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1 醫療.骨科.復健
搜尋
核心肌群
共找到
280
筆 文章
-
-
2024-11-20 醫療.心臟血管
一起身眼前發黑、眩暈 姿勢性低血壓作怪!5招預防
如果常出現眼前發黑,甚至感到眩暈,尤其是每天早上起床時最常發生這些症狀,小心可能是「姿勢性低血壓」在作怪。自主神經失衡 年長者好發姿勢性低血壓又稱「直立性低血壓」,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蘇彥伯表示,姿勢性低血壓是一種自主神經系統失衡,常發生在坐下或躺下後,再起立時感到一陣天旋地轉。通常症狀一下子就會改善,容易被忽略,好發在年長者身上。據統計,65歲以上年長者,姿勢性低血壓盛行率高達20%。姿勢性低血壓高危險群,包括65歲以上、有心房顫動者、服用降血壓藥物的高血壓患者,或是有頸動脈阻塞、糖尿病、長期臥床、喝酒過量等情形者。蘇彥伯指出,發生姿勢性低血壓,主要與循環血液量不足、神經系統功能受損、服用特定藥物有關,這些情況可能會讓身體的調節功能出現障礙,進而發生頭昏、頭暈、眼前發黑或暫時性視覺消失等症狀。心血管疾病徵兆 潛藏危險不過,有些人出現姿勢性低血壓時並無自覺症狀,所以不容易診斷。蘇彥伯說,有些嚴重的患者會因眩暈、昏厥被送醫急診但找不出原因,檢查過程中患者醒來且無後續不適,就直接出院回家了,建議患者應該再經由心臟科、神經內科、耳鼻喉科做更詳細的檢查。姿勢性低血壓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徵兆,血壓過低則潛藏休克的危險。姿勢性低血壓3大類型蘇彥伯表示,姿勢性低血壓的成因,可分為藥物型、神經疾病型、心血管疾病型三大類型。1.藥物型姿勢性低血壓有些中高齡長者控制慢性病常服藥的藥物,例如血管擴張劑、利尿劑、降血壓藥物、鎮靜安眠藥等,可能會引起姿勢性低血壓,建議患者要定期請醫師檢視使用劑量、有沒有重複用藥,如果用法不恰當,血壓忽高忽低,就容易傷害心血管。2.神經疾病型姿勢性低血壓糖尿病引發的神經病變、神經退化引起的巴金森病,常會導致神經疾病型的姿勢性低血壓發生,機轉為自主神經功能失調。3.心血管疾病型的姿勢性低血壓急性脫水、出血及慢性的貧血、血液循環差等因素,則易發生心血管疾病型姿勢性低血壓。常見夏日高溫水分攝取不足,導致血液體積變少,更容易發生低血壓。另外,酒精會讓體內脫水,咖啡及濃茶有利尿作用,都會加劇低血壓。物理方式緩解症狀姿勢性低血壓該如何預防及治療?蘇彥伯說,如果排除藥物、神經受損、心血管疾病等因素,只能靠物理方式緩解,例如放慢動作、調整沐浴水溫、攝取足夠水分、穿著彈性襪等。飲食是否該多攝取鹽分改善?蘇彥伯指出,要評估是否有其他慢性病問題,請營養師規畫菜單,但飲食不需要刻意太清淡,且少量多餐較佳,避免吃太飽讓血液都往消化系統集中,飯後容易頭昏。如何判定姿勢性低血壓一般低血壓的判定標準是收縮壓低於90mmHg、舒張壓低於60mmHg。若在姿勢變換的3分鐘內,收縮壓下降超過20mmHg、舒張壓下降超過10mmHg,則可判斷是「姿勢性低血壓」。5招防姿勢性低血壓1.放慢動作:變換姿勢時放慢速度,尤其是剛起床時,不要突然起身。2.注意水溫:不宜泡溫泉、洗熱水澡,容易讓血管擴張,引起相對性的血量降低。3.足夠水分:水喝不夠會身體脫水而致血液體積變少,易發生低血壓。4.穿彈性襪:讓血液由腳踝有效壓迫至大腿,增加靜脈血液回流。5.規律運動:訓練核心肌群,可增加血管彈性、降低動脈壓力。
-
2024-11-12 醫療.骨科.復健
輕鬆練肌力又能降低跌倒風險 簡文仁教你2招練核心+防跌5要操
上了年紀之後,一旦跌倒很容易骨折受傷,日常生活中該如何預防跌倒?國策顧問、物理治療師簡文仁在「元氣最愛問」節目中表示,要降低跌倒風險,應加強肌力、提高身體靈活度與平衡感,他傳授並示範「兩招練核心」及「防跌五要操」,可輕鬆練到核心肌群,增強肌力、握力、臂力、腿力 ,避免重心不穩而跌倒的危險。預防跌倒有五要點,簡文仁強調,首重下盤要有力,上下階梯就不容易失去平衡;其次是髖關節要夠靈活,不然會卡卡的蹲不下去,腿也抬不高;三是平衡要穩定,平衡感不好就容易發生意外;四是環境要安全,無論居家或外出都要注意;五是用藥要注意,部分藥物容易引起頭暈或血壓低,也會導致跌倒。2招練核心1.拜天拜地兩腳打開、兩手掌貼合,向上拜天,向下拜地,身體軀幹前後動的過程中,可以訓練腹肌、背肌、腿肌,若擔心體能不夠好,可以坐在椅子上進行。2.撈蝦子兩腳打開、兩手做出河裡撈蝦的動作,讓身體重複俯仰,可以訓練軀幹力量。防跌5要操1.左右弓箭雙擺臂半蹲,左右弓箭步,雙臂左右擺動。2.大字伸展轉陀螺手腳張開呈大字型,向左向右轉動。3.金雞獨立合十敬兩手合十,一腳抬起,但如果站不穩,可改成一腳往前跨一小步。4.頂天立地體自旋一手向上頂,一手往下壓,踮腳自轉。5.拍手跳腳如遊戲拍拍手、跳跳腳,像個孩子似的手舞足蹈。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1-10 退休力.退休力檢測
2024退休力論壇/山域嚮導阿布:熟齡登山得「停看聽」
登山是極佳的有氧運動,許多熟齡族群都喜愛徜徉在山林步道,吸收負離子及芬多精。資深專業山域嚮導阿布分享,日本已經將森林浴列為「預防性健康照護」的一環,能紓解壓力、增強免疫力。熟齡輕旅行正夯,尤其是登山行程,在負重行進的過程中,可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阿布提到,許多人認為爬山對老年人來說太危險,但他曾協助許多6、70歲的長輩登上玉山,甚至挑戰海外的非洲吉力馬札羅山、瑞士馬特洪峰,圓了一生的夢想。年齡並不是登山的阻礙,但是要遵守「停看聽」原則,詳細評估安全狀況,千萬別說走就走。阿布分享,登山守則第一條「停」,務必先了解自己的身體,除了控制慢性疾病,也要請醫師評估是否適合,並針對個人狀況給予適當藥物預防高山症。再來,要「看」清楚登山路線的詳細資訊,並進行環境風險評估。登山前要慎選合法業者,過程中要「聽」從專業指導,維護自身安全,降低意外發生。除了「停看聽」原則,熟齡爬山還要訓練心肺耐力、核心肌群,讓雙腿有足夠的肌耐力,幫助走得更久更遠。阿布提到,全身最大的新陳代謝組織是肌肉,尤其下半身占整體肌肉量60至70%,老化先從下半身開始,如果什麼都不做,肌肉量只會愈來愈少,增加罹患肌少症、衰弱症的風險。鍛鍊下半身肌肉的好處多,包括預防骨質疏鬆、消除脂肪、促進血液循環、延緩腦部退化等。日常可透過弓步蹲與深蹲鍛鍊各大肌群,練好腿力也能減緩關節負擔,穩定行走「防跌」。阿布強調,肌肉的增長不受年齡限制,不論幾歲都要動起來;若平常沒有登山習慣,良好體能是戶外活動的基礎,先從郊山等級開始,勿越級打怪。
-
2024-11-09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我想跳到不能動為止!」 宋小琴愛上日本舞踊 從習舞學生變社大老師
一提到日本舞踊,多數人腦海會浮現電影「藝伎回憶錄」的畫面,這項日本傳統表演藝術,動作優雅、手持小道具,並以和服的袖兜展現故事性。步入耳順之年的宋小琴,當初因為看到美麗的浴衣,便一頭栽進日本舞蹈藝術的世界。她說,自己很喜歡學習繪畫、拼布、烹飪,20多年前,這些才藝課程都很貴,看到社大開課馬上報名參加。有一次在萬華社區大學看到浴衣及和服展覽,想像自己著裝的樣子,於是開始了日本舞踴的學習之旅。從社大學生變成社大老師,宋小琴師承華山流宗家,取得師範資格,引領學員體驗江戶時代的節慶歡樂情境。生命在人生最低潮時轉彎回憶人生的轉折變化,宋小琴說,自己是會計背景,曾是公家單位業務人員,每天過著朝九晚五的規律生活。後來家庭變故,要扮演好職業婦女、照顧者的角色,壓力讓人喘不過氣,只能靠社區大學的時間暫時放風。先生鼓勵:「你就好好去上課吧!」於是展開人生新的一頁。宋小琴非常珍惜寶貴的學習時刻,同學、老師、校方、家人互相鼓勵,成為最堅強的後盾。後來陸續考認證、當講師、社區體驗、出國展演......迎來許多挑戰。10年前,正式辭去工作、變成社大專任教師後,宋小琴更積極投入日本舞踊的推廣,現在班上有好幾位6、70的學生,還有一位85歲的資深學員,彼此學習異國文化。85歲的「大姊」跳得好開心面對高齡化、超高齡社會,宋小琴認為,「不斷學習」是最好的解方,讓人回到年輕愉悅狀態。她以高齡85歲的「大姊」為例,即使容貌已經老去,在認真打扮、梳化的那一刻,身心彷彿回到少女的狀態,嘴角總會漾起一抹微笑。日本舞踊的精髓在於「沉」,保持一顆堅定不移的心,眼神傾注全力專注前方;而身穿優美典雅的和服或浴衣,在動靜之間演繹出優美典雅。宋小琴分享,這項舞蹈非常適合全齡體驗,能訓練核心肌群、矯正姿勢不良,「只要穿上和服就會自然抬頭挺胸,緩解了肩痛、背痛的毛病。」跟上手機數位學習忻技巧跟一群熱愛學習的人在一起,宋小琴覺得愈活愈年輕,現在周間輪流至五個社大上課,假日受邀參加表演、商演,日子過得非常充實。「忙碌是好事,而且我還要學習剪輯呢!」她說,每堂課都要錄影,再剪成影片供學生參考,完全跟上手機攝影技巧,一點也不輸年輕人。跳舞讓人快樂、讓人不老宋小琴說,課堂上有年紀比自己小的上班族,也有退休的資深姊姊們,和不同世代的人交朋友,時時保有活力,不會隨著年齡快速老化。看到85歲的學員還很認真地跟上節奏步伐,全程帶著笑容享受學習過程,她堅定信念:「我想跳到不能動為止!」「不要覺得這個年紀了,怎麼還可能跳舞呢?」宋小琴鼓勵,只要讓身體動起來,就是促進健康的開始。年長的學員們雖然體力、靈活度無法與年輕人相比,但是經歷過人生歷練,動作中蘊含著另一種韻味,反而展現出閃閃發光的樣貌。宋小琴自認,雖然有點年紀了,還能對社區做出貢獻,就覺得很開心;跳舞、授課的當下,一點都不覺得老。
-
2024-10-29 醫療.骨科.復健
大谷翔平肩關節受傷 醫師解析常見肩關節半脫位3原因
道奇隊的大谷翔平在美國大聯盟世界大賽因為盜壘受傷,媒體引述總教練羅伯茲(Dave Roberts)說法是「肩關節半脫臼」,大谷手部的力量還在,肩關節活動範圍也沒有大礙。對此傷勢,透過及時診斷、物理治療及訓練,大多可以有效地恢復肩膀的穩定性並避免重複受傷,讓選手最快時間回到球場。肩關節半脫位對棒球運動員來說是一種常見的運動傷害,這種傷害是肱骨頭部分或不完全地脫離肩胛盂,導致肩膀不穩定。棒球選手的肩關節長期進行劇烈運動,旋轉肌群和韌帶容易因過度使用、疲勞或創傷而變得鬆弛,較容易導致肩關節半脫位。肩關節半脫位症狀,包括肩關節不穩定感(鬆鬆的)、活動範圍受限,以及運動時肩部疼痛,長期下來會有肌肉萎縮的狀況。透過運動史、受傷史、身體理學檢查和影像學檢查(如X光和MRI)可以診斷肩膀是否半脫位,並評估嚴重程度。肩關節半脫位患者經過適當物理治療後,大多可以完全恢復肩部功能,即使手術,術後積極復健,強化肩關節及核心肌群的肌力,可以重新參加運動,預後良好。。常見肩關節半脫位3原因:1.創傷性:高速、劇烈的肩部活動如投球或擊球,可能導致瞬間撞擊或扭傷,讓肩膀脫位。2.非創傷性:長期重複的肩部動作,如頻繁投球,會使肌肉和韌帶疲勞,增加脫位風險。3.神經肌肉:神經損傷或肌肉無力,也會導致肩膀不穩。治療分非手術和手術兩種:1.非手術治療:剛受傷時,冰敷減少腫脹,避免容易脫位之危險姿勢,接受物理治療(包括肩胛穩定性訓練、旋轉肌群強化訓練、增強肩關節感覺的運動),能幫助恢復肩膀的動態穩定性,必要時適當使用止痛藥物。2.手術治療:當非手術方法無效時,手術治療可能是必要的,特別是對於重複性脫位或嚴重損傷的患者。
-
2024-10-12 焦點.元氣新聞
張友驊跌倒後離世 醫分析常見跌倒7種原因:嚴重會腦出血導致死亡
