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雄某大學任教張姓女老師去年赴美當交換學者在異鄉染疫,當時身旁室友幾乎個個中鏢,輕症的她開車載重症室友就醫,也經歷美國學界友人染疫身亡衝擊,她以過來人經驗說,社會互助氛圍很重要,不必過度焦慮,「認識它就不會恐慌」。
張老師是去年2月底到美國密西根大學當交換學者,計畫待到10月初返台,當時台灣疫情剛爆發,她初到美國時,機場、街道幾乎沒人戴口罩,她成為美國人眼中的「異類」,美國朋友要她摘下口罩,別製造恐慌。
美國人覺得她罩不離口是反應過度,但自己小心翼翼還不夠,一個不慎就形成破口,讓病毒有可趁之機。張老師去年7月底染疫,美國不做深入疫調,但當地衛生單位調查,她的感染源來自獸醫院,因室友去過一家獸醫院,獸醫師確診還照常開業,陸續感染給30多人,她就是其一。
張老師說,她當時症狀是頭痛、容易疲倦等,血氧情況正常,服用成藥在家休息,美國友人協助送餐,讓她能在家閉關。她一名60多歲室友血氧濃度一天比一天低,美國沒有防疫計程車等措施,她擔心情況惡化出人命,開車載對方就醫,等於是輕症照顧重症者,從台灣防疫守則來看,會覺得不可思議,她當時感受的氛圍是,彼此扶持互助,不會獵巫或歧視確診者。
重症病友住院3天血氧好轉,便帶著氧氣瓶出院回家休養,將病床資源留給更需要的人。
張老師說,美國一度成為世界疫情風暴中心,一開始美國人將新冠肺炎視為較嚴重的感冒,較為輕忽,美國友人也好奇台灣防疫作法,包括入境後隔離14天、疫調、匡列接觸者、電子圍籬、防疫計程車等,都是美國沒有的防疫措施。
美國人認為疫調有侵害隱私之虞,隔離、電子圍籬是剝奪人身自由,但美國人重視社交距離,交談至少相隔6步,台、美兩地防疫重點大不同。
「保持正向心情很重要!」張老師說,當時確認檢驗陽性後,很快就接受它、面對它,一度想著「連我這麼謹慎還是中了」,身旁友人紛紛伸援手幫忙送餐、問候、禱告,給她心理支持,深刻體會互助可貴。
張老師認為,恐懼或焦慮有害無益,她養病期間天天與台灣家人聯繫,讓家人放心,妹妹打趣地說「終於認識一位得新冠的病人了」,讓她哭笑不得。
近來台灣本土疫情蔓延,人心惶惶,張老師說,過去一年多來,台灣人對防疫有板有眼很自豪,英國變種病毒株來勢洶洶,當前台灣處境比去年更艱難,她相信人民團結抗疫的力量,最終一定能擊退這個看不見的敵人。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