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9 該看哪科.兒科
搜尋
急診
共找到
2764
筆 文章
-
-
2020-12-08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40歲後,小心身上開始有「老人味」!女中醫傳授:從體內除臭,你該知道的4件事
體味重自己卻聞不到,這是老人味嗎?重點提示1. 體味重、體臭的男女,都是濕熱體質的濕熱人。2. 濕熱人自己聞不到自己的體味,身旁的人卻會哇哇叫。3. 排汗、大小便通暢、還有調整飲食,體臭才會消。小夏的男友身高183公分,打起籃球來虎虎生風,帥得讓圍觀女生們看著他就歡聲尖叫。但是打完球的汗臭味,卻讓小夏感到受不了,因為汗味加上體味,實在有夠臭。體味是一件奇妙的事,自己聞不到,別人卻哇哇叫。50 +以後要注意,老人味漸漸明顯年輕人有體味,但老人家更有「老人味」,老人味來自於一種成分「2-壬烯醛(2-Nonenal)」。從40 歲開始,我們的皮膚因為開始老化,會分泌較多的2- 壬烯醛,而且與年紀成正比。而且隨著更年期以後荷爾蒙的改變,更會加速這種化學作用,所以50+老人味就會更加明顯。由於人年老後新陳代謝也逐漸變得緩慢,老人味就愈來愈重了。體味重通常是因「濕熱體質」中醫稱為「濕熱體質」的人們,身上的味道就是比別人重三分,原因何在?因為「濕」,所以多汗;因為「熱」,所以散發出來。濕熱的人,走到哪裡都會留下體味,房間、廁所、辦公室,連同搭一台電梯的人都可以嗅出來。「濕熱人」不分男女,頭皮容易出油,所以頭髮油耗味重,脖子腋下出汗多,嘴裡也可能會有口氣或口臭,連大小便也比較有味道。喜歡冷飲、喜歡冷氣,但是不愛清淡的食物和湯湯水水熱食。濕熱人也不是沒有意識到,帶給別人的氣味困擾,但是洗澡和噴香水也無法改善,這要怎麼辦才好呢?醫女跟你說,單單常洗澡和勤洗衣服是不夠的,濕熱體質的人會有體臭,就需要從內調理,從體內去除濕排熱,體味才會減。不管是老人味或是體味,都可以經由適當地排汗、排便、調整飲食,帶來改善的契機。一、加強排汗皮膚的汗腺是很強大的排泄器官,可以將體內的廢物經由毛孔排除,更能發散異味。但是濕熱人也說了,我明明就每天流汗流不停,還需要加強排汗?消極的自體流汗不夠,更要積極地去進行排汗,像是中藥泡澡、泡腳,定期讓自己身體的汗腺加大力道,毛孔開合而排出惱人的味道。二、大小便通暢濕熱人要注意,儘量讓自己不便祕,也不可以憋尿。喜歡喝冷水的濕熱人,其實很容易便祕,常常要兩三天後才願意一次排出,又多又臭。冷水對腸胃蠕動沒幫助,反而是多喝溫水,可以讓你的大腸和膀胱都開心,對便便、尿尿順暢,都有幫助。三、飲食調整徹底能讓你改變體質脫離體臭的,就是調整飲食內容,這一點最重要。溼熱人常常是自己飲食不當所造成的體質偏差,食量大、口味重、喜炸物、嗜冰冷,或者愛吃人工添加物的零嘴、精緻的甜點汽水等,會讓身體負擔變大,廢物變多,於是身體忙著排廢和出臭汗。所以飲食上自制,慎選乾淨、健康、原始食材的食物,濕熱體質也是會變好的。含鎂的食物如無花果、冬瓜、玉米、紅薯、杏仁、海藻、海帶、豆類等,能讓惱人的體味改善。還有綠豆清熱,紅豆、黑豆皆利水消腫,都是隨手可得的消除體味食材。酵素豐富的水果也可以改善體味,像是木瓜、蘋果、鳳梨、檸檬等皆有改善體味的奇效,怕鳳梨刮胃?那麼飲用鳳梨汁也很讚。古代宮廷裡的妃子服用杏仁茶、杏仁露、喝茉莉花茶來香體。醫女也建議了兩個中藥內用方,祝你早日脫離體味的煩惱。四、使用香水或是花露水平常可以適量噴點香水來改善體味。泡澡或沐浴後,可以使用下面這個天然花露水來潔淨皮膚和頭皮,讓身體清香。延伸保養:香草花露水藿香3g,荊芥穗3g,迷迭香3g,蒼朮3g,薰衣草3g,以上藥材一起用熱水500c.c.浸泡30分鐘以上,再過濾藥草取汁使用,這是身體的化妝水。沐浴後,用花露水潑在全身皮膚和頭皮上,之後直接擦拭乾不需再沖洗。醫女的食療藥膳香體茶材料:石斛12g,梔子花6g,茉莉6g,500c.c.熱水作法:1.中藥材稍微沖洗,加入500c.c.熱水沖泡。2.溫涼後即可當做茶飲。3.喝完後還可回沖熱水繼續喝,第二泡的浸泡時間越久,味道越濃。※一天一服即可延伸保養:香豆水【材料】紅豆、綠豆、黑豆各30g,1,000c.c.熱水【作法】1.三種豆類均洗淨,加入1,000c.c.熱水煮滾。 2.豆皮不要煮至破,溫涼後即可飲用。醫女的保健穴位有體味困擾的人,記得要促進身體新陳代謝,讓汗腺通暢、毛孔開合正常,異味自然容易散去。可以多運動加強自主排汗,以及按摩以下穴位。勞宮穴【取穴】位於手掌心,中指尖點按掌心處即是。【點按】用拇指重按穴位,或是用拇指食指隔手掌對按。曲池穴【取穴】肘橫紋外側與肱骨(最接近肘橫紋的骨節)連線中點。【按揉】手指垂直皮膚按壓,並旋轉打圈按揉。極泉穴【取穴】位於腋窩頂點,有脈搏跳動處。【撥筋】用四個手指從腋下撥到乳房處。膻中穴【取穴】身體前正中線,兩乳頭連線中點。【按揉】手指垂直皮膚按壓,並旋轉打圈按揉。書籍介紹逆齡食養:讓妳減齡15歲的全中醫調養祕密作者:杜丞蕓出版社:幸福文化出版日期:2020/11/11作者簡介現代醫女 杜丞蕓來自台灣,現居於美國,專精內婦兒科,提倡自然醫學養生,食療藥膳、中藥外用、美容美體等,都可以用全天然的草藥和瑜伽滋潤身心靈。是美國執照中醫師、經絡瑜伽師及藥膳專家。台灣大學法學士、城鄉所碩士,美國中西大學東方醫學碩士,曾赴中國上海中醫大博士班進修。在美國創辦了「藥上堂中醫診所」、「杜仲月子養生餐」、和「藥上堂養生中藥」專賣鋪、以及「琉璃瑜伽學苑」和「杜草藥鋪」網站商店。你可以在這裡找到杜醫師:Facebook-現代醫女杜丞蕓Youtube-現代醫女杜丞蕓Instagram-iamdrduh著作:《 女人專屬-最溫柔的節氣養生:藥膳、香氛、身體療癒》2016《全時美人-12經絡舒活養生帖》2018延伸閱讀: 那夜,重症醫師狂奔急診室...看到太太血一直冒出來,一個丈夫鼻酸的請求
-
2020-12-0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生,可以幫我一個忙嗎?有沒有什麼藥可以讓我直接死去?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臨床醫師做醫療決策時的面面觀。陳醫師分享他在長期照顧一位年老內科病人所面臨的家屬與病人不同意見的困難,劉醫師以他在急診處的經驗,發現更多的挑戰是在急救復甦之後,才開始的如何在倫理上扮演病人權利的最後防線。而最後兩位學者醫師共同由這幾十年來「實證醫學」以及最近「醫病共同決策」的興起,寫出「實證醫病共同決策」的倡議與展望。希望這幾篇文章可以使醫病雙方更了解醫療決策的各種困難,並鼓勵社會大眾主動與親友討論個人對生命末期的看法,以避免在緊要生死關頭時,因為家人不了解,而引起意見紛爭,並過度使用沒有必要的醫療,而延長病人的痛苦與親友日後的後悔。林阿姨,今年四月洗澡的時候,在腹部摸到硬塊,來醫院接受腹部電腦斷層檢查,發現罹患第四期肝內膽管癌,腫瘤已經向外吃到了腹部的肌肉。當我在門診跟她講述這個結果時,出乎我意料之外,她竟然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臉上露出ㄧ絲笑容跟我說:「醫生,可以幫我一個忙嗎?有沒有什麼藥可以讓我直接死去?」這位林阿姨在二十幾年前,因膽道狹窄,有肝內膽管結石,開過很多次刀,但都沒有完全解決她的問題,後來她的主治醫師就直接幫她用經皮穿肝膽道引流管,解決了膽道阻塞的問題,也因為這樣她的生活從此有了巨大的改變,每隔一段時間,都得回醫院換管。有一次,來醫院換管才回去沒多久,就因為發燒被家人送來急診,診斷為急性膽管炎,需住院接受抗生素治療。那一次住院我剛好就是她的主治醫師,或許因為是同鄉的關係,我們很快建立了互信的醫病關係,出院後,她一直在我的門診追蹤,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風塵僕僕地從鄉下搭車來到大城市看病,換完管子後,又再自己搭車回家。每回看她走進診間,衣服裡藏著一個小袋子,都會替她覺得難過。但這樣的日子,她已經過了十幾年。或許因為體質的關係,這支肝內膽道引流管的壽命都不長,大概一個多月,就會塞住,而每次只要袋子沒有膽汁流出,她就會擔心是不是又要發燒來住院了。有一次門診,我忍不住問她:「阿姨,你有考慮換肝嗎?」 她一聽到換肝,馬上就搖頭回絕我的建議。當我追問這其中的原因,起初,她不太願意跟我說,但熬不過我的再三追問,她才說:「我小孩都成家立業了,都是人家的爸爸或媽媽,每個小孩都有事業,我不想要麻煩他們,就先維持這樣就好…」就在今年四月的回診,她問我:「醫師,我這裡硬硬的,可不可以麻煩你看一下有沒有什麼問題?」我觸診之後,馬上幫她安排了超音波檢查,發現肝臟有顆大腫瘤,接著就幫她抽血檢查,並安排腹部電腦斷層掃描。腹部電腦斷層很快地就完成了,解釋報告那天,她神情自若,非常鎮定,好像她自己已經有了初步的答案。我按照往例,打開影像系統,點開她的電腦斷層,並且開始解釋到底在肝臟裡面發生了什麼事情。聽完我的解釋後,她馬上就要求我讓她可以跟傅達仁一樣,快點結束這一切。她的女兒聽到媽媽的想法,馬上就回她:「要提早結束,得要先有六百萬。」接著她女兒就跟我說:「醫師,不要聽我媽亂講,我們大家的意見都是要讓她接受治療。」以這種腫瘤來說,若能接受開刀,那絕對會是一個最好的處理方式,但在此前,我曾詢問外科醫師,討論林阿姨是否能夠用開刀來移除這個腫瘤,外科醫師看了電腦斷層的相片後,含蓄地說:「也許要找其他的方式來治療比較妥當,例如放射治療、免疫治療或是化學治療。」在診間裡,我跟阿姨說:「如果不接受治療,這個疾病不會使妳馬上離開這個世界,反而會慢慢地折磨妳,會讓妳度日如年,如果妳接受放射治療,除了可以延緩腫瘤生長速度外,也有機會篩選出生長更快的腫瘤,這樣就可以符合妳目前的期待,妳覺得如何?」阿姨想了一會兒,才勉為其難答應接受放射治療。在接受放射治療期間,有一點點不舒服,但都還在她可以忍受的範圍。好不容易完成了整個療程,腫瘤變得比較小,且大部分的區域都已經壞死,此時趁勝追擊,接受化療應該可以得到不錯的控制。在完成放射治療後,阿姨定時會到我的門診追蹤,並安排膽道引流管置換,在診間裡,不論我怎麼勸說她接受化療,阿姨就是搖頭不願意接受,最主要的癥結點就是治療這段時間,她覺得自己很麻煩她的小孩,每個小孩都有家庭,這樣麻煩他們,她很過意不去,再者接下來的治療,如果只是為了要延長壽命,卻讓自己很難過或不舒服,她實在不願意繼續這種沒有品質的人生。又經過了幾個月,阿姨回來置換管路的時候,跟我抱怨上腹痛與喘,抽血檢查,並沒有發現感染的跡象,但之前她也曾經這樣,後來住院診斷為急性膽管炎,因此就安排她住院接受進一步檢查與治療。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癌細胞除了擴散到整個肝臟外,也轉移到了心臟,並且有心包膜積水。治療與不治療之間,要如何選擇,考驗著醫師、病人與家屬的智慧。醫師如同一齣劇的導演,要如何在家屬期待與病人的願望中找到一個平衡點?為阿姨及她的子女們召開家庭會議,開誠佈公地讓彼此互相理解各自的想法,並清楚地知道目前可以做的治療與必須面對的併發症,以及最後的底線,應該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在家庭會議中,大家一邊看著最新的電腦斷層圖片,一邊聽我解說,每個來參加的家族成員,漸漸明瞭目前所面對的問題與困境,每個處理方式都有它的優點與必須面對的缺點或風險,在大家沒有說出自己可以接受的底線前,我只能聆聽每個人的想法,默默的在心中整理各路人馬的意見,從中為他們找出相互的交集點,並在腦海中計劃著可行的治療方案。阿姨本人嘴裡說沒有什麼意見,但最掛心的其實是接下來的治療會不會造成她更痛苦,甚至會連累她的家人。她的小孩們分成兩種意見,一種是尊重媽媽的意願,另一種則是只要有機會,都要努力去嘗試。姑且不論病患及家屬的意見,單就醫學專業來說,眼下最需要拆除的炸彈莫過於心包膜積水,但直接引流或抽吸危險性都太高。我心裡思忖著,用手術的方式直接打開心包膜,讓水流到肋膜腔,再由肋膜腔放置引流管,應該是個可行的方案。過了這關,接下來到底要化療、標靶治療、放射治療,或免疫治療才有得商量。在這個家庭會議的最後,我提出了這個治療建議,跟阿姨說這個治療是要解決她的疼痛與喘的問題,開刀的風險都不用考慮,開刀若是遇到什麼意外,我就負責說服她的小孩們放棄積極急救;但如果開刀成功,我們就會有更多時間來談未來的癌症治療,因此不管是哪個結果,對病人來說都是贏。在這個敘事邏輯下,成功說服病人接受開刀的安排。開完刀後,接下來呢? 也許那才是挑戰的開始。
