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8 醫療.消化系統
搜尋
急性胰臟炎
共找到
41
筆 文章
-
-
2024-05-08 養生.聰明飲食
小酌變豪飲!小心爆急性胰臟炎、糖尿病、肝炎上身
明天是「台灣無酒日」,不喝酒最健康。醫師警告,小心酗酒、飲酒過量,會爆發急性胰臟炎,進而罹患糖尿病、胃潰瘍、肝炎或失眠等疾病。 小酌變豪飲 腹部經常隱隱作痛41歲的許先生,原本個性內向、容易緊張、不擅言詞,大學時發現喝酒有助於社交,小酌能放鬆情緒,與人互動不會產生距離感,從此他開始接觸各式各樣的酒類。畢業後從事業務工作,他不但酒量好還懂品酒,應酬交際很多,但近一年來腹部經常隱隱作痛,容易疲累、吃不飽。日前許先生急性腹痛到急診就醫,發現急性胰臟炎住院治療,同時被診斷出罹患糖尿病。礙於工作所需,他出院後還是回歸應酬生活,直到胰臟反覆發炎數次,他才決心戒酒,目前在戒酒門診持續治療中。小心爆急性胰臟炎、糖尿病、肝炎上身酒精對人體會造成全身性傷害。國外研究統計,酒癮病人產生肝炎機率高達30至50%,而慢性的酒精使用與近四分之一急性胰臟炎有關。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醫師陳文建指出,許多酒癮個案因為反覆的胰臟發炎,衍生糖尿病、慢性腹瀉、營養消化不良問題,若長期使用酒精還會導致胃潰瘍、出血、肝炎、情緒不穩或失眠等問題。台灣十大癌症中有六種與酒精有關,特別是上消化道的癌症。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主任陳益乾提到,酒癮的傷害是立即性的,除了身體病變,還會產生行為暴力問題,進而衍生家暴、酒駕等社會風險,據統計,有60%家暴都與飲酒有關,因此不可輕忽飲酒造成的危害。許多人因為失眠而小酌助眠,但常會不自覺愈喝愈多。陳文建表示,酒精具有成癮性,只要透過酒精,無論是想放鬆、想助眠、想紓壓,都容易因此產生耐受性,要愈喝愈多或透過更高濃度的酒類才能達到相同效果。多數酒癮者在酒量練成的過程中,無形被酒精綁架了身心,一旦沒喝酒就會出現戒斷症狀如手抖、心悸、反胃、焦慮難入睡等,因此只要影響生活或功能,應該就醫治療予以戒除。世界衛生組織認為,酒精造成的毒害遠遠超過其他毒品,酒癮者的平均壽命更比一般人少25至30歲,可說是非常嚴重。陳益乾強調,飲酒沒有任何安全量,即便要喝,有飲酒習慣的人一周也不宜超過兩個單位的飲酒量(約500ML啤酒),唯有遠離酒精,才能迎向健康人生。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12 養生.聰明飲食
喝酒前、中、後這樣吃!防嘔吐宿醉,營養師:酒前吃這些最有用
喝酒最讓人不舒服的就是噁心想吐、隔天宿醉,大家都想知道到底怎麼做可以更有效的預防,對此嫚嫚營養師指出原因,並教大家前中後怎麼吃更好。為何喝酒之後易嘔吐宿醉?營養師指3大主要原因 原因一、排除有害物質:嫚嫚營養師首先指出,酒後想吐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中樞的保護機制所致,藉由嘔吐予以排除有害物質。酒精在胃部就會被吸收,至肝臟所轉換成乙醛,這就是其中一種有害物質。 原因二、乙醛使人脫水:除此之外,乙醛也容易使人體脫水,當人體缺水時就易產生噁心想吐、頭痛的感覺。兩種情況下,乙醛累積到一定程度、超過個人狀態可負荷範圍就可能產生嘔吐。 原因三、釀電解質失衡:另一方面,在發生嘔吐過後,人體的電解質也會失衡,電解質失衡也是會使人體想吐的原因之一,這也是為什麼常見酒後嘔吐會吐了又吐。 沒吐是酒量好?其實肝臟正在哭!至於許多民眾喝多卻沒有太快想吐的情況,確實是所謂的「酒量較好」,這意味著肝臟的狀態較佳,可更有效的將讓人想吐的乙醛轉換成無害的乙酸。但這不代表肝臟沒事,而是肝臟正在拚命工作,若經常如此,長期下來恐讓肝臟功能受損。也就是拿肝臟健康在拚酒。 喝酒前中後這樣吃防吐宿醉!營養師:酒前吃這些最有用 酒前吃B群真有用?喝酒前是否可以先吃點什麼,以降低噁心想吐的感覺?除了絕對避免空腹,相信也有不少人聽說過喝酒前吃B群可減緩想吐等不適,對此嫚嫚營養師表示確實有幫助,因為肝臟代謝需要非常大量的營養和能量,B群可幫助營養轉換成能量發揮,有利肝臟代謝更加順暢。不過B群並不是仙丹,效果恐怕沒那麼明顯。 最有用的是這些:嫚嫚營養師表示,在所有降低酒後嘔吐想吐能吃的東西當中,效果最明顯的還是先吃油脂及固體蛋白質,可阻礙酒精進入胃部時的吸收速度,在第一線就先發揮作用,而非如B群在酒精被吸收後才開始幫助肝臟代謝。因此建議可先吃有油脂又有固體蛋白質的滷肉飯、茶葉蛋、燒烤、起司蛋糕等,這些都會有所幫助。牛奶也有些幫助,不過它是液態蛋白質,很快就會被吸收。 酒前吃油脂不好?營養師解惑至於網傳喝酒前最不適合的就是油脂,對此嫚嫚營養師推斷可能是出自於油脂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不過此時若是考量酒後避免想吐,稍微一天較不健康,兩相衡量之下是可以選擇的。畢竟雖不鼓勵喝酒,但若非為長期酗酒而是社交,這是關於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都是屬於健康的一部份,兩者兼顧。 喝酒中、喝酒後:喝水+休息。當喝酒出現噁心想吐的感覺,嫚嫚營養師表示,即便還沒茫,也可說是身體已經醉了,也就是開始難以負荷了,建議停下酒杯先補充水分並休息,慢慢喝水讓身體能夠維持水分充足避免想吐,也讓肝臟有時間得以代謝。這在飲酒進行中酒和水、喝湯交替進行也是如此,有利增加續航力。 蜂蜜水、檸檬水有用?另外,常聽到人說喝蜂蜜水、檸檬水等方式有助改善想吐的感覺,這除了和上述補充水分是同個道理外,也有助補充電解質,降低因為電解質失衡而產生想吐的感覺。 薑茶也有用?近年也有許多研究發現,薑茶等薑製飲品也有利改善酒精所產生噁心想吐的感受,觀點在於當中的薑黃素有助抗氧化、抗發炎,也有利促進消化、加速代謝。 注意:酒後不適別洗澡和運動!除了改善酒後想吐的感覺,嫚嫚營養師也提醒,許多人酒後不適會想好好洗個熱水澡緩解,但這是飲酒之後最不建議做的事情之一,原因在於會促進循環、使得乙醛急遽上升,身體不舒服的情況也會突然加重,肝臟負擔也會增加。酒後運動也是同個道理。建議不適症狀解除後再洗澡。 若酒後要直接睡覺,也建議頭抬高、面朝上,以45度躺著為佳,以免醉後嘔吐使呼吸道阻塞而發生危險。養成良好的飲酒方式,喝酒前後多照顧好身體,更有助整體健康狀況維持良好。 《延伸閱讀》 .喝酒易醉、臉紅竟是這體質?別練易罹癌!各種酒這樣喝更健康。 .長期喝酒、飲食過油害胰臟炎?急性胰臟炎劇痛又易復發,醫師提醒防範關鍵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15 醫療.消化系統
右上腹痛怎麼辦?如何改善?醫:皮膚、眼白變黃等即刻就醫,3種情況早檢查
右上腹屬於腹痛常見的位置之一,膽囊和胰臟是其中常發生的問題。不過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提醒,此處也有其他器官,包含「沉默的器官:肝臟」,雖沉默但也還是會痛,且還得考量肝癌,因此相關症狀還是得留意。右上腹痛常見原因?除了膽結石也要「小心肝」! 右上腹痛可能原因:王威傑醫師指出,右上腹所含有的器官就包含了肝、膽、胰臟、十二指腸、肺的下方,出現疼痛常見和膽囊有關,例如急性膽囊炎、膽阻塞等形成的膽絞痛,以及鄰近的急性胰臟炎,其他臟器也包含肝腫大、十二指腸潰瘍、肺炎等。另外,包覆肺臟的肋膜也可能出現肋膜炎或是積水。上述這些都有可能引起右上腹疼痛。 較常見的膽囊、胰臟問題:右上腹疼痛較為常見的膽囊和胰臟,多和飲食有關,吃東西的時候會分泌膽汁、胰液,太油等不佳的飲食就較容易形成膽道結石、造成阻塞、引起膽囊炎或是胰臟炎,這在現代社會飲食習慣而言並不罕見,常在進食之後發生。 小心肝臟問題:肝炎、肝腫大、肝癌。肝臟被稱為沉默的器官,較少出現腹痛症狀,但少數問題也還是可能出現疼痛,例如前述提到的肝腫大,背後原因與各類肝炎息息相關,其他也可能合併皮膚或眼白泛黃的黃疸症狀。不過肝癌也會出現腹痛、黃疸,且出現腹痛時往往已經偏向晚期,因此若發現腹痛就應留意,若合併出現黃疸就該提高警覺。 右上腹痛怎麼辦?如何改善?醫:可試禁食緩解膽、胰絞痛。 較輕微的膽、胰絞痛:由於右上腹痛較常見、民眾也可以嘗試自行處理的問題,大多就是飲食相關引起膽囊、胰臟絞痛,因此王威傑醫師建議,若出現右上腹疼痛時可先禁食約4-5小時,看是否能有所改善。不過若是已進入急性發炎階段,禁食效果有限,若是其他問題引起則無效果。 家庭常備用藥:其他緩解方式,也可以嘗試看看貼布型的消炎止痛藥、薄荷油等家庭常備用藥。腹痛原因繁多,確切原因尚未可知,貼布型的藥效範圍相較口服型小、侷限在特定部位,較不會增加其他器官負擔、增添其他風險。而薄荷油等涼感藥物則有助鎮痛。不過若是上述方法都無助止痛,甚至時間拖久等情況,還是應就醫檢查。 右上腹痛3種情況早檢查,皮膚、眼白變黃等即刻就醫! 症狀變得較嚴重,早檢查:王威傑醫師提醒,右上腹疼痛較能自行解決的問題如膽囊絞痛等,但若是經過上述方法都沒辦法改善,甚至是出現噁心、嘔吐、發燒等較嚴重的症狀,就應盡早就醫檢查,此情況可能代表使腹痛出現的問題正漸漸惡化或較為嚴重。 高風險病史等族群,盡速就醫:如果腹痛持續了7天,表示已經形成了「慢性腹痛」。而若是疼痛無法忍耐或無法判斷原因,以及發燒超過3天,或是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80歲以上年長者、酒癮者、久咳不癒者等高風險病史,又或是近期有經歷過車禍、手術者等,以上族群都應盡速就醫,以排除重大疾病可能,或予以確切治療,改善根本原因。 危險徵兆,即刻就醫!若腹痛合併出現相關危險徵兆,例如腹壁僵硬、按壓肚子會更痛的腹部反彈痛、意識不清、血壓降低、喘、解黑便,以及皮膚或眼白泛黃的黃疸症狀、劇烈嘔吐或吐膽汁,應立即就醫尋求緊急治療,以確保生命安全。 《延伸閱讀》 .胃痛吃藥沒用,原來是膽結石?醫教4點觀察,別搞混延誤就醫。 .一張圖看懂腹痛位置及原因,醫:出現這些情況盡快急診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13 醫療.呼吸胸腔
左上腹痛常見原因?醫:除了胃痛也可能心、肺出問題!3情況速就醫別拖
左上腹疼痛日常相當常見,除了可能因現代文明病胃痛所引起,此處也有其他器官,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指出可能問題,也提醒若有不尋常徵兆應盡早檢查。 左上腹痛常見原因?醫:除了胃也可能是心肺問題。 左上腹的器官、疼痛可包括:王威傑醫師指出,左上腹的器官包含了心臟的下壁、肺臟的下端、胃的左端、脾臟、胰臟等,也與腸道上端相近。此處若出現疼痛,有可能是肺炎、胃炎、胃潰瘍、脾臟腫大或是鈍傷、急性胰臟炎、缺血性腸道疾病等。除此之外,此處也有肋膜,也可能與肋膜炎或積水有關。 心肌梗塞的「延伸性疼痛」:其中,關於心臟,心肌梗塞除了會有胸悶、胸痛、冒冷汗之外,也常見引起「延伸性疼痛」,延伸部位從心臟所在的左胸位置擴散,也可能延伸至左下腹。其他延伸部位也可能包括左邊肩膀、手臂、頸部、下顎等。 注意!也有可能是腸中風:另外,缺血性腸道疾病如腸中風,中風並非僅會發生在腦部,若血管阻塞或破裂發生在腸道,便會形成腸中風。整個腹部都有可能發生,若在左上腹會出現「指不出確切位置」的腹痛,可能只感覺得到左上腹在痛,且面積廣泛、按壓不會痛。若未妥善處置也有可能進一步使腸道壞死、甚至影響生命安全。 左上腹疼痛當下怎麼辦?可用止痛藥?薄荷油嗎? 可嘗試停止劇烈運動、禁食:王威傑醫師指出,當左上腹出現疼痛時,建議若正在運動可先停止並觀察看是否好轉,像是許多人慢跑時會感覺到左腹疼痛,也多是因為脾臟血流較多使得疼痛,這種情況通常稍作休息便會改善。另也可嘗試暫時停止進食4-5小時。 左上腹能自行處理的並不多:由於左上腹疼痛較輕微又能自行處理的問題並不多,少數能嘗試自行改善的就是脾臟充血腫大,不像左下腹的腹脹、便秘等問題是可以透過其他方式嘗試改善。另外也有腸中風、心肌梗塞等較嚴重的急性疾病。因此若嘗試無法自行改善還是應盡早就醫。 若想自行改善可嘗試:自行改善的方式,民眾大多以口服或貼布形式的消炎止痛藥進行,王威傑醫師建議以貼布為佳,因為貼布藥效範圍較小且局部止痛,口服消炎止痛藥則經血流影響全身,有可能會增加腸道負擔。至於薄荷油等外用藥物也可嘗試,有助減緩腹部疼痛。不過上述都僅是減緩疼痛不適,並無治療效果。 左上腹疼痛能做的並不多,醫指3大情況速就醫別再拖! 較嚴重症狀盡早檢查:王威傑醫師表示,引起左上腹的可能性相當多,前述所提到的也僅是冰山一角,出現左上腹疼痛時,除了可嘗試以前述方式改善,還是得觀察其他症狀。若是合併出現噁心、嘔吐、發燒等其他身體不適,建議盡早檢查了解原因。 慢性腹痛&盡速就醫標準:若是左上腹疼痛經常發生,並且已經不只一週,這種情況就視為「慢性腹痛」,建議停止觀察,盡速就醫檢查找出背後的原因。其他像是難以忍受的腹痛、無法判斷腹痛原因者;以及曾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年紀大於80歲、酒癮、久咳不癒等高危險病史族群;近期有發生過車禍、或是經歷過手術、發燒超過3天者,這些族群也都應盡速就醫。 即刻就醫症狀:若是左上腹疼痛的同時,也陸續出現了其他危及症狀,例如前述提到心肌梗塞的胸悶、胸痛,以及冒冷汗、腹壁僵直、按壓後放手會出現明顯疼痛的「反彈疼痛」、意識不清、血壓降低、喘、黑便、劇烈嘔吐或吐出膽汁等,這些都可能是危急徵兆,須緊急就醫不可拖延。 《延伸閱讀》 .形容不出的腹痛小心腸中風!死亡率達9成,2症狀過4小時速就醫 .一張圖看懂腹痛位置及原因,醫:出現這些情況盡快急診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07-28 醫療.消化系統
急性胰臟炎痛起來要人命!常見5危險因子,原因不明可能是壺腹癌或胰臟癌
