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6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疤痕
共找到
249
筆 文章
-
-
2022-05-30 該看哪科.婦產科
醫病天地/巧克力囊腫作祟 生理期劇痛
新竹縣一名30歲女性上班族長年飽受經痛所苦,只能靠打止痛針熬過,嚴重影響生活與工作,東元醫院婦科檢查發現是巧克力囊腫,切除兩邊卵巢囊腫後,還她無痛新生;醫師陳珮凌表示女性作息長期不規律,一旦出現異常經痛、經血變多、經期紊亂,甚至如廁、性交時疼痛,應盡早就醫檢查。東元醫院婦產科醫師陳珮凌表示,巧克力囊腫是子宮內膜異位,屬常見的婦科腫瘤,患者通常會出現經痛、突發劇痛或慢性腹痛,也可能在經期發現經血異常增多、經期長,甚至生理還有貧血症狀,嚴重時容易造成不孕。尤其當囊腫太大壓迫到鄰近器官,造成頻尿、排便不乾淨、水腫、下背痛等不適症狀時,評估不孕風險後,患者應考慮開刀切除。陳珮凌說,常有患者因愛美、擔心留疤,拖延治療,因此近年醫界力推微創手術,可分為單孔腹腔鏡手術及達文西手術,健保僅給付腹腔鏡手術,不過相同優點都是傷口小,可從肚臍開口,讓術後疤痕藉肚臍隱藏。目前醫界普遍建議愈早手術愈好,因為過去也曾發生原本患者要動單孔腹腔鏡手術,卻因治療時間延宕,等到再安排手術時腫瘤已經大到無法單孔作業,最後只好採多孔腹腔鏡摘除整個子宮。
-
2022-04-24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健保大數據/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特色院所
醫學中心No.1林口長庚醫院/發生過急性膽囊炎 三成患者一年內復發根據健保資料庫分析,110年各級醫療院所執行膽結石的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手術量,林口長庚醫院為第一名,醫學中心的總量為8,997,林口長庚佔970件。林口長庚一般外科主治醫師王尚煜表示,膽結石手術現在多以腹腔鏡為主,傳統手術大多是執行其他項目手術時,順便切除膽囊,或病患有特殊狀況才採用。王尚煜表示,需要切除膽囊,幾乎都是有症狀的膽結石患者,有症狀的患者分為兩大類,急性、非急性。急性患者通常是以「急性膽囊炎」或是「膽結石合併膽管結石」表現,膽管結石會先採取逆行性膽道取石術,也可以放置支架,此時需要內科醫師協助。而急性膽囊炎的患者約有一成需要放射科幫忙進行膽囊引流術,先將腫脹的膽囊消腫,好幫助外科醫師在切除膽囊時,不要切到膽管。王尚煜表示,林口長庚的跨團隊合作非常有經驗,24小時都能給予醫療協助,可能是因此手術量為醫學中心第一。很多患者對於膽結石有症狀就要切除膽囊常常會有疑慮,他說,根據研究指出,只要發生過急性膽囊炎,僅執行膽囊引流術而不切除,超過三成的患者一年內會再復發,且症狀會比先前嚴重。醫學中心No.2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膽絞痛易復發 有症狀建議外科治療健保署資料統計,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110年腹腔鏡膽囊切除術842人次,居醫學中心第二名。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一般外科主任楊宏仁說,腹痛的表現千奇百怪,膽結石造成的腹部疼痛便是其一。最常見症狀為膽絞痛,常發生在飽餐後,特別是吃了一頓豐盛油膩的晚餐後。許多患者誤以為胃腸炎而自行服用胃腸藥,待症狀緩解後便以為是胃腸藥發揮效用了,從此相信自己就是胃腸發炎。楊宏仁說明,無症狀患者,除非有特殊考量,一般建議不處理。但一旦出現症狀,就建議接受外科治療。因為大規模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有相當高比率的膽絞痛病人每年都會復發,並且每年都有1%到2%產生嚴重併發症,包括急性膽囊炎、急性膽管炎、急性胰臟炎,甚至致命。楊宏仁說,標準外科治療就是腹腔鏡膽囊切除,只需在腹部開三至四個小的切口,就可摘除膽囊,是目前膽結石治療首選。中國附醫院內有多位經驗豐富的醫師,也有24小時在院值班的主治醫師提供緊急膽囊切除手術服務。近年來更添購4K、3D等高階影像系統,增加手術安全,並提供三厘米針狀器械,讓術後疼痛降至最低,傷口也更不明顯。區域醫院No.1嘉義基督教醫院/使用單孔內視鏡 傷疤隱藏效果更好健保署統計,嘉義基督教醫院去年執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417人次,為區域醫院最多。嘉基醫院指出,院內提供單孔腹腔鏡手術,僅在肚臍內開一個洞,傷疤隱藏更好,可避免身體疤痕和心理陰影。未來規畫以達文西手術客製化「保膽手術」,去除結石、不犧牲膽囊。嘉基一般外科主任劉憲說,國內膽結石盛行率5%至10%,嘉義地區換算約5萬到7萬多人,另因B肝、C肝盛行率高,往往腹部超音波掃描發現膽囊有異就轉介,外科七名醫師皆有微創手術能力,能早期治療。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常規在腹壁周圍開3孔,嘉基提供僅開在肚臍內的「單孔」手術,多自費2000、3000元「傷口保護套」,手術一個多小時,傷疤隱藏得更好,外觀幾乎看不出來。劉憲認為,20歲至30歲女性為高風險群、對疤痕更在意,單孔頗受患者好評。不過,當患者BMI大於30、過度肥胖者、發炎較嚴重、沾黏情況等,手術難度高,建議做3孔手術。劉憲也說,腹腔鏡手術多數「昨天住院、今天開刀、明天休息、後天回家」,返家傷口不必換藥,能洗澡、做緩和活動,隔周回診後結束療程。地區醫院No.1輔仁大學附設醫院/術前檢查 術中監測 避免極少數之併發症110年健保數據統計,輔仁大學附設醫院腹腔鏡膽囊切除術270人次,居地區醫院第一名。輔大醫院器官移植及肝病治療中心主任楊博智說,因膽囊是浮動器官,一般手術會直接將整個膽囊摘除,無法像腎結石一樣用儀器震碎。且若只設法取出石頭,膽囊收縮力會更差,更容易重新長出石頭。輔大醫院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有兩大特色,首先是手術前一定會詳盡檢查病患身體狀況,包含腹部超音波、電腦斷層掃描等,了解是否有膽道風險;過程中也會用ICG螢光顯影技術監測膽道情況,以確保手術不會有併發症。再者院內儀器先進,一般術後傷口是3個,現在更能做到單一傷口,只在肚臍裡有個小傷口,不過自費要負擔十萬元左右。楊博智補充,膽結石手術風險很低,僅0.5%至1%,不過若病患有膽道或血管異常,就要提防併發症,包含膽道狹窄、膽汁滲漏等,這些術前都要小心檢查判斷。團隊有五位醫師可以執行常規手術和急診手術,技術熟練。楊博智提醒,民眾常擔心開刀會少個器官,但有疼痛等相關症狀就建議手術,否則一年內有50%的機率復發,等嚴重到急性發炎時再開刀,風險將會更高。
-
2022-04-24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健保大數據/膽結石切除膽囊 沒必要使用達文西手術
大魚大肉之後,總是感到右上腹部不舒服嗎?這樣的症狀可能是膽結石在作怪。當膽結石在膽囊裡形成,多半無症狀,可與之和平共存;一旦掉進膽管堵塞,發生疼痛或發炎,就建議就醫處置,以免後患無窮。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帶您了解國人膽結石就醫、手術狀況,及時適當處理,別讓它成為體內的不定時炸彈。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膽結石患者從108年到110年稍微上升,整體人數以61歲到70歲為大宗。痛到無法忍受再就醫,一旦變急性膽囊炎需緊急切除。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膽結石常以腹痛作為表現,當出現症狀時,都會建議採取手術切除膽囊,沒有症狀則是定期追蹤,與膽結石共存。近年醫界會推薦使用達文西手術切除膽囊,他直言,膽結石沒必要使用達文西手術。李伯璋表示,膽結石症狀多以「腹痛」作為表現,容易被誤診為消化不好,而且腹痛的症狀容易與其他疾病混淆,等到痛到無法忍受再就醫時,往往已經是急性膽囊炎,必須立刻開刀切除膽囊。肝臟發炎影響膽汁分泌,也會增加膽結石機率。造成膽結石的原因通常與肥胖相關,健保資料庫顯示,胃食道逆流、高血脂等共病都與飲食不正常有關係。共病中還包含被視為國病的肝病,李伯璋表示,肝與膽囊的關係密切,肝臟負責分泌膽汁,肝臟發炎會使膽汁狀況不佳,連帶增加膽結石的機會。膽囊因為產生膽結石,讓膽囊發炎,兩者陷入惡性循環,也可能誘發肝癌、胰臟癌等消化道癌症的風險。李伯璋表示,膽結石沒辦法只把石頭挑掉,根據指引,當膽結石出現輕症的疼痛症狀時,就建議將膽囊切除,否則膽結石後續造成的影響,將遠大於初期的症狀,放太久也可能癌變,膽囊癌的發生率雖然低,但也值得注意。切除膽囊後,通常不太會有後遺症,不過急性膽囊炎必須把握黃金24小時,避免嚴重發炎,影響周邊器官,後續引發沾黏等問題。傳統手術、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健保都有給付。目前的手術方式有傳統手術、腹腔鏡手術以及達文西手術三種,但健保署僅針對傳統手術以及內視鏡手術給付。健保署目前針對傳統手術(也就是膽囊切除術)的支付點數為1萬4,736點,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為1萬6,209點,李伯璋表示都屬於合理的支付價格。達文西手術切除膽囊,除改善傷口滿意度,其他與內視鏡無差異。健保署曾在民國102年針對達文西膽囊切除術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認定達文西手術與腹腔鏡手術並沒有顯著差異;民國109年再次評估,結論顯示,就良性膽囊疾病而言,達文西膽囊切除手術較腹腔鏡膽囊切除,可顯著改善病人對傷口疤痕的滿意度,及醫師手術時的身心負荷。其餘的手術指標包含總手術時間、術後中重度疼痛降低50%、術中/後併發症、術中失血量、術後疝氣風險、術中轉開腹手術、住院時間,與腹腔鏡相比都沒有顯著差異。李伯璋表示,針對膽結石的手術,健保給付都有涵蓋,除非民眾很重視手術疤痕,否則膽囊切除術無需使用到達文西手術。在檢查方面,110年膽結石患者執行腹部超音波的人數為13萬9,818人,總檢查次數為24萬2,965次,等於每人平均檢查次數為1.73次。李伯璋表示,通常診斷會需要一次超音波,術前也需要一次,他認為這樣的檢查次數算是合理。膽結石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提高風險,特別是高風險族群,如肥胖、女性、40歲以上的民眾等,飲食習慣需特別注意,避免高油、高熱量的飲食,三餐定時定量,平時的作息正常,容易緊張的民眾,必須適時放鬆,避免因緊張過度分泌胃酸,讓膽囊認為胃裡有食物,過度分泌膽汁,增加罹患膽結石風險。
-
2022-04-19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後遺症QA/新冠後遺症Long Covid會出現哪些狀況?會復原嗎?