-
2020-12-06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海外就醫健保核退案銳減 確診新冠僅1人獲退4萬元
全球疫情嚴峻,邊境管制加嚴導致出入境人數銳減,向健保署申請境外就醫費用核退的案件量也比去年少一半。健保署統計,今年共有5萬3400件核退案,常見樣態與往年類似,以呼吸道感染和腎衰竭最多。核退案有大約1%(520件)是新冠肺炎疑似症狀者,共核退314.1萬元,其中2件來自一名新冠肺炎確診女性,她在菲律賓急診和住院,健保署共核退4萬425元。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副組長吳科屏表示,去年1到10月境外就醫核退案件量有9.97萬件,今年同期間僅5.34萬件,銳減五成。常見樣態與往年近似,今年案件量前五名依序為急性呼吸道感染(4500件,核退465.9萬元)、腎衰竭(4200件,454.9萬元)、急性支氣管炎(1600件,核退205.8萬元)、不明熱(1400件,核退219.1萬元)、傷害(1300件,核退609.1萬元)。其中金額最高是一民眾在香港心臟病住院,共核付42萬元。健保署資料顯示,今年的案件中有520件與新冠肺炎疑似症狀有關,接近半數是發燒,還有肺炎、胸痛、呼吸道症狀等,共核付314.1萬元。其中僅兩件申請案是確診新冠肺炎,都來自同一名女性,她在菲律賓急診就醫並且住院,健保署核付其急診1099元,住院3萬9326元。這520件當中有六成來自中國(320件),共核付160萬元,平均一件核付5000元。美國、越南、日本等國件數也比較多。吳科屏表示,不可預期之緊急傷病,在國外就醫後六個月內都可以申請核退,不論是本人或郵寄資料和委託書,請家人代為申請也可以,健保署會進行審查,核付金額以就醫日或出院日當季國內醫院或診所平均費用為上限值。今年最近一季(10月至12月)門診上限為每次1053元、急診上限每次3160元、住院上限每日6042元。申請辦法可上網查詢。
-
2020-12-06 醫療.自體免疫
慢病放大鏡【肺纖維化】為了多吸一口氣 肺纖維化及早治療
人活著就是憑著一口氣,如果氣虛、容易喘,甚至喘不過氣,無法吸到一口氣,就可能沒了,這對肺纖維化病友來說,可是極為深刻的人生寫照。>>延伸閱讀/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肺纖維化患者預後差,存活率低,比癌症可怕。值得注意的是,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為肺纖維化高風險族群,台大醫院免疫風濕過敏科主任謝松洲指出,紅斑性狼瘡、多發性肌炎、皮肌炎均為自體免疫疾病,病友罹患「菜瓜布肺」的比率遠高於一般民眾。謝松洲以紅斑性狼瘡為例,該疾病以關節疼痛、皮膚斑疹為主,病友容易合併身心症狀、乾燥症與嚴重危及呼吸功能的肺部纖維化。但病友常忽略肺功能變差的狀況,即使一動就喘,也常以為是變胖或缺乏運動導致。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林孟志指出,除了大眾熟知俗稱「菜瓜布肺」的特發性肺纖維化之外,因自體免疫疾病導致的肺纖維化,也屬於一種少見的間質性肺炎,肺部會逐漸纖維化,使肺葉組織出現間質性肺炎現象,患者預後相當差,存活率之低,比一般癌症還要可怕。傳統治療效果有限,呼吸衰竭須仰賴氧氣瓶。肺纖維化的傳統治療效果相當有限,以往在確診後,如同宣判死刑,患者呼吸功能逐漸惡化,進而呼吸衰竭必須仰賴氧氣瓶,最後因吸不到空氣而死亡。其早期病變以肺泡壁發炎為主,病徵為容易喘、胸悶、呼吸不順、呼吸急促及乾咳,患者常被誤診為氣喘、心臟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到了中期肺部組織纖維化,患者明顯消瘦、食欲不振、呼吸困難,有病人半年內瘦了十多公斤,喘到無法爬樓梯才就醫,但許多醫師對此疾病不夠瞭解,導致許多病人到處求診,掛了急診、家醫科、胸腔科、心臟內科後最終才確診,卻幾乎都已經到了晚期。晚期肺泡壁失去彈性,質地有如菜瓜布。到了晚期,肺泡壁如混凝土般堅硬、失去彈性,透過內視鏡觀察,質地有如菜瓜布,因此被稱為「菜瓜布肺」。在治療上,肺纖維化患者肺功能會在數年內逐漸惡化,傳統使用類固醇、化痰藥、抗凝血劑及免疫抑制劑,或許可能暫時緩解症狀,但此疾病為不可逆的,傳統治療效果極為有限。新藥問世,延緩惡化速度,提高生活品質。所幸最近幾年肺纖維化治療上出現突破進展,新藥問世,臨床研究發現被用來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可降低五成肺功能受損速度,更能減少六成八急性惡化機率,雖然無法治癒,但能延緩惡化速度,且提高病人生活品質,死亡風險則降低四成三,部分患者用藥1至2周,可改善咳嗽症狀。美國、歐盟幾年前就已陸續核准新藥上市,台灣則在2017年3月給付新型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呼吸道藥物。林孟志表示,由於該藥物價格昂貴,給付條件嚴格,肺功能太好或太差都不符合規定。不過,今年藥物已獲健保核准,除治療過去已取得適應症的特發性肺纖維化外,不論造成肺部纖維化的原因為何,只要纖維化會持續進展,均可使用藥物延緩病程,為長年無藥可醫的自體免疫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患者帶來一線曙光。謝松洲說,自體免疫疾病治療以類固醇、抗發炎藥物、免疫抑制劑為主,在醫師指示下規律用藥,免疫系統就會逐漸恢復正常,但如果肺部纖維化,就須積極治療。一般民眾如何預防肺纖維化1.積極治療胃食道逆流林孟志指出,由於多數的「菜瓜布肺」致病原因仍不明,一般認為與基因遺傳、抽菸、胃食道逆流有關,建議民眾戒菸,並積極治療胃食道逆流。2.危險環境從業人員木工、美髮業、裝潢工人等長期暴露在粉塵、化學物質危險環境的從業人員,屬於高風險族群,務必提高警覺。3.注意症狀積極就醫如乾咳超過2個月,合併易喘、呼吸困難等症狀就應積極就醫。【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0-12-05 新聞.元氣新聞
她掛急診忘記帶健保卡 看到結帳金額傻眼直呼:要珍惜健保
台灣的全民健保享譽國際,完善的制度常被拿來和國外做比較,民眾只要拿著健保卡就醫時就能享有較便宜的醫療費,但如果健保卡忘了帶,費用可是相當驚人。一名女網友日前因為腸胃炎去看醫生,卻因為沒帶健保卡,拿到帳單後費用將近萬元,讓她超傻眼。原PO在臉書「爆廢1公社」表示前幾天因為腸胃炎到醫院掛急診,但因為匆忙出門結果沒帶健保卡,只好先掏腰包自費,沒想到看完病後結帳時,拿到帳單發現押金高達9653元,讓她很驚訝。原PO有感而發的說「不要說你們不信,我也不信。突然發覺,我們要珍惜健保,不要浪費醫療資源啊」。貼文引起網友們的熱議,「太嚇人了,檢查費怎麼會這麼高」、「我之前急性腸胃炎忘記帶健保卡,住一星期,那費用比妳高好多」、「這些費用還是因為在台灣便宜了」、「國外看個感冒就6千了」、「就算沒健保這些費用也是很便宜,離開台灣光是問診開藥收2-3萬不是問題,加上檢查隨便都超過5萬」、「台灣的健保真好!所以我們盡量不要浪費醫療資源要惜福珍惜」、「健保真的救了好多人」。還有人猜測原PO費用會那麼高的原因可能和就醫的地方有關,「台灣是把醫療院所分成『診所』、『地區醫院』、『區域醫院』與『醫學中心』4級,妳去的是最高級,所以費用比較高」、「醫學中心的『急診」費用當然會高,有健保真的要珍惜」。依據規定,民眾就醫如果忘記帶健保卡的話,仍然可以自費看診,保留收據後7日內拿著健保卡到原來就診處退費,如果超過7天,也可在6個月內到健保局各區處辦理退費。
-
2020-12-05 科別.呼吸胸腔
家有長輩一定要看!一旦感染這種疾病恐致死
進入天冬以來,氣溫變化相當大,有時候熱、有時候突然降溫,由於老人家的免疫力不如年輕人,因此,容易發生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引起咳嗽、打噴嚏、發燒,嚴重的話,甚至會引發肺炎;此時若沒有妥善治療,將會導致老人家活動力變差,甚至需要臥床,導致生活無法自理,更完重甚至造成死亡。 老人家肺部感染,後果很嚴重萬芳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蘇迎士表示,每逢秋冬,老年人因為肺炎造成死亡屢見不鮮。門診中就有一位紀0歲的老人家,平時身體還算硬朗,可以自己外出活動,但因為冬天天氣變化大,不慎引起小感冒,雖然已經逐漸好轉,但是後來突然咳嗽發燒,送來急診;透過藥物的控制,但是病情還是持續惡化,甚至得插管治療,最後持續一段時間的救治,才慢慢康復。 通常老年人肺炎經過治療痊癒,有時候會留下一些後遺症,例如臥床1、2周,或是插管限制病人的活動,會導致重症後肌無力,肺部功能因而受損,體力就會大不如前,需要他人的照顧及長期心肺功能復健,這些都會對老年人身體造成不可逆的傷害。飲食均衡、增強免疫力,降低感染風險蘇迎士表示,老人家如果有三高、肥胖、缺少運動、肌肉無力,或常常出入人多的公共場所,一旦受到病毒感染,就容易發病導致肺炎;他特別強調,老年人肺炎的預防之道,平時需飲食均衡、增強免疫力,降低病毒感染機率。因此,定期接種疫苗,像是肺炎鏈球菌、流感疫苗,甚至包括家人及照顧者,也要注射,形成群體免疫,以減少肺炎發生。除了打疫苗之外,保持運動習慣對老人家也很重要,如有氧運動、散步、登山、體操及舞蹈等,都是保持體力最好的方式;另外,體況比較好的老年人,可以做無氧運動的重訓,如啞鈴、彈力帶,深蹲及伏地挺身等,不但能增加心肌力,一旦感染引起肺炎,還可加速身體復原,避免後遺症發生。延伸閱讀: 吃柳丁、橘子、芭樂提升免疫力? 淺嚐就好!維生素C攝取超過這量反而會缺乏 為什麼會得肺炎? 感冒、免疫力差易感染!5大高危險群沒注意恐奪命  
-
2020-12-05 新聞.科普好健康
天成導入MR混合實境 居家遠距會診不是夢
