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8 醫聲.癌症防治
搜尋
癌篩
共找到
381
筆 文章
-
-
2021-12-26 新聞.元氣新聞
衛福部 欠健保醫療款60億
全民健保財務困窘,但政府部門卻屢傳積欠健保醫療款項。立法院預算中心調查,截至去年底,中央政府累計積欠達九十六點六八億元,且欠款大戶集中在與健保署系出同源的疾管署與國健署,甚至是上級單位衛福部,應盡速償還。至去年底中央機關委託健保署代辦業務的欠費清單中,以衛福部疾管署最多,積欠六十六點六二億元;國健署居次,也有廿一點二一億元;就連衛福部本身,也欠八點○五億元健保醫療款項排第三。此外,也負責國民相關保險業務的勞動部勞工保險局也欠○點八億元,海巡署則欠約二萬元。但截至今年十二月廿五日,各中央機關健保基金醫療費用欠款已降為六十點四七億元,包括疾管署五十點七四億元、國健署九點七一億元、衛福部心口司零點零二億元,海巡署及勞保局去年度均已沒有欠費。健保署長李伯璋指出,欠費機關已提還款計畫,預計於二○二七年以前分年攤還完畢。疾管署欠費為愛滋病醫療費用、國健署則是四癌篩檢等預防保健費用、衛福部心口司則是兒童牙齒塗氟等經費。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說,為鼓勵民眾積極篩檢,造成公費補助費用上升,實際編列預算與運用有落差,導致積欠費用,目前「以新還舊」,不影響民眾權益。
-
2021-12-11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蟬聯13年十大癌症之首!早期並無明顯症狀,做好「一件事」可降低33%死亡率
癌症現況 依據衛生福利部2017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癌症人數超過11萬人。因為人口老化快速及不健康生活型態,癌症發生人數預料仍將持續上升。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男女合計)依序為1.大腸癌2.肺癌3.女性乳癌4.肝癌5.口腔癌(含口咽、下咽)6.攝護腺癌7.甲狀腺癌8.皮膚癌9.胃癌10.食道癌。2006年以來,大腸癌一直穩居癌症發生人數的第一位。大腸癌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五十歲以上)、動物性脂肪攝取過量、肥胖、缺乏運動、抽菸以及大腸直腸癌家族史等,不過過去研究顯示大腸癌患者當中有家族病史的不超過兩成,主要成因還是「年齡」與「飲食生活習慣」所致。大腸癌症狀大腸癌早期並無明顯症狀,當有症狀時多半已經相當嚴重。大腸癌症狀可以作為參考,譬如排便習慣改變超過兩週、血便或黏液便、不規則腹痛或絞痛、不明原因體重逐漸減輕、經常腹脹便秘、裡急後重(排便排不乾淨)、不明原因貧血等。 大腸癌篩檢之重要性 大腸癌主要是從良性的腺瘤經過五5至10年的時間逐步演變為浸潤癌,其初期進展速度相當緩慢。當演變為癌症之後,各期的長期預後大不同。第一期大腸癌治療後五5年存活率近90%,第三期大腸直腸癌五年存活率則不到60%,第四期甚至在20%以下。大腸癌早期並無明顯症狀,若有定期接受篩檢,便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根據統計,早期的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0%以上。 糞便潛血檢查 糞便潛血檢查是檢查糞便表面是否有肉眼看不出來的血液。由於大腸癌的腫瘤或息肉會受到糞便摩擦而流血,血液因而附著在糞便表面排出,所以透過糞便潛血檢查能早期發現大腸癌或息肉個案,並經由大腸鏡檢查作進一步診斷,及早接受治療。 據歐美國家經驗,每1至2年糞便潛血篩檢約可下降18%至33%的大腸癌死亡率。目前糞便潛血檢查是使用定量免疫法,不需要飲食限制,相當簡單方便。但任何檢查都並非百分之百準確,當有任何異狀時,仍應找專科醫師做必要檢查。 四癌篩檢-大腸癌篩檢(糞便潛血檢查)◎糞便潛血檢查的補助對象政府目前補助「50-74歲的」、「每2年一次」免費的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可持健保卡到健保特約醫療院所檢查。◎糞便潛血檢查的結果‧正常(陰性):建議持續每2年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以確保健康。任何檢查都會有偽陰性個案發生,所以即使檢查結果正常,有任何異狀,均應盡速就醫。 ‧異常(陽性,糞便檢測出血液):請儘速接受「大腸鏡檢查」,若發現腫瘤或息肉,通常會經由大腸鏡切除並進行化驗。據統計,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為陽性者,每2人就有1人有大腸息肉,每22人就有1人為大腸癌。 醫師叮嚀 遠離癌症需仰賴健康的生活習慣,也要定期接受便利又有效的癌症篩檢。為了自己,也為了親愛的家人與朋友,具有好「腸識」,也能起而行,輕鬆預防,享有順暢人生。
-
2021-12-07 癌症.抗癌新知
那些數據教會我的事 / 國人十大死因癌症位居第一 癌症影響國人壽命超過29萬年!
39年過去,癌症依舊是國人生命的最大威脅109年衛福部公布國人十大死因資料,癌症持續蟬聯第一名,至目前為止已有39年,心臟疾病及肺炎則位居第二、三名。探查過去2000年與2010年資料發現,除了癌症持續威脅國人健康,肺炎、高血壓疾病也有逐漸上升的趨勢。衛福部數據更指出,若排除癌症死因,國人最多可以增加4.02歲,顯示疾病防治的重要性。從上圖可以發現,109年台灣人主要死因仍以惡性腫瘤(癌症)、心臟疾病及肺炎位居前三名。若比較近20年死因排名,可以發現肺炎從第八名攀升到第三名,死亡率為58.2,高血壓疾病則從十名以外爬升到第七名,死亡率為28.4。雖然普遍民眾認為罹患癌症年齡應是中壯年以後,但探查各年齡前五大死因,發現除了自殺或事故傷害,癌症皆排在前三名,25歲以後更成為主要威脅國人生命的原因,45歲至64歲壯年階段罹癌人數更遠超過其他死因的總和。衛福部109年統計指出,因癌症死亡的70 歲以下人口平均損失11.2年壽命,全台總和超過29萬年,不論是對家庭或社會都是莫大的損失。為什麼癌症過了39年,仍然持續威脅我們?衛福部癌症防治計畫報告指出,除了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壓力與環境,接觸不明的感染源也可能是罹患癌症的原因之一,例如B、C 型肝炎引起的肝癌,人類乳突病毒(HPV)引起的子宮頸癌以及胃幽門螺旋桿菌引起的胃癌等。探查各年齡癌症死因,從數據中可以發現兒童及青少年罹癌人數雖然較少,但仍受血癌及腦癌威脅;25歲以後的男性主要受口腔癌與肝臟相關癌症影響、女性則受乳癌威脅;65歲以上的高齡長者不分性別,皆受呼吸器官相關癌症影響存活。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表示,包含癌症在內的慢性病,共同危險因子為吸菸、酗酒、不健康飲食、身體活動不足。根據國健署調查,國人有規律運動習慣人口至107年度已提升至33.5%,較鄰近國家高,但國人蔬果仍普遍攝取不足,除了導致營養不均衡外,亦會造成癌症之發生。為預防癌症發生,政府近年透過癌症篩檢與疫苗施打,有效降低部分癌症的發生率,但要讓一般大眾提升自我健康意識、定期接受篩檢,並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仍是一條漫長的路。癌症篩檢能做嗎?條件與自我檢測報給你知雖然癌症對國人威脅高,但近年醫療進步下,已有不少癌症可以在藥物的治療下獲得控制,只要提早發現、早期接受治療,治療成效與結果都會較晚期發現來的佳。國健署自2010年推動四大癌症篩檢,以增加民眾治療和存活的機率,依據症狀與部位,篩檢與自我檢測方式皆有不同,以下根據亞東醫院家庭醫學科劉秉芬醫師的整理,分享哪些族群適用政府篩檢補助,其他年齡層也有可以透過自我健康意識提升與警覺,達到早期發現與治療的結果。一、大腸癌大腸直腸癌為台灣常見癌症之一,每年篩檢大腸癌篩陽性個案約8 萬,每年約有75%完成大腸鏡後確診。ㄧ早期發現幾乎沒有明顯的病徵,但還是可以透過以下方法觀察相關症狀,及早進行檢查與治療。1.排便習慣改變。2.不規則腹痛 。3.血便、黏液便。4.不明原因體重減輕。5.不明原因貧血。6.裡急後重(排便排不乾淨的感覺)。雖然以上症狀並非大腸癌的絕對原因,但如果有發現自己符合多項症狀描述,無法恢復又查不出原因,建議要進行檢測追蹤。目前政府針對50歲至未滿75歲之一般民眾進行糞便潛血檢測,會採樣少量的糞便檢測是否有出血的情況,並分辨是否有不正常組織增生,或是單純痔瘡、良性息肉等造成之出血。二、乳癌乳癌是台灣女性常見的癌症,也是65歲之前女性癌症死亡率的前三名,30歲以上的女性都應該要提高警覺。雖然早期乳癌不一定有症狀,但女性可以透過觸診與觀察,若是有下列發現,劉秉芬醫師建議可進一步檢查確認:1.無痛性腫塊。2.乳房外觀改變,如突出或凹陷。3.乳房皮膚有橘皮樣變化、或是溼疹、紅腫及潰爛的情形。4.乳頭有異常分泌物,如帶血乳汁、血液等。5.乳頭凹陷。6.腋下淋巴結腫大。目前政府針對45至69歲婦女;或是40歲以上,二等親內家人有罹患乳癌之病史者,提供兩年一次的乳房X光攝影檢查,檢驗結果若有出現異常,後續會安排乳房超音波、切片等檢查。對於年齡較輕、但對乳房健康有意識的女性,建議可以透過平時自我觸診與乳房超音波的方式檢測。三、子宮頸癌子宮頸癌過去是目前國內婦女癌症發生率的第一位,近年對女性的威脅有趨緩,但女性朋友仍要提高警覺。據劉秉芬醫師分享,研究指出大部分子宮頸癌是經由性行為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造成,感染後多數人會自動痊癒,只有少部分的人會因持續感染引發的慢性刺激、加上其他癌症因子而轉變為癌症。依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表示,子宮頸抹片檢查可以降低約70%子宮頸癌之死亡率;而外國的研究則指出三年一次的抹片篩檢可以降低60-90%的子宮頸癌發生率。目前政府針對30歲以上女性補助每年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以提早發現與治療。若女性朋友平時有發現不正常的陰道出血、分泌物有顏色或氣味之異常、夾雜血絲、停經後的出血等,都需要提醒自己就醫檢查。四、口腔癌根據衛福部數據,口腔癌為威脅25歲以後男性前三名的癌症,造成口腔癌最重要的危險因子為「嚼檳榔」、「抽煙」、「喝酒」;此外不良的口腔衛生、蛀牙、長期配戴不適合的假牙等也會提高罹癌的機率。據劉秉芬醫師分享,統計上來說,吃檳榔的人罹患口腔癌的機率為一般人的28倍,吃檳榔配上抽菸則罹癌率提升到89倍!因此有相關習慣的人平時應多注意自己的口腔健康,並留意是否有以下情形:1.口腔內部或周圍有硬塊、腫脹、脫皮、變色(包括紅、白斑)等。2.嘴唇或口腔有長期(超過兩週)無法癒合之潰瘍。3.口腔內部或附近有原因不明的麻木、疼痛或觸痛。4.口腔內不明原因出血。5.舌頭活動受阻、或是張口困難(嘴巴張不開)。6.頸部有不明原因之腫塊。7.咀嚼或吞嚥時感到疼痛及困難。8.拔牙傷口不易癒合、牙齦腫脹等。目前政府針對30歲以上有嚼檳榔(包含已戒)或吸煙者;18歲以上有嚼檳榔(包含已戒)之原住民提供兩年一次的口腔黏膜檢查,提早發現的口腔癌存活率大多在七成以上,也因此高風險的民眾建議一定要定期追蹤篩檢!
