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1 焦點.杏林.診間
搜尋
心肌梗塞
共找到
1177
筆 文章
-
-
2023-01-0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爸爸不是病了,是老了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當父母步入晚年時」。一位侍父至孝的資深藥師寫出父親在母親過世後的身心變化,道盡老年的辛酸與子女的無助。一位醫事放射師以兩篇文章分別道出子女對母親的「病」與「死」的錯綜情緒。感謝這兩位醫療團隊的作者分享他們的經驗,一方面使讀者更體會到「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同時也使社會大眾更了解當醫療人員面臨父母的「老」、「病」、「死」也都與一般人同樣的無助、惶恐、憂心。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幫忙醫病之間「將心比心」,發揮「同理心」,帶給醫病之間祥和與體貼。一位醫師同事幾個月前因病失去了摯愛的妻子,近日收到他一如往年的年節禮物時,我用簡訊向他致意。他回覆我,過年期間將會與兩個孩子同遊日本。我不禁想起家裡進行中的故事。面對爸爸喪偶的痛孩子們成年後的數十年,恩愛的爸媽總是同出同遊。十多年前,媽媽因為心肌梗塞,在發病幾天後過世,我們都措手不及,很難接受這個突如其來。爸爸當天晚上淚流滿面地告訴我,媽媽幫他生了四個好孩子。當時家裡設置簡單靈堂,爸爸都親自在場,一一向來上香的親友答禮。告別式後某天,車子還在停車場,但爸爸不見了,手機也不接,我一直懇求神明保佑,最後爸爸總算接了電話。他在陽明山某處,我立刻明白,他是去那裡回憶以前經常與媽媽和好友們爬山吃青菜洗溫泉的日子。我拜託爸爸不要移動位置,和先生開車沿路去找他。看到爸爸孤單的站在路旁,我心痛的把他帶回車上,他一路上都沒說話。當時讀高中的兒子說,以後我們出國都帶阿公去,他願意和阿公睡同一個房間。爸爸一直是同學會同事會的主辦人,沒有媽媽同行後,妹妹和我陪了幾次,寒暑假則是兒子自願陪阿公參加,餐敘地點都是同一家日本料理店。問兒子菜好吃嗎?他說肚子好脹。問為什麼,他回阿公阿嬤們一直把菜分給他,他們說年輕人應該多吃一些。我問為什麼不告訴他們已經吃飽了,他說,怕阿公沒面子。帶爸爸去旅行找故友第二年夏天,我們陪爸爸去他與媽媽最熟悉的日本旅遊,還帶他去探望日治時代的上司太太,即便上司已經過世,他們都保持聯絡。當天妹妹們與兒子去市區購物,先生帶著我陪伴爸爸一路換搭地鐵到東京郊區,上司的兒子開車來接我們到他們美麗的家。我永遠不會忘記,經由屋內電梯進入二樓客廳時,九十幾歲的上司太太,戴著閃亮的珍珠項鍊,穿著美麗整齊,等著我們到來。媳婦說,婆婆已經多年臥床不起,知道爸爸要來看她,早早就起身穿衣,用心打扮漂亮。我們六人就在窗外玻璃爬著樹藤,窗內布置溫暖的客廳,享用上司媳婦準備的精緻點心,一張一張回顧昔日的照片。爸爸從台灣帶來的伴手禮,包含了日本人最愛的烏魚子。上司兒子與媳婦會一點點英語,先生和我不會講日語,上司太太與爸爸則是沒有停止過流利的日語交談。我們在美食與笑聲中,度過一個終生難忘也必然是此生唯一的下午。傳真機是爸爸的聯絡工具回到台灣後才想到,爸爸究竟如何與老太太聯繫,因為這個會面是爸爸自己安排的,先生和我只是負責陪伴。我非常驚訝,原來九十歲的老太太已經不方便用電話溝通,因為這個年紀都有某程度的重聽。所以,關鍵竟然是傳真機。爸爸用信紙寫日文信,傳真到對方家裡,老太太也用傳真機回覆,這種方式的溝通,竟然讓這趟海外拜訪故友的行程,如此完美溫馨。媽媽過世,爸爸變成了媽媽媽媽離開後,爸爸變成了媽媽,開始扮演媽媽的角色。我們都住隔壁或附近,爸爸每天為我們準備早餐,打理晚餐。前幾年爸爸都是親自買菜來煮,又切又洗,即便當時已經八十多歲。後來我們勸爸爸,晚餐訂便當即可。飯後孩子孫子們經常一哄而散,爸爸就整理廚餘分類。有次週末帶爸爸去之前常全家同行的火鍋店,爸爸邊吃邊流眼淚,因為不知情的老闆娘問,阿嬤呢?後來我們就改買外帶回家吃。爸爸視力很好,97歲還能拿針線自己縫衣褲,沒有要我們做。爸爸也會開車去買孩子孫子們的零食與水果,幫我們拿衣服去送洗或修改。爸爸從中年開車,或許老年後視力仍好,持續一直開車,包括幫忙接送孫子上下學。爸爸九十歲後,還經常開車去接某位同學去另一位同學家敘舊,或是一起去餐廳吃飯,尤其台北車站的微風廣場。爸爸告訴我,他每次去接同學時,大樓管理員就笑說:「一個敢開,一個敢坐 (台語)。」哥哥妹妹很擔心,指定要我處理。經過多次協商後,爸爸在強烈的失落感下,答應我們在滿94歲那天,就不再開車了。後來妹妹承認,爸爸不開車後,生活能力開始有退化跡象。爸爸再也無法自理生活曾經讓我們多麼驕傲的健康爸爸,終究還是老了。連續幾次外出購物摔跤後,幾個月前某日清早下樓拿報紙,或許搭電梯上樓後換鞋子時,不慎摔跤了,同住的妹妹聽到很大的撞擊聲,發現爸爸摔在樓梯間,趕緊到隔壁喊我,一起將爸爸扶起。那天晚上,我們還帶爸爸參加他擔任六十年志工的廟會吃桌餐,兩天後也去大飯店,為他就讀常春藤名校的長孫,因疫情沒有實體畢業典禮,穿畢業袍與家人拍照留念。幾週後,我們發現爸爸的生活能力開始明顯退步,包括行動變緩,語言能力變差,生活無法自理。我們開始面對以前從未認真思考的問題,包括是否請外勞,是否申請長照,以及如何照顧陪伴爸爸,因為他再也無法一個人過日子了。爸爸的年代,不常談遺囑,不常談身後事。幸好,哥哥曾與爸爸聊過,爸爸只有一個簡單的心願:「與媽媽在一起。」三個月後,哥哥與我將媽媽在萬里的骨罐,移到觀音山的雙塔位,空著一個位置等著爸爸團聚。我還在工作尚未退休,但休假時間變得不穩定,配合著照顧爸爸的需要。如今,看到照顧長者的書籍或文章,我會停下來,想想爸爸,想想未來的自己。我也會關心周遭朋友是否遇到類似情況,發現幾乎每個家庭都存在照顧老人的問題,每位看似積極投入工作的朋友,其實背後可能面臨相同的問題。爸爸不是病了,是老了知情的朋友,有時會關心:「妳爸爸好些了嗎?」我總是回答,「我爸爸不會好,他不是病了,他是老了。病可能會好,老了不會好。謝謝關心。」
-
2023-01-08 醫療.心臟血管
吃藥後膽固醇仍超標怎麼辦?名醫洪惠風教你如何控制壞膽固醇
「什麼是壞膽固醇?」「為何壞膽固醇會造成心肌梗塞、腦中風?」「吃藥後,膽固醇還是超標怎麼辦?」「壞膽固醇偏低可以嗎?」關於低密度膽固醇LDL-C,大家常有許多疑問和迷思,請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洪惠風醫師一一解答。我們的器官都需要血液供應充足的氧氣和養分才能正常運作,然而血液中的低密度膽固醇LDL-C可能堆積在血管壁形成斑塊,導致動脈粥狀硬化,所以被稱為「壞膽固醇」〔1〕。洪惠風醫師指出,心臟的血液供應來自冠狀動脈,冠狀動脈狹窄初期通常沒有症狀,但是當冠狀動脈狹窄的狀況越來越嚴重,心肌便無法獲得足夠的血液供應。隨著血管斑塊增厚,冠狀動脈會逐漸狹窄,並導致血流減少,稱為狹心症〔2〕。洪惠風醫師說,但是更可怕的是血管斑塊突然破裂,因為血管斑塊破裂時會促使血栓形成,血栓可能使血管完全阻塞,而造成心肌梗塞。除了造成心肌梗塞之外,動脈粥狀硬化還可能造成腦中風,導致嚴重後遺症。「我常把心肌梗塞比喻成土石流,冠狀動脈就像公路。一旦發生土石流,就會中斷交通。」洪惠風醫師說,「預防土石流的重點在於血管壁,也就是做好血管壁的水土保持!」動脈粥狀硬化的速度與低密度膽固醇LDL-C有關,血中的低密度膽固醇LDL-C濃度越高,動脈粥狀硬化的速度越快;血中的低密度膽固醇LDL-C濃度越低,動脈粥狀硬化的速度越慢〔3〕。洪惠風醫師說,控制低密度膽固醇LDL-C的目的,是控制動脈粥狀硬化的速度,延緩血管老化的速度。如果把低密度膽固醇LDL-C控制在70mg/dL,能夠避免動脈粥狀硬化繼續惡化。甚至還有一些研究認為,當低密度膽固醇LDL-C降到更低的時候,動脈粥狀硬化有機會逆轉〔4〕。根據風險程度,決定個人化目標值臨床上,醫師會依據每個人的狀況、病史、家族史來決定低密度膽固醇LDL-C的目標值。根據2019年歐洲心臟學會血脂異常管理指引〔5〕,心血管疾病風險越高的時候,建議將低密度膽固醇LDL-C控制在越低的水準。● 若屬於低度危險,低密度膽固醇LDL-C要控制小於116 mg/dL。● 若屬於中度危險,低密度膽固醇LDL-C要控制小於100 mg/dL。例如小於50歲的第二型糖尿病患,糖尿病病史小於10年,且沒有其他危險因子。● 若屬於高度危險,低密度膽固醇LDL-C要控制小於70 mg/dL。例如糖尿病病史大於10年,但尚未出現器官損傷。● 若屬於非常高度危險,低密度膽固醇LDL-C要控制小於55 mg/dL。例如腎功能很不好、糖尿病已經造成器官損傷、已經有心肌梗塞、中風、周邊動脈疾病等。多管齊下控制低密度膽固醇想要控制低密度膽固醇LDL-C,必須從運動、飲食、降血脂藥多管齊下,各種方法都能發揮一定的功效。洪惠風醫師說,如果只靠運動,低密度膽固醇LDL-C的下降幅度大概是5%;如果運動搭配飲食控制,大概可以降5%至10%,平均約降8%的低密度膽固醇LDL-C〔5〕。「假設一位患者血中的低密度膽固醇LDL-C濃度為140ml/dL,而目標值是70mg/L,代表降幅需要達到50%。」洪惠風醫師說,「單靠飲食、運動顯然無法達到足夠的降幅,所以必須搭配降血脂藥或針劑。」使用口服降血脂藥能讓低密度膽固醇LDL-C下降30-50%,洪惠風醫師說,現階段還有降血脂針劑,可以讓低密度膽固醇LDL-C下降50-60%〔5〕。在控制低密度膽固醇LDL-C時,最重要的是先根據危險程度決定目標值,然後看看血液中的低密度膽固醇LDL-C濃度有多高,再決定要採用哪些方式才有辦法達到目標值。低密度膽固醇偏低可以嗎?關於低密度膽固醇LDL-C,目前的觀念是「低一點較好」。洪惠風醫師說,有一類人,先天的低密度膽固醇LDL-C非常低,經過長期觀察,低密度膽固醇LDL-C過低並沒有對這些人造成問題。所以,對一般人而言,若抽血發現低密度膽固醇LDL-C濃度偏低,應該可以不必擔心。貼心小提醒控制控制低密度膽固醇LDL-C的目的是減緩動脈粥狀硬化的速度,洪惠風醫師提醒,也就是說,在使用藥物控制達標後,請繼續維持,千萬不能因為看到低密度膽固醇LDL-C的數值下降,便擅自停藥!對自身低密度膽固醇LDL-C有疑慮的民眾可以多加利用線上工具「快來看看你的壞膽固醇目標值是多少」,作為設定高血脂治療目標的參考。也推薦給高血脂病友進行自我評估,並就結果與主治醫師討論。◎ 了解更多心血管疾病用藥知識與風險,前往問診便利貼。◎ 了解十年內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前往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參考資料:1. Medline Plus / LDL: The "Bad" Cholesterol2.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 What is Atherosclerosis?3.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 Clinical Trial Endpoints: Angiograms, Events, and Plaque Instability4.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 Effect of Alirocumab Added to High-Intensity Statin Therapy on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e PACMAN-AMI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5. 2019 ESC/EA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dyslipidaemias: lipid modification to reduce cardiovascular risk: The Task For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dyslipidaemias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 and European Atherosclerosis Society (EAS), European Heart Journal, Volume 41, Issue 1, 1 January 2020, Pages 111–188原文:
-
2023-01-07 養生.聰明飲食
蘋果護心NO.1,每日吃可降低膽固醇!「10大護心食物」顧心臟預防心血管疾病
冬天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天氣變冷容易導致血管收縮、血壓上升,進而使得中風與心肌梗塞的風險大幅提升,因此如何照顧心臟與血管健康,成為民眾關注的重要課題。《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3個月網友熱議的「護心食物」相關話題,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的10大護心食物。蘋果被推舉為護心NO.1食物 每日吃可降低膽固醇觀察網路上的「護心食物」相關話題討論,可以發現「蘋果」是大家公認的強心聖品,這是由於蘋果含有豐富的果膠,能夠有效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濃度,並防止動脈硬化、抑制血糖急速上升。此外,蘋果多酚還具有抗發炎、防失智的作用,高密度營養價值也為其帶來「每天1蘋果,醫生遠離我」的知名俗諺。日前就有網友在討論區表示「看新聞才知道原來蘋果對心臟很好」,並詢問大家的看法,引來許多網友分享自己的經驗,如「家裡有心臟病遺傳史,但爺爺每天吃蘋果所以超健康」、「蘋果除了保護心臟,還能美白抗衰老和改善便秘」,建議民眾日常可以攝取足量蘋果,保健心臟及補充維生素C等營養。堅果、黑巧克力可顧心 是民眾嘴饞時的好選擇而「堅果」類食物則因為富含不飽和脂肪酸,成為許多網友提到的最佳顧心食材,且堅果種類繁多,各自也具有不同的營養功效,像是可以增進記憶力的核桃、預防骨質疏鬆的腰果、防止細胞老化的杏仁,和生酮飲食最愛的夏威夷豆等,都是有利心血管健康的良好油脂來源。有民眾就在社群網站發文請益「膽固醇過高但嘴饞想吃零食怎麼辦」,吸引熱心網友留言回覆「試試看吃無調味的堅果,可口又健康」、「把堅果磨碎加上綠色蔬菜和植物油,做成的堅果醬好香好美味」,提供大家營養新吃法。至於「黑巧克力」中,可可所含的黃烷醇也相當有益於心臟健康,黃烷醇能夠維持血管彈性和血液循環,促進心血管與腦血管的運作。有網友就在部落格上分享關於巧克力的冷知識,提到「我都吃80%以上的巧克力當零嘴,可以控制食慾還能預防心律不整」,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通常可可比例較高,糖分與油脂比例較低的才稱為黑巧克力,食用添加物過多的巧克力,反而可能增加三高風險。氣溫下降時,心血管疾病更容易發作,因此要格外注意心臟健康的保養,嚴密控制飲食,適量攝取不同來源的顧心食物,才能兼顧營養均衡與心血管健康喔!