名嘴張友驊日前走路時滑倒,頭部重創,昨(11)天宣告不治,消息一出,各界遺憾。跌倒是老年人常見死因,也是部分疾病的警訊,西園醫院、永越健康管理中心醫師謝向堯分析,造成跌倒的原因很多,常見有7類,包括虛弱、骨頭關節退化、腦缺血、周邊神經或肌肉病變、步態協調不穩、周邊血管病變,以及藥物。謝向堯在永越健康管理中心網站以「足不可失 — 談銀髮族的跌倒」發表文章,他指出:跌倒這事,可大可小。小孩子跌倒大多是皮肉傷,哭哭擦藥就沒事;銀髮族跌倒,稍不留神則會骨折、腦出血,甚至導致死亡,不可不慎。他也說,銀髮族跌倒勿輕忽。銀髮族的跌倒,常常存在不只一種原因,需要依求診者跌倒時發生的狀況與既有疾病來做鑑別診斷,才能對症下藥,避免憾事發生。如果常莫名其妙跌倒,可先徵詢神經內科。以下是衛教文章全文:跌倒這事,可大可小。小孩子跌倒大多是皮肉傷,哭哭擦藥就沒事;銀髮族跌倒,稍不留神則會骨折、腦出血,甚至導致死亡,不可不慎。常見跌倒原因會造成跌倒的原因很多,涉及不同疾病,需根據病史與臨床症狀,抽絲剝繭。以下為常見7大類原因:1. 虛弱:通常表現全身無力。常見於營養不良、貧血、內分泌代謝失調(如肝腎功能不佳、甲狀腺機能低下),或罹患心肺疾病,如心臟衰竭等族群。另一類人是表面健康,但平日太少走動,或肌少症導致核心肌群和腿部肌力差。2. 骨頭關節退化:最常見是髖、膝關節退化,導致下肢無法受力且關節卡卡。這類人除了無力之外還會合併關節疼痛,常因支撐不住體重而跌倒。3. 頭暈、暈厥、或腦缺血:無論是內耳不平衡導致頭暈,或血管狹窄導致腦部暫時性缺血,會誘發四肢無力而跌倒。此類跌倒通常在突然改變姿勢時較易出現。4. 周邊神經或肌肉病變:常見於糖尿病、洗腎、或做過化療等患者。因四肢末梢神經退化,或慢性肌肉發炎,導致肌肉無力,容易腰痠腿軟。5. 步態協調不穩:這類通常與神經科疾病相關,例如多次腦中風、帕金森氏症候群、小腦退化、水腦症等。患者其實有力氣,但無法精確的控制肢體,容易因失去平衡而跌倒。例如:帕金森氏症候群患者,常常身體重心向前,腳步跟不上而撲倒;小腦退化患者行走則像七爺八爺般搖晃,在不平整的路面就容易跌倒。6. 周邊血管病變:常出現於慢性糖尿病、高血脂患者。因末梢血管硬化導致血液循環不好,剛開始行走時正常,走一段路後會因血液供應不良、容易足部痠痛或不靈活而必須休息,又稱「間歇性跛行」。7. 藥物:許多藥物副作用為疲倦、頭暈。如:鎮定劑、感冒藥、過量的血壓藥及血糖藥等。銀髮族跌倒勿輕忽銀髮族的跌倒,常常存在不只一種原因,需要依求診者跌倒時發生的狀況與既有疾病來做鑑別診斷,才能對症下藥,避免憾事發生。如果常莫名其妙跌倒,可先徵詢神經內科。
-
2024-10-07 醫療.骨科.復健
膝蓋痛到底能不能運動?10種強化膝關節運動 適度做有助恢復膝蓋活動力
預防膝關節疼痛的發生,平時應多強化膝蓋的肌力,維持膝蓋適當的活動度,尤其要常做強化膝關節運動,可減少膝蓋受傷。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主治醫師洪榮斌指出,膝關節的健康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而運動對膝關節的影響則因人而異,運動對膝蓋究竟是好還是壞,取決於運動的種類、姿勢是否正確及個人膝蓋的狀況。 洪榮斌表示,對於膝蓋健康的人來說,只要在姿勢正確的前提下進行運動,不僅可以強化膝關節周圍的肌肉,還能幫助改善身體平衡與穩定性,進而降低膝關節受傷的風險,特別是強化大腿與臀部的肌肉,能有效支撐膝蓋,減少在活動中的壓力,讓膝關節不容易受到磨損;但如果運動姿勢不正確或運動量過度,反而可能對膝蓋造成傷害。 運動對膝關節,是好還是壞?洪榮斌舉例,許多人在進行運動時,像是慢跑、深蹲或長跑等,這些運動在正常情況下,並不會對膝蓋造成不良影響,關鍵在於姿勢的正確性及身體是否感到不適。如果在運動過程中,膝蓋沒有疼痛感,這些運動通常是安全的;然而,若膝蓋已經出現疼痛症狀,繼續進行這些需要負重的運動,則可能導致膝蓋進一步受損。 對於已經感到膝蓋不適的人來說,繼續進行負重運動,如跑步、深蹲或重量訓練,則可能會加重疼痛,因為這些運動會讓膝關節承受身體重量,加劇關節壓力,進而增加疼痛感。因此,對於有膝蓋問題的人,這類負重運動不建議持續進行,應當根據具體情況調整運動方式,膝蓋疼痛的風險也相對較低。 相對來說,許多不需要負重的運動,對於膝蓋疼痛的病患則是比較安全的,像是以坐姿進行的運動,或是適度的伸展運動、游泳、腳踏車等低衝擊運動是比較安全的選擇,不僅可以避免加重膝蓋負擔,還有助於維持關節的靈活度與血液循環。 此外,適當的復健運動,也是減緩膝蓋疼痛的重要手段,能在不會加重關節負擔、不增加壓力的情況下,幫助活動膝關節、強化周圍肌肉,逐步恢復膝蓋的活動力。 運動護膝的好處洪榮斌強調,運動對膝關節的健康有許多好處。首先,適當的運動可以強化膝關節周圍的肌肉,尤其是肌耐力的提升,對於關節的穩定性極為重要,當肌耐力足夠時,平衡性會相對提高,就能減少受傷的風險。 此外,適度運動對骨骼健康也有益處,運動時對骨骼施加適當的壓力,能刺激骨質生長,減少鈣質流失,從而有效預防骨質疏鬆等骨骼疾病的發生,特別是隨著年齡增長,骨骼健康變得更加重要,而運動正是保持骨骼健康的有效方式之一。 運動不僅對肌肉與骨骼有益,對關節內的軟骨也有促進作用,適當的運動能給予關節內軟骨適度的壓力,反而能促進軟骨的生長與修復,許多人可能認為只要增加運動量就能帶來更多好處;但實際上,過度運動反而會增加肌肉、肌腱和韌帶受傷的風險。因此,運動應講求適量,而非越多越好,尤其是對於平時不常運動的人來說,應循序漸進地增加運動量,才能避免過度訓練而導致運動傷害。 運動的另一個好處,在於能夠改善日常生活中的活動能力,當身體的肌肉與關節保持在健康狀態時,人在進行各類日常活動時會更加靈活,並且能更有效地應對意外情況,減少受傷的風險,像是走路時不小心跌倒,或遇到緊急狀況時,擁有足夠的肌耐力與穩定性,能幫助身體更快恢復平衡,避免嚴重的摔傷或關節扭傷。 10種運動,對膝關節好洪榮斌說明,膝關節的穩定性主要依靠周圍的肌肉和韌帶,尤其是位於膝關節前側的肌腱,由四條肌肉組成的股四頭肌,透過運動可以有效地增強關節的穩定性,減少受傷的風險。 要增強膝關節的穩定性,建議選擇不會引起膝蓋疼痛或不舒服的運動,例如使用健身器材訓練大腿和膝蓋周圍的肌肉,或是進行跑步、慢跑、超慢跑、深蹲、騎自行車、游泳等,重點是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並且持續進行,以達到強化膝關節的效果。 1.直抬腿運動直抬腿運動是一種簡單而實用的訓練,適合各年齡層的人進行,特別是年長者或行動不便的患者,有效提升下肢的穩定性和肌肉力量,強化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對年長者而言,隨著年齡增長,肌肉逐漸流失可能會影響行動能力,直抬腿運動能有效防止肌肉退化,預防膝關節問題。 直抬腿運動是在坐著的狀態下進行,首先,平躺在床上或地板上,將單腳的腳板向上翹起,腳尖朝向身體方向,膝關節保持伸直。接著,緩慢地將整隻腿向上抬起,抬高至約30至60度,並保持離床或地面約30公分的高度。當腿抬高時,大腿前側的肌肉要用力收縮,並維持這個姿勢約5秒鐘,然後大腿放鬆,緩慢將腿放回原處。 建議每次進行20下,之後休息2至3分鐘,再重複3至5次,每天可以進行100至200下,可以達到最佳效果。 直抬腿運動最大的優勢在於便利性,不需特別的設備或場所,任何人都能輕鬆上手,對於膝關節不穩定的人來說,這是首選的低強度運動,能有效增加膝蓋周圍的肌肉力量,從而減少膝關節受傷的風險。此外,因為不會對膝關節造成過多壓力,也是很好的膝關節復健運動 。 如果感覺單靠自身體重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對於想進一步增強肌力的人,可以在腳踝加上沙袋,能更有效地刺激股四頭肌,特別適合年輕人提升訓練強度。 2.壓膝運動壓膝屬於下肢伸展運動,主要是伸展膝蓋後方的肌群,不僅能幫助維持膝蓋柔軟度,也能夠減少膝蓋下方的壓力,還能幫助緩解膝關節因疼痛而導致的肌肉僵硬、難以伸直,幫助保持膝關節的靈活度,從而促進膝蓋恢復正常活動,對於減輕膝關節壓力和改善症狀有顯著效果。 壓膝特別適合在運動後、久坐後,或是在膝關節疼痛或僵硬情況下進行,幫助放鬆大腿後側和下背部的肌肉,隨著每次的拉伸,肌肉會逐漸變得更為靈活和放鬆。 首先,坐在地上,雙腿向前伸直,保持背部挺直,雙手自然放在身體兩側。接著,將單腳屈膝,腳掌靠近另一條伸直的大腿旁,膝蓋朝外。然後,雙手輕輕按在屈膝的大腿上,身體慢慢向前傾,嘗試讓胸口靠近伸直的大腿,感受大腿後側的拉伸感,保持姿勢約10到20秒,然後放鬆,回到起始坐姿,換另一條腿進行相同的壓膝動作。 3.抱膝運動抱膝也是屬於下肢伸展運動,主要伸展膝蓋前方的肌肉群,對於長時間活動後,感到肌肉僵硬或膝關節僵硬的人來說,透過伸展動作可以有效緩解不適,也能幫助維持膝蓋周圍肌肉的柔軟度與健康,有效減少膝關節疼痛的問題。 抱膝運動的步驟,首先,平躺在地面或瑜伽墊上,雙腿自然伸直,雙手放於身體兩側,保持全身放鬆;接著,慢慢將右膝彎曲,然後用雙手抱住膝蓋,輕輕將膝蓋向胸部靠近,此時,左腿仍然保持伸直,腳跟輕輕接觸地面,當膝蓋接近胸部時,確保肩膀與背部完全貼合地面,避免過度用力,保持姿勢10到20秒,感受臀部與下背部的肌肉拉伸。 完成右側伸展後,將右腿放回原位,再換左腿重複相同的動作。每邊進行完單腿伸展後,可以進一步進行雙膝抱胸,將雙腿同時彎曲,雙手抱住雙膝,輕輕地將膝蓋拉近胸部,並保持約20秒的姿勢。最後,將雙腿放下回到起始平躺姿勢,讓全身放鬆。 4.跑步跑步是促進身體健康的運動,但每個人的跑步姿勢和習慣都不盡相同,跑步時需要特別注意個人狀況,以免對身體造成不必要的傷害。首先,跑步並沒有固定的姿勢標準,只要在不引起疼痛的前提下,任何姿勢都可以被接受,建議根據自己的舒適度來調整。 但要注意的是,跑步時間過長或是上下坡時,可能會增加膝關節的負擔,當膝蓋承受更大壓力,周圍的肌肉和組織也會受到更多的壓迫,容易造成膝關節受損。 除了跑步姿勢之外,選擇適合的跑鞋也十分重要,良好的跑鞋能提供更佳的避震效果,減少跑步時對膝關節和其他部位的衝擊,從而降低受傷的風險。 5.超慢跑超慢跑是近年來很受歡迎的運動,這種跑法相對溫和,對膝關節的衝擊較小,但需注意姿勢,如果姿勢不正確,仍可能造成膝關節受傷,特別是在初期練習時,建議尋求專業人士指導,可避免不必要的運動傷害。 若是跑步過程中感到任何不適,特別是膝蓋部位的疼痛,應該立即暫停運動並進行調整,適時調整運動量和運動方式,不僅能夠提升運動效果,還能避免造成膝關節受損。 6.騎自行車騎自行車是對膝蓋有益的運動,不僅能鍛練膝關節,還能有效增強下肢肌肉,特別是股四頭肌;但前提是自行車的座墊高度,必須適當調整,以確保騎乘時的舒適性和安全性,避免造成膝關節或背部的不適。 如果椅子過低,膝蓋在大腿踩踏時會過度彎曲,容易增加膝蓋的壓力,尤其是在膝蓋彎曲角度過大時,更容易造成膝關節損傷,建議每次騎自行車前,都應調整座墊高度到適合的位置,可以讓大腿部位在踩踏時,保持輕微彎曲但不過度。不僅能減少膝蓋的負擔,還能讓騎行更加舒適,才能減少不必要的傷害風險,以達到良好的運動效果。 7.深蹲深蹲有助於加強膝關節周圍的肌肉和組織,提高膝蓋的穩定性,從而降低受傷風險;但若是姿勢不正確,也容易造成膝關節傷害,或是加重腰部的負擔。 正確的深蹲姿勢,首先,上半身姿勢非常重要,應保持挺直、避免前傾,才能減少腰部的壓力,因為如果過度前傾,會讓腰部過度承受力量,可能導致受傷。 其次,下半身的角度也需要適當調整,膝關節彎曲的角度大約保持在30到40度之間,才能有效訓練腿部肌肉,同時避免其他部位的壓力過大。 當進行深蹲時,隨著腿部逐漸感到疲勞,姿勢也可能會變得不穩定,因此需要特別注意保持正確的姿勢,不建議初學者在無人指導的情況下,進行深蹲練習,以免發生不必要的運動傷害。 8.爬樓梯爬樓梯也可以作為訓練膝關節的運動,能有效強化膝蓋的肌肉與耐力;但必須注意爬樓梯的速度與姿勢,爬樓梯速度過快或過度反覆彎曲,可能會對膝關節造成不必要的壓力。建議爬樓梯時,動作要放慢,以避免膝蓋承受過多壓力,保持適當的運動強度和姿勢是非常重要。 9.游泳游泳的好處是對於膝蓋負擔較小,水的浮力能減輕膝關節的壓力,讓膝蓋在運動中,不會承受過多的重量,還能有效訓練腿部及膝蓋周圍的肌肉群;但需注意游泳姿勢對膝關節的影響,以蛙式為例,由於蛙式踢腳動作需要膝關節過度彎曲,可能對於膝蓋脆弱的人來說,容易引起膝關節不適,建議游蛙式時,要盡量保持較慢的速度,放慢踢腿的速度,可避免膝蓋反覆過度彎曲的動作,才能降低對膝關節的負擔。 10.瑜伽瑜伽動作相當多元,不僅限於單一肌群或關節,而是著重全身肌群的運動,特別是核心肌群。核心肌群的訓練對於膝蓋有間接的保護效果,當核心肌群穩定時,不僅身體的平衡性提高,也能提升整體穩定性,使身體的協調性更好,有助於避免膝關節的過度負荷,對於整體肌肉和關節都能達到保護作用。 延伸閱讀: ·愛翹腳恐扼殺精子! 醫驚吐「意想不到4下場」:一直跑廁所要注意 ·坐著「1習慣動作」易害肩頸痠痛!常不知不覺就做 圖解「舒緩4招」改善
