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1 焦點.健康知識+
搜尋
溺水
共找到
34
筆 文章
-
-
2024-08-02 養生.運動健身
飯後要等半小時以上才能游泳?專家做出這樣的建議
每位父母親總是會提醒孩子,吃完飯後不要馬上跳進游泳池,其實他們被誤導了。醫生表示,在多數情況下,飯後至少等30分鐘才去游泳,是沒有必要的。美聯社報導,這個古老的觀念源於飯後血液會流向飽脹的胃而不是肌肉,擔心游泳時可能導致溺水或抽筋。克利夫蘭診所的巴傑特(Matthew Badgett)醫生指出,事實上,身體在進食後仍有大量血液會流向肌肉。 巴傑特曾是高中游泳校隊一員,他習慣在比賽前吃幾根香蕉,喝些水或運動飲料開特力(Gatorade)。巴傑特表示,這個古老的警告,反而可能引起併發症。游泳前解渴很重要,尤其是在艷陽高照的日子;人們通常沒有意識到脫水的問題,可能導致肌肉抽筋。他說,在水裡游泳也會出汗,但往往沒感覺到水分的流失。因此,對只是悠閒地游個泳來說,飯後跳進泳池或海裡無關緊要;但對真正要游泳或運動的人,需讓食物消化一下,以免抽筋,就像飯後不要立即跑步一樣。此外,幾杯啤酒下肚後游泳也有風險。酒後游泳,情緒上容易亢奮,但身體協調性變差,導致做出錯誤的選擇;尤其夏天在海邊遇上急流或漲潮時更危險,巴傑特說,「因為反應會變遲鈍」。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本文經《世界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4-07-13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查房,怎麼兩個女生看到我一直叫爸爸?
有一天查房,走進某病房內,兩個漂亮女孩一直叫「爸爸!爸爸!」我嚇了一跳,怎麼有那麼漂亮的女生叫我爸爸?難道我也#MeToo而不自覺嗎?仔細看床上,原來躺著肝昏迷的病人,意識不清,我前來探視,女兒急於把老爸叫醒!人會昏迷不醒有很多原因,例如突然心臟病發作,發生心肌梗塞、腦部缺血或心律不整,心臟內的血塊跑到腦部血管將腦血管塞住了,或血壓太高,腦出血了;或者糖尿病血糖太高昏迷,或血糖太低也會昏迷;或者肝不好,人體代謝的廢物無法解毒,血液中的氨升高引起肝昏迷。肝引起的昏迷,有些原因是有些人B型肝炎急性發作,就是本來有B肝,由於服用了刺激免疫系統的藥物,例如類固醇,或其他來路不明的中草藥引發藥物性肝中毒,肝臟機能不足,無法維持正常生理機能,就可能引發肝昏迷。其次,有了B、C肝,肝臟長期發炎引起肝硬化,肝硬化到了末期,肝臟萎縮、肝機能衰退或加上引起食道靜脈瘤破裂出血,也會引發肝昏迷。此外,長期酗酒過度也會引起酒精性肝硬化,到了末期也會肝昏迷。評估是否有肝不好引起的昏迷,最好的指標就是抽血驗氨(NH3),NH3高大概是肝不好引起的肝昏迷。原來這兩個女兒看我去查房,急忙叫著昏睡的老爸看能不能醒過來!並不是叫我爸爸!害我受寵若驚。酒會傷肝,路人皆知,但喝酒的過癮就連正人君子也很難抵擋。相傳古代詩人李白就是喝酒在江中飲酒作樂,看到水裡的月亮很漂亮,想用手去抓起來,不慎跌落江內,溺水而死亡。隨著B、C肝藥物的開發,國人對肝病知識的進步,因B、C肝引起的肝硬化、肝癌造成肝昏迷的病人有慢慢減低,但酒精性肝病引發硬化末期,肝機能失調,或吐血引發肝昏迷的病人有愈來愈多的趨勢。可怕的是,長期酗酒引起的肝硬化在超音波上很難診斷,常常看起來只有脂肪肝而已,而病人也沒有什麼症狀,通常是腳水腫了,肚子大了起來,或黃疸了或吐血了,求醫就診,才發現已經肝硬化末期了,此時只能靠換肝才能回復彩色的人生。因此保肝要成功,戒酒也是很重要的。●欲知正確肝病新知,請追蹤「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及「好心肝.好健康」Facebook粉絲專頁。肝基會出版會刊及肝病治療手冊,歡迎來電索閱。若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免費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相關資訊。
-
2024-03-01 焦點.健康知識+
喝水比賽一口氣灌6千C.C.,他竟水中毒抽搐送急診!醫揭每日安全喝水量
多喝水反而出大事變水中毒!一名國三男生在父母公司的春酒聚餐上參加喝水比賽,短時間灌了6000c.c.冷泡茶,雖然拿到6000元現金,但是晚上回家後卻出現頭暈、嘔吐、抽搐,因此送至馬偕兒童醫院急診時意識模糊,經緊急處置並轉至加護病房治療後才化險為夷,並未造成腦部永久性傷害。一口氣灌6000C.C.茶水 頭暈、嘔吐急性水中毒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內分泌科主任丁瑋信表示,男孩一下子喝6000C.C.的冷泡茶,但是開水與清淡的茶水中缺乏電解質,短時間內大量飲用,身體水分無法即時排出,導致電解質不平衡。雖然沒立即產生不適,但是餐敘結束後不到5小時,急性低血鈉導致男孩引發神經學症狀,凌晨就因為頭暈、嘔吐等神經學症狀送醫,急診抽血報告結果鈉離子偏低,屬於急性水中毒個案。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加護病房主任趙彥鈞用溺水類比,嚴重急性低血鈉可能造成病人腦部傷害的後遺症,若缺氧時間過久,對腦部會造成不可逆的損傷,這名男孩經過加護病房的緊急處置與密切觀察,住院一天半後,意識才漸漸恢復。3小時內不要喝超過2公升的水成人腎臟一天最多可排出18公升尿液,因此,3小時內最好不要飲用超過2公升的水。趙彥鈞表示,急性水中毒的臨床表現為呼吸心跳減慢、體溫降低、嗜睡、頭痛、嘔吐,煩躁不安、腦內壓增高等,國外更曾發生過家長逼迫孩喝水造成水中毒死亡的案例。丁瑋信提醒,寶寶在4-6個月接受副食品之前不建議另外喝水,慢慢接觸副食品後,建議以寶寶體重每公斤一天攝取量約20C.C.為標準,由於水分也會來自於食物,仍應掌握「補水而非灌水」的原則,以免導致體內鈉離子快速變化而造成水中毒。
-
2024-02-19 焦點.生死議題
在醫院被照護走向生命的終點就一定幸福嗎?看法醫眼中「幸福的屍體」
癌症引起的自然死亡希望最終能安然死去,是作為人類理所當然的本能願望。應該不會有人期望本書中提及的非自然死亡吧。不過,日常接觸各式各樣的死者後,我覺得大家對「幸福的死亡」的定義有著不一樣的見解。就算是一個人默默死去的獨居者,可能本人對這種人生的終結方式並沒有不滿。相反地,在醫院中被別人照護著走向生命的終點,這個人就一定幸福嗎?我認為這是個複雜的問題。我曾經在日本中國地區的某醫院內科研修過。有一位被診斷為「胃癌」的老年女性患者,十分抗拒後續的癌症治療。這位八十歲左右的女性在鄉下的偏僻地方,一個人過著悠然自得的生活。沒有家人,去鎮上的醫院單程需要一個小時左右。主治醫生多次勸說:「做切除手術吧。現在動手術的話,還有治癒的可能。」但她最終還是沒有同意。作為醫生,只要眼前的患者還有治癒的可能,就不可能放手不管。所以醫生只好讓她至少一年來一次醫院進行複檢,以便繼續追蹤她的病情。由於完全沒有治療,癌症當然是繼續惡化了。但是比起接受手術,她寧願和以前一樣過著悠閒的生活。法醫學現場經常會遇到「被置之不理的癌症」──不及時積極治療癌症而自然死去的案例,但是這類情況在臨床現場應該很少見。在我研修期間,這位女性最終還是由於身體原因住了院。沒過多久我的研修就結束了,所以也不知道她最終病情如何。但這件事情的發生,為我這個剛踏上醫學道路的年輕人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讓我不由得思考人類自然死亡的理想狀態。對「幸福的死亡」的考察前面已經提過,在法醫學現場,經常會碰到與酒精相關的死亡案例。我曾經解剖一名死者,他喝了酒,跌進路邊的排水溝淹死了。大概是酒醉後搖搖晃晃地走在回家路上時,發生了意外。他是在水深只有十公分的排水溝裡溺水身亡的。「這麼淺的水怎麼會淹死呢?」不少人可能有這樣的疑惑。但是人處於爛醉狀態時,就可能醉倒在路邊,或是在大馬路上睡過去。如果那裡正好有水窪,也許就會溺死。類似的情況還有酒醉後在道路施工現場死亡的案例。也許是被什麼東西絆倒了,也許是被提示禁止通行的告示牌間的繩子勒住了脖子,死者因窒息而亡。這只能怪地點和時機不好,但是突然的死亡往往就是這些偶然因素所造成的。除此以外,飲酒引起的死亡事故也很多,比如從車站月台墜落身亡。這樣的事故容易發生在週五晚上。週末前一天,和同事朋友結束愉快的酒席後,回家的途中突然從月台上墜落,頭部被撞擊,或者被電車輾壓,在此類事故中意外喪命的人出乎意料的多。此外,喝醉的人中,還有凜冬在樹叢裡睡覺凍死的,後仰倒下撞擊到頭部而死的,在路邊睡著被車輾壓而死的。從警察那裡得知,還有人頭骨骨折後,留下走了一段路的痕跡。也就是說,這人在頭骨骨折的狀態下走路。通常因為劇痛,人是無法走動的,但可能是酒精作用,他已經感覺不到疼痛。我每次在解剖台前面對這樣的遺體,都會為他們惋惜:「也許不喝酒的話,就不會死了。」但是從另一方面考慮──這樣說也許有些輕率──我有時覺得「這可能也算是幸福的死亡吧」。大多數人喝了自己喜歡的酒以後都會心情很好,然後就這樣還沒明白過來發生了什麼事就死去了。這對於死者家屬來說肯定是不幸的,但對死者本人來說會是什麼樣的感受呢?如果站在他們的角度考慮,我想這應該不算是什麼不好的死法吧。當然,如果你問我:「你也想這麼了結生命嗎?」我肯定不會主動選擇這樣的死法。但是人必有一死,不管是長時間對抗病魔最終死亡,還是心肌梗塞導致突然死亡,都是死。在法醫學現場,還會碰到被謀殺的無辜孩子和被迫一同自殺的親子,等等。我作為一名醫生,以及作為一個人,不由得對死亡的幸福與不幸進行深思。(本文摘自寶瓶文化出版《不平等的屍體》)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03 養生.運動健身
在冷水中游泳可能弊大於利?人體浸泡冷水中一分鐘內就有反應
在炎熱天氣中用進入冷水池中暨消暑又舒暢,不過當天氣轉涼時仍有人熱衷於此。對於有些注重健康的人來說,挑戰身體耐受的冷水療法有助養生。事實上,浸泡冷水中雖然能讓許多人精力充沛,但對某些人來說可能是危險的。 根據美國心臟協會新聞稿指出,所謂的冷水療法是指透過將身體浸冷水或暴露在冷空氣中,增強免疫系統並改善心血管健康,但支持冷療法對健康有益的證據仍然很少。「冷休克」導致心率和血壓飆升朴茨茅斯大學(Portsmouth University)人類與應用生理學教授Mike Tipton告訴《每日電訊報》,進入冷水中會引發不自主的的喘息、快速呼吸或過度通氣,這是由於突然浸泡冷水引起的休克,從而導致心率和血壓突然升高。從數據上來看,60%死於冷水中的人死於這種「冷休克反應」(cold shock response)的影響。 鐵達尼號沉沒後的研究導致人們對於浸泡冷水中導致的低溫症(或稱失溫症)危險有了廣泛認識。現在人們明白,浸入水中後1分鐘即產生嚴重的危險。Tipton表示,當你喘不過氣並且呼吸無法控制時,你的心臟承受著很大的負荷。當皮膚突然冷卻會導致表面神經和肌肉冷卻,這會使你在10至20分鐘內喪失身體能力。Tipton指出,所有這一切都發生在你體溫過低之前。雖然你可以習慣於冷休克反應,這樣能讓體驗更安全,並且減少心臟問題或溺水的可能性,但Tipton表示,進入冷水中即導致溺水或心臟問題的先決條件,這已經有研究證實了。至於人們對於冬泳後的愉快感受,Tipton解釋,冷休克反應會釋放賀爾蒙,這些賀爾蒙會作為戰逃反應的一部分而引起警覺和喚醒。熱愛此道的人說這讓他們保持警覺並為新的一天做好準備,而這其實源於身體的壓力反應。 冬泳後的保暖為何至關重要?為什麼人們在冬泳後離開冷水後15分鐘會感到最冷?這是一種被稱為「體溫後降」(afterdrop)的現象,這會導致人體核心體溫的下降。因此,當你離開水面以後,如果你不採取非常積極的保暖動作,你可能會寒冷很長一段時間。另外,也有研究證據表明,若你的體溫太低,實際上會削弱你的免疫系統。更值得注意的是,對於有病史的人來說,浸泡冷水是一件危險的事情。根據英國心臟康復專業物理治療師協會的建議,對於有心臟病的人來說,水溫在攝氏26至33度之間是最安全的。Tipton建議,在參加冬泳活動之前應該進行健康檢查,以確保自己身體健康。由於這對人體生理學來說是一個重大挑戰,如果你要嘗試挑戰,你就必須要做足充分準備,並且以安全的方式進行,最好在有經驗人員監管的情況下進行。即便你已經采取所有正確的預防措施,Tipton還建議,在水中停留超過兩分鐘是不必要的。人們報告的大多數好處來自前兩分鐘.你停留在水中越久就越危險。【資料來源】.Why cold water swimming might be doing you more harm than good.You're not a polar bear: The plunge into cold water comes with risks
-
2022-08-20 養生.運動健身
救溺千萬不要跟著跳下水,救人不成反遇難! 消防救難專家:「出外戲水必知7件事,掌握5字訣保命兼救人」
根據政府主計處統計,溪邊溺水的意外遠高於海邊。大家都以為溪水深度較淺,只要自己踩得到地就沒事,殊不知溪水的變化大,短短10秒就可能把人沖走。而其他人看到有人被沖走,也跟著跳下水想救人.....天氣炎熱,大家難免都會到溪邊、海邊玩水。接近大自然的同時又能消暑,感覺真不錯!但每到夏天,通報溺水的案件數量始終高升不下。新北市政府消防局張程翔股長解釋:「大家都高估自己的游泳實力了!」別高估自己的游泳技巧,別低估溺水者的力氣過去溺水案例中,有許多遺憾都是救人者因未確保自己安全無虞而導致溺斃的發生。張股長表示:「溺者為求生而掙扎的力道驚人,會不顧一切抓住東西就往水下拽、讓自己能借力浮出水面。倘此時救者未確保自身安全即行救援,很可能反遭溺者拉住而遇難。」因此,不管是政府、還是救生員救人守則,都有個非常重要的5字訣:「叫叫伸拋划」叫:大聲呼救叫:呼叫119、118、110、112等緊急聯絡電話伸:善用身邊的延伸物(樹枝、自拍棒、棍子...),讓溺水者抓住拋:拋送漂浮物(泳圈、球、繩子...等等)划:如果會划船,就利用大型浮具划過去救人開放式水域戲水注意事項張股長也提醒,天氣熱去溪邊玩、海邊玩當然沒問題,但如果是去開放式水域,有7點一定要特別注意:1.不要去沒有救生員的水域有些開放式水域有救生員駐守。雖然可能看守範圍很大、也沒辦法盯著每個戲水的旅客,但如果真的有發生什麼事情,至少還可以即時找到專業求助對象。2.太偏僻的戲水景點不要去張股長解釋:「秘境大多是地處偏遠、鮮有人知的處所;雖風景優美、戲水人潮稀少,但也代表救難人員需花費大量時間方能抵達目的地。」3.過去曾有過溺斃事件的水域不要去過去曾有過溺斃事件,就代表該水文環境具備變化大、具備一定風險,應避免到該處戲水。4.要做好暖身運動夏季氣溫高但水溫仍偏低,未做暖身運動就貿然進入相對低溫的水中,很容易有抽筋的現象,倘在深水區抽筋則後果不堪設想,故在從事任何水上運動時,均須暖身,減少意外發生的機率。5.戲水要攜帶浮具,救生衣穿著要完整不管會不會游泳,既然到開放式水域就要提高警覺,隨身攜帶浮具,倘有救生衣就要穿好。張股長表示:「救生衣有胯帶的設計,務必要穿過胯下扣好,避免人從救生衣中滑脫。錯誤的穿戴方式,將使救生衣無法發揮效用。」6.溪邊戲水務必先規劃撤退路線近日強降雨頻繁,溪邊戲水易遇溪水暴漲,戲水區域需審慎選擇,戲水區域須避免因溪水暴漲而無法撤退,張股長表示:「倘遇溪水暴漲須往相對高處的地方撤退,戲水區域需避免於懸崖、峭壁旁邊,避免撤退受阻。倘於河床中央遭受溪水暴漲,請保持冷靜,視現場狀況於原地或相對高的石頭上待救。」7.提高警覺、不輕忽、不大意溪水暴漲常起因於局部地區的強降雨,常有上游暴雨,下游仍是好天氣地狀況發生,此時下游遊客則非常可能遭遇溪水暴漲的情形,張股長嚴肅提醒:「民眾務必記得溪水暴漲的徵兆,齊頭水、上游烏雲密佈、水流加速及混濁,倘看見齊頭水,就代表遊客僅剩不到10秒可以逃離現場!」※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2-07-25 名人.精華區
