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5 新聞.杏林.診間
搜尋
溝通
共找到
2349
筆 文章
-
-
2021-03-15 科別.精神.身心
醫病天地/憂染疫罹患焦慮症 55歲女穿雨衣就診
新竹55歲陳小姐擔心染上新冠肺炎,堅持出門身穿雨衣、戴安全帽與手套,就醫時也不願坐在診間椅子,她表示自己長期失眠且容易心悸、喘不過氣、頭暈、胸悶,情緒持續緊繃,無法專注連帶影響工作,醫師問診後確認她罹患焦慮症。東元綜合醫院精神科醫師張夢涵說,面對疫情變化的不確定感、人際被迫減少互動,也減少休閒娛樂,甚至有人失去工作,長期且巨大壓力下,使罹患焦慮症和情緒疾患個案也迅速增加,提醒民眾防疫時,也要防範「心靈病毒」。他建議5字訣「安、靜、能、繫、望」降低焦慮感;張夢涵指出,「安」是指促進安全,戴口罩、勤洗手與自我健康監控和環境衛生注意,適當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靜」是平靜鎮定,調適情緒與正向思考,可多深呼吸、冥想、瑜伽、聽音樂、閱讀、睡覺、運動等。「能」是提升效能感,在隔離下掌握自己能做的事,建立規律作息,找回自我控制感;「繫」是促進聯繫,利用網路與社群媒體注意疫情正確訊息,也透過視訊或電話維持與他人溝通,獲得心理支持;「望」是灌注希望,避免過度關注疫情負面資訊,善用1922防疫諮詢專線、安心專線(1925)。張夢涵表示,民眾若覺有焦慮情緒,可利用「廣泛性焦慮症篩檢量表」自我評估;有不明原因的身體症狀如頭痛、頭暈、持續緊張、肌肉緊繃、易怒易煩躁、無法專心、睡眠障礙等,影響生活或工作,甚至出現情緒低落、快樂不起來、持續負面想法、死亡意念等,就該及早就診諮詢。
-
2021-03-14 新聞.元氣新聞
防中藥中毒案再發生 中醫藥司推中藥材分級管理
台中市前議長張宏年一家四口向盛唐中醫診所負責人呂世明求診,長期服用其開立的處方導致鉛中毒案,但衛福部中醫藥司針對中醫診所的中藥製劑抽檢和行政稽查雖都合格,但消基會所做的中藥檢測卻發現民眾送驗來自藥商的中藥,仍有重金屬超標情形,恐使民眾不放心。中醫藥司科長蔡素玲表示,已在規畫、溝通中醫藥材分級管理,盼明年試辦計畫可上路。去年中醫藥司針對中藥鉛中毒案啟動中醫診所中藥製劑抽驗和中醫診所行政稽查,兩專案稽查結果均合格。但根據消基會的中藥檢測,民眾送驗來自藥商藥局的中藥檢體,34件中有兩件不合格,並非全數過關。對於結果不一,蔡素玲說,衛福部和消基會的抽查不同,因為衛福部是針對中醫診所進行抽查,主要是因為之前鉛中毒案件是發生在中醫診所,擔心開立禁藥等是否為中醫診所普遍的行為。而消基會則是民眾自行拿中藥申請檢驗,來源不只來自中醫醫療院所,還包括藥商藥局或其他管道。而這次中醫藥司只針對七大類高風險中醫診所,包括盛唐相關連鎖診所、涉案中醫診所負責人曾支援報備的診所、涉案中醫診所內中醫師曾支援報備的診所、中藥不良反應通報重金屬中毒病人就診診所等進行抽查,民眾恐仍難以安心。中醫師公會理事長柯富揚則表示,根據中醫藥司和消基會的結果都發現,來自中醫醫療院所的中藥都合格,且無違規事宜。但雖然安全,看到的卻是民眾的不放心,因此第一步先做高風險中醫診所,接下來第二步則是中醫、中藥相關的都要全面徹查。另外,他說,因中藥材遍佈在很多地方,不只是在中醫醫療院所,還包括農產品,做為食材等,但在農產品管理又是另一套辦法。因此除了抽查,應針對中藥材建立醫療用和非醫療用的分級制度,才是中藥長期管理的辦法。蔡素玲對此表示,目前朝認證方向進行,已在和供需端的團體溝通,但仍需要視是否有共識而定,期盼明年能先行試辦計畫。
-
2021-03-14 科別.精神.身心
憂心染疫 55歲女罹患焦慮症穿雨衣就診
新竹一名55歲的陳小姐,長期失眠且容易心悸、喘不過氣、頭暈、胸悶,情緒持續緊繃無法放鬆,甚至無法專注連帶影響工作,就診精神科時因擔心被傳染新冠肺炎,堅持身穿雨衣、戴著安全帽和手套,甚至不願坐在診間椅子上,醫師問診後確認陳女罹患焦慮症,經過藥物治療、醫師問診及生活調整後,已恢復穩定的情緒和正常生活。東元綜合醫院精神科醫師張夢涵表示,在面對宛如「世紀瘟疫」般的新冠肺炎,對疫情變化的不確定感、人際間被迫減少互動、減少休閒娛樂、失去工作等長期且巨大的壓力之下,罹患「焦慮症」及「情緒疾患」的個案也迅速增加,提醒民眾防疫時代,也要防範「心靈的病毒」。為了協助大家減低在疫情之下的焦慮感,可利用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推廣的五字訣「安、靜、能、繫、望」。張夢涵指出,安是指促進安全,平時養成戴口罩、勤洗手,自我健康監控與環境衛生注意,適當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靜是促進平靜鎮定,調適自己的情緒與正向思考,可嘗試深呼吸、冥想、瑜珈、聽音樂、閱讀、睡覺、運動等。能則是提升效能感,即使在隔離之下,掌握自己能做的事情,建立規律的作息,找回自我控制感;繫是促進聯繫,可利用網路與社群媒體等,注意各種關於疫情的正確訊息,也透過視訊或電話,維持與他人的溝通,獲得心理上的支持,也要記得多多關心周遭的親友。望也就是灌注希望,避免過度關注疫情的負面資訊,善用1922防疫諮詢專線、安心專線(1925)等。張夢涵也提醒民眾可多加利用「廣泛性焦慮症篩檢量表」自我評估,若察覺自己或周遭親友開始出現難以控制的焦慮,或找不出原因的身體症狀,如頭痛、頭暈、持續緊張、肌肉緊繃、易怒易煩躁、無法專心、睡眠障礙等,已影響生活或工作;甚至出現情緒低落、快樂不起來、持續的負面想法、死亡意念等,建議及早就診精神科(身心科)諮詢,由專業的醫師與心理師協助度過難關。
-
2021-03-14 癌症.抗癌新知
【名家專欄】洪素卿/余苑綺癌症再復發! 醫師:「免疫評分」有助預測復發風險
為了孩子努力抗癌多年,余苑綺不久前卻傳出腸癌二度復發,因肝轉移就醫治療。究竟什麼樣的癌症特別容易復發轉移?有沒有哪些指標可以參考?醫師表示,除了傳統病理分期之外,近年「免疫評分」等診斷輔助指標,不僅可以更準確評估復發風險高低,還可藉此規劃精準化療策略。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王照元教授指出,大腸直腸癌的復發風險,可大略以傳統病理分期來區分。以余苑綺發現時的第三期為例,復發風險大約有三到四成。如果是第二期、復發風險約莫兩成到三成,一期大概是一到兩成。 不過,期別相同、復發風險也會因為是否存在相對不好的因子,而有高低差別!以第二期為例;若患者腫瘤細胞分化比較差、腫瘤侵犯到周邊組織,或有神經、淋巴血管的侵犯,或治療前有腸道阻塞、腸道穿孔,手術時取得的淋巴結數量低於十二個,其復發風險也就相對高。 同樣的道理,即便都是第三期患者,也會因為淋巴結轉移與侵犯深度的程度不同,影響其復發風險。 王照元教授指出,目前針對高復發風險的第二期患者、或是第三期患者,在手術之後會施以輔助性化學治療,以期降低復發機率。 一般來說,第二期患者以口服化學治療為主。至於第三期患者則以注射式化學治療為標準療法,但療程究竟是三個月還是六個月?過去未有共識。 但近年新的診斷輔助工作「免疫評分」問世後,屬於高免疫評分的第三期腸癌患者,建議應該要化療滿六個月。 「免疫評分」是什麼?王照元教授指出,免疫評分就是取腫瘤核心跟侵犯端組織,看看腫瘤內部跟其邊緣免疫細胞的免疫反應,透過公式計算、得出免疫評分高低。此一評分不僅可預測復發風險、也可以用來作為病人是否接受化學治療,或是化療療程長短的依據 他表示,基本上,如果二期患者免疫評分高、尤其是低風險除群,可以不用化學治療;三期病人如果免疫評分高、則建議應該要接受完整六個月化學治療。因為臨床研究顯示,免疫評分高的第三期大腸癌患者接受完整六個月化療確實可以有效降低復發風險。 「這對還在工作的中壯年患者真的很重要!畢竟這群患者除了治療疾病的時間外,還需要工作維持家計。若是需要常常接受化療,可能對其平常工作會有很大影響。而透過免疫評分,醫師可以告訴病人,你的免疫評分這麼高、真的要做滿六個月化療!」 為什麼免疫評分與治療有效性相關?王照元教授指出,患者接受化療時,不僅要靠化療藥物殺死腫瘤細胞,患者自我的免疫細胞也是非常重要的;近年興起的癌症免疫治療藥物,就是透過患者本身的免疫系統一起協同殺死癌細胞。而免疫評分也相當於為此提供一個客觀的標準。 ESMO歐洲腫瘤醫學會建議將免疫評分列為第二期與三期腸癌患者的風險評估工具後,高醫也成為國內首先將免疫評分作為癌症患者標準醫療檢測選項的醫院。 王照元教授表示,免疫評分有助於大腸癌第二、三期患者決定是否化療、以及化療療程長短。「雖然大腸癌的化療副作用已不像其他癌症那麼強,但是難免還是遇到民眾會害怕。甚至寧可一個月花幾十萬接受另類治療、也不敢到醫院正規醫療。」若能以傳統病理分期輔以免疫評分這類指標,醫病充分溝通,不僅民眾可以減少不需要的化療、不傷身體,對健保來說也可以節省支出。 他強調,「the right drug for the right patient at the right time」「適當的藥、適當的時間、給適當的病人!」近年,癌症治療已經走向精準醫療,不只是免疫評分, 醫院也陸續引進各類工具, 希望可以為患者更精準、更精緻地擬定不同期別不同癌別的抗癌策略。 【延伸閱讀】 .腸癌化療好辛苦?「免疫評分」有助決斷更精準 .腸癌免化療?! 不靠偏方,靠免疫評分!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3-13 養生.家庭婚姻
「我從端午節到現在都沒跟你爸講過話!」老夫老妻破冰,先學說話不帶刺
「我從端午節到現在,都沒有跟你爸講過話。」60多歲江女士跟女兒吃飯時,忽然迸出這話。江女士和先生吵吵鬧鬧一輩子,年輕時先生脾氣更暴躁,甚至會拳打腳踢,現在兩人年紀大了,江女士已練就萬事淡定不回應。不過,江女士還是照顧著先生的飲食起居,只是先生相當不滿,到處去跟親戚抱怨太太都給他臭臉看。諮商及心理專家說,這是典型的「情感撤離」,如果能在破壞關係的行為模式出現之前就踩煞車、建立友善溝通的橋梁,或許有機會改善。累積負面情緒 寧可不開口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媒體公關召集人林萃芬表示,江女士是很典型的情感撤離,因為長期累積對對方的負面情緒,長期互動上覺得「講的話都不是他要聽的,只要一講話對方就會生氣」,無可奈何之下,沒辦法與之情感流動,心理上也「撤退」了。林萃芬分析,雖然關係還不到連共處一室都不能容忍、仍願意照顧對方起居,但長期經驗已埋下深層恐懼,怕一開口就帶來生氣等不舒服的情緒,只能靠「不講話」來讓自己好過一點。台灣大學學生心理輔導中心臨床心理師洪千惠表示,如果伴侶渴望對方回應的方式,一直不是對方可以理解或回應的,關係型態常見會走到「一個跑、一個追」的循環。比如,明明心裡有情感、也想關心對方,卻因為沒有好好表達,變成像是責罵或嘮叨,結果對方完全不覺得被關心,只想逃走。善意表達感受 從減害做起洪千惠表示,在進一步破壞關係的互動模式出現之前,如果觀察到是哪些行為持續破壞關係,並對這些行為踩煞車,就有機會改變。因為對於兩人關係來說,光是「減害」都算是一種改善。減害,要從安頓好自己的心情狀態開始。先要允許自己的感覺和想法,接著就可以嘗試用善意的方式,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表達出來。如果雙方都抱持友善、關心對方的態度,就可以稍微聊一聊,練習用不帶責備的方式去表達感受和需求,再往彼此需求都能滿足的方向,去調整互動的方式。洪千惠提醒,常見的需求是在關係中被肯定、被接納、感受到對方在乎自己、有被愛的感覺、在對方眼中是個夠好的人。記得這些原則,將心比心地和對方互動,關係就能改善更多。如果還是覺得很難,可考慮接受諮商。諮商師擅長幫助人看見行為表層的線索底下,還有哪些真正想要傳達的訊息。比如表面上的責罵和憤怒,底層其實是沒有被關心的難過,沒有被接納的受傷,更多理解彼此真實的感受,人與人之間就能更靠近。
