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19 癌症.乳癌
搜尋
癌篩
共找到
394
筆 文章
-
-
2021-02-07 癌症.乳癌
國人罹癌時鐘加速!女性乳癌飆最快 醫籲定期檢查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去年公布2017年「癌症發生資料登記」數據,發現國人罹癌時鐘從2016年的每4分58秒就有1人,快轉加速為4分42秒就有1人罹癌,其中女性乳癌發生率飆升最快,台中榮總埔里分院呼籲婦女應定期接受檢查防範。台中榮民總醫院埔里分院指出,根據國民健康署去年公布最新癌症發生資料登記報告,2017年罹癌時鐘再度快轉,從2016年的每4分58秒就有1人罹癌,變成4分42秒就有1人罹癌,相比之下罹癌人數增加5852人,罹癌率提高約5.2%。其中,女性乳癌發生率飆升最快,從1996年每10萬人口約有30人(發生率0.03%),到2017年飆升至每10萬人口約有79人(發生率0.0789%),發生率在21年來成長逾2.5倍,同時乳癌更位居女性十大癌症的第一名。埔榮一般外科表示,乳房攝影(Mammography)是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具醫學實證的乳癌篩檢工具,國健署依國際研究發現每2年1次乳房攝影檢查可降低4成乳癌死亡率,因此婦女應定期接受乳房攝影檢查,有助提早發現及治療。而政府近年推動四癌篩檢服務,中榮埔里分院除與地方衛生所合作,提供乳房攝影巡迴車至大埔里地區定點檢測,去年更在院長徐慰慈支持下引進新型數位乳房攝影儀器進行高解析影像、快速、舒適且低劑量的檢查,縮短城鄉醫療差距問題。埔榮醫院表示,該院去年乳房攝影篩檢總人次2103人,居全縣之冠,而乳癌不可怕,就怕發現得太晚,因此呼籲發現乳房有任何異狀都該提早就醫,尤其45至69歲婦女、40至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的婦女,更應落實善用每2年1次的免費定期乳房攝影檢查,為自己的健康付諸行動。
-
2021-02-03 醫聲.癌症防治
癌篩政策/北市10大死因慢性病占7項!6種免費篩檢,你符合資格卻未利用嗎?
台北市衛生局發現,台北市108年十大死因統計其中慢性疾病囊括7項,死亡人數為1萬1,349人(占63%),其中惡性腫瘤連續48年位居首位。台北市107年癌症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有289.56人,台北市衛生局提醒,應維持健康生活,包含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定時量測腰圍與體重等,遠離慢性病威脅。台北市10大癌症 攝護腺癌上升至第2位 台北市衛生局表示,台北市10大癌症依序為女性乳房、攝護腺、肺支氣管及氣管、結腸及直腸、肝及肝內膽管、子宮體、甲狀腺、口腔口咽及下咽、胃、卵巢輸卵管及寬韌帶;攝護腺癌由106年第4位上升至第2位;年長男性或有家族史為攝護腺癌高危險族群,建議由疑似症狀應由醫師進行專業評估篩檢。 台北市癌症發生情形分性別觀察,男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每10萬人288.3人,較10年前下降1.1%,其中以「結腸及直腸」癌症罹患率最高;女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每十萬人293.1人,則較10年前上升8.9%,以「女性乳房」排名第1。 台北市衛生局自104年起建置癌症篩檢及成人健檢資料庫系統,以視覺化分析市民癌症問題,聚焦大腸癌50歲、乳癌45歲首篩族群及乳癌高危險群,持續以語音、簡訊、郵件等多元化管道,主動通知符合資格者參與篩檢,持續增加大腸癌及乳癌篩檢率。 107年大腸癌發生率較106年下降6.2%,女性乳癌發生率雖然上升5.1%,但早期(0至1期)發現情形上升,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經醫學實證可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台北市政府衛生局提醒接獲通知市民朋友,應及早進行篩檢,降低癌症對生命的威脅。▲台北市衛生局為照顧市民健康,減少慢性病及癌症發生,110年1月9日起提供96場免費整合性篩檢服務。(圖/台北市政府衛生局提供) 台北市政府補充,國民健康署研究資料顯示,大規模推動推動癌症篩檢可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及提高存活率,台北市衛生局為照顧市民健康,減少慢性病及癌症發生,110年1月9日起提供96場免費整合性篩檢服務。整合性篩檢服務 防癌顧健康 110年1月9日起提供96場免費整合性篩檢服務,活動將由台北市12區健康服務中心及23家醫療院所共同服務,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醫務長吳岱穎表示,台北市整合性篩檢服務,除「四大癌症篩檢」,亦提供「成人健檢暨B、C肝炎篩檢服務」,40至64歲市民每3年1次、65歲以上每年1次;健檢項目針對6項慢性疾病:血壓、血糖、血脂、健康體位、肝、腎功能進行評估與健康諮詢。 另外,現在台北市衛生局依據「因應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防疫規範」及配合「秋冬防疫專案」進行防疫措施,包括量體溫、戴口罩才能進入篩檢場地、於排隊等候篩檢時,保持社交距離1公尺以上、並落實手部消毒及入場實名制等措施;提醒防疫的時刻,也別忘了要防癌。(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十大死因近半數與腹部肥胖有關! 5項指標中3項要小心 ·全台約508萬人罹患高血壓! 十大死因3種跟它有關,這些人最好天天都要量血壓
-
2021-01-23 癌症.攝護腺癌
醫院辦21場攝護腺癌篩檢 2000人揪出100人PSA指數異常
攝護腺癌在台灣男性癌症中排名第5名,童綜合醫院去年8月起進行為期5個月的「守護爸爸的健康 攝護腺免費篩檢活動」,公益服務遍及台中、彰化、苗栗與嘉義等地區,進行21場次的篩檢服務,共近2千名男性符合篩檢資格,篩檢後發現PSA有異常指數約100多位,通知指數異常的民眾到醫院進一步檢查,以利即早治療。21場次的篩檢服務中,其中苗栗縣卓蘭鎮衛生所進行的PSA免費篩檢,由當地婦女會號召舉辦,用以太太愛護先生的角度來鼓勵男性民眾進行篩檢,因此半天的篩檢數就有約200人到場進行篩檢服務,是年度篩檢場次中人數最多的一場。卓蘭衛生所主任吳昀貞說,考量山城男性攝護腺健康問題,得知童綜合醫院提供符合資格的男性民眾進行免費攝護腺篩檢PSA抽血檢查,特別結合卓蘭鎮婦女會共同舉辦活動,在婦女會理事長徐儷育大力支持下,還贈送每位到場接受篩檢的民眾餐盒與計步器。童綜合醫院副院長歐宴泉表示,攝護腺癌發生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好發於50歲以上男性,早期攝護腺癌病人絕大部分沒有任何症狀,只有儘早檢查儘早治療,才能夠獲得較好的預後效果;呼籲50歲以上的男性,或有攝護腺家族史的40歲以上男性需每年進行一次PSA檢查。
-
2021-01-15 新聞.元氣新聞
整理包/全台嚴重血荒!你也可以救人 捐血資訊一次查
國內鬧嚴重血荒,根據台灣血液基金會提供的最新血液庫存量資訊,4種血型的庫存量都很缺。台大醫院婦產科醫師施景中也在臉書表示,台大醫院罕見公告「減少非緊急狀況的供血」,看來狀況是真的很嚴重了,希望大眾出來捐血。聯合報本於媒體社會責任,整理全台今天起各地捐血資訊,可能不盡完善,謹供民眾參考。文字未能詳載之捐血資訊,請見附圖及各捐血中心網站及臉書粉絲頁。※台北捐血中心今天在公園號、大安號、新莊號、捷運室、中和號、府中室、新光站前號,捐血500cc,就加送悶燒罐,送完為止。●公園號捐血車地址:台北市公園路+襄陽路口(捷運淡水線台大醫院站4號出口)作業時間:10:00-18:00電話:(02)2381-1268●大安號捐血車地址:台北市建國南路二段大安森林公園地下停車場入口旁空地(捷運大安森林公園站5號出口,步行約5分鐘)作業時間:09:00-17:00電話:0961236669●新莊號捐血車地址:新北市新莊區中華路一段+復興路一段交叉口(新莊綜合運動場旁,捷運新莊線新莊站1號出口,往中華路方向步行約10分鐘)作業時間:10:00-18:00電話:(02)8994-1488●捷運捐血室地址:台北市台北車站B1,M7出口誠品書店旁,步行約5分鐘。作業時間:10:00-18:00電話:(02)2370-6880●中和號捐血車地址:新北市中和區中安街圖書館旁(823公園內,捷運中和線永安市場站步行約5分鐘)作業時間:9:00-17:00電話:(02)2929-9437●府中捐血室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中山路一段50巷36號2樓之4(捷運板南線BL府中站2號出口,往中山路步行約10分鐘)作業時間:10:00-18:00電話:(02)2952-4117●新光站前號捐血車地址:忠孝西路一段66號面對新光摩天大樓左側腹地(捷運台北車站M6出口,步行約5分鐘)作業時間:11:00-19:00電話:0961236677※新竹捐血中心●1月16日周六,國際同濟會台灣總會邀您來熱血,活動地點在桃園區同德六街捐血亭(展演中心旁)、桃園捐血站(桃園區文康街61號)、南門捐血室(桃園區三民路三段182號3樓之一),活動時間上午9時至下午5時。捐血250cc好禮二選一:烤雞一隻(家樂福烤雞兌換券)或三好米2公斤1包+情人衛生紙一串。捐血500cc可獲四項好禮:烤雞一隻(家樂福烤雞兌換券)、三好米2公斤1包、情人衛生紙一串。聖保祿醫院提供免費健檢:乳房攝影、子宮頸抹片檢查、大腸癌篩檢、血壓測量。●1月16日周六,新竹縣政府消防局愛心捐血活動,地點在竹北愛心樓(光明11路215巷8號),活動時間上午8時30分至下午3時30分。捐250cc送一張鼎盛十里鍋物板腱牛肉鍋招待券,捐500cc再贈兩張168元現金抵用券;數量有限,送完為止。●1月16日周六,觀音獅子會愛心捐血活動,地點在金鑽牛排停車場(桃園市觀音區大觀路2段322號),活動時間上午9時至下午4時。●1月17日周日,三安社區發展協會愛心捐血活動,地點在東安國中旁(桃園市平鎮區平東路203號),活動時間上午9時至下午4時30分,當日完成捐血,贈捐血運動帽,送完為止。※台中捐血中心●南投竹山紫南宮捐血送牛年金、銀錢母,捐250cc送銀錢母1個,捐500cc送金銀錢母各1個。活動地點在水濂廣場,活動時間上午9時至下午3時(結束時間視人潮狀況調整)。●中彰投雲地區捐血月的廟宇支援捐血活動共56場次,預估募集1萬3420袋血液。※台南捐血中心●小仁泉與台南捐血中心合作推出「你捐血,我捐豆漿」活動,今天在台南捐血中心業務轄區內固定捐血地點捐血,就贈送小仁泉極品豆漿兌換券。配合地點:永福捐血室、小東捐血室、和緯捐血室、中山捐血車、新營捐血室、嘉義捐血站、嘉義公園捐車。●1月16日周六,雙隱天災關懷協會愛心捐血活動,地點在新化國小前(台南市新化區中山路173號),活動時間上午9時至下午4時30分,捐血送優質白米+統一商品券1份,捐500cc加倍送;數量有限,送完為止。●1月17日周日,總理大餐廳在中山捐血車(台南轉運站對面)舉辦捐血活動,活動時間上午9時至下午5時,捐血贈福袋、英倫風托特包、無患子洗衣精;數量有限,送完為止。●1月17日周日,嘉義九華山地藏庵捐血活動,地點在九華山地藏庵廟前(嘉義市民權路255號),活動時間上午9時至下午5時,嘉義捐血站、嘉義公園捐血車同步配合;捐血加贈紀念品;數量有限,送完為止。●1月17日周日,大林扶輪社捐血活動,地點在大林國小前,活動時間上午9時至下午5時,捐血贈鴨肉湯禮盒、限量鴨舌帽,捐血500cc雙份分享;數量有限,送完為止。●1月18日下周一,台南市立醫院捐血活動,地點在台南市立醫院大門前,活動時間上午10時至下午5時,捐血250cc送商品卡,捐血500cc雙倍;數量有限,送完為止。●1月19日下周二,119消防節捐血活動,地點在永華路消防局(台南市安平區永華路二段898號)),活動時間上午9時30分至下午5時,捐血送關廟麵、棒球帽;數量有限,送完為止。●1月19日下周二,地點在安南消防分隊前(台南市海佃路三段63號),活動時間上午10時至晚上6時,捐血送白米+春聯+棒球帽;數量有限,送完為止。●1月19日下周二,國泰人壽展麻豆一課C區在台南市下營國小前舉辦捐血活動,活動時間上午10時至下午4時30分,捐血送國泰花生(盒)+彩券+捐血月特別好禮;數量有限,送完為止。※高雄捐血中心●東港菩提慈善會今天舉辦愛心捐血活動,捐血車地點在東港光復路新基高中前,活動時間上午9時至下午5時30分,捐血加贈白米,捐500 cc加倍送;數量有限,送完為止。●高雄、屏東、澎湖、台東地區16日、17日捐血活動場次。●黑熊抱抱集點活動,即日起至12月31日,活動期間內捐血集點達3次,其中一次必須在高雄捐血中心業務轄區固定捐血點或巡迴捐血車,即可兌換限量黑熊HEYBO娃娃1隻。捐全血250 cc獲1點;捐全血500 cc,獲得2點。集滿3點,將集點卡出示給現場工作人員,由捐血中心工作人員操作,完成兌換。每人限換1隻。分離術捐血人記錄於血液資訊管理系統。數量有限,送完為止;或兌換其它相等點數紀念品。
