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30 該看哪科.婦科
搜尋
溝通
共找到
2351
筆 文章
-
-
2021-11-30 名人.莉的自由
莉的自由/大S汪小菲十年婚姻畫下休止符的啟示
十年前49天的熱情如火!溶化了如今的冰凍三尺!就如ㄧ攤死水!它動了!流向無止盡的大海!從激情甜蜜到平淡無言!每一對夫妻都來自於不同的原生家庭,何況是在不同文化背景生長的夫妻,所要面對的溝通磨合更是困難!汪小菲在媽媽的保護之下養成王子的人格,而很早就出社會的大S,抗壓力遠超於汪小菲,因而對任何事情的看法及處理方式,兩人都會有很大的落差。在家庭生活的相處裡,如果有任何一方不想改變,那另一方只能選擇隱忍,這是最消極無奈的方式,終究會走上分離之路!獨立自主的大S49天決定自己的婚姻,用十年努力經營自己選擇的家庭,也勇敢的面對婚姻的結束!莉的解析最近媒體對大S離婚事件報導的非常多,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及想法。而我所看到的就是每一對夫妻都可能碰到同樣的問題,只是小市民的婚姻不會是媒體所關注的!異國婚姻也好,平常婚姻也一樣!雖然是配偶但本身一定要認清雙方還是個體,溝通與磨合一定要雙方都達成共識,才能白頭偕老!節節升高的離婚率,就是獨立自主的人越來越多!但試想如果兩個獨立自主的人,能多溝通磨合,互補雙方的不足而結合成為無敵!那就不再是離婚率升高,而是因為結合使彼此都更強壯!群居的社會,結合是必然!在婚姻的相處當中多加一些理性與智慧,畢竟只有愛情是無法維持一段現實中的婚姻,努力的去經營婚姻,不只能得到幸福,更能得到安定!成長!強!
-
2021-11-28 該看哪科.耳鼻喉
聽損治療方式/及時選配助聽器 降低失智風險
聽不到旁人對話、馬路車輛聲,即便未達中重度聽損,也可能需要助聽器。尤其不少老年人聽力退化,卻不自覺有聽損問題,常常聽錯、難與外界溝通,甚至因此自我封閉,已有研究證實,聽力退化未及時解決,可能會增加失智風險。專家表示,配戴助聽器不能完全恢復聽力,但可改善溝通,建議有需求的民眾應盡量配戴。雙耳只聽得到55分貝以上,建議配戴助聽器。新光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主治醫師徐英碩表示,正常人可聽到30分貝以下聲音;若單邊耳只能聽30至55分貝,可用另一邊耳聽,生活不會受影響;若雙側聽損嚴重,只能聽超過55分貝以上,語音頻率介於20赫茲到2000赫茲都聽不到,就可能需要使用助聽器。台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及臨床教授劉殿楨表示,聽損主要可分為感音神經性聽損與傳導性聽損。感音神經性聽損是內耳問題,逾八、九成患者屬此類型聽損,發生原因包括先天、噪音、老化或藥物等引起,目前多以助聽器改善,無法治療。傳導性聽損則是中耳問題,僅佔所有聽損一成,可透過手術、藥物治療,或配戴助聽器改善。耳內型雖較隱密,但重度聽損只能使用耳掛型。至於助聽器的選配,資深聽力師黃銘緯表示,助聽器以外型來分,主要有耳掛型和耳內型,可依照使用者需求挑選。注重外觀者可以選耳內型或迷你耳掛型,較不易被發現。有嚴重聽損的兒童或中重度以上聽損者,則需配戴傳統耳掛式助聽器,功率較大聽得更清楚,孩童成長過程耳朵形狀會改變,只要訂做不同耳模更換,不需花大錢換全新助聽器。徐英碩指出,傳統的耳內型助聽器,因為像戴耳機,久戴會有悶塞感、有回音;新一代開放型助聽器,體積較小可放在外耳道,周圍仍有空間,可接收到部分環境音,這類助聽器較無悶塞感,也較能久戴。另外,有些人耳朵容易流汗、潮濕、敏感、耳屎容易塞住,使用開放型助聽器能減少不適感。助聽器也有等級區別,黃銘緯指出,單邊助聽器價格從數千元至16萬元都有。現在助聽器多半是數位式,若以新型迷你耳掛型來說,北部地區配一副助聽器約10萬元左右,即可具備充電、藍芽等功能,若定期每3個月回廠保養,除濕、清除耳垢等,一副助聽器使用3至5年沒問題。聽力障礙造成生活困擾,也容易自我封閉。聽力障礙者未即時處理,可能對生活造成極大困擾。曾有一名阿公長期重聽,某天阿嬤帶孫要到汐止找朋友,阿公誤聽「要去游泳」,結果傍晚阿嬤和孫子沒回家,阿公急忙跑去游泳池,驚慌之下到處找不到人,後來才知搞了大烏龍。阿公歷經此事後,乖乖到醫院做聽力評估並配戴助聽器。此外,也有長輩電視開很大聲,影響家人生活,吵到鄰居,甚至聽不到門鈴、在外面也聽不到車子喇叭聲,就怕出意外,被家人「壓著」到門診配助聽器。黃銘緯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只要發現聽損,就應該配戴助聽器。有研究顯示,若老年人缺乏聽覺刺激,少了與外界溝通橋樑,聽力受損者出現失智症機率是一般人的8倍。配戴助聽器常見迷思迷思1:聽說戴助聽器很吵、讓人很不舒服。專家解析:不舒服、不想戴多因沒接受專業檢測。助聽器能幫助溝通,減少聽力損失的速度,但民眾對助聽器接受度卻不高,先進國家中甚至只有一成的聽損者配戴。黃銘緯說,過去很多人沒有透過專業檢查,配了陽春型助聽器覺得不舒服、不好用,從此不願使用。劉殿楨指出,陽春型助聽器在吵雜環境下,環境音同時被放大,辨音仍差,對聽力改善有限,也讓使用者覺得不適。他建議,患者須接受專業助聽器選配,才能找到配戴舒適、效果也好的助聽配備。迷思2:等領到身心障礙證明,享有補助資格,再配助聽器就好。專家解析:及早配戴可減少聽力損失,保有生活品質。有人認為要等到領身心障礙證明,享有補助資格後,才需要配戴助聽器。黃銘緯表示,這是錯誤觀念,在患者聽力還未達重度損害時,配戴助聽器可減少聽力損失,也可有較佳生活品質,避免孤老、封閉或失智。劉殿楨表示,雖然助聽器無法完全恢復聽力,但可以輔助、改善溝通,建議無法透過其他治療方式改善的患者,盡量配戴。
-
2021-11-28 該看哪科.耳鼻喉
環境太吵千萬別戴耳機 耳科醫:耳機不要連續使用超過1小時
「你說什麼?我聽不清楚!」聽損的原因很多,有先天也有後天因素。先天性因素包括先天耳道閉鎖等,較難預防;但後天成人聽損則可依照聽損類型和原因加以預防。傳導性聽損台北榮總耳科主任黃啟原表示,耳朵的構造分為外耳、中耳和內耳。傳導性聽損通常發生在外耳、中耳,例如聽小骨沾黏、耳膜破損、中耳積水等。成因:慢性中耳炎佔半數以上。馬偕醫學院聽力暨語言治療系系主任林鴻清表示,慢性中耳炎是常見導致後天聽損的原因,尤其傳導性聽損病例中,中耳炎就佔一半以上。若未改善不良衛生習慣,且未好好治療,可能導致耳膜感染、破洞,而長期反覆感染流膿,也可能進一步使得聽小骨沾黏,造成聽力下降。黃啟原解釋,小朋友因為耳鼻喉的距離較短,容易因為感冒而引發急性中耳炎,但現在醫療發達,急性中耳炎90%不會造成聽損後遺症,然而若因為耳咽管結構、體質因素,造成容易反覆發炎,就會成為慢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除了造成傳導性聽損外,細菌跑進內耳也會造成感音神經細胞受損,成為混合型聽損。預防:減少感冒、有耳朵悶塞感即刻就醫。要預防慢性中耳炎造成的聽損,除了照顧好自己的身體,減少感冒外,若有鼻竇炎或鼻炎等容易造成慢性中耳炎的疾病,應特別注意,鼻子過敏一周以上、耳朵有悶塞的感覺時,一定要到耳鼻喉科就醫做進一步檢查。感音性神經聽損成因:多因老化或長期暴露噪音環境,藥物也會影響。感音性神經聽損主要是內耳的感音神經受損,例如因老化神經細胞減少,或是長期暴露在噪音環境下而造成神經損傷等。由於感音性聽損常見因噪音、老化和藥物對神經細胞傷害造成。林鴻清表示,有些癌症用藥如Cisplatin,或是抗生素如鏈黴素具有內耳毒性,因此治療過程中應監控聽力。預防1:避免長時間或在嘈雜環境使用耳機。關於職場的噪音傷害,黃啟原表示,現在工廠等工作場域已訂有規範,包括工作場域的噪音監測、噪音時間暴露和配戴合適的降噪裝備如耳罩等。但最令人擔心的,是民眾長時間戴耳機聽音樂、玩遊戲,音量過大不自覺而造成聽力逐漸下降。他提醒,耳機不要連續使用超過一小時,且不要在嘈雜的環境使用,避免將音量調太大聲;若是環境較嘈雜,可選用降噪耳機。預防2:老化聽損難預防,但可及早介入延緩退化速度。老化是自然現象,較難預防聽損的發生。但老年聽損若未能及早介入,神經刺激愈少,罹患失智症風險愈大,若能及早配戴助聽器,有助於延緩聽覺神經細胞凋零,延緩失智的發生。黃啟源表示,聽力老化是緩慢的過程,並非「一夕之間」忽然聽不見。通常聽力老化會先從高音頻、小分貝聲音開始,因此50歲以上成人最好一年做一次聽力檢查;若發現長輩聽不到燒開水的「嗶嗶聲」,也要注意可能有聽力退化的現象。林鴻清表示,若發現家中長輩在溝通上需要重複說明兩、三次,可能或多或少已有聽損,造成溝通障礙,應至醫療院所檢查聽力,並選配合適的助聽器。但林鴻清也認為,目前聽力檢查多集中在醫學中心,診所無法做精密的檢查,政府應透過補助或是支付標準的改變,讓聽力檢查更為普及,以減少聽損的發生。混合型聽損混合型聽損可能中耳構造和內耳神經皆造成傷害,而造成聽損。例如中耳炎導致傳導性聽力損失,同時又因長期處於噪音環境中、或細菌入侵內耳,而引起感音神經細胞受損。不要亂挖耳朵耳垢塞住聽不清 找醫師幫你清臨床上也常見因為耳垢塞住造成聽不清楚的個案,通常只要將耳垢挖除即可。黃啟原提醒,耳垢通常會隨著新陳代謝自行排出,有些人習於挖耳朵,反而又將耳垢往回塞,造成堵塞。如果因耳垢造成聽力下降,最好到耳鼻喉科由醫師以專業器具清除。
-
2021-11-2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為什麼不使用長照服務?」 淺談失智症照顧者心理需求
