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30 焦點.健康知識+
搜尋
皮疹
共找到
192
筆 文章
-
-
2023-04-09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從《郵差》談風濕性心臟病
看過許多電影,有些電影平淡乏味,看過如浮光掠影,有些電影卻在我們心中留下強烈印象,或許劇情奇特跌宕、或許是男女主角的俊美優雅讓人無法忘懷;有些電影看似平凡,真摯動人的情感更是讓人低迴不已。1994年上映的義大利電影《郵差》(義大利語:Il Postino)就是屬於後者。內容敘述了在義大利某一海島上,大部分居民以捕魚維生,一位年輕人馬力歐(馬西莫特洛依西飾)卻不想成為漁夫,而選擇當一名郵差。因緣際會下,一位著名的智利詩人巴勃羅聶魯達被流放到這個美麗的小島,來自世界各地仰慕者的信件如雪片般飛來。馬力歐也忙碌起來,於一趟趟送信給詩人交流的過程中,喚起了他對於「美」的認知與寫詩的渴望。馬力歐愛上了島上一位酒館女侍,在聶魯達指點之下,寫下了優美表達愛的詩句,並成功擄獲女孩的心。《郵差》推出之後佳評如潮,勇奪全球20項大獎。這電影還有一個讓觀眾印象深刻的事件,就是片中那有著深邃眼睛的男主角馬西莫特洛依西,因罹患風濕性心臟病,在這部電影殺青後12小時就撒手人寰。多年後導演回顧這段往事,提到馬西莫特洛依西年輕時就得了風濕熱,拍攝《郵差》的時候已經心臟衰竭,才拍攝三天,他就在片場中昏倒。馬西莫決定延遲心臟手術,繼續拍攝下去。他的執著成就了這部偉大的電影,卻在作品完成之後離世,為這部電影帶來了憂傷的色彩。什麼是風濕性心臟病?這是「風濕熱」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可能始於未經治療或治療不足的鏈球菌感染,免疫反應會引起身體的炎症狀態,進而導致持續的瓣膜損傷。風濕熱可能會在任何年齡發生,但通常發生在5至15歲的兒童中,常見於發展中國家。在台灣的疾病發生率約萬分之二。近期鏈球菌感染或風濕熱的病史,是診斷風濕性心臟病的關鍵。風濕熱症狀因人而異,最常見的症狀包括:發燒、關節(尤其是膝蓋和腳踝)腫痛,結節(皮下結節)、皮疹、呼吸急促和胸口不適、虛弱等。喉嚨培養或血液檢測可用於檢查鏈球菌感染。治療方面,最好的方法是預防風濕熱。抗生素通常可以治療鏈球菌感染,並防止風濕熱的發生。抗發炎藥物可能用於減少炎症並降低心臟損傷的風險。心臟功能衰竭需要藥物治療,已患風濕熱的人需長期抗生素治療,以預防再發感染和減少進一步的心臟損傷。如果已經有心臟瓣膜嚴重損傷,可能需要手術以替換或修復嚴重損壞的瓣膜。一個是名滿天下的桂冠詩人,一個是蝸居於小島沒有受過高深教育的年輕人,在島上短暫的相處,卻激盪出一段雋永的故事。或許,人人都可以成為詩人,那對於愛的渴望,對於大自然的感受,都可以透過文字或是聲音,將美的感受發揮到極致。《郵差》這部電影,不就像是一首詩嗎?男主角馬西莫以他對藝術的熱情,用生命來完成這部作品。您可能沒有看過電影,但您極有可能聽過Luis Bacalov譜寫的《郵差》的電影配樂。恬淡優美的旋律,呼應故事中單純而且愉悅的小島風景,悠揚的樂音,就像電影中拍打岸邊的濤聲,撫慰我們忙碌疲憊的心靈。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21 醫療.感染科
懶人包/猴痘疫苗開放預約施打!全台6院所詳細施打時間及預約流程
猴痘今(21日)再新增本土3例個案。而猴痘疫苗登記平台也提前至今天下午3時開放登記,依據醫院的準備狀況,最早開打的是部立桃園醫院,將於明天(22日)提供接種。預約平台猴痘疫苗接種意願登記平台:https://mpox.cdc.gov.tw/ 預約時間自3/21下午3時起可開始預約。提供接種院所猴痘疫苗目前開放六都各一間醫院提供接種:.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亞東紀念醫院.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台中榮民總醫院.奇美醫院.高雄市立大同醫院提供對象民眾自我風險評估「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如:性病患者、多重性伴侶、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等。本次提供約2500人次可接種,初估兩成爽約率,開放3000人登記,後續再視情形調整。預約流程先至意願登記平台選擇想前往的醫院完成登記,並完成高風險性行為等相關問卷。↓收到媒合確認的預約信,再至醫院網站完成掛號。↓依照預約掛號時間,攜帶身分證件至診間需出示預約信,才可接種。接種費用猴痘疫苗為公費接種,僅需負擔掛號費。猴痘症狀感染猴痘要注意六大項症狀,包括皮疹水泡、淋巴結腫大、發燒、頭痛、肌肉痛和極度倦怠等,其中以臉部、四肢和生殖器出現皮疹、膿皰、結痂等疹子症狀最為明顯,如果有這些症狀,一定要戴上口罩再就醫。疾管署今(21日)發布新增本土3例猴痘個案,分別居住於新北市、苗栗縣和宜蘭縣,症狀包括發燒、鼻塞、頭痛、疲倦、口腔潰瘍、腹瀉、紅疹、淋巴結腫大、水泡、膿皰等症狀。我國自去年6月23日將猴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日累計確診16例病例(10例本土及6例境外移入);確診病例均為男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50多歲間,中位數約30多歲,以性接觸感染為主。【延伸資訊】.第二類法定傳染病 猴痘Q&A
-
2023-03-08 醫療.皮膚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難診斷 滿身膿疱感染惡化恐致命
「手指甲的下緣冒出了許多膿疱,整片脫落的指甲難以重新長出來,即使復原也會變形,抓取東西變得很困難。」長庚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陳俊賓表示,這是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患者出現的症狀。此疾病較為少見,多數人會誤以為是單純乾癬或濕疹發作。一位正在接受治療的20多歲女性病患,初期是斑塊型的乾癬,後來因為工作壓力等因素,病情控制不穩,最後急性發作而就醫,才確診為全身型膿疱性乾癬。陳俊賓提醒,若急性發作伴隨發燒、膿疱破皮等狀況時,恐有感染、敗血症、器官衰竭,甚至致死風險,千萬不可輕忽,必須立即就醫治療。初期難鑑別 患者女性居多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初期症狀,可能會以斑塊型乾癬合併膿疱或單純膿疱來表現。陳俊賓說,臨床上患者嚴重急性發作時,病程會來得又急又猛,加上發燒、發冷等看似感染的病症,病發期間服用藥物,也容易誤判為嚴重藥物過敏的急性廣泛性發疹性膿疱症(AGEP),診斷上需要花些時間釐清。陳俊賓說,這項疾病的致病機轉,包括基因、後天環境誘發(如感染、藥物)等因素都有關聯性。新近研究發現,部分患者的IL-36RN基因出現突變、介白素IL-36異常活化,是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患者免疫異常的重要關鍵,這與導致乾癬的介白素IL-17、IL-23等異常類似卻又不同。患者以女性居多,好發年齡從20多歲到60多歲長者都有。症狀影響全身 輕忽恐致死患者的症狀可能會從局部斑塊型乾癬或單純膿疱皮疹,進展到全身長滿膿疱、發燒、發炎、脫水等,嚴重恐惡化成蜂窩性組織炎、敗血症到休克,特別是年長患者的發病進展可能更加快速。陳俊賓指出,此疾病因為全身皮膚都有機會長出膿疱,若在腳底板、背部及指甲下緣,平常生活作息都會受影響。大多數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患者可能會反覆急性發作,急性期死亡率為3到5%。以往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治療,多為類固醇、A酸、環孢靈素、滅殺除炎錠等四種藥物,陳俊賓說,如果患者有肝腎功能異常,藥物選擇要更注意,即便近年乾癬用的生物製劑上市,但難對該疾病有專一性和快速控制病情,治療仍有侷限。新藥助緩解 應發展病友團針對難治型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患者的治療,陳俊賓表示,近期有了針對介白素IL-36調控的生物製劑新藥,能夠精準緩解急性期症狀,經臨床試驗和實際恩慈治療經驗應證,確實可穩定病情,讓患者治療有新契機。不過,患者面對這樣充滿問號的疾病,內心的不安可想而知,陳俊賓說,他會盡量提供緊急聯絡窗口給予病友,必要時提出狀況問題,更鼓勵病友心情保持樂觀,建議組成病友團體彼此分經驗,還能讓大眾正視這項疾病,提高警覺心及病識感。【GPP治療最新資訊】>>>衛福部健保署已於2024年7月起,將新藥納入暫時性給付【GPP病友抗病故事慢慢說】>>>錯把膿疱當濕疹?當心恐致失能的罕見皮膚病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策展頁新上線📢GPP是什麼?我會遇見GPP嗎?遇見GPP會怎麼樣?我想對GPP病友說...👉最完整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大公開別忘了在網頁中的加油站留下一些分享或鼓勵的話!【加入臉書社團】👉 GPP情報站[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慢病好日子創建專屬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的空間,是資訊站也是一個安全私密的討論區。📌提供GPP病友關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診斷,治療用藥及生活保養的完整資訊。📌最即時地分享新治療發展訊息,包含管理疾病、減少復發等趨勢時事。更希望病友面對身上的紅斑痕跡、脫皮,加上總是無預警復發的劇痛與高燒,還有再也不想回想的感染致命壓力時,不再感到孤單。(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03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壓力大 作息亂 易誘發皮蛇!超過「這年紀」罹患機率也大增
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是水痘病毒引起,一旦免疫力下降就容易再度發病。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黃玉成表示,50歲以上有9成民眾都身帶皮蛇病毒,壓力大、作息紊亂的民眾更容易發病。帶狀疱疹好發於春秋 免疫力下降易誘發帶狀疱疹好發於春秋,患者涵蓋各年齡層。初次感染症狀表現為水痘,亦屬同一種病毒,之後該病毒長期潛伏在脊髓末根神經節,當免疫力下降時就誘發病毒再度生長繁殖,沿周圍神經波及皮膚,出現群聚呈帶狀的水泡,並伴隨不同程度的神經痛、發癢等。50歲以上、免疫功能不全或低下者、抵抗力較弱、過勞、壓力大等族群,甚至新冠肺炎確診者,都是罹患帶狀疱疹的高危險群;急性帶狀疱疹症狀表現為沿皮節分布單側、疼痛、水泡性皮疹,通常併發帶狀疱疹神經痛、眼部帶狀疱疹,甚至引發心血管與腦血管問題、皮膚疤痕、顱神經受累等症狀。黃玉成分享,他的太太、兒子因生活作息紊亂、壓力過大,因而罹患帶狀疱疹。帶狀疱疹屬老年疾病 超過50歲罹患機率大升「很特殊的是,帶狀疱疹算是老年疾病,通常年齡超過50歲,罹患機率就會急遽上升。而且,年齡愈長、受到感染後的症狀也會更嚴重。」根據統計,50歲以上的成年人,超過九成的人都有帶狀疱疹病毒,這是由於老化,免疫功能下降,導致罹病機率上升。帶狀疱疹除了會讓皮膚冒出水泡、破皮,還會造成相當嚴重的神經痛,黃玉成指出,預防帶狀疱疹,除了正常作息、不要過度疲勞,及早接種疫苗也是預防的關鍵。黃玉成建議,疫苗的預防效果仍十分重要,舊皮蛇疫苗屬活性減毒疫苗,保護力約六成,保護效果可維持八年;新款皮蛇疫苗則為次蛋白疫苗,保護力約九成,同時配搭較強佐劑,五至六成施打部位紅腫疼痛、一成發燒,但適合免疫低下族群。(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03 醫療.感染科
九成50歲以上民眾帶「皮蛇」病毒! 醫:帶狀疱疹壓力大時易發病
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是一種病毒引起的皮膚病,初次感染症狀表現為水痘,之後該病毒長期潛伏在脊髓末根神經節,一旦免疫力下降就容易再度發病。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黃玉成表示,50歲以上有9成民眾都身帶皮蛇病毒,他自己的家人也深受其苦,尤其壓力大、作息紊亂的民眾更容易發病。「帶狀疱疹」免疫力下降時易發病帶狀疱疹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所引起的皮膚病,好發於春秋,涵蓋各年齡層。初次感染症狀表現為水痘,亦屬同一種病毒,之後該病毒長期潛伏在脊髓末根神經節,當免疫力下降時就誘發病毒再度生長繁殖,沿周圍神經波及皮膚,出現群聚呈帶狀的水泡,並伴隨不同程度的神經痛、發癢等。50歲以上的過勞族群是高危險群50歲以上、免疫功能不全或低下者、抵抗力較弱、過勞、壓力大等族群,甚至新冠肺炎確診者,都是罹患帶狀皰疹的高危險群;急性帶狀皰疹症狀表現為沿皮節分布單側、疼痛、水泡性皮疹,通常併發帶狀皰疹神經痛、眼部帶狀皰疹,甚至有心血管與腦血管事件、皮膚疤痕、顱神經受累等症狀。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李秉穎曾表示,皮蛇很難早期治療,因為前幾天甚至前幾周,根本看不出是什麼病,等到水泡出現,才知道是皮蛇,這時候已經到了疾病中後期,就算吃抗病毒藥物,也只是讓水泡快點乾,對於神經痛的治療效果不好,沒什麼機會改善神經痛的痛苦。年齡愈長、受到感染後的症狀也更嚴重黃玉成分享,他的太太、兒子因生活作息紊亂、壓力過大,因而罹患帶狀疱疹。「很特殊的是,帶狀疱疹算是老年疾病,通常年齡超過50歲,罹患機率就會急遽上升。而且,年齡愈長、受到感染後的症狀也會更嚴重。」根據統計,50歲以上的成年人,超過九成的人都有帶狀疱疹病毒,這是由於老化,免疫功能下降,導致罹病機率上升。及早接種疫苗是預防的關鍵帶狀疱疹除了會讓皮膚冒出水泡、破皮,還會造成相當嚴重的神經痛,黃玉成醫師指出,預防帶狀疱疹,除了要保持正常作息、不要過度疲勞,及早接種疫苗也是預防的關鍵。李秉穎表示,第一代皮蛇疫苗是活性減毒疫苗,保護效果不超過十年,平均保護力七成,第二代皮蛇疫苗保護效果超過十年,保護力也有九成左右。新型疫苗加入免疫佐劑,可以加強淋巴球T細胞反應,增強對於水痘病毒的壓制能力,缺點是局部反應比較強,大約有一成人打完會發燒,兩到三成會局部紅腫痛,但相較於皮蛇長期的劇痛,打疫苗的痛算很輕微了。延伸閱讀:‧美研究發現:50歲以上確診者 恐增加罹患帶狀皰疹風險‧別以為皮蛇不會找上你 感染「全身像螞蟻在爬」超痛苦‧免疫力低下易患帶狀皰疹 醫籲:50歲以上施打疫苗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01 醫療.感染科
