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0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搜尋
核心肌群
共找到
279
筆 文章
-
-
2022-01-09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改善大小臉、法令紋?中醫師教你瘦小臉、變年輕!
你有大小臉的問題嗎?法令紋很困擾?讓Youtuber「阿銘師x鍼還傳」教你在家也可以輕鬆做的動作,改善大小臉、法令紋的問題,還能保養臉部肌肉,讓肌膚不容易下垂!阿銘師表示,臉部的核心肌群在舌頭,所以臉部循環、法令紋保養,都是可以靠訓練舌頭來調整的,舌尖能推多遠,就代表我們的臉能有多膨。影片中教大家舌尖在臉頰上畫圈,6個方向各10圈,每天2到3個回合,就能保養臉部!要靠咬肌瘦小臉,則需以下步驟,臉部筋膜解鎖、將咬肌推至定位、使用省力動作並且主動收縮,藉此改變筋膜形狀,加上核心肌群運動效果更加,如果有不適症狀,動作可以調整或減少,還是要以自身感受衡量喔!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運動?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一起瘦小臉。完整影片:點我看阿銘師 FB:點我看延伸閱讀教你5分鐘改善駝背 體態年輕20歲神秘穴位大公開!天天按摩有效消除下半身水腫「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1-07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遇需截肢病患擔憂 外科醫師秀自己斷指安撫
每回碰到需要截肢或移植的病患,我就伸出缺損的右手食指,安撫並增加他們的信心。「還有什麼比親眼看到一個斷指醫師來得更有說服力呢?」為病患接回斷肢時,看到「回血」時會很開心,因為表示血管已經接通。高中重訓 第五節腰椎骨折小二時頑皮,在市場玩甘蔗機打開電源,把手伸進去,抽出來時右手食指端已血肉淋漓。就醫原本要把食指截斷只留末端,後來轉到長庚進行皮瓣手術,才得以保留了關節及被切短的第一指節,現在才能為病患手術。也因此我從小就對手外科、顯微手術很有興趣。讀雄中時加入游泳隊,幾乎每天練習加重訓,高二時有天晚上突然背部劇痛,緊急送醫竟發生「椎弓解離症」,第五節腰椎骨折斷裂。當時沒有開刀,持續復健、保持核心肌群力量,才慢慢復原。念高醫運動 旋轉肌袖破裂念高醫時,仍熱中運動,擔任水上安全救生教練、跑馬拉松,又發生骨科常見的「旋轉肌袖破裂」。現在我每周都有這種手術,很多是中年之後旋轉肌袖的品質開始不好,加上外力或過度使用就會撕裂,若復健一直沒好,就必須補回來。因為喜歡運動,我選擇當骨科、手外科、整形外科等相關專科醫師,更能同理病患。在門診最常叮嚀病人要多運動,因為有運動,肌肉彈性才會好,強度才會強,就不容易受傷。適度運動會加速修復,避免二次傷害。為病患移植斷指 能再寫字行醫期間也參與過不少具挑戰性的手術,曾為一名在工安意外中失去右手4根手指的男子,將右腳趾移植到右手食指,讓他能再次寫字、提物;為一個車禍而扯斷臂神經叢的體育選手,進行神經轉移手術讓左手能正常活動;還有一名移工因工廠氣爆意外造成左膝粉碎、小腿斷裂,高醫團隊歷經15小時手術,用「旋轉整形手術」治療外傷截肢病患,將腳踝180度旋轉再移植到膝蓋,保住病患膝蓋功能。辭醫學中心 找回家人笑容在醫學中心服務就是24小時Stand by,因為關於神經血管或開放性骨折必須隨時處理。後來因為一雙兒女慢慢大了,而自己每天綁在醫院,孩子都是妻子照顧,所以去年決定離開醫學中心,找回一些生活品質和家庭責任。人生有時就是要有所取捨,雖然現在少了一些挑戰高難度手術的病例,但仍然可以做最喜歡的醫療工作,家人的笑容也是一種幸福。醫學辭典椎弓解離症●主要是在脊椎與脊椎上下節關節相連地方發生裂縫或骨折,尤其常發生在腰部過度反覆性使用的運動選手身上,如體操選手或橄欖球選手,好發率約5%,下背痛是主要症狀,大部分患者可藉由復健治療或藥物獲得改善。旋轉肌袖破裂●旋轉肌袖是由一群包圍在肩關節的肌腱所構成,主要提供肩關節穩定性,隨著年紀增加,旋轉肌袖破裂機會也會增加。年輕族群如常需要舉肩過頭的運動選手或是油漆師傅,有可能因為反覆性的使用而導致發炎破損。若有旋轉肌袖破裂或受損,可能感到肩膀深處悶痛,某些舉高的特定角度可能會無法進行,如梳頭、摸後背抓癢等動作,可先尋求骨科或復健科做檢查診斷,輕微的部分破裂受損可經由保守治療或復健獲得改善與治癒。呂俊寬小檔案現職:博田國際醫院骨科部部長年齡:40歲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專長:●手外科●顯微重建手術:斷指再接、肢體軟組織重建、臂神經叢及周邊神經受損手術●微創關節鏡手術:腕、肘、肩、膝關節鏡手術●脊椎手術●水上安全救生教練經歷:●林口長庚整形外科顯微重建及手外科研究醫師●美國梅約醫學中心骨科生物力學實驗室研究醫師●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 主治醫師●高醫異體手臂移植團隊成員●高醫顯微重建小組成員
-
2022-01-01 養生.運動健身
比跑步多燃燒1.15倍熱量!「健走」的5個科學實證好處:減緩焦慮、消除壓力…
根據哈佛醫學院的期刊《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報導,這兩年受到疫情的影響,比起在家或是到密閉的健身房運動,美國人更偏好走出家門、去大自然裡面進行戶外運動。而「健走」可說是最貼近我們日常生活習慣的戶外運動模式之一,只要換上好走的運動鞋,到家附近的公園就能進行。趁著最近天氣放晴、氣溫舒適宜人,與家人朋友一起到戶外進行「健走」運動,一次達到放鬆身心與燃燒脂肪的雙重效果。「健走」跟「走路」有什麼不一樣?根據外媒《CNN》報導指出,「健走」(Hiking)可以說是「走路」(Walking)的「姐妹運動」(Sister Activity),雖然兩者都是進行一樣的運動模式,但因為「健走」通常會在公園、森林或是山林中,這些自然環境的地形相較一般的水泥地有更多高度、陡度的變化,因此,人們在「健走」的時候可以更有效地鍛鍊肌肉與核心肌群。以下是「健走」的5個科學實證好處:1.可以燃燒比走路多2倍、比跑步多1.15倍的熱量根據一則刊登在國際期刊《Science Direct》的研究中指出,「健走」可以燃燒比走路多2倍、比跑步多1.15倍的熱量。該研究表示,由於人們在戶外進行「健走」的時候,會不自覺地沈浸在大自然的景色當中,也會興起想要探索更多不同地形走法的好奇心,因此,比起一般的散步或是動作較為重複的跑步,他們往往願意花上更多的時間進行「健走」,自然也會消耗更多的熱量。2.幫助消除壓力由於「健走」是在戶外進行的運動,因此,進行「健走」也可以同時擁有長時間處在大自然裡面的好處。美國康乃爾大學曾做過一份研究,結果顯示人們只要待在戶外10分鐘,大腦就會產生快樂的情緒,同時減輕壓力,讓身心靈都更加放鬆。而另一則2018年刊登在期刊《Archive of Psychiatric Nursing》的研究則指出,當人們沈浸在大自然的景色當中,他們會變得更加冷靜,頭腦也會變得更清晰,更能思考事情。3.有助於減緩焦慮問題奧地利的因斯布魯克大學曾提出一項研究,指出「健走」有助於減緩焦慮狀況,尤其是在山上進行的「健走」運動。而這可能是因為在充滿綠色植物的環境中,人們一邊走路、一邊感受大自然的氣息和聲音能夠增加正向情緒,讓緊繃的神經放鬆下來,長期下來就能有效地減緩焦慮問題。4.增加骨骼密度根據美國骨骼協會指出,骨骼密度指的是骨頭和骨頭之間的密度,如果我們的骨骼密度高,就能預防骨質疏鬆,對於老年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健康指標。而美國塔夫茨大學過去所提出的研究指出,多走路有助於增加下半身的骨骼密度,而長時間在戶外行走的「健走」運動也能夠達到同樣的效果,因此,多多「健走」有助於增加骨骼密度,防止骨質疏鬆。5.提升認知能力、專注力被稱為壓力賀爾蒙的「皮質醇」(Cortisol),是身體處於壓力環境下,會由腎上腺所分泌的激素,是為了讓身體有足夠能量去對抗外在壓力,但當「皮質醇」濃度過高,就可能會造成焦慮、壓力,甚至影響到思考與專注。日本千葉大學提出的研究指出,在森林裡進行的「健走」運動有助放鬆身心,幫助調節人們大腦中的「皮質醇」濃度,讓皮質醇可以維持在正常的狀態,使大腦更專注,因此,經常到森林裡「健走」也許可以幫助提升專注力與認知能力。參考資料:1.《CNN》:Walking’s ‘sister activity’ may burn more calories2.《Healthline》:How Many Calories Does Hiking Burn?※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燃燒比跑步多1.15倍的熱量!「健走」的5個科學實證好處:減緩焦慮、消除壓力⋯
-
2021-12-23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小孩做重訓會長不高嗎? 復健科醫師:做對這些動作有6大好處
