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4 科別.骨科.復健
搜尋
疼痛指數
共找到
43
筆 文章
-
-
2021-02-08 科別.骨科.復健
醫病天地/羊膜萃取物注射 背痛新療法
35歲劉姓男子多年前車禍受傷,治療後下背部仍不時感覺疼痛,前陣子在家跌倒,新傷加舊疾引發劇痛,看過許多中西醫和復健及推拿,都未見效。經聯新國際醫院疼痛控制科主治醫師黃鈺涵評估為椎間孔椎間盤的一個小小突出壓迫到神經作怪,施作全桃園第一例「脊椎羊膜萃取物注射治療」,兩周後回診,劉先生疼痛感已明顯改善。黃鈺涵在脊椎第4、5節椎間盤外緣纖維環撕裂部位注射羊膜萃取物,藉由強力的再生因子,修補椎間盤受損區域。劉先生治療2周後回診,疼痛指數僅剩1分,不再坐立難安。黃鈺涵表示,羊膜萃取物在美國用於疼痛治療已10多年,去年才引進台灣,多用於膝關節部位,主要是脊椎注射治療具有高難度。注射時以7至8公分長的特殊針頭,深入背部直達腰椎椎間盤,搭配高階影像電腦斷層的掃描導引,避開血管、神經及敏感組織,將羊膜萃取物溶液,精準注射到患部僅0.2公分的微小區域,如偏差或稍有不慎,輕者短時間麻痺無力,重則神經受損。羊膜萃取物是人體的胎盤組織成分之一,可幫助患部細胞的活化再生。羊膜萃取物皆從國外進口,而且不會造成施打後的排斥反應,國外用於疼痛治療相當普遍。
-
2020-12-03 科別.骨科.復健
手麻、頭痛、尿失禁小心都是滑手機惹禍! 醫師教你怎麼滑不傷頸椎
一位52歲的男性病人,四年多前因脖子痠痛,而且還會順著肩膀、手臂到手指產生麻痛感,嚴重時甚至牽連側邊頭痛,經西醫影像及神經學檢查,診斷為頸椎症候群,建議手術或復健治療,病人因擔心手術的風險性而選擇復健,療效不盡理想,痠痛及頭痛仍如影隨形,幾乎每天須服止痛藥控制疼痛,不但影響工作,生活品質及睡眠也大受干擾,導致個性變得易怒暴躁。2個月前至北市聯醫中興院區中醫科求診,經針灸與舒筋手法治療三周及衛教正確姿勢後,頸部痠痛感大幅減輕,疼痛指數從7分降到1分,手臂到手指的麻痛感及側邊頭痛皆已消失,再也不需服止痛藥,重拾良好的生活品質。 長時間低頭滑手機、工作 當心頸椎症候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醫師李維哲指出,像這類病人頸、肩、上背連至臂及手指的痠、麻痛感常源自於長時間低頭滑手機或工作負重太過造成,使頸部肌肉與韌帶長期處於緊張狀態,椎間盤壓力升高,導致頸椎退化加速,甚至有脫位、突出及長骨刺的現象,而病人的頭痛也是由頸部問題所引起,臨床上稱為「頸因性頭痛」,與一般偏頭痛不同,頸因性頭痛常由頸部動作及頭部姿勢改變所誘發,當姿勢不當,頸椎活動度受到限制,周邊的韌帶與肌肉僵硬時,就會引發肌筋膜的傳導痛,甚至刺激神經而產生頭痛的症狀。綜觀此為病人「頸椎症候群」症狀,就是中醫所謂的「痺證」,常因慢性勞損、外傷或體弱導致氣血運行失常,經脈痺阻不通,進而誘發肢體筋骨出現疼痛及麻木的症狀。 頸椎症候群擾生活 中醫針灸止痛助復原李維哲表示,像此位病人的問題皆源於頸部附近的肌肉韌帶長期緊繃,針灸處方以頸項局部取穴為主,常取選擇風池穴、完骨穴及頸部的華佗夾脊穴放鬆局部緊張肌肉,再依據病症部位的經絡走向特點,配以特定穴位;舒筋手法的運用,則是針對頸肩條索狀筋結處選用中醫傷科的按揉彈撥的手法,並調整頸椎關節的小錯位,逐漸恢復頸椎正常的曲度。經針灸與舒筋手法治療後,病人頸肩痠痛減緩許多,手臂到手指的麻痛感及側邊頭痛已無,並停用止痛藥,不再為痛所困惱,心情也逐漸舒展開來。 避免「頸椎症候群 6大方法不惡化 李維哲提醒,避免「頸椎症候群」惡化須注意以下事項:1. 平時需多注意頸部的姿勢,避免長時間處於前傾狀態,建議可微收下巴矯正。