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0 橘世代.健康橘
搜尋
皮膚科
共找到
803
筆 文章
-
-
2019-12-17 該看哪科.皮膚
提升肌膚防護能力 皮膚科名醫:把握關鍵十分鐘很重要
【文、圖/摘自蘋果屋《自己的皮膚自己救!》,作者豊田雅彦】正確擦保養品,讓保濕效果加倍「肌活」雖然只有三大要領,但難免還是會有人覺得:「平常都那麼忙了,還要做這麼多事情,未免也太麻煩!」如果你也有這樣的感覺,那麼,希望你至少也要謹記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肌活①保濕。保濕是指全身都要塗上化妝水、乳液等「保濕產品」,而且用量要夠多。你可以使用「含賽洛美」的保濕產品,以便補充角質層中最重要的成分—賽洛美。至於做好保濕的三大訣竅,簡述如下:第一,順著肌膚紋理塗抹。這樣做的用意在於能讓保濕產品沿著紋理被吸收,而且更加均勻。第二,洗澡後十分鐘內擦上保濕產品。因為剛洗過澡,肌膚表面的皮脂膜跟著流失,容易讓皮膚呈現乾燥的狀態。而入浴時沖洗浸泡身體的水分,在洗澡後十分鐘就會迅速蒸發完畢,因此,把握這關鍵十分鐘做好保濕非常重要。雖然洗澡後通常會想趕快走出浴室去透透氣,但趁著水蒸氣未散,先在浴室快速擦上一層保濕用品,對皮膚來說是最好的保濕方式。 第三,擦的量要充足。保濕產品的用量因種類而異,但基本上都需要厚厚塗上一層,好讓肌膚呈水潤、光滑的感覺。擦完之後,可用衛生紙輕壓,若衛生紙能貼合上去,就表示用量已經足夠。輕鬆強化你的肌膚防護網為了讓大家更進一步了解「肌膚保濕」的重要性,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兩則最新的研究。首先是「日本國立成育醫療研究中心」所做的異位性皮膚炎相關研究。他們將出生未滿一週的新生兒全身塗滿保濕用品,結果發現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生機率降低至少百分之三十。該研究中心也發現,只要每天洗澡後做足保濕,就能明顯提升肌膚的防護能力。而在本院「URUOI皮膚科診所」中,我也常提醒那些症狀較輕微的異位性皮膚炎病患,在使用含副腎皮質荷爾蒙成分的「外用類固醇」或「免疫抑制軟膏(Tacrolimus)」等藥物並獲得改善之後,只要配合做好充分的保濕動作,就能讓肌膚一直維持在健康狀態。遠離惱人的食物過敏與「過敏進行曲」第二項強調肌膚保濕重要性的研究,則與食物過敏有關。自執業以來,我已見過無數母親抱著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衝進診所對我說:「醫生,請幫幫我!」關於異位性皮膚炎,我會在下一章節詳述。而這裡所要先介紹的,則是特別需要注意的嬰幼兒異位性皮膚炎「過敏進行曲(Allergic March)」。這是指:具有「異位性體質」的嬰幼兒,在成長過程中,會依序發作與過敏相關的各種症狀。因為發展過程就像樂曲般有階段性,故在醫學上稱作「過敏進行曲」。而所謂的「異位性體質」就是遺傳性過敏體質。這與是否有氣喘、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異位性皮膚炎等家族遺傳基因及病史有關。對於具有異位性體質的人來說,當身體接觸到外在過敏原,體內就容易製造具有防禦作用且會引發過敏反應的免疫球蛋白「IgE抗體」。一般來說,過敏進行曲最常見的情形,就是從嬰兒時期的異位性皮膚炎和食物過敏拉開序幕,接著出現「咻、咻」的喘鳴聲,伴隨氣喘發作。到了後期,則會對花粉、灰塵等吸入性過敏原非常敏感,並誘發過敏性鼻炎、結膜炎和尋麻疹等症狀。嬰兒時期的食物過敏成因,通常與該時期吃下肚的食物有關。由於嬰幼兒的身體對食物的判別、選擇機制尚未發育完全,所以容易在無意間吃進致敏食物。也因此,從出生就要開始避免接觸各種容易觸發過敏的食物來源,如:雞蛋、牛奶、小麥、花生等。不過,直到最近才出現了一種與上述說法完全相反的解釋。那就是:從嘴巴吃進去的食物不見得會致敏,所以不需要刻意避免讓孩子接觸易敏食物。比起食物,透過皮膚進入人體的成分,反而更容易引發過敏。幾年前,日本曾發生一群消費者用了含有小麥成分的肥皂(水解小麥蛋白)之後引發集體小麥過敏的事件,便是一個具體的例子。另一項英國的調查研究結果則顯示,長期使用含花生油成分的乳液,將大幅提升孩子對花生過敏的機率。「明明從食物攝取的量比較多,然而,擦在身體上的東西,卻可能對健康造成更大影響!」關於這個事實,的確出人意料之外。有害物質經皮膚吸收、進入體內所引起過敏的現象,就叫做「經皮毒」。要避免前述的「過敏進行曲」,就必須特別留意經皮毒現象。而具體作法,就是讓肌膚的防禦機能維持穩定。因為一旦肌膚防禦能力下滑,就容易產生經皮毒作用。前面「日本國立成育醫療研究中心」所做的研究曾提到:「當新生兒全身做好充分保濕,異位性皮膚炎發生機率就能降低三成以上。」所以,若自出生就替肌膚做足保濕、維持肌膚正常的屏障功能,便能遠離經皮毒作用,預防過敏進行曲。
-
2019-12-16 科別.皮膚
中西醫治乾癬 同喊:別信偏方
在季節交替或免疫力下降時,皮膚出現斑塊脫屑又癢又難受,到底是過敏性體質產生的異位性皮膚炎,還是更難纏的乾癬?讓人困擾不已。實際上,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疾病,治療也不同,尤其乾癬不是單純的皮膚病,而是免疫系統失調疾病,不能等閒視之。乾癬目前僅能用藥控制與改善症狀,無法「斷根」,因此不少病友除了看西醫,也會尋求中醫調理。醫師提醒,無論是西醫或中醫,最重要是先確定診斷,對症下藥,千萬別買來路不明的偏方,恐花錢傷身、得不償失。台中榮總皮膚科主治醫師阮昭奎表示,乾癬治療原則為先評估病灶所占體表面積,體表面積未超過10%者,屬於輕度乾癬,可以用外用藥膏,再搭配照光治療,大部分都能達到不錯的治療效果。中重度 病灶體表面積超過10%倘若乾癬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或是病灶體表面積超過10%,皆屬於中重度乾癬,此時除了照光治療,也需要加上免疫調節劑等口服藥物幫忙。若治療一段時間,未達療效,健保則有條件給付新型生物製劑。不過,除了西醫治療,也有不少乾癬病友尋求中醫調理。台北長庚中醫部主任楊賢鴻說,正規中醫治療會先了解病程發展,看是否壓力或其他因素造成,再依臨床症狀和徵象表現進行「辨證論治」。辨證論治 中醫治療內外兼顧「中醫治療採內外兼顧。」楊賢鴻說,若是皮膚紅、脫屑症狀四處出現,就屬於風邪,可用防風、蟬蛻等中藥材;而皮膚有滲出物就是濕氣症,就得用利濕藥材;皮膚乾裂使用清熱涼血藥。當病程拖很久,身虛體弱則需補氣。至於外用藥部分,楊賢鴻說,除了青黛藥膏已被證實安全且對皮膚症狀緩解療效佳之外,大黃、黃岑、黃柏製成的三黃外用藥也適用。雖然臨床有個案報告顯示,中重度乾癬患者住院接受中西醫合併治療,有助縮短病程,但阮昭奎澄清,尚缺大型實證研究。阮昭奎認為,只要症狀緩解效果不錯,無論中西醫皆可試,但前提還是要先確診。另外,當中醫治療沒有起色,或是反應愈來愈不好,建議回頭尋求西醫治療。煎藥洗澡? 乾癬沒那麼簡單需提醒的是,有病友不是找合格中醫師,而是買來路不明的中草藥偏方。楊賢鴻說,有民眾用偏方煎藥洗澡,但治療乾癬沒那麼簡單,不是洗一洗就不見。阮昭奎說,壓力、受傷、感染及情緒都是乾癬復發的關鍵,對付乾癬要有恆心毅力,配合處方藥物治療,同時維持正常作息、減少壓力和負面情緒,也別亂吃可能打亂或活化免疫系統的薑母鴨、麻油雞、牛樟芝等食補。「不要三天捕魚兩天曬網,乾癬多能有不錯的改善與控制。」