閻雲/氣候變遷威脅人類健康 2族群受累最深
2021年9 月,「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察覺到氣候變遷危機的迫切性,隨即和包括「華爾街日報」在內的全球200多個重要媒體及專業期刊發表聯合社論,呼籲各國領導人應立即對氣候變遷採取緊急行動,既拯救地球,也確保人類的健康不再受到威脅。然而,十個月後的2022年7月,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依舊繼續上升。「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刊登「石化燃料污染和氣候變化」的全新系列專題,還加碼承諾整個2022年,將在自家集團期刊上每月至少刊登一篇與石化燃料導致健康危害相關的文章,以應對逐日增加的危機。2022年6月16日刊登的「石化燃料污染和氣候變化」系列專題中,8位聯合執筆的醫學專家指出,現在全球平均溫度比工業化前的水準高出1.1°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年初發布的報告警告說,如果我們要把氣溫上升控制在1.5°C以下,溫室氣體排放量就必須在2025年之前開始下降,且到2030年要達到比當前水準下降43%的目標。這當然不是件容易的事,6月16日刊登的另一篇「氣候變遷、石化燃料和兒童健康」回顧文章,就提到全世界有10億名兒童暴露在非常嚴重的空氣汙染中,加上用於化學物質解毒、修復DNA損傷和提供免疫保護的生物防禦機制,在嬰兒和兒童中還不成熟,增加了他們對社會心理壓力和物理毒物的脆弱性。此外,為了快速成長,嬰兒和兒童比成人需要更多的營養和液體,因此更容易受到食物和飲用水供應中斷的影響。另就相對體重而言,嬰兒和兒童也比成人呼吸更多的空氣,進而增加他們接觸空氣汙染物的機會,加上他們的氣管比較狹窄,更容易受到空氣汙染和過敏原的影響。最近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空氣汙染也是兒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的危險因子。在美國的辛辛那提,長期暴露於交通相關的空氣汙染,與12歲兒童的憂鬱症和焦慮症狀有關;另在英國倫敦的一個研究團隊則發現,暴露於較高標準室外空氣汙染的兒童,其在18歲時罹患重度憂鬱症的機率增加。除了空氣汙染帶來的影響,氣候變遷引發的異常炎熱天氣、大洪水和颱風導致溺水事件、野火煙霧和空氣過敏原、減少食物和水的供應和安全、病媒生態變化等,都對兒童的成長及健康造成威脅。估計目前全球有三分之一、亦即8.5億名兒童生活在至少有四種氣候和環境衝擊的地區,健康飽受威脅。為了解決這些迫切問題,「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在「美國衛生部門脫碳──行動呼籲」的透視文章中再三強調,氣候危機是一場公共衛生和公平危機,如果不採取一致行動,它將繼續對人類健康造成重大威脅,所幸美國拜登總統已承諾將施政重點放在環境正義上,包括減少碳足跡,並採取行動提高對氣候變化的復原力和適應性。不僅行政部門採取行動,美國的司法系統也動了起來。「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在另一篇「最高法院的氣候變化」透視文章中,就提到在西維吉尼亞州審理的一個案子中,對立雙方提供了一系列論據來解釋並支持自己的觀點,可望縮小環境保護署監管石化燃料發電廠的權力範圍,預計最高法院將決定環境保護署在根據「清潔空氣法」規範燃煤和燃氣發電廠的溫室氣體排放方面,可以走多遠,這對美國來說是個重要里程碑。2022年3月8日公布的「2022年全球影響因子最高的100種期刊」中,「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和「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高居前三名,不難想見其在全球學術界的影響力。「新英格蘭醫學期刊」關注氣候變遷對地球及人類的嚴重威脅,並以持續性的系列文章呼籲各國政府、學術界乃至一般民眾重視此一問題,進而採取行動,展現了無私無我的道德勇氣。●更多台灣生醫創新學會文章:https://tibia.org.tw/
-
2022-06-25 養生.運動健身
溺水者其實比你想像中安靜!專家告訴你不可不知的溺水10大徵兆
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電影裡面的救災畫面,溺水的人會在水中揮手、大聲呼救;但事實上,這些都是電影效果居多,根據實務上溺水者的經驗分享,有許多大眾可能想不到的狀況:•「小時候有次我在泳池游泳溺水,當時我明明看到有個大人在岸上看著我這邊,但他卻沒有發現我,好在後來有人游經過我旁邊順勢拉了我一把才獲救。」•「我與同學暑假時去溪邊烤肉玩水,打鬧時不小心嗆到水,在岸邊想站起來卻沒有力氣,明明意識就很清楚,想呼救卻發不出聲。」•「有次我去海邊玩差點溺水,那時候我想呼救但根本喊不出話來,水一直灌讓我猛喝水。」溺水的人比你想像中安靜當溺水發生時,溺者會因為緊張而發生喉頭痙攣,導致咽喉關閉無法呼吸。我們的呼吸系統最主要的目的是提供我們「呼吸」,而不是「說話」,所以當我們連呼吸都有困難時,多數時候是發不出聲音的。根據我在海邊觀察及救援的經驗,大部分的溺者是喊不出聲音的,能夠求援揮手的溺者比例也很低。很多時候溺水意外都是在我們的眼皮下發生,只是我們通常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直到溺者放棄掙扎後才發現意外已經產生。我曾遇過一次類似的溺水事件:「當時我正在一個深度為一百二十~一百八十公分的游泳池教課,看到岸上來了一對男女朋友泳客,目測男生一百八十公分、女生一百七十公分左右。大概十多分鐘後,我看到女生從較深的池邊出發游到男生旁邊,但不知為何游到男生旁邊後就開始拍打水面產生水花。他們當時的位置水深應該在一百五十公分左右,是絕對踩得到底的深度,女方男友在她旁邊且女方只要伸手就能抓到水道繩,但女方既沒抓繩、男方也沒做任何動作。後來過了十五秒,女方動作依舊頭在水面下、手在拍打水面。正當我覺得事態不對時,另一位更靠近的泳客迅速地游了過去,而男方也在泳客抵達時將女友抱起,從女方的表情來看她確實溺水了。」如果不是有長時間救生經驗的人,其實很難發現他人正在溺水。【延伸閱讀/新興水上休閒活動「獨木舟&SUP」安全嗎?有哪些潛在風險?專家教你事前準備需做好這些事!】不可不知的溺水10大徵兆一般如果是不擅泳者,大概溺水三十秒後就會無力掙扎開始直立下沉。既然溺水者不像電影演的容易被人發現,那到底實際發生溺水時溺者會有哪些徵兆呢?1.頭在水裡,嘴巴在水面感覺像是潛行的忍者,但似乎沒有玩伴只有自己一人。2.頭在水中往後仰,嘴巴張開溺者為了想要吸氣會將頭往後仰、想辦法嘴巴超出水面。3.眼神呆滯渙散因身體狀況不佳導致眼神渙散。4.閉著眼睛因身體狀況不佳導致精神渙散眼睛閉著。5.頭髮蓋在眼睛或額頭上因身體不聽使喚無法把頭髮撥開。6.看不太到踢腿動作正常會水中自救的人,腳會規律的踩水;溺水的人通常是垂直在掙扎但腳不太會動。7.身體很喘上氣不接下氣因掙扎造成體力透支、呼吸急促喘不過氣。8.試圖往某個地方移動但沒有在前進因為想要回到岸上或抓住某個標的物,會努力划手但卻沒有前進。9.試圖背向翻轉身體因為趴在水上導致不斷吃水,故會想嘗試仰躺,但體力不支無法成功。10.好像在水中爬梯子想要拍打水面讓頭上浮呼吸,類似狗爬式的動作。資料整理翻譯自Drowning Doesn’t Look Like Drowning by Mario Vittone. The Illustrated Art of Manliness Illustration by Ted Slampyak.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跟著救生員學水中自救:30堂防溺教育課,危急時刻,做自己的救命恩人!》
-
2022-06-12 癌症.癌友故事
我是癌友9/厭世、孤獨、我要活下去:找人聊聊的重要性
人的一生中真的需要幾位可以為你不計代價「付出」的好朋友,無論你有多艱苦,他們都願意幫助你!而我就是這麼幸運的擁有。好友與家人輪班照顧,體會患難見真情。患難見真情,並不是作文裡的一句話而已,當你真正困在籠子裡,等著脫困時有人拿著鑰匙把門打開,然後你的心靈就自由了。我真正有好幾位這樣的好朋友、好同學、好同事,好到他們願意與家人排班來照顧我,甚至想要到家裡打掃,即使在疫情當下也不卻步。得知罹癌後為了整合就醫資源,與幾位朋友談論過自己的病情,我的態度並沒有低調到不讓任何人知道,相反的,資訊傳播的年代,有些朋友默默得知後,為了不打擾我,而選擇傳訊息鼓勵加油,我非常感激親友們的貼心。曾經看過一位罹癌台大醫師的自傳,裡頭提到她的妹妹為了照顧她,累死了,整天不斷有同事、同學、學生,一團接一團,剛坐下來又站起來,沒幾天,妹妹就想「辭職」不幹了。親友的探視都是關懷,但愈來愈多的人也認為,給患者多點時間休息及空間想想未來是有必要。住院期間剛好遇到疫情開始悶燒,探病被禁止,只剩一天兩次,到後來只剩一次,甚至還得事先預約,最後就只剩陪伴者可以出入。由於家庭人口簡單,幫手並不太多,此時就非常需要朋友的幫忙,還好有一位好友,就住在台大醫院附近,剛好可以輪替辛苦的老公回家休息,對於朋友們的幫忙真的很感動。生病過程的孤獨感、惡夢,黑夜常讓人喘不過氣。治療前,曾經罹癌的同事說,「生病的過程很難熬,化療的過程不是很舒服,整個過程即使有人陪伴,但孤獨、寂寞還是不斷出現,曾經參加過病友會,但年長的病友們説『自己活夠了,已了無遺憾』,但我還年輕,我還要活下去……最終還是得靠自己。」起初,還不覺得自己真的有這麼「弱」嗎?有家人、朋友陪伴真的「孤獨寂寞」嗎?但隨著治療開始起跑,每隔一段時間的化療,我終於有所體會。其實,早在開刀住院期間,恐懼害怕就不斷在夢裡出現,住院期間大概有一半的夜晚都是在惡夢中驚醒,有坐上失速列車航向斷崖;有帶著孩子出遊孩子卻失蹤,自己找不到旅館的位置;連工作的場景都曾入夢……這些惡夢掐住了脖子,讓我心跳加速到失控,潛意識裡不斷喚醒自己別再睡了,再睡就醒不來,強迫自己醒來後又恐慌到不知所以。我開始害怕睡覺,醫師開立的安眠藥,也只能讓自己睡個三、四個小時,但半夜醒來後就不敢再睡,黑壓壓的房裡只能望著天花板,想著有沒有明天的未來。我沒有任何信仰,但朋友們會幫我祈福,禱告、拜媽祖,老公也特地拿了佛像到床邊。當黑夜讓自己快要窒息喘不過氣時,會聽佛經、摸著佛像轉移注意力,這就像快要溺水的人只要抓住任何浮木都行,只要讓自己心靜下來一切就能好轉。心理支持很重要,允許自己悲傷,也適時向外求助。正當猶豫該不該照會身心科醫師時,情緒就慢慢地平穩下來,我用自己的方式解決了一小部份的問題,但在化療期間還是求助心理師。或許很多人認為,癌症治療為優先,心理支持是往後的事,但罹癌至今一年,仍覺得心理支持是非常重要的事,因為患者會不斷的在沮喪、無助、孤獨之間徘徊。心理師告訴我,這些情緒都是正常的反應,只是不甘心的念頭仍存在,我還無法像有些癌友認為,罹癌是個「幸運」,可以反省自己的過往人生,至今仍走不到這個境界。在化療期間副作用常讓人孤獨沮喪,疾病的苦與痛他人無法代勞代受,躺在床上望著窗外的天空會放任自己掉淚,當我狂奔至廁所嘔吐或拉肚子時,也會氣到飆髒話。我允許自己悲傷,但當快撐不住時就會對外求救,打電話跟好友訴苦,你要相信你不是一個人,是有人可以陪你,一定可以走出來。
-
2022-05-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李秉穎以國外數據駁「超額死亡」 專家:這是自己跟自己比
台大公衛學者昨提醒,醫療量能不足已導致70歲以上長者超額死亡,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接受媒體人周玉蔻訪問時表示,超額死亡的基準是「國外死亡率」,換算台灣人口要每天死50到100人,還沒到這地步。不過,哈佛大學流行病學碩士及公共衛生學博士、醫師祝年豐表示,超額死亡是國家內部長期、短期,或週期性的死亡波動,疫情第一年就多死一萬多人,短期波動較大,值得好好分析原因。李秉穎表示,就像流感每年都有死亡,是否有不尋常或超額,就要有基準,基準就是「國外死亡率」。以歐美疫情嚴重時的死亡率,換算到台灣人口,大約是每天死亡50到100人,「現在並沒有到那個地步。」通常都要經過一兩個禮拜的搶救,才會發生死亡,所以死亡高峰本來就是會落在流行高峰後面,增加死亡人數是可預期的,「所有國家都經歷過這樣的死亡率,不能說他是超額。」祝年豐表示,超額死亡是國家內部死亡現象的長期趨勢、週期變化或是短期波動。人口老化而微幅增加死亡,這是長期波動。夏天意外溺水死亡多而冬天流感中風死亡多,這樣的交替是週期變化。而短期波動就像2020年是疫情第一年,台灣總死亡人數就增加了一萬多人,就可能與疫情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祝年豐表示,嬰幼兒每年死亡人數都差不多,65歲長者則是隨人口老化每年會多死一些,但如果經過校正,發現某一年波動突然變大,就要去思考是不是有天災人禍或疫情等原因。2020年疫情來襲,可能有人感染但沒檢驗就死亡了,可能有人直接死於感染,也有很多慢性病患因為疫情導致就醫環境改變,就沒有按時回診領藥,高血壓或糖尿病等慢性病失控,也會增加死亡。祝年豐表示,雖然有些死亡診斷不是那麼標準,但死亡增加與疫情的關係,其實是可以透過分析資料去了解,這是值得探討的議題,應該要回頭去看。
-
