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心態
共找到
840
筆 文章
-
-
2021-08-07 養生.抗老養生
立秋養生先養肺,吃這些東西潤肺去燥!6種常見疾病教你預防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今年的立秋在8月7日。身為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意味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季即將來臨。剛入秋季氣候乾燥,夜晚雖然涼爽,但白天氣溫仍較高,所以也有秋老虎之說,在「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應特別注意 調養秋燥症狀、預防小感冒,也要注意情緒放鬆、小心憂鬱。在立秋後有哪些疾病容易發生?又該如何預防這些疾病?我們日常該從哪些方面進行養生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讓大家健康、安穩度過這個秋天的秘訣吧。立秋後的幾種常見疾病及預防方法1、咽喉炎秋天空氣變得乾燥,溫度也逐漸降低。如果出現明顯的咽部不適,應該注意多喝溫熱水,多吃些滋陰潤喉之品,如百合、銀耳、黑木耳、梨等,平時用嗓較多的人更要保護好嗓子,盡量減少說話。另外,秋天容易上火,建議容易上火的人少吃辛辣食物,以免刺激嗓子影響健康。2、感冒立秋後溫差大,容易著涼,著涼後身體抵抗力下降,導致病菌乘虛而入,是感冒的主要誘因。夏秋之交要注意防寒,室內註意通風。身體健康的人,常用冷水洗洗口鼻,有助於預防感冒。感冒是誘發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老年人及心血管病患者、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相對抗病能力差,對秋天氣候的變化適應能力和耐受力也差,因此要特別注意提高免疫力,避免感冒、感染。3、胃腸疾病夏秋之交多發胃腸疾病,有胃病的人要注意保暖,飲食以溫、淡、素、鮮為宜,定時定量,少吃多餐,不吃冷、硬、燙、辣、黏的食物,戒菸禁酒。4、呼吸道疾病季節變化時,呼吸道防禦能力差的人很容易得病。因此,立秋後應特別注意防範呼吸道疾病和肺病。老幼等體弱者需注意鍛煉,加強營養,保持輕鬆心態也很重要,時常大笑能增加肺活量。5、腦血管疾病寒氣與燥邪相結合,使血管收縮,導致腦血管病變增多,容易誘發中風。特別是中老年人,立秋後應注意多攝入含蛋白質、鎂、鈣豐富的食物,可有效的預防腦血管疾病。進餐時防止過飽,以七到八分為宜。立秋的日常注意事項1.警惕早晚溫差立秋時節,依然會有一段炎熱天氣,被人們稱為「秋老虎」,仍要適當進食清熱解暑食品。但從立秋後,晴熱高溫會逐漸緩和,人們會逐漸感到涼爽,晝夜溫差也會逐漸加大,要注意適時添加衣服、被褥,尤其是晚上,睡覺時要注意肩頸、腰腹的保暖。2.注重潤肺去燥肺與秋季相應,而秋季乾燥,氣燥易傷肺,宜潤燥、養陰、潤肺。適當食用芝麻、蜂蜜、百合、杏仁、乳品等食品,可以益胃生津,有益健康。秋天,人們有時會感到煩躁,首先宜多喝水、粥、豆漿,多吃些蘿蔔、蓮藕、荸薺、梨等潤肺生津、養陰清燥的食物,特別是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熱降火、潤肺去燥等功能。還可進食酸味的食物以收斂肺氣,如橘子、檸檬、柚子等。少吃蔥、姜、蒜、韭菜、辣椒等辛辣食物,以防瀉肺氣。另外,立秋時暑熱未消盡,還需適當服食防暑降溫之品,如綠豆湯、蓮子、百合等,以消暑斂汗,健脾開胃。根據自身的體質狀況,可以選擇一些適合自己的鍛煉項目。像太極拳、八段錦等傳統健身運動,對於增加肺活量、改善慢性呼吸病患者的肺功能、練習深沉而緩慢的呼吸具有明顯的作用,是老年人、體質虛弱者、慢性病患者最佳的鍛煉方法。潤燥養生料理:百合銀耳蓮子粥材料:百合20克、銀耳40克、蓮子15克、粳米80克、冰糖適量。作法:將銀耳洗淨、用清水發脹後,先煮蓮子,再放入百合、銀耳、粳米煮沸後,加入冰糖即成。功效:百合性味甘微苦平,潤肺止咳、清心安神;銀耳性味甘淡平,具潤肺生津、提神養胃等功效,可改善乾咳或咳嗽痰中帶血。蓮子性味甘澀平,可養心安神、健脾止瀉。粳米性味甘平,功能補中益氣、健脾益胃、止煩止渴。
-
2021-08-06 養生.聰明飲食
88歲阿嬤也能執行168斷食,甩肉10公斤、血糖血脂都下降!營養師教一道「不挨餓的瘦身菜單」
Sunny營養師的88歲阿嬤,因為捨不得浪費食物常常飲食過量,加上餐餐過油過鹹,長期下來不僅「三高」上升,體重、體脂也過高。利用均衡飲食+分量控制+168斷食,不僅幫阿嬤瘦下15公斤,連醫師也說不用再打胰島素、吃血糖藥。高齡阿嬤也可以執行間歇性斷食?在阿嬤搬來臺北與我們同住之前,我和安媽已經進行168斷食一段時間了,加上阿嬤早睡早起的作息和我們差不多,所以就很自然的和我們在相同的時間一起用餐。不過由於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突然降得太低,會有即刻性的危險,所以在幫阿嬤控制飲食時,採取緩慢的方式進行,避免一下子大幅度的減少食物分量,並且早晚測量血糖值,觀察血糖是否安定。在這段期間,阿嬤也持續回醫院檢查,我們也和醫生保持密切的討論。一般糖尿病、慢性病等患者,不建議自行貿然進行斷食,務必尋求專業人員的建議與協助。阿嬤的瘦身飲食重點在幫阿嬤瘦身前,已經有安媽的成功案例,所以執行起來更為明確、有信心。主要原則仍是以「吃得均衡、控制分量」為主,從總熱量和營養素兩大方向來調整阿嬤的飲食習慣。阿嬤的用餐時間和我們相同,早上十點吃第一餐,六點前吃最後一餐,二點會有個小餐點,在進食的八小時期間,阿嬤吃得營養又均衡。重點在於全面攝取六大類食物且控制好分量,碳水化合物總量不要過量,蛋白質與蔬菜需要充足,水果、堅果需要適量。說起來好像很簡單,但執行起來還是需要花一點時間適應,畢竟以前阿嬤自己會默默吃掉一整條木瓜,現在規定她只能吃兩片,如果說以前是「豪飲」,那現在就只能是「小酌」了。阿嬤的瘦身計畫和安媽差不多,都是以168斷食+均衡飲食+減醣飲食為原則。不過阿嬤年紀大,又有血糖問題,更需要漸進式的調整飲食分量,不能調整得太快、太激烈,心態上也得更有耐心,不能心急。剛開始,阿嬤體重降得非常緩慢,我們一度也感到小挫折,還好阿嬤配合度很高,我們也耐心的堅持繼續,第一個月雖然只有減下了二公斤,但是到了第五個月,已經瘦下十公斤。正確的飲食方式,可以融入日常的持續進行,把時間拉長一點來看,效果還是很棒的!怕阿嬤又會想回臺東老家,我們每天都會找事情讓她做,讓她不會覺得無聊,或是請她做一些小加工,提升她的自我價值感。改變飲食後,不用再打針、吃藥阿嬤來臺北就醫檢查後,大約住院三個星期,靠著注射胰島素和吃血糖藥控制了高血糖,但出院後身體變得虛弱,也有水腫問題。幫她進行瘦身飲食三個月之後,當她再度回醫院檢查時,體重已經從原本的七十五公斤降到七十公斤以下,她的糖化血色素也降到6.4%,於是醫師判斷她可以不用再打胰島素,也可以不用再吃血糖藥了。在停血糖藥後的下一次回診中,醫生發現阿嬤的血脂也下降了,於是血脂藥也可以減量,從每天一次變成兩天一次,這些都是改變飲食後出現的正向回饋。這樣的改變,不只我們很開心,不用再吃那麼多藥的阿嬤也很開心,並且更相信改變飲食的力量,而持續執行。就在我寫書的現在,阿嬤的體重已經降到了六十三公斤左右。對阿嬤來說,減肥不是為了變更漂亮(當然穿衣服變好看她也是很開心),而是改善她的健康,以前的她晚上睡覺總是會抽筋,現在抽筋的頻率變少了、睡眠品質變好了、人也變得有精神了,這些一環扣一環的影響,都是從她改變飲食那一刻開始的。阿嬤驗證了當飲食不正確的時候,只靠吃藥是沒有效的;當飲食正確的時候,是可以不需要吃藥的,所以我們需要的是好的食物,不是好的藥物。只要控制「吃下肚子的東西」跟「每天吃的分量」,八十八歲的阿環小姐不挨餓、不節食,也能瘦得健康,希望她的故事,也能鼓勵你或你家中的長輩。阿嬤體重減輕之後,我開始帶她做一些簡單的阻力訓練。食譜:全穀雜糧類 蒟蒻炒麵傳統炒麵需要用較多的油量拌炒,相對來說熱量也較高,利用熱量低、富含膳食纖維的蒟蒻麵,就可以聰明避開熱量地雷。這道料理的關鍵在於油量控制,建議使用量匙測量,就可以控制熱量。另外,加入黑木耳、高麗菜等蔬菜,即可提高膳食纖維的攝取量。餐餐吃飯吃得有點膩了嗎?不妨試試看這道美味又無負擔的蒟蒻炒麵。材料:蒟蒻麵 360g、香菜 10g、黑木耳 20g、青蔥 5g、紅蘿蔔 15g、蒜頭 5g、高麗菜 100g、 紅蔥頭 20g、洋蔥 50g、玄米油 15ml、辣椒 2g調味料:鹽巴 適量醬油膏 10ml作法:1.黑木耳、紅蘿蔔、高麗菜、洋蔥切絲;蒜頭、紅蔥頭、香菜切末;辣椒、青蔥切小段。2.熱鍋後加入玄米油,放入蒜末、紅蔥頭爆香,加入紅蘿蔔、洋蔥炒熟,再加入黑木耳、高麗菜絲、辣椒以及蒟蒻麵拌炒。Tips:蒟蒻不吸油也不吸水,烹煮時建議不要加太多水。3.加入鹽巴、醬油膏調味並拌炒。4.起鍋前撒上蔥花、香菜末即可。總熱量:353 kcal蛋白質 4.8 g脂肪 14.9 g碳水化合物 58.7 g膳食纖維 15.4 g書籍介紹Sunny營養師的168斷食瘦身餐盤:媽媽、阿嬤親身實證!6大類食物 × 95道家常料理,不挨餓的超強必瘦攻略作者:Sunny營養師(黃君聖)出版社:采實文化出版日期:2021/08/04作者簡介 Sunny營養師(黃君聖):畢業於文化大學食品營養系,擁有臺灣營養師、美國ACE-CPT國際私人教練雙證照。當營養師前,為潮流服飾店老闆,在臺北擁有五間店面,長期作息不正常,體悟健康的重要,便嘗試轉換人生跑道,意外接觸到許多長輩,深感健康飲食的重要,便重新拾起營養專業,希望可以幫助更多人建立正確觀念,提升更好的生活品質。成為營養師後,最先幫助的對象就是自己的媽媽和阿嬤,用健康且容易執行的方式,幫助她們成功瘦身,並將營養學實踐於家庭日常中。常在社群媒體Youtube、Facebook、Instagram分享專業有趣的營養知識,獲得廣大的迴響。也是許多企業與媒體力邀合作與採訪的對象,分享營養、健身、瘦身等知識,是兼具實力與人氣的營養師。延伸閱讀: 台灣大腸癌發生率已經是世界第一!胃腸肝膽科醫師:早餐我絕不吃的4種食物
-
2021-08-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高端能BNT不能? 藍營:BNT應即放入疫苗預約系統選項
國產高端疫苗僅完成二期實驗期中報告,就火速取得衛福部緊急使用授權(EUA),並被放入疫苗預約系統選項。國民黨立院黨團今呼籲,鴻海創辦人郭台銘等單位取得的輝瑞(BNT)疫苗保護力是目前世界上最好,蔡政府也應比照高端放入預約系統。國民黨團總召費鴻泰表示,BNT疫苗採購到的量遠比政府採購的其他疫苗量都來得多,應將BNT列入疫苗施打預約選項中,開放給12歲以上民眾預約;高端都可以開始預約,為什麼BNT不能?費鴻泰說,高端疫苗二期期中報告解盲不到兩周,衛福部就發EUA,之後再一周就放入疫苗預約系統;BNT是世界上最好的疫苗,8月3日才發EUA,衛福部長陳時中與蔡英文總統有多痛恨BNT?擔心BNT進來高端沒市場?凸顯陳的怠惰?郭台銘為加速取得BNT疫苗,特別到捷克一趟,陳時中卻只祝郭馬到成功。費鴻泰批評,陳好像路人講風涼話,是何心態?如果陳時中有郭台銘、台積電十分之一能力與精神,台灣不會淪落到要搶打疫苗,台灣老百姓就能生活在幸福中。黨團副書記長萬美玲則質疑,為加速疫苗覆蓋率,國內原本一天可以打到20萬人次,但至8月4日止,國內疫苗只剩89萬多劑,政府也放慢速度一天只打9.7萬劑,塑造台灣還有疫苗可打假象,但也快沒疫苗可打。費鴻泰說,下周第五類打完後,至9月底止,國內恐將僅剩高端疫苗可選擇。
-
2021-08-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開放餐飲次日再爆確診 侯友宜:比三級更高的心態把關
新北才剛開放餐飲內用第二天,遠東百貨板橋中山店就爆發確診個案,外界也擔心是否會影響餐飲內用規範,以及後續解封,甚至反而會升級防疫警戒,新北市長侯友宜強調,新北會以比三級警戒更高標準看待餐飲內用,並隨時監測數據及後續發展,若有情況「該收就收」。侯友宜說明,目前因為開放餐飲內用,市府要承擔更多防疫責任,所以一定會更嚴格去落實及把關防疫措施,這段時間會不斷的稽查,更重要的是,市府團隊要以比三級警戒還更高的標準來看待餐飲內用,以及逐步解封的相關作為。侯友宜指出,這幾天雖然確診數比較高,不過感染源大致都匡列住,還會再看後續發展,市府觀看監測指標不會只單靠一天或兩天的數據,而是看一個周期或者有幾個個案有大幅度變化,如果有狀況「該收就收」,但現在都還在持續監測當中,希望後面幾天能將疫情控制得當,讓市民在餐飲內用下,也能回到正常生活。
-
2021-08-01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美國調查:疫情下77%男性壓力變大 59%感到心靈孤立
