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9 科別.精神.身心
搜尋
焦慮
共找到
2261
筆 文章
-
-
2020-11-08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從電影《茱蒂》談 失眠該怎麼辦
小時候,作文經常出現「我的志願」這個題目。長大後想做什麼呢?當明星!相信這是許多人的選項。穿著華服在光彩奪目的舞台載歌載舞,接受觀眾的愛慕和崇拜,誰不想成為大明星?然而,當卸下華服濃妝,明星步下舞台將面對怎樣的人生?為保持纖細身段,從來沒吃飽?日以繼夜巡演,連睡覺也是奢求?長期身心折磨,複雜的人際,一般女孩期盼的愛情、婚姻也遙不可及?今年2020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得獎電影《茱蒂》,回顧了大明星「茱蒂·嘉蘭」的一生。茱蒂是誰?或許您沒有印象,但如果上網搜尋20世紀名片《綠野仙蹤》主題曲「彩虹之上」(Over the Rainbow),當那位清麗的小女孩唱「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 way up high…」,你一定會驚呼——啊!這首歌我聽過!原來原主唱就是茱蒂!才16歲,茱蒂·嘉蘭就因為優異的天賦獲選為《綠野仙蹤》女主角,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但是她快樂嗎?在電影中,這個小女孩為了控制體重,只能吃雞肉與喝黑咖啡,甚至被迫服藥日夜不停的工作……成年後經歷多次不幸的婚姻,經濟走下坡,最後孩子也離開她身邊。孓然一身的茱蒂沮喪焦慮,只能靠藥物入睡。失眠是常見睡眠障礙,對健康有負面影響,可能與代謝症候群、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和慢性疼痛有關。失眠該怎麼辦呢?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吃安眠藥。其實透過「認知行為治療」,也有不錯的效果。美國梅約診所失眠照顧中心提出以下建議:1.認知行為治療認知:控制或移除任何可能影響睡眠狀況的負面情緒或是行為。行為治療:發展好的睡眠習慣,有幾個步驟:●刺激控制療法:例如設定好睡眠與清醒的時間,中間避免小睡。睡眠的時候才上床,如果躺在床上20分鐘還無法入睡,就起床離開臥房。只有在很想睡的時候才回到床上睡覺。●睡眠衛生:改變可能影響睡眠的習慣,如避免抽菸,夜間喝太多含咖啡因的飲料或是酒。●改善睡眠環境:保持臥房安靜、黑暗且涼爽,最好不要有電視在裡面,把時鐘藏起來。●放鬆訓練:學習心靈與身體的放鬆,包括冥想 、肌肉放鬆、呼吸放鬆。●限制睡眠:無法入睡卻躺在床上反而導致睡眠品質差。不如先減少睡眠時間,避免白天小睡。先造成睡眠不足,適度的疲累讓第二天晚上容易入眠。2.藥物治療:可以協助入睡,並維持較長的睡眠階段。短期使用可協助患者度過因急性壓力或悲傷而造成的睡眠障礙。需注意這些藥物可能產生副作用,例如白天嗜睡,增加跌跤的機會。電影中令人難忘的是:當茱蒂處在人生低潮,還是抱著與孩子重逢的夢想,力圖振作,在舞台上一次又一次完成令人讚嘆的表演。電影末尾,茱蒂即將告別倫敦的舞台,當「Over the Rainbow」樂音響起,她因激動落淚無法唱下去,全場的觀眾一起幫茱蒂唱下去。大家唱的,不僅是對茱蒂·嘉蘭璀璨一生的讚嘆惋惜,也因這首歌的歌詞,唱出大家的夢想:「在彩虹彼端某處,高高的雲朵上,所有你敢做的夢,最終都會實現。」
-
2020-11-08 科別.婦科
怎麼知道自己是停經了?營養師教你該如何判斷及保養
【文、圖/摘自高寶《生理週期循環調理飲食法》,作者崔西‧洛克伍德‧貝克曼】我怎麼知道我停經了?可惜在這方面並沒有專門的檢測,朋友們。這裡所使用的是「排除診斷法」,意思是醫生會排除其他可能干擾生理週期的病症。進行體檢,並且和妳的醫生討論妳的醫療、月經、體重以及家族史是非常重要的。妳也可能會接受賀爾蒙檢測、骨盆檢查以及超音波。藉由緩解並治療可能的潛在原因,或許就能揭露影響妳生理週期的真正異常因素。請注意:在釐清停經原因時,請記得,身體質量指數(BMI)和停經並非互相排斥的。擁有健康的身體質量指數依然有可能出現停經,而身體質量指數過低或體重過輕並不一定會引起停經,身體質量指數過低或過高的人士依然有可能會月經來潮。減去4.5 公斤體重可能會讓月經停止,所以不要太糾結於身體質量指數的數字,因為它並不是顯示健康狀態的最佳指標。由於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不同(有些人需要較多能量,有些人的需求則較低),所以我要善意提醒一下,請不要拿自己和他人比較,把焦點重新放在妳個人體重的歷史和增減變化上。我現在該怎麼辦?雖然沒有神奇的萬能療方,但養成新習慣例如降低壓力、減少運動量以及增加食量來平衡飲食中的營養(或者如果妳最近體重減輕的話,請增重),都能有助於讓妳的生理週期恢復。這不是精確的科學,世界上沒有任何兩個人的身體是百分之百相同的,但我們知道這些行為上的調整能夠帶來巨大的轉變!小提醒:我是個健康醫療服務提供者,但我不是妳專屬的健康醫療服務提供者。妳不應該因為我的建議而不去找妳自己的健康醫療服務提供者,獲得適切的診斷,並且遵循他們所推薦的治療方案。停經的管理提高過低的瘦體素脂肪在策畫妳的生理週期中是不可或缺的。瘦體素,一種來自脂肪組織的賀爾蒙,基本上能夠刺激生殖賀爾蒙(促濾泡激素和黃體激素)為妳的生理週期提供動力,使其發揮作用。然而,患有下視丘性停經的女性體內的瘦體素值通常過低,特別是如果她們刻意在飲食中戒除脂肪的話。瘦體素不足可能會讓妳失去月經,因為妳的身體不再能夠分泌必需的生殖賀爾蒙。事實上,生食飲食(定義為只食用水果和蔬菜)造成70% 的女性出現月經失調的狀況。這顯示了人體需要的不只是水果和蔬菜,才能夠讓月經來潮。在研究中,當女性逆轉過低的瘦體素值時,就能讓她們恢復生理週期,並且增加排卵超過50% 以上。在六個月後,每天多攝取360 卡導致體重增加1.6 公斤,能恢復因運動造成停經女性的月經和排卵。這證實了脂肪對於組成賀爾蒙、促進排卵,以及為生理週期充電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請增加妳的食物和熱量攝取來促進瘦體素分泌。在每一餐多吃一些健康脂肪,並且將妳一般的食量增加兩倍或三倍,以便在體內建構更多瘦體素。多吃整顆的酪梨、在餐點上淋更多橄欖油、添加草飼澄清奶油(ghee)或奶油在妳的炒蛋中、吃健康的堅果和種籽當零嘴,並養成少量多餐的習慣。增加體重多吃和增加體重(尤其如果妳最近曾經體重減輕)是治療下視丘性停經強而有效的策略。從下視丘性停經康復的女性在體重方面出現增加的趨勢,而未康復的女性體重則出現下降或維持不變。請記住,雖然下視丘性停經在身體質量指數20 或更低的女性身上很常見,但大幅度的減重(4.5 公斤或以上)也可能會誘發下視丘性停經,即使最終的體重依然被認為是「正常」或「過重」的身體質量指數。我必須重申,每個人都不同,所以在下視丘性停經方面,請務必將妳個人的體重歷史作為參考因素。少吃高纖下視丘性停經的女性患者有一個常見的特徵,就是食用低熱量和高纖的飲食。研究發現,遵守高纖飲食的女性較容易罹患下視丘性停經,雌激素值也較低。一個可能的解釋是,下視丘性停經患者的身體非常努力地想要提高雌激素。身體想要找到一個雌激素的折衷數值,不太高也不太低。纖維就像掃把,會將雌激素掃出體外,因此可能會讓雌激素值變得過低。所以,如果妳攝取過多纖維,雌激素就會無法恢復到適當的數值。這是很不好的!除了雌激素外,纖維也經證實能夠降低黃體激素(LH)和促濾泡激素(FSH),而這可能會阻礙月經來潮。研究顯示,每增加五公克的纖維攝取,就和經期無排卵(也就是女性不會釋放卵子)之間有強烈的關係,進而可能導致下一次週期大量出血,並妨礙生育能力。低賀爾蒙濃度也和纖維攝取量較多有關,會導致更多無排卵的週期,而這也是不孕的一大風險因素。纖維(可溶性和非可溶性)會讓妳產生飽足感,一般來說是好事,但對於下視丘性停經的患者而言,它可能會壓抑妳的食慾太久,進而對妳的生理週期造成負面影響。直到妳的月經恢復之前,請多選擇非可溶性纖維而不是可溶性纖維,並且讓妳的纖維攝取維持在每天20 公克以下。避免食用大豆在一項系統性回顧和整合分析中,異黃酮和大豆蛋白質(例如豆腐、天貝、毛豆)都沒有影響雌激素值,但卻降低了停經前期女性的促濾泡激素(FSH)和黃體激素(LH),這表示食用異黃酮和大豆可能會讓這些重要賀爾蒙變得更少。為了避免讓促濾泡激素(FSH)和黃體激素(LH)降得更低,最好不要食用過多富含異黃酮的大豆類食品,像是黃豆、豆腐以及毛豆。存骨本維生素D 能讓生殖賀爾蒙維持在良好狀態,對於骨骼健康也是不可或缺的。維持良好的骨骼健康,對於停經和女性運動員常見運動關聯性三症候群是關鍵。女性運動員當中骨骼礦物質密度過低佔了22% 至50%,相較之下平均人口才佔2% 至12%。如果運動員又不吃某些食物類(例如乳製品或脂肪)或是一般而言食量過少,她們的飲食中就可能會出現龐大的營養缺口,例如維生素D 和鈣質過低。骨量減少和骨質疏鬆症兩種病症都和骨質變少有關,也是停經和女性運動員常見運動關聯性三症候群的長期併發症。此外,患有下視丘性停經的人士也更容易出現骨骼脆弱的問題,而骨骼健康受到損害可能會提高壓力性骨折和骨質疏鬆症的風險。保護妳的心臟研究證實冠心病(CAD)和次發性停經之間有顯著的關聯。運動性停經的女性患者比健康女性更容易出現壞膽固醇(LDL)、三酸甘油酯、糖尿病以及膽固醇過高。想要透過食物來保護妳的心臟,請攝取有益心臟健康的食物,像是全穀類、酪梨、扁豆、地瓜、蘑菇、橄欖油,以及富含抗氧化物的食物像是核桃和葵花籽。在每一餐中攝取蛋白質、健康脂肪以及碳水化合物的均衡飲食,來預防血糖飆高以及驟降的問題。緩和妳的健身計畫女士們,暫時別上健身房了。劇烈運動可能會造成月經期更長、停經以及無排卵的月經,而適度運動則會為健康帶來更有效益的成果。積極鍛鍊在心理上可能帶來更大的焦慮和壓力。妳的目標是減少目前所從事的任何體能活動,無論是完全停止或是稍減,進而恢復妳的生理週期。運動員們,請和妳們的教練一同找出切實際的行動方案,來幫助妳減少體能活動但又不至於危及妳的職業生涯。壓力不再壓力是下視丘性停經發展的一大主因。在研究中,壓力賀爾蒙皮質醇在瘦體素過低的女性身上較高,這是下視丘性停經和女性運動員常見運動關聯性三症候群患者身上常見的特徵。事實上,停經運動者比正常月經來潮運動者的皮質醇更高。降低壓力是關鍵,因為在評量下視丘性停經患者的康復時發現,那些不再患有下視丘性停經的人士身上出現的一個普遍因素就是皮質醇值較低。除了學習降低壓力技巧像是靜思冥想和深呼吸,富含Omega-3 的食物例如魚類、堅果,以及亞麻籽也經證實能減輕憂鬱、焦慮和壓力。研究顯示,運動員或許最能從這類食物中獲益。
-
2020-11-07 養生.保健食品瘋
B群可以晚上吃嗎? 藥師:吃對劑量助好眠,但吃錯B群種類恐造成反效果!
很多人吃B群是為了「提振精神、消除疲勞」,所以不但會選在早上吃B群,還會特別留意避免在晚上吃,就是怕吃了B群反而睡不著。微笑藥師藥局廖偉呈藥師表示,維生素B群除了能提振精神外,補充適量B群還能幫助睡眠!廖藥師叮嚀,由於B群中各類維生素B皆有不同作用,若有特殊的補給需求可主動諮詢藥師建議! 補充B群能幫助提振精神,因此不少上班族開工前都會先吞一粒,還有人說B群不適合晚上吃,就怕吃了睡不著!但廖偉呈藥師指出,其實每日補充建議劑量的維生素B群反而是有助於睡眠的! 廖藥師說明,維生素B6能維持神經穩定性、消除焦慮,若與維生素B1、B2作用可在腦中合成血清素 (Serotonin),有助於幫助色胺酸 (Tryptophan) 轉換成菸鹼酸和褪黑激素,進而達到幫助睡眠的效果。此外,身體若缺乏足量維生素B3(亦即為菸鹼酸)恐出現焦慮、易怒、睡不好的狀況,若能適量補充維生素B3可以延長睡眠期間快速動眼期的時間,減少失眠患者在夜間醒來的次數;而B12則有助於維持神經系統健康、消除煩躁和不安,亦有助於穩定情緒、幫助睡眠。 然而,廖偉呈藥師也叮嚀,上述成分雖有助睡眠,但劑量卻非越多越好!研究指出,若睡前服用高劑量的維生素B1、B6卻可能會影響睡眠而造成反效果。因此,若有特殊需求時不妨先諮詢藥師的建議,選對合適產品、補對營養素,才能真正有助於促進健康。 營養品攝取相關問題,建議諮詢「藥師、營養師」更多健康相關問題,歡迎諮詢微笑藥師團隊 Line@smilerx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11-0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陪伴病人經歷人生最艱辛時期,提供專業溫暖照護與專業諮詢 讓我們為安寧護理師按讚!