猴痘出現2本土個案!發燒、頭痛可能不是感冒或新冠肺炎,感染猴痘注意6大項症狀
疾管署今(3/1)公布一例高雄市猴痘確診個案,為20多歲本國籍男性,高雄市衛生局經疫調並無出國旅遊史,研判可能為本土個案。累計國內新增兩例本土個案,分別為北部40多歲和南部20多歲本國籍男性;去年至今已累計7例個案。而因應本土出現猴痘個案,疾管署除持續進行疫調之外,明天也會召開專家會議,討論暴露前預防疫苗的接種對象。猴痘主要透過親密接觸傳染猴痘於去年6月23日公告列為第2類法定傳染病,潛伏期約5到21天,主要是透過親吻、按摩、擁抱、性行為等親密接觸傳染,或接觸猴痘病患使用過但未消毒的物品、接觸感染的動等,此波疫情以親密接觸的人際傳播為主。疾管署慢性傳染病組副組長詹珮君表示,猴痘雖與禽流感同樣是人畜共通傳染病,但自從開始出現人傳人後,其傳染力較禽流感更好,在台灣主要透過親密接觸、粘膜、呼吸道等傳播,較少因為接觸感染物或是接觸動物而感染。詹珮君指出,感染猴痘要注意六大項症狀,包括皮疹水泡、淋巴結腫大、發燒、頭痛、肌肉痛和極度倦怠等,其中以臉部、四肢和生殖器出現皮疹、膿皰、結痂等疹子症狀最為明顯,因此民眾如果有這些症狀,一定要戴上口罩再就醫。高市衛生局也提醒,如果曾到猴痘流行的地區旅遊或國內高風險場域,都應落實自我防護,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密切接觸之社交活動,就醫時務必主動告知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關於猴痘Q&AQ:感染猴痘會出現什麼症狀?A:猴痘感染後症狀包括發燒、畏寒/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如耳週、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極度倦怠。發燒一至三天後出現皮膚病灶,通常自臉部蔓延致身體其他部位,四肢比軀幹更常見。皮膚病灶出現後會依斑疹、丘疹、水泡、膿疱階段變化,最終結痂脫落,嚴重病患疹子數目可達數千。症狀持續14至21天,致死率低於10%,大多數個案可於幾週內康復。兒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尤其容易重症,併發症包括繼發性細菌感染、肺炎、敗血症等。Q:一般民眾如何預防猴痘?A:一、降低人畜共通傳播風險:前往猴痘病毒流行地區時,避免接觸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以及生病或死亡動物,所有食物必須徹底煮熟後才能食用。二、降低人際間傳播風險:避免與猴痘感染者接觸。醫院照護疑似或確定病例時依循標準防護措施、接觸傳染防護措施及飛沫傳染防護措施。針對陽性個案應啟動接觸者追蹤,並隔離曾接觸之哺乳類動物寵物。三、如有任何疑似症狀,應及時就醫,並告知旅遊史與接觸史。Q:猴痘的致死率高嗎?哪些人感染後要注意?A:猴痘對大多數人的的症狀通常輕微,症狀持續14至21天會痊癒。第二分支(II)猴痘病毒株,也就是目前全球疫情主要流行株,其致死率為1%;但第一分支(I)病毒株致死率則高達10%。免疫功能低下族群,孕婦及幼童感染後要特別當心。Q:猴痘確診個案於解除隔離後,懷孕或發生性行為,是否仍有傳染風險?A:女性個案若於痊癒後再懷孕,胎兒並無感染風險。男性個案痊癒後精液中之病毒是否具有傳染力目前仍未知,因此美國CDC與WHO建議,痊癒後一段時間內避免性行為或全程使用保險套是確保性伴侶安全之高規格做法。我國根據上述指引,建議男性個案於出現症狀後3個月內避免各種性行為,或全程使用保險套。Q:猴痘確診個案於解除隔離後,應注意事項?A:確診個案於解除隔離後,可正常生活,因研究資料指出,男性個案痊癒後精液中之病毒,是否具有傳染力目前仍未知,故建議於出現症狀後3個月內避免性行為或全程使用保險套。若出現持續或新的症狀時,應及時尋求醫療協助。>>更多QA問題請見疾管署
-
2023-02-08 養生.生活智慧王
睡衣、牛仔褲可重覆穿幾次不洗?你以為不用洗的衣物其實最髒
近日各地氣溫寒涼,上班或外出都需要添加衣物,方能避免不小心著涼,然而像是穿家裡的睡衣,或是外出的牛仔褲需要每天清洗嗎?如果洗太少次可能會有皮膚問題或感染狀況,頻繁洗滌可能會傷害你的衣服,後者還會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還在為此煩惱嗎?以下為一些指導原則,可幫助你判斷哪些衣服能暫時不洗重複穿,以及何時該將它們扔進洗衣機內。哪些衣服是你必須每天洗?專家表示,有幾種類型的衣服應該每次穿著後清洗,例如內衣、襪子、緊身衣褲和運動服。除此之外,這項建議也適用於任何其他有汙漬、汗漬、異味或可見汙垢的衣服。紐約市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的皮膚科醫師Anthony Rossi表示,這些衣服穿在我們身體的某個部位,那裡有很多生活在我們身上的天然細菌,比如微生物組、(酵母)和細菌等,然後在日常活動中我們會流汗,這會導致潮濕及細菌滋生的環境。他補充,細菌過度生長會導致感染、真菌和其他皮膚問題。除了汗液中的細菌外,在健身房或運動場所穿的衣服,也可能會接觸到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細菌,導致社區和醫院環境中常見的感染。如果這些感染進入人體內部組織或血液時,它們會變得很嚴重。至於最容易被忽略的襪子,為何專家建議在清洗前別再重覆穿?西奈山醫院皮膚科醫師Jeremy Fenton表示,腳和腳趾上的真菌感染非常猖獗,尤其鞋子內部是滋生真菌的完美環境:溫暖、潮濕、黑暗。因此,Rossi建議,你應該每月至少清洗一次鞋子或至少鞋墊。可暫時不洗、再穿的衣服對於睡衣、外衣、牛仔褲和其他衣服,可以穿多少次是基於與內衣或運動服相同的原則。Rossi表示,就你的褲子和襯衫而言,取決於穿著的舒適程度以及你一整天的出汗量。他指出,很多人都穿汗衫,汗衫需要洗,而上衣則不需要洗。另外,如果你不穿內褲,你需要在再次穿上前清洗你的衣服,因為它會接觸到你的生殖器。專家表示,如果平時睡前淋浴,穿睡衣時有穿內衣,很少出汗甚至不流汗,睡衣可以穿一周不洗。反之,如果你不做這些事情,則每次都需要清洗它們。Rossi說,外衣例如大衣或夾克通常不需要每月清洗超過一次,因為它不會接觸你的皮膚。如果你每天都穿著它,他建議可能每兩週洗一次。是否清洗牛仔褲以及多久清洗一次是一個熱門話題,因為許多人希望保持材質的完整性。Rossi說,如果穿牛仔褲沒有出汗、髒汙或汙漬,就不必經常清洗。專家表示,在考慮是否不洗就再穿一件衣服時,你應該問自己的最重要的問題是:它有氣味嗎?我是否有任何皮膚狀況,例如濕疹、皮疹或皮膚損傷?髒汙明顯嗎?出汗了嗎?我穿這個時有穿內衣嗎?將上述變因都考量在內,相信心中自有答案。【資料來源】.How many times can you wear pajamas, jeans and other clothes without washing them? Experts weigh in
-
2023-02-07 醫療.呼吸胸腔
用閉嘴貼防睡覺時打呼有效嗎?專家告訴你臨床證據及可能危害
你有聽過「閉嘴貼」(mouth taping)嗎?這是在睡覺時用膠帶封住嘴巴以改善睡眠的做法,社交媒體平台TikTok上有眾多追隨人數的影響力者聲稱它可以平息打鼾,並且防止隔天早晨口乾,甚至「#mouthtaping」標籤在TikTok上的瀏覽數超過5千萬次。然而,這有用嗎?睡覺時用膠帶貼住嘴巴安全嗎? #mouthtape 什麼是閉嘴貼,它有效嗎?閉嘴貼顧名思義,就是用對皮膚無害的膠帶封住嘴巴,迫使自身通過鼻子呼吸而不是用嘴巴呼吸,但是為什麼用口呼吸者會對改變他們的習慣感興趣呢?根據克利夫蘭診所的說法,用鼻子呼吸可能有很多用嘴呼吸所沒有的好處,包括:.降低血壓。.過濾過敏原。.調節呼吸的溫度。.加濕你呼吸的空氣並滋潤你的喉嚨。.減少焦慮。另一方面,張口呼吸有多種副作用,包括:.口乾舌燥。.口臭。.喉嚨痛。有時用口呼吸者會打鼾,這是一種常見症狀,並伴有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的煩躁和疲勞。史丹佛大學耳鼻喉科語言病理學臨床科學博士及言語和吞嚥障礙專家Ann Kearney表示,閉嘴貼的目的是確保夜間呼吸通過鼻子進行,膠帶只是一種幫助你轉換為鼻呼吸的技術。她正在研究閉嘴貼對打鼾的影響,她的目標是鼓勵大家用鼻子呼吸。關於閉嘴貼,科學怎麼說?閉嘴貼的目的是減少負面影響,並通過鼻子改變呼吸方式。但迄今為止所做的研究似乎尚無定論,而且對於貼嘴是否有益尚無定論。一項小型研究表明,30名患者在有閉嘴貼後打鼾減少。但另一項針對36名哮喘患者的研究表明,在使用閉嘴貼後,他們的狀況沒有任何變化的跡象。一項2022年的研究顯示,有10名患者即使在嘴巴被貼上膠帶後仍繼續嘗試張口呼吸。睡眠醫學專家Cinthya Pena Orbea表示,沒有足夠有力的證據支持閉嘴貼有益,而閉嘴貼不是目前治療任何睡眠障礙做法的一部分。你應該嘗試閉嘴貼改善打呼嗎?根據克利夫蘭診所的說法,貼住你的嘴會削弱你深呼吸的能力。此外,你還可能因使用錯誤的膠帶而出現皮膚刺激、過敏反應或皮疹,因此不建議出於任何原因在你的身體上使用大力膠帶或任何其他類型的膠帶。由於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支持這種趨勢背後的益處,如果你擔心打鼾、口臭、睡眠呼吸中止症,或任何其他與呼吸或睡眠相關的狀況有所改善,你應該諮詢醫事人員以找出更安全的替代療法。如何得知自身是否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睡眠呼吸中止症最大的表徵就是打鼾。多數人認為睡眠呼吸中止症是年長者與肥胖者才容易罹患的病,但事實不然。長庚睡眠中心主任莊立邦曾表示,脖圍超過40公分、下巴較後縮和鼻型較扁者都可能提高風險。莊立邦說,如發現自己睡覺時可以聽到自己的打鼾、每晚都會起床如廁兩次以上、白日注意力不集中,代表淺眠睡不好,時常醒過來,恐與睡眠呼吸中止症有關,或是早上起床發現自己口乾,夜間常用嘴巴呼吸者,都應該進行睡眠檢測。【資料來源】.Mouth Taping: Can It Really Help Your Sleep?.Mouth Taping: Is It Safe?.估80萬人罹睡眠呼吸中止症 九成受隱形殺手威脅卻不知
-
2023-01-12 醫聲.癌症防治
阿北出事了!「這數字」翻倍,代表大事不妙!
當尿不順、尿變細,不少男性以為是老化或攝護腺肥大造成,事實上部分是攝護腺癌症狀,因此除了定期驗PSA,男性一有異常症狀,務必盡快就醫。「最近尿變細,會不會是老化、膀胱無力、攝護腺肥大?和醫師講,會不會很尷尬、丟臉?還是再看看好了….」台中榮民總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裘坤元、陳正哲醫師常在門診發現,有些中高齡男性,出現尿變細、尿不順、頻尿、晚上易起床解尿等症狀,以為是老化、膀胱無力或攝護腺肥大造成,等到就醫檢查,才發現是攝護腺癌引起,身心飽受衝擊。有症狀開口求助+定期測PSA,才能揪出罪魁禍首裘坤元指出,以中部攝護腺癌病患為例,大約三成以上第一次確診已是晚期,主要原因在於,許多攝護腺癌病患沒有任何症狀,或部分產生「放尿滴到鞋」(台語,指解尿時,尿會滴到鞋子上)現象卻羞於開口、求助,檢驗攝護腺特異抗原(PSA)後才確診攝護腺癌,由於對攝護腺癌威脅、PSA檢驗沒有概念,導致延遲就醫,由此可知,醫師對病患、病患家屬的溝通特別重要。「要揪出攝護腺癌,只有靠PSA!」裘坤元表示,當PSA在十個月內翻倍成長,代表體內攝護腺癌腫瘤可能正快速滋長,是危險警訊,此時就得展開治療,因為PSA相當重要,像台中榮總團隊曾舉辦多場衛教、PSA檢測活動,希望男性更注意攝護腺癌威脅。新型抗荷爾蒙口服藥物加入救援,抗癌人生勝率大增針對攝護腺癌沒有轉移的病患,治療以抗荷爾蒙藥物為主,不過多數用藥12-18個月後常產生荷爾蒙抗性,致使癌病變持續惡化,過去化療就得上場。近來因新型抗荷爾蒙口服藥物納入健保,病患多了新選擇。研究顯示,病患出現荷爾蒙抗性後,使用傳統抗荷爾蒙藥物,再搭配新型抗荷爾蒙口服藥物,疾病無惡化存活期平均延長40個月,使用化療的時間可再延後,病患生活品質也能順利維持。陳正哲解釋,傳統荷爾蒙藥物的作用是在減少男性荷爾蒙原料製造,而新型抗荷爾蒙口服藥物可針對荷爾蒙受體作用,同時阻擋荷爾蒙進入細胞當中,並阻斷攝護腺癌細胞複製,兩種藥物合併使用,在荷爾蒙製造原料減少,又新增三重防守下,治療效果可提升,並延續下去。此外,新型抗荷爾蒙口服藥物較不會與其他降血壓、降血糖、降血脂等慢性病用藥產生交互作用,也較不會影響肝腎功能,出現皮膚皮疹、倦怠等副作用的機率比較低,由於採口服形式,用藥更方便。陳正哲提醒,攝護腺癌患者通常較年長,常合併其他疾病,在治療的過程中,患者可以與醫生討論,將藥物間交互作用和肝腎功能納入考量,以選擇適合療程,也避免不必要副作用。攝護腺癌,不是老人專利!裘坤元也觀察到,近年來,攝護腺癌有年輕化趨勢,過去病患以60、70歲以上年長者居多,目前40、50歲病患也逐漸增多,像他遇到最年輕的病患,只有36歲,推測可能與高油脂、高膽固醇飲食習慣有關,這代表攝護腺癌不是老人專利,年輕人、中年人也可能受襲擊。裘坤元、陳正哲不約而同叮嚀,50歲以上的男性族群,建議每年都要做PSA檢測,若有攝護腺癌家族史,建議45歲就要定期檢查。目前有不同的治療攝護腺癌藥物可供選擇,且納入健保、副作用較少,因此一有症狀,千萬不要尷尬就隱忍,務必勇於求助,才能及時阻斷癌細胞作亂,避免一再惡化。更多疾病資訊請點擊連結前往 攝護腺癌的「腺」身前兆?有症狀請大聲說!
