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1 新聞.健康知識+
搜尋
死亡人數
共找到
669
筆 文章
-
-
2020-06-3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伊拉克疫情惡化 醫師遭欠薪沒口罩身心瀕崩潰
薪資拖欠、口罩短缺、來自家屬的人身安全威脅等,這是伊拉克全國各地醫師所面臨的困境;除此之外,他們還得面對一直以來擔心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感染率飆升。法新社報導,在首都巴格達醫院內COVID-19病房工作的醫師穆罕默德(Mohammed)說:「我們真的累壞了。」他在連續48小時值班快結束時說:「我沒辦法再工作下去。我甚至沒辦法專注在病人身上。」根據伊拉克官方數據,境內超過4萬7000人感染,許多醫師也無法倖免。穆罕默德說:「就我所知上個月有16名醫師遭傳染。」伊拉克感染死亡人數逼近2000人,根據官方統計,過去一週每天新增死亡人數開始超過100人,醫師不得不出面警告他們已無以為繼。在北部的庫德族自治區,感染人數飆升已有超過5000人感染與160多人病故,其中至少200名醫護人員確診。東北部城市蘇雷馬尼亞(Sulaimaniyah)的公立醫院外數十民眾排隊等著被篩檢,而院內的醫護人員身形比以往更消瘦。庫德族地區政府的公部門薪資已發不出來,主要原因在於石油價格暴跌與疫情造成的經濟衰退。公立醫院的醫護人員受到嚴重衝擊,他們已兩個月沒有領到薪水。由於身心俱疲,庫德地區數千名醫護人員本月稍早宣布他們要停止收治非新型冠狀病毒疾病患者。30歲的柯爾達(Shevan Kurda)2019年遭拖欠3個月薪水,今年4月和5月也沒領到薪資。伊拉克各地政府與醫護人員長年批評國內崩壞的醫療體制,由於連年烽火使得醫院殘破不堪,缺乏資金挹注與高層貪腐,購買新設備的經費苦無著落。就連總理哈德米(Mustafa al-Kadhemi)上週也告訴記者:「我們沒有醫療系統。」「這個醫療系統是崩壞的,連最基本的要求都不可得,因為部分機構主管瀆職,這已是經年累積的沉痾。」伊拉克對醫師而言也是惡名昭彰的「危邦」,要是患者病情惡化,家屬甚至會威脅醫師的生命安全。1名女醫師遭到家屬攻擊後,南部濟加爾省(DhiQar)各地醫護本週宣布罷工。而在巴格達,好幾位在滿是確診病患病房工作的醫師抱怨,自己和同事已在崩潰邊緣,長期超時工作卻沒有任何補償。27歲的醫師法拉(Ammar Falah)表示,他工作的醫院每個月只配給他5個N95口罩。但每天接觸那麼多確診病患,法拉不得不勤換口罩,他只好從750美元的月薪中自掏腰包買防護性裝備。他說:「如果工時和工作量再持續增加,我們也要罷工。」在巴格達另家醫院,26歲的醫師威爾(Wael)坦言他已瀕臨精神崩潰。他告訴法新社:「在疫情爆發前,你可以在結束工作後看到家人和朋友而恢復情緒。如今我每天工作是照顧遭隔離的病人,而下班後我又得隔離在自己房間。」威爾表示,他和其他醫師最大的恐懼是將病毒傳播給家人。隨著國內感染率飆升,他們的惡夢恐怕會成真。他說:「我出現症狀已經有一個月的時間,但我被要求繼續工作,我們所有人都染上疾病只是遲早的事。」
-
2020-06-29 科別.精神.身心
中年男常為家中老小三明治 人生難關「+1」來關懷
根據衛福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北市2019年自殺死亡人數有339人,其中男性自殺死亡人數212人,以45~64歲占自殺總人數24.5%最多。北市衛生局呼籲,民眾要利用「+1」來關心自己也關懷他人。台北市自殺防治中心表示,分析2019年台北市45-64歲中年男性族群自殺通報原因,前三大自殺原因分別為精神健康與物質濫用問題,占54%;情感、家庭及夫妻問題占32%;職場工作及經濟問題占29%。約有50%合併兩種以上原因。臨床心理師黃春偉表示,成年男性在面臨職場、經濟壓力或親密家人互動衝突等重大生活壓力時,較難將壓力說出口,比女性更容易有情緒困擾,若持續累積未及時協助、解決,將有可能導致自我傷害或結束生命。黃春偉表示,中年男性及親友們可以利用「+1」的原則,來度過這階段難關,包括「找專業醫療來+1」,及早透過醫療專業提供評估與協助。「讓家人給力來+1」,由家人時常關心家中中年男性。至於「找出附加價值來+1」,不要讓家庭及工作責任成為生命的全部,適時找尋自己的夢想與興趣並探索生命的價值。衛生局提醒,若發現親友有自殺意念及自殺行為,請儘速撥打「1999轉8885幫幫我吧專線」或衛生福利部提供的24小時安心專線1925,由專業人員協助您一同度過難關。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0-06-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防疫有成 日專家讚台灣準備妥當是優等生
日本在武漢病毒的防疫上,備受民眾信賴的是「專家會議」。專家會議副召集人尾身茂24日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比較台日防疫時表示,台灣防疫的準備做得很好,是優等生。日本政府在2月14日成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症對策專門家會議」(專家會議),會議召集人是國立感染症研究所所長脇田隆字、副召集人尾身茂、成員川崎岡部等3人24日在日本記者俱樂部召開記者會,提出預防第2波疫情來襲的建言。17年前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流行時,尾身擔任世界衛生組織(WHO)西太平洋地區事務局長(秘書長),目前他是日本地區醫療機能推進機構理事長。尾身在這場記者會上表示,當年日本很幸運未受到SARS侵襲,相較於台灣,日本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的防疫沒做好準備,台灣是優等生。尾身表示,鑽石公主號郵輪陸續傳出疫情時,專家們就知道日本PCR(聚合酶連鎖反應)篩檢量能有問題,2月10日的會議記錄曾記載,他告知政府篩檢量能的問題。2月下旬,他再度強力要求政府要正視這問題,到了3月28日提議官民合作,擴充病毒篩檢的量能。3月至4月初,各地保健所的量能呈現吃緊狀態,因此4月7日政府發布「緊急事態宣言」。尾身在記者會後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這次台日防疫的比較。尾身答說,日本在這次疫情中死亡人數較歐美國家少,但他之前曾在專家委員會上肯定台灣防疫有成。他說,因為台灣有防治SARS經驗,台灣距離中國近,有警覺性,加上來自歐洲的境外移入台灣的確診病例少。他說:「總歸一句,台灣準備得很好。」他認為,相較於台灣,日本沒經歷SARS疫情,沒培養防疫文化,所以這次沒能做好準備。但目前日本疫情穩定,真的要歸功於人民與醫療相關人員的努力,像是在防止群聚感染方面,醫療相關人勤做疫調,一般市民也很配合,整體而言,大家清楚行動上一定要有所改變,才能做好防疫。尾身曾對日媒表示,日本沒經歷過SARS的教訓,最明顯的就是未建立PCR檢查體制。這次他也察覺到,患者感染的歷程、篩檢出陽性率等資訊的收集速度太慢,這些課題有待解決。此外,行政區分、個人資訊的處理等,有時難度高,無法順利做到疫情資訊共享。觀察日本的防疫一開始是「佛系防疫」,步調慢半拍,有些台灣人從電視畫面看到日本人缺乏防疫意識的模樣,替日本備感憂心。3月20至22日的3天連假,賞櫻景點湧進大批賞櫻客,直到3月30日傳出前一晚喜劇泰斗志村健因染疫死亡的消息傳出後,許多日本民眾才真正提高警覺。美國「外交事務」期刊(電子版)5月14日從東京發出的一篇評論指出,日本這次的防疫看起來荒腔走板,但結果卻是全世界上死亡率最低的國家之一,奇妙地控制得很好。這份期刊指出,日本來自中國的觀光客多、民眾未能充分保持社交距離,相較於國際社會病毒篩檢率低,但「死亡人數卻奇蹟式的很少」。此文還表示,日本防疫的結果值得令人佩服,但純粹是幸運,還是因為政策好,實在令人看不清。這樣的評語不知是褒是貶,如果單靠幸運,那就無法記取教訓,如果是政策好,似乎也不盡然。原本一般民眾以為政府仰賴這個專家會議,未料本月24日日本放送協會(NHK)電子版報導說,專家會議3月2日發出「無症狀者也會感染給他人」的見解,政府認為這樣的說法會引起恐慌,要求專家將書面的文字刪除。日本電視台新聞網也報導,專家指出,這場抗疫可能是長達一年以上的長期戰,政府需提出長期策略,結果也被政府要求刪除這樣的文字。24日在日本記者俱樂部的這場記者會,脇田、尾身等人代表專家會議對政府提出建議,需預防第2波疫情的到來。專家們認為,疫情擴大之際,專家們備感危機,但一般民眾卻還沒有危機感,所以2月24日,專家會議提出「見解」,呼籲民眾要直接改變行動,過「新生活」。有些人認為專家登高一呼,讓民眾提高了防疫意識,但也有人認為專家會議管太多。加上專家常開記者會,讓一般民眾誤以為國家政策或防疫對策是由這個專家會議做決定。也有人認為,政府與專家會議之間的責任難以釐清。脇田在記者會上釐清,專家建言組織(類似專家會議)只是分析現況、做評估,然後向政府提出建言,如果政府否決專家的建言,政策的實施由政府負責,有關風險溝通,應由政府主導,專家建言組織只是從旁協助。脇田指出,專家建言組織的角色與政府之間的關係有必要釐清。今後若要兼顧拼經濟與防疫,有必要成立一個集結各領域智慧的組織。相較於日本的防疫狀況,台灣這次防疫有成,是世界上的模範,許多日本民眾從媒體得知這點,就連記者搭計程車,表明是台灣人後,司機高度讚揚:「台灣做得太棒了」。很多日本人都知道台灣有天才IT大臣,政務委員唐鳳解決口罩荒的問題,也知道總統蔡英文民調支持率創新高,以及台灣有個疫情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是「鐵人大臣(部長)」等。日媒記者也好奇詢問中央社記者有關日本防疫做得如何?」只能答說:「和台灣大不同,台灣很清楚誰是疫情指揮官,但日本的疫情指揮官不知是誰,一開始以為是厚生勞動大臣加藤勝信,但不知從何時起,電視上出來說明疫情的人換成經濟再生大臣西村康稔。」相較於台灣有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有日本醫師建議政府成立類似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的組織,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也提出要成立「東京版CDC」,但日本政府目前沒考慮成立。脇田說:「有緊急狀況時召集專家發揮功能即可。平時做好以防萬一的準備最重要,這可能是日本式的作法。」台灣記取17年前SARS慘痛教訓,在疾管署成立國家衛生指揮中心(NHCC),這次防疫超前布署,有人認為台灣是準備了17年才獲得國際高度肯定的成果。