【編者按】這星期延續上週的主題「護理師的心聲」,一位「個案管理師」介紹這種長期關注照顧癌症病人的護理工作與成就感;一位護理師深談護理工作者的內心世界,呼籲社會大眾體恤護理工作的辛苦,了解「高品質的照護」只有在「合理的工作量」才有可能。想不到這兩星期的護理系列文章感動了「安寧緩和醫療的醫師老兵」陳榮基教授,即時送來他對安寧照護護理師的「按讚」。感動之餘,「醫病平台」決定在這一週同時刊出這位醫師對護理師的肯定,希望台灣醫療團隊更加珍惜、尊重這些勞苦功高的白衣天使。 現代的安寧緩和醫療開始於1967年的英國聖克里斯多福安寧院,於1990年引進台灣的馬偕醫院。為了協助安寧照護的順利發展,我國於2000年制定了《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讓病人可以選擇臨終不接受只能延長瀕死期,增加痛苦的心肺復甦術(即選擇DNR的權力),而於2016年制定《病人自主權利法》,讓更多的人可以「預立醫療決定」,在因為疾病進展到嚴重沒有品質只有痛苦的階段時,可以選擇「不施行維持生命治療或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希望透過普遍且高品質的安寧緩和醫療及上述這兩個法案的妥善施行,讓更多的人可以安詳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旅程,而不必要求安樂死。 安寧緩和醫療需要團隊的運作,包括醫師、護理師、心理師、社工師、營養師、志工、靈性關懷師(或臨床宗教師) 、芳療師等,以及家屬的協力運作,才能達成任務。 大孝與大愛並非不計親人痛苦的搶救到底,而是親切的陪伴末期病人的親人,協助他坦然接受疾病,減少他身、心、靈的痛苦,協助他放下萬緣,安詳往生!人生終需一死,絕症病人(末期病人)的死亡,並非醫療的失敗;未能協助病人安詳往生,才是醫療的失敗。看到最近醫病平台幾位安寧護理師的大作,讓我做為安寧路上的老兵醫師深為感動: 安寧共照護理師汪慧玲在一文中提到開始時受到排斥或拒絕的經驗。她說:「在以抗癌與拯救生命為宗旨的醫院病房內,安寧照護就像是一個死神般的形象,非常突兀。」 「讓他們害怕的不是共照護理師,而是象徵死亡將近的『安寧照護』。」 「大家對於安寧長久以來的誤解,呈現出目前現今社會上的刻板印象,在許多民眾的心中(甚至在部分的醫療人員)仍存在著『安寧就是等時間』、『安寧就是打嗎啡』、『安寧就是醫生放棄我了』。」 「每個家庭都有著獨一無二的『結』,所以『解法』當然也就無法使用單一套路,無法複製先前的照護經驗,必須透過不停的傾聽與對話、訊息梳理、依循個人家庭的信念價值,才可能促成病人善終。」她又說:「這一切的努力究竟是為了什麼?答案其實很簡單,是『愛』呀!」 「讓每個參與其中的人都能有心力去『感受』別人給的愛,進一步去『付出』愛給身邊的人,而我們都在這施與受的過程締造屬於當下的『圓滿』。」 「安寧緩和療護就是希望在死亡來臨前,減輕症狀、減少死亡恐懼與焦慮,讓每個病人可以好好說愛、好好告別。我們尊重生命的自然歷程,不延長瀕死期但也絕不縮短存活期。」 「在病房最幽暗的地方,悄悄滲入一點光,引著病人與他們的家人能夠有力量往前走,讓愛能超越生死地持續存在著。」 「我現在在做的事情也都是在為社會延續溫暖,讓這些家庭能夠持續運轉,是一個多好的良性循環,這讓我深信『愛」是能延續並且能流動的。對我來說,這樣就非常值得。」我們該不該給她按個讚? 另一位是癌症個案管理師劉彥廷,在她的一文中提到,病人說:「被醫師宣判乳癌第四期合併有骨頭與肝臟轉移,之後的醫師與先生的對話,我定格在震驚中,陪伴我的只有在眼眶打轉的淚水以及砰砰作響的心跳聲,腦海裡只有『那我該怎麼辦?』」在她的介入後,病人說:「在之後的門診,我都會看到她陪著我一起看診,翻譯醫師說的專業術語確認我有理解醫師的意思,帶我去檢查室、化學治療室,就像我在森林裡迷路了卻遇到住在當地的居民,被熱情的招待著,我不用再擔心找不到回家的路,因為我相信她一定會帶我回家。」 「我的個管師小劉總是不厭其煩也不會給我不實際的期待,會讓我知道目前狀況是這樣,萬一未來有什麼變化,她都會和我一起想辦法解決。」病人接受化療後,頭髮開始脫落,引來病人深深的煩惱:「小劉發現我的煩惱,某天不經意的帶我經過癌症資源中心跟我介紹醫院內的癌症資源,我的目光停留在那些假髮上可能太過明顯,她鼓勵我可以試戴看看。」 「在戴上假髮的那一刻,我看到鏡子裡那個久違的自己,感覺很有朝氣與活力,我喜歡這樣的自己,而不是別人一眼就看出我是癌症病人。」 「回顧從一開始只知道哭泣的自己,到現在已能與疾病和平相處,最大的功臣我想是我的個案管理師—小劉。她是我在抗癌道路上忠實夥伴,也是我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鎮定劑,讓我可以安心與篤定的接受我的治療,我很滿意自己目前的狀態與生活品質,有她的協助我在一片森林中找到了回家的小徑,路上其實有很多風景,只是一開始被迷路困擾佔據思緒,根本無心欣賞,還好半路上有當地人的出現,帶我去探索祕境,看到世界上難得一見的美好事物。」這位個案管理師說:「透過自身多年腫瘤科臨床照護的經驗才能肩負起癌症病人的管理者、教育者、代言者、諮詢者與協調者之重擔。」 「個管師陪伴病人走過診斷癌症情緒風暴,協助從初診斷癌症的泥濘中慢慢調適,引導病人接受抗腫瘤治療,陪伴病人經歷人生最艱辛與失控的時期,重回生活軌道,也讓冰冷的癌症診斷與不熟悉複雜的就醫治療過程,提供專業溫暖的照護、情緒支持與專業諮詢。」「 個管師也期許病人與家屬給予個管師相對的同理心,相信唯有正向的互動可以讓我們把個案管師的角色發揮得更好,持續幫助更多病人在這段辛苦的抗癌歲月中能有一位忠實、可信的好夥伴陪你一起走。」我們是否也該給這些擔任個案管理師的護理師按個讚呢?
-
2020-11-04 新聞.健康知識+
打完針後,頭昏暈針怎麼辦?專家教正確3處理方式
流感疫苗開打以來,出現部分頭暈案例,有家長反應孩子在學校打完針後頭暈暈的,被質疑是否因流感疫苗引起的不良反應,台中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中心主任林明志對此表示,目前尚未接收到有相關不良反應案例,門診中施打也沒出現問題,推測應該是暈針。「建議打針後頭暈者,可以平躺避免跌倒,或休息30分鐘後再移動。」同儕間互相影響 情緒傳染造成暈針兒科門診中施打多為學齡前兒童,因小學會安排集體施打,林明志主任說,同儕間容易互相影響,原本不緊張的同學,看到前面同學哇哇大哭,心情可能因此焦慮、害怕。暈針主要是心理因素造成,恐懼感刺激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先心跳上升、血壓升高,再因為迷走神經過度矯正,瞬間心跳變慢、血壓降低,進而昏倒。頭暈休息30分鐘 多喝溫開水「情緒起伏過大都會刺激神經,就像突然中樂透,也會因為過度興奮昏倒,但通常一下下就會恢復了。」林明志主任解釋,通常發生在打針或看到針頭的瞬間,如果頭暈,最好立刻平躺休息,避免碰撞跌倒,或是多喝溫開水、休息30分鐘,基本上都會恢復。而近幾年來都沒收到流感疫苗造成的過敏性休克、類過敏性休克的通報,不用太過緊張。疫苗保護力降低重症機率 醫仍建議施打疾管署說明,疫苗有可能造成的副作用,包括接種後可能會有注射部位疼痛、紅腫,少數的人則會有全身性的輕微反應,如:發燒、頭痛、肌肉酸痛、噁心、皮膚搔癢、蕁麻疹或紅疹等,一般會在發生後1-2天內自然恢復。嚴重的副作用,如立即性過敏反應,甚至過敏性休克等不適情況,發生機率非常低,若不幸發生,通常於接種後幾分鐘至幾小時內即出現症狀。林明志主任表示,在兒醫中心看過太多因流感造成的兒童重症,如心肌炎、肺炎,危險性都很高,而且他本身有一年疏忽未打疫苗,即被傳染A型流感,一週病程苦不堪言,建議兒童還是要施打流感疫苗,避免嚴重併發症。
-
2020-11-03 科別.精神.身心
新手媽媽產後憂鬱症 臨床心理師引導走出陰霾
嘉義一名新手媽媽產後憂鬱症發作,日前出現輕生的念頭,臨床心理師以同理心支持產婦調適情緒,運用「呼吸放鬆法」來釋放壓力,逐漸讓她擺脫負面想法。因擔心與婆婆觀念不同將影響孩子未來教養,先生夾在婆媳間左右為難,嘉義一名新手媽媽入住產後護理之家,竟為此哭泣、失眠,還起了輕生念頭。護理之家將她轉介給大林慈濟醫院臨床心理中心尋求協助。臨床心理師陳可家說,這名新手產婦是得了產後憂鬱症,透過身心壓力評估,以同理心支持產婦的努力,幫助產婦認知調整適應新改變,運用「呼吸放鬆法」來釋放壓力,逐漸讓她擺脫負面想法。陳可家說,另一半對產婦的支持非常重要,先生主動對家務默契分擔,遇到婆媳之間的衝突時不當傳話筒,需要協調時請試著換句話說,這樣才能緩和當事人雙方的情緒。另外,坐月子期間的產婦心理是脆弱的;陳可家呼籲不要對產婦有太多的指導性語言,應多給一些支持,減少產後憂鬱。而產後情緒困擾的媽媽可以找人聊聊,主動訴說問題,得到家人、朋友的支持,可走出低潮。陳可家指出,造成產後憂鬱的原因很多,婦女產後由於雌性激素、黃體激素下降、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的變化,加上難以調適身材體態改變,以及有孩子後生活方式的改變、經濟壓力等問題,在心理上輕則會出現產後情緒低落,重則衍生產後憂鬱症。約有80%剛生產後的媽媽會出現產後情緒低落、不易入眠、焦慮等症狀,通常大約1至2週就能適應這個改變;而有15%左右的婦女衍生為產後憂鬱症,會持續超過2週心情沮喪、失眠、食慾不振、失去興趣、極度焦慮、難以專心、常常自責、甚至有輕生的想法,無法照顧嬰兒。陳可家建議,如果產婦仍然無法自我調適,一定要尋找專業的醫療團隊協助,接受身心科門診服務或尋求專業心理師的幫助。
-
2020-11-03 養生.心理學解密
貼身內衣物常不見要警覺!諮商心理師:「戀物偏好者」常在固定的地方偷竊
對男人而言,性愛不只是發洩欲望的管道,更可以「感覺自己像個男人」,同時還能「減輕焦慮不安的情緒」,並且「調適生活壓力」。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在其新書《從習慣洞察人心》(時報出版)提到,也因此,一旦男人在性愛上面得不到滿足,就會產生嚴重的「性焦慮」,為了降低焦慮感,男人會嘗試各種不可思議的方法,甚至養成「危險的性偏好」的習慣。危險的性偏好(Paraphilic Disorder)指的是,「性對象」和「性目的」的不恰當。有「危險的性偏好」的人會重複下面這些行為以引起性興奮:* 戀物者迷戀非人類的物品。* 會為自我或他人帶來痛苦或羞辱。* 性的對象是小孩或其他不為一般所接受的對象。* 有性偏好的人百分之九十五是男性。* 一旦形成偏好,會表現出極穩定的「性趣」。* 有性偏好者跟社會的關係多半很疏離。* 性偏好者普遍給人不成熟感。* 性偏好者很多有性功能障礙。 有戀物偏好的人必須透過某種「無生命」的物品,才能引發性興奮或性高潮他們缺乏和真實的人產生性快感的追求熱度,反而對「所戀物品」懷著高度的興奮感,而且時間持續六個月以上,反覆對「所戀物品」出現強烈的性衝動及性幻想。倘若他們所戀的是異性的衣物,戀物癖者通常會穿戴那些衣物自慰,或從事性行為。他們大多是異性戀者,對自己的生理性別不會有認同的問題。 曾有戀物偏好者靠著一根長長的竹竿,到處偷竊女性的貼身衣物,由於他幾乎每天都在固定的地點竊取女性內衣,早就被監視器拍下臉孔,警方依照線索,循線逮捕到他。而「被戀的物體」,最常見的就是女性的貼身內衣,此外,襪子和鞋子也是戀物癖者的所愛。 在台灣曾看過有戀物偏好者對女性高跟鞋有特殊愛好,常常潛入公寓偷竊女性住戶的高跟鞋,數量多達五百多雙,由於數量實在太多,他還特別挪出家裡的兩個房間來堆放偷來的鞋子,直到警方上門查詢,同住在一個屋簷下的媽媽對這樣的狀況卻毫不知情,可見母子關係有多疏離。林萃芬說,曾經有在外租屋的女學生的貼身內衣物常常不翼而飛,詢問我該怎麼處理比較好?而當我請她去報警的時候,女學生認為,反正這些貼身衣物找回來也不敢再穿,就不用如此麻煩警察先生了。這樣的想法有可能將自己置於險境而不自知,因為從剛剛提到的案例中就會發現,戀物偏好者常常會在固定的地方偷竊,萬一哪天不期而遇可是很危險的。更值得擔心的是,戀物偏好者常常藉由性幻想滿足性慾望,所以,很可能「你不認識他,而戀物偏好者是認得你的」,要是有一天幻想已經無法滿足他,而直接來找你的時候,還是有潛藏的危險性。 性偏差行為者的心理特徵性偏差行為者通常比較年輕,社交技巧不足,比起同年齡的人,較少有與異性交往的經驗,特別是建立親密關係的技巧,他們普遍缺乏循序漸進培養親密關係的能力。此外,不健全的親子關係,連帶也會造成不成熟的人格發展,他們也經常產生強烈的自卑感和無法勝任感。性偏差行為的人對自己的感受多半是極度嫌惡的,既討厭自己的偏好,又控制不了自己的行為。性偏差行為的人往往缺乏正確的性知識,他們對性充滿好奇,卻又沒有適當管道了解健康的性知識,於是便透過不健康的A片吸收到錯誤性知識,在行為上有樣學樣,漸漸形成扭曲的性價值觀。 但遺憾的是,在台灣要推廣不同年齡層的性教育,一直遭到社會大眾的誤解,事實上,性教育不止是探討性生理與性行為,或只是論談兩性行為的狹隘範疇,而是一種人格教育、全人教育,教導我們如何做一個適應社會的男人或女人;更教導我們如何了解自己的身心狀況,同時尊重別人的身體自主權,有健康的心理才有可能經營幸福的親密關係。(本文節錄自時報出版《從習慣洞察人心:學會識人術,解決人際關係的所有煩惱》)
-
2020-11-03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耳鳴令人不適與焦慮 中醫讓他恢復正常生活
