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3 醫療.腦部.神經
搜尋
疼痛指數
共找到
44
筆 文章
-
-
2024-10-13 醫療.百病漫談
結石、痛風、神經痛,哪個「痛死人」的疾病最痛?如何避免疼痛發作?
三叉神經痛|像被刀割 疼痛指數高達10分「三叉神經痛患者會痛到無法講話!」馬偕紀念醫院神經外科資深主治醫師林新曜表示,典型的三叉神經痛,像是被刀割或是被電到的感覺,雖然來得快去得快,但是疼痛指數可能高達9至10分,甚至手摸到、被風吹到都會劇痛,痛到無法講話。三叉神經是由腦部延伸到額頭、顴骨、下巴,由於神經位置靠近牙齒,常被誤以為是牙痛。有時候會請病人先去牙科檢查,排除牙齒問題後,再回到神經外科處理。林新曜說,三叉神經痛多數是因為腦部血管壓迫到神經,但仍有少數是因為腫瘤壓迫而導致,就必須處理腫瘤問題,得釐清疼痛原因。若為血管壓迫導致的典型三叉神經痛,林新曜表示,在發作之前很難預測,原則上會先使用藥物治療,如止痛藥或是抗癲癇藥物,而常用特效藥物卡巴氮平(carbamazepine)容易導致過敏,因此需要搭配做HLA-B1502基因檢測。由於疼痛表現是周期性,藥物也必須搭配使用。若藥物無法改善疼痛,則會執行開顱手術,透過在腦幹旁邊放墊片避免神經受壓迫。林新曜說,現在也有加馬刀照射減緩疼痛,或以微創手術阻斷神經,也是避免開顱手術的治療方式,但是由於復發率較高,開顱手術仍是效益較高的治療選擇。膽結石疼痛|常在吃完油膩大餐後發生膽結石可能卡在膽管造成暫時性阻塞,也可能讓整個膽囊發炎,變成持續性膽囊發炎。馬偕紀念醫院一般外科資深主治醫師賴宏飛指出,最常見吃大餐後因為食物油膩造成肚子絞痛,可能持續30分鐘至1小時,疼痛感會從右上腹部往肩膀、背部延伸,同時伴隨噁心、想吐、盜汗。膽結石分成膽固醇結石以及色素結石。賴宏飛表示,患者約有七成是膽固醇結石,當膽固醇攝取過量、超過飽和,可能會產生結石;色素結石則分為黑色素結石跟棕色素結石,與溶血反應跟膽道感染有關。賴宏飛表示,八成膽結石患者沒有症狀,如果因為健檢發現膽結石,但沒有特殊症狀,會建議持續觀察、追蹤,並不需要治療。若有合併其他症狀、疼痛則會考慮用藥物溶解石頭,或是手術處理,用腹腔鏡微創手術把膽囊拿掉等。賴宏飛說,若手術僅拿掉膽結石,容易復發,因此通常會將膽囊取出。膽囊為儲存膽汁處,拿掉膽囊後,肝臟仍會製造膽汁,但因為缺乏儲存處,手術後一、兩個月容易出現軟便、拉肚子等症狀,但身體會慢慢適應。膽結石危險因子包含肥胖、懷孕、年紀超過40歲、特殊基因等。賴宏飛建議,民眾可以透過健康飲食,避免高油、多吃高纖食物預防。泌尿道結石|結石往下掉 疼痛從背蔓延到下腹泌尿道結石疼痛難耐,疼痛感會從後背、後腰一路延伸到下腹部,同時伴隨噁心、嘔吐、血尿等。馬偕紀念醫院泌尿科資深主治醫師李致樵說,腎結石通常不會痛,要等到石頭掉落到輸尿管時才會開始疼痛,疼痛為間歇性,輸尿管收縮時才痛,若結石未排出,疼痛不會改善。當泌尿道結石出現疼痛,李致樵表示,如果是小顆的結石,會請病患多喝水並配合藥物治療。每天要喝水3000c.c.,並且配合跳繩等運動,同時也搭配口服止痛藥、抗痙攣藥物,結石約一至兩個禮拜可以排出。然而,少數難以靠口服藥緩解疼痛的患者,可能需要到急診打止痛針,如果仍壓不住疼痛,就必須安排緊急手術。若為超過0.5公分的較大顆結石,就需要靠體外震波、內視鏡等手術處理。李致樵說,約六至七成患者可靠體外震波處理,有些患者得用到內視鏡,則需要搭配麻醉。結石與先天基因、後天飲食、生活習慣有關。李致樵表示,若發生過結石或有家族史,每天應該喝3公升以上的液體,最好以白開水為主,夏天容易流汗,需要喝更多水,同時排尿量應達2公升,並且應清澈、無色。飲食則要多吃蔬果,避免草酸、磷酸、普林類食物,如內臟、海鮮、高湯等,另外也要避免攝取過多動物性蛋白跟鹽分。但李致樵提醒,如果從來沒有發生過結石,或是沒有家族史的民眾,不需要特別改變飲食。癌症疼痛不處理|影響存活期和生活品質癌症疼痛雖不至於立即威脅生命,但有研究顯示,不處理疼痛可能會讓存活時間縮短。高聖欽說,四成癌症患者會面臨疼痛,三成更是中重度疼痛,原因是癌症腫瘤侵犯組織造成不適。然而,外科手術切除、化療、免疫治療等是治療癌症不可或缺項目,但是過程耗時,疼痛無法立刻緩解,或是患者處於癌症後期難以做積極治療,因此疼痛控制相當重要。高聖欽表示,第一線治療為選擇口服止痛藥物,輕中度疼痛使用一般的消炎止痛藥就可以控制。然而,中重度疼痛則可能需要鴉片類藥物(如嗎啡),但可能會面臨噁心、嘔吐、嗜睡、便祕等副作用,衛教上需要特別說明。若患者無法口服,也可使用口腔黏膜的口頰片,或是注射類藥物。然而,約有兩成病人因為藥物副作用強大,或是效果不好,會採取兩大類介入性疼痛治療。高聖欽指出,第一是局部疼痛的神經破壞、神經阻斷,類似剪斷電話線,把疼痛訊號傳遞到大腦的途徑截斷,讓人無法感受到疼痛,但並非所有部位適用。第二種是從脊椎椎管給予嗎啡類止痛藥,但是侵入性高。若病人餘命預估超過3個月,會採永久性置放,將幫浦埋放皮下,減少感染風險等;若是平均餘命較短,會使用導管連結體外機器。帶狀疹後神經痛|免疫力低下族群要小心「抽痛、像電流流過、麻麻的、穿衣服也會痛……」馬偕紀念醫院麻醉科資深主治醫師高聖欽表示,帶狀疱疹後神經痛表現多樣,會影響生活品質、睡眠、工作等,疼痛程度因人而異。感染水痘病毒後,體內神經仍會殘留病毒,但是平時受到免疫力壓制,一旦免疫力降低時就會發作。因為疱疹沿著神經分布,發作時會呈現帶狀,並且伴隨疼痛、異物感。高聖欽說,一般而言,發作後隨著疱疹癒合,約一至兩周就會痊癒,不用過度擔心。可使用抗病毒藥物縮短病程,搭配止痛藥治療。然而,帶狀疱疹可能會演變成長期神經痛,特別是免疫力差、年紀大、癌症患者、服用類固醇等族群,或是疱疹分布在眼眶、額頭附近者。高聖欽表示,如果一般止痛藥效果不彰,則需要使用針對神經痛的藥物,可以減少變成慢性疼痛的機會。若藥物效果有限,就要考慮侵入性治療,如打類固醇搭配局部麻醉藥物、脊椎神經刺激器。他提醒,現在帶狀疱疹已經有疫苗,雖然健保尚未給付,但高風險族群建議接種,可以降低變成長期神經痛的機率。痛風急性發作|止痛藥、秋水仙素縮短病程痛風患者形容,痛風發作時「連風吹過都會痛」。痛風發生在關節,如腳踝、腳趾、手肘、膝蓋等處,外觀腫大,有時肉眼可見,最常見的部位在大拇趾第一關節處。馬偕紀念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資深主治醫師陳偉哲表示,痛風關節炎是關節腔的組織液產生尿酸結晶,誘發發炎反應。然而,關節痛不一定是痛風,需要進一步區分,如抽血檢驗尿酸濃度。血液中尿酸濃度高,跟飲食、生活狀態、飲食有關。有時檢驗數值中,血液尿酸濃度高(男性超過13mg/dl、女性超過11mg/dl),但痛風並沒有發作,只要調整生活習慣即可,如少吃高普林食物、少喝酒,多喝水。然而,痛發一旦發作,患者處於急性期,此時止痛藥角色至關重要。陳偉哲說,這時候通常會給予消炎止痛藥以及秋水仙素,用來縮短病程,而不會使用降尿酸藥物,避免濃度波動引起發炎。如果痛風發作較為頻繁(一年超過兩次),要把患者尿酸濃度控制在6mg/dl以下時,才會使用降尿酸藥物。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11 焦點.元氣新聞
2024市售7款膠原品牌推薦! 5大功效、怎麼吃、挑選重點一次揭密!
每次看到小朋友臉上「滿滿的膠原蛋白」,就感到很羨慕?明明有化妝,拍照還是不敢關起美肌濾鏡?隨著年紀漸長,皮膚彈性、光澤開始下降,看起來總是一臉倦容、氣色好差,除了用擦的保養品外,補充膠原蛋白粉、膠原蛋白飲,也成為姊妹圈流行的美容聖品,想要鎖住青春、改善皮膚狀態,補充膠原蛋白真的有用嗎?怎麼吃才能讓效果更有感?膠原蛋白是什麼? 吃豬腳、魚皮就能補充膠原蛋白?所謂的膠原蛋白 (Collagen) ,是從在於動物結締組織的蛋白質,可以解釋為膠原蛋白就像是「皮膚的支架」,能幫助皮膚維持澎潤有彈性、緊緻飽滿,一般人過了25歲後,膠原蛋白製造的速度會趕不上流失的速度,讓皮膚開始出現乾燥粗糙、細紋、缺乏彈性等現象。豬腳、魚皮、雞腳等食物,因為含豐富的膠原蛋白,所以口感Q彈、散發天然亮澤,但這些食物的膠原蛋白分子大,吃進肚子裡後會被酵素分解,並不會以原本的膠原蛋白型式存在,所以無法達到補充膠原蛋白的目的,反而有可能吃下太多脂肪和熱量。膠原蛋白5大功效一次看我們的皮膚、骨骼、肌肉、韌帶和其他結締組織,都需要膠原蛋白,整體來說,膠原蛋白具有以下5大功效:【膠原蛋白功效1】維持皮膚的緊緻和彈性膠原蛋白具有纖維狀結構,可形成堅韌的纖維,提供皮膚支持和強度,增加皮膚緊緻彈性和張力。此外,膠原蛋白還有吸附水分的作用,能增加皮膚的保水度,幫助皮膚維持潤澤,減緩乾燥和老化的速度。【膠原蛋白功效2】幫助修復疤痕,促進傷口癒合膠原蛋白有助修補肌肉組織,除了可幫助皮膚表面的傷口癒合、修復疤痕,對於牙周、運動造成的韌帶拉傷、腰酸背痛等,也有幫助修復的效果。【膠原蛋白功效3】提高骨質密度,幫助維持骨骼健康膠原蛋白是骨骼支撐礦物質沉積的基質,與骨骼健康息息相關,當體內膠原蛋白減少時,骨骼會變得脆弱、骨質密度下降,增加骨折和骨質疏鬆的風險。【膠原蛋白功效4】增加骨骼和關節之間的潤滑度關節軟組織包含軟骨細胞與潤滑基質,而潤滑基質主要成分為膠原蛋白與蛋白聚醣,因此近年第二型膠原蛋白 (非變性第二型膠原蛋白UC2) 已取代葡萄糖胺,成為新興的關節保養關鍵成分,根據哈佛大學醫學團隊的研究結果*,第二型膠原蛋白可發揮預防關節退化的效果,明顯降低疼痛指數。【膠原蛋白功效5】保護心血管健康膠原蛋白也存在於血管壁中,補充膠原蛋白可幫助強化血管彈性,保護血管壁健康。膠原蛋白什麼時候吃? 不能和哪些食物一起吃?建議空腹吃,吸收效果會最好,而夜晚睡眠時是皮膚生長的黃金時間,皮膚新陳代謝速度最高,因此睡前一、二小時補充膠原蛋白有加分效果。需注意的是,膠原蛋白遇熱後容易變質,因此不建議搭配熱水食用,咖啡因、藥物、酒精也會影響營養素的吸收,無論吃中藥或西藥,和食用膠原蛋白時間建議間隔一小時以上,不建議和咖啡、茶搭配食用。此外,也應避免過量飲酒,以免更加速皮膚老化。哪些族群適合補充膠原蛋白?我們的皮膚在25歲後開始老化,建議25歲後就可以開始補充膠原蛋白。許多人工作、生活壓力大、體力經常透支,睡眠不足、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或長時間曝曬於陽光下,也會加速膠原蛋白流失,及早補充膠原蛋白,才能維持年輕光采。銀髮族重視養生保健、懷孕哺乳需要大量營養者,也建議適量補充。倘若體質較敏感、容易對食物過敏或有重大疾病者,建議食用前先諮詢醫師。膠原蛋白不是「有吃有保庇」! 3大選購重點應考慮各家廠牌對於膠原蛋白成分來源、含量都有很大差異,建議在挑選時掌握3大選購重點:【膠原蛋白挑選重點1】留意膠原蛋白分子量大小膠原蛋白吸收容易度關鍵是分子量大小,食用膠原蛋白產品多落在2000-5000 Da(道爾頓)間,最近市面上也出現低至500Da的膠原蛋白產品,越小的膠原蛋白胜肽,越好吸收,所以在挑選膠原蛋白產品時,要注意是否有標示分子量大小。人體本身也有合成膠原蛋白的能力,膠原蛋白保養品並非補充越多越好,需要精準補充,挑選分子量小、生物利用率較佳的膠原蛋白,才能讓效果發揮到最大。【膠原蛋白挑選重點2】膠原蛋白含量膠原蛋白的攝取量十分重要,含量不足可能無法達到預期的作用,因此挑選膠原蛋白產品時,應注意每日建議攝取量與研究的有效劑量,選擇適合自己的劑量範圍,才能達到效果。一般來說膠原蛋白的每日建議攝取量為2500mg以上,不超過10000mg,然而因分子量大小而有所差異,例如日本Wellnex膠原蛋白所需劑量為5000mg才會達到研究有效劑量;而德國GELITA膠原蛋白,分子量小,吸收率較佳,研究顯示2500mg即可達到效果。【膠原蛋白挑選重點3】複方成分功效加乘想要使皮膚更加光滑均勻、減少視覺老化跡象,不能只靠膠原蛋白,搭配強效複方協同作用,才能面面俱到,提供不同的養分和支持。像常見的皮膚「保濕天后」玻尿酸、「修護天王」神經醯胺,都是讓膠原蛋白功效1+1>2的超強神隊友,能促進膠原蛋白吸收的維生素C,更是功不可沒!維生素E、鋅也有延緩老化、增加皮膚防禦力的功效。富含花青素的血橙可提升光澤,石榴等水果多酚可抗氧化、蜂王乳增加營養滋補,有助養顏美容,更能提升膠原蛋白效果。7大膠原蛋白推薦品牌【膠原蛋白推薦1】大研生醫 超美顏膠原蛋白飲● 膠原蛋白分子&含量:市面最小分子500Da膠原蛋白雙胜肽,每包含量7000mg● 複方成份:日本玄米神經醯胺、義大利血橙萃取、紐西蘭水果多酚、維他命C● 檢驗&獎項:無塑化劑、重金屬、農藥殘留、西藥,取得國際 A.A. Clean Label無添加最高認證大研生醫「超美顏膠原蛋白飲」獲日本、台灣專科醫師共同推薦,採用目前市面最小的日本專利AquaColla™迷你500Da膠原蛋白雙胜肽,深層滲透、打破吸收極限,巔峰劑量 7000mg 速感快充,並加入日本HydroCera™玄米神經醯胺、皙晶血橙配方、紐西蘭水果多酚抗氧化、維他命C等精華複方,全面涵蓋水潤度、透光力、青春感,在年輕網美界和熟齡界都獲得非常高的滿意度。 不添加甜味劑、食品添加物,榮獲國際A.A. Clean Label無添加最高認證。這裡買>>【膠原蛋白推薦2】大研生醫 極妍蜂王乳膠原蛋白粉包● 膠原蛋白分子&含量:專利技術2000 Da小分子,有效劑量2500mg● 複方成份:玻尿酸、日本玄米神經醯胺 、蜂王乳 、石榴粉 、維他命C 、維生素E和鋅● 檢驗&獎項:無重金屬、塑化劑、農藥殘留除了膠原蛋白飲,大研生醫也有一款由台美博士級研發團隊出品的「極妍蜂王乳膠原蛋白粉包」適合小資族補充。選用德國GELITA百年大廠VERISOL®膠原蛋白胜肽,足量2500毫克Q彈有感,搭配保濕聖品玻尿酸、日本專利玄米萃取物(含神經醯胺)加強鎖水力,嚴選RJ-4三倍濃縮蜂王乳加上Fiber Juice™石榴果汁粉,調理生理機能,搭配維他命C、維生素E及鋅,由內到外調整體質,滋補青春力,快速注入Q彈煥然光彩。這裡買>>【膠原蛋白推薦3】DHC 膠原蛋白PLUS● 膠原蛋白分子&含量: 未標明分子量,每日6粒能攝取到2050mg高濃度膠原蛋白● 複方成份:維他命B1、B2日本食用率No.1的DHC 「膠原蛋白PLUS」 萃取魚類的海洋性膠原蛋白為原料,添加維他命B1、B2加強作用,促進能量正常代謝,美肌力再加乘,魚類精萃無腥味,讓妳青春飽滿,不上妝也美麗。這裡買>>https://reurl.cc/ZV9Xl6【膠原蛋白推薦4】m2 美度 超能膠原飲 膠原蛋白● 膠原蛋白分子&含量: 1000 Da小分子雙胜膠原,每包含有6000mg● 複方成份:日本玄米神經醯胺、石榴、山竹果等● 檢驗&獎項:獲A.A. Clean Label國際無添加三星認證標章、SNQ國家品質標章、SGS檢驗合格韓劇女神孫藝珍代言的 m2 美度「超能膠原飲 膠原蛋白」,韓國專利、從魚萃取而成二胜肽和三胜肽小分子膠原蛋白,給予雙重美麗補給,加上日本專利100%玄米神經醯胺、專利抗氧紅石榴、專利抗糖山竹果與天然青春植物元素,有感水潤透澤,打開即飲,清爽莓果風味口感大獲好評。這裡買>>【膠原蛋白推薦5】老行家 珍珠膠原美姬飲● 膠原蛋白分子&含量:未標明分子量,每瓶有10000mg魚膠原蛋白● 複方成份:水溶性珍珠粉、蓮子萃取物、雪蓮組織培養物萃取、麩胺基酸發酵物、維生素C、維生素E等● 檢驗&獎項:SGS微生物衛生指標檢驗合格知名燕窩品牌老行家推出的「珍珠膠原美姬飲」,每瓶有高含量10000mg魚膠原,搭配水溶性珍珠粉、蓮子萃取物 、雪蓮組織培養物萃取、麩發酵物(含GABA)、維生素C、 維生素E、β- 胡蘿蔔素等,多種美妍元素,提供由內而外的美麗全能量。這裡買>>【膠原蛋白推薦6】義美生醫 真豬膠原蛋白粉● 膠原蛋白分子&含量:2000 Da水解蛋白,每份約5000mg義美生醫「真豬膠原蛋白粉」嚴選法國大廠、非基改豬膠原蛋白作為原料,富含關鍵胺基酸hydroxyproline、 glycine,可加入奶昔、乳製品、熱湯、熱巧克力中一起食用,味道中性,溶解度高,能融入任何佳餚料理,持續使用,有助養顏美容。這裡買>>【膠原蛋白推薦7】BHK’s 裸耀膠原蛋白錠● 膠原蛋白分子&含量:分子量小於2000 Da(但未標明實際Da),每份2粒含800mg魚膠原蛋白● 複方成份:專利雞胸軟骨萃取物(含玻尿酸)、維生素C、維生素E等● 檢驗&獎項:獲歐洲品質評鑑金賞BHK’s 「裸耀膠原蛋白錠」,使用法國大廠專利魚膠原蛋白,低溫水解小分子膠原胜肽,深層補充彈力因子,搭配專利耐胃酸膜衣技術,完整吸收不怕破壞,再加上高倍吸水玻尿酸、抗氧化維生素C,打造極致彈潤,讓妳愛上素顏的自己!這裡買>>延伸閱讀:市售7款膠原蛋白推薦!膠原蛋白功效、挑選3原則一篇就懂*Safety and efficacy of undenatured type II collagen in the treatment of 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 a clinical trial - PubMed (nih.gov)