-
2021-03-13 性愛.愛情診療室
他不是疏離,只是需要獨處的時間…和「內向伴侶」相處的3個方式
「好想知道他在想什麼⋯⋯」跟內向者交往的人可能都有過這樣的內心疑問,尤其當你是外向者時。無論喜怒哀樂,外向的你可能都會大方和另一半分享,但內向的另一半卻不是如此,他們雖然是個很好的傾聽者,但因為太少訴說自已的事,讓兩人之間好像有點距離。另外,內向者很多時候都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他們獨自打電動的時間可能都比陪伴你還多,總而言之,就是有一點「難搞」。內向者與外向者有什麼不同?內向與外向最大的差異,不是誰比較害羞、誰比較擅長社交,而是「獲取能量」的方式不同。外向者傾向從外在刺激中獲取能量,一個人待在家一整天會讓他們無聊到想死,和他人交流才能讓他們活力充沛;相反地,內向者的大腦前扣帶迴太敏感,太多的外在刺激反而會讓他們感受到資訊爆炸般的疲憊,獨自探索自己的內心反而是他們獲取能量的方式。因此,有時候外向者會感到困惑,不知道為何內向的另一半不多多陪伴自己,很多時候都在做自己的事。或者當對方有心事時,也不會第一時間跟自己說,認為對方對自己很冷淡,總活在自己的世界,是不是不夠愛自己。但其實這和愛不愛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只是個性和行為模式不同罷了。如何和內向的伴侶相處?你可以透過以下方式,和他更親近:1. 用接納代替改變如果你瞭解了另一半是內向者,就要接納他們有自己獨有的習性,如果他們真的需要獨處的時間,無論是一個人打電動、一個人看書還是一個人散步,就尊重他們的需求。如果你真的希望對方可以多花點時間陪你出去玩玩,就試著與另一半溝通,找到兩人都舒適的平衡。用指責來強迫對方改變自己的個性,只會讓原本美好的愛情關係充滿壓力。個性天差地別,不代表不適合在一起,如果兩人都願意尊重對方和自己的差異,也可以營造一段和諧、暖心的愛情。2. 營造安全的溝通氛圍外向者通常比較多話,當內向的另一半在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或心事時,很常有打斷另一半說話,或急於給一堆建議的狀況,久而久之,覺得自己沒有被理解的內向者會越來越不想分享自己內心的想法,兩個人的心也因此漸行漸遠。其實外向者通常沒有惡意,反而很多時候是求好心切,希望能多講一些道理或意見給對方聽。然而,「傾聽」溝通中重要的元素,可以試著在講出長篇大論前,先以不帶批判、開放的態度理解他們所說的內容,並且多用「開放式問句」,例如「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呢?」這樣的溝通分為會讓他們感到安全,更願意和你分享更多。3. 減少把另一半的行為歸因於自己的因素很多時候,外向者可能會把內向的另一半的冷淡歸因於對方不夠愛自己,或是自己做錯了什麼惹對方不開心。但很多時候,內向的另一半只是需要獨處的時間,單純想自己做自己的事而已。因此在思考上,減少把另一半的行為歸因於自己的因素,兩人在這段關係就能更舒適、開心。參考資料:1.《Verywellmind》:What to Know When Dating an Introvert2.《Bustle》:9 Key Things To Know About Dating An Introvert When You’re An※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他不是疏離,只是需要獨處的時間】和「內向伴侶」親密相處的 3 個方式
-
2021-03-1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生死自在——談預立醫療決定
【編者按】這星期「醫病平台」的主題是「生前預立醫療決定」,一位非醫學背景的教授寫出他在「病人自主權利法」通過之後,與家人討論他對生老病死的看法,決定簽署這重要文件的心路歷程 ;而在醫院負責「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的兩位專業人員,一位社工師及一位身心科醫師,除了幫忙他走完簽署這文件的全程,並在我們的邀請下,分別寫出他們的想法以及在這諮商工作所扮演的角色。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幫忙社會大眾更瞭解「病人自主權利法」。我在醫院負責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很高興賴先生以意願人的角度,分享親身的經驗與心得。賴先生文章中提到的「生得健康」、「老得快樂」、「病得短暫」、「死得乾脆」,我想是面對人生不可避免生老病死過程,理想的目標吧!近代醫療的進步,使得我們的疾病控制得好,生命也得以延長。但是這些急救的技術與延長生命的措施有時也造成不幸。我們都看過有些植物人,藉著人工營養可以維持生命徵象超過十年以上,可是早已無法說話表達自己的意願,必須臥床而完全依賴別人的照顧,有時因吸入性肺炎或是褥瘡感染而必須進出醫院。常會聽到家屬,特別是主要照顧者說,實在是不忍心看到病人這樣長期受苦,如果病人早點走了,不僅病人不用再活受罪,而且對家人都是比較好的結果。我想賴先生看到好友生病到去世的歷程,一定有很深的感觸。我想大多數的人都不希望在生命的末期,是經過漫長的痛苦才結束生命。但是很可惜,當我們病重時,常常是意識昏沉,以至於無法表達自己的意願,何況如果是昏迷、植物人、極重度失智症,更是如此。因此現行的臨床情境,是由家人代為決定。可是除非病人本人在事前就有清楚明確的交代家人他的意願,否則家人會陷入兩難。理智上知道這些維生醫療以及人工營養,只是維持了病人的呼吸、血壓、心跳,但是不可能讓病人再好起來了,反而是讓病人三不五時出現感染、肺炎、水腫等等併發症,應該是讓病人順其自然地離開比較好;可是情感上,卻是無法做出這樣的決定,因為如果停掉了維生醫療或是人工營養,就好像是自己殺死了病人一樣。所以在現實上,不少家屬還是選擇繼續維持原有的醫療,可是看著病人受的折磨,內心的矛盾也無法消除。病人自主權利法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讓我們在事情還沒發生,意識清楚時,可以預先表達萬一有一天我們陷入無法逆轉的昏迷、永久植物人、極重度失智症,或是疾病走到末期,我們自己無法明確表達對於維生醫療或是人工營養的決定時,提前說明自己的選擇,不必再讓家人陷入抉擇的困難。雖然說病人自主權利法的目的,就是要保障病人對於醫療選擇自主決定的權力,可是以台灣的民情,家人往往對於醫療決策有重大的影響力。所以在進行預立醫療決定的諮商時,原則上希望至少有一位二等親陪同。記得有個媽媽帶著女兒與兒子一同前來進行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女兒對於媽媽的選擇十分了解與贊同,可是兒子就大為反對。他說如果到時候媽媽真的維生醫療與人工營養都不要,他會覺得自己沒有盡力,也怕親戚朋友會覺得他不孝。這就是預立醫療照護諮商,要有親人一起來的重要之處。因為不論當時是否可以達到共識,諮商時是開啟溝通對話的機會,讓意願人與家人都有機會,了解彼此對於萬一陷入長期昏迷或生命晚期照顧的想法,而在平時這個重要議題卻是個禁忌,從來沒有討論過。因此,我們團隊中除了醫師護理師之外,還有社工師與心理師,協助整個家庭彼此對話、傾聽、了解。「生得健康」、「老得快樂」這二項或許可以操之在我;可是「病得短暫」、「死得乾脆」,變數很多,有時不一定能如我們所願,如果沒有預先準備,就不一定能達到我們想要的。所以很佩服賴先生與他的家人,能夠參加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進而完成預立醫療決定,未來一定可以生死自在。
-
2021-03-11 名人.相性幸福
慾望說不出口?看懂對方「想要」你的3個暗示表現
想像一下,一部愛情偶像劇的情節,劇中的男主角正深情款款的看著女主角,手輕輕地抬起女主的下巴,接著女主緩緩得閉上眼睛,你猜會出現什麼樣的畫面?答案呼之欲出,沒錯,多數人想到的就是男女主角親吻的畫面。為何大家的答案會一樣呢?主要是我們的大腦無時無刻都在吸收大量的資訊,從資訊中做分析、整理、內化、詮釋、驗證,因此獲得經驗。縱使劇情中男女主角沒有對話,依照過去的經驗,從對方的行為舉止與表情就可以做出判斷。所以根據有名的心理學家亞伯特.麥拉賓提出的「7(語言)-38(聲音表情)-55(非語言訊息)」法則,證實人與人溝通有55%都是透過非語言訊息來決定。所謂「非語言訊息」其實是一種感情、態度和情緒上的非自主性表達,其中包括:肢體展現、行為舉止、表情、手勢、外在環境等。換句話說,我們可透過身體語言來了解對方的真實意圖與情感。今天我就來跟大家介紹,哪些身體語言最能表達你內心的慾望,讓對方看一眼就上鉤,抓準良辰吉時,激情纏綿一整晚。一、含情脈脈地注視:眼睛是最老實的性器。當對方對你有好感時,會頻頻望向你,眼神會變得親切、溫柔、深情凝視。另外,性方面的渴望也會令人不安、呼吸變快、眨眼頻率稍微加快等,你們可要多注意這些性號細節。二、身體暗號,要你靠近一點:人的身體比嘴巴誠實,當女人對你感性趣時,在交談過程中,身體會不由自主的向前靠向你,這舉動的意圖就是「我喜歡你,我想跟你好好交流一下」。除此之外,有時會不經意撩撥一下頭髮、向下撫摸自己的脖子,偶爾對你微笑。當你發現這些小動作時,不仿大膽一點,告訴她:「此刻的妳,好性感」,這句讚美就是勾動慾火最有效的催情劑了。三、不經意的肢體接觸:兩人在交談過程中,如果對方會不經意的拍拍你胳膊,甚至話題變少,片刻安靜的依靠在你肩膀,對話總是有一搭沒一搭的回應,並輕柔的碰碰或摸摸你大腿,這多半表示想跟你有進一步的親密互動。以上簡單介紹,多數人對於情慾,會不自主展現的「身體性暗號」。對於那些害羞不敢明說的女性們,趕快學起來,之後想跟伴侶暗示「想要了」,就可以派上用場喔!
