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新冠
共找到
13140
筆 文章
-
-
2020-03-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無症狀感染者高達一成 黃立民:難防傳播但可控制
近來國內外媒體報導新冠肺炎確診者有人味覺嗅覺喪失,也有探討如何找出無症狀感染者以降低傳播風險,引發民眾高度關注。對於上述議題,台大醫院小兒部主任、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立民分析,根據目前對於病毒和病例的資訊,確實無法完全杜絕高達一成的無症狀感染者在社區傳播病毒,但只要落實目前的措施應可充分降低風險,另也建議可逐步擴大採檢醫護、警消、大眾運輸等高風險業別。台大醫院小兒部主任、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立民表示,新冠肺炎病毒與流感、愛滋、C肝、登革熱一樣,屬於RNA病毒,比較不穩定,確實有變異的可能,但如果病毒攻擊部位比較偏向上呼吸道,確實有可能影響到味覺和嗅覺。不過目前已有確診者嗅覺味覺恢復,初步研判應該是可以恢復的,只是因為病例數太少,還不知道會恢復比例如何。黃立民指出,根據各國確定病例資料,新冠肺炎確診者有10%無症狀,這個比例算非常高,有些人感染後無症狀,是因為免疫系統未激烈作戰,但其實病毒繁衍量很高,與有症狀者一樣具有傳染力,這部分的傳播是很難預防的。中國封城令解除、清明連假等因素,但無症狀感染者這麼多,台灣該如何守護社區防線?黃立民表示,「現在無論施行任何措施,都不可能100%擋掉這個病毒,」但是目前的措施都不需要改變,只要好好落實,應該是可以讓病毒擴散的速度慢下來、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特別是目前台灣民眾警覺性高,社區防疫做得很好,每個人都做好戴口罩、勤洗手、清潔消毒環境等基本個人防護工作,台灣很有機會可以控制住社區感染的規模。因為無症狀感染者高達一成,醫護人員面對民眾的壓力劇增。黃立民表示,特別是現在旅遊史、接觸史都不可靠了,醫護人員眼前這個人可能看起來好好的沒事,但其實有感染新冠肺炎病毒,這只能靠醫護人員提高警覺、做好分流等防護措施,才有辦法繼續看診。黃立民透露,目前指揮中心正在研議擴大採檢,從高風險的醫護人員開始,未來也不排除逐步擴大到警消、大眾運輸司機等。
-
2020-03-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布口罩防疫 食藥署:把握2大挑選原則不出錯
新冠肺炎疫情升溫,食藥署今天說,選擇有防疫效果的布口罩,要挑選至少有3層且外層沒有明顯孔洞的,且要注意是否具有防PM2.5、防霾功能或具備中間過濾層。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釀口罩荒,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日前公布研究發現,含有不織布、活性碳或是可防PM2.5材質的布口罩,細菌過濾率可達80%以上,通勤族可用來自我防護,但若要到醫院仍建議戴醫用口罩。要使用布口罩防疫,挑選就成為很重要的一環,食藥署今天公布防疫期間是否能使用布口罩的評估報告,指出市售47件非醫用口罩,其中15件宣稱具防PM2.5、防霾功能或中間含過濾層(如不織布、奈米纖維及過濾棉等)布質口罩,其細菌過濾效率(BFE)均可達80%以上,與一般醫用口罩的過濾效能(BFE>95%)差異不大,顯示布質口罩可提供部分阻擋飛沫的防護效果。食藥署也說,口罩過濾層為防護效能關鍵,若布口罩內襯有具過濾效能濾材,可提供部分阻擋飛沫的防護效果。在挑選布口罩上,食藥署也建議2大原則,包括選擇具防PM2.5、防霾功能或具備中間過濾層的布口罩,以及布口罩至少要3層,外層不要大孔洞、中間使用不織布過濾、內層柔軟透氣。食藥署指出,有呼吸道症狀、需要進出醫療院所及患有慢性病民眾,請依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導,務必配戴「醫用口罩」,但民眾如果在戶外或出入較低風險場所,可選擇配戴布口罩。
-
2020-03-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醫用口罩若要重複用 食藥署:可用電鍋乾熱消毒
醫用口罩若要重複使用,食藥署今天說,建議可用電鍋無水加熱(乾熱)方式殺菌,消毒3至5次後仍應更換。食藥署提醒,醫用口罩以噴灑酒精或其他濕式消毒方式都會降低過濾效能。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持續升溫,目前民眾7天內只能購買3片醫用口罩,不少民眾尋求重複使用醫用口罩的方式。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今天發出延長醫用口罩壽命(使用次數)的評估報告表示,醫用口罩仍應以一次性使用為原則,且出入高風險場所,應配戴醫用口罩,並依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導方式每天更換,若破損或弄髒,應立即更換。食藥署說,如果民眾出入戶外或低風險場所使用的醫用口罩,在無破損或髒汙前提下,要增加使用次數,建議可以用電鍋無水加熱(乾熱)方式進行殺菌,但在消毒3至5次後仍要更換。根據食藥署所做的實驗,用電鍋乾熱方式消毒3至5次的醫用口罩,其細菌過濾效率(BFE)與加熱前相比幾無差異,皆維持在99%以上;次微米粒子防護效率(PFE)與加熱前相比,下降百分率1.3%至14.2%,防護效率隨加熱次數遞減。食藥署也提醒,醫用口罩內襯的過濾材質多為經靜電處理不織布,用噴灑酒精或其他濕式消毒方式都會降低過濾效能。
-
2020-03-25 科別.呼吸胸腔
新冠肺炎可能導致肺纖維化 醫師告訴你有這症狀要注意
特發性肺纖維化可能是大家比較陌生的一個病名,但近年來發生率持續增加。主要發生在中老年人,肺部發展出許多疤痕組織而影響氣體交換能力,導致肺部功能逐漸惡化,使患者呼吸困難,預後相當不好,目前醫學界尚未了解肺纖維化的確切病因。特發性肺纖維化的患者中,男性多於女性,年齡介於50到70歲。全世界約有五百萬人患有特發性肺纖維化,近年來發生率有增加的趨勢。首先我們先來認識正常肺部功能:空氣進入體內經過氣管、支氣管,最終抵達肺泡。肺泡壁很薄,周圍密布微血管。氧氣在此擴散進入血流,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則回到肺部呼出。萬一罹患特發性肺纖維化,患者肺部變得像菜瓜布一般粗糙,不再有彈性。堅韌的纖維組織阻礙氣體交換,使身體雞以獲得氧氣,也無法排除二氧化碳,肺部失去功能。罹患特發性肺纖維化會怎麼樣?初期症狀並不明顯,患者最常表現呼吸困難,慢性咳嗽,倦怠。 隨著疾病持續進展,會出現發紺,杵狀指,身體逐漸消瘦。若肺部功能持續惡化,心臟功能亦會受到影響。特發性肺纖維化發生原因至今仍無法斷定,但可能和抽菸、空氣汙染、病毒感染、胃食道逆流、基因等原因有關。若有症狀後,該做什麼檢査?假使醫師聽診聽到爆裂音,懐疑患者罹患肺纖維化,會安排電腦斷層檢査肺部的細微變化。若無法由影像確診,則需要進行肺部切片,用手術取出部分肺部組織,放到顯徼鏡下檢查肺部構造。確診肺纖維化後醫師會確定患者肺部功能好不好?!因此會安排肺功能測試及檢査動脈血氧濃度來了解患者的狀況。該如何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目前醫學無法根治特發性肺纖維化,但接受治療能減緩疾病進行並提高生活品質。● 服用藥物:目前有能夠延緩病程的藥物,科學家也繼續努力開發療效更好的藥物。● 補充氧氣:補充氧氣增加血氧濃度能改善患者生活品質及睡眠品質,並減少低血氧帶來的併發症。● 肺部復健:透過運動增強耐受力,學習呼吸技巧讓肺部運作更有效率,也要攝取均衡營養。● 移植肺臟:若各種治療方式已無法幫助患者,手術移植肺臟是最後的選項。除了要按時服用藥物以外,患者還需記得戒菸、多運動、攝取均衡營養,並定期接種疫苗減少肺部感染。提醒各位,假使患者有胸部疼痛不適、呼吸過於困難、發燒、體重下降太多就要趕緊就醫。特發性肺纖維化是容易持續悪化的疾病,唯有認識疾病丶配合治療及持續復健,才能改善生活品質!原文:
-
2020-03-2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美國從新冠狀病毒防疫成敗學教訓