-
2019-12-16 科別.皮膚
用冰過的湯勺敷眼睛消黑眼圈?醫師:黑眼圈會更嚴重
Q:冰凍勺子敷眼睛,可打擊熊貓眼?A:熊貓眼讓人外觀比實際年齡大許多歲,網路流傳許多消除熊貓眼的偏方,其中之一是將兩支勺子放在冰水或冰進冰箱,取出後用凸起面輕按在眼睛上五分鐘。對此,皮膚科醫師表示,此舉可能讓眼周血液循環更差、靜脈血液滯留,使得黑眼圈更嚴重。黑眼圈形成的類型可概分為血管型與色素型,血管型的黑眼圈往往源於患者有過敏性體質,影響血液循環、靜脈血液滯留而形成黑眼圈;色素型黑眼圈則源於日曬。黑眼圈一旦形成,就難以去除。即使透過美容醫學方法,像是以染料雷射去黑眼圈的血管色素,仍可能因為患者本身過敏體質與循環代謝問題,使得黑眼圈又快速生回來;以雷射、美白面膜或保養品淡化代謝色素,效果往往同樣難如人意。因此預防勝於治療,避免血管型黑眼圈,過敏性體質者應積極改善過敏問題,另可使用溫熱毛巾敷在眼周,藉此讓眼睛周邊血管擴張,效果有限但仍可嘗試;避免色素型黑眼圈,便要盡量減少眼周曝曬的機會。諮詢專家/中華美容暨健髮教育學會理事長趙昭明
-
2019-12-13 科別.皮膚
腸胃有腫瘤,皮膚竟看得出來?長庚醫師:皮膚變這4種顏色,可能生病了
身體違和的膚色訊號正常人的膚色是由黑色素、紅色的氧化血紅蛋白、藍色的還原血紅蛋白、黃色的胡蘿蔔素,這4種生物色素組成。但是當身體健康狀況有病變時,身體無法代謝的物質過度堆積,就會形成膚色的改變。 陳先生是位中年男性,來皮膚科門診的主訴是「全身搔癢」,仔細檢查發現他皮膚上佈滿了抓痕,但並沒有很明顯的紅疹,全身皮膚看起來非常暗沉、而且泛黃;眼睛的眼白和口腔內膜,看起來也比一般人黃。因此懷疑是「黃疸」造成他的皮膚搔癢。經過抽血檢查後發現,陳先生的肝指數異常的高,是慢性B型肝炎未經治療所造成的肝硬化。陳先生之所以膚色泛黃出現黃疸,是因為肝硬化造成黃色的膽色素無法代謝,堆積在皮膚和黏膜,使他整個人發癢、膚色發黃。 有趣的是,膚色變黃除了黃疸之外,過多的黃色胡蘿蔔素(carotene)也會造成膚色變黃。門診曾有位陳小姐,自述非常注重健康養生,平常追求蔬食、有機健康食品,這幾個月發現皮膚越來越黃,很擔心自己是否罹患黃疸而到門診就醫。 仔細檢查發現她的口腔黏膜、眼睛,並沒有變黃,陳小姐的手腳掌、額頭和臉部法令紋處,反而比較明顯泛黃。詢問她最近的飲食習慣,發現她每天早上和下午都會喝一杯胡蘿蔔汁和番茄汁。陳小姐所罹患的膚色泛黃,是因為過度攝取富含胡蘿蔔素飲食所造成的。 有別於黃疸,胡蘿蔔素血症病人的黏膜、眼白和口腔不會變黃。此外泛黃的膚色分佈,會在皮膚角質比較厚的手腳掌、皮脂腺比較多的額頭,和法令紋附近。胡蘿蔔素血症造成的皮膚泛黃,只要改善飲食習慣就會恢復。雖然大部分的膚色發黃狀況和飲食有關,還是必須要排除是不是有甲狀腺低下的問題,因為甲狀腺低下也有可能會造成胡蘿蔔素代謝下降,而造成皮膚泛黃。 肝硬化外,只要是會造成膽色素堆積的疾病,像是膽囊炎、膽囊癌、胰臟癌等等,都有機會看到膚色變黃。其中如果出現無症狀的黃疸,合併體重迅速減輕、疲憊,必須要小心是否為胰臟癌的徵兆。 行醫印象中,遇到最特別的案例,是病房會診時遇到一位中年男性,全身皮膚膚色呈現紅紫色,伴隨著頭暈、頭痛、腦部梗塞的狀況,抽血檢查後發現是整形多紅血球症(Polycythemia vera);因過多紅血球、血紅素和藍色的還原血紅蛋白,造成膚色變成紅紫色。類癌症候群 平常比較常出現的皮膚泛紅,或是局部性臉部通紅,很常出現在血管反應較敏感的酒糟性皮膚炎, 或是短暫性的更年期熱潮紅。如果膚色經常出現潮紅,伴隨著腹瀉、低血壓的狀況,必須要小心類癌症候群(carcinoid syndrome)。類癌症候群不常見,但是如果出現必須要及早診斷治療,類癌的發生大部分是腸胃道出現了嗜鉻細胞增生造成的腫瘤, 腫瘤分泌血管活性肽,造成血管過度反應,形成膚色的潮紅。膚色暗沉變黑的原因膚色變黑,是黑色素細胞保護身體不受紫外線破壞的方式。黑色素細胞透過分泌黑色素到周圍的皮膚角質細胞,吸收掉會破壞DNA的紫外線。但是除了曬黑的「生理性」變黑外,是不是有其他膚色變黑,是需要特別注意的呢? 除了紫外線外,壓力和荷爾蒙異常,都有可能造成黑色素異常增加,造成膚色變黑或變白的情形,比如: 荷爾蒙失調 膚色變黑會發生在陽光曝曬、受傷的地方、皮膚皺摺和黏膜處,伴隨體重減輕、疲倦、頭痛肌肉無力,情緒變化、姿勢性低血壓、 電解質不平衡。例如愛迪生氏症 、腎上腺功能不足。 甲狀腺異常 甲狀腺亢進會造成皮膚色素沉澱變黑,可以是局部或是大範圍的發生,伴隨有頭髮變細、禿頭、容易流汗、指甲受到影響等等。 營養缺失 因為營養缺失造成的膚色廣泛性變黑,偶爾會在純素食的病人出現,因為維他命B12主要來源為肉類、乳製品和蛋黃裡,幾乎不存在一般植物性食物中。因此純素食的人必須特別注意維生素B12攝取,以免造成貧血、神經系統失調、記憶力下降和膚色變黑的問題。常見症狀有糙皮症、維他命B3 缺乏、維他命B12和葉酸缺乏。 腎功能異常 腎功能異常的人因為腎臟代謝不良,造成過多的黑色素刺激性荷爾蒙(MSH)滯留,刺激黑色素分泌,造成黝黑皮膚,尤其是在陽光曝曬的部位。此外因為黃色的胡蘿蔔素和尿素無法代謝,會造成腎功能不佳的病人皮膚泛黃、同時伴隨著乾燥性皮膚和皮膚搔癢。 重金屬/金屬沉積症 如鉛中毒、汞、銀、鐵沉積等等。這些病人除了皮膚之外,也可以在牙齦和眼睛發現金屬物質的沉積,伴隨神經系統、肝腎功能異常、免疫功能異常等的症狀。 藥物副作用 如四環黴素、抗瘧疾、心律不整藥物、化療藥物等等,都會造成皮膚色素沉澱。 皮膚不只是我們外在的表徵,更是我們內在健康的指標。很多內在疾病早期會在皮膚表現,透過皮膚科醫師的仔細觀察、問診,可以幫助病人找到潛在的內在疾病。皮膚科醫師好比偵探片裡的偵探,透過對皮膚細膩的觀察,配合其他臨床症狀,發覺病人最根本的問題,並加以早期治療。延伸閱讀: 一年做1500例大腸鏡!台大權威醫師:切息肉切到怕...到底還有多少人有大腸癌●書籍介紹黑斑白斑有話要說作者:黃昭瑜出版社:大塊文化出版日期:2019/10/01作者簡介黃昭瑜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
2019-12-13 橘世代.健康橘
皮膚乾裂 塗抹乳液卻引起過敏性接觸皮膚炎!
