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13 養生.運動健身
搜尋
物資
共找到
752
筆 文章
-
-
2024-01-01 醫療.新陳代謝
高血脂症何時需要開始藥物治療?常見的藥物有哪些?有那些常見副作用
在哪些情況下,高血脂症需要進行藥物治療?一般的「高血脂症」可分三種情況:●第一種是高膽固醇血症,主要是血液中的低密度膽固醇偏高。●第二種是高三酸甘油脂血症,主要血液中的三酸甘油脂偏高。●第三種是混合型高血脂症,則是血液中的低密度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都升高。高血脂症病人初期,主治醫師通常不一定會馬上開藥,尤其是沒有其他共病影響下,通常會設定觀察期,如果病人能在此3~6個月內透過飲食控制、規律運動和戒除不良的生活習慣,將血脂控制好,就有機會不用進行藥物治療;倘若超過觀察期血脂無改善時,醫師就會建議改用藥物治療。常見的五種降血脂藥物如下:1.史他汀(Statin)類藥物這類藥物是目前臨床上常開立的降血脂藥物,查詢藥物名稱(非商品名)結尾常有-statin,因此得名。常見的藥物有Atorvastatin、Fluvastatin、Pravastatin、Rosuvastatin和Simvastatin等。 史他汀(Statin)類藥物的機轉是,透過抑制合成膽固醇的關鍵酵素HMG-CoA還原酶,導致膽固醇的生成減少、分解增加。史他汀(Statin)類藥物藥物非常有效,可以顯著的讓膽固醇下降,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與腦中風的風險。一般來說,史他汀(Statin)類藥物服用後常見的副作用有:噁心、疲倦、頭痛、偶爾會有肌肉痠痛或肝功能指數上升的情況,嚴重的副作用是產生「橫紋肌溶解症」,最典型的症狀是排出深褐色尿液。通常醫師開立這類藥物前,會先向病人確認肝、腎功能是否正常,因為這類藥物不適合給肝腎功能不好的病人使用。史他汀(Statin)類藥物百科中資料:Atorvastatin類藥物Fluvastatin類藥物Pravastatin類藥物Rosuvastatin類藥物Simvastatin類藥物2.總膽固醇吸收抑制劑這類藥物常見的藥品名稱為Ezetimibe,此藥品可單一使用也可與史他汀(Statin)類藥物合併使用。人體體內的膽固醇約有70~80%是內生性膽固醇,從肝臟或小腸細胞合成而來,而剩餘的20~30%才是來自於飲食中。史他汀(Statin)類藥物機轉主要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俗稱壞膽固醇),總膽固醇吸收抑制劑與Statin類藥物機轉不同,主要是抑制飲食中攝取的膽固醇,所以與史他汀(Statin)類藥物合併使用能夠更有效的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總膽固醇吸收抑制劑常見的副作用是頭痛、肌肉痛、腹瀉。Ezetimibe藥物百科中資料:Ezetimibe類藥物3.膽酸結合樹脂膽酸結合樹脂常見的藥物是Cholestyramine Resin,原理是藉由增加腸胃中膽酸的排除,讓肝臟必須使用更多的膽固醇來製造膽酸,因此會減少膽固醇含量。較常使用在較輕微的高血脂症。此類的藥物會干擾其他藥物在腸道的吸收,用藥前1小時、之後4~6小時,才能再服用其他藥品。膽酸結合樹脂是粉劑,必須和水一同服用,不可乾吞粉末。膽酸結合樹脂常見副作用是便秘、脹氣、消化不良,建議服用此藥物應多攝取高纖食物幫助排便。Cholestyramine Resin藥物百科中的資料:Cholestyramine Resin藥物資訊4.Fibrates纖維酸鹽類Fibrates纖維酸鹽類藥物中常見的藥物是Fenofibrate和Gemfibrozil,主要治療高三酸甘油脂血症,降低三酸甘油脂的指數。常見副作用為腸胃不適、噁心嘔吐、肝毒性、肌肉疼痛、膽結石等。臨床上與史他汀(Statin)類藥物合併使用時,病人如果已經是腎功能不全時,使用時尤其需要特別留心,如果出現棕色尿(深褐色尿液)、肌肉無力和痠痛時,應儘快回診與醫師聯繫。Fibrates纖維酸鹽藥物百科中資料:Fenofibrate類藥物Gemfibrozil類藥物5.菸鹼酸類菸鹼酸類最常見的藥物為Acipimox,藥物機轉是透過調節脂肪代謝,治療三酸甘油脂和膽固醇過高。常見副作用是身體會發生「潮紅」現象,也就是全身發熱、發紅,還可能伴隨頭痛,通常在數天後會緩解。菸鹼酸類藥物在藥物百科中的資料:Acipimox類藥物史他汀(Statin)類藥物藥物常容易這些食物產生交互作用,使用時務必要注意:1.避免同時燕麥一起吃:燕麥本身具有豐富的膳食纖維,是很好的保健食品,但不建議和史他汀(Statin)類藥物的藥物一起食用。原因是高膳食纖維的燕麥,會刺激腸胃蠕動,降低史他汀(Statin)類藥物在腸胃道的吸收率,導致藥量不足以控制病情。所以,如果服用相關藥物時,需要相隔2~4小時後再吃燕麥,就能避免相互干擾。2.避免同時服用紅麴:紅麴是民眾為了降血脂常購買使用的健康食品,但紅麴菌素的結構與Statin類藥物相似,如果已經服用史他汀(Statin)類藥物,兩者併用就會增加血液中的藥物濃度,導致史他汀(Statin)類藥物更容易產生副作用,容易引起橫紋肌溶解或肝、腎損傷。3.不能飲用葡萄柚汁:葡萄柚汁即使隔開時間飲用,仍會與史他汀(Statin)類藥物產生交互作用。所以服用史他汀(Statin)類藥物不只是不能同時吃,而是不能喝!因為葡萄柚汁中含有呋喃香豆素(furanocoumarin),會影響史他汀(Statin)類藥物藥品的代謝,讓史他汀(Statin)類藥物在人體代謝增加停留時間,約是2~3天,導致身體短時間存有過高的藥物濃度,會明顯增加藥物副作用的發生。4.避免進行高強度的離心運動:服用史他汀(Statin)類藥物的民眾,不建議進行高強度的離心運動。因為離心運動時,會在短時間對身體進行高強度的肌力訓練,容易導致橫紋肌溶解症。建議服用服用史他汀(Statin)類藥物,應該要進行低強度的運動為宜,例如慢跑、快走、游泳等。 名詞解釋:離心運動(eccentric exercise)肌肉運動的一種收縮方式,是指肌肉激活產生力量(例如:肌肉被迫伸展),肌肉長度卻會增加(常見是收縮減短)的一種肌肉收縮方式。在實際的運動場合中,相較於向心收縮而言,離心運動的頻率並不高,常見的離心運動包括下樓梯、下坡走、自高處落地、從高處搬重物至地面、增強式運動(plyometrics)的離心收縮過程等,都屬於離心運動。參考資料:元氣網:控制壞膽固醇的史他汀怎麼吃?藥師詳解他汀類藥物差異及其副作用彰化衛生局衛教資料:你的降血脂藥吃對了嗎? 三種食物、一類運動要避免!體育運動大辭典:離心運動 eccentric exercise
-
2023-12-15 醫聲.醫聲要聞
攔截新冠 醫籲防疫預算常態化 增加篩檢誘因 精準診斷用藥/秋冬疫情升溫1
目前全球新冠疫情來到高點!台灣死亡病例上周新增34例,也是近期新高,疾管署預估,明年(2024)一月中旬達到感染高峰,依據最新統計,國內新冠重症病例數在上周(12月5日至12月11日)新增232例,為流感重症的15至16倍之多。由於秋冬有多種病原體作亂,醫界擔憂,照這樣的情勢演變,基層診所攔不住新冠肺炎的輕症患者,將造成病房占床率「壓力山大」,恐排擠其他病人的治療權利。醫界建議,在指揮中心解編、沒有預算情形下,應該仍要設立防疫基金,或讓預算常態化,針對診所端要提出更合理篩檢誘因,加強輕症患者攔截,以防變種病毒入侵、疫情捲土重來。新冠威脅遠勝流感 長輩更要注意「新冠重症病患人數從來沒有少過!」台北榮總胸腔重症加護室主任陽光耀指出,根據近期數據顯示,與流感重症人數相比,國內新冠重症病例數是流感重症病例數的8至15倍,代表新冠威脅遠遠高於流感。此外,陽光耀強調,新冠及流感重症以侵襲65歲以上長者為主,且容易導致死亡。從今年3月20日統計起,新冠感染者產生併發症者,65歲以上者占近八成、死亡者約占九成;流感重症的年齡比率,65歲以上者占約六成、死亡者占六成四。顯示65歲以上的老人家,不僅要提防流感,更要小心新冠威脅,其中,新冠重症造成的高齡死亡比率更是遠超過流感,令人憂心。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也觀察到,目前台灣流行的病毒、致病菌除了新冠病毒、流感病毒,還包括黴漿菌、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鼻病毒、副流感病毒等。以基層診所來說,除了流感,多數診所都沒有針對其他呼吸道傳染性疾病篩檢,因此無論診斷、用藥都是靠臨床醫師判斷,特別是新冠肺炎,現在也較少診所會進行快篩,確診的人自然就變得較少,想要達到「攔住新冠輕症」,並且能「精準診斷、用藥」就變得困難。新冠仍在社區流行 未來佔床率恐影響其他患者治療上述現象讓後線的醫療端壓力很大,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表示,秋冬往往是醫院病房占床率最緊繃時期,醫療端壓力已非常沉重,目前新冠肺炎仍在社區流行,未來病房占床率將更高,恐影響到癌症、免疫力低下患者的治療時程,除了醫院病房成重災區之一,其他高風險病患就醫也會受排擠,環環相扣下,恐怕是惡性循環的開端。對此,林應然認為,若能調高基層診所端的篩檢、診斷等相關健保給付點值、提升用藥可近性,並多增加誘因,基層診所便能發揮功能,協助輕、中症病患盡快接受治療。高風險者易變重症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黃啟嘉說,若是氣喘等呼吸道疾病患者感染新冠、流感,不僅有很高的機率演變成重症,還會加重既有症狀,且「新冠肺炎誘發氣喘的比率較高,約千分之一至五百分之一」,若未及早確診、用藥,後續往往更棘手、更複雜。談到防疫相關費用來源,黃啟嘉建議,運用防疫基金模式或可幫助防疫預算常態化,防疫工作也能永續運作;陳宜君也建議,疫後感染科醫師的培訓也需更重視。醫界期待未來防疫用藥、篩檢試劑等物資可穩定供應,輕、中症病患也可及早確診、用藥,保障國人健康。(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12-13 養生.聰明飲食
部分蔬菜不能生吃因為含抗營養素?教授解析抗營養素有沒有害
我在2017-7-17發表生吃,熟食,抗營養素,讀者KwokTai Choy在2023-11-26留言:「拜讀閣下11月26日植物的逆襲—凝集素的文章,提及本文說的『在美國,幾乎沒有什麼蔬菜是不能生吃的』。我住在香港,請問應該如何考慮/判斷某種蔬菜(乃至所有食材)能否生食。是不是含有「抗營養素」的食材都應該煮熟才進食?有權威(但又簡明,使用普通人明白的食材叫法)的食物資料庫可供參考嗎?」我在生吃,熟食,抗營養素這篇文章裡有這麼說:「所謂「抗營養素」就是「會妨礙營養素被人體吸收的元素」。有關「抗營養素」,網路上有數不盡的文章說它們是多麼可怕。尤其是在台灣,有幾位名醫或名嘴就老愛說,生的蔬菜含有多種『抗營養素』,所以一定要煮熟才能吃。最常被他們說不能生吃的蔬菜是菜花,西洋菜花,高麗菜,和蘑菇。而的確,在台灣我從沒看過沙拉吧裡有擺放這類蔬菜。可是呢,在美國,這類蔬菜幾乎是沙拉吧裡的必備,也是我的最愛。所以,我可以毫無保留地說,這類蔬菜的「抗營養素」是一點都不抗營養,生吃,熟食,兩相宜。總之,所謂的『抗營養素』,是一個聽起來很有學問,但卻沒有多大實質意義的名詞。對大多數的人而言,幾乎所有的蔬菜都是可以生吃的。事實上,生吃和熟食一起來,更能全面性地獲得營養素。」有關抗營養素的利弊,討論得最中肯的是哈佛大學發表的Are Anti-Nutrients Harmful?(抗營養素有害嗎?)(2022年一月最後審查)。我把重點翻譯如下(紅色字):營養素是滋養植物和動物生長和生存的物質,而抗營養素之所以被稱為抗營養素,是因為它們可以阻止營養素的吸收。抗營養素天然存在於動物和許多植物性食品中。在植物中,它們是旨在防止細菌感染和被昆蟲吃掉的化合物。目前尚不清楚我們的飲食中因抗營養物質而損失了多少營養物質,而且其影響是因人而異,取決於個人的新陳代謝以及食物的烹飪和準備方式。許多抗營養物質,如植酸鹽、凝集素和芥子油苷,可以透過在食用前浸泡、發芽或煮沸食物來去除或失去活性。另一個考慮是這些抗營養物質會影響同一餐中營養素的吸收。因此,為了降低這種風險,建議避免在一餐中食用大量含有抗營養素的食物,並且在一天中吃含有多種食物的均衡飲食。請記住,抗營養素也可能對健康有益。例如,植酸已被發現可以降低膽固醇、減緩消化並防止血糖急劇上升。許多抗營養素具有抗氧化和抗癌作用,因此不建議完全避免使用它們。結論:儘管某些食物在加工和烹飪後可能含有殘留的抗營養物質,但食用這些食物對健康的益處超過了任何潛在的負面影響。 每天吃多種營養食物,避免一頓吃大量單一食物,有助於抵消抗營養素造成的營養吸收的輕微損失。有關可生吃的食物種類,請參考https://cf.ltkcdn.net/vegetarian/files/1673-Raw-Food-List.pdfhttps://www.raw-foods-diet-center.com/list-of-raw-foods.html原文:「抗營養素」真的抗營養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07 焦點.杏林.診間
北榮重粒子治療助百名癌症患者!院長感動:一切付出都值得了