舉重為台灣在奧運場上帶來許多光榮時刻,健身風氣也越來越盛行,然而發育中的兒童青少年可以從事重量訓練嗎?會不會因為施加過多壓力在骨骼影響生長板的發育,進而導致長不高呢?小孩可以做重訓嗎?討論發育中的孩童能不能做重量訓練之前,要談談什麼是「重量訓練」。很多人想到重量訓練,就聯想到舉重、槓鈴、臥推等等大重量的訓練,但其實重量訓練,或稱「肌力訓練」,泛指所有對肌肉施加力量,讓肌肉主動收縮與其對抗的訓練,包括奧運場上的舉重、健身房的機械式器材,也包括啞鈴、壺鈴及使用彈力帶的阻力訓練。由於孩童的生長板相較於成熟的骨頭較為脆弱,1980年代的觀念是,重量訓練及肌肉收縮對骨骼施加的壓力可能影響生長,而且也不會有額外好處。然而,越來越多的醫學研究告訴我們,只要根據小孩的年紀及承受力設計適合的重量訓練,不僅造成運動傷害的風險很低,也不會對小孩的生長發育有負面影響。專家認為,從7-8歲開始,孩子就可以安全地從事經過專業評估、調整的重量訓練,而重量訓練不僅沒有壞處,還會為孩子帶來額外的好處。家長常想了解的是,舉重是否會影響脊椎的發育,甚至讓孩子長不高?許多研究共同的結論是,舉重作為孩子重量訓練的一環,不僅不會影響發育,還可以改善身體組成、增強心肺耐力。常見的啞鈴及壺鈴只要適度使用,也可以讓孩子得到重量訓練的好處而不影響發育。值得一提的是,孩子從事重量訓練的強度要謹慎拿捏,若孩子可做到的最大重量為RM,訓練的重量建議落在60~80%的RM,可以降低受傷的機率。重訓對小孩的好處現在我們知道,只要小孩從事適合的重量訓練,不僅不會影響生長發育,此外還有下列好處:•降低長大後發生心肺疾病的機率:20年前的大型醫學研究已經告訴我們,早期建立小孩的運動習慣,可以讓孩子長大後得到心血管疾病的機會下降,而將重量訓練加入小孩的運動菜單,可以讓運動更多元豐富有趣,小孩也比較不會對單一種類的運動感到厭煩。•減少肥胖:許多醫學研究發現,重量訓練可以改變肥胖兒童青少年的新陳代謝以及身體組成,減少體脂肪的比例。最重要的是可以「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insulin sensitivity)」,翻成白話文就是讓身體可以更有效率的將血糖代謝掉,不讓過多的血糖堆積成脂肪。•促進骨骼健康:直覺上,我們會擔心重量訓練的壓力傷害骨頭,但其實骨頭是一個活的器官,一直在新陳代謝,適度的重量訓練其實可以幫助骨頭生長、增加骨骼強度、降低成年後骨質疏鬆的風險,此外,重量訓練可以增強肌力,而更強的肌力可以增加對骨頭的刺激,幫助骨頭成長。•提升運動表現:研究顯示,重量訓練可以讓運動的表現更好,包括跳躍高度、跑步速度、平衡穩定度等,對於自信心也會有所提升。•降低運動傷害風險:從事運動確實就有造成運動傷害的風險,但研究顯示有從事重量訓練的孩子,發生運動傷害的機會較低。•幫助小孩長高 重訓幫助小孩長高研究發現,重量訓練不僅不會傷害小孩成長,反而會增加血液中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的濃度,而類胰島素生長因子跟長高有很密切的關係。此外,許多研究顯示,重量訓練後,血液中生長因子的濃度會顯著上升。因此,讓小孩安全地從事重量訓練,可能幫助長高。如何讓小孩安全做重訓?讓小孩安全地從事重量訓練重點在於下面幾個面向:•適當的重量及組數•間隔的休息時間•動作的確實度•合適的運動環境•平衡及協調度訓練•依成長調整訓練內容以下是建議可以讓孩子安全從事的重量訓練•小牛推車:父母抓著孩子雙腳,孩子用手腕撐著自己的體重前進,除了作為重量訓練,更可以作為有趣的遊戲促進親子關係,也加強孩子的感覺統合能力。•核心穩定:孩子背靠瑜伽球,雙手拿啞鈴交替舉起,腰背核心肌群出力穩定身體。強化核心肌群也可輔助矯正孩子的姿勢。•下肢肌力:前腳弓箭步、後腳背靠在椅子上,蹲下2秒再回到原姿勢,做10次再換腳。強化下肢肌力及穩定度。結語跟傳統的認知相反,重量訓練對成長中的兒童青少年不僅無害,反而可以輔助長高,並且在減少肥胖等許多面向都有幫助。要提醒的是,小孩的重量訓練原則跟成人不同,在專業人員的陪伴和評估訓練下,才能讓孩子得到重量訓練的好處且遠離運動傷害。 參考資料Kriström, B., Lundberg, E., Jonsson, B., & Albertsson-Wikland, K. (2014). IGF-1 and Growth Response to Adult Height in a Randomized GH Treatment Trial in Short Non-GH-Deficient Children.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99(8), 2917–2924.Bareket Falk, Alon Eliakim (2003). Resistance training, skeletal muscle and growth. Pediatr Endocrinol Rev,1(2):120-7.Behringer, M., vom Heede, A., Yue, Z., & Mester, J. (2010). Effects of Resistance Training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Meta-analysis. PEDIATRICS, 126(5), e1199–e1210.Malina, R. M. (2006). Weight Training in Youth-Growth, Maturation, and Safety: An Evidence-Based Review. Clinical Journal of Sport Medicine, 16(6), 478–487.Strong, J. P. (1999). Prevalence and Extent of Atherosclerosis i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Implications for Prevention From the Pathobiological Determinants of Atherosclerosis in Youth Study. JAMA, 281(8), 727.Lloyd, R. S., Faigenbaum, A. D., Stone, M. H., Oliver, J. L., Jeffreys, I., Moody, J. A., Brewer, C., Pierce, K. C., McCambridge, T. M., Howard, R., Herrington, L., Hainline, B., Micheli, L. J., Jaques, R., Kraemer, W. J., McBride, M. G., Best, T. M., Chu, D. A., Alvar, B. A., & Myer, G. D. (2013). Position statement on youth resistance training: the 2014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48(7), 498–505.《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資料來源:台灣復健醫學會Instagram台灣復健醫學會Facebook台灣復健醫學會網站
-
2021-12-21 退休力.健康準備
2021退休力大調查:健身教練呂祥維線上傳授伸展解痠痛
許多人因疫情居家上班,身體機能跟體力也下降。健身教練呂祥維也因減班休息,在家休息一陣子,發現體力下降,決定在家自行肌力訓練,也一個人到公司進行重量訓練。後來因為不少學生反映體力下降,身體變差等,於是他開始幫忙規畫課程,幫助學生維持運動習慣。根據聯合報「2021退休力大調查」,健康力是所有退休準備的「粽子頭」,在健康準備取得高分,通常其他面向的分數也有一定水準。但疫情期間,過去認為對健康有益的方法都因人際阻隔受到挑戰,必須找到新方法。呂祥維分享,疫情開始後,過了3周就發現體力下降,主要是沒有出門也沒有做其他事,最多只有休息、睡覺、打公文,健身教練原本是勞動型工作,突然要一直打報表做企畫,變成上班族,讓他開始痠痛上身,例如坐太久看著電腦打字導致肩膀痠痛。呂祥維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以滾筒、彈力帶等較簡單的器材,藉由按摩伸展肌肉跟肌力訓練,喚醒肌肉群,他也根據自己的痠痛狀況,著重臀部跟肩關節的伸展,避免因為坐在電腦桌前太久,臀部肌肉鬆弛,造成腰部痠痛。長時間看電腦和手機,也會容易駝背、姿勢不良,肩關節適度伸展也可減緩不適。疫情爆發後一個月,呂祥維在社群軟體陸續收到朋友或運動選手訊息,多是抱怨居家生活無聊,找不到事情做,或是看影片運動無法滿足運動強度。呂祥維說,他每周一固定開課,讓學生或有興趣的民眾聽課,主要內容為核心肌群跟伸展運動,讓全身都能運動到。至於運動選手,因為訓練內容跟強度與一般人不同,呂祥維參考國外課程,以腿部訓練為主,彌補選手因為疫情無法進行全方位訓練的狀況。但呂祥維分享,線上課程也有一些困難要克服,他透過視訊鏡頭檢測學生狀況,但從原本的3D視角改成2D,有些角度不容易發現,也因為在家裡運動,無法跑跳怕吵到鄰居;有人想要加強運動強度,又因為家中都是瓷磚地板,穿拖鞋運動一不小心就會跌倒,萬一有狀況發生,教練也無法在線上給予援助。●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自己的老後準備有那些優勢與不足。▍退休力測驗:>>六種動物測退休力 看看你是那一種?
