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2 醫療.心臟血管
搜尋
復健
共找到
1960
筆 文章
-
-
2024-02-01 醫療.骨科.復健
免換人工膝關節 自體軟骨修復術治膝傷助正常行走
從事室內裝潢的54歲詹先生,年輕時為業餘籃球員,去年5月因長期運動造成膝關節傷害而持續疼痛,連走路都有困難,被診斷為股骨軟骨破裂,不但工作受影響,也無法繼續打籃球,經接受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術,手術隔天即以枴杖輔助下床,3天後順利出院,術後1個月可以患肢跺踏地,3個月恢復日常行走,術後一年可望回球場打球。馬偕醫院骨科部運動醫學科主任陳暐錚指出,膝關節軟骨是保護膝關節的最後一道防線,具有吸震及減少關節摩擦的功能,軟骨若受損便會造成膝關節隱隱作痛或腫脹,考量詹先生工作的需求,且不能毀了年少時的「籃球夢」,於是採取恢復期短、傷口小的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術。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術屬於微創手術,陳暐錚表示,只需經由膝關節兩側各一個1至2公分的傷口,分別從患者自體不需受力處取出微量健康軟骨,在手術室中以特殊酵素活化切碎後,立刻可以植回受傷部位,再逐漸生長成與人體軟骨相近的「類透明軟骨」,術後可以刺激軟骨生成的復健活動輔助,病人平均術後3至4周可以脫離枴杖行走,半年至一年回診追蹤軟骨生長狀況即可。陳暐錚提醒,自體軟骨修復術禁忌較少,但術後兩周內仍要避免過度負重,最好配戴護具或是使用枴杖分散重量,以免影響到軟骨生長。建議患者可以抬腿或膝蓋彎曲、伸直訓練,第3至4周再開始進行復健,循序漸進的增加練習及踩踏。陳暐錚說,造成膝關節軟骨受損的原因很多,如年齡增長的關節老化、運動傷害、外傷等,若輕微的軟骨受損未妥善治療,容易演變成退化性關節炎。早期退化性關節炎不易察覺,患者可能僅有暫時性的關節痠痛,若未能早期發現,日後可能演變成慢性發炎持續惡化,最終將導致關節四周增生及關節囊肥厚,關節變大,嚴重者可能導致關節無法自由活動,影響行走能力。陳暐錚強調,避免軟骨受損最重要的是維持良好及正確運動方式,因軟骨沒有神經,所以初期即使軟骨受損也不容易被察覺,可能徵狀有微微痛感,以及觸摸不到痛點的深層痠痛感,或是活動時膝關節摩擦發出喀喀響、感覺關節活動不平滑等。只要膝關節發生不適,有類似徵狀時,應尋求專業醫師協助診斷確定問題。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1-31 焦點.健康你我他
有強健的膝蓋才能樂活,分享醫師叮囑保護膝蓋的良方!「五種營養素」的天然食物要多吃!
運動雖然有益身心健康,但稍有不慎也容易遭致傷害。我年輕時喜愛慢跑,耳順後,「膝蓋痠痛」卻成為揮之不去的「症頭」。媒體上常刊登治療膝蓋痠痛的藥品廣告,林林總總,但成藥吃多了,有傷肝、傷腎的風險,令我望而卻步、不敢貿然嘗試,倒是醫院骨科與復健科醫師的叮囑中肯實在,成為我平時養護膝蓋的有效藥方。隨著年歲增長,膝蓋漸次老化,運動須量力而為,運動前一定要暖身、戴護膝、拄拐杖、穿鞋底柔韌有彈性具緩震效果的球鞋,選擇寬平的路面活動,避免雙膝跪地,空閒時可熱敷膝蓋。三餐飲食酌加有益膝蓋養護的天然食物,譬如含維他命C的芭樂、橘子、花椰菜等,抗氧化幫助骨骼增生;含維生素D的黑芝麻、麥片、豆腐等,具骨頭保健功效;含β-胡蘿蔔素的紅蘿蔔、地瓜、菠菜等,具抗氧化作用;具消炎作用的薑黃與薑;含Omega-3脂肪酸的核桃及深海魚,具消炎作用;含生物類黃酮的蘋果、洋蔥等,具抗氧化及消炎作用。還有應搭配室內柔軟操疏通筋骨,替代戶外的激烈活動;從事閱讀、寫作、追劇與誦經,平靜心靈;早睡早起,夜睡眠充足,養成飽滿的精神與腿肌力。有強健的膝蓋,方能確保行動自如、樂活自在,祈望新的一年繼續努力,維護膝蓋健康,「龍」光煥發,事事如意。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2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坦然接受生命裡的變故
【編者按】:本週有兩篇文章是繼最近討論過的主題,由兩位醫師抒發他們在行醫中遇到的「令醫師敬佩的病人」的故事,而第三篇文章是由編者寫出在下週開始為期兩週春節休刊之前的「歲末感言與前瞻」。僅此祝大家龍年事事如意。 七、八年前剛到這家醫院時,門診病人都是前一位離職醫師留下來的。很多病人為了讓我多了解,會從頭開始講他們的病史,以及為何需要看身心科。陳太太是少數的病人,從第一次到第三次門診,請她進診間,還沒坐穩,都是笑笑的說:「我的情況很穩定,就照前面醫師的處方開藥給我就好。」到了第四次我終於忍不住了,我請陳太太可以稍微給我多一點時間了解她的狀況,她有點不好意思地跟我說,對不起我趕時間,有機會下次再跟醫師好好說明。我問她趕什麼時間,因為從病歷上看起來,她的乳癌治療都已經完成,目前只需要口服抗荷爾蒙的藥物跟定期追蹤而已,病歷上也寫她是家庭主婦,似乎沒有趕著回去上班的問題。這時她才跟我說明必須趕著回去,因為家裡有位多次中風的先生在等她,先生對她很依賴,雖然有外勞照顧,但是一定要看到太太才會放心。所以為了不要讓她那麼趕,而且下次回診也不用配合腫瘤科醫師的時間,我把回診時間改成下午,讓她有充足的時間看診。接下來的回診她終於不再匆匆忙忙,因為下午的時段先生會睡個午覺,而且有外勞陪伴,只要在先生醒來之前到家就好。有充裕的時間看診,陳太太娓娓道來。原來幾年前她的生活就是一個平凡的家庭主婦,結婚前有工作,婚後為了好好照顧家庭及帶小孩,便辭去了工作。剛診斷乳癌的時候,心情的確大受打擊,但是先生與小孩們都很支持她,所以陳太太並沒有因為罹患癌症而心情低落。會被轉介來身心科,是因為癌症治療開始之後,在化療期間因為副作用,出現了熱潮紅、燥熱、盜汗、失眠等問題。可是就在化療療程期間,先生中風了,而且相當的嚴重,住院一個多月,儘管積極的復健,還是不太能講話,身體右邊也無力,上下床、如廁、穿衣、走路、吃飯等,都需要有人幫忙。「看到他那樣,比起自己化療的副作用,我心裡還更難過。」陳太太說。還好女兒留職停薪回家來照顧爸媽,「所以撐完的化療,我就讓女兒趕快回去上班,照顧先生的事情就由我自己來。」可是哪想到,才過幾個月先生又二次中風,而且這次更嚴重了,幾乎都必須臥床,幸好可以申請外勞一起幫忙照顧。所以這幾年,陳太太都是拖著化療剛恢復的身體,一手包辦買菜,準備先生能吃的食物、帶先生復健,然後自己還是得定期做癌症的追蹤治療及回診,所以我總是看到她匆匆忙忙的身影。我好奇地問她,你難道不會抱怨老天怎麼會這麼不公平?她笑笑的回答我說,這大概是老天爺給她的功課吧?問到她這麼樣的辛苦,還把先生照顧這麼好,可是人總會累,是不是想過讓小孩來分擔照顧呢?她說二個小孩都有自己的家庭,先生是老伴,「老伴」就是要作伴到老,自己還能做的,就不想麻煩小孩。她看診都是一個人到診間,唯一一次女兒陪來,是因為在買菜途中,騎摩托車被撞造成腳骨折了。女兒在診間也跟我抱怨,媽媽就是這麼倔強,照顧爸爸的事情都要自己一手包辦,連爸爸或是她自己的就醫回診,也說不要麻煩年輕人,其實兒女們是很心疼媽媽的。大約是前年,陳太太回診時告訴我,她現在肩膀上的擔子終於放下來了,因為先生前陣子家裡昏迷,送到醫院是出血性中風,住院一個多月後走了。這是少數我看過陳太太露出難過表情的時候。我跟她討論接下來該怎麼安排她自己的生活,她說一下子沒有想那麼遠,只是有點累了想好好休息一下。對於先生的過世,她倒是覺得,老天爺讓他先解脫了,因為幾年下來臥病在床,看著先生的狀況越來越不好,她也不忍心看著他受苦。陳太太也感謝我,先前幾次先生住院時,請教過我不急救的事情,這次先生昏迷在加護病房觀察時,醫生詢問家人的意見,她就希望順其自然就好,孩子們也支持這樣的決定。她很慶幸做了對的決定,沒有讓先生在最後一刻受苦。接下來的回診,看起來陳太太已經能夠適應一個人的生活。對,她決定還是自己住,雖然小孩不放心,希望能夠搬過去同住,但她還是覺得自己一個人比較自由。現在會跟一些姐妹伴四處去走走旅遊爬山。以前因為要照顧先生,所以對一些好友的邀約,只能很抱歉的拒絕,現在自己終於可以做一些想要做的事情。可惜這樣的時間沒有維持很久,陳太太開始覺得痠痛的問題變得嚴重,原先以為是運動量太大造成的,癌症追蹤的醫師為了慎重起見,安排了一系列的檢查包括骨掃描,很不幸的發現陳太太的癌症已經轉移了。問到她的心情,她說該來的就來,該怎麼辦就怎麼辦。我說難道不會覺得怨恨老天,剛送走先生沒多久,她終於可以輕鬆了,可是癌症又找上門。她說其實很感謝老天爺,多給了她幾年輕鬆自在、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時間,她反而覺得很感恩。後來她的癌症治療反應並不好,她主動提出要接受緩和安寧照顧。去安寧病房看陳太太時,如果她還有精神會跟我聊上幾句,但主要都是在感謝我這幾年對她的照顧,讓她有機會可以說說照顧先生的辛苦,以及肯定她的付出。她說自己已經盡力做好該做的事情,小孩也都獨立、有自己的家了,她沒有什麼好牽掛或是遺憾的。最後一次看她是過世的二天前,陳太太已經陷入昏迷,身邊有女兒陪伴。女兒跟陳太太一樣溫和有禮貌,謝謝醫療團隊的照顧與關心。我跟女兒說,謝謝陳太太讓我有機會認識這樣令我敬佩的人,面對自己的癌症、先生中風需要長期照顧,沒有怨天怨地,反而肩負起照顧的重責,遇到自己病重也坦然接受。我向女兒表達對陳太太的敬佩,我覺得她有大智慧與承擔,教我人生很難盡如人意,但是如果發生了,就盡最大努力。身體好時就把握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浪費人生。即使生命終點來臨的時候,也選擇最好的方式讓自己與家人有一個完美的句點。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26 醫療.骨科.復健
坐骨神經痛會自然好嗎?10招在家就能做的復健運動助緩解疼痛
什麼是坐骨神經痛?坐骨神經痛(Sciatica)是由於坐骨神經受傷或刺激而引起的神經疼痛。除了疼痛之外,背部或臀部還會出現刺痛或麻木感,這種刺痛感或麻木感也可能會蔓延到腿部。也可能出現更嚴重的症狀。坐骨神經是體內最長、最粗的神經,寬度可達2公分。實際上,坐骨神經不僅僅是一根神經,它是由從脊髓分支出的五個神經根組成的一束神經。基本上你有兩條坐骨神經,身體兩側各一條。每條坐骨神經各在一側穿過臀部和臀部,分別沿著身體兩側的腿向下延伸,直到你的膝蓋附近的位置。一旦到達那裡,它們就會分裂成其他神經,連接到更遠的部位,包括你的小腿、腳掌和腳趾。患有坐骨神經痛意味著連接坐骨神經的任何地方都會出現輕微至重度疼痛,這些症狀可能會影響你的下背部、臀部或腿部,有些症狀可能會延伸到腳掌和腳趾,這取決於受影響的特定神經。坐骨神經痛會不會自然好?較輕微的坐骨神經痛通常會隨著時間和自我治療而自行消失,大多數坐骨神經痛患者會在幾週內得到改善,無需手術即可康復。坐骨神經痛通常不會持續超過六週,當這種情況發生時,醫師可能會建議更多的治療方法,包括手術。一般而言,雖然手術可以加快康復速度,但有資料顯示,經過6到12個月的修復期後,接受手術的人通常會和那些決定給身體更多時間自行癒合的人一樣好。國內有醫師建議,若坐骨神經痛症狀輕微,可進行保守治療,包含服用止痛藥、調整生活習慣,或從事腰椎牽引、熱敷、核心肌群訓練等復健治療。6項復健運動有助舒緩坐骨神經痛如果坐骨神經痛發作,保持積極的生活習慣實際上可以幫助緩解,針對受影響區域做一些溫和的運動也可以。你可以在家裡的地板上完成以下六個動作:橋式1.仰臥,膝蓋彎曲,雙腳平放在地板上,與臀部同寬。讓你的手臂伸直放在身體兩側,掌心向下。2.收緊你的核心肌肉,將肚臍收向脊椎。3.將手臂壓在地板上提供支撐,透過腳跟向下發力,將臀部向天花板抬起並緊縮臀部肌肉。目標是讓身體形成從頭到膝蓋的直線,下背部幾乎沒有凹曲。4.保持5至30秒後,將身體慢慢放下。抱膝1.仰躺,雙腿伸直。試著不要凸起背部。2.慢慢將一隻膝蓋朝胸部靠近,並用雙手抓住膝蓋後方或上方。3.輕輕拉動膝蓋,直到感覺到下脊椎和髖部有輕微的伸展感。4.保持5到30秒後,慢慢放回原位。蚌殼式1.側躺並彎曲雙膝,用下方那隻手支撐頭部。 2.啟動核心肌群,將肚臍收向脊椎。 3.保持雙腳緊貼在一起,慢慢抬起頂部的膝蓋,像蛤蜊打開一樣張開雙腿。將上方那隻手放在腰際幫助穩定身體,防止你向後倒下。 4.保持5至30秒後,將腿部慢慢放下。鳥狗式1.雙手和膝蓋著地。2.當你壓平下背部時收縮腹部肌肉。3.將一隻手臂舉到身前,同時將另一條腿伸到身後。4.保持這個姿勢5秒鐘,然後用另一隻手臂和腿重複練習。伏臥撐(眼鏡蛇式拉伸)1.俯臥,雙手放在肩膀下方,手肘靠近身體。2.吸氣時用手掌按壓,慢慢伸展雙臂,同時抬起頭、胸部和肩膀。始終保持手肘稍微彎曲並抬起下巴。3.收緊核心(腹肌和背部)和大腿的肌肉。4.保持30秒,將身體慢慢放下。嬰兒式伸展1.從四肢著地開始,就像鳥狗式。2.當你身體向後下沉時,將膝蓋併攏,使臀部靠近腳跟。讓你的手臂伸展,或將它們放在你身體旁邊的舒適位置,並且讓你的額頭靠在地上。3.進行深度伸展,讓上半身完全放鬆,並將重心轉移到臀部和大腿,不用擔心你的臀部是否能觸到腳跟。4.動作暫停,深呼吸。想像身體的緊繃感已消失,尤其是臀部後方。5.保持5分鐘或你喜歡的時間。6招髖部伸展運動緩解坐骨神經痛外旋髖部的伸展運動也有助於緩解坐骨神經痛,你可以在家裡完成以下六個動作:坐姿臀肌伸展1.坐在地板或椅子上,雙腿放在身體前方。2.彎曲右腿,將右腳踝放在左膝蓋上方。3.向前傾斜,讓上半身伸向大腿。4.保持15-30秒。這可以伸展臀部和下背部。5.在另一側重複。坐姿脊椎伸展1.坐在地上,雙腿伸直,腳向上彎曲。2.彎曲右膝,將腳平放在對側膝蓋外側的地板上。3.將左手肘放在右膝外側,幫助您輕輕地將身體轉向右側。4.維持30秒並重複3次,然後換邊。基本坐姿伸展1.坐在椅子上,將疼痛的一條腿交叉在另一條腿的膝蓋上。2.胸部向前彎曲,盡量保持脊椎挺直。只要不痛,就盡量彎腰。如果感到任何疼痛,就請停止。3.保持這個姿勢30秒,然後換另一側練習。4字形伸展1.平躺並彎曲雙膝。2.將右腳交叉在左大腿上,雙腿向上移向軀幹。3.保持該姿勢片刻,然後在另一側重複。站立腿後伸展1.將右腳放在一個高於或與臀部平齊的平台上,然後立起腳跟。2.將身體向前彎身靠近你的腳。你彎得越深,伸展就越深。不要太用力以至於感到疼痛。3.將你抬起那隻腿的臀部向下放鬆,而不是抬起。4.保持至少30秒,然後在另一側重複。站立梨狀肌伸展1.站立時,將疼痛的腿放在另一條腿的膝蓋上。彎曲站立的腿,並試著以45度角將髖部下降形成數字4的形狀。2.將雙手擺在腰際並彎曲腰部,同時保持背部挺直。保持該姿勢30至60秒。3.換腿並重複。【資料來源】.Cleveland Clinic: Sciatica.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 Taming the pain of sciatica: For most people, time heals and less is more.Sciatica: Exercises for Pain Relief.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https://www.hss.edu/article_sciatica-stretches.asp.9 Stretches for Sciatica Pain Relief
