會以小中風代稱。暫時性腦缺血會出現單側手腳無力、臉歪嘴斜、口齒不清、手麻腳麻、複視或暫時性單眼失明等症狀,如果曾出現單側肢體無力及言語障礙,之後再中風的風險較高。劉一宏解釋道:有時民眾因慢性疾病,例如高血糖導致單側手腳、臉部發麻,但血糖降下來就會恢復。暫時性神經功能缺損的成因相當多,並非都是中風前兆。有些疾病的表現和TIA類似而易混淆,包括癲癇發作、偏頭痛、代謝障礙或暈厥等症狀,也可能出現認知功能障礙、姿勢性低血壓或眩暈,及早區別有助於治療。TIA與其他疾病鑑別診斷如果暫時性腦缺血未妥善接受治療,後續也可能出現腦中風。劉一宏分享,曾遇過一名60歲男性患者出現暫時性腦缺血症狀就醫,一開始單側手腳無力,一小時後即恢復正常,經檢查後判斷需服用抗血小板藥物,並控制血糖和膽固醇,住院治療1、2周後,幾乎完全恢復而出院。發生暫時性腦缺血,如何做才能有效預防未來中風?患者返家後並未依照醫囑服藥,血糖、膽固醇數據都沒有控制下來,二、三個月後又到急診報到,這次「臉歪嘴斜、右側癱瘓、不省人事」,經過檢查發現嚴重血管狹窄,連帶三分之一的腦區損傷,屬於大面積中風。劉一宏說,這是臨床常見且十分令人遺憾的狀況。劉一宏指出,暫時性腦缺血(TIA)與高血糖、高血脂息息相關,可能因頸動脈或其他血管內斑塊剝落,流到較遠端的腦血管導致阻塞,治療上必須用藥穩定住斑塊,也要控制三高,如果用藥效果不佳,可以進一步考慮用血管支架治療,穩定血管內的斑塊。暫時性腦缺血(TIA)是造成未來缺血性中風的主要危險因子,及早處置對預防中風有很大幫助。劉一宏說,藉由詳細的病史詢問、神經學檢查,配合實驗室檢驗及影像學評估,可排除疑似疾病,並針對危險因子加以矯正,包括注意患者血壓及血脂控制、使用抗血小板藥物,必要時施行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或放置動脈支架。劉一宏指出,暫時性腦缺血導致後續中風的風險,可透過「ABCD²風險自評表」評估。中風最大風險的就是三高與抽菸,建議民眾注意日常飲食,戒除菸酒,並控制三高,避免中風。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11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運動防失智症!鄒繼群重拾網球拍防肌少症,帶便當呷健康
新北溪南地區是大台北人口稠密區,醫療需求高,新店區天主教耕莘醫院在當地及周圍布建多處醫療園區,耕莘醫院院長鄒繼群表示,醫院的使命是設法讓病患恢復健康,回到自己的社區,從服務社區民眾到擔起重度急救責任,打造全方位的醫療體系。鄒繼群養生祕訣:重拾網球拍 帶便當呷健康鄒繼群工作相當忙碌,目前多與朋友相約打網球,且做重量訓練,透過運動來強健身體。從學生時代便開始打網球的他,因工作忙碌而中斷打球很長一段時間,直到最近發現自己肌肉慢慢變少、身體變瘦,意識到再不運動肌肉會逐漸流失而發生「肌少症」,於是他重拾網球拍打網球。研究發現,運動可以避免腦部萎縮,是預防失智症的重要一環。因此,鄒繼群平時會做一些重量訓練,讓肌肉有足夠的能量去承擔要做的運動項目。飲食上他會多留意,像每天中午開會的便當,常有炸物,因此近年會自帶便當,減少身體的負擔。沒有抽菸習慣的鄒繼群,曾因肺腺癌開過刀,因此特別注重空氣品質,家中不但有空氣清淨機,裝潢材質也選用不含有毒物質的建材,更希望空汙問題能夠改善。他也鼓勵並補助全院員工每三年免費做一次「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掃描」,結果真的檢查出幾位員工罹患早期肺腺癌。敏捷式會議 團隊溝通順暢重視「整合連結」的鄒繼群強調,病患出院回到社區後,不代表醫院就沒有事情了,後續社福、喘息或有無需要日照機構等都要協助。耕莘醫院加上安康院區,員工逾2000人,為拉動這個大團隊,鄒繼群在乎團隊凝聚力,他直言,「不信任才是阻力」,透過有效率的敏捷式會議,讓開會、溝通變得順暢。63歲的鄒繼群是耳鼻喉科名醫,老家在高雄,北漂服務耕莘醫院體系逾30年,去年6月從永和耕莘醫院長一職調任新店耕莘醫院院長,承擔更大責任。喜歡和病患互動的他,持續在永和耕莘、新店耕莘看診服務病友。盼病人出院 長照沒空窗期「耕莘醫院承接社會大眾的信賴,治療『急重難罕癌』責無旁貸。」鄒繼群並積極推動長輩住院「4M」,也就是要注意長輩住院4大重點,尤其重視出院後續協助連結長照的服務。第一個M「What Matter」,了解病患在意什麼,若住院期間不配合復健,可能造成失能,要找到長輩在意的目標鼓勵復健。第二個M「Motility」,要在意長輩的活動力,若因為臥床而導致肌肉流失,有些病患會不能走路,就無法復原,這非常可惜。第三個M「Mentor」,很多長輩住院不一定是失智,可能是譫妄,若不處理好,就無法順利回到社區,因此必須及時介入。第四個M「Medication」,有些長者吃20多顆藥,這回家要怎麼吃東西,就須詳細說明。「除了4M,醫院要去支持長照體系。」鄒繼群希望病人出院後就能有各式各樣的長照連結,而不要有空窗期。並不是病患手術做完就沒事了,後續整合的連結更為重要,社福、喘息、日照機構等都需要協助。耕莘醫療體系除了新店兩院區,還有永和耕莘醫院,鄒繼群設法將三院整合,各自發揮其特色。新店耕莘是重度急救責任醫院,以治療「急重難罕癌」為主;永和耕莘專注長照,將高齡長照體系結合;安康院區是社區醫院,可滿足社區照護需求。此外,醫院與耕莘護專結合,與新北衛生局合作成立耕莘診所,肩負央北社宅的社區照護。鄒繼群小檔案年齡:63歲專長:耳鼻喉疾病、眩暈、睡眠呼吸中止症、頭頸腫瘤等現職:耕莘醫院院長、耕莘專校副教授學歷: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經歷:永和耕莘醫院院長、台大醫院兼任主治醫師給病人的一句話:要長壽但不要失能失智,就要保持三動(身動、腦動、互動)與健康飲食。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29 醫療.心臟血管
高血壓要靠日常保健與飲食控制!中醫師授4穴道2茶飲控血壓
血壓是血液流動時衝擊血管壁所引起的壓力,心臟收縮時的壓力稱為「收縮壓」,心臟舒張時的壓力稱為「舒張壓」,正常血壓值應≦120/80mmHg,當血壓達130/85 mmHg即有偏高情形,140/90 mmHg以上就代表有高血壓,可再分為「原發性高血壓」與「繼發性高血壓」兩種,各有不同的高血壓致病原因。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高血壓防治學習手冊》,高血壓根據血壓量測的數值,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當舒張壓或收縮壓其中一項超過標準值時,即可能被判定為高血壓。(單位:mmHg)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糖尿病、腎臟病、視網膜病變等重大慢性病的共同危險因子。由於血壓升高時,多數人沒有明顯症狀,因此容易被忽視,我們更應時時注意血壓變化。高血壓辨證4分型中醫治療高血壓採用辨證論治,基本的辨證分型如下:1、肝火亢盛症狀:頭痛眩暈,面紅目赤,口苦咽乾,急躁易怒,舌紅苔黃,脈弦數。2、痰濁上擾症狀:頭暈頭痛,胸脘痞滿,嘔惡痰涎,納呆心悸,肢體困重,舌苔白膩,脈弦滑。3、陰虛陽亢症狀:頭痛頭暈,耳鳴目眩,頭重腳輕,急躁易怒,心煩失眠,腰膝酸軟,肢體麻木或手足顫抖。舌質正常或偏紅,苔少或薄白,脈弦細。4、陰陽兩虛症狀:頭暈目花,心悸耳鳴,腰腿酸軟,失眠多夢,夜間多尿。若偏陰虛者,有五心煩熱,口乾咽燥,舌紅少苔少津,脈細弦數;若偏陽虛者,有畏寒肢冷,尿清便溏,下肢浮腫,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 常用穴位按摩1、百會(督脈): 頭頂正中線前髮際後5寸處,約當兩耳尖直上頭頂中央。是人體陽氣匯聚處,可安神定志、醒腦益智。2、風池(膽經): 位在後頸部腦髮際線上與枕骨下的交界處,兩手拇指分別按住左右兩側風池穴處,其餘四指固定在後枕部抓按。可祛風、解表、清頭目、利五官七竅。3、內關(心包經): 手腕橫紋正中,沿著兩條筋的中間往上2寸(約三手指寬)處。可寧心安神、和胃寬胸、降逆止嘔。4、太衝(肝經): 位於第一二腳趾骨交接的凹陷處。可平肝熄風、清熱利膽、明目。 高血壓患者飲食5原則1、均衡的飲食。2、多攝取含高纖維質的食物,預防便秘。3、少攝取含高鈉質的食品。4、避免攝取過多高膽固醇食物。5、三餐定時、定量,維持理想體重。 高血壓預防保健原則1、按時服藥,遵照醫師處方記載的藥物,不可以根據自己感覺血壓高或低來增減藥物,即使沒有不舒服的感覺也不可以擅自停藥。2、減重,保持適當體重,防止體重過重,而增加心臟負荷。3、運動,保持每天適宜運動或散步習慣。4、戒菸,菸中含有的尼古丁會使血管收縮,使末稍阻力增加,血壓升高。5、預防便秘,保持大便通暢,排便時過度用力會使血壓升高。6、冬天應適當保暖,外出時應戴帽子、手套。7、每天睡眠充足,生活規律。8、減少壓力,保持情緒平穩。 最後提醒大家,有問題就看醫生,不要吃成分不明的藥物,才能常保身體健康!食療養生 中醫推薦山楂茶、決明子茶春季氣溫由寒轉暖,空氣中的濕度增加,身體容易積累濕氣,感到沉重和疲倦。若脾胃功能不佳,導致體內濕氣無法正常排出,進而會出現濕痰、肝陽上亢、腎陰虛等症狀。而現代醫學所稱的高血壓,與中醫所稱的「眩暈」或「肝陽上亢」相似,指的是氣血上衝至腦部而引起的症狀。這時候就可以透過「山楂茶」與「決明子茶」來進行身體保養。山楂所含的成分可以助消化、擴張血管、降低血糖、降低血壓。經常飲用山楂茶,對於高血壓具有明顯的輔助療效。決明子中醫傳統功效具有清熱明目、利水消腫、通便等。經現代研究,決明子也預防高血壓、降血糖的作用;同時一些研究也證明決明子具有抗氧化、抗發炎、抗菌和抗腫瘤的作用。山楂茶準備食材:山楂果1至2枚。 料理方式:山楂果1至2枚泡茶飲用。食材介紹:山楂-酸,甘,微溫。歸脾、胃、肝經。食用說明:需注意份量;份量過多,容易引起腸胃問題。另外,建議不要空腹飲用山楂茶,否則會增加胃酸,刺激胃黏膜;胃炎及胃潰瘍等這類患者,飲用過多山楂,反而會加重病情。決明子茶準備食材:決明子3錢。料理方式:決明子3錢,以熱水沖泡飲用。食材介紹:決明子-甘、苦、鹹,微寒。歸肝、腎、大腸經。食用說明:低血壓、易腹瀉的人不宜食用。
