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3 科別.腦部.神經
搜尋
憂鬱
共找到
1874
筆 文章
-
-
2020-07-13 科別.腦部.神經
巴金森氏症病發時不只會手抖!5非典型症狀別當正常
60多歲的林先生,因右邊的肩膀容易痠痛,到醫院骨科部就診,被診斷是頸椎退化合併五十肩,但治療後症狀仍未改善,直到上一次回診時,醫師發現林先生的右手會抖,建議轉至神經內科門診追蹤。陪診的林太太向醫師表示,最近先生反應、動作越來越慢,跟以前不一樣,睡眠不安穩,寫字也不太靈活,經評估後,診斷為巴金森氏症,給予藥物治療後,肩膀緊繃痠痛的情形好很多,手抖動的情況也改善。奇美醫學中心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李佳維表示,巴金森氏症是僅次於失智症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起因於大腦控制精細動作的基底核當中的多巴胺神經元退化所造成。一般對於巴金森氏症的印象多半侷限於典型的運動功能障礙,例如:肢體顫抖、肢體僵硬、動作緩慢、步態不穩。然而,在這些症狀之前,可能已經有長期便秘、疲倦、憂鬱、焦慮、失眠等非運動功能障礙的問題。因此,病人在確診前通常已經跑過其他科別,也有可能因為肢體的僵硬誤以為是五十肩或是頸椎退化而延遲確診。現代科學證實了「腸腦軸(Gut-brain axis)」的存在,證實腸道和腦部之間有雙向溝通的管道,腸道的菌落會影響腦部的運作。有一假說認為,巴金森氏症的病因是人體接觸環境毒素後,先造成嗅覺和腸道神經的退化,再由支配腸胃道的神經往大腦蔓延,進而影響到腦部的運作,此假說也應證之前所提,巴金森氏症病人在有動作障礙的症狀之前常有便秘的困擾。李佳維提醒,若是經過症狀的自我觀察懷疑是罹患巴金森氏症時,應至腦神經內科就醫檢查。因其診斷及治療需要長期固定跟著一位醫師配合,切莫因為焦慮而到處求診,恐造成醫師無法調整藥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能讓症狀減緩,以擁有較好的生活品質!延伸閱讀: 年紀越大腦力越差? 日常這10件小事都在悄悄破壞腦力 20歲後大腦開始衰老! 吃飯時多吃10種食物延緩腦初老
-
2020-07-12 橘世代.好學橘
人生重開機!「退休那天,我把同事電話都刪了」
被封為「最理想退休生活典範」的前嘉裕西服總經理江育誠說:「人生像是一道數學題,必須把退休當作是重大志業經營,不只該提早十年規畫,還要以一萬小時法則來刻意練習。」《退休練習曲》精彩書摘試閱:退休第一天開始,每個人的反應都不同,有些人開香檳慶祝人生重開機,迫不及待地擁抱新生活;有些人頓時失去生活重心,像洩了氣的皮球,委靡不振,後者就是沒有提早準備退休規畫,一旦退休,才發現職場生活與退休生活完全斷裂,無法銜接。退休後,每五人就有一人憂鬱症我身邊就有很多面臨退休、卻仍然毫無規畫準備的人,雖然退休了,卻未能銜接下一階段的人生,尤其是男性,退休症候群最為嚴重。我的二嫂就常常跟我抱怨說:「你哥哥應該要學學你,不然他天天在家,無所事事。」另一位許久不見的朋友,我問他說:「你退休了沒?」他回答:「我不敢退休。」我接著問:「那你太太呢?」他幽默的回道:「我更怕她退休。」他害怕的是退休後,夫妻倆在家裡百無聊賴,只能大眼瞪小眼。這位朋友的擔憂是很有遠見的,因為退休之後,夫婦兩人相看兩相厭的情況時不時會上演,我在社區裡開設的繪畫班中就有一對夫婦,兩人感情很好,也都已經退休,太太三不五時會做點裁縫手工藝,可以打發閒暇。但是老公還在尋覓自己的興趣與愛好,所以太太也會建議他:「你跟江總多學學!」在一些摸索後,如今他已發揮長才,投入社區服務,做得有聲有色。日本比我們更早步入老年化社會,他們發現一個現象,許多男人從職場上退下來,沒了工作、頭銜,生活頓時失去重心,若又沒有提早規畫退休新生活,一不小心就會淪為被妻子嫌棄的「大型垃圾」。臺灣的統計資料也發現,不少老年憂鬱症個案皆是在退休後發生,退休生活如果欠缺規畫,任由生命空轉,不但家庭關係出現緊張,生命也會漸漸失去活力,自然容易憂鬱上身!退休那天,我把同事電話都刪了退休後,面臨的第一道關卡就是人際關係的改變,為什麼男性比女性更難適應退休生活,很容易自我封閉在家,原因之一就是人際關係的改變。