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生技
共找到
545
筆 文章
-
-
2020-07-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全球疫情燒 翁啟惠:要有跟病毒長期共存心理準備
全球武漢肺炎確診病例持續飆高,生策會會長翁啟惠表示,所有傳染病的控制,最有效方法是靠疫苗,但開發廣效性疫苗不容易,連流感都還沒有,「說不定這個病毒會跟我們非常久時間,要有長期共存的心理準備。」中央社記者前往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生策會)採訪翁啟惠當天,翁啟惠正結束國家地理雜誌團隊的採訪,包括台灣生技產業發展史、未來方向及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檢測、疫苗發展,都是國際媒體聚焦所在。台灣這次防疫表現亮眼,備受國際肯定,也讓台灣生醫能量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大開,翁啟惠說,這要感謝政府的超前部署,COVID-19大流行改變了生活和經商方式,台灣已經成功遏制了這一流行病,並增強了台灣生技產業在全球影響力。他表示,有不少企業主感受到近期國際大廠更樂於提供合作機會,台灣生技蓄積10多年的能量,已逐步進入開花結果期,相信台灣生技在國際上的亮點會越來越多。談到疫苗,已著手進行疫苗開發探討的翁啟惠指出,在任何情況下,開發一種安全有效的疫苗都是一項挑戰,因為病毒會繼續突變並且刺突蛋白高度醣基化。根據GISAID全球分享資訊平台中的數據庫,已經累積了超過5.6萬個病毒刺突蛋白序列。這種刺突蛋白具有大約1300個胺基酸,其中800多個具有突變,72個地方有醣化,因此,如果疫苗做出來,病毒又突變,這就是挑戰,開發廣泛保護性抗體或疫苗(也稱為通用疫苗)將是重要的目標。翁啟惠坦言,廣效性疫苗的確不容易,連流感都還沒有廣效疫苗。不過,病毒不斷突變,但傷害力不見得也跟著提升。翁啟惠分析,新型冠狀病毒為了生存,不把宿主全殺死,且已經找到最佳模式,全世界不同人種都可以寄宿,說不定這病毒會跟我們人類非常久時間,因為已經找到與人類共處的方式;目前大約有超過80%是輕症,40%沒症狀。不過怕的是沒有症狀不表示就不會傳染,自我保護一定要做好。翁啟惠提醒,人類對這次的病毒還有很多未知,真正的中間宿主及如何造成人傳人的機制和死亡仍未知,甚至病毒來自那裡都還不清楚,蝙蝠和人中間有可能還有一個宿主,也有可能是人為因素造成人傳人,但還不知道,或許更多序列公開、加上傳染及致病機制進一步釐清後會有答案。至於先前引發熱烈討論的普篩議題,翁啟惠認同目前沒有普篩的必要,因為台灣內部幾乎沒有病例,如果有的話就會傳出來,且普篩有準確率、偽陽性的疑慮。雖然看到大家現在都一起吃飯,各大旅遊景點爆滿的人潮是有點擔心,但沒有傳出病例,大多是外來的,所以只要邊境管制做好,台灣內部是安全的。
-
2020-07-12 名人.楊定一
楊定一/感恩和分享 幫助自己也幫助別人
人類過去從來沒有任何一個時點,比現在更需要體認到感恩的重要。我們只要偶爾還看看新聞,都會親眼看到社會的衝突和摩擦愈來愈激烈。甚至,我們自己就隨時活在衝突中。這時候,我們更需要感恩的力量和智慧,幫助自己融化人和人之間的隔閡,走上正向的道路。14年來,我每年都請長庚生技的同仁以「感恩」、「關懷」、「服務」、「回饋」的心情來舉辦感恩創作活動。帶著感恩的心情,這些可愛的同事表面看起來是在付出,但這種不計較的心情其實打開了一扇門,讓能量開始流動而自然找到平衡,創造更多善意的流動。這種善意和平衡,可以說是人類社會現在最需要的基礎。感恩創作活動,是對社會每個角落開放的。每年也得到近萬名朋友的分享和共鳴。像今年,有許多作品感謝防疫人員幫助大家面對疫情的考驗,感謝第一線的醫師、護士、在每個場所為大家量體溫把關的朋友、研發和各層面的人員;也有大朋友欣賞大自然生態攝影專注的瞬間;更有小朋友用他純真的視角來看牙醫和患者的互動,畫出消防員在災難現場帶來的援助和希望。這些作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種輕鬆的關懷、真實的服務、由衷的感謝、溫暖的回饋。所感恩的,也只是在人生最平凡的畫面裡,隨時看到自己和他人的善意。我們每個人都體會過,想通一件事,會想和別人分享;看到美好的人事物,心裡的感動,自然會想讓其他人知道。這種分享,也許只是簡單的一句話、一個心情、一個及時的幫忙、一個肯定、一點安慰,可能剛好就是眼前人最需要的。這一點,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願我們能隨時欣賞、隨時感恩,在善意和分享中,幫助彼此平安度過人間的無常和變化。
