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6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搜尋
恐慌
共找到
996
筆 文章
-
-
2021-04-06 名人.黃軒
為什麼遺憾常發生在假日?醫曝可預防的假日心臟症候群
假日,是很開心的時間,但不是人人如此的,這個是我們急重症醫療人員最淸楚的。每當救護車靠近醫院,我們心中充滿了不確定性,來的可能只是小事一樁,也更可能是我不願見到家人告訴我:「他是圍爐暈的⋯⋯」、「他是開心和大家吃團圓飯,而不省人事⋯⋯」⋯⋯你們知道無常、打擊最大的遺憾,就是發生在假日的嗎?當你看到,那些人驚慌中,你很想告訴大家:「小心假日心臟症候群」,而這種病,明明就是可以預防的,只因為假日了,個人解放了,毫無顧忌了,大家都舉起酒杯歡暢,其實有些人的身體,是不能有如此行為的!尤其明顯在過年假日,沒有禁忌下的暢飲,是最容易出事的!這種因為酒,引起心律不整,我們專業叫心房顫動這樣的心律不整,會引發了腦中風、腸中風,或心肌梗塞,我們通稱這些為「假日心臟症候群」,帶來的併發症例如從此以後,肢體癱瘓、什至從此以後,就是離開人間了⋯⋯你説,怎麼不令人感到心碎了⋯⋯尤其在假日歡樂氣氛洋溢時刻!酒精和心房顫動 根據14篇文章研究,收超過130,820位受試者 : 研究人員比較了喜歡喝酒和少喝酒者,其發生心房顫動的風險喜歡喝酒的族群,其定義為男性每天超過2份女性每天1份以上,或不論男女性每天都超過1.5份以上研究人員發現:1.一個人酒喝得越多,發生心房顫動的風險就越高。2.具體來說,每多喝1份標準量的酒,含10公克的酒精,發生心房顫動的風險就增加8%。3.相較於喝最少酒的受試者,喝最多酒者發生心房顫動風險增加50%。另一研究更具體的發現:每天飲酒量超過6罐啤酒以上之酒精含量者,其發生心房顫動之機會,為每天飲酒量低於一罐啤酒酒精含量者的2倍以上。假日心臟症候群的併發症通常這些喜歡喝酒的族群,心律不整的發生時間常是在假日,在大量喝酒之後,所以飲酒,引起的心律不整,也就被稱為【假日心臟症候群】,接下來引起的腦中風和心肌梗塞,其發生猝死之機率增高起來。1.心房顫動和中風心房顫動易引發「血塊剝落」,流入心室,便會隨著血流送進主動脈,再流入腦部血管的血塊,造成阻塞,這就是「缺血性腦中風」。罹患腦中風的患者中,其實心房顫動中風引起的死亡機會更是高達【五倍】可惜的是,很多人都輕忽心房顫動,直到中風時才發現問題出在心房顫動。2.心房顫動和心肌梗塞由於心房顫動跳動不規則,心房內「容易產生血栓」,血栓如果離開心臟跑到冠狀動脈血管,便會造成阻塞發生心肌梗塞。心房顫動引發心肌梗塞的機率是正常人的【2倍】什麽叫1份標準量的酒?通常以一罐啤酒,做為一個標準杯。酒精克數計算公式:https://bloodac.0123456789.tw/酒的 c.c.數 × 酒精百分比 × 0.785(酒精密度) 如果 1 罐 350 c.c.的啤酒,酒精含量 4.5% 350×0.045×0.785=12.4 克酒精※男性:每天不超過 20 克酒精※女性:每天不超過 10 克酒精如何避免假日心臟症候群?1.禁喝酒過量記得:男性每天不超過 2 罐(700 c.c.) 4.5%的啤酒女性每天不超過 1 罐(350 c.c.) 4.5%的啤酒大部分(63%)假日心臟症候群發都會「發生在65歲以前」的人這些人以為自己身體不錯,又是過年過節,過假日的,開心的大暢飲酒精過量,所以避免假日心臟症候群,最好的方式就是:禁喝酒太多了!假日不喝酒,因為放假,大家都會解禁,心態放鬆太多了,大家都以為不會發生?其實我卻常常在加護病房,卻听聼到的是「怎麼會這樣?」、「剛剛還有説有笑的?」⋯⋯其實假日放肆喝酒,是一種危險行為2.禁吃到飽,吃到撐又吃又喝,尤其大吃大喝或是吃到飽,又喝太多酒,又喝大量咖啡因飲料🥤⋯⋯這些刺激的飲食,都是激發心房顫動的很好的因子。3.禁熬夜研究指出,又熬夜、又大吃、又大喝酒、交感神經會過度活性,心血管平滑肌細胞內鈣離子上升,使心血管,對升壓物質的敏感度增加、例如:抽烟的尼古丁增加,或酒精、或咖啡因增加,造成【心律不整】增加。有研究發現熬夜放長假每天只睡4小時的人,相較於睡滿8小時的人,其血壓會高出許多,因此容易罹患【心臟猝死】方面的疾病。總之,良好的生活習慣,才是假日最享受,最安全的健康行為。你以為不可能發生嗎?醫學証據,酒精飲料,是假日心臟症候群,引發的主要原因,再加上過年或休假期間,「又猛吃,猛熬夜,不運動」,如果真的發生假日心臟症候群,傷了是你自己的身體,害的是家人情緒,陷入焦慮,恐慌無助⋯⋯這幾天,已經幾個病人,幾個家庭,都陷入假日心臟症候群的受害名單列當中⋯⋯只是大家平常都會有一個心態 : 喝酒有事,都是別人有事,但是死神,郤不是如此思考的呀⋯⋯剛剛病人家屬還在問:我爸爸怎麼會這樣?他什麼時候會醒過來?答案就是很殘酷:【喝酒過量】,誘發假日心臟症候群而併發心臟停止,經急救後目前意識仍昏迷,不能醒過來⋯⋯「早一點阻止你爸爸喝酒,就不會有今日的事了」⋯⋯父母親生我出來,我又怎忍心用「暴食暴飲,喝酒過量、抽煙熬夜」,把父母給我的健康身體,在假日中毀掉呢?况且毀的是家庭,而不只是你個人的身體而已※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4-04 新聞.元氣新聞
太魯閣號出軌/列車出軌人間慘劇 醫師說這些人易患PTSD
太魯閣號列車出軌,造成51死200傷,有人擔心救災人員與受難民眾、家屬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精神科醫師李品賢提出3個措施,幫助受難民眾、家屬與救災人員預防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李品賢說,傷患、家屬或救難人員在自己遭遇或是目堵有重大身體傷害或者是心理傷害的事件,有可能出現急性壓力症候群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會有焦慮、憂鬱或是憤怒情緒,且反應變大,但有人反而變得麻木。出現症狀的患者,腦中會反覆出現相關的畫面或是一再做惡夢,身體也容易出現過度警戒,易受驚嚇,及睡眠障礙,因此很多人開始有逃避可能引起自己反應的事情或場所,部分病人會因長期症狀合併導致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等疾病。李品賢並提出「自我察覺」、「尋求協助、支持」、「尋求專業醫療協助」三步驟措施。先觀察自己是否變得容易驚嚇、或一天情緒起伏變大,出現焦慮、憂鬱、煩躁甚至憤怒等情緒。如果有出現類似症狀,便應尋求協助、支持,透過睡眠及運動、親友陪伴等減少壓力,找人談心。若情況嚴重,已無法正常生活、工作,應立即尋求醫療協助。李品賢提醒,有些人可能自己沒有感覺,這時就需要親友陪伴,就醫尋求醫師或心理師協助,並叮囑患者服藥、規律就診。李品賢說,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可能會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實際診斷需要由精神科醫師進一步的評估,建議相關單位、機關內部及親友可以主動提供創傷症候群症狀參考,與關懷及協助就醫的建議。
-
2021-04-03 新聞.元氣新聞
太魯閣號出軌/釀重大傷亡 學會籲「心理急救」應速啟動
台鐵太魯閣號出軌,釀48死,多人傷,搜救作業現場持續進行。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張家銘表示,重大災難後容易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心理急救應於第一時間就啟動,現場即使沒有專業的精神專科醫師或是心理專業領域人員,也可以透過四大步驟「準備」、「觀察」、「傾聽」、「聯繫」幫助傷患或家屬釋放壓力,避免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進而發生憂鬱、焦慮或恐慌等精神疾病。張家銘表示,太魯閣號出軌事件,已造成多人傷亡,後面代表著影響眾多的家庭。面對突如其來的意外,多數傷患的反應常常處於極度驚嚇的狀態,等到放鬆後理解事實時,心理上會面臨更大的挑戰。一般而言愈早介入執行心理急救,愈能避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張家銘表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是指事件發生後一個月,傷患仍處於驚慌、害怕的狀態。若後續未能改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容易引發憂鬱、躁鬱等精神疾病。張家銘表示,目前意外事故現場優先以救援傷患為主,能理解可以協助心理急救的人力不足,但心理急救不一定要專業人員,一般民眾也能協助,僅要把握四大原則準備、觀察、傾聽、聯繫。他表示,「準備」是指可以提供協助的人,要先了解意外事件,並了解當下可以提供的資源,包含何處可以提供醫療、食物、水等,再對傷患伸出援手。其次為「觀察」,助人時必須要先查看環境是否安全,是否會讓傷患感到不舒服,再查看傷患出現的反應,如驚嚇、痛苦等,在確保彼此安全後,對於嚴重者應優先提供協助。「傾聽」為主動詢問傷患的需求,以及聆聽他們的擔憂,接近傷患時,可以先主動介紹自己,並提供飲水等釋出善意,讓傷患能有安全感,後續則是陪伴傾聽、安撫穩定其情緒。最後為「聯繫」,因應傷患的需求,提供基本的生理、醫療與安全需求,鼓勵傷患休息、營養補充、運動放鬆等,後續可提供訊息,包含傷患想知道的家人訊息或是各式協助管道等。張家銘說,介入協助後,傷患仍持續有痛苦、哭泣、悲傷、害怕、憤恨、驚嚇、夢魘、失眠、焦慮、憂鬱、易怒、緊張等症狀都屬於正常,只是這些症狀超過一個月,就可能會出現憂鬱症,焦慮症或恐慌症等,建議應盡速接受精神或心理相關治療,以避免症狀持續或更為嚴重。
-
2021-04-01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家有考生倒數衝刺壓力大 醫師籲:小心考前症候群上身
清明四天連假將來臨,但對有指考或會考生的家庭來說,進入倒數衝刺階段,全家壓力山大不敢外出?醫師提醒,每逢大考前夕,醫院精神科都會碰上泛稱「考前症候群」的病患求診,有時候,家長甚至比孩子還嚴重,呼籲平日仍要安排適度活動排解身心,做好防範。台北馬偕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方俊凱表示,所謂「考前症侯群」,就是嚴重程度的自律神經失調,醫學上稱之為「呼吸過速症侯群」或「過度換氣症侯群」,成因多半是過於焦慮甚至恐慌,常見應考生在小考或模擬考緊張到考不下去,才被家長帶來。呼吸過速症侯群臨床表徵為呼吸、心跳突然急遽加速,還會有窒息感,以至於腦袋沒辦法思考、頭暈,由於是心因性的過度換氣,平常更應做好壓力管理,調適情緒,減少發作可能。方俊凱說,如果緊張起來心跳呼吸變快,手還會輕微地發抖,那就得當心了,這就是焦慮恐慌的典型,最簡單的因應就是調整呼吸,他也常常跟應考生們分享,大考當天,最好的準備,就是在進教室前的五分鐘調慢呼吸,比爭取時間念書還要有用,他也呼籲學生,考前除了念書,飲食睡眠也要盡量規律,一定要抽空運動,壓力才有正常的宣洩出口。另外,帶小孩求診的家長,有時其實比孩子還焦慮,這時也會建議家長一起諮詢,更能解決孩子的身心問題。
-
2021-03-30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睡不好是失眠還是睡眠不足?專家:2者不是同件事