深秋遊北京,50多歲的阿玉(化名)最近與朋友前往北京旅遊,返台後發現下肢皮膚嚴重乾裂,每天塗抹乳液不但不見好轉,還讓她夜夜癢到睡不著,就診發現,原來是是乳液塗抹過多,引起過敏性接觸皮膚炎。醫師呼籲,冬季乾癢好發於女性,即使過去沒有病史,也可能因為氣溫落差劇烈,造成缺脂性皮膚炎,此時又過度塗抹乳液,若本身對化學物質過敏,將使乾癢加劇。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女性30歲後,冬季皮膚乾癢症狀日趨明顯,若沒有注意保濕,將更加嚴重。趙昭明說,冬季是缺脂性皮膚炎好發季節,一般人擦拭薄薄的乳液即可舒緩,但像阿玉是突發性嚴重缺脂性皮膚炎,又大量塗抹乳液,且不知自己對某些乳液中的化學物質過敏,使病情加劇。每到冬天,乾性膚質的民眾都得當心缺脂性皮膚炎,若本身有肝腎、糖尿病等,也增加好發機率。他呼籲,民眾若發現皮膚乾癢,可先塗抹乳液,若仍無法改善,一定要盡速就醫,常有民眾運用偏方,像洗熱水澡、塗碘酒等,都使病情加劇。想避免冬季癢,飲食也得注意,減少食用辛辣食物、飲酒,以避免血管過度擴張或是大量流汗,進而避免搔癢症狀。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19-12-13 科別.皮膚
洗手乳加水省錢恐刺激皮膚?醫師這樣說
為了省錢,洗碗精、洗手乳、沐浴乳、洗髮精等用品,常會加水稀釋,讓一瓶變兩瓶,媒體報導,有醫師警告,重製產品恐會影響產品品質,也可能增加細菌滋生的機率,進而刺激皮膚,書田診所皮膚科主任醫師鄭惠文認為,沒這麼嚴重,會刺激皮膚的是產品本身的成分,提醒冬季是接觸性皮膚炎盛行的時節,使用清潔劑記得注意成分,事後也得加強皮膚保濕。家庭主婦的省錢妙招,竟成了傷害皮膚的關鍵?一位皮膚科醫師指出,民眾常會用自來水稀釋洗手乳或是洗碗精,此舉同時也會稀釋產品防腐劑的濃度,使自來水在產品中滋生細菌,民眾使用過程中恐會刺激皮膚,建議民眾盡可能不要重製產品,若要添加水,最好添加已經煮沸過的開水,才能殺菌。對此,鄭惠文認為,刺激皮膚本身的不會是自來水帶來的細菌,畢竟產品本身也不是統統無菌,會造成皮膚刺激仍以產品本身的成分為主因,坊間的洗手乳、洗碗精等產品,皆會添加防腐劑、抑菌劑等,這類成分才是會刺激皮膚的主要原因,另外皂鹼成分也容易刺激皮膚。鄭惠文說,她也支持不要重製產品,無論是洗手乳、洗髮精等,會有一定的配方與成分,最好不要大量囤貨,用多少買多少,平常用少量的水分稀釋成分,省錢是可以的,但一定要儘速用完,否則重製產品對於產品本身的品質都會有所影響。不過,她也要提醒每到冬季,民眾的皮膚條件相對變差,再加上接觸到刺激物質,皆容易引發接觸性皮膚炎。避免類似情形發生,建議從挑選產品上就能先下功夫,可以選購成分較為原始,避免添加精油、保濕劑等成分,降低皮膚刺激的機率,做家事時也建議乾濕分離。先把濕的家事做完,如拖地、洗衣服,手部容易接觸到清潔劑的工作做完,再做乾的,如除塵等。在執行乾的家事時,建議可以塗抹護手霜,可以選擇有角質修護功能的成分,一般凡士林屬於防禦性的保濕,工作性質若需要常碰水,比較建議使用凡士林,若不需要則是一般的保濕即可。
-
2019-12-12 養生.生活智慧王
洗碗精不要「加水稀釋」 醫師:更容易腐壞變質
許多人為了省錢,會將家中的洗碗精或是洗手乳等用品加水稀釋,以為有泡泡就能繼續使用,但這樣卻可能讓細菌在容器內滋生,造成越洗越髒的效果。對此,皮膚科醫生蔡逸姍強調千萬別這樣做,她說這樣加水稀釋一兩個月,可能會使清潔用品變得更容易腐壞變質。蔡逸姍醫生10日在個人臉書粉絲團發文,表示一整瓶新的洗手乳或洗碗精太濃的話,千萬不要加自來水到瓶中稀釋使用,雖然這樣做感覺會較省錢,可以一瓶變兩瓶,但瓶中的含菌量同時也可能會增加,她說「自來水並非完全無菌,加到『一大瓶』沐浴乳(或洗碗精)瓶子後,有可能增加細菌或其他微生物含菌量,而產品本身添加的防腐劑,也因為濃度被稀釋,效果下降。」而在長時間使用下,清潔用品更容易變得腐壞變質。但如果清潔用品快用完,瓶底只剩一點點,用到擠不出來時便可以加水稀釋,蔡逸姍說「因為兩三天就會用完了,這時是可以加水到瓶中稀釋,使瓶底剩餘的產品用的徹底。如果『搞剛(費工)』一點的話,也可以用煮過的開水放冷後稀釋,但還是老話一句儘速用完。」她強調加水稀釋的話,最好在3天內用完,並提醒「請大家『買多少,用多少』、『用多少,買多少』,不要貪便宜囤貨。」
-
2019-12-11 科別.骨科.復健
皮膚長乾癬竟是關節炎「乾癬性關節炎」和一般關節痠痛怎區分?
今年三十多歲的蕭先生,職業是一名駕駛,身為乾癬患者的他,由於病徵僅限額頭四周,平時以瀏海蓋住掩人耳目,倒也不以為意,直到近日正值籌備婚禮的倒數階段,他突然發指甲邊緣陸續出現紅疹,嚴重影響外觀及信心,蕭先生這才就醫檢查。經醫師替蕭先生進行X光及超音波檢查後,確診為「乾癬性關節炎」。原以為是皮膚問題不以為意,現在卻併發關節炎,讓蕭先生轉而積極接受治療,起初半年先以口服藥物,但治療效果並不理想,所幸置換生物製劑後,病症獲得改善。生物製劑是針對全身作用,可治療乾癬、皮膚、指甲、關節,且施打生物製劑可以預防日後相關共病發生的機率。罹患乾癬一定會併發乾癬性關節炎嗎?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林聖堯醫師指出,近年來發現,乾癬罹患關節炎的患者其實不在少數,雖然乾癬患者不一定會併發乾癬性關節炎,但是一旦罹病,關節炎會持續進展,若未及早發現治療,恐造成骨頭、關節造成持續且不可逆的傷害。醫師提醒,如出現指甲病徵、早上起床下背痛、關節疼痛等皆是乾癬性關節炎的疑似病癥,建議應諮詢專科醫師著手進一步檢查,以評估其乾癬性關節炎風險。乾癬性關節炎初期常會有哪些症狀? 林聖堯醫師指出,乾癬性關節炎可能不會痛,醫師會從指甲有沒有變化開始診斷,初期指甲變化會有點類似灰指甲;再來指甲表面會有小小的坑洞,這是蠻特異性的表現。指甲坑洞有時需要比較強一點的光線,或者不同角度去觀察才會看的到。接著檢查指甲邊緣有沒有紅疹,若有的話,可能離指甲最近的關節按壓會疼痛。 醫師會詢問早上起床會不會腰痠背痛,主要是中間偏下的下背痛,隨著時間接近中午,症狀會逐漸緩解。大部分關節疼痛的患者並不會馬上跟乾癬聯想在一起,最近遇過一個案例以為自己是足底筋膜炎,但其實是乾癬性關節炎,因乾癬性關節炎有時在阿基里斯肌腱附著點會有發炎現象。