1名50歲男子飽受耳鳴所擾,經耳鼻喉科確診為神經性耳鳴,透過藥物治療後雖有改善,但進步幅度不大,令他相當憂鬱,直到去年改透過針灸搭配電針及服用中藥等方式多管齊下,經每周治療2到3次後,近半年來不僅改善失眠,不用聽著耳鳴聲徹夜難眠,也克服焦慮及憂鬱心情,恢復正常生活。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中醫科醫師吳俊昌指出,患者自述年前開始,耳鳴讓他每晚無法入睡,幾乎快得憂鬱症,直到透過針灸搭配電針及服用中藥後,發現耳鳴聲逐漸降低,「主觀耳鳴聲分數(使用視覺類比量表,總分10分,分數越高聲響越大)」由治療前8分,治療3個月後降至5分,6個月後主觀耳鳴分數剩2分,且自覺失眠情形大幅改善;雖耳鳴聲仍存,但僅在安靜時才會聽見,多數時間幾乎聽不見,也不再焦慮及憂鬱。他說,台灣平均每5個人有1人有某種程度之耳鳴,其中有5%患者會因嚴重耳鳴而影響日常生活,至於耳鳴可區分為他覺性及自覺性,前者是他人用儀器或耳朵,聽到患者抱怨的耳鳴聲,後者卻只有患者自己才能聽得到,別人並無法聽到。由於耳鳴背後原因複雜,故初發性耳鳴需先經西醫專科醫師排除危險因素後,再考慮以針灸配合治療,臨床上有顯著改善。吳俊昌說,中醫治療耳鳴方式主要涵蓋中、西醫的治療思維,取穴上使用傳統的中醫辨證思維,加上西醫神經解剖的思路,希望藉由「非典型路徑」治療;此路徑除了從內耳傳入神經刺激,也從其他的感覺系統傳入刺激,進而導致耳鳴的發生。因此,藉由針刺耳朶附近穴位並搭配電針,來抑制非典型神經路徑,減緩病患耳鳴。此外,搭配耳穴治療部分,使用「王不留行(植物名)」的種子貼在耳穴上留置4到5天,平常對其按壓,可延長及加強治療效果。吳俊昌提醒,耳鳴的治療是長期抗戰,因許多患者擔心長期耳鳴是否造成聽力受損或全聾,故仍需衛教患者試著與耳鳴和平相處,以消除不必要之憂慮及焦慮。
-
2020-11-0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20多歲女子網上分享染疫心情 萬人為她按讚加油
台灣已經超過200天沒有新冠肺炎社區感染的病例,但國外疫情仍相當嚴峻,不少從國外返國民眾因此確診,一名20多歲的女子在網路上分享自己在上個月好不容易從國外返家,沒想到隔天馬上接到確診通知,「在戴上救護車人員遞來的口罩時,手都在發抖」,一人入住隔離病房更是恐懼萬分,還好病情沒有加劇,順利度過,寫出自己的經驗是希望鼓勵其他的確診者,勇敢面對疫情,而她的分享在網路上獲得極大迴響,上萬人都為她加油打氣。這名女子是在上個月從愛爾蘭返台,4日入境時並沒有症狀,5日開始發燒與全身酸痛,當時她已在家中隔離,7日確診,隨即被送醫,經過治療,目前已經返家。她在Dcard上分享自己的經驗,表示畢業工作兩年後,辭職到國外打工度假,原本認為自己計畫多時,一切都在掌握中,卻沒想到碰上疫情,成為人生最大的意外。疫情初期因為剛找到工作,並沒有想到回台,而她第一次感到恐懼,是面對貨架上的東西都被搶光,嚇到全身發抖;而國外因為疫情,工作都轉成在家進行,她幾乎除了外出採買,都留在家裡,但沒有與外人接觸,心情是很憂鬱、恐懼的,只要有一點不舒服,就會懷疑自己染疫,「真是一段今生再也不想重來的日子」後來疫情趨緩,工作也告一段落,她很想家,決定返台,與朋友聚會一一告別後,踏上歸途,可能因為疫情的影響,在機場看到國旗的那一剎那,淚水只能以「狂流」形容。她返家進行居家檢疫,與父母同住在透天厝裡,「原以為自己在海外時,已經撐過了最可怕的時期,沒想到回家以後,才是我夢魘的開始」當晚就開始發燒,前往醫院採檢、隔天就確診染疫,醫院通知她收拾東西準備住院,「我除了馬上傳訊息告知正在樓下的爸媽外,幾乎什麼也沒做。一想到那些我回國前接觸過的朋友們都還在異鄉,我就擔心不已,激動地掉下眼淚」後來救護車來接她住院,遞給她N95口罩要她戴上,「光是把兩枚口罩戴上就花了好幾分鐘,緊張到手都在發抖,工作人員看到還安撫我,請我慢慢來,別緊張」而醫院的護理人員戴著三層手套、穿著多層的防護衣照顧她,「雖然直到現在,我仍不知道到底是哪位護理師把我推進來的(大家都包緊緊),但是她那天熟練地把我安頓好,抽血、打點滴一氣呵成,還教了我怎麼使用血壓機、點滴及氧氣面罩等,都讓我的心情平穩很多,少了許多焦慮,非常感謝她的耐心及愛心」後來她打電話給國外的朋友,「一開始,我對於必須告訴他們確診的消息我感到非常害怕、擔心他們會責怪我,或是生氣,甚至是恐懼這個病情。不過,他們得知後卻是反過來先關心我的身體狀況,還安慰我『沒有人想發生這種事』」但是國外的朋友都沒有症狀、也沒有確診,而她在下機後馬上發病,應該也不是在飛機上感染,讓她到現在都還不清楚自己到底是怎麼感染到病毒。一個人入住隔離病房,加上擔心健康,「入住第一晚﹍整個病房安靜的可怕,彷彿世界上只剩下我一個人,害怕、難過、錯愕、愧疚、恐懼及擔心等等的負面情緒突然蜂擁而來,籠罩著我,直到兩周後這樣的心情才漸漸開始好轉」過程中,她不斷上網找尋其他有相同經驗的發文,希望幫自己打氣,康復後就決定寫下自己的歷程,以鼓勵他人,她在文中寫道,「沒有人想生病,也沒有人想把病毒帶回家」,希望大家能攜手努力持續做好防疫工作,戴好口罩、勤洗手,相互鼓勵,在發現疑似症狀時能不逃避、不隱瞞,勇敢面對疫情。而許多網友給她鼓勵、為她加油,還有不少曾染疫者也與她分享經驗, 「我也是確診了,前幾個月住了一個多月才出院,我懂你的難受,這段過程很難熬,我基本每天都在哭⋯ 要加油唷!」,甚至有在海外的台灣人也向她取經。
-
2020-11-0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做病人抗癌路上忠實夥伴,在服務中實現自我
【編者按】這星期延續上週的主題「護理師的心聲」,一位「個案管理師」介紹這種長期關注照顧癌症病人的護理工作與成就感;一位護理師深談護理工作者的內心世界,呼籲社會大眾體恤護理工作的辛苦,了解「高品質的照護」只有在「合理的工作量」才有可能。想不到這兩星期的護理系列文章感動了「安寧緩和醫療的醫師老兵」陳榮基教授,即時送來他對安寧照護護理師的「按讚」。感動之餘,「醫病平台」決定在這一週同時刊出這位醫師對護理師的肯定,希望台灣醫療團隊更加珍惜、尊重這些勞苦功高的白衣天使。在正式介紹個案管理師這樣的護理角色之前,我先帶大家認識我的病人阿梅(化名),透過她的故事,大家不需要經歷過癌症的摧殘,就能有對於生命更深層的認識。我是一個普通的職業婦女,有可能走過你身邊都不會引起注意的那種平凡,每天上班下班,回家就像是回到男生宿舍,我有兩個兒子和先生,身為家中唯一的女性讓我下班後仍脫離不了做家事、煮飯的期待,但我也很享受這樣簡單的家庭生活,兼顧家庭和工作雖然辛苦卻也甘之如飴。這樣不起眼的傳統家庭生活卻在半年前變得不凡,剛開始我不以為意的下背疼痛,這樣的經驗有點像是大掃除後的腰痠背痛,或是辦公室加班後坐姿不良引起的不舒服,並沒有讓我特別關心起自己身體的警訊。但當我摸到右邊乳房的硬塊時,我忐忑的告訴先生我的擔憂,他安慰我不要自己嚇自己,先去看看醫生怎麼說。在等待切片報告的這兩週內,我不知道想像過多少可能性以及因應措施,這種焦慮不安絕對比大學聯考等放榜更緊張,因為大學沒考上人生還是有許多可能,但一旦確診癌症,竟像是被判了死刑,你不知道有沒有機會獲得出獄的機會,再一次自由的看看這個世界。莫非定律(Murphy's Law)就是說「凡是可能出錯的事就一定會出錯(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所以被醫師宣判乳癌第四期合併有骨頭與肝臟轉移,之後的醫師與先生的對話,我定格在震驚中,陪伴我的只有在眼眶打轉的淚水以及砰砰作響的心跳聲,腦海裡只有「那我該怎麼辦」?這時突然有一個人好像發現我已經魂不附體無法繼續待在診間,溫柔的邀請我和先生到一個私密的空間坐一下,我記得她只問了一句「你還好嗎」,我開始大哭,我不好,一點都不好,我是做錯了什麼才會得癌症?我不記得自己哭了多久,那個人就靜靜的遞給我衛生紙什麼話也沒說。等我冷靜下來之後,我開始好奇她是誰?我接下來該怎麼辦?化療嗎?是不是會變光頭?還是要開刀?那我就沒有乳房了?那先生還會愛我嗎?腦海裡所有關於癌症的關鍵字不停的轟炸我的腦袋。她先向我自我介紹:「我知道現在的你一定有許多關於癌症的疑問,但你不要擔心,我是你專屬的腫瘤個案管理師,你可以叫我小劉,從今天起我們會一起面對這個疾病,你有任何的問題都可以跟我聯絡。讓我先幫你簡單整理一下今天醫師跟你解釋的內容……」在之後的門診,我都會看到她陪著我一起看診,翻譯醫師說的專業術語確認我理解醫師的意思,帶我去檢查室、化學治療室,就像我在森林裡迷路了卻遇到住在當地的居民,被熱情的招待著,我不用再擔心找不到回家的路,因為我相信她一定會帶我回家。在回到家中後,也會像好友般三不五時打電話關心我的症狀,無論生理或心理,或是有沒有發生化療副作用,當然我們也聊聊我身邊讓我頭疼的大男孩及小男人。在生病以前,家裡所有的家事幾乎都是我在張羅,生病之後,我的男孩與男人們開始主動的分攤我的工作,我從地方媽媽變成了皇后,他們希望我好好治療,專心的照顧自己,這是我第一次發現被愛著真的好幸福。但很多功課別人並無法幫我完成,例如我的負面情緒,加上治療帶來的不舒服讓我真的好想不要再打化療了,就這樣讓生命自然的凋亡是不是也是一種選擇。這些心事我會與小劉分享,因為我知道她不會批判我的想法,也不會想我的家人只會說「你不要想那麼多,聽醫生的就對了」或是「我知道你不舒服,等這次做完癌症就會好了」這種既不同理又太過理想的安慰話術,我知道他們只是為我好,不要我這麼沮喪。但我知道自己的低潮無所不在,就算是腫瘤指數下降,我還是沒辦法不去想好消息會持續多久?什麼時候又會開始出現抗藥性?幸運的是,我的個管師小劉總是不厭其煩也不會給我不實際的期待,會讓我知道目前狀況是這樣,萬一未來有什麼變化,她都會和我一起想辦法解決。 我一輩子花對多時間思考的就是髮型與穿著,由於接受兩次化療後,每天起床看著枕頭上離我而去的頭髮們,我知道有一天他們通通會離我而去,即使小心奕奕的梳理僅存的薄髮,直到再也掩蓋不了頭皮的若隱若現。小劉發現我的煩惱,某天不經意的帶我經過「癌症資源中心」跟我介紹醫院內的癌症資源,我的目光停留在那些假髮上可能太過明顯,她鼓勵我可以試戴看看,那種感覺就像是走進一間服飾店,有經驗的店員察覺你看上某件衣服,很友善沒有壓力的鼓勵你可以試穿看看,就算試穿完不買也沒有關係。在戴上假髮的那一刻,我看到鏡子裡那個久違的自己,感覺很有朝氣與活力,我喜歡這樣的自己,而不是別人一眼就看出我是癌症病人,隨時都會感受到周遭同情的眼神,那些陌生的關心讓我自己也開始可憐起自己,好像我應該好好在家躺著養病,怎麼會在外面遊蕩。癌症確實對我的生活造成劇變,我的家庭從原本的雙薪家庭,一夕之間所有經濟的重擔都落在先生身上。對於自己的身體外觀上的改變,我感到相當焦慮與悲傷,就算努力熟悉病人這個新的角色,但夜深人靜時不由自主就會想到未來充滿許多不確定和未知的挑戰,長時間下來失眠已成家常便飯。目前暫時先留職停薪,當家人出門後,只剩下我自己在家獨處時,那種不時有疼痛來襲或是化療後的噁心、嘔吐,再加上晚上無法入睡,白天精神不濟,我知道我很不舒服,想放棄這個不堪的身體。我主動打電話給小劉訴苦,她聽完我的苦水後,陪我去「身心健康門診」。幾次與精神科醫師與心理師會談後,建立彼此的信任關係,我漸漸卸下身上沉重的盔甲,談到心中最深層的恐懼,醫師給我一些日常生活的小練習,也輔助使用安眠藥物來協助我入睡。我明顯感受到自己的心理漸漸的在修復重建中,不再有負面情緒是不可能,但我有方法可以應付突然襲來的低潮,也知道何時需要找專家協助,逃避或壓抑所有的負面情緒,欺騙自己,不是一個好的應戰策略。 回顧從一開始只知道哭泣的自己,到現在已能與疾病和平相處,最大的功臣我想是我的個案管理師——小劉。她是我在抗癌道路上忠實夥伴,也是我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鎮定劑,讓我可以安心、篤定弟地接受我的治療,我很滿意自己目前的狀態與生活品質,有她的協助我在一片森林中找到了回家的小徑,路上其實有很多風景,只是一開始被迷路困擾佔據思緒,根本無心欣賞,還好半路上有「當地人」出現,帶我去探索祕境,看到世界上難得一見的美好事物。阿梅的故事就說到這,希望透過她的視角你可以依稀感受到個管師的角色功能,我們的雞婆熱心的性格必須是面試的第一個先決條件,透過自身多年腫瘤科臨床照護的經驗(clinical experience)才能肩負起癌症病人的管理者(manager of patient care)、教育者(educator)、代言者(advocator)、諮詢者(consultant)與協調者(coordinator)之重擔。醫院是一個充滿多專科醫療的綜合體,而我們就是那個為個案量身訂做照護計畫,針對病人需求適時提供整合醫療專業建議,協助將個別性之治療計畫組織起來,支持並強化腫瘤專科醫師原本出色的醫療服務。個管師陪伴病人走過診斷癌症情緒風暴,協助從初診斷癌症的泥濘中慢慢調適,引導病人接受抗腫瘤治療,陪伴病人經歷人生最艱辛與失控的時期,重回生活軌道,也讓冰冷的癌症診斷與不熟悉複雜的就醫治療過程,提供專業溫暖的照護、情緒支持與專業諮詢。當個管師在持續給予病人與家屬無止盡的同理心與心理支持同時,在癌症病患個案數服務量累積下,個管師也期許病人與家屬給予個管師相對的同理心,相信唯有正向的互動可以讓我們把個案管師的角色發揮得更好,持續幫助更多病人在這段辛苦的抗癌歲月中能有一位忠實、可信的好夥伴陪你一起走。
-
2020-11-01 癌症.飲食與癌症
為什麼他不想吃/是對食物恐懼 還是照顧者給的壓力?