失眠問題普遍到令人難以置信「我變得暴躁不安,情緒非常低落。我真的很不想承認,但我有時會把我先生叫醒,近乎歇斯底里地大哭。他很貼心,會努力安撫我,他說的話總能讓我平靜下來,真的。折騰到凌晨,我可能會小睡一下,像做夢那樣淺淺地睡,每次醒來都有種心力交瘁的感覺。」克萊兒的狀況就這樣急轉直下,變得愈來愈糟。睡眠不足讓她更難在工作上達成目標,滿足自我期望,導致焦慮爆表,入眠難上加難。「然後我就崩潰了。」她說。失眠患者的寂寞感無可比擬。他們半夜獨自醒來,整個世界都在酣眠。克萊兒用日記記錄自己的睡眠情況,她寫道:「家裡其他人都睡著了。我真的很絕望。試過這麼多方法,每天晚上卻還是會下樓回到客廳,一個人坐在這裡。感覺好孤單,好像看不到盡頭,永遠不會結束。」事實上,她並不孤單。差得遠了。失眠問題普遍到令人難以置信。若你和克萊兒一樣發現自己無法入睡、難以入睡,或醒來時覺得沒睡好,只能說歡迎你加入會員眾多的失眠俱樂部。失眠是最主要也最常見的睡眠障礙,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成人都睡不好,十分之一左右的成人患有慢性失眠,以致長期睡眠品質不佳,白天還會出現疲勞、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和缺乏動力等情況。然而,失眠不只是一種身體病況,也是一種症狀,例如甲狀腺機能亢進或特定藥物治療都會引發失眠。此外,失眠也可能是精神疾病的特徵,比方說焦慮症、憂鬱症或躁鬱症等。事實上,百分之五十的失眠患者都患有精神疾病(但也表示有百分之五十沒有)。失眠是一種正式的醫學疾病,但在沒有其他潛在問題的情況下,這兩個字頂多算是概括的術語。失眠有很多種,雖然聽起來很奇怪,但不是每個失眠患者都有睡眠不足的困擾。有些人的「睡不好」屬於主觀認知,沒有客觀證據支持。我很少請失眠患者到睡眠實驗室進行研究,畢竟一個在家都睡不好的人要是全身覆滿電極貼片躺在陌生的床上,知道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會被記錄下來仔細分析,肯定更難入眠。不過,若要進一步探究失眠的原因,檢測是否有其他睡眠障礙,我就會請病人到實驗室住一晚。睡眠研究結束後,我會問病人睡得怎麼樣,很多病人都會說「我睡得很不好」,可是一看到睡眠研究結果,才發現眼前這些堅稱自己只睡了一、兩個小時的人其實睡得很好,不僅睡了七個多小時, 深度睡眠也很足。這種類型的失眠稱為「 睡眠狀態錯覺」(sleep state misperception)或「矛盾性失眠」(paradoxical insomnia),而這種現象或可用來解釋為什麼不少失眠患者的睡眠研究結果都很正常,與病患本身的認知有落差。這類患者感受睡眠的方式不一樣,也許他們把重點放在睡眠品質,但睡眠品質無法用「睡眠多項生理檢查」這種標準測量技術來判定;又或者他們的大腦於短暫覺醒(此為正常睡眠的特徵之一)間活動,以致他們將之感知為清醒狀態,而非睡眠研究顯示的深度睡眠。其他失眠患者可能會有睡眠中斷的問題,每晚發作幾次,但總睡眠量正常。有些人就算總睡眠時間減少,深度睡眠量依舊處於正常範圍,這個階段的睡眠非常重要,是修復身體與養足精神的關鍵。失眠和睡眠不足經常被混為一談至於像克萊兒這樣的重度失眠患者,客觀證據在在顯示他們的睡眠時間很短,有時每晚只睡幾個小時。這類病患身上會出現攸關壓力的生物學特徵,即所謂的「過度醒覺」狀態(hyperarousal,或稱過度激發狀態),舉凡神經緊繃、心跳加速、高度警覺、興奮或警戒感等都是過度醒覺的徵狀。一旦遇上壓力,許多激素和神經傳導物質都會發揮作用,緊張或焦慮狀態也會刺激人體中多個系統,導致皮質醇、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濃度上升,尿液中這些激素的分解產物含量也會變多。「過度醒覺狀態」的特徵還包含夜間心率加速、耗氧量增加(表示代謝率更高)和瞳孔放大,反映出交感神經系統活動增強,而交感神經系統正是負責調節「驚嚇、戰鬥、逃跑」反應的主要機制。重點是,實際上睡眠量充足的失眠患者並不會出現這些反應。失眠和睡眠不足經常被混為一談。目前已有很多資料詳述睡眠不足對健康的危害,以及不好好睡覺會帶來什麼樣的負面影響,例如死亡率較高、體重增加、高血壓、糖尿病……不及備載。因此,失眠患者擔心這些問題是很自然的事。幾十年來都睡不好一定會打亂健康,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對吧?事實上,失眠與睡眠不足完全是兩回事。根據睡眠實驗室的研究經驗,睡眠不足的人很快就會開始打瞌睡,清醒時的警覺性測驗表現也不佳;相反地,睡眠時間短的失眠患者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入睡,清醒時也會更加警戒,形成強烈對比。睡眠時間短與睡眠時間正常這兩類失眠患者的大腦都比一般人還要活躍,因此區分失眠類型非常重要。透過造影技術和腦波監測,會發現兩組失眠患者的大腦活動在睡眠期間都有增加的現象,這個結果或可用來解釋為什麼睡眠狀態錯覺患者或睡眠時間還算正常的病人會將睡眠感知為清醒狀態,或一覺醒來依舊精神不濟。不過,只有睡眠時間短的患者才會出現全身活動增強的情況,並伴隨相應的化學和生理特徵(如心率變化等)。雖然從睡眠的主觀體驗來看,大腦活動所受的影響非常重要,但許多攸關失眠的健康問題似乎只有那些睡眠時間短、生理過度醒覺而影響全身(不只是大腦)的患者才會有。認知表現研究結果指出,那些宣稱自己失眠的人與睡眠正常的人在認知能力上並無顯著的差異,但若比較睡眠量正常、甚至睡眠品質差的人與睡眠時間短的人,會發現睡眠時間短的失眠患者有明顯的認知問題。睡眠不足但沒有失眠的人不會出現激素與神經傳導物質活化的現象,也沒有過度醒覺狀態所造成的心血管特徵和相同程度的認知問題。同樣地,分析失眠患者的高血壓與糖尿病風險時,會發現睡眠時間短的患者罹患這些疾病的機率較高,睡眠時間六小時以上的患者則否。此外,睡眠時間短的失眠患者死亡率也略高,但背後的原因似乎不同於睡眠不足的患者。我們知道,睡眠不足可能會導致體重增加,那睡眠時間短的失眠患者只是因為變胖所以才容易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及其他相關疾病嗎?事實上,睡眠時間短的慢性失眠症患者增加的體重和睡眠正常的人差不多。若要說的話,這些病人反而比一般人更不容易發胖,這可能與過度醒覺所造成的化學和生理影響有直接關聯。皮質醇是一種天然類固醇,長期濃度過高可能會誘發高血壓或糖尿病,服用類固醇以抑制免疫系統的自體免疫神經系統患者經常出現這種情況。交感神經系統活動增強與腎上腺素等相關化學物質活化會直接影響心臟和血管,導致血壓無法於夜間正常下降。總體來說,睡眠時間短的失眠會對身體造成影響,讓激素與心血管狀態出現物理變化,威脅個體的健康。睡眠時間合理的失眠患者雖然大腦活動異常,身體徵象卻比較接近睡眠正常的人。遺傳因素在失眠症狀扮演著重要角色那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睡眠量少的嚴重失眠患者出現過度醒覺狀態?是因為睡眠時間短造成過度醒覺,還是過度醒覺引發失眠症狀?目前答案尚未明朗。不過,睡眠狀態錯覺患者(即主觀認為自己睡不好但總睡眠時間正常的人)以及沒有失眠但睡眠不足的人體內化學物質濃度上升或神經系統活化的現象相對較弱,表示過度醒覺狀態就是嚴重失眠的肇因。其中遺傳因素扮演著重要角色。很多失眠患者家中同樣有人失眠,雙胞胎研究也顯示有百分之五十七的失眠是遺傳所致,而最近一項研究更找出七個導致失眠的基因,因此,這種過度醒覺狀態可能具有遺傳傾向。新工作、感情問題、家人過世等壓力會讓人出現短暫失眠和過度醒覺狀態,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但若有相關的基因,這種充滿壓力源的環境會讓人更容易處於興奮狀態,無論生物上或精神上都是,就算壓力源解除,這種高警戒或高醒覺狀態仍會持續下去,讓失眠成為一種長期的慢性病。除此之外,心理因素也有一定的影響。正如先前所述,大約一半的慢性失眠患者有潛在的精神疾病,其中又以焦慮症為多,而過度醒覺正是焦慮症的特徵。因此,焦慮本身可能會導致失眠。可是那些沒有焦慮症的人呢?另外百分之五十的患者不是沒有精神疾病嗎?以我的看診經驗來說,大多數失眠患者都沒有恐慌症,白天也不會憂心忡忡,但很多人都有同樣的感受,說自己白天沒事,晚上睡覺時卻開始擔憂,特別是入睡的過程。他們焦慮不安,擔心自己睡不著,整個晚上翻來覆去,掙扎不已,對漫長的夜深懷畏懼。只要一沾上枕頭,臥室在他們眼中就變成酷刑的刑具,是個充滿折磨的地方,完全無法把舒服的床和進入幸福睡眠的快樂聯想在一起。我常聽到病人說:「我一上床就筋疲力盡,可是燈一關,我的腦子就會飛快奔馳,覺得非常清醒。」他們就是在那一刻進入過度醒覺狀態,大腦開始神經緊張,睡眠瞬間變得遙不可及,就像薛西弗斯快要把石頭滾到山頂上,結果石頭從手中滑落,又一路滾下去一樣,他們好不容易快要睡著,機會卻猛然消逝。這種情況持續的時間愈長,他們與睡眠之間的關係就愈糟。不僅如此,這種心理和生理壓力反應增強的狀態還會讓人覺得很難受。除了睡不好之外,失眠患者也會有種瀕死的感覺,除非立刻意識到自己陷入焦慮、著手面對,否則失眠的情況只會更惡化,因為你會開始擔心自己是不是有什麼嚴重的問題。克萊兒就說:「我以前常上網搜尋失眠問題,因為我覺得自己一定得了什麼病。」我問她有沒有特別擔心什麼症候群?她的回答完全在意料之中,因為很多病人都這麼說。「致死性家族失眠症。我相信自己會在六個月內死掉。」致死性家族失眠症(fatal familial insomnia)是一種普里昂病(prion disorder),與庫賈氏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或俗稱的「狂牛症」有關,是由基因缺陷所引起的漸進性神經系統疾病,而且代代相傳,平均發病十八個月後就會死亡。患者會出現失眠問題,病情逐漸惡化,自主神經系統也會有所變異,除了血壓忽高忽低,無法維持正常波動外,還會有出汗和便祕的症狀,並出現譫妄伴隨幻覺和行為改變,到了後期,患者會經常在清醒與睡眠之間徘徊。不過這種病極為罕見,目前已知全世界只有四十個家庭患有此症。這種深信自己患有致命疾病的情況或許反映出失眠患者的焦慮程度及其內心的痛苦,所以有些人才會迅速跳到結論、自我診斷,說服自己得了這種病。※ 本文摘自《夜行大腦》。《夜行大腦》作者:蓋伊・萊施茨納譯者:郭庭瑄出版社:臉譜出版日期:2021/03/04圖/《夜行大腦》書封臉譜提供
-
2021-03-17 科別.耳鼻喉
打呼很普遍?恐罹睡眠呼吸中止症
睡覺會打呼、鼾聲大作,小心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一對60多歲退休夫妻,丈夫天天睡覺打呼,讓妻子無法好好睡覺導致精神焦慮,求診後,才發現丈夫罹患中度「睡眠呼吸中止症」,經使用攜帶型陽壓呼吸器治療後,兩人的睡眠品質獲得改善。「睡不好覺百病生」,台灣約有700萬人飽受睡眠障礙困擾,有睡覺打呼問題更高達300至500萬人。身心診所院長楊聰財表示,睡覺打呼問題相當普遍,但許多人認為很正常,枕邊人也常認為習慣就好而不以為意,殊不知打呼恐是「睡眠呼吸中止症」造成的。楊聰財說,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睡覺時會發生上呼吸道反覆性塌陷,堵住呼吸道,造成呼吸變淺且費力,嚴重恐會造成氣道完全堵塞,引發窒息致命危機;罹患焦慮、憂慮或恐慌症等精神疾病,也較一般人高出2成。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人數相當多,楊聰財說,40歲以上者、BMI大於27肥胖者、男性頸圍大於43公分或女性頸圍大於38公分,或有鼻息肉、鼻中膈彎曲、舌頭過大、下巴後縮或扁桃腺肥大等問題者,都是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高危險群。民眾可利用「睡眠呼吸中止症自我檢測量表」自行初判,若有疑慮,可至精神科、耳鼻喉科門診求診。