前面提過的退休同事為什麼頻頻回公司找同事聊天,理由很簡單,因為大部分人的人際關係都是在職場建立的,一旦退休,同事可能還在職,彼此的生活軌道不再平行,很難再像以往一樣互動密切。以打高爾夫球為例,退休前打球大都出自商務上的需求,一邊談論公事,一邊聯繫感情,大家的作息時間也一致,要約隨時都能約,像是:「禮拜三沒有會議,我們去打高爾夫球吧?早上早點去,九點回來上班剛剛好!」但退休以後,你還好意思約人家一起打球嗎?如果人家說有事,拒絕一次、兩次以後就不好意思再問了,彼此的生活型態已經完全不同。又或者,以前我每次出國回來,都會跟同事分享旅遊照片,其實我很清楚他們願意和我分享,是因為我是主管,也因為我們是同事,彼此之間還有共同語言。等你退休以後,誰還會想看你的照片和炫耀文?因此,退休當天,我就把所有的電話刪掉,將過去的人際關係一刀剪斷,以避免關說的合作請託電話,連老闆都聯絡不上。我非常幸運,因為周遭環境讓我警醒,早早就意識到退休意味著你的生活環境、人際關係全都變了,和上班時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一定要早做準備。因此,在五十歲知天命的時候,我開始打造退休生活。退休的第一天,我就開心地背著準備已久的畫具,出門參加繪畫同好的戶外寫生團,從工作到退休,完全無縫接軌。因為提早準備退休生活的同時,也提早展開新的朋友圈,雖然拋開了過去的人際關係,退休新生活一點也不孤單。退休之前,我們靠「職業」維生,退休之後,必須靠「興趣」維生。我因為對於繪畫的熱情,結識許多優秀又志同道合的好夥伴,他們無私的協助我成長、進步,這些都是最珍貴的禮物。如此一來,即使退休後的生活環境和人際關係都改變了,也不會失去重心。事實上,當我決定重拾畫筆,上繪畫課後,就幾乎全勤,長達十年不曾間斷,沒有一堂課缺席。我做得到,相信大家也可以。我為了退休這一天,已經準備、醞釀好久,我的嶄新黃金人生就要起飛,不只是青春不要留白,退休更要馳騁風采!本文摘自《退休練習曲:迎接第二次黃金青春的人生提案》,今周刊 2020/05/07出版【熟齡精選延伸閱讀↘↘↘】。舞台下一樣精彩!影后甄珍70歲人生「我還在學習」。人生像長跑—每次離開原地,都讓我累積成不同自己 立即加入橘世代 50歲後的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還在煩惱退休、健康、生活嗎?加入「橘世代」找出屬於自己的老後生活,從現在開始為你自己的人生而活!>>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7-12 科別.精神.身心
心靈破網2/心理治療處方量低 醫界指健保結構鼓勵開藥
心理治療被認為是身心疾病重要的治療方式之一,但國人接受治療比率似乎偏低,以健保給付的40分鐘醫師晤談(健保正式名稱為深度心理治療)為例,因精神疾病就醫患者的治療率約百分之一。醫界分析,這個現象源於健保給付結構鼓勵醫師選擇開藥,部分基層醫師索性放棄申請健保給付、改開設自費門診,或者外聘心理師合作拆帳,如此較划算且符合部分病人的迫切需求。整體而言,我國精神疾病患者接受健保給付40分鐘醫師晤談的比率不高,不過攤開近年數據,接受這項治療的人數仍有些成長。衛福部健保署統計,近五年在各級醫院接受這項治療的人數,自一萬三千多人增至近兩萬四千人,次數自三萬三千多次增至六萬一千多次。再看各級院所執行次數,唯獨基層診所減少。2015年醫學中心執行次數占當年全國次數的二成一,去年則增至三成二;區域醫院與地區醫院占率沒有太大變化,分別約為五成多與一成多;基層診所則自二成三降至百分之五。針對國內心理治療處方率低,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張家銘分析,國人醫療利用率高,精神科門診人多,每名患者被分配到的時間有限,使得需要花較長時間、給付卻不高的心理治療被處方的機會降低。針對近年大醫院的處方率增加、診所處方率減少,三軍總醫院精神部兼任醫師、同時開業的醫師楊聰財分析,健保給付的40分鐘晤談,單次給付點數換算下來約為1000至1500元,醫師若將這40分鐘改成幫多個病人開藥,診察給付將遠遠超過心理治療給付。在這樣的給付結構下,「直接開藥,CP值較高」。然而,這項治療的給付額度已是其他健保給付心理治療項目中最高者。楊聰財說,在健保總額框架下,有的基層醫師可能擔憂處方這項治療會被官方核刪,寧願放棄申請,改開設自費門診,市面上自費收費從一兩千元起跳,有的甚至收費數千元。至於大醫院的執行次數之所以能有成長,他認為,有可能是因為大醫院精神科的看病花費相較其他科別少、被官方抽審核刪機率相對低,才使執行次數因著病人需求而增加。台灣精神醫學會副秘書長藍祚鴻提到,教學醫院的精神科將學習心理治療視為住院醫師、臨床心理師與社工師必要的專業養成項目,這也可能是大型教學醫院維持一定非藥物治療處方量的原因 。