【編者按】醫病平台本週的主題是「失智症」,有別於一般談到失智症的報導大多著重於「病」與「病人」,這三篇來自國內某頗負盛名的「失智治療與研究中心」的個案管理師與諮商心理師共同寫出他們所關心,但少為社會所知的照顧這種病人的家人、長照人員所負荷的壓力,並發出誠懇的呼籲,希望「失智症照顧者的身心壓力被看到」,也勉勵照顧者,「照顧好自己是一輩子的功課」。對於照顧者,我們應該注意「關係重於指導,肯定大於建議」的態度,並幫忙照顧者了解失智病人偶發的暴力行為。非常遺憾「醫病平台」一向秉持避免寫出團隊、醫院的名字,以免落入「置入性行銷」之嫌,尤其是這團隊的靈魂人物王醫師百忙中鼎力協助,在此誠摯致謝。一、長照政策與現狀目前國內長照服務政策想要做成類似健保制度的方式,清楚規定項目與支付標準。長照四包錢包含「照顧及專業復能服務」、「交通接送服務」、「輔具與居家環境改善服務」以及「喘息服務」。每項服務根據個案的長照等級(CMS)有對應的補助額度,是偏向問題解決及希望對症下藥的政策。這樣的政策設計是否真能符合政府的預期,把所有有需要的民眾都納入此架構中?長照等級主要是由生活功能量表(ADLs/IADLs)核定等級,生活功能量表評估的項目如穿衣、吃飯、如廁、獨立行走等行為。若從失智症案家的需求切入,現行政策的困難是失智病人的長照等級容易被低估。失智病人的特徵及症狀是從時間感、方向感、判斷力以及溝通能力等整體性的認知功能退化,需要照顧者花費許多時間從旁輔助及提醒。在失智病人的長照等級被低估的情況下,就算長照服務琳瑯滿目,也因額度的限制,讓多數失智症照顧者對長照服務有「杯水車薪」之感,並多選擇觀望。二、照顧者的心理需求如何讓照顧者「願意」使長照服務資源進駐?當不熟悉失智症的照顧者在診間得知病人被確診時,當下可能會有很多情緒湧現,或同時在思考很多事:「怎麼可能?年紀大了本來就會這樣吧!這個病會好嗎?以後要怎麼辦?」若此時第一線服務人員花很多時間向照顧者介紹長照服務的內容,照顧者很難短時間內消化這麼多資訊,更遑論要和照顧者說明申請限制。筆者認為「在越緊湊的系統中越要慢下來,為照顧者撐開一些緩衝的心理空間」。若第一線服務人員跑在照顧者前面給予建議,容易讓照顧者產生一種被拉著走的感覺,覺得專業人員不夠了解自己的狀況就給意見。此時系統合作難以開展,也可能萌生溝通張力。例如照顧者和專業人員之間開始產生隱微的競爭氣氛,例如:「一直給我建議,是不是覺得我顧不好?」或「長輩的狀況我比你們這些專業還要清楚。」)緩衝意即專業人員提供建議之前,先了解照顧者是如何看待失智症的。若照顧者從來沒有照顧失智病人的經驗,那麼照顧者一開始會從「病人的問題行為」理解此事,照顧者初期隱而未說的期待可能會是「透過藥物治療,疾病與問題行為就會消除,讓病人恢復正常」;而不是「理解失智症帶來的限制,承認病人現在已經開始有些事情慢慢做不到了。」這是一個從理解到接受的心理過程,這個過程會經驗許多哀傷失落、對病人的心疼、照顧者的韌性、希望自己能做更多的感受。這些內在感受是照顧者使用外部社會資源之前會優先面對的經驗。故專業人員提供外部資源之前,也可先思考如何把這些內在感受轉化為照顧者的心理支持資源,確定照顧者的期待與內在感受得以安放,再討論外部社會資源的介入。三、結語-關係重於指導,肯定大於建議失智症照顧者是病人身邊每天接觸的人,專業人員給的建議是否適合,也是第一線的照顧者在承擔。心理專業重視語言的力量,筆者在服務時的用字,習慣對照顧者說「我們」而不是「你」;「可以」而不是「應該要」。照顧者說出困擾時,看似是在求助,但從關係的角度切入,何嘗不是照顧者幫助專業人員更理解目前的處境?失智症照顧者的生活除了照顧壓力之外,也有自己的事情要處理。讓照顧者感到無力的常是家中其他未分擔照顧責任的成員給的建議與評價,使照顧者覺得自己是不是還做得不好,做得不夠。似乎怎麼做,身邊的人永遠都會有意見。專業人員在提供建議前,也可多使用肯定的語言進行諮詢與衛教。例如:「我聽到你(照顧者)提供的內容裡面,有很多有用的資料喔!我們一起來看看。」或「您有提到現在會提醒失智病人今天的日期,這部分對病人來說是很有幫助的。」這些語言,也是專業人員協助失智症照顧者賦能(又稱培力,empowerment)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條件。長照服務中,不只是個案本身需要復能,照顧者也需要「賦能」。服務的最小單位不應侷限在「個人」,而是「家庭」。失智病人及照顧者之間的生活經驗難以切割,這也是心理專業所強調的系統觀。筆者期待未來擬定失智照護的政策時,也可重視照顧者的心理需求,讓失智病人及照顧者皆可獲得足夠的支持。
-
2021-11-25 新聞.元氣新聞
化解醫糾就像在當偵探 42組醫護、社工、律師獲獎
疫情期間醫療現場壓力大、醫病情緒緊張,第一線衝突也時有所聞。三軍總醫院家醫科醫師王志嘉指出,在疫情期間人與人之間有所隔閡,病患進出醫院限制多,難以表達照顧需求,加上醫護人員穿著隔離衣,雙方在溝通上得更花上心力。他說,面對疫情無奈,民眾在情緒上也有所緊繃,例如民眾在病房隔離多時想要逃脫,與醫護人員爆發口角,或是家屬要探病受阻而投訴,「即時衝突事件增加,但未必會演變成醫療糾紛個案。」改透過LINE視訊等方式,能夠舒緩病人入住院及家屬壓力。然而身為醫學中心,在疫情期間仍面臨人力吃緊,必須同時兼顧確診個案照顧、快篩團隊及打疫苗小組等三方人力拉扯,加上面對疫情等不確定的身心壓力,仍需要建立完善的醫病關懷機制。衛生福利部首次舉辦「醫療事故關懷服務頒獎」,共收件78件推薦,共計有20組個人獎、14組團體獎及8組公務獎,獲獎人員更包含社工師、醫師、律師、調解委員等,致力推動醫病和解,投入醫療爭議事件,降低醫病溝通落差。王志嘉同時具有醫學及法學背景,於三總擔任醫療糾紛小組委員,與衛生局、地方及高等法院擔任調解委員,獲得個人組特優殊榮。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疫情期間,調解會場的桌上都有隔板,會讓雙方在溝通過程有些隔閡,但最終慶幸能化解醫病雙方的衝突。王志嘉列舉,促成和解關鍵有三點,需要明白病人的心理情緒並讓對方得到舒緩,情緒好了才來談事,第二要縮小醫病雙方對於事實認知,第三個是明白病人的內心需求,「當事者發生醫療糾紛時,往往內心混亂不明,需要當偵探幫忙抽絲剝繭,才能有可能化解干戈。」醫事司長劉越萍表示,首次舉辦醫療事故關懷表揚,能夠讓最前線的醫護和病患在第一時間能夠得到對話、理解和人心的救治,就能大大提升醫病關係及治療品質。疫情期間,病人及家屬在能夠預期醫療受限制的狀況下,只能無奈接受,但演變成醫病糾紛,往往是在「無預警」底下發生。同為這次獲獎的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中和院區社工師王春雅指出,每家醫院也都有建立自己的關懷模式,例如由社工師擔任病患與醫院溝通的橋樑,能夠破除對立與心結,正因為疫情加深了院內及院外的溝通,更應該要把需求跟資源整合好。她說,好比疫情期間院內,住院探病有限制一人陪病,但針對臨終患者或需要召開家庭決策會議,往往重擔落在單一老伴身上,經醫院討論後會願意採取彈性作法,只要能夠建立關懷力,增加醫病信任關係,就能減少衝突與憾事發生。
-
2021-11-21 新聞.元氣新聞
藥品、慢籤…健保擬漲部分負擔
依現行健保費率,健保安全準備金明年底可能不足一個月,健保會上周五提出費率建議方案,月底將報衛福部再轉政院核定,外界憂健保費恐漲。不過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明年傾向不調整」。陳時中昨表示,將從調漲部分負擔等方式,平衡健保財務。衛福部表示,可能調整藥品及慢籤部分負擔,不排除收取檢驗檢查部分負擔,最快年底公布。陳時中說,平衡健保財務不只有調整健保費率,將從提升品質、避免浪費、落實公平等進行調整,大家長期提出的方案都在檢視中,希望讓明年健保財務更健全,年底時安全準備金維持一個月,「這是我們的目標」。健保署年初規畫,調整藥品、檢驗檢查及慢籤收取部分負擔。衛福部社會保險司長商東福說,若確定明年健保費率不調整,即從部分負擔「微幅調整」,要採行哪種版本,還需與各界溝通,但重度、極重度身心障礙者等弱勢族群可免部分負擔。商東福說,除了藥品及慢籤部分負擔,檢驗檢查部分負擔也有調整,同步將檢視海外國人停復保、返國投保等待期、財務負擔等。截至今年底,健保安全準備金仍有一點三七個月,若一切順利,部分負擔調整方案可能在年底對外公布。私立醫療院所協會常務理事、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說,「多看多付、少看少付」,針對門診高價檢查檢驗開徵部分負擔,是必行措施,另也可研擬調整藥費、高診次就醫部分負擔配套作法。健保署之前規畫,藥品費用逾三百元可能收取四十元,或依級距收取,逾三百元每多一百元加收廿元,上限兩百元;檢驗檢查收費分基本價或一口價,基本價介於五十至三百元,依級距收費,一口價則依醫療院所層級收費,介於五十至二百五十元;慢籤規畫首次就醫收四十至二百元,第二次後收四十元。明年健保總額突破八千億元大關,若維持現行費率百分之五點一七,明年底安全準備金將低於一個月。健保會上周提出兩項建議費率案,一案是維持現況,另一案為調漲至百分之五點二二至五點三二。
-
2021-11-19 新聞.杏林.診間
接生的手,創作的手!亞洲首家藝術醫院,林錦義用「美」迎接新生