北榮重粒子治療今年5月15日啟用,截至今天(12/5)為止,半年內完成百例病人治療。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指出,原本被認為無法治療的胰臟癌,經化療及重粒子治療後,可以透過手術切除,其他如攝護腺癌、肺癌、肝癌、骨肉癌、頭頸癌、婦科癌症等患者也都獲得治療。北榮重粒子治療助百名癌症患者台北榮總今天舉行重粒子治癌百例、達文西手術5000例感恩會,並為國內首座負壓科技加護病房及「北榮一號雲」超級電腦剪綵啟用,退輔會主委馮世寛今天也出席,並肯定陳威明帶領的北榮團隊,在癌症治療、重症防疫及智慧醫療上優異成果,嘉惠病人,期許榮總醫療體系共同努力,繼續提供高品質醫療服務。院長陳威明:一切付出都值得了「病人的生命是無價,看到重症病人康復,一切都值得了」。陳威明說,北榮不惜營運虧損籌建重粒子治療,目前治療過程順利,病人復原良好,均持續追蹤治療成效,目前仍有多人在等候治療,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營運後,來自各國的參訪更是絡繹於途。陳威明也感謝北榮全體同仁上下一心、團結合作,在歲末年終時展示成果。除了重粒子治療,台北榮總完成達文西手術5000例,包括胰臟癌、壺腹周圍癌及腎臟癌部份腎臟切除等困難癌症治療,目前此三項疾病的達文西手術病例數,北榮案例數為全國最多,退輔會整體醫療體系合計已完成近1萬2千例達文西手術。今天也是首座專為醫院設計的叢集式超級運算平台「北榮一號雲」啟用。「北榮一號雲」超級電腦為新一代超級運算平台,具強大人工智慧(AI)計算能力,包括全方位的資料中心、創新的運算架構及多功能的軟體工具,推動生成式AI及大型語言模型LLM在醫學領域的創新應用。「北榮一號雲」可大幅提升整體運算能力,加速北榮精準醫療、智慧醫療、疾病預後預測、基因序列資料分析、數位病理精準診斷、智能藥物開發的發展,並且提供AI應用程式最佳發展平台。陳威明說,這不僅提升診斷精確性,更加快針對各種疾病的個人化治療策略制定,不僅是北榮資訊發展重要的里程碑,更代表台灣在高速計算醫學領域中,邁出了重要一步,也為國際醫學合作開闢了新途徑,進一步推動醫學AI的創新與發展。因應未來新興傳染病,國內首座智慧科技加護病房在台北榮總啟用,北榮投資逾一億元,興建15間智慧負壓隔離加護病床,位於科技大樓,與主要的住院大樓分艙分流,且引進或自行研發多項最新科技包括AI防護衣穿脫魔鏡、溼洗手監測系統,已獲得國家醫療品質獎肯定。另衛星護理站進行影像監視與呼吸器遠端調控;設置智慧電視與三方視訊系統等,同時導入機器人協助護理師傳送物資,減少人員暴觸風險。在流行病疫情發生時,可提供最高防疫標準的負壓隔離重症治療,平時則可作為一般呼吸系統重症加護病房使用,達到「病毒擋得住、訊號出得來、治療進得去、夥伴找得到、家屬看得見」的目標,大幅提升重症醫療照護品質。智慧機器人在內的多項科技產品,提升照顧的品質及防疫安全。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23 養生.運動健身
如何快速塑身又好看?掌握三要點 減重不減肌
現代人為了追求健康或保持體態,多數人通常會實行節食法或到健身房進行燃脂運動。相信大家都很常聽到,健身教練和營養師提醒減脂的人要小心肌肉量的流失。究竟減脂和肌肉量下降之間有何關聯?該如何做才能減脂又不會掉肌肉呢?編輯推薦巨獸降臨,2024最霸氣路跑!全台首場「哥吉拉路跑」北中南掀怪獸風潮,怪獸物資包大公開!BLACKPINK Lisa、美國小天后都愛的懶人穿搭:牛仔吊帶褲4種穿搭法一次學會!2023冬季髮色推薦!用這四款美拉德風髮色為冬天注入暖意影片中的邱正宏醫師提供了一篇營養學期刊上的醫學論文,證實一個人若在6~24小時內進行完全斷食,體內的脂肪會分解來維持所需的熱量,同時不會明顯影響肌肉量。因此,對於考慮實施168或204的輕度斷食法的人來說,不必擔心減脂會導致肌肉量減少。邱正宏醫師還親自傳授了三種減脂但不會流失肌肉量的方法:一、減脂過程中應交替進行耐力和阻力訓練,耐力訓練有助於進一步燃燒脂肪,而阻力訓練則有助於增加肌肉量。二、必須補充足夠的蛋白質或胺基酸。三、降低碳水化合物的攝取,但並非完全不吃。更多詳細原因與內容請參閱影片,祝大家都能擁有健康自信的體態,還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嗎,趕快訂閱關注女子漾吧!編輯推薦新北/北海岸黃金之湯!金山【磺港公共浴室、中山溫泉公園】享泡湯樂【心理測驗】你和伴侶的關係是否健康?測驗你們是否該分手2023秋冬最熱美拉德唇膏 精選五支黃皮姐妹閉眼入「女子漾」網站全新上線,陪你愛自己的每個樣子!最棒的美食旅遊、美妝穿搭、娛樂話題、運動健康、情慾愛情分享,都能在這裡看到!快點來加入成為創作者!https://woman.udn.com
-
2023-11-22 養生.運動健身
爬樓時常覺得好累 雙腳無力? 試試階梯有氧運動 強化大腿肌肉!
長時間久坐導致下肢肌力衰退?爬樓梯讓你氣喘如牛、雙腿顫抖且膝蓋疼痛?如不積極面對,將導致大腿肌力不斷下降,甚至影響下半身靈活性!現在就跟著白映俞醫師,透過階梯運動,有效鍛煉大腿肌力,同時提升心肺健康,趕快點開影片看看吧!編輯推薦2023新北歡樂耶誕城怎麼拍?3個拍照技巧、5款照片提案帶你捕捉獨一無二的耶誕時刻!誰是年度大爛片?韓媒票選「2023年度最爛9部韓劇」 《歡迎來到王之國》排第六名巨獸降臨,2024最霸氣路跑!全台首場「哥吉拉路跑」北中南掀怪獸風潮,怪獸物資包大公開!這套運動隨時在哪都能實行,只需利用家中或辦公室的階梯,總共包含七個動作,可全面訓練股四頭肌、大腿後側肌群、臀肌和大腿內側肌群,同時有助於足踝和小腿的肌力。不僅能有效訓練大腿肌力,還能提升平衡感。每個動作持續30秒,休息10秒,不到10分鐘即可完成。上班辦公室坐太久,不妨可起身去走一走、爬樓梯,以減輕長期久坐觀看電腦的疲勞感,同時降低膝蓋疼痛的風險。如果兩腿的肌力差異較大,可以調整動作,先進行單腳的強化運動,再進行雙腳一起的動作,以實現雙腿肌力的均衡發展。還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嗎,趕快訂閱關注女子漾吧。編輯推薦新北/北海岸黃金之湯!金山【磺港公共浴室、中山溫泉公園】享泡湯樂【心理測驗】你和伴侶的關係是否健康?測驗你們是否該分手2023秋冬最熱美拉德唇膏 精選五支黃皮姐妹閉眼入「女子漾」網站全新上線,陪你愛自己的每個樣子!最棒的美食旅遊、美妝穿搭、娛樂話題、運動健康、情慾愛情分享,都能在這裡看到!快點來加入成為創作者!https://woman.udn.com
-
2023-11-16 醫聲.醫聲要聞
抗生素缺藥恐成國安危機 扶植產業落實國藥國用在台製造
新冠疫情的衝擊加上以哈戰爭,國內意識到關鍵物資的重要性,尤其醫藥自主更是核心重點。食藥署已依世界衛生組織列出必要抗生藥清單,總計48項。專家們指出,國際局勢難測,抗生素缺藥問題恐成國安問題,避免未來民眾無藥可用,國藥國用在台製造將成為扶植產業的重點。台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崇僖指出,在疫情期間,政府規畫出需要自主自給的六大核心產業,當時發現防疫物資不足,也沒有新冠疫苗,台灣醫藥物資的自主能力開始被討論。食藥署依藥事法第27-2條必要藥品清單,參考世界衛生組織、國內專科醫學會及相關專業團體建議,在今年11月1日公布修正,食藥署署長吳秀梅指出,抗生素類別品項新增至48項。健保署盤點必要物資內屬於抗細菌及抗黴菌藥品者,共有60種成份劑型,其中23種列屬健保之特殊藥品,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指出,針對短缺的抗生素也有因應計畫。顯然,抗生素缺藥已成國安問題,不能等閒視之。台灣的製藥能量要提升,那麼鼓勵國內藥廠的NCE-2(在十大先進國家上市滿五年,在台灣屬於新成分新藥)就非常重要,雖然NCE-2已放寬上市年限,但力道還不太夠。李崇僖認為,國內新藥送件申請數近年來大幅減少,食藥署應該要正視這個問題,想方法讓國內藥廠願意投入新藥的生產,例如將NCE-2的行政保護期延長,查登審查列為「優先審查」,更積極的推動醫藥自主;健保署也能將國產新藥的NCE-2納入平行審查機制裡,有效縮短藥物審查期,鼓勵有意生產新藥的業者。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聯會諮詢顧問陳尚斌指出,抗生素缺藥確實是國安問題,當今要務就是在保障民眾用藥的權利及品質下,針對急迫性國內抗生素藥物,若業者有願意入在台製造新藥,健保在核價上都應該給予優惠。目前,健保署已釋出善意在全民健保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新增17-2條,把NCE-2納入鼓勵範圍,陳尚斌認為,應該還要再擴大到新給藥途徑新藥及新劑型新藥,應該都可以列為17-2條的適用範圍,採取成本核價,更能鼓勵有意願投入製藥技術創新及研發的本土藥廠。至於新給藥途徑新藥及新劑型新藥有何不同,陳尚斌解釋,新給藥途徑新藥像是原本是外用軟膏製劑的局部治療用途研發注射劑,就可發揮全身治療效果,新劑型像是原為液體針劑,但具有某些副作用,例如對腎臟功能的損害,經過研發為微脂體包覆注射劑,將副作用明確的降低,保護腎臟功能也維持原有的臨床治療效果,開發不同的使用方式,在研發上非常不容易,應該都能給予鼓勵。陳尚斌也認為,為了鼓勵國內產業在台製造,應該給國產新藥在健保藥價調整時將新給藥途徑新藥及新劑型新藥給予17-1條藥品同等地位進行藥價調整、在健保總額預算裡編列有專款的額度,或公立醫院也可以帶頭採購,這些都是可行的方式,這樣從上而下才有辦法避免地緣政治帶來的缺藥危機,保護國人有藥可用。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莊銀清也同意,醫學會將鼓勵臨床醫師多使用國產新藥,優先使用的概念才能讓國產新藥發揚光大。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指出,我們也希望國產藥廠不要只做學名藥,也希望國產製造新藥,甚至可以自主生產原料,當發生重大事情時,國外搶藥缺藥時,台灣才不至於沒藥可用,甚至在政府的幫助下,可以走上世界。
-
2023-11-16 焦點.元氣新聞
基因檢測洞悉個人疾病風險 助力預防醫學、精準治療
年度醫療盛會「第七屆台灣醫療科技展」策展共有三大主軸——「智慧醫療」、「精準醫療」、「全齡健康」,其中可謂三大主軸交集的「基因檢測」相關解方服務,在癌症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明年預計納入健保給付,且今年底再生醫療雙法有望通過等時事熱點下,格外成為關注焦點!作為生物遺傳最小單位的基因,在各種複雜的排列組合下,形塑出無數獨一無二的生命體,而透過先進基因檢測技術,得以預測個人罹患疾病風險,經由「預防勝於治療」調整生活習慣及對症下藥,可降低患病風險,達成預防醫學、精準治療、全齡健康目標。常見的應用,包括遺傳風險基因檢測、新生兒基因檢測、與癌症相關的細胞突變基因檢測等。精準醫療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其中次世代基因定序能夠找出致癌的驅動基因,協助醫師使用合適的標靶藥物治療病患,提高治療成功率。在本屆台灣醫療科技展參展廠商中,行動基因生技打造全方位癌症管理方案,透過尖端基因檢測結合疾病與藥物分析,提供癌症治療之最佳方針、復發與抗藥性監控,以及特定癌症風險與免疫治療評估。均泰生物科技亦以次世代定序技術為核心,提供客戶自樣品製備、定序至後端生物資訊分析的完整解決方案。除了包含基因體學之精準定序設備及試劑銷售服務、生物資訊分析、高效能核酸/蛋白質萃取系統等研究應用,也代理單細胞定序、多重抗體染色及影像擷取系統等儀器設備,滿足基礎研究及臨床研究客戶需求。慧智基因開發多種深具臨床價值的基因檢測服務,包含生殖醫學、產前孕前、新生兒、癌症、罕見疾病、精準用藥等六大領域,並堅持全程在台檢測,提供最安心的檢測品質。國際醫藥大廠旗下的羅氏診斷,提供涵蓋肝炎、愛滋、微生物、心臟、性健康等多項血清免疫與分子自動檢測應用,同時積極發展定序及數位方案的創新技術。亞洲準譯提供感染病原基因檢測服務,利用基因定序技術、生物資訊分析與比對,與醫療院所和臨床醫師,合作開發獨有的台灣本土資料庫,提供高效率的檢測服務,讓病程進展快、病況危及生命、診斷困難的患者,第一時間得到最有效的診斷治療,不錯失黃金治療時間。大江基因醫學則祭出以精準預防醫學為核心的「個人化健康管理對策」,透過基因檢測、菌項檢測及再生醫療技術,評估個人先天體質狀況,提供精準醫療的客製化服務、專利保健保養特調,培養強健抵抗力。另一方面,基因檢測也是再生醫療的一環,有望為更多患有罕見困難性疾病、癌症的病人帶來一線生機。訊聯生技集團以「再生醫學/細胞治療」、「精準健康/基因醫學」、「分子數位科技/智慧研發」為三大核心能力,旗下「訊聯生技」更是國內首家專攻細胞治療的上市櫃公司,持續拓展再生醫學及細胞治療應用範圍。去年更成立訊聯細胞智藥,加速開發細胞製劑等診斷與治療,並結合基因與細胞療法開發技術。除了各家生醫業者推出多元基因檢測服務,臺中榮民總醫院更打造了全台最大的基因資料庫,作為國內產學研界的強大後盾,積極與國內外頂尖產學研究單位合作,開展細胞治療臨床試驗及癌症基因檢測。中榮的人體細胞組織優良操作規範(GTP)實驗室甫於上月底完工揭牌,將以產學合作辦公室為平台,持續鏈結國內外廠商合作臨床試驗,促進產業發展茁壯、接軌國際。●展會名稱:第七屆台灣醫療科技展●展覽期間:11月30日至12月3日●展覽場地:台北南港展覽館一館●展出攤位數:約2500個●展覽特色:全球首創以醫院為主角的展會,預計有70多家醫療機構參展,參展商並有許多國內外科技大廠,將展出醫療科技應用佈局,不論產業人士或一般民眾皆適合參加點我免費索票,精準醫療、基因檢測就在這裡!