-
2021-03-1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執行「病主法——預立醫療決定」的我見我思
【編者按】這星期「醫病平台」的主題是「生前預立醫療決定」,一位非醫學背景的教授寫出他在「病人自主權利法」通過之後,與家人討論他對生老病死的看法,決定簽署這重要文件的心路歷程 ;而在醫院負責「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的兩位專業人員,一位社工師及一位身心科醫師,除了幫忙他走完簽署這文件的全程,並在我們的邀請下,分別寫出他們的想法以及在這諮商工作所扮演的角色。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幫忙社會大眾更瞭解「病人自主權利法」。大約在2019年初,本院正為了病人自主權利保障法而需要開立的醫療諮商門診,如火如荼的籌備中,社會服務室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工作單位之一,在我的執業生涯裡,基於對家庭工作的熱愛,主動和主管提出想參與這個新的業務,而有機會得以和許多意願人去討論這樣的人生大事。先說說家庭工作吸引我的地方,我一直認為「家」是彼此關聯、也相互影響的,若有問題,並不是某個單一的家庭成員應該負起某個責任,因此,我喜歡留意一個家庭的溝通,看他們如何彼此說話,怎麼詮釋不同的想法,怎麼理解對方等。所以對於能夠在預立醫療諮商門診裡看到家庭的互動,是我很願意投入的工作。然而,接下這個預立醫療諮商的門診工作後,我才發現其實挑戰不小。社工師在之前必須有一個稱為:「Pre-ACP」的工作,就是在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前預做準備。當意願人前來諮詢,想要進入這個預立醫療諮商時,我們就展開了一個生命價值的重大議題討論。為什麼意願人想要預立?他的信念與價值是什麼?意願人對於病人自主權利保障法是熟悉的嗎?有沒有和安寧緩和條例混淆?關於生死,意願人是怎麼想的?家人支持他的想法嗎?如果不支持,意願人是怎麼回應呢?而我,又如何在會談的過程中,能夠一直保持著尊重意願人,同時又要澄清法律的規範,以及了解意願人所面臨的處境,給予其與協助呢?我經常在Pre-ACP的過程中,半輕鬆卻也堅定的對意願人說:「你的家人,有誰最不支持你做這個預立醫囑,有誰最捨不得你的嗎?請把他帶來到這個諮商門診。」唯有讓這可能想法南轅北轍的家人,直接的來到諮商門診,面對與討論這個重要的議題,同時輔以我們醫療團隊的成員在現場,不論是協助法律的澄清,或是不捨情緒的疏理,最終能夠充分的溝通,了解彼此心中對對方真實的關心與想法,才是預立醫療諮商門診中,最重要的工作。儘管我這麼解釋後,我知道迎來的,是將把這個困難,再次拋回給意願人,許多意願人對我說:「就是不支持我的家人很難接受我簽署,我難道不能自己簽簽就行?我不是有對自己生命主張的權利嗎?」是的,台灣在通過了「病人自主權利保障法」後,在生死的大事上,的確已經可以由我們自己來主張,但是,家人的參與,卻是會讓這件生命大事,從預立、到執行的階段,都更臻完備。因此,我更多回應意願人的是:我相信,這也是一個生命教育,透過我們更多的家人參與,不論他們是否能跟的上我們的想法,而是一起探索彼此的信念與價值,關心甚或擔心,吐露與坦誠自己的情感的過程,我都覺得這值得花時間、金錢,好好思索與暢談。我很感謝賴先生為了這個預立醫療諮商門診特別撰文,我尤其欣賞他在面對他的老年生活時,有如此豁達而開朗的心,不只是有父執輩的生活智慧,也亳不遜色於年輕人,仍有著活潑的思維,因為這位長者的參與,也讓我在這個工作中,再次受到很大的激勵,知道自己的角色雖微,知道前方仍有挑戰,但卻是有價值而且豐富的。
-
2021-03-09 科別.精神.身心
社群假象…臉書5千好友 班上卻是邊緣人
翰強(化名)有近五千個臉書(Facebook)好友,但回到現實,他在班上卻是『邊緣人』。專家觀察,青少年在現實生活中遇到人際挫折,會選擇遁逃進網路世界,在網路上「另起爐灶」,但過度依賴網路上的好人緣假象,不只容易身陷網路交友和網路霸凌風險中,也恐讓網路成為壓垮青少年的最後一根稻草。翰強是臨床心理師金融遇過的個案。金融指出,許多來諮商、有情緒困擾或自傷行為的青少年,在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係很差,但在臉書上好友數卻達到官方上限,這些「臉友」都不是真朋友,很多是網路上亂加來的,透過好友人數來塑造自己在網路上極受歡迎的假象。金融表示,網路滿足了這世代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但也讓孩子更加脆弱,缺少面對困境、排解負面情緒的能力,但當青少年在網路世界遇到挫折,比如網路霸凌,下一步可能乾脆選擇「不玩了」,提前從人生中畢業。網路霸凌是青少年最常遇到的挫折。根據兒童福利聯盟二○二○年「網路霸凌現況調查」,有近半數兒少曾經涉入網路霸凌事件,百分之卅六點三是霸凌受害者。過去校園霸凌回家後可以暫時躲避,但網路霸凌難以擺脫,全面籠罩青少年。大直高中輔導主任吳姿瑩舉某案為例,學生在學校裡吵架,其中一名學生回家後憤恨不平,將吵架過程加油添醋後放上網路平台,並公布同學姓名,網友將學生的社群帳號全部肉搜出來瘋狂留言,甚至涉及恐嚇,學校網頁和粉絲專頁也被灌爆。她說,該風波讓部分學生出現嚴重憂鬱情緒,多次輔導後才好轉,經校方與律師溝通協調、貼文學生家長發出聲明澄清事情經過,風波才落幕。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1-03-08 養生.聰明飲食
明明麵包用炸的 台式「營養三明治」真的營養嗎?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位於海港旁的基隆廟口夜市,有著各式各樣的美食選擇,營養三明治一直都是觀光客的最愛,炸得金黃酥脆的麵包,夾著火腿、滷蛋、黃瓜、番茄等,再淋上美乃滋,讓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但你可知道它的誕生和美軍有關,而且這樣小小一份卻有三碗的白飯熱量,相當於600大卡。每到週末或假期,各大觀光景點人潮滿滿,探訪在地美食也是重點行程之一!座落於海港城市的基隆廟口夜市更是北台灣觀光重鎮之一,想到廟口美食,外型像淺艇堡、口味卻很台的炸麵包「營養三明治」絕對名列其中,但它真的「營養」?這款在地小吃又是從何而來呢?營養三明治魅力無窮大,每逢假日必定大排長龍在基隆廟口循著食物的香氣,映入眼簾的是整排小吃攤上顯眼的黃色燈籠,井然有序的攤位,充斥著各式各樣的美食選擇,熙熙攘攘的人群們排起了隊伍,一探究竟,是相當受到觀光客歡迎的「營養三明治」。營養三明治的魅力有多大,根據媒體報導,就算是疫情期間的2020年端午節連假,排隊人潮一路擠到凌晨,現場要等200多號的號碼牌,這樣的受歡迎的程度,不外乎是來自於,炸得金黃酥脆的麵包,配上滷蛋、火腿、黃瓜、番茄等內餡,再擠上重頭戲、濃郁的美乃滋,一口咬下,唇齒留香,但在滿足口腹之慾的同時,怎麼想,都跟既定印象的「營養」勾不上邊。營養三明治其實熱量高,根本不健康先不論三明治為何冠上「營養」這兩個字,當熱騰騰的炸麵包交到手上之後,你一定也曾經狐疑過,油炸加上美乃滋,怎麼會營養呢?如果從實際的組成成分上來看,吃一份的營養三明治又相當於多少熱量呢?營養三明治是由炸麵包、黃瓜、番茄、滷蛋、火腿、番茄與美乃滋所組成,這些成分含有大量的油脂與碳水化合物,主要的熱量提供來源就是油脂與美乃滋,因此小小的一份營養三明治算起來就有600大卡的熱量,相當於三碗白飯,高得驚人。美軍為解思鄉之愁的產物台灣在1950、60年代,美軍由於韓戰與越戰來到亞洲,台灣在當時,成為美國阻止共產勢力擴張的重要戰爭夥伴,因此,基隆成為北部最重要的港口,美國大軍在此出沒也就成為常事了。這些因為戰爭,遠赴地球另一端打仗的美國軍人們,見不到親人,沒有熟悉的環境,食物變成為最簡單的解鄉愁途徑,但與台灣當地人根本無法溝通,比手畫腳描述著思念的家鄉味,利用在地食材後便誕生了現在的營養三明治,但說來也有趣,在特殊情勢之下,吃著夾著滷蛋的營養三明治,口味即使不像,應該也只能勉勉強強抵著思念,但這樣的趣事卻一路讓這樣的口味延續至今。冠名「營養」不是真的營養,有其歷史因素為什麼愛吃米飯的台灣,會突然吹起一股麵食風潮,全跟1950年代所推出的「進口替代政策」相關。在當時的政策推動下,美國有大量的麵粉輸入台灣,要讓以米為主食的台灣成為買家,要改變飲食習慣、最重要的就是帶動流行,美國商人當初為了行銷,甚至推出了「以麵粉取代米」的口號運動,但成效不彰,直到後來由美援會(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的前身)、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以及麵粉工業同業公會共同出資於1962年11月成立「麵麥食品推廣指導委員會」,推廣麵食帶來的健康功效等,致力將麵食成為台灣人的主食。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麵麥食品推廣指導委員會遠從美國運來「油炸多福餅機」(donut frying machine),現場將麵包炸給消費者看,強大的自動化功能、飄揚過來的洋味,當下便受到極大的歡迎。麵麥食品推廣指導委員會,從報章、雜誌、電視節目、廣播等多方面的管道,大力的宣導鼓吹麵食富含強健身體的營養素,還能延年益壽,在此同步貶低米食價值,讓當時的台灣人認為腳氣病都是因為吃白米所導致的結果,竟同時讓麵包這類食品成為了「營養的代名詞」,所以採用麵包的三明治也被冠上了「營養」兩個字。在不同的時空背景影響下,對於食品會有不同的見解,如今看來也成為飲食文化的差異,營養三明治在現在的觀點來看雖然一點都不健康,但是了解其背後的文化含義,在下次嘗試當地小吃的時候,不僅是嘴裡吃得滿足,更能有不同的體驗感受。延伸閱讀▶你知道你吃的雞胗是什麼嗎?愛吃沙的雞可不能沒有它!▶基隆常見的火鍋界馬卡龍「蛋腸」,為什麼出了北部之外就少見?▶來一碗廟埕前的稠羹赤肉,在「葉家肉粥」體驗老台北的溫暖!(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3-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完新冠疫苗「腋下腫脹」 她以為自己罹癌