在台南市,璟馨婦幼醫院是最具規模的婦幼醫院之一,旗下還擁有詠馨婦幼中心、聖帝諾產後護理之家,提供新手爸媽「一條龍服務」。璟馨婦幼醫院創辦人兼院長林錦義不僅醫療事業經營有成,現仍蒸蒸日上,更是藝術界動見觀瞻的收藏家,也曾將自己的攝影、繪畫作品集結成冊出版,並將醫院打造得猶如美術館,讓求診者、家屬身心皆獲療癒。1957年出生於台北市的林錦義,前半生起伏跌宕,宛如戲劇、電影;他憑著驚人的毅力、意志力,藉從醫翻轉命運,終於成為南瀛醫界的一方人物。成長於大稻埕的他,父系祖先本為鹿港望族,但到祖父一代,已然家道中落,「一直到我成年,我從來沒有自己的房間;就連剛結婚時,也先借住哥哥家中。」翻轉命運,從小立志習醫脫離貧窮,成了林錦義從小到大的唯一目標;他回憶道,小學的作文課與高中的作文課,老師都曾以「我的志願」為題,他寫的都是:「我以後要當醫師」。除了貧窮,他自幼體弱多病、時常進出診間,深覺療疾治病的醫師「很神」,更堅定從醫的信念。自幼腦袋中總想著如何賺錢的林錦義,對帶著聽診器、手寫處方箋的醫師相當崇拜;若有子弟立志從醫,大多數家長應喜不自勝,但他家族多半從商,也希望他克紹箕裘,他只能將志願藏在心裡。自幼立志從醫,林錦義於學生時代,也展現對生物學的熱愛與天分;他自豪地說,「在班上,無論大、小考試,我的生物科從未考過第二名,一直是第一名。」只是,高中畢業後,他並未應屆考上醫學系,原本想請在中油工作的哥哥代為謀職,但哥哥、姊姊不忍他放棄夢想,湊錢讓他補習、重考。第二次大學聯考,拚命苦讀的他,如願考取中國醫藥學院(後升格為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更是士林高中首位跨越醫學系門檻的畢業生;靠著助學貸款,他刻苦地完成醫學系學業,考取醫師執照。熱愛新生命,提早規劃人生成功的人,想的跟別人不一樣。升上大學後,林錦義認真研習醫學系課業,同時還計劃儘速成家、立業,且是「先成家、後立業」,不像大多數醫學系學生、醫師般,選擇「先立業、後成家」。大學六年級時,林錦義步入禮堂,而在他參加醫學系畢業典禮的當天,大兒子出世;結婚、生子,他都是全班第一人。林錦義高效率地組織家庭,在台中市讀醫學系時,還得擠出時間,到高雄市約會;而在服兵役時,二兒子又來報到。他充滿感謝地說,在結婚後幾年,他先後擔任實習醫師、軍醫,僅有微薄收入,「只能養活自己,其他家庭支出,與照顧幼子等大小雜事,都得仰賴太太。」在眾多科別中,林錦義獨鍾婦產科。即使執業已近四十年,他對婦產科仍充滿熱情,「我喜歡生命、熱愛生命,在婦產科,最能感受創造生命的喜悅。新生兒來到這個世界,第一個見到他的人,不是媽媽、爸爸,而是婦產科醫師」,更自豪地說,有些他早年接生的女嬰,長大後懷孕,依然指定他為主治醫師,擔任新生兒的守護者。結緣台南,打造夢想醫院從台灣海峽另一側返台後,林錦義展開醫師職涯,選擇在先前毫無地緣關係的新竹市落腳。他不諱言,因為已是兩個孩子的父親,家計相當沉重,而「這家醫療機構給『菜鳥』醫師的酬勞,約其他醫療機構的二倍」,給了他很大的支持與幫助。休假時,他也馬不停蹄為了家庭繼續「拚經濟」,搭車到台南縣新化鎮(現台南市新化區)一家診所兼差,就此與台南結下不解之緣。數年後,台南診所的負責人邀請林錦義擔任正職,林家雖然已在新竹市置產,但台南這座城市人親土親,醫療資源也尚未飽和,競爭相對不激烈。與太太溝通了很久,林家最後終於決定舉家南遷。沒想到才到任一段時間,他就發現診所負責人與他對未來的發展規劃不同調,「負責人出身於醫師世家,頃向維持現狀,但我希望能持續開疆拓土,壯大診所規模」,他默默種下了要自行開業的決心。1994年,他在台南縣永康鄉中華路(現台南市永康區),創辦林錦義婦產科診所,而現在璟馨婦幼醫院的招牌上,仍鐫刻著林錦義婦產科診所這幾個字,以示不忘本,「希望孫子也看得到」。受惠於永康人口激增,加上林錦義醫術精湛、服務周到,林錦義婦產科診所迅速立穩腳跟,並將事業版圖擴張至小兒科。2015年,院址遷至永康區東橋七路後,林錦義擘建了規模宏大、內外環境優美的新診間,並更名為璟馨婦幼醫院,之後還將事業版圖拓展至中醫、產後照護;璟馨與台語的「盡心」同音,寓意醫院醫師、職員、護理師凡事皆盡心盡力。興建璟馨婦幼醫院的過程,林錦義煞費苦心,他邀請林憲慶建築師、唐忠漢建築師,花了五年的時間,共同打造佔地一千五百坪,地下一層、地上六層的婦幼醫院,堪稱亞洲首家藝術醫院。(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完整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1-11-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高端疫苗混打上路 蔣萬安、陳時中為這件事爭執不下
高端疫苗於全球僅被4國承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宣布,為讓接種高端疫苗且有緊急出國需求者可以出國,開放已接種1劑或2劑高端疫苗者可加打兩劑國際認證疫苗。今於立法院社福及衛環委員會中,立委蔣萬安與衛福部長陳時中,對加打疫苗的安全性爭執不下。蔣萬安說,高端疫苗混打恐有安全性問題。陳時中表示,此建議為專家委員會無異議通過。蔣萬安指出,今年8月就關注接種高端疫苗是否影響國人出國權益,當時即要求指揮中心及早規劃,外交部當時甚至還說,這與「事實不符」,而10月得知,美國將於11月要求入境者須接種兩劑國際認證疫苗,現在指揮中心想出的辦法,竟是讓接種高端疫苗者再加打兩劑國際認證疫苗。蔣萬安說,他不管外界認為此施打方式是,混打、重打、加打、白打、亂打,這些都只是政治口水,因民眾真正關心的是加打疫苗是否安全,可是指揮中心尚無法提出安全性證明。陳時中回應,當時針對高端疫苗認證,即利用各管道積極與各國溝通,目前是經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專家委員會無異議通過,建議採加打兩劑國際認證疫苗因應,若接種疫苗後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就是經過藥害救濟機制救濟。蔣萬安、陳時中為高端疫苗混打安全性爭執不下。而不止蔣萬安,立委高虹安也說,衛福部今送至立法院報告指出,目前尚無高端疫苗與其他新冠疫苗的交替使用安全性與有效性的臨床試驗及研究實證,但陳時中卻讓高端疫苗混打「神速開放」,而直到今天才開放AZ疫苗可混打BNT或莫德納疫苗。高虹安說,有臨床試驗的疫苗混打拖延半年,但沒有臨床試驗的疫苗卻「神速開放」。陳時中說,AZ疫苗混打BNT或莫德納疫苗是為提升有效性,而開放高端疫苗混打是方便民眾出國所需,且專家認為學理上安全是可以被接受。高虹安指出,國人接種高端疫苗打氣不好,目前尚未施打的高端疫苗要如何處理,甚至捐贈他國,高端疫苗沒有國際緊急使用授權的疫苗也不好捐。陳時中說,確實高端疫苗不好捐,但還是會積極尋找捐贈及援助的地方立委蔡壁如也提到,高端疫苗要如何捐?陳時中說,目前正在進行國際援助的準備,並希望能擴及與台灣沒有邦交的國家,協助該國可以通過緊急使用授權。
-
2021-11-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集中檢疫所首日「3小時訂583房」春節後可望再鬆綁
國內春節專案實施三項檢疫方案,今日上午10時開放集中檢疫所線上訂房,現已開放7200間房,截至下午1時已有583間房間成供預訂。無論採何種方案至少都要檢疫14日,專家表示,國內應考慮達成五條件,如完整接種者才能入境,則明年入境隔離可縮短至2至3天。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表示,如果達成「明年兩劑接種達六至八成」,「年長者及重症高危險群完整接種率達到八、九成」,「健全檢驗通報系統」、「確診輕症及重症高危險群的分流處置」,並「禁止未接種者入境」,完整接種者入境只要隔離兩、三天確認PCR陰性,再搭配每三到七天一次快篩即可。對此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縮短居家檢疫搭配採檢,是可以考慮的做法,但前提是可掌握病毒變化,若病毒潛伏期縮短是有利的,且國人疫苗涵蓋率要越高越好。但他認為,即便縮短檢疫日期,仍要維持自主健康管理,先看春節採「10+4」、「7+7」違規情形,才能討論後續有沒有鬆綁可能。指揮中心公布國內各年齡層二劑接種率,65歲至74歲達75.6%,75歲以上有達64.4%,50歲至64歲達52.9%,30歲至49歲達42.4%,18歲至29歲達30%,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年輕人因按照接種序位施打,因此二劑涵蓋率偏低。」針對台商反應無法翻牆預訂集中檢疫所,莊人祥表示,去年已提供集中檢疫所類似的服務且旅居中國的民眾也能成功預定,對於春節防疫專車的缺口,未來是否會以防疫巴士大量載運。莊人祥表示,目前交由交通部規劃中,會和地方政府溝通,根據旅客人數試算調整。
-
2021-11-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機師入境都要「戳鼻子」好痛苦 民航局也認同
某國籍航空機師日前不幸於家中逝世,該位組員生前經歷20天連續值勤與檢疫的輪迴,且猝逝前曾向友人表達身心疲倦,無法照顧家中幼女等擔憂,身心健康無法負荷,也讓機組員檢疫問題再度受到關注。機師工會上月也發起「黃飄帶行動」,呼籲「「居檢不派飛、我要喘息日」;另也有機師反映,機師入境檢疫採檢必須以「鼻咽拭子」執行,這項侵入性採檢容易造成機師身體傷害,已多次發生機師飛行途中因氣壓變化大而流鼻血嚴重後遺症,威脅飛航安全。對此,民航局表示,確實鼻咽拭子採檢造成機組人員蠻大的痛苦,這點確實也認同,因為一個月要戳上好幾次,上月底已行文指揮中心,是否考量都以深喉唾液採檢取代,目前指揮中心還在評估中。至於有機組人員反映春節期間防疫旅館幾乎滿房,是否可以返家居家,不要佔用防疫旅館?民航局則說,這要指揮中心評估。?民航局表示,關於機師工會的訴求,上月底、本月初都有請航空公司和工會溝通好幾次,雙方也有初步交換意見,希望可以在既有的派遣上,做到身心健康緩解的措施,看看如何派遣方式,讓機組員回到台灣可以有較多的喘息日、自由日,但因為隨著不同機隊,人數不同,所以目前都還在檢討中。民航局也提到,今年發生2起台灣境內國籍航空機師染疫事件後,目前已完成外站檢討,並在本月初和指揮中心做專案報告。