【編者按】這幾個月來世界各地籠罩在「新冠肺炎」的陰影下,台灣因為地理位置,更是飽受驚惶。非常感謝政府及時成立「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各種防疫與安定人心的措施使社會大眾受益匪淺。醫病平台本週也以這主題邀請三位醫師寫出他們的看法:一位剛退休的資深醫師回憶2003年台灣經歷SARS的洗練,並對目前如火如荼的疫情寫出他的看法;一位在美國行醫多年的癌症專科醫師分享目前美國的疫情以及社會大眾的反應;一位資深身心科醫師分享「疫情中的身心安頓之道」。我們更期待可以接到更多的社會大眾與我們分享他們心得。川普身為全球首富國家的總統,他的愚腐、經常發表不實言論及挑撥種族及黨派岐異的行為,早已經是舉世皆知的美國奇觀。因為美國穩固的政治系統,在他三年多來的總統任期,雖然風波不斷,整個國家也就這樣搖搖欲墜地度過來了。川普總統的民調支持率,不管他多少令人傻眼的行為,仍然維持在40-45%。但是新冠狀病毒防疫的敗筆,會不會是川普的阿基里斯脚踵(Achilles’ heel)?這兩天,接連接到台灣親友關心我的安危、又對美國的新冠狀病毒防疫措施到底出了哪些問題感到好奇。我將以醫療工作者親身經歷觀察的美國現象做描述分析,希望從中學習教訓。首先,世界衛生組織將新冠狀病毒感染所造成的疾病定名為 COVID-19,而造成 COVID-19 的病毒叫做 SARS-CoV-2,以別於十多年前造成 SARS 的另一個冠狀病毒。川普持續用「中國病毒」的做法遭到媒體及醫界的指責。我想「武漢肺炎」或「武漢病毒」這樣的名稱雖然好像只是反應整個病情的源頭,應該盡量不要使用,以避免一些陰謀論及有種族岐視偏見的人對飽受疫情摧殘的武漢及整個中國雪上加霜的傷害。川普政府應對防控 COVID-19 疫情的嚴重決策錯誤1.缺乏危機意識2月26日,拜臨床醫師鍥而不捨的堅持,美國證實首例「社區傳播(community spread)」的COVID-19。這位女病人據説已經住院一段時間,病情始終沒有好轉。照顧她的醫師幾度向疾病管制中心 (Center of Disease Control, CDC)請求做新冠狀病毒檢驗,都因為這個病人沒有旅遊史而被拒絕了。終於在醫師的持續堅持下,CDC同意檢驗,證實第一例非國外旅遊感染的COVID-19。當天,全美報告的COVID-19 只有十五例,沒有死亡病例。川普總統在2月26日傍晚首度召開防控 COVID-19 疫情的記者會。但是除了指定彭斯副總統做疫情指揮中心主持人之外,他自拍肩膀,誇讚自己史無前例地禁止所有中國飛美的航班,為美國當時的低COVID-19疫情自居高功。川普總統特地提出每年因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的死亡人數成千上萬,暗示大眾別大驚小怪。美國流行病學專家指出一旦開始有社區傳播病例, COVID-19 將會在美國大流行。媒體對新冠狀病毒疫情的報導急速地白熱化。川普總統最關心的股票市塲開始像雲霄飛車般暴跌又回漲,他怪罪説是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們的社會主義主張,引發市場不安、造成股票下跌。CDC專家指出COVID-19的大流行是必然的(inevitable),問題是會在什麼時候爆發。川普説他不同意這樣的説法;在毫無科學根據下,他説是只要等到四月,天氣轉暖,這個病毒就會奇蹟般地消失了。川普的支持者怪罪COVID-19只是民主黨及媒體藉以搬倒川普政府的騙術(hoax)。川普總統也親自搧動這樣的陰謀論。今天,3月19日,距離2月26日首例社區傳播COVID-19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美國的CDC報告病例劇升至超過9,000例,死亡病例149名。股市道瓊工業指數狂跌到低於20,000點。總算,在今天白宮的例行疫情進展記者會上,川普的態度有了180度的大轉變。承認這個流行病可能持續到七、八月,並且做出多項截止病毒傳播的措施,包括關閉酒吧、餐廳、以及各種室內、室外的集會及活動,並且建議大眾迴避任何十人以上的人群。2.缺乏及時檢驗機會美國人跟全世界其他國家的人一樣疑惑不解,為什麼這個全球首富國家,只有有限的SARS-CoV-2檢驗(test kit)?美國是個資本主義社會,卻又是很有法理法治的國家。一個新檢驗工具要經過嚴格的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要求,才能取得臨床使用執照。之後,檢驗廠商如果沒有察覺到有利的商機,也可能缺乏大量製造的動機。在這種地步狀況下,英明、有遠見的政府應該領導鼓勵檢驗工具的製備,以應不時之需。自從COVID-19在武漢爆發,到美國的首例社區傳播病例,美國有將近兩個月的時間,制定檢驗流程與工具;但是直到今天,SARS-CoV-2檢驗仍然嚴重短缺。許多醫學界傳染病科專家不停疾呼,我們需要大量的檢驗任何有嫌疑症狀的病人,才能有效地隔離已受感染的人,進一步遏止病毒的持續傳播。缺乏及時大量檢驗社會大眾,可能導致美國成為下一個義大利式的COVID-19大爆發的國家。我相信川普政府的缺乏危機意識,是造成美國仍然嚴重短缺診斷工具的主要原因之一。除了檢驗(test kit)不足之外,CDC僵化的規定造成醫師及病人在尋求檢驗時,困難重重。第一個社區傳播病例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筆者的腫瘤科診所一位護士最近剛剛從印尼峇里島旅遊回來。她銷假上班十天後開始發燒咳嗽,CDC起初説她並不符合SARS-CoV-2檢驗的條件(不清楚她不合檢驗條件的原因是因為印尼不是疫區,或是她已經回美國兩週之久),但是最後協商的結果,因為她的疾病會波及許多免疫功能受抑制的癌症病人,同意對她做檢驗。果然,她的檢驗結果是陽性。我們的診所在週日上午接獲她的檢驗結果,所有的醫師護士立即動員,與麻州的公共衛生部開會做出隔離所有護理人員及關閉化療中心兩週的決定,通知所有已經約診的病人,並且依據病人病情的急迫程度,安排到其他化療中心接受治療。這位護士週三晚開始生病,週四就醫,一來一往無法立即做檢驗,在沒有結果的情況之下,其他護士也許有人被她傳染、但尚未發病,她們在週四及週五繼續上班治療病人,可能造成更多感染病例。這個事件説明了及時檢驗的重要性。美國社會對COVID-19疫情的反應與作為1.自發性地保持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最近一週內,美國人朗朗上口的一個辭語就是保持社交距離。這是除了勤洗手之外,防止新冠狀病毒繼續傳播的最有效方法。洗手是個人的衛生習慣,人與人之間如何辦到保持社交距離卻不是個人的努力及能力所能成就的。筆者的醫療機構兩週前公佈禁止任何僱員參與任何會議。無法取消的會議報名費用,可以得到全額補貼。兩天前,我就有這麼一個去不成的癌症醫學會議,但是主辦機構也及時因應這個social distancing的需求,讓報名人可以上網的方式與會。我最感到欽佩的social distancing措施是美國職業籃球聯盟在第一個球員診斷COVID-19後,立刻果斷地宣佈中止整個球季的球賽。職業籃球聯盟的經濟損失相信是億萬元不在話下,而他們的舉動也讓其他的運動聯盟相繼跟進。這些舉動完全出自社會責任感,而不是由政府下令強迫執行的結果,是美國一般大眾有公德心的表現。2.我們唯一需要畏懼的是畏懼本身自從COVID-19在武漢蔓延,在美國的中國人開始去藥局及超市搶購口罩、衛生紙、瓶裝水等等。雖然政府及媒體不斷呼籲沒有生病的人不需要戴口罩,所有民生用品也不會短缺,大家卻因為恐慌而一窩蜂地跟著瘋狂搶購。我在美國住了二十多年,第一次看到超級市場的架上被搜購一空的現象。筆者的癌症診所雖然化療中心因為護理人員被隔離的緣故而暫時關閉,但是門診的部分仍然繼續有需要諮詢看診的病人。我的醫師同事當中,卻有幾個人説是「don’t feel comfortable going into the office to work(沒有安全感去上班)」。當一些秘書人員今天照常上班,卻發現幾個醫師不來上班了,士氣受到打擊。他們問,難到我們的安危比不上醫師的安危嗎?我忍不住這樣對我的同事們呼籲。SARS-CoV-2 靠呼吸飛沫(respiratory droplets)傳播,與人保持一至兩公尺的距離,勤洗手,避免揉眼睛、摸鼻子、摸嘴巴,經常清潔桌面、門把、電腦鍵盤,這些手可能觸摸的呼吸飛沫停駐處;如果遵行這些原則,應該就能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不受感染。我也這樣與同事共勉。恐慌比病毒更具傳染性。羅斯福總統在1933年就職演説裡的一句鼓勵陷於經濟恐慌的國人的一句千古名言,對今天的病毒恐慌是最好的提醒。「我們唯一需要畏懼的是畏懼本身。(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結語命運未明的COVID-19 疫情,全世界可能陷入經濟蕭條,許多人可能破產失業。在這樣烏雲密佈的氛圍,我看到的曙光是我們學習養成了自身保健的良好習慣,也看到許多溫暖人心的小故事,例如義大利歌劇男高音在陽台高歌,娛樂鼓舞被禁止出門的苦悶鄰居;餐廳免費提供並送餐點到被隔離在家的老人家;房東自動取消被迫暫停營業的商家的租金,好讓業主及他們的僱員不至於面臨破產或失業;美國職籃明星球員捐錢支助因為球季中止而面臨失業的球場清潔工的生計。一個新的口號誕生了——「socially connected」。在這個艱難的時刻,雖然我們在肉體上採取隔離(social distancing),心靈及精神上要比平常更加的親密。希望這個橫掃全球的疫情不會造成永久的國界封鎖,而是教導我們合作互助才是防疫更有效的手段。
-
2020-03-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口罩2.0第二輪今天開始預購 蔡總統提醒:不用搶快
「口罩實名制2.0」第二輪預購今天開始,總統蔡英文提醒大家,預購期間皆可登記,不用搶快,不是先登記先贏。蔡總統上午透過臉書貼文提醒民眾,「口罩實名制2.0」今天起開始進行第二輪線上預購,可預購4月2日至4月8日當週份口罩,讓有需要口罩的朋友,可以透過網路預購,直接在超商取貨。蔡總統說,感謝台灣「口罩國家隊」成員日以繼夜的努力,「只要我們團結在一起,一定可以度過難關」;她並提到,預購期間皆可登記,不用搶快,不是先登記先贏。第二輪線上預購從3月25日上午8時至3月27日晚上8時,可使用健保卡、自然人憑證從電腦、或使用手機健保快易通APP預購;成功預購者在3月28日上午8時至3月30日晚上8時內以ATM轉帳、信用卡方式完成付款。交易成功後,3月31日至4月1日以簡訊發送取貨序號。
-
2020-03-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德國新冠肺炎死亡率低 可能原因分析