-
2024-01-25 醫療.骨科.復健
天冷不動小心身體變僵硬 物理治療師圖解3招教你如何緩解不適
一名林姓婦人因慢性病在衛福部台中醫院門診追蹤約5年,近日因關節僵硬、雙腳痠軟無力就醫。醫師蔡明妙仔細詢問後,林女才想起,近日天氣冷很少出門走動,以往常去公園和大家一起做操也都缺席。所幸經醫師詳細衛教,物理治療師教導在家運動的方法,做了一周後,明顯改善。台中醫院復健科主任蔡明妙說,冬天因天氣冷,久坐不動及長期臥床的族群易出現體耐力變差及關節僵硬的問題,若不注意很快就會肌肉流失且肌力下降,進而增加跌倒與骨折的風險,家中長輩若有罹患中風、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 ,因不動而關節僵硬及肌肉無力發生率會更高。物理治療師謝亞婷建議,民眾可在家適度暖身運動、肌力訓練,與伸展運動,有效改善肌肉關節痠痛。高齡者天冷不想出門活動,不妨在家中嘗試這三項運動,緩解關節疼痛問題,若疼痛加劇,請盡速就醫。一、暖身運動早起時,可以先在床上做暖身運動。每個動作重複10次、做三回合、每回間休息一分鐘。1.抬手:雙手手心朝向身體方向,抬高至枕頭旁再放回身體旁。2.抬腳:雙腳稍屈膝,一次一隻腳抬離床面,兩腳交替做。3.抬屁股:雙手放身體兩側、雙腳屈膝、腳底踩穩,將屁股抬離床面再放下。二、肌力訓練可使用裝水的寶特瓶、彈力帶或彈力繩輔助,並坐在有靠背椅子上執行活動。建議每個動作重複10次、做三回合,每回間休息一分鐘。1.拉繩子:①雙手拿著寶特瓶或彈力繩平舉往外拉開再放鬆,手放胸前。②將繩子固定於椅腳或雙手拿著寶特瓶,雙手往旁邊平舉 ,手放身體兩側。2.強化大腿肌力:①將彈力繩固定於腳踝位置並將另一頭固定於椅腳,做膝蓋伸直動作。②將彈力繩固定於雙腳大腿(膝蓋上方),並做雙腿開合動作。三、伸展運動可使用毛巾、彈力帶或彈力繩輔助。建議每個動作停留20至30秒、重複5次、做三回合,每回間休息一分鐘。1.伸展手臂及前胸肌群:坐姿下將彈力繩或毛巾放於身體後方,一手在上一手在下。2.伸展大腿後方肌群:平躺姿勢下,雙手抱著膝蓋碰胸後停留,一次一隻腳。3.伸展小腿後方肌群:坐姿下,將毛巾或彈力繩放於腳底位置,膝蓋伸直並將腳板往身體方向拉。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1-25 醫療.皮膚
熱敷墊怎麼用?可以敷多久?醫揭熱敷墊和電毯使用方式不同處
不少民眾會在寒流來襲時,使用電毯等保暖物品,也有人選擇插電的動力式熱敷墊,專家提醒,動力式熱敷墊使用目的是緩解疼痛、促進循環,溫度應設定於40℃至45℃之間,通常一次使用15至20分鐘,避免因為熱蓄積造成燙傷;也禁止嬰兒、癱瘓者或對溫度感覺遲緩者使用;更應避免坐、壓在熱敷墊上,睡覺時不要使用,以免造成內部線路損壞。桃園長庚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陳智光表示,動力式熱敷墊和民眾常使用的電毯不同,睡覺時使用電熱毯,建議定時1小時,熱敷墊則是專業醫師診斷認為需要熱療時使用,屬於可提供體表乾熱治療的電力醫用器材,使用時可維持一定的高溫。熱敷墊接觸皮膚 溫度限45℃以下陳智光說,熱敷墊直接接觸到皮膚表面時,溫度應於40℃至45℃之間,如與皮膚間隔著衣服或毛巾,熱敷溫度可適度調高至50℃,但熱敷或熱療的時間不能太久,通常約15至20分鐘即可,否則可能會因為熱蓄積造成燙傷,如果仍感覺痠痛,可於1小時後再熱敷,將時間分散使用。對熱感覺遲鈍 用熱敷墊特別留意陳智光提醒,在身體某些部位使用熱敷墊時要特別注意,手腳部位皮膚較厚,對溫度的耐受度較高,但在脖子等皮膚較薄的部位,因為對熱的耐受度較低。有些族群如糖尿病患等,因為對熱的敏感度低,使用上要非常小心,小朋友因為皮膚薄,則不建議使用。曾有中風患者使用熱敷墊,但因為對熱的感覺遲鈍,導致出現皮膚紅腫、水泡等燙傷情形,陳智光表示,這類患者在使用時一定要特別留意,即便沒有燙傷,卻可能因為使用處循環過好,造成色素堆積,還有要避免以強力壓折或扭曲方式使用或收納熱敷墊,也不可直接坐或壓在上面,以免造成內部線路損壞。陳智光表示,熱敷墊不可在易燃環境使用,也不能使用延長線,市售熱敷墊形式多樣,應先挑選有食藥署核准的產品,再依照需要熱敷的部位與尺寸,選購適合的型號。食藥署對使用「動力式熱敷墊」提心提醒動力式熱敷墊屬於第一等級醫療器材,透過電能轉換成熱能,提供使用者一定的高溫,促進熱敷部位的血液循環,具有舒緩肌肉痠痛的效果。「動力式熱敷墊」使用的「3要」原則,確保使用安全:●要注意溫度:熱敷墊直接接觸到皮膚表面時,溫度應於45℃以下;若是熱敷墊與皮膚間隔著衣服或者毛巾,熱敷溫度可調高至50℃。●要控制時間:進行熱敷的時間請勿超過15至20分鐘,否則可能會因為熱蓄積於體表而導致燙傷。●要小心位置:皮膚較薄的部位(如脖子),對熱的耐受度較低,因此需要注意使用熱敷墊的位置,以免燙傷。「動力式熱敷墊」使用的「4不」原則,確保使用安全:●不使用於嬰兒、及溫度感覺遲鈍者 (例如:孕婦、糖尿病患者等)。●不於易燃環境下,或鄰近充滿氧氣及氧氣儲存設備旁使用。●不以強力壓折及扭曲方式使用或收納熱敷墊。●不以別針或其他金屬物品固定熱敷墊,以避免觸電。食藥署提醒您,選購此類產品時,應依照「醫材安心三步驟」:●「一認」-認識動力式熱敷墊是醫療器材●「二看」-購買時要看外盒有無標示登錄字號●「三會用」-使用前要詳閱說明書,才能正確使用如有需查詢醫療器材登錄產品相關資料,可至食藥署網站之許可證資料庫查詢(食品藥物管理署網站首頁>醫療器材>資訊查詢>醫療器材許可證資料庫>西藥、醫療器材、含藥化粧品許可證查詢作業)。此外,若醫療器材引起之不良反應,請通報衛生福利部建置之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中心(藥物不良反應通報專線02-2396-0100;網站)。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1-25 養生.聰明飲食
骨折不能吃香蕉、鴨肉?喝大骨湯補骨有用嗎?醫師告訴你「骨折吃什麼」助骨骼修復
如果不幸骨折,該吃什麼才能加速骨頭復原?多喝牛奶、補充鈣片、喝大骨湯...有用嗎?元氣網整理了相關資訊,一起看看吃哪些食物對骨折後的恢復有幫助。骨折後該吃什麼?不小心骨折了,除了要第一時間正確的固定、儘早的復位與適當的復健之外,吃「對」食物也有助骨頭修復。究竟骨折後應該怎麼吃才對?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骨科醫師李佳龍表示,骨折病患的飲食最好的原則就是「均衡飲食」。骨折後不只要補鈣!李醫師強調「骨骼的組成分除了鈣質,還有磷、鎂與膠原蛋白等,均衡的飲食才能夠攝取到骨折癒合過程所需要各種營養素。」例如:喝牛奶可同時補充豐富的鈣質與蛋白質,提供骨折癒合材料;五穀雜糧類含有各種維生素,能維持身體良好的吸收與代謝;豆魚蛋肉可補充蛋白質,更提供人體製造膠原蛋白的材料;蔬菜、水果中也含有豐富維生素與礦物質,尤其是富含維生素C的芭樂、柳丁等,能幫助膠原蛋白合成、促進骨痂生成;而堅果類含有維生素K,能幫助鈣質沉積,促進成骨作用。除此之外,過量的咖啡因、碳酸飲料會影響鈣質吸收,抽菸或二手菸中的尼古丁也會影響骨折癒合,應儘量避免。而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建議,若不幸骨折,可依骨折初期、中期、後期按狀況、分階段調理飲食,以加速痊癒:.骨折初期:此時新傷初起腫痛,容易口乾口苦、食慾不振、大便秘結,宜吃些精緻易消化食物,如果汁、稀飯、豆漿、麥片、麵條等,此外宜多吃蔬菜、水果、以促進胃腸蠕動,增強排泄,防止腹脹、便秘。忌食生冷及刺激性食物,如菸、酒、檳榔、咖啡、及過酸過辣食物。香蕉、竹筍少吃。.骨折中期:為骨折癒合階段,應多補充蛋白質、鈣質和維他命D等營養,可多食魚乾、牡蠣、蛤仔、蛋類、豆製品、豆干、雞湯、大骨湯等,並多補充水果、蔬菜,應以少量多餐方式進食,切勿暴飲暴食。另外,適度的陽光照射,將有助於體內維他命 D 的活化。.骨折後期至恢復:正常三餐飲食,並結合肢體鍛鍊,應攝取充足之各種食物及水果加強體力之鍛鍊。可多食淡菜、海參、芝麻、胡桃肉等滋補之食品。復健階段除飲食注意外,可自行做適度的按摩及熱敷,以利關節功能之恢復。此外,有些人為幫助鈣質吸收會額外補充維生素D膠囊錠狀食品,對此食藥署建議民眾可先諮詢醫師有無必要,或者是透過曬太陽、攝取鮭魚及黑木耳等食品來補充。二大骨折飲食的常見迷思常常聽到有人說骨折後不能吃香蕉等食物,以免影響傷處復原,還有要多吃珍牛奶、鈣片、大骨湯來「補骨」,這些說法可信嗎?李醫師替民眾解惑。迷思一:骨折後不能吃香蕉、鴨肉、糯米,是真的嗎?香蕉、鴨肉可以吃,糯米要少吃。香蕉的營養豐富,對於骨折病患來說是很好的食物。有些人擔心香蕉中豐富的鉀離子會造成高血鉀,其實只要是腎功能正常,食用一根香蕉並不會造成高血鉀或引發抽筋,民眾可放心食用。至於鴨肉,因為含有蛋白質、鐵質、維生素等營養素,對骨折病患來說,仍是可以正常攝取的食物。「不過,並非任何食物都能放心吃!」李醫師強調,骨折後,患者活動量會降低,腸胃蠕動也會跟著減弱,此時較難消化糯米等食物,建議淺嚐即止。此外,骨折術後的臥床期或行動受限期間(約麻醉術後3-7天),建議暫停食用易脹氣的牛奶及產氣性食物,避免造成不適。待恢復穩定後,即可繼續食用。迷思二:骨折要多喝大骨湯補鈣,是真的嗎?大骨湯補鈣有限,牛奶補鈣更適合。老一輩民眾喜歡用大骨湯來補骨,李醫師說,熬煮大骨湯時,骨頭釋放到湯中的鈣質有限,其實補鈣效果並不明確,建議以牛奶、黑芝麻等富含鈣質的天然食物來補充。此外,民眾若想吃鈣片補鈣,務必依照仿單(產品說明書)上的建議攝取量,避免因過量攝取造成高血鈣、便秘、結石等副作用。看完以上骨折的飲食建議,及常見2大迷思,知道骨折患者該怎麼吃了嗎?平日飲食要「六大類食物」均衡攝取,才能夠攝取到骨折癒合過程所需要各種營養素。參考資料: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眉毛越長更長壽?專家曝50歲後眉毛變長要當心!做好這事才真長壽.咖啡會加速鈣質流失?紅茶、牛奶能預防骨質疏鬆?做好6件事趁早存骨本
-
2024-01-25 醫療.骨科.復健
為何髖部骨折死亡率高?髖部骨折如何復健?專家教3運動在家做加速復原
髖部骨折是老年人常見的骨折類型,一旦發生髖關節骨折,傷者會感覺患部劇痛無法動彈、不良於行。髖關節骨折若沒妥善治療將造成下半身行動困難,最後須長期臥床導致更多嚴重併發症,死亡風險是所有骨折類型裡最高的,因此治療術後的復健相當重要,是之後能否正常生活的關鍵。什麼是髖部骨折?骨質疏鬆症是台灣常見的年長者慢性病,根據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資料顯示,高達近四成50歲以上女性有骨鬆問題,但大多因沒有症狀而毫無警覺,一不小心就發生骨鬆性骨折,常見發生在髖關節、脊椎和手腕等三部位,一旦發生髖關節骨折,傷者會感覺患部劇痛無法動彈、不良於行、無法負重等症狀。髖部骨折後,約60%患者往後一年無法自理,需要接受幫助,20%患者則可能需要接受長期護理。【延伸資訊】》疾病百科/髖部骨折【註】一旦骨質密度測出的T值小於-2.5,即為骨鬆。女性自35歲開始,每年有0.5%~1%的骨質流失,在停經5至7年後骨質流失的速度加快至每年2%;男性45歲開始也以每年0.5%的下降。常見的骨折部位包括股骨、脊椎骨和前臂骨,但多數人不自知,才會發生擁抱、跌倒、搬重物就導致骨折的情形。》疾病百科/骨質疏鬆症為何髖部骨折會死亡?髖關節骨折容易造成下半身行動困難,活動量降低,最後須長期臥床,臥床7天後肌肉減少可高達35%,隨後更易引起如肺炎、褥瘡、泌尿道感染、下肢靜脈栓塞等嚴重併發症,嚴重時會威脅生命,死亡風險是所有骨折類型裡最高的。台灣女性髖部骨折病患在一年內的死亡率為15% ,男性更高達22%。髖部骨折復原時間多久?髖部骨折最好的治療方式仍是盡早手術,讓病人盡早下床活動和訓練肌力以避免併發症的發生。髖部骨折多半需要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腫瘤及關節重建科主任王大翊曾受訪指出,根據國際文獻記載,股骨頸骨折不接受治療,一年內因併發症造成死亡的機率大約為四分之一,基於降低日後併發症發生的機會,股骨頸骨折的患者更需要接受治療。手術後除了要按照醫囑定期回診,更重要的是患者本身的復健,才能盡快恢復正常生活。髖關節附近的肌力訓練也是很重要的一環,除了正常生活的行走以外,還要加強抬腿運動,可以縮短復健的時間。「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物理治療師吳瀚庭曾受訪指出,置換人工髖關節後,1至2天就應從事簡單的運動和下床行走,以預防關節攣縮與肌力退化;術後3個月內須以助行器或拐杖行走,也要注意髖關節不得彎曲超過90度,例如,坐下時椅子高度要夠高,上廁所則要讓開刀的腳向前伸直,避免下肢交叉,另也要避免內旋,以免造成人工關節脫位。一般在3至6個月後可恢復日常工作與活動,完全康復約需6個月。髖部骨折該如何復健?由於術後恢復期較長,他建議在家可躺著做三項運動,加速復原。運動時注意髖關節不要超過90度,每個招式每回做15到20次,每天做3到5回,術後一至兩天就可練習。第一招:踝關節幫浦運動踝關節上翹、下壓各維持2秒,以增加下肢循環,減少腫脹。第二招:直膝抬腿運動讓患肢膝蓋打直,往上抬到最大的忍受度,停滯10至15秒,以增加大腿前側股四頭肌的肌力。第三招:下肢滑行運動可維持下肢活動度與大腿後側膕旁肌肌力。【資料來源】.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1-24 癌症.癌友故事
與肝癌共處16年!韓柏檉抗癌「五字訣」,解決病痛終究要從生活實踐