-
2023-01-12 焦點.健康知識+
吃紅肉不好?吃魚最健康?8大健康原則真相探究,有些你不必照單全收
經常我們會在眾多媒體訊息看到來自各方專家給出對於健康有益的建議及準則,但你有沒有想過,這些原則是完全正確的嗎?《元氣網》節錄外媒《The Guardian》及《WebMD》列舉的一些健康迷思,所有事情都應了解背後真相後,再思考哪些部份是你該聽信及遵從的。建議一:想減肥就一定要吃早餐真相:正確!跳過早餐,午晚餐易暴飲暴食一些研究發現,早餐吃得豐盛的人,可減少飢餓感並調節血糖,讓體重減輕和腰圍減少的幅度更大。不吃早餐可能會對不同人的食慾、體重和能量產生不同的影響。根據nutrition and supplement research的研究數據資料指出,這可能是因為不吃早餐會導致飢餓感增加,進而在午晚餐暴飲暴食,如此就更容易胖。建議二:每天應走1萬步真相:不一定要走這麼多!且快走才有益!許多研究指出,走路可降低因心血管疾病和癌症而過早死亡的風險,並建議日走1萬步最好。不過根據2022年發布的一項研究發現,其實不用走到這麼多,甚至超過1萬步後,你的健康回報甚至會遞減。而另一項針對失智症的研究也發現了類似的結果,證明每天只需走3,800 步就有效。此外,還有一個重點,你得加快走路的速度才能真的對健康有益。建議三:每天需要睡眠8小時真相:睡更多或更少都不好根據2017年發起的一項大規模的睡眠研究指出,睡眠時間7-8小時的人,其認知表現比睡更多或睡更少的人來得好,只睡4小時或更少的人,顯得老了將近9歲。睡眠不足會增加全因死亡率的風險,還會影響年輕男性睾丸激素生成。經常睡不著或習慣晚睡的人,可在白天出門曬曬太陽,這將有助於你調節晝夜生理時鐘;並盡量減少晚上使用3C的時間。建議四:天天5蔬果真相:正確!種類要愈多種愈好國健署建議天天5蔬果,也就是每天至少要吃3份蔬菜與2份水果,許多研究證實了這樣的建議。根據Examine.com研究員Holmer指出,5種已是最低限度,甚至有證據顯示,每天食用多達10份才是最有益,並且種類要愈多越好。蔬菜部份,以深色綠葉蔬菜和十字花科蔬菜營養最豐富,莓果類的水果比香蕉更富含抗氧化劑。建議五:每天要喝2公升的水真相:正確!咖啡、茶、牛奶等也算在內一般建議,普通成年人一天大約喝2公升的水,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指出,這2公升的水量可以是從咖啡、茶、牛奶、飲料、啤酒等形式來的,包括水果和蔬菜也算在內。建議六:吃紅肉對健康不好?真相:「加工」紅肉才要避免!之前研究建議不要吃太多紅肉,以降低癌症及心血管疾病的罹患風險,不過許多研究並未區分加工(培根、香腸、漢堡和熟肉)和未加工紅肉攝入量之間的差異。然而Holmer舉近期的幾項研究,食用未經加工的紅肉實際上可能不會增加罹病風險,因此建議人們可以適度吃未經加工的紅肉。建議七:少吃肉、多吃魚最健康?真相:看你吃哪種魚!魚類含多項營養素,包含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及人體所需的有益脂肪Omega -3不飽和脂肪酸。但魚類最大的問題是含汞,尤其大型魚類的重金屬含量經常超標,因此在食用挑選上要避免高汞魚,盡量挑低汞魚吃,孕婦與幼兒更要注意。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建議魚類食用原則如下:.鮪魚、旗魚、鯊魚、油魚、鯨魚等深海魚:每周食用量別超過80公克,相當於半個手掌大;懷孕婦女與嬰幼兒不建議食用,否則可能影響孩子的腦部發育。.鱈魚、鯛魚、鰻魚、烏魚、烏鯧、鱘魚、比目魚等魚類:每周食用量不超過160公克,相當於一個手掌大。.其他魚類、貝類、頭足類與甲殼類:標準較寬,每日不超過150公克即可。建議八:堅果是最佳零食真相:巴西堅果一天一顆已達所需營養素硒是人體需要的一種營養素,但每天僅需約55 微克 (mcg) ,而一顆巴西堅果(Brazil nut)就含有 95.8 微克,也就是說一天吃一顆就能達到成人一日需要量。攝取足夠的硒有助於促進免疫功能、預防心血管疾病。但硒過量也會引起腹瀉、噁心、皮疹、脫髮等問題,甚至會導致呼吸困難、心腎衰竭和心臟病發作等嚴重後果。成人每天不應超過 400 微克。【資料來源】.《The Guardian》.《WebMD》.茶和咖啡不列入每日水分攝取量?教授:當然算!.食藥署監測食品中重金屬 兩件深海大魚甲基汞超標.吃堅果前先懂堅果 解析10種堅果營養成分組成
-
2022-11-29 醫療.消化系統
肛門莫名癢?恐是「隱性痔瘡」作祟!醫揭瘙癢7原因,別只當小問題
莫名其妙就覺得屁屁在發癢?是沒洗乾淨還是長痔瘡了呢?想看醫生又覺得好像不是太大的事。外科醫師說明,屁股發癢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腹瀉、性傳播感染或寄生蟲,甚至是痔瘡,都可能讓肛門口內外感覺搔癢,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形發生呢? 雖然屁股搔癢不是太大的疾病,但有時癢起來還是對生活造成困擾,如果只是清潔不完全就是小事,但如果是疾病導致就不能忽略了。雅丰麗緻診所大腸直腸肛門外科醫師黃郁純在臉書粉絲頁分析了屁股癢可能造成的原因。造成屁股癢的7大原因 1.隱性痔瘡:因痔瘡輕微發炎,但卻因症狀很輕微沒發現,可以說是一種「沒有症狀的痔瘡」,在50 歲之前都有一半的罹患機率,可能在肛門口外或者肛門口內,當它們發炎時,因為很難清潔或擦拭,所以就會有種癢癢但卻找不出原因的奇怪感覺。2.環境刺激物:有些人會用濕紙巾擦拭屁股,或者是用肥皂清潔,其實肥皂、洗衣粉、濕紙巾中的香精或者添加物,是可能造成有些人敏感而導致搔癢,這種刺激表現為皮膚乾燥、發癢或發紅發癢的皮疹症狀。3.清潔衛生:當如廁結束,便便要擦乾淨不然容易孳生細菌,這是一般民眾都能理解的,但如果過度清潔,導致肛門口皮膚過乾,也會造成乾癢情形。 4.蟯蟲:蟯蟲感染有時是無症狀的,但如果蟯蟲成熟到足以在肛門周圍產卵(通常在夜間進行),它會引起瘙癢以及通過糞口途徑傳播。儘管現代人有蟯蟲的機率不高,但只要是感染者在使用浴室後不洗手,就可能將卵從他們的手傳播到其他人接觸蟯蟲卵的表面,要特別注意。5.性傳播感染:不同的性傳播感染都有不同的症狀,像是淋病、皰疹、HPV的症狀就有可能產生屁股搔癢。 6.腹瀉:腹瀉的糞便比普通的糞便的酸性更強,並且比平時需要更多的擦拭來清潔屁股,更多的擦拭會刺激皮膚並引起肛門瘙癢,這在慢性腹瀉患者身上就很容易發生。 7.念珠菌過度生長:通常情況下,真菌會在皮膚存活而不會引起問題,但在某些環境中如夏天,當濕度很高或穿著潮濕衣褲時,酵母菌會過度生長,導致發癢、發紅,有時甚至是疼痛的皮疹。【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59356.html】
-
2022-11-28 醫療.皮膚
你是皮膚過敏還是敏感肌?醫告訴你敏感肌成因及3招舒緩方式
敏感肌該怎樣判斷?想要從根本徹底改善敏感肌,首先要確定為什麼會出現敏感肌?也就是造成敏感肌的原因為何?其實敏感肌不是一種皮膚疾病,而是一種不健康的皮膚型態。但是敏感肌一旦形成,修護起來需要耗費許多的時間、精神,並且要持之以恆,才能夠得到適度的改善。敏感肌膚的臨床表現當皮膚受到物理、化學等因素刺激時,患者皮膚容易出現灼熱、刺痛、搔癢及緊繃感等症狀,通常也會伴隨皮膚紅斑(或泛紅)、脫屑、微細血管擴張等。敏感肌的造成原因?過敏與敏感肌的原因是什麼?多數的敏感肌是後天形成的,比較常見的原因包括【過度清潔】、【刺激性化妝保養品】、【過度去角質】、 【醫美術後保濕修護不足】、【不當的醫美處置】等等,而上述這些因素都與【皮膚屏障的損傷】有關。敏感肌和過敏如何區分?敏感肌症狀有哪些?敏感肌一個主要的表現是臉部肌膚容易泛紅,這是因為皮膚屏障受損後,皮膚神經末梢更容易受到外界刺激,造成神經源性的炎症反應以及血管擴張。另外,當角質層的屏障被損傷後,皮膚內的水分會大量流失,外界環境中的刺激性物質也可以長驅直入的進入皮膚,於是皮膚就容易對某些成分物質過敏。皮膚屏障修護與皮膚保濕,重點保養習慣有哪些?皮膚保濕能力降低會導致皮膚屏障功能下降,而皮膚屏障功能下降又會進一步導致皮膚保濕能力降低,因此會造成一個惡性循環。如何判斷你的皮膚是否出現了屏障功能受損呢?敏感肌保養1.解決皮膚乾燥:皮膚屏障受損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乾】,【乾】到兩頰脫屑,甚至塗抹任何乳液乳霜都鎖不住水分。敏感肌保養2.修護外油內乾:早上起來肌膚像蒙上了一層油,甚至長期下來導致毛孔阻塞而生成閉鎖性粉刺和痤瘡(痘痘)。實際上,肌膚內部的乾燥緊繃感絲毫不輸乾性肌膚狀況。敏感肌保養3.預防紅血絲:皮膚屏障受損導致皮膚耐受性和防禦力下降,風吹、日曬和環境溫度過冷過熱都會導致皮膚充血,時間久了,毛細血管失去彈性,就形成了永久性的紅血絲。敏感肌保養4.調理敏感刺痛:外界的刺激因子透過支離破碎的角質層,甚至深入到真皮層,導致皮膚的敏感刺痛,最後造成皮膚的炎性症狀發生。敏感肌如何改善提前預防?對於敏感肌的朋友們來說,最重要的改善關鍵就是【皮膚屏障的修護】。皮膚屏障除了大家熟知的角質層雙層脂質結構外,皮膚最外層的皮脂膜也是很重要的部分。皮脂膜是由汗液與皮脂混合形成,呈弱酸性,主要的組成成分包括神經醯胺、脂肪酸、膽固醇、甘油、角鯊烯等。敏感肌膚常常也會伴隨皮脂膜的破壞,所以皮脂膜的修護也是必要的。皮脂膜的修護一方面要選用適當的皮脂膜修護成分,例如神經醯胺、角鯊烯、角鯊烷等;另一方面要避免過度清潔與過度去脂造成的二度損傷,洗臉產品一定要選用以溫和界面活性劑為主的弱酸性產品,以維持皮膚表面的弱酸性環境。皮膚的保濕是一個基礎而又相當系統化的工作,敏感肌患者對於足夠的皮膚保溼需求更是重要。做好皮膚保濕可降低肌膚敏感問題的嚴重程度,提高皮膚屏障修護的效果,加速皮膚敏感問題的改善。敏感肌患者在嘗試使用新的化妝保養品前,建議先進行皮膚【斑貼測試】。測試方法是將少量產品塗抹在手腕、前臂內側或者耳後小範圍皮膚上,持續24-48小時後,觀察有沒有皮膚泛紅、搔癢、或出現皮疹。敏感肌的患者在防曬方面也要特別留意,盡量避免使用會造成皮膚刺激的防曬產品,而以能夠大量防禦紫外線的抗UV傘、防曬面罩、大尺寸防曬帽及太陽眼鏡等。敏弱、敏感保養成份有哪些?【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謝銘峻醫師】敏感肌、過敏如何分辨?3招舒緩敏感肌!】
-
2022-11-16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最後的歲月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老年喪偶」。這是人生最困難的生命考驗,長壽固然是許多人憧憬的目標,但勢必要付出的代價是老人總有一天必須面對鰥寡孤獨的考驗。本週我們邀請到兩位先生因病過世已有一段時間的夫人,回顧當年自己如何接受終生伴侶離世的心路歷程,同時我們也邀請一位具有安寧照護專業訓練的精神科醫師,分享他如何幫忙家屬。我們非常感謝兩位作者分享這段走過憂傷深谷的經驗,更希望她們因爲寫出鬱積內心深處的離愁,重溫過去共同生活的甜美回憶。延伸閱讀:醫病平台/無暇哀痛垂亮在淡江大學客座3年,2004年9月回澳洲布里斯本後,我們生活的日常是清晨散步到昆士蘭大學(昆大)濱湖區賞花、看澳洲鸚鵡在桉樹洞中築巢傳代,觀賞像聯合國似的湖上各種禽鳥動物,還給他們取了別名,如噴射機、潛水艇、淘氣鳥等等,感覺它們比人類可愛多了,大家共處一湖,沒有侵占、沒有戰爭,和平相處,各覓其食。散步回來運動、早餐,再一起到昆大辦公室他看網路、寫文章,我也看網路上的各種書報、雜誌。2012年他正式從昆大退休,搬離辦公室,回到河邊小屋,我們把主臥室當書房,放兩張大書桌,仍舊寫文章、看網路、聼音樂。歲月靜好,我們好像又回到50多年前在加州相依爲命的時光。2011年是多災多難的一年,1月大水災,7月他因前列腺增生阻塞,緊急送到衛斯理醫院住院開刀,差點弄得要洗腎。住院十天回來,沒多久又感染肺炎,呼吸急促,再度緊急送醫院。2017年6月底他去醫院,由專科醫生拔智齒,因流血不止而留在醫院一整天,接到電話去接他時護士居然用輪椅把他推出來,把我嚇了一跳。7月9日半夜突然心肌梗塞,又是緊急送醫院放支架。他一生雖然為氣喘所困擾,但之前只有一次因痔瘡流血開刀住院,如今卻在六年内四度住院,警覺生命力似乎逐漸的流失。2019年兩度回臺,5月開僑務會議,10月又被盧孝治拉去「楓紅北海道」合唱團的文化交流活動,回來忙著總統競選連任布里斯本後援會的工作。11月我們邱家有三個人生日,大家都贊成去布里斯本東部美麗的史翠柏島度假。這時我已發覺他易累、嗜睡、咳嗽、呼吸困難,尤其晚上常需要墊高枕頭斜躺而睡。他一生逞强,非不得已,不肯看醫生,每次要他去看醫生,都説囉嗦,只是氣喘。這次我還跟家人組群組,要他們勸阿公去檢查,都無效。拖到2020年1月因肩膀痛得厲害才乖乖去看家醫科,照了CT,卻被誤診,打了類固醇,無效。換了另一個家醫科女醫生,再照CT,晴天霹靂,懷疑是肺癌。要找專科醫生,我們沒有認得的人,女醫生也不熟悉,她從網路找到可以最快看垂亮的腫瘤科醫生亞當。他的專科是乳癌,肺癌是最後一項。一開始我就主張回臺治療,也希望像日本的朋友王醫生説的能開刀,但武肺已開始,孩子、醫生都反對,我只好任憑主治醫生亞當的安排。亞當的療程一切SOP(標準操作流程),初見他在衛斯理醫院,開了三張單子,驗血、正子電腦斷層攝影(PET-CT)和支氣管鏡檢查。再見他是在20公里外的北部診所,時間也拖到2月20日,確診是肺腺癌,開始用第一代標靶藥Tarceva (erlotinib) 後,自己度假去了。這真是致命的錯誤,直到垂亮走後,我因整理他的文章著作,才在網路看到2017年2月4日洛杉磯時報一則消息:「Tarceva 停產,2016 年 6 月,製藥巨頭基因泰克 (Genentech) 致信醫生,稱他們不應再為大多數肺癌患者開一種名為Tarceva藥物。這種每月 7,800 美元的抗癌藥會引起皮疹,而且很少見效。」