「MR混合實境」是AR(擴增實境)和VR(虛擬實境)的綜合體,可將虛擬場景與現實高度結合。天成醫療體系 首家運用HoloLens2天成醫療體系看中MR在後疫情時代的應用前景,與微軟(Microsoft)合作引進結合遠端協助軟體功能的MR眼鏡「HoloLens2」,用於居家醫療的遠距會診。醫院醫師透過居家醫師戴的HoloLens2,能在遠端掌握病人狀況、給予適當的會診建議。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天成醫療體系將今年訂為數位轉型年,結合資通訊、人工智慧(A:Artifical Intelligence)、區塊鏈(B:Block Chain)、雲端運算(C:Cloud Computing)及大數據(D:Big Data),朝大健康科技島邁進。微軟9月發表HoloLens2後,天成醫療體系金色年代長照社團法人董事長徐向謙和天晟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翁國益醫師便主動向微軟洽談合作,11月啟用HoloLens2,成為全台首家運用HoloLens2的醫院。醫師戴上MR眼鏡 即時傳送檢驗報告翁國益表示,居家醫師到病人家中後,若發現有會診需求,只要戴上HoloLens2這款MR眼鏡,遠在醫院端的醫師就能看到HoloLens2傳回的影音。因HoloLens2影音性能強大,能使醫院醫師感覺親臨現場,還能把醫院端的檢驗檢查報告送到居家醫師的眼鏡視野當中,完成最即時的同步診療。倫敦用HoloLens2會診 減少新冠接觸翁國益說,由於HoloLens2可不用醫師直接接觸病人,據他了解,英國倫敦已用HoloLens2作為醫師會診住加護病房的新冠肺炎病人,降低接觸感染。可見,HoloLens2是數位防疫好工具,天晟醫院擬定未來可再用於:3D解剖構造模型影像衛教解釋功能、急診和加護病房的遠距會診功能等。打造智慧病房 比畫手勢即可操作此外,天晟醫院近期也將把VIP病房打造為智慧病房,除了設置常見的電子白板、離床偵測與防跌警報,另設有手勢操作的自動化感應功能。只要病人或護理師在偵測鏡頭前比畫手勢,就能自動開關燈、拉窗簾等,減少直接接觸。Kebbi機器人 照護長輩好幫手醫療科技展現正展出天成醫療體系的HoloLens2和智慧病房,最吸睛的還有可與長輩互動的AI機器人「Kebbi」,會跳舞、說故事、玩遊戲、拍照、人臉辨識和紅外線量體溫等,是天成3家護理之家及4家日照中心的陪伴好幫手。具醫療與長照專業的立委張育美表示,國家地理頻道紀錄片曾記述台灣醫療品質是世界第三、亞洲第一。由台灣生策會聯合衛福部、經濟部、科技部、農委會和生技中心主辦的醫療科技展,是全亞洲最大的醫療科技盛會,值得一看。自即日起至12月6日,台灣醫療科技展在台北南港展覽館舉行。
-
2020-12-05 新聞.元氣新聞
天成醫療體系導入MR混合實境 居家醫療遠距會診不是夢
MR混合實境是AR(擴增實境)和VR(虛擬實境)的綜合體,可將虛擬場景與現實高度結合。天成醫療體系看中MR在後疫情時代的應用前景,與微軟(Microsoft)合作引進結合遠端協助軟體功能的MR眼鏡「HoloLens2」,用於居家醫療的遠距會診。醫院醫師透過居家醫師戴的HoloLens2,能在遠端掌握病人狀況、給予適當的會診建議。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天成醫療體系將今年訂為數位轉型年,結合資通訊、人工智慧(A:Artifical Intelligence)、區塊鏈(B:Block Chain)、雲端運算(C:Cloud Computing)及大數據(D:Big Data),朝大健康科技島邁進。微軟9月發表HoloLens2後,天成醫療體系金色年代長照社團法人董事長徐向謙和天晟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翁國益醫師便主動向微軟洽談合作,11月啟用HoloLens2,成為全台首家運用HoloLens2的醫院。翁國益表示,居家醫師到病人家中後,若發現有會診需求,只要戴上HoloLens2這款MR眼鏡,遠在醫院端的醫師就能看到HoloLens2傳回的影音。因HoloLens2影音性能強大,能使醫院醫師感覺親臨現場,還能把醫院端的檢驗檢查報告送到居家醫師的眼鏡視野當中,完成最即時的同步診療。翁國益說,由於HoloLens2可不用醫師直接接觸病人,據他了解,英國倫敦已用HoloLens2作為醫師會診住加護病房的新冠肺炎病人,降低接觸感染。可見,HoloLens2是數位防疫好工具,天晟醫院擬定未來可再用於:3D解剖構造模型影像衛教解釋功能、急診和加護病房的遠距會診功能等。此外,天晟醫院近期也將把VIP病房打造為智慧病房,除了設置常見的電子白板、離床偵測、與防跌警報,另設有手勢操作的自動化感應功能。只要病人或護理師在偵測鏡頭前比劃手勢,就能自動開關燈、拉窗簾等,減少直接接觸。醫療科技展現正展出天成醫療體系的HoloLens2和智慧病房,最吸睛的還有可與長輩互動的AI機器人「Kebbi」,會跳舞、說故事、玩遊戲、拍照、人臉辨識、和紅外線量體溫等,是天成3家護理之家及4家日照中心的陪伴好幫手。具醫療與長照專業的立委張育美表示,國家地理頻道紀錄片曾記述台灣醫療品質是世界第三、亞洲第一。由台灣生策會聯合衛福部、經濟部、科技部、農委會和生技中心主辦的醫療科技展,是全亞洲最大的醫療科技盛會,值得一看。
-
2020-12-05 科別.心臟血管
久坐不動當心沉默殺手殺了你!淺談血栓疾病
40歲的大維(化名),是一位電子工程師,6年前曾因嚴重腰痛、下背痛求診骨科,在服用止痛藥與肌肉鬆弛劑後,症狀未獲得緩解,反而在2~3個月內惡化,痛到晚上睡不著、躺不下來;經中醫針灸於後膝蓋窩放血之後,疼痛狀況雖有改善,但隔天卻在辦公室喘到暈厥,送醫後,X光檢查發現肺纖維化。大維甦醒後,因症狀獲得緩解,故未深究發病原因。之後,卻又發生右腳腫脹,以為是腎臟功能障礙,服用利尿劑之後未改善。後來左腳也同樣從大腿根部腫到腳底,脹大了1.5倍之多,甚至在半夜痛到送急診就醫。 經檢查發現,患者全身多處血栓,包括雙下肢深部靜脈血栓、肺栓塞及下腔靜脈血栓等多重靜脈血栓栓塞症,不治療恐危及生命,故以抗凝血藥物治療、併血管內導管導引下溶栓治療等,使血栓症獲得控制,相關症狀也得到緩解。患者經治療後,未再持續追蹤血栓問題,直到4年前返鄉工作,因腹痛求治彰化基督教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沈銘鏡,經電腦斷層檢查,證實是下腔靜脈的側肢再次血栓,以抗凝血藥物治療控制。沈銘鏡表示,血栓即是血管,包括動脈、靜脈阻塞不通。動脈血栓,會導致腦中風、心肌梗塞及末稍動脈阻塞等發生;靜脈血栓,則可能發生深層靜脈栓塞、肺栓塞及門靜脈栓塞等。下肢深層靜脈栓塞很常見,其症狀包括下肢腫脹、疼痛及患處皮膚變褐色等;檢查時,會出現大小腿壓痛、單側水腫、發熱、皮膚變色及表層靜脈擴張現象。他進一步解釋,大腿近端的深層靜脈血栓常會脫落流入肺部,引起肺栓塞;嚴重時,還會導致嚴重血液循環障礙、下肢壞死;如果發生大量肺栓塞,常會導致休克而死亡。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16秒有1人罹患血栓疾病、每37秒有1人因血栓死亡,重視血栓問題刻不容緩。根據研究,我國靜脈血栓發生率,大人1,000人中每年發生率可能在0.5人以下。沈銘鏡表示,發生靜脈血栓的原因很多,包括受傷、開刀、懷孕生產、久坐或久臥不動、心臟衰竭、癌症、抗磷脂抗體症候群、骨髓增生等後天性原因或是先天性遺傳。而國人遺傳性靜脈血栓佔總發病人口約50%,其好發症的主要病因,是S或C蛋白缺乏和抗凝血酶缺乏,但也有病友是完全找不出原因的。此次案例是屬於抗磷脂抗體症候群。 沈銘鏡進一步說明,目前,血栓的主要治療方法是服用抗凝固劑,可以有效控制血栓惡化,只要控制得宜,血栓症病友行動、生活與一般人無異。彰化基督教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暨台灣血栓醫學會秘書長林炫聿提醒,血管壁損傷、血流速度異常、血液成分異常都是血栓形成的要素,雖然血栓症不易發現,但卻會危害生命,不可不慎!為了減少因血栓造成失能,甚至死亡的嚴重結果,呼籲大家除了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戒除不良生活習慣之外,更需對身體狀況有警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以獲得妥善的照護。 諮詢專家/基督教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 沈銘鏡、彰化基督教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暨台灣血栓醫學會秘書長 林炫聿
-
2020-12-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莊人祥:新冠肺炎法籍確診者 感染跟毒蜘蛛無關
今天新增四例境外移入,包括一名法國籍40多歲確診者,因被毒蜘蛛咬傷在美國就醫而確診案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此案是因為在美國期間急診就醫兩次,暴露醫院本身風險相對就高,該案回國後再由衛生局安排就醫安排住院隔離並採檢才確診,毒蜘蛛咬傷不會傳播,兩者沒有關係。
-
2020-12-04 科別.心臟血管
下肢靜脈栓塞 血栓抽吸術快速恢復
89歲的蔡爺爺早上去參加失智共照的活動,下午到復健科復健再前往附近的公園散步,下午五點回到家,準備洗澡時,發現左腳整個腫起來,幾乎是原來的兩倍大,家人趕緊載他掛急診。急診安排血液檢查、超音波及電腦斷層掃描檢查,發現整條左下肢深部靜脈嚴重栓塞,緊急會診心臟血管外科醫師,經診斷為急性血管栓塞。於是安排兩天後施行血栓抽吸手術,在加護病房持續觀察兩天順利拔管,轉普通病房後平安出院,整個治療過程不到一周。出院後,蔡爺爺又恢復往常趴趴走的生活。下肢靜脈嚴重栓塞,傳統治療多數使用溶血栓或抗凝血藥物,治療時間較長,至少數周以上才開始改善,但效果有限,並有其他部位出血風險,當血栓形成塊狀更難以治療,若以外科手術清除,傷口較大,風險高,也不見得能清除乾淨。採行「物理性血栓抽吸術」則是利用白努利定律,由抽吸導管局部噴水柱破壞血栓結構,同時血管腔內產生強力負壓,接著血栓碎片順著負壓方向而吸入導管內,藉此,血栓碎片也不易漂至更遠處,使其他器官造成傷害。物理性血栓抽吸術是血管栓塞的新選擇,安全且更有效率,傷口小,尤其對於血栓發生的黃金治療期2至3周內,可快速有效消除腿部腫脹情形,對病患來說,增加了治癒的機會,不僅降低血栓併發症的發生,同時也縮短了病人住院天數,不再錯失第一時間治療的良機。久坐不動、患有糖尿病、惡性腫瘤、自體免疫疾病、女性懷孕時或服用口服避孕藥等,都是靜脈血栓形成相關的危險因子,深部靜脈栓塞雖然不像動脈栓塞會有立即性的生命危險,但拖延未治療,容易併發蜂窩性組織炎引起敗血症,血栓若脫落流回心臟,甚至會造成肺動脈栓塞,危及生命。
-
2020-12-04 新聞.元氣新聞
國泰醫院引進智慧決策系統 降低敗血症死亡率