-
2024-04-05 醫療.耳鼻喉
地震後感覺晃不停?頭暈不適竟跌落高鐵軌道!醫師解析:6種狀況常有頭暈問題,有一症狀要小心是中風前兆
規模7.2的大地震,許多人震到心驚恐慌,後續出現大大小小的餘震,讓人覺得「好晃」,甚至旁人說地震停了,還始終覺得持續在搖,直呼是不是該吃止暈藥?高鐵板橋車站在2024年4月5日下午2時18分發生民眾掉下月台的意外事故,高鐵公司表示,落軌旅客自述因身體不適、頭暈跌倒,掉下月台,獲救後意識清楚,未被撞擊。此事件造成受影響時段內的3班次列車緊急停車,目前高鐵已恢復正常營運。「地震是不是還沒結束」的錯覺與疾病有關嗎?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家醫科主任康宏銘表示,地震後仍感覺搖不停,可能跟睡眠不佳、過度操勞、心理因素、自律神經系統或其他其病有關。平常沒有頭暈問題的人,地震停止後,很快就沒有搖晃感,但平常就有頭暈目眩、偏頭痛的人,易產生「地震是不是還沒結束」的錯覺。「暈眩」可分為哪幾種類型?與那些問題有關?有可能是重大疾病的前兆?「暈」是感覺到身體不平衡,像是站不穩快失去平衡;「眩」會有一種天旋地轉感,甚至想吐。康宏銘說,暈眩主要可分為二種類型:中樞型及周邊型,中樞型指的是跟中樞神經系統有關,即為中風、腦出血、腦腫瘤、基底動脈循環不良等腦部的問題。康宏銘強調,有三高、動脈硬化、心臟病疾病的人,若暈眩感不止,要小心急性腦中風的前兆,盡快依「微笑、舉手、說你好」口訣檢查臉部表情是否不對稱或嘴角歪斜、單側手腳是否有無力現象、說話有困難,只要三症狀符合其一,有72%的可能性是急性腦中風,要趕緊撥打119送醫。周邊型的暈眩指腦部之外的原因,主要跟內耳有關,常見四種狀況:1.前庭神經炎:常發生在感冒之後,病毒或細菌誘發平衡失調,暈眩感可能會持續數天,可用止暈藥物治療改善。2.前庭性偏頭痛:被喻為「文明病」,當壓力大、生活作息不規律、睡眠不足、太熱太冷時易發生,上述原因讓血管脹縮引發頭痛、眩暈、平衡障礙等。3.耳石脫落:主因為年紀大、頭部外傷、長期噪音傷害、慢性中耳炎等,當頭部姿勢改變時,耳石掉進半規管內而有眩暈感。4.焦慮情緒:「知覺性頭暈」易發生在焦慮患者身上,急性眩暈過後,暈的記憶暫留在腦海裡,可服用抗焦慮藥物來穩定情緒。有暈眩狀況的族群該如何就醫?如何避免復發?康宏銘提醒平常就有暈眩毛病的族群,可諮詢神經內科、耳鼻喉科,現在還有暈眩的專門門診,查出致病的原因。另外,低血壓也會使人頭暈眼花,嚴重時有休克、致命危險;經常頭暈者,亦要留意低血壓、注意血壓監控。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2-08 焦點.元氣新聞
腸胃炎、噎到、魚刺卡喉怎麼辦?過年常見10類疾病緊急處理方式
農曆春節即將到來,每年過年醫院常見的急診傷病類別大同小異,包括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胃腸炎、泌尿道感染等都是常見問題。此外,如吃東西噎到、嗆咳,大魚大肉導致痛風、胃食道逆流等,也很常發生。《元氣網》以下整理過年可能遇到的常見疾病,有些問題可透過事先備藥服用緩解,不過也有一些較嚴重情況,仍需盡速送至急診處理。急性腸胃炎過年聚餐通常吃得較多、較油膩,最常出現的急性健康問題就是急性腸胃炎。大吃大喝,人流往來頻繁注意衛生亞東醫院肝膽腸胃科呂貞燕醫師:腸胃炎患者最常見症狀為上吐下瀉,所以水分電解質的攝取補充非常重要。對於病情較輕的病毒型腸胃炎,建議前一到兩天需禁食僅補充水分及電解質,可以喝一比一稀釋的運動飲料或是電解水,讓腸胃道先得到充分休息,如果嘔吐及腹瀉有比較改善,也可以開始試喝米湯,然後循序漸進再慢慢吃白粥等清淡飲食,少量多餐,避免刺激食物,如果支持性療法兩天都完全沒有改善再就醫。噎到、嗆咳春節零食常見果凍、堅果、瓜子等核果類食物,要注意別給5歲以下孩童及吞嚥能力差的年長者吃,這類食物很容易讓他們噎到、嗆咳。若被大體積異物噎到,可能會馬上臉發黑,還比較容易發現;如是小體積異物則可能掉進支氣管,導致久咳不癒,甚至慢性肺部感染。台中慈濟醫院急診醫學科醫師莊浩凌曾受訪提醒,異物梗塞時千萬別拍背,因為可能使異物完全堵塞氣管,導致難以挽救的後果。「異物梗塞的國際求救姿勢是,兩手抓住喉嚨並做嘔吐狀。」莊說,身邊有人做這個動作時,先鼓勵他咳嗽排出異物,若無法咳嗽表示氣管完全堵塞,就要馬上做哈姆立克急救。》哈姆立克急救操作方式魚刺卡喉年節菜幾乎都會有魚,吃魚的時候一定要小心魚刺魚骨,應細嚼慢嚥以避免不慎吞下魚刺。若是不幸被異物哽塞到食道,不建議使用喝醋或是吃米飯再吞入的坊間作法,建議先暫停飲食,稍微嘗試能否咳出,若咳出困難,可能還是要就醫尋找專業協助。骨折過年走春時,小朋友會跑跳地嬉鬧,稍一不慎會發生扭傷或骨折狀況,亞東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蔡光超說,骨折要先想辦法固定,可以就地取材,使用雜誌或簡單的木板,把患部固定後再送醫;扭傷可初步用「R.I.C.E原則」處置,也就是休息、冰敷、加壓、患部抬高,讓受傷部位止痛且不進一步惡化。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類流感、新冠肺炎…)根據疾管署預警,流感、類流感疫情及新冠肺炎將在過年前達到高峰。而過年南北往來人際互動多,大家出去拜年、走春,又會互相傳染,不得不慎。如果過年期間感染流感或新冠,可前往衛福部所屬醫院,於農曆春節期間(113年2月8日-2月14日)有提供便捷門診及急診服務,可開立公費口服流感及新冠抗病毒藥劑。》看113年衛福部立醫院春節期間門診時刻表或可在年前先去診所備好一般感冒藥、發燒藥水等,如果感冒但病況輕微,直接吃藥減輕症狀,就不用跑醫院。氣喘過年走春拜拜,廟宇煙霧繚繞,氣喘患者要小心氣喘急性發作。氣喘患者需注意遠離誘發氣喘發作的危險因子,建議外出時戴口罩降低發作風險,並隨身攜帶吸入性類固醇藥物或支氣管擴張劑,以備不時之需。胃食道逆流過年就是不斷的吃吃喝喝。但有胃食道逆流症狀或有胃潰瘍病史者,還是要節制適量飲酒、咖啡和茶類,避免辛辣、酸性、甜食及巧克力的大量食用,而且睡前兩小時內避免吃宵夜以及水果甜點,以免在過年期間飽受胃食道逆流症狀的困擾。胃食道逆流典型的症狀為胸口灼熱、胃酸逆流,胸痛、吞嚥困難、咽喉有異物感、咳嗽、清喉嚨等症狀也都可能是胃食道逆流症狀。除了吃胃乳片、制酸劑等胃藥外,因每位患者引發的「地雷食物」不同,想防範的話還是注意避免吃到自己的「地雷食物」。痛風高油、高蛋白、高普林、酒精都是引起急性痛風的危險因子,但要人在過年期間這也別吃那也別吃,也太不人性!不過至少做到不要吃過量,多喝水,最重要是不要喝酒,過量的啤酒易使尿酸升高,導致急性痛風。有痛風的人應減少海鮮、內臟等食物,避免攝取過多蛋白與脂肪;養成喝水的好習慣,切記不可喝啤酒來取代開水,因為過量的啤酒反而會使尿酸升高。適度運動、避免過度飢餓都是預防痛風發作與控制尿酸的良方。最好事先準備一些消炎止痛藥,在急性發作時服用緩解症狀,同時避免過度活動、壓迫患部,通常在3、4天就會改善。若沒改善應立刻就醫。心肌梗塞、中風台北醫學大學急診學科教授高偉峰說,天氣冷要特別注意腦中風、心臟衰竭和肺部症狀,也要留意腸胃道出血的情形,一般急診常見胃潰瘍、胃出血,以及部分的肝硬化,喝酒和飲食辛辣可能是引發的原因。高偉峰提醒,過年期間不要吃得太鹹,心臟功能不好的人,水不要喝太多。過年前後忽冷忽熱,也是心血管疾病好發期。一旦發現身邊家人或朋友發生胸痛、胸悶冒冷汗、呼吸困難等疑似心肌梗塞症狀,最重要的是先打119求救。然後依據119指示檢查病患的意識和呼吸,如果沒有呼吸,再依指示操作 CPR(心肺復甦術),以降低腦部缺氧時間,等待救護車來臨盡快送醫。》心肺復甦術(CPR+AED)操作方式燒燙傷洗熱水澡也要留意可能的危機,亞東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蔡光超說,有時會出現一氧化碳中毒的個案,如果出現頭痛、頭暈、想睡覺等警訊,尤其有叫不醒的情形,都應該緊急就醫,這類個案往往都是整個家族一起來。爆竹一聲除舊歲,有些民眾會玩煙火、放鞭炮等,如果被炸傷多為燒燙傷,最怕是炸到眼睛,有些傷口會出血,燒燙傷部分要把握沖脫泡蓋送的準則,出血處要加壓止血,但不論何種狀況都要就醫。過年期間生病會讓人焦慮,不過在「人手一機」時代,突發疾病可透過「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App」找到解方,透過「就醫院所查詢」,可知道附近有哪些醫療院所,可依縣市、鄉鎮、地址、診療科別、診療時段、服務項目等不同需求進行查詢。附表-108年農曆春節十大「急診」傷病1.腸胃炎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3.表面傷或挫創傷4.不明熱5.流行性感冒6.眩暈7.傷害8.過敏9.皮膚或皮下組織感染10.泌尿道感染(資料來源/健保署【資料來源】.衛福部健保署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1-22 醫療.呼吸胸腔