大多數染上新冠肺炎的人會完全康復,但有數百萬患者不是,他們持續感受到極度疲勞、呼吸急促和身體疼痛等症狀,或在「腦霧」中掙扎,或一直沒恢復嗅覺或味覺。這被稱為「Long Covid」,也就是新冠後遺症。1、什麼是新冠後遺症?目前沒有一致的定義。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新冠肺炎急性感染後症候群」通常在初次病發後三個月出現,持續至少兩個月,並且無法以其他診斷來解釋。兒童可能需要不同的定義。2、多常見?現在還不確定。美國疾病管制預防中心(CDC)專家說,兩年來無法發布可靠數據。因為缺乏標準化的方法統計病例,所以各方對染疫後出現Long Covid的比率,說法不同,有研究估計是43%,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估計7%。另有研究發現,女性、中年人、肥胖人士出現long Covid的機會較大。3、感染後的症候群有哪些?.長期症狀包括:較廣泛的疲倦、發燒、疼痛。.肺和心血管方面有氣喘、咳嗽、胸痛、心悸。.腸胃方面包括腹痛、噁心、腹瀉、失去食慾、體重減輕。.神經系統方面的腦霧(注意力不集中或忘性大)、頭暈眼花、睡眠障礙、手腳麻,以及認知障礙。.肌肉與骨骼可能感覺關節痛和肌肉酸痛。.耳鼻喉方面可能耳鳴、耳朵痛、喉嚨痛、失去嗅覺或味覺。.皮膚則可能出疹子。.精神上可能抑鬱焦慮。【延伸閱讀】>>兒童感染新冠肺炎會有後遺症嗎?研究報告曝真相4、如何預防後遺症?避免感染新冠肺炎是唯一可靠的方法,而疫苗接種是降低感染風險的最有效工具,更重要的是降低罹患重症的可能性。5、變種病毒會造成不同的後遺症嗎?有可能,但尚未收集和分析到足量數據來確認。【延伸閱讀】>>Omicron後遺症「疲勞」最大宗 喪失活動力染疫者加速退化6、什麼原因造成?有些健康問題很好理解,有些則不然。染疫者可能因下列事項而遭遇問題:病毒直接對器官和組織造成影響;免疫系統過度發炎;身體未能正確修復受傷的肺和其他器官,結果形成疤痕組織;血液缺氧傷害到大腦、肺和其他器官;為挽救生命而進行的治療,包括在加護病房使用呼吸機、皮質類固醇、鎮靜劑和止痛藥。7、有多嚴重?大多數的Long Covid症狀似乎不會危及生命,但呼吸急促或疲勞等情況可能妨礙生活。此外,對於部分新冠肺炎的倖存者來說,Long Covid可能損害重要器官並加劇其他疾病,影響可能要幾個月後才顯現出來,就像一顆定時炸彈。稍後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心臟驟停、中風、心臟衰竭、肺栓塞、心肌炎和慢性腎病。醫生還注意到,與新冠相關的糖尿病病例增加。8、能復原嗎?每個人的差異很大,大多數人能完全恢復到生病前的狀況,少數人卻需要肺移植。在一部分人中,特別是那些初期感染相對嚴重的人,症狀似乎揮之不去。中國武漢去年發表一篇大型研究發現,幾乎二分之一的新冠患者在出院一年後還有症狀。英國針對住院患者的研究今年1月說,出院一年之後,不到十分之三的患者回報完全康復。9、都是新冠病毒引起嗎?不盡然。一些症狀可能是偶然發生,或由壓力和焦慮引發,而一些原先存在的疾病,如糖尿病,可能在染疫之前未曾被注意和診斷出來。10、其他病原體也會有後遺症嗎?是的。雖然有時候並不知道是如何發展出長期症狀,但科學家說這其實是可預期現象。經充分研究的病毒或細菌病原體,大多都與部分患者後來發展出慢性症狀有關。SARS倖存者能觀察到患有糖尿病和其他長期後遺症。加拿大的一項研究發現,21名多倫多醫護人員在2003年染上SARS後,長達三年出現病毒後症狀,無法恢復正常工作。
-
2022-03-19 癌症.肺癌
57歲吳淡如「肺部驚現20個白點」!肺結節會變成肺癌嗎?醫師:留意7大病徵
編按:知名作家吳淡如昨日(3/16)在臉書透露,自從7年前做斷層掃描在肺部發現20個肺結節後,每年都會到醫院例行性的CT檢查。昨天檢查安全過關,她提醒步入中年後都應定期健檢,也分享:「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好好活在當下,有陽光就要享受。」吳淡如說,7年前媽媽一到醫院檢查就發現是第4期肺腺癌,當時醫生詢問家族病史,發現母親所有姊妹都得過肺癌,立刻開單叫她去做斷層掃描。「結果發現20個結節,唉喲好多啊…還好都小於0.5公分。」她推測可能是小時候多次罹患肺炎所致,「某些癌細胞在你免疫力好的時候是會休息的,你不好的時候就開始大軍入侵…。」吳淡如說,過去7年來,年紀稍長的表親們發病比例很高,且幾乎都是肺癌,他們未必抽菸,也多生活在好山好水的宜蘭,不能以空氣污染來解釋病因,只能說家族中的罹癌基因力量強大。「如果說這20個肺部的小白點給我什麼啟示的話,那就是年輕時曾是憂鬱文青的我,現在就算心情不好,時間也很短。」因為中醫認為心情不好會傷肺,她因而練就「過2分鐘就變樂觀的本領」。她也提到,感謝這些小白點讓她關照自己,也注意補充足夠營養、在乎免疫力,笑稱:「孩子太小,沒資格真的生病!」昨天吳淡如做完斷層後「宣判無罪」,肺結節沒有長大,減肥中的她特別犒賞自己吃了鹹酥雞和剉冰,歡慶自己「又可以好好的活一年」。醫師表示,肺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多半需要藉由健康檢查來發現是否有異狀,通常小於1公分的結節定期追蹤即可。但若追蹤時發現結節變大、長厚,甚至型態改變就需要進行手術,究竟有哪些病徵應該注意?(原文刊登於2020/9/29,更新時間為2022/3/17) 衛福部2017年最新資料顯示,肺癌死亡率在所有癌症中高居第一,且連續8年居冠,已經成為「新國病」。 由於肺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多半需要藉由健康檢查來發現是否有異狀,通常小於1公分的結節,定期追蹤即可,但追蹤時如有發現結節變大、長厚,甚至型態改變,還持續出現7大病徵,則手術可能就是需要的治療手段。 住院意外發現肺結節立即切除 台中53歲林女士,因為間質性膀胱炎住進苗栗醫院治療,期間一直覺得腹部疼痛,院方安排電腦斷層掃描檢查後,意外發現1.3公分的肺結節,立刻以甲基藍定位方式進行手術切除,並在術中送冷凍切片,迅速確定是良性的肉芽組織,目前已恢復順利出院,並持續追蹤。 苗栗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連允昌表示,由於肺臟器官內大部份都是空氣,針對沒有症狀的腫瘤,可以採取低劑量電腦斷層進行掃描,就能清楚及早發現,若是有症狀,則建議透過胸腔內科門診盡速安排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效果才能好。 惡性結節的發生率約僅1-2% 事實上,有肺部結節不全然就是肺癌,肺部結節可分為良性和惡性,有98%結節為良性結節,可能是良性腫瘤,或只是肺部過去發炎留下來的疤痕組織,而惡性結節的發生率僅1-2%,即是惡性腫瘤。 肺癌典型的7大症狀1.咳嗽2.咳痰3.血痰4.胸痛5.聲音沙啞6.吞嚥困難7.體重減輕 1/3患者沒咳嗽宜定期健康檢查 肺癌典型的症狀包含咳嗽、咳痰,而在癌細胞擴散後還可能出現胸痛、聲音沙啞、吞嚥困難等狀況,但是也有1/3患者並沒有持續咳嗽,也就是絲毫無病徵,因此定期健康檢查、才能早期揪出肺癌因子,下列高危險群,更是不能輕忽。 肺癌4大高危險群1. 吸菸者2. 長期暴露在空汙或二手菸等環境者3. 有肺癌家族病史者4. 曾罹患肺結核或其他肺部慢性疾病者●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脂肪肝恐致肝癌!醫師建議:多做4件事,遠離罹患癌症的可能.抑鬱症真是可怕惡魔!苦苓:那時唯一念頭是要怎樣尋死,才能讓妻子拿到全部保險金.攝護腺手術容易出現低體溫!骨科、泌尿科手術特別要注意,「這樣做」避免併發症發生
-
2022-03-16 該看哪科.皮膚
痘痘未必是痘痘,「真的痘痘」長這樣!頭頂的亂擠可能產生驚人後遺症
長痘痘總是讓人生理和心理都相當不舒服,頭頂的痘痘也特別疼痛又難擠,美麗信義皮膚科主治醫師曾奕騰表示,痘痘有時「未必是痘痘」,且硬擠恐怕造成更嚴重的傷害,建議應尋求醫師協助,若真的要擠也得注意相關安全事項,以避免造成嚴重的傷口,頭頂的嚴重甚至永久的局部落髮。 痘痘未必是痘痘,別亂擠,「真的痘痘」長這樣! 曾奕騰醫師表示,首先需先釐清民眾和醫師所說的痘痘為何,若以能擠出東西作為標準,以及醫學上的定義來看,同樣都是紅腫膿泡,未必是民眾所期待能擠出東西的「真痘痘」,常見可能包括出現機率較高的毛囊炎、嚴重的細菌感染、黴菌感染等,這些都有可能形成像痘痘的外觀,但未必能擠出東西,而若擠不出東西,民眾往往又會硬擠,也就容易形成更嚴重的傷口。 真的符合民眾能擠、擠得出東西需求的,在醫學上稱為「痤瘡」,也就是民眾所期待的「真痘痘」,這種痘痘常見好發於臉部、頭皮、上臂、背部等,形成主要有4大要素,包括角質增生、油脂分泌、痘痘菌、人體產生發炎反應。而最最關鍵的,在於有無粉刺,其外觀白白的,是一種角質混合油質形成的阻塞物,也就是民眾擠痘痘時所期望擠出的東西。而長在頭上的,通常發炎程度較為嚴重,且此處為神經敏感區域,真皮層也較厚,容易形成堆積,因此往往較痛也不容易擠出。 亂擠痘痘問題多,頭頂的嚴重恐永久局部落髮! 曾奕騰醫師表示,若無消毒工具,用手擠或一般針具刺破,或是擠錯痘痘,相當容易形成更進一步的細菌感染或更嚴重的發炎,原本只有一種細菌引起發炎的痘痘,易形成多種細菌感染。而若真的是痘痘,在未形成或製造出痘痘的引流出口時硬擠,也會使得痘痘無法往外破開,反而是在內部的增皮層甚至更深,讓範圍擴大。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情況民眾擠完都會有明顯的腫脹。而不光是頭頂,難擠的痘痘民眾往往會用更大的力氣擠破,若形成傷口嚴重的話更可能近一步形成蜂窩性組織炎。民眾最忌諱的落髮也可能出現,形成局部落髮,待後續發炎反應消退、細胞修復後大多會長回,但若情況嚴重甚至形成疤痕,也可能造成永久性的傷害,也就是永久性的局部落髮。 考量辨識、器具、技術,大痘痘、常客痘醫師處理為佳! 曾奕騰醫師建議,民眾如遇痘痘還是尋求醫師協助為佳,避免亂擠形成不必要的麻煩,特別是較大較嚴重的痘痘,考量的包括痘痘辨識、器具使用及消毒、以及執行技術,而若會一直長痘痘者,醫師也會提供相關藥物避免不斷增長,這些都比民眾自行處理來得佳。 一般而言,會使用外用抗生素藥膏或凝膠、過氧化苯等氧化劑凝膏,若效果不佳則考慮短期口服抗生素,降低發炎反應。若真的相當嚴重則會用引流手術,將發炎物質引流出來降低發炎,也就是民眾所期待的「放它出來」。而嚴重或反覆不斷發炎長痘痘者,則會考慮是否以口服A酸治療,可減少油脂及角質生成,並有抗發炎效果。有雄性禿的患者往往出油量也較高,痘痘的發生率也會比較高,就會建議從雄性禿的治療著手以控制油量,如雄性禿相關的口服用藥。 痘痘怎麼擠比較好?醫指成功擠破2關鍵! 不過要民眾不擠痘痘也很難,曾奕騰醫師表示,若真的要擠,雙手和針具一定要清潔,先以肥皂清洗或用酒精消毒,並避免隨便一個縫衣服的針具,應以清潔痘痘相關的針具進行,以避免針具上的其他如生鏽等情況形成不可預期的問題。 民眾擠痘痘通常都是在有東西破開時停手,但若擠半天擠不開時,通常已形成更嚴重的傷害,這自然應避免。因此醫師建議真的要擠,時機也要抓對,擠痘痘的關鍵時機在於成熟,也就是看得到白頭、粉刺、且有個肉眼可見的細微開口,這樣的痘痘稍稍用力便可擠破,若沒有變白、沒有開口、稍出點力沒有破,則代表時機尚未成熟,便不建議擠,好的東西值得等待,硬摘的果實不會甜,應靜待成熟為佳。前提是,這是正期待能擠出東西的「真的痘痘」,也就是痤瘡。 防範痘痘、頭頂長痘,醫:注意清潔很重要! 在防範痘痘方面,曾奕騰醫師指出,除了作息不正常是常見關鍵,頭頂容易長痘痘的族群,多半容易流汗、出油,又或是長時間戴帽子、工作通勤等需要帶安全帽,而安全帽沒清自然也容易長。另外,臨床上也發現抽菸和長痘痘有所關連,當中的化學物質容易促進身體發炎,醫學上觀察到抽菸者長痘痘的機率比一般人來得高。 因此醫師建議應盡可能作息規律,抽菸者盡量避免抽菸。清潔也重要,頭雖然未必需要每天洗,若較不會出油者,兩三天洗一次是可接受的,但容易出油者,一天下來頭就會油的族群就應每日洗頭。並盡可能不要帶帽子把頭皮悶住、出汗,機車族安全帽非戴不可,但同頂內裡避免長期久戴,建議可選用或增設能夠更換的內裡,在和生活便利取得平衡下1周清更換或洗一次,或最久1個月一次。如此便可有效避免痘痘不斷增長。 《延伸閱讀》 .戴口罩狂長痘痘?醫教5招預防口罩痘作祟! .屁股痘痘別亂擠!醫:和臉上的不一樣,6招助改善。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3-12 該看哪科.皮膚
頭皮出油、常出現頭皮屑、甚至頭髮變細...有可能是「掉髮危機」 搶救掉髮留意4大徵兆
