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5 新聞.元氣新聞
搜尋
急診
共找到
2764
筆 文章
-
-
2020-11-23 科別.眼部
醫病天地/右眼反覆感染 淚小管異常
70多歲楊姓女子因右眼結膜紅腫和大量的眼分泌物四處求醫,都以結膜炎治療,無法根治,她日前到台北慈濟醫院急診部檢查,發現除了眼部感染外,還合併輕度發燒與尿道感染,經會診眼科醫師,發現她的右眼下內眥有淚小管先天異常的結構,導致眼部易堵塞而細菌感染,經把淚小管內多顆結石沖出,才終結她右眼反覆感染情形,免於眼球被摘除的危機。慈濟眼科部醫師沈姵妤指出,正常情況下,眼瞼靠近內眼角處有個小洞,此為淚點,哭泣時淚水會經由淚點通到淚小管、淚囊、鼻淚管,最後從鼻腔排出,因此才會說「一把鼻涕一把眼淚」,但是楊女的淚小管旁多了1個廔管,其未連接到鼻子,而是直接通到眼睛表皮,形成一個肉眼難以觀察到的小洞,眼表面的淚水與排泄物本應從淚小管排出,但因廔管形成的結構異常導致無法排出雜物,經年累月下易感染及發炎。沈姵妤檢查發現,造成楊女右眼周邊性角膜潰瘍的是克氏檸檬酸桿菌,感染後,蛋白與鈣質等物質在管內累積成數顆如硬乳酪般的小塊結石,讓病情更惡化,經以鼻淚管沖洗探針頭沖出結石,再請楊女定期使用抗生素沖洗簍管,避免再次感染眼角膜。沈姵妤提醒,若罹患周邊性角膜潰瘍,經醫師診斷與藥物治療仍無法根治,除考慮是否為急性自體免疫因素外,也可考慮是否為先天性結構異常造成。
-
2020-11-21 科別.呼吸胸腔
溫差變化大、未按時服藥 南投醫院急性氣喘病患增兩成
隨著溫差變大,容易誘發氣喘發作,南投醫院近期氣喘就醫門急診患者上升二成。醫師說,不少氣喘患者未按時服藥,正確吸藥及按時返診,才導致急性氣喘發作,提醒患者一定要按時服藥,免得氣喘惡化。南投醫院胸腔科主任施志宏說,一名30歲男病患近日氣喘頻頻發作,嚴重咳嗽甚至無法睡覺,影響工作和生活。經詢問,原來他擔心吸入型藥物含有類固醇,會造成月亮臉、虎背熊腰等副作用而不敢一直使用。施志宏強調吸入型藥物類固醇含量很少,而且在醫師指示下,不會有安全疑慮,男患者配合醫師指示用藥之後,氣喘明顯改善。施志宏說,氣喘是常見慢性疾病,與遺傳、環境有關。當氣喘急性發作,會出現咳嗽、呼吸困難、喘鳴聲、胸悶、多痰等症狀。除了天氣變化,未按時服用吸入型藥物也是病情惡化的原因,嚴重恐插管治療,呼籲患者應按時用藥。氣喘患者規律及正確用藥,可以有效預防氣喘急性發作的。呼吸治療師也表示,門診衛教時發現許多患者擔心藥物副作用而未按時服藥之外,還有吸入藥物方式不正確,呼吸治療師強調藥物使用技巧很重要,若吸入型藥物技巧使用正確,治療效果會事半功倍。醫師也建議氣喘患者應清淡飲食,避免酒精、辣椒等刺激性食物,減少接觸過敏原,並且定期返診,配合醫囑,規律服藥,控制病情。
-
2020-11-20 科別.心臟血管
84歲老婦主動脈瓣冠狀動脈狹窄、重度二尖瓣逆流 奇美救回
主動脈瓣狹窄、重度二尖瓣逆流、冠狀動脈疾病同時侵襲,病患驚險闖過鬼門關,奇美醫學中心今天發表搶救案例,醫療團隊以冠狀動脈支架、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二尖瓣修補手術救回病人,平安出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施志遠表示,案例84歲A女士病史有高血壓、淋巴瘤、及主動脈瓣膜狹窄,持續藥物治療。7月因近來呼吸困難至奇美急診就醫,當天已瀕臨呼吸衰竭,入住加護病房,心臟超音波發現除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另有嚴重二尖瓣膜逆流。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加上二尖瓣修補手術治療,術後肺積水改善,成功脫離呼吸器。8月19日導管治療重度二尖瓣膜逆流,5天後出院。主動脈瓣狹窄早期少有症狀,隨嚴重度上升開始胸悶、喘、昏厥甚至猝死,長期造成心肌缺血或心臟衰竭。一旦有心臟衰竭症狀,從有症狀開始到死亡的平均時間是兩年。一年死亡率是25%,兩年的死亡率是50%,超過一半因猝死而去世。二尖瓣位於左心房與左心室間,心臟收縮時瓣膜無法完全閉合,會產生二尖瓣逆流。治療需根據二尖瓣逆流成因決定,一般對壞損瓣膜無法藥物治療修復,原發性瓣膜壞損手術修補或置換是標準治療方式。然而開心手術有相當風險,許多病人因年長衰弱與多重慢性疾病,手術風險很高,遲遲無法接受適當治療。施志遠說,A女士同時有兩個瓣膜、冠狀動脈疾病嚴重,若以傳統開刀須同時處理,手術時間較長,以歐洲資料庫估計死亡風險高達39%。奇美團隊以導管方式成功治療,病人可以快速恢復成功出院。瓣膜性心臟病的經導管治療,近年來發展出許多針對不同病變成因設計的瓣膜修補或瓣膜置換器材,期待將來能夠應用在更多的不同病因的病人身上。
-
2020-11-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秋冬防疫獎勵醫院採驗 加強門急診肺炎篩檢
疫情指揮中心今天祭獎勵措施,希望醫院加強疑似症狀患者通報採檢。專家張上淳說,獎勵醫院採檢除避免漏篩有漏網之魚,愈廣泛採檢愈可證明社區很乾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下午在記者會表示,觀察目前採檢案量有提升空間,且因應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可能和其他疾病合併出現,有必要加強臨床端的採檢量,避免漏網之魚。陳時中說,12月1日上路的秋冬專案將加強通報採檢列為重要防疫策略,並研擬4大措施,包括醫療院所落實法定傳染病通報義務;加強門診與急診社區感染肺炎病人篩檢、加強住院病人篩檢及強化醫療照護人員健康監測等獎勵通報採檢指標;透過健保系統提醒加強通報採檢。也會修訂沒有COVID-19相關症狀居家隔離/檢疫者的採檢及相關處理流程。臨床醫師應提高警覺加強通報採檢,強化社區監測疑似個案通報或轉介;同時並請地方政府持續督導所轄醫療院所,鞏固醫療院所防疫陣線。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會後受訪表示,現行擴大採檢方案賦予醫師裁量權,針對有疑似症狀,如呼吸道、腹瀉等病人,只要認為有需要就可以採檢。張上淳說,因醫師裁量權大,如果認為病人是其他疾病,可能就不會採檢,如認為是呼吸道融合病毒、細菌性肺炎就不採檢武漢肺炎。現在祭出獎勵,是希望醫師遇到疑似症狀的病人就可以多採,不要自認不是就不採。張上淳表示,鼓勵採檢除考量武漢肺炎可能和其他疾病共同出現,避免遺漏採檢而有漏網之魚;愈廣泛的採檢也愈有把握社區確實沒有病毒存在。不過,秋冬時期有呼吸道症狀、符合擴大採檢定義的病人相當多,外界質疑若都採檢,可能效益不高或浪費資源;張上淳表示,效益夠不夠高要看從哪個面向判斷。指揮中心沒有希望第一線人員替國家省檢驗的錢,以往醫療端使用健保資源,會被要求不要隨便浪費、不需要的檢驗不要做;但在防疫需求上沒有這樣的限制,多篩一點,可以證明社區真的沒有病毒。張上淳說,在獎勵機制下,醫師有裁量和判斷的空間,只是希望衡量的尺度可以現在放得更寬一些,多採一點。接受採檢的民眾,除了住院病人外,可回家等待採檢結果,不會耗用醫院隔離資源。
-
2020-11-19 科別.新陳代謝
糖尿病不可逆! 日常「引病」習慣你我常做,出現這3大症狀已經來不及
糖尿病不可逆!衛福部國健署統計,台灣每年新確診2.5萬人糖尿病患者,尤其第2型糖尿病患者,患病原因都脫離不了不動、不健康飲食、肥胖這3大主因。而糖尿病可說是各疾病的誘發因子,大腦、心臟、腎臟、四肢等疾病,很容易因糖尿病誘發。因此,健康的人應該維持健康生活形態,降低糖尿病的發生機會,而糖尿病患務必遵照醫師指示服藥控制。肥胖是眾多不良生活習慣的結果 糖尿病由肥胖而引起台北長庚醫院、市立土城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任醫師林樹福表示,第2型糖尿病的起因,最常見的原因就是肥胖。當體重上升胰島素的利用效率就會變差,身體就會增加胰島素分泌,加強血糖穩定;然而當胰臟不斷加重負荷的工作量,便加快其退化時程,漸漸胰島素分泌量下降,血糖就開始不穩定,逐漸產生糖尿病。肥胖不是單一元素,而是許多不良生活習慣造成,例如飲食不均衡,攝取熱量太多,身體卻活動量不足,讓熱量轉化成脂肪保存在身體。尤其現代大多數上班族,都在久坐行列,也沒有運動習慣,加上飲食難以自主管控,不知不覺體重就上升,慢慢地開始陷入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腎臟病等慢性疾病漩渦。糖尿病初期不知不覺 等到吃多、喝多、尿多已經來不及林樹福提醒,初期糖尿病身體不會有明顯症狀,很多患者都在健康檢查時,才發現自己血糖已經異常,幾乎可以說在不知不覺間,就已經罹患糖尿病。然而糖尿病不會「好」,一旦胰臟功能退化衰竭就沒有辦法完全恢復,最好在沒有發生糖尿病時,就要培養出良好的生活習慣,定期時間監控血糖數值,確認胰臟當前狀況。假使身體因血糖控制不易,出現吃多、喝多、尿多症狀,意味著糖尿病已發展到一定程度。林樹福解釋,當胰島素無法讓血糖進入細胞,血糖值不斷升高,身體就有代償機制,讓血糖在尿液排出。水分會大量流失,排尿量增加就想喝水,也因血糖沒有到細胞內運用,身體會認為養分不足發而出飢餓訊號。林樹福也說,臨床上能發現,糖尿病患者有時口渴不一定只想喝「白開水」,而是想要喝含糖飲料,血糖已經高到會從尿液排出,但仍然會想要喝含糖飲料,原因很可能是生活習慣導致。平時就已經習慣口渴喝飲料,因此在補充水分時,就想要用含糖飲料來當水喝,另外吃甜食容易上升血糖也是可能的原因。糖尿病不僅「慢慢來」 急性症狀恐致命雖然糖尿病是慢性疾病,很多病症都是「慢慢來」,但也有急性病徵恐怕致命!林樹福強調,當血糖無法讓細胞運用,脂肪就會開始分解,游離脂肪酸在肝臟代謝,就會產稱出胴體,當胴體與鉀離子在血液濃度大量升高,導致酮酸血症,會引起心律不整,血壓也會很低,呼吸急促很喘,必須馬上急診治療。林樹福也說,另1項糖尿病急症,就是高滲透壓血症。當患者血糖非常高,沒有明顯胴體反應,血液滲透壓卻拉高,患者脫水會非常嚴重,電解質也會極度失調,患者同樣會感覺到非常不舒服,有可能陷入昏迷,必須馬上急診治療。不論酮酸血症或高滲透壓血症,假使沒有即時妥善處置,都有可能導致死亡。糖尿病前期解查才會知道 確診糖尿病胰臟已退化80%糖尿病即早發現非常重要!林樹福提醒,早期糖尿病由於症狀不明顯,檢驗血糖就變得非常重要。一般人如果空腹8至12個小時抽血檢測,血糖值不會超過100mg/dl,糖尿病前期則在100至125mg/dl之間;如果是飯後血糖,一般人不會超過140mg/dl,如果在140至200mg/dl之間,也是糖尿病前期。 希望疾病會康復會「好」,是絕大多數患者的期盼,然而糖尿病只能控 制無法痊癒。林樹福解釋,糖尿病高風險族群,剛開始會刺激胰島素分泌,讓血糖能夠維持穩定,但胰臟功能開始受損,等到發現到血糖高於正常值時,胰臟功能大約僅剩下常人年輕時的10%至20%,所以等到看到血糖異常時都只是問題的冰山一角,其實胰臟恐怕已經毀損90%。糖尿病只能加強控制 健康生活方式最重要林樹福也說,身體很多器官都會隨著年紀慢慢退化,包括心臟、肺臟、腎臟,也包括胰臟。當不斷加強刺激胰臟分泌胰島素的情況下下,會加快胰臟功能退化,可能在40或50歲,甚至更年輕,就出現血糖控制困難。由於糖尿病是不可逆疾病,只能努力維持,不要讓糖尿病惡化,降低誘發其他慢性病的機會。林樹福再次提醒,不論正常人、糖尿病前期、糖尿病患者,健康生活方式最重要。保持良好飲食習慣,維持規律運動,至少每周5次,每次30分鐘,就能夠幫助控制血糖,特別是糖尿病前期民眾,每年都會有3至10%惡化成糖尿病,如果能夠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至少能降低50%的危險。糖尿病用藥務必遵照醫師指示 每個人狀況都有差異林樹福持續說,糖尿病患者除健康的生活方式,用藥與飲食必須遵照醫師指示外,目前糖尿病用藥大致可區分成增加胰島素敏感度、與刺激胰島素分泌。患者可多利用藥物,讓血糖可以順著尿液排出體外,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同時能保護腎臟。醫生會按照不同病患狀況與需求,開立對病人有益處的藥物。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多喝、多吃、多尿但沒變瘦,就不是糖尿病? 錯!醫師完整解析 糖尿病也會低血糖! 出現強烈饑餓感、全身發抖快補充「這些」食物
-
2020-11-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秋冬專案國內通報採檢量能偏低 鼓勵醫院擴大檢驗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為防範國內醫療體系於秋冬季面臨新冠肺炎及流感疫情雙重負擔,秋冬專案中已將加強通報採檢列為重要防疫策略,並研擬四大措施,包括醫療院所落實法定傳染病通報義務。陳時中說,目前訂定「加強門診與急診社區感染肺炎病人篩檢」、「加強住院病人篩檢」及「強化醫療照護人員健康監測」等獎勵通報採檢指標;透過健保系統提醒加強通報採檢。陳時中表示,觀察我國通報採檢,整體來講通報量稍微低,但根據很多文獻報告,新冠肺炎和其他疾病還是可能有共病可能,希望有症狀都盡量通報採檢。陳時中指出,如果不是確診個案,前端增加的醫療費用,可以當作是一般的,後來才確診的疑似個案,都不會讓醫療院所收治可能疑似後來確診的個案而有所損失。有確實通報依照通報量會擬定獎勵的辦法。修訂無COVID-19相關症狀居家隔離/檢疫者之採檢及相關處理流程。臨床醫師應提高警覺加強通報採檢,強化社區監測疑似個案通報或轉介;同時並請地方政府持續督導所轄醫療院所,鞏固醫療院所防疫陣線。陳時中指出,國際疫情持續嚴峻,台灣防疫得以有效控制,有賴邊境檢疫人員、醫療院所、醫療照護人員持續堅守崗位,以及政府、民間攜手合作,守護國人健康;請民眾持續配合政府各項防疫措施,共同確保這得來不易的防疫成果。
