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6 癌症.其他癌症
搜尋
淋巴轉移
共找到
68
筆 文章
-
-
2024-10-24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喉癌常見致癌3因素 聲音異常持續2週以上要警惕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十七:喉癌【建議就診科別】耳鼻喉科五十歲的陳先生,平常沒有什麼慢性病,上班常需要喝酒應酬,平常也有吸菸的習慣,最近因為喉嚨不太舒服,常常覺得有異物感,需要清喉嚨,同時聲音沙啞和咳嗽,症狀已經超過兩個禮拜。一開始陳先生還以為是感冒,可能是工作太累,每天要講很多話造成,加上抽菸的人不免有些咳嗽,覺得應該休息一陣子就好了,所以並沒有就醫。然而,休息一陣子後,症狀還是沒有改善。陳先生自己服用了一些感冒藥物,也沒什效果,因此來到耳鼻喉科門診就醫。尹醫師詢問病史後,理學檢查看鼻腔口腔沒有異樣,頸部也沒有摸到腫塊。但陳先生聲音沙啞已超過兩個禮拜,因此進行了鼻咽喉內視鏡進一步檢查。內視鏡發現兩側聲帶紅腫及邊緣不規則,高度懷疑是惡性病灶。陳先生在醫師建議下,全身麻醉進行喉直達鏡檢查及切片手術,切片結果是喉部鱗狀上皮癌。喉癌男女發病比例約17:1 常見致癌3因素喉癌是男性常見的癌症,根據癌症登記公開資料,民國110年,喉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占全部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的0.65%,男女發病比例約17:1。九成以上的喉癌是鱗狀上皮細胞癌。喉癌常見的致癌因素有三個,即抽菸、飲酒和慢性刺激。其中抽菸被認為是主要的危險因子。香菸本身的刺激以及其所含的焦油與致癌物質,都會引起喉部細胞的變化,逐漸發展成癌症,尤其鱗狀上皮細胞癌跟香菸更是相關,不只可能發生在喉癌,其他諸如口腔癌、肺癌、食道癌、膀胱癌、子宮頸癌等等,都可以見到它的蹤跡。飲酒也會增加喉癌風險,但傷害不如抽菸那麼大。然而,同時飲酒和抽菸的個案,會加重對喉部的影響,因此菸酒成癮過量的人,喉癌的風險也會增加。在慢性刺激方面,諸如會刺激咽喉的事件,如都市空氣污染,長期需要講大聲講話造成聲帶過度使用,都有可能增加喉癌的風險。其他增加喉癌的風險因素包含:暴露於化學物質:如環芳香碳氫化合物、甲醛、殺蟲劑、紡織及皮革纖維、鎳、鉻、石綿;疱疹病毒感染;乳突病毒感染;放射線治療後;胃食道逆流等。諸如此類可能會刺激喉部的因子,都有可能增加喉癌的風險。喉癌好發在中高齡男性,在小孩或青少年極為罕見,一旦發生於小孩或青少年,則需另外考慮遺傳因素。聲音沙啞持續兩週以上要警惕聲音沙啞是喉癌最常見的症狀。沙啞在個案還在疾病初期,黏膜化生,還沒進展成癌症前可能就存在。病人亦可能同時具有喉異物感、咳嗽、痰帶血絲、呼吸困難、吞嚥困難、咽喉疼痛和耳朵疼痛等症狀。臨床上,許多良性疾病也會有聲音沙啞的症狀,使得大家容易忽略聲音沙啞的危險性。對於持續兩週以上的聲音異常,就要考慮到耳鼻喉科進行詳細的喉部檢查。尤其是年齡介於50至70歲,合併抽菸喝酒的男性,更不可輕忽喉癌的危險性,應盡早至耳鼻喉科檢查。喉癌檢查除原發部位 鄰近呼吸道和食道也要注意耳鼻喉科醫師可利用喉反射鏡檢查喉部及下咽部,若需要進一步檢查,會使用內視鏡協助。內視鏡若於喉部發現有懷疑病變之時,則可安排全身麻醉下進行直接喉頭內視鏡,在直接喉頭內視鏡下配合手術可進行病變處切片檢查以確立診斷。此外,除檢查喉癌的原發部位、大小以及周圍組織侵犯的範圍外,耳鼻喉科在評估喉癌個案時,會考慮有無鄰近的呼吸道和食道侵犯,因此會同時建議支氣管鏡、硬式食道鏡評估有無腫瘤侵犯。搭配如電腦斷層掃描、核磁共振掃描等,幫助評估腫瘤大小及、頸部淋巴轉移狀可能、其侵犯範圍的判讀。喉癌的治療以手術治療、放射線治療、手術與放射線合併治療為主流。早期喉癌的個案,放射線治療也會有不錯的療效。相較於手術治療需要大範圍的切除,放射線治療有時候可以給個案保留吞嚥等功能,維持較好的生活品質。而對於需要大範圍切除的個案,手術也有使用其他部位皮瓣進行重建咽喉的可能,此部分就需要整形外科的協助。化學治療也是一個選擇,但通常都會搭配手術或放射治療一起執行,或是使用在無法手術的個案。另外,近幾年十分熱門的免疫治療,在無法完全切除腫瘤的個案,也有一定的角色,有待未來更多研究提供更多的證據支持。參考文獻:1.中華民國 110 年 癌症登記報告,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屬2.喉癌,張燕良主任、陳明勗醫師、劉致顯醫師、劉致和主任,國泰綜合醫院https://www.cgh.org.tw/ec99/rwd1320/category.asp?category_id=9283.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Head and Neck Cancers, Version 4.2024 — May 1, 2024(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10-17 癌症.乳癌
「若乳癌復發,怎麼辦?」中年乳癌媽的焦慮藏有「洋蔥」
「如果癌症復發,我小孩還小,以後怎麼辦?」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守棟觀察到,對於不少乳癌病患來說,「復發」常是揮之不去的夢魘,像有的病患在三十多歲發現得到乳癌,可能有家庭、小孩,而這群病患,往往擔心乳癌復發、惡化,家人、孩子沒人照顧,甚至有病患擔心到得憂鬱症,或每三、四個月就要求做乳房檢查,這種「自己都生病了,還不斷為孩子、家人擔憂」的心情,讓陳守棟深感不捨。乳癌病患焦慮度最高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黃俊升表示,過去有統計發現,在所有癌別中,乳癌病患的焦慮度最高,主要原因可能在於,乳癌病患當中,很多病患肩負家庭責任,事實上,身心壓力也會影響癌症復發風險,因此,對病患的身心支持,非常重要。術後還要留意殘存癌細胞勢力陳守棟分析,乳癌復發風險和癌症期別、乳癌類型有關,如果已經有淋巴轉移,或者腫瘤比較大、超過兩公分,復發風險就會比較高,即使透過手術拿掉腫瘤,癌細胞也可能透過淋巴、血管轉移,若無法將這些游離於淋巴、血液的癌細胞消滅殆盡,病患的復發陰影便如影隨形。「早期乳癌復發機率,主要看腫瘤基因表現、疾病進展,以及是否達成術後病理完全緩解(pCR)。」黃俊升指出,像HER2(第二型人類上皮細胞接受體)陽性病患、癌細胞已有腋下淋巴結轉移、腫瘤大於兩公分或手術後未達pCR標準等,都是早期乳癌復發高風險族群。術後ADC精準攻擊,進一步殲滅癌細胞對於上述高風險族群,目前醫界建議,病患在手術前,應優先採用HER2標靶藥物,並搭配化療,先進行術前輔助治療,以有效縮小腫瘤、提升手術成功率。如果未能達成pCR目標,也就是non-pCR,此時取出檢體,還是驗得出癌細胞,這就代表患者的體內仍有殘存的癌細胞,這也代表術前治療使用的藥物不夠有效,甚至可能已產生抗藥性,此時建議採取更積極的治療策略。在這階段,ADC(抗體藥物複合體)藥物便扮演關鍵角色,臺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曾令民表示,這類藥物是強化版的標靶藥物,這種藥物結合單株抗體與小分子化學毒殺藥物,並帶有連接子結構,這就像巡弋飛彈、魔術子彈,可以精準瞄準、攻擊癌細胞。國際大型臨床研究顯示,病患用藥後,復發風險可降低約50%,癌症治癒機率大為提升。早期高風險族群,更有機會降低復發機率今年(民國113年)8月1日起,健保署將ADC藥物納入早期HER2乳癌健保給付,主要對象為早期HER2高風險乳癌,且沒有達到病理完全緩解 (Non-pCR)族群,申請條件包括「HER2過度表現」、「符合早期高風險之任一條件」、「曾接受術前輔助治療」、「術後仍有殘留病灶」,經醫師評估,最多可申請14個術後輔助療程。黃俊升叮嚀,乳癌病患若要降低復發風險,除了遵循醫師建議、接受正規治療,平常也要多紓壓、多運動,飲食要營養、均衡,生活作息也要規律。
-
2024-10-12 癌症.抗癌新知
放射加標靶 神經內分泌腫瘤診斷治療一把抓
蘋果創辦人賈伯斯罹患神經內分泌腫瘤,歷經八年抗癌,仍不敵病魔去世。對很多人來說,神經內分泌腫瘤是一種很陌生的疾病,其實台灣一年有1,400人罹患此病,發生率持續上升中。神經內分泌腫瘤過去是以手術、標靶藥物等方式治療,現在最新的精準放射標靶療法(RLT,radio-ligand therapy),不僅可用來治療還可以當成診斷的工具,療效比標靶藥物高了近十倍。神經內分泌瘤變化多端難診斷 甚至五至七年才揪出神經內分泌腫瘤可以長在很多地方,最常見的原發部位是直腸、胰臟、小腸等。依有無分泌過量荷爾蒙引發症狀,可分為功能性(會分泌荷爾蒙,有症狀)和非功能性(不會分泌荷爾,無明顯症狀),早期症狀不明顯,且症狀變化多端,不容易診斷,有些病人甚至要五到七年才被診斷出來。標靶鎖定、鎦-177破壞 合力殲滅癌細胞和信醫院核子醫學科主治醫師黃玉儀表示,過去神經內分泌腫瘤治療方法包含了手術、標靶藥物及化療,而現在最新的療法是精準放射標靶療法(RLT)。這是放射加上標靶的療法,機轉是將放射性同位素與標靶配體分子聯結,標靶鎖定癌細胞後,放射性同位素會釋放放射線,可以診斷及治療癌症。精準放射標靶療法(RLT)用在治療部分,是放射性同位素鎦-177與標靶配體聯結後,經由靜脈注射進入人體,標靶尋找癌細胞後會連結上去,接著鎦-177釋放Beta射線,以物理方式精準破壞、殺死癌細胞,不會波及正常細胞。做為診斷工具時,是將鎦-177更換成鎵-68,同樣的進入體內找到癌細胞後,鎵-68會釋放伽瑪光,這時再利用正子掃描,即可以看到癌細胞分布的位置。精準放射標靶療法可治療多種癌症 台灣只適用神經內分泌腫瘤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主治醫師謝佳訓指出,精準放射標靶療法(RLT)可以運用在多種癌症,如神經內分泌腫瘤、攝護腺癌等的診斷及治療,台灣目前只適用於神經內分泌腫瘤。根據全世界最有名的歐洲ENET指引,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屬於分化良好G1、G2病人,做過其他治療、出現淋巴轉移時,標準治療就是精準放射標靶療法。黃玉儀有一名64歲的女性病人,她在2019年因為肚子不舒服就醫,赫然發現罹患晚期神經內分泌腫瘤,轉移到胰臟及淋巴結。但是在開刀及荷爾蒙治療後,短短2年就復發,且已轉移到肺、肝臟等器官。雖然再次動手術、化療及放射治療,最終宣告失敗,全身從頭到腳幾乎都有癌細胞。去年5月,這名病人接受精準放射標靶療法(RLT),結果發現,癌細胞數量不斷減少,做完四次的標準療程後,腫瘤指數完全降回正常。不過,鎵-68正子掃描顯示體內還有殘留癌細胞,未來會再做接續的治療。精準放射標靶療法標準療程四次 殘留癌細胞用其他方法接續治療謝佳訓補充,像這樣的病人可以繼續做精準放射標靶療法(RLT),但是考慮到身體可能無法承受同樣的治療,或是因為此治療的費用昂貴等,可以選擇荷爾蒙治療,搭配標靶、免疫療法或新型的化療藥物等進行後續治療。病人接受精準放射標靶療法(RLT)後,體內會有的放射線,劑量非常低,回家後不需要隔離;不過,一到二週內要與人保持一至二公尺的距離;體內的放射線劑量不高,但是因睡覺時間較長,累積的放射量會稍多一點,一周內不要與他人同床共枕;另外,病人的排泄物也會有少量輻射線,上廁所後應沖水二次,避免讓他人接觸到。精準放射標靶療法(RLT)這項可診斷、可治療的工具,不僅是神經內分泌腫瘤最新的治療趨勢,未來擴及適用於其他癌症亦指日可待。
-
2024-07-12 醫聲.Podcast
🎧|HPV是禍首 男性口咽癌倍數成長 白領高社經地位成新癌患
HPV(人類乳突病毒)是個魔王級病毒,會造成「六癌一病」,包括女性的子宮頸癌、陰道癌、外陰癌及男性居多的頭頸癌之一的口咽癌、肛門癌、陰莖癌等六癌及菜花生殖器疣一病;子宮頸癌因篩檢政策奏效早已跌出十大癌症,取而代之的是口咽癌,發生率正快速上升。台大醫院副院長、台灣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婁培人指出,國外口咽癌患者有九成都是HPV感染造成,台灣約三到五成,感染者也與以前頭頸癌以藍領勞工階層不同,開始出現白領社經地位高的族群,發展趨勢與歐美相同。🎧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HPV有200多種型別,會感染人類生殖器並致癌的約40多型,有低危險性的型別會造成性病如菜花等,6、18型則是高致癌風險,會導致細胞病變,而台灣也流行52及58型,一旦感染HPV後,若沒有產生自然抗體,持續感染10到20年後就可能引起相關癌症;而科學界最早針對子宮頸癌進行預防,包括子宮頸抹片檢查及HPV疫苗政策,在2016年子宮頸癌發生率正式超車口咽癌。台灣曾進行國人口咽部HPV陽性率的調查,婁培人指出,這個研究收集了2,560名健康成年人的口水,發現約有2%的健康成人帶HPV,這比例是很高的。依2021年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口咽癌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分之21.6,但30年前僅有7.05,期間增加了3倍,且男生發生率超過女性10倍,口咽癌在十大癌症排名第5,在男性則是發生率第3名,對健康的威脅日益增加。台灣口咽癌改以白領、高社經族群為主 原是HPV作祟這樣的發展趨勢與歐美相似,婁培人指出,美國大概在2010年口咽癌與子宮頸癌出現黃金交叉,當時有美國學者發現口咽癌與HPV的關連性,之後很多研究報告都更加證實,現今歐美的患者有九成都是經由HPV感染,最知名就是好萊塢名星麥克・道格拉斯,他還曾在2014年世界頭頸癌大會分享個人罹癌經驗,提醒外界不要輕忽;而日前過世的日本音樂家坂龍一也曾罹患頭頸癌的咽喉癌。而台灣罹患口咽癌的族群也有了改變,白領、高社經地位為主,都與傳統以菸酒檳榔的藍領勞工階層不一樣。這樣的職業轉移值得注意,婁培人在臨床上發現,因為菸酒檳榔等致癌物引起的頭頸癌患者有減少情形,但因另一致癌物HPV引起的患者卻開始增加,這兩種致癌物最大的特色,菸酒檳榔引起的癌症治療效果及預後都不太好,HPV引起的癌症患者,即使是淋巴轉移,相對治療效果好很多。