許多人很在乎自己的頭髮,尤其不想出現禿頭。不少人常會聽說,如果頭皮出油、常出現頭皮屑、甚至頭髮變細等,就可能有「掉髮危機」,但皮膚科醫師提醒,上述的頭髮頭皮問題都是外顯性,互相為不同的頭皮與頭髮疾病問題,至於要如何處理可能出現的掉髮危機?醫師提醒注意以下4種徵兆,必要時可尋求皮膚科醫師治療:1.每日落髮大於100根越診所皮膚科醫師黃幼鳴表示,一般正常的頭皮,約有90%的毛囊處於生長期,10%毛囊為休止期,因此每天有50~100根落髮很正常,醫師建議洗頭時,可以站在大臉盆或塞好塞子的浴缸裡沖水,蒐集落髮量,建議要連看三天,如果每天都有100根以上的掉髮,就要特別注意。2.特定頭髮區域脫落每天頭髮雖沒有掉超過100根,但若是男生出現前額髮際線後退,頭頂髮量稀疏到可看到頭皮,或細毛變多、頭皮出油過多等,或女生出現髮際分線變寬、紮馬尾的髮束變細,都要注意雄性禿的徵兆。3.落髮且有頭皮變化如果落髮數量多,又加上頭皮有發紅、脫屑、長膿泡,或變薄、質地改變等,要小心頭癬或是疤痕性落髮等發炎性問題。4.身體有特定狀況許多身體的特定狀況,也會有掉髮出現,如重大手術、高燒、住院、生產、節食、月經異常(來的量很大)、慢性貧血、荷爾蒙問題等,可能是休止期掉髮,休止期的掉髮可能會多達全頭的30%。
-
2022-03-11 新聞.元氣新聞
安基生技新藥大突破 專一性抑制劑抗肺病
專注於小分子用藥的安基生技,針對特發性肺纖維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PF)研發抑制劑新藥,讓致命的肺部疾病有了新曙光。已近40年新藥探索開發的技術,鎖定皮膚科、神經科及罕見疾病等相關領域,旗下具有抗纖維化和抗發炎功用的新穎化合物表現亮眼,將進入人體臨床開發進展,有助於延緩疾病的惡化。安基生技董事長黃文英曾任職GSK、Sanofi等國際大藥廠,擅長將創新發現轉譯為產品,尤其是選題策略,曾主導多項藥品和醫材的研發。針對市面上僅有兩種抗纖維化藥物的現況,黃文英帶領團隊加快研究腳步,她說,「我們的化合物開發能力保有領先地位,希望新藥開發能為病友帶來更多福祉!」研發的小分子新藥在動物實驗中證實,對特發性肺纖維化有極佳表現,未來也能運用在各器官和組織的纖維化治療。抑制組織纖維化逆轉慢性疾病所謂特發性肺纖維化,俗稱「菜瓜布肺」,整個肺葉布滿纖維及疤痕組織,肺部無法將氧氣輸送到血液,最後喪失氧氣交換的能力。目前尚無治癒菜瓜布肺的方法,安基生技的研發新藥在臨床前數據中,針對抗纖維化和抗發炎有良好作用。黃文英表示,特發性肺纖維化跟肺部上皮組織長期發炎有關,身體釋出不正常的蛋白影響代謝,團隊發現在肺臟纖維化的進程中,透過組蛋白去乙醯酶能抑制和修復發炎反應,達到治療效果。安基生技的「組織蛋白去乙醯酶第六型抑制劑」已有成熟的先導化合物,有明顯的「可成藥性」,正進行用於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及其他器官纖維化疾病之開發,希望未來能擴大應用效益,讓全身器官纖維化都有望可以被逆轉!黃文英強調,該藥物不會改變細胞,其主要機轉是針對疾病但不會觸發其他變異,尤其是對其他器官的影響較小。肺纖維化潛力新藥已在動物實驗中證實有極佳效果,研發階段正處於臨床前研究,計劃於2022年進行首次人體臨床試驗,朝著啟動二期臨床收案的目標前進。擅長新藥開發「選題」的黃文英,看準了這項新藥具優異的抗纖維化效果,副作用也小於現有市售藥物,若研發成功,必能為患者帶來新的希望。回憶過程中不斷「try and error」,光是合成就試了200多種,克服藥物毒性、口服吸收率、活性評估等問題。肺部藥物市場前景看好,且原創新藥商業價值高,黃文英希望能政府能持續扶持生技產業發展,鼓勵企業投資與創新,包含人才培訓、IPO的出場機制,讓國際認可台灣的產能和研發能力。Box 安基生技新藥股份有限公司安基生技新藥股份有限公司為一臨床階段之新藥開發公司,專注於創新小分子(NCE)的研發,由擁有近四十年新藥開發、授權、上市等國際實務經驗的黃文英博士領軍,開發優質、創新且具市場區隔性的新藥,鎖定神經病變、皮膚疾病及免疫發炎性具有高度醫藥未滿足需求的疾病領域。
-
2022-03-05 癌症.卵巢.子宮
高齡孕婦「因懷孕得知罹卵巢癌」 她保孩子無懼癌細胞
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每年新增6萬名女性癌症患者,對個人、家庭甚至社會產生衝擊。婦女節前夕,國健署和癌症基金會、南山人壽等合作舉辦「生命之織」影像展,10位女性癌友勇敢展現身上的疤痕,這些印記不是生命中的缺陷,也可以是美麗的徽章。46歲的何如瑄是卵巢癌友,她5年前喜迎第一胎,懷孕前期常腹痛、嘔吐,原以為是高齡產婦早產徵兆,沒想到經診斷、檢查,意外發現卵巢癌,她笑說「謝謝寶寶讓我提早知道」。起初,如瑄的先生希望她先顧身體,但她希望等孩子出生再治療,因此2017年確診卵巢癌第一期,2018年1月產後才治療,這時已變成卵巢癌第三期,不過,她感謝信任她的主治醫師,尊重她的決定,並給她最好的治療與幫忙,孩子雖早產出生,但透過基因檢測確認無虞。去年如瑄的癌細胞轉移直腸,再次做直腸切除化療療程,是她抗癌4年來的第4次手術,身上的疤痕也從20公分增長為40公分,但看著孩子平安健康、活蹦亂跳,就是她最大的安慰,也感謝先生及家人的協助。如瑄說,這幾年定期跑醫院、打針、做化療,會坦然告訴孩子「媽媽生病」,並用「跌倒受傷會有疤痕、會痛」讓孩子理解。然而每次頭髮長出時,又會面臨不同挑戰,所以孩子至今沒看過她有頭髮的模樣,但都會讓孩子知道,等媽媽治療過後,頭髮還是會長出。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靳秀麗表示,今年是癌希成立20周年,在董事長王正旭支持下舉辦「生命之織」策展,十分令人感動,因女性癌友願意分享生命、身體、親密關係的破裂,痛苦過程中感受到莫大力量,重新創造生命意義,打破舊有框架,用新視野來看這些經歷。25歲隻身來台念書的布子如、和剛錄取政大研究所的李宜錡,花樣年華遇上甲狀腺癌、血癌等噩耗;林佳臻、李秀治、方瑞萱在離婚後,獨自撫養小孩之外還要抗癌;陳寶玉、許瑜珊和謝明瑤都因治療切除部分器官,除了身體不適外,還要努力重新認識不一樣的自己。Emily原先是人生勝利組,美麗、高薪、家庭美滿,碰上罹癌意外,要改變心態面對人生的新難題。靳秀麗指出,「生命之織」有3個含意,不僅展現癌友生命「姿」態,也希望體現家人及社會的「支」持是癌友的最佳後盾,更希望公部門和民間團體結合,一起編「織」癌友的共同照護網。她期盼,萬事萬物都有裂縫,但這就是光能穿透的契機,期許癌友能給自己新的看見,癌友家人或朋友可以多一份理解。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回憶,20年前擔任居家護理師時,有一名個案為舌癌病友,認真配合一次次的重建手術,每天也留下文字紀錄給就讀高中的兒子,辛苦復健的原因,期盼有一天能講話,「現在人生最大的目的,就是在叫一聲兒子」。賈淑麗說,全國每年12萬名新發癌症,其中男女各半,但男性好發癌症比例高於女性1.5倍,篩檢比例卻不如女性高,期盼透過策展,一同關懷女性及男性癌友。目前國內已有86家醫院設有癌症資源中心,協助癌友安心就醫、安心生活,近年癌友五年存活率也提升至六成,盼為台灣超過72萬名癌友家庭打造完善照護網。「生命之織」影像展自3月4日至3月27日於台北南山廣場藝文中心展出,開展後每周六(5號、12號、19號)將邀請6位癌友代表親臨現場分享他們的故事。
-
2022-02-27 名人.林頌凱
長骨刺需要開刀嗎?名醫詳解骨刺好發原因、常見症狀及預防治療方法
大部分的人聽到身上長骨刺都會眉頭一皺,害怕最後會不會面臨開刀。事實是,每個人的身上都有骨刺。骨刺是一種物理現象,是身體為了適應壓力所產生的代償結果。國中物理就教過:受力面積越大,單位受力就越小。骨刺的產生,就是為了增加身體單位受力面積而導致的代償性結果。隨著年齡增長或曾發生運動傷害,我們的脊椎和骨關節會越來越不穩定。關節越鬆,不正常的關節受力就越大。為了適應結構改變產生的壓力不均,骨骼細胞就會開始增生來增加受力面積,分散原本過大的單位壓力,也同時加強骨關節的穩定度。所以包括體重過重、過度運動者、勞力工作者、久坐久站且姿勢不良者,還有曾經受傷(骨折、開刀、椎間盤突出、韌帶受傷等)都是骨刺好發族群。骨刺既然是因為代償產生的骨頭增生,身體應該不痛才是?怎麼醫師都說疼痛是骨刺引起的呢?這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來說:1.骨刺初期,確實是為了分散骨關節的壓力而生,所以比較不痛。這種骨刺可以稱之為「沉默性骨刺」,這種骨刺我們要謝謝它,而不需要去治療它。2.骨刺後期,當骨刺越長越多、越長越大支,就可能壓迫到神經或軟組織,產生發炎和疼痛,甚至壓迫神經,這種骨刺就叫「症狀性骨刺」,必須積極治療。就診時,醫師除了看有沒有長骨刺,還會進一步區分患者的疼痛和X光片上看到的骨刺有沒有相關。如果有,就代表是「症狀性骨刺」,需要積極治療;如果沒有,就代表是「沉默性骨刺」,可以和它和平共存,但還是要找到疼痛真正的原因並加以治療。一般來說,九成以上的骨刺都可以透過保守治療改善,只要加上後續正確的運動和生活習慣保養,也不會持續惡化。當出現保守治療三個月仍然無效、或肌肉萎縮、肌肉無力、大小便失禁時,手術就是骨刺的終極治療。手術的目的在於去除骨刺所產生的神經壓迫或重建關節。術後除了要積極復健,還要透過正確運動與處理疤痕組織(沾黏),才能發揮手術的最大效果。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人要接受手術治療,且手術不是一勞永逸之道,手術完的復健也是決定手術結果的重要關鍵。針對骨刺所產生的疼痛,大多數人的經驗都是打針和吃藥,因為快又有效。這樣的治療不是不好,只是不能作為長久之計,長期吃止痛藥不僅傷肝又傷腎,也治標不治本。針對骨刺的治本治療應該要從穩定關節開始,針對韌帶鬆弛和肌肉無力各有不同的保護方式和增強方式:骨刺是身為人類的宿命,但骨刺早發晚發、長多長少,絕大部分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上。我們可以和沉默性骨刺和平共存,但還是要針對潛在因子做保養和改進。對於症狀性骨刺更要積極面對,治療和保健雙管齊下,強化肌肉韌帶和關節。作者個人網站請見:https://dr53-lin.com。
-
2022-02-23 癌症.肺癌
肺癌術後易咳 中醫調理改善
70多歲陳先生,確診罹患早期肺癌,雖順利接受開刀,但術後卻容易咳嗽,常常乾咳或咳出白稀痰,經常在平躺及說話多時誘發,吹到冷風則咳嗽加重,讓他都不能好好說話,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在接受中醫「滋陰益氣」藥物調理後,咳嗽症狀獲得改善,且整個人神清氣爽。隨著空氣汙染的增加,肺癌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排行第一位。導致肺癌的危險因子,包括菸害、吸入如石綿、砷,或居家環境暴露如氡氣、肺癌家族病史、肺部相關疾病史(如結核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病史)、煮食未使用抽油煙機等。早期肺癌治療可採用手術治療,但手術可能會引起肺組織與周圍神經的局部發炎、氣管分泌物多、疤痕組織增生、肋膜炎及胸腔積液等,因而刺激氣管受器,進而容易咳嗽。西醫治療是給予抗生素、類固醇和支氣管擴張劑為主。中醫認為,手術會使有形之血肉筋骨受病,又損無形之氣精。手術造成組織破壞、淤血停積,阻塞肺絡,使肺失肅降而為咳,因此,中醫治療以攻補兼施為主,且重視宣暢氣機。若容易喘促者、身體疲倦且脈弱者,則以補虛藥物和益氣養陰為主,例如使用黃耆、太子參、百合、麥冬、白芍、五味子等中藥;若身體或傷口疼痛、痰黃且脈澀者,可使用瀉實與祛瘀解毒的藥物,例如,桃仁、紅花、益母草、牛膝、白花蛇舌草和半枝蓮。此外,也可搭配針灸治療來緩解疼痛、疲倦,改善循環。肺癌患者術後可逐漸訓練心肺功能,包含使用動機型呼吸儀和橫膈式呼吸,並透過周邊肌力進行訓練。飲食方面,必須攝取充足熱量,可多吃十字花科蔬菜如白花菜、高麗菜、花椰菜等,以及橘紅色黃色蔬果,如地瓜、番茄、南瓜、胡蘿蔔等,來增加抗氧化能力,同時可搭配食用杏仁、百合和白木耳等滋陰食物。
-
2022-02-17 癌症.頭頸癌
拔完智齒疼痛難忍竟釀口腔癌 醫:超過2周要盡速就醫