-
2024-09-24 醫療.骨科.復健
搭捷運沒握扶手站不穩 醫:骨骼肌肉衰退警訊
骨骼肌肉衰退是無感退化,日常生活小困擾可能是警訊。醫師提醒,45歲以上的民眾若出現搭捷運沒握扶手站不穩等情形,恐與肌肉流失有關,呼籲「聰明吃、健康動」為行動力儲值。台灣從明年起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高年級勞動參與率持續上升,中壯族群若不提前儲值行動力,將拖累職場表現與生活品質。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陳崇桓近日透過新聞稿提醒,骨骼與肌肉是組成行動力的關鍵,預估台灣約有76萬名50歲以上民眾須留意骨骼健康。陳崇桓表示,骨質量在約30歲左右達顛峰後就會逐年流失,尤其45歲以上停經後婦女流失會更加劇烈;肌肉量則是40歲開始下滑,每10年肌肉會流失8%至10%,慢性疾病、久坐及營養不均都會導致肌肉加速流失,不論是骨質量或肌肉量,都是在不知不覺中退化。雖然骨骼肌肉衰退很無感,但並非毫無徵兆。陳崇桓提醒45歲以上中壯年族群留意5項日常生活小困擾,包含過馬路常常來不及、逛街出遊時常需要坐下休息、搭捷運沒握扶手會站不穩、穿鞋時需要扶東西或坐著、使用蹲式廁所站起來費力等,看似無害的小困擾,其實是行動力警訊。陳崇桓說明,如民眾過馬路常常來不及、出遊常需要坐下休息,意味著體力及活動量正在減少,活動量降低恐造成肌肉加速流失;當民眾搭捷運站不穩、穿鞋需要扶東西、使用蹲式廁所費力,可能是身體核心肌群與平衡感需要強化,行動力不足與生活飲食、運動息息相關。「聰明吃、健康動」是行動力儲值原則,陳崇桓建議攝取足夠蛋白質、鈣質與維生素D,維持肌肉與骨骼健康,可每餐攝取1個手掌心大小的豆魚蛋肉類、早晚1杯奶製品;除了有氧運動外,每天也要進行適當肌力訓練,如在家利用水瓶、彈力帶,強化上肢與下肢肌群。「行動力會直接影響職場表現與生活品質。」陳崇桓提到曾收治1名60歲職業婦女,家有年邁長輩需要照顧,工作、家庭蠟燭兩頭燒,疏忽營養攝取,更沒有運動習慣,在公司使用蹲式廁所起身雙腿無力跌倒,造成髖關節骨折,才驚覺骨密度不足,漫長復健路影響家庭與工作。
-
2024-09-24 醫療.骨科.復健
打噴嚏腰背痛?小心椎間盤突出!醫建議多做一動作可預防疼痛
許多上了年紀的人,常發生腰痠背痛,現代上班族因久坐久站,有時也會出現下背痛、臀部疼痛,甚至一路往下延伸痛到大腿、小腿。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復健科主任武俊傑表示,這些惱人的疼痛問題,可能是「椎間盤突出」惹的禍,若壓迫到神經,還會引發坐骨神經痛。坐姿不正確 痛感延伸大腿「長期姿勢不良」是椎間盤突出的最大主因,武俊傑強調,民眾上班沒有正確靠著椅背、下班回家躺臥在沙發上,這些錯誤的動作累積會造成腰椎傷害。他以診間一名57歲中年男子為例,該患者身體兩邊的大腿外側、接近臀部上方位置疼痛了數個月,狀況時好時壞,嚴重時連睡覺都會被痛醒。患者陸續求診神經外科、骨科、神經內科,也做過徒手治療,有時候站久一點或打噴嚏,又引起腰部及背部的疼痛,無法徹底改善。經X光檢查,顯示第五腰椎及第一薦椎間隙狹窄,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經過復健治療三個月後,疼痛症狀明顯改善,武俊傑鼓勵患者持續復健。誤以為拉傷 拖到下背麻木除了長期姿勢不良,武俊傑提醒,經常彎腰搬重物、受外力撞擊,均有可能導致椎間盤突出。當這些壓力持續累積對腰椎造成負擔時,會慢慢出現局部不適感,民眾常忽略腰背疼痛,以為是疲勞或拉傷所致,直到下背部麻木、無力、肢體僵硬以及經常性的疼痛,才發現事情大條了。罹患椎間盤突出的患者,常因疼痛而坐立難安、夜不成眠、不良於行;有些人症狀反反覆覆數年,也有人瞬間發作就非常嚴重。武俊傑表示,當神經被壓迫嚴重,會從腰部、臀部、一直到腿部出現痠、痛、麻、無力,即造成坐骨神經痛,可能會感覺到尖銳的刺痛,令人非常難受。椎間盤突出 多做伸展動作如何預防椎間盤突出?武俊傑強調,要多注意工作型態及日常生活習慣,避開對腰椎負荷過大的NG行為。尤其要多「運動」,包括伸展動作、強化背部和核心肌肉的運動,讓肢體更有力。大部分的椎間盤突出,經問診、理學及影像檢查,都可以診斷出來。武俊傑指出,經確診後,一定要針對造成椎間盤突出的原因徹底改善,可利用腰椎牽引治療加強復健,再配合日常生活的姿勢調整,以及強化核心肌群運動,可以改善腰部椎間盤突出的問題。熱敷或泡澡 放鬆緊繃肌肉痠痛藥布或藥膏含有消炎止痛藥的成分,對輕微的腰痠背痛或肩頸痠痛有減緩症狀效果,但治療效果有限。平常自我保健,武俊傑建議,可使用熱敷或泡澡等方式,放鬆緊繃的肌肉;另外,中醫針灸治療對疼痛的改善亦有幫助。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10 名人.謝向堯
謝向堯/同情心與同理心 醫病譜出交集與共鳴
從前我在醫學中心服務。那裡總是人滿為患,常遇到來自各地的疑難雜症。患者行動再怎麼不便,泰半的家屬也會想辦法掛到號,設法將他們帶來門診,只為尋求「最好的醫療」。直到我轉任地區醫院,才發現不同地區的風土民情有很大的差異,而患者的期望也不同。有位六十多歲的男子,體型中廣,講話慢慢的,撐四腳拐杖走進門診。他初次掛號時,主訴「近一年來常常跌倒」。他並沒吃什麼可能引起精神不好或頭暈的藥物;問他跌倒前有沒有頭暈目眩、視力模糊、腳軟等等症狀?他也說沒有。不過我注意到他的舊傷遍布在身體很多地方,如頭部、腿部、臀部……表示跌倒不是偶發事件。造成跌倒的鑑別診斷很多。從視力不好、膝蓋或下肢關節退化;到全身性疾病如貧血、新陳代謝問題導致頭暈或全身體力退化都有可能。而神經科疾病,如帕金森氏症候群、水腦症、脊髓病變、周邊神經或肌肉病變等等都需要考慮,要一一排除得費一番功夫。最直覺的判斷是,如果一般重心不穩向前撲倒,傷口會在前額或臉部;如果是癲癇發作時抽搐則常往後仰,傷口通常在後腦勺或背部;至於血液循環不好或其他原因昏厥、中暑等等,則得看患者發生當下站姿而定,可能側倒、也可能偏任何方向,比較難猜。患者這次傷口是在頭頂,這點我想不明白。他當時並非下樓梯,難不成前空翻而頭頂朝下跌倒?細問之後才知道,他這次其實還是向前倒,只不過正前方剛好有個矮櫃,頭不偏不倚撞在矮櫃側邊的直角。想來一定很痛!我先找了外科醫師,幫他頭頂傷口縫了幾針,然後收他住院檢查。他目前獨居,所有的資訊只能問本人。儘管兩天後有朋友來探視他,但感覺也不算熟。原來大家都叫他阿七,因為他上頭有五個兄姊,父母還另外收養了一個乾姊姊。這些兄姊們有的還在、有的過世了。但據說,有兩位哥哥生前也曾經如同他一樣,常常跌倒。倘若消息屬實,那麼他罹患神經退化性疾病的可能性就大增了。阿七平時眼神呆滯,回答問題得想較久,認知功能應該有些許問題。肌肉力量其實並不差,但是手腳和軀幹有輕微僵硬,並非典型的帕金森氏病。他從床上要站起來會顯得吃力,就算撐著四腳拐杖,站起瞬間仍會稍微晃動且前傾。我研判他平日核心肌群就無力,於是叮嚀護理人員注意他的活動狀況。數天後來了一位女性訪客,短髮、不多話,竟然是他前妻,名喚阿雲。他們離婚已兩年,但阿雲聽見鄰居轉達消息後,還是來照顧他。或許阿雲是他現在唯一能依靠的人了吧?阿七住院後的抽血檢查沒甚麼大問題。不過他有姿態性低血壓,這可以解釋為何改變姿勢時容易搖搖晃晃而跌倒 — 除了重心不穩,也不排除因為腦部暫時缺血而導致肢體無力。此外由阿雲口中得知,他的記憶力比起兩年前更衰退些,有些詞也要想一下才能講出來。其他症狀還包括吞嚥不好,眼神看往上下左右時很不靈活。他的腦部MRI影像則顯示,腦幹與腦皮質比同年齡者更加萎縮,及相對擴張的腦室。住院近一星期,阿七並沒辦法完全符合我從前遇過的任何一種典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所以我寫在病歷上的鑑別診斷還是有好幾項。然而疾病總是這樣,尤其是神經退化疾病,臨床表現能如教科書範本的相對少數;百位患者往往有數十種樣貌,醫者只能大抵選出最接近的診斷。我向阿雲解釋,綜合阿七目前所有的症狀,比較近似於一種多重系統退化的「進行性核上肌群麻痺(progressive suprabulbar palsy;PSP)」。這類疾病有的可以問出家族遺傳史,但較多是個體基因的異常;診斷上主要還是得靠臨床症狀和影像。退化疾病 無藥物可根治我緩緩說,如果阿七真的是我所推測的疾病,那麼和絕大多數神經科退化疾病一樣,都沒有藥物可以根治。比方說傳統帕金森氏病的病程較為良性,可以撐到十至二十年才逐漸不良於行;諸如阿七這類退化疾病比較不樂觀,常常發病一至三年內就得臥床了。阿雲靜靜地望著坐在床沿的阿七,眼神異常的平和。在我看來那可能是淡定?或是早就熄滅的希望?我不確定。沉吟之後,我還是決定挑明說清楚現實的預後。這類患者最後會危及生命的原因,通常是反覆的跌倒造成顱內出血或骨折、或是被食物嗆到而造成吸入性肺炎;少數則因為自律神經失調造成突發性休克或心臟停止,進而猝死。我說明,會先開立一些帕金森氏症的藥物,看阿七的肌肉協調能力能不能改善、並減少跌倒機率。但足夠的復健訓練、小心進食,還是很重要的。阿雲淡淡地說:「那就多麻煩醫師了!」語調聽不出一絲憂慮。聽見她的道謝,我心裡嘆了口氣。不僅同情阿七,更覺得有些慚愧。因為我心知肚明,以後能幫的忙將會很有限。觀察幾天,我覺得阿雲挺牢靠的。她幫阿七刮了鬍子、陪他去復健、餵他進食;我交代的事都有確實做到。復健幾天之後,阿雲告訴我,阿七初站起來的晃動有減少。或許因為感慨自己在這領域的經驗不足,我自顧自地眼神飄向牆角,念著:「假使你們願意,出院後我可以介紹你們到我原來服務的醫學中心去評估。那裏前輩們經驗較豐富,可用的藥物也更多,也許能夠讓阿七的狀況更改善。」阿雲客氣的說:「不用了!醫師已經很幫忙了。目前這樣就很足夠了。」每天查房,我問起阿七站立時頭暈的情況,阿雲總是淡淡笑說:「他復健之後,好很多了!」法律上不是伴侶,相對的不必負擔那麼多責任,我也無法強求阿雲做多少。然而阿七如果沒人照顧,是鐵定不行的。雖然我不知道阿雲是否仍舊單身?能照顧阿七多久?卻很替阿七欣慰。他們家在舊公寓五樓,沒電梯,日後出入會是很大問題。這幾乎是醫院附近住民的普遍環境。我請社工聯繫台北市的長照資源,看看能否在經濟上提供補助;心下更是祈禱阿雲有辦法多幫阿七一些。出院之後,阿雲第一次帶阿七回門診,我試著叫他站起來。