「敗血症」致死率上看五成,急診病人病情瞬息萬變,國泰醫院運用創新智能科技導入敗血症智慧決策作業系統,急診敗血症死亡率從2018年的18.5%,至2019年降到5.71%,接近國際平均值3.5%。國泰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陳健驊表示,敗血症智慧決策作業系統依病人生命徵象,提供100多個參數 ,由系統自動警示提醒,同時設計查核表,協助醫師看診與給予處置過程中自動帶入檢驗結果,並透過「敗血症引發器官衰竭分數(SOFA)分數」計算,找出敗血症高風險族群,還能進一步給予臨床照護建議,協助年輕醫師判斷。該系統從2016年陸續導入國泰醫療體系醫院後,有效降低病人總住院時數,從240小時降至228小時、急診敗血症病人死亡率從18.5%,2017年正式跌破10%,去年死亡率為5.7%。「2020台灣醫療科技展」於12月3日開展,國泰醫療體系除了展出「敗血症智慧決策作業系統」,考量國內約有兩百多萬名糖尿病患,預估未來每年還會以2.5萬名速度持續增加,更與基因檢測公司合作,利用與心血管疾病相關的基因,開發評估糖尿病患的冠心病風險檢測,未來只要少量血液,就能預估糖尿病患罹患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
-
2020-12-04 科別.感染科
「老人隱形殺手」肺炎 這些人是高危險群
肺炎有「老人隱形殺手」之稱,因老人家免疫力較年輕人差,秋冬容易因為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咳嗽、打噴嚏、發燒,嚴重時甚至引發肺炎。若未妥善治療,會導致活動力變差,必需臥床,甚至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導致死亡。萬芳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蘇迎士說,一位年約90的長者身體還不錯,因冬天天氣變化引起小感冒,雖逐漸好轉,後來卻突然咳嗽發燒,送到急診,經過治療,病情仍持續惡化,插管救治一段時間才逐漸康復。不過,長者肺炎就算痊癒,有時仍可能留下後遺症,造成不可逆傷害。包括臥床一、兩周,插管限制病人活動,會造成重症後肌無力、肺部功能受損,體力大不如從前,除需他人照顧,還要長期心肺功能復健。哪些長者可能是肺炎高危險群?蘇迎士說,若有三高、肥胖、缺少運動、肌肉無力,或常常出入人多的公共場所,一旦遭病毒感染,就容易發病導致肺炎。肺炎預防之道,平時需飲食均衡、增強免疫力,降低病毒感染機率,他建議,應定期接種疫苗,如肺炎鏈球菌、流感疫苗,包括家人及周遭的照顧者,也要注射,形成群體免疫。此外,蘇迎士說,老年人家養成運動習慣也很重要,如有氧運動、散步、登山、體操及舞蹈等,都保持體力最好的方法;無氧運動的重訓,如啞鈴、彈力帶,深蹲及伏地挺身等,則可以增加心肌力,一旦感染引起肺炎,可以加速身體復原,避免後遺症發生。
-
2020-12-04 新聞.元氣新聞
台大急診人工智慧看臉辨識疼痛 急診檢傷再加速
「你現在有多痛?」疼痛非常主觀,要問得清楚,恐怕得花好幾分鐘。但在壅塞的急診現場,疼痛指數攸關檢傷分類,非評估不可,但醫護人員沒那麼多時間猶豫。台大醫院急診部與台灣大學資工系特聘教授傅立城合作,發展出人工智慧的電子化檢傷系統,以人臉辨識判斷疼痛指數,最快兩年後就能幫助急診達成兩分鐘內精準檢傷,也有助解決病人壅塞問題。台大醫院急診部主任黃建華表示,急診的檢傷分類除了看心跳、血壓、體溫,也要看疼痛,如果疼痛超過八分就要自動升一級。因為疼痛有兩大意義,首先是病人很希望趕快改善不舒服,另一個代表身體疾病可能比較嚴重,醫護人員除了幫忙提高病人的舒適度,也要快速瞭解他病況的危急性。黃建華表示,檢傷分類要「快速」是一個重點,最慢三到五分鐘要完成,但是用人工方式確認疼痛很花時間。雖然有標準評估方法,但因為疼痛主觀、評估者的訓練程度不同等因素,都會影響檢傷分類的速度和準確度。黃建華表示,現在以人工智慧進行臉部疼痛分析,同時分析病人主述、病例、生命徵象的資料,經過深度學習模型,自動產生疼痛指數及檢傷分類的建議。未來可望縮短到兩分鐘以內,效率和準確度都更高,未來透過更多資料學習,人工智慧的判斷也會越來越準確。黃建華表示,台大醫院「智慧急診」的願景除了疼痛評估,還有加速診斷、加速影像檢驗判讀、加速了解病人病況是否建議出院、緊急事件準確預測,希望可以改善急診流程,都能夠縮短時間而且判斷更正確,推動智慧急診的方向。黃建華表示,目前全世界還沒有一個國家真正將人工智慧系統應用於急診,但是大家都在競爭。台灣人臉辨識的應用還很新,一定會更加注意人權和隱私的問題。這項技術將在2020年台灣醫療科技展進行展示,是台大醫院今年展出的重點項目之一。
-
2020-12-04 科別.消化系統
不理會宿便會怎樣?中醫師告訴你嚴重下場
你也有宿便的問題嗎?宿便如果放著不解決可是會造成嚴重的後果「醫生啊!我有長期便秘的困擾,在中醫上在中醫上有沒有什麼解決的方式,還是可以乾脆不要理它算了?」蘆洲的江小姐相當的困擾。中醫師黃胤誠說:「宿便的問題其實在門診常常被問到,在中醫去調理這個長期慢性宿便有幾個方式。」如何調理宿便?看體質。有一些人身體比較虛、腸胃較無力,他的腸胃沒有辦法蠕動,沒有辦法把大便、食物,順利地往前帶,這時候會用補腸胃,用促進腸胃蠕動的方式去做調理。有一些人是因為大便很乾、很硬,這種時候會開滋補身體水分藥方,使得大便變得比較軟,不會像小羊便便一樣全部卡在體內。如果不理會宿便會怎樣?宿便看起來是件小事情,但是如果不去理會它的話會變得很嚴重哦!因為就算是每天都有上廁所好了,可能腸胃裡面還是會有些宿便卡在裡面;而且腸胃會一直些收我們身體的水分,如果沒有上出來的宿便,會把水分越吸越乾,最後會硬得跟石頭一樣。在西醫怎麼看宿便在西醫裡稱之為「糞石」,這些堵住糞石可能會導致腸胃道發炎,造成上吐下瀉、噁心嘔吐的症狀,嚴重者還有可能需要去急診。在中醫怎麼看宿便在中醫的想法裡,大便如果積在腸胃太久,它不通順的話會產生燥熱,這會影響到整個身體的症狀,心情也會變得「煩躁」。哪些人會容易有宿便?主要會容易宿便的有兩個高峰群,一個是小朋友,另一個就是年輕的女性,都容易有糞石的狀況,這時候去急診照 X 光就會發現真的會有滿肚子大便的情形。所以提醒男性朋友們,如果你的女朋友心情煩躁,可能是宿便困擾著她哦!本文摘自健康多1點 原文請點此
-
2020-12-02 科別.牙科
單次拔牙幾顆以內算正常? 專業牙醫師給答案了
日前嘉義1名34歲女性拔牙20顆回家後,隔日昏迷死亡,家屬質疑與拔牙有關,檢察官解剖初判為「右肺吸入性肺炎」,實際死因是否與拔牙相關仍有待認定。台北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院長鄭信忠表示,鮮少單純因拔牙死亡,大多數伴隨慢性病等因素,拔牙其實是不得不的手段,感染非常嚴重的牙齒,才會選擇拔除。 拔牙風險不在多少顆 慢性病與身體狀況才是關鍵鄭信忠解釋,在一般正常狀況下,單次口腔治療要拔幾顆牙,基本上都不會有問題,手術完成在傷口上咬住棉花止血,病人回家按照醫生指示休養,如果有開立藥物,跟著處方把藥服用完,原則上就能恢復,但拔牙前一定要與醫生有完善溝通,身體有慢性疾病或特殊狀況,一定要讓醫師知道,以便評估風險。鄭信忠補充說明,如果醫生決定拔除牙齒,大多是最後治療手段,執行前一定會與病人和家屬討論,了解病患有沒有慢性疾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病有可能讓傷口不容易癒合,也會增加手術後風險。同時醫師也會要清楚掌握,病人是否有藥物過敏記錄,對於特定麻藥使用有沒有危險性存在。牙齒嚴重感染發炎 必須拔除到底什麼狀況下必須拔牙呢?鄭信忠強調,如果牙齒感染病菌導致牙齒周邊發炎,包含牙髓質、牙齦牙肉、牙顎骨都可能會被感染,由於口腔嚴重感染很容易有全身性影響,醫師很可能選擇把牙齒拔除,否則都會希望協助病人保留真牙。術前一定會與病患和家屬完善溝通,相互討論可能風險後,才會執行治療。失去功能不易清潔 也會考慮拔除另外鄭信忠也說,當醫師發現某顆牙齒已經失去功能,不容易清潔容易發生蛀牙,也考慮拔除那顆牙齒,例如牙齒斷裂與智齒就很常見,當智齒長不正就難清潔,也無法發揮牙齒功能,為避免發展到蛀牙感染,可能會預先拔除,但假使智齒長出來沒什麼問題,可以發揮功能也可以清潔乾淨,就不一定要拔掉。拔牙後持續疼痛、發燒、流血 應立即回診鄭信忠提醒,拔完牙回家後,有幾種情況應特別注意,假使傷口持續流血,有停不下來跡象、持續疼痛似乎沒有好轉舒緩、傷口周邊越來越腫、甚至體溫上升開始發燒,都必須特別注意,最好立即回到牙科讓醫生檢查,如果在假日或牙科診所休診期間,醫院多會有牙科急診,協助立即處置可能的惡化狀況。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口臭是牙周病主要徵兆! 飯後40分鐘就形成,這動作是牙菌斑大敵...舌苔積太多也不OK 牙齒黃怎麼變白?居家、冷光美白怎麼做? 快戒掉這些讓牙齒變黃的習慣
-
2020-12-01 新聞.元氣新聞
50至64歲成人今起復打公費流感疫苗 還有31萬劑可打
衛福部疾管署今提醒,今日起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恢復接種公費流感疫苗,截至目前,我今年公費流感疫苗總接種數約571萬劑,整體使用率9成4,全國疫苗量扣除幼兒接種第2劑及校園接種所需疫苗量,剩餘約31萬餘劑可供接種,籲民眾儘速完成接種。疾管署統計,65歲以上長者接種率50.3%,50至64歲成人則為15.7%,但學齡前幼兒接種率僅46.8%,仍低於今年度目標接種率55.5%,且為流感高風險族群,籲請家長儘速帶家中嬰幼兒前往合約院所完成流感疫苗接種,以保護嬰幼兒健康。近日氣溫逐漸轉冷,疾病管制署疫情中心副主任郭宏偉表示,上周(11月22日至11月28日)國內類流感門急診就診共38006人次,較前一周略降,近期趨勢仍呈緩升;近期幼童就診人次高於其他年齡層,近4周上呼吸道及類流感群聚檢出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共13起。以幼托機構為多,且高於2018至2019年同期。依據疾管署實驗室傳染病自動通報系統呼吸道病毒監測情形,0至6歲呼吸道融合病毒檢出陽性件數與前一周持平,目前持續處高點。疾病管制署預防醫學辦公室防疫醫師林詠青說,雖我國流感季到目前無併發重症個案,但近日氣溫已明顯下降,接種疫苗後還需要兩周才有保護力,希望公費對象盡快接種。再次提醒,未滿9歲初次接種的嬰幼兒應相隔4週以上接種第二劑,以獲得完整保護力。符合公費接種資格的民眾可至全國約3600家合約院所接種,提醒民眾,接種前可先至各地方政府衛生局網站或疾管署流感防治一網通查詢,並電洽有提供接種服務的院所,確認有疫苗後再前往接種。除接種流感疫苗外,民眾平時也應落實勤洗手與咳嗽禮節等良好衛生習慣;外出時維持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以上的社交距離,若無法維持應佩戴口罩;生病不適者盡量在家休息,以降低呼吸道病毒傳播的風險。
-
2020-12-01 失智.失智專題