-
2023-11-14 焦點.元氣新聞
我推的醫師/誰,是你最值得推薦的醫師?
「XXX醫師好嗎?」、「乳癌要看哪些醫師比較好?」、「XX醫院有推薦什麼醫師嗎?」民眾對於就醫的需求很多,不只是疾病要看哪科,也包含醫院的選擇、藥物資訊、自費項目等,當中更重要的是醫師資訊。到底這個醫師擅長什麼疾病?這個醫師看診風格是什麼?有沒有負評?這些都是民眾在選擇醫師上想知道的事情。以使用者需求出發,推出醫師百科讓讀者方便查詢醫師為了照顧使用者需求,元氣網在2023年9月建置了醫師百科,蒐集了一萬多筆的醫師資訊,讓使用者可以一次了解醫師的專長,並且針對專長疾病找到合適的醫師,上線短短兩個月已經有超過7萬人次使用,可見使用者對於醫師資訊有相當大的需求。醫師百科的特色有哪些:一、超過一萬筆醫師資料,具有完整的學經歷、專長等,讓你知道這位醫師擅長治療哪些疾病。二、可以透過縣市、專長疾病來搜尋,找到距離你最近、相關專長的醫師。三、可以留言分享自己的就醫經驗,讓別人也可以知道這位醫師的看診風格與醫治過程。四、可以直接連結到掛號網站。如果想要看診時,就可以直接點選就能到掛號網站,不用花時間搜尋。→點擊進入醫師百科,快速找到適合醫師「我推的醫師」不是評價醫師,而是你推薦的醫師!元氣網認為,醫療是無法用星星、分數來評價,更何況是醫師的醫術、溝通方式,每個人喜歡的都不一樣,所以無法界定什麼是好醫師、什麼是壞醫師,元氣網更相信,只有「適合自己」跟「不適合自己」的醫師,而要找到適合與不適合,需要的是大家的就醫經驗與推薦留言。因此,在醫師節前後,元氣網將舉辦「我推的醫師」活動,邀請網友來共襄盛舉,告訴大家推薦哪些醫師,並且表達相關的感謝,讓人更瞭解醫師。點擊進入「我推的醫師」,一起跟大家分享「你推薦哪位醫師」,還有機會抽中元氣網精美好禮!元氣網真的很希望,透過「我推的醫師」活動,可以讓大家看到更多的優秀醫師,也能幫助他人找到合適的醫師。更加希望透過讓病患、醫師彼此瞭解,減少醫病的糾紛與衝突,讓病患與醫師可以共創更好的醫病關係,這對於病患、醫院、醫師三方,都是贏家。醫師百科的功能介紹與使用說明1.在進入醫師百科後,可以透過搜尋功能或是篩選功能查詢醫師資料 2.當查到想要的醫師資料後,點擊即可進入這位醫師的資料頁面 3.如果沒有找到想查詢的醫師,可以點擊「推薦給元氣網」提供你所知道的醫師資訊,後續經元氣網核實資料後會進行刊登,該功能為會員限定,如需使用請登入/註冊元氣網會員 4.進入醫師的資料頁面後,除了醫師專長等資訊,還有提供三個功能進行使用,分別是「網路掛號」、「編輯」以及「經驗分享」 5.點擊網路掛號,即可前往該名醫師看診的單位進行掛號 6.如果有發現醫師資訊有誤,或是想要提供更多資訊,可以點擊「編輯」進行提供,該功能為元氣網會員限定,如需使用請登入/註冊元氣網會員。 7.點擊「經驗分享」後會來到分享區塊,可以閱覽其他人分享的就診經驗,或是他們想跟醫師說的話。 8.如果想進行留言,則需要先登入會員,登入後進行文字輸入後點擊發布,即可完成留言分享
-
2023-11-10 醫聲.Podcast
🎧|老婦麻醉前透露兒子、姪子不明原因猝死 竟意外保一命?麻醉權威:一定要先告知醫師「這三史」
有時檢查、手術會用到麻醉,但你知道麻醉高風險族群不只有慢性病患及老人,年輕人容易罹患的甲狀腺亢進、睡眠呼吸中止症也是嗎?麻醉前,又要告知醫師哪「三史」,才能保障安全?麻醉安全和舒適只能二擇一嗎?就讓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麻醉部部主任、台灣麻醉醫學會前理事長陳坤堡醫師一一解答。🎧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麻醉雖可幫助病患度過開刀、檢查後的不適,但仍潛藏一定的風險,小則噁心、嘔吐、頭暈,大至藥物過敏、呼吸抑制、休克、死亡,因此陳坤堡表示,麻醉首重安全,此時有賴麻醉醫師術中隨時監控病患的心跳、血壓、呼吸、排尿量、輸液量等,才能及時應對緊急狀況,若再加上麻醉術前諮詢,更可提早做準備。術前告知「三史」 麻醉安全多一層保障陳坤堡表示,麻醉前須讓麻醉醫師知道病患「三史」,一是疾病史,例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病,以及相關的用藥狀況;二是麻醉史,像是病患以前麻醉時,是否發生過休克、困難插管等意外;三是過敏史,比如病患對什麼抗生素或藥物過敏、嚴重程度如何等等。此外,他也鼓勵病患「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把所有疑慮都告訴麻醉科醫師,像是曾經有位60歲阿嬤麻醉諮詢時,突然淚崩提到兒子、姪子先後不知為何在睡夢中、路上突然猝死,讓陳坤堡提高警覺心,懷疑是心臟方面有問題,因此找心臟科醫師討論後,再制定適合的麻醉方案。年輕人易得睡眠呼吸中止症、甲狀腺亢進 麻醉需特別處理接著麻醉醫師會檢查呼吸道通暢與否,避免困難插管,或增加病患缺氧風險,而睡眠呼吸中止症便是其中要特別注意的疾病;當睡眠時上呼吸道發生反覆的塌陷,導致氣流無法通過,血中的氧氣濃度因而下降,出現頭痛、嗜睡、高血壓、打呼等症狀,重者則會造成慢性心血管疾病、中風、甚至猝死。若病患病況嚴重、肥胖,或舌根肌肉疲乏失去支撐力,整個舌頭往後墜,可能壓迫或堵塞上呼吸道時,麻醉醫師會先給予病患足夠的氧氣,再施打麻醉藥,或插管建立呼吸道,確保病患呼吸順利,術後病患清醒,恢復正常呼吸功能,就可拔管,「如果病患看似醒來,意識卻混亂不清,就會再給予鎮定劑,延長觀察時間。」陳坤堡也分享20幾年前其他醫師經手的個案,表示曾有位做頸部血管瘤手術、麻醉卻困難插管的病患,麻醉誘導後幾經嘗試終於插好呼吸管,手術後麻醉醫師判斷病患清醒、狀況不錯,又觀察了一兩個小時才拔管,半小時後病患卻突然喘起來,呼吸管又難再放回去的憾事。除了睡眠呼吸中止症,甲狀腺亢進是另一個年輕人容易得的疾病,接受麻醉同樣要小心。陳坤堡回憶,有位患有甲狀腺亢進的年輕孕婦常服藥一陣子後,覺得症狀好轉便自行停藥,等到再出現心跳加快、血壓飆高、心律不整等症狀,才去看醫生,但不久又自行停藥,如此反反覆覆。孕婦臨盆時,病況十分嚴重,不得不開刀,縱使請新陳代謝科醫師給藥也無法控制,因此麻醉科醫師與婦產科醫師、家屬、孕婦討論後,選擇使用對血壓、心跳影響較小的方式與藥物進行麻醉,術後再與新陳代謝科共同照顧。為加強住院醫師應對諸如此棘手個案的經驗,台灣麻醉醫學會要求接受專科醫師考試前,需先通過擬真情境考試,熟悉未來可能遇到的情境,包含場景、病況、手術團隊等,「當處理不好時,老師會給反饋,事後也會有檢討。」陳坤堡說,透過訓練醫師、術前完整麻醉諮詢、術中隨時監測生命徵象、術後追蹤病況,能讓病患接受麻醉手術更有保障。陳坤堡小檔案現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麻醉部部主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麻醉部主治醫師學歷亞洲大學生物資訊與醫學工程學系博士中國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所碩士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醫學士經歷台灣麻醉醫學會理事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麻醉部疼痛科主任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音訊剪輯:高啟書腳本撰寫:蔡怡真音訊錄製:張羽萱特別感謝:台灣麻醉醫學會
-
2023-11-01 醫聲.醫聲
戰火未停醫療救援仍需繼續 無國界醫生展覽體驗前線
依聯合國難民署(UNHCR)數據指出,截至2022年底全世界有1.08億流離失所者,是史上最多的數字。2023年還未結束,二月的土敘大地震、六月爆發的蘇丹衝突,以及上月開始被全面圍困和不斷受轟炸的加薩,都造成大量民眾被迫離家,也因此無法獲得醫療資源。這些地方都是醫療缺口,無國界醫生希望透過醫療行動,讓處於弱勢的人得到醫療照護。11月3 至12日,無國界醫生將在華山文創園區舉辦《行動之所在》互動體驗展,力邀大家到現場體驗,擔任醫生在戰火下搶救生命、化身後勤人員協助物資的運送、或是成為心理學家給予震後失去家園的人們支持。無論你扮演什麼角色,人道醫療需求的所在,就是「行動之所在」,見證前線的醫療需求將是一場震撼教育。無國界醫生(台灣)執行長鄔荻芳(Ludivine Houdet)說:「因為衝突、天災、迫害、社會暴力等各種原因,人們被迫離家尋找安身之所。但上月我們看到,以色列發出24小時通知,要求加薩北部超過100萬名居民移動到南部,這是史無前例的;在被圍困且無法保證安全的狀況下,這個撤離令已違反了國際人道法,人們被迫要離開自己的土地、家園和財產。我們一些當地同事選擇留在加薩北部支援醫院,但醫療物資、電力、燃料都短缺。我們呼籲立即停火,允許急需的人道物資進入加薩。」在人道醫療需求的所在,無國界醫生展開醫療行動,也在行動當中看到人們的苦難。鄔荻芳說:「見證是無國界醫生組織的宗旨之一。同樣面對天災、衝突等危機,處於弱勢的人首當其衝;無國界醫生把這些病患的故事和經歷說出來,希望引起民眾對人道危機的關注。這也是舉辦《行動之所在》互動體驗展的原因。」無國界醫生在2019年設立財團法人基金會,在台灣深耕四年,即將在華山文創園區舉辦《行動之所在》的互動體驗展,有五大展區,包括「武裝衝突」、「天災」以及「流行病與傳染病」等組織主要工作範疇之主題。 鄔荻芳熱情邀請民眾來「角色體驗」。擔任前線的「醫生」、「心理學家」、「後勤與供應鏈人員」及「人資財務人員」等角色,並依照「行動護照」完成指定任務,親自了解因天災、戰爭、及傳染病造成的醫療缺口,完成任務。透過互動體驗的方式,民眾可以更深入了解,人道醫療救援是需要不同的專業人才同心協力合作的工作。無國界醫生在全球有超過48,000名員工,鄔荻芳也說:「我們相當歡迎非醫療專業人員來了解我們的工作,例如水利衛生、人力資源以及後勤人員都是前線需要的專業,任何的行動參與都是對人道救援的關鍵力量。除了加入成為前線人員參與任務,民眾也可以透過持續關注、分享和捐款,以不同行動支持人道醫療救援。」《行動之所在》無國界醫生互動體驗展展覽資訊•展覽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 中4B 1F•展覽日期:2023.11.3(五)- 11.12(日)共10天,免費入場•開放時間:週一至週四 11:00 - 19:00 / 週五至週日 11:00 - 20:00(首日開展時間為13:00)現場定時導覽解說•日期:2023.11.6(一)至 11.10(五)•時間:14:30 及 17:00,每日2場,每場約20至30分鐘•對象:有興趣的民眾•參加方式:現場參加,於開始前5分鐘至展場入口報到*導覽場次如有異動以現場公告為主。展覽更多資訊請點 https://bit.ly/3PYjpR3
-
2023-10-14 焦點.杏林.診間
第33屆醫奉獎/走出校園的部落校護!賴春美守護部落族人健康 照顧中風失智90歲母和癱瘓哥哥獲「孝行獎」