-
2021-11-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春節返鄉問題多!情侶想同住一室、台商改7+7遭拒
春節返鄉將於12月14日至明年2月14日實施新的入境檢疫措施,有民眾詢問同班機、同天入境的情侶,春節返鄉想同住防疫旅館房間卻受阻,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觀光局與地方仍須要確認及溝通細節,但原則上若屬同日入境,且證明為同住者即可同住一室。根據指揮中心現行規定,依自宅或親友住所檢疫條件,可選擇入境檢疫案,包含同日入境之家屬/同住者檢疫期間,可於防疫旅宿或集中檢疫所同住,返家後亦可同住一室。莊人祥說,在定義家人比較困難,但同日入境且為同住者即可同住一室。同時民眾在規劃春節返鄉時,仍遇到訂房問題。有台商從中國返台,想從「14+0」改為「7+7」,但旅館表示只願收「14+0」方案,且只保留給當地鄉親。他表示,有關7+7議題昨天才開始跟地方和業者溝通,相信觀光局都會妥善處理。另外根據初步盤點,全台防疫計程車數量有705輛,但預估春節各縣市防疫計程車需求為2172輛,仍未達標。莊人祥表示,交通部持續與地方和業者溝通會增加誘因,也會從國外旅客訂單,去了解每日需要的量能,相信可解決防疫計程車不足的問題。
-
2021-11-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15輪混打規劃 陳時中:符合疫苗要求年齡都可打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最快今天說明第15輪COVID-19疫苗混打規劃,衛福部長陳時中上午受訪時說,可供混打的疫苗劑量還需再精算,但只要符合疫苗本身所要求的年齡,都可以施打。立法院會今天繼續進行施政總質詢,衛生福利部長陳時中進入議場前接受記者聯訪,對第15輪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苗混打是否對全年齡開放,及預計可供混打的輝瑞BNT(Pfizer-BioNTech)、莫德納(Moderna)疫苗劑量有多少等問題作出說明。陳時中指出,關於疫苗劑量還要再精算過;在年齡部分,因為到了第15輪已經全部開放,只要基本上符合疫苗本身所要求的年齡限制,都可以施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近日宣布,先前曾接種1劑或2劑高端COVID-19疫苗的民眾,若有緊急出國需求,間隔28天後即可依外國要求混打2劑阿斯特捷利康(AZ,AstraZeneca)、BNT或莫德納疫苗,但引起台北市長柯文哲和他太太陳佩琪的質疑。對陳佩琪談打高端疫苗無法赴美時,指美國連自家疫苗都未認證,怎會認證他國疫苗,是「我們自己沒認清事實」,陳時中回應,這個講法也有其道理在,但台灣在疫苗方面本來就有自己的困難,要積極溝通。陳時中表示,高端是蛋白質次單元疫苗,以英國情況為例,如果接種次蛋白疫苗,也允許可再施打其他疫苗,是以接種2劑為基本要求。至於美國的情況,陳時中指出,台灣也通過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專業討論;目前打高端者再混打2劑其他國際認證疫苗是變通的方法,並非所有打高端的人都要再打其他疫苗,是有實際需求可以接種。美國8日起規定,外國旅客必須施打2劑獲世界衛生組織(WHO)或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認證疫苗才能入境,但因高端疫苗尚未取得相關認證,引發外界對打高端疫苗者赴美等相關議題的討論。
-
2021-11-16 新聞.長期照護
老年生活擺脫憂鬱失智!「三力、三空、三好」顧身心
根據統計,憂鬱和失智是影響老年身心健康的兩大威脅,全球有7%及5%老年人口,深受憂鬱症及失智症所苦,罹患憂鬱症的長者自殺率更高,失智症則讓長者喪失活動能力,增加對照顧者的依賴。董氏基金會呼籲,透過「三力」、「三空」、「三好」照顧自己身心。總統府資政、董氏基金會董事長張博雅表示,根據內政部報告國人平均年齡,從民國99年平均年齡79.2歲,民國109年增加到81.2歲,因科學進步、醫學發展,注重個人生活、環境改善等,平均壽命不斷延長,但年齡增長不代表每個人都活得快樂,國健署統計,65歲以上有八成長者有1種以上慢性病,近期北榮、國衛院及陽明交大合作研究,發現65歲以上長者,有九成以上有1種慢性病。張博雅表示,根據董氏基金會2016年調查,71至80歲老年人,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專業協助佔12.4%,包括活越久對生活健康沒信心、環境不佳等,越顯憂鬱,董氏基金會便開始推動老年憂鬱防治宣導,提升民眾對「老年憂鬱非老化」的認知,及早發現及早尋求協助,也推動老化體驗課程,讓小學生學習如何陪伴長輩及進行溝通。前衛生署副長賴進祥表示,內政部統計,全台65歲以上老年人口約390萬多人,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2015年資料,老人人口罹患憂鬱症比例約7%,台灣則有27多萬名長者,罹患程度不一的老人憂鬱症,4年前寶佳基金會結合董氏基金會推動老人憂鬱防治,4年內出版9本專書,教導老人快樂過每一天。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醫學部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表示,台灣65歲以上長者,每10人就有一人患有憂鬱症,失智症則是每12至13人就有一人,憂鬱和失智患者常見的共同症狀,包含注意力不集中、健忘、情緒不佳,一般可從「日常」「情緒」「認知」三面向來觀察。蔡佳芬指出,「日常」包括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洗澡、穿衣功能改變;「情緒」包括情緒低落、常常想哭/多疑、焦躁跟以往不同;「認知」包括時常有負面想法、強烈罪惡感/找錯錢、搭錯車(前者為憂鬱,後者為失智)。年長者罹患憂鬱或失智症,除了影響自身的生活品質和內在幸福感、加速身體其他疾病的惡化,也會對身邊的照顧者帶來巨大的身心壓力。蔡佳芬提醒,照顧是漫長的過程,不要把責任都攬在自己身上,要勇於對外求助,儘管只有一小時,也要讓自己有喘息的空間,避免成為下一個罹病者。蔡佳芬說,可透過身動、腦動、互動「三動」,來預防老年憂鬱與失智。「身動」活動身體維持體能與肌耐力,「腦動」轉動大腦維持腦力並轉換情緒,「互動」與人維持連結互動避免孤獨,不但讓自己預防老年憂鬱與失智,同時有助改善患者的憂鬱症狀,延緩失智程度。董氏基金會與寶佳公益慈善基金會,合作老年心理健康促進宣導計畫,邀請國民阿嬤譚艾珍、飛躍羚羊紀政、時尚老人林經甫、整形教母林靜芸、小李飛刀衛子雲、不老頑童王小棣、退休老總江育誠、生活實踐家丁菱娟、以及品味私塾創辦人王文靜,拍攝全新系列短片「樂齡夢X享實踐」及「獨享的快樂」音樂短片,並發表《給照顧憂鬱和失智長者的你》書籍。影片中紀政、衛子雲分享「三好」箴言,包括有錢真好、有閒真好、有健康才是寶,以「三空」自處之道,包括腦子空:不要想太多、肚子空;不要吃太多、屋子裡空:要常常出去走動,鼓勵大家每日健走一萬步、早晚練習有氧氣功來照顧自己的身心。江育誠、丁菱娟則分享,建議中高齡者及早培養自己的興趣,找到適合自己的興趣並持之以恆。林經甫、林靜芸建議年長者,建立「三力」腦力、體力、社會力,培養「施比受更有福」「珍惜當下」「自得其樂」能力,讓老年生活更自得。
-
2021-11-14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病警訊/及早警覺憂鬱焦慮 不能忽略的巴金森病前兆
巴金森病(又稱巴金森氏症)平均好發年齡為60歲,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大腦基底核中的黑質細胞會分泌一種神經傳導物質稱為多巴胺,多巴胺的正常分泌與否將影響動作順暢程度,包括手腳不自主的抖動、四肢僵硬、行動遲緩和平衡障礙等動作障礙。此外,巴金森病病友也常有焦慮、憂鬱等問題,多半出現在病程早期或晚期階段,但容易被視為心情不佳、老年憂鬱,而相關症狀也易與老化、阿茲海默症混淆,為此耗費多年時間,遊走其他科別門診,耽誤治療。巴金森病病友及家屬常出現情緒障礙或照顧壓力,下列三個摘自「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FB社團」成員的案例顯現無疑。案例一:父親由於肢體僵硬難以行走,容易跌倒,即使想勸父親多做運動、寫字看書,但父親只想坐在沙發看電視,什麼都不想做,不知道怎麼與父親溝通。(張小姐)案例二:母親半夜睡覺時總是會一直發出「啊啊……」的叫喊聲,問她為什麼叫呢?母親說她是因為睡不著,然而母親半夜的叫喊聲會干擾鄰居作息,請問該怎麼做才能幫助母親。(羅小姐)案例三:父親自從得到巴金森病後,母親就一直陪伴在身邊照顧,長期以來母親承受生病父親的負面、憂鬱情緒,很擔心母親的心理狀況。(陳小姐)神經傳導物質分泌減少,引發憂鬱、焦慮。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蔡睿蘋說,巴金森病廣義分為三型,包括原發型,病因為基因、老化及不明原因引起退化性腦疾病,其中包括年輕型及家族型,占比約七成屬最大宗;次發型為腦中風等腦血管問題、水腦症,或長期暴露殺蟲劑、重金屬環境等;非典型是罹患路易氏體失智症、脊髓小腦萎縮症、多系統退化症等,這類病友藥物治療效果不好。