打完新冠疫苗後,如果接著要篩檢癌症或掃描乳房等,最好先告訴醫師,以免誤導醫師的研判。癌症醫師和放射科專家說,接種疫苗後,淋巴腺--尤其是腋下的淋巴腺—有時候會腫脹,這是免疫系統的正常反應,但可能也顯現在乳房等癌症掃瞄檢查圖上,引起誤判或恐慌。「這點,一定要讓大家知道,」休士頓安德森癌症中心的放射線專家Melissa Chen說,因為最近有個病人打完疫苗,淋巴腫脹,緊張兮兮找她檢查癌症,她費了不少功夫才勸慰住。她強調,已有癌症或疑有癌症的人,不應因為疫苗會引發淋巴反應而不打疫苗。白血球聚集對抗病毒感染時,免疫系統如淋巴腺會有反應,通常聚集點太小,不易感知;但病情嚴重或接種某些疫苗後,淋巴腺會腫脹,最新一期美國放射科學院期刊也建議醫師,心理要有準備。Melissa Chen說,通常會出現腫大的是腋下,或注射疫苗手臂同側的鎖骨附近。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已把這現象列入輝瑞和默德納疫苗反應的研究報告,但未列在嬌生疫苗報告中。食藥局說,16%接種第二劑莫德納疫苗的人,出現腋下腫脹現象,如果只是稍微腫脹,即使硬塊沒被注意到,也會出現在體檢掃描圖上。專家因此建議,最近才打完新冠疫苗的人,癌症篩檢前,要告訴醫師,好讓醫師判斷,腫大只是疫苗反應,還是需進一步切片檢測。放射科學院則建議,不影響接種疫苗排序時間的話,在接種前就去做放射檢測。至於已有癌症的人,最好選擇沒有癌細胞的那一面身體,接種疫苗,比較不會造成混亂。放射科專家認為,該篩檢還是要篩檢,不要拖延,但放射科學院的論文小組建議,非急性的癌症篩檢,可排到疫苗接種完六周之後。麻州總醫院則建議不必延後,跟醫師溝通好接種副作用即可。
-
2021-03-06 養生.家庭婚姻
夫薪資全上繳公婆 妻流產只換來一個眼神「太好了妳不用辭職」
福原愛與江宏傑驚傳婚變,有消息指稱,兩人關係生隙的原因,恐怕與江宏傑夫家對待福原的態度有關。像這樣親家問題,其實不只在跨國婚姻,而是無論台灣還是日本,都會面臨到的嚴重問題。根據日本媒體「現代ビジネス」報導,一位擔任看護士的惠里小姐,和另一位經營地方商店的敬結婚。然而兩人共組家庭後,丈夫卻一直把他自己所賺的錢,通通交給夫家,兩人的生活費則全靠惠里支付。惠里雖然嘗試溝通,但丈夫都不與理會。後來,惠里懷有身孕。考量到要以後可能帶小孩,惠里覺得有得向公司請長假,甚至辭職的可能。如此一來,就不可能再讓丈夫敬繼續把錢都轉給夫家,於是再度溝通。然而,雖然敬這次聽從妻子的建議,回老家交代此事,但在跟老家的交涉後卻被打了回票。由於夫家除了雙親以外,還有另外一個妹妹,然而惠里卻明顯感受到,這些人並不打算自力找尋其他經濟來源,就是要依靠敬過活。無力違抗夫家意志的丈夫,只好告訴惠里,在她確定辭職前會想點什麼辦法。然後最後解決一切事件的關鍵,卻是惠里的流產。因為小孩沒了,所以反而讓惠里不用向公司辭職。然而當小姑來探訪她時,明顯對惠里的流產露出「鬆一口氣」的表情,至今仍讓惠里難以忘懷,讓她明顯意識到自己在夫家眼中,絲毫沒被尊重。事後惠里雖然又懷孕,並生下兩位女兒,但是丈夫偏袒夫家的行為,卻是有增無減。甚至有次小姑骨折住院,丈夫竟然跑去跟正在念大學兼差打工的女兒要治療費用。這也讓惠里不禁懷疑,究竟丈夫、夫家這樣的行為,真的算是正常的嗎。
-
2021-03-06 瘦身.整形大揭密
隆乳學問大 醫師邱浚彥解謎「石頭奶」!
擁有完美胸型是許多愛美女性的渴望,很多人也不避諱尋求醫療協助,解決下垂外擴;大小胸或產後哺乳「走山」等惱人問題,不過隆乳植入的假體若與人體組織不合形成孿縮,常容易變成硬梆梆的「石頭奶」,反而徒增困擾,醫師提醒,隆乳前一定要與醫師多溝通,依個別的體質慎選填充材質,避免「整」出問題。天氣漸熱,很快就到穿比基尼展示曼妙身材的季節,不過上圍不豐滿或有胸型困擾的女性,青春期後,胸部要再發育十分困難,吃再多青木瓜也沒用,有人因此尋求豐胸整型,植入後卻變成俗稱的石頭奶,更加困擾。法喬醫美診所總院長邱浚彥表示,早期隆乳用的假體多是光滑面,跟人體組織不能結合,所以容易產生莢膜形成攣縮的現象,變所謂的「石頭奶」,但近年隆乳已多採用粗糙面的假體,不用按摩也比較不會變得硬梆梆。他表示,女性依個別體質及需求,可考慮「水滴型」及「圓盤型」義乳,目前最夯的已進展到液態矽膠「魔滴隆乳」,這種假體能根據地心引力變化,直立時有水滴狀效果,躺下後自然撐開,恢復到均勻的圓盤狀,植入後觸感飽滿,較少摸得出邊緣波紋感。邱浚彥也說,現在隆乳術多會從腋下做內視鏡,以免留下明顯傷痕,植入假體因不會接觸到乳腺,所以術後能正常哺乳。胸部較小或擔心隆乳後會有邊緣感的女性,植入假體時建議部分放在肌肉層,部分放在筋膜層下方,有了一層肌肉覆蓋,可減少邊緣感。胸部組織比較足夠的女性,假體會放在筋膜層下方,活動性較佳,晃動時也較自然。產後乳房萎縮下垂,則建議用果凍矽膠隆乳來改善或利用自體脂肪補在乳房周圍,胸部觸感更真實。他也提醒,隆乳後一個月內,務必回診確保假體擺在正位,穿著隆乳定位衣,屆期一周就能拆線。
-
2021-03-06 養生.家庭婚姻
陳時中爆在家是「悶葫蘆」! 靠與太太冷戰解決家庭糾紛
3月8日為國際婦女節,衛福部社家署今舉辦「勇氣論壇」盼社會可以重視婦女角色,衛福部長陳時中今參與活動,實測九大勇氣題,被問及與家人發生爭吵時該怎麼解決,他笑稱「應該要立即溝通」但自己跟太太都是悶葫蘆,每次都是冷戰後就自然解決了,很少想辦法去解決問題,他強調「這不是好方法」大家不要學。無論是因為經濟或是自我期許,職業婦女在台灣已是相當普遍的現象,但無論是職場或是家庭,仍對於女性存有刻板印象,職場中不被允許育兒、家庭中又被期許生子照顧家庭。陳時中今參與活動時,實測對於兩性間觀念的測驗,其中「家庭題」讓他打開話匣子。主持人提問「當你與家人意見不合爭吵時,該怎麼面對」,他笑稱,當然是要當下解決,但是他跟太太都是「悶葫蘆」,通常吵了架都不會吵架,會冷靜一陣子,大概就是一直冷靜之後就會自然解決,他說,我對社會反而比較積極想辦法解決。他說,人生中會遇到很多困難,年輕時的自己會選擇逃避,畢竟自己年輕時也曾經荒唐過,逃避雖然不太好,但是也是個暫時讓自己舒緩的方法,不過「不能逃太遠拉」,當面對問題選擇逃避時,需要靠家人、朋友才能跑回來。他說,他在年輕時也是靠家人朋友才回歸正軌,也感謝家人朋友「可以讓我跑一跑」,不過成年後,接觸的事物變得更多,責任也更多,出現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正面迎擊困境會是他現在的選項。陳時中說,他自己從來沒想過自己會當部長,他認為會走到這個階段,是建立在對家人、朋友、工作負責才能成就這樣的事情。他被問及「什麼是勇氣」,陳時中表示,他自己的勇氣是來自於關懷,無論是對人或是大自然,有關懷才會起了想要解決、幫忙、改善的想法,進而產生力量。這一次防疫,他相信防疫人員也是用同理關懷的態度去協助國人,每一位國人也是建立在同理關懷的架構上,才讓台灣的防疫成果變得更好。陳時中說,許多防疫人員都是女性,他自己也被女性溫柔的特質感染,有時候也發現自己是愈來愈溫柔。
-
2021-03-06 癌症.抗癌新知
腳麻、背痛竟是腎癌轉移!專家建議打擊癌細胞有效方法
60歲的許先生,因右下背痛、右腿痠麻至骨科就診。經核磁共振影像檢查發現,右側薦骨有一顆超過6公分的腫瘤,本以為是骨癌,切片證實為腎細胞癌晚期合併遠端轉移,腎臟也有一顆約2公分腫瘤,確診為腎細胞癌第四期。面對晴天霹靂的消息,許先生仍相信醫師會幫忙治癒。收治個案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蕭子玄表示,因患者使用一線標靶藥物治療反應不佳,經溝通調整用藥,合併使用免疫療法控制癌細胞擴散。 經過1年半治療,腎臟的惡性腫瘤縮小許多,再配合手術切除萎縮的薦骨腫瘤,目前順利康復出院,病情控制良好。但他仍提醒患者,需定期回診追蹤,以避免癌症復發。腎臟常見的惡性腫瘤 初期無症狀蕭子玄表示,腎細胞癌為腎臟實質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好發年齡為40至70歲。腎細胞癌初期通常無任何症狀,大多是因為其他疾病,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時無意中發現。腎細胞癌臨床症狀相當多變,當出現血尿、腹部腫塊、腰痠背痛、貧血、體重減輕等症狀時,代表腫瘤期別較晚。他特別提醒民眾,若有上述症狀千萬不可大意。晚期腎細胞癌治療 標靶藥物+免疫療法目前,腎細胞癌發生原因尚未確定,通常與吸菸、肥胖、藥物濫用、長期接受血液透析或接受過腎臟移植者、染色體異常,和環境及職業因素有關。腎細胞癌主要以手術切除為主,若為晚期且合併遠端轉移,則建議以標靶藥物治療。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葉士芃則表示,免疫療法可搭配標靶療法治療癌症,藉由可辨識癌細胞並活化自體免疫細胞的特性,幫助病患徹底消滅癌細胞。為預防癌症發生或降低癌症傷害,兩位醫師提醒,除了實踐健康生活型態外,也應定期接受癌症篩檢,以便在癌症早期,就能揪出病灶,爭取最佳治療時機。 諮詢專家/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 蕭子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 葉士芃
-