-
2020-07-12 科別.精神.身心
心靈破網1/兩百萬人精神病求醫 僅1%接受深度心理治療
身心負荷失衡求診人數逐漸增加,衛福部健保署統計,台灣去年度高達211萬人因精神疾病求醫。在治療上,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被認為角色並重,但目前平均百名病人,僅一人使用健保給付的40分鐘醫師晤談(健保正式名稱為深度心理治療)。醫師擔心,最怕病人沒有機會利用健保資源,又付不起坊間一兩千起跳、甚至高達數千的諮商費,未能根本性處理身心壓力源,使病症反覆發作。台灣精神醫學會副秘書長、草屯療養院院長藍祚鴻說,完整的精神醫學治療,應涵蓋生物(藥物或經顱磁刺激治療)、心理與家族社會面向的治療。有些疾病的發生與患者個人的生活模式及行為模式有關,個人生活模式如家庭或校園生活帶來的壓力,行為模式則是指個人應對壓力刺激的反應方式,這些困境均無法單透過藥物解決。繪本《親愛的,你多麼幸運》的文字作者圈圈,生於經濟弱勢家庭,自幼遭遇忽視、霸凌,陸續被確診躁鬱症、解離性失憶症等。她高中左右開始服用安眠藥、抗鬱劑等藥物,但吞藥數年並未根治,更隨年齡增長惡化發展成邊緣性人格,在20出頭歲、原應是充滿希望的年紀,卻多次自殘,心靈與身體滿布傷痕。幸運的是,她偶然接觸到馬偕醫院自美國精神醫學會引進的「辯證行為療法」。這種心理治療涵蓋50項幫助病人的技巧,像是教導患者釐清各種情緒,觀察失控前兆且運用技巧中止失控,討論如何累積正面情緒,學習分辨人際關係中複雜的目標,學習如何改善關係或建立新關係等。圈圈每周一次搭車北上接受這項治療,兩年後,她已進步到不再需要吃藥。第三年起,醫師評估她不用再作心理治療了。之後,她將自己曾迷失於黑暗、慢慢循光看見希望的心路歷程出版成冊,盼將這份能量傳遞給陷低谷的病人與家屬。台北馬偕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方俊凱說,院方為提供患者負擔得起的心理治療,嘗試彙整政府部門資源,申請健保給付以及其他部門計劃經費。像圈圈過去那樣的邊緣性人格個案、嘗試自殺個案或藥酒癮個案等,接受辯證行為治療均毋須自費,可安心在專業團隊的協助下重建身心健康,再造生命。不過,許多病人並沒有機會接觸到負擔得起且完整的療程。去年度健保數據顯示,接受健保給付40分鐘晤談的人數僅占我國精神疾病患者的百分之一,且接受治療者平均只進行2.57次。憂鬱症患者接受這項治療的比率仍低,重鬱症患者治療率為百分之三,輕鬱症患者為百分之一,平均治療次數同樣只有兩、三次。醫界普遍認為,這樣的數字偏低。對照國際,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自殺防治中心主任張家銘說,美國2007年醫療費用支出調查(MEPS)顯示,美國憂鬱症患者當中,只有五成一的人單用藥物,逾四成二的人同時接受藥物與心理治療,百分之六左右的人甚至只接受心理治療,沒有服藥。再看德國,台灣營養精神醫學研究學會理事長、安南醫院研究副院長蘇冠賓說,德國身心疾病住院患者若無立即自殺風險,近乎半數不以藥物治療,且全數接受心理治療或其他非藥物治療,如物理治療、正念療法、營養療法、經顱磁刺激療法等,健保皆買單。蘇冠賓說,「我國身心困擾人數與日俱增,政府應積極思考如何展有效的整合性治療模式」。
-
2020-07-12 科別.精神.身心
心靈破網3/健保心理治療給付50元起跳 且缺乏處方準則