特派員看世界(中央社記者林育立柏林25日專電)2019冠狀病毒疾病全球迅速蔓延,如今歐洲成了大流行的中心,德國確診數最近突破3萬人,疫情相當嚴峻,到目前為止卻只有100餘人死亡,引起各國專家的好奇。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University)截至24日為止的統計,德國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確診病例達3萬2723人,152人死亡。德國的死亡率僅0.5%,比鄰國法國4.3%、英國5%都低,更遠低於疫情嚴重的義大利9.5%。德國的死亡率為何這麼低?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沒有標準答案,負責歐洲地區的世衛專家皮伯迪(Richard Pebody)說,各國條件不同很難比較,「德國的死亡率這麼低,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個謎」。不過,專家認為,以下幾點可能是原因。首先是檢驗能力。德國最重要的病毒專家、柏林夏里特醫院(Charité)病毒研究所所長德羅斯登(Christian Drosten)早在1月就開發出試劑,讓遍布全國的47家實驗室很早就建立檢測的能力。衛生部長史巴恩(Jens Spahn)近日透露,德國每週最多可採驗20萬人,而且檢測的能量還持續在擴充。及早確診與治療是對抗疫情的關鍵因素。在德國,只要病人有乾咳、發燒、呼吸困難等症狀,而且最近曾待過義大利等高風險地區或與受感染者接觸過,由醫生判斷有必要即可接受檢測,費用由健保公司負擔。德羅斯登因此推測,德國可能是接受檢測人數占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確診數相對也多,好處是與實際被感染人數的差距不大,有利政府規劃相應的防疫措施。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醫療資源。根據2017年的最新統計,德國有2萬8000張重症床位,平均每10萬人有34張,數量是歐洲鄰國的3到5倍。為因應疫情擴大後可能出現的需求,德國正計劃將數量增加1倍。新型冠狀病毒的患者多數是輕症,只需隔離與治療,將資源集中起來照顧重病患,可能是德國死亡率低的原因。德羅斯登說,德國的重症醫學比多數國家先進,醫生用呼吸器治療重症患者的經驗特別豐富。最後,德國的死亡率低可能也與被感染者年紀輕、健康狀況相對佳有關。根據公共衛生主管機關羅伯特.科赫研究所(Robert Koch Institute)23日公布的數據,德國武漢肺炎確診者平均年齡45歲,死亡者平均年齡82歲。反觀義大利,許多人等到病情嚴重送到醫院才接受檢驗,一般來說是高齡族群,病死率也高,德羅斯登因此推斷,義大利有許多年輕人被感染但沒有被發現。
-
2020-03-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沉默帶原者」恐成防疫破口 南韓如何成功阻絕
雖然大部份受到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會在5天內開始出現症狀。但在某些情況下,潛伏期可能長達3周。而不同國家的衛生機構對於處理無症狀感染的的方式也各異。根據《南華早報》引用中國政府數據,中國「沉默帶原者」的數量可能高達30%。雖然他們的病毒檢測為陽性,但是他們沒有任何症狀,或是症狀很晚才出現。北海道大學流行病學家西浦博史(Hiroshi Nishiura)領導的一組日本專家也證實這樣的數據為真。他們發現,從武漢撤回日本的患者中,無症狀者佔30.8%。他們在《國際傳染病雜志》發表一篇文章表示,中國報告的確診人數與中國以外診斷出的病例估計值存有差距,顯示「大量的病例未被充分診斷」。日本專家的說法與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分析相左。世衛認為無症狀患者不容易傳播病毒,並說歐盟的無症狀感染率也只有1%至3%之間。目前大多數歐盟國家和美國僅對有症狀的人進行新冠病毒檢測。這種做法下,感染數量繼續迅速增加。像是德國聯邦衛生部就表示,只有以下幾種人可以接受病毒檢測:1.出現流感症狀,並在過去14天內到過疫區。2.過去14天中曾接觸確診病患。但如果曾接觸確診者但沒有出現任何症狀的人只需要自我隔離。但是德國對於自我隔離者並沒有明確的監測方式。以最早爆發疫情的中國和南韓來說,無論是否有症狀,接觸過確診者的人都要接受檢測。只要呈現陽性,即使沒有症狀也要被隔離,並受到持續監控。南韓成功的防疫政策南韓2月份的感染人數迅速上升,但是在那以後就開始下降。在韓國5千萬人口中,約有9千人受到感染,120名患者病亡。新確診人數也都控制在1百以下。在南韓,違反檢疫規定的人將面臨最高300萬韓元(約2500美元)的罰款。新的立法草案更將其提高到最多1千萬韓元的罰款,並可能判處一年徒刑。南韓官員設立許多檢查站。所有人都可以免費進行病毒檢測。目前為止至少已有30萬人接受過檢測。現在每天還有超過2萬人正在這麼做。南韓甚至發明了檢測「得來速」,也吸引其他國家模仿這個做法。這讓南韓檢測過的人數遠遠超過其他國家,即每1千名居民中就有5.6人接受測試。相比之下,根據羅伯特-科赫研究所的數據,德國每周最多只能進行16萬次檢測,每1千人中的測試率為1.9。而美國目前為止僅檢測了30萬人。南韓在沒有任何全面封鎖或嚴格的旅行限制下就成功控制住疫情。南韓民眾也謹守規定,大量減少公眾活動並與人保持距離。南韓政府希望至少不要全面封鎖。高麗大學傳染病學專家金佑珠(Kim Woo-Joo)說:「韓國是一個民主共和國,我們認為封鎖不是一個合理的選擇。」作家諾米爾(Dennis Normile)在日記中寫道,南韓並未實行全國封鎖,而是執行「世界上最廣泛、組織最嚴密的檢測計劃,並努力隔離感染者和追蹤和隔離與他們有聯系的人」。也因為如此,南韓可能早一步就掌握了這些「沉默帶原者」。南韓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KCDC)主任鄭恩京(Jeong Eun-kyeong)在3月16日的記者會上說:「目前,韓國的無症狀病例比率明顯高於其他國家,這可能是因為我們進行了廣泛的檢測。」不僅如此,南韓也在過程中充分尊重人民的各項權利。為了盡量減少感染,當地居民會收到有關鄰近地區新冠病毒風險的個人化信息。地方當局也可以依法獲取有關新冠病毒患者的詳細信息,包括他們的年齡、生理性別和移動情況。一場疫情下來可以發現各國政府的反應時間和對策都不同。到底哪一個有效,真實數字就是最好的證明。【 本文章由德國之聲授權提供】
-
2020-03-2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武漢包機出關…隨夫返中探親遇疫情 回家之路延遲42天
彰化蕭姓婦女在農曆春節前隨中國籍向姓丈夫回中國探親,不幸遇到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耽誤回程,返台後又在蘭陽檢疫所接受隔離檢疫14天,今天終於出關,回家之路延遲了42天。第2批滯留中國武漢的361名台人,在10日深夜、11日清晨分別搭乘中華航空及東方航空專機返台,經檢疫消毒後,其中112人送蘭陽檢疫所,其餘分送位於桃園與新北市的檢疫所。經14天集中隔離檢疫後,在蘭陽檢疫所的112人從今天清晨6時起,分別搭乘遊覽車前往台北火車站或宜蘭火車站,或由家人開車接送陸續出關,各自返回家中。為確保現場周邊交通秩序順暢,宜蘭警方一早即出動警力實施交通管制,協助指揮引導接送車輛並疏導周邊路口交通。「各位哥哥、姊姊、叔叔、阿姨:謝謝你們14天來無微不至的照顧,無論是幫忙送飯,或是收垃圾的工作人員,或是每天關心我們身體的醫護人員,你們辛苦了,請記得要好好休息!另外,感謝所有防疫指揮中心的員工、衛福部長陳時中,還有許多無名英雄,持續努力,台灣會打贏這場『戰疫』!」蘭陽檢疫所一名13歲女童在離開前,寫下這封信,描述14天來心情。此外,也有孩童畫下當時搭乘返台專機、機場檢疫人員場景的童趣圖畫,感謝照顧他們的所有人員。彰化蕭姓婦女在1月16日疫期尚未爆發之前,帶著孩子跟隨中國湖北籍向姓丈夫前往宜昌市探親,一家3口原本要在2月13日返台,卻因疫情受阻。蕭姓婦女接受聯訪時說,她們在宜昌市時遇到疫情爆發,從除夕起就被要求在家,不能外出,沒想到延到3月10日才能搭乘專機返台;回台後又要被隔離14天,這一趟回到彰化家鄉的路被延了42天。向姓丈夫說,在蘭陽檢疫所14天期間,吃得好、居住環境也不錯,唯獨就是他獨自被安排在一間房間,妻子與兒子則住在另外一間房,一家3口無法同住,且都不能外出,夫妻倆每天只能透過電話或視訊,思念對方,如今出關後終於可以全家重聚,回到溫暖的家。
-
2020-03-2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武漢返台者回家!小男童、女童親筆感謝台灣抗疫英雄