-
2020-11-17 醫聲.數位健康
數位醫療新科技/AI智能小兵來了 速揪新冠肺炎
● 智慧醫療是未來生醫發展的趨勢,透過AI大數據分析,可提高診療精準度● AI人工智能小兵可輔助揪出腫瘤病灶● 遠距醫療運用在疫情時代很常見,醫師在遠端即可進行視訊診療人來人往的急診室裡,忙碌的醫護人員分身乏術,AI人工智慧輔助診療機器人也忙著工作,判讀上百張的X光片,以最快的速度掃描排序,抓出疑似新冠肺炎的患者,優先給醫師做最終確認。醫師和AI人工智能小兵共同工作的景象,在疫情時代愈來愈常見。台瑞峰會 分享創新醫療健康大數據結合人工智慧,由瑞典貿易暨投資委員會台北辦事處、工業技術研究院及國際藥廠台灣阿斯特捷利康共同舉辦「2020台瑞創新醫療生態圈暨商業合作高峰會」,邀請台灣、瑞典兩國共約240位專家分享生技醫療研發與智慧醫療的臨床運用,以及20多間藥劑部展示台灣臨床數位藥事服務的發展,促進雙邊交流。揪糖友視網膜病變 準確率高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分享,遠距醫療的運用在疫情時代愈來愈常見,例如居家隔離者的健康數據在遠端就能傳達給醫師下處方、視訊診療。台大醫院能協助造血疾病診斷的AI計算骨髓抹片細胞系統,以及能揪出被稱為「癌王」胰臟癌病灶小於2公分的AI系統,連糖尿病患者的視網膜病變也能協助診斷,準確率達90%以上。不僅台灣,歐洲的智慧醫療也急速發展。瑞典駐台代表孔培恩分享,新冠肺炎疫情也帶動了瑞典的遠距醫療,患者用電腦連結網頁或手機使用App,即可預約看診、與醫師視訊互動、獲取檢驗報告,減少過多人際接觸的傳染。納健保?病人隱私? 待解決智慧醫療是未來全球生醫發展的趨勢,透過AI不斷的「練兵」修正錯誤,提高精準度,運用於臨床,可望造福更多患者。但吳明賢表示,目前仍有許多前置端待解決,包含AI智慧醫療能否納入健保給付、健保大數據涉及的病人隱私等法規面;第一線醫療人員的接受度及當AI判讀出錯時,與醫師間的責任歸屬問題。AI輔助醫療 診斷仍靠醫師科技部政務次長謝達斌表示,儘管AI會不斷修正、練兵提升精準度,但AI只能輔助醫療,無法取代醫師,最終的診斷仍需醫師「眼見為憑」。至於病人隱私問題,台灣已採歐盟「一般資料保護規範」去識別化,也開發出相關技術解決。創新醫療圈 建構台灣模式謝達斌強調,所有AI人工智慧醫療在研發前,都須先了解「使用者及市場需求」,從患者或健康個人等使用者出發,連結像是藥物、運動器材端等提供者,再到醫院、診所等施行場域,並加入第一線醫療人員使用後的意見,從政府開始串起企業、醫界、使用者組成「創新醫療生態圈」,累積經驗建構「台灣模式」打好基礎,未來才有機會對外展示、外銷全球。台灣阿斯特捷利康總裁陳康偉也表示,該公司一直以來致力於拓展科學、創造創新治療方案,加速台灣生物科技發展,以改善病患醫療品質。
-
2020-11-15 科別.呼吸胸腔
車禍無外傷以為痛一下就沒事?小心撞出隱藏致命危機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27歲陳先生騎機車出車禍,沒有明顯外傷但感覺左肩疼痛,送醫經初步X光及胸腔電腦斷層顯示肋骨骨折,合併輕微氣胸且有微量的胸腔積液,由於意識清楚、精神不錯且血壓、心跳正常,但醫師仍建議住院觀察一段時間;沒想到三個小時後,陳先生突然昏迷,醫師立即安排血管攝影式的電腦斷層顯影檢查,及時發現左鎖骨下血管斷裂的部位,透過心導管定位及胸腔鏡手術迅速止血之後,救回一命。胸部受撞擊造成氣胸 嚴重可能會休克致命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胸腔外科林振嵩醫師表示,此案例比較特殊,並非是肋骨斷裂處出血,而是肺尖與鎖骨下動脈有新生血管斷裂出血,推斷是在出車禍瞬間發生氣胸,後續的肺塌陷扯斷此血管。當胸部受到撞擊時,雖然沒有外傷,但間接傷害可能造成氣胸,每十個氣胸病人可能其中一人會併發血胸,若嚴重則會造成肺部塌陷而休克致命,必須緊急進行開胸手術或是用胸腔鏡進行止血。胸腔鏡手術治療血胸 傷口小、痛感少、恢復快若能及時處理,大多數的血胸病人都能恢復,且不會留下後遺症。林振嵩醫師指出,胸腔鏡手術好處包括傷口小、疼痛感減少、術後恢復快且併發症也相對減少,是近十五年來發展的微創開胸手術技術,運用於各項的胸腔手術、肺癌、食道癌,以及其他胸腔腫瘤的手術切除,是胸腔外科手術的標準技術。血胸無法從外觀判斷 留院觀察避免憾事發生林振嵩醫師提醒,血胸是醫界公認危險且可能致命的情況,可怕之處在肋膜腔的出血無法從外觀判斷出血有多嚴重,時間是重要的關鍵,如果未能及時處理,往往會有生命危險。因交通事故而送醫的民眾,即使感覺自己沒有很不舒服並不需要住院,也務必重視醫師的建議,經醫師確認觀察沒有問題後再離開醫院。(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運動場上看到有人心跳停止? 先冷靜!教你用3個步驟搶救性命 AED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怎麼使用?在哪裡有? 急診醫師教你正確使操作流程
-
2020-11-15 科別.心臟血管
兄弟2人相繼心肌梗塞發作 心導管手術成功保命
新竹縣一名45歲黃姓男子,日前到早餐店時突然不舒服、全身冒冷汗,隨即因劇烈胸痛而無力倒下,用餐民眾急忙協送醫,被送到急診即陷入昏迷喪失意識,緊急心電圖顯示為致命的心室顫動,電擊急救後暫時恢復意識,再由12導程的心電圖檢查,判定為急性冠心症的「急性心肌梗塞」;而數月前,黃男的哥哥也同樣發生急性心肌梗塞,所幸2人都順利搶救成功。東元綜合醫院表示,因黃男情況危急、分秒必爭,但初步就醫的醫院因為沒有緊急心導管室救治服務,隨即啟動與東元綜合醫院轉診合作機制,東元第一時間接獲患者心電圖,同時召集急性冠心症緊急導管團隊待命,抵達東元後,團隊零時差的啟動心導管手術,在30分鐘內迅速完成心導管氣球擴張及支架置放手術,轉往加護病房觀察。經醫師問診發現,黃男平時有抽菸和喝酒的習慣,飲食習慣偏鹹偏油,常喝含糖飲料少運動,因為工作在工廠上班,偶而需要搬重物等負重工作,病發前一晚甚至連續喝了6瓶啤酒,喝得比平常還醉,以為身體還硬朗,未料隔天突然發病。而黃男的哥哥幾個月前也同樣發生急性心肌梗塞,在東元完成急性冠心症導管手術之後順利出院。心臟內科部長暨心導管中心主任張聖典表示,根據衛福部統計處公布去年國人十大死因,排行第二為心臟疾病,且十年來未從榜上移除,其中又以急性冠心症最為嚴重,是一種高致死率的心臟疾病,必須給予適當且及時的治療,在黃金時間內打通阻塞血管以及正確用藥,才能避免死亡和復發。張聖典也指出,黃姓兄弟倆在半年內相繼發生急性心肌梗塞,像這樣有家族冠心病病史的族群要特別注意,尤其需避免抽菸的不良嗜好,並保持規律運動及健康飲食習慣。
-
2020-11-14 新聞.杏林.診間
中山醫院醫生趕開刀救命好心焦 警車那道光幫引導
「不好意思,我是中山醫院大慶院區醫生,醫院有位病患需要緊急開刀,可以幫我引導到醫院嗎?」歐姓醫生於11月10日晚間,接獲醫院通知有病患需進行緊急手術,向警求援,員警得知情況緊急需分秒必爭,便開啟警笛於前方引導,並請歐姓醫生駕駛車輛注意安全緊跟警車後方,讓原需25分鐘的路程,縮短至13分鐘即趕抵急診室門口。台中市警三分局合作派出所巡佐葉健斌、警員林剛平在11月10日晚間9時執行巡邏勤務,甫於精武車站巡簽完欲駕車離去時,突然有1輛自小客車駕駛慌張跑向警車,渠向警方表示自己是中山醫院的醫生,現院區有名患者病情危急需馬上開刀,請求警方協助開道。經警詢問後,獲悉歐姓醫生任職中山醫院,休假返家休息時,突然接獲醫院通知院內有病患需進行緊急手術,因其家住北屯區離醫院較遠,平時上班就得耗費約40分鐘的車程,加上夜間視線不良、車流量大,沿途號誌又多,讓其邊開車邊擔心會耽誤開刀時間而心焦不已。幸好就在此時,他眼尖發現前方巡邏警車閃爍的警示燈,便抱著一絲希望上前求助,在員警駕車一路鳴笛疾駛引導,以及沿途駕駛人配合下,讓其能夠順利趕抵醫院搶救病患。員警得知情況緊急需分秒必爭,便開啟警笛於前方引導,並請歐姓醫生駕駛車輛注意安全緊跟警車後方,讓原需25分鐘的路程,縮短至13分鐘即趕抵急診室門口。
-
2020-11-1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當高齡照護發生在自己身上時,醫療人員依然無助
【編者按】 這星期的主題是「醫者的內心世界」,搜集了三位醫師在不同的情境下寫出他們對病人或同事的遭遇所引起的感觸,使社會大眾有機會一窺醫師心裡在想什麼。「醫病平台」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也能有三篇病人或家屬在這園地分享他們的想法。透過這種機會,醫病雙方可以有機會了解對方在想什麼、為什麼會這樣做、想要達到的目的是什麼。也許透過這種機會,醫師與病人漸漸了解對方,減少誤會,進而改善台灣的醫病關係。身為醫療人員,我的朋友大多來自醫療領域,老張藥師就是其中一位,就和一般人一樣,隨著年齡增長,65歲的老張尿尿時沒有那麼順了,反而有斷斷續續的現象。老張心想這也許就是俗稱的每個男人老了都會遇到的攝護腺肥大的問題。一開始老張也和大家一樣選擇靠藥物治療,但狀況沒有改善,不但解尿不順、甚至還發燒了,老張下腹部腫脹到難以忍受,快速往急診室求助,這次他嘗到人生中第一次被插導尿管的滋味,靠導尿排出了體內累積高達一千cc的尿液。即使面對這樣的狀況,老張百般猶豫後還是選擇不開刀,回歸倚賴保守的藥物治療來應對攝護腺肥大的問題,離開急診室時,他尿管被順利移除了,他期望就靠藥物繼續維持現狀就好。很可惜的,一個多月後,下腹腫脹的感覺再次出現,老張直覺應該是老問題了,馬上乖乖的到急診室報到,果然又是泌尿道感染,再次靠著尿管排出一千多cc的尿。這次出院時,老張是帶著尿管回家的,和醫師約好了14天後要回到醫院開刀解決攝護腺肥大的問題。老張心想自己當藥師當了一輩子,回家後也有兒子會幫忙清理累積在尿袋裡的尿,所以即使自己要跟這個不熟悉的身體延伸物相處兩星期,應該也是沒問題的。沒想到回家的第一天半夜就被驚醒,立刻聞到房間充斥著可怕的尿騷味,老張快快把兒子叫醒,開燈一看後發現是尿袋破了,所以滿地都是尿,慌張的父子倆立刻回到急診室,經護理師換完尿袋才回到家。 事後老張很感慨的跟我說:「我現在知道了,原來尿袋在半滿的時候就要倒掉,可是,睡覺時的我怎麼會知道哪時候是半滿了、要來倒尿了?所以我開始睡得不安穩,頻頻一直醒來,重複性的去檢查看尿袋裡的尿離半滿還有多少空間,一直怕尿袋會不會又突然破掉?平常在我們眼中看來沒什麼的尿管與尿袋,竟然可以讓我如此不安,不安到兒子願意搬到我房間內來陪著睡以後,我才終於可以安心的睡覺。」老張繼續感慨的說:「雖然我已經65歲,但我還是要工作,那麼我要怎麼帶著這個尿管穿衣外出去上班?從沒有人教我怎麼處理,我也不想提著一個尿袋走路啊。」老張上網搜尋很久後找到了方法,就是穿寬鬆的褲子、把尿袋藏在小腿裡面。幸好這個過程只有14天,老張就回醫院手術了。開刀後的狀況也算順利,幾天治療後,終於順利拔除尿管。老張原本開心著可以脫離尿管的生活了,沒想到卻是漏尿現象的開始。醫師勸他:「穿尿布總比要插尿管好,過一段時間也許就會改善。」出院後的老張持續回診,當醫生問起來最近身體還好嗎,他想說只是會漏尿、似乎也持續改善中,於是就很客氣地說還好,醫生聽來覺得沒問題就讓他回家了。但是,很快的,解尿困難的老問題又出現了,老張再次回到急診,一查之下是膀胱內有血塊阻礙了尿液的排出,於是老張再一次住院、再一次插上尿管沖洗膀胱。事後老張女兒生氣的問他「那時候你尿尿是咖啡色的,就代表裡面有血啊!你怎麼都不跟醫師說?」。老張恍然大悟:「原來,什麼都要跟醫師說。原來,看病就是不需要『客氣』和『不好意思』的。」老張的經歷也是多數醫療人員的故事,即使我們從事醫療專業,但我們也會因年齡增長而開始歷經所有人都要面對的衰老問題,當那個時候到來,身為醫療人員的身分並不一定會對自己的醫療過程有所幫助,更多時候我們還可能因為身分上的包袱而自我侷限,不懂得示弱或開口求助。但於此同時,這樣的過程反倒可以幫助我們更有同理心,畢竟感同身受,當我們回到醫療現場,就更能為患者提供更妥善的協助。例如在老張的故事裡,我們就能看懂不是每個插尿管的人都是臥床或坐著輪椅,甚至從此都蝸居在家不出門的,所以當高齡化社會到來,愈來愈多高齡者持續出外工作或者進行日常活動,我們要理解每個長輩的心願都是「即使帶尿管、還是外表美觀的出門」,那麼我們就會多想一點、多教一點,幫助他們減少因尿管而來的適應問題。這般的體貼對高齡者來說特別重要,因為長輩年紀大了,過往的教育、身分上的矜持或者愛護晚輩的溫暖心態,常會讓他們在就診時不好意思把自己發生的症狀和疑問都說出來,在他們看來這似乎是對醫師專業的質問,卻忘了不說清楚往往會延誤診斷。所以讓從事醫療的我們記得要多點耐心,面對高齡者凡事多問一點、多想一步,這樣的態度不只是為了當今的年長患者,更是期望這樣的風氣能延續下去,那麼當我們老去需要高齡照護時,所有人都因此受惠。
-
2020-11-13 科別.心臟血管
心肌梗塞有3次報警,12個意想不到的預兆 提早知道能救命!