長途搭機、臥床恐增肺栓塞風險!肺栓塞症狀嚴重度取決於血栓大小
肺栓塞是一種由血栓導致的急性疾病,對生命構成嚴重威脅。肺栓塞發生在肺動脈,通常當位於腿部深層靜脈的血栓掉下來又往上飄動到肺部,且發生血管阻塞時,就會引發肺栓塞。肺栓塞如何造成?有哪些症狀?最常見的肺栓塞是因深層靜脈血栓造成,其他罕見原因包括空氣泡、脂肪栓塞(常來自嚴重骨折)、腫瘤等。有些族群也容易形成血栓,包括癌症、家族中有血栓或凝血疾病的病史、心臟病、曾有過血栓或凝血疾病史、長期使用口服避孕藥或荷爾蒙替代療法。某些特殊情境如分娩、心臟病發作、長途飛行或長時間臥床,也可能增加罹患肺栓塞的風險。肺栓塞可能沒有任何症狀,取決於血栓的大小和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隨著血流逐漸受阻,症狀可能包括咳嗽、帶血的痰、眩暈、心悸、心臟急速跳動、腿部疼痛或腫脹、胸痛、呼吸急促,且伴隨著運動時加劇的情形。未經治療的肺栓塞可能危及生命,引發多種併發症,包括心臟突然停止跳動、心律不整、肋膜腔積液、肺動脈高壓和肺梗塞,即肺部組織壞死,在極少數情況下,患者可能經歷多次小型肺栓塞,逐漸形成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動脈高壓。肺栓塞如何診斷及治療確診肺栓塞的檢查,包括血液檢查,以檢測凝血風險及排除肺栓塞的可能性;胸部X光,分析心臟和肺部的大小及異常變化;電腦斷層肺動脈造影,能清楚看到大塊的肺動脈主幹血栓;都普勒超音波檢查,以檢測下肢的深層靜脈血栓;心臟超聲波能查看心臟結構和血管,以及測量右心室收縮壓力。肺栓塞的預後關鍵,取決於是否有快速的診斷和治療。最常用的治療方法是藥物,包括溶解血栓的藥物或抗凝血藥物。但如果血栓範圍太大,會通過導管的方式將血栓清除,導管經大腿的靜脈引導至肺動脈,使用特殊儀器來破壞血栓或將其抽出或溶解。一些很難清除的血栓,有時需要手術治療。為防止更多血栓從腿部或其他地方飄到肺動脈,會暫時安裝下腔靜脈過濾器,該靜脈是將血液從腿部送往心臟的主要靜脈,過濾器有助於捕捉部分血栓,防止其流向心臟或肺部。當一些急性血栓慢慢轉變為纖維化的慢性血栓,肺動脈擴張術可以通過充氣擴張動脈內的氣球,打開阻塞的血管,以恢復肺部血流。【延伸資訊】》疾病百科/肺栓塞(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1-16 焦點.用藥停看聽
肌肉鬆弛劑副作用有哪些?使用肌肉鬆弛劑應該注意避免3件事
很多人都有肌肉痠痛問題,經醫師診斷後,除了止痛藥物,也可能開立肌肉鬆弛劑治療。適當使用肌肉鬆弛劑,可促使肌肉放鬆,緩解因肌肉痙攣、緊張所造成的僵硬疼痛和緊繃不適。肌肉鬆弛劑的種類多樣,需依用藥者肝、腎功能調整用藥,過量或長時間服用都有風險,尤其勿隨意服用他人用藥或將藥物分送他人使用,可避免不必要的風險。用藥前應了解相關注意事項,這類藥物容易造成使用者產生嗜睡、疲倦感覺,民眾若是使用肌肉鬆弛劑,用藥期間應避免併用酒精與其他可能產生嗜睡的藥物,像鎮靜安眠藥、抗組織胺、嗎啡類止痛劑、抗憂鬱劑等,否則可能加重精神不濟、視線模糊、專注度與反射能力下降;服藥後應避免進行需高專注力的行為,如進行精密機械操作、駕駛交通工具、搬運重物等,年長者需特別留意用藥後反應,避免發生跌倒的憾事。此外,食藥署近期針對肌肉鬆弛劑Baclofen發出藥物安全公告,國外曾有案例使用高劑量Baclofen口服藥物,可能會增加用藥者自殺意念的風險,提醒民眾用藥應依醫囑正確用藥,切勿自行調整用藥劑量,以避免藥物不良反應發生。如果民眾於Baclofen服藥期間出現病症惡化、自殺意念、行為異常變化等,應立即尋求醫療協助。使用「肌肉鬆弛劑」注意這些事Baclofen .作用機轉:屬中樞性肌肉鬆弛劑,適用於脊髓或腦部受損引起之肌肉痙攣。.副作用:疲勞、嗜睡、肌無力、頭暈等。長期連續用藥後,若驟停可能導致精神混亂、幻覺、譫妄、躁動甚至癲癇的狀況。》看完整藥品介紹Chlorzoxazone .作用機轉:屬中樞性肌肉鬆弛劑,可減輕骨骼肌痙攣、急性肌肉疼痛。.副作用:嗜睡、胸悶、眩暈等。服用後可能會導致尿液變為橘紅色。》看完整藥品介紹Tizanidine.作用機轉:屬中樞性肌肉鬆弛劑,可治療肌肉痙攣的疼痛及神經系統疾病引起痙攣症狀。.副作用:嗜睡、頭暈、口乾、低血壓。如併用降血壓藥物或會抑制CYP1A2代謝酵素之藥物,應注意血壓變化,避免低血壓發生。》看完整藥品介紹Mephenoxalone.作用機轉:可放鬆肌肉緩解痙攣,紓解大部分肌肉疼痛、僵硬不適的狀況。.副作用:嗜睡、肌無力、口乾、起疹等。》看完整藥品介紹Tolperisone.作用機轉:可緩解脊髓損傷、外傷術後、腦中風後遺症、腦性麻痺、多發性硬化症及其他疾病等引起的肌肉痙攣及緊張。.副作用:嗜睡、頭暈、流汗、腹瀉等。》看完整藥品介紹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1-12 醫療.婦產科
月經經血顏色代表什麼?如何分辨月經與懷孕初期出血?一文看懂4種經血顏色、7種月經異常警訊
每位女性每個月都會經歷一次生理期,你有觀察過月經經血顏色嗎?經血顏色黑、咖啡色是婦科出問題的警訊嗎?月經有血塊正常嗎?如何分辨月經和懷孕初期出血?一文帶您看懂。為什麼月經有血塊?經血顏色變化原因一般月經週期平均為28~35天,每次經期持續約5~7天,出血量不超過80C.C,月經的經血為子宮內膜夾雜血液,通常呈現鮮紅色及一些內膜組織,若經血在子宮或陰道內停留時間較長,與空氣接觸產生氧化作用,則可能使經血顏色變成暗褐色或黑色,取決於個人凝血與排血速度。至於,月經出現血塊也是許多女性擔憂的問題。通常來說,月經伴有少量血塊是正常現象,不過,如果月經血塊相較先前生理期變多則建議就醫檢查。月經經血顏色代表什麼?大部分的月經經血顏色會因個人排血速度而不同。不過,根據新竹國泰綜合醫院婦產科醫師張瑜芹發文指出,月經經血顏色、濃稠度、持續時間等也有可能是子宮出問題的警訊,以下說明4種經血顏色: 若以中醫觀點來看,同仁堂中醫診所醫師鍾政勳表示,月經經血顏色呈淡紅/粉紅、紫黑色、橘/淺咖啡色、鮮紅色,各自代表不同身體狀況,以下詳解:.淡紅/粉紅(體質偏虛型):經血量少可能是血虛或腎虛,常見症狀包含面色蒼白、手腳冰冷、腰酸背痛等;經血量多則可能是氣虛,常見症狀如疲倦、呼吸、氣短、頭暈目眩等,應少吃生薑、大蒜等辛辣刺激食物。.紫黑色(血瘀型):可分為腎虛、寒凝、氣滯血瘀三種。腎虛血瘀常見症狀為腎氣不足,眩暈、耳鳴、腰酸背痛;寒凝血瘀常見症狀為怕冷、手腳冰冷、四肢拘急、經痛;氣滯血瘀常見症狀則為胸脅悶脹、腹部脹痛、口唇紫暗,皮膚青紫斑,建議少吃冰品、冷飲、西瓜、火龍果等寒涼冰冷食物。.橘/淺咖啡色(警示型):可能是身體受寒或是陰道感染,平時應多注意會陰部清潔問題。.鮮紅色(血熱型):鮮紅色經血且量多可能是實熱,常見症狀包含怕熱、口苦、口乾、汗出多、口苦、大便乾硬等;經血量少則可能是虛熱,常見症狀如怕熱、手足心熱、失眠、盜汗、口渴欲冷飲等,平時應多喝水,少吃燒烤、油炸食物。如何分辨月經與懷孕初期出血?懷孕初期出血是懷孕常見症狀,不少孕媽咪在還未確定懷孕時,不知道怎麼分辨月經與懷孕初期出血。根據茂盛醫院生殖醫學中心衛教資料指出,要辨別是月經還是懷孕出血,可從出血顏色、出血量及出血天數三面向判斷。 (表格資料來源:茂盛醫院生殖醫學中心)留意7種月經異常狀況每位女性的生理週期與月經血量都不太一樣,平常應多觀察生理期變化。日本婦科醫師駒形依子於《婦科女醫的私密門診》提到,若月經出現以下7種狀況,可能是異常狀態:1.白天也用夜用衛生棉2.夜晚不用尿布型衛生棉容易外漏3.月經第二天,若不每一、二小時替換一次夜用衛生棉(或日用量多型衛生棉)會感到不安4.生理期間有排出過直徑超過五公分的血塊5.月經從開始到結束,只用一般護墊就夠了6.生理期一天就結束了7.生理期長達兩週,或者會持續少量出血到下次經期開始經期如何保養及預防經痛?想要經血順暢排出及預防經痛與日常飲食及生活習慣息息相關,不妨參考以下5點建議。1.保持心情愉悅,適當抒發壓力。2.生活作息規律、睡眠充足,避免熬夜。3.規律運動習慣,維持正常體重,過輕過胖都有害健康。4.減少攝取燒烤、油炸等食物。5.戒菸、戒酒。補充適量鎂離子有助於預防經痛,鎂食物包含腰果、南瓜籽、黑豆、黑巧克力等。參考資料:美麗而剽悍 婦產科女醫 新竹竹北 張瑜芹醫師、陳保仁醫師與芙蘿拉、協和婦女醫院、茂盛醫院生殖醫學中心、同仁堂中醫醫療體系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Novavax新冠XBB疫苗開打,台大院長籲4族群快施打!副作用、哪裡預約總整理!