-
2021-12-20 退休力.健康準備
退休力大調查2021/疫情焦慮 阻斷「社交處方」
疫情改變習以為常的生活,今年三級警戒時期,很多人創下足不出戶的最長時間紀錄。無法出門,讓過去促進身心健康的方法都被迫中斷,造成衰弱與憂鬱。疫情衝擊未歇,未來更有新挑戰,要維持退休健康力,專家建議,必須找到人際無法交流時的替代方案,個人也別自我設限,隨時自我調整。居家隔離 五成保持規律運動根據聯合報與元氣網進行的「疫情下的退休力應變大調查」,許多人在三級警戒期間為促進健康做了不少努力,逾五成保持規律運動、自己烹調,七成盡量宅在家;而警戒降到二級後,有三成五自覺體力維持一定水準,但也有一成三認為健康狀況變差,近一成覺得衰弱,近一成五變得憂鬱或焦慮。疫情對所有人的健康帶來衝擊,健身教練呂祥維即因疫情減班休息,他不想讓體力下降,決定在家自己練肌力。因為不少朋友和學生反映居家生活無聊,找不到事情做,自己看影片無法滿足運動強度,於是他每周一固定線上開課,教大家伸展核心肌群,盡量全身都運動到。維持肌力 健身教練線上開課線上運動課並非把實體課程利用網路放送而已,呂祥維分享,他必須透過視訊鏡頭確認學生的狀況,但從原本3D視角變成2D,有些角度不容易看到;在家裡運動,怕吵到鄰居,跑跳動作盡量避免;還有人家裡是瓷磚地板,在家穿拖鞋運動,萬一不小心滑倒,也無法及時給予援助。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觀察,和長者相較,同樣受限無法外出、活動量變少,年輕人應變能力佳、較有彈性,運用科技的障礙少,疫情期間許多人開始線上運動,甚至揪團,發展出新社交模式。但以居家運動來說,如何達到效果,其實必須經過設計。認知退化 長輩變得更加衰弱根據聯合報「二○二一年退休力大調查」,分析近三萬人填答退休準備指標結果,年齡愈大,每周運動五天比率愈高,七十到七十四歲有百分之四十三點四的人,每周運動五次,每次卅分鐘以上,但卅歲以下,達到如此強度僅百分之八。不過,疫情對長輩健康造成更大衝擊。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表示,疫情阻斷「社交處方」,減少互動,有些失智長輩出現妄想,看到新聞台播放失火畫面,頻頻要女兒去救火;也有媽媽把女兒的衣櫥打開,理由是「衣櫥裡有地道,這樣你們才能回家」。陳亮恭觀察,本土疫情過後,近三個月回診病人的身心衰退明顯,有人疫情前能自己行走,現在須坐輪椅;有長者疫情期間一直看新聞報導,擔心染疫,瘦了七、八公斤,更因不敢出門使認知功能衰退,檢測分數只有疫情前的一半。陳亮恭說,門診中原就健康不佳的長者,疫情後約二至三成衰退,這已非個案,而是系統性問題。他提醒,未來即使疫情過去了,人們也無法完全回到以前的生活,須找出新照護模式或替代方案。疫情也帶來許多啟發,陳亮恭指出,我們必須在人際無法接觸的情況下,找出和他人保持互動連結的方法,當無法外出上課或到美術館、博物館看展覽,還是要找到替代方案。利用數位科技的線上活動與遠距照護是新科技帶來的便利,但個人千萬不要被動,應主動身體力行尋找各種方案。陳亮恭也分享自己的經驗,以前常用「挪不出時間」當作不運動的藉口,疫情後居家時間變多,開始在跑步機上邊走邊聽有聲書,成為健康實踐者。▍延伸閱讀:六種動物測退休力 看看你是那一種?
-
2021-12-05 養生.運動天地
強化膝關節最有效果 《預防》雜誌教居家護膝6運動
關節承受身體的重量,一旦出現問題,會很快感受到異樣。雖然關節軟骨隨著年齡逐漸磨損不可抗力,但即早透過運動強化關節與肌力,能延緩衰退速度。在日常生活中加入膝蓋強化練習並不難,透過幾個簡單的動作,長期下來便可達到效果。美國骨科醫師學會建議,在訓練開始之前,先進行一些熱身活動,例如步行或騎固定自行車。1.踢屁股這是一個很棒的熱身動作,在從事任何一項運動前,可讓膝蓋活動、放鬆,避免發生運動傷害。怎麼做平衡感較差的人,可用一手扶著牆或椅背以保持平衡。身體站直,試著用後腳跟踢屁股,左右兩腳輪替,一邊踢20下,每組動作間休息30-45秒。2.坐下、站起來這個練習可以在任何有椅子(要穩固)的地方進行,在上班、下班看電視的空檔隨時可做。坐下時可以鍛鍊到股四頭肌(大腿前側肌)、股二頭肌(大腿後側肌)和臀大肌,核心肌群也會發揮作用來穩定身體。怎麼做站在穩固的椅子前,屁股一邊往下坐,同時雙臂往前抬起,以保持平衡穩定;接著慢慢站起來,站直之後用力夾緊臀部。要提醒的是,坐下來的動作要慢,更能鍛鍊到肌肉,也能避免傷害。每次執行3組,一組15次。3.驢子踢腿(Donkey kicks)和臀橋式一樣,這個動作有助增強臀部力量,且是衝擊力很低的運動。怎麼做在瑜伽墊上進行,呈跪姿,手掌和膝蓋放在墊上,將一條腿往後踢,同時保持膝蓋呈90度彎曲,這時會感覺到臀部受擠壓,腿放下回歸原位。左右腿各做3組,每組10-15次,每組間休息30-45秒。4.腿後肌伸展這個練習可以鍛鍊到核心和大腿後肌,有助保持身體姿勢、穩定脊椎。怎麼做仰臥,一腿膝蓋彎曲,一腿伸直,手臂放在身邊。將伸直的腿抬高到90度,再慢慢放下,左右腿各做3組,每組15次。5.臀橋式(Glute Bridge)這個姿勢可以訓練到臀部肌肉,對膝蓋健康很重要。強壯的臀大肌可分擔膝蓋承受的壓力,並維持膝蓋穩定、防止向內塌陷或向外扭動。怎麼做仰臥,膝蓋舒適地彎曲,腳底緊貼地面、與肩同寬。將臀部抬離地面往上推,來到頂端時將腰臀部縮緊,專注於緊縮的肌肉。每次做3組,一組15次。6.靠牆坐(Wall sits)靠牆坐是鍛鍊股四頭肌的絕佳運動,股四頭肌在吸收跑步、跳躍、日常步行時產生的衝擊,扮演重要角色。有強健的股四頭肌,才能分擔膝關節的受力。怎麼做找一面牆,把背部平靠在牆上,雙臂抱胸或放在身旁自然下垂,沿著牆面向下滑動,膝蓋彎曲不超過90度。根據自己的能力決定彎曲角度,愈接近90度愈有挑戰性,可感覺到膝蓋上方、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緊繃。保持坐姿30秒到1分鐘。避免受傷的關鍵在於,膝蓋的位置不要超過腳趾,小腿盡可能垂直於地面。一次執行3組。資料來源/美國《預防》雜誌
-
2021-11-27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為何睡覺躺平背超痛,只能側躺! 名醫解析2種可能,3招自救改善
腰痛、背痛、五十肩、膝關節…等,是現代人很常見的筋骨毛病,這些看似小毛病,但如果沒有照顧治療好,卻可能影響你的日常生活大小事。《元氣網》邀請運動醫學名醫、聯新國際診所院長林頌凱,教大家如何改善這些惱人的問題。腰痛背痛在日常相當常見,而其中有一種痛,是患者躺平時會痛,但改成側躺後就不痛了,相當擾人睡眠。到底為什麼會這樣?運動醫學名醫、聯新國際診所院長林頌凱指出,有二個可能原因,其一是椎間盤突出,就是腰椎的椎間盤跑出來壓迫到神經;第二是肌筋膜疼痛症,筋膜遍布在全身,只要你姿勢不良、肌力不足、肌力使用不當等,都會造成肌筋膜的疼痛,最常見是肩部、頸部、下背部等3部位的疼痛。肌筋膜疼痛 好發肩部、頸部、下背部肌筋膜的疼痛主要在身體靜止不動,例如睡覺時,就會感到特別痛,而且會讓你躺不住、睡不著。頸部肌筋膜最好發的就是3C低頭族,上背部痛則以完美主義的女性患者居多,他們常會不自主聳肩,長期這樣的動作讓肩膀無法放鬆。下背部痛的好發則以長時間站立、走路的服務業患者最多,尤其他們許多需穿高跟鞋,穿高跟鞋時背部需撐住呈現緊繃狀態,久了容易疼痛。椎間盤疼痛 急性疼痛指數達十分椎間盤的疼痛則有輕重度之分,輕度的可能在做彎腰、伸手等動作時會痛;較嚴重的是急性椎間盤突出,疼痛指數高達十分,突出的椎間盤會讓神經明顯腫脹發炎,令你在做任何動作,不管是睡覺、躺著、坐著都疼痛萬分,而且痠、痛、麻一起來,相當辛苦。睡得好,疼痛就好一半林頌凱指出,許多患者因為疼痛已經影響到睡眠而來求診,他會想辦法讓患者「先能睡」,因為睡眠是身體啟動自然修復的重要時刻,「只要睡得好,疼痛就好一半」,縱使醫師在病灶上做再多的治療,如果沒有患者自己的好睡眠讓身體自動修復,病也很難好。3招改善下背痛的核心肌群運動1、橋式背肌訓練肚子吸飽氣,臀部往上提收緊,維持10秒,再慢慢將臀部放下。2、腰部運動兩腳併攏,腰椎放輕鬆,雙腳左右鐘擺式擺動,先小幅度擺動30次,再大幅度擺動30次。3、矯正睡姿先側躺下來,再將身體轉正,拿一顆枕頭放在膝蓋下,若枕頭太低,可將枕頭對折後再放到膝蓋下。讓膝蓋放鬆、身體與床面貼平,就是好的睡姿。
-
2021-11-1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天冷坐久腰骨痠痛?物理治療師教你3招恢復好腰力
近期氣溫驟降,60歲的阿梅阿姨抱怨腰骨「硬扣扣」,坐久了會痠痛,腰骨跟「天氣預報站」一樣準。物理治療師指出,久坐容易導致肌肉僵硬,建議應運動訓練軀幹核心肌群,增加血液循環,恢復身體穩定性,身體就會暖呼呼。部立桃園醫院新屋分院物理治療師游宜臻表示,長輩平日若久坐不動看電視,肌肉會僵硬,當氣溫下降時,腰部容易受涼,導致血管收縮產生缺血,就易出現腰痠背痛。游宜臻說,腹部及腰背部肌肉負責保護臟器,支持脊椎挺直及穩定性,若腹部肌肉無力,容易造成骨盆前傾、小腹微凸或腰椎過度前凸,長久下來易導致腰痠背痛;若背肌無力則易造成彎腰駝背,影響腰椎的直立穩定,易導致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的風險。因此維持軀幹核心肌群柔軟度、強化肌肉力量很重要。