-
2021-11-26 癌症.其他癌症
陰道異常出血?白帶異常增加?出現這些症狀恐怕已罹患子宮頸癌
國內女性癌症死因在第7、第8名徘徊的癌症-子宮頸癌,是現在少數可以以疫苗預防的癌症之一,研究發現子宮頸癌與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有關,其中以HPV 16和HPV 18這二種病毒株為主要元凶。什麼是子宮頸癌?子宮頸是子宮底部與陰道相接的狹窄開口處,形狀大多是圓柱或圓錐形,子宮頸癌發生在子宮頸細胞。根據顯微鏡下的外觀分類,子宮頸癌主要可分為:①鱗狀細胞癌、②腺癌,鱗狀細胞癌佔子宮頸癌的80%~90%,腺癌是從子宮頸內負責產生粘液的腺體發展成的癌症,近年發現,腺癌的比例有上升的趨勢。研究發現,並非一感染HPV就會發展成癌症,細胞的癌性變化通常需要10年以上的時間。子宮頸癌有那些症狀?早期子宮頸癌很少有明顯症狀,當子宮頸細胞出現癌變,就有可能出現下列症狀。1. 陰道異常出血2. 白帶增多3. 性愛過程異常疼痛4. 停經多年後突然出血《提醒!女性若出現上述症狀,請盡速就醫檢查》子宮頸癌篩檢方式除了定期抹片,還有其他篩檢方法嗎?子宮頸抹片檢查可檢測子宮頸及其周圍是否出現異常細胞,可以檢測幾乎沒有任何症狀癌前狀態(而這些細胞變化很有可能發展為癌症)的唯一方法,子宮頸抹片檢查簡單又快速,但在採集檢體時可能會產生些許不適。採檢過程,醫師會利用鴨嘴器具,撐開陰道,使醫師能清楚看見子宮頸位置,利用特殊採檢刷子或刮棒,取下部分子宮頸細胞,置於玻片或保存液中,送至實驗室檢查是否有異常。HPV DNA檢查可以直接檢查是否有受到HPV的感染,若檢查結果為陽性,也不要過度驚慌,因為HPV分成許多亞型,HPV 16和HPV 18才是導致子宮頸癌的高風險病毒株,建議30~65歲之間的女性,至少每5年進行一次HPV DNA檢查。子宮頸抹片檢查可以檢測到可見的細胞異常,而HPV DNA檢查則可以檢測高危險性HPV DNA的存在,HPV DNA檢查與子宮頸抹片檢查的採檢方式相同,但是此檢查法可以分析是否存在高危險性HPV感染的細胞進行了不同的測試,與任何醫學檢測一樣,HPV檢測也不是100%準確的,應定期追蹤並安排檢查,以確保安全無虞。
-
2021-11-19 醫聲.肝病清除
C肝消除工程(四)/避免回診頻繁 醫籲批次篩檢
過去的C肝篩檢程序,民眾需奔波四次,期間須填寫複雜的同意書,才能完成篩檢程序。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肝臟科主任許朝偉指出,為了提升C肝篩檢、治療率,簡化篩檢流程與表單作業,讓患者僅須回診兩次,患者僅需填寫基本資料,醫師簽章後即可逕行篩檢,大幅提升就診便利性,值得推廣。目前C肝篩檢,患者共須回診四次,依序進行HCV抗體篩檢、HCV RNA檢查、C肝基因型檢驗,集合所有報告資料,最後一次回診時才評估患者是否符合DAA治療標準,許多民眾因此失聯。許朝偉說,林口長庚醫院實施「HCV用藥前檢查檢驗流程簡化(HCV Reflexing Test)」,疑似C肝之患者首次到院,即可同步接受HCV抗體、HCV RNA、HCV基因型三項檢測;第二次回診,若檢驗結果皆呈陽性,即可安排患者接受治療,並納入C肝全口服藥計畫。許朝偉說,整個流程患者僅須回診兩次,將大幅提升就診便利性。許朝偉也直言,國健署成人健檢之B、C肝篩檢同意書過於繁複,對此林口長庚提出簡化版篩檢同意書,正爭取納為長庚醫院正式文件。另,許朝偉指出,健保署雲端資料庫設有B、C型肝炎專區,整合保險對象B、C型肝炎就醫紀錄,「國健署、健保署皆有資料,若予以整合,再加上院方資料,將可提高HCV篩檢、治療效率」。此外,因受個資法規範,醫院須先請患者簽同意書,再次回診才可使用自國健署資料庫取得之HCV篩檢整合批次檔,篩檢到院之疑似C肝患者,許朝偉說,此限制使篩檢流程窒礙難行,且批次檔使用同意書「內容及形式皆未知」,期望未來有所改善。延伸閱讀:C肝消除工程(一)/專家疾呼:C肝應納第五癌篩檢C肝消除工程(二)/打疫苗送快篩 有效提高受檢率C肝消除工程(三)/治療不限科別 診所加入戰線C肝消除工程(五)/洗腎室協防 衛教更容易
-
2021-11-19 醫聲.肝病清除
C肝消除工程(三)/治療不限科別 診所加入戰線
基層診所將成為C肝清除工程的新生力軍!全台一百二十一個C肝中高風險地區,其中有八十七個地區沒有肝膽腸胃專科醫師,為擴大C肝清除工程,中央健保署已公告C肝治療將不限制專科別,也就是說,病患可以在原診所接受治療,以提升治療的便利性。診全聯國健署事務執行長暨基層糖尿病協會常務理事陳宏麟指出,基層診所將加入C肝戰線,從全篩、全召、全治著手。篩檢、召回與治療都可在診所完成。但陳宏麟也坦言,診所醫師需要被賦能,未來將積極召開醫師工作坊,提升診所醫師照顧C肝病患能力,也需要相關醫學會支持。由於,開放跨科別並無教育學分的把關,因此專科醫師們不免表示擔心。台灣肝臟研究學會會長林漢傑表示,因B、C肝合併感染者,近七成病患的B肝會復發,可能演變成猛爆性肝炎。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戴嘉言建議,基層診所篩檢出C肝陽性個案時,應該至少轉診一次專科醫師,確認有無其他肝臟疾病。林口長庚副院長簡榮南呼籲,慢性病患用藥繁多,C肝藥物與其他藥物的交互作用需格外小心,以免造成危害,C肝辦將對此行文給健保署提醒跨科別治療的注意事項。中央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戴雪詠也指出,健保署將與學會合作,協助建立輔助系統,開藥時,主動跳出交互作用警訊,最快明年一月上路。延伸閱讀:C肝消除工程(一)/專家疾呼:C肝應納第五癌篩檢C肝消除工程(二)/打疫苗送快篩 有效提高受檢率C肝消除工程(四)/避免回診頻繁 醫籲批次篩檢C肝消除工程(五)/洗腎室協防 衛教更容易
-
2021-11-19 醫聲.肝病清除
C肝消除工程(五)/洗腎室協防 衛教更容易
透析患者頻繁接觸透析機具,屬C肝高風險族群,研究顯示,患者透析愈久、輸血愈多,感染機率也會提升。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黃尚志指出,血液透析患者每周三次進出透析室,腹膜透析患者則為每月一次,助攻C肝篩檢、衛教宣導較一般大眾容易,要召回患者進行治療「不是困難」。黃尚志說,根據台灣腎臟醫學會統計,全台十一萬八千位透析患者,HCV抗體篩檢率達百分之九十九點三,其中HCV RNA檢測陽性,並接受DAA治療之患者,超過九十二%,共超過五千人。而透析患者接受健保口服C肝新藥的治療成功比例,二○二○年高達九十九點一%;二○一七年至二○二○年之平均治療成功比例,亦高達九成九。黃尚志呼籲,應積極降低透析室之C肝發生率,除讓透析患者不必因合併C肝而加重病情,亦可減少透析空間使用限制,並提升透析患者對於透析單位之信任。延伸閱讀:C肝消除工程(一)/專家疾呼:C肝應納第五癌篩檢C肝消除工程(二)/打疫苗送快篩 有效提高受檢率C肝消除工程(三)/治療不限科別 診所加入戰線C肝消除工程(四)/避免回診頻繁 醫籲批次篩檢
-
2021-11-19 醫聲.肝病清除
C肝消除工程(二)/打疫苗送快篩 有效提高受檢率
HIV陽性靜脈毒癮者罹患C肝的盛行率高達九成七,但靜脈毒癮者因對人不信任,篩檢意願低落,衛福部桃園醫院引進C肝快篩試劑,診斷率從一成提高到六成以上。而矯正機構也認為,減免受刑人掛號費一○○元,可提升篩檢意願。專家建議,於接種新冠疫苗時,一併C肝篩檢,可大幅提升篩檢人數。衛福部桃園醫院感染科主任鄭健禹指出,桃園療養院開設的美沙冬門診,靜脈毒癮者合併C肝感染者有六七一人,但患者血管多數都硬化,不易抽血,加上對他人信任度不高,只有一成願意篩檢C肝,治癒率更低至七%。為協助藥癮者診斷C肝,桃療提出C肝高風險族群研究計畫,去年底從國外引進C肝快篩試劑,只要指尖扎針採血後滴至快篩盤,十五分鐘就能知道結果,快篩計畫到二○二一年十月有四一六人接受C肝快篩,有四○四人呈現陽性。便利的篩檢方式,讓靜脈毒癮者合併C肝感染診斷率從一成增加到六成,預計到年底,全部的患者都可以快篩完成。矯正機關也是C肝微根除的重要場合,法務部矯正署宣布,目前全國已有三十九家矯正機關加入C肝篩檢及治療計畫,預計明年五月完成計畫。法務部矯正署專門委員劉昕蓉指出,矯正機關推動治療相對容易。但收容人須繳五十到八十元門診費用,希望可以減免。針對洗腎、慢性腎病以及美沙冬門診患者,C肝篩檢須另付掛號費,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戴嘉言說,實為一大阻礙。他在山地鄉服務近二十五年,該區域民眾看診,掛號費、部分負擔全免,期望比照山地鄉,減免患者費用。中研院士陳培哲提及,美國已核准利用唾液快篩,希望相關單位可以編列預算引進使用。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簡榮南指出,美冬替代療法的藥癮者不耐久候,透過快篩試劑可提高受檢率,建議透過NGO團體介入,甚至推廣至一般民眾接種新冠疫苗時,邊打疫苗,邊進行C肝快篩。延伸閱讀:C肝消除工程(一)/專家疾呼:C肝應納第五癌篩檢C肝消除工程(三)/治療不限科別 診所加入戰線C肝消除工程(四)/避免回診頻繁 醫籲批次篩檢C肝消除工程(五)/洗腎室協防 衛教更容易
-
2021-11-19 醫聲.肝病清除
C肝消除工程(一)/專家疾呼:C肝應納第五癌篩檢