2022-05-1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死亡數怎麼來?指揮中心:新冠非直接死因都經審查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嚴峻,今年迄今累計有368人重症,其中282人死亡。指揮中心公布的死亡人數,是否包含車禍自殺,猝死於家中,還有排隊買快篩時猝死後確診的民眾?媒體人吳子嘉日前質疑,就算死者有確診,如果死亡診斷書未列「新冠肺炎」,就不會列入死亡數統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證實,今年已不再像去年用「全死因」計算死亡人數,死亡診斷書的「直接死因」有「新冠肺炎」才列入;新冠肺炎列於其他,將由指揮中心初判是否與病程可能有關,不確定的再送專家小組研判。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去年本土疫情是用「全死因」計算死亡人數,今年因應Omicron大量流行,很多是共病患者或意外住院才檢驗到的, 所以各國都有針對相關定義作出調整,否則會無法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對於額外死亡造成的貢獻。羅一鈞表示,目前是傳統研判法,根據醫師所開立的死亡診斷書,如果「直接死因」沒有溺水、自殺等明顯意外傷害,而且新冠肺炎列於「直接死因」者,都會列入新冠死亡病例。羅一鈞表示,如果新冠肺炎是列於在其他部分關聯性的死亡原因,指揮中心有初判和審查程序,會由指揮中心先初判,是否與病程有關,如果不確定會送專家小組研判。
-
2022-03-2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協助病人與家屬對迫在眉睫的死亡威脅時,勿錯把稻草當繩索
【編者按】一位中年主治醫師回顧自己為「病人最後的願望」所做的積極努力,以及面對實習醫學生的「為何不以緩和醫療讓病人在最後的人生享有生活品質」的提問,而分享自己內心的天人交戰,「對這個病人來說,選擇安寧照顧的確可能是最好的選擇,但如果接受細胞治療是他的人生最後願望,那想辦法完成他最後心願,就是主治醫師的責任。」一位自稱「過了耳順之年」在美行醫多年的癌症醫師語重心長地說:「我們同意對於一個不可能治癒的癌症,治療的首要目標是減輕癌症的症狀(疼痛、缺乏食慾、體重下降)、改善生活品質,其次才是延長生命。」 「在全有和全無之間從容緩和地走完人生最後旅程。」 「協助病人想像死亡,承諾病人盡量不受苦地離開,也許才是真正的好死之道。」 一位具有緩和醫療多年經驗的身心科醫師認為醫療就是有不確定性,透過說明溝通,建立良好互信的醫病關係,醫療端提供專業資訊與治療,病人端可以表達他的期望與價值觀,讓醫病雙方建立共識、攜手合作,是醫病雙方應該一起努力的目標。「這樣的選擇不是二分法,繼續抗癌治療的同時,也可以接受緩和團隊的會診,協助一些症狀的緩解與控制。」非常感謝這三位作者分享他們的「智慧」,我們更期待不久能有病人的家屬分享如何陪伴心愛的家人走完全程的心得。【延伸閱讀:醫病平台/病人最後的願望】【延伸閱讀:醫病平台/醫療的不確定性,兼論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四期癌症病人何去何從我的一位也在美國行醫的好友楊兄最近遭遇到台灣家人診斷四期癌症的命運。我們兩家結識超過三十年,有著如血緣般的親近,連他的兄弟妯娌也都成為遠交。生病的人是我有數面之緣楊兄的嫂嫂。她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因為腰側疼痛、食慾不振、體重驟減,發現是腎盂癌,並且已經合併肝臟轉移。從各種影像檢查到決定做肝腫瘤針刺切片,從而確診第四期癌症,病人及她的家人心情有如在烈火上急速加熱的水壺,宣洩著沸騰的焦慮。楊兄每天跟我通話不下三、四次,鉅細靡遺地討論這個癌症的標準治療、最新的研究發展以及正在進行臨床實驗的新藥。病人所在的區域醫院有位非常熱心又知識豐富的腫瘤科醫生。他很詳細地分析了病人的病情,也給他們指點治療的方向,並且協助將切片檢體寄送到病理檢驗中心做更進一步的分析。因為考慮到參與臨床實驗的可能性,病人決定轉到教學醫院去治療。等待病理特殊檢驗結果以及尋求轉院的管道,都是會花個幾天、甚至幾週的時間;在那一兩天,頻繁的越洋電話反應病人家屬焦急的心情。他們問,是不是不要等了,趕快開始治療最要緊。病人的兒子更是急著要試幾個未證實有效的檢驗及治療。「急急地要上路,但是目的地在哪裡呢?」我忍不住這樣問。每當面對第四期癌症病人,一個重要的討論課題是「治療的目標」;在步上辛苦的癌症治療之路前,病人及家屬不見得思考他要往哪個方向走,目的地在哪裡;反而他們常常像是溺水的人,奮力要抓到任何能抓握到的東西來保命,卻不知道所抓到的是稻草還是繩索。被我反問這個重要的問題之後,大家似乎冷靜了些。我們同意對於一個不可能治癒的四期癌症,治療的首要目標是減輕癌症的症狀(疼痛、缺乏食慾、體重下降)、改善生活品質,其次才是延長生命。有了這樣的原則,病人和她的家人終於能夠清楚地思考治療選項的選擇與順序。病人順利地在教學醫院接受第一線的化學治療。雖然每次化療後會有幾天身體虛弱,食慾減低;恢復後,她吃得蠻好,體重也慢慢地上升了。人生不是全有或全無 (all or none),癌症治療也是如此三十多年前,我的癌症醫療生涯的起始,急性血癌是我天天面對的疾病。一般而言,大多數年輕病人的急性血癌(de novo 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原發型急性骨髓性血癌)在短短的時間內發病,而且來勢洶洶,沒有積極地治療,病人通常活不過四、五個月的時間。第一個化療療程的住院時間常常超過一個月,病人經歷口腔黏膜破損,難以進食,腹瀉、感染發燒,每兩三天就要輸一次血。在積極的照顧之下,大約六、七成的病人能夠進入緩解期;但是,因為血癌會一再復發,只有不到三成的病人能以傳統化療治癒。少數年輕的病人,可能有組織型態相合的兄弟姊妹捐骨髓,接受移植治療,提高血癌的治癒率到四成左右 (小兒科病人的血癌治癒率要比成人超出很多)。如果一般化療已經非常艱難,骨髓移植治療的困難度更是高了兩三倍;骨髓移植的併發症死亡率可以高達兩三成。讀者可以想像,這樣的醫療過程不是年紀大的人所能承受的。當時,超過六十歲的血癌病人很少能存活超過一年的。三十年後的血癌的第一線治療仍然是一樣的化療組合,但是因為支持療法的進步,最主要的是,許多新抗生素的發明,大大地減低了病人因感染敗血症死亡的機率。幹細胞移植 (從血液裡收集幹細胞)也大大的進步了,過去身體健康六、七十歲的病人,只要能找到組織配對大致相合的幹細胞捐贈者,也有可能會被接受幹細胞移植。説了這些鼓舞士氣的醫學發展,並不表示急性血癌的治癒率、死亡率比起三十年前已經大大改觀,但是病人的存活期是慢慢地延長了。而且除了傳統的嚴峻化療之外,拜醫學研究發展之賜,現在年紀大的病人,或是身體孱弱的病人有了另類選項,包括單獨使用溫和的化療 (hypomethylating agents),或是合併口服的標靶藥物。雖然這樣的治療基本上是提供給不適合接受傳統嚴厲化療的病人,它的治療成績是超出期許的,特別是病人不需住院,而是在門診接受治療的;因此生活品質比起傳統化療改善了很多。許多年前,三十歲的我認為血癌的治療是全有或全無的,如果不放手一搏,就只能接受死亡的結果。如今過了耳順之年的我,欣然接受在全有和全無之間從容緩和地走完人生最後旅程的選項。我的一個81歲病人A女士因為過去患有卵巢癌接受化療造成骨髓傷害,雖然卵巢癌治癒了,卻罹患了急性骨髓性的血癌。(化療造成血癌的機會不到1%;雖然是很不幸的併發症,更多的病人因為化療而能逃過癌症一劫。)她在確定診斷血癌之後,毫不遲疑地接受使用溫和化療 decitabine加上口服藥venetoclax。她不僅除了輕微疲倦之外,沒有感受到任何其他副作用,而且療效顯著,血色素和血小板都穩定地上升,不再需要輸血。83歲的B女士第一次來看病,因為嚴重的貧血,很低的血小板,很明顯是骨髓的疾病。她很阿莎力地同意當天就接受骨髓穿刺檢查。在解釋了骨髓穿刺的步驟後,我請她簽檢查同意書。和藹健談的她,在寫簽名日期時,她隨口提起11月 22日正好是甘迺迪總統被暗殺的日子。「哇!好厲害,記憶力這麼好!」我不禁這樣讚美她。骨隨穿刺是蠻痛的檢查;我的助理和我通常在骨隨穿刺過程中跟病人聊天,轉移他們的注意力,紓解他們緊張的心情。B女士鎮靜從容,甚至是談笑風生,彷彿我是在此一情境當中需要被安撫的人。這給我一個印象,這是一位聰明睿智的老人家。她與未婚的女兒住在一起,先生因為嚴重失智住在療養院。她常常提時候起去探訪她先生的情境,有時候他還能認得B女士,多數時候是完全不認人。B女士顯得很接納這樣的命運,只能回憶珍惜他們五十多年的婚姻。B女士的第一次骨髓檢驗並沒有得到具體診斷,使用血液輔助檢查也沒有進一步的答案。在這當中,B女士每兩三個禮拜就需要輸一次血。此外,抽血檢查出現一些很不正常的白血球芽細胞,顯示她的骨髓在快速地惡化;我們再次做骨髓穿刺,證實她有嚴重型的骨髓增生不良症候群 (high risk myelodysplasia)。因為她的高輸血需求,而且快速惡化的疾病,我建議她接受溫和化療加口服標靶藥。B女聽了我解釋用藥的原因及治療目標之後,毫無疑問地同意接受治療。這是已經一個半月前的事;可是B女士到今天仍然還沒開始接受治療。如果我是B女士,我會……原來「化療」這個詞把B女士嚇壞了。她的女兒曾經因為乳癌接受過化療,在那過程中,噁心、掉頭髮、疲倦是一般人對化療的印象;這對一位83歲的人,的確不是容易的決定。其實使用這個溫和化療 hypomethylating agent,除了輕度疲倦之外,並沒有其他化療常見的副作用。B女士像是變了一個不同的人,不再鎮靜隨和,而是坐立不安,要我給她開鎮靜劑,吃了一次就不吃了,因為藥的副作用讓她更不舒服。我們兩三次長談,接受治療或不接受治療的可能命運,希望她的決定是對自己的病有好的了解之下深思後的選擇。回到文章的起始,面對無法治癒的癌症,治療的目標應該是在改善症狀及生活品質。如果我是B女士,想法是……「83歲的我,一生無憾了,就讓這個病『run its own course』自然發展吧!」「可是當我的輸血需求增加時,特別是血小板輸血效果撐不過三天,我會牽累我的女兒一天到晚陪我往醫院跑,那是完全沒有生活品質的。」「雖然我的醫生不能保證化療一定會有效,既然治療的副作用很少,也許應該試試看。」幾天前,我介紹B女士和年齡相仿,疾病類似的A女士認識,讓她們交流治療經驗與想法(A女士已經接受治療進入第七個月了,也超過六個月沒有輸血了)。我仍然在等待B女士做決定。想像死亡死亡,這個人類無法迴避的人生終點站,卻是一般人除了極端的恐懼之外,很難想像的過程。讀陳醫師「病人最後的願望」,阿揚哥活得好辛苦,最終痛苦地要求醫師讓他快快結束生命。這個不幸的歷程,想必給那位質疑病人治療選擇是否合乎醫學倫理的實習醫師,留下對臨床醫學失望的負面印象。我最近因為好友楊兄嫂嫂的癌症,才得知細胞治療是台灣衛生署核准的癌症治療方式。陳醫師説到細胞治療是未經證實的癌症治療,但是陳醫師覺得「如果以後見之明,也許我會更早勸他接受這樣的治療。但千金難買早知道」。 當面對迫在眉睫的死亡威脅時,連醫師也會錯把稻草當繩索,希望迴避溺斃的命運。我相信每個醫師都做過類似的、令旁觀者認為不智的決定。台灣的細胞治療在美國是僅在研究階段的,不同於CAR-T已經通過用在急性淋巴球血癌、淋巴瘤及多發性骨髓瘤。CAR-T高度有效,連最重病的病人也有高達七、八成的緩解率。我能同情台灣衛福部核准細胞治療的動機,想必是要給走投無路的病人及家屬一線希望。死亡是無法預測、亂糟糟的過程。最終,協助病人想像死亡,承諾病人盡量不受苦地離開,也許才是真正的好死之道。
-
2022-03-1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腦中風患者年齡降 新竹工程師血壓高就要注意
腦中風患者年紀有下降趨勢,包含14日傳出已出院的藝人納豆,也是因出血性腦中風導致神經受損必須展開積極復健。對於越來越多青壯年傳腦中風,醫師坦言在新竹看見的案例真不少,比例占3成,職業又以工程師為多數,提醒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及抽菸習慣的人要注意。衛福部國健署指出,腦中風為一種急症,因腦部的血流受阻無法供應腦部氧氣的需求,而發生腦功能障礙,若不即時接受有效的醫治,將會殘留中至重度殘障。台灣腦中風學會則指出,45歲以上男性、55歲以上女性是腦中風的高危險族群,其中三高患者的風險為一般人的2倍。中醫大新竹附醫腦中風中心主任陳睿正表示,腦中風不是老人的專利,醫院在新竹的確看到許多工程師年紀輕輕就腦中風,觀察目前患者年輕人約占3成,很多病人其實30幾歲就發現自己血壓高,可能沒覺得不舒服且忙於工作無暇控制,到了40歲突然爆血管就中風,而此年齡通常又是家庭經濟支柱。腦中風類型分為出血及梗塞,一年四季都有機會發生,天氣劇烈變化太熱、太冷會加速誘發,危險因子包含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高齡者、肥胖、抽菸、過勞及生活型態不正常。腦中風症狀要視傷及腦部哪一區,最常見就是一手一腳沒力、講話口齒不清。腦中風患者治療分為急性期與慢性期,急性期是一旦發現腦中風症狀就要趕快就醫,把握「黃金3小時」內打血栓凝結劑,若是大血管阻塞,可施予動脈取栓手術;慢性期則已預防為主,控制危險因子、吃通血路藥物。陳睿正醫師說,中風康復情況就像溺水,受傷越久,康復時間也越久,若是大中風死亡率高達8成,小中風則較無生命危險。陳睿正醫師表示,要預防年紀輕輕腦中風,控制血壓很重要,平常就要養成規律量血壓,另外也要控制血糖、控制體重、戒菸,並規律運動333,避免因過胖容易產生三高,不過運動做重訓時也別突然用力過猛,以免血管破裂。
-
2022-02-20 該看哪科.耳鼻喉
鼾聲有鼻鼾、口鼾、爆鼾3種 權威醫哪種鼾聲最危險