免疫力要提升才能抗癌,而開心才能讓免疫力提升,可是我們在對抗疾病的時候,經常都是不開心的。大家也都聽過「萬法唯心」,可是我們都沒有關照自己的心,生病的人沒有照顧自己的心,不生病的人也沒照顧自己的心。本文要討論的是一個生活理念,而不是醫學,是病人或是正常人生活中都可以做到的事。醫學的事,就交給醫生,但是回家之後,絕大部分的時間我們都需要靠自己,我也在過去的 15 年中,靠這五個字抗癌成功,就是心、動、吃、睡、靈。許多科學和醫學的發現都很棒,但重點是在生活上我們有沒有做到。例如談到我們的腸道,腸道裡面一個最重要的是好菌,它們也需要纖維做食物,問題是我們病人有沒有辦法把纖維吃夠?有沒有認真改變飲食?有沒有認真去運動呢?所以生活中的力行實踐才是重點。我們會生病是因為有這個體質和條件,我們唯有改變體質和條件,就像改變土壤的狀態,才有可能逆轉疾病或是不生疾病。抗癌的五個方法1、第一個方法是「平和的心態」我們應該每天維持正面平和的心態,學習每天很愉悅、很輕鬆、很靜、很舒服、很放鬆。那要如何做到呢?可以開始學靜坐,學這些靜態的活動,透過呼吸讓自己慢慢靜下來,因為只有靜的時候,才會發現自己陷在什麼錯誤當中。例如你今天晚上閉上眼睛 3 分鐘,可能會發現今天早上怎麼講話這麼粗魯、怎麼對太太這麼兇、怎麼對孩子這麼兇,這些反省就會跑出來,你才發現自己的不對。一次又一次之後,你就會慢慢變得更柔軟、更柔和、更祥和。而要維持平和的心態,可以透過靜坐、冥想、呼吸來調整。2、第二個方法是「運動」我當年比較認真的時候,是在做旋轉功,在原地旋轉,每天早上、下午、晚上各轉一次,一轉50 分鐘,最高紀錄可以在原地轉 3 個小時。第 2 個就是打網球,儘管後來生病,也開了不小的刀,肌肉都很不舒服,但過了幾年之後,先上場試試,雖然還是痠痛,但接著持續打下去,我現在又打了 6 年。所以我每週一、三、五都要打網球,一打兩個鐘頭或一個半鐘頭,越打,腦內嗎啡越多,越愉快。另外我的方法就是找簡單、可以持之以恆的運動,因為方法如果不簡單,就沒有辦法持之以恆。我老師也只教我一次打太極拳,沒有招式的,隨心所欲的打。同時也領悟到每一個人的身體都不一樣,也不一定要被框住,例如第一招、第二招、接著第三招,沒有跟上就會有壓力,沒有做到也會有壓力,所以我著重隨心自在,不把運動當功課,要打就打,重點是願不願意每天花 10 分鐘 20 分鐘在逍遙自在的打拳,太極拳、醉拳、逍遙拳都無所謂。總之,做什麼運動都可以,每個人需求不一樣,只要是能動、氣血循環經絡動起來,就有效果。3、第三個方法是「吃」許多研究都不斷的指出,油炸食物、紅肉,加工食品,添加物、反式脂肪等,都是不好的東西,吃太多了,對身體不好。相反的蔬菜水果五穀雜糧纖維等,不應該吃得少、或不吃,要足夠的吃才行。因為蔬菜水果裡面有微量元素、礦物質、維生素、植化素等,也可以打成果汁。像我打果汁就含有 2、30 種食材,有蔬菜類、水果類、辛香料、又有堅果種子等。果汁之外,還有五穀雜糧,黃帝內經說,五穀為養,所以我也吃了很多五穀雜糧。要吃幾種?需要很科學嗎?也不用 ! 因為我們飲食失去平衡,就先把它補回來、吃回來,於是血壓、血糖,血脂也都降了。我一向沒有追求 100 分,我的方法叫做「不精準的健康飲食」,但其中仍然有一定的精準;因為與其要求精準而造成壓力,例如要多少劑量、幾顆、熱量多少等,只會給自己更大的壓力。只要我們隨時開心輕鬆的吃,就是一個好習慣,把蔬菜、水果、五穀雜糧、好油、好水,都吃進來。4、第四個方法是「睡」各位睡得好嗎?我是 1 分鐘就睡著,因為我現在生活中已經沒有甚麼好計較的,每天沒有煩惱的睡著,只要活著就賺到了,所以我覺得其他都不重要,有錢沒錢都小事,重點是我有沒有人生目標?有的話是在那裡。會不會達到也無所謂,我只要活著、只要開心、只要快樂、只要健康就好;錢財一直累積,但沒有健康,錢財也沒有意義了。因此開心快樂才是生活的基礎,這樣生活才有意義。我晚上如果睡不好,有時也會用涼水加粗鹽泡腳,是印度的方法,也是一種配合靜心、冥想、瑜珈的做法。中醫叫做「冷極生熱」,大家也可以試試,5、第五個方法是「心靈」所謂的心靈或心靈免疫學,正是打敗癌症的絕招之一。許多被醫生宣告無法治療的病人,也常常靠自求多福而恢復健康;治療癌症的方法有其極限,但是用正向、正念去引導幫助病人,也多有成功的案例。生病的人常是心中有怨有恨,心中常有一些不可原諒的人和事。每每我看到癌症病人,如果他們願意相信我的話,4 個字可能會幫助他們 - 就是懺悔、感恩。心中的怨恨如果能夠拋掉,整個人的能量就充分釋放,整個人就改變起來,再配合上治療,效果就完全不一樣。所以心靈這兩個字,正像練功夫之前要打通任督二脈一般,任督二脈先行打通,治療就有一定的效果,而任督二脈要打通就是靠心靈。病患在生活中有很多的愛恨情仇,這些糾結必須清理乾淨,把負面的情緒或是記憶裡面的仇恨先行清理,人才會開心快樂,也才有辦法治病。所以我們可以發現,很多人之能奇蹟式的治癒,都是發生在大的轉念、大的改變之後,讓正面的心理力量升起。所以我現在碰到癌症病人,常常不是告訴他們要吃什麼、喝什麼、做什麼 ?我總是問他們 - 你到底跟誰過意不去?先了解他們心中的怨恨,先了解負面情緒所在。總之,癌症病人往往都有一個不可原諒的人與怨恨,需要優先被處理。上帝說喜樂之心,乃是良藥。祂說的有道理,要想辦法快樂,而快樂最簡單的方法就是 - 把負面的情緒放掉、和解。所以我慢慢學習到跟我自己和解,跟我的家人和解,跟我周邊的人和解。而和解最好的方法就是道歉和認錯,跟家人認錯、跟周邊的人認錯,千錯萬錯都是自己的錯,因為能夠這樣,就海闊天空了。解決病痛終究要從生活實踐第一,我從過去的經驗裡面學習到讓自己跳脫出來,有個新的看法、新的改變、打破框架。以我在家煮菜為例,我也發展出「無框架料理」,我的叛逆精神,不完全遵循常見的做菜方式,但卻產生許多具創意的美食。我也發現,越叛逆,不從俗,彈性自在,也活得越久。第二,我過去的抗癌經驗顯示,先靜心是很重要的;其次是運動,隨便你愛做什麼就做什麼,不要給自己功課和壓力;第三就是飲食多蔬菜水果,補雜糧、好油、好水等;第四就是好好睡覺,睡覺也可以用涼水加粗鹽泡腳,幫助好眠,或是轉個念頭,忘卻煩人的事,就會容易入睡;第五個就是靈,存正向和正念,多懺悔與感恩,拋掉心中的怨恨,整個人就會改變。「心動吃睡靈」是我的生活實踐,雖然並非是醫學,但要解決病痛,從生活裡面去調整習慣,都是我們做得到的,慢慢學習做下去,就可以恢復健康。我過去經歷過這麼多的治療,包括開刀、25 次化療、12 次放射治療、還有吃標靶藥物,又經歷復發再開刀等等,今天還能跟大家分享,甚至還比以前更年輕,都是受益於這五個方法。所以沒有什麼不可能,完全就是一個意志,只要你想通、認同、實踐,在生活中多做能做、該做的事,一切都有可能。(本文轉載自國立臺北大學高齡與社區研究中心發行之《學老誌》)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1-22 失智.新手照顧
吃藥卡卡的?年長退化、吞嚥困難的4個吞藥小秘訣
「食樂食堂」不定期舉辦公益講座,當民眾提出疑難雜症,就是他們出動的時候了!在1/20日舉行的線上講座,以高齡者、失智者或重病者為對象,替大家解決「呑藥困難」的煩惱。線上講座中示範了增稠劑、服藥凍飲的使用秘訣,如何調製成「蜂蜜狀」以方便服藥(特別注意,蜂蜜等食品不能取代增稠劑的功效喔。),並親自示範小顆藥丸、大顆膠囊、藥粉、水、茶等增稠使用。「因為你們的需求,我們存在。」經常聽到照顧者在照顧上的各種困難,或是資訊落差而不知所措,熱心的語言治療師王雪珮與安寧教育護理師劉曉菁、施慧敏一同創立了「食樂食堂-享受由口進食到人生最後」頻道,分享實用的生活照顧技巧,讓每位長者能吃到最後、安享晚年。食樂食堂-由口進食到人生最後「食樂食堂」不定期舉辦公益講座,當民眾提出疑難雜症,就是他們出動的時候了!在1/20日舉行的線上講座,以高齡者、失智者或重病者為對象,替大家解決「呑藥困難」的煩惱。線上講座中示範了增稠劑、服藥凍飲的使用秘訣,如何調製成「蜂蜜狀」以方便服藥(特別注意,蜂蜜等食品不能取代增稠劑的功效喔。),並親自示範小顆藥丸、大顆膠囊、藥粉、水、茶等增稠使用。一小時多的講座,吸引了超過100個提問,由此簡單歸納四大疑問與解答,希望也可以協助家人有吞藥困擾的你。一、藥物太多且太大顆怎麼辦?若因藥物太多且太大顆而造成服藥上的困難,可以請醫師協助藥物整合及劑型調整。許多長者的用藥量非常多,建議可以透過整合醫療,例如老年醫學科、居家醫療醫師等,使藥物量可以精簡。針對吞嚥困難者,可以請醫師看看,是否有較小顆或液態甚至貼片式的方式可替代。二、已經發現長輩有吞嚥困難時怎麼辦?請復健科或耳鼻喉科醫師和「語言治療師」,協助確認吞嚥能力,再根據吞嚥能力來確認適合、安全的吞嚥方式。三、藥太苦吞不下去時怎麼辦?可調製具有稠度(IDDSI 3 蜂蜜狀稠度)的中度稠液體,作為「服藥飲」。可添加長者喜愛的風味(例如蜂蜜、黑糖蜜、無顆粒果醬、甚至巧克力醬),讓藥丸藥粉包覆在滑順的食團裡。四、長輩吞藥有哪些小技巧?1.先喝一口服藥飲,讓口咽部濕潤。2.「頭擺正–> 嘴巴含緊(舌頭包緊)–> 舌根和喉嚨用力吞!」假想像呑一顆雞蛋一樣,喉嚨用力吞下去,一口多吞幾次。3.吞完後記得再多喝幾口,避免藥物卡在咽喉或食道。4.吞完後清清喉嚨、吞口水、發聲,確保吞嚥乾淨。五、蜂蜜或是黑糖蜜可以應用嗎?很多人問到,可以蜂蜜加上藥物一起吃嗎?針對吞嚥困難者,若單純只蜂蜜或黑糖蜜+藥物,因為蜂蜜黏度高,容易直接黏附在舌頭和口腔黏膜上,無法順利將藥物食團後送,造成易吐出來,或是卡在舌根,反而造成吞嚥風險,因此不建議直接者使用,需要以增稠液體調配服用。語言治療師與護理師的溫馨提醒1.藥物與服藥飲的適用度,請諮詢您的醫師及藥師。2.有吞嚥困難,記得先找吞嚥專科的醫師及語言治療師協助。看影片跟著做現場有試用不少增稠劑、服藥凍飲,親自體驗每種飲品的滑順度,確認吃藥不會卡卡的,歡迎你直接觀看影片:
-
2024-01-22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我心目中的英雄——一位正向的病人
【編者按】:本週由醫師談他們所見證到的令人佩服的醫師同事以及病人的故事。一位中風引起偏癱、失語以及癲癇發作的病人,如何走出陰霾、積極自我訓練,贏得醫師與家人的尊敬。一位麻醉科醫師回憶他所親自經歷到的一位外科泰斗如何尊重醫療專業和所有參與手術團隊的每位醫護同僚的情操。一位醫師回憶一位癌末病人從容面對生命末期的優雅態度。 這是一位五十四歲的女性,她在2019年12月發生中風,突然右側偏癱,並且語言表達能力發生嚴重問題,在她家附近的醫院,經過緊急處理之後發現左側大腦出血,而在復健治療一年半之後開始有癲癇發作的問題,每天服用一顆抗癲癇藥「妥泰」(Topamax)50毫克,但吃了快一年還是沒有完全控制,透過友人的介紹來看我。當時身體診察發現右側上下肢都有明顯的無力,但肌肉張力反倒激增,並且語言方面,雖然可以了解別人的話語,但卻無法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這是左側中腦動脈發生問題引起的偏癱與失語症。同時,我也從這位病人證實她雖然都有定時看他的醫師回診拿藥,並按照醫囑服藥,但她卻一直都沒有機會讓醫師知道,她的癲癇發作仍然沒有控制下來,也因此醫師也無從知道,她的抗癲癇藥的劑量需要再調整。這種病人與醫師沒有好好溝通所造成的遺憾實在令人遺憾。一般來說,「妥泰」50毫克每天一顆只是開始的劑量,而後依據病人癲癇的控制以及產生的副作用與否,酌量增加或減少劑量,一個正常的成人劑量是一天兩次,每次100至150毫克的劑量為宜。以她的個案而言,在我將她的藥物慢慢增加到每天兩次,一次100毫克的劑量,癲癇就再也沒有復發,而且也都沒有副作用。這病人在病情改善之後的表現令我非常感佩。有一天她送我一張她手繪的「我的醫師」,她說這是她在癲癇控制改善之後,雖然本來只會用右手寫字畫圖,但在中風之後,她開始改用左手學習作畫寫字。她很真誠地告訴我,她深知自己過去可以用右手畫得比這張圖更好,但這次用左手是花了很大的心力才畫出來,希望我會滿意。看著她誠摯的眼神以及充滿自信的樣子,我感動得說不出話來。生病之前她是相當開朗進取的女強人,歷經中風、癲癇的一再打擊,她現在不只是不再有癲癇發作,而且所吃的藥也沒有不好的副作用。記得她最初來門診時還興緻勃勃地告訴我,她地方上的一位議員鼓勵他好好畫圖,不久的將來可以幫她開畫展,但這位議員當選之後就忘了他的承諾,可是她毫無怨尤,還說非常感激因為他的鼓勵,她現在才會繼續畫圖。記得我在門診看她時,曾經告訴她,我很想找個機會,寫出她的故事,來鼓勵更多的因為腦神經受損而發生肢體或語言障礙的病人。想不到她聽了之後,眼神一亮,告訴我她一定會努力畫圖。想不到三個月後他來看門診時,送了我一張裝框的美不勝收的藍白金色組合的恍如水中攝影的圖,以及畫在一張小木板的海邊油畫。同時她還在他的女兒的幫忙下,寫出以下的幾行字,希望能夠鼓勵其他的病人。我在徵得她的同意下,將她寫的這段話抄錄於下:「當我中風時,由於中風的不方便,我暫時搬到女兒家居住。隨後,我回到蘆洲,同時也開始在中醫同仁堂就醫。在這家中醫診所,我有幸結識了一位病友。我因患癲癇和遺忘症,她向我推薦了xx醫院的xx醫師。從那時起,我就固定地在這位醫師這裡接受治療。我高中時期主修廣告設計。由於我原本是右撇子,中風後右手的正常功能受到了影響,手部的張力變得非常強。因此,我被迫轉而使用左手,開始用左手繪畫。一開始,我必須一筆一筆地畫直線,接著漸漸嘗試繪製方格,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後,我終於能夠開始進行素描。在復健的過程中,我的兒子成為了我的良師益友。他教我如何爬樓梯,走上走下樓梯,以及平衡訓練等一系列復健動作。即便他平日需要上班,下班後仍然花時間在家指導我,讓我能夠在家進行練習。此外,我每週也會安排時間去復健中心進行治療,包括每週一二的中醫針灸和每週三四五的復健運動。在同學的介紹下,我還認識了一位教我酒精畫的老師。透過三次的學習,我成功掌握了這項技能。此外,我還有幸抽中了兩次蘆洲林建生圖書館舉辦學蠟筆畫的機會,讓我有了更多不同的藝術體驗。後來,由於朋友的贊助,我開始學習油畫。雖然我對油畫感到挑戰重重,但我一直努力著,並感到非常開心能夠不斷挑戰自己。目前,我仍在努力學習油畫技巧,期待未來的進步和成就。」 衷心地希望這位勇敢面對挫折、堅忍不拔的病人可以用她的切身經驗,比我們醫師口頭安慰更效地鼓勵了遭受病痛打擊的病人,跌倒了又站起來,反而因禍得福,換回來更堅強的毅力,更正向的人生態度,以及更精進的藝術作品。在遭受到人生的重大打擊後,她絲毫沒有灰心喪志,不只自己又學會站起來,而且還會關心幫忙別人。她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
2024-01-19 醫聲.Podcast
🎧|霸王級寒流曾致60人猝死!血壓飆高是前兆?超低溫將來襲 名醫教你預防猝死