「C肝工程正在改變醫療體質,由大型醫院走向基層診所,由民間提出要求讓政府跟進」。新冠疫情衝擊台灣達成二○二五年C肝消除的目標,每個月治療人數下降至一千人左右。專家們積極建言,將C肝篩檢納入國家的第五癌篩檢,並優化就醫流程,醫院內批次篩檢、使用快篩試劑、減輕特殊族群負擔、廣納基層診所投入,使民眾就醫通暢無阻,以掌握疫情後回流的C肝族群。台灣肝臟研究學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日前舉辦的「當我們同在疫C|疫情之下的C肝篩檢策略」,由中研院士陳培哲、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主任蒲若芳、國健署長吳昭軍、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長戴雪詠、法務部矯正署專門委員劉昕蓉、台灣肝臟研究學會會長林漢傑、台灣腎臟學會理事長黃尚志、高醫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戴嘉言、高雄長庚副院長盧勝男、林口長庚肝臟科主任許朝偉、衛福部桃園醫院感染科主任鄭健禹、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常務理事陳宏麟,以及林口長庚副院長簡榮南、聯合報副總編輯洪淑惠參與。拚4年後除C肝 疫情打亂節奏簡榮南指出,世界衛生組織(WHO)宣示於二○三○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但台灣超前部署,目標在二○二五年消除C型肝炎,但是今年原本預計治療五萬人,卻因去年新冠疫情緊繃打亂節奏。蒲若芳分析,一年來,總計約有一百三十多萬名民眾接受篩檢。不過,在確診與治療方面,則明顯下滑,二○一九到二○二一年的健保口服C肝新藥治療人數,從四萬五千多人一路下滑至一萬五千多人。蒲若芳說,目前接受C肝新藥治療人數,每個月僅約一、二千人,這樣的情況已經持續超過一年。為了掌握疫情後回流的就醫人潮,臨床醫師許朝偉指出,過去的C肝篩檢程序,患者共須回診四次,依序進行HCV抗體篩檢、HCV RNA檢查、C肝基因型檢驗,集合所有報告資料後,最後一次回診時才評估患者是否符合治療標準。他直言,不但篩檢過程冗長,且患者來回的掛號費、交通費,都是阻力。簡榮南與盧勝男建議,C型肝炎是導致肝癌的主要原因,應將B、C肝納入癌篩,也就是在現行的四癌篩檢中,加入C肝篩檢,成為第五癌篩檢,簡化篩檢程序,用國家的力量推動C肝篩檢。高風險族群 C肝納常規檢查此外,針對特殊機構,簡榮南說,C肝高危險族群如慢性腎病變、洗腎者、靜脈注射毒品藥癮者、愛滋感染者和矯正機關中收容人,C肝盛行率分別為七點六%、十七點三%、九十點八%、四十二點一%以及廿九到九十一點三%,這當中以靜脈注射毒品藥癮者的C肝盛行率最高,因此將C肝防治納入特殊族群的現有常規檢查,並建立轉介及治療模式,才能防治一條龍並且在地化。國健署與健保署也積極動起來,吳昭軍強調,擴大篩檢實施後,B、C肝可免搭配成人健檢,同時放寬篩檢年齡為四十五到七十九歲,在提升醫療院所篩檢效能方面,也新增醫療院所批次查詢功能,院方可以在民眾就醫前一天,批次下載民眾篩檢資格,提前整合到院內門診系統,民眾就醫將更為便利快速。在治療部分,健保署已於今年十月,公告C型肝炎全口服新藥健保給付執行計畫,取消藥品開立醫師資格限制,只要是執業登記的醫師,無論專兼任皆可執行。戴雪詠表示,台灣有一百二十一個C肝中、高風險地區,大多分布在雲嘉南和偏鄉,其中有八十七個地區沒有專科醫師,為了讓病患就近醫療,降低因轉診而失聯的情況,C肝治療將不再限制專科別。延伸閱讀:C肝消除工程(二)/打疫苗送快篩 有效提高受檢率C肝消除工程(三)/治療不限科別 診所加入戰線C肝消除工程(四)/避免回診頻繁 醫籲批次篩檢C肝消除工程(五)/洗腎室協防 衛教更容易
-
2021-11-09 癌症.肺癌
不菸酒無家族史 42歲男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檢出肺腺癌
42歲邱姓男子不菸不酒,但有20年癌症病史,他每3個月定期回醫院抽血檢查,某天開車時偶然聽到廣播節目分享「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檢查」(LDCT)的檢查經驗,意識到自身已多年未安排胸腔檢查,今年到衛福部豐原醫院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竟見左上肺0.6公分病灶,經手術後證實為肺腺癌第一期,現仍持續追蹤治療中。豐原醫院胸腔內科醫師葉政男表示,據衛福部統計109年國人因癌症死亡有5萬多人,其中55歲以上占8成。肺癌已多年蟬聯癌症死因第一位,近年發現無吸菸史之肺癌患者比例明顯增加,顯示肺癌已成我國嚴重的健康議題。肺癌病人初期有7成沒有症狀,一旦有症狀就醫的病人,逾6成已是晚期,透過「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檢查」可查出異常處,還能發現細微病灶,及一般不易察覺的部位,有效找出肺癌早期徵兆,因此目前肺癌篩檢工具中,僅「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能及早發現、及時治療,並降低2成死亡率。葉政男建議,肺癌應篩檢族群為55至74歲重度吸菸者(抽菸量超過每年30包、目前仍有抽菸習慣或戒菸時間未達15年的民眾)、特殊職業接觸者 ,如廚師或頻繁接觸氡、石綿之職業等、長期處於抽風設備不良環境、有肺癌家族史的民眾,或對肺癌有疑慮者,每年都應進行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
-
2021-11-06 新聞.元氣新聞
嘉義縣「C肝村」全國高盛行區 審計室要求加強篩檢治療
嘉義縣衛生局長期篩檢資料分析,C肝陽性率14.4%,遠高於台灣4至5%,為消滅C肝,2016年啟動「十年C肝減半計畫」,嘉義縣審計室審核發現,部分陽性者未接受後續治療,現行可近性醫療服務減少,民雄及竹崎鄉C肝高風險區,但篩檢率反較全縣平均值低,要求檢討改善。根據衛福部C肝辦公室資料,六腳、義竹、阿里山等7鄉鎮坐落C肝最高風險等級7級,屬高盛行率區,其中六腳及義竹鄉被稱「C肝村」;衛生局以多元結盟策略減C肝,獲嘉義長庚、肝基會、扶輪社等支持,去年展開4級以上鄉鎮普篩及追蹤計畫。審計室說,嘉縣30歲以上人口36萬3142人,已接受C肝篩檢14萬8952人 (篩檢率41.02%),篩檢陽性者2萬1266人 (陽性率14.28%),其中1萬1309人接受治療 (治療率53.18%),參與治療率逾五成。審計室指出,部分陽性者未接受後續診斷治療,現行可近性醫療服務減少,宜探究個案未複檢癥結原因,積極協助就醫,結合長照交通接送服務,或四癌篩檢「快速通關門診」方式,營造診斷與治療友善環境,提高陽性個案就醫意願。部分C肝炎篩檢結果陽性者雖已就醫,但看診醫師非腸胃科專科醫師,未能進行藥物治療;民雄及竹崎鄉C肝高風險區,但篩檢率反較全縣平均值低。衛生局說,「十年C肝減半計畫」,由發生率高的鄉鎮優先辦理,連結民間資源提供免費篩檢及可近性醫療,與嘉縣市區域醫院合作,陸續在8鄉鎮衛生所開「C肝外展門診」,讓民眾享有地方診所的收費,大醫院品質服務,努力朝消滅C肝目標邁進。分析嘉縣縣C肝資料庫今年2月與8月相比,整體篩檢率42.82%提升1.8%,陽性率14. 06%下降0.22%,治療率55.15上升2.01%,成 效顯著提升。民雄及竹崎鄉篩檢及治療率也提升,陽性率下降。
-
2021-11-02 醫聲.疫苗世代
陳建仁:推動HPV疫苗擴大接種,再現C肝公衛奇蹟
「六分鐘護一生」,每個人對於子宮頸抹片宣導郎朗上口,但研究發現,與人類乳突病毒(HPV)息息相關的頭頸癌(口腔癌、口咽癌)於近年來異軍突起,新增罹癌人數已與子宮頸癌不相上下,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呼籲,國人不可輕忽HPV致癌風險,男女皆應接種HPV疫苗。陳建仁在「2021台灣HPV疫苗防癌政策高峰會」上,以「台灣HPV研究回顧與現況」為題,發表演說,他分述國內多項流行病學研究數據,強調子宮頸癌盛行率逐年降低,有信心達到世衛組織2030年的90、70、90等三大標準,但頭頸癌新增人數愈來愈高,HPV對國人健康的危害,已不容小覷。陳建仁強調,HPV病毒感染途徑以性行為接觸為主,大部分人感染後身體免疫系統自動清除病毒,但有些人則持續存在,甚至反覆感染,以致增加子宮頸癌、外陰癌、口腔癌、陰莖癌、菜花、呼吸道感染等風險。「許多癌症被證實與HPV有關。」陳建仁說,其中以子宮頸癌的歸因性最高,比率高達百分之百,其次為肛門癌百分之八十八、陰道癌百分之七十八、陰莖癌百分之五十五、口咽癌百分之三十一、外陰癌百分之二十五。調查證實 台灣HPV相關口咽癌盛行率逐年上升臨床調查發現,我國口咽癌盛行率逐年上升,近年來每年新增一千五百多名口腔癌頸癌病友,傳統認為這與抽菸、喝酒、嚼食檳榔等因素有關,但最近流行病學研究發現,近兩成八口腔癌患者係因人類乳突病毒(HPV)所引起。陳建仁指出,子宮頸癌盛行率趨勢向下,但不管男性、女性的口腔癌盛行率卻愈來愈高,進一步分析,與HPV有關的口腔癌、口咽癌等頭頸癌盛行率,每年平均6.9%速度上升中。在型別方面,國內相關研究顯示,口咽癌(鱗狀細胞癌)病友中,約兩成八與HPV有關,主要與16、58型別有關,而這也與引發台灣子宮頸癌的主要HPV型別一致。值得一提的是,16型HPV病毒,可以作為晚期口腔癌患者預後好壞的重要參考指標,如果感染此型別,日後轉移機率較高,且五年存活率明顯較低。至於在口腔非癌症病變,例如,白斑症、口腔黏膜纖維化等疾病中,與HPV也有顯著相關,研究發現,感染HPV的口腔病變患者中,六成一感染16型,四成二感染18型。擴大HPV疫苗接種對象 有望降低醫療花費陳建仁表示,目前台灣子宮頸癌盛行率約每十萬人七人,距離世界衛生組織「每十萬人四人」還有一段努力的空間,在國健署致力於推廣子宮頸抹片檢查,以及校園公費HPV疫苗接種計畫,相信可以達標。國健署於一九九五年推動子宮頸癌篩檢計畫,透過大規模篩檢,當年子宮頸癌人數超過三千人,之後逐年下降,到了二零一八年下降至一千四百多人。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國內每年新增子宮頸癌、口腔癌的癌友人數差不多,陳建仁表示,女性頭頸癌盛行率持續增加,而男生頭頸癌增加速度更是明顯,均與HPV感染有關,與HPV有關的男性口咽癌占比已至百分之二十五至二十八,且逐年增加中。陳建仁表示,在政府及醫界齊心協力下,台灣在B肝、C肝的防治成效卓越,已成世界典範,為許多國家學習的榜樣。相信只要踏著相同的腳步,台灣在子宮頸癌、口腔癌、口咽癌等HPV所引發的癌症預防上,仍將締造傲人的成績。陳建仁強調,在C肝防治一役中,衛福部發揮關鍵力量,透過給付,讓眾多患者積極接受治療,也使得口服抗病毒藥物藥價逐年下降,大幅降低相關醫療經費。陳建仁表示,只要計算HPV疫苗成本效益分析,相信不久的將來可形成國家政策,由政府推動九價HPV疫苗公費接種,逐步將接種對象擴至青少年,如此一來,還可再降低疫苗費用。男性同受HPV威脅 應共同接種疫苗一項以男性為主、2013至2016執行追蹤年的研究,分析279名男性,113人為愛滋感染者,166人並未感染愛滋病毒,兩組均接受HPV病毒篩檢,結果發現,感染者HPV感染盛行率較高,六成七可在肛門附近篩檢出HPV,近三成外生殖器被驗出HPV,一成二則在口腔檢驗出HPV。另一項以男同志為抽驗對象、於2015年至2016年執行的HPV研究顯示,在253名男同志中,其中三成感染HPV,其中以肛門帶菌盛行率最高,達兩成九,生殖器則為一成一。「九價HPV疫苗可有效預防男性罹癌風險。」陳建仁強調,歐盟最新防治子宮頸癌的四大步驟中,以男女均需接種HPV疫苗最為重要,現今男女接種HPV疫苗的國家總數已經高於只接種女性的國家,台灣也應如此,HPV疫苗接種應該不再僅限於女性,也應該擴及男生。除了校園公費接種之外,建議衛福部多多宣導HPV致癌風險,讓高風險族群瞭解其可怕之處,進而自費接種。至於同志族群,則應與特定友好團體合作,透過接種來降低致癌機率。陳建仁說,透過疫苗接種,就能有效預防HPV所引發的多種癌症,並大幅降低日後的健保醫療支出,台灣將再一次於公衛領域上發光發熱,成為眾多國家學習的對象。