重低音、飆高音、突然爆破音!哪一種「鼾聲」最危險?【機轉定義】睡眠呼吸中止症也稱睡眠窒息症、睡眠呼吸暫停症很多病人的太太會說:「我老公打鼾很可怕,有很多種聲音,中間還會閉氣、停止呼吸,接著,突然爆出巨大聲響,這是怎麼回事呢?」這是門診中很常聽見的描述,大部分的情況是病人家屬提到半夜的鼾聲,有很多種聲音的混合,像交響曲般多聲部合奏,複雜而變化多端;不像彈吉他等樂器單一而無共鳴。但即使像這樣生動的病況說明,仍無法成為診斷的精確資訊,所以,會需要患者做進一步的睡眠呼吸檢查。「命運交響曲」之深夜奪魂劇:枕邊人請警覺!病人的伴侶和家人通常是一邊抱怨,一邊疑惑:為什麼打鼾會有那麼多種聲音?有時卻又沒有發出聲響?頻率忽高忽低,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其實,這是因為打鼾大部分是發生在吸氣時,依據呼吸道吸氣的途徑與部位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高低音頻以及大小聲響,宛如多重奏一般。無論你和家人的打鼾聲是公害較低的呼嚕聲,還是高達八○分貝像汽車在按喇叭、九○分貝像火車開過、鑽地機啟動一樣令人抓狂,或是更危險一點,在安靜幾秒鐘之後突然又來個爆破音!各種鼾聲交響樂中,都暗藏著健康密碼與危險殺機,有待我們好好的辨識,提高警覺。鼻鼾、口鼾、爆鼾三種經典鼾聲依照不同的呼吸方式和途徑,打鼾有以下三種類型的聲音:●鼻鼾:悶悶的鼾聲先從鼻部、咽喉構造來看,鼻子吸氣時因為鼻腔內空間不大,後方的軟顎、舌頭空間較大,所以經鼻吸氣時,空氣灌入後方,經過九○度的轉角向下,和我們打球反手拍一樣,力道會比正拍來得小,發出的鼾聲響度當然也就比較小。●口鼾:響亮的鼾聲若是從嘴巴吸氣,氣流直接進入咽喉振動軟顎,聲音會比較大。口鼾就是睡覺的時候嘴巴張開,吸入空氣,直接振動到軟顎,能量比較大,發出的聲響會比鼻鼾來的大。張口呼吸健康風險多多數人會以為:用嘴巴呼吸也一樣吸得到氧氣啊!其實,意想不到的傷害很多,包括:臉部肌肉浮腫鬆弛、皺紋變多、嘴唇乾裂、口乾舌燥、喉嚨乾燥、嘴唇外翻、口臭、牙周病、牙齦發炎、齒列錯位、咬合不良、上顎狹窄、微笑時會露出牙齦、牙齦色素沉著、臉部凹陷、臉型變長、下巴後縮、雙下巴、扁桃腺腫大、腺樣體腫大、容易感冒、肺功能效率差、駝背等等。小孩經常張口呼吸會有所謂的「浩呆臉」,特徵是兩眼無神、臉部中段凹扁、容易流口水、無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智力也可能受損。●爆鼾:生死一瞬間―呼吸中止後尖銳的氣爆聲最讓枕邊人失眠、打鼾者自己也會驚醒的鼾聲,應屬呼吸中止後的氣爆聲。氣爆聲來自呼吸中止發生後,身體為了保命,啟動「喚醒→呼吸」的機制。當鼻腔、咽喉等上呼吸道部位被完全阻塞時,會在原本一片嘈雜的打鼾聲中突然靜默,此時呼吸停止,體內氧氣下降、血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刺激到大腦的呼吸中樞,警覺到「要趕快呼吸」!可是,此時呼吸道因各種原因已堵塞,加上睡眠時呼吸道的肌肉力量也很放鬆,氣道周邊的軟組織表面吸附在一起,黏住了撐不開,所以唯有把自己喚醒,恢復肌肉力量,用力打開呼吸道並強力的呼吸才能自救。就像是人溺水上浮時本能的猛力吸氣,也會突然發出巨大的聲響。大腦先把人從睡夢中喚醒,恢復肌肉力量,才能夠將被軟顎和舌根擋住的氣道打開。對比幾秒鐘前呼吸停止的寧靜,顯得特別嚇人。有時不只是伴侶被嚇醒,自己也可能因此而清醒。所以,呼吸道瓣膜瞬間打開的空氣爆裂聲,比鼻鼾、口鼾,還要來的劇烈尖銳。爆鼾後病患可能會驚魂未定,氣喘不已。振動部位,決定鼾聲頻率氣流從呼吸道進入,會經過多重的構造和組織,鼻子塞塞、喉嚨緊緊、舌根堵堵、扁桃腫腫、軟顎鬆鬆,到底是哪裡塞住了?氣流衝擊在哪個部位上?這些條件,決定了鼾聲的頻率與強弱。●打鼾頻率呼吸氣流作用在不同的組織部位,打鼾頻率也會有差別:●作用在軟顎軟組織 → 低頻●作用在扁桃腺 → 中頻●作用在舌頭 → 高頻●鼾聲長短呼吸氣流受阻的部位不同,發出鼾聲時間的長短也不同:●作用在軟顎組織 → 鼾聲通常會比較長一些,可能三.五~四秒鐘●作用在會厭軟骨 → 大約一.五~二秒鐘●作用在舌頭 → 因為很快就會塞住呼吸道,所以鼾聲時間非常短,大約一~一.五秒睡眠深度、睡覺姿勢,也會影響鼾聲睡眠姿勢不同,呼吸道受壓迫的角度和形狀變化也會不同,所以會產生不同的鼾聲:●睡眠深度不同睡眠週期當中,可分為淺睡期、深睡期及做夢期。在不同的期區,呼吸道肌肉的鬆弛度不一樣、阻塞程度不同,鼾聲也就跟著不同。●睡眠姿勢不同仰睡和側睡所發出的鼾聲不一樣。多數人是軟顎鬆弛、舌根肥厚的問題,仰睡時容易阻塞,造成打鼾。但是側睡也並非所有鼾症的萬靈丹,例如扁桃腺較大的人,側睡反而會阻塞,一樣會打鼾。肥胖的病患,睡姿的變化則通常不會影響鼾聲,都容易打鼾。整體來說,呼吸道不同部位阻塞,加上不同的睡姿,產生的阻塞程度不同,鼾聲也就不同。側睡能改善打鼾嗎?根據研究統計,睡覺側躺對於打鼾的改善率將近六成,它的原理和軟顎舌頭因為重力下墜有關。仰睡時,呼吸道內的軟組織例如舌頭,容易塌陷往後滑,呼吸道會變得狹窄,氣流經過就會振動。但是側睡時,從解剖構造圖來看,呼吸道比較有空間,可以對抗重力,所以側睡時就比較不會打鼾。曾有患者的太太說:「我是他暗夜裡的生命推手。」意思就是本來仰睡、打呼震天嘎響的人,稍微輕推一下讓他變成側睡,狀況就會有所改善。※ 本文摘自《睡眠外科權威、長庚醫院李學禹醫師告訴您如何:熟睡迎接每一天!》。《睡眠外科權威、長庚醫院李學禹醫師告訴您如何:熟睡迎接每一天!》作者:李學禹 出版社:方舟出版 出版日期:2021/12/28
-
2022-01-15 新聞.杏林.診間
會家暴的癌末病人,救不救?一個外科醫師的領悟:治病容易,治「病人」很難
下次,我再碰到這樣的情形,我要不要聽從大家的勸告,不要醫療,讓他走呢?我想,我不可能任由癌細胞奪走他的命。我認為我一定還會再幫這種人開刀。但是,我也認知到,開刀只是治療了這個病,並沒有救了這個人。救人的濫醫師「你以為你做手術很厲害,是不是?」「我們恨你!」「醫生,你不要救他。」「醫生,你假如幫他治療,你就是壞人。」「醫生,你又不差一個病人。就算做點好事,不要幫他開刀。」我看著一臉無辜,坐在我擠滿了人的診間的這個男人。他頂著一頭凌亂的捲髮,身材瘦小,穿著早該送洗的衣服,用一種求助的眼神,跟我靜靜的對望著。我們兩個人坐著,都沒講話,反而是站在周遭的人,各自發表意見。雖然是七嘴八舌,但看法卻是一致,就是──不要醫他。他是一個得到第四期下咽癌的病人。而擠進我診間的其他人,沒有一個是他的家人,全部都是在診間外的鄰居。鄰居們發現他來看病,不顧病人的隱私,他們全部都擠進來,強烈表達他們的主張。///下咽癌常常發生在抽菸、喝酒、吃檳榔的人身上,算是喉癌裡,比較不容易早期發現,但卻容易淋巴腺轉移的一種癌症。由於發現時都比較晚期,死亡率會比一般的喉癌高很多。「他的病情很嚴重,一定要住院、開刀治療。」「醫生,你不要理他。他常常路倒,睡在街頭。」「做醫生的,縱使在戰場上碰到敵人受傷,也要醫治他。更何況,他只是路倒。」我回答。「醫生,我們比你認識他。」「醫生,你不懂啦。」「醫生,你不要做濫好人。」由於腫瘤已經侵犯到食道,所以在手術中,我們必須先打開肚子,在食道與胃交接處,把食道切斷,並在食道的斷端,綁上長長的線,再把喉嚨,連同食道一起從頸部拖出來,全部切除。這時,之前在食道上綁的線,一端被拉出頸部,另一端還留在肚子,而線的中間這段,就留在食道被移除後,遺留下來的管道空隙中。再來,就是把胃分離出來,捲成一個像食道一樣,直直的管狀。把留在肚子裡的線,綁在由胃做成的管子端,像拉地下纜線般地,將長線慢慢地從頸部抽出來,讓「胃管子」隨著長線,經由原本是食道所在的空隙,從頸部被拉出來。這時候的胃,「身兼母職」,既是胃,又兼任食道。我們將「胃管子」與剩下來的喉嚨縫合,氣管造口做好後,手術順利完成。一年很快就過去,那位第四期下咽癌的病人,也就是加弟,他都按照時間,乖乖地回來複診。加弟的捲髮不再凌亂,衣服也乾淨、整齊。整體療程非常成功,讓我好不得意。///「你以為你做手術很厲害,是不是?」「我們一點都不感激你。」「我們恨你!」又再哭著補上一句「好恨你!」好不容易結束了今天的門診,正想好好地休息一下。不料突然闖進一對母女,劈頭就罵得我莫名其妙。細問之下,才知道原來他們是加弟的太太與女兒。但從加弟住院手術到現在,一年多來,我從來就沒有見過加弟的家人。從她們的口中,我才知道在我面前一臉無辜且聽話的加弟,竟是一個動不動就出手打人的家暴狂。加弟開刀前,經常醉倒街頭。但加弟睡在路邊的那一段時光,卻反而是加弟家裡最寧靜、最安全的一刻。附近的鄰居們都非常同情加弟的妻子和女兒。看加弟睡在路邊,也都不報警,希望他早點醉死,讓這個家庭能夠解脫。現在加弟身體好了,又開始對家人施展他的拳腳。這時,我才明白當初為什麼他們要阻止我治療加弟的原委。加弟的妻子和女兒要求我,至少白天不能讓加弟到她們的小吃店搗蛋,否則她們連生活都會有問題。我說,我除了幫忙安排社工以及精神科醫師參與加弟的治療之外,我無法干涉加弟的生活。「你可以的。」加弟那個長得楚楚動人的女兒說。「我爸爸只有要到醫院看你的時候,行為才會正常。」「而且孽是你自己造的。」好吧,自己造孽,自己擔。那麼,我可以用什麼理由,讓加弟每天到醫院報到呢?天天來看病?健保一定會刪,不可行。打掃醫院環境?加弟會溜出去,也不可行。只有把他留在我的診間,我才能夠監控他,讓他溜不掉。可是加弟又沒有受過醫學教育,加弟留在診間裡,能夠做些什麼,又不會打擾到我們正常的醫療流程呢?我想到一個好辦法,就是讓他清洗耳鼻喉科的器械。我交代門診護理師,把所有耳鼻喉科門診使用過的器械,全部交給加弟清洗後,再送去消毒。這樣,我可以讓加弟忙不完。小吃店可以安心營運,門診小姐也樂得輕鬆,不用再加班洗器械,皆大歡喜。這妙招很管用,加弟的妻子和女兒非常滿意,甚至加弟的午飯,都是由她們小吃店送餐,不需要我來張羅。但是幾個月後,加弟開始做膩了。加弟看到我禮拜天都來醫院做動物實驗,他主動要求參與。加弟的頭腦其實是很聰明的,他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可以很快上手。架設顯微鏡,連上二氧化碳雷射,清除大白鼠的耳毛,加弟做得樣樣到位,讓我的實驗進行得非常順利。因此,當我的正牌研究助理請長假時,我毫不考慮地就叫加弟暫代。沒有想到的是,這竟然是另外一個造孽的開始。///我們的動物是養在地下室四層,加弟在那裡,已經不在我的視線範圍內了。在我面前,加弟除了請假的次數愈來愈多之外,他的表現還算中規中距,實驗也都正常進行著。更重要的是,他的家人也都沒有消息。所謂沒消息就是好消息。直到有一天,加弟的里長氣急敗壞地來找我,提到他們的大樓裡,到處都是不怕人的大白鼠。大白鼠四處亂竄,嚇死那些怕老鼠的住戶們。原來加弟在地下室,認識了一些其他也愛喝酒的朋友。禁不起誘惑,加弟又開始喝酒了。為了不讓我知道,加弟就把老鼠偷偷帶回家養。但老鼠的繁殖速度快,籠子關不了,加弟又喝茫,就讓老鼠在家裡亂跑。加弟的妻子、女兒因前一陣子安心經營小吃店,攢了一些錢,早搬出去住了。我隨里長到加弟家裡。只見大門沒關,老鼠當然可以進進出出,稱作鼠患,一點也不過分。再走進去,就看見幾個由一箱一箱的酒所疊成的床,而加弟及他的酒友們就躺在這些「酒箱床」上呼呼大睡。看到這裡,我心都涼了……///下次,我再碰到這樣的情形,我要不要聽從大家的勸告,不要醫療,讓他走呢?我想,我不可能任由癌細胞奪走他的命。我認為我一定還會再幫這種人開刀。但是,我也認知到,開刀只是治療了這個病,並沒有救了這個人。治「病」容易,治「病人」很難。這又讓我想起另一個找我開耳朵的病人。病人抱怨她開刀後,天天失眠。因為以前耳朵不好,聽不到她老公打呼。現在耳朵開刀好了,聽到鼾聲這麼大聲,太吵,睡不著……●●「人」真的很難醫喔。書籍介紹有溫度的手術刀:一個頂尖外科醫師的黑色幽默作者:陳光超出版社:寶瓶文化出版日期:2021/09/27作者簡介陳光超:‧《商業周刊》百大良醫‧榮獲「國家新創獎」及國際10多項專利‧發展電子耳(人工耳蝸)醫療技術,領先全球,不但引起國際醫學界關注,歐洲、日本及韓國等不少機構邀請演講,也成功開展國際醫療‧聯合報「元氣網」專欄作家畢業於陽明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目前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全方位聽覺健康中心副院長,以及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在專攻頭頸手術超過20年,完成的頭頸癌手術超過5000例後,2000年,他接觸電子耳,獲得「亞太人工電子醫學會」論文首獎。2004年,他開始發展電子耳醫療。2007年,經由他不斷鑽研手術技巧,發明各種鉤子,每次縮短0.5公分,直到手術開口縮小到2.5公分,且患者不用剃髮,這創下台灣醫界電子耳傷口最小的紀錄,而在2008年,他戮力研究,原本術後4星期才能開機,他卻首創術後24小時就開機,領先全球。他的出色表現,引起國際醫學界的關注。自此,歐洲、日本及韓國等不少機構邀請他去演講,他的患者更不限於台灣。2020年,他帶領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策略聯盟團隊,開發出「人工智能輔聽器」醫療技術。透過輔聽耳機,照護銀髮族以及提早預防老人失智,榮獲十七屆「國家新創獎」殊榮,另外,他個人也獲得國際10多項專利。被推薦為《商業周刊》百大良醫,也持續大力開展國際醫療,至2020年,已有超過700位海外患者,跨海來台就醫。曾經擔任亞東紀念醫院人工耳蝸中心主任;振興醫院耳鼻喉部部主任;新光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耳鼻喉科總醫師、主治醫師;屏東龍泉榮民醫院住院醫師。延伸閱讀: 蔡依林「王牌經紀人」蔣哥的生命告白...面對摯愛成了植物人:「一場溺水戲,差點讓我在電影院窒息...」
-
2021-10-16 養生.人生智慧
「我本來以為我從來不記恨...」吳淡如:那些年,我在印度學到的放下
那些年,在印度學到的放下剛跨過三十歲的那幾年,應該算是我感覺自己最老、最茫然的時候。單身,收入頗豐,忙碌,有過幾段不太如意的感情,也有固定男友。看來生活精彩,但是只有我自己明白,我的靈魂多麼虛弱。 那幾年,大過年假期長,我一結束工作就飛往印度的某社區靈修,糊里糊塗上了一堂「薩滿的大地能量課程」,課前甚至連薩滿是什麼都沒搞清楚。一上課才知道,老師是一位新時代的印地安女巫。 有一堂課,她要我們閉著眼睛想像自己是某種動物,又吼又叫;隨著音樂群魔亂舞,圍著一個想像中的火爐,從外往內,每一步,都要想到不愉快的事,不管大小,不論是誰,狠狠把那個討厭的事或人,丟到火裡燒掉,獸吼一聲!燒了什麼只有你自己知道。 「不管廚房裡的小強、童年陰影、父母、負心男友!別怕,都燒掉!」 祭典音樂響起。我本來以為我從來不記恨,沒想到我能丟進火裡燒掉的東西,還真是源源不絕!音樂乍停時還沒燒完。閉眼的我聽見身邊不太熟悉的各國同學,有人聲聲啜泣。 換成了非常溫柔的音樂。「把你燒掉的東西,一一撿起來放心裡,每往外走一步,撿起一個,往後一步。」 無聲的淚水流下來。我明白放進來的東西已經和我燒掉的東西不一樣。從小最讓我糾結的,其實是不管我怎麼做,從來沒讓母親滿意過……這當然也是每年過年時我竟不願回家面對團聚的原因。我的逃亡性格一直濃烈。 當下這個領悟不可能驟然改善關係,但它幫助我面對了原本想要隱藏的某些愛恨痛憂。我慢慢的了解,母親也並不是故意要讓我不舒服,她內在或許也有某些能量在衝撞著,焦慮的在尋求某種出口。她不覺得自己幸福,所以並不知道自己變化如浪的情緒與不規則的控制欲會讓愛她的人難過。 多年觀察,不管擁有多少,只有一種女人能夠真正幸福,那就是:誠懇面對一切困擾,能解決的解決,不能解決的就不憂惱,自己活得不欠缺,自覺幸福。不管別人說什麼,她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並能自我對話:「嘿,現在我能為妳做什麼?」 那是真正有價值的理性與感性最不幸的,就是一味覺得自己孤苦,一直向外求憐,把願望及控訴都掛放在他人身上。 要讓女人活得好的能力,始終應是自發性的。惡水不時會來,若不想溺水,妳得學會游。妳要活,就要讓自己身體愉快,精神也健康。 身體愉快—有時隨興放開跑個五公里,比在原地焦慮的想著問題好。 精神健康—做妳喜歡的事,比如閱讀遠比聊八卦或追劇讓我不空虛。 我們的能量必須是一口井,那個掘出源源湧泉的人,始終是勤於自救自足的妳。 我在印度學過好些課程,包括自由繪畫、自由舞蹈。這些印度的老師啟發我的是,只要你喜歡你的畫,那就是美的;不管學什麼,他們讓我明白,只要一心一意的,用安靜的心學習,本身就是一種享受。 我的印度經驗,讓我在離開學校之後,真正的愛上學習。不管學到什麼,把它當成是一種恩賜。 書籍介紹人生雖已看破,仍要突破作者:吳淡如 出版社:有方文化出版日期:2019/03/19作者簡介吳淡如:台大法律系學士、台大中文研究所、台大EMBA雙碩士,上海中歐國際工商學院EMBA碩士。現為知名作家及主持人,思考人生,一直是她的樂趣,抓住種種生活樂趣,人生就能有源頭活水來!中年之後,她最大的自在是:再也不勉強自己,深信:活得越久,就是活得越好!延伸閱讀: 打完BNT怕副作用,「第2、14、28天」要注意,醫師教你分辦:症狀只是副作用?或是有心肌炎風險?