為何有這麼大的差異,原因在於這些致癌物造成細胞癌化的過程不一樣,菸酒檳榔會造成身體對抗癌症的抑癌基因缺損,當身體有突變癌化基因,身體就無法擋住這些癌細胞,加上不斷的慢性刺激,造成很多基因突變,抑癌基因更難發揮效果,也因為抽菸嚼食檳榔讓整個頭頸部,舌頭、咽喉、口腔等都接觸到致癌物,因此罹患第二個或第三個癌症的機會大增,婁培人在臨床上還遇到有罹患九個不同位置的頭頸癌患者。至於HPV致癌機轉則不同,是病毒本身帶來致癌基因,而這個致癌基因影響到身體對癌細胞的控制,致病的機轉比較單純,也沒有那麼多的基因突變,治療上效果也比較好,但即便如此,治療上仍是非常非常的辛苦,患者不只外貌改變,可能連吃飯說話都有困難,連生存機能都受影響。男性感染HPV清除力僅一成 各界籲國中男生免費接種疫苗由於HPV是超強致癌因子,幾十年前就知道它會造成子宮頸癌,因此政府推行六分鐘護一生的子宮頸篩檢政策,到了HPV疫苗問世後,民國107年就針對國中女生全面推動HPV免費接種政策,但隨著HPV對男性影響愈來愈大,藍綠立委及醫學界也倡議國中男生也應接種疫苗,同等被保護。實際上,男女感染HPV後身體的免疫系統能夠清除病毒的能力完全不一樣,女性感染者大約有七成的清除能力,在兩年內身體就會產生對抗病毒的綜合抗體,男性只有一成,這也是為何國中男生也須要接種HPV疫苗的原因之一。加上男性的性活躍高於女性,多數是性行為的發動者,很容易成為病毒傳播者,兩性如果能夠共同施打的話,會有加乘的效果,可以防止自己患HPV相關的癌症,女伴也可以預防子宮頸癌。有人會質疑HPV預防口咽癌的效果,婁培人提出說明,實際上,今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近期發表最新的研究結果,證實HPV感染也是罹患頭頸癌的主要風險之一,男女依醫囑接種疫苗,對HPV相關癌症有顯著的降低風險,尤其以男性的頭頸癌下降56%最為顯著,而除了女性子宮頸癌外,其他HPV相關癌下降27%,婁培人指出,國中男性接種HPV疫苗是非常有意義的一項政策。婁培人小檔案現職:台大醫院副院長台灣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經歷: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綜合診療部主任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耳鼻喉部頭頸外科主任英國倫敦大學國家醫學雷射中心資深榮譽研究員學歷: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解剖暨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博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音訊剪輯:陳函腳本撰寫:蔡怡真音訊錄製:張羽萱特別感謝:台大醫院
-
2024-04-16 癌症.肺癌
掌握早期EGFR肺癌關鍵 戰勝癌細胞降復發
肺癌中約有近7成是肺腺癌,早期發現可以及早治療,但是,早期肺腺癌病人就算透過手術將腫瘤切除,還是擔心會復發或轉移,其中第三A期術後復發率甚至高達8成! 研究發現,EGFR基因突變的早期肺腺癌病人手術後,接受化療及第三代標靶藥物的輔助治療,復發率可下降至2至3成,大大提升存活率。早期肺癌術後最怕復發 第三A期高達8成高雄榮總胸腔外科主任湯恩魁解釋,只要可以手術的肺腺癌都是早期,第一期至第三A期都可以手術切除腫瘤;晚期是指已經擴散無法手術,只能藥物治療。第一期肺腺癌是指腫廇小於四公分且無淋巴轉移,第二期是腫瘤四至七公分,或局部淋巴結轉移,第三A期是轉移至同側縱膈腔或淋巴結。早期肺腺癌治療是以手術切除腫瘤為主,不過,術後只觀察、未用藥物治療的五年復發率,第一期約為10-30%、第二期約40-60%、第三A期則高達70-80%。術後標靶輔助治療 減少復發機會為何手術已將腫瘤切除乾淨,最終還是逃不過復發命運?湯恩魁指出,因為體內還有肉眼看不見、殘留的癌細胞,經由微循環,也就是血液或是淋巴回流至身體各處,導致腫瘤復發。因此,術後的化療及標靶、免疫等輔助治療相當重要,可以消滅體內的癌細胞,降低復發機率。第一期肺腺癌手術後追蹤觀察即可,第二期、三A期肺腺癌建議要做術後輔助治療。湯醫師表示,開刀後的輔助治療是使用順鉑、溫諾平等化療藥物,療程只需要三個月左右,因為藥性溫和,即使是70、80歲的年長患者,也可以忍受這樣的療程,接受治療。但術後化療對病人的五年整體存活率僅增加5%而已。EGFR基因突變標靶治療 復發率下降至2-3成早期肺腺癌約55%有EGFR基因突變,有此基因突變者化療後,可以考慮接受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療程約三年。雖然第三代標靶藥物療效很好,但是健保未給付,必須自費,費用不低。至於沒有EGFR基因突變、PD-L1指數高的病人,可以選擇免疫治療,療程約一年。而EGFR基因未突變、PD-L1低表現者,採取追蹤觀察。湯恩魁表示,過去標靶藥物、免疫療法是用來治療晚期癌症病人,醫界正在進行預防早期癌症復發的研究。根據目前的研究發現,EGFR基因突變的早期肺腺癌病患,術後做完化療,再加上第三代標靶藥物輔助治療,與術後未做任何治療對照組相較,第一B期的復發率從40%降至20%,第二期復發率從57%下降至25%,第三A期復發率84%下降至34%。第三代標靶藥物比較強效,尤其針對EGFR基因突變族群,效果強過化療,因此也有只做標靶、不做化療的研究討論。80歲婆婆怕化療選擇直接標靶 追蹤一年多病情穩定在湯恩魁門診中,有一名罹患第三A期肺腺癌、具EGFR突變的80歲婆婆,因年紀大不想經歷打化療的辛苦過程,前年10月手術摘除肺腫瘤及淋巴結後,直接接受EGFR標靶藥物治療,至今追蹤一年多,病況穩定、未復發。因為第三A期肺腺癌復發通常是在第一、二年時發生,前兩年沒有復發就相對安全。早期肺腺癌雖然有復發風險,只要積極接受術後輔助治療就有機會避免復發。
-
2024-03-09 癌症.肝癌
早期肺癌莫驚慌!標靶治療來助攻 復發率降8成
肺癌是臺灣發生率第一名的癌症,已經成為新國病。根據110年癌登資料統計,國內肺癌中近三成屬於早期肺癌。早期肺癌最好的治療方法是動手術將腫瘤切除,而第二期、第三A期的病人術後可以做基因檢測,有EGFR基因突變,再做標靶「維持治療」,復發率可以降八成以上,並且大大提高存活率。臺北榮總胸腔外科主任許瀚水表示,早期肺癌的存活率相當高,第一期高達九成,第二期也有近六成。不過,很多病人罹癌時都會六神無主,不知道應該選擇手術或標靶藥物,還是免疫治療等,非常焦慮,更擔心會復發。肺癌應看腫瘤的類型、期別、形態等選擇最適合的治療策略。第三A期以內都是早期 腫瘤越大復發率越高肺癌可分為四期,第一期肺癌是腫瘤的大小在四公分以內、且無淋巴轉移;第二期是腫瘤在四至七公分,或是有局部淋巴結轉移;第三期可分為三A和三B,三A期是同側縱隔腔或淋巴結轉移,三B是腫瘤同側有肋膜積水,淋巴轉移至對側淋巴結或頸部旁的淋巴;第四期是腫瘤已轉移至腦、骨頭、肝臟等。第一期到第三期A是早期肺癌。然而腫瘤越大復發機會越大,第一期肺癌復發率為10-30%,第二期復發率為40%。第三期的復發率高達70%,存活率僅剩下二成左右。手術後化療追加標靶、免疫治療 抗復發許瀚水說,早期肺癌最好的治療方法是手術,為了避免復發,過去術後會再做化療,但是很無奈的,降低復發率只有5%,療效不佳。不過,現在有維持性標靶藥物、免疫治療可加強輔助治療效果,大幅降低復發率,提高存活率。基因突變吃3年標靶 3A復發率降88%國內肺癌病人約七成以上的細胞型態是肺腺癌,其中五到六成有EGFR基因突變。建議第二期跟第三A期病人術後可做基因檢測,如果有EGFR基因突變,可使用抗EGFR標靶藥物做輔助化療後的維持性治療。而沒有基因突變的病人可再檢測PD-L1,針對表現量高者可做維持性免疫治療。根據臨床研究發現,早期肺癌具有EGFR突變者在化療後服用第三代標靶藥物持續三年,第一期肺癌可降低50%的復發率、第二期降低83%的復發率、第三A期降低88%的復發率,成效非常好。相較於做一年的維持性免疫治療,第一期至第三A期可以降低34%的復發率。術後多走路增加肺活量 半年又是一尾活龍許瀚水提醒,早期肺癌病人手術切除局部肺葉後,肺功能會受到影響,術後最重要的是多運動,建議病人多走路。因為走路會深呼吸,可以訓練肺活量。他很多病人在術後多把走路當成運動,約半年到一年,肺活量就恢復到跟術前一樣。低劑量電腦斷層讓小結節無所遁形 0.8公分以下先追蹤觀察最後,做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的民眾日益增多,很多檢查時發現肺部有毛玻璃狀結節後,很害怕是肺癌。許瀚水解釋,毛玻璃狀結節不一定是肺癌,即使是肺癌也是相對早期的肺癌,因此莫驚慌。從國健署的統計發現,有結節的病人大約只有1-2%是肺癌,他建議,肺部結節至少大約0.8至1公分左右可以考慮開刀,但太小的結節一般建議先追蹤觀察,若追蹤過程中沒有變化,可以持續觀察,若結節變大,或出現變化,經醫師評估懷疑有肺癌的可能性,再考慮開刀,不需要過度治療。⭐追蹤「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Cancer」 ⭐
-
2024-01-26 癌症.乳癌
腫瘤大小、存活率、復發率有關嗎?乳癌分期與分類怎麼判斷
當確診乳癌,患者面對看不懂的病理報告,常常帶來非常多未知的恐懼。本篇文章劉良智醫師將帶領你快速瞭解乳癌的分期。乳癌分類:依「凶狠度」區分乳癌分類根據乳癌的「凶狠度」來區分。那麼,凶狠的乳癌類別有哪些呢?答案為荷爾蒙接收體為陰性的「HER2」、「三陰性」,這兩者往往復發風險較高。其次,荷爾蒙接受體為陽性,還分成「管腔A型 (相對比較單純,復發風險較低)」及「管腔B型(B1、B2)」。其中以「管腔A型」來說,型態相對來說單純,復發風險最低;而管腔B型,不論B1、B2,都需要借助化學治療及標靶治療的藥物。乳癌分期:依「腫瘤大小」及「轉移位置」區分 乳癌分期最常用來判斷的方式並不是依照存活率來劃分,而是根據腫瘤大小以及轉移的位置,所以聽到第四期並不等於「死期」;然而,每一期確實都有不同的風險需要面對,也會有不同種量身定制的治療方式。 T 代表腫瘤的大小,以2公分為界限N 代表淋巴轉移數目,以幾顆來判斷M 代表遠端轉移▎小叮嚀:面對不同時期的腫瘤,會有不同的風險和治療方式雖然第四期因為腫瘤擴散到不同器官,所以治療相對來說更為複雜,但現在醫學上已經有非常多針對不同器官腫瘤的藥物可以治療。第零期:癌細胞尚未擴散第一期:腫瘤較小,尚未擴散或者轉移第二期:腫瘤較大,已經擴散到腋下淋巴結第三期:腫瘤較大,已經侵犯到附近及淋巴組織第四期:已經擴散到身體及遠處(其他)器官4習慣預防乳癌復發而要如何預防乳癌復發?搞懂了乳癌的種類及分期後,建立優良生活習慣才能預防乳癌復發。 1.良好生活習慣2.良好睡眠習慣3.良好飲食習慣4.良好運動習慣
-
2024-01-19 癌症.乳癌
乳房摸到硬塊是乳癌?常見2腫瘤類型!乳癌確診只要沒發生1情況,存活率很高
現在大家健康意識抬頭,除了定期做健康檢查,女性朋友也會自己檢查乳房是否有不明腫塊。摸到胸部有硬塊就一定是乳癌嗎?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乳房外科主任醫師劉良智指出,其實大部分女性朋友摸到胸部有硬塊,其中80%都不是乳癌!胸部摸到硬塊是乳癌嗎?乳房腫瘤分為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常見的2種良性腫瘤如下:常見的2種良性腫瘤●乳房纖維腺瘤,好發在20嵗左右女性●乳房纖維囊腫,好發年齡在30~50嵗之間的婦女 如果自己摸到乳房有腫塊先不要過於緊張,因爲臨床發現的胸部腫塊,其中80%以上都不是乳癌,而是乳房良性腫瘤。乳房腫塊通常伴隨月經周期產生,有時也伴隨著疼痛。女性可以在月經後5-10天先自我檢查。但如果是經期不規則、停經、懷孕者,可自己選擇每個月固定的一天檢查。如果感覺乳房有不適感,建議不要自己一直擔心,盡快到醫院請專業的醫師通過醫學病理的檢查排除乳癌的風險,即使不幸確診乳癌,早期乳癌未轉移之前的治癒存活率是非常高的。常見的3種醫師理學檢查 ●乳房X光攝影檢查●乳房超音波檢查●乳房病理切片檢查發現自己確診乳癌該怎麼做? 確診乳癌,的確是一個晴天霹靂。是的,確診的當下大家都很難接受,會難過,聼不進去任何話,感覺悲傷,無法接受。只要沒有轉移,乳癌存活率很高乳癌有別於一般的癌症,在沒有轉移的狀況下,存活率是非常高的。確診乳癌不等於生命被宣判走向盡頭,癌症就是一個病症,是可以被治療和治癒的。乳癌一開始發生的位置跟生命沒有直接的相關聯。乳癌跟大腸癌,肝癌,雖然都是癌症,但其實只要乳癌不轉移就沒有立即性的生命危險,所以聽到「乳癌」先不要覺得天已經塌了,很多乳癌病人在接受完善的治療後,存活率5-10年的有90%以上,也就證實乳癌的治療已經非常先進且有效了。確診乳癌要先開刀還是先做化療?確診乳癌後,最重要的就是制訂治療方案。面對不同的治療方案究竟是先開刀好?還是先化療標靶比較好呢?面對不同的治療方案各有利弊,也會有不同的聲音,很難抉擇,劉良智主任醫師教你該如何判斷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 手術的潛在風險早期乳癌的治療都是以先手術(開刀)爲主,但在醫學的發展及臨床的研究發現,手術作爲優先選擇會有這4個潛在的風險:●復發風險比較高●併發症比較多●開刀的範圍比較大,術後恢復時間比較長●很難判斷抗化療藥物的效果4情況先治療再開刀 主治醫師會依照乳癌期別、腫瘤特性,「量身訂製」最適合的治療方式,以下4種情況,會先治療再視狀況開刀。●腫瘤>5公分●皮膚潰爛●淋巴轉移●三陰性、HER2陽性而如果是復發風險最低的「管腔A型」,就會先開刀。客製化的治療方式經過臨床的研究以及醫師的專業判斷發現,先化療標靶再開刀,會有效的縮小手術的範圍,幫助術後縮短恢復的時間,還可以有效的判斷標靶藥物的反應,觀察標靶藥物針對腫瘤的效果,並可以有效降低乳癌的復發率。但因為每一個乳癌病人的狀況都是不同,所以要有「客製化」的治療方式,根據當下乳癌患者的狀況制定「客製化」最適合的治療方案,不管是先化療還是先開刀,都是以當下乳癌的類型以及腫瘤的狀態,依病人身體的狀況來定制治療方案。但不管是哪一種治療方案,依照現在醫學對於乳癌的治療已經非常先進,而且成功率也是非常高的。
-
2023-11-09 癌症.其他癌症
8點檔女星兵家綺 追蹤3年甲狀腺腫瘤變成癌!腫塊會動是惡性?醫教判斷關鍵