42歲李先生愛喝酒,他自詡年輕力壯,喝再多也不怕,經常飲酒過量。某晚他突然感到噁心嘔吐並劇烈腹痛,猛烈襲來的疼痛感讓他招架不住,忍不住在地上打滾哀嚎,緊急就醫確診急性胰臟炎。有這次痛到快沒命的經驗,嚇得李先生決定戒酒。胰臟兼具內、外分泌功能胰臟位於上腹部的深處,在胃的後面、腰椎脊柱前方,屬於後腹膜器官。胰臟右側頭部與十二指腸相鄰接、左側尾部貼近於脾臟,是人體唯一同時具備「內分泌」與「外分泌」功能的器官。 內分泌是指製造出來的物質分泌到血液裡面而循環到全身。其中,分泌胰島素是胰臟最重要的內分泌功能。胰島素是體內調控血液中葡萄糖濃度最重要的荷爾蒙,如果胰島素分泌量不足,血糖濃度就會升高而導致糖尿病。 外分泌是指製造出來的物質經由胰管而到小腸。胰臟的外分泌功能也與健康息息相關,其外分泌組織每天約製造1公升的胰液,內含能夠分解醣類、蛋白質及脂肪的消化酵素,經由胰管送至十二指腸,幫助食物由大分子分解為小分子,利於消化吸收。一旦胰臟的外分泌功能出問題,就會造成消化不良、脂肪便、體重減輕等症狀。 急性胰臟炎痛起來要人命胰臟炎可分為急性和慢性。胰臟平時是沈默器官,但當急性胰臟炎發作時,症狀多半又急又猛,讓人難以招架,會有劇烈上腹部疼痛強烈襲擊,疼痛感可能延伸至後背,伴隨噁心嘔吐、痛到冒冷汗或發燒的情形,嚴重者甚至會引發低血壓、腎衰竭、呼吸衰竭等併發症。 急性胰臟炎是胰臟受到本身分泌的酵素分解所導致的炎症反應,造成的原因包括以下幾類,最常見的兩大類原因是「膽道結石」以及「飲酒過量」。 1 膽道結石:胰管的下緣會與總膽管下緣會合,當總膽管結石或是膽結石掉落至總膽管,就可能會刺激胰管或影響胰管引流,而引發急性胰臟炎。2 飲酒過量:酒精代謝物會造成胰臟毒性,進而引發急性胰臟炎。3 血脂代謝異常:高血脂可能誘發急性胰臟炎,一旦血液中的三酸甘油酯大於500mg/dL(正常值小於150mg/dL),便可能引發急性胰臟炎,可能是由於過量的脂肪酸傷害胰臟細胞,導致細胞壞死、胰臟發炎。4 腫瘤:胰臟或胰臟附近器官長腫瘤,造成胰管阻塞,誘發急性胰臟炎。5 其它原因:先天基因變異或某些藥物、病毒感染引發。 如何確診急性胰臟炎?急性胰臟炎的診斷主要是依據以下3點,包括:1. 症狀:急性胰臟炎有典型腹痛症狀,呈現急性上腹痛,伴隨噁心嘔吐或想吐的感覺;多數病人描述躺下會更痛,坐起來身體往前彎時,疼痛感比較緩和。2. 抽血檢查:抽血檢測「胰臟酵素」,即血中的澱粉酶、脂肪酶指數。正常的血清澱粉酶(Amylase)約為23~85U/L,血清脂肪酶(Lipase)約為0~180U/L,當這兩個數據大於正常值3倍以上,就高度支持急性胰臟炎的可能性。3. 影像檢查:大多數的病人在就醫時呈現上面兩個條件,就已能判斷為急性胰臟炎。若是擔心有其它病症之可能性,或病人發病到就醫已有一段時間,抽血檢查胰臟酵素指數已經開始下降導致難以確診,就需要影像檢查,可借助電腦斷層(CT)或磁振造影(MRI)進一步發現胰臟發炎的證據與表現。 多數患者藉由支持性療法可痊癒少數發炎嚴重有生命危險當確診為急性胰臟炎,就要立即展開治療,減緩其發炎反應。初期會採取支持性療法,給予大量點滴輸液,有助於改善發炎症狀。病人疼痛太厲害的話也會給予止痛藥物。臨床上發現,約三分之二的急性胰臟炎病人症狀都屬輕微,經由支持性療法再休息幾天就會逐步康復。 不過約有三分之一的急性胰臟炎患者病情較為嚴重,可能誘發強烈發炎反應,血液中發炎物質大量釋放,易導致全身炎症反應綜合症,甚至可能引發急性腎衰竭、低血壓休克或急性心肺衰竭等多重器官衰竭。 除全身性的併發症之外,嚴重的胰臟發炎還可能造成胰臟局部壞死,形成壞死胰臟組織或液體堆積,可能進一步造成持續發炎、疼痛加劇及感染等併發症,甚至可能會增加死亡風險。當有這些併發症而病情藉由支持性療法無法改善時,必須進一步採取體內引流或是體外引流,並依病情變化調整治療措施。 不明原因的急性胰臟炎,小心癌症作祟!急性胰臟炎若能找出病因還可鬆口氣,比較需要擔心的反而是不知原因的急性胰臟炎。曾有急性胰臟炎患者做了電腦斷層掃描檢查也沒有查出明確原因, 進一步檢查後才發現是罹患了早期十二指腸乳頭(壺腹)癌或是胰臟癌。「事出必有因」,特別是年紀大、無菸酒病史、也沒有膽道結石的急性胰臟炎患者更要注意,有少部分急性胰臟炎最後查出病因是胰臟或胰臟周邊腫瘤壓迫所造成。如果腫瘤很小,一般的影像檢查不見得能發現,很可能失去早期治療契機。對於病因不明的急性胰臟炎患者,可考慮加做內視鏡超音波檢查。研究發現,小於2公分的胰臟癌有近3成在電腦斷層影像上難以發現,但內視鏡超音波檢查可以揪出較小的腫瘤,即便是1公分左右的胰臟癌,90%以上都看得到,有較高的敏感度。 內視鏡超音波的設備有兩大類、三種:1. 細徑超音波探頭2. 扁型掃描內視鏡超音波3. 環狀掃描內視鏡超音波慢性胰臟炎又是怎麼回事?曾經得過急性胰臟炎,要小心發展為慢性胰臟炎後遺症。所謂的慢性胰臟炎指的是胰臟組織有慢性發炎合併正常胰臟組織喪失或纖維化等不可逆的損傷,最常見的原因是飲酒過量、多次急性胰臟炎發作,或是嚴重的急性胰臟炎之後的後遺症。 慢性胰臟炎的常見症狀包括腹痛和體重減輕,且由於胰臟功能受損,內、外分泌功能不足,也可能有糖尿病或是脂肪便、營養不良等併發症,最終更可能導致胰臟癌。研究已證實,慢性胰臟炎患者罹患胰臟癌的風險較高,不可不慎。 臨床上診斷慢性胰臟炎最主要的方法為影像學檢查,包括X光、超音波、電腦斷層(CT)或磁振造影(MRI)。如果看到胰臟有鈣化點,或胰管不規則擴張,或者胰管內有結石等現象,就可判斷為慢性胰臟炎。慢性胰臟炎 長期抗戰當患者確診「慢性胰臟炎」,形同宣告病程進入長期抗戰。慢性胰臟炎病人最棘手的問題就是腹部疼痛,隨著病情加劇,疼痛程度及時間都會拉長,長期慢性腹痛需要長時間使用止痛藥,甚至需要用到嗎啡才能止痛,對患者來說痛苦不堪。 另外因為消化功能不良造成的脂肪便及體重減輕,也嚴重影響身體健康,必須給予口服酵素補充,幫助食物消化吸收,讓病人的體重能夠穩定回升。有些患者合併有糖尿病,則需要長期監控血糖並且用藥控制。 慢性胰臟炎以內科治療為主,然而有些病情嚴重的病患需要外科治療。例如以內科治療方式都無法獲得良好改善的嚴重疼痛;或病人因慢性胰臟炎造成膽管或十二指腸狹窄而引發黃疸或進食困難,就可能需要外科手術治療。 胰臟怕菸酒 早日戒除為佳要免於慢性胰臟炎的危害,首重阻斷惡源!「胰臟怕菸酒」,酒精會造成胰臟發炎、抽菸則會使慢性胰臟炎病程加快,因此戒菸戒酒是第一步;其次就是找出是否還有其它原因,例如若是因血脂過高造成胰臟炎,就須好好控制血中三酸甘油酯濃度;若有膽囊或膽管的結石則應去除結石,才能避免一再刺激胰臟導致發炎,也才是控制及改善病情的根本之道。疑惑解除補給站Q:胰臟炎發作時需要禁食嗎?A:以往認為急性胰臟炎時要嚴格禁食,讓胰臟好好休息,但近年來的最新研究發現,進食可減少發生感染性併發症的機率,因此急性胰臟炎患者如果有胃口也吃得下,可早點開始進食以加快復原。當然若是急性胰臟炎症狀尚處嚴重而有噁心嘔吐、嚴重疼痛,或是需要進行影像檢查或內視鏡檢查治療因此需空腹時,仍需要暫時禁食。 Q:曾經得過急性胰臟炎,日常保養要注意什麼?A:除了少部份急性胰臟炎患者因為厲害的發炎反應誘發器官衰竭,或是胰臟部分壞死而留下嚴重後遺症,或演變為慢性胰臟炎,大部分病人治療後都可以痊癒、如常生活,沒有什麼特別禁忌。只要針對引發急性胰臟炎的原因妥善治療或控制,維持健康生活型態、遠離菸酒,就可以保護胰臟,不必刻意進補或補充營養。 Q:媒體報導,好萊塢明星喬治克隆尼(George Clooney)為詮釋戲中角色短時間內瘦身12公斤,卻因此罹患急性胰臟炎而住院治療。真的會這樣嗎?A:這位明星的急性胰臟炎是否確實因減重引起,我們不得而知,不過,短時間內快速減重會導致膽汁的膽固醇濃度上升,激烈的節食會導致膽囊收縮減少,因而增加形成膽道結石的機會,而膽道結石正是引發急性胰臟炎的主要危險因子。因此減重最好循序漸進,避免採用激烈手法。【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心肝雜誌》第96期(2021-10-13出版),原文連結 】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19 焦點.健康知識+
20種最痛疾病堪比自然產!皮蛇像被火燒、偏頭痛被尖物刺…還有這種病異常勃起超痛苦
生病之所以辛苦,在於疾病帶來的疼痛有多巨大!多數小病可能是輕微、短暫的症狀,但有些病的疼痛程度特別高,可能使患者極度痛苦到無法執行日常事務,對生活造成影響。根據英國媒體《THE SUN》引用英國國民保健署(NHS)資料,NHS列出了被認為最痛苦的20種疼痛疾病。像是三叉神經痛、帶狀皰疹(皮蛇)、痛風、叢發性頭痛…等,都入列,有些疼痛指數堪比女性自然產,或更甚。(以下為隨機排列,並非依據疼痛強弱順序)帶狀皰疹(皮蛇)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所引起的皮膚病,初次感染症狀表現為水痘,之後該病毒長期潛伏在脊髓末根神經節,當免疫力下降時就誘發病毒再度生長繁殖,沿周圍神經波及皮膚,出現群聚呈帶狀的水泡,並伴隨不同程度的神經痛、發癢等。看詳細疾病百科〉帶狀皰疹(皮蛇)新光醫院疼痛照護中心主任陳瑞源曾受訪指出,因為帶狀疱疹病毒會破壞神經,發作初期開始感到疼痛,多數患者以「火燒、電擊或針刺」形容發作時的痛苦,研究發現,皮蛇疼痛指數比生產痛還高。痛風痛風是體內尿酸代謝異常而引起的疾病。當人體血液中尿酸含量過高,尤其是尿酸值變化大時,容易導致尿酸鹽沉積在關節裡形成結晶,進而結石、產生痛風石。痛風痛起來,不但不良於行,還會痛得要人命。患者經常會在夜晚出現關節部位嚴重的疼痛、紅腫和炎症,疼痛感逐漸嚴重,甚至無法忍受,持續幾天或幾周不等。疼痛發作時會在半夜熟睡中痛醒,有患者描述疼痛感類似於腳趾被火燒一樣。看詳細疾病百科〉痛風心臟病發作心臟病發作有些前兆症狀,最典型的是胸痛,還有其他如上背痛、胃絞痛、腿部或腳踝腫脹、極度疲勞、感到噁心出汗…根據女性健康雜誌網《Womens Health》報導,有患者形容心臟病發作就像有一隻大象壓在胸口上或上背部,如果上背感到劇烈的壓力,可能是心臟病的症狀。看詳細疾病百科〉心臟病叢發性頭痛叢發性頭痛好發季節變換的1月到3月,根據病患描述,疼痛起來的程度不亞於生孩子,疼痛等級高達10分,教人生不如死,也稱做「自殺頭痛」。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中心主任王署君曾受訪指出,叢發性頭痛的病患常被誤以為是偏頭痛,根據研究,病患平均疼痛八年之後,才會被正確診斷為叢發性頭痛。看詳細疾病〉你是偏頭痛?還是叢發性頭痛?偏頭痛看詳細疾病百科〉偏頭痛很多人可能無法體會偏頭痛到底有多痛,台灣頭痛學會曾分享案例,患者指出,偏頭痛發作時,猶如大象在腦中奔跑或遭尖銳物穿刺,痛到想剖開腦袋。叢發性頭痛與偏頭痛經常會被混淆,腦神經內科醫師林志豪曾於臉書分享這二種頭痛的區別: ※偏頭痛1.好發於女性2.頭痛位置不一定侷限在一側3.搏動感的抽痛4.頭痛到需要休息5.怕光與聲音6.噁心嘔吐7.每次疼痛可持續4-72小時8.少數產生視覺障礙、聽覺障礙預兆※叢發性頭痛1.好發於男性2.疼痛位置在單側眼周及太陽穴部位3.嚴重頭部戳刺痛4.自律神經症狀:流淚、眼睛紅、眼皮腫、鼻塞、流鼻水等症狀5.是極難忍受的疼痛,又稱為自殺型頭痛6.發作週期像鬧鐘般準時固定7.每次疼痛可持續30分鐘-3小時8.頭痛時坐立難安與激動腎結石藝人胡瓜以前曾在半夜腎結石發作,痛到在地上滾不動,他形容像腰被扯裂,當時趕緊掛急診開刀。有結石的人都知道,痛起來真是要人命,有醫師指出,結石疼痛指數堪比女性自然產過程。不同位置的結石,症狀也有差異。振興醫院泌尿部主治醫師楊景偉曾接受《聯合報》訪問指出,當結石掉入輸尿管,卡在輸尿管的結石發作,會出現血尿、解尿疼痛、腎臟水腫、發燒、惡心、嘔吐等症狀,若結石在上段輸尿管則易引起腰痛,發生在中段是腹痛,結石在下段會下腹痛。看詳細疾病百科〉腎結石三叉神經痛三叉神經是大腦中最粗的一根神經,主管顏面感覺,分別位在額頭、鼻子下巴附近。通常會在眼周、耳周、牙齒周圍及臉部引起強烈疼痛、灼熱、電擊感,與隱隱作痛、或持續性的牙痛不一樣。嘉義長庚副院長暨腦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楊仁宗曾受訪指出說,據統計,三叉神經痛好發於50歲以上族群,發作前常沒有預兆,但可由觸摸臉部、風吹、咀嚼、說話或刷牙而引發如電擊般的疼痛。看詳細疾病百科〉三叉神經痛急性胰臟炎胰臟發炎可以是急性的或慢性的,急性胰臟炎意味着胰臟因某種因素受到重大傷害而受損,其病程緊急且持續數天至數周。急性胰臟炎主要以上腹部疼痛為主,通常進食後加劇、前傾身緩解,可能轉移痛至背部,還有腹脹、惡心、嘔吐、發燒等症狀。急性胰臟發炎程度,可能從輕微至相當嚴重的併發症,嚴重時死亡率甚至可達10~20%。看詳細疾病百科〉急性胰臟炎鐮刀型貧血鐮刀型貧血是一種紅血球異常的罕見遺傳性疾病,患有此症的病人,因紅血球變型成「鐮刀型」或「新月型」,造成紅血球攜氧量減少,並容易發生紅血球破裂現象形成貧血。如果患者體內的紅血球出現大量破裂,可能造成血液濃稠而阻塞血管,使患者出現骨骼、關節、腹部劇烈疼痛。鐮刀型紅血球也可能堵塞陰莖的血管,造成陰莖異常勃起,且經常久久無法消退,令患者很痛苦。泌尿科醫師指出,病患陰莖海綿體持續充血,時間一久會疼痛,痛到根本不會想發生性行為。看詳細疾病〉他太持久她喊救命 原來有怪病、中年男子勃起持久超過4小時,原因竟是「這種貧血」引起闌尾炎(盲腸炎)闌尾炎以病程可區分為「急性闌尾炎」與「慢性闌尾炎」,急性闌尾炎發病快且嚴重。常見症狀為噁心、嘔吐、發燒及右下腹悶痛感,當手按壓患者右下腹部,再放開時,疼痛會加劇,即「反彈疼痛」,必須立刻動手術切除。看詳細疾病百科〉闌尾炎(盲腸炎)胃潰瘍胃潰瘍有部分患者有出血、胃穿孔、阻塞等併發症,出血的症狀包括吐血、吐黑色物質、解黑便、頭暈,甚至於休克等,穿孔患者症狀則包括嚴重腹痛、發燒;有阻塞併發症的患者會有嘔吐、腹脹,吃了少量的食物就飽脹、便秘等。也有患者出現火燒心胃食道逆流症狀。看詳細疾病百科〉胃潰瘍纖維肌痛症日前,24歲的日本知名AV女優結城莉乃才宣布自己罹患纖維肌痛症。「神祕的疼痛」纖維肌痛症是一種慢性全身疼痛,因壓力改變神經穩定性,出現全身廣泛疼痛,合併記憶力衰退、疲憊、失眠、頭痛、憂鬱和下腹痛等周邊症狀,也可能與其他疾病共存。台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韋達曾受訪指出,肌痛症的疼痛感不見得是針刺、刀割,它類似深層組織疼痛,常見疼痛部位在肩頸、背部和四肢,容易讓人誤以為是身體緊繃而非疼痛,增加診斷困難。看詳細疾病〉全身痛到想輕生 小心纖維肌痛症骨折很多原因會造成肋骨骨折,如車禍、跌倒、高處墜落等造成的外傷,甚至急救時的胸部按壓等。桃園孫德金診所醫師孫德金曾在《聯合報》撰文指出,一旦受傷通常是嚴重頭頸部外傷的結果,且會傷及重要神經血管。中段肋骨骨折斷端容易刺傷肺部,下段骨折則容易刺傷脾、腎、橫膈膜。側面肋骨骨折最痛,後面次之,再來是前面。痛不只是疼痛,還會讓你不敢用力呼吸、不敢咳嗽、不容易清除痰液而造成肺炎,讓你不敢翻身、不能好好睡覺休息,傷口不容易癒合。看詳細疾病百科〉骨折椎間盤突出椎間盤突出是脊椎的退化性疾病,因椎間盤脫水、失去彈性,造成上面的小神經發炎、疼痛,甚至產生肌肉緊繃、關節老化,這些都會引起下背疼痛。痛的程度要看壓迫到哪些神經,如果突出的椎間盤壓迫到坐骨神經,疼痛會往下延伸至腿部、腳部,甚至造成患者腳麻無力,就變成坐骨神經痛。少數還可能造成脊髓腔狹窄或壓迫到膀胱神經,出現馬尾症候群,導致患者大小便失禁、肛門會陰部周圍麻木等症狀。看詳細疾病百科〉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坐骨神經痛是指疼痛感沿著坐骨神經的分佈區域,通常始於下背部與臀部,沿伸至大腿、小腿與足踝。典型坐骨神經痛的症狀為下肢刺痛、灼痛、麻木或感覺異常,患者在咳嗽、打噴嚏、舉重物等使腹壓增高的動作時,會使疼痛的症狀加劇。