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2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甲狀腺
共找到
675
筆 文章
-
-
2024-04-09 醫療.眼部
用紅茶包冰敷眼睛可消除眼袋?皮膚科醫師教幾招居家療法改善眼袋
當眼下肌膚浮腫或看似下垂時,就會出現眼袋(eye bags);眼袋常與黑眼圈(dark circles)搞混,但兩者不盡相同,皮膚科醫師表示,了解眼袋的成因並對症下藥才是解決良方,有些可以自行解決,有些則須仰賴專科醫師。「今日美國報」(USA Today)報導,皮膚科醫師林賽‧祖布里茨基(Lindsey Zubritsky)表示,眼袋攸關皮膚或眼周肌肉腫脹,而黑眼圈則與暗沉和血液循環問題習習相關。造成眼袋的原因祖布里茨基表示,造成眼袋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的原因是衰老,眼下皮膚、肌肉和支撐結構鬆弛」。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醫學院指出,遺傳、過敏、特定健康因素,如甲狀腺問題和高鈉飲食習慣,也會造成眼睛浮腫。睡眠是眼袋另一成因,祖布里茨基表示,「對部分人而言,增加每晚的睡眠時間,可緩解眼袋浮腫」。不過,祖布里茨基強調,若睡眠並非形成眼袋的原因,那麼睡再多也不會讓眼袋突然消失。改善眼袋的最佳辦法她指出,改善眼袋的最佳辦法要先找出其形成的根本原因,若是過敏可先看過敏專科探究過敏原,並服用抗組織胺來治療。其他居家療法包括冰敷、擦痔瘡藥膏,和直接在皮膚上塗抹咖啡因;後者看似奇怪,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指出,咖啡因形同血管收縮劑,代表可收縮血管並緩解肌膚浮腫。想嘗試的人,可以試著使用含有咖啡因成分的眼霜,或用含有咖啡因的紅茶茶包冰敷眼睛。但是祖布里茨基提醒,「若因遺傳或老化而出現眼袋,就算改變生活方式也很難改善症狀」。(本文經《世界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4-04-08 焦點.食安拉警報
屏東國產午仔魚檢出致癌物!「還原型孔雀綠」是什麼,會導致什麼癌症?
國產午仔魚又被驗出致癌風險物質,衛福部食藥署今天公布,屏東縣的協春水產有限公司的午仔魚,檢出0.0024ppm的「還原型孔雀綠」,依規定不得檢出,這是該業者首次違規,已由屏東縣政府裁罰6萬元。孔雀綠有致癌性 不得用於食用性的水產品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說,協春水產有限公司養殖的午仔魚,檢出0.0024ppm的還原型孔雀綠(Leucomalachite.green),依規定不得檢出,因為孔雀綠有致癌性,僅能用在觀賞魚類,不得用於食用性的水產品,而這是該業者首次違規。林金富解釋,魚在水中可能因為碰撞等原因受傷而感染,孔雀綠大部分用以治療魚體皮膚感染,具有抗菌效果,本身僅能用於觀賞魚類,還原型孔雀綠則是孔雀綠的主要代謝產物,本次業者養殖的午仔魚被檢出還原型孔雀綠,業者因違反動物用藥品管理法,已由屏東縣政府裁罰6萬元。「還原型孔雀綠」恐影響肝臟及甲狀腺功能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先前指出,孔雀綠在魚體內代謝,會變成「還原型孔雀綠」,都有致癌性。動物實驗發現,如果實驗小鼠攝取大量孔雀綠,會影響肝臟功能、甲狀腺功能也會異常,長期增加肝癌風險。食藥署今天公布「113年1-2月份衛生單位檢測禽畜水產品藥物殘留結果」,抽驗進口商、批發市場、盤商、傳統市場、餐廳及各大賣場與超市等場所,販售的692件產品,抽樣檢驗動物用藥及農藥殘留是否符合標準,其中1件檢出動物用藥殘留與規定不符,總合格率99.9%;禽畜產品農藥殘留總計檢驗124件,均與規定相符。補充資訊/「孔雀綠及還原型孔雀綠」小常識孔雀綠(Malachite Green)是帶有金屬光澤的綠色結晶體之工業用染劑,雖具抑制魚類或魚卵的寄生蟲、真菌或細菌感染效果,惟具高度毒性、高殘留等副作用,目前許多國家如歐盟、美國、中國、日本及我國已禁止水產養殖業者使用。還原型孔雀綠(Leucomalachite Green)係孔雀綠在生物體內的主要代謝衍生物。(資料來源/農業部漁業署、環境部化學物質管理署)(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4-06 焦點.健康你我他
擔心掉髮你用哪招?/戴帽子、假髮掩不足,多吃堅果類讓頭髮重生!
因為遺傳到老爸的髮質,天生頭髮就是自然捲,加上頭髮又細又毛,即便費盡心思打理,依然令人深感「入不敷出」。由於我需要長期吃抗癲癇的藥物,其中副作用之一便是「掉髮」,而且又動過開顱手術,於是左邊頭皮上有一大片毛囊壞死,一輩子都不可能長出頭髮,於是每當鋪陳好的頭髮遭到微風吹拂,不只「原『皮』畢露」,一陣又一陣的「毛毛細『絲』」便隨風飄向遠方。雪上加霜的是,近日突然發現罹患了甲狀腺癌,動了切除右側甲狀腺手術,雖然過程還算順利,但或許是身體尚待恢復,此刻掉髮的狀況又更嚴重了。為了掩飾「三千煩腦絲」的不足,除了用五花八門的「帽子」來遮醜,有時不想戴帽子,就會選用適合自己頭型的假髮、髮片、髮捲和髮餅來偽裝自己一下,並適度的噴上一些生髮液,好讓自己原本「閃閃發光」的頭皮,可以適時的隱藏。在飲食上,我會多補充維生素A、B、C、D,多吃堅果類食物,補充omega-3,多攝取蛋白質、鋅、鐵等營養素,期待在自己的「軟硬兼施」下,能讓「劫後餘生」的頭髮,再次得到更多的「重生」。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06 養生.聰明飲食
高麗菜被喻為「廚房裡的胃藥」!研究發現多吃可降低4癌症
無論是清炒、燉粥、煮火鍋,正值生產旺季的高麗菜是最近料理中常見的食材,除了口感清脆香甜,還具有低膳食纖維、含多種營養素等優點,被喻為「廚房裡的胃藥」,適合容易胃痛及胃潰瘍等民眾食用。高麗菜屬於低碳水化合物的蔬菜高麗菜是小吃攤「燙青菜」常見主角,1份燙高麗菜約100克,熱量23大卡,蛋白質1.3克、碳水化合物4.8克,且幾乎不含脂肪,而膳食纖維1.1克,屬於低碳水化合物的蔬菜,適合做為減醣飲食。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表示,高麗菜屬於十字花科,含有維生素A、B群、葉酸、維生素C等,具有抗氧化、抗老化。再者,高麗菜為少數含有維生素U的蔬菜,具有修補黏膜的功效。此外,高麗菜含有吲哚素、異硫氰酸酯,更有助抑制癌症細胞的生長。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研究發現,高麗菜可降低罹患胃癌、乳癌、大腸癌及前列腺癌等4種癌症。高麗菜還有「廚房裡的胃藥」之稱除了具有抗癌效果,高麗菜還有「廚房裡的胃藥」之稱,劉怡里說,高麗菜屬於低膳食纖維蔬菜,加上含有維生素U,因此,不會增加腸胃負擔,還可修補腸胃道黏膜,經常胃痛、牙口不好的老人均可多多食用。不少網友認為,甲狀腺功能異常的人應該避免食用高麗菜,為此,劉怡里說,甲狀腺功能異常者確實不宜飲用以高麗菜為主的蔬果汁,但可以少量食用高麗菜。★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延伸閱讀:.拉肚子、便秘…吃藥一直好不了?醫建議多吃高麗菜、木瓜等低腹敏食物.萵苣6功效…抗癌、降血壓!萵苣怎麼洗才乾淨?結球半結球清洗方法不同.小番茄跟大番茄的營養有不同嗎?生吃或熟食料理該選哪一種?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05 焦點.用藥停看聽
吃藥也會肝損傷?9種傷肝藥品一次看!出現「這些症狀」快就醫
吃藥也會肝損傷?「藥品肝損傷」是常見的藥害之一,不僅造成病人傷害,也可能引發醫療爭議;但是透過肝功能檢查及追蹤,早期發現肝損傷徵兆,進而接受治療,有助於保障肝臟健康,避免嚴重藥害發生。民眾在用藥期間若有吃不下、全身虛弱、疲倦、噁心及茶色尿等症狀,可能是肝損傷的警訊,建議就醫檢查。食藥署提醒,民眾應遵循醫囑與藥品標示用藥,注意用藥期間身體反應;醫療人員則應在用藥前審慎評估藥品風險及效益,讓病人了解藥品肝損傷的可能症狀,並在用藥期間檢查追蹤肝功能,以保障用藥安全。9種肝損傷藥品許多民眾擔心吃藥會傷肝而卻步,其實只要正確用藥,大多數藥物都是安全的,少數有傷肝疑慮的藥物,則可監測肝功能,及早發現肝臟受損。根據「藥害救濟統計資料」,常見造成肝損傷的藥品包括:.抗結核藥:立放黴素(Rifampin)、異煙肼(Isoniazid)、吡𠯤醯胺(Pyrazinamide)、乙胺丁醇(Ethambutol)、利福布汀(Rifabutin)、利福噴丁(Rifapentine).抗黴菌藥:特比奈芬(Terbinafine).抗生素:複方新諾明(Co-trimoxazole).抗癲癇藥:丙戊酸(Valproate).降尿酸藥:別嘌醇(Allopurinol).降血脂藥: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非諾貝特(Fenofibrate).非類固醇抗發炎藥:依托考昔(Etoricoxib).抗甲狀腺藥:甲巰咪唑(Methimazole).抗發炎和抗風濕藥:柳氮磺吡啶(Sulfasalazine)疲倦噁心、茶色尿快就醫目前,有超過6成的肝膽疾患者年齡在50歲以上,大多罹患多重慢性疾病,服用藥品繁雜,容易發生藥品交互作用,造成肝損傷。民眾在用藥期間若有食慾不振、全身虛弱、疲倦、噁心及茶色尿等症狀,可能是肝損傷警訊,應儘速就醫檢查。食藥署呼籲,使用藥品是效益與風險的衡量,不要因為害怕藥品副作用而不敢用藥,以免延誤了治療時程。只要謹慎用藥,注意藥品副作用發生的可能,同時謹記「生病找醫師,用藥問藥師」,隨時與醫療人員保持好的聯絡,醫病雙方共同守護用藥安全。【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3154.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3-27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甲狀腺癌很溫和?醫:甲狀腺癌一輕忽,嚴重半年內致命
「很多人以為得甲狀腺癌沒甚麼,事實上,甲狀腺癌病患中,有10%-30%會是非常嚴重!」高雄榮民總醫院核醫科主任、台灣甲狀腺醫護衛教暨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諶鴻遠指出,甲狀腺癌有許多不同類型,其中八、九成是乳突型、濾泡型,屬於分化型,腫瘤生長速度較緩慢,病患存活期很長,達20、30年以上,但少數為未分化型甲狀腺癌,癌細胞非常具有侵略性,病患可能在確診半年內失去生命,須謹慎以對。諶鴻遠分析,治療甲狀腺癌初步有三大選項:「開刀」、「放射碘治療」與「服用較高劑量甲狀腺素」,經過治療後,約七、八成病患可獲緩解,不過20%-30%面臨復發命運,復發後,癌細胞易轉移,也容易突變,放射碘就會逐漸失效,此時就要考慮進行標靶治療、精準治療。談到標靶治療,諶鴻遠指出,傳統標靶藥物的作用主要在抑制腫瘤血管,經過兩、三年後,癌細胞常產生抗藥性,這類藥物的副作用以高血壓、蛋白尿、腎臟受損、毛髮脫落、皮膚症狀為主。近年來,不少研究顯示,甲狀腺癌也與BRAF、RAS、RET與NTRK等基因變異有關,像BRAF基因變異便佔了60%-70%,約20%為RAS,RET則佔10%左右,另有1%-3%為NTRK,多數有對應的精準治療藥物可運用,由於針對變異基因作用,效果更專一,可有效抑制腫瘤生長,副作用也比傳統標靶藥物輕微,不過目前多數自費。病患若要接受精準治療,必須先進行NGS(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以了解特癌細胞基因特性。對於基因檢測時機,諶鴻遠建議,當癌細胞對傳統治療產生抗藥性,或病情轉趨惡化、即將進入第二線治療,便可考慮做基因檢測。諶鴻遠提醒,甲狀腺結節常是惡性腫瘤前身,所以一定要定期追蹤、檢查,不可輕忽。「友善抗癌,心願大聲說」:甲狀腺的惡性腫瘤,平常看似溫和,但如果拖延、輕忽,就會可怕得像惡魔。更多內容請點2024癌症論壇線上策展網頁
-
2024-03-14 焦點.用藥停看聽
服用止痛藥、中草藥等尿液出現「1顏色」要當心!可能是肝損傷
不少人在出現頭痛等症狀時,會先到藥局購買普拿疼等止痛藥,專家提醒,服用抗結核藥、中草藥或含乙醯胺酚成分藥品的病人,需留意追蹤肝功能,如出現茶色尿、全身疲乏、食欲減退、右上腹疼痛不適等症狀,需留意追蹤肝功能,專家指出,藥品性肝損傷最可能發生在高齡、長時間常服用多種藥品、慢性酗酒者等6類人。中高齡者為藥品肝損傷高危險族群食藥署藥品組簡任技正楊博文提到,中高齡者為藥品肝損傷的高危險族群,大多罹患多重慢性疾病,服用藥品繁雜,容易發生藥品交互作用,造成肝損傷,分析小於10歲至超過80歲的民眾,發現超過6成的肝膽疾患救濟案件,年齡在50歲以上,以60至69歲最多、50至59歲次之、70至79歲第三。楊博文表示,肝膽疾患藥害救濟案件疑似藥品前5名如下:※第1名:抗結核藥※第2名:抗黴菌藥※第3名:抗生素※第4名:抗癲癇藥※第5名:降尿酸藥、降血脂藥、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抗甲狀腺藥物和抗發炎和抗風濕藥物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藥劑部主任謝右文說,中草藥、西藥及保健類食品等營養補充品,造成肝的傷害都可被稱為「肝損傷」,成因包括對藥品過敏及代謝異常等「體質因素」,或是藥品本身及藥品代謝產物具有肝毒性、藥品劑量、常見的止痛藥如普拿疼主成分乙醯胺酚等「藥品因素」,如服用抗結核藥、中草藥、抗細菌藥、抗黴菌藥、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或乙醯胺酚的病人,需留意追蹤肝功能。服用藥物後出現以下問題要當心謝右文指出,藥品性肝損傷可能發生在高齡、長時間常服用多種藥品、肝功能不佳者、慢性B型或C型肝炎帶原者、慢性酗酒者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等族群,常見症狀包括全身疲乏、食欲減退、噁心嘔吐、右上腹疼痛不適(肝區疼痛)、茶色尿、灰便、黃膽、搔癢症狀、淋巴腺病、脾臟腫大或關節炎等。有些民眾擔心,這樣是否會造成肝硬化,謝右文引用好心肝基金會衛教資訊指出,肝纖維化或是肝硬化是慢性肝炎經年累月造成的,如果用藥後發現問題立刻停藥,不至於造成肝纖維化或硬化;如定期服用含乙醯胺酚的止痛藥,一般人建議每日不超過8顆、肝硬化病患或飲酒過量病患不超過4顆,「如果吃足建議劑量仍然頭痛,應詢問醫師是否搭配其他藥品,不要自己貿然增加藥品劑量」。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13 醫療.心臟血管
心臟衰竭死亡率高,有哪些藥物治療?什麼時候需要手術?