第二批武漢包機返台人員結束14天隔離期滿,蘭陽檢疫所112人今天一早搭乘遊覽車返家,每個人歸心似箭,難掩興奮心情。有人說,這14天是「人生當中難忘的經驗」,也有人感謝提供完善照顧,「抗疫英雄太棒了」。其中25人有家屬開車載回家,其他人上車前對著照顧人員揮手道謝,還有人對窗外錄影拍照留存紀念。一名9歲小男童與母親跟弟弟入住,特別畫了一幅畫,畫中是入住時望著窗穿著隔離衣的護理工作人員情景,寫著「謝謝你們一直用心的照顧我,加油」,左上方還有一個暖和太陽。醫護人員看到小朋友天真的鼓勵,窩心極了。另一名13歲女童也寫了張感謝紙張,「謝謝叔叔、阿姨14天以來需微不至的照顧,無論是幫忙收垃圾的工作人員或是醫護人員,你們辛苦了」。小女生另外感謝所有防疫指揮中心同仁,陳時中部長還有許多無名英雄,持續努力,「台灣會打贏這場戰疫」。這批武漢台胞10日深夜由華航包機載抵國門,11日凌晨4點15分進入位於宜蘭的蘭陽檢疫所。檢疫所是以舊眷舍改裝而成,最多可住150人,這次安置112人不會太擠;每房配有電視、空調、桌椅及衣櫃俱全,還有洗衣機,算是很不錯的環境。「終於可以回家了」,每個人歸心似箭,有部分家屬開自家車急著載人提早回去,但依規定只能清晨6點統一離開檢疫所。今天除了自家車輛載回者,其餘隔離人員分乘四輛遊覽車,其中三輛開往台北、一輛在宜蘭轉運站及火車站放人,再轉搭大眾交通工具回家。家住湖北的向先生元月中帶妻小返鄉探親,發生疫情後就回不來,太太是彰化人,事隔2個多月終於可以回家。他很感謝台灣的醫護人員把他們照顧得很好,「你們辛苦了」。他說,檢疫所裡提供三餐便當,食宿都很好,也安排小朋友畫畫等娛樂活動,不會感到無聊。另一位戴小姐也說,裡面非常好,很多人協助他們,大家都辛苦了。陽明大學附設醫院醫護人員負起這112人的照顧責任,入住期間的三餐由中央負責張羅,縣政府與員山鄉公所每天進行環境消毒,減少附近居民擔心傳染問題。據了解,在這段隔離期間曾經有人出現感冒等上呼吸道症狀,但經過醫師檢查篩檢後,並非新冠病毒,總算有驚無險度過14天。
-
2020-03-2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武漢台商隔離14天解禁 陸配激動喊「陳時中是鋼鐵人」
滯留武漢第2批台商3月11日搭乘東航包機返台,其中161人在桃園2處檢疫所隔離14天,今天期滿解除檢疫,清晨6點由家屬到場接送,或遊覽車載往機場捷運A8林口長庚醫院站。其中江姓婦人說,她從大陸嫁來台灣,後來先生過世,之後她就自己赴武漢經商,今年1月20日飛到武漢,未料遇上疫情影響被滯留無法回來,今天解除14天隔離,她一下車就不斷感激醫護人員,並大讚台灣醫療做的非常好,比其他國家都來的好。她說,隔離期間醫護人員、警衛給予他們24小時到關懷與協助,態度很親切,更大讚衛福部長陳時中是「鋼鐵人」。
-
2020-03-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阻新冠肺炎 隔離停課和居家工作並行最有效
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大流行,新加坡一項研究發現,當隔離檢疫、學校停課和居家工作3種防疫措施同步進行時,最能夠抑制疫情擴散。這項研究發現,隔離染疫患者及其家庭成員、關閉學校,以及保持職場人際距離和居家工作等方式,皆有助於遏制病毒散播,而三管齊下則是減少病例增長的最有效途徑。根據路透社統計,截至格林威治時間24日2時(台灣時間上午10時),全球194個國家和地區確診病例超過37萬7000例,其中超過1萬6500人喪命。目前通報確診感509人、有2人喪生的新加坡,提出部分保持社交距離建議。新加坡尚未關閉境內學校。世界各國政府紛紛實施嚴格社交距離措施,避免人們群聚會面,在美國和歐洲,數以百萬計學生就讀的學校被迫關閉。「刺胳針傳染病期刊」(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發表的這項研究,是由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研究人員所進行,他們透過模擬新加坡環境,分析社交距離措施帶來的潛在影響。研究發現,儘管隔離檢疫加上職場保持距離措施效果不如三管齊下來得好,但這是降低冠狀病毒案例的次佳解方,其次是隔離檢疫加上學校停課,再其次是僅採取隔離政策。共同主持這項研究的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教授庫克(Alex R Cook)說:「這些研究結果有助於新加坡及其他國家的政策制訂者,開始著手加強控制疫情措施,假使有效且及時採取行動,將能減緩或降低境內傳播速率。」
-
2020-03-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專家觀點/美洲恐成第3波攻擊來源
新冠肺炎全球疫情嚴峻,繼歐洲掀起第二波疫情高峰,專家近日推測美洲可能成為第三波攻擊來源。這兩天美國返台的病例已占境外移入病例四成,專家建議,比照歐洲返國人士,擴大回溯採檢。另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天公布,目前國內兩百多名病例中,有十一位無症狀感染者,後續值得觀察。指揮中心日前要求有歐洲旅遊史,且有肺炎、呼吸道症狀就醫史者主動採檢,但對於美國,僅追溯三月八日至十八日入境後曾就醫者,無症狀者僅自主健康管理。專家擔心,美國已有廿七州具社區傳播疫情,確診數位居全球第三,美國境外移入病例恐成為社區傳播隱憂。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指出,美國一開始病例新增幅度不及歐洲,可能與當時篩檢自費有關,待篩檢有補助後,美國病例大量上升。考量篩檢率提升,美國過去疫情確實有被低估的可能。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立民表示,擴大回溯美國返台者,對社區較有保障,但要考量居家檢疫、檢驗量能。另外,針對新冠病毒出現無症狀感染者,黃立民表示,這是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難以控制的挑戰,一般人若感染後出現症狀,除了就醫,也會加強衛生措施,如戴口罩、手不要亂摸等,但若沒有症狀,就難以設防。不過,目前不認為無症狀者帶有病毒會持續很久,在一段時間後,病毒應會消失。案十八為我國首例「無症狀高病毒」案例,他和父母及哥哥赴義大利自由行,沒想到雖無症狀,但體內病毒量高,但三採陰性後已於三月六日解除隔離、三月八日出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王任賢認為,無症狀者通常病毒量不高,但我國並無廣泛的查篩,無症狀感染者人數應被低估。
-
2020-03-2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最怕成破口 返台空姐隔離心聲
「我很害怕成為台灣的防疫破口。」一名在香港服務的台籍空服員說,原本規畫二月中從香港返台,碰上政府宣布有陸港澳旅遊史者入境須居家檢疫十四天,怕影響後續回港服勤作罷。幾經波折後敲定無薪假,三月中回台居家檢疫十四天,未料近日香港政府也宣布「封關」,未來回港也要強制檢疫十四天,前後需花廿八天在隔離。談到這陣子變化,她說很辛苦,但「再苦跟無奈都會吞下去,因為不想成為防疫破口。」她從香港出發時就全程穿著雨衣及戴著口罩,抵達台灣後再換另件雨衣,就是希望把傳染機會降到最低。目前在台居家檢疫,她每天認真量體溫,即便和家人同住,怕有個萬一,總等到家人用完餐才步出房間,任何用品使用過都確實消毒;當家人想探望她時,自己一定保持一公尺以上,家人還自嘲「最遙遠的距離」。她說,在香港時雖知疫情嚴重,但回台才發現比想像中嚴峻,自己變得更小心翼翼,直說這陣子「比任何人都害怕生病」。對於網友對返台國人不斷謾罵,她愈看愈焦慮。有天朋友無心一句話,「妳看都是這些境外移入(案例)」,讓她明明身體沒事也不是確診,卻感到好自責,因此更落實居家檢疫,不希望有任何閃失。
-
2020-03-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鍾南山團隊研究 中藥連花清瘟可抑制新冠病毒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續擴大,大陸提倡用中藥對抗病毒。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團隊最新研究宣稱,中藥「連花清瘟」有抑制新冠病毒細胞複製的作用。據澎湃新聞報導,學術期刊「藥理學研究」(Pharmacological Research,IF 5.572)近日在網上刊出鍾南山等撰寫「連花清瘟對新型冠狀病毒具有抗病毒、抗炎作用」的研究文章。文章指出,連花清瘟能顯著抑制新型冠狀病毒在細胞中的複製,從而發揮抗新冠病毒活性的作用。研究結果顯示,連花清瘟體外實驗能顯著地抑制新冠病毒的複製,影響病毒形態,發揮抗炎作用。此前,鍾南山院士團隊曾在廣州的廣東疫情防控發布會上表示,研究證實連花清瘟在體外有顯著抑制新型冠狀病毒的細胞病變效應;對新冠病毒感染細胞和誘導的TNF-α、IL-6等炎性因子過度表達有抑製作用。新冠疫情爆發以來,連花清瘟膠囊先後被大陸廿餘個省市新冠肺炎診療方案推薦,在火神山、雷神山及方艙醫院等醫療機構廣泛使用。報導稱,連花清瘟膠囊先後十七次被列入中共國家衛健委、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甲型流感、乙型流感、禽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相關診療方案的用藥推薦。二○一五年十二月,連花清瘟膠囊獲准進入美國食藥監局(FDA)二期臨床研究,成為全球首個進入FDA臨床研究的治感冒抗流感中藥。中共國家中醫藥局黨組書記余艷紅指出,在大陸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中,有七萬四千多人使用中藥,占百分之九十一點五。在第六版、第七版官方「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都出現了「清肺一號方」等中藥療法。共同作者楊子峰表示,大陸有一些已上市的治療呼吸系統感染的抗病毒和抗炎中藥,臨床應用廣泛,為新型冠狀病毒的治療帶來了一些希望,特別是對輕症、中度的臨床病例。
-
2020-03-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何大一:美國對疫情「盲目」是不可原諒的事
