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1 醫療.心臟血管
搜尋
疼痛感
共找到
436
筆 文章
-
-
2022-11-20 醫療.泌尿腎臟
尿尿出現紅色是血尿嗎?醫師提醒出現這些顏色尿液要留意
尿液不只是排出身體多餘的水分而已,健康狀態也能從尿液顏色略知一二。醫師建議民眾解尿後,可多留意幾眼,觀察尿液的顏色、氣味、泡泡等,可初步了解身體狀況。正常的尿液狀態屏東基督教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謝晉文說,腎臟主要功能是從血液中排除毒素和身體代謝後所產生的廢物,因此尿液是由身體多餘的液體、鹽分、尿素、尿酸和其他代謝廢物組成;顏色來自尿膽素外,還受食物中所含色素、水分不足、服用藥物或罹病等因素影響。謝晉文說,一般而言,正常尿液顏色接近淺黃色,若是飲水較多,或喝茶、咖啡等利尿飲品之後,尿量增多,會使顏色較清淡甚至無色透明。另外,運動出汗後若未補充水分,尿量減少會使顏色變深。尿尿的顏色密碼● 鮮黃色或橘色飲食因素:食物中天然色素如維生素B群,會使尿液呈亮黃綠色。攝取較多β-胡蘿蔔素(胡蘿蔔、地瓜等)與維生素 C(柑橘類植物、番茄、草莓、綠花椰菜),會呈深黃或橘色。疾病因素:可能代表身體正在缺水、脫水甚至中暑;過深的顏色也可能是肝、膽出現問題,會讓尿液呈深黃或橘色。● 粉紅色或暗紅色飲食因素:可回想是否有吃色素糖果、火龍果、甜菜、黑莓等色素較高食物,排除食物因素後,就要考慮血尿。疾病因素:血尿的原因包括尿路感染、腎絲球腎炎及癌症,例如腎臟癌、膀胱癌、攝護腺癌等。此外,藥物也可能使尿液偏紅,例如化療藥、瀉藥、治療肺結核用藥等。● 藍、綠或紫色有可能是藥物、腎臟和膀胱功能檢測所使用的染色劑或食物顏色所致。細菌感染也可能使尿液顏色出現綠、紫色或藍色,例如插尿管族群常出現的紫色尿袋症候群,就是因為尿袋中的細菌產生紫色的代謝物質。● 灰色或暗灰色通常是食物的影響及尿液中含少部分血液,或女性懷孕期間因白帶增加等,都會使尿液呈灰色。如果加上在排尿時身體有疼痛感及頻尿狀況,要小心可能是膀胱感染、尿道感染或腎結石。● 混濁或乳白色可能代表沉積物變多,可能是體內含有過多鈣和磷酸鹽(例如肉吃太多),輕微脫水,或是膿尿所致。舉凡生殖泌尿系統感染,都可能引起膿尿,例如陰道感染、膀胱炎、淋病或披衣菌感染等。反之,如果水喝不多,尿液卻一直是透明狀態,且合併尿量變多及頻尿,應就醫檢查是否有尿崩症或腎功能問題。Q:尿液聞起來有水果味,可能有糖尿病?剛排出的尿液通常沒有味道,但若尿液存放一段時間後,細菌會將尿素分解並產生臭味。另外,某些食物及某些藥丸外層化學物質,也可能會改變尿液的味道。若尿液有臭味,表示身體可能有狀況,如尿道感染、第2型糖尿病、膀胱炎、新陳代謝或肝系統疾病等;若聞來像氨(俗稱阿摩尼亞),可能是脫水(要記得補充水分)或肝病所引起;若出現惡臭,可能和尿道感染或性傳染病有關。如果常跑廁所,且尿液聞起來有水果味,可能有第2型糖尿病;另孕婦體內的荷爾蒙也會改變尿液味道,且孕婦有較高風險發生尿道感染,都會導致尿味濃重。Q:尿尿有泡泡就是蛋白尿?正常情況下,尿液因含有雜質而導致些許泡泡出現,特別是距離馬桶較遠、小便較急較快或男性尿道殘留精液,都會讓小便出現泡泡,屬常見現象,不一定代表身體出現狀況。但若泡泡過多且3分鐘不散,或馬通沖水後仍出現泡泡,可能是蛋白尿。蛋白尿原因很多,包括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原發腎絲球腎炎或細菌感染等。據統計,罹患慢性腎臟病的人數約占總人口十分之一,潛在慢性腎臟病患的初期表現就是蛋白尿,目前高血壓、糖尿患者人數日益增加,若蛋白尿持續出現一段時間,需就醫檢查腎功能和是否有慢性疾病。Q:馬桶邊出現螞蟻,代表尿糖?若小便後沒多久,馬桶邊出現不少螞蟻,在血糖偏高情況下,有可能出現尿糖並引來螞蟻,但也可能是螞蟻正剛好路過尋找食物或水源,以螞蟻來看血糖並不精準,需要就醫進一步檢查。
-
2022-11-15 醫療.精神.身心
「心理痛」可能因杏仁核較小 亞大醫研究登國際期刊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研究團隊針對慢性疼痛者進行身心壓力檢查,發現患者產生恐懼與焦慮情緒的「杏仁核」比正常人小,因而對身體感覺異常敏感,甚至沒有疼痛刺激輸入也會出現疼痛感,即是所謂「心理痛」而非單純生理痛;研究獲刊登於國際著名期刊「Pain Medicine」,對臨床疼痛醫療提供跨領域建議。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考量部分患者術後反映出現慢性疼痛現象,造成患者生活品質受影響。因此,院內脊椎暨疼痛中心及臨床心理中心合作,針對200多名慢性疼痛者安排身心壓力檢查,透過生理回饋儀紀錄患者心律、自律神經及腦波反應後,發現患者常見兩種疼痛類型:一、在壓力檢測的壓力期,生理訊號卻呈現放鬆狀態,等待休息期卻有高度焦慮反應。二、模擬大腦休息(入睡)狀態,閉眼腦波出現前額區域過度活躍。臨床心理中心主任葉品陽說,前述狀況均與「疼痛災難化思考」有關,這類慢性疼痛者因為無法立即止痛,且疼痛出現頻率與範圍不一定,所以患者會對身體感覺異常敏感;甚至沒有疼痛刺激輸入,也會出現疼痛感,此為一種預期疼痛的反應的心理痛,而非單純身體疼痛。他發現,慢性疼痛者的杏仁核比一般人更小,尤其是右側。較小的杏仁核可能會為了維持原有機能,所以必須更為活躍,這易使人對任何感覺敏感,進而錯判痛覺。因此,較小杏仁核與過於敏感的感知,會加深疼痛災難化思考。研究團隊說,慢性疼痛治療不單需治療生理痛,更需處理心理痛,目前除藉由「認知行為治療」改善患者對疼痛的災難化思考或信念,如重新覺察身體感覺,分辨真實痛感與假警報,反覆練習鬆動制約學習的災難疼痛信念,增加思考的彈性。另外,也利用生理回饋改善緊繃的生理狀態舒緩痛感,利用儀器使患者知悉自身生理線索如腦波、呼吸、心律等,並調節至放鬆狀態;經反覆練習,患者越能掌握自身生理狀態,則可在真正疼痛時平緩疼痛的生理不適。
-
2022-11-13 醫療.骨科.復健
膝蓋摸起來冰冰的循環不佳 小心關節退化快
別以為膝蓋退化只發生在長輩身上,「不動」或「過動」都可能讓膝蓋退化的時間提早。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表示,膝蓋「退化」與「老化」僅一線之隔,兩者的對抗策略有所不同。膝蓋提早出現退化症狀,須趕緊調整生活作息;若膝蓋出現老化症狀,則建議透過運動與適當的營養補充品保養,延緩老化速度。晨僵、無力、痛感,出現3大症狀,代表膝蓋退化中。簡文仁表示,健康的膝蓋走起路不會有異常感覺,一旦有任何異狀,就得意識到可能是退化或老化了。退化與老化的差異,除了從年紀做最簡易的辨別以外,還可透過膝蓋的能力是「逐步變差」判斷。退化中的膝蓋會有三大症狀:1.早上起床時,膝蓋會感覺到「晨僵」。2.膝蓋無力,不如平常行動自如。3.有痛感,如刺痛、鈍痛、僵痛。已經老化的膝蓋,初期難以與退化膝蓋出現的三大症狀做分辨,但老化的速度遠慢於退化的速度。「無力感」為最常見老化症狀,爬樓梯越來越費力。老化最顯而易見的症狀為「無力感」,膝蓋的肌耐力變差,年輕時可以一口氣從一樓爬到五樓,但慢慢地從一樓爬到三樓時,腿就痠了,後續漸漸變成從一樓到二樓時都感覺到費力。再者是關節靈活度變差,腳漸漸沒辦法抬高,或是蹲下去時卡卡的,走路沒辦法走遠。簡文仁表示,除了上述症狀以外,如果膝蓋摸起來「冰涼」,顯示腿部的血液循環不佳,血液循環不佳雖然不是導致膝蓋退化的直接原因,但間接顯示活動較少,久而久之就可能提早發生退化。過去總認為過度使用膝蓋的運動員,或是長期做勞力工作,如搬家等,膝蓋損耗較快,實際上,長時間沒有走動,膝蓋周邊肌肉缺乏耐力,使用膝蓋時較容易受傷,也增加提早退化的機率。近期天氣轉涼,若天冷不想動,建議可以按摩雙腳,讓身體熱起來,或是採取居家鍛鍊的方式,不一定要到操場跑步。鍛鍊膝蓋周邊肌力,預防膝蓋提早退化。簡文仁表示,人的體能高峰在25歲,25歲到40歲是體能的高原期,40歲到50歲體能開始走下坡,50歲以後開始老化,體能明顯變弱。避免膝蓋提早老化,從現在起,建議開始動起來,鍛鍊膝蓋周邊的肌力。除了運動之外,長輩能適度補充保養關節的營養補充品,如葡萄糖胺、軟骨素等,同時也能補齊強健肌力的「咪唑胜肽化合物」就像蓋房子一樣,先用鋼筋穩固基礎、再用水泥支撐輔助,相輔相成保養才會全面且到位。簡文仁表示,葡萄糖胺、軟骨素可幫助關節分泌潤滑液,咪唑胜肽化合物則是幫助長肌肉,肌肉的增加需要攝取蛋白質,不過長輩牙口多數不好,肉的攝取變少,蛋白質屬於長鏈胺基酸,咪唑胜肽化合物是由兩種以上的胺基酸結合,屬於比較細的胺基酸,人體吸收快,而咪唑胜肽化合物存在於洄游魚類體內的肌肉中,是魚類活力來源之一。適度運動+減重,瘋健身不能過頭。其餘配套方式可從均衡飲食以及減重著手,簡文仁表示,體重過重也會增加膝蓋的負擔。他也提醒,國人瘋健身,過度運動反而導致身體發炎,正常運動是今天運動完,雖然當下會痠痛,但睡一覺後隔天通常沒感覺,如果運動後疼痛感持續,建議就醫。長者5招練腿力年紀較長的長輩則可以從簡單的運動開始著手,他建議居家做5招鍛鍊肌力運動。1.起立蹲下坐在椅子上,再起身,一次做10個,每次做三組。可透過坐與站之間,增加膝蓋周邊的肌力。2.打地鼠坐在椅子上,腳往前抬,腳前方放置類似九宮格的目標或是幻想前方有九宮格,抬起的腳抬到九宮格的每一個格子。如果腳沒辦法抬高,則建議坐在椅子上,九宮格放在地上,用踩的去踩每一個九宮格的格子。可訓練反應也能訓練平衡。3.屁股搬家坐在椅子正中間,接著屁股往椅子右邊移動,再往左邊移動。4.高低跑坐在椅子上,雙手扶在椅子上,雙腳抬起做跑步的動作。5.內八外八坐在椅子上,雙腳踏地,呈現內八動作、接著再做外八動作,反覆做。
-
2022-11-13 醫療.骨科.復健
恢復往昔肌力?醫:一周沒運動流失的肌力要一個月才補得回來
新冠疫情延燒超過兩年,10月13日起國門重啟,近期旅外人潮湧現,國人開始到處趴趴走,戶外運動也跟著活躍。過去因疫關在家中,減少運動頻率,開始運動後,不少人發現「膝蓋卡卡」或「雙腳無力」。醫師提醒,過去若有運動習慣,又開始重新回歸運動時,第一步應將停訓期間流失的肌肉補足;第二步是攝取足夠的營養,像是蛋白質等;第三步為初期運動不過度,避免傷害膝蓋,導致後續又得休息無法運動。一周沒運動肌力流失,要花一個月才補得回來。重新開始運動,最常見過度運動引發的運動傷害,包含肌肉拉傷、膝蓋不適等。根據研究顯示,一周完全不運動,肌肉量減少約3%,肌力表現下降約10%,想重新透過訓練恢復往昔的肌力,大約需花費一個月以上的時間。重新運動時,必須格外注意身體反應與狀況,調整運動強度。林口長庚運動醫學骨科主任邱致皓表示,膝蓋常見的不適症狀為僵硬、紅腫、疼痛等,這些問題可以分為兩大類:膝蓋不穩定和膝蓋疼痛。邱致皓表示,造成膝蓋不穩定的原因,與膝蓋結構有關,膝蓋的組成包含硬骨與軟骨,不穩定多屬「軟骨異常」導致,十字軟骨、外內側韌帶受傷等。快速下樓梯,感覺膝蓋像要「飛出去」就是警訊。過度地踢、跑、起立蹲下等動作,或是不正確的姿勢,都容易導致膝蓋軟組織受傷,若韌帶曾受傷斷裂,再次做「抬」的動作時,很容易感覺到「鬆脫」或「分離」。膝蓋不穩定在走路時,不會有太大問題,但是要快速下樓梯或是快速使用關節的動作時,患者容易感覺膝蓋像要飛出去,這就是警訊。膝蓋疼痛則是膝蓋發炎引起,除了痛的症狀以外,同時會有紅腫、發熱等情形,主要是膝蓋周邊肌力不足,即使運動過程不劇烈,但也可能讓膝蓋過度負荷,進而導致發炎,反覆發炎也會讓軟組織變得脆弱。急性期紅腫熱痛,可冰敷緩解,並迅速就醫。運動傷害發生後,邱致皓表示,膝蓋不穩定與膝蓋疼痛可能會合併發生,通常不建議自己找原因,應盡快就醫,確定是軟組織受傷,還是已經磨損到膝蓋。運動傷害發生的當下,緊急的處理措施可以透過熱敷或是冰敷,以及服用消炎止痛藥改善。邱致皓表示,急性期通常會產生嚴重的發炎,其表現方式就是「紅腫熱痛」。如果看見運動傷害的部位已經腫大,第一步冰敷,用毛巾包裹冰塊,不要直接接觸皮膚,採取溫度治療時,不要接觸太久,每10到15分鐘休息一下,冰敷的作用在於「止痛」,其次在於降低發炎。如果冰敷後仍感受不適,可以先服用消炎止痛藥,後續則盡速就醫,查明問題。運動傷害如果出現局部的出血,或是感到痠痛,則建議採取「熱敷」,熱敷的溫度約在攝氏40度到45度之間,高於體溫一些,溫度不用拉得過高,免得皮膚灼傷。熱敷與冰敷相同,不宜敷過久,每10到15分鐘後休息一下,獲得局部舒緩後,就無須再熱敷。當疼痛逐漸緩解,可漸進恢復「非負重訓練」。高雄長庚醫院運動醫學中心主任周文毅表示,運動傷害仍在急性期,或是仍處於嚴重疼痛時期時,不建議維持任何運動,但是當疼痛感已經屬於中度或是輕度時,建議開始做「非負重訓練」,如游泳、水中走路、坐著使用彈力繩等,一天可以做一到二組,一組10下,依照自己的感受度,彈性調整組數。周文毅表示,如果以骨科手術來說,腳踝手術後,患者於休養期間,小腿肌肉會開始萎縮;膝蓋手術後,患者則是大腿會開始萎縮。平均一到二周沒有運動,肌肉就會萎縮10%到20%甚至更多,如果能在可以接受的程度下,進行一定的肌力訓練,也許無法增加肌肉量,但能減緩肌肉萎縮的比率,也有助於後續維持動作。預防變天關節痛● 衣物保暖:穿著長袖衣物、鞋襪手套,幫關節保暖。● 曬曬太陽:上下午各一次,每次約10到20分鐘。● 熱敷關節:用暖暖包或熱水袋隔著毛巾或衣物進行熱敷,每天1到3次,每次約10分鐘。但感覺異常者如中風或糖尿病友等,務必隨時注意避免燙傷。● 調整室內溫濕度:室內溫度可設定在19到24度,不高於室外5度,避免引起頭暈,相對濕度則控制在40%到60%為宜。