2. 避免過度負重,提背過重的背包或長時間背背包於同一邊。3. 若工作需要常使用電話,不要用脖子夾著話筒,可考慮用耳機式聽筒。4. 避免躺在沙發或床上滑手機。5. 儘量不要維持同一姿勢過久,超過30分鐘最好伸展活動筋骨。6. 若肩背痠痛症狀超過半年,上下肢麻、痛或無力持續,且伴有排尿困難或尿失禁等症狀時,則表示頸椎病變較嚴重,建議一定要到醫療院所接受進一步影像檢查及治療。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滑手機也會滑出雙下巴! 「這個動作」就是脂肪堆積主因 還沒30歲脖子卻先老! 6個習以為常的動作都是在自殘
-
2020-10-13 科別.骨科.復健
肋骨骨折手術固定 有助加快復元
一位家住台中女士,因為嚴重車禍,經診斷為胸壁挫傷合併右側多處肋骨骨折,又合併氣血胸及呼吸衰竭。住院數日,期間因為肋骨斷裂多處嚴重及劇烈疼痛產生了呼吸衰竭,做了氣切手術。轉診到國軍台中總醫院接受進一步治療,經電腦斷層重組檢查顯示,病人肋骨斷裂嚴重,胸廓畸形,呼吸狀況不穩,胸壁異常疼痛,需要依賴氧氣,導致氣切無法脫離。經評估診察後,安排了胸腔鏡輔助肋骨骨折復位矯正鋼板內固定手術,術後胸部疼痛大幅改善,呼吸狀況也明顯進步,在術後一周就順利的移除氣切管,自行呼吸咳痰。新式肋骨固定手術,在台灣全面發展大概有五、六年,國軍台中總院為早期執行此項手術醫院之一,擁有超過三百例肋骨骨折手術治療相關經驗。早年的肋骨骨折處置方式是採用保守治療,就是不開刀讓肋骨自己癒合。傳統上,肋骨骨折接受保守治療,肋骨癒合的時間需要2至3個月的時間,若是多根肋骨骨折斷裂或錯位嚴重,癒合的時間可能會超過半年,甚至癒合不良。符合適應症的病人,可以接受手術治療。有經驗的醫師會採用最新的內視鏡輔助肋骨固定手術來縮小傷口,可以縮短肋骨骨折復元的時間,也可以大幅降低肋骨折造成相關的後遺症。肋骨骨折手術的適應症如下:1.多處肋骨骨折合併錯位2.連迦胸3.使用止痛藥無法止痛(疼痛指數超過六分)4.造成相關合併症時如氣血胸5.造成呼吸衰竭6.胸廓畸形7.慢性骨不癒臨床上,很多的外傷狀況會造成肋骨骨折,因車禍造成肋骨骨折是其中常見原因之一。嚴重的胸腔外傷會造成嚴重的肋骨骨折及內傷後遺症,例如氣血胸、呼吸衰竭需要做氣切,經醫師評估後,符合上述適應症的病人,若能在受傷早期接受肋骨固定手術,將會大幅縮短整個復元期程,降低後遺症,改善整體預後。
-
2020-10-07 科別.骨科.復健
半夜經常被左手痛醒 男子接受脊髓電刺激療法終能安眠
1名37歲男子罹有脊髓空洞症,4年歷經3次手術僅改善左手無力症狀,卻仍經常痛到無法成眠,導致精神狀況不佳,接受多種治療均不見效。所幸最後透過「脊髓電刺激療法」治療,疼痛指數從10分降至3分,終於讓他能一覺到天亮。患者說,10多年前發現罹患脊髓空洞症,接受多次手術後,雙手僵硬及攣縮的情況雖有改善,但左手掌至手肘依舊會疼痛,半夜經常被左手痛到無法成眠,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雖嘗試各種止痛藥都無法止痛,令他苦不堪言。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林志隆指出,針對肢體的疼痛、手術後殘留的疼痛、不明原因發生的疼痛、如火燒般的疼痛,稱之為「難治性慢性疼痛」,常見於脊椎手術後疼痛症候群、外傷導致複雜性局部疼痛症候群、神經根病變、周邊神經病變等,一般會先透過口服止痛藥、肌肉注射止痛劑或病患自控式止痛等方式改善,但若是上述方式改善效果有限,則會評估透脊髓刺激療法治療。他說,脊髓刺激療法是在患者頸椎或胸椎放入一條細小的電極導線,並連接埋於鎖骨下方的神經刺激器,經由神經刺激器透過電極發送微量電波,抑制從患部傳送到腦部的疼痛訊息,以降低疼痛感。