-
2021-11-11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天冷腰骨「硬扣扣」 物理治療師4招助恢復好腰力
近期氣溫驟降,60歲的阿梅阿姨(化名)抱怨腰骨「硬扣扣」,坐久了還會痠痛,自虧腰骨跟「天氣預報站」一樣準。物理治療師建議,久坐容易讓肌肉僵硬,應維持運動訓練軀幹核心肌群,增加血液循環,恢復身體穩定性,身體也能暖呼呼。部立桃園醫院新屋分院物理治療師游宜臻表示,長輩平日若久坐不動看電視,容易讓肌肉僵硬,加上氣溫下降時,腰部容易受涼,導致血管收縮產生缺血,就容易出現腰酸背痛。游宜臻指出,腹部及腰背部肌肉負責保護臟器,以及支持脊椎挺直及穩定性,若腹部肌肉無力,容易造成骨盆前傾、小腹微凸或腰椎過度前凸,長久下來易導致腰痠背痛;若背肌無力容易造成彎腰駝背,影響腰椎直立及穩定性,易導致椎間盤突出,造成神經壓迫的風險。因此維持軀幹核心肌群柔軟度、及強化肌肉力量很重要。●腰部活力運動四步驟:1.背部伸展:平躺姿勢雙手打開平放與肩同高,雙腳併攏屈膝往同一側靠床(到不會引發不舒服的最大角度),固定姿勢15到20秒,雙膝回再做另一邊,左右交替各20次。2.橋式訓練:平躺屈膝雙腳打開與臀同寬,臀部上抬固定維持姿勢15到20秒再放下,重複20次。3.四足跪小超人訓練:採四足跪姿勢,抬對側手腳(左手右腳)伸直維持5秒,交替20次。4.貓拱背動作:四足跪姿勢,由頭部先彎曲慢慢拱胸部到腰背,拱到最高維持5秒,再從腰背部往下壓至抬胸部及抬頭,配合緩慢呼吸重複10次。
-
2021-11-01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5大原因導致肌少症!40歲後增肌力、肌肉量和平衡感,補充「這3種食物」最讚
40歲開始,身體骨骼肌的代謝平衡受影響,肌少症的發生率隨著年齡增加。肌少症是一種進行性的全身性肌肉疾病,由於身體骨骼肌的肌肉量快速減少,會讓生活功能上逐步退化。肌少症的進展,和是否有攝取足量的蛋白質,以及是否有安排充分的運動等面向息息相關。 肌少症上身的5大原因 1.年齡2.活動量不足3.營養不良4.內分泌失調5.發炎 北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心身醫學科主治醫師柯嘉怡指出,肌肉量減少,會影響核心肌群,進而讓肌力和肌耐力減退,會無法從事較費力的運動,讓生活型態逐漸轉趨靜態。而靜態的生活型態,讓運動量更為不足,進一步加速疾病進展,形成惡性循環、漸漸失能。 當失能累積達一定程度後,會出現體能退化、反覆跌倒、生活無法自理和衰弱現象,最終生活品質降低,且罹患肌少症的民眾,死亡率也會較未罹病者高。 如何避免功能退化,使生活型態更加健康,更有品質?就要從兩方面下手: 一、阻力運動比耐力訓練,更能增加肌肉量 每週運動5次,每次至少30分鐘,每分鐘心跳要達到110下,而「阻力訓練」比「耐力訓練」更能增加肌肉量。 1阻力運動:舉啞鈴或裝水的寶特瓶,由輕而重漸進訓練,也可以使用彈力帶訓練手腳肌力。 2深蹲:雙腳張開、膝蓋微彎但不要超過腳趾,將背挺直、屁股向後蹲,雙手上舉,維持幾秒感覺痠痛,可增強背部、臀部的肌肉。 3有氧運動:快走、慢跑、跳舞等。 4柔軟運動:拉筋應維持在30秒左右,才不會因過久而受傷。 二、運動後補充牛奶、豆漿和蛋最讚 另外,飲食習慣的良好也是必要,尤其是蛋白質。蛋白質是合成肌肉的原料,60歲以上民眾的蛋白質需求量,可能比年輕人還高,如果蛋白質攝取不足,有運動也沒幫助。 什麼是好的優質蛋白質食物?包含豆、魚、肉、蛋類,尤其是運動後1小時內立即補充,效果最好,建議可以喝牛奶、豆漿或吃雞蛋等。 要如何發現自己有沒有肌少症呢?柯嘉怡表示,可以藉由問卷評估、握力測試和分析身體組成等檢查,來評估罹患風險,像是量測小腿圍、了解受測者目前的運動能力和功能,目前常用的篩檢量表為SARC-F和SARC-Calf。 三、篩檢出罹患肌少症,可採非藥物處置 而身體組成分析則可使用身體組成分析儀或影像學檢查(例如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來評估肌肉量。 當篩檢出罹患肌少症後,可採用一些非藥物的處置,包括飲食調整和復健運動,來改善肌少症現象,減少病程惡化,進而增進生活品質。 另外,會建議增加蛋白質、維生素D、抗氧化物以及長鏈不飽和脂肪酸的攝取量,並量身打造合適的運動模式和運動量,以增進肌力、肌肉量和平衡,並避免運動傷害。●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她43歲退休居無定所,不坐郵輪、住豪華飯店!騎單車加背包就出發:退休生活就要不一樣.當你成為蝴蝶,自然吸引到蝴蝶!家族會追尋你讓自己蛻變,有什麼比這更有價值的愛.丈夫升主管常出差,竟外遇希望離婚!1故事體悟:外遇,是夫妻之間最深沉共謀
-
2021-10-30 養生.健康瘦身
熟齡養肌訓練班!珍珍教練帶你鍛鍊「核心肌群」 2動作超受用
隨著年齡增長,肌肉會開始流失而影響日常活動,導致力不從心的狀況發生,連帶影響一個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透過運動能增強肌力、延緩老化,但許多熟齡者對運動往往敬而遠之,多是擔心體力無法負荷、做不來、害怕受傷而卻步。《橘世代》於10月舉辦「爸媽養肌訓練班」,邀請長期陪伴熟齡爸媽健身的珍珍教練開課,課程強調「功能性訓練」,包括走路、上下樓梯需要用到的髖、膝關節,蹲下站起會使用到的肌群以及預防跌倒的臀中肌訓練。詳細講解 簡單動作能強肌珍珍教練表示:「訓練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在延緩我們身體機能的衰退,並且讓我們保有『好好生活』的能力。」課程中,珍珍教練透過詳細的講解與實際調整學員姿勢,幫助掌握動作正確性以避免受傷,達到更佳的運動效果。當日有遠從高雄來的阿嬤學員表示,一堂課運動下來身體很有感,動作簡單回家也能做,非常受用;還有夫妻一同前來的學員表示,更清楚瞭解到各肌群與日常活動的相關性,能針對較弱的地方去加強,獲益良多!學員回饋 兩個動作最受用當日學員公認最受用的動作是能幫助鍛鍊核心肌群,加強軀幹穩定能力的「死蟲推大腿」。動作說明:躺下將背部平貼地面,兩手與肩同寬,伸直朝向天花板。雙腿打開略與骨盆同寬,大腿與身體呈現90度,小腿與大腿呈現90度,此為預備姿勢。接著雙手輕推大腿,大腿跟全身抵抗,每次推30秒,共做3組。第二個受到學員好評的動作是「雙人深蹲」,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信任夥伴,技巧是把重心往後移,就可以蹲得更深、更穩,對於增強腿部肌耐力很有效果。動作說明:雙手互相交叉牽住對方,取手可打直的距離,穩定好之後將屁股往下蹲,像是要蹲到隱形的椅子上,再一起站起來。蹲8次,共2組。看完以上的介紹,也想跟父母或伴侶一起在家運動嗎?請大家跟著珍珍教練一起運動。
-
2021-10-07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鄭文燦為兒子減肥 卻害「他」差點被小英主席開除黨籍
桃園市長鄭文燦接受電台寶島聯播網主持人鄭弘儀專訪,聊到近3個月減重11公斤,首次透露契機是兒子認不出他結婚時的模樣,加上捨不得丟掉舊西裝,所以透過克制飲食和運動瘦身,目前73公斤,正朝70公斤努力。鄭文燦表示,消夜是他的親子互動時間,自己常煮麵給兒子吃,是兒子的「煮麵達人」。但是,也因為經常晚上吃精緻澱粉,吃完就睡覺,所以容易變胖,最胖的時候大概88公斤,跟35歲結婚時的65公斤差很多。兒子有一次拿著他的結婚照問「照片裡的新郎怎麼不像爸爸」,讓他注意到自己的體型變化,加上衣櫥裡有許多穿不下的舊西裝,丟掉又覺得可惜,所以決定減重。鄭弘儀問鄭文燦透過什麼方式減重,鄭文燦表示除了控制飲食,運動也是很重要的一環,有靠教練指導鍛鍊核心肌群,目標70公斤的健康體態。「減肥還需要靠意志力!」鄭文燦笑說自己很喜歡麵食,但現在就算再喜歡,份量都必須減半。另外,疫情期間應酬聚餐減少,也是瘦身有成的環節之一。鄭文燦笑稱,體重也曾被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懷疑過,有一次在中央黨部量出78公斤,小英主席說,「體重計是不是壞了」,後來叫立委蔡易餘站上去,結果秤出104公斤,小英總統反叫蔡易餘要減肥,否則要開除黨籍。害他很不好意思,要送蔡易餘飛輪作為補償。
-
2021-10-07 養生.運動天地