新冠肺炎疫情逐漸升溫,衛福部疾管署預估一月中下旬,確診人數會達到高峰,每日達1.8萬至2萬人確診。Novavax新冠XBB疫苗已經抵台,依疾管署資料整理,包括開打時間、疫苗數量、接種族群、注意事項、接種後可能發生的反應共5大問答,讓民眾一目了然。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說,呼吸道感染不只是升溫,而是加溫,急診處湧入大量病患。去年開始就開始施打莫德納XBB疫苗,今天加上Novavax也可以應對XBB疫苗。年輕人不覺得疫情嚴重,對新冠肺炎對四族群傷害特別大,包括「老、弱、病、殘」,年紀大、有慢性病共病的患者,嚴重時恐出現死亡,施打疫苗不只保護自己,也能保護家人、貢獻社會。開打時間:1月9日、全台約3000家院所可接種新冠XBB疫苗,其中約1665家提供隨到隨打。疫苗數量:46.28萬劑接種族群:1. 基礎劑:12歲以上需接種2劑,接種間隔至少4周(28天),12歲至17歲青少年以同廠牌疫苗完成基礎劑接種為原則。2. 基礎加強劑: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低下者,建議與第2劑接種間隔至少28天接種基礎加強劑。3. 追加劑:12歲以上完成基礎劑且無發生嚴重不良反應,建議與最後1劑基礎劑或基礎加強劑間隔至少12周以上,接種追加劑。注意事項:1. 發燒或正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者,宜待病情穩定後再接種。2. 免疫功能低下者,包括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的人,對疫苗的免疫反應可能減弱。(尚無免疫低下者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療者的數據)3. 目前缺乏孕婦接種新冠疫苗的臨床試驗及安全性資料,而臨床觀察性研究顯示孕婦感染新冠病毒可能較一般人容易併發重症。孕婦若為新冠肺炎的高職業暴露風險者或具慢性疾 病而易導致重症者,可與醫師討論接種疫苗之效益與風險後,評估是否接種。4. 若哺乳中的婦女為建議接種之風險對象 (如醫事人員),應完成接種。目前對哺乳中的婦女接種 新冠疫苗的安全性、疫苗對母乳或受哺嬰兒之影響尚未完全得到評估,但一般認為並不會 造成相關風險。接種新冠疫苗後,仍可持續哺乳。5. 接種Novavax新冠疫苗後有罕見心肌炎或心包膜炎不良事件的通報案件,歐盟與澳洲於Novavax疫苗上市後持續監測罕見心肌炎或心包膜炎之不良事件。目前Novavax疫苗接種與心肌炎或心包膜炎之間,尚未確定是否有因果關係。接種後可能發生的反應1. 為即時處理接種後發生率極低的立即型嚴重過敏反應,接種後應於接種單位或附近稍作休息留觀15分鐘,離開後請自我密切觀察15分鐘,但針對先前曾因接種疫苗或任何注射治療後發生急性過敏反應的民眾,接種後仍請於接種單位或附近留觀至少30分鐘。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血藥物或凝血功能異常者施打後於注射部位加壓至少2分鐘,並觀察是否仍有出血或血腫情形。2. 如有持續發燒超過48小時、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應盡速就醫釐清病因,請您就醫時告知醫師相關症狀、症狀發生時間、疫苗接種時間,以做為診斷參考。若為疑似疫苗接種後嚴重不良事件,可經由醫療院所或衛生局所協助通報至「疫苗不良事件通報系統」。3. 疫苗接種後可能發生的反應大多為接種部位疼痛、紅腫,可適度冰敷,請勿揉抓接種部位。常見的不良反應嚴重程度通常為輕度至中度,接種後局部不良反應的持續時間中位數少於或等於2天,而全身性不良反應的持續時間中位數少於或等於1天。4. 完成疫苗接種後,雖可降低罹患新冠肺炎的機率,但仍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民眾仍需注重保健與各項防疫措施,維護身體健康。5. 疫苗接種後將會核發「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卡」,請妥善保管,並於接種下一劑疫苗時出示作為接種依據。接種禁忌則是對疫苗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史,或先前接種這項疫苗劑次發生嚴重過敏反應者,不予接種。Novavax新冠XBB疫苗那裡可打?線上查詢:https://www.cdc.gov.tw/Category/MPage/7QiOF0wy5I0cTpFvFy0V2Q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20 醫療.中醫
天氣變化大容易眩暈 圖解5穴位按摩有助舒緩症狀
近日氣溫變化大,不僅容易造成感冒,還可能發生眩暈。70歲黃奶奶最近飽受眩暈困擾,尤其是起床或姿勢移動時更加明顯,透過中醫針灸及按時服藥,狀況明顯改善。中醫師表示,眩暈除能用藥、針灸改善,也推薦5個對應穴位舒緩症狀,平時可多按摩保健,疏通經脈、調和氣血。門諾壽豐分院中醫師唐漢維建議,除了用藥之外,有對應穴位可幫助舒緩眩暈症狀,包括在頭頸部、耳朵附近的百會穴、聽宮穴、翳風穴與風池穴,以及手部的合谷穴,每天按壓數回,平時按壓預防保健,暈眩發作時則加強按摩力道,緩解症狀。唐漢維說,百會穴位於兩耳尖直上與中線的督脈交會頭頂中央處,按壓可促進頭部氣血循環;聽宮穴在耳屏(耳廓前的瓣狀凸起處)前方凹陷處;翳風穴位於耳垂後方,下頜骨後緣凹陷處。而風池穴位在下,後頸部斜方肌外緣、枕骨下方的凹陷處;合谷穴則於手掌虎口,第二掌骨橈側中點處。有眩暈症狀的民眾,建議平常可用指尖由輕漸重慢慢揉按,緩解偶發性頭暈目眩症狀。.百會穴:位於兩耳尖直上與中線的督脈交會頭頂中央處。.聽宮穴:在耳屏(耳廓前的瓣狀凸起處)前方凹陷處。.翳風穴:位於耳垂後方,下頜骨後緣凹陷處。.風池穴:位在下,後頸部斜方肌外緣、枕骨下方的凹陷處。.合谷穴:位在手掌虎口,第二掌骨橈側中點處。由於造成眩暈的原因各有不同,很多疾病也會導致頭暈目眩,症狀上有所差異,醫師建議,民眾若長期出現相關症狀而無法緩解,應盡早就醫接受完整檢查找出病因,也一定要請合格中醫師診斷,切勿聽信偏方。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1-27 焦點.食安拉警報
加熱也無法破壞,河豚兩部位最毒別吃!中毒5大症狀 毒物醫教如何避免中毒
食藥署表示,近五年國內共有三例食用河豚後中毒案例,造成十三人中毒,一人死亡,提醒民眾如在食用水產品後,產生疑似中毒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保留食餘檢體。河豚卵巢肝臟最毒 加熱也無法破壞衛福部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說,河豚毒素主要存在於河豚卵巢、肝臟、腸、皮膚,甚至肌肉組織中,屬神經毒素,強度與麻痺性貝毒相當,約為氰化鈉的一千倍以上,加熱也無法破壞;食用後十至四十五分鐘產生唇舌發麻、手麻、腳麻、頭痛、眩暈、嘔吐等症狀,嚴重時導致呼吸衰竭、死亡,死亡率百分之六十一。河豚不可自行料理 應到專門料理店家林金富表示,河豚種類多,且外觀不易辨識,最好的自保方式為避免捕捉及食用來路不明的水產品;另建議餐飲業者不要販售河豚,以免誤食,如在食用水產品後產生疑似中毒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保留食餘檢體,以利正確診斷與治療。林金富指出,近五年河豚中毒通報共有三件,二○二○年二例,造成四人中毒、無人死亡;另一例則是本次案件,九人中毒、其中一人死亡;曾發生誤食的姑婆芋,同樣二例,總計四人中毒,無人死亡。「食用河豚料理,應到專門料理河豚的店家,切記不可自行料理。」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說,河豚的卵巢、肝臟為劇毒部位,如果為栗色河豚,則連肉都有毒,因其外型與無毒的黑鯖河豚相近,常被誤認,造成誤食。河豚中毒症狀有哪些?楊振昌說,食用河豚中毒,約在二小時出現眼睛睜不開、嘴巴麻、舌頭麻、說話不清楚等症狀,六小時後手腳麻痺等症狀,提醒二至六小時內盡速就醫。台北長庚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陳賢一說,與一般食物中毒相較,河豚中毒更為危險,嚴重神經學症狀恐造成呼吸衰竭、致命,務必趕快就醫,並主動告知急診醫師曾吃過河豚。(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1-16 養生.運動健身
體重降低真的是變瘦嗎?你喝的水足夠嗎? 六個身體缺水警訊要注意
你是否常感到口渴,即使過去幾個小時沒有去上廁所也不覺得有尿意,而且尿液顏色較深?這些症狀可能表明你的身體需要更多水分。今天高敏敏醫師就來和大家分享,如何辨別身體缺水的六大警訊,趕快點開影片了解一下吧!編輯推薦2023新北耶誕城將登場!盤點板橋必吃銅板美食TOP6 大杯珍奶$50收、老字號市場香酥蘿蔔糕必吃《為有暗香來》演惡女卻讓人討厭不起來!細數「周也7大經典角色」《山河令》、《護心》奠定陸劇女神地位愛你就像繁星點點!Netflix《此時此刻》45句愛情金句台詞:「戀愛就像是生病一樣,一種自虐的病」龜裂的嘴唇和乾燥的口腔想測試是否已經有點缺水了嗎?觀察你的嘴唇和口腔。如嘴唇出現裂痕或口腔感到乾燥,這可能是身體告訴你它需要更多水分的警訊。嘴唇和口腔黏膜是身體最容易受水分不足影響的地方。少尿或深色尿液尿液的量和顏色是衡量身體水分狀態的一個良好指標。如果你的尿量減少且顏色變深,這表明你的身體可能需要更多水分。淺黃色的尿液是一個健康的標誌,而深色尿液可能表明你的身體缺水。頭痛和眩暈頭痛和眩暈可能是身體缺水的警訊。因為腦部含有大量水分,缺水可能導致頭痛和感覺不適。皮膚變得乾燥缺水可能使皮膚變得乏彩,失去光澤。皮膚需要水分以保持健康,如果皮膚看起來有些乾燥,建議多喝水。肌肉痙攣缺水可能導致肌肉痙攣,尤其是在運動時。水對於肌肉正常運作至關重要,如經常感到肌肉痙攣,不妨試著增加水分的攝取。倦怠感如感到極度疲勞和沒有精神,可嘗試喝一些水。缺水可能導致體力不支,讓你感到極度疲倦,儘管有很多可能導致疲勞的原因,但水分不足是很常容易忽略的因素。了解身體何時需要補充水分是保持身體健康重要的一步。這些身體缺水的警訊應多加留意,毋須等到口渴時才喝水。還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嗎,趕快訂閱關注女子漾吧!編輯推薦新北/北海岸黃金之湯!金山【磺港公共浴室、中山溫泉公園】享泡湯樂【心理測驗】你和伴侶的關係是否健康?測驗你們是否該分手2023秋冬最熱美拉德唇膏 精選五支黃皮姐妹閉眼入「女子漾」網站全新上線,陪你愛自己的每個樣子!最棒的美食旅遊、美妝穿搭、娛樂話題、運動健康、情慾愛情分享,都能在這裡看到!快點來加入成為創作者!https://woman.udn.com