2021-03-0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消失中的「家庭醫師」及「一般內科醫師」改變了醫病關係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師談醫病關係與醫療大環境」。一位醫師談自己在習醫成長的過程中對病人死亡的不同體驗;另一位醫師從插鼻胃管的高齡病人,描述病人、家屬與醫師發人深省的對話;最後一位資深醫師則指出目前醫療迷失於「專家」、「先進科技」、「大醫院」,忽略了醫師本身的專業精神,並表達對醫療企業化與媒體介入的隱憂。一般民眾就醫,以往是單純去醫師的診所「求醫」或「就診」,這是建立在互信的基礎上,希望能緩和身體的病痛及得到身心的支持。因為醫學及延伸出來的醫療作業改變了,一般民眾對醫療服務的認知也跟著改變,因此追求更新的「技術」與快速的「康復」。醫療體系也更細的分類及分級,病人可以去不同層級及分級的「大」又「先進」的診所或「醫院」求診治。專科醫師的培訓,因醫療作業專科化與精密儀器的應用,而進一步「次專科」化。病人也因此可以直接依自己的認知,至次專科的門診「掛號」就醫來解決自己判斷的「病」。有一位朋友要求我介紹一位「惡性肝癌」專家幫他看病,這位朋友有一位親友因酗酒而曾經被告知得過「肝炎」。因為他有朋友也被診斷出「肝癌」而往生,所以這位「病人」想找一位「肝癌」專科醫生來確認自己有沒有肝癌。這位先生沒有任何就醫記錄,因此我安排他去掛一般內科,讓醫師先了解他的狀況。但這位醫師沒有「肝病」專科的頭銜,讓這位先生認為我「不夠朋友」,沒有介紹「名醫」去處理他的問題,因而退掛號。另外有位「名人」來門診要求做「完整的健康檢查」 ,辧理病歷登記時隨口問門診的護理師,醫院的放診科斷層掃描是用「幾切」的機器。這位護理小姐回答不出來,他因而取消登記,抱怨醫院儀器可能不像其它號稱最新的「健康檢查」中心所使用的「最高『階』多『切』」的機器,無法查出全身各部位可能的「病兆」,而諷刺該醫院診斷癌症不夠高標準。最近的新聞,報導有些尚在實驗過程,還沒有被公認的新科技的診斷及疾病篩檢的科技新知,這樣的報告的確可以給某些癌症或疾病風險的人早期發現及治療的機會,但有些民眾因沒有充分了解新聞的資訊,而被這些新聞誤導,到醫院要求做這類的特殊診治,因此造成醫病之間的誤會,相信也會延伸出糾紛。加上很多新閒報導只引述一個特別案例的診治故事,有些醫療新聞也會以個案病人的治療結果做「奇蹟式」的報導。相信這種報導會吸引病人慕名求診,但也會產生很多誤解。最近人工智慧在醫療診斷上的應用變得很熱門,人跟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醫病的互動是否也會更疏遠?醫病雙方都有責任誠實地溝通來減少誤會。很多醫師或醫療機構往往以個案的經驗,報告在醫療技術上的成績或技術的進步,在沒有公開及相關機構的確認就向外界介紹,可算是誤導一般就醫的民眾。另一方面對提供非公認的醫療資訊的相關人員醫師、護理師及所有的工作同仁,更需要定期接受倫理教育及訓練,熟悉各方面的作業細節及相關副作用,以及可能發生的風險,各方面都需要充分的溝通,讓求診的人能了解。相信這樣會增加醫病的互信及相互尊重。媒體也有責任報導要有依據的新聞。很多醫療機構工作的人員,尤其是醫師的薪資及收入往往與醫院的財務相結合。在這種環境下工作的人員,會以整體機構的財務收入來推銷,例如使用貴重的檢查、治療或藥物,來間接的增加「比例」上較好的財務補償,因而「違背」了基本的醫病互相尊重的專業關係。台灣醫療執業環境在過去幾年中有許多改變,一般民眾對醫療的要求更開放,希望可以直接選擇醫師而接受更好的診治,因而直接要求就診於專科。「一般內科」或是「家醫科」因為給付較低及沒有「專科」的頭銜,而不被尊重。有些人甚至在用藥上推銷一些另類療法。另一方面是一般民眾有追求「專家」的迷失,以為專家診治可以減少誤診及錯誤的治療。轉診制度因此沒辦法完美的實施。當今台灣醫病關係的變化是什麼因素導致的呢?醫療執業人員、社會誤傳的迷思、就醫的權益變動、民眾對療效的看法及態度改變等等或許都有影響,希望大家有機會沉澱下來共同思考。
-
2021-03-04 癌症.抗癌新知
自費治癌 保單夠支付嗎?
●受限健保財務,治癌自費項目多●自費新醫療選擇受到經濟因素影響很大●5成民眾會想靠商業保險補醫療費癌症治療已邁向精準醫療時代,衍生出自費醫療項目也愈來愈多。聯合報癌症粉絲團日前進行「治癌更保險」意向調查發現,8成民眾要選擇自費的基因檢測或治療時,會考慮經濟狀況;5成的民眾會依商業保險有無支付而定,經濟因素成了民眾是否接受自費新醫療的主因。精準醫療 應有前瞻性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基隆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王正旭提醒,民眾對於精準醫療的需求殷切,受限於健保財務,政府應該有更前瞻性的想法,包括部分負擔、商業保險補位等,才有機會讓民眾使用到新治療。以癌症為例,傳統上是利用病理切片等結果,再進一步找出治療的解方。目前新治療趨勢,則是利用次世代基因定序(NGS)在治療前先檢測癌症基因,再找相對應的藥物,以提高治療效果,這種精準化醫療,帶來癌症突破性的治療方向。王正旭解釋,NGS在癌症治療運用有三種情形,一是有明確的基因突變,NGS就能預估疾病的走向;另一是治療前先進行檢測,之後選擇適當的治療藥物;三是治療期間要改變治療方向時,也可以利用基因檢測,改變治療策略。這些昂貴的醫療科技,納入健保給付可能會附帶給付條件。王正旭強調,病人必須對自己的疾病負責,面對這些新醫療科技,民眾要清楚認知,了解自己的基因或病情是否符合給付條件;政府必須讓符合條件的使用者依規定支付部分負擔,才能知道醫療有一定的成本,要珍惜自己治療的機會。一旦健保無法給付時,民眾希望商業保險可以補位。根據癌症希望基金會109年民調顯示,有7成的民眾有商保,但4成4的民眾覺得保障不夠。原因在於9成以上的國人選儲蓄險,醫療險遠遠不足。接受新醫療 受經濟影響聯合報「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團日前進行「治癌更保險」的意向調查,總計回收228份問卷,發現有3成8的民眾曾經檢視或申請過自費醫療項目,但保障不足仍要自付;更有高達4成2的民眾不曾檢視過自己的保單。在調查中也發現,經濟因素成了民眾是否接受自費新醫療的重要因素,有5成的民眾會看商業保險有無支付,若不幸罹癌,有7成7的民眾願意部分負擔1到3萬元接受基因檢測。保單設計 無法滿足需求王正旭認為,目前商業保單設計已無法滿足民眾的需求,最好規定基本的醫療保障,才不會失去保險的本質,衛生單位需與保險部門多溝通,讓業者知道新的醫療需求,設計出適合的保單,才能補位健保的不足。保險業者也開始意識到醫療險的威力,已有業者推出防疫保單,熱賣300萬張;也有基因檢測公司與保險業者合作,服務自家保戶。王正旭說,政府應將醫療保險當成另一種產業推廣,才能漲保費時不傷健保,對醫療生技也有幫助。
-
2021-03-04 養生.家庭婚姻
江宏傑福原愛傳離婚/當不得已結束婚姻,如何降低對孩子的傷害?
【2021/03/03編按】台灣桌球好手江宏傑跟日本桌球天后福原愛結婚4年多,先後生下2個可愛的寶寶,夫妻倆常常分享可愛的互動;近日兩人卻屢傳婚變,福原愛3日再度爆出雙方已經在1月就協議離婚。當父母決定要離婚,若未能先妥善處理各自的心結,可能會被負面的情緒所壟罩,難以顧慮孩子的需求,間接影響其身心狀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副教授暨盼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梁淑娟指出,在協商離婚的過程中,雙方應先調整個人情緒,才能更理性地與另一半溝通,以及留意孩子的需求,協助孩子度過生活的難關。離婚前.先調節各自情緒離婚的原因有百百種,而有些情況,並不是夫妻和平決議分開,例如,若一方外遇,另一方可能就會感到憤怒、悲傷,將重心放在如何報復、傷害另一半等,而不得不走上離婚一途。若夫妻沒有先處理兩人之間的問題,調節各自的情緒,就更容易忽略孩子的需求,造成巨大的傷害。梁淑娟心理師提醒,在離婚的過程中,要留意以下2件事情:1.不爭輸贏,考慮孩子的最佳福祉「我看過夫妻互相控告對方或爭奪監護權等,這些行為,都不是以孩子的最佳福祉做為考量。」梁淑娟心理師說,當夫妻的情緒在高漲的狀態下,也容易遷怒孩子,無意識將孩子捲入夫妻之間的爭執。離婚時,夫妻應將孩子的需求擺在第一順位,不應抱持比較、爭奪輸贏、或報復的心態,甚至要求孩子在雙親之間選邊站,讓孩子陷入忠誠撕裂。2.小心勿讓孩子變成情緒配偶或小大人當夫妻決議要離婚,必然要經歷一段難熬的過程,有些人會在孩子面前訴苦,把小孩當作心靈上的依靠。然而,當孩子也處在傷心、難過的情緒中,同時還要安慰父母,將會使孩子承受很沉重的負擔與壓力。梁淑娟心理師建議,夫妻可多多找尋資源,透過專業人士的協助以排解內心的痛苦,當夫妻雙方能較理性地面對關係的變化,更有助於將焦點放在離婚後的安排,給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主動告知孩子離婚消息向孩子宣布離婚的消息相當不容易,尤其當孩子年紀還小,更讓許多父母難以開口。然而,父母仍應該在孩子面前好好說清楚。若父母選擇不向孩子說明,孩子仍可能感受到家庭氣氛的變化,或從父母、親戚朋友的對話中得知消息。因此,父母應該主動告知孩子離婚的事宜以及後續的安排,並且雙方應該有一致的說法,避免讓孩子情緒混亂、產生錯誤的聯想等。梁淑娟心理師建議,面對年紀較小的孩子,不必跟孩子說明離婚的複雜原因、細節,避免將夫妻之間的爭執牽扯進來,而是用簡單的方式做說明,例如說:「爸爸媽媽在一起的時候會吵架、會不開心,所以之後不會住在一起了。」在告知的過程中,注意要讓孩子理解到即使父母離婚了,對他的愛並不會改變,給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採訪諮詢/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副教授暨盼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梁淑娟※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2021-03-04 養生.家庭婚姻
江宏傑福原愛傳離婚/婚前熱戀感不再,難道真的回不去了?