心臟衰竭有心臟癌症之稱,第4期的病患5年存活率僅有5成,比許多癌症都還更嚴重。如此嚴重的重大疾病,元氣網整理心臟衰竭的分類與治療方式,協助民眾了解目前心臟衰竭的治療對策。心臟衰竭可分為哪幾類?兩類治療方式相同嗎?心臟衰竭中重要的數字是「左心室射出率」(Ejection fraction,簡稱EF),代表左心室每次心跳可以打出多少左心室的血液總量,射出率60%表示每次心跳會有左心室血液總量的60%被打出,一般民眾的正常值約落在60%間,低於40%就會過低,有可能會引起心臟衰竭。「左心室射出率」可透過以下方式測量:包括心臟超音波、心臟核磁共振成像掃描(MRI),心臟核子醫學掃描,最常用的檢查為心臟超音波的評估。根據「左心室射出率」,歐洲心臟醫學會(ESC)可以將心臟衰竭分為3類:1.心臟衰竭合併射出分率輕微減少(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F,縮寫HF-rEF),左心室射出率(EF)<40%,常見於年紀較輕、心肌缺血或是先天性的心肌病變。2.心臟衰竭合併射出分率輕微減少(heart failure with mildly red uced EF,縮寫HF-mrEF):為心臟收縮力輕度降低的心衰竭,當病患的左心室射出分率介於41-49%之間心臟衰竭3.正常左心室收縮分率心臟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縮寫 HF-pEF),左心室射出率(EF)≧ 50%。常見於老人、女性、過度肥胖,患者常常具有多重共病的患者,例如:同時罹患有高血壓、糖尿病或慢性腎臟病等。三類型的心臟衰竭病理機轉不同,所使用的藥物治療也不盡相同。與心臟衰竭類似症狀的疾病不少,常見的有:腎臟問題、肝臟問題、貧血、甲狀腺疾病等,醫師有時需要進一步釐清。心臟衰竭還能活多久嗎?心臟衰竭的治療有哪些急迫性? 心臟衰竭是一個十分難纏的疾病,當心臟衰竭進入第4期時,第一年死亡率高達22%,五年死亡率仍然逼近50%,五年死亡率比許多癌症還高。就醫時也容易發生住院日長,病患平均發病住院需要接近20天,並且有接近1/3(32%)的病患會再次住院。隨著疾病的持續進展,超過9成的病人會有顯著的症狀或者失能問題。心臟衰竭分期根據美國紐約心臟協會:●階段A:具有形成心臟衰竭的高危險因子,例如高血壓、糖尿病和酒精濫用等問題,心臟尚未有構造或功能異常的症狀,也沒B型利鈉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簡稱BNP)升高的情形。●階段B:心臟開始出現結構或功能的異常,例如心室肥大、收縮力異常和瓣膜疾病,或B型利鈉肽升高的情形,但尚無心臟臨床的症狀。 ●階段C:已出現心臟結構的異常和臨床的症狀,此時藥物治療仍可緩解症狀。●階段D:頑固性末期心衰竭,病患需持續或間斷接受強心劑,如果藥物效果不佳,可暫時施以主動內氣球幫浦、左心室輔助裝置、換心手術等治療,或者讓病患安寧緩和治療醫師建議心臟衰竭病人需要儘量將心臟衰竭控制在第1~3級,只要接受良好的藥物治療進行控制,心臟衰竭的病人的存活也有很高的機會能超過5年以上。如果心臟衰竭進入第4期以後,藥物治療的效果變差,醫師有可能轉進行手術來延長病患的壽命,例如:放心室輔助器於左心室,此時如果想要治癒,就只剩下換心手術的選擇,所以心臟科許多醫師都呼籲病人應該在心臟衰竭病患應在早期就認知疾病的嚴重性,如果早期發現並好好配合醫囑治療,就能增加日後存活的機會。心臟衰竭藥物治療有哪些?何時要進行手術?心臟衰竭常用的藥物有以下幾種:1.血管張力素轉化抑制劑(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縮寫成ACEI),具有擴張血管,降低血壓,減少心臟負荷。常使用的藥物有:Captopril、Enalapril、Ramipril和Tanatril。藥物百科:Captopril、Enalapril、Ramipril和Tanatril。2.血管張力素受器阻斷(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縮寫成ARB),可擴張血管,降低血壓,減少心臟負荷。常使用的藥物有:Azilsartan、Irbesartan、Losartan、Olmesartan和Valsartan。藥物百科:Azilsartan、Irbesartan、Losartan、Olmesartan和Valsartan。3.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β-blocker),可減緩心跳,降低血壓,減少心臟負荷。常使用的藥物有Bisoprolol、Metoprolol、Carvedilol和Nebivolol。藥物百科:Bisoprolol、Metoprolol、Carvedilol和Nebivolol。4.腎上腺皮質酮拮抗劑(Mineralocortocoid receptor antagonist,MRA),具有輕度利尿劑的效果,可對抗荷爾蒙對心血管的傷害、減少心臟纖維化、保留血鉀等作用。常使用的藥物有:Spironolactone和Eplerenone。藥物百科:Spironolactone和Eplerenone。5.血管張力素受體-腦啡肽酶抑制劑(Angiotensin receptor neprilysin inhibitor,縮寫ARNI),利鈉尿,擴張血管,降低血壓,減少心臟負荷。常使用的藥物有:Sacubitril-Valsartan。藥物百科:Sacubitril-Valsartan6.奇特電流通道的抑制劑(If channel inhibitor),可減緩心跳,增加心肌血流的作用。常使用的藥物有:Ivabradine。藥物百科:Ivabradine。7.利尿劑(Diuretic),可排出體內多餘水份,減少水腫及呼吸困難,常使用的藥物有:Furosemide、Bumetanide、Trichlormethiazide和Indapamide。藥物百科:Furosemide、Bumetanide、Trichlormethiazide和Indapamide。8.毛地黃(Digoxin),強心劑的一種,可增加心臟收縮的強度,使心臟流出的血量增加。藥物百科:毛地黃(Digoxin)9.SGLT2抑制劑(SGLT2 inhibitors):抑制腎臟回收尿液中的葡萄糖,讓糖分經由小便排出體外,進而達到降血糖的效果。除可以降血糖之外,還會透過減少腎絲球壓力等機轉,直接達到保護腎臟的效果,減低心臟充血,預防心贓衰竭的效果。常使用的藥物有:Dapagliflozin 和 Empagliflozin。藥物百科:Dapagliflozin 和 Empagliflozin。藥物治療需要配合心臟衰竭種類使用●正常左心室收縮分率心臟衰竭(HF-pEF)和心臟衰竭合併射出分率輕微減少(HF-mrEF):兩者治療模式相當,重要的是針對病患潛在的危險因子進行治療。在2021年歐洲心臟醫學會(ESC)指引中,推薦利尿劑可用於緩解心臟衰竭合併射出分率輕微減少(HF-mrEF)病患的症狀。醫師進行首次治療,推薦可使用血管張力素轉化抑制劑(ACEI)/血管張力素受器阻斷(ARB)、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Beta-blocker)、腎上腺皮質酮拮抗劑(MRA)和血管張力素受體-腦啡肽酶抑制劑(ARNI)治療,以降低病患住院和死亡風險。●心臟衰竭合併射出分率輕微減少(HF-rEF):2021年歐洲心臟醫學會(ESC)指引中,則是將血管張力素轉化抑制劑(ACEI)/血管張力素受體-腦啡肽酶抑制劑(ARNI)可做為早期使用的藥物,無論有無糖尿病,除了合併使用乙型阻斷劑和腎上腺皮質酮拮抗劑(MRA)外,推薦使用同時可搭配SGLT2抑制劑類藥物具有的利尿與利鈉特性,應用在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和心臟衰竭治療的證據越來越多。當心臟衰竭進入第4期,即使使用到強心劑藥物也無法改善心臟衰竭病患症狀時,醫師有可能會採用手術進行治療:1.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如果是冠狀動脈狹窄或阻塞導致,可經由心導管施行氣球擴張術及心臟支架置放,達到回復血管血流的目的,改善心臟功能。2.心臟再同步化節律器暨整流去顫器(CRT-D):類似心律調整器的作用,原理是利用多放一條電線到左心室,可以有效同時刺激左、右心室,幫助恢復同步而有效率的心臟收縮,達到改善心臟功能。3.植入式去顫器(ICD):主要針對心室纖維顫動時,導線會將所偵測到的訊號傳遞至去顫器,去顫器輸出電流並由導線傳送到心臟進行除顫,可用來挽救生命;協助控制可能致命的心律不整,預防猝死。4.外科手術:根據導致心臟衰竭的原因使用手術,例如:心臟瓣膜置換手術、心臟血管繞道手術,換心手術(心臟移植)則可能是重度心臟衰竭病人最後的救命稻草。5.機械性支持系統:協助維持病患心命的附加裝置,例如:主動脈幫浦、葉克膜、心室輔助器等。參考資料:元氣網:慢病主題館【心衰竭】5位糖尿病患就有1位得這病!6題看懂如何避免心衰竭元氣網:5年有50%死亡率!扭轉心臟衰竭,醫師圖文解說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衛教資料:『心~累了嗎?』,心臟衰竭的照護嘉義長庚醫院:心臟衰竭臨床照護指引台大醫院健康電子報:心臟衰竭藥物治療簡介
-
2024-03-09 醫療.消化系統
常便秘怎麼辦?成因有哪些?一圖看「8個生活好習慣」讓便秘不再找上你!
便秘是現代人常有卻不敢說出口的健康問題,根據統計,便秘在全球的平均盛行率有15%,而在65歲以上的老人中,更有將近25%的男性與35%的女性受到便秘的困擾。由於害臊使得許多人不敢詢問專業人士,因此坊間也流傳出許多「偏方」號稱可以解決便秘的問題,但大多還是缺乏專業知識的佐證。今天《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Evelyn就來為你介紹什麼是便秘、以及便秘到底該怎麼辦吧!糞便是怎麼形成的?認識便秘之前我們先來認識體內的便便是怎麼形成的。我們吃進去的食物經由胃及小腸的分解、消化、吸收之後,剩餘的物質會順著小腸來到大腸,在大腸中進行最後的水分及電解質吸收,剩下的殘餘物就是我們所稱的糞便。而糞便被排出體外的動作稱為排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排便」,這個的動作會經由直腸以及肛門的肌肉去負責,在特定的情況下(包括進食、腸胃蠕動等等)體內就會發送準備排便的神經訊息。什麼是便秘?每個人依照不同體質及習慣,排便狀況可能從一天3次到3天一次都有,正常的排便每次時間大約為3~5分鐘且過程中不太需要費力,正常健康的糞便呈褐色香蕉狀,表面光滑。而醫學上對於便秘的定義如下:• 每週解便次數小於3次• 排便費力且糞便乾硬、量少通常可能還伴隨著以下情況:• 由於糞便太多乾硬造成排便困難和疼痛• 排便過後仍然覺得腹脹• 已經解便但仍有殘便感(覺得沒解乾淨)為什麼會便秘?現代人壓力大、生活節奏及步調都很緊張,導致便秘的狀況可能很常發生,而且通常好發於女性多於男性,然而造成便秘的原因有非常多種,一般可以依照不同的成因將便秘簡單區分成兩種:「習慣性便秘」及「器質性便秘」。1.習慣性便秘:通常原因與個人飲食習慣或是行為有關,例如:• 纖維、水分之攝取不足• 缺乏運動、長時間久坐• 懷孕• 旅行及食物改變• 排便習慣不佳(常憋便或沒有定時排便的習慣等等)• 情緒因素• 服用可能會造成便秘的藥物(例如:鐵劑、部分抗憂鬱藥物等等)2.器質性便秘:通常原因與各種疾病相關,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排便功能或糞便的形成過程而造成便秘。例如:• 腸道內的疾病(直腸癌、腸沾黏、憩室症等等)• 腸道外的疾病(子宮肌瘤、卵巢癌等等)• 肛門疾病(痔瘡、肛裂等等)• 神經內分泌疾病(甲狀腺低下、帕金森氏症等等)若已經有便秘持續超過三個月沒有改善、糞便帶血、食慾下降,或是有上述相關家族病史等等,千萬不要隨意相信坊間可以改善便秘的偏方,應該要去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喔!便秘可以怎麼改善?1.增加纖維的攝取國健署建議健康成年男性每天應攝取38公克的纖維,而女性則要達到25公克的標準。纖維對於糞便的形成及排出是非常重要的,1公克的纖維可以增加大約20倍的糞便量喔! 根據最近一次國民營養調查發現,國人普遍有膳食纖維攝取不足的問題,因此如果能做到每天三蔬二果,不但能攝取到足夠的膳食纖維,也能讓糞便比較濕潤、柔軟且量多,就能改善便秘的情況。2.增加水分的攝取前面有提到大腸會吸收剩餘的水分,最後殘餘物才是糞便,因此如果水分攝取不足的話就會造成糞便過度乾硬喔!許多人在繁忙的生活中常常會忘記要喝水,導致一天的飲水量根本不足,進而影響體內的各種代謝。根據衛福部建議健康成年人每日應攝取2000c.c.的白開水才是足夠的,而當你出現便秘的問題時,增加水分的攝取可以讓體內形成更濕軟的糞便,也比較容易將糞便排出。大部分便秘的狀況可以藉由改變生活習慣、飲食狀況而得到改善或緩減,若便秘狀況仍然持續或是有伴隨其他不適的症狀,就需要追溯造成便秘的真正原因,並尋求醫師的協助看是否有需要排除或治療。 日常生活中可以注意什麼呢?在生活中可以注意以下這些事情,讓便秘不再找上你!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尤其是三蔬二果,並減少精緻或過度加工的食品,或是也可以額外補充膳食纖維補充劑,幫助自己達到一天的膳食纖維攝取量。• 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尤其是三蔬二果,並減少精緻或過度加工的食品• 每日補充足夠水分(特殊狀況需限水者不在此限)• 規律運動,每週進行中等強度運動時間合計至少達150分鐘• 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有便意時不要忍住• 早餐前可以喝一杯白開水或牛奶,能夠促進腸胃蠕動喔!而早餐後15~20分鐘是最佳的排便時間• 適時放鬆心情並保持情緒穩定,降低緊張的壓力,並維持良好的作息以及充足的睡眠總歸來說,便秘雖然是現代很常見的問題,但大多數都是生活習慣所影響,所以大家平常在努力生活的同時,也別忘了要照顧自己的健康,若有伴隨其他不適,也要去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喔! 延伸閱讀:.高血壓是沉默殺手!把握得舒飲食5原則+居家量測722法則.「彩虹飲食法」怎麼吃?遠離癌症、心血管疾病 5色蔬果神奇功效.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08 焦點.元氣新聞
早餐第一口就喝含糖飲 罹患糖尿病機率增!