健身膝蓋痛!小心是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惹的禍
醫生,奇怪!我每次健身時,只要膝蓋彎曲就會聽到卡啦聲,而且健身過後,膝蓋都會覺得很痛!」小心!這可能是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惹的禍!髕骨又被稱為膝蓋骨,是一塊位於膝蓋前面的小骨頭,髕骨會藉由肌腱及韌帶與這塊大腿股骨及小腿脛骨相連接。若是因為膝蓋在活動時,髕骨有不正常滑動,造成髕骨與下面的股骨軟骨產生摩擦,進一步造成膝蓋周圍深處疼痛,這就是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又稱作髕骨外翻或髕骨軟化。尤其在跑步、上下樓梯或蹲下等膝蓋彎曲角度較大時,疼痛情形會較明顯。什麼原因會導致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常見造成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的原因包有股四頭肌無力、臀肌失能、扁平足、膝蓋內側韌帶不穩定、先天結構異常等,因而造成髕骨外翻離開應在的軌道,造成不正常的滑動。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的患者常會有跑步時覺得膝蓋內外側的疼痛,或是蹲下站起時膝蓋卡卡或疼痛、膝關節僵硬腫脹、膝蓋彎曲時常有喀啦聲響。針對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的檢查及診斷,可以藉由病史及理學檢查評估疼痛及受損部位,必要時並配合X光檢查髕骨外翻的程度(圖一)、超音波檢查內外髕支持帶有無受損(圖二)、核磁共振檢查髕骨下的軟骨有無受損情形。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該如何復健呢?1.肌力訓練:訓練臀肌、股四頭肌及核心肌群的訓練,以加強髕骨的穩定度。(圖三~圖六)2.正確動作:在做膝蓋彎曲的動作及訓練時,要讓髕骨的垂直沿線要在腳掌上,不要髖關節內轉、膝蓋外翻,並維持膝蓋朝前。3.伸展運動:伸展大腿外側的髂脛束及腿部後側肌肉。(圖七)4.護膝及貼紮使用:可以穿護膝做髕骨的貼紮以穩定髕骨,讓髕骨回到正常軌道上。5.鞋墊:扁平足的患者,可以使用矯正鞋墊。6.復健儀器:利用復健儀器,可以有效緩解疼痛及症狀,但復健儀器治療無法取代上述的運動治療及處置。7.止痛消炎藥:如有急性疼痛情形,可以使用止痛消炎藥來緩解疼痛。根據統計,因健身導致的運動傷害裡,最常見發生於脊椎、肩膀和膝蓋,這三個部位。也因此,膝蓋疼痛確實是造成不少熱愛健身的民眾們的困擾。特別是要注意,許多的運動傷害都來自於持續地累積且過度使用而造成,也因此在訓練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姿勢是否正確,以及是否已經開始有一些輕微不適的感覺出現。要如何避免健身所導致的膝部運動傷害呢?應該掌握以下原則:◎健身過程注意正確姿勢,包括腳尖朝前方、膝關節對齊腳尖、蹲下過程中膝蓋不內夾、將重心放後腳跟但腳掌貼平地面,並且由臀部出力。(圖八)◎避免只做單一種訓練◎注意深蹲訓練的姿勢,最好一開始能有教練在旁觀看並指導正確的姿勢,並逐漸增加訓練的強度。◎適度伸展肌肉,以維持柔軟度並避免肌肉過度緊繃,緊繃的肌肉會影響關節的活動度,不足的關節活動度在運動的過程中會容易造成傷害。◎增加下肢肌力:增加膝蓋周圍的肌力及肌耐力有助於保護膝蓋,當膝蓋周圍肌肉增強,能在膝蓋活動時增加穩定度,降低膝蓋因不穩定而產生磨損的機會。◎同一個部位建議隔一天以上再訓練,才能有適當的休息,避免過度訓練造成受傷。疼痛是一種警訊,往往告訴著我們可能有受傷、發炎的情況發生,因此急性期剛發生疼痛時,可以先做休息,觀察是否有紅、腫、熱等情況發生。如有持續疼痛或腫脹的情況,則可至復健科門診接受檢查及治療。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本文作者:臺大醫院復健部-陳冠誠醫師資料來源:台灣復健醫學會Instagram台灣復健醫學會Facebook台灣復健醫學會網站
-
2021-10-03 養生.運動天地
有片!10分鐘深蹲大全 瘦腿練出蜜桃臀
想擁有緊實翹臀,怎能少了深蹲?深蹲是增肌的基礎訓練,可以增強全身力量,不僅可以穩定核心肌群,更是鍛鍊下半身的利器!這套動作適合運動老手來做日常訓練,影片中每個動作40秒,中間休息15秒,不到十分鐘的時間就能在家爆汗,讓你臀腿超有感!快跟著游書庭,每天堅持做,一起告別下垂屁屁,練出緊實蜜桃臀!想了解更多健康運動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做好正確運動,讓訓練更有效!游書庭粉絲專頁:點我看 游書庭IG:點我看「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09-14 養生.運動天地
東奧新指定項目「滑板運動」 醫師帶你了解滑板的運動傷害
隨著2020東京奧運閉幕式的結束,各位選手也將目光轉向2024巴黎奧運。今年奧運新增了許多項目,像是棒壘球、衝浪、空手道、運動攀登及滑板,在2024巴黎奧運中運動攀岩、滑板及衝浪將會繼續保留,並增加霹靂舞(breakdance),這些充滿街頭文化的運動相當受年輕人歡迎。隨著這些項目納入奧運,許多國家也出現了最年輕的奧運獎牌選手,13歲Momiji Nishiya是日本目前最年輕的金牌奧運選手,也是奧運史上第二年輕的金牌得主。滑板這項運動也將在台灣重新掀起一波風潮,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The 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ine association, JAMA)的文章中也提到,小時候定期接觸滑板、直排輪、腳踏車等運動的孩童長大以後更不易過度肥胖,目前台灣各縣市幾乎都有一座滑板公園供大家使用,因此了解滑板相關運動傷害是相當重要的。 傷害統計根據研究指出骨折及頭部傷害(包含腦震盪)是滑板運動最常出現的傷害,其中骨折傷害上肢就佔了65%,最常發生骨折的地方是前臂,也就是發生在跌倒時用手去撐地的動作,而腳踝占剩下的35%。最危險的頭部傷害占傷害的0.5%,而輕微頭部外傷則大約是5%;而與大多數運動一樣,男性相較更容易遭受頭部傷害。我們可以發現就算職業選手在表演或是比賽時都一定會穿著適當的護具,包含頭盔、護膝、護肘來保護自己,而些護具都有他一定的重要性。受傷地點 超過六成的滑板人住院是發生在道路上或是與車輛相關的,而在滑板公園及其他運動場地只占了不到三成。所以一開始在練習時,平坦的地面或是專門的滑板場地可以避免運動傷害的發生,如果想在街道上享受滑板的快感一定要注意交通及現行法規。目前關於電動滑板、滑板車等還是屬於個人行動運具,根據目前法規還不能在道路上騎乘。這些聽起來對於兒童很危險,但是受傷風險其實是隨著年齡而增加,在7成以上的住院傷患是超過18歲的,可能是因為在年紀輕的族群落地的時候身體重心與地面的距離較短,撞擊的能量較小,也比較不會挑戰一些高難度的動作。與其他運動相比,打籃球的受傷風險有些還會到滑板的兩倍。綜合上述可知,選擇適合的場地與護具是非常重要的。護具及適合的場地可以降低我們受傷的風險,在傷害統計也可以注意到其實上肢的傷害占了絕大部分,所以有個安全的跌倒方式也是需要先來學習的。第一步就是在跌倒的時候不要將手筆直的撐在地面上,這會讓整個衝擊力都由脆弱的手腕骨、手臂、手軸及肩膀吸收,很容易發生骨折或是韌帶撕裂。為了利用整個身體來吸收衝擊力,將落地時的膝蓋及手肘都保持微彎,並順勢向落地方向滾動,保持下巴及核心縮緊,吸收衝擊力的同時保護頭部不會直接落地,目前有許多網路影片示範各種落地的方式來保護自己,可以多參考網路資源。相關運動訓練滑板是注重動態平衡的運動,在不斷移動的平面上維持重心,因此,在核心的訓練以及平衡感是重要的。要維持身體的平衡,我們有三個主要感官可以幫助:◎前庭覺:存在於內耳中,從出生的三到六個月就開始幫助身體維持直立的姿勢,從一開始的爬行到站立行走都幫助頭部及身體維持中立的位置。◎視覺:藉由眼睛告訴大腦目前身體的姿勢與地平線的關係來幫助身體維持平衡。◎本體感覺:存在於各個關節處,告訴我們目前各個肢體的位置及移動方向,讓大腦可以適時的反應來維持身體平衡。這三個身體感覺幫助我們維持平衡,只要有其中兩個感覺存在,我們就可以保持身體平衡。土城醫院復健科簡祐民醫師表示,在做訓練前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測試自己的本體感覺及腳踝穩定度:只要可以維持單腳站立15秒以上,我們的腳踝穩定度應該是正常,接下來可以漸進地從單腳站立,腳跟抬起,或是將眼睛閉上來訓練靜態的平衡,同時保持恰當的身體姿勢。