18歲的游同學因右下顎疼痛至牙醫診所就診,經X光檢查發現右下智齒因無法正常生長,導致發炎。但拔掉智齒吃止痛藥2個月都沒效果,經採樣化驗被診斷為口腔癌,慈濟醫院表示,手術完至今追蹤7年,沒有復發跡象。牙科部顎面外科主任夏毅然表示,經診斷後,游同學的發炎組織已轉變為口腔癌,考量游同學年齡尚輕,若直接進行手術將造成巨大傷疤,影響身心,遂由頸部下刀,翻開皮膚再切除癌變的下顎骨並截取小腿骨進行修補,術後並未在游同學的臉上留下任何疤痕。智齒又稱第三大臼齒,是門牙間隙向後算起的第8顆牙齒,生長狀況因人而異,通常會在16歲之後慢慢萌生,90%以上的智齒都需要被拔除。夏毅然說明,由於智齒生長在口腔最後方,又是最晚生成的牙齒,往往因生長空間不足,向前傾斜、無法正常萌發,這些長歪的智齒不具功能,且因位置的關係不易清潔,容易引發蛀牙、牙齦發炎、牙周病、蜂窩性組織炎等問題,甚至還會連帶危害周邊牙齒的健康機率高達81%以上。即便是沒有長歪的智齒,若無對應咬合的牙齒,也可能因過度萌發影響咬合,或是反覆刮傷周圍的口腔黏膜,長期下來會造成癌變。為了避免這些情形,牙醫師通常會建議盡早將智齒拔除,以絕後患。夏毅然建議,拔智齒的最佳年齡為16至25歲,因智齒萌發不久,牙根尚未發展成熟、齒槽骨質也較鬆軟,較容易被拔除;但拔完牙後腫痛難免,需按醫囑定時服用消炎止痛藥。另外,有些智齒因位置太接近神經,拔除過程不免傷及神經造成顏面麻痺,不過不會影響外觀、說話及進食,約1到3年即可恢復,不用過度驚慌。夏毅然提醒,民眾拔完智齒須持續觀察,若不適感持續2周以上未緩解,甚至越來越嚴重即需提高警覺,尋求診療。
-
2022-02-05 養生.聰明飲食
蜂蜜可潤肺止咳、抗發炎,但有3種食用禁忌!教你如何正確保存,DIY蜂蜜檸檬水
蜂蜜是日常生活常見食品,也是常見中藥的一種,中醫認為蜂蜜性味甘平,具有潤肺止咳、潤腸通便的功能,難怪總是許多名人、藝人作為養生保健的聖品。而蜂蜜到底有甚麼神奇之處?一起來一探究竟吧!蜂蜜的營養成分蜂蜜是蜜蜂採集植物的花蜜、分泌物或蜜露後,在蜂巢中經充分釀造而成的天然甜物質。蜂蜜為半透明、帶光澤、濃稠的液體,顏色為白色、淡黃色、橘黃色或黃褐色。蜂蜜主要成分為葡萄糖和果糖兩種單糖,比蔗糖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另外,還含有各種維生素、礦物質和胺基酸。營養成分:熱量308 kcal (每100公克)碳水化合物79.6公克糖61.5公克蛋白質0.2公克脂肪0.2公克飽和脂肪0公克膽固醇0公克維生素E 0.05毫克維生素C 2.6毫克維生素B2 0.08 毫克維生素B6 0.01 毫克葉酸 1.6微克除了上述較常見的營養素之外,還含有黃酮類及酚酸類化合物,這些物質已經認為是蜂蜜可以抗氧化的主要因素!可以清除體內自由基,達到抗氧化的作用。蜂蜜與健康的關係(抗菌、促進傷口癒合、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消除疲勞、抗氧化)1、抗菌:由於蜂蜜高滲透壓、低PH、低水活性的特性,可以防止細菌生長。2、促進傷口癒合:蜂蜜有消毒的作用、刺激組織重新生長及減少水腫、疤痕形成的能力。3、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蜂蜜可以抑制凝血,對於心臟有保護作用。4、消除疲勞:蜂蜜的功效在運動員身上得到證實,劇烈和長時間的運動會導致活性氧物質(ROS)產生過多,會有肌肉損傷情形,甚至導致運動表現下降,透過蜂蜜的補充,可以提升消除疲勞,提升專注力。5、抗氧化:蜂蜜中含抗氧化物質,會與體內自由基結合,並且抑制自由基活性,達到清除體內過多自由基的作用。萬用蜂蜜,還是有些食用的小禁忌(一歲以內、糖尿病、沖泡溫度)1、一歲以內的幼童避免食用:幼童腸道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為避免蜂蜜採集時可能有肉毒桿菌汙染,避免食用,以免有食物中毒的風險。2、血糖問題者、糖尿病患:避免過攝取過量,因蜂蜜中大部分為醣類,身體易吸收,容易造成血糖的波動。3、勿使用高溫沖泡:建議沖泡溫度低於60℃,比較能夠保留較完整營養。蜂蜜飲品DIY 蜂蜜檸檬飲1、檸檬外皮刷洗乾淨後,檸檬對切後擠出檸檬汁2、用湯匙取出蜂蜜3、檸檬汁與蜂蜜1:1同比例調配(酸甜度可依個人喜好自行增減)4、加入500毫升的水(濃淡可依自己喜好增減)5、蜂蜜檸檬飲完成。喜歡冰冰涼涼口感可以加入些許冰塊。推薦閱讀:吃錯假蜂蜜恐得脂肪肝?!營養師4招分辨真假蜂蜜
-
2022-01-2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亞洲首例 台大將主動脈移植再生氣管
亞洲首例!台大醫院昨宣布完成亞洲首例主動脈組織工程氣管移植。台大醫院胸腔外科教授陳晉興團隊於去年4月,將捐贈的主動脈移植至患有結核病病史的男性,植入的主動脈也順利長出氣管黏膜和軟骨,成為真正的氣管,患者出院後呼吸順暢,還可以跑步。陳晉興說,切除長段氣管病變或狹窄,須進行氣管移植或重建手術,至今是全球胸腔醫學最困難挑戰之一。過去世界各國團隊利用幹細胞組織工程技術研發的仿生氣管,植入病患體內後發生許多併發症,鮮少成功,直到2018年法國馬丁那醫師團隊利用大體捐贈的主動脈,冷凍於零下80°C,解凍後植入病患體內,同時用訂製的氣管支架維持形狀,避免主動脈塌陷。陳晉興說,此方法捐贈者及受贈者的血型不必相符,且不需使用抗排斥藥物,而植入主動脈可成功再生出氣管黏膜及軟骨,成為真正的氣管,此一方法堪稱是組織工程氣管移植史上的重大突破。44歲范先生患有肺結核病史已有10多年,導致結核性氣管病變,氣管出現5公分嚴重狹窄,隨著肺部功能每下愈況。他說,病情嚴重時,「連走路都會一直喘、一直咳,上氣不接下氣。」甚至吸不到空氣,連喉嚨有痰都咳不出來,先前嘗試過植入氣管支架,改善呼吸,但沒想到,氣管支架位移,引發呼吸衰竭,緊急插管急救。范先生說,自己兩側鎖骨中間還留下清晰的氣切疤痕,為避免再有緊急事件,醫師建議進行氣管移植手術,徹底治療。陳晉興說,范先生幸運於去年4月19日獲得主動脈捐贈,在葉克膜支持下進行病變切除及主動脈組織工程氣管移植。術後恢復順利,於6月24日出院。陳晉興表示,往後也可以利用此技術治療新冠肺炎造成的氣管狹窄後遺症患者,讓氣管病變患者可以有更多存活的機會。
-
2022-01-20 該看哪科.牙科
全國首例 三總團隊從眼眶拔牙
居住澎湖的23歲許小姐,青春期開始牙齒鬆動,近年情況加劇,下顎四顆門牙被推到變形,出現咬合困難、說話流口水、牙齒磨破嘴唇及牙齦、鼻塞等症狀。三總就醫發現,眼球正下方有一顆埋伏齒,未處理恐壓迫視神經,醫療團隊透過「眼眶拔牙」,取出包在眼窩下、全長2公分的阻生犬齒,此為國內首例經眼眶拔牙重建手術個案。三總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李曉屏表示,患者的上、下顎骨經診斷為「骨纖維性發育不良病變」,瀰漫性的顎骨生長變異,導致後方的智齒阻生,並將右側上顎犬齒向上推擠至高位的鼻竇內,左側上顎犬齒則上移5公分,到更高位的眼球下方,若未及時手術,不久之後恐穿破眼眶,傷害眼球影響視力。李曉屏說,患者的右側牙齒推擠至鼻腔深部、左側牙齒則在眼眶下方,若從鼻腔手術恐造成鼻黏膜出血,從口腔手術恐破壞鼻竇且手術視野不佳,最後決定從眼眶開刀。上顎部位的手術,是將左側眼球下方的上顎犬齒拔除,眼眶缺損處以自體骨及鈦金屬骨板重建;右側經上顎竇拔除高位上顎犬齒、後上顎移除阻生的兩顆智齒。下顎部位的手術,除了自後下顎處移除兩顆水平阻生智齒,同時也切除鬆動破壞的下顎骨體、聯合處牙齒及骨病灶,以自體腸骨嵴及重建骨板固定。手術最困難之處,將骨頭缺損移除,可能造成眼眶塌陷,手術也可能傷害眼球結構,水平不一導致視差,造成視神經永久傷害,所幸在跨科團隊合作下,順利拔除上方4顆、下方12顆,共16顆骨病變牙齒及智齒,顏面處完全無切開疤痕,口腔、顎骨、鼻竇、眼眶等傷口癒後良好。李曉屏表示,造成埋伏齒原因很多,包括牙胚位置錯位異常,距離萌出點過遠,或牙齒萌出障礙,少數顎骨腫瘤、骨纖維性發育不良,可能造成牙齒位移、顏面畸形或五官的感覺功能損傷。
-
2021-12-30 該看哪科.皮膚
長者易罹患帶狀疹 最怕神經痛
67歲的張女士是一位優雅而謹慎的女性,因為律己甚嚴,身體很健康。未料,4個月前得了帶狀皰疹(俗稱皮蛇),即便皮膚的疹子已經好了,但是嚴重的疹後神經痛卻讓她日夜不得安寧。兒子擔心她會痛到要跳樓結束生命,因此要求她晚上必須打開房門睡覺。張女士小時候,曾經得過水痘,因此水痘的病毒潛藏在背根神經節已數十年,到了年紀稍微大一點,或是抵抗力比較差時,水痘病毒就再度活化了,像睡美人一樣醒來。再度活化的病毒,首先攻擊的是神經,可能在臉部、軀幹四肢等全身部位,會感覺到神經劇痛、刺痛。這種疼痛會持續數天,疼痛的程度會讓人家以為是否心臟病發,或是肌肉扭傷,所以可能會去內科或外科看診檢查,但是通常檢查不出來,直到皮膚出現了「瘯集狀」的疹子,才發現原來是帶狀疹發作。帶狀疹若是發生在40歲以下,不易出現疹後神經痛,但是如果超過50歲才得到,疹後神經痛的後遺症,可能會大幅度增加到25至50%。神經痛的特徵包括觸痛、灼熱感、抽痛、刺痛,症狀可能會持續數月或數年。此外,要小心帶狀皰疹可能產生的併發症,包括皮膚疤痕、運動神經麻痺,甚至肺炎、腦炎、視覺損傷、聽力喪失等。年紀大的人是帶狀皰疹的高危險群。長者不僅容易發生帶狀皰疹,且連最常發生的疹後神經痛後遺症的機會,也隨之增加。這種神經痛可能導致生活品質及行為能力的降低,也可能和重度憂鬱症相關。目前台灣新生兒在一歲時會打水痘疫苗,而有打過水痘疫苗的人,就不容易得到帶狀皰疹。如何預防帶狀皰疹?現在已有帶狀疹的疫苗可以施打,是屬於減毒活菌疫苗,可以降低帶狀疹的發生率約51%,降低疹後神經痛的機會約70%。疫苗的副作用,包括頭痛、肌肉疼痛,以及接種部位疼痛、腫脹、搔癢、血腫等。如果年齡50歲以上、沒有免疫問題的人,也沒有服用免疫抑制劑如類固醇,沒有在做化學治療或是放射治療的人,建議可以施打帶狀皰疹疫苗,以預防帶狀皰疹或帶狀皰疹神經痛的發生。
-
2021-12-28 該看哪科.皮膚
身體起紅疹是單純皰疹還是帶狀皰疹?女醫師教你從症狀分辨、該看哪一科
帶狀皰疹與單純皰疹有什麼差別?帶狀皰疹是在接近脊髓、由脊髓出來的神經節後的周圍神經主幹發生了帶狀皰疹病毒的增殖,因此從主幹沿著神經直到末梢神經都因發炎引起神經破壞、嚴重的地方會在皮膚形成數個有水皰的斑塊。通常這種典型的帶狀皰疹不會常常復發。根據報告指出,正常免疫系統的人通常一輩子只發病一次。單純皰疹則是在接近皮膚的末梢神經周圍的許旺細胞內單純皰疹病毒增殖。會常常在同一範圍復發。由於病灶的範圍比較小所以使用的抗病毒藥物也比帶狀皰疹劑量小、且所需要的日數也比較短。病人通常不會感覺到很深刻的疼痛或者搔癢等症狀。單純皰疹是在神經纖維的末梢病毒增殖擴散到表皮;帶狀皰疹則是神經纖維由主幹到分枝都有大範圍帶狀皰疹病毒的增殖,因此會沿著神經支配領域出現多個皰疹斑塊。如何區別水痘與帶狀皰疹?人類皰疹病毒的第三類型(HHV-3)除了會在嬰兒時期引起全身性水皰的水痘以外,還會引致台灣俗稱「皮蛇」的帶狀皰疹。由於台灣自西元2004年實施全國的免費嬰兒水痘疫苗注射,除非是在母親對水痘的免疫力降低,無法產生足夠的抗體來保護嬰兒,否則現在已經不常有這類全身散布性的水皰。另外,帶狀皰疹通常都分布在身體單側的特定部位,除非是正在接受化學或者放射線治療的病人,通常不會發生像水痘一般的發生散布性水皰。這是因為我們的身體把皰疹病毒向周圍神經的末端移動,以及將皰疹病毒感染細胞集中至某個神經節,以減少其對個體的傷害。因此,有正常免疫力的人通常只會發現在身體的一邊、嚴重時會擴大到二個連續的皮節,但不會有兩邊同時發生的情況。不過,有先天免疫不足的病人,或者因為需要抑制免疫力的藥物來治療本身疾病的人,就有可能發生「皮蛇繞身」。換言之,有這些病症的帶狀皰疹病人痊癒以後要檢查免疫系統是否健全、尤其是自然殺傷細胞是否不足。帶狀皰疹發病前幾天,身體單側會先有皮膚疼痛、刺癢、痠麻、灼熱的初期症狀,也可能出現疲倦、頭痛的症狀。接著,在皮膚疼痛的部位會長出群聚的紅疹,且在1到2天內變成充滿淋巴液的水皰,約莫3天以後會化膿,7到10天左右會漸漸乾掉、結痂、脫落。整個病程通常在2-4週後才會痊癒,有可能留下疤痕及色素沉澱。感染帶狀皰疹應該看哪一科?由於有超過百分之五十的帶狀皰疹是生長在皮膚上,因此一般人會優先考慮找皮膚科的醫生。不過,在最初期只有神經痛、沒有發生水皰的時候,病人會去神經內科、骨科,甚至有因腹痛而到腸胃內科去求診者。另外,近年來報告有百分之四十的帶狀皰疹只會呈現身體某部分的疼痛,而沒有波及皮膚之病人,稱之為「無皮疹的帶狀皰疹」(zoster sine herpete)。這種「無皮疹的帶狀皰疹」在皮膚上面沒有症狀,造成了診斷的困難。在醫學史上,這種情況是由一位皮膚科醫師瑋柏(Dr. Frederick Parked Weber)1916年發現。瑋柏行醫50年,寫了1200篇論文及23冊的醫學書。根據他的觀察,在醫學文獻上記錄,沿著同一條脊髓神經領域發生的疼痛就應該要想到是帶狀皰疹,而皮膚沒有水皰的帶狀皰疹再發,不只會發生神經痛、更會引起運動神經麻痺。因此,顏面神經麻痺(Bell’s palsy)的病人很多是因為帶狀皰疹引起的。事實上,帶狀皰疹病毒的抗病毒藥是在1990年以後才上市,100年以前的大教授診斷出來也只能給病人保養劑,要病人好好休息、照顧傷口。與之相比,生活在現代的我們,實在幸福多了。書籍介紹皰疹最新治療法作者:蕭悧悧出版社:晨星出版日期:2021/12/12作者簡介蕭悧悧日本皮膚科學會皮膚專科醫師日本皮膚科學會會員美國國際皮膚科醫學會會員延伸閱讀: 「為了養大我們,媽媽犧牲一輩子...」別再被「情緒勒索」,你為什麼拿自己的人生滿足別人?