我國全民健保羅列多項心理治療項目,不過給付價低至50多元起跳,且缺乏處方準則,並未針對任何一個項目細定適用疾病、執行方法、給付次數等。醫界認為,缺乏處方準則很可能使患者感到治療效果不彰,放棄治療。這套16年來未修訂的治療架構與給付標準,是時候調整了。在台灣,精神科醫師執行的一對一且被限制要花40分鐘的晤談(健保正式名稱為深度心理治療),健保給付換算下來約為1000至1500元;臨床心理師執行的一對一治療給付300至400多元;復健科團隊或精神科團隊成員執行的一對一治療約80多元;團體心理治療隨著執行者不同,給付最高300多元,最低為50多元。健保給付結構的設計,與設計時的時空背景相關。台北馬偕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方俊凱說,1995年健保開辦,當時精神科病人少、社會對身心疾病重視程度低,因此官方僅設想到精神病療養院內的嚴重患者,給付價格低且不限治療時間長短的治療項目。台灣精神醫學會副秘書長、草屯療養院院長藍祚鴻說,最初健保僅設計支持性與特殊性心理治療,2004年起陸續增加團體心理治療以及40分鐘的醫師晤談等。過去16年來,心理治療理論與方法持續發展,如今應修訂不符時宜的給付架構。方俊凱認為,健保應細訂,面對何種疾病、何種病程階段、需要綁定何種方法的心理治療、合理的給付費用與給付次數上限等。如此才能真正幫助患者,官方也能根據院所的精神科醫師與心理師人力精算出合理的支付範圍,讓健保費用精準花在刀口。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自殺防治中心主任張家銘也同意,他的臨床上有部分患者只需維持藥物來緩解身心症狀,簡單衛教即可;有相當數量患者不只需要藥物治療,同時需與醫師討論如何因應壓力與調整生活;有些病人需要花更多時間傾訴、被傾聽支持,以化解當下可能的自傷危險;還有些患者需醫師小心重新打開塵封、壓抑的痛苦記憶,共同檢視與撫平其過往傷口。我國健保若能根據病人屬性分類進行給付設計,治療將更具效率。不過,心理治療費用並不便宜,一旦提高心理治療給付價格,可能壓縮到其他治療項目預算。張家銘認為,或許可考慮健保部分給付、同時民眾負擔部分金額。不過同時要設想弱勢民眾可能難以負擔,對應設計出扶助等配套機制。
-
2020-07-10 橘世代.健康橘
照顧者也會生病,別把自己當「超人」!
「針對疾病照護,營養知識是照護者的一大挑戰!」中山附醫家醫科醫師陳欣湄從臨床經驗分享,許多患者及照護者沒意識到營養問題,使得治療打折扣,無形中照護者需要花費更多心力在照護上,導致照護者身心俱疲。因此,在照護的旅途中,照護者應掌握三大關鍵:患者疾病的控制目標、患者的營養照護知識、掌握自身的身心狀態。讓營養為照護帶來轉變陳欣湄說,疾病的營養知識複雜且困難,吃錯或不吃夠都會影響疾病狀態,照護者需要花許多心力來理解。醫師分享到,門診曾收治一名規律用藥的腎病患者,聽信網路謠言以為多吃蔬果對腎病有益,某天因為急性心跳驟升和胸悶,急診就醫,才發現高血鉀症,反而導致疾病惡化;在醫院中也常遇到許多癌友承受不了治療時噁心、嘔吐、食慾不佳的副作用,照護者也會因為心疼患者而不願勉強他進食,甚至要求醫師替病患以注射點滴取代正常營養,但長久下來,用藥物取代營養對病患非常不利。陳欣湄從臨床問診經驗中發現,照護者在面對患者的營養問題時,多半不知道如何做;即便面臨營養不均,導致病況惡化,也不知道如何因應。事實上,只要在醫護認同的營養原則下,進行食物或營養品的轉換或補充,就能夠解決營養問題。陳欣湄舉例,有些高齡患者牙口不好、長期食慾不振,導致體重快速下降,若勉強他進食,可能幫助不大。此時,若選擇合適的營養品,就能快速幫助患者補充營養,增加體重,更能提升患者病況、情緒,服藥順從度,進而降低疾病照護難度。因此,面對患者的飲食、營養問題,照護者應與患者多加溝通,並轉換營養攝取的方式,取得治療、營養間的平衡,才是幫助患者整體治療過程更加順利的不二法門。照護者別忘了,自己也是會生病的!照護,從來就不是簡單的事。照護者除了照料患者的生活起居、了解疾病控制目標、營養知識外,更得付出自己大部分的時間,扛起照護的責任。就算再有三頭六臂,長久下來,照護者自己的身體也會亮紅燈!陳欣湄說道,曾遇到一名照護者,獨自一人需照護家中3位生病的長輩,平時還要上班,長期積累的情緒與壓力,讓他短時間內爆瘦20公斤,還出現失眠、憂鬱症的症狀。因此,提醒照護者們,在照護旅途上,更要懂得照顧自己,以下也提供3個建議給照護者們1、適時尋求專業幫助照護是一門專業,照護者更需要具備治療、營養等專業知識,若遇到照護問題,建議應適時諮詢或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了解疾病擁有哪些資源。