儘管他由輪椅起身仍有些費力,不過已經不會剛站起來就往前傾倒。阿雲表示阿七平時難以下樓,都是在家裡練習坐與站。有次看診,閒聊之間氣氛良好。我語意深遠的向阿雲提出,應該帶阿七去作病人自主權利法的「預立醫療決定(AD)」。萬一以後他身體出狀況,可以預先打算,而不至於手忙腳亂。阿雲仍然惜話如金:「我們會考慮的。謝謝醫師總是替我們著想。」彷彿這一切都是身外之物,就算泰山崩於前,仍然可以面不改色。我當下想,自己是否心急了些?費盡心思想幫她們忙,卻好似作了煞風景的事?哪壺不開提哪壺?不禁擔心他們因此對我有成見。家屬送自家菜 令我感動但次回門診,上次的陰霾馬上煙消雲散。阿雲居然提了一袋空心菜與茄子來送我。她對我說:「這是我家自己種的蔬菜,醫師請務必收下,不要嫌棄才好。」我訝異之餘連忙道謝。感動都來不及了,怎麼會嫌棄呢?這對夫婦的態度讓我印象深刻。也讓我重新思索,甚麼叫做「最好的醫療」?醫療的理念就算再神聖,終究不是慈善事業。我得依賴自己專長來扛起一家生計,用既有資源來救治病患。何謂最好醫療 陷入長考在地區醫院,我遭遇了一些以前在醫學中心可以眾人通力完成、但在這裡卻不能做的事。有時我感到有心無力,覺得可用武器太少。於是給患者更多的建議,提供我信任的後援。例如因中風而住院的患者,除了急性期盡力處理腦損傷之外,我診斷出患者的顱內血管有狹窄,建議他出院以後可以去其他醫院評估是否能做血管支架,「一定」可以減少再度中風機會。又譬如癲癇的患者,除了藥物控制,我建議轉醫學中心做更進一步腦部檢查或長時間腦波記錄癲癇型態,「搞不好」有機會用外科手術治療?「一定」可以改善她的生活品質。這類念頭,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在我的心裡糾結。但是患者或家屬的反饋,卻常常不是我想像的。我開了轉診單,有些人卻沒去;我鼓吹他們進一步治療,有些人卻說:「醫生,現在這樣治療就很好了。」不是用我心目中最好的藥物與技術,細心的治療,才算得上仁心仁術嗎?或許對某些患者及家屬來講,就醫便利、經濟許可、生活品質(病情)有改善而沒大病痛,就算是良好的醫療吧?二十幾年前,在我剛升任主治醫師時,曾經寫過一篇文章『當醫師遇見SIKI』。緣由是我在住院醫師時期拜讀過神經科界的醫學人文前輩賴其萬教授的書。而『SIKI』的原意是原住民話「你關心我、我關心你」。那時我憑著一股熱誠,還有自己罹病後一路跌跌撞撞的經驗,發願要幫助所有經手過的患者們。儘管不能盡如人意,行醫多年卻也問心無愧。現在我變成中生代醫師,並且換了行醫環境。我維持信念與經驗,奈何有許多受限於人力、設備之處,得適度妥協。反之如阿雲,或許仍有她的期待,但也不企求更多,只要阿七有進步、活在當下就夠了。我們各自依存本性「做自己」。做自己需要很多勇氣,但也容易被諸多外在條件影響。我以長年的思維來診治,有時仍感嘆現下做得不夠理想;不過她們的反映卻真摯且滿足。未曾想過,同情心與同理心能夠以這種方式產生交集與共鳴。沒有抱怨與質疑,只有體貼與感謝。我還有一些隱約的鴻溝需要慢慢跨越,但這將會是我往後行醫路上得持續學習的課題。
-
2024-08-27 醫療.骨科.復健
登山健行傷膝蓋?醫警告「4大壞習慣」是元兇:不要大步大步跨!
即使天氣炎熱,有不少人還是會選擇登山健行,不僅可以大口呼吸芬多精,還能享受清涼的自然風,暫時逃離酷夏的悶熱感!不過,在登山健行時,上下坡難免會造成膝蓋的壓力,如果這時候又沒有使用正確姿勢,很容易一不小心就受傷!登山健行 正確4姿勢避免受傷板橋亞東醫院骨科陳鈺泓主治醫師分享登山健行的正確姿勢:1、盡量全腳掌落地:想要預防膝蓋疼痛的問題,腳掌落地的方法是關鍵!有些人會習慣以腳尖落地,長時間下來會造成小腿肌過度使用而緊繃,增加抽筋的機會。應盡量以全腳掌落地的走路方式,能更好的支撐全身力量,也較不容易疲勞,同時減少對腳踝的衝擊力。2、膝蓋微彎不打直:在上山或下山時,盡量保持膝蓋微彎步打直的姿勢,利用大腿肌、髖部、核心肌群的力量支撐身體重量,可以減少對膝蓋與關節的壓力,減少疼痛及受傷的風險。3、抬頭挺胸跨小步:有些人爬山時喜歡以大步大步跨的方式前進,不過這樣容易增加肌肉負擔,加速肌肉疲勞,隔天也比較容易出現鐵腿的不適感。因此,建議以小步伐的方式行走,不僅能增加穩定性,同時提高肌肉的持久性;而保持抬頭挺胸不駝背,可以幫助維持正確脊椎曲線,也有助於維持呼吸的頻率。4、使用登山杖輔助:爬山對膝蓋的負擔並不小,尤其是下坡段時如果沒注意,更容易加速軟骨磨損。建議在登山健行時可以攜帶登山杖,透過登山杖的輔助,適時分擔上下坡時對膝蓋的壓力及衝擊力,同時也能幫助維持平衡。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14 養生.運動健身
沒空去運動?不用花大錢、不需太多時間,5種在家就能做的有氧運動練心肺
我們都知道運動有益身心健康,很多人也想運動,但可能根本找不到時間特地去健身房做運動。有氧運動是保持心肺和心血管健康的最佳方法之一。如果有一些可以在家做的項目,就算晚下班,回到家也可以加減動一下,不失為平衡工作與健康的好方法。《Heatlh Day》整理了5個在家就可進行的有氧運動,不用花大錢買器材、不需要太多時間,甚至可以讓你順便完成一些家務。5種在家就能做的有氧運動1、跳繩跳繩是一種高效率的有氧運動,能在短時間內達到最大的熱量消耗,有助燃燒脂肪和塑造腰部線條,讓全身肌肉動起來,特別是核心肌群、腰部肌肉。根據根據美國國家衛生院底下的心肺與血液研究所(NHLBI)的數據,跳繩15 鐘就被認為是中等強度的鍛鍊。另根據克利夫蘭診所指出,跳繩可以健身及改善健康,尤其是心臟和肺部健康。2.爬樓梯你家是有電梯的新式大樓,還是只有樓梯的老公寓。不用羨慕別人家的電梯,因為爬樓梯也是很好的有氧運動。與在平地行走相比,爬樓梯必須運用更多的肌肉群並發揮更多的力量,因此爬樓梯是一種有效且省時的有氧運動。爬樓梯可鍛鍊到腿部以外的肌肉,如臀部和股四頭肌;並且還能改善平衡能力,因為你必須使用足部和腳踝的穩定肌群以及腓骨肌腱來保持平衡。如果你想再進階訓練,不妨嘗試拿一些重物,例如沙袋,以加強肌耐力訓練。3.有氧瑜伽很多人都會自己在家做瑜伽,但並非所有形式的瑜伽都可以進行有氧鍛煉。能量瑜伽(Power Yoga)和流瑜伽(Vinyasa yoga)等強度較高的瑜伽形式,被視為中等強度的活動。根據 《家庭醫學和初級保健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瑜伽還可以增強肌肉,在降低血壓方面比傳統的有氧運動和尊巴舞(Zumba)更有效。新光醫院心臟內科科主任洪惠風也曾援引2022年台灣高血壓治療指引撰文指出,持之以恆的運動能維持心臟健康,建議每周5-7次至少30分鐘中強度的有氧運動;瑜伽、太極、冥想都有幫助。4. 打掃上班族經常沒時間運動,也沒時間打掃,家裡可能好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才掃一次。不妨趁周末沒活動時,在家打掃順便運。根據 NHLBI 的說法,清洗窗戶或地板45-60分鐘即可提供中等程度的有氧運動。此外,《美國心臟協會雜誌》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 發現,每天至少運動四個小時,包括做飯和其他家務勞動的年長女性,心臟病的風險降低43%,心臟病的風險降低30%。5.做園藝如果你的住所有塊小小的地方可以種種花草植物,千萬不要因為忙而荒廢了,你可以找機會整理花草兼運動。美國心臟協會認為園藝是一種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挖土、拔草、耙地等工作,都可以提高心率並有助排汗,此外,還能接觸陽光,讓身心都很舒適。【參考資料】.《Heatlh Day》5 Great Cardio Workouts You Can Do at Home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8-09 醫療.骨科.復健
突然劇烈下背痛無法走路站立…脊椎退化打PRP或類固醇治療就會好嗎?
我平時喜歡運動,無論仰臥起坐、深蹲、瑜伽、慢跑…,都難不倒我,身體靈活度極佳,七十高齡的人,仍精力充沛,四處遊山玩水,讓同年齡層友人羨慕不已。古語有云:「人不可自詡。」這一年內,發生兩次劇烈下背疼痛,一次是採PRP增生療法,最近是施打類固醇治療,終於認輸豎起白旗了。出國突發病 原來脊椎退化去年國外旅遊時,突然從腰部到臀部之間劇烈疼痛,無法站立、走路、彎腰,全身顫抖,立即急診,打針吃藥後勉強撐回國,到教學醫院骨科就醫。經X光、超音波檢查,診斷是脊椎退化,第4、5節輕度滑脫,可能因過度活動、久坐不動、姿勢不良、搬重物,導致肌肉、韌帶拉傷所致,吃了止痛藥和肌肉鬆弛劑,痠痛才逐漸舒緩。我因腎臟功能不好,不敢過度服用止痛藥,醫師建議打PRP增生療法,可以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但需自費,兩周施打一次,經過兩個月沒有明顯的效果,坐硬板凳或沙發椅,腰椎受到壓迫,常痛到無法行走,直到打了3劑PRP後,活動角度才明顯改善,隨著時間效果越明顯,大概到5個月後恢復正常活動。可是PRP的保護期並不長,才過半年腰背再次劇烈急性疼痛。這次到神經科看診,醫師對疼痛部位、性質、嚴重程度評估後,採用從腰椎硬脊膜外低劑量類固醇治療,這是一種緩解脊椎神經疼痛的方法,以達到消炎、止痛、神經調控的效果。接受類固醇注射後,疼痛立即減緩恢復正常。我有「類固醇恐懼症」,醫師說類固醇的劑量非常低,合理地使用類固醇,是治療發炎及自體免疫疾病的首選藥物。做伸展運動 保護脊椎健康很多腰背痛患者長期穿戴腰部護具,不但造成腹部核心肌群弱化,也無法減緩坐骨神經疼痛。醫師指導幾個伸展動作,目的在使腹肌緊縮、伸展下背,增加肌肉群之活動。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透過簡單的伸展運動、改善不良姿勢,保護脊椎的健康。下背痛,我看過骨科、復健科、神經內外科、疼痛科等門診尋求治療。心裡很徬徨,下次腰背疼痛時,要如何選擇,打PRP增生療法還是類固醇治療?下背痛治療 嚴重者要開刀【諮詢╱振興醫院運動復健科主任陳建成 整理╱記者黃妙雲】年長者常見反覆發生椎間盤突出問題,若一直沒有治療處置,久了會出現椎間盤退化,進而可能長骨刺,或因椎間盤的支撐力不夠而導致輕度脊椎滑脫,就容易閃到腰,引發腰背疼痛、甚至無法彎腰、站立、行走等下背痛症狀。如果椎間盤突出產生嚴重骨刺,且因神經孔狹窄壓迫到坐骨神經,就會引起坐骨神經痛,在急性發作時,往往會讓人動彈不得,坐立難安、無法行走,必須先服用消炎止痛藥、肌肉鬆弛劑止痛,再考慮是否要施打PRP、葡萄糖水等增生療法,或是注射低劑量類固醇治療,若無法有效改善,更嚴重者則可能要開刀治療。「自體血液高濃度生長因子(PRP)注射療法」是一種增生療法,只要抽自己的血分離出PRP再打回患部,讓組織增生,可以減緩、修復軟骨細胞壞死磨損,防止發炎,延緩關節的退化,減輕關節疼痛。一般是施打3劑、約3至5個月才有效,但可能半年後又要再施打。若從腰椎硬脊膜外注射低劑量類固醇,則可以針對受傷組織周圍的發炎進行治療,而類固醇是消炎止痛藥,使用低劑量約一周可分解,作用效果達兩周以上,疼痛即獲得緩解。預防下背痛或改善腰背疼痛問題,建議應加強核心肌肉訓練,若是下背痛的患者,則必須穿戴護腰做肌力訓練,避免二度受傷。
-
2024-08-09 醫療.骨科.復健
爬山到底會不會讓關節退化?醫師這樣說!登山健行4個正確姿勢讓你不受傷