-
2024-06-16 名人.黃斌洋
牙痛不處理會怎樣嗎?8種常見原因及預防與護理方法一次看
俗話說:「牙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其實充滿誤導。牙痛經常屬於神經痛,醫學上疼痛指數分類,甚至將「牙痛」列為僅次於分娩的「劇痛」等級。此外牙齒發炎病灶非常靠近頭頸,周邊又有緻密血管與全身重要臟器相通,嚴重牙疾甚至會包含:蜂窩組織炎、呼吸道阻塞、腦膜炎、失明甚至致命等風險,不可不慎。牙痛常見原因、如何自我檢視?1.蛀牙細菌透過蛀牙侵入或靠近牙神經引起發炎疼痛。疼痛聚焦在單顆至數顆,落差明顯。通常對於輕敲與酸食有反應。2.牙齒敏感因牙齦萎縮或琺瑯質磨損,牙齒受刺激產生酸痛感。通常在牙根與牙齦交叉處對冰冷有反應。3.牙周病牙齒周圍的組織發生細菌感染,破壞齒槽骨、牙齦等組織,造成牙齒搖動或脫落。疼痛通常會伴隨牙齦紅腫與刷牙流血的發炎反應。4.磨牙牙齒長期承受過大咬力,導致磨損甚至斷裂。牙面中央特定凹點酸軟咬合平面變平。5.牙齒斷裂跌倒、車禍、咬到硬物等突發事故造成。會有像骨折一樣碰不得的刺痛,伴隨牙齒明顯搖晃。6.顳顎關節症候群(MPDS)除外傷、肌炎、風濕關節炎與腫瘤等,更常見因齒列不整、缺牙導致單側咀嚼等問題都會造成MPDS。通常在「張口」時發生疼痛。口腔活動因而受限,伴隨偏頭痛等肌肉痛。7.三叉神經痛除了有些是三叉神經與頭部血管間的排列變異外,壓力、過勞、細菌感染都可能是誘發因素。電源開關般的閃電痛,沿著單側顏面三叉神經遊走。8.齒源性鼻竇炎鼻竇炎感染牙根 ,或牙疾逆行引起鼻竇發炎。上顎後牙痛伴隨惡臭、濃黃鼻涕倒流、異物感等。牙痛預防與護理1.牙齒本體相關(蛀牙╱牙根敏感╱牙周病)選用適當大小與軟硬的牙刷、正確潔牙、善用含氟牙膏漱口水與減敏牙膏、牙齒缺損盡快治療以避免塞牙縫、定期洗牙及檢查等,以上老生常談是維持牙齒健康的重要基本功。2.牙齒磨耗相關(磨牙、顳顎關節痛)食物避免「無堅不歡」,並紓解壓力以避免磨牙傷害。嚴重磨牙患者須請牙醫師做咬合評估與咬合板治療。合併顳顎關節痛者避免張口過大,並適度熱敷按摩或使用肌肉鬆弛劑。3.牙齒劇痛相關(牙齒斷裂、牙齒脫位、三叉神經痛、齒源性鼻竇炎)請牙醫師盡快依照狀況評估與緊急處理,會診相關科別。4.緊急牙痛處理當不幸遭遇牙痛,但是刷牙、漱口水、冰敷、避免咬合等都作了還是劇痛無比,又暫時無法看牙醫師時怎麼辦?廚房就有救命藥。調味料中例如肉桂、花椒與丁香油等,具有輕微麻醉與疼痛舒緩效果。此外,也可以考慮透過刺激穴道產生內生性嗎啡(endorphine),藉此暫時緩解疼痛。.合谷穴:食指與大拇指合攏後虎口肌肉最高處。.內關穴:心包經手腕與前臂交接線中央往上推三指處。.下關穴:開口閉口時,耳前感覺關節滑動的凹陷處。.頰車穴:當嘴巴用力咬,臉頰側咀嚼肌隆起最高點附近凹陷處。(內容摘錄自YT「柏登微笑牙醫黃斌洋之笑談口腔543」)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0-20 醫療.骨科.復健
終結五十肩的「肩」苦人生:解析五十肩的種類、好發族群、診斷和治療!
【本文摘要】55歲的陳小姐罹患五十肩,常在半夜劇烈疼痛而痛醒,經奇美醫院提供復健徒手治療和超音波導引的肩關節囊擴張術注射治療,成功改善症狀。五十肩主要發生在40至60歲之間,女性更容易罹患。該疾病的主要症狀包括肩膀疼痛和活動角度受限。診斷五十肩的關鍵在於鑑別疼痛模式,可使用肩部X光攝影和肌肉骨骼超音波檢查進行診斷。治療方式多樣,但目前最有效的是肩關節囊擴張術注射治療搭配徒手復健。--整理自ChatGBT。罹患五十肩的病人因半夜劇烈疼痛驚醒,奇美醫院使用復健徒手治療搭配超音波導引注射解套55歲陳小姐,本身患有糖尿病,長期服用口服藥物控制。職業是文書工作,前陣子突然感到肩膀痠痛。一開始並不以為意,隨著時間逐步惡化到肩膀在舉高時,發生在特病角度時會出現活動受限的問題。更糟的是,夜間睡覺時壓到疼痛中的肩膀,劇烈的疼痛會讓陳小姐驚醒,肩痛已嚴重影響到工作和日常生活:包含穿衣、拿東西、洗澡等等。陳小姐最初在附近診所接受治療,治療效果不佳。陳小姐後來來到奇美醫院復健科接受進一步的治療,奇美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邱如凰經診察後,輔以肌肉骨骼超音波檢查,最終診斷結果是俗稱的五十肩,醫學上專業名稱是「沾黏性肩關節囊炎」。陳小姐最先接受復健徒手治療,期間儘管症狀有改善,但肩部活動角度仍有部分受限,經邱醫師評估後,建議使用超音波導引的肩關節囊擴張術注射治療進行改善,完整療程治療後,陳小姐的肩膀舉高角度明顯大幅度進步,疼痛指數也改善許多。陳小姐開心的表示,終於可以安穩地好好睡上一覺。「五十肩」基本資料:類型、症狀和病程邱如凰醫師說明,五十肩容易從俗名而被認為是50歲的人才會遇上的疾病,實際上「五十肩」好發在40至60歲的中年人,女性病人得病比例較男性為高。根據奇美醫院復健部的統計,2013年到2023年的就醫數據,目前已有近千位病人因五十肩引起的困擾來奇美醫院求診。五十肩可以分為兩類:1.「原發性五十肩」通常原因不明2.出現以下4種情況時,會增加「次發性五十肩」的罹病風險:●病人本身有是糖尿病病人●病人本身是甲狀腺疾病的病人●因腦中風長期不動者●骨折而長期不動者。五十肩最常見的症狀:●肩膀疼痛:這疼痛可能向上或向下輻射至頭頸部或上臂,尤其在高舉手臂過頭或將手臂移到背後時會感到疼痛和僵硬。●肩膀活動角度受限,角度會限制病人肩部無法自由運動。過去通常認為五十肩是一種自限性的疾病,病人會依序經歷四個疾病階段,時間可能會長達兩年。最近的研究指出,如果不接受相療,大多數病人雖最終疼痛會減輕,但肩膀活動角度仍然受到限制,甚至有些病人可能會長期停滯在某個階段,導致症狀持續無法得到緩解。五十肩(沾黏性肩關節囊炎)病程:邱如凰醫師提供●疼痛期:1-3個月,疼痛首次出現。●漸凍期:3-9個月,疼痛加劇,肩部活動角度受限程度增加。●結凍期:9-15個月,疼痛逐漸減輕,肩部活動角度受限達到最嚴重。●解凍期:15-24個月,疼痛幾乎消失,肩部活動角度仍然受到限制。診斷五十肩重點在鑑別「疼痛模式」,兩種影像學檢查常應用在診斷50肩邱如凰醫師指出,在五十肩的臨床評估上,先要鑑別疼痛的模式,排除是其他因素所引起的肩部疼痛。並可使用其他影像學的工具協助診斷:●肩部X光檢查:馬偕醫院衛教資料指出此項檢查主要是看肩部骨骼結構,有無異常的肩峰形狀、肩峰下骨刺或肩鎖關節退化性關節炎。X光缺點無法直接看出肌腱等軟組織是否有受損,且具有放射性。●肌肉骨骼超音波檢查:邱如凰醫師說明此檢查可輔助肩部X光檢查不足,優點在於可以看到骨頭以外的肌肉、肌腱、關節囊和韌帶等軟組織結構,並且不具有輻射線,可在診間即時性的動態檢查,快速初步篩檢可能存在的問題,並協助區別肩部旋轉肌肌腱斷裂、鈣化性肌腱炎等疾病。五十肩治療方式多元,目前最佳治療的方式是「這個」邱如凰醫師指出,目前五十肩的治療有以下幾種方式:●復健治療包含關節鬆動的徒手復健●深層熱療●類固醇注射●肩關節囊擴張術注射治療目前多數研究報告認為以「肩關節囊擴張術注射治療」搭配「徒手復健」效果最佳。肩關節囊擴張術注射是醫生藉由「超音波」進行導引,將大量液體精準地注入關節腔中,藉以撐開沾黏的關節腔。此種方法,不僅可縮短疾病持續的時間,還能加速緩解疼痛,長期下來可達到改善病人肩部受活動角度受限的效果。肩關節囊擴張術的注射可在門診操作,不需要住院,也不需要進行全身麻醉,一次療程以2~3次為多,會因病人的情況而有不同的差異,五十肩病人每個人適合的治療方式不盡相同,需要由專業醫師判斷找到最適合病人的治療選擇。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8-25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痛起來要人命的皮蛇,竟也是「新冠後遺症」!2方法減低皮蛇發生率
新冠疫情後,皮膚科診所「皮蛇」患者湧現,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說,今年因皮蛇就診的人數,與往年比起來足足增加兩成,幾乎每天都有因皮蛇求診的患者。根據國內外的研究指出,感染過新冠肺炎的患者,如果是染疫後輕症,罹患皮蛇的機率增加15%,重症患者罹患皮蛇的風險則增加20%。42歲在科技業上班的男子,6月初確診新冠肺炎,在家休息幾天,很快快篩試劑就恢復成一條線,只是「久咳」伴隨他長達一個月,但才剛擺脫「咳不停」症狀,左眼及左臉,時常不自覺抽動,頭皮也有痠麻感,他以為是加班太累引起的偏頭痛,3周後,眼睛開始刺痛、長水泡,頭皮出現大幅度抽搐,醫師一看診就說「你得到皮蛇了」。皮蛇怎麼來的?源自小時候感染水痘病毒根據統計,每三個人就有一人曾罹患過帶狀疱疹,而帶狀疱疹也就是俗稱的「皮蛇」,帶狀疱疹的出現與小時候長過的水痘有關,水痘大多發生在12歲以下的孩童,只要感染過一次,就能終生免疫,但是水痘結痂痊癒後,水痘帶狀疱疹病毒仍會潛伏在人體的神經中,當人體免疫力下降時,就會復發,俗稱為皮蛇。水痘病毒潛藏的位置與未來復發的位置有絕對的關係,藏在人體第五對腦神經,未來會在眼周附近復發;第三對腦神經則反映在嘴巴;躲在腰椎神經第四條到第五條的位置,則會在大腿上復發。台北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通常皮蛇復發的位置都是在軀幹上,如果長在眼周周圍,較為危險,嚴重者恐失明。帶狀疱疹病毒引起的皮蛇常發生在何種情況?有前驅症狀?黃毓惠表示,皮蛇通常發生在免疫力較差的民眾身上,大病初癒、染疫過後或50歲以上的長輩等。皮蛇被誘發時,前驅症狀會先出現,患者會感覺到胸悶、腸胃痛或是頭皮麻痛、眼周抽痛等,後續皮膚會有「被電到」的感覺,這些症狀出現大約五天左右,皮膚會開始起紅疹、刺痛,水泡也會跟著冒出來。趙昭明說,如果能在前驅症狀時就介入治療,投藥效果會非常好,等到出現水泡後,才服用藥物,治療時間需至少需要歷時一個月左右,才能完全改善症狀,且有些患者會因此留下「神經痛」的症狀,這種神經痛起來非常嚴重,恐長達半年到一年,患者甚至會因此失眠,需要投入更多治療。延伸閱讀/皮蛇有多痛?帶狀疱疹病毒會破壞神經,發作初期開始感到疼痛,多數患者以「火燒、電擊或針刺」形容發作時的痛苦,研究發現,皮蛇疼痛指數比生產痛還高。》看詳細運動+帶狀疱疹疫苗 降低罹患皮蛇機率黃毓惠表示,皮蛇與免疫力好不好呈現正相關,想要避免皮蛇上身,要盡可能維持自身的免疫功能,不要太過疲累,不要暴飲暴食,維持規律的運動頻率,建議以有氧運動為主,有氧運動能增加心肺功能,可以有助於調節免疫功能。除此之外,也建議可以施打帶狀疱疹疫苗,趙昭明表示,舊款的帶狀疱疹疫苗,僅需施打一劑,可有七成的保護力,效力維持七年,新款的帶狀疱疹疫苗,需施打兩劑,第一劑與第二劑間隔三個月,保護力可達九成,效力也是維持七年。曾罹患過皮蛇也建議可以施打,至於施打過疫苗後,皮蛇還是出現,是否要再打第二次的疫苗,黃毓惠說,尚未有證據需要施打兩次帶狀疱疹疫苗,目前仍建議施打過一次疫苗即具有保護效力。哪些人是罹患皮蛇的高危險群?1. 50歲以上2. 免疫功能低下或不全,或罹患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3. 曾罹患新冠肺炎4. 代謝症候群患者5. 過勞或壓力過大族群(資料來源/趙昭明醫師 製表/陳雨鑫)(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8-04 醫療.骨科.復健
痛到無法起床…急性疼痛4原因 PRICE助舒緩髖關節痛
某一天,我一早醒來,竟然發現自己左側髖關節發炎,痛到無法起床。想辦法讓自己用中風病人的起床方式,先側躺,再用手將身體慢慢撐坐起來。舉步維艱的走到廁所後,再來不管是坐下馬桶或是站起來,更是痛到撕心裂肺。臨床推理 急性疼痛四因根據臨床推理,發現造成我的髖關節急性發炎疼痛,有以下4個因素:1.睡覺姿勢不良:我自從懷孕以後,養成喜歡左邊側躺的習慣,即使是仰臥的時候,身體也習慣性的偏向左邊,再加上髖關節發炎的前一天晚上睡的比較好,下肢整晚擺在類似弓箭步的姿勢,造成骨盆的錯位及軟體組織的拉傷。2.床墊可能太軟:我睡的乳膠床墊,雖然很舒服,但是對我骨盆的支撐度可能不太夠。3.骨盆擺位不良:最近心情放輕鬆,看影片時會坐在沙發裡,造成骨盆的擺位不良。4.久坐:最近在趕一個職業輔導評量報告,每天坐在椅子上的時間太久,造成髖關節壓迫更嚴重。基於以上的臨床推理,根據急性疼痛「PRICE」處理原則,開始改變我的生活習慣。床墊增硬度 捨棄坐沙發P是Protection保護也就是保護患處免於更進一步的傷害。我把可能過軟的乳膠床墊鋪上涼墊,增加床墊的硬度;晚上睡覺時,用絲襪綁住膝蓋和腳踝(不可太緊),膝蓋中間及腳踝下方各放一個小枕頭,讓下肢保持在較適當的位置。再者,捨棄坐沙發看電視的福利,堅持坐較高較穩固的椅子,避免臀部歪斜不穩。R是Rest休息剛受傷時,不要過度運動,適當休息並盡量起來走動,不要久坐,減少髖關節壓迫的時間。冰敷三天後 幾乎不痛了I是Ice冰敷用冰塊或痠痛貼布消腫。髖關節發炎的前二天睡覺前,我貼了兩塊痠痛貼布在痛處,以減緩發炎並止痛,雖然疼痛指數從原本的8到9分降為6到7分,但還是覺得痛,效果不大。於是當我是坐姿時,我會各放一塊冰敷墊在二側大腿下面的髖關節處,每次冰敷約半小時,一天冰敷4至5次。沒想到冰敷的第一天疼痛指數由6到7分降為3到4分,冰敷三天以後,幾乎已經不會疼痛了。肢體功能也恢復95%以上。C是Compression也就是壓迫患處,可用繃帶包紮或其他東西固定患處,可消腫並免於進一步受傷。但髖關節難以包紮,所以我沒有施行。E是Elevation抬高患處盡量把受傷的肢體高於心臟,避免水腫加劇。所以那幾天我盡可能靠右側躺,不要讓左側受到壓迫,影響左側髖關節的循環。以上的PRICE原則,處理了我的髖關節急性發炎劇痛問題,給大家做參考。如果依照PRICE原則處理後,疼痛仍無法減緩或有任何不適,強烈建議盡快就醫,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免得耽誤病情。
-
2023-06-07 醫療.骨科.復健
忽視頸椎不適「這疾病」恐找上門,嚴重還會影響性功能!醫師教你如何自我檢測