-
2020-06-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美多州確診數狂飆 彭斯歸咎年輕人無視防疫規範
美國多州鬆綁防疫措施後確診數狂飆,德州州長艾波特警告當地疫情迅速轉壞至非常危險的地步,副總統彭斯敦促居民戴口罩,並將年輕人無視防疫規範視為疫情升溫的部分原因。●年輕人無視防疫規範彭斯(Mike Pence)接受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政論節目「面對全國」(Face the Nation)訪問時說,年輕人無視防疫規範是美國近來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確診病例激增的原因之一。彭斯說:「現在的情況是,美國檢測量增加,我們能夠檢測的人數比幾個月前高出許多,但隨著經濟重新開放,美國年輕人群聚時恐怕忽略了聯邦政府對重起階段設定的指導方針。」英國廣播公司(BBC)和路透社報導,美國於3、4月份下令非必要企業歇業、居民不得外出後,如今50州全部陸續解封。●疫情未穩即解封 美國南部、西部不妙然而,南部和西部多州因未依遵循衛生專家建議,待病例穩定下降後再重新開放經濟,如今感染病例飆升,當局警告,醫院恐怕很快就會人滿為患。美國昨天連續第3天單日新增超過4萬例確診,是全球疫情最嚴重的國家。南部和西部許多州的新增病例中,35歲以下患者占了很大比例。此外,患者康復後再檢測「復陽」的案例也增加,某些地區比率甚至高達25%。亞利桑那州6月新增確診病例狂飆267%,今天添3857人染疫,再度刷新紀錄,是這個州本月第8次打破單日病例紀錄;喬治亞州今天也新增前所未聞的2225例確診。美國還有其他15州,包括加州、佛州和德州等,上週也都出現破紀錄的單日確診病例數。●德州轉趨危險 佛州國慶假期關海灘位在美國中南部的德州,州長艾波特(GregAbbott)今天表示,當地疫情「快速轉至危險境地」,說:「光是過去幾週,每日新增確診病例數就從平均一天大約2000例,攀升到了5000多例。」副總統彭斯表示,只要有需要,聯邦政府將向德州提供額外的測試組件。他同時敦促德州居民戴口罩,說:「經驗告訴我們,這將減緩冠狀病毒的傳播。」法新社報導,在美國最南端的佛州,州長迪尚特(Ron DeSantis)承認當地有「爆炸性」的新增染疫人口,過去24小時有9585起確診病例。多月來防疫在家悶壞了的年輕人,沒戴口罩就湧入佛州海灘和酒吧,完全沒有保持社交距離。邁阿密因此宣布,7月4日美國國慶日假期期間海灘、酒吧都將不對外開放。●加州7郡酒吧剛恢復營業又關門而在西岸的加州,洛杉磯和另外6個郡的酒吧今天再度被迫歇業。這7個郡居民約1350萬,占整州人口的1/3。州長紐松(Gavin Newsom)推文說:「由於疫情升溫,州政府下令弗瑞斯諾(Fresno)、帝國(Imperial)、克恩(Kern)、國王(Kings)、洛杉磯、聖約金(San Joaquin)和杜萊爾(Tulare)等郡的酒吧暫停營業。」加州州政府允許酒吧於本月12日起恢復營業,但地方當局有最終決定權,而美國第2大城洛杉磯的酒吧19日才剛開始重新開放。「洛杉磯時報」數據顯示,加州境內昨天有3861人確診,今天再報4623人染疫,州內累計有21萬5295起確診病例。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疫情地圖顯示,全美確診病例如今已突破254萬7600多例,其中有12萬5000多人病故,死亡人數高居世界第一。
-
2020-06-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二次疫情在北京爆發 給世界的啟示
北京本月中旬突然爆發第二波新冠病毒疫情, 6月11日至6月23日累計256個確診病例,由發現第一例至100例僅五天。這波疫情傳播速度非常快,病例短時間內大量出現,河北、遼寧、四川都出現與北京確診患者關聯的病例。而疫情發生地是北京南郊大型農貿批發市場「新發地市場」。什麼原因導致疫情再出現?疫情回潮能給世界各國疫情防控什麼示?綜合各方訊息,北京疫情爆發原因包括:一、第一波疫情解禁後,聚集性感染是成因之一。與今年初武漢疫情發源地華南海鮮市場一樣,北京二次疫情在農貿市場出現。兩個市場均有環境髒亂、人員混雜之弊,易造成疫情集中暴發。農產品批發市場每天大量人潮進出,只要一人攜帶病毒,防控措施未發現,就可能造成病毒快速擴散。新發地市場是北京市最大蔬果和鮮貨批發集散中心,每天近5萬人次進出,病例從市場帶進社區,導致進一步傳播。二、病毒傳染渠道可能經外來產品和包裝帶入,或是此前已存在的隱性傳播鏈進入市場。北京相關部門抽檢,從切割進口三文魚的案板檢測到病毒,而其他牛羊豬肉、蔬菜、水果及相關設施都未發現病毒。中方專家認為,沒有證據表明三文魚是新冠病毒宿主或中間宿主。本輪疫情病毒可能在國內有一條隱性人傳人傳播鏈,傳播力不強,且輕症感染者容易自癒。但經全國物流、人流匯集的新發地農貿市場「擴大」傳染,病毒先污染市場再傳人,形成規模性爆發。汲取武漢的教訓後,對疫情二次爆發,北京採多項針對性舉措,行動更快速,譬如:一、加強社區封閉式管理,對新發地市場及周邊出現病例的小區採封控措施。人員只有測溫、查證、驗碼、登記等措施後才可進入,對中高風險街道(鄉鎮)所轄小區(村)實行嚴格管控,該市場相關人員不准離開北京,所有市民堅持「非必要不出京」,確實需離北京的民眾須持核酸檢測陰性證明。二、針對不同風險人群開展大規模核酸篩查。包括市場工作人員及訪問民眾,出現病例的小區居民,農貿市場、菜市場、餐飲店、單位食堂工作人員,中高風險街道居民,重點行業和重點人群等都須採樣檢測。北京兩天內完成數萬民眾的核酸檢測,即使晚上,也有社區人員挨家挨戶詢問半個月內是否去過該市場。採取多項針對性舉措後,目前北京新一輪疫情已基本控制,新發地市場人員發病已近尾聲。中國特殊體制和龐大動員力,能將感染者、接觸過感染者的人都在第一時間找出、檢測、控制,發揮「專政特色」;但非專制的台灣、南韓同樣能做到類似行動,使疫情相對輕微。美歐國家做不到,所以疫情嚴重。新冠疫情二次復發不僅中國,也在其他國家出現。美國疫情升高,專家稱不是二次爆發,歐洲卻出現病毒捲土重來苗頭。過去兩周,30個歐洲及中東、中亞國家累積新增病例增加,其中11國病毒加速傳播,造成顯著的疫情回潮。包括亞美尼亞、瑞典、摩爾多瓦和烏克蘭。全球確診人數累計已近980萬,逼近千萬大關,死亡人數超過49萬。美國5月間似已控制疫情,但近日病例數增加25%,10個州新增病例增加逾50%,單日新增病例逾3萬6000個,與4月24日最高單日紀錄3萬6426個旗鼓相當。德國確診也暴增,最大肉類加工企業Tnnies感染患者升至1331人,使全德關鍵感染率指標R0爆表。不難看出,中國和世界各國出現二次疫情,與第一波疫情後復工復產、解除隔離、人群接觸增加等直接相關。無症狀患者,即隱性人傳人傳播鏈,很大程度是北京疫情復發的來源。而毒株變異傳染力增強,較值得憂慮。研究顯示,被發現的D614G毒株可能比老毒株更具傳播力。據統計,D614G毒株占所有COVID-19的比率從年初的0%,到3月達26%,4月升至65%,到5月已達70%,成為世界主流毒株。此次疫情復發給各國示:在疫苗未上市和有效治療手段下,疫情隨時可能反撲擴散。但部分國家政府和民眾對疫情復發不夠重視或管控不力,無法及時而全面有效地採取檢測和隔離。美國就因解封過急,德州、佛州解封後又關閉酒吧等商業活動,亞利桑納州還在爭論是否強制戴口罩。因國情不同或美國人自大傲慢,無法從中國學到教訓,大家跟著受害,讓人歎息。
-
2020-06-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世衛示警瑞典疫情恐惡化 遭駁大錯特錯
瑞典與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天起了爭執,世衛組織把瑞典列入面臨新一波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國家名單,瑞典則稱這是「大錯特錯」。瑞典國家流行病學者蒂格內爾(Anders Tegnell)說,世衛組織「完全誤解」瑞典的數據資料。在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肆虐全球之際,瑞典選擇不實施嚴格防疫封鎖措施,感染及病故人數遠比其他祭出封鎖措施的北歐國家多,屢屢登上新聞頭條。瑞典迄今累計約6萬5000人感染、約5280人病故,死亡率為全球第5高。蒂格內爾說,「我們的病例數增加,是因為我們過去一週在瑞典執行更多採檢」,還說「其他所有參數」都顯示重症病例減少。他表示,加護病房病人數量很少,連死亡人數也開始減少,「我們現在已經減少到一個程度,目前這幾週的死亡人數並不比過去幾年同期多」。根據瑞典公共衛生局,目前每天約10名冠狀病毒患者住進加護病房,而在疫情高峰的4月,則是每天45人到50人。世衛組織歐洲分部昨天表示,轄內的歐洲及中亞地區,共有11個國家面臨「傳染速度加快」現象,瑞典也是其一,「如果置之不理,衛生系統將再度岌岌可危」。除瑞典外,其他10國大多是較貧困的東歐及中亞國家,包括亞美尼亞、摩爾多瓦、北馬其頓、亞塞拜然、哈薩克、阿爾巴尼亞、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吉爾吉斯、烏克蘭及科索沃。世衛組織歐洲分部稍後坦言,瑞典政府「擴大了採檢,這也反映在6月初以來的通報新增病例數字上」。世衛組織歐洲分部透過電郵向法新社補充說明,「瑞典有幾項很正面的趨勢」,尤其是新增病例數持續減少;但也表示,瑞典的新增病例數相對其他國家仍然偏高,且仍有社區傳染問題。電郵並未提到是否會把瑞典移出11國名單。
-
2020-06-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世衛:牛津疫苗研發快速 巴西開始人體試驗