-
2021-03-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世衛籲各國續打AZ疫苗 將開會探討相關問題
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天表示,世衛疫苗安全專家明天將開會討論英國阿斯特捷利康公司(AstraZeneca)研發的疫苗相關問題,不過目前各國應繼續施打此種疫苗。現已有若干國家因擔心造成血栓,而暫停為國民接種阿斯特捷利康生產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苗。世衛首席科學家史瓦米那尚(Soumya Swaminathan)在記者會說:「我們不希望大家恐慌,我們建議,目前各國繼續施打AZ疫苗。」世衛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則說:「世衛疫苗安全顧問委員會一直查看可取得的資料,並正與歐盟藥品管理局(EMA)密切聯繫,我們明天將開會。」歐盟藥品管理局也表示,將在18日召開特別會議,以決定如何「進一步處理」AZ疫苗;並說,施打這種疫苗仍然是利大於弊。
-
2021-03-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完新冠疫苗「腋下腫脹」 她以為自己罹癌
打完新冠疫苗後,如果接著要篩檢癌症或掃描乳房等,最好先告訴醫師,以免誤導醫師的研判。癌症醫師和放射科專家說,接種疫苗後,淋巴腺--尤其是腋下的淋巴腺—有時候會腫脹,這是免疫系統的正常反應,但可能也顯現在乳房等癌症掃瞄檢查圖上,引起誤判或恐慌。「這點,一定要讓大家知道,」休士頓安德森癌症中心的放射線專家Melissa Chen說,因為最近有個病人打完疫苗,淋巴腫脹,緊張兮兮找她檢查癌症,她費了不少功夫才勸慰住。她強調,已有癌症或疑有癌症的人,不應因為疫苗會引發淋巴反應而不打疫苗。白血球聚集對抗病毒感染時,免疫系統如淋巴腺會有反應,通常聚集點太小,不易感知;但病情嚴重或接種某些疫苗後,淋巴腺會腫脹,最新一期美國放射科學院期刊也建議醫師,心理要有準備。Melissa Chen說,通常會出現腫大的是腋下,或注射疫苗手臂同側的鎖骨附近。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已把這現象列入輝瑞和默德納疫苗反應的研究報告,但未列在嬌生疫苗報告中。食藥局說,16%接種第二劑莫德納疫苗的人,出現腋下腫脹現象,如果只是稍微腫脹,即使硬塊沒被注意到,也會出現在體檢掃描圖上。專家因此建議,最近才打完新冠疫苗的人,癌症篩檢前,要告訴醫師,好讓醫師判斷,腫大只是疫苗反應,還是需進一步切片檢測。放射科學院則建議,不影響接種疫苗排序時間的話,在接種前就去做放射檢測。至於已有癌症的人,最好選擇沒有癌細胞的那一面身體,接種疫苗,比較不會造成混亂。放射科專家認為,該篩檢還是要篩檢,不要拖延,但放射科學院的論文小組建議,非急性的癌症篩檢,可排到疫苗接種完六周之後。麻州總醫院則建議不必延後,跟醫師溝通好接種副作用即可。
-
2021-03-03 名人.謝向堯
謝向堯/混亂的呢喃,可能是心裡的牽掛…居家安寧訪視 察看患者也撫慰照顧者
有些時候我會跟著居家護理師去居家安寧醫訪。這類患者除了是慢性病,更是被認定為末期病患,家屬選擇讓患者在家走完最後一程。我一直很佩服願意把末期患者帶回家照顧的家屬,因為那表示家庭支持、及成員之間的心理建設要夠;因為對於患者何時會離世,沒有人說得準,也無從知道接下來數天或數星期會出現甚麼狀況。這次是去探視一位肝癌、肝硬化併發轉移至骨頭、且引起腦中風的黃先生。他以前是板模工,終日在外工作賺錢。在其他醫院確診肝癌與轉移後,他要求回家靜養,主要照顧者是太太和外傭。在來這戶人家之前,居家護理師提醒我,患者一向沉默寡言,與子女之間雖會打招呼卻少有共同話題。我心下有了譜,又是一個親子之間沒有太多交流的家庭。另外,患者在家有時會大喊大叫。因為這家人住的是透天厝、數十戶的老舊社區,患者剛回家照顧初期,叫聲連鄰居都受不了,還請過里長、警察來關切。家人曾一度打消居家安寧的念頭,想把患者轉送到安寧病房或養護機構。所幸和老鄰居們溝通後,大家也都能體諒現況了。黃先生躺在二樓一個單獨的房間,空間不算大,旁邊的電視正播著新聞。我初次審視他的外觀,全身明顯黃疸,腋下腫一個傷口膿包、脫皮;雙腿分別因癌症轉移而造成病態性骨折、作過放射治療及固定,骨頭也因此突出成奇怪的形狀;以前的中風造成左側肢體癱瘓,腳踝處也有小褥瘡。另外四肢末梢皮膚粗糙長繭,應該是長年做粗重工作的痕跡。來自印尼的外傭妹妹雖不會說中文,但看來很勤快。只要我們比個手勢,她就知道我們想做甚麼,並且伶俐的遞上材料。根據轉院的病歷和我初步的理學檢查,判斷黃先生過去的腦部中風影響視覺,視野應該不甚清楚;加上幾顆轉移到腦部特定部位的腫瘤,足以影響意識。我和護理師向他自我介紹,說我們是到家裡探望他的。他起初意識還算清醒,能虛弱地向我們打招呼;過一會兒卻又眼神渙散,不知所云。在護理師檢視褥瘡癒合程度、及教導外傭如何幫黃先生清潔口腔時,他含糊地喃喃自語。我彎下腰貼近他臉部,試圖聽清楚他念甚麼。最後我確定他是用台語問:「我甚麼時候會行?」他口中的「行」可以指「走路」,卻也可以是「離開」(離世),我一時無法確定他問的是哪一種?所以不敢貿然回答。護理師也是沉寂了幾秒,問:「你要走去哪裡?好好休息,有事情喊一聲,太太與妹妹就會幫忙你了。」替黃先生做好初步的照護清潔,換上新的鼻胃管後,我與社工跟太太先行到一樓客廳,詢問家庭成員們對於患者疾病的預後認知、以及未來需要哪些幫助。黃太太抱怨說,先生每天不斷的喊她,所以她連撥空出門買菜都不放心,消失幾分鐘就得趕緊衝回家;另外先生晚上也常常不睡覺,胡言亂語,甚至夜裡指證歷歷說,床邊站著往生的長輩。因此她與外勞都睡不好,緊張兮兮。太太講話時,下意識搓著雙手,看起來有點不知所措。她口頭上問的是「不知如何應付這些情境」,但我聽來更覺得像是表達對患者的心疼。過一會兒護理師也下樓,加入我們話題,留外傭獨自陪黃先生。她轉述黃先生剛剛與她相處時,曾表示很怕自己一覺不醒,所以強撐著不敢闔眼。我向太太解釋,肝癌、肝硬化本來就容易造成肝功能代謝失調,我們見到的黃疸就是證據;加上黃先生有多處腦部腫瘤,這兩個因素都會導致他意識時而清醒、時而混亂,那是腦病變患者常出現見的行為異常,醫學上稱為『譫妄症』。儘管會擔心,但家人不必因為他描述了不存在、或不合常理的物事而感到過度恐慌。另外「亂叫」有時單純是意識混亂,有時卻可能是沒安全感。女兒是大學生,坐在旁邊不發一語;兒子則不在家。我把話題引到女兒,詢問她對父親病情的了解程度。我問她:「如果父親現在和我們一起坐在這裡討論,你覺得他會想做甚麼?那些事是他擔心的?」女兒想了想說,爸爸長年在外面工作,其實她和弟弟的童年並沒有太多與爸爸旅遊或相聚的回憶。不過媽媽長期有失眠及憂鬱症,爸爸總是抽空陪媽媽去看醫生。爸爸或許會擔心,當他身體不好之後,誰照顧媽媽。聽完這個家庭的互動,我覺得感慨良多。一家之主往往都扛著家庭生計,希望給妻子與小孩最好的生活,總覺得再撐幾年就夠了!殊不知往往疏忽了親子關係;小孩不知不覺長大了,自己卻先生病了。此外這家庭裡媽媽一向依賴爸爸支持,結果爸爸反倒先倒下了,變成媽媽承受重擔。真是情何以堪!我們分析,目前黃先生所在的二樓是很好養病場所,很安靜;但我覺得那裡太安靜了!因為家人都在一樓活動。患者因為看不清楚加上意識模糊,獨自在樓上容易感到孤單。我建議太太,可以在床邊弄些背景聲音,像放廣播、佛經均可,讓患者知道自己並不寂寞;如果家人吃便當,也可以拿去二樓吃,同時跟患者說說話,讓他知道隨時有人在身旁,比較安心,相信可以減少亂叫的次數。萬一前述方式都行不通,或患者病情惡化後意識實在太混亂,就需要跟醫師商量,適度用點藥物來穩定情緒。在我們討論照顧技巧時,樓上突然又傳來「阿雲啊!阿雲啊!妳是去叼~位?緊返來喔!」音量忽大忽小,時而像夢囈的呢喃、時而像焦躁的吶喊。黃太太很無奈的說,阿雲是她的小名,黃先生每天都這樣歇斯底里地叫她;她得趕快上樓去瞧瞧他了。夫妻相處久了,個人對彼此的期待也會變成自己生活的一部份。我認為黃先生的呼喚是代表他對太太的關心與依戀。他或許不知道自己還能撐多久?但潛意識裡肯定很擔心以後誰帶黃太太看醫生?誰支持這家庭?只是鄰居在夜深人靜時聽到這些類似「叫魂、哭調」的語句,儘管了解前因後果,應該還是會覺得心裡毛毛的。我交代患者女兒,與弟弟每天回家時務必都要到父親床邊講講話,天南地北講甚麼都行,例如工作瑣事、新聞時事都可以,讓父親不覺得孤單;讓他知道子女都獨立了,無後顧之憂。最要緊是向父親傳達,會好好照顧媽媽,規律帶她看醫生。離開前,我們刻意再大步踩樓梯上樓,讓黃先生知道我們來看他了。此刻他的意識相對清醒,再次跟護理師及我打招呼;唯獨對於方才交談過的社工師感到陌生,不知她是誰、為何在此。護理師唸了他幾句:「不要整天喊太太名字啦!太太也得作飯啊!很忙呢!」患者一臉無辜的說:「我就是想她陪我啊!」護理師回:「這是真情告白嗎?」除了聽不懂對話的印尼妹妹之外,房裡的人都笑了;黃太太站在我旁邊,眼眶含淚,不能自已。與居家護理師對望一眼後,我拍了拍黃太太的肩膀,試圖傳達一個令她安心的訊息。這家庭裡除了患者近期可以預見的生命終點之外,太太日後的心理狀態也是需要持續關懷的。我衷心期望,全家人在這段時間內能齊心協力,讓患者平順的在家走完最後一程。不僅要幫子女重新連結與患者的情感,更能陪伴太太提早適應往後的傷痛,這是居家安寧訪視的目的與意義。
-
2021-02-25 癌症.肺癌
起初只是肩頸痛 婦人不抽菸、無家族史卻檢出罹肺腺癌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指出,最近分別有40歲和63歲婦人因肩頸疼痛,合併上肢麻痺,後檢經檢查發現胸部影像異常,並確診為肺腺癌合併骨轉移,由於兩人均無抽菸、家族史,兩患者聽到罹癌噩耗均錯愕不已。胸腔內科醫師陳鈴宜指出,這兩位患者原發肺癌部位不大,但沒想到初次診斷時就發現有嚴重骨轉移症狀。她說,肺癌連續多年高居國人癌症的頭號殺手,在台灣,小細胞癌型態約佔全部肺癌的10~15%,且與吸菸關係相當密切,而非小細胞癌型態佔85~90%,包括肺腺癌、鱗狀細胞癌、大細胞癌等,其中最常見為肺腺癌,有相當高的比例是女性與非吸菸者,且近10年來有年輕化的趨勢。陳鈴宜說,造成肺癌的兩大主因分別為基因的穩定性,以及環境致癌物的刺激,根據中央研究院與台大醫院團隊2020年發表的研究成果,發現台灣肺腺癌的癌細胞突變印記,以APOBEC酵素突變為主;分析患肺腺癌的病友,有高達74%從沒抽菸,且小於60歲的女性,體內APOBEC酵素突變程度高。一旦APOBEC酵素有突變,加上暴露於如二手菸、空汙等環境致癌物中,容易使基因受到破壞,最終導致細胞癌變形成腫瘤,因此研判APOBEC酵素突變,應是早期觸發肺腺癌的因素。她說,APOBEC只能解釋部分致癌因素,不影響目前肺癌防治措施,故尚仍無法當作檢測肺腺癌的標的,而目前預防肺癌的有效策略,仍著重於減少生活中致癌物的暴露,與如何早期發現肺癌,並早期治療。陳鈴宜建議,國外目前針對吸菸者普遍使用「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進行肺癌篩檢,然而台灣以肺腺癌為主,成因與吸菸較無直接關係,因此從個人健康管理角度而言,即使沒有任何肺癌的風險因子,也可將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納入健檢項目考量,但要提醒民眾,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初檢發現肺部結節的比例約20~25%,若判定結果異常,無須太過恐慌,但必須長期追蹤。