低頭滑手機讓頸椎歪斜的患者愈來愈多,頸椎歪斜不僅會造成頸部疼痛,連帶還會影響學習、工作,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失智,嚴重者還會造成性功能障礙。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陳榮裕表示,現代人或多或少都有頸椎功能障礙,但長期不重視極可能造成不可逆後遺症,民眾可透過「頸椎功能障礙指數問卷」自我評估,若分數超過15分,建議立即就醫。低頭滑手機等3C 產品,頸椎疾病恐找上門陳榮裕表示,現代人使用頸部的機率,遠大於過去,只要頻繁使用,關節退化的機率就愈高,也會讓退化年齡提早,現代人久坐、久站、低頭用3C產品,頸椎與腰椎最容易受到損害。因頻繁使用,導致的頸椎疾病,如頸椎間盤突出、頸椎韌帶增生、頸椎歪斜等。頸椎不適何時該就醫?近年頸椎歪斜的案例愈來愈多,也有年輕化的趨勢,他曾治療過一位年僅20多歲頸椎歪斜的患者,頸椎過度使用出現骨刺後,出現麻痛感,幾乎沒辦法正常工作、睡眠,經過手術治療後才改善。頸椎病變並不會馬上影響到生活,而是一步步蠶食頸椎健康,患者常常是等到麻痛感出現時,才有意識,但此時才就醫,往往都已經非常嚴重。陳榮裕建議,如果已經感到頸椎不適建議及早就醫,搭配改善姿勢等方式,避免未來頸椎病變影響神經傳導。民眾可透過「頸椎功能障礙指數問券」自我評估,若分數超過15分,建議立即就醫。已有多項病例報告指出,頸椎病變嚴重者,恐會影響性功能,且就算開刀治療,也沒辦法完全恢復如初。頸椎歪斜的常見症狀:.急性或慢性頭痛.雙手難以抬高低頭時伴隨著「卡卡」的不適感.會有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睡不好預防頸椎病變,醫師建議從兩方面著手陳榮裕表示,避免頸椎病變,可以從這兩方面著手.避免過度使用頸椎,減少低頭頻率.也可以拉筋舒緩頸部肌肉,但不建議過度推拿,或用力按摩。頸椎因較其他部位更脆弱,推拿師在不知情的狀況下,過度按壓到受傷處,恐會增加頸部壓力,嚴重者恐因此癱瘓。●頸椎功能障礙指數問卷Q1.您現在頸椎的疼痛指數?0分:完全不會痛1分:輕微疼痛2分:中等疼痛3分:疼痛相當嚴重4分:疼痛非常嚴重5分:劇烈疼痛Q2.您現在個人自理狀況(如:洗漱、穿衣等)0分:完全沒有問題,可以自己來1分:有時候會有一點點痛感,但基本還是沒有問題2分:會有點痛感,所以我再做那些事情的時候需要小心3分:疼痛感受度較強,所以有時候需要別人協助4分:我已經痛到經常需要別人協助5分:我已經無法自理,需要臥床Q3.您現在是否可以提起重物?0分:我可以提起重物,且不會痛1分:我可以提起重物,但會有一點點痛(但可忍受不太影響)2分:疼痛會妨礙我從地板上提起重物,但如果重物放在桌子上合適的位置,我可以設法提起它3分:疼痛會妨礙我提起重物,但可以提起「中等重量」的物體4分:我只可以提起「輕的」物體5分:我完全無法拿或搬物品Q4.您現在是否可以閱讀?0分:我可以隨意閱讀,且完全不會痛1分:可以讀,但會引起輕微的頸痛2分:可以讀,但疼痛感受比較強烈一點3分:我已經不能隨意閱讀(閱讀時間約30分鐘)4分:我已經閱讀困難(閱讀時間小於10分鐘)5分:我已經完全無法閱讀Q5.您現在是否會頭痛?0分:完全不會1分:有一點,但不常2分:中度頭痛,但不常3分:中度頭痛,且經常發生4分:嚴重頭痛,且經常發生5分:一直都有嚴重頭痛問題,且持續發生Q6.您現在注意力是否有集中?0分:完全集中,沒有任何困難1分:有時候不太能集中,但不是太大的問題2分:想要集中時,有一點點小問題3分:需要花一些精力才可以集中4分:需要花我極大的精力才可以集中5分:我已經完全無法集中Q7.是否會因為頸椎痛而影響工作?0分:完全沒有影響1分:影響程度不大,還是可以自己完成2分:有些工作項目受到限制3分:受限制的項目變多,且自己無法完成4分:已經幾乎不太能工作5分:我已經完全無法工作Q8.您現在是否因為頸椎問題影響到您的睡眠?0分:完全沒有影響1分:失眠小於一小時2分:失眠約1-2小時3分:失眠約2-3小時4分:失眠約3-5小時5分:接近整夜失眠,失眠約5-7小時Q9.您現在是否因為頸椎問題影響您的娛樂活動?0分:完全不影響1分:我能參與所有娛樂活動,但有一點頸痛2分:因頸痛,我只能參加大部分活動3分:因為頸痛,我只能參加少部分活動4分:因為頸痛,我幾乎不能參加活動5分:我完全無法參加活動Q10.您是否開車?是否Q10-1.您現在是否會因為頸椎疼痛而影響駕駛?0分:完全不影響1分:可以駕駛,頸椎輕微痛2分:可以駕駛,但因為疼痛所以無法長時間3分:已經不太能駕駛4分:幾乎不能駕駛5分:完全無法駕駛頸椎功能障礙評估結果計算方式:(總分/50)X1000-20%:輕度21-40%:中度41-60%:重度61-80%:嚴重81-100%:失能臥床
-
2023-06-05 醫療.消化系統
長期便秘肚子痛竟成腹膜炎!肚子一壓就痛 腹膜炎觸診有2特點
偶而會看到這樣的新聞報導:有民眾原本只是單純肚子痛,拖了幾天就醫,卻被診斷為腹膜炎,還危及生命!腹膜炎是什麼樣的情況呢?70歲的王先生因右下腹部持續疼痛數天而就醫,他感覺有點熱熱的,也有噁心感,他告知醫師平時即有便秘的問題,醫師觸診時發現腹部有明顯的壓痛與反彈痛,推論王先生不單純是便秘,還可能已經產生腹膜炎!於是安排電腦斷層檢查,果然發現他的升結腸憩室發炎,合併有局部膿瘍產生。長期便秘、腸腔壓力大的人,大腸容易產生憩室,當糞石卡在其中就可能產生憩室發炎,一旦拖太久,憩室破裂併發廣泛性腹膜炎,甚至需要緊急手術治療!腹膜(peritoneum)是覆蓋在腹腔跟大部分內臟表面的一層薄膜,有豐富的微血管分佈;覆蓋於臟器表面的腹膜則稱為「臟層腹膜」;內襯於腹壁和橫膈下表面的腹膜稱為「壁層腹膜」;臟層與壁層之間的空腔就叫「腹膜腔」。腹膜有固定、防禦、吸收的功能腹膜對臟器具有支持固定的作用,比如腸繫膜就是將腸管連至後腹壁的雙層腹膜反摺結構,讓小腸可以懸吊在腹腔中,不會因為人類直立行走而掉入骨盆腔,也不易因為蠕動導致扭結。腸繫膜中還含有供給腸道的血管、神經等。腹膜也有防禦的功能,比如由從胃大彎和十二指腸近端,向下覆蓋到小腸前方,再反摺至橫結腸的四層腹膜稱為大網膜,內含豐富的血管和淋巴,其間有許多巨噬細胞,若細菌跑到腹腔臟器,大網膜的巨噬細胞會移動過去,把感染源包裹、吞噬及吸收,侷限住感染使無法蔓延;當腸道穿孔時,大網膜也會包裹住破孔,避免惡化。腹膜還有吸收的功能,臨床上利用這個特性做醫療用途,比如替水腦症病患進行腦室腹腔分流術,把過多的腦脊髓液引流到腹膜腔,這些液體會被腹膜吸收掉。然而當腹腔內的器官出現病變,如罹患肝硬化、腎病、癌症等,體液不正常的滲出腹膜腔,無法吸收,就形成腹水。對於需要洗腎的患者來說,腹膜還可以做為透析的半透膜,經由植入導管將透析液灌入腹腔,進行體內的毒素及水分交換,這種腹膜透析法讓洗腎可以居家執行。腹膜炎之成因腹膜藏在腹腔內,平時可說沒什麼「存在感」,一旦發炎,疼痛指數可能會「破表」。腹膜為什麼會發炎呢?可從原發性(自發性)和續發性(次發性)兩類來談,各有不同成因。(一)原發性腹膜炎常發生於肝硬化合併腹水患者找不到初始感染源或刺激來源的稱為「原發性腹膜炎」,其中最常見的叫做「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常見於肝硬化合併腹水的患者。少數腎病症候群合併蛋白尿、腹水者,也可能發生。這類患者腸子浸泡於腹水中,使腸內菌轉移至血液循環和腹水的風險增加,醫學上稱為細菌轉位(Bacterial translocation),又因嚴重肝病,先天免疫所需的補體製造減少,吞噬球系統無法正常發揮作用,細菌轉位帶來的細菌無法被清除,進而產生腹膜炎。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的復發率很高,7成病患在一年內會復發,是肝硬化患者常見的併發症之一。國內研究報導,肝硬化併發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的患者,第一個月死亡率有24.2%、3年內死亡率高達66.5%。反覆產生腹膜炎也反映肝病在惡化,有時需要及早考慮肝臟移植。肝硬化病人也易併發胃食道靜脈瘤,破裂時細菌可能藉由破口進入體循環。所以在腸胃道出血時,醫生也會開立預防性抗生素來避免細菌轉位造成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二)續發性腹膜炎為其他疾病引起續發性腹膜炎多半是某一疾病的併發症,也就是某初始病灶未即時處理,進展到後期引發腹膜炎。例如文中一開始提到的大腸憩室炎引發腹膜炎的案例。又如膽囊發炎患者,原本只是右上腹局部悶痛,當進展到膽囊腫脹化膿破裂,刺激到壁層腹膜時,痛感會變得明顯而劇烈;甚至發炎擴及腹部4個象限,變成廣泛性腹膜炎。續發性腹膜炎原因可歸納為以下3種:1-感染引起腹膜炎。腹膜腔理論上是無菌的狀態,但是當腹內臟器有急性穿孔與破裂,比如闌尾炎併發穿孔或大腸腫瘤破裂等,導致大量腸內細菌突破腸壁的防禦跑到腹膜腔,就會釀成發炎。細菌侵入也可能來自外在環境,比如車禍時飛濺的玻璃意外刺進腹部,細菌可能藉此突破壁層腹膜的防禦而進入腹腔。又如接受腹膜透析的病患,因為需要先植入一個永久性導管,進行灌入透析液再引流出來的動作,如果消毒不完全,也可能成為細菌侵入的管道,造成腹膜炎。2-化學性刺激腹膜引起發炎。如不應出現在腹膜腔的胃酸、膽汁、胰液、尿液、血液等體液,意外進入腹膜腔,造成的化學性刺激。例如胃潰瘍穿孔導致胃酸流出;或是女性卵巢的巧克力囊腫破裂,裡面的經血跑到腹膜腔,造成急性炎症反應。3-物理性刺激造成腹膜發炎。例如手術後紗布意外留置體內,無菌的紗布雖然不會造成細菌感染,但是個無法被人體吸收的異物,會持續性刺激腹膜。大網膜會移行過去將其包裹,逐漸纖維化。腹痛為主要症狀 觸診會有反彈痛 腹膜炎引起的症狀主要是急性腹痛和發燒,其餘腹脹、噁心想吐、食慾不振、疲憊都有可能。因不具特異性,醫師對這類患者必定會做觸診,若有兩個特點就會高度懷疑是腹膜炎:(一)觸診時,腹壁僵硬得像塊木板,不像平常軟軟的。(二)觸壓痛點後放開,會出現反彈痛,也就是手放開的一瞬間會覺得特別痛。但並非每個病患都有反彈痛等明顯的表現,比如老年人或免疫力低落的人,甚至不會出現腹膜刺激的現象,這時就有賴臨床醫師的高度懷疑和細心檢查。若懷疑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抽取腹水送生化檢查、細胞成份分析及細菌培養是必要的。若懷疑續發性腹膜炎,有顯影的腹部電腦斷層對於找出腹部感染源很有幫助,影響的範圍多廣、是否形成膿瘍或體內是否有積液等清清楚楚,對於治療的選擇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若病況危急,判斷為廣泛性腹膜炎者,也可能直接開刀進去探查。優先給予抗生素治療治療腹膜炎跟感染症一樣,首先要根據細菌最可能的來源,快速且及時地給予經驗性抗生素。例如腸道穿孔所引起的腹膜炎多半是有革蘭氏陰性菌、革蘭氏陽性菌、厭氧菌等混合菌株的感染;若是腹膜透析引起,從導管外帶進來最可能是表皮菌;一開始通常先用廣效的抗生素,才能對付這些菌種。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是細菌轉位後單一菌種在腹腔內複製後導致的感染,待細菌培養結果出來後,要儘早調整成專對此一菌種的抗生素,因肝硬化患者免疫力已經很低,若還用廣效性抗生素,會連好菌也一併除掉,對健康更不利。多數續發性腹膜炎的病人還需要外科介入來進行感染源控制,如移除腫脹的闌尾、破裂的膽囊、壞死的腸子。如果病人疼痛侷限在一、兩個象限內,為局部腹膜炎,有時腹腔鏡或經皮引流膿瘍即可。但病人若呈現廣泛性腹膜刺激反應,可能就要考慮進行剖腹探查切除初始病灶,並移除腹腔內的血液、消化液、糞便、化膿物質等。腹膜炎是否致命因人而異,一般健康沒有特殊疾病的人,若是因其他病灶併發急性腹膜炎,及時就醫治療,致死率小於10%;但年紀很大或有很多共病者,或腹膜炎發生超過48小時都沒有處理,可能進展成嚴重敗血症,死亡率高達40%。避免小病拖成腹膜炎 別輕忽腹痛要如何避免小病拖成腹膜炎?首先,有腹痛不適還是要就醫檢查,不要輕忽疼痛感,或自己當醫師買止痛藥來吃,以免消化性潰瘍進展到腸胃穿孔;或急性膽囊炎進展到膽囊破裂;或普通腹壁疝氣進展到箝閉性疝氣,造成腸阻塞、腸壞死等。若是屬於腹膜炎高危險群的腹膜透析病患,決定建立管路前要和醫師好好討論,確認有辦法實施正確的換液動作和環境準備,以免這樣的洗腎選擇變成併發腹膜炎的危險因子。本身有慢性B、C型肝炎患者則要定期追蹤,每6個月進行肝指數檢驗以及腹部超音波檢查,在適合的時間點儘早用藥,避免肝纖維化走向肝硬化,也就能避免肝硬化併發腹水產生,成為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的高危險群。【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心肝雜誌》第94期(2021-04-15出版),原文連結 】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19 焦點.健康知識+
20種最痛疾病堪比自然產!皮蛇像被火燒、偏頭痛被尖物刺…還有這種病異常勃起超痛苦
生病之所以辛苦,在於疾病帶來的疼痛有多巨大!多數小病可能是輕微、短暫的症狀,但有些病的疼痛程度特別高,可能使患者極度痛苦到無法執行日常事務,對生活造成影響。根據英國媒體《THE SUN》引用英國國民保健署(NHS)資料,NHS列出了被認為最痛苦的20種疼痛疾病。像是三叉神經痛、帶狀皰疹(皮蛇)、痛風、叢發性頭痛…等,都入列,有些疼痛指數堪比女性自然產,或更甚。(以下為隨機排列,並非依據疼痛強弱順序)帶狀皰疹(皮蛇)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所引起的皮膚病,初次感染症狀表現為水痘,之後該病毒長期潛伏在脊髓末根神經節,當免疫力下降時就誘發病毒再度生長繁殖,沿周圍神經波及皮膚,出現群聚呈帶狀的水泡,並伴隨不同程度的神經痛、發癢等。看詳細疾病百科〉帶狀皰疹(皮蛇)新光醫院疼痛照護中心主任陳瑞源曾受訪指出,因為帶狀疱疹病毒會破壞神經,發作初期開始感到疼痛,多數患者以「火燒、電擊或針刺」形容發作時的痛苦,研究發現,皮蛇疼痛指數比生產痛還高。痛風痛風是體內尿酸代謝異常而引起的疾病。當人體血液中尿酸含量過高,尤其是尿酸值變化大時,容易導致尿酸鹽沉積在關節裡形成結晶,進而結石、產生痛風石。痛風痛起來,不但不良於行,還會痛得要人命。患者經常會在夜晚出現關節部位嚴重的疼痛、紅腫和炎症,疼痛感逐漸嚴重,甚至無法忍受,持續幾天或幾周不等。疼痛發作時會在半夜熟睡中痛醒,有患者描述疼痛感類似於腳趾被火燒一樣。看詳細疾病百科〉痛風心臟病發作心臟病發作有些前兆症狀,最典型的是胸痛,還有其他如上背痛、胃絞痛、腿部或腳踝腫脹、極度疲勞、感到噁心出汗…根據女性健康雜誌網《Womens Health》報導,有患者形容心臟病發作就像有一隻大象壓在胸口上或上背部,如果上背感到劇烈的壓力,可能是心臟病的症狀。看詳細疾病百科〉心臟病叢發性頭痛叢發性頭痛好發季節變換的1月到3月,根據病患描述,疼痛起來的程度不亞於生孩子,疼痛等級高達10分,教人生不如死,也稱做「自殺頭痛」。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中心主任王署君曾受訪指出,叢發性頭痛的病患常被誤以為是偏頭痛,根據研究,病患平均疼痛八年之後,才會被正確診斷為叢發性頭痛。看詳細疾病〉你是偏頭痛?還是叢發性頭痛?偏頭痛看詳細疾病百科〉偏頭痛很多人可能無法體會偏頭痛到底有多痛,台灣頭痛學會曾分享案例,患者指出,偏頭痛發作時,猶如大象在腦中奔跑或遭尖銳物穿刺,痛到想剖開腦袋。叢發性頭痛與偏頭痛經常會被混淆,腦神經內科醫師林志豪曾於臉書分享這二種頭痛的區別: ※偏頭痛1.好發於女性2.頭痛位置不一定侷限在一側3.搏動感的抽痛4.頭痛到需要休息5.怕光與聲音6.噁心嘔吐7.每次疼痛可持續4-72小時8.少數產生視覺障礙、聽覺障礙預兆※叢發性頭痛1.好發於男性2.疼痛位置在單側眼周及太陽穴部位3.嚴重頭部戳刺痛4.自律神經症狀:流淚、眼睛紅、眼皮腫、鼻塞、流鼻水等症狀5.是極難忍受的疼痛,又稱為自殺型頭痛6.發作週期像鬧鐘般準時固定7.每次疼痛可持續30分鐘-3小時8.頭痛時坐立難安與激動腎結石藝人胡瓜以前曾在半夜腎結石發作,痛到在地上滾不動,他形容像腰被扯裂,當時趕緊掛急診開刀。有結石的人都知道,痛起來真是要人命,有醫師指出,結石疼痛指數堪比女性自然產過程。不同位置的結石,症狀也有差異。振興醫院泌尿部主治醫師楊景偉曾接受《聯合報》訪問指出,當結石掉入輸尿管,卡在輸尿管的結石發作,會出現血尿、解尿疼痛、腎臟水腫、發燒、惡心、嘔吐等症狀,若結石在上段輸尿管則易引起腰痛,發生在中段是腹痛,結石在下段會下腹痛。看詳細疾病百科〉腎結石三叉神經痛三叉神經是大腦中最粗的一根神經,主管顏面感覺,分別位在額頭、鼻子下巴附近。通常會在眼周、耳周、牙齒周圍及臉部引起強烈疼痛、灼熱、電擊感,與隱隱作痛、或持續性的牙痛不一樣。