-
2021-09-28 養生.人生智慧
罹癌到離開僅4個月 愛雅媽媽「最心碎遺言」惹淚
女星愛雅(張艾亞)的媽媽8月15日不幸癌逝,從確定罹癌到離開僅僅只有4個月,愛雅媽媽享壽74歲。愛雅在疫情期間經歷了生離死別,聊起媽媽,她仍止不住滿臉淚水,「我很黏媽媽,習慣傳訊息跟她分享生活大小事,現在有什麼事,也想馬上跟她講,可是媽媽已經不在了。」她至今仍無法相信媽媽走了,「看到媽媽的骨灰,我還覺得這一切不是真的,我是在做夢吧?」失去至親的傷痛,還要好長一段時間才能平復。母親疫情期間發病 罹癌到離開只有4個月回想媽媽發病過程,愛雅說從去年底開始,媽媽胃口就突然變差,「一開始以為是腸胃問題,但食慾還是沒改善,我媽20多年前有乳癌,就又回去看,但醫生也說沒有復發的跡象。」醫生建議媽媽做其他檢查,發現胰臟有問題,「4月左右確定沒有轉移的癌,但看一段時間,發現骨頭有癌細胞,但找不到是從哪個部位轉移過來的,就先打了一針骨癌的針。」此後媽媽病情每況愈下,「我們一邊找原發癌到底在哪,媽媽也開始胃痛,肋膜積水,4、5月確認癌症有轉移,但後來疫情爆發,醫生無法會診,一直到了6月,才確認媽媽罹患的是很罕見的血管瘤癌,但這種癌症台灣1年不到10個案例,沒有標靶沒有化療,只能試試看。」媽媽的肺部影響最嚴重,「她晚上都無法睡覺,因為會喘不過氣,就像在溺水一樣,7月底住進醫院,她已經沒辦法呼吸。」一夕間長大 母親離世前的告白媽媽抗癌過程表現堅強,她也在一夕間突然長大,從被媽媽照顧的女兒,變成媽媽生病時的靠山。她透露媽媽後期在醫院時睡時醒,「14日她還有醒來跟我說說話,她放不下我們,她比較晚生我,她還是希望看到我結婚生子,只是她看不到了。」她因擔心媽媽病情,吃不下睡不好,這段期間瘦了7公斤,「對媽媽來說,她應該是解脫了,但對活著的人來說,還是很難,我總覺得沒能多帶她走走看看,有點遺憾。」雖然媽媽不在了,但她繼承了媽媽樂觀善良的個性,「我對自己說,媽媽的精神永遠都在,我希望把媽媽的這種善良帶給身邊的人,這也是我唯一能做的。」【延伸閱讀:爸爸不知媽媽已離世 愛雅忍悲代母照顧失智父】愛雅臉書全文:媽,您走一個月了......我始終不敢鼓起勇氣寫下這篇文章,因為如此,似乎必須要面對您已經離開的事實;但,我仍然記得您教我的、您期望我的,我學著實踐。我有一個,像小伙子般的母親走路走超快,性子最急、做事最乾脆,絕對不拖泥帶水;從重病到離世也就四個月,如同她這輩子行事作風。我有一個,從不認為世界上有壞人的母親曾經問過媽媽:您犧牲奉獻為了每一個人,那個最好的朋友,有沒有為了您做過什麼感人的事?她說沒有, 並叮嚀我們也要關心她、給她送點東西,不能說她不好。媽媽說:我這輩子沒碰過壞人啊!—這是張媽媽的金句,而我們以前卻總是笑她無法分辨好人壞人。自從媽媽離開後,才知道媽媽這一生默默幫助了好多好多人,原來,您一直以來都是以身作則的教我們善良。我有一個,為了家犧牲奉獻的母親從小到大的親力親為,讓我在您的保護傘下長大。我從來沒有帶過鑰匙,因為您會等我回家;我從來不會切水果,因為您會幫我們切好去籽放在冰箱;我從來只要張開眼睛就有熱騰騰的飯菜吃,因為您說喜歡看我們吃飽喝足,那就是幸福的模樣。我難過的時候,您比我還難過,因為您說您會保護我一輩子,不要怕,不管如何媽媽都是最好的後盾,才讓我長成一個有愛且堅強、強大的人。正因您的強大,羽翼下背負太多責任而沒辦法有一絲鬆懈,爸爸也需要您24小時照護著,當您有機會可以出門度假放鬆時,您卻說還是在家陪著失智的老公,心裡才踏實。我知道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們在外打拼的孩子們可以放心,所以您願意犧牲、您願意妥協。我有一個,永遠對世界充滿感謝的母親幾次進出醫院,拖著疼痛不堪的身體,媽媽還是永遠面帶微笑對醫護人員說謝謝,感謝他們的付出;彌留之際,護士來病房幫媽媽打針,媽媽都會盡全力的張開眼睛,笑著用著微弱的氣音叫著熟悉的護士名字,握住他們的手,表達感恩。這一生,您教會我們要懂得感謝,即使到了生命的盡頭,媽媽依舊感恩這個世界的一切。媽,我再也聽不到您進門跟我說:我剛剛在捷運上被認出來是愛雅媽耶,好驕傲喔。媽,我再也聽不到,一大早蹦蹦蹦的敲門聲說:吃飯了,熱的、熱的、熱的,趁熱吃才好吃啦!媽,我再也聽不到,您扯著嗓子大聲的罵我們:我的聲音大表示我身體好啊,以後妳們聽不到就會很想念了啦!媽,真的,都像您說的,原來,聽不到是這麼痛!直到如今,我依然覺得您只是在跟我們開玩笑,我依然覺得您晚上還會打給我、視訊我,關心我什麼時候回家?今天吃了什麼? 還要我分享工作照片給您,然後流露出滿意的笑容,說自己這個工廠真不錯,生出三個這麼好的孩子。您走了以後的每一天,都是這麼不真實。這一場重病,我瞬間要從一個被您呵護在手掌心上的孩子,長成一個您可以依靠的臂膀,一開始,很難,很難。我很想再被您牢牢抱緊捧在手心上,更想看見您吃著我煮的飯菜滿意表情;每一兩個小時餵您吃藥、保健品,讓您一看到我就說:啊,不要再喝了啦,拜託拜託!那求饒可愛的燦笑;您在我在身旁睡的香沉樣子;每天我飾演腳底按摩師父,把您按的好痛又笑呵呵的露出慈母微笑。突然發現可以照顧您是多麼珍貴的過程,是老天讓我報答您恩情的機會⋯短短四個月,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我人生最幸福的時刻。以前您老是說:以後我老了一定沒有人可以照顧我。(因為媽媽這一生在家,總是扮演者照顧者的角色,您太會照顧人了,又是一位厲害的大廚)但您第一次進醫院時,您寫了字條告訴我:妳做事我放心。不知道媽媽給我們三個女兒角色打了幾分呢? 是不是讓您舒舒服服的?所以才能安詳帶著笑容離開。媽,連您生命的最後都在教我成長、茁壯,是不是這樣您才會放心的離開,對嗎?媽媽,我知道您不希望我傷心難過,因為您比我更努力的在過我的人生、更在意我快不快樂。您在病床上無法組織語言的時候,還對著我說:我走了,妳不可以死喔! 因為您知道沒有您的我,可能會活不下去,所以用很多不同的方式教會我成熟長大面對這一刻......。媽媽,這一課好難好難而祢留我一個人繼續學習。不知道祢現在那裡住的舒服嗎?會不會很想我們?吃的飽穿得暖嗎? 沒有我黏在祢旁邊,祢會不會不習慣呢? 但我相信,這麼善良、這麼有愛的媽媽,一定去了很好的地方。 所以我會把祢以善為本的精神傳承下去;還會帶著祢的愛,好好的活下去。媽媽,請祢放心,生死不會將我們分開,而是一個新的開始。我會帶著滿滿的祝福,還有祢留給我的勇氣往前走。媽媽,謝謝祢,我愛祢。祢將永遠住在我心裡。
-
2021-06-03 慢病好日子.糖尿病
慢病主題館【糖尿病】百年胰島素 翻轉糖尿病治療史
百年前,胰島素尚未問世,第一型糖尿病及嚴重第二型糖尿病無藥可醫,飢餓療法、草藥或偏方的效果都不好,第一型糖尿病病童往往發育不良併發酮酸血症,大部分的患者在三年內就以皮包骨外觀逝去。 人體胰島素是不可或缺的荷爾蒙,不僅可協助細胞吸收及代謝葡萄糖,也能調節蛋白質及脂肪代謝,正常胰臟β 細胞會據血糖高低自動調節胰島素分泌。 「胰島素治療讓糖尿病人有機會與正常人共同老去,是劃時代重要發現,胰島素發現者班亭醫師因此獲得諾貝爾醫學獎。」新陳代謝醫師張道明說。 隨科學進步,胰島素藥物一路從動物胰島素、人胰島素,演變到基因工程改造胰島素類似物,模擬生理胰島素,減少低血糖風險;如今的筆型注射器,幾乎無痛感,彷彿被蚊子叮一下。 短效、超長效、預混胰島素演進 治療更彈性 不同胰島素有不同特性,包括速效型、中效型、長效基礎型、預混型及新型的二合一胰島素等,可依病患狀況及飲食、活動量選擇。接受最合適胰島素,才能治療兼顧生活品質。 張道明將速效胰島素形容成短跑賽手,餐前施打,吃下食物五至十分鐘作用,降糖效果在30至90分鐘間最高峰,約四小時藥效消退,若一日三餐就得打三針,控制進食產生的高血糖。 超長效基礎胰島素則像馬拉松賽手,通常每天打一針,注射時間彈性,餐前、餐後、早上或晚上皆可,作用時間可超過一天,藥效平均分布在每個時段控制血糖,低血糖風險較低。 預混型胰島素是在一支注射筆中以固定比例混合速效型及中效型胰島素,打一針就能達到控制餐前及餐後血糖效果。少挨針的代價是需配合定時定量的飲食習慣,以免低血糖找上門。 二合一胰島素由預混型胰島素改良而成,保留少挨針優點,改善低血糖缺點,隨餐打一針兼具速效和長效特性,有助控制餐後血糖及全日穩糖。留意低血糖風險 尤其無症狀低血糖更要小心 延伸閱讀:百年胰島素特輯 糖友疑問大解密嚴重低血糖是醫師、糖友的惡夢,就像溺水時腦部缺氧一樣,一轉眼就可能昏迷。張道明說,因低血糖路倒送急診的糖友,即使救治也不見得每次能幸運搶救回來。 飢餓、發抖、頭暈是低血糖初期警示,提醒糖友快補充食物。但少數糖友會出現「無症狀低血糖」,低血糖悄無聲息找上門,渾然不知應進食,血糖繼續下降,易造成意外或死亡。 張道明特別提醒,曾經反覆發生低血糖、肝腎功能不佳、高齡長者或有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的糖友等都是無症狀低血糖高風險族群,平時照護應特別留意,避免低血糖發生。 打了不成癮 打破迷思 台灣超過230萬人罹患糖尿病,九成以上是第二型糖尿病,卻有超過半數糖友長期控糖不佳,導致腎臟病變、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以及心血管疾病等併發症。 「打了胰島素會洗腎、失明?」「胰島素會成癮要打一輩子?」「第一型糖尿病才打胰島素,第二型糖尿病不用打胰島素」張道明說,這些都是民眾對胰島素注射治療的迷思。 事實上,胰島素治療不會成癮也不會傷害器官,胰島素是第一型糖尿病唯一治療藥物,在第二型糖尿病治療也佔重要地位,但很多第二型糖友卻因迷思拒絕胰島素治療。 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口服用藥失效後,才接受胰島素注射治療,此時體內β細胞早已失去自主分泌胰島素功能,只能持續注射胰島素控制血糖,並非打胰島素會成癮。 胰島素是降血糖最有效藥物,急症住院也會打胰島素快速控制血糖「救急」,等到急性感染改善且血糖穩定時可再評估改回口服降血糖藥,因此並不是接受胰島素注射就得打一輩子。 他強調,胰島素是每個健康的人身上都有的天然荷爾蒙,不會傷害身體器官。眾所皆知孕婦用藥須謹慎,以免傷到脆弱的胎兒,但很多人不知糖友懷孕時最安全控糖藥是胰島素。 有研究顯示,第二型糖友及早適時接受胰島素治療,不僅可避免高血糖傷害身體,還能讓β細胞恢復分泌胰島素功能,得以自主調節血糖能力,其中一部分的糖友甚至可以不靠打針吃藥也能維持血糖平穩。 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曾有位20多歲年輕人因高血糖急症住院接受胰島素治療,出院後胰島素逐漸減量,數月後血糖恢復穩定而停藥,後續追蹤不需要吃藥或打針也能維持正常血糖。 經過百年來的發展,現在的胰島素治療進步很多,不僅不痛也相當方便使用,胰島素治療搭配飲食控制及血糖監測,可以幫助糖友安全有效的控制血糖。【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05-21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我是肺炎、流感、感冒還是氣喘?胸腔科醫師教分辨這些症狀,完整解析呼吸道疾病
近來武漢肺炎、流行性感冒佔據大量媒體版面,民眾也相當關注自身健康問題,紛紛好奇自己出現的症狀,「我是肺炎、流感、感冒、氣喘還是肺癌?」呼吸道疾病相當多元,除了最常見的感冒、流感,也別輕忽位居國人10大死因第3位的肺炎、 抽菸易引起的慢性阻塞性肺病,以及好發於40歲以上男性的睡眠呼吸中止症等。民眾可了解疾病症狀,再依情況決定是否就醫檢查,若自覺是小病,不要到急診室就診,以免徒增病毒感染風險,可至一般診所就診。呼吸道疾病千變萬化, 又以呼吸道感染最為常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鄒志翔列出以下13種呼吸道疾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健保花錢榜居第4名 普通感冒 透過病毒或細菌感染,具傳染性,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逾200種病毒與普通感冒有關,以鼻病毒最常見。 普通感冒的症狀通常從鼻塞開始,漸漸出現打噴嚏、流鼻水、喉嚨癢、咳嗽,偶爾會有輕微頭痛,較少發高燒。普通感冒的治療多以舒緩不適為主,多休息、多喝水,大約3∼5天,最多1周就能康復。 季節性流行性感冒 主要由病毒引發,A型、 B型會引起季節性流行,經飛沫及接觸傳染,於人潮擁擠處快速傳播。一般說來,季節流感好發於秋冬,與普通感冒不同,常引發高燒39℃以上,全身肌肉痠痛、倦怠無力,伴有明顯頭痛、喉嚨痛及咳嗽,會持續1∼2周。嚴重者可能引發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等併發症,甚至走向心肺衰竭。 定期接種疫苗是最有效的預防方式,高危險群包括慢性心肺病患、嬰幼兒、老人及醫護人員,都應定期施打疫苗。近2年因青壯年感染流感的併發症比較嚴重,公費流感疫苗接種對象也放寬至50歲以上。 咽喉炎 分別為咽炎和喉炎, 因咽與喉緊密相連,交互影響,通常合併稱之。急性咽喉炎多為病毒引起,細菌感染較少見,好發於季節交替時;另環境因素,如高溫、粉塵、煙霧、刺激性氣體等也可能引發;用聲過度則會引發急性喉炎。 急性症狀常見喉嚨痛、發燒,有時合併出現咳嗽、流鼻水、打噴嚏、頸部淋巴結腫大。一般不會妨礙日常生活,多喝水、多休息,飲食禁刺激、辛辣物,不要抽菸。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肺炎是第3大死因支氣管炎 支氣管發炎時會分泌過多黏液,導致咳嗽、咳痰、發熱、呼吸困難等症狀。急性發炎多在3∼5天內好轉,咳嗽、咳痰 則持續2∼3周。急性支氣管炎多數為病毒或細菌感染;另外,刺激性氣體、寒冷空氣,也會減弱支氣管的防禦力。 肺炎 肺炎主要有2種病因,一是細菌感染,一是病毒感染。肺炎通常為細菌引發,又以肺炎鏈球菌最常見。肺炎鏈球菌平時寄居鼻腔,當人體免疫力下降時,就可能入侵肺部,以老人、幼童、慢性病患最易感染,不過靠施打疫苗可預防。 而病毒性肺炎則比較少見,奪走多條人命的SARS(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症候群)、MERS-CoV(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以及在2019年底於中國武漢爆發的新 型冠狀病毒COVID-19),都是病毒性肺炎的例子。 