走過新冠病毒疫情的嚴峻考驗,我們即將迎來疫情中的父親節。傳統的父親角色,總是默默承擔家庭責任,背負壓力不輕吐。在疫情之下,家庭關係、經濟負擔與潛在的疾病,可能正威脅著爸爸的健康。從心理層面到生理問題,家人該如何協助一家之主傾吐心事,避免高壓之下百病齊生。新冠疫情逐漸趨緩,但對經濟的嚴重衝擊,讓許多爸爸背負比以往更高的壓力。研究調查顯示,男性較不願向外尋求協助,接受心理諮商比例僅為女性的一半,他們背負龐大心理壓力,卻從不輕易表達情緒。經濟負擔、家庭關係緊繃與潛在內心的煩惱,都可能威脅著爸爸的健康,相較以往,今年父親節,男性更需要家人多一分的關懷與陪伴。根據美國調查,疫情下77%男性壓力變大,59%感到心靈孤立。台灣今年6月失業率來到4.8%,創8年新高。台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李玉嬋分享他遇到的案例,一名退休軍人近期展開事業第二春,事業還未穩固,加上家中長輩長期失能,還有小孩要養,導致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復發。諮商心理師全聯會副理事長羅惠群也分享一名有焦慮病史的男性個案,疫情間月收入減少三分之一,又面臨搬家等瑣事,短期負能量壓縮,讓他陷入恐慌漩渦,導致夜晚噩夢連連、常說夢話,太太的睡眠也連帶被影響,敏感的妻子最後決定拎著先生上門諮詢。疫情大流行影響男性甚鉅,根據美國醫學雜誌《Healthline》報導,美國男性約有77%的受測者反應壓力變大;59%感受到心靈的孤立,更有45%的人自覺情緒心理健康下降,但有很大比例的男性拒絕尋求幫助。平時脾氣好,一衝動就摔東西,長期壓抑易出現暴走、成癮行為。爸爸有苦說不出,主因是受性別刻板印象影響,社會灌輸男性要有男子氣概,陽剛特質的標籤讓男性有淚不輕彈。疫情影響所及,不僅是工作上的挫折,許多對未來的計畫、期望,與人生目標可能都遭打亂。羅惠群說,男性內心壓抑過久,逃避向外求助的表現,包含出現成癮的行為如:開快車、酗酒等,面臨緊繃情緒,往往不願說出口或嘗試諮詢,避而不談的結果,導致潛在的情緒偶爾會突發性爆發,許多太太向他反應,先生平常脾氣很好,但有的時候一衝動會摔東西。「男性到青壯年會面臨不願示弱的課題。」李玉嬋則認為,曾經在職場上叱吒風雲的人,難以開口求助,人一定有軟弱的時候,要懂得適時尋求資源,像是撥打心理輔導專線,前往諮詢、諮商。邀爸爸聊一聊,讓他養成傾吐的「習慣」。男性面臨焦慮的時候,家人扮演重要角色。羅惠群說,可以主動邀請爸爸展開對話,即便他們可能自尊心作祟,出現婉拒或反應冷淡的窘境,但只要讓爸爸們養成傾吐的「習慣」,往後展開對話就會更容易。羅惠群也建議與爸爸對談的小撇步,他說,在聆聽的過程中,當男性家人展現脆弱的面向時,不必急著做出反應或給予建議,只要專心回應情緒層面,因無心的話語可能使得他們自尊心受挫,漸之不願繼續分享。家人對話初期,如希望提供建議,可以透過爸爸親暱的朋友或男性手足傳遞。當爸爸的「新同事」變家人,趁機修補親子關係。疫情改變生活方式,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 隨著大環境的改變,許多人宅在家時間變長,爸爸的「新同事」變成家人,這時男性可開始調適心態,加強心理韌性,甚至嘗試修補先前因工作忙碌而疏離的親子關係,同時與親人展開不同以往的深度對話。爸爸做家務別嫌他是豬隊友 少碎念多讚美家庭照顧方面,在性別刻板印象中,女性被賦予細心、全能的形象,舉凡停課的育兒問題,禁止內用的備餐任務,以及家裡清潔、消毒工作幾乎都由母親承擔。隨著爸爸居家工作,分擔家務機會變多,媽媽們最怕遇到「豬隊友」。今年父親節練習以讚美替代嘮叨,媽媽也該學著放手。葉雅馨說,有些男性可能不擅長家事,盡力完成家務的過程,女性也應該避免碎念,並且多多給予鼓勵、讚美,彰顯對方的優點,相信能夠減緩緊張氣氛,親人相處更和樂。
-
2021-07-31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你搭商務艙還是經濟艙?腹痛未必胃痛!如何客觀評估病人身體狀況
好朋友相聚。甲:「你這次帶員工去看奧運,員工坐什麼艙?」乙:「他們坐商務艙,否則我這個總經理職位可能要丟了!」甲:「那你自己呢?」乙:「我坐貨艙。貨艙全程冷鏈,旁無他人,又有疫苗相陪,才安全呢!」凡事都有不同的角度看法,角度不同會衍生不同的意義,甚至引發各種爭議。因此,凡是成熟的客觀人士大都會由各種角度去評估事情,除非有不同的出發點或利益糾葛。在醫療上,判斷病情尤其要特別客觀,否則小則延誤了病人的醫療,甚至可能因此危及生命,不可不慎。例如同樣是肚子痛,就有好幾種原因。例如上腹痛可能是真的「胃」痛,就是胃的地方痛,但也有可能是因膽結石在痛,也有可能是胰臟發炎或胰臟癌在痛。此外,盲腸炎開始的時候,也常是上腹所謂「胃」的地方在痛,隔一段時間後,再轉到右下腹盲腸的地方在痛。而同樣是「胃」痛,也有幾個不同的原因,可能是胃食道逆流在痛,也可能是胃發炎或胃潰瘍在痛,也有可能是十二指腸潰瘍在痛,甚至也有可能是胃癌在痛。此外,大腸長了東西,腸道不通,在初期甚至末期常常會有腹脹感,很多人自己吃胃藥,或自行診斷吃太多了或各種原因引起的,等到症狀越來越厲害,再求醫做客觀診斷,常常延誤了病情。因此,評斷事情也好,看病也好,養成公正客觀的心態與思維,不僅社會祥和,也才是病人之福。●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95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07-30 新聞.元氣新聞
舉世震撼的「最長七分鐘」蘇麗文憶08年奧運受傷征戰 只想奪牌送父親抗癌
編按:全台瘋奧運,江宏傑與師妹木木(林葦妮)周二晚間10點直播的「傑木現場」,邀請「跆拳道女戰神」蘇麗文與羽球國手白馭珀暢談昔日比賽甘苦談,蘇麗文談起2008年參加北京奧運不倒真相。談及這段往事,蘇麗文說,當時不父親當時得知父親罹患癌症末期,一度想放棄比賽資格,但父女倆約定都要奮鬥到最後一刻。2008年北京奧運競技場中,中華隊跆拳道國手蘇麗文身負重傷,還屢仆屢起、勇敢迎戰的畫面,讓人記憶猶新,即便左腳前十字韌帶斷裂、外側副韌帶撕裂、第四趾骨折,她仍心懸為國爭光之念而奮戰,長庚復健科林瀛洲醫師時任蘇麗文的隊醫,且聽他分享那「最長的七分鐘,蘇麗文以運動家精神感動全場。」這段舉世震憾畫面背後的故事。林瀛洲說,「蘇麗文在2008年北京奧運在第一回合對決韓國選手時,不幸十字韌帶斷裂,當時我是她的奧運隊醫,深知她非常希望能在奧運締造佳績,為國爭光,因此,我們都不曾有放棄比賽的念頭,雖然當時在首場時就受傷,但她仍是負傷上陣,勇往直前,希望敗部復活拿到奧運銅牌,當時外界的關切超乎我們想像,也深自承受負傷出賽,傷勢加重的壓力,戰與不戰,深感糾結。」 「在北京,我們已提前規劃治療計畫,經過多方討論與詳細評估,醫院高層也很重視,我們成立跨專科的專案小組:包括骨科、復健科、放射診斷科的醫師,希望回台後藉由縝密的手術和術前、術後的復健,能讓蘇麗文早日重回運動場,這是我們共同的目標。」痊癒後重返人生榮耀戰場。在2012年,傷後痊癒的蘇麗文參加奧運選拔賽得到第三名,雖然無法代表台灣征戰奧運,但其實她那時的運動能力和她實力的巔峰時期已相差不遠,那時她已擔任教練,同時又是選手,能全心參與訓練的時間不多,這樣的成績已算不錯,她的運動功能已恢復九成以上。蘇麗文說,「賽後復出主要目的是幫助新手增加打贏的動機,因為跆拳道會理事長發現他們成長停滯,他出面邀請我參賽以刺激新手成長,那時我雖恢復到九成,但我仍然猶豫很久,心想選手若沒有旗鼓相當,實力相襯的對手挑戰,失去切磋戰技、突破現況的競爭力也很可惜。我是很願意協助後輩新秀成長,我去參與奧運選拔賽,主要是想幫助選手成長,但不幸的是比賽練習時,遇到被男生陪練員攻擊到肋骨,骨膜發炎,連呼吸、震動都會痛,無法克盡全力,因為受傷並沒有很積極地打敗對手,運動場上不進則退。 」「我也曾和林醫師認真討論過,他也不希望我繼續再打跆拳道了,因為我雖痊癒百分之九十,不到百分之一百;但是倘若再度受傷,十字韌帶仍有斷裂的可能。」因此,蘇麗文從跆拳道場上的選手及教練身分徹底退隱江湖,另闢人生戰場。舉世震撼的七分鐘還記得2008年京奧那讓人印象深刻的七分鐘嗎?蘇麗文與克羅埃西亞選手的銅牌爭奪戰場上,身受重傷她已無法用左腳站立,只能用右腳單腳支撐身體的重量,一拐一拐的以受傷的左腳進攻。比賽過程中,她的疼痛已達極限,林瀛洲也考慮讓她不要再比,林瀛洲就和她說,「若妳輸了兩分,我們就棄權。」她甫上場,受傷的左腳使盡全力,就踢到對方的頭,先馳得點,以兩分領先,她咬牙忍痛,堅持要奮戰到底,腳傷疼痛已達極限,她一路負傷攻守,直到4比4打成平手後,再一路踼到延長驟死賽。那時,裁判已不忍心再看下去,只要對方一出腳,裁判就判她得分,雖然最後以4比5落敗,蘇麗文只拿到奧運第4名,但她奮戰不懈的精神已感動全世界。教練背她下場時,大會工作人員都哭了!記者眼眶泛紅,語帶哽咽的說,「看到蘇麗文這樣的運動家精神,在大家心中,她已經是得到金牌了!全場都是『蘇麗文!加油!』的聲浪。」蘇麗文那場憾動人心的戰役不僅是要為國爭光和證明自己,更是為了得鼻咽癌的父親,因為他們曾相約要一同奮戰。即使蘇麗文最後還是沒有如願奪牌,但她奮戰不懈的精神,仍舊雖敗猶榮。密室內被國手踢飛的經驗「第一場輸掉韓國受傷時,我們盡力治療讓她傷勢穩定,可繼續上場比賽。上場比賽前,我們要模擬何種動作可做、何者不能做,這是機密,完全不能讓對手知道。因此,我和她提早回去熱身場地,那裡有個治療房間,把門關起來,我就拿著練習的防護墊護身,告訴她何種動作能做、何種不能。她出擊的力道很大,我曾看到她當場把人擊昏,她每一回合踢我,我這麼大的一個人就往後飛,她一踢,我就往後飛,哈哈!她踢得很開心,因為以前都是我欺負她,哈哈!現在她終於可以欺負我了!這是挺獨特的經驗。」 林瀛洲從2001年起,擔任北京世界大學運動會中華代表團隊隊醫,扮演「金牌推手」長達十七年,之後杜哈、廣州、仁川三屆亞運及北京、里約奧運等,無役不與!他曾說,「隊醫與選手並肩作戰,很享受榮辱與共的革命情感!」隊醫長期悉心治療、照顧運動員,對選手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及個性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有了互信互諒的默契,若遇到突發狀況,才能幫上忙。「從我1999年,十多年前在左營國手訓練中心認識蘇麗文,到她2008年擔任奧運國手,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她所想的莫非是在奧運賽事中締造佳績,奧運四年一次,她不見得有機會再參加下次奧運。因此,在那當下,我們兩人都沒有想過要放棄比賽,我心裡想的是如何讓她上場比賽圓夢,也希望她能全身而退,能安全比完賽,回台灣好好治療。非常了解對方,雖然外面有很多電話打進來,心裡閃過的念頭,有關她的病情她沒問,我也沒主動講,她放心把腳交給我,我們心照不宣的並肩作戰。」林瀛洲說。蘇麗文的現身說法回想林瀛洲和蘇麗文的淵源可從17年前談起,那時蘇麗文18歲,在左營的國家運動訓練中心擔任跆拳道培練員,「那時長庚復健科主任帶著林醫師來左訓中心。陪練員專門陪正選選手練習,但所有福利都放在正選選手身上,陪練員的福利很少,若受傷也得等正選選手先醫治,才輪到陪練員,陪練員很難看得到醫師。 」「但是,那時林醫師主動醫治我的腳,讓我第一次感到被重視,後來訓練日有進步,成為正選選手後,身上常有大大小小的運動傷害,那時也會給高雄及嘉義、台北非長庚體系的醫師看病,其他醫師都會勸說好好休息,暫停練習,但是,那不是我想聽到的答案。林醫師了解且知道選手心理,知道選手其實都希望持續訓練,不敢稍有懈怠,因為休息就很像退休,就會很快被超越,他知道選手需要甚麼。除了醫治之外,他還會教運動員如何復健,如何讓運動傷害不影響訓練或比賽,他教我們照顧自己的身體,不管事身體或心靈總是對症下藥,我覺得這是很棒的事情。 」蘇麗文面帶微笑地說著。「林醫師總會說,『我們可以用其他方式來練,一邊養傷一邊練習。』這是林醫師和運動員的默契,他理解運動員即使是受傷,仍需持續訓練,因著瞭解,讓我們感情越來越好,從醫病關係進展到朋友。我向來自我訓練嚴格,因練習跆拳道所受到的傷,應該是國家代表隊裡最多的,那時每周都會等他南下到左訓中心來為我治療。」憶及往事,蘇麗文眼神中散發出和煦,不同以往擔任選手時的剛猛。當你第一位病人此時,蘇麗文水汪汪的杏眼中散發出頑皮的眼神,「我總是會先打打電話問他要喝甚麼飲料。然後等他風塵僕僕到了之後,當他第一個病人。因為需要他治療的選手太多了,很多選手都需要他。」而林瀛洲總是給予醫療專業的建議。「杜哈亞運時,我的腳踝疲勞性骨折,腳踝一碰到地板就痛,高雄及嘉義的醫師照了很多次X光和超音波,他看了所有醫師的檢查報告後,要防護員減少我傷口周圍的貼紮(機能貼布),教導防護員要撐住哪一部位,所以我常說我的成績不是因為我一人創造的,而是很多人創造出來的。」蘇麗文語帶感恩地說。不只是醫師和病人 還是朋友「當我那時因疲勞性骨折,有些人說我因讀研究所、因比賽需要而減重,受到當所有人抨擊時,他是唯一相信我可以拿到金牌,也跳出來為我講話的人;果然,我在杜哈亞運也得到我跆拳道史上唯一的一面金牌。2008年京奧之役,很多人勸阻當時傷重的我,不要再比了;長官問他,他眼眶泛淚,因為我的膝蓋腫大,抽出來的血不是組織液,他知道我不願放棄,我那時一次又一次回到賽場上,把受傷的腳全部交給他。在休息室時,他說,現在你來試試看,他拿靶要我試踢,我就用這隻斷的腳踢,我一踢,他就飛出去,他驚訝的說,『你的腳不是斷了嗎?怎麼還這麼有力?』在那時抉擇戰或不戰,壓力最大時,他力挺並支持我,很多教練都叫我不要打了 !他始終站在我這邊,我們彼此心照不宣,默契十足。」蘇麗文回想這段,印象仍是清晰如昨。就像伯樂和千里馬,人生旅途中,可遇而不可求的知遇之恩。有一次蘇麗文腳背骨折,即使拖著石膏腳,但還是勤練不輟,勤練到石膏都碎掉,醫師只好幫他又重打,高雄醫師很生氣又無可奈何,只好用夾板、用塑膠板固定。蘇麗文笑著說,「林醫師看了看就說:『他們不夠了解妳!』他就避開我受傷的腳,要我練習沒受傷的部位,結果他開的課表我練都練不完,根本沒時間再去練我受傷的腳,哈哈!林醫師就知道我的個性。當別的醫師要我受傷的腳不要練,我就越會去練,他就以疏導來分散我的注意力,因為他深知我是不隨意休息的人,因為休息就會被超越。」拉我一把的長庚醫療團隊「2008北京奧運回國後,受到長庚非常、非常大的幫助,那時長庚負擔我全額醫療費用,這些都是林醫師向長庚幫我申請的。他曾問我是否想復出。想復出,是因為我覺得我應該還有能力幫助台灣跆拳道界的新人,但我若參賽,會佔了國際賽的名額,因此毅然決然決定徹底休息,給新人機會。我在人生轉折點時,會和他討論,因為我仍想回饋國家、社會,他就會勉勵我說,『你可以用另外一種方式呀!』面臨生涯規劃選擇的關鍵時,我也會請教他的看法,他也會給我良心建議。」