-
2021-12-27 該看哪科.婦產科
產後6個月抗疤黃金期 傷口照護把握3重點
COVID-19疫情打亂所有準媽媽的生產規畫,進入醫院要PCR核酸採檢,陪病限一人也要PCR,生產方式及產後傷口照護等問題多多。元氣周報與安美得特別合辦「後疫情時代的好孕二三事」健康講座,邀請高雄長庚醫院婦產部副部長蔡慶璋醫師,分享產婦因應疫情的技巧及產後傷口照護,藝人黃小柔也來現場參與座談,分享她生三胎的實際經驗,讓準媽媽聽了健康平安好孕跟著來。孕婦建議滿13周後再施打疫苗。蔡慶璋醫師說,產婦住院前3天內需進行PCR核酸篩檢,確保沒有染疫才能住院,若逾三天,則需重新檢測;且為減少人流進出,目前僅限一位陪病者,同樣要接受PCR檢測,檢測費都由政府補助。他建議,疫情期間,懷孕38~40周已足月,可與婦產科預約待產,自然產改成計畫性生產,並安排PCR檢測;計畫性自然產則建議催生引產,以避免急產。他強調,為提高生育率,國健署今年七月起,提高產檢補助及項目,產檢次數增到14次,超音波檢查增加2次;並新增妊娠糖尿篩檢、貧血檢查,未納健保的新住民懷孕婦女也享有同樣服務。疫苗施打部份,各國指示任何周數皆可,但為減少第一孕期易產生的併發症做區隔,國內大部分醫師建議延至第二孕期後,再施打疫苗。另,考量AZ疫苗的血栓風險,建議優先選擇mRNA疫苖;接種前不需驗孕,接種後不需避孕。保持傷口濕潤均衡環境,修復速度快2倍。藝人黃小柔參與座談時分享其三次剖腹產及產後傷口照護的經驗。她說,生第一胎時,跟著大家一樣在傷口上貼專用膠帶,貼的時間很長,因體質等原故有點不適,後來才發現發炎了,緊急處置後還是留下疤痕。她強調,要多問、多聽、多看,諮詢專家。蔡慶璋指出,傳統上產後採用乾燥癒合法已被推翻了,因為易有過敏、癢、檢視傷口不易等問題,而且貼的時間太長,撕掉時很痛又不能淋浴碰水。新研究發現濕潤均衡環境,傷口修復速度快2倍,並能更好觀察傷口進程。下刀方式,關係到產後疤痕癒合。蔡慶璋進一步說明,傷口癒合分為發炎期、增生期、重塑期三個時期,最初6個月是抗疤黃金期。照護產後疤痕有三步驟:1.下刀方式很重要剖腹產分為直切與橫切,直切就是從肚臍往下切10-15公分,因為與內部肌肉走向一致,剖腹後可以迅速取出孩子,縮短剖腹時間。相較起來,橫切的傷口張力小得多,不像直切的傷口,需要更多時間癒合,疤痕組織也會增生較多,容易形成疤痕。2.傷口護理是關鍵在醫師細心縫好傷口後,傷口護理非常重要。定期清潔、使用濕潤均衡的敷料和傷口修復液,都有助於傷口癒合,降低疤痕的生成。3.淡化疤痕好選擇非侵入式的疤痕照護方式,疤痕貼片或矽膠凝膠是很好的選擇,有助於減少張力、抑制纖維細胞活性、活化膠原蛋白酶,改善色素沉澱和血管增生的情形,使疤痕更柔軟、減少疼痛及和搔癢。建議最少使用三個月,持續六個月更好,持之以恆是戰勝疤痕的不二法門,產婦可找一個讓自己最適合舒服的方式進行。準爸爸如何當好神隊友?準媽媽的辛苦不言而喻,準爸爸要怎麼做一個神隊友呢?醫師建議五大點:聆聽支持、陪同產檢、陪伴運動、分擔家務、參與準備。以鼓勵、耐心、同理,陪同產檢可降低孕媽咪的產前憂鬱症,參與產檢更是跟胎兒建立感情的重要第一步,平常陪伴散步、適度運動,協助體重控制,讓胎兒控制在適當的體重,使生產更順利,共同迎接新生命的到來。
-
2021-12-26 癌症.癌友加油站
我是癌友2/我是癌友怎麼找醫師?罹癌資深記者真心話:謹記癌症不能拖
在4月初第一家醫院確診為大腸直腸癌後,當時的主治醫師原本規畫在一個月內開刀,在回診看報告的當天,醫師也明白地說:「醫院規定癌症患者的手術必需在一個月內進行,若超過時間會被檢討。」而當癌症指數飆高懷疑遠端轉移時,醫師再度來電,想把住院時間往前挪一周。雖然,我後來選擇到台大醫院,但還是很感謝第一家醫學中心的窮追不捨。實際上,在過往的採訪經驗裡,幾乎所有抗癌的醫師、專家,針對癌症患者的就醫建議,就是「不要拖」,因為我們對抗的是個變化莫測的大魔王。相信能溝通的醫師勝於一切,二十天內動手術。但這對很多患者及家屬來說實在太難了,面對摯愛的人罹患重症,親朋好友一定想盡辦法四處打探「名醫」,恨不得把全台灣的醫師問過一遍,由於自己是家族中醫學知識相對豐富的人,對於找什麼醫師看診,大家都尊重我的決定。實際上,我很慌也很害怕,但總覺得自己若像隻無頭蒼蠅,也救不了自己,心中暗暗許下諾言,「長年來我都在幫忙親朋好友找尋醫療資源,這一次,我得靠自己的力量救自己。」我沒花太多的時間尋求第二、第三意見。我相信能溝通的醫師勝於一切,因此在與台大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溝通後,我們在二十天內就開刀,把乙狀結腸及右肝切除,腹部長了一條27公分的疤痕,就是重生的印記。主治醫師:妳很幸運,再過個兩個月可能就無法開刀了。或許很多人會認為,「那是妳有醫學知識及資源,所以可以快速決定怎麼治療。」但一般民眾也必需知道,癌症細胞長得又快又狠,晚一兩個月,治療計畫可能就得全盤打亂。在手術出院後的第二次門診,主治醫師梁金銅直接說,「妳真的很幸運,再過個兩個月,可能就無法開刀了……」原因是肝轉移的腫瘤大到已在開刀邊緣,若稍有遲疑,也可能癌細胞四處亂竄,無法在第一時間開刀。也由於COVID-19疫情讓自己頭腦一直保持清醒,為了不讓疫情干擾,治療計畫一路跟著時間賽跑。4月中下旬已完成手術,但到母親節過後,疫情突然爆炸開來。看著醫院外的中山北路,只剩下公車緩緩前進,連自己待的外科病房也開始規畫隔離病房,已聞到「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緊張氣氛,在與醫療團隊討論後,決定5月中旬出院。果然出院後不久,社區、醫院疫情連環爆,全國醫療量能降載。這並非自己的先見之名,而是記者長年來訓練的敏感度,也牢記抗癌醫師們的提醒,「癌症第一時間能開刀就開刀,把癌細胞切除乾淨需要經驗豐富的醫師,若無法開刀,先採取內科治療時,則需要一名能溝通、有耐心的醫師。」選醫師四個建議1. 需長期抗戰,就近選擇信任的醫院。癌症治療需要靠醫療團隊的合作,衛福部也針對全國醫院推出癌症診療品質認證,全國北中南都有不錯的醫療院所,尤其癌症是長期抗戰,以「年」計算,就地選擇一家信任的好醫院,勝過每隔一段時間得舟車勞頓麻煩全家人來得好。2. 諮詢病友團體、基金會,尋求資源。至於在茫茫網海中怎麼找尋正確資料,建議可以先諮詢國內幾個病友團體、基金會,例如:癌症希望基金會、台灣癌症基金會、全癌症病友連線或其他單一癌症的病友團體,這些有立案的病友團體,提供的訊息多元又正確。3. 第二意見不宜太多,以免拖延病情。第二意見也不宜太多,只需再找一至兩名醫師詢問即可。日前採訪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院長楊志新時,他就心有所感地說,很多癌症患者是被自己拖到,他曾遇到一名肺癌患者找上他看診時,已是第五個醫師了,病人拿著醫師的處方四處比較,不只浪費健保資源,也讓自己的病情曝露在不穩定中。因為看了太多醫師後,會讓自己陷入選擇困難,無論是醫師意見相佐或相同,都會不知所措,尤其不少人是透過親友關係才找到「醫師」,若不給對方看診,就成了人情障礙。4. 把已排定的檢查都做完,以免浪費時間。要詢問第二個醫師時,記得先把在第一家醫院已排定的檢查做完,尤其高階影像檢查,因為換醫院重新排檢會浪費很多時間。我就是在第一家醫院做完大腸直腸鏡及切片後,知道初步結果才去找第二位醫師,而在住院前,第一家的切片完整報告也出爐,就同步申請帶去第二家醫院。
-
2021-12-25 新聞.科普好健康
良性腫瘤甲狀腺結節會惡化嗎? 醫:治療方式有3種選擇,但沒有口服藥
50歲吳小姐罹患良性多發性甲狀腺結節,在門診追蹤多年,近年卻發現結節有變大趨勢,不僅造成吞嚥困難,且有明顯的壓迫感。不敢開刀的她因此接受「甲狀腺結節射頻消融」無痕治療,術後追蹤半年,結節體積已減少七成,大幅改善不適症狀。超過3公分影響吞嚥就應治療 新術創傷小恢復快,不想開刀新選擇甲狀腺結節是常見的良性腫瘤,如果結節超過3公分,就有可能影響吞嚥或導致呼吸不順,甚至聲音變得沙啞,此時可考慮介入治療。以往只有傳統手術或微創手術可以選擇,近年國內引進甲狀腺結節消融治療,具有創傷小、恢復快、併發症少及無疤痕等特點,對於有甲狀腺結節所引起的壓迫症狀、美觀受影響但又不想開刀的患者來說,提供另一個安全、有效的新選擇。多由觸診發現 女比男多吳小姐接受消融治療過程約1至2小時,術後僅輕微腫痛,隔天無任何不適即出院回家。針孔傷口兩天後完全恢復,像沒做過治療一樣。甲狀腺結節大多是經由醫師觸診檢查才發現,盛行率高達65%左右,半數以上的人都有甲狀腺結節困擾,女性比男性多,約4比1的比例。無症狀的良性甲狀腺結節,一般可以選擇定期追蹤,但當甲狀腺結節異常腫大時,除了引起頸部外觀明顯凸起,也會造成壓迫症狀,若擠壓鄰近的氣管或食道,會造成吞嚥困難或呼吸不順,嚴重可能因壓迫喉返神經而令聲音變得沙啞。治療3選擇 沒有口服藥目前無有效的口服藥物可使結節縮小,一般對甲狀腺結節的治療有3種選擇:1.傳統手術切除傳統甲狀腺手術需全身麻醉,傷口3至5公分,手術時間1至2小時。手術可能會同時切除結節以外的正常甲狀腺組織,未來易造成功能低下,需終身服用甲狀腺素。2.微創手術切除微創外科治療,在外觀不明顯的部位進行手術,手術時間較長,但仍不免會有小疤痕的產生,也可能會同時切除結節以外的正常甲狀腺組織,且自費費用較昂貴。3.射頻消融術甲狀腺消融治療只需局部麻醉,所使用的電極針粗細和細胞穿刺檢查相當,術後幾乎看不到疤痕。消融治療只會針對結節病灶進行燒灼,不會影響正常甲狀腺組織和功能,治療時間平均一小時。消融後的結節會被人體逐漸吸收,治療一年後,結節體積可減少約七至八成。術後應定期追蹤甲狀腺功能以及超音波檢查。一般2、3公分的小結節,採消融治療一至兩次有機會全部根除;若是4、5公分以上的結節,平均需三次消融治療才能縮小至疤痕的大小,也需自費。良性囊腫易復發 可採消融術此外,甲狀腺良性囊腫(俗稱水泡)也是甲狀腺腫大常見原因之一,一般情況以酒精注射治療就有不錯的效果。對於困難易復發的個案,手術及射頻消融術也是可考慮的治療方式。
-
2021-12-21 寵物.寵物故事
毛小孩,我很想你/不捨浪浪走了 我當動保志工
11年前,從動物愛心之友會認養一隻流浪狗,牠的體型孱弱、結紮截尾,身上有疤痕,在四目相投瞬間,看到牠的眼神而決定收養。牠的個性內向膽小,與其他狗相遇,只會聞一聞、搖一搖尾巴打招呼後就走,亦步亦趨跟隨主人,但老狗步履蹣跚,有時走遠牠沒跟上,回頭找時,總是乖乖坐在原地等;有一次過馬路時,被對向疾行摩托車迎面撞上,緊急送醫後,牠以堅強求生意志存活下來。牠是家人心中的開心果,不吠叫、不挑食,喜歡依偎抱抱,愛撒嬌、抓紙板磨指甲,躺在地板上四腳朝天翻身打滾,接受撫摸。離世前一個月,牠無精打采,無食欲,走沒幾步停住,趴在地上不動,帶到獸醫院診斷罹患淋巴腺癌已擴散,心肺衰竭不適合開刀,不忍心讓牠接受化療帶來疼痛,選擇居家灌食陪伴牠照顧到終。照顧期間,牠的健康每況愈下,已有心理準備牠遲早會離開,病逝當天清晨5點,病情急轉直下,將牠緊抱在懷裡,似乎迴光返照,想跟我道謝養育之恩,在噙淚磕頭後闔眼斷氣,家人雙手合十,在旁唸阿彌陀佛迴向,祈福牠到天堂做個快樂小天使,投胎轉世。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回憶過去相處時光,心碎感覺依然清晰,嘗試走出哀傷,我加入動物保護之家志工,保護流浪動物,把愛心傳遞下去。
-
2021-12-14 癌症.皮膚癌
她想除鼻頭大痣 意外發現皮膚癌
年關將屆,一名30多歲輕熟女想藉助醫美整修「門面」,醫師直覺她鼻頭一顆大痣怪異,建議化驗結果竟是皮膚癌。義大醫院皮膚科主任兼尖端醫美部總監劉懿珊表示,皮膚癌若能早期發現,多數能治癒,一旦深入真皮層,恐需做大規模的整型重建。劉懿珊指出,這名輕熟女鼻頭上的痣從10幾歲就有,因感覺臉部不清爽,想要除痣、除斑,但診斷後懷疑可能是基底細胞癌,檢驗結果確診。「不要以為只是一顆母痣而已。」這些母痣可能因為後天壓力過大或暴露於紫外線下、或無意間接觸到一些致癌因子而導致病變,最近不少做醫美的民眾,都意外發現罹患皮膚癌,有年輕化趨勢。劉懿珊說,基底細胞癌是常見的皮膚癌,成因與暴露於紫外線、老化或接觸重金屬物質有關。辨識皮膚癌有ABCDE五步驟,包括觀察身上的斑點或痣,邊緣是否呈不規則變化,顏色黑黑紅紅不均勻,長在臉上超過0.5公分,或變大變凸,都要有所警覺。皮膚癌約9成是早期可根治,因此早期發現,即有機會治癒,一旦侵犯到骨骼,恐有致命危機。劉懿珊說,這名輕熟女以微創手術切除約0.3公分深的病灶,搭配汽化雷射特殊敷料就平掉,術後口服功能醫學營養素,降低傷口發炎,幾乎零疤痕。但基底細胞癌患者術後,再產生新的皮膚癌機會仍較常人高一些,必須每年定期追蹤。
-
2021-12-13 癌症.皮膚癌
輕熟女鼻頭長大痣 醫師一查是皮膚癌
高雄一名30多歲輕熟女因年關將屆,想藉助醫美整修「門面」,醫師直覺她鼻頭一顆大痣怪異,建議進一步化驗,結果竟是皮膚癌!醫師也表示,最近皮膚癌案例有增多趨勢,若能早期發現,多數能治癒,一旦深入真皮層,恐需做更大規模的整型重建。義大醫院皮膚科主任兼尖端醫美部總監劉懿珊表示,這名輕熟女鼻頭上的痣從10幾歲就有,因感覺臉部斑斑點點不清爽,想要除痣、除斑,但皮膚科醫師診斷後懷疑可能是基底細胞癌,建議手術切除並化驗,患者很驚訝,這顆與生俱來的母痣,竟然癌變!「不要以為只是從小的一顆痣而已」劉懿珊說,這些痣也可能因為後天氧化壓力過大;或暴露於紫外線下;或無意間接觸到一些致癌因子而導致病變,這段時間不少來做醫美雷射的民眾都意外發現罹患皮膚癌,且病患有年輕化趨勢。她說,皮膚癌成因與暴露於紫外線、老化或接觸某些重金屬物質,例如童年喝的地下水含砷或接觸到來路不明,含有重金屬成分的藥物等。辨識皮膚癌有ABCDE五步驟,包括觀察身上的斑點或痣,邊緣是否呈不規則變化;顏色黑黑紅紅不均勻;長在臉上超過0.5公分;或變大、變突、出血、脫屑,都要有所警覺。她也提醒,洗腎患者或動過肝腎移植手術,需長期服用免疫制劑的免疫低下患者,或慢性糖尿病等三高患者及肥胖人士,罹癌機率都相對偏高。不過皮膚癌只要沒往下侵犯,約9成早期是可以根治的,因此早期發現,即有機會治癒,千萬不要諱疾忌醫,一旦侵犯到骨骼,恐有擴散危機。劉懿珊說,像這名鼻上長痣的輕熟女,後來以微創手術切除約0.3公分深的病灶,再搭配術後急慢性專用的敷料與電漿修護,術後幾乎零疤痕。但基底細胞癌患者術後,其他部位再產生新的皮膚癌機會仍較常人高一些,必須每年定期追蹤。而要遠離癌害,保持健康的生活型態還是重要的「保養之道」。
-
2021-12-11 該看哪科.皮膚
5種營養因素、8種風險因子 促成「痤瘡」永不滅絕的元凶!