-
2021-02-24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師分享三個乳癌病人,三種故事 (中)
【編者按】這是醫病平台從來沒有過的嘗試,我們把一位醫師作家欲罷不能寫出超過5000字的長文,在作者的同意下拆成三篇,在同一星期登出。相信讀者也會同意,這樣的安排可以使讀者分期讀完這三位乳癌病人所呈現的不同問題,才體會得到一位真正的好醫師是幫忙生病的「人」,與只是診治病人的「病」的醫師,在「量身定做」的用心可以有這麼的不一樣。同時,我也希望作者用心良苦與我們分享的行醫心得可以感動社會大眾,讓大家了解也唯有在社會大眾不隨便就醫、濫用資源,好醫師才有充裕的時間,對真正需要用心照顧的病人提供高品質的服務。 艾咪五個月前,艾咪第一次來看我時,她的三陽性(ER/PR/HER2都是陽性)的乳癌治療已經在另外一個癌症診所完成了第一個段落,但是她對她的治療效果不滿意,所以另尋去處。她的腫瘤是1.7公分大,磁振造影顯示腋下淋巴結可能已經有癌症侵犯。這樣的狀況通常會先做化療合併HER2雙標靶藥(Herceptin and Perjeta)再做手術。艾咪也許是出於極度的恐慌,討價還價地接受了打折扣的術前治療。通常標準治療包括兩個化療藥及兩個標靶藥,她只同意打一個化療藥及雙標靶藥。之後,磁振造影顯示腫瘤已經消失,艾咪很高興地做了乳房局部切除及前哨淋巴結摘除。手術病理報告結論卻仍存在1.5公分的腫瘤,五個摘除的淋巴結當中,一個淋巴結有少數癌細胞。當她的外科醫師給她病理報告時,艾咪痛哭、咒罵,覺得她受騙了。她覺得化療所受的苦及磁振造影報告都「背叛」(betray)她;即使治療她的醫護人員盡了最大的努力照顧她,也沒有犯任何過失,她決定她在情緒上沒有辦法繼續給她原來的醫護團隊治療。當癌症治療的效果不如預期時,病人心理上彷彿重複了初聆癌症診斷,震驚、憤怒、難以置信、憂鬱。多數病人慢慢地就接受了事實;艾咪卻是一個大概永遠都不能接受這個實情的病人。我們第一次見面時,我讓她傾倒她滿腔的怨氣,並且在她連珠炮的哭訴當中,試著解釋為什麼她的癌症治療效果不如滿意,在化療及雙標靶藥治療後,腫瘤從1.7公分只有減少到1.5公分。屢次,我的一句話都還沒有講完,就被她打斷,又回到她無止境抱怨身體如何深受化療的傷害,卻沒有任何的好處。最後,我忍不住提高我的音量:「先讓我說完!」(Let me finish my sentence!)她很有耐心的先生也替我發聲。HER2陽性的乳癌因為標靶藥合併化療的使用,術前治療得到腫瘤完全緩解(complete pathological response)的機會高達50-60%。但是腫瘤是否是HER2陽性有兩種判斷標準:免疫化學染色呈3價陽性,當染色是0或1價陽性時,HER2就認定是陰性;當染色是2價陽性時,進一步檢查(FISH)看HER2基因表現度(amplification)可能最後結論HER2陽性或陰性。艾咪的HER2染色是2價,FISH剛好達到陽性的標準。根據我的經驗,這樣的病人比起HER2染色3價陽性的病人對治療的反應比較差一點。另外,三陽性的乳癌對化療合併標靶治療的反應略低於ER/PR陰性HER2陽性的病人;原因可能是癌細胞不只依賴HER2的途徑繁衍,荷爾蒙受體(ER/PR)途徑也扮演著重要角色。我的分析説明,艾咪大概在她的忿怒中一點都沒聽進去,倒是她的先生頻頻點頭,同意我的解析。艾咪在來看我之前,已經下定決心不接受放射線治療或荷爾蒙治療,她只接受繼續打一年的 Herceptin。她從癌症診斷開始就一直在看「整合治療」(integrative medicine)醫師,服用許多補充品。因為令她失望的治療成效,讓她找了另一個整合治療醫師。當艾咪説起整合治療時,只有讚揚與信任,相信這些補充品是沒有任何副作用的;她要求我同意與她的整合治療醫師合作照顧她。我告訴艾咪,主流醫學並不完美,有待改進的空間還很大;但是主流醫學是架構在科學證據上的,是誠實告知治療副作用的,是受食物藥物管理局FDA嚴格管制用藥原則的。我坦承對整合治療一無所知,但是我知道所謂的補充品沒有像藥品一般有嚴格的FDA管制。我告訴艾咪:「沒有人能強迫妳做妳拒絕接受的治療。我的責任是幫助妳了解妳的病,協助妳選擇對妳最有益處的治療。」艾咪在打了一次Herceptin 後,決定停止治療,她的整合治療師建議她做放射線治療及荷爾蒙治療。我支持她停掉Herceptin的決定,並且給她開了荷爾蒙藥。既然她不再接受每三週一次的Herceptin注射,我説她只要每三個月回診就可以了。艾咪居然對於我不會常常看她表示失望。因為她的難纏的個性,我的護士們則慶幸不再需要常常看到艾咪。艾咪在我看來是一個活在她自己架構的象牙塔裡的人。她是一個身材高挑,五官清秀,皮膚如牛奶般雪白,有著豐盛自然卷紅頭髮的麗人。她在化療期間,使用「冷帽」(cold cap)預防掉髮(以乾冰冰桶保持冷帽有足夠的低溫來冷卻頭皮的溫度,以減少化療藥在頭髮毛囊的藥量,而能減少化療常見的掉髮。冷帽及乾冰桶是保險不給付,病人一個月付300到500美元的租用費使用冷帽。病人從化療滴注至少半個小時前就要緊緊地以冷帽包覆著頭皮;因為頭皮的體溫會慢慢提升冷帽的溫度,病人需要有個「戴帽人」(capper)幫忙換上從乾冰桶拿出來的冷帽)。雖然艾咪的頭髮是保住了,她的眉毛及眼睫毛卻掉光了;這是艾咪第一次看我時的無數抱怨之一。雖然她一直在接受(想必所費不貲的)整合治療,她似乎心理有數「主流醫學」(main stream medicine)才能真正給她一個治癒癌症的機會。儘管她對醫生建議的治療討價還價,儘管她哭哭鬧鬧地控訴化療及手術對她的傷害,她沒有拿她的生命開玩笑,最終還是接受了主流醫學的治療。看伊凡的同一天,艾咪來回診。她的情緒好多了,也比較能夠保持安靜聽我講話。她在十月中完成放射線治療,卻還沒有決定要不要服用荷爾蒙藥。她答應我,等她身體恢復了,心理準備好了,也許她會同意開始服藥。
-
2021-02-2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師分享三個乳癌病人,三種故事 (上)
【編者按】這是醫病平台從來沒有過的嘗試,我們把一位醫師作家欲罷不能寫出超過5000字的長文,在作者的同意下拆成三篇,在同一星期登出。相信讀者也會同意,這樣的安排可以使讀者分期讀完這三位乳癌病人所呈現的不同問題,才體會得到一位真正的好醫師是幫忙生病的「人」,與只是診治病人的「病」的醫師,在「量身定做」的用心可以有這麼的不一樣。同時,我也希望作者用心良苦與我們分享的行醫心得可以感動社會大眾,讓大家了解也唯有在社會大眾不隨便就醫、濫用資源,好醫師才有充裕的時間,對真正需要用心照顧的病人提供高品質的服務。 伊凡伊凡是一個46歲的捷克裔美國人,剛剛診斷三陰型(Triple negative,ER/PR/HER2標誌陰型)乳癌,帶著她一天前做的乳房磁振造影光碟片,在她先生的陪伴下來看初診。伊凡長得高頭大馬,患有多囊性卵巢綜合症(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伴隨的不孕症,十多年前接受荷爾蒙治療,成功地生育兩個兒子。她知道不孕症的治療可能增加乳癌的風險,伊凡從39歲開始就每年準時地做乳癌篩檢攝影。12月中,伊凡的年度乳房攝影出現右側乳房一個2.5公分的腫瘤。她在兩個禮拜內看了乳房外科醫師,做了超音波腫瘤穿刺證實是分化不良的三陰型乳癌。走進診間,先自我介紹。伊凡友善地説她認得出我,因為她已經在網路上看了我的資歷及照片。雖然我行醫已經三十多年,要給一個素昧平生的病人高度惡性癌症診斷的壞消息,心情總還是跟病人一樣的忐忑不安。病人知道事態的嚴重度嗎?她對癌症的壞消息有什麼樣程度的心理準備呢?在這個寶貴的初診一小時內,哪些資訊是幫助她做治療選擇最迫切需要的討論重點?哪些則是可以點到為止,才不會讓她承受不了過盛的資訊。網路資訊泛盛的時代,許多病人在看診前已經從網路上做了功課。伊凡知道三陰型乳癌惡性程度高,但是對於治療的詳情並不清楚。我解釋了她的癌症期別,治療的內容——包括手術、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先化療再手術的優點及可能的風險。因為她比較年輕就得到乳癌,又有東歐的血統,雖然她沒有乳癌或卵巢癌的家族史,伊凡帶有先天性(germ line)BRCA基因突變的可能性比一般病人高。在手術前得到這個基因檢測資訊,能協助病人選擇乳癌的開刀的方式;多數帶有BRCA基因突變的病人可能迴避乳房局部切除術,而選擇乳房全切,甚至也切除另一側乳房,以絕後患。多數選擇乳房全切的病人在術後不需要做放射線治癌,除非腫瘤太大,或腫瘤侵犯了皮膚組織,或侵犯多數腋下淋巴結。如果病人希望選擇乳房重建術,可以轉介給乳房整型外科醫師,討論乳房重建術的選項及重建術的最佳時期點。講到這裡,我一路留心伊凡的表情及肢體語言,確定她承受得住這麼沉重的資訊。事實上,伊凡的乳癌在短短的一年內出現(一年前的乳房攝影是完全正常的),病理上是惡性度很高的腫瘤,而且病理醫師也描述幾個小血管內存在有癌細胞(lymphovascular invasion),表示癌症有可能已經轉移到遠端。我小心地選擇我的措辭解釋這個重點,説明我們需要做全身正子掃描檢查,確定癌症只侷限在乳房。雖然我憂慮伊凡的乳癌惡性程度,我安慰她和她先生,我認為她的乳癌已經轉移遠端的機會是很低的。一方面,我的職責是要提供伊凡完整的訊息,另一方面,我不希望過度驚嚇她,造成她恐慌焦慮而失去鬥志;有些事情也許不大做文章,點到為止比較好。這是醫師的工作類似老師教學之處,「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同樣的病情,不同的病人,我對病情説明方式可能都不一樣,但是基本原則是一致的-提供完整資訊,並且給病人最佳治療的希望。伊凡看來很強悍,完全沒有因為多項壞消息顯得憂鬱張慌。她一直都保持鎮定及專住,問了很多好問題,伊凡的先生則用他的筆記型電腦做記錄,也偶爾提他的問題。醫療重頭話題告了一個段落時,我們討論她在化療期間繼續工作的可能性,以及她應該如何告訴兩個稚齡的兒子她的癌症診斷。也許是話題牽涉到她的孩子讓她的情緒堤防開始崩陷,這個很有女強人氣勢的病人眼眶開始盈淚。她説她的家人及朋友給她很多壓力,要她到波士頓的 Dana Farber Cancer Center 做治療;這時候,她告訴我她事實上需要趕著去 Dana Farber 看一位乳癌名醫。為了不耽誤她跟 Dr. Eric Winer的會診,我甚至沒有來得及給她做身體檢查就結束了這個90分鐘的初診。我知道伊凡跟我就此分道揚鑣了,她會留在 Dana Farber 做治療,我則趕緊去看下一個已經等了30分鐘的病人。不少同事遇到類似的狀況——花了心血時間準備及傾全力詳盡地看診,病人卻在最後一刻告訴你,她要到著名的醫院看著名的醫師。早知道,就不會花那麼多唇舌與精力看她。我猜網路資訊可能教導病人看病種種絕竅,包括守到最後一刻才告知原本就想好的要去名醫院所治療的決定。反倒是我不知是在安慰病人或安慰自己,我告訴伊凡,在Dana Farber 治病與在我們的癌症診所治病的差別是,我只是一個一般腫瘤醫師,我不只治療乳癌,也治療各式各樣的癌症;Dr. Winer 則專門治療乳癌,也許他會提供參與臨床實驗的機會;除此之外,我相信Dr. Winer 會同意我的治療建議。我告訴伊凡不需要覺得過意不去,病人尋求第二意見是常有的事,也是對病人很有幫忙的舉措,讓專家中的專家確認我的治療計畫是完備的。我也鼓勵伊凡有機會的話,要參與臨床實驗。我跟她保證臨床實驗有嚴格的醫學倫理規範,病人的最高權益是受保障的,也絕不會有一些人想像參與實驗是會淪為小白鼠的情況。我的一個沒説出口的意見是,我以做為一個一般腫瘤醫師為豪。我看的病人有著各式各樣的病,每個病人的病情我都能如數家珍,每個病人對我都是珍貴特殊的。我無法想像如果我從日出到日落只看乳癌病人,她們的病情病歷會不會都模糊在一起了呢?