常在8點檔演出貴婦角色的女星兵家綺,在民視「市井豪門」殺青後,甲狀腺亢進回診竟發現癌細胞,醫生建議她甲狀腺全部切除,終身服用甲狀腺素。醫師表示,嗓音沙啞、摸到硬塊都是甲狀腺癌前兆;年輕女性常罹患甲狀腺癌,但多為預後良好的甲狀腺乳突癌。根據聯合報報導,兵家綺原本就有甲狀腺亢進、甲狀腺腫瘤,這幾年一直持續追蹤,但最近因感喉嚨、耳朵不適,晚上睡覺還會心悸失眠,回醫院檢查後發現,持續追蹤3年的甲狀腺腫瘤最終還是轉變成癌細胞,令她無奈表示:「該面對還是要面對。」原以為只要切除癌的部份就好,沒想到醫生建議甲狀腺全部切除,終身服用甲狀腺素。她日前也在臉書發文:「祈求不要擴散到淋巴。」【記者林琮恩報導】甲狀腺癌分3類 患者大多是年輕女性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張以承說,甲狀腺癌主要分為甲狀腺乳突癌、甲狀腺髓質癌以及甲狀腺未分化癌三大類型,以甲狀腺乳突癌最為常見,占比8至9成,且若確診時未出現淋巴轉移,經手術切除與碘131放射治療後,20年存活率高達9成,是人類最好治療的癌症之一。他也說,甲狀腺髓質癌占比約為一成,且較為難治;甲狀腺未分化癌則具有猛爆性發作的特色,非常兇猛,但近年隨免疫治療新藥研發,不少病人能可獲得治療。張以承表示,甲狀腺癌患者以年輕女性較多,且八、九成都是甲狀腺乳突癌,預後良好。自己在台大醫院雲林分院服務時,曾有一位護理師午餐時突然摸到甲狀腺腫塊,確診為甲狀腺乳突癌,但因結婚在即選擇不動手術,追蹤至今已過十年仍未造成影響。甲狀腺癌多數無徵兆 2成聲音沙啞、吞嚥困難「聲音沙啞、鎖骨間摸到硬塊是甲狀腺癌的主要徵兆,但更多人是沒有任何症狀,在健檢時接受超音波檢查才發現罹癌。」張以承說,甲狀腺癌腫瘤局部侵犯,會影響聲帶、造成嗓音沙啞;腫塊則會位於兩鎖骨之間,且硬度很高「像石頭」。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張聖為曾受訪表示,大部分的甲狀腺相關疾病,像是甲狀腺癌或甲狀腺結節,超過八成的患者並不會有任何症狀,只有約二成左右的人可能會出現聲音沙啞、吞嚥困難或可以觸摸到腫塊等症狀。多數甲狀腺疾病的患者是透過健康檢查才被發現的,例如進行頸部超音波檢查、抽血檢驗甲狀腺功能等,或者是因為本身有甲狀腺功能亢進或低下的症狀,所以定期接受追蹤檢查才能發現問題。腫塊移動與否可判斷腫瘤良性或惡性?至於是否能以腫塊移動與否判斷腫瘤的良性、惡性?張以承說,不論腫塊是否移動都有可能是惡性腫瘤,若腫瘤已發生局部侵犯,會因組織沾黏而固定不動,但在局部侵犯之前,患者吞口水時腫瘤也會跟著移動。甲狀腺結節、家族史 甲狀腺癌主要危險因子張以承說,甲狀腺結節、家族史是甲狀腺癌的主要危險因子。若發現超過一公分的甲狀腺結節,臨床上會先以細針穿刺判斷是良性或惡性,每半年到一年穿刺一次,並連續進行三次,若都是良性則持續觀察即可,不必動刀切除。此外,甲狀腺亢進、甲狀腺功能低下或發炎等情況,有可能導致癌化。他表示,細針穿刺的準確率約為七成,開刀是最有效的防治方式,但全台具甲狀腺結節的民眾約佔人口一成,不可能每人都開刀切除。通常是穿刺後為惡性、超音波觀察到嚴重鈣化的患者,才會進一步治療。目前醫學界至今仍不清楚甲狀腺癌真正發生原因,但推測可能跟遺傳、飲食、孩童時期因腮腺炎接受X光或放射線治療者等相關。整體而言,甲狀腺癌的存活率很高,在所有癌症中算是預後良好,而適當的治療尤其重要。透過積極的態度和適切的治療,大多數患者都能夠康復。》看更多甲狀腺癌預防方式
-
2023-07-11 醫聲.領袖開講
雨後彩虹 白袍良醫/肺癌切除又復發 蔡松彥曝術後做2事讓他已無使用抗癌藥物
九年前,南投基督教醫院神經科暨環境職業醫學科主治醫師蔡松彥被診斷罹患肺癌,經歷手術、化療以及自療後,已完全治癒。當時是因定期健康檢查,才發現肺部長了10公分腫瘤,且已淋巴轉移,屬於肺癌第二期,但身體並未出現異狀。因為在醫院工作,蔡松彥發現罹癌後,立即安排內視鏡手術切除肺部腫瘤及淋巴,緊接著進行化療,但當時的標靶治療並沒有與他狀況匹配的選項,只得選擇傳統性化療「鉑金類藥物」,可以殺死癌細胞,卻也會傷害腸胃道,原本應該三周一次的化療,因為腸蠕動不良一度暫停,化療延長到5個月才結束。自我療癒 生病後減少工作量不料,五個月後腫瘤卻在肺部同一側復發,蔡松彥說,他已54歲了,就沒再做病理切片,臨床上來看是高度復發,疑似肺癌第三期,外科醫師建議再做切除手術。但他認為,肺葉有五葉,在經歷第一次手術已經少一個,若再度進行手術,肺功能恐怕不完全也活不了多久,且考量才剛做完化療,因此他選擇走上「自我康復療癒」的道路,一年多後即痊癒,迄今都沒有復發。肺癌為十大癌症死因之首,五年存活率只有一半,蔡松彥被診斷罹癌時,坦言當時能否活下來都不確定。對於這段抗癌過程,他視之為人生歷練,認為是上天希望他在54歲時應該對人生作出調整。他娓娓道出,他38歲就當醫院院長,後續還有接行政職,因為過度傷害身體而罹癌,生病之後,他開始減少工作量,休息一段時間後,重新調整腳步。首重營養 補充維生素益生菌除了正統醫學,工作避免過勞、飲食清潔衛生等要留意外,蔡松彥也嘗試過不少輔助治療方式,最重要持續維持至今的是「營養學」以及「運動」。蔡松彥說,醫學治病上鮮少把營養學擺在首要,但營養學是固本培元的概念,應先把基礎的身體體質加強。現代人多外食而營養失衡,多數人是處在亞健康、亞疾病的狀況,身體健康普遍有偏失,因此更需要注重維生素D、腸道益生菌等攝取。在生病期間,蔡松彥的家人也配合他減少外食,食物都是家裡準備的,就算現在癌症已經康復,仍然吃得養生。他說,在食物選擇上不管是否罹癌,都應該注意碳水化合物的比例不可過高,也要避免抽菸、喝酒;維生素、礦物質、Omega-3油脂等攝取不可偏廢,可以從優酪乳、奶酪、泡菜等發酵食品補充益生箘。登山紓壓 每周至少運動3次蔡松彥也強調運動的重要性,登山是他最愛的運動,也是紓壓管道,一次登山可能就會花五天以上的時間,因此耐力跟體能就更顯重要。沒有登山的日子,他會在室外跑步或在室內使用跑步機,重點在於要維持心肺功能、肌耐力,以運動「333」為低標,每周至少運動3次、每次超過30分鐘、心跳達到每分鐘130下。現在的蔡松彥已經沒有使用任何抗癌藥物,維持一至兩年做一次肺部低劑量斷層追蹤。原先專長於神經科、環境職業醫學科以及急重症的他,把看診重心轉往「整合醫學」,針對癌症病患提供更多元的治療諮詢建議。蔡松彥強調,他沒有放棄「主流醫學」,而是在主流醫學外加入營養學、運動醫學、紓壓等選項。不會貿然地勸病人不要動手術,而是審慎評估其自律能力及身體狀況。蔡松彥小檔案現職:南投基督教醫院神經科暨環境職業醫學科主治醫師年齡:63歲罹患疾病:肺癌發病時間:2014年7月症狀:無症狀治療方式:手術及化療,但五個月後腫瘤復發,補採行營養學、運動醫學、紓壓方式,十個月後腫瘤自行消失。想告訴病友的一句話:癌症不是絕症,心轉癌自癒,只要願意改變,往正確的方向持續努力,任何種類及期數的癌症有機會完全治癒。
-
2023-06-18 癌症.胃癌
傷口越小越好?胃癌手術詳解:從傳統開腹手術到達文西手術
胃癌為臺灣全國發生率第十名的癌症,胃部惡性腫瘤包含胃腺癌、腸胃道基質瘤和淋巴瘤等等。根除性胃部切除手術是治療胃部惡性腫瘤的第一線方法。以最常見的胃部惡性腫瘤——胃腺癌為例,由於胃腺癌有高度侵襲的特性,容易藉由淋巴、腹膜、或血液轉移到其他器官,因此手術的範圍不僅是將腫瘤取下,而須同時切除部分甚至是全部的胃(依照病人腫瘤位置、腫瘤大小而定),並進行淋巴結廓清來預防腫瘤細胞經由淋巴轉移,並同時得到最正確腫瘤臨床病理分期。胃部周圍和附近的血管周圍都有許多的淋巴結,因此不容易在手術前就藉由影像來確認有哪些淋巴結被侵犯,在手術前確認癌症的臨床分期也相當困難。為了盡全力預防腫瘤細胞可能的淋巴轉移,手術過程中需要進行淋巴結廓清,即是將胃部周圍和附近血管周圍所有的淋巴結都摘除並送病理化驗。依據病理化驗後的結果可以得知,有多少顆淋巴結有腫瘤細胞的轉移,此資訊可以讓醫師和患者知道癌症正確的病理分期,除了決定手術後的治療方式之外,也能讓病患與家屬知道癌症的預期的存活率與將來可能要面對的挑戰。手術完成後進行輔助性化學治療,可以更有效的清除微小的腫瘤細胞轉移,提高癌症根治的機率,以達成更高的存活率。因此在確定術後病理分期後,依臨床治療指引建議部分患者進行術後的輔助性化學治療,藉此能更有效的控制具高度侵襲性的胃腺癌。傳統開腹手術由於手術過程中需要切除胃和淋巴結,因此手術操作的範圍相當大,傳統上需要進行開腹手術才能完整且乾淨的取下。所謂開腹手術即是在病人的上腹部,從中線劃出一條開放性的傷口,一般來說至少需要15到20公分的傷口才能讓手術順利進行。劃開傷口後外科醫師會以傷口撐開器將傷口撐開,清楚暴露腹腔內器官,並以肉眼和手持器械直接進行手術。手術過程中會將胃分離出來並進行切除,同時進行淋巴結廓清手術,並進行胃腸道的重建手術,最後再將傷口逐層縫合。雖然因為科技的進步,微創手術是一個趨勢,但傳統的開腹手術仍然有其重要性,無法完全以腹腔鏡手術取代,依舊有些病人的情況更適合以開腹手術來進行。手術方式的選擇與病患本身的因素、腫瘤的因素、醫師專精的手術方式,以及所在地區的醫療水平相關。開腹手術的適用族群其一為大顆的胃部腫瘤。由於進行腹腔鏡胃切除手術時,雖然手術過程中僅需要數個小孔即可放入腹腔鏡器械進行手術,然而手術結束時依然需要擴大傷口來將檢體完整取出。若腫瘤體積較大則需要劃出較長的傷口來取出檢體,可能與傳統開腹手術的傷口沒有太顯著的差距,因此會建議此病人選擇較成熟且容易的傳統開腹手術。另一種開腹手術的適用族群為患者心肺功能較差,由於腹腔鏡手術需要在腹腔灌入氣體才有空間操作器械,脹大的腹腔雖能幫助手術進行,卻會壓縮肺部擴張的空間。若病人心肺功能較差,進行腹腔鏡手術時,心臟與肺部可能得承受更多壓力,如此將增加手術進行中的危險性。因此會建議心肺功能不佳的病人,需做手術前的心肺功能評估,再與醫師討論最適合的手術方式。開腹手術較大的傷口除了有美觀上的影響之外,還會造成病人術後傷口更加疼痛、延長恢復期,可能亦會增加手術併發症的機率。相對而言,腹腔鏡手術雖然在將檢體取出時仍需將傷口做延伸,一般情況下傷口的大小仍然比傳統開腹還小1/2~1/3。然而在手術選擇時,仍必須多考量腫瘤清除的程度,以及病患體能狀況等,不要執著於體表傷口大小,以免因小失大。腹腔鏡手術 (微創手術)腹腔鏡手術的進行方法為在病人腹部體表上開數個小洞,將長型手術器械由小洞深入腹腔內進行手術。手術器械包含一個鏡頭和各種不同樣式的工具,將鏡頭的畫面呈現在螢幕上以進行切除、止血與縫合。手術的目標和傳統開腹手術一樣,皆是要取下胃部腫瘤和周圍的淋巴結,只是手術進行的方式有所差異。和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手術的優點為可以將手術視野放大,更精準的切割患處,能降低手術出血量與誤傷其他構造的風險。但手術所需時間一般較傳統手術長。手術切除完成後均須將腫瘤檢體完整的取出,因此需要將原本在肚臍上供腹腔鏡放入的傷口擴大成約5~6公分。若病人的腫瘤過於大顆,即會建議病人選擇以傳統開腹手術來進行。除此之外,腹腔鏡手術受限的操作角度亦是其侷限性,外科醫師只能在體外透過長型器械來進行手術。畢竟器械和雙手的靈活度相差甚遠,手術進行的難度也會隨之提升許多。3D腹腔鏡近年來腹腔鏡手術的設備也有長足的進步,傳統腹腔鏡手術只能將鏡頭的影像投射到2D的平面螢幕上,在前後深度的判斷上會不太容易。而現今已研發出的3D立體影像輔助之腹腔鏡,解決了過去2D影像欠缺立體感的問題,手術過程中能讓外科醫師像用雙眼視覺近距離觀察病灶,幫助手術順利的進行。達文西輔助手術達文西輔助手術的原理為以機械手臂取代傳統腹腔鏡手術的長型器械。手術中長時間操作有相當重量的腹腔鏡器械,對外科醫師來說是一大挑戰,達文西手臂可以減輕外科醫師的體力消耗,更穩定的操作鏡頭與器械,讓外科醫師可以專心的進行手術,也能夠增加病人的安全性。手術需要將許多器械放入腹腔中,包含鏡頭與機械手臂。可以分為將所有器械放入一個傷口的單孔手術,與以多個傷口來放入器械的多孔手術。達文西的機械手臂比傳統腹腔鏡的器械更加靈活且穩定,可以像人體手部的關節一般多角度的旋轉,隨心所欲地從各種角度進行切除與縫合。此外,達文西手術亦是利用3D影像系統來呈現畫面,具有立體感的視野與靈活的機械手臂,進行手術時可掌握目標器官與病灶的所有細節,幫助外科醫師順利的進行手術,更降低手術風險。不論是以一般腹腔鏡或是以達文西進行手術,術後的恢復期皆比傳統開腹手術來得短,而兩種手術的預後相比並沒有顯著的差異。換句話說,對於適合以腹腔鏡進行手術患者來說,腹腔鏡手術可以達到與開腹手術一樣好的效果,並且術後可以更快的恢復。結語以上介紹了進行胃腫瘤切除手術時的不同方式,可以分為傳統的開腹手術和腹腔鏡手術,而腹腔鏡手術則可以選擇3D影像系統與達文西機械手臂的協助。隨著病況與需求不同,每個病人適合的方式會有所不同。若選擇進階的手術方式,也可能會需要額外自費健保不給付的耗材。因此要以哪一種方式進行手術需要在術前與外科醫師討論,共同決定最適合個人的手術計畫。胃部切除手術術後需要注意傷口的癒合情況、是否還有出血的情形,並依據醫護團隊的指示進行傷口的清潔來避免感染。除了要注意表層傷口之外,若胃部切除後進行腸道重建的吻合處功能不全,可能會引發腹膜炎,甚至進展成為敗血症。因此術後照護也是治療重要的一環,若有任何不舒服的情況發生都請盡早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在接下來的文章中,我們會接續介紹胃癌外科手術後,照護病患的各種注意事項,敬請持續關注。參考資料:1. Diaz-Nieto R, Orti-Rodríguez R, Winslet M. Post-surgical chemotherapy versus surgery alone for resectable gastric cancer.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3;(9):CD008415. Published 2013 Sep 2. doi:10.1002/14651858.CD008415.pub22. van der Veen A, Brenkman HJF, Seesing MFJ, et al. Laparoscopic Versus Open Gastrectomy for Gastric Cancer (LOGICA):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 Clin Oncol. 2021;39(9):978-989. doi:10.1200/JCO.20.01540【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黃俊銘醫師】胃癌手術詳解:從開腹到達文西】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10 癌症.大腸直腸癌