-
2022-11-10 焦點.元氣新聞
半夜肋骨突劇痛到受不了送醫 43歲男星阿Ben病因曝光
43歲阿Ben(白吉勝)與40歲藝人徐小可(許暐翎)結婚12年,育有兩子一女,今(10)日凌晨阿Ben突然在IG發文,表示自己睡到一半時右側肋骨、右胸突然感到劇烈疼痛,最後痛到受不了趕快請老婆送他去醫院急診室。對此徐小可接受媒體訪問表示,所幸阿Ben檢查結果不是危險的狀況。阿Ben今早發文說明半夜掛急診的緣由:「事情是這樣的⋯晚上一如往常,我們大概11點多準備要睡了,大約在凌晨時,我的右側肋骨開始劇烈疼痛。那種痛是未感受過的疼痛感,甚至還伴隨著呼吸、蔓延至右胸。」起初,阿Ben想是不是因為睡姿不對才導致抽筋,原本想說走一走、做做伸展應該就沒事,「一直忍到2:30我真的痛到受不了,才把小可叫醒請她帶我去醫院。」他感謝小可即時決定帶他去醫院掛急診,進行抽血、照X光片,同時也不忘感謝醫護人員的貼心協助與解說,讓他不那麼害怕。阿Ben忍不住感嘆,如今自己已經43歲,認為真的要好好照顧自己身體健康,「以前不善待自己身體⋯現在真的要改變作息,只要願意現在開始⋯相信一切都不會太晚。」根據三立新聞網報導,徐小可說忙到5點多才睡,也很感謝醫護人員,「醫院該做的檢查都做了,也有吃止痛藥,抽血檢查結果已排除一些危險狀況,像是心臟主動脈剝離或血管剝離以及肺炎,醫生研判可能是肌肉拉傷,現在就是回家持續觀察。」家醫科主任醫師周明文曾受訪表示,隨著年紀增長,肌肉慢慢流失,成年人30歲後就該注意有肌肉退化現象,若無運動習慣者,肌肉質量每年減少1%,肌力每年減少2至4 %,而肌肉萎縮大多無症狀,40至60歲可能會經常腰痠背痛或肌肉拉傷的狀況。如何改善肌肉拉傷或退化現象?周明文說運動與飲食均衡是不二法門,運動以阻抗訓練(重量訓練)最為有效,建議每周至少運動1至2次。阻抗訓練包括大肌肉群及核心肌肉群,前者可利用健身器材、彈力繩、握力球甚至水瓶等進行訓練;核心肌肉群則建議作核心運動,如蹲馬步,橋式等。而在飲食營養方面,每公斤體重每天應該吃1.2到1.5公克的蛋白質。蛋白質來源如肉類、雞蛋、起士、牛奶、豆腐、豆類、堅果等。另外應補充維生素D,除了可以調節鈣、磷的平衡外,對於維持肌肉功能、肌肉強度也扮演重要的角色。不過周明文也提醒,患者若本身有心肺方面疾病,則應請教醫師後,再選擇適當的運動。
-
2022-11-01 醫療.泌尿腎臟
卜學亮陳年舊疾 尿路結石痛起來要人命!醫解析不同位置結石症狀差異
據《CTWANT》報導,以《超級星期天》〈超級任務〉走紅的藝人卜學亮(阿亮)多年來一直被「尿路結石」所困擾,阿亮說結石發作很痛,最怕工作到一半突然痛起來。他表示因為個人體質關係,常會有結石產生在身體內,先前就已做過2次碎石手術,前陣子又再次做體外碎石,才終於解決這個陳年問題。尿路結石是常見的泌尿道疾病,有結石的人都知道,痛起來真是要人命,有醫師指出,結石疼痛指數堪比女性自然產過程。根據《元氣網》疾病百科資料,尿路結石是尿液中的結晶物質集結成的塊狀物,依位置的不同可分為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膀胱結石及尿道結石。好發30~50歲的族群,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108年因泌尿道結石就醫患者多達28萬餘人,男性遠高於女性。(看詳細/疾病百科「尿路結石」)小於0.5公分結石,只要多喝水,有機會隨著尿液自行排出;小於2公分的結石則可考慮體外震波碎石術;大於2公分的結石則以手術方式清除。根據結石所在位置的不同,處理的方式也各異。在台灣做最多的是就是體外震波碎石術。結石依不同位置 症狀也有差異而不同位置的結石,症狀也有差異。振興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楊景偉曾接受《聯合報》訪問指出,腎結石患者不太會有疼痛感,除非病況惡化至發炎程度。當結石掉入輸尿管,卡在輸尿管的結石發作,會出現血尿、解尿疼痛、腎臟水腫、發燒、惡心、嘔吐等症狀,若結石在上段輸尿管則易引起腰痛,發生在中段是腹痛,結石在下段會下腹痛。膀胱結石則好發於攝護腺肥大、脊椎開過刀、脊神經受損、臥床、使用導尿管尿等長期解尿困難的族群,當結石正好卡在膀胱和尿道連接處,可能有排尿困難、中斷等症狀。有尿道結石者,尿道疼痛、血尿症狀更明顯,且會排尿不順、尿流變細等。5招預防尿路結石醫師建議以下幾點預防結石發作與復發:1、多喝水,每日至少喝2000㏄的水;少喝啤酒、濃茶、濃咖啡等。2、維持足夠的尿量,不要憋尿。3、少吃或避免一次吃太多草酸、鈣質或尿酸含量高的食物,如豆腐、牛奶、紅肉、菠菜、豆芽菜、沙丁魚等。4、保持適度的運動。5、曾經有結石者要定期追蹤。
-
2022-10-31 醫療.一般外科
我有乳房纖維腺瘤該怎麼辦?有辦法預防乳房纖維腺瘤發生嗎?
除了月經要來之前有點胸部脹痛感之外,妲妲沒想過乳房會有什麼問題,但看到新聞幾位年輕的女藝人罹患了乳癌,甚至因此喪命。妲妲雖然覺得自己還很年輕,仍是聽從了好姊妹們的建議,到醫院做了乳房超音波檢查。做完檢查後,醫師告知妲妲:「你的左邊乳房有一顆一公分大的結節,很可能是乳房纖維腺瘤喔。」「那是什麼東西?我為什麼自己摸不出來?」妲妲急著問。「乳房腫瘤還小的時候,自我檢查很難發現,要靠儀器才能注意到喔。」醫師說明。妲妲很著急:「那我怎麼知道這個結節會不會變成惡性的?難道不能開刀拿掉這顆嗎?」「所以我們需要定期檢查,建議你半年後要再次做個乳房超音波,我們會依據腫瘤在超音波下的形狀、大小、性質、生長速度等評估,有明顯生長跡象的腫瘤可能需要以手術處理,但絕大部分的人可以跟纖維腺瘤和平共存。」醫師解釋。 妲妲對這樣的說法並不放心,想要找到更明確的說法。怎麼會冒出乳房纖維腺瘤?乳房纖維腺瘤通常是在乳房內一個界線明確,無痛,且類似橢圓形的實心腫瘤,且乳房纖維腺瘤可說是乳房內最常見的良性腫瘤,雖然提到腫瘤,大家常常會直接聯想到惡性腫瘤,也就是癌症。但乳房纖維腺瘤是一種良性的腫瘤,絕多數並不會增加乳癌的機率。會被稱為「纖維腺瘤」,代表這顆腫瘤的成分包含了「纖維組織」和「腺體組織」。目前多數的專家認為,乳房纖維腺瘤與女性荷爾蒙的刺激有關。原本乳腺組織裡就含有雌激素與黃體激素的受體,對女性荷爾蒙比較敏感,當乳腺組織感受到女性荷爾蒙的高低起伏變化,就會受到刺激,可能會引起組織過度增生改變型態,因而形成纖維腺瘤。由於纖維腺瘤的出現與女性荷爾蒙波動有關,因此大概從青春期的時候就有機會出現乳房纖維腺瘤。到二十幾歲、三十幾歲的時候都還可能繼續冒出新的纖維腺瘤;懷孕的過程之中,纖維腺瘤很可能體積會變得更大一些。但等到停經之後,少了女性荷爾蒙的刺激,基本上是不會冒出新的纖維腺瘤,且原本纖維腺瘤的體積很可能會逐漸縮小。研究發現,如果不到20歲就開始服用調經藥、避孕藥,長出乳房纖維腺瘤的機率就比一般女性來得高。乳房纖維腺瘤的特性乳房纖維腺瘤最常見於兩側乳房的外上方,這也是女性本身乳腺組織比較發達之處。乳房纖維腺瘤是實心的腫瘤,裡面是充滿了實質的組織,並不是液體。摸起來常常會有種硬硬的,有點紮實的感覺,且可以感覺到乳房纖維腺瘤界線明顯,類似一顆玻璃珠在皮下動來動去的感覺,比起惡性腫瘤來說,乳房纖維腺瘤的活動度較高。 通常乳房纖維腺瘤不會造成什麼疼痛感,即使壓著那個硬塊處,也不會感覺到疼痛。常常,要到乳房突然痛起來的時候,才會讓女性朋友們想要求診就醫,檢查是否乳房出了狀況;然而這裡要強調一下,真正乳房長了腫瘤時,其實很少會引起乳房痛。然而,如果自己發現到乳房硬塊,務必要就醫檢查,千萬不要拖延,尤其絕不要因為這個腫塊不會痛就不理它。無論是良性或惡性的乳房腫瘤,常常都不會引發疼痛,但一定要用影像檢查確認腫瘤的特性,才能知道是否為惡性!檢查乳房纖維腺瘤乳房纖維腺瘤比較常見於十幾歲到三十幾歲的年輕女性身上,無論是有摸到硬塊,或只是想要做健康檢查,這個年齡層的女性乳房檢查首選是超音波。在乳房超音波檢查時,乳房纖維腺瘤會呈現以下特性:■ 界線明確清楚■ 橢圓長形■ 裡面是個實心的成分,而不是含有液體的水泡■ 超音波下呈現低迴音如果在超音波下有幾個特徵,我們就需要懷疑這個實心腫瘤的特性,可能並不單純只是個纖維腺瘤:○ 腫瘤的邊界並不明確○ 腫瘤並不是個橢圓長型,而比較像雲朵或貝殼般有許多突出的型態,甚至邊緣不規則○ 超音波影像在腫瘤的下方變得很黑,像是拖了一個長長的黑掃把尾巴○ 整個腫瘤內部呈現的顏色並不均勻,可能腫瘤內部含有小水泡或內有鈣化點(延伸閱讀:常見的乳房囊腫與纖維腺瘤)我有乳房纖維腺瘤,該怎麼辦?當女性朋友被告知乳房纖維腺瘤之後,常常有想要「除之而後快」的想法。然而,醫師常常會告訴患者,我們通常並不需要治療乳房纖維腺瘤,絕多數被診斷為有乳房纖維腺瘤的女性朋友,可以與體內的纖維腺瘤和平共存到老,且有的纖維腺瘤會在停經幾年後逐漸消失蹤影。因此,在這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定期追蹤! 那追蹤是要幹嘛呢?就是定期看看這個腫塊,確認有沒有變化,是變大、變小、還是變形了。在剛看到纖維腺瘤的前一兩年,最好至少半年追蹤一次乳房超音波,如果狀況穩定,之後可改成一年追蹤一次。目前沒有任何口服藥物是讓大家一吃下去,這顆乳房纖維腺瘤就會不見的。因此若在追蹤過程中,發現乳房纖維腺瘤測量起來大於兩到三公分,或在追蹤的過程之中逐漸長大,且長大的速度很快,有增生的特質;影像中看起來有比較不理想的特徵,或在抽吸之後發現非典型細胞,就要認真考慮以手術移除。難道沒辦法預防乳房纖維腺瘤的出現嗎?很不幸地,在現階段而言,我們似乎無法完全預防乳房纖維腺瘤的出現。畢竟,纖維腺瘤的出現與女性荷爾蒙對乳腺的刺激可能是最有關係的,但我們不可能為了良性的纖維腺瘤而用藥讓女性停止分泌女性荷爾蒙,直接走入停經階段。不過,希望大家不需要因此而感到心情不好,絕多數的乳房纖維腺瘤都不會造成什麼問題,僅有少數需要手術移除,演變成乳癌的也是極為少數。無論現在我們的乳房裡有沒有長著乳房纖維腺瘤,都是要定期接受乳房影像檢查,維持健康體重,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來照護乳房健康。原文:
-
2022-10-28 焦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得疝氣拖了3年,痛到動彈不得才開刀!下腹部異常凸起要警愓
