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8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搜尋
復健
共找到
1914
筆 文章
-
-
2022-02-18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聽不到患者說話才知自己聽損,植入電子耳恢復自信心
沉浸在耳機音樂的時光,是我最舒服的時刻,但漸漸地聲音愈放愈大,當自己在做鼾聲研究時,豪放地將聲音開到自己最適合的音量時,周邊的同事摀著耳朵紛紛走避,我才意識到我的聽力出現了問題。那一年是2012年,事後,我逐漸發現尖銳的聲音,如電鈴聲,開始聽不見,還用自己一定太專心工作當藉口,未正視這個問題,頂多簡單做一些防噪,開始減重,但卻還是持續熬夜工作、放大音量生活。聽損影響生活 有時讀唇形2020年5月,那時因為疫情,每位患者都必須戴上口罩,身為耳鼻喉科醫師的我,遇上一位聲音沙啞的患者,患者講話吃力,說出來的話都是氣音,那時我坐在診間,完全不曉得患者當下正在說話,直到患者大聲說一句「醫師你是不是聽不到?」,我才聽到聲音,意識到原來我的聽力已經惡化到這種程度。其實早在2020年2月,我就發現自己的聽力快速下降,但沒有做太多的作為,認為只要放大音量,還是可以正常生活,沒想到聽損早就影響生活。某些時候讀別人的唇形,已經漸漸取代了聽到聲音,就如同5月這位患者,當他戴上口罩後,我根本不曉得他在說話,當時的狀況不僅很窘,也讓我極度挫折。對方講十句 只聽清一句因為5月的事件,我才去配戴助聽器,那時候的聽力檢查,我的成績只有12%,簡單來說,對方講十句話,我只能聽清楚一句話,屬於嚴重的感音性聽損。我還記得當年10月,我去申請「重度聽障」,那是我從來沒想過的一件事。雖然有聽損家族史,但家族史並不會這麼直接造成我聽損,過去的我總認為聽損應該到了60到70歲才會來,反正那時候配戴助聽器也不算少見,也不是一件羞恥的事情。那些原本以為的事情,都在自己50歲的時候一股腦的侵襲來,一拳拳重擊讓自己重新調整自己。別等嚴重聽損 再配助聽器當自己成為真正的病人的當下,才知道生病的感覺,即使我是一位耳鼻喉科的醫師,綜觀病情,知道聽損總有一天會來,沒想到來襲後,才知道生病的模樣。過去總會跟病人說,你現在聽損還沒有到嚴重,配戴助聽器需要自費,可能可以再評估,但現在我都會說「千萬別等到嚴重聽損再來配戴助聽器」,那不只會影響你的生活,連心理都會受影響。配戴助聽器後,我的高頻聽力,語言辨析力還是不及格,而且還愈來愈嚴重,即使助聽器校正,高頻轉為中低頻,還是無法增加自己的語言辨析度,我的老師吳哲民告訴我,趁還沒全聾的時候,植入人工電子耳,別等到後續聽不到,腦部減少刺激後,讓自己退化速度變得更快。植入電子耳 恢復自信心2021年在老師的執刀下植入人工電子耳,目前僅植入左耳單耳,術後第三天,我就開始工作,替患者動刀,逼自己快點重新適應,那次手術的經驗,護理師都是直接把所需的儀器放在我眼前,最後順利完成手術,那次手術也讓自己恢復自信心。植入後一周,第一次開頻,那聲音不是立體的,感覺很奇怪,但漸漸地開始有高有低,那時心中的喜悅,完全沒辦法言喻。接受治療 唱歌不再飆破音我從來沒想過自己會在50歲時領到身障手冊,特別是自己很愛聽歌,也很愛唱歌,植入人工電子耳後的人生,飆高音的時候,不再像以前一樣會飄走破音。面對自己生病,從不願面對,或是自己認為很久以後才會面臨問題,到開始接受治療、復健,這一路需要感謝的人非常多,我也非常希望自己走過這一遭之後,能透過自己的經驗給予更多患者面對疾病的鼓勵。