出現7症狀當心大腸癌已上身:做對2件事可助預防
大腸癌長年盤踞10大癌症之首,國內許多知名人物因大腸癌而離世,包括藝人豬哥亮、賀一航、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李國修及知名小兒科醫師葉勝雄,近幾年資深藝人余天二女兒余苑綺也因大腸癌多次復發,頻繁進出醫院治療。醫師表示,大腸癌早期治癒率高,呼籲高危險群民眾定期檢查、及早發現,才能避免疾病帶來的死亡威脅。有家族史、又愛吃紅肉 超高危險群●大腸癌常見症狀沒有大腸癌的症狀,不代表沒有大腸癌或息肉,實際上很多人在大腸癌相當嚴重的時候才出現症狀,待症狀併發就醫,往往已是臨床上的第三或第四期了。大腸癌可能出現下列症狀,應馬上到醫院找腸胃科或大腸直腸科醫師診治。 1. 排便出現血絲或呈黑色、大量黏液。2. 糞便型態改變,便量變少或由少變多,或由粗變細,拉出如鉛筆般細糞。3.腹痛或絞痛。4.裏急後重,即排便後沒多久就又想解便,常有解不乾淨的感覺。5.不明原因貧血。6.不明原因體重減輕。7.腹部出現不明腫塊。●誰是大腸癌高風險群?1.好發年齡為50-85歲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暨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說,大腸癌成因很多,男女發生率差不多,雖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但好發50至85歲,年齡愈大,息肉愈容易在大腸各處生長,增加癌變風險。若以完全沒做過篩檢的年長者來說,每15人就有1人可能有大腸癌。2.有家族史者民眾若有家族史,如一、二親等中的父母、兄弟姊妹中有人罹患大腸癌,或有息肉症,罹癌機率會增加。3.得過乳癌、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者。4.有八年以上潰瘍性大腸炎者。5.吸菸者長期吸菸者,罹患大腸癌機率比非吸菸者高。6.三高患者若有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也增加大腸癌風險。7.肥胖不運動者肥胖與缺乏運動是大腸癌危險因子。過去研究發現,肥胖、慢性發炎與大腸癌形成有密切關係。8.愛吃紅肉者國人飲食西化,外食、速食吃進過多紅肉,夜市中熱狗、雞排多為高脂及高溫油炸物,加上蔬菜水果攝取少,又久坐、缺乏運動、晚睡等,腸道蠕動慢、排便不順,增加致癌物與腸道接觸機會。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研究顯示,紅肉如豬、牛、羊攝取過多,容易罹患大腸癌,建議紅肉一天攝取量不宜超過16克,若吃牛排餐,則一周最好不要超過兩次。【延伸閱讀:大腸癌最愛找上誰? 醫師教你如何預防大腸癌】「全大腸鏡」檢查 一定要做完整●揪出大腸癌該做什麼檢查?1.糞便潛血檢查(冬天最適合做)研究顯示,冬天是做糞便潛血檢查最合適的季節。邱瀚模表示,韓國曾在七月分析三萬五千多名民眾的糞便潛血檢查及大腸鏡檢查結果,發現當環境溫度高於24度、濕度高於80%,糞便潛血檢查陽性率及敏感度顯著下降,這表示發現癌前病變機會降低,導致民眾下次篩檢前發生大腸癌機率上升。邱瀚模說明,並不是夏天不能做糞便潛血檢查,只是高溫高濕讓檢體容易變質,破壞血紅素,降低陽性率。建議民眾一定要把檢體盒放冰箱,冷藏可以保存一周都沒問題。但很多民眾很難接受冰箱有糞便檢體,都放在室溫環境,如果夏天放一個晚上就立刻送驗,可能影響不大,如果幾天後才送驗,檢體品質就會打折扣。2.大腸鏡檢查(一定要做「全大腸鏡」)現行糞便潛血檢查相當精準,若檢查結果是陽性,一定要接受大腸鏡檢查。邱瀚模表示,陽性個案未作大腸鏡,未來死於大腸癌風險增加64%。不過,大腸鏡的執行效果,受到盲腸到達率、腺瘤偵測率、清腸程度影響。邱瀚模建議,如果大腸鏡沒有完整檢查到盲腸,下次篩檢前發生大腸癌風險增加76%,所以建議偵測大腸癌一定要做完整全程的大腸鏡,不宜只做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如果在腺瘤偵測率小於15%的院所做大腸鏡,下次篩檢前發生癌症的風險增為2.4倍。至於清腸程度,建議確實執行低渣飲食,並在檢查前五到八小時喝清腸藥,太晚或太早喝都會影響清腸率。三期前多可手術切除 五年存活率高●大腸癌期別與治療方式1.零到一期 建議腹腔鏡切除病灶 ◎第零期:病灶未出腸道黏膜層,即所謂原位癌。五年存活率:切除病灶形同治癒◎第一期:癌細胞已穿過黏膜層,進入黏膜肌層與黏膜下組織,但未散布至固有基層外。五年存活率:約八成五至九成(復發率約一成)治療方式:在大腸癌治療方面,除非發現時已是第四期,一般多以手術為首選。手術目的是切除腫瘤與鄰近的腸繫膜和淋巴結,並重建腸道的完整性。該選擇腹腔鏡還是傳統開腹手術?醫師表示,應考量個別病情及醫師專長,成功率才有保障。根據健保數據顯示,每兩位接受手術的大腸癌患者中,就有一位選擇腹腔鏡手術。彰化基督教醫院直腸外科主任張譽耀指出,透過腹腔鏡切除大腸腫瘤,幾乎已是大腸癌標準治療方式。林口長庚大腸直腸肛門外科主治醫師游正府表示,針對零期原位癌及第一期患者,腫瘤尚未穿透肌肉層,一般建議以腹腔鏡直接切除病灶。游正府表示,傳統手術有15到20公分的傷口,腹腔鏡將鏡頭與器械穿入患者體內,進行腫瘤切除,手術傷口小、疼痛減少。長庚經驗顯示,患者術後隔日便能下床,住院天數比傳統手術患者少一至三天,可盡速回歸正常生活。臨床研究也支持,傳統手術與微創手術能達到同樣效果,沒有「微創手術開不乾淨」的疑慮,但並非建議所有的大腸直腸癌手術都應以腹腔鏡執行。2.二到三期 是否開腹須評估 ◎第二期:癌細胞已穿過大腸壁,侵入附近組織,但未蔓延至附近淋巴結。五年存活率:約八成(復發率約兩成)◎第三期:癌細胞已蔓延至附近淋巴結,但未侵襲身體其他組織。五年存活率:約六成五(復發率約三至三成五)游正府表示,大腸癌第二期以上,惡性腫瘤已穿越腸壁、侵犯肌肉層,第三期則擴散至局部淋巴結,此時腫瘤型態更顯複雜,手術難度也高,究竟該選擇腹腔鏡或傳統開腹手術,應由主治醫師評估患者病情為原則,醫病雙方經討論達成共識。若腫瘤位置在直腸,且侵犯穿透肌肉層、進入周邊組織,或有一至三顆區域淋巴轉移,一般建議術前先進行化療與放射線同步治療。游正府解釋,直腸位於骨盆腔,手術時空間較侷限,若能先化療與放療縮小腫瘤,患者保留肛門機率較高,局部復發率也降低。3.四期患者 化療與標靶並行 ◎第四期:癌細胞已轉移至遠端器官,如肝臟、肺臟等。五年存活率:約一成五第四期患者的腫瘤細胞已轉移至遠端器官,不是手術可單一處理,此時建議進行雙化學藥物合併標靶藥物治療,約有一成五患者能存活五年以上,甚至長期存活。部分第四期患者腫瘤轉移至肝臟,若轉移部位能接受手術,此時未必需要合併標靶藥物治療。至於手術切除範圍,張譽耀指出,依腫瘤位置而有所不同。若腫瘤在盲腸、升結腸等,進行右側大腸切除術;若腫瘤位於左側橫結腸、降結腸等,則進行左側大腸切除術,原則上是將腫瘤及淋巴結等廓清切除後,再將腸道接合在一起。張譽耀指出,大腸癌手術切除腫瘤後,必須重新接合腸道,若患者營養不良或傷口難癒合,便可能影響腸道接合,此時就可能造成「滲漏」,這也是大腸癌手術最常見的合併症。張譽耀說,每次術前說明時,「滲漏」是他一定會向患者及家屬解釋的部分,一旦「滲漏」,腸道裡的排泄物流入腹腔,將汙染造成腹膜炎。此時便需要做一個暫時性腸造口,在腹部開口,讓排泄物直接排出,避免汙染腹腔。游正府表示,臨床九成五以上裝置腸造口的患者,術後三個月可順利將腸道重新接合、恢復肛門排便。僅少數直腸癌患者因腫瘤位置非常靠近肛門括約肌,或因術前化放療導致肛門肌肉組織纖維化,影響腸道接口癒合能力,才需裝置永久性腸造口。素食有助防癌 但不耐高溫的「植物油」暗藏風險●大腸癌如何預防?1.定期篩檢50歲後應定期做大腸直腸癌篩檢,包括大腸鏡檢,目的是及早找到息肉,在尚未演化成癌症前摘除。2.高纖飲食減肉減油、多蔬少油不炸、減少肉類攝取,以雞、魚等白肉或豆類,取代豬和牛等紅肉。大腸構造比較適合多吃高纖蔬菜、水果、全榖類食物,可幫助腸道正常蠕動,讓排便順暢。3.適量維生素攝取研究發現,缺少鈣質、維他命A、C、E及礦物質硒,都會增加大腸癌罹患率。增加鈣質攝取、適度吃一些乳酸菌。4.少喝酒每天飲酒不超過一杯,飲酒對健康有正、反兩面影響,對於大腸癌來說,可能增加罹患機率。5.不吸菸不只大腸癌,吸菸增加所有癌症的風險。6.多運動每天至少做30分鐘體能活動,如步行、慢跑甚至跳舞,有助腸子蠕動。7.保持理想體重身體脂肪量過高者也是癌症的高危險群,宜保持適當體重。●關於大腸癌,我想問……Q:吃素能預防大腸癌嗎?糠榮誠表示,多吃蔬菜有助腸道健康,降低罹癌的可能性,但不代表「吃素」可以預防大腸癌。他表示,素食多使用植物油,這類油品不耐高溫,反而可能因烹調方式有致癌風險。另外,許多素食是豆製加工品,建議以原形食物為宜。糠榮誠和邱瀚模皆表示,預防大腸癌,應保持規律作息、飲食均衡,少吃油炸物、紅肉或煙燻、鹽漬加工肉品,並養成定期運動習慣,注意體重控制。最重要的便是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目前成人健檢提供50至74歲民眾兩年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Q:大腸鏡安全嗎?會不會穿破腸子?現在技術進步,腸穿孔比率約百分之一,切除瘜肉造成腸破洞機率約千分之一,但人體會自行修補。大腸鏡檢查透過內視鏡從肛門進入,大腸鏡通過大腸彎曲處時,會出現輕微不適及疼痛感;無法忍受疼痛民眾,靜脈給予短效鎮靜及麻醉止痛藥做無痛大腸鏡檢查,檢查很安全。Q:醫師說我有大腸息肉,代表我一定會罹癌嗎?大腸息肉是指粘膜表面的突出物,很多是良性的。如果超過一公分,癌化的機率高;體積小可透過內視鏡切除,如腫瘤太大需外科手術,並做大腸鏡檢查追蹤。Q:檢查出糞便潛血,代表我一定會罹癌嗎?有可能是檢查前三天吃到豬血或類似紅肉,或吃到含鐵質高的菠菜與蘋果,排除這些因素後,就要到醫院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
-
2023-04-08 癌症.其他癌症
主持人沈鴻元發病僅1小時走了!享年49歲 醫籲「隱藏癌王」出現3症狀快就醫
【本文重點】知名愛樂電台主持人沈鴻元因膽管癌病逝,享年49歲。去年5月被診斷出病情,住院治療3至4個月後出院,病情好轉。上周日還錄節目,昨晚與家人聚餐突然感冒發燒,隔天病發後不到1小時就離世。醫師表示,膽管癌致命率高,有「隱藏版癌王」的稱號,若出現3症狀要注意,及早就醫。--by ChatGPT沈鴻元病發僅1小時亡 享年49歲「爵士一哥」愛樂電台主持人沈鴻元今(7)驚傳因病離世,享年49歲。沈鴻元去年5月診斷出膽管癌,住院治療了3、4個月,病情好轉後出院,他也十分樂觀,被關心病情他都表示狀況不錯,一直都有在進步。他上周日還和好友蘇重錄節目,本來都還好好的,昨晚沈鴻元還與家人聚餐,結果突然有點感冒發燒症狀,隔早病發僅1小時就撒手人寰。沈鴻元有「爵士一哥」之稱,在廣播界有相當的地位,他的離開令許多聽眾不捨。好友資深樂評蘇重在臉書發文哀悼:「實在太震驚,到現在都不能相信。沈鴻元,好走。」間接證實這個令人難過的消息。好友何穎怡也在臉書發文哀悼表示:「老天太殘忍。他才49歲。我絕不信神,永遠心中無神。因為神若存在,不會懲罰好人。創世意義只為看戲?最最不能忘記剛踏進愛樂時,他不認識我,巴著雷光夏要她介紹我們認識。從此這位高大壯碩的爵士男就成為我生命裡的一幅美麗光景。他會去一個有酒有菸有肉有音樂有胡說八道損友的地方。別跟我說那就是天堂。天堂不配!」愛樂電台在臉書粉絲專頁貼出照片及遺言,紀念這位畢生奉獻給爵士樂的「爵士一哥」:親愛的聽眾朋友,「爵士一哥」沈鴻元,在今天離開了我們...雖然不捨,但每當搖擺的旋律響起,你總會想起他。當然,還有那「沈氏幽默」會一直陪伴在我們身邊。請用一首爵士樂,為他送行。哦,你知道的,不夠「屌」的,不行!「各位親愛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我是沈鴻元!你可能已經聽說,我去了那個充滿爵士樂的天堂!不用為我擔心,我會在那兒和爵士大師們乾杯!」出現3症狀要當心 小心罹患膽管癌許多名人都因膽管癌病逝,包括前駐泰國代表李應元、資深歌手美黛、前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之子辜啟允等。長安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余承儒表示,膽管癌是一種從膽管上皮細胞長出來的惡性腫瘤,是除肝癌外,第二常見的肝膽惡性腫瘤。一般來說,膽管癌少見於年輕病患,被確診患者大都是60~70歲的人,男性略多於女性。大部分膽管癌並無明顯成因,但一些造成膽管慢性發炎的疾病,如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膽道寄生蟲感染的病患,或是有纖維多囊腫肝疾病患者,都比一般人更容易產生膽管癌。另外如膽管結石或先天膽道異常,或是發炎性腸炎患者,也被認為是產生膽管癌的危險因子。他提醒,一般只有出現在肝門或總膽管附近的膽管癌,才會因為膽管阻塞而造成皮膚癢、黃疸、眼睛泛黃及小便呈茶褐色等症狀,比較容易被診斷出來。但大部分出現在肝臟裡面的膽管癌,症狀並不明顯。民眾一旦出現右上側腹痛,或噁心、食慾不振及體重減輕等不特定症狀時,要盡早就醫檢查,有可能是膽管癌的初期徵兆,早期發現才能早期治療。膽管癌致命率高!8成患者罹癌時多屬晚期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消化系內科肝膽科主任賴學洲表示,膽管癌不易被發現診斷出來,尤其當腫瘤不到2公分或者3公分以上,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也常不易發現病灶,導致高達7至8成患者被確診罹癌時多屬晚期,癌細胞已淋巴轉移甚至遠端轉移至肺部或骨頭、腦部,讓治療變得棘手。膽管癌致命率高,有「隱藏版癌王」的稱號。由於肝內膽管癌的惡性度高存活率低,賴學洲提醒患者平時應避免菸酒及食用油炸油膩食物等,目前建議有B、C型肝炎、酒精性肝炎或肝硬化的病人一定要定期回診追蹤,透過腹部超音波、電腦斷層掃描、抽血檢查甲型胎兒蛋白、肝功能指數、肝內膽管癌的CA199癌症血清標記等,仔細確認肝臟及膽管情況,才能「肝膽相照」保健康。延伸閱讀:.尿液變深、糞便變淺…「隱藏版癌王」膽道癌7危險因子:膽結石也需留意.噁心想吐、上腹痛是膽囊癌?醫:6個高危險因子要注意,做這檢查才心安.癌症稱霸十大死因之首38年 多集中在55歲以上族群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23 癌症.頭頸癌