一種病毒正在肆虐!新冠病毒COVID-19全球大流行,而我們現在還只看到巨大冰山的一角。中國湖北最初處理失誤、缺乏透明度,導致疫情擴散全國,逼使北京領導人須隔離湖北省逾五千萬人,其他地區也實施嚴峻隔離措施,使疫情流行曲線呈顯著「扁平化」。目前各省新增案例穩定下降,日前甚至出現全天零確診。這是中國二○○三年消滅SARS疫情後,另一個明顯成就。但嚴苛的隔離措施不可能長久,一旦人們生活恢復正常,病毒將重返並傳播。美對策 兩個不可原諒美國疫情的流行指數目前呈上升階段,由於目前使用PCR的方法無法檢測出病毒的RNA,檢測不足,確診數仍被嚴重低估。美國號稱有世界最好的衛生保健系統,卻沒有適切應對疫情,因缺乏檢測而對疫情「盲目」,是不可原諒、難以辯解的事。一個富裕強大而自豪的國家,剛接受一位中國公民(編按,指馬雲)捐贈五十萬套PCR試劑盒。同樣不可原諒的是,美國缺乏能快速檢驗免疫抗體/抗原的試劑,這種測試不但可靠,且卅分鐘內能知結果,從而達成對病人管理、追蹤接觸史、對人群作疫情監測等作用。美國對策讓人失望沮喪,上層準備不足、領導失敗;中國在掙扎中抗疫,美國卻在旁觀望,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會成下一個感染的國家。韓、台 拉平流行曲線為防制疫情,讓受感染者隔離,避免公共聚會、與他人保持距離,並保持良好衛生習慣,對「拉平」流行曲線,使衛生保健系統能應對吸收疫情大有幫助。南韓和台灣確實做到這一點,不須像湖北、義大利和西班牙那樣須採封鎖措施。隨著北半球氣溫升高和更強陽光,應可讓病毒存活期縮短,從而降低傳播機會,減緩疫情。但病毒已在南半球澳洲、南非和阿根廷等地立足,隨著南半球轉涼,病毒傳播可能加速。新冠病毒不會像SARS一樣消失,反而可能在南北半球反覆出現,像流感防疫一樣,每年都必須做。發展疫苗 需買到時間如果新冠病毒在可預見的未來滯留,嚴厲隔離措施又無法長期持續,將嚴重打擊我們的心理和經濟。總有一天,企業須重新開放、學校須恢復授課,旅遊、運動比賽、各種娛樂活動都須恢復常態;中國將如何從遏制轉回正常化?我們將如何從嚴厲的抗疫,過渡到真正能持續生活?我們需要「買到時間」發展出疫苗,用科學研究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案。現在全球科學家爭相開發藥物、抗體和疫苗,但要優化成真正治療藥物,將需幾個月,此後進行複雜的產品製造、動物安全性測試和法規批准過程;任何有用的藥物或抗體,都不太可能在一兩年內派上用場。數十家製藥或生化科技公司正競相開發疫苗,應對策略是刺激人類免疫系統,以產生針對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抗體。但針對SARS冠狀病毒製備的類似疫苗大量研究表明,針對刺突蛋白的抗體在被病毒感染後,對動物造成更大的肺損傷。這些可能影響當前研究進度,也可能獲突破而全速前進。世界現在面臨一個真正的可能,新冠病毒將變成我們生活中的現實,直到科學研究能成功克服它,像過去的天花、脊髓灰質炎病毒、伊波拉病毒和愛滋病病毒一樣。但這需要時間。這次大流行提醒我們,忽略或輕視科學將帶來危險。科學帶給我們一個更好、更安全的、更乾淨、更健康的世界。現在,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需要它!(作者為中研院院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愛滋病雞尾酒療法發明者)
-
2020-03-2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國際奧會宣布東京奧運確定延期一年舉行 最遲明年夏季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IOC)今天宣布,因武漢肺炎肆虐,原定7月24日登場的2020東京奧運確定延期舉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稍早與國際奧會主席巴赫就此達成共識。國際奧會表示,東京奧運至遲延後到2021年夏季舉行,這將是承平時期奧運首度延期。安倍提議東奧延一年 國際奧會主席完全同意受到武漢肺炎疫情全球迅速蔓延影響,東京奧運是否延期引起關注。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今晚與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IOC)主席巴赫通電話,提議延後一年舉辦,巴赫完全同意。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今晚8時(台灣時間7時)安倍與巴赫(Thomas Bach)通電話時表示,考慮到全球的運動員(選手)要以最佳狀態參賽,需做準備期間,加上要辦一場能給觀眾感到安全、安心的奧運,因此提議東京奧運延後約一年舉辦,希望IOC就此考慮。在與巴赫電話會談後,安倍在首相官邸(行政中心)對媒體表示,首先是與巴赫確認,東奧不停辦。提出東奧延後約一年的建議後,獲得巴赫100%同意的回答,雙方同意東奧最晚在2021年夏天之前舉辦。安倍對媒體說,做為人類戰勝病毒疫病的象徵,希望能以完整的形式舉辦東奧,今後會與國際奧會緊密合作,負起東京奧運主辦國的責任。被媒體問到「為何是延後約一年、舉辦的會場等該怎麼辦」時,安倍答說,鑑於目前疫情蔓延的情況,研判今年之內難以舉辦東奧,所以提議延後約一年,最晚在2021年夏天之前舉行。今晚安倍與巴赫舉行電話會談,東京奧運組織委員會會長(主席)森喜朗、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日本奧運大臣橋本聖子等人也列席參與電話會談。安倍曾說要以「完整的形式」舉辦東奧,被視為堅持「不延期、非無觀眾的情況下」舉辦,日前IOC做出「延期但不停辦」的決策,安倍認為這算是符合他所說的「以完整的形式」舉辦東奧的方針,他在電話會談中向巴赫致謝。NHK報導說,IOC相關人士透露,巴赫與安倍舉行電話會談後,IOC將召開電話形式的臨時執委會研議東京奧運的舉辦事宜。
-
2020-03-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走過死蔭幽谷活下來 他揭SARS結束後台灣做了哪些事
副總統陳建仁今天說,在新冠肺炎防疫上,台灣能夠比其他國家稍微好一點,主要是因為有SARS的經驗,「黑雲總是鑲金邊」,台灣曾走過死蔭的幽谷,曾被黑雲籠罩著,但是台灣知道怎麼走過來,也願意幫助大家。台灣對抗新冠肺炎的經驗,受到多個國家肯定。身為流行病學專家的陳副總統今天接受中央社專訪時指出,台灣防疫工作是從慘痛經驗學習,特別是在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期間,當時台灣沒有準備好因應新興傳染病疫情,包括政府與民間的努力都相當缺乏。2003年發生SARS,台灣受創嚴重,陳建仁臨危受命擔任衛生署長(衛生福利部前身),帶領台灣抗疫。他說,SARS之後,政府發現台灣防疫工作需要全面改變,所以,這次新冠肺炎防疫工作能夠比其他國家稍微好一點,主要是因為有SARS的經驗。陳副總統說,SARS結束後,台灣做了幾件重要工作,包括加強防疫組織架構,修改當時的衛生署組織法,增加長照處,對老年人照護機關有比較好的管理,並設置國際合作組,強化收集相關國際疫情,公開透明交換。他說,其次是加強疾病管制局(現在的疾病管制署)組織再造,讓人員任用更有彈性,除了公務人員,包括技術人員、醫事人員、教育人員都可任用,並設立感染症醫師制度;此外,成立國家健康指揮中心也就是現在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架構,向民眾說明疫情。陳副總統表示,台灣建立傳染病的醫療體系,有應變醫院,而且知道什麼樣的疾病應該怎麼做;除了組織架構面,另外很重要的是法制面,修改傳染病防治法,對於民眾不遵守防疫規定、散布假消息、防疫物資徵收等等都有規定。他提到,人員的訓練更重要,包括建立醫院院內感染管控系統、傳染病的通報體系;這些系統建立起來,台灣在SARS之後碰到禽流感、H1N1新型流感,包括這次的新冠肺炎都不斷地在訓練、精進、改進傳染病防疫體系;物資方面,包括需要有足夠口罩儲備、防護衣等。陳副總統說,台灣政府與民間一起努力,防治任何新興傳染病,很重要的部分是國際疫情收集,但台灣不是世界衛生組織成員,在國際疫情收集上有捉襟見肘的情況,雖然台灣和理念相同國家有很多公開合作,可以從那邊得到相關資料,但還是要再積極加強。他指出,這也是為何台灣需要成為世界衛生組織的一員,除了能夠促進全球的健康衛生、對傳染病防治有所貢獻以外,台灣也可得到第一手病毒資料,讓防疫做得更好。陳副總統強調,防疫無國界,需要大家心連心、手牽手,台灣一直希望扮演好世界公民角色,與各國一起把防疫工作做到最好;台灣從嚴峻挑戰、痛苦教訓中學習到很多經驗,最近不少國家一直在講為什麼台灣有些東西值得學習效法,「黑雲總是鑲金邊,我們曾經走過死蔭的幽谷、曾被黑雲籠罩著,但是,我們知道怎麼走過來,我們也願意幫助大家。」
-
2020-03-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北市若封城「200萬人將限縮自由」 他曝1動作只有台人做得到