2016大藥廠商就已告知醫生不能用的肺癌藥,2020年2月了,亞當還在用!唉,一切都已太晚,若早知道,我會堅決拒絕用這那麽多副作用又無效的藥。但天不從人願,我們不但不知這種藥無效,但它似乎可以止痛。第一天用藥,肩膀不疼了,飲食有進步,但曇花一現,只維持兩天,從胸部和臉開始出紅疹,蔓延全身。可憐的他,全身紅腫起泡,奇癢無比,坐立不安。亞當還在度假,只得去見亞當助理,止癢的類固醇藥膏一開10瓶,擦得皮破血流。各種副作用也相繼出現,加上2017年開始吃的心臟藥,他變成典型的藥筒。每月的視訊回診,亞當問他,會不會那裡痛,他都說不痛。經過三個月,滿懷希望5月7日PET-CT檢查會有進步,但腫瘤沒變小反而增大,從5到9公分。亞當把Tarceva停了,卻沒有告訴我們下一步要怎麽走,更糟的是他又開始肩膀疼,亞當又要他恢復吃同樣的無效Tarceva。我們心急如焚,求救台灣的褚醫師,他建議用Tagrisso(osimertinib)。我們把信轉給亞當,並願自費,雖然每天一顆要290澳幣,但沒被接受,好像根本不在亞當SOP療程裏。亞當若肯用Tagrisso的話,也許垂亮到現在還活著。我有台大同學在美國跟垂亮一樣肺腺癌,還轉移到腦部,他也有心臟病,一開始就用Tagrisso,已經一兩年了,到現在還活得好好的。一直拖了一個月到6月4日才開始放療,共10次到6月17日完成。雖然放療疲倦難受,但過後他情況好些,最重要的是食慾進步。緊接著6月19日要住院開始免疫治療,到8月14日做完5次,卻在8月15日清晨發生腹部不能忍受的絞痛,緊急送衛斯理醫院,CT檢查出12指腸穿孔,需要開刀。但同時得知他左邊的肺腫瘤因放療已從9縮小到2公分。這一住院三個月,在鬼門關進出,生死邊緣徘徊,最後奇蹟似地生還。部分情況記錄在《民報》〈我寫我存在──住院3個月的零星回憶〉。10月11日,仍舊沒有食慾,人太虛弱,手在顫抖,體重也在42-43公斤徘徊。他很氣我想盡辦法使他吃下一點東西,說得聲淚俱下,但明天就得搬到復健病房,他這樣舉步維艱怎麼復健。唉,一生都說是皇帝嘴的,現在「吃」卻變成痛苦的事。10月22-31日,打點滴洗掉血液中累積太多的抗黴菌的藥Posaconazole所產生毒素,這藥跟止痛嗎啡與類固醇會有强烈可怕的副作用——幻覺、顫抖、踢腿、喃喃自語、半睡半醒模仿吃東西,這使他筋疲力盡,疲憊不堪,情緒低落。住院83天,他第一次自己走路,繞了呼吸病房走廊兩圈,約有五十公尺,有夠棒的,希望繼續進步,不需要去復健病房可以直接回家。想起電影《飛越杜鵑窩》,他為了要「飛越衛斯理」很努力地在強迫自己下床走路與進食,甚至掛著點滴、推著氧氣筒只要他有力氣就會下床。這兩三天是快三個月來情況最好的,前天還推著四輪助行器走了兩圈,昨天他竟然丟掉身上的管線、助行器自己走,我很擔心他跌倒,緊緊地跟在後面,一直到他走回病床時才捕捉到背影。唉!辛苦了幾個月,希望這次他真的可很快飛出衛斯理醫院。11月9日出院,他説:「出院那天,我突然有走出死亡黑影、看到天光之感。3個月的苦難、苦悶、痛苦一掃而光。」他心情很好,女婿去接他,他還説了英文笑話:「一位在美的留學生,想要考國際駕照。在考試時因為過於緊張,看到地上標線是向左轉。他不放心的問道:『turn left?』監考官回答:『right!』於是他立刻向右轉。很抱歉他只有下次再來。」這一天我做了豬脚麵線迎接他。在醫院三個月等於完全停止癌症治療,出院還繼續吃無效的Tarceva,腫瘤轉移到骨頭,還好到最後都沒有轉移到腦,否則他一篇文章都寫不出來。12月22日開始做第二次放療共10次。之後我再度要求用Targrisso,亞當终於答應,開始時不錯。情人節,郭美芬博士他們從雪梨來看他,他還駕Mini上高速公路去我們1971年來澳時的第一個家,來回三、四十公里都不嫌累。出院後那段時間,他不是在書房敲打,就是在陽臺眺望、沉思、曬太陽。算算他在2020年除了住院三個月外,九個月中寫了31篇。2021年兩個月也寫8篇。他最後一篇在228病中塗鴉〈不忠誠的反對黨〉發表於3月2日。爲了不讓他在書房久坐,每天我都會拉他出去走一點路,或樓下健身房運動。也常載他出去午餐,希望他多吃一點。到他再度住院時體重已增加到50公斤,但還是敵不過亞當的嗎啡與類固醇的摧殘。他已經看不下大河劇,但還是會看些相撲、聽聽演歌,使他快樂,但總是讓人感覺「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我一直試圖忘記他走前幾天發生的事,但似乎不可能,每當夜深人靜時那些日子點點滴滴就像是影像一樣,翻來覆去的在腦海裡播放,那是一份永不褪色的畫卷。2021年3月9日,他例行預約見亞當,因爲武肺,只能一人陪他進去,我讓女兒進去溝通,出來卻説要他住院,理由是明天要做PET-CT檢查比較方便,他才出院剛滿四個月,他討厭住院,他不願離開我們,很久以前他曾經説的:「爲了能夠回去,我在拼命地奔跑。内心只有一個迴音,振蕩天地的雷聲:『Go back! To home! To MH!』。」門診回來,連好友陳春龍中午送來的酸白菜蛤蜊湯都不想喝,睡到五點才「走進」衛斯理醫院,住進心臟病房。馬上打點滴,晚餐吃了一點,我一直到幫他梳洗完畢睡了後才回家。10日,一大早視訊,他叫我不要那麽早帶食物去,PET-CT需空腹,要到11點才輪到他。他喜歡熱食,我算好時間到達,他吃了,精神還好。傍晚護士卻要他轉到癌症病房,說近主治醫師亞當好照顧,我知道情況不妙,無可奈何跟著,他搬到一間最近護理站的大房間。想問亞當昨天PET-CT的結果,但等到9點也沒見到他(亞當似乎都是早上5-6點巡房)。11日,我坐最早班的渡船,到醫院才點,但亞當已來過,還是沒見到他。一年多了,我見到亞當次數,屈指可數。9日垂亮進醫院時,告訴我不要在群組發信息說他住院,我什麽也沒説,今天他卻自己寫了簡訊:「親朋好友,大家平安!我現在住院,非常虛弱,暫時不回答各位的關心問候。非常感恩!謝謝!」那是他最後的留言。下午見到主治黴菌感染科的醫生保羅,我跟他要了PET-CT的結果,初步瞭解並沒惡化,問他爲什麽把治療黴菌感染的Posaconazole與癌症的Tagrisso藥都停了,他只是淡淡地説先減輕副作用。晚上7點他説要起來坐沙發看電視新聞,他一下床就倒下,我扶不起他只得按鈴,一下子來了滿房間醫生護士,點滴又再掛上,臨時被通知的兒女與孫兒女也都來看阿公,他還微笑著跟孫輩拍照。等一切安靜下來時他叫我還是回去睡。回到家已經是11點,所有的藥都被停了只剩下嗎啡與類固醇治標,我心急如焚,求救無門,不敢打擾陳永興醫師,只得打電話給他的學生范盛保教授,他爸也得了癌症,開了好幾次刀,30年了還活著,談了一個半小時,一夜無眠。12日,早上八點到醫院,他説睡得還好,也吃了點早餐,帶去湯、菜卻説不想吃。兩個孩子都請假,等他們來後,我去醫藥保險公司繳費。等我回來不知他們談什麽,孩子們都兩眼通紅,我什麽都沒問,我知道只要我一開口,就會嚎啕大哭。下午職能治療師來討論要帶他回家照顧時需要的輪椅及裝備。整天都在等CT檢查,想找出疼痛來源,一直到晚上才推去照,等我們回病房時,跟昨晚一樣小孩都來了,護士又多舖一張床,我、兩個大的兒女與大孫女決定留下。整晚都握著他的手,就怕他呼吸停止,午夜孫女說阿婆去躺下,我來握他的手。他應當還有很多話要説,但IV使他無力説話。慟!不到五個小時他就鬆手回天國了。想起那首歌:「人生猶似風飄絮 流落歲月匆匆裡……情緣散聚不堪憶,還留舊歡知幾許。」一年了,歲月流逝,卻怎麼也流不掉心痛的那一頁;閉上雙眼,最思念的是他;張開眼睛,最想看到的是他;如此執迷不悟,算不算刻骨銘心。重讀他的書信我又回到那長滿杜鵑與高大的棕櫚樹的校園。服役前那年暑假,多少個夜晚坐在文學院前古樹下,一起聆聽樓上傳來的古典音樂,或清晨在工學院前草地上,看晨霧在樹間飄蕩,露珠在草地上閃耀。漸漸地,隨著晨霧消散,東山的天空變成了淡淡的紅紫色,朝陽躍出山頂上,然後他牽著我的手,給我傾世溫柔,一起走回傅園旁的宿舍。台大,我們夢想的搖籃。世間最苦,苦不過聚散不由己;世間最難,難不過情逝再回頭。我知道,我在如塵似煙的回憶裏失落了靈魂,模糊了雙眸,迷惘了生活。女兒說她再怎麽努力也不能使我快樂,我只得選擇沉默,選擇微笑,或許偽裝是一種無奈,使人痛徹心扉。他曾説過,我是雨,他是風,風會把愁雨吹散,我們一起努力,一百年後都變成天上兩顆星星環繞宇宙。如今他失約了,他在天上,我在人間,何時才能相見?
-
2022-11-15 醫療.皮膚
小蟲在皮膚挖地道!80歲老婦染疥瘡全家淪陷
高雄一名80多歲阿嬤全身發癢就醫,同住家人也有症狀。高雄市民生醫院皮膚科醫師史守正表示,經儀器輔助檢查發現老太太的四肢有疥蟲,兒子為四肢軀幹有多數癢疹但未發現疥蟲,媳婦手部有疥蟲,孫子則於生殖器找到疥蟲,孫女有皮疹但未找到疥蟲。經1至2周抗疥藥物與濕疹用藥搭配乳液後,已有改善。人類疥瘡會在人與人間持續傳染史守正表示,人類疥瘡是一種由疥蟲引起的皮膚傳染病,可以在人與人間持續傳染,常見於近距離密切接觸的場所,如醫院、長照機構、軍隊、監獄、庇護所等。疥蟲是一種像蜘蛛有四對腳的螨蟲,沒有翅膀不會飛,不吸人血,只靠皮膚表面的角質與滲出的組織液存活,只是過程中產生的唾液與排泄物及在表皮挖洞時的刺激,會引起皮膚過敏反應與癢感。染上疥瘡的病人大部分皮膚感覺會癢之外,還會伴隨一些皮疹,皮疹可以是紅丘疹、紅至棕色的結節、水泡或膿泡、脫皮或結痂、或只有乾燥皮膚樣的輕度脫皮。好發部位為手部含指縫、手掌、手腕,腋下,肚臍周圍,屁股溝週圍,男性生殖器,女性乳頭周圍,腰部,膝蓋伸側與曲侧,腳趾縫等,這些為疥瘡病灶典型分布部位。疥瘡治療方式為使用抗疥藥物+乳液塗抹史明正表示,疥瘡治療方式為使用抗疥藥物與濕疹用藥搭配乳液塗抹皮膚,通常在有效治療的1天後即無傳染性,第二天起更換使用乾淨衣物。伴隨疥瘡的皮疹,即使在蟲死以後仍可持續數周至數個月,且可能隨氣候變化再發,此時以濕疹及抗過敏藥需要時搭配乳液使用為主。治療以7天為一周期,7天後再檢查是否仍有新病灶或活的疥蟲,有需要時再投與抗疥治療。史明正說,一般民眾若有染上疥瘡,其與皮膚接觸的衣物寢具可用攝氏60度以上滾燙的熱水燙過,或是可用塑膠袋打包至少靜置4天以上等蟲死亡,生活環境則不大需要特別處理。另外疥瘡照顧者建議照顧時至少戴上塑膠手套再工作,需要抱患者改變姿勢時最好穿上隔離衣,或用拋棄式雨衣代替,避免疥蟲接觸肌膚傳染。
-
2022-11-14 醫療.牙科
為什麼補牙後牙齒反而開始痠痛?專家曝造成不適的原因
大家試著回想一下有沒有這樣的經驗,平常都有乖乖刷牙和使用牙線,每半年例行性牙齒檢查時,牙醫卻告訴你有個蛀牙需要填補,本來毫無症狀的牙齒,卻在補完牙後開始痠痛!其實這樣的狀況稱為「術後敏感(post-operative sensitivity)」,是個常見的自然恢復過程。補牙術後敏感的原因目前最被接受的理論,是因受限於現今「補牙材料無法克服的性質」所產生的結果。大部分的補牙材料對牙齒神經而言,都有一定的刺激性。最常見的補牙材料為「樹脂」,有聚合收縮的特性,可能會影響牙齒中的「流體壓力」;而另一種補牙材料「汞齊」(銀粉)則有微滲漏的性質。當牙齒放入填充物後,刺激神經,易導致在治療後反而感到敏感疼痛。根據統計,若不論蛀牙的深度、位置,填補不同材料發生術後淺談補牙術後敏感敏感的機率如下:●補樹脂:24小時內發生術後敏感的機率為11.6%,不過會隨時間遞減,兩個星期後降至5%以下。●補銀粉:2天內發生敏感機率高達43%,一樣隨時間逐漸減少,30天後降至8%,3個月後幾乎無症狀。另外影響術後敏感嚴重度的原因還有「蛀牙深度」以及「蛀牙位置」。●蛀牙深度:蛀牙越深,短期內發生術後敏感的機率也越高,但長期來看(補牙後30天以上),蛀牙深度的影響便不太顯著,意即補牙術後敏感是會隨時間而消失的。若蛀牙深度已達琺瑯質底下的牙本質,深度可能非常接近神經,處理蛀牙的過程中易有痠痛的感覺。●蛀牙位置:蛀牙造成的窩洞如果沒有直接曝露在外界環境中,一般沒什麼感覺,若位置發生在牙縫間,或是後面的牙齒如臼齒,術後敏感的機率較高。其他造成補牙後牙齒不適的原因1.吃甜食、對冷熱敏感:牙齒在接觸冷、熱或甜的食物時發生疼痛,移除後疼痛會在幾秒鐘內消失。若在移除刺激源後疼痛仍然持續很長時間,表示神經可能出現不可逆的損傷,需進一步治療。2.牙齒咬合與填充物:通常麻醉退後不久發現牙齒咬合時會疼痛不適,且不會隨著時間改善,表示蛀牙可能已深入到牙髓深處,需進一步根管治療。而補牙的填充物若放置不恰當,出現裂紋,甚至干擾日常生活時,此時則需返回治療院所並重新調整填充量。3.對牙齒填充物過敏:有些人對於金屬牙齒填充材料,如汞合金、銀汞合金、甚至較少見的銀填充物較敏感,會出現類似典型的皮膚過敏,包括皮疹和搔癢,不過這樣的情形並不常見,此類患者通常有金屬過敏的家族史,補牙時使用其他修復材料即可。4.牙根外露:若蛀牙已填補,牙齒咬合及填充物無異狀,也無其他過敏問題,牙齒卻仍然感到痠痛,此時最常見的原因可能是牙周病及牙齒損耗。牙周病因不良的口腔衛生習慣或是不當的刷牙方式,造成齒槽骨流失與被吸收,導致牙齦萎縮,使齒頸部的牙根外露及磨損。居家照護補牙後,牙齒敏感會持續數小時或數天之久,有時會造成飲食上的不便,可遵守下列的方法以降低不適感:1.避免食用刺激性、甜食、過熱或過冰的食物:甜食及含糖飲料可能會引起牙齒敏感,也會讓填充物的四周,甚至底部滋長細菌,造成牙齒進一步惡化,而過熱或冷的食物易刺激牙齒引發疼痛。2.細嚼慢嚥,勿咀嚼較硬或黏稠的食物:咀嚼時牙齒會受壓,若食用堅硬的食物,如堅果、冰塊等,會使牙齒受壓程度增大,也有可能讓未定型的填充物磨損、剝落,因此應避免過度咬合。3.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平常飯後就要使用牙刷及牙線,每半年定期洗牙,並檢查牙齒的健康狀態,以維持良好的口腔衛生,不僅保有良好的儀態,亦能提升開口時的自信。結語凡是補牙後卻又感到痠痛敏感,不要太焦急,敏感疼痛持續時間及感覺因人而異,個人生理因素如年紀、有無慢性病史、過敏史等,都會是影響恢復的因素,可先自行觀察兩個星期,若情況有慢慢改善,則可先放心,因這是一個必經的恢復過程,若疼痛持續或加劇,就必須回診檢查。(本文轉載自榮總人月刊第461期)
-
2022-10-29 癌症.乳癌
胸部越大的人,罹患乳癌的機會越大? 醫師破除乳癌常見5個迷思!