「國際糖尿病聯盟」(IDF)預估,全球糖尿病患將於2045年突破7億人,等於是現在東協十國的總人口數。台南市立醫院內分泌科主治醫師黃聖德表示,全球糖尿病患者攀升與飲食精緻化、肥胖有高度關係,台灣人飲食西化又愛喝手搖飲,特別是早餐,第一口的飲料就「含糖」,如果一天的開始就習慣喝高升糖的飲品,使身體分泌過量的胰島素,接下來的一整天就容易陷入「高糖飲食」的惡性循環中。愛吃糖=容易得到糖尿病? 醫:肥胖與少運動才是罹病關鍵黃聖德醫師表示,糖尿病是一種代謝疾病,當體內的胰島素分泌不足或是胰島素抗性過高時,人體無法將血液中的葡萄糖送至細胞中,進而使血液中的血糖升高。長期的血糖高會產生許多後續的糖病尿併發症,起初傷害到小血管為主的腎臟、眼睛、神經,後續更產生大血管疾病,成為心血管疾病、中風的高風險族群。預防得到糖尿病,得先釐清造成糖尿病的原因,黃聖德表示,許多民眾會誤以為只有「愛吃糖」等於「會得到糖尿病」,其實糖僅是其中的一項明顯的原因,導致有些民眾認為只要戒糖就能預防糖尿病。曾有身型肥胖的病人在得到糖尿病時,跟黃醫師喊冤,說為何他很少吃甜食卻會得糖尿病? 事實上,過份的熱量與不運動的習慣都會增加發生糖尿病的機率。但的確減少精緻糖是國人必須要特別注意的飲食習慣。胰島素分泌失衡 容易染上高糖飲食習慣黃聖德醫師說,近年減糖、減油的健康飲食雖然慢慢盛行,但仍然有許多人忽略健康飲食的重要性。以早餐為例,可能是一杯紅茶或奶茶,搭配一份三明治解決,而早餐店的紅茶或奶茶,幾乎都會直接添加精緻糖。或許民眾會認為,一整天只喝早上這一杯含糖飲,對於身體應該無礙,但是如果一天的開始是以「高升糖」的紅茶或奶茶揭開序幕,身體分泌的胰島素在一早就過量分泌,接下來的一整天,將容易全盤失去平衡。黃聖德醫師解釋,當人體攝取精緻糖後,身體會發出訊息,讓胰臟分泌胰島素,幫助輸送血液中的葡萄糖到細胞中,但由於精緻糖進入身體的速度相當快,當下身體胰島素必須被迫大量且過量的分泌,因此很容易產生後續的「反應性低血糖」,在這種狀況之下,身體就不得不再去攝取食物,「不吃全身無力、手會發抖、不吃我會生氣!」等等,就是陷入這種不得不吃食慾大開的惡性循環。因此,早上的第一口飲料盡可能是「無糖」飲料,否則接下來的一整天,會不斷陷入才剛吃飽後因反應性低血糖又餓再大吃的現象。處於反應性低血糖的人,會非常想再吃高升糖的甜食快速緩解低血糖的感覺。早餐的第一口甜,就會帶來後續「不得不」的好幾口甜,成為一種習慣,難以戒除,最終得到糖尿病。早期患者逆轉糖尿病有機會 飲食搭配運動助擺脫藥物黃醫師表示,戒除高糖飲食改善身體狀況「並不難」,只要有決心就能辦到。曾有一位初診時40歲的男性,身高168公分,體重102公斤,BMI值35.7,屬於重度肥胖。他在黃醫師門診時被診斷為糖尿病,是初次新診斷的病人,當時他的糖化血色素高達12.9%,正常值應在5.7%以下。這病人被診斷時心中相當震驚,也因此很有決心與動機做行為改變。一開始,黃醫師先採取「胰島素救援療法」,讓病人施打了三個月的胰島素,將糖化血色素降到6.6%,達到了小於7%的目標,此時停下胰島素單靠口服藥控制糖尿病。同時協助他努力減重,前三個月就先瘦了10公斤,培養起運動習慣後,後面4個月搭配飲食,再砍12.6公斤,在就診第七個月時,他的糖化血色素是5.1%,此時黃醫師將病人糖尿病的口服藥物全部停掉,此後只單靠飲食與運動習慣控制,至今已經又過了四年,目前體重77公斤,仍然不需使用藥物控制糖尿病。黃醫師表示,運動相當重要,舉例來說,有一項研究顯示,每周運動60到150分鐘,罹患糖尿病風險可以比不運動的人減少近一半,如果每周運動超過150分鐘,罹病風險再降一半。黃醫師也提及,避免罹患糖尿病的飲食,除了不好的東西少吃,也要多吃好的東西。例如多吃菜、多吃全穀。黃醫師舉例,有一項針對31萬人的大型研究,該研究證實愈常吃全穀飯(糙米、五穀飯)的人,愈不容易罹患糖尿病,研究發現若每天只吃七分滿全穀飯的民眾,會比完全不吃全穀飯的人減少20%罹患糖尿病的發生率,也建議民眾平時可將白飯改為全穀飯。黃聖德醫師總結,糖尿病患者不希望自己未來發生腎臟、眼睛、神經的併發性者,除了與醫師配合適當的藥物之外,掌握飲食的技巧以及搭配運動是不二法門。改變不好的飲食習慣永遠不嫌遲,也許,就從戒除你每天早餐手上的第一杯含糖飲料開始做起?黃聖德醫師小檔案:現職:台南市立醫院內分泌科主治醫師學經歷:長庚大學醫學系成大醫院住院醫師嘉義基督教醫院總醫師柳營奇美醫院主治醫師專長:糖尿病、高血脂症、甲狀腺疾病、肥胖、高尿酸症、各種內分泌異常
-
2024-03-05 焦點.元氣新聞
整理包/2024台北市免費老人健檢開放預約 詳細醫療院所名單公布
台北市今年首度提供免費老人健檢,不但新增骨密度檢查C套餐供長者選擇,提供老人健檢服務特約醫事機構更提升至61家,共30家醫院及31家診所一起服務,服務名額由5萬503名擴增至6萬6,040名,今(4日)起開放一般族群長者網路取號預約,各醫學中心提醒,網路取號號碼僅代表掛號資格,民眾別忘了掛號,以免被取消資格。《元氣網》整理2024台北市免費老人健檢預約方式、提供服務的醫療院所、檢查套餐選擇等細節,有需要的民眾務必盡早預約。免費健檢對象持有中華民國身分證、設籍於臺北市65歲以上長者。免費健檢預約方式及時間台北市免費健檢分2階段登記,一般族群長者屬於第2階段,4日起開放網路取號。1.網路預約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路取號系統取號。開放時間:3月4日(星期一)起開放網路取號。網路開放時段為113年3月4日(星期一)早上7點起至113年3月10日(星期日)晚上7點止(或特約醫事機構額滿為止)。註:特殊族群長者已提前至113年2月22日網路取號服務。特殊族群長者為臺北市政府列冊關懷之長者,包含65歲以上獨居長者、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身心障礙長者及55歲以上原住民。2.電話預約撥打臺北市老人健檢免費諮詢專線0800-031-889[服務時段113年2月20日(星期二)至3月12日(星期二),每日早上7點至晚上7點],由專責客服人員提供諮詢服務及協助網路系統取號。3.醫療院所現場登記今年僅博仁綜合醫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西園醫院、仁濟醫院、三軍總醫院、中國醫臺北分院、康寧醫院、張育驍診所、健華診所、夏爾診所、思雲診所、永育樂群診所、天行健診所、永育大湖診所、樹爸爸親子診所、張參雄診所、王志靈診所及惠康診所等18家院所開放現場登記,需依規定取得特約醫事機構登記資格之號碼牌,並遵守醫事機構登記之規定預約健康檢查日期,若未符受檢資格或未依照醫事機構規定辦理登記,特約醫事機構有權利保留或取消長者之登記資格。開放時間:3月4日(星期一)起開放現場登記服務。現場登記時段為113年3月4日(星期一)早上7點開始至額滿為止。3種檢查套餐選擇3種檢查套餐供長者擇一受檢,包含腦肺套餐、腹部超音波套餐及新增的骨密肌力檢查套餐,供長者擇一受檢且每年皆可選擇。共同檢查項目:包含健康史、身體評估、尿液常規檢查、糞便潛血免疫分析、憂鬱症篩檢、認知功能評估及檢查結果之保健諮詢及異常轉介服務。A套餐:加上胸腔X光檢查、甲狀腺刺激素免疫分析、維他命B12、葉酸、鈉、鉀、鈣及血液常規檢查等項目。B套餐:加上腹部超音波檢查、糖化血色素、白蛋白及球蛋白等項目。C套餐:則加上DXA骨密度檢查、肌少症篩檢(小腿圍)、肌少症體能表現評估(或握力)、鹼性磷酸酶(ALK-P)、尿酸、尿素氮、鈣、血液常規檢查、白蛋白及球蛋白等項目。提供免費健檢醫療院所包含30家醫院、31家診所。》詳細名單【資料來源】.臺北市衛生局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3-03 名人.劉秀枝
沒刻意減體重卻往下掉?名醫提醒別輕忽:這件事才是健康象徵
和73歲的朋友陳太太聚餐,發現她胃口很差,個人小火鍋的菜盤和牛肉片只吃了一些,大部分都打包,與平常大快朵頤的她簡直判若兩人,且明顯瘦了一圈。她說最近幾個月上腹部有點隱隱脹痛,沒有食欲,體重減了約兩公斤。想到她的先生因罹癌而需定期到醫院接受標靶藥物與免疫治療,一定讓她忙得不可開交且心情沉重,我腦海閃過兩個造成體重減輕的可能性:憂鬱症與癌症,建議她盡快就醫。一般人都希望苗條,因此各種減重食譜或方法非常流行。但銀髮族被人說:「你看來瘦了些。」如果不是刻意的減重,反而會有點擔心。老年人的食欲好,常是健康的象徵,例如辛棄疾的詞「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意指《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裡提到,廉頗「一飯斗米,肉十金,被甲上馬」,以示老仍可用。現代醫學用數據來回答問題,例如發表於2021年《美國家庭醫師》期刊的一篇文獻回顧指出,非刻意且沒有明顯原因的體重減輕是指在6到12個月中,體重減輕超過5%,需仔細檢查,找出原因以對症治療。一般會測血液常規如血色素和生化數值(如血糖)、大便潛血和胸部X光,並根據所伴隨的症狀,進一步做相關檢查,例如上腹痛則做上消化道內視鏡、超音波檢查,但主要還是根據醫師的臨床判斷。這篇論文中發現造成非刻意的體重減輕的疾病,以消化系統疾病(9-45%),惡性腫瘤(19-36%)和心理精神疾病(9-24%)最常見,其他包括心肺、內分泌(如甲狀腺、糖尿病)、腎臟、藥物、牙齒和吞嚥困難等疾病,但還是有6-28%找不到原因,需追蹤。這些數據只供參考,老年人體重減輕的評估沒有準則,因個人情況而異。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朋友的92歲母親,罹患失智症多年,雖然子女們悉心照顧,但胃口不好,明顯消瘦,後來才發現是其活動假牙的金屬支架太緊,嵌入了牙齦造成疼痛的關係。牙醫師幫忙把假牙拿下來後,老太太開始主動吃東西,胃口甚佳,體重明顯回升,全家都高興。問陳太太為何沒想到就醫呢?她認為先生生病讓她心情不好,當然會導致食欲差與體重減輕,但並未嚴重到憂鬱症,相信等她逐漸適應後就會改善。聚餐後,她看了腸胃科醫師,醫師替她做「上消化道泛內視鏡檢查」,發現是胃食道逆流,並無惡性腫瘤。醫師開立一種氫離子幫浦抑制劑,每天服用一粒。一個多月後再與她聚餐,發現她的食欲明顯進步,體重也逐漸回升,並繼續在門診追蹤。作為一位照顧者也要記得照顧好自己,出現症狀時不要自己想當然耳,因為一個症狀(如體重減輕)有多種可能,有些是常見且治療效果良好(如胃食道逆流),但有些可能是較嚴重的疾病如癌症而需及早診斷與積極治療,可不要輕忽了自己的症狀。FB粉絲團請搜尋:劉秀枝joy筆記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3-03 養生.健康瘦身
為何有些人變瘦後看起來顯老?減肥怎麼運動能達到最佳效果?