嘉義長庚副院長暨腦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楊仁宗曾受訪指出說,據統計,三叉神經痛好發於50歲以上族群,發作前常沒有預兆,但可由觸摸臉部、風吹、咀嚼、說話或刷牙而引發如電擊般的疼痛。看詳細疾病百科〉三叉神經痛急性胰臟炎胰臟發炎可以是急性的或慢性的,急性胰臟炎意味着胰臟因某種因素受到重大傷害而受損,其病程緊急且持續數天至數周。急性胰臟炎主要以上腹部疼痛為主,通常進食後加劇、前傾身緩解,可能轉移痛至背部,還有腹脹、惡心、嘔吐、發燒等症狀。急性胰臟發炎程度,可能從輕微至相當嚴重的併發症,嚴重時死亡率甚至可達10~20%。看詳細疾病百科〉急性胰臟炎鐮刀型貧血鐮刀型貧血是一種紅血球異常的罕見遺傳性疾病,患有此症的病人,因紅血球變型成「鐮刀型」或「新月型」,造成紅血球攜氧量減少,並容易發生紅血球破裂現象形成貧血。如果患者體內的紅血球出現大量破裂,可能造成血液濃稠而阻塞血管,使患者出現骨骼、關節、腹部劇烈疼痛。鐮刀型紅血球也可能堵塞陰莖的血管,造成陰莖異常勃起,且經常久久無法消退,令患者很痛苦。泌尿科醫師指出,病患陰莖海綿體持續充血,時間一久會疼痛,痛到根本不會想發生性行為。看詳細疾病〉他太持久她喊救命 原來有怪病、中年男子勃起持久超過4小時,原因竟是「這種貧血」引起闌尾炎(盲腸炎)闌尾炎以病程可區分為「急性闌尾炎」與「慢性闌尾炎」,急性闌尾炎發病快且嚴重。常見症狀為噁心、嘔吐、發燒及右下腹悶痛感,當手按壓患者右下腹部,再放開時,疼痛會加劇,即「反彈疼痛」,必須立刻動手術切除。看詳細疾病百科〉闌尾炎(盲腸炎)胃潰瘍胃潰瘍有部分患者有出血、胃穿孔、阻塞等併發症,出血的症狀包括吐血、吐黑色物質、解黑便、頭暈,甚至於休克等,穿孔患者症狀則包括嚴重腹痛、發燒;有阻塞併發症的患者會有嘔吐、腹脹,吃了少量的食物就飽脹、便秘等。也有患者出現火燒心胃食道逆流症狀。看詳細疾病百科〉胃潰瘍纖維肌痛症日前,24歲的日本知名AV女優結城莉乃才宣布自己罹患纖維肌痛症。「神祕的疼痛」纖維肌痛症是一種慢性全身疼痛,因壓力改變神經穩定性,出現全身廣泛疼痛,合併記憶力衰退、疲憊、失眠、頭痛、憂鬱和下腹痛等周邊症狀,也可能與其他疾病共存。台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韋達曾受訪指出,肌痛症的疼痛感不見得是針刺、刀割,它類似深層組織疼痛,常見疼痛部位在肩頸、背部和四肢,容易讓人誤以為是身體緊繃而非疼痛,增加診斷困難。看詳細疾病〉全身痛到想輕生 小心纖維肌痛症骨折很多原因會造成肋骨骨折,如車禍、跌倒、高處墜落等造成的外傷,甚至急救時的胸部按壓等。桃園孫德金診所醫師孫德金曾在《聯合報》撰文指出,一旦受傷通常是嚴重頭頸部外傷的結果,且會傷及重要神經血管。中段肋骨骨折斷端容易刺傷肺部,下段骨折則容易刺傷脾、腎、橫膈膜。側面肋骨骨折最痛,後面次之,再來是前面。痛不只是疼痛,還會讓你不敢用力呼吸、不敢咳嗽、不容易清除痰液而造成肺炎,讓你不敢翻身、不能好好睡覺休息,傷口不容易癒合。看詳細疾病百科〉骨折椎間盤突出椎間盤突出是脊椎的退化性疾病,因椎間盤脫水、失去彈性,造成上面的小神經發炎、疼痛,甚至產生肌肉緊繃、關節老化,這些都會引起下背疼痛。痛的程度要看壓迫到哪些神經,如果突出的椎間盤壓迫到坐骨神經,疼痛會往下延伸至腿部、腳部,甚至造成患者腳麻無力,就變成坐骨神經痛。少數還可能造成脊髓腔狹窄或壓迫到膀胱神經,出現馬尾症候群,導致患者大小便失禁、肛門會陰部周圍麻木等症狀。看詳細疾病百科〉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坐骨神經痛是指疼痛感沿著坐骨神經的分佈區域,通常始於下背部與臀部,沿伸至大腿、小腿與足踝。典型坐骨神經痛的症狀為下肢刺痛、灼痛、麻木或感覺異常,患者在咳嗽、打噴嚏、舉重物等使腹壓增高的動作時,會使疼痛的症狀加劇。看詳細疾病百科〉坐骨神經痛五十肩(肩周炎)運動醫學名醫、聯新國際診所院長林頌凱曾受訪指出,五十肩好發於50歲以上女性,保護身體筋骨的女性荷爾蒙減少,肌腱關節逐漸磨損老化,多重情況影響下,肌腱開始發炎疼痛,有的患者會痛到像刀割般,愈痛愈不敢動,愈不動關節就會慢慢沾黏起來,進而演變成五十肩。症狀包括肩頸部疼痛、肩膀僵硬、手舉不起來、肩關肩在某些角度的活動度受限等,患者夜間睡覺時疼痛感會更為劇烈。看詳細疾病百科〉肩旋轉肌袖病變(五十肩)關節炎關節炎是導致關節疼痛和炎症的病症,最常見的是退化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是老化過程的正常現象,但不只是年紀增長,發生挫傷、拉傷、扭傷、骨折等因素,也會引起關節炎,最終造成關節退化。主要症狀是疼痛、腫脹、畸形和功能障礙。看詳細疾病百科〉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自體免疫疾病,成因複雜,可能受環境、病毒、細菌共同影響,導致免疫系統出錯,攻擊身體,病人全身的關節會出現紅、腫、熱、痛,嚴重發炎。特殊症狀是「晨僵」,即早晨出現關節劇痛而痛醒,且關節僵硬的感覺會持續一段時間,通常要等到中午左右才慢慢改善。看詳細疾病百科〉類風濕性關節炎子宮內膜異位症許多女生都會經痛,經痛可能是因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症等不同情況引起。原本屬於子宮裡的內膜組織,剝落後在體內到處蔓延,若跑到卵巢內生長,則形成所謂的「巧克力囊腫」;跑到子宮肌層的則稱做「子宮肌腺症」;跑到腸胃附近,就容易產生腹瀉、胃腸疼痛及腹腔內沾黏。婦科名醫劉偉民指出,子宮內膜異位的主要症狀就是經痛,特點為隨著時間延長,越來越痛。年紀越大,症狀越來越嚴重,且容易合併腸道炎,因為子宮內膜侵犯腸壁,甚至刺穿腸道,有人因此經常腹痛、腹瀉。看詳細疾病百科〉子宮內膜異位症複雜性疼痛症候群(CRPS)根據chatgpt解釋,複雜性疼痛症候群(CRPS)是一種罕見但嚴重的慢性疼痛疾病。它通常發生在手臂、腿部、手腳等四肢,但也可能發生在其他部位。CRPS的疼痛程度超過了正常的傷害程度,例如,即使是輕微的刺激也可以引起強烈的疼痛。疼痛可能是持續性的、劇烈的、燒灼感、刺痛感或麻木感,且疼痛可能會向四肢的其他部位擴散。此外,CRPS還可能伴隨著局部的腫脹、皮膚變色(通常是紅色或藍紫色)、溫度變化、運動功能受限、肌肉痙攣、關節僵硬等症狀。手術後疼痛根據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衛教資料指出,手術後常因組織受損引發術後急性疼痛。通常疼痛程度在術後前1-2天最強烈,之後隨著傷口癒合而減輕。病患實際感受到的疼痛強度,會因傷口大小、深度、部位、是否合併感染或發炎、及本身對疼痛的敏感度而有所差異。常見症狀包括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呼吸加速、臉色蒼白、肌肉緊繃、腸蠕動降低、皺眉冒汗等。初期疼痛劇烈時,多以強效類鴉片藥物止痛。【參考資料】.《THE SUN》PAIN THRESHOLD The 20 ‘most painful’ conditions that can affect your health according to the NHS.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衛教資料
-
2023-01-10 醫療.骨科.復健
纖維肌痛症不是普通肩頸痠痛,愈不敢動恐逐漸失能!醫推薦做二種運動維持體能
一位30歲女性前來就診,原本被醫師診斷為普通的肩頸痠痛,沒想到痛竟然慢慢往手蔓延,一下覺得手指尖痛,隔天痛點又跑到下肢,最後幾乎全身都在亂痛。因為疼痛影響,睡眠也受到極大的衝擊,整天疲倦,整個人如一團迷霧罩住腦而無法好好思考。我告訴她這就是纖維肌痛症的典型症狀:「一痛二累三腦霧」。2017年Lady GaGa也不幸罹患此症,受訪時她說:「每天早上起床腦子就像一團漿糊,根本無法思考」。除此之外,病人還常常感受全身僵硬,日常生活如社交、娛樂、性行為…等均受影響。纖維肌痛症治療四大支柱:運動、心理、衛教、藥物纖維肌痛症的患者常常認為自己的症狀不可能會好了!實際上並非如此。只要堅守四大原則,有很高的機會穩定控制病情甚至痊癒,這四大原則即是運動、心理、衛教、藥物。●運動:復健科醫師關心病人的日常功能狀態。纖維肌痛症患者因為疼痛容易造成活動量下降易疲勞。因此纖維肌痛症的患者傾向不動的生活型態,更易將注意力放在疼痛上,聚焦疼痛讓病人變得更不想活動,久而久之造成失能。如何打破這個循環,運動所扮演的角色就很重要。下文將會介紹不同疼痛程度下,所建議的運動方式。●心理:纖維肌痛症患者常有負面或錯誤的思考,多源自於過去所學習到的負面行為模式,持續性的負面思維再加上其他危險因子共同施壓,纖維肌痛症就爆發了。不論是疼痛還是失眠,都能藉由心理治療介入緩解。●衛教:要認知到這是個需要長期治療的病,四大支柱齊做是恢復的關鍵,另外非藥物治療的角色多於藥物治療,也就是復健運動、心理治療、對疾病正確的認知均佔有關鍵的角色,當然藥物治療也是非常重要的。●藥物:適當地使用藥物很重要,病人常常因為藥物副作用而卻步,但是適當的藥物能減痛,甚至提昇運動的意願,目前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核可在台灣有的藥物是利瑞卡和千憂解。選對運動做,運動好簡單,持之以恆是關鍵醫師要纖維肌痛症的病人多運動,病人會說:「我就是痛啊!你要我怎麼動?」其實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的建議,纖維肌痛症的運動對患者有許多幫助而且可以很簡單!在運動方面,最常被推薦的是「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2012年國際疼痛研究學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 IASP)就提出運動的好處:當時研究納入72人,有氧組36人,肌力組36人,個別執行三週的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有氧組3週後的疼痛指數下降量達到顯著差異,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肌力組,而有氧組和肌力組的疼痛下降量互相比較並沒有達到顯著差異,這代表「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對減痛同樣有效」。正因為如此,醫師才會大幅地倡導有氧及肌力運動對纖維肌痛症的重要性。你知道嗎?纖維肌痛症只要每天做20分鐘或是一週內集中在兩天內做有氧運動就能達到效果。一般建議,從低強度有氧運動起始,一週2天開始,最終目標為達到一週運動150分鐘的中強度有氧運動。若不想記這麼多,就記住每天走路20分鐘,心跳至少要超過100下。運動可選擇腳踏車、跑步、水中運動等。有氧強度公式如下:運動目標心率={目標運動強度*[(220-年紀)-安靜心率]} + 安靜心率目標運動強度( 上述目標心率的乘數):0.3-0.39=低強度;0.4-0.59=中強度肌力訓練則以胸、背、大腿、臀部為主,一週做2次,一種動作以做兩組起始,每組做8至12下。再依耐受度慢慢增加組數、重量和種類。一週內可以以有氧和肌力運動各做2次為目標。若能配合物理治療師和教練的引導,更能有效達到維持體能跟肌力的效果。同時減少全身壓痛點數量與疼痛程度、減少無助感和無希望感、改善睡眠並減少疲勞,以及減少疾病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以上適用於中度疼痛以下的病人(疼痛指數≤6分/滿分10分)。肌力訓練範例動作1:深蹲(下肢:大腿、臀部)1.雙腳打開約與肩同寬,腳尖微微朝外,雙手向前伸直平行地面。2.接下來,自然下蹲,直至大腿平行地面。注意做的途中膝蓋不可内夾。3.下蹲時吸氣,回到站姿時吐氣,重複以上循環做8-12下動作2:雙手後縮及內夾併下肢側移(上肢:胸、中背)1.雙手雙腳併攏,雙手手肘呈約 90 度、前臂靠緊2.腳往右跨一步的同時,雙手打開成倒ㄇ字型往後伸到底,讓肩胛旁肌肉向脊椎方向收縮2秒,可感覺到中背部有出力緊繃威,注意途中不可聳肩。3.手腳回到起始位,雙前臂併攏時互相對抗出力2秒,可感覺到胸部有出力緊繃感。4.手後縮時吸氣,前夾時吐氣(也可反過來) ,重複以上循環做8-12下。5.此動作強度較輕,可加上彈力帶環繞雙肘以增加強度重度疼痛,仍能做運動,簡單動作立大功然而,有些病人可能連上述的訓練都做不了,例如重度疼痛的病人(≥7分/滿分10分)、合併全身無力僵硬無法下床的人、變天時症狀加劇難以活動的人,此時該怎麼維持體能呢?2010年,太極拳的隨機對照試驗便登上新英格蘭雜誌,向世界證明能太極緩解纖維肌痛症的疼痛。站式太極影片↓:藉由站式太極的意念想像,可同時以身心介入的方式改善身體狀況。若疼痛過於明顯,則改做躺式太極躺式太極影片↓:(躺式太極原本是設計給腎友使用,但纖維肌痛者患者一樣可以練習來維持體能。除了太極以外,瑜珈也是優質的運動,2017年的系統文獻回顧也提到了瑜珈對於纖維肌痛症的益處,陰瑜珈或是正念瑜珈都是很好的運動介入方式。當病人疼痛程度高或病況複雜時,可以考慮躺式或站式太極/瑜珈。簡言之,依照身體狀況做可承受的運動,或許過程中會有疼痛,只要程度可忍受,那就持之以恆地做下去,維持體能與正常功能,重新找回自主而有尊嚴的人生!(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原文網址)
-
2022-11-01 醫療.泌尿腎臟
卜學亮陳年舊疾 尿路結石痛起來要人命!醫解析不同位置結石症狀差異
據《CTWANT》報導,以《超級星期天》〈超級任務〉走紅的藝人卜學亮(阿亮)多年來一直被「尿路結石」所困擾,阿亮說結石發作很痛,最怕工作到一半突然痛起來。他表示因為個人體質關係,常會有結石產生在身體內,先前就已做過2次碎石手術,前陣子又再次做體外碎石,才終於解決這個陳年問題。尿路結石是常見的泌尿道疾病,有結石的人都知道,痛起來真是要人命,有醫師指出,結石疼痛指數堪比女性自然產過程。根據《元氣網》疾病百科資料,尿路結石是尿液中的結晶物質集結成的塊狀物,依位置的不同可分為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膀胱結石及尿道結石。好發30~50歲的族群,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108年因泌尿道結石就醫患者多達28萬餘人,男性遠高於女性。(看詳細/疾病百科「尿路結石」)小於0.5公分結石,只要多喝水,有機會隨著尿液自行排出;小於2公分的結石則可考慮體外震波碎石術;大於2公分的結石則以手術方式清除。根據結石所在位置的不同,處理的方式也各異。在台灣做最多的是就是體外震波碎石術。結石依不同位置 症狀也有差異而不同位置的結石,症狀也有差異。振興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楊景偉曾接受《聯合報》訪問指出,腎結石患者不太會有疼痛感,除非病況惡化至發炎程度。當結石掉入輸尿管,卡在輸尿管的結石發作,會出現血尿、解尿疼痛、腎臟水腫、發燒、惡心、嘔吐等症狀,若結石在上段輸尿管則易引起腰痛,發生在中段是腹痛,結石在下段會下腹痛。膀胱結石則好發於攝護腺肥大、脊椎開過刀、脊神經受損、臥床、使用導尿管尿等長期解尿困難的族群,當結石正好卡在膀胱和尿道連接處,可能有排尿困難、中斷等症狀。有尿道結石者,尿道疼痛、血尿症狀更明顯,且會排尿不順、尿流變細等。5招預防尿路結石醫師建議以下幾點預防結石發作與復發:1、多喝水,每日至少喝2000㏄的水;少喝啤酒、濃茶、濃咖啡等。2、維持足夠的尿量,不要憋尿。3、少吃或避免一次吃太多草酸、鈣質或尿酸含量高的食物,如豆腐、牛奶、紅肉、菠菜、豆芽菜、沙丁魚等。4、保持適度的運動。5、曾經有結石者要定期追蹤。
-
2022-10-30 名人.林頌凱
疼痛指數高達滿分10分!為什麼髖關節缺血性壞死會這麼痛?