青春期時因為賀爾蒙的改變,導致滿臉『痘花』,但更多的人,即使過了青春期,臉上的痤瘡依然「屹立不搖」呢?醫師委員會(PCRM)指出4種營養因素、8種風險因子是讓臉上『痤瘡』永不滅絕的元凶。導致成人「痤瘡」的5種營養因素痤瘡是一種主要發生在青少年的皮膚病,大多數的青少年都有一定程度的痤瘡,隨著雄性激素的下降,這些痤瘡通常會消退;然而,有些病例會持續到成年或在成年時發病。臨床研究證實這5種營養因素與痤瘡有關:1. 體重過重:痤瘡在超重的人群中更為常見,部分原因與胰島素阻抗有關。2. 西方飲食:日常以植物為主的飲食,例如塊莖、水果、蔬菜、花生、玉米和以不飽和脂肪為主的未加工或最低限度加工食物的人們,少有痤瘡的發生,相比之下,痤瘡在西方化飲食的族群中很常見。3. 乳製品:臨床上觀察發現,在青春期攝入大量全脂牛奶的人患嚴重痤瘡的可能性,要比一般攝取量的人高出約12%;而那些食用大量脫脂牛奶的人患嚴重痤瘡的可能性,要比一般攝取量的人要高出約 44%,因此脫脂牛奶似乎比全脂牛奶具有更大的痤瘡風險。4. 高升糖指數食物:臨床試驗表明,高升糖指數的食物可能會導致痤瘡,而低升糖指數的食物可能有助於痤瘡治療;這可能與脂質和胰島素異常有關。5. 鋅不足:研究發現,血清中的鋅含量低與嚴重的痤瘡病變有關,臨床上鋅補充劑已被用於有效治療炎症性痤瘡,對於重度痤瘡比輕度至中度痤瘡更有效。導致成人「痤瘡」的8種風險因子1. 致痤瘡性化妝品:含有油或色料的皮膚和頭髮產品會導致痤瘡病變,而水性化妝品的致粉刺性較低。2. 重複性皮膚損傷:頻繁摩擦或封閉性衣物(例如:內衣肩帶、安全帽、高領毛衣)可能促使病變的炎症反應。3. 環境問題:潮濕和出汗會加劇痤瘡,或是接觸除草劑和其他工業產品中的某些化學物質(例如:有機鹵化物)會導致嚴重的炎症性痤瘡反應和疤痕。4. 藥物:某些藥物可能會導致痤瘡,包括:皮質類固醇、phenytoin、isoniazid、disulfiram、鋰、僅含孕酮的避孕藥和維生素 B。5. 飲食:特別是牛奶攝入量和高升糖指數食物與痤瘡有關6. 遺傳學:遺傳與嚴重型痤瘡有關7. 壓力:壓力被認為與痤瘡惡化有關8. 荷爾蒙:以雄性激素過多或胰島素抗性為特徵的內分泌失調,例如先天性腎上腺增生和多囊卵巢綜合徵,可能會引發痤瘡的產生。參考資料來源:醫師委員會(PCRM)
-
2021-11-30 該看哪科.眼部
三高、空汙都入列!醫:黃斑部病變不再老年限定
「那是一位年輕護理師,才二十多歲。因為需要輪三班,生活相當忙碌。」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眼科馬尚德醫師說,「高度近視800度的她,有一天突然覺得看東西怪怪的,中間視野有一片灰灰的、被遮住的感覺。到眼科檢查,才發現視力僅剩0.3!」進一步做視網膜光學斷層掃描(OCT)以及眼底螢光血管攝影(FAG)後發現,年紀輕輕的她已出現黃斑部病變,馬尚德醫師說,後續經過三次治療,視力能夠恢復到0.6,目前仍持續追蹤治療。馬尚德醫師強調,「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已經不是老人的專利了!」黃斑部病變危險因子,三高、空氣汙染、高度近視都入列視網膜位於眼球後極部,若將眼睛比喻為一台相機,視網膜就如同相機的底片,視網膜本身有感光神經細胞,黃斑部則是視網膜中最敏感的感光區域,具有精準的彩色視覺,能助視力看得清楚。隨著年紀增長,眼睛內感光神經細胞密度下降、分布不均及代謝廢物的累積導致黃斑部退化,一般認為跟老化、人種、體質都有關係,馬尚德醫師表示,目前也發現現代的生活型態及生活環境亦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所以也可視為一種新型態的文明病。「高度近視是黃斑部病變的危險因子,」馬尚德醫師指出,「台灣高度近視的人口比例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臺大醫院的研究顯示,高度近視兒童比例,近年來大幅上升,可能讓黃斑部病變年輕化。」根據公衛的研究,抽煙、PM2.5空氣汙染、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體重過重、心血管疾病等,也可能與黃斑部病變有關。看東西扭曲、有暗影,黃斑部病變症狀莫輕忽!黃斑部病變分為「乾性黃斑部病變」與「濕性黃斑部病變」,馬尚德醫師解釋,乾性黃斑部病變是在黃斑部出現一些代謝廢物沉積;濕性黃斑部病變是因為黃斑部下方的脈絡膜長出不正常的新生血管,這些不正常的新生血管會出血、滲漏液體導致黃斑部水腫,使黃斑部的結構異常,因而造成視覺扭曲、視力惡化。因此濕性黃斑部病變患者看東西時,筆直的線條會變成波浪狀或有中心視野缺陷。馬尚德醫師分享,「年輕人出現黃斑部病變時,通常會較早發現,因為年輕人較常用眼,在發現視野怪怪的時候,便會就醫檢查。臨床上很多老人家都是拖到視野出現大片缺損或黃斑部病變末期才就診,黃斑部的感光細胞因已萎縮、死亡甚至已經形成疤痕組織,不僅預後較差,還可能有失明風險。」及時診斷、及早治療黃斑部病變懷疑黃斑部病變時,可以安排視網膜光學斷層掃描(OCT)來檢測黃斑部狀況,馬尚德醫師說,黃斑部的厚度非常薄,正常時小於300微米,視網膜光學斷層掃描OCT是利用紅外線來掃描視網膜,不需要施打顯影劑,便可幫助我們了解黃斑部的結構,並能偵測黃斑部血管的分布、判斷新生血管的活性、是否有出血或積水的情形,既能診斷黃斑部病變,也可以追蹤評估治療的成效。確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後,要及早接受治療,以阻止視力繼續惡化。馬尚德醫師解釋,目前的治療方式包括眼球內注射抗血管新生藥物(Intravitreal Injection of Anti-VEGF)、光凝固雷射療法(Laser Photocoagulation)、光動力治療PDT(Photodynamic therapy)等。馬尚德醫師強調,「如果可以越早進行治療,新生血管還沒廣泛延伸、出血或形成疤痕組織,及早治療讓新生血管消退,視力就可以明顯進步,避免視力不可逆的喪失,甚至失明!」貼心小提醒我們要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保持足夠的用眼距離,每用眼30分鐘,便休息5至10分鐘,馬尚德醫師建議,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眼睛防曬,使用3C產品時可將螢幕的亮度調暗。為了早期發現黃斑部病變,美國眼科醫學會建議每天使用阿姆斯勒方格表(Amsler grid)自我測試,輪流遮住一隻眼睛,用未遮住的眼睛盯著方格圖的中心點,正常狀況下應該會看到筆直線條,假使看到線條扭曲、變形、有暗影,便可能是黃斑部病變,務必盡快就醫。老年性黃斑部病變不再是老年人疾病,高度近視、抽菸、空氣汙染、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體重過重等皆可能增加黃斑部病變的風險,具有危險因子的民眾記得要定期檢查眼睛,馬尚德醫師呼籲,由於年紀越大,黃斑部病變的風險越高,50歲以上民眾,即使沒有症狀,也應定期檢查。如果看東西出現扭曲、模糊、黑影務必盡速就醫,才能及早診斷,把握治療時機!原文:
-
2021-11-20 醫療.自體免疫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沉默的重症 早期「喘、咳、累」竟比肺癌更致命
肺是人體重要的器官,受損嚴重可能致命。肺纖維化的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常會因為出現咳、喘等症狀,而誤認是支氣管炎、氣喘或是心臟相關疾病,若延誤治療,其死亡風險甚至比肺癌還高,發生急性惡化的病人,平均存活率不到一年,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提醒,有些間質性肺病的原因不明,五成以上患者是特發性肺纖維化(IPF)。所謂「特發性」,就是找不到原因,最為棘手,國外醫界研究發現可能的關連性,包括胃食道逆流或金屬粉塵的環境曝露,家族性遺傳也可能有關,但至今都不是百分之百明確。特發性肺纖維化的病情會無情地不斷惡化,肺部逐漸纖維化。王鶴健說,有些人是慢慢惡化,如溫水煮青蛙,病程七到十年;但也有人快速惡化,兩三年即不治死亡。有相關症狀或為間質性肺病高風險族群者,應該要有肺部健康意識,及早檢查、及早治療。>>>>【病友暖心訪談完整系列影音專區,看更多】Q:什麼是肺纖維化?A:王鶴健說,肺纖維化主要病變發生在肺泡間的結締組織,該處即是間質,是人體進行氣體交換的主要區域,把肺的結構和肺泡比喻成一棵被颱風吹倒的大樹來看,樹幹到樹枝是呼吸道,樹葉是肺泡,肺泡(葉子)生病了,即為間質性肺炎。當肺泡和血管當中及之間的組織持續發炎,就會變厚、變硬、和出現疤痕,而肺纖維化就是出現疤痕的醫學名稱,隨時間而惡化,疤痕亦會變得更厚,受影響的位置更廣泛。同時,肺部會無法將氧氣輸送到血液。肺纖維化是一種高度威脅生命的肺部疾病,但一開始因為症狀輕微不明顯,多數患者容易輕忽。王鶴健提醒,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屬於間質性肺病高風險族群,極易惡化至肺纖維化,定期檢查與病患自身的疾病意識非常重要。>>【延伸閱讀】肺纖維化致死率高 初期喘咳易被誤為感冒Q:為什麼會發生肺纖維化?A: 有些間質性肺病的原因不明,五成以上患者是特發性肺纖維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PF)。他王鶴健解釋,所謂「特發性」,就是找不到原因,最為棘手,國外醫界研究發現可能的關連性,包括胃食道逆流或金屬粉塵的環境曝露,家族性遺傳也可能有關,但至今都不是百分之百明確,以50至60歲年長者為好發族群。目前已知恐誘發肺纖維化之成因:・長期吸入有害化學氣體或溶劑・吸入石綿、矽、煤灰・服用藥物或接受腫瘤化學治療、接受放射線治療・病毒感染・自體免疫疾病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是間質性肺病的高風險族群,因他們產生的自體抗體會攻擊人體的結締組織,也會攻擊肺部肺泡,引發發炎和病變,甚至惡化成「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PF-IDL)。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蔡長祐表示,當人體罹患免疫系統疾病時,失控的免疫細胞會攻擊自體組織和器官,有些更攻擊到肺部間質,產生間質性肺病而造成肺纖維化,目前證實容易引發間質性肺病的自體免疫疾病包括:・硬皮症(SSc)・類風濕關節炎(RA)・乾燥症(SJS)・皮肌炎與多發性皮肌炎・紅斑性狼瘡(SLE)近年胸腔科很重視間質性肺病和自體免疫疾病的關係,當患者到胸腔科就診時,醫師會盡量先查出患者是否有自體免疫疾病的病史,因為有些自體免疫疾病病人的症狀會先從肺開始,卻沒有一般常以為的關節、皮膚等表徵性症狀。>>【延伸閱讀】喘、咳、累逾兩周 自體免疫病患者當心Q:肺纖維化初期症狀是什麼?A: 在臨床上判讀間質性肺炎的主要症狀有三大口訣: 喘、(乾)咳、累,因為患者肺部由軟變硬,肺泡變硬後要交換氣體很費力,呼吸就會很辛苦,非常容易累。