想要減下過年時增加的腰圍,醫師和營養師都認為,飲食和運動仍是減重不二法門,甚至略為改變生活方式,也能產生減重的效果。長安醫院家醫科醫師彭馨儀說,最簡單的方式,是先增加身體活動,像是逛街、整理家務,甚至是滑手機時從躺著改成坐著都算。營養師張育胥也說,增加身體活動度,如搭車者可提前1至2站下車走路回家、爬樓梯取代搭電梯等,以此增加平時活動量,並在休假日時至住家附近的公園、河堤快走30分鐘,都可以增加熱量的消耗以達減重效果。Q:減肥中的人建議怎麼做運動,能達到最佳效果?彭馨儀說,如果身體狀態適合較強度的訓練,飲食又調整良好,「高強度間歇運動」是個好選擇。也就是藉由超短時間,例如單次8秒,共8分鐘的方式,提升心跳的技巧,不僅讓運動的心理障礙減低,減脂效果還比40分鐘的傳統中強度有氧更好,適合生活緊湊、時間零碎的現代人。根據大型研究,高強度間歇運動不只減少全身體脂肪,還能顯著減少腹部脂肪量,包含內臟脂肪,以及更難透過飲食調整改善的皮下脂肪。Q:如果想瘦肚子,多做腹部運動,就可以達到局部瘦身效果?有些人腹肌運動做了半天,卻不見效果。彭馨儀說,肌肉與脂肪是不同組織,不會互相轉換。如果想瘦肚子,透過飲食改變,達成全身性的減脂,會比運動更有效,有句話說「腹肌是在廚房練成的」,就是這個意思。Q:為什麼有些人變瘦之後,看起來「顯老」?有些人瘦身之後,看起來皺紋變多顯得老態,如何成功減重不顯老?彭馨儀說,有些減重法標榜快速瘦身,但往往導致肌肉與水分流失過多。失去肌肉支撐的皮膚,容易產生皺紋和鬆弛,缺少水分的皮膚會變得乾燥,進而失去光澤感。建議瘦身要循序漸進,保持營養均衡,勿採用激烈、快速的方式減重。Q:減重如何不減掉肌肉,以及女生最在意的胸圍?很多女生擔心開始減重後,胸部可能會縮水,其實只要在飲食上補充足夠的蛋白質,尤其像乳製品、豆製品、牡蠣等蛋白質,並且適量補充像無糖豆漿或山藥等富含大豆異黃酮的食物,及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同時加入「胸推」等訓練胸肌的重量訓練,除了胸部不縮水,還能更挺立漂亮。他說,把重訓加入平日的運動中,可以增強肌肉、幫助脂肪燃燒、促進葡萄糖代謝及運用以穩定血糖、增加基礎代謝率。每周做2至3次的重量訓練,重訓結束後再做30至60分鐘快走或跑步等有氧運動,可以延長脂肪燃燒時間,增加熱量消耗。Q:常有人說自己是喝水也會胖的「易胖體質」,真的有所謂的易胖體質嗎?彭馨儀說,影響體態的因素包含疾病、藥物、基因、環境等。如果覺得自己很難瘦下來,可以找醫師評估是否有甲狀腺低下等內分泌疾病,或是有使用特定藥物。張育胥也說,某些減重方法,例如特殊飲食、保健食品和藥物,對特定族群會有危害。如果希望自主減重,參考國健署的成人肥胖指引,是個安全的選擇。營養師教你吃:211餐盤法 容易執行瘦得健康● 食物分配:減肥的人可以使用211餐盤法,也就是將餐盤分成4等份,其中2份是蔬菜,1份是蛋白質,另1份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包含豆製品、蛋、魚及肉類,碳水化合物則包括全穀雜糧類,並且以原型食物為主。● 進食順序:建議先吃蔬菜及蛋白質以增加飽足感,後吃碳水化合物以減少醣類攝取。● 烹調方式:首選清蒸、水煮、清炒或清燉等少油方式,減少醣醋、醬燒、醬烤或油炸等高糖高油的烹調方式,以減少額外熱量的攝取。● 肚子餓時:若餐間仍會餓,可以喝無糖豆漿、吃1個小拳頭的水果,或1份未加糖的乳製品、1個免洗塑膠湯匙的無調味堅果當點心,以減少飢餓感。● 水分攝取:不要忘記多喝水,一般正常人每天每公斤體重要喝30c.c.的水,以60公斤的正常成人來說,每天需要1800c.c.的水,約等於3瓶礦泉水,而且不要等到口渴才牛飲,應該要小口多次補充。資料來源╱張育胥
-
2024-02-27 醫療.新陳代謝
75歲男3個月暴瘦21公斤!驗血查出是「這原因」 醫師提醒:短期內體重減輕要當心
1名75歲男性近3個月來體重從原本76公斤暴瘦到55公斤,變得虛弱無力且易喘,醫師抽血檢查發現,原因出在甲狀腺亢進,所幸經過幾個月的藥物治療,體重終於慢慢回升,曾有的心悸、失眠也獲改善。短期內非意願性的體重減輕要當心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家醫科醫師吳佾璇說,體重減輕是門診很常見的問題,不過有意義且非意願性的體重減輕,目前並沒有公認的標準。常用的定義是指體重在6個月內降低至少5%,就會視為異常。造成體重減輕的原因很多,大部分都可以經由醫學檢查找出根源。她說,最常見造成體重減輕的原因為腸胃道相關疾病,惡性腫瘤則約佔四分之一。另外,甲狀腺機能亢進、糖尿病等內分泌疾病、慢性感染或發炎如肺結核、愛滋病、自體免疫疾病等,以及心、肺、腎、神經系統的疾病、藥物的副作用,皆有可能導致體重減輕。值得注意的是精神疾病,特別是憂鬱症,約佔所有原因的十分之一,這個觀點與中醫所說的「肝木剋脾土」不謀而合,反映了情緒對於食慾及消化功能的影響。吳佾璇說,若家中長輩暴瘦,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可能是咀嚼與吞嚥功能退化,影響食物營養攝取,或者因行動或社會問題而備餐困難。另外,老年憂鬱症也經常以身體症狀,而非情緒症狀呈現。養成定期量測體重習慣她說,民眾應養成定期量測體重的習慣,如出現體重減輕的症狀,可先自行評估是否有食量或進食頻率減少,或者活動量增加而無相對應的增加飲食等,若排除刻意減重,應積極就醫尋找體重下降的原因。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26 醫療.骨科.復健
在家就能緩解五十肩疼痛 治療師教你3招徒手復健讓關節不再卡
俗話說:「三十腕、四十肘、五十肩」,各類疾病都有好發的年齡層。五十肩常出現在40至60歲、女性發生率高,最明顯的病症是手抬不起來,因為肩關節囊裡面沾黏或發炎了,導致肩膀活動的角度受到限制。專業物理治療師許愷彥表示,肩膀疼痛、僵硬,可檢視「雙手伸直上舉」動作,過程中若引發疼痛或雙手高度不一樣,則要進一步求診復健科。五十肩嚴重沾黏 甚至須開刀許愷彥表示,五十肩的成因分為原發性、次發性,原發性沒有特殊原因,可能與退化有關;次發性則是因使用過度、姿勢不良、術後沾黏,以及有糖尿病、腦中風、甲狀腺疾病的病史。五十肩跟媽媽手、肌腱炎、肩夾擠症候群的症狀相似,常被搞混,若未能妥善治療處理,嚴重沾黏者需要開刀清除發炎組織,讓肩部恢復正常。五十肩的病程分為四期:前期(疼痛期)、中期(漸凍期)、中後期(冰凍期)、後期(解凍期)。前期剛開始的主要表現為肩膀疼痛,活動度稍微受限;接著漸凍期是手臂無法抬高,痛到無法穿脫衣物,影響生活或工作;再一段時間進入冰凍期,疼痛感慢慢消失,但是肩關節卡住無法上抬;到了解凍期,因身體自癒能力會逐步恢復,但各病程發展時間不一。五十肩有哪些症狀?1.手臂疼痛無法舉高,靠外力也無法舉起。2.肩膀活動度減少,無法穿脫衣服、拿高處物品。3.靜止時比活動時還要痛,甚至痛到無法睡覺。4.僵硬感明顯,肩部多角度受限。緩解五十肩疼痛 在家就能做既然五十肩過了解凍期後,疼痛就會稍緩,是否就不需要接受治療?許愷彥提醒,若錯過五十肩的復健黃金期,會拖延成更大的問題,包括反覆復發的「頑固型五十肩」、肩關節永久性損傷。因病程時期不同,各階段的治療重點分別是減少疼痛(熱療和電療)、增加關節活動能力、強化肌力訓練,加上持之以恆的自我復健運動。許愷彥推薦3招在家就能做的徒手復健,依自身可承受的強度放鬆筋膜,把肩膀沾黏的地方拉開,告別惱人的又痛又卡。物理治療師教五十肩徒手復健爬牆運動功效:利用牆壁做肩膀側抬及上抬動作,把僵硬肩關節拉開。1.站直距離牆壁約一個手臂的位置。2.患側沿牆面伸直成水平摸牆,手指沿著牆壁爬高,至無法繼續上伸為止,再慢慢放下來。3.身體正面與側面方向,各進行10組。毛巾運動功效:將毛巾置於背後,類似擦背的動作,改善肩部關節活動度。1.選擇適當長度的毛巾,雙手放置背後,以健側帶領患側向上拉。2.慢慢高舉至頭部後方,可在角度受限的位置稍微停止。3.上下來回做10次,以穩定的力量牽引,不要猛力硬拉。鐘擺運動功效:藉由身體搖動舒緩肩關節,增加關節角度。1.站在有椅背的椅子旁,健側扶著椅背、患側手持啞鈴或裝水的寶特瓶。2.腳一前一後站著,患側自然下垂,靠身體前後晃來擺動手臂。3.依狀況從前後擺動,改成順時鐘與逆時鐘旋轉。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2-11 醫療.消化系統
一直打嗝怎麼辦?持續多久要看醫生?快速停止打嗝速學7招+3穴位,打嗝原因一次整理
打嗝原因可能與腸胃道、神經系統或代謝性疾病有關,儘管多數打嗝都是暫時性、自限性的,但是長時間持續反覆打嗝也可能是疾病警訊,不可不慎。本文帶您了解打嗝原因及快速停止打嗝方法及穴位。打嗝原因有哪些?每個人都有過打嗝的經驗。打嗝(hiccup,或稱hiccough)的醫學名詞為singultus,指的是膈神經受刺激而引發橫隔膜肌肉收縮,伴隨聲帶緊閉所產生的「嗝」聲音及動作,為一種神經自主的反應。打嗝的原因錯綜複雜,常見的暫時性打嗝可能是自發性,也可能胃脹氣等其他因素引起。以下整理幾種常見的打嗝原因:.飲食過量:吃太多會造成食道被撐大,以至於連帶影響到膈神經造成打嗝。.飲用碳酸飲料:汽水含有許多二氧化碳氣體,會導致胃部氣體增加引起打嗝。.口呼吸:習慣性用口呼吸會造成吞下過多空氣,容易產生腸胃道不適與各種疾病。.腸、胃鏡檢查後:為仔細觀察需將受檢部位充氣,可能造成脹氣或打嗝,通常數小時後可獲改善。.環境或腸胃道溫度突然改變:飲食冷熱交替或是環境溫差過大,皆可能引起打嗝。.菸酒過量:抽菸跟喝酒會刺激橫隔膜。.心理壓力:壓力過大、焦慮或緊張等心理因素都有可能刺激橫隔膜收縮而造成打嗝。為什麼會一直打嗝?持續多久要看醫生?根據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指出,多數打嗝為暫時性症狀,但若是持續時間較長,可根據持續時間長短可分為持續性打嗝(persistent hiccup)、頑固性打嗝(intractable hiccup);持續性打嗝為持續超過四十八小時、頑固性打嗝為持續超過一個月以上。持續打嗝超過48小時的原因可能與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毒性、代謝性或藥物及膈神經與迷走神經受刺激有關。以下列舉持續性與頑固性打嗝的可能原因:.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可區分為結構性、血管性及感染性等三種因素,如缺血性/出血性中風、腦膜炎、顱內腫瘤、腦幹腫瘤等。.毒性、代謝性或藥物:如糖尿病、酒精中毒及全身麻醉等,舉例來說,糖尿病患者如果飲食不當,造成血糖突然升高會引起酮症酸中毒,導致胃輕癱造成打嗝。.膈神經、迷走神經受刺激:為持續性與頑固性打嗝最常見的原因,如甲狀腺腫、頸部腫瘤、喉炎、胃食道逆流等。多數打嗝只要適當調整呼吸、喝水、按摩或改變姿勢等等方式,在短時間就會停止打嗝。不過,腸胃科醫師鄭泓志指出,如果打嗝現象持續48小時以上,且伴隨胃部不適、咽喉灼痛、胸口悶痛感等症狀,甚至演變成長達1個月的頑固性打嗝,有可能是胃部疾病的徵兆,需要盡快就醫。以下為可能引發打嗝的胃部疾病:.胃食道逆流:因食道和胃之間的閉鎖機制受損,造成胃酸逆流進入食道,刺激神經而導致打嗝。.食道裂孔疝氣:胃的一部分通過食道裂孔進入胸腔,可能導致逆流和打嗝。.腸胃炎:胃黏膜的發炎可能導致食物和液體逆流到食道,刺激神經而引起打嗝。.胃潰瘍:胃酸分泌過多可能引起胃或十二指腸潰瘍,可能導致逆流和打嗝。.食道癌:食道癌或其他胃腸道相關的腫瘤可能壓迫神經,導致打嗝。一直打嗝怎麼辦?3穴位助改善想緩解打嗝症狀,中醫內科博士李淳廉建議可以按壓攢竹穴、天突穴及內關穴。攢竹穴.功效:散風鎮痙呃逆.位置:位在雙眉內側凹陷處.說明:以雙手中指按壓雙眉內側凹陷處,向內逐漸平均用力,同時做吞嚥動作,持續 2-3 分鐘,穴位處有感到酸脹感為佳天突穴.功效:寬隔和胃、將逆調氣,可用來緩解打嗝.位置:胸骨上窩正中央.說明:彎曲大拇指,以指甲貼喉部,指頂端頂穴位,微微向下逐漸施力,同時做吞嚥動作,局部有感到酸脹感為佳內關穴.功效:具有安神、和胃、寬胸及止嘔吐之效,常用於打嗝、胃食道逆流等胃氣上逆的症狀.位置:手腕橫紋正中線,往上2寸約三指處.說明:以食指和拇指夾住手腕穴位的方式按揉,同時調整呼吸,約按壓6次 7招快速停止打嗝 關於如何停止打嗝,網路上有許多說法,像是喝一大口水分多次吞、憋氣等等。究竟哪些方式才能真的快速停止打嗝呢?以下根據英國國民保健署、肝膽腸胃專科醫師吳文傑建議的止嗝方法,整理如下:1.對著紙袋呼吸(不要套在頭上):用紙袋罩住口鼻重複吸氣吐氣動作,透過吸入些許二氧化碳的方式抑制打嗝。2.將膝蓋拉至胸部並向前傾:以改變姿勢的方式,將多餘的氣體排出。3.喝一口冰水、吞一些砂糖、咬一口檸檬或嚐嚐醋:以刺激神經的方式來達到止嗝效果。4.憋氣:透過增加胸腔壓力以達到止嗝之效。5.壓舌根催嘔:用湯匙或指腹(食指)按壓舌頭根部,誘發嘔吐反射反應約5分鐘內,打嗝就會停止。6.大口喝水:在5分鐘內連續且大口喝水(至少500ml),以刺激口咽部附近的神經,達到抑制打嗝之作用。7.舌尖頂上顎:可有效降低打嗝頻率、減緩不適,也能改善平時不自覺吞口水或清痰的習慣。參考資料: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好心肝會刊第99期、吳文傑醫師的健康筆記、耕莘醫院、你的腸胃科醫師 鄭泓志 內科 慢性病、李淳廉的淳萃主義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10 養生.保健食品瘋