「乳癌」是國人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的癌症,根據國健署癌症登記資顯示每年有超過一萬名以上的女性罹患乳癌,108年新增病例數為14‚856位,相當於平均每36分鐘新增1名女性乳癌發生個案。其中,大約有超過七成的乳癌發生在45~69歲的女性。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沈彥君主任醫師提醒所有女性朋友,雖然乳癌好發於中年以後女性,不代表乳癌就與年輕女性無關,也強調「乳房健康」不論對哪個年齡層的女性都非常重要!事實上乳癌並不可怕,只要在早期發現,透過正規治療乳癌的整體治癒率可高達85%,第0~1期個案還可高達95%以上。不過根據國健署統計資料可發現,乳癌死亡人數卻高居女性主要死亡癌症第三、四位,且標準化死亡率還有逐年成長的趨勢。沈彥君醫師指出這樣的結果,可見國人女性對於乳癌篩檢仍然不夠主動積極!除此之外,她也分享過往遇過不少女性朋友因對於乳癌認知不足,甚至有錯誤的觀念,導致錯失早期發現的機會,也整理5個關於乳癌的常見迷思與民眾分享。迷思一:乳癌都是中年後才會發生的癌症,我還年輕可以先不用檢查正解:錯!事實上乳癌有年輕化的趨勢,沈彥君醫師分享就曾遇過年僅22歲就已罹患乳癌的個案。建議女性從20歲開始可安排自我觸摸檢查,並搭配每1到2年一次乳房外科理學檢查及乳房超音波檢查。迷思二:胸部越大的人,罹患乳癌的機會越大正解:錯!乳癌與乳房大小一點關係都沒有。沈彥君醫師分享曾遇過一位女性朋友就是自認胸部太小,罹患乳癌的機率很低,所以都不需安排乳房檢查。直到45歲那年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進行健康檢查,醫師建議可將已符合資格的國健署補助乳房X光攝影納入這次健檢行程當中,她心想不需另外付費就接受檢查,卻意外發現乳癌第一期。迷思三:乳癌跟家族遺傳比較有關係,我沒有家族史,乳癌跟我無關正解:錯!除了乳癌家族史,乳癌相關的危險因子還有很多,包括有年齡(年齡越大乳癌發生率愈高) 、初經來得太早或停經太晚、肥胖、抽菸飲酒、未曾生育哺乳、超過30歲才生第一胎、偏愛吃高油脂食物、日常生活長時間接觸環境荷爾蒙(化妝品、殺蟲劑、藥物、塑化劑)等都可能使罹患乳癌的機率提高,所以所有的女性朋友都應該要主動為自己安排乳癌篩檢。有家族史的病患比例也並不如一般民眾想像的多。根據國外的統計,乳癌病患其一等親(母女姊妹)有乳癌病史約佔13%,有家族史的人也不可因為比例低就忽略檢查,別忘了乳癌家族史就是一個重要且確定的危險因子!迷思四:乳房檢查超痛,所以我檢查過一次沒問題就不用再做了正解:錯!雖然乳房X光攝影為了要讓乳房檢查精準度提高,檢查過程中會造成些許不適,但不適感時間其實很短,才不到1分鐘。沈彥君醫師指出不管是哪一種疾病,健康檢查的用意是幫助有機會提早發現早期病灶,才能夠及早接受治療,使疾病對健康危害降到最低。但不能夠把一次的檢查結果當作鑑定一生的身體狀態,可能因年紀增長、環境暴露或個人生活習慣改變等因素,都會造成身體健康的變化。所以想降低乳癌的發生風險,最好的方法除了不抽菸、不喝酒、飲食均衡、培養運動習慣之外,定期篩檢也相當的重要!定期安排乳房篩檢,才能更有機會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時機。迷思五:我都會自我檢查,都沒有發現硬塊,所以我的乳房很健康正解:錯!乳癌依照病理的分類不是只有一種,不同的乳癌類型或是不同時期的乳癌症狀表現都會不太一樣。要注意的是乳癌的表現不只有硬塊而已,還會出現如乳頭或周圍有皮疹或發紅、一邊或兩邊乳房大小或形狀產生變化、乳頭外觀出現如凹陷等變化、乳房不適或搔癢、乳房顏色改變、乳房短時間內出現尺寸改變、乳頭皮膚脫皮、乳房增厚或腫脹等。沈彥君醫師也提醒如果發現乳房出現腫塊,也不用太過於驚慌,因大部分的乳房腫塊常常是良性的變化(乳房纖維瘤、乳房囊腫),但務必一定要盡快就醫檢查,安排相關影像檢查,才能夠清楚確定腫塊的性質為何。若檢查判定為良性,也務必依照建議做好後續追蹤檢查,因乳癌細胞在發展最初期時的影像外觀可能與一般良性腫塊的型態類似,後續追蹤的目的就是不要錯過任何可能的異常變化。【作者簡介】沈彥君 主任醫師 專長:放射診斷科現職:臺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 影像醫學部放射科主任學歷: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經歷:台北榮民總醫院 放射線部主治醫師
-
2022-10-28 癌症.乳癌
前主播張瑞玲51歲癌逝!自我檢查沒發現硬塊就沒事?乳癌5個常見迷思必知
27日傳出前主播、資深媒體人張瑞玲罹癌病逝,享年51歲。其臉書代理人代轉達她的遺言,「我沒有當逃兵,是醫生叫我放棄的!」坦言自己用盡所有治療方法仍無效。有媒體推測,張瑞玲可能罹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的乳癌,國內平均每卅六分鐘新增一名女性乳癌個案,七大風險族群應特別留意乳房硬塊等八大症狀,一旦出現,一定要就醫檢查。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癌症登記顯示,每年逾一萬名以上的女性罹患乳癌,一○八年新增病例數為一萬四八五六位,相當於平均每卅六分鐘新增一名女性乳癌發生個案,大約七成乳癌發生在四十五至六十九歲的女性,但也不乏有更年輕的乳癌患者。【延伸閱讀】疾病百科/乳癌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主任醫師沈彥君指出,乳癌並不可怕,只要早期發現,透過正規治療,整體治癒率高達八成五,第○至一期個案還可高達九成五以上。但據國健署統計,乳癌死亡人數高居女性主要死亡癌症第三、四位,且標準化死亡率逐年成長。推測原因可能是國內女性對於乳癌篩檢不夠主動積極,除此之外,不少女性對乳癌認知不足,導致錯失早期發現的機會。乳癌高危險群: .一側曾得過乳癌。.30歲以上才生頭胎或未曾生育者。.初經早來(12歲以前)或晚停經(55歲未停)者。.中年或停經後肥胖者。.二等親內有人罹患乳癌者。.未曾哺乳者。.喜食高熱量、高脂肪食物者。乳癌的症狀:.乳房有腫塊但不會感覺疼痛。.乳頭出現異樣分泌物。.乳房有局部或全面性凹陷。.乳房皮膚紅腫或潰爛。.腋下淋巴腺紅腫。.在乳房附近或腋下的區域有腫塊或變厚。.乳房大小或形狀改變。.乳房、乳暈或乳頭顏色或皮膚感覺改變,如凹陷、皺摺或呈鱗片狀。乳癌防治基金會提醒,女性若注意乳房出現上述變化,應該就醫。乳癌篩檢:乳房攝影可用來偵測乳房鈣化點或腫瘤,發現無症狀的零期乳癌,是目前證實最有效的篩檢工具,適合45歲以上無症狀婦女之乳癌篩檢。目前衛福部國健署提供45至69歲婦女,每兩年一次免費的乳房攝影檢查。40至44歲具二等親以內血親罹患乳癌婦女也納入篩檢對象。小於35歲的年輕女性,由於乳腺較發達,組織較緻密,脂肪含量較低,乳房攝影的影像相對不易判讀,敏感度偏低,因此建議加上高解析度超音波做為輔助診斷工具。如何預防乳癌:1. 建立良好的生活型態 : 規律的生活,少熬夜,少壓力2. 均衡飲食 : 多纖維,多蔬果,少油,少糖,少鹽3. 多運動 : 持之以恆適度的運動,維持理想的體重控制4. 愛自己 : 適當舒壓,避免太晚生育,了解乳癌家族史5. 好習慣 : 保持愉快的好心情,養成定期乳癌篩檢的習慣五個關於乳癌的常見迷思:迷思一:乳癌是中年後才會發生的癌症?乳癌有年輕化的趨勢,沈彥君表示,在臨床曾有年僅廿二歲罹患乳癌的個案。建議女性從廿歲開始可安排自我觸摸檢查,並搭配每一到二年一次乳房外科理學檢查及乳房超音波檢查。迷思二:胸部越大,罹患乳癌的機會越大?乳癌與乳房大小一點關係都沒有。沈彥君表示,臨床有人自認胸部太小,罹患乳癌機率低,一直未受接乳房檢查。直到四十五歲那年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健檢,醫師建議將已符合資格的國健署補助乳房X光攝影納入這次健檢行程,意外發現乳癌第一期。迷思三:乳癌跟家族遺傳有關,我沒有家族史,乳癌跟我無關?除了家族史,乳癌相關的危險因子很多,沈彥君表示,年齡越大乳癌發生率愈高、初經太早或停經太晚、肥胖、抽菸飲酒、未曾生育哺乳、超過卅歲才生第一胎、偏愛吃高油脂食物、日常生活長時間接觸環境荷爾蒙(化妝品、殺蟲劑、藥物、塑化劑)等,都可能使罹患乳癌的機率提高。有家族史的病患比率也並不如一般民眾想像的多。根據國外統計,乳癌病患其一等親(母女姊妹)有乳癌病史約佔一成三。迷思四:乳房檢查超痛,所以只要檢查過一次沒問題就不用再做了。沈彥君表示,乳房X光攝影為了要讓乳房檢查精準度提高,檢查過程中會造成些許不適,但不適感時間其實很短,才不到一分鐘。迷思五:自我檢查沒有發現硬塊,所以我的乳房很健康。乳癌依照病理分類,不只一種,不同的乳癌類型或是不同時期的乳癌症狀表現都會不太一樣。沈彥君表示,乳癌的表現不只有硬塊而已,還會出現如乳頭或周圍有皮疹或發紅、一邊或兩邊乳房大小或形狀產生變化、乳頭外觀出現如凹陷等變化、乳房不適或搔癢、乳房顏色改變、乳房短時間尺寸改變、乳頭皮膚脫皮、乳房增厚或腫脹等。沈彥君也提醒,如果乳房出現腫塊,也不用太過於驚慌,大部分的乳房腫塊常常是良性的變化,如乳房纖維瘤、乳房囊腫,但一定要盡快就醫檢查,安排相關影像檢查,才能夠清楚確定腫塊的性質為何。若檢查判定為良性,也務必依照建議做好後續追蹤檢查,因乳癌細胞在發展最初期時的影像外觀可能與一般良性腫塊的型態類似,後續追蹤的目的就是不要錯過任何可能的異常變化。根據張瑞玲臉書代理人公布的訊息是:「很遺憾地在這裡告訴大家,瑞玲暫時先離開我們,到無病無痛的天堂當天使去了…」,並傳達張瑞玲生前留下的遺言:「我不想裝堅強。罹癌很痛苦,手術、化療、放療、鏢靶、免疫療法,我都試了,我沒有當逃兵,是醫生叫我放棄的!」張瑞玲的堅強也讓人心疼,她留下遺囑外,張瑞玲也透露自己在生前已自行完成生前契約和靈骨塔等身後事的安排,並提及自己在最後這段時間,住在自己打造的空間,非常舒適,身旁有2隻貓女兒陪伴,還有一群好友,她也強調自己刻意和家人保持距離,「不表示我不在意他們,但這是讓彼此都舒服的做法。」參考資料:.乳癌防治基金會.北投健康學院
-
2022-10-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罕見! 11歲男童確診發病MIS-C隔125天 再創我國最久紀錄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中重症228例,當中有一名兒童重症MIS-C,為一名11歲男童,從確診後到發病MIS-C共125天,約為17周、3個多月,再創下國內目前確診到發病MIS-C間隔最久個案。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確診到發病MIS-C越久機率越低,而國外文獻目前記載最久是19周,屬於範圍之內,也算是少見的個案。羅一鈞表示,該名11歲男童,沒有慢性病史,於5月14日曾確診新冠肺炎,解除隔離後,於8月20日接種一劑疫苗,9月初因EB病毒感染(傳染性單核球增生症),合併頸部淋巴腺炎住院,經治療後出院,但9月16日起又出現發燒、頸部淋巴結腫、腹瀉、喉嚨痛、全身皮疹、口腔潰瘍,9月19日至門診,懷疑MIS-C住院,給予免疫球蛋白、類固醇治療,病況好轉,9月25日出院。根據指揮中心統計,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共239例,32例腦炎、25例肺炎、3例敗血症、11例哮吼、154例MIS-C、2例心肌炎、4例共病與新生兒感染等及8例到院前死亡;上述個案已有35人死亡,13例腦炎、8例肺炎、1例心肌炎、2例敗血症、2例共病、1例哮吼及8例到院前死亡。分析國內兒童重症239例中,0到5歲共有158例,佔比68%,而6到12歲有81例,佔比34%;以MIS-C來看,0到5歲95例,6到12歲有59例;腦炎分析,0到5歲有23例,6到12歲有9例;肺炎0到5歲有16例,6到12歲有9例。羅一鈞表示,兒童重症最多仍以MIS-C、且以5歲以下個案為主,當中有196例沒有施打過疫苗,佔比82%,這波疫情中滿多小朋友確診後重症,呼籲家長帶小孩打疫苗,增強免疫力避免重症死亡。
-
2022-09-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新增本土3萬8785例 莫德納次世代疫苗今再78萬劑到貨
本土+3萬8785例及195例境外 較上周日下降1.4%國內新增3萬8785例本土個案及195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34例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本土病例數較昨天增加628例,增加1.6%;較上周日減少545例,下降1.4%。今日新增3萬8785例本土病例,為1萬8046例男性、2萬726例女性、13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8,016例),台中市(5,028例),台北市(4,370例),桃園市(4,098例),高雄市(3,733例),台南市(2,451例),彰化縣(2,036例),新竹縣(1,043例),新竹市(1,006例),屏東縣(958例),宜蘭縣(953例),苗栗縣(853例),雲林縣(823例),基隆市(739例),南投縣(689例),嘉義縣(568例),花蓮縣(476例),嘉義市(370例),台東縣(286例),金門縣(160例),澎湖縣(108例),連江縣(21例)。新增34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4例男性、20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32例具慢性病史、27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8月21日至9月22日,死亡日期介於9月12日至9月22日。新增195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08例男性、87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越南(7例),新加坡(3例),馬來西亞、法國、緬甸、荷蘭及南韓國(各2例),義大利、中國、俄羅斯、泰國、柬埔寨、菲律賓、香港、土耳其、美國、南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各1例),另164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21日至9月24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625萬51例確診,分別為3萬3763例境外移入、621萬6234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萬828例死亡病例,其中10,812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269例、台北市1,211例、台中市1,097例、高雄市1,010例、桃園市825例、台南市821例、彰化縣630例、屏東縣431例、雲林縣341例、南投縣318例、苗栗縣279例、嘉義縣258例、基隆市239例、宜蘭縣224例、花蓮縣190例、嘉義市175例、新竹縣174例、台東縣153例、新竹市116例、澎湖縣31例、金門縣20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莫德納次世代疫苗昨開打!4469人接種 今再78萬劑到貨莫德納次世代疫苗昨開打,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昨天共有11縣市開打,累計接種4469人次。另外採購的第三批次世代疫苗78.7萬劑,也將於今天晚間抵達桃園國際機場,本批疫苗效期至明年3月28日。莊人祥表示,目前疫苗涵蓋率第一劑為93.6%、第二劑為87.5%、第一劑追加劑(第三劑)為73.0%、第二劑追加劑(第四劑)為10.5%;其中65歲以上族群第四劑涵蓋率為36.5%。另外,六個月到四歲幼兒昨天接種莫德納疫苗第一劑共752人、第二劑2540人;BNT接種2135人。此年齡層疫苗涵蓋率第一劑為38.1%、第二劑為7.5%。我國於去年7月22日與美國Moderna公司簽署兩年共3500萬劑疫苗供應合約,今年預定供應2000萬劑疫苗,目前共有1203萬劑到貨。223例中重症、34死 新增4例MIS-C、其中2童沒接種疫苗國內今天新增223例中重症個案、34例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天四例兒童特殊重症,皆為MIS-C個案。其中半數未接種新冠疫苗。新增死亡個案為14例男性、20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其中32例具慢性病史、27例未接種三劑以上疫苗。1月以來中重症累計2萬7191例,死亡累計9974例。今日公布四例MIS-C個案中,年齡最小的為一歲男童,本身有蠶豆症病史、未接種疫苗,曾於7月15日確診。9月19日陸續出現發燒、腹瀉、咳嗽等症狀,9月22日就醫診斷疑似MIS-C住院,現使用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治療。第二例為兩歲女童,無慢性病史,也未接種疫苗,曾於9月6日確診。9月14日起陸續出現發燒、腹瀉等症狀,9月18日及19日連續兩日到急診,診斷為急性腸胃炎並懷疑MIS-C住院檢查治療,目前病況好轉,預計今天出院。第三例為10歲男童,無慢性病史、曾接種一劑疫苗,曾於6月30日確診。9月18日陸續出現發燒、左頸腫塊、嘔吐、腹瀉症狀,9月20日就醫診斷疑似MIS-C住院治療。第四例則為12歲男童,無慢性病史、曾接種兩劑疫苗,曾於9月7日確診。9月19日陸續出現發燒、咳嗽、嘔吐、腹瀉、皮疹以及黃疸,就醫診斷疑似MIS-C併急性肝炎住院,目前使用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治療。莊人祥表示,截至目前兒童重症共227例,包括腦炎31例、肺炎24例、心肌炎1例、敗血症3例、哮吼11例、家中死亡8例、MISC146例、共病3例;其中33例死亡。病例數反彈? 莊人祥:整體正在下降 觀察是否脫離高原期國內今天新增本土病例數3萬8785例,較昨天略增628例,中斷連降紀錄。但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從上周二起每天的病例數都比前一周同期稍微下降,且上周整體病例數也較前一周減少3%,因此疫情整體來說確實正在下降。莊人祥表示,目前看到高原期應是落在9月11日至17日,病例數正在下降中。但高原期通常會持續一至二周,接下來還需要觀察是否脫離高原期。而針對疾管署員工從2020年2月就開始被禁止出國,在國門陸續開放之際,這份禁令仍延續到明年3月底。莊人祥也表示,由於疫情不是「0+7」後就不用管,就像日本經歷好幾波疫情,每天仍有幾萬例確診,因此相關政策還是需要同仁協助、因應。加上秋冬尚有過年返鄉人潮和流感疫情等也需要政策因應,因此目前禁令先暫時維持至明年3月。但為兼顧「探親和人倫需求」,也已於9月16日放寬出國探視、親屬重病探視或奔喪等需求。另外,媒體人陳文茜日前表示,台灣目前的死亡率高於新加坡10倍、香港3倍,絕對不容忽視。對此,莊人祥也表示,依據各國公布資料,截至9月24日,致死率台灣為0.17%、新加坡為0.09%、香港為0.57%;死亡率台灣為每百萬人口457.3人、新加坡為每百萬人口266.2人、香港為每百萬人口1343.2人,均未有高於新加坡10倍、香港3倍的情事,民眾勿錯誤解讀。