今年51歲的賴春美來自萬榮鄉太魯閣族,小時候體育很好,學業成績普普。因為大姊是護理師,就跟著讀護理,專科畢業後,到門諾醫院任職,擔任臨床、專科護理師。醫院的工作從早忙到晚,可怪的是她越來越喜歡進修,先後就讀慈濟大學的護理系在職專班和公共衛生研究所。接觸公衛領域,啟發了她改變部落族人健康的理想,決定捨棄16年的醫院護理師職位,轉換跑道到明利國小擔任校護。從預防醫學到部落文化 把校護角色最大化賴春美是花蓮縣萬榮鄉明利國小的學校護理師,她不止步於校護,而是一再走出校園,到有頭蝨的學生家裡打掃;到雜貨店裡勸人少抽菸少喝酒;深入部落教導減重、帶領長者做運動;甚至幫忙原住民技藝師開班傳授編織文化,還陪同去市集銷售。有當地人士讚美她改變了部落風氣,賴春美則說,這裡是她的家鄉,她希望「小小校護」也可以成為大家的健康守護天使。視力、口腔、體重列重點項目,讓預防走在疾病的前端原先父親擔心會不會「大材小用」,賴春美也認為在醫院才能救更多人。但是「預防勝於治療」,校護角色正可以做更多「預防」的工作。回顧校護生涯,賴春美舉了幾個認為成果不錯的例子。她發現學生有頭蝨、手上長疥瘡,不是「盡校護本分」的塗抹藥膏就算了,而是帶學生就醫,也幫學生洗頭,再擦藥,還邀請慈濟大學公衛研究所的師生幫學生義剪。她又考慮到學生的家裡如果不做好環境衛生,頭蝨、疥瘡有機會再犯,乾脆邀請老師一起到學生家裡打掃,教導家人要保持清潔。治本的計畫執行1個月後,有頭蝨的學生從占半數減為五分之一,短時間即改善頭蝨問題。賴春美將視力保健、口腔健康、體重管理,列為校護的重點項目。老師們也會主動發掘學生的健康問題,像是視力不好的學生,賴春美會請老師輔導追蹤;體力不佳的學生,體育強項的賴春美在每個上學日利用半小時下課時間,帶他們做運動。學校位於偏鄉,牙科醫療資源明顯不足,有些孩子有齲齒(蛀牙)問題。賴春美請來陽明交通大學口腔衛生服務隊,固定到學校做口腔檢查與教育宣導;也從校外找資源,拿免費的牙刷牙膏給小朋友用。2017年,賴春美針對學童的睡前潔牙、定期檢查,進行口腔保健行動研究;2018年代表花蓮縣的校護,參加亞太地區學校護理與衛生教育專業學術研討會發表研究;2021年再製作學童潔牙微電影,榮獲全國第二名佳績。著眼部落肥胖問題,申請經費推動「長者動動班」計畫賴春美還建立孩子的體重觀念,要求體重過重的學生少吃多動。有個國小三年級學生,從104公斤減到71公斤,孩子變得健康,她也很有成就感。部落族人也有肥胖問題。賴春美自認對部落健康有責任,於是請教慈濟大學教授學著寫計畫書,申請到10萬元經費辦活動。為了節省講師費,她先學會健康操,再邀過胖的族人按時聚集學校操場,由她帶領做運動。加上大家互相認識後會彼此提醒少吃多動,成效很好。10餘名肥胖者共甩肉205公斤。賴春美的觸角伸向社區後,寫了更多計畫書,申請更多經費。因為她注意到部落有許多獨居長者,老人家孤單坐在門口沒有活力。她以經費推動「長者動動班」計畫,在周末邀請45歲以上居民,到社區多功能中心學習健康促進課程,也安排長者與孩子牽手登山健走。有位48歲居民雙腿受傷需用輔助器行走,參與活動後,只需要拐杖即能走到教室上課,賴春美非常感動。部落居民多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肝硬化與痛風等慢性病,賴春美已經在思考如何寫申請書,推動慢性病防治計畫。擔心傳統技藝失傳,申請文化部落營造計畫在眾多計畫中,最令賴春美印象深刻的反而不與健康相關。她說,部落有傳統技藝師,作品卻沒有人看見也賣不出去,更有隨時失傳的危機。五、六年前,她向花蓮縣文化局申請文化部落營造計畫,拿到10萬元經費,利用寒暑假期間在部落文化健康站開編織班,供有興趣的人來上課。成品在花蓮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展售,也與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合作協助銷售,各方蒙受其益。「讓部落活躍起來」一直是賴春美心中的夢。她想吸引年輕人回部落,進一步培訓年輕人成為部落導覽員,與旅行社合作,將遊客帶進部落,認識原住民太魯閣族文化之美。賴春美銘記父親「有多少能力就要做多少事」的訓示,下班後會跑去圖書館,希望吸收更多知識把事情做好。她得過許多獎項,包括全國視力保健優良獎、菸酒檳防治網紅優良獎、擔任教育部菸害防制編撰委員,還獲得「台灣傑出護理人員服務奉獻獎」。在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期間,賴春美運用通訊軟體,讓學童與家長得知要配合的防疫事項,也規畫學校及社區的防疫宣導、消毒、諮詢,製作學童、教職員及訪客體溫記錄表,隨時補充防疫物資,也對未到校學童及老師追蹤原因。座右銘「不要侷限自己」,有餘力就致力謀福利賴春美以「不要侷限自己」為座右銘,期許自己「只要有餘力就去做對的事」。她特別感謝明利國小校長熊湘屏的信任。熊校長讓她「對於學童、居民有益的事,直接去做,不用特別問校長」。熊校長的放手給了她很大空間。她說,也感謝慈濟大學副教授謝婉華的鼓勵,還有高雄左營國中校護黃芝萍,猶如職場上的心靈導師,都是一路上的貴人。在父親過世後,賴春美負責照顧中風失智的90歲母親和多年前受傷癱瘓的哥哥。儘管辛苦,不過她仍保持樂觀的心,今年獲得花蓮縣「孝行獎」,哥哥也對妹妹讚譽有加。因為媽媽失智,賴春美想要進修老人相關的健康照護,5年前考取台北醫學大學老人暨社區健康護理組研究所,學習最新的照護知識。賴春美說,教授曾問自己退休後要做什麼,為了繼續為大家謀福利,想做萬榮鄉鄉民代表,這是心中對自己的期許與夢想,希望有天能實現。個人獎:賴春美年 齡:51歲出生地:花蓮縣學 歷: 台北醫學大學老人暨社區健康護理組研究所肄業、慈濟大學護理系經 歷: 門諾醫院內外科病房、加護病房臨床、專科護理師、護理長花蓮縣卓溪鄉太平國小學校護理師現 職: 花蓮縣萬榮鄉明利國小學校護理師主要事蹟:●代表花蓮縣學校護理師,參與亞太地區學校護理與衛生教育專業學術研討會●全國性國小學童潔牙微電影觀摩獲全國第二名●榮獲台灣傑出護理人員服務奉獻獎●榮獲花蓮縣孝行獎【看更多得獎者故事】.第33屆醫奉獎系列專題報導(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08 失智.大腦健康
連運動都救不了!研究稱這些人即便有運動習慣仍不足以防失智
南加州大學科學家團隊日前發表於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的最新研究指出,60歲以上民眾如果每天長時間久坐,包括上班期間與在家裡,失智症的風險將增加。研究指出,久坐不動對身體健康帶來嚴重的負面效果,每天長時間久坐的民眾即使有定期運動習慣,還是無法擺脫失智症風險。南加大團隊使用英國人體生物資料庫(UK Biobank)數據,以4萬9841名60歲以上民眾做為研究對象,調查一天當中絕大多數時間久坐不動者,出現失智症的風險是否提高。這些研究對象在研究展開之際並沒有失智症,睡眠時間不包括在久坐的計算當中。統計結果發現,一天當中長時間久坐者,即使有固定運動的習慣,還是不足以預防失智症。華盛頓郵報報導,先前多項研究已經指出久坐不動的健康傷害,一天當中在辦公室上班、通勤以及家裡坐著看電視、打電腦所累積的數小時時間,長期下來可能導致心臟病、肥胖症、糖尿病與其他疾病風險提高,還有猝死。同時,久坐不動也將抵消運動所帶來的新陳代謝健康助益。研究人員比對七年之間的就醫紀錄與死亡資料,查看經常久坐的研究對象是否較容易出現失智症,統計發現一天當中至少坐著十小時的民眾,未來七年出現失智症的機率,比一天當中坐著時間不到十小時的民眾,高出大約8%;一天內坐著時間至少12小時的民眾,失智症機率則增加63%。率領這項研究的南加大生物科學及人類學教授芮契廉(David Raichlen)說,在辦公室坐了一天,回家又坐在電視機前,加上開車、搭車,所有時間加起來頗為可觀,造成認知與記憶衰退風險增加。研究顯示,有運動習慣但一天久坐至少十小時的民眾,出現失智症的風險跟沒有運動的久坐民眾一樣高。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30 名人.劉秀枝
寧得癌症也不願是阿茲海默症?權威醫授預防失智症簡易3處方
預防失智症的簡易處方──郊山健行讀醫學院時,我對細胞的「不正常增生」(即癌症)與「凋亡」(即退化)特別好奇,很想探究這兩種生命極端的奧祕。半世紀後,銀髮族的我看著癌症的治療突飛猛進,從手術、放射線治療、化療、標靶療法與免疫治療等,不斷推陳出新,讓不少癌症能被治癒或控制。相反地,阿茲海默症的藥物研發雖然蓬勃,常以為會有突破,結果療效卻不如預期,因此目前仍僅止於症狀治療。曾有位朋友感嘆:「我寧願得癌症,即使不能治癒,但有明確的努力目標,而且親友會因我的奮鬥而鼓勵我。然而,得了阿茲海默症,心智慢慢流失,不知如何圍堵,親友看了既難過又無奈。」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感。因此,「預防是最好的治療」,對阿茲海默症尤其重要。我們無法改變高齡、基因與家族史等先天的罹病因子,但可以從後天的危險因子著手,也就是要受教育、多動腦、治療三高、常運動、多活動、維繫人際互動與睡眠充足等。「走路」是最溫和、可行的運動「走路」是最溫和、可行的運動,一般建議每天至少要走四十分鐘。近年來,手腕計步器流行,可記錄每日累積的步數,簡單實用。《美國神經醫學期刊》(JAMA Neurology)於二○二二年九月,刊登一篇來自「英國生物資料庫」的論文:讓七萬八千四百三十位四十~七十九歲的無失智症者,連續戴腕計步器七天,在追蹤六.九年後,有八百六十六位罹患失智症。經統計分析,發現每天走九千八百步者,患失智症的機率減少了51%;但超過一萬步,機率不降反升。而每天走三千八百步者,失智症也能減少25%。當然,這只是參考值,每個人還需量力而為。每天走三千八百步並不難,但若能達到九千八百步,就要讚賞自己了。遠離空氣汙染,降低失智症發生機率空氣中的汙染物如細懸浮微粒(PM2.5),被二○二○年《刺胳針》(The Lancet)期刊的「刺胳針報告」,列入失智症的危險因子之一。包括台灣在內的世界各國眾多研究也有同樣的結論。二○二二年一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刊登的一篇論文:「美國女性健康促進記憶研究」(WHIMS-ECHO)追蹤兩千兩百三十九位七十四~九十二歲的社區婦女,平均追蹤六.一年,發現空氣汙染的情況改善後,她們失智症的發生率也跟著降低(PM2.5每減少一.七八微克/立方公尺,失智症便減少20%),顯示這兩者可能有因果關係。郊山森林浴,適合高齡族群大部分銀髮族的生命力仍很旺盛,距離台灣的平均餘命(男七十六.六三歲,女八十三.二八歲)還有好幾年,因此得好好預防失智症,才能享受健康的老年。銀髮族不若年輕人活蹦亂跳,也不時興上健身房,「走路」是最方便且不花錢的運動。因此,我想到一項適合高齡族群、簡單易行的預防失智處方:「走入山林」。走入山林,尤其是城巿近郊海拔一千公尺以下的郊山,步道設施和指示牌較為完備,北部如軍艦岩、草嶺古道和陽明山的許多步道等。郊山健行,除了欣賞風景、遠離空汙、走路運動、認識生態,沿途如有人文典故或歷史遺跡,更可動腦。最好有同行夥伴,萬一發生意外有人幫忙,更可增加人際互動,交換心得,或健行後聚餐同樂。回家後,整理相片、做筆記或寫個簡單遊記,以加深記憶,如此把預防失智的元素幾乎都囊括了。郊山健行的地點何處尋?最好與三五好友,固定每個星期、走不同的景點。社區大學和不少民間團體也有許多走入山林或健走的課程,只要有心,一定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當然,如果時間與體力不允許,不見得要走郊山,每天在住家附近的公園或綠地走走,也有預防失智的效果。※ 本文摘自《終究一個人,何不先學快樂的獨老》。《終究一個人,何不先學快樂的獨老》作者:劉秀枝 出版社:寶瓶文化出版日期:2023/10/03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28 焦點.元氣新聞
中秋節一定要烤肉?阿嬤回憶兒時中秋不是烤肉節,但會跟家人一起做4件事
中秋節將至,是許多家人共享天倫之樂的大日子。每到中秋夜,幾乎家家烤肉萬家香,但你知道嗎,其實「烤肉」不是一直都有的習俗,一名阿嬤回憶小時候的中秋節,表示「我小時候中秋節根本沒烤肉!」。對此,元氣網在臉書粉絲專頁詢問大家「小時候的中秋節回憶」,引起廣大討論,紛紛回憶起兒時的中秋時光。中秋節3大習俗:賞月吃餅、吃柚子、烤肉中秋節起源於中國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傳說是為了紀念嫦娥奔月。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和漢朝時期,中秋節的主要特點之一是在滿月時慶祝,因為滿月被認為象徵著家庭團聚和圓滿。每年的這時候,許多家人會團圓一同賞月烤肉,共享天倫之樂。你知道為什麼中秋節要賞月吃餅、吃柚子、烤肉嗎?從以前就有烤肉活動?一起來看看中秋節3大習俗的由來。中秋習俗-賞月、吃月餅中國古代有一種對月亮的崇拜傳統,人們相信月亮代表著家庭的完整和和諧。在中秋節當晚,人們會圍坐在一起,賞月並觀賞月食。這種活動代表了家庭的聚會和和諧,因此,中秋節成為了一個家庭團聚的重要時刻。月餅一詞,源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中秋習俗-吃柚子柚子在中秋節前後適逢盛產期,便成了中秋節的應節食物。而柚子與「佑子」諧音,含有吉祥之意,也是希望月亮護佑的意思,所以中秋過節、送禮總是會搭配文旦作為應景的食物,台灣柚子以麻豆文旦最著名。中秋習俗-烤肉在中秋節人們會準備各種美食,團聚一同享用。但烤肉的習俗並不是源自於傳說或歷史,而是台灣過去萬家香醬油推出的一則廣告。當年在中秋節前後時,萬家香正好在打「一家烤肉萬家香」的廣告標語,久而久之烤肉便成為中秋節流行的活動之一,也一路流傳盛行至今。小時候的中秋節回憶說到中秋節,你一定會想到「烤肉」,不過這個活動並非以前就盛行。一名阿嬤表示,自己小時候中秋節根本沒烤肉!」,讓許多年輕人驚訝,原來以前的中秋節並不是烤肉節。對此,元氣網在臉書粉絲專頁詢問大家「對小時候中秋節的回憶」。貼文一曝光,引起網友廣大迴響,紛紛回憶起小時候的中秋時光。有一些網友表示,小時候只有賞月跟吃月餅,沒有烤肉活動。「拜月亮、吃月餅,小時候月餅種類很多,可惜現今很少吃得到」、「帶月餅跟柚子去空曠地方賞月」、「坐在閣樓外的小樓台,一家人聚一起吃月餅,爸爸剝柚子肉餵我,喝著茶說著嫦娥的故事」、「中秋吃麻糬,沾花生白粉糖,聽阿公講月亮有兔子在舂米的故事」、「看月亮找嫦娥在哪」、「以前的月餅很難吃,在那物資極缺的年代只有麻糬佔糖最好吃」、「小時候中秋節才有汽水肉干魷魚絲月餅」、「期待阿爸買月餅,孩子多買不起都是買大餅來切,以前月餅會附上一張印刷漂亮的圖,比吃月餅更吸引我」、「小時候月餅都吊在天花板,等到中秋節那晚到公園看月亮、吃月餅文旦,月餅盒裡都有彩色的塑膠絲,會拿來舖在鉛筆盒裡」、「在外面看月亮,一邊看一邊吃麻糬、吃月餅(不是蛋黃酥)、頭戴文旦皮」、「每人一頂柚子帽」、「看月亮吃月餅,聽阿嬤說嫦娥跟吳剛的故事,直到萬家香出現一切變啦」。也有許多網友表示,除了賞月跟吃月餅,也會放鞭炮、提燈籠。「簡單的吃飯,然後就是搬上全部的炮,出去跟隔壁鄰居打仗」、「買鞭炮燈籠的節日~小時候的日子」、「提燈籠,吃月餅,吃柚子,賞月」、「小時候就是要提著自製的克寧奶粉罐燈籠去鬼屋探險」、「跟鄰居家的小孩提著奶粉罐或是罐頭做的燈籠,一群人遛達過中秋夜晚」、「小孩都會提紙燈籠巡街去」。也有一些網友表示,小時候有經歷烤肉、吃蛋黃酥的時光。「記得小時候的中秋節,都是在住家的頂樓和媽媽、妹妹們烤肉」、「除了月餅,也會吃蛋黃酥跟鳳梨酥」、「七零年代的萬家香烤肉醬,在中秋節前推出的廣告,後來就變成家家戶戶在中秋節的團聚活動」、「一家烤肉萬家香,是中秋烤肉的商業廣告,後來就變成中秋烤肉節」、「親戚們團圓來家裡烤肉,我負責吃」。看完以上大家分享兒時中秋節的記憶,有沒有勾起你小時候的中秋回憶?不管是以前的賞月吃餅、放鞭炮、提燈籠,還是現在的烤肉、吃蛋黃酥跟鳳梨酥,都是希望一家人能團圓吃飯、一同賞月共享天倫,是凝聚家人感情的大日子。今年的中秋節你打算怎麼過呢?延伸閱讀:.是團圓還是情勒?媳婦顧嬰累中秋不想回婆家,被罵沒盡孝道!.柚子剝完又苦又碎?專家傳授「剝柚3大招」輕鬆剝取完整果肉、不沾苦味.將傷害降至最低!營養師教你健康的選肉、烤肉醬與烤肉方式