疲倦無力胃口差時1.不要追求「養生清淡」,要先能吃得下。2.使用辛香料為食物增色增味。周婉琪表示,病人治療後很累,很多人坐著、躺著,不活動,自然也不想吃,整天都不餓。這種狀況如果不處理,會惡性循環,愈不動愈累、愈不想吃,愈不吃愈沒力氣動,整個人消瘦,沒有體力,治療副作用也會比較嚴重。建議病人有體力就要動一動,時間到了就要多少吃一點,少量多餐。周婉琪都會告訴病人,不要太勉強自己吃得多養生,想吃什麼就吃,就算是吃冰淇淋、蛋糕、麵包都可以。但若白血球低,食物都要煮熟、也要選購包裝產品,可補充蛋白質如豆漿、豆花、茶葉蛋,喝營養品也無妨。周婉琪發現,很多病人煮菜不用油、不加鹽,因為他們覺得生病了,飲食就要超級清淡,甚至覺得這是治療的一部分,結果還沒開始治療,胃口就已經不好了,因為這些食物令人提不起勁。他鼓勵胃口差的病人,煮菜用油用鹽,還可以使用各種辛香料或調味料,像蔥、薑、蒜、咖哩、辣椒、糖醋、檸檬汁或市售醬料如胡麻醬、番茄醬等。重口味讓食物色香味俱全,治療期間要吃得下,吃夠營養、吃夠熱量與蛋白質最重要。不過,若腸胃不適、腎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其他疾病者,建議經由營養師評估。吞嚥困難時1.需專業跨團隊評估吞嚥治療。2.太乾、太黏、粉狀或液狀都不宜。周婉琪表示,吞嚥困難常見於頭頸癌病人,需要語言治療師、營養師、醫師等跨團隊合作,詳細詢問和觀察,為病人進行吞嚥、食物質地評估,再進行嘗試和選擇,病人治療後也需要吞嚥方面的復健治療。周婉琪指出,一般來說,太乾或太黏及粉狀食物,都很容易嗆到或噎到,粉要加水泡開,但也不能太稀,否則流速太快,像白開水和清湯容易嗆到,就需要加增稠劑。每個人吞嚥困難程度不同,做法也會有差異,有人吸吮能力不佳、口腔肌肉協調性沒那麼好,用吸管也可能嗆到,建議用湯匙小口吃。周婉琪表示,咀嚼或吞嚥能力的差異,也影響食物質地的選擇。譬如蒸蛋、嫩豆腐、豆花、魚肉、粥、麵線、河粉。有些人需要將食物剁細碎、泥狀,用食物調理機打成半流質或全流質等;有人正餐吃得少,會在餐間吃點心或使用營養品搭配。周婉琪提醒,有些頭頸癌病人幾乎不太能吞嚥,由口進食的量達不到足夠營養,此時可經由醫師或營養師建議,暫時使用鼻胃管或胃造口進食。根據以往觀察,癌友接受醫院建議後,大多較有體力並順利度過治療期。治療後接受吞嚥復健,也能像以前一樣能從嘴巴吃東西,建議不要太過於排斥接受暫時性的腸道營養灌食,才有體力抗癌。癌患進食的心理建設沒人陪吃或照顧者嚴格要求解方:營造愉悅進食氣氛癌症希望基金會營養師周婉琪表示,這部分很需要心理師幫忙,營養師也會詳細詢問,引導病人想想看自己不想吃東西的原因,並且聆聽癌友的憂慮,從中鼓勵。常見的問題包括不知道要吃什麼、對食物感到焦慮害怕、覺得食物沒有味道或味道改變、擔心吃下去之後身體的反應等。周婉琪表示,有時候病人在意的不是食物,而是與人的關係出了問題。例如有些病人總是自己吃一份特別的食物,沒人陪他一起吃飯。有些是家屬一直叮嚀這不能吃、那不能吃,這吃太多、那吃太少,結果照顧者和病人的壓力都很大,讓吃飯變成痛苦的事情。通常諮詢的時候都要請病人、家屬或負責準備餐食的照顧者一起來,共同瞭解該怎麼吃,並解決飲食上的問題。有親友陪伴吃飯,一同營造愉快舒適的用餐環境。對選擇食物存有恐懼解方:建立「好好吃飯就是治療」的觀念周婉琪觀察,對於食物恐懼的病人,常把食物歸類為好食物、壞食物,連白飯白吐司都不敢吃,或對營養品(特別疾病配方食品)有偏見而不吃,反而買一堆誇大不實、對疾病沒有幫助的產品。需要鼓勵他們重新認識食物,建立「好好吃飯就是治療」的觀念,認識食物與手上的產品、了解營養,懂得選擇和分辨適合自己的食物,如此便不會懼怕飲食。周婉琪表示,可以藉由參加病友活動或講座來認識其他癌友、出去走走,當病人心情開朗了,也會比較願意吃東西,吃得好的人,心情也會更好,正向循環。
-
2020-11-01 名人.李偉文
李偉文/共享幸福的傳家菜
假日到朋友家聊天,時近中午,從廚房傳來一陣聲響後,他們正在大學讀理工科系的兒子居然端出好幾道看來頗費工夫的菜餚。訝異之餘不免追問,這個一般人眼中的理工宅男,如何學會這些有點難度的菜色?他有點得意的說:「這是高中的寒假作業,之後每到過年就會跟奶奶學個一道兩道。」原來建國中學高一的寒假作業就是要求學生跟長輩學做一道菜,不只要確實會做,而且必須寫出四項作業,包含跟這道菜有關的味覺記憶、美食軌跡、傳家祕方及內功心法。當作寒假作業的原因,是要他們利用過年闔家團圓時較有時間與心情,同時可以利用這個作業跟家人及長輩對話,透過家傳菜來重溫家人的共同回憶,甚至由飲食來追索家族歷史發展的痕跡。味覺的記憶往往包含了許多情感的連結,這比單純要學生幫爺爺奶奶做口述歷史來得生動,更是現在提倡「青銀共融」世代理解最好的工具。尤其自古以來華人很在乎吃飯這件事,《漢書》就寫著:「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甚至道貌岸然的孔老夫子也說:「禮之初,始於飲食。」除了「吃」是所有生命最基本的天性,飲食甚至可說是人類文明產生的原動力呢!英國牛津大學歷史學教授就曾這麼說,食物是世界史裡最重要的課題,發明烹飪,因此發展出共同進食的社群,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分水嶺。然後隨著飲食的複雜與儀式化,吃東西對人類已經不再只是為了活下去,而有了文化的意涵,然後畜牧的發展,從狩獵到生產,再來農業的發明,更是人類文明進展的里程碑,直到近代飲食工業化,食物大量製造與長途運輸,更與現今的環境、生態及人類的未來息息相關。也因此,每個地區、每個民族,甚至每個家庭都會發展出獨特的飲食文化,而且每個人小時候吃媽媽親手煮的飯菜,是一輩子幸福難忘的滋味,食物擁有讓全家人共享美好人生的力量。媽媽的菜或許比不上外面餐館豐富,可是我們真正感受到的不只是食物的味道,而是整個用餐的氛圍,以及留在記憶中的愛。只可惜現代人愈來愈忙碌,再加上外食太方便,全家人在一起好好吃頓飯的機會愈來愈難得。不過近年也有許多朋友開始重拾作菜興致,在周末較有較有空閒的時候,么喝全家人一起下廚。甚至不少進入空巢期的熟年朋友,反而會邀約朋友共食共煮,因為煮菜已經是這個令人焦慮不確定時代裡,很具療癒效果的樂趣。電影《美味關係》中有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話:「你知道我喜歡烹飪的原因是什麼嗎?因為當下班後一切都不明朗,但我回到家時,可以非常確定,把蛋黃、巧克力、糖和牛奶混在一起會變得黏稠。那是一種安慰。」當我們清楚看見每一個步驟,當我們獨力創造一種東西,整個過程的確定性可以讓我們非常安心,從而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和與這個世界明確的關係,這種篤定讓我們嘴角上揚,產生小小的幸福感覺。或許讓我們趁來得及的時候,跟家中長輩討教他們的拿手菜,同時也把自己的私房菜教給兒子們,讓家族的記憶凝聚在這些傳家菜裡。
-
2020-11-01 名人.吳佳璇
吳佳璇/專注此刻 是生命力源源不絕的秘密
鄭伯伯是我照顧近20年的老病人,90歲以後迷上油畫。「醫師,請不要客氣,你喜歡風景還是靜物?我想畫一幅送給你作紀念。」鄭伯母去世以後,子女鼓勵他重拾年輕時繪畫的愛好,一來打發時間,二來深怕他因失去結髮60多年的妻子,再度陷入憂鬱。想不到他深深著迷於油彩世界,從早畫到晚,不是描摹世界各地知名風景畫,就是寫生家裡的水果,或是附近公園水池裡的錦鯉。「紅通通的魚兒看了心情好,希望你不嫌棄。」鄭伯伯興沖沖獻上自己的作品,我歡喜收下。看他構圖完整,用色鮮豔,且筆力強健,除了替老人家高興,也驚訝年過90的他,一點兒不像晚年的印象派大師莫內(1840-1926),因白內障影響視力,後期作品用色不忍卒睹。日本知名畫家橫尾忠則,今年84歲了,依舊活躍於工作崗位。79歲那年,他開始向比他年長的創作者請益,出版了一本精彩的對談集《橫尾忠則×九位經典創作者的生命對話》,想找出長壽與創作的祕密。九位訪談者中,有1931年出生、台灣也享有高知名度的電影導演山田洋次,他認為年紀為作品帶來正面影響,因為感受力越來越深刻。我從觀賞他近年的作品,像是《東京小屋的回憶》與《東京家族》,對比他早年的傑作《幸福的黃手帕》,完全同意山田導演的體會。1936年出生的李禹煥,是活躍於日本藝壇的韓國畫家。踏上2010年開幕,位於瀨戶內海小島的李禹煥美術館,沒有人不被他以木頭、石頭、鐵板為素材,以點和線為創作唯一元素的風格所降服。他告訴橫尾「社會上的聲音和流行的趨勢沒啥大不了,最重要的是自己」,到了某個年紀,年輕時的野心、企圖心,已不再在意,能割捨、放下的東西越來越多,越來越看重「自己能做什麼,自己想做什麼」,像孩子一樣,專注在玩耍地畫畫,細細體會創作過程中的焦慮感和恐懼感,還有隨著作品完成,霎時轉化的快感。我沒有非文字創作經驗,不太能體會「從頭腦的支配中解放」,用身體的感覺作畫是怎麼回事。然隨著年紀漸長,卻也越來越能領略思考與語言的限制。不過,橫尾忠則的訪談者中,也有從事文字創作的瀨戶內寂聽(1922~)和佐藤愛子(1923~)兩位作家。前者即使病痛不斷,依舊追求改變,抱著「現在年輕人寫出了這麼多好作品,我也不能輸給他們」的心情,筆耕不輟。老幹新枝各自崢嶸的日本文壇,比起上世紀70至80年代喊得震天軋響的「日本第一」,更教人驚艷。 綜合這些資深創作者的經驗,將生命只放在「此刻」,正是力量源源不絕,絲毫不覺「老之將至」的祕密。其實,毋須觀摩頂尖藝術家,我在素人鄭伯伯身上,一樣看到這般奇妙的人生風景。「我想把白內障治好,用色會更精準,想一直畫下去」,鄭伯伯回診時,意志堅定地告訴我。「至於你開的藥,老實說,80歲以前我很想停,也停過幾次都不成功,從此有了覺悟,也要一直吃下去。」
-
2020-11-01 癌症.飲食與癌症
罹患癌症有什麼食物不能吃?營養師教你吃對食物抗癌
Q:癌友從哪裡攝取蛋白質較好?要不要少吃肉類?吃素會比較好嗎?營養師建議:攝取蛋白質以動物性為佳,吸收率較好。素食者建議吃蛋奶素。癌友對抗癌症需要有體力做後盾,但因治療期間常胃口不佳,也有不少患者罹癌後,因擔心病情惡化,嚴格忌口,甚至刻意避開甜食和肉類等。但其實這種種的飲食限制,恐怕讓癌友更焦慮,營養師建議營養均衡,尤其蛋白質攝取要足夠,才有體力長期抗戰。彰化基督教醫院營養師劉明悅表示,癌友因為需要做治療,所需的蛋白質比一般人還多,建議要注意補充足量蛋白質。需要量因人而異,男性活動量大,蛋白質需求較多,以一個手掌大小為一份,一天建議吃到7份,一餐吃個2、3份,但有的女性4、50公斤,治療期間也可能只需要維持原來的攝取量。另外,也考量到罹患癌症不同,例如腎臟方面腫瘤,蛋白質就建議不要攝取太多,應由醫師、營養師針對身體狀況做個別化建議。癌友攝取蛋白質以動物性為佳,因為吸收率較好,其中像雞蛋、魚肉等屬於高生物價蛋白質,利用率也較好。至於吃素患者,應以豆腐等豆製品為主來蛋白質來源,也鼓勵以蛋奶素攝取食物,只吃麵筋等麵粉製品,營養不夠。Q:「生機飲食」所有癌症患者都可以嘗試嗎?營養師建議:天然植化素雖好,但化療期間抵抗力差,不宜吃生菜。癌友會特別注重身體狀況,有的甚至嘗試生機飲食。劉明悅說,生機強調的是植物內的植化素,是植物當中的天然化學成分,可以抗氧化,幫助清除自由基。尤其近年來相關研究指出,癌症會形成是因為體內細胞病變,原本的細胞因DNA破壞,身體接受輻射、化學等因子,造成細胞損壞,而產生癌細胞,而植化素對身體有益。雖然這些來自天然植物的植化素,可以幫助細胞減少氧化傷害,但較適用於預防。劉明悅表示,細胞已經發生病變才吃生機飲食,雖可預防惡化,但對病症改善沒有直接幫助。有的植化素對熱比較敏感,煮過後營養素會流失,目前生機飲食許多是強調使用生菜,但癌友在治療期間,會因化療過程、體內白血球下降,抵抗力較差,吃生機飲食反而有感染疑慮。Q:聽說癌細胞愛吃醣,要改採低醣飲食?生酮飲食有助抗癌嗎?營養師建議:研究尚未證實效果,不必特別做低醣飲食。坊間流行生酮飲食減重,甚至傳出可抗癌。劉明悅表示,目前研究大數據部分還沒證實生酮飲食可抗癌,但一般癌友提升蛋白質攝取,醣類攝取的比例自然會降低,但不需要嚴格做到低醣飲食甚至連飯都不吃。治療期間若營養攝取不足,採取極端的飲食,除了吃不習慣,還得花很多時間精力找食物,在治療期間不太適合。Q:癌友如何知道自己的營養夠不夠?可以用體重當判斷依據嗎?營養師建議:建議量體重記錄,體重下降是營養不足的警訊。癌友治療期間時常感到虛弱,體重也容易發生變化。劉明悅說,建議癌友自行量體重記錄,體重下降是營養不足的警訊,代表熱量攝取不夠。例如有的人做電療,短則三、四天,長則一、兩個月,也許一開始沒有不舒服,體重還可維持,到後期可能因劑量累績,造成營養需求提高,即使吃的量沒變少,但體重還是無法維持,代表熱量需求還要提升。有的患者在接受治療前體重就過輕,會建議在治療期間吃得比需求量還多,增加體重。Q:吃不下固體食物,可以只吃流質食物、喝雞湯嗎?營養師建議:不能只喝湯,把肉切碎吃,營養才夠。劉明悅說,癌友除了生的食物或刺激性加工品等應避免,其餘飲食最大原則是以吃得下的食物為主,基本上不要限制太多。若固體食物吃不下,可喝魚湯、雞湯,但不能只喝湯,還是要吃到肉、攝取蛋白質,建議將肉切碎和湯一起喝下才有足夠營養。