李立昂小檔案:現職: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林口總院耳鼻喉部教授級主治醫師兼喉科主任年齡:51歲出生地:台北市學歷:陽明交通腦科所博士班進修、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醫學教育組碩士、高雄醫學大學醫學士專長:耳鼻喉科學、睡眠醫學、感染醫學、醫學教育、頭頸部癌症、腫瘤免疫興趣:騎腳踏車、唱歌經歷:●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耳鼻喉部喉科主任●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耳鼻喉部喉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長庚大學醫學系暨臨床醫學研究所兼任教授●台灣音聲研究會秘書長●前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秘書長●國際外科學會台灣分會理事●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耳鼻喉部住院醫師、總醫師、主治醫師
-
2022-02-17 癌症.肝癌
男肝腫瘤侵犯肝門靜脈難度高 醫:放射治療絕佳武器
桃園市50多歲劉姓男子去年腹脹不適到診所超音波檢查發現肝癌,轉診聯新國際醫院檢查發現5公分肝腫瘤,為肝癌第3期,且侵犯肝門靜脈。聯新國際醫院今天上午表示,院方針對劉姓病患啟動跨科團隊治療,先局部放射線治療及肝動脈化療腫瘤大幅縮小,再進行手術切除部分肝葉,經1年治療後,劉姓病患恢復健康生活。聯新國際醫院癌症醫療中心主任賴易成表示,肝門靜脈是肝臟關鍵血管,提供肝臟血流氧氣與養分的主要命脈,一旦肝門靜脈遭受腫瘤侵犯,治療變棘手、難度高,大部分治療方式無法順利進行,放射線治療就成為絕佳武,先針對腫瘤造成血管栓塞治療,利用放射線治療打通栓塞,再進一步做栓塞治療或化學治療,提供病患更多治療選擇。劉姓病患有多年B肝病史,平時未積極追蹤檢查,去年發現肝癌腫瘤,已是為肝癌第3期,無法進行一般性單一治療、切除手術,院方肝膽腸胃、放射腫瘤科、一般外科組成跨科團隊整合治療,在完整放射治療合併口服標靶藥物,腫瘤明顯縮小,經肝膽腸胃科醫師張福銘2次肝動脈化療後,檢查顯示無殘餘腫瘤,再由外科醫師陳韻吉手術切除部分肝葉,術後病理報告證實腫瘤完全消失。賴易成表示,台灣病毒性肝炎盛行率高,肝炎防治對肝癌預防相當重要,大多數肝炎病人臨床似乎都非常健康,幾乎無早期徵兆或症狀,且肝臟位於肋骨後面,無法摸到細小腫瘤硬塊,腫瘤變大前很少疼痛症狀,甚至有的大塊腫瘤也不會引起痛楚或其他症狀,建議肝炎患者應定期檢查追蹤,才能早期發現及早治療。
-
2022-02-1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打完疫苗手臂痛炸有解方 3動作5循環可緩解
全球疫況嚴峻,且隨病毒不斷變種,追加施打疫苗恐成常態,而疫苗接種後最常反應的便是「注射部位疼痛」,甚至痛到無法舉起手臂,但醫師指出,有時可能是太緊張、焦慮等心理因素造成,臂膀痠痛則能以特定姿勢進行適度活動來緩解。衛福部南投醫院指出,打完疫苗後,手臂相當有感,有人痛到無法舉起手臂,或睡覺翻身壓到被痛醒,其實這並不一定是疫苗所導致,也可能太過緊張、焦慮等心理因素,而手臂、肩膀等痠痛也非無法改善,反而可適度活動緩解疼痛症狀。