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吃 營養師曝3狀況才需要額外補充保健品
從藥妝店和藥局琳瑯滿目的保健食品,可以看出台灣人很愛吃保健品。人體需要各類的營養素,來幫助維持健康,不過,一旦某種營養素攝取過量,就可能會衍生出毒性。正常人不見得需要 3狀況才需要吃保健品一般人平時飲食均衡、睡眠充足,沒有什麼症狀或毛病的人,其實不見得需要吃保健品。只有3狀況才需要額外補充保健品,分別是驗血報告中真的有缺乏、身體正在大量消耗能量、對於某種營養素的吸收或攝取較差等。市售常見10種保健食品,分別為綜合維他命、維他命A、維他命B群、維他命C、維他命D、維他命E、魚油、鈣片、葡萄糖胺、葉黃素等,但該怎麼吃?自今天起一連10天,將系列報導教您正確吃對保健食品方法。現代人生活忙碌,外食多,要均衡攝取營養並不容易,因此許多人會選擇吃綜合維他命補充營養,幫助維持健康。一般綜合維他命含12至26種營養素,除8種維生素B群外,會額外添加脂溶性維生素A、D、E、K、水溶性維生素C,各種礦物質及微量元素,有些添加膽鹼、肌醇、生物素等。綜合維他命 含各類營養素維生素B群功能,與維持能量正常代謝、神經系統及皮膚黏膜健康相關,其中維生素B6、B12及葉酸,又與紅血球形成有關;維生素C能促進膠原蛋白形成,具抗氧化作用;維生素D能促進鈣吸收;維生素E有抗氧化、維持細胞膜完整性。鈣幫助骨骼發育、鐵有助血色素形成、碘為合成甲狀腺素的重要成分、鋅與生殖功能有關、鉻可維持醣類正常代謝。維他命過量 增加肝腎負擔許多市售的維他命劑量經常超過每日參考值的數倍,甚至數十倍,但任何營養素吃多了會傷身,譬如常見的水溶性維生素C及B群,若水分攝取不足或腎臟功能不好,如果吃了大劑量的綜合維他命,反而會增加肝腎負擔。綜合維他命含有維他命A、D、E、K等脂溶性維生素,溶解於油脂中才能有效吸收,建議飯後攝取較佳。要留意盡量挑選較天然的維他命,避免添加太多添加物如香料、甜味劑、食用色素、甘油等產品。4天然食物 取代綜合維他命1.發酵蔬菜:韓式泡菜、黃瓜、蘿蔔、大白菜等經過乳酸菌發酵的蔬菜,一周吃3次,每次100克,有益身體健康。2.綜合堅果:每天飲食中吃一把綜合堅果,如杏仁、核桃、腰果、巴西堅果、胡桃等,能提供天然的維生素A、E、D,以及人體必需維生素脂肪酸、鎂、鈣、鉀等營養素。3.海藻類:海藻富含碘、鐵、鈣、鉀、菸酸、磷、錳等56種人體所需的營養素。每天可吃半碗的量可維持身體健康,但因海藻含碘高,有甲狀腺功能障礙的族群,食用前應諮詢醫師或營養師。4.貝類:牡蠣、蛤蜊、淡菜、扇貝等貝類,是低脂的蛋白質來源,富含礦物質。建議一周可吃3次,每次一個手掌大小。4族群適合吃綜合維他命1.外食族:總是在外解決三餐的人,吃綜合維他命可高效補充多元營養素。2.素食者:茹素的人普遍缺乏存在動物性食品的維他命B12、鈣、鋅、鐵等營養素。3.銀髮族:長者消化與吸收能力比較差,無法有效利用食物中的營養素。4.孕媽咪:懷孕及哺乳期間,需幫寶寶提供各種營養。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2-08 養生.聰明飲食
蒟蒻吃多恐腸胃道阻塞…年節必吃7大類零食 熱量、食用禁忌總整理
農曆年節總是少不了吃吃喝喝,而常見的零食多具有高油脂、高鹽、高糖特性,重點是,有些食物看似無傷大雅,但可能對某些族群有其危險性,如蒟蒻、果凍可能造成腸胃道阻塞,堅果類有嗆食、噎到的可能。《元氣網》整理春節常見零嘴熱量及禁食族群,讓大家過年放心吃喝。第一類:蒟蒻、果凍特色:熱量低、富含膳食纖維地雷:1.蒟蒻不容易消化,必須要充分咀嚼再吞下去,才能從胃部進入小腸,是整塊誤吞,可能造成腸胃道阻塞。2.千萬別以為蒟蒻熱量低就可以狂吃,蒟蒻被加工製零食時,如蒟蒻果凍,因蒟蒻本身沒味道,所以會加入大量糖份,因此仍要注意別吃多。禁食族群:老人與小孩吃的時候要特別當心,若吞嚥功能不佳則不建議吃。第二類:加工肉品類魷魚絲、肉乾、肉紙、牛肉乾、鮪魚糖特色:魷魚絲、肉乾、肉紙等加工肉品類零食,口感及風味都讓人很「涮嘴」吃個不停,不止過年,平常也很多人愛吃。地雷:1.魷魚絲需要一直嚼,如果一直不停吃不停嚼,可能出現張口困難、臉部痛、偏頭痛等症狀,造成顳顎關節炎。2.加工肉品零嘴會添加大量的油脂、糖及鹽等調味料來提升口感,含較多蛋白質,鈉含量不低。熱量預估:.豬肉乾:81大卡(25克,一片約手掌大小).牛肉乾:64大卡(20克).魷魚絲:43大卡(15克)禁食族群:腎臟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飲食需要限制蛋白質患者需小心食用。第三類:堅果類開心果、堅果、腰果、瓜子、花生等…特色:堅果富含維生素E及不飽和脂肪酸,對於降血脂及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有益。地雷:堅果種子屬油脂類,也算高脂肪和高熱量的食物,攝取過多容易造成肥胖。熱量預估:45大卡(3顆核桃或10顆開心果)。以國健署每日飲食指南一天一份堅果約45大卡來討算,一般大小的堅果/杏仁大約5顆=核桃3顆=開心果/花生10顆。市售堅果類零食,多添加鹽、糖,建議優先選擇無調味的堅果。禁食族群:1.不要讓5歲以下幼兒及老人吃花生、堅果、核桃、開心果、瓜子等核果類零食,易發生氣管異物阻塞、嗆食的危險。2.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患者選吃無調味堅果。第四類:海苔特色:日語稱紫菜為海苔,富含維生素A、E、B1、B2及菸鹼酸含量。當零嘴吃的海苔,就是以紫菜為原料,經烘烤、調味後製成。地雷:加工後含有較多糖、鹽和鮮味劑,鉀、磷、碘含量偏高,建議食用量一天吃4~5片。禁食族群:1.腎臟病患食用時要節制。2.甲狀腺機能亢進患者也要避免。3.高血壓患者可以吃原味海苔,要避免食用過鹹的海苔。第五類:麻荖(芝麻、花生)特色:麻荖是台灣傳統年節拜天公的甜食供品,有各種不同口味,有特殊香氣及口感。地雷:屬油炸類零食,且麻荖外皮沾有糖粉、芝麻、花生、又裹上麥芽糖,容易吃進過多熱量。熱量預估:2顆約100大卡。禁食族群: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患者避免。第六類:芝麻糖、花生糖、牛軋糖、核桃糕地雷:這類風味極佳的糕點,都是高糖、高油、高熱量、富含碳水化合物及脂肪。熱量預估:牛軋糖一顆的熱量就有50多大卡。芝麻糖 、花生糖等,3小塊約有100大卡。禁食族群:糖尿病患、減重者。第七類:果乾(乾燥蔬果)特色:脫水蔬果乾類雖標榜由天然食材脫水製成,但製作過程通常經過油炸及加工調味,實則在製程中已流失大量營養。地雷:果乾體積小且常會額外加糖,成了隱形高熱量零嘴。熱量預估:蔬菜片 20克╱100大卡香蕉片 19克╱100大卡芭樂乾 30克╱100大卡芒果乾 30克╱100大卡禁食族群:糖尿病患、減重者。【註】衛福部國健署建議,女性一天約需1450至1900大卡熱量,男性一天需攝取1800至2400大卡熱量,一天攝取零食的熱量不要超過一天應攝取總熱量的10%。成人每日鈉攝取量為2400毫克,建議控制在每日2000毫克(當於5公克鹽)較健康。【資料來源】.吃飯嘴巴張不開、臉頰兩側發出喀喀聲 顳顎關節卡住了.零嘴解饞 高尿酸者 肉乾豆干要忌口.營養師提醒:這方式吃堅果,等同喝下600毫升沙拉油.少鹽少油 專家建議四大類健康零食.紫菜/相傳可催乳 鐵營養豐富.衛福部國健署-熱量來源
-
2024-02-03 焦點.健康知識+
變胖快減肥!英國研究發現:「1指數愈高」愈容易罹癌
這不是歧視肥胖!最新研究發現,肥胖不只影響身材,還可能要命。因為研究發現,肥胖可能和13種癌症風險升高有關,而且BMI愈高、罹癌風險愈高,因此提醒大家要維持良好身材,研究刊登在《英國生物醫學期刊》。BMI高罹癌機率升高10%以上這項研究是由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的科學家所發表,他們利用來自多國的57萬7343名成年人的數據進行分析,其中34萬4094人是來自英國生物樣本庫,有23萬3249人的追蹤時間中位數達10.9年。研究發現,無論受試者是否有心臟代謝障礙,BMI更高的人罹癌機率都升高10%以上。 英國生物樣本庫的參與者中,肥胖比例占22%,追蹤期間有3萬2549人(占9.5%)罹患原發性癌症,而另外來自「歐洲癌症與營養前瞻調查」的參與者肥胖比例占15%,追蹤期間內有1萬9833人(占8.3%)罹患原發性癌症。研究者表示,BMI超過25以上者,至少和13種癌症的風險增加有關,包括結腸直腸癌、乳癌、胰臟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腎臟癌、甲狀腺癌、多發性骨髓瘤等。其中多發性骨髓癌的風險10%~15%、甲狀腺癌風險15%~20%、卵巢癌和胰臟癌的風險增加20%~30%、乳癌風險則增加30%~40%、大腸癌的風險增加40%~50%,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更是增加50%~60%。為了防癌上身,建議趕快減肥為什麼高BMI會使罹癌機率升高?研究人員說,目前尚沒有正確答案,但據推測,可能和肥胖增加體內的發炎反應上升有關,另外,肥胖會影響荷爾蒙變化,可從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增加高達6成來看得以發現。肥胖者如果有心血管疾病,罹癌風險更是大增!研究發現,未罹患心臟代謝疾病的個案,BMI每增加5點,肥胖相關癌症的風險增加11%,而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同樣情況下,罹患癌症風險則更增加17%,為了防癌上身,趕快減肥。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31 養生.聰明飲食
醬油跟鹽,哪個比較健康? 專家就鈉含量給出建議
醬油不但是華人廚房中不可缺少的調味料,在全球也廣受歡迎,2022年市場規模達到481億元;據估計,至2032年,此一數字將翻倍。營養師兼美國飲食協會發言人蘇西(Caroline Susie)表示,醬油帶有鹽味、鮮味與一絲甜味,能與許多食物完美搭配。醬油有消炎功效 但食用要適量「今日美國報」(USA Today)報導稱,醬油對健康的影響,可說有利有弊。從好的方面來說,它含有大量的膳食抗氧化劑(dietary antioxidants),且具有一定的抗菌特質。妙佑醫療國際醫院(Mayo Clinic)營養師史密特(Tara Schmidt)指出,醬油雖有消炎功效,但食用要適量。醬油鈉含量高 但仍低於鹽不過,醬油的營養價值其實微乎其微,主要是為料理增添風味或作為鹽的替代品。史密特說,雖然大豆類食品能為健康帶來一些益處,但醬油令人擔憂的是它高濃度的鈉含量。蘇西指出,一湯匙醬油含有每日建議鈉攝取量2300毫克的40%。飲食中過多的鹽分會導致罹患高血壓、心臟病與中風。儘管醬油的鈉含量很高,每湯匙約870毫克,但仍遠低於一湯匙鹽所含的6976 毫克鈉,這也是有些人會用醬油來代替鹽的原因。「甲狀腺功能低下的真相」(暫譯,The Truth About Low Thyroid)一書作者瑞德(Josh Redd)表示,對需要減少鈉攝取量的高血壓患者來說,醬油是鹽的最佳替代品。如果選擇低鈉醬油,鈉含量還可以進一步降低,且風味絲毫不減;低鈉醬油的鈉含量約為普通醬油的一半,有些人甚至覺得普通醬油味道太重。同時,由於醬油中含有小麥成分,患有自體免疫性或慢性病的人在大量食用時需特別小心。瑞德說,他們發現大多數自體免疫性疾病患者都有麩質不耐症(gluten intolerance);蘇西建議這些人應選擇無麩質醬油或醬油替代品。瑞德表示,組織胺不耐症(Histamine intolerance)是某些人在食用醬油時會碰上的另一個常見問題;醬油等發酵食品含有大量組織胺,會引發皮膚癢、流鼻水等類似過敏的症狀。他建議這些人用少量的鹽來代替醬油。(本文選自世界新聞網)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1-26 養生.生活智慧王
不必先熱鍋、要冷鍋冷油使用!營養師分享正確使用不沾鍋7要點