王鶴健形容,間質性肺炎病人的呼吸特徵是淺而快,速率快,但無法深呼吸,因為這樣耗能最少,但很多人會輕忽平時的咳和喘,以為只是小毛病。更棘手的是有些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只出現關節,皮膚,黏膜等外顯症狀,還有些忍受力較高的患者根本不去就醫,錯過了早期治療的時機。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蔡長祐強調,自體免疫疾病的病人對任何輕微小症狀都不應錯過,例如以前走路、爬樓梯都沒問題,但現在走個幾步或走一點斜坡都會喘,就要警覺極可能是間質性肺病的症狀,應盡速就醫,避免肺纖維化持續惡化。Q:自體免疫患者都會發生肺纖維化嗎?A:蔡長祐指出,在自體免疫疾病中,硬皮症最易併發間質性肺病,幾乎九成硬皮症患者都會發生,再惡化成漸進性纖維化的機會也很大;乾燥症發生間質性肺病的機率也不小。「整體來說,一旦罹患間質性肺病,死亡率都會很高。」不同的自體免疫疾病,病程從間質性肺病,發展至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的時間長短也不一定,有快有慢,有人可能一兩二年,才逐步肺纖維化,目前臨床上確定硬皮症最快,他個人經驗發現很多發性肌炎跟皮肌炎也很快,其次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以及乾燥症也不能輕忽。>>【延伸閱讀】咳嗽、走路喘 自體免疫患者小心肺纖維化Q:該如何盡早發現肺纖維化?A:王鶴健指出,目前造成肺纖維化的風險因子尚未完全確認,不過呼籲民眾應理解及辨識出相關症狀,及早尋求醫師建議,相關症狀如:・快走、爬坡時呼吸吃力・出現持續咳嗽狀況・呼吸困難、易喘・容易疲勞等症狀不過,部份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很少出現肺部症狀,例如紅斑性狼瘡,只需要醫師建議定期每半年請醫師聽診後下背肺葉音及肺功能檢查,而乾燥症和硬皮症患者就一定要留意,一旦出現乾咳、喘、累,就應盡快請醫師診斷。王鶴健也說,台灣目前未全面推廣全民肺功能檢測,他建議每人成年時要做一次,吸菸者更提高警覺,隔幾年要做一次 。Q:哪些檢測能確認是否罹患肺纖維化?王鶴健說,特發性肺纖維化的初期症狀也是咳,但有時病人不以為意,尤其吸菸者晨起會「菸嗽」(台語),更缺警覺性,讓肺部逐漸硬化有如「菜瓜布肺」。而間質性肺病近年引起醫界重視,因為該病初期症狀的喘和咳,常被病人以為 感冒而輕忽,以致延誤治療,風免科醫師也開始留心患者出現間質性肺病的可能,醫界近年更積極倡議要善用工具,為自體免疫疾病病人進行肺部聽診、肺功能檢測、以及肺部影像判讀(X光、HRCT高解析度電腦斷層)。蔡長祐表示,處於高風險族群的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在疾病診斷初期,至少要做一次肺部檢測,接著長期追蹤,一般風濕免疫科每半年會為自體免疫疾病患者進行肺功能檢測,最常見的肺功能檢查是FVC (用力肺活量)。另外,也會安排DLCO檢查來檢視患者肺泡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能力,以評估患者疾病嚴重度,即是透過一氧化碳,測量出肺泡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能力,進而看出病況嚴重性。如果發現肺功能有異常,會進一步進行HRCT(高解析度電腦斷層),透過影像判讀來確認肺部是否已發生纖維化的狀況。Q:一旦確定罹患肺纖維化,該怎麼辦?蔡長祐表示,間質性肺病很難治癒,但現在有新藥推出,可抑制纖維母細胞,防堵新纖維再生,因此有助於放慢病情惡化的速度,例如硬皮病的病人已納入健保給付,應充分與醫師討論並積極治療,已確診肺纖維化較輕微的病友,應定期檢視肺功能狀況,並依醫師建議每年接受HRCT(高解析度斷層掃描),透過影像判讀來確認肺部健康狀況。>>【知道更多】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聯合報與元氣網粉絲團合辦「沉默的重症─肺纖維化」線上直播講座,邀請九大專家分享精采解析,並分享十位病友及家屬與病共處的生活點滴。>>「沉默的重症─肺纖維化」線上講座精彩內容完整收錄【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1-11-17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睡覺時肩膀痛可能是肩膀旋轉肌撕裂!會自己好嗎?復健科醫師教判斷何時該治療
50歲的林先生,近日肩膀疼痛已經將近半年之久。鄰居說:可能是五十肩,表示之前有自己做復健運動改善很多,因此建議他跟著每天做運動。因為疼痛許久,林先生決定至家裡周邊的民俗療法接受治療。本來肩膀有點卡,手法治療後改善一些,但仍感覺無法完全恢復。近日感覺肩膀疼痛變嚴重:現在是 睡覺壓到肩膀就會痛,甚至不動時,肩膀就感覺隱隱作痛。手有無力感,抬高時疼痛特別明顯。稍稍拿個東西,肩膀就會疼痛起來。吃藥效果不甚佳。骨科診所X光檢查後,無看見骨折、骨刺等情形,於是林先生決定去復健科就診做超音波檢查。林先生的問題很常見,肩膀痛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是不是五十肩?然而肩膀疼痛的原因,我歸類為四大類:1.肩夾擠症候群—手抬高就痛 不動不太痛2.五十肩—最有名的肩膀痛3.肩旋轉肌撕裂—常被忽略的肩膀問題4.肩鈣化性肌腱炎—肩膀長小石頭 許多的肩膀旋轉肌破裂的問題,最大主因來自於長期的 肩夾擠症候群。肩夾擠問題可以參照其他文章,本篇將專注於肩旋轉肌撕裂。 肩旋轉肌是什麼?肩膀是人體自由度最高的一個關節而無例外。因為肩膀關節自由度最高,所以穩定性特別重要。肩膀由:外層肌肉—移動型肌肉—前三角肌、中三角肌、後三角肌構成。內層肌肉—穩定型肌肉—由四條旋轉肌群:肩胛下肌、脊上肌、脊下肌、小圓肌構成。內層的穩定肌群—旋轉肌—因為靠近關節骨頭,過度使用之下容易摩擦損傷,長久之下造成肌腱破裂。 肩旋轉肌撕裂疼痛特色A. 做過頭的動作時,肩膀會疼痛疼痛區域在三角肌的地方(激痛點在三角肌)B. 晚上特別痛,睡覺壓到會痛不動也會疼痛,因為撕裂產生的發炎現象。(不同於肩夾擠症:夾擠症通常不動是不會痛的)C. 手會突然無力手主動側舉時,會感到疼痛或無法完成,感到無力。 肩旋轉肌撕裂原因1.長期的肩夾擠症候群:就像繩子(肌腱)磨久了 就斷裂破掉了。2.車禍外傷:很常見於 車禍後肩膀拉傷,手抬不起來,原來是旋轉肌破裂斷裂了。3.過度使用:物流業大哥、常搬家者,家庭主婦常常拿東西到高處,手抬高做家事。4.運動傷害:打排球、羽球、游泳等 常常需要 手舉高過肩膀並且出力。很常發生長期肩夾擠症進而撕裂。 肩旋轉肌撕裂分型旋轉肌撕裂嚴重程度,使用超音波檢查可分嚴重程度:第一級 部分撕裂—SS partial thickness tearGr.I50%)第四級 全部斷裂- 旋轉肌腱整個斷掉了—SS totally rupture超音波檢查可進一步分辨撕裂部位。治療難度及癒後不同。詳細可諮詢臨床醫師。 旋轉肌撕裂部位 LocationA. 靠近關節處 Articular sideB. 靠近滑囊處 Bursal Side 也就是靠近體表層處C. 肌腱內撕裂 Intratendinous撕裂靠近關節處,治療的預後最差;撕裂靠近滑囊處,治療預後較好。另外臨床上發現:靠近肱骨頭上的肌腱撕裂,預後也較差。 肩旋轉肌撕裂自我檢查以下提供自我檢查方式可當作參考。醫療上建議,還是請復健科醫師照個肩膀超音波最準確。 Test A- 成站立姿勢,手不拿東西,手臂向側邊舉起到耳朵旁。Test B-成站立姿勢,拿一公斤的物體,手臂向側邊舉起到耳朵旁。如果 B 疼痛的嚴重程度>>>A 並且過程中有手臂無力的現象,應該就是肩旋轉肌撕裂。 肩旋轉肌撕裂—非手術最佳治療方式初階治療—熱敷、電療、超音波、微波、雷射治療等等一般復健治療。進階治療—高能量雷射治療、震波治療—撕裂傷範圍不大時可以考慮更進階治療—注射治療:羊膜注射、HAPRP注射。效果較直接。建議注射次數 1-3次。 注射間隔 2-4週一次。患者可以建議由初階治療、非侵入方式為主。治療2-4週若恢復狀況不如預期,考慮進階治療。注射治療一定要搭配超音波導引注射。因為肩關節極精密且空隙狹小,需由超音波導引以免傷害其他正常組織。建議找復健科醫師執行為佳。 Q:常見問題:肩旋轉肌撕裂 會自己修復嗎?遺憾的是,以筆者醫療經驗不太會。若是經過一個月的初階治療沒有自我修復,後續自我修復機會不大。超過40歲以上的人,肩旋轉肌自我修復的機率隨著年齡而越來越低。 主因是:肩旋轉肌的血液循環極差,因此自我修復能力不佳。通常需要醫療端的幫忙。而且許多人並不清楚自己的肩膀痛是「肩旋轉肌撕裂」,反而還過度使用,過度鍛鍊。反覆刺激之下,就會很難自我修復。 肩旋轉肌撕裂—手術時機目前許多近期文獻指出:肩旋轉肌手術患者以:職業運動員,肌腱嚴重撕裂傷。復健6個月無效者可考慮開刀。年齡>65歲以上者,旋轉肌撕裂傷甚至斷裂,不要考慮開刀。開刀預後極不佳。其他一般民眾皆建議:不開刀的治療,恢復的會比開刀好。 許多民眾聽到肌腱斷裂、韌帶斷裂,直覺是想要去開刀把它修補回來。這是過往的觀念。因為開刀也會造成局部傷口,或是皮膚會產生疤痕,關節沾粘等問題。手術後還需要持續復健治療等。而且會破壞周邊筋膜的整體張力,日後造成其他關節的痠痛不癒。 現代復健及運動治療的觀念,應該以侵入性最小的方式先治療修補。真的無效或是範圍過大時,再考慮手術治療。 肩旋轉肌撕裂 自我復健動作原則是:在不痛範圍內訓練旋轉肌加強。旋轉肌復健目標-積極訓練肩旋轉肌群肩胛穩定肌 三角肌。 首先:肩關節活動度:每日5分鐘,手指爬牆2-3次 至 全關節角度 避免肩膀沾黏。不需要練過多。這個動作只是要避免五十肩沾黏而已。 駝背矯正動作:胸椎滾筒放鬆。胸大肌、胸小肌放鬆。滾筒放胸椎,做投降姿勢。 肩胛穩定動作:划船動作、肩部外旋、滑輪下拉(不痛範圍)、前鋸肌訓練。 肩旋轉肌強化:徒手重量 或是 啞鈴0.5—1公斤側舉訓練(不太痛範圍 疼痛指數VAS
-
2021-11-05 新聞.杏林.診間
一支老錶紀念一段醫病的信任與依賴!吳麥斯緩步走進患者生活、與病人一起面對病痛