提醒大家千萬別將照護重擔都攬在自己身上,其實社會上許多照護專業單位、政府、甚至是營養相關的企業都所提供的支持照護者的計畫與資源,協助大家減輕照護壓力,讓照護旅程中不再孤單。2、營養減輕照護者的壓力,更能幫助照顧自身健康營養介入能改善患者的疾病狀態,更能幫助照護者能健康地因應困難與挑戰。提醒大家,若時常出現小病症卻找不到病因時,不妨思考自身營養攝取的習慣是否需要調整。若在繁忙、沒有空進時的狀況,透過營養品來補充體力與抵抗力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3、調整身心狀態,適當紓解壓力藉由運動,或者每天花5分鐘放空、冥想都是很好的紓壓方式。每天空出一點專屬於自己的時間,專注在自己身上,也重新思考自己喜歡的興趣或是生活目標,也能讓照護生活能稍微喘口氣,進而能陪伴患者走的更遠。●照護者四分衛關懷滿分>>>完整專題【關於更多長照大小事↘↘↘】。照顧不離職 善用長照資源有3招。長照最後一刻 為了與父母笑著道別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7-09 科別.精神.身心
工研院人因照明 可望改善睡眠品質
有失眠困擾的人可以經由「光照治療」獲得改善。工研院新開發「人因照明」技術,可藉由調整光源波長刺激人體褪黑激素產生,改善睡眠品質,經實驗證明能大幅提升深層睡眠17%。台北榮總新竹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林明燈表示,光照治療過去是應用在精神科病房,針對高緯度地區的季節性憂鬱症,作為輔助方法改善睡眠。而工研院新開發的技術,使用自然光,藉由過濾掉會導致病患心情鬱卒的光波波長,讓病患改善病況或睡眠品質,經臨床評估,能大幅降低病患憂鬱症狀,縮短入睡時間。北榮新竹分院慢性精神病房導入「特殊光譜照護系統」,按照病患的日常生活作息調整不同波長、色溫的照明,院內36床的慢性精神病患可以接受全天候的光照治療。研究結果顯示,病患接受人因照明的光照治療後,總睡眠時數增加了1小時10分鐘,褪黑激素濃度平均增加49.6pg/ml,精神疾病嚴重程度總分改善了38%,顯示光照治療對於慢性精神病人的改善有一定程度的效用。北榮新竹分院長彭家勛指出,目前全院室內空間在與工研院合作下,創造出人體可感受的自然光晝夜節律,也是首次應用在調整醫院護理人員生理時鐘上;該院護理長王靖儒說,護理站設置人因照明後,會隨時間改變自動調整光照,提醒時間變化不影響醫護同仁工作作息。工研院光電所總監朱慕道說明,因醫護多採日夜輪班制度,不僅工作時間長,還有大夜、小夜之分,經工研院所開發的「同色異譜人因照明技術」智慧調控不同時段燈光波長,影響護理人員褪黑激素的分泌,改善其生理時鐘與睡眠品質,小夜班人員深層睡眠由8%上升為25%,早班人員的深層睡眠也由12%上升為17%。工研院表示,未來智慧照明系統還能進一步結合物聯網、人工智慧、可見光通訊等技術,應用於倉儲、零售、長照、盲人導覽等需要特定照明、要求定位精確的場域,成為具有附加價值的智慧系統,展現LED照明技術多元應用的價值。
-
2020-07-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吸菸恐致新冠肺炎重症 研究:引重症風險比未吸菸高2倍
新冠肺炎國際疫情仍延燒,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也表示,全球疫情已連幾天新增個案數在20萬例以上,顯示疫情仍持續上升中。不過有研究指出,「吸菸是新冠肺炎重症的危險因子」,而據最新研究發現,相較於非吸菸者,吸菸者罹患新冠肺炎引發重症風險提高2倍;使用電子煙會也增加新冠肺炎感染及死亡風險。台大醫院家醫部醫師郭斐然表示,據發表於「鄉村健康雜誌(Journal of Rural Health)」的最新研究,分析美國2020年4月間的新冠肺炎盛行率,結果發現吸菸、非裔人士、肥胖及年齡介於25至49歲之間比率較高的地區,新冠肺炎的盛行率較高,且吸菸率每增加1%,10萬人盛行率增加0.59人。顯示吸菸及其他影響因素,與新冠肺炎感染明顯相關。