今年第一波冷空氣週末即將來襲,氣象署預估部分地區有可能只剩6到8度。這讓人擔心2016年霸王級寒流造成60人猝死的情形再現,輔大醫院院長黃瑞仁指出,有心血管等慢性病患者要勤量血壓,九成腦出血造成的猝死,都是血壓過高引起,長輩要注意保暖肢體勿大面積暴露接觸低溫,晚出早歸是重點,在下午4點前就回家避冬。🎧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21日將迎來今年第一波寒流,讓人想到2016年的霸王級寒流造成的傷害。近年極端氣候頻仍,常是一日夏一日冬,冷熱溫度交替出現,對心血管患者及高齡長輩影響甚大。去年底至今猝死案例不斷發生,日前台北馬拉松有跑者發生OHCA,雲林29歲男性在戶外喝咖啡突然倒下不起,去年11月中旬至今,衛福部口腔健康司長賴向華及前職棒選手張誌家在深圳都陸續猝死離世。全台每年至少2萬人猝死 起因於心血管、腦血管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對於「猝死」的定義,為發病後6小時內死亡都統稱為猝死;根據統計,心因性猝死盛行率約0.1至0.2%,推估全台每年有約2萬至4萬人因此喪命。黃瑞仁指出,發生猝死有兩大原因,包括是心血管及腦血管;腦血管部份,最常見的仍是高血壓引起,在發生問題前可能有劇烈頭痛或噁心嘔吐等徵兆,但更令人措手不及的是動脈瘤或動靜脈異常造成的猝死,這種突然性的腦血管破裂,通常都是送到醫院後才確認問題所在。藝人阿本日前也透露自己有動脈瘤,像是腦部裝著不定時炸彈,黃瑞仁建議,民眾要想知道是否有腦血管動靜脈異常,在健康檢查可以進行磁振造影,若發現異常可以事先處理,避免意外發生。而心血管造成的猝死,以急性心肌梗塞所造成的致命性心律不整為主,這類的病人通常是冠狀動脈嚴重阻塞造成急性心肌梗塞,在發病前的24小時內有五分之一的機會產生致命性的心律不整,這種情形是無法控制,也是心臟疾病造成猝死的主因。至於前職棒選手張誌家在中國猝死,黃瑞仁指出,這原因偏複雜,若是運動員在做劇烈運動時突然猝死,可能是肥厚性心肌病變造成;但若不從事劇烈運動,也進入中年階段,還是要了解是否有慢性病等問題。猝死當下怎麼辦?把握黃金4分鐘 維持心臟血流或做CPR倒下那一刻有沒有可能被救回來,必須視現場有沒有人幫忙急救有關,黃瑞仁提醒,心臟停止沒有血流大約4分鐘就有能救不回來,這要命的4分鐘就是黃金急救期,只要心臟血流維持就能保護腦血流,救回來後是否有併發症,也必須視現場有沒有人幫忙急救,腦血管或心血管引發昏迷所致。若是腦出血造成的中風倒下昏迷,未來進行復健的機會很大;若是心肌梗塞,倒下當時有人在旁邊立刻CPR,減少血流中斷時間,救回來可以安好如初。黃瑞仁提及一位患者吃晚飯後突然倒下,當時唸國二的兒子立刻幫忙CPR直到救護車來,送醫治療後這名父親完全清醒的進出醫院大門,這也讓黃瑞仁覺得CPR的普及教育非常重要,也跟這名患者說,「救你的是你兒子,不是我。」黃瑞仁指出,由於急救照護的概念普及,現今到院前心臟停止的病人,可以救回來的比例高達10%-12%,若救回來後意識狀況有異,就表示心臟缺血的時間可能超過4分鐘,因此,大家需要謹記黃金急救期4分鐘是關鍵,進行CPR到救護人員抵達。血壓增加是猝死前兆 勤量血壓、早回家可保命天氣變化大對慢性病人的健康威脅最大,由於天冷會造成血管收縮,血壓可能就會增加,若冠狀動脈有狹窄,天冷更易造成阻塞,增加發生猝死機會。因此,慢性病人得養成量血壓的好習慣,即使平常有使用血壓藥,仍得每天量血壓,進行數字化的健康管理。目前國際高血壓的標準,若在醫院量測為140/90 mmHg;在家裡量測為130/80 mmHg,這起因於民眾會有白袍症候群,在醫院時會因緊張造成血壓偏高。至於血壓怎麼量,黃瑞仁建議,家中可以準備手臂式血壓計,休息3到5分鐘後,手臂放置略高於心臟處,早上空腹前晚上飯後各量一次,紀錄下來後觀察血壓變化,回診時與醫師討論。由於有些民眾也有使用暖氣的習慣,會造成室內外溫度落差大,因此,長輩出門時間可以改為早上10點到下午4點,太陽下山前就回家避冬,而保暖也很重要,不要有大面積的體表外露在低溫下,都會造成血壓起伏過大。黃瑞仁小檔案現職:輔大醫院院長學歷:台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經歷:台大雲林分院院長台大金山分院院長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音訊剪輯:Shiro腳本撰寫:蔡怡真音訊錄製:張羽萱特別感謝:輔大醫院
-
2024-01-19 焦點.健康你我他
銀髮族勤練「這運動」,依賴按摩來放鬆的身體,好轉到可以跑步追公車!
不分晴雨,我天天奔向公園報到,只為練拉筋健身操。這套健身操有8個動作、每個動作重複3遍,30分鐘完成。去年6月在公園散步時,模仿拉弓動作伸展了緊繃的肩胛骨,開始加入銀髮族大哥大姐的健身操行列,愈練愈明白,每隔一段時間,再詳細觀察前方老師的示範動作,總會察覺必須修正的地方,愈到位就愈符合在醫院上衛教課學到的概念,享受拉筋前身體緊縮,逐步放鬆的愉快過程。由於生活時間和空間都受到限制,去年上半年常需要提著大包小包日用品,導致肌肉拉傷,到復健診所電療、吃肌肉鬆弛劑,都只是治標不治本,開始做伸展操和上衛教課後,逐漸體會自我狀況,加上每晚睡前按摩枕的幫忙,很難想像在疫情前,我曾靠每周兩次密集按摩來放鬆身體。在地狹人稠的台北,能夠每晚在廣場和一群人保持一段距離做體操,不但讓困窘心靈暫時卸下慌亂,更逐漸了解醫師告知的身體狀態,其實都只是片段。近年為顳顎關節磨損、腳緊到高足弓變化求診都無解,從拉筋健身操中,體會到真我現狀。新的一年,願日日做體操,如日日認識本我。原本追公車很吃力、幾乎跑不動,最近已經可以用較快的速度起跑,一切都是拉筋健身操的功效,我還要努力練得更精準更勤快。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19 醫療.腦部.神經
國光女神遭遇「面癱」竟是「貝爾氏麻痺」引起!一次了解此病成因、症狀與治療
模特兒發跡的藝人許薇安,自從在「國光幫幫忙」曝光後人氣暴增,有「國光女神」之稱。近來在18日凌晨在IG上發文,自爆罹患「貝爾氏顏面神經麻痹」,宣告等身體完全康復後在復工。什麼是貝爾氏顏面神經麻痺?許薇安臉書分享貝爾氏顏面神經麻痺的科普知識:至今病因不明,目前醫學多推測是病毒感染入侵大腦的第七對顏面神經,好發在季節交替時,心理生理的壓力過大負荷不了,各年齡層男女都有可能發生,難以預防。中醫則認為人在極度勞累、免疫力低下時,身體的第一道防線被破壞,病毒乘虛入侵到深層的神經系統,引起發炎。台大楊智超醫師指出造成顏面神經麻痺的原因很多,其中最常見的是「特發性顏面神經麻痺」,也稱為「貝爾氏麻痺」。病名的由來是來紀念蘇格蘭醫師查爾斯‧貝爾爵士,他在西元1821年發表論文指出臉部的運動和感覺是由不同的神經支配的,並對顏面神經麻痺進行描述與發表。後續研究發現臉部的活動主要是由第7對腦神經顏面神經所管理。什麼是顏面神經麻痺?顏面神經為第7對腦神經,主掌臉部表情及眼皮閉合。顏面神經麻痺好發於春冬交替季節,發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會突然出現眼歪嘴斜的情形,常被一般民眾誤認為腦中風。想看更多請看→疾病百科:顏面神經麻痺貝爾氏麻痺據統計每年在十萬人當中,就有15~40個病例,發病初期的進展是很快速的,通常在兩天內顏面神經麻痺的程度會達到頂點,在發病前常有類似感冒或其他病毒感染的症狀。目前研究指出主流認為此病的原因應是病毒感染引起,部分學者認為是自體免疫所引起,目前仍有待醫學界進一步釐清。貝爾氏麻痺的常見症狀有哪些?許薇安自述在每天馬不停蹄的工作和身心壓力下,有天早上起床,感覺到半邊的臉好像沒有知覺,然後一隻眼睛閉不起來,喝水漱口吃東西都會漏風流出來,一隻眼視力也模糊看不清楚,馬上去掛號看醫生就診貝爾氏麻痺的症狀也就是顏面神經麻痺的症狀,根據元氣百科的資料,常見症狀如下:●臉歪嘴斜●無法閉眼●眼睛乾澀●臉部麻痺●口水外流●抬頭紋消失●溢淚●味覺異常貝爾氏麻痺的常見治療方式?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衛教資料指出貝爾氏麻痺治療的方式可分為藥物治療和復健治療。藥物治療主要會給予類固醇進行治療,如果有疱疹病毒感染,可以給予抗病毒藥物治療,縮短恢復時間;為幫助神經修復,醫師也會開出維生素B群。此外,因為神經麻痺有時會導致眼睛閉不起來,容易眼睛乾澀,嚴重時會導致角膜潰瘍,醫師有時會開出「人工淚液」,晚上睡覺可使用眼罩改善。大約80 %病人會在3個月內會痊癒;較嚴重的病人可能會留下後遺症,此時需要進行復健治療。復健治療的項目主要包含顏面肌肉運動治療(包括按摩)、電刺激及熱療;可促進病人神經恢復,或避免肌肉萎縮。許薇安自述,現在每天醒過來都在期待病已經好了,無奈總是一次次失望,看著面癱的自己,很痛苦且難熬,「更不敢出門面對人群,瞬間讓我人生down到谷底,天天自己一個人的時候獨自流淚痛哭」。即便如此,她仍樂觀看待,目前只能暫時先將工作推掉,每天針灸、下午電療、晚上復健,做一些手工、畫畫等,並努力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期盼病況能改善。最後,許薇安則強調:「拜託不要過度關心我,不然我覺得我好像很可憐很異類」參考資料:噓新聞:健康亮紅燈!國光女神面癱 驚爆罹病「恐一輩子無法康復」元氣百科:顏面神經麻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衛教資料:顏面神經麻痺臺大醫院神經部衛教資料:顏面神經麻痺-不是中風也會臉歪嘴斜
-
2024-01-18 醫療.骨科.復健
椎間盤突出怎麼辦?會不會自然好?13項有助舒緩的復健運動
什麼是椎間盤突出?形成背部脊椎的骨頭(椎骨)由椎間盤緩衝。這些椎間盤是圓形的枕頭狀結構,有一個堅韌的外層(纖維環)圍繞著核。椎間盤位於脊椎的每塊椎骨之間,可作為脊椎的避震器。椎間盤突出(Herniated disc)也稱為椎間盤滑脫、破裂或膨出,是盤椎間盤之一的凝膠狀中心(稱為髓核)的碎片,透過纖維環的撕裂或破裂被推出椎間盤,進入椎管。椎間盤突出通常處於退化的早期階段。椎管空間有限,不足以容納脊椎神經和移位的突出椎間盤碎片。由於這種移位,椎間盤壓迫脊椎神經,經常產生可能很嚴重的疼痛。椎間盤突出可以發生在脊椎的任何部位。椎間盤突出多見於下背部(腰椎),但也發生在頸部(頸椎)。感到疼痛的部位取決於受影響的脊椎部位。椎間盤突出會不會自然好?在大多數情況下,椎間盤突出引起的疼痛會在治療的四到六週內逐漸改善,或是在六個月內自行消失。為了在椎間盤癒合期間緩解疼痛,你可以:1.如果疼痛嚴重,請休息一到三天,但重要的是要避免長時間臥床以防止僵硬。2.服用非處方止痛藥,例如布洛芬或乙醯氨酚。3.對受影響的區域進行熱敷或冰敷。除了等待椎間盤突出自行恢復,運動是一種相對有效且保守的治療椎間盤突出方式之一,在受傷後立即進行特定的運動可能可緩解你的急性症狀。隨著急性症狀的改善,強化運動可能會降低復發的可能性。值得注意的是,椎間盤突出的康復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因此在進行每個動作時,你需要仔細調整姿勢,避免任何可能惡化的動作,試圖過快移動也可能會引起額外的疼痛。此外,你還應該避免舉起任何東西,直到知道自己能夠承受多少重量,即便是輕如購物袋也可能對急性期的你而言太重。5項有助椎間盤突出的復健舒緩運動為了幫助椎間盤癒合,你需要適時放鬆並避免過度勞累。然而,過度臥床休息可能會使肌肉變得僵硬,導致你再次起床時疼痛加劇。因此,溫和的運動是緩解椎間盤突出疼痛的建議方法,可以幫助你的脊椎癒合並恢復健康狀態,同時保持身體活動。以下是椎間盤突出發生後幾天內可以進行的一些常見復健運動。面朝下休息1.俯臥,頭轉向一側,雙臂靠近身體。2.專注於你的下背部肌肉,讓它們放鬆。3.保持這個姿勢2分鐘為一次。伏臥撐1.俯臥,手掌放在胸部外側的地板上。2.將上身壓離地面,同時保持下背部和臀部的肌肉放鬆。3.維持這個姿勢5秒,做10次伏臥撐。後彎1.雙腳分開與肩同寬站立,雙手放在腰上。2.不要鎖住膝蓋,身體慢慢向後彎曲,直到感覺舒服為止。3.保持這個姿勢幾秒鐘,然後再次站直。嘗試重複2到4次。頸部後縮1.坐在椅子上,雙臂放在身體兩側,眼睛看著前方。2.不要點頭或聳肩,將下巴稍微向後收,就像要擠出雙下巴一樣。3.保持這個姿勢1到2秒,然後放鬆頸部。完成10次的後縮。頸部側彎1.直視前方,慢慢將耳朵朝著受影響的頸部那側傾斜。在這個動作中,不要聳肩。2.在不增加疼痛的情況下盡可能地移動,並將頸部保持在這個位置一秒鐘,然後回到起始位置。3.完成2至3組,每組重複10次。5項有助椎間盤突出的復健強化運動當急性症狀開始消退,將強化運動納入你的日常生活中就很重要,這些練習不僅為你的頸部和背部增加支撐和穩定性,還可以防止將來椎間盤突出症狀的復發。以下是椎間盤突出急性症狀過後可以進行增強整體力量的復健運動。側棒式(平板)1.側躺在地板上,膝蓋伸直,前臂放在肩膀下方。2.將臀部和膝蓋抬起到空中,不要讓身體向後傾斜。3.保持這個姿勢15到30秒,然後下降到地板上。4.在身體的左右兩側重複2到3個側棒式支撐。鳥狗式1.雙手和膝蓋著地。2.當你壓平下背部時收縮腹部肌肉。3.將一隻手臂舉到身前,同時將另一條腿伸到身後。4.保持這個姿勢5秒鐘,然後用另一隻手臂和腿重複練習。5.每邊重複10次。死蟲式1.仰臥,膝蓋彎曲,雙腳放在地板上。2.收縮腹部肌肉,使下背部緊貼地面。3.將雙臂舉向天花板。4.慢慢地將一隻腳抬離地面。執行此操作時,將同側的手臂移至頭頂上方。5.將手臂和腳降低至初始位置,然後在另一側重複動作。6.左右交替動作,直到每隻手臂和腿完成15次。肩膀划船1.將彈力帶固定在門上,並用雙手握住彈力帶的一端。2.當你將肩胛骨擠壓在一起時,用雙臂向後拉。執行此操作時,務必不要聳肩。3.完成2至3組,每組重複10次。橋式1.仰臥,膝蓋彎曲,雙腳放在地板上。2.收縮腹部肌肉,在不感到疼痛的情況下盡可能將臀部抬離地面。3.保持此姿勢10秒鐘,然後下降到地板上。4.嘗試1到2組,每組重複10次。3項有助椎間盤突出的伸展運動除了加強運動外,伸展運動也可能有助於減輕椎間盤突出症狀。與任何練習一樣,緩慢開始並避免導致疼痛的強迫動作很重要。以下是有助於減緩椎間盤突出的伸展運動。梨狀肌伸展1.仰臥,膝蓋彎曲,雙腳放在地板上。2.將受影響腿的腳踝放在未受影響大腿的膝蓋上。3.將未受影響的大腿拉向腹部,直到你感覺到受影響的臀部有輕微的拉伸感。4.保持這個姿勢15到30秒,完成3次伸展運動。胸肌伸展1.站在門前,將前臂放在門框的兩側。2.慢慢地將身體向前傾斜,直到感覺到肩膀和胸部前面有輕微的拉力。3.保持這個姿勢15到30秒,嘗試重複3次。貓駝式1.雙手和膝蓋著地。2.首先讓你的胸部和腹部向地面下垂。3.當你已經盡可能向地面靠近,並且沒有感到疼痛時,反向動作將背部彎起遠離地面。4.繼續在兩個動作之間緩慢交替,重複10到15次。【資料來源】.Cleveland Clinic: Herniated Disk (Slipped, Ruptured or Bulging Disk).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 Will my herniated disc heal on its own?.American Association of Neurological Surgeons: Herniated disc.16 Exercises for Herniated Disc (Back or Neck) Pain.WebMD: Slipped Disc: Exercises for Pain Relief