-
2021-01-15 癌症.抗癌新知
治癌品質有認證 「癌症診療品質認證醫院」名單出爐
衛福部國健署公布最新「通過癌症診療品質認證醫院」名單,全台共61家,國健署長王英偉表示,這次品質認證醫院打破過去的醫療模式,整合相關科別,成立多專科醫師團隊及整合式照護門診。王英偉表示,過去未推動癌症診療品質認證醫院,民國93年到97年癌友五年存活率為50%,推動癌症醫院品質認證超過10年,癌友103年到107年的5年存活率為63%,逾8成癌症病人在癌症診療品質認證醫院接受治療後。王英偉表示,癌症治療的複雜度高,常需要不同科別互相配合,這次品質認證醫院打破過去醫療模式,整合相關科別,成立多專科醫師團隊及整合式照護門診。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今年新增桃園市聯新國際醫院進入名單。王英偉進一步說明,除了腫瘤個案管理師外,還有集合腫瘤內、外科、放射腫瘤科、病理科、影像診斷科等組成跨科別團隊,透過定期開會,充分討論並確認每位病人的檢查結果,使治療計畫更完整;再加上營養師的飲食照護、心理師的心理諮商,以及安寧緩和照護團隊等,以病人的安全與生活品質為醫療團隊共同目標。王英偉提醒,癌友一定要按時回診,民眾接受四癌篩檢結果為陽性,務必回醫院進一步檢查,勿因新冠肺炎疫情嚴峻而延遲回醫院篩檢、診斷或治療,不然恐造成病情延誤,加深治療難度。●國民健康署提供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期間,癌友安心就診五撇步:1.選認證醫院:選擇通過認證的醫院就醫。2.出入戴口罩:以正確步驟「開、戴、壓、密」配戴口罩。3.落實勤洗手:落實正確洗手及「三前三後」的洗手時機(三前:用餐前、與病人觸碰前、看病前,三後:看病後、擤鼻涕後、上廁所後)。4.緊急要就醫:當出現如呼吸困難、頑固性疼痛、發燒等可能嚴重會危及生命等症狀時,要遵照醫療人員指示立即就醫。5.停留要縮短:就診後請根據指示儘快完成檢查、治療或取藥,並離開醫院,避免過多的人群接觸。
-
2021-01-14 癌症.大腸直腸癌
不讓大腸鏡白做 醫師教你做檢查前如何清腸最乾淨
要做大腸鏡了 如何清腸最乾淨?近年來飲食西化,國人大腸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始終高居整體癌症的前三名,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台灣罹癌人數不斷增加,其中又以大腸癌的罹患人數最多,平均每37分鐘就有一人得到大腸癌,發生率已經是世界第一。想要減少大腸癌的發生,除了飲食及生活習慣的改變,定期的大腸鏡篩檢也是重要的關鍵。除了國民健康署補助50-74 歲民眾每兩年一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外,美國消化系醫學會(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 也建議50 歲以上民眾接受大腸癌篩檢;更甚者,目前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 因罹病率年輕化趨勢,已建議下修年齡至45 歲便接受篩檢。目前「大腸鏡檢查」已是大腸癌篩檢的黃金標準,除了能確立診斷,早期大腸息肉( 腺瘤) 的移除已證明可有效預防大腸癌的發生。依類型選擇不同清腸劑然而大腸鏡檢查並非像是胃鏡檢查空腹8 小時即可,事前準備「清腸」是很重要的關鍵。大腸鏡是透過深入腸道的鏡頭檢查、偵測腸道狀況,完善的清腸能夠為鏡頭帶來良好的視野,進而提高檢查效果;相反的,若是清腸狀況不佳,糞便可能遮蔽腸壁,造成檢查時間延長,並且降低篩檢出息肉、病症的機率。許多人認為清腸步驟麻煩,因此對內視鏡檢查望之卻步,尤其老年人或自我照顧能力不佳者更是需要他人的協助才能順利完成檢查。不過隨著近年清腸劑改善及新增使用時間建議,循著指示清腸步驟便不再困難,甚至能幫助您排除宿便。馬偕紀念醫院提供的清腸劑劑型有:1.「腸見淨」為聚乙二醇PEG (Polyethylene Glycol) 粉劑,使用滲透作用型瀉藥,因較不影響體液狀態及電解質,有較高的安全性,但要合併喝下大量水分才能達到清腸效果。2. 「保可淨」為picosulfate sodium( 刺激性瀉劑) 和magnesium citrate( 滲透性瀉劑) 組合型粉劑使用,因含鎂離子,腎功能不良的病人要小心使用,有高血鎂的風險。3. 「富利瀉」為磷酸鈉 NaP(sodiumphosphate) 高滲透性瀉劑,為水劑成分,對於年齡大於55 歲、有脫水狀況、正在使用會影響腎血流或腎功能的藥品( 如 ACEI 類及 ARB 類降血壓藥、利尿劑、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等)、有心臟疾病、癲癇、腸胃道疾病(如腸阻塞)、限水或限鈉病人、已懷孕或計畫懷孕的婦女、授乳、洗腎患者不建議使用,以避免急性磷酸鹽腎病變風險。在受檢前,醫師會根據病人身體狀況給予合適的清腸劑,您只需配合醫護團隊給予的使用時間建議與衛教步驟,便可順利提高清腸效果。術前低渣飲食 提高清腸效果術前飲食同樣會影響清腸結果,一般建議檢查前兩天施行「低渣飲食」,不宜食用任何蔬菜、水果、油炸、高纖及高蛋白食物( 如奶類、豆漿);檢查前一天以「流質飲食」為主,如運動飲料、無渣湯汁,糖水汽水沙士可樂皆可。如您仍不知如何準備,馬偕紀念醫院健檢中心貼心提供代餐包服務,代餐包內提供一天三餐低渣飲食,同時配合清腸劑使用,便能達到完美清腸效果。如何服用清腸劑?目前台灣及歐美醫學會都建議清腸劑分為「兩次服用(split-dose)」的清腸效果較佳,因此執行大腸鏡前,您會拿到兩包或兩罐清腸劑,使用時每包( 或每罐) 都可加水或飲料稀釋至1000c.c.,共2000c.c.,檢查前一天晚上喝一半的量、當天一早凌晨服用另一半的量即可。服用時可以慢慢喝,約每15 分鐘250c.c.,能夠避免一次大量服用造成噁心、嘔吐等不適感。一般在服用一小時後就會開始作用,若是您是慢性便秘或腸道冗長的患者,請增加水分的攝取,以加強清腸效果。如何知道已經清腸完成?在客觀觀察上,可以注意馬桶內糞水的顏色,若是如開水般澄清透明就算及格,如果糞水仍呈現黃橙色,那就建議繼續補充水分直至乾淨為止。下回您有照大腸鏡需求時,記得按部就班執行,一個好的清腸結果不僅幫助醫師能看得更清楚,也幫助您自己找出息肉遠離大腸癌。檢查前飲食注意事項【前二天】低渣飲食如稀飯、麵條、白土司等,不宜吃任何高纖、高蛋白食物( 青菜、水、豆腐、麵筋等),忌服用奶類製品。【前一天】無渣流質飲食如無渣飲料,粥湯、肉湯、運動飲料等。※ 若您屬於易便秘體質,請提早一週食用低渣性食物,以達完整清腸效果。清腸劑服用方式【1】檢查前一天晚上- 18:00將健檢中心提供之清腸劑,其中一包( 罐) 加水或飲料稀釋至1000c.c.,以約每15 分鐘250c.c. 的速度慢慢喝完。【2】檢查當天凌晨- 05:30將剩餘的另一包( 罐) 清腸劑,加水或飲料稀釋至1000c.c.,於上午6 點前喝完。喝完後請多補充水分,大約30-60 分鐘後開始作用。
-
2021-01-07 癌症.肺癌
名醫蔡俊明:一期肺癌患者幾乎都是健檢意外發現
「國人應將肺癌篩檢視為個人健康投資。」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教授級顧問醫師蔡俊明說,在各大醫院胸腔外科接受外科切除腫瘤的一期肺癌患者幾乎都是接受健康檢查意外發現肺癌,民眾應有個人健康管理概念,願意花錢投資在健康檢查。肺癌嚴重危及國人健康,蔡俊明建議,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應該普及化、便利化,如同乳癌篩檢巴士一樣,深入社區,才能讓更多民眾接受篩檢,早期確診,存活率相當高。目前法令規定,只有一定規模以上的醫院才能設置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蔡俊明說,「這並不合理」,不少人想做這類檢查,但需先到大醫院掛號,排定日期受檢,時間一拖就是好幾個星期,「一想到就冷了」。蔡俊明認為,肺癌篩檢應該更具便利性,比照乳癌巡迴車、胸部X光巡迴車,醫院或相關醫學團體也能設置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醫療專車,深入偏鄉社區,這樣才能提高篩檢率,找出更多的早期肺癌患者。至於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輻射量問題,蔡俊明解釋,這類輻射量並不高,不少肺癌病友幾個月就要照一次,輻射量並沒有想像中來得高,如果民眾有疑慮,建議將輻射量註記個人健保雲端病歷,以便瞭解自身暴露量。目前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的自費價格約需六、七千元,蔡俊明表示,如果這類檢查能普及化,餅愈做愈大,在市場競爭下,費用就可下降,如降至兩、三千元,就大幅提高檢查意願,屆時連企業內的員工健康檢查也能納入此項目。蔡俊明說,國健署考慮將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列入第五項成人健康檢查項目,對象為老菸槍、家族史等高風險族群,不過,在肺癌患者中,高風險族群僅占三成,如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能夠早日普及,就能讓其餘七成患者可以更早確診。
-
2021-01-07 癌症.肺癌
早期發現治癒率9成 5天5千人連署肺癌篩檢普及化
●低劑量電腦斷層是唯一可以有效檢出早期肺癌並降低肺癌死亡率的工具●應將CT篩檢車開到偏遠地區,方便民眾檢查肺癌位居國內十大癌症死亡率第一位,每年死亡人數高達九千多人,多數病人確診時已多是末期,醫治困難。研究顯示,低劑量電腦斷層是當前唯一可以有效檢出早期肺癌並降低死亡率的工具,早期發現治癒率可達90%以上,為搶救肺癌病患,癌友社群團體發起「肺癌篩檢普及化」連署活動,短短5天已獲得5千多人連署。癌團建議試辦 視成效制度化發起連署的「FB肺長壽社團&抗癌戰友會」指出,低劑量電腦斷層可以在腫瘤很小的時候就檢查出來,早期發現並治療,治癒率可以高達九成以上。此次連署活動主要訴求為:希望能鬆綁不合宜法規,不限制CT、MRI一定要設置於醫院內,讓CT、MRI設置普及化,以提供民眾省時、便利又快速的癌症篩檢診斷工具。例如日本十多年前即發展移動型CT,將CT篩檢車開到偏遠地區,方便民眾檢查。癌友社群團體建議,初期可採試辦方式,由幾家基層醫療機構如健檢診所、大型診所等設置自費的CT及MRI,視其執行成效,再予制度化規範。別只針對高危險群篩檢此次發起連署的社團內有許多肺癌病友都不是肺癌高危險族群,不抽菸也沒有家族史,但一確診就是肺癌四期,因此若只注重高危險族群的篩檢,很難進一步降低肺癌死亡率,無法照顧許多無辜的民眾;若能讓篩檢設備普及化,提高檢查便利性,相信有更多病患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提升成功治癒的機會。