爬山是很好的休閒運動,但有些人年輕時很愛爬,但年歲漸長為了怕傷膝就不太敢爬了。骨科醫師跟大家分享登山健行的正確姿勢,對的姿勢可以減少膝蓋與關節的壓力,避免受傷。登山健行4個正確姿勢台灣是被群山環繞的寶島,大小山非常多,因此不少人平日的休閒運動就是去登山健行。不過有些人年紀較長後就不太敢爬山了,主要是怕會傷膝。但爬山明明是很好的休閒運動,為了怕傷膝而放棄,實在可惜。亞東醫院骨科醫師陳鈺泓在臉書發文指出,登山健行時,上下坡確實難免會造成膝蓋的壓力,如果這時候又沒有使用正確姿勢,一不小心就容易受傷。陳鈺泓分享登山健行4個正確姿勢。1.盡量全腳掌落地:想要預防膝蓋疼痛的問題,腳掌落地的方法是關鍵!有些人會習慣以 #腳尖 落地,長時間下來會造成小腿肌過度使用而緊繃,增加抽筋的機會。應盡量以全腳掌落地的走路方式,能更好的支撐全身力量,也較不容易疲勞,同時減少對腳踝的衝擊力。2.膝蓋微彎不打直:在上山或下山時,盡量保持膝蓋微彎步打直的姿勢,利用大腿肌、髖部、核心肌群的力量支撐身體重量,可以減少對膝蓋與關節的壓力,減少疼痛及受傷的風險。3.抬頭挺胸跨小步:有些人爬山時喜歡以大步大步跨的方式前進,不過這樣容易增加肌肉負擔,加速肌肉疲勞,隔天也比較容易出現 #鐵腿 的不適感。因此,建議以小步伐的方式行走,不僅能增加穩定性,同時提高肌肉的持久性;而保持抬頭挺胸不駝背,可以幫助維持正確脊椎曲線,也有助於維持呼吸的頻率。4.使用登山杖輔助:爬山對膝蓋的負擔並不小,尤其是下坡段時如果沒注意,更容易加速軟骨磨損。建議在登山健行時可以攜帶登山杖,透過登山杖的輔助,適時分擔上下坡時對膝蓋的壓力及衝擊力,同時也能幫助維持平衡。4種問題暫緩爬山聯新國際醫院骨科主任侯咸仰醫師也曾受訪表示,爬山運動是優點多於缺點,只要膝蓋沒有問題,爬山並不會因此加速關節退化。很多研究都指出,運動的人,相較於一般久坐不運動的人,關節越不容易退化,因為穩定的下肢肌力,是減緩退化很重要的因素。只要不過度使用讓膝蓋超出可承受範圍,仍然可以爬山,不必因噎廢食,但是要「量力而為」。有以下這些情況的,就先不要爬了。1.退化性關節炎即使有退化性關節炎,仍可以登山,但應選擇坡度較和緩的山。下坡時切記不能衝太快,雙手持登山杖,緩步下山。但如果膝蓋已退化到出現疼痛,應先就醫瞭解狀況,再評估是否適合登山運動,並以不加劇疼痛為原則,選擇適合的運動項目。2.其他膝足問題者有髕骨股骨症候群、滑囊炎與膝膕肌腱炎者,可能會因下山速度太快、肌力不足等情形而產生發炎狀況。另外,踝關節穩定度不夠者,也極易產生急性踝關節扭傷。扁平足、高足弓問題,長期會造成膝蓋與脊椎不適或疼痛,不管是平時行走或登山,都應選擇適當的鞋墊與鞋子,以避免長期姿勢不良,減少疼痛。3.駝背狀況輕微者駝背不影嚮登山,可從比較平緩的山開始,如果會影響上下山視線或視野,建議謹慎選擇登山路線。4.肥胖者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25、體重過重的人,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的機率較高,登山對膝蓋造成的負擔大,建議選擇其他運動類型,先強化肌肉與適度減重,再進行登山活動。【參考資料】.陳鈺泓醫師臉書粉絲專頁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8-01 醫療.骨科.復健
想學奧運跆拳道帥氣迴旋踢?骨科醫:需達「1條件」,當心扭傷腳踝
2024巴黎奧運正火熱進行中,跆拳道是台灣的優勢項目,但今年台灣在跆拳道項目參賽選手只有羅嘉翎。若有人想要跟著瘋運動,成大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戴大為表示,跆拳道屬於爆發力的競技運動,需要強大的肌力,民眾不要隨便模仿動作,尤其是高難度的迴旋踢,不小心可能扭傷腳踝、拉傷肌肉。戴大為說,跆拳道是全身性武術,更是熱門奧運賽事。在跆拳道動作中,可以看到交互擊拳、高抬腿、勾拳、踢腿、交替膝擊以及單腳迴旋踢等動作,注重上端與下肢的攻擊能力。過程中,要保持身體上下律動,並強調協調力、平衡感、敏捷性,出手及出腳講求快、猛、狠、準。不論是防守或攻擊,跆拳道訓練常會有創傷狀況,尤其是下肢使用頻率較高,常見膝關節或腳踝扭傷、四肢撞傷。戴大為提到,跆拳道的撞傷處理方式跟挫傷一樣,先冰敷止炎消腫去瘀,再熱敷促進血液循環,另進行伸展動作避免受傷的部位萎縮。跆拳道國手黃映瑄分享,自己從國小三年級開始練習跆拳道,身上有各種傷,最嚴重的包括大腿撕裂傷、腳踝扭傷、手指挫傷、脛骨撞傷等。雖然練習和上場時,會穿戴全套護具,但競技時要靠單腳支撐全身的力量進行攻擊,一定要增強身體背部的肌群、鍛鍊核心肌群,才不容易受傷。黃映瑄提到,自己平常會跑步、跳繩、踢球、重訓、登階運動來強化下肢肌肉,並靠游泳讓身體獲得伸展。她提醒,跆拳道分為「對打」與「品勢」,不論進行哪個項目,務必做好熱身,可增加身體動態的柔軟度。運動後也要注意收操,伸展肌肉、放鬆關節,幫助身體恢復到正常狀態。戴大為也提醒,跆拳道有許多激烈動作,至少10分鐘暖身、先讓身體熱起來,告訴肌肉「準備進入運動狀態了」,可增加反應速度。跆拳道有許多招式,要循序漸進訓練,貿然挑戰旋風飛踢,會摔出一身傷。另外,屬於專項運動的跆拳道,要經由專人訓練指導,以正確姿勢、發力進行,熱身方式不對或技術動作不到位,都是造成運動傷害的主因。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31 醫療.骨科.復健
五月天石頭無法站立,竟是「這裡」滑脫! 骨科醫師:高齡長者為好發族群
五月天7月31日將於大陸山西太原,舉辦4場「回到那一天」25周年巡演,但相信音樂昨天發布公告,宣布吉他手石頭因傷告假,考量他的身體狀況將無法參與演出。公告指出,石頭的身體因之前運動受傷累積的不適,經醫生初期診斷為「腰椎滑脫」,需要停止舞台活動進行治療、靜養,短期之內無法負重和長時間的站立。「腰椎滑脫」高齡長者為好發族群新北市立土城醫院骨科主任陳文鈐表示,腰椎滑脫常發生在第4腰椎、第5腰椎間及第5腰椎第一薦椎間,滑脫原因為退化性及解離性;退化性顧名思義,好發族群為高齡長者,而解離性則為脊椎椎弓結構斷裂所致,常發生於年輕族群,但兩類患者可能互相參雜。隨著高齡社會到來,腰椎滑脫患者人數確實持續增加,而為治療腰椎滑脫進行的「微創腰椎融合手術」也成為骨科主要手術之一。腰椎滑脫致病原因,除腰椎隨著年齡退化外,脊椎椎弓結構斷裂也是原因之一,此多為長期累積的慢性疾病。陳文鈐指出,腰椎滑脫好發對象,多為物流業者、搬家工人,因工作關係須時常搬運重物,而有過度彎腰、過度挺腰的動作,長期下來,將導致慢性傷害,或是跳遠運動選手也有類似的傷害,造成腰椎滑脫。陳文鈐說,腰椎滑脫輕微時,幾乎沒有症狀,但隨著病情持續惡化,一旦滑脫部位壓迫神經,恐造成劇烈腰痛,甚至是無法行走,必須以輪椅代步。一般來說,腰椎滑脫症狀輕微時,可以採用復健、休息等方式緩解疼痛,如果症狀嚴重需經手術治療,無法經由推拿、整脊、整骨等方式根治問題,目前坊間有許多業者宣稱,透過整脊、整骨可以治療腰椎滑脫,千萬不要相信。「1手術」治療腰椎滑脫而目前治療腰椎滑脫進行的「微創腰椎融合手術」,相較傳統手術傷口大,此手術僅需要4個小洞,每一個小洞約1公分,幾乎不會流血,將腰椎復位及減壓,緩解症狀。陳文鈐說,為避免腰椎滑脫持續惡化,提醒平時應強化肌肉及韌帶,分擔腰部所承受的壓力,讓脊椎可以保持穩定,年輕人可以從事核心肌群的訓練,年長族群則以快走、或到健康步道爬山健行為主,若長者已出現腰椎滑脫,或有骨鬆、骨折時,不建議進行核心肌群運動,而從事快走、或到健康步道爬山健行時,也應多加注意。陳文鈐提醒,為遠離腰椎滑脫,平時應盡量避免過度彎腰、過度挺腰的動作,且若出現劇烈腰痛、下背痛、下肢麻木,甚至是無法行走等症狀,應速就醫檢查。
-
2024-07-29 養生.運動健身
天氣熱就要游泳,「這一式」燃脂最快!醫建議2時段游泳運動效果最好最舒適
夏天好熱,想運動又怕滿身汗,最適合也最舒服的運動要算是游泳了!醫師指出適當的水溫游泳能促進血液循環和氣血運行,並且建議在早上和傍晚這2個時間點游泳,最有利於身體的運動。2時段最適合游泳開業中醫皮膚科專科醫師艾莉絲學姊在其臉書粉絲專頁《艾莉絲學姊 中醫皮膚科專科醫師》指出,建議在早上和傍晚游泳,因為這2個時段氣溫較涼爽,有利於身體的運動。早晨的新鮮空氣,和傍晚的涼爽氣候,有助於提升身體的運動效果和舒適度。雖然中午的時候最熱,但要避免在中午太陽照射強烈的時候進行游泳,以免暑熱影響身體的健康。此外,適當的水溫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和氣血運行。過冷或過熱的水溫都可能對身體造成不適。過冷的水溫容易傷害筋骨,而過熱則容易消耗體內的氣血,影響健康。如果真的只有冷水游泳池可以選,那就應該多做一些暖身運動再下水。而游泳後出汗較多,這時也要特別注意保暖,避免身體受涼造成感冒或風濕等問題,可以使用毛巾或浴袍包裹身體,以保持身體的溫暖。哪一種游泳最能燃脂?游泳不但消暑,更多的人是著眼於它的減重效果。沒錯,游泳是很好的全身性燃脂運動,經常我們游完會感到又累又餓,因為游泳會同時用到上半身、下半身和核心肌群鍛鍊肌肉、消耗卡路里。而游泳游不同式,燃脂的程度也不太一樣。根據專業游泳運動網站《Swim England》統計,減重的最佳游泳姿勢是一般公認最難學的蝶式,它最能消耗卡路里,其次是速度最快的自由式,再來是仰式,燃燒速度最慢的是蛙式。那游泳多久才會達到減重效果?這要取決於鍛鍊強度。一般而言,劇烈游泳一小時,可燃燒800大卡,每周四次,一個月能可能減掉1.5到2公斤。溫和一點的方式,是以中等速度游泳30分鐘,約可燃燒250大卡,每周四次,一個月內約可減重0.5公斤。並且,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即使進行相同的運動,減輕的體重也可能不同。【參考資料】.《艾莉絲學姊 中醫皮膚科專科醫師》臉書粉絲專頁 .《Swim England》https://www.swimming.org/.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7-26 養生.運動健身
護理師、銷售員必看 給久站族的3大運動處方建議
不少人因為工作或生活所需,必須每天長時間站立,譬如 銷售員、護理師、服務員等。久站,往往會導致下肢靜脈曲張、增加腰椎和脊柱的壓力,進而引發腰部、頸部、肩膀痠痛或足底筋膜炎等不適症狀,通常這些不適可以經由運動改善。透過物理治療師指導,給予久站族「運動處方」,建立運動習慣,將可以逐漸改善其健康狀況,減輕站立引起的不適。運動處方 有計畫的運動所謂「運動」指的是以特殊活動方式,透過有組織、有計畫、有目的地維持或促進體適能的身體活動。而「運動處方」是依據美國運動醫學會的FITT模式(頻率、強度、時間、種類)有計畫的運動,使運動更有效率,而不是想做就做地隨意草率行事。透過運動,可以預防慢性疾病、控制體重、改善體態、調適心情並減少焦慮、提升睡眠品質、增進社交互動,以及增強自信心,使身體更健康,提升整體生活品質及幸福感。長時間站立或保持固定姿勢的工作,容易導致肌肉不平衡,進而引起腰背或肩頸不適,建議這類型的從業者應該關注工作帶來的身體傷害。為及早預防這些問題,應定期從事各項心肺運動、肌力訓練和柔軟度運動,實現工作與健康兼顧的雙贏人生。久站族3大運動處方建議1.心肺適能運動:每周運動5天,每次至少半小時,強度以能輕鬆說話為宜。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可以從10分鐘開始,逐漸增加時間。可依據個人喜好選擇不同的運動種類,例如跑步機、踏步機、腳踏車等有氧運動,重點希望能運動到身體大肌群、強度適中、重複性高、時間長的運動,每次總時間以超過半小時為佳。2.肌肉力量運動:先從大肌群開始訓練,例如下肢、上肢、肩膀及核心肌群。每周1至2次,強度由60%的1RM﹙One-repetition maximum,能做一下的最大重量﹚逐漸增加,每組8至12次,訓練3至5組,使用啞鈴或水瓶當阻力。訓練後肌肉需要充分休息1至2天。增強肌力有助於改善工作姿勢,減少不適感。如果要進行更進階的訓練活動,建議諮詢物理治療師協助。3.柔軟度運動:長時間站立的工作,站姿可能使肌肉變得緊繃,引起腰背或肩頸不適,建議要伸展下肢、腰椎、臀部、胸肌與肩部肌群,也可使用按摩球或滾筒對緊繃部位進行放鬆。進行脊椎的屈伸、側彎與旋轉活動,每個方向應重複10至20次;靜態伸展則每個位置停留15秒至30秒,重複10次。