不沾鍋是21世紀偉大的發明之一,廚房只要備有一只不沾鍋,不管是煎蛋、煎魚、煎菜頭粿,甚至是最困難的煎甜粿,都能煎煮得漂漂亮亮;不過,要特別注意,一旦不沾鍋出現刮痕,就會溶出大量的塑膠微粒,干擾我們的內分泌系統,此時必須汰換。正確使用不沾鍋7要點1.不要購買添加PFOA和PFOS的不沾鍋過去的鍋子,因為有沾黏問題,所以業者開發一款標榜不會沾的鍋具,就是將金屬鍋具的外層,塗上一層聚四氟乙烯,加入全氟烷化合物(如PFOA或PFOS),鍋子就具有耐腐蝕、耐酸鹼、抗高溫的特性,所有東西丟下鍋煎煮,都能煎得很完美,因為名字不好記,業者就給它取個更響亮的名字:鐵氟龍(Teflon)。可是一旦不沾鍋出現刮痕,或鍋子溫度超過260℃,就會溶出PFOA或PFOS。這類化合物無法被環境所分解,進到人體內超過一定劑量後,就會干擾內分泌系統,甚至影響胎兒、孩童的身體和智能發育。近幾年來,國際間已經漸漸禁用這類材質的不沾鍋。所以,消費者購買不沾鍋時需要睜大眼睛,如果材質有PFOA或PFOS這兩個名稱,建議不要購買。2.避免高溫空燒,冷鍋冷油煮菜很多人炒菜前會先熱鍋,這樣的方法並不適用於不沾鍋。如果將空的不沾鍋放置在爐火上乾燒,很容易超過260°C,可能導致塗層結構破壞,這時不沾鍋就會溶出塑膠微粒。目前研究指出塑膠微粒在人體累積,會導致內分泌系統、甲狀腺、肝腎等相關疾病。所以,這也是為什麼不沾鍋業者通常建議,不必先熱鍋、要「冷鍋冷油」煮菜的原因。3.食物料理好盛盤後再調味雖然不沾鍋號稱可耐酸鹼,有研究指出料理時加入醋或醬油會提高塗料的溶出率,西式料理中常使用的奶油、白酒,也被發現讓鍋內的塗料更容易溶出。所以,烹調時應避免直接把調味料倒進鍋內,建議先將料理好的食物放上餐盤,再進行調味。4.一旦開始沾鍋,直接更換一旦發現不沾鍋開始沾鍋,就代表不沾鍋塗層已經脫落掉了,這時候我們進行烹煮,塑膠微粒便會溶出來。所以一旦鍋子開始沾鍋,為了健康著想,不要猶豫,直接丟棄更換。5.要用海綿刷洗清洗不沾鍋,要避免使用鋼刷清潔,以免刮傷鍋面。建議用海綿刷洗,輔以中性洗潔劑,而且最好要使用木製、竹製的鍋鏟和湯勺來拌炒。此外,也要避免烹煮帶刺、帶骨或帶殼的食材,例如蛤蜊、螃蟹,或是燉煮比較硬的骨頭,以免刮壞塗層。6.鍋子仍是高溫時,避免沖冷水玻璃熱熱的,如果移到水龍頭下沖,可能會直接破裂,這是因為熱脹冷縮的作用。雖然不沾鍋不會破裂,但在高溫時沖冷水,塗層同樣可能產生肉眼看不見的裂痕,未來高溫烹煮時就容易釋出有毒物質。7.定期汰換更新如果使用不沾鍋時,開始有沾黏、鍋子顏色不均、塗層已有刮傷或凹損,就算只有一、兩道輕微刮痕,也應立刻汰換,減少使用的風險。就算鍋子沒有明顯刮痕,其實只要使用不沾鍋一段時間後,還是會出現肉眼看不清的小刮痕,或是少量的塗層脫落,建議使用不沾鍋兩、三年後,就應該買一隻新的。
-
2024-01-25 焦點.元氣新聞
恐致癌、精子數減少、肝指數異常! 台灣7食材包裝含PFAS 環團籲禁用
全氟及多氟烷基物質(PFAS)在生活中被廣泛運用,因其穩定性高且難以分解、具生物累積性等特性,恐危害人體健康。環團呼籲政府應比照歐盟提案,在2025年前將所有PFAS全面公告列管為毒性化學物質,並禁用於食品包裝、化妝品等非必要用途。PFAS食品包材使用氾濫 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環團說,PFAS是成員超過1萬2000種的含氟化學物質大家族,從上世紀起就被廣泛用在各種消費性產品,如食品包材(裝薯條等油炸物的紙袋與紙盒)、紡織品、化妝品、醫療用品、消防泡沫、電子及半導體製程、塑膠製程等工業用途。多個環團今召開記者會,公布全球性環保組織「國際汙染物消除網絡」(IPEN)於2022年針對食品包材PFAS含量的跨國調查計畫,總共檢測17個國家、119個食品包材的樣本,有64個品項驗出PFAS,測出率高達54%,植纖餐盒測出濃度最高、微波爆米花內裝紙袋最有可能測出PFAS、防油紙袋則有43%測出含PFAS。看守台灣協會研究員林奕均說,協會採樣送至IPEN的品項有17個,最後有8個品項受驗,7個品項檢測出PFAS。其中5件的TEOF超出用來判斷是否刻意添加PFAS的丹麥標準(20ppm),突顯含PFAS的食品包材使用氾濫、嚴重威脅人類健康。他表示,絕非要咎責遭點名的商家,因為其多非為包裝容器的生產者,但因上述商家規模龐大、食品供應量驚人,希望能善盡社會責任,拒用含PFAS包材。PFAS會產生多種健康影響流行病學專家何美鄉指出,至今已出現上萬種PFAS,但僅有其中少數幾種泛用者有被研究,並顯示會產生多種健康影響,包含新陳代謝異常、膽固醇增加、孕婦罹患妊娠高血壓和子癇前症、造成幼兒對某些疫苗的抗體反應降低、胎兒暴露於母體高濃度PFAS,成年後精子數目減少活動力較差、甲狀腺疾病、肝指數異常、腎癌與睪丸癌等,恐提高人們在極凍天候下猝死機率,以及在新冠病毒侵襲下感染重症機率。野薑花公民協會理事長陳雪梨說,根據經濟部工業產銷存調查統計,各種紙袋1年內銷量大約6.4億個,各種紙容器則1年約92億個,這些塗布PFAS的食品包材,恐隨著廢紙回收,汙染再生紙品與水體,進而影響地球上的生命;目前市面上已有完全不含PFAS且無塑膠淋膜的防油紙盒與紙袋,盼政府就「已有替代品」原則,比照歐盟立法精神,全面禁用含PFAS食品包材。看守台灣協會謝和霖說,政府應基於預警原則,以環境生態健康與未來世代為念,盡速在2025年前將所有PFAS全面公告列管為毒性化學物質,並禁用於食品包材、化妝品、紡織品、消防泡沫等非必要用途;食品包材部分,衛福部應同步修訂「食品器具容器包裝安全衛生標準」,比照丹麥制定總有機氟含量限值,避免有不明PFAS成為漏網之魚,繼續危害社會。環境部化學署綜合規畫組蕭寶桂表示,PFAS家族種類太多,很難一次性全面列管,近年各國都採逐步禁用,台灣已跟進聯合國斯德哥爾摩公約,逐步納入法規擴大對PFAS的禁用範圍;去年也進行「PFAS管理行動計畫草案」,將透過跨部會合作,擴大管理,後續會綜整各部會及環團意見。原文引用自:聯合新聞網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20 養生.聰明飲食
咖啡會加速鈣質流失?紅茶、牛奶能預防骨質疏鬆,是真的嗎? 做好6件事趁早存骨本
隨著年紀的增長,人類的骨流失速度會加快。如果骨流失過多,使得原本緻密的骨骼形成許多孔隙,呈現中空疏鬆的現象,使得骨骼變脆、變弱,就是所謂的「骨質疏鬆症」,骨密度減弱會使發生骨折的機率增高,嚴重會造成永久行動不便、長期臥床或死亡。因此,預防骨質疏鬆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課題,專家建議趁早存「骨」本,多攝取高鈣與優質蛋白、適度曬太陽、負荷運動;對此,元氣網也針對3大飲品與骨質疏鬆的迷思進行闢謠,告訴你茶、咖啡、牛奶對人體骨質的影響。為什麼會骨質疏鬆?人體骨骼骨量大約在20歲至30歲會達到最高峰,之後骨量逐漸減少,女性停經後因為荷爾蒙減少,骨流失速度會加快。如果骨流失過多,使得原本緻密的骨骼形成許多孔隙,呈現中空疏鬆的現象,使得骨骼變脆變弱,就是所謂的「骨質疏鬆症」。骨質疏鬆症列為全球第二大的重要流行病,台灣高達160萬人患有骨質疏鬆。據國健署統計,骨鬆是國內65歲以上民眾常見慢性病第4位,50歲以上男性中,每5人就有1人有骨質疏鬆症,其中女性的比例更是男性的2倍。骨質疏鬆症是一種沈默的疾病,大多沒有明顯的症狀,有些中高齡患者,可能只有出現身高變矮、駝背的外觀變化,這些患者平常不會覺察到它的存在,大多不以為意,但是只要一個輕微跌倒,或是突然過猛外力,如彎腰搬運物品,就可能造成骨折。骨折後引發嚴重的疼痛、無法行動、可能長期殘疾、永久行動不便,需長期臥床、影響健康生活品質,甚至死亡。哪些人是骨質疏鬆症的高危險群?1.七十歲以上的年長者。2.停經女性,根據統計,五十到六十歲的女性骨質量平均會減少25%,而同年齡男性的骨質量僅減少12%,明顯女性較男性嚴重。3.具遺傳體質,家族中有骨質疏鬆症病史的人。4.具不良飲食習慣或生活型態者。5.長期濫用類固醇藥物的人。6.經常減重、體重過輕的人。7.未生產過的婦女。8.罹患特殊疾病患者。(如甲狀腺機能亢進、糖尿病、肝臟病或洗腎病人,以及性腺功能不足者,如早發性停經的人。)咖啡、茶、牛奶會影響鈣質吸收嗎?常聽人家說喝咖啡會導致骨質疏鬆,喝紅茶、牛奶可以補鈣延緩骨鬆,真的是如此嗎?一起來看看真相。Q1:喝咖啡會導致鈣質流失,應該少喝?根據歐盟食品科學專家委員會評估,咖啡因每日攝取量建議在300毫克以下,對健康不致造成影響。從生理學的角度來說,咖啡因會增加尿中鈣質的排泄,增加鈣質的流失;但若從臨床的角度來看,目前並沒有直接證據顯示喝咖啡會造成骨質疏鬆,僅將咖啡因列為骨質疏鬆的危險因子之一,而非引起骨質疏鬆的主因。至於淺焙咖啡跟深焙咖啡,兩種咖啡的咖啡因含量是差不多的,並不會因為咖啡的烘培方式而對骨質有影響。若您已有骨質疏鬆的情形,仍想享用咖啡的美味,請記得多補充鈣質,以免鈣質流失情形加劇。所以想要健康喝咖啡,就要先吃夠鈣質!Q2:喝紅茶能預防骨質疏鬆,可以多喝?過去研究紅茶中的茶黃素有助於增加骨質密度,進而達到預防骨質疏的效。對此,食藥署闢謠解釋,目前沒有確切的科學實質證據論述指出喝茶與骨質疏鬆性、骨折之間有關,有喝茶習慣的人,並不會導致骨質疏鬆,也不能預防骨質疏。但濃茶中含有大量咖啡因,會影響鈣質吸收,應避免喝濃茶。Q3:喝牛奶能預防骨質疏鬆,可以多喝?美國醫學會期刊有文獻指出,牛奶可以弭平咖啡因帶來的骨質風險。成年人每日需要的鈣質約800到1200毫克,建議盡量由奶製品、蝦米、小魚乾、紫菜、黑芝麻、豆類製品及深綠色蔬菜等食物攝取,或在醫師及營養師的指導下服用鈣補充劑。在營養學的角度,攝取乳製品是補充鈣質的最佳方式,因為乳製品除了含鈣量高,且人體對它的吸收率也高,因為每份牛奶(240毫升)約可提供270毫克的鈣質,接近一般成人每日建議攝取量的四分之一,再加上恰到好處的鈣磷比及乳糖,使鈣質更易於被人體吸收利用,能增強牙齒及骨質密度,預防骨質疏鬆症,牛奶是補充鈣質的最佳食物來源。但若你有乳糖不耐症,身體無法完全消化乳糖,會因飲用牛奶後有腹瀉、胃痙攣、腹痛等症狀,建議靠牛奶以外的其他食物(黑芝麻、豆漿、紫菜、小魚乾、香菇...),來補充身體所需的鈣質。平日做好6件事預防骨質疏鬆專家建議平日做好6件事,趁早存「骨」本,預防老後骨質加速流失。1.維持健康的體重,攝取均衡飲食,尤其補充含鈣量豐富的食物,如小魚乾、蝦米、黑芝麻、紫菜、髮菜、莧菜、海帶、豆腐、豆漿、牛奶、香菇等2.養成規律且適度的運動習慣,特別是有某種程度牽拉擠壓的活動,如慢跑、健走、打球、划船等,或是負重體操如使用啞鈴、沙包舉重、伏地挺身,蹲馬步、墊腳尖訓練等3.平時可服用鈣片及維他命D,尤其更年期後更應加強補充。停經後女性可考慮適量補充荷爾蒙,以減少骨質流失及增加骨質密度4.適度的曬太陽,人體皮膚只要曬十至十五分鐘的太陽,每週三~四次,就可獲得足量所需的維生素D,幫助體內鈣質吸收5.遠離菸酒,並減少攝取不利於身體吸收鈣的含咖啡因食物(包含濃茶、可樂)6.定期接受健康檢查,測量骨質密度,並接受骨質疏鬆的藥物治療看完以上,你知道茶、咖啡、牛奶對身體的鈣質吸收的影響是什麼嗎?想要預防骨質疏鬆,必須從年輕時就開始注重均衡飲食的攝取,多吃富含鈣質的食物、適度曬太陽、保持理想體重及適度運動,並避免抽菸、喝酒、熬夜等造成骨質流失的行為。如有骨質疏鬆症之症狀,應尋求醫師協助,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時機。參考資料:、長庚醫訊、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台灣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食品生活網、元氣網、元氣網疾病百科-骨質疏鬆症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眉毛越長更長壽?專家曝50歲後眉毛變長要當心!做好這事才真長壽.運動防癌降低死亡!專家曝每周運動「這時間」抗癌,散步、腳踏車都算
-
2024-01-18 醫療.牙科
誤食含氟牙膏可能中毒?專家解析氟化物安全性及攝取量
你可以先知道: (1)含氟牙膏以濃度 1,000ppm 為例,急性氟過量約需「吞食」100 克,也就是半條成人牙膏的量,而一般市售兒童牙膏容量約 80 到 100 克。 (2)官版的刷牙方式為每天至少 2 次、每次至少 2 分鐘,在這樣的時間下難以接觸到足夠劑量,且刷牙後會吐掉牙膏泡沫、並不會吞食。 (3)不管是兒童塗氟或是成人塗氟,都是由牙醫師操作以確保安全性,且相關政策由國健署預算支應、或由健保署以全民健保支付,臺灣的塗氟政策已上路超過16年,並分階段擴大實施,這麼大規模的公衛政策若有全面性的安全疑慮不可能沒被發現或提出。網傳「我們不該強迫全民一起吃毒」貼文,內容提到牙膏中含有氟化物、每年塗氟等都會攝入氟化物,且牙膏中的氟會侵蝕汞齊造成汞中毒。專家表示氟化物是公認最「經濟、安全、有效」的齲齒防治措施,各國政府的公衛體系都大力推廣多年,傳言只能引用已發表超過 50 年的研究,而非更近、更有代表性的研究,可見是「孤證」的可能性較大,在查無該研究原始內容的情況下也無法細究或澄清,提醒民眾面對這樣的傳言時,保持警覺、以常理推斷就能避免誤信誤傳。含氟牙膏害中毒的訊息? 原始謠傳版本: 我們不該強迫全民一起吃毒 牙膏中的氟化物,無論其形式如何,都能很好地吸收 牙醫使用的凝膠塗氟通常每年使用一到四次,每次可導致攝入 1.3 至 31.2 毫克氟化物 牙膏中的氟會進一步的侵蝕填牙的汞齊造成汞中毒 J Dent Res, 1971 Nov-Dec; 50(6):1647-53 氟暴露引起的問題: 粉刺 心血管問題,包括高血壓、心功能不全和心肌損傷 糖尿病 女孩的低生育率和青春期提前 骨關節炎、顳下頜關節疾病和骨癌 免疫系統併發症 智商較低 認知缺陷、注意力缺陷性多動障礙 (ADHD) 和神經功能缺陷 甲狀腺功能障礙 癌症:骨肉瘤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傳言論文為 52 年前 查無細節 MyGoPen 依據傳言所提到的「J Dent Res」查詢期刊論文出處,發現 1971 年「牙科研究期刊」曾登載「氟化鈉和氟化亞錫對牙科汞合金腐蝕速率的影響」一文,但可能因為年代久遠或其他因素,只有標題及作者等背景資料、並沒有摘要或內容,而前往牙科研究期刊官網尋找,也只有一段的摘要,提到「在測試溶液中添加氟化亞錫對腐蝕沒有影響,而在溶液中添加氟化鈉則顯著增加了腐蝕速率」等,並未見詳細研究細節。 MyGoPen 致電諮詢牙醫師公會全聯會前理事長、現為該會顧問的牙醫診所院長詹勳政,他表示舉凡含氟牙膏、含氟漱口水、兒童塗氟預防齲齒等,氟化物在牙科的應用非常廣泛而且行之有年,相關的產品和制度一定都經過各方專家審慎評估,傳言只拿單一篇研究、而且是 50 年前的研究,民眾應該可以從這些方面而有基本的判斷。 