看詳細疾病百科〉坐骨神經痛五十肩(肩周炎)運動醫學名醫、聯新國際診所院長林頌凱曾受訪指出,五十肩好發於50歲以上女性,保護身體筋骨的女性荷爾蒙減少,肌腱關節逐漸磨損老化,多重情況影響下,肌腱開始發炎疼痛,有的患者會痛到像刀割般,愈痛愈不敢動,愈不動關節就會慢慢沾黏起來,進而演變成五十肩。症狀包括肩頸部疼痛、肩膀僵硬、手舉不起來、肩關肩在某些角度的活動度受限等,患者夜間睡覺時疼痛感會更為劇烈。看詳細疾病百科〉肩旋轉肌袖病變(五十肩)關節炎關節炎是導致關節疼痛和炎症的病症,最常見的是退化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是老化過程的正常現象,但不只是年紀增長,發生挫傷、拉傷、扭傷、骨折等因素,也會引起關節炎,最終造成關節退化。主要症狀是疼痛、腫脹、畸形和功能障礙。看詳細疾病百科〉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自體免疫疾病,成因複雜,可能受環境、病毒、細菌共同影響,導致免疫系統出錯,攻擊身體,病人全身的關節會出現紅、腫、熱、痛,嚴重發炎。特殊症狀是「晨僵」,即早晨出現關節劇痛而痛醒,且關節僵硬的感覺會持續一段時間,通常要等到中午左右才慢慢改善。看詳細疾病百科〉類風濕性關節炎子宮內膜異位症許多女生都會經痛,經痛可能是因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症等不同情況引起。原本屬於子宮裡的內膜組織,剝落後在體內到處蔓延,若跑到卵巢內生長,則形成所謂的「巧克力囊腫」;跑到子宮肌層的則稱做「子宮肌腺症」;跑到腸胃附近,就容易產生腹瀉、胃腸疼痛及腹腔內沾黏。婦科名醫劉偉民指出,子宮內膜異位的主要症狀就是經痛,特點為隨著時間延長,越來越痛。年紀越大,症狀越來越嚴重,且容易合併腸道炎,因為子宮內膜侵犯腸壁,甚至刺穿腸道,有人因此經常腹痛、腹瀉。看詳細疾病百科〉子宮內膜異位症複雜性疼痛症候群(CRPS)根據chatgpt解釋,複雜性疼痛症候群(CRPS)是一種罕見但嚴重的慢性疼痛疾病。它通常發生在手臂、腿部、手腳等四肢,但也可能發生在其他部位。CRPS的疼痛程度超過了正常的傷害程度,例如,即使是輕微的刺激也可以引起強烈的疼痛。疼痛可能是持續性的、劇烈的、燒灼感、刺痛感或麻木感,且疼痛可能會向四肢的其他部位擴散。此外,CRPS還可能伴隨著局部的腫脹、皮膚變色(通常是紅色或藍紫色)、溫度變化、運動功能受限、肌肉痙攣、關節僵硬等症狀。手術後疼痛根據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衛教資料指出,手術後常因組織受損引發術後急性疼痛。通常疼痛程度在術後前1-2天最強烈,之後隨著傷口癒合而減輕。病患實際感受到的疼痛強度,會因傷口大小、深度、部位、是否合併感染或發炎、及本身對疼痛的敏感度而有所差異。常見症狀包括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呼吸加速、臉色蒼白、肌肉緊繃、腸蠕動降低、皺眉冒汗等。初期疼痛劇烈時,多以強效類鴉片藥物止痛。【參考資料】.《THE SUN》PAIN THRESHOLD The 20 ‘most painful’ conditions that can affect your health according to the NHS.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衛教資料
-
2023-04-21 癌症.其他癌症
上吐下瀉不是諾羅,竟是膽囊癌!「3器官」罹癌沒什麼症狀,注意腹痛位置
肚子痛是很多人常會遇到的症狀,上吐下瀉也可能讓人以為只是吃壞肚子,或是諾羅病毒。不過有醫師分享病例指出,有患者嚴重上吐下瀉掛急診,一檢查赫然發現膽囊有腫瘤,且膽囊癌已轉移至淋巴、肝臟、腹膜。禾馨民權內科診所胃腸肝膽科醫師林相宏在臉書分享一病例。65歲女性平時沒有什麼不舒服,但好一段時間右上腹部會感到一點疼痛,不過也不常發生。一次因為嚴重上吐下瀉掛急診,經斷層掃描赫然發現膽囊有腫瘤,更不幸的是膽囊癌已轉移至淋巴、肝臟、腹膜。腫瘤牽扯到「肝、膽、胰臟」 往往沒什麼症狀根據元氣網疾病百科介紹,膽囊的主要功能是儲存膽汁,膽汁則可以幫助油脂食物的消化,膽囊癌非常少見,大部份的膽囊癌在發現時都已很難治療處理,若是膽囊癌已到末期,也無法將膽囊切除治療。林相宏也提醒,凡是腫瘤牽扯到「肝、膽、胰臟」的,往往都沒有什麼症狀,不容易早期診斷,預防上需從危險因子和症狀留意。若有相關症狀務必盡快就醫,高風險族群也要定期受檢。膽囊癌7大危險因子.膽結石:只有小於1%膽結石演變成膽囊癌;結石如果造成膽囊慢性發炎或是很大(大於 3 公分),就會升高膽囊癌的機率。.膽囊息肉:息肉大於1公分建議要預防性摘除膽囊。.家族史.抽菸.女性.肥胖 .老年(資料來源:臉書粉絲專頁《胰臟醫師 林相宏 禾馨民權內科診所》)膽囊癌有哪些症狀?右上腹脹痛食慾不振噁心嘔吐黃疸高燒右上腹腫塊腹水》看詳細元氣網疾病百科/膽囊癌我有膽結石,該手術清除嗎?膽結石是膽囊癌的危險因素之一,但不是所有膽結石都會演變成癌,多數還只是小問題。不過如果發現有膽結石,一般最多的疑問還是在於需要動手術清除嗎?台中慈濟醫院外科部主任余政展曾受訪表示,「右上腹疼痛」是膽結石的典型症狀,有時也會轉移到背部。很多人症狀是上腹悶痛,誤以為是胃痛,其實是膽在痛。有症狀的病人會建議手術,因為一旦已有疼痛,易發生急性膽囊炎、急性膽管炎、急性胰臟炎等嚴重併發症。但如果膽結石很多又很小,即便沒症狀也會建議處理,因為小石頭掉出來也有引起膽管炎、胰臟炎的風險。肚子痛勿輕忽 注意頻率、位置此外,還有另一個重點要注意,平常很多人都有肚子痛的經驗,肚子痛可能只是一般的腸胃小毛病,也可能是大病的徵狀之一。肚子痛最好能詳述頻率、痛的位置、痛的感覺等,可讓醫師更快判斷出什麼病。上腸痛可能是胃、胰臟、十二指腸,而右上腹痛則可能是膽囊、肝臟問題。【延伸閱讀】肚子痛到底哪裡出問題?痛到什麼情況該就醫?【資料來源】.臉書粉絲專頁《胰臟醫師 林相宏 禾馨民權內科診所》· 到底要不要開刀?切除膽囊後不能吃油?醫詳解如何應對膽結石
-
2023-02-23 醫療.消化系統
她胰臟「組織壞死」花2個月清創 為何急性胰臟炎會這麼嚴重?
54歲女性患者因腹痛、發燒等感染症狀掛急診,檢查為急性胰臟炎,且腹腔內大面積組織壞死,三軍總醫院運用內視鏡超音波技術搭配「雙蘑菇頭金屬支架」,研發「內視鏡壞死清創術」,助該名患者清除壞死組織,救回病患一命。急性胰臟炎致命性高,通常會有哪些症狀?胰臟炎是胰臟的發炎性疾病。胰臟發炎可以是急性的或慢性的,急性胰臟炎意味着胰臟因某種因素受到重大傷害而受損,其病程緊急且持續數天至數周;慢性胰臟炎則因毒素等相關因子造成胰臟慢性受損,其病程漸進而且持續多年,並且難以緩解。任何一種形式的胰臟炎都很嚴重,並可能導致併發症。急性胰臟發炎症狀有上腹痛,通常進食後加劇、前傾身緩解,可能轉移痛至背部,還有腹脹、惡心、嘔吐、發燒等症狀。急性胰臟發炎程度,可能從輕微至相當嚴重的併發症,嚴重時死亡率甚至可達10~20%。慢性胰臟炎的症狀則有三種,其一是慢性陣發性的上腹痛,飲食亦會加劇這樣的疼痛,但通常不緊急,並且劇烈程度亦不像急性胰臟炎這般嚴重;其二則是消化酵素分泌不全引起的腹瀉、腹脹、消化不良與體重減輕;最後則是胰島素分泌不足產生的糖尿病。為什麼急性胰臟炎會這麼嚴重?三軍總醫院內科部胃腸科主治醫師林榮鈞表示,當胰臟發炎,胰臟內消化液無法排出時,則會「反芻」消化自己的組織,輕微發炎人體會自行吸收,若持續發炎,胰臟組織遭消化液侵蝕、壞死,突破到胰臟外形成「偽囊腫」,在體內持續產生感染、發炎,據統計有7%的病人會產生偽囊腫。以該名54歲女性個案,因服用藥物引發急性胰臟炎,但胰臟發炎情況嚴重時才掛急診,已衍生嚴重併發症,產生感染性有壁分隔之壞死,個案胰臟組織壞死範圍,從十二指腸至胃部、將近10幾公分範圍,且胰臟發炎壓迫胃部,影響食慾、無法消化。胰臟炎有哪些治療方式?林榮鈞說,過去治療方式有2種,包括放射科醫師做引流手術、或由外科醫師做清創手術。引流手術好處傷口小,但較難引流乾淨,且過去多用塑膠引流管,效果不佳,尤其嚴重組織壞死個案效果更差,需要外科醫師協助清創,但外科手術併發症、風險不低,也常讓醫師及病人卻步。林榮鈞表示,因為胰臟躲在胃後面,做超音波一般不容易看到病灶,隨著醫材發展,超音波搭配內視鏡探頭,可進入胃、胰臟清楚地掃描、檢查,還能進一步做治療,且不會再外部留下傷口,三總近年運用內視鏡超音波,搭配金屬支架引流,作為壞死清創的第3種治療選擇,可應用於膽管引流、膽囊引流、胰臟積水引流、輸入環症候群等。林榮鈞說,此次在內視鏡超音波引導下,將雙蘑菇頭金屬支架置入、撐開至1.6公分引流後清創壞死組織,並在胃開一處小洞,將清創後的組織引流到胃,經由正常消化管道隨糞便排出。因組織壞死嚴重,此個案每周執行1次、清創2個月才完全清除,「是有史以來清最久」。目前已有7名病例應用此技術,但整個術式未有健保給付,需自費約10幾萬元。金屬支架置入後會撐開狹窄範圍、固定位置不滑脫,但對於醫師執行清創時「礙手礙腳」,林榮鈞表示,因此三總創新巧思,清創時先將金屬支架暫時取出,清創後再將金屬支架放回,提高內視鏡壞死清創術效率及處置意外事件,此經驗也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Digestive Endoscopy》。哪些人是胰臟炎的高危險群?又該如何保養?林榮鈞表示,長期飲酒、結石、三酸甘油脂過高、高血鈣等,都容易造成胰臟慢性發炎,許多人以為只是胃痛不以為意,但長期發炎有10%機率引發胰臟癌,且急性胰臟炎也可能導致感染、敗血症喪命,提醒慢性胰臟炎患者應定期回診追蹤,接受醫囑治療,並維持良好生活作息。這些人容易得到胰臟炎:.過度飲酒:研究發現,酗酒者患胰臟炎的風險更高。.抽菸:與不抽菸的人相比,抽菸者患慢性胰臟炎的機率更高。.肥胖:如果身形肥胖者,則更有可能患胰臟炎。.糖尿病:患有糖尿病會增加患胰臟炎風險。.胰臟炎家族病史。如果得到胰臟炎,應該這樣保養:.即便胰臟炎是輕微的,康復期戒酒也是明智之舉。.如果有抽菸習慣,戒菸可以降低胰臟炎風險。.選擇低脂飲食並注重攝取新鲜水果、蔬菜、全榖物和瘦肉蛋白質。建議全天少量多餐,以減輕消化系統的壓力。.胰臟炎會引起脱水,因此每天要多補充水分,並且限制咖啡因的攝取。參考資料:.疾病百科:胰臟炎.台灣第一例 微創治癒壞死性胰臟炎.不敢了!高血脂患者吃烤肉配啤酒腹痛 胰臟炎住院7天責任編輯:林又旻、辜子桓
-
2023-02-03 焦點.菸酒毒傷身
喝酒易醉、臉紅竟是這體質?別練易罹癌!各種酒這樣喝更健康
台灣人喝酒普遍更容易臉紅、喝醉,這種體質主要和基因、遺傳有關,也就是所謂的「酒精不耐症」,許多人認為多喝就可以練起來,但事實上恐怕越喝越傷身,甚至更容易引起各種癌症。嫚嫚營養師建議,酒精能避免則避免,真要喝也應養成更良好的飲酒習慣,以確保健康。易喝醉、臉紅有酒精不耐症?台灣人普遍不適合喝酒?嫚嫚營養師表示,台灣民眾普遍不適合喝酒,主要原因在於「乙醛去氫酶」多有基因缺陷或不足。酒精化學名為乙醇,需靠乙醇去氫酶轉換成乙醛,再經過乙醛去氫酶代謝成無毒性的乙酸排出體外;若乙醛去氫酶缺乏或缺陷,會使得無法有效的正常代謝乙醛排出體外,即酒精不耐症。除了台灣,日本、韓國的民眾也大多屬於酒精不耐族症族群,約佔47%左右。影響除了普遍不適合喝酒、身體對酒精的反應也較大,包括容易臉紅、喝醉、宿醉、心悸、頭痛、噁心等,這些其實都是乙醛對身體帶來的影響,酒精不耐症族群更明顯。 酒量不好,多喝就好?營養師:別練,容易罹癌!不少人會認為「喝酒易茫、酒量不好,多喝就可以練起來。」,對此嫚嫚營養師認為是個錯誤的觀念。酒喝多確實會讓身體逐漸習慣乙醛影響的耐受度、暫時活化乙醛去氫酶,但體內的乙醛去氫酶依舊是個瑕疵品,並不會有所改善或提升。 換句話說,酒喝慣了或許會較不容易醉,但身體依舊難以代謝乙醛,身體長期受壓榨、超時超量工作,日久身體恐不堪負荷,甚至容易因認為自己酒量變好,更加重負擔,增加酒精性脂肪肝、肝硬化、肝癌等風險。 易喝醉、臉紅喝酒更易致癌?乙醛對酒精不耐症影響更大!嫚嫚營養師表示,乙醛本就是一種毒性相當強的化學物質,被WHO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為一級致癌物,對於無法正常代謝乙醛的酒精不耐症族群的影響自然更大、更容易罹癌。除了肝癌以外,其他也包括上呼吸道癌,以及口腔癌、食道癌、胃癌等消化道癌。另外三高、失智症的風險也會上升,女性也會增加乳癌風險。 不當飲酒潛藏的「立即性生命危險」?另外,不論是否有酒精不耐症,不當飲酒也會對生命有立即性的生命危害,酒精過量時容易讓身體進入「全面癱瘓」的狀態,若此時嘔吐身旁又沒人,平躺者恐有被自己嗆死的可能,日前新聞也曾有民眾喝醉趴睡被嘔吐物溺死的消息,需特別注意。嫚嫚營養師也建議,飲酒後若感到疲倦需休息,盡量將身體墊高為佳。 喝酒傷身、不喝傷心?各種酒這樣喝更健康!對有飲酒習慣的人來說,喝酒傷身、不喝傷心,為取得平衡,嫚嫚營養師建議,男性一日酒精攝取量避免超過20克,女性避免超過10克。若約略換算成各類常見酒精飲料,酒精濃度5%左右的啤酒男性一日最多約2罐、女性約1罐。紅酒、白葡萄酒等12%的酒類,男性約220c.c.、女性約110c.c.。清酒、紹興酒等16%的酒類,男性約160c.c.、女性約80c.c.。而酒精濃度高、約40%左右的威士忌、伏特加等,男性約60c.c.、女性約30c.c.。當然這是建議避免上限,能少則少自然更好。而若覺得這般太少,也可加進冰塊,讓整體看起來較多,也較能減少酒精攝取量。 《延伸閱讀》 .酗酒、酒駕、戒酒改不掉?「酒精使用障礙」自我檢測,應以疾病治療! .長期喝酒、飲食過油害胰臟炎?急性胰臟炎劇痛又易復發,醫師提醒防範關鍵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3-01-18 養生.聰明飲食
過年餐餐大魚大肉,當心吃出腸胃問題!醫教5招避免消化道疾病