-
2021-02-21 科別.消化系統
膽結石分二種,原因大不同!醫師:長期3部位疼痛要注意
台灣約15人之中有1人出現膽結石問題,雖然未必造成直接傷害,但膽結石長期囤積,可能引起急性膽囊炎,造成敗血症等併發症。而慢性膽囊炎也可能增加膽囊癌風險,高風險族群應該定期檢查,並控制飲食作息。 膽結石怎麼來的?黑白結石好發原因不同 員榮醫療體系員生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吳文傑醫師受訪表示,膽囊結石大略可以顏色分為黑、白兩大類型,白色為膽固醇結石、黑色為膽色素結石,兩者形成原因、好發因子與治療方式也不相同。 白色的「膽固醇結石」主要為膽固醇過高形成結晶所致,常見除了家族史以外,也好發於肥胖、中老年人及女性身上,女性好發率約為男性的二至三倍。生育數多的女性出現結石的機會也更高。另外,體重在短時間內下降時,膽固醇結構改變,也可能因而造成膽固醇結石,快速減重者應特別小心。 黑色的「膽色素結石」多是膽色素過高、沉積所形成,好發於膽管反覆發炎、有溶血疾病者身上,或是膽汁不易排除的肝硬化等肝功能異常族群。除此之外,有些族群因開刀等原因,長時間禁食之下,膽汁如死水般停滯沉積,也可能演變為膽結石。 右上腹肩膀後背疼痛 當心是膽結石徵兆 吳文傑醫師表示,膽囊位於右上腹處,當膽結石累積形成膽囊炎時,患者容易出現右上腹悶痛、刺痛、脹痛等不適,時間可能長達20至30分鐘,甚至連帶引起右肩疼痛、後背疼痛等幅射性的疼痛。有時也會出現「游離膽囊」,疼痛部位變動不居,須進一步接受檢查。 另外,膽囊與胃部相鄰,經常感覺胃痛也應注意是否為膽結石形成慢性膽囊炎。尤其是吃胃藥後也不見好轉的疼痛,與膽囊相關的可能性更高。若出現類似徵兆,應盡早檢查是否為膽結石問題,避免後續發生更嚴重的膽囊病變。 膽結石未妥善處理,恐埋下膽囊癌風險 吳文傑醫師指出,膽結石患者有八成左右不會有明顯症狀,也未必亟須治療,雖不需恐慌也不能大意。醫師提醒,膽結石長期累積在體內,仍可能引發急性膽囊炎,或增加慢性膽囊炎機會,而慢性膽囊炎有可能升高膽囊癌風險。 急性膽囊炎發生時,易出現持續性噁心、嘔吐、發燒,若右上腹疼痛超過20分鐘,就應提高警覺。如未即時處置,膽囊持續膨脹甚或破裂,恐引發細菌侵入膽囊而引起敗血症。或是膽汁流入腹部造成腹膜炎。吳文傑醫師提醒,急性膽囊炎的治療黃金時間為72小時,時間越晚治療越不容易,長時間疼痛出現時務必及早就醫。 一旦膽結石造成慢性膽囊炎,可能增加膽囊癌機率。提醒自覺經常右上腹疼痛、位置不固定的腹痛、或本身為膽結石風險族群者,應定期接受超音波檢查。吳文傑醫師表示,膽囊癌初期與部份膽結石大小同為1-2公分左右,有時不易在初診時就清楚判別,最好每半年檢查一次,3公分以上的膽結石則強烈建議積極處理。 喝橄欖油蘋果汁改善膽結石?醫師:尚無醫學根據 網路謠傳各種膽結石排石法,有些人甚至宣稱可改善膽結石問題,如喝蘋果汁、喝醋、喝橄欖油混合液等。對此,吳文傑醫師表示,目前醫學研究尚未有食療法能夠治療膽結石的證據,採用上述食療後排出的也並非膽結石,往往檢查後都可發現膽結石仍在膽囊之中。目前確實有藥物能夠以內服方式,改善膽固醇膽結石,但需服用6個月以上才能看到初步效果。因此防範膽結石還是建議定期檢查、妥善治療。 如何預防膽結石?避免高油飲食治療肝臟疾病 吳文傑醫師提醒,要預防膽結石問題,性別、年紀、家族史等風險因素較無法改變,但平時可保持良好生活型態。要預防白色膽固醇結石,飲食上應避免高油、高鹽、高糖的飲食避免肥胖,肥胖者適度減肥、避免體重短時間內急速下降,膽固醇過高者則應積極妥善治療。有些急性膽囊炎病人是大量攝取高油脂、高熱量食物後發作,高風險族群務必注意飲食控制。 至於黑色的膽色素結石多起因於相關疾病,平時要多留意自身健康狀態,例如是否經常膽管發炎、有溶血、貧血等血液疾病、或是肝硬化及肝功能異常等狀況。若有相關疾病應積極治療,有助於減少膽結石發生機會。 延伸閱讀 長期喝酒、飲食過油害胰臟炎?急性胰臟炎劇痛又易復發,醫師提醒防範關鍵 避免脂肪肝成肝癌,肥胖、酗酒、C肝、糖尿病者等要注意!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2-13 科別.精神.身心
不需要討好別人! 接受自己需要朋友,但把焦點放回己身
你對所有人均等關心、定時問候、主動幫忙,總當成自己的事全力以赴。有幾個人禮貌性謝謝你,少數一兩位回應你,你以為有回應的就是朋友了。你圈出那些朋友,對他們繼續主動付出,同時也透露一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試探對方會不會接受你。雖然你們之間總是你聽的多、做的多,但你不敢要求太多,這樣就很好了。某一天不知何故,朋友突然不理你。你感到恐慌,不知道哪裡做錯也不敢問,對方的冷淡令你焦慮、情緒低落……。你從共同的朋友那裡聽到,其實對方對你並不是像你對他那樣重視。你突然感到氣憤,「為什麼我努力那麼久,卻沒有被當成好朋友呢?」你覺得沒人喜愛真悲哀,洩氣後再度焦慮與情緒低落。為什麼自卑的人不敢選朋友?自卑的人認為自己不夠格、沒有被喜歡的本錢,連自己都討厭自己。於是,他們採取「討好他人」的方式贏得友情,替對方付出勞務、要求照單全收,任何事來者不拒,認為有利用價值才會被喜歡。自卑者的交友模式是投資和交換自卑的人交朋友很像「投資」,他關心眾人、分散風險,然後等待「對我有回應」的人,才敢進一步交朋友。他們不敢選朋友,因為認為自己不夠格、沒有被喜歡的本錢,他自己都討厭自己。雖然他不喜歡自己,但心中仍小小期待有人把他撿走。自卑者,交朋友的方式是「討好他人」,把自己當「工具性角色」,替對方付出勞務、照顧對方,來者不拒,有利用價值才會被喜歡。不僅如此,自卑的人還主動付出更多,敏感對方需要什麼馬上幫忙,取悅對方。「討好他人」像是三輪車老太太,要五毛給一塊,你說奇怪不奇怪。「自卑」不是性格,部分來自社會馴化,不強調個人在乎什麼,也被告誡不可麻煩別人,以致他不敢明講自己要什麼,因為「我憑什麼呢,沒有人會理我的」。「討好他人」類似在累積別人按讚的數量,再轉成自我肯定的分數。「討好」是拿出「以為對方會要的東西來交換」,自卑的人拿不出什麼,就以「勞務」或「工具性角色」來換取「人際關係」。交換而來的人際關係很脆弱,那是不平等的關係,很明顯的下對上姿態才會這樣換,而且勞務和工具性角色的取代性都很高,付出很多,然後只回收一點點「人際好感」,匯率很低啊,這樣的人於是要付出更多才能維持行情。這種交換不保值,關係還輕易被結束,令人很不甘心,但自卑的人只敢埋怨、沮喪、崩潰,有時還會衝動想討回什麼。「交換」就一定有人要嗎? 當然不是,過多的交換也是壓力,若對方收太多會超過負荷,也有必須回報的心理負擔。付出太多的自卑者是屈就的,交換確實不公平,常要壓抑情緒,當委屈到一定程度,情緒就會出來激烈反抗。情緒很誠實,會大哭或大氣,爾後又陷入深深的自責、挫敗與孤單;情緒就像啞巴吃黃蓮,直接做出行為,例如破壞、自傷或絕望,若不能被辨識與處理,會讓壓抑與爆發數度循環,自我否定。交朋友應是互相欣賞,平等互饋的,性格合得來、興趣談得來或特定事件因緣際會產生交流,進而相知相惜。兩人的友誼雖有差異,會爭吵,但能體諒和溝通而不是長期屈就,更不會輕易絕交。交友的過程是跌跌撞撞、分分合合,畢竟天作之合少,歡喜冤家多,所以按照自己的步調就好。自卑的人常擔心沒朋友,急著以友誼證明自己,千萬不要急,先把焦點轉回自己和生活上吧,讓你的生活以自己為中心,改變一點投資策略,多專注在那些讓你有樂趣、有熱情、能專注的事物上,學習跟自己獨處。很奇妙的,當你有了自己的生活風格,「花若盛開,蝴蝶自來」。陷入孤單情緒的緩解法自卑者的交友模式有其代價,當人以工具性角色依附另一個人時,會順從他人、失去自我,藉此逃避孤單情緒。「孤單」是甚麼,皆是否有人陪伴,是否有關係連結,心裡是否有可依靠的重要他人,那個形象住在心裡,即使他人不在身邊也沒關係。孤單的情緒來時都有先兆(sign),可能是你覺得不安、害怕、突然意識到空虛,或者身體上的不舒服、悶悶的。學習與孤單相處吧,接受它,先存而不論,覺得陷入孤單時,試試以下緩解方式,待情緒平穩一點,再進一步解讀孤單要對自己說什麼。方式一:到空曠、無邊界的地方走走不要躲在房間,去外面走走,尤其是在空曠無邊界的地方,視野開展,心也會開闊。居家附近公園是好選擇,坐著椅子上看天空跟來往的人們,世界這麼大,共享一片天空,你所煩惱的事相對地會稍微縮小一些。方式二:讓身體活動活動試著做家事、騎腳踏車、散步、運動....等持續性的活動,重點是讓腦袋放空,藉由身體舒展帶你轉移注意力。運動這件事起步最難,但效果最好,只要度過開始期就容易多了。可以至附近的公立運動中心、參加小型健身房,或揪人一起慢跑。方式三:在房間裡聽廣播,空中相會如果不想自己一個人又出不去,例如深夜時段,那麼我建議「聽廣播」,那是學生時代室友不在時,我讓自己不孤單的方法。廣播主持人是對著你(聽眾)說話的,彷彿空中相會,房間裡有說話聲,可以減少「是一個人的感覺」。聽廣播時用喇叭而不是耳機,這樣你還能一邊做別的事,如清潔地板、整理房間。不要看電視,那只是麻痺,而且什麼事也不能做。若沒有廣播可收,就開著電視只聽聲音。承認自己的需要,別自欺欺人情緒緩解後,把焦點放回自己身上吧,將你孤單的感受、情緒寫在本子裡,讓思緒有所整理,問自己:「我怎麼了呢?」「我需要什麼呢?」「我想要跟朋友一起做什麼呢?」人很難單獨存在,因此「需要別人」是很自然與正常的事。傾聽與承認自己的需要,別自欺欺人,好過欺瞞自己卻又做一些委屈自己的矛盾行為。書寫也可往未來想像,先想像一個理想的人際關係、你希望過怎樣的生活,盡量具體與細節,才能激勵自己往那個美好前進。要相信現在也許有些孤單,但有朝一日一定可以找到互相理解的人。真的做什麼都覺得很困難的人,不妨試試心理諮商吧,找人說話是最好的方式,當對方願意傾聽並與你一起討論時,痛苦雖然還是在,但孤單感會減輕,讓你產生力量思考下一步怎麼辦。※本文摘自《何必管別人怎麼看,反正也沒人看:精神生存的28個心理原則》。 《何必管別人怎麼看,反正也沒人看:精神生存的28個心理原則》作者: 林仁廷出版社:新自然主義出版日期:2020/12/24
-
2021-02-11 癌症.癌友加油站
揮別癌症陰影擁抱人生夢想 崔咪:「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沒有目標的活著。」
二○一七年的冬季,我確診罹患荷爾蒙型乳癌第三期,因此進行乳房切除手術,接著開始化療。經過兩年多追蹤,二○二○年七月進行了乳房重建與淋巴重建。癌友們正在經歷的,我也經歷過,但因為我非常愛美,為了不想掉頭髮影響外觀,甚至曾經拒絕化療……。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沒有目標的活著療程後,我很快地回到美妝部落客的工作崗位,繼續與大家分享美麗。許多人對於我這麼快開始工作感到訝異,認為癌症病人應該多休息才對,但這並不是我想要的人生!自從罹癌後,我真切感受到,人生最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沒有目標的活著。還記得醫生看著報告說:「腫瘤已經感染到淋巴了,癌細胞擴散的範圍可能遍及全身。」我一踏出診間,當場忍不住痛哭,以為自己快要一命嗚呼,甚至開始跟先生討論身後事,也開始回顧自己並不算長的人生,想想是否還有什麼遺憾,又是否還有哪些尚未實現的夢想?想過一遍後,很幸運地發現,我已經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工作是興趣,也是夢想。後來,也逐漸發現身邊的人並沒有因為我生病,或是外觀上發生改變而不再愛我,這是最幸運的事,也讓我更有勇氣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考驗。以前的我非常追求完美,覺得自己必須要夠美夠好,其他人才會喜歡我。為了有更多時間繼續做美妝部落客的事業,也為了我愛以及愛我的人,低落了一陣子後,決定好好地面對這場突發的人生意外。適當宣洩、良性溝通,家人陪伴成為抗癌養分治療開始前,我發揮部落客的專長――資料收集,在資訊發達的時代,網路就是一個很不錯的工具,也有許多為癌症患者成立的網路社團,透過互相交流、經驗分享,都能更有助於提升治療期間的生活品質。同時,我也放心地把自己交給醫療團隊,配合醫師的建議,積極治療,透過閱讀大量的相關資料,以及與醫療團隊的療程安排、溝通,更瞭解病情後,起初得知罹癌的恐慌、擔憂也漸漸平復。話雖如此,事情卻沒有想像得那麼簡單。我母親看著我因化療受苦,竟然在我面前掉淚,這讓我感到非常自責,但也只能用盡全身力氣擠出笑容安慰媽媽:「我會努力好起來,妳也要堅強!」癌症治療是個很漫長的過程,就像電玩遊戲一樣,一關過完還有一關,家人的陪伴與支持非常重要。治療期間,我的情緒變得非常不穩定,後來才明白,這是因為荷爾蒙變化所造成,但壓抑情緒也不是個好方法,建議適時表達自己的感受,讓周遭親友瞭解你的想法。在良性的溝通下,家人的陪伴與支持也是抗癌歷程中非常重要的養分。現在的我,更珍惜當下療程結束後,順利回到原本的工作崗位,但你說生病之後有沒有什麼改變?當然有,我發現生命真的好脆弱,我們永遠無法預測明天會發生什麼事,所以我不再成天陷入「復發」的擔憂之中,而是把焦點放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讓每一天都可以充滿盼望。療程結束後,我並沒有改變自己愛美的信念,只是在罹癌之後,對於美的定義有所不同,也更感受到,只要覺得舒服與自在,就是「美麗」。後來,我也拍了很多治療期間相關主題的影片,除了與大家分享我的抗癌歷程、分享自從外觀發生變化後,如何打扮,才能讓自己看起來更有精神等內容,也收到許多病友及家屬的回饋,表示這給了他們很大的鼓勵。乳癌會讓外型與身材有所改變,對年輕女性來說,心情難免會產生影響,但我想說的是,現在醫療科技越來越進步,相信自己、調整好心態,也相信你的醫療團隊,不要因為癌症放棄自己想做的事,有了作夢的勇氣,也將會更有動力面對治療期間的挑戰。所以,當有人問我:「罹癌之後,妳有什麼改變呢?」我會回答:「現在的我,更珍惜當下。」 .(本文摘自博思智庫《我也曾經不勇敢:解密精準醫療,個人化抗癌新趨勢》)書籍簡介本書特別安排專家學者於專欄中介紹「精準醫療」,以深入淺出的分析,呈現醫界與科技結合在癌症治療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為讀者接軌最新癌症治療參考的依據。節錄抗癌鬥士的心情故事、抗癌的心路歷程,希望能激發癌友自助力,正面迎向生命的陽光。以往,癌症常規治療通常以同一套方式,符合多數癌症病人;然而,同一種癌症,不同病人適用的療法可能不一樣。拜基因檢測與定序技術進步所賜,個人化且更精準的治療方式不斷出現,不僅能命中要害、降低副作用,還能節省不必要的醫療費用,讓抗癌又多了一項新利器!