-
2023-09-22 醫聲.癌症防治
次世代基因定序將納保 癌友最擔心相應藥物是否給付
衛福部健保署署長石崇良日前宣布,預計明年要將癌症次世代基金定序(NGS)納入健保給付。隨精準醫療進展,NGS可找出癌症病人致癌驅動基因,讓醫師據以使用相應的標靶藥物治療患者。肺癌是標靶治療發展最快的癌別之一,台灣癌症基金會與台灣肺癌研究學會今年對肺癌病友進行調查,發現癌友對NGS的認知雖有提升,但有8成病友擔心,檢測出致癌基因後,是否有健保給付的相應藥物可用。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癌症登記報告,肺癌死亡率長年高居國人死因之冠。非小細胞肺癌致癌驅動基因多元,傳統基因檢測如桑格定序等,是檢測單點基因,病人須反覆檢測才能找到正確的致癌驅動基因。NGS則可一次檢測數十至數百種突變位點。台灣癌症基金會與台灣肺癌研究學會3月針對肺癌病友及家屬進行「醫療檢測認知調查」,共回收132份問卷,受試者肺癌類別非小細胞肺癌占75%,小細胞肺癌占1成,非小細胞肺癌病人有84%正接受治療。調查結果顯示,有81%病友聽過NGS,多數是經病友團體及醫師告知。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與2021年調查結果相比,民眾對NGS認知提升3.5倍,當年僅有23%病友聽過NGS。調查中也詢問病友願意自費負擔多少NGS費用,有6成病人願意自費4萬元以下受檢,足見價格愈親民,才能讓更多病家受惠。另外,8成病友表示,經NGS檢測後,希望能盡快找到治療方式,卻也擔心檢測後雖有相應的治療藥物,健保卻不予給付。「NGS明年納保將是癌症醫療一大進展,但哪些突變位點應納入優先給付,仍須專家探討。」台灣肺癌研究學會理事、台北醫學大學副校長李岡遠表示,若病人都能獲健保支持接受NGS檢測,除減少病人經濟負擔,臨床醫師也能更精準投藥,改變病人需要先接受治療成效相對不佳、且副作用嚴重的治療,才能接受新型治療的現況,也能減少醫療資源浪費,對降低健保藥費負擔是一大福音。蔡麗娟表示,台灣肺癌研究學會與台灣癌症基金會將於11月出版「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基因檢測與精準醫療」衛教手冊,內容包含肺癌的致病驅動基因分類,與現行相對應的標靶藥物資訊,除強化肺癌病友及家屬對基因檢測及相關治療的認知,也讓醫療人員能獲得最新肺癌基因檢測、治療資訊。
-
2023-09-2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最好的醫生同時也是一位哲學家
【編者按】:本週由長庚醫學系師生二度分享「醫學人文的教與學」。一位人文及社會醫學的老師分享她教人文哲學的心得,她希望培養出來的醫學生將來在面對病人與家屬時,可以有能力「換位」思考,在知己知彼的平台上,看見與聽懂彼此,進而創造可互為主體的對話空間,這是何等的理想境地。→想看本文兩位還沒有進入醫院實習的醫學生各寫出令人感動的醫學人文的學習心得,「再多的資源也無法取代單純的陪伴與傾聽,也重新反思了也許應當從『我們希望能帶給他們什麼』,轉變為『他們真正需要與想要的是什麼』」;「即將成為一名醫者的人,我仍有許多值得學習的空間,方能體察、感悟並如日一般溫暖關懷更多沒被看見的人們」。「如何才算是一位好醫師?一位好醫師的定義是什麼呢?」相信在大家的心目中,一位好醫師除了須具備豐富的醫學知識外,能否將專業化為有溫度的醫療才是關鍵。他們重視良好的溝通能力,能傾聽病人的感受與需求,同時以淺顯的方式解釋病情,走進病人心中;他們擁有多元的視角,能依照病人的不同背景,提供尊重和文化適切的醫療服務,理解同理病人的處境;他們具備完善的倫理準則,能夠將病人的權益置於首位,並適切的應對醫療上的倫理困境。為了讓醫學生在進入醫院之前就具備這些人文素養,醫學教育越來越重視「醫學人文」領域,而開設醫學人文課程也成為全球各國醫學院的趨勢。醫學人文教育使我們得以自過去中的案例進行學習與反思,吸取前人的經驗,不再需要等到畢業後進醫院後才開始摸索如何與病人互動。而秉持著培養醫學系學生能成為「全人醫師」的長庚也在這波醫學人文的熱潮中。長庚醫學系提供學生相當多元的人文素養課程,舉凡理論型的「醫學與哲學」、「醫學與歷史」、「生命倫理學」等等,以及實作型的「志工參與」、「利他行為與生死迷思」等課程,豐富的不勝枚舉。回顧這兩年來的醫學人文旅程,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便是醫學與哲學兩領域的緊密連結,從最初在哲學的深奧中茫然摸索著醫學,到最後逐漸能夠欣賞哲學與醫療融合出的美妙樂曲。長庚醫學人文課程的設計使我得以獲得完善且循序的學習,大一初次接觸「醫學與哲學」課程奠定了哲學基礎後,在大二的「生命倫理學」中我開始產生了不同的想法觀點與體悟,開始欣賞課堂上學生與老師再來回辯論中所擦出的火花。影響歐洲醫學發展長達數千年之久的著名醫學兼哲學家克勞狄烏斯·蓋倫曾經提出:「最好的醫生同時也是一位哲學家。」醫生研究人的身體,而哲學家則關注人的靈魂,無怪乎哲學在培育醫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這一堂堂的課程中,讓我感觸最深的主題是「生命倫理學」的某次課堂中老師以《一念》此紀錄片帶領我們探索的無效醫療。《一念》中寫出了一位因車禍全身癱瘓的青年進育,與致力推廣安寧療護的吳育政醫師之間的故事。在年僅17歲時,進育正值青春年華,但一場車禍卻讓這美好時光瞬間破碎。而將他從鬼門關拉回來的醫師也面臨了如何避免無效醫療的課題。儘管意識清晰,卻因長期臥病在床僅能依靠呼吸器維生,且一躺便是長達十幾年之久,進育逐漸失去了求生的意志,然而,在當時《病主法》尚未生效的年代,吳育政醫師決定帶他出去走走,看山看人,找回對生命的熱忱。也許有些人會認為病人已對生命失去期許,並且施加在他們身上的治療難以恢復期望的平衡,這豈不是「無效醫療」?然而,從另一方面來看,如果現在放棄無效醫療,可能是對病人的解脫;但若是幾年以後技術有所突破而能夠成功治療時,會不會感到愧疚或後悔,當初不應該就這樣放棄治療呢?此外,影片中也顯示了進育從一開始想一了百了,到現在30歲已經可以保持信心地活著,這樣是否算是一種醫治心理的醫療呢?這麼多的想法與觀點使我深受感觸,沒有絕對的對與錯,端看我們看事情的角度與方法。我想這也是醫學與哲學的奧妙之處,它使將身為醫師的我們在未來都能以更全面的視角面對每一位不同的病人,理解他們的想法與價值觀,並同理,進而針對不同的需求給予身心理的治療。除了學校的課程,我也從社團活動中獲得了許多醫學人文素養。羅卡達山地醫療服務隊是長庚重要的社團性服務隊,致力於服務桃園復興區深山中的居民。懷抱著熱忱的我們一心希望能藉由上山服務帶給當地居民些什麼,準備了豐富的物資與小禮物,更籌辦了各式的衛教講座與小活動。然而,深入復興鄉進行服務後,我深刻地體會到,山上居民和孩童最需要的並非物資,而是陪伴和傾聽。我們發現當地的國小其實資源非常充足,不但每間教室配有一台鋼琴,兩台電子白板,健身器材與書籍等也不太缺乏。而在居家訪視計畫的過程中,我們發現爺爺不但三餐皆有人員準時送達,家中還有一台垂直律動機。然而,爺爺表示他其實平常在家中並不常使用,反而是我們拜訪的時候,熱情的向我們介紹,一同玩耍使用。我忽然領悟,再多的資源也無法取代單純的陪伴與傾聽,也重新反思了也許應當從「我們希望能帶給他們什麼」,轉變為「他們真正需要與想要的是什麼」。我想在對待病人也是相同的道理,除了與病人共同對抗病魔外,我們更應關心病人的內心所求,而非僅僅將自己的專業應用在病人身上。總結來說,回首這兩年來在醫學院中的求學之旅,醫學人文教育著實產生不少潛移默化的效果。醫學人文教育不只局限於課程中,大學生活處處存在著提升醫學人文素養的機會,使我們提早訓練未來與病人相處的能力,避免成為一位「見病不見人」的醫師。我也非常感謝這一路來澆灌我們的老師們,相信醫學人文在未來醫院這樣緊張與凝重的環境中,必定能成功成為醫師與病人間的潤滑劑。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8-27 名人.傅志遠
傅志遠/戰爭來臨那一天,你準備好了嗎?
不需要危言聳聽,也不特別討論政治,然而我們的地緣與國際情勢,一定得做可能會打仗的準備。身為第一線外傷醫師,救死扶傷是必然的責任,不同於承平時期,戰傷醫療有其特性。非緊急的病人,依先來後到順序看診與治療,急診傷患則依檢傷分類條件,越嚴重的越先看,且須投注越多資源。在戰場上,我們必須「用有限的資源,救最有機會存活的人。」某個連假,急診外科病人如潮水湧入,我們把人力分成幾組,有人問診排檢查,有人負責做超音波打石膏,還有一位住院醫師必需常駐縫合室,因為一個下午就有七、八個傷口要縫,即便如此,處理的速度還是比不上病人湧入的速度。有一個比較複雜的臉部傷口,住院醫師沒有把握,所以我幫他縫。就在我把傷口消毒完畢,蓋上布單要開始縫合時,送來一個嚴重外傷病人。「不好意思,麻煩您稍等一下,我看一下隔壁的病人,他相當嚴重,需要立即處理。」我向等待縫合的病人說聲抱歉。「沒關係,你先去忙!」病人臉上蓋著布單,聲音從底下傳來,他就這麼直挺挺地躺在縫合室。嚴重外傷的病人已經沒有心跳血壓,外觀看到的就是碎裂的頭骨,我能做的就是照標準急救程序,插管、壓胸、打強心劑,急救三十分鐘無效宣告死亡。半小時後我結束了急救,再回來幫病人縫傷口:「抱歉喔!剛才在急救,現在馬上幫你處理!」我邊打麻藥邊跟病人說抱歉。「沒問題沒問題!急救比較重要。」病人非常客氣。我很感謝他的體諒,快速幫他把傷口處理好。只是當我走出縫合室時,候診區已經被七、八位輕傷病患占滿。「我已經來了半小時!」「你們醫院這麼大,都沒有醫師了嗎?」「我比他先來,擦個藥就可以走,你們把我晾在這裡去看那個晚來的,是什麼意思?」抱怨此起彼落。這些急診室的日常,讓我不禁擔心,有多少人知道我們可能面對戰爭,除了政治、軍事問題之外,又有多少人對醫療做好準備,無論是實質準備還是心理準備。跟交通、公安事故不一樣,不是不開車不出門不到危險的地方就沒事,戰爭的發生關係每一個人。我雖然有非常多外傷處理經驗,但沒有戰傷經驗,相信大部份的人也沒有,即便是軍醫體系。當外科醫師的工作場域從手術室、病房或診間,要進入前線急診,接下來要走出急診到戰傷現場,教科書上講的外傷處置流程,就得先放一邊。手邊可能只有簡單工具,要讓傷患(或自己)活著,活著等待救援。身為外傷醫師,戰場醫療責無旁貸,或許我們沒有上前線殺敵的本領,但是擔任前線戰士的支援與後盾,我們一直在準備。民間或有軟硬體的準備,例如戰備物資、自救方案、基本救護,然而最重要的是心態。當一顆炸彈在市中心爆炸,會有一批「當場死亡」的人,會有一批「快要死亡」的人,可預期救也救不回來,會有一批「有機會活」的人,資源必需投注在他們身上。一般急診規則是「嚴重的先看」;當傷患超過照護極限時,就會變成「會活的先看」,有些「很嚴重但一定會死」的,就必須被放棄,有限的資源是留給有希望的人。要說服哭鬧的家屬,必須放棄某個「非常嚴重但是活不了」的人,去救「還有機會存活」的人,這是個困難的課題,對醫病雙方都是。戰爭來臨那一天,你準備好了嗎?