南投醫院復健科主任周建文說,「疫苗注射後的肩傷害」通常是指疫苗注射後立即出現肩膀的症狀,而據統計約9成患者是在24小時之內即出現症狀,很少是超過3天才出現肩膀問題,而這些症狀大多會自然復原,不需要特別治療,倘若民眾覺得疼痛遲未舒緩建議可就醫,評估是否服用止痛藥或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或由復健科透過臨床理學檢查,確定骨關節疼痛的原因,再藉由超音波導引注射消炎藥來降低發炎,後續搭配物理治療儀器幫助患者減輕症狀。物理治療師張鈞渝建議,以不引發更嚴重痠痛為原則,適度活動肩關節伸展攣縮的肌肉群來降低疼痛,可舉高整隻手臂、手臂內收外展如擦大桌面的動作、肩膀內外轉等運動,每次10下共5次,每次間隔20至30秒,約15至20分鐘。南投醫院則提醒,為確保自身健康,民眾仍應盡速完成接種,而疫苗接種後可能發生副作用,通常輕微且於數天內消失,並隨年齡層增加而減少,擔心副作用者,也能先與醫師討論,經諮詢、評估以選擇合適的疫苗接種。
-
2022-02-1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阿基里斯腱發炎,按摩卻沒用?醫教4招改善:按摩點在別處
日常生活中除了足底筋膜炎,也常見阿基里斯腱發炎的情況,而當阿基里斯腱發炎時,往往患者不論怎麼按摩都未見效果,對此恆新復健科診所院長史考特(王思恒)醫師指出,阿基里斯腱發炎時確實可透過按摩改善,但並非按摩阿基里斯腱,簡單4種方法有助舒緩,可適度嘗試幫助緩解。 阿基里斯腱為何會發炎?醫指常見3大原因! 史考特醫師指出,阿基里斯腱是很粗的肌腱,作用在於走路、跑步時腳步可像彈簧一樣延長收縮、吸收腳步的能量,使得步伐行進間更加省力,在結構不良、過度使用等情況下,便容易發炎、產生病變及疼痛,例如扁平足、過度跑步或走路等族群,而肥胖者因體重較重,會加重下肢所需承受的壓力,是各種足部問題的常見風險因子。 醫師建議,民眾如需久走、跑步,在此之前應先作過適度、漸進的訓練,或更換其他的訓練項目。扁平足可在鞋子內多添設可支撐足弓的鞋墊,以幫助降低足部負擔。肥胖者也建議以良好的方式進行減重,降低下肢所需承受的壓力。 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阿基里斯腱和足底筋膜息息相關,而筋膜是一整組的,足底筋膜又與阿基里斯腱相鄰,因此在足底筋膜炎出現時也常見合併阿基里斯腱發炎,反之也是如此,而足底筋膜炎的風險因子也多同於阿基里斯腱炎。 阿基里斯腱發炎按摩卻沒用?醫教4招改善:按摩點在別處。 在阿基里斯腱炎發作的當下,史考特醫師建議可用冰敷進行改善,其後熱敷,並主要以熱敷為主,可從患部溫度判斷。當患部溫度高於另一隻腳或其他身體部位,這代表著該處正處發炎狀態,而冰敷的目的在於降溫、降低發炎反應,此時就需冰敷;熱敷的目的在於促進血液循環、幫助組織修復,因此待患部降溫後,可多以熱敷為主。 在急性期應多讓患部休息,急性期過後可適度的多作些伸展運動,進行簡單的復健,例如弓箭步,患部置於後處,此步伐有助伸展。另外也可以用毛巾等物勾住腳指前足部位,將腳底板緩緩向內拉,此動作如弓箭步,也是個很好的伸展方式。 至於按摩,民眾常見哪裡痛就按摩哪裡,但按摩阿基里斯腱卻沒有用,對此史考特醫師表示,阿基里斯腱發炎時確實按摩也有助修復,但按摩的關鍵位置不在阿基里斯腱,而是在小腿肚。醫師解釋,阿基里斯腱是屬於肌腱組織,肌腱組織強韌堅固,難以透過按摩等方式放鬆,雖然按摩此處理論上不會造成其他傷害,但也不會有所效果。正確且有用的按摩方式,應按摩與阿基里斯腱合為一組的肌肉組織,距離最近的就是小腿肌肉,因此當阿基里斯腱發炎時可透過按摩小腿肚肌肉的方式進行,藉此達到舒緩的效果。 《延伸閱讀》 .穿高跟鞋腳痛怎麼辦?專家6改善、4保養、2挑選,保護足健康! .挑鞋不是越舒服越好!5觀念更助足健康、防足底筋膜炎。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2-15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打嗝、燒聲都可能是胃食道逆流?中醫師點名10症狀,搞懂腸胃生了什麼病