世界衛生組織今天指出,牛津大學和英國阿斯特捷利康藥廠合作研發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實驗疫苗,是目前臨床試驗進展最快、最先進的疫苗,本週開始在巴西測試。世界衛生組織(WHO)科學家史瓦米那尚(SoumyaSwaminathan)指出,目前全球有200多種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候選疫苗正在研發,其中15種已進入人體臨床試驗階段,包括牛津大學詹納研究所(Jenner Institute)和英國藥廠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合作研發名為ChAdOx1 nCoV-19的新冠肺炎實驗疫苗,以及美國藥廠Moderna的mRNA疫苗。阿斯特捷利康和牛津大學合作研發的新冠肺炎實驗疫苗目前已在進行第三(最後)階段,本週開始由巴西聖保羅聯邦大學特殊免疫學參考中心(Crie-Unifesp)負責執行1000名志願者的疫苗測試。史瓦米那尚指出,這些志願者都是接觸冠狀病毒機率較高、從未感染病毒的第一線醫護人員。疫苗臨床試驗可持續一年。此外,中國北京科興生物製品公司(SinovacBiotech )與巴西聖保羅布坦坦研究所(InstitutoButantan)合作研發的新冠肺炎疫苗Coronavac,也將從7月開始在巴西測試。如果試驗成功,證實疫苗的療效與安全性,布坦坦研究所可在巴西生產疫苗,並從2021年6月起提供公立醫療體系使用。在巴西積極參與配合全世界研製新冠肺炎疫苗的同時,當地的疫情未見消退,且持續向內地蔓延。巴西東北部聯合防治新冠肺炎科學委員會督導、神經科醫師尼柯萊利斯(Miguel Nicolelis)表示,目前巴西正出現迴力鏢效應,因醫療資源匱乏的內地城市逐漸變成重災區,結果對流行曲線開始呈穩定的大城市醫療體系重新帶來壓力。巴西衛生部數據顯示,上週記錄的60%確診和50%死亡病例,都在內地小城鎮發生;5月以前的比例平均都低於35%。巴西新冠肺炎朝內地蔓延的同時,各州政府則陸續宣布逐步放寬遏制病毒傳播的社交隔離措施,重新開放經濟活動,導致許多人重返街頭,其中也包括在各州府工作或經常旅行的內地居民。聖保羅大學(USP)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倪托(Gonzalo Vecina Neto)提出警告,只要有人潮流動,疫病將保持活躍;在病毒尚在傳播時放寬隔離措施,必須承擔很大風險。新冠肺炎疫情往內地蔓延只是巴西抗疫的眾多問題之一,其他還有篩檢量不足、衛生部長連續換人,以及缺乏國家協調,因為巴西總統波索納洛(JairBolsonaro)一直小看新冠肺炎,說它只是「小感冒」。在這種情況下,巴西變成全球新冠肺炎確診和死亡人數第二高國家,僅次於美國。目前巴西累計128萬54例確診、5萬6109例死亡。但專家指出,因低報緣故,實際確診可能介於300萬至1000萬例。
-
2020-06-22 新聞.健康知識+
久坐和抽菸一樣致命?哈佛博士告訴你科學研究的真相
【文、圖/摘自商周出版《手機、咖啡、情緒的化學效應》,作者阮津玫】久坐和抽菸一樣致命?大家正悠哉舒服地坐著看書嗎?趕快站起來!因為:「久坐和抽菸一樣致命。」「凡久坐,必早死。」「缺少運動的德國死亡人數是抽菸者的兩倍。」我的工作經常需要出差,忙東忙西。相反的,宅在家裡的時候,我的屁股總是黏在椅子上,很少起身走動。最近我花很多心思與時間撰寫這本書,坐在電腦前的時間更變得有增無減。只要待在家裡工作,我會和馬修同時起床,然後立刻打開電腦,「簡短地」回覆一些電子郵件。馬修早上七點去上班,傍晚六點回到家。對我而言,這段時間「颼」一聲就過了,彷彿僅僅一個小時。我可能已經整整工作了十一個小時,身上卻還穿著睡衣。因此,我知道自己應該多站起來活動活動筋骨。因為科學研究已經證實:久坐和抽菸一樣致命。奉勸老菸槍們不要坐著抽菸,還是一邊吞雲吐霧一邊散步吧!「科學證實之事」如果聽起來很瘋狂,那麼或許它的事實並不瘋狂,或者根本無法百分之一百通過科學的檢驗。以「久坐和吸菸一樣致命」這句話為例,它的確透露出一部分真理,不過卻也有些浮誇。先討論這句話糟糕的地方。在科學領域裡,「久坐的生活型態」(sedentary lifestyle)經常與心血管疾病、肥胖、第二型糖尿病、癌症及憂鬱症劃上關聯。我真想知道,人類祖先一天裡有多少時間是坐著的?也想了解,人類祖先是不是一逮到機會就想坐在地上或是石頭上,因此才發明了椅子?還是說,久坐根本違反人類生物特徵,只是文明的(危險)產物?專家們傾向於支持第二種觀點。巴德萊醫師在〈久坐等於新的吸菸〉(Sitting is the new smoking: Where do we stand?)一文中提及:外星訪客對於現代人類的生活型態一定倍感驚訝,尤其是現代人類的身體活動量。在過去六百萬年的歷史當中,人類忙著狩獵及農耕。現在呢?大家待在舒服的辦公室室內空間裡,坐在舒服的沙發上,看著電腦螢幕。完全不想用腳走路。上下樓層,寧願等電梯。穿梭世界五大洲,一定選擇搭飛機。另一方面,外星訪客也會心存懷疑:同樣的這批現代地球人,為什麼不論颳風下雨都熱衷慢跑?他們為什麼願意花錢上健身房,努力費勁地做舉重鍛鍊呢?或是寧願在跑步機上跑得滿頭大汗氣喘吁吁?唉,我也繳了健身房年費,只不過不常去罷了。我猜,很多健身房會員都和我一樣,僅僅掛名擔任「乾股東」。事實的確如此,越來越多的現代人淪為慢性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s,簡稱NCD)患者。慢性病並不會傳染,卻像「現代瘟疫」一樣大肆流行。這些疾病進程緩慢,屬於長期的慢性疾病。四大慢性病指的是:心血管疾病(例如心肌梗塞或中風)、癌症、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以及第二型糖尿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全球七成一的死因來自於慢性疾病;在三十歲至六十九歲的年齡群當中,全球每年因慢性病之死亡人數高達一千五百萬人。寫這些告訴大家,不是為了破壞大家的好心情,而是為了告訴大家:大部分的這些慢性病是可以預防的。抽菸、飲酒過量、飲食失衡以及缺乏運動,就是最嚴重的風險因子。逆轉命運,操之在己啊!眾人早就明瞭:運動有益健康,不運動對身體不好。幾乎動也不動的「沙發馬鈴薯」到處都是。這究竟有多危險呢?簡化的科學有什麼不妥?在網路上搜尋「久坐和抽菸一樣致命」,相關報導堆積如山。其中經常提到,即使規律運動也無法抵銷久坐的負面影響。(老天爺啊!既然如此,我也甭去健身房了。我每天幾乎都坐著,身體早就完蛋了!)重要的是:切勿連續坐太久。每個小時至少要站起來動一動,或者站著打電腦工作。不然的話,從健身房或慢跑辛辛苦苦得來的健康促進效果會被扣光光。如此看來,久坐不僅僅是缺少健康的運動,更對健康有害。這類說法究竟有何不妥呢?我很樂意回答這個問題,但請大家瞭解:科學研究給的答案通常都又臭又長,而且不一定正確。我們會認為,科學旨於陳述事實,必須清晰明確。其實,並不盡然如此!科學家傾向於運用數字及測量值來呈現研究結果,但解讀數據卻是一門相當複雜的學問,未必每次皆可解釋清楚。某些情況下,必須透過實驗加以推測及驗證。不過,推測並不等同於事實,最多只是「有科學憑據的推測」。基本上,眾人傾向於認為:「經過科學證實的論點等於就是事實。」但被證實之事並不等同於事實,只不過是合理的推測罷了。其中部分觀點可能被視為「真」,但之後也可能被其他研究推翻。想學習科學思考的方法嗎?那麼,請你不要輕信簡化過的答案。舉個例子:我邀請同事來家裡晚餐。保羅是第一次來。我既不清楚他喜歡的口味,也不知道他的飯量。那天晚上的主菜是備受眾人青睞的義大利燉飯。大家吃得盤底朝天,頗符合我的期待。雖然保羅也一直讚美桌上的食物,但只有他一個人沒吃完。疑問:為什麼保羅沒把燉飯吃完?可能的回答包括:他不喜歡燉飯。或者,他肚子還不餓。或者,他飯量小。或者,他正在減肥。大家可能會給出這些簡單明瞭的答案,對不對?唉,如果問科學家這個問題,他們的回答可能是如此:和當晚其他同事的飯量相比,保羅的飯量比較小。保羅可能吃得比一般人少,或者其他同事都是「大胃王」。一直以來,其他同事們享受的燉飯量通常都比較多,只有保羅一個人吃不完。綜上所述,明顯的證據顯示:此事起因於保羅異於常人的飲食行為。很多不同的原因都可能引起保羅的食量低於平均。其中一項可能原因是:保羅對於飢餓的感知能力低於一般人。不過,有關這項原因,目前尚待釐清。另外,也可能是因為保羅湊巧吃了太多午餐,或他習慣只吃少量的晚餐。另一個原因可能與保羅的口味喜好有關。他可能不喜歡義大利燉飯的口味,因此一律拒絕品嚐義大利燉飯,或他特別討厭玉米義大利燉飯。不過,為什麼他還讚美我做的燉飯呢?基於以往累積的觀察經驗,我們知道:這類的恭維只不過為了討好主人,強化正向的社會互動關係,未必符合事實。或者這是社會標籤。目前缺乏有關保羅平常飲食習慣的資料,也不瞭解他的社會行為,因此務必謹慎地採用社會互動觀點的詮釋。保羅當晚的行為成因亦可能來自於數項原因之加成效果,但目前無法確定有哪些相關的影響因素。必須進行後續研究,加以釐清。大家還清醒嗎?還是已經睡著,自動停止思考了呢?科學期刊裡的文章大約就是這種形式。真的!我發誓,沒騙你們!但原則上,報章雜誌裡的科普文章就不是這種調調。當然,這得歸功於科學新聞記者的妙筆生花。不過在詮釋科學研究結果時,科學記者們也可能過於簡化或取材錯誤。問題在於,我們很難只憑科普報導來判斷真正的研究結果。當然,我們可去查閱原始文獻。但科學文獻裡充斥著專業術語,根本就艱澀難懂!而且科學文獻乃以專業語言為基礎,充滿鉅細靡遺又層層分化的文字堆疊。你我想從其中找出重點,簡直比登天還難。相較之下,前面那段有關「保羅與燉飯」的專家說法還算淺顯易懂。但請問大家,有誰能彙整出那段內容的重點呢?不容易吧!對不對?科學文獻的閱讀難度高,一般人無法駕馭。加上部分科研結果並未向社會大眾公開,必須付費才可取得閱讀權限。在種種原因背景之下,媒體開始促成科學與公眾之間的交流。透過這樣的解釋,大家能夠瞭解優質科學媒體的重要了吧?但記者們也心知肚明,媒體喜歡簡潔的答案以及俐落的標題。如果能夠列出既簡單又戲劇化的大標題,更讚!就是因為這些原因,坊間才出現了例如「久坐等於新的吸菸」等駭人聽聞的字句。
-
2020-06-21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奪命!雲林縣衛生局:定期健檢、早發現早治療
衛生福利部16日公布108年度國人十大死因,以惡性腫瘤、心臟疾病及肺炎居死亡前三名,死亡人數高達17萬5千多人。雲林縣衛生局也公布縣十大死因,惡性腫瘤也為雲林縣十大死因之冠。衛生局指出,十大死因多與慢性病有關,主要是民眾生活習慣不良積累而成。衛生局長曾春美表示,民眾除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保持規律運動外,也需定期健康檢查,衛生局將於7月11日起至9月20日舉辦18場「整合性社區健康篩檢服務」,免費為民眾健檢。根據衛生局資料統計,雲林縣108年度的十大死因,以惡性腫瘤(即癌症)為首,依序為心臟疾病(高血壓性疾病除外)、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高血壓性疾病等,與前年排名相同。衛生局指出,癌症是威脅縣民生命最大的殺手,去年就奪走2009人性命,其中又以肝癌及肝內膽管癌居冠,氣管、支氣管、肺癌為第二死因;第三名為結腸、直腸和肛門癌;第四名口腔癌;第五名女性乳癌;第六名前列腺癌;第七名食道癌;第八名胃癌;第九名胰臟癌;第十名子宮頸及部位未明示子宮癌。衛生局長曾春美表示,十大死因的病症,多與慢性病有密切關聯,缺乏運動、肥胖及不健康的飲食,或吸菸、嚼檳榔及酗酒皆是造成罹病的主因,因此提醒民眾務必調整正常的作息,養成良好生活習慣,規律運動、多攝取營養食物,並定期至醫院健康檢查。曾春美說,衛生局將於7月11日起至9月20日,結合台大雲林分院、斗六慈濟醫院、成大醫院斗六分院、若瑟醫院、雲林基督教醫院及中國醫藥學院北港附設醫院等醫療院所,至縣內18個鄉鎮市舉辦本年度整合性社區健康篩檢服務,免費為民眾做篩檢,達到預防疾病、早期發現及早期治療的效果。