過年是闔家團聚及歡樂的節日。辛勤工作一整年,利用年假與親友同享天倫,放下工作讓身心獲得休息。年節聚會免不了大魚大肉,外出拜年免不了外食,因此這段時間是最易發生食物中毒、急性腸胃炎、甚至急性腸胃出血等消化道的問題。所以不管過年如何放鬆度過,飲食上還是要有所節制,想吃好又不想生病、過好年不想掃興,本文敘述幾個重點要好好注意。 食材衛生要注意 若食物或飲品被細菌、病毒、寄生蟲汙染,可能會引起嚴重的嘔吐、腹痛、腹瀉等腸胃炎狀況,甚至引發嚴重的併發症。常見的汙染原因包括:食物本身的毒素(如:河豚毒素、發芽的根莖類)、受黴菌汙染的食物(如:發霉的穀類、堅果)、不新鮮的食材(如:壞掉的蘋果、不新鮮的海鮮)、未適當烹調的食材(如:不熟的豬肉)。 自己料理的話,烹調前要注意食材是否受損或發霉。外出拜年用餐可先打聽口碑,注意食物的色香味,若味道異常應立即向店家反應。料理儘量當餐食用完畢,若要隔餐食用一定要放冰箱保存。 吃好但不吃太飽 家族聚會及美食當前須斟酌自己的食量。歡樂的氣圍及親友間相互勸食敬酒,常忽略自己的限度。突然大量的食物進入胃裡會造成胃部來不及消化,使得胃酸過度分泌,傷害胃黏膜,連續幾天下來易造成胃的極度不適。這些食團進到腸道後也來不及消化完全,腸道中的細菌會發酵這些食物產生氣體,增加放屁、打嗝的次數,如果氣體排出來還會造成脹氣。過年天天都吃飽飽,熱量過多導致脂肪囤積、造成體重上升。建議記得自己平常的食量,餐餐7分飽才不過量。 正餐記得配個菜 年「菜」常常只有大魚大肉,餐桌上反而沒有「菜」的出現。蔬菜不僅熱量低,更是膳食纖維的主要來源,可以幫助阻斷一些食物中的熱量被吸收、促進腸道的蠕動、避免食物堆積在腸道裡、調整消化道菌相,以免壞菌過多影響全身健康,各種不同顏色的蔬菜更是含有植物化學物質提供身體抗氧化力。不僅平日,在過年期間,每個正餐都能搭配1-2個拳頭的蔬菜,避免當餐熱量過多,是保養消化道的基礎,也能避免便秘。 甜點適度有節制 過年拜年及寺廟拜拜,糖果餅乾不會少。但是甜品或是糖果餅乾等零食幾乎都是營養價值極低的空熱量食品,多由大量的脂肪酸及精緻糖所組成。吃過量除了熱量問題外,過多的精緻糖會增加胃酸分泌,如果同時伴有高油脂更容易降低賁門括約肌壓力,促使胃食道逆流的發生。含氣的碳酸飲品會產生氣體讓賁門括約肌更加鬆弛,使胃食道逆流更加嚴重。可以設定一天只吃1-2種甜品零食,且在吃的時候裝進小份量容器中,才會清楚自己吃下去的量有多少,本身就有胃食道逆流問題的人更要注意食用量,免得症狀加劇。酒精飲料不過量酒精適量是有益處的,但過量飲用卻對身體有很大的傷害。從喝下酒精那一刻,它便從食道一路傷害到肝臟、胰臟、腸道。酒精會破壞食道及胃黏膜並刺激胃酸分泌,讓胃部抵抗胃酸的能力降低,不僅容易胃食道逆流,更可能造成胃潰瘍;過量的酒精會使消化酶破壞胰腺組織、損害胰臟細胞,引起急性胰臟炎;而肝臟是最重要的解毒器官,飲酒時肝臟就同時在解毒,飲酒過量則會導致肝臟功能出現障礙,無法順利將三酸甘油酯代謝、囤積在肝臟變成酒精性脂肪肝,持續的傷害肝臟更會演變成肝硬化甚至肝癌。酒精的適度份量為男性低於2個酒精單位,女性低於1個酒精單位。1酒精單位相當於啤酒1罐或威士忌30毫升。自己也應斟酌酒量,切勿太急、太快及過量,避免急性症狀發生。平時有慢性疾患或有症狀的人,如:胃食道逆流、消化功能不佳、肝硬化、胰臟炎等,需多注意飲食內容並有些許節制,以免讓疾病症狀在就醫不便的年假中出現甚至加重,而影響年節的愉快行程。希望人人都能身體健康,心情好,恭喜發財,新年好。
-
2023-01-11 養生.保健食品瘋
每天該吃100mg維他命C!營養師教如何正確補充 老年人、糖尿病者、吸菸者...6類人要當心
維他命C(即維生素C)是身體必須的一種維他命,它除了具備抗氧化、協助傷口癒合的功能,還有很多重要的生理活性,因此對於人體是一個很重要的營養素。 維他命C的攝取量要怎麼知道自己一天該補充多少的維他命C呢?衛福部建議成年人每天應該吃到100mg的維他命C。當人體面臨特殊狀況時,對於維他命C的需求也可能會上升,以下列舉出需要特別增加維他命C攝取的族群,一起來看看自己有沒有需要多補充吧!1.吸菸者吸菸會使體內氧化壓力增加,同時促使自由基的產生,當體內累積過多的自由基就可能導致某些疾病。而維他命C可以利用抗氧化作用來捕捉自由基,以減少自由基對身體的傷害,因此吸菸者體內的維他命C消耗量會高於一般人,進而導致每日維他命C的需求增加。2.懷孕、哺乳婦女孕婦因為有供養胎兒的需求,加上孕期可能面臨到的妊娠生理性貧血(血漿增加的量比紅血球多,造成血液稀釋),會有血液維他命C濃度隨懷孕週數增加而漸漸降低的現象。且維他命C對於大腦的早期發育非常重要,若母體維他命C濃度不足,也可能會增加胎兒的氧化壓力,因此我國建議孕婦應增加 10 mg的攝取量,每日應攝取110 mg的維他命C。而嬰兒維他命C的主要來源為母乳,所以哺乳婦女考量到嬰兒需求,建議每日增加 40 mg的攝取量。3.糖尿病患者人體處於高血糖時,會減少生成葡萄糖穿越細胞膜的通道(GLUT),避免大量葡萄糖進入細胞,造成損傷。而部分維他命C會和葡萄糖共用同一通道,因此糖尿病患者體內的通道數量下降,同時加上更多一起競爭通道的葡萄糖,都可能會造成患者血中維他命C濃度比健康人群低的現象。而且糖尿病患者常會伴隨著併發症的發生,適量補充維他命C可以降低體內因為併發症所產生的氧化傷害。4.疾病、重症患者傳染病、癌症、心血管疾病、中風、急性胰臟炎、敗血症和重症等等疾病的患者,通常體內維他命C濃度會偏低,這是因為體內的氧化壓力和身體處於發炎狀態所導致,加速了維他命C的消耗,而且疾病常會伴隨食慾下降,降低病患從飲食中攝取維他命C的量。因此可以適量補充維他命C以改善身體狀態。5.老年人、骨質疏鬆者我國對於老年人維他命C的每日建議攝取量和成年人一樣,都是訂為 100 mg。但隨著年齡增加,老年人可能會因為吸收率下降,導致血中維他命C濃度漸漸降低。且長者常常會有骨質疏鬆的問題,骨頭的材料除了鈣質外,膠原蛋白也是很重要的填充原料,而維他命C有促進膠原蛋白生成的功能,所以想要避免骨質疏鬆,除了補鈣也要記得多補充維他命C。6.壓力大、情緒易緊張者大家是否面臨過因壓力而感到心跳加快,或曾經在危急時刻做出超越平常體能極限的事情呢?其實這些是腎上腺皮質荷爾蒙的作用,而維他命C參與了這類荷爾蒙的製造,所以當體內大量分泌抗壓力荷爾蒙時,會增加維他命C的消耗,反之,體內維他命C不足時,抗壓力荷爾蒙就無法被順利製造。考量到現代人的生活環境及情緒壓力,應該適時補充維他命C以維持健康的生理機能。 維他命C 1000mg是過量?其實維他命C是個很安全的營養素,研究數據顯示攝取超過3000mg才有可能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無不良反應的最低劑量,lowest-observed-adverse-effect level)。我國藉此訂定出成年人每日的上限攝取量為2000 mg。飲食中的維他命C多從蔬果而來,衛福部建議每日應吃3份蔬菜及2份水果,而5份蔬果大約可以提供200~300mg的維他命C。但現代人每天很少可以攝取到5份的蔬果,所以2000mg這個上限攝取量是遠超過我們能從飲食中攝取到的量,因此透過日常飲食的補充,維他命C很難出現過量的問題。 每天攝取1000 mg維他命C到底有沒有過量,其實參照上表就可以知道,不同的年齡會有不同的答案。而人體可以藉由尿液排出多餘的維他命C,所以偶爾不小心吃超過一點點也不用太擔心喔!如何正確補充維他命C因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維他命C,所以需要從飲食中攝取。而維他命C多存在於天然的蔬菜、水果中,可以透過多吃蔬果的方式來補充。但現代人長期處於高壓環境且生活習慣不良,導致維他命C的需求量增加,同時又因飲食習慣不佳(蔬菜水果攝取不足),大大減少從飲食中攝取維他命C的機會,若無法從飲食中攝取足量的維他命C,適量食用優質的維他命C保健食品也是個好選擇!補充維他命C保健食品時,可以特別注意以下幾點:1.一次補充大量的維他命C反而不利於體內的吸收,研究指出單次攝取超過200mg時,人體可以吸收且利用維他命C的能力會開始快速下降,所以「每次」補充應避免超過200mg,減少吃進體內卻無法被有效利用的狀況。2.成年人維他命C的每日上限攝取量為2000mg,為避免攝取過量造成身體不適,在補充維他命C時,應注意「每天」攝取的總量不要超過2000mg。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2022-12-19 醫療.新陳代謝
代謝症候群是三高發生前警訊 專科醫師教你如何恢復健康狀態
「小陳,你竟然也變胖了。」「是呀,畢業到現在,體重增加了20公斤。」幾位老同學難得聚在一塊兒,看著彼此的變化,忍不住感嘆,「哎呀,歲月不饒人,大家都發福囉!」其實,發福不是福,而是不可忽視的健康警訊!「代謝症候群」的判定標準有幾項,包括腰圍、血壓、空腹血糖、空腹三酸甘油酯(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這五項裡面如果有三項異常,就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奇美醫院新陳代謝科陳柏蒼醫師指出,「現在認為代謝症候群就是三高發生之前的警訊,如果已經有代謝症候群,卻依然沒有好好注意,三高就會找上門。」目前,代謝症候群的盛行率在男性約39%,女性約30%。陳柏蒼醫師說,如果有不良生活習慣,飲食又沒有注意,代謝症候群的風險可能會更高。代謝症候群算是亞健康的狀況,在這個階段還有機會改善,如果做好生活型態調整,可以恢復到健康的狀況。代謝症候群與三高問題密切相關,陳柏蒼醫師表示,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導致腦中風、心肌梗塞,或周邊動脈阻塞等心血管事件,可能造成嚴重併發症,甚至死亡。代謝症候群常讓人三酸甘油酯TG偏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偏低,因為腰圍超標時,堆積的是不健康的脂肪,這些不健康的脂肪容易有脂肪酸游離,過多的游離脂肪酸會使肝臟產生過多三酸甘油酯,因此TG會偏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偏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偏高,並導致胰島素阻抗,造成血糖異常。混合性高血脂,不能顧此失彼代謝症候群逐漸惡化之後,除了造成糖尿病,還會伴隨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患的高血脂往往是混合性血脂異常,除了注意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還要注意三酸甘油酯TG。陳柏蒼醫師說,臨床上會希望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控制好,而且三酸甘油酯TG也不可忽視。因為三酸甘油脂太高,會產生急性胰臟炎,亦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所以都必須注意,才能避免後續嚴重的併發症。控制高血脂必須從飲食、運動、藥物著手。飲食方面要少吃油炸物、精緻澱粉、甜食、糖飲等,陳柏蒼醫師說,因為過多精緻醣類進到我們體內,會轉化成三酸甘油酯。另外,喝酒一定要適量,酒精過度攝取量也會加重三酸甘油酯產生。運動方面,每週至少要有5天運動達到中等強度,持續30分鐘,可搭配有氧運動與肌力訓練,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並循序漸進。針對高血脂病人,一般會先嘗試飲食、運動控制三個月。若依然無法達標,便會建議使用藥物控制,目前已有多種藥物可以使用,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狀況選用合適的藥物。由於糖尿病患者屬於高風險族群,除了生活型態的調整,應該盡早用藥。控制膽固醇,留意蹺蹺板效應使用藥物控制膽固醇時,經常會發現蹺蹺板效應,陳柏蒼醫師解釋,因為在代謝過程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與三酸甘油酯TG是上、下游的關係,所以在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下降時,三酸甘油酯TG會有上升的情形,類似蹺蹺板,所以被稱為「蹺蹺板效應」。三酸甘油酯TG過高時,會使急性胰臟炎的風險上升,陳柏蒼醫師提醒,在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時,也需要小心監測,預防三酸甘油酯TG過高。為了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和三酸甘油酯TG都控制好,醫師會適時調整藥物,在狀況許可時,會選擇合併型藥物,幫助血脂達標,以解決兩個相反的問題,而且方便性較高,也能提升患者服藥的順從度,治療上較容易成功。貼心小提醒代謝症候群是重要健康警訊,一定要盡快調整生活型態,做好飲食控制,並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陳柏蒼醫師叮嚀,三酸甘油酯TG過高將導致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偏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偏高,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現在的藥物很多樣,能夠幫助血脂達標,在控制膽固醇時,可能出現蹺蹺板效應,因此要小心監測三酸甘油酯TG,並適時調整藥物。高血脂是不容輕忽的慢性病,在控制達標後還是要按時服藥,才能降低中風、心肌梗塞的風險!原文:
-
2022-12-18 寵物.寵物故事
他們的寶貝/江宏恩睡擁4狗2貓 大牙安樂送別狗女兒
江宏恩/睡擁4狗2貓 不計醫療花費:真愛無價江宏恩七年前告別愛犬Jumbo,當時約有半年,他都不敢再養狗,但後來因緣分,現在家中超熱鬧,共有兩隻貓、一隻臘腸犬、兩隻米克斯以及一隻黃金獵犬。每天他與太太都和6隻毛小孩睡在同張床上,相當幸福。Jumbo是一隻黃金獵犬,去世時15歲,是自然老化死亡,不過牠生前一直都有先天性髖關節問題,江宏恩提到,因近親繁殖,很多黃金獵犬都有這個問題。江宏恩帶著Jumbo看了很多獸醫,每個醫師的說法都不一樣,最後他決定讓Jumbo針灸治療,大約10天就要上一次醫院,每次扎針20分鐘就要2000元,開銷不小,但他從沒計算過在Jumbo身上花了多少醫療費,「應該給的,不會在意那麼多。」江宏恩提到Jumbo最後的病情,當時已經爆瘦,「一直都知道大型狗壽命比較短,不願去想,但還是必須接受。」Jumbo走的那一天,突然大小便失禁,他趕緊送到獸醫院,Jumbo到院時就已有點瞳孔放大,江宏恩回憶:「整個過程很快。」而直到Jumbo心跳停止的那一刻,他都緊緊抱著Jumbo。後來長達半年,江宏恩都不敢再養狗,直到太太從美國接回娘家的臘腸犬。六年前江宏恩有次上山運動,發現兩隻剛出生的米克斯犬蜷縮在一起,他趕緊送到獸醫院。牠們大約才出生40天,後來領養取名為D弟、樂妹,其中樂妹有先天皮膚問題,剛接回家時花了許多時間治療,現在已毛色黑亮。江宏恩再次牽起與黃金獵犬的緣分,也是因收養,茶茶因前主人工作關係,一歲之前都被關在籠子裡,他獲知後很想救援,但家裡已經太「熱鬧」,跟老婆「軟性勸說」了三、四次,其實已偷偷答應朋友要接回家,最終老婆虧他:「其實你都已經決定好了!」但現在夫妻倆都很寵茶茶。家中有那麼多毛小孩,是否考慮幫牠們買寵物保險?江宏恩認為,這對毛小孩和主人都是很好的保障,但他還沒有完整涉略,養Jumbo時,還沒有這個風氣,目前也沒有打算幫其他毛小孩買。大牙/不想她太痛 安樂送別狗女兒上個月,「大牙」周宜霈以「安樂」的方式送走狗女兒「豬妹」。會做這個決定,是因豬妹慢性腎臟炎、急性胰臟炎同時併發,身體已經非常痛、發炎指數很高,每晚都痛苦哀號,大牙跟老公討論後,決定放手讓豬妹不再痛下去。大牙提到,豬妹從小就身體不好、經常跑醫院。小時候是皮膚濕疹的問題,7、8歲開始就有自體免疫失衡的問題,身體經常發炎,腫脹、破皮,且沒有根治的方法。牠為此開過兩次刀,跑遍各個醫院、看不同的醫師,但都治不好。大牙和老公特別將執行安樂的醫療團隊請到家中,希望豬妹在最熟悉的環境中離去。他們選擇為豬妹打兩針,分別是麻醉,以及心跳停止。大牙坦言,打了第一針後,她就有點後悔這個決定,但已經執行到一半,只好繼續下去。安樂之前,大牙本想找寵物溝通師向豬妹說明一切,但因太臨時,找不到有空的溝通師,最後大牙決定親自向豬妹說明細節。大牙表示,有朋友告訴她,不能跟豬妹說是要去「睡覺」,否則牠的靈魂醒了,卻無法回到身體的軀殼,會覺得很困惑。大牙誠實地向豬妹說:「媽媽會找一個醫師幫妳打兩針,妳的心臟會停止,這輩子的功課就結束了,希望妳可以去一個沒有病痛的地方,有機會我們會再相遇。」提到是否曾計算為豬妹花了多少醫藥費?大牙認為,沒有主人會去計算這些費用,因為都會抱著「不管花多少錢,希望看完這次醫師、打完針、吃完藥就會好了」的心態,只要毛小孩能健康,當「爸媽」的都不會小氣。至於是否曾考慮給豬妹買寵物保險?大牙直言:「不會考慮,因為沒有用。」她開始養狗時,寵物保險並不盛行,後來的確有去了解過,獲知寵物保險跟人的保險不同,只要寵物看病醫藥費到達一定金額,保費就會不斷提高,甚至會被保險公司視為「拒絕保險戶」,且理賠金額也不到實際花費的一半。