副總統陳建仁今天表示,台灣目前病例數很少,且大多可以溯源,因此不需要實施封城措施,無名英雄是5萬人到6萬人的居家隔離檢疫者;他研判疫情要緩和至少還需兩個月,但可能流感化,今年秋冬會不會捲土重來,要看各國防疫努力。面對國際間近期疫情不止,不少國家都採取封城或強烈的手段,試圖抑制疫情。談及台灣現階段的防疫措施,陳建仁今天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表示,台灣目前病例數很少,且大多可以溯源,因此不需要實施封城措施。目前約有5萬人到6萬人居家檢疫,被限縮自由;若萬一需要封城,光是台北市就要限縮約200萬人的自由,現在限縮5萬多人的自由就能讓200萬人正常、平安生活,這就是台灣的努力。陳建仁表示,目前已實施從國外入境者都要進行14天居家檢疫的措施,「真的要謝謝你們,你們都是防疫無名英雄,沒有你們,台灣防疫工作沒辦法做得很好」。陳建仁說,一般民眾也要感恩,謝謝這些被隔離的人,因為他們願意被居家檢疫、隔離,犧牲小我,讓大我也就是多數人過正常生活。他說,台灣有很好的警政、戶政制度,很好的地方自治、村里長、村里幹事,可以幫忙追蹤隔離檢疫者;他感謝絕大多數台灣人民都是愛己愛人,願意犧牲自由讓疫情得到控制,台灣人民對公共衛生參與的主動、積極、自願,全世界也很少見。陳建仁指出,例如SARS時期政府說要全民量體溫,因為發燒就會傳染,世界衛生組織(WHO)專家認為「這是個笑話」,不可能辦到。但後來民調結果發現,當時有75%的民眾每天量一次體溫、60%每天量兩次。專家得知後說只有台灣辦得到,他則說,「是只有台灣人民可以」,因為台灣人民願意犧牲小我、成全大我,達到好的健康環境;現在也是這樣做,自主健康管理、居家檢疫就是犧牲小我,忍受行動不便,成全大我過正常日子。陳建仁說,新冠肺炎在台灣的確診病例數目前在全世界從多到少排60名,如果將確診病例除以人口數,以發生率來看,台灣的名次還會更後面,是發生率比較低的國家,而且多數病例都可以追蹤到感染源。而確診病患接觸的人,也都進行14天居家檢疫隔離,不會在生活中混雜在一起,讓大家不用擔心。不過,他也提醒,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傷害比SARS大,主因是新冠肺炎來得太猛,以前SARS是密切人傳人,大部分的感染在醫院發生或是在家裡密切長時間接觸才會感染,新冠肺炎只要1公尺到1.5公尺之內且接觸15分鐘以上就會得到感染,傳染力遠大於SARS。陳建仁說,要預測未來的狀況,必須看各國防疫的努力能否來得及阻擋病毒的擴散。陳建仁昨天在臉書上預測,目前各國疫情仍處在上升的階段,新冠肺炎要緩和,至少還要兩個月的時間。他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表示,有些人認為疫情4月底結束,他覺得這樣的預測過度樂觀,預計大概在5月底時,各國疫情才會達到高峰,慢慢減緩下來。陳建仁表示,新冠肺炎以輕症、無症狀居多,這些人會繼續在社區內散播病毒。新冠肺炎的病毒和SARS病毒不一樣,會慢慢流感化,如流行性感冒感染到的人很多是輕症、無症狀,會繼續在社區散播病毒,會不會在今年夏天小規模的傳遞,到秋天或冬天繼續流行,要看各國防疫努力的程度。具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理學博士學位的陳建仁,長期致力於流行病學研究,在這次台灣防治新冠肺炎的工作上,不僅扮演幕後總顧問的角色,更與歐盟、美國等各國的衛生決策人員進行防疫交流,隨時掌握國際間最新疫情,為總統蔡英文提供專業意見,參與決策。
-
2020-03-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大流行 陳建仁感嘆:不知WHO現在能做什麼
副總統陳建仁今天接受中央社專訪,再度指責世界衛生組織這次防疫決策「too late(太遲)」,防疫要劍及履及、超前部署,「現在也不曉得WHO能為世界各國做什麼,因為火燒起來了,這是蠻悲哀的事情。」專長為流行病學的副總統陳建仁,在這次台灣防治新冠肺炎的工作上,不僅扮演幕後總顧問的角色,更與歐盟、美國等各國的衛生決策人員、流行病專家進行防疫交流,為總統蔡英文提供專業意見。台灣這次防疫獲得國際一致讚賞,反觀世界衛生組織(WHO)則成為眾矢之的。被暱稱為「大仁哥」的陳建仁一改暖男形象,不僅曾批評WHO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也公開點名中國隱匿疫情。陳建仁今天接受中央社專訪表示,中華民國當年也是鼓吹成立世衛的國家之一,歷任秘書長基本上都做得相當不錯,特別是SARS期間的女性秘書長布倫特蘭夫人(Gro Harlen Brundtland,曾任挪威總理),儘管當時遇到有些國家阻撓,仍毅然決然派遣WHO專業組織團到台灣,與台灣合作。「SARS期間,WHO扮演很重要的協調角色,很快發布訊息讓全世界都知道,我們不能抹煞WHO以往的貢獻」,他舉例,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ublic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 PHEIC)是SARS以後才開始,到目前為止,發布過6次。他說,以2009年流行性感冒H1N1來看,第一個病例發生以後1個月就發布PHEIC,當時只有3個國家出現病例;但新冠肺炎是2019年底發生後直到1月30日才發布PHEIC,當時全世界已經有8000多人感染。「3個被感染的同學都不隔離,傳到第10次,將導致近6萬人感染。」陳建仁曾在臉書貼文,用簡單的數學解釋傳染病動力學,如果沒隔離,將導致恐怖的結果。他強調,防疫是需要劍及履及、超前部署、提高警覺,絕對不能拖。看到WHO這次防疫牛步化,陳建仁忍不住多次開砲,也引起各界對疫情更加重視。他說,「對WHO也是愛之深責之切,對於這樣重要的傳染病,怎麼不早一點發布,讓全世界的人提高警覺」、「有點恨鐵不成鋼」。「我做防疫性子比較急,我是急驚風,碰到慢郎中的反應,個人會覺得實在有點慢」。他感嘆,「不曉得WHO現在能為世界各國做什麼,因為火燒起來了,too late(已經太遲)」,他認為,那是蠻悲哀的事情,如果可以讓大家早一點提高警覺就沒事了,「為什麼到那麼晚了才說是大流行?」儘管世衛被外界指責無法防止疫情在全球擴散,但陳建仁仍強調台灣必須爭取參與WHO。他指出,WHO的工作不是只有傳染病,還包括環境衛生、慢性病如癌症、心臟血管疾病、空氣汙染引起的肺病、醫療照顧體系、健康保險等等,WHO以前做了很多事,包括禁菸活動、女性健康的促進、普及基層醫師的照顧等等,都做得很棒,台灣雖然不在WHO,還是從WHO學到很多。陳建仁說,台灣早期公共衛生人才都是WHO訓練出來的,WHO在人才訓練上,有很大的貢獻,台灣當時也為東南亞訓練很多公共衛生的人,「為什麼不讓專業回歸專業,讓台灣的專業對全世界特別是週邊國家做出貢獻?」他強調,不會因WHO這次新冠肺炎防疫做得不好,就完全抹煞WHO的貢獻,反而因為這一次新冠肺炎的經驗,讓全世界對WHO有更多的期待、盼望,讓WHO再造是很重要的。陳建仁表示,當全世界跨國組織愈來愈大,應強化WHO的專業性、多國的參與,更重要的是減少政治干預,才能做得更好。除了WHO外,陳建仁回憶,過去參加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衛生部長會議,與理念相同國家推動相關倡議,這也是一個國際衛生合作的管道。他表示,台灣必須與各國做好防疫工作,台灣與美國建立的全球合作暨訓練架構(GCTF)也是一個很好的平台,透過GCTF可以做全球衛生、登革熱、茲卡病毒、病媒蚊等管控,台灣有能力且願意協助週邊友好的國家做好防疫工作。
-
2020-03-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無症狀感染者均受管理 陸專家:不會社會傳播
中國疾控專家下午表示,無症狀感染者都是從對密切接觸者的隔離觀察發現,有症狀立即轉送醫院治療,不會出現社會傳播;至於數週無確診病例的低風險區,不戴口罩是安全的。中國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下午舉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與醫療診治」記者會,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吳尊友回答中國將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無症狀感染者列為不確診的原因,以及是否會人傳人等提問時,作上述表示。他首先解釋說,「無症狀感染者」是指經由實驗室診斷方法,能夠查出這個人有新冠肺炎(新冠肺炎)病毒,但沒有任何臨床症狀,這就是無症狀感染者。至於感染者如何發現,吳尊友表示,通常是流行病學調查發現了密切接觸者,在觀察期間對這些密切接觸者進行採樣檢測,發現一些密接者的PCR(聚合酶連鎖反應)呈陽性;亦即,實驗室診斷他感染了病毒,但是沒有症狀。他指出,再經由對密切接觸者的持續觀察,有些人慢慢出現症狀,並送到醫療機構進行診斷治療,變成確診病人;還有一部分到觀察結束,也沒有出現症狀。吳尊友強調,「不管是他沒有出現症狀、還是出現了症狀,無症狀感染者都在我們管理的密切接觸者當中發現的,而且都是受到管理的」。對於是否造成傳播擴散問題,吳尊友說:「不會」。原因是按照中國現在的管理措施,密切接觸者都已經納入獨立的隔離觀察,一有症狀馬上轉到醫院診斷治療,不會造成社會上的傳播擴散。至於要不要戴口罩的問題,他指出,戴口罩是很科學的。新冠肺炎患者傳播病毒的最高峰是在「潛伏期末」和「臨床症狀前期」之間,也就是說,如果健康人遇到一個潛伏期末期的病人,雖然病人沒有症狀、但也會造成傳播。這是為什麼鼓勵健康人要戴口罩原因。吳尊友表示,新冠病毒通常出現在3種環境:有新冠肺炎病人就診治療的環境、有新冠肺炎病人且尚未就診的家庭、新冠肺炎病人尚未就診且處於封閉環境;對於數週無新發確診病例的低風險地區,不戴口罩也是安全的。
-
2020-03-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解剖29新冠肺炎病例 陸專家:肺有病毒免疫受創