-
2021-01-0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內視鏡檢查就診數大減…疫情後 癌症死亡恐激增
受疫情影響,去年就醫人次大減,與前一年相較,至少降低兩千萬人次,其中以消化內科健保給付點數減少最多,第一季、第二季分別下降百分之十四、百分之二十點八,降幅位居第一名,消化系醫學會秘書長邱瀚模警告,許多該回診做內視鏡檢查的民眾並未就醫,預估少篩一千個大腸癌病人,台灣防疫成功,但未來恐與美國一樣面臨疫情後癌症死亡增加人數等慘況。統計發現,去年各科別健保點數出現明顯變化,以消化內科點數減少最多,與前年同期相較,去年前三季點數少百分之十二點五,坐穩點數減少科別的第一名,其次為急診科和兒科,降幅約在百分之十。邱瀚模指出,去年內視鏡檢查的民眾明顯變少,包括上消化道、下消化道,還有超音波檢查,很多患者應回院例行檢查和追蹤,但因擔心疫情,而晚個幾個月,或是半年再回診。但延誤檢查,絕對會影響後續的治療成效,衍生更多的醫療成本,這是即將發生、不容忽視的重大議題。舉例來說,相較於前年,去年大腸癌篩檢就少發現一千個大腸癌病人,這些癌友在半年之後,病程就往後進展一期,再半年則又加兩期。邱瀚模擔心,台灣未來可能會面臨到疫情後癌症死亡增加的慘況,明明還有得救的大腸癌友患者,因延誤檢查,確診時已到晚期。國健署去年六月時也發布過類似警訊,去年一至五月癌症篩檢人數比前年同期少兩成,篩檢為陽性的民眾回診率明顯降低,其中以大腸癌掉得最多,以往陽性個案有大約八成回診率。邱瀚模說,美國新冠肺炎死亡數雖高,仍敵不過慢性病的死亡人數,因為許多慢性病患疏於回診,未能規律用藥,導致病情惡化,美國學者估,受到新冠肺炎影響,導致二○三○年癌症死亡人數明顯增加,特別是大腸癌、乳癌等需常規篩檢病人,因延誤篩檢及治療,淋巴結等轉移,治療難度更高。邱瀚模提醒,大腸癌篩檢糞便潛血陽性者務必回診,若有大顆息肉,半年就有一定比率將惡化成癌症,再拖個半年可能變二、三期,不可不慎。
-
2020-12-30 癌症.抗癌新知
口腔、食道癌 男發生率比女多10-15倍
統計顯示,民國一○七年癌症年齡標準化發生率,男性為女性一點二倍,以食道癌及口腔癌差距最大,男比女發生率逾十至十五倍。衛福部國健署評估,透過戒菸檳及口腔癌篩檢,近年有望反轉,但臨床醫師提出警訊,僅接受篩檢但未改變生活習慣,無法有效降低口腔癌和食道癌的發生率。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林莉茹表示,研究指出,嚼檳榔造成口腔癌的機率是未嚼者的廿八倍,嚼檳榔者罹患上消化道,如口腔、咽、喉、食道癌症風險,較不嚼檳榔者風險增加五倍,若檳榔、菸、酒三者皆有使用習慣,罹患上呼吸消化道癌風險更高達十點五倍。國健署宣導戒檳榔、菸、酒,希望降低口腔癌前病變與癌症風險,但口腔癌及食道癌幾乎年年進入十大癌症名單。國健署長王英偉表示,如今確診者都是過去抽菸、檳榔者,若吸菸率或嚼檳率下降,相信再幾年口腔癌、食道癌會變少。王英偉呼籲,卅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或吸菸者,透過兩年一次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早期發現口腔癌前病變,及時接受切片診斷與治療,可以有效阻斷癌前病變轉變為癌症,研究也發現,定期篩檢可降低口腔癌死亡風險百分之廿六。但台北榮總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吳政憲表示,口腔癌和食道癌都和生活習慣有關,雖然國健署一直推廣篩檢,許多民眾發現口內有不正常的紅白斑,確實會有警覺前來就診,但一聽到僅需追蹤,不用切片,就會繼續吃檳榔。吳政憲認為,檳榔防治宣導力度不如菸害,應加強教育讓民眾認知菸、酒、檳榔的危害,戒掉不良生活習慣,才能有效降低口腔癌和食道癌的發生率。
-
2020-12-30 癌症.抗癌新知
女性罹患肺癌人數 首度超過大腸癌
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民國一○七年女性肺癌發生人數首度超過大腸癌,衛福部國健署推測,可能與民眾自主做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比率提高有關。LDCT有助於找出早期肺癌,國健署長王英偉表示,考慮優先讓有抽菸的中高齡者,一親等有肺癌家族史者,優先補助篩檢,最快明年年中上路。一○七年共六三四六位女性罹患肺癌,平均每十萬人口有卅一點六人罹癌,國健署癌症組長林莉茹表示,女性罹患肺癌的人數首度超越大腸癌。王英偉表示,女性肺腺癌增加的原因,目前認為與人種有關,癌症發生需要十至十五年,新興菸品的影響也有待追蹤了解。國健署也發現,在零期及一期的早期癌症中,人數成長最多的為肺癌,新增五五一人,一○七年早期肺癌四五二四人,占該年肺癌患者百分之卅一點一;民國九十八年一三八四人,占該年肺癌百分之十四點七,肺癌早期癌比率是十年前二點一倍。能發現早期肺癌,推測與LDCT肺癌篩檢的比率增加有關。那些族群需要接受LDCT肺癌篩檢?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主任、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表示,有抽菸的五十五歲到七十七歲女性、五十歲到八十歲男性、以及目前抽菸或戒菸不到十五年,及一親等有肺癌家族史民眾,建議可以考慮。陳育民表示,過去研究發現,若一親等有肺癌,平均每一百人有三點三人罹患肺癌;另外,或在空汙環境、或有肺結核病史、肺氣腫等肺部問題,可考慮LDCT肺癌篩檢。王英偉也提醒,LDCT肺癌篩檢可能衍生假警訊、過度診治、輻射暴露及心理壓力風險,民眾應與醫師討論衡量利弊,再決定是否接受檢查。
-
2020-12-29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時鐘快轉11秒 大腸癌連13年蟬聯十大癌症之首
衛福部國健署今公布最新癌症登記報告,2018年癌症時鐘快轉11秒,每4分31秒就有一人確診罹癌,2018年新發癌症人數為11萬6131人,較前一年增加4447人。大腸癌連13年蟬聯十大癌症之首,但大腸癌首見50至84歲的各年齡別發生率下降,國健署分析,與14年前推動的大腸癌防治已逐漸產生效果有關。2018年國人十大癌症排名與2017年排名稍有變化,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胃癌、子宮體癌,與前一年序位相比較,除其中子宮體癌(第十名)和食道癌(第十一名)順序互換,其餘序位與2017年相同。以年齡標準化發生率來看,2018年每10萬人中有309.8人罹癌,較106年增加4.4人,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因為人口老化快速及不健康生活型態,癌症發生人數預料仍將持續上升。據國健署資料分析10大癌症的標準化發生率,下降最多的是大腸癌及肺癌,較2017年每十萬人減少1.1人及0.7人,早期癌發現人數成長最多的是肺癌,增加551人,比率是十年前的2.1倍。十大癌症中,男性癌症排序肝癌及肺癌互換,膀胱癌下降兩名;女性部分,則是大腸癌及肺癌互換。比較男性及女性十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性別比差異最大的癌症別,男性口腔癌及食道癌發生率是女性的10至15倍。2018年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與2017年同為63歲,部分癌別發生年齡中位數較早,如乳癌為56歲、攝護腺癌72歲、子宮體癌55歲。據國健署資料分析10大癌症的標準化發生率,除大腸癌、肝癌及胃癌發生率下降,口腔癌、肺癌、女性乳癌、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及子宮體位癌發生率都呈現增加趨勢,其中肺癌、肝癌標準化發生率相較2017年增加1.8人及0.5人,為發生人數及發生率增加最多二種癌症。林莉茹表示,資料分析顯示2018年女性乳癌及大腸癌增加比率均以0期及1期發現者居多,且據國健署篩檢資料,106年乳癌篩檢數及大腸癌篩檢數相較於105年各增加約4.8萬人及2.2萬人,經篩檢發現乳癌及大腸癌個案數相較前一年各增加800多人及200多人,使兩癌增加率攀升。2018年早期癌(0期及1期)發現人數成長最多為肺癌,新增551人。林莉茹表示,資料分析顯示2018年早期肺癌為4524人,占該年肺癌31.1%,98年為1384人,占該年肺癌14.7%,肺癌早期比率為10年前的2.1倍,推測可能因100年國際知名新英格蘭期刊發布以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篩檢55-74歲重度吸菸者2年3次,較X光可降低肺癌死亡率約2成,及衛福部自103年起執行對吸菸以外危險因子之肺癌篩檢研究之推動,民眾自費檢查及參與LDCT相關研究計畫增加之故。男性新發癌症人數為6萬1779人,2018年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41.3人,較2017年增加5.6人,10大癌症發生率依序為大腸癌、肺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 、攝護腺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白血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與2017年相較肺癌與肝癌序位互換,膀胱癌下降至第11位,2017年位居10、11名之白血病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均前移1個名次2018女性新發癌症人數為5萬4352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每10萬人口284.7人,較2017年增加3.7人。女性標準化發生率順位與2017年相比較,肺癌和大腸癌順序互換,其餘序位2017年相同,依序為乳癌、肺癌、大腸癌、甲狀腺癌、肝癌、子宮體癌、卵巢癌、皮膚癌、子宮頸癌、胃癌。2018年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與2017年同為63歲,部分癌別發生年齡中位數較早,如肺癌為66歲,攝護腺癌為72歲,子宮體癌為55歲,與2017年相比較,其中女性乳癌、皮膚癌老1歲,其餘與2017年相同。2018年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與106年同為63歲,部分癌別發生年齡中位數較早,如乳癌為56歲、子宮頸癌為58歲、口腔癌為57歲、食道癌為59歲、甲狀腺癌為50歲及子宮體癌為55歲,與2017年相比較除其中乳癌、食道癌及皮膚癌老1歲,肺癌、攝護腺癌及子宮體癌早1歲,其餘與2017年相同。值得一提,癌症死亡率連八年下降,林莉茹說,「如今罹癌不等於死亡,應更重視確診後的醫療照顧及回歸社會正常生活。」國健署署長王英偉鼓勵,實踐防癌新生活從預防及篩檢做起,特別在後疫情期間仍要以「自我保護」、「預先準備」、「緊急就醫」,掌握重獲健康契機。
-
2020-12-26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直腸癌可預防 出現7大高風險症狀別輕忽!