患者平時可透過體外遙控器調節電源開關和刺激強度,裝置後通常能減少5至7成的疼痛,並減少藥物的服用量,降低藥物引起的副作用,也能使睡眠時間增加,提升生活品質。因電流直接抑制疼痛部位,對身體其他部位不會有不良影響,也不會傷害神經組織,也不必擔心觸電情形,電池的壽命約5到8年左右,會因設定或使用方式不同而有差別。當電池沒電時,需再次做手術更換電池。另外,因此裝置可能與電磁能產生反應,應避免與防盜裝置接觸,若因出國經過機場的安檢裝置時,務必向相關人員出示證明,以避免神經刺激器受到干擾。林志隆提醒,脊髓刺激療法在疼痛治療中,屬於較昂貴的治療方式,要花費約90萬元,建議治療前應經過審慎評估,並與醫師充分討論,以達到最佳療效。
-
2020-08-28 該看哪科.婦產科
無須等待開2指 新光推入院就執行無痛分娩
「沒辦法幫家長養小孩,但能減少生產的疼痛感增加生二寶的意願」,新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蕭國明表示,新光醫院周一喜迎院內第8萬例「新光寶寶」,從入院就執行無痛分娩,無須等待開二指再執行麻醉,一路到傷口縫合,疼痛指數皆能維持在1分甚至是0分,同時也能大幅降低產婦焦慮、心肺負擔。我國嬰兒出生人數去年僅有17萬5074人,為近九年來最低,蕭國明表示,造成少子化的原因多元,難以用單一因素討論,但第一胎生產的印象若是不佳,家庭很難再嘗試生第二胎,降低產婦生產的疼痛,能大幅改善生第一胎時的不適感。蕭國明表示,過去皆認為無痛分娩應於子宮頸口開了4公分後再施打,太早施打恐延長產程,或是影響產婦錯誤的用力,必須要剖腹產,但根據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於2005年的研究顯示,比較子宮頸口開4公分,與子宮頸口尚未開口前施打麻醉止痛,嬰兒出生狀況一開始就施打者,情況較佳,且產程時間也比較快。蕭國明表示,無痛應該從入院待產至生產完及產後疼痛,包括傷口復原的疼痛、子宮收縮復原的產後痛、餵母奶時的痛,皆全面考慮,也增加民眾生子的意願。不過,無痛分娩對於有凝血功能問題,或是骨盆腔曾受傷、變形,或是血小板指數低於10萬者,則不建議施打。
-
2020-08-20 科別.腦部.神經
醫美用肉毒桿菌 可預防慢性偏頭痛
肉毒桿菌素不只能醫美除皺,還可用於慢性偏頭痛的預防性治療。台灣頭痛學會理事長林高章醫師19日在記者會上表示,國內有約200萬人深受偏頭痛所苦,盛行率為9.1%,以女性為大宗。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主任王署君醫師說,透過施打肉毒桿菌素,可降低慢性偏頭痛患者的頭痛頻率與嚴重程度。偏頭痛是疾病需治療台灣頭痛協會在記者會上宣布,自今年2月起,健保有條件給付肉毒桿菌素用於慢性偏頭痛的預防性治療,若診斷為慢性偏頭痛患者,並使用過3種以上預防性藥物仍無效,可與主治醫生討論申請,是慢性偏頭痛患者的福音。金鐘視后、偏頭痛宣導大使鍾欣凌身說:「睡眠不足、壓力大、小孩吵鬧或剛拿到新劇本的時候,我也會出現偏頭痛的症狀。」林高章表示,國內有約200萬人深受偏頭痛所苦,盛行率為9.1%,以女性為大宗,女性盛行率高達14.4%,是男性的3倍。他也澄清,一般人誤以為偏頭痛只是症狀,實際上是需要治療的疾病,「偏頭痛大部分來自於遺傳,一部分是因為體質。」他說,如果父母有偏頭痛的情形,小孩也有75%以上的機率有偏頭痛。林高章指出,偏頭痛有一項診斷標準:反覆發生頭痛,每次持續4至72小時,可能是單側或雙側、搏動性,頭痛程度達中或重度(疼痛指數7-10),日常活動會加劇頭痛,常伴隨噁心及/或畏光及怕吵;慢性偏頭痛的定義是頭痛持續3個月以上、每月15天以上、每天4小時以上,且15天中有8天被診斷為偏頭痛。