-
2023-08-14 焦點.元氣新聞
張學友演唱會驚傳暈眩跌坐在地!梅尼爾氏症發作時天旋地轉 台大醫經驗分享「這樣做」能舒緩
62歲的張學友日前在馬來西亞進行《張學友60+巡迴演唱會》第三場,13日晚間傳出他發生在舞台上跌倒的意外,所幸他很快就站起來繼續唱沒大礙。據了解這兩天他飽受耳水不平衡的困擾,才會出現暈眩的情況。張學友對媒體透露,他從小就患有梅尼爾氏症,導致他的平衡感不好,當天在演出前半小時就感覺到頭暈,但看到歌迷都已經入場坐定,仍決定維持演出。而其實在12日唱第二場前,張學友的耳水不平衡症狀就已發作,只是13日狀況又更嚴重。醫師病友經驗分享 發作時平躺在床較舒服台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謝敦理本身也是梅尼爾氏症患者,他曾分享發病的經驗,他指出許多梅尼爾氏症的病友,發作時不但會感到天旋地轉、頭暈想吐,甚至不能走路,只能臥床休息;而他因為及早吃藥控制,頭暈狀況並不嚴重,僅有陣陣暈眩,頭部如有動作時,特別有晃動感,例如,頭往左邊轉,身體就會一直往左邊倒、拉不回來,走路時也會些許站不穩,整個人失去平衡感,平躺在床上,會比較舒服。梅尼爾氏症的耳鳴 吞口水、吹氣都難解除根據《元氣網》疾病百科介紹,梅尼爾氏症是內耳淋巴水腫,引起平衡失調的疾病。患者通常會同時出現耳鳴、眩暈、聽力障礙三種症狀。此症常會反覆發作,頻率愈來愈密集,會感到天旋地轉、噁心嘔吐,影響生活品質。》看完整疾病百科謝敦理也指出,耳鳴是梅尼爾氏症的主要症狀之一,有別於一般耳鳴像是高頻蟬鳴,梅尼爾氏症引發的耳鳴較低頻,有如冰箱馬達的嗡嗡聲,伴隨耳朵悶住的感覺,有點像是搭飛機時因為壓力變化、耳朵塞住。但搭機時只要吞口水或吹口氣,耳咽管塞住的狀況就能解除,梅尼爾氏症造成的耳朵悶塞狀況,不論怎麼吞口水、吹氣,當下都無法解除。但發作後通常只要吃藥、休息幾天就會好,復元之後耳鳴消失、聽力也會恢復。不過,有些患者症狀比較嚴重,發病時聽力嚴重受損,就算病癒了,聽力也無法回復;除了給予口服藥物如利尿劑,協助內耳排水外,有時得採更積極的治療,例如注射藥物、開刀減壓等。【資料來源】.張學友大馬開唱出意外 唱一半「跌坐在地」畫面曝光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聽見」梅尼爾氏症 我更懂患者的痛
-
2023-08-10 醫療.骨科.復健
天氣變化與關節炎有關嗎?教授告訴你實際發生的關鍵是什麼
我在2023-6-24發表赤腳真的有益健康嗎,讀者王小姐在2023-7-27留言:首先請林教授多多保重。「一到陰雨天氣骨頭關節就會疼」這句話,想必有許多人有共鳴,卻也叫許多困惑。例如「泛科學」有一篇文章《天氣變化與關節炎有關嗎?》,就提出了不同看法。請教林教授:1. 刮風、下雨等天氣因素,真的會促使沒發作的病患發作?或加重已發作的病情?2. 如果「天氣痛」屬實,那機制是什麼?是温濕度等直接影響,還是間接影響自律神經?謝謝。首先,有一個叫做Meteoagent的手機應用程序(App)是專門給自認有「天氣痛」問題的人使用的。它會及時通知使用的人突然發生的天氣變化並且警告這對他們可能帶來的健康影響。這個App的公司在網站上發表Weather Pains & Meteoropathy Research(天氣痛與氣象病研究),其結果如下:1.問:當天氣突然變化時,您是否感覺到疼痛?答:是92% ,否8%。2.問:哪些天氣因素會影響您的健康?答:太陽風暴 67%,氣壓 21%,氣溫變化 10%,下雨或下雪 2%。3.問:天氣突然變化時,您會經歷什麼樣的痛覺?答:頭痛和頭暈 42%,虛弱無力 28%,身體痛 15%,緊張焦慮 7%,血壓變化 5%, 作嘔,消化問題 3%。4.問:您會採取什麼措施來擺脫天氣突然變化帶來的不愉快感覺?答:吃藥 60%,什麼都沒做 30%,用自然藥物 15%,休息或睡覺 5%。5.問:您多快能消除天氣突然變化帶來的痛覺?答:同一天 28%,隔天 49%,兩天以上 23%。6.問:您有做規律的運動嗎?答:沒有89%,有 11%。7.問:您如何評價您日常飲食的質量和比例(1是最壞,10是最好)?答:(1) 3%,(2)0%,(3)0%,(4)7%,(5)17%,(6)22%,(7)27%,(8)8%,(9)8%,(10)8%。8.問:您平常一天的活動量。答:少量 57%,中量 37%,大量 6%。9.問:您過去一年生活/工作中的整體壓力水平(1是最壞,10是最好)。答:(1) 12%,(2)3%,(3)9%,(4)18%,(5)18%,(6)3%,(7)15%,(8)4%,(9)12%,(10)6%。10.問:您的親人、同事或熟人中是否有人抱怨對天氣敏感?答:沒有人 5%,1人 13%,2到3人 45%,3人以上 37%。這十個問答題裡有一條是很有趣,但也有一條是很有問題。有趣的是第6條:89%的人沒有做規律的運動。那,這是不是表示,沒有規律運動的人較容易罹患天氣痛?有問題的是第2條:怎麼可能太陽風暴會高達 67%,而氣溫變化卻只有10%?畢竟,太陽風暴是很少發生,而且也從未有直接影響到人體的記錄。事實上,醫學文獻裡關於「天氣痛」發生的原因都不外乎是氣壓、氣溫變化、風雨或濕度。也算是很巧,有一篇跟這個議題相關的綜述論文才剛在今年4月以電子版的形式發表(正式發表訂在12月)。它的標題是Associations between weather conditions and osteoarthritis pai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天氣條件與骨關節炎疼痛之間的關聯: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結論:天氣因素總體上與骨關節炎疼痛有顯著相關性。 許多骨關節炎患者認為他們的關節疼痛受到天氣的影響。氣壓和相對濕度與骨關節炎疼痛強度呈正相關,而溫度與骨關節炎疼痛則呈負相關。下面幾篇是較早期與「天氣痛」相關的論文:2017年:Association between rainfall and diagnoses of joint or back pain: retrospective claims analysis(降雨與關節或背痛診斷之間的關聯:回顧性聲稱分析)。結論:在對參加醫療保險的美國老年人進行的大規模分析中,沒有發現降雨與關節或背痛門診就診之間存在任何關係。2017年:Influence of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on balance control and pain in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knee osteoarthritis(氣象元素對症狀性膝骨關節炎患者平衡控制和疼痛的影響)。結論:當早晨大氣壓和最大濕度下降以及一天內大氣壓下降時,觀察到姿勢穩定性下降。 當早晨較溫暖時 以及一天內較濕且較溫暖時,患者的膝蓋疼痛更加嚴重。2015年:Does rheumatoid arthritis disease activity correlate with weather conditions?(類風濕關節炎疾病活動與天氣條件相關嗎?)。結論:類風濕性關節炎疾病活動性在陽光充足和濕度較低的條件下均顯著降低。2011年:Does rain really cause pai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weather factors and severity of pain in people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下雨真的會引起疼痛嗎? 對天氣因素與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疼痛嚴重程度之間關係的系統評價)。結論:有證據表明,某些人比較容易受到天氣的影響,而患者對天氣的反應也不同。2011年:Influence of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on osteoarthritis pain: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氣象因素對骨關節炎疼痛的影響:文獻回顧)。結論:在五項納入的研究中,大氣壓是最常見的變量,對骨關節炎疼痛有一定影響,而降雨量與骨關節炎症狀的相關性較小。2005年:Prevalence of weather sensitivity in Germany and Canada(在德國和加拿大天氣敏感的普遍性)。在德國,2001年1月對1,064名公民(年齡>16歲)進行了訪談,在加拿大,1994年1月對1,506人(年齡>18歲)進行了訪談。結果顯示,19.2%的德國人認為在很大程度上天氣影響了他們的健康,35.3% 的人認為天氣對他們的健康有一定的影響(兩者之和 = 54.5% 對天氣敏感)。 在加拿大,61% 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對天氣敏感。 在德國出現相關症狀頻率最高的是暴風雨天氣(30%)和天氣變冷(29%)。 在加拿大則是寒冷天氣(46%)、潮濕(21%)和雨水(20%)。 在德國最常見症狀是頭痛/偏頭痛 (61%)、嗜睡 (47%)、睡眠障礙 (46%)、疲勞 (42%)、關節疼痛 (40%)、刺激 (31%)、抑鬱 ( 27%)、眩暈(26%)、注意力不集中(26%)和疤痕疼痛(23%)。 在加拿大則是感冒(29%)、心理影響(28%)以及關節、肌肉或關節炎疼痛(10%)。 在德國,32% 對天氣敏感的受試者表示他們在過去一年中至少有一次因為與天氣相關的症狀而無法正常工作,其中 22% 的受試者曾多次出現這種情況。至於讀者所問的「機制是什麼?…間接影響自律神經」,雖然的確是有這樣的說法,但目前並沒有科學證據可以支持。請看The Weather And Musculoskeletal Pain。從以上這些資訊可以看出,「天氣痛」有很大的成分是來自主觀意識。也就是說,你如果認為你有「天氣痛」的問題,那「天氣痛」就是真的,而他如果認為他沒有「天氣痛」的問題,那「天氣痛」就是假的。原文:天氣痛:真的假的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16 醫療.耳鼻喉