陳凱倫罹扁桃腺癌,頸開12公分切腫瘤重生!出現頸部腫塊、聲音改變...6種症狀要當心
【本文重點】資深藝人陳凱倫,去年11月發現右頸部有異狀,檢查出罹患扁桃腺癌,12月低調接受手術切除腫瘤,留下12公分長的疤痕。原本醫師評估還要進行35次電療,但他擔心會失聲,改以口服化療藥物半年。他期盼能養好身子,早日康復。--by ChatGPT曾3度獲獎廣播金鐘獎的資深藝人陳凱倫,在去年11月65歲時檢查出罹患扁桃腺癌,12月低調住院手術切除腫瘤,手術後右頸部留下12公分長的疤痕,原本醫師評估還要再進行35次電療,但他為了還能使用嗓子,因此改以口服化療藥物半年。摸到右頸鼓一塊 竟檢查出扁桃腺癌據《中時新聞網》報導,陳凱倫表示,94歲媽媽去年住院6次,他天天去醫院探望,去年11月中他如常去醫院照顧媽媽,轉頭講話時摸到自己右頸部鼓出一塊東西,當下就掛號醫院的耳鼻喉科,初步檢查說沒事,但安排進一步切片檢查後發現不正常,醫師要他馬上去做正子掃描攝影,當下他就知道是惡性腫瘤,當天仍忍著疲憊與驚嚇完成活動主持,也請老婆不要告訴任何人自己的病情。開刀日逢65歲生日 也是「重生日」陳凱倫3周後在老婆安排下,於台大醫院手術切除腫瘤,右頸部留下12公分長疤。他表示,開刀那天12月14日剛好是自己的65歲生日,也是「重生日」!昨日(21日)他再度發文感謝老婆黃莉屏,謝謝老婆這些年為自己的犧牲與成全,如今罹癌老婆幫忙處理一切對內與對外的事務,一切都仰賴著她,期盼自己能養好身子,早日康復。最後更表示「老婆繼續是我這輩子的『專屬經紀人』。她說了算!」,今22日已是自己重生的第98天!不做化療但要做35次電療 擔心會失聲改吃化療藥陳凱倫在台大醫院開刀切除腫瘤後,原本醫師判定不用做化療,但要做35次電療,為了活命只能答應。但後來接到某歌王友人傳訊透露自己10年前也得癌症,做5次電療之後就不做了,因為沒有聲音讓他覺得「那我活著要幹嘛」。這讓靠嗓子吃飯的陳凱倫也擔心電療會失去聲音,最終和醫師討論決定改吃化療藥。當時醫師還警告化療藥可能會有「嘴巴爛光」的副作用,但很幸運地到現在,僅到晚上容易嗓子啞及感到疲倦,其餘沒有太多副作用。感恩老婆照顧 讓癌症4期→1期這段時間陳凱倫在老婆悉心照顧下,原本曾被醫師研判為「4期」,開刀後主治醫生稱是「1期」,抗癌的艱辛路程全都曝光。除了服用化療藥治療,老婆每日為陳凱倫準備健康養生餐,買最新鮮的食材,讓他只吃原型食物,不吃任何加工食品。他也喝大量綠茶,每天清晨固定到公園吸收芬多精,勤練太極拳。「這次回診,醫生很驚訝我恢復特別好!」,被醫師誇讚恢復狀況不錯,經評估5月之後應可逐步回到工作崗位!頸部發現腫塊並持續變大 檢查發現扁桃腺癌一位48歲婦女,自已摸到左側頸部有一小小的腫塊,因無痛而不以為意,沒想到一個月後感覺腫塊好像持續變大而求診,經全身正子攝影和切片檢驗確診是左側扁桃腺癌。耳鼻喉科林奐宇醫師表示,頸部出現不明腫塊的原因十分複雜,應即早就醫找出病因。扁桃腺癌好發於40歲以上的病人,通常與抽菸、酗酒等習慣有關,但也有不明原因罹癌。扁桃腺癌初期症狀大多不明顯,直到腫瘤侵犯到周圍組織,才可能出現喉嚨腫痛的症狀。頸部腫塊依發生的原因主要分為三大類:發炎性、先天發育不良性、腫瘤性。其鑑別診斷可先針對年齡層來做初步的區分。‧年紀15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多半是導因於病毒或細菌感染的淋巴腺炎。其次是先天性的病症(如甲狀舌骨囊腫),最後才是腫瘤(如甲狀腺瘤、淋巴瘤等)。‧年紀16至40歲的青年、成人:先天發育所致的囊腫(鰓裂囊腫)與唾液腺疾患(唾液腺炎、唾液腺結石)遠較發炎性與腫瘤性的腫塊多見。‧年紀40歲以上的成人與老年人:一旦出現頸部腫塊則必須優先考慮是否潛藏有惡性腫瘤所致的頸部淋巴轉移。林奐宇提醒,另外腫塊發生的部位也是一項有利的鑑別線索,一般頸部腫塊多數以淋巴結居多,但是根據不同的部位也會也其他的考量。例如:耳下部位的腮腺、下頷部的唾液腺及頸部正中央偏下的甲狀腺,這些也都是有可能發生頸部腫塊的原因之一。6種症狀恐是惡性腫瘤 應做頭頸部詳細檢查在耳鼻喉科的門診中,因為頸部出現腫塊而來就診的患者實不在少數,且有日漸增加的趨勢。林奐宇提醒,成人頸部腫塊越來越大、腫塊有消但沒有完全消失、聲音上的改變、吞嚥有困難或是疼痛、同側耳朵疼痛或是聽力異常等現象,是有潛藏惡性腫瘤的可能性,建議應該先找耳鼻喉科醫師做頭頸部詳細的檢查,先排除癌症的可能,才是最安全的作法。隨著科技的進步,頸部超音波檢查可以說是醫師的另一隻手,在門診就診時可同步檢查,再配合細針抽吸更能提高疾病診斷的準確度。而全身正子攝影更是提供癌症的精準部位及罹癌的期別,做為精準治療的重要參據。延伸閱讀:.耳朵痛不停恐是癌前兆!出現6大症狀快就醫.中年男子右耳長期疼痛 一檢查竟是扁桃腺癌.男吞嚥困難!拖半年檢查發現罹扁桃腺癌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2-12-06 癌症.頭頸癌
「如果一定要得一次癌症,我寧願選甲狀腺癌」為何外科醫師這麼說?
根據衛福部108年癌症登記報告[1],甲狀腺癌的發生率是台灣十大癌症中的第八名,於男性中排名第十二,於女性中則是排名第四。甲狀腺癌的發生個案數約佔所有惡性腫瘤個案數的4%,而死亡個案數僅佔所有惡性腫瘤死亡數的0.35%,由此可見甲狀腺癌是一個相對來說發生率較高、死亡率較低的癌症。若能夠早期發現,甲狀腺癌可以說是一個相對好治療且預後相當好的癌症。本篇文章將帶你認識甲狀腺癌的症狀、預後、治療,並詳細介紹甲狀腺切除手術及術後照顧。甲狀腺癌有什麼症狀呢?預後如何?甲狀腺是一個人體很重要的內分泌器官,對人體生長發育、代謝、適應環境都有莫大的影響。甲狀腺位於脖子前方,周圍有氣管及控制聲帶的喉返神經等重要器官通過。甲狀腺若癌化,則會有脖子腫大或淋巴結腫大的表現。嚴重的話,腫瘤可能會壓迫到氣管或喉返神經,造成呼吸困難、聲音沙啞的症狀;壓迫到氣管或後面的食道,造成喉嚨有異物感或吞嚥困難的症狀。因此,若發現上述症狀,一定要儘速就醫至一般外科確認,醫師會透過觸診、超音波檢查或是細針穿刺檢查,確認有無惡性的可能性。依據組織學下的特徵,甲狀腺癌可以被分為四個類型—乳突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 PTC)、濾泡癌(Follicular thyroid cancer, FTC)、髓質癌(Medullary thyroid cancer, MTC)、退行性/分化不良甲狀腺瘤(Anaplastic thyroid cancer, ATC)。根據衛福部108年癌症登記報告,乳突癌約佔所有甲狀腺癌的91%、濾泡癌佔5%、其餘類型則是各約佔1%左右。在甲狀腺癌當中,乳突癌是最常見、也是預後最好的甲狀腺癌,根據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ASCO)研究統計,五年存活率將近100%,無轉移的濾泡癌及髓質癌也與乳突癌相差無幾。不過較不常見的退化性/分化不良甲狀腺瘤的預後就比較差了,五年存活率僅有34%。至於有轉移的甲狀腺癌,可以分為轉移到附近組織及淋巴結的局部轉移(regional),以及離開甲狀腺周圍的遠端轉移(metastatic)。甲狀腺癌的遠端轉移容易透過血液、淋巴,轉移至肺部、骨骼、肝腎等器官;髓質癌及分化不良癌比起另外兩種類型更容易遠端轉移。局部轉移甲狀腺癌的五年存活率,乳突癌99%、濾泡癌98%、髓質癌90%,分化不良癌剩下9%;遠端轉移甲狀腺癌的五年存活率,乳突癌75%、濾泡癌63%、髓質癌40%,分化不良癌則只有4%的人可以活超過五年[2]。甲狀腺癌有什麼治療選擇呢?一定要開刀嗎?甲狀腺癌的治療包含外科手術、術後放療、以及輔助的標靶治療。一旦懷疑有惡性組織的可能,甲狀腺癌的首選治療就是進行外科手術;術後放療及標靶治療都是用來輔助術後可以將癌組織清得更乾淨。外科手術切除的範圍有多大呢?選擇包含了甲狀腺全切除術、單側甲狀腺切除術、以及淋巴廓清術。雖然醫師會考慮許多因素,但為了讓癌細胞沒有藉屍還魂的可能性,只要腫瘤大於1公分,幾乎都會選擇全切。● 如果有淋巴轉移的可能,必須加做淋巴廓清術。● 若腫瘤範圍介於1到4公分,會與病人討論、評估可採取單側或甲狀腺全切手術。● 如果出現了局部或遠端轉移,腫瘤大於4公分,曾經接受過放射治療,則必須選擇甲狀腺全切手術[3]。甲狀腺全部切除的好處是後續好追蹤、不會受到剩餘正常甲狀腺組織的干擾,而且術後放療的效果較好,但壞處就是術後要一輩子服用甲狀腺素以維持甲狀腺功能;單側甲狀腺切除術的好處是可以保留部分的甲狀腺、不需要一輩子服用甲狀腺素,但是會受到剩餘甲狀腺組織的干擾而無法做術後放療,而且追蹤不易。傳統的甲狀腺切除手術會直接在脖子前方劃下切口,導致許多人因為擔心術後不美觀而不願接受手術,不過不用擔心,現在有內視鏡輔助或微創手術的選項可以選擇。小於1公分的微小乳突癌,可以考慮用微創方式經口或經腋下切除單側甲狀腺。非上述情形的也有內視鏡輔助手術可以選擇,雖然在脖子前方仍會有傷口,但比傳統手術小很多,看起來也更美觀,大部分病患接受度也更高。術後放療是在手術後接受口服放射性碘治療,利用癌細胞會吸收碘的特性,使用具有放射性的「碘-131」釋放出的β射線,瞄準並撲滅剩餘癌細胞。因為體內的碘會影響身體對放射性碘131的吸收,療程前需採取「低碘飲食」。另外,療程前也須停用甲狀腺素,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療程期間及療程後需注意輻射安全防護,一週內多喝水、多排尿,盡量獨立寢居、避免出入公共場所,減少與小孩和孕婦的長期間近距離接觸。輔助的標靶治療可用藥物不多,主要作為外科手術的輔助角色,手術與放療無法清除時,才會使用Sorafenib或Lenvatinib輔助清除癌細胞。切除甲狀腺後會有後遺症嗎?術後要注意什麼呢?所有手術都有一定的風險,甲狀腺切除手術的併發症有以下幾點:1. 喉返神經受傷,造成聲帶功能受損、聲音沙啞2. 術後頸部出血、壓迫氣管,導致呼吸困難、容易喘3. 手術傷及副甲狀腺,影響血鈣吸收,造成血鈣過低,抽筋、手腳發麻等缺鈣現象不過手術併發症的發生與醫師技術有關,建議選擇技術純熟的外科醫師,較能避免後遺症的產生。除了擔心後遺症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做好術後照顧的工作。因為甲狀腺素是人體必須的賀爾蒙,切除了全部的甲狀腺後,病患需終身補充甲狀腺素,以維持人體正常機能。服用甲狀腺素有兩個目的,一是切除甲狀腺後病患常出現甲狀腺低下的問題,補充甲狀腺素可以改善不舒服的症狀,二是高甲狀腺素可以抑制促甲狀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TSH)的分泌,抑制殘餘甲狀腺組織的生長。療效好、復發少的甲狀腺癌—「如果一定要得一次癌症,我寧願選甲狀腺癌」甲狀腺癌的治療非常簡單,基本上只要切除甲狀腺加上術後放療或標靶治療,預後可以接近100%。甲狀腺癌病患有許多年輕女性,許多人因為在意美觀而不願接受手術治療。不過以我自己遇過的病患為例,有一位阿姨年輕時有甲狀腺癌加肝臟轉移,經過手術切除後,10多年來追蹤良好,甚至現在孫子都上國中了。由此可知,即使有遠端轉移,大部分甲狀腺癌的預後還是非常好。因此,還是鼓勵那些有症狀的患者去醫院接受檢查,有惡性的可能便及早接受甲狀腺切除手術,只要做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預後應是相當良好。參考文獻:1.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8年癌症登記報告2. ASCO, 03/2022:https://www.cancer.net/cancer-types/thyroid-cancer/statistics3. NCCN guidelines Version 3.2022-Thyroid carcinoma【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李兆偉醫師】甲狀腺癌一定要切除甲狀腺嗎?會不會有後遺症?外科醫師來解惑】
-
2022-12-05 癌症.頭頸癌
如何判斷自己有沒有得甲狀腺癌?醫教你從脖子觸感初步檢察