-
2023-01-07 養生.聰明飲食
冬日進補如何吃?中醫授平補、涼補方法,點名3大冬天美食:羊肉爐、薑母鴨、麻油雞
小寒是冬季的第5個節氣,此時是北半球太陽光斜射最厲害的時侯,意味著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中醫師賴睿昕表示,冬天寒冷,民眾聚餐時常會選擇薑母鴨、羊肉爐或是麻油雞等食物進補,因肉品脂肪豐富,過度攝取恐吃下太多飽和脂肪,影響膽固醇,且值得注意的是,屬於外寒內熱或寒熱夾雜體質的人,不太適合溫補的方式,否則容易出現口乾舌燥、失眠多夢、心煩氣躁等上火症狀。燥熱氣虛體質者吃溫補食物 竟容易上火以中醫的觀點來看,現代人因工作關係,長期熬夜或多飲咖啡,常感覺口乾舌燥、眼睛乾澀、大便較不易解或較硬,這類人屬燥熱體質。又因工作時間愈來愈長,在辦公室吹冷氣時間太久,缺乏運動,造成身體循環功能變差,容易疲勞,甚至太累時出現手腳冰冷等現象,符合者屬於氣虛體質。賴睿昕透露,燥熱加上氣虛體質即是所謂「外寒內熱」或「寒熱夾雜」型的體質,這樣的人在小寒時節並不適合純粹溫補的方式,否則容易出現口乾舌燥、失眠多夢、心煩氣躁等上火症狀。另外,心血管疾病患者多屬虛實夾雜,驟然用補,容易使病況加重。冬日進補如何吃? 中醫親授平補、涼補方法民眾冬天若想進補該如何吃?賴睿昕說,大家常吃的羊肉爐、薑母鴨都是溫補的食材,而麻油雞則因為麻油加熱的關係,屬於偏熱補食物,因此通常建議以「平補、涼補」較適宜,一般藥膳中常用的米酒與麻油都很燥熱,本身是熱性體質的人,在小寒時節做藥膳時可以減量使用或不用。▸羊肉爐:因為羊肉較為溫熱,較不適合給燥熱體質的人吃,因此能改用性較寒的排骨來燉煮,可以加入沙參、玉竹等滋陰藥材調和。▸薑母鴨:薑母鴨因為使用大量薑片,可以暖胃、促進血液循環,並讓身體有溫暖感的作用。當改成涼補時,薑、米酒與麻油的份量要減少,涼補具有甘涼補陰作用,讓熱性體質的人在小寒節氣吃完薑母鴨後,不會出現燥熱、口乾舌燥、失眠等症狀,而且具有清熱、涼血助睡眠的作用。▸麻油雞:其實麻油不熱,只是人們常將麻油與薑同煮,薑本性溫,故錯認麻油也熱。以中醫來看,麻油屬性味甘、平之物,功效潤燥滑腸,滋養肝腎,可使老人通便的功能,可用於病後虛弱、眩暈乏力等狀況。曾有古籍《本草從新》說:「麻油『涼血解毒,服之令人滑腸……』」,所以,麻油不熱,不用擔心上火,涼補可以把老薑改嫩薑。習俗要吃臘八粥 建議:可添入四神湯材料滋補古諺:「小寒大寒,準備過年。」在凜冽的寒風中,農曆新年即將到來,小寒往往相伴臘八節,習俗要吃臘八粥,就是在米中添加各種穀物、果子,如紅豆、花生、核桃仁、桂圓、紅棗、蓮子、栗子、葡萄乾等,以微火燉煮,透過吃熱粥來取暖禦寒,賴睿昕建議,也可將四神湯的材料帶入,來個養生四神臘八粥。【四神臘八粥的做法】▸材料:蓬萊米80克,糯米80克,小米30克,薏仁30克,茯苓20 克,芡實20 克,蓮子40 克,山藥20 克,薏仁40 克(也可請中藥行直接包一份量)紅豆、綠豆、花生、核桃仁、桂圓、紅棗、葡萄乾各適量 調味料:鹽(適量)、米酒(適量)。▸作法:1.將上述穀物以清水淘洗乾淨,除小米之外的其他穀物用水泡,薏仁、芡實、蓮子先浸泡約半小時。2.將各類穀物一同倒入鍋中,加適量清水以大火燒沸。3.將各類乾果輔料倒入鍋中,改文火邊攪動邊熬煮30分鐘待粥稠糯香時即可。補充穀物與堅果 可促進血管健康賴睿昕指出,小寒節氣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尤其現代人飲食精緻化,體重普遍超標,且今年冬天特別寒冷,薑母鴨、羊肉爐、麻油雞常成為民眾晚上聚餐的首選,鍋內帶皮羊肉、豬肉及雞肉脂肪豐富,過量食用可能會吃下太多飽和脂肪,難以控制血脂中的膽固醇,易使高血脂找上門,賴睿昕提到,高血脂為健康的隱形殺手,民眾就算罹患,平常也不會有很明顯的不適症狀,但它卻是誘發腦中風、心肌梗塞的致病因子。而臘八粥中添加許多穀物及堅果,多補充可增進血管健康,降低心血管事件發生的機率。★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3-01-07 焦點.科普好健康
遠離心肌梗塞 穿戴式裝置 每天測心電圖
近日氣溫驟降,多位名人例如網紅館長陳之漢的母親、台灣浩鼎生技創辦人暨董事長兼執行長張念慈、南山人壽獨立董事卓俊雄猝逝,猜測均為心肌梗塞所致。其實心肌梗塞症狀多端,發作時往往是猝不及防,即時的AED搶救或許是唯一的機會。預警性心絞痛 可及時搶救不過,有些病人是有預警的心絞痛症狀,而得以及時抵達急診室,經心電圖檢查後,立即進行心導管手術而搶救回來;有些病人則是沒有典型的心絞痛症狀,而以喘、暈、冒冷汗表現,甚至根本沒有症狀,此時心電圖檢查就變得相當重要。這些情況除了及早就醫之外,病人有什麼自我檢測的方法呢?其實是有的,就是穿戴式裝置所提供的心電圖。這些心電圖功能在使用時一再提示不能檢測心臟病(即心肌梗塞或心肌缺氧),它主要是用以篩選心房顫動,但它之所以能找出心房顫動的原因,是可以做出類似傳統12導程心電圖中的第一導程的心電圖,在經過波形分析與演算後,做出心房顫動的判斷。心電圖ST下降 恐心肌缺氧有文獻報告,穿戴式裝置的心電圖可以將表現在第一導程心電圖ST節段的心電圖呈現出來,若是心電圖呈現ST節段上升可能是發生心肌梗塞,ST節段下降則可能是心肌缺氧,但重點是要把這些穿戴式手表的表背放在身體的特定部位,用以擷取或模擬其他導程的心電圖。去年刺胳針雜誌(Lancet)發表一篇西班牙病例報告,一位72歲曾做過繞道手術的病人,因心絞痛進行運動心電圖檢查,經過5分鐘運動後,病人雖未出現心絞痛症狀,但心電圖呈現ST節段下降,其波形異常持續到休息時。此時他的醫師建議病人把平常使用的穿戴式手表的表背放在胸導程第五導程附近位置,結果也可以記錄到代表心肌缺氧的ST節段下降,持續的心肌缺氧進而引發心室性早期收縮及後續的心室顫動。這顯示出這種陽春式的心電圖可以讓病人自我檢測,從而發現心肌缺氧而及早就醫,避免憾事發生。每天一蘋果 遠離心梗?歐洲心臟雜誌(European Heart Journal)甚至曾以「每天一蘋果遠離心肌梗塞」為題,報告一位80歲有工程師背景的老太太,經常以其蘋果手表記錄自己的心電圖,有一次心絞痛時記錄到明顯的ST節段下降,就醫後經過心導管攝影檢查發現,其冠狀動脈左主幹及左前降支均有明顯狹窄,進行支架手術後隔天出院。手腳不靈活 不易檢測成功然而,目前穿戴式手表心電圖是為了偵測心房顫動而設,設定上強迫記錄30秒,若為了偵測心肌梗塞或心肌缺氧等要搶時間的急症實在過長,期間若有因亂動或手指不穩導致雜訊產生,也會被迫重新計時30秒,對於有症狀、狀態不穩定或年紀大手腳不靈活的病人來說,要自我檢測成功並不容易,即使是年輕人用這種陽春式心電圖記錄器,也要多方練習才能擷取到漂亮的心電圖。雖然用於臨床診斷仍有賴更多實證研究,包括與傳統12導程比較、診斷率、偽陰性、偽陽性等,但這是一個開端,就如測量血壓,傳統上是在診間測量血壓,現在高血壓學會不也建議病人要在家裡就自我監測嗎?
-
2023-01-05 焦點.元氣新聞
春節慢箋可提前10天領藥 3大慢性病患斷藥病情恐惡化
農曆春節即將到來,今年春節長達10天,對領有慢性連續處方箋,每天都需按時服藥的民眾來說,這是一大挑戰。健保署表示,春節期間,許多醫療院所減少或停止門診、藥品調劑服務,為避免使用慢箋民眾用藥中斷,若這次藥吃完時間落在1月20至29日,可提前自1月10日起回診請醫師處方給藥或領取下個月用藥。醫師表示,高血壓、精神疾病等患者中斷用藥,恐增加心肌梗塞、腦中風,或使憂鬱等精神疾病惡化。依健保署最新統計,去年1至6月領取慢性連續處方箋患者總數為682萬人,前三名疾病分別為高血壓232萬人、精神病158萬人、糖尿病157萬人。台灣高血壓學會名譽理事長、台大醫院內科部整合醫學科主任王宗道說,高血壓藥物藥效可持續24小時,患者每天吃一顆,如果中斷用藥後,剛開始三至五天血壓上升情形可能不明顯而被患者忽略,但約停藥五天至二周期間血壓可能開始上升,「這是比較危險的時候」,這段時間恐增加心肌梗塞、腦中風等機會。王宗道表示,特別是現在冬天氣溫低,最近門診發現,高達70%回診患者中的血壓都有偏高的情形,增加從個位數至20多毫米汞柱的病人都有,有時還需要增加藥量控制血壓,建議高血壓病人務必按時服藥,同時做好「722」量血壓原則,「7」是連續七天量測、「2」為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2」是每次測量應量兩遍,兩者間隔一分鐘,再取平均值,隨時監控血壓。憂鬱症防治協會常務理事、林口長庚醫院自殺防治中心主任張家銘說,今年春節假期長,憂鬱、焦慮、失眠、思覺失調症等患者須持續服藥、穩定病情,若思覺失調症患者中斷服藥,可能出現幻想等類似戒斷症候群的不適症狀,而憂鬱、焦慮患者中斷用藥可能出現情緒波動、睡眠不佳等負擔,而所有精神相關慢性疾病如果中斷用藥,都可能造成疾病復發、惡化。張家銘說,春節期間,家人相處時間增加或婆媳等問題,甚至是許多長照機構的長者在過年期間特別感到孤獨、孤單,無助的感覺會更強烈,在在都會增加心理壓力,容易出現憂鬱、焦慮,建議春節期間大家可以互相關心,透過同學會與老友見面等,降低憂鬱、焦慮情緒。健保署長李伯璋說,依健保法規定,「慢性病連續處方箋」是指醫師開給病情穩定的慢性病患的長期用藥處方箋,目前慢箋效期是依醫師實際處方給藥的日數計算,最多90天,並分次調劑,每次給30天以內的用藥量。持有慢性病連續處方箋領藥的民眾,必須於上次給藥期間屆滿前10天內,才可以憑原處方箋再次領取下一個月的用藥。因應112年春節假期,健保署援例放寬規定,提醒持有慢性病連續處方箋的民眾記得提前領藥,避免中斷用藥,安心過好年。
-
2023-01-02 醫療.新陳代謝
為何糖尿病本身病因單純 衍生而出的併發症卻變得棘手?