採訪諮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全觀式社區預防曁心理健康中心諮商心理師李珊婚後,夢寐以求的小夫妻生活開始步上軌道了,雖然早已預想這樣的相處模式,有心理準備接受最初可能會因為習慣、價值觀、處事態度等不同而產生磨擦,但實際面對這些生活大小事,卻讓人明顯感到幸福感降溫,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全觀式社區預防曁心理健康中心諮商心理師李珊指出,夫妻關係,在剛結婚、相處模式改變時,可能還存在著許多熱情與激情,但生活習慣、姻親互相適應、財務、性關係或新生命誕生等事件,其實都在考驗著彼此的情感連結,尤其是當兩人無法達成共識、解決問題時,感情的磨損會更加明顯。婚姻的壓力來源李珊諮商心理師表示,婚姻關係中不論是婆媳問題、帶養孩子、工作等壓力事件,如果沒有妥善處理,很容易影響其他生活層面。她認為,仍存在傳統觀念的長輩不在少數,加上婚後為符合社會普遍的價值觀,不少夫妻婚後會選擇與公婆同住,其中不乏未來方便請公婆幫忙帶小孩、尚未計畫買房或為省房租、交通便利、就近照顧長輩等理由,但姻親彼此「適應」應是雙向、互相的,不單只是搬入的太太,而是先生以及其他家人都需以同理心去思考,居住空間多了一個成員,該如何調整才能讓大家和平共處。若適應的壓力只落在太太一個人身上,本應是避風港的家,只會成為另一個巨大的包袱。 「姻親」適應常是婚姻中的大問題社群網站幾乎已是現代人主要的互動平台之一,擁有共同身份的使用者也經常聚集在同一個頻道互動,關於婆媳或姑嫂間的話題,有好幾個具代表性的社群,從文章快速更新的狀態,可以理解女性婚後和姻親關係間的「糾葛」不在少數,李珊諮商心理師指出,姻親關係確實常是婚姻中的大問題,尤其是婆媳問題,傳統社會賦予婆婆的性格就像白雪公主裡的壞皇后,而媳婦就像白雪公主一樣,但不是每個成為婆婆的女人都會變成壞皇后,她建議,為人媳婦應拋開先入為主的觀念,試著理解長輩的狀態,再問問自己「我不能接受什麼」,如果不擅長與長輩溝通,可請先生幫忙,因為媳婦和公婆間的關係走向,先生一定是個關鍵。放下攻擊姿態與逃跑心態婚姻不僅是彼此的承諾,更是一種「包容與接受」,雙方或姻親關係間相處,可能會存在著不曾思考過的狀況發生,面對事件應學會「先接受問題的存在」,因為不接受它就無法解決,再來就是調整自己的姿態,善意的舉動與氛圍,有助溝通順利,或許沒有一種溝通方式適合每對夫妻、每個家庭,但以對雙方都好為出發點,才能好好經營這得來不易的緣分。 婚姻不是粉紅泡泡當你正在籌備婚禮時,是否常聽到旁人告誡「小倆口一定會有許多爭吵,小心別吵到不想結婚了!」或許,真正經歷過才能體會這之中的酸甜苦辣,但正因為兩人有了共同目標,不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能克服。李珊諮商心理師認為,「共同目標」與「共識」對夫妻關係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議題,例如:未來藍圖是什麼?什麼是我想要的婚後生活?要生小孩嗎?當前有哪些必須克服的狀況等,否則若婚後目標不明確,加上姻親相處適應、生活磨合、他人意見相左等情形發生時,要達成共識會更加辛苦,因此做好婚前心理準備,預想未來可能會碰到哪些問題、互相討論、了解對方的想法,能幫助雙方在面對問題時,愈早達成共識,減少彼此情感的磨損。做最壞的打算與最好的準備李珊諮商心理師指出,「婚後躺在同一張床上的人不是只有彼此,因為我們都帶著原生家庭的習慣與期待」,也就是說,進入婚姻不單只是兩個人的問題,而是牽動著兩個家庭,因此進入婚姻前要問問自己,這是我們要的嗎?許多被看見的「事件」只是冰山的一角,我們要學習看見水面底下的核心問題,「做最壞的打算」及「做最好的準備」。 理解差異.認識雙方家庭人人常說「相愛容易相處難」,每個人對婚姻生活可能存在不同的期待,舉例說明:身為長子的先生對照顧父母親以及弟弟妹妹多了分責任感,希望太太也能夠善待自己所重視的家人,但或許太太從小就是倍受寵受、照顧的老么,或因為太愛自己的家人,短時間而無法將這份愛再分給他人等各種因素,和先生意見不合。此時,夫妻間也許會因為無法理解對方而產生怨懟,直指「這不是我想過的婚姻生活」。李珊諮商心理師認為,所謂「理解」是指,對方因為來自不同家庭,所以價值觀或生活習慣可能會和自己不同,也就是說,夫妻不僅要了解雙方,更要認識雙方的家庭,才能明白所期待的婚姻生活,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如果不是又該如何調適?討論不出結果的問題有意義嗎?「開啟不同話題、討論,並不一定要有個結果,最重要的是了解對方的想法。」李珊諮商心理師強調,有時候兩人相處久、習慣了,反而更容易忽略彼此的感受與想法,夫妻生活不只是短短的3、5年,應避免等到問題發生才思考如何處理,先有一定的認知與心理準備,對和平解決問題很有幫助。 準備好自己才能跳好「雙人舞」就東方國家來說,多數女性在婚姻關係中比較偏向順從和犧牲,但「婚姻關係就像跳雙人舞,必須先站穩自己的腳步」,李珊諮商心理師認為,婚姻關係中如果雙方沒有站好自己的位置、過度干涉、不信任對方或將個人界線劃分太大,就很容易造成「跳舞時不正確的拉扯、踩到對方,甚至是被絆倒」等狀況傷害彼此,如何保有自己界線又能與對方合作無間?她提醒,認識自己絕對是第一關鍵,先懂得情緒背後的原因,才有機會讓對方明白。 耍點心機.甜蜜加溫夫妻關係中,熱情、激情的火滅了是人之常情,但平凡的生活更容易凸顯小貼心的別出心裁,像是知道對方喜歡吃什麼,下班偶爾帶一份回家,或是很喜歡另一半唱歌時流露的神情,不妨利用兩人的空閒時間,安排K歌行程,「重溫對方當初之所以吸引你的點滴」,簡單卻能讓雙方在各式各樣的煩雜生活中,激發彼此曾經的那股熱情。人的一生中會經歷許多角色改變,沒有人天生就能扮演好一個先生、太太的角色,如何把自己準備好絕非一朝一夕,個人的進步與改變對提升雙方的互動品質很有幫助。共同面對問題時,如果我們是以「對方是生命中重要的夥伴」看待時,當出現爭吵或冷戰,就不會像刺蝟般,只想著扞衛自己的立場,而用布滿尖刺的背部攻擊對方,損害彼此情感。※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2021-03-03 養生.健康瘦身
國健署:國人肥胖症每5人約有1人 醫師透露減重要點
最新108年國人十大死因中,至少七項與肥胖有關,且國民健康署最新數據顯示,國人每5人就有1人有肥胖問題。專家表示,逾8成肥胖症患者認為肥胖可以靠自身努力解決,通常不會主動尋求臨床醫師的協助,但其實醫療專業人員介入成效佳,可請教家庭醫學科、內科、新陳代謝科醫師協助減重,臨床減重計畫以3至6個月為原則,每個月約減重1至2公斤,讓患者「務實減重」,循序漸進並能達成目標。根據最新的「國民營養調查2016-2019年」,已有近半(47.97%)成年人有體重超標(BMI>24)問題,其中,更有兩成人口有肥胖(BMI>27)問題,代表平均5位成人中,就1位有肥胖問題。肥胖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為一種慢性疾病,且會引起諸多毛病,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楊宜青指出,在108年國人十大死因中,糖尿病、腦血管疾病、癌症、高血壓性疾病、心臟疾病、腎炎及腎臟病變、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均與肥胖有關。另國外研究顯示,肥胖患者相較於體重健康者,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超過7倍。另國外跨五洲肥胖管理認知研究有14502名肥胖者、2785名醫師參與,亞洲國家包含日本、南韓。楊宜青表示,該研究結果顯示,逾8成肥胖症患者認為肥胖可以靠自身努力解決,認為少吃、多動、持之以恆就可以成功減重,通常不會主動尋求臨床醫師的協助,但其實醫療專業人員協助減重成效佳,可請教家庭醫學科、內科、新陳代謝科醫師。台灣肥胖醫學會秘書長張皓翔指出,臨床門診不乏遇到民眾訂定誇張減重計畫,希望一次減重20公斤等;一般醫師訂定減重計畫以3至6個月為原則,擔心時間拉太長,患者會疲勞,目標下降5至10%體重,每個月約減重1至2公斤,讓患者「務實減重」,循序漸進並能達成目標。張皓翔說,其實吃進去的能量少於人體消耗的能量,體重自然就會下降,若沒有,可能是有控制飲食慾望、製作低熱量飲食有困難等問題,就要引進其他支援,如提供食物選擇方式,必要時會開立抑制食慾藥物,但減重治療仍以「非藥物治療」為先,讓患者健康吃、聰明動、天天量體重。明日3月4日為世界肥胖日,今年主題為EVERY BODY needs EVERYBODY,有「每個人都需要每個人支持」之意,國民健康署代理署長賈淑麗表示,「健康體位」是國人健康的基石,希望大眾對肥胖控制抱有正面的態度,營造支持性環境,讓患者在減重路上不再孤單。●體重控制友善看診環境:診間「停、看、聽」三步驟,醫護主動關心,患者不再害羞詢問。1.「停」確認:患者進入診間坐上診療椅之前先停一停,先測量身高體重,確認體位BMI值。2.「看」關懷:醫護人員看診時發現BMI值超標病患,主動關懷患者的體重控制狀況。3.「聽」支持:傾聽患者對於體重控制的想法,對患者嘗試體重控制意願表達支持,開啟醫病溝通、交流體重控制的觀念,協助患者改善生活環境,提高體重控制行動力。●「肥胖100問+」小冊: https://www.hpa.gov.tw/Pages/EBook.aspx?nodeid=4087
-
2021-03-03 名人.謝向堯
謝向堯/混亂的呢喃,可能是心裡的牽掛…居家安寧訪視 察看患者也撫慰照顧者