蘇麗文忘情地說,「我多年觀察林瀛洲醫師,他是以不改初衷的心態,照顧每一個選手,不因自身權力變大或因為資深,就改變對別人的態度,他和十七年前我所見到的林醫師一樣,不會因為我後來小有名氣就邀功。我總會找低調的他合照,把他推向鎂光燈前,因為林醫師很帥,又是很貼心的暖男,我們在賽前集訓時,他總會拿起單眼相機幫選手拍美美的照片,以彌補我們在比賽時,不得不以猙獰醜爆的相片在媒體曝光時的遺憾。」「林醫師不僅在醫療上給予運動員協助,在精神上也給予我們很大的支持。他熱愛運動,他對每個選手都很公平且用心,不管選手的成就及程度,他總是一視同仁,他對很努力、很認真、很有運動家精神及很有禮貌的選手都很支持。他曾擔任過多次國際賽隨隊醫師,他總是貼心觀察場次和比賽。還記得我們亞運熱身時,看到他在訓練區為我們拍照,開朗的笑意灑滿一臉,陽光燦爛,豪情依舊,至今仍令人難忘。」「不得不談到一個插曲,有次比賽,他低聲和我說,『你下一場的對手在瞪你。』我大吃一驚,直說:『誰?是真的假的?好,我上場要打她。』他就在旁邊拍照。結果比賽時,我一時力道過大,將對手擊昏。於是看到林醫師想要跳過比他還高的欄杆,想衝進賽場救那位選手,因為他覺得是他造成的。」「然後,他事後還和我說:『怎麼力道這麼大?把人擊昏?』他常自掏腰包奉獻出不屬於國家隊和工作的時間,給假日還跑去找他治療的我,他完全不會因為利益,而選擇是否要照顧或醫治你。甚至我已退休過氣,他始終如一,不因為我成功後才接近我,也從不邀功。他總是默默地承受與付出,對他有種相知相惜的感覺,因為我們個性都很像,當我們低落時,我們不氣餒;我們成功時,我們不驕傲。」蘇麗文娓娓道來他對林醫師的觀感。擔不擔心別人會誤會?蘇麗文俏皮地露出漫畫般喜感的笑臉說,「完全不會,因為林醫師當我是男生,我也當他是兄弟。」柔化了當年跆拳道場上銳利猙獰的眼光,遠去了英姿颯爽來酣戰的俐落身影,不再平時勤練如戰時,不再枕戈待旦,等待出賽日的戰鼓爭鳴,眼前飛揚著蘇麗文神采奕奕的面孔,只是不再是她風馳電擊的出擊畫面,而是她娓娓道來的述說。就像武俠小說裡肝膽相照的俠客間的情感,革命情感從來不是複雜曖昧的關係。蘇麗文篤定溫和地說,「林醫師的太太很漂亮,我們常一起吃飯、運動,無論是爬山、騎車還是跑步,有時一邀,會連他一家人都一起來,他的爸媽和姪子我都見過,我們就像是朋友一樣,有好康的就會倒相報。林醫師從來不給人家含糊的感覺,他總是很明確、坦蕩。所有選手中,我應該和他互動最好的,哈!我有時會大膽要求去他家玩,和他家人打成一片。就像很多選手被粉絲景仰、愛慕、崇拜,選手若沒有明確表態與否,就很容易產生誤解。林醫師始終表現出醫師的專業度,工作時,他相當理性、認真且果斷; 私底下,我們無話不談,談生活見聞,關心彼此的成長。」蘇麗文語帶感恩的說,「2008京奧之役後,林口長庚骨科徐郭堯醫師幫我開完刀,查房時和我說我可以下床走走,我心想應該沒有像我這麼快開完刀就下床走動的病人吧!更何況我還受傷兩次。當時我雖然超懷疑的,但還是下床走過去再走回到床,徐醫師就說:『我就知道你不是一般人。』哈哈!他都不曉得害我超痛的。很有趣!這代表我手術的恢復是很棒的,徐醫師也很有自信且滿意,才敢要我下來走。我閒暇時仍從事自由搏擊的運動,我腳還是可以踢、瞬間移動、跑步、跳躍,行動能力大部分都恢復,這感覺很棒。很感恩當年長庚醫療團隊動用很多資源來醫治我,無論是高壓氧治療及許多族繁不及備載的協助及資源,只讓我安心養病,長庚的護理師很親切,讓人懷念。」「當時在北京,蘇麗文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甚至有媒體還說她假受傷,前十字韌帶根本沒斷… 在北京,醫療團隊就已提前評估回台灣治療模式,也成立跨科專案小組。媒體從大陸一路狂追至台灣,於是我們為了保護她,把她藏起來,在桃園長庚五樓開了一間特別病房,讓她安心療傷不被外界打擾。蘇麗文回台後的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由徐郭堯醫師主刀,蘇麗文傷的是她的攻擊主力左腳,取她右腳腿後肌的自體肌腱重建。經過這一個多月的治療,透過團隊的手術及復健後來恢復地相當好,讓蘇麗文能重返運動場,她現在雖已退休,但仍舊關心跆拳道界。」林瀛洲說。2017年仲夏的世大運,在藍天白雲下,目送採訪結束的蘇麗文漫步走回桃園巨蛋體育館,心中驀然升起漲潮般的希望和祝福,倘若台灣的所有醫病關係能夠像蘇麗文和林瀛洲一樣,那應該是醫師也是病人的福祉。選手背後的醫療後盾讓選手無後顧之憂的相關醫療及照顧,是榮耀背後的關鍵!「金牌,不是一個人,背後支撐的絕對是一個團隊。」高雄長庚運動醫學周文毅醫師下了一個貼切的註解。Taipei 2017 Universiade - 世大運閉幕在即,閉幕並非結束,為了挑戰自己,選手們繼續努力奮戰,但他們並不孤單,來自他們背後的支持,則是協助選手締造歷史的無名英雄,說選手的成功雖不完全是醫療團隊造成的,但卻是強而有力的後盾。2014年成軍的長庚運動醫學整合照護計畫,在這一次的世大運,由長庚醫院派6位醫師與8位防護師隨隊,幫助中華隊選手,與選手們並肩作戰,榮辱與共。過去陪伴運動員征戰國際大小賽事的長庚運動醫學團隊是如何成軍呢?周文毅說,「主要是因為長庚醫療體系王瑞慧董事長很支持,看到了許多媒體的報導,她發現台灣的運動員雖然政府有支持,但需要幫助的人太多、太多了,不能只有在選手發光、發熱時去接近他、消費他,而應該在基礎上務實協助。因此在2014年結合長庚體系有興趣的醫師,組織起來並建立制度,有別於企業暫助金錢的想法;而是給予貼切的幫忙,不是只有費用贊助,而是為選手聘請貼身防護員,不僅照顧選手的傷勢治療,甚至協助選手訓練。訓練的目的是在減少傷勢,不僅讓選手無後顧之憂,也讓照護選手的防護員,也同樣能在生活上有所保障,也能無後顧之憂地跟著選手四處征戰,因為一個金牌絕不是一個人,背後絕對是一個團隊;即便是個人項目,背後也是一個團隊。」長庚醫療體系自2014年推動「運動醫學整合照護」公益計畫,結合公益贊助、整合性醫療、正確防護、即時關懷、健康管理、教育研討六大元素,至今已近四年,贊助金額累計超過新台幣1億元。從2014年韓國仁川亞運、2015年韓國光州世大運、2016年巴西里約奧運及2017年台北世大運,本院都全程參與運動員的醫療和防護工作。運動防護師協助運動員共計七千多個工作日,近三年連續榮獲體育署頒贈體育推手獎—贊助類金質獎肯定。另外,今年台北市政府也委託長庚醫院負責世大運選手村之醫療中心,照護賽會1.2萬名選手及代表團之健康。此外,每年也舉辦運動專項傷害防護研討會,提供防護員與教練提升專業能力的研習課程,透過專業精湛且運動傷害醫療經驗豐富的醫師解說,使學員吸收實用有效的醫療新知。這項計畫將長期永續的持續下去,長庚期盼能透過這樣的計畫拋磚引玉,推動更多民間企業贊助國內體育風氣,進而在台灣民眾之間推廣運動醫學的重要性,讓民眾也建立運動防護正確的知識與保養習慣。
-
2021-07-30 養生.人生智慧
「相信所有的挫折,都是最好的安排。」東奧5位台灣選手的人生金句:郭婞淳、楊勇緯、羅嘉翎、魏均珩、鄭怡靜
2020東京奧運賽事於7/24展開,隨著比賽如火如荼地進行,台灣的選手們努力地在賽事上寫下歷史新篇章,截至目前已拿到一金二銀二銅,為國家和自己爭取光榮。奧運獎牌不僅是給這些堅持努力的運動選手最大的肯定,更代表著他們辛苦訓練的成果,VidaOrange編輯為你精選了5位奪得獎牌的臺灣選手在賽後發表的得獎感言與金句,或許,你可以從他們身上,看到那個一直以來努力不懈的自己。2020東京奧運舉重金牌:郭婞淳「相信所有的挫折,都是最好的安排。」在2016年里約奧運奪得銅牌的郭婞淳,在今天下午的賽事中突破自我極限,用抓舉103公斤、挺舉133公斤的好成績打破奧運紀錄,成功奪得2020東京奧運女子59公斤級金牌殊榮!囊括了奧運、亞運、世錦賽、亞錦賽等國際賽事金牌,目前仍是59公斤級三項世界紀錄保持人的郭婞淳,16歲就進入國家隊培訓,然而,在她為2014年亞運練習時,不慎被槓鈴壓傷,造成右大腿肌肉70%斷裂,原本可以輕鬆舉起的重量,傷後用盡全力卻始終無法舉起,加上外界的耳語,讓郭婞淳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無法回到以前的狀態。日前,她在粉專上分享當時的心路歷程,「相信所有的挫折,都是最好的安排。」還好,在教練、醫生和團隊的鼓勵下,郭婞淳用正面的心態面對上天的考驗,為自己做出最大的努力,持續進行復健和訓練,最終克服了多重障礙,在2016里約奧運上奪得銅牌成績。此外,在壓傷當下經歷過等待救護車期間煎熬的郭婞淳,也在賽後拿出自己的奪牌獎金,捐了價值150萬的救護車給在偏鄉的醫院,希望可以藉由一己之力幫助到更多的人,因為她認為:「人生不只是贏得比賽,而是幫助別人一起完賽。」2020東京奧運柔道銀牌:楊勇緯「正因為有些遺憾,才有了更遠大的追求。」年僅23歲的柔道選手楊勇緯,第一次參加奧運就奪得銀牌的好成績,就讀台灣體育大學競技運動研究所的他,替柔道項目爭得首面獎牌,成為在2020東京奧運上首位為國爭光的選手,然而,創下多項紀錄的他,卻始終保持著一顆謙卑的心,在社群媒體上分享:「一路走來要感謝的人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心中是滿滿的感激。」柔道其實是一項非常講究細節且困難複雜的運動,從手指頭到關節都要鍛煉,有不少柔道選手的耳朵會因為長期磨練在地而變形,背後的疼痛更是常人無法想像,因此,需要非常自律的精神以及努力,不斷地訓練、進步,才能取得進入奧運的門票。楊勇緯表示,雖然這次比賽沒有拿到夢寐以求的金牌,但正因為有了這些遺憾,讓他可以朝著更遠大的目標前進,相信有天份又自律努力的他,將會持續地挑戰自己的極限,在4年後的奧運比賽奪得更亮眼的成績。2020東京奧運跆拳道銅牌:羅嘉翎「這不是一個結束,而是另一個開始。」出身於跆拳道世家的羅嘉翎,自小就對跆拳道有濃厚的興趣,透過不間斷的努力訓練,年紀僅19歲就在2016及2018年的世界青少年錦標賽取得金牌,是臺灣第一位連續兩屆獲得世青賽跆拳道的金牌選手。首次參加奧運的羅嘉翎,在最後一場比賽成功打敗來自尼日的選手耶索夫,為跆拳道項目奪得銅牌殊榮,而賽後她也在社群媒體提到,其實自己一開始並沒有覺得一定要獲勝,而是抱著挑戰自己的心情進行比賽。「這不是一個結束,而是另一個開始。」期待羅嘉翎未來可以不斷地突破自我,成為台灣運動體壇上的最亮眼的一顆新星。2020東京奧運男子射箭團體賽銀牌:魏均珩、湯智鈞、鄧宇成「不是第一名才是成功。」——魏均珩在男子射箭團體賽奪得銀牌的魏均珩、湯智鈞、鄧宇成,分別打敗了澳洲、中國,並以6:0的好成績進入金牌賽與韓國對抗,雖然最後敗給韓國隊,但二次挑戰奧運的魏均珩並不氣餒,帶領著兩位學弟一起參賽的他,不僅在三人之間培養出良好默契,也用幽默的個性化解團隊的緊張氣氛,他幽默中帶有的認真也傳達:「這中間的學習才是永遠拿不走的。」魏均珩在拿到銀牌後分享他的心情:「不是第一名才是成功。」希望大家未來可以持續關注中華射箭隊,而他也提到,連霸兩次的韓國隊非常厲害,未來如果要超過他們,還有非常多要學習的地方,充分地展現了運動家雖敗猶榮的精神。2020東京奧運桌球混雙銅牌:鄭怡靜、林昀儒「會一直拚,不拚到最後不放棄!」——鄭怡靜被稱為「黃金混雙」的林昀儒和鄭怡靜,日前為中華桌球隊奪得東京奧運第一面獎牌,兩人以4:0比數橫掃法國組合袁嘉楠與勒班森,摘下東奧新增設的桌球混雙銅牌,而鄭怡靜賽後也落下眼淚,釋放一直以來累積的壓力。鄭怡靜在粉絲專頁上分享,能夠獲得這座得來不易的獎牌,並不單單只是靠自己和林昀儒的努力,家人朋友和粉絲在背後強大的支持,是他們能奪得銅牌殊榮的最大功臣。而她也提到「接下來的比賽我們也會一直拚,不拚到最後不放棄!」雖然在今天早上的女子單人賽中,鄭怡靜以4:0比數止步於32強,但相信擁有不服輸精神和意志的她,未來將會持續地挑戰自己,創造一場又一場的耀眼佳績。※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相信所有的挫折,都是最好的安排。」東奧5位台灣選手的「人生金句」:郭婞淳、楊勇緯、羅嘉翎、魏均珩、鄭怡靜
-
2021-07-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降級兩大重點!陳秀熙:嚴管邊境、研擬快篩認證計畫
本土疫情持續趨緩,今天是全國警戒自三級調降的第一天,各行各業為確保防疫安全,都要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分批公布之「圖卡」作為原則,各縣市也有程度不等的加嚴和微調。台灣能夠逐漸恢復正常生活嗎?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表示,分析,關注餐廳內用是有點「見樹不見林」,因社區隱性個案很少,做好口罩和社交距離等措施下,他認為主要來自特殊族群的零星個案,應不致於在社區散開,邊境嚴管才是重點。陳秀熙也呼籲社會大眾應建立兩大重要心態,即「與疫情共存」和「正面看待快篩」,提醒政府部門提前部署,研擬九月以後各地可能都需要鼓勵實施的快篩認證機制,作為未來各行各業或活動場域安心防疫的基礎。陳秀熙表示,預計降級後需要兩周觀察期、兩周適應期,共約一個月時間。指揮中心已經調整心態,多次宣示不強調清零,這是正確的,還是要有配套措施,那就是精準監測計畫的提前部署。陳秀熙建議,這要由地方來做,包括衛生局、衛生所、基層診所,都可以是讓民眾自費快篩的場所,現場不需要醫護人員執行,但是透過實聯制去確保是本人篩檢,並且當場核發政府認可的快篩陰性證明。進入與疫情共存的階段,快篩陰性證明為何很重要?陳秀熙表示,民眾需要調整心態,雖然快篩有偽陰性,但還是有助於找出高病毒量的人;另外,規律快篩的主要目的,其實是為了證明自己是陰性,讓自己和身邊的人都更安心、參與聚會或活動更方便。在邊境嚴管的階段,首要應鼓勵快篩的對象,就是入境後檢疫期滿但還在自主健康管理期間者。除了入境旅客,陳秀熙表示,在國內部分,政府單位也可應多鼓勵企業和民眾善用快篩陰性證明,成為塑造安心防疫場域的助力。例如大型集會、藝文表演,或是特定的餐廳或企業,都可以用定期的快篩陰性證明,作為安心防疫標章,員工或參與者或消費者出示快篩證明。「不是說降級就要馬上做,但是要提前部署,先把策略擬定好,觀察這一個月的降級情況,如果九月需要做,就可以上路實施。」陳秀熙表示,這就是各國都已經經歷過的,大流行後的「社會適應和心理調適」過程,台灣民眾也應保持開放的心胸,抱持平常心,正向看待生活中越來越常見的篩檢措施,畢竟「找出陽性、證明陰性,都是好事情」。