以上都可以以正確的維持姿勢20-30秒,三組,當作基礎的訓練。 進一步的關於單腳的穩定訓練包含站立的前後左右伸展等,靜態的訓練以緩慢、穩定的動作為主,才能訓練到核心肌群。而動態的訓練像是單腳跳,單腳前後左右跳動,都是在訓練站立腳的穩定度,可以以30下三組為目標,過程中都需要注意身體姿勢不要歪斜,才不會喪失訓練的效果。或是利用滑板創造一個不穩定的平台來練習下肢的穩定度,這些動作都建議循序漸進地做到15-20下,各二到三組,來加強下肢的控制及平衡。最後就是要熟悉自己的滑板,以及在滑板上移動的情況。在不受傷的情況下運動,才能延長滑板運動的生涯及精進自己的技術喔! 參考姿料Menschik D, Ahmed S et al. Adolescent Physical Activities as Predictors of Young Adult Weight.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 2008;162(1):29–33. doi:10.1001/archpediatrics.2007.14Chodzko-Zajko WJ, Proctor DN et al. Exercise and physical activity for older adults. Med Sci Sports Exerc 2009;41(7):1510-30.Couperthwaite A, Richmond SA, Black A, Pike I, Babul S. Evidence Summary: Skateboarding. Active & Safe Central. BC Injury Research and Prevention Unit: Vancouver, BC; 2018.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 (本文作者:土城醫院復健科-簡祐民醫師)資料來源:台灣復健醫學會Instagram台灣復健醫學會Facebook台灣復健醫學會網站
-
2021-09-13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醫病天地/少年脊椎滑脫 槓桿矯正術重生
18歲蔡姓男子國中新生訓練時,突然背部刺痛,出現脊椎滑脫,從此稍運動就「芒刺在背」,即便四處求醫、復健,仍病況加劇,國三轉診發現第5腰椎與第1薦椎幾近100%錯位滑脫,經腹式槓桿矯正手術,住院一周,術後漸恢復活動,迄今3年,跑步、打籃球樣樣來。台中榮總副院長、骨科醫師李政鴻指出,腰椎滑脫常見腰椎椎體上下節產生前後位移,病患常出現下背痠痛無力,嚴重甚至會壓迫到神經,重度脊椎滑脫常發生在青少年,包括先天脊椎發育異常、活動大或外力創傷。李政鴻指出,台中榮總近年引進3D導航機器手臂,精準定位植入鋼釘,減少神經症狀,完成數十例嚴重滑脫,成效良好,研發的槓桿矯正法發表於國際著名醫學期刊,吸引國內外脊椎外科醫師前來取經。傳統的後位脊椎融合手術治療方式是從脊椎後進入,得穿過脊椎神經堆下刀,需截骨、失血多,神經損傷風險約20%,且植入約需8到10支骨釘固定,恐會影響70%的脊椎活動。李政鴻提醒,老年人也常見脊椎退化性滑脫,建議平常要做好脊椎保健,加強核心肌群訓練。
-
2021-09-0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爬樓梯喘吁吁、操場走兩圈就休息 恐為肌少症警訊
爬個樓梯氣喘吁吁,雙腳還發抖無力;過去操場可以走好幾圈,現在走兩圈就需要休息,這都是行動力退化的警訊,北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心身醫學科主治醫師柯嘉怡表示,針對肌少症的治療建議配合飲食調整及復健運動來改善。肌少症是一種進行性的全身性肌肉疾病,身體骨骼肌的肌肉量快速減少,並伴隨患者生活功能上的退化,隨著年齡增長,會影響身體骨骼肌的代謝平衡,使此疾病發生率隨增加。肌少症也跟個體營養攝取狀況,如是否攝取足夠蛋白質,以及生活型態如是否有充分運動等相關。柯嘉怡指出,隨著骨骼肌的肌肉量減少,影響到患者的核心肌群,進而使肌力和肌耐力減退,患者會無法從事較費力的運動,生活型態逐漸轉趨靜態。患者會因運動量不足,加速疾病進展並形成惡性循環,患者將逐漸失能,到達一定程度後,就會出現體能退化、反覆跌倒、生活無法自理及衰弱現象。近年來,肌少症的篩檢及治療逐漸受到重視,柯嘉怡表示,藉由問卷評估、握力測試和分析身體組成等檢查,來評估長者們是否有罹患肌少症的風險,像是量測小腿圍及了解受測者的運動能力和功能、使用身體組合分析儀或影像學檢查來評估患者的肌肉量等,評估受測者是否罹患肌少症的風險。柯嘉怡說,篩檢出肌少症的患者應及早接受介入性治療,雖然目前尚無針對肌少症的特定藥物治療,但可藉由非藥物方式來改善,像是飲食調整及復健運動,由專業營養師提供衛教,指導患者以健康飲食型態增加蛋白質、維生素D、抗氧化物和長鏈不飽和脂肪酸的攝取量。另外,也可配合客製化的職能治療評估,根據每個個案狀況,量身打造運動模式和運動量,增進患者的肌力、肌肉量和平衡,並避免運動傷害。最後透過定期追蹤了解患者實際執行狀況,讓治療能穩定成效,進而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
-
2021-09-03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專業觀點/中老年肌肉較少 常見退化性滑脫
多數人都有脊椎滑脫問題。「脊椎滑脫」是指脊椎往前或往後位移,常發生在腰椎第4至第5節。由於初期症狀不明顯,許多人並未察覺,但症狀嚴重時,可能產生腰痛、足部痠麻、下肢沒力、跛行、坐骨神經痛或背痛等問題。常見脊椎滑脫發生原因,主要是退化性的滑脫。許多中老年病患肌肉量較少,沒有足夠肌肉支撐腰椎,長期以往,便會產生滑脫,尤以女性發生居多,因女性的核心肌群通常比較不強壯、韌帶較鬆弛;而工作常彎腰者,也是容易產生脊椎滑脫問題的族群。有些年輕人小時候椎弓沒有發育好,易產生「椎弓解離滑脫」,他們常因反覆活動、彎腰,導致椎弓裂掉,初期大多沒有症狀,一旦發生跌倒、車禍等意外時,照X光才知道有此現象。若出現疑似症狀,醫師會安排腰椎正面及側面站立的X光檢查,檢查滑脫的部位及程度,並請患者前傾彎腰及後仰挺腰,以了解腰薦椎的不穩定程度。當腰椎神經被壓迫嚴重時,會進一步做電腦斷層、脊椎攝影或核磁共振掃描檢查,以確認神經根受壓迫的部位及嚴重程度。治療上,會依患者症狀程度的不同,給予保守治療或手術處置。針對症狀較輕者,在從事掃地、抬椅子或做家事等活動時,建議應穿戴背架以支持身軀,限制脊椎活動度及角度,預防滑脫惡化。疼痛時,可服用藥物或復健治療,緩解痠痛;但症狀惡化,痠麻感持續、走路跛腳、下肢沒力,甚至吃藥都無法緩解時,才會考慮進行手術,術後約有9成患者自覺恢復狀況良好。
-
2021-08-28 該看哪科.牙科
好的咀嚼力能減緩老化速度及失智症的發生率!醫師你4大訓練,助你強化咀嚼力
愈來愈多的研究顯示,好的咀嚼力能減緩老化速度及失智症的發生機率,對於個人生活品質也相當重要;當咀嚼吞嚥功能出了問題,就可能造成「誤嚥」狀況,這是導致吸入性肺炎的一大主因,嚴重時還可能造成死亡。根據國立陽明大學牙醫學院特聘教授許明倫及臺北榮民總醫院口腔醫學部口腔顎面外科主任羅文良,於2018年所進行的追蹤研究中發現,有咀嚼困難的人,引發吸入性肺炎的比例確實高過咀嚼吞嚥能力正常的人,「愈早開始訓練咀嚼力,可維持老後良好的生活品質。」認識咀嚼吞嚥障礙許明倫表示,人類攝食有5個步驟,只要任何一個步驟出了問題,造成食物無法順利經由食道到胃部,就稱為咀嚼吞嚥障礙。這5個重要動作包括:眼睛辨識食物、以舌顎動作將食物磨碎成食糰、嘴唇要能緊閉軟顎下降形成口腔內壓來吞嚥、再靠會厭軟骨的閉合動作將食物往下運送,最後則由食道蠕動將食物送到胃裡。「因此,當大腦無法辨識食物、舌顎密封狀況不佳、無法張口、顎咽密封狀況不佳、會厭軟骨或咽喉肌群運動失調時,就會導致無法咀嚼或咀嚼功能不全。」而由許明倫及其咀嚼吞嚥團隊所設計的健口操,再加上發聲練習與唾液腺按摩及推牆運動,就是很簡單的咀嚼肌鍛鍊運動,只要持續做,可維持好的咀嚼力。口腔健康操肩膀運動》藉由肩膀的上下運動放鬆肩膀肌群,每個動作慢慢數5下。1.吸氣肩膀上提2.呼氣肩膀放鬆頭頸運動》活動頸部前後左右肌肉,放鬆肌肉群,每個動作慢慢數5下。1.緩慢的抬頭、擺正、低頭、擺正2.緩慢的右轉、擺正、左轉、擺正鼓腮運動》模擬漱口動作以運動臉頰肌群;運動時要盡量用力撐到最大。1.鼓右頰2.鼓左頰3.兩頰同時鼓起舌頭運動》舌頭能將食物聚集成糰,靈活度很重要。1.舌頭向前伸2.舌頭向後捲3.舌頭向上翹,盡量碰到鼻尖4.舌頭向下,盡量往下巴延伸5.向左延展6.向右延展7.舌頭順時針、逆時針繞圈圈發聲練習國立陽明大學牙醫學院咀嚼吞嚥團隊講師蔡法慈提醒,練習發聲時,每發出的音都要配合腹部力量,盡量大聲發出聲音,可同時鍛鍊核心肌群。Pa:訓練嘴唇,發聲時嘴唇一定要密合才能具負壓力量。Ta:訓練舌頭,尤其是舌頭前端的力量。Ka:訓練舌頭後端,以及上顎軟骨的靈活度。Ra:訓練整個舌頭,舌頭要盡量後捲。唾液腺按摩耳下腺:手指合併向前旋轉、向後旋轉,各約3秒。顎下腺:手指合併按摩下巴除贅肉,約5秒。舌下腺:以大拇指往上按,約5下。推牆運動推牆運動可訓練聲帶,讓吞嚥功能更順利。進行方式為:單手靠牆、嘴巴咬緊、運用腹部肌力用力推牆,換邊做,每邊30下,可維持聲帶閉合能力。