一、糖尿病用藥的原因與目標糖尿病是一種系統性的慢性疾病,病因基礎是胰島素阻抗,造成身體無法好好利用我們所攝取的糖分,細胞處於看得到糖分卻吃不到的窘境。而血液內充滿大量的糖分,看似無害實則造成人體各個器官很大的傷害,長久下來將產生各式的併發症:1. 心臟及血管病變:長期的糖分會對造成血管壁粥狀動脈硬化,產生心血管傷害。2. 神經病變:糖分會造成神經的受損,產生周邊或自律神經病變,病人可能會有手腳麻木、心悸、便秘、腹瀉等症狀。3. 腎病變:腎臟被迫要提高過濾效率,造成腎絲球(腎臟內過濾的小單位)受傷,進而造成發炎硬化,反而失去過濾的功能形成腎病變。4. 視網膜病變:高血糖的環境會對視網膜小血管造成傷害,視神經細胞缺氧後凋亡,是目前造成眼盲的重要原因。可以說糖尿病本身病因單純,然而「牽一髮而動全身」,衍生而出的併發症反而更加棘手。根據「2019台灣糖尿病年鑑」的統計,2019年的糖尿病人口數為220萬人,其中以第二型佔多數,換算下來的盛行率大約為9.32%[1],而這項數字還在持續增加中,也帶給醫療系統極大的負擔。對民眾來說控制血糖,可以幫助自身的健康,延緩、阻止併發症發生,增進生活品質。若是症狀輕微的糖尿病患可以及早開始篩檢,在對的時機點做對的處置而減少併發症時,有限的醫療資源就能救助已經產生嚴重併發症的糖尿病人,使疾病得到妥善得治療。因此民眾若也能夠有自主篩檢、控制血糖預防糖尿病併發症等意識,對於整體糖尿病友的福祉將會有大大的提升。二、用藥改變、醫師態度改變因為高血糖是造成一切併發症的根本,因此也造就了藥物、胰島素的蓬勃發展。過往,在許多治療上治療者所著重的往往是血糖的數值控制,開立藥物可能只專注在副作用或成本,如此可能會忽略糖尿病人本身潛藏許多其他因素會影響到治療的效果,如:有無肥胖等共病、治療時的年齡、是否已經有心血管等併發症。就以肥胖這項議題來說,過去十幾年來,已經有多篇研究以及回顧性文獻,指出肥胖可能會加速分泌胰島素的Beta細胞受損,以及加重胰島素阻抗。因此不管是在罹患第二型糖尿病或是加重第二型糖尿病上,肥胖都扮演著極大的角色[1],[2]。因此在台灣「第2型糖尿病臨床照護指引」中,也都有強烈建議針對糖尿病合併肥胖患者,醫師在治療上應該應用飲食、運動、藥物或手術等方式去治療肥胖,以達到更好的血糖控制。因此除了調控血糖外,醫學界也愈加重視心血管疾病以及腎臟病等併發症的預防。儘管糖尿病與其併發症的控制十分棘手,目前醫藥界也研發出了許多可以有效預防心衰竭與腎臟保護的藥物,像是其中的排糖素(SGLT2抑制劑),值得慶幸。正常生理下的腎臟每天過濾大量水份,其中也會有不少的糖分隨之排出,腎臟理論上會藉由近曲小管的葡萄糖受器SGLT2回收大部分的糖分。這種回收糖分的原理是來自於糖分對於人體來說是很重要的營養物質,因此需要被回收利用。然而在糖尿病人中,就是因為身體已經無法有效利用葡萄糖又攝取過多,造成血糖過高而導致後續一系列糖尿病症狀。因此透過抑制回收糖分,可以讓身體已經過多的葡萄糖濃度回到穩定的水平。而科學家們很快就研發出了可以抑制這個回收通道的抑制劑藥物:排糖素。這個排糖素除了可以降低血糖外,科學家們更發現它有驚人的心臟和腎臟保護效果。一項刊登於2015年NEJM的研究明確指出,這些藥物可以減少心血管事件的發生,更可以減少心衰竭的發生[4]。而2016年同樣在NEJM中也發現這些藥物可以減少腎病變惡化的風險[5]。目前排糖素主要用於第二線藥物,用於使用目前糖尿病第一線藥物Metformin(格華止®)未達預期療效時之輔助用藥,劑量的形式同常是以一天服用一次為主。然而請注意:實際用藥需以主治醫師開立藥物為主,切勿自行調整藥物劑量!醫師在開立藥物的同時,針對糖尿病伴有肝、腎功能異常的病人,也會避免使用可能慢性影響肝、腎功能的藥物。除了上小節提到的排糖素外,目前糖尿病治療上還有一個治療的利器,就是腸泌素受體促進劑(GLP-1 RA),其藥理機制來自人體的賀爾蒙:腸泌素(GLP-1)。在人體腸道系統中,有一種神經內分泌細胞L細胞在受到葡萄糖分子的刺激後可以分泌出腸泌素,刺激胰島細胞分泌胰島素調控血糖;同時也會進入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抑制食慾並產生飽足感,以減少攝入更多的糖分。因此,可以說腸泌素就是胰島素控制血糖的「神隊友」。而拜科學進步所賜,科學家研發出腸泌素受體促進劑,可以作用在腸泌素受體上產生與人體內腸泌素相同的作用,有效調降血糖同時有著較低「低血糖」的風險,是第二線藥物當中的首選用藥。除了以上好處以外也有研究證實其對於心血管系統有保護效果[6],像是其可以預防糖尿病患者動脈粥狀硬化並間接預防心肌梗塞。在劑量以及服用頻率上,不同種類的腸泌素受體促進劑也不同,因此以實際服藥狀況以醫師之用法為主。三、隨著醫界潮流,公衛政策也鼓勵共照如前段小節提及,糖尿病的控制不佳會造成腎臟病變的發生。根據統計,台灣每年約有22.8萬具有糖尿病及腎病的共病患者。因此許多糖尿病友時常在不同醫療院所之間做重複性的檢查,除了浪費有限的醫療資源外,更使病人浪費大量時間在醫療院所之間來回奔波。近年來,政府也開始正視糖尿病整合照護的重要性,因此健保署在2022年開始推動「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整合方案」,以往糖尿病照護僅著重在醫療,現在更加強調全人醫療,從預防、衛教、篩檢、治療等面向共同處理,藉由整合醫師、藥師、營養師、社工等跨科團隊,提供每位病人「個人化」的治療計畫:透過篩檢、衛教早期介入初期病患的病程發展,面對較嚴重的糖尿病患則可以積極治療,以避免心血管、腎臟疾病的惡化。而健保端也透過提高給付點數達到鼓勵醫療院所整合跨團隊,提供病人一站式的跨科別醫療照護,如此一來除了可以整合病人資訊外,也替病患省下舟車勞頓的時間。在「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整合方案」下,不管是病人、健保體系、以及醫療院所端都可以各取所需,同時讓疾病的診療可以更加完整。在愈來愈完善、貼近醫病需求的公衛政策下,期許所有糖尿病患者都可以受到更完整的照護。Reference1. 臺灣糖尿病年鑑2019第2型糖尿病2. Kahn, S. E., Hull, R. L., & Utzschneider, K. M. (2006). Mechanisms linking obesity to insulin resistance and type 2 diabetes. Nature, 444(7121), 840-846.3. Al-Goblan, A. S., Al-Alfi, M. A., & Khan, M. Z. (2014). Mechanism linking diabetes mellitus and obesity. Diabetes, metabolic syndrome and obesity: targets and therapy, 7, 587.4. Zinman, B., Wanner, C., Lachin, J. M., Fitchett, D., Bluhmki, E., Hantel, S., ... & Inzucchi, S. E. (2015). Empagliflozin,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and mortality in type 2 diabete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3(22), 2117-2128.5. Wanner, C., Inzucchi, S. E., Lachin, J. M., Fitchett, D., von Eynatten, M., Mattheus, M., ... & Zinman, B. (2016). Empagliflozin and progression of kidney disease in type 2 diabete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5(4), 323-334.6. Ussher, J. R., & Drucker, D. J. (2014). Cardiovascular actions of incretin-based therapies. Circulation research, 114(11), 1788-1803.【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黃彗倫醫師】不只控血糖、更要從頭到腳照護!談談糖尿病共照網發展】
-
2023-01-01 名人.洪惠風
洪惠風/AI人工智慧取代醫師,會更好嗎?
Q:下列何人最熟悉醫療指引?(單選題)A醫學生 B實習醫師 C住院醫師 D總醫師 E主治醫師 F教授 G律師這是美國醫界流傳的笑話,據說答案是G。也就是說,在醫療糾紛時,美國律師比醫師還認真,會仔細研讀指引中的每個字句,跟案情比對,希望能抓到醫師或是醫院的錯處。醫療指引並不好讀,動不動就是一兩百頁密密麻麻的醫學英文,不但許多國家很多地區都有,品項眾多,頻繁改版,不同的醫療指引,偶爾還會相互牴觸,讓人莫衷一是。但共同的特點,是每個治療指引,都是由許多專家在廣泛參考最新研究報告後,在科學的基礎上,共同做出的客觀建議。臨床醫師跟病患只要照著最新指引的建議做,通常醫療行為都不會太離譜。醫療指引有點像是囉嗦的開車指引,胎壓多少、車速多少、紅綠燈該如何因應、離前車應保持多少距離……當遵守所有的規則時,車禍的機會就會降低。每個指引的前言中都會有一段文字,交代這個醫療指引,不過是建議,不是金科玉律,更不是法律,臨床醫師在面對不同狀況時,必須要加上自己的判斷,以病人的利益為優先,做出取捨。在大部分的狀況,醫師病患遵循治療指引,偶爾做出微調(如開車緊急避難,需要靈活應對交通規則),會是最佳的醫療型態。如果不遵循指引,風險就會增加。曾見到20年以上的糖尿病患,家中的血壓都快150(糖尿病病人,建議血壓控制在小於130/80),糖化血色素A1C控制在9-10+之間(除非年紀大或如低血糖的風險高等其他因素時可稍微放鬆外,一般建議糖化血色素要小於7,甚至小於6.5),低密度脂蛋白(壞膽固醇)LDL也在100上下(2019歐洲治療指引建議,糖尿病十年以上時,LDL要小於70)。這位病人三高未達標一段時間後,就心肌梗塞了,令人驚訝的,是發病後,她的數值仍然維持不變,甚至LDL還更高了(心肌梗塞後LDL應小於55)。如果每一個數值都好好控制,她那次的心肌梗塞有很大機會是可以避免的,發病後如果好好控制,更能預防下一次的發病。醫師跟病患或許是太累,或許是沒有跟上時代,或許是粗心,或許是該注意的東西太多……臨床上沒有人能夠不犯錯,所以醫院常常會利用檢查表、個案管理等方式來確保不會有該做而未做,或是不該做而做的漏洞。最近CHATGPT聊天機器人模型在網路上暴紅,它可以寫程式、交報告、寫小說、還能聊時事、討論問題,它像是個知識淵博又永不休息的大師,給大家無盡的想像,雖然也犯錯,卻一天一天進步。AI人工智慧會比醫師更好嗎?有許多爭辯,但我相信在上述的情境時,答案會是肯定的,因為它能避免Clinical inertia(臨床惰性)、Physician inertia(醫師惰性)。這兩者的意思,就是數值應該要更積極控制,卻沒有積極處理,也就是說「應做、能做、卻未做」。醫療指引中建議的數值是全世界醫學會中,許多專家共同做出的最理想血壓、血糖、血脂建議,遠比個人經驗更科學,更客觀。只要照著做,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能降到最低,而且還會依照最新的研究結果,即時做出調整。在AI醫師來臨前的解決之道,是自己注意數值,如果發現未達標,請跟自己的醫師好好討論一下。
-
2023-01-0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70多歲男打完莫德納返家途中死亡!獲VICP救濟30萬元
最新疫苗受害救濟出爐,根據衛福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VICP)第193次會議紀錄,此次審議90案,獲救濟共12案,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其中70多歲男性施打莫德納疫苗,後續於返家途中死亡,個案本身有冠心症、高血壓性心臟病、心肌梗塞及心房顫動等病史,依症狀發生時間及臨床表現,較可能致死原因為潛在心血管疾病急性發作,但無法排除過敏性休克的可能性,因此核予救濟金30萬元。另外,嘉義縣方○○(編號:3229)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左腋下淋巴結腫大之症狀與接種卡介苗相關,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1萬元。高雄市胡○○(編號:3664)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局部脂肪萎縮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 AZ疫苗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1萬元。桃園市符○○○(編號:3316)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膿瘍培養結果為表皮葡萄球菌,屬感染症,惟個案皮膚紅腫症狀仍無法確定與接種高端疫苗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1萬元。高雄市蕭○○(編號:2194-2)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於住院治療前有扁桃腺炎及腹瀉等感染情形,個案胃鏡檢查顯示十二指腸發炎,惟個案腸胃道症狀仍有可能為過敏性紫斑症所致,其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之關聯性,適用行政程序法第128條第1項第2款規定「發生新事實或發現新證據者,但以如經斟酌可受較有利益之處分者為限」,爰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2萬5000元。