如有這些症狀會懷疑是否為乾癬性關節炎,不過還是需要進一步抽血、觸診、X光檢查、超音波檢查。乾癬性關節炎和一般的關節痠痛要如何區分?林聖堯醫師解釋,判斷上會看關節炎發作的部位,類風濕性關節炎是雙側對稱為主,乾癬性關節炎通常是單邊;其次,乾癬性關節炎有好發部位,如阿基里斯腱、離指甲最近的指關節、手肘、肩膀、腳踝等皆較常見,若按壓感到疼痛,醫師將安排進一步的檢查。 乾癬性關節炎能否根治?變形關節能否復原?「乾癬性關節炎可以控制,傳統藥物通常效果不錯,但若反應不佳的患者就需要使用新的藥物,例如生物製劑。」林聖堯醫師說,「乾癬性關節炎若未積極治療,2年內高達47%會出現不可逆的關節變形,破壞速度比類風濕性關節炎還快。且關節變形一旦發生就無法恢復,症狀會一直存在,甚至若沒有治療會更加嚴重,所以醫師會建議及早診斷及早治療,將症狀降到最低,控制在穩定狀況。」皮膚乾癬跟乾癬性關節炎可同時治療,通常患者會主動就醫是希望將皮膚乾癬治療好,因乾癬範圍太大會影響外觀讓患者自信心受損。民眾平時可多注意早上起床會不會下背痛,有沒有其他關節會疼痛等,若懷疑是乾癬性關節炎,應盡快就診治療。除了乾癬性關節炎,乾癬還有哪些常見的共病?林聖堯醫師強調,乾癬並非單純皮膚病,而是「全身性的發炎疾病」所以千萬不能輕忽!因為有發炎因子在體內循環,可能會攻擊皮膚、關節、腸胃道、心血管、甚至眼睛,所以乾癬患者可能出現皮膚表現、關節炎,部分患者會有腸胃道症狀,像是腸躁症、潰瘍性腸炎(Ulcerative Colitis),或眼睛症狀,如虹彩炎。大部分都是先有乾癬,才併發其他症狀。乾癬性關節炎的治療方式有哪些?是否需長期治療?治療乾癬性關節炎一般先由口服藥開始,有免疫抑制劑、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s),治療一段時間後,若效果不彰的話,方可申請生物製劑治療,乾癬性關節炎需長期治療。目前要申請通過才有健保給付,自費使用的價格會比較高。飲食習慣、抽菸、喝酒是否對乾癬性關節炎有影響?林聖堯醫師提醒,抽菸、喝酒會讓乾癬惡化,務必要避免。且應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不要熬夜,千萬不能因有生物製劑治療就持續抽菸、喝酒、熬夜,這樣很可能讓症狀再次惡化。飲食上會建議減少糖分攝取。據動物實驗顯示,給予高糖、高脂(西方)飲食的那組老鼠,乾癬惡化最明顯。 一般建議乾癬患者飲食應保持清淡、少油、少糖,不要隨意進補,有加米酒的料理也盡量避免。至於患者很在意的蝦蟹類,目前未有明確證據顯示會令乾癬惡化,故這部分不用刻意忌口。林聖堯醫師呼籲由於肥胖恐造成乾癬惡化,不只治療效果變差,也容易造成三高的問題,建議大家應培養規律運動習慣,並維持理想體重。最重要的是與醫師密切配合,才能穩定病情,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化癬為夷)!原文:乾癬性關節炎,保養重點看清楚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19-12-10 科別.皮膚
別穿發熱衣褲運動!皮膚科醫師:男性可能得不償失
冬天冷到皮皮挫,醫師提醒男性,千萬別穿發熱衣、褲運動,不只容易增加罹患濕疹、股癬的機率,也可能會因此「燒檔」傷到睪丸,得不償失。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冬季是濕疹、股癬好發的季節,女性好發在大腿、小腿、腳部;男性好發於鼠蹊部、下檔、屁股,主要與穿著有著絕對的關係。隨著發熱衣褲的流行,冬季禦寒,許多男性捨棄較為俗氣的衛生褲,改穿發熱衣褲。若一旦選購不透氣的發熱衣褲,就容易造成濕疹、股癬,讓整個冬季奇癢無比。趙昭明說,穿上發熱褲後,熱氣容易蓄積在屁股,褲子不透氣。加上大量流汗時,沒有適時擦拭,就會增加罹患濕疹的風險,股溝則容易孳生黴菌,引發股癬。有些患者還會穿著發熱衣褲運動,更容易讓濕疹、股癬上身。趙昭明說,男性在冬季較容易出現股癬、下體濕疹,每到冬季患者約會增加一成左右。有醫師於電視節目提到,男性若穿著發熱褲騎腳踏車,發熱褲產生的熱能可能會傷害到睪丸,影響精蟲品質。趙昭明表示,發熱褲是靠體溫的溫度,再提高二到三度,不過相對於泡溫泉,他反而認為穿發熱褲不太至於影響到睪丸。他說,不過體溫較高的時候,也許有可能讓發熱褲的溫度突破40度,是否因此會傷害到睪丸,尚待研究。一旦冬季罹患濕疹、股癬,治療期間必須要穿寬鬆的褲子,約二到三周。濕疹患者需使用低劑量的外用類固醇、股癬則需要使用抗黴菌藥物;也建議女性在冬季期間,穿在褲子內的褲襪也要選擇透氣的材質,才能避免類似情形發生。
-
2019-12-08 新聞.健康知識+
天冷泡湯正是時候?皮膚科醫師提醒7種情況得留意
冬天最愛做的事,除了大啖火鍋,應該就屬泡湯最熱門了!台灣位居亞熱帶,一年四季都適合泡湯,就像有些人會把泡湯當作泡澡、紓緩筋骨,或是減輕疼痛,天天泡湯也就什麼都不奇怪了。不過,冬天泡湯仍然有一些注意事項,因為冬天溫度較低,泡在溫泉池內非常溫暖,所以很容易忘記時間,在不知不覺中就逾時而發生危險了;也有很多人認為溫泉可以治皮膚病,為了保留「療效」,在泡完溫泉捨不得用清水沖乾淨,或是忽略皮膚皺褶處沒沖乾淨,一、二天後才發現皮膚紅癢,引發刺激性皮膚炎及過敏性皮膚炎。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硫磺是一種礦物,濃度過高可能造成皮膚化學性灼傷,一般泡硫磺溫泉,泉水中的硫磺濃度並不致於造成皮膚產生化學性灼傷,但是如果沒有沖乾淨,在皮膚皺褶處殘留,例如胳肢窩或是膝蓋後窩等處,因為長時間夾著產生高溫,特別容易發生化學性灼傷,像是幼兒及小朋友的皮膚比較薄嫩,防護力較差,更容易引起皮膚炎,所以泡湯後,一定要用清水把身上殘留的溫泉礦物質沖掉,皮膚比較敏感的人,則建議用沐浴乳洗乾淨。泡湯雖然很好,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泡湯,本身有高血壓、心臟疾病,就不宜泡湯,避免休克。另外,趙昭明也指出,若開過刀身上有疤及有蟹足腫體質的人,由於皮膚疤痕泡了容易癢,最好不要泡溫泉;懷孕婦女因為泡湯對肚子來說,會有壓力產生,也要特別注意。