病毒性肺炎為吸入性感染,透過人與人之間的飛沫傳播。研究發現,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是病毒性肺炎的高危險群,且在冬春之際、季節性流行感冒病毒肆虐時,罹患病毒性肺炎的機率也會提高。 肺炎主要症狀為發熱、咳嗽、咳痰、畏寒、噁心、嘔吐、胸痛、呼吸急促,甚至呼吸困難、咳血,與其他呼吸道疾病最大的區別在於,會出現肺部浸潤現象。少數破壞力強的細菌、病毒(如 SARS)會傷害肺部組織,留下肺纖維化的後遺症。 肺炎居國人10大死因第3位,若能及早就醫,治癒機率高。若沒有好好處理,後續可能產生嚴重併發症,如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心肺衰竭等,千萬不可輕忽。 慢性呼吸道疾病,肺阻塞居全球第4大死因 氣喘 醫學上稱為「支氣管性哮喘」,發生原因為先天體質加上後天環境。氣喘病人通常有家族病史,症狀為長期咳嗽、時好時壞,特別是季節交替、夜間低溫時最難受,伴隨胸悶、有痰,呼吸中有「咻咻」的喘鳴聲,常合併有過敏性鼻炎或鼻竇炎。 有過敏體質的人不一定會發病,主要是被過敏原激發,最常見的是塵蟎,有些人則對飲食過敏,也有人對花粉、貓毛狗毛、德國蟑螂等過敏。 慢性阻塞性肺病 簡稱COPD(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主因是抽菸引起發炎反應,肺泡無法有效交換氣體,病患會出現喘、悶、咳、呼吸困難等症狀。如果20歲開始每天抽1 包菸,大約到40歲左右,就會 產生COPD症狀,患者也較易罹患流感、肺炎、肺結核及肺癌等疾病。 COPD又分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區別在於肺氣腫病人走路會喘,體型偏瘦;慢性支氣管炎則以咳嗽、痰多為主,病人體型較胖,也有患者綜合2種症狀。由於COPD是進行性疾病,藥物雖可控制病情,但無法逆轉病程,愈早戒菸,愈能減緩惡化程度。 肺結核 屬第3類法定傳染病,乃肺臟受結核桿菌侵襲,形成結核。患者多為過去曾感染再復發,也有人是被傳染,但機率較低,吸入結核菌僅5∼10%會發病。 肺結核的症狀是咳嗽3周以上,甚至咳血,也有人會持續發燒,並非急性高溫,體溫約在37.5℃左右,嚴重的話,體重會減輕。現在已有很好的藥物可治療,但需要服藥6∼9個月,病人要耐心遵從醫囑。 支氣管擴張症 因支氣管永久性擴張,容易反覆感染,病人的表現通常是咳血、痰多,對天氣變化較為敏感。成因多為年輕時肺部感染所致,某些疾病如肺結核的後遺症,也會導致支氣管擴張。另外,有自體免疫疾病的人也是高風險群。 其他胸腔疾病,肺癌高居國人惡性腫瘤死亡率第1位 肺癌 居國人惡性腫瘤死亡率第1位,與30年前不同的是,過去扁平細胞癌、肺腺癌的比例約6:4,現在已各半。扁平細胞癌的主要危險因子是抽菸及二手菸,具有很強的關聯性,所以政府大力宣導戒菸。但近10年肺腺癌比率上升,患者多數不抽菸,連家庭主婦也會得,推論可能與空氣汙染有關。睡眠呼吸中止症 因病患睡眠時上呼吸道重複塌陷阻塞,所以會產生打鼾、呼吸中止現象,通常白天會精神不濟。同時因長期夜間缺氧,易產生高血壓、糖尿病等併發症。 「肥胖」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主要危險因子,頸圍愈粗,罹患機率愈高。一般好發於40歲以上男性以及更年期女性。目前已有很好的治療方式,病人須配合減重、安眠藥減量,以免加重睡眠呼吸中止症狀。 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 簡稱ARDS( a d u l 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廣泛性的肺泡微血管受損,使得氣體交換受到嚴重阻礙,造成呼吸困難、缺氧,甚至皮膚會呈藍紫色。 常見原因為敗血症、肺炎引發的併發症,或流感、嚴重創傷、溺水,進而可能會造成肺部硬化,導致多重器官衰竭,致死率極高。治療上會給予支持性療法,等待肺部漸漸恢復功能。 間質性肺疾病 主要是各類病因使得肺部間質產生發炎、纖維化等病變,讓肺部氣體交換功能受影響。有些是自體免疫疾病引起,如硬皮症、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等,愈早發現愈可治療。 另外還有原發性肺纖維,俗稱「菜瓜布肺」,乃不明原因造成漸進性的肺部纖維化,肺部像菜瓜布般粗糙有空洞,失去交換氣體功能,病患呼吸會像快窒息般痛苦,發病至死亡僅2∼5年。原發性肺纖維化原因不明,但有藥物可以緩解,讓症狀不至於惡化太快。 綜合上述,非病毒或細菌引發的呼吸道疾病,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高危險因子主要是抽菸;如果是病毒或細菌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像流感、普通感冒,以及SARS、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等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因有傳播性,必須要戴口罩,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本文摘自今周刊特刊)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被關1年多才解禁,她看台灣「還沒不可收拾」:每個人守5關,幾週疫情就能挺過去!.70歲是逗號不是句號!她不再繞著先生轉、獨居新生活:就算有小挫折也無礙愜意人生.兒子找到伴想結婚,媽卻怕他被詐騙會離婚?翅膀硬了要離巢,想太多不讓他飛才悲劇
-
2020-11-17 醫療.精神.身心
悲觀、睡不著...小心是「創傷壓力症候群」! 一張表自我檢測
35歲的Amy(化名),已婚。有天帶著愛犬去溪邊遊玩,因狗狗不慎落入深水區,她雖冒險下水救援,仍來不及挽救愛犬的性命。事發後,她不斷回想自己瀕臨溺水的恐懼,以及目睹狗狗溺斃過程,至今無法接受。Amy無法忘記搶救過程的每個細節,因此出現明顯的情緒起伏,每天不停哭泣、責備自己,覺得愧對愛犬;整天關在房裡不願與外界接觸,且出現過度警覺、全身緊繃、睡不著、作惡夢等情形,嚴重超過1個月未改善而就醫。 收治個案的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施姸安表示,經診斷Amy罹患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傷慟反應。因為親眼目睹寵物死亡的過程,內心所受到的衝擊更易導致病態性傷慟。目前,正接受門診藥物及心理治療中。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這些情狀都會產成 施姸安指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是指,曾經親身經歷、目睹到威脅生命或極重大的傷害時,往往會出現強烈痛苦、極度害怕、恐懼、無助感等,此事件超過一般人的經驗或知悉的範圍,而造成嚴重傷害。 如遭遇意外事件、目睹親人、寵物等關係親近者的突然死亡;孩童時期遭受身體或心理上的虐待、經歷性侵害、暴力攻擊、戰爭、自然災難、霸凌等,都容易引起創傷壓力症候群。 而現今,寵物所扮演的角色已等同家人或伴侶關係,彼此的牽絆與依賴愈來愈深,寵物死亡所帶給飼主的痛苦已不亞於親近家人逝去的狀態,更容易出現傷慟反應(Bereavement)。 診斷創傷後反應 4準則是重點 施姸安表示,創傷後反應診斷準則的症狀有四項:再次經驗創傷事件的感覺,反覆地痛苦回憶或出現夢境,引發強烈心理痛苦或生理反應;持續逃避與此創傷有關之刺激,如避開話題、創傷地點,無法記起事件重要部分等;出現情緒麻木,對前途悲觀、無法再愛等;警覺性增加,難以入睡或保持睡著,易怒、注意力不集中、易受驚嚇等,且症狀持續超過1個月以上。 治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3層面需解決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該如何治療呢?施姸安指出,包含生理、心理、社會三層面。生理層面,主要是以藥物治療,以抗憂鬱、抗焦慮藥物,或其他輔助藥物,來處理嚴重之焦慮,或反覆之失眠。 心理層面,則是協助認知重建,幫助找出不合理的信念,並且去對抗,進而採取更實際的想法和行動來平衡情緒,配合行為治療讓患者能夠去面對與壓力事件有關的人、事、物、情境或情緒,以及種種會引起強烈情緒反應的事件。 社會層面,會讓患者和家人了解關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症狀,以及可得到的幫助和治療,讓他們知道這樣的情況在重大災難之後是正常的,且經過一定的治療程序和時間是可以克服。 施姸安提到,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若長期未接受治療,可能會引起生理上症狀,出現頭痛、胃痛、消化系統不適、氣喘、頭暈等;心理上會陷入憂鬱、焦慮,或是出現偏差行為、厭食或暴食;甚至開始出現人際關係問題、酒精與藥物濫用、自傷行為等。 她提醒,當親身經歷或目睹創傷,往往會有極度害怕、恐懼或無助感,倘相關狀持續未改善,應當留意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可經由自我檢測表初步評估,學著調適情緒也是很重要的課題,或儘早向專業醫師求助。  
-
2020-10-28 科別.腦部.神經
腦傷昏迷不醒不放棄希望!暖夫300多天陪伴終喚醒愛妻
59歲黃姓婦人去年因心律不整造成心臟驟停,經CPR救回一命,但因嚴重腦部缺氧損傷昏迷不醒,癱臥在病床上。朱姓丈夫不放棄希望,經歷近一年,最後轉到衛福部台中醫院護理之家接受治療,朱姓丈夫幾乎每天從豐原到市區陪愛妻,並陪愛妻做高壓氧、針灸、復健,如今愛妻已能扶著站立、回應簡單的字句,家屬非常感謝台中醫院醫療團隊的幫忙。台中醫院高壓氧中心主任黃敏旭說,改善腦損傷病人的運動和感覺功能需要較長的時間,透過腦傷跨團隊整合治療,包括復健治療、中醫調養針灸及高壓氧輔助治療,助患者重獲健康。黃姓女病患經過百次高壓氧後,現在恢復狀況良好,也持續復健。黃婦的丈夫說,妻子因心律不整加上過度勞累昏厥,雖保住性命,卻昏迷癱瘓臥床,期間也轉了二家醫院,最後轉到台中醫院,從昏迷臥床、插管治療、、氣切、帶3管(導尿管、氣切管、鼻胃管),到接受高壓氧治療,現在可以扶著東西靠著自己的力量站立,很感謝醫療團隊的幫忙。黃敏旭說明,高壓氧治療可幫助腦部血流的重建、血管新生和腦神經細胞修復,並經由抑制氧化壓力和發炎反應,可阻止腦損傷時缺氧和水腫惡性循環所造成進一步的傷害,藉由高壓氧治療可以增加循環血液中十五倍的氧氣分壓及血漿氧氣輸送量,提供腦組織充足的氧氣,「喚醒」那些因缺氧而呈靜止停頓狀態的腦細胞,恢復其原有的功能。黃敏旭指出,高壓氧治療運用在中風引起的腦水腫、腦傷後的復健輔助、一氧化碳中毒、二至三度的大面積燒燙傷、困難癒合或潰瘍傷口的照護等。應用腦神經系統的疾病包括腦中風(栓塞型及出血型)、腦外傷、急性心肺衰竭導致之腦缺氧、低血糖導致之腦缺氧、溺水、一氧化碳中毒,也同樣有相當好的成效。
-
2020-10-27 寵物.寵物長照
寵物離世患創傷壓力症候群 憂傷失眠惡夢逾1個月
一名35歲女子日前目睹愛犬過世,事發後不停哭泣、憂傷,連連失眠、惡夢超過1個月。精神科醫師提醒,現代人與寵物關係親密,經歷寵物離世可能罹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施妍安今天上午在記者會分享,一名35歲女子帶愛犬去溪邊遊玩,因狗狗不慎落水,冒險下水救援,寵物仍不幸溺斃。女子事後不斷回想自己瀕臨溺水的恐懼、目睹狗狗溺斃過程,至今無法接受。個案情緒起伏,不停哭泣,憂傷、愧疚,無法忘記搶救過程的每個細節,責備自己,失眠、惡夢,過度警覺及全身緊繃,整天關在房裡不願與外界接觸,情形嚴重超過1個月未改善,家人陪同下就醫,診斷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傷慟反應。施妍安20多年門診經驗,過去一年看不到2、3名因為寵物問題而求助者;但現在每個月都有3例以上,凸顯現代人與寵物的親密關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是指當親身經歷、目睹到威脅生命或極重大的傷害時,往往會有極度害怕、恐懼或無助感。創傷後反應診斷準則的症狀有4項,包含再次經驗創傷事件的感覺、逃避、情緒麻木和警覺性增加,且症狀持續超過1個月以上。施妍安說,許多創傷、災難經驗都容易引起創傷壓力症候群,現代人寵毛小孩像寵小孩,彼此的牽絆與依賴性越來越深,寵物的死亡所帶給飼主的痛苦已不亞於親近家人逝去的狀態,容易出現傷慟反應,特別是親眼目睹寵物死亡的過程,內心所受到的衝擊更易導致病態性傷慟,即使再度收養其他寵物也走不出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若長期未接受治療,可能會引起生理上症狀,如頭痛、胃痛、消化系統不適、氣喘、頭暈;心理上會陷入憂鬱、焦慮,或是出現偏差行為、厭食或暴食;甚至開始出現人際關係問題、酒精與藥物濫用、自傷行為等。當自身或身邊親友有異狀時,應儘早就醫治療。施妍安提醒,經由自我檢測表初步評估,例如有沒有睡眠困難、情緒是否容易波動、易生氣等。對於寵物的離世,如何調適情緒很重要,若傷慟反應及症狀持續時間太久,應儘早求助。
-
2020-10-14 新聞.杏林.診間
只是個嬰兒怎麼會中風?一次如常的洗澡、餵奶後…卻是母親「人生噩夢的開始」