北京大學感染科醫師下午表示,新型冠狀病毒傳染性比SARS強很多,致病性比流感重、比SARS輕;從29個解剖案例看,肺臟病變與免疫系統受創嚴重,且肺部仍存有很多病毒。中國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下午舉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與醫療診治」記者會,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王貴強簡介解剖29個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病故者的結果時,作上述表示。對於病毒的特性,他指出,新冠病毒排毒時間比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和流行性感冒更長,傳染性比SARS強很多,致病性比流感重、比SARS輕;對這一新的疾病,還需要積累經驗和資料觀察,才能逐漸認識病毒整體特點。在治療上,他強調,病毒性疾病目前沒有特效藥,大部分都需要對症支持治療,只有少數的抗病毒藥用於病毒性疾病;病毒是一個非常小的、最小的一個微生物,需要在細胞內存在,必須有一個細胞養著它、才能生存,才能複製再感染其他的。在患者的病理特徵上,王貴強表示,從目前解剖得出的資料看,疾病主要是傷害肺臟,可在肺裡面看到出血、血栓和壞死的組織;在小的支氣管裡看到很多分泌物堵塞小的氣道,直接影響體內的氧飽和度指數。「總體來看,在肺裡面的病變還是非常重的」。他指出,另一個重要發現是透過電子顯微鏡檢查,發現很多病毒仍存在病亡患者的肺裡;這對臨床治療是非常重要的提醒,現在已開始透過霧化、吸痰等方式,積極通暢氣道。王貴強說,還有一個受傷害嚴重的是抵抗病毒與細菌感染的免疫系統。在新冠病毒感染人群裡,免疫功能受到打擊「是原因?還是結果?目前還不清楚」,但至少這個現象是非常明確的,具體表現為脾臟縮小、淋巴結裡面的免疫活性細胞非常少。他指出,淋巴細胞減少與病情進展、甚至死亡,有非常明確的相關性,也顯示免疫系統的損傷,可能是導致病人死亡的非常重要因素。所以,在臨床上對重症、危重症患者的診療方案裡,強調採用一些免疫增強劑提高免疫的辦法。
-
2020-03-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美返台無症狀者恐成社區破口 專家:可考慮回溯檢疫
新冠肺炎全球疫情嚴峻,專家指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過去幾波回溯採檢,對歐洲顯然較美國嚴格。專家建議,如果人力許可,最好趕快加強管理美國入境而無症狀者,以免不知不覺在社區造成傳播。指揮中心除了主動採檢歐洲旅遊史且曾就醫者,也要求無症狀者主動回報、列管其每日症狀。至於美國,僅追溯3月8日至18日入境後曾就醫者,無症狀者只要自主健康管理,專家擔心成為台灣社區傳播的隱憂。我國3月19日起禁止所有外籍人士入境,今起進一步禁止在台轉機,不過境外移入病例持續以每20幾例的速度增加。觀察上述境外移入病例,以曾去過美國者比率增加最快,這兩天已占境外移入病例四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最新公布之國際重要疫情亦載明,美國已有27州有社區傳播疫情。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日前曾預警,繼歐洲掀起第二波國際疫情高峰,美洲很可能成為第三波國際疫情攻擊來源。黃玉成指出,美國日前病例新增速度沒有歐洲那麼劇烈,但這可能與當時美國篩檢要自費有關,後來篩檢有補助,美國病例才開始大量上升。指揮中心過去根據美國當時疫情設定相關檢疫措施,但考量到篩檢率的提升,美國過去的疫情確實有被低估的可能,或許當時就已經是27州社區傳播了。台大醫院小兒部主任、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立民表示,美國是高風險地區,這點已經沒有爭議,確實應該要回溯這塊無症狀者,對於社區會比較有保障。但問題是台灣現在做不做得來?黃立民建議指揮中心可評估現有居家檢疫管理人力、檢驗量等相關資源,若量能足夠,最好要做。
-
2020-03-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癱瘓呼吸系統 康復醫師現身說法
「得新冠肺炎比我分娩還難受!」曾任英國皇家全科醫師學會主席、現年60歲的克萊爾·格拉達博士歷經新冠病毒陽性確診,在完全康復後分享親身經歷說,「這是我有史以來最糟糕的體驗。」她表示,新冠病毒複製能力強大,快速取代呼吸系統原本功能,是讓人體迅速惡化的主因。病毒複製接管細胞根據《半島電視台》報導,格拉達確診後,開始思考病毒如何攻擊她的身體,以及為什麼讓人感到如此難受?為什麼會發燒和咳嗽?為什麼有些人會腹瀉?她說, COVID-19需要宿主,病毒基本上是一種遺傳物質,為了繁殖,它必須入侵生物的身體,沒有宿主的病毒將會自然死亡。「病毒與細菌不同,它不需要吃,喝,排泄廢物或休息。」格拉達強調,病毒只有一項工作,那就是通過複製自身來進行增殖,但必須找到合適的宿主後才行。新冠病毒主要通過飛沫傳播,吸入後,病毒會迅速散播到喉嚨和鼻子後方的粘膜,此時病毒將接管人們的鼻腔通道細胞,停止執行原本的功能,專注於製造更多的病毒。免疫反應未必有害根據《Up News Info》報導,格拉達指出,「感覺到疼痛,表示細胞處於被破壞的窘境中。」當免疫系統意識到體內有異物,仍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識別它並開始反應。名為「熱原」的化學物質會通過免疫系統釋放,大腦升高溫度,發燒到攝氏37.8度或更高。發燒有助於機體觸發免疫系統的其他部分開始工作,並為病毒創造不利的環境。值得慶幸的是,發燒、咳嗽和喉嚨痛,對大多數人來說是緩解症狀的徵兆,在5到7天內免疫系統就能夠消滅病毒,達到康復。隨著新冠病毒攻擊肺部範圍擴散,肺部會發炎並開始充滿液體和膿液,形成肺炎。如果肺部進一步膨脹並充滿更多的液體,則患者可能需要呼吸器,如果肺部抵抗失敗,恐有死亡的危險。不過,格拉達強調,大多數人會從輕症至中症中漸漸康復,並對新冠病毒產生免疫力。【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3-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居家檢疫人數爆 六都研議設置呼叫中心
新冠肺炎全球疫情嚴峻,我國陸續禁止所有外籍人士入境,今起進一步禁止在台灣轉機,入境人數持續下降。不過,隨著全球旅遊疫情建議升到三級,居家檢疫人數居高不下,造成各地方村里幹事等第一線關懷人員龐大壓力。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表示,六都居家檢疫人數都很多,又以北市居冠、 新北居次,目前地方關懷中心正研議設置呼叫中心(call center),希望能分擔基層壓力。陳宗彥表示,目前居家隔離人數,尚在管理中的有1400多人,居家檢疫則有四萬多人還未解除隔離。截至今天下午3時止,居家檢疫關懷中人數,新北市11040人、台北市10921人、台中市6307人、桃園市5074人、高雄市4375人、臺南市2,753人,歐洲回溯專案8618人。就排名來看,台北市居冠,佔居家檢疫總人數的近四分之一強,新北市人數第二,佔四分之一弱,其次依序為桃園市、高雄市、台中市、台南市、彰化縣。陳宗彥表示,根據上述資料,不難想像六都的村里幹事系統壓力最大。目前已請六都政府各自研議,除了目前的既有服務專線之外,或許要另成立防疫的呼叫中心,以分散村里長壓力。如果一個村里長負責五人以下,比較沒有壓力,負責五到十人就會開始有壓力,十人以上壓力就會很大,希望呼叫中心的設立可以分散打電話的負擔,目標是讓每個村里幹事負責十人以下,最快本周四定案。
-
2020-03-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對醫護人員的衝擊有多大?從SARS學到的一堂課
2019 年新冠狀病毒(COVID–19,即武漢病毒)快速蔓延,全中國幾乎淪陷。病毒亦傳播至全球,包括台灣、日本、韓國、香港、新加坡、美國、法國、義大利、澳洲等。至目前為止,確診者超過八萬一千七百人,死亡病例亦達 2,800 例。而台灣確診人數已累計至 32 例 ( 以上統計數字均截至民國 109 年 2 月 27 日 ),更有多人因有旅遊史或接觸史,需居家自主隔離。2019年新冠狀病毒的爆發,造成不僅中國,甚至全世界的焦慮潮(Anxiety Wave)。雖然制定了種種防疫措施,來對抗 COVID–19 之散佈,然而對於醫護同仁之精神心理健康的照護,卻如一片沙漠。筆者願意將 2003 年 SARS 爆發時,針對醫護照顧者(Care-giver)之精神心理狀態的觀察及研究與大家分享,並期提供醫療上層在面臨此生物災難(Biodisaster)時之重要參考,建議必要時針對心理創傷者進行介入性之精神醫療。SARS 對醫護人員的衝擊2003 年 3 月,SARS 侵襲台灣,導致 1 萬 3000 人遭到隔離、356 人受到感染,其中 73 人死亡。當時台灣民眾聞之色變,經過各界的努力之後,疫情才在當年 7 月初獲得控制。受到 SARS 疫情影響最大的首推醫療護理人員,他們除了身體上可能受到感染的威脅之外,在心理精神層面也會出現災難後經常見到的精神疾病,包括: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重度憂鬱症、恐慌、害怕以及失眠症。我們以某醫院的醫護人員為研究對象,將接觸 SARS 的程度定義為不同劑量,以劑量效應(Dose-Response)的方式來探討其身心問題,劑量最低的是被隔離的醫護人員,中度劑量的是直接照顧 SARS 病患者,重度劑量的則是罹患 SARS 的醫護人員。