好評推薦/失智者真實故事改編、謝金燕暖心配音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昨(30日)辦理《等你等我等你》動畫影片發表記者會,本片根據失智者白婉芝真實故事改編、謝金燕暖心配音。衛生福利部吳希文簡任技正、輕度失智者白婉芝、動畫導演Amber、曹書睿、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長期照護系黃秀梨主任兼所長、臺大職能治療系毛慧芬副教授、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鄧世雄、鄭又升職能治療師、董懿萱職能治療師與失智症家庭照顧者皆到場呼籲預約不失智的未來。衛福部長期照顧司簡任技正吳希文表示,目前失智人口快速增加,民眾需提升對失智症的正確認識及友善態度,消弭大眾對失智症的歧視和偏見。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鄧世雄說明,目前我國預估有28-30萬人罹患失智症,多數是留在社區。一般人會覺得失智症很可怕,為了讓大家更正向的面對失智症。罹患失智症不是只能臥床在家,也可以像《等你等我等你》主角白婉芝一樣,活得有尊嚴、有價值、很不簡單、很快樂,希望藉著該片傳達失智症不可怕,鼓勵失智者走出來,多參與社區活動,和公益活動。雖然失智症目前仍然無法根治,約有超過7成的失智個案屬輕度及極輕度,透過建立健康的生活型態,運動、飲食、腦動、融入社會、參與社會互動,還是有機會維持生活品質。而且從歐美國家的研究,失智症的盛行率可以藉此下降,所以呼籲國人要及早建立健康的生活型態。影片主角白婉芝看完影片感動表示「我常常跟我的朋友說,如果有一天我認不得身邊的朋友,請不要忘記我!」她提到自己2013年母親失智確診,到2015年自己也開始出現一些失智症狀,走錯房間、手抖、與朋友盧,剛開始認為自己可能太累、營養不良,但還是去找醫師,醫師確診為失智症。「我以前的記憶力很好,我告訴自己絕對不可能會失智。」後來,經過多位醫師的確診之後,白婉芝把自己封閉了半年多,害怕焦慮自己回不到過去的記憶。然而,失智無聲無息的找上門,真的只能與失智共舞,她開始看資料、查文獻,參與失智症講座,了解自己為什麼會罹患失智症。白婉芝表示「還好有長照2.0的資源,透過居家服務、機構照顧來幫忙照顧媽媽。」她也藉此呼籲社會大眾,若有失智的症狀,就應該去醫院做檢查,特別是失智症照顧者「照顧好自己,適時運用資源,才不會像自己把健康也賠進去。」照顧失智母親九年,身兼主持人及家庭照顧者的林書煒看完本片與聽完白老師的分享,也深有同感,呼籲大家不要像她,以前家人因為不了解智症,而錯失媽媽的黃金治療時間。身兼家庭照顧者同時也是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長期照護系主任兼所長黃秀梨呼應,自己照顧父親多年的經驗,會和家人輪替,帶著父親去小時候的地方懷舊,或是去他喜歡的海邊,透過引導,家人間也有改變與成長,學到新的學習和收獲。家庭照顧者因照顧壓力且較無喘息時間,普遍憂鬱程度也較高,鼓勵應透過家人間分工合作與輪替,減緩照顧壓力與負擔。老老照顧的社會已經來臨,衛生福利部「106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指出,主要家庭照顧者與65歲以上需照顧老人同住比率占91.68%,主要家庭照顧者平均照顧年數為7.8年,有22.6%之主要家庭照顧者表示過去一個月的健康狀況不好,有42.86%主要家庭照顧者曾在照顧期間發生不舒服的情況,發生肌肉筋骨痠痛、失眠、高血壓等症狀,有27.29%主要家庭照顧者,則表示照顧後社交關係變不好。所以失智友善社區很重要,讓長者與家庭照顧者可以在社區繼續活下去。臺大職能治療系毛慧芬副教授表示,由於失智者與照顧者的生活密不可分,這次特別邀請照顧者一同參與團體,透過運動、飲食、認知活動、人際互動、紓壓、外出等各種主題,並訂定執行屬於自己的健康計畫,失智者與照顧者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增進彼此不同面向的熟悉度,共同關注自己的健康。團體過程中,讓每個人都能充分表達想法,彼此互相學習,行動計畫也越做越扎實,甚至培養了固定的習慣,感情變得活絡,大家在這個團體越來越自在,生活參與也變得更有動力,還會主動相約要再一起出遊或是去對方家裡延續感情,課程有助於延緩失智症狀及舒緩照顧者壓力。參與《這樣活、不失智~輕度失智者與照顧者生活型態再設計團體》的家庭照顧者岳朝霖現身說明,父母都罹患失智症,自己在照顧進行式的路上,剛開始一團亂,不知所措,只能問題來了就做,但也不知道對不對。曾經在半夜一個人推兩張輪椅帶著爸媽掛急診,累到自己在半夜不自覺流下眼淚,很感謝參與課程後,生活有了改變,增加這些專業知識,發現原來失智症還是有希望,事情是可以有依據準備的,也藉此學習把以前沒做好的事情做到更好,更懂得照顧家人。母親也從悲觀內向的個性,變得比較放得開,心情上也有所調適有所成長。《等你等我等你》片長約六分多鐘,並由藝人謝金燕特別跨刀公益配音,盼傳達失智症不可怕,邀請民眾共同關心失智症。《這樣活、不失智~輕度失智者與照顧者生活型態再設計團體》第8梯次即日起開放報名,詳情請上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官方網站。《等你等我等你》動畫搶先看
-
2020-11-30 新聞.元氣新聞
12月起健保給付癲癇新療法 近百患者每人省逾60萬元
癲癇是大腦皮質神經細胞不正常放電造成,疾病發作時,病患可能出現昏迷、全身抽搐、一側手腳局部抽搐、感覺異樣,也可能持續重複同一動作,對生活品質影響很大。「迷走神經刺激術」是在患者左側鎖骨或腋下的皮下植入一個「迷走神經刺激器」,由導線連接至左側迷走神經,藉由電刺激降低癲癇的發作頻率與嚴重度。健保署今宣布,自今年12月1日起同意將整組「迷走神經刺激」醫材納入健保給付,只要事前審查通過,每名病患可以省下超過60萬元的醫材費用,估計每年可照顧近百名頑固性癲癇患者,減少其急診與住院頻率。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副組長黃兆杰表示,現在癲癇治療以藥物為主,但若病人已用2種以上藥品,每種藥品都已經達到最大的合理治療劑量,癲癇發作仍不能受到良好控制,可稱為「頑固性癲癇」,往往必須開刀。但已有臨床經驗發現,部分病人不適合進行腦部手術,或開刀治療後仍沒有顯著改善,這個時候就應嘗試「迷走神經刺激術」。黃兆杰說,在考量其臨床效益及必需性後,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特殊材料)共同擬訂會議今年9月討論後,同意將「迷走神經刺激器」及其裝置過程所需的「導線」、「穿洞器」等組件納入給付,整組給付約60萬6178元,從12月1日起實施。黃兆杰說,此給付需事前申請審查,經由醫師臨床評估是否符合其適應症,必須為無法以癲癇手術治療,或曾以癲癇手術治療失敗的頑固性癲癇病人。估計健保一年挹注6千多萬預算支應,約有百人次受惠。
-
2020-11-3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影/Jaga Diri!印尼醫母語助移工懂台灣檢疫規定
台大醫院今舉行印尼代訓醫師開訓記者會,介紹八位來自印尼大醫院的專科醫師,他們今年10月起陸續在台大總院及雲林分院展開4到6個月臨床訓練。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今年因疫情,三個月內的短期訓練都暫停,印尼是因有政府新南向計畫支持才成行。八位代訓醫師都完成14天居家檢疫及7天自主健康管理,並且通過兩次採檢陰性,才進入醫院開始訓練。台大醫院國際醫療中心執行長朱家瑜表示,台灣過去已經培訓164位種子醫事人員,今年疫情蔓延,但台灣仍將台灣防疫經驗分享給印尼及其他交流國家,舉辦了23場視訊交流會,83人次的防疫專家與會,這次更突破疫情限制,成功協助八位印尼種子醫事人員來台學習。受訓醫師中有四位來自印尼中爪哇的Dr. Sardjito General Hospital,為印尼日惹最大公立醫院,另有四位來自印尼泗水具代表性的University Airlangga與瑪琅University Brawwijaya,進修科別包括眼科、病理科、外科、產科、麻醉科、急診醫學、心血管科、神經部及護理部。來自印尼University Brawwijaya醫院的急診醫學專科醫師Ali Haedat,特別為本報讀者以母語錄製了一段短片,透過分享自己在台灣居家檢疫和自主健康管理的經驗,提醒印尼移工檢疫期間的注意事項,他也安慰移工疫情期間來到異鄉,面對不熟悉的社會氛圍,可能不安的心情。其他印尼代訓醫師也想向移工們說聲「Jaga Diri!」意即「保重」,希望台灣印尼移工好好照顧自己,平安健康。以下是Haedat醫師影音內容的中文摘要:嗨,我是來自印尼University Brawwijaya醫院的急診專科醫師,今年很榮幸可以到台大醫院學習。我們一群印尼醫師來到台灣,都先透過PCR檢驗確認陰性。就算檢驗結果都是陰性,我們也和你們一樣,接下來要遵照台灣規定,居家檢疫14天。檢疫期滿再次檢驗,如果變成陽性,也請不要擔心,你們都會得到妥善的照顧。檢疫期滿如果是陰性,別忘了,還有7天的自主健康管理,這和我們在印尼的作法是一樣的,就是戴好口罩、避免人群。自主健康管理期間,台灣政府每天都會發送簡訊來關心你,有沒有上呼吸道症狀,回覆很簡單,只要點選是或否就可以了,記得要回覆。最後,如果你順利度過這14天居家檢疫和7自主健康管理,代表你沒有被感染,可以放心去工作。
-
2020-11-3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秋冬返國潮提前到 台大醫院:病房都已超前部署
秋冬專案明天上路,因12月起就要求未符合少數例外情形之國人,返國必須檢附陰性證明,否則回國將遭罰,因此返國潮已經提前發生。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宣佈新增境外移入病例24例,已超越四月單日新增最高人數,創下新高。對此,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今出席台大醫院印尼代訓醫師開訓記者會時表示,台大醫院都配合政府超前部署,而且主動加嚴,即便六月政府宣佈可放鬆門禁管制,台大仍持續不原有管制。面對秋冬的新冠肺炎、其他肺炎、流感等季節性傳染病來勢洶洶,吳明賢說,除了原有門口管制、疫病門診、急診處理都是持續,現在病房也都已有預先做部署,就算開會,每個人口罩也都不拿下來。
-
2020-11-29 科別.耳鼻喉
健保大數據/治療眩暈 4大特色醫療院所