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學會,分析國內大型健保資料庫數據庫,發布「大腸直腸癌治療地圖」,2014至2018年台灣大腸直腸癌以南區(雲嘉南)、台北區(北北基宜金馬)及高屏區(高屏澎)盛行率較高,然而比較死亡率,最高則是南區、高屏區、東區、中區、台北區、北區。大腸癌初期無明顯症狀難察覺 容易錯失黃金治療期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副秘書長張琮琨表示,大腸直腸癌初期幾乎無症狀難以察覺,但每2年進行1次糞便潛血篩檢,可下降35%大腸直腸癌死亡率,據2014至2017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50歲以上國人受惠於政府開放2年1次糞便潛血篩檢,確診時大腸直腸癌多是早期,治癒率提高。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王照元表示,大腸直腸癌罹患初期通常無明顯症狀,多數病患僅有輕微腹痛、腹脹現象,有時會有經常腹瀉、排便習慣明顯改變、體重減輕、貧血等現象陸續發生,容易輕忽,以致部分病患確診時已進入晚期。已逝藝人豬哥亮、賀一航都是大腸癌患者,以及漫威英雄《黑豹》男主角查德維克博斯曼,確診時已是大腸直腸癌第4期,抗癌4年仍於今年不幸逝世,享年僅43歲。大腸直腸癌7大高風險症狀,包括有:(1)大便中有血、黏液、(2)大便變細小、(3)排便習慣改變、(4)經常性腹瀉或便秘、(5)體重減輕、(6)貧血、(7)可觸摸到腫塊。呼籲民眾若有上述「自覺症狀」,應提高警覺,及早篩治,並養成定期健檢習慣。2014至2018年台灣大腸直腸癌盛行率地圖 都會區發生率高2014至2018年台灣大腸直腸癌以南區(雲嘉南)、台北區(北北基宜金馬)及高屏區(高屏澎)盛行率高。王照元強調,若罹患晚期大腸直腸癌請勿消極面對,第4期治療方式與時俱進,現今晚期抗癌策略為「接力治療」,可大幅延長病患存活期。王照元解釋,依照目前健保規範,若於第1線治療使用抗血管生長因子標靶藥物,至第3線治療可接力使用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藥物,如此,病患可使用到最多線健保標靶藥物,得以延長疾病穩定期與整體存活期。大腸直腸癌死亡狀況南高於北 推斷治療接受度是關鍵此外,據國內大型健保資料庫數據顯示,2018年台灣大腸直腸癌死亡狀況排名 ,若以每10萬人為單位計算,依序為南區(雲嘉南)每10萬人中就有57人,其次為高屏區(高屏澎)49人、東區(花東)43人、中區(中彰投)42人、台北區(北北基宜金馬)41人,與北區(桃竹苗)39人。王照元說明,「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為降低死亡率關鍵,北部民眾可能接受治療意願較高,因此死亡排名比較後面,高屏區(高屏澎)與東區(花東),病患可能因擔心治療副作用影響生活品質,從而降低治療意願、誤信偏方延誤治療,此外,是否與各地區健保標靶藥物審查標準有關,應該深入分析。大腸直腸癌 已邁入個人化醫療張琮琨認為,大腸直腸癌第4期治療方式以化學治療與標靶治療為主,隨著醫學科技進步,目前已邁入個人化醫療,醫師會依照腫瘤位置、數量、病患身體狀況等,進行綜合性評估,量身安排治療計畫,助晚期病患延續希望。大腸直腸癌可預防 免費篩檢必須把握張琮琨呼籲,大腸直腸癌是可以預防的癌症,國人應多攝取蔬果等高纖食物,維持穩定作息,以降低大腸直腸癌發生機率。50歲以上民眾應把握政府補助機會,按時接受2年1次的免費大腸直腸癌篩檢,高風險族群如有大腸直腸癌家族史的民眾,應主動接受健康檢查、積極追蹤。張琮琨最後強調,若有腸道相關症狀,如大便中有血或黏液、大便變細小、經常腹瀉或便秘等,務必盡快尋求專業醫師診斷,守護自身健康。★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12-23 癌症.肺癌
需要肺癌篩檢? 不吸菸女性可風險預測
● 國際首份針對女性不吸菸健康者之肺癌風險預測模型● 台灣55歲以上不吸菸女性,5%達到LDCT篩檢門檻,依此可抓出27%罹癌者● 台灣第一個本土模型,輸入風險參數即可使用,希望明年上路台灣近年來,不論男性或女性的癌症發生率,肺癌都名列第3,但在癌症死亡率排行榜中,肺癌卻長年高居第1。如何有效篩檢、早期發現,成為研究重點。LDCT篩檢 肺癌死亡率降2成美國肺部篩檢臨床試驗(National Lung Screening Trial, NLST)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2011年的報告指出,對55至74歲的重度吸菸者,亦即吸菸總量超過30包年(每天抽菸包數*菸齡)以及戒菸少於15年者,用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掃描(LDCT)做篩檢,可以降低20%肺癌死亡率。依據NEJM(2013)及另一頂級醫學期刊PLOS Medicine(2014)的兩篇論文,在以其風險預測模型,將個人參數套入公式,計算出6年肺癌風險大於0.0151者,使用LDCT,其篩檢效益更好。因此國際間把0.0151當成一個主要門檻。台女吸菸不到5% 多人卻罹肺癌目前美國也針對有重度吸菸史的中老年人,給以健保給付LDCT篩檢。據估計,在55至74歲的吸菸人口中,約有38%的人符合資格,不過針對女性僅能找出36.6%的肺癌患者。上述2014年的研究還指出,以其風險預測模型而言,在美國不建議不吸菸者做篩檢,但這項結論明顯不適用台灣,因為台灣女性吸菸人口不到5%,仍有許多人得到肺癌。模型篩檢 可找出27%肺癌患國衛院及其合作夥伴,包括中研院楊泮池院士、陳建仁院士、GELAC研究群及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研究專家,共同提出了一個台灣不吸菸女性肺癌風險預測模型。同樣以0.0151為門檻,在55至74歲的不吸菸女性中,約有5%可達篩檢標準,但卻可找出高達27%肺癌患者,顯示這模型有應用價值。這項成果已刊登在「美國癌症研究學會(AACR)」 2020年2月的CEBP(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獲選為該期的亮點論文之一,這也是國際首份利用流行病學證實的常用風險因子,針對健康不吸菸女性的肺癌風險預測模型。台灣的這個模型,是利用數個肺癌研究計畫、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資料、癌症登記檔、人口結構、生命表建立的統計模型。只要輸入個人年齡、BMI(身體質量指數)、COPD(慢性阻塞性肺病)、教育程度、肺癌家族史、風險基因型等,即可計算風險。希望這個風險計算器明年即可上路使用。
-
2020-12-20 退休力.健康準備
緞鍊退休力/到底健檢應該從幾歲開始?
想要超前部署健康,健檢不可少。國泰健康管理預防醫學部長陳皇光建議,30歲以上,即可透過健檢建立健康數據的基本線,至於健檢項目,可分為一般基礎檢查及針對癌症的特殊考量,視個人狀況家族史,並搭配政府提供的成人健檢或四癌篩檢。除基礎項目健檢,常見癌症也建議定期篩檢。陳皇光建議,年滿30歲即可接受基礎項目健檢,以血液、尿液等常規項目為主,還有體重與腰圍等,檢驗內容包括肝腎功能及血脂、血糖等,可透過這些檢驗了解身體基礎狀況,有無三高等,建議可以每年都做一次,留下自己的健康數據。另外,針對國人常見癌症,例如肝癌,建議民眾一定要了解自己有無B、C肝帶原,因為這是肝癌最主要的危險因子;預防大腸癌,衛福部國健署提供的四癌篩檢中有糞便潛血檢查,若參加高階健檢,建議三年做一次大腸鏡。女性則應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至少三年一次,預防子宮頸癌;每年一次乳房超音波或兩年一次乳房X光攝影,早期偵測有無乳癌。肺癌與心肌梗塞相關檢查,近年受重視。另有兩個近年比較受重視的檢查,分別針對預防肺癌與心肌梗塞。預防肺癌是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可考慮二至三年檢查一次,尤其是有肺癌家族史,更應特別注意;心肌梗塞多是突然發生,冠狀動脈鈣化積分可早期偵有無心肌梗塞徵兆。有一些年輕人認為,健檢是上了年紀的人才要去做的事。陳皇光指出,近年有機會協助科技業健康管理,發現很多年輕員工體重過重、血糖過高、血壓也很高,這些數據異常都不會造成症狀,卻是疾病的危險因子。陳皇光建議,年輕人還是要健檢,至少先接受基礎的常規檢查,了解自己狀況,進行健康管理,如果一直沒有控制,再加上職場太忙,生活作息不正常,熬夜又暴食,十年後可能就疾病上身。熟齡定期口腔檢查,保護牙口就是遠離疾病。而隨著年齡增加,高齡者口腔生理變化速度快,口腔自我修復能力減弱,機能也會逐漸下降,若無法順利咀嚼、吞嚥,容易營養不良,增加罹病風險,更少了許多人生樂趣。再者,口腔是細菌孳生的絕佳溫床,高齡者抵抗力低,建議定期檢查是否有蛀牙、牙周病、口腔黏膜、口腔癌等口腔疾病。健保給付每半年一次全口洗牙,除了清除牙結石,也能讓醫師順便進行口腔檢查,為您的牙口健康把關。台灣大學牙科部名譽教授韓良俊指出,老年人應特別注意口腔健康,除了飯後刷牙,也應避免甜食及火鍋等較熱、燙的食物。他提醒,就算沒碰菸、酒、檳榔,也鼓勵高齡者每半年洗一次牙,順便做口腔黏膜檢查,提早發現可能的癌前病變。調查分析健檢比率未達六成 有人太忙、有人自覺沒問題退休準備調查顯示,63.2%民眾自覺健康狀況良好,但民眾進行健康檢查行為比率未達六成。59.8%民眾每年健檢一次,但定期洗牙、視力、聽力檢查比率皆未達五成。衛福部國健署慢性病防治組長吳建遠表示,多數民眾認為自己健康沒什麼問題,或忙於工作家務,無法安排時間做健檢,輕忽及早預防疾病。台灣大學牙科部名譽教授韓良俊指出,民眾定期洗牙比率低,因為各年齡層都懶得做口腔檢查。每年接受視力檢查的民眾不到40%,北市聯醫中興院區院長蔡景耀表示,台灣眼科醫學會十月調查也發現,有八成民眾擔心視力問題,但為何沒有付諸行動定期檢查,一樣是「知易行難」。 20%-30%的民眾每年定期做一次聽力檢查,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全方位聽覺健康中心副院長陳光超表示,應是因為大家覺得「聽得到」就不需要做檢查。他笑說,曾有人問他是不是需要助聽器,讓他很驚訝,但對方反問他,「你有做過聽力檢查嗎?」陳光超恍然大悟,沒有做過檢查,怎知道聽力真的沒問題?「連專業的醫師都忽略了,更何況一般民眾。」延伸閱讀.調查/5大指標測驗你的退休力.報導/超前部署百歲人生 你準備好迎接「無退休時代」了嗎?