還有老人、有過敏體質的人,也應盡量避免泡溫泉,如果真的很想泡,也不要泡太久,最好泡5到10分鐘,就起來輕輕擦上一層水性保濕劑,然後再以清水沖一下,再下去泡湯,一方面避免污染溫泉,一方面讓皮膚保濕。要特別提醒的是,如果皮膚有傷口,千萬不要泡溫泉。趙昭明分享,門診中即曾收治一名有香港腳的女性,忽略左腳腳趾間有個小傷口,泡了二、三次湯後,由於腳趾縫都沒有擦乾,導致蜂窩性組織炎。即便沒有傷口,泡完湯後,也要記得把手指縫及腳趾縫間的水擦乾,其實用毛巾擦,不見得可以擦到全乾,建議可以用吹風機遠遠吹手指及腳趾縫,乾燥效果會比毛巾好,但記得不能太近吹,避免熱風把皮膚給灼傷了。每個泡湯池有其不同的規定及注意事項,在泡湯之前一定要先詳閱,泡湯跟游泳一樣,下水前也要先熱身,同時先將水往身上輕拍,讓身體逐漸適應水溫再下水,由於曾經發生民眾去泡溫泉,發生寄生蟲入侵病例,所以去泡溫泉時千萬不要將頭泡入水中,避免寄生蟲跑入眼睛及耳朵裡面。不少家庭會全家一起去泡溫泉,如果帶小孩一起泡,由於小孩的抵抗力較弱,建議不要泡大眾池,選擇家庭湯屋較好;而小孩的皮膚保護層較不足,泡溫泉時,水溫要注意不要太高,可加多一點自來水的熱水稀釋溫泉的濃度,才能全家一起享受泡湯的樂趣。延伸閱讀: 腳暖身就暖! 泡腳放鬆助眠前 你該注意的7件事 皮膚乾到脫屑擦乳液就好? 8個錯誤認知沒改只會更嚴重
-
2019-12-07 科別.皮膚
冬天皮膚乾擦乳液就好?8誤區只會讓症狀更嚴重
天氣變冷後,你也覺得兩頰皮膚乾乾的,且時常出現脫屑嗎? 皮膚乾燥、缺水,會讓人看起來顯得老態,所以,許多人會透過擦乳液、身體保護油等來保養肌膚,可是卻仍然感覺皮膚乾燥,有些人甚至乾到看得見細紋,到底是哪個保養程序做錯了?國泰醫院皮膚科主任詹融怡表示,皮膚要滋潤有彈性,不只是擦乳液就好,還要注意皮膚是否缺水、有沒有保濕,若是保養方法做錯了,就會讓皮膚越來越乾,以下8個錯誤的肌膚保養法,都會讓肌膚越保養越糟,千萬要小心:錯誤1. 想滋潤卻沒先補水當皮膚乾裂時,只用護膚乳霜來保養,而皮膚比較油的人,頂多改買感覺較為清爽的乳液來用。但是,這樣的觀念忽略了皮膚要先保濕「補水」的做法,所以,造成擦潤膚油解除肌膚乾裂的效果並不佳。解決方法:皮膚乾裂時要先補水,才能讓皮膚不乾裂,如果光擦乳霜,雖然可慢慢地改善皮膚水分流失,但如果皮膚持續缺水,看起來還是沒有光澤,所以,一定要先補充有保濕作用的護膚品。錯誤2. 皮膚發炎沒先治療臨床上常見皮膚越保養越糟糕的人,這些人往往都是因為忽略自己有皮膚問題而沒有先處理,在皮膚發炎的狀態下沒有治療,再怎麼保養、保濕,都會出現乾癢、脫屑等症狀。解決方法:如果脂漏性皮膚炎或是其他的皮膚發炎狀況沒有先治療,即使有做好保濕,皮膚還是會持續有脫屑、發紅、搔癢等症狀。所以,在做皮膚保養的同時,要搭配皮膚發炎的治療藥物,等發炎獲得控制時持續保濕,就不會覺得皮膚乾燥了。錯誤3. 保養品沒跟著換季「保養品要換季!」其實很多人根本都不相信這一套理論,覺得這是生意人搞出來的噱頭,認為只要選擇適合膚質的保養品就好。然而,一般20、30歲的人皮膚狀況還不錯,所以保養品換不換季不太有差別,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皮膚老化程度加大,膚質狀況會越來越乾。通常到了乾冷季節,皮膚狀況會比夏天降1~2級,例如夏天是油性皮膚的人,秋冬可能會變成中性,而中性膚質的人,到了秋冬則可能變成乾性。解決方法:發現膚質狀況開始變化比較大的時候,例如本來很油的,但卻變成不太出油等情況時,就得注意保養品要換季了;可以挑選比原來使用的更滋潤的保養品。錯誤4. 誤判自己的膚質一般人都以為膚質只有油性、中性和乾性三種,其實除了乾性以外,還有極乾性膚質,極乾性膚質不只是乾燥而已,特性是很容易脫妝,無論再怎麼補妝,都很容易產生屑屑。該怎麼分辨是哪一種膚質呢?油性膚質容易長痘痘、毛孔粗大,1天至少要洗3次臉才夠;中性膚質只要早晚各洗1次就沒有問題;乾性膚質的特性是如果洗完臉沒有擦保濕品就直接上妝,很容易覺得皮膚緊繃、乾燥及容易脫妝;極乾膚質即使已經擦了保濕品,但若空氣的濕度不夠,還是可能再脫妝,必須再補充保濕品,而其他部位的皮膚也有極乾的現象。解決方法:極乾膚質的人,除了要選擇乾性膚質適用的保養品外,也要增加使用的次數,經常補充保濕品,做完保濕、補充皮膚的水分後,還要用含有可以鎖住水分、含油脂的保養品擦在外層,才能把補進去的水鎖住不流失。錯誤5. 角質層太厚保濕保養品擦了,鎖水保養品也擦了,為什麼皮膚還是乾燥?可能是皮膚缺水使得皮膚角質層比較厚,所以擦的保濕保養品比較難滲透進皮膚內。解決方法:要改善皮膚角質厚而影響保養品滲透的問題,建議洗完臉、洗完澡以後,在皮膚還透著水氣時,因角質細胞泡水會變軟、變薄,趕快擦上保濕品,這樣可以讓保濕成分更容易滲透進入到皮膚,之後再補上富有油脂的乳霜等保養品鎖住水分。錯誤6. 錯把皮膚老化當成乾燥皮膚有點乾、有細紋,毛孔粗大鬆弛,很多人誤以為這是皮膚乾燥的症狀,但其實卻是錯把輕度老化的狀況,誤當成是皮膚乾燥來處理。解決方法:如果是早期小細紋引起的皮膚紋路或是毛孔粗大,光用保濕產品恐怕不夠,可能要透過雷射儀器的輔助。錯誤7. 怕跑廁所,喝水少寒冷時節因為流汗比較少,所以跑廁所的次數比夏天幾乎要多上1倍,有些人怕頻尿,會盡量少喝水、不上廁所。但此舉容易造成水分攝取不足,不只皮膚會缺水,血液循環也會變差;當皮膚從裡乾到外,外面再怎麼保濕,效果還是有限,當皮膚越乾,表皮細胞缺水就會越乾皺,皮膚看起來更顯蒼老。解決方法:天冷時1天還是要補足2000c.c.的水分,只要持續幾天都有補足水分,膀胱會越來越習慣喝水的狀況,就比較不會那麼頻尿。而有些人容易頻尿的原因,往往都是因為很長一段時間沒喝水,之後一下子喝很多水,水分大多沒有被利用到,就很容易頻尿;建議每1小時就要注意補充100~150c.c.的水,小口小口慢慢喝,就不易頻尿,容易忘記補充水分的人,可以準備小鬧鐘,隨時提醒自己每小時要喝1小杯水。錯誤8. 暖氣、電熱器,讓室內濕度不足很多人因為怕冷,開暖氣造成空內濕度偏低,或是開著電熱器靠身體太近,造成皮膚表面又熱又乾。解決方法:室內開暖氣時,最好使用加濕器或在室內放盆水,不要讓濕度太低,使用電熱器時不能靠身體太近,使用暖氣或電暖器的人,皮膚的保濕和鎖水的保養工作要更加強。延伸閱讀: 天冷皮膚就發癢? 尤其這3種疾病最常見 護唇膏愈塗嘴唇愈乾 常做2件事更糟!
-
2019-12-06 科別.指甲.足部
下雨鞋濕腳臭好崩潰!網傳7個除臭秘方哪種有效?