受到上述因素影響,在腦神經細胞老化過程,代謝退化性蛋白-路易氏體慢慢沉積在腦部等處,在巴金森病病友真正發病前十至二十年,路易氏體逐漸沉積在腦幹,造成正腎上腺素、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分泌減少,引發不自知的憂鬱、焦慮或失眠等自律神經失調。一旦路易氏體沉積至大腦皮質,即正式發病出現單側肢體僵硬、動作慢、手抖等巴金森病的運動症狀。憂鬱高峰期,多發生在剛確診及疾病後期。蔡睿蘋說,巴金森病病友可能出現不自知的憂鬱症前驅症狀,但憂鬱高峰期仍多發生在剛確診及動作功能變差的疾病後期,此疾病發展階段中,五成病友患有輕度憂鬱症,好發族群為女性、年輕型病友及有憂鬱症家族史等。巴金森病治療依不同致病原因給予治療,蔡睿蘋說,如多巴胺分泌不足,就用補充多巴胺藥物來治療。當病友出現憂鬱症狀時,則給予不影響巴金森病治療的抗憂鬱藥物為主。讓巴金森病病友不開心的三句話用對溝通技巧 才能舒緩憂鬱與巴金森病病友相處,溝通方式很重要,蔡睿蘋表示,溝通順利能幫助舒緩病友的憂鬱情緒 。以下是徵詢「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FB社團」成員後,整理出病友聽了最容易感到不開心的三句話。×不要總是面無表情扳著一張臉。○適當溝通技巧病友因腦部多巴胺分泌異常,容易導致臉部肌肉僵硬,沒有情緒反應,此時應讓病友按時服藥,可鼓勵病友練習做「臉部微笑操」,減緩臉部肌肉緊張讓說話放鬆。臉部微笑操:嘴角往上揚做微笑動作,將上揚動作做到最大,維持五秒,放鬆後回到原表情。×整天看起來悶悶不樂,你應該要想辦法讓自己開心一點。○適當溝通技巧病友容易有憂鬱表現,對生活沒有動機、興趣,此時除藥物控制病情外,應讓病友尋求心理支持及正面思考,或藉由病友團體的力量,多與人接觸互動。巴金森病症狀不可逆,長期對於照顧者的身心也造成壓力,除了尋求社會長照資源及喘息照顧協助,也可以透過心理諮商輔導或治療舒緩壓力。×吃飯變慢、連筷子和湯匙都拿不穩,如果不想吃飯就不要吃。○適當溝通技巧病友因手抖症狀,無法拿穩餐具吃飯,一旦步入中晚期病程,肌肉活動力變差,造成吞嚥困難,家人可以準備方便進食的輔具和軟爛好吞嚥的食物,讓吃飯更順利。此外,「陪伴用餐」也相當重要,不要把病友當作小孩子責備,應保持基本尊重,讓長輩心情愉悅、增加食欲。若罹患巴金森病,想要了解更多與巴金森病和平共存的資訊,包括罹病後如何復健、日常照護與飲食推薦等,歡迎加入「幸福巴士」巴金森FB社團
-
2021-11-14 名人.傅志遠
傅志遠/一場醫學生的「軍備競賽」
每年十一月是各醫院的住院醫師招考季,一如往常,熱門的專科或醫院競爭相當激烈,應聘的醫學生無不力求表現,希望能在眾多面試者中雀屏中選。除了臨床工作,我近年也在醫學教育有所著墨,這段時間看過非常多份履歷,也擔任過好幾次考試的面試官。對於剛畢業準備投入職場的年輕醫師,有些過來人的勸告,也有些心得與感慨。醫師間的口語溝通中,偶爾會中英文夾雜,更精準地說,是中文對話裡加入幾個不倫不類的英文單字。有時是因為專有名詞需用英文標示,有時只是約定成俗的習慣用語,例如「我上個月run到外科實習,那邊的VS非常teaching,也讓我做了很多procedures……」這段類似火星文、不中不西、英文用法也不對的句子,其正確翻譯為「我上個月輪訓到外科,那邊的主治醫師都熱衷教學,也讓我有許多實際操作的訓練。」在醫師或醫學生的「口語」對話之中,這是稀鬆平常的一段話,可是許多醫學生會不自覺地在自己的自傳履歷裡這樣寫。無論美編設計再精美,社團經歷、在校表現多麼顯赫,看到這樣不倫不類的自傳,身為考官的我,其實已經打了折扣。在校表現除了白紙黑字的成績單之外,醫學生常透過興趣、專長、社團參與等,來凸顯自己的特色。幾次面試下來,我看到的是一場比較資源投入的軍備競賽,一場失控的軍備競賽。以「課外興趣」來說,學攝影無庸置疑是一項很花錢的興趣,投資相機、鏡頭、雲台、閃光燈……我不懂攝影,但我看過玩攝影的朋友那一箱一箱的行頭,不是一般人玩得起。在這個時代,攝影似乎已經是最普通的興趣,我也遇過興趣是馬術、法式餐點、騎重型機車的醫學生。某次面試結束前,一位資歷顯赫的同學,堅持要我給他兩分鐘:「我可以用法文自我介紹!」嚇得我立刻阻止他:「不用!這份工作不用會講法文,而且講了我也聽不懂。」如果他用全台語或全客家話自我介紹,說不定對未來工作還有點幫助。我當學生的時候,也流行參加醫療服務隊,進行偏鄉服務,在那個年代,所謂的「偏鄉」,指的是雲嘉南、花東,遠一點頂多離島;攤開現今醫學生的偏鄉服務,多的是尼泊爾、印度、馬紹爾群島……當年除了母校附屬醫院之外,也會利用寒暑假到其他醫院見實習,看看其他醫院的工作環境,這裡所謂的「其他醫院」,是指「台灣的其他醫院」;最近收到的應徵履歷中,超過一半的「他院實習經驗」,是去哈佛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法國或瑞典某家聽起來很厲害的名校,進行海外交換實習。我相信,這些都是用資源(錢)堆疊出來的成績,身為考官,我不太會被這些看似顯赫的經歷打動,更在意的是紮紮實實的成績、應對與工作表現。但是不得不說,失去平衡的資源分配,失控的軍備競賽,可能正一點一滴壓縮資源有限的孩子求學與求職空間。這是近日擔任醫院招考面試官的所見所思所感。
-
2021-11-13 養生.人生智慧
50歲轉換人生跑道找到自己的路!陳茂雄:「從認識自己開始,規畫人生藍圖和個人使命」
過去100年間,人類的平均壽命增加了30歲,該如何善用這30年活出新生命?愛爾蘭成人教育學家愛德華.凱利提出「第三人生(Third Act)」概念,她認為人生有三個時期,第一人生依賴他人成長;第二人生發展獨立自主;到了第三人生,是獨立又能彼此依靠,能助人、傳承、貢獻自己的人生階段。第三人生不會自然發生,要自己去開創,也要提早準備。接下來幾周的《橘世代》,將帶您走進台灣企業教練的先驅陳茂雄、作家李偉文,以及中時開卷歷年三位主編的生命,看他們如何經營自己的第三人生。「抱歉遲到了,我早上臨時去出『阿公任務』。」採訪當天,陳茂雄一趕到採訪約定點就致歉,66歲的陳茂雄有著樸實誠懇的微笑,相較於網路上年輕時的照片,眼前的他臉部線條更柔和,溫潤和煦像電影裡充滿人生智慧的智者。陳茂雄是台灣企業教練的先驅,兩岸三地知名的企業主管教練,輔導過台積電、HP、Dell、3M、輝瑞藥廠等知名企業的高階主管,是國內少數擁有高階主管經驗的諮商心理師,出版了兩本書,在企業教練領域有著被認可的專業和自我品牌,卻沒有自己的辦公室,一直是自由工作者。「有想過成立公司嗎?」記者問。「有人建議過,但我覺得目前這樣很好,人生很自由。」陳茂雄這樣說。職涯一度迷惘 努力找天命開創出自由自主自我實現的第三人生,陳茂雄花了許多時間。50歲之前的陳茂雄,是他人眼中人生勝利組——台大經濟系畢業後到美國取得MBA學位,回台灣後在IBM工作,33歲就當到高階主管;工作表現優異、升遷快速、薪水優渥。但困惑也跟著陳茂雄的職涯一路攀升——40幾歲開始,他發現自己對工作的熱情消褪了,年輕時談起工作的眉飛色舞不再,他不喜歡失去方向的自己,因此離開原本的公司,但是輾轉換了兩個工作場域,仍尋不回昔日熱情。他一邊工作一邊尋找「天命」,他問人、看書、上課,甚至到處算命,直到上了自我探索的課程才明白,他一直不夠認識自己。於是在50歲那年,他重回校園當全職學生,念諮商心理學士,並取得諮商心理師的資格。接觸諮商領域 當企業教練進到諮商領域後,陳茂雄驚喜發現教練(Coaching)這個領域,巧妙結合了他心理諮商專業與高階經理人經驗,他因而在企業教練尚未盛行年代走出了自己獨特的專業之路,成為台灣第一個同時擁有高階經理人資歷與諮商心理師證照的企業教練。50歲轉換人生跑道,何時才要退休呢?陳茂雄笑著說:「我會一直做到不能做為止。」他太喜歡自己的工作了——當案主經過諮商後找到面對情感的慣性,調整後終於不在情感裡受苦;當上市公司副總經過會談後發現工作盲點、改變溝通模式,進而發揮潛能,提升自信與領導效能。這些協助他人轉變與成長的時刻帶給陳茂雄莫大滿足。現在回頭看,陳茂雄終於懂了,原來他真正喜歡的是與人有關,可以和人產生深刻連結的工作,年輕時的他從事的並非最喜歡的工作、最擅長的事。重新認識自己 享受帶孫樂而也是到這個年紀他才領悟到,人生沒有所謂已定的天命,與其去「尋找天命」,不如投入每一天去「活出意義」。他建議中年感到困惑的讀者,從認識自己開始,並且從父母、子女、朋友、主管等各種人生角色出發,「以終為始」為每個角色找到目標,規畫自己的人生藍圖和個人使命。但所有改變,也要顧及現實與經濟考量。陳茂雄轉換跑道前曾和太太溝通過,兩人也盤點家中財務狀況才下定決心。「現在是人生最快樂的一段時光。」現在的陳茂雄,是3歲及1歲可愛小孩的外公,用專業做著喜歡的工作,享受著「助人最樂」的人生。超前部署 儲備健康能量理想的第三人生應該是什麼模樣?陳茂雄引用「正向心理學」的觀點,認為能夠擁有正向情緒、有全心投入的任務、深刻的人際連結、感受到生命意義及成就感時,就擁有幸福人生。但這樣的人生必須預先做準備,不要等退休才思考,愈早開始愈好。陳茂雄同意心理學大師歐文.亞隆的想法,認為人會害怕死亡,是因為人生有遺憾,他鼓勵大家去完成未竟之事,讓人生遺憾減到最低,但追尋過程必須保持自我覺察,找出阻礙自我的慣性,學會減法與放下,聚焦生命真正想完成的事。最後,他笑著提醒,無論計畫是什麼,都別忽略身體健康的重要性。「我不怕死,我怕死不了。」擁有健康的身體,才是發展第三人生的地基。疫情下的退休應變力調查載入中…
-
2021-11-13 養生.家庭婚姻
結婚一桌多少新人「吵翻天」,補教名師打臉:婚禮不是一輩子只有一次,葬禮才是!