規律作息可改善「偏頭痛的誘因複雜。」王署君表示,包括溫差、壓力、睡眠不足、情緒、時差、過度劇烈運動等,可以透過正常作息、規律運動、充足睡眠等方式改善。目前偏頭痛預防治療(治本)分成口服預防用藥和注射預防用藥,口服預防用藥一般療程需服藥3至4週;注射肉毒桿菌素可用於慢性偏頭痛的預防治療。王署君說,透過施打肉毒桿菌素於頭部前額、枕葉、兩側、肩頸等31處治療點,每3至4個月施打一次,可降低慢性偏頭痛患者的頭痛頻率與嚴重程度,他也呼籲,健保資源有限,民眾勿用除皺的理由申請施打肉毒桿菌素。【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7-31 科別.骨科.復健
關節肌腱痠痛 發炎血管栓塞術止痛效果佳
不少人關節肌腱痠痛,熱敷、拉筋都沒效,即使吃藥復健還是痛,這種慢性發炎和疼痛,不會危害生命,卻相當擾人;成大醫院建議透過經動脈發炎血管栓塞術介入治療,止痛效果佳。成大醫院介入性醫療中心醫師王博今天指出,一名76歲張姓老婦左側膝蓋疼痛逾2年,長期使用止痛藥,用過貼布,打過關節內注射,也做過復健等治療,疼痛依舊,疼痛指數(最高10分)9分,走路沒多久就會痛,不吃藥會痛到無法入睡。老婦就診後,確認是膝蓋退化性關節炎。影像評估,老婦關節狹窄,骨刺增生,且在動脈血管攝影下找出增生的發炎血管,老婦接受發炎血管栓塞術治療後,疼痛指數降到2分,疼痛大減。王博表示,關節炎、肌腱炎的疼痛,可能和血管不正常增生有關,這類的長期疼痛不容易治療,日本醫師奧野(Yuji Okuno)創立增生發炎血管栓塞技術為病人止痛,目前除日本外,韓國及美國也有多位醫師執行且發表相關研究。他說,在台灣,經動脈發炎血管栓塞術還在萌芽階段,成大醫院已引入這項技術,且有多個治療實例,獲得不錯止痛效果。經動脈發炎血管栓塞術是在X光透視、動脈血管攝影下,用微導管勾選這些新增生發炎血管,並給予栓塞藥物治療,以降低疼痛神經刺激及減緩局部發炎反應。國外研究顯示,發炎血管栓塞術沒有肌肉骨骼缺血壞死、肢體無力、感覺麻痺等嚴重副作用,較常見的只有治療部位暫時性紅斑及鼠蹊部穿刺處皮下瘀青,但多在一個月內改善消失。王博說,發炎血管栓塞術的治療,需經骨科、疼痛科及影像醫學科醫師等評估後才可執行,主要效果是止痛,但無法反轉已退化的關節與肌腱的撕裂傷,若關節退化過於嚴重,仍需以開刀為主。
-
2020-07-23 科別.一般內科
影/飲酒過量讓他痛到不行還暴瘦!手術+戒酒獲重生
台中市一名57歲男子因數年過量飲酒,慢性胰臟發炎,持續上腹嚴重疼痛並牽連到背部痠痛掛急診,住院2個多月無法進食,暴瘦到47公斤,去年底接受胰頭減壓及胰管繞道手術,術後配合戒酒,如今恢復正常生活,體重回到60公斤,疼痛也不藥而癒。患者今天現身說法,感謝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外科醫師葉俊杰率領的醫療團隊救治。患者說,他因工作壓力大,長期過度飲酒,持續出現上腹嚴重疼痛牽連到背痛,即使不喝,疼痛指數長期維持7到8分(最痛為10分),後來只要一吃食物就引起劇烈腹痛,不敢進食而暴瘦,疼痛也讓他常被送到急診,甚至嚴重到住院。葉俊杰說,近來慢性胰臟炎案例日漸增多,多數起因於過量飲酒,胰臟發炎後,組織鈣化結石,造成胰管阻塞高壓及胰臟組織內高壓,患者進食時,胰臟消化酵素產生並排入胰管時,就會因胰管阻塞而使消化酵素無法正常排入腸道,造成胰臟再度受刺激引起反覆發炎疼痛,形成惡性循環。葉俊杰指出,慢性胰臟炎好發於青壯年,慢性疼痛讓病患需頻繁就醫,無法工作,家人為照顧病患,造成家庭經濟陷入困境。除了頑固性疼痛外,慢性胰臟炎還會造成胰臟萎縮,近八成最終罹患糖尿病,也會造成門靜脈系統栓塞、食道及胃靜脈曲張,增加出血及手術風險。五年內,增加8倍胰臟癌風險。他建議,患者當非手術療法無效時,應及早考慮接受手術治療。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0-07-23 科別.一般內科