-
2020-11-01 新聞.健康知識+
手術要麻醉很緊張? 麻醉醫師:放鬆配合評估即可
動手術前民眾最害怕的就是麻醉,各醫院也常收到麻醉相關的問題,如「要打多久」、「我會是清醒的嗎」等。為此,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麻醉科主任謝瀛洲回應,麻醉並不可怕,只要放鬆、減輕焦慮,配合醫師的評估即可。謝瀛洲表示,民眾一聽到要手術難免都會覺得害怕,對麻醉更是陌生,若真的需要接受手術,第一件事情一定要減輕焦慮,放輕鬆接受麻醉評估,麻醉醫師會詳細詢問病史,並針對其身體狀況跟外科醫師討論後再提出最好的麻醉建議。麻醉的方式有多種,該選擇全身麻醉或半身麻醉?謝瀛洲說,手術時間如超過3至4個小時以上,全身麻醉為較好的做法,若選擇半身麻醉,在時間過長的情況下,可能是清醒的狀態、會覺得不舒服。謝瀛洲指出,如果是小於2、3個鐘頭以內的手術,而手術範圍在肚臍以下的下半身部位,多半會建議可選擇半身麻醉,但麻醉基本仍然有一些風險。謝瀛洲解釋,麻醉多半只會影響周邊一些神經系統,在劑量控制得宜的情況下,對心肺功能影響相對較小,即使年紀再大的病患,在半身麻醉使用上,能避免全身麻醉一些氣管插管,多半可減少到加護病房或術後用呼吸器的問題。半身麻醉時很清醒怎麼辦?謝瀛洲表示,護理師都會詳細詢問病患需求,若患者本身有很焦慮的狀況,會在手術中適度從點滴裡頭給予一些鎮靜劑,讓患者舒眠、減少恐懼感。他也呼籲,民眾若有任何問題,都可在麻醉評估時跟麻醉醫師討論。
-
2020-11-01 養生.運動天地
選對時間運動好處更多!不僅有利降血壓 更有機會減重
早上運動好,還是晚上運動好?一直是備受討論的問題。結論通常是,不管什麼時間運動,都是好事。不過有一些科學證據顯示,一早起床揮灑汗水,的確會對身體帶來許多益處,而且早起運動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以下是幾個科學根據,促使你把鬧鐘調得早一點。一整天都會保持健康狀態紐約運動教練說,一早起床就為自己的健康努力時,會促使你一整天保持健康狀態。你可能會選擇穀物當早餐,取代糕點甜食,也可能會走樓梯到辦公室而不是搭電梯。這些小動作都會讓你更健康。你會睡得更香甜根據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NSF)的數據,早上7點在跑步機上運動的人,睡覺時間更長、更能深睡。選擇在晚上運動的人,則比較不容易入睡,因為鍛鍊會提高體溫,引起睡眠障礙。同時,腎上腺素飆升也會影響睡眠。能使血壓降低2014年發表在《血管健康與風險管理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讓參與者分成三個時段運動:早上7點、上午11點、下午7點。結果在早上7點運動的人,在運動後血壓降低10%,且持續一整天,甚至在晚上下降更多。且這些人擁有更好的睡眠品質。能保持心情樂觀積極運動可以增加腦內啡含量,對人體是天然止痛劑。如果大腦在一早就獲得腦內啡獎勵,那你的一天就會變得更樂觀積極,壓力和焦慮也會減少,能更有效率地工作。更有機會減重根據《國際肥胖雜誌》2019年的一項研究,在一天中早點運動的人(至少在午前),比晚點運動的人更能減輕體重。儘管這項研究的規模不大,但研究人員發現,早點運動的人一整天更有活力,熱量消耗得更多。更容易養成規律運動習慣當你一整天的時程排得滿滿時,排在最後才進行的運動,就可能會被捨棄。尤其突來的朋友邀約,會讓你很難在運動和歡樂時光間做取捨。因此安排在早上運動,更能養成固定的習慣。4個身體跡象 你可能運動過度1.肌肉總是在痠痛狀態劇烈運動後感到肌肉痠痛是正常的,尤其是運動新手或剛開始嘗試新的運動方式。但如果規律運動的人,一直感到疼痛就不太對勁。經過24~48小時的休息後仍感痠痛,就可能是運動過度。持續疼痛、常常受傷,都可能是運動過度的警訊,應該休息幾天讓身體恢復。2.經常感到疲倦或情緒低落正常來說,運動會增加腦內啡分泌,使人感覺快樂。當持續運動,卻常感到情緒低落、沮喪疲勞,可能代表運動過度了。帶來快樂的腦內啡伴隨著皮質醇(壓力激素)存在,運動過度可能導致皮質醇升高,不利心理狀態。3.靜止心率異常判斷否運動過度的最好方式,就是在早晨醒來時,量測靜止心率(resting heart rate),靜止心率會隨著長時間的運動訓練而逐漸下降,表示運動見成效。但如果發現靜止心率突然回升,很可能是訓練過度、疲勞的緣故。另外,心率低於正常也可能是訓練過度,此時應停止運動幾天。4.尿尿是深黃色雖然多數人知道運動要保持充足水分,卻有很多人在身體脫水時運動。最常見的狀況是,晚上喝了酒後,去健身房運動;或早上起床喝杯咖啡,就開始進行鍛鍊。專家提醒,身體從輕度脫水到恢復至少需45分鐘,以為邊運動邊補水就能補足水分是行不通的。而尿液呈深色代表身體處於脫水狀態。資料來源╱health.com
-
2020-10-31 醫療.婦產科
女性更年期後腹部愈來愈胖? 5個肚子變胖的後遺症要小心
「從去年開始,生理期出現不規則,到現在已完全停止,也常常時不時就很容易感覺到燥熱,容易發汗,也有可能是沒有運動習慣,在半年內快速發胖了5公斤,腰圍也明顯變粗。」57歲的林太太日前到醫院進行健康檢查,透過電腦斷層心臟冠狀動脈鈣化指數分析(CAC),檢測後指數為93,代表心臟冠狀動脈已有輕度粥樣硬化斑塊阻塞現象;醫師提醒,若再不加以控制,改善生活型態,未來情況可能會隨之變得嚴重,造成心臟冠狀動脈狹窄及阻塞,恐增加急性心肌梗塞的機率。女性更年期不適症狀較男性明顯 生理變化會伴隨心理問題更年期是人生中的必經階段,不管男女都會面對到更年期,尤其是女性在經歷更年期不適症狀會較明顯。「盜汗、經期不規則、健忘、情緒起伏大、易感焦慮」這些都是對於更年期所發生的症狀描述,除生理變化外,也會造成心理上的不適,雖然大眾對於「更年期」一詞並不陌生,但卻因認知不夠,而產生許多誤會。 女性腰圍超過80公分 3疾病風險急速上升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錢政平副院長表示,國人女性因心臟病、糖尿病、腦血管疾病或高血壓等慢性疾病死亡機率在停經年齡後風險加速提高,發生率亦高於男性。而根據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年報顯示,婦女更年期後罹患心血管相關疾病風險會以停經年齡後每5歲近乎一倍的速度上升,顯示三高疾病、心臟病及腦血管疾病對更年期後女性有明顯的健康威脅。根據衛福部國健署公布的資訊,女性在50歲以後,腹部肥胖比率超過5成,若是腰圍超過理想尺寸(80公分),堆積在腹部的脂肪組織將會影響身體代謝,常伴有血液三酸甘油酯和血糖濃度升高,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 調適更年期對身心影響 需要時應就醫治療更年期時,身體和心理症狀往往會相互影響,讓許多婦女心存恐懼,害怕自己沒有辦法適應。錢政平提醒,中年以上的婦女,照顧家人之餘,應更重視自己的健康,並積極採取行動,維持良好生活型態及定期安排健康檢查,讓更年期後也能健康輕鬆享受樂活的人生。 延伸閱讀: 經期亂=快更年期? 別被誤導了!2指標才是關鍵 年過30身材就開始走鐘? 關鍵原因藏在這!
-
2020-10-30 科別.精神.身心
男友謊稱加班卻去狂歡 女友「心碎」險面臨喪命風險
傷心過度心碎,真的可能面臨喪命風險。32歲的莉莉(化名)被男友欺騙中秋節得加班,無法與她共度佳節,後來發現男友根本沒在加班,反而與朋友狂歡,氣得發抖的莉莉,開始出現胸悶、胸痛、窒息感,家人發現後立即送醫急救,確診為「心碎症候群」。開業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醫學上真的有「傷心欲絕」的病症,俗稱「心碎症候群」(Broken Heart Syndrome),根據美國心臟協會研究,心碎症候群特別容易發生在女性身上,發生率是男性的7倍至10倍,最常發生在親人過世、夫妻離婚或情侶分手、甚至失業或考試失利等情境時。當人體長期處在壓力下,身體會分泌破壞性很強的可體松,干擾體內血清素、腎上腺素、多巴胺及腦內啡的正常分泌,引發憤怒、焦慮、憂鬱等症狀;若長期處於負面情緒,會傷害腦海馬迴,讓記憶體受到干擾,可體松攻擊全身,造成免疫系統、腸胃道系統失衡,甚至會攻擊心臟器官,造成心臟停工,引發猝死。楊聰財表示,當患者出現急性壓力事件,不知道如何面對及處理,就會出現上述恐怖的生理及心理症狀,又加重面對這些症狀的壓力,然後再出現讓人覺得生不如死的身心症狀。長期惡性循環,會持續破壞患者的身心健康,輕則影響生活品質,嚴重者可能會危及性命,因此當出現「心碎症候群」症狀時,應及早尋求專業精神醫療團隊來協助,可治療方針可以生理、心理及環境等三方面同時進行。楊聰財表示,如以藥物來改善患者失眠及憂鬱、焦慮的生理症狀;再來可以透過認知行為療法,改變負面想法,例如案例莉莉因被男友欺騙而感到心碎,但若能趁這個機會真正認識這個渣男的行為,降低心碎的壓力。楊聰財建議患者遇到壓力事件時,可找親朋好友、姊妹淘參與聚會或唱歌,抒發心中的悲傷及壓力,透過分享獲得情感上的支持及鼓勵,改善症狀,若是必要進行到療程一般需要3到6個月,需與精神醫療團隊共同努力,才有機會讓病情獲得改善。
-
2020-10-30 科別.新陳代謝
更年期專胖肚子? 腰圍超過「這尺寸」,小心罹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更年期容易發生盜汗、經期不規則、健忘、情緒起伏大、易感焦慮等症狀,除生理變化外,也會造成心理上的不適。大眾對於「更年期」一詞並不陌生,卻因認知不夠,而產生許多誤會。更年期是人生中必經的階段,不管男女都會面對,但女性在經歷更年期不適症狀會較明顯。 心臟冠狀動脈鈣化 恐增加急性心肌梗塞機率57歲的林太太從去年開始,生理期出現不規則,到現在已完全停止。也常常時不時就容易感到燥熱、發汗。也有可能是沒有運動習慣,半年內快速發胖了5公斤,腰圍也明顯變粗。日前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進行健康檢查,透過電腦斷層心臟冠狀動脈鈣化指數分析(CAC),檢測後指數為93,代表心臟冠狀動脈已有輕度粥樣硬化斑塊阻塞現象。若再不加以控制,改善生活型態,未來情況可能會變得嚴重,造成心臟冠狀動脈狹窄及阻塞,恐增加急性心肌梗塞的機率。 婦女更年期後 心血管疾病風險每5歲增加1倍的速度上升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錢政平副院長表示,國人女性因心臟病、糖尿病、腦血管疾病或高血壓等慢性疾病死亡機率,在停經年齡後加速提高,發生率亦高於男性。根據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年報顯示,婦女更年期後罹患心血管相關疾病風險,會以停經年齡後每5歲增加1倍的速度上升,顯示三高疾病、心臟病及腦血管疾病對更年期後女性有明顯的健康威脅。 腰圍超過理想尺寸 易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風險根據衛福部國健署公布的資訊,女性在50歲以後,腹部肥胖比率超過5成,若是腰圍超過理想尺寸(80公分),堆積在腹部的脂肪組織將會影響身體代謝,常伴有血液三酸甘油酯和血糖濃度升高,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更年期時,身體和心理症狀往往會相互影響,讓許多婦女心存恐懼,害怕自己沒有辦法適應。提醒中年以上的婦女,照顧家人之餘,應更重視自己的健康,並積極採取行動,維持良好生活型態及定期安排健康檢查,讓更年期後也能健康輕鬆享受樂活的人生。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更年期少吃卻還是胖? 這7個習慣很重要 不只更年期後易得卵巢癌! 6大危險族群要注意
-
2020-10-29 養生.聰明飲食
罹癌還能喝咖啡嗎?纖維囊腫會不會癌變?張金堅解密咖啡與乳癌