-
2021-08-24 該看哪科.婦科
婦人尿失禁困擾 醫用「尿道中段懸吊術」還她正常生活
一名55歲婦人長年忍受腹部下墜感、時常會感到尿急,還有頻尿困擾,常常一大笑、咳嗽後,褲子就濕一片,不僅不敢出門,連久站都會漏尿,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不得不使用尿布避免漏尿。她原本忌諱手術,後來因朋友介紹,到部立台中醫院婦產科就診;醫師林新旺透過骨盆腔檢查,確定她罹患了應力性尿失禁,經進行尿道中段懸吊術治療,終於獲得良好改善,不再漏尿。林新旺指出,應力性尿失禁,症狀輕者,可以用凱格爾骨盆底肌肉訓練的方式治療,大約6成有效;若症狀嚴重,則建議手術治療。所謂的尿道中段懸吊術,是經由閉孔在承受壓力最大的尿道中段,以無張力的懸吊帶,懸在尿道中段,與組織結合形成強硬的組織,平時對尿道不會造成張力,當腹壓產生時,稍微鬆弛的器官往下墜時,這個懸吊在就可以有效地支撐尿道,防止壓迫到膀胱。他說,這個手術除了傷口小、恢復快速,手術還能在20分鐘內完成,改善尿失禁成功率高達90%。林新旺說,20歲到45歲生育年齡女性,也會因懷孕和生產過度用力造成韌帶鬆弛,而導致尿失禁。其他高風險其他成因還包括慢性咳嗽、慢性肺部疾病造成腹部壓力增加、長期便祕、體重過重,以及搬重物勞力工作等,除了影響生活品質、性生活、併發皮膚紅癢、起水泡或潰瘍、泌尿道發炎感染,也很可能會對心理方面造成影響,比如自卑、憂鬱等,影響到人際和社交關係。他呼籲,婦女的尿失禁症狀以往常認為是一種自然老化的現象,所以老人家常常不予理會沒有積極的尋求治療。事實上,除了手術治療外,症狀輕徵者也選擇保守療法,包括凱格爾運動、骨盆電刺激、生物回饋運動、藥物等。其中,尤以加強核心肌群的訓練,促進脊椎深層與骨盆底肌間平衡與協調,可以有效減緩漏尿發生。林新旺提醒,尿失禁並不可怕,只要就醫治療並透過運動、體重與飲水控制,都是可以被改善治癒的。
-
2021-08-24 養生.運動天地
有片!殘酷舞台 600下腹肌運動挑戰
愛美是天性,尤其到了夏天就想穿得清涼,但每當看到肚子上的那坨肉就瞬間打消念頭,今天這套動作讓你超有感,做完腹部立即緊繃,打造完美腹肌。影片中每個動作40秒,中間休息20秒,這套動作雖然累,但做完你會覺得非常值得,一定讓你迅速飆汗,並且精準訓練到核心肌群,如果沒辦法撐到40秒,一個動作至少要做完30下才算過關呦!快跟著莎夏 Sasha完成腹肌運動挑戰,一起擊垮肥肉!想了解更多健康運動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擁有漂亮線條!Sasha Chen 莎夏 粉絲專頁:點我看莎夏 Sasha Youtube頻道:點我看「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08-22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自豪年輕到老體重沒變 復健科醫:「那不是好事」
過去三個月,疫情警戒下的民眾,行動力大大減弱。突然發現爬個樓梯不只氣喘吁吁,腿還發抖無力;以前操場可以走好幾圈,現在走兩圈就覺得該休息,這都是行動力退化的警訊。尤其對年長的人來說,肌力隨著年齡增長快速流失,如何在疫情之下KEEP住行動力,是非常重要的健康課題。防疫減少外出、避免病毒傳播,吹起「躺在家就能拯救世界」的風潮,但活動量減少,肌肉量可能也留不住。台灣復健醫學會理事、復健科醫師劉燦宏提醒,上班族活動量減少,但攝取熱量沒減少,體重恐直線上升。居家辦公應避免久坐,要隨時起身活動關節,並養成良好運動習慣,維持肌力。定期復健患者,疫情期間肌力恐嚴重流失。劉燦宏指出,防疫期間餐廳不開放內用,民眾多外帶或自煮,但備餐依舊很豐盛,相較日常活動量減少,不需通勤搭或騎車,也減少公園打球、慢跑等戶外休閒,動得少但熱量沒少,脂肪自然堆積。尤其年輕上班族更明顯,倒是年紀大的長者作息固定,雖無法串門子,但活動量沒太大影響。部立桃園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李偉強表示,若以醫療角度來觀察,失能或定期復健的患者,本來活動量已不大,原本都由專業人員操作器材協助復健,但疫情期間無法復健,可能狀況變得更差,肌力減少更多,行動力降低更容易跌倒,必須花更多時間復健。久坐影響關節活動度,坐1小時應起身活動5分鐘。居家辦公比在辦公室更容易久坐、久躺。劉燦宏指出,「久坐」定義是一天坐超過6小時,一般人工作8小時,常常一坐就超時,若關節曾受傷,或年紀大漸退化,久坐後關節越難活動,關節潤滑度降低。建議以「1比5」方式,久坐1小時起身活動5分鐘,避免關節「卡卡」。李偉強表示,許多人喜歡躺在沙發,雖舒服但姿勢不良,若久坐加上姿勢不正確,恐引發坐骨神經痛。此外,肌肉沒發揮力量,而是靠骨頭支撐,骨頭老化可能產生骨刺,若在神經周圍,骨刺刺激神經恐產生劇烈疼痛。建議坐姿應端正,讓核心肌群協助支撐身體。嚴格控管飲食卻不運動,「虛瘦」的人最危險。劉燦宏表示,根據統計,人在25歲肌肉量達顛峰,之後開始下滑,40歲後每10年流失8%,70歲後每10年流失15%,肌肉量低於70%者死亡風險高。肌力快速流失原因,包括沒有運動習慣、怕胖吃太少、以及「虛瘦」等三大特徵。尤其「虛瘦」的人,嚴格控管飲食卻不運動,自豪年輕到老體重都沒變,「那不是好事」,因隨年齡增加,體脂肪也會增加,若體重沒變,代表脂肪增加、肌肉流失,更是肌少症高風險族群。此外因骨折或生病休養臥床一段時間,也會導致肌肉快速流失。劉燦宏表示,現在只要手術結束,大多會讓復健「早期介入」,像有患者其中一腿骨折,但另外一腿及兩隻手都正常,會協助訓練肌肉,避免肌力流失。也有病患置換關節手術,出院後兩隻腳粗細不同,因此,手術是否成功,肌肉維持也是重點。肌肉不夠容易跌倒,關節不穩定容易軟腳。李偉強表示,人可以完成一項動作,除了肌耐力外,也包括柔軟度、關節靈活度。肌肉量可以明顯看出,但柔軟度不一定能察覺,但彼此相連動,若又缺少持續運動,恐無法維持平衡。此外,平時沒有讓關節維持大範圍活動,突然做出大動作,很有可能受傷卻不自知,久而久之關節萎縮、纖維化,恐讓活動範圍更小,建議平時可適度拉筋、伸展。劉燦宏指出,肌肉量、關節穩定度及本身平衡感,三者息息相關,若肌肉不夠容易跌倒,關節不穩定容易軟腳,平衡感、反應能力差也容易跌倒。劉燦宏指出,臨床上常用肌少症評估量表(SARC-F),例如提起5公斤重物,如1顆大西瓜或2把炒菜鍋,看手的力量夠不夠,或是坐姿到起身有無困難、爬上10個台階等,評估是否患有肌少症。
-
2021-08-12 養生.運動天地
有片!站立式腹肌訓練 魔鬼筋肉腹肌撕裂
沒時間去健身房,家裡的空間又不夠寬廣,想運動的心總是被場地與時間受限嗎?今天的全站立訓練,讓你隨時隨地都能動起來!這套運動會訓練到腹肌、側腰、核心肌群,可以選擇「徒手」或「拿啞鈴」,如果沒有啞鈴,可以用裝滿水的水瓶代替,並依照自己的身體狀況來減輕或增加重量喔!影片中每個動作45秒,中間休息15秒,總共重複兩次,選擇徒手訓練的朋友們,影片中右下角徒手示範動作框,手勢會和拿啞鈴有點不一樣,但動作基本上大同小異,記得在做每個動作前要縮緊核心,快跟著莎夏 X SASHA CHEN一起炸裂身體!想了解更多健康運動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修飾身體線條!莎夏 X SASHA CHEN粉絲專頁:點我看莎夏 X SASHA CHEN頻道:點我看
-
2021-08-11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婦人站立常腳痠 原來腰椎滑脫
一名64歲婦人常感到右腳痠,站立時痠楚感尤其劇烈,症狀持續近6年,保守治療未見效,經骨科檢查發現,是腰椎滑脫不穩定合併神經壓迫,接受手術治療,並強化核心肌群後,症狀獲得改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林琮凱說,患者因腰椎關節及椎間盤退化,第四、五腰椎發生滑脫,屬於第二級腰椎滑脫,導致脊椎狹窄及脊髓神經擠壓,評估後建議手術治療,將脊髓空間擴大,解除對神經壓迫,並穩定滑脫的腰椎。腰椎滑脫是腰椎椎體向腹側或向背側移動,非單一因素造成,以椎弓斷裂性(椎骨解離)及退化性滑脫較常見。林琮凱指出,退化性滑脫好發於50歲以上女性,會導致脊髓腔空間狹窄,進而發生間歇性跛行狀況,走沒幾步路就需要休息才會緩和,生活品質大受影響,約10%患者因症狀嚴重,需要手術治療。腰椎滑脫可能造成腰、腿、臀等部位出現痠、痛、刺、麻等坐骨神經痛症狀,通常建議患者採取藥物、打針及復健等保守治療三至六個月,若未見明顯改善,就評估手術治療的可行性。傳統手術是採後方椎骨減壓融合手術,需要大量撥動脊髓神經作神經減壓,並經脊髓神經旁置放骨融合器,神經損傷風險高。林琮凱說,該名患者接受「新式側位腰椎脊椎減壓及融合手術」,先透過側位經後腹腔置入椎間融合器,作脊椎減壓及椎骨滑脫復位,再經後方骨釘固定連接上下椎骨使其融合固定,大幅減少神經傷害風險,術後恢復快。