昨天,一位三甲醫院心內科醫生分享了一個案例:“這是一位35歲的心梗患者,到醫院的時候情況就已經不好了,根本沒有機會去手術或溶栓治療。”“患者最近十來天一直後背疼痛,每次五六分鐘,一會就能好,他覺得就是受了風寒,或者五十肩,在家裡找了幾貼膏藥貼著。貼完也搞不清管事不管事,有時候就不疼了,但時不時的還會疼,妻子害怕是心臟問題,勸他到醫院看看,他說自己年輕,能吃能喝,怎麼會得心臟病呢?就這樣,並沒有到醫院......”“某天下午還沒吃晚飯,患者突然覺得後背疼痛加重,渾身涼汗,胸悶憋氣,隨後突然就癱在那了,之後家屬趕緊撥打急救電話。醫生趕到後,患者血壓都測不到,趕緊輸升壓藥,做了心電圖急性心梗,一秒鐘沒耽誤,但是在半路上心臟就停跳,開始心肺復甦,送到急診繼續搶救也沒救過來。”“三四十年前,我上大學的時候可沒有這麼多人得冠心病,在醫院實習的時候三個月遇到一個心肌梗死就不得了,而現在每天都能遇到這些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主任委員葛均波感嘆到。心梗有三次報警,發現任何一次都能救命!心梗可以說是疾病中非常重的一種,心血管王醫生提醒,心梗其實有三次報警,就看大家有沒有聽到「報警聲」。第一次報警:無聲的報警如果生活不夠健康,就容易離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越來越近,離冠心病越來越近。這是第一次報警,但這次報警,不是那麼聲勢浩大,而是潛移默化的在報警:長期抽煙酗酒、久坐不運動、肥胖、不健康飲食、熬夜壓力大。如果這些習慣越多,那麼說明得冠心病的風險越高,所以一定要盡快改掉不良生活習慣。如果父母在55歲之前得過心肌梗塞或放過支架打過橋,也需要注意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上述這些人都應定期查查血壓、血糖、血脂,如果發現三高一定要積極正規控制,並長期監測。所以有家族史、高危因素、三高等,是心梗第一次報警,這次報警很友善,不會造成很大傷害,只要足夠重視,就不會發生心梗。但如果若無其事,心血管狹窄就可能進一步加重,甚至發展為冠心病,甚至發展為心肌梗死。第二次報警:明知三高不控制,或已知冠心病而未正規治療有很多人明知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但是卻從不在意。殊不知,三高會導致血管垃圾加速增加,進而導致心血管狹窄,引起冠心病。或者已經確診了冠心病,不按照正規的方案治療,甚至選擇什麼保健品來治療冠心病。最終會導致冠心病加重,甚至形成血栓,引起冠心病。所以,要主動的測量血壓、血糖、血脂;三高不控制就是心梗早期的報警;冠心病不正規治療,就是心梗在報警。第三次報警:反復發作心絞痛心肌梗塞最典型的症狀就是心絞痛,每一次心絞痛都可能是心肌梗死最後一次報警!但為什麼還是有很多人,錯過了一次次報警,最終導致心肌梗死發生,甚至導致有人死亡呢?原因可能在於,有些心梗症狀,被患者忽視了。就好比上面的患者,最近心臟報警了好多次,可是他一直以為是後背疼痛,根本不覺得是心髒病,於是就沒有去醫院看病。事實上,心絞痛并不僅僅是心前區疼痛,有一些心梗預兆,完全意想不到,但是卻能要命!記住!這12個意想不到的心梗預兆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心臟中心主任張健從事臨床工作20多年,做過8000多例手術。他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自己有個習慣,每次術後都會仔細問患者,你感覺手術前後,身體上有哪些變化?哪些症狀改善了,哪些症狀不見了?然後驚訝的發現,一些心梗的症狀,完全出乎意料,所有人都一定要牢記。1.雙耳突聾張健醫生說,他接觸的心絞痛患者,有很多都會出現聽力下降,有的雙耳嗡嗡響,術後馬上症狀消失。曾有一個中年男性患者,平時身體還不錯,就是比較勞累,應酬也多。有一次突然發現雙耳聽不見了。到醫院的耳鼻喉科檢查。先給右耳做了手術,但是術後右耳完全失聰。左耳不敢再做,殘存著一點聽力。過了一段時間單位體檢,發現了心臟的冠脈堵塞。到張健醫生這裡治療之後,沒想到他的左耳聽力恢復了!2.臍周疼痛對於心梗的高危人群,如果出現臍周疼痛,要高度懷疑心梗前兆。一個初冬,老高一早出門遛彎,回來之後就開始肚子疼。開始以為是鬧肚子,到洗手間蹲了很久,也沒什麼成果。疼痛越來越強烈,而且疼的地方很怪,是肚臍周圍。老高實在扛不住了,到了附近醫院掛急診。急診一看老高的年齡,50上下,肚子疼,加上天氣寒冷,體溫不高,高度懷疑心絞痛。很快給他做了心電圖,果然顯示急性下壁心梗。做了血栓抽吸之後,就在手術台上,老高的臍周疼痛消失了。3.腳底疼痛一個山東的老人,急性心梗發作,在張健醫生這裡做了支架手術,開通了血管。術後張健醫生問他,現在心臟舒服了,還有什麼以前有的症狀,現在沒有了?老人想了半天,表示自己之前走路老是腳底疼,走不到兩根電線桿的距離,腳底就像踩了釘子一樣,扎得生疼。現在沒有了。張健醫生表示,這種症狀雖然不多見,但並不是個例,很多患者都反映會出現腳底針刺一樣的疼痛。4.睜不開眼睛張健醫生曾接受過一位石家莊中年男性患者,8年睜不開眼睛,四處求醫。後來找到張健醫生,為他檢查評估之後,發現是心衰。造影檢查,心臟上的一根重要血管,前降支,堵了99%。馬上手術通開。術後神奇的是,病人的眼睛睜開了。雖然目前無法考證心臟缺血和眼睛之間的關係,但是張健醫生提醒,如果眼睛突然看不清了,甚至睜不開了,也要關註一下心臟。5.左腿酸麻脹疼左腿酸脹,對於高危人群,也要警惕心梗。張健醫生的一位山東女性患者,術前幾個月,她的左腿一直酸麻脹疼,針灸拔罐都沒什麼用。直到體檢發現心血管堵塞,做了手術,術後患者的腿居然不疼了。6.胸口像被膠帶纏繞胸口感覺被膠帶纏繞,或有一種被束縛感,要當心是心梗的預兆。一個房地產老闆,總覺得胸口像是纏了一圈透明膠帶。說不上來的束縛感,一直查不出問題。找到張健醫生之後,確定他是心肌缺血,針對心血管做進一步檢查,果然是心血管堵塞。而在治療之後,奇怪的症狀也消失了。7.牙痛張健醫生提醒,牙痛,尤其是高危人群,先要排除心肌缺血的問題,尤其是牙痛的部位確實存在牙病,特別容易誤診漏診。有一個長春的患者,經常發作性左下頜牙痛。在口腔科查過多次沒有問題。後來在張健醫生這裡診斷心肌缺血。做了手術打通了血管,牙痛也隨之消失了。8.頭暈頭暈是很多疾病中都能見到的症狀,也可能是心梗的徵兆。曾有一位內蒙的患者,頭暈多年。顱內造影,CT,磁共振等等各種檢查,都沒有發現問題。後來找到張健醫生,做了冠脈的介入治療。沒想到術後頭暈症狀很快緩解並消失。9.肩胛骨疼一個女性患者,總說她的肩胛骨好像漏風一樣,絲絲地疼痛。開始以為是類風濕,但是機緣巧合檢查了心血管,發現是心血管的問題。經過治療之後,肩胛骨也不疼了。因此,高危人群伴有肩胛骨疼痛的要注意,這可能是心梗的徵兆。10.左上肢無力北京的孫先生總感覺左上肢無力,並伴有酸麻脹痛的感覺,活動按摩沒有任何效果。後來找到張健醫生,經過檢查,基本確定他的左側上肢酸麻脹痛,就是心肌缺血的表現。在狹窄處做了一枚支架後,左上肢無力的症狀馬上消失了。張健醫生表示,左上肢無力的情況並不是個例,很多患者表現就是左側肩胛骨和左上肢的難受,酸脹,有的使不上力氣,檢查發現是心肌缺血。通過藥物或者手術改善之後,症狀很快消失。11.突然變懶,乏力這個症狀在高齡老人當中比較常見。而且沒有其它心梗症狀與不適,唯一的感覺就是乏力,嗜睡,不想動,這時就要高度警惕心肌缺血問題。12.頭疼高危人群伴有頭疼的,也要注意可能是心梗的徵兆。山東一位老年女性後腦勺疼,活動走路就會頭疼。圍繞頭疼和血壓做了很多檢查治療,沒有發現問題。後檢查心血管,發現右冠出現嚴重狹窄而且鈣化。處理之後,頭痛消失了。走遠走急走快,頭也不疼了。所以對於心梗,不能只關注是否心疼、胸悶。記住這些,我們就能在巨大危機來臨之前,識別早期信號,及早採取措施,避免日後生命和財產的巨大損失。最後,記住:一旦出現心梗徵兆立即致醫院就醫!搶救心梗這樣突發的凶險疾病,時間就是生命。(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11-12 科別.消化系統
肝膿瘍引發燒輕忽不得 衛福部桃醫提醒嚴重者危及生命
一名50歲工人因持續發燒不退、食慾不振已經一星期,他以為是長期在高溫環境下工作的緣故,應該只是中暑多喝水就沒事了。一直到了出現冷顫、忽冷忽熱的情形,被家人送到衛福部桃園醫院急診,電腦斷層掃描檢查發現肝臟右葉有一個約10公分腫瘤,診斷是肝膿瘍。患者聽醫師說明時,忍不住驚訝說「肝也會長膿喔」,住院後接受「經皮穿肝引流術」引流膿液,並做細菌培養確認種類,進而給予抗生素治療,四周後康復出院。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腸胃科醫師林明慧解釋,肝膿瘍是一種在肝臟經由血液或膽道被細菌感染,造成肝組織局部壞死、液化及膿瘍的病症。肝膿瘍致病菌一般分為阿米巴原蟲感染、化濃性細菌感染。阿米巴原蟲感染較少見,化膿性肝膿瘍最常見。林明慧強調肝膿瘍若無適當治療,死亡率相當高,包括敗血症就是主要的死亡原因。林明慧說,肝膿瘍的治療方面,必須給予廣效性的抗生素治療至少6至8周,以及適當的引流,一般大於5公分才做經皮穿肝膿瘍引流術;小於5公分有時只是超音波指引抽吸術,建議有效引流或抽吸可縮短、改善病情。在消除感染源方面,要試圖找出體內有否其它發炎的疾病並治療,避免復發。膿瘍也會發生在不同的部位,桃園醫院感染科林宜君醫師過去也有患者背部疼痛,以為是扭傷不以為意,後來身體越來越不舒服,又伴隨發燒、下肢突然沒有知覺與無力,無法行走,上肢也逐漸無力,到醫院檢查發現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引發膿瘍,壓迫到神經造成手部、下肢失去知覺。醫師提醒背部有不明原因疼痛,並且合併發燒,不要大意,有可能是骨髓炎或者脊椎膿瘍引起。
-
2020-11-12 科別.泌尿腎臟
割包皮有助增進性能力?泌尿科醫告訴你該不該割包皮
文章授權刊登/NOW健康 編輯部 撰文/NOW健康 楊芷晴 責任編輯/Mei 圖片設計/Kato網傳割除包皮有助於增進性能力?對於這樣的迷思,泌尿科醫師解釋,男性包皮在人體生理上具有保護龜頭的作用,避免龜頭常與內褲等外物摩擦造成傷害,與陰莖勃起的刺激無關。勃起能力主要是血管、神經及視覺吸引等一連串的因素引起,因此,包皮割除與否並不會影響性能力。至於該不該割包皮,主要還是以個人因素為考量。耕莘醫院外科部主任廖俊厚表示,若包皮比較長,但平時能夠推開來清洗,且不影響性生活,就不一定需要割包皮;反之,若包皮緊黏住龜頭形成包莖狀態,很難推開清洗,容易藏汙納垢、經常出現反覆發炎感染,或是妨礙性生活時,為了健康因素考量,多半會建議割除包皮。 至於新生兒是否需割除包皮也常是被討論的議題,除了宗教因素進行的割禮之外,廖俊厚指出,目前醫學並無證據顯示男寶寶出生後割包皮的好處,通常年紀小因包皮推不開無法清潔時,會先採用塗抹藥膏治療,若完全包莖、甚至影響到排尿的方便性,或造成反覆發炎感染,就會建議青春期前進行割除,否則一般會建議觀察到青春期再來考慮是否割除包皮。臨床上曾收治1名20多歲的年輕人,因為包皮龜頭反覆發炎就診多次,治療效果不佳,抽血檢驗發現糖化血色素超標,除了將包皮割除降低感染率,也建議應控制血糖,預防糖尿病併發症;另外,急診上也遇到1名13、14歲的青少年,對性事懵懂,洗澡時自行推開勃起後卡住,導致龜頭充血腫大,緊急就醫後施以包皮割除手術,才解決一場虛驚。包皮割除手術可分為傳統切除、雷射切割及包皮槍手術,傳統切除以剪刀割除多餘包皮,手工縫合需10幾20針,出血多,術後復原慢,傷口照護第1周需特別留意不能碰水;雷射手術比傳統切除的出血量要少,但仍需透過手工縫合。廖俊厚說明,包皮割除算是簡單安全的手術,但割得是否漂亮平整或割不到位、需不需要割第2次、抑或是割太短引發勃起疼痛等後遺症,都與醫師經驗技術密切相關。新一代包皮槍吻合器根據不同的陰莖大小,可套入同步進行適當切割與止血,不須手工縫線,縫合處採用如釘書機方式快速地一次性完成,傷口平整,出血量極少且疼痛度低,切除過程僅約5分鐘,且包皮槍為1次性使用後拋棄、安全衛生。術後2至3天就可以碰水,金屬釘約2周內即可脫落,第1個月避免性生活和劇烈運動,有助傷口良好癒合。廖俊厚提醒,割除包皮前應先進行評估,並尋求經驗豐富的醫師執行,若因為本身過胖導致陰莖回縮的患者,透過割除包皮只是治標不治本,建議先減重才是正確的方法。