-
2022-09-16 醫療.泌尿腎臟
腸道細菌也會讓泌尿道發炎!教你如何判斷腸道健不健康,5方法助改善
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有7成的免疫細胞落在腸道。但你知道,越來越多研究「腸道健康」與漏尿間竟顯示出有關聯性,到底兩者之間如何互相影響,繼續看下去吧!腸道健康,如何影響身體?腸道作用包括吃進的食物後的消化吸收。但是腸道健康,主要是指腸道中微生物的菌相平衡。微生物群系又稱為正常菌群微生物群系遍布全身,主要存在於大腸和小腸中。包含數萬億種不同類型的微生物,有好有壞。這些微生物通常在健康的環境中和平共存。但是,因為疾病、不良飲食習慣、使用抗生素等都會破壞菌相平衡,在不平衡的狀況下身體會出現各種反應,更容易生病。良好的腸道健康很重要,預防疾病發生!當腸道健康菌相不平衡時,身體就更難吸收營養素、儲存脂肪和調節血糖。腸道健康狀況不佳不僅會導致疾病,還會對免疫系統、皮膚、心臟、情緒、睡眠品質、大腦和消化等造成嚴重影響。更重要的是,保持腸道健康甚至可能有助於預防某些疾病,像是癌症或自體免疫性疾病。腸道健康與漏尿有關?長期以來,尿液被認為是無菌的。不過近來新的研究顛覆了以往的觀念,發現原來尿液含有微生物。 研究還顯示,引起泌尿道感染的細菌,在易患泌尿道感染的人的腸道中也有會該細菌。反之,腸道中含有大量有益細菌(即糞腸球菌和屎腸球菌)的人中,泌尿道感染的風險降低。如何判斷腸道健不健康?腸道會影響身體的層面很廣泛,從情緒到消化,甚至皮膚,腸道健康狀況不佳會以各種方式表現。腸道中的細菌不平衡會有的情況:1.消化問題,例如脹氣、腹脹、便秘或胃部不適2.睡眠障礙、睡眠品質不佳3.老是覺得疲倦和反應慢4.皮疹或刺激5.偏頭痛6.對糖的渴望7.影響體重8.情緒障礙,例如焦慮或抑鬱改善腸道健康方法1.慎選食物:吃進益生菌(如 Keifer、優格、酸菜和泡菜)和益生元(高纖維蔬菜、水果和全穀類)有助維持腸道“好”菌。減少加工食品,其中含有大量糖分和有害細菌。飲食方式也很重要,細嚼慢嚥,以確保身體能夠正確消化正在吃的東西並吸收。2.充足睡眠:睡眠不足會改變荷爾蒙,無形中增加壓力,導致腸道問題。還可能會影響你想吃不健康的食物或在睡前吃東西,這都會影響腸道健康。3.經常運動:運動對身體有許多益處;此外,研究發現運動還可以改變腸道中細菌的組成。4.盡量避免使用抗生素:抗生素會破壞腸道中的好菌、壞菌。除非有必要,否則不要服用抗生素。5.充足水分:多喝水可以促進新陳代謝,也有助於消化。大腸癌的早期症狀並不明顯,除了透過大便潛血反應檢查,亦可透過大腸鏡和乙狀結腸鏡做篩檢,不過這兩種檢查有什麼不一樣呢?https://bit.ly/3QFg2NP
-
2022-09-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3萬5594!中重症+114 增2童MIS-C 8歲男童淋巴腺炎、心包膜積水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3萬5830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萬5594例本土個案及236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30例死亡。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日新增病例數較昨天增加1574例,增加4.6%,較上周六多3065例,增加9.4%。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35,594例本土病例,為16,106例男性、19,478例女性、10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7,646例),台中市(4,545例),台北市(4,503例),桃園市(3,783例),高雄市(2,726例),台南市(2,038例),彰化縣(1,617例),新竹縣(1,011例),宜蘭縣(937例),屏東縣(887例),苗栗縣(841例),新竹市(822例),雲林縣(779例),基隆市(721例),南投縣(666例),花蓮縣(662例),嘉義縣(477例),嘉義市(352例),台東縣(257例),金門縣(179例),澎湖縣(129例),連江縣(16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30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9例男性、11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27例具慢性病史、21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7月6日至9月6日,死亡日期介於7月6日至9月7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236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38例男性,98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8例)、泰國(7例)、菲律賓(4例)、馬來西亞(3例)、土耳其及日本(各2例)、香港、法國、韓國、美國、印度、澳門、新加坡、澳大利亞及中國(各1例)移入,另201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13日至9月9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6,709,482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1,051,306例排除),其中5,650,028例確診,分別為30,392例境外移入,5,619,582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0,255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10,239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72例、台北市1,145例、台中市1,031例、高雄市962例、台南市788例、桃園市778例、彰化縣600例、屏東縣414例、雲林縣323例、南投縣302例、苗栗縣255例、嘉義縣242例、基隆市223例、宜蘭縣209例、花蓮縣170例、嘉義市165例、新竹縣163例、台東縣146例、新竹市104例、澎湖縣28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中重症+114 增2童MIS-C 8歲男童淋巴腺炎、心包膜積水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中重症114例,包括81例中症、33例重症,以及30例死亡個案。其中兒童重症新增2名MIS-C,包括八歲男童及兩歲女童,兩人皆沒有慢性病史、也沒有接種疫苗,經過醫院救治後,目前皆已出院。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其中8歲男童,7月19日確診,8月28日起陸續出現發燒、左頸腫塊、頭痛、腹脹、嘔吐、咳嗽,8月29日到急診就醫,檢查有扁桃腺及頸部淋巴結腫大,診斷急性淋巴腺炎,8月30日住院,症狀持續且出現結膜炎、皮疹、嘔吐、腹瀉、凝血功能異常、發炎指數升高,心臟超音波顯示心包膜積水,診斷為MIS-C,給予免疫球蛋白、類固醇治療,健康狀況良好,已於9月6日出院。另外2歲女童,6月18日確診,8月29日起發燒,8月31日到急診就醫,檢查有喉嚨紅腫、草莓舌、皮疹,及發炎指數及凝血功能異常,診斷MSI-C,9月1日收治住院,9月9日已出院。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206例,包括腦炎31例、肺炎22例、心肌炎1例、敗血症3例、哮吼10例、家中死亡7例、MIS-C129例、共病3例(腦腫瘤、癲癇重積),其中31例死亡,包括12例腦炎、6例肺炎、1例心肌炎、2例敗血症、2例共病、1例哮吼及7例到院前死亡。國內今年至9月9日,本土病例累計共556萬9412例,中重症共2萬5039例,其中9401例死亡。輕症無症狀者佔全部病例99.55%。昨六個月到四歲幼兒有2904人接種莫德納疫苗,其中第一劑接種858人次,第二劑2046人次;輝瑞疫苗昨第一劑接種3347人,該年齡層第一劑32.9%,第二劑4.5%。昨全台新冠疫苗總共接種3萬1748人次,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第一劑93.2%、第二劑87%、第一次追加劑76%、第二次追加劑9.9%、65歲以上第二次追加劑35.3%。
-
2022-08-2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疫情回升!本土+2萬6450例本土個案 較上周增近2成
疫情回升!本土+2萬6450例本土個案 較上周增近2成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回升,國內今天新增2萬6450例本土個案及315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31例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天確診數較昨天增加8百多例、上升3.2%;較上周日增加4千多例、上升19.5%。今日新增本土病例,為1萬1993例男性、1萬4446例女性、1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5,695例),台北市(3,273例),台中市(3,080例),桃園市(2,928例),高雄市(2,071例),台南市(1,684例),彰化縣(1,117例),新竹市(825例),新竹縣(810例),苗栗縣(678例),屏東縣(624例),宜蘭縣(596例),雲林縣(533例),花蓮縣(508例),基隆市(503例),嘉義縣(431例),南投縣(350例),嘉義市(265例),台東縣(239例),澎湖縣(117例),金門縣(108例),連江縣(15例)。今日新增31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1例男性、10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29例具慢性病史、26例未接種3劑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6月1日至8月25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17日至8月25日。今日新增315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72例男性、143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及美國(各5例),菲律賓及葡萄牙(各4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馬來西亞、泰國及韓國(各2例),印度、挪威、柬埔寨及沙烏地阿拉伯(各1例)移入,另285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28日至8月27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22萬1585例確診,分別為2萬7014例境外移入、519萬4517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9844例死亡病例,其中9,82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02例、台北市1,103例、台中市983例、高雄市921例、台南市763例、桃園市741例、彰化縣566例、屏東縣407例、雲林縣311例、南投縣293例、苗栗縣234例、嘉義縣230例、基隆市217例、宜蘭縣196例、花蓮縣162例、嘉義市161例、新竹縣154例、台東縣140例、新竹市98例、澎湖縣27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中重症+91例、31死 1歲男童高燒、嘔吐罹患MIS-C國內今天新增新冠肺炎中重症91例、死亡31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新增一例孩童多炎症症候群(MIS-C)個案,仍在一般病房觀察中。新增31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1例男性、10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29例具慢性病史、26例未接種3劑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6月1日至8月25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17日至8月25日。另新增91例中重症,包括68例中症、23例重症。其中出現一例兒童MIS-C個案,為一歲男童,無慢性病史也未接種疫苗。曾於6月19日確診,8月15日起出現高燒、嘔吐、全身皮疹等症狀,8月23日赴急診就醫、24日入住一般病房,診斷為MIS-C,目前仍在一般病房觀察治療中。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191例,包括27例腦炎、22例肺炎、3例敗血症、10例哮吼、118例MIS-C、1例心肌炎、3例共病(腦腫瘤、癲癇重積)及˙例到院前死亡;上述個案已有29人死亡。1月至今累計中重症2萬3656例,其中8990例死亡。BNT幼兒疫苗開打首日 8千多人接種幼兒BNT疫苗昨天開打,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公布首日接種人數為8687人。目前六個月至四歲接種率第一劑為21.6%、第二劑為1.4%。BNT和莫德納幼兒疫苗接種方式不同,其中莫德納需接種兩劑、BNT需接種三劑。莊人祥表示,昨天幼兒莫德納疫苗接種5917人,包括2983人接種第一劑、2934人接種第二劑;至於首日開打的BNT幼兒疫苗則接種8687人。至於全國疫苗接種情形,第一劑為92.6%、第二劑為86.6%、追加劑第一劑為72.2%、追加劑第二劑為9.2%;其中65歲以上第二劑追加劑接種率為33.3%。
-
2022-08-2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2萬5621 境外+280 死亡+40 新北5千例最多
本土+2萬5621 境外+280 死亡+40 新北5千例最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2萬5901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萬5621例本土個案及280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40例死亡。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25,621例本土病例,為11,493例男性、14,115例女性,13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5,539例),台北市(3,167例),桃園市(2,976例),台中市(2,952例),高雄市(2,076例),台南市(1,545例),彰化縣(977例),新竹縣(767例),新竹市(733例),苗栗縣(653例),屏東縣(620例),宜蘭縣(567例),雲林縣(516例),花蓮縣(509例),基隆市(440例),南投縣(396例),嘉義縣(371例),台東縣(272例),嘉義市(271例),澎湖縣(132例),金門縣(119例),連江縣(23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40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2例男性、18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38例具慢性病史、24例未接種3劑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5日至8月24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11日至8月24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280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40例男性、140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越南(29例),日本(10例),美國及泰國(各4例),菲律賓(3例),荷蘭、新加坡、英國及馬來西亞(各2例),印尼、德國、斯洛伐克及印度(各1例)移入,另218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22日至8月26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5,989,094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0,786,388例排除),其中5,194,850例確診,分別為26,700例境外移入、5,168,096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9,813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9,797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01例、台北市1,101例、台中市983例、高雄市917例、台南市761例、桃園市737例、彰化縣561例、屏東縣405例、雲林縣311例、南投縣291例、苗栗縣233例、嘉義縣230例、基隆市217例、宜蘭縣196例、嘉義市160例、花蓮縣156例、新竹縣154例、台東縣139例、新竹市98例、澎湖縣27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重症+179例 2歲男童打1劑疫苗 確診3天後家中昏迷猝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179例中重症個案,包括138例中症、41例重症。另新增40例死亡個案,特殊死亡個案為一名2歲男童,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史,8月4日接種一劑疫苗,8月17日抗原快篩陽性,8月20日家人發現昏迷,緊急救護車送醫,到院前已無呼吸心跳,急救無效死亡,死因為呼吸衰竭、新冠病毒感染。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另今天新增2名兒童重症個案,皆為MIS-C,均無慢性病史,也無接種疫苗。10個月大男嬰,7月13日確診,8月22日起有發燒、紅眼、軀幹有皮疹,8月23日至急診,疑似MIS-C收住院,檢查有冠狀動脈擴大情形,目前狀況平穩,仍收治於一般病房住院中。11歲女童,6月7日確診,8月19日起持續發燒5天,喉嚨痛、腹脹、腹痛3天,8月23日臉部、四肢軀幹開始出現皮疹,8月24日到急診,疑似MIS-C住院,收住兒童加護病房,目前生命徵象穩定,續住加護病房治療中。