60歲的阿嬤日前因為因腳痛到到我的門診,X光一照看到髖關節糊成一片,是嚴重的髖關節缺血性壞死,疼痛指數高達滿分10分。她走進來時右腳已經沒有辦法撐地走路,問她這樣子多久了,她說:「已經一年多了……」這麼嚴重的病情只有開刀一途。阿嬤一聽到要開刀立刻紅了眼眶,表示自己「沒錢沒保險」負擔不起,家裡又有孫子嗷嗷待哺,如果去開刀家裡怎麼辦。不知道這一年她是怎麼撐過來的,如果及早治療,或許不會走到這個田地,我的心中滿是心疼。骨頭的缺血性壞死在全身都有可能發生,最常見的就是在髖關節的股骨頭。當骨頭失去正常的血液循環就會開始壞死、骨組織被吸收、骨頭結構被破壞,進而導致關節崩塌。髖關節缺血性壞死主要出現在30-50歲的男性,像個案中的60歲阿嬤是相對少數。曾經有受傷史、血管炎疾病、類固醇使用、過度喝酒的人特別好發。另外有很多打拚的台灣人,因為工作沒有時間看病做治療,身體有痠痛就到西藥房配藥吃,或是止痛糖漿、來路不明的藥丸藥粉拚命吃,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吃入太多類固醇,會對日後髖關節缺血性壞死埋下禍因。髖關節缺血性壞死的症狀是疼痛和走路異常。疼痛處多半在鼠蹊部或是髖關節深處,有時候會痛到膝關節上方,是一種悶痛或劇痛,但是找不到明確的壓痛點。走路異常一開始是因為痛,不敢出力才走不好。但到後期因為股骨頭壞死崩塌而變成長短腳,走路就更加不方便。由於髖關節缺血性壞死是一個可能快速崩壞的疾病,所以早期就醫、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非常重要。疾病初期因為骨頭結構塌陷範圍不大,從姿勢調整、減少負重動作,去除病因(例如戒酒、少吃類固醇、少吃不明藥物、避免過度運動)、強化肌力(臀部肌肉、核心肌群)、輔以復健治療便可以改善。增生注射治療(PRP、高濃度葡萄糖、高結構性玻尿酸)是積極的保守治療,可以針對關節腔與髖關節囊的病變做補強。大多數情況下髖關節缺血性壞死會伴隨腰椎的退化或不穩定,在做增生注射治療時也可以就腰椎與骨盆部位做加強,可以有更好的效果。症狀嚴重或是病情嚴重的患者,就得步上開刀一途。很多病患聽到開刀就害怕恐懼,但開刀的目的不是要讓你不能工作,也不是要讓你殘廢,而是要你恢復。現在的手術方式以微創為主,傷口小恢復快,開刀的時間也短,往往開完刀隔天就可以回家。手術方式可以是減壓補骨手術或是髖關節置換手術,術前可以和骨科醫師討論最適合自己的方式。開刀後一定要做復健,因為之前的病情所導致的肌肉萎縮、關節不穩、步態異常、還有術後可能的關節受限,都需要積極復健來補強。臨床上看到很多病人因為害怕醫師告訴他不能工作或運動,所以索性就不治療,結果到後面都走到換關節一途。其實治療的目的是要減輕疼痛、增加功能、增加活動度、是要讓你回去工作或運動的。調整一下心態,積極配合醫療團隊復健和運動,你不但可以無痛,還可以健步如飛。
-
2022-10-28 焦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得疝氣拖了3年,痛到動彈不得才開刀!下腹部異常凸起要警愓
三年多前我發現有疝氣症狀,剛開始想再忍忍,等到有充裕時間再來開刀。沒想到愈拖問題愈大,下陰部像被尖針刺到般,有時痛到動彈不得,不管怎麼深呼吸都無法緩解。有生以來 最慘痛一次我沒生過小孩,不太能想像分娩的疼痛指數有多高有多痛,但就自己的經歷來說,這次的疼痛折磨有八至十分,是有生以來最慘痛的一次。有一天晚上在醫院又突然痛起來,連走到急診的力氣都沒有,同仁幫我找來輪椅推到急診,我沿途哇哇大叫,到了急診,醫師想觸診掌握現況,但我痛到受不了,一碰我就用力把手撥開,那一刻更深刻體會到,原來病人就是因為這樣才害怕看醫師。馬上開刀 不敢再大意後來急診醫師先幫我麻醉,把掉出腹腔壁的腸子推回去,觀察二、三天確定腸子沒有壞死,要我不能再拖,一定要馬上開刀。雖然我是醫師,卻把疝氣拖成大問題,真的是我太疏忽了,這次不敢再大意,馬上聽從醫師建議動刀。手術過程非常順利,加上麻醉及恢復大約兩小時,又因為我太喜歡打網球,實在不想離開球場太久,所以根據術前跟醫師討論的結果,選擇使用自費醫材,在腹腔壁貼上術後不易留疤的人工膜。出院後遵從醫囑,前三個月我跟太太上市場也沒幫她提菜籃,連平日居家會做的仰臥起坐、伏地挺身也都停了,更別說上球場打網球。醫師叮嚀說,年紀大了腹腔壁組織承載力不比年輕時,再不好好保養,即使只是用力咳嗽也可能引發疝氣復發。年紀有了 凡事得節制以前就常看到年長病人,左側疝氣剛開完刀,沒多久又換右側。這次生病讓我體會很深,有種突然驚覺年紀也到了的感覺,所以術後很小心照護,三個月後才回到球場,剛開始很怕腸子又掉下來,有心理壓力,後來慢慢克服,現在已能跟往常一樣揮拍,但我還是常提醒自己,年紀有了凡事得節制。得疝氣是我生過最大的病,以前就常聽疝氣病人說先觀察一段時間會自己康復,還有人傳說用疝氣帶可治療,這都是不正確的作法。疝氣是腹腔壁破了洞,腸子掉出來,身體內部組織有個洞,不開刀修補,根本就無法根治,拖久了會像我一樣,只會讓生活品質變得很差,萬一拖到腸子壞死,引發腹膜炎甚至有致死可能。下腹凸起 可能是疝氣年紀稍長的人平常就要關注自己的身體,台灣每年約有四萬名疝氣患者接受手術治療,男性又比女性多,如果陰囊突然變大或下腹部異常凸起,且有尖刺疼痛感,就可能是疝氣,一定要盡快就醫。平日要注意營養均衡、適當運動,但運動也要留心,像舉重等硬舉急拉的動作,並不適合年紀稍長的人,稍有不慎都可能引發疝氣。醫學辭典/疝氣疝氣俗稱脫腸,是部分內臟(最常見是小腸)經腹腔壁或筋膜的破洞向外不正常凸出的現象。最常發生部位在鼠蹊部上方、肚臍、腹部等,以「腹股溝疝氣」最常見。有些人在幼兒時就被發現,有些人成年才發作,活動時會感覺腹部或腹股溝的疼痛及下墜感變明顯,平躺時腹部或腹股溝的凸起可能會消失,當疝氣突然變大或無法縮回腹部時,會導致劇烈疼痛,嚴重時可能造成腸子壞死。余廣亮小檔案現職:●屏東基督教醫院執行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副教授年齡:64歲學歷:●高雄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癌症疼痛流病研究)●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中藥分生研究)專長:●小兒麻醉●困難插管技術●婦產科麻醉●心臟手術麻醉興趣:網球、旅遊經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麻醉科主治醫師、屏東基督教醫院台灣駐馬拉威醫療團團長
-
2022-10-23 醫療.腦部.神經
頻繁偏頭痛有較高的憂鬱症風險 醫提供2口訣做好預防保健
根據統計,偏頭痛在台灣盛行率多達9.1%,約有200萬人飽受偏頭痛所苦。台灣頭痛學會理事長陳韋達,頻繁偏頭痛可能導致較高的憂鬱症風險,慢性偏頭痛患者合併焦慮、憂鬱、失眠等身心問題風險更高。更提供「54321」口訣,讓民眾自行判斷是否有偏頭痛症狀。現年40多歲的陳小姐,9年前坐月子期間經常劇烈頭痛,後因多次服用止痛藥並未改善,經神經內科診治後以口服藥物治療,但近年卻症狀加劇,讓她身心俱疲,但經過積極的治療後,頭痛次數、頻率與疼痛指數皆有改善。偏頭痛在台盛行率為9.1%,約有200萬人飽受偏頭痛所苦,根據台北榮總神經內科頭痛門診統計顯示,民眾因頭痛求診最常見的原因為「偏頭痛」,占比高達6成以上。陳韋達指出,偏頭痛患者往往是生產力最高的青壯年族群,因此造成的勞動力損失也較大,不僅台灣每年因偏頭痛而請假造成的經濟損失46億元,更有研究指出美國每年因偏頭痛所產生的就醫費用高達780億美元。「頻繁偏頭痛可能會導致較高的憂鬱症風險。」陳韋達說,慢性偏頭痛患者合併焦慮、憂鬱、失眠等身心問題的風險更甚一般患者。不過,陳韋達也指出,近年偏頭痛治療已進入精準醫療領域,健保陸續開放許多新型藥物用於偏頭痛治療,包括肉毒桿菌素與 CGRP單株抗體等。台灣頭痛醫學會提供,偏頭痛的簡易判斷口訣「54321」,當頭痛發作時符合以下情形,便可能是偏頭痛。1.頭痛超過5次以上。2.每次持續4小時以上。3.3天內會自行緩解。4.單側、搏動性抽痛、疼痛程度中或重度、日常活動會加劇頭痛,至少有2項特徵。5.合併噁心或嘔吐、畏光及怕吵等1項症狀。台灣頭痛學會也提倡的「123口訣」,讓民眾進行偏頭痛的預防保健。1.每周頭痛超過「1」次要看神經內科。2.止痛藥每周吃超過「2」天恐讓頭痛惡化。3.預防偏頭痛要靠運動、紓壓、預防性藥物「3」招。台灣頭痛學會秘書長王嚴鋒表示,偏頭痛不只是症狀,做好預防保健,便能及早防治偏頭痛,確實解決頭痛問題,擺脫頭痛之苦。陳韋達也呼籲,民眾若有頭痛問題,更應積極尋求治療,不要輕忽偏頭痛所帶來的危害,以重拾生活節奏與人生掌控權。
-
2022-08-11 醫療.皮膚
一生中至少有1/3的機會得皮蛇 李秉穎揭高風險族群和預防方式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研究計畫報告指出,台灣人得到帶狀疱疹的機率是32.2%,即每三個人中就有一人可能罹患帶狀疱疹「皮蛇」,比罹患流感重症或新冠重症的機率更高!而帶狀疱疹常見的疹後神經痛更如同「長新冠」,即使皮膚病灶復原了,仍有可能一直無法從疾病中痊癒,轉而成為長期的慢性疼痛疾病。 高風險族群:高齡、免疫力低下 1/3機會可能得到帶狀疱疹 帶狀疱疹的主要原因是水痘病毒再活化,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榮譽理事長李秉穎醫師表示,一生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機會,會得到帶狀疱疹。因為小時候得過水痘,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就會終生潛伏在體內的神經節裡,等到年紀大或是身體免疫功能比較差,無法抑制病毒時,潛伏的病毒就會伺機活化,沿著神經分布、蔓延發病,最終在表層皮膚呈現出水泡的樣子,且伴隨著劇烈疼痛。 高齡之於帶狀疱疹是一個重要的危險因子,再來是免疫缺陷問題。此外,骨髓移植跟幹細胞移植的患者,因其長期使用化療藥物、生物製劑等免疫抑制劑,都會影響自體免疫力功能,屬於高危險族群。 ・罹患帶狀疱疹常伴隨急性疼痛 ・好發於身體單側、沿著神經走向表現 ・病灶宛如蛇紋、有「皮蛇」一稱 ・可能引發頭痛、疲倦、輕微發燒甚至留下後遺症「疹後神經痛」 帶狀疱疹雖然很少引起死亡,但如果蔓延到重要的神經叢,例如顱眼神經、顏面神經等就可能會造成生命功能的缺損,使視覺、聽覺受到影響,或是感染到臀部附近的神經時,還有可能造成大小便失禁,影響生活起居。 疹後神經痛可能維持數年 痛到憂鬱、影響生活品質 李秉穎醫師認為,疹後神經痛是帶狀疱疹最嚴重的併發症。因為病毒沿著神經感染,會對神經造成傷害,雖然復原後的疱疹乾掉結痂,但底層受損的神經可能依舊非常疼痛,讓患者無法好好睡覺,導致長期失眠,甚至因長期疼痛而終至憂鬱,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是痛到讓人想自殺的那種痛」李醫師說。 疹後神經痛就如同長新冠一般,且更好發於確診者中,即便帶狀疱疹表面皮膚的病灶痊癒,仍約有30%的患者無法從疾病中痊癒,持續地有疱疹神經痛的痛感,疼痛時間可長達數個月甚至數年之久,通常年齡越大疼痛時間越長。 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陳志榮醫師表示,通常五十歲以上的患者有超過半數的機率,在痊癒後將留下疱疹神經痛,從此飽受長期疼痛之苦。陳醫師分享自己20歲長帶狀疱疹的過程「一開始是半邊頭在痛,兩天後開始沿著顱眼神經、三叉神經冒出一些水泡,大概痛了兩個禮拜才慢慢癒合。疼痛指數大約是量表中的5-6分,痛到無法入睡需要鎮痛藥物介入的程度。」事實上,帶狀疱疹發病前只有痛覺,經常是莫名疼痛卻找不到原因,因為還沒有皮膚病灶時是無法診斷的,疹子發出來通常需要兩天,其明顯沿著神經分佈的樣態,才能清楚診斷為帶狀疱疹。 及早預防避免病毒活化 作息正常、不熬夜維持免疫力 免疫力通常從五十歲開始走下坡,而帶狀疱疹及疹後神經痛都是年紀越大越容易發生的疾病。因此,非活性疫苗就是一個很好的預防方法,疫苗的目標是不讓帶狀疱疹發生,幫助五十歲以上民眾達到92%的保護力,減少病毒活化的發生,還能預防疹後神經痛達八成以上。 因為社會走向高齡化及現代化,使得與免疫力息息相關的帶狀疱疹多了許多趁虛而入的機會。與免疫力相關的預防方式,就是保持健康的生活型態,讓生活作息正常,不要熬夜、不要過度疲勞、不要日夜顛倒。及早接種帶狀疱疹疫苗,擁有抑制病毒活化的抵抗力,人生從此不怕受到帶狀疱疹及疹後神經痛的急性及慢性疼痛。 《延伸閱讀》 .皮蛇長一圈會有生命危險?醫:帶狀皰疹長在眼睛、肛門要注意! .最難纏的3大病毒!新冠病毒第一,HPV居次不容輕忽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8-01 醫療.消化系統
三酸甘油酯超標53倍 40歲婦人急性胰臟炎險害命
一名嫁到台灣10多年的40歲越南籍新住民有高血脂沒控制,加上夜班、三餐外食,日前感到上腹悶痛,連兩天嘔吐,誤以為腸胃發炎,送急診才發現是三酸甘油酯超標為正常值的53倍,引發急性胰臟炎,還引發酮酸中毒症、呼吸衰竭緊急送加護病房,所幸經院方處置得宜,住院7天治療後康復出院。澄清綜合醫院中港院區胃腸肝膽科醫師陳鄭弘堯說,急性胰臟炎易被誤為胃發炎而延誤醫治,70%胰臟炎屬輕症,若病況嚴重,恐造成胰臟囊腫或壞死、感染或功能損害,還可能合併器官衰竭、呼吸衰竭、腎衰竭、休克等,不能小看其殺傷力。陳鄭弘堯建議,有酗酒習慣、有結石及高三酸甘油酯偏高等高危險群,一定要戒酒、控制飲食、降低三酸甘油酯,尋求胃腸肝膽科醫師專業診治。陳鄭弘堯說明,這名越南籍新住民身高156公分、體重75公斤,急診抽血檢查發現三酸甘油酯數值竟高達8000mg/dl,是正常值的53倍(正常約150mg/dl以下),胰臟發炎指數高達1946合併腎功能異常,且白血球、血紅素、血糖指數都高於正常值,收治住院治療觀察。這名越南籍新住民在住院時,病情急轉直下,因體內胰島素分泌嚴重不足而致酮酸中毒症、呼吸衰竭、血紅素下降而緊急送加護病房,確診為急性胰臟炎合併後腹腔出血。陳鄭弘堯指出,她的胰臟急性發炎應是破表的三酸甘油酯指數肇的禍。據醫學臨床經驗,胰臟炎發作機率,若三酸甘油酯數值超過1000mg/dl就有5%風險;若超過2000 mg/dl則升高恐達20%,極可能會發生急性胰臟炎,不僅疼痛指數高,且有致命風險。陳鄭弘堯說明,急性胰臟炎的好發原因,通常與膽結石和酗酒有密切關係,但這名越南籍新住民經腹部超音波檢查,沒有膽結石,本身也沒有酗酒,研判與糖尿病、罹患「代謝性三酸甘油酯過高症」沒有控制好,加上肥胖、脂肪肝等問題集於一身,是誘發急性胰臟炎的高風險族群。
-
2022-01-13 癌症.肺癌
出現咳嗽、聲音嘶啞、胸痛,是肺癌嗎?一次了解肺癌的症狀、治療、如何預防及飲食建議