-
2021-07-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舉重女神郭婞淳賽事登場 陳時中:請假也要看
中華代表團昨天在第三天賽程一口氣迎接兩面獎牌,除射箭男團射下銀牌、桌球「黃金混雙」林鄭配也奪下銅牌。今天則換舉重「女神」郭婞淳登場,身負奪金眾望。而奧運期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心繫中華代表團選手的表現,記者會甫結束,就詢問在場記者「你們覺得郭婞淳會不會得金牌?」奧運女子59公斤級舉重,緊接著在防疫記者會後登場,我國舉重好手郭婞淳更是奪金希望。陳時中今天花不到40分鐘即結束平時動一小時的記者會,並主動關心郭婞淳的表現。他表示,奧運為國家注入一股強心針,對防疫上是有幫助的。「人都要有攻項的『氣魄』,世界最頂尖選手的心態、情緒控制,都讓我們有很多可以學習的地方」。陳時中表示,在疫情期間奧運「得金牌是強心針」,就算要請假也要看。他也說,在家看奧運對於民眾不外出、在家防疫是有幫助的。他說,雖然過去有人會去酒店看,但大家可以在家看,打電話分享心得。
-
2021-07-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餐飲業開放內用不同調 鼎泰豐不開、瓦城開一半
指揮中心宣布,27日起餐飲場所將有條件開放內用,地方政府除了雙北、宜蘭仍不開放內用,也都鬆口配合中央政策,不過,各大餐飲集團各有算盤。包括王品(2727)、豆府(2752)、亞洲藏壽司(2754)皆宣布除了雙北、宜蘭門市,明(27)日起開放內用,瓦城(2729)則表示,因考量部分門市轉為雲端廚房後的人力配置,目前傾向部分外送外帶單量大的門市仍不開放內用。鼎泰豐則表示,全台門市將統一作業,所以新竹、台中、高雄店仍不開放內用。瓦城表示,考量人力以及防疫需求,加上部分門店轉型為雲端廚房後的外帶外送單量大,無法同時應付內用需求,所以7月27日起,即便是非雙北、宜蘭的門市,也不會全數開放內用,預估開放內用的門市將占整體門市數50%。鼎泰豐表示,目前全台12間分店因以雙北為主,考量全台門市一致性,因此,新竹、高雄、台中店仍不會開放內用。漢來美食(1268)則表示,除台北市餐廳外,旗下各品牌餐廳將於7月27日恢復內用營業,大家關心的吃到飽型態,因較大幅度調整供餐方式,各項準備須更多時間,「漢來海港餐廳」將於7月30日再統一開放內用,而敦化店、天母店配合規定於8月3日再開放。也有不少餐飲集團選擇7月27日起,除雙北、宜蘭門市之外,重啟內用營運模式。包括85度C的美食-KY(2723)以及王品、豆府、藏壽司。其中,王品目前全台門市約282間,明日起開放內用的家數為172間,豆府全台門市有60間,開放內用家數為34間,藏壽司涵蓋明日將開出的高雄岡山店,全台門市為36間,明日起有19間門市開放內用,另也持續展店,除了高雄岡山店,桃園遠百店預計8月3日開幕。不過,由於餐飲業開放內用仍有許多細則規定,包括桌與桌之間須隔1.5公尺或有獨立包廂、屏風間隔等,同桌則須梅花座或隔板,有餐飲業者預估,即便是開放內用的門市,容客數也只剩下原先的一半,加上不少消費者仍是觀望心態,短期內開放內用對業績的挹注有限。
-
2021-07-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失智長輩被混打AZ、莫德納 家屬:希望健保系統完善錯了嗎?
高雄市一名76歲輕微失智老先生,6月24日打了第一劑AZ疫苗,7月9日竟又接種第二劑莫德納,離譜事件引發議論。家屬在社群強調,小市民希望健保系統完善錯了嗎?建議接種作業要滾動式調整。高雄市衛生局表示,醫院疏失在未詳察接種者的健保卡;目前全國接種站作業模式,都是後端整理傳輸,因為全國有大量的接種數據、資訊需要上傳,縣市也希望資料更新與查核能有比較快的方式。這名輕微失智長者在16天內打了AZ、又打了莫德納的接種事件,有網友說要檢討這家人,指家人沒管好老人家。家人覺得很委屈,在社群中反映:家裡的狀況只是社會中眾多家庭的倒影,老爸好手好腳,只是記憶退化,今天不記得昨天的事,沒有其他慢性疾病,難不成我要把他用鍊子拴起來嗎?讓他每天盯著電視看,讓他退化更快更癡呆?他偶爾找老鄰居串串門子(現在不能群聚),當個快樂的老人不行嗎?他現在身體沒有不舒服,只有手臂癢,爸爸身體沒有其他不良反應最重要。「小市民希望健保系統完善,錯了嗎?罷了,滾動式調整嘛。」高雄市衛生局簡技潘炤穎表示,個案失智問題不適合多作描述,在當天7月9號,民眾沒有持通知書到接種站,現場有兩道關卡把關,第一道是針對接種者有一個切結欄位,切結欄位根據調查書面資料確定有簽名;另外在問診時醫生明確詢問是否有接種過疫苗?個案也在現場明確表達沒有接種過。在接種之後過卡的同時,健保卡沒有詳察的情況之下,出現這樣的問題。醫院在7月9日、12日和13日,有以電話、並到個案家裡關心訪問,個案健康都無虞,醫院會負起責任持續的健康追蹤。潘炤穎說,衛生局了解整個過程,在醫院處置過程有些SOP要檢討,比如說健保卡詳察應該是要放在前面,看卡上有沒有接種過的記錄貼紙,要確實執行;另外對於個案的切結以及個案的問診要更加的落實,並作成紀錄。此案的相關問題已經一一校正。至於接種站部些讀卡的傳輸問題,潘炤穎說,因為全國有大量的接種數據、資訊需要上傳,因此是當天結束作業才批次上傳,因此在傳輸過程中或許會有些時間差、lag累格,在一定的時間後都會恢復正常。高雄市衛生局表示,混打事件是忙中有錯所致,過程確實有疏忽,盡量不會為打疫苗等事去處分百姓或責難醫療人員,但老翁打莫德納疫苗當天,現場醫護不只有口頭詢問,還有請對方簽切結,醫生對這名老翁還滿有印象。據了解,這名老翁打過AZ疫苗貼在健保卡上的貼紙還在,只是一張貼正面、另一張貼反面。衛生局說,是否會有民眾保持僥倖心態去闖關,確實值得全台各接種站一起留意,也要建立一些機制去防範。
-
2021-07-1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漏夜排隊搶殘劑超過12小時 民怨公費疫苗意願登記像「安慰」
花蓮先前有民眾為爭打殘劑,跑百米衝刺不慎摔跤引發討論。台北現在也有民眾為求一劑疫苗,從昨夜就漏夜排隊,只為醫院今天下午所發放的莫德納「殘劑號碼牌」。清晨五點就排隊的張先生是第十類接種對象,他認為,公費疫苗登記預約平台只是「登記安慰」的,才會前來排殘劑,怒批政府天怒民怨。和信醫院藥劑科主任陳昭姿昨晚於臉書指出,醫院開放施打疫苗殘劑,預計今天下午三點發放號碼牌,許多民眾從昨晚就在院外排隊。據了解,搶到頭香的民眾,是從昨天下午五點就一直等待。記者今天上午九點許抵達醫院,排隊現場一共約有13名等待莫德納殘劑的民眾,現場秩序非常良好,他們在院方設置的等候區內依序排隊,並自備椅子拉開社交距離,都有戴好口罩;今天氣溫高達34度,很多人撐著陽傘、披著毛巾,以手持電扇解熱,還攜帶很多瓶水隨時補充,深怕中暑。今天凌晨五點就來排隊的張先生符合第十類接種對象,是第13位排隊民眾。已經排第二次殘劑的他告訴記者,即便排到第13號,但還是不知道能否打得到,但仍不願相信公費登記預約,直言疫苗劑量不夠,登記也只是安慰的。他分享,因為本身也有點年紀要增加保護力,加上家中其他年輕人仍要出門工作,也怕他們把病毒帶回來,孩子更慘根本沒疫苗可打,自己已經退休還要坐在這個地方等殘劑。張先生話鋒一轉怒批政府「天怒民怨」,他指出,疫苗供貨不穩定到現在沒一個人能夠負責,而批評政府的人天天都被打壓,呼籲中央不要繼續組擋民間企業採購疫苗,「你看郭台銘就簽約成功了,民間一出手簽成,政府簽約不成,顯然就是無能。」另一名張先生是陪著有慢性病的太太來排莫德納殘劑,昨天晚上11點半就開始排隊,等到號碼牌都已超過12小時。他說,疫苗預約登記平台,兩人雖符合資格但都沒登記,只因這麼多人嘗試預約,疫苗劑量不夠也是「安慰」心態,而照著政府向下開放的年紀依序接種,很怕打不到疫苗,因此選擇離住家只有五分鐘的醫院,寧願排隊等施打殘劑。
-
2021-07-1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疾病幫助醫師和病人的成長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可說是「醫病平台」成立以來最希望達到的主要目標:「促成社會更了解醫師與病人的互動,彼此因為互相了解對方的看法,而改善醫病關係。」一位資深醫師教授分享自己如何透過多年與病人的互動,逐漸領悟如何跨過醫病鴻溝的心得;一位中生代醫師除了贊同「老師的文章」,並坦然道出醫師不應該再強調專業的「剛強」,而應該運用老子「柔弱勝剛強」的道理;最後一位本身又是病人,又是醫師的女兒、醫師的夫人,以其作家的手筆描述她做醫師的父親直到生命的末期還在行醫,並且變成病人以後,還以「做一個合作的病人,幫忙養成好醫師」的態度自許。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幫忙台灣社會對醫病關係有更深入的了解。年輕時從醫學院剛畢業,在醫學院浸潤多年研究了非常多的疾病,心態是「我是健康的人,要來照顧你們生病的人」,因此自我和病人是對立的,是診察室桌子兩邊的兩個個體,是病房內病床上躺的虛弱的病人,和病床旁邊站立高聳健康的醫師。而疾病和病人連結,疾病附著在病人身上,醫師要對抗疾病,要打擊病人身上的疾病。醫師和疾病對立,也和似乎和病人對立起來。這似乎是過去醫學院教育學生的方法,強者和弱者對立鮮明,醫學院許多強勢並有多年臨床經驗教材數百張投影片的教授,每次在教室疲勞轟炸這些草莓族手無寸鐵的醫學生,和熬夜啃讀強記疲憊不堪的醫學生們,難免也形成了對比。到醫院工作之後多年,才知道自己也可能生病,但自覺是小毛病,無傷大雅,直到50歲時第一次在父喪後,發現高血壓還有偶爾的心律不整,去找醫學中心一位有名的心臟科醫師朋友,他站在醫師的立場給一位生了病的醫師清楚的訊息——你需要吃藥,長期吃藥。從此十幾年來雖然血壓控制良好,但是離不開持續吃藥和心臟病病人的身分。許多擔任醫療工作多年的醫師朋友,現在照顧病人的工作不僅是在醫院診所間,也經常進行電話和視訊的諮詢,和病人的距離逐漸地拉近,從診間進來的朋友(或者可簡單地稱為病人)告訴我他們的許多困難,多數是生理上的病痛,然而他們所陳述的許多病痛,其實是和他們的生活、家庭、工作、所居住的環境密切相關的,例如他們高血壓頭痛,也常常和最近公司加班、業績壓力倍增密切相關;他們的高血脂,也常常和他們最近社交聚餐密切相關。因為我也經常有類似的遭遇,自然能體會醫療和疾病、醫師和病人其實只有一線之隔。醫師並沒有較一般人為多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工作壓力和生活習慣對醫師而言,也都會造成高血壓、高血脂或糖尿病,因為這些都是我們自己親身的經驗,在病人身上也屢見不鮮。因此我會大膽地向病人朋友表白,他的問題我也經常遭遇,例如十幾年來我從來沒有間斷使用高血壓藥控制我的血壓,因為醫師並不是神仙,希望用這樣的同理心讓病人知道,他們確實有機會改善和預防慢性疾病惡化,或者避免讓病人誤信一些不正確的消息,例如服用降高血壓高血脂的藥會成癮,一輩子斷不掉。偶爾也有少數病人會驚訝詢問,醫師也會生病啊?或者他們心中會納悶,原來醫師也是要靠藥物來維持健康,顯然他的方法應該是不錯的,值得嘗試。俗語說久病成良醫,雖說並非所有的醫療人員都要親身經歷所有的病痛,才能夠學習深厚的醫療經驗,但是我知道很多醫師是透過治療病人的病痛而得到寶貴的經驗。病人無私地分享傾訴他們病痛的經驗,是讓醫師成長非常重要的養分。醫師體驗病人病痛的歷程,也可以刺激他們持續學習更好的治療方式。醫師和病人在對抗疾病上應該是同一個團隊,在惡水上逆向划著同一條船。診間是他們共謀對抗疾病的場域,醫院需要醫師和病人同心協力對付無止境的病痛和疫情,國際上專業的術語稱此為「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SDM)」,鼓勵病人面對醫療人員時要多問問題,並且絕對值得打破砂鍋問到底。我認為醫院可以而且應該是為病人而設立和存在的,應讓病人積極參與規劃與倡議,讓病人和醫師一起作主決定,而醫師和醫療人員的主要任務是照顧病人,沒有病人的積極參與,醫院很難成長也容易失去它的價值,沒有辦法為病人設想的醫師和醫療人員,很難成為醫學的老師。
-
2021-07-11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翻轉角色/腎友施打疫苗 保護自己也珍愛家人