-
2020-11-12 科別.婦科
巧克力囊腫復發導致卵巢壞死 女子憾影響一半受孕機率
一名30歲女子5年前接受卵巢巧克力囊腫切除,出院後因工作繁忙疏於追蹤,導致近1年來每當月經來時,常感到下腹悶痛;日前因急性下腹痛急診,檢查竟是巧克力囊腫復發合併右側卵巢扭轉壞死,雖緊急透過手術切除,但因僅剩左側卵巢,未來恐影響受孕機率,醫師呼籲女性患者當心。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微創內視鏡科主任高惠芬指出,患者5年前因月經來時腹痛,就醫發現右側卵巢有一顆巧克力囊腫,經手術切除後患者以為一勞永逸,便無積極追蹤,直到近期再度因下腹疼痛就醫,竟是卵巢巧克力囊腫復發合併卵巢扭轉壞死所致,需切除扭轉壞死卵巢,以避免引發嚴重骨盆感染患者目前未婚,切除卵巢後恐使未來受孕機率少一半,使她相當後悔當年術後沒有確實追蹤治療。醫師建議透過飲食、運動、好的生活習慣,未來還是可以有機會一圓當媽媽的夢想。高惠芬說,卵巢巧克力囊腫是子宮內膜異位症生長在卵巢的位置,常見的臨床症狀有經痛、非經期慢性骨盆疼痛、性交疼痛、解便困難,甚至造成30-50%不孕症的因素,若有上述症狀、臨床檢查懷疑囊腫有高風險惡性病變或是囊腫大小大於5公分以上的病患,都應慎重考慮手術檢查與治療,避免延誤病情。她也指出,根據統計,卵巢巧克力囊腫手術後約有25%復發的可能,每年以10%增加復發的風險,尤其手術五年後復發的風險大於50%,除了會再度引發經痛、骨盆疼痛等症狀外,慢性發炎反應會形成嚴重骨盆腔沾黏,使得正常的骨盆結構異常,造成再次手術困難度增加,也延長復原時間。此外,卵巢若再次手術會讓卵巢卵子庫存量下降,影響受孕機率,甚至引發卵巢功能不足提早更年期。
-
2020-11-11 科別.心臟血管
罕見急性手中風 及時導管手術免除截肢風險
隨著天氣變冷,有心血管疾病患者要多加注意,花蓮一名79歲阿嬤日前因罕見的急性上肢動脈阻塞,導致左手劇烈疼痛、冰冷發紫無力,所幸及時就醫接受導管手術,免除截肢風險。花蓮門諾醫院今天分享一則罕見「急性手中風」案例,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陳翰興說,一般來說中風絕大部分是由於血栓栓塞導致,而這些血塊大多是在心臟內形成後流出,較常見是阻塞腦部,這一例是阻塞在病人左鎖骨下動脈-腋動脈。79歲李姓阿嬤有高血壓、心律不整(心房顫動)、瓣膜性心臟病病史,她說,當時左上臂痛到掉下眼淚,經過治療,現在舉手、握拳、做家事等都沒問題。李阿嬤9月6日突然感到左上臂劇烈疼痛,左手冰冷發紫發麻、無力、冒冷汗,家屬送至醫院急診,當時阿嬤意識清楚,無胸痛及其他神經性症狀。陳翰興說,經電腦斷層發現病人左手腋動脈完全阻塞,緊急施以導管手術,轉加護病房觀察,繼續抗凝血治療,3天後病情穩定,病人出院。陳翰興指出,血栓栓塞如果在6小時內血流恢復,通常缺血肢體可完全恢復正常;當肢體缺血6至12小時內肌肉開始死亡,12至20小時後神經破壞,而24至48小時皮膚壞死。年紀大、有心律不整,特別是心房顫動、三高、抽菸的病人為高危險群,若發生急性動脈缺血症狀,應儘早就醫接受導管治療,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時間,也就是6小時內,否則將會增加壞死、截肢的風險。
-
2020-11-1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面對病人的困頓處境 醫師收住院與否的兩難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者的內心世界」,搜集了三位醫師在不同的情境下寫出他們對病人或同事的遭遇所引起的感觸,使社會大眾有機會一窺醫師心裡在想什麼。「醫病平台」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也能有三篇病人或家屬在這園地分享他們的想法。透過這種機會,醫病雙方可以有機會了解對方在想什麼、為什麼會這樣做、想要達到的目的是什麼。也許透過這種機會,醫師與病人漸漸了解對方,減少誤會,進而改善台灣的醫病關係。今年六月初,在武漢肺炎疫情嚴峻的一天下午門診,志工用輪椅推進來一位五十歲的女生,左腳的膝蓋以下截肢,兩手沒有手掌,臉部與頸部以下看到經歷嚴重燒燙傷的結疤。她的主訴是情緒低落、睡不著、無助感與生活的困頓,要求住院。接著的會談中,她緩緩的訴說過去二十年,在各大醫院精神科的住院與門診的治療經過。醫師也給她開立,可以減免健保醫療費用部分負擔的重大傷病卡。從她所敘述的個人史,可以看到,她曾經是一位有才華的文藝青年,擔任文書處理的工作。婚姻的狀態出問題而自焚,又遭遇嚴重車禍導致截肢。隨後長期的療傷,加上生活的困頓,使她幾乎要流浪街頭。會談的過程可以看出,她呈現的狀態是身障者,在面對長期生活壓力下的情緒低潮,需要有經濟支持的安定生活。她已經離婚多年,現在有一位年輕人住在一起,她要求要住院的原因之一是,可以讓這位年輕人去工作,賺一些錢來貼補家用。將病人求診的來龍去脈弄清楚之後,讓筆者陷入「收與不收住院」的兩難局面。也就是,短期住院並無法改善她的憂鬱與煩惱的情緒;但是不收住院的話,是否讓她流浪街頭?或是發生事情?有沒有其他的資源可以應用?因為沒有空床,所以就先登記在住院的等床名單上,一方面聯絡精神科社工師,協助瞭解個案的社會支持系統,並且瞭解個案在其他醫院的就醫狀況;預約兩星期回診。兩星期後她依約回診,症狀沒有變化,但是訴說已經被房東趕出。這次提及她有商業醫療保險,假如住院,保險公司每天會補助住院費用,可以補貼生活費用。再一星期後,主治醫師說雖然通知住院,但是病人不住院,沒有說明不住院的理由。決定精神疾病需不需要住院並不困難,主要是依照精神衛生法第四條的規定,收治嚴重病人,是指「病人呈現出與現實脫節之怪異思想及奇特行為,致不能處理自己事務,經專科醫師診斷認定者」。所以精神病人可以在醫師的安排下,同意自動住院。倘若嚴重病人有傷害他人或自己或有傷害之虞,經專科醫師診斷有全日住院治療之必要,卻拒絕接受全日住院治療的話,依照精神衛生法第四十一條,就要啟動強制住院的程序。我國強制住院的流程是違憲的議題,已有專文討論,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身體障礙加上精神障礙是多重障礙,非常需要注意與協助。筆者相信,我國的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從1980 年立法以來,歷經11次的修法,目前應該可以回應需求,其中包括:保健醫療、教育權益、就業權益、支持服務、經濟安全及保護服務。依照該法的規定,地方政府應提供居家護理、居家照顧、家務助理、友善訪視、電話問安、送餐到家、居家環境改善等居家服務項目;在社區照顧服務,應提供障礙者復健服務、心理諮詢、日間照顧、臨時及短期照顧、餐飲服務、交通服務、休閒服務、親職教育、資訊提供、轉介服務等服務。為了生涯福利需求得以銜接,應溝通、協調,制定生涯轉銜計畫,以提供障礙者整體性及持續性的服務。經濟安全的措施包括:生活及托育養護費用補助、輔助器具費用補助、參加社會保險補助等等各項服務。筆者請精神科社會工作師協助,瞭解此個案在各醫院的就醫狀況,在其主要就醫的醫院的醫囑遵從性,瞭解其生活環境與支持系統,使用地方政府提供的各項福利措施的情形。她就醫的各個醫院的社工師,都一致鼓勵她在其原來就診的醫院繼續接受治療與服務,不要轉換醫院。這決定讓筆者的內心掙扎告一段落。從這位個案,讓筆者回憶起另外一個事件。台北市與世界其他許多大城市一樣,有許多流浪漢,白天行乞,晚上睡在街頭或車站。然而在這些流浪漢當中,並不常看見身障者。2016年有一天,第一次在急診室外的行人步道上,看到一位雙腳截肢的身障者,趴在地上叩頭行乞。筆者連續經過了幾星期,每次都會在心裡想,台灣的社會福利制度有問題嗎?去問了社會工作的同仁,說這已經一段時間了,他們努力幫忙過;去附近的警察局詢問,對於這樣困苦的人,警察可以幫什麼忙嗎?警察的回答是說,只要不妨害交通,他們不會驅離。直到有一天的中午下著雨,經過的時候看他還是趴在地上叩頭,終於忍不住了,撐著雨傘蹲在地上,瞭解他的狀況。他不避諱說出他的姓名,是四十幾歲的離婚男性,育有兩子由母親照顧;他說他的戶籍在新北市,是低收入戶,但是政府補助不足於應付生活支出,所以必需行乞。聽完之後,也不知道能夠幫什麼了。走開後,回頭看了一下,在雨中的這位張先生,仍然頂著同樣姿勢努力張羅著他們一家的生活費用,忘記問他沒有吃午餐。這個短暫的面談之後,在台北市政府社會福利委員會,筆者提案詢問主管機關的社會局,請他們說明台北市的身障行乞者的情形。社會局長回答說:他們知道這些狀況。在台北捷運信義淡水線的沿路的三大醫學中心都有,甚至知道他們是什麼時候出現,什麼時候離開。社會局會協助這些行乞者。果然,一段時間之後,就沒有看到這位張先生了。後來又出現一位,但是隔天就不見了。如今筆者所服務的這所醫學中心的急診門口旁的人行步道邊上,沒有再出現類似身障者的行乞者。台灣不是聯合國的會員國,但是台灣擁有舉世無雙的健康保險制度,社會福利政策也完全比照已開發國家的標準。我們要珍惜我們所有的資源,給予需要幫助的人適時的幫助。這樣的過程中,醫療人員有時候需要謹慎的面對兩難的困境,收不收住院只是其中一個挑戰。
-
2020-11-11 醫療.泌尿腎臟
洗腎併發皮膚問題 新一代治療術改善