有些時候我會跟著居家護理師去居家安寧醫訪。這類患者除了是慢性病,更是被認定為末期病患,家屬選擇讓患者在家走完最後一程。我一直很佩服願意把末期患者帶回家照顧的家屬,因為那表示家庭支持、及成員之間的心理建設要夠;因為對於患者何時會離世,沒有人說得準,也無從知道接下來數天或數星期會出現甚麼狀況。這次是去探視一位肝癌、肝硬化併發轉移至骨頭、且引起腦中風的黃先生。他以前是板模工,終日在外工作賺錢。在其他醫院確診肝癌與轉移後,他要求回家靜養,主要照顧者是太太和外傭。在來這戶人家之前,居家護理師提醒我,患者一向沉默寡言,與子女之間雖會打招呼卻少有共同話題。我心下有了譜,又是一個親子之間沒有太多交流的家庭。另外,患者在家有時會大喊大叫。因為這家人住的是透天厝、數十戶的老舊社區,患者剛回家照顧初期,叫聲連鄰居都受不了,還請過里長、警察來關切。家人曾一度打消居家安寧的念頭,想把患者轉送到安寧病房或養護機構。所幸和老鄰居們溝通後,大家也都能體諒現況了。黃先生躺在二樓一個單獨的房間,空間不算大,旁邊的電視正播著新聞。我初次審視他的外觀,全身明顯黃疸,腋下腫一個傷口膿包、脫皮;雙腿分別因癌症轉移而造成病態性骨折、作過放射治療及固定,骨頭也因此突出成奇怪的形狀;以前的中風造成左側肢體癱瘓,腳踝處也有小褥瘡。另外四肢末梢皮膚粗糙長繭,應該是長年做粗重工作的痕跡。來自印尼的外傭妹妹雖不會說中文,但看來很勤快。只要我們比個手勢,她就知道我們想做甚麼,並且伶俐的遞上材料。根據轉院的病歷和我初步的理學檢查,判斷黃先生過去的腦部中風影響視覺,視野應該不甚清楚;加上幾顆轉移到腦部特定部位的腫瘤,足以影響意識。我和護理師向他自我介紹,說我們是到家裡探望他的。他起初意識還算清醒,能虛弱地向我們打招呼;過一會兒卻又眼神渙散,不知所云。在護理師檢視褥瘡癒合程度、及教導外傭如何幫黃先生清潔口腔時,他含糊地喃喃自語。我彎下腰貼近他臉部,試圖聽清楚他念甚麼。最後我確定他是用台語問:「我甚麼時候會行?」他口中的「行」可以指「走路」,卻也可以是「離開」(離世),我一時無法確定他問的是哪一種?所以不敢貿然回答。護理師也是沉寂了幾秒,問:「你要走去哪裡?好好休息,有事情喊一聲,太太與妹妹就會幫忙你了。」替黃先生做好初步的照護清潔,換上新的鼻胃管後,我與社工跟太太先行到一樓客廳,詢問家庭成員們對於患者疾病的預後認知、以及未來需要哪些幫助。黃太太抱怨說,先生每天不斷的喊她,所以她連撥空出門買菜都不放心,消失幾分鐘就得趕緊衝回家;另外先生晚上也常常不睡覺,胡言亂語,甚至夜裡指證歷歷說,床邊站著往生的長輩。因此她與外勞都睡不好,緊張兮兮。太太講話時,下意識搓著雙手,看起來有點不知所措。她口頭上問的是「不知如何應付這些情境」,但我聽來更覺得像是表達對患者的心疼。過一會兒護理師也下樓,加入我們話題,留外傭獨自陪黃先生。她轉述黃先生剛剛與她相處時,曾表示很怕自己一覺不醒,所以強撐著不敢闔眼。我向太太解釋,肝癌、肝硬化本來就容易造成肝功能代謝失調,我們見到的黃疸就是證據;加上黃先生有多處腦部腫瘤,這兩個因素都會導致他意識時而清醒、時而混亂,那是腦病變患者常出現見的行為異常,醫學上稱為『譫妄症』。儘管會擔心,但家人不必因為他描述了不存在、或不合常理的物事而感到過度恐慌。另外「亂叫」有時單純是意識混亂,有時卻可能是沒安全感。女兒是大學生,坐在旁邊不發一語;兒子則不在家。我把話題引到女兒,詢問她對父親病情的了解程度。我問她:「如果父親現在和我們一起坐在這裡討論,你覺得他會想做甚麼?那些事是他擔心的?」女兒想了想說,爸爸長年在外面工作,其實她和弟弟的童年並沒有太多與爸爸旅遊或相聚的回憶。不過媽媽長期有失眠及憂鬱症,爸爸總是抽空陪媽媽去看醫生。爸爸或許會擔心,當他身體不好之後,誰照顧媽媽。聽完這個家庭的互動,我覺得感慨良多。一家之主往往都扛著家庭生計,希望給妻子與小孩最好的生活,總覺得再撐幾年就夠了!殊不知往往疏忽了親子關係;小孩不知不覺長大了,自己卻先生病了。此外這家庭裡媽媽一向依賴爸爸支持,結果爸爸反倒先倒下了,變成媽媽承受重擔。真是情何以堪!我們分析,目前黃先生所在的二樓是很好養病場所,很安靜;但我覺得那裡太安靜了!因為家人都在一樓活動。患者因為看不清楚加上意識模糊,獨自在樓上容易感到孤單。我建議太太,可以在床邊弄些背景聲音,像放廣播、佛經均可,讓患者知道自己並不寂寞;如果家人吃便當,也可以拿去二樓吃,同時跟患者說說話,讓他知道隨時有人在身旁,比較安心,相信可以減少亂叫的次數。萬一前述方式都行不通,或患者病情惡化後意識實在太混亂,就需要跟醫師商量,適度用點藥物來穩定情緒。在我們討論照顧技巧時,樓上突然又傳來「阿雲啊!阿雲啊!妳是去叼~位?緊返來喔!」音量忽大忽小,時而像夢囈的呢喃、時而像焦躁的吶喊。黃太太很無奈的說,阿雲是她的小名,黃先生每天都這樣歇斯底里地叫她;她得趕快上樓去瞧瞧他了。夫妻相處久了,個人對彼此的期待也會變成自己生活的一部份。我認為黃先生的呼喚是代表他對太太的關心與依戀。他或許不知道自己還能撐多久?但潛意識裡肯定很擔心以後誰帶黃太太看醫生?誰支持這家庭?只是鄰居在夜深人靜時聽到這些類似「叫魂、哭調」的語句,儘管了解前因後果,應該還是會覺得心裡毛毛的。我交代患者女兒,與弟弟每天回家時務必都要到父親床邊講講話,天南地北講甚麼都行,例如工作瑣事、新聞時事都可以,讓父親不覺得孤單;讓他知道子女都獨立了,無後顧之憂。最要緊是向父親傳達,會好好照顧媽媽,規律帶她看醫生。離開前,我們刻意再大步踩樓梯上樓,讓黃先生知道我們來看他了。此刻他的意識相對清醒,再次跟護理師及我打招呼;唯獨對於方才交談過的社工師感到陌生,不知她是誰、為何在此。護理師唸了他幾句:「不要整天喊太太名字啦!太太也得作飯啊!很忙呢!」患者一臉無辜的說:「我就是想她陪我啊!」護理師回:「這是真情告白嗎?」除了聽不懂對話的印尼妹妹之外,房裡的人都笑了;黃太太站在我旁邊,眼眶含淚,不能自已。與居家護理師對望一眼後,我拍了拍黃太太的肩膀,試圖傳達一個令她安心的訊息。這家庭裡除了患者近期可以預見的生命終點之外,太太日後的心理狀態也是需要持續關懷的。我衷心期望,全家人在這段時間內能齊心協力,讓患者平順的在家走完最後一程。不僅要幫子女重新連結與患者的情感,更能陪伴太太提早適應往後的傷痛,這是居家安寧訪視的目的與意義。
-
2021-03-0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師視病猶「友」,當病人離世的悵然心情浮上心頭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師談醫病關係與醫療大環境」。一位醫師談自己在習醫成長的過程中對病人死亡的不同體驗;另一位醫師從插鼻胃管的高齡病人,描述病人、家屬與醫師發人深省的對話;最後一位資深醫師則指出目前醫療迷失於「專家」、「先進科技」、「大醫院」,忽略了醫師本身的專業精神,並表達對醫療企業化與媒體介入的隱憂。 在行醫路上,難免會遇到病人去世的時刻,這些事件在成為見、實習醫學生後,就時常經歷。然而,在照顧病患時,每日到床側噓寒問暖、詢問病史及做身體檢查時,有些會有種朋友甚至家人的情感油然而生,當病人離世,就有種悵然的心情浮上心頭。本文就提幾位從醫學生時期到主治醫師時的深刻案例來分享。在醫學生時期,第一位照顧的病患為一位長期抽煙而導致慢性肺阻塞疾病的老人家,每次發作就呼吸困難及缺氧,因而時常反覆住院。雖然主要的治療計畫是主治醫師及住院醫師在擬定,我只是每天去關心他的症狀有否改善及做些基本的身體檢查,再向團隊中的住院醫師報告及討論,很感謝他及家人當時不嫌棄讓我關心他的病痛症狀,而有種親切感,不致讓我對問病史有種想趕快問完就想逃離現場的感覺。當他的症狀逐漸得到改善時,我心裡總有種成就感,或許是我的病史詢問間接幫到他了。而在他準備出院時,我已輪替至其他專科學習了。那年的冬天,他又因肺炎造成慢性肺阻塞疾病的急性發作,雖然在其他科,我看到胸腔科病房住院名單有這位老人家的姓名時,便抽空去探望他,可是這次真的病重了,戴著非侵襲性呼吸面罩,連話都說不太出口,看到這樣的情況,真的不知道如何表達我的感受,只能跟他說聲「加油!要好好保重」,便離開病房。過了幾天,發現住院名單沒了這位病人的姓名,去詢問了照顧團隊的成員,才得知老人家不敵病魔已經離世了,當下覺得很失落,也曾動念想去家裡上香跟他道別。到了住院醫師時期,照顧過一位罕見的惡性後腹腔肉瘤末期的病人,常常因大量腹水造成腹脹及呼吸窘迫而需要抽腹水來減輕他的不適,也因此建立了信任感。在我離開腫瘤科之後,他的家人也常常來問我一些有關病人遇到的問題。雖然我只能提供粗淺的解答,請他們還是要再與照顧病人的醫療團隊討論。有次看會診的時候被這位病患的醫療團隊會診,發現大腸被腫瘤給侵犯而破裂造成嚴重的腹膜炎併發敗血症休克,最後造成藥石罔效而離世。記得那個時間接近農曆過年,我依照家屬給我的名片,按著上面的地址,從彰化市騎摩托車到芬園去病人家上香慰問家屬,就因曾經照顧過病人這個緣分及友誼前往致意。隔了二年後,我因公費下鄉離開了原本服務的醫院,病人太太有天晚上突然致電給我,詢問C型肝炎治療的知識,我也以我所知的情況,介紹給以前服務醫院的前輩治療。 在主治醫師時期,對病人的照顧更是覺得如履薄冰,責任及壓力更重大且直接的!去年初,有位不到60歲的中壯年男性,因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及右上腹不適就診,腹部超音波一看就發現右肝有一顆超過10公分的肝癌且有肝門靜脈的侵犯,根據標準治療,只能吃口服標靶藥物。治療期間,看到腫瘤縮小也曾替病人感到高興。但是,好景不常,腫瘤後來發生淋巴結轉移,經過放射腫瘤科醫師的幫忙,針對局部做放射線治療,也陪伴病人走過治療的痛苦階段,情況改善後,他到門診都說他精神好多了,也時常去釣魚,那時候內心真的替他高興,也幫他申請第二線口服標靶藥物來治療肝癌,但藥物的毒性造成病人身體上很大的不舒服,說他很疲倦、無力、沒有食慾,而無法去釣魚了。再追蹤腹部影像,發現腫瘤復發並有腹膜轉移且產生腹水,病況很不理想。病人也看得很開,知道這天遲早會來到,跟我說,他單身,與兄長同住,家中還有一位嚴重失智的老母,這一生也沒什麼好牽掛的。去年底,他就在某個晚上於醫院離世了!手機接到簡訊,內心覺得很悵然。畢竟,一起努力將近一年像朋友的病人離開了,覺得相當失落。常常聽人說要視病猶「親」,在我經歷這些照顧病人的經歷及心境,我覺得視病猶「友」對我而言或許比較真切。把跟每位病人的相遇,都當成是種緣分,盡力幫他們解決病痛、找出疾病的源頭,病況好轉出院的話就會覺得很開心,病情無法獲得控制或是逐漸惡化,心情便會很沉重。面對每位求治的病人,以求盡力解決他們的問題,以及用真誠的態度來溝通,還有檢視是否有照顧不足之處。
-
2021-02-28 養生.家庭婚姻
美好婚姻靠彼此用心經營 心理師提醒:避免壓抑感情不健康!