在10月粉紅乳癌防治月的尾聲,元氣網粉絲團邀請台大外科名譽教授、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醫師喝咖啡聊乳癌防治。喜愛喝咖啡、進而鑽研咖啡的張金堅指出,很多患者在門診問他,罹癌了還能喝咖啡嗎?張金堅指出,在癌症的預防上來講都是正向的,而若已是癌患,一般而言也都是可以喝的,喝咖啡還可防止乳癌、大腸癌、肝癌的再發及降死亡率。以下整理昨天直播網友熱烈的提問及張教授的回答。Q:空腹可以喝咖啡嗎?黑咖啡還是拿鐵比較好?A:咖啡還是喝黑咖啡較好,若要加東西請加鮮奶。奶精有反式脂肪不宜,糖會增加熱量也不宜加。而早上一起床其實精神還算旺盛,也先不用急著喝,早上10點左右,或下午3點喝較佳。Q:咖啡需要加牛奶預防骨質疏鬆嗎?A:咖啡確實對鈣質的再吸收較差,因此有骨質疏鬆就建議不要喝。或者喝了咖啡一段時間後,再單獨喝鮮奶,也有助補鈣。另骨質疏鬆也需靠多曬太陽、多運動來補足。Q:請問膽結石可以喝嗎?A:有報告指出,已有膽結石,喝了就不會再變大;但是已有的膽結石是不會消失的。Q:我有胃食道逆流可以喝咖啡嗎?A:建議少喝,若要喝請飯後喝。咖啡有助腸胃蠕動、胃酸分泌,所以當你有拉肚子的情況,請不要喝;但如果便秘,喝了倒是可促進排便。Q:老人家飯後都要吃很多藥但又想喝咖啡,可以嗎?A:有些藥確實會與咖啡產生交互作用,所以建議吃藥後至少間隔半小時後再喝。但吃止痛藥又喝咖啡,反而藥效更好。Q:睡前大概幾個小時最好不要喝咖啡?喝咖啡會睡不著,怎麼喝才好?A:這因人而異,若喝了會睡不著,中午後就不要喝了。Q:淺焙的咖啡因比較少嗎?A:咖啡因約佔1.4%,不會隨烘焙減少,脂肪也不會。但蛋白質及少許糖份會隨高烘焙減少。有益處的抗氧化物及綠原酸,淺烘焙含量較高,約9.6%。重烘焙隨之減少,剩4.8%。Q:咖啡一天最多能喝多少?義式濃縮咖啡 有沒有量的限制?A:美國標準一天上限約400毫克,歐盟及台灣是300毫克。換算到杯數來看,依萃取濃度不一,取平均值,一天大約3杯為上限。而咖啡利尿,應同時多補充開水。Q:什麼人不適合喝咖啡?A:不建議喝咖啡的族群包括停經有骨質疏鬆症狀者、懷孕前半期、小孩、胃酸過多者。還有人說咖啡會心悸,其實是選到不好的咖啡豆,好的咖啡豆其實不會。對心臟不好?其實也是迷思,其實喝咖啡對心臟有好處,但有的人剛喝血壓會升高,這部份需注意。此外,還能抗癌、對糖尿病、痛風、牙周病,延緩失智都有幫助。Q:我得了乳癌還可以喝咖啡嗎?A:大原則是無害,在預防上來講都是正向的,而若已是癌患,一般而言也都是可以的,還可防止乳癌、大腸癌、肝癌的再發及降死亡率,更有報導指出大腸直腸癌第三期化療患者,喝咖啡反而有助化療療效。而喝咖啡究竟是不是較不易罹癌?依台灣的統計數據看,大腸直腸癌及鼻咽癌的發生率較有幫助。Q:不愛吃甜食,但常吃速食,罹乳癌風險高嗎?A:速食、pizza、薯條等都是高熱量食物,以及甜食,最好都要少吃。Q:如何降低乳癌罹患風險?A:飲食要均衡,不要吃剩食、隔夜菜,不要用塑膠袋裝熱食。多運動,多消耗體內脂肪就不易肥胖。光這二點就可減少40%罹癌率。另外,還要特別注意環境荷爾蒙,塑化劑、PM2.5等也都要避免,這些都可能導致乳癌發生。Q:本身有乳癌,自己的女兒需要何時開始定期追蹤?如果家裡沒有人得過乳癌,自己也有罹癌的機率嗎?A:媽媽有乳癌,當然家族罹患機率會比較高,但也不必過度緊張,例如擔心15歲就得癌,這樣反而還沒得乳癌就先焦慮得憂鬱症。較適當的規畫是20歲開始,每2至3年就醫超音波檢查,畢竟還年輕時還有月經,乳腺還很緻密,這時X光的偵測敏感度不高,常擠壓也有幅射劑量,太年輕實在沒必要硬做太多檢查,頂多35-45歲做一次,40歲以後做乳房攝影。Q:有纖維囊腫會不會變惡性?A:多數人分不清纖維腺瘤、纖維囊腫、乳癌的關係。基本上纖維腺瘤都是良性,不用擔心。停經前的纖維囊腫,也多是良性,少數有異狀可抽取組織檢查,若為非典型增生,就會有致癌可能,要特別小心。Q:如果照超音波發現陰影、照出硬塊,我該做什麼?有需要開刀嗎?A:超音波發現陰影、硬塊,需根據實際的狀況及診斷做處置,如為常見的纖維囊腫或腺瘤等良性腫瘤,通常只要定期追蹤即可;如果有乳癌懷疑時,則會安排在超音波導引下進行粗針切片檢查,如果病理確認乳癌,則要找專科醫師做進一步的治療及處理,如果確認良性,則定期追蹤即可。Q:有人說胸部摸到腫塊,不要揉,可能會讓腫瘤變大?A:胸部摸到腫塊應至一般外科或乳房外科檢查,醫師會根據實際狀況進一步檢查,確認腫塊是否為良性或惡性。Q:更年期後補充健康食品,是否需要,應注意哪些事項?A:改善更年期症狀,可以先從飲食中補充天然雌激素,可多選用黃豆類及其製品、全穀根莖、牛蒡等富含植物雌激素的食物,有助於改善更年期不適。另外,多吃蔬果、規律運動,每天補充適量的水及並適度日曬20分鐘,有效預防骨質疏鬆也能有所幫助。如果無法改善可以依症狀請教婦產科或相關科別醫師,荷爾蒙補充療法,一定要在醫師指示下服用。Q:「丙烯醯胺」比較常出現在淺中深焙哪種咖啡豆?會否有危害?A:丙烯醯胺在烘陪過的咖啡豆中含量極少,雖然其為2A類致癌物,但對人之危害極微,應可放心,每天飲用5杯內無害。Q:不喝咖啡會頭痛,請問該怎麼辦?義式咖啡壺會對身體有害嗎?需不需要選特別的材質?A:不喝咖啡會頭痛,應可飲用咖啡,不過頭痛亦有其他原因,還是要請教醫師為宜,義式咖啡壼對身體應該無害。
-
2020-10-2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安寧共照護理師——與時間賽跑的調味家,在死亡來臨前讓病人好好說愛、好好告別!
【編者按】本週醫病平台的主題是「護理師的心聲」,我們非常榮幸邀請到三位資深護理師剖心掏肺地與大家分享他們對病人與家屬的「愛」,以及由病人或親友的病痛、甚至死亡所得到的對護理志業與人生更深一層的體認。衷心希望這真誠的「心聲」能使讀者更瞭解神聖的護理工作,讓台灣社會大眾與醫療團隊其他成員更加珍惜、尊重這些白衣天使,更希望台灣會有更多有愛心有能力的年輕人願意投入這令人尊敬的行業。面臨疾病無法治癒、身體逐漸虛弱,也許生活需要依賴他人,也許有很多計畫被迫改變,也許變化又快到出乎你的意料之外。在鋪天蓋地而來的絕望與無奈聲中,是什麼力量支撐著你在明知道盡頭就在不遠處,卻還是這麼奮力地奔跑著,希望在最後一哩路,仍可以用盡全力。看著賽道旁為你加油吶喊的家人朋友們,即使你身體已疲憊不堪、汗流浹背,卻仍然豎起大拇指比著讚,因為你不想讓他們擔心與失望,因為你知道就算是你獨自衝向終點線,他們還是會大聲的為你喝采並永遠記得有你參與的光榮時刻。這一切的努力究竟是為了什麼? 答案其實很簡單,是「愛」呀!沒錯,就是這樣如此八股的答案,卻幾乎可以用來理解任何情境中的不捨、為難、崩潰、憤怒與無法放手。每個家庭都有著獨一無二的「結」,所以「解法」當然也就無法使用單一套路,無法複製先前的照護經驗,必須透過不停的傾聽與對話、訊息梳理、依循個人家庭的信念價值,才可能促成病人善終。這些就是「安寧緩和療護」的專業了,不僅要盡力地將造成病人不適的症狀控制好,還要開啟對談,無論是醫病間、病家間或是病人自己內在的窗口,透過對話傳達愛與生命價值。讓每個參與其中的人都能有心力去「感受」別人給的愛,進一步去「付出」愛給身邊的人,而我們都在這施與受的過程締造屬於當下的「圓滿」。在病人離世後,大家可以無懼地想念他,可以勇敢地悲傷,然後帶著這些愛與力量繼續好好地生活。不需去否認「難過」確實存在,我們容納與承接所有的感受,正因為「那一天」隨時可能到來,在這之前的每一刻都應該好好把握。但,這些理想情節在現實世界中並沒有這麼容易達成,關係著每個家庭的原生結構,還有多年累積的愛恨情仇;更不用說是在以抗癌與拯救生命為宗旨的醫院病房內,安寧照護就像是一個死神般的形象,非常突兀。「我們還沒有要安寧,他還想活,我會陪他努力!」這是我踏入病房還沒開口前最常聽到的話。可能是我胸前的名牌卻已經洩漏了我的底細,所以有些家人一看到我就先關上門拒絕我的拜訪,但我明明就只是想看看有沒有什麼能「幫忙」的呀!更何況我還剪了齊眉的瀏海、穿著溫暖粉紅色的制服耶!盡量讓自己看起來和善且充滿誠意。事實上讓他們害怕的不是共照護理師,而是象徵死亡將近的「安寧照護」。壞消息確實令人難以消化,但不面對並不代表壞事就不會發生。身為一名結合愛、勇氣、希望的熱血安寧共照護理師,我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先想辦法開啟那扇因不理解而深鎖的大門。當了這麼多年的鎖匠,我總算是理出一些頭緒,也造就現在的自己幾乎是擁有master key可以自由進出這些禁區。大家對於安寧長久以來的誤解,呈現出目前現今社會上的刻板印象,在許多民眾的心中(甚至在部分的醫療人員)仍存在著「安寧就是『等時間』」、「安寧就是打嗎啡」、「安寧就是醫生放棄我了」這些迷思,讓人光聽到安寧就聞之色變。不是我誇大或是推銷安寧的功效,而是我們其實都知道醫療是有極限的,但病人在醫療極限盡頭與死亡之間常常還存在著一段可長可短的歲月。我們知道疾病不會好,但心會。安寧緩和療護就是希望在死亡來臨前,減輕症狀、減少死亡恐懼與焦慮,讓每個病人可以好好說愛、好好告別。我們尊重生命的自然歷程,不延長瀕死期但也絕不縮短存活期。要照顧好病人的不舒服,是需要很縝密地診斷,並評估各個器官功能,才能給予最合適的藥物與照顧。但一開始跟一個處於十分驚嚇地家庭解釋這麼多是沒有用的,我習慣先照顧病人生理上的不舒服,並同時關心全家人當下的壓力,分次慢慢建立關係後,大部分會聊到「這段治療有多辛苦、病人有多努力」、「照顧者懷疑自己是不是沒照顧好,所以病人病情惡化」、「病人這麼努力為的是什麼」,然後會發現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時間有限,只是不知道該讓有限的時間發揮最大效益。在訪視病人之前,我必須先做足功課,完整地了解病人的診斷、治療,以及原來病房的照護計畫,好好去評估病人的病情期待符合實際病情嗎?需不需要銜接社區資源?病人還有多少時間?他未來可能會有哪些讓大家慌亂的狀況,需要提早準備嗎?病人所希望的和醫療團隊的計畫有一致嗎?他們的決定對病人來說合適嗎?也細細地去評估照顧者在體力與情緒的負荷情形,他已經多久沒好好休息了呢?其他家人在生活的改變都還適應嗎?都了解病人的病況嗎?若病人離世後,家人有沒有辦法好好照顧自己呢?而在非安寧病房裡提供安寧照護並不容易,因為不像安寧病房隨時能有心理師、宗教師協助,這些「非疾病相關」的問題也不容易動員各病房醫護團隊一起來幫忙,因為他們連本來的工作都已經做不完了呀!就是這樣「慢慢靠近」,讓整家人都習慣了我的存在,能信任我的評估與建議,也能自在地和我傾訴不容易在日常分享的各種失落,然後他們會看到彼此為自己的努力,堅信自己在對方生命中是多麼重要,而這些從他們心裡燃起的力量,是他們自己點燃的,誰也熄不了。這是我工作的一部分,在病房最幽暗的地方,悄悄滲入一點光,引著病人與他們的家人能夠有力量往前走,讓愛能超越生死地持續存在著。你說,這份工作是不是很美好?我曾經見證,幼稚園年紀的小女孩與爸爸道別,她說著爸爸看到自己當助人小天使好開心,以後她想爸爸要合掌禱告給爸爸聽;曾經,我們陪著二十出頭歲的男孩討論對維生醫療的想法、開始和父母交心,參與夢寐以求的電影展,也自己執導了一部微電影;曾經,我們陪著七八十歲的「兒女們」,討論鼻胃管適不適合過百歲的美麗失智母親,聊到媽媽以前買菜都穿旗袍;曾經,我們陪著隔天就要學測的高三考生,述說對病榻上母親的不捨,既不捨她離開,卻也不捨她持續辛苦,也陪著他去和長輩討論是否可以留在醫院陪伴最後一程……那些被仔細呵護的感受與愛,無法改變「分離」這個已經寫好的結局,但在這個過程我試著加入調味料,摻了一點「甘」味去調和其中的「苦」感。這份美麗與哀愁的工作其實也讓我體驗到五味雜陳,有時是來自資源有限的現實問題,有時是遇到理念很不相同的人,看著病人受苦自己卻無計可施真的好無助,為了要爭取更多關注常讓自己身心俱疲,我努力告訴自己這些都會值得。會值得的吧?是嗎?是吧!我遇過很多很有智慧的病人,他們來自各行各業,卻有一個共同點——他們把握每個當下,做自己覺得有價值的事、與身邊的親友都及時互相道愛,也主動和家人談論「死亡」、「希望的照護方式」,他們甚至會和我說「我這一生好滿足」,他們的生命旅程並非一帆風順,可能經歷了很多辛苦與挫折,聽著他們的生命故事我也時常跟著掉淚,被他們的勇敢與智慧所感動,然後帶著這些感動繼續照顧下一個病人,也內化成滋養我生命的重要養份。我永遠記得在高三那年,爺爺在醫院得到的溫暖照顧,成就了我念護理系、成為一名護理師的力量。我現在在做的事情也都是在為社會延續溫暖,讓這些家庭能夠持續運轉,是一個多好的良性循環,這讓我深信「愛」是能延續並且能流動的。對我來說,這樣就非常值得。
-
2020-10-28 科別.婦科
只能靠零食擺脫經前症候群不適?營養師教你根本之道