-
2024-07-20 醫療.骨科.復健
深蹲「5姿勢沒做對」超虐膝、腰椎!醫嚴厲警告,不少人常習慣憋氣
前陣子很紅的16蹲,你挑戰過了嗎?這個動作雖然很帥,但如果平時沒有良好的訓練,建議不要輕易嘗試,短時間內多次起立蹲下,會讓各處關節承受巨大壓力,一不小心就會受傷! 避免傷膝蓋 掌握5大深蹲技巧如果你還是很想要挑戰看看,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帥一波,板橋亞東醫院骨科陳鈺泓主治醫師建議,不妨先把最基本的深蹲練好,才能更好地避免膝蓋受傷。同時也分享正確深蹲的五大重點:1、雙腳與肩同寬微外八:首先,在深蹲前的預備動作,雙腳膝蓋朝前對其腳尖,打開約與肩同寬,可稍微呈現外八(一點點就好,不要直接變成45度角),站穩後的開始動作,可以將屁股慢慢往後推,膝蓋隨著雙腳的方向下蹲。2、抬頭挺胸不彎腰:有些人在下蹲時,為了平衡重心,會呈現駝背或圓背的狀態,這會使腰椎承受過多的壓力,進而造成下背疼痛!深蹲時應保持抬頭挺胸,慢慢將胸口往前推,肩胛骨稍微夾緊,這時可以使核心肌群收緊,有效穩定腰椎避免受傷。3、重心平均放於腳底板:如果你在深蹲時,會感覺身體一直前傾,甚至腳跟已經離地,那就要特別小心!雖然有些訓練方法會加上「踮腳」的動作來加強,但如果本身關節不穩定,很容易就會受傷。建議初學者先學會將重心放在腳掌中間,穩穩的踩在地面上,讓身體保持平衡即可。4、維持呼吸不憋氣:很多人在訓練用力時會習慣憋氣,建議改掉這個習慣!當深蹲起身時憋氣,會使腹內壓升高,增加對脊柱和腰椎的壓力,進而影響肌肉穩定性,此外也可能無法保持良好呼吸節奏,而造成訓練成效不佳。原則上可以盡量保持蹲下時吸氣,起身時吐氣的呼吸方式。5、循序漸進增加深度:深蹲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深度,而非一昧的追求要一下就蹲到很深!建議初學者可以先從半蹲開始,慢慢把肌耐力訓練起來,有了良好的穩定度及正確姿勢後,再慢慢嘗試更深的深蹲,會是最安全的訓練方式。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14 醫療.骨科.復健
容易跌倒、爬樓梯費力?3招檢測肌力是否不足:無法重訓也可這樣增肌
趁著兒孫放暑假,全家出遊,歡樂時光卻因腳力不繼,只能待在飯店等大家回來;有時熟齡相約出遊,卻因自己膝蓋痛走不動而成為團員負擔。小腿肌能發揮幫浦作用,輔助血液回流,腳因此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個心臟」。腳力好有三大關鍵:肌力好、骨質好、關節順暢。及早開始鍛鍊腳力,人生下半場也才能無懼走出去。雙腿行走的穩定度與肌力息息相關,桃園市中壢天晟醫院復健科醫師許嘉佑表示,維持下肢穩定的主要肌肉包括:1.臀肌是下肢最大的肌肉群,負責髖關節的伸展、外展、外旋和內旋。強壯的臀肌群可以幫助穩定髖關節,減少受傷風險。2.股四頭肌位於大腿前側的肌肉群,負責膝關節的伸展,可以幫助穩定膝關節,減少髕骨疼痛的發生。3.膕繩肌幫助穩定膝關節,減少前十字韌帶受傷的風險。4.小腿肌負責踝關節的伸展、屈曲和內翻外翻,可以幫助穩定踝關節,減少扭傷的發生。5.核心肌群幫助改善下肢的穩定性,提高運動表現。快速坐站、行走,可自我檢測肌肉強度。用什麼簡單方式,可以檢視自己是否已有肌力不足警訊?許嘉佑說,國民健康署提供一些簡單的自我檢測方式:1.使用握力器測量雙手握力,握力小於30公斤(男性)或16公斤(女性),可能有肌力不足的警訊。2.起立坐下測試連續起立、坐下5次,時間若超過12秒,代表肌肉功能不足。3.步行測試6公尺行走速度,標準為每秒1公尺。如果時間內無法完成,可能有肌力不足的警訊。另外,有以下情形也是肌力不足的警訊:容易跌倒(肌力不足會使身體平衡感下降)、提重物困難、走路或爬樓梯費力。自我檢測時發現有任何疑慮,建議應諮詢醫師或專業運動指導人員,進一步評估。不能只吃蛋白質,其他類食物也要均衡攝取。營養師李昌儒表示,銀髪族要維持好肌力,只吃蛋白質是不夠的,肌肉的生長或維持,需要充足的熱量以及多種營養素的幫助,還要搭配適當的運動,才能讓肌肉健康又強壯。優質的蛋白質是構成肌肉最基本的材料,可以從黃豆製品、海鮮類、蛋類、肉類、乳製品補充;碳水化合物則是肌肉重要能量來源,可以攝取未精製的優質澱粉,像全穀雜糧、麵食、根莖類等;其他像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D、鈣質等,也都有研究指出有益肌肉。最重要的還是均衡的飲食,攝取多樣化、天然、原形的6大類食物,才能讓身體獲得各種好的營養成分。運動後吃對營養補充,修補肌肉效果更好。但對於許多銀髪長輩來說,最常見的困擾是「我也知道蛋白質重要,但是我的牙齒咬不動啊!」建議選擇較軟質的食材,例如比較軟的魚肉、蛋類、黃豆製品;也可以用烹調方式調整食物質地,使用細絞肉、肉泥讓長輩能輕鬆咀嚼,吃出好肌力。為了讓肌肉生長更有效率,李昌儒表示,可以把握運動後的營養補充「黃金30分鐘」,通常30分鐘至2小時內,是滋養修復肌肉的時間,這時候攝取的營養很容易進入肌肉細胞中利用。運動後可以補充優質蛋白質及碳水化合物,例如無糖豆漿加小地瓜、水煮蛋加小顆水果、牛乳加雜糧麵包等簡單方便的組合。重量訓練最能增肌,有氧運動幫助少,但仍有部分效果。除了補充足夠營養,還要加上適度運動才能增肌。許嘉佑指出,深蹲是複合式運動,可以鍛鍊腿部的大部分肌肉群,包括股四頭肌、股二頭肌、臀大肌和小腿肌。另外,弓箭步可以鍛鍊到腿部的單側肌肉力量,並有助於改善平衡感和協調性;硬舉可以鍛鍊腿部、臀部和背部的多個肌肉群;腿部推舉是一種孤立式運動(針對單一關節和肌群的動作),可以針對性地鍛鍊股四頭肌。做這些運動時姿勢要正確,循序漸進地加量,注意休息。至於健走等有氧運動,是否對肌肉形成完全沒幫助?許嘉佑表示雖有幫助,但效果有限,健走是有氧運動,可促進心肺功能、增強體力、燃燒脂肪,雖然能訓練腿部肌肉群,然而對肌肉增長的刺激有限。原因是健走的強度通常較低,除非加快行走速度以增加運動強度,或者拉長健走時間以訓練肌耐力。Q:無法做重訓的老人,怎麼運動增肌?體重、彈力帶、水瓶 都可用來做阻力訓練許嘉佑說,老年人無法重量訓練的原因很多,包括關節炎、骨質疏鬆、肌肉力量不足等。即使無法進行傳統的重量訓練,老人仍然可以透過其他方式增肌,例如阻力訓練,利用自身體重、彈力帶、水瓶等物品作為阻力進行的鍛鍊。常見的阻力訓練動作包括深蹲、弓步、抬腿、划船等;阻力訓練可以有效刺激肌肉生長,但要注意循序漸進,避免受傷。其他像有氧、平衡訓練都可試著做。無法重量訓練的長者可以從輕度運動量開始,逐漸增加運動強度和時間。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10 退休力.健康準備
她73歲靠壺鈴增肌還帶人瑞爸鍛鍊 「掌上健身房」有助訓練全身肌力
「上完壺鈴課後,真的讓我變健康了,回家後還能將傳授給100多歲的父親,希望他也能變得更健康。」73歲林阿姨說,壺鈴運動可以有效提升心肺功能、體適能和預防肌少症,她上了壺鈴課後,體力增強了,可以更好地照顧年邁父親,維護良好的生活品質。壺鈴運動可以訓練全身核心、在家也可輕鬆運動,使得壺鈴成為一種高性價比的健身器材。曾經參加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壺鈴課程的學員指出,完成課程後,身體感受到明顯變化,不僅手腳變得更有力,也不再感到腰痠背痛,精神狀態變得更好。此外,有些學員在學會壺鈴運動後,還應用到其他日常活動中,例如:提重物、日常家務等,使得生活更加便捷和健康。掌上健身房 可鍛鍊到全身有「掌上健身房」之稱的壺鈴,能夠同時訓練上肢、下肢及核心肌群,達到全身性的鍛鍊效果。運動教練田玉笛指出,壺鈴運動對於增肌減脂有顯著的效果,可以同時進行肌力和有氧訓練,對於提高基礎代謝率、燃燒脂肪和增加肌肉質量非常有幫助。壺鈴運動中常見「盪壺」動作,田玉笛說,此動作能在短時間內快速提升心率,消耗大量熱量,達到減脂效果,特別是當動作持續一段時間後,效果更加明顯,還能提升心肺功能、肌力、肌耐力、柔軟度、反應敏捷和平衡能力,這些體適能要素對於中高齡人士尤為重要,能有效預防肌少症。友善中高齡 先以沙袋練習許多學員在上課初期,對於壺鈴的重量感到畏懼,認為自己無法舉起4公斤的壺鈴,因此課程上使用的是沙袋壺鈴,不僅增添了中高齡學員安全性,也不易產生運動傷害,而學員透過課堂練習逐漸適應,能輕鬆從雙手持握過度到單手持握,甚至挑戰更多動作,這讓他們感到極大的成就感。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將於8月7日推出「強肌運動系列─增肌減脂抗老減齡」課程,共10堂課。田玉笛指出,前4堂課為基礎課程,主要教授壺鈴的基本動作,包括深蹲、壺鈴寬腳練、下肢訓練、單側訓練和穩定性訓練等;後6堂課為進階課程,根據學員的熟練程度和體能狀況,增加訓練強度及難度,確保學員在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全方位提升自身體能。壺鈴課程中,將透過深蹲、單側訓練等動作,模擬日常生活中的動作,例如:上下樓梯、穩定地提重物等,幫助學員在實際生活中應用這些技巧,提升日常活動的能力和效率。學員在訓練過程中,可以嘗試不同的動作和組合,例如:土耳其式站立、盪壺等,這些動作既具有挑戰性,又充滿樂趣,有興趣的人歡迎報名。強肌運動系列─增肌減脂抗老減齡10堂課上課日期:●初階壺鈴訓練:8月7日、14日、21日、28 日●進階壺鈴訓練:9月4日、11日、18日、25日、10月2日、10月9日報名連結:https://shih5869.pse.is/669z2x上課時段(分上午班與下午班):●上午10時40分至12時10分●下午3時至4時30分地點:台北市青少年發展處-4樓舞蹈教室 台北市仁愛路一段17號4樓洽詢:02-8692-5588轉5869
-
2024-06-19 養生.抗老養生
如何健康地變老?5項簡單測試可顯示你身體的老化狀況