● 配合醫師指示,洗腎人生未必黑白● 洗腎不夠「乾淨」,磷累積過高造成皮膚搔癢● 人工腎臟進步,較能清除大中分子毒素洗腎人生一定是黑白的嗎?那可不一定。黃小姐是洗腎患者,去年5月開始洗腎,常會因低血壓產生呼吸困難、磷過高造成皮膚搔癢,最讓她困擾的是「穿透性皮膚炎」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皮膚又癢又難受,6個月前她換了新一代人工腎臟後,加強大中分子的過濾,皮膚搔癢情形及膚色都有改善。黃小姐被主治醫師、台北安禾聯合診所院長吳宏基稱讚是模範病人,並沒有因洗腎而心情沮喪,很樂觀進取,即使每周洗腎三天,工作表現還是一樣亮眼,從事金融服務業的她,業績都是第一名。黃小姐笑笑地說,「公司的人都知道我洗腎,也知道我很認真,由於工作比較彈性,隔兩天到洗腎室報到沒有多大問題。」遺傳性多囊腎 腎功能漸喪失黃小姐並非慢性腎衰竭患者,她去年「突然」被告知自己罹患遺傳性多囊腎,長年下來導致腎臟功能逐漸喪失,「我20多歲時知道自己腎臟不好,醫師並未告知確切原因,只叫我每6個月檢查一次,但每次檢查都正常,我就改為每年健康檢查,一切正常後,就停止健檢了,哪知去年出國就發生問題了。」原本出國念書的黃小姐,才到美國一個月就出問題,「當時反覆發燒一周,在美國看急診後,才知道腎功能已到了要洗腎,非得住院不可。」驚慌不已的黃小姐在出院後,立刻中止課業,返台就醫。洗腎併發症…毒素洗不夠乾淨除了突然開啟洗腎人生,黃小姐沒想到腎病變也讓她的皮膚異常難受,「我一直以為是異位性皮膚炎、濕疹,搽搽抺抺時好時壞,晚上會癢到睡不著。」不只如此,黃小姐開始洗腎時,連走一層樓的樓梯都喘得不舒服、食欲也不好。吳宏基指出,這些是一般洗腎患者常遇到的併發症,主要還是因為毒素洗得不夠乾淨,導致磷累積在體內而有偏高現象。洗腎皮膚搔癢 降為1至2成洗腎的每次治療時間與毒素殘留的比率成反比,但患者大都無法躺在床上太久,4至5小時已是極限。吳宏基認為,人工腎臟這幾年有大幅進步,大中分子毒素比較可以被清除乾淨,這從患者的症狀就能看出端倪,以皮膚搔癢為例,以前約有3至4成的患者有搔癢的問題,現在大概降為1至2成。由於血液中的大中分子毒素會抑制造血功能,吳宏基指出,國際間也開始進行研究,新一代的人工腎臟是否能幫助造血功能,減少貧血情形。正常人大概無法體會什麼是「洗乾淨」,吳宏基形容,有些患者會說就像洗澡完,身體負擔變少,心情變好,吃得下、睡得著。台灣洗腎品質不錯,只要患者配合醫師的指示,洗腎人生達20至30年大有人在,有機會由黑白人生轉為彩色人生。
-
2020-11-11 科別.精神.身心
緊張防疫 護孫阿嬤恐慌症上身
冬天了,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持續發燒,台灣進入流感流行季節,近10個月流動在空氣中的氛圍都相當緊張,但精神科持續守護著不安的心靈,期盼幫助每一個患者的身與心取得平衡。在疫情警報拉得最緊的三、四月間,醫院大廳、迴廊都空蕩蕩,個案走進診間多半形色匆匆、長話短說,他們大都因狀態不佳,不得不「深入虎穴」。A同學受強迫症所苦,本來規則服用血清素回收抑制劑類抗憂鬱藥物,症狀也還頗穩定,但疫情當頭,花在洗手、清潔、防護的時間和心力,讓他吃足了苦頭,所幸A同學如期回到門診報告情況,與醫師討論並調整藥物,才獲得改善。六十多歲的C女士則是少見的初診個案,她平日很忙,還得接送孫女,在公共運輸匆忙來去間,很擔心自己會不會帶了病毒傳給孫女,一次在捷運站內就突然喘不過氣來,伴隨心悸、發麻、感覺快吸不到氧氣而昏倒,送急診經檢查都沒問題,未料幾天後又發作一次,這次急診醫師在處置完畢後,建議她到精神科就診。經確診為「恐慌症」,需要靠抗憂鬱及抗焦慮藥物來治療。E先生在8月回診,前一次5月份就診因為擔心「被無薪假」,搞得抑鬱煩躁,為此提高抗鬱藥劑量;最近訂單回流,工作雖繁忙,心裡卻篤定不少,情緒也就沒那麼低落了,但由於藥劑調高,出現腸胃的副作用,因此將他的藥物減回原先劑量。2020年摻雜幾許不安和懸念,新冠肺炎疫情在台灣是否捲土重來?看來「防疫新生活」恐怕將是常態了。
-
2020-11-10 新聞.杏林.診間
返鄉服務不見一張精神病床 丁碩彥成彰化精神病床推手
「20多年前,彰化一張精神病床都沒有」草屯療養院副院長丁碩彥今獲得衛福部頒發的資深典範醫師獎,當年因公費生返鄉於部立彰化醫院服務,全縣竟連一張精神病床都沒有,患者一旦被緊急安置,就只能轉車再轉車跨縣市探視家人,只是想讓患者別離鄉背景的念頭,讓彰化的精神病床從無到近簽床的規格,他期盼未來於社區安置的病患,更積極推動急性發作時醫療人員能更盡速可以到場。丁碩彥今從衛福部次長薛瑞元手中接下資深典範醫師獎時,頻頻向次長致謝,不過薛瑞元於台上致詞時表示,部立醫院無論在基層或是這次防疫都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特別是幾次的武漢包機、邊境檢驗、疑似案例採檢、收治疑似或是確診案例,其中部立醫院累計收治的確診患者就多達187人,占整體的三分之一。丁碩彥表示,在部立彰化醫院服務多年,近二年才轉任到草屯療養院擔任副院長,今年剛好碰上新冠肺炎疫情,被指派為草屯檢疫所得指揮官,也是全台唯一是由精神療養院擔任指揮官的檢疫所,他們也發揮長才,針對檢疫期間可能會碰上的焦躁不安等問題,替衛福部撰寫SOP,錄製14段放鬆方式提供給各檢疫所自行播放。丁碩彥說,精神疾病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領域,20多年前選擇走這條路時,沒有什麼人看好,但人的精神、心理變化與一般疾病相比更吸引他,接觸過這麼多精神疾病患者,曾在急診時挨過打,時常被辱罵,他說「其實精神疾病患者很真性情」,也因為這一點,跟他們相處更為自在,不必有過多的假惺惺,也是他執著在精神領域的原因之一。丁碩彥表示,當初從學校返回彰化,看見精神病床連一張都沒有,錯愕之餘,更想著如何拓展彰化的精神病床「精神疾病沒有分縣市的,盛行率都一樣」,但彰化的患者卻必須要離鄉背井,實在很不公平,因此從部立彰化醫院先做起,先開設50床的慢性精神病床,再到150床,急性、日間也陸續開設,當部彰開始拓展精神病床後,也連帶帶動周邊醫院得設置,讓彰化目前已經有接近一千床的床位可供使用。近期國內不斷出現精神疾病患者回歸社區後,卻發生暴力事件等憾事,他表示,其實精神疾病患者發作時,幾乎沒辦法自我控制,特別是強制就醫後,安置醫院離家遠,家屬容易心軟,讓未能接受完整安置的患者提前返家,造成憾事發生。他認為在人權與醫療之中,若要讓社區的病患可以更穩定生活,社區的精神醫療資源必須要擴增,一旦出現需要緊急安置的狀況,醫療人員就能到場,避免憾事發生。
-
2020-11-10 科別.兒科
天氣轉涼!0至6歲類流感就醫攀升 幼兒接種率卻慘兮兮
雖然今年流感季截至目前未出現重症個案,但據衛福部疾管署監測發現,隨天氣轉涼,0至6歲學齡前兒童因類流感症狀就醫人數逐漸攀升,但今年該族群接種公費流感疫苗比率相較低,學齡前幼兒感染流感易引發較嚴重併發症,因此,疾管署請民眾儘速帶家中幼兒完成流感疫苗接種。預防醫學辦公室防疫醫師蘇家彬指出,近期幼童類流感門急診就診人次呈上升,另外,依據疾管署實驗室傳染病自動通報系統呼吸道病毒監測情形,0至6歲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檢出陽性件數持續明顯上升,第45周檢出數佔監測呼吸道病原體83%。上呼吸道感染對幼兒威脅蠢動,疾管署統計卻發現,截至11月9日,今年度公費流感疫苗接種量約508.7萬餘劑,雖打氣仍比往年更好,但值得注意的是學齡前幼兒僅接種48萬餘劑,接種率42.1%較往年低,尤其首打族第一劑接種量10萬餘劑,接種率僅18.2%,據目標30%仍有距離。目前學齡前幼兒檢出呼吸道病原體雖以呼吸道融合病毒為主,但蘇家彬警告,仍不可輕忽流感病毒威脅。流感與一般感冒不同,病程長且有時會引起併發症,嚴重時甚至導致死亡,過去因流感併發症死亡的個案約9成沒有接種疫苗。蘇家彬重申,年齡越小的嬰幼兒,因為抵抗力較差容易受到流感侵襲,感染流感病毒常見併發症為肺炎、腦炎、心肌炎及其他嚴重的繼發性感染或神經系統疾病等。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扣除校園接種,僅剩41萬劑公費流感疫苗可接種,籲民眾儘速接種。近期國內外出現接種流感疫苗後死亡個案,雖初步研判都與疫苗無關,但民心慌慌,預防醫學辦公室防疫醫師林詠青說明,接種流感疫苗是全球公認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我疫苗品質有保障,應儘速帶小朋友至合約院所或衛生所接種疫苗,並建議先行預約後再前往。
-
2020-11-10 醫聲.疫苗世代
肺炎鏈球菌疫苗/10歲男童染肺炎鏈球菌兩度心跳停止命危 疾管署這麼說
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醫師吳昌騰在臉書描述一名10歲男童因感染肺炎鏈球菌,在基層診所治療三天不見起色,到兒科急診後病情急轉直下,甚至兩度心跳停止而命危,引發社會大眾關切侵襲性肺炎鏈球菌疾病感染症(IPD)。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2015年起,出生滿兩個月到未滿五歲之兒童都可公費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其後發生率和死亡率都大幅下降,今年又因全民落實防疫措施,確診人數及死亡人數都顯著低於往年。肺炎鏈球菌疫苗已是台灣幼兒的常規接種項目,疾病管制署也全年提供全國75歲以上未曾接種過肺炎鏈球菌疫苗之長者,接種一劑公費疫苗。羅一鈞指出,去年及前年第一周到第四十四周則分別累計有360例及389例確診IPD,各有74例死亡,今年同期則計是193例確診IPD,其中13例死亡,明顯較低,這是與新冠肺炎的防疫措施有關。另外,2015年全面接種以來,IPD發生率也從每十萬人6.96人降到3.71人,死亡率則從每十萬人0.41人下降到0人。疾管署指出,肺炎鏈球菌是一種革蘭氏陽性的鏈球菌,細菌表面的莢膜多醣與致病力有關,到目前為止一共發現了90種血清型。這種病菌常潛伏在人類鼻腔內,並可透過飛沫傳播。一旦感冒或是免疫力降低,快速複製的肺炎鏈球菌可侵入呼吸道或血液中而引發肺炎、菌血症、腦膜炎等嚴重病症,統稱為侵襲性肺炎鏈球菌疾病感染症(IPD),肺炎鏈球菌也是幼兒中耳炎、鼻竇炎最常見的病原。5歲以下幼童及65歲以上老人為IPD的兩大高罹病率族群,其他不論年齡均亦列為高危險群的包括脾臟功能缺損或脾臟切除、先天或後天免疫功能不全、人工耳植入者、慢性病、酒癮或菸癮者等、接受免疫抑制劑或放射治療的惡性腫瘤者或器官移植者。
-
2020-11-07 新聞.科普好健康
產官學三方結合 打造AI精準健康醫療生態系
COVID-19疫情出現,醫療的價值與模式被重新定位,除了超前部署、運用新科技,服務設計及跨域合作網絡更是打造出精準健康醫療體系的關鍵;AI數位科技也更為重要,當大數據使用在醫療產業後,全球不再只聚焦於精準健康上,而是向前延伸加入預防醫學的概念。童綜合醫院在國立中興大學林寬鋸特聘教授執行科技部「建立以社會需求為核心的技術創新藍圖」跨領域計畫的邀請下,聯合中部科學園區管理局共同舉辦「AI精準健康醫療生態系論壇」,邀請近30位學界專家分享寶貴的洞見,一窺精準健康醫療的藍圖。今(6)日在中科管理局舉辦的「AI精準健康醫療生態系論壇」,除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科技部政次林敏聰、中科管理局局長許茂新等都蒞臨指導,發表精準健康大數據產業的國家戰略推動方向;另台中市衛生局局長曾梓展、大台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魏重耀等貴賓也蒞臨致詞,會中並邀請前台灣大學校長楊泮池院士分享精準健康醫療生態系的發展藍圖。後疫情時代,宅經濟與社群平台的興盛將會翻轉生醫產業,具創新思維的生醫公司開始透過社群媒體建立品牌,藉此得到目標市場的信任與青睞。台灣最大的醫師自媒體社群平台:A-Pen創辦人葉淨元醫師分享未來醫師社群的樣貌;同時邀請福邦證券董事長黃顯華、台灣創新生醫創業投資公司投資長黃良傑及緯謙科技總經理夏志豪博士,從資本市場的角度剖析智慧預防醫學及智慧醫療的投資方向。隨著5G、AIOT的興起,智慧醫療結合AI與大數據,使醫療精準化程度大幅提升,讓醫院轉型成為「以人為本」的應用場域,顛覆以往以「醫院」為本的醫病關係。三軍總醫院院長王智弘、國軍台中總醫院院長洪恭誠、童綜合醫院副院長歐宴泉及相關臨床醫師等人,闡明醫院數位轉型的現況與策略,以及目前數位醫療於COVID-19 的實際應用。楊泮池院士在童綜合醫院院長童敏哲發表引言後,講述了臺灣發展精準健康產業的契機。楊院士表示,這次武漢肺炎病毒疫情對人類食衣住行日常生活和國際關係、社會的結構及產業,產生前所未有的巨大變革和影響,防疫科技和精準健康大產業變成全球各國生醫科技發展的方向及戰略目標。台灣作為IT研發及產業大國,正是醫療資通訊產業搶先佈局未來新科技的最佳時機,許多關鍵技術將有機會借此波疫情迅速推出,在台灣導入應用、快速累積實證與建立模式,就能搶先各國輸出解決方案、搶佔全球市場,為台灣下一個世代要推動的精準大健康產業打下具核心競爭力的基礎。而政府更應以點擴面、持續深入盤點跨領域醫療、科技與生技能量,找出產業核心優勢、重塑法規架構思維、推動跨域產業協作策略,擘劃精準大健康產業發展藍圖。因為智慧醫療大幅改變了醫療產業,透過 AI的輔助,醫師能夠更精準、快速的判讀數據外,更能讓醫療去中心化,帶給病患最佳的資源利用及良好的照顧。而臨床醫師不但是智慧醫療的主要的參與者,更是醫療產業與民眾間的重要橋梁。童綜合醫院分別由歐宴泉副院長、吳肇鑫副院長、魏智偉主任與林國璽醫師,分享泌尿科、急診、感染科以在COVID-19疫情下的臨床運用經驗。童醫院副院長歐宴泉指出,該院泌尿科與AIxMed醫乘智慧,透過人工智慧電腦視覺化相關技術,導入應用於傳統組織學細胞學檢驗及判斷輔助上。在泌尿科精準檢測應用領域,針對尿液細胞抹片樣本,發展人工智慧輔助尿液細胞學鏡檢分析。在病理科醫師細胞學鏡檢判讀上,給予人工智慧的輔助決策輔助系統。導入AI的精準檢測與新興傳染病疫情下,數位醫療的去中心概念,是提供對病患照顧及資源應用的最佳且重要的方式。