-
2023-08-18 焦點.元氣新聞
「玉山國寶」將退休!謝新添守氣象站30年,最後一次徒步下班
今年是玉山氣象站設立八十年,四十七年次的觀測員謝新添在玉山站服務近卅年,是山友口中的「玉山國寶」,明年一月屆齡退休的他,昨最後一次徒步下山,全體同事前一天帶著蛋糕上山歡送,更有四位同事陪走最後一次下班的路,讓他驚喜又感動,下山後直呼「這條路不管走幾次都好累!」全員到齊賀退休中央氣象局前局長鄭明典昨在臉書分享玉山氣象站過八十歲生日,全員到齊的「歷史鏡頭」。他表示,因輪班的關係,玉山氣象站很少全員同框,這次不但是為了氣象站的生日,同時也是因為謝新添即將屆齡退休。儘管玉山氣象站過去也曾為訪視行程全員合體,但昨天是所有人首度自願上山集合。謝新添表示,雖然知道同事前一天就要上來,但沒想到還帶了蛋糕,最讓他驚訝的是「蛋糕帶上來竟然這麼完整」,還以為是直升機送來的。他也笑說,看到同事特別來歡送很感動,前陣子也有不少山友上山慶祝他退休。終於不用再走了談到最後一次徒步下山的心得,謝新添鬆了一口氣笑說「有夠舒爽!終於不用再走了!」走了快卅年,這條路不管走幾次都還是覺得很累,自己也有年紀了,下次上班雖然也要走,但是是「走下直升機」而已。他也分享,最後一次徒步下山前,原本看雷達回波還以為會下雨,沒想到一出發就是好天氣,也算是慶祝他最後一次走下山。玉山站觀測員李正紀也說,雖然添哥還沒正式退休,但歡送他最後一次徒步下山還是有點感傷,所有同事特地前一天上山合體,其中有三人留守氣象站,另外四人陪添哥一起走下山,一共花了五個半小時抵達登山口。鄭明典表示,雖然過去氣象站因訪視行程也有全員合體過,但這次適逢謝新添最後一次徒步下山,全員到齊意義非凡。他也說,跟謝新添感情很好,感謝的話「盡在不言中」,兩人恰巧都在今、明年先後退休,退休後仍會保持聯繫。下次可搭直升機氣象局說明,近年考量每年十一月至隔年四月為玉山冬天雪季,由空勤總隊協助運補物資,並順路載送氣象站交接班人員。謝新添明年一月退休,這次是他最後一次徒步走下山,下次上山適逢直升機運補期,就可搭乘直升機。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18 焦點.元氣新聞
「台灣醫生竟然想辦法給病人省錢」…帶母來台治病陸網紅Jake 遭爆亂花台灣人捐款遊日
【2023/08/18元氣網整理】之前大陸網紅「Jake」帶著罹血癌的母親來台就醫,記錄在台的1個多月間每天在醫院治療與醫護暖心互動的日子,最終Jake母親敵不過病魔於5月20日離世。近日卻有多名YouTuber爆料,Jake謊稱自己賣房、賣車籌錢讓母親來台治病,但事實上卻經濟優渥,買最新款的蘋果手機、帶爸爸到日本玩等諸多事情。Jake陪同母親在台治病期間收到不少台灣網友愛心捐款、贊助物資,估逾500萬元,卻被爆料他在母親離世後仍持續收捐款,還對外宣稱「自己努力賺來的」!Jack前後收到這麼多捐款,網友也質疑他從未公布募款花費明細,許多網紅看不下去Jake的誇張行徑近日也紛紛出面爆料,指Jake的媽媽其實一直都在河北燕達陸道培醫院治療;而Jake原先稱自己負債累累也被踢爆,坐高鐵商務艙、買最新款的蘋果手機、還帶爸爸遊日。治病期間Jack曾在其中一集影片中提到,「台灣醫生竟然想辦法給病人省錢」,也被熱心的台灣醫院志工感動到哭。沒想到現在卻被爆料他亂花台灣民眾的愛心捐款。面對質疑,Jack在近期影片中表示「時間是最好的答案吧」,仍然不公布募款細項與用途。不過近日被發現他已將頻道頭像、名字換掉,還刪除頻道大量影片,並在簡介中寫下「公道自在人心」。北京沒有骨髓移植以外的選項…帶白血病母來台求醫 「Jake的公開日記」讚爆台灣醫護【2023/04/26聯合報元氣中心/記者鄒尚謙、李樹人/台北報導】來自中國大陸的YouTube頻道「Jake的公開日記」,紀錄Jack母親罹患白血病,在北京接受治療時造成全家身心俱疲,經友人協助來到台灣,並以影片紀錄在三軍總醫院接受治療時,醫師設身處地替他考量醫療費用,護理人員也細心照料,令他非常感動。對此,網友也留言表示,「台灣的醫護人員犧牲了自己的時間,讓我們擁有這麼好的醫療服務。」北京醫師:沒有「骨髓移植」以外的選項Jack母親罹患白血病,他表示,在北京的醫院接受治療時,醫師相當直接告知,沒有「骨髓移植」以外的選項,否則「你母親很快就會去世」,但同時手術風險高,因為不想讓母親當實驗品因此拒絕了北京醫師的說法,選擇在朋友推薦下來到台灣。台灣醫護細心專業 Jake幾乎落下男兒淚Jack分享,他們一家人陪伴母親到台灣三軍總醫院接受白血病治療,首先讓他感到震驚的是,醫師並沒有堅持要進行骨髓捐贈手術,而是先見面確認過去用藥史、病況再回家研究個案,甚至考量來台就醫所費不貲,「會先找尋價格實惠且有效的藥,若能讓他母親身上變異病毒消失,才能進一部考慮是否進行骨髓移植。「我當時真的很想哭!在你沒有表達任何之前,他已經替你全部考慮好了。」Jack表示,因為台灣這次的經驗他才知道,「原來醫師的職責真的跟書本上寫的一樣,是救死扶傷的。」不僅醫師,護理師、志工都相當耐心、細心且專業的照護、陪伴,讓他幾度落下男兒淚。到台灣接受醫療服務後才「真正放心」Jake也說,在北京的日子雖然都說自己很堅強、很加油,但臉上逐漸失去光彩,「不知道未來的日子會如何」,但台灣志工阿姨的陪伴,給了他很大的內心震撼,甚至也不用幫母親照料三餐,醫院內有營養師會設計病患專屬的餐食,連陪病的父親,護理師也主動協助訂餐;讓他直呼,來到台灣接受醫療服務後他才「真正放心」,卸下照護的心理重擔。台灣網友看到影片也紛紛留言表示,「台灣的醫療,健保制度,以及醫護人員是我們的驕傲」、「視病如親,在台灣醫療教育和道德是很高的,無論診所或醫院,我們對醫護的依賴也越來越高,他們很辛苦,也希望母親早早恢復健康」,不過,也有留言表示,「台灣的醫護人員犧牲了自己的時間,讓我們擁有這麼好的醫療服務」、「也給台灣醫護多點鼓勵和更好的待遇吧,他們值得」。收治Jake母親的三軍總醫院表示,該院長期以來以病人為中心,善盡社會責任,救治生命是醫師的天職,照顧病人看他們康復出院,對病人及其家庭甚至醫師本人而言,都是一件無比欣慰的事。
-
2023-07-29 醫聲.慢病防治
曾被強制送醫11次 精神病患者明川在會所落腳/精神照護困境3
精神障礙者明川大三那年因一次創傷事件,被診斷出躁鬱症,領有身心障礙手冊。當時法律還未限制強制就醫的條件,他先後被父母強制送醫11次。明川回憶,還住在學校宿舍時,有次母親以探訪為由來到學校,自己不疑有他打開宿舍房門,卻發現母親背後還帶了警消人員,他又一次被強制送醫。父母雙亡後,他把雙親留下的房子出租,自己也希望找份工作支應生活所需、回歸社會。過去出院後回到家,對外界社會的恐懼、不適應,明川總是窩在家裡看電視,不願走出戶外與人互動,因此與社會斷了連結。在台北市勞動局勞動力重建運用處介紹下,明川進入社區精障者支持單位「興隆會所」,他的人生有了全新的轉變。從接受幫助變成幫助他人 為重返社會做準備跟著影片打八段錦作為早操,結束後分組進行晨會,「行政組」、「餐飲組」、「社區走跳組」各司其職,規劃一天的工作。若不抬頭看大門上方「興隆會所」字樣,會讓人以為這只是一間平凡的企業。在興隆會所,明川與其他精障者、社工一起工作,從行政組處理庶務做起。現在他成為會所「社區走跳組」成員,除了到外縣市參加研習會、也代表積極對外發聲,爭取精障者權益。最近,明川更加入「同儕工作者」培力,完成訓練後,他將成為精障者同儕關懷員,除了協助其他精障者,也作為他重回朝九晚五正職工作的準備。同儕互助調整作息、找工作 會所一面白板上貼有一張「明川Morning Call」的提醒便條。會所主任張美琦表示,精障者出院後很需要調整作息,生活才不致空洞、有失落感。為了讓明川趕上每天的晨會,會所成員會輪流叫他起床。明川說,自己常會睡過頭或不願出門,有位同為精障者的會所成員,會主動打電話給他「報天氣」,雖然話語總是簡短,但仍讓他感到同儕支持力量存在。而會所工作者林建宇陪著他一起修改履歷,明川成功申請到附近的政治大學擔任營繕組計畫專任助理,但去年因工作壓力過大,自我要求過高導致再次發病,出現胸悶、喘不過氣的症狀。當時明川大肆揮霍金錢,高樓層景觀餐廳、購物行程、高級按摩樣樣來,一個月內就花掉7、80萬存款,導致目前存款所剩無幾;工作過程中也與會所其他精障者起了衝突。會所工作者判斷,此時的明川需要醫療介入協助。「用朋友的方式鼓勵我」 唱歌決勝負簽自願就醫書與明川關係最接近的林建宇再次出馬,透過柔性勸說,希望他就醫。明川說,這是第一次沒有被強迫就醫,「建宇是用朋友的方式鼓勵我,不是直接把我抓去住院。」一次按摩行程結束後,兩人在在KTV唱歌以唱歌定勝負,結果林建宇獲勝,明川最終也簽下自願就醫同意書。住院期間,會所工作者輪流把物資送到醫院給明川,也輪流跟他講電話,讓他保持與會所的聯繫。出院時,另一名精障者會員凱富親自到醫院接送。張美琦說,明川對每位工作者透露的病況面向不同,工作者就將與他對話的內容打成逐字稿,彼此交接也拼湊全貌。明川出院後病情穩定,回到會所繼續參與活動。明川說,過去出院後爸媽很無助,想盡辦法要讓他走出家門,「找到會所這地方蠻幸運的,有時候不想來,會所工作者都會想辦法把我叫過來。」疾病復發期間,明川在某家手機行遭詐騙64萬,林建宇也陪著他尋求法律協助,也正商討如何避免名下的不動產在下次發病時被自己賣掉或遭到詐騙。明川說,重新站穩腳步後,很希望再找到下份工作重回社會。(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7-27 醫聲.醫聲要聞
新冠防治補助發千萬 拿不到補助問題出在這
由於有醫療工會向立法委員陳情沒拿到「執行第五類傳染病防治工作致傷病補助」,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經過審議小組討論後決定決定公開說明補助標準,主要是因為針對疫情狀況不同因此補助範圍有別。新冠肺炎自今年5月起從原先的第五類法定傳染病改為第四類,而第五類指對國民健康造成影響有防治必要的「新興傳染病」。疾管署亦說明為鼓勵工作人員在新興傳染病發生初期所知有限且防疫資源尚不充足的情形下參與防治工作,因此提供補助。曾淑慧表示,新冠在2020年1月15日列為第五類傳染病,當時對新冠認知有限,但疫情持續三年出現不同病毒變異株,傳播力及致病力不斷變化,2020年初病毒已演化為具高傳播力、輕症,並且國內疫苗接種率高、開始使用各類抗病毒藥物,疫情已經逐序邁入與病毒共存階段,因此第一線工作人員所面臨的風險已與疫情爆發初期不同。曾淑慧說,補助範圍會隨不同疫情階段而異,因此考量疾病特性明確程度、治療方法有無、防疫物資到位情形及疫情狀況等因素後,對於2022年2月之後確診的申請人,如症狀輕微、無肺炎徵候、未住院治療或未使用抗病毒藥物,認定為不具補助辦法所定的傷病要件。截至今年7月15日,審議小組共受理791件申請案,其中審議補助125件,核給之補助金額累計1,225萬9千元。
-
2023-07-25 醫聲.醫聲
虐打、死亡威脅!無國界醫生遭蘇丹武裝部隊攻擊
非洲蘇丹內戰烽火已上百日,連進駐當地提供平民醫療援助的無國界醫生也遭遇攻擊,據了解,7月20日下午,無國界醫生共計18名工作人員前往蘇丹首都喀土穆(Khartoum)一間醫院運送醫療用品時,竟被一群武裝部隊攔截,暴力攻擊之外,更威脅奪取性命。為此,無國界醫生直言,若無法保障同仁基本安全,組織可能不再持續援助。無國界生指出,喀土穆僅存的兩間醫院,分別為南部的土耳其醫院(Turkish Hospital)和東部和昂杜曼(Omdurman)醫院,這次發生的死亡暴力衝突便是發生僅於土耳其醫院700公尺外地點,當時該醫院才剛收治因為空襲受傷的44名傷患,院內還收治了一批婦女、兒童等數百位受到戰爭波及的患者,醫療團隊在極嚴苛的環境執行手術,不斷地與生命拔河。不料,工作人員卻在離開醫院運送醫療用品時遭遇攻擊,據了解,無國界醫生的4名工作人員、4名卡車司機和10人的工作小組,途中遭遇武裝部隊襲擊不分青紅皂白猛一陣攻擊,痛毆、鞭打、施虐,甚至將一位司機扣留,奪走了汽車才將人釋放。無國界醫生蘇丹緊急事務經理克里斯多夫・加尼爾(Christophe Garnier)強調,無法將拯救傷患性命的同仁置身於危險之中,如果類似的事情再度發生、運送物資受阻,「我們在土耳其醫院的工作將無法繼續。」 無國界醫生自1979年於非洲蘇丹展開醫療服務,累計目前已在當地12個州作業,近年內戰衝突加劇,百萬人流離失所,光是喀土穆已治療超過1600位傷者,目前正協助衛生部維持極度脆弱的醫療系統,然而,遭遇不測的事件嚴重打擊前線。
-