而有關電子煙的影響,郭斐然則以美國羅徹斯特大學醫學中心在論文網站「medRxiv」所發表的論文指出,美國各州的電子煙使用率介於2.86%至6.42%之間,每增加1%的電子煙使用率,新冠肺炎感染人數增加為2.06倍,死亡人數增加為2.35倍,顯示使用電子煙會增加新冠肺炎感染及死亡風險。台北榮總家醫部醫師賴志冠也表示,尼古丁與海洛因、古柯鹼同屬第一級成癮物質,新型菸品中尼古丁濃度不僅已超過傳統紙菸且愈來愈高,尼古丁成癮者容易出現暴躁、坐立不安、情緒失控,長期造成焦慮、失眠與憂鬱,引發各種癌症與重大疾病。郭斐然強調,吸菸和使用電子煙都會增加新冠肺炎感染、重症、惡化與死亡的風險,吸菸者改用電子煙不僅無法戒除菸癮,更無法免於新冠肺炎威脅。董氏基金會菸害防制中心林清麗主任表示,國際研究顯示,相較於非吸菸者,吸菸者罹患新冠肺炎引發重症風險提高2倍、住院治療兩周後持續惡化風險增加14倍。過去有不少人開始接觸電子煙,但世界衛生組織已嚴正提醒,吸菸或吸食電子煙會減弱肺部功能,提高感染肺炎風險外,而在吸菸室吸菸恐無法維持社交距離,也是防疫缺口。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0-07-07 科別.腦部.神經
便祕、憂鬱...可能是巴金氏症的前兆
便祕、憂鬱等中老年人常見的症狀,也可能是巴金森氏症的前兆,台南奇美醫學中心神經內科醫師李佳維指出,醫學已證實腸道和腦部之間有雙向溝通的管道,更有研究認為人體接觸環境毒素後,先造成嗅覺和腸道神經的退化,再由支配腸胃道的神經往大腦蔓延,而在臨床上不少巴金森氏患在出現手抖、步態不穩等肢體症狀前,已有便祕等症狀。一位60多歲男子至奇美求診,向醫師表示,表示兩年前右邊的肩膀容易痠痛,一直以為是頸椎退化合併五十肩,然而治療後仍未改善,直到最近開始手會抖,才轉到神經內科就醫。醫師發現,患者一坐下來,放在膝蓋上的右手指,微微繞小圈地顫抖,陪診的妻子也表示最近先生反應、動作越來越慢,跟以前不一樣,睡眠不安穩,寫字也不太靈活。李佳維評估後,認為可能是巴金森氏病,給予藥物治療後,肩膀緊繃酸痛的情形好了很多,右手抖動的部分也改善。李佳維表示,巴金森病是僅次於失智症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起因於大腦控制精細動作的基底核當中的多巴胺神經元退化所造成。人們對於巴金森病的印象多半侷限於典型的運動功能障礙,例如:肢體顫抖、肢體僵硬、動作緩慢、步態不穩。然而在這些症狀之前,可能已經有長期便秘、疲倦、憂鬱、焦慮、失眠等非運動功能障礙的問題。因此病人在確診前通常已經跑過其他科別(腸胃科、身心科、復健科、骨科),也有可能因為肢體的僵硬誤以為是五十肩或是頸椎退化而延遲確診。他指出,現代科學證實了「腸腦軸(Gut-brain axis)」的存在,證實腸道和腦部之間有雙向溝通的管道,腸道的菌落會影響腦部的運作。有一假說認為巴金森病的病因是由於人體接觸環境毒素後,先造成嗅覺和腸道神經的退化,再由支配腸胃道的神經往大腦蔓延,進而影響到腦部的運作,此假說應證之前所提的,巴金森病人在有動作障礙的症狀之前常有便秘的困擾。李佳維表示,若是經過症狀的自我觀察懷疑自己罹患巴金森時,請至腦神經內科就醫讓醫師來診斷。巴金森的診斷及治療需要長期固定跟著一位醫師配合,切莫因為焦慮而到處求診,恐造成醫師無法調整藥物,並呼籲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讓症狀減緩,使病人擁有較好的生活品質。
-
2020-07-06 名人.好食課
吃到超級食物很麻煩?營養師教你吃最常見的1米+5麥
超級食物這詞十分廣泛,究竟到底什麼是超級食物呢?其實,這個詞是有被定義的喔!牛津字典(Oxford learner’s dictionary)認為「對健康非常有益,且含有豐富營養的食物」(連結)。而麥克米倫字典(Macmillian dictionary)對超級食物的解釋是「對健康非常有幫助,甚至可以改善某些疾病」(連結)。但因為每種食物都有強項和弱項,雖然超級食物含有豐富的營養素,但也不要忘記均衡飲食是最重要的!穀物雜糧類的食物含有多種的營養素,像是維生素B群、膳食纖維與植化素等,能緩解疲勞、促進腸道蠕動的功效,因此穀物雜糧都常被認為是超級食物!而這次好食課就透過這次專欄,來介紹穀物雜糧食物中最常見的「1米 + 5麥」吧!1米+5麥超級食物,補充營養、纖維和能量1. 