-
2020-11-05 科別.骨科.復健
手腕受傷無力擰毛巾 醫師建議這手術讓他重新有力
一名47歲男性愛健身,日前因車禍右手撐地,返家後竟連擰毛巾、開門手腕都會劇痛無力,吃藥復健均不見效,經骨科醫師安排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右手三角纖維軟骨撕裂,建議採取腕關節鏡微創手術。術後症狀明顯改善,外觀也無明顯疤痕,預計經過復健治療半年後重返健身房。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部醫師賴禹呈指出,根據臨床經驗,約有兩成急診患者因車禍、運動傷害、負重工作或跌倒造成手腕外傷,但部分患者在事發當下手腕並沒有明顯痛覺,直到手腕疼痛持續兩周以上,且出現酸脹、無力感、握力減低、手腕扭力變差等,以致擰毛巾、轉開瓶蓋、打球都感覺受限,才會赴醫接受進一步檢查。他說,三角纖維軟骨是穩定腕關節的重要結構,位於腕關節的尺側,是由一群韌帶及纖維軟骨所組成,猶如一張彈簧床墊支撐起腕骨,確保手腕旋轉時尺骨不會滑脫,但因韌帶與軟骨的結構無法顯現於X光影像,需要進一步透過核磁共振檢查,故容易發生延遲診斷與治療的情形。賴禹呈說,過去治療三角纖維軟骨撕裂,是透過傳統開放性手術,採取由外而內的方式,打開8至10公分的傷口,將關節囊與韌帶分離後,再處理關節內患處,但此舉恐延長韌帶癒合時間,也增加感染與關節沾黏機會。因相較於膝關節與肩關節,腕關節的空間更狹小且結構複雜,經由腕關節鏡微創手術,透過4至5個精準定位之0.2公分傷口,將內視鏡與器械經肌腱韌帶間的縫隙進入關節腔,可大幅降低軟組織的破壞與沾黏,術後需要護具保護固定4至6周,並搭配復健治療。相較傳統開放性手術,大幅縮短癒合與復健時間。賴禹呈提醒,手腕外傷無論骨折與否,常合併三角纖維軟骨受傷,當手腕靠近小指頭處感到疼痛,就需提高警覺,以免錯過3個月的治療黃金期,可能造成手腕活動角度受限、疼痛無力或創傷後關節炎等後遺症。
-
2020-11-05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0/台灣首例換心、世界首例雙心.三心人手術皆出自他手!朱樹勳:孤身一人也要往前走
「相信自己,即便孤身一人也要往前走去。」朱樹勳完成台灣第一例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被譽為台灣心臟外科先驅、心臟救星,用心傳承培育出多位台大醫院心臟科傑出人才,包含台北市長柯文哲、台大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許榮彬、血管中心主任陳益祥,甚至輔大醫院院長王水深、北市聯醫陽明院區院長黃實宏等人,都是他的得意門生。今年83歲的朱樹勳,回首從醫56年來時路,當年台灣心臟手術技術尚未純熟、有人告訴他走這個領域沒前途。喜歡挑戰且永不放棄的他,仍相信自己的判斷,進入心臟外科,至今一點兒都沒有後悔。獲得本屆醫療奉獻獎,他謙虛的說,這一路走來雖辛苦,「感謝上天保佑,團隊支持。」才能順利走到現在。愛書畫卻考上醫科 解剖學影響他一生「不知將來要做什麼,所以考個最難考的一科。」對人總是面帶微笑的朱樹勳,回首從醫歷程時這樣說著。畢業於屏東中學的他,最初的興趣是文組,除了喜歡繪畫,更浸淫在唐詩、宋詞文學賞析,但因要好的同學都在理組而選擇轉組,並保送上成大土木系。誰知土木系只能畫工程圖,無法滿足他的興趣,在大一下結束前,邊念書準備重考,竟考上台大醫學系。學醫過程雖忙碌,也開啟朱樹勳對生命的好奇。但他並未偏廢自身興趣,自嘲「大一大二都在玩」的他,忙著參加綠野社(繪畫)、打橋牌、旁聽文學課程,更曾在大專美術比賽獲獎,但大三上的解剖學課程,卻影響了他的一生。朱樹勳說,當年解剖學課程的兼任授課老師,是名開業醫師,上課時用實務的角度教學、傳達救治患者的成就感,讓他決定要往外科走。只是外科有小兒、整形、心臟外科等不同科別,在他成為住院醫師時,看到林天祐教授致力於心臟外科的發展,加上當年的心外才剛起步,決定投入心臟外科。提高手術成功率 寫信拜師赴美深造當年開心手術成功率只有五成,有患者急救後仍不治,而美國開心手術成功率卻達九成,他決定赴美深造。拿起紙筆寫信給當時五個美國頂尖的心臟外科醫院說明來意,只是都石沉大海。不過他並未放棄,再度嘗試寫信給當時也非常優秀的德州心臟學院,信中寫道:「台灣心外手術技術還不是很純熟,許多患者在開刀後仍不治,我能不能去你那邊學習,回來救這些人?」他認為或許是這段文字感動了他的老師-Dr. Cooley(庫利),很快的收到回信,並於1971年赴美學習。朱樹勳說,當年台大醫院心臟外科一年開刀僅30至50例,但德州心臟學院一年開刀達3000多例。在美國學習的日子,每天都是新體驗,從早到晚、一台又一台的開心手術接連進行。他說,「庫利擅長把複雜的開刀程序簡化。」他不只習得心臟繞道手術技術,連許多教科書上沒有的技術也學到了。只是,兩年學習時間很快就結束,妻子和孩子原想繼續留在美國,但朱樹勳未忘初衷,堅持將心外所學帶回國,而決定舉家搬回台灣。將所學引進台大 患者開刀信心大增1973年,36歲的朱樹勳學成返台,他將在德州所學帶進台大醫院,開刀的案例也從一年50例陸續提高到400例。手術技術進步與成功率提高,患者開刀意願提升,讓他很有成就感。不過人生總有突發狀況,他回憶剛升上總醫師時,有天夜裡值夜班,接到一名患者胸部插著一把刀走進來,而後隨即心臟停止並大量出血,在來不及清潔手部與告知家屬下,他直接拿起手術刀往前胸劃去、進行手術,並成功將該患者救回。這是台灣第一例心臟停止後開胸急救成功的案例,也成為他的第一篇論文發表。在技術日漸純熟之際,39歲的他,被台大派往中南美洲薩爾瓦多共和國,擔任心臟血管計畫顧問並駐診,成功完成十例心臟手術。在台大從醫期間,朱樹勳陸續造就冠狀動脈手術、同種心瓣膜移植等24項第一例。而後在台大許書劍教授的提拔下,擔任台大外科部主任,建立心臟移植團隊合作模式、急診檢傷分類制度、台大外科人才培養制度,並參與亞洲首例腎臟移植。擔任台大醫務副院長時,有鑒於台大醫師不同工卻同酬的情形恐流失人才,實施績效獎金制度,藉此留下優秀人才,同時也推動臨床企業化管理,有效控制醫療成本。雙心、三心人手術 成為世界首例心臟外科生涯中,朱樹勳除成功完成國內首例換心手術,最難忘的是雙心人及三心人手術。1989年時,有名心衰竭患者因體重差距,所配對的心臟大小有別,但患者原本的心臟還能用,朱樹勳決定將配對心臟種在患者心臟右邊,由兩個心臟共同循環,完成首例雙心手術。1999年,朱樹勳62歲時,決定再度接受挑戰,離開台大醫院接下板橋亞東醫院院長一職,並完成多項「不可能的任務」。2000年時,亞東醫院一名接受心臟移植患者,因術後無法脫離人工心肺機,只能以葉克膜等待。而後剛好有名捐贈者的心臟因右心室受創,無法給予原移植者,朱樹勳靈機一動,決定將這顆心再「種」到他的患者右胸,讓兩顆來自不同人的心一同供應該患者,成為世界首例的三心人。病患因此延長壽命15年後,才因心臟衰竭而過世。在七年的準備、鼓勵醫師研究與不斷演練下,2006年亞東醫院通過評鑑,取得醫學中心資格,並多次通過評鑑。同時隨著板南線捷運開通,他花了一年半時間與捷運局、新北市政府公文往來溝通,成功將院前原訂的「湳仔站」改名為「亞東醫院站」,並在醫院第二次擴建時,讓捷運站的三號出口旁連接亞東醫院大廳地下一樓,讓患者更便捷進出醫院,成功讓亞東醫院脫胎換骨,成為板橋地區的優質醫學中心品牌。對年輕醫師期許 醫學學無止境已完成逾6000例心臟手術的朱樹勳,卸下亞東醫院院長後,目前擔任徐元智先生醫藥基金會副董事長職務,更重拾畫畫興趣,並保持每天運動與快樂心情。他說,現雖已不執刀,但仍維持心臟外科門診,「總是要給年輕人更多機會嘛!」他笑著說。回首從醫56年,他感謝前台大校長孫震及外科主任許書劍教授的提拔及鼓勵,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的支持,及台大、亞東外科、內科團隊的支持,才能讓他勇往直前至今。今年能獲得醫奉獎,更要感謝亞東醫院院長林芳郁、台大醫院前院長陳石池推薦,以及評選委員的肯定。面對從醫環境的惡化,朱樹勳也勸勉年輕醫師:在當住院醫師的時候,應努力學習;當上主治醫師以後應該努力創新,克服醫療上所有的困難,提升醫療品質及創新;對病人應抱著謙卑的精神,做好全人醫療的照顧。最重要的是養成終身學習的精神,醫學技術「學無止境」這句話,也是從醫接近一甲子的他,至今仍實踐的道理。第30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個人獎之8 姓名 朱樹勳年齡 83歲出生地 屏東縣現職 亞東紀念醫院心臟外科主治醫師、徐元智先生醫藥基金會副董事長學歷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經歷 亞東紀念醫院院長 台大醫院醫療副院長 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急診部主任 台大醫院外科系教授主要事蹟 完成台灣第一例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完成台灣第一例主動脈內幫浦救人 完成台灣第一例同位心臟移植、異位心臟移植 第十二屆十大傑出青年獎 中南美洲薩爾瓦多共和國國家心臟血管計畫顧問☞ 點我進入《第30屆醫療奉獻獎 永晝的奉獻》專題
-
2020-11-02 科別.呼吸胸腔
70歲男感冒併發肺炎引發嚴重氣喘 裝葉克膜救回來