-
2021-11-01 名人.精華區
閻雲/肺癌年輕化 LDCT篩檢對象應擴大
肺癌是相對難纏而棘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美國肺癌造成的死亡人數超過大腸直腸癌、乳癌和胰臟癌的總和。根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監測、流行病學和最終結果 (SEER) 計劃的估計,2020年美國有超過22萬名患者被診斷出患有肺癌和支氣管癌,超過13萬名患者因而死亡。台灣的肺癌發生率更高居亞洲第2,全球第15。肺癌患者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且確診時大都已屬晚期,因此藉由正確的肺癌篩檢策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就顯得非常重要。美國預防照護專案小組(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USPSTF)很早就看到這個問題,2013年針對肺癌篩檢提出建議,凡是55~80歲、吸菸總量超過30包年,且目前仍在吸菸或戒菸時間少於15年者,每年均應接受以肺癌為標的的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 LDCT)。包年數,是指每天吸菸包數乘以吸菸的年數,例如一天一包,吸菸30年,包年數就是30。2021年3月,USPSTF建議擴大篩檢對象,只要年齡在50至80歲之間、吸菸總量超過20包年,且目前仍在吸菸或戒菸時間少於15年者,每年均應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預估每年將增加一千五百萬名美國人符合篩檢資格。USPSTF之所以會做出這個決定,主要是2011年美國一項大型隨機國家肺篩檢試驗(National Lung Screening Trial, NLST) 的結果發現,每年透過LDCT進行肺癌篩檢,可讓過去15年內吸菸總量超過30包年的繼發性肺癌高危險族群,肺癌死亡率降低20%。此外,2019 年歐洲大型隨機試驗(Nederlands-Leuvens Longkanker Screenings Onderzoek,NELSON)的結果,更進一步證實這些發現,LDCT 篩檢可將這類高危險族群的肺癌死亡率降低高達33%。這兩項試驗的結果,強烈支持USPSTF和數個著名醫學協會的決定,包括國家綜合癌症網絡、美國家庭醫師學會、美國胸腔外科協會、美國胸腔科學會和美國胸腔科醫師學會,因而建議擴大高危險族群的範圍,將他們全都列為年度篩檢對象。雖然2021年USPSTF肺癌篩檢指南增加了符合篩檢條件的個體總數,但有重要證據顯示,當前的篩檢標準仍將許多肺癌高危險族群排除在篩檢對象之外,造成篩檢漏洞。比如說,被目前指南列為篩檢對象之一的已戒菸族群,只框列過去15年內戒菸的重度吸菸者,但事實證明,超過40%的肺癌是在戒菸15年後才被診斷出來;此外,美國癌症相關死亡的第七大原因是從不吸菸的肺癌,這在美國造成每年約2萬人的死亡。這些既有事實,加上包括台灣、中國大陸、韓國和日本在內的亞洲地區,不吸菸女性的肺癌發生率又很高,非重度吸菸者或從未吸菸者等族群是否該納入篩檢對象,顯然不容忽視,近年來醫學界也紛紛討論這個議題。有鑑於此,近來有些研究探討LDCT對很少吸菸或從未吸菸者的肺癌篩檢,期能找到因果關係,並尋求解決之道。其中,「以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篩檢台灣不吸菸肺癌高危險群之研究」(Taiwan Lung Cancer. Screening in Never SmokerTrial, TALENT) ,就陸續有新的發現。2014年起,台灣研究團隊根據之前所建立的不吸菸肺癌風險預測模型,將55至75歲且三等親屬中有肺癌、肺結核或慢性阻塞性肺病家族史的非吸菸高危險群,列為 LDCT的篩檢對象。截至2019年為止,總共收案1萬2011名受試者,預計追蹤六年。第一階段有395例進一步接受肺部組織檢查或開刀切除,其中313例確診為肺癌病例,占總收案數的2.6%,遠高於美國針對重度吸菸者NLST研究第一階段LDCT 1.1%的肺癌檢測率,且檢查發現的肺癌中,高達96.5%為有機會痊癒的第0至1期。這些研究結果,或許可提供USPSTF未來修訂肺癌篩檢指南的參考,在兼顧健康人權及醫療經濟的前提下,及早篩檢出更多肺癌患者,及早治療,挽救更多生命。(作者閻雲為台北醫學大學前校長,更多文章請見台灣生醫創新學會https://tibia.org.tw/)
-
2021-10-28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不一定得裝人工肛門 大腸支架解決腸阻塞困擾
南投80多歲廖性阿嬤將近一周無法排便,因為覺得腹脹、腹痛難受,前往急診就醫,檢查為降結腸腫瘤導致腸阻塞,糞便受到腫瘤的阻擋而無法排出,過去手術後常會安裝人工肛門,但醫師以大腸支架取代,解決阿麻排便問題。南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廖師賢說,阿嬤腸阻塞是因為左側降結腸腫瘤壓迫,擋住了食物的通道,使得糞便無法順利從肛門排出。可能會出現腹脹、腹痛、排便習慣改變、嘔吐等症狀,若沒有及時處置,可能會造成腸壞死、腹膜炎等併發症。大腸癌以手術為主要治療目標,不過腸阻塞患者腹脹較嚴重,需要透過兩個階段手術,第一階段先進行暫時性人工肛門手術,減輕腹部壓力,待腸道阻塞、腫脹狀況緩解之後,再安排第二階段腫瘤切除。許多患者對於安裝人工肛門較抗拒,擔心影響外觀與生活,部分患者因為年紀較大、心肺功能不佳,對手術的麻醉風險有所顧慮。廖師賢說,經評估病人的狀況後,可以選擇裝置大腸支架,以內視鏡於阻塞的腸道中裝置金屬支架,撐開腸道,緩解排便問題,患者不需全身麻醉,在解決了患者腸阻塞症狀之後,可以爭取營養補充時間,在體力恢復後,再進行腹腔鏡腫瘤切除手術等後續癌症相關治療,提升生活品質。但是大腸支架可能會產生刺激、穿孔、出血、疼痛及滑脫等風險,仍需評估患者腫瘤部位等狀況,視情況討論與制訂適合的治療方式。廖師賢提醒,50歲以上或有大腸癌家族病史的民眾,應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等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
2021-10-27 癌症.大腸直腸癌
吃素預防大腸癌 營養師:你還需要吃一項關鍵食物
大腸癌連續13年位居十大癌症首位,每年新增患者達1萬多人,包括前立委朱高正、藝人豬哥亮等人均因大腸癌病逝。臨床發現,許多民眾為預防大腸癌吃素不吃肉,看在營養師眼裡,若要預防大腸癌,除吃素外,最好再多吃魚類,因魚類油脂富含不飽和脂肪酸omega3,有助修復受損的腸道黏膜細胞,防癌更有力。台安醫院體重管理中心組長劉怡里說,依美國一項發表於JAMA內科醫學期刊研究,針對7.7萬吃素的基督復安息日會教友進行長達7年多的追蹤,其中有380例直腸癌及110例結腸癌的確診病例,分析發現,吃全素食者可降低大腸癌發生率達22%,但如果吃素外再配合吃魚,降低大腸癌發生率可高達43%。劉怡里說,預防大腸癌有4大關鍵,包括飲食、定期篩檢、良好排便習慣、家族史。首先,飲食應少吃香腸、火腿、臘肉、熱狗等紅肉加工品,這些肉品含亞硝酸鹽,在高溫、酸性環境時,容易形成亞硝胺,此為大腸癌致病因子,因此應多吃魚類,其富含優質蛋白質,脂肪來源為不飽和脂肪酸,有助修復受損的腸道黏膜細胞。此外,劉怡里指出,蔬果富含植化素,具有修復細胞,減少體內自由基,可避免細胞膜變化、基因突變等誘發癌症,建議每天3蔬2果,選擇顏色多及當季、當令的蔬果,如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包括芭樂、柑橘類、奇異果、柚子、草莓等。劉怡里說,預防大腸癌還需要良好排便習慣,平時應多吃高纖食物,如地瓜葉、綠花椰菜及菇類等,另每天3餐應有1餐採用地瓜、南瓜等全穀根莖取代白飯,並多吃糙米、薏仁,同時也可以攝取橄欖油、苦茶油、酪梨油等好的油脂幫助潤腸,多喝水幫助排便。劉怡里說,如有便秘情形,有害物質易停留在腸道,造成腸黏膜產生病變,當出現糞便形狀改變,一直有想要排便的感覺,應盡速就醫。最後需定期進行糞便潛血檢查,若早期診斷,早期治癒效果佳,有家族史民眾更需多注意。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說,目前大腸癌檢查與治療已進步很多,但仍有民眾擔心大腸鏡檢查會不舒服,或確診後對生活產生重大影響,導致大腸癌篩檢率長期未明顯提升,門診中還是會收治晚期患者,提醒50至74歲民眾應多利用衛福部國健署提供的每2年1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降低大腸癌死亡率。
-
2021-10-27 癌症.乳癌
「乳癌攻略」打破乳癌病理 名醫群聊天機器人一點就通
台灣每年新增逾萬名女性乳癌患者,但因乳癌病理複雜,許多患者對治療裹足不前。29歲小方(化名)1年多前,突然摸到左乳下方有一腫塊,原以為是不小心撞傷,但經一周觀察,腫塊並未消失,就醫檢查竟為第三期乳癌,腫瘤大小約為4公分,當發現腫塊時,她一度害怕不敢面對,也不願上網收尋乳癌相關資訊,就擔心收尋到錯誤資訊,不利治療。台灣乳房醫學會秘書長黃其晟說,受生活西化影響,台灣女性乳癌發生率逐步上升,且有年輕化趨勢,但因治療方法多元,死亡率未明顯攀升,但患者面臨多種治療方法常無從選擇,由癌症希望基金會推出的「乳癌攻略」LINE聊天機器人,可以讓患者點選自己乳癌分期及病理報告結果,提供治療、藥物、副作用等實用知識,帶領患者走出醫療叢林。小芳說,經醫師確診後,這時才知自己對治療方式及療程相當陌生,這時才驚覺須戰勝恐懼,鼓起勇氣跨出第一步,開始收集乳癌治療資訊。乳癌學術研究基金會董事長陳啟民表示,乳癌已是女性罹患率最高的癌症,回想台灣早年乳癌病患少,但卻有患者乳房已出現潰瘍、流膿等,才到醫院就醫,有時患者一進入診間,他就能聞到組織潰爛的味道,但隨著乳癌篩檢的推行,現在這種情形已十分少見。不過,陳啟民說,早年門診中有名女性患者,因擔心治療可能要切除乳房,而每周一次飛往香港尋求針灸治療,但病情卻持續惡化。陳啟民說,許多醫院已成立乳房中心,且分子生物學進步,很多新藥問世,以他服務的和信醫院來說,乳癌經治療後,5年存活率已高達93%,10年存活率也有80%,另因國人對乳癌的重視提早檢查,讓乳癌原位癌比例自9%提升至15%,逐漸追上國外20%的篩檢率。陳啟民指出,乳癌治療已有許多方法,如今外科醫師已不是主角,約60至70%乳癌患者不需切除乳房,80%患者不需切除淋巴結,往往僅需進行前哨淋巴結切片檢查即可,提醒女性應定期乳癌篩檢,以利及早治療。