持續上腹痛要注意 醫師:慢性胰臟炎案例日增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醫師葉俊杰今天表示,近來慢性胰臟炎案例日增,多數起因於飲酒過量,造成反覆性胰臟發炎,出現持續性上腹疼痛,即使停止喝酒也無法減緩疼痛。中國附醫外科部一般外科醫師葉俊杰指出,最近收治一名57歲男性患者,因為工作生活壓力大,在過度飲酒數年後,出現持續性上腹嚴重疼痛並牽連到背部酸痛,即使停止喝酒後,還是頻繁嚴重腹痛,疼痛指數長期維持到8分(最痛為10分)。葉俊杰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這名患者後來甚至只要一吃食物就引起劇烈腹痛,因為不敢進食造成嚴重營養不良,一度體重下降到只有47公斤,長期疼痛也讓患者需時常往返急診,甚至需長期住院。對於慢性胰臟炎的原因,葉俊杰說,多數起因來自於過量飲酒,造成反覆性胰臟發炎,發炎後胰臟組織產生鈣化結石,造成胰管阻塞高壓及胰臟組織內高壓,此後每當進食時,胰臟消化酵素產生並排入胰管時,就會因胰管阻塞而使消化酵素無法正常排入腸道,造成胰臟再度受刺激引起反覆發炎疼痛,形成惡性循環。葉俊杰表示,臨床上病人常出現持續反覆性上腹鈍痛合併背部酸痛,病人即使已停止喝酒也無法讓症狀減緩。傳統治療慢性胰臟炎,是請病患戒酒,給予止痛藥物,但疾病晚期時戒酒僅能減少惡化風險,而一般止痛藥也常無效果,若用嗎啡類止痛藥物無異是飲鴆止渴。以這名男性患者為例,葉俊杰建議患者進行胰頭減壓及胰管繞道手術,手術後1週內就恢復正常進食,2週順利出院,手術後10個月恢復正常生活,體重回復到60公斤,不需長期服用止痛藥物,也不再有持續上腹背痛狀態。
-
2020-06-19 科別.骨科.復健
五十肩半夜睡覺被痛醒 三合一療法解肩痛
一位中年男子習慣打高爾夫球,偶爾肩膀痠痛卻不以為意,有一晚睡覺竟被肩痛痛醒,如廁後、更衣時手也舉不起來,經前往就醫才發現原來是「五十肩」,「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骨科醫師王振華指出,患者雖先接受復健,肩痛反而加劇,因此建議他接受非侵入性的「肩關節囊鬆動術」,術後再接受震波及徒手物理治療,「三合一」治療讓他在短短一個月對不痛及能活動很有感,大幅縮短以往至少須一年的復原療程。收治病例的骨科醫師王振華指出,患者因肩膀痠痛肌腱發炎,疏忽積極治療,慢慢地擴散到整個關節,引起肩關節囊發炎,罹患了粘黏性肩關節囊炎,俗稱「五十肩」或冰凍肩。他不僅半夜睡覺壓到肩膀時會被痛醒,肩膀上舉、外展及內轉還小於60度,穿脫衣或如廁後清潔,都受到很大困難,需要家人協助,活動嚴重受限。雖然患者先接受近兩個月復健治療,不僅沒好,症狀反而更加劇。面對這類嚴重五十肩患者,王振華醫師建議患者接受非侵入性的手術方式治療,也就是在靜脈全身麻醉下,接受肩關節囊鬆動術,將嚴重沾黏的組織分離,沒有留下任何傷口,手術過程亦僅需15分鐘,手術很簡便,但卻能有效解決患者痛苦。王振華醫師進一步指出,為加速修復組織,建議患者術後接受3次體外震波。加上每周3次、共6次徒手物理治療,將已經分離的肩部沾黏組織被動式鬆開,避免再沾黏回去。經過兩周後,患者的肩關節疼痛指數已大幅下降八成,活動角度則增加了七成。王振華醫師說,這類嚴重五十肩的患者,一般均需要至少一年的復原病程,採用「三合一」治療之下,患者的復原時程大幅縮短至一個月。由於是沒有傷口的手術治療方式,病患的接受度高,對治療效果也非常滿意。半夜不再被痛醒,影響睡眠,穿脫衣服及如廁後清理,都能不假他人,大大改善生活品質。