以往洗腎患者因長時間透析,體能較為虛弱,多數是被家人照顧的對象。但腎友若能接種疫苗,降低感染病毒的風險,在多數人仍未順利接種疫苗之時,反過來保護家人,翻轉角色。透析病患 可就地施打疫苗「減少感染嚴重度、降低傳播力、降低重症是接種新冠疫苗的目的,也是疫情最終解決方案。」台中榮總小兒感染科主任陳伯彥說。台灣在新冠疫苗採購供應及自行研發未及供應的窘境下,將高風險的長者及洗腎病患等列為優先接種對象。並且考量腎友減少至大型接種場所染疫的風險,可於診所╱洗腎機構施打,台灣的這項措施超前美國,對洗腎病患就地施打疫苗的方便性決策超前部署。「為什麼洗腎病患特別需要受到防護?」因為(血液)透析病患每周必須接受3次療程,且無法拖延,相對增加群聚染疫的風險,病患若不幸染疫,導致重症甚至致死風險較一般人高,致死率約20-30%,也就是每4位染疫就至少一位嚴重到危及生命。因此腎友「避免染疫」才是最主要的考慮,尤其在家庭群聚案例增加時,洗腎病患施打疫苗保護自己的同時,也等於給照顧的家人一道安全罩。「腎友有疫苗就快施打,利多於弊」。陳伯彥說,接種疫苗所產生的抗體量,是自然感染所產生抗體的八倍,且疫苗使用的病毒經過設計、試驗證實不具有細胞毒性,可以安心接種。兩類腎友 先暫緩打疫苗但有兩類腎友先別急著施打疫苗。第一種是剛完成腎臟移植的患者,因後續需要服用免疫製劑、抗排斥藥物,建議等移植後三個月再接種,這時免疫功能恢復,較能誘發較高抗體量;或是採取「保護自我」的方式,宅在家減少被病毒感染的機會。第二種不建議施打的族群是有血小板低下的腎友,若血小板數量低於3到5萬,有出血的可能,最好等血小板數值穩定後再打疫苗。疫苗接種後身體多少會出現不適症狀,因此施打後應留在現場觀察30分鐘再離開。陳伯彥表示,常的副作用如接種部位紅腫、發燒、疼痛等,通常第二劑的反應會較第一劑明顯,可以多喝水(腎友適量)、接種前服用維他命來改善。若身體持續不適,建議可服用非類固醇止痛藥物,發燒時適度使用退燒藥。破除疫苗迷思 應盡速接種他建議接種疫苗之前可預先暸解,例如發現出血點、瘀青、疼痛時,應至醫院家醫科或特別門診尋求適當的診療及處置。台灣腎臟醫學會為了幫助台灣九萬多名洗腎病患以及照顧家屬,努力為腎友爭取到疫苗施打優先順位的第五類;台灣基層透析協會於6月份舉辦「COVID-19疫苗接種線上研討會」,由理事長---台北安德診所楊孟儒院長主持,邀請重量級講者台中榮總兒童感染科陳伯彥主任主講「洗腎病患COVID-19疫苗接種的必要與迷思」,破除施打疫苗的各項迷思。台灣基層透析協會理事長楊孟儒指出,從全球疫情趨勢來看,COVID-19變種病毒一直變化中,疫苗效果和副作用報告陸續出現,疫情之下,醫師對哪些病患應盡速施打COVID-19疫苗有共識,呼籲民眾勿受不實資訊或因近期長者死亡案例影響施打意願。也盼望透過研討會讓大家對疫苗接種有更完整的認識,即使近日疫情趨緩,但這是防疫升級下的結果,還不是疫苗施打的結果,顯見平時做好防護措施更為重要,民眾也要做好新冠恐成日常的心態準備。
-
2021-07-09 養生.心理學解密
早晨成就人生!6位領導力名人的早晨習慣:歐普拉冥想、祖克柏減少「選擇」
一早起床,揉揉仍惺忪的睡眼後,你會去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呢?是為自己煮杯香濃的咖啡、慢慢地走進浴間洗漱,還是到自己的療癒空間裡冥想個10分鐘呢?有越來越多具有影響力的人,包括歐普拉、貝佐斯、比爾蓋茲等人,都分享自己除了早起,也習慣在寧靜的早晨時段裡從事幫助自己提振精神、持續學習及獲得心靈放鬆的晨間活動。今天VidaOrange編輯特別為你蒐集整理了 6 位領導力名人,這些在職場、生活及各個領域都有卓越表現的人,都各自擁有不同的晨間習慣,而這也幫助他們在事業及個人生活中表現得更出色、充實,或許你也能在其中找到適合自己、激發你創意力的晨間習慣。Oprah Winfrey:冥想「深呼吸,看開點,然後提醒自己,『當下』是你唯一確定能夠擁有的時刻。」——脫口秀主持人 Oprah Winfrey不論在週間或週末,Oprah Winfrey 每天早上會以 20 分鐘的「冥想」展開一天,在冥想的過程中,能夠更仔細地感受身心狀態,尤其是正向的情緒例如滿足感與喜悅。如果趕時間,歐普拉會利用短暫 10-12 分鐘的時間來冥想,但那天就會冥想兩次。歐普拉也分享,自己在家中有一個冥想空間,擺滿了充滿靈性探索的書、喜愛的香氛蠟燭,以及任何讓她感受「美好、舒適」的物品,讓她在每天冥想的早晨中,能夠更沈浸在圍繞在身旁的療癒事物之中。許多人都知道冥想的好處,科學也證實冥想有助於減輕壓力、提高生產力、帶來創造力以及保持身體健康,而這也是歐普拉每天在早晨冥想的原因。Mark Zuckerberg:減少晨間做決定的次數「我幾乎每天都自問:『我正在做的事,是我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嗎?』除非我在處理的是能力所及中最重要的問題,否則我對自己投入的時間有不好的感受。」——Facebook創辦人 Mark Zuckerberg對於生活中許多情況而言,擁有「很多選擇」或許是令人感到幸福且求之不得的事。然而,當每天睡醒睜開眼,就得花費寶貴的時間來思考早餐吃什麼、今天該穿什麼等瑣碎小事,使得早晨匆忙地展開,便會錯過了活力與創意最活躍的珍貴早晨時光,而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富有和成功的人,利用各種方式減少自己「選擇」的機會。其中,Facebook 創辦人 Mark Zuckerberg 就是擁有這項晨間習慣最知名的代表,他曾分享自己的衣櫥裡有大約 20 件相同的灰色 T 恤。這種「選擇有限」的生活模式,有助於避免決策疲勞,並將注意力集中在更重要的工作事項上。Jeff Bezos:不依賴鬧鐘起床「早睡早起,早晨的時光是美好無比的。」——Amazon創辦人 Jeff Bezos許多人都有設定鬧鐘來叫醒自己的習慣,有時擔心起不來,甚至會設定一連串相隔 5 分鐘的貪睡鬧鐘。但或許是因為知道待會兒還有數個鬧鐘會響,不用擔心起不來,常常一拖就又讓 30 分鐘在床上過去了。Amazon 創辦人貝佐斯每個晚上睡 8 小時,並且不依賴鬧鐘來起床,當身體習慣了一定的睡眠時間,且知道自己得仰賴「自律性」起床,反而時間一到就會自動地睜開眼醒過來,而這也是讓自己保持自律且規律作息的好方法。Sheryl Sandberg:列下 to-do list「完成一件事比期望完美還要好。」——Facebook 營運長 Sheryl Sandberg你也享受將「待辦事項」一項一項劃掉所帶來的成就感嗎?Facebook 營運長 Sheryl Sandberg 擁有一本螺旋裝訂筆記本,用來安排日程、記錄提醒,以及讓自己能夠為一天做好準備。早晨空出一段時間,將每天繁瑣的工作項目、約會等行程寫下,時刻提醒著自己每件事的進度,並且在完成後確實地給自己一份獎勵,以保持努力的動力。而這項行程也可以根據個人習慣安排至前一天晚上,讓自己一早能快速檢視當日待辦事項。Bill Gates:在跑步機上邊運動、邊學習「好的習慣是一筆財富,一旦你擁有它,你就會受益終生。 養成『立即行動』的習慣,你的人生將變得更有意義。」——微軟創辦人 Bill Gates比爾蓋茲每天早上起床後,會花大約1小時的時間在跑步機上,一面鍛鍊身體,一面利用各種平台學習、吸收新知。一個發表在英國運動醫學雜誌的研究發現,晨練能夠改善一整天的認知和關注的焦點。早起鍛煉還能增強個人紀律,而自律所帶來的正面影響也會蔓延到生活的其他領域,讓工作及生活都能更有生產力和效率。Barack Obama:和家人好好吃一頓早餐「我堅信在人生的終點,當你回首的時候會記得兩件事:你對朋友、家人表達的愛,和那些與愛本身相關的瞬間。」——前任美國總統 Barack Obama前任美國總統歐巴馬每天一早起床後,堅持在家裡和家人在餐桌上共用早餐才出門。「聽女兒們談論她們的日子,愚蠢的男孩、陌生的老師、八卦和奇怪的問題,這總能讓我保持正面的心態。」,歐巴馬在接受 TheSkimm 採訪時曾分享,和家人們的用餐時光對他而言是多麽珍貴且充滿能量的事。偶爾在早晨裡放慢腳步,感受陽光灑進客廳,在被曬得暖洋洋的溫潤實木餐桌上,和家人共享一頓輕鬆、美味的早餐,出門前為彼此打打氣,為一天注入最珍貴的能量。參考資料:1.《Bright Side》:12 Morning Habits of Celebrities You Can Adopt to Set Up Each Day for a Win2.《Top Resume》:12 Things Successful People Do Each Morning3.《Forbes》:5 Morning Habits Of Highly Successful People4.《Balance the grind》:Barack Obama: Daily Routine※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早晨成就人生】6位領導力名人的「早晨習慣」:歐普拉冥想、貝佐斯不依賴鬧鐘起床、歐巴馬與家人共進早餐
-
2021-07-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抗疫新型態生活 3方式與病毒共存
New Normal「新型態生活」來臨,您準備好了嗎?新冠肺炎蔓延全球,全球各地科學家們積極製造對抗的疫苗,實際情況卻是病毒頑強的一再變種,打疫苗可防染病後的重症率,但無法保證有接種疫苗就不會染病。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大家要做好「改變」的準備。人類社交行為改變、思維改變、娛樂方式改變、購物行為改變、工作模式也改變。國內外學者建議,未來的日子,我們都要學習「與病毒共存」,面對後疫情生活,我們如何適應改變,以下三大方向供大家參考:1.健康新思維未來的新冠病毒,可能流感化或感冒化,它不會消失。在這樣的後疫情時代,更要學習自我照顧、增進健康知識,除了關心生理健康,更要注意心理健康。後疫情的未來,心理健康的影響將比生理更加顯著,要保持運動與平衡飲食外,要多關注自身睡眠狀態與情緒狀態,適時尋求專業諮商心理師或家庭醫師,都是提升自我免疫力的「超前部署」。2.懂得保護自己與他人提升自我的公共衛生概念,外出戴口罩、噴酒精、勤洗手。根據「新型旅遊調查報告」台灣500位調查結果顯示,約50%的受訪者旅遊心態偏保守;超過50%的人表示,若疫情趨緩,會多戴口罩、酒精濕紙巾與手部清潔液。研究也顯示,減少生物間傳播,能避免自身染病,也可避免成為各種傳染病的傳播鏈。3.檢視日常,規畫每日活動疫情下的人們,都期待著解封。關心疫情,適當就好,不要讓自己花費太多時間接受過多訊息。告訴自己,每日要有正常作息,包括工作、運動、與朋友聯繫、家庭時間、自我學習的時間、甚至靜心時間等。趁此機會檢視自己的生活型態,並稍作調整,重拾規律生活。2020年國際食物資訊會調查指出,新冠病毒造成飲食的改變,約60%的成年人改變成「在家烹飪」的型態,這就是一個正向的改變。因此,後疫情時代,不全是負面的影響,New Normal新型態生活,需要我們好好重新規畫,保持戒慎的心,尊重生命,建立新的地球觀,從內心去體認,從日常生活中實踐。
-
2021-07-05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腎友施打疫苗翻轉角色 保護自己珍視家人
大疫之下,世界秩序一夜翻轉,混亂之中,我們面對未知,難免恐懼、擔憂,但民眾自律依舊,在生活中落實維持社交距離、戴口罩、隨時使用快乾酒精洗手液與自主健康隔離,悉心如實地配合執行各項防疫工作,但同時期待著疫苗能即時供應接種,保護自己與家人,因著這共同目標,當全民70%以上施打疫苗,達到群體免疫的那一日,將迎來疫後正常新日常。「減少感染嚴重度、降低傳播力、降低重症是接種新冠疫苗的目的,也是疫情最終解決方案」,台中榮總兒童感染科主任陳伯彥說。台灣在新冠疫苗採購供應及自行研發未及供應的窘境下,將高風險生命危險及群聚感染的長者及洗腎病患等列為優先接種對象。並且考量腎友減少至大型接種場所染疫的風險,可於診所/洗腎機構施打,台灣的這項措施超前美國,對洗腎病患就地施打疫苗的方便性決策超前部署。以往洗腎患者因長時間透析,體能較為虛弱,多數是被家人照顧的對象。但腎友若能接種疫苗,降低感染病毒的風險,在多數人仍未順利接種疫苗之時,反過來保護家人,翻轉角色。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官網指出,美國總統拜登三月宣布和透析診合作,為洗腎病患與醫護人員施打疫苗,資金來自一項百億美元計畫。裏頭開宗明義解釋道「為什麼洗腎病患特別需要受到防護?」因為(血液)透析病患每周必須接受3次療程,且無法拖延,相對增加群聚染疫的風險,因此接種疫苗對保護病患與醫護人員相當重要。根據同份資料指出,洗腎病患若不幸染疫,導致重症甚至致死風險較一般人高,致死率約20-30%,也就是每4位染疫就至少一位嚴重到危及生命甚至死亡。「腎友有疫苗就快施打,利多於弊」。陳伯彥說,接種疫苗所產生的抗體量,是自然感染所產生抗體的八倍,且疫苗使用的病毒經過設計,經過試驗證實不具有細胞毒性,可以安心接種。國外還針對罹患過新冠肺炎的洗腎病患研究顯示,就算接種疫苗後,體內抗體會逐漸降低,但未來還會施打第二劑,甚至不排除接種第三劑,這些都有助於增加抗體,避免病患墜入重症憾事。依照研究顯示,一般民眾感染後病毒會侵犯腎臟、血液,觀察住院的重症患者,腎臟功能會快速變差,何況洗腎病患原本的腎臟狀況就不佳,「避免染疫」才是最主要的考慮。尤其在家庭群聚案例增加之時,洗腎病患施打疫苗保護自己的同時,也等於給照顧家人多一道安全罩。兩特殊族群先保護自我 再打疫苗但有兩類腎友先別急著施打疫苗。第一種是剛完成腎臟移植的患者,因移植器官的患者後續需要服用免疫製劑、抗排斥藥物,建議等移植後三個月再接種,這時免疫功能恢復,較能能誘發較高抗體量;或是採取「保護自我」的方式,宅在家減少被病毒感染的機會。第二種不建議施打的族群是有血小板低下的腎友,若血小板數量低於3到5萬,有出血的可能,最好等血小板數值穩定後再接種疫苗。新冠疫苗目前在台灣有AZ疫苗及莫德納疫苗,國際則還有輝瑞BNT、嬌生等廠牌。台灣已完成二期臨床試驗的重組蛋白新冠疫苗,亦有望完成審查,提供接種。目前上市的新冠疫苗類型分為三種型態,mRNA、腺病毒載體、次單位蛋白。至於中國的滅活病毒疫苗,有多方的疑慮,目前無法提供接種。第一種,mRNA疫苗:如莫德納、輝瑞,打進體內後病毒會先刺激人體免疫細胞製造棘抗原,後續再產生抗體。 第二種,腺病毒載體疫苗:以不同的腺病毒當載體(黑猩猩腺病毒、Ad5及Ad26),如牛津AZ疫苗、嬌生(J&J-Janssen)疫苗,打進人體後會刺激人體免疫細胞製造抗體,產生的效果也類似mRNA疫苗。第三種,次單位蛋白疫苗:如諾瓦瓦克斯、高端、聯亞,是直接將重組(修飾)的棘抗原打進人體,直接一道程序提供抗原幫助人體產生抗體。預先演習副作用處理 減少焦慮疫苗接種身體多少會出現不適症狀,因此接種疫苗後應留在現場觀察30分鐘再離開。陳伯彥表示,常見的副作用如接種部位紅腫、發燒、疼痛等,通常第二劑的反應會較第一劑明顯,可以多喝水(腎友適量)、接種前服用維他命來改善。若身體持續不適,建議可服用非類固醇止痛藥物,發燒時適度使用退燒藥。至於民眾普遍關心的「過敏性休克」及過敏反應(mRNA略多)以及瘀青、血栓(腺病毒載體的AZ/Janssen疫苗略多)等副作用,較可能發生在免疫力較強的女性身上。他建議接種疫苗之前可預先暸解,例如發現出血點、瘀青、疼痛時,應至醫院家醫科或特別門診尋求適當的診療及處置。台灣腎臟醫學會為了幫助台灣九萬多名洗腎病患以及照顧家屬,努力為腎友爭取到疫苗施打優先順位的第五類;台灣基層透析協會於6月份舉辦「COVID-19疫苗接種線上研討會」,由理事長-台北安德診所楊孟儒院長主持,邀請重量級講者台中榮總兒童感染科陳伯彥主任主講「洗腎病患COVID19疫苗接種的必要與迷思」,破除施打疫苗的各項迷思。台灣基層透析協會理事長楊孟儒指出,從全球疫情趨勢來看,COVID19變種病毒一直變化中,疫苗效果和副作用報告陸續出現,疫情之下,醫師對哪些病患應儘速施打COVID19疫苗有共識,呼籲民眾勿受不實資訊或因近期長者死亡案例影響施打意願,也盼望透過研討會讓大家對疫苗接種有更完整的認識,即使近日疫情較為趨緩,但這是防疫升級下的結果,還不是疫苗施打的結果,顯見平時要做好防護措施更為重要,民眾也要做好新冠恐成日常的心態準備。