-
2020-06-19 癌症.肺癌
晚期肺腺癌轉移至卵巢 標靶藥納健保讓女鋼琴師延命
晚期肺癌患者治療上出現新契機。42歲陳女士八年前因月事遲遲未來,起初以為懷第二胎,但就醫檢查竟是卵巢有10公分大腫瘤,經手術切除後,透過病理報告才發現肺腺癌轉移,切片證實腫瘤已轉移腦部多處,進一步透過基因檢查,更查出為罕見的ALK基因,因當年沒合適標靶藥物,當下只能先以化療方式治療。而後,陳女士在台大胸腔科主治醫師廖唯昱推薦下,加入ALK陽性抑制劑臨床試驗,存活至今超過八年,更陪伴小孩長大;而此標靶藥近期也獲健保署給付,可用於患者第一線治療,與國際同步接軌。重獲新生的陳女士今出席道出感謝,更以鋼琴演奏一曲,象徵譜出她的生命新樂章。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北榮胸腔部主任陳育民表示,據衛福部公布2019年十大死因,癌症連續38年居冠,而其中最致命的癌症則是肺癌,平均1小時3分15秒就有一人死於肺癌,每年新增數破1萬4000人,且死亡人數也高達9000多人。陳育民說,肺癌依照細胞型態,可分為小細胞肺癌與非小細胞肺癌,臨床上約87%患者都是非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佔近一成。不過因肺癌早期無明顯症狀、不好發現,患者確診時超過六成已屬晚期,如何幫助患者延長存活期,且讓患者吃得起標靶藥物,是治療晚期肺癌的目標。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秘書長、高雄長庚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王金洲表示,肺癌在治療上,依照細胞型態與基因變異決定,其中非小細胞肺癌在國人常見的突變基因為EGFR,已有許多標靶藥物可選擇。他說,而EGFR無突變的族群裡,若為ALK基因突變的患者,目前也已有數種標靶藥物問世,包含新一代的ALK標靶藥物;美國癌症年會本月所發表的長期追蹤結果顯示,新一代ALK標靶藥物用於第一線治療,其五年存活率可達62.5%,較前一代藥物高。不過廖唯昱也表示,此藥部分患者會有便秘、體重增加、胃口更好等副作用,但透過適度運動應就能改善。王金洲說,而健保署去年底,也給付此款最新的ALK標靶藥物,作為ALK基因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於第一線治療使用。只要符合肺癌晚期、ALK基因突變者,經醫師申請就可使用,讓患者減輕龐大經濟負擔。他呼籲,肺癌已不是無藥可救,病友不要放棄治療。
-
2020-06-16 科別.新陳代謝
代謝症候群導致四大死因 85歲以上肺炎最致命
衛福部公布十大死因中,其中有四大死因與心血管有絕對的關係,包含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高血壓性疾病,四類死因去年總死亡人數為4萬8286人,逼近癌症的5萬232人。這四類疾病,都與飲食、生活習慣不佳引發的代謝症候群有絕大的關係。衛福部今公布十大死因排名,依序為癌症、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若用年齡分析主要死因,1到14歲以事故傷害為最大宗,其次為癌症、15到24歲第一名同樣為事故傷害,其次為自殺、25到44歲則是癌症居首、自殺居次、45到64歲及65歲以上則是癌症位居第一,心臟疾病居次。由於我國已是高齡社會,另針對65歲以上人口進一步分析各自的十大死因。衛福部統計處科長陳雅俐表示,65到74歲及75歲到84歲均以癌症、心臟疾病位居前二名,但是85歲以上高齡者,則以肺炎居首。陳雅俐說,肺炎、高血壓以及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會隨著年紀增長,排名往前且風險增高,而糖尿病以及事故傷害則隨著年齡增長排名往後。台大醫院生醫園區分院院長余忠仁表示,肺炎是老化的疾病,當社會愈來愈高齡,死亡率也相對上升。另外,癌症患者或是重大手術病人,也可能因為免疫力低下而併發肺炎。余忠仁表示,肺炎主要還是因為感染流感病毒或是肺炎鏈球菌而引發,因此最好的方式施打疫苗。而肺炎鏈球菌疫苗的接種,余忠仁說,國際指引是建議55歲以上便需施打。但僅有少數地方政府放寬接種年齡層至55歲,疾管署目前僅針對75歲以上長者給予公費疫苗。十大死因中,排名第二的心臟疾病、第四的腦血管疾病、第五的糖尿病、第八高血壓性疾病,這些疾病皆與代謝性疾病有關。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蕭成儀表示,這些疾病都與飲食、生活習慣有絕大的關係,雖然近年國人開始注重飲食以及運動,但是質量都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蕭成儀表示,這四類疾病都不是一蹴可及,都是長時間累積的疾病,這四類的疾病根本最常見的原因就是「肥胖」。依據2013到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我國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為45.4%,男性為53.4%、女性為38.3%,我國肥胖盛行率仍逐步提升。臨床觀察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習慣,雖然開始注重健康飲食,但飲食西化已經不可擋,質量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且健康飲食也是近幾年才開始注重,想要立即根除相關的心血管疾病,仍需要時間,而國人運動的意願仍「非常非常地差」,這部分仍待政府以及公衛體系積極推動。蕭成儀表示,心臟疾病中最致命的大概就是心肌梗塞,過去心肌梗塞好發於50歲以上的民眾,但近年來30歲就出現心肌梗塞的案例已經見怪不怪了,代謝症候群引發的心血管相關疾病,使近20年發病時間快速地年輕化。他呼籲,民眾應該要多加強健康飲食以及規律運動的觀念,也建議民眾可以遵循「S-ABCDE」的健康守則,該守則雖然是推薦給高血壓患者使用,但一般人也建議可以遵循,避免心血管疾病上身。S-ABCDE 生活降壓口訣:-限鹽(Salt restriction)每日食鹽攝取量低於6公克或食品標示上鈉含量低於2400毫克,多選擇新鮮食材,減少攝取加工食品、醃漬食物。-限酒(Alcohol limitation)男性:每天酒精少於30公克;不超過2當量。女性:每天酒精少於15公克;不超過1當量。註: 1個酒精當量=15公克酒精=罐裝啤酒一瓶(酒精濃度5%)或 紅酒130 cc(酒精濃度12%) 或 白蘭地40cc(酒精濃度40%)或高粱酒 30cc(酒精濃度53%)-減重(Body weight reduction)身體質量指數(BMI)控制在18.5~24。腰圍:男性不超過90公分;女性不超過80公分。-戒菸(Cessation of smoking)戒菸能遠離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的風險。-飲食控制(Diet adaptation)每天攝取8到10份蔬果、2到3份低脂製品、減少飽和脂肪和膽固醇攝取註:宜多選用清蒸、水煮、涼拌、滷、燉、燒烤等烹調方式,盡量減少油炸、油煎的食物。-持續運動(Exercise adoption)每周運動至少5天,每天至少30分鐘,強度要能達到心跳每分鐘130跳以上。資料來源/國健署 製表/陳雨鑫聯合報
-
2020-06-16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稱霸十大死因之首38年 多集中在55歲以上族群
新冠肺炎疫情暫歇,衛福部今公布去年十大死因,癌症仍居於十大死因之首,已蟬聯38年,而去年的十大死因排名與前年完全相同,而十大癌症仍以肺癌居於首位,值得關注的是卵巢癌再次進入到十大癌症榜單內,且為女性十大癌症死亡原因的第7位,癌症多集中在55歲以上族群。衛福部統計處今公布「十大死因」,有四類的死因與心血管疾病有關。去年的十大死因排序依序為癌症、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去年因癌症死亡的人數高達5萬232人,占去年總死亡人數17萬5424人的28.6%,其次為心臟疾病占總死亡人數的11.3%,肺炎占8.7%。十大死因若是區分性別,男性依序為癌症、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高血壓性疾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女性的十大癌症依序為,癌症、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事故傷害、慢性肝病及肝硬化、血管性及未明示之痴呆症。而我國去年的十大癌症排名,依序為氣管、支氣管和肺癌、肝和肝內膽管癌、結腸、直腸和肛門癌、女性乳癌、口腔癌、攝護腺癌、胰臟癌、胃癌、食道癌、卵巢癌。去年的十大癌症若是與前年的十大癌症相比,其中胰臟癌與胃癌的排序對調,前年胰臟癌位居第八名,去年提升一個名次到第七名,胃癌則是從原本的第七名退位到第八名;不過前年卵巢癌未進入到十大癌症的榜單內,去年則是踢掉原本子宮頸癌的位置,提升到第十位。根據衛福部統計,去年癌症死亡人數為5萬232人,占所有死亡人數的28.6%,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的212.9人,比前一年上升1.8%,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為121.3人,則是降低1.4%,癌症多集中在55歲以上族群。
-
2020-06-16 養生.聰明飲食