-
2020-06-18 科別.骨科.復健
五十肩痛到如廁後沒法自己擦屁股!三合一療法解肩痛
一位中年男子常打高爾夫球運動,偶爾肩膀痠痛但不以為意,有晚睡覺竟被肩痛痛醒,更衣時手舉不起來、如廁後連屁股也無法擦,前往就醫發現是「五十肩」。骨科醫師王振華指出,患者雖先接受復健,肩痛反而加劇,因此建議他接受非侵入性的「肩關節囊鬆動術」,術後再接受震波及徒手物理治療,「三合一」治療讓患者在短短一個月對不痛及能活動很有感,大幅縮短復原療程。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骨科醫師王振華表示,患者因肩膀痠痛肌腱發炎,疏忽積極治療,慢慢地擴散到整個關節,引起肩關節囊發炎,罹患了粘黏性肩關節囊炎,俗稱「五十肩」或冰凍肩。他不僅半夜睡覺壓到肩膀時會被痛醒,肩膀上舉、外展及內轉還小於60度,穿脫衣或如廁後清潔,都受到很大困難,需要家人協助,活動嚴重受限。這名患者先接受近兩個月復健治療,但症狀反而更加劇。面對這類嚴重五十肩患者,王振華醫師建議患者接受非侵入性的手術方式治療,也就是在靜脈全身麻醉下,接受肩關節囊鬆動術,將嚴重沾黏的組織分離,沒有留下任何傷口,手術過程大概15分鐘。王振華說,為加速修復組織,建議患者術後接受3次體外震波。加上每周3次、共6次徒手物理治療,將已經分離的肩部沾黏組織被動式鬆開,避免再沾黏回去。經過兩周後,患者的肩關節疼痛指數已大幅下降八成,活動角度則增加了七成。王振華表示,這類嚴重五十肩的患者,一般均需要至少1年的復原病程,採用「三合一」治療之下,患者的復原時程大幅縮短至1個月。由於是沒有傷口的手術治療方式,病患的接受度高,半夜不再被痛醒影響睡眠,穿脫衣服及上廁所擦屁股的生活瑣事,也都能自己來,身體和心理都輕鬆很多。
-
2020-06-04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林慈濟研究:大腸鏡檢查 逾7成不必麻醉
大腸鏡檢查時,不麻醉會疼痛難受嗎?嘉義縣大林慈濟醫院發表研究證實,進行換水大腸鏡檢查的患者有93%可不用麻醉、傳統充氣法大腸鏡也有76%患者不必麻醉,身體不會感到不舒服。研究結果已刊登於國際知名「胃腸病學與肝病學期刊」(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大林慈濟醫院腸胃內科主治醫師謝毓錫表示,日前針對150名大腸鏡檢查的患者進行「必要時麻醉」研究,患者隨機分配接受充氣法或換水法大腸鏡,採用充氣法的患者有76%不用麻醉,採用換水法的患者則有93.3%不麻醉即可完成檢查,其中74%患者接受「必要時再麻醉」的檢查方式,結果顯示,必要時麻醉法較常規麻醉減少醫療費用、併發症、恢復時間及人力需求。謝毓錫說,西方國家「必要時再麻醉」的檢查方式,多由醫師決定是否麻醉,較不客觀,此次他的研究是由病人決定是否麻醉,醫療團隊在檢查過程中,每隔2至3分鐘會詢問病人是否不舒服,若在疼痛指數從0分至10分(最痛)中超過2分,就會詢問病人是否需要麻醉,病人同意即由麻醉醫師施予麻醉。謝毓錫表示,其實在有經驗的醫師手中,大部分患者做大腸鏡時不需要麻醉即可完成,但有些患者單純因為害怕做檢查,即使檢查方式不會疼痛,也希望自付內視鏡麻醉費用接受麻醉,還有些患者因不曾做過大腸鏡,不清楚自己該不該接受麻醉,醫師也無法預知病人會不會不舒服。
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