-
2021-02-10 新聞.元氣新聞
立百病毒人傳人! 陳時中曝「4恐慌因子」:無藥可醫
非營利組織「藥品可及性基金會」日前發布調查報告,示警目前全球製藥生醫資源傾注於新冠肺炎,對於其他威脅性高的病原體卻毫無準備,其中特別點名中國曾爆發感染的立百病毒(Nipah),致死率高達40至75%而且無藥可醫。為了超前部署,蔡英文總統今天在府內召開國安會議,指派副總統賴清德與前副總統陳建仁共同主持一項計畫,針對未來病毒及疫病發展情勢,做整體了解評估。據了解,相關計畫於上周已經開始準備,將於過年後正式展開。蔡總統今天表示,針對新一波立百病毒的風險,她已經要求衛福部及農委會,務必掌握新興疫情可能的發展,超前部署。相信過去一年多來對抗疫情的經驗,可以幫助我國妥善因應危機,克服挑戰。這次的疫情,對日常生活和經濟,帶來前所未有的威脅。從立百病毒的例子來看,未來我國也可能面對新型病毒不斷出現的挑戰。蔡總統說, 在會中,她請賴清德與陳建仁共同主持一項計畫,針對未來病毒及疫病發展情勢,做整體的了解評估,並在中研院及國衛院協助下,提供行政部門做先期部署的指引。衛福部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也透露,蔡總統對此狀況很擔心,立百病毒的特性的確「衝擊性很大」,不過目前認為在台造成大流行的風險低。陳時中說,立百病毒有4大特性,容易引起高度恐慌。此病毒自然宿主是蝙蝠,且會人傳人,致死率非常高,約40%至75%,非常衝擊,且目前沒有藥醫,也沒有疫苗。【中央社/台北9日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表示,立百病毒雖有自然宿主是蝙蝠、會人傳人、致死率高(40%到75%)、無藥也無疫苗等恐慌因子,但目前研判社區傳播風險低。總統蔡英文稍早召開國安高層會議後說,針對新一波立百病毒(NipahVirus, NiV)風險,已要求衛生福利部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務必掌握新興疫情可能發展,超前部署。根據衛福部疾病管制署官網介紹,立百病毒自然宿主為蝙蝠,可造成多種動物感染(中間宿主),如豬、馬、羊、狗或貓等,並傳染給人類;立百病毒感染症初期症狀類似流感,有些無症狀,有些呈輕微或嚴重急性呼吸道症狀,嚴重個案可導致腦炎及抽搐,並於24到48小時進展到昏迷;康復後可能有後遺症,如抽搐或人格改變。陳時中下午在記者會表示,立百病毒雖有4恐慌因子,有專家擔心潛在大流行風險,已與農委會等相關單位開會,認為引起大流行風險低,但新興疾病多,社會應提高警覺,有各因應方式。他說,立百病毒自然宿主蝙蝠不會飛那麼遠,很難從印度、孟加拉飛到台灣,其次是病毒主要征服宿主是豬,台灣對豬肉進口與管制很完全,養豬場環境和養豬人員對交叉感染的控制能力強,病毒不易進台灣或變人傳人。陳時中表示,立百病毒其中一項症狀是發燒,經發燒篩檢站和詢問旅遊史、職業史可區隔出,而病毒主要透過體液或排泄物等接觸傳染,環境衛生做好就大減傳播可能性,目前研判衝擊雖大,但引起社區傳播風險低,而人畜共通疾病近200種,人民健康衛生教育是最基本防範。
-
2021-02-09 科別.精神.身心
過年壓力大 春節症候群上身 專家提解方
農曆過年接近,中國人習俗多,不少人為了準備而出現焦慮、難以入眠的「春節症候群」求診;連日大掃除,也有民眾過勞各部位痠痛,甚至受傷上醫院治療。彰化醫院精神科主任梁孫源表示,過年親友相聚,單身者被追問何時結婚?結婚者被問何時生小孩?長輩比較晚輩薪資與事業成就等;還有婦女準備過年瑣事多,還要遭受公婆嫌動作慢、不懂傳統習俗,這些春節可能遇到的不愉快狀況,引發煩悶、焦慮、恐慌、吃睡不好甚至憂鬱,統稱為「春節症候群」。梁孫源說,有些人自己調適,但也有人無法釋懷糾結;彰化醫院精神科製作「答客問」,並提醒若無法紓解,可求助精神科醫師藉專業諮詢或藥物改善症狀。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醫師嚴可倫也表示,最近不少因「大掃除」過勞或受傷求診案例,患者活動量比平時吃重,導致身體某些部位痠痛、受傷;醫院整理「年終拚掃護身懶人包」,包括準備梯凳減少肩膀頻繁高舉出力,避免旋轉肌袖受傷;或善用工具不需彎腰出力。嚴可倫也提醒,盡量減少彎腰出力,而是蹲下來再使力,減少腰部過勞。大掃除常使用大量水清洗,周遭環境濕滑,要慎防踩在溼滑地面導致滑倒、甚至骨折。春節也常見急性腸胃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彰化醫院中醫師張煒東建議,減少暴飲暴食,不要餐餐油膩,多喝水,晚上可多準備一條被子在身邊隨時保暖,以免著涼影響腸胃與上呼吸道。
-
2021-02-0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胰臟炎孕婦遇群聚隔離近月 感謝部桃無名英雄
部桃院內群聚匡列史上最多隔離人數,昨已達四三五○人。一位原訂在上月十二日自部桃出院的孕婦,隨部桃染疫事件升級,隔離天數不斷增加,懷孕四個月的她住院八天加上隔離廿二天,從一開始恐慌到看到第一線努力而安心。「我是一支軒妹」(化名)廿多歲,上月六日吃完晚餐後,返家不斷作惡,以為是孕吐,但吐到只剩膽汁,緊急到部桃急診,被診斷為胰臟炎,收治住院。主治醫師告知,胰臟炎很麻煩,加上她懷孕,至少得治療觀察五到六天。上月十一日,護理師告知治療狀況不錯,抽完血隔天沒問題即可出院。但當晚院內氣氛開始不對勁,晚間護理人員突然全副武裝,說要替她採檢,她問「是不是出事了」,護理人員點點頭就離開;她原本要到樓下買東西,竟發現所有出入口都拉上封條。第二天,軒妹從新聞得知是院內感染,被安排到十三樓單人病房,住院天數硬生生再被拉長。發現新冠病毒距離自己這麼近,她摸著自己的肚子,內心充滿著恐懼。後來因院內清空計畫,經過五採陰性後,廿日離開醫院,軒妹想著終於脫離病毒,再撐七天的自主健康管理即可正常生活。不料,上月廿三日部桃全院「升等」為紅區,已出院兩天的她又被通知必須居家隔離十四天,感覺快要窒息,除了擔心自己染疫以外,也擔心影響寶寶。軒妹等待最後採檢,期盼陰性,隔離噩夢可告一段落。她說,住院時,真的看見很多醫院內的無名英雄,像清潔人員,每天都會穿著「兔寶寶裝」進來倒垃圾,擦拭病床各角落,她呼籲,國人不能只看見醫護的努力,這些無名英雄更應該給予掌聲。
-
2021-02-04 科別.消化系統
腸躁症、大腸癌傻傻分不清!專科醫師提醒,3情況快就醫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不少人都有便秘的問題,有的人則是容易出現腹瀉的困擾,尤其是遇到壓力事件之前,恐怕常會拉肚子,然而也有人一陣子便秘,明明飲食沒有特別改變,隔一陣子卻又會突然變成腹瀉,兩種情況交替出現,以上這些症狀有可能是罹患了腸躁症。 腸躁症難確診 需先排除非生理因素造成 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許希賢表示,要確診是不是罹患了腸躁症,必須要先經過各種檢查,包括糞便潛血、照X光看大腸有沒有糞便堆積,抽血確認是不是有貧血的問題,甚至是大腸鏡、胃鏡等侵入式的檢查。 在確定患者出現的不正常消化症狀,不是因為生理因素造成,排除了腸胃、肝膽等器官的疾病之後,而且症狀持續超過3個月,每個月還會超過3天以上有類似症狀,才能夠真正確診為腸躁症。 腸躁症在診斷上之所以會這麼困難,就是因為它並不是發炎或感染所造成的疾病,而是胃、大小腸等消化系統,在運作上出現了不正常而引起的功能性疾病。 引發的原因不明 女性發生率比男性高什麼是導致消化系統運作發生不正常的原因?截至目前,在醫學上還沒有證實,不過,醫界將這個情況推論為精神層面所造成,有一派的說法是認為,大腸受到中樞神經的影響,可能是處於高壓的環境下,有些人的中樞神經系統因此失衡,直接刺激腸道產生症狀。 腸躁症主要是跟三個神經系統有關: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或腸道神經系統的失衡,造成排便習慣改便,或對腸道脹氣、膨脹的感覺異常敏感。由於女性發生率比男性高了2~3倍,有的患者在經期時症狀更會加劇,因此,也有人認為荷爾蒙也是導致腸躁症發生的原因之一。 腸躁症不會導致大腸癌 兩者差異比一比 腸躁症患者常得忍受不正常的消化症狀,更令人擔心這樣不正常的排便表現,會不會導致大腸癌?許希賢認為,腸躁症與大腸癌是兩種完全不相干的疾病,病因也不同,前者主要為情緒失調、壓力過大所引起,後者則跟飲食不正常、大腸癌家族史等有關,因此,腸躁症並不會演變為大腸癌,不必過度恐慌。症狀方面,腸躁症與大腸癌相當類似,像是大腸癌一般認為的症狀,大多與腹脹、腹痛,合併排便習慣改變、血便、體重減輕等有關;然而,腸躁症的患者,雖然也可能出現與大腸癌症狀差不多的情況,但是在排便之後,腹脹、腹痛就會大幅改善。 許希賢指出,兩者最大的差別是腸躁症不會產生血便或造成貧血,也比較少有嚴重的體重減輕問題。 國內研究首度證實 腸躁症會提高大腸息肉風險 有另一種說法,認為腸躁症仍然有其危險性,根據國內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在2015年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患有大腸激躁症者,有21%的患者在5年內會得到大腸息肉,由於大腸息肉早已經被證實是大腸癌的前身,因此,這份研究可以說是首度證實了腸躁症是大腸癌的致癌因子之一。 治療腸躁症 保持好心情才能根除病原 有腸躁症的人想要改善症狀,許希賢說,醫師常會開立鎮定劑,並且建議患者減少壓力來源,避免引起消化道問題。在飲食方面,只要妥善調整飲食的習慣與內容,也能減輕不舒服的症狀;像每天最好在固定的時間進食,讓腸子能規律的發揮功能;避免吃過量;早餐多吃一些富含纖維質的食物並且多喝水,因為多喝水就能促進排便更順暢。 至於細分不同類型的腸躁症患者,例如腹瀉型患者則要少吃高纖、有潤腸效果的食物,以及寒涼瓜果類水果,相反的,便秘型患者則可以多吃點這類食物來刺激排便。 不過,為了減少腸道鬧情緒,最好要稍微忌口,包括少吃過甜、過辣、過油的食物、濃茶及咖啡等刺激腸胃的食物,也要少吃容易產氣的食物,像是各種豆類、地瓜、芋頭、甘藍菜、包心菜、青椒、洋蔥、花椰菜、堅果、碳酸 飲料等;當然,也要減少糯米等不易消化的食物。 文章授權刊登/常春月刊 編輯部
-
2021-02-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部桃醫感染再掀口罩購買潮? 北市藥局:這個賣到缺貨
部桃醫感染新冠肺炎人數不斷增加,居住在北北基桃大生活圈內的民眾人心惶惶,甚至傳出新北民眾團購口罩,卻被廠商因供不應求、準備不及理由取消訂單。對此,台北市藥師公會社區藥局委員會主委王明媛表示,近期實名制口罩確實購買人數增加,但不至於到恐慌現象,但酒精原料有逐漸缺貨情況,「近期熱銷的暖暖包則大缺貨」。桃園醫院上月中爆發群聚感染,截至目前為止已有10多人遭到感染,不少民眾感到相當憂心。王明媛指出,部桃醫群聚感染事件,確實讓前來藥局購買實名制口罩的人數再度增加,一到時間點就有民眾前來,但並沒有出現如先前排隊爆買、口罩供不應求的情況。酒精購買數量也增加不少,但由於酒精原料缺乏,一些廠商的酒精價格開始往上飆,未來恐有酒精缺貨情況;另外,近期寒流來襲,民眾也瘋狂搶購暖暖包。王明媛說,暖暖包進貨情況不像其他物資,缺貨即叫貨,通常都是每年的年初及年終預估年底數量,一次進貨,加上國際航運價格大漲,各店庫存賣完後應不會再進貨。