-
2020-12-19 癌症.大腸直腸癌
台灣大腸癌地圖出爐 雲嘉南200人就有1人居冠
大腸癌連12年蟬聯10 大癌症之首,醫界分析健保資料統整出「大腸癌地圖」,全台大腸癌盛行率以雲嘉南地區居冠,每200人就有1人罹患腸癌,呼籲善用篩檢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大腸癌已連續12年高居10大癌症首位,全台每年有1.5萬人確診為大腸癌,平均37分鐘就新增1名患者,國內外許多名人都是大腸癌病友,包括已逝藝人豬哥亮、賀一航以及電影「黑豹」男主角查維克博斯曼(Chadwick Boseman)。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利用健保資料庫進行「大腸直腸癌治療地圖」研究,發現大腸癌無論在盛行率、治療率都有地域差異,今天舉行記者會公布研究結果。研究發現,2018年全台大腸癌盛行率以南區(雲嘉南)居冠,每10萬人就有497人罹患大腸癌,其次為台北區(北北基宜金馬)467人、高屏區(高屏澎)420人、中區(中彰投)369人、北區(桃竹苗)365人、東區(花東)354人。進一步分析發現,雲嘉南地區平均每200人就有1人罹患大腸癌,是花東的1.4倍,且每6名大腸癌患者就有1人確診時已是第四期。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王照元表示,「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是降低大腸癌死亡率的關鍵,但綜觀2018年大腸癌死亡狀況,雲嘉南地區每10萬名大腸癌患者約有57人死亡,其次為高屏區49人,花東地區大腸癌盛行率雖然最低,但死亡率卻排名第三,每10萬人有43人死亡。王照元認為,日常重鹹重甜飲食習慣且未能及早篩檢,可能是晚期才確診的主因,而花東地區死亡率之所以較高,則可能是患者未及早治療、誤信偏方延誤治療等緣故。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張琮琨強調,大腸癌是可以預防的癌症,民眾除了應多攝取蔬果等高纖食物、維持正常穩定作息,50歲以上民眾也應善用每2年一次公費大腸癌篩檢,若出現大便中有血或黏液、大便變細小、經常腹瀉或便秘等,務必盡快就醫。張琮琨呼籲,癌友即便確診時已是晚期大腸癌也不要灰心,目前健保已給付多款標靶藥物,可大幅延長存活期、降低副作用,維持晚期病患生活品質。
-
2020-12-18 醫療.整形美容
準備好了嗎?隆乳該知道的十件事
雖然近年隆乳更加普及,但隆乳是醫療行為,而非消費行為,在面對隆乳手術時仍應該嚴肅以對。整形外科專科醫師洪至正指出,包含術前及術後都有許多注意事項,想隆乳的人對於選擇醫師、植入物到術後保養都需要詳細了解,謹慎看待。而代理乳房植入物超過四十年的蓓蕾莉生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胡鴻渝認為,升級美波最佳的守則,就是同時比較植入物的安全可靠和美感外型。隨著科技的進步,記憶果凍矽膠愈來愈仿真,像最近引進台灣的新一代美人魚水滴,不僅尺寸多手感佳,外型也更符合平胸者理想的自然感,還擁有美國FDA長達10年的臨床追蹤報告。為此,我們整理出十大提醒事項,讓有意隆乳者可以自我檢視。第一件事:術前先進行乳癌篩檢安全隆乳是首要之務,在隆乳前必需先進行乳癌篩檢,年輕患者以乳房超音波為主。洪至正醫師指出,35歲以上的患者或有乳癌家屬史的人,他建議加做乳房攝影,目的是要有先前乳房的健康情況當基準,術後若有改變可以進行比對。第二件事:需要麻醉科醫師當守護神手術的風險還包含麻醉狀況,「醒不來」是最令人擔心的事。因此,術前必需確認麻醉科醫師全程在場,並事先做完麻醉前諮詢,在麻醉同意書上,必需載明麻醉醫師證照號碼,讓麻醉專科醫師全程守護手術過程。第三件事:第二意見很重要一定要親自與執刀醫師進行諮詢,以了解醫師經驗和專業建議。洪至正醫師指出,雖然很多人在看診前都在網路上搜尋過相關資料,但訊息天花亂墜,因此,確實的面對面諮詢非常重要,另外,也建議民眾可以再找尋第二意見,接受多方建議後才下決定。第四件事:安全醫材很重要胡鴻渝則認為,植入物有無經過嚴謹的審查很重要,例如美國FDA的許可就必須在當地進行至少5年100位使用者的臨床試驗。且患者都會好奇植入後5年甚至10年的未來狀況,植入物若能提供長期的追蹤報告,對隆乳者不僅有保障,對醫師而言也有可靠的文獻佐證。而植入物的追蹤卡片就像是隆乳手術的身份證,必須妥善保存,至於植入物中置入晶片掃碼的新嘗試,胡鴻渝則認為人體和家電不同,無需把紙本能簡單記錄的基本資料植入體內,徒增風險。第五件事:選適合自己的植入物目前植入物有圓形和水滴型。洪至正醫師指出,圓形中的光滑面是歐美隆乳的主流,觸感最柔軟,需要適當的術後照護,如按摩或拉筋;而台灣目前的水滴型產品是新一代的細緻霧面,不需要按摩,術後較輕鬆,且外型設計模擬乳房外觀,就算是紙片人或瘦小身材,也能得到自然的外觀。第六件事:手術費過低要小心價格是考量,但絕對不能是唯一考量!隆乳是醫療行為,最需要著眼於醫師的專業度,目前雙側隆乳約為20-30萬元,視各醫療院所的規格及醫師的技術費用而有高低。若有過低的價格,則更要小心的確認植入物來源,及醫師經驗和手術規格。第七件事:手術切口依人而異目前切口主要有腋下、乳下、乳暈等,得因各人狀況而定,若未來沒有哺餵母乳需求者,就可考慮乳暈切口,畢竟從此乳腺仍然多少會受損,有影響哺乳的風險。而多數女性選擇腋下切口,看中的則是不想讓乳房上有傷疤,若腋下切口復原良好會隱藏於腋下的天然皺折中。這也是台灣最盛行的切口位置,加上搭配內視鏡技術,醫師更能仔細控制剝離範圍,因此雖然隆乳的路徑最遠,但復原期也不至於太長。而乳下緣切口,是國外最風行的方式,疤痕將會隱藏在豐滿乳房的下緣接縫。第八件事:術後按摩沒有一定標準光滑類型的植入物,需要確保植入物的移動空間,因此視醫師的手術技法,需要搭配適度的按摩。但洪至正醫師表示,需不需要按摩,該怎麼按摩,範圍和力道其實都需要與執刀醫師確認。許多隆乳者會心急想要自行按摩,甚至找按摩師用力推,因此破壞原先設計的隆乳空間,反而引發出血或植入物破裂都大有人在。術後如何保養是根據手術狀況和體質而定,有些醫療診所會提供按摩服務,這是可以考慮的。另外,隨著醫材的進步,圓形絨毛面以及水滴型植入物的表面設計較為貼合組織,因此術後不太需要按摩。第九件事:隆乳後定期追蹤雖然目前果凍矽膠植入物的隆乳安全性極高,洪至正醫師仍建議,每2年內除了固定回診追蹤隆乳狀況外,第3年可以做MRI核磁共振,檢查植入物有無破損,若一切正常,就可每2年追蹤1次即可。第十件事:尋求家人支持隆乳手術、抽脂等高風險整形手術,依規定得滿20歲才能進行,18歲以上未滿20歲則須由法定代理人同意。洪至正醫師曾遇到一名媽媽帶著未成年女兒前來諮詢,由於女兒胸部太小、自卑,媽媽覺得很慚愧,想讓女兒隆乳,但因未達法定手術年齡,還是須等小孩滿18歲才能動刀。醫師建議,重大整形手術仍有存在風險,手術仍應與家人討論,有家人支持,不僅心理上有依靠,術後休養期也有人照應,在情感面及生活支援上都有更好的因應。
-
2020-12-17 癌症.癌友加油站
推廣癌篩卻發現自己罹癌 郭瑩璱出書助癌友療癒
高雄市衛生局簡任技正郭瑩璱今天發表國內第一本圖文結合音樂及花藝創作的新書「寧靜的手作時光」,自曝16年前承辦乳癌防治宣導時,卻意外發現自己也罹患早期乳癌,所幸術後已痊癒,治療期間她藉由手作花藝及音樂創作紓壓,相關的創作集結成冊,期待能鼓勵癌友走出生命低谷。郭瑩璱發表新書,過去常共同到偏鄉推廣乳癌篩檢的高醫大附設醫院前院長侯明鋒及聯合醫院院長張宏泰兩位「革命夥伴」都特別出席。侯明鋒說,當年郭瑩璱任原高雄縣衛生局癌症防治承辦人,幫婦女朋友做癌症篩檢。她不只具護理行政長才,也懂花藝及歌曲創作,過去他當小港醫院院長時,還邀她去教導醫護人員花藝創作。張宏泰則說,郭瑩璱一直以照顧市民健康為職志,過去長期與她共同推動乳癌篩檢,即見識到她的細心及熱忱。郭瑩璱說,16年前她推廣乳癌篩檢,也篩出自己罹患早期乳癌,進而接受治療,深知箇中辛苦,期待這本結合音樂與花藝的創作,能為病友帶來鼓舞力量。她說,寧靜的手作時光」自2015年開始彙集、拍下自己創作的永生花作品,分享手作花藝,也探索生命成長,適合各年齡層,在欣賞花藝與文章的同時,透過QR Code掃描,也能聆聽她的歌聲與音樂,是多重的心靈饗宴。
-
2020-12-08 癌症.頭頸癌
40歲壯男吸菸嚼檳榔得口腔癌 手術取小腿骨與皮膚重建
40歲壯年男子阿龍(化名)在工地上班,平日工時長為提振精神,常吸菸、嚼檳榔提神,多年前開始,只要吃略刺激性食物,口腔黏膜即有灼熱感,卻未就醫檢查,直到日前才診斷為第四期口腔癌,經清術手術、化療,取一段小腿骨與部分皮膚重建口腔功能,術後恢復狀況良好。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口腔顎面外科醫師白馨表示,口腔癌為我國25-44歲青壯年男性,最易發生的癌症,平均死亡年齡為54歲,較其他癌症早10年以上,菸酒檳榔都是危險因子,同時有抽菸、喝酒、吃檳榔習慣,罹患口腔癌機率為一般人的123倍,呼籲民眾戒除菸酒檳榔,定期做口腔檢查。她說,像阿龍發現口腔癌時已是第四期,和第一、二期相比,切除範圍更大,為將惡性腫瘤拿乾淨,除頸部接受淋巴廓清術,還要截掉一部分下顎骨,並且取一段小腿骨與部分皮膚,重建口腔功能,術後還需接受放射線治療與化療,不僅影響外觀、說話、咀嚼。白馨說,所幸患者手術後恢復狀況良好,做重建手術改善外觀與口腔功能,進食,講話都沒有問題,只需要定期回診追蹤即可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即日起至12月31日,提供口腔癌篩檢送口罩活動,民眾攜帶健保卡至醫院一樓癌症篩檢中心掛號,醫師進行口腔癌篩檢,若發現癌前病變(如白斑、紅斑等),都能盡速做切片檢查。醫院也有戒菸門診和戒檳榔單一窗口,相關諮詢可洽癌症篩檢中心,電話專線05-2756322
-
2020-12-03 癌症.肺癌
增肺癌存活率/最快明年6月 低劑量電腦斷層納國家篩檢
衛福部國健署和四大醫學會日前發表「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手冊與最新肺癌篩檢共識,內容說明適合做肺癌篩檢的高風險族群、最新治療指引,以及醫病共享決策的重要性,最快明年六月會將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納入國家肺癌篩檢,對象先以經濟弱勢的高危險群為主。台大醫學院附設癌醫中心醫院副院長陳晉興表示,台灣肺癌存活率落後國際,發現時多已是第四期。一位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療費可負擔七十人的篩檢,政府應盡早導入LDCT,邁向早期肺癌時代。中研院院士楊泮池說,肺癌及肝癌是死亡率最高的兩大癌症,要降低國家整體癌症死亡率就要先處理這兩部分。肝癌早已進行公費政策篩檢,肺癌若增加高危險族群的篩檢率,有助於及早治療,降低死亡率並可省後續龐大的醫藥費。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教授綜合各學者意見,建議國家篩檢對象應擴大至未抽菸者,並依科學數據定義高風險族群。國家衛生研究院特聘研究員熊昭表示,篩檢政策由公費支持,應該更精算各程度風險族群的成本效益,目前肺癌風險族群推測模型皆已經在建置中。台大醫院心肺影像診斷科主任張允中建議,可以參照韓國政府建置AI結合電腦輔助檢測(CAD)的國家級中央雲端系統,讓各醫療院所將篩檢圖像上傳雲端,系統判讀之後再回饋給主治醫師參考,減少人力判讀差異。