-
2021-08-10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婦人站立時右腳酸疼 脊椎減壓及融合手術獲改善
一名64歲婦人常感到右腳酸,站立時酸楚感尤其劇烈,症狀持續近6年,嘗試保守治療未見效,經骨科醫檢檢查發現是腰椎滑脫不穩定合併神經壓迫,後來進行手術治療,症狀獲得改善,醫師並叮囑要多強化核心肌群。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部醫師林琮凱說,患者因腰椎關節及椎間盤退化,第四、五腰椎發生滑脫,屬於第二級腰椎滑脫,導致脊椎狹窄及脊髓神經擠壓,經評估後建議手術治療,能將脊髓空間擴大,解除對神經壓迫,並穩定滑脫的腰椎。他說,腰椎滑脫是腰椎椎體向腹側或向背側移動,非單一因素造成,但以椎弓斷裂性(椎骨解離)及退化性滑脫較常見,尤其退化性滑脫好發於50歲以上女性,進而導致脊髓腔空間狹窄,常會有間竭性跛行,走沒幾步路就需要休息才會緩和,生活品質大受影響。約有10%患者因症狀嚴重,需要手術治療。林琮凱說,腰椎滑脫可能造成腰、腿、臀等部位出現痠、痛、刺、麻等坐骨神經痛症狀,通常會請患者採取保守治療三至六個月,但若經藥物、打針及復健皆不見明顯改善時,就必須評估手術治療的可行性,該患者接受「新式側位腰椎脊椎減壓及融合手術」,先透過側位經後腹腔置入椎間融合器作脊椎減壓及椎骨滑脫復位,再經後方骨釘固定連接上下椎骨使其融合固定。傳統後方椎骨減壓融合手術需要大量撥動脊髓神經作神經減壓,並經脊髓神經旁置放骨融合器,神經損傷風險高,而新式側位腰椎脊椎減壓及融合手術」多數病患可不做脊髓神經勾或牽拉等可能造成神經損傷的動作,大幅減少神經傷害風險。另雖然側腹部及背部皆有手術傷口,但因軟組織及骨性結構破壞更少,術後的恢復更快,通常術後隔天即可下床,症狀也能大大改善。
-
2021-08-02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李洋聖筊動作超軟Q 醫師也直呼難度高、別亂學
台灣羽球男雙「麟洋配」奪金,贏球「聖筊」動作引發熱議,尤其李洋以跪姿背部貼地的動作,令網友直呼超軟Q。醫師提醒,這動作難度相當高,呼籲平時沒運動的民眾千萬別硬做。台灣羽球男雙搭檔李洋、王齊麟從小組賽一路過關斬將,摘下金牌,每場賽事獲得勝利時,兩人總會一正、一反跪在地上歡呼慶祝,有如「一正一反」的聖筊,讓粉絲們笑稱贏球秘密原來在於神明保佑。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李洋在贏球當下,瞬間跪地、後背貼地的動作其實難度相當高,不是人人都做得到。嘉義長庚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台灣運動醫學學會監事許宏志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李洋在贏球當下,以跪坐的姿勢、背部快速往後彎,做出類似下腰的動作,難度頗高,除了要有一定的柔軟度,也代表李洋的大腿、背部肌肉和核心肌群真的相當夠力。許宏志說,做這個動作時,大腿是主要支撐的穩定力量,羽球選手因比賽過程中隨時要加速、減速、轉彎,腿部一定特別有力,而背部往後彎的動作,身體同時要放鬆也要支撐,並靠著核心肌群維持住,缺一不可。近來許多民眾頻頻模仿聖筊動作,但許宏志提醒,民眾平時如果沒有運動習慣,萬一肌肉力量不足,在缺乏肌肉保護的狀況下,當心變成骨頭、關節在出力支撐,很可能閃到腰、傷到脊椎,呼籲平時沒在運動的民眾千萬不要輕易嘗試。
-
2021-07-30 養生.運動天地
有片!10分鐘促進肌肉生長 下肢訓練攻略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在練腿?下肢肌群是人體全身上下佔據最多的肌群的地方,雖然訓練過程辛苦,但可以促進肌肉生長、增加全身力量、提升心臟功能,延緩衰老現象,甚至對想減脂的你也非常有效!影片中每個動作30秒,主要會訓練到下肢肌耐力及核心肌群,過程中要專注自身狀況,察覺每一個動作的發力位置、關節角度、身體排列與重心,並注意呼吸,盡量不要憋氣,依身體狀況增加或減少動作次數,快跟著Housport 運動社群一起動起來!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運動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一起訓練肌耐力! 「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07-2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打噴嚏後腰痠小心椎弓斷裂 簡易1動作測試是否中招
就讀高中的鄭同學,平常熱愛游泳,每天都會下水練習,參加校隊的他,也是比賽的常勝軍。某天發現只要腰背挺直,下背出現有微微的疼痛,原先不以為意,想說休息幾天應該就會好,但反覆持續好一陣子,後來,甚至連輕輕地打個噴嚏,腰部也會有酸酸的感覺,最後嚴重到無法跟上校隊的訓練,趕快去做進一步檢查,發現原來是腰部的椎弓斷裂並伴隨脊椎滑脫,這才找出造成他一直疼痛的原因。運動選手經由物理治療 成功重返球隊並贏得金牌汐止國泰綜合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李亭妤表示,由於同學本身還是運動選手的身分,透過物理治療的專業介入,在一段時間的休息及症狀處理後,其實身體已經沒有感到不舒服。但他的目標是希望之後還能回到賽場上,而且還要預防這個舊傷不要復發,影響到比賽。因此,配合他的狀況,治療師根據物理治療的評估和觀察,幫他制定了一份個別的治療訓練內容。李亭妤醫師說明,因為脊椎的結構不穩定,首先,要幫他建立好腹內壓,讓脊椎旁的小肌肉知道如何保護脊椎不要受傷。針對身體的弱項肌群做強化,讓他重新學習用「正確的方法」來使用身體及優化身體的控制能力,在接受一次次的物理治療,成功地建立起好的核心來執行出理想的動作。經過處理之後,鄭同學慢慢地可以增加運動強度,順利的銜接到校隊的常規訓練,最後也去參加了比賽。何謂椎弓解離? 常被誤認為閃到腰而延誤治療李亭妤醫師說,椎弓解離常見於運動員或是經常需要彎腰、搬重物的人,長時間或是在多次、重覆性高的動作,在活動當中產生壓力擠壓到腰椎,累積下來便容易在脊椎比較脆弱的椎弓部,因為承受不了壓力便斷裂,一開始痛,很容易以為是「閃到腰」或被當成純粹的下背痛,因為最常聽到的症狀就是腰痛或是背很緊繃;但漸漸延伸到臀部和大腿後側都會僵硬,若不趕快好好治療,更嚴重一點的甚至會伴隨滑脫,可能就會有其他神經症狀,像是:臀部感到酸痛或刺痛、腳會麻、走路下肢無力…等等情形。當脊椎呈現不穩定的狀態,一定會造成日常生活困擾,在活動當中,身體卻無法任意地彎腰、蹲下或伸直;當想咳嗽、打噴嚏時,這些動作都會迫使得脊椎承擔更多的壓力,更容易引發不適感,嚴重一點的人甚至睡不好覺,白天自然精神就差,需要倚靠藥物的介入才能好好的放鬆。可先自行做簡單的小測試,單腳站立,接著身體往後仰,伸展到最大角度,當伸展的時候會產生疼痛,即為陽性反應。李亭妤醫師提到,除了根據個案主訴的臨床症狀之外,還必須搭配影像檢查,來評估脊椎的狀態,像在X光片可看到,典型蘇格蘭狗狗斷頸的形狀(Scotty dog sign),透過臨床表現與影像呈現做結合,更清楚的掌握個案脊椎的情況。椎弓解離除手術外 保守透過物理治療也可改善症狀依據嚴重程度,除了靠手術之外,椎弓解離也可選擇保守治療,透過物理治療可以有下列幾種方式:1.症狀緩解:透過熱敷,對於緊繃的肌肉群達到放鬆,增加組織循環及代謝;使用不同的儀器治療達到降低疼痛和消炎、舒緩組織僵硬。2.徒手治療:經由身體評估和測試,針對特定部位及組織做手法處理,調整身體張力或恢復組織彈性。3.運動治療:為了避免舊傷復發,必須加強訓練核心肌群,有良好的腹內壓才可以保護脊椎;有足夠的肌肉力量,才能維持脊椎的穩定度,整合肢體協調性,當提升身體的能力,就可以避免再次受傷的風險。(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莫名上背痛...竟是胃炎「轉移痛」所致! 醫解析「轉移痛與肌肉痠痛差異」 ·現代人通病!腰痠背痛應冰敷還是熱敷? 復健科醫師揭「正確使用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