-
2022-11-30 醫療.消化系統
一吃飯就腹痛當心膽結石 醫揭何時該取出結石:常做2事易成高風險群
「我從高中到現在,常吃完飯就胃痛。」一位30幾歲女病人以右手摸著上腹痛苦地說。新光醫院健康管理部主任朱光恩心想,胃痛20年太怪了,於是安排她做腹部超音波,果然問題不是胃,是一堆膽結石導致慢性發炎引起疼痛。開刀清除結石後檢查發現,膽囊經過結石長期摩擦,慢性發炎到出現癌化跡象,若未經處理,就會演變成膽囊癌。●7、8成膽結石病人無症狀●常大吃大喝,易誘發膽結石急性發作●膽結石慢性發炎,易引發胰臟炎、癌化約7、8成膽結石病人是無症狀的,朱光恩表示,通常是做了超音波檢查才會發現,如果長期都無症狀,也不會一吃東西就痛,就沒有開刀取石的急迫性,病人可選擇和膽結石和平共處。不過,病人要有「某天可能急性發作」的心理準備,因此有些無症狀膽結石病人是不敢出國的,害怕在國外遇上急性發作卻沒有醫院可處理的窘境。3成有症狀的膽結石病人,可分為症狀嚴重的急性發炎病人、症狀輕微的慢性發炎病人。朱光恩分析,急性發作最常見的誘發因子是「大吃大喝」,因為膽汁是用於消化油脂的消化液,當人吃了大量高脂食物,膽囊會努力收縮、排出大量膽汁,但原本有結石問題者,這時膽囊可能會不堪負荷、發炎抗議。朱光恩指出,膽結石急性發作,常會同時出現「高燒、右上腹劇烈疼痛、黃疸」三種症狀,很容易診斷。要注意的是,很多病人以為皮膚發黃就是黃疸,其實這比較不準,應該看眼白是否變得偏黃。若是發生在體弱的老人家,來勢洶洶的全身性感染可能會導致死亡,不可輕忽。這位女病例屬於慢性發炎的膽結石,容易被忽略,牽連出胰臟、癌化等大問題。「一吃飯就腹痛,要高度懷疑膽結石。」朱光恩說,當人吃東西,膽囊就會反射性地收縮,這時如果碰到了結石,可能會輕微疼痛,也會導致膽汁分泌的比較不好、消化不良,常見腹脹、打嗝、放屁等症狀,病人常誤以為是胃痛,做胃鏡仍找不到原因。「如果有一顆膽結石進到膽管,可能會波及到胰臟。」朱光恩指出,膽管鄰居就是胰臟,膽管和胰管在壺腹這個部位是相連的,膽結石跑進膽管,就可能堵住胰管,導致急性胰臟炎。膽結石的慢性發炎,也可能引起慢性的胰臟炎,即便症狀輕微,但長期發炎久了,這些部位罹癌的機會就高了。為防患未然,應該把石頭清掉。朱光恩說,除了超音波,也會做核磁共振造影確認結石位置。如果膽囊、壺腹都有結石,會分兩段手術治療,首先利用逆行性的胰管膽管內視鏡,清除在壺腹的結石,再利用腹腔鏡把膽囊裡的石頭拿掉。分兩段手術處理可讓腹部的傷口最小化,不必為了取壺腹的石頭而劃開肚皮。預防膽結石產生,得先掌握造成結石的主要原因。朱光恩指出,三個生理因素和兩個行為因素,都會增加膽結石產生的機會。水分太少、膽固醇過高、地中海型貧血導致的膽紅素過高等生理因素,都會導致膽汁太濃稠,容易在膽囊中生成結晶,進而變成結石。沒空喝水、沒空吃飯的人,罹患膽結石的風險高。朱光恩解釋,水喝太少會導致身體缺水,膽汁變濃而易結晶;若兩餐間隔時間太久,膽囊長時間沒有反射性收縮,膽汁中的水分會被再吸收,愈來愈濃縮,也容易產生結晶。朱光恩建議,規律運動、多喝水、低糖低油高纖飲食、定時吃飯,都是預防膽結石的重點,有地中海型貧血或膽結石家族史的人必須更認真執行。多喝水和定時吃飯可避免膽汁黏稠,低油低糖飲食和規律運動有助於降低膽固醇並促進新陳代謝,高纖飲食則有助於排除多餘的油脂。
-
2022-10-02 醫療.消化系統
如何分辨肚子痛是胃在痛?專科醫教你簡單分辨胃炎、胃潰瘍、胃食道逆流
喝完酒、吃完大餐,馬上就開始胃痛,痛到只能躺在床上、吃不下,翻來覆去難以緩解,只好塞幾顆藥房買的胃藥應急,雖然吃了以後覺得症狀舒緩很多,但可能仍潛藏許多隱憂!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系副教授級主治醫師李柏賢表示,肚子痛不一定就是胃發炎,由於腹部內有許多臟器,不同部位的疼痛代表不同的器官,而胃痛的位置為腹部左上方、偏中間,另外,胃炎、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的疼痛呈現方式不盡相同,醫師教你如何正確判斷胃痛! 腹部範圍大 每一個部位疼痛的原因大不同胃痛當下,該如何釐清「肚子痛是不是真的胃在痛」?首先,李柏賢醫師表示,患者常喊胃在痛,但不一定是真的胃痛!因為腹中有許多臟器,而胃則位在腹部左上角、偏中間地帶,如果是腹部右上角疼痛,則是肝、膽為主,有可能膽管阻塞、膽囊發炎等,如是腹部右下角,則是盲腸、卵巢,左下則是卵巢等婦科相關的問題(如下圖示)。「我們希望患者能夠辨識到自己腹痛的位置,千萬別誤以為每一種肚子痛都是因為胃部而起。」 ▲一圖看懂腹部位置代表的器官。圖/Dr.Le李柏賢醫師粉絲專頁) 痛感不一樣!教你判斷「胃炎、胃潰瘍、胃食道逆流」若真的確認痛點是胃部,李柏賢表示,有可能是急性胃炎、胃潰瘍、胃食道逆流,三種疾病的症狀不盡相同,教你如何判斷: 急性胃炎:通常於吃刺激性的食物後,如:麻辣火鍋、烈酒,引發疼痛。「這種疼痛通常都會很明確知道是在某一事件之後引起的,大多患者都是吃了某些食物之後,突然感覺胃痛,痛個一天、半天,直到吃藥之後才緩解,這類大多都是因為急性胃炎。」 胃潰瘍:胃部持續性的悶痛,且吃了食物之後症狀會加重。 胃食道逆流:當胃酸逆流至食道,刺激神經,也會造成疼痛,其疼痛位置通常位在腹部中間,並伴隨胸口灼熱、口中有酸氣味、喉嚨癢癢會想咳嗽。 一路痛到「背」也痛?!可能是十二指腸潰瘍、胰臟炎也有些人,除了胃痛,還會一路痛到「背部」,對此,李柏賢醫師表示,「這通常是十二指腸潰瘍,或急性胰臟炎,因為胃部並非後腹腔的器官,胃痛通常只會在前側。」不過,民眾千萬不要認為「只是單純的胃痛、發炎,就只吃胃藥應急,卻忽略有時可能是胃癌所引發的胃潰瘍而導致胃痛。」因此,建議民眾有不舒服,務必要就醫,由專業醫師診斷,對症下藥,否則病情一拖,使得狀況惡化才尋求治療,只會花上更大力氣,卻不一定有良好的預後,相當可惜。 【延伸閱讀】胃食道逆流怎麼辦? 掌握三招遠離腸胃不適「腸」做篩檢才平安 揪出「潛血」保健康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5230
-
2022-09-21 焦點.用藥停看聽
瘦瘦針恐釀急性胰臟炎?食藥署提醒:這些降血糖新藥有風險
國內超過220萬糖尿病患者,而糖尿病藥物發展快速,近年2款新型降血糖藥物「SGLT-2抑制劑」和「GLP-1受體促效劑」,除了不易出現低血糖副作用,還有心血管保護及減重效果。不過食藥署提醒,新一代降血糖藥物近年有接獲疑似藥物引起急性胰臟炎的個案,建議民眾服藥前應諮詢專業人員,並配合醫囑按時服藥。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洪國登表示,我國糖尿病患者中以第二型糖尿病較多,且男性發生率較女性高。而有糖尿病患者,同時也可能有高血壓、高血脂、癌症等共病存在。近年糖尿病初次發病更有年輕化趨勢。食藥署指出,新一代降血糖藥品「鈉-葡萄糖協同轉運蛋白-2抑制劑(SGLT2 inhibitors)」和「類升糖素胜肽-1受體促效劑(GLP-1 receptor agonists)」,除不易出現低血糖的副作用,還額外提供心血管保護及減重的效果。雖副作用較低,但近年接獲疑似因GLP-1受體促效劑導致急性胰臟炎之藥害救濟申請案。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表示,患者使用GLP-1受體促效劑,可能伴隨腸胃道不適,像是噁心、嘔吐、腹瀉等副作用,若有家族性髓質甲狀腺癌、多發性內分泌腫瘤症候群的患者,因禁用GLP-1受體促效劑類之抗糖尿病藥物。且服藥期間,若有胰臟炎等症狀,應儘速就醫檢查。使用SGLT2抑制劑或GLP-1受體促效劑,雖然可以達到降低血糖及控制體重的效果,但SGLT2抑制劑可能會提高生殖器和泌尿道感染、骨折和酮酸中毒的風險。王治元提醒,若出現頭暈、噁心、嘔吐、腹痛及不尋常的疲倦、嗜睡或昏迷等症狀,應儘速就醫檢查。若使用SGLT2抑制劑後,出現呼吸急促、全身倦怠、痠痛等,也要告知臨床醫師,求證是否為藥物副作用。SGLT-2抑制劑:為新一代口服降血糖藥,透過抑制腎臟回收尿液中的葡萄糖,讓糖分經由小便排除人體外,進而達到降血糖的效果。SGLT-2抑制劑除了可以降血糖之外,還會透過減少腎絲球壓力等機轉,直接達到保護腎臟的效果。不過用藥後血中的糖類濃度降低,會增加食慾,2015年的一項研究發現,患者使用藥物2年後食慾增加,體重反而回升。GLP-1受體促效劑:為新一代口服降血糖藥,又稱為「瘦瘦針」,透過2種機轉方式達到減重效果,包括「讓胃排空時間延長,不覺得飢餓」,另一則是「抑制下視丘食慾中樞,降低吃東西慾望」。不過一但停藥,體重可能因「溜溜球效應」反彈回來。控制糖尿病要多管齊下,不只靠藥品,仍須配合規律飲食和運動、控制體重。王治元建議從睡眠、運動及飲食3面向改善生活型態,晚上9、10點即可就寢,每日要睡7到8小時,根據過去研究,中午稍作10到30分鐘午休,也是良好生活型態之一;根據研究,每天運動累計20到30分鐘,即可預防身體退化及慢性病,像是走操場、公車捷運站提早一站下車,簡單走路10分鐘都是很好的運動。飲食習慣也是控制血糖重要因素。王治元說,現在營養控制與過往不同,不再用規範「吃幾碗飯」、「吃什麼菜」,而是依照個人愛吃、常吃的食物類型,從中抓取適合分量來控制血糖,達到健康生活型態。食藥署呼籲,凡藥品必有其風險,需透過合法管道取得,不可為達到快速效果而私下購買、自行併用藥品。SGLT2抑制劑和GLP-1受體促效劑皆屬於醫師處方用藥,使用前應諮詢醫療專業人員,了解用藥的風險與效益並主動告知醫師目前所有服用的藥品、藥品過敏史、病史,配合醫囑按時服藥,才是確保用藥安全之道。食藥署提醒用藥安全五重點:1.正確且安全地使用合法藥品2.凡藥品必有其風險3.發生藥品過敏或不良反應時立即回診就醫4.用藥期間注意身體反應5.藥害救濟有保障提醒民眾在合法正當情況下使用藥品,若導致副作用或住院、死亡,可申請藥害救濟。藥害救濟諮詢專線:02-2358-4097或上藥害救濟基金會(www.tdrf.org.tw)官網。家人有使用降血糖藥,是否含有SGLT-2抑制劑和GLP-1受體促效劑?根據食藥署提供資訊,SGLT2 抑制劑常見藥物成分名包括Canagliflozin、Dapagliflozin、Empagliflozin與Ertugliflozin。如果您或家人有使用降血糖藥,若想查詢服用藥品是否含有SGLT2 抑制劑,歡迎查詢元氣網藥物百科。例如:‧查詢含「Canagliflozin」成分藥物‧查詢含「Dapagliflozin」成分藥物‧查詢含「Empagliflozin」成分藥物‧查詢含「Ertugliflozin」成分藥物GLP-1受體促效劑藥物成分包括:Dulaglutide、Exenatide、Semaglutide和LIRAGLUTIDE。透過元氣網藥物百科查詢:‧查詢含「Dulaglutide」成分藥物‧查詢含「Semaglutide」成分藥物‧查詢含「Liraglutide」成分藥物若您或家人有使用藥品問題,想查詢服用藥品成分,歡迎查詢元氣網藥物百科。
-
2022-09-0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3萬3483 境外+336 死亡+36 連4天增破3萬例