三年多前我發現有疝氣症狀,剛開始想再忍忍,等到有充裕時間再來開刀。沒想到愈拖問題愈大,下陰部像被尖針刺到般,有時痛到動彈不得,不管怎麼深呼吸都無法緩解。有生以來 最慘痛一次我沒生過小孩,不太能想像分娩的疼痛指數有多高有多痛,但就自己的經歷來說,這次的疼痛折磨有八至十分,是有生以來最慘痛的一次。有一天晚上在醫院又突然痛起來,連走到急診的力氣都沒有,同仁幫我找來輪椅推到急診,我沿途哇哇大叫,到了急診,醫師想觸診掌握現況,但我痛到受不了,一碰我就用力把手撥開,那一刻更深刻體會到,原來病人就是因為這樣才害怕看醫師。馬上開刀 不敢再大意後來急診醫師先幫我麻醉,把掉出腹腔壁的腸子推回去,觀察二、三天確定腸子沒有壞死,要我不能再拖,一定要馬上開刀。雖然我是醫師,卻把疝氣拖成大問題,真的是我太疏忽了,這次不敢再大意,馬上聽從醫師建議動刀。手術過程非常順利,加上麻醉及恢復大約兩小時,又因為我太喜歡打網球,實在不想離開球場太久,所以根據術前跟醫師討論的結果,選擇使用自費醫材,在腹腔壁貼上術後不易留疤的人工膜。出院後遵從醫囑,前三個月我跟太太上市場也沒幫她提菜籃,連平日居家會做的仰臥起坐、伏地挺身也都停了,更別說上球場打網球。醫師叮嚀說,年紀大了腹腔壁組織承載力不比年輕時,再不好好保養,即使只是用力咳嗽也可能引發疝氣復發。年紀有了 凡事得節制以前就常看到年長病人,左側疝氣剛開完刀,沒多久又換右側。這次生病讓我體會很深,有種突然驚覺年紀也到了的感覺,所以術後很小心照護,三個月後才回到球場,剛開始很怕腸子又掉下來,有心理壓力,後來慢慢克服,現在已能跟往常一樣揮拍,但我還是常提醒自己,年紀有了凡事得節制。得疝氣是我生過最大的病,以前就常聽疝氣病人說先觀察一段時間會自己康復,還有人傳說用疝氣帶可治療,這都是不正確的作法。疝氣是腹腔壁破了洞,腸子掉出來,身體內部組織有個洞,不開刀修補,根本就無法根治,拖久了會像我一樣,只會讓生活品質變得很差,萬一拖到腸子壞死,引發腹膜炎甚至有致死可能。下腹凸起 可能是疝氣年紀稍長的人平常就要關注自己的身體,台灣每年約有四萬名疝氣患者接受手術治療,男性又比女性多,如果陰囊突然變大或下腹部異常凸起,且有尖刺疼痛感,就可能是疝氣,一定要盡快就醫。平日要注意營養均衡、適當運動,但運動也要留心,像舉重等硬舉急拉的動作,並不適合年紀稍長的人,稍有不慎都可能引發疝氣。醫學辭典/疝氣疝氣俗稱脫腸,是部分內臟(最常見是小腸)經腹腔壁或筋膜的破洞向外不正常凸出的現象。最常發生部位在鼠蹊部上方、肚臍、腹部等,以「腹股溝疝氣」最常見。有些人在幼兒時就被發現,有些人成年才發作,活動時會感覺腹部或腹股溝的疼痛及下墜感變明顯,平躺時腹部或腹股溝的凸起可能會消失,當疝氣突然變大或無法縮回腹部時,會導致劇烈疼痛,嚴重時可能造成腸子壞死。余廣亮小檔案現職:●屏東基督教醫院執行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副教授年齡:64歲學歷:●高雄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癌症疼痛流病研究)●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中藥分生研究)專長:●小兒麻醉●困難插管技術●婦產科麻醉●心臟手術麻醉興趣:網球、旅遊經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麻醉科主治醫師、屏東基督教醫院台灣駐馬拉威醫療團團長
-
2022-10-25 焦點.元氣新聞
金馬影帝楊群膀胱癌逝 專科醫曝膀胱癌唯一症狀及預防方法
縱橫影壇和電視數十年的老牌明星楊群,已於10月24日凌晨2時10分因不敵膀胱癌,在妻子俞鳳至和子女的陪伴下逝世,享壽88歲。據悉,楊群已與病魔纏鬥一年半,癌細胞並擴散至肺部,雖經醫師治療及家人細心照料,仍然藥石罔效,終於不治。亞東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鄭百諭受訪曾指出,「血尿是膀胱癌唯一症狀」,有些癌友合併頻尿、急尿等攝護腺肥大症狀,但因無疼痛感,且症狀容易被忽略,以致不少人確診時,都已經到了晚期。根據107年癌症年報,膀胱癌在男性癌症發生率排名第11位、女性則在第16位,男性發生率約為女性2.4倍,最常見的致癌因子就是抽菸,另外,如果長期接觸化學藥劑、染劑等含有芳香胺物質,則可能誘發膀胱癌。鄭百諭表示,傳統染髮劑含有芳香胺,經常使用確實可能提高膀胱癌風險,近年大部分染髮劑均已捨棄芳香胺,因染髮而罹患膀胱癌的個案並不多見,抽菸則是大部分膀胱癌友的共同交集。膀胱癌初期多半無法直接觸診,最典型的膀胱癌症狀就是血尿,特別是無痛性的血尿,多半的膀胱癌病人都是因為出現血尿症狀才求診,血尿會持續或反覆發生。有哪些方法有助篩檢出早期膀胱癌?1.尿液檢查:最普遍且廣泛的方式為尿液檢查,檢視是否有血尿存在,如果肉眼就可以清楚看到有血尿,相對癌症腫瘤的大小也會增加。尿液檢查為非侵入性,檢查的途徑又易取得,一般健康檢查或檢驗所的尿液檢查,患者接受度都很高,所以也是篩檢膀胱癌重要的診斷。2.注射顯影劑:由靜脈將顯影劑注入體內後,再以X光檢查整個泌尿系統,包含腎臟、輸尿管,以及膀胱有無異常的影像。3.膀胱鏡檢查:目前軟式膀胱鏡可以降低患者對膀胱鏡的不適感,進一步了解腫瘤的位置、大小、膀胱壁侵犯程度。門諾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鍾慧明醫師受訪曾指出,各種篩檢試驗的敏感度不同,都可能存在一些偽陰性、偽陽性的問題,所以除了定期健康檢查,培養良好的生活作息與健康飲食,才是遠離癌症的不二法門。有哪些方法可以預防膀胱癌?1.日常生活中避免接觸一些化學物質,如染髮劑。2.不吸菸與戒菸,並杜絕二手菸,遠離菸害。3.對於經常接觸染色、印刷、皮革之化學物品的人,較容易得到膀胱癌,更應每半年接受一次尿液檢查及尿液細胞學檢查。4.多喝水,每天至少喝2000cc以上的水,排尿量維持在2000c.c.~2500c.c.以上,不要養成憋尿習慣。5.不要長期使用止痛劑。6.如需長期導尿或有尿道結石者及有膀胱癌家族病史者,需定期追蹤檢查。7.盡量少食用含有防腐劑及人工色素和化學物質的食物。看詳細》疾病百科/膀胱癌
-
2022-10-21 醫療.骨科.復健
腰痛跟天氣、腎臟有關嗎?腰痛常見3原因,這些生活習慣也會引發
你有腰痛經驗嗎?想必每個都多少都會有腰痛的經驗,即便在沒有受傷的情況下。雖然腰痛有時候會自行恢復,但其實這些小疼痛,可能是身體提醒你身體可能有些健康問題的警訊。腰痛的常見原因?1、脊椎關節炎:脊椎關節緩慢退化,是腰痛最常見的原因。隨著年齡的增長,脊椎多少都會磨損消耗。隨著脊椎關節之間的軟骨分解,周圍的組織可能會發炎。炎症和軟骨變薄會增加關節的摩擦力,如此會導致下背部疼痛。2、背部受傷:嚴重的跌倒或車禍會導致腰部受傷,但也有可能因為不當施力。有些背部受傷可能是突發的和創傷性所致。日常生活中,像是抱小孩,如果動作不當,可能會導致背部受傷。3、椎間盤突出:椎間盤是脊椎骨中的軟組織,受到外力擠壓導致突出。最常發生在下背部。當壓迫或刺激附近的神經,下背部和其他部位就會有疼痛感。抽菸、肥胖、活動量增加都會影響腰痛:1、抽菸:多項研究已證實抽煙與腰痛之間的關聯。吸煙會引起體內炎症,並阻礙身體自我癒合的能力。2、肥胖:與幾種類型的慢性疼痛有關,包括腰痛。身體質量指數 (BMI)較高的人,會增加脊椎壓力,導致脊椎更容易磨損。3、身體活動量: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會增加腰痛的風險,但是過度或劇烈的體能活動也會增加。運動部分建議適量不過量!出現腰痛不適時,什麼時候該去看醫生?大部分情況下,腰痛會自行復原。但如果出現下列3種情形的話,建議前往就醫:1、疼痛持續四個星期或更長時間2、隨著時間,疼痛不適越來越嚴重3、出現其他症狀,例如發燒、體重大幅減輕或體重增加、四肢功能喪失或虛弱、膀胱問題等。腰痛跟天氣、腎臟有關係嗎?1、背痛確實與大氣壓力和室外溫度有關。壓力的變化有時會導致關節炎關節疼痛,包括脊椎。肌肉和關節通常會對環境做出反應,如此一來關節、脊椎就會變得更僵硬,也更容易受傷。2、腎臟位於身體的後側,腎臟疼痛有時會感覺像背痛。3、腰痛可能與癌症有關。事實上,腰痛是前列腺癌轉移及產生病變時的首要症狀之一。任何癌症都可以擴散到背部,要注意觀察,特別是如果除了腰痛之外還有其他症狀!【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蜂蜜好處多,別輕忽熱量!醫分享2NG吃法 ,提醒「4種人」不宜食用耳朵嗡嗡叫!耳鳴常見症狀、原因,如何預防耳鳴發生喝綠茶能預防癌症?英國癌症研究中心破解9種防癌迷思!查看原始文章>>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2-10-21 醫療.泌尿腎臟
腰部經常痠痛,尿液中「1物質」久久散不開…出現4警訊恐腎功能衰退
腎臟位於後腰部,長度約12公分、重量約130克,基本單位為腎元,每顆腎臟約含100萬個腎元,腎元是由腎絲球與腎小管所合成,我們可以將腎小球想像成棒球手套握著一顆球的樣子,球則是由一堆微血管所組成,稱為腎絲球。 腎臟主要的功能是清除血液中多餘的廢物,像是尿酸、尿素氮、肌酐酸、多餘的水分等,都是經由腎臟過濾製造成尿液後,剩餘乾淨的血液才經由腎靜脈流回心臟。此外,腎臟對於維持血液酸鹼值、血壓控制、鈣磷調控、維生素D3的活化、內分泌調節以及造血功能的控制等,都有很重要的影響。 1.腰部酸痛腰部疼痛經常是臨床上病患詢問醫師的徵兆之一。許多人只要發生不明原因引起的腰酸背痛時,幾乎都會來腎臟科求助醫師,事實上,腰酸背痛原因相當多樣,包含平時站或坐的姿勢不良、缺乏運動,甚至是肌肉扭傷等等,都可能造成背部肌肉的勞損,進而產生腰酸背痛的情況。不過,如果腎病患者出現腰痛的問題時,大多都屬於末期腎病了。2.泡沫尿尿液中出現泡沫也是腎臟病的一個指標。蛋白尿是腎臟病的一個重要徵兆,正常來講,腎臟的腎絲球構造無法讓大分子的蛋白質通過,所以,尿液中不應該會出現蛋白質才對,假使有蛋白尿的話,尿液就可能會起泡泡;但在這裡提醒,尿液中其他的廢物也可能會導致尿液起泡,因此,如果懷疑自己有蛋白尿,應該要去做尿液檢查才準確。 3.每日尿量少於500c.c.每天的尿液量也是可以自行評估的一環,特別是每天尿量少於500c.c.的人,幾乎可以確定罹患了腎病。健康成年人每天的尿量大約會有1公升以上,不過,隨著飲水量和出汗量的多寡,每個人的排尿量可能會有很大的落差;假使每天喝水的量不少,但一天的排尿量卻少於500c.c.,就可以懷疑可能得了腎病。4.血尿造成血尿原因相當多,大致上可以分為腎臟本身或泌尿道疾病,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進一步做尿液分析,如果尿液中有變形的紅血球,而且伴隨著明顯的蛋白尿,大致上就可以推估為腎臟本身的疾病;但如果血尿伴隨著排尿的灼熱或疼痛感,則可能只是單純的尿道感染或結石。延伸閱讀: 。避免洗腎、預防腎病變,要從「1件事」做起,太胖也會傷腎 。判定洗腎,就失去自由、沒救了!腎臟科醫師告訴你5個事實的真象
-
2022-10-13 醫療.骨科.復健
髕骨外翻造成膝蓋劇痛 學3招拯救膝關節