-
2024-01-16 醫療.骨科.復健
大掃除後全身痛?復健科醫師教你掌握「掃除5原則」,痠痛不上身
過年前除舊布新,許多人因不注意打掃姿勢或長時間勞動,換來全身或部分部位疼痛。嘉義市祥太醫院復健科主任羅嘉元醫師說,越接近過年,門診患者因大掃除導致痠痛或受傷求診比例增加。建議大家掌握以下5大原則,減少大掃除產生疼痛的機會。大掃除掌握5原則 痠痛不上身原則一:掃前充分暖身過年大多是天氣較寒冷冬天,低溫下勞動,有比較高機率導致肌肉、肌腱或韌帶拉傷。建議打掃工作前,先做5至10分鐘暖身操,將全身肌肉群適當伸展,避免拉傷或扭傷。原則二:搬重物以蹲代彎大掃除時常需要搬重物,若物品過重不可勉強一人獨力搬運,應找他人協助。搬運重物時不可站立直接彎腰將物品抬起,需先蹲下靠近重物,藉大腿用力將重物抬起,避免腰部負擔過大造成腰背部肌肉拉傷。原則三:善用工具若腰部或關節有舊傷者,大掃除可穿戴護腰、護膝、護肘或護腕等護具保護關節,減輕關節壓力。清理高處天花板、燈具或櫃子,要善用梯子和長柄刷等工具,不僅可增加工作效率,更可避免持續抬頭、舉手或彎腰,所造成肩頸、下背疼痛傷害。原則四:分區分時段打掃過年數周前預先立定大掃除計畫。每日依個人體力和能力排定打掃區域,當打掃完一個區塊後需要有適度休息,切莫趕著在短短數天把所有清潔工作完成,否則每日累積性傷害會造成日後更大疼痛。每日打掃項目可以適度地輪替,例如擦櫃子、掃地、拖地、清洗紗窗及窗戶交互執行,如此可避免總是使用特定肌肉群造成損傷。原則五:全家共同合作完成大掃除永遠都不是特定一個人事,全家人都可以共同參與。家族成員自己房間自行打掃,公共區域一起完成打掃。全家共同合作完成,不僅可減少受傷,更可凝聚家中向心力,提升家人感情。最後,羅嘉元提醒,如果因大掃除產生肌肉骨骼方面疼痛或受傷時,經過一段時間休息後仍然無法緩解,需盡快到醫療院所求診。依醫師指示服用藥品或接受適當復健治療,千萬別服用親友止痛藥,才能遠離疼痛,歡歡喜喜迎接新年。參考資料:聯合新聞網延伸閱讀:.衣服洗後有異味、愈洗愈髒?專家授清洗洗衣機6步驟.打掃很心累?專家教你提升掃除力妙招,搭配輔助工具更省時省力.譚敦慈家裡沒蟑螂的秘訣!家事達人分析3種天然清潔神器優缺點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15 醫療.骨科.復健
公園健身器材怎麼用?7種常見器材圖解教學及錯誤姿勢:讓公園成為免費健身房
「運動」的好處人人都知道,問題在「沒時間」!好在,現在的公園就有運動設備,一起來建立正確有效的運動觀念,讓身體更健康!一、運動的基本概念:角色、飲食搭配與安全運動基本概念運動是醫學中一門涵蓋範圍很廣的學門,在運動進行之前,需要先了解自己的運動角色、飲食,以及運動前準備,讓運動的目標成效與期待相符:(一)運動的角色與目標運動時可簡單依照:「運動角色」與「目標等級」分為下列三者。 只想「在公園隨意動動」的民眾,通常較偏向初級、無規律運動者,初期在目標設定上以「略為提高目前身體機能」較容易達標,並朝向成為「有規律運動者」的目標前進。(表一)運動的角色與目標的等級(二)運動的飲食搭配另外,許多民眾運動是為了身材好看,但忽略了「飲食」的重要性而成效不彰,事實上,運動目標需搭配飲食,才會有良好的效果。(表二)運動的飲食搭配*腎臟疾患者,請與您的醫師討論合宜的蛋白質攝取量。(三)安全運動基本概念所有的運動都應該要有適當的穿著,並且在運動前熱身、運動後緩衝。1.穿著好活動輕便運動穿著以輕便、好活動、吸汗為主,必需著運動鞋,若有地板動作,則需於瑜珈墊上進行,減少衝擊。2.運動前熱身所有運動都需要熱身,需在正式過關前,至少進行15分鐘的熱身,可以快走、慢跑等方式進行,至身體微出汗後再開始運動。3.運動後緩衝在運動後需進行完整至少10分鐘的拉筋與伸展,每個動作需停留10至30秒做簡易拉筋伸展。二、常見的運動器材介紹(一)大轉輪「大轉輪」可以訓練肩部、上肢並增加肩關節活動度,當五十肩或肩部急性疼痛時請勿使用,亦應避免過度伸展拉扯造成肩部受傷。(二)腰背按摩器「腰背按摩器」是利用身體移動,將腰背部緊繃處在滾輪上施壓,以達到放鬆肌肉、伸展筋膜的效果,並非越痛越有效喔!(三)漫步機「漫步機」可以伸展臀部、腿部肌群,平衡感不佳者請勿使用,而近期內若是有動過髖關節手術者請在與醫師討論後再使用。(四)坐蹬訓練器「坐蹬訓練器」是利用自身體重訓練下肢肌肉,在使用上請避免閉氣用而產生「努責現象」造成暈眩。(五)飛輪「飛輪」可以讓長者輕鬆的活動下肢,使用上請避免突然加速,因為會造成膝關節過度負擔。(六)轉腰器「轉腰器」伸展腰部及背部的肌群,是許多長輩喜歡的器材,扭扭腰、轉轉身體,可以讓身體活動靈活不少。(七)單槓/引體向上利用身體重量以增強手部、背部肌肉強度,肩部、上肢及肘、手部疾患者不宜使用。尤其是五十肩拉單槓會非常疼痛,反而會有肌肉拉傷的問題。三、不當運動容易造成傷害除了「有效運動」,民眾更該注意的是「不要受傷」,以下為常見的健身器材造成的傷害做說明。(一)肩部關節、韌帶損傷肩關節的設計為「活動」關節,非「負重」關節,無論是「單槓」或是「肩輪」,都是屬於上臂訓練的器材,使用錯誤容易造成肩關節產生過度負重、撕裂傷、甚至脫臼的情況。以「單槓」來說,未經訓練下,即使是成年男子吊著身體的體重,可能都已經過荷,若是加上用力擺動,易造成肩部軟組織(韌帶、肌肉、滑囊)受傷,若是發炎後關節因痛少動,有可能引起五十肩(沾黏性肩關節囊炎)。(二)腰部肌肉急性拉傷「扭腰器」、「漫步機」及「坐蹬訓練器」,則以下肢活動訓練為主,民眾在使用上若瞬間過快、頻率過量及時間過久,則容易造成腰部的急性拉傷,若是加上姿勢不良產生的身體歪斜,則拉傷的機會更高。此時若是感到痠痛使用「腰背按摩器」對已腫脹的肌肉加壓,則造成更嚴重的發炎狀況,請民眾肌肉有明顯發炎症狀(紅、腫、熱、痛)時,切勿使用!四、有動比不動好,正確運動是王道(一)活動、活動,要活就要動有些民眾會覺得自己「退化性關節炎」,不應該去運動,其實不運動肌力不足反而更會傷關節;肌肉力量會隨著年齡漸長而減少,50歲開始每年會降低1.5-5%,遞減直至年輕時的30~50%,當「肌肉萎縮」,「每一步」都會產生剪力造成關節損傷,這才是傷害膝關節最常見,但最容易被忽略的主因。(二)運動起始目標不用高運動最困難的是「持續進行」,像這「走到公園運動」可近性高、便利性高又省錢的方式,民眾只要正確使用,就能不受傷又可以達到每週運動150分鐘中等運動量(大約是換算成一週5天、每天步行30分鐘,一次約走3千至4千步)的健康目標!大家都以為籃球、網球這些運動容易受傷,殊不知這些看似無害的健身器材才是無形殺手,甚至還看過民眾買吊帶倒掛在單槓上,若是墜落輕則頭部外傷、重則頸椎骨裂!提醒大家,錯誤使用公園健身器的案例比比皆是, 因而受傷而到復健科就診的也不在少數; 在努力運動健身的同時,要避免不當的方式使用健身器材,否則「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那就得不償失了!(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身體卡卡想運動?走!我們去公園!)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1-15 醫聲.醫聲
團隊合作+基因檢測+精準醫療,病童獲「重新站起」力量
「孩子,我們知道這條路很辛苦,但爸爸、媽媽會陪著你,努力克服這所有的困難、挑戰!」過去,盧爸爸、盧媽媽每當看到盧小弟因為「軟組織肉瘤」壓迫神經而疼痛、無法行走,只能坐輪椅前進,心裡就有點酸酸的。即使如此,盧爸爸、盧媽媽還是排除萬難,努力陪伴盧小弟復健、找尋治療解方,盧媽媽甚至甘願放棄自己社交生活,也放棄手機申請網路,只為專心陪伴孩子,終於,在家人陪伴,加上醫療團隊、基因檢測與精準醫療的相輔相成,目前八歲的盧小弟已經可以靠助行器行走,並擁有「重新站起」的力量。盧小弟出生時,醫師就發現他背部隆起、長有腫瘤,後來確診為低惡性度「軟組織肉瘤」。由於肉瘤長在脊椎附近,且不斷緩緩長大、壓迫骨骼,導致他出現嚴重脊椎側彎,加上肉瘤壓迫脊椎神經,也引起右腳疼痛、垂足、行走困難。即使經過多次手術治療,腫瘤還是持續長大,直到接受精準醫療,情況才有所改觀。當時在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療團隊的專業建議下,盧小弟勇敢接受兒童神經外科手術,術中在神經功能監測下,運用椎弓切除、腫瘤切除等方式施行減壓手術,以減輕軟組織肉瘤對神經的壓迫。同時,醫療團隊也取得腫瘤組織切片進行基因檢測,後來發現腫瘤帶有致癌基因「NTRK基因融合」,透過分子腫瘤團隊會議的精準醫療討論,為盧小弟配對到專門針對NTRK基因融合的標靶藥物治療。一般來說,抗癌新藥的價格極高,一般家庭難以負擔,所幸健保從2022年開始,將NTRK 基因融合的實體腫瘤兒童病人納入給付,而國內也引進了草莓口味的糖漿劑型,適合兒童病人服用。經過三個月用藥,盧小弟的軟組織肉瘤明顯縮小,右腳行動能力也獲得改善。軟組織肉瘤包覆脊椎,治療很棘手「盧小弟的軟組織肉瘤包覆了多節腰椎,因為要維持脊椎穩定度,手術要特別小心,就算動手術,也無法處理得太乾淨。」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腫瘤科主任劉彥麟為盧小弟的主治醫師,他分析,對盧小弟來說,這樣的軟組織肉瘤就好像體內的「隱形未爆彈」,雖然短時間不會馬上致命,卻會一步步壓迫脊椎與神經,進而威脅行動能力。劉彥麟進一步指出,如果放任肉瘤壯大,脊椎神經就可能受到更大傷害。一旦腫瘤壓迫到脊椎神經而導致神經壞死、斷裂,小孩成長與父母照顧之路,就會更加辛苦。當這類軟組織肉瘤長得太靠近脊椎,根據過往經驗,往往只能做部分切除,之後再持續觀察、追蹤,無論是藥物或其他治療選項都非常有限。用基因檢測找到精準醫療,讓一切很不一樣近年來,在兒童腫瘤治療領域,也興起精準醫療的治療趨勢,利用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有機會幫這些患者找到更為有效的治療標的。也讓盧小弟這樣的軟組織肉瘤病童,以及其他實體腫瘤病童,有了更多的治療選項、機會。自2023年12月1日起,根據健保署公告,只要18歲以下病童,且實體腫瘤組織切片驗出NTRK基因融合變異,不限定腫瘤類型,使用NTRK基因融合標靶藥物皆有納入健保給付。而在成人方面,健保則是同步涵蓋非小細胞肺癌、甲狀腺癌、軟組織肉瘤等13種成人癌別。盧爸爸提到,當初,聽醫師建議後,他與盧小弟原本擔心檢測、治療的過程可能產生副作用,經醫師耐心說明、分析腫瘤基因檢測與精準醫療的原理、特點,他們才放心接受治療,所幸經過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後,成功找到新的治療藥物與希望,才終於出現轉機。劉彥麟也發現,門診中在溝通腫瘤基因檢測時,偶爾會聽聞到一些大眾迷思,像是有些家長誤以為NTRK基因融合是透過遺傳而來,因而導致夫妻產生爭執。他解釋,這種基因融合變異主要發生於腫瘤細胞,多為病童身上一小部分細胞隨機、偶然產生的,通常和家族遺傳沒有關聯、也不會遺傳給下一代。醫療團隊專業建議、主動關心,病童家人更安心對於醫療團隊的付出,盧爸爸充滿感激,他說在盧小弟接受治療的過程中,無論是兒童神經外科陳淑美醫師、小兒腫瘤科劉彥麟醫師或其他醫療團隊成員,都付出許多心血,一發現問題,便盡快提出改善建議,讓家人感受到許多溫暖、關懷。對於其他處於類似情況的病童家庭,盧爸爸認為,「父母的心,一定要先穩住!」當父母的心穩定下來,孩子也才能安心接受治療,生活也才不會受到太大干擾,他也希望盧小弟未來可以得到更多學習、更多自由。
-
2024-01-14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舉蘿蔔測肌力、盤點財務 「以防萬一 活到100歲」退休力論壇體驗一日退休練習生
「以防萬一活到100歲」退休力論壇,除了專家演講,場外也有博覽會,讓參與者體驗成為「一日退休練習生」,現場設置退休理財規畫諮詢、器捐及病主法、藝文票券、熟齡學習課程平台,以及零腦力及肌力大挑戰等攤位,只要玩些小遊戲或拍照上網打卡,就可以拿到小禮物,許多人排隊等候,熱鬧有趣。在「肌力大挑戰」攤位,排隊人潮眾多,參與者先挑選一顆白蘿蔔,在體適能老師見證下,只要30秒內完成20個手臂拱舉,就可直接拿走白蘿蔔。不少體型纖細、手臂無肉的長輩做起來相當吃力,直喊「怎可能這麼難?」不少人聚集在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提供的攤位,接受退休理財規畫顧問(RFA)的退休財務健檢,希望盤點經濟狀況,規畫適合退休計畫。不少退休族群則在勞動部北基宜花金馬銀髮人才資源中心攤位前,詢問二度就業等問題。資源中心代表指出,人口老化,中高齡退休後再度投入職場,已成為常態,曾媒合過一名80多歲大哥至運動中心網球場工作,幫忙撿球,整理環境,從中獲得成就感。參與民眾周小姐:預防肌少症 現在開始儲備活動力退休力論壇內容豐富,一整天的「課程」讓人收獲滿滿。我覺得每位講者都說得非常好,印象最深刻的一位,是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中心主任林頌凱,他說想用照顧運動員的方法,用科技來幫助每個人更健康,讓大家不要吃止痛藥。林醫師以一位86歲的老奶奶為例,一開始坐著輪椅,由外勞推著她來,她有肌少症,沒有辦法走路,怕一走就跌倒。在經過檢測後,建議她復健和運動,她已經可以自己行動,透過專業團隊的協助,重回想要的生活。我也希望自己不管是現在還是年紀大了之後,都能夠有足夠的活動力,健康的身體是一切的基礎,現在開始要努力。參與民眾邱小姐:投資找正當經營公司 私募危機重重我從金融業退休,雖然論壇中的財經內容對我來說偏簡單,但是對一般民眾是足夠的入門款。平常我會告知親朋好友要先入門,才知道財要怎麼理,但是很多人都會害怕,這是不對的觀念。我有朋友把自己很久沒用的帳戶借給朋友,就成了詐騙警示帳號;也有親友想買國外私募基金,但實際上並不知道怎麼贖回,也不清楚私募基金是有門檻的。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前理事長王儷玲老師在論壇中提到的退休理財觀念非常重要,投資要找正當經營的公司,出了問題還能找到人負責。樂活大叔施昇輝告知大家要永保好奇心,這也很重要,我自己就充滿好奇,到處參加活動學習新知,這次活動現場的展覽也讓我玩得不亦樂乎。肌力教練劉芷瑄:30秒舉蘿蔔20下 注意肌力下降警訊這次負責肌力挑戰,我們準備了上百根白蘿蔔,只要大家在30秒內舉起蘿蔔20下,即可帶走「戰利品」。當天參與者多在65歲以上,但仍全數過關,甚至開始游刃有餘挑選蘿蔔重量、品質。因為蘿蔔由參與者自己挑選,有位大哥希望挑選大又漂亮的蘿蔔,反而太太擔心太重了,想要讓他挑小一點的,非常有趣。其實依體育署標準,65歲以上長者做肱二頭肌手臂屈舉檢測,除了有時間、次數的要求,男性需舉8磅、女性5磅才合格,若無法做到,表示可能有肌肉流失的傾向,若不慎演變成肌少症,恐增加失能、生活品質下降、死亡的風險。大家可在家拿水瓶做手臂屈舉,再慢慢增加重量,來維持、增加肌肉量。理財顧問吳士賢:退休理財的最佳時機點 就是「現在」這次前來退休力論壇為「同學」提供理財健檢與諮詢,主要是想了解不同族群對退休及理財的想法及需求。結果發現女性相對於男性,更關心家庭的理財及未雨綢繆。理財對人生所有階段都很重要,所以最適合退休理財的時機點,其實就是「現在」。建議大家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除了釐清自己應備及已備金額外,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理財盲點,同時別忘記為未來退休後可能的失能、失智,預先做好安排。更多相關資訊,請點擊「以防萬一,活到100歲 2023退休力論壇」