「頸部長了一個腫塊,是良性還是惡性的?是甲狀腺癌嗎?」不用擔心,繼續往下看,教你認識甲狀腺癌的流行病學、診斷、分類及癌症分期。甲狀腺癌流行病學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今年發布的「108年癌症登記報告」[1],甲狀腺癌的發生率為台灣十大癌症中的第八名,個案數占全部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的 4.00%,並且逐年攀升;以性別來說,為女性癌症發生率中的第四名,僅次於乳癌、肺癌及大腸直腸癌。甲狀腺癌好發於20至45歲的年輕女性,其他危險因子包括:放射線暴露、個體基因等[2]。根據研究,童年、短時間大量的輻射暴露,如遭遇輻射意外事故;或是長期的輻射暴露,如職業傷害、放射線治療等,都是甲狀腺癌好發的危險因子。除此之外還有名為多發性內分泌腫瘤(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 MEN)的一種「體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這是一種多種內分泌組織發生腫瘤症候群的總稱,至少有兩個內分泌腺體的病變。臨床上這類疾病可分為一、二(MEN-1、MEN-2)兩型,第二型又可再分為A、B(MEN-2A、MEN-2B)兩型。若基因中帶有MEN-1或MEN-2的基因型態,便可能有較高的機會得到內分泌系統的腫瘤。其中,甲狀腺髓質癌即為MEN-2的表徵之一。要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得甲狀腺癌呢?您或是您的家人有遇過這種狀況嗎?自己摸到頸部前方有一個腫塊,不知道他是什麼;健康檢查發現自己有一個頸部結節,不知道是良性還是惡性的。若有這種情形,建議至醫院求診,請醫師幫忙檢查、確認喔!另外,若有發現聲音沙啞、呼吸困難或吞嚥困難等症狀,可能是腫瘤的壓迫所致,請盡快就醫!在診間,醫師會先進行觸診、摸摸看腫塊的型態,若是良性腫瘤,通常摸起來會比較軟、有彈性,且邊緣平滑;惡性腫瘤則通常較堅硬且不平滑。若懷疑有惡性的可能,醫師會用超音波來觀察腫瘤的質地,可看出他是偏向囊腫、液體或是實質的成分,之後會進行「超音波導引細針穿刺檢查」,用細針將細胞吸出後,放在玻片上以顯微鏡觀察細胞的型態,來確認是這個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的,是診斷甲狀腺癌最簡單且有效的方法。若依然懷疑是惡性腫瘤,醫師會進行手術將腫瘤切除。而若術前懷疑是乳突癌,會在手術中加做「冰凍切片(Frozen section)」,以決定是否需要更改手術範圍。當冰凍切片的結果報告為「乳突癌」,通常會考慮將雙側的甲狀腺、淋巴結一併切除;若非,則待術後5至7天正式報告出來才能得知檢驗結果,再做後續治療。「冰凍切片」為在手術中以-20℃低溫迅速將組織檢體固定,進行切片、染色,送病理科做切片化驗,一般會在收件後20分鐘內完成報告。品質比不上常規切片,但方便快速,在手術中需要馬上診斷時會採用[3]。分類與癌症分期甲狀腺癌主要可以分成四種類型,其發生率、預後、轉移方式、性質等都有不同的特性:- 乳突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 PTC)為最常見的甲狀腺癌,約佔9成患者,預後最好、可存活時間最長,也較少復發。其中,甲狀腺微小乳突細胞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被定義為≤1公分的甲狀腺乳突癌,對治療的成效最好。- 濾泡癌(Follicular thyroid cancer, FTC)常見程度與預後均僅次於乳突癌,約佔甲狀腺癌患者中的一成,若在缺碘的地區,則盛行率會提高到患者中的25-40%。濾泡癌無法用細針穿刺檢查或冰凍切片診斷,只能靠一般病理切片化驗。另外,濾泡癌有一種變異型為「賀氏細胞癌(Hurthle cell cancer)」,其淋巴轉移的機會較一般濾泡癌高。- 髓質癌(Medullary thyroid cancer, MTC)為唯一源自甲狀腺旁濾泡細胞的甲狀腺癌(其他類型都源自於濾泡細胞),是神經內分泌腫瘤的一種,會分泌抑鈣素(calcitonin),可協助醫師進行追蹤。髓質癌的發生率很低,其中約有30%和家族遺傳相關,包含前述提及之MEN-2A、MEN-2B等疾病。- 分化不良癌/未分化癌(Anaplastic thyroid carcinoma, ATC)為甲狀腺癌中最罕見的一種,預後最差。且不同於其他種類好發於年輕人,分化不良癌/未分化癌好發於長者,平均發病年齡約65歲。根據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 AJCC)[4],目前甲狀腺癌的分期方法主要是根據原發腫瘤大小(T)、頸部淋巴結轉移狀況(N)、是否有遠端轉移(M)的TNM系統及年紀、擴散至甲狀腺包膜外之程度(gross extrathyroid extension, ETE)來決定。以下詳列較常見的乳突癌與濾泡癌詳細分期:小於55歲:- 第一期:無論病灶大小及淋巴結轉移狀況,且無遠端轉移(M0)者。- 第二期:無論病灶大小及淋巴結轉移狀況,有遠端轉移(M1)者。55歲以上:- 第一期:病灶最長直徑小於4公分、僅限於甲狀腺內(T1-T2),且無頸部淋巴結(Nx/N0)或遠端器官轉移(M0)。- 第二期 有以下任何一種情形包括:1. 無論病灶大小,有頸部淋巴結轉移(N1),且無遠端轉移(M0)。2. 病灶最長直徑大於4公分(T3a),無論淋巴結轉移狀況,且無遠端轉移(M0)。3. 病灶有明顯甲狀腺外之侵犯至頸帶狀肌群(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狀肌、甲狀舌骨肌、肩胛舌骨肌)(T3b),無論淋巴結轉移狀況,且無遠端轉移(M0)。- 第三期:病灶有明顯甲狀腺外之侵犯至皮下組織、軟組織、喉、氣管、食道或反喉神經等(T4a),無論淋巴結轉移狀況,且無遠端轉移(M0)。- 第四期 有以下任何一種情形包括:1. 病灶有明顯甲狀腺外之侵犯至椎前筋膜或包圍頸動脈或縱膈血管(T4b),無論淋巴結轉移狀況,且無遠端轉移(M0)。2. 無論病灶大小及淋巴結轉移狀況,有遠端轉移(M1)。結語甲狀腺癌的發生率逐年提高,若為高風險族群,應注意自己是否有上述提及之症狀,必要時至醫院就醫。發生率增高的情形亦可能是現今健康意識抬頭、健檢普及,造成發現的人數較多所致。透過健檢或自我檢查,就能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達到較佳的治療成效。參考資料:[1]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8年癌症登記報告[2] Bogović Crnčić T, Ilić Tomaš M, Girotto N, Grbac Ivanković S. Risk Factors for Thyroid Cancer: What Do We Know So Far?. Acta Clin Croat. 2020;59(Suppl 1):66-72. doi:10.20471/acc.2020.59.s1.08[3] 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解剖病理科-冰凍切片是什麼?[4] AJCC Cancer Staging Manual, Eighth Edition (2017) published by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Corrected at 4th printing, 2018.【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李兆偉醫師】好發於女性的十大癌症!甲狀腺癌詳解】
-
2022-11-23 癌症.胃癌
與胃癌抗戰挺過8次化療!唐玲「黑痣變腫大」憂是黑色素癌,醫教判別好痣壞痣
47歲女藝人唐玲,一直以來給人健康陽光的形象,於2019年發現罹患胃癌,淡出演藝圈積極抗癌,已陸續切掉子宮、卵巢和胃來保命,勇敢挺過8次化療。但造化弄人,今年5月又診斷出癌細胞轉移,被醫師宣告已是癌症第4期,目前仍積極治療中,要定時就醫追蹤,每次檢查最基本就是驗血、照胃鏡及電腦斷層,勇敢的她會在社群分享自己的抗癌點滴。罹癌後的唐玲對身體內外的變化,時時都提高警覺。她自曝從小長在右腹部的一顆小黑痣,原本很平坦,最近突然變得又腫又大,且周圍還呈現不規則型,讓她擔憂是黑色素癌的徵兆!後來找整形外科醫師化驗,化驗結果是脂漏性角化症,不是惡性腫瘤的皮膚癌,讓她鬆了一口氣;而從小長在腹部的小黑痣,近日已開刀切除。因唐玲現在的身體很敏感,醫師叮囑她千萬不能讓牙齒發炎,否則可能導致癌細胞容易轉移。對此,她也依自身經歷提醒大家,若身上有痣,一旦發現痣的外觀出現變化,如擴大、不規則、顏色不均等,就須提高警覺。貼文曝光後,網友們都紛紛關心她的健康狀況,留言給予支持鼓勵:「加油!關關難過關關過,妳是勇敢的女戰士,祝平安相隨!」、「也太大顆了吧!」、「感謝主,是良性!辛苦妳了」、「我臉頰上也有一顆,開完刀檢驗還好是良性。」、「人生旅程就猶如過無數個隧道,經過黑暗忍耐,終於柳暗花明又一村了!」。是「黑痣」,還是「黑色素細胞癌」?看似無害的痣,竟是黑色素細胞癌的徵兆?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廖怡華指出,黑色素細胞癌是常見皮膚癌中最致命的一種,容易與良性的痣混淆。臨床上有病患接受雷射治療,反而延誤病情造成癌細胞擴散,等到可疑的痣擴大,病灶已產生傷口變嚴重時,往往已是癌症晚期。以黑色素細胞癌3C期為例,癌細胞因為已經擴散到淋巴結,病患五年存活率不到七成,術後復發率高達九成。廖怡華醫師表示,有熟齡病患到醫美診所求助雷射或冷凍治療除痣,但沒想到治療後,痣仍復發並持續擴大,經皮膚科專科醫師檢查才發現是黑色素細胞癌,治療因病情延誤而更加棘手。醫師提醒,無論雷射或電燒等除痣方式,都無法根除黑色素癌,更可能因延誤治療,造成癌細胞的轉移。該如何避免誤診,錯過黃金治療期?廖醫師建議,如果身上有痣,可以從5個部分觀察是否有黑色素癌的風險:痣的形狀不對稱、邊緣不規則、顏色不均有異色、直徑大於0.6公分、外觀突起變大。廖怡華醫師提醒,只要有其中一個特徵就應該找皮膚專科醫師就醫,透過醫師肉眼和皮膚鏡檢查,必要時配合皮膚切片病理化驗,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避免惡化。判別好痣壞痣的ABCDE原則A:對稱性(Asymmetry)指痣的外觀上下左右對不對稱。B:痣的邊緣(Border)若是皮膚病變,會有邊緣呈鋸齒狀,或是缺角、突起,或是沒有明顯邊界等外觀。C:顏色均勻(Color)正常的痣通常顏色均勻,如果痣看起來有不均勻的多種顏色,或是顏色深淺不一,都要留意。D:直徑大小(Diameter)若直徑大於6公釐以上,或是持續變大要注意。E:快速隆起或起變化(Elevation或Evolvement)如果痣快速隆起或是快速擴大,可能有問題。黑色素細胞癌治療 手術切除為主當病患確診是黑色素細胞癌後,主要的治療方式是手術切除,在切除病灶時通常會檢測「前哨淋巴結」,以病理切片檢查判斷癌細胞是否有淋巴轉移,如果有淋巴轉移現象,癌症分期則為第三期;廖怡華醫師說,第三期以後的黑色素癌細胞全身擴散及局部復發的機率很高,因此針對第三期(淋巴轉移)及可切除的第四期(遠端轉移)病患,目前除了手術,還會搭配標靶藥物、免疫治療等輔助療法,降低復發機率。
-
2022-11-23 醫聲.癌症防治
男人這種痛,外人不會懂?醫:「腺」有症狀千萬別隱忍!
「醫師,我這邊骨頭、那邊骨頭一直在痛,吃止痛藥也好不了,是不是退化?」一名年約七十歲的老先生,每天飽受骨頭痛之苦,個性堅毅的他以為是退化造成,想隱忍,但實在痛到受不了,只好四處求醫,無論去復健科或骨科診所,也無論吃多少止痛藥,疼痛依舊如影隨形,拖了一段時間,直到去大醫院檢查,才發現是晚期攝護腺癌(又稱前列腺癌)骨轉移引起,接受治療後,情況才逐漸好轉。在台灣楓城泌尿學會理事長闕士傑、台大醫院泌尿部主治醫師劉詩彬的診間,有時會遇到像上述老先生這樣的病患。乍聽到自己是晚期攝護腺癌病患,多數如晴天霹靂,有些甚至失去生存意志,不過現今治療藥物增多,加上多有健保給付,因此晚期攝護腺癌病患還是有機會延長壽命,同時享有不錯的生活品質,在醫師的勉勵、說明下,許多病患重拾希望,不再灰心喪志。11月鬍子月登場,提醒男人珍惜攝護腺健康「為避免拖到晚期、骨轉移,最重要的,就是50歲以上的男性需定期做PSA(攝護腺特異抗原指數)篩檢,有攝護腺癌家族史,更要提早篩檢!」闕士傑解釋,在早期,攝護腺癌多半沒症狀,常受到忽視,所以又被稱為「男性的沉默殺手」,即使到晚期骨轉移階段,也不見得所有人都有明顯症狀,導致不少病患確診已是晚期,唯有接受PSA篩檢,才能及早發現病灶、展開治療,痊癒機會當然也會高出許多。劉詩彬指出,攝護腺長得像核桃一樣,外面包覆一層膜,當癌細胞還在膜裡面,也就是早期階段,治療以開刀、放射治療為主,治療成功率的確很高,不過有部分病患,即使接受開刀、放射治療,體內還是殘留著頑強癌細胞,病程還是可能繼續進展,這類病患,抗癌之路相對辛苦,也需更多的支持、協助。 由於攝護腺癌是沉默殺手,可能嚴重影響男性生活品質,甚至傷害男性生命安全,因此在許多歐美國家,將十一月視為「鬍子月」,很多男性在這段時間留鬍子,呼籲大家注意男性健康,並重視攝護腺癌威脅。癌細胞轉移,這些症狀讓病患痛不欲生有關攝護腺癌警訊,如前述,多數早期無症狀,隨腫瘤擴大,可能引起排尿不順、排尿障礙,但這些症狀與攝護腺肥大相似,常受忽視。一旦癌細胞轉移,很常出現骨轉移、淋巴轉移,以骨轉移來說,常見症狀為骨頭疼痛、病理性骨折,而骨轉移常出現於脊椎、肋骨、腸骨、髖骨等中軸骨區域,主要特色為多點疼痛,吃止痛藥也無法改善,剛開始,病患可能只感覺酸麻、不舒服,嚴重就會形成劇痛、神經壓迫症狀,病患可能因神經受壓迫而大小便失禁或一手一腳不能動,更有不少病患痛不欲生,痛到了無生趣。「癌細胞一轉移,依病程進展不同,治療策略不一樣。」劉詩彬表示,癌細胞轉移之時,治療以「去勢性療法」為主,也就是運用荷爾蒙藥物阻斷男性荷爾蒙作用,進而抑制癌細胞生長,效果可維持一段時間。若癌細胞已經始對荷爾蒙藥物產生抗性,目前還有體內放射線同位素,第二代荷爾蒙藥物或是化療可供選擇,可以幫助延長病患存活期。癌細胞骨轉移,治療依然有希望至於攝護腺癌骨轉移部分,如果此時癌細胞對荷爾蒙療法有反應,醫師就會建議使用荷爾蒙療法,當荷爾蒙療法不再有效,病患可選擇體外放射線治療或體內放射性同位素治療,幫助舒緩骨轉移疼痛症狀,同時減少骨折風險、延長生命。闕士傑分析,若採用體外放射線治療,範圍比較局部、聚焦,相較之下,體內放射性同位素治療透過注射方式進行,治療範圍較廣泛,當骨骼上的癌細胞吸收到放射性同位素,就會萎縮、受壓制,病患的症狀便可明顯舒緩。此外,治療晚期攝護腺癌時,療程的先後順序也可能決定治療效果。有研究顯示,體內放射性同位素治療越早使用,效果會比較好。 近年來,在晚期攝護腺癌的治療上,不少新藥、新療程納入健保,讓病患的負擔減輕許多,病患也更能安心接受治療。舉例來說,當病患對荷爾蒙藥物產生抗性、有兩處以上骨轉移,還沒出現內臟轉移,且因為疼痛而使用止痛藥,此時使用體內放射性同位素治療,便納入健保給付範圍,根據闕士傑、劉詩彬的觀察,許多病患在接受治療後,重新可以旅遊、含飴弄孫,享受各式生活樂趣。男人骨骼保養,非常重要!劉詩彬叮嚀,無論有沒有罹患攝護腺癌,對於男性而言,骨骼保養都是非常重要,特別是罹患攝護腺癌後,骨骼健康更是整體照護重點之一,病患除了要定期接受骨骼掃描等檢查,平常也要規律運動、曬太陽,並補充足夠鈣質、維生素D。闕士傑也提醒,當民眾確診攝護腺癌必須了解,攝護腺癌有高惡性度、低惡性度與極低惡性度的差別,若是低惡性度或極低惡性度,不見得需要開刀或進行侵襲性治療,病患也不一定得承受治療副作用,此時可與醫師討論,以擬定最適合治療、監控計畫。有異常症狀,一定要盡快就醫、求助劉詩彬再次強調,男性病患只要出現排尿相關症狀,或骨骼疼痛等異常症狀,千萬不要隱忍,盡早站出來求助,並諮詢專業醫師建議,才能及早揪出病灶,生活才不會大受影響。更多疾病資訊請點擊連結前往 攝護腺癌的「腺」身前兆?有症狀請大聲說!