-
2022-08-2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2萬6409 境外352、45死 疫情升溫將持續一段時間
本土+2萬6409 境外352、45死 疫情升溫將持續一段時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2萬6761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萬6409例本土個案及352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45例死亡。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延續近期發展趨勢,昨天新增26409例,跟這幾天趨勢一致,病例數增加,預期會持續一段時間,比起上週五數字增加17%,比起昨天差不多,境外新增352例,跟昨天差不多,死亡45例跟昨天比差不多。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26,409例本土病例,為11,988例男性、14,415例女性,6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5,680例),臺北市(3,041例),臺中市(2,994例),桃園市(2,954例),高雄市(2,102例),臺南市(1,624例),彰化縣(1,084例),新竹縣(865例),新竹市(779例),苗栗縣(755例),屏東縣(671例),宜蘭縣(606例),雲林縣(595例),花蓮縣(511例),基隆市(495例),嘉義縣(397例),南投縣(394例),嘉義市(279例),臺東縣(262例),澎湖縣(144例),金門縣(121例),連江縣(56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45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1例男性、24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43例具慢性病史、29例未接種3劑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6月15日至8月24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8日至8月23日。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352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83例男性、169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歲以上,分別自越南(32例)、新加坡、馬來西亞及菲律賓(各6例),英國及荷蘭(各5例),泰國、美國及紐西蘭(各3例),香港、柬埔寨、日本及澳大利亞(各2例),緬甸、巴基斯坦、印度及印尼(各1例),另271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26日至8月25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5,944,505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0,767,733例排除),其中5,168,997例確診,分別為26,425例境外移入,5,142,518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9,773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9,757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087例、臺北市1,100例、臺中市980例、高雄市912例、臺南市756例、桃園市735例、彰化縣561例、屏東縣405例、雲林縣308例、南投縣290例、苗栗縣232例、嘉義縣228例、基隆市216例、宜蘭縣196例、嘉義市160例、花蓮縣156例、新竹縣154例、臺東縣139例、新竹市97例、澎湖縣26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增116中重症 40多歲男1劑都沒打染疫隔天亡 增3童MIS-C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中重症116例,包括中症77例、重症39例,以及死亡45例。最年輕死亡個案為一名40多歲男性,沒有接種過疫苗,本身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8月22日發病,出現發燒、呼吸困難而送醫,當天確診住院,隔日過世。死因為肺炎併敗血性休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另外新增3例MIS-C個案,分別是1、2、3歲,三人都沒有接種過疫苗,皆已出院。一歲女童,7月14日確診,8月10日出現高燒,8月12日到急診,檢查有皮疹、發炎指數升高、凝血功能異常,疑似MIS-C住院,給予類固醇、免疫球蛋白藥物治療,8月19日出院。兩歲女童,5月10日確診,8月14日起發燒、腹痛,8月16日到急診,檢查有結膜炎、草莓舌、血壓偏低,疑似MIS-C住院,給予類固醇、免疫球蛋白藥物治療,8月21日出院。此案是確診後間隔96天MIS-C發病,間隔96天是目前最久。
-
2022-08-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較上周上升16.8%!本土+2萬6967例 境外308例
本土+2萬6967例 境外308例國內今天新增新冠肺炎本土個案2萬6967例、境外移入個案308例;另確診個案新增死亡37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天確診人數較上周四增加3千多人,上升16.8%。今日新增本土病例,為1萬2263例男性、1萬4694例女性、10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5,892例),台北市(3,444例),台中市(2,995例),桃園市(2,935例),高雄市(2,138例),台南市(1,765例),彰化縣(1,069例),新竹縣(820例),苗栗縣(716例),新竹市(713例),屏東縣(635例),雲林縣(612例),宜蘭縣(582例),花蓮縣(531例),基隆市(526例),嘉義縣(423例),南投縣(387例),台東縣(251例),嘉義市(242例),澎湖縣(158例),金門縣(126例),連江縣(7例)。今日新增37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5例男性、12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34例具慢性病史、26例未接種3劑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26日至8月22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9日至8月22日。今日新增308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57例男性、15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越南(31例),美國(6例),馬來西亞(4例),加拿大、南韓、菲律賓及日本(各3例),丹麥、印尼及泰國(各2例),印度、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國、新加坡、義大利、奧地利、法國、香港、土耳其及英國(各1例),另239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25日至8月24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14萬2279例確診,分別為2萬6072例境外移入、511萬6153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9728例死亡病例,其中9,712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078例、台北市1,097例、台中市975例、高雄市906例、台南市756例、桃園市733例、彰化縣558例、屏東縣405例、雲林縣304例、南投縣288例、苗栗縣227例、嘉義縣226例、基隆市215例、宜蘭縣196例、嘉義市160例、花蓮縣155例、新竹縣154例、台東縣139例、新竹市96例、澎湖縣26例、金門縣18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30多歲女染疫釀胡言亂語、猛爆性心肌炎 急救無效亡新冠肺炎今天新增死亡37例、中重症100例。其中死亡個案中較年輕個案為一30多歲女性,染疫後疑似腦炎出現意識障礙、胡言亂語情形,後因猛爆性心肌炎死亡。另中重症新增三例孩童多炎症症侯群(MIS-C)個案,所幸經藥物治療後病況好轉,皆已出院。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天新增死亡個案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34例具慢性病史、26例未完整接種三劑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5月26日至8月22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9日至8月22日。其中一例30多歲女性無慢性病史、曾接種三劑疫苗。8月12日快篩陽性確診,8月16日出現噁心、嘔吐、頭暈、意識障礙、胡言亂語等症狀,當日送醫時於急診發生抽搐情形,疑似腦炎收治加護病房,給予瑞德西韋、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藥物治療。住院後出現猛爆性心肌炎,經緊急救治仍病況惡化,於8月21日死亡,死因為新冠肺炎併猛爆性心肌炎及癲癇重積症。中重症個案包括65例中症、35例重症,包括三例MIS-C個案。羅一鈞表示,一例為五歲男童,曾接種兩劑疫苗、無慢性病史,曾於7月18日確診。8月15日起出現高燒、嘔吐、腹痛、喉嚨痛、頸部淋巴結腫以及全身皮疹等症狀,8月17日至急診,檢查有結膜炎疑似MIS-C,經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冠狀動脈擴大,給予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藥物治療後好轉 ,於8月22日出院。八歲男童無接種疫苗、無慢性病史,六月、七月家人曾確診,本身無確診紀錄,8月10日起發燒、嘔吐、腹痛,12日至急診診斷為急性腸胃炎住院。住院後仍持續發燒,檢查有結膜炎、草莓舌,經快篩、PCR均陰性,但N抗體及S抗體均呈陽性,顯示曾感染新冠病毒。經給予免疫球蛋白、類固醇藥物治療後病況好轉,8月18日出院。另有一例13歲青少女個案,曾接種三劑疫苗、無慢性病史。8月3日確診,8月8日起出現全身紅疹、胸痛、心悸等症狀,8月10日發燒至急診,檢查有急性肝炎等病徵,懷疑MIS-C住院,給予免疫球蛋白、類固醇藥物治療,8月19日出院。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184例,包括27例腦炎、22例肺炎、3例敗血症、10例哮吼、112例MIS-C、1例心肌炎、3例共病(腦腫瘤、癲癇重積)及6例到院前死亡;上述個案已有28人死亡。
-
2022-08-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新增本土1萬6669、境外242例個案 較上周一增7%
今新增本土1萬6669、境外242例個案 較上周一增7%國內今天新增新冠肺炎1萬6669例本土個案、242例境外移入個案,另確診個案中新增死亡23例。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比起上周一約7%,但死亡和境外移入個案則和之前差不多。今日新增本土病例,為7728例男性、8937例女性、4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個案分布為新北市(3,470例)、桃園市(2,087例)、臺北市(1,984例)、臺中市(1,832例)、高雄市(1,300例)、臺南市(1,082例)、彰化縣(687例)、新竹縣(529例)、苗栗縣(505例)、新竹市(467例)、屏東縣(424例)、雲林縣(355例)、宜蘭縣(318例)、基隆市(292例)、南投縣(276例)、花蓮縣(273例)、嘉義縣(272例)、嘉義市(177例)、臺東縣(168例)、澎湖縣(86例)、金門縣(83例)、連江縣(2例)。今日新增23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3例男性、10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20例具慢性病史、15例未接種3劑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9日至8月19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9日至8月19日。今日新增242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27例男性、11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越南(18例),泰國(8例),美國(4例),韓國(3例),德國及菲律賓(各2例),西班牙、關島、奧地利、新加坡、印度及印尼 (各1例)移入,另199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22日至8月21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06萬178例確診,分別為2萬5311例境外移入、503萬4813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9657例死亡病例,其中9,641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069例、臺北市1,089例、臺中市969例、高雄市891例、臺南市746例、桃園市731例、彰化縣556例、屏東縣403例、雲林縣302例、南投縣288例、苗栗縣226例、嘉義縣220例、基隆市215例、宜蘭縣193例、嘉義市162例、花蓮縣155例、新竹縣152例、臺東縣138例、新竹市93例、澎湖縣25例、金門縣18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新冠增一歲女嬰死 發病後四天昏迷猝死國內今天新增新冠肺炎中重症57例、死亡23例。其中新增一例一歲女嬰死亡個案,出現感冒症狀後四天送醫,當天確診即死亡。目前12歲以下兒童死亡個案增至28人。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年以來中重症累計2萬3019例,死亡8803例;新增死亡案例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90多歲以上,其中20人具慢性病史、15例未接種三劑疫苗、9人超過80歲。其中新增一例兒童死亡個案,為一歲女嬰,未接種疫苗、無慢性病史。8月12日開始出現感冒症狀,14日呼吸急促、15日高燒至39度,並於當天在家中昏迷,被家人緊急送醫。送醫時已無心跳呼吸,檢驗PCR陽性確診,當日死亡。法醫相驗為新冠肺炎併呼吸衰竭。中重症個案則出現三例兒童MIS-C個案。一例為一歲男嬰,6月9日曾確診,8月6日起出現高燒、紅眼、皮疹、腹瀉等症狀,8月10日至急診,檢查有結膜炎、喉嚨紅腫、頸部淋巴結腫大,診斷為疑似MIS-C住院。經治療後病況好轉,於8月15日出院。八歲女童,有先天心臟病史、曾接種一劑疫苗,7月22日曾確診。8月14日起出現發燒、頸部腫痛、喉嚨痛、腹痛、嘔吐等症狀,17日至急診診斷為急性淋巴腺炎。住院後持續發燒、血壓偏低,懷疑MIS-C收治加護病房,治療後病況改善,8月21日轉至一般病房。九歲男童,無慢性病史、無接種疫苗,曾於6月2日確診。8月16日起出現發燒、嘔吐、疲倦等症狀,17日至急診檢查有喉嚨紅腫、結膜炎、皮疹,診斷為MIS-C,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184例,包括27例腦炎、22例肺炎、3例敗血症、10例哮吼、112例MIS-C、1例心肌炎、3例共病(腦腫瘤、癲癇重積)及6例到院前死亡;上述個案已有28人死亡。新冠Omicron亞型變異株BA.5占比增 全國升至18%國內今天新增34例BA.5本土個案,其中一起家庭群聚為接機感染,其餘皆為散發個案。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目前國內BA.5的佔比約18%,北部約23%、中南部約10%。新增34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BA.5本土個案,為22名男性、12名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分布為北部26例、中部2例、南部6例,確診日介於8月3日至8月14日。其中兩位為一對北部50多歲夫妻,因前往機場接自新加坡返國的家人,因同車而確診。羅一鈞表示,目前BA.5在國內佔比不高,顯示為先前的疫情仍有一定的防火牆。另國內境外移入個案中新增檢出2株BA.4、57株BA.5、3株BA.2.75,個案分別為33例男性、29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入境日介於今年8月3日至8月16日。BA.5個案分別自越南(10例)、菲律賓(5例)、德國、美國及新加坡(各4例)、泰國(3例)、日本、馬來西亞、英國、澳大利亞、法國、加拿大、韓國及土耳其(各2例)、俄羅斯、印尼、義大利、丹麥、塞席爾、紐西蘭、南非、柬埔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瑞士及烏茲別克(各1例);BA.4個案分別自韓國及法國(各1例);BA.2.75個案分別自印度、泰國、美國(各1例)移入。羅一鈞表示,BA.4、BA.5在境外移入個案中已佔85%;BA.2.75占比也來到4.5%,需要關注。截至目前國內累計檢出之Omicron亞型變異株境外移入確定病例:BA.4為78例、BA.5為 605例、BA.2.75為8例、另累計92例BA.5、3例BA.4本土確定病例,尚無BA2.75本土確定病例。指揮中心說明,世界衛生組織(WHO)於今年8月17日資料指出,BA.5變異株現為全球主流株,佔比約為74%,BA.4變異株佔比約為8%,迄今至少121個國家通報 BA.5變異株感染病例,已於歐美及日、韓、紐、澳等多國廣泛傳播,造成病例、住院及重症數增加,鄰近新加坡、中國大陸、香港、泰國、印尼及越南等亦均報告BA.5變異株本土疫情;隨病毒持續演化,BA.5變異株分支(BA.5.X)病例增加,其中以BA.5.1及BA.5.2.1為多,需持續追蹤監測。依現有研究顯示,接種加強劑疫苗對BA.5變異株仍具保護力,且為預防住院、重症及死亡之有效方式,呼籲符合條件對象加速完成接種疫苗。指揮中心強調,依現有研究顯示,BA.4及BA.5致重症機率尚無明顯較高,但傳染力已提高,仍需嚴密監測。為加強本土個案Omicron BA.4、BA.5等變異株病毒監測,指揮中心已增加本土個案變異株型別檢驗及定序比例,並著重於COVID-19兒童腦炎等重症及重複感染個案呼吸道樣本基因定序作業,另規劃以現行呼吸道病毒合約實驗室監測網絡加強社區中個案之監測。另外,接種COVID-19疫苗可降低因感染COVID-19造成之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指揮中心呼籲民眾仍須落實勤洗手、戴口罩等個人防疫措施,並儘速完成疫苗接種,以獲得保護力。