陰雨綿綿的天氣,下不完的雨,不僅讓人心情好憂鬱,最討厭的還有鞋子被淋濕這件事,對通勤的上班族和學生來說更是苦不堪言,腳被悶在濕鞋裡一整天,味道瀰漫讓人非常尷尬。腳臭的原因,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和腳潮濕+密閉鞋款、鞋子材質、發炎:如細菌、黴菌感染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患併發甲溝炎等。其中,以「腳潮濕+密閉鞋款」最常見,由於四肢汗腺分布多且發達,當汗液接觸到空氣、環境或是被細菌感染後,就會出現異味。其次,鞋子材質也很重要,像是牛、羊皮或是合成皮製的鞋子較不透氣,腳悶在裡面容易發臭,需要穿能吸汗的棉質襪來加以改善。尤其合成皮的鞋類更可能因為上膠或上漆,含有一些化學物質,除了可能造成接觸性皮膚炎外,一旦遇到汗水,兩相混合,就可能會有皮革化學味冒出來。許多人常穿的布、球鞋,雖然能吸汗,但也容易因此變得潮濕,使用後必須加以風乾,其效果比塞報紙或使用除濕用品為佳,並且最好能準備兩到三雙鞋交替穿。一般人常誤以為是香港腳造成的臭味,其實不然。趙昭明說,香港腳會有味道,但不一定會臭。香港腳是黴菌感染造成角質增生、腳皮變厚,在趾間出現糜爛及水泡的症狀,會發臭主要還是因為腳汗分泌,衍生臭味,如果沒有好好治療,嚴重的話,可能造成蜂窩性組織炎。至於網路上流傳許多「除腳臭秘方」,趙昭明表示,如果只是想以「浸泡」方式除臭,即使可行,效果也很短暫,可能泡完隔天早上就沒效了,不僅完全沒有滅菌效果,如果腳上有傷口的話,更要小心造成感染。˙睡前以酒精擦拭腳部:酒精具有消毒效果,是可行的方式,但須使用濃度75%的酒精,因會揮發,所以每天使用無虞。˙以茶葉包煮水泡腳:茶葉雖有除臭效果,但用在腳上頂多只能幫助洗淨而已,效果有限。˙用粗鹽溶於水泡腳:鹽巴可消毒,但泡完腳後必須擦乾。˙蘿蔔切薄片加水熬煮洗腳:中醫認為蘿蔔可以「去熱」,但用以洗腳除臭效果應有限。˙海邊踩沙吸熱氣:主觀感覺居多,頂多只有短暫性效果。˙冷熱交替泡腳:只有清潔效果,不能除去病灶。˙硼酸、白醋等溶於水泡腳:不建議,恐刺激皮膚。 此外,若有腳臭的人,穿在腳上的襪子也一定很臭,則可以使用弱鹼性的小蘇打粉中和臭酸的襪子異味,發揮除臭效果。 延伸閱讀: 天氣一悶腳就發臭? 1關鍵讓你就此遠離臭腳丫 體味揮之不去? 試試這些方法狠甩臭摸摸
-
2019-12-05 科別.皮膚
天冷!用熱敷墊燙傷 3原則避險
時序入冬寒意漸濃,許多民眾在天冷腰痛的時候,會使用熱敷墊來緩解不適。一名七十多歲糖尿病患使用時,因溫度過高且時間長造成燙傷。物理治療師提醒,使用熱敷墊時須留意溫度和時間,癱瘓、糖尿病等感覺較遲鈍者及孕婦、嬰兒,應避免使用這類產品。開業皮膚科醫師朱思穎表示,常收治使用熱敷墊而燙傷的案例,平均每周一至二位,許多人沒有設定使用時間,敷到一半睡著而燙傷。糖尿病人的感覺較為遲鈍,也容易被燙傷。振興醫院復健醫學部運動復健科主任陳建成表示,熱敷墊屬於表淺熱療,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放鬆肌肉,溫度升高時,也有止痛效果,主要用於緩解慢性痠痛、肌肉痙攣等症狀。物理治療學會理事長曹昭懿表示,使用時要注意三原則以避免燙傷,溫度不要高於四十五度;二是控制時間,通常廿分鐘便足以達到體表血液循環效果,因此十五至廿分鐘最佳;三是留意部位,如手內側、大腿內側、腹部、頸部等皮膚較薄部位,使用時要特別小心。另外,嬰兒、癱瘓者、孕婦、糖尿病患等對溫度感覺較遲緩的人,盡量不要使用熱敷墊,或將溫度調在四十度以下,以免燙傷而不自知。曹昭懿提醒,熱敷墊使用於背部的時候,最好採趴姿,如果躺著,熱氣無法消散,容易使皮膚起水泡,造成二度燙傷。若有汗珠也要擦乾後再用,因為水容易被加熱,恐引起灼傷。食藥署醫粧組科長吳正寧提醒,熱敷墊屬於低風險的第一等醫療器材,但使用之前仍要認明外盒包裝是否有標示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若使用後發生不良反應,可打通報專線(02-23960100)。
-
2019-12-03 科別.皮膚
乾癬老治不好 新療法改善病灶
乾癬難以根治,但生物製劑出現讓治療出現進展。一名全身長期受乾癬所苦的男導遊,原本再熱也穿長袖長褲帶團,以免病灶嚇壞團員,直到申請使用生物製劑後,病灶改善幾乎達100%,讓他不再避諱穿短褲短袖,生活和工作都更開心。收治個案的高雄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林尚宏表示,乾癬為皮膚免疫異常的發炎性疾病,當傳統外用藥、內服藥或照光治療對於乾癬療效不佳,生物製劑治療提供一線契機。近年生物製劑的出現是乾癬治療的一大進展。研究發現,抑制特定的發炎激素,例如TNF-α、介白素17(IL-17)或介白素-23(IL-23)等,有助治療乾癬。生物製劑即是以基因工程製成的單株抗體,可精準標記發炎激素,進行專一性的抑制作用。林尚宏說,生物製劑治療前需適當評估,因細胞激素為免疫系統中的一部分,當使用生物製劑治療時有可能增加感染風險,例如活化肺結核、B型肝炎或C型肝炎等。隨著研發突飛猛進,生物製劑也有新突破。林尚宏指出,目前知道介白素-23可調控Th17細胞分泌介白素-17,是乾癬致病主要的機轉,因此抑制上游的介白素-23或下游介白素-17的新型生物製劑,可用來治療中重度乾癬患者。臨床顯示,新型生物製劑注射16周後,約八至九成病人可達到75%的病灶改善,約六至七成病人可達90%改善,另有四至五成病人可達100%改善。林尚宏說,個案男子即是那半數獲得100%改善的患者。只是目前的生物製劑使用,健保申請為有條件給付。林尚宏表示,病人必須符合是乾癬診斷超過半年,且在接受兩種口服藥(各三個月)及照光治療超過三個月,療效仍不佳且病灶超過體表面積10%,才可申請健保給付的生物製劑。林尚宏提醒,現在的乾癬治療有很多藥物可以選擇,生物製劑也帶來好的病灶改善,但也需要患者配合醫師處方、維持正常作息、體重控制以及不要喝酒,才能維持療效,避免再次「點燃」發炎因子,使病灶捲土重來。
-
2019-12-02 科別.兒科
嬰兒頭形歪斜戴矯正頭盔 醫:若似緊箍圈有礙腦部發育
一名嬰兒出生後因睡姿造成頭型歪斜,媽媽為他配戴頭盔以矯正頭型,卻因悶熱導致後頭部長熱疹,所幸嬰兒媽媽發現立即求診,才知戴頭盔會防礙小嬰兒正常排汗,讓皮膚發炎、產生熱疹,若延遲不治療而惡化,甚至可能感染金黃色葡蔔球菌,引發敗血症。茂盛醫院兒科醫師王鼎堯警告,嬰兒時囟門尚未封閉,此時若戴了太緊的頭盔,像是戴了「緊箍圈」般,很可能使得囟門動早封閉,而形成「顱縫早閉症」反而會阻礙嬰兒腦部發育。王鼎堯認為,嬰兒是單純姿勢性頭形異常,不是疾病,也不會影響腦部發育,戴頭盔矯正並非必要。家長可先進行姿勢矯正,例如睡覺時不應只睡單邊;若要配戴頭盔,應先請小兒外科、復健科評估,千萬別自行訂製。這名嬰兒因為出生後因為總是睡向同一側,導致後頭右側歪斜明顯,4個月大時由媽媽花了2萬8千元訂製了一頂矯正頭形的頭盔;一路約配載3個多星期,每天都戴上15至20小時之久,晚上也戴著睡覺。茂盛醫院皮膚科醫師鍾佩宜指出,新生兒的汗腺發育尚未成熟,排汗功能不如成人,當汗液無法正常排出時,汗管阻塞,於是長出一粒粒的紅色的熱疹,就是一般人說的汗疹或痱子。所幸嬰兒的狀況不算嚴重,暫時不需塗抹抗生素,也不需特別加強洗頭,只要保持通風、正常排汗,皮膚自然會在3至5天內好轉。但若發炎較為嚴重,傷至皮膚的脂肪層,且有局部細菌感染的情形的話,就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以減低金黃色葡萄球菌、 鏈球菌造成的感染。否則,嚴重的話恐導可能引發敗血症。後來媽媽在遵照指示下照顧小嬰兒,所以熱疹很快退去並完全復原。