本土+3萬3483 境外+336 死亡+36 連4天增破3萬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日公布國內新增3萬3819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萬3483例本土個案及336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36例死亡。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昨新增新冠肺炎確診個案3萬3819例,包括本土個案為3萬3483例,與前天數目差不多,但與上周五略有增加,反映疫情是在上升趨勢,民眾該做的防護及施打疫苗應加快動作。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33,483例本土病例,為15,162例男性、18,303例女性、18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7,153例),台北市(4,292例),台中市(3,979例),桃園市(3,779例),高雄市(2,595例),台南市(2,034例),彰化縣(1,429例),新竹縣(1,041例),新竹市(935例),苗栗縣(874例),屏東縣(811例),雲林縣(689例),宜蘭縣(676例),花蓮縣(661例),基隆市(608例),南投縣(481例),嘉義縣(475例),嘉義市(357例),台東縣(252例),澎湖縣(190例),金門縣(150例),連江縣(22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36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5例男性、11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33例具慢性病史、24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5日至8月30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30日至8月30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336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63例男性、173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19例),菲律賓(9例),日本(6例),美國(5例),新加坡、泰國、瑞士及韓國(各3例),帛琉、柬埔寨及法國(各2例),印度、中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馬來西亞、香港、德國、英國及紐西蘭 (各1例)移入,另271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5月24日至9月1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6,297,108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0,912,605例排除),其中5,375,883例確診,分別為28,394例境外移入、5,347,43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9,986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9,970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32例、台北市1,121例、台中市1,002例、高雄市930例、台南市770例、桃園市753例、彰化縣586例、屏東縣408例、雲林縣316例、南投縣295例、苗栗縣236例、嘉義縣233例、基隆市220例、宜蘭縣200例、嘉義市165例、花蓮縣163例、新竹縣155例、台東縣140例、新竹市98例、澎湖縣28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中重症+131 40多歲男肝硬化住院染疫敗血性休克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131例中重症個案,包括97例中症、34例重症,以及新增36例死亡個案。最年輕死亡個案為兩名40多歲患者,皆為共病死亡。另外今日新增2名兒童重症MIS-C個案,其中一人仍在住院治療中。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新冠死亡其中一名40多歲男性,有癌症、肝硬化等病史,有接種2劑疫苗,8月份因肝硬化有細菌性腹膜炎住院治療,住院期間8月11日因肺炎、採檢確診,使用瑞德西韋藥物治療,不幸於8月29日過世,死因為新冠肺炎、菌血症合併敗血性休克,以及癌症合併肝衰竭。另外一名40多歲女性,有高血壓病史,曾接種3劑疫苗,5月18日出現發燒、噁心症狀,就醫診斷急性胰臟炎住院,同時也確診新冠病毒感染,持續住院到7月,因急性胰臟炎惡化成壞死性胰臟炎,住院持續治療併發症,不幸於7月11日過世,死因為壞死性胰臟炎併多重器官衰竭及新冠肺炎重症。此案近期醫院修改死因診斷,8月底重新提報指揮中心。羅一鈞表示,今天另外新增2例兒童MIS-C個案,包括一名4歲女童,無慢性病史,沒接種疫苗,7月4日確診,8月24日起出現發燒、右頸疼痛、紅眼、眼皮浮腫、全身出疹,8月27日至急診,疑似MIS-C住院,經心臟超音波檢查顯示冠狀動脈發炎變化,經免疫球蛋白、類固醇治療後病況好轉,已於8月31日出院。兒童重症0到5歲占三分之二最多 當中8成6沒打過疫苗國內BA.5疫情升溫,累計至今已有198例兒童重症,最多為MIS-C有124例、腦炎28例、肺炎22例等,其中29例死亡。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兒童重症198例中,0到5歲多達131例、占三分之二最多,其中未接種疫苗有170例、占比86%,呼籲家長應盡速帶兒童施打疫苗,降低罹患重症及MIS-C的機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昨日6個月至4歲幼兒接種莫德納疫苗有2533人次,包括第一劑1059人次、第二劑1438人次;另輝瑞疫苗昨日接種第一劑3982人次。該年齡層第一劑接種率為27.5%,第二劑是2.2%。昨日接種疫苗人次達3萬7701人次,國內疫苗涵蓋率第一劑接種涵蓋率為92.8%、第二劑86.7%、追加劑72.3%、第二次追加劑為9.5%,而65歲以上民眾第二次追加劑涵蓋率為34%。羅一鈞表示,今年累積至9月1日,總共530多萬名確診病例,其中輕症及無症狀比例為99.54%,此波疫情上升約1至2周,輕症及無症狀比例沒有明顯變化,各年齡層致死率也沒有明顯變化,本周各年齡層致死率從0.174%降至0.172%,其中70至90歲族群,致死率略降0.02至0.03,此為誤差誤差範圍,致死率沒有升高,且有略降的情形,值得後續觀察。
-
2022-08-01 醫療.消化系統
三酸甘油酯超標53倍 40歲婦人急性胰臟炎險害命
一名嫁到台灣10多年的40歲越南籍新住民有高血脂沒控制,加上夜班、三餐外食,日前感到上腹悶痛,連兩天嘔吐,誤以為腸胃發炎,送急診才發現是三酸甘油酯超標為正常值的53倍,引發急性胰臟炎,還引發酮酸中毒症、呼吸衰竭緊急送加護病房,所幸經院方處置得宜,住院7天治療後康復出院。澄清綜合醫院中港院區胃腸肝膽科醫師陳鄭弘堯說,急性胰臟炎易被誤為胃發炎而延誤醫治,70%胰臟炎屬輕症,若病況嚴重,恐造成胰臟囊腫或壞死、感染或功能損害,還可能合併器官衰竭、呼吸衰竭、腎衰竭、休克等,不能小看其殺傷力。陳鄭弘堯建議,有酗酒習慣、有結石及高三酸甘油酯偏高等高危險群,一定要戒酒、控制飲食、降低三酸甘油酯,尋求胃腸肝膽科醫師專業診治。陳鄭弘堯說明,這名越南籍新住民身高156公分、體重75公斤,急診抽血檢查發現三酸甘油酯數值竟高達8000mg/dl,是正常值的53倍(正常約150mg/dl以下),胰臟發炎指數高達1946合併腎功能異常,且白血球、血紅素、血糖指數都高於正常值,收治住院治療觀察。這名越南籍新住民在住院時,病情急轉直下,因體內胰島素分泌嚴重不足而致酮酸中毒症、呼吸衰竭、血紅素下降而緊急送加護病房,確診為急性胰臟炎合併後腹腔出血。陳鄭弘堯指出,她的胰臟急性發炎應是破表的三酸甘油酯指數肇的禍。據醫學臨床經驗,胰臟炎發作機率,若三酸甘油酯數值超過1000mg/dl就有5%風險;若超過2000 mg/dl則升高恐達20%,極可能會發生急性胰臟炎,不僅疼痛指數高,且有致命風險。陳鄭弘堯說明,急性胰臟炎的好發原因,通常與膽結石和酗酒有密切關係,但這名越南籍新住民經腹部超音波檢查,沒有膽結石,本身也沒有酗酒,研判與糖尿病、罹患「代謝性三酸甘油酯過高症」沒有控制好,加上肥胖、脂肪肝等問題集於一身,是誘發急性胰臟炎的高風險族群。
-
2022-05-2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雙破新高!新增333例中重症、104例死 又2童死亡
國內今天新增333例中重症,死亡個案104例,雙創本波疫情新高。其中重症個案新增一例兒童個案,本身有癌症病史;死亡個案中包含兩例兒童個案,為日前公布的四歲腦炎重症女童和一歲腸道閉鎖重症女童,死因分別為腦炎併多重器官衰竭、敗血症休克。目前累計16例兒童重症個案,七例死亡。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333例中重症個案中包括242例中症、91例重症。其中兒童重症新增一例七歲男童,有癌症病史,長期使用呼吸器。染疫後併呼吸窘迫、細菌性肺炎,正在加護病房治療中。不過好消息是,5月22日公布的一歲併發腦炎的重症男童,經救治後5月23日已拔管、移除呼吸器,意識恢復且四肢活動增加,目前恢復情況良好。104例死亡個案年齡介於1歲至90多歲,49例未接種疫苗、74人未完整接種三劑疫苗,超過80歲以上62人,97人具慢性病史。其中一例為5月19日公布4歲女童,本身沒慢性病史,發病當天出現發燒、咳嗽症狀,至急診出現全身抽蓄症狀,因此立即收住院診治檢查,發現合併腦炎,影響到呼吸心跳意識,收治加護病房治療,檢查過程發現肝臟、腎臟多重器官數據異常。另一名為5月22日公布的一歲多女童,個案有腸道閉鎖病史,5月16日出現發燒、抽蓄、嘴唇發紫等症狀,目前合併敗血症和呼吸窘迫救治中。三人都有使用瑞德西韋。另外,死亡個案中出現20多歲、30多歲兩例年輕個案,均為女性,分別有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史,死因分別為肺炎併敗血性休克、急性胰臟炎及肺炎,分別接種〇劑和一劑疫苗。目前共16例兒童重症個案,分別為七例腦炎、五例肺炎、兩例敗血症、一例哮吼,以及一例於家中死亡;七例死亡,分別為五例腦炎、一例敗血症、一例家中死亡。
-
2022-05-0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疫情下的醫病關係與溝通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新冠肺炎下的醫病關係」。一位醫師寄來的文章,引發了這系列。他敘述在疫情嚴峻之下,住院病人缺乏親友的探視,醫師也減少了與家屬的溝通,在這種情形下,一位病人病情急轉直下而喪生。他決定到離醫院有一段距離的病人家鄉,對逝者上香並與家屬見面溝通。作者語重心長地道出,在疫情之下,人與人之間的接觸較為不便,需要更用心和病人家屬溝通。另一位急診醫師認為新冠肺炎隨著Omicron傳染力轉強,但病情的嚴重度顯然較低,醫療政策不得不擔心,如果大流行之下,所有染疫病人都到大醫院的急診室就診,其他病情嚴重的病人將無法得到他們需要的緊急救治,因而呼籲醫療人員及一般民眾共體時艱,專業人員不要苛責民眾在困苦中的行為,而一般民眾也要體諒非常時期公衛系統及醫療資源的耗竭。照護癲癇病人多年的專科醫師,則應邀分享她多年來為癲癇病人所做的努力,包括「遠距醫療」,如電話、視訊可以同步做互相的溝通,並利用「社群媒體工具」提供病人在緊急時候有一窗口,醫病之間多一個互相連繫的方式。感謝她適時地分享隨著時代與科技的進步,在照護病人的方法也能與時俱進,給病人品質更好、更安全的照護。近幾年,因新冠肺炎疫情的關係,住院病人無法開放親友探病,而照顧者需要採檢確定無感染新冠肺炎病毒才能陪病照護。有些病患因此缺乏親友的探視,甚至沒有家人陪伴住院照顧的病患也較以往常見,有的時候減少了與病人的親屬溝通的機會,所以家屬可能容易產生誤解,或是對病情急轉直下的錯愕及遺憾。兩週前,有位五十歲的中壯年男性,平常從事油漆工程,本身有慢性B型肝炎及嗜酒並肝硬化,因為住院前曾喝酒以及吃大餐,晚上劇烈腹痛、痛到無法入睡而至急診求治,抽血發現胰臟酵素達到急性胰臟炎的程度,電腦斷層檢查也顯示胰臟有發炎以及附近有積液的現象。於是,在清晨住院接受治療。起初,經過止痛以及大量輸液的治療,以及找出胰臟發炎的原因,為酒精以及高三酸甘油脂血症(數值高達1804),疼痛情況有明顯改善,還能自己在病床上滑手機以及使用平板追劇。因為一切事物都能自理,所以就獨自住院,也無家人陪同,只是偶而會打電話跟家人報告目前狀況。過了兩天之後,這位大哥突然覺得胸悶跟呼吸急促,正好有抽血驗胰臟炎48小時後的一些參數(Ranson’s criteria),發現有低血鈣及代謝酸血症(高乳酸血症),胸部X光則有少量的肋膜積水,表示胰臟發炎是比較厲害的情況,可能之後會有一些併發症的產生,也有預後不佳的可能性。因為代謝性酸血症的緣故,又再增加輸液的量,呼吸急促的情況就逐漸趨緩了,也有跟病人說這次胰臟發炎比較危險一點,有狀況要隨時向醫護反應。到了週六,早上查房時,他躺在床上滑手機,一副輕鬆的樣子,進食也沒造成腹部疼痛,我心想下週一應該可以讓他回家休養了。查完房,就一如往常地去門診看診了,下診後就搭公車悠閒地回家。在車上,卻接到護理師打來告知病人突然呼吸急促,血氧飽和度降至87%,但換了氧氣面罩之後就上升至正常範圍,當下有交代可照張胸部X光片而如果病況有變化時,先將病人轉至加護病房。回到家沒多久,就接到護理站傳來簡訊,告知病人突然心跳停止被急救30分鐘宣告不治,當下內心感到十分錯愕及傷痛,一位早上還躺在床上輕鬆地滑手機跟我有說有笑的人,現在卻被插管急救而藥石罔效。於是,打電話回護理站詢問急救時的發生經過,是因為突然更加呼吸急促,血氧一直往下掉,胸部X光雙側肺葉都變白,於是要轉入加護病房時,病人還在收拾自己的行李時,突然就失去意識沒了呼吸心跳。於是,當天的值班醫師以及在洗腎室的醫師,全都到病房幫忙急救,但是,最後還是很遺憾地沒能救回這位病患。那晚,我想著一些事情,住院期間沒遇到他的家屬也沒和家屬談及他的病況,他的家人是不是和我一樣對病情的急轉直下感到錯愕?如果我是他的家人,面對突來的親人逝去消息應該會很難過,心中也會有千百個疑問想詢問。於是,打算週一時,家屬到醫院開立死亡證明書時,再找家屬談論病患住院經過的情形。週一早上交代死亡證明開立的診斷後,就前去做檢查了,在做檢查時遲遲沒有等到家屬的前來。於是,中午休息時,打了留在病歷中的家屬電話,與其弟稍微談論了一下,覺得應該還是去跟逝者上香並與家屬見面溝通,會比較可以陳述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到了喪宅,是個傳統的鄉下三合院,有些親朋好友在幫忙折紙蓮花,也圍過來想知道為什麼正值壯年會突然就住院過世,以為我怕因為他們會追究責任而特地來致意的。跟他們說明是因為我覺得有這個義務及責任讓家屬知道他的病況,而且病人與我互動良好也很配合治療,也算是有種特殊的緣分。經過一番解釋之後,家屬也暸解他的罹病過程,對他的猝然不及的離世感到難過,和他一起當油漆工的弟弟早上才接到他的電話說目前狀況穩定,要他及80多歲的老父親不用擔心,沒想到下午就天人永隔了。最後,向逝者上完香後,與家屬道節哀後,其堂叔向我說,今天能親自那麼有誠意來向大家說明,消除他們心中的疑慮,也感謝住院期間對病人的照顧。要回醫院時,因為來程時對鄉間小路的不熟悉,導航也指引錯的方向,多騎了一大段的路程。於是,病人的堂叔就熱心地騎車在前方導引,一下子就看到醫院的建築了。突然覺得,這真的是一段很純樸的醫病關係,雙方都能感受到彼此真誠的關懷。也讓我體悟到,在疫情之下,人與人之間的接觸較為不便,需要更用心去和病人家屬溝通及了解。
-
2022-05-07 養生.聰明飲食
生酮飲食體重掉很快,但非人人都適合 專家曝4大危害要注意!