林口長庚醫院減少耳石脫位復發 補充鈣及維生素D透過健保大數據分析國人就醫行為,林口長庚在許多疾病治療上,門診人數常位居第一,在眩暈治療也不例外。長庚耳鼻喉部耳科主治醫師胡志宇認為,這應與分科精細有關,很少醫院將耳鼻喉部又細分為耳科、鼻科、喉科及頭頸腫瘤科等科系,耳科獨立出來,當然就更專業。健保大數據顯示,眩暈患者就診科別以家醫科、神經內科及耳鼻喉科為主,胡志宇說,近幾年門診收治眩暈患者時,問起為何掛耳科?答案幾乎一致:「在網路搜尋。」他指出,林口長庚將耳科獨立分科並成立人工耳蝸暨聽語診療中心,確實讓耳科更專業。許多眩暈患者至急診接受處置後,耳科醫師負責後續門診檢查及治療,給予適當衛教。 胡志宇表示,經詢問病史,是否耳鳴、聽力損失及偏頭痛,了解發作頻率及時間長短,加上患者對症狀描述,是否在床上翻身時眩暈,配合聽力及其他儀器檢查,可幫助病患釐清病因。但仍有一兩成眩暈患者找不到病因,必須轉介至心臟內科及神經內科接受進一步檢查。另外,林口長庚研究也發現耳石脫位與骨質疏鬆發生率呈正相關,適當補充鈣質及維生素D可減少復發機率。苗栗大千醫院老年人口多 天氣變化 患者更多根據健保署108年統計,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眩暈藥物使用量最多。大千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林奕夫指出,眩暈幾乎每個年齡層都會發生,但其中以年長者占比較多,苗栗縣因老年人口多,眩暈就醫病患也相對提高,尤其天氣變化大時更明顯。發生眩暈的原因很多,其中以急性前庭神經炎症最常見,急診就醫時醫師通常會給予止暈或止吐針劑,休息一晚後大多可恢復良好。建議病人隔天再至門診追蹤,確認是否為單純的前庭神經發炎眩暈,並鼓勵病人多活動、盡量看遠方。根據統計,發生過眩暈的病人,大部分還會再發生,因此要多留意。第二種原因是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也稱為耳石症。另外還有民眾最擔心的腦中風,雖然眩暈型的腦中風不一定會有明顯單側手腳不能動的問題,但會讓病人走路不穩,合併口齒不清、疊影、手腳麻或無力,是需要緊急判斷處理的。面對病人暈眩狀況,醫師會先排除內科問題,像貧血、腎毒素高、血糖不穩等,然後依病況選擇適合的藥物治療,由於眩暈的藥物有口乾舌燥、腦部鎮靜的副作用,因此服藥後在工作或開車時要多加留意。台北馬偕醫院預防耳石脫落 好好睡覺最重要在治療眩暈領域上,台北馬偕醫院執行耳石復位術居全國醫療院所之冠,這其來有自,因為現任馬偕聽語學系系主任、馬偕耳鼻喉科資深主治醫師林鴻清正是台灣引進耳石復位術的第一人。林鴻清於1995年至1996年至英國鑽研耳疾及聽損,回台之後,積極推廣耳石復位術,迄今已有20多年,可說是徒孫滿天下。林鴻清說,耳石復位術屬門診處置,甚至還不算門診手術,每次僅約五至十分鐘,但實際操作卻有一定難度與技巧,一旦耳石復位,患者症狀立即改善。曾有一名二十幾歲女患者多年飽受眩暈之苦,到處就醫始終無法改善,在馬偕接受耳石復位術之後,症狀幾乎完全消失。她開心地說,以前眩暈纏身,持續用藥,總認為自己無法結婚生子,現在答應男友的求婚了。「並非每個眩暈患者都能被治癒。」林鴻清說,眩暈有許多成因,耳石脫落約占四成,仍有超過一半患者是因其他疾病而天旋地轉。如何避免耳石脫落?林鴻清說,「睡好就是預防方法」,這類耳疾好發於老年人、內耳疾病患者,及頭部曾遭撞擊者。誘發因子則是熬夜、火氣大、睡不好,由於耳石脫落復發機率高達三成,「睡個好覺最重要。」台中慈濟醫院當藥物治療無效 嘗試前庭復健運動健保署統計,108年眩暈運動治療及平衡訓練次數,以台中慈濟醫院最多。台中慈濟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張滋圃表示,目前台中慈濟醫院針對慢性頭暈病人以藥物治療為主,但有些病人對於藥物治療反應不佳,因此採取非藥物的「前庭復健運動」為主要治療方式。張滋圃說,醫學研究顯示,全球約有17%的人有慢性頭暈的症狀,推估全台灣大約400萬人有慢性頭暈的困擾。慢性頭暈的成因很多,其中有大半與前庭系統的功能障礙有關,「前庭復健運動」就是針對前庭功能障礙所導致的頭暈而設計的復健運動。由醫師評估病人頭暈的原因,再由專業前庭復健治療師設計一套前庭復健運動練習計畫。張滋圃表示,「前庭復健運動」所做的動作就像一般體操,操作起來簡單,沒有什麼副作用,可以自己在家練習。但這個運動不像藥物可以馬上「藥到病除」,必須像復健一樣每天持之以恆,依照治療師設計的動作計畫重複練習,才能達到效果。張滋圃從美國習得這套「前庭復健運動」回國後,10年來已幫助不少藥物無法治療的病人解除眩暈困擾,也持續推廣這個簡單、有效、沒有副作用的復健運動。他希望讓更多受眩暈困擾的病人,能夠改善症狀,恢復正常生活。
-
2020-11-29 科別.耳鼻喉
眩暈健保大數據分析/女多梅尼爾氏症 男常見耳石脫落
受眩暈所苦的國人逐年微幅增加,從106年173萬多人增至108年175萬多人,確診年齡雖多集中在60歲到69歲,但年輕族群的確診人數也不斷在增加。其中值得關注的是女性族群,每跨一個年齡層,增加人數都是男性的2倍,而整體的數據攀升則與「老化社會」有關。30歲後女性壓力大,梅尼爾氏症好發族群。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林哲玄表示,眩暈的成因多元,耳鼻喉科治療的多以「周邊型眩暈」為主,周邊型眩暈係指耳朵的前庭系統或神經、內耳迷路等問題所致,內耳則可以再細分,梅尼爾氏症、前庭神經發炎、前庭神經低下等,臨床大多統稱為「內耳不平衡」,表現方式以眩暈、步態不穩為主。林哲玄表示,眩暈本來就以女性為大宗,數據顯示,108年女性確診人數是男性的2倍,細看女性各年齡層的人數分布,20歲到29歲與30歲到39歲相比,人數相差4萬8956人。他表示,該階段的女性也是梅尼爾氏症的好發族群,原因是面臨人生各種壓力,工作上正值升為小主管,家庭上必須養育兒女等。男性的確診人數差距,則在40歲到49歲以後較為顯著。林哲玄表示,男性在40歲左右因眩暈就診,大多是耳石脫落,平均好發年齡就在40歲到60歲之間,男性動作較粗魯,原本就比女性容易發生意外,此時還額外加上老化等因素,也增加該年齡層出現眩暈的機率。症狀較輕微,中樞型眩暈常被忽略。依照108年診斷眩暈就診科別顯示,家醫科名列第一,其次依序為耳鼻喉科、中醫科、內科、神經科。林哲玄表示,引起眩暈的疾病動輒十多種,多數都是內耳問題所致,優先選擇家醫科或是耳鼻喉科治療是建議的選擇,依照現在民眾就醫的習慣,眩暈引來的不適感,通常以住家周邊就近就診最為常見。雖然眩暈多以「周邊型眩暈」為大宗,但中樞型眩暈常被民眾忽略。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蔡睿蘋表示,中樞型眩暈的患者,頭暈目眩的感受相對於周邊型眩暈不明顯,加上民眾對暈的認識,常常是貧血或姿勢性低血壓引起的短暫性頭暈,也使中樞型眩暈患者就醫時間遠低於周邊型眩暈患者,分析這也是神經科排名較後面的原因。神經內科用藥量最高,投藥為釐清病因。眩暈常使用的藥物以止暈藥、內耳鬆弛劑等為主,健保資料庫顯示,眩暈常見藥物使用,以神經科為最大宗,其次為耳鼻喉科、內科、家醫科、急診醫學科等,用藥排名與民眾就醫以家醫科為主明顯不同。蔡睿蘋表示,並非神經內科愛投藥,而是神經內科面對的大多是中樞型眩暈的患者,為一一釐清是心血管疾病還是腦部疾病引起,會透過多種檢查確認,並先投以藥物緩解症狀,依照藥物效果釐清病因。不過,她認為有部分家醫科診所的醫師是耳鼻喉科專科醫師,申報時,恐以耳鼻喉科申報,讓數據結果失真。依照經驗,蔡睿蘋表示,止暈藥效果極佳,六到七成的患者都可以獲得改善,有些患者經過診斷後,確認引發眩暈的疾病,不一定會開立止暈等藥物。耳石復位多在診所做,平衡訓練區域醫院最多。若是耳石脫落引起眩暈,只要透過耳石復位術即可恢復。根據健保資料庫顯示,執行耳石復位術以基層診所最多,其次為區域醫院、醫學中心、地區醫院。林哲玄表示,耳石復位的技術門檻不高,教育患者透過姿勢改變讓耳石復位,眩暈症狀即可緩解。前庭神經發炎會採取運動治療及平衡復健,林哲玄表示,前庭神經發炎好發於季節轉換期間,特別是秋轉冬、冬轉春,因此又被稱為「流行性眩暈症」。除投以抗發炎藥物,同時會協助做運動治療與平衡訓練。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執行眩暈的運動治療及平衡訓練,以區域醫院最多,其次為醫學中心、地區醫院、基層診所。林哲玄分析,運動治療及平衡訓練需有基本器材及專業物理治療師協助,加上此種疾病並非急症,才會出現以區域醫院為大宗的現象,不過也有一些醫學中心,專門針對這類患者做運動及平衡治療。
-
2020-11-29 科別.耳鼻喉
看似輕微眩暈卻是中風徵兆!醫師提醒做好一事很重要
「眩暈」、「頭暈」傻傻分不清?馬偕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林鴻清解釋,一般頭暈只會感受到頭重腳輕、頭腦不清,但眩暈一發作,患者強烈感受到四周景物都在移動,出現好像是地板浮起或天花板塌陷的感受。林鴻清提醒,通常周邊型眩暈來勢洶洶,中樞型眩暈症狀雖輕,卻可能是致命腦中風警訊。周邊型暈眩與內耳有關,一旦發作來勢洶洶。林鴻清說明,眩暈成因可分為「周邊型暈眩」及「中樞型暈眩」。造成周邊型眩暈的原因,主要是內耳及前庭相關問題。因「耳石脫落症」造成的眩暈尤其常見,因頭部受撞擊,如車禍後耳石脫落,一動就會天旋地轉,此類眩暈短暫卻重複發作,誘發時機多在起床或轉頭時。另外,耳部前庭神經發炎、梅尼爾氏症同是引起周邊型眩暈的原因。林鴻清說,前者通常伴隨呼吸道感染,火氣大、睡眠不足或壓力大者是高危險群,造成的眩暈會持續好幾天,隨時間漸漸緩和;後者引發的眩暈最兇猛,每次發作約半小時,一定會暈到嘔吐,逼著患者跑急診。中樞型眩暈看似輕微,卻是中風前兆。眩暈有時是中風前兆,因為眩暈症狀可能是內耳的部分微血管阻塞所造成,一旦出現這類眩暈,意味著人體的血管已出現問題,若未及時就醫改善,體內中大型血管也可能漸漸出現血液循環不良反應,甚至演變成中風。林鴻清表示,中樞型眩暈屬於由腦幹或是小腦中風所引起,中老年族群且有三高或心臟病等慢性疾病者是高危險族,發作時可能會持續多天走路不穩,屬於中風徵兆,不容小覷。中樞型眩暈發生比例較周邊型眩暈低,卻遠比周邊型眩暈危險,應盡速就醫。伴隨耳鳴或突然聽力下降,需提高警覺。嚴重中樞型眩暈者可能是腦幹血管出問題,影響生命中樞運作,一旦心跳、呼吸等失去控制,就會送命。一般而言,中樞型眩暈天旋地轉較輕微,眩暈造成的惡心嘔吐,也可能被誤認是腸胃炎。林鴻清提醒,眩暈症狀有時會伴隨耳鳴或突然聽力下降,有類似症狀就要提高警覺。隨時擔心「大怒神」般的天旋地轉突然降臨,誰也不開心。基隆長庚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楊濟匡說,想預防最常見的周邊型眩暈,可從改善睡眠不足著手,透過規律運動,讓睡眠品質變好。均衡飲食也能改善疲勞,飲食力求清淡,避免太鹹,減少耳類淋巴管不平衡機會。發作期勿喝茶與咖啡,咖啡因會影響睡眠、誘發眩暈。楊濟匡提醒,由於咖啡因會影響睡眠,進而誘發眩暈,建議眩暈發作期間一到兩周不要喝茶類或咖啡。受眩暈所苦的民眾千萬別硬撐,有症狀就應就診,避免大發作而天旋地轉,藥物在血中應達到穩定濃度才會有作用,若不斷嘔吐,即使立刻就醫服用口服藥,效果恐有限。拒絕中樞型眩暈找上門,除藉由健康生活型態、規律服藥控制三高,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鍾伯欣強調,補充白開水很重要,門診許多患者的水分攝取來源中,白開水竟不到1000c.c.。許多人喜歡以茶、咖啡取代白開水,但這兩種飲品利尿,無法完全調控水分。服用降血壓藥患者,轉換姿勢務必慢慢來。鍾伯欣觀察,患者一暈就會不愛吃降血壓藥,反而造成血壓控制不佳。另外,他發現大部分高血壓患者個性較急躁,患者時常因心情起伏劇烈,動作太快,如迅速起床或快速由坐姿改為站姿,可能增加姿勢性低血壓機會。患者血壓是靠藥物調控,無法像一般人在變換姿勢時,能及時調整血壓。鍾伯欣提醒,服用降血壓藥的三高患者應注意「姿勢」,學習放慢步調,避免快速改變姿勢,就可以有效改善頭暈。遇到急性眩暈發作,應盡快找個安全的平面橫躺下來,身體盡量不要移動,如果出現「顏面失調、口齒不清、手腳麻木無力」症狀,應立即就醫檢查,並配合醫師的指示積極治療。
-
2020-11-29 失智.照顧喘息
失智故事/為失智媽媽創業 科技人讓愛延續