肺癌已成國病,據統計,台灣每年肺癌新發病例約有1萬3000多名,平均每40分鐘就有一人罹患,近萬人死於肺癌,比大腸癌、子宮頸癌、乳癌、攝護腺癌及胃癌死亡人數總合還多。醫療進步,早期肺癌透過手術切除等治療,有非常好的預後;晚期肺癌雖棘手,但也有許多藥物能延長存活期。誰是肺癌患者高危險群?如何預防肺癌、早期發現?有哪些治療方式?肺癌可能有哪些症狀?肺癌症狀與生長的位置有關,鱗狀上皮癌與小細胞癌常生長在肺中央的位置,會因為腫瘤壓迫或侵犯食道,造成吞嚥困難,及影響喉返神經,造成聲帶麻痺而聲音沙啞,或壓迫上腔靜脈,引起肩膀、頸和臉部水腫;而腺癌腫瘤易侵犯心包膜,造成心包填塞,導致心律不整和心臟衰竭。成大醫院血液腫瘤醫學部主任蘇五洲表示,不同腫瘤生長位置並不絕對,普遍的症狀就是咳嗽、咳血、胸痛、喘鳴及氣促等,全身症狀則有厭食、體重減輕、虛弱、疲倦。1.咳嗽是最容易聯想到的肺癌症狀,研究指出65%的肺癌病患都有持續咳嗽的問題。2.喘鳴聲哮喘也可能是氣道中的腫瘤阻塞引起。當氣道阻塞或狹窄,空氣通過時便會發出喘鳴聲。3.胸部疼痛胸壁有許多神經纖維末梢,當肺癌侵入胸壁會引起相當嚴重的疼痛。根據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的報告,這種情況可能會因深呼吸、咳嗽或笑而變得更糟。然而,胸痛也可能只是過度咳嗽的副作用,慢性咳嗽會拉傷肌肉。4.聲音嘶啞嘶啞、粗而微弱的聲音,也可能是肺癌另一個指標。喉返神經位在氣管和食道之間,在主動脈之下。它連接到喉部(裡面有聲帶),如果腫瘤壓在這個神經上,可能會引起麻痺。這意味聲帶不會閉合,聲帶閉合才能咳嗽、唱歌和說話。聲音嘶啞也可能是聲帶癌的症狀,這也與吸菸有關。5.呼吸短促呼吸不順暢代表可能存在阻塞,例如,肺部腫瘤阻止足夠的空氣進入。但也可能代表肺部和胸壁間液體積聚。這種情況發生在癌症侵襲淋巴和靜脈結構時,導致液體無法順利排出胸腔而積聚。這被稱為「胸腔積液」,會感覺肺部沒有足夠的空氣,因為液體擠壓,肺部無法擴張。6.多發性肺炎肺炎多次發作是個警訊,當腫瘤阻斷肺部較小的氣道時,它為細菌繁殖創造了溫床,這可能導致感染。7.眼睛下垂、腫脹肺癌也可能導致幾種與肺無關的綜合症狀。長在肺部頂端的腫瘤可能會壓迫眼睛和臉部神經,造成一側眼睛的眼瞼下垂、瞳孔縮小,及臉上半部一側的額頭血流及汗流異常。根據美國癌症協會的報告,壓在上腔靜脈上的腫瘤可能會造成臉、頸部、手臂和上胸部腫脹,以及頭痛和頭暈。8.肺癌轉移後常見症狀肺癌最容易轉移到腦、骨及肝,腦部轉移最常見的症狀是意識模糊或平衡感喪失;骨骼或脊椎轉移最明顯是疼痛、神經壓迫導致的下肢麻痺等;肝轉移有時會有黃疸和肋下疼痛,但大部分沒症狀。肺癌有哪些致病因子?肺癌是吸菸者常見的疾病,但不代表不吸菸就不會罹患。事實上,這個致命疾病在非吸菸者身上發生的機率正在增加:一項來自歐洲針對2170名肺癌患者的研究,從2008年到2016年,非吸菸者發展為肺癌的頻率增加了一倍多。美國癌症協會估計,年度肺癌死亡患者,多達20%是從未吸菸者。1.吸菸 80%肺癌患者有吸菸經驗。吸紙菸比吸雪茄危險性高;紙菸與雪茄都吸者,比不吸者高10倍。2.二手菸 5%肺癌患者曾暴露二手菸環境,吸二手菸比不吸者的肺癌風險高1.2至1.8倍。3.廚房油煙50%女性肺癌與油煙暴露有關,油煙冒出後再炒、煎的危險性高出2倍。衛福部資料顯示,過去針對台灣非吸菸女性族群罹患肺癌之研究,煮食時未使用抽油煙機之女性,罹肺癌風險較有使用者風險高8.3倍。4.空氣汙染空氣汙染的影響已實證對人類具致癌性,其主要組成成分「懸浮微粒(PM)」也被個別評估一併列為第一級致癌物,長期暴露在空汙環境將增加肺癌的風險。5.特殊職場或居家環境暴露衛福部資料顯示,長期暴露在某些重金屬物質(如鉻、鎘、砷等)、柴油引擎廢氣或石綿環境下工作的族群,有較高罹患肺癌的危險性。另外,某些建築特殊石材,有少部份具輻射及氡氣放射氣體,吸入氡氣量過高亦增加肺癌的風險。6.肺癌家族病史研究發現,肺癌與家族史有潛在關係,肺癌病患的父母、子女、兄弟姊妹,得肺癌的風險比沒有家族史者高。7.其他曾有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結核等肺部疾病病史者,肺癌發生率較高,種族、性別、結婚狀況及遺傳等也有關係。不過近年不吸菸女性罹患肺癌的機率也很高,如何在罹癌之前就找出這些高風險族群相當重要。由國衛院名譽研究員熊昭、張憶壽與中研院楊泮池院士、陳建仁院士、GELAC研究群及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 (NCI) 等相關研究專家共同提出一個台灣不吸菸女性肺癌風險預測模型,運用六個風險因子,包括年齡(Age)、身體質量指數(BMI)、慢性阻塞性肺炎(COPD)、教育程度(Education)、家族史(Family History)、有無易感基因(Gene)的A、B、C、E、F、G來預測罹患肺癌之風險。不吸菸的女性只要在網站輸入這六項危險因子,就可以知道自己罹患肺癌的風險有多高,進而及早提高警覺。>>台灣不吸菸女性之肺癌風險計算器肺癌的分類◎小細胞肺癌(約占12%~15%)‧與吸菸有密切關係‧男性患者居多‧有快速分裂、早期擴散的特性。‧病患的預後比非小細胞肺癌病患差。◎非小細胞肺癌(約占80%以上)‧肺腺癌:佔非小細胞肺癌的50%,好發於非吸菸女性。‧鱗狀細胞癌:男性常見肺癌類型,與抽菸有關。‧大細胞癌:雖生長速度較緩慢,但常有早期轉移的現象。肺癌診斷方式【非侵入性檢查】1.胸部X光檢查:偵測肺癌最基本的工具,但腫瘤必須大於1公分以上,才有機會被發現,對早期診斷較無幫助。2.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找出早期肺癌的利器,但檢查價格高,有輻射暴露疑慮以及偽陽性高等問題,易引起民眾不必要恐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是否適用肺癌篩檢,國內一直未有定論,主要是台灣肺癌患者以肺腺癌為主,與吸菸較無直接關係,且LDCT存有偽陽性,可能使良性結節遭誤判,讓受檢者挨不必要的刀。但根據衛福部「LDCT掃描篩檢台灣不吸菸肺癌高危險群」最新結果,發現的確有助找出早期肺癌,國健署已著手與醫界研擬擴大適用對象。台大醫院前副院長王明鉅認為,罹患肺癌原因還沒完全被找到,有些女性沒抽菸、沒燒香、沒下廚仍罹癌,建議40歲以上成人,尤其婦女,如從未做過低劑量電腦斷層,至少應做一次,2至3年再做一次,即使僅發現結節,醫師都有臨床指引,為每個人做出適當醫療決策。【侵入性檢查】支氣管鏡:若病灶長在肺部中央、大氣管分布處,需由支氣管鏡配合氣管內超音波獲得檢體。手術切片:若腫瘤小於1公分,難以抽取,需透過外科手術取得檢體。肺癌的分期與治療‧第一期和第二期:治療方針主要是手術切除。‧第三期:除了手術,也有放射線和化學治療同步治療,再加上免疫治療。‧第四期:占所有肺癌病友的一半左右,治療選擇有標靶治療、化學治療和免疫治療。肺癌的手術方式肺癌的手術方式粗分兩大類,傳統開胸手術及微創手術,微創手術分為胸腔鏡、達文西機器手臂,三種手術術式,術後的復發率及存活率大致相當。1.傳統開胸手術→適用嚴重沾黏、胸壁侵犯等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外科禚靖教授表示,手術大多是針對早期肺癌的患者,較晚期如三A期肺癌,則須先進行前導性化療或化放療(Induction Chemotherapy),再進行手術。傳統開胸手術主要是針對胸腔內已嚴重沾黏,或廣泛性縱膈腔、胸壁侵犯的患者,才會建議該術式,傷口大約20到30公分,肋骨必須撐開。禚靖解釋,手術後,須待傷口復元,住院天數長,約10天以上,且疼痛指數高。若摒除嚴重沾黏、廣泛性縱膈腔、胸壁侵犯等情形,一般都可以採取胸腔鏡手術切除。2.胸腔鏡手術→降低疼痛 縮短住院時間目前台灣以胸腔鏡為主流,至少八成以上的肺癌手術,都是使用胸腔鏡。禚靖解釋,胸腔鏡手術是將內視鏡及器械經過1至3的切口中處理病灶,患者若嚴重沾黏,沒有空間操作胸腔鏡,且容易在手術過程中發生出血、肺部破裂等問題。不過,隨著技術的精進,胸腔鏡也能切除部分較晚期的肺癌病灶。禚靖說,胸腔鏡手術的特色在於無須將肋骨撐開,因此大幅降低了術後疼痛,傷口小、術後的外觀影響少,連帶也縮短了住院時間,一般健保也有給付,僅有部分耗材可能需要自費。雖然胸腔鏡是目前治療肺癌的手術主流,但胸腔鏡的技巧性高,外科醫師必需經過相當的訓練,以確保能安全有效率地執行肺癌切除手術。3.達文西機械手臂→提高切除靈活、精準度隨著科技進步,達文西機械手臂輔助胸腔鏡手術在執行肺癌切除時,提供了絕佳的高解析度、三維放大的手術視野,及更高的靈活與精準度,除結合傳統胸腔鏡傷口小的特點外,更有出血較少、更安全等優勢。執行肺癌手術時,必需合併進行淋巴結切除,禚靖說,近年有報告顯示,以達文西手術執行肺癌切除時,淋巴結的清除率似乎優於傳統胸腔鏡手術。但達文西手術主要的限制就是「太貴」,目前並未有健保給付。禚靖說,肺癌手術方式的選擇應由胸腔外科醫師與患者及家屬共同討論後決定,良好的醫病溝通,幫助患者選擇最合適的手術方式。晚期肺癌的治療標靶藥物、化療、免疫藥物 延長存活期十幾年前,晚期肺癌患者幾乎都無法活過一年,近幾年,抗癌武器越來越多,包括化療、標靶藥物、免疫療法,大部分晚期患者都能夠存活一年以上。雙和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李岡遠指出,許多癌友一聽到化療,就覺得頭皮發麻,心生畏懼,事實上,目前化療藥物精進不少,副作用小,療效更好,病友無須擔心。臨床觀察,約有一成肺癌患者無法使用標靶藥物、免疫療法,僅剩化療可用,高雄榮總胸腔內科主任王金洲解釋,這群癌友沒有特定基因變異,所以無法使用標靶藥物,在免疫生物標誌的表現量又低,所以僅能使用化療。李岡遠說,對於大部分晚期肺癌病友來說,化療絕非首選,基因如有突變、免疫生物標誌表現量超過50%,就會依情況使用標靶藥物或免疫藥物。如果標靶藥物產生抗藥性,這時才會考慮化療,或自費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僅能使用化療的晚期肺癌患者處境較差,除了用藥沒得選之外,連治療反應率也較差,僅約兩成;如果適用免疫療法,則有效率達四成五;要是基因變異,使用標靶藥物,則有效率更可超過六成。針對晚期肺癌病人用藥,李岡遠提出三大評估指標,分別為精準的檢測報告、病人生理狀況(能否承受化療副作用)以及經濟狀況,如果經濟能力一般,通常以健保給付用藥為優先考量,如果經濟許可,或由商業保險支付,則會考慮自費於第一線使用免疫藥物。但免疫藥物過於昂貴,如果作為第一線藥物,須更加謹慎。李岡遠說,目前僅有兩個免疫療法藥物可用於第一線,其中一個藥物無須考慮生物標誌表現量,但須加上化療、血管新增抑制劑,每月藥費驚人,恐需20、30萬元,絕非一般家庭所能負擔。肺癌患者的飲食建議【這些不要吃】營養師賀智瑢表示,對於肺癌病人而言,治療前需攝取足夠營養、增強免疫力、維持體重,以提高身體對治療的耐受力與完成率。且因多數的肺癌患者都有過瘦的問題,術後則要在控制體脂肪的情況下增加體重。然而,體重是評估營養不良的重要指標,若1個月內體重下降超過5%,就是個警訊。賀智瑢說,肺癌患者若有咳嗽、痰黏稠的問題,切忌刺激性食物,且一定要禁菸、禁酒,下列食物也不宜:1.寒涼食物:避免食用屬性偏寒涼的白蘿蔔、瓜類與柑橘類等寒涼食物。2.油炸加工品:不能吃油炸、醃製類等難以消化、容易致癌的加工品。3.刺激性食物:像是辣椒、薑、蔥、生蒜、胡椒等,因容易刺激呼吸道,引起咳嗽等症狀。4.生食:病患若白血球過低時,身體免疫力自然降低,這時也該避免吃泡菜、生菜沙拉、生魚片等生食,避免食物遭細菌汙染,因此食物應該煮熟、水果削皮後再吃。【請你這樣吃】1.六大類食物 都應該攝取賀智瑢表示,營養諮詢門診時,病人最常問要吃什麼?其實什麼都可以吃,多樣化的均衡飲食是提供完整營養最好的來源。換句話說,五穀根莖類、奶類、魚肉豆蛋類、蔬菜、水果、油脂等六大類基本食物都應該攝取。治療期間病友還可多攝取高熱量、高蛋白的黃豆、奶製品等,足夠的熱量則能維持體重,打好治療癌症的基礎。2.補充魚油 Omega-3可抗發炎醫師建議,治療中的病患可多補充含有DHA的魚油,因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具有抗發炎的效果,能減緩發炎反應,且補充因癌症而減少的維生素A、C、B2、B6與葉酸。遠離肺癌,你能做的事1.遠離菸害,拒絕一手菸、二手菸、三手菸。2. 習慣做飯的家庭主婦要使用排油煙機、保持廚房通風。3.多吃蔬果、多運動提高自身抵抗力。國外研究發現,吃蔬果可降低四成以上罹癌。4.隨時注意空氣品質,空汙來時務必戴口罩、少出門。諮詢╱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本文不提供合作單位轉載)
-
2021-12-0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神經科醫師談疼痛:找出疼痛原因遠比倉促止痛重要
【編者按】「疼痛」一直是醫療端非常棘手,而病人端非常痛苦的大難題。這次因為一位旅美資深復建科醫師的投稿,而有機會邀請國內麻醉科以及神經內科的資深學者,分別就三種不同醫療專業的角度寫出他們對疼痛的看法。希望可以幫忙大家了解「止痛」固然重要,但探究疼痛的原因更是不容忽視。病人需要有耐心,能夠告訴醫師詳細病史,並用心回應醫師的問診,接受醫師的身體診察,而這絕不是昂貴的儀器檢查就能找出疼痛的病因。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疼痛的治療並不只是藥物,其他非藥物或心理方面的支持也都是非常重要。疼痛從臨床觀點,可以大別為兩類:傷害性疼痛(nociceptive pain)與神經痛(neuropathic pain)。兩者的原因、臨床表現與描述以及治療原則,都不相同。傷害性疼痛是一種警告訊號,並非是單一疾病,也因此對於疼痛的評估,第一個步驟的重點是診斷:就是有無任何疾病或是病灶,會造成疼痛?比如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或者是腫瘤轉移到器官或是脊椎,這些問題如果沒有正確診斷,直接給予止痛藥,止痛藥的效果可能不好,甚至於因此延誤診斷,也就是不但無法止疼痛,反而可能腫瘤蔓延擴散,已經不可收拾。從解剖結構的觀點,包括器官、器官周圍的軟組織(肌肉、關節、筋膜等),位於組織內的神經末梢以及鄰近的神經,任何一結構的損傷,從細胞生物學的層面,包括神經損傷與發出異常訊號,局部的白血球浸潤與所釋放的分子及肌肉、筋膜、軟組織受傷等等,疼痛的發生有多重的機制,也因此,任何一個疼痛的主訴,都必須有全面性的評估,從器官、軟組織、神經,思考造成疼痛的機制,而這幾個結構的功能異常,其主訴痛的品質或描述是不同的,比如刺痛、麻感、痠感等等,這些表達方式,某種程度也會反應了不同結構的損傷或是異常。這些需要傾聽病人的描述,才能釐清受傷的器官、組織所在,經由這些邏輯的推理,進而安排適當的處置。很多的疼痛評估,未必需要高價位的檢查,經由身體診察,就可以作正確的診斷,比如關節的退化、關節周圍的肌筋膜異常等。周醫師的臨床經驗提醒了:臨床評估、詳細問診的重要性,也就是避免反射性的直覺診斷,就安排實驗室或是電腦斷層磁振造影的檢查,沒有結合臨床基礎的檢查,無法作為診斷、治療的根據。對於結構性的病灶,止痛並非第一線的治療,而應該以移除病灶為第一優先,避免以「治療作為診斷(therapeutic diagnosis)」取代。神經痛的診斷治療是醫療上最大的挑戰之一,對於神經痛,醫師與團隊需要更大的耐心,神經痛相對於有確定病灶的疼痛,即傷害性疼痛,通常缺少客觀、可見的癥象,也就是神經痛是看不見的,只能仰賴病友的敘述與醫師的傾聽。對於神經痛的病人,最需要的是詳細的問診和身體檢查,這些都無法用機器或血液檢測來取代。因為神經痛可以是神經直接受傷,但也可能是神經的異常放電,所造成的結果。也因此,即使現有的神經科檢查,比如神經傳導檢查、誘發電位檢查,甚至於使用磁振造影,也未必能看到神經有直接壓迫。在這些情形下,即使現有的檢查,也無法完全偵測在神經的異常放電或是興奮的現象。神經痛的治療原則與一般疼痛的治療也很不一樣,一般的疼痛治療非常倚賴藥物,然而神經痛的治療,並不僅止於藥物,長期、慢性神經痛的病人,常合併有心理層次的共病,如焦慮、憂鬱,這些不是單純以追加焦慮、憂鬱的藥物可以治好,需要的是更細緻的同理心與關懷,也就是神經痛包括生物、心理、情緒的機制,有完整的評估,不同病人的神經痛,其上述機制有不同的貢獻度,也因此除了藥物治療,更需要依據不同病人的心理層面、社經背景,給予適切的心理支持,也就是需要以生物、心理全方位的治療。回歸到臨床實務,在周醫師的著作,多次提到臨床評估與非藥物的治療,個人認為疼痛的處理固然複雜,但仍有規則可尋:詳細問診傾聽、邏輯推論、有無病灶、全方位治療(藥物、非藥物、心理支持)。
-
2021-12-0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麻醉科醫師談疼痛:疼痛是上天給予人們的禮物,不需也不應被過度忍耐!