從減重的角度來看,酮體的生理效應包括:抑制大腦的食慾中樞、降低饑餓感,因此,會減少總熱量攝取。台灣肥胖醫學會監事、高雄榮總家庭醫學部社區醫學科主任潘湘如說明,認為,生酮飲食的確能在短期內,達到降低血糖、減重、減脂的效果,其中,體重迅速減輕的原因,是由於肌肉蛋白質分解、脫水。然而,肌肉不足將會導致基礎代謝下降,對減重是不利的;如果不搭配運動,甚至體重會反彈增加,而且生酮飲食也會增加許多健康風險。危害1:動脈硬化有些研究認為,生酮飲食可以降低體脂肪、增加好的膽固醇,也就是血中的高密度脂蛋白,但有些研究則持相反意見。潘湘如說明,人體血液中的膽固醇,約有75%是從肝臟製造,25%來自於飲食中的飽和脂肪酸,為了維持自然恆定機制,食物中多吃了脂肪,肝臟就減少製造;不過,研究發現,人類的第19對染色體上,帶有Apo E4脂蛋白基因的人,排除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的能力會大幅減少,低密度脂蛋白是將膽固醇運送至動脈,過量的低密度脂蛋白會堆積在動脈血管內,就會造成動脈硬化,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的發生,也因此,低密度脂蛋白會被稱為「壞膽固醇」。生酮飲食為了產生酮體,必須攝取大量脂肪,但是,並非所有的脂肪分解,都能產生足量的酮體,產生酮體的最佳來源是中鏈脂肪酸,大部分來自屬於飽和脂肪酸的椰子油,所謂的「防彈咖啡」,就是黑咖啡加奶油及椰子油。 危害2:胰島素不足生酮飲食模擬人體處於飢餓狀態下,所產生的生理變化,包括血糖及胰島素都會下降,而胰島素能增加肌肉組織蛋白質的合成、促進身體對血糖的利用。簡而言之,能將甲狀腺、性荷爾蒙等轉換成身體可利用的形式,因此,血液中胰島素不足,就會發生異常的生理變化。包括甲狀腺低下症狀,會出現疲倦、掉髮、肝功能異常;蛋白質分解,造成肌肉抽筋無力、情緒障礙;骨質代謝異常,會造成兒童成長發育遲緩、骨質疏鬆、骨折風險增加;女性則因體重下降及荷爾蒙不足,出現月經不規則,整體因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風險。此外,在脂肪分解的過程中,可能造成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的增加,進而引發急性胰臟炎、心肌炎、心肌梗塞,電解質異常的話,則可能造成心律不整的情況發生。 危害3:酮酸中毒酮體有利尿、脫水的作用,代謝過程必須經由腎臟排出,在進行生酮飲食時,如果出現口渴、多尿,又沒有補充足夠水分,將造成增加腎臟負擔、腎結石的風險上升,血液酸性增加、電解質不平衡,就有可能造成酮酸中毒。酮體在血液酸性的狀態下,反而會傷害腦細胞,因此,酮酸中毒的跡象,包括噁心、嘔吐,有可能出現嚴重的腹痛、頻尿、極度口渴等症狀,嚴重的話,恐會發生呼吸困難、意識不清、嗜睡、昏睡,甚至是昏迷。 危害4:膳食纖維不足在生酮飲食中,包括飯麵、五穀根莖類、水果等低碳水化合物,都要嚴格限制分量,身體長期缺乏水果及全穀類,將會造成礦物質、維生素及膳食纖維群攝取不足,因此,容易導致疲倦、皮膚粗糙。膳食纖維不足,則容易造成便秘、腹脹、消化不良等腸胃症狀。此外,生酮飲食多攝取紅肉,也會增加大腸癌、乳癌的風險。延伸閱讀: 。168斷食、生酮減肥瘦很快? 醫示警「快速減重潛在危險」:嘴冒水果味完蛋了 。少吃多動沒瘦反變胖? 專家曝「關鍵原因」:運動只影響10%
-
2022-04-24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健保大數據/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特色院所
醫學中心No.1林口長庚醫院/發生過急性膽囊炎 三成患者一年內復發根據健保資料庫分析,110年各級醫療院所執行膽結石的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手術量,林口長庚醫院為第一名,醫學中心的總量為8,997,林口長庚佔970件。林口長庚一般外科主治醫師王尚煜表示,膽結石手術現在多以腹腔鏡為主,傳統手術大多是執行其他項目手術時,順便切除膽囊,或病患有特殊狀況才採用。王尚煜表示,需要切除膽囊,幾乎都是有症狀的膽結石患者,有症狀的患者分為兩大類,急性、非急性。急性患者通常是以「急性膽囊炎」或是「膽結石合併膽管結石」表現,膽管結石會先採取逆行性膽道取石術,也可以放置支架,此時需要內科醫師協助。而急性膽囊炎的患者約有一成需要放射科幫忙進行膽囊引流術,先將腫脹的膽囊消腫,好幫助外科醫師在切除膽囊時,不要切到膽管。王尚煜表示,林口長庚的跨團隊合作非常有經驗,24小時都能給予醫療協助,可能是因此手術量為醫學中心第一。很多患者對於膽結石有症狀就要切除膽囊常常會有疑慮,他說,根據研究指出,只要發生過急性膽囊炎,僅執行膽囊引流術而不切除,超過三成的患者一年內會再復發,且症狀會比先前嚴重。醫學中心No.2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膽絞痛易復發 有症狀建議外科治療健保署資料統計,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110年腹腔鏡膽囊切除術842人次,居醫學中心第二名。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一般外科主任楊宏仁說,腹痛的表現千奇百怪,膽結石造成的腹部疼痛便是其一。最常見症狀為膽絞痛,常發生在飽餐後,特別是吃了一頓豐盛油膩的晚餐後。許多患者誤以為胃腸炎而自行服用胃腸藥,待症狀緩解後便以為是胃腸藥發揮效用了,從此相信自己就是胃腸發炎。楊宏仁說明,無症狀患者,除非有特殊考量,一般建議不處理。但一旦出現症狀,就建議接受外科治療。因為大規模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有相當高比率的膽絞痛病人每年都會復發,並且每年都有1%到2%產生嚴重併發症,包括急性膽囊炎、急性膽管炎、急性胰臟炎,甚至致命。楊宏仁說,標準外科治療就是腹腔鏡膽囊切除,只需在腹部開三至四個小的切口,就可摘除膽囊,是目前膽結石治療首選。中國附醫院內有多位經驗豐富的醫師,也有24小時在院值班的主治醫師提供緊急膽囊切除手術服務。近年來更添購4K、3D等高階影像系統,增加手術安全,並提供三厘米針狀器械,讓術後疼痛降至最低,傷口也更不明顯。區域醫院No.1嘉義基督教醫院/使用單孔內視鏡 傷疤隱藏效果更好健保署統計,嘉義基督教醫院去年執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417人次,為區域醫院最多。嘉基醫院指出,院內提供單孔腹腔鏡手術,僅在肚臍內開一個洞,傷疤隱藏更好,可避免身體疤痕和心理陰影。未來規畫以達文西手術客製化「保膽手術」,去除結石、不犧牲膽囊。嘉基一般外科主任劉憲說,國內膽結石盛行率5%至10%,嘉義地區換算約5萬到7萬多人,另因B肝、C肝盛行率高,往往腹部超音波掃描發現膽囊有異就轉介,外科七名醫師皆有微創手術能力,能早期治療。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常規在腹壁周圍開3孔,嘉基提供僅開在肚臍內的「單孔」手術,多自費2000、3000元「傷口保護套」,手術一個多小時,傷疤隱藏得更好,外觀幾乎看不出來。劉憲認為,20歲至30歲女性為高風險群、對疤痕更在意,單孔頗受患者好評。不過,當患者BMI大於30、過度肥胖者、發炎較嚴重、沾黏情況等,手術難度高,建議做3孔手術。劉憲也說,腹腔鏡手術多數「昨天住院、今天開刀、明天休息、後天回家」,返家傷口不必換藥,能洗澡、做緩和活動,隔周回診後結束療程。地區醫院No.1輔仁大學附設醫院/術前檢查 術中監測 避免極少數之併發症110年健保數據統計,輔仁大學附設醫院腹腔鏡膽囊切除術270人次,居地區醫院第一名。輔大醫院器官移植及肝病治療中心主任楊博智說,因膽囊是浮動器官,一般手術會直接將整個膽囊摘除,無法像腎結石一樣用儀器震碎。且若只設法取出石頭,膽囊收縮力會更差,更容易重新長出石頭。輔大醫院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有兩大特色,首先是手術前一定會詳盡檢查病患身體狀況,包含腹部超音波、電腦斷層掃描等,了解是否有膽道風險;過程中也會用ICG螢光顯影技術監測膽道情況,以確保手術不會有併發症。再者院內儀器先進,一般術後傷口是3個,現在更能做到單一傷口,只在肚臍裡有個小傷口,不過自費要負擔十萬元左右。楊博智補充,膽結石手術風險很低,僅0.5%至1%,不過若病患有膽道或血管異常,就要提防併發症,包含膽道狹窄、膽汁滲漏等,這些術前都要小心檢查判斷。團隊有五位醫師可以執行常規手術和急診手術,技術熟練。楊博智提醒,民眾常擔心開刀會少個器官,但有疼痛等相關症狀就建議手術,否則一年內有50%的機率復發,等嚴重到急性發炎時再開刀,風險將會更高。
-
2022-04-24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到底要不要開刀?切除膽囊後不能吃油?醫詳解如何應對膽結石
很多人都是在健康檢查的時候,「意外發現」自己有膽結石,這時候問題就來了。膽結石沒症狀,不開刀可以嗎?開刀是怎麼開?開完之後會有什麼影響?處理膽結石經驗豐富的外科醫師說,有很多人說自己沒症狀,其實是將膽結石疼痛誤以為胃痛。兒童期就發現、職業需常出國者,建議預防性切除。膽結石要不要開刀拿掉,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需要專業醫師根據病人個別條件考量。台北榮總一般外科主治醫師石宜銘表示,在臨床帶醫學生實習的時候,也會問學生這個問題,99.9%學生都說不願意開刀,因為他們年輕、無症狀。臨床上確實看過有人60多歲發現膽結石,沒有不舒服,沒開刀,到了90歲依然和平共處。石宜銘表示,動手術都有風險,有些人即便放著不開,風險也與開刀差不多,這種情況可以不開刀,除非有下列10種特殊情況,醫師會建議考慮開刀切除膽囊。1.兒童期就發現膽結石:因為孩子還有幾十年人生要過,變化難料,可趁身體健康、手術風險較低時處理。2.先天性溶血性貧血的病人:此疾病會增加膽結石復發機率。3.膽結石直徑大於2.5公分者:石頭太大會刺激膽囊,慢性發炎是癌症可能的成因之一。4.發現有「瓷膽囊」:即膽囊壁鈣化,合併膽囊癌的機率高。5.發現有異常的膽管、胰管會合:此結構異常容易導致膽囊癌。6.接受外科減重手術治療:這類病人減重幅度大,之後很容易有膽結石,可在同次手術預防性切除膽囊,不增加額外手術風險。7.其他原因需做腹部手術:可順便處理膽結石,不增加額外手術風險。8.器官移植的病人:因服用抗排斥藥,若出現膽囊發炎或胰臟發炎等膽結石併發症,可能引發嚴重感染,可趁還沒發炎時預防性處理。9.有其他重大疾病:例如心臟病、糖尿病、慢性肺病、慢性腎病、免疫相關疾病等。萬一膽結石發炎時,還有其他共病一起找麻煩,會很難處理,所以可趁還沒發炎、其他疾病相對控制良好時預防性處理。10.職業需要常常出國者:例如航空業、遠洋漁業。預防性切除,可避免在醫療不便情境下發炎,面臨難以處理的窘境。上腹疼痛都當成胃痛,患者以為自己沒症狀。石宜銘表示,如果是超高齡長者,又有多重慢性病,手術風險極高,這種情況下如果膽結石沒有症狀,當然不會開刀;如果有症狀,考慮到手術風險,也可能嘗試先用膽囊引流來解決發炎問題,但這是不得已的作法,因為之後還是很可能復發。台中慈濟醫院外科部主任余政展表示,「右上腹疼痛」是膽結石的典型症狀,有時也會轉移到背部。很多人症狀是上腹悶痛,誤以為是胃痛,其實是膽在痛。有症狀的病人會建議手術,因為一旦已有疼痛,發生急性膽囊炎、急性膽管炎、急性胰臟炎等嚴重併發症的比率就會變高。如果膽結石很多又很小,即便沒症狀也會建議處理,因為這些小石頭容易掉出來,塞到膽管、胰臟開口,也有引起膽管炎、胰臟炎的風險。使用腹腔鏡手術居多,但特殊狀況可能改成傳統手術。石宜銘表示,現在手術多使用腹腔鏡,傷口小到幾乎看不見,恢復快又美觀,順利的話隔天就可以出院了。但也有少數人術後有出血、膽汁滲漏等併發症,這些手術相關風險術前都要先溝通好,才不會讓病人感覺期望落差太大。有時候要腹腔鏡開進去後,才能知道以前腹部手術、反覆發炎留下的沾黏情況,如果沾黏程度高,解剖構造已經改變、看不清楚,就需要改回傳統術式,這也需要在術前先跟病人說明。余政展表示,膽結石手術並不是術前決定用腹腔鏡,就可以百分之百保證用腹腔鏡完成,少數人狀況不允許,術中須改傳統手術。他強調,現在無論傳統手術或腹腔鏡,技術都很成熟,病人不需煩惱太多,重點是要有術中可能改術式的心理準備。切膽囊免驚無膽吃油易腹瀉?醫:多數能正常飲食很多病人術後都會被家人碎念「不能吃油」,石宜銘都會告訴他們「沒這回事。」膽結石開刀前,很多人吃油就痛,是因為還沒治療,吃油膩食物時,膽囊收縮排出膽汁,結石可能堵住膽囊出口而引起疼痛,所以很多人以為術後也不能吃,但這是錯誤的。石宜銘表示,膽囊的主要功能是儲存膽汁,膽囊切除了,膽道還在,而且膽道有彈性,可略為擴張,取代膽囊儲存膽汁的功能。只有少數病人術後吃油膩會拉肚子,絕大多數都可以恢復正常飲食,術前不敢吃的牛排、滷肉飯都可以吃了。余政展表示,膽囊也有濃縮膽汁的功能,少數人沒了膽囊,吃太油會腹瀉,但這真的因人而異。如果不放心,可以慢慢調適,觀察吃不同食物的身體反應,漸漸就知道哪些美食可以安心享用,不用害怕。
-
2022-03-22 該看哪科.一般外科
膽結石上腹及腰痛 達文西手術切除膽囊助婦人擺脫病痛
1名33歲婦人患有地中海型貧血,連月來上腹及腰部疼痛讓她苦不堪言,每當夜間發作時更是痛徹心扉,原本以為只是腸胃痛不以為意,經連番就醫後才揪出竟是膽結石作祟,醫療團隊考量患者病史,透過達文西微創手術切除膽囊,術後第2天即可下床進食,總算讓她擺脫疼痛。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一般外科主任葉俊杰指出,造成膽結石的原因來自於體內的膽固醇、膽鹽、鈣等物質平衡狀態遭到改變,包括膽汁及膽固醇的飽和度過高、膽鹽過度流失、膽囊排空速度減緩及膽汁濃度改變等,因而逐漸累積形成米粒大小或是更大顆的膽結石。雖然膽結石屬於十分常見的疾病,約有1/10的成年人患有膽結石,40至50歲民眾、肥胖者及孕婦更是膽結石好發族群。不過一般膽結石通常無症狀,很容易被忽略,除非結石卡在膽管位置,並引發右上腹、右肩或後背位置突來劇痛,以及皮膚或眼睛出現黃疸、持續低燒等症狀,才會就醫診斷出來。他說,婦人因本身患有地中海貧血,體內紅血素易長期被破壞,導致膽汁中的膽色素沉積,產生膽色素結石,是引發膽結石的高風險群,但因之前多次就醫都以為是腸胃問題,做胃鏡也未能檢查出,直到這次來院透過超音波檢查後察覺狀況有異,才揪出是膽結石作祟。葉俊杰說,達文西機械手臂的旋轉角度大,搭配穩定的放大視野,手術視野更為清晰,處理膽管狹小空間也十分安全,可達到傷口小、出血少的目的,對患者而言接受度高。他建議,民眾平時多攝取低糖、低脂、低膽固醇及高膳食纖維食物,並且多運動、多喝水降低結石風險,但如果右上腹出現悶痛、絞痛或脹痛絞痛症狀,最好盡快就醫,否則膽結石的復發率高,每發作一次,膽囊發炎與沾黏狀況就會更嚴重,甚至引發急性胰臟炎、敗血症等後遺症,會更加棘手。
-
2022-02-0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高血脂其實難察覺!醫:即使很瘦的人也要注意
●外食、不運動、肥胖,發生高血脂機率高●高血脂患者須服用降血脂藥,維持血脂穩定●瘦的人也要注意,可能因體質關係高血脂吸菸、缺乏運動、不健康飲食及不當飲酒等,容易造成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血管性疾病發生。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秘書長、北市聯醫家醫科主任孫文榮表示,三高慢性疾病中,血脂異常難以自我察覺,建議民眾定期做健康檢查,注意身體狀況。三高 隨年齡增加而上升 國民健康署調查發現,40歲以上國人的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盛行率,分別是38.3%、34.1%及16.4%,且隨年齡增加而上升。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資料顯示,自述無三高、心臟病及腦中風等病史的民眾,經健檢發現,24.7%血脂異常、21%血壓異常、9%血糖異常。孫文榮指出,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等三高問題,若不嚴格控管,容易引起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而血壓高會頭暈,血糖高會出現吃多、喝多、尿多等症狀,但血脂高並沒有特別症狀,民眾很難自我察覺,多半是從健康檢查或就醫抽血才發現。肥胖 是疾病的危險因子血脂是指血液中的脂肪,包括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等,濃度超標就是高血脂。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魏承駿表示,除了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有較高警覺,一般人很難提早發現,因為高血脂沒有症狀,一旦出現症狀,都已出現嚴重併發症。即使很瘦的人也要注意,可能因體質關係導致高血脂,必須提早檢查發現。魏承駿指出,高血脂不會立刻發生,而是經過數十年不良習慣累積,如果整天外食、不運動、體態肥胖,或飲食高油、高糖、飲酒、暴飲暴食的人,有較高機率發生高血脂。魏承駿表示,高膽固醇的人易引發血管壁發炎,且血管內皮細胞上會堆積塞塊,宛如汙垢、壁癌般,讓管腔愈來愈小、血液不通,進而引發心血管、周邊血管疾病,例如腦中風、心肌梗塞、狹心症等。高三酸甘油脂不僅會造成心血管疾病,且胰臟必須不斷分泌胰液代謝,恐導致急性胰臟炎等問題。「肥胖是許多疾病的危險因子!」孫文榮提醒,高血壓、輕微血糖異常的人,透過體重控制、生活習慣改變,即可控制疾病,不見得需要藥物治療,但如果進階到中重度肥胖,都會增加罹癌等疾病風險。高血脂 應遵醫囑服藥魏承駿說,已確診高血脂的患者,應透過運動、飲食控制來降低總膽固醇、壞膽固醇,但效果有限,因此更重要是「遵從醫囑服用降血脂藥」,以維持血脂穩定。根據每個人狀況不同,血脂控制標準也不同,魏承駿說,像是18、19歲年輕人,容忍壞膽固醇範圍相對高,可以達到160mg/dL,並透過運動、飲食改善;中年人有抽菸習慣、本身有高血壓等,建議控制在130mg/dL;而糖尿病患者標準更嚴格,需控制在100mg/dL;有心臟病、中風或裝過心臟支架患者,應控制在70至55mg/dL,標準因人而異。40歲以上成人發生慢性病的風險增加,國健署提供40至64歲民眾每3年1次;35歲以上且罹患小兒麻痺者、55歲以上原住民及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
-
2021-11-22 養生.健康瘦身
QA/不必刻意斷食也能達到減重效果?使用「瘦瘦筆」必知十件事