-
2019-12-01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定期健檢 才能防範於未然
病人下腹部皮膚起疹子。皮膚科醫師:「你洗澡時少擦那個地方。」病人:「好,我回去跟瑪利亞說。」近年來,家庭生活型態丕變,很多事改由外勞代勞,這是在幾十年前無法想像的。同樣的,現代醫學進步,很多器官壞了,不是由人工製品所取代,就是由機器代勞,甚至用別人的器官來代勞,這種情形如讓古人知道,大概也會大吃一驚。膝蓋壞了,可以換人工膝蓋,這是人工關節的進步。人體心臟瓣膜壞了,可由豬的瓣膜或金屬瓣膜取代,如整個心臟功能失常太厲害,只能移植別人的心臟來取代。腎臟壞了,可以靠人工腎臟一洗腎機取代大部分的功能,但仍有不足之處,例如貧血、容易有心血管疾病,再不行也可移植別人的腎臟來代勞。肝臟壞了,短時間可靠洗肝機取代一部份功能,但除非肝炎厲害自己恢復,否則最終還是要靠肝臟移植才能活命。倒是腦袋壞了,目前沒有辦法移植,否則換個腦袋,整個人的想法都變了,衍生的問題更大。人體好比機器,平時疏於保養,有一天就要靠機器或別人的器官,甚至連洗澡也要靠瑪利亞,是福是禍就要看自己的體會了。因此,平時吸收正確的健康保健知識,保持定期體檢,才能防範於未然,避免遺憾。@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88期已出刊,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19-11-29 科別.皮膚
偏方治乾癬 感染險喪命
乾癬是無法斷根的擾人疾病,有人尋求偏方,反而造成病況惡化,一位阿伯誤信偏方造成全身發炎、80%皮膚嚴重膿疱,引發次發性感染,差點喪命。由於乾癬難纏無法只用單一方法治療,因此利用光療、生物製劑再加上中醫外用、內服藥,中西醫連手更能與乾癬和平共處。台北榮總皮膚診斷科主任陳志強說,很多人以為乾癬只是皮膚病,但它是全身性慢性免疫系統疾病,若未對症治療,病灶惡化不只影響外觀,也可能合併乾癬性關節炎、心血管疾病,甚至是代謝症候群。「乾癬有時被誤診,因此確診很重要,才能釐清是否有合併症。」陳志強說,過去治療方法較少,很多病友深受乾癬困擾,不敢上學或上班。但現在治療「武器」多,其中生物製劑可針對免疫系統出問題的細胞激素,進行源頭的標靶治療,更精準有效。坊間常謠傳,西醫只會用類固醇「壓制」乾癬,治標不治本,使不少病友尋求中醫或其他偏方治療。陳志強表示,中醫和西醫治療目的均是為病人著想,只要能穩定治療乾癬,病人當然都能試試看。但他強調,「治標不治本」不適用於乾癬,因乾癬是免疫疾病,無法斷根,只能長期控制,就跟糖尿病或高血壓相同。另外他也澄清,愈來愈多皮膚科醫師用生物製劑取代或減少外用類固醇,因此乾癬只用類固醇治療是誤解。中西醫合併治療讓病情更加穩定,病情穩定後就能帶動善的循環。陳志強指出,研究發現,當患者病情未好好控制、病灶難看,就不敢外出、運動、社交,生活習慣變差還可能罹患憂鬱症。陳志強也遇到一名阿伯放棄正規治療,改用鄰居口中很厲害的草藥,結果乾癬大爆發,全身布滿嚴重膿疱,還認為是排毒,後來送醫才救回一命。即使是中醫治療也有不少科學實證,台北長庚中醫部主任楊賢鴻也不認同「排毒說」,他提醒尋求中醫患者,若皮疹原本只長在頭皮上,但後來遍布全身,且影響到工作生活,就需要求助西醫治療,讓急性症狀趕快控制下來。陳志強呼籲病友,一旦發現乾癬病灶變得更癢、更紅、更厚、脫屑更多,就應回診就醫,「讓皮膚改善不惡化,才是真正的乾癬治療指標。」癬中求勝-乾癬衛教講座時間:12月22日(日)上午10-12點(9點30分報到)地點:信義誠品6F視聽室(台北市信義區松高路11號)免費報名:02-86925588轉2698、2974網路報名:http://bit.ly/2qmAjAy
-
2019-11-28 科別.皮膚
鼻貼拔「粉刺」清除髒汙?醫:只有油脂可以溶解油脂
許多愛美者,看到布滿黑點的「草莓鼻」,就會忍不住拿坊間常見鼻貼產品來貼鼻子,「撕掉」瞬間看見看到鼻貼上黏滿黑點,更是充滿快感,以為粉刺也跟著拔起來了。但是醫師提醒,使用鼻貼可能反而使毛孔變大,還是少用為宜。許多民眾誤以為,鼻頭上密密的小黑點就是粉刺,其實不盡然,有些是皮脂管絲。食藥署闢謠專區便指出,毛孔內會正常分泌出油質堆積成固狀,加上空氣中的油容易髒汙、日曬等,產生的過氧化物形成黑色沉澱。擠壓此類黑點時,會有細細的油脂冒出來,這便是皮脂管絲。粉刺則是皮脂分泌過多,或者是角質代謝不正常,塞住毛孔的皮脂、皮膚代謝物、角質及外來髒東西,這些粉刺是看不見開口,不易透過鼻貼布拔除。因此,從鼻貼布拔出滿滿的茂密白頭,多半都是皮脂管絲。對此,台安醫院皮膚科主任曾德朋則表示,使用鼻貼只能暫時性將皮膚上的「髒汙」黏起來,讓人暫時感到很開心。但因為無法拿捏鼻貼的黏性,很可能除了把想去除的老廢角質帶走外,也破壞了具保護作用的角質層和表皮層。因此使用鼻貼可能反而使毛孔變得更大,讓油脂和髒汙更容易堆積,淪為惡性循環。曾德朋表示,只有油脂可以溶解油脂,因此建議若是要消除鼻頭粉刺,可以先使用一些植物油塗抹在鼻頭,讓粉刺的油脂稍微溶解,再以洗面乳清潔。清潔時要讓洗面乳完全乳化,再用水沖掉,才能徹底帶走髒汙。
-
2019-11-28 養生.保健食品瘋
保健食品又失靈!美研究:維生素A降低癌風險,吃補充劑卻沒用
要不要補充維生素礦物質,這個問題在近兩年沒少被打臉。比如一項包含百萬人數據的研究顯示,16種營養補充劑,幾乎都無益於心血管健康和長壽。相反,“食補”則獲得了支持。前段時間由美國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和哈佛大學共同開展的萬人研究顯示,雖然補充劑無益,但注重食補的人群更長壽。《美國醫學會雜誌》子刊JAMA Dermatology近期發表一項大型研究帶來了類似的發現,對超過12萬人長達20多年的隨訪發現,大量攝入維生素A與一種常見的皮膚癌——鱗狀細胞皮膚癌風險降低有關,而這些維生素A主要來自食物,維生素A補充劑則沒有顯示出潛在的保護作用。 這項研究納入了75,000多名女性和近50,000名男性的數據,受試者平均年齡約50歲,在研究開始時沒有癌症病史。通過食物問卷,研究人員幾乎每四年收集一次他們的飲食和補充劑服用習慣。數據顯示,攝入維生素A水平較高的人往往年齡更大,鍛煉更多,不太可能飲酒或攝入咖啡因。在超過26年的隨訪期間,共發生了3978例鱗狀細胞皮膚癌。統計顯示,相較於總維生素A攝入量最低的20%人群,總維生素A攝入量最高的20%人群發生鱗狀細胞皮膚癌的風險低17%。其中最低組的總維生素A平均攝入量約7,000 IU,最高組則超過21,000 IU,絕大部分維生素A來源為食物,其中又以植物來源的類胡蘿蔔素為主(具有維生素A活性,可在體內轉化),而非動物來源的視黃醇。視黃醇和一些類胡蘿蔔素攝入量也與鱗狀細胞皮膚癌風險降低有關。視黃醇、β隱黃素、番茄紅素、葉黃素攝入最高人群的風險分別降低12%、14%、13%、11%。而當進一步區分維生素A來源時,數據顯示,服用較多的維生素A補充劑與鱗狀細胞皮膚癌風險降低無關。