糙米/發芽糙米(Brown rice)米是我們最常吃的澱粉食物,但平常時候吃的都是去除麩皮與胚芽營養的精白米。糙米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是精白米的3.8倍,而膳食纖維更是精白米的5.7倍。不僅如此,許多具有抗氧化、抗發炎的多酚類、黃酮類等植化素,如:槲皮素、咖啡酸、香草素等都存在於麩皮或胚芽中,除此之外,糙米在發芽後GABA含量會大幅度增加4至8倍(連結),幫助我們放鬆和入睡,而這都是精白米無法提供的!2. 燕麥(Oat)燕麥是最常見的高纖「穀片」食物之一,以市售燕麥隨手包(37.5克 )為例,就含有3.2 克的膳食纖維,而且這些纖維中又含有「𝝱 -聚葡萄糖」,能夠經過消化道菌叢發酵產生短鏈脂肪酸而調節膽固醇和血脂。市售業者的健康食品認證資料中指出,連續兩週每天吃75克燕麥,能減少12-15%的血脂,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除此之外,這些短鏈脂肪酸也可以刺激腸道激素分泌,進而調控食慾和促進代謝!3. 藜麥(Quinoa)藜麥的蛋白質含量約有15%,相較其他穀類的10%而言是蛋白質含量更為豐富的穀類食物,因此藜麥在這幾年成當紅的食材。除了豐富的蛋白質以外,藜麥也含有將近10%的膳食纖維(連結),是不錯的膳食纖維來源。藜麥中也含有一些抗氧化與抗發炎的植化素,如:多酚類、類胡蘿蔔素等,也有研究指出這些植化素可能具有調解血糖和血脂的作用(連結)。2018年的臨床實驗文獻也發現,每天以藜麥麵包取代白麵包方式,增加穀物雜糧攝取,能降低血糖反應,進而可能具有預防心血管疾病功效(連結)!4. 黑麥(Rye)黑麥又稱裸麥,是歐洲常作為麵包、餅乾或發酵製酒的穀物。黑麥不只是含有高量的膳食纖維,其麩皮中也有豐富的木酚素(lignan),這是一種具有抗氧化的類黃酮物質。研究發現血液中木酚素的含量會與許多癌症的發生風險成反比(連結),在一些動物實驗也發現木酚素具有抑癌功效,因此學者推測木酚素可能可以幫助預防癌症。5. 大麥(Barley)大麥(又稱為洋薏仁或小薏仁)也是含有豐富膳食纖維的穀類,每一百克的大麥片含有6克 的膳食纖維,這些膳食纖維能夠被腸道菌叢發酵,是腸道菌叢的能量來源。2015年文獻中,學者給予實驗鼠攝取含有大麥或大麥胚芽的飲食,在4週的高油飲食下發現有攝取大麥的實驗鼠,腸道菌叢的比例和控制組比較有顯著的改變,學者推測大麥的膳食纖維可能透過在腸道中可以調節菌叢生長(連結)。如同燕麥的膳食纖維,大麥也含有𝝱 -聚葡萄糖,在一項meta-analysis研究中發現,攝取富含大麥的飲食達4-12週,約可分別降低總膽固醇(-13.38 mg/dL)與低密度脂蛋白(-10.02 mg/dL)含量(連結),顯示大麥可能可以幫助我們調節血脂,預防心血管疾病(連結)。6. 蕎麥(Buckwheat)蕎麥含有豐富的微量礦物質,像是鋅、錳、硒等,都是維持人體代謝的關鍵礦物質,也是人體抗氧化酵素的輔助因子,讓我們的細胞可以維持正常的抗氧化能力。芸香素(rutin)也是蕎麥中富有的多酚類物質,在一些動物實驗中發現攝取芸香素能保護腦部神經,減緩類憂鬱行為,也具有調節血膽固醇的功效(連結),因此在飲食中補充芸香素有助於維持我們健康!吃到超級食物不麻煩?營養師推薦一次能吃到5種以上穀物更好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盡可能的達到穀物雜糧生活,攝取這些「超級食物」,而且並非只能是飯、麵條、麵包,但要一次獲得這麽多穀物雜糧很麻煩嗎?營養師建議,市售用多種穀物雜糧製成的沖泡包也是不錯的選擇,且最好選擇可一次吃到5種以上穀麥者更佳,加上有充氮包裝能避免穀物雜糧的油脂氧化,也可以挑選領導品牌,品質安心。營養師也建議可以在早上,或者下午當作能補充能量與營養的下午茶點心,也可以加入鮮奶一起補充蛋白質,幫助我們補充營養,也滿足攝取穀物雜糧的建議喔!【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不怕夏天疲勞症候群!營養師教你用1米+5麥超級食物補充能量】
-
2020-07-06 橘世代.健康橘
腳底有異物感...是雞眼嗎?!放著不管會怎樣?