2023-07-2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從清零到共存:循序調控、穩健鬆綁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台灣新冠病毒由清零到共存的回顧與前瞻」。首先由一位長年耕耘於社區的醫師提出他的看法與建議。→想看本文接著一位持續關懷台灣基層公共衛生人力與政策的公衛教授回顧台灣過去這方面的努力,並提出他對政策的看法與建議。→想看本文最後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副署長應邀撰文說明中央與地方政府如何透過及時因應疫情、調整防疫強度、參考國際趨勢,逐步穩健鬆綁各項管控措施的政策。能夠邀請到三位專家百忙中為社會大眾說明這個台灣重要的醫療政策議題,「醫病平台」謹在此表達最深的謝意。從2022年4月以來,國內本土Omicron疫情經過BA.2、BA.5、BA.2.75等三波社區流行後,中央與地方政府透過及時因應疫情調整防疫強度、參考國際趨勢逐步穩健鬆綁各項管控措施,已正式於今年5月1日達成防疫降階的里程碑,除將COVID-19自第五類法定傳染病改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亦同步解編。數日後,世界衛生組織於5月5日宣布解除COVID-19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日本於5月8日防疫改類降級、美國於5月11日結束國家公共衛生緊急狀態,全球正式進入疫後時期。回顧一年多來由清零到共存的過程,除了疫苗政策、邊境管制、社區防疫及篩檢措施隨疫情變化及時調整外,醫療體系的應變作為大幅度轉型,特別是由集中收治隔離改為居家照護、視訊診療及口服抗病毒藥物普及化,中央、地方與基層醫藥界的緊密合作,使大量輕症或無症狀患者能安心在家療養,保存急重症醫療量能處理COVID-19中重症及其他疾病住院需求,落實災害防救醫療體系啟動時的由下而上、分流收治原則,是讓我國雖經歷去年至今年的大流行疫情,和世界各國相比仍能維持較低新冠死亡率及超額死亡率等指標的主要原因之一。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Lancet)更於2022年9月出版的全球新冠疫情檢討報告中指出:「西太平洋區域(包括台灣、韓國、紐西蘭等國)成功控制疫情、維持低死亡率。」總觀由清零轉變為共存策略之後的醫療體系應變作為,主要有以下四大面向:一、輕重症分流收治:為擴大醫療應變量能,除原有之傳染病防治醫療網應變醫院外,另將急救責任醫院、加強版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居家照護等納入收治量能。為強化輕重症分流與病人適當安置,訂有確定病例分流收治條件,中/重症、出生未滿3個月且有發燒及因其他疾病經醫師評估確有住院治療必要之確診者,收治於醫院專責病房或隔離病房;依衛生局評估有特殊情形無法採居家照護之無症狀/輕症確診者(如無固定住所等),收治於加強版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無症狀/輕症之確診者,採居家照護,由醫師進行門診視訊診療,經醫師診療後如開立處方箋,可由親友至醫療院所或藥局代為領藥,或由社區藥局藥師協助藥品調劑及進行「居家送藥」服務。分流收治有效確保醫療量能之合理利用,使確診個案及時獲得所需之醫療照護。上述措施維持至今年3月20日輕症免通報隔離政策實施後始告一段落。另指揮中心亦視疫情變化,及時調整全國急救責任醫院及各縣市應變醫院之專責病床開設比率/床數,以利病床有效運用,專責病房的開設要求維持至今年5月1日指揮中心解編時始同步解除。二、醫院管制措施:醫院之嚴格探病管制(限特殊單位或情境才開放探病),去年因社區疫情流行維持至2022年12月10日始有條件開放全國住院病人之探病;探病時段仍為每日固定1時段,每名住院病人限每次至多2名訪客為原則,但例外情形之探病時段及訪客人數不在此限。住院病人及其陪病者,於入院前篩檢,陪病人數以1人為限,但病人為兒童、老人、身心障礙、或經醫療機構評估有照護需求者,陪病人數上限為2人。住院病人及其1名陪病者之採檢及檢驗費用以公費支應。另為確保醫療機構對疫情的因應,強化醫療照護人員管理措施,新進人員應於到職當日公費篩檢;急診、加護病房等高風險單位、專責病房人員及採檢人員,醫院得依社區傳播風險,每週定期進行公費篩檢。上述陪探病管制及篩檢措施維持至今年4月中旬後始解除或改為建議性質。三、防疫物資整備與調度:指揮中心依法徵用國內口罩工廠生產之一般醫用、外科、N95口罩,隔離衣、防護衣等物資,以因應民生、醫療及公務防疫需求。其中醫療部分係配送予地方政府及中央機關,並請地方政府衛生局撥配轄區醫療院所使用、持續監測耗用量,並依醫療院所任務別撥補維持防疫物資儲備量,且機動調整撥補頻率。基層診所部分,持續依執業登記醫師人數撥發西醫、中醫、牙醫診所一般醫用、外科口罩供醫師及工作人員使用並調整數量,以及定期撥發N95口罩及隔離衣供儲備運用。四、治療藥物採購儲備:參考臨床試驗研究實證、國際建議及專家諮詢小組意見,政府自2020年起陸續申請通過國內緊急使用授權並納入瑞德西韋(Remdesivir)、Paxlovid、Molnupiravir及單株抗體(Evusheld等)等抗病毒藥物至「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臨床處置指引」治療建議藥物,並與醫院、診所、藥局、照護機構及地方衛生單位合作建構藥物配送及領用體系、於確診者居家照護實施期間額外給付口服抗病毒藥物之開立評估諮詢費用,使我國具重症風險因子之的輕症病患藥物開立得以普及便利,以降低重症發生率。指揮中心解編後,衛福部仍維持公費抗病毒藥物政策不變,提供醫師評估後之治療使用。今年截至6月10日止,1-6月國內染疫就醫民眾之口服抗病毒藥使用率推估為18.2%(約開立45萬人份藥物),且今年各月份口服抗病毒藥物使用率均高於去年平均使用率(11.6%)。而我國確診個案藥物使用率,遠高於日本、香港、韓國、英國等國家,僅次於美國。另目前COVID-19抗病毒藥物儲備量能皆可再使用四至六個月,並訂有開口式合約可再購買,儲備量充足無虞。我國自去年邁向與疫情共存階段,至今已有超過一千萬人曾確診,但仍能維持全球較低的重症及死亡率,第一線醫療照護人員的全力付出功不可沒,實屬最應獲得掌聲感謝的對象。全球雖正式進入疫後時期,新冠病毒並未消失,「多元監測疫情」、「持續供應COVID-19疫苗公費接種」、「投藥照護延續,保護脆弱族群」以及「整備醫療物資」仍為現階段COVID-19防治重點工作項目,衛福部將持續掌握疫情發展及醫療量能負荷,適時調整相關防治作為,並每周於疾管署定期記者會說明。亦與各地方政府合作持續提供民眾接種COVID-19疫苗,及提供衛教品,加強鼓勵長者儘速完成接種。截至今年6月6日止,國內65歲以上長者追加劑接種率達77.9%,目前亦正評估規劃秋冬之COVID-19疫苗接種計畫,將依國際建議引進最新XBB疫苗。目前正值第四波疫情期間(以XBB為主),提醒民眾應持續配合現行戴口罩規定及建議,落實肥皂勤洗手、咳嗽禮節等個人衛生好習慣,並請符合資格民眾儘早前往接種次世代疫苗,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7-21 醫聲.Podcast
🎧|亞洲首發!台灣義診團挺進烏克蘭 一次開三檯刀驚艷國際
台灣率亞洲之先挺進烏克蘭義診!肩負任務的馬偕紀念醫院急診醫學部急診內科主任蔡維德帶隊,展現超乎烏國民眾、醫療人員預期的醫療專業。「遠比歐美醫療團僅單一任務,我們一次執行三項。」他說,義診、超音波教學、行動醫療站,同場加映的手術示範教學獲得良好迴響,「穆卡切沃」聖馬丁醫院院長感謝之餘也與馬偕團隊簽訂MOU(合作備忘錄),就連該市市長也親自接見致謝。盛情的回應,預告著今年九月再度整裝待發。🎧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先走再說!烏國簽證來來回回 背後竟是出自善意諜報戰爭電影場景,出入境關卡的這一幕總令人屏息,身為台灣醫療團長的蔡維德無疑是這次的主角。台灣與烏克蘭非邦交國也沒有辦事處,必須要到波蘭首都華沙的烏克蘭駐華沙大使館才能辦理入境簽證,4月18日飛抵華沙,團員沒有人知道,此刻,烏克蘭簽證仍未核發,入境期程端看命運。被問到怎麼有勇氣直接率隊前往?他事後回想直說,「壓力很大!但不能表現出來。」隨行團員有幾位不是醫療人員,得透過烏克蘭多方人脈協助才能取證,蔡維德說。走的已非過往海外醫療流程,千迴百轉,特許函好不容易到手,劇本總會在這來個斷點。他說,烏國外交部突然改變計劃,收回了原先只能單次出入境的特許函,臨時改發成一年多次的簽證,這才了解烏方希望日後持續保有合作機會,是出自於善意的表現。空襲警報下的現實 烏國醫護、民眾不靠外人代勞雙腳剛踏到烏克蘭國土,首站是西部大城利維夫,短暫停留便驅車南下三小時到義診地點穆卡切沃。蔡維德形容兩地如同歐洲常見的城鎮,絲毫沒有兵荒馬亂之感,反倒是空襲警報聲瞬間拉回到現實,日子依舊要過。這並非爆破聲光效果的戰爭片,而是活生生地紀錄片。他說,心裡一直有刻板印象,以為戰爭中國家斷垣殘壁,僅剩老弱婦孺,實際上,超市、學校等機關依舊照常營運,年輕人也很多,「或許要多和國際交流,才不會成為井底之蛙,抱有錯誤想像。」烏克蘭東部處於烽火,蔡維德在西部義診任務中感受到人們的團結,烏克蘭感激國外奧援,但堅持工作不能只靠外人代勞,自己的國家、國民得自己救,他說,義診時烏方並非要求台灣團獨自去某個鄉鎮,而是派當地醫師接洽,看診時年輕的住院醫師或醫學生一旁充當翻譯,不僅處理了醫病雙方的臨時狀況,也獲取臨床面對病人互動及醫療決策的經驗。三方挺進烏克蘭 8人扛起三大任務這趟任務的原點,穿針引線的要角是北美路加醫療傳道會執行長、醫師鄭博仁。蔡維德介紹,鄭醫師是台僑也是教會人士,長年在美國從事醫療性質的義工活動,烏俄戰爭爆發初始便與烏克蘭當地醫療窗口聯繫,發起了美國僑民的募款募資;一年多的戰事,烏國已有足夠物資,獨缺人力,此時,鄭醫師想起曾與馬偕醫院海外義診經驗,評估院方擁有完善醫療資源,搭起台灣基督教醫療協會,三方挺進烏克蘭。「大家可能不知道,烏克蘭義診在事前花了半年在做行政事務的協調準備。」蔡維德說,以往海外醫療團的人力申請,只需要向單位主管提出,由於為工作一環,所以接獲任務的同仁都會參加,然而這次前往的是戰區,「有愛心是一回事,實際付出做多少又是一回事,不能勉強任何人。」更何況背後得考量家庭等眾多因素,於是院方採徵招自願者。招兵買馬的公告貼出,吸引了70位專業醫護人員報名,一掃蔡維德擔心無人參與的憂慮。下一步則是要和烏克蘭商討所需人力,他說,義診不只單純考慮我方的專業背景,而是要看對方需要什麼,免於專業無法有效發揮的窘境,烏國這次提出設立行動醫療站、義診超音波及手術指導教學,後續馬偕醫院再安排人數、後勤行政規劃,來回討論篩選出8位同仁。台灣義診團做出口碑 9月再出發「不是只有被接受施捨,也要自立自強。」去年剛上任馬偕紀念醫院國際醫療中心主任的蔡維德這番話,說得也是海外義診宗旨,曾赴台灣邦交國聖文森及格瑞那丁的醫療合作援助,今年下半年也將前往柬埔寨、斐濟等國,任務不僅是做院前救護或義診,向下延伸到訓練基層的醫療人員。至於下一次烏克蘭的義診?蔡維德說,馬偕醫院總院院長張文瀚對任務抱有高度熱誠和支持,第二團預計九月出發,這次透過教會協助,募集到二輛救護車也會一併送抵烏國,更多的計畫正持續溝通,「這一趟隊員們備感驕傲,真的有做出口碑也幫助到烏克蘭。」蔡維德小檔案學歷:美國史第爾大學現職:馬偕紀念醫院急診內科主任馬偕紀念醫院國際醫療中心主任經歷:急診醫學會副秘書長 台灣工程與科技應用醫學學會秘書長美國心臟協會(AHA)台灣國際培訓中心總監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邱書昱音訊剪輯:邱書昱腳本撰寫:邱書昱音訊錄製:滾宬瑋特別感謝:馬偕紀念醫院
-