-
2021-10-23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1/鄭聿淩:守在衛教最前線 翻轉衛生所極限
2019年,慈月基金會南丁格爾獎頒發給彰化縣線西鄉衛生所護理長鄭聿淩,她是全國第一位獲績優奉獻獎的公衛護理師。鄭聿淩當場將獎金20萬元全數捐獻線西鄉三所國中小學。受她感動的薛伯輝基金會加碼20萬元,鄭聿淩轉手同樣捐出。同年,鄭聿淩獲考試院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獎金20萬元再次捐出。醫療及教育 不能不平等「人很難生而平等,但醫療及教育不能不平等。」鄭聿淩說。這位在偏遠鄉鎮服務的小小基層公務員,胸懷一點都不小,她希望盡己之力,在偏鄉衛生所的位置上改善偏鄉醫療不平等和教育不平等。44歲的鄭聿淩護理生涯已24年,前12年是台中榮民總醫院的護士。為了有多點時間陪伴家人,她轉職回到出生地彰化縣,去了偏遠的線西鄉,進入最基層的衛生所,到現在也12年。線西鄉醫療資源有限,全鄉只有兩家診所與兩間藥局,居民相當依賴衛生所。鄭聿淩說,線西鄉人口老化,65歲以上占15.31%,老人家和其他行動不便者無法自行前來,由醫師與護理師到居民家裡看診。健檢到疫調 什麼事都管衛生所的核心任務在預防,要主動關心居民,男女老少都是衛生所照顧對象。從嬰幼兒健康檢查、預防注射,到成年人癌症篩檢、C肝根除、肺結核防治,甚至國民營養、食品檢測等,衛生所都有份。新冠疫情期間,也協助疫調、居隔、快篩、打疫苗。衛生所曾被形容為「從禮堂管到天堂」,工作繁雜。鄭聿淩是線西鄉衛生所護理長,帶領四位護理人員。「幸虧有熱情的志工,幫了大忙。」鄭聿淩說。線西鄉志工隊將近50人,多數來自社區裡熱心的阿嬤。有一年,衛生所只剩下鄭聿淩和一位新進同事,還好有志工隊拔刀相助,成功辦了一場盛大的癌症篩檢。今年衛生所設立新冠疫苗快打站,也是志工阿嬤們冒著染疫風險幫忙。預防做得好 就不用治療為了照顧鄉親,鄭聿淩常扮演雞婆角色,譬如加班打電話給鄉民,提醒他們到衛生所健康檢查,並利用機會向民眾衛教。某次一位做大腸癌篩檢的鄉親,竟抓出原位癌,趕緊處理,他從此廣傳癌篩的好處,特別有說服力。「這就是公衛的價值。」鄭聿淩說,公衛在最前線,預防做得好,就不用走到後端的治療;只要能及早「找到」陽性個案,就是在救命,投資報酬率最高。鄭聿淩認為,衛生所工作最需要的人格特質是「雞婆」。她的雞婆表現在各方面,有時甚至產生完全意想不到的結果。推動衛教,她會動腦筋想方法,譬如說服鄉內的診所、藥局一起推廣菸害防制,到校園辦戒菸班從根救起。個別化照護 醫病共決策她也以創新手法,推動糖尿病照護。線西鄉的糖友可能不知道要測血糖或買不起血糖機,鄭聿淩接洽廠商,提供免費的血糖機給糖友;再接洽App廠商下鄉,教會糖友們使用App記錄血糖,上傳網路雲端,衛生所在線上直接溝通,糖尿病患得到連續性照護,有益血糖控制。治療糖尿病是要打胰島素還是口服用藥?鄭聿淩嘗試從病人需求出發,由醫師和病人溝通,共同決定採用哪個方法醫治,利用「醫病共享決策」,讓病人享有個別化照護,也促進醫病關係。這套糖尿病照護計畫執行成果,獲得多個競賽優勝。提升了偏鄉父老的健康識能,實質且專業的照護也克服了偏鄉資源缺乏的傷害。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由於善用App遠距照護,降低接觸風險。線西鄉衛生所和鄭聿淩可謂「超前部署」了。從鄉親回饋 看見工作意義榮獲醫奉獎,鄭聿淩說,「自己並不突出,只是努力想把事情做得更好。」衛生所的發揮空間很大,她喜歡其中的樂趣,也從鄉親的回饋裡看見自己工作的意義,「不枉此生」。線西鄉衛生所主任李佳勳讚美鄭聿淩有無比的愛心與耐心。他們都有翻轉偏鄉的心願,近兩年衛生所還做「份外」之事,推行「親子共讀」。正在重建的衛生所,還有更多規畫等待實現。第31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 個人獎鄭聿淩小檔案年齡:44歲出生地:彰化現職:彰化縣線西衛生所護理長學歷:私立弘光科技大學醫務管理系經歷:台中榮總護士主要事蹟:●109年台灣傑出護理人員-服務奉獻獎●108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108年慈月基金會南丁格爾獎-績優奉獻銀獎●107年彰化縣政府暨所屬機關第一線績優服務人員
-
2021-10-23 癌症.大腸直腸癌
朱高正癌逝 久坐、不運動、晚睡都是大腸癌危險因子
前立委朱高正晚間因大腸癌病逝,前立委林正杰晚間在臉書證實「民主戰艦朱高正7點多病逝」。大腸癌是常見癌症,包括資深藝人賀一航、綜藝祖師爺豬哥亮、Makiyo媽媽、劇場大師李國修、心海羅盤主持人「葉教授」等,還有漫威英雄片「黑豹」主角查德威克鮑斯曼,都因不敵大腸癌而辭世。衛福部去年底公布,大腸直腸癌每年新增1萬5千例案例,連續十三年居十大癌症之首。根據「元氣周報」健保大數據系列 「大腸癌0到4期最新治療指南」,醫師提醒,大腸癌可以透過糞便潛血檢查早期篩檢,而肥胖與缺乏運動是大腸癌危險因子,國人飲食西化加上蔬菜水果攝取少,又久坐、缺乏運動、晚睡等,腸道蠕動慢、排便不順,更增加致癌物與腸道接觸機會。「元氣周報」健保大數據系列:「大腸癌0到4期最新治療指南」,報導如下: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暨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表示,大腸癌早期無明顯症狀,若出現大便帶血或體重減輕等,多數已非早期。不過,大腸癌與年齡、人口老化、生活環境、飲食西化、家族史、缺少運動、吸菸等因素有關,可藉由定期篩檢早期發現。邱瀚模說,台灣每年新發生1萬5千名大腸癌患者中,透過篩檢發現占三分之一,呼籲50歲至75歲民眾把握機會,每兩年接受定期篩檢。定期篩檢率若年提升到五成甚至七成,大腸癌死亡率可望降到更低。若檢出疑似大腸癌,至醫院做進一步確診、治療並定期追蹤,存活率相當高。50-85歲好發 有家族史傾向邱瀚模說,大腸癌成因很多,男女發生率差不多,雖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但好發50至85歲,年齡愈大,瘜肉愈容易在大腸各處生長,增加癌變風險。若以完全沒做過篩檢的年長者來說,每15人就有1人可能有大腸癌。民眾若有家族史,如一、二親等中的父母、兄弟姊妹中有人罹患大腸癌,罹癌機率會增加;長期吸菸者,罹患大腸癌機率也比非吸菸者高。若有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也增加大腸癌風險。高危險群 肥胖不運動、愛吃紅肉邱瀚模說,肥胖與缺乏運動是大腸癌危險因子。過去研究發現,肥胖、慢性發炎與大腸癌形成有密切關係。國人飲食西化又愛吃夜市食物,外食、速食吃進過多紅肉,夜市中熱狗、雞排多為高脂及高溫油炸物,加上蔬菜水果攝取少,又久坐、缺乏運動、晚睡等,腸道蠕動慢、排便不順,增加致癌物與腸道接觸機會。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研究顯示,紅肉如豬、牛、羊攝取過多,容易罹患大腸癌,建議紅肉一天攝取量不宜超過16克,若吃牛排餐,則一周最好不要超過兩次。加工品多 吃素未必能防腸癌那麼吃素是否可預防大腸癌?糠榮誠表示,多吃蔬菜有助腸道健康,降低罹癌的可能性,但不代表「吃素」可以預防大腸癌。他表示,素食多使用植物油,這類油品不耐高溫,反而可能因烹調方式有致癌風險。另外,許多素食是豆製加工品,建議以原形食物為宜。兩大檢查 揪出腸癌糠榮誠和邱瀚模皆表示,預防大腸癌,應保持規律作息、飲食均衡,少吃油炸物、紅肉或煙燻、鹽漬加工肉品,並養成定期運動習慣,注意體重控制。最重要的便是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目前成人健檢提供50至74歲民眾兩年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1.糞便潛血檢查夏季高溫 檢體陽性率下降時序已入冬,研究顯示,冬天是做糞便潛血檢查最合適的季節。邱瀚模表示,韓國今年七月分析三萬五千多名民眾的糞便潛血檢查及大腸鏡檢查結果,發現當環境溫度高於24度、濕度高於80%,糞便潛血檢查陽性率及敏感度顯著下降,這表示發現癌前病變機會降低,導致民眾下次篩檢前發生大腸癌機率上升。邱瀚模說明,並不是夏天不能做糞便潛血檢查,只是高溫高濕讓檢體容易變質,破壞血紅素,降低陽性率。建議民眾一定要把檢體盒放冰箱,冷藏可以保存一周都沒問題。但很多民眾很難接受冰箱有糞便檢體,都放在室溫環境,如果夏天放一個晚上就立刻送驗,可能影響不大,如果幾天後才送驗,檢體品質就會打折扣。2.大腸鏡檢查完整檢查 一定要做「全大腸鏡」現行糞便潛血檢查相當精準,若檢查結果是陽性,一定要接受大腸鏡檢查。大腸鏡檢查是將大腸鏡管子從肛門進入直腸,經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直至盲腸。檢查過程中透過影像傳遞至電腦,醫師可即時診斷大腸內壁有否異常或病變。邱瀚模表示,陽性個案未作大腸鏡,未來死於大腸癌風險增加64%。不過,大腸鏡的執行效果,受到盲腸到達率、腺瘤偵測率、清腸程度影響。邱瀚模建議,如果大腸鏡沒有完整檢查到盲腸,下次篩檢前發生大腸癌風險增加76%,所以建議偵測大腸癌一定要做完整全程的大腸鏡,不宜只做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如果在腺瘤偵測率小於15%的院所做大腸鏡,下次篩檢前發生癌症的風險增為2.4倍。至於清腸程度,建議確實執行低渣飲食,並在檢查前五到八小時喝清腸藥,太晚或太早喝都會影響清腸率。
-
2021-10-22 癌症.乳癌
那些數據教會我的事/比生小孩還痛? 三成女性未主動做乳癌篩檢