【編者按】「疼痛」一直是醫療端非常棘手,而病人端非常痛苦的大難題。這次因為一位旅美資深復建科醫師的投稿,而有機會邀請國內麻醉科以及神經內科的資深學者,分別就三種不同醫療專業的角度寫出他們對疼痛的看法。希望可以幫忙大家了解「止痛」固然重要,但探究疼痛的原因更是不容忽視。病人需要有耐心,能夠告訴醫師詳細病史,並用心回應醫師的問診,接受醫師的身體診察,而這絕不是昂貴的儀器檢查就能找出疼痛的病因。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疼痛的治療並不只是藥物,其他非藥物或心理方面的支持也都是非常重要疼痛是上天給予人們的禮物疼痛是上天給予人們的禮物,有了疼痛的知覺,人方能趨吉避凶,及早感知環境危險訊號與偵測健康警訊。然而在現代醫學的場域中,適當緩解例如手術後傷口急性疼痛或創傷所造成的傷害性疼痛,反而可以加速復原,也是醫療照護品質的重要指標。即便如此重要,醫界至千禧年開始,才將疼痛指數正式納入第五個生命徵象,陸續發展許多疼痛評估的方式,量化其與身體之關聯,更發現即使疾病退去,有時疼痛仍會留下,慢性疼痛也成了一種新的疾病,深深影響著生活品質。幾年之後,國際疼痛學會(IASP,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在日內瓦正式宣佈將每年十月中旬的第一個週一定為「國際止痛日」(Global Day Against Pain),告訴人們減緩疼痛是人類基本權利,自此疼痛醫學更加受到重視,相關之臨床與基礎研究益發蓬勃發展。疼痛分為傷害性疼痛和神經性疼痛兩種每個人一生中多少都經歷過各式疼痛,依照疼痛的病生理機制,目前普遍分為傷害性疼痛(nociceptive pain)和神經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兩種。傷害性疼痛是因軀體(如骨骼肌肉軟組織)或臟器周邊神經的痛覺接受器直接受到刺激,藉由神經系統傳遞至大腦解讀進而產生痛覺,像是肌肉筋膜傷害導致痠痛、血管性疼痛,張力性頭痛、腸絞痛、胃痛或女性經痛等;而神經性疼痛則來自周邊或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混亂或病變,產生一些異常知覺,如蟲爬感、燒熱痛、電擊感、刺痛、酸麻或痛覺放大等。雖然可大致區分疼痛可能來源為神經、肌骨關節或內臟,但透過各式臨床大型研究、基礎疼痛研究、影像與神經電生理分析乃至流行病學範疇,發現疼痛的面向比想像中更多元複雜,在臨床上,醫護人員需評估疼痛的強度、特性、脈動、其他因子之交互作用、對病患生活的影響,這些都需要有架構的精良訓練,才能分析出疼痛背後的綜合原因。台灣疼痛醫學會於1988年由高雄長庚麻醉科李汝浩教授草創,李教授旅外時為當初國際疼痛學會(IASP)發起會員之一,回台後承襲其臨床學術精神,召集許多麻醉科特別關注疼痛醫學的專家,創立台灣疼痛醫學會,爾後數十年,有志之士紛紛投入疼痛醫學之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發展,起初以麻醉專科醫師為主,將其對周邊與中樞神經的麻醉止痛專業應用於疼痛控制,輔之以麻醉學中相當重要的鴉片類藥物使用,學會歷經數十年發展與教育訓練活動的推廣,疼痛醫學已是真正的多專科新興科學,會員涵蓋幾乎每一個會遇到疼痛病患的專科。來自不同的主專科的會員亦各有所長,例如麻醉出身之疼痛醫師專精於神經阻斷與脊椎內給藥幫浦等進階療法,復健出身的疼痛醫師則長於肌肉骨骼關節系統疼痛的診斷與處置。正如前文所言,雖同為「疼痛」,但仍可劃分其性質之差異,透過臨床與學術研究了解,疼痛往往包裹著綜合因素,若疼痛慢性化,更難以單一方式處理,以胸廓出口症候群為例,為臂神經叢或血管受壓迫導致之疼痛症狀,病患可能以手臂麻痛、電擊痛、缺血痛、脹痛為表現,細究後會發現成因可能來自創傷、肌肉過度使用腫脹、骨骼構造差異或腫瘤;另外,上列之症狀也可能非為胸廓出口的神經血管束壓迫,而是來自頸神經根病變、旋轉肌群受傷或複雜性區域疼痛症候群。若疼痛持續影響生活,隨之而來的生理與社會心理壓力,皆可能加劇疼痛、降低病患行為能力,造成惡性循環。由此可知,疼痛,不只是靜態地各自獨立存在,而是動態地相互影響,病患的身體組成、疾病史、工作與家庭環境、創傷機轉都須納入診斷參考,疼痛往往也非單一問題,肌肉筋膜韌帶軟組織傷害、關節炎、風濕免疫因子、神經根壓迫、中樞感染、情緒壓力、大腦創傷情況都可能同時並存。近代疼痛醫學也提及筋膜連續性、神經動力學與動作控制、營養免疫微環境等,這些理論更將「疼痛存乎大腦」與「周邊神經肌肉」交錯出連結;西元2020年國際疼痛學會(IASP) 再次重新定義疼痛為「是實際或潛在的可能性組織損傷或與其相似之不愉快感受與情感體驗」,將身、心、靈、社會對疼痛的影響帶領到一個更全面的層次。若是癌症相關之疼痛,除了生理因素(來自腫瘤、診斷治療處置造成之痛楚),同時要考慮病患對於癌症的未知與焦慮、生命末期的絕望感所加諸在心靈的苦痛,因此更需帶入全人觀點去處理疼痛。疼痛可透過疼痛專科醫師們的評估與整合治療正因疼痛複雜且互相影響,更需要來自各專科背景的疼痛醫師為病患進行綜合評估,拆解疑難,進而處理疼痛複雜根源,這也正是這十幾年來台灣疼痛醫學會除「疼痛醫學研究」、「微創介入性疼痛治療」以外,同時致力發展「疼痛醫師多專科」之目標,從最主要的麻醉科創始,現更涵蓋了復健、神經外科、神經內科、精神、急診、骨科、家醫、緩和醫療、影像醫學等不同專科的專家加入,透過良好概念訓練之疼痛多專科醫師,可提供各面向之症狀評估,擁有藥物與非藥物療法的專業,也提供了傳統手術以外之微創介入性疼痛治療(超音波或X光導引之中樞與周邊神經阻斷、脊椎注射、高頻熱凝療法、內臟神經消融等)、神經調節、增生療法、物理或職能治療、運動及動作訓練、徒手治療、營養免疫、認知行為療法、心理諮商與各式跨領域療法。大大地提升疼痛控制之深度與廣度。全人概念是疼痛科醫師養成訓練中特別重要的一環,加上跨專科的背景,造就了疼痛科醫師們兼容並蓄的特質,既能理性分析病生理及疼痛機轉,也能感性理解身心靈壓力帶給患者的主觀「痛苦」與「苦痛」!近十年來,台灣疼痛科醫師早已與國際接軌,治療水準亦受肯定,在台灣醫界各專科間也被廣泛認識。在許多醫療院所中設立有疼痛科,近年通過疼痛治療中心認證者持續增加,跨科合作照護也成為常規,尋求疼痛科幫助更加容易。正如前文所說,疼痛乃人的第五生命徵象,疼痛不需也不應被過度忍耐,透過疼痛專科醫師們的全人評估與整合治療,期待能為更多病患理解疼痛、緩解疼痛、重拾生活品質。
-
2021-11-27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為何睡覺躺平背超痛,只能側躺! 名醫解析2種可能,3招自救改善
腰痛、背痛、五十肩、膝關節…等,是現代人很常見的筋骨毛病,這些看似小毛病,但如果沒有照顧治療好,卻可能影響你的日常生活大小事。《元氣網》邀請運動醫學名醫、聯新國際診所院長林頌凱,教大家如何改善這些惱人的問題。腰痛背痛在日常相當常見,而其中有一種痛,是患者躺平時會痛,但改成側躺後就不痛了,相當擾人睡眠。到底為什麼會這樣?運動醫學名醫、聯新國際診所院長林頌凱指出,有二個可能原因,其一是椎間盤突出,就是腰椎的椎間盤跑出來壓迫到神經;第二是肌筋膜疼痛症,筋膜遍布在全身,只要你姿勢不良、肌力不足、肌力使用不當等,都會造成肌筋膜的疼痛,最常見是肩部、頸部、下背部等3部位的疼痛。肌筋膜疼痛 好發肩部、頸部、下背部肌筋膜的疼痛主要在身體靜止不動,例如睡覺時,就會感到特別痛,而且會讓你躺不住、睡不著。頸部肌筋膜最好發的就是3C低頭族,上背部痛則以完美主義的女性患者居多,他們常會不自主聳肩,長期這樣的動作讓肩膀無法放鬆。下背部痛的好發則以長時間站立、走路的服務業患者最多,尤其他們許多需穿高跟鞋,穿高跟鞋時背部需撐住呈現緊繃狀態,久了容易疼痛。椎間盤疼痛 急性疼痛指數達十分椎間盤的疼痛則有輕重度之分,輕度的可能在做彎腰、伸手等動作時會痛;較嚴重的是急性椎間盤突出,疼痛指數高達十分,突出的椎間盤會讓神經明顯腫脹發炎,令你在做任何動作,不管是睡覺、躺著、坐著都疼痛萬分,而且痠、痛、麻一起來,相當辛苦。睡得好,疼痛就好一半林頌凱指出,許多患者因為疼痛已經影響到睡眠而來求診,他會想辦法讓患者「先能睡」,因為睡眠是身體啟動自然修復的重要時刻,「只要睡得好,疼痛就好一半」,縱使醫師在病灶上做再多的治療,如果沒有患者自己的好睡眠讓身體自動修復,病也很難好。3招改善下背痛的核心肌群運動1、橋式背肌訓練肚子吸飽氣,臀部往上提收緊,維持10秒,再慢慢將臀部放下。2、腰部運動兩腳併攏,腰椎放輕鬆,雙腳左右鐘擺式擺動,先小幅度擺動30次,再大幅度擺動30次。3、矯正睡姿先側躺下來,再將身體轉正,拿一顆枕頭放在膝蓋下,若枕頭太低,可將枕頭對折後再放到膝蓋下。讓膝蓋放鬆、身體與床面貼平,就是好的睡姿。
-
2021-11-17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睡覺時肩膀痛可能是肩膀旋轉肌撕裂!會自己好嗎?復健科醫師教判斷何時該治療
50歲的林先生,近日肩膀疼痛已經將近半年之久。鄰居說:可能是五十肩,表示之前有自己做復健運動改善很多,因此建議他跟著每天做運動。因為疼痛許久,林先生決定至家裡周邊的民俗療法接受治療。本來肩膀有點卡,手法治療後改善一些,但仍感覺無法完全恢復。近日感覺肩膀疼痛變嚴重:現在是 睡覺壓到肩膀就會痛,甚至不動時,肩膀就感覺隱隱作痛。手有無力感,抬高時疼痛特別明顯。稍稍拿個東西,肩膀就會疼痛起來。吃藥效果不甚佳。骨科診所X光檢查後,無看見骨折、骨刺等情形,於是林先生決定去復健科就診做超音波檢查。林先生的問題很常見,肩膀痛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是不是五十肩?然而肩膀疼痛的原因,我歸類為四大類:1.肩夾擠症候群—手抬高就痛 不動不太痛2.五十肩—最有名的肩膀痛3.肩旋轉肌撕裂—常被忽略的肩膀問題4.肩鈣化性肌腱炎—肩膀長小石頭 許多的肩膀旋轉肌破裂的問題,最大主因來自於長期的 肩夾擠症候群。肩夾擠問題可以參照其他文章,本篇將專注於肩旋轉肌撕裂。 肩旋轉肌是什麼?肩膀是人體自由度最高的一個關節而無例外。因為肩膀關節自由度最高,所以穩定性特別重要。肩膀由:外層肌肉—移動型肌肉—前三角肌、中三角肌、後三角肌構成。內層肌肉—穩定型肌肉—由四條旋轉肌群:肩胛下肌、脊上肌、脊下肌、小圓肌構成。內層的穩定肌群—旋轉肌—因為靠近關節骨頭,過度使用之下容易摩擦損傷,長久之下造成肌腱破裂。 肩旋轉肌撕裂疼痛特色A. 做過頭的動作時,肩膀會疼痛疼痛區域在三角肌的地方(激痛點在三角肌)B. 晚上特別痛,睡覺壓到會痛不動也會疼痛,因為撕裂產生的發炎現象。(不同於肩夾擠症:夾擠症通常不動是不會痛的)C. 手會突然無力手主動側舉時,會感到疼痛或無法完成,感到無力。 肩旋轉肌撕裂原因1.長期的肩夾擠症候群:就像繩子(肌腱)磨久了 就斷裂破掉了。2.車禍外傷:很常見於 車禍後肩膀拉傷,手抬不起來,原來是旋轉肌破裂斷裂了。3.過度使用:物流業大哥、常搬家者,家庭主婦常常拿東西到高處,手抬高做家事。4.運動傷害:打排球、羽球、游泳等 常常需要 手舉高過肩膀並且出力。很常發生長期肩夾擠症進而撕裂。 肩旋轉肌撕裂分型旋轉肌撕裂嚴重程度,使用超音波檢查可分嚴重程度:第一級 部分撕裂—SS partial thickness tearGr.I50%)第四級 全部斷裂- 旋轉肌腱整個斷掉了—SS totally rupture超音波檢查可進一步分辨撕裂部位。治療難度及癒後不同。詳細可諮詢臨床醫師。 旋轉肌撕裂部位 LocationA. 靠近關節處 Articular sideB. 靠近滑囊處 Bursal Side 也就是靠近體表層處C. 肌腱內撕裂 Intratendinous撕裂靠近關節處,治療的預後最差;撕裂靠近滑囊處,治療預後較好。另外臨床上發現:靠近肱骨頭上的肌腱撕裂,預後也較差。 肩旋轉肌撕裂自我檢查以下提供自我檢查方式可當作參考。醫療上建議,還是請復健科醫師照個肩膀超音波最準確。 Test A- 成站立姿勢,手不拿東西,手臂向側邊舉起到耳朵旁。Test B-成站立姿勢,拿一公斤的物體,手臂向側邊舉起到耳朵旁。如果 B 疼痛的嚴重程度>>>A 並且過程中有手臂無力的現象,應該就是肩旋轉肌撕裂。 肩旋轉肌撕裂—非手術最佳治療方式初階治療—熱敷、電療、超音波、微波、雷射治療等等一般復健治療。進階治療—高能量雷射治療、震波治療—撕裂傷範圍不大時可以考慮更進階治療—注射治療:羊膜注射、HAPRP注射。效果較直接。建議注射次數 1-3次。 注射間隔 2-4週一次。患者可以建議由初階治療、非侵入方式為主。治療2-4週若恢復狀況不如預期,考慮進階治療。注射治療一定要搭配超音波導引注射。因為肩關節極精密且空隙狹小,需由超音波導引以免傷害其他正常組織。建議找復健科醫師執行為佳。 Q:常見問題:肩旋轉肌撕裂 會自己修復嗎?遺憾的是,以筆者醫療經驗不太會。若是經過一個月的初階治療沒有自我修復,後續自我修復機會不大。超過40歲以上的人,肩旋轉肌自我修復的機率隨著年齡而越來越低。 主因是:肩旋轉肌的血液循環極差,因此自我修復能力不佳。通常需要醫療端的幫忙。而且許多人並不清楚自己的肩膀痛是「肩旋轉肌撕裂」,反而還過度使用,過度鍛鍊。反覆刺激之下,就會很難自我修復。 肩旋轉肌撕裂—手術時機目前許多近期文獻指出:肩旋轉肌手術患者以:職業運動員,肌腱嚴重撕裂傷。復健6個月無效者可考慮開刀。年齡>65歲以上者,旋轉肌撕裂傷甚至斷裂,不要考慮開刀。開刀預後極不佳。其他一般民眾皆建議:不開刀的治療,恢復的會比開刀好。 許多民眾聽到肌腱斷裂、韌帶斷裂,直覺是想要去開刀把它修補回來。這是過往的觀念。因為開刀也會造成局部傷口,或是皮膚會產生疤痕,關節沾粘等問題。手術後還需要持續復健治療等。而且會破壞周邊筋膜的整體張力,日後造成其他關節的痠痛不癒。 現代復健及運動治療的觀念,應該以侵入性最小的方式先治療修補。真的無效或是範圍過大時,再考慮手術治療。 肩旋轉肌撕裂 自我復健動作原則是:在不痛範圍內訓練旋轉肌加強。旋轉肌復健目標-積極訓練肩旋轉肌群肩胛穩定肌 三角肌。 首先:肩關節活動度:每日5分鐘,手指爬牆2-3次 至 全關節角度 避免肩膀沾黏。不需要練過多。這個動作只是要避免五十肩沾黏而已。 駝背矯正動作:胸椎滾筒放鬆。胸大肌、胸小肌放鬆。滾筒放胸椎,做投降姿勢。 肩胛穩定動作:划船動作、肩部外旋、滑輪下拉(不痛範圍)、前鋸肌訓練。 肩旋轉肌強化:徒手重量 或是 啞鈴0.5—1公斤側舉訓練(不太痛範圍 疼痛指數VAS
-
2021-09-27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震波碎石趕不上新結石速度 改治療法揮別年年痛不欲生