-
2024-01-13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張達人用靈性安寧照顧!助病患坦然面對死亡,了無遺憾地離開
新竹縣湖口鄉人口8萬2千人,是全國第二大鄉,天主教仁慈醫院是當地唯一醫院,主要服務亞急性患者和臨終長者。仁慈醫院院長張達人認為,行醫的核心價值在於「如何超越個人徇私心」,因此擔任院長20多年,不僅盡力引進先進醫療設備,在臨終病人照顧上,更注重靈性照顧,用安寧的方式讓患者了解生命的真諦和死亡的必然性。養生秘訣/保持身體活力 養生追求內在的平靜在養生上,張達人追求內在的平靜,平日閒暇喜歡接近大自然,參與慢跑、打球、登山和健走等運動,保持身體活力。面對巨大的工作壓力時,會靜坐或參與教會彌撒及靈修反省等活動,盡可能記錄內心動態變化過程。「人生有很多挑戰、有很多抉擇。」張達人說,人習慣從外面找安慰,很少從內在找答案,像現在年輕人的憂鬱和焦慮,就是不知如何調節活力,以及過於重視外在評價,無形中讓自己陷於框架中。他認為,人生難免經歷挫折、創傷,要學習傾聽內在聲音,跌倒時別忘記內在有個光,會去撫摸你、安慰你,鼓勵你不要放棄,「光會帶你走出痛苦、黑暗」。教會活動經驗 成當身心科醫師主因張達人13歲時,父親因為心臟病、中風早逝,當時的台灣醫療便利性和就醫流程並不完善,讓他感到許多無奈。他的大姨媽是小兒科醫師,母親受到姊姊的啟發,鼓勵他和弟妹習醫,也激發了他對醫療事業的興趣,後來他與弟妹3人都各自在醫界闖出一片天。身為天主教徒的張達人,除了關注身體健康,也尋求身心靈的平衡,在高中和大學時期參加了教會基督生活團(CLC)活動,豐富了靈性成長機會,這成了他選擇當身心科醫師的主要原因。2006年,張達人擔任嘉南療養院院長期間,與台南地檢署及台南縣政府合作,首創使用地檢署緩起訴金提供海洛因成癮者美沙冬替代療法。因為這項計畫,大幅降低全國的愛滋病感染人數。張達人在精神科療養院工作時,致力確保病人照護的連續性及完整性,由於他曾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攻讀衛生政策與管理碩士學位,因此能夠結合理論與實踐,推動精神病患在門診、住院以及延伸到社區復健領域的完整性醫療服務。高齡患者居多 臨終照顧注重3面向仁慈醫院主要服務亞急性患者和臨終的長者照顧,其中7至8成都是高齡患者,張達人表示,在臨終病人照顧上,醫院更注重靈性照顧、生命回顧以及死亡識能三面向,從簽署DNR(Do Not Resuscitation)拒絕臨終急救開始切入,讓患者與家屬從避談身後事進而溝通、互相理解需求,從畏懼死亡到坦然面對。張達人說,老年人60%會有輕度精神上困擾,如睡不著、焦慮、不快樂等,造成身體衰弱,其中最重要是親子關係,家庭溫馨與否,對老年人快不快樂、願不願意活下去有很大的關係,透過團體小組治療,讓長者一起聊天,共同寫下生命歷程,最後再由醫師給予啟發,用安寧的方式回顧生命,進而了解生命的意義和死亡的必然性,讓患者了無遺憾地離開。對未來的展望,張達人說,仁慈醫院定位為照顧亞急性、臨終患者,年長的亞急性患者最需要的是發燒、肚子痛、跌倒時,能有醫院可以緊急處理、就近治療,老年人在意的是「照顧大於治癒」,為此院方也和長照機構配合,並且和亞東醫院合作,聘請眼科、心臟血管外科、骨科等醫師團隊到院服務,減去民眾舟車勞頓之苦。張達人小檔案.年齡:68歲.專長:焦慮症、憂鬱症、重大精神病診療、個別及團體心理治療、社區精神醫療、精神醫療政策與醫院管理.現職:天主教仁慈醫院院長、天主教主教團牧靈中心主任.學歷: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碩士、紐約市西奈山醫學院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心理治療研究員、高雄醫學大學醫學士.經歷:衛福部草屯、嘉南療養院及玉里醫院院長、桃園療養院副院長、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台灣精神醫學會常務理事給病人的一句話:除了注重飲食均衡、定期健康檢查和運動外,並學習聆聽內心及身體的聲音,照顧好自己,才能夠照顧好別人。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12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長照服務在身邊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介紹目前政府對於需要「長期照顧」(長照)的病人所做的服務。透過照顧神經內科慢性病人以及探望脊髓受傷、腦炎的友人,深深了解政府單位對病人提供「長照」有很深的助益。兩個月前與衛福部「長照司」連絡,希望能讓更多的醫師以及社會大眾了解他們所做的服務。非常感謝他們能在百忙中以「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政策」、「醫療與長照結合,長照創新專業服務」、「長照服務在身邊」為題,分別介紹「長照司」所提供的各種服務。衷心期盼這些訊息可以幫忙更多的需要這方面療護的病人與家屬。一、哪些人可以使用長照服務長照2.0延續長照十年計畫之內涵外,並擴大照顧對象,如身旁有以下對象,可能符合長照2.0的服務對象,包括:65歲以上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如行動不便、需要協助吃飯、上廁所、洗澡、平地走動和穿脫衣褲等)的老人、55歲以上失能原住民、50歲以上失智症者(表達能力降低、記憶力下降、睡眠障礙、產生幻覺等疑似失智症狀,或確診為失智症)、不分年齡的失能身心障礙者(領有身心障礙證明或手冊的失能者)。家庭照顧者也是長照服務的對象,可使用喘息服務、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及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等服務;另有聘外籍看護的家庭也可以使用長照相關服務。二、長照服務有哪些(一)長照2.0自107年起實施長照給付支付制度,給付四大項服務,包括:1.照顧及專業服務: (1)居家照顧:受過專業訓練的照顧服務員到家中協助長照個案,包含基本身體清潔、日常照顧、測量生命徵象、餵食、餐食照顧、協助沐浴及洗頭、陪同外出或就醫、到宅沐浴車服務等。(2)社區照顧:將長照個案送到長照服務提供單位接受服務,提供生活照顧、健康促進、文康休閒活動等,場域包含:日間照顧中心、托顧家庭等。(3)專業服務:這是由專業醫事及社工人員提供的服務,包含針對長照個案的身心狀態及復能動機,導入復能照護服務,以及針對營養、進食與吞嚥、困擾行為、臥床或長期活動受限等照護服務,提供長照服務對象照顧指導,避免個案因受照顧不當,而衍生更多的醫療及照顧需要,讓個案可逐步恢復自立生活,減少家庭照顧者照顧負荷。2.交通接送服務:提供長照個案就醫、復健與使用社區式長期照顧服務的交通需求,以提高各項醫療與社區式服務措施的可近性與運用。3.輔具服務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包含居家生活輔具購置或租賃,如助行器、拐杖、輪椅、移位腰帶、居家用照顧床等以及居家無障礙設施改善,如可動式扶手、固定式斜坡道、防滑措施等。4.喘息服務:家中主要照顧者若需要休息,可以申請喘息服務,讓長輩到日間照顧中心、巷弄長照站、住宿式機構,或是請照顧服務員到府協助照顧。(二)長照四大項服務之政府補助:為減輕長照個案使用長照服務之經濟負擔,前述四類長照服務政府是有補助的,照管專員所核定之「長照需要等級」,由輕至重共分為1至8級,當失能程度愈嚴重,等級愈高,除了第1級沒有補助以外,級數愈高,補助金額愈高,依失能者家庭經濟狀況提供不同補助比率,低收入戶由政府全額補助,免部分負擔,中低收入者依照不同項目補助95%-90%,一般戶補助84%-70%。三、如何申請長照服務為讓民眾找得到服務,申請長照服務之管道,分為以下3種:(一)親自洽詢當地長期照顧管理中心(以下稱照管中心):衛生福利部協同各縣市政府建立照管中心,受理申請長照服務、長照需要評估、連結、輸送長照2.0服務之單一窗口。(二)撥打1966長照服務專線:如果您有失能、失智,或日常生活需協助的身心障礙家人需要長期照顧,請以手機或市話撥打1966,撥打1966前,建議您先準備好需要照顧者的姓名、年齡、居住地址等基本資料與狀況,以及主要照顧者(聯絡人)的姓名電話,撥打後將由縣市照管中心人員負責接聽,並協助了解是否符合申請資格。只要符合資格,照管中心將派照管專員到家評估,核定長照需要等級及服務給付額度,再由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A單位)個案管理員依個案需求擬定照顧服務計畫並連結服務。(三)長照出院準備服務:為縮短有長照服務需求的住院病人於出院後取得長照服務時間,出院後有需要長照服務的個案,可於住院期間,向所在醫院提出申請長照服務的需求,醫院的專業服務團隊於個案出院至少3天前進行長照需要評估,後續由個案管理員依據評估等級,與個案、家屬或主要照顧者討論擬定照顧計畫,協助個案於出院返家7天內取得所需長照服務及資源。四、失智照護服務疑似失智尚未失能個案,可至失智共同照護中心,該中心提供失智個案服務,針對疑似或未確診之個案協助確診,提供照顧諮詢、協調、轉介及追蹤生活照顧與醫療照護服務;另外,失智社區服務據點提供失智個案認知促進、緩和失智服務,以及提供失智個案照顧者支持團體及照顧者照顧訓練課程。五、小結最好的長照服務就是不需要長照,我們鼓勵長輩多到據點活動,注意營養攝取,並不是每個人都一定會因為老化、退化而需要他人協助的晚年生活,不過一旦家中失能、失智長輩有照顧需求,請撥打1966長照專線,讓專業的來提供協助,以減輕家庭照顧壓力。延伸閱讀:1/8 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政策1/10 醫療與長照結合,長照創新專業服務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11 醫療.骨科.復健
40歲後肌肉流失恐致「肌少症」,一表自我檢測!預防只靠補充蛋白質不夠,還要做好「1件事」
台灣老人人口逐年攀升,預計於2025年步入超高齡社會,屆時所面臨的健康問題更需要被重視。隨著年紀增長,人體的肌肉質量會逐漸流失,進而影響身體功能表現,雖然此為正常的生理變化,但當降低達一定數值,就要注意是否為肌少症了!研究顯示,成年人在40歲之後,肌肉質量平均每10年流失8%,70歲後的每10年更以15%的速度加速流失。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65歲以上老人肌少症盛行率男性為23.6%,女性為18.6%,但可能因為症狀不明顯而不易診斷,若出現行走速度減慢、腿部無力、反覆跌倒,建議就醫診斷。做好以下介紹的2件事,是預防肌少症最有效的方式。什麼是肌少症?簡單來說,「肌少症」就是肌肉流失、體能表現差。肌肉除了幫助做動作外,也是身體儲存蛋白質的地方,當遇到壓力或飢餓時,身體會將肌肉蛋白質轉為能量,提供身體運作。隨著年紀的增長,肌肉質量會逐漸流失,影響身體功能表現。台北慈濟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簡詠均指出,肌少症症狀雖不明顯,但仍有前兆可循,包括行走速度減慢、腿部無力而需扶手或助行器協助、反覆跌倒等,建議就醫診斷。如何檢測自己是否有肌少症?雖然老人為肌少好發族群,但人過了30歲後,肌肉質量每10年流失3至8%,40歲之後肌肉質量平均每10年流失8%,若我們可以提早檢視一下自己是否為肌少症高危險群,就可以提早防範。亞洲肌少症工作小組(AWGS)在2019年AWGS會議上提出早期篩檢有風險個案,並增列「疑似肌少症」的篩檢標準:(1) 小腿圍:男性
-
2024-01-09 醫療.骨科.復健
落枕怎麼辦,幾天會恢復?如何快速舒緩脖子痛?醫師傳授4招自救法、3落枕穴道