新竹縣趙○○(編號:3535)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出現蕁麻疹之症狀與接種 AZ疫苗相關,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1萬元。高雄市陶○○(編號:3097)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本身具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史,於接種疫苗後出現全身紅癢情形,經診斷為蕁麻疹。其症狀距離接種時間已2週,惟仍無法確定與接種AZ疫苗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 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5000元。高雄市徐○○(編號:3114)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23日出現視力模糊情形,經診斷為視神經炎。個案之抗磷脂抗體檢驗結果顯示為陽性。惟其症狀仍無法確定與接種AZ疫苗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 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2萬元。新北市林○○(編號:3022)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因持續發燒、不適等情形就醫,經診斷為肺炎合併敗血症。而AZ疫苗係屬非複製型腺病毒載體疫苗,並不具致病力,不會造成感染症。個案之相關檢驗及檢查結果並不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之臨床表現。惟其症狀仍無法確定與接種AZ疫苗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4萬5000 元。桃園市王○○(編號:2979)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3日因發燒、肌痛及噁心感等情形就醫,影像學檢查顯示腦皮層微小靜脈血栓。血小板檢驗結果不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之臨床表現。惟目前醫學實證顯示此年齡層於接種AZ疫苗後27日內靜脈血栓之發生率有上升 情形,且個案無血栓相關危險因子疾病史。研判個案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AZ疫苗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 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3萬元。台中市廖○○(編號:3685)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15分鐘即出現嘔吐、胸悶喘等情形,依病歷記載及處置方式無法確認是否為急性過敏反應,研判其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高端疫苗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 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5000元。另個案到院後影像學檢查結果顯示疑似有近期梗塞,又個案本身具多重心血管疾病史,故其疑似中風情形與接種高端疫苗無關,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 17 條第1款規定,不予救濟。台北市王○○(編號:3732)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依據申請書記載,個案接種疫苗後19日起陸續出現肩痛、呼吸喘及嘴唇、手部出血點等情形,於接種後45日就醫,血液檢驗結果顯示血小板低下及貧血,檢查結果不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之臨床表現。查個案本身有糖尿病、慢性腎病及胃潰瘍等疾病史,其下肢水腫及貧血情形與其潛在疾病有關,惟其血小板低下情形仍無法確定與接種AZ疫苗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3萬元。
-
2022-12-31 醫療.心臟血管
跨年聚餐!吃火鍋突胸痛是心肌梗塞前兆!醫師提醒這些情況要小心
近期冷空氣一波接一波,不少熱愛飲食,號稱「血液中有湯底」的台灣人會吃火鍋。不過醫師分享有位有糖尿病史的病患,吃到一半感到胸痛,因此前往就診。醫師提醒,如果無病史卻感到胸口很痛、眼前黑一片等症狀,就應及早就醫;而有三高病史者需要避免攝取油膩或太鹹、太甜的食物。天冷吃鍋溫差大 易致心肌梗塞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郭志東分享,有位有高血壓與糖尿病史的病患,天冷時與親友吃火鍋,走出店外時突感一陣胸痛,立即前往就醫。郭志東表示,這位病患是因胸痛前往急診,他有糖尿病高血壓病史。他說吃火鍋吃到一半,突感到胸口很不舒服,前往就診。郭志東表示,心肌梗塞大多是突發性的,實際上多數病人是因受到一些刺激而使血壓上升,血管破裂而產生血栓。心肌梗塞是因血管本來有些膽固醇油塊藏在裡面,血壓上升時會使血管磨損破裂,血管中的血小板過去將它修復後會產生血塊,阻塞血管,便會引發急性心肌梗塞;有慢性病者容易發生。「冬季大家喜歡吃鍋,火鍋店內外溫差極大,血管收縮血壓會上升,加上吃辣與冷飲,都是相當強烈的刺激,容易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早上洗澡、爬山溫差大 也易心肌梗塞同時不少人是在起床甚至洗澡時,發生心肌梗塞。郭志東表示,因為一般人的血壓在清晨較高,且早上衣服通常穿得較少,使得從被子起來時,因溫度差太多,引發腦中風或心肌梗塞;老人清晨睡到一半,去跑廁所,也是一樣道理。另外40歲以下青年也有心肌梗塞的可能,像是在爬山或前在較冷的天氣運動,出汗脫衣服後溫差會過大,或是缺乏運動時又去運動,較容易產生這類心血管方面問題。這些情況要小心 易發生心肌梗塞郭志東表示,容易產生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為三高、年齡(男生超過45歲女生超過55歲)以及吸菸。如帶有危險因子,感到胸口不適就應立刻就醫。有很多人沒有危險因子,但感到胸口被壓住般疼痛、冒冷汗、眼前黑一片、心跳極快等症狀,就應早點就醫。「我們也看過30多歲、無危險因子的病患,因幼時被病菌感染過,血管有異常,因而有心肌梗塞。」從飲食跟運動做好預防最後談到預防措施,郭志東表示,健康的人需要定期量血壓與膽固醇、適量運動,避免食用太過油膩的人,像是炸物與甜食。有慢性病者,進出溫差較大場合需要洋蔥式穿法,須戴上圍巾帽子,身體容易有血管收縮情形。飲食部分須避免太刺激性的食物,像是避免喝油膩的湯,以及太鹹的食物,且避免喝冰水,高糖分的飲料避免喝太多。如果要吃海鮮或白肉,可以吃里肌肉或梅花肉,盡量避免內臟或雞皮等,搭配青菜豆腐類的食物。如需要運動,需要做好熱身,並補充水分。★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12-30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時鐘 快轉1秒 大腸癌連15年居首
國健署昨天公布一○九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生癌症人數為十二萬一九七九人,相較一○八年增加七二五人,癌症時鐘再快轉一秒,平均每四分十九秒就有一人罹癌;全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為六十四歲,但甲狀腺癌發生年齡中位數僅五十歲,乳癌及子宮體癌為五十六歲,口腔癌、子宮頸癌為五十八歲,民眾應提高警覺。肺癌新增數緊追在後一○九年十大癌症男女合計,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甲狀腺癌、胃癌、皮膚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大腸癌蟬聯十五年居十大癌症排行首位,新增一萬六八二九人,肺癌一萬六三七○人緊追在後。肺癌權威、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陳晉興表示,今年七月起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相信肺癌個案數將超越大腸癌,成為十大癌症第一位,如能早期篩檢、治療,就可降低死亡率。乳癌發生率持續上升女性乳癌一萬五二五九人,雖然排名第三,因為集中於女性,因此,標準發生率位居第一(十萬分之八十二點一),而大腸癌也才十萬分之四十點五;國健署長吳昭軍指出,乳癌發生率持續上升,令人憂心,代表篩檢速度遠遠落後發生率。此外,甲狀腺癌、胃癌的標準發生率也處於上升態勢。男性十大癌症發生率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肝癌、攝護腺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白血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名次排序與一○八年相同。女性十大癌症發生率依序為乳癌、肺癌、大腸癌、甲狀腺癌、子宮體癌、肝癌、卵巢癌、胃癌、皮膚癌、子宮頸癌;與一○八年相較,胃癌上升至第八位,皮膚癌及子宮頸癌往後至第九、十位。如以性別做區分,男性食道癌、口腔癌、標準化發生率,分別為女性十四點六倍、十點四倍,再者,膀胱癌、肝癌則分別為女性的二點八倍、二點七倍;整體來說,男性癌症年齡標準化發生率為女性的一點一倍,一○九年男性罹癌人數六萬三八九三人、女性五萬八○八六人。一○九年癌症時鐘快轉一秒,陳晉興表示,癌症是老年人疾病,台灣邁向超高齡社會,除了腦中風、心肌梗塞等,老年人最常往生的原因就是癌症,未來癌症時鐘持續快轉,是無法避免的趨勢。
-
2022-12-29 焦點.元氣新聞
浩鼎創辦人張念慈心臟病逝!才剛通電話,半小時後傳噩耗…心血管病發快又急,出現8病徵快送醫
台灣浩鼎生技創辦人暨董事長兼執行長張念慈博士,今(29日)傳出在美國聖地牙哥家中因突發心臟病猝逝,享壽72歲。上午九點,張念慈還和台灣幾位主管通電話討論事情;沒想到,半小時後台灣端就接獲美國傳來的噩耗,令浩鼎員工都感到震驚。冬天是許多心血管疾病病發的危險時期,本周一(26日)才傳出東海大學法學院院長、現任南山人壽獨立董事卓俊雄在高鐵上心肌梗塞逝世(詳細新聞),今再傳出台灣浩鼎生技創辦人張念慈心臟病逝。台灣浩鼎生技指出,張念慈平日在美國和台灣時間各半,在美期間,上班時他均在遠端與台北公司視訊連線,隨時交辦事項。今上午九點,他還和幾位主管通電話討論一些事項;沒想到,半小時後台灣這邊就自美接獲張念慈心臟病逝噩耗。根據《元氣網》疾病百科資料,心臟病可分為先天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和冠狀動脈心臟病、瓣膜性心臟病、肺源性心臟病,以冠狀動脈心臟病最常見。冠狀動脈心臟病主因動脈硬化阻塞造成,現代人高脂、高膽固醇的飲食習慣,很容易造成血管硬化,在許多先進國家,心血管疾病都名列死亡原因前幾位。(疾病百科/心臟病)依據衛福部109年死因統計,心臟病是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如再加上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及腎臟病等血管性疾病,每年造成5.4萬人死亡。心血管疾病一旦發作,經常又快又急,如果沒有緊急送醫急救,很多人就因此猝逝。國健署長吳昭軍曾受訪提醒,有三高或心血管疾病的民眾應注意,若發現以下8個心臟病病徵,應把握黃金治療時間就醫,才能增加復原機會。心臟病發8病徵1.胸悶2.胸痛3.心悸4.呼吸困難5.噁心6.冒冷汗7.頭暈8.暈厥4習慣預防心血管疾病國健署提醒,8成的心臟病與中風死亡是可以預防的,而保命之道正是那些老生常談的健康生活常態,就是規律運動、規律健康飲食、規律服藥、遠離菸酒。而日常生活中,注意以下4件事就可預防心血管疾病:1.健康飲食與運動:採低油、糖、鹽及高纖飲食,每週累積15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例如快走、慢走、騎自行車)、控制體重(BMI)、好睡眠。2.戒除菸酒:研究發現就算每天僅吸1支菸,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率比不吸菸的人增加5成、中風的機率更增加超過2成。WHO統計2016年全球因酒害導致的死亡人數超過300萬人,其中19%死於心血管疾病。3.控制三高慢性病:已有三高的民眾應定期量血壓及血糖,遵照醫師處方服藥並定期回診追蹤,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4.定期健康檢查:國民健康署提供40到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資料來源】.國健署:心血管疾病總無情,健康生活型態要力行.比癌症致命!送急診才知「心臟衰竭」 心臟病5年內死亡率近50%.防心肌梗塞當心3症狀 醫曝最易發生時間及如何急救.台灣浩鼎創辦人、董事長張念慈上午突發心臟病猝逝