乳癌長期是女性好發癌症的第一名,每年有近2000人死亡,但篩檢率卻不到四成。國健署過去針對全體國民進行問卷調查,發現有三成女性回答未主動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其中害怕檢查過程會痛是原因之一。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 40歲以上要注意乳癌防治過去一向是女性重要的健康議題,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更顯示2020年乳癌已超越肺癌,成為全球最常見的癌症。相較子宮頸癌近年發生率逐漸下滑,乳癌對台灣女性的威脅仍位居第一,平均約每37分鐘就有1名女性罹患乳癌,每年更有近2000人因乳癌過世。最新數據顯示40歲以上女性有較高風險罹患乳癌,但年輕型乳癌患者(35歲以下)近年也有增長趨勢。政府自2003年起推動癌症防治法,2010年擴大癌症篩檢,呼籲國人定期篩檢,關心自身健康。比較擴大篩檢後2010年及2018年乳癌發生率數據,發現各年齡層均有增長,其中年輕型患者與65歲以上的高齡患者增加幅度較大,因此不分年齡都應重視自己的乳房健康。目前國健署針對45 至 69 歲女性、40 至 44 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女性,提供每2年1次乳房 X 光,鼓勵女性主動篩檢,達到早期發現與治療的目的,其他年齡層患者則可以透過平時觸摸乳房是否有硬塊、或至診所進行超音波檢查,養成定期檢查的習慣,或是向醫生詢問合適的診治方式。三成女性未定期篩檢 太忙、怕痛是主因雖然乳癌對女性威脅大,但只要提早發現、治療,早期存活率高達95%以上,大幅降低死亡率。目前乳房x光攝影是實證上最有效的乳癌篩檢工具,檢查過程中會將乳房夾緊,減少乳房組織重疊,以獲得較清晰影像,雖然會有些微的不適,但可以獲得較準確的檢查成果,包含尚無症狀的第0期乳癌都能發現。但研究顯示多數女性仍對乳癌篩檢存有負面印象,相較子宮頸癌篩檢率達58%,乳癌近年篩檢率很少超過四成。探討可能原因,除了缺乏定期檢測的健康意識,乳房攝影很痛的印象也是女性不願主動篩檢的原因之一。衛福部2017年訪問紀錄結果發現,約有三成女性未定期接受乳房X光攝影篩檢,多數女性感覺身體健康、或因為忙碌而忽略檢查外,其中約有15%女性是因害怕疼痛不敢篩檢。台大2019年針對乳房篩檢調查也發現,部分女性因為第一次篩檢疼痛高於預期,內心有了陰影,就不願意再次檢查。據聯合報報導,中山區松江里長蔣築諠曾表示,過去一直有聽聞身旁女性友人說乳房攝影很痛,連鄰長也表示「比生小孩還要痛」,讓從未做過檢測的她很驚恐,但實際篩檢後發現,檢查儀器多為改良式,讓不適感減輕許多,「完全不痛」。許多人都像這位里長,未有篩檢經驗、也未諮詢醫生,僅從身邊親友聽聞檢查過程很痛的描述,因此害怕、抗拒進行篩檢,但事實上近年診療儀器及方法已有改善,大幅降低女性的不適感。且因為害怕而錯過發現與治療的最佳時機,反而是得不償失。生活習慣、篩檢缺一不可 免於乳癌威脅根據統計,每年經篩檢發現的乳癌個案中有超過六成為早期乳癌,相對存活率高達九成五,反之,若晚期才發現,相對存活率只剩下約三成。建議平時就要養成觸診檢查的習慣,搭配乳房超音波與兩年一次的X光攝影檢查,便能及早發現與治療。除了定期篩檢,遠離危險因子、養成健康生活習慣,也是免於乳癌威脅的不二法門。乳癌的危險因子包含:初經早、停經晚、未曾生育、30歲後才生第1胎、未曾哺乳,以及具有乳癌家族史者、得過乳癌、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等;後天危險因子則包含:抽菸、飲酒、不健康飲食及缺乏運動等,而這些後天因素,可以透過健康的生活型態加以預防。一旦發現罹患乳癌也不必擔心,早期發現不僅存活率高,也可以做乳房保留手術,以積極、正面的心態面對乳癌治療,癌後人生一樣可以多采多姿。🔎 「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專頁,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歡迎加入吸收新知、分享自己的故事。
-
2021-10-22 癌症.乳癌
年輕型乳癌易增生轉移 醫籲「抗癌3招」提升生活品質
台灣乳癌年輕化,根據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不到50歲新確診乳癌人數突破5千人,其中「極年輕型」35歲以下者超過400人,不到40歲確診者更高達1200人。醫師提醒,年輕型乳癌普遍具有腫瘤較大、惡性度高、易轉移等特性,憂心新冠疫情下,更難早期發現、治療,呼籲民眾掌握「3招」,包括勇敢面對、了解自身疾病與治療計畫、尋求心理支持。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統計,2020年乳癌患者首度超越肺癌,成為全球最常見癌症,在新冠疫情影響下,乳癌篩檢與就醫意願大幅降低,篩檢量相較去年同期減少17.4%。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暨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部長曾令民表示,根據臨床研究,年輕型乳癌普遍具有腫瘤較大、惡性度高、增生力活躍且易轉移等特性,也憂心復發或轉移,特別是35歲以下的「極年輕」乳癌患者,復發或轉移的治療預後,相較停經後患者較為不良。今年44歲的乳癌病友Tiffany,因家族史與乳房纖維囊腫,10多年來定期追蹤乳房檢查,因結婚生子暫停定期篩檢,沒想到4年前準備嘗試第3次人工試管時,竟發現確診乳癌。歷經二次乳房切除,才發現腫瘤擴散至內乳淋巴結,經過多次化療放療,今年8月又發現乳癌轉移至雙肺、骨頭與右頸淋巴,面對二次侵襲,她樂觀面對,加上參與病友社團,女孩互相打氣,了解很多治療選擇,減少擔憂與害怕。曾令民表示,原本許多穩定控制的年輕病患,突遇復發或轉移,在告知檢查結果時,醫護也感到相當心疼,近期受惠乳癌各亞型治療選擇的多元與進步,鼓勵年輕病友別放棄,並掌握抗癌「3招」與癌症和平共存。第一招:「勇敢面對」。經確診乳癌復發或轉移,雖難免恐懼、挫折,但「唯有自己才能戰勝自己」,現有完善醫療團隊及多元照護建議,病友若迅速整頓心態,能正向、勇敢地迎接長期抗癌作戰。第二招:「了解自身疾病與治療計畫」。乳癌治療包括化學治療、抗賀爾蒙治療、卵巢抑制、標靶治療與免疫療法,依據不同亞型打造個人化治療計劃,有助於延緩化療時間或疾病惡化時間,維持工作與日常生活,緩解經濟壓力、完成生命中更多重要的事。第三招:「尋求支持」。專為年輕乳癌病友創立的「花漾女孩GOGOGO」,年輕病友對於生活、人際交友、懷孕生子、工作發展等,有更多不同的顧慮與心情。有一同作戰的夥伴相互扶持、傾訴,更多資源與經驗談分享,年輕女孩們與癌和平共存非難事。「花漾女孩GOGOGO」今年邀請金馬實力派演員郭書瑤擔任年度衛教大使,攜手年輕病友米娜、凱西與貝拉共同拍攝首支乳癌勵志衛教影片「閃耀花漾人生,我作主」,細膩闡述年輕女性於新婚、實踐夢想的路上,一旦罹癌人生計畫重新洗牌,陷入乳癌復發轉移的長期陰影與困境。花樣女孩GOGOGO創辦人潘怡伶分享,許多病友正規劃結婚生子、求學工作與理想實踐,一旦遭遇乳癌復發或轉移,從原本「一期乳癌」跳級成「乳癌四期生」,被迫暫停所有規畫,面對關係改變、無法生育、經濟負擔,過去治療有限,副作用讓人苦不堪言,讓年輕病友更加重視「生命延長後的生活品質」。郭書瑤鼓勵病友面對乳癌不要害怕,透過審慎了解、積極面對自己的治療選擇,不斷更新治療趨勢的新知,尋求專業醫療團隊協助,不輕易停下治療腳步,我們仍可繼續延續並閃耀自己的花漾人生,自己作主。閃耀花漾人生完整版線上看: https://youtu.be/ldgtSc8f2E4
-
2021-10-20 癌症.抗癌新知
三總「四癌篩檢周」開跑 乳癌新增患者過半能早期發現
「四癌篩檢開跑!」三總內湖院區今宣布,將展開為期一周的四癌篩檢並於社區巡迴。三總血液腫瘤科主任戴明燊表示,疫情爆發之前,院內每個月至少會有一次,開著巡迴車到社區推廣四癌篩檢,疫情後幾乎沒辦法在社區推廣,擔心疫情期間,癌症伸出魔爪,趁近期疫情趨緩,啟動為期一周的四癌篩檢活動,盼能及早找出早期癌症患者,及早治療。三總醫院院長王智弘與藝人徐乃麟今齊聲喊出「1020三總癌篩日,健康輸不起,要愛不要癌,四癌篩檢陪您WIN!」口號,宣布為期一周的活動正式開跑。戴明燊表示,四癌篩檢包含乳癌、子宮頸癌、口腔癌與大腸癌,這四種癌症早期發現都有高達90%以上的治癒率,特別是乳癌,若能在第0期或是第1期就發現,治癒率可以達到97%到98%之間。他表示,很多年輕女性會認為癌症與她無關,但癌症年輕化已成為趨勢,家族中有任何親人罹患乳癌,就得密切注意乳房是否有硬塊或變形凹陷等異常。國健署積極推動四癌篩檢,戴明燊表示,以乳癌為例,每年新確診個案為1.5萬人,其中有50%屬於第0期到第1期乳癌,過去幾乎很難察覺第0到1期,約3分之1屬於第2期到第3期,顯示政府積極推動四癌篩檢,扮演極重要的角色。戴明燊表示,大腸癌的篩檢也很簡單,透過糞便確認糞便潛血,大多可以確認是否有罹癌的風險;近年吃檳榔的人數驟降,但仍有抽菸、喝酒的民眾,口腔癌早期發現治癒率也非常高,子宮頸癌亦是。四癌篩檢並不會花太久的時間,只需要幾分鐘就能完成,後續則是等待檢驗報告即可。國健署提供的四癌篩檢項目為「乳房X光攝影檢查」:45-69歲婦女、40-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30歲以上婦女,建議每3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50至未滿75歲民眾,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者、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原住民,每2年1次。
-
2021-10-20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別上身!藝人徐乃麟為了「這件事」明將親赴三總
癌症蟬聯39年位居十大死因首位,衛福部國健署推動四癌篩檢,盼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三軍總醫院為對抗癌症,特別成立「癌症中心篩檢組」,不僅是為了因應政府癌症防治政策,同時為提高民眾對癌症預防的正確認識與提升癌症診療品質。三總內湖院區明天將舉辦四癌篩檢活動,邀請藝人徐乃麟擔任癌症篩檢推廣大使,同時也提供有獎徵答,與民眾互動。明天(20日)早上10時,三總內湖院區一樓門診大廳,將舉辦「1020三總癌篩日,健康輸不起,要愛不要癌,四癌篩檢陪您WIN!」之免費癌症篩檢推廣活動。徐乃麟將擔任癌症篩檢推廣大使,同時也是活動主持人,現場也會辦發有獎徵答。符合資格者,每做完一項癌症篩檢,即可獲得小禮物。國健署提供的四癌篩檢項目:•「乳房X光攝影檢查」:45至69歲婦女、40至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30歲以上婦女,建議每3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50至未滿75歲民眾,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30歲以上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者、18歲以上嚼檳榔(含已戒檳榔)原住民,每2年1次。根據統計,台灣每年有超過1萬人死於乳癌、子宮頸癌、大腸癌與口腔癌。篩檢可以早期發現癌症或其癌前病變,經治療後可以降低死亡率外,還可以阻斷癌前病變進展為癌症。