愛吃重口味等於慢性自殺!4招為飲食減鈉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的頭號殺手,每年造成全球約1,790萬人死亡,占全部死亡人數的31%。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有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病(狹心症及心肌梗塞)和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好發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族群,但近幾年來,心血管疾病呈現年輕化的趨勢。引發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包含缺乏運動習慣、不均衡飲食習慣所引起的三高問題、肥胖、抽菸及飲酒等因素。大家都知道,預防心血管疾病就是避免或減少高油脂食物的攝取,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提醒,但還有一項地雷食物容易被忽略,那就是飲食中的「鈉」攝取量也須留意。她進一步說明,許多人喜愛重口味、無辣不歡,但吃得太鹹時會攝取過多的鈉,造成體內鈉離子濃度增高,使血管中的水分也會相對增加,導致血管壁壓力大增,連帶影響高血壓的發生,甚至動脈硬化、中風等。根據國健署105年統計數據,成人每日食鹽攝取量男性平均為9.6克、女性平均則是7.6克,男女平均攝取量皆超出國健署建議成人每日鈉攝取量不超過2,400毫克(相當於6克食鹽或1茶匙食鹽)。潘富子指出,國人飲食習慣多以鹹食為主,若再加上餐與餐之間的鹹食零嘴,一不小心就可能攝取「鈉」超標!以常見零食舉例,罐裝的原味洋芋片(約163克)鈉含量約816毫克,佔單日鈉攝取量的34%;一包鱈魚香絲(114克)鈉含量約2411毫克,一整包吃下去就直接超標單日攝取量。潘富子師建議,利用幾個小撇步,為飲食減鹽「鈉」。1. 少吃或避吃加工食品:罐頭食品、香腸、火腿、培根、泡麵、餅乾、肉乾、魚乾、醬菜、醃漬物等。加工食品具有四特性:高脂、高鹽、高糖、低纖,才能得以長效保存並維持美味,因此,才會被說是不健康食物。2. 避免喝太多味道濃郁的湯:例如,日式拉麵的湯頭、關東煮湯汁、豬骨湯、火鍋湯等,能不喝湯就儘量不要喝,尤其是過鹹或過於鮮甜的湯,而火鍋湯底可用白開水取代。3. 減少使用調味料:少用鹽巴、醬油等調味,以天然食材或辛香料,如檸檬、蔥薑蒜等取代。湯品是鈉含量隱藏地雷食物,建議儘量使用新鮮食材熬湯,比較能掌控用鹽量,並運用食材的原味,如牛蒡、柴魚、大蒜、番茄等提鮮。4. 維持低鹽飲食:尤其是有高血壓問題的人,不是完全不吃鹽,而是要採取低鹽飲食。每日維持2~4克食鹽的攝取量,過低或過高都可能增加高血壓的風險,可參照為改善高血壓所設計的「得舒飲食法」。(圖文授權提供/國家網路醫藥)延伸閱讀: 蛋白質吃太多腎臟會受不了? 4種攝取方式都NG 洗腎前多數人都罹這3種病! 別等身體有警訊才想到要預防
-
2020-06-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自然期刊:新冠封鎖令 救了數百萬人的命
科學期刊「自然」(Nature)刊登的兩篇論文指出,為了阻止新冠病毒擴散而實施的封鎖措施非常有效,讓數千萬人免於感染,更拯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參與撰寫其中一篇論文的英國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公共衛生學院資深講師布哈特(Samir Bhatt)說:「我們的估計顯示,封鎖措施在減少傳染方面的效果真的相當顯著。」布哈特的團隊分析歐洲11國截至5月4日的新冠病毒感染與死亡率;他們估計,如果這些國家沒有實施封鎖令,死亡人數可能會比現在多310萬。另外一篇論文的研究,是由柏克萊加州大學(UC Berkeley)全球政策實驗室(Global Policy Lab)進行;該研究分析了中國、南韓、伊朗、法國、義大利、以及美國的封鎖措施,發現這六個國家的封鎖令,避免了6200萬個新冠肺炎確診個案。舉例來說,直至4月第一周,官方統計全美只有超過36萬個新冠肺炎確診個案;柏克萊加大研究人員計算,如果沒有實施封鎖令或其他干預措施,到了4月6日,全美確診個案數量可能會接近這個數字的14倍,即確診個案會達到500萬例;從這個觀點來看,兩個月後的現在,全美確診個案僅直逼200萬例。該校全球政策實驗室主任向恩(Solomon Hsiang)說,前所未見的居家避疫令,造成非常龐大的經濟損失,但當政府官員下令實施時,尚不清楚其能為社會帶來多麼重大的效益。這兩項研究使用不同的方法,計算封鎖措施所避免的確診個案數量,得到的結果卻相似。布哈特的團隊檢視通報的死亡個案數量,以計算數個星期前發生的社區感染數量,然後利用隨著時間變化的死亡個案數量,來追蹤封鎖措施阻止了多少傳染個案。向恩的團隊則使用了經濟模型;而這些模型通常是用來檢視特定政策對經濟成長的影響;他們查看封鎖令生效後,每日傳染新增率如何變化。兩個團隊的研究人員也提醒,如今全球各地逐步解封,但公共衛生官員所掌握對抗新冠病毒的工具仍相當有限。
-
2020-06-1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後防疫時代的公衛體系:挑戰才開始
【編者按】這星期醫病平台第四度以「新冠肺炎」為主題。長年耕耘於社區醫療的陳錦煌醫師認為台灣疫情控制的成功主要在於境外管制與全民加強衛生習慣,但相對的我們絕大多數人對這種病毒都沒有免疫力,而提出他對解封的憂心與建議;成大公共衛生陳美霞教授針對解封之後的「後防疫時代」台灣會面臨的公共衛生問題,建議政府投入更多的資源及人力於教育民眾,建立全台社區防疫網;由台赴美短期進修的急診醫師分享他所觀察到的不同文化背景對疫情加劇的各種反應,以及回國後親身體驗十四天居家檢疫,身為「救人的醫師」同時又是「令人懼怕的潛在感染者」,寫出發人深省的「疫情中的你和我」。台灣在新冠病毒病(covid-19)流行的過程中,因為境外阻絕超前部署有效,再加上確診病人接觸者的調查、嚴密的隔離檢疫政策、民眾洗手與戴口罩的普及性,使得確診病例及死亡人數都相對低,台灣民眾因此幸運的逃過新冠病毒在世界許多國家或地區造成慘烈傷害的一劫。然而,台灣過去數個月防治covid-19的過程,防疫焦點都集中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身上,由指揮中心從上到下的發出指令,基層衛生局、衛生所都是被動配合防疫中心的指示。基層民眾也被動配合指揮中心之令,而勤洗手,而戴口罩。在這樣由上而下、防疫一條鞭的政策下,公衛體系中與民眾密切結合的社區防疫網的潛力也沒有被發動起來。因此,數個月過去了,台灣的公衛體系基本上並沒有因為covid-19的流行遭遇大幅度的挑戰,當然更沒有機會因covid-19接受過紮實的鍛煉。因為連續多日零確診病例,台灣即將開始「解封」。那麼,「解封」之後的「後防疫時代」,台灣社會面臨什麼樣的公共衛生問題?一方面,台灣每年因傳染病或慢性病而受苦、而死亡的人成千上萬,covid-19的流行只不過是眾多公共衛生問題的一小部分。2018年,全台灣有17萬2千多人因各種疾病或健康問題—例如癌症、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事故傷害等等—而死亡。此外,台灣還有許多其他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迫切需要解決,如食品安全、生態環境嚴重污染、疾病污名化、健康不平等越來越惡化的問題。但是另一方面,必須擔負處理這些公共衛生問題的重責大任的公衛體系,卻在過去數十年之中經歷公衛體系嚴重弱化的過程。因此,雖然台灣逃過covid-19流行一劫,在「後防疫時代」,無時無刻必須面對上述殘酷的現實的台灣公衛體系,挑戰才真正開始。在分析「後防疫時代」公衛體系的挑戰之前,我們先對公衛體系做個簡單說明。公共衛生是一門經由社會集體的、有組織的力量,預防疾病、促進健康、延長壽命的科學與藝術。它有兩大特點︰一、預防為主,治療為輔;二、以社會集體的、公共的力量,以促進全人口(而不是個人)的健康為目標。公衛體系包括預防及醫療兩大部門,前者是在健康問題還沒有發生之前做的預防性工作(例如傳染病及慢性病還沒有發生之前的預防、婦幼保健、衛生教育),後者則是在健康問題或疾病已經發生了,才加以治療的工作(例如新冠病毒已經感染人,而且在人體內造成嚴重肺炎以後,必須在醫院治療)。依照公共衛生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原則,理想的公衛體系應該投入大量資源在預防部門,方能有效預防民眾生病,實在無法預防的疾病發生了,才由醫療部門來處理,而且這兩個部門必須密切合作。以上述公共衛生的兩大特點,來檢視台灣光復以後公衛體系的歷史發展,我們很遺憾的發現:公衛體系的發展是與這兩個特點背道而馳的。也就是說,它是從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發展成治療為主、預防為輔的;另外,它是以比較集體的力量、轉向以個人的力量來維護全民健康的。1950到70年代中期,台灣公共衛生的政策主要是預防重於治療,主力是把基層衛生建設好,而且投入很多資源到公立醫院的建設;這個時期,政府以國家的、公共的、集體的力量來推動公衛體系的發展及壯大。但是,在1980至90年代新自由主義興起之後,台灣公衛體系的醫療部門就越來越商品化、市場化、私有化、擴大化、財團化,預防部門相對的侏儒化,因此整個公衛體系弱化了。台灣2018年的總醫療保健支出是新臺幣1兆1千332億元,其中,投入到預防部門工作的經費就區區480多億,占4%!反之,醫療卻占了96%!後者基本上就是私人資本主導。也就是說,從1980年代開始,台灣政府在全民健康促進與維護這個集體事業的作用已經越來越微弱,醫療部門丟給私人資本或市場,預防部門則只給予微不足道的支持,政府基本上已經退出促進及維護全民健康與生命的應有責任,並且把健康的責任個人化,要求每個人為自己健康負責——它對人民說:「生病了,就去醫療部門尋求治療吧!」基本上社區集體的作用是微弱的。上述的歷史分析呈現,如今台灣的公衛體系已經在過去數十年之間逐漸被弱化了。那麼,在「後防疫時代」,當台灣社會必須面臨種種嚴重而且亟待解決的公共衛生問題的處境下,公衛體系能否面對、迎接、承受、處理、解決這些挑戰?實不容樂觀。最令人不解的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給台灣民眾在解封之後的建議卻是十分個人化,與改造、鍛煉公衛體系毫無相關的「防疫新生活」。作為一介公共衛生學者,筆者誠心建議:1)當台灣民眾因為covid-19流行的衝擊,對自己的健康問題、對公共衛生的問題、對公衛體系發展的問題更關切的這個難能可貴的時刻,政府應該投入更多的資源及人力到教育民眾的工作,讓他們理解公共衛生預防勝於治療、公共的、集體的原則,同時發動他們關注他們身邊的基層公共衛生機構,包括衛生局、衛生所,甚至以志工方式投入基層衛生機構的公共衛生工作,集體投入全民健康促進及維護的事業。2)將全台社區防疫網建立起來,讓社區民眾以集體的智慧來投入這個防疫網的建構及推動。3)任何公共衛生工作的推行,一定要以「由上而下、從下到上」雙向的、互為辯證的方式推動;「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而草根民眾的智慧自然也是台灣最美麗的風景,當我們面向台灣草根社會,我們將會深刻感受草根社會擁有著充沛的能量與豐富的智慧,那麼我們與他們共同建立一個更健全的、更能接受種種挑戰的公衛體系,將會是充滿著希望的。