-
2021-07-05 養生.人生智慧
22歲嫁豪門被家暴逃走獨養兒女,蕭瑤:黑夜走黎明來、我的人生倒著過
蕭瑤19歲進入演藝圈,22歲嫁入豪門。她原以為自此過著幸福生活,沒想到,先生控制欲強,還會家暴,她和一對兒女過著提心吊膽的生活。20多年前,她和小孩先後逃到國外,女兒王宇婕成為演員,長子William多年前也返台定居。她以樂觀教導孩子,一家3口逐漸淡忘那段悲慘生活,在台灣享天倫之樂! 蕭瑤出生時就有一雙迷人的大眼睛,長得極為古典、美麗,「那時林黛很有名,大家就叫我『徐黛』(蕭瑤本姓「徐」)。」家境清寒的她,年幼願望是以後要當明星,「我想拍戲、賺錢,讓父母過好的日子。」 休學赴港拍戲,一炮而紅 從小她學民族舞蹈,專科進入文化學院戲劇系,在校演花旦,她的美貌和演技受矚目,名聲遠播。專4那年,邵氏電影台北分公司主動登門拜訪,邀她赴香港拍電影,「我想反正早晚都要當演員,就休學了。」 拍攝一組古裝定妝照,導演李翰祥連她的面都沒見,就拍板讓她演出電影《傾國傾城》,「我演珍妃,狄龍演光緒皇帝。」上映後,果真一炮而紅。3年拍了5部戲,包括《瀛台泣血》等,這時遇見她的先生—大她14歲的印尼富商。 「母親給我的觀念是,女人要結婚、要嫁個會疼妳的好老公。」戀愛時,先生將她捧在手心,「那時約會,只要我看某樣東西一眼,隔天就送到我的面前。」在他無微不至的呵護下,她自認遇到全世界最棒的男人。 回憶一次耶誕節接到先生的電話,「他只說聲:『耶誕節快樂!』,我的耳畔真的響起音樂。」電影浪漫情節在人生真實上演,她沉浸、陶醉在愛情的世界裡。22歲,毅然捨棄如日中天的演藝事業,遠嫁印尼。 先生控制欲強,全家痛苦萬分 婚後很快就懷孕,生下長子William,3年後女兒王宇婕出生。只是,一家人的幸福生活並沒有太長久。先生控制欲太強、心態扭曲,她和一對兒女都被家暴,經常處於被打的恐怖氛圍中。 「只要他在家,就鴉雀無聲。」蕭瑤很想離婚,卻也知道不可能,期間幾度帶著小孩逃跑,又被抓回去。直到1998年印尼排華暴動,眼見機不可失,拜託一位華人牧師,先後將兒女送到美國,她則假裝只是要返台一周,帶著輕便行李,逃了回來。 回到台灣,她的身上沒太多錢,就在小妹經營的旅行社當票務,「我當家庭主婦的生活太安逸了,上班時,連接電話都不知如何應對。」在印尼,她有6個傭人,包括保母、司機、園丁等,卻需要從頭學習如何面對社會。 旅行社10點上班,兒女不在身邊她很空虛,「我想填滿早上時間,就去麥當勞當櫃台,做清晨5點到10點的班。」此時的她,不是富太太、不是大明星,而是二度就業婦女。 女兒王宇婕接棒,盼媽媽過好日子 王宇婕不忍媽媽如此辛苦,要她辭職。長相漂亮的她,後來被發掘為明星,儘管仍在美國大學求學,她捨棄學業,返台當演員,賺錢養媽媽和哥哥。 蕭瑤檢討:「我在婚姻中做錯了幾件事,尤其是金錢,以前我覺得那些都是他給我的,我都不要,這是不對的,我沒有為小孩著想,沒有錢、土地…,無法讓他們好好念書。」 逃回台灣,她不敢和先生聯絡,連電話也不敢接,更遑論提出離婚。8~9年後,在朋友的建議下,赴法院申請被另一半棄養,「花3000多元寫訴狀,再花了1年,法院就判決我們離婚。」她強調:「我一定要離婚,這是精神上的解脫,被束縛的感覺不好。」 幸好她的一對兒女,沒有因父親的家暴而走偏,兩人都很善良、正直。蕭瑤說,在印尼水深火熱的那些年,她盡量不讓孩子感受到生活的苦,「我會告訴他們一天24小時,有白天、有黑夜,黑夜過去,黎明就會到來。」 不憂煩未來,只盼現在過得好 先生不在家時,她會帶著兒女偷偷出去逛街,「在苦難時,我要給孩子們希望、快樂。」但是,那段不幸的日子實在是太長了,逃出印尼的那幾年,3人依然無法走出夢魘,「兒子每天晚上做夢都是逃亡…。」不過也正因為這段苦難,蕭瑤說孩子們長大後,抗壓性更強。 王宇婕在演藝圈打滾10多年,闖出一條路,她陪著女兒晉升為星媽,偶爾接些母親的角色,像2019年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中,扮演丁美媚的母親。她笑道:「年紀大,記性不好,只能接台詞少的戲,不然會有壓力。」 「曾有算命的說,我在60歲會有事業,我說不可能。」多年前朋友找她合夥,她當起「蕭董」。會跳舞、學導演的William,3年前回台定居。1年半前,一家3口合資成立「瘋狂家族影像製作有限公司」,接廣告和舞蹈片。她笑道:「我的人生是倒著過,朋友都已經退休,遊山玩水,我在創業。」 「對我來說,以前吃的那些苦都不算什麼,因為現在會很知足,正因為曲折愈多,抗壓力就更高;與其去擔憂未來,不如放輕鬆,把現在的自己過好。」●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夫妻關係,不是「放軟態度」就會改變!陳安儀:打開內心所有抽屜,才能擁抱真幸福.得巴金森氏症,也有光鮮亮麗的權利!生病並不可恥,需要的是別人的幫忙不需要憐憫.想當「上流老人」,現在就讓自己過得好!中年後打造「優老計畫」,從這一步開始做起
-
2021-06-29 養生.人生智慧
女人50後要過「不勉強」的人生!鄧惠文:別過度付出,做自己喜歡的事才能優雅老去
「看似開放自主的世代裡,女人仍然活得很有壓力,因為不管幾歲,女人還是被要求,你『應該』要怎樣,你還是不能跟別人『不一樣』。」閃耀著大眼睛的鄧惠文醫師,談到女性在生命中的淬煉,她時而溫柔、時而堅定,「50歲,不如就來示範名為『放鬆』的生命態度。」 一直為女性權益發聲的鄧惠文笑說,沒想到在歲月無聲地追趕下,她也到了要逐漸迎向熟齡的年紀。她依然持續溫暖地關照女性議題,但給自己的人生,多了更多的從容餘裕,因為美好的中年更值得珍惜,青春從未消逝,而是蛻變成「自性之美」。 要如何蛻變?「我們要先接納自己的限制」,卸下過度努力、過度付出的慣性,50歲後的人生,我們要過不勉強的人生。」 步入中年,其實是該喘息的時刻 「雖然現在常說兩性平權,但舊的框架拿掉後,卻換新框架進來。」她說。 鄧惠文觀察,50歲前後的女性,像是有個完美的模板在前面,讓人追著好累;那種焦慮隱藏在生活微小的細節裡,同時也在日子裡如影隨形。 「女人在外被要求事業成功、自我實現,但回到家仍需要是好太太、好媽媽、好女兒、好媳婦。我們承擔了新責任,但舊的責任也還在肩膀上。」 「許多女人不管加班多晚,回到家還是需要煮飯、洗衣、顧小孩;教養的小孩要很有創造力、活出自我;到了中年之後,還被期待50多歲身材還是要像30多歲,否則可能會被說沒有善待自己......。」 清楚人我界線,就能活得自在 其實,女人從來不是只有一種樣子,放下對完美的追求、他人的眼光,接受自己有所能、有所不能。中年後,清楚明白人我間的界線,到最後,能活得從容、自在的女人,就是她最有光芒、最美的時候。 「能不能優雅地變老,中年,是重要關鍵。像是一個人生的選擇路口,選擇往前邁進,認真地面對自己人生的信念與選擇;或是停留在已知的知識系統內,有各種情緒而不自知。」 中年時期的心態調整,決定老了是有智慧還是固執?每隔5年,角度就偏差越多,到了越老,就會越難改變。有時候我們看到有些好像「壞掉」的老人,其實是種武裝,要用防衛與傲慢,來保護自己的脆弱。 「我們要意識到自己有年紀了,了解自己能耐在哪,才能活出有自信卻不傲慢;也才不會嫉妒別人,也要接受過去學的東西已經不夠用了,才會願意讓新東西進到我們的腦袋。」唯有認清自己中年的事實,你才會蛻變,繼續往好的地方走去。 埋怨豬隊友,不如邀請他一起往前 鄧惠文疼惜現代女性的多重壓力,可是也對所有在熟齡關係的朋友說,與其抱怨你的另一半是豬隊友,不如邀請他們來加入你的生命。 「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對待,我們不要被角色框限住了。回到每段關係裡要好好去看,我們的合作模式是什麼,回到關係的獨立性。」 有些中年女性朋友對另一半很不滿,覺得對方無趣、傳統又大男人,不能談心、不懂我。如果你另一半是如此,你該怎麼辦?先回過頭來看,你為何選擇他,先肯定自己這是當年最好的決定。 只是現在你,渴望的關係是更加成熟,而對方跟不上,你能不能用邀請的態度,讓彼此一起提升呢? 「若是成功,就兩人一起前進;不成功就去接受:能不能你有你的看法,他有他的看法,兩人盡量去合作,在這種狀況下,兩人相處得會更好。有自我界線的關係,反而會更親密。」 認識生命節奏,做自己喜歡的事 鄧惠文說,在我們這一輩,常被指示要付出、奉獻,好像你越付出,別人就會越愛你?但其實不是這樣子!關係不是一方努力就會有結果。以前的迪士尼公主要等王子來拯救,但現在的公主都很搏鬥,搏鬥的是要怎麼馴服自我的野性,自我覺醒,就會讓我們在關係裡看到不同的樣貌。 鄧惠文很年輕時就想過「退休要做什麼」?她自己有靜態活動、動態活動的規劃,要身心靈同步保養,也鼓勵大家從年輕時就要培養自己多元的興趣,等到老了才想做什麼,那就太遲了! 「我自己是榮格分析師,每年都有機會與國際大師交流對談,這是我非常大的幸運,也因為如此,我想我老了還是會一直從事教學,繼續我喜愛的『創作性工作』,未來70歲後還能繼續跳舞、繼續閱讀,我從裡面得到很大的樂趣。」 「若我有餘裕,我的孩子需要我時,我也會盡力地去協助他。因為我認識了自己的節奏,現在只做自己喜歡的事。」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為何在藥局買藥品較便宜?所有商店開了就是要賺錢?那些藥師不跟你說的真心話.中年人最易罹患「足底筋膜炎」!如何舒緩刺痛、治療?醫師一次解惑.甲狀腺亢進怎麼吃?營養師5招正確飲食,減緩手抖心悸症狀
-
2021-06-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北農屏東群聚怎解封?陳秀熙:3步驟做好才算科學防疫
北農已超過60人確診,屏東也出現高傳播力Delta病毒群聚感染,原訂7月12日為止的三級警戒,是否可能生變?台大公衛學院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表示,北市快篩5000人公布陽性率雖僅0.7%,但北農臨時工太多了,他認為此數值不能代表真正的陽性率。陳秀熙呼籲現在要儘速做好三步驟:詳細疫調、大規模檢測、針對基礎必要工作之完整產業鏈,建立平時的系統性監測。陳秀熙表示,現在有很多引起擔憂的變異株,每一株都可能進來,絕不能來一個才對付一個,所以即便從三級警戒降為2.5級,也不代表可以放鬆,科學防疫重點並非警戒級數,而是因應大流行的心態和策略。陳秀熙以北農群聚為例,涉及到從南到北的大型跨區產業鏈,絕非控制一個市場或一個地點就能解決,各地政府必須合作建立整個產業鍊的監視系統,且不能等到發生疫情才啟動,是平時就要監測。又以屏東群聚為例,陳秀熙指出,之前有人從台灣入境澳門後被檢出Delta病毒,現在屏東兩個村發生Delta病毒群聚,這顯示可能原本台灣就有少量的Delta病毒,只是在這個境外移入的群聚終於表現出來,而且以Delta病毒量偏高特性、有計程車司機確診,Delta病毒可能已不只在這兩個村。陳秀熙歸納,社區隱形傳播鏈剪不斷,有三個步驟現在就必須做,首先是疫調,即時匡列並隔離接觸者。陳秀熙表示,接種疫苗不能取代疫調,要求員工持陰性證明才能回市場工作則是返回職場的門檻,也不能取代疫調。第二件事是必須要做大規模的快篩或PCR檢測,陳秀熙表示,範圍要納入北農的整個產業鏈,隱形傳播鏈才不會演變為社區大流行。第三就是針對必要產業的工作人員,沒有疫情時除了要加速疫苗接種,也要建立定期檢測的監視系統,才能確保大家都是陰性、產業可以安全運作。台大公衛學者古玫生日前也於科學防疫直播中指出,各國政府都陸續訂出職場篩檢策略與恢復工作流程指引,醫療、大眾運輸、食品相關行業屬高風險族群,或其他難以實施社交距離的企業,可與政府或第三方合作推行大規模定期篩檢,滿足一定條件者,都由政府提供免費試劑。
-
2021-06-27 失智.大腦健康
一位罹患阿茲海默症醫師的提醒:40歲開始做到6件事,失智也能過正常生活