-
2021-10-18 醫聲.疫苗世代
賴瓊慧:擴大公費HPV疫苗接種 高中生、產婦都要打
世界衛生組織(WHO)宣示於2030年清除子宮頸癌,國內自2018年對國一女生公費接種HPV疫苗,林口長庚副院長暨婦產科主治醫師賴瓊慧直言,「以國內目前的接種策略,是不可能根除子宮頸癌的。」她指出,公費HPV疫苗應擴及高中女生、產後婦女,鼓勵19到25歲成年女性自費接種,並建議兩年後將國一男生納入公費接種對象,才有可能達到清除子宮頸癌的目標。人類乳突病毒(HPV)是導致子宮頸癌的主要因子,賴瓊慧指出,HPV感染將導致子宮頸癌、外陰癌、陰道癌等女性癌症,名列女性十大死因的子宮頸癌,更是HPV導致的女性癌症之首,根據國際上的研究,HPV-16、18、52、58為高致癌型別。根據賴瓊慧的最新研究「結合子宮頸抹片檢查及HPV DNA檢測之子宮頸癌篩檢」,進行國內超過一萬人次的篩檢,結果發現,結合子宮頸抹片檢查及HPV檢測,發現罹患子宮頸癌及子宮頸中重度皮內瘤的女性感染HPV可達97.2%;而其中最常見的型別依序HPV-52、18、58。擴大疫苗接種年齡、性別,有過性行為也應施打2018年起,國內目前僅針對國一女生接種公費HPV疫苗,賴瓊慧建議,公費疫苗接種對象應補種16至18歲的高中女性,同時鼓勵19至25歲成年女性,自費接種HPV疫苗;針對未接種HPV疫苗的產婦,她則建議以「支持生育」為出發點,公費補助其產後接種HPV疫苗。藉由「多年齡世代」的接種策略,擴大HPV保護力。即便是已發生過性行為者,賴瓊慧建議仍應接種HPV疫苗。她解釋,HPV型別超過百種,台灣常見型別也有四十種以上,即便不幸已感染某一型別,接種疫苗仍可降低未來感染其他HPV型別的機率。賴瓊慧補充,根據研究,曾經感染過HPV的帶原者,再度感染不同型別的機率,是非帶原者的三倍之多,意即存在「易感體質」。故不論已感染過HPV的帶原者、已有過性行為者,都可以考慮「接種疫苗,把對其他型別的保護力補齊」。過去各界多認為HPV感染僅與女性有關,事實上,男性與女性同受HPV威脅,反覆感染將造成口咽癌、肛門癌及陰莖癌。要翻轉成見,賴瓊慧認為,應從教育著手。除對民眾進行衛教,也應於與HPV男性癌症相關的泌尿科、耳鼻喉科、直腸外科等醫學會,開設教育課程,深化醫療服務提供者「男性接種HPV」之觀念。衛教施行兩年後,賴瓊慧說,基於性別平等,男性應有施打HPV疫苗保護自己的選擇,社會對於HPV男性癌症的衛教較普及後,可以從國一開始為男性公費施打疫苗。疫苗應涵蓋台灣常見之HPV 52、58型賴瓊慧解釋,目前公費的二價疫苗僅涵蓋16、18兩型,四價疫苗雖多了6、11兩型,卻仍未包含國內子宮頸癌高致癌風險的HPV 52、58兩型。若要獲得HPV 52、58型之保護力,就必須接種九價疫苗。她說,「目前,九價疫苗的型別範圍最廣,已可涵蓋九成以上在台灣容易導致癌症的HPV型別。」不過由於九價HPV疫苗價格較高,而政府預算有限,目前仍無法公費施打,「大家真的應該來思考,該怎麼做。」
-
2021-09-30 癌症.乳癌
三級警戒乳癌篩檢降17.4% 超過8600人篩陽未追蹤
乳癌為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每天有39人患乳癌、7人死亡,適逢粉紅10月國際乳癌防治關懷月,國健署今天公布癌篩資料發現,乳房X光攝影檢查服務,每年的篩檢量約86萬人,先前三級警戒影響,截至今年8月底乳癌篩檢量約50萬人次,相較去年同期減少17.4%。統計顯示,仍約有8600多人尚未至醫療機構完成追蹤,意即可能約有600人,是潛藏的未經確診乳癌個案。乳癌篩檢為什麼重要?北榮乳房醫學中心主任、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曾令民說,早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逾95%,且醫療的進步下,幾乎都能保留乳房完整的外觀;而晚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雖僅為33%,也請病人不要氣餒,接受治療也有很高機會,將其轉化為慢性疾病。定期接受乳房X光攝影可達到早期發現、降低死亡率的目的,國健署篩檢資料顯示,乳房X光攝影檢查結果為陽性者,平均每17人就有1人罹患乳癌。癌症篩檢、陽性率追蹤受疫情影響,截至今年8月,乳房X光攝影檢查服務約提供50萬人次,其中檢查結果為陽性約有4萬人。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指出,仍約有8600多人尚未至醫療機構完成追蹤,意即可能約有600人,是潛藏的未經確診乳癌個案。曾令民也針對乳房攝影檢查結果,及處置做進一步說明。他說,結果一共分為6級,若報告數字顯示,0至3需要依照指示,定期篩檢或複檢追蹤;萬一乳房X光攝影檢查結果為4、5者,是發展成乳癌的高危險群,應儘速至醫療機構盡速確診、接受治療。現行國健署參考國際及國內研究,補助45歲以上至未滿70歲婦女,及40歲以上至未滿45歲且二親等具乳癌家族史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有鑑於部分民眾對於篩檢,有既定的恐懼印象,林莉茹指出,鼓勵符合檢查資格的女性朋友,只要攜帶健保卡,至國健署核可的219家乳房X光攝影檢查醫療機構,不需花費太多時間即可完成檢查。乳癌篩檢共有安心流程4步驟,換上檢查衣、聽放射師解說、拍攝乳房影像與等候報告通知。林莉茹說,篩檢結果為陽性,也不要慌張,國健署認可國內162家乳癌確認診斷、治療相關醫療院所進行複確診,萬一有病灶,便可及早治療。48歲的癌友王小姐,曾經也是害怕篩檢的一員,她說,起初雖然知道政府相關篩檢政策,但顧慮怕痛而一直沒有勇氣,直到兩年前年接到社區衛生所人員檢查通知,在他們細心解釋篩檢流程之下,自己便突破心防,參加人生第一次乳房攝影巡迴檢查服務。「然後我就中獎了。」王小姐表示,經進一步切片確診為第1期的乳癌,接下來的一年間,尋求醫師專業建議,並積極配合手術、放射與藥物治療,逐漸恢復健康。她說,由於發現得早,現在她只需定期回診追蹤,生活跟以前幾乎沒有不同,至今仍感謝衛生所人員督促篩檢,也鼓勵女性朋友積極篩檢。
-
2021-09-22 癌症.乳癌
中醫大推一站式乳癌篩檢診斷 一周就可提供治療計畫
乳癌發生率為國內女性好發癌症的第一位,許多女性聞乳癌色變,乳癌患者從檢查到病理報告出來,並得到完整治療計畫,需要約一個月的時間,這段期間相當煎熬,為了讓病患早點獲得治療,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推出一站式乳癌篩檢診斷,約一周就可提供完整治療計畫。中醫大新竹附醫乳房外科主任劉良智表示,病患首次就醫當天,同時安排乳房超音波或乳房攝影檢查,先診斷出病灶所在,若高度懷疑是惡性腫瘤,則當場做穿刺檢查或粗針切片,取病灶細胞做化驗,病理科約需3至5天的時間進行判斷,因此,當病人大概一周後回診,就可以得到病理報告結果,同時告知完整治療計畫。劉良智指出,以往看診的經驗,病人來到醫院,排檢查就要一個禮拜,再加上需要另行安排穿刺檢查時間,以及等待病理報告,一直到病人得到完整的治療計畫,大概要一個月的時間,對一個乳癌患者來講,不只是疾病治療可能有所延誤,心裡面的壓力更是令人煎熬。劉良智也強調,乳癌其實並沒有那麼可怕,只要病灶侷限在乳房組織,沒有轉移的話,基本上不會有太多生命威脅,所以早期乳癌只要好好接受手術、藥物或是放射線治療的話,都可以得到很好的生活品質。對未發生癌症病變的健康女性來講,最重要的就是定期做追蹤檢查,45歲以上婦女,建議半年做一次超音波檢查,配合國民健康署規定,每兩年接受一次的乳房攝影檢查,但是有家族史的話,40歲就要接受兩年一次的乳房攝影,以及半年一次的超音波。「得到乳癌,真的不是世界末日。」劉良智說,早期乳癌是可以治癒的,即使已是第四期,目前有很多藥物的發展,從早期的抗賀爾蒙治療,化學治療,標靶治療,甚至免疫治療方式,都可以把病人照顧得很好,患者不用太擔心,最重要的一點是要跟主治醫師好好配合,得到最好的醫療。
-
2021-09-16 癌症.抗癌新知
男女罹癌年齡、種類有別!醫曝3共通點:50歲就要檢查
衛福部國健署統計數據,2018年每4分31秒就有人罹患癌症,大腸癌罹患率最高,但癌症並非急性疾病,與其說「罹患」不如說「發現」,當癌細胞出現到引發症狀,恐怕都已經有數年之久,所以年紀越大發現癌症機會越高,年輕時維持健康生活形態,年紀漸長開始要有規律癌症檢查。癌症風險男女有別 「精準」檢查非常重要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檢診研究部部長中山富雄表示,癌症檢查項目會根據年齡與部位決定,經由詳細資料分析,檢查容易發現的癌症,或不同年齡層也會有個別容易出現癌症,例如工作族群,男性發生癌症機會壓倒性比女性高,年過50歲後胃、肺、大腸檢查,最好定期接受檢查。20多歲子宮頸癌就可開始 家長心理支持很重要中山富雄提醒,女性癌症在不同年紀也會有風險區別,20多歲女性子宮頸癌危險開始增加,雖然年輕女性能有抵抗能力,但與未來生產有非常大關係,最好能規律接受檢查,年輕族群對檢查重要性,可能不是太了解,父母能夠積極給予20多歲女性支持,這對於提高接受檢查的意願,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50歲後不論男女性 胃癌、肺癌、大腸癌都要小心中山富雄也說,子宮頸癌風險有可能隨著年紀下降,當女性步入40歲開始,乳癌風險就會開始上升,50多歲就會跟男性差不多,在胃癌、肺癌、大腸癌發生機會逐漸提高;大概可以說,女性在20至30多歲開始,接受子宮頸檢查,40歲開始加入乳癌篩檢,50歲開始定期檢查胃、肺、大腸等。健康生活降低癌細胞出線機會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中山富雄認為,生活健康維持也非常重要,不要吸菸與過度飲酒,適度舒緩壓力,如果發現免疫力下降,就一定要改善生活習慣,癌細胞出現開始到成長到腫瘤,體積大到可以發現,很可能超過10年以上,當身體內有癌細胞出現,等到年紀到50歲開始,才開始有防癌相關應對措施,可能會太遲。台灣4癌公費篩檢善加利用 特定風險應加強台灣新光醫院腫瘤治療科主任醫師季框華表示,發生癌症與腫瘤,家族史、遺傳、性別、年紀、生活習慣等,很多因素都有關,如果能早期發現,治療方式能夠有較多選擇,效果也會比較好,台灣衛福部國健署有提供4癌篩檢,符合資格民眾,可以定期檢查讓癌症可以在早期發現。(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健檢的尿液檢驗 能揪出什麼病? ·很多病症都在50歲後被發現! 男性健檢指南告訴你必做哪些項目