討論婚宴,讓曾經的佳偶變怨偶⋯⋯婚宴花費龐大金額又讓新人疲憊,現在許多年輕人都傾向不辦婚宴,只要找雙方親友簡單的吃頓飯即可。而前幾天網路上流傳一張line的截圖,上面疑似是一對準新人,為了婚宴一桌要辦多少錢喬不攏,最後不歡而散的對話。 男方主動說要包辦婚宴,女方卻認為價格不「體面」原來吵架的原因是,準新娘認為男方家提出一桌3萬元的價格不體面,自己大學同窗一桌就6萬,自己這樣感覺非常沒有面子,也表示自己就是要辦在飯店,但男方認為2萬多的流水席菜色好,不懂女方為什麼堅持要一桌4萬的,女生卻認為自己已經退讓,眼看溝通無果,男方最後直接神隱,讓仍在氣頭上的女方直接傳「我真的開始懷疑我選錯人了,乾脆不要結婚了!」而這段女方認為委屈的對話,被她自己放到網路上請大家評評理,她說:男方要怎麼辦、辦多少錢,不關她的事;但娘家這邊的喜宴,就是要在飯店,因為她不想讓親戚朋友吃一桌3萬以下的宴席,流水席更讓她覺得丟臉。貼文一出,網友們都大翻白眼、力挺男方,紛紛留言「是要面子嗎?吃完還不是就拉出來了」、「一桌4萬,18桌也要72萬,飯店還要布置還要服務費,還要酒水,光想到金額就頭皮發麻。」、「放心!他等等就會答應妳的要求:不結婚了」、「遇到妳這種我甘願不結」、「也太公主了吧!」 補教名師呂捷侃侃而談,婚姻從來都不是童話故事也因為這超夯的話題,引起了補教名師呂捷的注意,他在自己的粉絲專頁發文侃侃而談自己這幾年與老婆相處下來的婚姻心得,一番中肯的言論,讓底下網友非常認同。首先他說,經常看到很多網友為了結婚這件事和另一半吵得不可開交,甚至一段姻緣就這麼告吹了,什麼都能吵,凡舉:聘金、大定、小定、喜餅、嫁妝、婚紗、喜宴、蜜月⋯⋯族繁不及備載。而身為過來人,他只想奉勸一句「很多事情量力而為」即可,因為結婚是一天,結婚卻是一輩子(最少也得有一陣子)浪漫、夢幻和體面,都是用金錢堆砌出來的浮雲,為此搞到勞民傷財,婚後再來為錢吵架,他實在不懂這樣的意義何在?當年他和妻子的婚禮就在自家外面的馬路上搭棚子、擺流水席,也就這樣在熱鬧與歡笑中結束了。 婚前睜大眼(看清楚)、婚禮閉上眼(笑到眼睛睜不開)、婚後睜一支眼閉一隻眼(拿狙擊槍的概念)也許有人會認為,「我要的只是一場浪漫夢幻的婚禮而已,有很過分嗎?而且,婚禮一輩子只有一次欸!」呂捷一語驚醒夢中人表示,一輩子只有一次的叫葬禮,而不是婚禮!與老婆9年的婚姻中,他們也是經常吵架的夫妻,但卻悟出了名曲《家後》的歌詞「才知~幸福是吵吵鬧鬧~」婚姻生活不是偶像劇,也不是童話故事,他認為維繫婚姻的祕訣只有兩個字「吞忍」。新婚時,老婆說要回娘家,他超開心馬上打電話揪三五好友聊天聚餐,現在只要老婆回娘家超過3天,他就會覺得不知道哪裡怪怪的。婚姻,讓呂捷老師從一無所有,到開始擁有,再變得珍惜所有。而這幾年下來最深最深的感觸就是「婚姻從來就不是浪漫的事」。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2021-11-13 新聞.元氣新聞
健保大限不能再等 謝啟瑞提「雙軌制」增醫療結果計價
健保費率今年起從原先的4.69%調漲至5.17%,讓健保財務暫時鬆一口氣,只是健保費率調漲後,長期被詬病的醫療浪費仍未改善。逢甲大學財稅系特約講座教授謝啟瑞提出,健保制度必須進行破壞性的改革,現行單一支付的方式,讓健保持續在死胡同中打轉,他提出整合支付制度,不只有現行的按「醫療服務」支付,同時也應該要有按「醫療結果」支付的制度,他理解系統性的改革非常困難,如果不嘗試,永遠無法為健保找出路。逢甲大學財稅系特約講座教授謝啟瑞今發表新書「誰在吃健保?你所不知道的秘密」,中央健保局首任總經理長葉金川,前中央健保局總經理張鴻仁,前疾管署署長郭旭崧、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台大公衛學院院長鄭守夏皆參與出席,並對於書中提出的建言,相互討論。謝啟瑞表示,去年受到張鴻仁教授撰寫的「2030健保大限」書籍影響,對於過去提出健保建言,但難跨過學術與實務界鴻溝的他,決定再次對健保制度提出建議,盼台灣健保能更加健全。謝啟瑞對於健保支付方式提出三大建議,應採取醫療結果以及醫療服務,兩種混合制度付費;醫療結果支付為新的支付制度,不再針對各別醫師付費,而是用整體有參與的醫師支付或是支付給醫院;按結果支付方式,採取用下一年度計算,或是以過去一年或三年整體的整體表現付費,不再以當月結算下月給付。「說得容易做得難」,謝啟瑞說,現行是用「醫療服務」作為單一支付方式,因此會出現醫療來者不拒的情況。每一個服務業,如果客人要多要求東西,都得多付錢,唯獨醫療是「你要什麼,我就給你什麼」,而且多要的東西還都是免費的,因為健保幾乎都支付。他笑稱,這是葉金川當初在建立健保制度時,送給台灣人的幸福,他自己健保也是向葉教授學習的,但一直被罵沒學好,這幾年腦袋比較清楚才知道還好自己沒學好。謝啟瑞表示,新增用醫療結果支付會出現許多爭議。第一個就是醫療沒有「包醫到好」的制度,很多患者就醫多達七次才找到病因,前面六次沒找到病因的治療,並不是免費,統統都要付錢。台灣不可能因為沒有好的結果而不付費,導致醫療必須要尋求其他方式確保醫療品質。如果能反過來,讓醫療結果也能影響支付,漸漸地過度浪費是可以逐漸被改善,也能落實分級醫療。謝啟瑞表示,新制度要推動沒這麼快,可以從試辦的方式嘗試,並且開始向醫界宣告「醫療服務是虧本的」,醫療服務支付的點數逐漸打折,可能從一點0.9元,逐漸下修變成一點0.5元,同步提升醫療結果表現的點值。他說,我的理想是雙軌的支付方式,各自占健保總額的一半,但可以先討論從四比六開始做起。從許多的研究分析,「團體合作」帶來的結果,比單打獨鬥還好。謝啟瑞說,醫療現場很常都是一家醫院,一位醫師在為一位病患單打獨鬥。如果能跨院或是整合人才,讓治療更有品質,是可以讓台灣的醫療更上一層樓的。留住原本的醫療服務支付方式,希望推動家醫制度,同時也讓希望選擇一般服務醫療的人有選項能選,不再是用一套規範管制。張鴻仁表示,台灣健保的黃金巔峰應該是在10年前,現在是愈來愈衰退,不再靠單一制度,確實可以討論。醫療結果的支付,他認為差別在部分負擔,建議可以調高提供增加醫院投入的誘因,現行的制度則是「守門人制度」,如家醫科醫師,就能採許現行的支付方式。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表示,單一體制的改革就已經非常困難,更何況是複雜的體制建立,支付制度又牽涉醫界最敏感的話題,只要任何支付制度的調整,都得與醫界溝通多時。她贊成,先設置健保智庫的角色,讓健保制度有辦法不斷被檢討、創新。蔡淑鈴贊同要超前部署討論支付制度的改革,畢竟未來台灣的人口結構與過去20年將會有非常劇烈的不同,她建議可以先成立智庫,再從價值導向的制度出發,最終再走向保險制度的改革。
-
2021-11-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高端認證不通、白打了?陳時中:是為學生返美就讀解套
國際邊境開放,卻也設下疫苗接種等入境限制,多國採認定WHO認定之的合格疫苗,其中未包含高端疫苗。指揮中心宣布出國民眾可「改打其它三款國際認證疫苗」,遭質疑「民眾白打了」且抗體效價堪慮,且身體吃不消。陳時中出席《2021台灣醫學週》接受媒體採訪指出,這是針對特殊出國需求者不得已的變通措施,若當地國沒有嚴格入境需求,那就不需要改打,身體的抗體是足夠因應的,也已請專家就時間點進行配套及建議。對於高端疫苗者改打國際認證疫苗,是否代表國際認證「此路不通」,陳時中說,「不會不通啊,而是要有方法可以解決問題。」遭質疑此舉是考量黨政人士出國,他則回應表示,「最先注意到是學生族群有返校就讀需求。」陳時中指出,耶誕節過後美國恢復實體上課,年輕族群過去施打序為較後面,加上疫苗到貨慢,有選擇施打高端疫苗,但考量到未來返回美國讀書,除了跟美方持續溝通外,也需要一條路可以走,至於黨政人士要出國不是考慮範圍,至於出國做生意者,年紀長都有疫苗打,可能影響不大。
-
2021-11-13 新聞.元氣新聞
大二代刀風波未熄!成大醫院再爆減薪「一年少50萬元」
成大醫院日前才剛爆出大二學生代刀替胸腔科手術病患縫合傷口,引發社會關注,現在又被人在網路爆料指院方在疫情期間,大幅減薪,主治醫師一年至少減50萬元,甚至績效獎金要「看院長心情」拖了3、4個月才發,導致有科別醫師爆發離職潮,爆料者批「公家醫院簡直比私人醫院還血汗」。對此,院方表示,薪資都依政府法令規定發給,該文章為不具名,所述不是事實,且不能證實為成醫員工,不予回應。11日有網友在網路論壇Dcard發文,指成醫從新院長上任後,剛好遇到疫情,但大家在忙防疫時,居然大幅減薪所有人的薪水,住院醫師依科別一年少6到18萬元,主治醫師一年少至少50萬元,理由是疫情期間醫院的業績不如之前的同期。但爆料人認為,疫情期間全台哪家醫院有辦法業績成長,感覺上是隨便找理由扣錢,然後又遲發績效,前院長是1月績效2月就發,現在是1月績效拖到4、5月才給,完全看院長心情,例如有某科要求做更多AI相關業務,但又扣薪水,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的概念,導致友科主治醫師一年內離職將近一半的人,院長還說,「我給你們薪水這麼高怎麽還想離職?」另外,爆料者提到,住院醫師因工作緣故延遲下班,醫院還規定不能申請加班費,理由是住院醫師加班實屬自願,如果有加班事實,主治醫師應該勸他下班休息,假設主治醫師強迫住院醫師工作,該主治醫師要自己出加班費,但一個要接受數年專科訓練的住院醫師就算被迫要加班,也不可能申請加班費害主治醫師被扣錢,這樣的制度合理嗎?該爆料人認為,成大醫院身為公家醫院,居然能輕易更動原本福利,並有各種不合理要求,簡直比私人醫院還血汗。對此,成大醫院表示,所述內容不屬實,不予回應,院內有多元、開放的溝通管道,員工可多利用正式溝通管道表達意見,達到雙向溝通目的。
-
2021-11-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高端國際認證受阻「替國內混打」解套?指揮中心回應了