【文、圖/摘自高寶《生理週期循環調理飲食法》,作者崔西‧洛克伍德‧貝克曼】經前症候群症狀的時機和考試前的緊張是差不多的。舉例來說,考試的前一週妳真的很緊張,考試當天妳的緊張程度完全失控,但考完試之後,妳就泰然自若了。妳甚至可能會表現得像是根本就從來沒有過考試這回事一樣。妳感覺最焦慮的日子,通常也都是經前症候群症狀最強烈的那幾天。經前症候群的症狀真的像大雜燴。嚴重程度和表現症狀都會因人而異。只因為妳的閨密沒有妳那些乳房脹痛或腹脹的症狀,不代表她就沒有經前症候群。雖然一般症狀像是腹脹、悲傷以及心情起伏不定都很常見,但這些病症很可能代表的是背後存在有潛在問題。由於身體自我調節和維持體內生態平衡的能力很強,因此當我們出現強烈的情緒和生理症狀時,那就代表內部出差錯了。多補充營養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而且能夠幫助妳永遠告別經前症候群。我們來治療它吧!當經前症候群出現時,我們都會特別受到美食照片誘惑,例如:沾滿濃濃起司的義大利麵、甜鹹口味的蛋捲冰淇淋,以及流心口感的巧克力脆片餅乾。我們發現自己會去親近零食來擺脫這種經前症候群帶來的「噁心」沮喪感。抱歉,我必須實話實說,但這些捷徑都不是解決之道。事實上,它們可能會讓症狀變得更糟。別擔心,補充更好的營養能夠幫助妳阻擋那些不愉快的經前症候群症狀。特定的營養素、維生素和礦物質經證實和推薦能夠治療經前症候群,因為它們知道如何對症下藥、符合成本效益、容易取得,而且恰巧又很美味。除了在飲食方面更做出加明智的選擇之外,我也會建議客戶用撰寫經前症候群症狀札記的方式,來記錄幾個月中所發生的行為和出乎意料的特徵。這將能夠讓她們從記錄中所記載的心情、情緒或生理症狀來找出應對方式—所以我建議妳也應該這麼做!用智慧手機上的APP 來追蹤妳的症狀是個很輕鬆簡單的方法。拿出妳的偵探精神吧!對某些人而言,如果症狀和潛在的醫學病理變得過於嚴重時,就可能需要藥物和手術。這些女性應該要進一步求醫並獲得來自多部門團隊的照護,例如普通科醫生、婦科醫生、內分泌科醫生、精神健康專家,以及一位註冊營養師。請注意,經期前情緒障礙症是一種嚴重的精神疾病,除了營養指導之外還需要更多的關注。關於經期前情緒障礙症/經前症候群的一般準則以下這些都是透過更好的營養補充來對抗這些失調狀況的最佳方法。馬上行動吧!1. 採用少量多餐的方式來控制進食慾望,穩定血糖。2. 戰勝想吃零食的慾望,用水果、優格、堅果、乳酪或爆米花等有真正營養的簡單零嘴來武裝自己。3. 多吃含有Omega-3 並讓人感覺良好的食物,像是鮭魚、橄欖油以及核桃來提振心情,藉由讓血糖保持平衡,來避免心情起伏不定。4. 每天至少吃一塊黑巧克力來提振心情和減少焦慮。5. 避免飲用大量果汁、汽水以及酒精,它們可能會讓經前症候群惡化。如果沒有任何纖維能夠減緩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就可能讓妳的血糖像雲霄飛車般狂飆。6. 攝取健康、富含抗氧化物的碳水化合物,例如地瓜、胡桃南瓜和歐洲蘿蔔。7. 預防經前症候群便秘,多吃富含纖維的食物(燕麥、梨、莓果、全穀類)來促進排便順暢並且延長飽足感,特別是當妳變得更容易肚子餓的時候。8. 預防腹瀉症狀,可以多吃富含Omega-3 脂肪酸的抗發炎反應食物,像是鮭魚和亞麻籽,或是色彩鮮艷的水果和蔬菜,像是莓果、櫛瓜以及地瓜。9. 想要維持腸道健康,多吃富含益生菌的食物,像是優格或克菲爾,並攝取富含益菌生的食物像是燕麥、香蕉以及大蒜,或者也可以考慮補充含乳桿菌或比菲德氏菌的益生菌。10. 喝水或花草茶來減少水腫和腹脹。11. 每天都食用營養均衡的綜合維他命。請閱讀每個部分以了解成分詳情,但基本上如下:• 維生素D3,膽促鈣醇,400 至800IU• 鎂,檸檬酸鎂,200 至400 毫克• 維生素B6,100 毫克• 維生素B1,1.1 毫克• 維生素E,400IU• 鈣,碳酸鈣,每天1,000 至1,200 毫克(可分成兩次)• DHA / EPA Omega-3,1,500 至2,000 毫克如果妳有嚴重的經前症候群、經期前情緒障礙症、經痛,請向醫生諮詢是否能每天額外攝取50 至100 毫克的維生素B6,但不要超過200 毫克,以防神經受損和肝中毒。警告: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對於任何維生素或礦物質或草本營養補充品並沒有像藥物那樣加以規範,因此在食用任何營養補充品之前,請先向妳的醫生諮詢。它們可能會和藥物產生交互作用,並且可能造成危險的後果。
-
2020-10-27 寵物.寵物長照
寵物離世患創傷壓力症候群 憂傷失眠惡夢逾1個月
一名35歲女子日前目睹愛犬過世,事發後不停哭泣、憂傷,連連失眠、惡夢超過1個月。精神科醫師提醒,現代人與寵物關係親密,經歷寵物離世可能罹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施妍安今天上午在記者會分享,一名35歲女子帶愛犬去溪邊遊玩,因狗狗不慎落水,冒險下水救援,寵物仍不幸溺斃。女子事後不斷回想自己瀕臨溺水的恐懼、目睹狗狗溺斃過程,至今無法接受。個案情緒起伏,不停哭泣,憂傷、愧疚,無法忘記搶救過程的每個細節,責備自己,失眠、惡夢,過度警覺及全身緊繃,整天關在房裡不願與外界接觸,情形嚴重超過1個月未改善,家人陪同下就醫,診斷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傷慟反應。施妍安20多年門診經驗,過去一年看不到2、3名因為寵物問題而求助者;但現在每個月都有3例以上,凸顯現代人與寵物的親密關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是指當親身經歷、目睹到威脅生命或極重大的傷害時,往往會有極度害怕、恐懼或無助感。創傷後反應診斷準則的症狀有4項,包含再次經驗創傷事件的感覺、逃避、情緒麻木和警覺性增加,且症狀持續超過1個月以上。施妍安說,許多創傷、災難經驗都容易引起創傷壓力症候群,現代人寵毛小孩像寵小孩,彼此的牽絆與依賴性越來越深,寵物的死亡所帶給飼主的痛苦已不亞於親近家人逝去的狀態,容易出現傷慟反應,特別是親眼目睹寵物死亡的過程,內心所受到的衝擊更易導致病態性傷慟,即使再度收養其他寵物也走不出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若長期未接受治療,可能會引起生理上症狀,如頭痛、胃痛、消化系統不適、氣喘、頭暈;心理上會陷入憂鬱、焦慮,或是出現偏差行為、厭食或暴食;甚至開始出現人際關係問題、酒精與藥物濫用、自傷行為等。當自身或身邊親友有異狀時,應儘早就醫治療。施妍安提醒,經由自我檢測表初步評估,例如有沒有睡眠困難、情緒是否容易波動、易生氣等。對於寵物的離世,如何調適情緒很重要,若傷慟反應及症狀持續時間太久,應儘早求助。
-
2020-10-26 科別.精神.身心
媳婦回想過世公婆暴怒恐慌 醫師:創傷壓力症候群
一名60歲婦女因丈夫長期在大陸工作不在家,僅留她照顧孩子與公婆,但公婆對她相當嚴厲,讓她壓力大,與丈夫訴苦卻只得到「不要理他們就好了」的回應,多年後公婆去世、小孩長大,丈夫也回台居住,該名婦女回想起過去與公婆相處的情形,就會突然情緒暴怒、恐慌,甚至怒罵丈夫,家人帶她身心科求診,經過合併藥物、經顱磁刺激治療(rTMS)與個別心理諮商後,症狀改善。中國醫藥大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醫師周伯翰表示,該名婦女的症狀為創傷壓力症候群(PTSD)引發的憂鬱症,PTSD是指人在經歷過情感、戰爭、交通事故、天災人禍後等創傷事件後產生的精神疾病,大部分患者在創傷當時經歷了強烈的害怕、恐懼、無助感。PTSD有四大核心症狀,第一是創傷再經驗,即使時間過去了仍然會不斷回憶,感覺身歷其境;第二是過度警覺,長期焦慮、恐慌、情緒易怒或憂鬱;第三是逃避與麻木,會逃避與該創傷事件相關的人事物;第四為相關的負向認知與情緒,想起過去創傷回憶時會引發強烈的情緒反應。周伯翰指出,PTSD的終生盛行率8%,和憂鬱症相比,PTSD患者的情緒可能平時是正常穩定,但是當回想起創傷時,會陷入憂鬱情緒、歇斯底里,持續數周。PTSD主要的腦部失調位置是大腦杏仁核,負責儲存恐懼害怕的經驗,PTSD患者因經歷過「生不如死」的經驗,導致杏仁核長期過度活化,讓身體產生過度警覺、恐懼、害怕、過度換氣、噩夢等症狀,是「瞬間失控反應」,因此患者發作時,會出現突然失控的身心狀況。該名婦女因與公婆長年相處不佳導致PTSD,針對此種情況,周伯翰建議,當妻子在家庭中遇到不平對待時,丈夫一定要表達對妻子的支持,而不是只叫妻子看開一點、不要理他們,而妻子覺得壓力大時,可適時回娘家放鬆身心;如果已經產生PTSD,建議找專業人員協助,一般會建議藥物治療合併心理治療,若藥物治療效果不佳且合併憂鬱症,可以配合rTMS治療。
-
2020-10-26 科別.腦部.神經
每天洗多少次手才算強迫症?腦科學專家告訴你答案
【文、圖/摘自麥田《大腦修復術》,作者姚乃琳】在世界上,大約每五十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在一生中可能會經歷強迫症。有強迫症的人會有強迫性觀念或行為,抑或兩者都有。這些症狀會影響患者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工作、學習、社交等。從統計上說,強迫症患者一般有高於平均水準的智商和受教育程度。強迫症患者常持有強迫性想法,比如,覺得周圍混亂不堪,擔心親人會離世或有神祕的力量會殺死自己或親人,等等。為了「避免」此類壞事發生,強迫症患者採取一些重複的儀式性行為來降低自己的焦慮感,比如重複洗手、關門、數臺階、咬指甲等。他們知道這些強迫性的想法和行為很荒唐,但卻控制不住自己,以至日常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強迫症的重複行為和我們的日常習慣不同,可被視為過度的、難以改變的習慣。強迫症的主要症狀包括:害怕病毒或細菌感染,產生不由自主的禁忌思維(包括性、宗教和傷害),想要傷害他人或者自己,希望周圍的事物非常整潔、有規則,追求完美的狀態。強迫性行為包括:過分清潔,以精確得近乎變態的方式來整理物品,反覆檢查(比如多次檢查門有沒有上鎖),強迫性計數,等等。重複行為或者儀式行為並不完全等同於強迫症強迫症有兩個方面的特點:一方面是有強烈的執迷衝動和想法,另一方面是採取儀式性行為來緩解自己的焦慮。人們常常以為有反覆洗手,反覆檢查門鎖,或者把東西擺得十分整齊、規整這些行為就是強迫症。實際上真正的強迫症比這嚴重得多。並非習慣性行為就是強迫症,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反覆確認一些事情的行為。有強迫症的人和普通人最大的區別是,他們無法控制自己的強迫性想法和行為,即使知道這些想法和行為超出了實際需求。強迫症患者每天至少會花一小時在強迫性思維或者行為上,並且即使他們完成強迫性行為或者儀式,也不會覺得愉悅,而只是從焦慮中得到暫時緩解罷了。真正的強迫症患者其實只占總人口的 2%。強迫症非常折磨人,強迫症患者幾乎不能或者根本不能控制他們的執迷念頭和衝動行為,並為此耗費大量的時間。強迫性思維和行為會嚴重干擾患者正常的生活、學習、工作和社交,甚至可能導致他們患上嚴重的憂鬱症。要區分一個人是強迫症患者還是只是有強迫傾向、喜歡一絲不苟生活的普通人,判斷標準是症狀的嚴重程度及其對這個人生活的干擾程度。有一些強迫症患者還會有抽動障礙,叫做妥瑞氏症或者抽動症(也叫抽動穢語症候群)。具體症狀是突然做一些重複性動作,比如眨眼、做鬼臉、聳肩、擺頭、肩膀痙攣、清嗓子、吸鼻子或者發出咕嚕聲。強迫症的症狀通常在成年早期顯現,男性的發病年齡小於女性,不過也有人在三十五歲之後發病。強迫症的遺傳貢獻率是 25%左右,也就是說一個人患強迫症有四分之一取決於遺傳因素,四分之三取決於環境因素。強迫症症狀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減輕或自動消失,但也有可能加重。童年時期受過虐待或者重大心理創傷,會增加患強迫症的機率。神奇的是,強迫症還會因為病菌感染而發病,有一種鏈球菌感染會引發兒童自體免疫神經精神異常( PANDAS),患病的兒童會出現強迫症的症狀。歷史上一些名人深受強迫症的困擾。美國的飛行英雄霍華德.休斯( Howard Hughes)是其中之一,他在三十多歲時患上強迫症。最初他在吃豆子時對豆子的大小非常在意,要用特殊的叉子把豆子按大小排序後再吃;後來他開始害怕灰塵與細菌,為了從櫥櫃中拿助聽器,他的助手必須用六到八張紙巾裹在櫥櫃把手上打開櫥櫃,並用一塊未使用過的香皂給他洗手。尼古拉.特斯拉( Nikola Tesla)是著名的發明家、電氣工程師,他自童年時期起就飽受幻覺(任何單字都能在他眼前形成生動的畫面)、雙相情感障礙(躁鬱症。時而亢奮時而憂鬱)、成癮行為(賭博)、強迫症(所有重複動作必須能被三整除)的折磨。