編按:失智是許多人恐懼的老年疾病。美國精神科醫師Daniel Gibbs,在56歲時進行了基因檢測,發現自己有阿茲海默症的遺傳基因。他決定在症狀出現前,改以麥德飲食(MIND Diet)、有氧運動等6件事改變生活。至今15年,儘管失智症狀逐漸出現,生活品質卻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他是怎麼做到的?失智是不治之症嗎?精神科學家指出,以目前的醫療水平而言,藥物無法完全治癒失智症,只能延緩發病的進程。但若能從40、50歲開始過健康的生活型態,即使發病,仍能過有品質的生活。69歲的丹尼爾‧吉布斯(Daniel Gibbs),曾是美國奧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的精神科學家、醫師,25年的職業生涯中診治過無數失智症患者。62歲退休後,他仍在報章雜誌上發表文章、出書,積極投入去除失智汙名的倡議行動。令人驚訝的是,他不僅是專研失智症的專家,更是一位失智症患者。失智在發病前就早有徵兆!中年就該開始過預防失智的健康生活吉布斯指出,他的父母都在壯年時就因癌症逝世。因此,在發病前,他從未意識到自己可能有失智的家族病史。然而,失智的徵兆其實很早就出現,只是他一開始沒有察覺。約55歲時,他開始喪失嗅覺。一年後,他出現了「幻嗅」,常覺得自己好像聞到香水混合麵包出爐的氣味。這種幻嗅現象會維持約幾分鐘到1小時,而且愈來愈嚴重。他本以為是帕金森氏症,一點也沒聯想到失智。吉布斯的太太正好是一位遺傳學家,她為了研究需求,希望吉布斯能進行基因檢測。檢測結果出爐,他發現自己的染色體上有一種名為「ApoE 4」的遺傳基因──帶有這種遺傳基因的人,日後有較高的風險罹患阿茲海默症。檢測後隔年,吉布斯發現自己開始出現認知功能退化的症狀。他有時會想不起同事的名字,記不得辦公室的新電話號碼。他決定在2013年辦理退休,以免影響工作。此時距離他首次發生幻嗅現象,已過了6、7年的時間。又過了2年,他64歲時,才正式確診罹患阿茲海默症。從出現幻嗅至今將近15年的時間,吉布斯目前的生活和發病前沒有太大的差異。雖然他的短期記憶不可避免的受到影響,可能會忘記自己1小時前做過的事情,或者必須寫下非常詳細的行事曆,才能避免遺漏代辦事項。然而,他仍可以參加學會的活動、投書媒體、接受採訪,與人溝通對答無礙。如果他不說,人們甚至不會知道他是阿茲海默症患者。他呼籲,阿茲海默症愈早發現愈好。雖然帶有「ApoE 4」的遺傳基因不代表未來一定會發病,但進行基因檢測,可以提醒人們盡早採取能預防失智的健康生活型態。「人們通常是40、50歲才開始思考這些事情,那正是人生中最忙的階段。你很難把健康生活視作人生最重要的事。但若知道自己是高風險族群,你一定會改變人生的優先順序。」他說。如何減緩大腦退化?飲食、運動、生活6大原則如果發現自己是失智高風險族群,或者已出現失智症狀,該怎麼做才能減緩疾病惡化的速度?吉布斯提到,他自己親身實踐的生活原則有6點:1. 選擇麥德飲食(MIND Diet)麥德飲食綜合了地中海飲食和預防高血壓的德舒飲食,是一種以預防失智症為目的的飲食型態。具體建議為攝取10種含不飽和脂肪酸、抗氧化成分的護腦食物:全穀類、綠色蔬菜、其他種類蔬菜、雞肉、魚類、堅果、莓果、豆類、紅酒、橄欖油等。此外,紅肉、奶油、甜點、起司和速食等不健康的食物,則須限制攝取。2. 多做有氧運動運動可刺激腦部分泌神經營養因子(BDNF),吉布斯建議,想預防失智,應以能促進心跳率上升的有氧運動為主。重訓的目的以養成肌肉為主,對預防失智的幫助相對較為有限。他自己每天會步行1萬到1萬5千步,遛狗時刻意走山路。此外,每兩天他會上健身房一次,進行強度較高的有氧訓練。3. 刻意學習新事物吉布斯指出,想預防或減緩失智,不只要「溫故」,更重要的是「知新」。因為大腦只有在學習新事物時,才會增加神經突觸間的連結。他每天吃午餐的時候會順便做《紐約時報》的線上填字遊戲,特別是週末的填字遊戲難度更高,對大腦是很好的訓練。除了解題以外,他也會刻意去查不認識的字,設法多學一點新知識。除此之外,他每週固定讀兩本書,並且參加醫學院的教學活動。雖然細節可能無法完全記住,吸收新知仍對減緩失智病程有正面影響。吉布斯提到,腦神經科學中有個名為「認知儲備(cognitive reserve)」的概念:教育程度較高的人,即便腦部已產生病變,認知功能退化的速度較慢。學一種新的語言、新的樂器,都是增加認知儲備的好方法。4. 保持社交活動獨居的失智者,病程通常會惡化的特別快。吉布斯也提到,失智者要保持社交活躍並不容易。因為隨著病程進展,失智者的情緒會受到影響,有些人因此變得比發病前更為冷漠。但勤於與人交談、認識新朋友,都對延緩失智病程有好處。5. 控制血糖和血壓糖尿病和高血壓,會加速腦部病變。而阿茲海默症的患者若有前述兩種疾病,還有可能同時罹患血管型失智症,使病情加劇。吉布斯指出,對心臟有好處的習慣,通常也能護腦,例如飲食均衡、多運動、戒菸戒酒等。若能奉行健康的生活型態,不只可降低失智風險,也可預防心臟病、中風、糖尿病和部分癌症。6. 充分的睡眠愈來愈多研究顯示,睡眠和失智症之間有密切的關連。人的大腦中有個「膠淋巴系統」,就像清潔隊一樣,可以帶走腦中的代謝廢物,包括類澱粉蛋白、tau蛋白等和阿茲海默症相關的毒素。而膠淋巴系統為我們「洗腦」的時間,就是晚上睡覺時的非快速動眼睡眠時期。吉布斯建議,每天至少要有7個半小時的睡眠,他自己則是盡量睡足8小時。該做失智症基因檢測嗎?即早發現才能即早介入病程吉布斯憂心,人們視失智症為絕症、避之唯恐不及的心態,反而可能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他回憶,自己在90年代初期開始執業時,若發現患者出現失智症狀,他總會想盡辦法延後確診時間。因為在當時,醫師幾乎無法為確診失智症的患者做任何事。但現在,情況不一樣了。「事實是,早期失智症並沒有那麼糟。」吉布斯指出。只要早期介入,失智症其實不像大家想的那麼可怕。就像他在基因檢測後立刻採取行動,和失智症和平共處了10幾年。他提到,未來失智症的基因檢測和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檢測必定會愈來愈普遍。前者甚至只要抽血就能進行。目前醫界對於這類檢測是否必要,仍有不少辯論。但就他個人的看法,有家族病史或其他高風險族群,不妨即早接受檢測,並儘快開始改變原有的生活型態。此外,研究證據也顯示,藥物治療在失智早期的效果最佳。他提到,失智症的相關研究顯示,在認知症狀出現的20年前,大腦可能就已出現類澱粉蛋白沉積的病變跡象。「一旦神經細胞開始死亡、認知功能損害的症狀出現,健康生活型態的益處就很有限了。」他說。他坦言,儘管知道自己罹患失智的事實,難免令人感到失望。但在此同時,他也認為自己非常幸運,能在確診後仍維持接近常人的生活品質。不論是否有失智症的基因,現在開始過健康的生活,絕對是有利無弊!資料來源/JAMA Network、Irish Examiner、The New York Times、Memory Matters原文:一位罹患阿茲海默症醫師的提醒:40歲開始做到6件事,失智也能過正常生活
-
2021-06-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防打疫苗猝死有撇步 長輩3大疑問一次解答
老人家打疫苗後猝死事件頻傳,民眾擔憂,究竟哪些人不適合打疫苗、要做哪些準備,才能避免不良事件,中央社彙整老人家最常問的3大疫苗問題,讓長輩們安心打疫苗。國內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嚴峻,全台各縣市15日起正式開放75歲以上長輩、洗腎患者、長照機構住民接種疫苗,但老人接種疫苗後死亡事件頻傳,引發各界關注。在第一線替長者接種疫苗的北榮家庭醫學科研究總醫師李蕙君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這幾天很多老人家來打疫苗時,頻頻向醫護表達內心擔憂與疑問,其中以3個問題最常見。● 問題一:我有慢性病正在定期用藥,可不可以打疫苗?李蕙君說,這是老人家詢問度最高的問題,實際上,慢性病分為很多種,常見的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疾病,只要控制良好,都可以安心打疫苗;但如果疾病控制不穩定,或是正在使用高劑量類固醇藥物的民眾,建議身體狀況穩定後再打疫苗。另外,民眾如果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等免疫疾病,或是罹患癌症正在進行治療,就要特別當心,李蕙君提醒,這些治療藥物可能影響疫苗作用或效果,建議先回診諮詢主治醫師,掌握疾病狀況及藥物有無調整需求,再決定是否打疫苗。● 問題二:我在打疫苗前,可以先做哪些準備?李蕙君指出,根據規定,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前僅需進行健康評估,但北榮比照往年接種流感疫苗經驗,在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前,逐一替長輩量血壓、測脈搏,確認身體狀況。李蕙君說,之所以這麼做,主要是每個人對於不舒服的症狀感受各有不同,也擔心老人家有「錯過這次可能會打不到」的心態,刻意隱瞞不舒服的情況,這時就能透過血壓、脈搏等生命徵象看出端倪。她分享,最近就曾遇到一名前來接種的阿嬤,雖然身體有點不舒服,但還能自己走路來打疫苗,不料一量脈搏發現每分鐘只有30到40下,明顯有異,經過醫師診斷後為心臟疾病,因此建議她先用藥治療,等到身體狀況穩定一點再打疫苗。李蕙君指出,這幾天量測下來,有近1成的老人家血壓、脈搏出現異常,有些老人家因為舟車勞頓或太緊張導致血壓過高,會請他們在旁邊休息一下,等血壓穩定下來再打;另外,針對發燒或急性疾病的長輩,建議先等疾病控制好,身體狀況穩定再打,都能避免接種後的不良事件發生。由於不是每個接種點都有足夠空間或條件替民眾量測血壓、脈搏,李蕙君建議,民眾出門打疫苗前,可以先自己量過血壓、血糖,確認身體狀況穩定,再外出接種疫苗。● 問題三:打完疫苗後,我該注意哪些事、不舒服症狀會持續多久?什麼情況需要看醫生?接種疫苗後的2天內,出現肌肉痠痛、頭痛、全身倦怠、發燒都是正常的症狀,李蕙君說,如果出現這些症狀可以吃普拿疼類藥物,讓症狀稍微緩解一些。不過,李蕙君提醒,一旦出現視力模糊、胸悶、胸痛、會喘、肢體腫脹、疼痛或是意識改變,這些都不是正常現象,務必儘速到急診就醫並告知剛打完疫苗。她強調,有時候老人家身體不舒服可能無法及時警覺,也可能因昏迷、無法求援,同住家人一定要特別警覺,建議在接種疫苗後的2天內,每4到6小時確認長輩意識是否清楚,並量測血壓、脈搏有沒有異常。在心理層面上,放鬆、平常心就是維持最佳狀態的方法,李蕙君說,如果長輩平時有散步、澆花、運動習慣,都可以照常進行,但建議避免攝取咖啡因、酒精、辛辣食物,降低焦慮緊張情緒和心跳變快,其他生活習慣不用特別因打疫苗而有所改變。
-
2021-06-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每日任務:戴口罩、勤洗手 你真的徹底完成了嗎?
從疫情之初,政府就不斷宣導戴口罩、勤洗手的重要性,透過各方管道大力宣導下,不僅是在防疫上有實質的幫助,同時在一些時節好發、易傳播的疾病上,也一併達到了防堵,如流感、腸病毒等。不過隨著疫情升溫,這些日復一日的防疫日常,卻不一定被完整落實,活悅診所林昱君醫師表示勤洗手、戴口罩,並不是一個口號與虛應故事的事情,洗手要洗得徹底、口罩要戴得完整,民眾也需要更多、更詳細的訊息,以幫助更好的落實防疫。 不論居家防疫,或者外出自己的防護,洗手絕對都是重中之重的事情,絕對不應該敷衍了事,林昱君醫師說明洗手對於每個人定義不同,有的人認為有水沖過即可,而有的人則是會細心的用肥皂清潔,但是想要落實防疫、想要保護自己,洗手不能應付了事,由於新冠肺炎病毒表層有脂質膜,因此洗手時若只用水沖洗是不夠的,一定要用肥皂或者洗手乳,才能將病毒表層的脂質膜破壞,進而消滅病毒。而洗手時也要注意,時間必須至少長達20秒,且用衛福部宣導之正確洗手方式「內、外、夾、弓、大、立、腕」徹底清洗手部,平時家長也應協助並監督小朋友有無正確洗手,才能真正的遠離病毒。 洗手也不是洗完就好,林昱君醫師提醒民眾,手部雖然清潔乾淨,但並不是清洗後就一直乾淨,許多人洗完手後,水一甩就離開,或者使用公用的紙巾、烘手機等,甚至有些人直接往自己衣物上一抹就了事,其實這樣都可能使清潔後的手部立刻又沾染上病毒與病菌,最好是可以隨身攜帶自己的手帕或者面紙,洗完手後直接做擦拭,避免使用共用的物品做擦乾手部的動作,同時外出後衣物上也可能附著病毒,若是隨手這樣一擦,反而將病毒又帶回手中。 而出入配戴口罩是否一定需要高規格如N95的口罩,或者額外一些產品輔助?林昱君醫師答道一般來說醫療級的口罩即可,並不一定需要使用到高規格如N95等口罩,最高規格的口罩還是留給一線的醫護人員使用。而如國外提倡戴兩層口罩或者台灣也有一些廠商推出的口罩墊等,是不是有必要使用?其實口罩配戴時最注重的是密合度,一般醫療級的口罩有戴好,基本上已經足夠,國外提倡的兩層口罩雖然防護性更佳,但對於炎熱的台灣來說不一定適合,除了因悶熱的天氣容易不舒服外,若因為流汗而導致口罩濕掉,反而降低防護效果。至於口罩墊等替代物品,林昱君醫師則認為不需要,與其用其他物品替代,不如直接替換口罩,台灣的口罩產能仍遠遠足夠供應內部需求,加上口罩本身在外使用後也容易附帶病毒,基本上配戴6-8小時候就應丟棄,因此不需要用替代口罩更換的物品,以免隔離了病毒,卻一直將病毒留在口罩上,反而容易給身邊的人帶來感染風險。 防疫是一段漫長的路程,在疫情的防堵上需要時間慢慢的減少感染源與確診者,每日需要反覆執行的防疫工作,很可能因為長時間不斷的做,導致慢慢鬆懈,林昱君醫師提到其實從上一次疫情後就可以發現,一但疫情趨緩、開始鬆懈之後,許多人又開始回歸到不戴口罩任意出入公共場合的狀況,同時為了避免客人反感,店家可能也不敢過多規勸,而就如同這次,只要有一個防疫破口出現,在確診案例未被發現前,這些鬆懈的狀況就可能引發不可收拾的情況。防疫需要大家一起落實,切莫抱持著僥倖的心態,一起努力才能讓台灣的狀況更好! 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活悅診所 林昱君醫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6-17 養生.家庭婚姻
全職媽獨扛家務,家人不幫忙,她決定罷工!撐過混亂的地獄,神奇的事發生了!