越過一塵不染而潔亮如鏡的長廊,踏上十樓雙和醫院院長吳麥斯辦公室,亮著燈的玻璃小櫃擺滿橄欖球紀念物,既聚足青春的足跡與歡顏,也記錄運動場的半生榮譽,照片影像更藏著高難度的年齡忖度。同學曾兆麟掌鏡下,像拍功夫片似的捲髮飛揚、翻滾跳躍,陽光燦笑與哲學式沈思交融,無處不展現吳麥斯力與美的極致。逆境中成長茁壯,吳興街人的精神做自己喜歡又擅長的兩樣事來平衡工作與休閒,多麼值得感恩,「最好的團隊,沒有福報成就不了,沒有惜緣之心,恐也達不到半個世紀吧。」回想小時候唸書一路順遂上了建中,原本以為台大沒有問題,未料,因準備太晚只在台北醫學院看到自己的名字。「失落難免,當時覺得不很舒服,也曾考慮要不要重考,」吳麥斯轉頭大笑:「不過後來很認真打橄欖球就沒再想了。」那個年代,有不少被認為應該考上台大,聯考發揮失常的孩子進入北醫,「對從小一帆風順的小朋友來說,那真的是一個很大的挫折。」吳麥斯說,但倒過來想,年輕時的不順遂,讓自己認清一山還有一山高,不要太自以為是,其實是件好事。北醫前醫學院長黃朝慶也在2016年出版的《挫折,是祝福的開始》中提到,北醫剛從吳興街起步時,不是當時的第一志願,資源不豐,造就北醫人性格誠樸、想法多元的特色。畢業後人才雖然各奔東西,但之後一個個變成獨當一面的校院、醫院的院長與泰斗。這種不怨天尤人、從逆境中奮鬥拚搏出一片天空,正是「吳興街人的精神」。開始打橄欖球,就不得不提到一輩子的好友曾兆麟醫師。「我們是高中同學,大學又同班,感情很好。」吳麥斯笑著說,曾兆麟人生很有規劃,要當小兒科醫師、學攝影、打橄欖球,「所以我就被他拉去加入橄欖球隊了。」橄欖球的特點就是不受體型限制,多元包容,什麼人都能打。每個背號的球員皆有不同的任務,分工明確,穿幾號球衣就打哪個位置。「我比較小隻,但高中是田徑隊的,所以一開始穿14號,打最需要速度的wings(翼鋒)。」吳麥斯細數每個位置的作用:「後來改打center,現在老了就打scrum-half,串起前鋒跟後鋒,是場上的指揮塔。」學生時代就展露出好人緣與領導力,吳麥斯擔任隊長,帶著大家連續兩年獲得全國盃亞軍,只輸給了陸軍官校,「他們體力太好了啦,實在擋不下來。」滿場追趕跑跳碰,給予吳麥斯全新的領悟,學到的第一堂課就是不怕跌倒,「摔倒後不要用手硬撐,柔軟著地才不致於負傷。」這與吳興街人面對挫折的精神如出一轍,人生中總是會面臨許多困難,學會怎麼在著陸時降低傷害,才能盡快爬起來,繼續奮鬥。習慣疼痛,臉部縫過200多針第二堂課是習慣疼痛,訓練與比賽常常撞得亂七八糟,回家躺了好幾天動不了都是家常便飯。久而久之,被磨到痛點比別人高,耐力與意志力也自然提高。「我臉上縫過200針,可能還不止。」吳麥斯撥開濃密又自然捲的瀏海露出額頭,手再指著左鼻到嘴角的位子,然後又捲起褲管說,「眼角嘴唇都縫過,十字韌帶斷掉也開過刀。」嘴唇的傷痕是兒時頑皮的紀錄,小時候住在靠淡水河的大稻埕,為了防止淹水,家家戶戶都會築起高高的水泥門檻,台灣話叫戶橂(hōo-tīng),自己調皮摔倒是家常便飯。有天房東熱情的招呼他吃早餐,一個跌倒,瓷碗撞破割傷嘴唇,縫了起碼二、三十針,「五十幾年前的技術,當然縫得不是很好。」吳麥斯靦腆的笑說。雖然沒有太注意外表,某次遇見長庚醫院整形外科權威陳昱瑞榮譽主委時卻被發現不對勁,問道:「你嘴唇,是怎麼樣?」「小時候跌倒,縫的。」陳昱瑞教授立即安排時間,以整形外科追求完美的高標準,把傷口拆掉重新縫合,將嘴唇拉密,讓微笑曲線重新再現,幾乎不見疤痕。未料沒多久,這個球場上的拚命三郎又因衝撞激烈而摔倒,整個嘴唇幾乎要掉下來,再度忍痛縫了二十幾針。認真換來超級球技,球技卻不留情的引來一身傷痕,身為明星球員,引起集中防守無可避免,大一時十字韌帶還斷掉過。吳麥斯輕描淡寫的笑說,「打球都會受傷啦,」自己雖然跑跳靈活但體型比較不利,勇敢奮身擋球的結果,導致後來肩膀也遭罪,還勞好友義大醫院杜元坤院長執刀,「他說手術成功、縫得很好,繼續打球沒問題。」「我朝五晚九上班已經吃不消了,一整天還混身痛。」雖然嘴裡抱怨打完球後週一、週二痛到走路也抬不起腳,但是盼到週末,吳麥斯與一群球友照樣興高彩烈地去球場拚輸贏,好像疼痛不曾發生過,周而復始的,忍耐再忍耐,與疼痛和平共處。不懼挑戰,上場前就準備要贏第三堂課呢,是勇於面對挑戰。每場比賽都無法預測對手如何高大強壯,但一踏上球場絕不容退卻,一定要拚命守住對手爭取最後的勝利。吳麥斯說,有一次去加拿大比賽,外國球員體型壯碩,一開場就有如綠巨人浩克般猛衝過來,使盡洪荒之力才成功阻擋。「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責任,面對再怎麼大隻,都要無畏擋住,那是責任。」活動力與意志力雙強,參加比賽的目標當然要贏,「我們是去贏的,所以事前當然要做最好的準備。」為了取得勝利,吳麥斯平常還會在腳踝綁上沈重的鉛塊走路,雙腳各負重二公斤,正式比賽前的一、兩個月還從早綁到晚加強,比賽時跑起來才輕而有力,用超人速度在球場狂奔得分。比賽有輸有贏,面對敗仗,吳麥斯也有一套哲學,「雖說參加比賽就是為了贏,但也不用太在意輸贏,這也是橄欖球教我的,結束就結束了。」即便輸了比賽,練習時流下的汗水也不會白費,那些累積都會成為自己的經驗。有一年要到台南參加全國冠軍盃,比賽隔日不巧撞上病理科的大考,面對醫學系這個難關,十幾個四年級的同班同學在比賽前一天一起挑燈夜戰,讀到半夜四點多也不願放棄比賽,發揮吳興人的堅持到底精神。「上半場打得還不錯,但下半場就完全沒力了,被修理得很慘,」吳麥斯笑說:「參加了就要盡力,盡了力以後再談輸贏吧!」腎臟病患,重返人間的哲學家回到醫療的專業,吳麥斯說,生命從海水中誕生,進入淡水,步上陸地,「腎臟是經過最少六百萬年的演化所形成的器官,負責處理身上水跟電解質,可以說是人體的環保局。」而腎臟科大約在1960年才從內科中獨立出來,算是比較新的科,這個器官非常精細,還有許多不是很清楚的地方,因此非常耐人尋味。吳麥斯還認為,腎臟病患其實是上帝的選民,是生死的哲學家。「心臟或肝臟等大型重要器官如果衰竭,沒有器官可移植人就走了。但腎臟不同,是唯一一個衰竭後不用移植,可以靠著透析治療讓病人多活五到十年的器官。」天天與這群死過一次,又重返人間的患者相處,過程中充滿了許多值得深思的地方,抽絲剝繭,仔細推敲,找出問題施予治療是醫者的任務。腎功能為什麼突然變差?是感冒吃藥,應酬飯局,或是去了南部進香?「所以我常說,內科其實是非常精準的科。」每次問診,吳麥斯都緩步走進患者生活,暢談生活瑣事,直到找到可以幫助恢復的要點。以純粹觀點延伸半生職志,吳麥斯參透白塔真味,醫緣原本無盡期,唯真誠的給予病患強大支撐。當身子虛弱導致心靈脆弱,白袍醫生的專業醫囑往往重塑逐漸弱下來的心智,再返強大,「病人其實是我的貴人,讓我有機會聽到他們的故事。」一代接一代,謙卑再謙卑院長例行的行政事務繁忙,但吳麥斯一樣總是將病人放第一位。天生長著一張和氣的臉,溫柔專注的眼神,不受歲月篩擇的孩子氣,更增添走進診間每個時刻的暖意。他的診間中總流動著「有緣相遇」的人間至善唯美,既已相遇,就心靈接近的一起面對病痛。病人細述時緊張焦慮,醫生傾聽時同情理解,同處一個空間,進行著故事的續篇。照顧過的病人一代接著一代,「我到哪裡病人就跟到哪裡,從阿公、兒子照顧到孫子。」也不一定是腎臟病,高血壓、糖尿病都來掛號。基隆一個年輕女病人甚至緊張地屢屢問他,「你什麼時候退休?你退休後,我該怎麼辦?」這種緊張,是病人的常見情緒。吳麥斯覺得,這是醫生這個職業的特性,站在病患的視角施以鼓舞,即便老生常談,也盡可能要賦予安慰。即使深夜接到緊急電話,也要用專業堅定,帶著溫柔的口吻撫平所有疑慮不安。尊重醫學倫理,奉行仁心仁術的信仰,吳麥斯盡全力為腎臟病患者延續生命,追蹤他們的生活,每個步驟貫徹落實。他手腕上曾經戴著一只超過三十年,上了年紀的老派Seiko錶,來自年輕時遇見的一位病人。因為生病的緣故,老爺爺情緒總是陰晴不定,不好相處。「被不舒服的感覺困擾太久,爺爺一定想得到安心的治療與安慰。」於是吳麥斯每天耐心的陪他聊天,即使後來病況下滑,他也去加護病房探望。往生後家屬告訴他:「這是爺爺交代,一定要轉交給你的禮物。」以老錶紀念一段彼此的全然信任與依賴,吳麥斯也時刻提醒,要聆聽病人的聲音。「感謝上天的恩寵,讓我可以走進別人的故事去感受病痛,」在腎臟科長期臨床,這樣的故事特別多,彼此陪伴已經像家人一樣,他們無異用人生在教育吳麥斯。「這也是別的職業不容易辦到的事,」認真與病人對話,感受到被理解而安心,授課時與學生分享眉角,並用身體力行示範如何用心傾聽。」因醫生天職而有幸走進病人的故事,因了解枝節而找到病痛的源頭,醫病共同體,與康復的距離,其實那樣近。(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完整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1-10-30 該看哪科.皮膚
小心口罩痘! 「6大惡化兇手」曝光:愛吃白飯、吐司、喝低脂牛奶慘了
15歲的花花是個愛漂亮的女學生,每天面對課業與升學壓力,臉上的痘痘本來就常斷斷續續的長出來,疫情後,長時間戴口罩更是讓她的痘痘肌一發不可收拾,進而覺得很自卑,於是自己就到坊間美容院不停地擠痘做臉,買了一堆美容產品使用,但臉部依然不停發炎發紅。痘痘產生 4大致病機轉奇美醫學中心皮膚科暨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鄭百珊說明,青春痘(也稱為痤瘡)是最惱人也是最常見的皮膚疾病之一,在12至25歲的人中,有高達 85%的人有不同程度痤瘡的困擾;大部分的人在年紀增長後會逐漸改善,但仍有部分的人深受其困擾。鄭百珊指出,痘痘的形成的四大致病機轉包含:過量的皮脂分泌、毛囊開口的異常角化、痤瘡桿菌(Cutibacterium acnes)的聚集、發炎反應。(推薦閱讀:鼻頭黑頭粉刺要怎麼清除? 千萬別用手擠!皮膚科醫師授清粉刺正確SOP)6個痘痘惡化因素 飲食作息莫忽視然而,有非常多的因素都有可能會惡化痘痘的狀況,包含:1. 長時間的佩戴口罩:因為長時間悶熱而加重臉部皮膚皮脂的累積,也會因反覆摩擦,而造成皮膚的刺激與發炎加重。2. 賀爾蒙變化:青春期少男少女、女性經期前後、懷孕等,都容易因為賀爾蒙變化而加重痘痘狀況。3. 不適當或過度的美療及擠痘:不當且過度的擠壓、刺激,不只無法清除痘痘,更加重臉上發炎、色素沉澱及痘疤問題。4. 不適當的保養產品:保養品不是用愈多愈好,一些卸妝油、護髮產品、髮雕、臉部及身體保養品等也可能有致痘性。5. 食物引起的痘痘惡化:高升糖指數食物(會造成血糖急速上升的食物,如精緻的澱粉類食物,白飯、糯米飯、白吐司或白麵包等,還有高糖分甜食)、低脂牛奶、乳清蛋白等,都有文獻提到會加重惡化痘痘情形。6. 壓力、熬夜、失眠:良好規律的生活習慣及壓力減輕也是避免痘痘惡化的重要因素。(推薦閱讀:服用A酸治療痘痘? 食藥署警告「1族群」別亂吃)改善口罩痘 適時透氣是關鍵離不開口罩的年代,如何改善口罩痘?鄭百珊建議,長時間戴口罩要找機會讓臉部皮膚透氣,但礙於工作、環境等,許多人還是必須長時間戴口罩工作,盡量可以一兩個小時就藉著休息、喝杯水的時間,拿掉口罩好好透透氣,也順便讓口罩內水氣及溫度下降。再者就是做好臉部清潔工作,但不要過度清潔臉上的髒汙、油垢、皮脂、汗水及彩妝等,除了早晚洗臉外,最好中午休息時也找時間洗把臉,減低臉部皮膚負擔,但千萬別因清潔過度,導致皮膚表面油水失衡的肌膚大反彈。而使用清爽的保養品及彩妝方面,外出前擦的保養品最好選擇清爽的質地,像是凝露、凝膠、清爽型乳液,避開高滋潤型的質地,可以避免戴口罩時,外在油脂加上悶熱皮膚累積的油脂而造成毛囊阻塞,導致長痘痘情形。(推薦閱讀:肌膚狂冒油、長痘痘、粉刺? 皮膚科醫師認證10保養Tips跟著做)早期治療 避免痘疤形成「不停地去美容院做臉、擠痘痘、清粉刺就可以治療痘痘?」 鄭百珊直言,痘痘的治療不只從清潔、保養、飲食等日常生活著手,專業皮膚科醫師對肌膚狀況的評估與治療的介入更是重要,依個人痘痘不同的嚴重程度醫師會評估建議不同程度的治療或美療。值得注意的是,若沒有盡早接受治療,嚴重的痤瘡往往會在臉上留下難以抹滅的痕跡,例如:蟹足腫、紅色痘疤、凹痘疤等,即使經過漫長的治療可以改善,基本上還是比較難恢復到原本無暇的皮膚,因此還是應早期治療痘痘,以預防痘疤產生。(推薦閱讀:疤痕突起小心就是蟹足腫!怎麼治療?如何消除疤痕? 皮膚科醫師完整解說)延伸閱讀: ·治療痘痘抗生素副作用多? 這1成分最容易過敏!嚴重恐致命 ·狂冒痘要多洗臉? 專業皮膚科醫師給3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