高端疫苗尚未納入WHO認證,使部分民眾出國工作及就學受阻,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日宣布開放施打一劑或二劑高端者,且有出國需求證明,即可混打AZ、BNT及莫德納疫苗,遭質疑高端在國際認證取得已有困難,只好出此招解套。美國十一月初公布,入境美國需要接種符合WHO認證之疫苗,而高端疫苗未符合規定,當時高端公司及指揮中心承諾會積極與美方溝通,並爭取國際認證,同時考量開放混打。發言人莊人祥否認,強調需要高端需要更多時間完成臨床試驗的結果,以利爭取國際認證,但有些民眾有緊急出國需求,因此指揮中心開放打過一劑或二劑讓有出國需求者,可以在間隔28日後接種他牌疫苗。然而,指揮中心先前曾表示,若已施打完二劑疫苗,欲施打第三劑加強劑者,至少要間隔六個月。指揮官陳時中回應,第三劑施打為國際研究建議,作為加強劑補強。但高端並非屬於加強劑,是為因應出國需求施打,經由國內專家討論可於接種後間隔28日施打。目前國內疫苗廠牌多達四款選擇,包含AZ、BNT、莫德納及高端疫苗,其中有77萬612人接種過一劑高端疫苗,占一劑接種人口的4%,另外有64萬1630人已施打過二劑高端疫苗,若有出國需求者可混打其它款疫苗。我國疫苗接種不良反應通報,新增125件,其中57件為非嚴重個案,9例死亡個案,包括4例AZ疫苗、3例莫德納及2例BNT疫苗。 其中AZ疫苗個案為47歲至88歲,接種2天至144天死亡,莫德納疫苗個案為36歲至68歲,接種4天至14天死亡,BNT疫苗為47歲至76歲,接種4天至17天死亡。
-
2021-11-12 新聞.杏林.診間
曾明清,領航台灣牙醫數位轉型!開業財富滿足卻斷送婚姻,遇見心靈導師改變人生觀
回首過往,得之於不少貴人的鼓勵與教導,讓來自鄉下的孩子有了自信心、增加了歷練、擴大了視野,如今已過耳順之年的明清牙醫診所曾明清院長始終抱持著一份感恩的心,並發願在牙醫的專業領域上盡己所能、回饋社會,能夠成為眾多他人的貴人。四○年代中期,出生在新竹竹東客家庒的家中長子,曾明清不僅標誌著當時台灣社會一股奮發向上的氛圍、客家人勤儉的特質,以及長子光耀門楣的抱負,而他都加以融合並實踐之外,更在執業之後,透過正確的口腔衛生教育來服務大眾、辦理網路線上教學來服務同業,籌組「AI數位牙醫」國家隊和「牙醫師鐸獎」來共同防疫、抗疫,讓自己成為別人眼中的貴人。曾明清上有兩個姊姊、下有兩個弟弟。日式教育的父母親,學歷都不高,更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小時候家境不好,父親為求更好的生計,毅然決然帶著包括曾明清在內的三個孩子到台北打拚,「當時我十歲。北上讀書應該是我人生第一個轉折點!」曾明清緩緩說道,家裡窮,父母認為只有努力唸書,才能改變人生,「我不負父母的期望,從國中、高中,成績都不錯,最後考上牙醫系。」作文《養鵝記》贏得老師的激賞曾明清國中的功課表現優異,和老師發自內心的激賞與鼓勵有很大關係。他回憶指出,國中一年級第一次作文課,題目好像是自我介紹,他寫了小時候和奶奶相處情境的《養鵝記》,沒有華麗的詞藻,只是生動寫實地描述如何看著奶奶養鵝的實況,同時幽默地敘述他如何用雙手在鵝脖子上輕柔地上下按摩,協助牠吞下食物的動作,結果那篇作文獲得國文老師胡憲綱的青睞,不僅讚譽有加,還公開給全班同學,甚至推薦他去參加演講比賽,「這讓我受寵若驚,也因而產生了無比的自信心,自此之後功課突飛猛進,最後國中三年的總成績是全校第二名,並如願考上建國中學。」曾明清記得,這位讓他終身感念的胡憲綱老師,當年約六十來歲,是一年級的班導師,「老師是所謂來台灣的外省第一代,有著濃厚的鄉音,他上課時講的國語,我常常聽不太懂,但老師的公開讚許卻大大激勵了我,他是我人生的第一位貴人。」國中二、三年級的導師李鈞俊老師,則是曾明清相處最久、至今難忘的老師。記憶中的李鈞俊老師,除了認真教學之外,還會挑選一些學生,跟他學國畫、學書法、打拳練劍,爬大山小山……,「老師真是多才多藝,甚至大膽到帶同學們去爬玉山,那時不知有多少父母親都嚇壞了呢!」曾明清跟李老師一路學國畫到大學畢業。大學時代,擔任國畫社長期間,還邀請老師當社團指導老師。「學國畫,對我日後當牙醫師所要具備的美學素養有很大的幫助;老師教學熱誠,對我日後事業的經營也有深遠的正面影響。」曾明清娓娓道來:「李鈞俊老師更打開了我的視野,也是我的貴人之一。」因視力不佳選擇醫務管理曾明清功課好,固然讓父母親放心,但可能是遺傳自媽媽的,從國小開始就深度近視,卻讓倆老既擔心又費心。到台北之後,父親常常辛苦帶著他四處看眼科。一直到大學,還常跑大醫院手術開刀(視網膜剝離),因為視力問題不用當兵,那時羨煞不少人,可是他一點兒也不開心,因為牙醫師看診時需要長時間、近距離在強光下聚精會神,為了讓自己的職業生涯不因過度使用眼力而失明,開業後十分在意保護眼睛,盡可能多請人手幫忙,因而採取聯合執業,希望透過分工,降低看診壓力及風險。「恐懼失明的思維,讓我從此踏上醫務管理之路,是我人生最重要的轉捩點。」曾明清說出這段話的語氣裡透著堅信和篤定。1984年,曾明清開業沒多久,就聘請了幾位學弟妹一起工作,當時病患不多,也沒有勞健保,如何讓大家有病人可看,有基本收入,可說是大問題。當老闆很辛苦,員工人來人往,診所好像是職業訓練所,虧錢的居多。當時經營牙科不易的客觀事實,加上先天性的眼睛不好,讓曾明清深知,他的牙醫事業不能單打獨鬥,需要組織一個強而有力的團隊,才能發揮經營效益,因此,他要加強組織領導與人際溝通的專業知能,同時要營造一個優質聯合診所,好讓聘任的合作醫師可以發揮所長,安心看診。於是,從1986年起,他開始四處聽演講、學管理,甚至花大錢請診所經營管理顧問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印象最深刻的是企管顧問師施滿室先生,年約四、五十歲,弟弟也開牙醫診所。「從1987至1993年期間他協助我,可以說是我診所經營管理的啟蒙老師,也是我的貴人之一。」施滿室當時所指導的許多管理制度還沿用至今。之後,曾明清開過三家小型連鎖診所、發展108家策略聯盟合作診所。1999至2003年,接受台大及北醫大醫務管理學的正規訓練,並以45歲高齡取得MBA碩士學位。「學醫務管理,雖未讓自己帶來很多實質的財富,卻幫助自己的視野、胸襟開闊了許多,牙醫生涯也豐富了許多。尤其,在人生的智慧,心靈的財富方面,收穫遠超過預期!這些或多或少都有受到施滿室的啟迪。」在開業前十年的這段時間裡,曾明清頻頻到企管顧問公司上課學管理,但自己不看診,到處趴趴走取經學習的經營方式,不僅無法獲得家人的認同,還因而斷送一個美好的婚姻,「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個挫敗,但我並未因此放棄理想。」遇見心靈導師改變了人生觀正當徬徨無助的時刻,他遇見了「心靈導師」──卡內基資深講師郭志鵬。在郭志鵬老師引導之下,他開始學習一些人際關係與溝通,還有家庭生活如何和諧、工作生命如何平衡,以及心靈成長修行之類的課程,因而改變了人生價值觀。「凡事的發生必有其善意,對自己有正面的幫助」;「老天有時喜歡跟人開玩笑,在給你好的之前,會先給你壞的,讓你歷經磨難之後,再給你好的禮物,你就會加倍珍惜它!有時事業經營也是如此。」郭志鵬的金句給了他很大的啟發。果不其然,1995年曾明清建立了一個新的家庭,也開始重視工作與家庭的平衡和諧。感恩得之於無數貴人的協助,加上為醫者乃懸壺濟世的信念,還有如何發揮口腔健教的最大效益等考量,曾明清開業至今,不斷發揮創新、創意精神,全力投入口腔保健教育(OHI),希望幫助病患了解口腔保健的重要性,進而達到預防勝於治療的目標。(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完整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1-11-1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換個方式跟病人溝通 變成可以聊天的朋友
【編者按】這星期收集了一位年逾八十,回國已經二十幾年,仍舊認真照顧病人、教導醫學後進、關心醫療大環境的醫界前輩,最近三個月來在疫情下,在台灣、短期回美探親、剛回國所陸續寫出的三篇文章。希望以他年輕時長期在美國教學醫院行醫以及回國服務多年的經驗,冷眼旁觀台灣的醫療,以及回顧過去在美國、台灣照顧病人的一些想法,希望可以引起國人省思,我們更歡迎醫界更多的回應。名人來掛我的門診看病我在紐約的醫學院工作時 ,有一位當地的病人來掛我的門診看病,當其他的同事看到這位「有點名氣」的病人掛我的門診時都有點驚訝。這位病人在紐約開了一家很出名的酒莊,同時也有自己的葡萄園及釀酒廠。因為他的經商環境,在當地的媒體也會報導這位有點名氣的「名人」資訊,所以當這位「名人」要來當我的病人,有些同事很警訝。當這位名人來門診時,我也直接問他什麼人介紹來的。談話中,他告訴我説他曾經看過很多在紐約的名醫,大多都是各醫學大學的名敎授,這些名醫都是很出名的肝膽腸胃科大師。原來這位「名人」是因為喝了很多酒而引起肝臟功能的異常,因為這種問題是飲用酒精引起,解決這問題的最佳方法是戒酒。這位「名人」是賣酒又釀酒的人,加上自己從來的創業就在這方面很成功,所以過去的醫師們出自專業的角度去處理這位病人的問題,要他戒酒來緩解生理上的問題也是正確的。這位病人還想另外找一位不是大師級的醫生照顧他的身體健康。當這位病人告訴我他過去的就醫經驗時,我就很敏銳的發現,如果我跟其他「大師級」醫師來同樣的話來回應他的問題,這位病人也會再換另一位醫生來以安慰身心上的矛盾。我就改變了詞句,談了他最內行的「酒」的歷史,及社會上需要及存在的事實,也順便強調每人對酒精的反應、吸收量的不同,對身心有不同的影響。跟病人變成可聊天的朋友我認為對一位酒精飲料有習慣性「需求」的人,要一下子戒酒是不可能也不容易,所以用討價還價的方式勸說減量。如此一來,我們建立了相當不錯的醫病關係,也變成可以聊天的朋友,每逢年節,他都會寄送整箱的美酒來作禮物。一般的醫病關係,尤其在傳統的環境,醫護人員多少站在權威的立場,發號施令式的向「被動」及「弱勢」的就醫者用比較多的專業詞句說明病情及治療計劃。尤其在亞洲社會,病人及家屬也相當尊重專業,而以似懂非懂的心態面對醫療的建議。這種情況,相信在病人求診於「醫學中心」,尤其面對「專家」、「主任」級等大名醫的情況下更常見。人與人之間,如果面對面的溝通,多少會「見面三分情」,也許較容易建立好的溝通及信任。目前因爲有冠狀病毒的流行,很多醫療作業改為網路視訊服務,如果在醫病關係已經建立好了,或許醫師與病人之間的溝通還是可以維持。但對於初診或求診是追求第二意見的時候,少了「面對面」的溝通,是否會有不足或缺乏安全感及信任的缺點,值得探討。
-
2021-11-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打滿2劑返台改7+7 侯友宜:把關不慎恐讓全民都辛苦