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謝瑜芳分享,某日起床後,突然感覺膝蓋活動時有些緊繃,蹲下時能感到明顯壓力和不舒服感,剛開始以為是為剛生產完導致膝蓋老化而產生的關節積水,經復健科呂學智醫師檢查並探究原因後,診斷為雙膝髕骨外翻,經過3個月的復健治療,已擺脫膝蓋卡卡不順與疼痛感,在復健職場上協助更多病人進行物理治療。 髕骨外翻很痛 多好發於女性 呂學智醫師指出,髕骨外移和歪斜稱為髕骨外翻,當膝蓋外側的力量大於內側時,致使髕骨兩邊力學失去平衡,嚴重時便造成髕骨「外翻」。導致髕骨外側力量大於內側力量則有許多可能的原因,屬於慢性者包括股四頭肌群之外側肌訓練過多、或久坐股四頭肌群之內側肌缺少訓練、習慣穿高跟鞋的族群、扁平足、不適合的鞋具等;急性者則多半與運動有關,臨床上好發於常進行跳躍、易發生碰撞、大量運用膝關節的運動員,如籃球員、棒球員、馬拉松選手等。 一般民眾則好發於女性(因骨盆較寬,Q角較大,使髕骨受到較大的外偏應力與剪力)、肌力不足者、長者、過度肥胖者,因腿部外側肌有力而內側肌無力,使內外肌力不平衡,與肌肉量無法支撐膝關節,使髕骨被往外拉,列位不正脫離與股骨間正常滑動軌跡(髕骨溝),造成軟骨不正常磨損,使髕股關節面軟骨有軟化或造成凹洞的磨損與疼痛現象,又稱為「髕骨軟骨軟化症」或「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 預防髕骨外翻 三招改善疼痛預防髕骨外翻首要減輕膝蓋負擔,避免過度使用,過度肥胖者也要搭配減肥,呂學智醫師建議急性疼痛時就醫檢查與治療,平日可透過3招改善疼痛、加速軟骨修復、保護膝關節,同時也提醒,貼有痠痛貼布的部位不可再覆蓋進行熱敷: 1.熱敷放鬆:每日抽空5-15分鐘,以可溫控的熱敷墊熱敷膝蓋處,可放鬆肌肉、舒緩疼痛、加速軟體修復,若使用熱水袋需包覆包巾避免直接接觸皮膚而燙傷。 2.伸展放鬆治療:以復健電療、按摩滾筒、筋膜槍、橡膠槌、香檳槌、運動伸展等方式,按摩大腿外側肌肉與筋膜等,以減少外側軟組織的張力。 3.靠牆深蹲訓練改善:頭腰背部3點貼牆站立,蹲下時腰腹核心收緊、背部緊貼牆壁,雙腳膝蓋向外打開60度,慢慢蹲下,視關節活動程度從微蹲至最多90度的深蹲,且要刻意使用大腿內側肌肉用力,才會真的鍛練到內側肌,此為低強度的肌力訓練,有空就做,逐步增加練習時數與次數,運動訓練計劃要循序漸進,切記躁進,視各人可承受程度自行停止,藉由訓練大腿內側肌肉群慢慢將髕骨拉回到原始位置,也能訓練臀部肌群以減少大腿骨往內轉,並可訓練背部肌肉、核心與全身穩定性,但練習時務必要注意時刻確認膝蓋與腳尖應朝同一方向且膝蓋不能超過腳尖,避免膝蓋內夾內八。 【延伸閱讀】蹲下發喀喀聲 當心「退化性膝關節炎」上身恐失能中年危機?膝蓋卡卡使不上力 微創手術修補軟骨又可爬山【資料來源】 健康醫療網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2-10-11 醫療.消化系統
「胃痛」別急著吃止痛藥!醫提醒:6大原因造成胃痙攣,先做這件事最重要
你聽過胃痙攣嗎?所謂的胃痙攣就是俗稱的「胃抽筋」,它雖稱不上是疾病,只是臨床症狀,但當出現此症狀就代表胃已經承受不了!千萬不要再虐待你的胃了!英文補教名師徐薇,就因「急性胃痙攣」痛到暈倒失去意識,撞到眼鏡斷裂、右臉腫脹,手肘也受傷,因此千萬別輕忽。胃痙攣是什麼?胃痙攣是由於腹腔的平滑肌不自主收縮而產生肌肉抽搐,是迷走神經受到刺激所發生在腹腔鋒利的、間歇性的收縮或是疼痛、不適的感覺。常以劇烈收縮表現,通常以上腹痛為主,疼痛感有起伏,是一陣陣地疼痛,不同於胃潰瘍持續而穩定的疼痛,胃是腹內的臟器,醫師比喻,一個袋子劇烈收縮時,袋內的內容物會往袋口衝,因此在胃痙攣時常伴隨噁心或嘔吐的現象。6大原因造成胃痙攣造成胃痙攣的原因很多,從飲食、藥品、疾病到心理因素都有,大致可以區分為以下6 種。 1.飲食不當:食用過量刺激性、辛辣、油膩、生冷、酸甜等食材都可能會刺激胃酸分泌,造成胃部絞痛不適。而暴飲暴食、用餐時間不規律也容易導致胃酸過多、容易引起胃痙攣的症狀。2.菸酒過量:菸、酒都屬於刺激性物質,過量飲用都會降低胃腸血流及前列腺素之生成,容易影響腸胃道黏液的正常分泌,降低胃部的自我保護能力,也連帶使得胃部容 出現不適症狀,甚至於胃痙攣。3.情緒激動、壓力過大:胃是腹內的臟器,一般來說由自律神經所掌管的,自律神經的中樞在腦幹,且腦幹與精神同一個中樞,因此情緒不穩定容易引發胃痙攣,所以情緒爆起爆落、急躁時容易胃痙攣。4.有肝膽腸胃疾病:舉凡胃潰瘍、腸胃炎、腸躁症、腸阻塞、肝硬化、膽結石、便秘等都可能引起胃部異常收縮而出現疼痛,若是出現胃腸嚴重發炎,或是惡性腫瘤(如大腸癌)也可能引發胃痙攣的問題。5.婦科疾病:例如經痛、卵巢囊腫、生殖泌尿道感染、急性或慢性神經性胃痛、子宮內膜異位,也都可能是誘發胃痙攣的主要原因。6.服用特定藥物:部分藥物的副作用也可能引起胃痙攣,例如控制高血壓的鈣離子阻斷劑、氣管擴張藥物等都可能會影響腸胃道的正常功能,使胃在排空能力減弱的情況下,容易發炎,進而增加胃痙攣的發生率。此外,長期服用止痛藥也可能造成胃部損傷,因而加重胃痙攣問題。如何緩解?胃痙攣必須要先辦別胃痙攣的原因,針對不同的原因而有不同的解決方法。許多人胃痛會直接吃止痛藥緩解,但醫師建議發生胃痙攣時,首先應先靜下來讓胃休息,且先不要吃任何東西,喝點溫開水有效以後,仍須對病況找出原因。如果直接吃止痛藥,反而會將身體想傳達給你的胃痛警訊掩蓋,因此發生胃痛時,首要要做的應該是找原因,而不是只吃止痛藥! 最後,如果你經常胃痙攣發作,應先觀察自己的生活作息是否規律、情緒起伏狀況如何?必要時請到醫院找醫師討論,是否需做進一步胃鏡檢查。本文摘自健康多1點 原文請點此
-
2022-10-05 癌症.乳癌
治療乳癌又怕乳房重建、陰道乾澀影響性生活?術前輔助治療有解
隨著飲食西化、生活習慣改變,台灣女性罹患乳癌相較歐美年輕10歲,不過30至40歲期間正面臨職場、家庭、生育抉擇,讓許多癌友卻步治療,但早期乳癌存活率相對高,醫師鼓勵女性早篩檢早治療,且可透過早期術前輔助治療,不一定要全乳切除,保有生活品質。衛福部108年癌症資料統計,女性乳癌發生個案數(不含原位癌)共1萬4856人,等於每12位女性就有1人可能罹患乳癌。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說,10年前她透過篩檢發現乳房長滿良性腫瘤,是乳癌高風險者,自此每半年回診追蹤,若能早期發現就能早期治療。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守棟表示,顛覆過往「手術優先」觀念,現在透過早期術前輔助治療幫助,腫瘤較大、具高風險淋巴轉移的病患,若先輔助治療,有機會縮小腫瘤、降低乳癌期別、增加手術安全距離,減少大範圍切除或免除淋巴廓清術,能提升乳房保留及生活品質。乳癌經過適當治療,5年存活率第0期是97.7%,第1期是95.7%,整體存活率高達90%。術前輔助治療是將化療、放療、賀爾蒙治療、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拉到手術前先進行。陳守棟表示,乳癌基因型態分5種類型中,適合使用術前輔助治療的包括HER2陽性及三陰性乳癌。其中雙標靶術前輔助治療,根據國外大型8年臨床試驗結果,高復發人群中可降低23%復發或死亡風險;早期乳癌發生淋巴結轉移的高風險病患,可降低28%復發率或死亡風險。陳守棟說,台灣標靶術前治療僅一次健保給付,若要採雙標靶,第二次標靶藥物需自費約40到50萬元。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乳癌社團「花漾女孩GOGOGO」創辦人潘怡伶表示,乳癌治療存活率增加,但往後人生還是可能復發、轉移,假設平均壽命80歲,若65歲病友,要因病煩惱20年,但30多歲確診的年輕癌友,得因病煩惱50年。因此年輕乳癌病友更重視是未來生活品質。許多罹患乳癌的患者曾憂心孩子還小,擔心轉移復發,想要切除全部乳房;但又怕乳房重建的術後風險、疼痛感、性生活影響、家人關係等。潘怡伶表示,乳癌治療後會面臨淋巴水腫、疼痛,或者要不要結婚生子、甚至藥物抑制賀爾蒙,會出現陰道乾澀等更年期症狀,影響性生活等,「治療疾病不是要全部放棄生活,否則人生會沒有動力」,團隊有專業婦產科醫師,協助患者恢復正常生活。響應每年10月為國際乳癌防治月,台灣乳房醫學會、台灣年輕病友協會、乳癌社團「花漾女孩GOGOGO」攜手藝人許瑋甯,拍攝乳癌年度衛教影片「保留最多幸福,把胸部還給自己」,呼籲不同年齡層女性重視乳房健康,定期篩檢、早篩早治。許瑋甯說,在小學3年級時母親就已經給她重視乳房健康的觀念,也會做乳房自我檢查,例如檢視胸型、乳頭有無不正常分泌物、觀察胸部疼痛感等,27歲時曾摸到乳房一如綠豆大小硬塊,也立刻做乳房超音波和攝影檢查,後續經過醫師判定,可能是經前賀爾蒙影響,硬塊後續自行消失,她雖鬆口氣,但也因此更重視胸部健康,每2年定期篩檢。
-
2022-10-02 醫聲.罕見疾病
誤當痛風20年 他確診罕見疾病HAE:驚覺母親或因此病離世
手機、鑰匙、錢包⋯⋯,許多人出門前都會盤點該帶的物品,但對俊廷來說,最不能忘的是一盒救命針劑。今年37歲的他罹患罕見的「遺傳性血管性水腫(HAE)」,若是發病,他必須緊急施打針劑,身體、臉部隨處的腫脹,怪異的外觀之外,一但腫脹發生在氣管,他就可能跟媽媽一樣,因喉頭腫脹而喪命,而媽媽至死之前,甚至都不知原因何在。呼吸道腫脹僅剩10% 因禍得福確診HAE從小開始,俊廷身體的不同部位會不定期腫脹,皮膚如吹了顆氣球,脹痛和發熱感之外,肥厚腫脹的眼睛、嘴唇,嚴重影響外觀,每次發作都是單側,這次左手腫,下次右腳腫,每回腫脹大約2到3天便會消去,期間日常生活不便,譬如難以穿戴手錶、手套、鞋子。因爲怎麼樣都檢查不出原因,俊廷索性將其視作小病,手指腫就當作過敏,腳腫就當作痛風。直到俊廷29歲那年,用畢晚餐,一直覺得喉嚨卡著異物,雖然講話不順暢,不過呼吸尚可,因此他不以為意直接就寢。隔天起床,俊廷發覺越來越喘不過氣,只好掛急診,醫師用內視鏡一看,發現他的呼吸道只剩10%可通過空氣,緊急進手術室氣切,情況危急到還來不及打麻醉,俊廷即因呼吸不到而暈厥。術後,俊廷喉嚨的腫脹消退,醫師仔細詢問病史,得知媽媽和妹妹都有類似的症狀,媽媽甚至更嚴重,腫的部位遍及臉和全身。醫師由此推測是遺傳疾病,於是全家人抽血檢測基因,最終確診為HAE,但對大家而言,反而鬆了口氣,纏身多年的詭異毛病終於找到頭緒。2家人得HAE 媽媽至死不知病因HAE是種罕見的補體缺陷的免疫不全疾病,發生率為五萬分之一,大多為體染色體顯性遺傳,而台灣又以第一型與第二型病患居多,但其中約有20%到25%患者為新突變,無法從家族史得知,意即每個都人可能無預警的發生。知識補帖/遺傳性血管性水腫 (HAE)簡介遺傳性血管性水腫是因血液中的一種蛋白質- C1抑制蛋白(C1 esterase inhibitor, C1-INH)缺乏或功能異常的免疫疾病,特徵是會重複發生血管性水腫,但沒有伴隨蕁麻疹或搔癢症,最常受到影響的部位是上呼吸道和腸胃道的皮膚或黏膜組織。雖然腫脹在未經治療的情況下,大約2到5天內會自動消退,但若發生在喉部可能會導致窒息。此症的遺傳模式為體染色體顯性遺傳。>>看更多其致病原理是當補體調節因子之一的C1抑制蛋白(C1-INH)發生功能缺陷,將影響人體免疫調節,增加血管滲透性,過量血管外積液阻塞血液或淋巴液的流動,引發四肢、面部、生殖器、腸胃道或呼吸道腫脹,時間持續2到5天,有別於過敏性水腫尋麻疹2天內完全消退。不同的發作位置帶來不同的後果。若為腹部,患者將出現噁心嘔吐、劇烈腹痛、積腹水的症狀,常被誤診為腹部急症,反覆接受不必要的腹腔手術;若為呼吸道,則有吞嚥困難、發音障礙,需要緊急插管或氣切,甚或窒息危及生命。俊廷的妹妹、媽媽剛好分別發生在腹部與喉頭,只是媽媽不似俊廷幸運,在一次喉頭腫脹中過世,死前都不知原因。預防勝於治療 降低發病不適和風險俊廷的一次發病,解答家族存在已久的困惑,而他的幸運之處不僅如此。目前台灣患者發病48分鐘內,可使用緩激肽通路調節劑皮下注射或血漿純化的濃縮C1酯酶抑制劑靜脈注射,緩解急性發作症狀,俊廷隨身攜帶的救命針劑即屬於前者,但注射時會產生嚴重疼痛感覺,「有病友急救時自己打那個針,痛到只打了一半,就趕快跑醫院看診」。然而,HAE發作僅60%為自發性,其餘與壓力、創傷、感染、雌激素、過度疲勞有關。俊廷侃侃而談地說,他大學時期課業繁重,作息不正常,時常熬夜、壓力大,水腫比過去來得頻繁,每2到3個月發作一次。「咬到舌頭也會腫耶」,馬偕兒童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徐世達補充,一般人吃飯不小心咬到舌頭,過段時間傷口自然會好,可是對HAE病患而言,卻可能使喉頭跟著腫脹,性命被奪走。既有預防藥副作用多 曾有女病患拒吃過世病患每次腫脹都必須提心吊膽,即使逃過死劫,有些人也會因水腫破裂留疤,或是進行腹腔手術。為減少病人不適,降低發作風險,台灣多以雄激素作為短、長期預防藥物,病人可於牙科或外科手術前服用。「其實雄激素副作用多,會使女性第二性徵消失,也可能造成肝癌。」徐世達指出,雄激素會使毛髮與體重增加、月經不規則、乳房體積減小、高血壓及肝腫瘤,他分享,曾有女性病患無法接受賀爾蒙改變,不願服用藥物,又因病發來不及使用急救針,最後不幸離世。