又痛又暈!偏頭痛又眩暈該怎麼辦?認識偏頭痛性眩暈症:留意眩暈方向
在眩暈門診中,大約有半數患者苦於偏頭痛,其中80%,其實是罹患了前庭性偏頭痛 (vestibular migraine),也就是偏頭痛性眩暈症(migrainous vertigo)。這類患者本身具有偏頭痛性體質,因為偏頭痛,衍生眩暈症,意即眩暈症是偏頭痛所引起的,造成又痛又暈的困境。那麼,偏頭痛為何會引起眩暈症?・前庭神經核功能失調偏頭痛準備發作時,電位波動起自腦幹,向上通過位於橋腦及延腦交界處時,使前庭神經核功能失調,無法調控(抑制)同側前庭神經,大量內耳前庭訊息向上傳進大腦,患者感到眩暈,通常眩暈發作會早於頭痛發作。最後,某半側頭痛時,患者會自覺身體也向該側旋轉。・前庭神經麻痺若是腦幹電位波動並未通過前庭神經核,而是通過近端前庭神經,也就是前庭神經剛進入腦幹,尚未到達前庭神經核之段落,使該處麻痺,該側內耳前庭覺無法有效地輸入腦幹,兩側前庭覺輸入不對稱,患者感到眩暈,通常眩暈發作會早於頭痛。最後,某半側頭痛時,患者自覺身體會向沒有頭痛的另一側旋轉。・內耳水腫偏頭痛發作時,血液中出現大量的降血鈣素相關基因胜肽激素(CGRP),目的在於擴張腦血管,若經由基底動脈、前下小腦動脈及迷路動脈進入內耳,內耳血流大增,動脈管壁擴張,血管通透性大增,大量水分進入膜性半規管,內耳水腫,內淋巴液比重變輕,橢圓囊及球囊內耳石斑,比重相對較重,向下壓迫帶有平衡感知器的纖毛,或者,半規管根部壺腹內頂帽,也因比重相對較重而扭曲,引發大量前庭訊號,傳入腦幹,患者感到眩暈,通常眩暈會跟頭痛一起發作。最後,某半側頭痛時,患者自覺身體也向該側旋轉。讀者若同時罹患眩暈及頭痛,就醫前,請先留意自身病症的發作順序、疼痛部位以及眩暈的旋轉方向。就醫時,詳細地告知醫師,可做為診斷疾病時的參考。偏頭痛性眩暈症,因疾病起自偏頭痛,宜先找出偏頭痛之誘因,考慮是否為上呼吸道感染、睡眠週期改變、腦缺血、肩頸痠痛、顳顎關節痛、中耳炎、食物中毒、藥物過敏…所致,加以治療或預防。由於腦幹中風也會出現頭痛及眩暈,類似偏頭痛性眩暈症,有類似病症者,宜先正確就醫,莫盲目服用止暈及止痛藥。是否會引起梅尼爾氏症/病?梅尼爾症病不等於梅尼爾氏症,前者只是後者的一個病因。若偏頭痛發作時,不僅引發眩暈,若連耳蝸神經核或腦幹內聽覺神經路徑都受到影響,就會同時出現聽障或耳鳴,稱之為「偏頭痛性梅尼爾氏症(migraine with Meniere's syndrome)」。若內耳水腫時,耳蝸內柯蒂氏器上的聽毛,跟蓋膜間發生位移,產生聽覺訊號,患者感到耳鳴,稱之為「偏頭痛性梅尼爾氏病(migraine with Meniere's disease)」。《延伸閱讀》 .又暈眩又頭痛?醫指3種人易出現,改善不能只吃藥! .常眩暈可能血栓、中風警訊?醫指共同風險,盡早超音波檢查!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12 名人.好食課
中暑該怎麼辦?詳解如何預防中暑及中暑後吃什麼和喝什麼緩解
天氣越來越熱,走在路上不到幾分鐘就汗流浹背,小心已踏入熱傷害陷阱!不少媽媽也開始擔心孩子在外活動會不會發生中暑,到底飲食上有什麼辦法可以幫助預防熱傷害?營養師貼心整理預防中暑及中暑後的飲食注意事項,讓你不要越吃越糟!問題一》什麼是熱傷害及中暑?整理一》「中暑」是熱傷害的一種人類正常的體溫約在36度-37度,主要依靠腦幹中的下視丘中的體溫調節中樞來維持人體溫度的恆定。人在高溫環境下,體內體溫節異常,就可能出現熱傷害,對人體造成負面影響,常見的熱傷害包含熱痙攣、熱昏厥、熱衰竭和中暑,其中以中暑為最需要小心的症狀。整理二》中暑是體溫異常升高所引起症狀的通稱中暑是指由於身體長時間暴露在高溫環境下,無法有效散熱而引起的一種症狀。當我們暴露在高溫環境中時,我們的身體會開始出汗以維持體溫平衡。通過汗液蒸發,我們的身體可以散熱。然而,當熱量產生得過快或身體無法有效散熱時,體溫升高就會導致中暑的發生。整理三》中暑的危險因子1. 高溫環境:長時間暴露在高溫環境中是中暑的主要危險因素。2. 高濕度:高濕度會增加身體散熱的困難,因為汗液蒸發變得困難。3. 高強度體力活動:劇烈運動或重度體力勞動會使身體產生更多熱量,增加中暑的可能性。4. 體重過重或肥胖:肥胖會增加身體對熱量的負擔,因為脂肪組織會隔絕熱量的散發。5. 年齡和健康狀況:年長者和幼兒對於高溫環境更加敏感,因為他們的身體無法有效地調節體溫。同樣,患有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或呼吸系統問題的人,也更容易受到中暑的危害。6.藥物和酒精的使用:某些藥物和酒精可能影響身體的水分平衡和散熱能力,增加中暑的風險。問題二》中暑有什麼症狀?1. 頭痛和眩暈:劇烈的頭痛和頭暈,可能是由於體溫升高和腦部受熱的影響。2. 噁心和嘔吐3. 肌肉抽筋4. 疲勞和虛弱5. 心悸和呼吸急促:心跳加快並呼吸急促,這是身體試圖降低體溫的一種反應。6. 脫水:可能感到口渴、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無彈性,嚴重時會導致器官衰竭。7. 意識模糊:因為中樞神經系統受熱影響,嚴重者甚至會有意識模糊、昏迷的狀態。問題三》預防中暑、中暑後該吃什麼?喝什麼?秘訣一》預防中暑兩大飲食要點:鉀、水補充鉀離子能預防中暑鉀可幫助身體排鈉,順便也一起幫助利尿排汗,達到散熱的功效。目前台灣並未訂定鉀建議攝取量,但以美國19歲以上成人建議攝取量(男性3400 mg、女性2600 mg)來看國人普遍攝取不足,建議可多吃高鉀食材,如莧菜、空心菜、奇異果、香蕉等。註:腎臟病患者若有需要限鉀,需聽從醫生或營養師只是進行飲食上控制攝取足夠水分能預防中暑補充水分能促進新陳代謝,有助於排汗降溫,建議每日需喝足1,500 c.c水,可事實喝冷開水幫助降溫,但切勿一次大口飲水,建議分次小口喝,以避免電解質不平衡。秘訣二》中暑後的保護力:腸道健康是關鍵稀飯熱中暑可能會造成身體組織缺血,腸道黏膜受損及通透性增加,從而導致腸道菌進入到體內而發生敗血症,因此中暑後可以補充適當的碳水化合物,如稀飯、葡萄糖液等,有助於維持腸道黏膜的健康,以增加人體於中暑後的保護力。但營養師也提醒,高劑量的碳水化合物,如凝膠、能量棒、高滲透壓飲料,可能導致腹瀉加重脫水情形!補充液體少量分次補充水份及電解質飲品有助降溫及防脫水!但也切記勿一次大量補水,以免增加生理壓力,導致中暑情形加重。多吃蔬果蔬果中富含的抗氧化劑(槲皮素/薑黃素/維生素C)有助於防止細胞損傷,並有助於身體抗發炎,而其中黑醋栗的萃取物便有發現可維持熱中暑後的腸道通透性。麩醯胺酸嚴重時可補充麩醯胺酸有助於增加熱休克蛋白(熱休克蛋白減少為中暑原因)及維護腸黏膜健康。秘訣三》中暑後的NG食品,恐加重症狀咖啡因咖啡因容易增加身體水分流失造成脫水發生。薄荷醇薄荷醇雖然能使人有涼爽感,但也可能因此造成人對於熱的感覺誤判,而增加中暑風險。問題四》孩童該怎麼預防中暑?原則一》適時補充水分為了防止脫水情形發生,建議孩童每日喝足1500 c.c水分,如果於戶外活動,每15-20分鐘就定期喝半杯至一杯的水量。切勿大口灌水,應分次慢慢喝,避免電解質不平衡!原則二》補充電解質流汗除了喝水以外,也注意適度補充電解質,可於運動後喝一杯0.1-0.2%的鹽水(約是於240 mL中添加0.2-0.5克鹽),或是選擇運動飲料(每100 mL含40-60 毫克鈉),也可適度吃一點鹽糖來補充鹽分。切記不要讓孩童猛灌運動飲料,也不應以運動飲料代替水來喝,以免鹽份及糖份攝取過多!原則三》三餐正常吃三餐正常吃,餐食可以同時提供水分及電解質,日本調查發現,跳過早餐的孩童有較高的中暑機會,建議三餐仍要正常吃勿跳餐,尤其是早上或午休後即有運動課的時候。原則四》每日五蔬果蔬果中富含維生素C等抗氧化劑,可幫助對抗自由基生成,減少體內發炎,預防中暑發生!注意: 如果孩童已有中暑現象,應立即將其移動到陰涼處,並用濕毛巾或灑水降溫,減去多餘衣物,等到有些意識時適度補水,如果孩童意識不清,應立即就醫結語》本篇專欄整理了預防中暑及中暑後飲食的注意事項。當然,仍有許多消暑的食物,但最重要的原則依然是要適時補充水分、電解質、均衡吃三餐和每日攝取五蔬果等。總之,在炎熱的夏天,保護自己和孩子免受中暑的傷害是我們的責任。謹記這些飲食上的注意事項,讓我們遠離中暑的危險,享受健康舒適的夏日!【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2023】營養師最新解析》中暑怎麼辦?症狀、預防、喝什麼懶人包!】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15 醫療.耳鼻喉
流鼻血「頭往後仰」是錯的!醫教正確止鼻血法 4種狀況速就醫
不少家長都教孩子流鼻血時「頭往後仰」,不過耳鼻喉科醫師張益豪在臉書提醒,血水往喉嚨灌容易嗆到甚至暈倒!正確為「頭往前傾」加壓才能止血。同時,若是出現4種狀況:流鼻血時間過長、出現合併症狀、總是同一個鼻道流鼻血、2歲以下,建議盡速帶就醫檢查。 張益豪說明,以前不少長輩教小孩流鼻血時「頭往後仰」,但經過研究證實是這樣的動作錯誤的,因為血水會往喉嚨灌,容易嗆到,尤其小朋友呼吸道比較窄,嗆到呼吸道有可能暈倒!正確止鼻血法:1頭往前,姿勢要低2一般身上有傷口時會使用加壓止血法(用手按住),流鼻血也是一樣,用手按住鼻中膈兩側,加壓止血會逐漸形成血塊,10分鐘後再慢慢放開。4種流鼻血狀況應警覺1.流鼻血的時間太長:一般流鼻血的時間應該在5至10分鐘左右,如果超過這個時間,可能就是凝血功能出了問題。2.出現合併的症狀:如果除了流鼻血以外,牙齦也容易流血,或是身上其他部位很容易出現瘀青,這便是凝血功能出現問題的徵兆。如果合併不明原因的發燒、體重下降或是盜汗的情況,可能也是出現疾病的徵兆。3.總是都是同一個鼻道流鼻血:如果是結構異常、異物或是腫瘤引起的流鼻血,通常都會侷限於同一個鼻道。而摳鼻子或是過敏性鼻炎引起的流鼻血,兩邊鼻道都可能會發生。4.年紀在2歲以下:流鼻血很少出現在2歲以下幼兒,這個年紀很少摳鼻子,也不是過敏性鼻炎好發的年紀,所以2歲以下出現反覆流鼻血的情況比較需要擔心。除了流血還有化膿!建議盡速就醫檢查。【延伸閱讀】寶寶感冒鼻塞怎麼辦? 醫教你「吸鼻器」七撇步眩暈、流鼻血、手指麻小心腦中風前兆 溫差大才是大魔王【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8109】(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11 醫療.腦部.神經
又暈眩又頭痛怎麼辦?醫指3種人易出現,改善不能只吃藥!