年過五旬的秋雲(化名)腳底、踩高跟鞋的位置長出小塊圓形的雞眼,近來雞眼尺寸似乎變大,造成的疼痛感更明顯,經常得盡量拱起腳掌、騰出一點小空間來減少病灶壓迫帶來的痛楚。她不得不換上可減輕足底壓力的平底鞋,不過身高也矮了數公分,讓愛穿裙上班的她感到身材比例不對,很不習慣。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兼任醫師周宗翰表示,足部長時間接觸鞋面,反覆摩擦與壓迫下,可能導致局部皮膚角質增厚,常見部位為大小腳趾外側、高跟鞋底接觸到的腳底前部,年紀愈長者也會因為皮膚角化情形嚴重,增加發病風險,由於病灶中間常見有個淺色小圓點,因此又被稱作「雞眼」。雞眼不會傳染,只是帶來不適。臨床上有些患者會依據偏方拿針刺、拿剪刀剪去病灶,然而針刺或剪刀剪可能加速角質增升,且傷口可能有遭細菌感染的風險,因此不建議自行嘗試。周宗翰表示,西醫治療方面,民眾可到藥局購買含有水楊酸的藥膏,也可就診給醫師評估。醫師通常會處方外用的水楊酸藥劑來軟化病灶角質層,再叮囑民眾以銼刀將角質去除。針對過厚的病灶,臨床上也可能會使用液態氮進行冷凍治療。中醫也有多種治療武器,像是在患處以三稜針慢慢針對患部角質層進行燒灼,使其成為焦痂。或者使用俗稱「鉛黃」的中藥密駝僧,研磨後加醋炮製,再敷於病灶以助其軟化脫落。另外,有的中醫也會使用艾條,以火燒灼後、藉其熱氣薰熱病灶,也有助軟化角質。周宗翰表示,要避免雞眼找上門,應避免選擇尖頭鞋、高跟鞋,改選底部較柔軟、足底壓力較低的鞋款。另外,平時多泡澡或泡腳來軟化角質,以利磨除增生角質。【健康精選延伸閱讀↘↘↘】。牽一「足」動全身!早上足部健康操,腳好身更好。每晚30分鐘的足部按摩 有助舒緩更年期憂鬱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7-05 科別.精神.身心
健康醫點靈/打電玩打亂生活 遊戲障礙上身
電玩是許多人的生活消遣,但過度沉迷虛擬世界,影響興趣、工作、學習、社交行為時,就要當心是「成癮」,若類似狀態長達一年以上,就可能是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的「遊戲障礙」(Gaming disorder)。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李旻珊說,「遊戲障礙」是玩家大腦被遊戲綁架,無法思考,比如停玩遊戲幾小時,就心癢難耐、坐立不安,有時也會伴隨注意力不足、憂鬱、焦慮、睡眠不足、社會適應、生活品質問題。近年也有兒童、青少年,因打電動導致課業追不上、出現社交障礙,甚至把零用錢大把砸在電玩中,被家人帶入身心科診間。李旻珊表示,通常會透過「動機式晤談」,釐清患者成癮原因,比如請他列出打遊戲的好與壞,並思考壞處延伸會怎麼樣,擬出減少計畫,降低電玩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但最重要的還是要有「治療動機」。李旻珊就說,曾有母親焦急地來掛號,但患者不是她,而是在家打電動的27歲兒子,因很難隔空診斷,只能給予建議,請她設法把兒子帶來診間治療,或限制網路使用,但家人間怕衝突,有時一引爆地雷,反會讓家庭失和,後來也沒再遇見這位媽媽。若懷疑自己疑似沉迷遊戲,李旻珊建議,可以增加其他興趣、轉移注意力,找其他事來取代遊戲,或限制遊戲時間、先完成重要事項再玩,若已嚴重影響人際,或出現情緒、睡眠障礙等困擾時,務必要求助身心科。
-
2020-07-04 橘世代.健康橘
夏天養心 更年期女性宜多吃6種紅色食物
炎炎夏日,似乎更容易感到心浮氣躁,年過五旬的王小姐近來就感到自己上班工作時情緒較煩躁,對下屬態度較不耐,總覺得身心有些微不適,夜半也睡不好覺。求診中醫師才知道,這個身心現象部分可能源於更年期,部分可能受天候與環境影響體質。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兼任醫師周宗翰解釋,更年期是熟齡女性必經之路,這個階段的女人會因女性荷爾蒙大幅下降,影響腦部電化學作用而牽動情緒變化,更易憂鬱、焦躁等。另一個影響情緒的可能因素是炎熱天候。一般來說,人體需要足夠的「火」來推進臟腑運行,但暑氣過旺可能影響人體交感神經過於亢奮,因此容易伴隨出現煩悶、急躁、失眠、嘴破、頭昏腦脹等不適症狀。如果過度食用燥熱食物,或者像王小姐一樣長時間坐在冷氣房、沒有適度流汗,就容易讓暑氣聚積於體內,讓心火旺與相應症狀更加嚴重。周宗翰說,要預防心火旺盛,生活中要注重「養心」。中醫認為紅色食物屬火、益血脈,像是紅豆、紅棗、紅薏仁、紅扁豆等均有助調節血液循環;紅色西瓜有退火解暑、養心安神之效;紅色的洛神花有強心、降血脂與健胃整腸等功效,但脾胃虛寒、寒積冷痛、便溏尿清的人建議少用。如果心火旺盛導致身心不適,臨床上將更強調「瀉火」。舉例來說,中醫師可能視病情使用蓮藕節、蓮子心、木通、白茅根等具有瀉心火功效的藥材配輔調理,或建議適度飲用青草茶、蓮藕茶等,以達到清熱、涼血之效。【延伸閱讀↘↘↘】。更年期症狀因人而異 50+女業務因熱潮紅「被辭職」。為什麼貧血不能先補鐵?小心身體越補越糟!我們成立「橘世代粉絲團」囉!不定時好康抽獎,快加入吧!現在立即按讚
共
6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