2023-07-1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台灣如何從清零走到和新冠病毒共存——一位社區醫師的具體建議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台灣新冠病毒由清零到共存的回顧與前瞻」。首先由一位長年耕耘於社區的醫師提出他的看法與建議。接著一位持續關懷台灣基層公共衛生人力與政策的公衛教授回顧台灣過去這方面的努力,並提出他對政策的看法與建議。最後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副署長應邀撰文說明中央與地方政府如何透過及時因應疫情、調整防疫強度、參考國際趨勢,逐步穩健鬆綁各項管控措施的政策。能夠邀請到三位專家百忙中為社會大眾說明這個台灣重要的醫療政策議題,「醫病平台」謹在此表達最深的謝意。針對新冠肺炎的全國防疫戰略在蔡總統首肯及背書下,近日陳指揮官宣佈,將從「清零」走到「共存」,但是,這路徑(roadmaps)將如何走?在考慮全國各地不很均勻的醫療量能、接種比例、群體免疫能力、醫療需求、就醫習慣、疫情對產業、經濟及弱勢的衝擊、復原重建等面向,我想從社區醫師的角度,提出一些想法,來就教各位,同時集思廣義,協助台灣可以由下而上,加速來到「疫後新生活」。如何與新冠病毒「共存」?理想狀態是所有人都具有免疫力,但那是不可能,替代的概念是「群體免疫力」,對於一個2019年底才出現於地球的新興傳染病,不管經由預防注射或感染,到底群體免疫達到多少比例?台灣才能和病毒和平共存,到現在醫界還沒有定論;所以,我思考的路徑是:從每一個人免疫力的提升開始,到家庭,再到社區,然後,一步一個腳印地,最後整個台灣獲得群體免疫,以和新冠病毒「共存」。目前,全國人民爭先恐後排隊等候三劑完全的接種,然而,由於疫苗整備不足、不均、及副作用影響接種意願等等,要靠接種疫苗在短期內達到群體免疫,可能困難重重。因此,在清零到共存前,台灣勢必承受數百萬以上的確診者,那麼下一個問題是:我們醫療量能足夠嗎?全國醫療體系如何「放輕救重」?保護人民寶貴的生命安全。回顧這波omicron 疫情,指揮中心統計從2022年1月0日到4月22日共22256例的分析:輕症及無症狀22171例,佔99.62%;中重症85例,佔0.37%,但中重症有逐漸增加的趨勢;既然絕大多數確診者是輕症或無症狀,而且,新冠肺炎已在台灣各地不停出現。因此,現時策略不能再單靠由上而下,以「杜絕傳染病之發生、傳染及蔓延」為主要之傳染病防治法,必須改成三級防救,結合民間及各部會、各專業的力量,在面對各地宛如春風吹又生的新冠病例時,從鄉鎮開始,到縣、市到中央,由下而上建立「預防、整備、減災、早期發現、早期診斷、緊急通報、緊急處理、若無法處理則後送及復原重建」等災害防救法為主體的三級災害防救(醫療)體系。除了預防減災、緊急應變、復原重建等,災害防救法(新冠肺炎依法屬生物病原災害)更規範各級政府的災害防救業務計劃,中央將資源下放同時事先要求各級政府整合各地資源,特別醫療的應變量能,擬訂各層級的災害防救計劃,並且事先演練,熟悉各式緊急應變流程。中央各部會協助地方整備防疫物資或設備(如快篩試劑、血氧機、口罩、防疫計程車)鄉鎮長統一指揮,若疫情一旦出現,迅速結合衞生所、各單位及基層醫師,作好應變處置,處理好大量無症狀或輕症患者,避免擴大感染,這套由下而上災害防救體系,是台灣群體免疫不足以從「清零到共存」時,必先走的路。強化基層社區新冠患者的處理能量,有三項主要目的:一、早期發現早期診斷病例,作好處置避免傳染他人。二、無症患者雖然機會不大,但仍有可能從無症狀幾小時內變成有症狀,甚至病危(最近報載二歲孩童的例子),基層就近的家庭醫師(可惜的是台灣健保體系忽略了這一環)一定比後送的醫院的醫師,更能及時就近作好檢傷分類工作。三、大量於醫院治療的病患,病情好轉後還是要回到社區,不然會拖垮醫院,社區基層醫師擔任分層照護不可或缺的角色。從清零到共存,最根本最重要的改變還是從人「心」開始。我們是否覺悟了新冠病毒之所以會跳到人身上(spill over),是因為人類侵犯了蝙蝠的生存環境,逼迫長久共存於蝙蝠體內的病毒跳越到人身上,如今新冠病毒突變走向類流感染化,想和人類共存,我們是否了解這些因果關係,接納新冠病毒(平時可以靜坐觀想一旦染疫我自己的反應將如何?)同時,去除污名化,減少不必要恐慌,學習教訓,不再破壞環境,避免另一個新興傳染病的發生。個人是否打了三劑疫苗,同時注意洗好手、載好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多曬太陽,減少身上的病毒量,注意保護接觸過的長者、免疫力不足及慢性病病人。對於家庭中的長輩、小孩,考慮生活動動線如何安排,以減少密切接觸,避免帶著病毒回家。生活的社區須注意感染的熱點,對於受感染的左鄰右舍,我們須先付出關懷及支持,畢竟健康社區生活共同體的形成,付出一定是先於得到!這條與新冠病毒共存的路徑,建議從鄉鎮層級群體免疫的建立開始,同時照護好不幸確診者,然後縣、市以至全台灣,大家同心協力,以全國之力,公私及各專業群策群力,意見不同可以討論,避免分裂內耗,相信不久的將來,台灣和新冠病毒共存的日子,一定會很快來到!天佑台灣!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7-15 醫聲.醫聲要聞
圖表/一座30萬元起跳!正壓檢疫亭銷毀步驟麻煩 疫後恐淪「蚊子亭」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已解編,疫情期間立下汗馬功勞的「正壓檢疫亭」,空間大且難以被活用,疫後恐淪為路邊淒涼的「蚊子亭」。若以國內每家大型醫院約有兩個以上檢疫亭,推估全台至少有三百多個。一座檢疫亭至少卅萬元起跳,拆除檢疫亭銷毀,又得分為醫療廢棄物與一般廢棄物,多數醫院暫存院內,等待下個百年大疫。回憶去年疫情延燒期間,滿滿的人龍排在正壓檢疫亭前,等待PCR採檢,隨著疫情過去,檢疫亭掛著檢疫手套,隨風飄盪,成了醫院棘手的防疫物資。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說,正壓檢疫亭造價不菲,單人艙卅萬元起跳、六人艙要價五十萬以上,如果是高規格版本,加掛冷氣,造價則高於五十萬元。基本款的正壓檢疫亭,需設有紫外線殺菌燈、風機濾網、連接式採檢手套、強化玻璃、保溫庫板、對講機等,維持檢疫亭內的正壓環境。洪子仁說,若依廢棄物處理正壓檢疫亭,需一筆清潔費,部分設備可能要以醫療廢棄物處理,「非常麻煩」,加上不知哪天又有新興病毒來襲,除非腹地不足,多數醫院都先儲放在倉庫。台北榮總副院長李偉強表示,正壓檢疫亭即當時的醫院快篩站,過去確診唯一條件為「PCR陽性」,現在PCR不再是唯一依據,院內外篩檢站幾乎都已除役。中國附醫副院長黃高彬說,院內急診外的防疫門診及快篩站均未拆除,「誰敢保證新冠病毒哪天突然蜂擁而出?」院方決議暫時留下,待疫情真正過去。北部大型醫院,台北榮總拆除十二個,保留兩個暫放院內,馬偕醫院八座檢疫亭全存放淡水馬偕,振興醫院及台北長庚也存放院內;林口長庚、台大、三總憂心疫情再起,未來患者可能增加,因此將檢疫亭放置原處,視疫情狀況應變,不過目前都沒做篩檢使用。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表示,針對社區設置篩檢站,依「各地方政府篩檢站設置指引」,站內物品接觸到民眾粘膜、唾液、鼻涕等,或正壓環境所使用的空氣濾紙,應當作感染性醫療廢棄物;冷氣等其他物品,若要丟棄,須先消毒,才能依一般廢棄物處理。
-
2023-07-03 醫聲.慢病防治
獨/加熱菸將合法輸入來台!6菸草公司送審國健署進度曝光
我國加熱菸即將合法上市,衛福部國健署日前指出,有6家菸商業者提出專案申請,包括菲利普莫里斯、傑太日煙、英美菸草、臺灣苗栗捲煙廠、精彩企業、臺灣菸酒,不過國健署表示,雖然核准部分業者專案進口,但業者文件尚未備齊,仍未召開審查會議,因此無論哪一款加熱菸菸草柱及加熱器,現在仍未合法不可販售。「菸害防制法」新修法今年3月22日上路,加熱菸須通過「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才能輸入、製造、販售。辦法規定,業者須檢附13項文件,包括已知及與其他菸品比較之健康風險研究資料、原料和添加物及其他有關成分資料、排放物資料、前二款物質檢驗方法資料、加工方法、成癮性物質研究資料、致未滿20歲之人及初始吸菸者使用資料、該產品最小單位排放物之尼古丁及焦油含量、組合元件(加熱器)樣本及使用安全性聲明書、組合元件經國家標準檢驗合格資料、產品許可販賣國家資料、菸害防制監視承諾事項及其他主管機關指定文件。健康風險評估審查流程,業者需先提出專案申請,通過才能製造或輸入,後續需提供樣品及上述13項文件,才能進入「健康風險評估審查」。截至6月27日,送審的6家業者中,菲利普莫里斯、傑太日煙、英美菸草、精彩企業4家已完成專案申請,不過前3家未備齊健康風險評估資料,因此尚未進入審查,後者則是未申請;臺灣苗栗捲煙廠、臺灣菸酒2家專案申請文件正在查核中,而健康風險評估部分,臺灣菸酒尚未備齊資料,苗栗捲煙廠則未提出。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部分業者是自國外引進加熱菸,雖有經過專案申請,加熱菸的菸草柱、加熱器可以輸入來台,但後續還沒通過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且加熱器得先經過標檢局檢驗,取得安全檢測碼後,才能再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而13項文件缺一不可,只要文件不齊全,就不會展開審查,因此即使業者獲准專案輸入,但目前只准送審用途,仍不可販售,因為加熱菸等產品仍不合法。今下午國健署針對6家菸商業者召開說明會,吳昭軍表示,因為這段期間許多業者來詢問申請流程、申請文件、審查程序等問題,憂心業者不了解相關程序,無法備齊資料,就無法進入實質審查,「為了讓業者清楚了解,不要覺得國健署刁難他們」,因此召開說明會,清楚地告訴業者申請流程,只要文件備妥,就可以交給專家審查。據了解,業者在會中並無太多意見,僅表示「會照規距來」。董氏基金會菸害防制中心主任林清麗表示,加熱菸與電子煙不同,加熱菸背後由跨國菸草公司主導,且8成客群都是「35歲以下年輕族」,若國健署要維護年輕人健康,應該做好防範及衛教宣導。她表示,對於國健署召開業者說明會,董氏「不予置評」,但先前了解國健署早就多次私下「個別輔導」業者,企圖扶植業者通過法規審查,讓董氏無法苟同、不能接受,呼籲政府應該站在維護國人健康立場,不需要幫忙菸商。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3-06-28 焦點.元氣新聞
巴部農天然鹼性礦泉水:萬年玄武岩層與4500年的時光禮物
台灣這塊被大自然眷顧的寶地,以其獨特的火山地質結構和豐富的礦物資源著稱,來自新竹橫山巴部農天然鹼性礦泉水推出的短短幾年,即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以世界罕見的pH9.0±0.5天然純淨水源加上絕佳的清甜口感,更成為健康追求者的熱門話題。巴部農天然形成的pH9.0在市場上是一個獨特的存在,鹼性非經人工電解或是化學添加,天然穩定的原生鹼性來源提供了身心平衡所需的營養補給,超過4500年玄武岩層的自然過濾和地質浸融作用,因漫長歲月展現了甘美而獨特的水質,其蘊含豐富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為人體提供全方位的營養補給。除了天然恆鹼,巴部農天然鹼性礦泉水中的「偏硅酸」含量高更是其一大特色,這個人體無法合成的必須營養素,讓人們在享受水的同時,也為身體注入寶貴的養分。令人稱道的是,巴部農天然鹼性礦泉水具有天然超低赫茲48.88Hz與天然低電位(ORP-)的特性,測定數值甚至優於世界各地的長壽村,這意味著水中的營養素更容易被吸收和代謝,同時具有強大的還原力,提升身體對水溶性營養素的吸收效率,帶來青春美麗。巴部農天然鹼性礦泉水採用最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嚴格的品質管理程序,以精密過濾方式除菌,保留所有原水的營養成分,確保產品符合最高標準,水源地裝填的每一瓶水都經過嚴格的把關與第三方公正單位的檢測,以確保消費者能夠享受到最純淨、最新鮮的天然礦泉。身為台灣在地品牌,巴部農天然鹼性礦泉水近年積極的贊助參與各項活動,從職籃攻城獅隊、棒球OB賽、足球、高爾夫球、馬拉松,一直到台北當代國際藝術展、台灣設計展、500盤美食獎項、國際白色野餐活動…,無論在體育運動,甚至藝文、美食皆有相當的投入。今年度巴部農除了是2023 TPGA台灣職業高爾夫協會指定用水,更向下扎根也成為全國少年盃足球錦標賽的獨家飲用水贊助,為每一位在賽場上拚搏的新台灣之光,提供最好的賽後補給。巴部農將大自然的珍貴禮物完美呈現,為人們提供了一種獨特的飲用體驗,無論是追求身心平衡的選擇,探索飲食的絕美風味,還是在繁忙的生活中尋找片刻寧靜,都能成為您最好的夥伴。請讓巴部農天然鹼性礦泉水引領您進入一個全新的健康生活方式,能帶給您的身體和心靈都充滿活力。>>>更多關於巴部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