在暈眩門診中,約半數患者也苦於偏頭痛,其中20%,一來診,主訴「每天早上一起床,就會一陣暈,沒多久,開始視力模糊,頭悶脹,噁心想吐」、「睡前上床,都得慢慢地躺下,不然會頭暈,接著頭痛一邊,好像撕裂一樣」、「我的偏頭痛是不是眩暈引起的?」…,都是在描述一種先眩暈再頭痛之疾病,似乎偏頭痛就是眩暈所引起的,稱之為「眩暈性偏頭痛 (vertigo with migraine)」,那麼,眩暈為何會引起偏頭痛呢? (圖解說明:說明眩暈性偏頭痛的發作機轉。前庭病變功能失調,大量前庭訊號(藍色粗線)進入腦幹。腦幹循環不良,來不及供血給前庭神經核,局部組織缺氧,刺激三叉神經末梢,釋放出大量的CGRP。) 哪些族群容易眩暈性頭痛? ・腦幹小動脈管壁硬化 眩暈發作時,患耳發出大量前庭訊息,經由前庭神經傳進腦幹,前庭神經核加強做功,企圖抑制這種異常訊息。倘若患者年紀大,或有高血壓或糖尿病,腦幹小動脈管壁硬化,血管無法即時擴張,來不及供血給前庭神經核,缺氧性傷害刺激小動脈壁內之三叉神經末梢,釋放出大量的降血鈣素基因相關胜肽激素 (CGRP),試圖擴張腦動脈,卻也經由三叉神經血管疼痛機制,誘發偏頭痛。 ・頸部肌肉過勞 眩暈發作時,頸部肌肉反射性地收縮,長久下來,肌肉過勞,乳酸堆積產生疼痛,痛覺經由第二、三頸部脊髓神經,傳進腦幹,干擾三叉神經脊髓路徑核,啟動三叉神經血管疼痛機制,誘發偏頭痛。 ・交感神經興奮 眩暈發作時,交感神經興奮,通過刺激腎上腺素受體,使四肢或軀幹表面的動脈管壁收縮,把大多數的血液擠向體內,顱內循環大增,突然撐開腦膜上動脈管壁,刺激分布其上的三叉神經末梢,經由三叉神經血管疼痛機制,誘發偏頭痛。 如何改善眩暈性偏頭痛?找出關鍵原因才能治療! 治療此病,盲目使用止痛藥或止暈藥只能治標,最好能找到眩暈病因,加以治療。由於患者大多具有偏頭痛體質,在治療期間,最好能禁止飲食動物奶類製品,以免偏頭痛保持在容易誘發的狀態。若在眩暈發作時,立即口服乙型受器或丙型胺基丁酸受器調節劑,是可以預防偏頭痛發作。 若是半規管耳石沉積症或頂帽耳石黏著症,建議接受耳石復位術,把耳石歸回橢圓囊內。若是耳石漂浮症,大多是過敏性或感染性中耳炎所致,使內淋巴液比重增加,給予抗生素、抗組織胺或副腎皮質素。若是橢圓囊耳石斑陷落,大多是飲酒或高血壓,使內淋巴液比重降低,建議藉酒或口服降血壓藥物。若是外淋巴瘻管或上半規管裂,前者建議手術修補,後者則建議睡眠充足,避免飢餓或飲酒,腦幹會自動調節及適應,病症消失。若是內淋巴水腫(梅尼爾氏病),建議找出誘發病因,加以預防。 (圖解說明:醫師正以耳石復位術,治療眩暈性偏頭痛患者。) 需注意的是,腦幹/小腦中風或出血會先出現眩暈,在動脈梗塞或出血後,出現頭痛,治療必須緊急,有類似病症者,宜先就醫,千萬別亂服止暈或止痛藥而輕忽。 《延伸閱讀》 .暈眩檢查卻正常?還能做什麼?醫:電腦斷層,檢查「耳石脫落症」。 .常眩暈可能血栓、中風警訊?醫指共同風險,盡早超音波檢查!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02-13 養生.運動健身
姿勢不良不只有站、坐姿而已 最容易出現壞姿勢的動作一次看
「今天你怎麼看起來無精打采的模樣?」開會的時候,王副問了小奧一句。「報告王副,我很有精神喔。」小奧連忙換上了笑容,打直身軀,坐得直挺挺的。你平常的姿勢好嗎?姿勢是我們身體語言的一部分,萬一姿勢不良,很可能就會被視為一個懶骨頭,或是沒有精神活力,很難給人好印象。然而,保持好姿勢,不僅是為了做做樣子,還影響著長期的身體健康。如果你長期姿勢不良,脊椎更容易磨損,神經更容易受到壓迫,引發肩頸與背部的疼痛。各種疼痛會讓你的姿勢更不好,部分肌肉更為緊繃,影響到肌力平衡,進而增加跌倒的風險。而且,姿勢不良除了影響到肌肉骨骼的狀況,其實也會影響到胸腔和腹腔。當胸腔的空間變化或侷限,呼吸就會受到影響;而腹腔的狀況也影響體內器官的運作,尤其影響到腸胃活動和消化,都會帶來更多的麻煩。怎樣算是好姿勢?「姿勢」就是你如何擺放你的身體,如何hold住你的身體,包含了走路、跑步等「動態姿勢」,也包含坐著、站著、睡覺的「靜態姿勢」。沒錯,即使你現在正進行著網路追劇馬拉松,我們也需要放點心思,注意姿勢。基本上,好的姿勢就是讓身體重量平均分布於地面或椅子上,而脊椎維持正確自然的弧度,沒有過度前傾或後彎,也沒有往一側傾斜,讓骨架、肌肉、筋膜不緊繃,也不過度伸展。我們先來看最基本的站姿和坐姿:● 站姿:練習站姿站直的時候,可以先靠著牆站好,像要量身高那樣。背部打直並維持自然的弧度,下巴微收,肩膀往後,雙手自然垂放,收進肚子,膝蓋打直,注意重量平均分布於兩腳,且不要翹出臀部。● 坐姿:椅子不要太低。良好坐姿通常代表椅子坐到底,維持脊柱自然的彎曲弧度,在背部中段可以用一捲毛巾或買個椅子靠背墊來輔助。雙腳放在地上,膝蓋九十度,最重要就是不要翹腳,要讓臀部平均分配重量。不要坐太久,每個小時要記得變換姿勢、站起來走一走。保持好姿勢,還要這幾招◆ 開車的時候不要坐太低,讓膝蓋和髖部約在同一個高度。方向盤高度約在胸口,不要在臉的高度。椅背不要往後倒太多,盡量讓身體一樣是坐直的,屁股坐到底。當然,盡量不要長時間開車。◆ 不要太常低頭看手機,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反覆看著訊息與閱讀網頁,加諸在頸椎的壓力可是不小,已經是現代人頸椎快速退化的主因了。要有意識地注意自己使用手機時的姿勢,盡量抬頭、挺胸、縮下巴使用。不要低頭使用手機,要把手機拿高,讓手機上方高度約與鼻子同高。坐著的時候要靠著椅背,調整好螢幕高度,減少駝背或低頭的機會。(延伸閱讀:脖子緊,頭好暈,站不穩 — 可能是「頸因性眩暈」)◆ 少穿高跟鞋!穿高跟鞋的時候,會讓背部弧度太過彎曲,容易引發背痛。而且對膝蓋來說,負擔也會比較大。平常還是多穿著舒適,腳底有軟墊的低跟鞋子吧!◆ 不要選擇太軟的床墊,硬一點的反而能讓脊椎維持正常的彎曲弧度。仰睡的話,枕頭不要選太大,低低的就可以。如果要側睡的話,膝蓋稍微彎曲,並在頭部墊個枕頭,才能保持脊椎的自然弧度。◆ 平常多運動。各種運動對姿勢都有幫助,像是多做背部肌群的訓練,姿勢通常會好一些。而多做瑜珈、皮拉提斯、或芭蕾雕塑類型的練習,也是特別讓你會注意自己的動作與姿勢,並有很大一部分會鍛鍊到背肌和核心,讓你在平時都有好姿勢。◆ 每天至少花十分鐘做伸展拉筋,改善肌筋膜和肌肉張力平衡。如果比較沒有時間,可以做帶有有氧運動效果的動態伸展。◆ 如果需要久坐或久站的時候,可以稍微緩慢地動一下脖子,轉向左邊,再轉向右側,反覆做個幾次來舒緩緊繃的頸部肌肉。持之以恆保持著「維持好姿勢」的概念,多多檢查自己的姿勢,是為了健康很棒的投資。原文:
-
2023-02-04 焦點.健康知識+
常眩暈可能血栓、中風警訊?醫指3情況共同風險,盡早超音波檢查!
頸部動脈超音波檢查,是暈眩門診相當重要的檢查,可以評估受檢者腦中風風險。通常受檢者年紀愈大或慢性病愈多,動脈內膜愈易變厚,管壁愈易硬化,若發生在後顱窩循環,其實會引起眩暈,這是為什麼呢? (圖解說明:前方前庭動脈是迷路動脈發生硬化時,最易發生狹窄者,會影響到上半部橢圓囊、上及水平半規管的功能。) 眩暈可能是血栓、中風警訊? ・狹窄引起平衡器官缺血 兩側椎動脈離開頸椎孔進入顱內後,先分支出後下小腦動脈,接著匯聚成基底動脈。基底動脈分支出聽神經動脈與前下小腦動脈,後者會分支出迷路動脈,供血給內耳。 ・小腦動脈 若狹窄發生在後下小腦動脈,會影響後外側延髓及兩側後下方小腦,影響到前庭神經核功能。若狹窄發生在前下小腦動脈,會影響後兩側前下方小腦,特別是小腦小葉,使其無法協同前庭神經核一起對內耳前庭覺輸入進行調控(抑制)。最後,雜亂無章且大量的前庭覺,全數向上傳進大腦顳葉前庭皮質,患者感到眩暈,自覺身體向病變側旋轉。 ・聽神經動脈 發生狹窄時,會影響近端聽神經,造成許旺氏細胞缺血壞死,神經軸突上的髓鞘崩解,無法有效地傳遞內耳前庭覺,出現平衡失調。由於另一側的輸入較強,患者感到眩暈,自覺身體向健康側旋轉。 ・迷路動脈 若發生在前方前庭動脈分支,會影響到上半部橢圓囊、上及水平半規管,若發生在後方前庭動脈分支,會影響到下半部橢圓囊、球囊及後半規管。橢圓囊或球囊功能受損,不僅會出現平衡失調,耳石鬆脫掉進半規管,或是黏在半規管根部壺腹內頂帽上,就會在患者轉頭或改變身體姿勢時,誘發眩暈。 ・誘發救援性偏頭痛 狹窄引起末梢器官缺血時,會刺激小動脈壁內之三叉神經末梢,釋放出大量降血鈣素基因相關胜肽激素(CGRP),試圖擴張腦動脈,並經由三叉神經血管疼痛機制,誘發偏頭痛。偏頭痛發作時,電位波動起自腦幹,通過前庭神經核時,使其功能失調,加重眩暈。 ・扭曲變形壓迫神經 動脈硬化發生時,健康的管壁會試圖擴張,以維持適當的內徑,經年累月下來,會使椎基底動脈系統的動脈逐漸扭曲變形,若壓迫到聽神經或腦幹,就會在搏動時,干擾聽覺及前庭覺傳遞,患者不僅會聽見猶如打字機般「噠、噠、噠」的聲響,還會感到一陣一陣的眩暈,稱之為「陣發性前庭症候群」。 超音波檢查+穩控三高 防動脈硬化釀中風! 為了遏止動脈繼續硬化,改善眩暈,預防中風,我們會建議患者,若有三高,宜好好地控制血壓、血糖及血脂,可規則服用高單位二十碳五烯酸(EPA),穩定血管內膜,但病況嚴重者,須長期口服抗血小板劑,穩定血小板,預防血栓。坊間流傳口服銀杏萃取物可以改善微細循環,但在攝取後,大多被肌肉所吸收,鮮少到達後顱窩循環,有眩暈者,仍宜先正確就醫找病因。 (圖解說明:醫師正在使用超音波檢查眩暈患者。) 《延伸閱讀》 .騎車、開車突然暈眩!?「駕駛座暈眩症」轉頭看車時最要注意 .換氣過度也會暈眩?醫教緩解,數分鐘未止速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01-07 養生.聰明飲食
冬日進補如何吃?中醫授平補、涼補方法,點名3大冬天美食:羊肉爐、薑母鴨、麻油雞