牙膏濃度低 接觸時間有限 詹勳政以民眾最常接觸的含氟牙膏為例,每天 2 次、每次至少 2 分鐘計算,口腔實際接觸含氟牙膏的時間有限,而且刷完牙會吐掉牙膏泡沫,在這樣的條件下很難想像會造成傳言所說的諸多重大疾病,如果這麼容易就造成傳言所說的健康危害,則通報病例 50 年來應該非常多,不會拖到現在才由非專業領域的人拿來講。 塗氟政策已 17 年 跨單位、跨領域合作 詹勳政指出,6 歲以下的兒童由國健署以兒童健康手冊的方式、每半年塗氟一次,而 65 歲以上、特殊疾病或 55 歲以上原住民等,則由全民健保支出,塗氟預防齲齒的政策早已推行超過十幾年相關政策不只是全國牙醫師參與服務,也包括主管機關的研議與把關。 詹勳政強調,臨床上已經很少用汞齊補牙,但面積大、唾液隔絕不良的情況下還是會用到,牙醫師還要幫病患想辦法恢復咬合功能,但和最常用的複合樹脂比起來,「我的經驗大概是 1 比100」,可見汞齊已非臨床主流。 氟化物防蛀牙是國際公認 安全性毋需懷疑 MyGoPen 查詢衛福部公開資料,「口腔保健-擴大兒童牙齒塗氟保健服務」內容中提到,政府早從 2007 年開始補助未滿 5 歲兒童每半年一次塗氟,且「氟化物的使用是 WHO 目前公認最經濟、安全、有效之齲齒防治措施,使用適量局部性的氟化物,直接讓牙齒表面吸收,就像是為牙齒穿上防彈衣。依據文獻指出,塗氟漆可以降低乳齒齲齒率達 33%、恆齒齲齒率 46%」。 2019 年 3 月出版的衛福季刊登載「護牙五部曲」一文,其中兒童護牙的各種方式中,0 到 3 歲、3 到 6 歲都有使用含氟牙膏及塗氟,6 到 9 歲、9 到 18 歲則包括含氟牙膏、含氟漱口水,文中採訪時任陽明大學牙醫系副教授、家庭牙醫學會理事長季麟揚,並引述他的說法「氟化物在預防齲齒上,是『最好用的東西』,也被列為 20 世紀預防醫學的 10 大重要成就」。 而主管牙膏的食藥署也於 2023 年在食藥好文網發表「原來牙膏只是潔牙的配角?」一文,不但引用「成人口腔保健手冊(專業版)」,並且提到「每天至少要使用含氟離子濃度 1000 ppm 以上的牙膏潔牙 2 次,且每次不得少於 2 分鐘」、「含氟牙膏的使用量少於豌豆的大小即可,須搭配「貝氏刷牙法」,並且解釋氟化物能預防蛀牙的機轉。 而衛福部「口腔氟化物之應用與推廣手冊」中,第六章「使用口腔氟化物須注意的事項」前言就提到「要達到最好的防齲齒效果,需要牙齒與氟離子長時間且高頻率的接觸」、「氟化物對於預防齲齒有非常多年的臨床科學實證」,第五章「口腔氟化物的安全性」則提到「以 20 公斤之學齡前兒童為例,若使用含氟離子濃度 1,000ppm 的牙膏,急性氟過量約需吞食 100 克,而一般市售兒童牙膏容量約 80 到 100 克」。 另外中華民國兒童牙科醫學會特此發表正式聲明,澄清有關事實: 1. 氟化物的安全有效性:根據我們在 2020 年制定的兒童牙科專業指引,氟化物在牙醫師的指示下使用,是目前科學證實對抗齲齒(蛀牙)最安全且有效的預防方法。氟化物的使用分成局部塗抹與系統性投與,其抗齲效果可達 25-43%,並在牙醫師的指導下使用是安全無虞的。 2. 多元的抗齲齒機轉:氟化物具有多元的抗齲齒機轉,並且合併使用有助於增加抗齲齒的效果。我們鼓勵家長在保護孩子口腔健康的過程中,與牙醫師密切合作,以確保氟化物的使用得以最大程度地發揮其預防作用。 3. 專業指引詳情:我們提供更多有關氟化物使用的詳細資訊,可參閱我們的兒童牙科專業指引,網址為 https://www.tapd.org.tw/about/recommend.php。 4. 每日氟攝取量及專業塗氟:世界衛生組織及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對於各年齡層都有建議每日適當氟攝取量,世界衛生組織對於專業塗氟使用氟漆的建議:因為不同蛀牙風險每年使用2-4 次以避免齲齒。 5. 進一步專業資訊和溝通:我們將定期提供進一步的專業資訊,以澄清有關氟化物的疑慮。同時,歡迎媒體和公眾向我們提出問題,以促進更透明、明確的溝通,解釋事實真相。 結論 傳言引述一篇 1971 年的研究指稱含氟牙膏、塗氟凝膠會使人體攝入氟化物,並侵蝕補牙的汞齊造成汞中毒。但該片論文可能因為年代久遠、網路上查無完整摘要及研究細節,且專家表示,氟化物用於預防齲齒已是世界公認的公衛政策,包括臺灣在內的很多國家都已經推行多年,沒有道理因為一篇研究結果而被質疑或推翻,且該研究已發表超過 50 年,期間並未被明顯佐證,民眾面對這樣的傳言,只要仔細想一下就能明辨。衛教資源: 衛福部口腔健康司 - 口腔氟化物之應用與推廣宣導手冊 食藥署食藥好文網 - 「原來牙膏只是潔牙的配角?」 中華民國兒童牙科醫學會 -【新聞稿】對於孩童『氟化物』的攝取是否對健康有所助益或危害的疑慮,中華民國兒童牙科醫學會特此發表正式聲明。 諮詢專家: 牙醫師公會全聯會顧問、詹牙醫診所 院長 - 詹勳政(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3/12/toothpaste.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1-15 醫聲.醫聲
團隊合作+基因檢測+精準醫療,病童獲「重新站起」力量
「孩子,我們知道這條路很辛苦,但爸爸、媽媽會陪著你,努力克服這所有的困難、挑戰!」過去,盧爸爸、盧媽媽每當看到盧小弟因為「軟組織肉瘤」壓迫神經而疼痛、無法行走,只能坐輪椅前進,心裡就有點酸酸的。即使如此,盧爸爸、盧媽媽還是排除萬難,努力陪伴盧小弟復健、找尋治療解方,盧媽媽甚至甘願放棄自己社交生活,也放棄手機申請網路,只為專心陪伴孩子,終於,在家人陪伴,加上醫療團隊、基因檢測與精準醫療的相輔相成,目前八歲的盧小弟已經可以靠助行器行走,並擁有「重新站起」的力量。盧小弟出生時,醫師就發現他背部隆起、長有腫瘤,後來確診為低惡性度「軟組織肉瘤」。由於肉瘤長在脊椎附近,且不斷緩緩長大、壓迫骨骼,導致他出現嚴重脊椎側彎,加上肉瘤壓迫脊椎神經,也引起右腳疼痛、垂足、行走困難。即使經過多次手術治療,腫瘤還是持續長大,直到接受精準醫療,情況才有所改觀。當時在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療團隊的專業建議下,盧小弟勇敢接受兒童神經外科手術,術中在神經功能監測下,運用椎弓切除、腫瘤切除等方式施行減壓手術,以減輕軟組織肉瘤對神經的壓迫。同時,醫療團隊也取得腫瘤組織切片進行基因檢測,後來發現腫瘤帶有致癌基因「NTRK基因融合」,透過分子腫瘤團隊會議的精準醫療討論,為盧小弟配對到專門針對NTRK基因融合的標靶藥物治療。一般來說,抗癌新藥的價格極高,一般家庭難以負擔,所幸健保從2022年開始,將NTRK 基因融合的實體腫瘤兒童病人納入給付,而國內也引進了草莓口味的糖漿劑型,適合兒童病人服用。經過三個月用藥,盧小弟的軟組織肉瘤明顯縮小,右腳行動能力也獲得改善。軟組織肉瘤包覆脊椎,治療很棘手「盧小弟的軟組織肉瘤包覆了多節腰椎,因為要維持脊椎穩定度,手術要特別小心,就算動手術,也無法處理得太乾淨。」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腫瘤科主任劉彥麟為盧小弟的主治醫師,他分析,對盧小弟來說,這樣的軟組織肉瘤就好像體內的「隱形未爆彈」,雖然短時間不會馬上致命,卻會一步步壓迫脊椎與神經,進而威脅行動能力。劉彥麟進一步指出,如果放任肉瘤壯大,脊椎神經就可能受到更大傷害。一旦腫瘤壓迫到脊椎神經而導致神經壞死、斷裂,小孩成長與父母照顧之路,就會更加辛苦。當這類軟組織肉瘤長得太靠近脊椎,根據過往經驗,往往只能做部分切除,之後再持續觀察、追蹤,無論是藥物或其他治療選項都非常有限。用基因檢測找到精準醫療,讓一切很不一樣近年來,在兒童腫瘤治療領域,也興起精準醫療的治療趨勢,利用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有機會幫這些患者找到更為有效的治療標的。也讓盧小弟這樣的軟組織肉瘤病童,以及其他實體腫瘤病童,有了更多的治療選項、機會。自2023年12月1日起,根據健保署公告,只要18歲以下病童,且實體腫瘤組織切片驗出NTRK基因融合變異,不限定腫瘤類型,使用NTRK基因融合標靶藥物皆有納入健保給付。而在成人方面,健保則是同步涵蓋非小細胞肺癌、甲狀腺癌、軟組織肉瘤等13種成人癌別。盧爸爸提到,當初,聽醫師建議後,他與盧小弟原本擔心檢測、治療的過程可能產生副作用,經醫師耐心說明、分析腫瘤基因檢測與精準醫療的原理、特點,他們才放心接受治療,所幸經過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後,成功找到新的治療藥物與希望,才終於出現轉機。劉彥麟也發現,門診中在溝通腫瘤基因檢測時,偶爾會聽聞到一些大眾迷思,像是有些家長誤以為NTRK基因融合是透過遺傳而來,因而導致夫妻產生爭執。他解釋,這種基因融合變異主要發生於腫瘤細胞,多為病童身上一小部分細胞隨機、偶然產生的,通常和家族遺傳沒有關聯、也不會遺傳給下一代。醫療團隊專業建議、主動關心,病童家人更安心對於醫療團隊的付出,盧爸爸充滿感激,他說在盧小弟接受治療的過程中,無論是兒童神經外科陳淑美醫師、小兒腫瘤科劉彥麟醫師或其他醫療團隊成員,都付出許多心血,一發現問題,便盡快提出改善建議,讓家人感受到許多溫暖、關懷。對於其他處於類似情況的病童家庭,盧爸爸認為,「父母的心,一定要先穩住!」當父母的心穩定下來,孩子也才能安心接受治療,生活也才不會受到太大干擾,他也希望盧小弟未來可以得到更多學習、更多自由。
-
2024-01-06 醫療.耳鼻喉
喉嚨痛吃什麼?喝什麼最快好?醫師曝喉嚨痛12大原因、舒緩6飲食+7方法一次看懂
吞口水喉嚨痛怎麼辦?喉嚨痛是感冒常見症狀之一,感染新冠肺炎、黴漿菌等疾病也會造成喉嚨痛。有些民眾出現喉嚨痛症狀時會自行服用消炎止痛成藥,認為多喝水多休息就能緩解,但是,耳鼻喉科醫師陳亮宇曾撰文指出,喉嚨痛可能是潛藏的嚴重疾病,如果3天未好轉應儘速就醫,由醫師診斷並對症下藥。喉嚨痛吃什麼?喝什麼最快好?本文帶您了解喉嚨痛的原因及舒緩方法。喉嚨痛12大原因陳亮宇指出,喉嚨痛主要原因是病毒或細菌感染造成的咽喉扁桃腺發炎,其中病毒感染佔比超過70%,而細菌感染雖然較少見,但如果沒有及時且正確診斷治療,可能會造成A型鏈球菌感染(GAS)等嚴重併發症。以下整理喉嚨痛常見原因:·感冒、流感:喉嚨痛為感冒與流感的症狀表現之一,小兒科醫師蕭淑綾指出,流感症狀和一般感冒很像,但是流感較嚴重且發生嚴重併發症的機會也比較高。·疱疹性齒齦炎:因單純疱疹病毒(HSV)感染所致,症狀包括高燒、口腔劇痛、流口水、口咽舌處潰瘍、無法進食、脫水、口腔惡臭及頭頸部淋巴腺腫大。·腸病毒:大人與幼童皆有可能感染腸病毒,小兒腸病毒常見症狀包含口腔、手掌、腳掌出現水泡、潰瘍,可能合併發燒等症狀。·新冠肺炎:不論是感染原始新冠病毒株、Delta病毒、Omicron變種病毒,皆可能造成喉嚨痛、流鼻涕/鼻塞等呼吸道症狀。·腺病毒:具高度傳染性,症狀包含呼吸道症狀、結膜炎、腸胃炎等,以反覆高燒多日為腺病毒典型症狀,因此被稱為「燒久姬」。·甲狀腺炎:較常見的甲狀腺炎為「亞急性甲狀腺炎」以及「橋本氏甲狀腺炎」,兩者都好發於中年女性。其中,亞急性甲狀腺炎常見症狀為頸部甲狀腺的部位感覺疼痛,頸部疼痛可能延伸至耳朵、下巴或喉嚨,且可能併有發燒,其他症狀包括聲音沙啞、吞嚥疼痛、倦怠、肌肉或關節酸痛。·胃食道逆流:為賁門鬆弛、胃部壓力太大、食道太敏感造成,常見症狀如胸口灼熱感(俗稱火燒心)、胃酸逆流、喉嚨有異物感、喉嚨疼痛、慢性咳嗽,習慣性清喉嚨、聲音沙啞、吞嚥困難、胸痛胸悶。·二手菸、三手菸等菸害:根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衛教資料指出,短期暴露二手菸環境可能會引起咳嗽、頭痛、眼睛不適、喉嚨痛、打噴嚏、流鼻水、噁心、呼吸不順和心律不整等多種不適症狀。·扁桃腺發炎:扁桃腺發炎會造成扁桃腺發紅、腫大,而扁桃腺腫大會阻礙呼吸道,導致呼吸困難、喉嚨痛、吞嚥疼痛等症狀,其他症狀包括頸部淋巴腫大、頸部壓痛、全身肌肉酸痛、頭痛、發燒、寒顫、食慾下降、倦怠。·魚刺、骨頭等異物卡住喉嚨:異物卡住喉嚨時會造成吞嚥困難,若自行處理不當(喝醋、吞飯)可能會造成食道受傷,應至耳鼻喉科求診。·黴漿菌:被稱為行走的肺炎,潛伏期較長約3周左右,初期症狀表現有發燒、畏寒、頭痛、喉嚨痛、全身倦怠、肌肉痠痛,約2~4天後開始乾咳並且逐漸加劇,之後可能產生黏液痰。·張口呼吸:早上起床發現喉嚨乾痛,大多是因為晚上睡覺時,長時間張口呼吸導致黏膜乾燥而引起的。喉嚨痛可以喝什麼?吃什麼?一早起床喉嚨乾痛不舒服,想吃東西又怕痛嗎?根據啟新診所衛教資料指出,喉嚨痛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酸性食物、上火食物、富含組織胺食物及酒精性飲品,以免加劇不適感,建議可以透過以下幾種飲食緩解喉嚨痛:·多喝水:多喝水可保持喉嚨濕潤,緩解喉嚨痛;避免飲用太熱/太冰的水,溫水有助改善濃痰、加速黏液排出。·蜂蜜:蜂蜜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發炎效果,有助改善喉嚨痛且能把水分留在喉嚨,以增加喉嚨滋潤度避免乾燥,但蜂蜜含有糖份切勿食用過多,約半小匙至一小匙即可。·喝檸檬水、蜂蜜水、紅茶、綠茶:含有維生素C、兒茶素等成分,具抗氧化、抗發炎、鎮痛等效果,可緩解喉嚨疼痛。·多吃蔬果:枇杷、梨、奇異果、蘋果、袖子、檸檬、蕃茄、葡萄等蔬果富含維生素、多酚等抗氧化物及膳食纖維,有助改善喉嚨發炎。·溫涼食物:喉嚨痛吃燙食會加劇喉嚨痛症狀,但如果伴有咳嗽症狀切勿吃過多冰冷食物。·軟質、滑順食物:堅硬食物會刺激喉嚨,喉嚨痛時可以吃優格、燕麥、馬鈴薯泥、果凍等幫助吞嚥。喉嚨痛6種舒緩方式除了上述飲食有助於緩解喉嚨痛之外,啟新診所也建議日常可做以下6點緩解喉嚨痛症狀:1.多休息2.睡眠要充足3.遠離菸害 不要抽菸或吸入二手菸4.溫鹽水漱口5.維持環境濕度6.不頻繁清喉嚨另外,根據扶原中醫指出,喉嚨痛可按壓列缺穴、合谷穴、曲池穴3穴位可改善,以下詳細說明穴位作用與位置:參考資料:扶原中醫、陳亮宇醫師 / 陳亮宇耳鼻喉科診、啟新診所、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02 養生.聰明飲食