國內防疫旅館量能吃緊,傳出指揮中心將針對打滿兩劑疫苗的民眾祭出「7+7」方案,新北市長侯友宜表示,哪種方案都是中央的權責,但還是呼籲在討論這些方案時,都要謹慎為之,以防疫安全、可落實執行為前提,否則當疫情入侵境內「全民就辛苦了」。民眾提早卡位返台後的防疫旅館,導致現在就有很多家都被訂滿,出現量能不足問題,指揮中心祭出原14天可改選「10+4」方案,現在更傳出考慮讓接種兩劑疫苗的民眾選擇「7+7」,讓台北市長柯文哲笑稱「SOP又要重寫了」。侯友宜表示,中央在研擬每件政策時應該要做好充分溝通,更重要是要能落實防疫,一切以防疫安全為最主要考量,其中不管是「10+4」或「7+7」方案,這都是中央的權責,但不要忘記,如果對「阻絕於境外」把關不慎,變成要來「管控於境內」,大家會很難防守,「那全民就辛苦了」。侯友宜強調,中央任何決策過程,除要仔細評估以外,更要了解有無辦法落實及執行,尤其對配合的民間防疫旅館,以及交通配合等,都要去做通盤考量。
-
2021-11-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影/機師採檢戳鼻篩檢 盼望改用「深喉唾液」採檢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及民航局現階段對飛航機組員加強版自主健康管理規定,機師入境檢疫採檢必須以「鼻咽拭子」執行,這項侵入性採檢容易造成機師身體傷害,已多次發生機師飛行途中因氣壓變化大而流鼻血的後遺症,威脅飛航安全。長榮航空公司關係企業工會理事長徐瑋鍠10日為機師同僚請命,希望放寬機師居家檢疫期滿PCR檢測只能以「鼻咽拭子」採檢的規定,讓機師能夠自行選擇「深喉唾液」方式採檢,避免侵害機師身心健康。徐瑋鍠指出,機組員入境檢疫規定在14天內要執行3次PCR採檢,限定只能使用「鼻咽拭子」方式,也就是俗稱的「戳鼻孔」。但機組員入境掃描QR Code後顯示出來的規範中,採檢方式「鼻咽拭子」或「深喉唾液」可以二選一,規定矛盾。徐瑋鍠表示,已經接獲多件機師通報,「鼻咽拭子」採檢頻率密集,造成鼻咽部位極度不適,有多人在飛行途中因為氣壓變化大,發生流鼻血的異常症狀,擦拭血跡的紙巾上大片血跡,怵目驚心,萬一造成身心創傷事件,將嚴重威脅飛航安全,必須正視。長榮企工蒐集的資料顯示,「鼻咽拭子」與「深喉唾液」採檢的準確度相差有限,不存在「鼻咽拭子」比較準確的數據。採檢費用需自費,「深喉唾液」的檢測費用高於「鼻咽拭子」,又幾乎不會對受採檢人員造成身體傷害,自己願意出較高的採檢費用,沒有理由禁止採用「深喉唾液」方式採檢。徐瑋鍠強調,空運關係到疫苗等防疫物資輸入,以及台灣產品輸往全球的能量,要靠機組員堅守崗位來維繫運作。機組員絕對願意遵守政府的防疫規範,但是侵入性的採檢造成機組員身體傷害不容忽視,希望能在防疫與機組員健康兩方面取得平衡點,適度舒緩機組員的身心。徐瑋鍠也指出,春節前國內檢疫旅館房間數量不足,估算機組員使用量就佔了約500間房。目前機組員飛到國外進旅館檢疫不能離開房間一步,檢疫強度高,加上完整疫苗接種涵蓋率高,建議機組員回台灣能夠允許返家居家檢疫,一方面讓防疫旅館的房間騰出來供一般民眾返國使用,機組員的身心也能夠獲得適度舒緩。據了解,長榮航空企業工會已經與資方溝通過,獲得公司方面支持。長榮航空已由總經理孫嘉明具名發函給交通部民用航空局,認為侵入式的「鼻咽拭子」採檢作業,已經造成多數機組員極度不適、疼痛、流鼻血,文獻上也有紀載做完「鼻咽拭子」採檢後,出現腦脊髓液滲漏症狀報告,衍生機組員心理恐懼及身心壓力,請民航局轉向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爭取放寬採檢方式限制。
-
2021-11-1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接種高瑞入越南隔離無法縮短 僑委會:廠商溝通中
外交部日前指出,高端尚未向越南申請註冊,國人若持接種高端疫苗證明入境越南,可能無法順利申請縮短集中隔離天數。僑委會委員長童振源今天表示,高端正與越南相關單位溝通中。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今天審查111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關於僑務委員會主管收支的公開及機密部分。僑委會委員長童振源、副委員長徐佳青等人列席備詢。民眾黨立委邱臣遠關切越南認可高端疫苗的進度,童振源說,駐越南代表處已將相關訊息報回,也讓高端知道。高端跟越南相關單位正在溝通當中,但這部份涉及商業往來,僑委會沒有進一步介入。期待高端有機會進入越南,當地僑胞都會盡量助力。有關放寬僑生入境措施及就學辦法,讓受疫情影響無法順利出、入境的僑生就學,以及防疫旅館、檢測等問題,童振源說,他已與教育部長潘文忠通過電話,將從更完善的面向思考讓僑生回台就學的周全辦法。僑胞返台方面,童振源表示,他出席行政院長蘇貞昌8日主持的疫情擴大會議,已於會中特別表達僑胞希望縮短隔離日數及居家檢疫。僑委會會努力與指揮中心溝通,盼能獲得更周全的處理辦法。
-
2021-11-10 性愛.性福教戰
活到老做到老!壯世代樂活關鍵,愛愛1周1次的8大好處
知名YouTube頻道「技安CHI AN」與「那對爸媽」在近期皆以「壯世代性生活」為話題進行街訪,從內容不難發現許多壯世代對於「性生活」是「腦袋有想法,身體沒辦法」;另外,「年齡實驗室」針對台灣50歲以上民眾進行「壯世代性需求大調查」,結果顯示其平均性生活(包含自慰)頻率約為一個月1.3次,且頻率隨年齡遞增而下降。次數太少 僅達建議次數一半「年齡實驗室」針對全台22縣市,共1,256位50歲以上的壯世代進行調查,發現50至59歲一個月性行為平均僅1.9次、60至69歲約1.1次、70至79歲0.6次,隨年齡增高而遞減,整體平均僅約一個月1.3次。對此,「年齡實驗室」執行長莊雅萌指出,若以台灣男性學醫學會提出的「性生活建議次數」為標準,台灣壯世代實際性生活頻率只達平均標準值一個月2.36次的一半。1週1次 就能享有8大好處宜蘊生殖醫學中心院長陳菁徽日前於Podcast頻道「壯聲勢」受訪,針對壯世代如何持續保有性生活提出專業意見,並提出壯世代性生活的8大好處!陳菁徽表示,英國倫敦大學一項針對婦女的調查發現,每週至少1次親密行為的女性,比起同齡每月不到1次的女性,進入更年期的機率少了28%。而相關研究也顯示,保有和諧性生活的人,能擁有以下幾項益處:1.有助舒緩壓力:性行為有助釋放腦內啡,可使人感到放鬆愉悅,消除緊張、釋放壓力。2.幫助睡眠:肌肉在興奮緊張過後會備感放鬆,也有助精神穩定而產生睡意。3.幫助燃燒脂肪:性行為有如一場運動,一次約等於爬一棟五層樓的體力消耗。4.有益心血管健康:性生活可提高心跳率和血壓、增加血流速、促進代謝率。5.有助抑制食欲:性行為可刺激體內產生腦內啡,有效節制口欲。6.增加親密感:融洽的性行為與兩性關係的互動上存在正向相關,是良好的溝通工具,可讓彼此更恩愛。7.抗老養顏:性生活可提高個人自信,也可刺激腎上腺素分泌,並轉化為女性荷爾蒙,使人肌膚豐腴,保持青春活力。8.延長壽命:性生活可以帶來生理與心理的滿足,有助延緩老化、延長壽命,維持年老生活品質。針對壯世代在生理上的困境,陳菁徽強調,性行為的範圍不只是插入式性交,口交、愛撫、自慰皆包含在內,即使沒有伴侶,也能靠自己享受性愉悅。身體若有障礙,可多選擇自己舒適的體位,也不妨尋求醫師或是適度服用藥物。活到老做到老 也沒有什麼不行針對壯世代性生活頻率,陳菁徽建議,以雙方都能接受的頻率與意願為原則,若太多或太少可能反而造成雙方心理上的壓力。只要雙方都可以很自然地一直經營性生活,生理上的狀態也都是OK的話,活到老做到老,也沒有什麼不行!對此,壯世代教科文協會執行長吳庭宇進一步呼籲,壯世代應該對性抱持更寬闊及包容的態度,有益身心的性生活絕對是樂活的關鍵!★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11-09 該看哪科.一般外科
輕熟女鼠蹊部痛竟是得疝氣 醫師:的確有可能
新竹一名32歲女子2個多月前發現自己的右側鼠蹊部有腫塊鼓起,卻直到出現痛感才嚇得馬上就醫檢查,沒想到一檢查差點嚇壞她,醫師診斷她是得了疝氣,立即安排手術才復原;東元醫院外科醫師呂文哲表示,其實女性也會發生腹股溝疝氣,只是男性機率是女性的8倍。呂文哲醫師說明,鼠蹊部疝氣可分為腹股溝疝氣及股疝氣2種,前者發生在腹股溝韌帶的上方,後者發生在腹股溝韌帶的下方,其中腹股溝疝氣男性發生機率為女性的8倍,股疝氣卻相反為女性較常發生,因此不得不注意。不過他表示,這起個案中是較為罕見的腹股溝疝氣,為了進行修補而採創口小的腹腔鏡手術,在肚臍下開個小洞,這樣術後不僅復原得快,還因為傷口小用防水敷料蓋著就可以直接洗澡,術後生活比較方便。但醫師也強調,並不是每個罹患疝氣的女性患者都能適用這種手術治療,例如曾做過子宮切除、剖腹產或是下腹部剖腹手術者,就不宜採取這樣的手術,因此術前最好與醫師清楚溝通、告知手術史,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額外風險。
-
2021-11-08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柯文哲以「智商」狠酸莊人祥 精神醫學專家說話了
中央自購59.4萬劑效期僅約1個月的AZ疫苗抵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解釋短效期為供貨不穩所致,遭台北市市長柯文哲狠酸「他是認為我智商不到70嗎?」對此,嘉南療養院成癮暨司法精神科主任李俊宏提醒,不宜以單一向度評論人,而且「智商」對學業成就的影響到高中大學後逐漸淡化,教育趨勢重視培養合作能力,畢竟「絢麗的天才是眾人矚目,但是有些事的成就,需要眾人的協力。」柯文哲出身醫界,特別指出智商70,意有所指。李俊宏表示,70是一個判斷智能水平的臨界點,智能不足通常是因先天腦部功能限制。輕度或邊緣智能水準的孩子,靠著後天的教育、社會扶助、支持性環境,若合併憂鬱焦躁等精神疾病則給予妥善治療,還是可以好好接受教育、發展能力,回歸自我實踐的道路,甚至表現得很好。李俊宏指出,智商在國小到國中階段,對於學業成就的影響較顯著,但到了高中、大學以後,智能的影響會越來越不明顯,因為成就一件事情需要很多因素,畢竟「絢麗的天才是眾人矚目,但是有些事的成就,需要眾人的協力。」所以現在大學教育也都強調分組討論、希望培養學生合作、跨專長共事的能力。李俊宏提醒,人的面相除了智商,還有社會適應、情緒處理、人際溝通、協調能力等多面向。如果僅以單一面向就評論一個人,是過度窄化的觀點,無助於討論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