-
2021-01-3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確診者出院外界仍會指指點點 衛生局曝:承受巨大壓力
部桃染疫護理師案863,其同住家人、高齡80多歲的婆婆,前天確診後隨即病逝,成為這次部桃群聚感染首例死亡個案,群聚感染也累計19人確診。桃園市衛生局負責出院後的心理輔導,坦言確診者就算已出院,要承受的心理壓力還是很大。「新聞每天都在報,身邊的人都知道他是誰!」衛生局心理健康科長洪健翔指出,即便中央和媒體都用「案XX」代稱個案,但身旁的醫護人員、家人朋友,甚至是生活圈周遭的人都會知道個案是誰,這對個案來說會成為拋不開的心理壓力。洪健翔透露,先前新聞矚目的那些確診者,即便經治療後出院,有時還是會被指指點點、貼標籤,心理壓力都很大,多數人都有尋求衛生局的心理輔導,社工、心理師介入輔導一段時間後,生活才逐漸回到正常軌道。洪健翔表示,若確診者設籍在桃園市,會請社工師用電話聊天做評估,目前和臨床心理師公會及桃園市諮商心理師公會有合作,如有需要公會會派出心理師對個案進行輔導。除針對出院的確診者進行輔導外,去年疫情爆發後也建置一隻安心減壓專線(03)3340935分機3069,提供給對疫情有恐慌、認為受到歧視的民眾使用,洪健翔笑說,多數民眾還是都直撥1922或衛生局防疫專線0800-033-355。防疫專線每天要接300多通,但安心減壓專線每天卻僅有6至10通,數量懸殊大,洪健翔解釋,大家都會覺得自己沒心理壓力,但常在問問題時,情緒一上來就變得激動,電話就會趕緊轉到心理健康科。洪健翔坦言,自部桃疫情爆發後,近期防疫專線轉到安心減壓專線的數量明顯增加,不少民眾情緒激動,不解為什麼他需要隔離,也有人崩潰的說,「被居家隔離,以後要怎麼見人,大家都躲我」,呼籲民眾如有需求可撥打安心減壓專線。
-
2021-01-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部桃轉診假消息頻傳 中市府籲勿散播避免觸法
台中市政府衛生局今指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因應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群聚感染,陸續將病患轉出,但近來網傳所謂「轉診收治醫院名單」、「防疫車隊帶旅客至休息站吃飯等都是假消息,請市民切勿隨意散播轉傳謠言,否則最高可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併科300萬元以下罰金。衛生局指出,近來網路或通訊軟體流傳「沒事不要去以下醫院……以上均是部桃轉診病患的收治醫院…」、「防疫車隊帶旅客至休息站吃飯,希望休息站先封閉消毒」等不實訊息,這些訊息都是假的,請民眾勿轉傳。衛生局強調,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已多次重申,民眾如接獲來源不明或未經證實的疫情相關資訊,應以指揮中心公布資訊為準,也可至法務部調查局網站查證,切勿隨意散播、轉傳,以免觸犯「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社會秩序維護法」,最高可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併科300萬元以下罰金。衛生局長曾梓展提醒,近來部桃疫情受各界關注,中央、地方合作全力防疫,網路不實謠言易引發恐慌,無助防疫,呼籲民眾善加查證,切勿隨意轉傳,團結面對疫情挑戰。台中市議員吳瓊華今就特別發出訊息,表示有人冒用她的名義散布某醫學中心有收治桃園醫院病人的假消息,對她和該家醫學中心都造成困擾,希望民眾切勿以訛傳訛,打擊防疫團隊的士氣。
-
2021-01-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染疫老翁僅二女兒沒確診 莊人祥:可能在潛伏期
桃園醫院群聚疫情擴大,曾到醫院照顧90多歲染疫老父的3名女兒中已有2人染疫。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老翁二女兒經3次採檢均為陰性,可能還在潛伏期。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爆發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群聚感染事件,昨天首次出現該院住院病患染疫,該名個案為高齡90多歲的老翁,研判是被染疫護理師照顧期間遭傳染,該名老翁共有3名同住女兒,繼大女兒昨天確診後,三女兒今天也確診,傳染途徑引發外界好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天下午在記者會中表示,由於老翁三女兒(案885)是染疫老翁(案881)在醫院的主要陪病者之一,回家、隔離後也是主要照顧者,因此可能被染疫護理師(案852)傳染,也可能被父親傳染,但個案目前沒有症狀,比較難推測可能感染的時間點。陳時中表示,染疫護理師、染疫老翁、老翁大女兒及三女兒是一個團體,從發病時間來看,有可能是染疫護理師傳給這3人,也可能是3名家庭密切接觸者互相傳染,很難判定確切的感染途徑。至於一同照顧染疫老翁的二女兒狀況如何,莊人祥表示,目前二女兒已於1月11日、17日、22日進行3次採檢,檢驗結果均為陰性,可能還處於潛伏期。陳時中進一步說明,之所以驗出陰性結果,有可能是沒病毒,也可能是病毒量不足,但根據過去經驗,沒有特別的症狀確實不太容易被採檢出來,因此外界雖有聲音建議要普篩,卻遲遲沒被指揮中心採納,主要就是普篩不僅很難找出病人,驗出陰性的民眾也容易變得鬆懈。此外,指揮中心今天也公布案882(染疫老翁的大女兒)曾於1月19、20日到桃園仲平黃昏市場採買。陳時中表示,相關足跡一旦調查出來,地方衛生單位都會馬上展開消毒作業,會盡力讓大家安心,但仍呼籲民眾不用過於恐慌,曾出沒相關場所的民眾應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提高緊覺,一旦出現疑似症狀務必及時通報。
-
2021-01-23 新冠肺炎.回首SARS
回首SARS/批指揮中心欠缺防疫邏輯! 邱淑媞:當年封院是中央和北市的共同決議
【編按】部立桃園醫醫院院內群聚感染事件持續,台北市衛生局前局長邱淑媞昨於臉書上批評指揮中心「嚴重欠缺防疫邏輯」,引各路網友批評,立委王定宇直接於臉書上痛批邱無能,引發引發和平醫院悲劇「臉皮多厚、心多黑,才好意思做這種事」。邱淑媞挺身反擊,有時間噴口水,卻不盡全力補破網,直呼「無言」。邱淑媞昨天(1/22)於臉書公開PO文,指出因應部桃院內群聚事件,指揮中心嚴重缺乏防疫邏輯,導致現在院內、轉院、社區的警報全面響起,這一連串的錯誤其實都可以預防的。不過,她提出的防疫建議,卻被網友拿過往著太空裝進和平醫院,以及封院導致和平醫護因防疫過世等事件批評。回首SARS/批指揮中心欠缺防疫邏輯! 邱淑媞:當年封院是中央和北市的共同決議「最殘忍的,不是病毒殺人,而是人凌虐人。」奪走73條寶貴人命的SARS風暴雖已過了五個年頭,當時擔任台北市衛生局局長的邱淑媞,至今回想起那場百年大疫,以及這些年來的紛紛擾擾,不禁感慨萬千。她說,有些人用仇恨凌虐自己,有些人則用貪婪凌虐別人!在初秋午后的陽明大學教師研究室裡,邱淑媞透過大片玻璃窗望著遠處的台北城,娓娓說出這些年來努力壓抑在內心深處的痛苦記憶。她一而再懇切地說著,雖然SARS已遠離近兩千個日子,但很多事實仍遭扭曲,很多人仍背負指責的汙名,若不說個清楚,勢將含冤莫白。因此幾經考慮後,她決定說出自己親歷的疫戰決策過程。至今仍很有爭議的是,當時到底是誰決定台北市立和平醫院封院的?邱淑媞表示,民國92年4月21日夜間接獲和平醫院通報一名員工疑似感染SARS。隔天一大早,衛生局第一科人員趕到該院了解狀況,到了當天傍晚,另查出七名有發燒、呼吸道症狀,甚至出現肺部變化的疑似個案。經和台大醫院感染科主任張上淳討論後,不排除和平醫院有院內集體感染的可能性。邱淑媞於是向台北市長馬英九及副市長歐晉德一一報告,並獲指示積極處理此事。4月22日晚上,她陪同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副局長許國雄等人進入和平醫院,會同該院院長吳康文、感染科主任林榮第等主管進一步會商,研判確有院內集體感染情形,且不排除有多個感染源的可能。為避免疫情擴大,當下決定擴大調查,將接觸者分級隔離,連夜進行全面消毒,同時暫停門急診服務及停收住院病人。到了4月23日上午,因顧及若全面暫停門診,對定期返院就診並領藥的慢性病患將造成太大衝擊,於是臨時決定只緊縮門診規模,而非斷然停診。至於急診部分則較單純,決定暫停服務,但這已是台灣醫療史上前所未見的緊急措施。由於情勢險峻,邱淑媞那天幾乎全天都在開會,早上先在衛生局開內部會議,下午又趕到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參加專家委員會議,並做成幾項決議,包括和平醫院A、B兩棟大樓收治病人原則;不需居家隔離醫護人員的住宿及往返交通問題;以及醫護人員每天需按時量測體溫等。北市府、政院開會 都決定封院4月24日上午,馬英九在市府召開早餐會報,聽完邱淑媞及吳康文的報告後,指示速就和平醫院封院決策及因應措施進行規畫,同時比照921大地震及納莉颱風規模,成立跨局處SARS災害緊急應變中心,由歐晉德擔任召集人,全面對抗這個未知的敵人。早餐會報後,歐晉德和邱淑媞接獲行政院副院長林信義邀請,上午10點半前往行政院參加專案會報,與會的還有行政院秘書長劉世芳、衛生署長涂醒哲、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局長陳再晉及教育部、國防部、新聞局、退輔會等部會相關人員,最後做出幾項重大決議,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台北市立和平醫院暫時關閉、全面管制。」換言之,就是和平封院。「封院是中央與地方共同的決議。」但邱淑媞不滿中央事後把所有事全推給地方,甚至對外表示是台北市政府自行決定立即封院的,還抬出美國聯邦政府疾病管制局專家的說法,指這種倉促決定的封院措施,無異是要讓隔離者「全體死亡」。邱淑媞反問,如果是台北市政府下令封和平,那麼高雄長庚醫院又是誰下令封院的?再者,如果和平封院並無必要,那仁濟、關渡、台大、高雄長庚及陽明等醫院,是不是也不必封院?她氣憤難消地說,中央這種只下令、卻不支援,還四處放話說「是要把所有人關到死」,進而製造仇恨與混亂的做法,放眼全球,只有台灣做得出來。和平醫院主管 一度要求集體撤出4月24日中午12點整,和平醫院鐵門一關,隔絕了院內和院外,被迫隔離在院內的醫護人員、住院病患及其家屬,驚恐、害怕乃至絕望的心情可想而知。就在那個節骨眼,邱淑媞最無法接受的是,吳康文竟率一群主管要求集體撤出,並要求衛生局找其他醫院的醫護人員進駐和平。乍聽這些要求,邱淑媞簡直氣瘋了,當場透過電話發飆。「哪有醫護人員連自己的病人都拋棄不顧的?」「當年披上白袍時,舉手宣誓的誓詞都到那裡去了?」