-
2020-10-26 科別.精神.身心
健保大數據/108年主診斷為失眠的患者就醫10大院所
●失眠症定義:擷取診斷碼符合F5101、F5102、F5104、F5105、F5109、G478、G479、F0103之申報資料●安眠鎮靜(含抗焦慮)藥品定義:取ATC前四碼為N05B及N05C之藥品●因藥品包含不同劑型(如錠劑、注射劑..等)、不同劑量,而醫令申報數量僅代表各品項處方之顆(支)數,故依醫令申報數量加總後之資料無法進行統計比較。●人數以身分證號及生日歸戶後,計算各區間相異人數,因同一病患不同次就醫之主次診斷情形可能不同,故人數不宜直接加總。
-
2020-10-25 科別.精神.身心
健保大數據/治療失眠 4大特色醫療院所
林口長庚醫院到醫院睡一晚 揪出失眠黑手失眠原因百百種,最常見精神疾病引起,為排除其他疾病因素,醫師須透過多項睡眠生理檢查,確認失眠真正成因。依健保資料庫顯示,林口長庚是執行睡眠生理檢查最多的醫院。長庚醫院睡眠中心主任莊立邦表示,失眠分為急性與慢性,急性通常是壓力造成,大多可及時發現;慢性失眠分為原發性與次發性,原發性與精神疾病、藥物、疾病等無關,次發性則相反。為了釐清患者慢性失眠的原因,就得透過多項睡眠生理檢查。睡眠生理檢查得到睡眠中心睡一晚,監測腦波、睡眠周期、眼動圖、心電圖、呼吸氣流與溫度、鼾聲等。莊立邦表示,這些檢測可釐清患者是否具次發性疾病,常見次發性疾病如不寧腿症候群、憂鬱症、焦慮症、睡眠呼吸中止症等,皆可透過睡一晚得知。莊立邦表示,許多醫院推出「居家睡眠監測」,這類儀器較適合監測是否有睡眠呼吸中止症,但造成失眠的疾病是哪些,仍需透過醫院的精密設備監測。近年因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病識感抬頭,使睡眠中心床位一位難求,一、兩年前平均需要等上兩年。林口長庚近年增加睡眠中心床位,目前有15床,將等待監測的時間縮短至半年,對於較為急症的患者,也會優先安排檢測。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評估治療較精確 別怕找精神科醫師健保署統計,在失眠治療上,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的安眠鎮靜(含抗焦慮藥品)使用居冠。北市聯醫松德院區為精神科專科醫院,成癮防治科主治醫師張祜銘表示,醫院分科非常細,其中成癮防治科有衛教和內部教育訓練,對安眠藥不當使用,或依賴、成癮問題較知道如何處理。台灣睡眠醫學會統計,台灣有逾10%的人為慢性失眠所苦,若把林林總總失眠問題加起來,人數更超過25%。但統計顯示,真正會求診的人只有三分之一,許多人習慣自行買藥或到診所、家醫科,到精神科看診的少。他以該院門診為例,較多患者是因換過多家診所,吃安眠藥還是睡不好,劑量愈吃愈重,或出現失眠以外的用藥問題,像記性變差、白天步態不穩等,甚至是藥物依賴、成癮等問題,才上精神科求診。「約有九成的失眠,都可找出可矯正原因,完全找不到原因的僅占一成左右。」張祜銘說,除了焦慮、憂鬱症發作,胃食道逆流、年長者心衰竭都可能造成失眠,有些感冒藥、類固醇等藥物也會讓人睡不著。張祜銘說,失眠原因、安眠藥成分相當複雜,在進行整體性評估和治療上,精神科醫師還是相對較熟悉。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找到失眠因子 未必要吃安眠藥健保署資料統計,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是全台醫學中心失眠患者門診就醫次數第一名。精神醫學部社區精神科主任鄭婉汝說,失眠首重找出病因,中國附醫引進失眠的最新診斷技術。鄭婉汝舉例,王同學因暑假打電動熬夜,開學後早上爬不起來;張奶奶開始洗腎後,翻到半夜3點還睡不著。兩位病人都想請醫師開立助眠藥,醫師卻建議等一等。王同學經腕動計節律監測驗查,診斷為睡眠時向後移症,經一周生物時鐘治療法,即能正常作息;張奶奶經多頻道睡眠檢查後診斷為腿不寧症合併陣發性腿部不自主運動,經鐵劑補充和低劑量肌肉鬆弛劑治療即獲改善。鄭婉汝說明,台灣的安眠藥使用量與國際相比偏高,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未經詳細診斷找出病因。中國附醫睡眠中心設立以來,開發多項重要睡眠檢查,包括多頻道睡眠檢查、居家血氧監測、腕動計節律監測等工具,有效找出失眠成因,再對症治療。鄭婉汝說,她今年自芬蘭進修回國,與睡眠心理師張哲虹設立「減壓好眠團體」,屬於睡眠認知行為治療,經科學驗證能有效改善對睡眠的焦慮,達成身心放鬆、自然入睡的目標。此治療性團體採取健保收費,各種失眠族群都可參加。衛福部新營醫院中醫治失眠 依體質做多元治療健保資料顯示,衛福部新營醫院是南部地區醫院失眠門診次數第一名,該院中醫科主任何裕鈞說,患者年輕人至老年人都有,以45至55歲更年期婦女為大宗,主要原因為更年期婦女面臨停經,生、心理產生巨大變化,伴隨著失眠問題而來求診。他指出,傳統中醫學對失眠治療的典籍記載源遠流長,中醫治療失眠以調整陰陽平衡為主,兼調整體質。治療嚴重失眠,也可以達到逐步減少服用西醫鎮定劑的量。中醫治療失眠,特色在於可依照個人不同體質、症狀、影響因素,給予適合處方,配合體針、耳穴刺激、穴道按摩、艾草薰臍、藥浴泡腳等多元治療。治療最重要是分辨失眠是由身體疾病引起,或心理壓力引發。何裕鈞說,更年期婦女常有失眠問題,除藥物調整體質,用磁珠敷貼按摩耳穴,也可快速改善睡眠品質。容易緊張焦慮的失眠患者,除使用藥物,可搭配每周3次針灸,來疏通經絡使氣血運行順暢。另外,多數人認為失眠就是心火、肝火太旺,而過度服用降火藥物,其實許多長者或因癌症治療引起失眠者,往往是因為氣血虛弱、元氣不足造成,反要多使用補氣養陰藥物,搭配艾草灸法填補精氣以安神。
-
2020-10-25 科別.精神.身心
健保大數據/民眾失眠看那一科?這科別上榜不意外
108年各年齡層及性別使用安眠鎮靜(含抗焦慮)藥品,女性用藥人數約為男性1.5倍,不分性別皆為60至69歲用藥量最大。若仔細分析不同年齡層男女安眠藥品情況,女性於50至59歲起,用藥比例與男性相比突然大增,彼此差距將近2倍,該情形到70歲後,用藥量差距又縮短。對壓力感受較敏感,女性用藥人數多。女性用藥人數多,其實與女性患者基數多有關,台灣睡眠醫學會理事、新光醫院睡眠中心主任林嘉謨說,這與第一線臨床觀察一致,尤其女性對於壓力感受比男性更敏感,多認為睡眠品質重要,甚至常在門診看到妻子因治療效果好,拉著丈夫一起來看診。台灣睡眠醫學會理事、振興醫院身心治療科暨睡眠中心主任毛衛中也說,失眠最常見的心理合併症是憂鬱症、焦慮症,這些疾病都是女性好發性高,女性荷爾蒙變化也比男性明顯。面對壓力,即使家庭主婦也不比職業婦女少,如經濟分配、育兒教育輔導等安排。失眠前五大就醫科別,中醫排第一。108年主診斷為失眠、且前五年無失眠主診斷就醫紀錄的民眾,這五年當中的五大就醫門診依序是中醫科、家醫科、耳鼻喉科、牙科及內科;前五大就醫住診依序是婦產科、骨科、外科、泌尿科及心臟血管內科,多與疼痛、頻尿、胸悶等影響睡眠品質因素有關。一般人不易理解牙科為何上榜,其實健保數據結果與臨床多年觀察相似,林嘉謨說,磨牙、顳顎關節痛都會造成睡眠品質不佳。多數民眾在開始出現睡不著,又害怕吃藥傷身,中醫科就成為優先選擇,希望透過調息改善失眠,若有明顯打呼問題民眾則會從耳鼻喉科轉診。確診失眠前最常看科別,精神科未入列。值得注意的是,毛衛中指出,從失眠患者在確診前五年最常看診科別沒有精神科,可以看得出國內多數民眾對於精神科仍有忌諱。在其他科別提出受失眠所苦比較自在,但認為「失眠不是多嚴重的問題」也是不積極至身心科看診原因之一。毛衛中也分享一份2001年多國合作研究各年齡階層失眠發生率差異,多數人都會認為年紀大了才會容易失眠,但該研究卻打破成見,發現年紀並非失眠好發率重要因素,研判大齡失眠者可能是「被逼來看醫師的」,因老化出現內外科問題,就醫時順便說明失眠問題。該研究觀點在健保數據中得到證實,108年「次診斷失眠」者最常因精神官能性疾病、情感性疾病、高血壓性疾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糖尿病、食道胃及十二指腸疾病、上呼吸道疾病、一般症狀與徵候、發作及陣發性疾患、女性生殖道非(發)炎性疾患,十大上述問題就醫。附設睡眠中心醫院,經手患者多。108年各醫療層級門診件數第一的醫療機構,分別為基層診所家欣診所、區域醫院台北市立聯醫、醫學中心中國附醫、地區醫院中國醫台北分院。多項睡眠生理檢查人數統計中,則是由林口長庚脫穎而出,奪得第一,其次分別為台大醫院、中國附醫、台北榮總及台中榮總。毛衛中說,上述名次靠前的醫療院所,多是20多年前率先建立睡眠中心的醫院,院方重視跨失眠科轉介,各科醫師看重失眠問題,較能揪出失眠患者,經手患者人數多,對於失眠治療更熟悉,更能給予病人完整治療,患者看得見療效,回診次數自然多,形成善的循環。108年主診斷為失眠症者使用安眠藥品,共申報3991萬件,診所申報2324萬件居冠、其次是區域醫院、地區醫院及醫學中心。用藥申報件數最多的醫院是台北市聯醫,共申報56.1萬件,林嘉謨和毛衛中都認為,該結果與聯醫由多醫院組成且有精神科別為主的松德院區有關。
-
2020-10-25 科別.精神.身心
越躺越睡不著是失眠了嗎?符合「五個三」原則才算
失眠是現代人常見的問題之一,108年因失眠就醫的人數就高達78萬多人。醫師和心理師表示,醫療院所針對失眠的治療,除了開立安眠藥物之外,事實上還包括認知行為治療,但最重要的還是得先處理引起失眠的核心問題,才有可能解決失眠困擾。找出原因加以改善,藥物是過度期手段。台北榮總睡眠醫學中心執行長周昆達表示,焦慮、憂鬱症等精神疾病常是失眠主因,必須先控制好精神疾病才能解決失眠問題。另外,許多生理疾病也會影響睡眠,像癌症引起的疼痛、關節痛,或因為年紀大、攝護腺肥大等原因,一個晚上必須跑廁所小便好幾次,自然也就無法好好睡上一覺。因此當病患來到失眠門診,醫師從年紀、性別、職業環境、家庭狀況,到平常吃什麼補品、運動時間等,都會詳細問診,希望能找出原因,加以改善。周昆達表示,許多因失眠問題求診的患者常伴隨睡眠呼吸中止症,半夜常因為呼吸困難而醒來,這種狀況需要透過整晚的睡眠檢查,監測腦電波、心電圖、血氧等加以確診,透過手術、裝牙套等方式,才有可能改善失眠的情形。藥物效果不同,詳細問診開立才安全。至於藥物,通常是在真的難以入睡,或在處理失眠核心問題前的過度期,將急性症狀先壓下來,做為短暫治療使用。周昆達說,包括抗組織胺等許多藥物都有「助眠」效果,但臨床上針對失眠常用的藥物為鎮靜、安眠和肌肉放鬆劑。常見的安眠藥有兩大類,苯二氮平類藥物(BZD)和Z drug(包括常見的Zaleplon、zolpidem等),主要透過抑制神經傳導物質,達到助眠效果。但周昆達提醒,因為藥物有長效、短效型,且代謝時間和程度不同,因此須由專業醫師仔細問診是入睡困難型或易醒型等失眠型態,才能給予合適的藥物,以免發生夢遊、夢駕等意外。符合「五個三」原則,才算慢性失眠。然而許多民眾常常認為「失眠很可怕」,並且希望失眠問題能夠快速獲得改善,因此常常一到診間便要求醫師開立安眠藥。但有時候,病人主觀睡眠品質和實際睡眠狀況有相當落差,也不一定需要使用安眠藥。好夢心理治療所執行長、臨床心理師吳家碩表示,可用「五個三」法則來評估失眠的頻率和嚴重度。每周三天以上持續超過三個月,有以下三項情形之一:入睡需要30分鐘以上、半夜醒來超過30分鐘、比預計的時間早醒30分鐘以上,才算慢性失眠。多數人則是因為環境、暫時的壓力、輪班工作,以及睡眠衛生習慣不好而導致失眠,這時比起使用藥物,認知行為治療的成效更好。失眠者每年平均就醫三次,仰賴藥物居多。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認知調整和行為改變,根據每個人不同的狀況有不同的調整策略。吳家碩舉例,有些人認為一定要睡滿八小時或非得在某時間點入睡才行,一旦晚於設定睡眠時間,便「越躺越焦慮、越睡不著」,這時就需要對睡眠認知調整;有些人因為煩惱隔天的工作、行程而睡不著,就需要進行放鬆治療。但新光醫院睡眠中心主任林嘉謨表示,主診斷失眠者一年每人平均就醫次數三次,代表台灣失眠治療仰賴藥物治療,若使用認知行為治療回診次數會更多。吳家碩說,雖然歐美認為認知行為治療是治失眠首選,但需六至八次效果才會顯現,且要自費,因此民眾仍傾向使用藥物,健保數據也只能看出藥物的治療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