腎結石疼痛指數僅次於生產,彰化縣多名腎結石患者年年都有腎結石新生成,位置幾乎相同,令患者每年都要「痛不欲生」一到兩次,經檢查發現,體外震波震碎結石,碎石粒留在體內導致同一位置容易再生結合,採軟式輸尿管鏡手術徹底推摧毀殘石並排出,降低結石復發率。衛福部彰化醫院泌尿科醫師蔡卓榮今天表示,30歲李姓和32歲邱姓的兩名患者反復生成腎結石,因健保規定依人體可以接受的能量,1年最多體外震波5次,李姓患者每年追蹤檢查,兩側腎臟結合多達7至8顆,0.5至2公分,他一年可接受兩次震波,每次結束等下一次再「震」,腎臟已又冒出一堆結石,再生成腎結石的速度「體外震波施打都趕不上」。邱姓患者的右腎每半年同一位置長出1個結石,大概2公分大,接受體外震波碎石,半年後追蹤又會見到好像從沒處理過的結石,邱姓患者不禁懷疑「體外震波到底有沒有打掉結石?」其實有,但新長出位置一樣,為何總在同樣地方,他想不透。蔡卓榮說,幾乎相同位置反覆長出結石,這可能是體外震波時都會殘存碎石,這些殘存小碎石成為結成更大結石的基地,被稱為「核種」,周而復始很快地又堆積成結石。研究指出腎結石5年內復發機率高達5成,令病者苦不堪言,蔡卓榮和病患討論後,不要再用體外震波處理,改採軟式輸尿管鏡手術,用大約1公尺長的軟式管子從尿道進入,經過膀胱、輸尿管一直到腎臟,透過可彎曲的管路打碎石頭後再取出或使其排出,比起體外震波,軟式輸尿管鏡可將石頭打得更碎,不留下一點殘石,降低殘石成為再結石的基地。蔡卓榮表示,經過半年觀察,李姓和邱姓患者還沒長出新結石,雖不能保證以後都不會再長結石,至少改善短時間相同位置再結石的機率,他已叮嚀病人要多喝水防止結石再生成,除非有心臟或腎臟方面的疾病必須控制用水量,一般人就是要多喝水,避免缺水而導致結石。
-
2021-09-03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我的經驗/沒穿背架護腰也沒開刀 脊椎滑脫靠運動自癒
數年前因腰背痠痛、屁股與腳痠麻,連提物、行進都感困難,朋友認為問題出在脊椎,建議至醫院檢查。初次到某地區醫院檢查,醫師檢查後吿知,可能脊椎與肌肉受損,建議再觀察並穿上背架護腰,但工作繁忙與痠痛仍在容忍範圍,所以未穿戴背架,每天仍依習慣晨運健走,一個多月後,腰部疼痛指數上升,又再趕赴醫院就診。走久了 疼痛居然消失這次改看另一位醫師,做了電腦斷層掃描,診斷為「脊椎滑脫」,必須開刀治療,原想配合醫療,但考量年關將近,許多待辦事項,擔心開刀影響工作進度,於是選擇年後再就診。但我還是忍痛工作、早晨持續健走,雖然步履蹣跚,誰知走久了疼痛感居然消失,開刀之事就此擱置。年後因女兒工傷腰間痠痛陪同就醫,正好是同位醫師看診,我順便請教醫師,確診了脊椎滑脫,現在為何不疼痛?醫師回覆說:「也許運動久了,腹部肌肉緊實,讓腰部包覆緊密,脊椎壓力減輕,進而改善疼痛。」不同醫師 診斷結果不同我非固執也非輕視醫師專業的人,只要身體病痛都會遵照醫師指示,只是為何同醫院不同醫師的診斷,竟會有如此南轅北轍的診斷結果,真是讓人無所適從。我很幸運,靠著持續運動,擺脫鐵甲衣的束縛與開刀的折磨,現在還跟常人一樣,腰無疼痛感、活動無礙。有此親身經歷,建議身有病痛當然交由醫師檢查,有重大病情可多方諮詢,讓自己多個選擇,說不定幸運之神會給予眷顧。
-
2021-08-03 該看哪科.婦科
生產疼痛 居家8種方式緩和
生產過程中的疼痛,是準媽媽們非常關心的事。辛苦將近10個月,終於要到了卸貨的時間,卻又因生產疼痛的問題,變得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所以,提早制定生產減痛控制計畫,可以幫助媽媽們有個較為輕鬆的生產經歷。生產的疼痛分為兩大階段。第一階段疼痛來自子宮的收縮,一開始較輕微,越接近生產,疼痛指數越高;第二階段為胎兒進入產道,陰道開始延展產生的疼痛。提早和醫師討論生產的疼痛問題,制定疼痛控制計畫,可以減少準媽媽們近臨盆時的焦慮,在實際生產過程中,更可以因產程中發生的疼痛狀況隨時與醫師討論做最適合的疼痛控制。疼痛控制可藉由各式活動、姿勢變化或藥物輔助幫忙。居家有8種可控制疼痛方式:1.水療:洗澡後,注意力會被轉移、疼痛較不明顯,精神也較為振奮、對疼痛的不安會減少。2.移動或改變姿勢:待產過程中,準媽媽們多下床走走,可幫助產程順利進行,也可以減少疼痛感。3.按摩:可以請家人輕柔的按摩背部,能有效減少疼痛。4.熱敷或冷敷:敷在下背的區域效果好。5.定時解尿:待產過程中,2至4個小時要解一次尿,膀胱過脹也可能影響產程。6.拉梅茲呼吸法:將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減少對疼痛的關注,幫助身體其他部位放鬆。7.聽音樂:可以轉移注意力的一種放鬆方式。8.家人支持:先生或家人的陪伴與心理支持是待產過程中,準媽媽們最需要的。當自己可以做的方法還是不能控制疼痛時,可以和醫師討論是否用藥物來輔助減輕疼痛。目前最常見的是硬脊膜外麻醉,也就是減痛分娩或無痛分娩,但不會達到真正的無痛,而是可以將疼痛減少7至8成。減痛分娩優點,包括減少產婦心理恐懼;產婦神智清醒,在閉氣用力指導下還是可以配合將胎兒生出;對胎兒或產程比較不會產生影響;較不會產生頭痛副作用。但也有可能的缺點,例如暫時性的發抖;低血壓、嘔吐;極少見的注射部位疼痛,或因感染、出血壓迫神經短期或長期的神經傷害等現象。
-
2021-05-1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揮別網球肘 衛福部新營醫院推「增生療法」
30多歲王先生平日喜愛運動,某次受傷造成手肘外側骨頭凸點疼痛,肘部稍微用力就會有疼痛感,經衛福部新營醫院診斷為網球肘,安排葡萄糖增生注射治療,六周後疼痛指數有明顯改善,手肘用力時耐力也有增加。新營醫院復健科主任倪昊白說明,增生療法(Prolotherapy)是一種針對肌腱韌帶損傷的治療方式,最常使用高濃度葡萄糖溶液(非類固醇、亦非葡萄糖胺),分數次注射在受傷或退化、自我修復不佳仍會痠痛的肌腱韌帶上;一般是「著骨點」及其附近組織。目的是促使組織產生輕微的發炎,誘發增生反應,再次啟動人體的修復機制,促進組織復原,強化軟組織的強度、減少疼痛。他說,增生療法可運用在各種受傷或退化、自我修復不佳的肌肉骨骼關節疾病,如肩頸痠痛、脊椎周邊韌帶疼痛、網球肘、高爾夫球肘、膝關節周圍疼痛、踝扭傷等。因慢性筋骨疼痛問題多是長期累積而成,需要好幾個月時間讓身體修復,平均2至4周施打一次,一般約需要4至6次注射。倪昊白表示,因增生注射治療的原理為刺激人體組織修復,會使注射處產生局部發炎反應,所以注射部位會有酸脹及疼痛感覺,注射的葡萄糖濃度愈高會愈痛,可能持續3到7天,期間應避免服用消炎藥(NSAID),可以使用單純的止痛藥(如:普拿疼)來緩解。此外,注射後5天內,注射部位避免從事激烈運動。如有以上症狀,建議及早至復健科門診進行檢查與治療。
-
2021-03-2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默默的守護者 麻醉科醫師的內心世界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麻醉科醫師的內心世界」。麻醉科醫師的工作不只對社會大眾,對其他醫療團隊成員也都相當神秘。第一篇文章來自年輕的麻醉科醫師介紹這項專業;第二篇來自曾經擔任「麻醉風暴」醫療總顧問的麻醉科醫師以台灣經歷SARS的背景寫出這篇文章;第三篇來自一位美國麻醉科醫師友人與編者分享她在美國照顧新冠肺炎病人的衝擊下,寫出對麻醉科醫師生涯的諸多感觸。事實上本週的主題就是因為這位美國友人的文章引起我們之間的討論,非常高興她欣然同意我們轉載這篇發表於史丹佛大學醫院刊物的文章,並附上一位外科醫師的中譯。這也是「醫病平台」首次轉載英文原作與中譯的嘗試。麻醉科門診人,難免生病,而生病時到底要掛哪一科,常常困擾了病人。你知道麻醉科醫師是看什麼病嗎?麻醉科不是特別看某個病,一般人身體有病痛時也不會想到要掛麻醉科門診,但是當病人在手術或檢查過程需要鎮靜止痛時,主治醫師會約診麻醉科進行麻醉前的評估,所以麻醉團隊主要是了解病人自身的疾病、手術與麻醉之間的影響,擬定適合病人的麻醉計畫。在麻醉評估門診中,麻醉護理師會先做護理評估,包含了監測基礎的生命徵象(例如:心跳、血氧濃度、血壓),記錄過往的病史、用藥史、過敏史、手術史,之後再由麻醉醫師整合以上的資訊並且核對醫療記錄,向病人及家屬解說檢驗和檢查報告,針對即將進行的麻醉和疼痛控制做適當的計畫與風險評估。在麻醉醫護人員的訓練中,會依照各器官系統疾病與麻醉之間的影響做深入的探討,唯有熟悉麻醉用藥的特性才能趨吉避凶,讓麻醉藥發揮最大的效用同時避免副作用對身體的危害。默默的守護者多數人對於麻醉醫護人員的印象不深,一來是因為麻醉常是輪班的團隊合作,術前評估門診可能是A組醫師和護理師執行,而手術中的麻醉可能是由B組醫師和護理師執行,二來是麻醉過程中病人多半是在鎮靜藥物作用之下呈現睡著的狀態,壓根兒不記得到底經歷了哪些事。雖然病人可能感覺不太到麻醉醫護人員的存在,但這些讓人印象模糊的身影,在麻醉中其實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當病人安心入睡後,麻醉團隊的工作才剛暖身好要開始了。在執行麻醉前,麻醉護理師會為病人裝上生理檢測儀器,從最基本的心電圖、血壓計、周邊血氧濃度監測、體溫監測,到進階的腦波麻醉深度監測、肌張力監測、疼痛指數監測、腦血氧濃度監測、血型動力學監測,或者更進階且具侵入性的經食道超音波監測、肺動脈血型動力學監測……等,依照病人的疾病和手術需要做適當的安排。當病人睡著後,彩色螢幕上跳躍變動的數值就是麻醉人員與病人身體之間無聲的對話,藉此來調整麻醉儀器和用藥,這情境和機師在駕駛飛機時,時時盯著儀表板上的數值來操控飛機飛行的模樣很相似,也因此常有人將麻醉工作比擬為駕駛飛機。手術可長可短,如果面臨長時間的手術麻醉,這對外科團隊和麻醉團隊都是體能上的大考驗,我們做麻醉的就是這樣默默地盯著每一筆的生命徵象,調整麻醉用藥,期盼一切平順直到手術最後。麻醉科的熱潮與冷嘲近年來麻醉科在台灣醫療選科上變得很「夯」,麻醉從業人員常被問及以下問題:「麻醉科好嗎?麻醉科的工作適合我嗎?」 「麻醉科醫師給病人麻醉後就去喝咖啡了嗎?」第一個問題很難立即給出答案,往往需要投注一定的時間和心力,才有適切的回答,那問題的複雜度等同於在挑選人生的伴侶,因為一但選擇一份職業它會與你相伴個好幾十年。選科時的主要考量在與當你實際參與該科作業後,捫心自問自己能否認同這樣的工作型態和內容,是否願意去面對這份工作中甘與苦的現實面。至於第二個問題,答案是否定的,不是每一場手術麻醉都理所當然地平順,麻醉之所以能平順是因為整個過程中麻醉團隊顧及到的諸多細節,當病人的生命徵象出現異常時必須要及時診斷出問題並且給予即時處置才能讓情況回穩。回想一下你搭飛機遇到亂流時的經驗,機長室立刻廣播說明當下的情況和安撫人心,機組人員同時繃緊神經穩定機身和確保全艙人員的安全……情景回到手術室裡,每當病人面臨突發狀況時麻醉團隊也是個個繃緊神經,手腦並用地排除異常,如果是會危及病人生命的緊急手術和麻醉,那真像是一場和死神搏鬥的浴血奮戰。
-
2021-03-14 科別.骨科.復健
膝蓋老了嗎?這類族群看過來 1分鐘自我檢測馬上知
奇怪?也沒在爬山、跑步、最近膝蓋怎麼總是卡卡的,特別是久站或下樓梯,更是特別的不舒服,休息一下卻又好一些,到底該不該看醫生?振興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黃永錚表示,退化性關節炎是最常見的膝蓋關節疾病,臨床上,女性因為髖關節、骨盆的先天構造,又比男生容易好發,特別是進入50歲的中年肥胖婦女,更是高危險群,一旦上述狀況發生的頻率或時間越來越久,非外力外傷造成,就得提高警覺。他並提醒,隨著年紀的增長或不當使用膝蓋,軟骨細胞逐漸減少磨損膝蓋,嚴重起來可能形成骨刺、關節變形。「提早發現可以提早控制改善」,黃永錚表示,許多民眾常常忍到嚴重時才就醫,想知道自己是否患有「膝部退化性關節炎」,其實可以透過「膝關節炎疼痛指數評分表」(Lequesne's index)Lequesne's index)先行檢測,這是由國外專家發展出來針對膝關節炎的臨床表現,一共11題,在家就可以完成。黃永錚說,評分表總分越高,代表關節退化發炎的機會越高,除了平常透過抬腿加強大腿肌力減少膝關節負荷,若總分超過七分,建議民眾應就近至醫療院所透過X光檢查確認關節問題,通常,治療後的患者,也可運用此表檢測恢復情形。
-
2021-02-08 科別.骨科.復健
醫病天地/羊膜萃取物注射 背痛新療法
35歲劉姓男子多年前車禍受傷,治療後下背部仍不時感覺疼痛,前陣子在家跌倒,新傷加舊疾引發劇痛,看過許多中西醫和復健及推拿,都未見效。經聯新國際醫院疼痛控制科主治醫師黃鈺涵評估為椎間孔椎間盤的一個小小突出壓迫到神經作怪,施作全桃園第一例「脊椎羊膜萃取物注射治療」,兩周後回診,劉先生疼痛感已明顯改善。黃鈺涵在脊椎第4、5節椎間盤外緣纖維環撕裂部位注射羊膜萃取物,藉由強力的再生因子,修補椎間盤受損區域。劉先生治療2周後回診,疼痛指數僅剩1分,不再坐立難安。黃鈺涵表示,羊膜萃取物在美國用於疼痛治療已10多年,去年才引進台灣,多用於膝關節部位,主要是脊椎注射治療具有高難度。注射時以7至8公分長的特殊針頭,深入背部直達腰椎椎間盤,搭配高階影像電腦斷層的掃描導引,避開血管、神經及敏感組織,將羊膜萃取物溶液,精準注射到患部僅0.2公分的微小區域,如偏差或稍有不慎,輕者短時間麻痺無力,重則神經受損。羊膜萃取物是人體的胎盤組織成分之一,可幫助患部細胞的活化再生。羊膜萃取物皆從國外進口,而且不會造成施打後的排斥反應,國外用於疼痛治療相當普遍。
-
2020-12-04 新聞.元氣新聞
台大急診人工智慧看臉辨識疼痛 急診檢傷再加速
「你現在有多痛?」疼痛非常主觀,要問得清楚,恐怕得花好幾分鐘。但在壅塞的急診現場,疼痛指數攸關檢傷分類,非評估不可,但醫護人員沒那麼多時間猶豫。台大醫院急診部與台灣大學資工系特聘教授傅立城合作,發展出人工智慧的電子化檢傷系統,以人臉辨識判斷疼痛指數,最快兩年後就能幫助急診達成兩分鐘內精準檢傷,也有助解決病人壅塞問題。台大醫院急診部主任黃建華表示,急診的檢傷分類除了看心跳、血壓、體溫,也要看疼痛,如果疼痛超過八分就要自動升一級。因為疼痛有兩大意義,首先是病人很希望趕快改善不舒服,另一個代表身體疾病可能比較嚴重,醫護人員除了幫忙提高病人的舒適度,也要快速瞭解他病況的危急性。黃建華表示,檢傷分類要「快速」是一個重點,最慢三到五分鐘要完成,但是用人工方式確認疼痛很花時間。雖然有標準評估方法,但因為疼痛主觀、評估者的訓練程度不同等因素,都會影響檢傷分類的速度和準確度。黃建華表示,現在以人工智慧進行臉部疼痛分析,同時分析病人主述、病例、生命徵象的資料,經過深度學習模型,自動產生疼痛指數及檢傷分類的建議。未來可望縮短到兩分鐘以內,效率和準確度都更高,未來透過更多資料學習,人工智慧的判斷也會越來越準確。黃建華表示,台大醫院「智慧急診」的願景除了疼痛評估,還有加速診斷、加速影像檢驗判讀、加速了解病人病況是否建議出院、緊急事件準確預測,希望可以改善急診流程,都能夠縮短時間而且判斷更正確,推動智慧急診的方向。黃建華表示,目前全世界還沒有一個國家真正將人工智慧系統應用於急診,但是大家都在競爭。台灣人臉辨識的應用還很新,一定會更加注意人權和隱私的問題。這項技術將在2020年台灣醫療科技展進行展示,是台大醫院今年展出的重點項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