常發生於起床時、運動後,做家事或工作中,固定姿勢一段時間後,突然改變姿勢時,造成頸椎的小面關節錯位,頸部稍微彎曲或扭動便產生酸痛,並且頸部像卡住一樣,以致單邊轉動困難且疼痛,這種狀況俗稱落枕。睡醒來時若感覺頸部不適,可能是「落枕」所致。注意囉~這可能是「過勞」的警訊!落枕舒緩穴道有哪些?要看什麼科?多久會好?以下為您介紹幾個簡單的落枕舒緩方法,幫助擺脫頸部不適。落枕是什麼?熱河診所說明,落枕的醫學名詞稱作「頸椎急性關節周圍炎」,指頸部周圍軟組織肌肉拉傷,常發生於起床時、運動後,做家事或工作中,固定姿勢一段時間後,突然改變姿勢時,造成頸椎的小面關節錯位,頸部稍微彎曲或扭動便產生酸痛,並且頸部像卡住一樣,以致單邊轉動困難且疼痛,這種狀況俗稱落枕。落枕原因綜合整理衛福部南投醫院與西園醫院衛教資訊,落枕原因有很多,如下:.主要與「精神壓力過大」有關係.包括太忙太累、緊張、壓力大等。.其他原因如生活習慣不良,包括長時間坐在電腦前、缺乏運動、睡眠姿勢不良等,這些原因都會使得頸部肌肉長時間收縮,而造成肌肉攣縮。.只要季節轉換,例如秋冬肌肉保暖較差時,也較容易造成落枕。.頸椎小面關節錯位造成韌帶夾擠而發炎或是感冒引起的頸部周圍肌肉發炎,這些都通稱作落枕。落枕怎麼處理?如何快速舒緩?4招自救骨科陳鈺泓醫師曾於個人粉專說明落枕的快速復原法,主要有以下四種:1.先冰敷再熱敷:最初48小時的急性期,由於肌肉還處於發炎狀態,可以先用冰敷舒緩疼痛,避免發炎反應擴散。之後轉用熱敷,加速局部新陳代謝,促進血液循環讓肌肉修復。2.痠痛貼布/藥膏:這些跌打損傷藥膏多含有消炎成分,可以外敷使用減緩發炎。3.適度按摩:在擦消炎藥膏的同時,可以輕輕按摩疼痛處,舒緩周遭肌肉,能漸漸幫助痛感減輕,恢復脖子運動幅度。4.換枕頭:如果常常落枕,就該換一顆硬度、高低適合自己的枕頭。躺下時要能感受脖子自然放鬆,而且沒有懸空,脖子要能緊靠在枕頭上,達到完全支撐。不過須特別注意的是,有些人一落枕就請人按摩或自己甩動頸部看看會不會好,新北市藥師公會陳京慶中醫師表示,其實這是一種危險的行為,因為很有可能會造成發炎更加嚴重或者傷及頸椎。若症狀輕微,不妨可以稍微活動,嘗試做一些頸部伸展動作。衛福部南投醫院郭俊毅物理治療師提出兩種伸展運動,來舒緩落枕患者的疼痛:將頭慢慢轉向不敢動的那邊,直到感到疼痛就停三到五秒,再嘗試轉更大的角度後,再停三到五秒,再慢慢地回到正中原位,重複做三到五次。將頭轉向疼痛另一側大約四十五度處,用手將頭輕輕地往斜下壓,拉到有點疼痛就停大約十秒,再慢慢回到正中原位,重複做三到五次。落枕舒緩穴道落枕可搭配中醫穴道按摩來舒緩,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醫部賴靜茹醫師以下介紹幾個落枕舒緩穴道:風池穴.位置:位於後頸部,顧名思義,凹陷如池,是風邪易侵擾的位置,同時又是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附著處,深層為頭夾肌。.功效:急性期落枕,按壓此穴可以有效且迅速緩解局部肌肉痙攣的疼痛不適。.圖解:外勞宮.位置:又稱為落枕穴、項強穴,位於食指與中指骨間,指關節後約1指寬處,是一個相當方便的穴位。.功效:平常可以自我按壓此穴,也是頸部肌肉強直的常用穴。.圖解:外關.位置:位於手背腕橫紋中央、往手臂方向3指幅寬的地方。.功效:對於頸部發炎急性期可以起到疏風清熱的效果,搭配上述兩個穴位按壓治療,使療性更佳。.圖解: 落枕看什麼科?西園醫院指出,若落枕症狀持續超過3天,急救方法無效或已嚴重影響生活時,建議積極就診,請醫師評估治療,則建議至復健科門診接受檢查。 落枕的時候很痛,病患因為會擔心長骨刺或腫瘤,常會要求照X光來確定病因。事實上,復健科醫師可以輕鬆區分肌肉或是骨頭的問題,落枕通常透過藥物治療方式(消炎止痛藥或肌肉鬆弛劑),加上物理治療的各項儀器以及運動指導,就可以有效舒緩問題。落枕多久會好?落枕要多久才會好?西園醫院說明,一般來說,落枕的情況持續約1~2週,疼痛會漸漸獲得改善;若只是症狀較輕微的抽筋,3~5天也會自己好,平常不需要太過擔心。 要注意的是,若是落枕超過3天仍沒好轉、疼痛加劇或越來越嚴重,小心就有可能是「慢性落枕」的徵兆,甚至可能是頸椎退化或其他疾病的警訊。此外,落枕亂按摩、推拿恐會使症狀更惡化,此時建議就醫檢查。參考資料:熱河診所、衛福部南投醫院、西園醫院、骨科陳鈺泓醫師、新北市藥師公會陳京慶中醫師、衛福部南投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醫部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07 焦點.杏林.診間
身兼藥師、健身教練 中醫師楊宗翰養成自律生活習慣當病患的表率
對醫師來說,外在形象除了吸引患者前來,也可能影響病患的醫囑遵從度。康禾中醫主治中醫師楊宗翰是「師奶殺手」,不少患者看診時,忍不住想跟外貌帥氣的醫師多聊幾句,有些甚至想介紹自己的孫女給他認識。雖然時常被跟診護理師提醒要加快看診速度,但也因此與患者關係更深入,更能給出精確的診斷,患者也更願意配合。從藥師、中醫師到健身教練,身分很斜槓。楊宗翰的身分相當「斜槓」,在成為中醫師之前,其實是執業兩年的臨床藥師。因為自小就對「當醫師」有憧憬,在藥局服務兩年後,毅然決然報考學士後中醫系,攻讀了三年、實習兩年,也在就讀期間養成了「健身」的習慣,甚至熱衷到考取「教練執照」,是一名合格的健身教練。楊宗翰說,就讀學士後中醫系期間,由於學校在山區,下課後也沒有什麼娛樂活動,同學們就會相約一起到健身房健身,當時對於體態的要求比較高,因此都會「拚組數」把身體練得精壯;直到出社會工作後,無暇追求將肌肉練大,便不再追求組數,轉向維持健康與體態的運動模式。外貌讓他變「公關」,也養成自律的良好生活習慣。因為外貌帥氣,楊宗翰也成為學系上負責「公關」的人。他表示,確實許多學弟妹會前來搭訕,參加系學會時也因此被推派為公關組長,負責與外系、外校接洽。為了維持良好的形象與身形,他婉拒了所有消夜的邀約,久而久之身邊朋友也都知道,不能約他熬夜、更不能約吃消夜。「良好的外貌佔第一印象八成的分數。」楊宗翰說,確實因為外貌較亮眼而受不少青睞,但同時也讓他對自己的要求更高。平日早上8點起床,以兩顆茶葉蛋加上黑豆漿或牛奶當早餐,休息一下後便會到健身房運動,運動結束後,便開始準備下午上診。不碰加工、油炸食物,希望成為減肥門診患者表率。飲食上,楊宗翰相當多「忌口」的食物,他說,日常飲食避開加工食品,吐司選用全麥吐司;看晚診需要在診所用餐時,也盡量訂健康便當,避免油炸類等高熱量食物;若跟親友聚餐過節,避開不了炸雞則剝皮後再食用;他不愛吃甜、吃辣,雖然甜點相當誘人,但會自我節制,希望成為減肥門診患者的表率,維持好自己的形象。楊宗翰說,自己可能較有親和力,讓患者想要多聊幾句,擺脫醫師權威式的指令,也更能瞭解到病患更深層的病灶,更貼近患者的需求。但也因此常常「聊過頭」,跟診的護理師時常需要提醒他後面還有許多患者,要趕快結束談話,因此他也在學習控制診間的談話節奏。迎接2024年,楊宗翰也有對自己的期許。他說,患者一跛一跛走進診間,最後在他的醫治下正常行走,相當有成就感,未來除了持續精進針刀治療外,也希望與骨科、復健科有更多合作,精進徒手整復治療的技術。在自我形象經營上,也期望新的一年在自媒體的經營上加加油,給自己一點目標,創作更多衛教影片,提供給民眾,減少運動傷害的可能。醫病也醫心,引導漸進改善、不用禁止威嚇。在醫療專業上,姣好的外貌是否能相輔相成?楊宗翰表示,剛開始從醫時,確實有位80多歲的阿姨,認為他「看起來太嫩」,懷疑是否真的能夠治療好腳疾,他透過中醫針刀治療以及徒手整復推拿,解決了阿姨長年腳痛的問題。後來這位阿姨即使腳不痛了,也會來看中醫、調身體,甚至時常推薦自己的孫女,希望可以跟醫師進一步認識。「和病患能夠輕鬆互動,其實很好。」楊宗翰說,醫師看診很多時候不僅僅是處理病患主訴,更是「身心理」綜合性的問題,許多病患因為沒遵從醫囑,回診時就「不敢據實以告」,很容易誤判病情。他會根據病患的生活習慣給建議,例如,不會直接禁止病患吃辣,會一步一步來,傾聽患者的生活習慣,一同找出適合的吃辣頻率,同時透過中藥調理,把身體調整成適合吃辣的體質。楊宗翰醫師小檔案.現職:康禾中醫診所主治中醫師.經歷:針刀醫學會專科醫師、中醫美容專科醫師、臨床藥師、健身指導員.給患者的一句話:面對疾病,醫師僅為輔助者,實際解決問題,得靠患者自主生活習慣調整。.臉書粉專:Dr.Alex楊宗翰中醫師.IG:dr.alex1117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1-05 醫療.一般外科
小腿捲進螺旋槳內當場截斷!基隆長庚馬拉松式手術縫合,潛水教練接回斷肢3個月恢復行走
41歲吳姓潛水教練,去年8月一對一帶著學員至基隆潮境海域體驗潛水,暗流將他們帶到非潛水區,一艘漁船將吳教練左小腿「捲進」螺旋槳內,左小腿下半段當場斷裂,他冷靜記錄斷肢位置,用餘力把學員拉回岸邊,當他回過神,已躺在基隆長庚醫院。長庚團隊花費12小時馬拉松式手術,成功接回斷肢,經3個月復健,吳教練已可自行行走。潛水管線止血 30分鐘內找回斷肢基隆長庚整形外科主治醫師藍靖宇說,此次斷肢能順利接回,是所有人在每個步驟上,都極力爭取到「時間」。吳姓教練腳遭截斷後,當下將潛水呼吸用的備用二級管線,緊緊纏繞在他的左腳,順利幫助止血,並且快速上岸等待就醫,而友人依照事故地點,重新找尋斷肢,且在吳教練送抵長庚後的30分鐘就送達,避免斷肢因缺血時間過長導致組織壞死。藍靖宇說,吳教練止血的方式非常正確,且他的友人用最快速度將斷肢尋回,也是一大幫助,有人會認為海水與食鹽水相同,可以幫助保存斷肢,但海水中細菌多,泡太久反而會有感染風險。把握黃金時間 花12小時血管重建當組織失去血液循環,組織會逐步變得僵硬,以吳教練被截斷的左腳踝為例,錯過時間腳踝恐無法再做旋轉、彎曲等動作,組織離開身體最長只能撐4到6小時。好在前端作業都快速進行,友人30分鐘內將斷肢送往醫院。長庚醫療團隊也在等待斷肢時間,就先協助評估麻醉,準備要先取出吳教練右邊小腿的靜脈,協助左小腿的血管重建。血管重建手術,約耗費近6小時,前後重建了5套血管,多達8到10個接點,後續由神經外科接手,將神經組織重新接上,修復肌肉組織以及肌腱,手術開始到結束,約花費12小時。吳教練說,被暗流帶到非潛水區時「幾乎是一瞬間的事」,當反應過來時,已經是漁船在他與學員正上方的時刻,左腳被絞入螺旋槳中時,就像車禍被撞一下的感覺,內心沒有太多的恐懼,只是直覺反應要先記錄事故位置,並確保學員安全,狂噴的血則下意識用現有的工具止血,唯一開始思考的時候,是拉學員返回岸際時,那時想「之後還能潛水嗎?」後續到了岸上就昏迷,醒來已經在醫院。持續積極復健 感謝醫院拯救人生藍靖宇表示,接回的斷肢,需要重新讓神經系統恢復,得積極做復健,吳教練恢復後,持續積極復健,短短3個月,已經可以正常行走。吳教練說,基隆長庚醫院不但拯救了他的性命,也拯救了他的人生。藍靖宇說,若民眾面對斷肢處理,一定要盡速找回斷肢,如果斷肢上有肉眼可見的髒汙,如碎石、樹枝等,可以簡單地清除,但不要用清水沖洗,擔心會有細菌感染等,簡單處理後,快速放到乾淨的塑膠袋中,同時放置冰塊,讓斷肢可以在低溫下保存,最後一步就是「快速送到醫院」,爭取手術縫合時間。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05 醫療.骨科.復健
腳跟痛就是足底筋膜炎嗎?如何透過復健運動及穿什麼鞋子改善?
足底筋膜炎是一種導致足底疼痛的疾病,尤其是足跟和足弓區域。足底筋膜為腳底足弓最主要的支撐,主要功能是吸收足部著地所產生之反作用力,扮演著維持足弓、穩定足踝、協助吸震的角色。多數足底筋膜炎患者發炎部位在腳跟復健科醫師謝霖芬曾表示,足底筋膜一共五條,從腳跟跟部往五個腳趾頭輻射。若足底筋膜不正常受力、緊繃,足底筋膜被過度牽拉或受壓,例如運動過度、長時間站立或行走,就可能引發足底筋膜炎。復健科醫師蕭名彥曾指出,足底筋膜炎不是真正的發炎,而是一種退化性疾病,常變成反覆的慢性疼痛,最典型的症狀是起床下地走第一步就痛,或按壓腳掌內側偏中的地方會痛,除了年紀,肥胖、扁平足、高足弓等都是危險因子。足底筋膜炎兩腳都有機會發生,好發在需要經常步行、站立、負重的那隻腳。復健科醫師潘筱萍曾指出,超過九成患者,足底筋膜發炎疼痛部位在腳跟,一成患者則在足掌。由於足底筋膜炎主要是因為筋膜拉力過大,因此患者只要站立或走跑一段時間,患部就會隱隱作痛,避免長時間久站就可以紓緩症狀。此外,可在家多練習回復足底筋膜及促進肌腱肌肉強化的運動,有助改善症狀。以下為有助足底筋膜炎的復健運動練習:改善足底筋膜炎居家復健運動運動一/腳底滾球動作:坐下時,抓起一個網球、長棍、水瓶或其他圓柱形物體,將其放在腳下,輕輕地將物體滾到足弓下方。次數:每次練習三到五分鐘,每天重複兩次。運動二/毛巾拉伸動作:抓起一條毛巾,將其放在腳上。坐著時,將腿伸到身體前方,輕輕地將毛巾拉向自己,同時保持腿部穩定,可感覺到小腿肌肉伸展。次數:維持這個姿勢約45秒,休息一下,再重複兩次。每天重複練習四到六次。運動三/腳趾伸展動作:坐在坐姿上,將腿伸出,使腳跟接觸地板。彎下腰,抓住大腳趾,向後彎曲。執行此操作時,向上彎曲腳踝,使其遠離地板。次數:保持這個姿勢大約30秒,休息一下,再重複兩到四次。每天重複練習多次。運動四/腳趾捲曲動作:坐下來,將毛巾平放在腳下。目標是僅用腳趾將毛巾揉成一團。將毛巾捲起後,以另一種方式捲曲腳趾,將其拉直。次數:執行此練習10次。每天重複練習一到兩次。運動五/小腿伸展動作:面向牆壁站立,一隻腳放在另一隻腳前面(後腳應該是患有足底筋膜炎的腳)。保持後腿伸直,將體重向前傾斜,彎曲到前膝蓋。確保後腳跟保持在地面上,拉伸小腿肌肉。次數:維持這個姿勢約45秒,休息一下,再重複兩到三次。每天重複練習四到六次。運動六/撿起彈珠動作:嘗試將彈珠放在咖啡杯旁邊的地面上。僅用腳趾抓住彈珠,將其提離地面,然後放入杯中。次數:目標是收集完所有彈珠。每天重複練習一到兩次。鞋子怎麼挑減少足底筋膜負擔?除了復健運動之外,挑選適合的鞋子也有助足底筋膜炎的改善。謝霖芬指出,東方人腳板較寬,若是鞋子太緊、鞋底太薄或鞋的楦頭太窄,都可能擠壓到腳部結構,發生足底筋膜炎、壓迫足底神經血管,進而造成腳痛或發麻的狀況,尤其是不少愛美女性穿高跟鞋,對於腳趾的擠壓更明顯,嚴重可能形成神經瘤。謝霖芬提醒,一雙好的鞋子應有好的吸震效果。由於走路時,後腳跟最先撞擊地面,最後是前腳掌的大腳趾在用力踩地向前推進,若鞋底沒有吸震功能,長時間下來易使足底筋膜發炎或大腳趾關節受損,甚至阿基里斯肌腱發炎。謝霖芬建議,鞋底內襯應挑選手指用力按壓不會輕易下陷、有彈性的泡棉鞋墊,鞋墊最好有足弓支撐,鞋底有氣墊也可吸震。復健科醫師教你如何選好鞋1. 以舒服為最大原則,務必要試穿,勿以腳就鞋。2. 試穿時腳趾不能完全頂住前緣,後跟也不能留太多以免鞋子晃動。3. 依照運動形態選擇適合的鞋子。4. 長時間走路可挑選鞋墊或鞋底較厚、稍有彈性的鞋。5. 足底筋膜炎患者可選擇平底或1到2公分的低跟鞋。6. 穿著高跟鞋可加鞋墊減輕前足負擔。7. 選擇有支撐的鞋子,或搭配訂製足弓墊給予足部適當支撐。足底筋膜炎可以跑步嗎?物理治療師Sean Joyce告訴《healthline》,如果你從跑步開始到結束時持續感到疼痛,請停止跑步。在這種情況下,你可能會開始造成組織損傷,形成異常的運動模式,增加嚴重受傷的風險。Joyce提醒,無論你的足底筋膜炎有多嚴重,重要的是要明白在不解決症狀根源的情況下繼續跑步,可能會導致未來的併發症。如果你的足底筋膜炎病情較輕且打算繼續訓練,請在出門前考慮以下建議:1.穿著有足弓支撐的鞋子。2.勤於伸展腳踝、小腿和足底筋膜。3.跑步前進行動態伸展和暖身。4.和其他運動交叉訓練。5.跑步後冰敷。骨科醫師Rachel Triche告訴《healthline》,理想的情況是,停止跑步一段時間,甚至是步行運動,將有助於改善足底筋膜炎的症狀。當疼痛改善到可以步行而不會感到不適時,就可以重新開始跑步。Joyce提醒從長遠來看,休息幾週以解決身體問題遠比冒著受傷的風險堅持下去要好得多,後者可能會讓你從跑步活動缺席幾個月或更長時間。【資料來源】.Loyola Medicine: Best Exercises for Plantar Fasciitis.Should You Continue to Run with Plantar Fasciitis?.下床踩地就痛 足底筋膜炎怎緩解?.四步驟 改善足底筋膜炎.換鞋治腳麻!復健醫師教你6招選好鞋.母親節如何幫媽媽挑雙好鞋?復健科醫師教你這樣選