-
2021-09-06 癌症.大腸直腸癌
不到40歲罹大腸癌第三期 全因熱愛做3件事中標
一名年僅40歲的藍先生,近一年來發現排便時偶爾帶有血絲,除此之外,身體上並無任何不適症狀,他以為是痔瘡出血,因此不以為意。直到血便的情形越來越頻繁,近日趁工作空檔到醫院做健康檢查,發現大腸內有數顆大小不一的瘜肉,瘜肉類型大多雖為增生型瘜肉(癌化風險低),但有一處已明顯發展成腫瘤,並伴隨出血現象,且磁振造影影像發現疑似轉移至淋巴結,經病理切片確認罹患大腸癌,並已發展至大腸癌第三期。家族史+不良習慣 導致大腸癌風險增進一步瞭解,藍先生的體型高胖,BMI指數32已達到肥胖狀態(BMI指數18.5-24為健康體態,大於27就屬於肥胖)。飲食偏好愛吃高熱量油炸物及紅肉(牛、鴨、豬)、有抽菸習慣、平日也會喝酒,甚至已有酗酒的傾向(酗酒是指過度飲酒無節制,一次喝下4-5瓶以上罐裝啤酒,或一次喝600cc酒精含量較高的水果酒),並且他的父親有大腸癌病史,其他親友也有癌症相關病史。大腸癌年輕化 瘜肉變成癌需5-10年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梁程超副院長指出,大腸癌年輕化早已不是罕事,隨著國人飲食西化,年輕肥胖比例增高,缺乏運動,都是增加罹患大腸癌的危險因素。除此之外,抽菸、喝酒、家族病史也會使得罹患大腸癌的機率提高。而大腸癌的發生,高達95%都是由瘜肉(主要為腺瘤性瘜肉)發展而來,這個過程一般需5~10年。有這些習慣 罹患大腸癌風險比一般人高國家衛生研究院就曾指出,抽菸的人罹患大腸癌的平均年齡比一般人提早兩年;每天喝超過一瓶瓶裝啤酒,男性得大腸癌的風險比不喝酒的人高1.4倍、女性高1.6倍;罹患結直腸癌患者的一等親家屬,會比無家族史的人高出2~4倍的機率。定期篩檢 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梁程超提醒,「大腸癌」是國人發生率第一名的癌症,並且已連續13年蟬聯冠軍,「大腸癌篩檢」已經可以說是國人一生必做的檢查項目之一。建議國人年滿50歲務必接受由國健署所提供的每兩年一次的糞便潛血篩檢,研究證實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篩檢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若檢查結果發現異常,務必安排進一步的大腸鏡檢查。高危險族群則是建議可提早至35~40歲,就可為自己安排大腸癌篩檢,以免錯失治療的黃金時期。延伸閱讀: ·大便7種形狀觀察身體健康! 肝膽腸胃科權威示警:「加上1情況」罹大腸癌風險狂飆 ·男性常貧血小心是大腸癌徵兆! 專家曝「罹癌危險因素」:飲食佔多數
-
2021-08-27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87歲老婦胸悶頭暈 外籍看護警覺性高送醫化解心梗危機
苗栗縣苑裡鎮87歲莊姓老婦日前在家中出現胸悶、頭暈現象,外籍看護警覺性高,立即將老婦送至苑裡李綜合醫院急診,醫師發現她的心肌酵素上升且心電圖出現變化,研判是心肌梗塞,下午老婦又出現明顯盜汗及胸悶,院方立即將她轉至大甲李綜合醫院進行心導管治療,術後恢復良好。莊姓老婦患有帕金森氏症,因家人住台北,平時都由外籍看護陪伴照護,老人家曾因低血鉀、膽結石住院過,前2個月也曾因疝氣開刀,這次因胸悶、頭暈來急診,醫師診視後建議住院治療,並同步為她進行心電圖與胸部X光檢查,在抽血檢驗心肌酵素後,醫師發現老人家的心肌酵素上升且心電圖出現變化,研判為心肌梗塞,下午老婦更明顯出現盜汗及胸悶,院方立刻聯繫心臟內科,醫師陳彥舟認為刻不容緩,立即搭上救護車陪同老婦到同醫療體系的大甲李綜合進行心導管治療。苑裡李綜合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陳彥舟說,老婦是典型的心肌梗塞患者,雖然不像一些急性患者會突然昏迷倒地失去意識,但以老人家87歲高齡,風險隨時存在,這次幸好看護的外藉移工警覺心相當高,立即將阿嬤送醫才化解危機,老人家經血管攝影顯示心臟的左主幹冠狀動脈及左前降支顯著狹窄,分別在這兩處各放1支支架維持冠狀動脈血流通暢,術後阿嬤恢復良好並已順利出院。陳彥舟表示,心肌梗塞是危險性極高的疾病,極有可能在就醫前就猝死,但其實多數患者在發病前就有跡可循,像持續性的胸悶、胸痛、有壓迫感,且沒有獲得改善,這就是個明顯警訊,應該要立刻就醫諮詢,通常在心肌梗塞確診當下緊急施行心導管手術治療,可避免心肌損壞範圍擴大,保留較多完整的心臟功能。他表示,雖說心肌梗塞仍以老年人風險最高,但現在中壯年人因生活作息不健康,發生案例也較以往多出許多,建議有三高或其他危險因子者應定期健康檢查,政府每年都有補助成人老人健康檢查及四癌篩檢,民眾不妨多利用,了解自身健康情況。
-
2021-08-26 醫療.消化系統
C肝症狀容易遭忽視 醫:不只傷肝還有肝外病變
「C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若感染新冠肺炎,死亡風險是非肝硬化者的3.3倍!」台灣肝病醫療策進會會長暨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副院長高嘉宏教授說:「C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感染新冠後,會發生全身性發炎反應,甚至導致『細胞激素風暴』,破壞包含肝臟在內的全身器官。有鑑於肝硬化患者正常的肝細胞比正常人少很多,只要有一點損害就可能使肝功能惡化,進展成器官衰竭,增加重症及增加死亡風險。」高嘉宏教授說,世界上每三十秒就有一人因肝炎死亡,C型肝炎治療刻不容緩。但因為疫情影響,民眾進行肝炎篩檢、治療C型肝炎積極度銳減,根據全球性大型研究指出,若因疫情拖延治療,C肝患者病程惡化與死亡人口可能增加。我國有高達12萬名還沒有治療C型肝炎的患者,暴露於肝病三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肝外病變與感染新冠死亡風險提升的危機中。高嘉宏教授說,為了幫助國人快速擺脫C型肝炎糾纏,政府特編預算,給付高安全性、高療效的C型肝炎全口服新藥。不僅治癒率高達98%且副作用輕微,治療更僅需要2個月或3個月,領藥最少只需要3次。疫情期間,其短療程特性更可幫助減輕患者回診的焦慮感,治療也不影響疫苗施打。高嘉宏教授鼓勵:「45歲至79歲的國人(原住民族群為40至79歲),應趁疫情趨緩之際,把握一生一次免費肝炎篩檢機會,確認自己是否感染C型肝炎。若確認也無須擔心,今日已有多元且有效的全口服新藥可幫助患者快速治癒C型肝炎。」C肝治療不能等!感染C型肝炎後,患者可能出現疲倦、噁心、食慾不振、腹部不適等症狀,但也可能沒有明顯症狀,很容易遭到忽視。麻煩的是,C型肝炎會導致肝臟慢性發炎,持續反覆發炎更會導致肝臟纖維化,漸漸演變成肝硬化,肝臟功能越來越差。肝硬化患者可能出現黃疸、腹水、凝血功能變差,嚴重時還可能造成意識改變、中樞神經障礙的「肝腦病變」。長期處於慢性肝炎的狀態下,還會增加罹患肝癌的風險,加速「肝炎→肝硬化→肝癌」(肝病三部曲)病程惡化。高嘉宏教授解釋,「C型肝炎病毒會持續破壞肝臟,一旦進入肝硬化,每一年約有3%-5%患者會產生肝癌。如果不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話,患者的存活或生活品質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B型肝炎、C型肝炎患者除了積極治療,也務必定期追蹤,每3至6個月應做腹部超音波檢查,才能及早發現肝腫瘤。因為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的關係,部分患者追蹤的間隔可能會拉長,高嘉宏教授提醒,肝炎檢查切莫拖延超過3至6個月,以免在這段期間裡,小顆肝癌長出來而不自知。C型肝炎病毒除了會傷害肝臟之外,還可能導致多種肝外病變(extra-hepatic disease),高嘉宏教授分析,C型肝炎病毒會造成身體慢性發炎、脂質代謝異常、胰島素阻抗,增加多種疾病發生的機會,包括中風、冠狀動脈疾病、糖尿病、腎臟病、認知障礙等,次外罹患癌症的風險也會上升,例如:口腔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等。面對疫情,C肝患者掌握健康關鍵分析「除了由國民健康署免費肝炎檢測機會,如臺大醫院在內的許多醫院,也都響應政策,在院內執行召回計畫。把醫院裡面曾經檢驗到C型肝炎抗體陽性的患者名單列出來,由肝炎個案管理師聯繫把患者找回來,到胃腸肝膽科接受治療。」高嘉宏教授說,「鼓勵患者若接到相關篩檢或召回電話,應積極配合篩檢及回診治療!」高嘉宏教授說,近年來C型肝炎治療以全口服新藥為主,療程大約2個月或3個月,若能完成整個療程,治癒率可達98%。因為是口服藥,患者服藥也相當便利。對於新冠疫苗施打也不會造成影響,已經登記疫苗施打的民眾,不須擔心療程會延誤疫苗施打時間。高嘉宏教授提醒,接受C型肝炎治療的過程中,千萬不要因為疫情就任意停藥,若隨意停藥不僅會使治療成功率降低、甚至失敗,還會可能衍生許多治療問題。高嘉宏教授也叮嚀,根除C型肝炎病毒後,記得定期追蹤。因為清除病毒後,肝硬化依舊存在,患者還是需要定期回醫院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胎兒蛋白等肝癌篩檢。日常生活中,請勿與人共用牙刷、刮鬍刀、指甲剪等可能沾到血液的器具,要避免飲酒,並維持健康生活型態,包括規律運動、充足睡眠、攝取均衡營養等。透過積極治療及日常生活管理,才能雙管齊下擺脫「肝」苦人生。原文:C肝不治染新冠死亡風險增加,切莫拖延篩檢及治療!肝炎專家圖文解析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