-
2022-10-18 癌症.頭頸癌
34歲女星無預兆罹甲狀腺癌爆哭!醫:女性發生率是男性三倍,做好2件事助預防
34歲女星林欣霈過去曾演出「真愛找麻煩」、「真愛趁現在」等偶像劇,外型亮麗、身材窈窕的她,即使淡出演藝圈多年,也經常在社群平台分享生活點滴,人氣相當旺,但近日她卻驚爆今年6 月安排健檢當作生日禮物,未料卻發現甲狀腺異常,回診後確認為惡性腫瘤,回想當初得知結果,她說,走出醫院後呆站在門口崩潰大哭:「老天爺!為什麼是我?!」林欣霈昨(17)日在臉書發長文公開3個月來的抗癌歷程,表示在健檢時發現甲狀腺結節數量異常,之後轉診進一步做超音波和穿刺,發現甲狀腺附近長了5、6顆腫瘤,其中1顆已鈣化,最大達3公分,等待報告結果又是一陣緊張與煎熬,原本她還不斷地自我催眠希望是良性,無奈最終被告知是惡性腫瘤,罹患甲狀腺乳突癌,「我記得我腦中一片空白,呆站著誰也沒有打電話,口罩因為眼淚跟鼻涕的關係都濕了。」不過,她很快地收起眼淚、整理好情緒,「遇到了就處理!難過擔心負面抱怨,都不能解決問題。」在等待開刀治療的過程,林欣霈調整作息、避免勞累,所幸因癌症是初期,手術過程順利,她開心喊:「恭喜我!畢業了,抗癌成功」並稱目前繼續做放射碘131治療、定期回診拿藥和追蹤即可。林欣霈經過這段抗癌歷程,除了感謝親友的陪伴,她也想跟大家說:「可以的話,試著將心比心,給患者一些正能量,不需要責備也不用陪他們難過,只要給他們放鬆跟愉悅的心情,帶他們轉移注意力,但關心也要拿捏,過多的關心也會讓患者感覺壓力。」什麼是甲狀腺癌? 女性發生率是男性三倍【2022/10/18 聯合報/記者陳雨鑫報導】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張聖為表示,甲狀腺位在兩條鎖骨正中間凹陷處,往上1.5公分左右,靠近男性喉結位置的下方。甲狀腺主要負責分泌甲狀腺荷爾蒙,又被稱為甲狀腺素,負責調節新陳代謝、心跳等。根據研究,甲狀腺癌的發生率女性遠高於男性,比例大約是3比1,造成甲狀腺病變,較為明確的證據顯示,與幼年時曾暴露過量的放射線有關,如曾接受頭頸癌、腦瘤等放療,會大幅增加成年後出現甲狀腺癌的機率。許多文章顯示,甲狀腺癌女性高於男性,主要與壓力、內分泌失調有關,張聖為表示,臨床上確實有蠻多個案有這類的現象,但研究並未明顯證據證實。除了林欣霈以外,藝人寶媽、前副總統呂秀蓮都曾罹患過甲狀腺癌。甲狀腺癌好發年齡約在50歲上下,九成的甲狀腺癌屬於良性,僅一成為惡性甲狀腺癌。甲狀腺癌分為四大類型,甲狀腺乳突癌、甲狀腺濾泡癌、甲狀腺髓質癌、甲狀腺分化不良癌,其中以甲狀腺乳突癌為最多,占整體的8成到9成,通常乳突癌的患者會有3到4成的機率,已經出現頸部淋巴轉移,剩餘的1成則以甲狀腺濾泡癌為主,甲狀腺髓質癌以及甲狀腺分化不良癌發生機率少之又少。張聖為表示,林欣霈於34歲罹患甲狀腺乳突癌,雖然年輕但治療預後較佳,若大於55歲才被發現罹患甲狀腺乳突癌,有更高的機率出現淋巴轉移,且治療預後較差。甲狀腺癌有什麼症狀?張聖為表示,無論是甲狀腺癌或是甲狀腺結節等,有八成以上的患者不會有任何症狀,僅有二成左右會出現聲音沙啞、吞嚥困難、摸得到腫塊等。多數的甲狀腺疾病患者都是透過健康檢查被發現,如檢查頸部超音波、抽血檢測甲狀腺功能等,或是本身有甲狀腺亢進或低下者,定期追蹤發現。甲狀腺癌如何治療?張聖為表示,甲狀腺癌以手術治療為主,如果甲狀腺癌經切片檢驗為良性,手術治療的前提則是評估甲狀腺癌是否已影響到患者,如腫瘤壓迫到聲帶、外觀不佳、影響吞嚥等,良性腫瘤切除,不一定會切除整片甲狀腺,也不會切除淋巴。若是惡性甲狀腺癌,則建議立即手術,避免淋巴轉移通常都會一起切除淋巴。進行手術治療後,避免惡性癌細胞殘留,會搭配放射性碘131治療,原理是甲狀腺素會與碘結合,讓結合後的甲狀腺素成為標的,進行放射治療,徹底消除惡性的癌細胞。後續則是服用甲狀腺促進素等方式治療。如何預防甲狀腺癌?避免罹患甲狀腺癌,張聖為表示,第一預防輻射線暴露,減少不必要的X光檢查,第二是查看自身是否有癌症家族史,定期做健康檢查;其餘的方式則是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飲食攝取充足的營養、調節生活壓力、保持運動等。如果有甲狀腺亢進或甲狀腺低下,應定期追蹤服藥,避免有癌變的機率。關於甲狀腺癌,你應該要知道的事為什麼會發生甲狀腺癌?在醫學界至今仍不清楚真正的原因,但可能跟遺傳、飲食、孩童時期因腮腺炎接受X光或放射線治療者等相關。一般來說,甲狀腺癌的存活率很高,而且大部分是良性腫瘤,所以只要遵循醫囑,大部分都可以回歸正常生活。在過去的統計可以發現到,大部分罹患甲狀腺癌的病患為女性,以發生率來說,女性是男性的三倍,常見的年齡是35~55歲。想要預防甲狀腺癌,可以這樣做:◎洗澡時可仔細檢查自己的頸部,看看是否有異常凸起的腫塊,若有發現異常,應儘快找醫師檢查,以便早期發現及早治療。◎定期接受身體健康檢查,甲狀腺癌與遺傳因子有關,若家人有甲狀腺癌,可以定期追蹤檢查。參考資料:認識甲狀腺癌:https://reurl.cc/vWVQne元氣網疾病百科甲狀腺癌:https://reurl.cc/qNQGDE
-
2022-10-05 癌症.乳癌
治療乳癌又怕乳房重建、陰道乾澀影響性生活?術前輔助治療有解
隨著飲食西化、生活習慣改變,台灣女性罹患乳癌相較歐美年輕10歲,不過30至40歲期間正面臨職場、家庭、生育抉擇,讓許多癌友卻步治療,但早期乳癌存活率相對高,醫師鼓勵女性早篩檢早治療,且可透過早期術前輔助治療,不一定要全乳切除,保有生活品質。衛福部108年癌症資料統計,女性乳癌發生個案數(不含原位癌)共1萬4856人,等於每12位女性就有1人可能罹患乳癌。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說,10年前她透過篩檢發現乳房長滿良性腫瘤,是乳癌高風險者,自此每半年回診追蹤,若能早期發現就能早期治療。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守棟表示,顛覆過往「手術優先」觀念,現在透過早期術前輔助治療幫助,腫瘤較大、具高風險淋巴轉移的病患,若先輔助治療,有機會縮小腫瘤、降低乳癌期別、增加手術安全距離,減少大範圍切除或免除淋巴廓清術,能提升乳房保留及生活品質。乳癌經過適當治療,5年存活率第0期是97.7%,第1期是95.7%,整體存活率高達90%。術前輔助治療是將化療、放療、賀爾蒙治療、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拉到手術前先進行。陳守棟表示,乳癌基因型態分5種類型中,適合使用術前輔助治療的包括HER2陽性及三陰性乳癌。其中雙標靶術前輔助治療,根據國外大型8年臨床試驗結果,高復發人群中可降低23%復發或死亡風險;早期乳癌發生淋巴結轉移的高風險病患,可降低28%復發率或死亡風險。陳守棟說,台灣標靶術前治療僅一次健保給付,若要採雙標靶,第二次標靶藥物需自費約40到50萬元。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乳癌社團「花漾女孩GOGOGO」創辦人潘怡伶表示,乳癌治療存活率增加,但往後人生還是可能復發、轉移,假設平均壽命80歲,若65歲病友,要因病煩惱20年,但30多歲確診的年輕癌友,得因病煩惱50年。因此年輕乳癌病友更重視是未來生活品質。許多罹患乳癌的患者曾憂心孩子還小,擔心轉移復發,想要切除全部乳房;但又怕乳房重建的術後風險、疼痛感、性生活影響、家人關係等。潘怡伶表示,乳癌治療後會面臨淋巴水腫、疼痛,或者要不要結婚生子、甚至藥物抑制賀爾蒙,會出現陰道乾澀等更年期症狀,影響性生活等,「治療疾病不是要全部放棄生活,否則人生會沒有動力」,團隊有專業婦產科醫師,協助患者恢復正常生活。響應每年10月為國際乳癌防治月,台灣乳房醫學會、台灣年輕病友協會、乳癌社團「花漾女孩GOGOGO」攜手藝人許瑋甯,拍攝乳癌年度衛教影片「保留最多幸福,把胸部還給自己」,呼籲不同年齡層女性重視乳房健康,定期篩檢、早篩早治。許瑋甯說,在小學3年級時母親就已經給她重視乳房健康的觀念,也會做乳房自我檢查,例如檢視胸型、乳頭有無不正常分泌物、觀察胸部疼痛感等,27歲時曾摸到乳房一如綠豆大小硬塊,也立刻做乳房超音波和攝影檢查,後續經過醫師判定,可能是經前賀爾蒙影響,硬塊後續自行消失,她雖鬆口氣,但也因此更重視胸部健康,每2年定期篩檢。
-
2022-08-20 癌症.癌友故事
食道癌3期曝抗癌祕訣 他每天走路、每周爬溪頭
台中榮總「好呷俱樂部」食道癌病友會今登場,61歲陳姓食道癌三期病友分享抗癌祕訣,他選擇醫師、相信專業,出院後「聽醫師的話」,持續每天走路當運動,維持正常作息、每周爬溪頭。他建議,勇敢面對抗癌,不要相信偏方草藥,相信科學及團隊醫師,信念及毅志力非常重要,養成運動習慣及維持好心情,相信一定可以戰勝癌症。台中榮總胸腔外科主任莊政諺說,食道癌屬於高度惡性癌症,多半初期無症狀,直到腫瘤變大,出現喉嚨異物感、吞嚥疼痛、體重減輕、頸部硬塊、聲音嘶啞等症狀就醫,逾70%確診已是食道癌第三期(淋巴轉移)以上,建議民眾,疾病應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勿信偏方、戒除菸、檳榔及酒等危險因子。陳姓病友說,他菸、檳榔戒20多年,偶交際性飲酒,2019年因進食後呼吸困難、暴瘦5公斤,向莊政諺求診,確診為食道癌第三期,他選擇聽醫師的話,化療期間每天在護理站走路2小時,化解不適也達到運動效果,接受食道全切手術後二個月開始每天運動,跑操場900公尺、走500公尺共三回合,運動2個月後開始每周爬溪頭,直到現在維持正常作息、每周溪頭爬山成為例行功課,飲食也恢復正常,避免加工食品,感謝妻子用心準備三餐飲食,已回升到原本體重。60歲蔡姓病友說,他菸、酒、檳榔戒除多年,去年6月發現吞嚥後胸窩疼痛未改善,確診為食道癌三期,他接受食道切除手術,並加入莊政諺推行的怡樂適(ERAS)加速食道癌術後恢復計畫,術後6天出院,隔天恢復社交活動,術後11天開始喝水、18天開始進食,目前維持少量多餐均衡飲食、睡前二小時不再進食及睡覺時墊高枕頭等,且未服用任何藥物,感謝台中榮總食道癌團隊給他信心。蔡姓病友建議,相信醫師專業,交給醫師不用害怕,勇敢面對,治療後生活作息要正常,常保持愉悅的心情及養成運動習慣,最重要的是仍然要保有正常社交活動,避免自我封閉,生活才會更好。
-
2022-08-13 癌症.抗癌新知
免疫治療相助!有機會讓早期三陰性乳癌少復發、延存活
女性再忙也要多關注乳房健康!二寶媽沐浴發現乳房硬塊、晚婚女懷孕流產後驚覺乳房異常腫脹,檢查竟然都是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而為迎戰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易復發的困境,醫界提出「免疫治療助攻」方案,透過免疫藥物搭配化療的前導性輔助型治療,加上術後輔助治療,可以幫助患者降低復發風險,同時延長存活時間。小魚(化名)小姐是名全職媽媽,平日為了照顧兩名幼兒,沐浴只能洗戰鬥澡,而5年前某一日,在先生幫忙照顧孩子之下,好不容易可以悠哉地洗澡,卻突然摸到乳房硬塊,就醫檢查發現「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小魚一度難過哭泣,但看到孩子熟睡的臉龐,決定堅強面對病魔,並在醫師建議下,接受免疫藥物搭配化療的前導性輔助型治療(Neoadjuvant therapy)、手術和術後輔助治療,迄今癌症尚未發現復發,也證明即使面對惡性高的三陰性乳癌仍需懷抱希望。無獨有偶,同樣勇敢迎戰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的還有40歲廖小姐。2年前,廖小姐懷第3胎時意外流產,但乳房腫脹卻未跟著消退,且觸摸乳暈上方有明顯硬塊,驚覺有異,就近就醫,經一連串檢查發現2顆2至3公分腫瘤且合併腋下淋巴轉移,醫師診斷為「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經由醫師專業評估,擬定專屬的個人化治療,終於在去年底完成治療,迄今病況控制良好,定期檢查未見腫瘤癌細胞。乳癌是國內婦女癌症發生率的第一位,根據衛生福利部108年癌症登記年報資料顯示,台灣每年約新增1.5萬名乳癌病友,而在所有乳癌類型中,三陰性乳癌占比約10%至15%。中國醫藥大學醫療體系乳房醫學中心主任劉良智表示,臨床發現有一群病友在化療後容易較早復發,治療上不可一視同仁,因此進一步研究,找出容易復發的「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族群,給予對應的治療對策。台中慈濟醫院乳房醫學中心林金瑤主任說明,所謂的三陰性乳癌是指:雌激素(ER)、黃體素(PR)和第二型人類上皮生長受體(HER2)等三種接受體呈現陰性,其中若符合「腫瘤介於1至2公分且合併淋巴轉移」或者「腫瘤大於2公分,無論淋巴是否轉移」條件,即為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過去病友大多只能選擇化學治療,但近年隨著免疫治療藥物的發展,若化學治療合併免疫治療,有機會提升「病理完全緩解(pCR,即為手術檢體檢測不到癌細胞)」機率,且能同時降低復發風險,追求更長的存活時間。林金瑤進一步指出,相較於其他乳癌類型,三陰性乳癌在治療3年內的復發率偏高,但如果能達到病理完全緩解的狀態,治療開始7至8年後復發機率,可能比其他乳癌類型更低。因此,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病友接受前導性輔助型治療,更需要追求腫瘤清除至無法偵測出。除此之外,劉良智表示,無事件存活期(EFS)與整體存活時間也是評估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治療成果的關鍵指標。國際研究發現,高風險性早期三陰性乳癌病友,手術前接受化療合併免疫治療的前導性輔助型治療,手術後接續免疫輔助治療以鞏固療效,可以將病理完全緩解(pCR)率提升至超過六成,並且降低近四成遠端惡化或復發風險,實為乳癌治療的一大進展。乳癌門診常見許多癌友得知罹患三陰性乳癌後,緊張地上網搜尋,看到惡性高、預後差等負面用詞後,覺得沒希望而想放棄。但兩位醫師都呼籲癌友不要灰心,無論早期或晚期,近年三陰性乳癌治療皆已有明顯的進步,再加上國內優質的醫療環境,病友可以就近尋求專業醫師協助,諮詢使用免疫治療的可能性,只要積極配合醫囑,都有機會追求更好的治療效果,邁向新人生。
-
2022-08-13 癌症.癌友故事
流產乳房仍腫脹竟罹拖不得的乳癌 女老師樂觀抗癌
40歲廖姓英文女老師2年前懷孕第3胎時意外流產,但乳房腫脹未消退,且摸到明顯硬塊,就醫發現竟罹長得快、拖不得的「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她在家人的支持下,選擇樂觀抗癌,很理智的與醫師溝通、接受治療,去年底完成治療,病況控制良好,她今天現身說法,並感謝醫師劉良智的治療。另名一名全職媽媽小魚(化名)平日照顧兩名幼兒,5年前洗澡摸到乳房硬塊,就醫檢查發現「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看到孩子熟睡的臉龐決定堅強面對病魔,並在醫師建議下接受免疫藥物搭配化療的前導性輔助型治療、手術和術後輔助治療,迄今癌症尚未發現復發。台灣革瑞蔻癌醫智療藝術學會理事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劉良智說,乳癌是國內婦女癌症發生率首位,衛福部2019年癌登資料顯示,台灣每年約新增1萬5000名乳癌病友,其中三陰性乳癌約占10%到15%。台中慈濟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林金瑤說明,三陰性乳癌為雌激素(ER)、黃體素(PR)和第二型人類上皮生長受體(HER2)等三種受體呈現陰性,其中符合「腫瘤介於1公分到2公分且合併腋下淋巴轉移」或者「腫瘤大於2公分,無論淋巴是否轉移」,為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過去大多只能化治,隨著免疫治療藥物的發展,病友接受化療合併免疫治療,有機會提升病理完全緩解(檢測不到癌細胞)。劉良智說,國際研究發現,高風險性早期三陰性乳癌病友手術前接受化療合併免疫治療的先期療法,手術後接續免疫輔助治療以鞏固療效,病理完全緩解率可提升至超過6成,並且降低近4成遠端惡化或復發風險,為乳癌治療的一大進展。劉良智呼籲,癌友不要灰心,近年三陰性乳癌治療皆已有明顯的進步,再加上國內優質的醫療環境,病友可以就近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積極配合醫囑,都有機會追求更好的治療效果,找回健康和新人生。