一名70歲羅姓男子本身有氣喘疾病,感冒一周未痊癒,夜咳嚴重,出現呼吸急促現象到醫院求診,未料病情急轉直下、呼吸衰竭,轉送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急診搶救,羅男到院時意識已模糊,經醫師插管使用呼吸器,發現羅男體內二氧化碳濃度竟高達正常人3倍,急診科和心臟外科團隊立即啟動葉克膜治療,終於把羅男從鬼門關搶救回來。中醫大學新竹附醫急診科主任游俊豪表示,羅姓病患因為呼吸道感染引發嚴重氣喘發作,內分泌物增多且持續收縮的支氣管,使體內二氧化碳無法排出,造成高二氧化碳血症及昏迷。而一般正常人血液二氧化碳濃度為40毫米汞柱,PH值7.4,但羅姓病患體內二氧化碳超過110毫米汞柱,即使插管使用呼吸器搶救,也無法降低二氧化碳數值,到院時血液PH值已不到7,不及時處理恐引起致命性的心臟問題,如心律不整或心跳停止等。急診室接收病患後立刻啟動葉克膜團隊,心臟外科主任醫師翁啟峰迅速置放葉克膜機器,加護病房立即增派照護人力,後續由胸腔重症科醫師梁信杰接手治療。經過團隊積極搶救,病患當天二氧化碳數值就恢復正常,意識也回復,2天後移除葉克膜,一周脫離呼吸器,目前已平安出院。游俊豪提醒,天氣多變,患有氣喘的鄉親,建議出門要帶口罩,避免溫差劇變、空氣汙染、黴菌塵蹣、病毒感染等因素誘發氣喘急性發作,並隨身攜帶速效吸入型支氣管擴張劑,緩解急性支氣管痙攣;如果感冒症狀都沒改善,甚至夜咳嚴重,呼吸急促,一定要立刻就醫,避免延誤病情。
-
2020-11-02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0/「寧當良醫非名醫」 耳鼻喉頭頸先驅余文儀駐守台東35年
台東執業35年的余耳鼻喉頭頸外科診所醫師余文儀,因「切膚之愛」感召,加上岳父大人一句「來台東吧!」他毅然決然捨棄西部從醫的高薪和升官機會,民國75年來到資源匱乏的台東,迄今看診服務達140萬人次,可說是台東耳鼻喉頭頸外科的先驅與守護者。70歲的余文儀,高雄醫學院畢業後,分別在榮總、長庚、光田等醫院服務,也曾赴美國南加州耳科醫學中心、西北大學頭頸外科研修,當時是台灣前10位出國受臨床專業訓練的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師。民國74年,余文儀在彰基擔任頸外科主任時,受「切膚之愛」感召,加上台東任教的岳父希望他能為後山貢獻,盡一份心力。隔年他就來到台東,開設余耳鼻喉頭頸外科診所迄今。花東2案例 決下鄉服務余文儀回憶,在台北榮總擔任總醫師期間,一位來自花蓮玉里的18歲原住民青年,搭乘醫療直升機就醫,病患是中耳炎併發八種病症,住院治療87天才脫離危險。也有一位台東的國三女生腹痛嚴重,沒診斷出是盲腸炎,導致腹膜炎,搭專機到台北就診,狀況十分危急,但仍無法救回她的寶貴性命。這讓余文儀相當震撼,區區中耳炎和盲腸炎,在偏鄉沒有醫師做適當治療,因此埋下他日後到偏鄉服務的初心。馬偕開設後 常前往支援余文儀在台東開業採取一、二樓是診所,二樓兼有檢查床、內視鏡、雷射設備等設施,設備相當先進。當時台東馬偕醫院尚未開設,直到民國76年開設後,前三年也還沒有設置耳鼻喉頭頸外科急診,余文儀不時前往支援。後來台東馬偕醫院設置了耳鼻喉頭頸外科急診,但余文儀的工作並沒有比較清閒。他苦笑說每到周末就非常緊張,因為大醫院周末休息,病患一有緊急狀況就往他這兒送,往往是重症,而周末偏鄉對外交通不便,求助無門只好自己處理。半夜來求診 突發狀況多印象深刻的是,一位80歲患者在凌晨3點求診,因高血壓併發血管硬化,大量流血。余文儀說,患者血管斷在鼻腔,緊急手術到早上6點,才讓患者脫離險境。這樣的突發狀況,35年來屢見不鮮。余文儀感嘆,在台東是跟鼻咽癌、口腔癌長期奮戰。台東的檳榔產業就業人口很多,抽菸、肥胖的人口也多,因此罹患中風、鼻咽癌、囗腔黏膜相關疾病的人較多。尤其嚼食檳榔、抽菸及喝酒的習慣,讓台東鼻咽癌患者居多,不少患者求診,余文儀會協助做病理切片,再將病患轉介給合適的醫學中心,等癒後回台東,他會接手照顧,這項花時間與心力的工作,他一做就是35年。不計醫藥費 能減免則減台東偏鄉環境與西部差異很大,余文儀感慨,患者的經濟能力多半不佳,他就不太計較醫藥費。有個紅葉小學三年級的孩童患者,家中是中低收入戶,他免費幫他做顯微手術;還有一對夫妻吵架,太太喝鹽酸企圖輕生,他特地去西部大醫院借各種型號的水銀通條,避免食道狹窄無法吞嚥,患者住院十多天,繳不出醫藥費,他也是減免。病人有需要 看到「看不動」前衛生署長林芳郁一段話:「名醫掛號要等一、二個月,但是真正對社區有幫助的是陪伴民眾的良醫。」讓余文儀印象很深刻,他一開始就打定主意當良醫而非名醫。雖然70歲了,但有太多病人都指名要他看診,余文儀笑著說,若大家還有需要,他會持續在台東服務,直到看不動為止。第30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個人獎之5 姓名 余文儀年齡 70歲出生地 台南現職 余耳鼻喉頭頸外科診所醫師學歷 高雄醫學院經歷 1976年,先後在榮總、長庚、光田等醫院完成住院醫師訓練、總醫師 1981年,南加州耳科醫學中心、西北大學頭頸外科研修,美國醫師考試及格 1983年,陽明醫學院臨床講師、高雄醫學院部定講師迄今 1986年,台東開設余耳鼻喉頭頸外科診所主要事蹟 2009年,莫拉克颱風88風災南迴偏鄉義診醫師 2016年,獲衛生福利部資深醫師獎☞ 點我進入《第30屆醫療奉獻獎 永晝的奉獻》專題
-
2020-10-3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熱血醫師寫給台灣人的歌 獻給防疫背後每個付出
台灣抗疫成就傲人背後是全民的共同努力,一群急診醫師組「重症搖滾」樂團,將疫情間最美風景、想對台灣人說的話譜寫成詞曲,創作出「親愛的台灣人」一曲,獻給疫情中每個角落努力付出的人。2020年,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蔓延全球,台灣連續200天本土零確診的佳績背後,是醫護、口罩國家隊、疫調團隊以及全台民眾堅守崗位,共同抗疫換來的甜美果實。防疫期間,醫護人員洗到脫皮的雙手、連夜趕工的口罩國家隊,都是防疫期間最動人景象。高雄長庚醫院一群年輕急診醫師共組「重症搖滾」樂團,將他們在疫情期間看見的最美風景、想對台灣人說的話譜寫成詞曲,創作出「親愛的台灣人」一曲,獻給疫情中在全台各個角落努力付出的台灣人。「急診醫師是一份看盡人生百態的職業,看盡人性最赤裸的一面。」高雄長庚急診科醫師、重症搖滾主唱蔡明達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說,每個病人都是有血有淚的故事,醫療現場也總是帶來震撼與感慨,他曾遇過毒蟲每天到急診,用盡各種方法要求醫護替他打嗎啡,也看見很多熱心的志工,全心全意為病人付出。平時就愛唱歌的蔡明達,在一次巧合中,發現不少急診科醫師都會樂器,湊一湊剛好湊出樂團編制,鍵盤、貝斯、鼓手、吉他手、主唱一個不少,後來甚至多了小提琴、小號,促成「重症搖滾」樂團成軍,他們將經歷、感受化為靈感,透過寫歌抒發工作壓力。細數台灣這些年面臨的重大疫病,17年前的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肯定令最多人印象深刻,但樂團成員都是年齡不到35歲的7、8年級生,雖未經歷SARS戰役,但如今面臨新冠肺炎疫情,難免聯想起過去的恐怖情景。高雄長庚急診醫師、重症搖滾吉他手莊柏群說,SARS爆發時,高雄長庚是疫情重災區之一,甚至有醫師因染疫而過世,面對這次的疫情,大家完全不知道敵人長什麼樣子,內心自然都相當緊張,無不打起12分精神防疫。令莊柏群印象深刻的是,很多老一輩醫師即便深知SARS的可怕,遇上新冠肺炎疑似個案時,仍然穿著防護衣就奔赴前線替患者看診、採檢,毫不退縮,給了許多年輕醫師勇氣,也回想起自己從醫的初衷,即便每天洗手洗到雙手破皮、過敏甚至流血,但眼看多數民眾都配合防疫政策,乖乖待在家中,醫療、清潔、防疫人員們也都堅守崗位,這些人的勇氣都成為他繼續努力下去的動力。「做醫生這行就是不能怕,畢竟我們就是為了這個時刻存在的。」蔡明達說,每次替病人採檢,不免都會擔心把病毒帶回家,影響家人,但他也坦言,醫師真的不是急診室最辛苦的,駐守發燒篩檢站的護理師必須在大熱天底下穿著全套防護裝備,一站就是8小時,還得擔心前來看診的病人是不是潛在病患,辛苦非外人能想像。在同為急診出身的高雄長庚副院長龔嘉德建議下,「重症搖滾」醫師們決定將這一年的革命情感用歌曲和影片記錄下來,花數月時間共同創作出「親愛的台灣人」一曲,將各行各業防疫辛勞寫進歌曲中,獻給疫情中努力付出的台灣人。有感民眾到處趴趴走,造成疫情擴散、壓垮醫療體系,國外醫護喊出We stay here for you, pleasestay home for us(為了你,我堅守崗位。為了我,請你堅守在家)口號。「重症搖滾」團隊以此為靈感,把它翻譯成台語「我會為你徛佇遮,請你把我惜命命」,更將歌曲拍成MV,放上網後引發網友廣大迴響。隨後疫情時代將到來,蔡明達也呼籲,希望台灣人好好保護自己,共同並肩作戰,挺身守護台灣。
-
2020-10-31 新聞.生命智慧
醫院院長癌末竟舉辦生前告別式... 老婆:面對死亡不是只能等死,道歉也道謝才能「生死兩無憾」
「滿馬桶的鮮血,我心想糟了...」我是如何發現自己得了大腸癌?事情是這樣開始的。約莫半年多前,云的生理課程上到消化系統,提到「團塊運動」是促進便意的一種機制,我還笑笑的對她說:「老爸最近的團塊運動比較明顯(大便習慣改變),每次吃完東西都想去大便。」心想,可能都吃得太多了!之後,陸續擦屁股時,衛生紙上有血漬⋯⋯應該是痔瘡吧!最近坐著打電腦的時間比較久。有時,大便上有暗黑色的血跡,有時則一、兩滴鮮血滴在大便上。受過醫學訓練的我,知道要觀察自己的排出物,如:尿液、大便、痰液等,但總不以為意。近來,裡急後重感增多了(這個名詞不知是誰創造的,真是傳神,沒有經歷過的人還真很難體會。)總是很想去大號,去了又解不出什麼?之前幾個月,蘭和茹就一直勸我去找醫師,我因為忙,也因為實在不好意思找同事麻煩,總是回說:「我就是醫生!不過是痔瘡而已。」就在昨天,放假在家,大約下午1點出頭,覺得想放屁就⋯⋯。咦!怎麼沒聲響?屁股一股熱熱的,心想不妙,趕緊脫下褲子,沒事,接下來拉下雪白的內褲,嘩!一大片血紅,趕緊又坐上馬桶,唏哩嘩啦一陣之後,滿馬桶的鮮血、血塊,可是我一點都不覺得痛啊!愣了一下,心想糟了,一定得去大腸直腸科看診了。整個早上,在高醫院區裡東奔西走,看診、衛教、抽血、X光、心電圖、營養照會,耗去不少時間。與王醫師十多年沒見了,他的容貌沒什麼大改變,相當客氣,看了我的資料,向我解釋,大致與我原先預料的八九不離十,他幫我做了肛門指診,說腫瘤可能距肛門口只有3~4公分,若要保留肛門,勢必要做放射治療,因CT(電腦斷層)報告有淋巴結轉移發現,所以要做Port-A(人工血管),以方便日後化學治療。下週一等待通知辦理入院、麻醉照會,週二排MRI,週三進開刀房做port-A及經肛門腫瘤切片及冰凍切片手術,若有組織的證明,週四就可以開始化學療法了。接著化療、放療,有沒有機會做病灶切除都還不知道呢?無論如何,抗癌之路開始了,這一仗攸關生死,我常說:「智者無慮、仁者無敵、勇者無懼。」我能否做一個稱職的勇者呢?希望老天給我更多的勇氣坦然去面對,渡過這一切。王醫師與張個管師一同來查房,很直接地告訴我,MRI報告出來了,雖沒有明確的meta(轉移),但仍認為首先要R/O(懷疑),對於rule out這一英文名詞,從我當醫學生至今已使用不知多少次,字義分明是排除,而臨床上卻是「優先認定,直至排除為止」。自己應該算是第四期了吧!不菸不酒,丈夫為何罹大腸癌?老婆尹亞蘭:「他愛吃肉、常去吃到飽」癌細胞最喜歡糖,在他的實驗中發現越高糖濃度環境,癌細胞長得越快。越來越多資料顯示,癌症與生活息息相關。