-
2020-07-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苗臨床試驗 將下修至一千多人
為加速新冠肺炎疫苗研發,衛福部食藥署署長吳秀梅昨表示,擬縮減臨床試驗規模,並投入至少十億元協助廠商進行臨床試驗,七月底前定案,期盼明年第一季國產疫苗問世。不過,學者認為緩不濟急,今年冬天恐出現另一波疫情,等明年二、三月才做出疫苗,這又有何用。建議政府「預採購」緊急使用授權(EUA)疫苗,藉由保證收購加速本土疫苗產製上市。國家衛生研究院昨天舉行「新冠疫苗研發及緊急使用授權研習會」,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兼任教授金傳春表示,冬季氣溫偏低,加上春節人口大量移動,新冠肺炎疫情恐捲土重來,政府應細訂出今年十二月、明年一月前需要生產研發與採購多少劑疫苗。台灣研發型生技新藥發展協會副理事長張鴻仁說,下一波疫情到來時,全球只有緊急使用授權的疫苗可用,屆時我國應無法取得國際疫苗,建議政府「預採購」本土疫苗,也就是決定疫情來襲時,以何種條件為核准前提,並保證收購一定數量的疫苗。雖然專家期盼衛福部盡速頒布疫苗研發的使用授權命令,但衛福部態度顯得保守。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執行長劉明勳表示,緊急使用授權疫苗只適用於疫情期間,建議疫苗業者走一般程序,政府將加速核准。據了解,衛福部內也有緊急使用授權命令備案,「只是還沒端出來」。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說,「台灣若只在乎安全性,疫苗研發速度是快不起來」,等到今年冬天疫情都過完了,明年二、三月才做出很安全的疫苗,那又有何用,食藥署應慎重考慮。吳秀梅強調,臨床試驗期程是一定的,只能透過減少臨床試驗人數,來加快研發速度,例如先前要求第二期臨床試驗須有三千名受試者,這項標準將下修至一千多人。此外,台灣仍將持續推動戴口罩、勤洗手等防疫工作,確保國人健康。
-
2020-07-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苗研發 蘇益仁:台灣真的太慢了
口罩國家隊為台爭光,但疫苗國家隊卻有些灰頭土臉?目前國內三家廠商積極發展疫苗,但產官學界私下唱衰,包括台灣迄今仍無疫苗緊急授權命令,看不到政府的放寬「加速器」。即使明年成功量產,也可能趕不上病毒變異的速度,投注資金恐將付之一炬,全部燒光光。最快明年第一季力拚上市全球一百多個單位投入新冠肺炎疫苗研發,已有五家疫苗廠進入新冠肺炎疫苗第三期人體試驗,其中研發速度最快的疫苗,有望於今年秋冬問市;台灣目前在疫苗研發僅國光生技、高端、聯亞生技,依照三家業者各自預估的進程發展,最快明年第一季力拚上市。前疾管局長蘇益仁直言「台灣的狀況真的太慢了」;前衛生署署長葉金川也認為,「國產疫苗進度恐落後美、英、中國大陸一年左右」;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更是悲觀,他說,「不看好台灣能在第一波疫苗戰中順利研發出疫苗」,即使順利研發,屆時可能不敵病毒變異的速度。部分官員僵化行事 扯後腿不少業者私下抱怨,食藥署目前僅頒布檢驗試劑的緊急授權命令,根本沒有疫苗製造的緊急授權命令,這讓疫苗研發已處於先天不足的劣勢,部分官員僵化行事,簡直是扯後腿,讓疫苗研發更是後天失調。蘇益仁也說,各國為了加速國內疫苗發展,臨床試驗受試人數皆放寬執行,但食藥署墨守成規,堅持現行規範,以第二期臨床試驗為例,全球規定只需一千五至兩千人,但食藥署仍要求至少三千人,「一名受試者就需耗資廿萬元,廠商負擔不起的。」聯亞生技營運管理中心副總經理戴源宏說,看不到政府「加速器」在哪裡,第二期臨床試驗要求三千人,屆時全國恐出現「搶受試者大戰」,加上各醫院行政流程不一,溝通耗時,聯亞疫苗預計明年第一季可以力拚上市,但一想到這些繁冗程序,肯定又得往後拖延。國光生技發言人潘飛說,國光早已嘗試自救,早在投入研發後,第一時間就徵求與國外合作機會,增加受試者的人數,另考量無力獨自大量生產,已尋求其他可以生產疫苗的國內廠一起合作。對於衛福部擬補助研發新冠肺炎疫苗業者,第一期、第二期臨床試驗補助總金額三億元費用,陳秀熙也大潑冷水,呼籲「政府不要浪費這筆補助經費了」,當務之急是要爭取在第一波疫苗戰中脫穎而出的生技業者合作,取得授權,參與量產的行列。
共
19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