洗澡,是她們親子間最美好的快樂時光。她看過不少育兒書籍,有些寶寶並不喜歡洗澡,甚至會為此大吵大鬧;但是,蓉蓉不會。她總是笑著一張臉,享受溫暖的水流,猶如還在她肚子裡那般,不時揮舞著手腳,輕輕地打出小水花;那是她自己來到這個世界上,唯一能靠自己的能力所創造的小世界。可是,這幾天,蓉蓉的媽媽細心地發現,她不時會握緊雙拳。這個年紀的孩子握拳不是一件很值得注意的事;有時餵她喝奶,她也會伸出一隻小手緊抓著她的大拇指,似乎這樣就可以讓她感到安心。但是,蓉蓉握拳時的模樣貌似是一種最輕微的痙攣;她逼自己不要多想,有了小孩的母親總是會有點恐慌症。不過,蓉蓉另一個症狀就不容小覷了:她常常會嗆奶,甚至在喝完奶沉沉睡去時,突然因為吐奶而嗆醒。不對勁?一定是哪裡出了錯!她必須要帶女兒去就醫。帶她來到這個世界上的自己,有責任也有義務要安然地照顧她健康成長。病發 蓉蓉是這個家的第二個女兒,出生時有兩千八百九十五公克,三十八週又過三天以足月的姿態誕生;雖然不是在預期內所誕生的孩子,她的到來依舊讓整個家族開懷不已。她的成長隨順著老人家琅琅上口的七坐八爬,一刻也沒有落下;快要五個月大的她,早早就學會了翻身,也能坐得很穩了。「她一向都是那麼健康,所以我們都沒想過,她竟然會在七個多月大的時候癱掉。」蓉蓉到花蓮慈院就醫時已經六歲了,看到她的人都知道這個孩子正在受苦;她的病讓她沒有辦法像一般孩子那樣活潑大叫,只能像個植物人般躺在床上任由醫療無情介入。蓉蓉出事的時候,還不滿週歲;「五個月大時,她嗆奶嚴重,怕會有吸入性肺炎的風險,醫生幫她裝上鼻胃管。七、八個月大回診時,她因為打針而哭鬧,竟然哭著哭著就癱掉了。」蓉蓉媽回憶過往,仍覺心酸。就醫 緊急地帶著女兒先到臨近某醫院就診。經過檢查後,醫生告訴他們,蓉蓉確定是罹患了罕見的「毛毛樣腦血管病變」。將電腦螢幕微微調整方向,醫生貼心地讓他們可以看得更清楚;「這一條大條的血管承擔供給血液的要務,可是它卻閉塞了,導致後方的小血管雜亂的生長;因為血流量不夠,這些小血管長得又細又小。」這些醫學解釋往往令聽者頭痛;緊接著,醫師以最簡單又容易聽明白的話語給他們最沉痛的打擊:「說白一點,這就是一種缺血性腦中風。」其實,蓉蓉在洗澡時的握拳、嚴重嗆奶都是一記記的警鐘,他們並非渾然未覺,只是不曾往最壞的方向思考;「中風?她還只是個嬰兒怎麼會中風?」蓉蓉的媽媽幾乎驚叫出聲,這個解釋雖清楚明白,卻像一個謎團,她糾纏其中,解不明白。直到日後心情稍微平靜下來,在閱讀大量資料之後她才知道,「毛毛樣腦血管病變」原來是一種極為罕見的疾病,發病年齡從六個月到六十幾歲都有可能,尤其好發於十五歲以下的兒童,或是三十到四十歲之間的年輕人。面對這種罕見疾病,並非無法可解。醫生建議,蓉蓉可以做腦血管繞道手術;他有信心地說,院內曾替一個跟蓉蓉年紀相仿的孩子做過一樣的手術,手術非常成功,癒後狀況相當良好。他們動了手術,在蓉蓉媽媽生日的前一天;手術後,她失去了過生日的興致。因為,一樣的疾病,一樣的手術,預後狀況卻往極端的方向發展:蓉蓉沒有那個孩子的幸運,做完右邊的腦血管繞道手術後,她不僅腦部塌陷,還出現大量的腦積水;醫師緊急再次動刀,為她放置引流管,但是奇蹟並沒有降臨。「那是我人生噩夢的開始。」蓉蓉的媽媽自言,在蓉蓉發病之前,她是一個快樂的女人。早早就從美容師、專櫃櫃姐的身分退下,生活無憂無慮,生活中最常做的娛樂就是跟姊姊一起逛百貨公司、做臉洗頭;從蓉蓉倒下那一刻起,她卻成了一位名副其實的看護。腦積水、胃出血、吸入性肺炎、癲癇反覆發作,至花蓮慈院之前,整整快要六年的時光,蓉蓉飽受折磨;不僅連左邊也緊急做了腦血管繞道手術,為了保命,甚至還做了胃造廔口與氣切。蓉蓉媽媽學會操作呼吸器、甦醒球,連抽痰的動作都比剛到院實習的護理師還要熟稔快速;每一個動作都像是演練過數千萬回的教官,完美優雅,沒有一絲遲疑。有人曾問她:「抽痰這件事情,很多家屬都做不來,因為過程中患者會很不舒服,家屬會不忍心,妳怎麼可以做得這麼好?」「為了守住她那一口氣!我告訴自己我不是媽媽,我是護理師。」她平靜的雙眼中沒有一絲波瀾;多年來,照顧蓉蓉的生活早已將她的情緒消磨殆盡。「每次要去接大女兒放學時,我推著蓉蓉前往學校的路上,有時見她一口痰卡著,顧不得旁邊那麼多雙眼睛,我還是得在路邊替她抽痰。」那段路程才短短十五分鐘,她經常要走上半個小時,往往是邊抽痰邊等著大女兒放學。她的心思全放在蓉蓉身上。有一回,她發燒到四十度,緊急送醫;醫生告訴她是腎臟發炎,必須住院幾天。但是,只要點滴打完一拔針,她就會偷偷溜下床、騎上機車,回家看孩子;「因為全家只有我敢替她抽痰。」慈院團隊的診治 即使她奮鬥多年,蓉蓉雖然活著,但就只是了無聲息地躺著,只有在抽痰或是極度不舒服才有大幅度的動作。她不願放棄,轉診各院,並試圖在網路上尋求解方。最終,她帶著女兒來到我的門診。她當時走入我診間的那一幕,我始終無法忘懷:她推著一臺推車,車上除了幾乎接近全癱的蓉蓉,還有一大疊的病歷資料,六年來的就診紀錄無一遺漏。我花了一些時間,仔細閱讀這些病歷,心中充滿著惋惜,卻不敢出聲,只能在心裡喃喃自語:「怎麼會開刀開到腦部萎縮了呢……」然而,醫生的本分並非打擊患者與家屬的信心,而是要幫助他們迎向希望。「她罹患的確實是毛毛樣腦血管病變,日本人又稱這個病為『煙霧病』,因為小血管細如煙霧。」我告訴她,這個病好發在兒童時期,顱內內頸動脈到中大腦動脈交界處為何會萎縮狹窄,至今仍舊是個謎,也因此讓她發病的症狀像中風一樣;蓉蓉發病得早,有些人拖到成年甚至會引起腦溢血。「當時選擇做腦血管繞道手術是正確的。」我知道,蓉蓉的母親始終認為那是個錯誤的決定,因此才害了孩子的一生;五年多來。她一直將自己關在自責之中,難受得像是溺水般。「只是,問題在於,接血管的切口只有零點三公分而已;以我的經驗標準,必須要零點六公分才能夠引接足夠的血流。因為血流量不夠多,她後續的恢復就不盡理想,再加上其他的併發症狀,蓉蓉才會這樣持續惡化下去。」「那麼,我們要再動一次刀嗎?把切口弄大一點?」她眼底湧現的不再是淚水,而是希望。我的想法並非如此:「開腦是大刀,更何況她小小年紀就已經動過四、五次的腦部手術了,其中的風險不可不謹慎。既然這個手術已經完成,雖然血量不夠多,但我們可以運用其他方式幫助蓉蓉恢復。」首先,我們必須先解決她水腦的問題跟癲癇的情況。根據蓉蓉媽媽說,她兩歲半發生過一次大癲癇後,癲癇的狀況就像開關被啟動,從此不再受控;尤其夜裡更加頻繁,嚴重時甚至連呼吸都停止了。她苦笑著對我們說:「因為她的癲癇,我已經好多年夜裡沒有好好睡過了。」聽到我們要為蓉蓉做引流手術,媽媽當下就拒絕了,她的字句間充滿著譴責:「以前蓉蓉做過兩次,這兩次卻讓她的病情愈來愈嚴重,甚至造成慢性顱內積水的狀況。」「以前的醫院做法是傳統的引流手術,跟我們要做的腰椎腹腔引流手術不同;我們的手術,管線短,不用開腦,傷口小,風險也小。」我以為這番話可以動搖她的堅定,但過往的不快回憶猶如一張黑網將她包得密不通風,她最後仍拒絕了我的提議。我請她務必三思,解決蓉蓉腦積水的狀況是首要之務,之後的其他治療方法才能有更好的效果顯現。她在思考的同時,我緊接著告訴她我們第二項治療:「蓉蓉癲癇的狀況,之前一直以藥物控制,我看她的藥量愈吃愈重……蓉蓉現在睡著的時間是不是比醒來的時間長?」她嘆口氣,間接給予肯定的回答。「我們神經外科的蔡昇宗醫師在迷走神經電刺激手術治療方面是頂尖的高手。」我告訴她,這個手術可以有效控制蓉蓉癲癇的狀況;蓉蓉的癲癇若能緩和,我們才能接著談論她的未來。這個手術並不困難,但要價昂貴;日後還要更換電池,電池費用也是不斐。不過,對於這個提議,蓉蓉母親卻眼也不眨地點頭同意。後來我們才知道,她為了要讓蓉蓉做這個手術而四處奔走,向各大社福單位與基金會請求援助,最後才終於湊到足夠的手術費用。緊抓著希望,是這近六年來她最虔誠的信念。手術過後,我們再搭配輕微的抗癲癇藥物,蓉蓉清醒的時間愈來愈長。在癲癇控制之下,原本眼神難以對焦的她,漸漸地可以與我們四目交接;有一次,她看著我好一會兒,甚至還對我微笑呢!當美好的光灑進窗來,無害的塵埃漂浮其中,也會讓人覺得浪漫,我於是又向蓉蓉的母親提議引流手術。我告訴她,解決蓉蓉水腦的問題是根本;水腦問題解決之後,才可以真正看見蓉蓉身上奇蹟能有多大。這一回,她點頭同意了;引流手術後的成果,也讓她興奮不已。蓉蓉開始有了各式各樣的表情,變得逐漸有力氣。媽媽笑說:「真不知道是好事還是壞事,她現在竟然可以跟姊姊搶玩具了!」她那開懷的神情就像一朵花,無畏寒冬凜冽地慢慢綻放;這是她這麼多年來,真正打從心底發出的笑靨。「我的手是不是很醜?」蓉蓉的媽媽攤開十指,纖細的指頭上佈滿著死皮以及裂痕。她的問題沒有得到任何肯定的回應,沒有人捨得嫌厭一位悉心照料病兒的母親那雙滿目瘡痍的手,也沒有人會不捨地別開眼;反之,心裡是盈滿著動容,因為那是一種印記,名為母愛。此時的蓉蓉,在病床裡正在自個兒玩;今天,她靠自己的力量,已經坐起來整整一個多小時,破了她自己這七年來的紀錄,也顯示蓉蓉愈來愈有力氣,正朝著復原的方向緩慢前行。看著小生命的強韌,我們也堅信,蓉蓉絕非是那個被算命師預言活不過六歲的孩子。再過幾天,她就要過七歲的生日,而我們相信,我們會看著她長大;終有一日,她會從女童成為女孩,再從女孩成為女人,傳承著她母親的堅強與勇敢。林院長的大腦小教室:迷走神經電刺激晶片植入癲癇是腦部神經細胞不正常放電所致,發病時不僅會影響到意識、動作、感覺,許多幼童因此產生口語表達能力遲緩、動作不協調等病癥。一般而言,癲癇可以藉由抗癲癇藥物獲得有效控制,但有一部分患者無法藉由藥物控制癲癇病情。因此,二○○七年,衛生署通過以迷走神經刺激器做為新的癲癇輔助治療方法;此手術是將電極晶片植入視丘的前核或是將線圈圈在頸部的迷走神經,以適當的電流刺激,調節患者腦內的不正常放電以改善癲癇狀況。(本文摘自經典雜誌《能醒能走:林欣榮教授的腦醫學救命筆記》)
-
2020-08-28 橘世代.好學橘
刑警33年救人經驗!退休投身搜救隊,救難現場都見他
63歲的劉德錦有一半人生都在當警察,偵破凶殺命案不計其數,10年前退休後決定加入「桃園市吉普車救援協會」,老刑警搖身一變成了搜救隊員,體力不輸年輕小伙子,從復興空難、維冠大樓倒塌到花蓮強震都看的到他身影,每每出任務前,小孫子都會問他要去哪,劉會說「阿公要去救人!」劉德錦是桃園楊梅在地人,從小在農村長大,與生俱來的正義性格,讓他從國小開始就對當警察充滿嚮往,更笑稱「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這句話套用在他身上最適合不過,高中畢業後一方面為負擔家中經濟,同時也追尋兒時夢想,毅然決然報考警察。他說,不到20歲就到派出所當警員,後來投入刑案偵辦,一路從偵查隊員晉升小隊長,經受訓派任分隊長,包括楊梅、桃園及八德分局都待過,直到2009年才從刑警大隊退休,33年的警察生涯中,超過20年都在專責刑事偵查。他回憶,早年監視器不普及,通訊科技也不如現今發達,刑事技巧更有賴經驗累積與平時布線。多年前中壢曾發生一起吸食強力膠殺人案,但遲遲抓不到加害者,他從新聞得知消息,直覺聯想到前不久另起國小女童遭殺害棄屍水溝,凶嫌落網被收押看守所。劉德錦認為兩者手法類似、嫌犯都有吸毒,從僅有的線索將兩案串連,再赴看守所借提人犯,突破他心房果真坦承兩案都出自他手;另外一起大溪少年被殺害,大體甚至被燒得面目全非,他訪查住戶後循線找到嫌犯,從他褲袋發票找到加油站,調監視器發現買汽油毀屍的力證因此破案。劉認為,他憑著興趣從警,遇到命案更該全心投入,讓死者安息、給家屬交代,這才是盡到一名刑警最大的責任。2009年他從刑警大隊退休,本是該準備含飴弄孫享天倫之樂,經朋友介紹加入「桃園市吉普車救援協會」,專責山域搜救、水域救援、緊急救護及人命救助等4大工作,積極投入各類災難救援工作,劉德錦認為警、消本是一家,回饋社會讓他的退休生活更有意義與樂趣。他曾參與2015年復興空難,和隊員持續打撈搜救多日、2016年台南維冠大樓倒塌也是二線支援到場開挖、協尋,2018年花蓮強震時,也出任務在餘震中入室搶救,克服內心巨大壓力與恐懼,每次穿上制服出發前,念國小的孫子都會問他要去哪裡,劉認真回答「阿公要去救人!」2018年桃園龍潭三坑大漢溪溺水意外,一對父母親帶著二名小孩,一家四口在溪畔戲水,兒子不慎被沖走,父母跳下水將兒子救起,媽媽卻沉入水底,劉和同仁到場後展開尋人,憑著以往的經驗,劉德錦建議先生呼喊妻子名字,果然沒多久就發現遺體。他說,救人前必須先學會保護自己,加入協會也參與消防局救災訓練,包括山域、海域,繩索吊掛及攀岩,年紀雖大但體力不輸其他年輕人,同時擔任副大隊長,是協會最年長的外勤幹部,去年更榮獲消防署頒發「108年全國災害防救志工菁英獎」,他說助人是很快樂的事,會一直做下去。延伸/退休警夫婦山林開咖啡廳 「喝1杯,還能做法律諮商」延伸/警為陪病父提早退休 「少領百萬俸,但我不後悔」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8-10 新聞.健康知識+
離島潛水夯 行前必知5件事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無法出國,藍天、大海、離島是許多人出遊的理想選項,近年潛水人口逐步增加,國旅離島潛水行程成為暑假最夯選項。但醫師提醒,不熟悉潛水或觀念錯誤,可能帶來致命風險。潛水前一定要接受訓練台北醫學大學急診醫學科教授高偉峰表示,許多民眾熱愛潛水,尤其潛水主打不會游泳也能享受海底世界,走向大自然對身心有益,但建議每次潛水前一定要接受訓練,讓身體習慣下潛3公尺、10公尺、30公尺的速度,以免到海中被眼前美景吸引,不知不覺走到太深的地方。自由潛水彷彿變身人魚在海中悠遊,還能夠拍出美照,成為了近年來最熱門的潛水項目。中國附醫高壓氧治療中心主任、高壓暨海地醫學會常務理事夏德椿說,自由潛水不用任何裝備,只需要一副護目鏡就直接潛水,「看似簡單,但千萬不要因此覺得不用學習就能隨意下潛。」不熟悉潛水姿勢出現溺水夏德椿表示,即使自由潛水下潛深度較淺,但仍可能因為不諳水性或不熟悉潛水姿勢而出現溺水意外,建議想自由潛水的民眾,應在專業潛水教練帶領下,在合格的海域潛水,潛水過程千萬別為了拍照或其他理由落單,才能安心享受海底世界。潛水最怕「急性潛水夫病」,夏德椿解釋,潛水夫病就是減壓病,每下降海平面10公尺就增加一大氣壓,一旦深潛入30公尺海底,身體將承受四大氣壓,若上升回水面的過程稍有差池,體內空氣因身體壓力驟減,會變成四倍大氣泡,氣栓塞住組織,造成器官功能失調。潛水後避免到高海拔地方高偉峰提醒,即使潛水後沒有出現不適,24小時到48小時內也應避免到海拔六百公尺以上的地方,否則會使潛水夫病加劇。高偉峰回憶前急診科醫師考試中,就曾出現過一題「去綠島潛水要如何回台北?」,為避免到海拔過高的地方潛水後,不可搭飛機回台北。陸路也不一定安全,高偉峰表示,以綠島回台北交通方式為例,剛潛水完的民眾不可走南橫回西半部,因為沿途的啞口海拔已經到2400公尺、海達高達3000公尺的合歡山中橫也不是安全的回家之路,建議綠島潛水後,應該坐車走蘇花改或直接坐火車回台北,避免潛水夫病。最常見症狀「關節痛」高偉峰表示,潛水夫病最常見的症狀就是「關節痛」,但部分民眾對於潛水夫病並無明確概念,常誤以為是疲憊所致,忽略症狀延誤就醫,氣栓壓迫腦血管將中風、氣泡壓住脊椎恐下肢癱瘓,雖可透過高壓氧治療,一旦延遲就醫效果就會變差,嚴重者還可能呼吸困難、休克。
-
2020-07-25 新聞.健康知識+
暑期溺斃意外增 戲水防溺5訣竅,讓你夏日消暑不擔心!