根據衛福部國民營養調查,台灣19歲以上成人平均BMI值24.2,超過標準(BMI≥24屬過重),減重已成「全民運動」。不少藝人、網紅看準減重商機,大力推薦施打「瘦瘦筆」,稱可抑制食欲,不必刻意斷食也能達到減重效果,民眾趨之若鶩,連網路都能買到瘦瘦筆。醫師指出,瘦瘦筆成分是一種降血糖成分「腸泌素」,高劑量使用確實具抑制食欲效果,但未經醫師處方使用,恐導致嚴重副作用威脅性命。《元氣網》整理十大QA,幫助民眾快速搞懂瘦瘦筆。瘦瘦筆十大QAQ1:瘦瘦筆是糖尿病藥物,為什麼可以減肥?A:瘦瘦筆的主成分為「利拉魯肽」,是GLP-1類似物,即腸泌素的一種。人類進食後,血糖開始上升,腸道此時會分泌腸泌素,促使胰島素作用,幫助血中葡萄糖進入到肌肉或是肝臟中,儲存成能量,同時會抑制升糖素分泌,告訴肝臟可以減少製造葡萄糖,而腸泌素也會降低胃排空速度,抑制食欲,使血糖上升速度減緩。利拉魯肽主要使用在第二型糖尿病的患者身上,抑制患者血糖上升。國外研究發現,提高使用利拉魯肽劑量的糖友,會抑制糖友食欲,出現體重減輕現象,轉而研究利拉魯肽是否有協助減重的可能性,最後被證實有效。Q2:瘦瘦筆會有什麼副作用?A:常見副作用多為腸胃不良反應,如惡心、想吐、腹瀉等。Q3:打完一個療程的瘦瘦筆,停用後會復胖嗎?A:會。世界上沒有一種方式或是藥物,可以幫助人類「不復胖」,需控制飲食與維持運動習慣,才能長期維持體態。Q4:我的瘦瘦筆用不完可不可以給朋友打?A:不行。瘦瘦筆雖然是自費產品,仍需醫師評估後開立處方。依瘦瘦筆仿單建議,BMI值需超過30,或是BMI值27有合併其他慢性疾病才建議使用。Q5:我可以直接拿糖尿病患者的腸泌素當瘦瘦筆打嗎?A:不行。糖尿病患者使用的腸泌素,與瘦瘦筆的劑量不同,如果使用劑量錯誤或是隨意使用,恐導致腸胃道過度反應,出現惡心嘔吐症狀,嚴重者會吐到胃出血,其餘還包含急性胰臟炎、膽囊炎等。Q6:瘦瘦筆施打部位在腰部,腰部曲線會變瘦嗎?A:不會。瘦瘦筆是作用在腸胃道,並不是注射處的腰部脂肪。Q7:所有人都可以使用瘦瘦筆嗎?A:不是。有甲狀腺髓質癌病史或家族病史、甲狀腺功能低下、肝腎功能不全、發炎性腸道疾病、75歲以上高齡者或18歲以下者、懷孕婦女、備孕婦女或是正在哺餵母乳婦女等,不建議使用。【延伸閱讀】>>「瘦瘦筆」減重 7族群不適用Q8:有人瘦瘦筆只要一周打一次,為什麼我得天天打一針?A:衛福部食藥署通過使用於減重的瘦瘦筆,一個療程為12周,每天施打一次,從低劑量0.6毫克施打,每15天依序調高劑量,分別為1.2毫克、2.4毫克,最後為3.0毫克。如果是一周打一次瘦瘦筆,可能是醫療院所違法將給糖尿病患者的腸泌素,當作減重用的腸泌素,給予民眾使用。Q9:使用瘦瘦筆大約多久會有效果?A:三個月。瘦瘦筆的療程為12周,療程結束,體重約減少5%,如果體重沒有比原先的體重減少5%,表示無顯著效果,應改採其他方式減重。Q10:打瘦瘦筆的期間,是不是什麼都不用做就會瘦?A:瘦瘦筆能抑制食欲,攝食的總熱量下降,體重會逐漸減輕。仍建議體重下降的過程中,維持有氧與無氧運動,讓身體更加健康。(資料來源/北醫附醫體重管理中心主任徐偉峻、桃園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林嘉鴻、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黃志宏)
-
2021-10-06 養生.健康瘦身
「瘦瘦筆」減重挑人瘦 7族群不適用
● 瘦瘦筆減重,12周瘦5%才算有效果● 省錢借藥施打,劑量錯或過量用恐致命● 瘦瘦筆搭飲食控制,控制熱量才是維持身材絕招據國民營養調查,台灣19歲以上成人平均BMI值為24.2,超過標準(BMI≥24屬過重),減重已成「全民運動」。不少藝人、網紅看準減重商機,大力推薦施打「瘦瘦筆」,即可抑制食欲,不必刻意斷食也能達到減重效果,民眾趨之若鶩,連網路都能買到瘦瘦筆。醫師警告,瘦瘦筆成分是一種降血糖成分「腸泌素」,高劑量使用確實具抑制食欲效果,但未經醫師處方使用,恐導致嚴重副作用威脅性命。【延伸閱讀】>>QA/不必刻意斷食也能有減重效果?使用「瘦瘦筆」必知十件事抑制糖友食欲 協助減重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體重管理中心主任徐偉峻表示,瘦瘦筆的主成分為「利拉魯肽」,它是一種GLP-1類似物,即腸泌素的一種。人類進食後,血糖會開始上升,腸道此時會分泌腸泌素促使胰島素開始分泌,幫助血中葡萄糖進入到肌肉或是肝臟中,儲存成能量,同時會抑制升糖素分泌,告訴肝臟可以減少製造葡萄糖,而腸泌素也會降低胃排空的速度,抑制患者食欲,使血糖上升的速度減緩。徐偉峻指出,過去在臨床上,利拉魯肽主要使用在第二型糖尿病的患者身上,協助抑制患者血糖上升,國外研究發現,提高使用利拉魯肽劑量的糖友,會抑制糖友食欲,出現體重減輕現象,轉而研究利拉魯肽是否有協助減重的可能性,最後被證實有效。依照現行仿單,使用利拉魯肽作為減重使用,BMI值需超過30,或是BMI值27有合併其他慢性疾病。徐偉峻表示,目前瘦瘦筆屬於自費範疇,曾聽聞有民眾為了省錢,請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借藥」施打,「這是非常危險的行為」。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使用瘦瘦筆,徐偉峻強調,有甲狀腺髓質癌病史或家族病史、甲狀腺功能低下、肝腎功能不全、發炎性腸道疾病、75歲以上高齡者或18歲以下者、懷孕婦女、備孕婦女或是正在哺餵母乳婦女等,都不建議使用。亂用瘦瘦筆 有人胃出血桃園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林嘉鴻表示,有些民眾隨意亂用瘦瘦筆,劑量不對,導致腸胃道過度反應,出現惡心嘔吐症狀,嚴重者會吐到胃出血,其餘還包含急性胰臟炎、膽囊炎等。有些患者為求效率,使用瘦瘦筆還搭配其他減肥產品,反而把身體搞壞,甚至發生低血糖現象。林嘉鴻指出,即使依照醫師處方可以使用瘦瘦筆減重,不搭配飲食改變,最終也不會有減重效果。徐偉峻說,瘦瘦筆的使用不一定每個人都有效,一個療程為12周施打,每天施打一次,從低劑量0.6毫克施打,每15天依序調高劑量,分別為1.2毫克、2.4毫克,最後為3.0毫克,施打後第一天就會開始出現食欲不振情況,抑制民眾飲食量,希望在抑制食欲的過程,幫助民眾養成減少進食、減少攝取過多熱量的習慣。若療程結束,體重沒有減少5%,表示無顯著效果,應改採其他的方式減重。屬處方藥 逕自販售會觸法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楊博文提醒,瘦瘦筆為處方用藥,需醫師診斷後處方使用,民眾逕自販售處方藥,最高可處200萬元以下罰鍰。擅自從他國輸入藥品販售,被視為輸入禁藥,最高可處10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1億以下罰金;販售禁藥可處7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5000萬元以下罰金。
-
2021-10-05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血脂超標傷心又傷腎 腎臟科醫師曝高血脂危害
四十多歲的李先生是位上班族,多年的糖尿病讓他的腎臟功能變得比較差,而且高血脂的問題也讓他相當在意。「醫師,我的三酸甘油脂TG之前都很高,吃藥一段時間後,三酸甘油脂已經漸漸達標」李先生拿著一疊抽血報告,憂心地問:「可是,最近驗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卻越爬越高,為什麼會這樣啊?」「這個現象叫做翹翹板效應,臨床上還蠻常見的。」高雄長庚醫院腎臟科楊智超醫師指出,「腎臟功能較差的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高,不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要達標,也同時要考慮到病人更常會合併高三酸甘油脂以及偏低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需要更積極的治療來控制混合型高血脂的問題,不過,控制三酸甘油脂TG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可能爬升,兩者的關係像翹翹板一樣。」經常被稱為「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若是超標,對心血管相當不利,對於慢性腎衰竭的病人來說,偏高的三酸甘油脂更是反映出這些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顆粒比較小,楊智超醫師說,顆粒越小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可以用地溝油來比喻,因為更容易會造成粥狀動脈硬化斑塊(plaque)。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可以併用不同機轉的藥物,幫助患者改善血脂肪的質與量,以免顧此失彼。血脂超標,傷心又傷腎!高血脂是極為常見的問題,常用的指標包括三酸甘油脂(TG,triglycerides)、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楊智超醫師解釋,僅膽固醇過高,稱為「高膽固醇血症」;僅三酸甘油脂過高,稱為「高三酸甘油酯血症」;若是兩者皆超標,稱為「混合型高血脂症」。有些膽固醇高得很離譜的患者,皮膚上會出現「黃色瘤」,一顆顆像米粒大小,黃色或橘黃色的丘疹,楊智超醫師提醒,大多數患者在血脂超標時往往沒有明顯症狀,需要抽血檢驗才能察覺,千萬不能因為沒有症狀而輕忽高血脂的危險性。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是好膽固醇,至於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與三酸甘油脂TG超標時,可能產生粥狀動脈硬化,導致血管狹窄、阻塞,使心臟、腎臟、腦部等各個器官的功能受到影響。慢性腎臟病或者接受透析的病人,大概50%都有糖尿病,是最高心血管風險的病人,歐美心臟學會所發佈的治療指引都認為對這一個高風險的族群,治療要越來越積極。楊智超醫師解釋,腎臟病患者還有一個較特別的現象「高血磷」,可能進一步讓血管鈣化。因為腎臟功能不好,無法排除體內的磷,當血中的磷升高,會刺激副甲狀腺素分泌,副甲狀腺素上升則讓骨頭釋放出鈣和磷。除了導致骨質疏鬆,多餘的鈣和磷會沉積在血管壁,使血管鈣化。地溝油的存在也會進一步的促進這樣的血管硬化和骨質疏鬆的現象。「腎臟不好,骨頭會越來越軟,血管則會越來越硬!」楊智超醫師說,高血磷將衍生骨質疏鬆、骨折、血管鈣化等多種併發症,都會影響慢性腎臟病患者的預後及死亡率。大家對於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都很熟悉,因為是不好的,所以可以叫它為回鍋油,不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其實還可以分為大顆粒、中顆粒、小顆粒,楊智超醫師用淺顯易懂的比喻解釋,「小而緻密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sdLDL-C,small dense low density lipoprotein)」常見於慢性腎衰竭尤其是合併糖尿病的病人身上,就像是地溝油,地溝油相較回鍋油更加劣質,對身體造成更壞的影響,也就是說當sdLDL-C在血液中滯留更長的時間時,更容易被巨噬細胞吞下去形成泡沫細胞,就會對心血管造成危害。因此,在治療高血脂時,除了關心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也希望可以降低小而緻密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sdLDL-C。積極治療,預防翹翹板效應根據治療指引,對於高血脂的建議越來越積極,楊智超醫師說,針對慢性腎臟病第三期的患者,便建議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控制到70 mg/dL以下;針對慢性腎臟病第四期進入透析、心血管風險更高的患者,甚至建議降到55 mg/dL以下。越來越多證據顯示,積極控制高血脂對患者有保護效果,目前已有多種藥物可以使用。臨床上常見到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達標,但是三酸甘油酯TG依舊比較高,楊智超醫師說,我們都會積極處理,以降低相關風險。「使用降三酸甘油酯TG的藥物時,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可能會代償性上升,像翹翹板一樣,」楊智超醫師解釋,「翹翹板效應跟身體的膽固醇生成路徑有關係,你阻斷了一個,另外一個會代償性的上升。如果想要將三酸甘油酯TG壓的越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上升情形也會更加顯著,這是經常遇到、較為困擾的狀況。」「很多慢性腎臟病患者的三酸甘油酯TG都高到300至400 mg/dL,甚至大於500 mg/dL。三酸甘油酯TG很高時,急性胰臟炎的風險會上升,必須積極控制。在降低三酸甘油酯TG的過程中,若沒有考慮到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上升的話,便會有一點顧此失彼。」,楊智超醫師說,「對於慢性腎臟病的病人合併有混合型血脂異常,要預防翹翹板效應,又希望可以改善血脂的質與量,就得運用不同機轉的藥物。例如含有Niacin成份的複方降血脂藥物,除了藥錠本身有statin,可以有效降低LDL,Niacin不會造成TG的反跳,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能更有協同藥效的加乘性,讓血脂治療上更有效果。」併用不同機轉的藥物,可以發揮互補的效果,讓三酸甘油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更容易達標,而且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也可以提升,對改善混合型血脂異常相當有幫助。另外Niacin 還有其他的益處,除了有抗發炎抗氧化的效果外,還可以抑制腸胃道對磷的吸收,這種降低血磷的效果對於慢性腎衰竭的病人特別受用。預防高血脂,日常保養重點除了藥物治療外,生活型態調整也對改善高血脂非常重要。規律運動、減重、戒菸等皆有助於改善高血脂,楊智超醫師說,「運動方面不能只有散步,要做阻力運動,才能維持肌力。」飲食方面要少喝糖飲、少吃加工食品,增加含有膳食纖維的食物,多注意油脂的質與量,請減少攝取飽和脂肪、不要使用反式脂肪。蛋白質是人體不可或缺的營養,一般成年人的蛋白質建議攝取量為每天每公斤體重1.2公克蛋白質;若是腎功能較差,則會限制蛋白質攝取量,慢性腎臟病第三期、第四期的患者,蛋白質建議攝取量為每天每公斤體重0.6-0.8公克蛋白質;進入透析治療的患者,蛋白質建議攝取量為每天每公斤體重1.2公克蛋白質。攝取足夠的高生物效價蛋白質與熱量,才能避免蛋白質-能量損耗(protein-energy wasting),而導致更多併發症。楊智超醫師補充,請勿聽信偏方或使用來路不明的草藥,以免讓病情雪上加霜。貼心小提醒血脂過高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必須抽血檢驗才能發現,但是日積月累下來會導致動脈粥狀硬化,而對心臟、腎臟、腦部造成傷害。楊智超醫師叮嚀,不管是胖、還是瘦,只要血脂異常,包括混合型和單純型,都需要積極介入,透過生活型態調整及規則用藥,將三酸甘油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控制達標,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原文:
-
2021-04-02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肚子痛發生在各部位的原因不一樣 醫教分辨不同部位的腹痛
肚子的範圍包含食道下半部、胃、十二指腸、小腸、大腸、肝臟、膽囊,胰臟及部份的泌尿及生殖系統,只要上述器官有任何發炎或其他原因都可能造成肚子痛。除了常見急性腸胃炎、消化性潰瘍、胃食道逆流外,還可能依部位不同,有可能發生膽結石、膽囊炎、腹部主動脈瘤剝離、急性闌尾炎等原因,以下為臺北榮民總醫院李偉強醫師解說不同部位的腹痛:一、右上腹部疼痛:如:膽結石、膽囊炎、急性肝炎、肋膜炎等1. 膽結石合併急性膽囊炎:膽囊發炎引起的腹痛很容易與胃痛搞混,膽囊疼痛偏右上腹,容易發生在飯後2-3小時,膽囊收縮會產生脹痛,甚至延伸右側肩膀、右肩胛部位反射痛。嚴重時會合併小便黃、眼睛黃、皮膚黃,大便顏色灰白等,高度懷疑有膽管阻塞。2. 酒精性肝炎:長期酗血及喝酒過量都可能造成酒精性肝炎,引起右上腹脹痛。二、左上腹劇痛:如:胃潰瘍、胃炎、急性胰臟炎、尿管結石、肋膜炎等胰臟位於胃的後方,急性胰臟炎疼痛與胃痛相似,不容易診斷,嚴重時會有生命危險,千萬不可輕忽。胰臟炎好發於有膽結石或總膽管結石病史、長期酗酒之人,其疼痛常是持續且強烈,必須使用嗎啡類的止痛劑才能緩解。疼痛常反射至背後,病人常會彎腰曲膝以減輕痛感,站不直也躺不平,這是因為胰臟位於後腹腔的緣故,也因此常伴隨噁心或嘔吐的症狀。三、右下腹嚴重與急性疼痛:如:盲腸炎、大腸憩室炎等1.急性闌尾炎(盲腸炎):各種症狀都有可能,通常伴有發燒、發冷的現象,典型者有轉移痛,其由肚臍上方轉移至右下腹痛,其疼痛感約在4~6小時後達到高峰,在咳嗽或移動時會加劇痛感。2.大腸憩室炎:大腸憩室是指腸子表層凹陷的坑洞狀結構,當凹陷處被糞石填滿時,容易引起發炎甚至於形成膿瘍,嚴重可能出現大腸穿孔,進而引發腹膜炎、腸阻塞或是廔管。大腸憩室炎相當常見,腹部的左、右兩側都有可能,臨床上台灣人較常見於右側升結腸部位。3.腎結石、尿路結石或膀胱結石:結石痛好發於半夜,因爲水份較少,若有急性下腹部刺痛、小便劇烈疼痛、血尿等,痛到無法站立,需懷疑尿路結石造成尿路系統阻塞,合併腎水腫及後背痛。四、肚臍周圍疼痛:如:急性腸炎、腹部主動脈瘤剝離、缺血性腸炎等1. 腹內器官都有可能引起肚臍四周的疼痛,但以小腸的可能性最大,因肚臍周圍是小腸,常見於急性腸炎,以合併有腹瀉表現 2. 長期便秘習慣者,如老人及部份年輕女性,因為宿便累積造成腸阻塞及疼痛。3. 若合併有背部疼痛時,急性胰臟炎或腹部主動脈瘤剝離、缺血性腸炎等需特別小心。李醫師補充,主動脈剝離不一定發生在胸部,也可能發生在腹部主動脈,除了冒冷汗,如有血壓下降、心跳加速等現象,可能為血管問題,應盡速送急診。五、女性下腹部疼痛:如:經痛、卵巢囊腫破裂、卵巢蒂扭轉、子宮內膜易位、骨盆腔炎等1. 有些女性在月經期間會出現下腹疼痛的情況,常會問到會隨周期而反覆發作。2. 育齡女性如果出現突然的下腹部疼痛,可能原因有卵巢囊腫破裂、卵巢蒂扭轉、子宮內膜易位症、骨盆腔炎等病症。肚子痛原因多,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肚子痛,李偉強醫師提醒,如果腹痛難以停止,出現無法緩解的疼痛,依據自我評估重點,觀察相關症狀,並提供醫師正確訊息,應儘速就醫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