-
2020-12-02 癌症.肺癌
70歲飛人不抽菸 診出晚期肺癌
● 2+3代標靶治療接力賽,延長晚期肺癌患者存活期● 晚期肺癌治療多元,醫病溝通尋找最佳搭配● 高風險群定期肺癌篩檢揪出早期肺癌晚期肺癌治療方式多元,拉長患者整體的存活期是關鍵。透過基因檢測找出攻擊靶心,再以標靶藥物打靶,從第一線治療開始,善用「棒球布局」概念替換投手接力上場,延長治療戰線,以第二代標靶藥物銜接第三代治療,一棒接一棒,讓肺癌治療也能打出「持久戰」。一名70歲退休的林先生,常年在台灣、美國兩邊跑當「空中飛人」,不抽菸的他,因長達一個月的咳嗽就醫,確診肺腺癌第四期。經醫師建議進行基因檢測,確定具EGFR基因突變可用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腫瘤順利縮小,服藥4年後產生抗藥性,幸運的他憑第二次基因檢測結果確定T790M基因突變,順勢接力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至今治療7年狀況穩定,重回飛人生活。標靶抗癌 找出最佳搭配「這是個善用『棒球布局』治療的好例子。」雙和醫院副院長李岡遠解釋,抗癌藥物雖推陳出新,至今卻沒有一種藥物可一路殺死腫瘤,如同棒球場上的先發投手無法一路投到底,一旦出現疲乏狀態,就像患者服藥會出現抗藥性一樣,必須再憑第二次基因檢測結果選擇第二線接力藥物。在台灣肺癌患者群體中,統計基因檢測有5至6成的患者具有上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第一線治療可選擇第一代、第二代及第三代標靶藥物,隨標靶藥物陸續納入健保給付,治療上如何進行最佳搭配,患者、家屬與醫師須充分溝通。治療方式 是要最後贏球不過,李岡遠強調,「贏在前面一小段時間並非真的贏,治療是要最後的贏球。」若患者起初就接受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約1.5年後會出現抗藥性,無法再回頭使用第一代、第二代標靶藥物,若之後基因檢測結果發現已無標靶藥物可以接力,就僅能選擇化療或以化療搭配其他治療。李岡遠說,初始的先發投手要優質,才能有效壓制對方的打擊,再由接棒的中繼投手、任務導向的布局者投手和最後的終結者投手上陣,贏得球賽。因此第一線治療選擇一個持久有效的藥物,後續才能做好治療布局,延長患者存活期。久咳不癒 即早就醫診療李岡遠建議,肺癌高風險群包含長期吸菸、有家族史和暴露高汙染環境工作者,可定期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揪出早期肺癌。若久咳不癒、痰中帶血絲、聲音沙啞、會喘或骨關節疼痛等,建議應就醫治療。
-
2020-11-26 醫療.整形美容
隆乳旺季來臨 升級美波前牢記5大原則
社群媒體發達,不少人進行醫美整形,都會先到社群問大家的意見,但小心這些網路上的資訊,不見得適合每個人,不仔細查驗反而會陷入危機,尤其是需要動刀的隆乳手術更要加倍小心。我們訪問了專業整形外科醫師列出五大原則提醒,以免變美不成反而傷心又傷身。 原則一:首看醫師專業度整形外科專科醫師楊舒鈞指出,選擇乳房重建或隆乳手術,醫師的經驗值非常重要,最好看過醫師的案例,像是親友的經驗,自己有摸過確認過的「長期」案例,這才是最真實的情形。 另外,整形手術也不能忽略麻醉科醫師的重要性,楊舒鈞強調,麻醉科專科醫師在手術前都必需與患者溝通,民眾可以要求醫師出示執照證書,或可上衛福部查詢醫師資格,而且要確認手術時是「麻醉科醫師」親自施打及監管麻醉。 整形外科專科醫師賴雅薇甚至認為,若術前麻醉科醫師都沒有跟患者諮詢,是一件很糟糕的事。而民眾術前也要了解該診所的環境,甚至是手術室、恢復室的設施等。 至於,到底去診所隆乳還是去醫院好。賴雅薇認為,各有優缺點,醫美診所重隱私,較客製化;而醫院跨科別多,以隆乳為例會要求患者手術前必需先進行乳癌篩檢,有其他問題就能直接轉診。 原則二:醫材長期追蹤很重要隨著越來越多廠商進入隆乳市場,由於廣告總是天花亂墜,楊舒鈞建議民眾靜下心來評比長期的效果和安全性,現在已有相當多成熟可靠的醫材,有些甚至已經完成10年的FDA臨床研究報告,可以詢問醫師關於植入的品牌原廠以及有無可靠的公開論文研究報告等。植入物的衛服部許可證更是絕對不能漏掉的基本項目!楊舒鈞3年前幫一位患者進行二次隆乳重開手術,發現患者取出的植入物竟然沒有品牌,「這是很危險的事,因為無法確認植入物的安全性!」賴雅薇也建議民眾一定要問清楚衛部的許可證以及廠牌,每顆植入物都會有保卡,術後可以要求拿回保卡做為未來追蹤的依據。 原則三:植入物挑選因人而異 術後照護要遵醫囑現在植入物眾多,不僅有光滑面和霧面,還有圓形和新一代的水滴形,究竟什麼最適合自己呢?賴雅薇指出,最重要是與醫師溝通理想外觀目標,患者必須認知不是越大就越美,強行使用過大的植入物反而會提高併發症的機率,而醫師的美感與手術規劃也是選擇關鍵。在高雄市立大同醫院服務的賴雅薇做了很多乳癌重建的患者,她認為安全可靠最重要,無論是圓形的「記憶果凍型矽膠」或新一代模擬乳房外形的「美人魚水滴」,都有針對乳癌重建族群的10年研究報告。現在的醫療技術讓乳癌患者5年的存活率都可以達9成以上,而乳房重建就顯得更加重要,讓患者正常生活,游泳甚至泡湯都可以,只要好好保養,植入物甚至可以放一輩子。 楊舒鈞則認為,圓形的光滑面及霧面其實各有千秋,美國的潮流以又軟又晃的光滑面為主,台灣則是因霧面好照顧而成為主流。其實各有好處,前者是觸感軟嫩有真實晃動感,後者是貼合穩固效果挺翹,照護也輕鬆。但無論選用哪種,都必須注意不應聽信網路傳言擅自按摩,因為術後照顧的方式和醫師的手術方式大有關係,一定要在手術醫師的指導下進行術後照顧,以免因為一時心急將植入物推離本來預設位置,導致反覆發炎甚至變形必須取出。 原則四:手術費過低要小心隆乳手術有一定的價格,楊舒鈞指出,每家診所會有3到5萬的差距都屬合理範圍,不論放入什麼形狀及品牌的植入物,雙側隆乳若低於15萬就要小心查證,包含手術的醫師經驗值,使用的植入物是否經過衛服部核准,以及是否有麻醉科醫師在場等。 原則五:明辨網路訊息真假網路上充斥著似是而非的言論,多人分享不見得是正確的,他人成功的案例也不一定能複製到自己身上,要到網路上參考隆乳手術的意見要非常小心。賴雅薇指出,網路上的訊息時常天花亂墜,曾經遇過有女生拿A片截圖到診間,而圖片還是由下往上的角度非常不切實際,此時醫師就得戳破患者的粉紅泡泡,用理性的方式跟患者溝通評估。別人放多大變成什麼罩杯,不代表自己也是一樣,隆乳手術就像是「錦上添花」,本來的乳房組織越多,成效就會越自然,若乳房先天條件不理想,像是極度平胸、雞胸等狀況,更要多加詢問醫師找出最適合的隆乳選擇,也要認知手術後成果也會有極限,才是健康的整形心態。
-
2020-11-26 癌症.肺癌
揪早期肺癌 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最有效
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已被證實為最佳的肺癌篩檢工具,將納入國家篩檢。但每篩一次約花五千元,礙於經費不多,衛福部國健署預計明年六月先補助弱勢的高危險族群。專家建議,政府應多方籌款,例如空汙費、餐飲業雇主負擔等,以利擴大篩檢人數,達到早期治療肺癌目的。台灣癌症基金會今舉辦「肺癌存活率倍增倡議平台專家論壇」,邀集多名產官學者參與。上午第一場次以討論肺癌致病因子與建立健康生活型態為主,下午第二場次則是探討肺癌預防和建立肺癌高危險族群篩檢策略。中研院院士楊泮池表示,肺癌之所以多年蟬聯十大癌症死亡率之首,原因是早期癌症難發現。但早期診斷治療才是改善肺癌存活率的最好方法。LDCT是目前最好的篩檢工具,國健署主導的LDCT篩檢計畫即揪出94.8%的早期肺癌。只是,LDCT篩檢很可能出現偽陽性。台大醫學院附設癌醫中心醫院副院長陳晉興舉例,曾有一名60歲老菸槍篩出左邊肺部有0.9公分的結節,戒菸後3個月肺結節就消失,只是發炎而已,根本不必開刀。為此,國健署和台灣肺癌學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放射線醫學會和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已討論出台灣本土治療指引,0.8公分以上的肺結節最需要特別注意與追蹤,0.4至0.6公分可不必大驚小怪。為對付國病肺癌,國健署日前宣布最快明年六月把LDCT篩檢納入國家篩檢,但因經費有限,篩檢對象、補助額度還搞不定。電腦斷層這套篩檢工具的可近性也被質疑,除了醫院以外,診所和健檢中心無法做LDCT,不利偏鄉居民。國健署長王英偉表示,衛福部長陳時中與他討論過,研議先小規模從經濟弱勢的肺癌高危險族群開始補助,例如具有重度吸菸者或一等親肺癌家族史的中低收入戶。在籌到更多經費前,呼籲高危險族群的民眾自費篩檢也是一個方法。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說,肺癌的致病因子包含空氣汙染,目前環保署向工廠業者徵收的「空汙費」應考量挹注於肺癌篩檢。此外,特定職業例如廚師也是肺癌高危險群,政府也可考量讓餐飲業雇主負擔員工的肺癌篩檢費用。至於肺癌篩檢後,會有一定的病人進入追蹤與治療,陳建仁也建議健保署應提供相對應的給付,例如給付第二次或第三次的肺結節追蹤檢查費。「衛福部、環保署、雇主一起分工合作,會很有幫助。」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與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均認為,肺癌國篩的對象只針對重度吸菸者或一等親肺癌家族史的高危險族群並不合理,因研究證實國內有半數肺癌患者沒有抽菸,且空汙也是重要致癌因素,仍會使許多民眾潛藏肺癌不自知,建議擴大篩檢對象。國家衛生研究院特聘研究員熊昭表示,精算各程度風險族群的成本效益至關重要。她以2018年韓國醫院發表的研究為例,未提供特別風險設計的LDCT篩檢,肺癌檢出率為0.85%;中研院以同樣工具替吸菸者做篩檢,檢出率為2.6%,另以家族史做篩檢,檢出率為3.2%。目前肺癌風險族群推測模型已在建置中,未來可作為公費支持篩檢政策的參考。
-
2020-11-22 醫療.整形美容
美麗的哀愁/坑坑疤疤隆乳血淚 醫師巧手救援