-
2024-01-03 醫療.骨科.復健
跨年後迎接農曆春節!除舊布新大掃除,醫師傳授「防止痠痛4原則」
大掃除對於平常較少活動的人來說,真的很吃力,不管是打掃天花板、粉刷牆壁等,除了手部長時間舉高之外,頸部也會受到影響;另外,刷洗廚具、窗戶等物品,若姿勢不正確,加上用力不當,都容易造成肌肉痠痛。嘉義大林慈濟醫院高功能醫學運動中心主任陳韋任表示,大掃除對於平常較少做家務的人來說,容易超出體力和肌力負荷,過程中可能腰背受傷,輕者過幾日便好,重者可能打針、吃藥、物理治療才有辦法復原。首先、不熟悉做這件事;其次、量的問題,累積到過年一次要清理居家環境,短時間內無法負擔;第三、錯誤的姿勢或動作;第四、使用不當的工具。造成痠痛4原因❶不熟悉:上班族平日久坐,少有機會搬重物、爬上爬下,或趴地上擦拭,手腕手肘肌肉與肌腱過度使用,容易發生痠痛或閃到腰的狀況。❷量的問題:很多人覺得搬重物或爬上爬下工作量比較大,受傷或不舒服很正常,但有些人可能只是擦擦玻璃、掃掃地、清洗就感到不適,臨床有個疾病叫「重複性勞損」,雖然只是簡單的動作,單次勞動時間過長容易造成肌肉傷害。由於短時間重複做產生累積性的損害,症狀包括痠痛、疼痛、抽痛、刺痛、肢體肌肉無力,一開始多為間歇性的不適,之後發作頻率會增多。❸錯誤的姿勢:慣性彎腰,跪著大面積擦地板,以至於身體過度傾斜,長時間下來就容易造成肩頸症候群、下背痛。為清掃大型家具底下的陳年灰塵,挪動搬移重物,容易導致下背脊柱韌帶或肌肉的拉傷,甚至是撕裂傷。❹不當的工具:清潔窗戶或是高的牆面或櫃子時,不能隨便找個抹布就擦,容易肩頸痠痛,也容易造成脖子拉傷,要尋找適當的工具,例如比較深的地方,可以使用伸縮桿或長柄刷等工具代替,避免勞重傷害。陳韋任指出,「勞動不是運動」,勞動只是出力,消耗的是體力,沒有運用動力來訓練肌肉、肌力。勞動跟運動最大的差別在於勞動過程中的姿勢通常沒有經過調節或保護,同樣的工作反覆做,持續維持不良姿勢;比方說,辦公室裡的上班族,長期使用電腦和維持靜態坐姿,導致全身肌肉的痠痛,回到家後感覺勞累不堪。運動是根據需求,選擇方式、強度、地點等,通常是短暫的且全身均衡的運用到身體的各個位置的目的。自我保護4原則原則1:時間不要太長洗碗、拖地、掃地、蹲這類動作,腰部會微微往前傾或彎腰,久而久之造成腰椎的負擔,一旦察覺腰部有異狀要馬上休息,若需要長時間勞動,要佩戴護腰或束腹,增加對腰部的保護力。原則2:不要單兵作戰搬重物時直接彎腰或直接抬舉高處物品,是掃除NG動作,搬重物一定要兩個人,以「推動」取代「拉動」,全家動起來,一人掃地、一人拖地板、一人整理書櫃,另一人處理垃圾。原則3:小心清潔劑危害陳年汙垢不好清,只好使用各類清潔劑提高效果。清掃過程保持環境通風,做好防護,戴上口罩,避免大幅度吸入有害氣體。疏通水管、馬桶時,要戴上手套,小心肌膚直接清潔劑碰觸。此外,清潔劑避免分裝在不同容器導致混淆而誤用誤食,尤其要放在兒童拿不到、陽光照不到的陰涼處,以免發生意外。原則4:避免吸進過敏原趁著大掃除拿棉被出來曬,太陽正大時有很好的除塵蟎效果,但是拍打棉被床單,要留意被拍打出來的髒汙飄散在空氣中,若不慎吸入容易發生氣喘,戴上口罩就能避免吸進過敏原,減少氣喘風險。年終大掃除後遺症.閃到腰:陳韋任說明,門診裡最常見,通常是錯誤的動作或不良姿勢造成腰部肌肉急性拉傷,嚴重一點恐導致腰椎間盤突出。如果因為大掃除出現痠痛,可先自行在家熱敷患部或簡單伸展,預後都不錯,多數人會自我緩解,因為腰部肌肉急性拉傷,短時間好好休息,將日常動作放慢,大約2到4周就會逐漸緩解。若出現腰椎滑膜嵌頓或急性椎間盤滑脫,初期不舒服時應立即就醫確認病因。腰椎滑膜嵌頓不論中醫或復健科,搭配外用的藥物例如藥膏或者貼布,採復健治療會做牽引、熱肌電療,採中醫治療則多搭配針灸,減少久站久坐,使用護腰與配合輕度適當運動。急性椎間盤滑脫可先採取保守治療3個月,靠復健減輕疼痛及神經持續壓迫,避免病情的進展或惡化。有民眾嘗試整脊或推拿治療,可緩解一些肌肉筋膜所造成的緊繃感,但維持時間不長久。接受整脊或推拿前,要先經過專科醫師診療,若年齡較長,需先釐清是否合併有骨質疏鬆或是較嚴重的脊椎退化狀況,診間不少民眾本來只是椎間盤滑脫,因為沒有事先檢查,推拿後反而變成韌帶斷裂。.跌落或摔傷:打掃天花板、燈具與窗戶,換洗冷氣濾網時,許多人會使用工作梯登高清潔,一不小心重心不穩,容易有跌落或摔傷等意外發生。.挫傷:輕微的挫傷,皮膚沒有破損,或只在表皮的輕度擦傷、局部腫脹、疼痛、青紫,又或者是出現瘀斑,壓痛明顯。嚴重的挫傷會出現肌肉的部分撕裂,局部血腫,或是受傷部位無法自在活動等。挫傷後,不少民眾習慣用紅花油或其他跌打損傷油揉搓患部,以利「活血化瘀」,實際上揉搓會增加出血,反而導致局部腫脹加重,不利於挫傷恢復。.瘀青瘀血:若出現瘀青瘀血,急性期要消炎止痛。剛發生時,進行局部加壓,短時間的冰敷,接著熱敷,用熱水袋、熱毛巾、暖暖包、電熱毯或紅外線燈皆可,讓挫傷的地方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痠痛的肌肉。建議做適當的活動,休息並不代表躺在那裡什麼都不做,可做一些伸展、散步,甚至是小範圍的快走,增加心肺功能,周邊肌肉的運用會加速新陳代謝跟血液的循環,有助於受傷或疲勞的回復。.網球肘:刷洗時需要重複使用手、手腕或手臂,如扭毛巾、擰拖把等動作,也會因過度用力出現肌腱拉傷,導致手肘疼痛,嚴重時甚至連開門、拿碗這些簡單的動作都沒法做,出現所謂的「 網球肘 」。運動醫學治療,協助恢復受傷部位陳韋任提醒,只要會動,都可能因為動而產生傷害,不分年齡層,從小到大、男生女生,或職業運動員、全民運動員、上班族,只要是因為動而產生的不適,都可運用運動醫學的概念來幫助大家快速回復、治療。延伸閱讀:.打掃很心累?專家教你提升掃除力妙招,搭配輔助工具更省時省力.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03 養生.抗老養生
流汗真的會排毒嗎?教授揭人體真正排除體內毒素的器官在肝腎
讀者Mr. Chan在2023-12-21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您好,曾拜讀你的文章有關排毒。我曾有一次跑步久了一身油汗,但是否如以下網址說秋天排毒正當時唐安麒。部分文章如下:流了一身大汗不代表排毒成功,由於毒素多存於脂肪中,所以流『油汗』才算把毒素排出。『油汗』的汗味,比『水汗』較濃,味道越臭,代表毒素越多。 怎樣排『毒』汗?最少運動30分鐘,通過運動出『油汗』才算排毒,又或在濕、熱、焗的環境下,如做高溫瑜珈、浸浴、抗氧排毒療程、去腫通淋巴療程、排毒焗毯等。請教内容是否屬實呢?謝謝您!」隔天Mr. Chan又寄來電郵:「光是流汗還不夠,『流油汗』才能排身體廢物!陳俊旭博士教你『油汗排毒法』。」上面的第一個連結打開的是我在2016-5-16發表的「排毒」到底是啥東西,其中的一段是:「老實說,我真佩服創造『排毒』這個辭兒的人。如此簡單扼要,如此一針見血,如此聳動人心,如此駭人聽聞,如此讓你。。。荷包失血。」上面的第二個連結打開的是2023-11-5發表在《東周網》的「秋天排毒正當時」(作者是唐安麒)。它的最後一段是:「秋天排毒正當時,我經營的Angel Face 36周年,為回饋支持多年的客人,以及幫助更多人回復健康體質,以$360就可體驗一項排毒養生療程。有脂燃燒,有毒排毒,有腫消腫,健康才是美!」上面的第三個連結打開的是一篇2016-6-8發表在《良醫健康》的文章。它是摘取自該作者的一本書。該作者是一位所謂的自然療師,而我已經發表多篇文章駁斥他種種悖離正統醫學的言論。有關「排毒」,我已經在「排毒」到底是啥東西裡引用5位中西醫,指出不論是中醫學或是西醫學,都沒有「排毒」這個辭兒。我今天再引用加拿大McGill大學的一篇文章,它說:「排毒」這個說法完全是無稽之談。請看Dr. Oz’s “Two Day Holiday Detox” should be flushed(奧茲醫生的「兩天假期排毒」應該被沖入馬桶)。有關「流汗排毒」,請看下面這三篇文章:Britannica發表的Can You Really Sweat Out Toxins? (流汗真的能排出毒素嗎?):您的皮膚其實並不是排泄器官。劇烈運動確實可以透過淋巴結和腎臟過濾和血液循環來幫助身體排除毒素。任何被淋巴結過濾掉的毒素都會重新沉積在血液中,並被腎臟消除。肝臟也會過濾掉一些廢物,這些廢物會以膽汁的形式釋放到腸道中。流汗的目的不是為了清除體內的毒素,而是透過蒸發來降溫。WebMD發表的Can I Sweat Out Toxins That Are in My Body?(流汗可以排出體內的毒素嗎?):一句話,不。您可能聽說過,坐在三溫暖或參加熱瑜伽課程可以幫助您的身體排出危險的毒素。但你的汗水99%都是水。您的汗水中可能存在微量的金屬和其他化學物質,但就排除體內毒素而言,您的腎臟和肝臟承擔了大部分工作。National Geographic發表的Can you really sweat out toxins?(流汗真的能排出毒素嗎?):每當你在流行媒體上看到「排毒」這個概念時,通常就會認為這是荒唐可笑的(silly)。你無法透過流汗排出毒素,就像你無法透過流汗排出子彈一樣。我們流汗主要是為了讓自己降溫,而不是為了排泄廢物或有毒物質。排泄有毒物質是我們的腎臟和肝臟的功能。總之,您只要一看到有人在推銷「排毒」,就可以立刻判定是在騙人的。原文:油汗→排毒?斂財?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31 醫療.精神.身心
健保大數據/憂鬱症治療特色院所
醫學中心第1名台北榮總/成立情緒精準醫療中心 創新治療 保護隱私台北榮總111年門診治療憂鬱症6,457人,為醫學中心人數最多。台北榮總精神醫學部主任白雅美說,約三分之一憂鬱症病人屬於難治型,也就是使用兩種以上抗憂鬱藥物,仍無法達到治療效果。為治療此類病人,北榮開創進行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研究,發表相關論文,再經衛福部核准,為全國第一家進行此項治療的醫院。北榮為治療難治型憂鬱症病人,採用成分為K他命的最新鼻噴劑藥物,白雅美說,這也是北榮率先研究,再用於臨床治療,約有五至六成機率可以改善病人病情,快速降低自殺意念,但鼻噴劑藥物需自費,一次療程約一個月,費用20萬元。北榮目前也於臨床進行成份為低劑量K他命的點滴治療研究,希望給予難治型憂鬱症病人更好的治療。北榮111年成立「情緒精準醫療中心」,除訓練全國精神科醫師進行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外,也規範鼻噴劑藥物用藥對象、注意事項等,並與全國精神科醫師達成共識。北榮於憂鬱症治療方面進行許多創新研究,同時「情緒精準醫療中心」採約診制,並有專人服務,以保護病人隱私,深獲病人信任。區域醫院第1名北市聯醫松德院區/24小時精神專科急診 病情惡化及時協助健保署資料統計,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門、住診收治憂鬱症患者超過萬人。松德院區院長黃名琪說,該院提供憂鬱、焦慮症患者治療,屬於「一條龍」服務,除門診、住院服務,醫院更設有24小時精神科專科急診,如果患者出現自殘、病情惡化,可進行緊急醫療處理。黃名琪指出,病人從急診收治後,會住進急性病房,給予每15至30分鐘高頻率觀察,及時給予醫療,並評估治療效果。這類病房住院時間約2至4周,待病情穩定後,就會轉進非急性的精神官能症病房,再對病患、家人等進行談話式的心理諮商,配合團體行動復健治療,病人返家後也會持續關心。近年來,憂鬱、焦慮症已成為全球議題,現在正值浪頭,國內也十分重視。黃名琪表示,該院於治療患者過程中,藥物準備品項十分齊全,包括各式抗憂鬱劑、情緒穩定劑,還有經顱磁刺激術及自費使用的右旋性愷他命(速開朗)鼻噴劑等。醫院從門診、急診、住院給予患者的藥物、非藥物治療,都經過精神專科評鑑,給予病人最好的醫療協助。地區醫院第1名桃園長庚/發展失智照顧中心 及早治療長者憂鬱根據健保署統計憂鬱症全台各醫院門診人數,桃園長庚醫院位居全台地區醫院第一位,每年就診人數達2,155人。桃園長庚醫院精神科主任吳冠毅表示,高齡化社會增加罹患憂鬱症機率,桃園長庚醫療發展的其中一大特色為「失智照顧」,情緒障礙不僅發生在罹患失智症後,也可能在失智症前期表現,加上國人對於精神疾病的病識感提高,也讓整體就醫率增加。吳冠毅表示,桃園長庚精神科醫師與林口長庚、台北長庚三院區流動,總計有22位醫師會在三院看診,專業領域從兒童青少年、一般成人,再到高齡人口都有,因此能提供全方位服務。吳冠毅表示,桃園長庚屬於綜合醫院,如果其他科別的醫師察覺到患者出現類似精神疾病,會立刻轉介給精神科,也會增加院內患者就醫的機率。他發現,近年輕度精神障礙的患者逐漸增加,除了其他科別的醫師警覺性高,患者本身的病識感也提高,讓精神疾病能及早治療。桃園長庚積極發展失智症中心,吳冠毅表示,失智症前期有些會以焦慮、憂鬱表現,後期也可能會有情緒障礙,也是增加憂鬱症就醫人數的原因之一。住院人數第1名高雄凱旋醫院/院內30名心理諮商師 助病友早日揮別陰霾「北松德、南凱旋」,國內兩家精神疾病專科醫院齊名,高雄市凱旋醫院可說是治療及研究憂鬱、焦慮等情緒障礙醫學的南霸天,守護大高雄民眾的身心健康,111年共收治392名憂鬱症住院病友,不僅名列區域醫院第一名,人數也高於醫學中心排序第一的三軍總醫院(360人)。凱旋醫院院長周煌智謙虛地表示,主因是醫學中心於去年疫情期間嚴守指揮中心所頒佈的7至14天隔離措施,以及縮減病房。相較之下,精神專科醫院影響較小,仍持續收治病友。周煌智指出,院內最新統計顯示,去年收治憂鬱、焦慮等負面情緒病友確實明顯增加,住院部分更明顯,這也與防疫有關,許多民眾確診、身體不適,又被隔離,承受極大情緒壓力,以致出現失眠等身心症狀。針對憂鬱、焦慮等患者,添購「電痙攣儀器」、「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等腦部治療儀器。另成立身心健康管理中心,希望讓住院患者感受到正面能量。此外,凱旋醫院擁有堅強的心理諮詢團隊,周煌智表示,在藥物治療,各家醫院大同小異,但自家醫院有30名心理諮商師,為病友提供專業心理治療,提升療效。111年憂鬱症門診、住診人數5大院所106-111年主診斷重鬱症及輕鬱症門診就醫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