他不抽菸、不喝酒、但不愛運動、很少喝水,飲食習慣也是關鍵,他不吃海鮮、魚類,愛吃臘肉、牛肉、燒烤、炸雞等,常喜歡上網找好吃的、吃到飽餐廳並購買餐券,假日帶著孩子吃大餐。家中吃的總是他吃最多,我平常上班喜歡吃素食便當,青菜多了,他說:「那是在吃草,我又不是牛。」因為工作關係,我不常準備晚餐,只要覺得老公孩子喜歡吃,他們開心吃什麼,我從不限制,因為買了餐點家人不吃也是浪費,所以,總買些他們愛吃的食物,完全忽略了均衡飲食的重要性;加上從小養成的惜福觀念,常有過期食品送到他的肚子裡,他常說:「過期只是過了嚐鮮期,不代表食物壞了。」這些言論我也不知對錯,只能尊重他的選擇。發現病症的前二年,他特別喜歡火鍋、燒烤二吃,有一次吃完後一不小心放個屁就「剉賽」出來,他很不好意思,我還一直安慰他:「沒關係,應該是吃多了,腸胃不好。」或許,那個就是前兆,我們卻都一直去合理化解釋,「如果」我有那個靈敏度要他去檢查,「早知道」應該要提醒他,或許他就不會那麼嚴重才就醫了。可是再多的「如果」、「早知道」對現在而言都無濟於事,我只能提醒大家只要有異常前兆,都要把它當成一回事,這是上天的好心提醒,切記!自從107年1月份他接受股骨頸內固定手術後,走路變得緩慢,短距離他可以自行走路,長距離的話就由我推輪椅,減少他時間及體力上的耗費。他還是堅持回醫院上班,做些行政業務。2月23日接受安寧緩和醫療後,他不用再為治療請假住院,上班的日子請我推輪椅帶他參加醫院的委員會開會,算是貢獻最後的建言吧!當下我的眼淚在眼眶內打轉,他在對他的過去告別與交代,就像當初擔任醫療副院長時經常被指派為「主驗官」,我知道此時他正在享受生命中曾經經歷過的成就感,當初所認為的辛苦,現在卻是最美好的回憶,凡是在生命中經歷的必留下痕跡。有一次幫他敷臉時,他突然說:「我最近常在想,我走的時候會是什麼情況?不知會不會痛苦?」我說:「照顧病人時看過很多死亡,最主要就是呼吸一瞬間,那口氣有吸到就活著,沒了就走了。」我跟他再保證,「你不清醒時,我是你的醫療決策代理人,我會選擇一些治療讓你減少痛苦。不管怎樣,我都會想辦法促進你的舒適。」人生被疾病「快轉」「生前告別式」完成見老友最後一面的願望看著他的痛苦,我心痛不已,我輕輕的握著他的手,靜靜地聽著他的述說,回想著認識他是從學生時代開始,那時的他意氣風發,出社會闖蕩人生,直到事業高峰,現在面臨到疾病威脅,甚至已至生命盡頭,都有我的陪伴。他還如此年輕,成就經歷卻是如此豐富(30歲當市立醫院最年輕的主任,40歲當副院長,43歲當院長,46歲自辭院長一職),我覺得他的人生是不小心被上天「快轉」了。我當下決定要為他辦個「健裕的快轉人生」的生前告別式。107年3月14日我著手計畫他的生前告別式,當時他拒絕我辦這個活動,他說:「算了吧!大家都在忙,怎麼好意思麻煩朋友來看我啊!」我自己私底下聯絡他的同學,詢問意見。院內同事來看他,提及:「生前的活動我們可以穿美美的來參加,而喪禮的衣服不能太花俏,要為我們這些愛美的人著想啊!」他聽完後有點心軟,不排斥、不限制、不鼓勵。在這期間我也一直說服他,跟他分析辦這個活動不只是為了他,因為他曾當到院長這個職務,受他幫助的朋友不少,還要為了那些想說感謝,卻苦無機會的朋友著想。況且參加這活動的同學不只來看他,更能看到一起來參與的其他同學,算是另一場的同學會,讓許久不見的同學多一次聚會的機會。所以,當你跟師長、朋友、同學、家人道謝、道歉、道愛、道別的同時,也讓他人有這個機會跟你道謝、道歉、道愛、道別,讓生死兩無憾、生死兩相安。有天我為了要找尋辦活動所需的照片無法陪伴在旁,怎知回到他身邊時,他呼吸急促,喘不過氣,他說:「剛剛蹲下去,站起來時,無法站起,一口氣提不上來,差點走掉。」我要求他前去住院,他堅持不肯,只說需要氧氣機就好。他無法脫離氧氣太久,所有的日常活動都須戴著氧氣鼻導管,氧氣製造機隨時在旁,他還是一如往常的要求坐在客廳,可以陪著公公婆婆,我不敢再離開他,把筆記型電腦帶在身旁,一邊陪他一邊製作活動報告。我知道我一個人無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完成整個活動的內容,於是晚上趁他睡著時與孩子們分享我的構想「人生的畢業典禮」、「畢業證書」等,孩子們依個人能力認養工作。云、珽負責照片翻拍、掃描、影片製作及播放,云的同學幫忙當天活動拍照及攝影,茹提供以前住院時拍攝的照片及活動當天陪伴裕,翔是當天活動主持及PPT製作,我是當天活動主講者及總召,還必須找出舊照片,讓孩子掃描翻拍,融入報告。孩子們想到要有活動流程表,成立一個LINE族群,製作QR code,方便參加者自行下載照片,務必讓每個來參加的朋友賓至如歸。我從這裡發現孩子的潛力無窮,有創意、有行動力,我只陳述我的想法與構想,他們便要我去休息保持體力。隔天早上流程表及QR code就交出來了,原來我一直認為還沒長大的孩子都能獨當一面了,那種全家人同心協力的感覺是這麼的美好。4月9日裕呼吸急促的症狀沒有改善,我先去民生醫院家醫科門診安排安寧病房的住院事項,為了載運路途上的安全,我找了私人救護車協助,救護車上有氧氣以及簡單的監測設備,要離家前他握著公公婆婆的手說道:「我這次去醫院可能就回不來了,我不能再為您們盡孝,對不起!」公婆說:「治療的這些日子,你很勇敢也辛苦了,知道你已經盡力,我們以你為榮。」住院後當我提及4月15日這個活動時,病房內的所有同仁都一致的贊同並給予協助,我許多的擔心都迎刃而解。活動會場的布置、活動當天氧氣筒的準備、醫療團隊會幫我留意裕當天的身體狀況,讓我無後顧之憂。我真的感恩這麼多的貴人相助,才能一步步順利完成。院內同仁知道他住院了,有些人無法在活動當日前來的,會提前來探望他,有些退休的員工怕當日活動人太多,無法表達感謝之意,提早來道謝。我利用這段期間繼續完成活動當日的報告內容,製作畢業證書。事先徵求公婆同意,由他們頒發這張健裕人生最後的畢業證書。「健裕的快轉人生─畢業季」活動正式開始4月15日一早我先將健裕安置好,協助會議室開門、停車場開放,很多同仁都自動自發前來協助,我們在會場布置了簽到區;點心區,讓參加者可以休憩,和許久不見的同學聊聊;還有卡片書寫區、小卡收集盒(有些想感謝的話說不出口,可用寫的)。整個活動簽到人數:國中部分8人;高中部分7人;大學部分34人;研究所部分20人;泌尿科相關27人;民生醫院73人;其他4人,很多不能來的朋友都轉來了問候的卡片。為了考量他的體力及氧氣使用,整個活動時間控制在2小時內,早上8:50分他坐在輪椅上,我推他入會場,全場的朋友、同學給他熱烈的鼓勵掌聲,活動就此開始。我們在座的每個人都只在健裕生命中的一個小階段出現,有的是國中、有的高中,有的大學、有的是研究所,就連父母親也無法百分百的陪伴,透過這次的生命回顧,每個朋友都能更了解健裕。在照片的顯現中,從黑白照片漸漸地變彩色;由稚嫩臉龐到帥氣、成熟;照片中的人由拘謹漸漸轉為開朗,每個階段的照片都喚起當時同學及朋友的回憶。在高醫泌尿科當住院醫師時,師兄弟一起專業成長,在民生醫院時同仁間的共同奮鬥,為了醫院評鑑、教學醫院評鑑,彼此為了共同的榮譽一起打拼的日子,這些都是他生命的歷程,我和孩子在準備這些照片的同時,也更完整的了解他。既然是人生的畢業典禮,當然要為他此生打分數,人生該修什麼學分呢?我思考著,歸納成「家庭學分、學業學分、事業學分、愛情學分、財富學分、人際關係學分、健康學分」,他唯獨「健康學分」不及格,但已經積極補考,相當努力做治療,盡力而為,我們接收到他的誠意,同意予以通過,准以頒發畢業證書。健裕天生就是演說家,我請他準備「健裕的話」,他沒草稿就能侃侃而談,說的都是他今生的感觸,他對朋友的感謝與最後的叮嚀。病房同仁幫他準備了一束送給我的花,讓他能真正公開地感謝我,這才發現我最近一直在為他、為同學、為同仁、為朋友、為家人打算著,完全沒有「我」自己的存在,我也是需要抒發情感,需要被感謝的啊!嚴肅傷感的部分結束,接下來就是「心內話,大聲說」,輕鬆愉快、各自拍照,讓大家抱著愉快的心情返家。這場生前告別式充滿的是對師長以及貴人的感恩、對朋友治療期間一直陪伴著的感激、看到久別重逢故舊的感動、有滿滿的愛與關懷,來參加的人都體會到朋友在彼此心中的地位。會後,這個活動透過同學的分享,很快的被媒體得知,健裕覺得能將自己的圓夢計畫與更多大眾分享,讓社會大眾多一點討論,多認識安寧緩和醫療也是好事。其實,面對死亡之前不是什麼事都不能做的「等死」,還能利用生命結束前「道愛、道謝、道歉、道別」,讓活著的人除了可以減少悲傷,還可以減少遺憾,得到諒解,繼續開心的生活著。活動結束後不久身體狀況忽然急轉直下LINE族群上每天都有朋友加油打氣的關懷訊息,我說:「朋友都很關心你,我每天幫你拍張照,來製作打氣貼圖,讓朋友們知道你的狀況。」我都想好每天的問候語:4/19「努力過好每一天」、4/20「遇到困境微微笑」、4/21「給自己按個讚」、4/22「開心過著每一天」、4/23「替悲傷找個出口」。結果,4/21他因為病況改變,咳血痰,呼吸次數大於30次/分,我將問候語改成「愛,要即時說出口」,晚上7點,婆婆和我為他在床上洗頭、擦澡、泡腳,11PM左右我建議用藥讓他休息,在那之前我們拍了照片,並幫他穿上紙尿褲。護理人員給藥後,他呼吸次數能維持在20次/分、心跳穩定,他終於獲得休息。4/22 3AM心跳越來越快、呼吸次數增加,我想他應該醒來了,問他:「想翻身嗎?」他點頭,我請孩子協助一起幫他翻身,並用棉棒沾水潤濕嘴巴。直至早上6:20分我發現他手指呈現蓮花指,呼吸變慢,請護理人員協助一起幫他穿上褲子,我將造口袋換新後,6:55分呼吸、心跳停止,他的生命結束。我請女兒將LINE貼圖改成「為自己按個讚」,我對於他近期會死亡這件事,是完全沒有預期到的,只能說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圓滿人生:健裕的心靈遇見安寧後 逐漸療癒了心靈 他沒給我辦畢業季part 2的機會,在活動一星期後就安詳離世,或許是天上的佛國收到他的入學申請,這麼優秀的學生當然愛不釋手。裕說:「我會盡量在早上離開,早上人手多,妳也可以不用那麼擔心。」他做到了他的承諾,星期日早上6:55分離開人世,讓我不用獨自處理他身後繁瑣的事,讓小孩也不用為了他而跟學校請假。這些好像都是安排好的,安排好他在人間的身後所有事,讓他無所牽掛的去佛國入學。我通知了玄空法寺、通知了生命禮儀公司以及通知公婆及家人,在LINE群組發布訊息,告知關心他的朋友們,不慌不忙的處理他接下來的八個小時,由禮儀車載著他回到家裡轉一圈,再前去布置好的靈堂。值得一提的是:離開醫院當時,急診室來了一批傷患,我們無法從那兒經過,改從醫院大門離開。我當時激動地掉下淚來,心裡五味雜陳,想著他今生的生命,能在最掛念的醫院結束,能獲得從大廳離開的殊榮,這是他應得的福報,這些都是他所種下的「善的因緣」。他此生已經蓋棺論定,就如畢業證書上寫的「此生孝順父母、友愛兄妹、愛妻不渝、呵護子女;在學期間表現優異、品學兼優、同儕互助、團結合群;在職期間負責盡職、勇於承擔、處事公平、提攜屬下;罹病期間勇敢面對、積極治療、惜福感恩、行善助人。」綜合以上,不虛此生,功德圓滿。書籍介紹「健」癒心靈、「裕」見安寧:陪伴癌夫圓滿人生的歷程 作者:尹亞蘭 出版社:麗文文化 出版日期:2019/11/30作者簡介:尹亞蘭高雄醫學大學護理系畢業;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畢業。曾任高醫醫學大學附設中和醫院燒傷中心護理師(民國80年至82年);輔英科技大學護理學院護理系科部定講師(民國82年至104年)延伸閱讀: 少吃麵包,就是預防骨鬆第一步!害你發炎又流失肌肉,骨科醫師眼裡的3大NG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