-
2022-12-29 養生.運動健身
過度運動會損傷心臟嗎?《英格蘭醫學期刊》最新研究這麼說
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 Evidence)昨天(2022-12-27)發表Can the Heart Get an Overuse Sports Injury?(心臟會受到過度使用的運動損傷嗎?)。通訊作者是埃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運動心臟科醫生 Jonathan Kim。長期關注我網站的讀者應該都知道,我是每天做大量的運動。所以,我自己本人是一直有在注意關於過度運動的醫學報告。這篇NEJM的論文當然是引起我極大的興趣,但因為它是需要訂閱該期刊才能下載,所以我就寫信給Jonathan Kim醫生,而他立刻就把論文寄來給我。真是非常感謝他的熱心協助。這篇論文是寫給運動心臟學專家看的,所以我就挑了一些比較簡單的部分來分享給大家。前言倫敦公務員運動益處研究的領導Jeremy Morris 教授稱,運動是「公共衛生領域的最佳選擇」。多項流行病學研究證明了這一評論是合理的,這些研究表明,與最不活躍的人相比,最活躍的人的心血管疾病事件要少 40% 到 50%。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最大降低發生在活動最少和活動稍多的亞組之間。運動量的額外增加與風險的額外降低(但逐漸變小)相關,一些研究表明,最高運動量的風險趨於平緩或略有增加。最新的美國人體育活動指南的作者強調了少量增加活動的好處。這些指南建議美國人「多動少坐」,進行 150 至 300 分鐘的適度(即快走)或 75 至 150 每週進行幾分鐘的劇烈(即慢跑)有氧運動,加上每週兩次的阻力運動和一些針對老年人的平衡訓練。自古以來就存在對過度運動的擔憂。這些擔憂在維多利亞時代的英格蘭再次出現,當時社會精英的學校和大學開始參加跑步、騎自行車和划船等活動,這些運動以前是工人階級與工作相關的比賽。成人劇烈運動可引發急性心肌梗塞和心源性猝死。最近的研究還表明,長時間、劇烈的有氧運動會導致急性肌細胞損傷、心肌瘢痕形成、冠狀動脈鈣化、心房顫動和主動脈擴張。這篇綜述總結了將鍛煉與這些病症聯繫起來的證據,並簡要地提出了一種管理這些病症的方法。急性耐力運動後心肌鈣蛋白增加超過 200 篇論文測量了運動後的心肌鈣蛋白( cardiac troponin)。這些研究在各種耐力運動後檢查了各種患者。大於50% 的參與者在長時間耐力運動(如馬拉松)後的心肌鈣蛋白水平超過了急性心肌梗塞的診斷水平。一項馬拉松研究表明,所有賽跑者在賽後的心肌鈣蛋白至少有所增加。由於許多因素,包括年齡、性別、訓練狀況、健康狀況和環境條件,心肌鈣蛋白的增加在個體之間變化很大,但運動強度和持續時間是最重要的決定因素。與運動相關的心肌鈣蛋白增加被認為是良性的,但靜息心肌鈣蛋白水平是心臟風險標誌。一項審查確定了 21 項前瞻性研究,這些研究測量了普通人群中 64,855 名無症狀個體的肌鈣蛋白。在 5% 的人群中發現心肌鈣蛋白水平高於第 99 個百分位數,並且與總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三倍有關。僅僅具有可檢測的心肌鈣蛋白水平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 30% 相關,並且風險隨著心肌鈣蛋白的增加而逐漸增加。為避免過度診斷急性心肌梗塞,臨床醫生應該知道耐力事件會增加心肌鈣蛋白,但這些發現的長期影響尚不清楚。耐力運動對右心室的急性影響耐力運動訓練會降低心率並增加所有四個心腔的大小。這種運動引起的心臟重塑有助於增加每搏量以維持靜息心輸出量並增加運動高峰時的心輸出量,因為運動訓練不會增加最大心率。耐力運動也會產生急性心臟變化。超音波心動圖研究表明左心室收縮和舒張功能僅出現小幅急性下降,但長時間運動後右心室功能顯著下降。運動對右心室的急性和慢性影響對於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患者俱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目前的指南建議不要對患有這種心肌病或有這種心肌病遺傳風險的患者進行劇烈運動。運動員的心肌纖維化钆(Gadolinium)與心臟磁共振成像 (cMRI) 可以識別心肌瘢痕和纖維化。正常心肌由於其線性肌節結構而不會保留钆,而纖維化組織則會保留钆,從而產生晚期钆增強 (LGE) 。對運動員 cMRI 研究的薈萃分析包括 14 項研究,涉及 1,342 名參與者。 LGE 存在於 16.6% 的運動員和 2.3% 的對照組參與者中。LGE 位於 7% 的運動員和 0.3% 的對照組的右心室進入室間隔的插入點(insertion point)。耐力運動員右心室插入部位 LGE 的流行與運動導致右心室體積和壁應力急劇增加導致該部位纖維化的概念一致。然而,這些發現的臨床相關性尚不確定。臨床醫生應該意識到無症狀的運動員可能在右心室插入部位有 LGE。有報導稱患有 LGE 的跑步者的結果更差,但這些參與者的 LGE 不僅限於插入點,而且 40% 的跑步者有典型的冠狀動脈疾病瘢痕形成的 LGE 模式。耐力運動員的冠狀動脈鈣化Clarence DeMar曾七次贏得波士頓馬拉松賽冠軍,並一直參加比賽直到 69 歲。他在 70 歲時死於結腸癌。波士頓著名心臟科醫師Paul Dudley White報告了Clarence DeMar的屍檢結果,指出他的冠狀動脈是正常的兩到三倍大,但左主幹顯示「相當程度的壁動脈粥樣硬化,但仍有良好的管腔」。隨後的報告肯定了運動訓練對冠狀動脈大小和血管反應性的好處,但最近的報告檢查了終生運動訓練增加冠狀動脈鈣化和動脈粥樣硬化的可能性。一項通過冠狀動脈鈣化和計算機斷層冠狀動脈造影測量的耐力運動訓練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之間關聯的回顧得出的結論是,中年耐力運動員的冠狀動脈鈣化和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比對照參與者更嚴重,並且在最活躍的運動員中最高。運動員的冠狀動脈斑塊更常鈣化,非鈣化或混合斑塊更少,這意味著更穩定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特徵。無症狀冠狀動脈鈣化和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運動員的管理基於共識建議,但應包括排除運動誘發的缺血和侵襲性冠狀動脈疾病危險因素的管理。允許這些人繼續參加運動取決於與運動相關的冠狀動脈疾病事件相關的風險以及與運動員的共同決策。心房顫動運動與心房顫動之間的關係很複雜,但它似乎遵循 U 形模式,至少在男性中是如此,這意味著心房顫動隨著低到中等水平的體力活動而減少,但隨著運動量的增加而沒有差別或增加。相比之下,女性似乎在所有活動水平上都降低了心房顫動風險。耐力運動員心房顫動增加的機制尚不清楚。運動訓練引起的副交感神經張力增加和急性運動引起的交感神經張力增加可能會增加心房顫動的風險。運動的急性作用引起的炎症也是可能的。運動表現是每搏輸出量增加的一個指標,並且由於在最活躍和最成功的運動員中心房顫動增加,因此耐力運動訓練導致的心房大小增加可能是一個因素。運動員心房顫動的管理應遵循普通人群的心房顫動指南。主動脈擴大斷層掃描成像比較前職業美式足球運動員和對照組參與者的中升主動脈大小,發現前職業球員的主動脈比較大(38毫米對 34毫米)。然而,這種擴大可能與這項運動無關,而是與其他因素有關,包括高血壓,這在現役美式足球運動員中很普遍。主動脈擴張與球員職業生涯的長短有關,而主動脈萎縮在精英球員中更為常見。這些研究所檢查的運動員主要是從事阻力運動,而這類運動會急劇增加收縮壓。一項針對 442 名 61歲賽艇運動員的超聲心動圖研究發現,31% 的男性和 6% 的女性主動脈直徑大於 40 毫米。精英運動員更常發現主動脈增大。隨著多年的運動訓練,主動脈的大小也增加了。這些觀察結果的臨床意義尚不清楚。出色的運動表現與主動脈增加的幅度直接相關,這再次增加了運動訓練量或達到精英表現所需的每搏輸出量增加導致主動脈擴大的可能性。運動員主動脈擴張的管理應遵循為一般人群制定的指南。結論增加體力活動和運動量與降低心血管發病率和死亡率有關。然而,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耐力運動會急劇增加心肌損傷的標誌物並急劇降低右心室功能。長期運動訓練還與輕度心肌纖維化、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和冠狀動脈鈣化增加、心房顫動發病率增加以及主動脈擴大有關。大量運動訓練的這些可能影響的臨床意義尚不確定,但為進一步研究高強度運動訓練的長期健康影響提供了機會。臨床醫生應該意識到這些可能的運動誘發的訓練效應,以便為有這些異常的中年運動員提供適當的管理。原文:過度運動會損傷心臟嗎
-
2022-12-28 養生.運動健身
運動增好膽固醇、降壞膽固醇!簡單2招,防高血脂引中風、心肌梗塞
三高當中的高血脂,相較高血壓、高血糖,民眾似乎沒那麼熟悉、也沒那麼在意,且也無法在家監測,但其也會增加中風、心肌梗塞的風險。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簡韶甫提醒,民眾日常應多留意,以避免心腦血管疾病纏身。高血脂沒什麼症狀沒關係? 醫:日久恐引中風、心肌梗塞! 簡韶甫醫師表示,高血脂包含了「高膽固醇」和「高三酸甘油脂」是現代人常有的通病,原因和飲食、體重、少運動、基因遺傳、糖尿病、甲狀腺功能異常等有關。血液中的膽固醇,可分好的膽固醇和壞的膽固醇,也就是高密度膽固醇和低密度感固醇。壞的膽固醇會堆積在血管壁上,日久使得血管發炎,血管壁上形成粥狀動脈硬化班塊,增加腦中風、心肌梗塞等風險,若周邊動脈阻塞也易發生間歇性跛行。而好的膽固醇則可將堆積的壞膽固醇帶回肝臟代謝,減少這些疾病發生的機會。 高血脂不只肥胖者才會有!醫:中等身材、偏瘦也有可能。 瘦子也可能會有高血脂?值得注意的是,高血脂不是只有肥胖的人才會有的疾病,簡韶甫醫師也提醒,中等身材、偏瘦的人也都有可能會有高血脂。但高血脂並不像高血壓、高血糖、糖尿病可在家監測,也少有症狀可以觀察,只能至醫院在醫院或檢驗所抽血得到數據。但民眾往往不在意檢測結果,只知道有高血脂,卻不知道長期可能帶來的影響。 高血脂風險族群盡早檢查:因此提醒若自覺飲食習慣不正常,或是有三高、心血管疾病等疾病史,或是家族史等風險,建議盡早檢查,並積極控制膽固醇,以減少後續的併發症。 案例血壓、血糖正常,但有高血脂..簡韶甫醫師也分享,日前就有一位66歲的男性案例,身材肥胖又鮮少運動,檢查膽固醇過高,不過血壓、血糖都還在正常範圍內。在感到胸悶不適而就醫之後,才發現冠狀動脈嚴重狹窄,接受氣球擴張及支架置放手術。醫師也叮嚀案例好好控制膽固醇,以免後續再狹窄。 簡單2招控制、改善高血脂!醫:減少外食也可降脂肪攝取。 高血脂的控制、改善及治療,首重在於改變生活習慣。簡韶甫醫師建議,除了少吃肥肉、油炸食物外,也可以減少外食次數,達到降低脂肪攝取。而運動除了可以改善體態、減少內臟脂肪,也可增加好的膽固醇、降低壞的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 藥物方面,簡韶甫醫師建議,若經醫師評估需使用降膽固醇藥物,應遵從醫囑規律用藥,目前健保給付的降膽固醇藥物效果極佳,大部分的患者都可獲得良好的控制,少部分無法耐受藥物副作用的患者,若出現如肌肉痠痛、肝臟發炎等副作用,可和醫師討論減低劑量或改藥,切勿聽信不實廣告、民俗療法、使用偏方,以免傷錢又傷身。 《延伸閱讀》 .高血脂瘦的人也會有?!醫教4點觀察,防範中風、心肌梗塞。 .預防心血管疾病先檢測血管內皮功能?醫: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是關鍵!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12-27 醫療.心臟血管
天冷心肌梗塞猝死殺手 醫師:心臟隱痛快求醫檢測
最近幾波寒流來襲,心肌梗塞病例增加,東海大學法學院院長、南山人壽獨董卓俊雄疑似心肌梗塞病逝高鐵,冠心病常見中壯年罹患猝死,衛福部桃園醫院心臟科主治醫師林繼雄今天上午表示,許多病人可能罹患冠心病不知,起初心臟隱隱作痛,短暫輕微而疏忽,建議民眾遇心臟隱隱作痛症狀趕快求醫檢測。國內中壯族群常見罹患冠心病而不自知,冠心病往往突發心肌梗塞猝死主因,尤其急救必須迅速送醫,不少心肌梗塞病人延遲送醫不治,林繼雄說,心肌梗塞突然發生,必須盡早送醫到院搶救。林繼雄表示,病心病人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起初病狀心臟輕微隱隱作痛,有時來得很短暫、一下子就過去,被民眾疏忽掉,任由冠心病持續,天冷時,血管斑塊破裂脫落,形成血管栓塞,引發急性心肌梗塞,發生時很突然,尤其天冷氣候要特別注意,血管容易收縮,萬一血管斑塊引起心肌梗就很危險。尤其許多年長者習慣性經常早起出門作運動,天氣寒冷運動要非常小心,林繼雄建議,年長者 出門運動不要太早起床,等太陽出來天氣暖和再出門,做好禦寒保暖措施,降低血管收縮,否則不一定是心肌梗塞,也常見發生腦中風,若遇有持續心臟隱隱作痛、胸悶,最好到有規模醫院找心臟專科醫師討論和檢測,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
2022-12-27 焦點.健康知識+
一整年「這時段」猝死機率大增 醫列4原因示警:這族群要小心