-
2020-06-10 科別.腦部.神經
預防腦中風 兩大殺手要注意
55歲「金鐘視帝」吳朋奉因突發的腦中風猝逝,衛福部嘉義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黃英和提醒,引發腦中風兩大隱形殺手分別「高血壓」和「心房顫動」,不可不注意,要從飲食、戒菸和運動等方式預防,更勝於治療。黃英和說,腦中風是指腦血管因阻塞或破裂造成腦部功能受損,常見的症狀包括突發性的臉歪嘴斜、某一邊的肢體無力和說話不清楚等,嚴重可能導致長期臥床或死亡。衛生福利部統計,腦血管疾病死亡人數為11520人,為國人十大死因第4位,目前有血栓溶解劑及顱內血管取栓等先進療法可以減少中風的傷害,但仍然有許多患者錯失了治療黃金時間。依據國民健康署調查,18歲以上國人平均每4人中就有1位罹患高血壓,且高血壓盛行率是隨年齡增加而上升,若不控制好,腦中風的各項心血管疾病風險便增加一倍。民眾除了平時養成在家量血壓的良好習慣外,也建議限鹽, 一天只攝取2到4公克的鹽,限制飲酒量男性每天小於30公克,女性則小於20公克,還有減重,每減少1公斤體重,減少1毫米汞柱的血壓值。其他還有戒菸、多吃蔬果,乳製品及全穀堅果類,減少飽和脂肪的攝取量,一周也至少做有氧運動3到4天,每次40分鐘。另外心房顫動是老年人最常見的疾病,特徵是脈搏完全不規則,時快時慢,但是患者卻不一定有感覺,心房顫動容易引發腦中風,及早治療,便可降低至少一半風險。
-
2020-06-10 橘世代.健康橘
金鐘視帝腦中風驟逝 醫:預防兩大隱形殺手從「限鹽」開始!
55歲「金鐘視帝」吳朋奉因突發的腦中風猝逝,衛福部嘉義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黃英和提醒橘世代,引發腦中風兩大隱形殺手分別「高血壓」和「心房顫動」,不可不注意,要從飲食、戒菸酒和運動等方式預防,更勝於治療。腦中風是指腦血管因阻塞或破裂造成腦部功能受損,常見的症狀包括突發性的臉歪嘴斜、某一邊的肢體無力、還有說話不清楚等,嚴重者可能導致長期臥床或死亡。根據民國107年衛生福利部的統計,腦血管疾病死亡人數為11520人,為國人十大死因第4位,目前有血栓溶解劑及顱內血管取栓等先進療法可以減少中風的傷害,但仍然有許多患者因錯失了治療的黃金時間,而留下了或多或少的後遺症。依據國民健康署調查,18歲以上國人平均每4人中就有1位罹患高血壓,且高血壓盛行率是隨年齡增加而上升。相對於正常120/80毫米汞柱的血壓,收縮壓每上升20毫米汞柱、舒張壓每上升10毫米汞柱,包含中風的各項心血管疾病風險便增加一倍。民眾除了平時養成在家量血壓的良好習慣外,可也建議限鹽, 一天只攝取2到4公克的鹽,限制飲酒量男性每天小於30公克,女性則小於20公克,還有減重,每減少1公斤體重,減少1毫米汞柱的血壓值。其他還有戒菸、 多吃蔬果,乳製品及全榖堅果類,減少飽和脂肪的攝取量,一周也至少運動3到4天,每次40分鐘。另外引發腦中風的還有心房顫動,是老年人最常見的疾病,特徵是脈搏完全不規則,時快時慢,但是患者卻不一定有感覺。心房顫動容易造成心臟內血栓,當血栓打出去到腦血管時便形成腦中風。60歲以上的族群中,每100人就有4人罹患心房顫動,到了80歲以上,盛行率提高10%,民眾平時量血壓時,如有脈搏不規則的狀況,請至心臟內科門診求診,醫師安排立即做心電圖,10分鐘內就可確認是否有心房顫動的情形。除了日常的控制血壓血糖之外,依照個別的中風風險,醫師可能會開立抗凝血藥物來加強中風的預防。在適當的治療之下,心房顫動患者的中風風險可以減少一半。【更多熟齡健康大小事↘↘↘】。降血壓藥反引發高血糖!藥師:這兩種藥物最容易影響血糖失控。家中長輩突然血壓過低 千萬不能拖!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日本新冠肺炎死者少 學者提X因子引關注
在這一波疫情中,包含日本在內的亞洲地區,每百萬人口死亡率明顯比歐美國家來得低,讓曾獲諾貝爾獎的京都大學教授山中伸彌提出「X因子」(factor X),受到許多研究者關注。日本讀賣新聞報導,在這一波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中,日本截至3日止,每百萬人口死者7人;亞洲國家每百萬人口死者大多維持個位數,例如確診病例多的中國僅3人、新加坡4人、印尼6人。反觀死亡病例數全球最多的美國,每百萬人口死者327人,英國及西班牙死者都是580人,歐美主要國家大都是3位數。至於亞洲國家與歐美國家在每百萬人口死亡人數會出現這麼大的落差,有人認為,可能跟過去曾有類似的冠狀病毒在亞洲流行過,造成一部分民眾免疫;也有可能是因為人種等因素造成基因資訊相異等,但並沒有決定性證據。山中在官網指出,如果能夠弄清楚「X因子」,應該就能運用在未來的防疫對策戰略上。哈芬登郵報(HuffPost)日文版網站日前報導,山中列出幾個可能是「X因子」的候選名單,包括「配戴口罩及每天洗澡等高度衛生意識」、「很少擁抱、握手及大聲對話的生活文化」、「日本人的基因要素」、「曾接種卡介苗疫苗等某些公共衛生政策影響」、「2020年1月止,曾受到某些病毒感染的影響」等。山中提出的「X因子」也受到學者及政界關注,例如大阪府知事吉村洋文5月25日談到為何日本能比海外其他國家減少死亡人數時說,「跟歐洲不同,可能跟有X因子有關吧」。日本網友說,到底什麼是「X因子」?如果真的有這個東西,希望早點弄清楚;也有網友說,日本死亡率低的主因,可能跟文化及衛生有關。
-
2020-06-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中國抗疫專家張文宏:秋冬肯定有第二波疫情
中國大陸著名抗疫醫師張文宏近日表示,未來一個月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若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全球確診病例恐超過1000萬例;秋冬出現第二波疫情是肯定的,但做好基本防護就不必過度擔憂。上海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5月31日參加中國中央電視台一場直播節目時提到,國際疫情仍未結束,5月30日全球新增確診病例11萬例,是疫情發生以來新增最多的一天。他表示,這意味未來一個月如果疫情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全球確診病例超過1000萬例都是可預見的,死亡人數也會隨之上升。張文宏指出,秋冬出現第二波疫情是肯定的,因為國外疫情仍舊比較嚴重,並且一旦國外復工復產的防疫不到位,疫情還有蔓延的風險。不過,他強調,中國建立閉環的疫情防控體系已非常完整,為輸入性疫情做了準備,未來疫情防控做好常態化的管理,病毒或許還會與人共存一兩年,但對日常生活影響非常小。
-
2020-06-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灣防疫超越世界先進 一張圖說明我們贏在那裡
國內解封進入倒數,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今天記者會盤點我國醫療照護體系,醫療應變組組長薛瑞元表示將持續強化照護體系,確保若疫情再度爆發,有醫療量能應變。也因為國內醫療院所努力感染管制及醫療照護,使台灣重症及死亡人數比率最低,不但贏過美國、英國和義大利,也比韓國、日本優秀。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指揮中心持續強化醫療照護體系,並已達成三大目標:一是減緩散播速度,避免短時間內感染個案暴增,衝擊醫療體系及社會日常生活,一旦發現個案,隔離密切接觸者,降低傳播風險。二是保全核心人力維持醫療照護體系運作,避免機構內工作人員感染,一旦發生群聚事件,立刻採取介入措施,控制其影響範圍及人數。三是降低重症及死亡人數:輕重症分流,調整醫療順位,將資源挹注於重症個案照護。
-
2020-06-02 科別.心臟血管
8成心臟病與中風的早亡可以預防!專家教你做這4件事
名人因心血管疾病驟逝的消息層出不窮,而日常生活中,在你我身邊的案例更不在少數。其實,八成的心臟病與中風的過早死亡是可以預防的。根據衛生福利部107年死因統計,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平均每24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如再加上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及腎臟病等血管性疾病,每年造成5.4萬人死亡,超過頭號殺手癌症奪走的人命。然而,缺乏規律運動、不健康飲食所引起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過重或肥胖、吸菸及過量飲酒等問題,都是心臟病與中風等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表示,老化雖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之一,但隨著生活型態改變,工作壓力大、少運動、外食族居多的年輕族群,也應該更愛護自己的心,落實健康生活型態。1、健康飲食與運動:採低油、糖、鹽及高纖飲食,每週累積15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例如快走、慢走、騎自行車)、控制體重(BMI)、好睡眠,是杜絕慢性病的通則,更是健康長壽的良方。2、戒除不良生活嗜好:研究發現就算每天僅吸1支菸,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率比不吸菸的人增加5成、中風的機率更增加超過2成;另外WHO統計2016年全球因酒害導致的死亡人數超過300萬人,其中就有19%死於心血管疾病,建議盡量避免飲酒,如有需要,以茶(水)代酒,是健康聰明的選擇。3、控制三高慢性病:已有三高者更應積極採行健康的生活型態,定期量血壓及血糖,遵照醫師處方服藥並定期回診追蹤,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4、定期健康檢查:國民健康署提供40到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民眾可善加利用。心血管疾病之急性發作,如心肌梗塞及腦中風是危及生命之緊急狀況,心臟學會黃瑞仁理事長強調,儘早就醫可減少死亡及病後殘留失能之嚴重度,增加復原機會。若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另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很有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最重要的一點,記住中風症狀FAST口訣:臉部(Face)表情不對稱、雙手(Arm)力氣不一樣、或講話(Speech)變得不清楚,有任一症狀,記下時間點(Time)快快就醫。延伸閱讀: 膽固醇超標塞爆血管! 改變3飲食習慣趕走血管廢物 吃太鹹心血管負擔大! 5妙招讓你減少鈉攝取