-
2022-08-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破五百萬人確診!本土+2萬1925 境外+236 死亡+36 中重症+117增3童重症,10歲男童MIS-C腎腸發炎腹水休克
本土+2萬1925 境外+236 死亡+36 新北逾4千例最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2萬2161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萬1925例本土個案及236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36例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日新增病例數較昨天減少630例,減少2.8%,不過相較上周六增加870例,增加4.1%。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21,925例本土病例,為9,989例男性、11,928例女性、8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 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488例),台中市(2,689例),台北市(2,634例),桃園市(2,465例),高雄市(1,751例),台南市(1,336例),彰化縣(949例),新竹縣(628例),新竹市(609例),屏東縣(579例),苗栗縣(565例),宜蘭縣(545例),雲林縣(510例),花蓮縣(429例),南投縣(413例),基隆市(377例),嘉義縣(304例),嘉義市(215例),台東縣(204例),金門縣(130例),澎湖縣(90例),連江縣(15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36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3例男性、13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34例具慢性病史、23例未接種3劑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26日至8月17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6日至8月17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236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35例男性,10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泰國(8例),馬來西亞及越南(各6例),美國及日本(各4例),新加坡(3例),柬埔寨及奧地利(各2例),土耳其、加拿大、印尼、菲律賓、澳大利亞、香港及印度(各1例)移入。另194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22日至8月19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5,669,615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0,640,953例排除),其中5,020,895例確診,分別為24,810例境外移入,4,996,031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 2020年起累計9,608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9,592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059例、台北市1,087例、台中市965例、高雄市886例、台南市744例、桃園市727例、彰化縣555例、屏東縣401例、雲林縣298例、南投縣288例、苗栗縣222例、嘉義縣219例、基隆市215例、宜蘭縣193例、嘉義市160例、花蓮縣153例、新竹縣147例、台東縣138例、新竹市92例、澎湖縣25例、金門縣18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中重症+117 增3童重症 10歲男童MIS-C腎腸發炎腹水休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新增117例中重症個案,中症81例、重症36例,死亡新增36例。今日新增3例兒童重症MIS-C,其中1歲男童曾在7月底快篩陽,當時並未就醫,8月中旬出現發燒等症狀,赴急診PCR陽性確診,目前仍住一般病房治療。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天增加3例兒童MIS-C個案,年齡介於1到11歲,都沒有接種疫苗。其中1歲男童,無慢性病史,7月24日快篩陽無就醫,也無通報,8月15日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鼻塞等症狀,8月18日到急診就醫,檢查發現全身皮疹、結膜炎,新冠PCR陽性確診,經醫師診斷為MIS-C,住院接受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治療,目前病況改善,住一般病房。另外,11歲女童,沒有慢性病史,5月15日確診,6月27日起陸續出現發燒、全身皮疹、咳嗽,7月1日到急診就醫,檢查有血壓偏低,診斷疑似MIS-C,並收治住院,經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藥物治療後病況好轉,已於7月13日出院。
-
2022-08-1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22559 境外+260 死亡+32! 40多歲男打1劑發燒抽搐當天亡,10月大男嬰哮吼住ICU中
本土+22559 境外+260 死亡+32【2020-08-19 聯合報/記者許政榆、沈能元/台北即時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2萬2819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萬2559例本土個案及260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32例死亡。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今天新冠肺炎本土個案為2萬2559例,與前一天相比是少一點,但相比上周五是小幅增加,境外移入260例,比前一天是少一點,今天新增32例死亡,與前一天差不多。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22,559例本土病例,為10,264例男性、12,287例女性,8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739例)、台北市(2,757例)、台中市(2,710例)、桃園市(2,632例)、高雄市(1,762例)、台南市(1,392例)、彰化縣(938例)、新竹縣(700例)、新竹市(610例)、苗栗縣(601例)、宜蘭縣(567例)、屏東縣(565例)、雲林縣(517例)、花蓮縣(390例)、基隆市(357例)、南投縣(317例)、嘉義縣(315例)、台東縣(217例)、嘉義市(193例)、金門縣(140例)、澎湖縣(128例)、連江縣(12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32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3例男性、19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30例具慢性病史、22例未接種3劑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25日至8月17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5日至8月16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260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31例男性、129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越南(20例),泰國(3例),中國、美國、南韓、新加坡、南非、柬埔寨、菲律賓及馬來西亞(各1例)移入。另229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20日至8月18日。40多歲男打1劑發燒抽搐當天亡 10月大男嬰哮吼住ICU中【2020-08-19 聯合報/記者許政榆、沈能元/台北即時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126例中重症個案,包括中症83例、重症43例,以及死亡32例。最年輕死亡為一名40多歲男性,曾施打一劑疫苗,沒有慢性疾病史,8月9日出現發燒、抽搐而送醫,到院時已無心跳,PCR新冠陽性確診,當天死亡。經過司法相驗,死因為新冠肺炎合併心肺衰竭。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新增4例兒童重症個案,包括3例MIS-C以及1例哮吼。哮吼為10個月大男嬰,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8月12日出現發燒、呼吸急促有雜音,8月13日到急診就醫,有呼吸窘迫及胸凹,血氧濃度偏低,PCR陽性確診,醫師診斷哮吼,收住加護病房並插管使用呼吸器,給予瑞德西韋、類固醇等藥物治療,8月14日拔管移除呼吸器,病況持續改善中,仍住加護病房觀察。3例MIS-C中,2例已出院,1例從加護病房轉至一般病房。包括3歲男童,6月7日確診,8月5日出現發燒、皮疹,8月7日就醫檢查,有結膜炎、肝炎,診斷為MIS-C及急性肝炎住院,給予免疫球蛋白,治療後病況好轉,已於8月13日出院。6歲女童,7月16日快篩陽但未就醫通報,8月12日起出現發燒、皮疹、紅眼,8月16日至急診檢查,發現有草莓舌、結膜炎,PCR陽姓確診,Ct值為32,近期才確診,因診斷MIS-C收住加護病房,給類固醇治療,8月18日病況好轉,轉出加護病房,目前在一般病房照顧中,他有接種過一劑疫苗。10歲男童,7月30日確診,8月4日出現發燒、紅眼、皮疹,8月10日出現腹瀉至急診,診斷疑似MIS-C住院,已於8月17日出院。目前國內兒童重症累計176例,包括MIS-C共105例,哮吼10例。死亡為27例。嬰幼兒輝瑞BNT疫苗來了 127.68萬劑上午抵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表示,今年第一批採購Pfizer-BioNTech幼兒劑型疫苗127.68萬劑,上午抵達桃園國際機場,完成通關程序後,直接運送至指定冷儲物流中心進行後續檢驗封緘作業,檢驗封緘預估8月26日完成,預計8月27日起配送各縣市政府,再提供給6個月至4歲幼兒基礎劑接種使用。本批效期至2023年4月30日。指揮中心指出,已於今年7月21日與香港復星公司及德國BioNTech公司簽署COVID-19疫苗供應協議第一次修正合約,並與美國Pfizer公司及德國BioNTech公司簽署兒童疫苗補充協議第一次修正合約,預定供應190萬劑幼兒劑型及110萬劑兒童劑型疫苗做為幼兒基礎劑(3劑)及兒童基礎劑(2劑)或追加劑使用。國內今年至8月18日累計新冠本土個案共493萬6993例,包括中重症2萬2749例,死亡8718例。指揮中心分析,兒童重症176例中,MIS-C的0到5歲發生最多,共有65例,占比67%,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呼籲家長盡快帶孩子接種疫苗,增加保護力。
-
2022-08-1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疫情升溫? 本土+2萬3088例,與上周同期上升1.9% 中重症+111例、死亡34人,增2童MIS-C都僅1歲
本土+2萬3088例 與上周同期上升1.9%【2020-08-18 聯合報/記者楊雅棠、鄒尚謙/台北即時報導】國內新冠肺炎今天新增2萬3088例本土個案、337例境外移入個案,確診個案中新增死亡個案34例、中重症111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和上周四相較增加438例個案,上升1.9%。今日新增本土病例,為1萬665例男性,1萬2408例女性,15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729例),台北市(2,808例),台中市(2,748例),桃園市(2,582例),高雄市(1,799例),台南市(1,522例),彰化縣(963例),新竹縣(693例),苗栗縣(663例),新竹市(603例),屏東縣(562例),宜蘭縣(544例),雲林縣(532例),花蓮縣(447例),基隆市(423例),嘉義縣(386例),南投縣(370例),嘉義市(251例),台東縣(211例),澎湖縣(131例),金門縣(114例),連江縣(7例)。今日新增34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1例男性、13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且具慢性病史、23例未接種3劑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31日至8月15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31日至8月15日。今日新增337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82例男性,15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20例),菲律賓(9例),加拿大(8例),美國(6例),新加坡、紐西蘭及泰國(各5例)、英國(4例),柬埔寨、日本、西班牙、丹麥、德國及中國(各2例),土耳其、巴西、香港、南韓、厄瓜多、奧地利及義大利(各1例)移入。另256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18日至8月17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497萬5970例確診,分別為2萬4320例境外移入,495萬1596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中重症+111例、死亡34人 增2童MIS-C都僅1歲【2020-08-18 聯合報/記者楊雅棠、鄒尚謙/台北即時報導】國內今天新增新冠肺炎中重症111例、死亡34例。其中新增兩例孩童多炎症症候群(MIS-C)個案,分別為一歲男童和女童。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目前累計102MIS-C個案。今年以來中重症累計2萬2623例,死亡8686例;新增死亡案例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為21例男性、13例女性,皆屬重度感染且具慢性病史、23例未接種三劑疫苗。其中較年輕的個案為40多歲女性,有癌症病史,死因為癌症及新冠肺炎。中重症個案則出現兩例兒童MIS-C個案。其中一例為一歲女童,未接種疫苗,無慢性病。6月20日曾確診新冠,8月12日起有發燒、腹瀉、皮疹症狀,8月16日赴急診,診斷為MIS-C住院,使用免疫球蛋白、類固醇治療,病況好轉仍在一般病房住院中。BA.4首例個案家人定序出爐 確認家庭群聚指揮中心周一公布首例BA.4本土個案,個案三名快篩陽性的同住家人採檢定序,今天再增一名家人定序為BA.4。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目前BA.4本土個案共二例,為一起家庭群聚。周一公布的首例BA.4個案為北部30多歲男性,Ct值16。三名同住家人同日快篩也陽性,其中指標個案的太太8月11日PCR採檢陽性確診,後續因屬於BA.4接觸者而送定序,結果於昨天傍晚出爐,也為BA.4。另外指標個案的兩名孩子於8月11日快篩陽性確診,8月16安排PCR採檢,17日確認為陽性。因其中一位Ct值為34以上,難以定序;另一位小於30,正送定序中,但研判應該也是BA.4。另目前BA.5本土個案目前仍維持累計58例,感染個案以成人為主,皆為無症狀和輕症。目前BA.5全國佔比約一成五,其中北部和中部占比約一成七至一成九、南部百分之六、東部尚未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