寒流來襲,天氣冷到讓人難以承受!美國學者近年研究發現,許多民眾在聖誕節至跨年的一週內猝死機率大增,重症醫學專科醫師黃軒則分析4大原因,解析這一週容易造成猝死憾事發生的原因。黃軒昨(25)日發文表示,根據美國學者大衛(David Phillips)於2004年發表的研究,在一年52週當中,聖誕節、聖誕節隔天和新年這3天是每年發生猝死機率較高的日子,他透露若是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腸胃疾病、新陳代謝疾病或癌症等患者,也容易造成猝死的憾事。黃軒點出聖誕節到跨年易猝死的4大原因:一、太冷了聖誕節至跨年那一週在國外剛好正值寒流、下雪的季節,在又冷又乾的季節裡,身體沒有保暖,房間又冷,冷空氣使得身體內血栓形成風險增加,若往頭部塞住腦血管即是中風,若往心臟則是心肌梗塞。二、冷熱溫差變化,反覆發生當溫差愈大,死亡率愈高,且從「溫差大於5°C以上開始,愈來愈危險」。三、容易群聚感染這段時間大家從各地返鄉過年,家人齊聚在一起,不會戴著口罩,不能保持安全距離,使得冬季的呼吸道病毒容易透過飛沫傳播擴散。四、延誤就醫研究發現,由於天氣太冷,出門不方便,民眾就會硬撐在家裡,導致延誤疾病治療的黃金時間,若待心跳停止,叫不起床或忽然昏迷在地才叫救護車,恐怕已經延誤就醫的最佳時機。
-
2022-12-26 醫療.心臟血管
南山人壽獨董卓俊雄心肌梗塞猝逝!謹記救命口訣,日常5件事預防
媒體報導,東海大學法學院院長、現任南山人壽獨立董事卓俊雄,昨天(25日)上午搭高鐵從台中往台北路上,疑似因為天冷引發心肌梗塞,不幸在高鐵上辭世,享年55歲。台大心臟內科名醫、心血管中心心臟檢查室主任王宗道曾受訪分析,攝氏26至28度的氣溫對心血管最友善,但環境溫度從攝氏26度每下降一度,心血管阻塞風險就提高3到5%。當天冷時冰冷空氣進入胸腔,會刺激心臟附近的血管收縮,包括冠狀動脈,可能引起心肌梗塞。加上天冷時人們常有飲水量下降、飲食偏重口味等因素,導致血液變黏稠,這些也都是提高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救命口訣「心痛、喘、冒冷汗,快叫救護車」心肌梗塞的救治分秒必爭,發生後如能盡快送醫愈快打通血管,救回的機率愈高。看到身旁的人突然倒下去,出現「心痛、喘、冒冷汗」的症狀,就「快叫救護車」。甚至在救護車來之前先做心肺復甦術(CPR)急救,更有機會撿回一命。預防心肌梗塞5件事1.控制三高。每天起床後一小時、睡覺前一小時,都各量兩次血壓並取其平均。理想值要控制在收縮壓130毫米汞柱、舒張壓80毫米汞柱以下。2.戒菸。3.規律運動紓壓。4.天冷要更注意保暖,室內溫度最好維持在26到28度之間。5.喝水量要夠,飲食不要過度重口味。【資料來源】.立冬入夜氣溫驟降 名醫提醒:做好4點遠離中風心臟病.防心肌梗塞當心3症狀 醫曝最易發生時間及如何急救.疾病百科/心肌梗塞
-
2022-12-26 醫療.腦部.神經
為何冬天容易中風?溫差大是致命主因!專家籲做一事保命
秋冬氣溫驟降,是腦中風的好發季節,但誰說冬天才會中風?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腦中風中心功能性主任蕭又仁說,每當天氣早晚溫差大時,容易使血管突然收縮,造成中風。雲嘉地區務農人口多,民眾工作時不便補充水分,加上秋冬氣溫低時,喝水頻率若減少,會進一步使中風機率增加。蕭又仁提醒,腦中風近幾年治療方式進步,最常見的缺血型腦中風在謹慎評估後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可減輕甚至消除中風症狀。使用的前提是「及早送到醫院」,而且要「送對醫院」,透過撥打119,才能在最短時間內將患者送至具腦中風急重症處理能力的醫院。雲嘉南聯防 跨縣市醫院合作解危機嘉義縣老年人口居全國之冠,該縣消防局除了衛教宣導,提醒民眾多加警覺之外,也跟各醫院密切互助合作。應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台灣腦中風學會邀請,共同響應腦中風教育課程,增進急性中風辨識技巧。除了之前爭取將急性心肌梗塞黃金搶救時間的12導程心電圖機,全面配置於救護車上,未來也將成立專責救護隊,連結消防與醫護端,希望將腦中風緊急救護流程標準化,力拚康復出院率。嘉義長庚醫院腦血管暨一般神經科科主任林君賢表示,為了讓雲嘉南的腦中風病患得到更好的治療,目前雲林縣、嘉義縣、嘉義市的醫院已和台南成大醫院合作,整合轉診系統,形成腦中風雲嘉南區域聯防機制,提升醫療量能,使病患能即時接受治療。林君賢亦分享,缺血性腦中風治療除了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之外,近年來動脈血栓移除術更是大幅增加大血管阻塞打通機率,且可將腦中風黃金治療時間從3小時延伸至24小時,為患者爭取更好的預後。嘉義長庚醫院自民國105年起開始執行動脈血栓移除術,約有四至五成接受動脈血栓移除術的患者轉院來接受治療,醫院間區域聯防,對該地區腦中風患者預後幫助很大。預防再次中風 心房顫動、心血管檢查不可少蕭又仁表示,腦中風危險因子無所不在,包括年齡、性別、種族、家族史、腦中風病史以及三高、肥胖、抽菸、日常飲食、運動習慣、心血管疾病等。且現代人因飲食習慣精緻化且常有熬夜、吃宵夜等不良生活型態,導致腦中風有年輕化趨勢。他分享,心房顫動也是腦中風成見的危險因子,當血液因心房顫動滯留心房、產生血塊,血栓隨著血流流出心臟,堵住腦動脈,就會造成栓塞缺血。蕭又仁呼籲,民眾務必做好三高的慢性病管理,定期健檢評估心血管風險。教官小叮嚀/嘉義縣消防局第二大隊溪口分隊分隊長張明峰Q:一名60歲老伯在田裡務農,久未補充水分,前一秒還在說話,就突然眼神呆滯、無法說話、臉色發白、雙手下垂無力,旁人嚇到趕緊撥打119通報,求救過程有哪些應注意事項?A:民眾如果發生急性腦中風,關鍵是及早辨識、即時送醫。由於通報119當下通常非常緊急,正確告知人事時地物即可,勤務中心才能迅速派遣人車處理。人:姓名、性別、年齡、病史事:發生什麼事時:詳細發生時間地:事故發生地址物:附近明顯建築物或易辨識的標地物等待救護人車抵達的過程中,常見的錯誤處置包括扎針放血、服用舌下錠或降血壓、血糖藥物,這些藥物會刺激血管造成收縮,導致病情加劇。民眾應學會基本急救技能CPR及急性腦中風的「微笑、舉手、說你好、快打119」口訣,保持冷靜別將緊張情緒帶給患者,將救護交給專業人員,別誤信偏方延誤送醫。
-
2022-12-25 醫療.百病漫談
天冷養生的秘訣就是不生病 醫師教你如何遠離2個常見冬季疾病
冬季溫度驟降,如又遇到寒流,習慣亞熱帶溫暖的民眾,往往會忽略及時保暖,因此,一旦受寒,健康就容易亮起紅燈!由於長者與嬰幼兒的身體不若青壯年來得強壯,一遇低溫,人體的自我調節能力及免疫力會無法跟上外在環境的改變,除了常見的風寒感冒外,銀髮族還需特別留意心臟病、腦中風等足以威脅生命的心腦血管疾病,因此,在季節轉換前,一定要先做好預防保健與健康促進,以免提高罹病風險!上醫治未病,在健康或亞健康狀態就須特別重視「預防醫學」的概念,不要等到疾病發生,才去想方設法去救治,而是在疾病發生之前,就該為身體建構良好的免疫安全網,並且留意可能發生的健康問題,才是真正的保健長壽之道!以下提出兩個常見的冬季疾病與預防方式:一、心腦血管疾病最常聽到的冬季健康殺手,正是「心肌梗塞」與「腦中風」,一般好發於中老年人,但近年因為飲食、體重管理、生活作息、工作壓力等因素,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出現這類疾病。冬季氣溫降低會讓血管收縮,導致血液循環不良、血壓升高,老年人的血管老化,血管彈性本較差,而青壯年族群平時飲食如果偏鹹與油膩又不忌口,體內血液時常會變得濃稠,缺乏適應氣溫變化與寒流侵襲的能力,也可能發生中風、心肌梗塞等疾病風險。人體血液因高血脂、脫水、本身痼疾等因素而變得黏稠,當氣溫驟降,不僅血管收縮,血液也可能會像豬油一樣,血管壁容易粥狀硬化,血管斑塊也可能脫落到血管成為「血栓」,造成血管狹窄、甚至血管堵塞,引發腦中風、心臟病(冠狀動脈疾病、心肌梗塞)、靜脈栓塞等。要遠離心腦血管疾病,平時要控制飲食與體重,努力讓自己的身體質量指數(BMI)控制在18.5~23.9之間,定期做健康檢查,並配合醫師的建議從事合適的運動,若有任何保健需求,應至家庭醫學科向醫師諮詢,千萬不可輕信坊間誇大不實的產品廣告,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不一樣,一定要有合格的醫師進行把關;也要經常留意氣象預報,在氣溫驟降時,特別注意保暖,並注意血壓變化,有心腦血管等慢性疾病的民眾,更該定期回診,讓醫師透過個別化醫療、精準醫療,降低可能的冬季疾病風險。二、呼吸系統疾病秋冬因為東北季風與中南部地形等數種複合因素,是臺灣空氣污染最為嚴重的時期,諸如PM2.5、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濃度經常達到全年高峰,民眾吸入有污染的氣體後,免疫系統又不給力,很易就會誘發過敏、氣喘、重感冒、支氣管炎、肺炎等疾病,嚴重可能威脅生,不可輕忽!遠離呼吸系統疾病,要注意咽喉部的保養與身體保暖,每日飲用足量的溫水,出門配戴口罩,若經濟許可,可購買空氣清淨機使用,也有一定程度的幫助。請民眾要注意,當感覺呼吸道不太暢通時,請儘速尋找醫療協助,確認病因與疾病類型,並按照醫囑服用藥物,千萬不能至坊間恣意直接採買成藥服用,否則不僅延誤黃金治療期,更可能藥物使用不當肇致更大的傷害。遠離冬季疾病,除了擁有健康良好的生活作息及飲食習慣,定期找醫師評估身體狀況,並按照醫師的指示規律用藥與追蹤,這是冬季養生的基本秘訣!(本文原文網址:天冷,如何遠離冬季疾病?)
-
2022-12-24 醫療.心臟血管
大學教授誤把急性心肌梗塞當感冒,險送命!醫提醒2類人要當心
寒流連日來發威,高雄一名63歲大學教授突然胸口悶痛,疼痛感蔓延到脖子和下巴,原以為天冷小感冒,但症狀越來越嚴重只好掛急診,一查是急性心肌梗塞。醫師提醒,天冷除保暖外,有心血管或三高疾病的患者若出現胸口悶、痛、呼吸喘甚至盜汗或昏眩,要小心可能腦中風或心肌梗塞。誤把急性心肌梗塞當感冒,險送命高雄市立聯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戴大信說,這名大學教授當時心跳每分鐘僅僅40下、血壓降到80毫米汞柱,合併有心律不整和心因性休克,在急性心肌梗塞分級中屬於最嚴重的第4級,死亡率極高。 醫院為他做心導管手術並放置金屬塗藥支架,打通右冠狀動脈,目前情況穩定準備出院。戴大信表示,心血管疾病位居國人10大死因的第2名,危險因子包括年齡、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抽菸和家族遺傳,罹患冠狀動脈疾病者除定期服藥或手術檢查,更需規律運動改善飲食及生活型態。尤其冬季溫度變化大,人體新陳代謝與血液循環較慢,低溫也加速血管收縮,是心血管疾病高峰期。隨時要保暖 避免溫差過大因此不管在室內或室外,隨時要保暖,年長者外出運動前要做好伸展和暖身運動,洗澡或泡溫泉也要避免溫差過大;定期做血壓的量測,並遵守服藥物指示。寒流期間,有胸悶、痛、喘、盜汗等疑似心臟病症狀,要儘速就醫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時機。高市衛生局長黃志中也提醒,為預防心血管疾病或急性中風發作,應掌握「慢、熱、起、穿、行」5要訣,慢起身、做暖身、天暖再出門、穿著保暖。另寒流期間早晚溫差大,長者睡前可在床邊先備妥保暖衣物,半夜起身或早上起床時動作放慢,記得先活動四肢,做好暖身運動,穿外套保暖後再慢慢下床。起身後也不要急著活動,最好先補充溫開水暖身。習慣早起運動的長者,可等天暖再出門或改為室內運動,減少暴露低溫產生的健康危害。心血管疾病患者最好避免單獨出門活動,也選擇容易穿脫及適合肢體活動衣物,運動前先暖身,活動時適度補充水分,避免血液濃稠而使血壓上升的機率。
-
2022-12-23 醫療.心臟血管
30多歲男子寒流猝死!醫:他無三高病史,這壞習慣害他致命
最近天氣變化明顯,繼上周的首波冷氣團襲台後,白天氣溫驟降至攝氏8~9度,入夜後氣溫更下探至攝氏5度,幾天後又回暖至18度。緊接著又迎來第二波寒流,氣象預報預估這周末(24、25日)氣溫將驟降至攝氏7度的低溫。這樣大變化的冷熱溫差一周就出現了3次,導致急性中風患者暴增5倍,甚至有許多年輕猝死案例出現,一位的30多歲男子就因此喪命。首波寒流後 急性中風患者暴增5倍今天台灣的氣候異常,11月了天氣還跟夏天一樣炎熱,南部有攝氏34.4度的高溫,正當這樣的暖天氣被眾人以為今年冬天是「暖冬」時,上周末卻迎來今年的首波寒流,導致氣溫急速驟降10℃。強烈變化的溫差瞬間引爆心血管疾病的炸彈,讓急性中風患者暴增5倍,許多醫院都出現猝死案例。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蘇彥伯醫師表示,根據研究顯示,每年10月到隔年1月,台灣爆發心臟病的比例會增加將近3成,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氣溫變化」,特別冷或特別熱的強烈溫差,會讓原來心血管疾病的症狀更加惡化,增加心律不整、胸痛、冠狀動脈疾病及心臟病、腦中風等疾病的發生率。【延伸閱讀:天冷吃火鍋該注意什麼?營養師揭最重要一事避熱量+高鈉陷阱】出現2個身體警訊 趕緊就醫挺過第一波寒流的民眾,並不代表一定能安然度過第二波寒流。蘇彥伯提醒,這幾天氣溫將一天比一天冷,民眾應留意「胸悶、一動就喘」2個身體警訊,若發現疑似症狀,且發生頻率愈來愈高,最好趕緊就醫。另外,許多高血壓患者因怕天冷導致中風,會自己多吃一顆降血壓藥來「預防」,這舉動恐怕會造成反效果。30多歲「無三高病史」男子寒流猝死 這原因導致蘇彥伯指出,許多年輕人常常自認健康,反而會過於輕忽身體狀況。他說上周末寒流來襲時,自己正在醫院值班,接到一位30多歲男子猝死的案例,這名男子身形稍微壯碩,且沒有三高等相關病史,卻突發心律不整而猝死。「他還那麼年輕,仔細看他的病歷,只能推測是長年的吸菸習慣害了他,才讓他的血管充滿各種病變,最後導致不幸。」蘇彥伯說,自己曾遇過一位29歲就爆發心肌梗塞的患者,一問之下才知道這位年輕男子,竟然從國小時就開始吸菸,才會讓他年紀輕輕就引發血管病變。【延伸閱讀:低溫來襲急診患者增4成 心衰竭、腦中風都與「它」有關】4類人要提防心血管疾病除了三高患者、肥胖、心臟疾病患者要提防心血管疾病,癮君子也要當心,蘇彥伯提醒「吸菸會造成全身血管病變,香菸中所含的焦油、化學物質,也容易造成動脈血管狹窄,但很多人寧願冒著生命危險,也要繼續吸菸。」蘇彥伯叮囑,想要降低心血管疾病或猝死風險,一定要先把菸戒了!