-
2020-05-30 科別.心臟血管
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 4個保命之道助預防
您曾因媒體報導得知又有名人因心血管疾病驟逝而感到惋惜嗎?八成的心臟病與中風的過早死亡是可以預防的,缺乏規律運動、不健康飲食所引起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過重或肥胖、吸菸及過量飲酒等問題,都是心臟病與中風等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呼籲預防心臟血管疾病的王道,就是從「規律新生活運動」做起,規律運動、規律健康飲食、規律服藥、遠離菸酒,這些一再宣導的健康常識,其實是最好的保命之道!愛護自己 關心家人! 從「心」開始維護健康根據衛生福利部107年死因統計,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平均每24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如再加上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及腎臟病等血管性疾病,每年造成5.4萬人死亡,超過頭號殺手癌症奪走的人命。老化雖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之一,但隨著生活型態改變,工作壓力大、少運動、外食族居多的年輕族群,也應該更愛護自己的心,落實健康生活型態。1.健康飲食與運動:採低油、糖、鹽及高纖飲食,每週累積15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例如快走、慢走、騎自行車)、控制體重(BMI)、好睡眠,是杜絕慢性病的通則,更是健康長壽的良方。2.戒除不良生活嗜好:研究發現就算每天僅吸1支菸,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率比不吸菸的人增加5成、中風的機率更增加超過2成。民眾如有任何戒菸方面的問題,可撥打國民健康署免費戒菸諮詢專線0800-636363。另外WHO統計2016年全球因酒害導致的死亡人數超過300萬人,其中就有19%死於心血管疾病,建議盡量避免飲酒,如有需要,以茶(水)代酒,是健康聰明的選擇。3.控制三高慢性病:已有三高的民眾更應積極採行健康的生活型態,定期量血壓及血糖,遵照醫師處方服藥並定期回診追蹤,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4.定期健康檢查:國民健康署提供40到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民眾可善加利用。辨識心血管疾病急性徵兆,快就醫避免憾事發生! 心血管疾病之急性發作如心肌梗塞及腦中風是危及生命之緊急狀況,心臟學會黃瑞仁理事長表示,儘早就醫可減少死亡及病後殘留失能之嚴重度,增加復原機會。如果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另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很有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記住中風症狀FAST口訣:臉部(Face)表情不對稱、雙手(Arm)力氣不一樣、或講話(Speech)變得不清楚,有任一症狀,記下時間點(Time)快快就醫。原文引用自:國民健康署
-
2020-05-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陳文儀在渥太華與各國大使視訊:成功抗疫非奇蹟
駐加代表陳文儀昨天參加渥太華智庫舉辦的各國防疫視訊研討會,與德、日、瑞典3國大使一同分享抗疫經驗,加拿大媒體引述他表示,「成功抗疫並非奇蹟,全靠充分準備」。防疫視訊研討會由皮爾遜進步政策中心(PearsonCentre for Progressive Policy)主辦,主持人加拿大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李維特(Michael Levitt)說,對於在加拿大工作的外交官來說,這是很不尋常的時刻,各國防疫做法不同,更需要相互借鏡。渥太華「國會山莊時報」(The Hill Times)27日詳盡報導瑞典、台灣、德國和日本外交官各自分享的抗疫經驗談。台灣成功抗疫經驗在會中備受讚揚,陳文儀闡述台灣實際努力過程,並與各國外交官合力呼籲全球合作抗疫。德國駐加大使斯帕瓦瑟(Sabine Sparwasser)在會中說:「全球正進行一場巨大的地理、經濟和心理實驗。」她警告,當防疫措施開始起作用、人民質疑是否還需要保持社交距離時,「虛假的安全」很可能浮現。斯帕瓦瑟和主持視訊會議的李維特均表示,台灣防疫反應讓人「印象深刻」。陳文儀說,台灣的範例未必適用每個國家,但做好準備並保持透明化,對台灣至關重要,至今全台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死亡人數僅7人。陳文儀「認為這不是奇蹟,而是做好準備 」,人口2400萬的台灣能做好準備,部分原因是汲取2003年受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重創的教訓。陳文儀說,政府提前部署、集中對策、取得民眾信任,都是台灣得以將確診病例數保持在450例以下的重要因素。此外,快速接觸追蹤病例並進行新型冠狀病毒檢測,在公共政策與限制公民自由之間取得「適當平衡」,也很重要。眾外交官都同意,可能需要數年時間才能了解哪種措施最合適、最應當強力實施。瑞典駐加大使阿林(Urban Ahlin)說,與北歐鄰國相比,瑞典採取的做法是「軟封鎖」。大學雖改為線上教學,但兒童繼續上學,商家仍開放營業,同時試圖將病毒傳播風險降到最低。瑞典是全球2019冠狀病毒疾病人均死亡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截至5月27日,瑞典確診病例3萬4440例,逾4100人死亡。大多數死亡病例發生在養老院。瑞典的做法到底正確與否,引人質疑,但阿林說,「軟封鎖」獲得瑞典民眾廣泛支持,而且瑞典民眾絕對不會接受採用手機應用程式對個人進行追蹤聯繫。
-
2020-05-28 癌症.卵巢.子宮
初期症狀與腸胃道疾病超像! 40歲以上女性要慎防「無聲癌」
一位年紀相當年輕的何小姐,在懷孕時期被診斷出罹患卵巢癌,當下想到可能無法陪伴小孩成長,便失控抱著身旁的護理人員放聲大哭,儘管當下的情緒難以平復,但為了孩子,何小姐鼓起勇氣積極抗癌,相信醫師並與醫師討論後續的治療方式是的第一步,因為她知道唯有相信專業,積極治療方能有效抗癌,也持續的學習與癌症共處。 根據世界卵巢癌聯盟的資訊,卵巢癌是女性最常罹患的癌症的第七名,每年全球約有30萬名女性罹患卵巢癌。另最新的癌症登記報告顯示,民國105年卵巢癌的新診斷人數為1507人,與民國95年的1000人相比,診斷人數成長逾5成,死亡人數也從380人上升至656人,增加超過7成。 癌症希望基金會執行長蘇連瓔表示,多數卵巢癌患者年齡大多介於40到59歲,這個年齡層的女性大多處在三明治階段,以照顧家中成員為生活重心,而忽略自己的身體狀態,輕忽了症狀,因此延誤發現疾病的時間。 台大醫院婦產部鄭文芳主任指出,卵巢癌的初期症狀不明顯,有些症狀又與腸胃道疾病相似,如腹部脹痛、便秘、腹瀉,或是因為壓迫膀胱而頻尿,這些中年女性常見的問題,容易讓患者延誤了就醫時機。 而卵巢癌不像乳癌與子宮頸癌已宣導多年,許多人對於卵巢癌相對仍較為陌生,近5成患者確診時已經是第三、四期,比乳癌高出14%,也比子宮頸癌高出13%,使得卵巢癌的死亡率居高不下,相較於乳癌的五年存活率平均約可達9成,卵巢癌的五年存活率僅在4成左右。 過去晚期卵巢癌治療以化療為主,但現在有基因檢測,針對B RCA基因突變的患者,也有標靶治療可運用,最重要的是跟醫生討論適合的治療方式、堅持治療,能維持好的生活品質。延伸閱讀: 別小看分泌物! 沉默婦癌初期5情況最易被忽略 不只更年期後易得卵巢癌! 6大危險族群要注意
-
2020-05-27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可預防! 7個飲食秘訣助維持大腸健康
大腸癌發生人數連續第11年盤踞10大癌症之首,根據國健署最新105年癌症登記資料統計,每天約有41個人罹患大腸癌,每年約1萬5千人罹患大腸癌;死亡人數約5千700多人。但事實上,大腸癌不難預防,也並非絕症;根據美國癌症研究協會指出,大腸癌是最可預防的癌症類型之一,1/2的大腸癌可以透過調整飲食習慣、運動與體重控制來預防,快來看看預防秘訣。根據紐約長老會醫院(NewYork-Presbyterian Hospital)指出,大腸是排除廢物的重要器官,長5英尺,由肌肉組成,這些肌肉進行蠕動運動,將廢物送往肛門排掉。如果排便不規律,廢物的毒素會累積並危害健康。據估計,50%的大腸癌可以透過調整飲食習慣、運動與體重控制來預防。已知熱狗、香腸、培根等加工食品與大腸癌的風險密切相關。這可以歸因於其製造過程,添加了化學試劑(例如硝酸鹽和亞硝酸鹽),在食用時會在腸內產生致癌物。另外,食用紅肉和酒也與大腸癌有關,因此節制也相當重要。健康飲食是重要選擇,如素食,且最好從食物中來獲取所需的營養,而不是服用營養品。研究顯示,攝取天然食物可以獲得抗癌物質、纖維等健康物質。預防勝於治療,紐約長老會醫院提供七個健康飲食的秘訣,可幫助維持大腸健康:1.攝取蔬菜:蔬菜和豆類(小扁豆和大豆等)都含有纖維和植物營養素,已被證明可以抵抗癌症。2.多吃大蒜和洋蔥:這類常用來調味的蔬菜,都具有降低大腸癌風險的功效。若切碎的大蒜在使用前應靜置10分鐘,可能有助增加其健康益處。3.少吃紅肉:將紅肉(牛肉、豬肉和羊肉)的攝入量限制為每週500克。根據研究,吃紅肉與大腸癌密切相關,而且吃的紅肉越多,風險就越大。4.在較低的溫度下料理肉類:在煎鍋上料理肉類會引起致癌劑(例如雜環氨基酸)的產生。5.避免加工食品:例如培根、香腸和熱狗等。加工肉品的大腸癌風險是紅肉的2倍。6.低脂乳製品和含鈣蔬菜:例如菠菜和秋葵等,富含鈣的食物被認為可以降低大腸癌的風險。7.飲酒適量:男生每天最多喝兩杯,女生則一杯。參考資料:SEVEN WAYS TO HELP REDUCE YOUR RISK OF COLON CANCER(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大腸癌發生率連年增! 嗯嗯出現「這狀況」就應有警覺 平均每天41人確診大腸癌! 醫師說這項檢查一定得做