她恨恨地再補上一句,「這根本就是陣前叛逃!」就在和平院內群龍無首、大家亂成一團之際,幸而還是有人自願進去盡一分心力。就像當時的仁愛醫院副院長璩大成、衛生局副局長許君強及第一科科長張朝卿等人。其中最讓邱淑媞感念的是葉金川。當時葉金川遠在花蓮慈濟醫學院教書,早不具公職身分,得知和平傳出院內集體感染的消息後,不時打電話加油打氣。邱淑媞說,和平封院後,她曾在第一時間請張上淳進和平指導防疫措施,但他不置可否。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何美鄉原本同意入內駐守,後來因另有其他事而僅能進去看看,無法長期留駐。眼看再這樣下去絕對會出問題,邱淑媞一度打算親自進去和平坐鎮指揮,最後卻因長官反對而作罷。愁苦之餘,邱淑媞主動打電話向葉金川試探,結果他一口就答應了,隨即以一身T恤、牛仔褲的輕鬆裝扮,神情自若地穿越封鎖線,走進肅殺、恐慌的和平醫院,進而將場面控制下來。未親自坐鎮指揮 遭輿論砲轟相較於葉金川的自信與帥氣輕裝,4月26日進入和平醫院的邱淑媞卻被轟得體無完膚,相當狼狽。「怪只怪我太沒有政治敏感度了。」邱淑媞落寞地說,當時她只單純想說自己身負全市防疫重責,無法長駐院內,如果不穿上標準防護衣進去,出來後再把這些防護衣脫掉,她就必須在家隔離進行自主健康管理,「哪能和馬市長和所有市民併肩作戰?」就這樣,她穿上中山區衛生所主任王維政好意提供廠商推薦的標準防護衣,戴上全罩式面罩,把全身包得密不通風地走進和平醫院。這個畫面經電子媒體不斷播出後,引來國人不少批評聲浪:「搞什麼鬼啊!進和平醫院有必要這副打扮嗎?」「這也未免太怕死了吧!」缺乏政治敏感度 默默承受責難「我真的太沒政治敏感度了。」邱淑媞再嘆了一口氣,當時她那一身穿著,只不過是比照美國疾病管制局的標準做法,至於揹在腰後那個大大的電池,也是配合麥克風的使用,方便與和平醫院醫護人員說話罷了。但再多的自責與懊惱,也無去洗去深深烙印在國人腦海的既定印象,那身裝束讓邱淑媞從此被打入地獄,永難翻身。對於病家、受難家屬排山倒海而來的責罵,她只能含淚默默承受,既不忍、也不能辯駁。邱淑媞表示,自從考上醫學院後,她就立志要遠離臨床醫療,走向公共衛生,因為臨床醫療再多也只能救幾個人,但做好公共衛生卻能造福無數人。而從宜蘭縣衛生局長轉任台北市衛生局長後,她更能發揮所長。但沒想到人生的際遇,一場千載難逢的災疫,卻讓她夢碎台北。97年總統大選期間,她默默地替老長官馬英九抬轎,馬英九選上後,她又消聲匿跡。難道沒有東山再起的雄心壯志?邱淑媞若有所思地望著窗外,「很難啊!」一場SARS風暴奪走了她最優秀的醫護同仁,更讓不少家庭為之破碎,她指著自己的胸口說,「他們一直都壓在我心上哪!」(本文摘錄自財團法人歐巴尼紀念基金會2009年出版《回首SARS》)
-
2021-01-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加快全球取得步伐 世衛擬核准中英等國疫苗
路透社根據掌握到的內部文件披露,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在未來幾週或幾個月內,批准英、中等國研製的幾款新型冠狀病毒疫苗,以便讓窮國也能盡速展開疫苗接種。路透社指出,由世衛等組織共同領導的COVID-19疫苗全球取得機制(Covax)希望今年配送至少20億劑疫苗到世界各地,其中至少13億劑交付窮國。但富國紛為自己張羅大量疫苗導致訂單排擠,加上Covax資金短缺,以致迄今難以取得足夠疫苗劑量。世衛表示,目前約有50個國家已展開疫苗接種,其中40多國是高收入國家。各國若要展開接種,監管當局對疫苗的核准至關重要,因為如此方能確保疫苗效力及安全性,有助疫苗產出。但窮國的這類機關能力有限,大都仰賴世衛把關。根據Covax內部文件,世衛正為此「加速緊急批准」;Covax為籌措20億劑疫苗,已與5家製造商簽約。Covax文件顯示,世衛可能於1月或2月批准英國藥廠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與牛津大學共同研發、由印度血清研究所(Serum Institute Of India,SII)生產的疫苗;同款疫苗交由韓國SK生物科學公司(SK Bioscience)生產的批次,可能最快2月底批准。文件另顯示,世衛也考慮盡快批准兩款中國製疫苗。中國國藥集團(Sinopharm)與北京科興(Sinovac),已將自身所研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申請世衛核准,世衛正在審查,可能最快3月雙雙獲准。國藥集團與北京科興兩款疫苗均未被世衛列入Covax的預購清單,獲得世衛批准使用不代表Covax會馬上採購,但有助增加窮國信心以便直接向兩公司洽購。世衛助理秘書長席馬歐(Mariangela Simao)指出,世衛正致力確保全世界都能獲得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苗。席馬歐說:「人人毋須恐慌,因為都會取得疫苗。我們正致力確保所有國家、全部人口都有機會取得。」
-
2021-01-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多縣市宣布即日禁至桃園洽公 是否封城陳時中給答案
澎湖和苗栗宣布即日起縣府及所屬機關員工非必要勿至桃園洽公,部桃疫情緊繃,人心慌慌不去桃園,各界都在擔憂桃園有無封城可能,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強調,目前還沒有到封城地步,只不過是零星社區感染三人,院內有七人還比較多,但會採嚴格標準看待集會活動。「不要鬆懈,也不要過度緊張,希望大家維持這個態度。」陳時中說,民眾可能有些忘記,以前最早從國門移入要進入防疫旅館,桃園是非常有誠意,不論金門、外島要停留的,桃園都歡迎他們入住防疫旅館。陳時中喊話,「台灣就這麼大,台灣的大家是一體的」,不會這樣區隔,反而可能因為過度恐慌,造成疫情擴散,警戒心要有,大家希望趨吉避凶是會有的。
-
2021-01-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竹市不跟進「避桃令」 林智堅:防疫不分你我
新冠肺炎疫情升溫,陸續有縣市政府發起「避桃令」,希望所屬機關員工非必要勿至桃園洽公、出差,對此,新竹市府表示「不會跟進」,將依照中央指示。市長林智堅也在臉書PO文,希望民眾不要恐慌,更不要有歧視言行,請給第一線的醫護人員、疫情指揮中心、桃園人還有身邊的親人朋友更多支持和溫暖。市府指出,竹市無相關規定,呼籲同仁、民眾要持續遵循指揮中心指示做好防疫措施,目前正值防疫重要關頭,國人更應團結、合作做好防疫工作。林智堅在臉書PO文,指「恐懼,容易在未知的疫情下滋生,但我想作為地方首長更積極的作為應該是帶領市府團隊落實防疫、降低市民朋友們的不安」、「刻應該是大家更要團結、彼此關心與扶持的時候,而不是在國人同胞裡區分出一部分的人,把他們身分當成錯誤或恐懼,甚至予以標籤化」。林智堅說,「許多新竹市民或在竹市工作的朋友們,都是在所謂的桃竹苗生活圈通勤上班、上學,也相信大家都有親人或朋友在桃園市工作或居住,或親身體驗桃園的美好;疫情可能會奪走健康甚至帶走生命,但不希望帶走彼此的信任,我們的共同敵人是看不見的病毒」。
-
2021-01-21 新聞.元氣新聞
隔離就賠10萬防疫保單搶翻傳停售? 台產:會繼續賣下去
衛福部桃園醫院爆發新冠病毒肺炎院內感染,疫情有擴散趨勢,在人人自危,擔憂被疫情波及的情況下,一張保費500元,不用確診,只要收到疾管署隔離通知書就可以理賠10萬元的防疫保單,近日造成熱銷,外傳因為熱銷,保險公司決定賣到本月29日,但保單發行公司台灣產險表示,這張保單會繼續銷售 ,沒有停售下架問題。從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後,多家保險公司陸續推出防疫保單,但台產這張防疫保單和其他保險公司防疫保單不同的是,別家幾乎都是要確診才啟動理賠,但是台產這張不需要確診,是市場上唯一針對法定傳染病,居家隔離、集中隔離、隔離治療、居家檢疫或集中檢疫五項處置措施定額給付「隔離或檢疫補償保險金」的防疫保險商品。台產這張保單的規劃,保險金額5萬元,一年保費250元,保險金額10萬元,保費500元,因此被網友讚專案是「防疫神單」,也在桃園疫情爆發之後,引起醫護高度詢問;甚至經過保經代開始大力促銷,連公股行庫壽險同業都來團購。雖然理賠簡單明確,不過理賠還是有但書,被保險人前往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發布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表屬第三級之地區,或被保險人違反法律規定、行政命令,都是保險理賠的除外範圍。今天上午,保險業間突然傳出這張防疫保單要停售了,又引起市場一陣恐慌搶購;不過台產發言人協理黃志傑表示,這張保單會持續銷售下去,甚至現在還考慮以調整商品方式,讓保障範圍再擴大。黃志傑說,這張保單確實如醫生所說的,「簡單、易懂」;去年12月22日發行,但在近日桃園疫情較嚴重之後,每天銷售突然暴增好幾倍。
-
2021-01-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部桃400多醫護隔離 專家籲建立心理諮詢管道
部桃傳出六名醫護人員染疫,427名醫護需隔離。雖然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長羅一鈞曾表示,前進指揮所下設七組,其中包含關懷組,將每天電訪關懷居家隔離的醫護。但專家指出,不應只是單向的聯繫,應設置雙向的諮詢專線,並在醫護內部成立互助團體,抒發情緒。中華心理衛生學會常務監事、台灣大學健管所兼任教授張玨表示,每個人都可能染疫,因此最基本的是給予正確的衛生觀念,做好個人防護,才不致引起恐慌。至於醫院本身應有自助團體,醫護同伴間可建立群組不論是抱怨、打氣,有支持的網絡非常重要。台師大衛教系特聘教授李思賢則表示,去年三月便曾對近一千八百位醫護人員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四成醫護已出現過勞、近八成有重度焦慮症狀、四成五有憂鬱情況。其中,過勞原因與照護新冠肺炎病人、憂鬱與被烙印等因素有關。進一步分析則發現,醫護人員覺得被烙印與排擠時,會引發憂鬱,進一步導致過勞。當第一線醫護人員因為在醫院照顧病人,會被外送員、親戚與家人擔心是否從醫院帶回病毒而投以異樣眼光,參與共同活動時甚至會受到排擠與排斥,使醫護人員在忙碌工作之餘,沒有人際與情緒的支持系統。李思賢表示,在進行調查時,有許多醫護表示,為了家人著想,往往下班後不敢回家,因此就算遭遇挫折而無法有人可以傾吐。而現在發生院內感染事件,許多醫護被隔離,更需要情緒發洩的管道。因此他認為,除了媒體和民眾不應有惡意的歧視外,整個防疫體系的SOP一直都比較注重如何照顧病患以及預防疫情,但在心理健康的部分,也應有相關人員進入專家小組給予建議。而現在雖然前進指揮所有設立關懷組,李思賢認為,除了定期電訪外,也要有雙向諮詢和溝通的管道,醫護一旦覺得有需要找人聊聊,都可以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