乳房是女性第二性徵,也是美麗迷人的象徵。過去,女性因乳癌切除需要重建,或為了追求完美尺寸,隱諱就醫;現在,女性無論什麼原因隆乳,勇於抬頭挺胸,為自我而美。翻開隆乳發展史,是醫術的進步,也是女性意識覺醒的進化。「胸部坑坑疤疤滿是傷口,胸部都不成形了……」幾年前,一名50多歲的華僑回台救乳,找上整形外科專科醫師莊家榮,患者掀開衣服,雙乳只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光滑面植入物,發生莢膜攣縮比率高。這名長年住在美國的患者,20多年前注射液態矽膠隆乳,後來又改放植入物,由於不斷的反覆感染,在美國已做了多次補救,找上莊家榮已是第五次進行隆乳手術。莊家榮指出,「我看了她胸部的傷口,包括乳暈、腋下、乳房下都有切口,就知道患者的乳房狀況不好。」為了解救變形的雙乳,患者直接把在美國的餐廳暫停半年,回台治療。「在美國習慣用光滑面的植入物,但術後不按摩,再加上個人體質的關係,發生莢膜攣縮的比率約10-15%。由於患者反覆感染,乳房的疤痕組織很多,再次隆乳就直接換了霧面果凍矽膠,不只位置容易固定,莢膜攣縮的發生也可以減少。」莊家榮分析。霧面植入物,降低免疫細胞激烈反應。原因在於隆乳手術後,身體為了對抗發炎,免疫細胞會開始準備好作戰,反應太激烈就會產生莢膜攣縮,但霧面的紋路可破解此狀況,組織與霧面紋路的親密貼合,讓身體慢慢適應外來物,也讓免疫細胞與植入物和平相處,大約三個月後植入物就能與組織融合完成。因此,莊家榮幫這名美僑患者進行了四小時的重建手術後,也提醒患者術後不能立刻按摩,得讓霧面果凍矽膠固定,等到植入物與身體慢慢貼合後,3到6個月後再揉壓、拍胸、擠乳溝,甚至壓胸睡覺,就能愈按愈軟了。患者在台追蹤半年,回美國後一年沒有出現不適症狀,患者的重建工程才算結束。須進行二次隆乳,多因嚴重莢膜攣縮。會發生二次隆乳或多次隆乳的情形,常源自於嚴重的莢膜攣縮,莊家榮解釋,有四個原因會造成莢膜攣縮,一是皮膚有感染造成植入物也延遲性感染,二是患者體質關係,三是手術後出血較多,乳房持續血腫,四就是對植入物排斥。但對醫師來說,進行二次隆乳,就像瞎子摸象,「我們都不是患者的第一個主刀醫師,病人的手術過程及放入什麼植入物,我們不知道,患者更不會拿著病歷資料,來找後續幫忙收尾的醫師,因此,我得從外在傷口開始觀察起,甚至得邊開刀邊看狀況。」莊家榮開業15年,對於二次隆乳仍戰戰兢兢。二次隆乳三關鍵1. 找尋有經驗的整形外科醫師由於術前醫師幾乎不知道患者以前發生什麼事,因此,要找經驗豐富的醫師進行再次手術比較安全。2. 植體可選有霧面的美人魚水滴型莢膜攣縮是圓周型攣縮,會包住整個圓形植入物,以美人魚水滴為例,是模擬乳房外形3D立體滴狀,不是圓形,可以破壞攣縮的原理,減少攣縮的可能。3. 若感染太嚴重,不適合二次隆乳若乳房皮膚已有破皮、發膿,感染嚴重,建議將植入物取出,休息3-5年,讓身體恢復後再重建。要美也要健康 隆乳前記得做乳癌篩檢女性尋找美麗自信的同時,不要忘了在做「假」之前,得關心「真」乳的健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乳房外科暨癌症中心主治醫師張智皓建議,隆乳前必需做乳房超音波及乳房攝影檢查,因為一旦隆乳後,乳房的結構會永久性的改變,植入物放置的位置有時候會造成超音波死角,或自體脂肪隆乳處理不佳形成鈣化點,都會造成影像上的誤判,可能延誤病情。術前進行乳癌篩檢也讓張智皓發現兩名乳癌患者,他強調,「術前篩檢的好處是,若有腫瘤或鈣化點,可用先進的微創腫瘤切除術,以單一0.5公分的傷口將腫瘤完全取出,化驗沒問題再行隆乳手術,對乳房的長遠健康更有保障。」
-
2020-11-20 醫療.整形美容
擁有「大、自然」系性感美波 女醫師解惑隆乳5大迷思
隆乳是讓胸部變大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加上現在的手術普遍使用內視鏡,技術更加精密,恢復期更短,許多女生早就趁著假期偷偷升級。而台灣已經默默使用超過10年的經典植入物「記憶果凍矽膠」和剛上市的新一代水滴,也都在美國完成了10年臨床追蹤報告,女性想要變大,也不必當新醫材的白老鼠,可以更加安全的擁有「大、自然」系美波。我們邀請整形外科專科醫師蕭奕君,整理出變身之前,必看的隆乳5大迷思。迷思一:隆乳會影響餵母奶嗎?答:隆乳就像穿高跟鞋一樣,是把胸部墊高,所用的記憶果凍矽膠會放在乳腺下方或胸大肌下方,無論放在哪裡都不會影響到乳腺。通常只有一個狀況會影響哺乳,就是手術切口在乳暈的情形下,因為乳暈最下方佈滿了乳腺,當懷孕時乳汁開始分泌匯集至乳頭處噴出,因此,利用手術從乳暈當切口時,哺乳功能大概只剩5成左右。迷思二:隆乳後會影響乳癌的判斷嗎?答:隆乳手術年紀愈來愈輕,約有六七成患者都沒進行過乳癌篩檢,因此隆乳手術前先做乳癌篩檢,在確定乳房是健康的情形下隆乳,蕭奕君醫師每年會因此找到一到兩名早期乳癌患者。而隆乳後的乳癌篩檢,以超音波方式不會受植入物影響。而乳房攝影,因為要用力夾住乳房,在隆乳後較不建議,且乳房外緣會與植入物的影像重疊,就有可能影響到乳癌的判斷。因此,當篩檢報告有疑問時,要立刻就醫進行核磁共振檢查(MRI)確認,以確保診斷正確。迷思三:乳房植入物的壽命是永久的嗎?答:早年鹽水袋每年會有1%的滲透機率,因此大約10到20年就必需更換植入物;但隨著科技進步,記憶果凍矽膠植入物幾乎可以永久,除非受到尖物刺入否則不易破掉,因此,術後最好不要針灸,蕭奕君一年做一兩百例,只有一至兩個會破掉。由於現在的植入物都屬於高凝聚型的記憶果凍式矽膠,內容宛如軟糖般,破掉也不會像早期的液態矽膠像蜂蜜一樣流遍組織的棘手狀況。但「內餡」流出,仍會讓身體產生免疫反應,可能術後2-3年發生延遲性莢膜攣縮。由於破裂不易馬上發現,因此當熟悉的觸感消失,胸部變得軟綿或走形,就得懷疑是否破裂,盡快回診檢查。迷思四:隆乳後會有明顯疤痕嗎?答:手術切口因每個醫師的喜好及技術而定,各有優缺點。以前隆乳手術,民眾很喜歡看明星腋下是否有「異樣」,但隨著內視鏡隆乳手術技術發達,即使腋下當切口,經過半年到一年,就成為自然的縐褶,即使穿無袖也不容易看出來,但缺點是手術時間較長。至於近年流行的乳緣下切口,因被雙乳給遮住,穿清涼衣服絕對看不出來,但當躺在床上時,因乳房皮膚完整白皙,左右兩條縫線就會顯像出來,好處是路徑短,手術時間也很短,又稱便捷式隆乳。至於乳暈切口,雖然乳暈為棕紅色,傷口疤痕初期也為棕紅色,但時間久了,當傷口慢慢好轉顏色變白後,在乳暈仍有可能呈現一條白線;適合乳暈較淡和乳暈較大的患者,因有可能影響哺乳,不建議未來有生育計劃的女性。迷思五:任何年紀都可以做隆乳手術嗎?答:依目前的技術,任何年紀想要隆乳都沒問題,年輕女性當然要是成年人,醫師也會了解來隆乳的原因,蕭奕君醫師表示,有6成女性來隆乳是準備好資料來諮詢,但有2成是屬於衝動型,有些只是因為要挽回婚姻,想做得比小三還要大,通常在跟醫師理性溝通後,有些就會取消隆乳念頭。另外,也有產後還在哺乳期的女性想隆乳,蕭醫師建議在哺乳後半年,斷奶乾淨後再隆乳會比較安全。
-
2020-11-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研究:義大利出現新型冠狀病毒 疑比武漢通報早
義大利米蘭「國家癌症研究所」(INT)研究說,新型冠狀病毒早自去年9月就已在義大利傳播,顯示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可能比先前所認為的更早就在中國境外傳播。 路透社報導,世界衛生組織(WHO)曾經表示,在中國武漢去年12月首度通報病例之前,並不知道新型冠狀病毒,也不知道這種病毒引起呼吸道疾病「2019冠狀病毒疾病」。 義大利第一起2019冠狀病毒疾病病例,是今年2月21日在北部倫巴底大區(Lombardy)米蘭市附近一個小鎮發現。 但國家癌症研究所科學雜誌「腫瘤期刊」(Tumori Journal)刊載的報告指出,義大利研究人員發現,在去年9月到今年3月期間對959名健康自願者做肺癌篩檢試驗,結果有11.6%受試者早在2月之前就已發展出冠狀病毒的抗體。 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艾波隆(Giovanni Apolone)告訴路透社,在同一個研究中,由西恩那大學(University of Siena)進一步執行特定SARS-CoV-2抗體檢測,發現有4例檢測出中和病毒的抗體反應,而時間溯回10月第一週,意味著他們早在9月就已感染。 艾波隆表示:「這是主要的研究結果:沒有出現症狀的人,在血清檢測後,不僅呈陽性反應,而且具有可殺死病毒的抗體。」 他又說,這意味新型冠狀病毒能夠長期在人群當中傳播,而致死率低,不是因為它消失了,而是伺機再起。 義大利研究人員曾在3月告訴路透社,倫巴底大區去年第4季通報的嚴重肺炎與流感病例數量比平常更多,顯示新型冠狀病毒可能比先前所想的更早傳播。 義大利衛生部今天通報,過去24小時新增3萬3979起2019冠狀病毒疾病確診病例,有546人病亡;昨天通報新增3萬7255例確診,544人病歿。 倫巴底大區今天仍是受創最嚴重的地區,通報新增8060例確診;昨天通報8129例。
-
2020-11-16 癌症.抗癌新知
連資深護理長都差點錯過肺癌黃金治療期!醫師:關於健檢,大多數人都輕忽一件事
「我是一名護理長,看著醫院的病患來來去去,當然深知健康的重要性!但長久以來只專心在照顧患者,卻忘了要關心自己的健康!要不是女兒幫我安排此次健檢,發現肺部異常,沒有癌症家族史、不抽菸也沒有任何症狀的我,怎麼想都想不到自己就是位癌症患者。」57歲的湯姓護理長,從事醫療工作數十年,坦言自己對於健康的態度,嘴巴上雖說相當重視,卻忽略了現代人面對疾病該有的「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與大多民眾的想法相同,覺得身體沒有不適狀況就不需特別去看醫生或進行身體檢查。「去年底孝順的女兒為我安排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進行健檢,利用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掃描,影像清晰看見右上肺葉及左上肺葉有數處邊緣不規則的結節陰影,並在左上肺葉及右上肺葉各有1顆明顯且結構紮實的毛玻璃病灶,大小皆約1公分左右。」後續確診為肺腺癌第零期(原位癌),所幸發現得很早且無任何轉移現象,只要透過手術治療,存活率將近100%。「說老實話,這次的健檢真的是拗不過女兒才來,卻讓我了解健檢只做基礎檢查根本不夠,有些疾病是必需要靠高端影像檢查才能夠抓出早期的病灶。『肺癌』在過去的認知,想到肺部檢查就是直接聯想到胸腔X光檢查,但X光檢查的偵測敏感度較低劑量電腦斷層差,肺腺癌在早期沒有明顯症狀,自己就是屬於無症狀的典型案例。還好發現得早,讓我不用經歷化療的痛苦過程。」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的2016年國人癌症登記年報及2018年國人10大死因報告,在這2份資料中可以看出一項端倪,肺癌的發生率雖非第1,卻是國人癌症死亡排行第1位。北投健康管理醫院蔡聰聰主任醫師解釋為何肺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在統計排名上為何會有落差?