我們追蹤了 107 位劑量最低的醫護人員,並發現有 5~17% 的人在 SARS 流行被隔離時發生了精神症狀,其中以失眠、恐慌症、憂鬱、焦慮症狀以及 PTSD 為主。在 SARS 過後的第三個月,發生率下降一半,六個月時,幾乎完全消失,僅有一位有憂鬱症,少數幾位仍有較輕微的恐慌、焦慮症狀及失眠。在 SARS 盛行期間,這些被隔離者很擔心他們的親人也會遭到感染,在工作、社交與家庭上的互動關係上,受到中等程度的干擾。然而研究也發現,家庭的支持提供了保護因子,可以降低受隔離者的身心壓力。特別的是,在 SARS 後的六個月,我們發現這 107 位被隔離者的身心狀態,比對照組的 122 位醫護人員來得健康,顯示小劑量的壓力,可能使心理、精神相對增強。第二個研究是在 SARS 盛行時,針對在 SARS 病房(分為一般病房與 ICU 重症病房)直接照顧病患的 70 位醫護人員,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身心狀態評估。同時以非 SARS 病房(亦分為一般病房與 ICU 重症病房)的 32 位醫護人員做為對照組。結果發現,SARS 病房的憂鬱症發生率,比非 SARS 病房高出 13 倍,而失眠的發生率則高出 4 倍。此外,在 SARS 病房與非 SARS 的一般病房,具 PTSD 症狀者平均為 29.7%,而在非 SARS 的 ICU 病房工作者卻僅有 11.8%,表示後者在 SARS 盛行時,極少有機會被調至 SARS 病房工作,因而害怕、恐懼、噩夢及驚嚇等 PTSD 症狀相對減少。進一步的觀察發現,SARS病房的醫護人員在工作一個月之後,對 SARS 的知識和經驗逐漸增加,其情緒、失眠及對 SARS 的負面感受也隨之降低,在心理層面上漸漸適應,血液中的壓力激素「皮質醇」(cortisol)濃度也在一個月後逐漸恢復正常。顯然在疫病流行時,有組織的工作環境和條理分明的照護步驟是避免感染、增加安全保護的最佳良方。此外,直接與 SARS 病患接觸的照護者,應該盡量降低其危險因子,例如:避免讓有精神疾病史、年紀較輕以及對 SARS 持有負面感受的工作同仁參與。不可諱言的是,正向、樂觀的對應態度,和社會與家庭的強力支持,可以增強醫護照顧者對抗急性壓力的侵襲。第三個研究是針對 22 位在照顧 SARS 病患時受到感染的倖存者,進行一年半及四年半的追蹤研究,內容包括:精神症狀、認知功能、壓力激素及腦造影(腦神經細胞活動的測量)。結果發現,在 SARS 盛行時,三分之二以上的個案都得到急性 PTSD 及重度憂鬱症,一年半之後降低至三分之一左右,四年半後僅 3 ~ 4 位仍有輕微的殘餘症狀。而原本在 SARS 盛行時發生的害怕及恐慌症狀,於一年半及四年半追蹤時均已消失,然而少數個案的精神症狀卻變得十分脆弱,對媒體的災難報導十分敏感,導致症狀復發,有兩位個案甚至出現短暫的躁鬱症,而認知功能的測驗則發現,患者的語言記憶在四年半後仍較對照組差。在壓力系統的挑戰試驗亦顯示,罹患 SARS 的醫護人員在注射皮質醇挑戰試驗後,相較於對照組,有功能失調的現象,而且其左側海馬迴的神經細胞活動力也比對照組低。這些結果更進一步證實,罹患 SARS 的病患長期處於低氧狀態、使用大量類固醇以及精神嚴重創傷的聯合效應,在四年半後,腦部的海馬迴及杏仁體仍有殘留損傷,這種腦神經的脆弱禁不起生活壓力衝擊,容易導致精神症狀再度發作。然而,他們的生活機能、人際關係以及生活品質,在四年半後大致均已恢復正常。「針對 2019 新冠狀病毒爆發,快速及時之精神健康照護是急需的」,這是中國澳門大學的項玉濤博士(Yu-Tao Xiang)及其同仁所發表於 The Lancet Psychiatry 的一段話,且有下列之建議:1. 政府上層醫療官員應定期清楚地將 COVID–19 之最新正確的訊息,公告給醫療工作者和病患及其家屬,以降低其害怕及不確定感。2. 精神醫療之工作者應定期篩檢疑似和確診之個案及其健康照顧者是否有憂鬱、焦慮和自殺傾向。3. 在區域及國家層級上應建立精神健康之多重團隊,包括精神科醫師、護理、臨床心理和其他工作者,並提供給病患和其照顧者精神醫療的支持。4. 可利用電子設備提供感染病患及其家屬和大眾之心理諮詢,以期利用此溝通管道,鼓勵病患和家屬聯繫,以下降其隔離感。在任何生物災難發生時,人們心理的害怕、不確定性和被污名化,是十分普遍的,從過去嚴重爆發的新型病毒肺炎及病毒流行病對心理社會的衝擊所得到之經驗,從而發展精神醫療的特色包括:評估、支持、治療和服務,是在此 COVID–19 的疫情中主要且必須的目標。參考資料蘇東平,走過 SARS 創傷,對抗 SARS 的第一線醫護人員,遭受的心理創傷有多嚴重?科學人 2009 年第 89 期 07 月號Tung-Ping Su et al, Prevalence of psychiatric morbidity and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of the nurses in a structured SARS caring unit during outbreak : A prospective and periodic assessment study in Taiwan, 2007, J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41(1-2):119-30Xiang, Yu-Tao et al, Timely mental health care for the 2019 novel coronavirus outbreak is urgently needed, 2020, Feb. 4 Lancet Psychiatry
-
2020-03-2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張上淳連日缺席記者會 陳時中:會轉告大家很想念他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么兒請假赴美風波後,張上淳連日未出席指揮中心例行記者會,今天記者會有記者詢問張是否離開指揮中心團隊,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強調,張上淳沒有離開,也不會離開我們的團隊,我會跟他說大家很想念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頒布醫護人員禁止出國相關規定,不過近日陸續有媒體報導,現職為台大感染科住院醫師的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么兒,3月初請假去美國獲准。美國雖不在禁止前往的國家之列,此事一出,掀起醫界不滿聲浪,批評是特權出國、打擊士氣。
-
2020-03-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手機可以用酒精消毒?蘋果官網推出全產品消毒指南
疫情越來越緊繃,重視防疫的民眾最近可能走到哪都帶著各種消毒噴劑,把可能摸到的範圍都擦過一次才安心,但遇到精密的科技裝置,許多人都疑惑「到底能不能用酒精消毒?」蘋果近期更新了官網的裝置清潔指南,內容即表示「可以使用70%異丙醇酒精擦拭布或Clorox消毒擦拭巾,輕輕擦拭Apple產品堅硬、無孔的表面。」蘋果產品線越來越豐富且使用各種不同材質製造,每種材質可能會有特定的清潔需求,但以下原則可適用於所有產品。包括:僅使用柔軟、不起毛絮的布,避免使用粗糙布料、毛巾、紙巾或類似物品,避免過度擦拭,這可能會造成損壞。勿使用噴霧劑、漂白劑或研磨劑,清潔前記得拔掉所有外接電源、裝置和連接線;除非特定產品,勿讓產品接觸液體,勿在物品上直接噴灑清潔劑,也勿讓水分進入任何開口。任何消毒劑都不建議使用在布料或皮革表面上。針對大家隨手拿著不離身的iPhone,官方也特別提醒,除了遵照以上原則,並且避免使用其他清潔產品或壓縮空氣來清潔裝置之外,iPhone表面與部分機種的背面覆有一層防指印疏油(撥油性)外膜,在正常使用下,這層外膜本來就會隨著時間而磨損,但清潔產品和粗糙材質會進一步耗損這層外膜,甚至刮傷iPhone。另外,蘋果也表示,請勿使用含有丙酮的清潔劑清潔iMac或顯示器螢幕,改用螢幕或顯示器專用清潔劑,也切勿對螢幕直接噴灑清潔劑,否則可能會滴到顯示器內部而導致損壞。如需清潔Apple Pencil,請使用柔軟、微濕、不起毛絮的布,從頭到尾擦拭,但不碰筆尖本身,切勿讓水分浸入Apple Pencil筆尖與筆身之間的接縫之內。而針對與身體接觸更密切的Apple Watch,真的很髒的時候,可以先卸除表帶,並用溫的清水輕輕地沖洗Apple Watch 10~15秒,再用光滑、不起毛絮的擦拭布整個擦乾,但請勿使用肥皂或其他清潔產品。
-
2020-03-2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兒出國惹議!張上淳3天缺席記者會 陳時中回應了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因兒子出國遭外界議論,且多日沒出席疫情記者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說,張上淳不會離開團隊。指揮中心頒佈醫事人員禁止出國相關規定,但張上淳因從醫的兒子在3月4日出國,儘管沒有違規,仍遭外界檢視,質疑有特權。張上淳另一名兒子又在網路情緒發言,也遭外界議論。張上淳已連續多日沒有出席指揮中心例行記者會。有媒體在下午記者會關心張上淳動向;陳時中回應,張上淳不會離開團隊,也會對他說,大家很想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