另一種預防藥,是同為急救藥的濃縮C1酯酶抑制劑靜脈注射,但因藥效較短,病患一週須注射2到3次。「靜脈注射風險大,連國外也不會長期使用。」徐世達解釋,除了注射不舒適感外,反覆穿刺血管,會使血管嚴重損傷,引起血管纖維化,或細菌侵入打針造成的傷口及靜脈本身,導致感染,因此一般都不太建議長期使用靜脈注射。長效預防新藥卡關 HAE病友籲儘速納保提升生活品質2018年,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核准一種單株抗體皮下注射新藥,對於預防疾病發作有明顯效果,徐世達說明,治療剛開始的前半年,病患須每2週施打一次新藥,穩定之後,每個月施打一次即可,大幅降低病患不適感,提升生活品質。不過,新藥一人一年藥價約900萬元,讓新藥自去年八月通過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擬訂會議後,至今仍處於藥價協商階段,尚未生效。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指出,近年健保因財務困難,更講求經濟成本效益,使罕藥給付日益艱困。不忍罕病友苦苦等待治療的機會,她強調,「評估罕藥納保,不能單看成本和存活年數,更要考量病患的生活品質。」陳莉茵也認為,台灣計算成本效益時,常參考國外數據,但台灣的罕見疾病不一定同為國外的罕見疾病,因此應要因地制宜,發展出自己的成本效益計算公式,對台灣病患才公平。「遺傳罕見疾病雖只降臨在少數人身上,卻是每個人都必須承擔的風險。」她表示,罕病絕非他人的事,而是大家的事。陳莉茵說,罕病的治療選擇實在稀缺,不給予治療往往就是致命。目前俊廷每天睡前都要吃一顆雄激素,且隨身攜帶救命針以備不時之需,病情尚屬穩定,去年更順利結婚生子,奔走成立病友聯誼會,對外提倡疾病診斷,對內分享照護方式。對於終身與HAE共存,俊廷雖抱持樂觀正向的心情,但不免偶爾擔心萬一發病,妻小將無所依,又或其他病患因不適而不願用藥,因此期待長效新藥儘速納保,讓全台已通報的32位病患,以及尚未確診的病患更安心。(看相關新聞:「30歲男腳腫誤診痛風20年 險死才發現得遺傳病」)
-
2022-09-30 癌症.肺癌
女子不菸不下廚卻罹患肺腺癌,靠LDCT兩度揪出肺腫瘤! 醫:有這4種危險因子者要當心
53歲陳姓女子生活作息正常、不抽菸也少下廚,但去年底配合公司體檢,以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右側肺上葉有個1.2公分的腫瘤,經微創胸腔鏡手術切除後,證實為右側肺腺癌第一期,持續追蹤半年後,她左側肺上葉又出現2公分毛玻璃樣病變,再次安排微創胸腔鏡手術,並證實為左側肺腺癌第一期;由於發現早,經兩次手術,恢復狀況良好,已能正常工作生活,定期於門診追蹤。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胸腔外科醫師楊絡勝表示,常見的肺癌危險因子包含重度吸菸者、有肺癌家族史者、致癌環境、慢性肺部疾病等;國民健康署目前針對重度吸菸或有肺癌家族史,同時願意接受戒菸服務的民眾,提供2年1次免費的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優點是影像解析度與靈敏度較高、可偵測到小於0.3公分的肺部病灶,是目前檢測早期肺癌的有效工具。他指出,過去傳統肺癌手術傷口大,約20至30公分才能將腫瘤切除。隨著醫療進步,肺癌手術已進入微創階段,這次進行的微創胸腔鏡手術,傷口小、術後疼痛感及併發症少、術後恢復快,幫助病人可以盡早回復正常生活。楊絡勝提醒,肺癌已連續15年高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首,也是台灣癌症發生率第二位,尤其現在的生活充斥著隱藏的致癌因子,加上肺癌初期往往沒有明顯症狀,因此許多病人出現病徵時,多數已是肺癌晚期,大大影響治癒機會,如能定期接受檢查,及早發現異常並治療,預後成果將會大幅提升。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09-28 醫療.骨科.復健
五十肩會自己好嗎?日本理學療法師的「奇蹟伸展操」:4動作舒緩僵硬肌肉
肩關節放鬆回正,預防舒緩五十肩「五十肩」(frozenshoulder)或四十肩的正式病理學名為「沾黏性肩關節囊炎」(adhesivecapsulitisofshoulder),初次常發生在40歲至60歲的族群身上。至於症狀可能是忽然感到肩膀疼痛甚至刺痛,兩手無法舉高甚至不太能動,嚴重時也有可能痛到無法入睡。造成此種關節囊炎的原因目前仍未完全明朗化。一般認為,主要原因可能是構成關節的硬骨、軟骨、靭帶及肌腱等組織,因為人體老化等緣故而喪失其固有機能,造成關節周圍發炎。雖然大多時候對肩膀痠痛置之不理,休息久了,痛感自然就會消失。然而若演變成持續感到疼痛,肩關節囊出現粘連現象時,從此可能再也無法把手舉高。接下來介紹減輕和預防五十肩再發病的伸展動作。基本上,在不感到疼痛的範圍內,先將兩手往左右舉高,接著形成斜對角線,盡量向左右上下伸展,想像要將手拉離身體中央一樣。於活動手部時,不只是肩膀和手臂,胸部和背部也會連動。伸展方向會隨著肌肉活動而變化,若肩關節的活動空間擴大了,便有充足的空間可拉直、伸展限制手臂活動的僵硬肌肉,附帶地血液循環也會變好。就練習成果來看,肩膀的疼痛感也能明顯舒緩,手部也能恢復到能夠自然快速地舉起。體驗者只實施一次奇蹟伸展操,手臂就能不費力氣地舉起,這種情況並不罕見,但也有人需要練習一段時間才會恢復正常。本伸展操不只推薦五十肩患者,對於肩部經常痠痛或舉手會覺得不舒服的人們來說也相當實用。如果每日都能練習的話,肩部也能慢慢擴大活動範圍。緩解五十肩①左肩無法舉高時,先將臉部朝向正面,伸直背部站好。將右手朝右上斜舉,左手朝左下停放,雙手形成對角線。兩手盡量拉開,用最大力氣伸展五秒,再一口氣放鬆,休息五秒,重複至少三回合。注意兩手打開伸展時,勿過於擴張胸腔或手部太過後壓,用眼角餘光瞄視雙手指尖位置,若看不到手,就代表手過度往後折。②將左手漸漸往上抬,使兩手呈平行打開。然後用最大力氣,分別往左右水平伸展五秒後,休息五秒,重複至少三回合。③接著將左手往左上斜抬,右手往右下斜伸成對角線後,盡力伸展五秒後,休息五秒,重複至少三回合。④若是兩肩都疼痛,無法將手比成對角線,請舉到能抬起的最高位置,盡力往外伸開手臂。伸展五秒後,休息五秒,重複至少三回合。注意當肩膀感到疼痛,無法如圖抬高手臂時,請勿勉強自己。只要在能力範圍內,想像把手拉離身體中心般盡量伸展即可。速記要領5秒+5秒×3回合書籍介紹關節回正鬆筋奇蹟伸展操:鬆開緊繃關節,終結疼痛,鍛鍊肌力,校正重回健康初始設定作者:佐伯武士出版社:方言文化出版日期:2022/03/30作者簡介/佐伯武士理學療法師,現為大和大學保健醫療學系講師、ELT健康促進研究所所長、IETA國際伸張訓練協會代表。擁有多年醫院復健科臨床經驗,爾後前往德國留學進修,研習OMPT療法,回國後考上立命館大學運動健康科學研究科,專研高齡者健康改善與預防醫學。深感既往的復健方法沒有突破,而開發出「奇蹟伸展操」,作為高齡者亦可簡單執行,且全身都能看出效果的複合式鍛鍊法。目前除了教學與物理治療工作,亦積極前往看護設施與市民教室指導奇蹟伸展操,效果卓越。延伸閱讀: 我感染「BA.5」了嗎?咳嗽、喉嚨痛...重複感染是特徵!BA.5「潛伏期、10大症狀、預防方法」這篇一次看
-
2022-09-27 醫療.泌尿腎臟
小便有泡泡、腰痠、水腫是腎臟有問題?醫詳解門診常見疑問
「我小便有泡泡、腰痠、有時會水腫,我是不是腎臟有問題?會不會洗腎?」腎臟科門診常見病人憂心忡忡的詢問。一般人常以為「尿有泡泡」、「腰不舒服」或有「水腫」,就代表有腎臟病,因而非常擔心憂慮,其實這些症狀不一定是腎臟的問題。「尿中有泡泡」可能只是喝水少,尿比較濃,所以尿完看到較多泡沫,不一定就是蛋白尿或腎臟病,要做尿液檢驗才能知道腎臟是否真的有問題,光看尿中泡沫多不多是不準確的。因為「腰不舒服」看診的人也很多,但腰痠腰痛不一定是腎臟的問題。腎臟位在身體兩側偏背部肋骨的下緣,如果不舒服的地方是下背部的中間附近,甚至延伸到臀部,那很可能是脊椎附近的骨骼肌肉問題,尤其是某些特別的動作或姿勢會誘發疼痛,腰部肌肉可能才是問題的來源。除了結石、腎積水、發炎或部分腫瘤可能會造成腎臟疼痛,很多腎臟病是完全沒有疼痛感。「水腫」除了可能是腎臟病徵兆之外,其他很多問題也可能引起水腫,例如心臟衰竭、肝硬化,或是糖尿病、過度肥胖、某些藥物、飲食中鹽分過多,甚至只是站或坐太久影響循環,都有可能造成下肢水腫。腎臟有沒有問題,需要進一步仔細詢問和檢查,才能確定真正原因。慢性腎臟病的情況,患者常不會感覺到明顯的特徵或症狀,直到腎臟功能已經下降很多,才會開始有所謂「尿毒症狀」,包含惡心、嘔吐、胃口變很差、昏睡、口腔有尿騷味等異味等。腎臟的功能與排除水分和造血有關,所以嚴重腎臟病患也常有貧血和肺積水引起的問題,例如臉色蒼白、喘、持續咳嗽、倦怠無力、下肢或甚至全身腫、皮膚癢、容易出現瘀青等。腎臟病早期症狀經常表現很輕微或根本不會出現,所以病患很難自行察覺有異狀,需經由抽血和驗尿檢查才能知道腎臟出了問題。當檢查尿液發現蛋白尿或血尿,或抽血檢查發現腎功能不正常時,往往病人會很驚訝:「什麼?我有腎臟病?我怎麼都沒有什麼不舒服?」如果尿液及血液檢查結果數值不正常,就算是身體完全沒有不舒服,也應該至腎臟內科門診就醫,經由醫師詳細詢問病史及藥物使用史等,以及檢查身體,以利安排進一步的檢驗或檢查,找出可能的診斷及問題,才能早日作適當追蹤或治療。如果掉以輕心,遲遲未做適當處理,可能讓腎臟持續受傷害而引起腎功能惡化,導致很嚴重腎臟病。
-
2022-09-15 醫療.一般外科
做無痛手術前要注意什麼?麻醉醫師告訴你「鎮靜麻醉」必知的7件事
在執行鎮靜前,病人須注意的準備事項包含:空腹時間、藥物服用、其他術前檢查、執行麻醉者是否為麻醉專科醫師、鎮靜的深度、醫療設備與緊急應變方案,還有當天鎮靜後及離院後的狀況。Q1:哪些醫療行為會需要用到鎮靜麻醉?睡醒就會好嗎? 近年來接受鎮靜麻醉的病人持續增加,聖馬爾定醫院麻醉科主任儲寧瑋醫師以自己工作的醫院為例,鎮靜麻醉已占所有麻醉比例的三分之一。除了一般人熟知的無痛胃鏡、大腸鏡檢查占最大宗,另外還有肝臟腫瘤電熱治療術、肝臟切片、經皮胃造瘻術、支氣管鏡檢查及切片等,會讓病人感到有點痛的醫療處置,多數病人都會希望「睡一覺」就能完成。還有一些過程很痛但時間較短的手術,比如:骨科把脫臼關節徒手復位及將沾黏拉開的關節授動術、泌尿外科的膀胱鏡檢查和婦產科的子宮內膜刮除術等,都需要在重度鎮靜麻醉下進行。此外,做核磁共振掃描或正子造影時,受檢者需要在狹窄的空間躺臥一段時間,但患有恐慌症或身心障礙的人較不易配合,這時就可經由輕度到中度的鎮靜麻醉順利完成檢查。台大癌醫分院麻醉部石崇志醫師指出,良好的麻醉鎮靜照護會讓執行檢查的醫師樂意與麻醉醫師合作。根據台大癌醫分院的資料顯示,民眾願意選擇自費鎮靜的無痛胃鏡大腸鏡比例高達81%;在支氣管鏡檢查方面,麻醉醫師執行麻醉鎮靜的比例高達83%,不僅讓執行檢查的醫師更能專注當下,病人也能於檢查後迅速恢復,平均只要20~30分鐘就能離開檢查室。 根據台大癌醫分院的資料顯示,民眾願意選擇自費鎮靜的無痛胃鏡大腸鏡比例高達81%,而在支氣管鏡檢查方面,麻醉醫師執行麻醉鎮靜的比例高達83%。Q2:臨床上最常使用鎮靜麻醉的腸胃內視鏡及支氣管鏡檢查,和一般麻醉的差別在哪?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地方? 石崇志醫師表示,由於每個病人的狀況不同,即使是簡單的腸胃鏡檢查,對於身體虛弱的病人,鎮靜麻醉對身體的影響依然不可小覷。內視鏡鎮靜麻醉與一般麻醉不同的是大多為門診檢查,且檢查完後即可返家休息,不像一般麻醉大部分會需要住院,因此鎮靜麻醉通常必須讓病人快速清醒、順利返家。以下分別介紹腸胃內視鏡鎮靜麻醉及支氣管鏡鎮靜麻醉的特點與挑戰: 1. 腸胃內視鏡鎮靜麻醉 目的是讓病人對於伸進體內的內視鏡管沒有感覺,因此除了讓病人昏睡外,需要克服過程中因胃鏡造成的嘔吐反射、大腸鏡過程中的脹痛感,並同時確保病人呼吸道通暢以及能自主呼吸。