人生有些時刻就是命定,因為母親中風倒下導致失智症,成為照顧者之後,東海大學資工系助理教授潘人豪的創業,反而走出不一樣的路。他所創立的WaCare遠距健康平台從醫療數據分析科技公司,擴展出服務,成為以失智照護諮詢為主題的科技平台,連結相關專家,每晚與失智症家屬及專業人士在線,解決七大失智照護的難題。中風失智 女強人好挫折潘人豪是WaCare執行長,也是大學教授創業的案例,科技背景讓他凡事多看數據和機率。潘人豪的母親在生病之前是個活躍職場的女強人,還身兼扶輪社等公益團體要務,三年前,一場中風意外,潘媽媽卻因治療選擇,成了血栓溶解劑產生併發症的少數,腦出血留下半邊偏癱以及失智症的後遺症,潘人豪事後對「機率只是一個數字」感觸特別深,因為當疾病發生在一個人的身上,那就是零或是100%的事。他拿出手機中母親健康時馳騁職場的受獎照片,感嘆如今母親即便失智了,也能感受到自己「變得不一樣」,挫折感相當深。而這一年,他正式開設公司,是科技新創界的新星。自創APP 共享看護經驗潘人豪說,母親在健康時投入過多心力在志工、公益等事務,家人擔憂她過勞,因此借助健康手環提醒母親多外出走路,增加肌力,而他也能透過手環的數據來掌握母親的健康情況,持續運動的數據也反映到其穩定的血壓等生理指數,但潘人豪說,科技照顧策略奏效的關鍵其實是,「每天晚上兒子打給母親那一通關心的電話」,這個經驗也讓一個看冰冷數據的科技人開始思考人與人的連結。潘人豪母親中風後,失智症狀多是妄想,最令照顧家屬為難的是母親害怕飲食被下毒,經常抗拒不吃,營養失衡;更曾發生過不慎跌倒受傷,忘記自己發生過什麼事,妄想外籍看護偷打她等情境,潘人豪說,過去失智症照顧的問題只能向醫護人員求診請教,但日常照顧必須面臨不同情況,他直言醫院的看護實戰經驗最豐富,也是指導他們最多照顧技巧的專家。來自照顧資源充沛的家庭,潘人豪的家庭關係連結深厚,他說因為父親早逝,兄弟姊妹的核心就是圍繞著母親,因此當母親倒下後,他們迅速分工,對科技嫻熟的他,善用資訊數據分析專業,在自家的APP產品上增加個案健康追蹤功能,讓兄弟姊妹可以24小時監控母親的生理數據,並且共作筆記,提醒外籍看護應變技巧。3種技巧 減輕照護壓力特別的是,潘人豪不走傳統賣弄大數據的路線,而是回到人與人的連結,他的科技照顧法反而搭配了再平凡不過的影音、電話,搭配APP幫助外籍看護照顧更輕鬆。而這些技巧也相當適合一般人使用。一、隨手拍下提醒影音失智症者會忘記曾經發生過的事情,潘人豪舉例母親有一次跌倒磕破額頭,經急診室醫師處置之後,母親立刻說她額頭很疼,問說是誰打了她?潘人豪擔心母親誤會是外籍看護所為,因此就在醫院門口對著手機鏡頭錄製影音,內容說的是「今天是幾月幾號,妳因為跌倒受傷送到醫院…」,只要母親對自己的傷口有疑問,外籍看護就會拿出影音讓母親看,讓她清楚完整的過程,省去誤會。二、向外求援照護知識許多照顧失智症者的難題在精神行為症狀,例如黃昏症候群,情緒躁動;睡眠時間顛倒,和其他家人就像生活在兩個時區;妄想飲食被毒害,餐桌成為戰場等,潘人豪坦承,即便和兄弟姊妹照顧分工,情感緊密,但仍會遇上因照顧想法不同,導致摩擦。例如潘人豪說,母親吃飯很緩慢,他因不是直接照顧者,只要能有空陪伴母親吃飯,花上2個小時也沒關係,但他大哥認為吃飯耗費母親太多精力,擔心她體力不支,主張該休息就休息,吃不下也無妨。像這樣的照顧歧見,不一定是醫師能解答,潘人豪說即便他是資歷3年的照顧者,也得找人諮詢。他與聯合報系合作,先從社群中了解照顧者最迫切需要解決的七大照顧主題,包括有精神行為、吞嚥飲食、衛生清潔、居家改造、資源申請、肌力提升以及照顧紓壓。同時,除了邀約失智症領域的各專家解答,同為照顧家屬,他認為資深的照顧者也很有意願分享實戰經驗給其他人,因此他將udn×WaCare線上照護課設計成多人團課的形式,不但同時間可以容納一百多人在線聽專家開課,留有諮詢互動時間,還為照顧者開設課後的專屬討論區,讓熱心的專家負責回覆每一個難解的照顧問題。他自己也是忠實會員,例如母親擔心被毒害等飲食問題,就是在線上團課時和其他會員互動得到幫助技巧。三、打一通問候電話吧科技抵不過來自家人的問候,潘人豪說,udn×WaCare聯手推出失智症遠距健康平台之後,來自超過百位照顧家屬的回饋意見可以看出,有一半的照顧對象是中度失智症者,而且照顧人力平均高達3~4位,顯見照顧是牽動整個家庭的大事。失智照顧資源哪裡找1.想即時學到更多失智照顧的技巧,解決難題,udn×WaCare每周有不同主題線上團隊課程免費上架,12月有營養師開設「牙齒清潔還不夠,讓失智者吃出好口腔」、「失智者牙齒汙垢好嚇人,口腔護理有眉角」等;護理師「失智者送醫好失控,引導合作不慌亂」、「冬季皮膚乾癢,失智者美肌之道」、「末期才談臨終太遲,如何談安寧」以及給照顧家屬的紓壓活動課等。如何加入,請至網站:https://www.wahere.wapro.live/udnxwacare2.失智照顧七大系列影音課程請至網站:https://bit.ly/2Kg1zuJ3.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網頁: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
-
2020-11-27 癌症.大腸直腸癌
男子腹痛半年以為胃潰瘍 急診竟是大腸癌併發阻塞
南投58歲郭性男子半年前上腹痛跟腹脹感,懷疑自己罹患胃潰瘍而至腸胃科門診,原本安排胃鏡檢查,未料當天腹痛難忍到南投醫院急診就醫,醫師從電腦斷層掃瞄檢查發現郭男的橫結腸腫瘤併發阻塞緊急手術,目前恢復良好。不過腫瘤經過切片化驗確診為大腸癌第二期,仍須追蹤治療。南投醫院大腸直腸肛門外科醫師許家榮說,大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略,可能出現症狀有排便習慣改變、排便有血、體重減輕、貧血等症狀。依據國健署統計,大腸直腸癌蟬聯台灣十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越早發現並接受治療,存活率越高。大腸癌治療大部分會以手術為主要治療方法,由於郭姓患者為第二期,術後會密切追蹤,並視患者狀況評估是否進一步化療。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分析顯示,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定期進行癌症篩檢相當重要。南投醫院提供無痛大腸鏡檢查,除了糞便潛血陽性的病人外,有排便問題,例如大便習慣改變和或大便流血的民眾,也建議接受大腸鏡檢查,以利早期診斷或在還是息肉的階段便將其切除,降低罹患大腸癌風險。許家榮說,不健康飲食、缺乏運動、肥胖及菸酒、老化都是罹患大腸癌危險因子,他提醒民眾應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多吃蔬果,少吃紅肉及加工食品;規律運動;定期安排篩檢,防治大腸癌。
-
2020-11-27 科別.心臟血管
「上帝之手」馬拉度納心臟驟停離世! 「心梗」其實有跡可循,當身體出現6種信號需高度警惕
一代球王馬拉度納(Diego Maradona)因心臟驟停溘然長逝,據阿根廷多家媒體報導,阿根廷傳奇球馬拉度納25日在家中去世,享年60歲。60歲的馬拉度納身體狀態一直不好,今年11月上旬還接受了頭部手術。據報導,阿根廷當地時間11月25日,馬拉度納在位於阿根廷蒂格雷的家中吃了早餐,然後對侄子埃斯波西多(Johnny Esposito)說了最後一句話:「我不舒服」(I don't feel well),想要再回床上躺下。照顧他的護士立即打電話叫救護車。出於對馬拉度納的健康狀況擔憂,他的家人早就在附近安排了多輛救護車待命,但儘管多達9輛救護車在現場幫忙,依然無法阻止馬拉多納離開。阿根廷當地時間11月25日中午13時02分,馬拉度納搶救無效,離開人世,一代球王就此走完了他最後的人生。阿根廷檢察官向阿媒體表示,在確定死亡後,馬拉度納的屍體被帶到附近的停屍房進行屍檢,他說:“馬拉度納當地時間下午12點左右死亡。法醫警察下午四點開始工作。沒有發現任何犯罪或暴力的跡象。我們可以說,一切都指向心臟驟停的原因。”“心梗”有哪些先兆?其實“心梗”前多半都會有先兆,通常發生在心梗發作前的幾個小時或幾天。比如:反覆胸悶、胸痛、發作加重、頻率增多,特別是夜間容易從睡夢中驚醒、服用治療冠心病藥物的藥效變差;如發生以上症狀那麼就應該及時就醫。此外,心梗還有哪些表現呢?1.胸部不適:大多數心梗的發作會導致胸部中央、心前區出現不適,這種不適可以是持續性的,也可以是時有時無的。患者可能會感到壓榨樣疼痛、悶痛等。所以如果有人出現胸部不適,首先就應考慮心臟病發作。2.上半身其他部位出現不適:這些部位可以包括一側或雙側上肢、背部、頸部、下巴或上腹部出現的疼痛或不適。就是因為心臟病發作有時疼痛部位會不典型,因此,醫院急診科醫生會對所有上至牙痛,下至腹痛的病人都作心電圖檢查,來明確不適是否心梗所引起的。3.氣短:這可以伴隨或不伴隨胸部不適。4.其他徵象:包括出冷汗、噁心或頭暈等。心梗的急救指南1.讓患者保持鎮靜,停止活動,平靜心情,這可以減少心肌的耗氧量。2.撥打119急救電話。3.服用一些治療冠心病的急救藥物。4.及時送醫就診。5.如果患者出現意識不清,呼吸停止,那就需要實施心肺復甦術。重要提示心梗時相應的血管被血栓堵住,這時應立即進行支架植入,不僅同時能開通血管也能救命。值得注意的是,在入院時急性心梗患者和家屬應盡量配合醫生,及時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心梗發作時,“時間就是心肌”,超過20分鐘就可能造成心肌細胞大量死亡。老年人、女性或糖尿病人的心髒病發作症狀往往不典型,比如表現為燒心、消化不良等,他們可能會出現背部、下巴、頸部或肩部不適。因此尤其需要注意。很多人不願意承認他們的不適是由於心臟病發作引起的,如果懷疑某人是心臟病,請迅速打急救電話,不要猶豫,因為心臟病發作時病情的變化往往是瞬息萬變。不要讓患者自己駕車去醫院,讓專業的急救人員趕到現場,醫務人員可以在發病現場進行心電圖檢查,使用搶救藥物,同時急救人員會和醫院急診科聯繫,開通綠色通道,讓患者的第一時間得到最恰當的治療。心梗不是老年人的專利,有這些情況要注意大多數人覺得心肌梗塞是中老人的專利,跟年輕人沒什麼關係。可是在當下快節奏的工作和生活重壓之下,這個病已經趨於年輕化。長期熬夜、抽煙喝酒、過度勞累、暴飲暴食等生活習慣的影響之下,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心臟也開始“疲憊”。醫師曾提醒大家,身體其實非常誠實,一旦有哪個器官出現問題了,如果仔細尋思就會發現“預警”早就存在了。心肌梗死這個疾病也一樣,在起病前一到兩天或一到兩週還是有徵兆的,最常見的是冠心病患者原有的心絞痛加重、發作時間延長、服藥效果變差;或突然出現長時間心絞痛,心絞痛發作時伴有噁心、嘔吐、大汗、嚴重心律失常或血壓有較大波動等,都可能是心肌梗塞的先兆。專家介紹,心梗的典型症狀是“心痛”,或者說“胸痛”。急性心梗通過“心痛”表現出來的佔了70%左右。“劇烈性胸痛持續半個小時,一定得趕緊上醫院看。”除去典型症狀,還有非典型症狀,其中以消化道症狀居多。據統計,約30%急性心梗患者發作前會出現消化道症狀,表現為腹脹、腹痛、腹瀉、噁心、嘔吐,極易被誤診為急性腸胃炎或消化不良,因此耽誤了心梗搶救的黃金時期,這種情況在老年人身上更容易出現。