-
2022-12-23 醫療.中醫
冬至溫補別燥補小心上火!中醫院長教進補重點,4穴位可祛寒
冬至是24節氣中最寒之時,民眾除了吃湯圓外,也多更注重進補養生。吳明珠診所院長吳明珠中醫師指出冬至進補的重點,告訴大家如何更有效的進補,日常也可透過穴位按摩祛寒,讓身體更加暖和。冬至是陰氣、寒氣最強之時,中醫院長提醒留意3大疾病! 吳明珠院長表示,冬至是個陰轉陽的時期,此時陰氣、寒氣最強,過冬至後陽氣才會漸漸提升。寒氣易攻擊關節、呼吸道、心腦血管系統,民眾就常容易有肩頸痠痛、腰酸背痛、膝蓋疼痛、鼻塞、流鼻水、打噴嚏、咳嗽。也因為寒氣易使血管收縮,血壓也就容易提升,常會聽到血壓飆高、中風、心肌梗塞等問題。 吳明珠院長也特別提醒,民眾常見認為冬天、天冷之際需防範的就是低溫,但須注意的也包括溫差,以免血管急速收縮而引起中風、心肌梗塞,除了像是出門、運動、溫泉這類民眾較常注意到的,其他也包括進出開暖氣的房間、進出浴廁、離開被窩、吃完鍋物等,凡有溫差變化較明顯的都得留意。 冬至溫補別燥補,小心上火 吳明珠教進補重點更養生! 適度溫補助提升體內陽氣:吳明珠院長表示,冬至既然是寒氣最強之時,養生和進補的重點,自然就會著重在提升體內陽氣、蓄積能量。衣物穿著方面建議合身,不宜太緊,以利血循暢通。飲食方面適合溫補暖身,如羊肉、蔥、薑、蒜、人參、栗子、黑木耳、芝麻、南瓜等,而像是以上述調味的雞肉、鴨肉也很適合,適度添酒的麻油雞、薑母鴨等也都是不錯的選擇。 燥補反而容易上火惹病上身:但即便是進補,也需注意不宜燥熱。吳明珠院長強調,冬季、冬至進補重點在「溫補」而非「燥補」,因此鍋類飲食留意避免添酒過度、太多調味、麻辣、重口味等,以天然辛香料為主較佳。太多刺激的食物只是短暫的取暖,反而提升不必要的火氣、讓身體上火,增添各項疾病的風險,這尤其是有三高、心腦血管疾病的族群更要留意,盡量避免喝這類重口味的湯。 燥補後可吃些稍寒的食物調和:若真天冷想吃些麻辣等重口味鍋物或食物,吳明珠院長也建議吃完後做些調和,既然麻辣鍋易上火,餐後便吃些稍有寒氣的食物降降火,例如白蘿蔔、白菜、蓮藕、水梨等蔬果,也增添膳食纖維、顧及腸道。 進補前先了解自身體質會更好:當然,每個人的體質都會有所不同,適合的進補方式也會不盡相同,吳明珠院長也呼籲,若需真的達到適合自己的進補方式,還是先讓中醫師看看,如此補得更到位。 提升體內陽氣、蓄積能量!中醫教4穴位有助祛寒暖身。 吳明珠院長也建議,冬至、天冷之時可多按按幾個穴道,例如腳底板前約1/3中央凹陷處的湧泉穴、內踝頂點後方凹陷處的太溪穴、內腳頂點向上4指幅寬凹陷處的三陰交穴、踝肚臍下方約4指幅寬的關元穴等,有助增添體內陽氣,避免發寒。冬至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適度合理的進補、養生,更有助身體健康。 《延伸閱讀》 .冬季養生首重養腎!中醫推6食材,吹風機吹2穴位可怯寒。 .中醫9大體質養生食材各不同!郭祐睿院長:補得多不如吃得巧。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12-21 醫療.心臟血管
睡不好對心血管影響大 醫曝除了睡眠時間還有其他該注意事項
根據衛服部資料顯示,心血管疾病在國人十大死因中一直是榜上有名。美國心臟協會(AHA)先前曾提出「生活簡單7件事(Life’s Simple 7,LS7)」,提供民眾作為心臟保養的指引參考,今年AHA新增了「睡眠」指標,將LS7更新為「生活必要8件事(Life’s Essential 8,LE8)」。 如果想要維持心臟健康,良好的睡眠休息是很重要的,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陳冠群也表示,睡眠對於心臟血管的保護相當重要,不過AHA指引只提到「睡眠時間」,但事實上睡眠,其實還有許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睡不好有什麼影響? 要睡多久才夠? 睡眠對健康相當重要,陳冠群醫師表示,如果晚上沒有得到充分的睡眠,可能會使心跳不穩,產生心律不整,而且研究發現沒有獲得良好睡眠的人,血糖、血壓的恆定都會受到影響,還會造成荷爾蒙失衡,雖然睡眠看起來好像不會直接引起心臟問題,但它會間接提高心肌梗塞、腦中風等疾病的危險因子。 美國心臟協會LE8中指出,成年人每晚需要7-9小時的睡眠,5歲以下的兒童,包含午休,需要10-16小時,6-12歲至少要有9-12小時,13-18歲需要8-10小時。陳冠群醫師表示,年紀越小需要越長的睡眠時間,這樣能使腎上腺、腦垂體等成長發育相關的荷爾蒙分泌更加穩定、規律,不過睡得太久,事實上對於休息並沒有太大幫助。 睡眠品質也很重要 睡前2-4小時最好別進食 睡眠時間雖然很重要,但不是越久越好,而有些人睡眠時間有符合LE8標準,但品質不好,對於健康的幫助也會相對減少,因此品質也是需要特別注意的,陳冠群醫師表示,睡眠品質和深層睡眠有關,不過深層睡眠需要經由專業儀器設備才能進行評估,如果要有深層的睡眠,睡前記得不要吃些容易刺激神經系統的食物或藥物。 陳冠群醫師指出,腸胃道的放鬆、休息是睡得好的條件之一,因此睡前2-4小時最好不要進食,尤其是含糖飲料、高熱量食物,因為即使入睡了,腸胃道不是處於休息的狀態,對睡眠品質也會造成影響,因此宵夜要盡量避免,還有含咖啡因的食物也是需要避免的。 打呼要小心! 注意有沒有睡眠中止症影響睡眠 另外,有些人睡覺會打呼,甚至打呼到一半突然沒有聲音,隔了幾秒後又突然大口喘氣,這要注意有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同樣會影響睡眠品質,陳冠群醫師提到,睡眠呼吸中止症對於心臟血管也會造成影響,在呼吸停止的這段時間,身體會短暫缺氧,如果本身就有動脈硬化的情形,會造成反覆的心肌缺氧,誘發心律不整等心血管問題,此外,可能還會造成胰臟細胞缺氧,影響血糖控制。 造成呼吸中止症的原因有許多,陳冠群醫師表示,有些人是肥胖造成的,也有可能是枕頭或睡覺姿勢,導致頸部沒有良好的支撐,阻礙呼吸通暢,而有些人是呼吸道結構問題,如果症狀嚴重,可能要尋求耳鼻喉科醫師幫助做檢查、治療,維持呼吸道通暢性,獲得良好的睡眠品質,進而預防心血管疾病風險。 情緒、壓力也要調整 心血管疾病者更要注意睡眠影響 此外,情緒也會影響睡眠,陳冠群醫師表示,情緒、壓力本身就會影響血壓、心跳等數值,而壓力也會影響睡眠品質,間接導致心跳、血壓不穩定,因此壓力、情緒的調整也是相當重要的。 睡眠不只要注意睡眠時間,還有許多部分需要特別注意,陳冠群醫師也提醒,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更要留意,同樣的睡眠問題,對一般人來說,影響相對有限,但如果是有心血管疾病的民眾,對一般人來說比較些微的影響也必須好好正視,而相對的,如果這些部分獲得改善,也會比一般人有更明顯的幫助。 【延伸閱讀】睡眠醫學專家每日為夜晚所做的準備打呼代表睡得熟?小心睡眠呼吸中止症傷身、傷心、傷伴侶!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6171
-
2022-12-20 醫療.中醫
血液循環不佳易手腳冰冷、疲倦 長期未改善當心引發心梗
現代族群大部分為靜態工作者,長時間久坐辦公室,待在冷氣房裡,每年到這個時候手腳冰冷的狀況就會浮現!就讓我們來看看循環不好有哪些類型吧!循環不好兩類型:「陽虛」、「氣機鬱滯」1.身體能量不足的「陽虛」如果易手腳冰冷,全身疲倦提不起勁,白天上班又時常呵欠連連,你可能是屬於「陽虛」的體質。這時人體就像蒸汽火車的鍋爐系統,能量不夠,無法製造足夠的動力去推動整輛列車,因此容易出現四肢冰冷、疲倦乏力、口唇色淡、腹瀉夜尿、腰背部及膝蓋怕冷痠痛等症狀。這種體質的人可以做一些全身性的有氧運動,例如快走、慢跑、跳繩等。運動不用過於激烈,但要活動到全身微微流汗的程度,才是有效開啟身體循環喔!而生活跟飲食習慣力求均衡,可以適量攝取一些溫性食材,例如薑、蒜、紅棗、肉桂,都可以對促進循環有幫助。2.氣血堵住的「氣機鬱滯」另外也有「氣機鬱滯」型的手腳冰冷,此類型可能因為血氣不通,或是生活壓力、情緒緊繃、睡眠障礙等問題導致。比較起來雖然手足不溫,但卻沒有很怕冷的感覺。我們可以把身體的循環想成一條高速公路,有地方堵塞了導致車流不順暢,所以公路上有些地方很壅擠,有些地方卻沒有車。換句話說,就是氣血卡在頭面、軀幹,下肢及末梢卻容易冰涼。這時建議從生活習慣開始調整,早睡早起、少吃辛辣燥熱的食物、培養紓壓的興趣或運動習慣。循環不好問題多 頭暈、失眠、中風統統來長期循環不好會引起的問題很多,像是末梢神經失於滋養,精細動作的控制就會比較差;到腦部的血流不足也會影響腦部含氧量和思緒的敏捷度,日久則易成為失智症的危險因子。中醫養生強調一個”通”字。氣血不通百病生。血為氣之母,因此,疏通血脈是中醫預防衰老的重要關鍵,應該定期清理血管中的廢物。否則,輕者會出現手腳麻木、頭暈、耳鳴、失眠、記憶力下降以及瘀斑等等症狀。另外大家常常忽略的一點,血循不佳也和男性的陰莖不舉﹐女性的陰道乾澀有關。更有比較高的風險得到冠心病或中風等心血管疾病。常聽到的心肌梗塞,就是循環不好加上飲食作息不節制引起。如果四肢末梢有出現酸麻感、頭暈腦脹、意識不清、胸口悶堵、呼吸困難、噁心想吐、冒冷汗,請儘速就醫。日常改善血液循環兩方法:穴道按摩穴道按摩可以選用頭部的百會穴,上肢的合谷穴、曲池穴,下肢的足三里穴,以及腹部的氣海穴、關元穴,背部的命門穴、腎俞穴等,每天按摩5~10分鐘,能幫助身體溫暖,促進血液循環;此外,配合中醫施以穴位針灸,也有助于通經活絡,促進血液循環的效果。日常改善血液循環兩方法:食療以食療的角度來說,要盡量攝取對心血管有益的omega-3脂肪酸,例如堅果、魚油。還要多攝取維生素C,含有抗氧化的功效,可以有效改善血液循環。也可以多吃胚芽、香菇、番茄、核桃、紅肉、雞蛋等含有菸鹼酸的食物,提供人體足夠的維生素B3,改善循環。藥材方面,陽虛體質可以在冬令適度進補,選用當歸、川芎等溫經通絡的藥材,服用如當歸生薑羊肉湯或是十全排骨湯。氣機鬱滯的人可以食用平補的四神湯,酌加行氣的中藥,如香附、陳皮。但每個人體質不一,且有些藥物會有交互作用的問題,還是建議找專業中醫師看診諮詢後,再選擇進補的中藥,免得沒補進去身體,反而燥熱上火喔!