這當中的挑戰首先是個體差異,每個人的嘔吐反射程度及疼痛感落差很大,對麻醉藥劑量的反應也不相同,因此同樣的檢查,使用的藥物劑量差異很大;其次是給完鎮靜藥物睡著後的呼吸控制,需特別留意病人可能出現呼吸中止、打鼾或被藥物抑制呼吸等狀況。 2. 支氣管鏡鎮靜麻醉 咳嗽反射是人體重要的防禦機制,這是為了避免異物跑進肺部影響呼吸。而支氣管鏡就是進入肺部做檢查的一種異物,需要克服的挑戰除了上述提到的個體差異及呼吸控制,最大的挑戰在於要克服咳嗽反射,並且維持病人正常呼吸功能。而支氣管鏡鎮靜麻醉的目的是讓病人對伸進氣管、支氣管與肺部的內視鏡檢查沒有咳嗽反應,然而若鎮靜麻醉太重,會產生呼吸抑制導致缺氧、低血壓休克,無法迅速清醒;若鎮靜麻醉太輕,則會造成喉頭痙攣、支氣管痙攣,不斷咳嗽而影響正常呼吸功能,甚至必須中止檢查。 Q3:「無痛大腸鏡」是自費嗎?檢查有沒有補助? 石崇志醫師提到,有些縣市政府比如:新竹、苗栗、嘉義及桃園,明瞭大腸癌篩檢陽性患者對於侵入性檢查的恐懼及疼痛不適感,也肯定麻醉醫師在鎮靜無痛的照護專業,提供無痛大腸鏡的補助費用,每年補助預算總計達百萬以上,讓民眾能安心舒服地完成篩檢。 Q4:關於鎮靜麻醉,身為病人該知道哪些事? 凡登整形外科診所麻醉主任蘇百川醫師表示,在執行鎮靜前,病人須注意的準備事項包含:空腹時間、藥物服用、其他術前檢查、執行麻醉者是否為麻醉專科醫師、鎮靜的深度、醫療設備與緊急應變方案,還有當天鎮靜後及離院後的狀況。而麻醉醫師會透過術前訪視,了解病患過去的身體狀況,包含疾病史、過敏史、服用藥物,以及之前麻醉時是否有不良反應等,若要做得更精準,麻醉醫師甚至會去了解病患對於麻醉的擔憂之處。蘇百川醫師舉例,在牙科診所看診時,他會詢問病患看牙最害怕的事情,是打局部麻醉藥物、鑽牙的聲音或是酸的感覺,以便在不同手術階段做不同的調整。另外,儲寧瑋醫師補充,民眾如果擔心對麻醉藥物過敏,只要有麻醉科醫師在場,透過生理監視器隨時監測病患的血壓、心跳或呼吸變化,都可以即時發現且立即處理。若病人在術前訪視提到家族裡有人因為麻醉而死亡,麻醉醫師就會建議在術前先做藥物過敏的基因檢測。 Q5:不同鎮靜藥物的使用有哪些須注意之處? 儲寧瑋醫師提到,鎮靜麻醉的程度取決於該檢查或手術的疼痛程度,以及醫師的要求,通常麻醉醫師至少會用到2到3種以上的藥物,這時就要了解這些藥物的副作用,例如有些藥會抑制呼吸,有些會降低血壓心跳,有些則會殘留產生頭暈的感覺。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執行鎮靜麻醉的檢查室及開刀房,除了設備和器材要跟正式開刀房內一樣,備有麻醉機、完整的生理監視器、急救藥物及器材,更重要的是現場人員配置,必須要有麻醉專科醫師和麻醉護理師在場執行。 丙泊酚(Propofol),又名「異丙酚」,是一種具醫療用途的注射麻醉藥,因為外觀呈現乳白色而有了「牛奶針」的稱號。Q6:牛奶針是什麼?濫用會導致死亡嗎? 儲寧瑋醫師表示,鎮靜藥物丙泊酚(Propofol),又名「異丙酚」,也是俗稱的「牛奶針」,它的特色是睡著後醒來很舒服,因此許多長期受失眠困擾的人會對該藥物趨之若鶩,但其副作用是對呼吸有很強的抑制效果,所以當藥物使用量沒有控制好,就容易發生憾事,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麥可傑克森因牛奶針使用過量而死亡。美國麻醉醫學會和其他專科醫學會,也都認定牛奶針(Propofol)屬於全身麻醉用藥,非單純鎮靜使用,故從安全考量,建議由麻醉專科醫師給予,會更有保障。 對麻醉醫師而言,在使用該藥物要考慮多種因素,如病人的身體狀況及現場反應才知道如何拿捏使用量;其次,年長者、肝臟或腎臟病患、癌症化療者,對該藥物會更加敏感,因此在使用上也須更小心謹慎。對此,麻醉醫學會已針對牛奶針的使用訂出規範,一旦用到該藥物,就屬於中度鎮靜,必須有麻醉專科醫師在場,才能在緊急狀況下立即給予急救。值得注意的是,牛奶針的仿單上也標明以下注意事項: ‧應由受過麻醉訓練的醫師給予。‧加護病房中,應由受過重症加護訓練醫師給予。‧不應由檢查執行者或手術執行者給予。‧應持續監測病人,維持呼吸道通暢準備好人工換氣、供氧設備及其他急救設備。 儲寧瑋醫師特別說明,關於第三點的診斷,指的是大腸鏡檢查、支氣管鏡檢查、子宮鏡檢查之類的醫療處置,即手術或檢查的醫師不可自行使用牛奶針作為鎮靜之用,必需由麻醉專科醫師給予。牛奶針(Propofol)使用注意事項。Q7:有些鎮靜看似簡單,非麻醉醫師來執行也可以嗎? 石崇志醫師也強調,鎮靜看似簡單,好像投個藥物即可,因此許多未受訓練的醫師都想自行給藥,但因為沒有受過完整的麻醉專科訓練,當突發狀況出現時,容易手忙腳亂,增加病患發生憾事的風險。事實上,鎮靜就是全身麻醉的一環,其中蘊藏許多變化,需要因應手術、病況、環境及現場狀況做調整,而這些都是麻醉專科醫師的專業範疇。近年來,不論在診所、區域醫院及醫學中心,都找得到麻醉專科醫師,他呼籲民眾在考量安全及品質下,鎮靜的專業醫療應該由專業麻醉醫師來把關,讓生命安全更有保障。
-
2022-09-07 醫療.皮膚
為什麼嘴角又冒出小水泡?醫師告訴你唇疱疹難預防原因
●唇疱疹為疱疹病毒引起,難預防、易復發●吃好、睡好、心情好,防止唇疱疹上身●避免罹患唇疱疹,異位性皮膚炎及濕疹患者注意皮膚保養「怎麼嘴角又冒出一顆顆小水泡?」看來唇疱疹又上身了。這種刺癢又疼痛的唇疱疹,讓不少人好困擾,經常反覆發作,尤其在熬夜、壓力大、火氣大之下,造成免疫力下降時,容易出現唇疱疹,嘴唇腫起一群小水泡。很難預防 正常病程約一周唇疱疹為感染單純疱疹病毒所引起,最常見的是第一型單純疱疹病毒。台北榮總皮膚科主任陳志強說,唇疱疹很難預防,一年四季都有可能感染及復發,患者可能在小時候就曾經感染過,例如家長與孩子親嘴時就會傳染,感染後此病毒會躲在體內神經節「伺機而動」,當熬夜、打麻將、壓力大、沒睡好,抵抗力降低時,就容易復發。唇疱疹好發於上、下嘴唇及鼻翼周圍,當免疫力低下時,容易發作。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唇疱疹症狀為一群小水泡,感覺有點刺癢及疼痛,水泡約3至5天後會慢慢結痂,待結痂慢慢痊癒即可,正常病程約為一周。唇疱疹容易復發,一年復發次數在3次以內,算是正常,但一年復發次數超過3次以上,顯見身體免疫力不佳,需要多加注意。有皮膚炎 小心疱疹性濕疹治療唇疱疹,陳志強指出,出現早期症狀後,可在患處塗抹抗病毒藥物,抑制病毒增生,降低疼痛感,避免症狀惡化,也可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值得注意的是,患有慢性異位性皮膚炎及濕疹患者,若感染到引發唇疱疹的單純疱疹病毒,易引起疱疹性濕疹,病情嚴重時,恐引起次發性感染,危及生命。陳志強說,此時病毒會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除臉部外,也可能擴及頸部等部位,患者應盡速就醫。陳志強曾收治一名濕疹患者,感染單純疱疹病毒後,造成全臉、頸部出現唇疱疹症狀,但患者卻讓非皮膚科醫師看診,醫師真的誤認是濕疹發作,給予類固醇藥物治療,沒想到病情快速惡化,經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患者才漸漸痊癒。搔抓破皮 嚴重恐致敗血症趙昭明指出,異位性皮膚炎為皮膚角質細胞的絲聚蛋白基因突變,導致皮膚出現發炎反應,若感染單純疱疹病毒,引發唇疱疹,病情嚴重時會有生命危險,但臨床上並不常見。去年趙昭明曾收治一名8歲異位性皮膚炎男童,整臉出現紅色丘疹及水泡,且搔癢,確診為感染唇疱疹,加上患有異位性皮膚炎,造成水泡大規模擴散,由於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身上常帶有金黃色葡萄球菌,一旦搔抓破皮,易引起次發性感染,嚴重時恐導致蜂窩性組織炎、敗血症而危及生命。要多喝水 洗臉溫度別太熱 趙昭明提醒,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平時需注意皮膚保養,加強皮膚保濕及防曬,洗澡或洗臉的水溫不要太熱,更要多喝水,一天喝水2000㏄,維持皮膚處於穩定狀態。若皮膚遭到細菌或病毒感染,如唇疱疹等引起皮膚搔癢時,應避免搔抓,以防症狀更加惡化。此外,陳志強強調,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劑的癌症患者、免疫低下患者,唇疱疹復發的機率會增加,務必提高警覺。
-
2022-09-05 焦點.元氣新聞
朱芯儀切乳後曝近況 膝蓋刺痛 站都嫌吃力
女星朱芯儀今年3月初宣布罹患乳癌,在多次化療後,於5月進行乳房切除手術,時隔3個多月,她在社群網站透露,如今身體意外出現新病況,表示膝蓋有刺痛感,甚至連站起來都相當吃力,令不少粉絲相當擔心。朱芯儀開刀後曾露面提到復原狀況,表示手術後不用再化療,但還剩12次的標靶藥物,不過,服用抗癌藥物則出現後遺症,她發文提到:「本來左膝蓋就一直在刺痛,醫生也跟我說之後可能找骨科醫生,打個玻尿酸之類的,(因為)每次站起來都很吃力。」發文中還附上哭臉貼圖,抗癌之路令人心疼。由於左膝蓋一直有疼痛感,朱芯儀目前暫時透過保健食品改善狀況,「那天睡前吃完,隔天膝蓋(就)沒有刺痛感」,當下也因此而體會到「好的膠原蛋白有多重要」,8月她在術後露面時也提及,在手術前做檢查時,3顆癌細胞還看得到2顆,「1顆還有1.2公分,1顆0.8公分」,手術後只剩下原位癌,「現在不用打化學治療藥物,要打標靶藥物,不過還是要回醫院,還要打12次,大概會到明年3月。」
-
2022-08-26 醫療.一般外科
10種乳房可能疼痛的原因!少機率跟乳癌相關,大部分是正常的週期性生理現象
當女性出現乳房疼痛時,往往立刻會聯想到乳癌,擔憂不已。事實上,造成乳房疼痛的原因眾多,有的甚至是常見的生理現象,不需要太過擔心;因此,最重要的是,女性應該定期做好乳房檢查,才是維持乳房健康的最佳方法。乳房的構造相當緻密,因而容易受到荷爾蒙或其他器官的影響,產生不適感;近年來,由於國內乳癌死亡率攀升,更讓許多女性陷入癌症的陰影,一旦發現乳房有疼痛、不舒服的情形,直覺地就會認為自己罹患了乳癌。認識乳房疼痛的原因「乳房疼痛」是乳房門診最常聽到的主述症狀,其原因很多,舉凡生理週期疼痛、纖維囊腫、感染性乳房疾病、外力傷害、情緒緊張或勞累引起的荷爾蒙不平衡等,都有可能引發乳房的疼痛不適。一般來說,乳房疼痛可分為3大類:週期性疼痛、非週期性疼痛、非源自於乳房的疼痛,其中又以與月經週期有關的週期性疼痛最為常見。 一、週期性的乳房疼痛絕大部分的女性都有乳房疼痛的經驗,且通常是週期性的。這種週期性的乳房疼痛,是因為生理週期的變化所引起,與女性荷爾蒙(動情素、黃體素)及泌乳激素有關,屬於正常的現象,甚至也可以說是一種生理痛,不需要擔心。1.伴隨月經週期發生週期性的乳房疼痛,一般發生在月經週期之前,也就是從月經來潮的前幾天開始,乳房會先覺得脹,慢慢地轉變成疼痛,感覺上像是被針刺到的刺痛,或是被電到的感覺。這種疼痛現象通常發生在乳房的外上側,但也可能發生在下側或內側,甚至有些人還會伴隨有後背或肩膀的痠痛,不過這種情形比較少,且也可能是因為本身就有腰痠背痛的問題,而將兩種不同的疼痛混為一談。2.排卵造成的疼痛另一種週期性的乳房疼痛相對較為少見,主要是在排卵前2~3天所出現的疼痛,這種現象在40歲左右的女性身上會略為明顯。乳房外科主治醫師表示,正確的月經週期計算方式,是以月經來潮的第一天開始計算,而不是結束後的第一天;其中女性排卵的時間,是從下一次月經來潮的前十四天開始。因此,若女性在排卵前出現乳房疼痛感,一直到排卵結束,隨後再加上月經來潮所引起的疼痛,就會產生持續疼痛的感覺,而誤以為是罹患了乳房的疾病。二、非週期性疼痛非週期性的乳房疼痛原因相當多,包括了病因性與非病因性,例如:乳房發炎、良性的乳房疾病或腫塊、撞傷或外傷、內衣不合適等,都是常見的可能原因。一般來說,這類型的乳房疼痛大多會發生在特定區域,有些人甚至可以明確指出疼痛的位置。1.乳房發炎引發疼痛當乳房發炎時,乳房會產生疼痛感,且還會伴隨著紅、腫、灼熱等症狀。