-
2020-05-27 新聞.健康知識+
不曾被列在致命名單中 卻是有史以來在同一時間內殺死最多人的疾病
【文、圖/摘自商周出版《流行性感冒》,作者吉娜.科拉塔】世紀瘟疫這場瘟疫被稱作流行性感冒,但是它跟以往所見的流行性感冒完全不同,反倒像是聖經中的預言實現了。如同《啟示錄》中的預言,這個世界先被戰爭蹂躪,接著是饑荒。當書卷的第四個封印打開時,一匹灰馬出現了,騎在馬上的,名字叫做「瘟疫」,陰府也隨著它而來。那年九月爆發的瘟疫,總計造成超過五十萬的美國人死亡。這場瘟疫甚至散布到世界上最偏遠的角落。有些愛斯基摩的村落慘遭屠滅,幾乎從地球上消失;百分之二十的西薩摩亞人(Western Samoan)也難逃死亡的命運。而且不論瘟疫襲擊何處,病毒總是找上年輕人;這個年齡層通常最不易受傳染病的威脅。死亡人數的曲線成 型分布,第一個高峰是五歲以下的嬰幼兒,另一個端點是七十到七十四歲的老年人,中間的高點則是二十到四十歲的青壯年人。這場瘟疫讓無數個家庭破碎、孩童失怙,有些倖存者甚至不願再談起這場可怕的瘟疫。有些人把這場瘟疫當成戰爭中的另一場夢魘,另一種可怕的壕溝戰,另一種芥子毒氣。當世界已經為了戰爭而疲憊不堪時,瘟疫來到,在幾個月內橫掃全球。當戰爭結束時,瘟疫隨之平息。它的結束如同它的出現一樣神祕。而這場在最短的時間內屠滅最多人的瘟疫,讓人類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創。提到瘟疫,我們腦中浮現的都是一些陌生、恐怖的疾病,像是愛滋病、伊波拉病毒、炭疽病,以及黑死病。那些症狀令人毛骨悚然,像是膿泡、七孔流血,或是一個骨瘦如柴的年輕軀體,枯乾的雙手拄著柺杖,顫抖地走在寒風中的街道上。我們擔心生化戰爭的發生,擔心是否有人會將天花、炭疽或伊波拉病毒,組合成另一種新的病毒。我們也擔心,在原始的熱帶雨林深處,是否有某種新的瘟疫正在醞釀、蓄勢待發,準備毀滅地球上所有的人。流行性感冒從來不曾被列在致命的瘟疫名單當中,它看起來似乎微不足道。每年冬天,大家或多或少都會得到流行性感冒。而且得到流行性感冒時,似乎也沒有什麼比較好的治療方法,但它並無大礙。幾乎每個人都得過流行性感冒,只有少數的人比較嚴重。這樣的病,頂多只是讓患者在一、兩個星期內,覺得比較難受罷了。至少對於年輕人而言,流行性感冒是不會致命的。甚至,流行性感冒這個名字,就暗示了此疾病在冬天的普遍。流行性感冒的英文(influenza)是從義大利文而來,據說這個字是十八世紀中期,感染流行性感冒的義大利人所創造的。Influenza di freddo在義大利文中的意思就是「寒冷所造成的影響」。隱形殺手然而,流行性感冒似乎也是無法避免的。它經由空氣傳播,幾乎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有效避免感染。「我知道怎樣避免得到愛滋病,但我不知道怎麼樣可以不得到流行性感冒。」阿佛雷德.寇斯比(Alfred W. Crosby)這樣說道,他是研究流行性感冒的歷史學家。 也許正因為流行性感冒如此普遍,一九一八年的那場災難就顯得更恐怖。就像驚悚的科幻小說,整個世界宛如人間煉獄。當疫情剛開始出現時,醫生們還不願稱它為流行性感冒。他們說,這看起來像是一種新的疾病。有些醫生說,這是支氣管肺炎。有些醫生則說,這是流行性呼吸道感染。甚至有些醫生認為,這是可能是霍亂、傷寒、登革熱或肉毒桿菌感染。還有些醫生認為,這是某種未知的傳染病。而使用「流行性感冒」這個病名的醫生,堅持必須加上括弧或是問號。我們可以經由數據和事實,來了解流行性感冒有多嚴重。這些資料令人瞠目結舌,其嚴重程度遠遠超乎想像。當時有多少人受到感染?估計有超過百分之二十五的美國人罹病。軍人呢?這群年輕又健康的人,竟是最容易受到病毒感染的對象。根據美國海軍的報告,有百分之四十的海軍受到感染,而美國陸軍則有百分之三十六的人患病。全球有多少人死於此疾呢?估計的數字從兩千萬到一億人不等,但真實的數目無從得知。許多地方因為流行性感冒的侵襲,連死亡統計都無法進行。甚至在美國都有困難,因為我們並沒有明確的檢驗方法,可以確定病人是死於流行性感冒。儘管如此,這些死亡人數的最低估計值還是令人咋舌。對照之下,愛滋病在一九九七年造成了一千一百七十萬人死亡。而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有九百二十萬名士兵陣亡,總計死亡人數約為一千五百萬人;第二次世界大戰則有一千五百九十萬人戰死。歷史學家寇斯比表示,無論流行性感冒實際上奪走多少生命,無庸置疑的是,「這是全世界有史以來,在同一時間內,殺死最多人的疾病。」這個病毒有多致命呢?它的致死率是一般流行性感冒的二十五倍。那次流行性感冒的死亡率是百分之二點五,而一般的流行性感冒則不到百分之零點一。那一年,全世界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受到感染,你可以想像死亡的數字有多驚人。事實上,由於那麼多人死亡,美國人的平均壽命在一九一八年就降低了十二歲。如果類似的瘟疫發生在今天,造成相同比例的美國人死亡,那麼將會有一百五十萬人喪命。這個數目比每年因心臟病、癌症、中風、慢性肺疾、愛滋病、阿茲海默症所造成的死亡加總還要多。
-
2020-05-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WHO:南美洲已成2019冠狀病毒疾病新中心
南美洲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確診病例數激增,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天指出,這個區域已成為此種致命流行病的「新中心」。世衛突發衛生事件執行主任萊恩(Mike Ryan)在視訊記者會上表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南美洲已成為這種疾病新的中心。我們已見到許多南美國家的染疫數量增加。」他說:「很明確地,許多南美國家(疫情)令人憂心,不過顯然感染情形最嚴重的是在巴西。」截至21日,巴西衛生部通報,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死亡人數已超過2萬。巴西單日染疫死亡人數達1188人,創新高紀錄,病故總數達2萬47人。巴西感染冠狀病毒疾病確診已逾31萬例,但專家表示,在缺乏檢測裝備下,實際染疫情形可能更嚴重許多。
-
2020-05-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紐約新冠肺炎分析:亞裔美國人染病率低於其他族裔
南華早報報導,儘管美國境內的亞裔族群在疫情中被懷疑會傳播新冠肺炎而遭鄙視和攻擊,但數據顯示,他們最不可能感染新冠肺炎,死亡率也比較低。居住華府地區的宋辛蒂(譯音)是退休公務員,3月初之前就取消所有出遊計畫和醫生約診、不上館子、不約朋友聚會、不進超市,偶爾出門必戴口罩並保持社交距離。她說:「我們知道這個病很致命。不過每次我們出門,大家都覺得我們反應過度。」紐約市新冠肺炎確診和致死案例分析數據顯示,亞裔的感染率和死亡率是包括白人在內所有族裔裡最低的,而且通常差距很大。截至5月14日,在紐約市,亞裔死亡率為每10萬人有122人,遠少於非洲裔的265人、拉美裔的259人和白人的130人。洛杉磯的類似數據也發現,亞裔感染率最低,死亡人數則略高於白人。凱瑟家族基金會的研究發現,少數族裔不成比例地受疫情重擊,這與收入較低、工作性質導致更多曝險,以及原本就罹患較多其他病症有關。但在包括白人在內的所有族裔裡,亞裔患重症的風險最低。儘管這些都是初步數據,病毒還有許多未為人知的部分,但專家認為,有幾個因素可能有助解釋亞裔感染率和死亡率較低。其中之一似乎是「微信因素」。華埠居民很早就從社群平台得到相關警告。加上2002-03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爆發的經驗,亞裔很早開始囤積食物、避免外出,而許多亞洲食品雜貨店和其他企業早在地方當局頒布規定之前就開始保持社交距離。亞洲人也早早就戴起口罩。而隨著歧視、言語和肢體攻擊加劇,許多亞裔避開人群,感染率因此降低。流行病學家還說,居住在紐約市的中國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新移民,因為較少吃油炸食品、紅肉和糖,比一般美國人健康。專家說,社會經濟因素也有關係。總的來說,亞裔的經濟狀況和教育程度高於其他族裔,這意味更多醫療保險、更多儲蓄可以熬過居家避疫限制,以及更大的居住空間以保持社交距離。
-
2020-05-19 該看哪科.婦產科
疫情增加夫妻相處 醫:今年可增加5千至1萬名新生兒
疫情影響,許多人宅在家不敢出門,台中市茂盛醫院觀察到驗孕人次變多了、懷孕率也較今年年初約增加3成,甚至連原本要借卵生子的高齡婦女也都懷孕。院長李茂盛樂觀預測,今年可望增加5千至1萬名新生兒,讓原先可能再探底的出生率止跌回升。李茂盛說,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近年台灣新生兒數量不斷下探,2000年有30萬人,去年到歷史新低點的17萬多人,今年意外因疫情使新生兒變多,有望達到18萬多人,讓以往出生人數不如死亡人數的情形得以暫時止住。不孕科醫師李俊逸也說,這情形符合國外婦產科發表「疫情使懷孕率增加3成」的研究結果,而且連該院內部最近期也是好「孕」連連,有6位護理師懷孕了。他分析,因為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要大家儘量別外出,所以很多年輕夫婦多了很多相處的機會,意外替國家「增產報國」。李俊逸說,有兩名分別36歲與42歲的高齡婦女,因為卵子數量少且品質不佳,所以建議她們進行捐贈卵子配對,等疫情趨緩進行借卵生子的療程。不過,隨著夫妻相處機會增加,兩人都意外自然受孕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