小寒是冬季的第5個節氣,此時是北半球太陽光斜射最厲害的時侯,意味著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中醫師賴睿昕表示,冬天寒冷,民眾聚餐時常會選擇薑母鴨、羊肉爐或是麻油雞等食物進補,因肉品脂肪豐富,過度攝取恐吃下太多飽和脂肪,影響膽固醇,且值得注意的是,屬於外寒內熱或寒熱夾雜體質的人,不太適合溫補的方式,否則容易出現口乾舌燥、失眠多夢、心煩氣躁等上火症狀。燥熱氣虛體質者吃溫補食物 竟容易上火以中醫的觀點來看,現代人因工作關係,長期熬夜或多飲咖啡,常感覺口乾舌燥、眼睛乾澀、大便較不易解或較硬,這類人屬燥熱體質。又因工作時間愈來愈長,在辦公室吹冷氣時間太久,缺乏運動,造成身體循環功能變差,容易疲勞,甚至太累時出現手腳冰冷等現象,符合者屬於氣虛體質。賴睿昕透露,燥熱加上氣虛體質即是所謂「外寒內熱」或「寒熱夾雜」型的體質,這樣的人在小寒時節並不適合純粹溫補的方式,否則容易出現口乾舌燥、失眠多夢、心煩氣躁等上火症狀。另外,心血管疾病患者多屬虛實夾雜,驟然用補,容易使病況加重。冬日進補如何吃? 中醫親授平補、涼補方法民眾冬天若想進補該如何吃?賴睿昕說,大家常吃的羊肉爐、薑母鴨都是溫補的食材,而麻油雞則因為麻油加熱的關係,屬於偏熱補食物,因此通常建議以「平補、涼補」較適宜,一般藥膳中常用的米酒與麻油都很燥熱,本身是熱性體質的人,在小寒時節做藥膳時可以減量使用或不用。▸羊肉爐:因為羊肉較為溫熱,較不適合給燥熱體質的人吃,因此能改用性較寒的排骨來燉煮,可以加入沙參、玉竹等滋陰藥材調和。▸薑母鴨:薑母鴨因為使用大量薑片,可以暖胃、促進血液循環,並讓身體有溫暖感的作用。當改成涼補時,薑、米酒與麻油的份量要減少,涼補具有甘涼補陰作用,讓熱性體質的人在小寒節氣吃完薑母鴨後,不會出現燥熱、口乾舌燥、失眠等症狀,而且具有清熱、涼血助睡眠的作用。▸麻油雞:其實麻油不熱,只是人們常將麻油與薑同煮,薑本性溫,故錯認麻油也熱。以中醫來看,麻油屬性味甘、平之物,功效潤燥滑腸,滋養肝腎,可使老人通便的功能,可用於病後虛弱、眩暈乏力等狀況。曾有古籍《本草從新》說:「麻油『涼血解毒,服之令人滑腸……』」,所以,麻油不熱,不用擔心上火,涼補可以把老薑改嫩薑。習俗要吃臘八粥 建議:可添入四神湯材料滋補古諺:「小寒大寒,準備過年。」在凜冽的寒風中,農曆新年即將到來,小寒往往相伴臘八節,習俗要吃臘八粥,就是在米中添加各種穀物、果子,如紅豆、花生、核桃仁、桂圓、紅棗、蓮子、栗子、葡萄乾等,以微火燉煮,透過吃熱粥來取暖禦寒,賴睿昕建議,也可將四神湯的材料帶入,來個養生四神臘八粥。【四神臘八粥的做法】▸材料:蓬萊米80克,糯米80克,小米30克,薏仁30克,茯苓20 克,芡實20 克,蓮子40 克,山藥20 克,薏仁40 克(也可請中藥行直接包一份量)紅豆、綠豆、花生、核桃仁、桂圓、紅棗、葡萄乾各適量 調味料:鹽(適量)、米酒(適量)。▸作法:1.將上述穀物以清水淘洗乾淨,除小米之外的其他穀物用水泡,薏仁、芡實、蓮子先浸泡約半小時。2.將各類穀物一同倒入鍋中,加適量清水以大火燒沸。3.將各類乾果輔料倒入鍋中,改文火邊攪動邊熬煮30分鐘待粥稠糯香時即可。補充穀物與堅果 可促進血管健康賴睿昕指出,小寒節氣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尤其現代人飲食精緻化,體重普遍超標,且今年冬天特別寒冷,薑母鴨、羊肉爐、麻油雞常成為民眾晚上聚餐的首選,鍋內帶皮羊肉、豬肉及雞肉脂肪豐富,過量食用可能會吃下太多飽和脂肪,難以控制血脂中的膽固醇,易使高血脂找上門,賴睿昕提到,高血脂為健康的隱形殺手,民眾就算罹患,平常也不會有很明顯的不適症狀,但它卻是誘發腦中風、心肌梗塞的致病因子。而臘八粥中添加許多穀物及堅果,多補充可增進血管健康,降低心血管事件發生的機率。★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12-31 醫療.中醫
掉髮、脹氣、孕吐、身體痛都可按!一圖看懂人體10大穴位,跟著按壓抗老養生
穴道是人體經絡氣血輸注的特殊點位,每個穴位都有各自的功效。通過按摩刺激穴道既能促進血液循環,達到保養身體、預防及緩解疾病的效果。究竟網友熱議的穴道有哪些?按摩這些穴道又有什麼功效呢?快來看看網友怎麼說!《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1年網友熱議的「穴道」相關話題,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的穴道與按摩功效。合谷穴鎮靜止痛安神助眠 湧泉穴養腎生髮消水腫觀察網路上對於「穴道」的相關話題討論,可以發現討論度最高的穴道是「合谷穴」,位在手背虎口處,具有緩解經痛、頭痛、腹痛、牙痛的功效,也能預防感冒、過敏、眩暈等症狀。有民眾就在討論區上請益「每次生理期吃止痛藥都沒用,想問有什麼方式改善」,吸引熱心網友回答「合谷穴對於舒緩疼痛還蠻有效的」、「做瑜伽的膜拜動作,搭配按摩合谷穴很有用」,推薦同樣經痛的女性可以嘗試穴道按摩紓解經痛問題。也有不少人在留言區提到合谷穴能夠治療失眠,並舉例「女兒夜晚哭鬧不睡,按壓合谷穴後就順利入眠」,讓許多飽受失眠困擾的網友躍躍欲試。此外,同樣受到高度討論的還有「湧泉穴」,位在腳底人字狀紋路的交叉點,能夠消除疲勞水腫、改善肌肉酸痛,並提升腎機能。日前有網友就發文表示「運動後鐵腿,反覆按壓湧泉穴後真的舒緩很多」,認為按摩湧泉穴益處良多,讓許多有同樣見解的網友紛紛回應「湧泉穴可以強化腎功能,掉髮、白髮都可以解決」、「去腳底按摩的時候聽說湧泉穴會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手腳冰冷跟消水腫都蠻有感的」,以親身經驗分享給網友,並提醒平時可以多按摩穴道來養生。內關穴舒緩胸悶、噁心 還能保健心臟成「救心丸」而位於手腕的「內關穴」則是胸腹不適時的必按穴位,按摩該穴位不但可以改善胸悶心悸,也能緩解脹氣、打嗝、噁心嘔吐等腸胃症狀。有新手媽媽就在部落格上分享自己懷孕時害喜到連喝水都想吐,在網友的建議下嘗試「按摩內關穴,成功緩解孕吐」,減低了孕期的不適與困擾,但也提醒各位準媽媽們,懷孕時有許多禁忌穴道會影響胎氣,叮囑大家在按摩穴道前多做功課再嘗試。更有網友將內關穴稱為「救心丸」,說明揉捏內關穴能增加心臟的氧氣與代謝,並緩解心肌筋攣和擴張心臟動脈血管,表示「平常會按內關穴預防心血管疾病」,透過簡單動作也能強身健體。經絡穴道是人體重要的保健系統,身體不舒服時,不妨看看網友熱議的穴道排行,了解各穴位的按摩功效,緩解不適症狀的同時,也能達到日常的養生保健。★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12-02 焦點.元氣新聞
台灣醫療科技展 智慧醫療邁大步
「2022台灣醫療科技展」昨天登場,許多醫療院所發展智慧醫療並展示成果,花蓮慈濟醫院基於照顧鄰里精神,整合數位資源打造無圍牆醫院,照顧花東居民;台北市立關渡醫院發表AI智慧眼鏡與床墊等臨床應用,說明智慧醫院不只是願景,已經上線提供更全方位的醫療服務。 第六屆台灣醫療科技展昨起至12月4日在台北南港展覽館舉行,展示醫療串聯資通訊、生醫等力量,跨界推動健康產業,希望打造全球數位醫療轉型生態圈。總統蔡英文昨天出席致詞表示,為擴展台灣醫療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日前台美簽署科技協議,其中一項便是生醫領域加強合作,並且結合資通訊技術推動精準醫療。花蓮慈濟打造無圍牆醫院花蓮慈濟打造「無圍牆醫院專案」,院長林欣榮表示,花東地區幅員廣大,希望藉由資訊科技力量,改善偏鄉就醫可近性。花蓮慈濟副院長陳星助舉例,花蓮縣秀林鄉是全台面積最大鄉鎮,透過AI與醫療資料串接,整合當地居民C肝、糖尿病與中風等數據,可精準掌握呈現在地狀況,進一步提供當地居民所需要的治療。花蓮慈濟醫院醫事室副主任張菁育表示,過去醫療巡迴車到偏鄉服務時,往往因為不清楚各區居民健康概況,醫療資源可能準備不足。現在安排巡迴醫療時,先透過AI整合資料,能更清楚各區居民需要,尤其是篩檢時,避免護理師在村落中來來回回好多趟,卻只是為了找同一戶的不同居民,省下非常多時間。北市關渡實踐智慧願景關渡醫院長期致力銀髮照護醫療領域,並積極推動數位轉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表示,AI與醫療科技結合,透過雲端資料連結生活資料紀錄,甚至能精準預測民眾在五年內心肌梗塞的機會,或透過活動狀態變化評估失智、失能的風險程度,據此提供更精準的全方位健康服務。關渡醫院也展示智慧床墊的臨床運用,床墊內設計有30個壓力感測點,只要病患一起身,提示燈就會亮起,向護理人員或陪伴家屬、照護員提醒,即時前去協助長者,避免長者容易在下床時跌倒的風險。AI也能蒐集使用者睡眠狀況數據,例如翻身次數等,經演算法預測未來健康狀況。台大VR滑板訓練平衡台大醫院則於現場展示「虛擬實境滑板運動訓練系統」,可選擇各種生活情境,透過虛擬實境護目鏡和跑步機或滑板來給予使用者感覺回饋,可加強平衡訓練,不只能幫助病人,也能幫助健康的人預防疾病和失能。長庚發展眼振篩檢眩暈長庚醫院今年規畫特色醫療、智慧醫院、創新研發及公益榮耀四大主題區,展出質子治療、細胞治療等成果,並利用AI技術開發出感測眼振的專利模型,未來有望作為急性眩暈的一線篩檢。馬偕推腦出血預測工具馬偕醫院展示自發性腦出血的預測工具,利用AI分析病人急診腦部電腦斷層影像,預測預後,找出最有利的治療及照護模式;馬偕副院長陳治平則透過微米孔矽晶片技術與人造抗體結合,以數位訊號辨識細菌,提升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