「東洋人蔘」牛蒡降血糖、控血壓...4大功效一次看 教你挑選新鮮牛蒡4關鍵
牛蒡富含膳食纖維、胡蘿蔔素、多種維生素及礦物元素,價格親民但營養價值不輸人蔘,作為涼拌菜、泡茶飲用都相當合適,也常見於日式料理,備受日本人喜愛,具有東洋人蔘的美名。以下整理牛蒡的功效與禁忌及吃法,教你怎麼煮養生牛蒡茶。牛蒡4大功效牛蒡含有大量纖維素、胡蘿蔔素、蛋白質、皂素、鈣、磷、鐵、鎂、鋅等,關於牛蒡之效,《本草綱目》曾記載:「牛蒡消斑疹毒,通十二經脈,除五臟惡氣」。中醫師周宗翰指出,在中醫臨床使用上,牛蒡具有疏風散熱、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等功效,可用於治療風熱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風疹、咽喉腫痛。就營養成分組成來看,牛蒡具有以下4種功效:.降血糖:聯合營養諮詢中心營養師陳彥甫於《降血糖超有效食物》提到,牛蒡富含菊醣,可以增加唾液及分泌胃液、腸液、膽汁,有助分解醣類及脂肪,延緩快速血糖上升;牛蒡也含有豐富鈣質,充足的鈣質有助維持胰島素正常分泌,可幫助糖尿病患者加速脂肪代謝、降低熱量吸收,避免鈣質不足引起食慾旺盛,增加暴飲暴食的可能,進而造成血糖飆升。.控制血壓:陳彥甫也提到,牛蒡富含膳食纖維、蛋白質和鈣質。膳食纖維有吸服鈉的作用,有利於過多的鈉排出,進而穩定血壓;蛋白質可使血管柔軟有韌性,有助鈉離子排出,延緩血壓上升;充足的鈣質對降血壓也有所助益。.腸胃蠕動:牛蒡含有大量膳食纖維,有助於刺激腸胃蠕動,加強新陳代謝。.降腸癌風險:周宗翰曾表示,牛蒡富含纖維,可促進大腸蠕動有助於排便,同時降低膽固醇,減少體內囤積的毒素和廢物,進而減少罹患大腸癌之風險。牛蒡茶助改善甲狀腺腫大牛蒡有助降血壓、血糖及促進腸胃蠕動等好處,許多人也會將牛蒡泡成牛蒡茶飲用。根據周宗翰指出,牛蒡茶具有疏肝氣、穩定情緒及抗氧化、抗發炎之作用,對於改善單純的甲狀腺腫漲有幫助,在中醫臨床使用上,也會以牛蒡茶來治療甲狀腺腫大,只要將牛蒡跟洗淨去皮,以適量的水煎服即可。陳彥甫也表示,燥熱體質或常有牙齦腫大、喉嚨疼痛等火氣大、上火症狀者,飲用牛蒡茶也有助舒緩不適症狀。牛蒡禁忌與牛蒡茶的副作用牛蒡營養、好處多,牛蒡每個人都能吃嗎?以及,牛蒡茶可以每天喝嗎?是許多民眾的疑問,以下整理牛蒡禁忌與牛蒡茶飲用注意事項: 以中醫觀點來看,牛蒡為寒涼屬性食材,體質虛弱或容易腹瀉者,不宜過量食用。 牛蒡纖維較粗,消化不良、腸胃機能不佳者,不宜過量食用。 牛蒡含有鉀、磷等礦物元素,腎臟病患者應避免食用,不宜將牛蒡茶當每日茶飲飲用。 牛蒡屬於蔬菜類但澱粉含量高,想控制體重者需留意食用量。牛蒡怎麼挑選及保存?臺灣牛蒡主要產區在屏東、臺南、嘉義、雲林,其中以臺南佳里為重鎮,秋末最適合播種,生長期長達150年,一年一穫,多食用牛蒡的地下根,不易受到空氣汙染且病蟲害少,容易儲藏。根據農糧署發文分享,以下整理牛蒡挑選及保存方法: 牛蒡挑選 牛蒡保存 未削皮 帶泥土 鬚根少 有彈性(握住其中一端時,會自然彎曲) 還沒吃:以紙張包覆,放冷藏 吃一半:用鹽水抹切口,以保鮮膜包覆 準備吃:切片後泡水,以延緩氧化 牛蒡怎麼吃?牛蒡料理、牛蒡茶煮法一次看牛蒡纖維較粗、口感較差,可作為小菜、排骨湯或加入飯中一起煮。牛蒡排骨湯及張維鈞中醫師的防癌秘帖「牛蒡糙米茶」煮法如下:牛蒡排骨湯〈參考自 農業知識入口網〉材料: 牛蒡3支、排骨半斤、當歸 3片、枸杞100克、甘草15片、少許鹽和米酒。作法:1. 將所有材料加入3000cc的水。2. 用中火一起烹飪,時間約30分鐘即可。牛蒡糙米茶〈參考自 五代中醫食療自癒養生帖〉材料:牛蒡2兩、紅蘿蔔2兩、白蘿蔔2兩、白蘿蔔葉1兩、乾香菇2朵、糙米1/3杯。作法:1. 先將糙米洗淨,充分瀝乾後備用。2. 洗淨牛蒡外皮泥土,斜切薄片,暫泡飲用水中。3. 將乾香菇泡軟切半;紅、白蘿蔔切去頭尾並洗淨,帶皮切成小塊;白蘿蔔葉洗淨切片。4. 瀝乾的糙米放入鍋中乾炒,直到炒出香氣。5. 牛蒡和其它材料也放入鍋中,加入3倍飲用水,以大火煮沸後再以小火煮2小時。6. 放涼後將菜渣和米粒濾掉,即可當茶飲用。飲用說明及注意事項:1. 當茶飲用,盡量當天喝完,每天喝效果佳。2. 脾虛易腹瀉者不宜大量食用,婦科腫瘤患者不宜使用。參考資料:農業兒童網、農業知識入口網、周宗翰中醫師、農糧署、降血糖超有效食物延伸閱讀: 一個媳婦感嘆:這不是我的家!而是他的家...心理師給婆媳關係的解方:學會「這樣做」找回自己的空間
-
2023-12-31 養生.保健食品瘋
補充維生素D可防骨質疏鬆?48歲男每天吃突中毒昏倒!醫提醒:過量服用恐致高血鈣
48歲張姓中年男子有酗酒習慣,不僅患有酒精性肝硬化,甚至因骨質疏鬆、股骨頭壞死,不得不置換雙側人工髖關節,但他誤聽友人告知「多補充維生素D可以保骨本」,每天竟吞下2至3顆,結果出現「高血鈣症」症狀,腎功能僅剩下30分,緊急就醫後連忙停藥並補充大量水分,總算恢復正常數值。每天服用2、3錠維生素D 竟讓他腎功能大幅下降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陳政國表示,患者本身因從事粗重工作,下班後都會邀同好喝2杯,長期累積下來,出現酒精性肝硬化症狀,還因此造成骨質疏鬆、股骨頭缺血性壞死,不僅無法久站,甚至一走路就十分疼痛,經置換人工髖關節後病情才稍稍好轉,因此讓他一直探詢如何可以「保骨本」。沒想到友人告知患者:「多補充維生素D可以保骨本,甚至還能預防骨質疏鬆」,聽聞後讓他大為心動,因此就到藥局購買維他命保健食品,原本建議劑量為每天1錠,但他卻每天服用2至3錠,2個多月後,開始出現便秘、嗜睡、頻尿及口渴等症狀,日前更是被家人發現意識不清躺在客廳,驚覺狀況有異,趕緊送醫檢查。陳政國指出,經抽血檢查後,發現血液中鈣離子高達14.5 mg/dl、副甲狀腺素則為3.3 pg/ml,腎功能分數從80多分直接退化到30多分,經詢問才發現,是因活性維生素D3服用過量,因此緊急停用後並補充大量水分,才總算恢復意識,1週後回診,數值順利恢復正常。補充維生素D可防骨質疏鬆? 醫師提醒:過量服用恐致高血鈣亞大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林軒任指出,維生素D3分為「活性」與「非活性」,若以工廠比喻,非活性維生素D3(或稱營養維生素D3)猶如原料,服用後經過工廠加工(即肝臟及腎臟代謝),才變成活性維生素D3,可作用於骨骼、腸胃道及腎臟,幫助骨骼的成骨作用,與提升血中鈣濃度。因此,林軒任建議,民眾應補充的是「非活性」維生素D3,此概念猶如原料進貨量大,工廠會自動調節產品數量,使活性維生素D3不會無止盡上升,較不會造成鈣磷失衡,服用過多時對人體較無傷害,但若直接服用「活性」維生素D3,會使身體無法調適,尤其當活性維生素D3的服用劑量超標,往往會直接造成致命性的高血鈣,因此,活性維生素D3只會用於醫療用途,例如急性低血鈣或副甲狀腺機能低下的患者。陳政國、林軒任均提醒,維生素D3雖有助於骨質疏鬆,但長期過量攝取也會造成危害,民眾不妨透過日曬、飲食等方式攝取適量的非活性維生素D3,萬一出現高血鈣的症狀,務必儘速就醫揪出潛在病因,才能徹底根治及預防高血鈣。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29 養生.聰明飲食
黑芝麻、白芝麻哪種營養價值高?芝麻11種功效與食用禁忌一次整理
芝麻(Sesame)好處多,對皮膚、頭髮、骨骼皆有益處,台灣以臺南市西港區、安定區、善化區、將軍區、佳里區為主要產區,每年可有春、秋兩栽培期作,以秋作(11中旬~12月)栽培面積較大、產量較多。芝麻營養價值豐富,是不少民眾養生首選,究竟白芝麻、兩者營養價值有何不同?可以天天吃嗎?一文看懂白芝麻、黑芝麻的功效與禁忌及吃法。芝麻11大功效芝麻又稱胡麻,為胡麻科胡麻屬植物,屬於堅果類。根據農業知識入口網資料指出,脂質和蛋白質為芝麻主要營養成分,其中脂質約占50%,蛋白質約占20%,並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B群、維生素E與鈣、鉀、鋅及多種微量礦物質且木酚素含量高。以下整理芝麻的幾種好處:.降膽固醇、三酸甘油脂:芝麻含有15%飽和脂肪、41%多元不飽和脂肪和39%單元不飽和脂肪。多元不飽和脂肪和單元不飽和脂肪有助於降低膽固醇並降低心臟病風險。此外,芝麻含有的木脂素和植物固醇對於降低膽固醇也有幫助。.降血壓:芝麻富含鎂,有助於降低血壓。此外,芝麻含有的木脂素、維生素E與其他抗氧化劑可能有助於防止動脈中斑塊積聚,進而維持穩定血壓。.骨骼健康:芝麻鈣質含量豐富,尤其是黑芝麻,補充足夠鈣質有助維護骨骼健康、預防骨質疏鬆。而且,芝麻含有芝麻素具有抗發炎及抗氧化作用,可保護軟骨,對於緩解關節疼痛、關節炎有幫助。.血糖控制:芝麻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低,蛋白質和健康脂肪含量高,有助於血糖控制。此外,芝麻含有的松脂醇,為抗氧化多酚物質,可透過抑制消化的麥芽糖酶作用,幫助調節血糖。.抗氧化:根據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營養師蔡秀雯指出,芝麻中含有多種抗氧化的多酚物質,包括:芝麻素、芝麻酚、芝麻林素、松脂醇等,且富含維生素,其中芝麻素可降低心血管及癌症風險;維生素E及B群則有助身體抵抗氧化壓力及調節身體代謝。.保護免疫系統:芝麻富含多種助維護免疫系統的營養素,包括鋅、硒、銅、鐵、維生素B6和維生素E。.保護甲狀腺:芝麻含有豐富的硒,甲狀腺為人體硒濃度最高的器官之一,攝取足量的硒對於預防甲狀腺相關疾病有幫助。.維持更年期荷爾蒙平衡:芝麻含有植物雌激素。當女性更年期雌激素水平下降時,植物雌激素有助於抵消潮熱和雌激素水平低下造成的其他症狀。.減少掉髮、白髮:芝麻含有豐富的鐵、鎂及維生素E有助於促進頭皮和新陳代謝,有助改善髮質受損,且芝麻含有多種抗氧化元素,對於減少白髮也有幫助。.改善便秘:芝麻富含膳食纖維、油脂,有助於預防便秘,維持腸道健康。.預防癌症:根據中華骨髓移殖關懷協會指出,黑芝麻表皮內所含的植物性多酚類化合物,如青花素、木酚素及維他命B1可提高免疫力,並具抗氧化作用,可抑制乳癌、皮膚癌等癌細胞增生,同時增強細胞活力不易癌化;而芝麻所含的β-胡蘿蔔素、維生素C、維生素E及硒等成分也具有抗氧化作用,有助於保護正常細胞不受活性氧攻擊,從而預防乳癌與大腸癌形成。白芝麻、黑芝麻營養成分比一比根據食藥署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指出,每100克的白芝麻、黑芝麻營養成分如下表所示: (表格資料來源:白芝麻、黑芝麻)由上表可知,每100克黑芝麻的鈣含量相當於白芝麻的21倍,鐵質、膳食纖維含量皆高於白芝麻,白芝麻的鎂含量及維生素E總量則略高於黑芝麻。提到補鈣,牛奶是許多人的第一首選,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指出,每100克全脂鮮乳平均鈣含量為104mg,而黑芝麻的鈣含量是牛奶的13倍。芝麻可以天天吃嗎?禁忌、副作用一次解析芝麻一天吃多少才夠?根據國健署每日飲食指南手冊建議,油脂與堅果種子類每日建議量為1份,相當於10公克的黑芝麻或白芝麻。至於,芝麻可以天天吃嗎?建議以每日10克為食用亮標準,若當日有攝取其他油脂與堅果種子類則應調整比例,過量食用對健康無益。雖然芝麻好處多,但是家醫科醫師李思賢指出,芝麻含有植酸及草酸等抗營養素,會阻礙營養吸收並增加結石形成的機率,建議藉由烘烤、催芽、去殼等方法減少不良風險。芝麻怎麼吃?養生料理推薦根據農糧署表示,芝麻依不同品種,可分為白、黃、褐、灰、黑等種皮顏色,國產胡麻以黑色種皮的臺南1號為主,因種籽含油量高且香濃味美,經常加工為各類油品或加工品,如黑麻油、胡麻清油、香油及胡麻醬。以下分享兩道芝麻養生料理的做法:養生健康芝麻糊(約1人份)材料:黑芝麻35克、白芝麻15克、白飯40克、砂糖20克、花生醬一小茶匙、冷開水200克步驟:以小火炒黑白芝麻約2~3分鐘炒熟將炒熟的黑芝麻、白飯、冷開水加入果汁機攪打均勻加入砂糖、花生醬調味,攪打均勻將芝麻糊倒入平底鍋中,邊煮邊攪拌,煮到微滾(冒煙)即可關火說明:白飯可換成五穀米或糙米飯或加入堅果,白開水可換成牛奶,營養更加分。芝麻拌山藥做法:將山藥去皮、切成條狀,滾水煮20秒後撈出放涼,淋上芝麻醬以及芝麻粒。說明:馬光中醫診所劉得鐿醫師表示,芝麻拌山藥有助於溫和增強體質,提升免疫力。【延伸閱讀】「黑芝麻」鈣含量比白芝麻多20倍!可以天天吃嗎?黑芝麻功效、飲食禁忌一次瞭解超級食物「芝麻」抗癌又抗老:每天1匙,身體指數降5歲!東大醫師傳授「抗氧化芝麻」食譜,讓人活到一百歲參考資料:農業知識入口網、Healthline、中華骨髓移殖關懷協會、農糧署、李思賢醫師延伸閱讀: 疾病不會憑空降臨!別讓壞習慣堆積成病,榮總醫師:造成慢性發炎的常見5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