隨著暑假的到來,許多學童會相約到溪流、海邊等水域戲水,有些家長也會選擇親子戲水活動做為夏日與孩子的娛樂。戲水固然是消暑的好活動,但相關的安全措施不可少,尤其是溪流水域深淺不一,水溫差別甚大,在坡度大的地區,也可能會有急流及漩流,戲水時需特別留意。根據108年衛生福利部統計處死因統計結果顯示,事故傷害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6名,每10萬人口有28.1人因事故傷害死亡,其中因「意外淹死或淹沒」死亡人數共302人(每10萬人口有1.3人死亡)。為此國民健康署呼籲,兒童及青少年戲水需考量安全地點與自身體能狀況,家長的教導及陪伴也十分重要。為防範因戲水可能發生的危險,國健署提供預防溺水事故的五項訣竅,讓戲水消暑不再危險:一、要注意:出門前先看氣象預報,若天候不佳就應改變目的地。在溪河戲水時,若看到溪河上游山區烏雲密布,或溪河水流突然變混濁,應趕快上岸並離開相關水域,以免受困於暴漲的溪水而發生危險。二、要安全:選擇合法戲水地點,別忽略「水深危險」的告示牌;除了注意現場要有救生設備與人員,戲水時也要結伴同行,不要單獨下水遊玩。三、要暖身:下水前先暖身,不要長時間泡在水中以避免失溫,並衡量自己的身體狀況,如感到疲累就別下水。切記勿穿著牛仔褲等容易吸水變重的長褲衣物,建議穿著鮮豔泳衣、泳帽為佳。四、不嬉鬧:不要在水中嬉鬧、惡作劇以及進行跳水活動,以免發生危險。五、要冷靜:如不幸溺水時,要保持冷靜,拼命掙扎更容易消耗體力,應適時舉手呼叫,等待救援。若是遇到他人溺水,就算情況再緊急,也不可貿然下水,應大聲呼救、呼叫119,並使用附近延伸物(竹竿、樹枝等)、漂浮物(球、繩、瓶等)來幫助溺水者。原文引用自:國民健康署
-
2020-07-03 新聞.生命智慧
蔡依林經紀人蔣哥的生命告白...面對摯愛成了植物人:「一場溺水戲,差點讓我在電影院窒息...」
蔣承縉在35歲時成為超級經紀人,成功將蔡依林、羅志祥、楊丞琳推上天王天后寶座。40歲那年,他與人生摯愛小光舉辦同志婚禮。當大家都以為,屬於他的故事,將會有個幸福美滿的結局時,他卻在48歲生日前夕,見識到地獄……你曾經在人生的低谷,見過那個讓你恐懼、脆弱的魔鬼嗎?該如何面對?是讓自己掉進深淵的泥沼,跟它共處?還是將它擊退?這不是當時的我,所能夠做的具體描述;這更不是一個將近72個小時不曾闔眼的人,所能夠進行的觀察……而我當時唯一的念頭,就是一定要把小光活著送回臺灣而已。我搭過飛機的次數太多,陪藝人去工作,或者帶著小光去旅行──我從沒想過有一天我會搭上國際醫療專機,飛越大半個地球回來,這次我們不是要回家,我們是要直奔臺大醫院。我們正在跟時間賽跑,在過程裡隨便發生一件小事都可以把我們絆倒,都可以讓我們天人永隔;我應該要注意的事情很多,但此時此刻,我唯一能做的,就只是一直盯著螢幕,看著我的摯愛是不是還有心跳而已……這「原本應該」是一趟我們期待已久的旅行,我們從臺北到巴賽隆納,從巴塞隆納又到了IBIZA,這趟旅行的下一個城市「原本應該」是佛羅倫斯。這「原本應該」是一趟我在按部就班的人生裡,給自己的放鬆,結束後再回去繼續我該努力的一切。生命中有許多的「原本應該」,後來都沒有真的那樣,我懂,也有過許多經驗。但從來沒有一次經驗,像這次這麼劇烈,就在頃刻之間,我的世界毀滅!一切都不再是從前的樣子。一秒,就跟過去的美好死別。「你等下如果要游回岸上,一定要穿救生衣喔!」我在跳下遊艇前跟小光說,他正在我們一行6個人租來的小遊艇上晒太陽。我們的遊艇離海岸邊也才差不多200公尺而已。我游上岸,邊散步邊看著正享受著美好陽光的遊客,也才幾分鐘的時間,突然我就看見同行的一位友人正在海裡扛著小光慢慢靠近沙灘……我馬上衝進海裡。「小光溺水了,他游到一半溺水了!」友人驚狂的聲音,像一顆炸彈在我耳邊爆炸,我的耳膜好像破了,所有的聲音都開始變得好遠好遠……岸上剛好有位遊客是醫師,馬上幫他做急救,10分鐘後小光吐出一堆泡泡,我以為會像電影般,他應該就快醒了,但當我伸手去摸,他還是沒有心跳跟脈搏,緊接著救護車來了,電擊了4次,才把小光從死神手上拉回來。後來我們火速到了IBIZA市區最好的醫院,醫生說他的狀況很糟,隨時都會因為腦死而走,每天說一次,我的心就死一次,每死一次,我心底的魔鬼就又長大一次。你看過那個魔鬼嗎?你曾經在人生的絕境之處,見過那個讓你恐懼、脆弱的魔鬼嗎?從小到大,我都是一個按部就班的小孩,不想要的就隨緣,我想要的就擬定計劃去得到。沒有藉口,堅持到底,我對自己總是「說到做到」。從去美國半工半讀念書,到回臺灣工作,我跌過跤,但我總是抹乾汗水、拍拍塵土就又站起來。我受傷過但從不退縮,可是這次我很弱。在千萬里之外的西班牙,每天每個回臺灣的希望都像太陽一樣,升起又下沉。小光的狀況,讓歐洲大多數的醫療專機都不願意冒險接下任務。在等待專機的那幾個晚上,我每天在20樓的飯店陽臺一直淚流不止,甚至一度想往下跳,但我知道他還在努力,所以我也不能放棄!直到終於有一個瑞士的醫療團隊跟專機願意接這個案子,真的太感謝Elva蕭亞軒的幫忙,我們終於可以回臺灣了,回臺灣我們就可以想更多的辦法了。即便,這張機票的費用是新臺幣1千萬元。我是白手起家,工作這些年雖然收入不錯,但這筆費用依然是我身家的幾分之幾,但是我一秒鐘都沒有猶豫,因為他是我的全部,他是我的命。在安靜的醫療專機裡,大多數的時間聽見的都是機器規律的聲音。我想得太多,卻都是支離破碎的未來,其中沒有一個碎片,是我有把握的。而我心底的那個魔鬼,一直在這個機艙的某個角落,它沒有離開,我知道這一幕幕的魔鬼回憶,它再也不會離開,此後會一直跟隨著我。在命運突然發動的逆襲裡,人很渺小,因為我們無法改變事實,我們自責,我們更大的難題是「害怕」,因為我們不知道還有什麼將要發生?在22個小時的航程後,醫療專機終於抵達臺灣。跑道的盡頭有一群朋友正在等我們。而這場苦難會有盡頭嗎?在盡頭等待著我們的,又會是什麼呢?我永遠不會忘記專機降落在松山機場那一刻,那是9月8日的清晨,是我的生日。「我不要禮物,我最需要的是大家給小光的集氣祈福。」我在臉書上跟朋友報平安說。我是真的不想要任何禮物。卻渾然不知,上天在這一天給了我一份大禮。一份讓我重獲新生的,生日禮物。「勇敢」不是沒有恐懼,而是戰勝恐懼「恐懼」讓你的心疲憊不已嗎?你感覺自己的世界危機四伏,而且你會一次又一次不斷地預演,如果可怕的事情真的發生,該如何應對嗎?一個人的晚上,我用力按下了DVD的 「play」按鍵,畫面裡的我們正在抹眼淚。「小光,我們一起給媽媽磕頭。」影片裡的我這麼說,那是我們7年前在寒舍艾美酒店舉辦的婚禮,臺下是我們的好朋友,臺上是我最愛的媽媽。「小全、小光,媽媽祝福你們幸福快樂。」媽媽在臺上說,還為我們帶來她精挑細選的項鍊。那場幸福的婚禮,最後走過的那一關,我真的以為,我們接下來的路,再也不會有過不去的關卡了。這是一張我後來反覆練習「勇敢」的婚禮DVD,每一次當我按下play鍵的時候,都像在執行一次槍決。每一次,我都覺得自己將無法負荷,然後每一次,都又那麼真實地活了下來。在小光發生溺水事件的3個月後,好朋友拉我去看電影散心,那天看的片子是「金牌特務II」,裡面看似平常的一場溺水戲,卻差點讓我在電影院裡窒息。那只是一個開始,後來我發現任何有關醫院、海邊的場景,或是跟生離死別有關的戲碼,都一次次地在訓練我克制胃食道逆流的能力。我發現自己不只「悲傷」,更可怕的是「恐懼」。「悲傷」必須隨著時間慢慢調理,可是消除「恐懼」卻需要更積極的練習。如果,遺忘是不可能的,那讓我們練習更勇敢的「面對」,而不是「逃避」。因為「逃避」並不會讓恐懼消失,反而會讓恐懼的黑影,繼續籠罩我們一輩子。因巨大悲傷所引起的恐懼,發作的時間經常「無法預期」,也許在一個晴朗的下午,也許在一個喧譁的聚會裡,沒有前兆與預警,也只要一個類似的經驗或場景,瞬間就會讓人無法呼吸、瀕臨滅頂。所以我們才更需要面對恐懼的練習。消除恐懼就像「健身」,剛開始一定會痛不欲生,全身酸痛,但是在逐次的鍛鍊之後,當痛到無法再痛,「勇敢」的肌肉就會開始長出來。就像勤於運動的人,會擁有比較好的反應和抵抗力,每一次當恐懼又突然來襲,我們也會因為平日「勇敢」的練習而不再倉皇失措,造成更大的傷害。我後來更積極的練習,開始陸續踏上練習勇敢的旅程:我們的第一個家、我們的第二個家、我們最常去吃飯的餐廳,許多那些我們的最常、最愛與最特別的地方,我都努力地去了,每一次都那麼心慌、捨不得還有混亂……最近的一次是我又回到我們最愛去騎腳踏車的河濱公園,真好當時旁邊都沒有人,所以我可以在風裡放聲大哭,不知道過了多久,哭到我的頭都痛了,可是我的心卻越來越安靜,然後在那個安靜裡,終於清澈地看見了我們從前的樣子。光,我還是很想你,想念我們曾經擁有過的那些美好。我沒有逃避,更不想遺忘,我會用更勇敢的方式鍛鍊自己。每當我又在某個特別的日子,「一個人」又回到那些地方,即便最後我還是又「一個人」地大哭了,我知道我正在流著的,也還是我們「兩個人」的眼淚。而我也真的越來越好了,我終於丟掉了安眠藥,不再需要精神科醫師的治療,開始運動,甚至偶爾也可以好好睡一覺了。我們無法預期生命的下一秒將會發生什麼,我們也無法改變命運,但我們能做的是改變自己在命運面前的姿態。人生總是會有新的挑戰在等著我們,而我們唯一能夠準備好,而且是最好的武器,就是「勇敢」。沒有人是天生的勇者,最勇敢的人,也一定有他的軟弱和恐懼。而他們之所以能成為勇者,並不是因為他們沒有恐懼,而是他們知道自己最後一定可以戰勝恐懼;而他們的堅定,也不是與生俱來,而是他們從來未曾停止,戰勝恐懼的練習。書籍介紹禮悟:在脆弱的盡頭,看見生命出口作者: 蔣承縉, 李小光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19/09/17作者簡介/蔣承縉知名經紀人、作詞家,曾任年代整合行銷公司總經理、天熹娛樂公司總經理、天地合娛樂公司負責人。擅長協助藝人找尋市場定位,發揮最大潛力──帶領蔡依林渡過事業低潮,一步一腳印成為地才,並奪下金曲女歌手;推動羅志祥登上「亞洲舞王」寶座,又拿下金鐘獎最佳主持人獎;成功轉型楊丞琳,讓她不只是「可愛教主」,更是金鐘女主角。如今成立「愛最大慈善光協會」,致力於老人、孤兒、同志平權、流浪動物等四大弱勢族群的慈善工作。手稿文字/李小光知名作詞人,作品有梁詠琪〈偏見〉、蔡依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特務J〉、羅志祥〈愛投羅網〉、楊丞琳〈青春鬥〉、蕭亞軒〈不愛請閃開〉、周渝民〈我不是F4〉、李玟〈I just wanna marry you〉等共數十首膾炙人口的創作。延伸閱讀: 長時間吹冷氣,體內代謝停滯...難怪濕氣排不出!中醫師:一個神奇穴位,調理心胸胃
-
2020-06-09 新聞.健康知識+
夏日水域事故多 內政部教救溺5步、防溺10招
暑期將至,去年全台水域事故人數有948人,又以5月至9月為高峰期,內政部特別提醒,如發現有人溺水,應以救溺先自保的原則,採行叫、叫、伸、拋、划的「救溺5步」;從事水域活動時,則應注意選擇合法有救生設備與人員的地點等「防溺10招」,多一分準備,才能少一分危險。內政部消防署統計,消防機關執行水域救援人數,從2015年的594人,逐年增加至2019年的948人;發生水域事故場域,以溪河41%及海邊21%最常見。近年較常發生溺水事故水域,有新北龍洞一帶、基隆大武崙至外木山、屏東後壁湖等地,民眾到這幾個水域時,務必多加留意。內政部提醒,民眾如發現有人溺水,應遵循救溺先自保的原則,採行「救溺5步」:叫、叫、伸、拋、划:1.「叫」:大聲呼救;2.「叫」:呼叫119、118、110、1123.「伸」:利用延伸物(竹竿、樹枝等)4.「拋」:拋送漂浮物(球、繩、瓶等)5.「划」:利用大型浮具划過去(船、救生圈、浮木、救生浮標等)。內政部呼籲,民眾從事水域遊憩活動時,務必確實掌握自身能力,並做好風險評估,隨時注意環境變化;同時也提醒,務必注意孩童動向,避免放任從事高危險性的水域活動,以降低事故發生機率及危害。由於台灣四面臨海、雨量豐沛,大(小)河川、溝渠、湖泊、池塘等各式水體密布,從事水域遊憩活動時務必慎選場所,遵循「防溺十招」:1.戲水地點需合法,要有救生設備與人員。2.避免做出危險行為,不要跳水。3.湖泊溪流落差變化大,戲水游泳格外小心。4.不要落單,隨時注意同伴狀況位置。5.下水前先暖身,不可穿著牛仔褲下水。6.不可在水中嬉鬧惡作劇。7.身體疲累狀況不佳,不要戲水游泳。8.不要長時間浸泡在水中,小心失溫。9.注意氣象報告,現場氣候不佳不要戲水。10.加強游泳漂浮技巧,不幸落水保持冷靜放鬆。至於合法的水域遊憩活動場所,在交通部觀光局或教育部體育署全國運動場館資訊網水域資訊都可瀏覽查詢。
-
2020-05-28 新聞.生命智慧
父親的眼淚
母親因腦梗死住院,去的時候已呈昏迷狀態。醫生看父親上了年紀,就對父親隱瞞了母親的病情,直接把母親的病危通知書給了我們兄弟倆。父親從醫生的行為中隱約感到有些不對勁兒,就纏著醫生詢問,並反覆向醫生保證,他能夠承受一切結果。那天中午,也許醫生剛好遇到什麼急事,就徑直跟我們兄弟倆說起母親的病情,當時父親離我們只有幾步遠。他支棱著耳朵幾步躥了過來,瞪大眼睛牢牢地盯住醫生,醫生想收口也來不及,只好實話實說。聽到醫生說母親可能時日無多時,父親的身子哧溜一下就歪斜了下去,幸虧我和哥哥眼疾手快,將他攔腰抱住,扶著他就近坐在走廊的病床上。護士很快拿來了生理鹽水。父親喝了幾口生理鹽水,我們以為他緩過勁兒來了。沒想到父親突然猛號一聲,像受傷的狼一樣哭號起來,聲音之大讓旁邊的人吃了一驚。父親的眼淚也如潰堤的河水,洶湧奔騰,在滿是皺紋的臉上肆意流淌,順著下巴吧嗒吧嗒地往地上掉。父親哭得癱倒在病床上,好像要休克過去。突然,他又猛地爬起來,拉住路過的一個醫生的袖子哀求道:「醫生,醫生,求求你救救她。」那份急切宛如溺水的人抓到最後一根救命的稻草,好像一鬆手,所有的希望都將隨之消失。哭號一陣之後,父親的聲音逐漸弱下去,但眼淚還是在臉上縱橫奔流。那天,我真切地感受到什麼叫「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我看到父親剛強的外表之下那顆滿懷柔情而又脆弱的心。後來,母親經過治療,終於掙脫了死神的魔爪。父親的眼淚絲毫沒有影響他在我們心目中的形象,反倒拉近了我們和他的距離。那以後的日子裡,溝壑不再橫在我們兄弟和父親之間,家庭的溫馨環繞著一家人。在經歷了許多風雨後,我終於理解了「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這句話。(本文摘錄自2020年出版《讀者》五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