主要的原因在於肺癌的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及特異性。肺癌的症狀可能會有慢性咳嗽、胸悶、胸痛等與常見肺部疾病相似,以致容易被忽略。部分肺癌患者在早期甚至完全沒有任何不適感。等到已出現明顯症狀,如咳血或是咳痰帶血,這時候肺癌可能已發展至晚期,錯失早期黃金治療時間。以國人最常見罹患肺癌的種類-「肺腺癌」舉例,從肺癌發展期別預估5年存活率就可看出「及早發現肺癌是存活的重要關鍵」,肺腺癌第一期的5年存活率約60~80%、第二期的5年存活率約30~50%、第三期的存活率已不到一半約20~30%、到了第四期的5年存活率僅餘5~10%。在台灣有70%~80%肺癌患者在發現罹患肺癌時已發展成第三期或第四期,這也是為何「肺癌」在癌症死亡排行如此之高的原因,安排定期肺部篩檢以及篩檢工具上的選擇也是早期發現肺癌重要的因素。蔡聰聰醫師特別提醒,根據過往統計肺腺癌患者的女性約有9成都無吸菸習慣,男性患者約3至4成也無抽菸史。有家族史、抽菸習慣、常處二手菸、工業化學環境、環境空污或家庭煮婦長期處於油煙排放不佳的烹飪環境都是誘發肺腺癌的危險因素。肺腺癌好發於40歲以上且女性較多,建議民眾在40歲開始除了每2~3年安排全身健康檢查,也別忘安排肺部檢查。也建議肺腺癌的危險族群應自主定期接受肺癌篩檢,一般常規的胸部X光檢查對於1公分以下的肺部腫瘤檢出率不高且易有盲點,可多加利用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幫助自己及早掌握可能發生的病灶。低劑量電腦斷層掃瞄是做為一種肺癌篩檢工具並確實有機會幫助早期發現肺癌,特別是用於偵測小於1公分的肺部結節,具有更高的敏感度。作者簡介_蔡聰聰醫師專長:內科、胸腔暨重症專科現職:北投健康管理醫院 內科部主任學歷:菲律賓遠東醫學院 醫學系經歷: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特約主治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放射部特約主治醫師中心綜合醫院中心診所醫院胸腔內科主任聯安預防醫學診所內科醫師台灣胸腔暨重症醫學會會刊英文顧問中華民國內科,胸腔暨重症醫學專科醫師健檢報告沒寫的人生故事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係國內唯一命名「健康管理」之健檢醫院,為建立特色及市場區隔,強化健康管理之品牌形象,提供您及家人量身訂作、獨一無二之專屬健康管理服務。http://www.tpehealth.com/延伸閱讀: 台灣大腸癌發生率已經是世界第一!胃腸肝膽科醫師:早餐我絕不吃的4種食物
-
2020-11-13 癌症.肺癌
老菸槍、肺癌家族史接受LDCT 部分補助最快明年中上路
肺癌蟬聯我癌症死因第一位長達10年,更讓人不安的是,逾六成肺癌患者無抽菸習慣,衛福部國健署與四醫學會等聯手呼籲,老菸槍及具有肺癌家族史民眾定期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LDCT),國健署正研擬針對肺癌高風險族群,提供篩檢部分補助,有望明年中旬上路。根據研究,吸菸的確會增加肺癌發生風險,以台灣為例,吸菸女性得到肺癌風險比不吸菸者高3-4倍,台大醫學院教授楊泮池說,全球無吸菸習慣肺癌逐年攀升,其中又以東亞族群中最為顯著。根據台灣肺癌患者資料統計,逾6成的肺癌患者沒有抽菸習慣,其中女性更高達9成。過去總將「老菸槍」與肺癌高危險畫上等號,有肺癌家族史的民眾也是不容忽視的高危險族群之一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推動小組召集人台大醫院新竹生醫園區分院院長余忠仁表示,據台灣本土研究顯示,據一等親肺癌家族史,家族成員肺癌篩出為3.3%,建議定期篩檢。各界盼LDCT肺癌篩檢可朝「四癌篩檢」模式發展,政府買單,鼓勵民眾篩檢,國健署長王英偉說,經濟弱勢高風險群需全額補助,但礙於經費有限,一般高風險民眾LDCT篩檢擬「部分補助」,與醫療院所合作,提高執行量;據悉,有望將費用從現行的3800元降至2000元。王英偉表示,推廣部分補助前,針對年齡介於50至80歲,抽菸史超過30年,目前仍在抽菸或戒菸時間尚未超過15年民眾,及具有肺癌家族史民眾,需要先定義肺癌高風險族群,另抽菸者接受補助前,須先轉介戒菸服務,成功戒菸才可申請,「以免檢查沒事,又繼續努力抽菸。」有關LDCT篩檢擬「部分補助」金費來源,王英偉解釋,第一階段將由「四癌篩檢」20多億預算支出,預計修正過去齊頭式的癌篩,未來癌篩都將採「精準篩檢」模式,挑選高風險族群篩檢,癌篩費用有望重新劃分,挹注LDCT肺癌篩檢費用部分補助,下一步在爭取其他經費。王英偉也提及,LDCT可能衍生假警訊、過度診斷、輻射暴露及心理壓力等疑慮,預計今年底前將推出民眾版「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手冊,讓民眾更了解該篩檢優缺點;由於亞洲地區肺癌特性與歐美不同,為來將持續編撰本土資料,助提升早期肺癌辨識率、降低肺癌死亡率。
-
2020-11-05 養生.抗老養生
擅長大腸鏡檢查、致力推廣癌篩的台大名醫如何預防大腸癌?邱瀚模靠這2招
致力推廣大腸直腸癌篩檢、擅長大腸鏡檢查的邱瀚模,回憶起自己第一次「被做」無麻醉大腸鏡檢查,「那是我在日本研習時,指導教授為我做的檢查,在那個診療檯上,這麼私密的部位⋯⋯」醫學不是純科學。疾病治癒或得到控制,病人、家屬的心能不能癒合,對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而言,都是同等的重要。 醫者父母心,但是又有多少位醫師真的做到? 有位病人的家屬曾寫信給邱瀚模的助理陳薏茹表達謝意,信上寫著:「我永遠記得,您問我爸爸還好嗎?而且我們還不熟,謝謝您。」 陳薏茹事後表示,這是因為邱瀚模很怕這位家屬的父親在健康檢查發現到癌症,打擊太大,請她有空時記得多關心家屬。 對病人感同身受,深信情感能彌補傷痛 「要從日常病房工作中接觸的病人、家屬身上,感受他們的愛和喜悅,他們的憂傷與悲痛。」 邱瀚模說,這段文字出自《生活之道:現代臨床醫學之父奧斯勒醫師生活與行醫哲學》(原書名《平静の心―オスラー博士講演集》),是一本對他影響深遠的書。 接著,邱瀚模又突然聊起他最愛的一部電影《明日的記憶》,他說:「疾病固然會侵蝕一個人的一切,但是深厚的情感卻能彌補傷痛。」 行醫的智慧,他一點一滴落實在診間。 體驗大腸鏡檢查,學會體貼受檢者心情 說著說著,致力推廣大腸直腸癌篩檢、擅長大腸鏡檢查的邱瀚模,回憶起自己第一次「被做」無麻醉大腸鏡檢查,「那是我在日本研習時,指導教授為我做的檢查,在那個診療檯上,這麼私密的部位⋯⋯」 他接著說,他非常能理解被檢查者「當下的心情」,醫療人員得在那密閉空間裡找到彼此相似的文化背景,才能讓受檢者感到放鬆。 當時指導教授帶著邱瀚模一起看著螢幕中的大腸,邊說邊解釋,在這過程裡,指導教授對邱瀚模說:「你每一次做的大腸鏡檢查,都足以影響你的病人日後願不願意再做檢查。」 這樣的場景就等同是在教學,也讓邱瀚模的「心」放鬆不少。 推廣大腸癌防治,健檢不是愈多愈好 事實上,邱瀚模的祖父死於直腸癌,他無奈地說:「或許是爺爺生不逢時,那年代在台灣完全沒有篩檢這個選項,確診時已經第三期,手術後又復發⋯⋯」這個癌症其實是相對溫和的,邱瀚模語帶溫柔的說,只要能夠早期被發現,內視鏡醫師就可以阻斷它的進展。 他拿起手機裡的照片,「這是我前兩天以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為病人切除的大型腺瘤性息肉,長徑約4.5公分。」 大腸癌在2006~2017年,連續十幾年連續蟬聯台灣癌症榜首,但在2015年開始,大腸癌的罹癌人數才首度呈現負成長,這其中得歸功於「免疫糞便潛血檢查」篩檢,而邱瀚模則是幕後的推手之一。 邱瀚模說,我們每個人只要願意接受篩檢就有機會早期發現大腸癌,而篩檢陽性者則一定要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我們才不會錯過免於大腸癌死亡的大好機會。 這年頭愈來愈多人願意花大錢做健康檢查,談起這,邱瀚模表示,雖然他身為健康管理中心主任,但他覺得健康檢查項目並不是比項目多寡,也不是儀器愈新愈好,重點是健康檢查項目是否涵蓋重要疾病,且這些疾病是否有有效的檢查工具,以及家族史等各方面的考量。 邱瀚模舉例,「我祖父有直腸癌,母親有高血脂症,因此,這兩個疾病相關項目自然也是我在健康檢查中會特別會留意的。」 全家天天喝蔬果汁,盼孩子養成習慣 「腸道要有好菌,但要健康也得看你餵它吃什麼,每天早餐,我們家餐桌上一定有四杯現榨的蔬果汁。」邱瀚模說。 「那,小孩也喝囉?」記者問,他說:「對啊,也許一開始他們是有些排斥,久而久之也就慢慢習慣,希望這個飲食習慣日後還會烙印在他們的腦海深處裡。」 不覺得我們長大後也會尋找孩提時的味道嗎?可能是一根棒棒糖、奶昔、冰淇淋、蘋果,而這些食物都足以影響身體的好與壞。 「我希望他們永遠會記得蔬果汁,也養成這份習慣,即便長大後在外求學、工作、成家,也會自己找回這份味道。」 運動維持體能,持續為癌症防治奮鬥 邱瀚模跑步很多年了,他說他的運動種類一直在改變,之前是網球、游泳,後來發現跑步「最省時」。 早上6點起床時,習慣性的以手機app查看空氣品質指標(尤其是PM 2.5),若顯示綠燈就快去跑步。 都不會想中途折返嗎? 「我是從住家附近起跑,若要回家必定得先跑回起跑點,實在沒辦法偷工減料,這一圈是2.6公里,通常也花不到15分鐘。」 但是,跑步不是會傷膝蓋嗎?「我有在做瑜伽喔!」記者忍不住驚呼,「真的、假的!」 適度的瑜珈,有保護膝蓋的作用。 「一開始是因為一直抱怨肩頸痠痛被老婆抓去…不過上課時,我都會儘早到,當『角落生物』。」邱瀚模笑說,現在有別的男同學加入,其實時間久了,也就不尷尬了。 事實上,執行內視鏡手術有時得花兩、三小時以上,是很耗費體力也很需要專注的,「跑步、瑜伽都可以讓我的體能保持在最佳狀態。」邱瀚模說。 「堅持下去,走進社區。大腸癌的死亡率,它一定會持續的往下降。」邱瀚模的骨子裡還是心繫著大腸癌。 邱瀚模小檔案 出生:1969年現職: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暨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嗜好:跑步、閱讀每日必做:- 喝蔬果汁- 跑步(出發前會先查看空氣品質指標,尤其是PM 2.5)包包裡必備:電腦、隨身碟、USB轉接頭、筆、筆記本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人生,是持久耐力馬拉松!施昇輝「減法理財術」:穩穩賺、慢慢賺,才能久久賺.老公退休後超依賴、什麼都要管?還沒得憂鬱症之前,趁早放棄當個「好老婆」.長照、死亡都是人生最後課題…屆時你想怎麼做?專家給了這些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