一般的乳房發炎,大約需要服用藥物2~3個星期以上,等疼痛感消除之後,再輔以熱敷,促進乳房的血液循環,增加局部抵抗力;若是比較嚴重的發炎,如出現化膿情形,在治療上會比較麻煩,有時必須進行手術,來處理化膿的部分。2.纖維囊腫也可能造成疼痛許多女性都有纖維囊腫,謝家明主任表示,這是由於乳腺受到荷爾蒙分泌不平衡的影響,進而產生的一種變化。纖維囊腫有時會隨著月經週期被牽引,產生增大或縮小的變化,造成乳房的疼痛感。通常月經來潮前,腫塊會稍微增大,逐漸產生疼痛感;等月經過後,腫塊就會縮小,疼痛感也就慢慢減輕或消失。不過,並不是所有纖維囊腫都會引發乳房疼痛,有些人雖然有纖維囊腫,但卻不會出現疼痛的現象。3.外力造成的乳房疼痛外力的撞擊與傷害,也可能造成乳房疼痛。一般來說,外力可分為非預期性外力(如車禍撞傷、性行為過度激烈),以及可預期性外力(如抱著寶寶時被撞傷)。當乳房受到外力影響後,會出現一段時間的疼痛感,但大多能逐漸恢復;必須注意的是,在比較嚴重的外力傷害下,內部的乳房組織有可能慢慢變成血塊,甚至鈣化,因此,乳房外科主治醫師提醒,如果乳房因為外力產生疼痛現象,且久久沒有改善,應該儘快就醫檢查。4.哺乳媽媽出現乳房疼痛隨著哺乳媽媽的增加,因為哺餵母乳而產生的乳房疼痛現象也愈來愈多。鄭翠芬醫師表示,寶寶在吸吮乳汁時,可能因為吸吮方式不正確或太過用力,導致媽媽的乳頭產生傷口,於是感染發炎,引起了疼痛的現象;此外,若乳汁分泌不順暢,在乳房中產生阻塞,也會引起乳房漲痛的感覺。5.內衣不合適引起疼痛有些女性因為穿著大小不合適的內衣或穿得太緊,也可能引起乳房的疼痛感,尤其疼痛位置在乳房下方的肋骨部分,大多是內衣穿著不當所引起;另外,謝家明主任表示,乳房是由結締組織將其固定在前胸,如果乳房過大或過重,容易因為長時間的重力向下拉扯而產生疼痛,特別是乳房的內側。6.懷孕期間的疼痛現象懷孕期間,準媽媽的乳房會開始為產後泌乳做準備,出現乳腺脹大的情形,所以有可能產生腫脹感,甚至是輕微的疼痛感,這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不需要太在意。不過,懷孕期間發現罹患乳癌的案例也不是沒有,建議準媽媽若發現乳房出現腫塊,且有紅、腫、熱、痛的發炎症狀,應該儘早就醫;如果經由抗生素治療卻未見好轉,則必須再次就醫,由專科醫師做進一步的檢查。7.可能是乳癌的徵兆臨床研究顯示,乳房疼痛也是乳癌患者可能會出現的徵兆之一,但是在所有的乳癌患者中,大約只有10%會出現乳房疼痛,90%的乳癌患者並不會有乳房疼痛的症狀。因此,當乳房出現非週期性的疼痛時,不一定就代表已經罹患乳癌,但也不代表沒有罹患乳癌,應該就醫進行檢查,由專科醫師來做診斷。三、非源自於乳房的疼痛這一類的疼痛並非真正的乳房疼痛,而是感覺像從乳房所發出的疼痛。舉例來說,胸部附近的血管因血栓化造成發炎、肋骨與胸骨接合處的關節疼痛、頸部關節痠痛等情形,其疼痛感都可能擴散到乳房,讓女性產生乳房疼痛的錯覺。乳房疼痛的緩解與日常護理乳房疼痛的原因很多,若診斷後發現,只是一般生理現象所引起的疼痛,就可以自行運用一些簡單的方法,來緩解疼痛感;倘若疼痛的情形過於嚴重,甚至影響到生活作息,才會建議給予藥物治療。當然,如果發現可能有不良的乳房病變,則應該耐心配合醫師的檢查,採行適當的治療。1.舒緩乳房疼痛的方法當乳房因為生理變化而引發疼痛時,可以使用止痛藥或是熱敷,但需要注意的是,熱敷要產生效果,必須要讓熱量傳達到深層的組織中,否則都只是表面皮膚受熱,尤其是待在冷氣房中。因此,建議熱敷時可使用熱敷袋,或醫療用的熱敷墊(用電控制);至於熱敷的時間與次數,每次應該持續20~30分鐘,且一天敷4次,如果真的沒有時間,敷1~2次也可以幫助緩解疼痛。2.乳房護理的重要性乳房出現感染發炎,也是造成疼痛的常見原因之一,所以,在平時做好乳房清潔護理是相當重要的。一般來說,乳房發炎大多是乳頭受到感染,這是因為乳暈及乳頭的表面是黏膜,會產生分泌物,如果沒有清理就容易引起發炎。因此,女性在洗澡時可以輕輕地把乳頭、乳頭與乳暈之間稍微撐開,利用蓮蓬頭水柱的力量沖洗,之後再使用棉花棒擦拭,讓乳頭自然風乾。就醫診斷,確認疼痛發生原因雖然大多數的乳房疼痛,是因為正常生理現象而引起,但仍有部分乳房疾病會以疼痛的方式表現。因此,當女性出現乳房疼痛的問題時,特別是非週期性的疼痛,還是應該就醫進行檢查,找出正確的發生原因,千萬不要置之不理或不好意思就醫,以免造成遺憾。具體陳述疼痛症狀有助於診斷女性因為乳房疼痛而就醫時,建議可多提供有關疼痛症狀的敘述,以協助醫師做出最正確的診斷,例如:疼痛持續的時間、疼痛的感覺(儘量以具體的方式形容)、疼痛的程度、疼痛的位置、什麼情況下痛得比較厲害或比較減緩、疼痛是否有週期性(與經期的關連性)……等。做好定期乳房檢查許多乳房的病變,若能在早期發現,其治療與復原的情形就會比較良好。所以,做好定期乳房檢查,可說是乳房保健的重要關鍵。乳房檢查包含了三個要素:一般觸診、超音波或乳房攝影(影像診斷)、細胞抽吸或是切片檢查。因此,女性每個月應該在家中自我檢查乳房,以用手觸壓的方式,檢查是否有出現腫塊或疼痛情形,且每隔一段時間,就應該到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而35歲以上的女性,則應該每年回醫院檢查一次,才能確實掌握乳房的健康。※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2-08-23 醫療.骨科.復健
接種疫苗後肩膀劇痛忍2個月無效 醫曝就醫3大關鍵
新北一名王先生接種莫德納疫苗後,肩部開始疼痛,兩天後疼痛加重,一度痛到無法穿衣。但2個月後,肩部疼痛的狀況仍無改善,原以為是疫苗接種副作用,到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就診,沒想到經超音波檢查判定為肩部旋轉肌腱破裂,醫師建議,有這3大關鍵就必須盡快就醫。王先生表示,自己一年來都沒有受過傷,工作也不需要負重,且沒做過劇烈運動,實在不解何時受傷,只記得打疫苗後就有疼痛感,所以一直誤以為是接種副作用。骨科醫師為王先生初步檢查時,評估疼痛狀況不尋常,隨後轉介到復健科做超音波檢查,發現是肩部旋轉肌腱破裂。復健科主任葉圜叡指出,不少民眾在疫苗注射後,有產生多日無法緩解的肩部疼痛或旋轉肌腱撕裂傷,或肩部粘連性關節炎,尤其是接種疫苗的人數大幅上升時,類似狀況越常見,且並不是特定疫苗造成,任何品牌疫苗都有發生接種部位疼痛的狀況,所幸經過治療後,王先生已重拾健康。葉圜叡說明,目前研究認為,不是COVID-19疫苗特別會攻擊旋轉肌腱,而是注射過程引發的問題,稱為「SIVRA」,成因為注射位置不正確,可能是注射針頭直接打進旋轉肌腱,引發肌腱撕裂傷,或是注射藥物進入肩峰下、三角肌下的滑囊中,造成注射的抗原在此引發急性或長期的發炎反應,從而造成肌腱的損傷或是關節沾黏。葉圜叡表示,疫苗注射後發生異常的肩部疼痛,仍建議到醫院就診,並接受超音波的檢查,較能明確了解病因,進行正確的治療。接種疫苗後疼痛就醫,有三大關鍵時間點,包含紅腫熱出現,並且在1天以後變得更趨嚴重;經過3天後仍有明顯疼痛;關節活動受限。葉圜叡建議,若符合以下其中一種狀況,即可到醫院接受檢查,並提醒肩部問題長久不處理,可能造成肌肉萎縮或是更嚴重的關節活動受限,建議有風險的民眾應盡量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
2022-08-20 醫療.耳鼻喉
女大生鼻塞睡不好成熊貓眼 原來是下鼻甲太肥大!
莊姓女大三生自幼罹患過敏性鼻炎,氣候轉換時噴嚏打不停,鼻塞、流鼻水情況加劇,長年下來症狀越來越嚴重,睡覺要靠嘴巴呼吸,因睡不好,黑眼圈始終消不去。之後就醫檢查,發現原來下鼻甲蒼白腫大,鼻腔狹窄,分泌物多,醫師後來替她做「下鼻甲冷觸氣化術」擴大鼻腔通道,終於可以大口正常呼吸了。收治女大生的高雄阮綜合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林宏儒也說,另名就讀研究所二年級的曾先生高度近視還有慢性鼻塞,長期影響睡眠,被朋友笑有張睡不飽的臉!他自行去藥局買血管收縮劑控制鼻塞,初期效果不錯,後來愈噴藥愈塞!經內視鏡檢查,下鼻甲也是很腫脹、且呈現生牛肉般的紅色,是典型的藥物性鼻炎。林宏儒使用無線射頻式「下鼻甲冷觸氣化形術」為莊、曾兩名病患治療,過程是以冷觸氣化棒直接置入鼻甲組織內釋放能量,再運用無線電波產生離子震盪,使下鼻甲的蛋白質凝固,下鼻甲組織體積因此縮小。這種手術時間約20分鐘,疼痛感較輕微,恢復期短,約7到10天,術後不需填塞物,也不需住院,患者因鼻腔擴大通透,改善鼻塞情形,可以自在呼吸。林表示,造成鼻塞的原因,通常是下鼻甲肥大或鼻中隔彎曲。要矯治下鼻甲肥大,目前有電燒凝固法、雷射手術、傳統黏膜下鼻甲骨切除手術、無線射頻式下鼻甲冷觸氣化成形術、動力旋轉刀(又稱作微型吸絞器)輔助下鼻甲成形手術等,需依照病人症狀及需求由醫師評估決定。他說,治療鼻塞若採藥物,只要症狀控制得愈好、用藥就愈少,症狀完全緩解,就只要做好保健、不必吃藥。會動到手術,主要是解除鼻塞,流鼻水、打噴嚏等症狀,但病患會有不等程度的改善,不會因為開刀而根治。他建議,沒有鼻中膈彎曲的病患,若只治療下鼻甲腫大造成的鼻塞,「冷觸氣化棒」療法或可做為選擇。
-
2022-08-11 醫療.皮膚
以為只是雞眼卻愈長愈多?皮膚科醫師教你如何防範病毒疣
● 病毒疣是接觸人類乳突病毒而感染● 避免感染,可攜帶個人的室內拖鞋● 治療恐需三至四個月去年台灣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禁止各項水上活動,今年終於解禁加上連日高溫,海邊和泳池到處是滿滿的戲水人潮。不過,玩水也要注意衛生,小心病毒疣上身,痛到像「穿著釘鞋進游泳池」。皮膚科醫師提醒,泳池潮濕適合病毒孳生,三溫暖、瑜伽教室、健身房也容易傳染病毒疣,因此,進出這些場所應盡量避免光腳,才不容易中獎。以為只是雞眼 卻愈長愈多許多人腳底長了硬塊,以為只是雞眼,沒想到愈長愈多,就醫才發現是病毒疣作怪。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雞眼和病毒疣常被搞混,兩者都是腳底皮膚出現的凸起腫塊。雞眼的產生,是因為走路摩擦或是重力不平均,造成腳底表皮增厚成單獨一粒,常因走路壓迫而引起疼痛,但雞眼並不會傳染,如果沒有明顯疼痛感可以不用治療。病毒疣是因為直接或間接接觸人類乳突病毒(HPV)而感染,造成皮膚角質化增生而形成節結狀腫塊,如果沒有處理,或是自行摳抓後再摸身體其他部位,則會讓病毒擴散、愈長愈多。皮膚有小傷口 就可能感染新光醫院皮膚科醫學美容中心主任唐豪悅表示,接觸傳染是病毒疣主要傳染途徑,如果接觸到附著病毒的物體,不論是毛巾、把手、地板等,只要皮膚有微小傷口或病毒量大,都可能感染。唐豪悅說,夏天常見病毒疣求診的病患,由於泳池的環境潮濕,病毒容易孳生,許多人前往游泳或戲水消暑,就容易接觸病毒而傳染。尤其兒童免疫力較低,因此,暑假常看到學游泳的小朋友就診,門診約有六、七成是小朋友。病毒疣的治療方法,分為侵入性和非侵入性療法,包括水楊酸貼布、手術、電燒等。唐豪悅指出,最常見的是冷凍治療,是採用液態氮的瞬間低溫將病毒殺死,並讓病灶慢慢萎縮,但療程視病毒疣的大小、數量而定,有些病患每周接受治療,必須治療三至四個月才痊癒。趙昭明表示,由於雞眼和病毒疣不易分辨,避免誤認而讓病毒疣繼續傳染,一旦發現腳底出現硬塊凸起,且伴隨疼痛感時,第一時間應尋求專業皮膚科醫師得到適當的治療。避免感染病毒疣方式,趙昭明說,出入公共場所應避免赤腳,建議到泳池可攜帶一雙個人的室內拖鞋,一上岸就穿上,以防範交叉感染。游完泳後,除了使用清水外,也要用肥皂、沐浴乳等清潔用品洗淨身體並擦乾,避免暴露在大量病毒下而感染。健身房器材 先用酒精清潔趙昭明提醒,除了泳池、三溫暖、澡堂等公共場所外,瑜伽教室、韻律教室、健身房是民眾容易忽略可能傳染的地方,因此在這些地方要留意不赤腳在地板上活動,可穿著襪子避免直接接觸,在健身房使用健身器材前,可先使用酒精清潔,使用後也要適度清洗手腳。趙昭明說,如果已經感染病毒疣,衣物雖不需要分開洗滌,但不可與家人共穿;也暫時不要游泳,以免傳染給他人。
-
2022-08-09 醫療.耳鼻喉