採訪諮詢/松德精神科診所朱靜怡臨床心理師暨戲劇治療師兩個相愛的人走進婚姻,帶著各自原生家庭的習慣與未曾表達的期待共結連理,但婚姻生活卻不如童話故事的結尾簡單,從戀愛到共同擁有家庭,雙方都需要投入更多心力來維繫家庭與經營感情。健康關係靠經營松德精神科診所朱靜怡臨床心理師暨戲劇治療師表示,結婚後想要擁有溝通良好的健康關係,雙方對自己與另一半都必須有成熟的態度,可歸納如下:1.自我覺察:明白自己真實想要的是什麼、覺察自己的行為與表達是來自內心哪個陰暗面,或是否有言語過當的情況,例如:當太太對另一半總是嫌棄與抱怨自己的態度感到憤怒時,在沒有自我覺察的情況下,妻子很容易陷入受害者的角色,覺得委屈,認為「都是他在挑剔我」。但若能夠自我覺察,妻子便有可能在檢討自己的同時,發現自己對另一半也同樣沒有好言相向,並發現自己渴望的其實是先生的讚美,這些覺察有助於老婆從自身的語言優先改進,或是更明確的對另一半表達需求,進而有機會帶動老公回以正面的話語或稱讚,讓關係進入良性循環。 2.合理的期待:多數人經常認為「你愛我,應該就會試著了解我、懂我,我的習慣和喜好你應該瞭若指掌」,這是關係中,常見對另一半的錯誤期待,這樣的期待也許可以回溯至嬰幼兒時期,當孩子還不會說話時,愛著孩子的爸媽總是儘可能的去了解他的需求、滿足他的期望,因此誤導了關係中的男女,以為被愛也包含著充分被理解,但事實上,在兩性關係中,彼此的了解須憑藉經常性的溝通與長時間的相處,才能發展出相應的默契,彼此相愛不代表對方就一定會知道或記得自己喜歡吃飯或吃麵,越是細微的喜好與習慣,越需要長久的相處和適時表達來培養默契,因此在關係中,爭吵前多想想對方的需求,並收回錯誤的期待,會有助於夫妻感情的維繫。 3.避免比較:每個人都不相同,各有優點與缺點,如果在婚姻當中,只將注意力放在對方不完美的缺點上,會習慣性地忽略對方的優點,讓彼此陷入相看兩相厭的窘境。與他人比較,如果關注的是另一半比別人可愛的地方,或許不會造成感情失和,但若是關注另一半比別人差的地方,就會只看到對方的缺點與自己的不滿足,無益於夫妻感情的維持,還可能狠狠傷害另一半的心,因此,在婚姻當中避免比較、多看對方的優點,將有助夫妻感情的維持與加分。壓抑感情不健康對每個人來說,情緒是正常的生理表現,面對情緒,健康的做法是接納、表達與找到屬於自己的抒發方式,而不是壓抑,在關係中,溝通與有意義的爭吵可促進雙方對彼此的了解,壓抑情緒與隱忍,或是冷戰,只為不讓爭吵發生的關係並不健康,不溝通不但對促進彼此了解無益,也可能因為長久壓抑情緒,而對另一半出現情感麻木或失去維繫感情的熱情。 朱靜怡心理師指出,壓抑與包容不同,當情緒出現時,當事者若明顯感受自己內心的不舒服但強硬的不處理或壓下它,就是忍耐或壓抑,此時可以自我覺察自己的身體是否心跳加快、肌肉有沒有變緊繃、身體是否發熱、姿勢是否改變、講話聲音是否變大等,來檢視自己是否正在壓抑情緒。適當的表達與接納自己的情緒有助於釋放壓抑的情緒,但表達時,須留意不要讓表達失焦,避免過度放大事實或牽扯其他事情,以確保避免無謂的爭吵。例如:因為老公襪子亂丟而生氣時,不要誇大的說:「你為什麼任何事情都做不好?」或是「家裡的事你就不能多幫忙一點嗎?」朱靜怡心理師也提醒,婚姻關係需要長久經營,一起為維持家庭和諧而努力是基本的共識,應避免讓雙方陷入情緒勒索,例如:「如果你愛我,你就會為我做這些事情」或是「如果你愛我,你就會願意為我爸媽做這些事情」等。情緒勒索會讓關係失衡,也無法開啟有效溝通,會讓對方在關係中感到窒息,最終將夫妻感情破壞殆盡。※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2021-02-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北4醫院調降新冠肺炎自採費用 侯:民眾可多來採檢
新北市雙和醫院、耕莘醫院、永和耕莘醫院、恩主公醫院,3月1日起將一般採檢費用每件6300元調降為5800元。新北市長侯友宜今表示,謝謝這4家醫院下降一般採檢費用,這是不錯、便民的優惠價格,還有一些醫院還在溝通中。侯友宜表示.急件跟一般件價錢不一樣,這部分還是會跟醫院不斷溝通,希望醫院多多體諒,在自費採檢的價格,讓民眾能因為接受價錢,可以多來做自費採檢。衛福部長陳時中日前表示,尊重各醫院自費採檢的成本,所以全台各地自費採檢的價格都不一樣,被問及是否希望中央有一個統一標準,他身為首長一定全心全力,昨天又把18家急救責任醫院找來,除了為疫苗即將到台灣,在施打過程中做好準備,包括儲存在哪個醫院,新北一定要做好超前部署,在疫苗的降價上,也利用會議上再度跟急救責任醫院報告。侯友宜表示,他希望中央扮演推動、溝通的角色,讓中央、地方、醫院三方能團結在一起,讓醫院能體恤民眾自費採檢的價格,只要努力溝通,相信醫院多少會尊重,也可以理解民眾的急迫需求。
-
2021-02-26 新聞.元氣新聞
部分負擔漲又擴大免收?醫改會:完整公布精算才能服人
衛生福利部正研議提高藥品、慢箋、檢驗檢查、急診的負擔部分,部長陳時中強調會保障弱勢。健保署署長李伯璋今透露,研議修法擴大免部分負擔對象,包括中低收入戶之依賴人口、重度身心障礙者、極重度身心障礙者,粗估總人數至少約四十七萬人,最快五月有初步結果。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呼籲,健保署有責任根據精算原則,主動針對現況、規劃方案、預期目標,提出大眾可理解的說明。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2019年中低收入戶依賴人口有12萬9000多人,極重度身心障礙者至少14萬多人,重度身心障礙者至少20萬3000多人。李伯璋表示,健保署已與社家署討論,研議讓上述對象減免所有部分負擔,但這需要修法,最快要等五月立院這會期結束,才會有結果。部分負擔改革方案內容複雜、影響龐大,試算結果及影響評估等完整內容皆未對外公布,健保署每天釋放零散資訊,民眾未來得多繳錢,卻只能霧裡看花。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質疑,健保署一面要漲,一面要減免,這一加一減的總和是什麼?林雅惠表示,各項部分負擔調整所影響族群大不相同,健保署有責任根據精算的原則,主動提出易讀的說明,讓社會大眾了解。包括現況中的調整空間、調整空間應優先容納哪些項目?調整後可達成的目標?雲端的藥歷和檢查影像對減少重複用藥和檢查的成效為何有限?還有哪些務實改善措施應優先推動?這些都要講清楚,才能服人。林雅惠表示,民眾頂多只能決定就醫的次數,要做哪些檢查、開什麼藥,都不是民眾完全可控,所以醫療浪費絕不能只病人端下手、加收部分負擔。衛福部說接下來交由健保會討論,就算「對外溝通」,其實是誤導社會大眾,因為健保會只有諮詢權,並無決定權。除非健保署公布完整資訊,讓社會大眾有機會參與切身的公共政策討論,否則就算政策不合理,行政部門就是要做,健保會反對也沒有用。
-
2021-02-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東奧舉行在即籲選手優先施打疫苗 陳時中:盡量配合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原定去年七月於日本東京舉行的奧運被迫延期。如今,新冠疫苗陸續出爐,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IOC)副主席柯茲表示,鼓勵參賽選手在東奧舉行前接種新冠疫苗。我國是否也會讓選手優先施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有可行性,會盡量配合奧會要求。至於疫苗如何運送及相關冷鏈準備情形,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冷鏈都已經在準備,AZ疫苗所需溫度為攝氏2至8度,和常規疫苗一樣。而整個接種流程須注意之處,也已和地方政府做第一是溝通,地方也已經在執行,目前都衣照時程、規劃進行中。陳時中則表示,國內新冠疫苗施打的教育訓練已準備好,目前只是疫苗抵台時間還沒確定,但疫苗進來就照準備動作施打。而昨天指揮中心宣布三月一日邊境鬆綁,有條件允許無居留證外籍人士來台,且部分短期商務客也可縮短檢疫期,觀光泡泡是否也會有新動靜?陳時中說,會選擇與我國關係較友好、雙方認定都非常安全的地方規劃旅遊泡泡,將會小規模有限度地進行。
-
2021-02-25 新聞.元氣新聞
健保費率、部分負擔雙漲 醫療工會批無助改善血汗醫院
「調漲的保費到哪裡去了?」國內的醫療工會今聯合於健保署前陳情,政府調漲後的健保費用並未如實提撥給醫護人員,醫療環境仍舊血汗,去年、今年全球籠罩疫情中,醫院加發點數基層也未拿到半毛,顯然健保費用加碼對於醫療環境也未見任何改善,今將陳情書遞交給健保署長李伯璋,李也承諾會持續與醫療院所溝通。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企業工會常務理事曹芸華表示,近10年來,護理費用調整多達6次,漲幅達28.9%,但護理人員完全沒有感受到待遇提高,以台北市聯合醫院為例,一年可以獲得健保給付約四億元的護理費用,但是醫院則是用於提升軟硬體設備,她批評「這些本來就是醫院必須要支付的固定費用,怎麼能拿護理調整費用來補硬體」,政府要給醫護的錢根本都進了醫院的口袋,完全沒有回到基層。而疫情期間時常加班的醫檢師也未獲得應有的補助,台灣醫事檢驗產業工會發言人凃昀吰表示,健保費用調漲,醫師診察費、藥事服務費提高,但檢驗技術費用、檢驗服務費完全沒有調漲,基層的醫檢師的職場環境完全沒有改善。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代表曾培琪表示,健保費怎麼使用,從未有透明公開的資訊,包含健保會的成員,也是「萬年委員」,根據統計,健保委員近八成已經就任六年,五成就任超過八年,也沒有基層的醫療勞工代表,欠缺民主精神,阻礙健保政策改革。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健保體制確實有需要改革之處,像是護理費用,過去醫院皆會成立專款,給予護理人員使用,但是後續則取消專款,導致費用流進醫院大水庫,無法直接回饋基層,他認為部分將會再與醫界溝通,不過健保會的組成並非他能決定,但相信這次的陳情,衛福部也會聽見,讓部來做考量。
-
2021-02-25 新聞.元氣新聞
部分負擔新制不設年度總金額上限 最快五月核定
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昨證實藥品及檢驗、檢查的部分負擔將會小幅調整,衛福部社會保險司司長商東福今表示已收到健保署研議的方案,希望順利在今年五月將不須修法的部分核定、公告實施,需修法的也要將草案送進行政院。健保署署長李伯璋昨受訪表示,現研議各項部分負擔上限都不超過200元,算是「銅板價』,所以不會針對門診部分負擔總金額去訂定年度上限。商東福表示,部長去年曾提到,希望今年立法院第一個會期在五月結束之前,部分負擔及海外停付保等改革可達成一定的目標。目標可粗分為兩塊,不需修法的部分要核定,另外需要修法的部分則要送草案到行政院。部分負擔除非需要修法改變定率,基本上由衛福部核定便能公布實施。健保署署長李伯璋昨受訪表示,健保署的初衷是希望管控浪費、控制不必要的醫療行為,醫療點值和品質也會提升,「就算沒辦法讓醫師拿到更多錢,也能幫助醫師在相同的收入下,工作量更合理,不需要瞎忙。」李伯璋說,上禮拜曾經找各大醫院院長來開會討論「急、重、難、罕」醫療給付改善方案,會中也諮詢與會院長們對部分負擔改革方向的意見,感覺到大家都很贊成。至於病人端,李伯璋說還是依照原本定率的概念去思考,不會讓病人負擔超過兩成,一般民眾應不至於因為這點「銅板價」就不敢就醫,重大傷病和經濟弱勢者的慢箋也維持免收,所以未來不會對門診部分負擔年度總金額設定天花板。商東福表示,現在還在研議階段,接下來就是對外溝通的程序,最正式的管道就是「健保會」,相關方案都會提到健保會請委員提出諮詢意見。像慢箋並非民眾要求用藥,也是政府鼓勵開立,這部分要收取部分負擔就需要溝通並討論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