若你想健康地變老並保持獨立自主的能力,除了營養均衡的飲食之外,你還需要什麼才能達成這項目標?專家指出,關鍵是身體的平衡、力量和靈活性。由於年過35歲以後,人體的骨密度和肌肉質量就會開始下降。所幸,許多研究表明,運動可以逆轉因年紀漸長所帶來的身體變化。例如運動可增強肌肉力量和靈活性、改善平衡和姿勢,上述都是能在晚年保有日常活動無障礙以及預防受傷和骨質疏鬆症風險的關鍵。 以下五項簡單測試可顯示你身體的靈活程度及老化狀況:1.單腳站立跌倒是常見的意外死亡原因,而缺乏平衡能力則被證實與較早死亡有關。平衡需要大腦同時利用眼睛、前庭系統以及四肢的本體感覺器官向腦部發送訊號,告訴它發生了什麼。你可以在繫鞋帶時嘗試單腳站立,此時可檢測你的左右平衡能力是否有所不同,多加練習能幫助改善這一點。2.平板支撐強大的核心有助於日常活動,包括做家事、搬運雜貨和從事園藝,所有這些都需要用到我們的核心肌群。平板支撐是衡量身體健康的常見指標,比仰臥起坐更能鍛鍊腹肌。除此之外,加強深層核心肌群是預防背痛的有效方法,3.從椅子上站起來如果你從椅子上起身很費力,那麼你的身體力量可能較低,這會導致活動量不足、平衡問題、跌倒、受傷和意外死亡的風險增加。 另外,該項測試也被視為有助預測久坐的人出現肌肉骨骼問題的風險,例如上班族常見的下背痛問題。4.深蹲並用水瓶負重 深蹲是種功能性訓練,功能性訓練就是模仿我們每天所做的事情卻沒有意識到的練習,而這對長壽至關重要。於此同時,深蹲還是一項複合運動,可以在同一時間結合許多肌群。它們不僅有助於增強下半身和核心力量,還可以改善你的平衡和姿勢以防止受傷。例如,膝蓋出現問題可能會增加晚年跌倒的機率。5.握力許多研究表明,中年時期的握力與死亡率下降之間存在相關性。大致上,握力是整體健康狀況的良好指標,而握力低則可能是肌少症的症狀。 握力為什麼這麼重要?日常生活許多面向都跟握力息息相關,例如打開瓶罐、搬運雜物等,甚至在你摔倒時能夠抓住欄桿。【資料來源】.The five simple tests that tell how well you’re ageing
-
2024-05-28 醫療.骨科.復健
腰痛、下背痛都跟它有關 強化核心肌群是最好的護腰保養
日前立法院進行「國會改革法案」攻防戰,藍綠爆發數波激烈衝突,立法院長韓國瑜受到波及,國民黨立法院黨團書記長洪孟楷證實韓國瑜腰部貼了膏藥,而前立委郭正亮也驚爆「韓國瑜負傷嚴重」。桃園長庚醫院體適能中心主任林瀛洲表示,想避免腰傷,姿勢要保持正確,強化核心是最好的護腰保養。林瀛洲說,如果身體核心肌群力量不夠,久站或久坐者,會讓脊椎承受過多的壓力,不僅容易腰痛,也可能因為外力碰撞,造成軟組織受傷,建議可藉由運動來強化全身核心肌群。韓國瑜需要長時間站著主持會議、坐著研讀法案,超級傷腰。林瀛洲表示,85%的腰背痛患者是屬於機械性下背痛,原因是身體結構不夠強壯,失去穩定性。以運動員為例,上場比賽經常有肢體接觸、推擠和碰撞,日常訓練會加強核心肌群,提高整體平衡力、更有力地支撐全身。避免久坐 預防腰部傷害現代人經常久坐,加上長時間坐在電腦前的不自覺前傾,讓人肌肉緊繃、慣性駝背;長期姿勢不良或太少活動四肢,容易感到腰部與背部不適。對於立委指出韓國瑜腰部受傷,貼了膏藥消炎止痛,林瀛洲說,這只能暫時減緩疼痛,應就醫診斷找出是肌肉、韌帶還是肌腱受損,或是坐骨神經痛,應解決根本原因。有關腰痛,輕則感到不舒服,重則影響走路、站立,若是軟組織反覆損傷,可能變成慢性腰痛,當天氣陰雨濕冷變化,疼痛症狀更明顯。日常該如何保養腰部?林瀛洲建議,養成規律運動,強化核心肌群、維持肌肉質量,重新找回結構平衡,達到保護腰背、脊椎的效果。棒式動作 有助強化核心核心肌群強壯能夠穩定軀幹,幫助矯正體態,就能減少姿勢不良狀況,不易產生腰痛、背痛、肌肉痠痛等症狀。鍛鍊核心可選擇棒式基礎動作,或搭配呼吸的深蹲,林瀛洲強調,如果腰部受過傷,更應該適量運動使肌肉放鬆,改善緊繃和痠痛情況。急性腰痛該怎麼緩解1. 肌肉拉傷:可熱敷促進血液循環,適用長時間姿勢不良的疲勞性損傷。2.關節扭到:冰敷止痛,緩解患部發炎反應,減少腫脹。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12 醫療.骨科.復健
肌力訓練肌力要趁早:小腿腿圍男生<34 女生<33公分可能肌少症上身
身體肌肉因老化逐漸流失,淡水馬偕醫院復健科醫師曾愷祥說,肌力下滑跟年紀息息相關,通常50 到55歲後,肌力下降明顯,若生活習慣活動量低,比如常坐著、躺著,情況會更嚴重。此外,慢性病也會影響肌力,比如心臟病、糖尿病、腎臟病,以及營養、消化不好等族群,肌肉品質、肌肉量較差。在家自主訓練,採漸進式進行是最大原則。曾愷祥說,長輩居家自我檢測肌力,指標包含測量小腿肚圍,男生小於34公分、女生小於33公分需注意,或是拿東西、從椅子床舖站起來、爬10個階梯就感到吃力,以及一年內有跌到過等。另外,若要居家檢測平衡感,建議3項檢測方式,一是雙腳併攏站10秒,二是一腳拇趾靠另一腳足弓10秒、三則一腳碰另一腳的腳跟10秒,無法維持10秒的長輩須多加注意。「最大原則是漸進方式自主訓練。」曾愷祥強調,長者肌力、平衡感下降有不同因素,若要在家訓練,需先請專業人員評估適合做哪些運動及頻率。不過,長輩可以先從模擬居家動作開始,如反覆起立、坐下,或拿一個小凳子、樓梯上下。曾愷祥說,頻率建議每周2天以上,每次1到3組,每組8到12下,組間可休息1至2分;至於強度,以10分為最累、0分為不累自我評估,強度需做到5、6分,再慢慢加強。避免跌跤,以訓練下肢運動為主,過程不要閉氣。而運動種類以下肢為主,訓練較大的肌群如大腿、髖關節處的肌群,建議起立蹲下、登階等運動。另外,也可以雙腳站著、膝蓋往上 抬頂胸口,或是腳往後勾屁股等;雙手支撐扶手踮腳尖,維持1到2秒,訓練小腿肌力,或是雙手支撐扶手側抬腿,膝蓋打直往左、右側開,訓練髖關節的肌力等。曾愷祥說,研究證實運動可延緩、改善高血壓、高血脂,民眾應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在醫院看到不少心臟病、心肌梗塞後的患者,因心肺功能很差,連翻身都無法,但經過運動訓練後,很多人可以回到正常生活。此外,他也提醒,運動過程需注意不要閉氣,並先暖身再運動。若排除脊椎等結構問題,疼痛多是肌力不足導致。輔大醫院骨科醫師王俊量指出,肌力供需應平衡,失衡就會出現肌力不足問題,比如常坐辦公室的白領階級長輩。而藍領階級雖因平常供給高,但需求也高,供給一旦下降,供需失衡就會開始出現下背疼痛。王俊量提到,上門求診的長輩多因下背疼痛、痠痛,走久一點就下肢不適,常有患者描述坐在椅子上,想站卻站不起來,需要靠支撐才能站起,在疼痛急性期會抱怨很痛、痛到睡不著、走路舉步維艱等。診察上,第一步需排除脊椎不穩定、脊椎神經壓迫問題,若結構上沒有太多問題,就可能是因肌力使用量不符合每日需求量,導致肌肉不足。進一步需判斷問題來自哪一部位的肌肉,比如下背痛有可能來自臀部肌肉問題,才能對症下藥。深蹲、踮腳尖、往上跳躍,一個月多可見效果。王俊量說,民眾可做深蹲、踮腳尖、往上跳躍等運動,每個姿勢維持30秒,一個循環做20至30組,通常患者一個月回診,都會說恢復很多。若做了一陣子還是會下背疼痛、站不起來,則要可慮可能有其他結構問題。不管背部、臀部皆屬於核心肌肉,觀看YouTube訓練核心肌群影片也是一種方式,一般人做這些普遍性的訓練,能獲得一定程度改善;若要針對肌少症患者做肌群訓練,建議要找復健、物理治療師諮詢,可以較快速改善肌力不足問題,也較安全。
-
2024-05-05 醫療.婦產科
停經後骨鬆機率增15至20% 緩解更年期症狀首要任務是運動
女性到了中年免不了面臨更年期的煩惱,我國婦女平均45歲進入更年期,50歲停經;隨之而來的是女性荷爾蒙缺乏,除了帶來生理上的不適,心理上的衝擊也不小。馬偕婦產部婦女泌尿學科主任劉蕙瑄表示,更年期婦女多數都會感到不舒服,若是更年期帶來的不適感已影響到日常生活,可以額外補充保養品或是考慮尋求醫療協助。45歲後荷爾蒙高高低低,失眠燥熱又心悸。在開始步入更年期,到完全停經前,身體內的荷爾蒙濃度並非漸漸消失,而是呈現時而上升、時而下降,不斷改變的狀態。劉蕙瑄說,更年期婦女的荷爾蒙不是完全不足,排卵功能尚未完全停止,月經周期會變得不規則,出血量有時候很少、有時候則很大。而停經後則是已經缺乏雌激素,此時僅靠皮下脂肪製造些許荷爾蒙。劉蕙瑄表示,荷爾蒙劇烈波動再加上雌激素調控比較差,可能出現盜汗、突然燥熱等更年期症候群。再者,荷爾蒙不足也會影響睡眠品質,連帶讓心情不穩定,甚至出現心悸等,都是典型的更年期症狀。泌尿道感染最常見,菌落改變導致反覆發炎。隨著荷爾蒙流失,身體容易出現膽固醇升高、泌尿道、骨質疏鬆、心血管等疾病。劉蕙瑄指出,更年期婦女求診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就是泌尿道感染,女性因為生理構造,尿道較短本來就比男性容易感染;再加上缺乏雌激素,會讓泌尿生殖道的菌落發生改變,從原先呈弱酸性的環境(pH值3.8至4.2)轉為偏中性,且泌尿粘膜萎縮讓細菌更容易感染。若是平常喝水不足又長期憋尿,恐加劇泌尿道感染風險。而反覆膀胱發炎也是更年期常見症狀,劉蕙瑄說,若半年超過兩次以上泌尿道感染,或是一年有超過三次感染,在尿液檢查中看到白血球上升,並且排除其他可能原因,即為反覆膀胱發炎。後續需要追溯生活習慣,或是做細菌培養確認是否為特殊菌種感染。不憋尿、避免便祕可減少壞菌,補充蔓越莓、甘露糖。劉蕙瑄提醒,平常要多喝水,養成良好排尿習慣,不要憋尿;同時長期便祕也會影響腸道菌落,恐會造成壞菌旺盛、引發泌尿道發炎。因此,平常除了注意清潔保養,排便習慣也很重要。也可以吃針對泌尿道的益生菌,維持良好的泌尿生殖道菌落。若是沒有乳癌相關病史或荷爾蒙禁忌症,可以考慮使用低劑量雌激素藥膏擦拭外陰部。另外,蔓越莓及甘露糖也能讓泌尿道粘膜保持光滑,幫助細菌排出,進而減少發炎機會。七、八成婦女都會因為更年期感到不適,沒有特別表達的人大部分都只是在「忍耐」。劉蕙瑄表示,首要改善更年期症候群就是要「運動」,每個禮拜至少要2至3次,一次至少30分鐘。不只可以增加心肺功能,也增強肌耐力,有助於改善身體盜汗跟燥熱情況。再者,運動會增加激素分泌,例如:多巴胺、血清素與正腎上腺素等,讓心情愉快,亦可幫助睡眠。多喝水、睡飽飽都能抗衰老,還要定期檢查。劉蕙瑄分享,抗衰老的道理跟疾病預防一樣,不只適度運動,水分攝取也很重要,一天攝取應該達1500至2000毫升;睡眠也要充足,建議每天睡七至九小時。除了日常保養外,定期檢查也很重要。劉蕙瑄指出,大部分必要檢查國健署都已經涵蓋,包含30歲以上每年做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45歲以上每2年一次乳房攝影;50歲以上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另外,有餘裕者或是高風險族群,也可考慮自費檢查,如停經後建議可二年左右做一次骨密度檢查;以及針對肺癌的低劑量電腦斷層等。身材瘦弱、少曬太陽者,練核心肌群且要補鈣補D。骨質疏鬆症好發在亞洲女性,特別是停經後三年內發生骨質疏鬆的機率提升15至20%。「女性35歲以後就應該開始存骨本」,特別是長期吃類固醇、身材瘦弱者、較少曬太陽、少運動,曾經骨折,或是家族有骨質疏鬆病史者更必須注意。訓練核心肌群的運動,同時也可以保護容易骨折的脊椎,讓其更有支撐力,亦可透過股四頭肌訓練保護膝蓋及大腿骨。攝取足夠的鈣質跟維他命D也很重要,一天建議應攝取1000毫克的鈣質,但根據統計,平均我國成人每日從飲食中可攝取的鈣質僅約500至600毫克,除了靠多吃深色蔬菜、魚類、芝麻等食物外,不足的部分可靠鈣片補充。建議做的定期檢查● 子宮頸抹片檢查(公費):30歲以上每年一次● 乳房攝影(公費):45歲以上每兩年一次● 糞便潛血檢查(公費):50歲以上每兩年一次● 骨密度檢查(自費):停經後每兩年一次● 肺癌低劑量電腦斷層:高風險族群公費一般人自費劉蕙瑄醫師小檔案● 年齡:45歲● 現職: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婦女泌尿學科主任● 經歷:亞太婦女泌尿暨骨盆醫學會(APUGA)執行秘書長● 給患者的一句話:女生要學會獨處,最好每一天都要留時間跟自己獨處。● 粉專:女生漏尿的二三事-劉蕙瑄醫師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4-30 醫療.心臟血管
有助改善心臟健康又延長壽命 為何爬樓梯對健康有很多好處?