-
2022-07-12 癌症.乳癌
癌症術後水腫不可逆 積極就醫莫遲疑 微創手術可改善
奇美醫學中心一般及消化系外科今天發表「癌症相關肢體淋巴水腫」案例處置成果;主治醫師陳漢坤說,依據各國大型研究個別癌症淋巴水腫發生率及國民健康署公布每年新增各大癌症新增病人數,台灣每年約新增3至5千癌症相關肢體淋巴水腫病人,因癌症術後水腫不可逆、應積極就醫。案例59歲女病患日前右手腫脹合併疼痛加劇求診,陳漢坤檢查發現右乳癌合併腋下淋巴轉移、引發右手臂淋巴水腫。第一階段乳癌治療後四月接受淋巴靜脈吻合術,以紅外線定位、超音波微創手術,恢復良好淋巴水腫情況已大幅改善,現接受後續治療。陳漢坤指出,肢體淋巴水腫時間因各個癌症嚴重程度與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而不同,通常數月到數年才有症狀,平均發作時間約2到5年。最初症狀不明顯,可能只疼痛、麻木或腫脹感。持續一段時間到淋巴水腫,早期病人就會感覺到患側肢體較腫脹,不過稍微活動或抬高患肢就能恢復;隨著病情進展到淋巴水腫中期,患側肢體更腫,且不容易消腫。這時如果不開始治療,水腫就會惡化,進展到水腫中後期,病人患側會比另一邊明顯粗一圈,另因關節處變腫和皮膚角質化緣故,病人患肢會變得很不靈活,覺得很沈重,穿衣服因為兩邊的肢體粗細不同很不方便。而淋巴水腫處也容易感染引起蜂窩性組織炎;如果病人一直沒有得到妥善的治療,最後進展到淋巴水腫晚期,患肢會嚴重變形,就俗稱的「大象腿」。陳漢坤表示,已有淋巴水腫的病人,可根據自身情形選擇物理治療或手術;不過無論任何淋巴水腫手術,術後仍需好好配合物理治療做後續保養,才能保有最佳的生活品質。
-
2022-07-05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乳癌好發年齡,台灣竟比歐美少10歲!年輕型乳癌惡性高易轉移,留意4特徵
【2022/07/04編註】「超級偶像」出身的朱俐靜4日傳出過世,稍早她的家人透過臉書發表聲明,表示朱俐靜在3日過世,擇期會公布追思會時間。以戲劇「犀利人妻」奪下金鐘女配角的朱芯儀小姐在三月八日婦女節,也是她的生日當天,透過臉書公開自己罹患第二期或第三期的乳癌,有腋下淋巴轉移,目前積極進行全身性的術前輔助治療,等完成療程後再接受手術,年僅36歲,屬年輕型乳癌。依目前國際的公認定義,在40歲以前罹患乳癌,統稱「年輕型乳癌(young breast cancer)」,在35歲以前則稱「極年輕型乳癌(very young breast cancer)」在台灣小於40歲以下乳癌比率約為16.6%,美國為8%,而小於35歲在台灣約佔9%,也比美國高出2至3倍。以前以「走味的咖啡」成名的台語歌手林晏如、以「葉子」成名的女歌手阿桑及主唱「後宮甄嬛傳」主題曲的大陸女歌手姚貝娜,分別在36歲、33歲及34歲,因乳癌往生,一時之間「年輕型乳癌」的議題,大家爭相討論,確實在亞洲國家年輕型乳癌患者比歐美國家更為普遍,到底其成因如何?年輕型乳癌與年長的乳癌有無不同?診斷、治療及預後有無差異?大家都非常關心。年輕型乳癌4項特徵(1)年輕婦女臨床檢查較不易:由於患者年紀輕,乳房較緻密,且受生理週期影響,在醫師進行乳房觸診時,較不易觸摸出腫塊。(2)年輕婦女到目前無乳癌篩檢工具:目前全世界公認的乳癌篩檢工具只有乳房X光攝影,而且在歐美期篩檢年齡一般從50歲開始進行。在台灣因為乳癌發生年齡較歐美年輕10歲,所以台灣的免費乳房X光攝影篩檢提前至45歲,有乳癌家族史則提前至40歲,但無涵蓋40歲以前之年輕婦女,加上年輕婦女因乳房緻密,乳房X光攝影檢查成效大打折扣,高達22%無法判定,另外有23%為偽陰性,所以不建議使用,改用乳房超音波或乳房磁振造影檢查。(3)腫瘤通常較大:根據國內外的研究,年輕型乳癌(特別在35歲以下)發現時,都在二公分或二公分以上,期別相對較高,像朱芯儀小姐目前也被認定在第二期以上。(4)年輕型乳癌其細胞惡性度較高:在相同期別下預後較差,而且較易侵犯淋巴結或沿乳管擴散。台灣年輕型乳癌的特徵台大醫院與中研院的研究團隊根據台灣國家癌症登記資料,將1979~2007年間本土乳癌病人的病理及相關數據分析,發現同樣是年輕型乳癌,與歐美截然不同。在台灣,有比率較高的荷爾蒙接受體陽性(佔67%),與50歲以上之乳癌患者(佔57%)高出10%。另外根據台大醫院林季宏醫師的研究發現在30歲至35歲間的年輕乳癌的預後最差,35歲至40歲次差,至於40歲以上的預後則變好。所以年輕型乳癌一定要積極與醫療團隊配合,接受完整的治療,才不會錯失治療契機。年輕乳癌的5種治療趨勢(1)接受乳房保留手術的比例較高:對於腫瘤較小、位置較邊緣的腫瘤,部分乳房切除加上放射治療是標準的處理方式,對於一些無法接受放射線治療(如:懷孕的年輕女性)或無法進行保留手術的乳癌,乳房全切除之後應該與整形外科醫師合作考慮進行乳房重建。 (2)保留手術後局部復發的比率要比年紀較大的族群高:年輕型的乳癌在組織學上也有個特點:容易沿乳管擴散。估計約有25%的乳癌會有所謂的「廣泛性乳管内癌(extensive intraductal component, EIC),這些病人比較容易復發。整體而言,乳房保留手術局部復發的比率在年輕型乳癌約15%,約為40歲以上乳癌(約7%)的兩倍。 (3)荷爾蒙治療:針對荷爾蒙受體陽性的乳癌,常利用抗荷爾蒙的藥物來抑制乳癌細胞的生長,目前可供選擇的術後輔助性物中,不外乎三大類:第一類為「促性腺激素釋放荷爾蒙類似劑」(GnRH agonist;即所謂停經針),主要作用在腦部下視丘,可抑制卵集女性荷爾蒙的分泌;第二類為所謂的「選擇性雌激索受體調節藥物」(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modulator,SERM)如泰莫西芬(tamoxifen),與女性荷爾蒙產生競爭性抑制;第三類為「芳香環酶抑制劑(aromatase inhibitor,AI),主要用於抑制停婦女的周邊組織產生女性荷爾蒙。由於作用機制不同,泰莫西芬可單獨用於停經前乳癌,也可拼用GnRH agost,併用的效果較好,而在停經前婦女使用芳香環酶抑制劑則必須併用GnRH agonist。(4)生育的考量:傳統的化學治療、放射治療以及荷爾蒙治療都會影響生育能力,甚至會增加畸胎的風險,因此對於具生育力且還有懷孕打算的年輕乳癌患者,乳癌治療之後是否還能懷孕,治療對胎兒及母親的安全性,以及等待治療結束所必須延遲的時間,都是需要考慮的重點,所以對於年輕型乳癌,必要時一定要照會婦產科的生殖醫學專家。(5)身心面臨的衝擊:由於年輕型乳癌可能面臨結婚、懷孕、生產、養育兒女及職場挑戰,心理上承受較大壓力,可能衍生焦慮、情緒不穩、憂鬱、自律神經失調或睡眠障礙等狀況,必要時要請教精神科或相關醫師諮詢。國人的年輕型乳癌發生率高,在診斷的工具、手術治療與後續藥物治療選擇上,有許多有別於停經後的乳癌,是我們必須特別注意與考量的。目前在台灣,每家癌症品質認證醫院,都有很完整的癌症診療多科團隊,對於新確診個案,事先都會充分討論,擬定完整的治療計畫,目前乳癌第零期,五年活存率幾近百分之百,第二、三、四期亦有分別93%、89%、75%五年活存率,預後非常良好,與歐美治療水準不相上下,大家要充滿信心,不要諱疾忌醫。
-
2022-06-21 癌症.乳癌
乳癌拖2年乳房內鈣化如「降雪」斑駁 醫苦勸治療才改善
60歲婦人罹患早期乳癌卻害怕治療,希望選擇自然療法扭轉病情,2年後再到台中慈濟醫院就診,病灶已從局部鈣化,進展為全乳房瀰漫性鈣化點,如在乳房裡下場雪一般,並出現淋巴轉移,在院方苦勸下,婦人才願意使用標準治療,治療成效良好。婦人兩年前乳房自我檢查,發現異狀,接受乳房檢查與組織切片,證實罹患尚未轉移的早期乳癌;醫師建議積極治療,但她害怕治療,則以「有私人事務,無法接受治療」理由,多次拒絕院方建議。婦人放下工作,選擇到深山休息,希望用「自然療法」扭轉病情,並期間自行至檢驗所追蹤,結果癌症指數不降反升,回到台中慈濟醫院門診追蹤已過2年,發現病灶已轉移到淋巴結。台中慈濟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林金瑤表示,婦人剛確診時是非常早期的乳癌,非常可惜未及時接受治療,再回門診時,不但病灶明顯變大、變多,甚至發現淋巴轉移,檢查影像中瀰漫性的鈣化點,彷彿是在乳房裡「下了一場雪」。「即使如此,過去臨床經驗結果,個案只要好好接受專業治療,在團隊正向支持陪伴下,病人都能度過治療,病情得到很好的控制。」林金瑤向婦人苦口相勸,尋求專業早期治療,最後婦人完成乳癌標準治療,再次經由病理報告證實,得到極佳治療成效。林金瑤也呼籲,乳癌連續13年都是台灣女性癌症第一名,定期接受檢查,早期發現並接受治療,才是保護自己最好的方式。
-
2022-06-03 新聞.杏林.診間
我的經驗/被醫師宣告只剩一周的生命!面對肺癌末期 這樣做我撐過來了
去年過完年,一直咳不停,咳到無法入睡,即使入睡也會喘不過氣,在附近診所看診,吃了很多藥,卻沒改善。轉至醫院就醫,接受X光、電腦斷層掃描、支氣管鏡、核磁共振及骨骼掃描等檢查,醫師診斷為「肺癌第四期」,左肺較嚴重,有淋巴轉移,頸椎和髖關節有些癌細胞,沒有基因突變,但我的心涼了一半,因沒基因突變,不就是少了標靶藥物治療嗎?醫師說用化療,開了化療藥讓我回家吃,藥吃下去,完全沒有反應,照樣咳和喘。第一次化療 花了八小時回診後,醫師幫我換藥,並登記住院化療,卻遇到北部疫情爆發,大醫院病床管控,遲等不到病床,可是我已喘到無法走路,請兒子帶我去急診,兒子用輪椅推我進急診室,待了兩天,才等到病床,照X光、抽血後,做第一次化療,有轉移部分一併用化療處理,花了八個小時做完。一周後再照X光,醫師看了整個肺部都是白茫茫的X片後跟老公說,我還剩一周的生命,幫我安排住進加護病房要插管,但醫師說:「插管並沒有要繼續治療,只是維持生命。」因此,既然插管不治療,我決定就不要插管,於是我帶著氧氣罩住安寧病房,等生命終了時。但沒迎來死亡,三周後我做了第二次化療,一周後出院,接著都是一個月做一次化療,每做完一次,我又多活了一個月,做完六次化療,醫師改用另一種化療藥,清明連假後,做第十次化療。能吃盡量吃 保持好體力其實從確診以來,我的心情都很平靜,事情碰到了就要勇敢面對,積極接受治療,配合醫師節奏,心情和體力都很重要,趁還吃得下時就吃,盡量吃原型食物,不增加身體負擔。化療沒什麼副作用,只有做完那周,人非常疲倦,所以我都休息一周再出院,尤其是第四次和第五次化療時,做完非常累,好像把所有力氣都用完,不知道能否撐過去,當時真的很灰心,還好撐過來了,感謝醫學進步和健保、醫師的治療。不過,我覺得在身體健康時,買防癌險和醫療險很重要,治癌雖有健保給付,但有些須自費且不便宜,尤其愈到後面,要自費部分多,要有充足經濟做後盾,才能撐得久。專業觀點/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 揪出早期肺癌【諮詢/振興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曾敬閔 整理/記者黃妙雲】肺癌沒有痛覺神經,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如果出現咳嗽、痰多、咳血、胸痛、氣喘、聲音沙啞、體重減輕等病徵時,才被診斷發現多已是晚期肺癌。「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是當前最有效篩檢早期肺癌的診斷利器,可以篩檢出1公分以下的腫瘤,有助於早期發現1A期別肺癌的診斷,經適當的治療,有治癒的機會,五年存活率高達八成。建議40歲以上的抽菸者、有肺病家族史的人,可以固定每二、三年自費做此項檢查,早期診斷,及早治療。胸部X光檢查是常見最方便的篩檢方法,但只能看到2公分以上的腫瘤,診斷率八成,往往腫瘤發生轉移現象,多屬於第3、4期的晚期肺癌,預後不佳。第4期患者治療後,五年存活率不到二成。第4期肺癌治療,已無法開刀,則會採取化療、放療、標靶治療或免疫療法。若是基因突變,就不能進行標靶治療。一般化療需做四至六次以上,存活期至少一年以上,化療療程結束後,應每三個月再進行全身的追蹤檢查。
-
2022-06-01 癌症.乳癌
未必會變少奶奶!免疫加化療 提高三陰性乳癌治癒率
台灣每年新增1萬5000多名乳癌患者,其中15%屬於三陰性乳癌,因為治療選擇少,容易復發、轉移,傳統被認為最難治療。不過,這個觀念已經過時了,免疫療法問世後,開啟治療新契機,早期的三陰性乳癌治療預後並不會比其他型別乳癌來得差。不過,愈來愈多證實顯示,「高風險性」早期三陰性乳癌患者復發風險明顯較高,復發機率比其他亞型高了10%至20%,這類癌友可考慮在術前使用免疫加化療、術後再接續免疫治療的輔助治療,穩固效果。什麼是「高風險性」早期三陰性乳癌?目前醫界認定,腫瘤1公分以上、且淋巴轉移,或是腫瘤2公分以上、無論有沒有淋巴轉移,就屬於「高風險性」早期三陰性乳癌。研究證實,「高風險性」三陰性乳癌可視為全身性癌症,此時乳癌細胞已轉移至淋巴,隨著血液可能擴散至全身各器官,因此,過去「局部」治療乳癌的思維,應調整為全身性、持續完整的治療方案。曾經收治一名70多歲「高風險性」三陰性乳癌患者,腫瘤超過一公分,轉移至淋巴,確診時,在診間場號啕大哭,除了十分擔心必須切除乳房,更害怕惡名昭彰的低存活率。經過評估後,建議個案先接受六個月免疫療法合併化療,療程結束後,原本一公分多的乳房腫瘤消失不見,連腋下淋巴結也不見腫瘤蹤影。接受局部切除根除手術後,病理報告已無癌症組織,之後再持續輔助治療,預防復發,提高存活期。 治療乳癌,絕非「先切了再說」,不應該侷限在腫瘤切除的手術,而是重視手術的前後,並搭配完整的藥物治療計畫,才能杜絕癌細胞轉移、復發的風險。 一項發表在國際醫學權威期刊的研究顯示,「高風險性」早期三陰性乳癌患者於術前接受輔助治療(免疫療法合併化療),約六成腫瘤消失,大幅提升「病理完全緩解」機率,且三年後復發風險降低四成。術前輔助治療可以杜絕癌細胞透過血液微轉移,還能縮小腫瘤,提高保留乳房的機率。另建議,術後持續搭配免疫療法,系統性鞏固療效。乳癌的治療選擇可以量身訂製,提醒乳癌病友,多與醫師溝通治療計畫,就能降低復發轉移風險,且不見得一定會變成「少奶奶」,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
2022-05-05 癌症.乳癌
5旬婦乳癌切除乳房自卑2年 重建乳房恢復自信
南投55歲陳姓婦女2年前罹患乳癌並轉移淋巴,接受左乳房全乳切除並接受放射線治療。雖然癌症獲得治療,乳房被切除讓她2年來常感自卑,經醫師評估與討論後,安排乳房重建手術,填入人工植體,讓她恢復自信與美觀。南投醫院乳房外科醫師呂明川說,乳癌是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且有年輕化的趨勢。失去乳房對於女性而言的衝擊與失落相當大,有時精神上的打擊,更甚於身體上的病痛。陳姓女病患因為乳癌並出現淋巴轉移,安排左乳房全乳切及腋下淋巴腺手術。乳癌患者不論年齡,在手術後,皆可以選擇乳房重建,保有身體完整性、減少身心的衝擊,也不會影響癌症治療。乳房重建可分為立即性重建及延遲性重建。呂明川指出,在患者條件允許下,能在乳癌切除手術後立即重建手術,可使用自體皮瓣或植入物如矽膠,醫師會盡量保留皮膚,減少一次麻醉風險,降低患者外觀改變的失落感,減少心理負擔。未接受立即重建病患,可在療程告一段落後,與整形外科醫師溝通,醫師在了解患者對乳房的想法與期待後,進行延遲性重建,仍可恢復患者乳房外型,對側乳房亦可同時做隆乳或提乳等調整,達到理想的外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