-
2022-12-19 醫療.新陳代謝
代謝症候群是三高發生前警訊 專科醫師教你如何恢復健康狀態
「小陳,你竟然也變胖了。」「是呀,畢業到現在,體重增加了20公斤。」幾位老同學難得聚在一塊兒,看著彼此的變化,忍不住感嘆,「哎呀,歲月不饒人,大家都發福囉!」其實,發福不是福,而是不可忽視的健康警訊!「代謝症候群」的判定標準有幾項,包括腰圍、血壓、空腹血糖、空腹三酸甘油酯(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這五項裡面如果有三項異常,就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奇美醫院新陳代謝科陳柏蒼醫師指出,「現在認為代謝症候群就是三高發生之前的警訊,如果已經有代謝症候群,卻依然沒有好好注意,三高就會找上門。」目前,代謝症候群的盛行率在男性約39%,女性約30%。陳柏蒼醫師說,如果有不良生活習慣,飲食又沒有注意,代謝症候群的風險可能會更高。代謝症候群算是亞健康的狀況,在這個階段還有機會改善,如果做好生活型態調整,可以恢復到健康的狀況。代謝症候群與三高問題密切相關,陳柏蒼醫師表示,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導致腦中風、心肌梗塞,或周邊動脈阻塞等心血管事件,可能造成嚴重併發症,甚至死亡。代謝症候群常讓人三酸甘油酯TG偏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偏低,因為腰圍超標時,堆積的是不健康的脂肪,這些不健康的脂肪容易有脂肪酸游離,過多的游離脂肪酸會使肝臟產生過多三酸甘油酯,因此TG會偏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偏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偏高,並導致胰島素阻抗,造成血糖異常。混合性高血脂,不能顧此失彼代謝症候群逐漸惡化之後,除了造成糖尿病,還會伴隨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患的高血脂往往是混合性血脂異常,除了注意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還要注意三酸甘油酯TG。陳柏蒼醫師說,臨床上會希望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控制好,而且三酸甘油酯TG也不可忽視。因為三酸甘油脂太高,會產生急性胰臟炎,亦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所以都必須注意,才能避免後續嚴重的併發症。控制高血脂必須從飲食、運動、藥物著手。飲食方面要少吃油炸物、精緻澱粉、甜食、糖飲等,陳柏蒼醫師說,因為過多精緻醣類進到我們體內,會轉化成三酸甘油酯。另外,喝酒一定要適量,酒精過度攝取量也會加重三酸甘油酯產生。運動方面,每週至少要有5天運動達到中等強度,持續30分鐘,可搭配有氧運動與肌力訓練,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並循序漸進。針對高血脂病人,一般會先嘗試飲食、運動控制三個月。若依然無法達標,便會建議使用藥物控制,目前已有多種藥物可以使用,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狀況選用合適的藥物。由於糖尿病患者屬於高風險族群,除了生活型態的調整,應該盡早用藥。控制膽固醇,留意蹺蹺板效應使用藥物控制膽固醇時,經常會發現蹺蹺板效應,陳柏蒼醫師解釋,因為在代謝過程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與三酸甘油酯TG是上、下游的關係,所以在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下降時,三酸甘油酯TG會有上升的情形,類似蹺蹺板,所以被稱為「蹺蹺板效應」。三酸甘油酯TG過高時,會使急性胰臟炎的風險上升,陳柏蒼醫師提醒,在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時,也需要小心監測,預防三酸甘油酯TG過高。為了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和三酸甘油酯TG都控制好,醫師會適時調整藥物,在狀況許可時,會選擇合併型藥物,幫助血脂達標,以解決兩個相反的問題,而且方便性較高,也能提升患者服藥的順從度,治療上較容易成功。貼心小提醒代謝症候群是重要健康警訊,一定要盡快調整生活型態,做好飲食控制,並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陳柏蒼醫師叮嚀,三酸甘油酯TG過高將導致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偏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偏高,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現在的藥物很多樣,能夠幫助血脂達標,在控制膽固醇時,可能出現蹺蹺板效應,因此要小心監測三酸甘油酯TG,並適時調整藥物。高血脂是不容輕忽的慢性病,在控制達標後還是要按時服藥,才能降低中風、心肌梗塞的風險!原文:
-
2022-12-19 醫療.心臟血管
人真的會「笑死」?醫:是有可能的,而且不只有笑才會
我們經常會用「笑死」來形容一件事真的非常好笑,然而沒想到現實中真的有人被「笑死」。根據《網易新聞》報導,中國一位男子和鄰居在家附近店家相遇,兩人相談甚歡,沒想到鄰居竟然因為男子開的玩笑「活活笑死」了。 人真的有可能會笑死嗎?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陳冠群表示,是有可能的,而且不見得是笑死,在情緒特別激動的時候都有可能會突然倒下,因為情緒本身就是一種刺激,會影響心跳節律。 不只有「笑死」 情緒刺激過大都會影響心臟 事實上,心臟功能除了會受到血管影響外,也會受到神經系統的影響,陳冠群醫師表示,神經系統分為交感神經系統與副交感神經系統,主要是控制心臟的節律,交感神經會使心跳加速,副交感神經會使心臟減速。 喜、怒、哀、樂等情緒波動本身就是一種神經的刺激,如果刺激太大是有可能會造成意外的。陳冠群醫師提到,大哭、大笑事實上都是一個比較大的神經刺激,如果民眾本身神經有老化的情形,刺激太過強烈的情況下,交感、副交感神經調節出了問題,就有可能突然產生心律不整,影響心臟血流,導致昏厥。 而在情緒激動的情況下心跳會加速,此時心臟耗氧量大,對於氧氣的需求量也相對提升,陳冠群醫師表示,如果民眾本身又有一些動脈硬化、狹窄問題時,血液可能會出現供需失調,產生心肌缺氧的情形,後續也有可能引發心律不整,導致突發的嚴重意外。 陳冠群醫師也分享到,臨床上這類的病人其實蠻常見的,特別是有些年長者家裡有些變故,或是伴侶往生時,情緒比較激動,可能會伴隨心絞痛或缺氧的症狀,而情緒低落也會影響睡眠,間接導致心跳、血壓不穩定,這樣的情況就有可能會加重心臟血管疾病的症狀,產生突發的狀況。 不用害怕大笑! 醫師曝只有這類人風險比較大 不過,民眾也不需要太過恐慌,像中國這起笑死意外,後來經過家屬解剖檢驗死因為「冠心病」,陳冠群醫師表示,冠心病是一個比較廣義的說詞,只要是心臟上主要供應心臟肌肉的三條血管有問題都稱為「冠心病」,所以像心肌梗塞、冠狀動脈硬化、心絞痛都是指這類的疾病。 冠心病常見症狀有胸悶、喘不過氣、壓迫感等,陳冠群醫師指出,也有一些比較不典型的症狀,而且年紀越大症狀會越不典型,像有些病人可能會有左側下巴、左肩、左手臂痠痛的情形,甚至有些人的表現是肚子不舒服、胃痛等。 這類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除了不要做太過激烈的運動外,陳冠群醫師也建議,有些情境容易使情緒太過激動、亢奮,這些如果能夠避免的話,也要盡量避免,像是看球賽、選舉造勢等等,不過,如果不是很嚴重的動脈狹窄或動脈硬化,一般都不至於會因為情緒而受到太大的影響,也不會發生像笑死這麼嚴重的突發意外。 【延伸閱讀】心跳過快當心「隱形殺手」 奪命! 安全有效治療這樣做你累了嗎? 心血管與工作負荷為過勞風險二大指標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6168
-
2022-12-18 醫療.心臟血管
低溫來襲急診患者增4成 心衰竭、腦中風都與「它」有關
低溫風暴來襲,各醫院急診患者增加,多為心肌梗塞、心衰竭及腦中風患者,人數約比平時增加3至4成。急診醫學科醫師表示,民眾在天冷時要注意頭頸部保暖,必須戴毛帽、圍巾、口罩等,以降低脖子、頭部處於低溫的機會,而天冷時從溫暖的室內到寒冷的室外時,恐造成血壓急遽變化,提醒務必先把保暖的衣物穿上再外出,以防溫差過大引發猝死。台北馬偕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簡定國說,最近低溫來襲、溫差大,急診收治心肌梗塞、腦中風病人約增加3到4成,而若是天氣冷跟比較不冷的月份相比,急診病人量更可以增加4至5成,其中年長者或原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患者,更要這注意低溫的威脅,建議低溫時應戴圍巾、口罩保暖。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高偉峰說,低溫來襲,一定要注意保暖,特別是心肌梗塞、心衰竭、腦中風都與高血壓有關,天冷時務必注意血壓,如睡覺前應把保暖衣物放在床邊,清晨起床後應立即穿上,而外出上、下班時,從室內轉移到室外必須先把保暖衣物穿好,以防從溫暖的室內到寒冷的室外時,血壓急遽變化,若是高血壓病史者須按時服藥、控制血壓。此外,2至3成腦中風原因與心房顫動有關,一旦出現心臟跳動忽快、忽慢等身體不適,一定要盡速就醫,尤其是全球失能最重要的致病因素就是腦中風,而腦中風約8成是阻塞型,發病後須盡速就醫,於4.5小時內施打血栓溶解劑,可以改善3成症狀,如果病情需要進行血栓取出術,應於發病後8小時內進行,約可改善6成症狀,依國內醫療技術約可改善8成。高偉峰說,判別有無腦中風可經由簡單測試,就是「微笑、舉手、說你好」,看看自己微笑時嘴巴是否對稱,手可不可以舉高、說你好時有無口齒不清,如果有不適症狀一定要就醫。急診日前收治一名50多歲男子,晚上出現疑似腦中風症狀,但男子不以為意,想說睡一覺就好,沒想到睡覺起床症狀沒有好轉,就醫確診腦中風,但已錯失黃金治療期,留下行動不便的後遺症。心肌梗塞也是天冷常見的好發疾病之一,症狀為胸悶、胸痛,感覺有如大石頭壓在胸口,但年齡45歲以上民眾若出現不明原因的上腹痛,應懷疑是心肌梗塞,這是該年齡層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狀,必須第一時間就醫,千萬不要輕忽,一不小心恐會猝死,且不要自行開車就醫,以防開車時病情發作,更加危險。最後,高偉峰說,在美國心衰竭、心肌梗塞患者一年各有100萬人,但心衰竭死亡人數是心肌梗塞的2到5倍,主要症狀有腳踝腫脹、喘不過氣及睡覺時無法躺平,民眾天冷時要注意控制鹽分及水份攝取,特別是火鍋的湯頭最好不要喝太多,避免心衰竭發作。台北長庚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李智晃說,低溫侵襲下,急診患者分為兩部分,一是年長者的呼吸道疾病患者增加,如感冒、肺炎,主要原因是年長者免疫力較為低下,容易受到病毒、細菌的感染,另一類患者為腦中風,原因為溫差大,血壓不易控制所致,呼籲民眾務必注意保暖,必要時可以使用暖暖包對抗低溫。
-
2022-12-17 醫療.心臟血管
寒流來襲!當心手腳冰冷、手麻、腳抽筋 醫教3步驟舒緩不適
天氣漸漸變冷,你是否開始出現手腳冰冷,甚至手麻、腳抽筋的問題?請注意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天氣漸漸變冷,你是否開始出現手腳冰冷,甚至手麻、腳抽筋的問題?請注意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 。觀察身體的變化,能夠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今年冬天,如果你除了手腳冰冷,還容易手麻腳抽筋,可能就要提高警覺,現在先讓我們來了解,天冷時容易出現的三大病症與問題:一、心肌梗塞冬天日夜溫差大,會讓血管容易收縮,因此特別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原本就有心血管病史、慢性病史的患者更要特別留意,如有胸悶、胸痛、易喘等狀況,都要立即就醫,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期!二、腦中風血管收縮也會讓血壓高低起伏,進而讓硬化的血管斑塊剝落,增加中風發生的機率,有發生過腦中風,或是有高血壓病史的朋友,都要記得定時測量血壓並且注意保暖。三、末梢循環不佳天氣冷會讓人不想動,加上熱漲冷縮的反應,導致代謝變慢、血液循環不佳,造成手腳冰冷易麻,而血液循環不良也不只會出現在身體四肢末端,也會出現在重大器官內的微血管中,因此千萬不能輕忽手腳冰冷、容易手麻腳抽筋的現象。陳炯瑜醫師分享,日常可以透過適度的伸展按摩、補充B群以及熱敷、泡熱水澡的方式來幫助減緩手麻和抽筋問題,但也別忘了尋求專業檢測,來檢視自身狀況,才能真正由內而外守護身體健康。來源出處: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
-
2022-12-17 焦點.用藥停看聽
高血壓藥物愈吃愈多! 腎動脈交感神經阻斷術可助降血壓
吃藥還是無法控制血壓怎麼辦?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介入性心血管科主治醫師黃晨祐表示,患者若屬於頑固性高血壓,在藥物使用效果有限的狀況下,近年發展「腎動脈交感神經阻斷術」,降低腎素分泌,達到穩定血壓的效果,術後能降低藥物用量。高血壓通常沒有症狀,但每4.5人死亡中就有1人死於高血壓相關死因,有沉默殺手之稱。量血壓是高血壓防治基本功,120/80毫米汞柱(mmHg)是最佳防線,超過140/90毫米汞柱(mmHg)即應就醫。高血壓患者中約有一成屬於頑固性高血壓,頑固性高血壓是指已經服用3種以上降血壓藥物,血壓仍高於160毫米汞柱(mmHg)。正常來說,居家血壓數值應控制130/80毫米汞柱(mmHg)以下,若有腦中風、冠心症或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等血管硬化疾病患者,或心血管事件高風險病患,像是糖尿病、腎臟病,收縮壓目標可降低到小於120毫米汞柱(mmHg)。黃晨祐表示,台灣只有約三到四成高血壓患者達到適當的血壓控制目標,因此,重大心血管事件如中風或是心肌梗塞仍舊蟬聯國人十大死因排行榜前三名。據研究,高血壓無法達標控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民眾對於服用高血壓藥物的恐懼,導致遵醫囑情況不佳。黃晨祐表示,大多數國人擔心的是高血壓藥物會帶來副作用,以及一旦吃了高血壓藥就得一輩子服用,種種疑慮都增加,用藥遵從性降低。他說,控制血壓除了藥物以外也得多管齊下,包含限制鈉攝取、限制酒精攝取、減重、戒菸、規律地進行有氧運動等。近年醫學界也著手發展「腎動脈交感神經阻斷術」,黃晨祐表示,高血壓有部分機轉來自於交感神經過度作用,特別是在腎臟,交感神經過度作用會刺激腎素(renin)過度分泌,活化下游的腎素—血管張力素—醛固酮系統,同時刺激腎臟增加鈉離子及水分再吸收,最終引起血壓上升。黃晨祐表示,腎動脈交感神經阻斷術是利用血管介入手術的原理,將特殊的電燒導管置入雙側腎動脈血管壁內,利用穩定熱能安全地將腎動脈周圍的交感神經阻斷,達到有效控制血壓效果。根據國內外研究顯示,該手術進行後,術後三個月量測血壓,患者的收縮壓平均下降9.2毫米汞柱(mmHg)、24小時血壓收縮壓平均下降4.7毫米汞柱(mmHg)。黃晨祐表示,目前建議可嘗試腎動脈交感神經阻斷術的高血壓患者,像是高血壓合併器官功能受損、高血壓藥物服從性不佳、對高血壓藥物耐受性不佳、藥物難治型高血壓等。不過,手術對於有腎動脈狹窄、腎動脈畸形或嚴重腎功能不全者等,則不建議施行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