此外,還有出大汗、牙痛、頭痛、咽喉痛、上肢或後背疼痛、咽喉疼痛不適等症狀,也是心梗的部分錶現徵兆,同樣不容忽視。“目前不典型心梗發生比例大大增加,由於不典型心梗臨床表現不特別,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因而常常會被病人及家屬忽略,導致誤診甚至失去搶救時機”,猝死看似事發突,實際上都是有跡可循。 當身體出現以下6種信號需高度警惕1.近期出現或加重的胸悶如果近期突然出現活動後胸悶,休息後可緩解,提示可能患了冠心病。如果以前就有胸悶的症狀,近期症狀加重,說明以前穩定的斑塊,隨時可能發展為大的破損,導致急性心梗的發生。2.心慌不定期出現的心率加快通常是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結果。多數心律失常的危險性較小,不會引發猝死,但如果是頻繁發作的室性心律失常,則有發展為室顫的風險。3.心跳過緩心臟的跳動是由特定的起搏細胞發起的,起搏細胞功能變差,就會導致心臟跳動速率減慢,嚴重時會引發心臟停搏。心率小於50次,血壓變低,容易出現長時間的心臟停搏,導致猝死。4.暈厥暈厥是猝死的重要前兆。多數暈厥是由於心跳突然減慢或停止,導致腦供血不足而引起的。暈厥有時持續幾秒鐘後能自行恢復,如果不能恢復,便會造成猝死。出現不明原因的暈厥,應非常警惕,盡快查明原因。5.不明原因的疲乏出現不明原因的疲勞、乏力,或伴有胸悶、水腫,應警惕猝死的發生,這種情況可能是由於心肌炎或心肌病造成的。心肌炎在年輕人中比較多見,通常見於感冒1~2週後,出現疲乏、胸悶、乏力等症狀,極易引起急性心衰。這種情況下應嚴禁重體力活動,臥床靜養。6.眼前發黑和肢體麻木腦卒中也是引起猝死的重要原因。如果出現單側看不到東西、單側肢體麻木、乏力,或走路不穩、有踩棉花感,應警惕腦卒中的發生。除此之外,遇到突然胸痛的患者,首先應保持身體平躺,解開領口,家裡備有速效救心丸等藥品可以立即給病人口服,有條件的也可以吸吸氧。如果出現心搏驟停或意識喪失要馬上進行人工呼吸和心臟按壓,同時一定要快速撥打119急救電話。(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11-27 醫療.泌尿腎臟
蛋蛋痛是怎麼了? 泌尿科醫師列4個男人陰囊疼痛常見原因
陰囊疼痛很常見!花蓮慈濟醫院泌尿部張嘉峰醫師表示,陰囊疼痛在泌尿科急診或門診非常普遍,最常見小朋友被踢到陰囊疼痛,但有時不明原因的陰囊疼痛,可能是鼠蹊部疝氣、睪丸副睪丸發炎、精索靜脈曲張、睪丸扭轉四種原因造成的,若有上述陰囊疼痛問題,張嘉峰醫師提醒務必把握黃金時間緊急處理,才能保住器官功能。男性的陰囊疼痛 可能原因有四種 1、鼠蹊部疝氣(腹股溝疝氣):張嘉峰表示,腹股溝疝氣是指身體的筋膜破損導致腹內器官向外突出的病症。鼠蹊部是人體筋膜最脆弱的地方,不論是大人或小孩都可能發生筋膜裂開的情形,當腹內的器官離開原本位置,筋膜容易在運動、搬重物時,因拉扯摩擦造成陰囊或鼠蹊部疼痛,治療上可運用傳統疝氣手術、腹腔鏡疝氣修補術,將腹膜修補回來。 2、睪丸副睪丸發炎:張嘉峰指出,睪丸是負責儲存精子的地方,當有細菌或病毒感染入侵到陰囊會引起發炎腫痛,其中病毒性發炎可透過自身免疫力得以痊癒,細菌性感染則需要抗生素治療,不論是病毒性、細菌性發炎,醫師說,其疼痛感皆異常明顯,病患可能痛到無法行走,需以輪椅代步,疼痛感也將持續一至兩週才會緩解,醫師提醒如有不舒服者,應及早進行超音波檢查。 3、精索靜脈曲張:精索靜脈曲張是男性常見的疾病,多見於左側,也可見於雙側或右側,通常先天血管角度構造的異常,導致精索內的靜脈出現迂曲擴張,嚴重可從外觀上看到如蚯蚓狀的突出血管,不僅造成陰囊的悶痛、兩側睪丸萎縮或不育問題,主述有悶悶重重的痛感,與疝氣、睪丸發炎疼痛不同。張嘉峰提醒,若僅有輕微不適,原則上不需治療,若有反覆發炎的疼痛,或是男性不孕症的問題可透過精索靜脈結紮手術、腹腔鏡予以結紮後,其悶痛感可在一至兩週內消失。 4、睪丸扭轉:張嘉峰表示,睪丸扭轉好發於新生兒(<1歲)或青春期成年以前(12-18歲),中年以上不易出現睪丸扭轉,若有一側睪丸扭轉,另一側也會疼痛。治療上多以徒手復位或手術來固定雙側睪丸。值得留意的是,發病的6-8小時是睪丸是治療的黃金期,如果錯過6-8小時黃金治療時間,睪丸功能會受到傷害,尤其超過24小時睪丸發黑,僅存三成左右的功能,呼籲民眾發生睪丸扭轉時,務必把握黃金時間緊急處理,才能保住睪丸功能。 參考資料:慢性陰囊疼痛-淺談精索靜脈曲張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男性頻尿、滴尿只是攝護腺肥大? 小心是尿失禁!日常不要怕做這些事 晚上一直上廁所,為什麼? 50~60歲逾半數都會,3大檢查避免「攝護腺肥大」
-
2020-11-2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獻身兒童醫療的黃富源教授
【編者按】這星期醫病平台再度以「醫界典範」的主題,介紹另外三位傑出的台灣醫師:台灣小兒外科的老前輩陳秋江教授、小兒科大老黃富源教授、公共衛生賴美淑教授。巧合的是,介紹陳秋江教授的文章是黃富源教授追憶當年馬偕醫院還沒有小兒外科的時代如何受到陳教授的幫忙,而接受醫學生採訪的黃富源教授與賴美淑教授都曾做過衛生署副署長,替台灣醫療環境樹立許多重要的制度。這「醫界典範」的主題又讓我們有機會透過這幾篇文章,體會學醫之路可以是如此的多采多姿,希望台灣能有更多有理想、有熱情、有愛心的年輕人願意投入醫學的領域。那是個溫暖的早晨,年近八十的黃富源教授親切地招呼我們進入他的辦公室。明亮的陽光從窗戶灑落,一旁的書櫃擺滿了醫學教科書與醫院書籍。我們和黃富源教授相向而坐,談話從黃教授的學生時期展開。黃教授是個「庄腳囝仔」,就讀於當時的高雄縣大樹鄉九曲國小,每天無憂無慮,並未真正專注於書本。黃教授在小學當時排名全校第十一名,在考初中時,從未料想到會考上高雄中學初中部。當時校長指派第1、2、3名和第11、12名去考高雄中學初中部。然而誰也沒想到,作為第11名的黃教授在省中考試竟能一舉考上雄中初中部,完全在意料之外,黃教授至今仍感到相當驚奇。黃教授出身平凡,個性樸實憨厚,甚至沒有穿鞋就前往第一次報到,看到其他都市小孩穿著布鞋,真實感受到城鄉差距。也是從這時開始,因為怕被留級而造成家中經濟負擔,所以黃教授發憤讀書。這樣的習慣持續到高中,但即使模擬考試曾經得到全校第一,黃教授卻不敢去考大學聯考,選擇保送到東海大學化工系。暑假回到家時,父親說私立學校學費貴,將來家裡也無法供應他出國深造,鼓勵他去考較實際的醫科。黃教授天天到樹蔭下讀書,持續一個月後,沒想到竟考上當時甲組第一志願——台大醫科。醫學生時期,黃教授仍相當用功,天天在宿舍及圖書館念書,無暇參加社團,勉強擠出時間做家教貼補生活費。進入臨床後,黃教授更是努力抓緊每個學習的機會,學習身體診察和病史詢問。當黃教授沒聽清楚教授查房時的教學時,甚至會在晚上回去找病人請求再學習。因為一心想成為很會看病的醫生,黃教授還幫許多同學值班,藉此精進。其中一個請求幫忙的同學晚上在酒吧彈琴,每晚數百元的薪資也分紅50元(在當時已經是相當大的數字)給黃教授,成為日後趣事。幾年下來,由於黃教授的認真及經驗磨練出百般武藝,在住院醫師時就受到多位指導教授們的欣賞。黃教授的同儕除了臨床工作和學習,也會做研究,但由於當時論文寫作「me too文章」較多,黃教授並不喜歡,因此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花在臨床技能上。黃教授在馬偕小兒科的四十八年中,著重於訓練後輩醫生確實的做好身體診察和病史詢問。黃教授勉勵年輕的住院醫師及醫學生,應該將這些基本功夫學好,對於志不在研究、為看病而存在的醫師,若願意下苦功學習,將會是病人偌大的福音。縱使現代科技發達,基本的診察功夫仍有不可取代性。行醫過程中,黃教授看過許多病人因為之前未做好身體診察,而被誤診。黃教授也感嘆,因為健保的診察費偏低,導致醫師寧願只盯著電腦螢幕,很少做身體診察,也讓病人多了許多不必要的儀器檢查,而這樣的趨勢逐漸上升中。在健保制度下,黃教授認為私立財團醫院的管理模式大都以利益為導向,醫生已逐漸淪為醫院的勞工,這種現象逐漸在擴大中。醫院應該是為了看病而存在,而非為了賺錢或論文寫作而存在。黃教授曾在某家藥廠門口看到一副對聯,很受感動:「我們的藥廠是為了病人的福祉而存在,如果為了病人的福祉而努力,利潤將會隨之而來。」雖然在健保制度下,要成為真正的「良醫」具有挑戰性,黃教授仍對後輩有很深的期待。對於全民健保,黃教授很認同《2030健保大限》一書中,張鴻仁前總經理的觀點。健保實行貶低醫師的專業,壓低醫師的診察費,使醫師淪為財團醫院的勞工。在制度底下,好醫師很難生存,而會取巧的醫生仍然會利用各種方法去攫取自身的利益,這樣的結果,會導致台灣醫療品質越來越差,最後的受害者是病人和那些辛苦奉獻的醫師。訪談中,黃教授特別提及兩位影響他至深的良醫:鄭仁澤教授與杜詩綿教授。1971年黃教授還在台大急診處住院醫師值班時,被病人傳染扁桃腺炎,引發急性腎絲球腎炎( 是鏈球菌感染引起的併發症),當時有其他老師建議應該要做腎臟切片以確定真正的病因。然而切片有風險,黃教授在猶豫之際,鄭仁澤教授來查房,告訴黃教授,依照他的臨床經驗,他認為是鏈球菌感染引起的腎絲球腎炎,不必做切片檢查去確定診斷。黃教授從中體會到了鄭教授的同理心,至今仍感謝鄭教授。黃教授病癒後,為防復發而接受新引進的扁桃腺冷凍手術,結果手術失敗,還須找杜詩棉教授開刀。黃教授住進病房時,師母因為怕失禮而事先隨俗送了紅包,而杜教授也收了,讓黃教授大感訝異,當下甚至對於杜教授收受紅包一事感到失望。沒想到,手術後杜教授將紅包原封不動歸還,原來他是怕黃教授與師母不安心才暫時收了紅包。受到杜教授的啟發,黃教授日後行醫從不收紅包,如果病人堅持,就將錢送至社會服務部作為醫院急難救濟金,有一年馬偕社會服務部的基金中,最高的就是黃教授的存款。在臨床工作之外,黃教授還曾擔任衛生署副署長。民國89年,李明亮教授在總統大選後被發布為新任衛生署長,就任前,他四處打聽,最後致電給黃教授,期盼黃教授能成為他的副手。由於接任在即,黃教授和夫人談妥後,相信這是上天的安排,便同意了與李明亮教授一同任職於衛生署。在擔任副署長的兩年中,黃教授因知曉有醫師違反醫學倫理的事件,而成立國家級醫學倫理委員會,帶動醫界對醫學倫理議題的重視。此外,黃教授也參與全國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的成立,讓器官捐贈制度化,讓民眾公平地得到器官的捐贈。雖然黃教授後來未接任署長,但是他在職期間所為,卻為國家社會帶來深遠的影響。曾有衛生署內部的人員說,衛生署最受懷念的長官就是李明亮和黃富源,黃教授認為是由於李署長與他當時用心帶人,凡事溝通,不用權力指使下屬行事。如今回首當時的經歷,黃教授仍然感到上帝安排的驚奇與可貴,並且以自身的經驗鼓勵我們後輩不要排斥擔任政府公職的機會,反而應勇於承擔,貢獻一己之力於國家社會。因為住院醫師時期的那場大病,黃教授與師母一同信仰基督教。聊談過程中,黃教授常謙虛地將自己求學時期的幸運、一路走來的成就歸功於上帝的恩典;也因為曾經罹患重病,黃教授對於病人深具同理心,言談中盡是真誠與謙卑。對於還是學生身分的我們而言,黃教授面對疾病、面對病人、面對晚輩時,舉手投足間所展現恫瘝在抱的氣度,是我們後輩在醫學領域上的極佳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