喉嚨痛可吃冰淇淋減緩嗎?耳鼻喉科醫:在一前提下確實有幫助
喉嚨痛相當常見,雖通常是個小問題,但也總是讓人心煩,這種情況民眾常會自行處理,坊間流傳許多改善喉嚨痛的方法,究竟可不可行?什麼樣的情況可以?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劉承信醫師一一說明。 喉嚨痛可以吃冰淇淋?醫:1前提下確實有幫助。劉承信醫師表示,喉嚨痛確實是可以吃冰淇淋的,且有所幫助,尤其是喉嚨痛常會難以進食,冰淇淋還可以帶來熱量避免能量缺乏,不過最大的一個前提是「只有喉嚨痛」,也建議成份越單純越好,例如香草、牛奶口味,且沒有顆粒或其他內容物的為佳。 醫師解釋,冰淇淋之所以有助減緩喉嚨痛,關鍵在油脂有助於潤滑,像是為喉嚨簡單的塗上一層乳液,冰敷也有助於減緩當前的發炎反應,進而降低疼痛感,因此若只是單純的喉嚨痛、沒有出現其他症狀是可以用吃冰淇淋的方式進行改善的。 但是,若有其他像是發燒、嘔吐、暈眩、流鼻水等各種症狀,或是吃了更嚴重,就不宜以此方式進行,因為冰淇淋只在消炎,並無法治療根本的原因,而若原因不明又繼續吃則可能使問題更嚴重,像是胃食道逆流就不宜再多吃甜食。而吃冰淇淋後喉嚨痛得更嚴重,問題也未必是冰淇淋,而是當前的原因並沒有被妥善處理。 喉痛原因、止痛方法百百種,醫教把握1關鍵:無刺激性!劉承信醫師說明,民眾喉嚨痛時往往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感冒了,不過其實原因非常廣泛,除了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等呼吸道感染,過敏、鼻竇炎等體質或身體結構影響也可能引起。而飲食中吞進細小的食物,如細碎骨頭、魚刺等也可能在沒發現的情況下,使得喉嚨受傷出現疼痛。長期以口呼吸、或是天氣乾冷使得黏膜乾燥也會形成。其他和呼吸道無關的也包括扁條腺發炎、胃食道逆流等,也可能和頭頸癌、食道癌、咽喉癌等有關。上述這些也僅是部分例子,各個因素也可能更進一步使得喉嚨發炎。 由於原因非常多,劉承信醫師建議,喉嚨痛時最安全的作法還是喝溫水,冰水道理如前述的冰淇淋有助降發炎,但熱水、鹽水等據稱可以殺菌的方式就不建議,辣椒、汽水等等刺激性食物更應避免,這些方式都很有可能對患部造成刺激,使得發炎更嚴重。而直接喝熱甚至燙的水,除了可能加劇發炎,還可能增加食道癌等癌症的機率。 若真要嘗試其他方法,建議把握一個關鍵,就是「無刺激性」。例如前述的溫水、冰淇淋等,小護士塗抹在患部外側(非伸進喉嚨)也具有消炎止痛的效果,適當的服用止痛藥也是個簡單且安全的方法。而若是嘗試後未改善、或更嚴重自然還是得就醫。 喉嚨痛也和癌症有關?醫籲4種情況盡早檢查。由於喉嚨痛也可能和癌症有關,雖然機率不高,一般還是多以感染為主,但也還是不可大意,劉承信醫師提醒,若是喉嚨痛持續兩周都未見好轉,就建議盡早檢查別再觀察,因為若為一般感染,通常在一周左右就會逐漸康復,到了兩周恐怕是有較嚴重的問題需要釐清,也包括癌症。其他像是不明體重減輕,或是時常頭暈、暈眩、無力、疲倦等,以及出現聲音沙啞等異常症狀,都應提高警覺盡早就醫。 劉承信醫師呼籲,民眾遇到喉嚨痛等日常小麻煩,總會先觀察並嘗試自行處理,不過往往會越弄越糟,建議還是先經由醫師檢查為佳,若要自行處理也應以「安全牌」進行,對於喉嚨痛如前述提到的無刺激性方式,並持續觀察症狀,必要時盡早前往檢查,以利保障身體健康。 《延伸閱讀》 .喉嚨痛是感染?胃病?癌症?醫:同處2周沒好盡早檢查! .29歲燒聲竟喉癌癌前病變 醫:燒聲、喉嚨痛兩週未好速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8-06 醫療.婦產科
經痛別輕忽 輕熟女「蘋果大」巧克力囊腫破裂掛急診
台中市35歲輕熟女今年起每次生理期就痛,5月底更是劇痛到全身發冷,到院掛急診,檢查出右側卵巢的巧克力囊腫破裂,引發急性腹膜炎,緊急手術取出如蘋果大10公分的病灶。醫師建議,女性經期疼痛越來越久、服藥越來越多,就該及早就醫檢查。35歲蘇女以往經期沒有特別感覺,今年初起卻每次經期都疼痛不已,在他院就醫服藥幾個月後,右腹明顯突出,5月底更劇痛到全身冷汗,直接被送到慈濟醫院急診就醫。婦產科醫師黃閔暄從電腦斷層影像發現,劇痛病因來自右側卵巢巧克力囊腫破裂,引發急性腹膜炎,屬於不能再等的急症。但蘇女住院前採檢確診新冠肺炎,醫療團隊全副武裝在負壓隔離手術室開刀,順利用腹腔鏡摘除形狀有如一顆大蘋果的10公分病灶。蘇女術後向醫師透露算再懷孕,黃閔暄建議,開刀、吃藥治療後的1到2年內,子宮內的異位組織被清除得最乾淨,且在藥物控制下萎縮,屬於容易受孕的黃金時段,先治療控制3到6個月再進入備孕流程。黃閔暄指出,所謂「子宮內膜異位症」就是原屬於子宮裡面的內膜組織,跑到子宮外面,散落在腹腔或腹膜表面,長在卵巢稱為巧克力囊腫,大小從幾公釐的小小突起物到好幾公分不等。「子宮內膜異位雖然是良性腫瘤,但很容易復發,是要長期追蹤的慢性病」,黃閔暄說,很多婦女因小突出囊腫造成疼痛而困擾,如疼痛感愈來愈明顯、止痛藥愈吃愈多、需要吃的時間愈來愈長,就建議及早就診。
-
2022-08-01 醫療.新陳代謝
醫病天地/甲狀腺結節難察覺 多人健檢才知
新竹市張姓女子參加公司健檢,發現甲狀腺有結節,就醫檢查確認有甲狀腺乳突癌的可能,手術切除後不再復發。新竹馬偕醫院內分泌科醫師陳智帆指出,乳突癌是最常見的甲狀腺癌,患者以女性居多,但起初症狀不明顯,由於近年健檢盛行,許多患者才因此發現。陳智帆表示,甲狀腺結節通常一開始並無不適症狀,許多人是在健檢時意外發現,否則通常要等向外突出或壓迫食道、氣管,造成吞嚥困難、呼吸困難、聲音沙啞才會發現,可掛號內分泌科門診,安排甲狀腺超音波,很容易被確認出來且無侵入性或疼痛感。陳智帆說,甲狀腺結節或腫瘤若有細微鈣化點、邊緣不規則、低迴音、高大於寬等特徵,可考慮自費的電腦輔助軟體來協助診斷,甲狀腺惡性腫瘤以乳頭狀癌最多,其次為濾泡癌,少數還有髓質癌、淋巴癌等。治療以手術為優先,評估進行全甲狀腺切除手術與周邊淋巴結廓清術,後續需放射碘治療的比率約占一半左右,若病患無法忍受甲狀腺素停藥時的不適,可考慮注射人工合成甲狀腺促進素,再進行甲狀腺球蛋白的腫瘤指標追蹤,與全身放射碘掃描。相較於其他癌症,甲狀腺癌的治療後無復發存活率高達九成以上,早期發現,積極治療,成效都相當不錯。
-
2022-07-31 醫療.耳鼻喉
健保大數據/鼻竇炎手術特色院所
鼻竇內視鏡全國No.1林口長庚醫院/3D立體定位導航 降低風險 增治療成效110年健保署統計顯示,醫學中心執行功能性鼻竇內視鏡手術總件數為7,392件,其中以林口長庚醫院最多,達909件。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部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啟哲表示,當鼻竇炎藥物等治療無效且嚴重影響生活時,建議手術。鼻竇周圍圍繞眼睛與顱底,有相當重要的組織結構,如視神經、眼內肌、顱底動脈等,手術過程若傷及其他區域,恐帶來嚴重後遺症,建議透過跨科系團隊整合治療。黃啟哲表示,近年第二型鼻竇炎(息肉性慢性鼻竇炎)患者愈來愈多,分析與過敏體質、空汙日漸嚴重、飲食西化有關。第二型鼻竇炎常伴隨氣喘、息肉組織或血液中嗜酸性白血球增加、免疫球蛋白(IgE)上升和嗅覺受損。此時除了手術,還須控制氣喘,必要時加入生物製劑治療。黃啟哲表示,林口長庚擁有成立15年以上導航鼻竇內視鏡手術團隊,針對困難案例跨科系整合胸腔科、神經外科跟牙科等團隊,近來更引進3D立體定位導航微創內視鏡手術,可降低手術風險也增治療成效。嘉義長庚近年更為了功能性鼻竇內視鏡手術,開發「術中電腦斷層導航系統」,透過精準影像定位,減少手術風險,也縮短手術時間及出血量。鼻竇內視鏡地區No.1彰化員林基督教醫院/鼻竇炎患者多運動 能暢通呼吸道110年健保資料統計,彰化員林基督教醫院的功能性鼻竇內視鏡手術,共執行448件,為地區醫院第一名。彰化員林基督教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劉乃文說,鼻竇炎最怕慢性化,成為不可逆的病症,不過現在手術進步很多,利用內視鏡、微創手術等傷口小、恢復快,也可減少病人疼痛感。劉乃文說,鼻竇手術分為單鼻竇、全鼻竇、多鼻竇,早期做鼻竇手術後,臉可能會腫起來、疼痛,現今運用內視鏡和微創技術,縮短手術時間、流血量少、疼痛感低。鼻竇周邊都是頭部重要部位,考驗醫師技術,全鼻竇手術單邊約要一個半小時,單鼻竇只要20分鐘。提醒鼻竇炎不要拖,有些人本來只要做較簡單的單鼻竇手術,卻拖到發炎面積大,變成多鼻竇手術。劉乃文說,鼻竇炎是長期細菌感染,很多人不知道會傳染,有時帶孫子的阿嬤有鼻竇炎,也可能把鼻竇炎細菌傳染孫子或其他家人。小朋友器官還在發育中,不建議手術,會先以藥物治療。劉乃文強調,運動對鼻竇炎有很大幫助,因為鼻竇也是呼吸道的器官,運動時會讓呼吸暢通,鄉下小孩運動多,鼻子問題相對少,關在冷氣房、空氣不流通,又不運動的小孩,有鼻竇炎的機率較高。鼻中隔手術全國No.1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4K式3D導航定位 精準移除鼻竇病灶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110年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在治療鼻息肉及慢性鼻竇炎的鼻中膈鼻道成型術,共1,745件,居全國第一。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黃承楨說,鼻竇炎的原因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環境因素,包含病毒、細菌及過敏原的接觸;另一類為個人體質因素,先天鼻竇開口較窄。黃承楨說明,根據最新歐洲鼻竇炎治療指引,內科治療以鼻噴類固醇與食鹽水沖洗為主,再搭配口服抗生素治療。治療效果不好時,就必須手術介入。標準手術方式為功能性內視鏡鼻竇手術,將病變組織如鼻息肉移除。黃承楨指出,中山附醫引進高階4K螢幕系統,提升對比度及明亮度,病灶與正常組織看得更清楚。人類的鼻竇極其複雜,藉由3D導航定位系統建立個人電腦斷層的「鼻竇地圖」,誤差範圍只有1~2mm,能讓醫師在手術時精準移除病灶。根據世界大型文獻統計,鼻竇炎手術一年內復發率為3.5%,五年內復發率為6.5%。另外在10年追蹤下,病患生活品質獲得相當大的改善,顯示手術治療的高成功率及術後良好效果。3D立體定位導航系統目前已納入健保給付範圍,患者不需額外自費。鼻中隔手術地區No.1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多層次微創鼻甲手術 保留鼻粘膜、減少復發根據健保署統計,亞洲大學附屬醫院110年鼻中膈鼻道成型術共517件,居全台地區醫院第一名。亞大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許哲綸說,耳鼻喉科團隊執行「多層次微創鼻甲手術」,對於鼻竇炎患者術後狀況及出院後長期追蹤,展現令人滿意成果,除了醫師技術精準,背後更有專科護理師及個管師協力合作。許哲綸指出,影響鼻部阻塞關鍵,除了肥厚的下鼻甲,還有彎曲的鼻中隔、狹窄的鼻前庭和腫脹的中鼻甲等。藉由術前仔細評估,除了鼻窺鏡直接檢查,更要加上鼻部內視鏡評估完整鼻部解剖構造,必要時會安排電腦斷層介入,才能達到最佳治療效果。「多層次微創鼻甲手術」選擇不同的方式處理下鼻甲,所謂的多層次,就是由前到後、由下到上,全方位處理包含鼻前庭、鼻中隔、下鼻甲及中鼻甲等範疇。以保留鼻部粘膜的觀念出發,針對過大的下鼻甲骨頭,以口袋型手術保留最大量的鼻部黏膜,或處理過量的黏膜下組織;在術後容易復發的位置,採用溫控射頻或是冷觸汽化消融手術等加強。許哲綸強調,手術完整保留鼻部的正常生理功能,又能大幅改善阻塞不適感,更能減少患者需要重複施作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