家裡除了媽媽,其他人都不做家事嗎?國外這位媽媽的實驗結果,給了媽媽們很勵志的答案:「大家不是不會做,而是期待你做!」有媽媽在,全家就不做家事!全職媽決定罷工全職媽媽是「家人」,不是24小時的家政婦!媽媽日常事務多而雜,包括:照顧一個或多個寶寶、煮飯、家事清潔等工作,甚至深夜嬰兒哭了,也要起來哄,大家試想一下,即使是保母都有托嬰結束的時間,但全職媽媽沒有薪水還要身兼多職,等於是24小時上班,連喘一口氣、擁有自己的時間都沒有,好不容易想休息,全家跟著擺爛,誰能不爆氣?國外有位媽媽Miss Potkin,要大家收起「不用做家事、媽媽會做」的心態,家裡有全職媽媽,不代表家人都可以不用做家事!Potkin在Twitter(推特)抱怨了很多次,一直都由自己獨力負責所有家務,家人從不幫忙,她在忍無可忍之下,決定開始罷工,用「不打掃」表達她的不滿。罷工前3天,全家像地獄般混亂可怕Potkin和老公育有一名兒子,平常不但要煮全家人的晚餐,用餐後還要洗全部的碗,每餐吃完飯做完清潔工作,真的會虛脫一場(簡直就像是開家庭餐廳),她已經厭倦這種永無止盡做家事的日子了。於是她決定只煮飯不洗碗,絕不妥協。兩天後,果然如她所想像,一堆鍋碗瓢盆堆滿整個洗碗槽和流理台。同時,她不再幫忙補充衛生紙或其他用品。因為家裡的每個人都認為,衛生紙或用品用完就會有人自動補上,甚至自己是最後一個用完的也不幫忙補。她對此感到灰心,決定不再為廁所補捲筒衛生紙,就算家人坐在馬桶上,伸手拿不到衛生紙呼救,也堅決不幫忙。她殘酷地說:「不是因為沒人在家,而是因為您所愛的人罷工了!」接著,因為沒人洗衣服、曬衣服、整理衣服、摺衣服、收納衣服,家裡各個角落開始出現一堆又一堆的髒衣服,或是沒整理過的衣服,家裡出現前所未有的混亂,但大家還是當做視而不見。到了Potkin罷工的第3天,發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她的老公拿了「寶寶勺子」泡茶!她說,老公顯然非常頑固,不想當那個清洗碗盤的人,但他又必須要喝茶,所以不得不用他能找到的杯子和勺子來喝杯茶。「用那把小湯匙把糖加到茶裡,就要花上很長的時間......」讓她忍不住想笑。老公泡茶事件,似乎成為Potkin這次「罷工」的轉折點!第3天的時候,老公竟然動手打掃了。老公自此才知道,家事從來不會憑空消失老公開始把碗盤放進洗碗機裡,並終於把放置在煎鍋中好幾天的「香腸廚餘」處理掉,水槽裡不再裝滿髒盤子和「綠水(汙水)」,並幫忙打掃和補充廁所衛生紙等,她興奮地說:「今天是大日子,我所期待的事發生了!」Potkin表示,雖然洗碗機依然裝滿汙水,因為老公完全不知道要清理碗碟廚餘後才能放入洗碗機,也不知道要先添加清潔劑到盒子裡,按下洗碗機按鈕才能清洗碗盤。儘管如此,家裡在老公動手下仍然慢慢的恢復乾淨,這件事絕對值得高興。網友大讚Potkin做得好!雖然很多人認為,這招並非人人都適用,因為很多人並不介意家裡環境變髒,最後媽媽忍耐不了只好自己出手。Potkin提醒媽媽們,想進行這類型的實驗,過程中一定要忍住想做事的衝動啊,不過這個實驗結束後,她也感到精疲力盡,她強調:「我不會再這樣做了。」Potkin想告訴媽媽們,這個做法是提醒家人珍惜全職媽媽付出的一種方式,就像媽媽因為珍惜與愛護家人,才選擇當全職媽媽一樣!保持家裡的整潔,是所有家人的責任,媽媽是「家人」,不是傭人,一家人必須要「共同努力」!※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2021-06-09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防疫關愛長者7招式 精神科醫師:端午節傳愛這樣做
端午佳節將至,如何對長輩表達關心,同時避免染疫風險尤為重要。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施妍安表示,防疫不防愛,除平時可多以電話視訊關懷長輩外,告知防疫資訊、傳播正能量減少長輩焦慮感,或寄送愛的包裹,如防疫物資、健康食品等都是很好的愛的表現。長者確診新冠肺炎後的重症率、死亡率較其他年齡層高,更要減少外出頻率。施妍安指出,近期門診觀察發現,患者數量普遍下降,其中長者就診人次減少許多,常由家屬協助領藥,以減少長者外出染疫的風險。面對疫情升溫所帶來的焦慮感,她提醒,民眾心態要警覺但不要緊張,以暫時休假的態度,做好自我防疫,保護自己及家人,對於擔心無法照顧好長輩的家屬們,她提供「防疫關愛長者7招式」。第1招:自身養成好作息,免長者擔心「照顧好自己,對長輩是最大的安慰!」施妍安表示,門診發現,許多上班族居家辦公,作息反而不規律,許多人會熬夜追劇、做自己的事。她建議,防疫在家,生活更需要規律,長時間混亂的生活作息,反而容易焦慮失眠,建議安排結構化生活,做好有效時間管理,如居家工作應規劃工作和休息時間,建立生活的儀式感,整理思緒,讓自己有學習新事物的動力,才不會讓長者擔心。第2招:電話、視訊關心長輩社交隔離後,宅在家容易有失聯感及焦慮,家屬主動聯繫,可以突破長輩心中的孤立感、協助找到情感連結。施妍安指出,防疫期間,可以電話或網路視訊關懷長輩。第3招:教導正向態度看疫情新聞關心時,記得提醒長輩對疫情控制要保持信心,施妍安表示,長者看疫情資訊後,若出現焦慮、憂鬱感,應提醒減少關注的頻率,並以正向、幽默的角度看待疫情新聞,找尋生活小確幸,做一些有助於放鬆的事。第4招:把握不可避免之外出時間如今全國防疫警戒第三級延長至6月28日,民眾減少外出,指揮中心也呼籲,出外採買物資時應一次購足。施妍安建議,在戶外行動時,長輩除要注意自身防疫措施,也可把握難得外出辦事的時間,「曬曬太陽、觀察身旁風景」,舒解長期在家的低落感。第5招:居家運動護肌力無法外出時,施妍安則建議,長輩可養成居家運動的習慣,適度伸展筋骨,看影片學習瑜珈、跳舞等,或在陽台曬曬太陽,皆有助於放鬆身心。第6招:佳節傳愛人不到對於即將到來的端午節,施姸安建議,家屬返鄉對長輩表示心意,除恐釀人流群聚,還可能將染疫風險帶回老家;防疫不防愛,可以平時電話視訊關懷替代,告知長辈防疫資訊,傳播正能量,或寄送愛的包裹,如防疫物資、健康食品、將返鄉交通費轉成紅包等。第7招:家屬代為領藥疫情嚴峻,長者屬染疫高風險族群,不宜出入醫院等場所,如果需要回診、領藥,施姸安建議,晚輩可以協助帶領並轉交,降低長輩染疫風險。施姸安也提醒,面對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做好身心調適、正向思考,才能與疫情和平共存,當焦慮不安已嚴重影響生活,建議盡速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
-
2021-06-0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病毒變,心態也轉變! 如何不讓疫情無止境影響心情?
【編者按】胡海國教授多年前成立精神健康基金會,在全國各地致力於推廣心理調適,免除煩惱,進而善用壓力,培養圓融處世之智慧。在這全國正為新冠肺炎疫情加劇而心煩氣躁之際,我們很高興能邀請胡教授以及兩位基金會的幹部提供三篇文章分享他們的心得。胡教授與韓副執行長分別介紹「精健道」一至十二道的應用,而湯執行長進而提出運用正念配合精健道,期望國人平安度過新冠疫情的衝擊。疫情起起伏伏,心情也跟著上上下下。不過,說句老實話,心情本來就會隨著外界世界的變動而跟著變化——這可是人類演化兩百多萬年以來的重要成就!我們能存活下來,正是因為我們能因應變化;無法跟著環境伺機而動的「人」,早已被歷史洪流給吞沒。因此,我們必須因應疫情,並做出相對應的合理反應,但不要有過度、不合理的情緒、認知、行為反應。適度了解疫情變化、補充防疫物資、依實際狀況提升防疫作為、採取「戒慎」態度面對等,都是合理反應;但成天盯著疫情新聞、瘋狂囤貨、因防疫衍生問題而大打出手、演變出「恐懼」心情等,就不是合理反應了。出現不合理反應,有何處理原則?一旦發現自己冒出不合理的情緒、認知或行為反應,首先要能靜下心來,全面檢視自己的身心狀況,例如:失眠多夢、沒精神、各種痠痛、身體不適、坐不住、無法專心、容易生氣、𠢕(gâu)操煩、負面想法揮之不去、失去希望、出現自殺念頭等,都是常見身心症狀。精神健康基金會提出精健12道,嘗試教導具體方法,增進國人的精神健康,其中的第7道是「精神健康評估」。透過心情溫度計、腦力壓力紅綠燈等APP,可以幫助大家適時檢測自己的身心症狀嚴重度,而這些檢測也會立即呈現結果,可以根據建議判斷如何因應。若檢測結果身心症狀屬嚴重,可以到附近的精神科診所、心理治療所、諮商所接受協助,以避免狀況惡化。若身心症狀結果屬中等,1925(依舊愛我)、1995(要救救我)、1980(依舊幫你)這些心理諮詢電話,都是不出門就能得到的心理協助。若狀況不太嚴重,則可以做點自我修復或心腦操練的功課,好讓自己維持住正常功能。一個重要的原則是:不讓疫情無止境的影響心情,但在一定時空範圍裡認真面對它。如何不讓疫情無止境影響心情?許多人被疫情影響,導致時時刻刻感到焦躁、心煩,一個最簡單的對治方法,就是讓自己與疫情相關事情有所隔離,並增加專注於疫情以外的事情。例如:減少自己一天之內接受疫情相關資訊的時間,不要時時刻刻守在螢幕前;這樣可以避免我們的大腦一直處在高度緊張狀況之中,也就不會讓壓力賀爾導致進一步的失眠、痠痛、易怒、煩躁等身心症狀。如果持續想到疫情相關的事情,那麼每一個小時裡,可以給自己3-5分鐘的時間,讓頭腦完全放鬆,並將專注力鎖定在呼吸、身體與四肢的感受。精健12道其中的第2道,就是強調「足定氣靜」的大腦基本操練。陶淵明的詩詞提到:「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平時未能好好修練「靜心」功夫的人,可趁著這波疫情,在家好好練習。另外,運動也是減緩壓力衝擊的好方法。疫情期間雖然要盡量避免外出,但仍應該在家裡做些簡單的體操、瑜珈或重力訓練。運動可以加快壓力賀爾蒙的代謝速度,也可以減輕各種身心症狀。再來,如果有自己原本在家就可以從事的休閒活動,如追劇、唱歌、彈奏樂器、桌遊牌棋等,都可以讓自己專注於原本喜歡做的事情,而減少疫情相關訊息襲上心頭。此外,也多關懷周遭的人事物,和周圍環境多連結丶多關心,以找出人生幸福的源頭(精健道第5道),如此可以增加快樂、有意義的活動,對於轉移負面事件的注意力,同樣可以達成良好效益。如何認真面對疫情造成的威脅?除了轉移注意力之外,我們也必須認真面對疫情可能造成的威脅。實際上我們的文化存在一些既有元素,可以幫助我們抵禦攸關人生劇變的壓力事件。例如「愛拚才會贏」歌詞中提到「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時起,有時落」提醒我們生命中的起起伏伏變動,本來就是很正常的事;「好運,壞運,都要照起工來行」也提醒我們無論狀況怎麼糟糕,該做的事情還是要一步一步把它做好。因此,如果待在家裡悶得發慌,唱唱這首歌或許也能幫助我們面對「無常」人生。儒家思想提醒我們「盡人事,聽天命」,因此盡全力防治疫情,但最後結果如何,就看天命如何安排,也是一種頗具適應力的因應之道。另外,「既來之,則安之」,提醒我們接納世間萬物的各種變化,好好安身立命於天地之間。聖嚴法師提醒我們遇到困難時,就逐步「面對它、接受它、處理他、放下它」。生老病死,本來就是人生的一部份;冠狀病毒的出現,讓我們得到提早參透生命本質的機會。莊子的想法就更灑脫了,他藉由夢骷髏的故事,暗示人間勞苦,離開人世反而得到帝王般的快樂。他自己妻子去世時,也體悟到生老病死猶如春夏秋冬的轉變,因此留下「鼓盆而歌」的超凡事蹟。冠狀病毒肆虐全球,在在考驗著人們的生命智慧!如何提升格局,超越疫情?通常與親友聊聊心中感受,可以降低焦慮恐懼情緒。精神健康基金會長年以來,推廣「三五成群,遠離孤寂」的概念,並且在精健第10-12道中,強調人我相互支持的效益。因此,不要把焦點放在一己之私的「小我」上,過去只顧自己身家性命的人,可以嘗試把「我」擴大,利用通訊設備關心遠親近鄰。如果能讓親友心情好些,自己存在的價值也就提升;當我們把心思放在別人身上,也就放下了自身的苦惱。人生在世,不斷迎接各種挑戰;挑戰成功,自己的格局就更上一層樓。新冠病毒不斷發生病株變異,身為人類也必須不斷轉換心態格局。防疫從「心」做起,創造全新防疫「心」生活,我們終能戰勝病毒,活出最高的生命意義與價值。
-
2021-06-0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陳時中:我一、二期人數比國外多
國產疫苗未進行三期臨床試驗,連二期臨床試驗也尚待解盲,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急著「預簽」採購合約,安全和有效性備受外界爭議。指揮官陳時中昨解釋,我國在臨床試驗一、二期即「擴大試驗」,第二期包括老年人口做了近四千人,比國外一、二期人數多出很多,若能通過二期臨床試驗,就不會有安全性問題。外界認為政府積極為國產疫苗護航,目的為了炒股,對此,陳時中鄭重否認,他說,上市公司與政府簽約,均需遵守保密條款,指揮中心不會公布採購價格,檢察官若想了解價格可以詢問。至於指揮中心購買一千萬劑國產疫苗,預定七、八月供國人接種,但歐盟日前宣布,只有接種BNT、莫德納、AZ和嬌生等四款疫苗,才能獲得「歐盟數位新冠證明」,我國疫苗未被國際「疫苗護照」所認可,打了之後,可能出不了國門;陳時中說,將對外提供國產疫苗效力、保護力等資料,積極爭取本土疫苗也能被納入國際疫苗護照認可,讓國人順利出國。疫情嚴峻,地方政府與民間企業想協助媒合洽購,甚至捐贈,但疫情指揮中心態度模糊,經中研院院士陳培哲等多名專家質疑後,陳時中也改口說,「如果一定要民間自己簽約,也可討論」,並透露已有六家民間單位已與疾管署或食藥署接洽。至於國產疫苗是否免三期臨床試驗便取得緊急使用授權(EUA)?陳時中表示,三期臨床試驗時間都拉很長,若等到完成三期,再決定是否購買,恐怕緩不濟急,況且WHO對此尚未達成共識。
-
2021-06-0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奎山高中無視疫情辦畢典 北市教育局怒罰72萬
全國進入防疫警戒三級,室外不得超過10人群聚,日前北市北投區的奎山高級實驗中學附屬國中部竟不顧防疫規範,大肆舉辦畢業典禮。作家許常德也在臉書上收到自稱來內部人士透露,畢典僅分為9人一組,符合防疫規定,此文一出,受到許多網友留言「狡辯心態」、「死不認錯」,北市教育局今回應,將對該校裁處72萬元。全國進入防疫警戒三級,室外不得超過10人群聚,但有多位民眾目擊,北市北投區的奎山高級實驗中學附屬國中部竟不顧防疫規範,舉辦畢業典禮。許常德在臉書分享疑為「奎山中學來的私訊」,當中寫道「許老師您好!根據奎山中學內部人士表示,校方只是辦了簡單的儀式,把學生分成9人小組,分組到校領畢業證書,在大操場上唱詩歌及禱告祝福活動有按照防疫標準執行,並不是如媒體報導所說硬是要辦畢業典禮。」許常德則回應:「不管分幾組就是應該取消」,直問對方「你有把握沒有破口的可能嗎?」更嗆「腦袋那麼硬嗎?...怎麼辦教育?」許多網友也撻伐此種是狡辯心態、死不認錯。教育局表示,針對北市私立奎山實驗高級中等學校於110年5月29日辦理實體畢業典禮一案,台北市政府教育局依據傳染病防治法第37條及第67條規定,裁處奎山學校財團法人及現場王姓董事各新台幣(以下同)30萬元罰鍰,裁處該校鄭姓及林姓校方人員各6萬元罰鍰,以上共計72萬元整。教育局表示,另本局已安排召開台北市私立學校諮詢會,將就本案相關情事,依私立學校法等相關規定進行議處,包括減招及追究失職董事等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