研究人員還發現,對於痣比較多,居住在紫外線較高的地區,或容易曬傷的人群而言,維生素A對皮膚癌的保護作用似乎更明顯。需要注意的是,這項研究觀察到的是相關性,而非因果關係。資深作者,美國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皮膚病學和流行病學教授Eunyoung Cho表示,維生素A可以保持皮膚細胞健康,這可能是降低皮膚癌風險的潛在機制。Eunyoung Cho補充解釋,“但這只是為多吃健康水果、蔬菜又增添了一個原因。” 富含維生素A的健康食物來源包括甘藷、哈密瓜、胡蘿蔔、黑眼豆、甜紅辣椒、花椰菜、菠菜、乳製品、魚類和肉類(尤其是肝臟)。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維生素A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這意味著如果過量,它可以儲存在脂肪細胞中,而非隨著水分排出體外,因此大量服用並不安全,可能會增加骨質疏鬆症和髖部骨折的風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建議成年人每天服用天然維生素A(通常來自動物性食物和補充劑)不超過10,000 IU。Cho還提醒,即使健康飲食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人們出門時仍然有必要使用防曬霜。另一方面,這項研究沒有關注維生素A與其他皮膚癌,如黑色素瘤的風險關聯。多位皮膚科專家也強調,完整的防曬策略對於預防皮膚癌仍然至關重要,包括遮陽、通過衣物防護、每天使用防曬霜。本文摘自藥明康德傳媒
-
2019-11-27 癌症.抗癌新知
皮膚癢可能是癌症徵兆?反覆癢不要抓一抓當沒事
可能在許多人的印象中,皮膚瘙癢都是皮膚病或者過敏性疾病引起的,但將皮膚瘙癢與癌症聯繫起來,許多人都覺得難以置信。前陣子遇到一位老年患者,反覆皮膚瘙癢6個月,看遍了各大醫院皮膚科,各種抗過敏止癢的藥物內服外塗遍了,直到最近出現咳嗽咳痰,痰中帶血,到醫院檢查才發現是肺癌。癌症病人為何會皮膚瘙癢?有些頑固的全身性瘙癢,可能是癌症發展過程中在皮膚上的一種非特異性表現。研究表明,癌細胞會分泌一些炎症因子、細胞因子,作用在皮膚表面的神經末梢上,引起皮膚的免疫反應。不同的癌症類型,不同的癌症患者,由於個體差異,表現各不相同,疾病早期或疾病控制不佳時,瘙癢比較明顯。因此,若出現長期慢性的、頑固性的瘙癢,找不到原發疾病,且用了各種止癢藥無效的情況下,應警惕潛在內臟惡性腫瘤。癌症引起的皮膚瘙癢可表現為兩類: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直接效應主要是原發性的皮膚癌或者其他癌症的皮膚轉移,間接效應又稱為副腫瘤性皮膚病。癌症引起皮膚瘙癢主要是腫瘤組織可產生包括組胺、酶、抗原以及癌胚蛋白等生物活性物質,刺激身體感覺神經末梢引起,同時腫瘤也會引起機體免疫反應,產生類似皮膚過敏的效應,導致皮膚瘙癢。哪些癌症可引起皮膚瘙癢?許多癌症都可引起皮膚瘙癢,根據現有的資料報導,胃癌、肝癌、胰腺癌、宮頸癌、乳腺癌、肺癌、直腸癌、淋巴瘤等都可有皮膚瘙癢。雖然以皮膚瘙癢為首發症狀的癌症並不常見,但癌症引起皮膚瘙癢還是有一些特點的,如全身皮膚突然奇癢難忍,持續時間較長,但皮膚表面並不任何變化,皮膚瘙癢與天氣變化無關,對症治療效果較差的慢性皮膚瘙癢(皮膚瘙癢持續時間超過6週),就需要高度警惕癌症的可能了,應儘早去醫院診治,不要以為是皮膚病而已,撓撓就算了。作者簡介:藥師方健,大陸三甲醫院副主任藥師,原文取自《搜狐網》
-
2019-11-26 新聞.健康知識+
踢到桌腳指甲瘀青,需要就醫嗎?該到哪科掛號?
被門夾到、踢到床板、打球被踩,種種情況都是指甲受傷的原因。有的會淤血、有的會甲片脫落,但一般民眾對於這樣情況,想要到醫院看醫生時,卻連要看哪一科都不知道,還是乾脆放指甲慢慢長?指甲內如果只是少量瘀青還好,不疼痛的話觀察即可,指甲會慢慢往前長。但如果嚴重,就需要立即引流血水,不然會讓指甲造成更大傷害。這時候選擇掛號時,民眾滿頭問號,指甲到底算哪個部位?其實到皮膚科、外科醫生都能幫忙處理。皮膚科蔡逸群醫師指出,常見的指甲受傷,輕則瘀血,中則化膿破裂,重則甲片脫落,民眾記得切勿自行指甲給拔掉,一定要由專業醫生處理。不理會瘀青指甲,會變成惡性嗎?當指甲在生長過程中,指甲片會不斷地向前推進。黑色部分會慢慢地向外側方向往外長,漸漸排出指甲床,一般腳趾甲由內側緣長到外側緣約需6至12個月。但如果指甲受傷後,依舊會感到疼痛,給專業醫生評估後,會看指甲嚴重程度,指甲已經大量瘀血,就需要把血水弄出來,否則內部壓力更大,對指甲傷害會更大。引流過程中,會將指甲穿一個小洞,慢慢讓血水流出來。若真的嚴重到需要拔指甲,醫生也會適度的局部麻醉,並在標準的消毒環境下拔指甲,減少疼痛與感染的機會,但臨床上也有病患會自己拔指甲,醫生會開抗生素藥膏,避免患部感染。指甲受傷怎麼處理?●受傷後立即就醫●專業評估與處置●每天修護指甲●嚴禁自行拔指甲有時候並不需要很大的外力,只要指甲過長、鞋子不合適,腳和鞋子過度摩擦、壓迫指甲就會容易瘀血,其中又以腳拇趾發生的機會最高。延伸閱讀:指甲莫名其妙瘀青了,要拔掉還是讓它繼續長?
-
2019-11-26 科別.指甲.足部
喜歡把腳趾甲剪很短? 用錯方式很容易就會凍甲
台灣氣候嚴重潮濕,冬季又經常陰雨綿綿,雙腳常會因下雨之故而鞋襪浸濕,加上不當修剪手指甲或腳趾甲,很容易遭細菌感染罹患「甲溝炎」。 萬芳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愉真表示,正常的趾甲形狀應該四四方方,但是很多人喜歡在修剪時,剪到趾縫中、修成圓弧形,感覺比較美觀、也不容易卡髒污;要注意的是,一旦甲肉有傷口、發生碰撞,趾甲很容易陷入甲肉,變成「肉包甲」,進而增加罹患甲溝炎的風險。 腳趾發生甲溝炎的有3大常見原因:第一,腳趾甲過度修剪者,特別是習慣將趾甲修剪成圓弧形,以及趾甲修剪太短太深的人;第二,天生為扇型趾甲者,且經常從事激烈碰撞活動,例如打籃球、跑步;第三,體重過重者,因腳趾承受壓力較大,趾甲容易陷入甲肉中。 然而,甲溝炎會變成灰指甲嗎?黃愉真說明,甲溝炎是因細菌感染發生,而灰指甲是受到黴菌感染,不過反覆感染甲溝炎的病患,通常會有甲床分離的情形,指甲容易受到各種病菌感染,發生灰指甲的風險也較高。 若要預防甲溝炎,黃愉真分享7招保養對策: ❶正確修剪趾甲:趾甲不宜過短,正確平剪成四角型,並將兩側尖角用銼刀磨平即可,千萬勿往趾甲側縫修剪。❷避免留趾甲:每個人趾甲的生長速度不同,建議每2星期修剪一次,避免趾甲過長碰撞兩側甲肉。❸穿著合適的鞋子:選擇具備良好固定及 支撐的鞋子,最好有鞋帶能夠固定,避免過鬆、過緊或尖頭鞋,以減少趾甲反覆擠壓碰撞。❹保養指甲:使用指緣油及乳液保養趾甲,減少甲肉產生乾硬皮。❺撥趾肉運動:每天洗澡完,使用指緣油保養,用手的大姆指扣住腳趾甲溝前端的趾緣向下壓,連續撥3次趾肉、每次30秒,總共4側腳拇趾肉都要完成。❻保持足部乾燥通風:運動後記得更換襪子,洗澡後可以吹乾,避免細菌、黴菌孳生。❼及早就醫:若有任何趾甲的問題,建議尋求皮膚科醫師幫助,找出合適的治療方法。 延伸閱讀: 肝不好易疲勞? 指緣長肉刺可能也是警訊 身上黑痣也可能變成癌! 5點觀察一次看懂罹癌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