有什麼簡單方法可以同時改善心臟健康並延長壽命?一項在歐洲心臟學會的科學大會上發表的新研究建議,那就是不要搭乘電梯或手扶梯,而是改走樓梯。該研究作者Sophie Paddock博士在新聞稿指出,「如果你可以選擇爬樓梯或搭電梯,那就爬樓梯,因為這對你的心臟有幫助。」除此之外,「即使是短暫的身體活動也會對健康產生有益的影響,短暫的爬樓梯應該成為融入日常生活的一個可以實現的目標。」爬樓梯可將死亡風險降低近40%Paddock表示,儘管有證據表明運動可以降低心臟病的風險,但全世界有超過四分之一的成年人並未達到建議的身體活動量。為了找出像爬樓梯這樣實用且容易進行的身體活動,是否可降低心臟病和過早死亡的風險,研究人員對近50萬名參與者的九項研究進行了薈萃分析。這些參與者包括了健康人和有心臟病或週邊動脈疾病史的參與者,年齡從35歲到84歲不等。研究人員還發現,與不爬樓梯相比,爬樓梯可使任何原因死亡的風險降低24%,因心臟病死亡的可能性降低39%。爬樓梯還可以降低心臟病的風險,包括心臟病發作、心臟衰竭和中風。Paddock補充,研究結果鼓勵人們將爬樓梯納入日常生活中。爬的樓梯越多,好處就越大,但這需要未來更多研究來證實。因此,無論是在工作場所、家裡還是其他地方,都要選擇走樓梯。爬樓梯還有哪些其他好處?爬樓梯對大多數健康人來說通常是安全的,儘管它可能對某些人造成健康風險。例如你的平衡有困難,容易跌倒,或下肢虛弱、僵硬或疼痛,那麼任何類型的爬樓梯可能都不適合你。或者,如果你患有關節炎、滑囊炎或退化性關節病變,還是你有嚴重的瓣膜疾病、心臟衰竭、潛在的肺部疾病等情況,也是如此。如果有人不確定自身爬樓梯的安全性,那麼他們可能需要諮詢醫師。以下是爬樓梯對健康的三項好處:1.訓練不同肌肉比起在平地上走路、慢跑或跑步,爬樓梯可以鍛鍊到腿部以外的肌肉,像是你的臀部和股四頭肌。2.改善平衡能力無論你是在爬真正的樓梯還是在類似爬樓梯設備上鍛煉,你都必須使用足部和腳踝的穩定肌群以及腓骨肌腱來保持平衡。3.高效率、低強度的有氧運動與在平地上相比,爬樓梯必須運用更多的肌肉群並發揮更多的力量,因此爬樓梯是一種有效且省時的有氧運動。爬樓梯困難可改做「登階運動」事實上,爬樓梯需要很多的抬膝動作,正確的抬膝動作,應該是由臀部、大腿前側發力,抬高髖部、帶動小腿。不過,若腿抬不起來,可能是沒力、平衡感不佳,這些狀況可以藉由「登階運動」,增加全身的協調性、提升心肺耐力,簡單、易學、多變化,有助於強化下肢肌力。所謂的登階有氧運動,為利用階梯踏板進行下肢踩踏動作,依個人體能狀況調整節奏速度、踏板高度,或是配合音樂加上弓箭步、側向登階等花式動作。以下為具體的登階訓練步驟:登階運動訓練1.全腳掌踩上階梯踏板,身體微前傾、上半身勿駝背。2.將力量放在大腿上,用大腿發力抬腳,像一般走樓梯。3.注意膝蓋勿內夾,膝蓋、腳尖要朝同一方向。4.前腳尖先踩下,勿用腳跟,注意骨盆要穩定。5.上下踩踏10分鐘,休息5分鐘再繼續踩踏10分鐘。6.上半身保持平衡,雙手要跟著擺動;可透過槓鈴、槓片訓練上肢與核心肌群。7.進階版的登階運動,可運用沙袋加強肌耐力訓練。【資料來源】.Taking the Stairs Could Help You Live Longer.Climb stairs to live longer.The Benefits of Stair Climbing Exercise.爬樓梯傷膝蓋嗎? 運動專家:登階有氧鍛鍊下肢肌力,有助肌少症
-
2024-03-19 退休力.健康準備
練上肢力量也訓練核心肌群 健走微調3動作讓功效放到最大
不少人喜歡健走運動,也希望透過健走獲得更多的健康好處。運動教練田玉笛指出,對於樂齡族群來說,健走屬於低衝擊有氧運動,是一項很棒的運動。如果在健走過程微調三動作,一是運用健走杖、登山杖做輔助;二是步態要穩,腳跟、腳掌、腳底都要確實抬起、依序落地;三是上臂大幅擺動。如此運動效益自然從A變成A+。使用登山杖 可發揮推蹬效果田玉笛分析,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一個人每星期至少要累計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對健康較有好處。健走時若手握健走杖、登山杖,可使步態更穩定,減輕脊椎、膝關節負擔,走路獲得支撐,跌倒風險也會降低。健走杖、登山杖的高度可依使用者的身高調整,行走時,杖的落點位於兩腳之間,再配合手部擺動,便可發揮「推蹬效果」,也就是讓人感覺更有前進動力,此時速度會提升,運動強度會增加,便可幫助達到上述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的目標。練上肢力量 也訓練核心肌群田玉笛觀察到,一般人常見走路錯誤姿勢,包括踮腳走路、腳拖地或有彎腰駝背、上半身左右傾斜等問題,而這些姿勢會影響身體的重心平衡與支撐力、穩定度,也易導致脊椎、膝關節不舒服,倘若下肢肌力較不足,跌倒風險相對較高。田玉笛提醒,健走時,走路步態一定要穩健、踏實,必須讓腳跟、腳掌與腳底全部抬起,再讓腳跟先落地,接著是腳掌、腳尖,依序落地,才能有效提升健走效益。若手臂大幅擺動,更可改善上肢力量,同時訓練核心肌群,隨著健走速度加快,心跳、血液循環也會加快,心肺功能受刺激,運動更有效率。在聯合報退休5力課程「強肌運動系列─健走GO肌力UP」系列8堂課中,田玉笛將引導學員透過健走杖、登山杖與彈力帶的使用,感受肌肉力量起伏,並掌握健走訣竅,學員也可了解如何運用健走杖、登山杖提升健走效益,不只如此,在課堂上,健走杖、登山杖也會成為「健身器材」,讓肌肉平衡、訓練效果更優化,發揮極致使用效益。田玉笛希望,藉由一系列課程,能協助學員訓練走路、行動常使用到的肌肉群,當這些肌肉群更為強健,學員平常行動就不容易跌倒、受傷,走路可以走得更穩、更遠,出門遊玩時,也比較不會稍微一走路就疲累,這樣就能玩得更盡興,也更隨心所欲、舒服自在。強肌運動系列─健走GO肌力UP 8堂課上課日期:4月10日、17日、24日5月1日、8日、15日、22日、29日上課時間:周三上午10時40分至12時10分或下午3時至4時30分室內地點:台北市青少年發展處-4樓舞蹈教室 台北市仁愛路一段17號4樓戶外地點:中正紀念堂洽詢:02-8692-5588轉5869或2070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sYLjZwYTvLdA6XSS8
-
2024-03-11 醫療.耳鼻喉
不停清喉嚨當心喉部提早老化 治療師教3招鍛鍊你的喉嚨力
喉嚨癢、感覺有痰,常使勁咳出異物感,但是愈用力清喉嚨反而覺得緊繃不舒服,甚至會傷到聲帶。食食樂語言治療所所長王雪珮說,喉嚨的結構非常精細,負責呼吸、發聲和吞嚥,清喉嚨的動作會造成會厭軟骨、聲帶很大的負擔,久了可能「失聲」。40歲之後,喉部肌肉會開始逐漸退化,但因為日常講話、飲食尚無太大影響,所以一般人並不覺得身體有異,到了50、60歲,嗆咳頻率逐漸增加,才會意識到自己有吞嚥障礙問題。王雪珮表示,「喉嚨力」應及早訓練,防止老後經常嗆到,進而導致呼吸道發炎症狀,甚至變成吸入性肺炎。久咳會讓聲帶受傷清喉嚨會傷聲帶外,也是讓喉嚨提早退化的原因之一,王雪珮說,「咳嗽」是極度用力的動作,雖然可以暫時緩解乾癢的症狀,但是咳久了會讓聲帶緊繃受傷、聲音產生變化,包括音調與音質的改變、耐受度降低、無法控制大小聲等。例如男性音調變高,女性則變得較低沉,旁人明顯聽得出來。想要預防喉嚨老化,先從日常保養做起,王雪珮強調,最佳預防之道是「多喝水」,讓聲帶保持滋潤,盡量不要大聲說話。如果是需要長時間講話的教師、客服人員等,可以每半小時稍微休息,喝口水,以減輕喉部肌肉的壓力。常有人詢問:「吃喉糖有幫助嗎?」其實只有短暫的涼爽效果,吃多了要小心血糖上升。腹部發聲避免倒嗓大聲說話、錯誤的發聲方式,容易增加喉部異物感,王雪珮建議,應採「腹部發聲」方式,也就是從所謂的丹田發力,讓氣流共鳴的位置在嘴巴,說話時保持肩膀放鬆、運用臀部肌肉下拉的力量,藉此鍛鍊核心肌群,因此減少傷害喉嚨的機會。若是聲帶受傷發炎了,還繼續拚命用力講話,最後恐變成長繭、倒嗓的狀況。王雪珮提醒,若喉嚨有任何不適,應避吃辛辣、含咖啡因的刺激性食物,多攝取水分潤喉,更要有充足的睡眠,讓聲音回復。如果聲音異常或緊繃不適,先至耳鼻喉科檢查,是否為鼻涕倒流、慢性咽喉炎、胃食道逆流所引起。排除疾病因素後,可請復健科醫師、語言治療師評估喉嚨肌肉力量,做進一步的課程訓練。3招鍛鍊喉嚨力1.發出「一」的聲音,盡量拉長,逾15秒為標準。2.發出「哞」的聲音,保持氣息和聲音的均勻度。3.練習「Do Re Mi Fa So」音階,控制高、低音。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2-18 醫療.骨科.復健
現代人痠痛多來自久坐!物理治療師簡文仁:坐姿挺直就是很好的訓練
隨著年齡增長,肌肉會不斷流失,從30歲開始,肌肉量每十年以3%至8%速度流失,肌肉不足會影響生活各種層面:平衡變差導致走路不穩、容易跌倒、身體痠痛,肌少症也容易有代謝問題,嚴重者甚至影響心肺功能。因此,要維持住健康,肌肉至關重要。物理治療師簡文仁指出,當人的肌肉不斷流失,又缺乏鍛鍊,身體會開始去配合沒有力量的肌肉,導致肌肉更加萎縮,駝背更嚴重、走路更容易跌倒,生活處處是危險。而人的腿部是我們的「第二心臟」,要好好訓練不一定要到健身房,光是把每天的「坐姿」坐端正,其實就會訓練到全身的肌肉了。大肌肉群、小肌肉群分別鍛鍊,身體不失衡。人體的肌肉群非常複雜,且相互牽動,有時「背痛」不一定是背部肌群出問題,而是其他肌群的過度拉扯,導致位移等狀況。簡文仁表示,一般民眾可透過「大肌肉群」、「小肌肉群」來分別鍛鍊即可,就像是電影中的主配角一樣,一旦任何一方偏廢,都會導致身體失衡。簡文仁指出,大肌肉群屬於人體常用的肌肉,像是拉單槓時用到的二頭肌,伏地挺身用到的三頭肌,深蹲時則會用到股四頭肌,但凡手臂、大腿、腹部、背部肌肉都可以歸類其中;而小肌肉群則較不常用,例如「指力」,捏、撕、夾都屬於手指小肌肉,通常靈巧的動作都得靠小肌肉,脊椎骨內連結每節脊椎的肌肉也是小肌肉的範疇,站立需要大肌肉群,但「平衡穩定」就需要小肌肉群。現代人痠痛多來自久坐,坐姿挺拔很重要。現代人動不動就腰痠背痛,時常得「進廠維修」,找中醫針灸、推拿整復,但其實關鍵點也在肌肉。簡文仁說,現代人痠痛現象普遍來自「久坐」,當坐姿維持太久,肌肉、關節都沒有移動,組織長期在相同位置上,容易給肌肉太大壓力;若加上坐姿不良,許多肌肉甚至器官都會受到額外的扭力與壓力,久而久之就會導致肌肉慢性拉傷,甚至影響到神經血管,導致痠痛不斷。「坐姿挺直就是很好的訓練。」簡文仁指出,光是保持背桿挺直,腳好好地放在地板上,頭頸部維持不下彎,就可以訓練到全身常用的肌肉群了。把這些維持身體姿勢的耐久肌訓練好,痠痛情形就可以獲得根本性的解決;很多人光是要維持挺拔的坐姿10秒,就覺得受不了,不自覺就會肌肉癱軟,代表耐久肌非常欠缺訓練。簡單起立、坐下,就可訓練連結膝蓋的肌肉。簡文仁也分享自己維持肌力的方式,首先一定是養成維持挺拔坐姿的習慣,另外則是每天安排一段時間運動,可以是很簡單的起立、坐下,就可以訓練連結膝蓋的肌肉,避免肌肉收縮力不夠,造成膝蓋不斷受到傷害;甚至在看書、辦公坐著時,也可以伸懶腰、拉筋,避免組織沾黏。若要加強訓練,也有許多運動方式可以選擇。簡文仁表示,人體的核心肌力包括骨盆底肌、背肌、腹肌、腹橫肌、腹直肌、腹斜肌、胸肌等等,彼此協作固定住全身,就是一項訓練。因此抬頭、挺胸、縮小腹,姿勢固定住後進行走路,就是一項全身核心肌群的訓練了,若要加強,則可以再加快、加大步伐,只要保持姿勢挺拔、不要讓身體肌肉垮掉,就可以強化肌肉的耐力,避免肌少症。補充肌肉原料咪唑胜肽化合物,搭配維生素D,增肌更有力。民眾日常選擇營養補充品時,避免骨質疏鬆得補鈣,而加強肌肉合成作用則可補充咪唑胜肽化合物。簡文仁指出,咪唑胜肽化合物是人體肌肉中既存的元素,是多項胺基酸的組合,就像鮭魚洄游一次好幾千里,要不斷擺盪魚身就得靠肌肉持久性,而維持肌肉持久性的成分之一,即為咪唑胜肽化合物。簡文仁說,現代人大部分營養過剩,年輕時吸收力強,但隨著年齡增加,營養流失速度加快,透過營養補充品來增加人體所需的營養素,確實是一種選擇。雖然人體會自行產生咪唑胜肽化合物,但一樣會隨著年紀增長而加快流失,且較難從日常飲食中補足身體所需的量,所以額外補充保健食品很重要,另外,如果能同時補充維生素D,維持健康肌肉更事半功倍。他也提醒,並非補充營養素就不用運動,運動仍是最根本的方法,彼此相輔相成,才能保持身體肌肉不失衡,迎接健康的銀髮人生。維持肌力撇步1.維持坐姿挺拔,鍛鍊耐久肌。2.每天安排一段時間運動。3.走路時抬頭、挺胸、縮小腹,就能練到全身核心肌群。4.加快、加大步伐可加強訓練。5.補充肌肉原料咪唑胜肽化合物,增肌更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