不少人會認為,當脾胃出狀況時就會有胃痛、腹瀉、腹痛、腹鳴等現象,其實脾胃所涉及的範圍相當廣泛。以下這十種症狀,會時常發生在日常生活當中,但很多人卻不曾注意過,當這些日常的症狀開始跟以前不一樣時,請務必多加留意,因為很有可能代表你的脾胃出問題了。一、打嗝以中醫的角度來看,打嗝又稱「呃逆」,為胃氣上逆所引起的現象,像是吃太飽、吃太快、吃太多產氣的食物、情緒壓力等等,都有可能會造成打嗝,一般短暫且可以自然停止的打嗝,皆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但如果是過於頻繁地打嗝且伴隨著胃部不適、咽喉灼痛、胸口悶痛感,很可能是胃部疾病所引起,例如胃食道逆流、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等。此外,腦部腫瘤、中風、頭部外傷等中樞神經出現問題的患者,甚至某些類型的癌症,都可能會出現頑固性呃逆,建議當打嗝停不下來時,應及時就醫,找出病灶對症治療。二、放屁中醫將放屁、排氣稱之為「矢氣」或「屎氣」。每一個人都會放屁,適量的放屁對身體是有利的,反映著體內的氣機通暢。郭大維院長指出,但如果出現以下這些放屁類型就需要多多留意,有可能是身體疾病的症狀:❶多屁在中醫認為,經常性的放屁並非是在排毒,而是腸道消化不良,或是腸道壞菌太多時所引起的。正常來說,一天的放屁次數在十四~二十六次皆屬正常範圍,若超過這個數字就代表多屁。當脾胃虛寒時,排氣會變多但不臭;若脾胃濕熱,排氣不但多且臭。基本上放屁次數過多,大多和腸胃功能有關,例如腸躁症、便祕等,都可能引起多屁的症狀。❷臭屁中醫認為,經常排臭屁,是腸胃較虛、消化不良,脾胃濕熱讓腸胃運化停滯所致。而大多數的屁是無氣味的,會有臭味的原因多來自於「硫化物」的成分,和日常飲食有相當大的關係。經常暴飲暴食、進食過多的燥熱食物,例如起司、紅肉等,這些黏膩難消化的食物,都會導致腸胃運作失常,也更容易造成難聞的屁味。此外要特別注意的是,當腸道發生病變,例如潰瘍、慢性發炎、腸道有出血,甚至惡性腫瘤等現象時,排出的屁味也會更加刺鼻。三、脹氣脹氣最常發生在吃壞肚子或吃到腐敗的食物、胃痙攣、腸絞痛等情況,但長期找不到原因,或是突然發生且無法緩解的脹氣問題,就要考慮其他病因的可能性,像是胃發炎、腸道感染,甚至是癌症等,都可能造成胃脹氣。就以大腸癌來說,腫瘤會阻塞腸道而導致腹脹,早期的胃癌通常也沒有太多症狀,大多以上腹部脹氣或消化不良等模糊症狀表現。四、便祕在中醫上認為,便祕大致有四種證型:❶腸胃燥熱:飲食不正常、吃過度辛辣、油膩的食物。❷陰寒凝滯:喜歡吃生冷食物。❸氣血不足:久病體虛,像是有糖尿病、急慢性腎病、腎發炎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❹氣機不通:久坐少動、情緒憂鬱、容易煩心者。大部分的便祕都可以透過飲食或生活習慣來調整,但當你的便祕型態伴隨著這些症狀,還是建議需考慮就醫,以免症狀惡化。五、腹瀉腹瀉在中醫裡面稱之為「泄瀉」,認為「泄瀉之本,無不由於脾胃」,可見腹瀉和脾胃的關係最為密切。腹瀉主要是由病毒、細菌感染所引起,原因包括食物不潔、食物中毒、食物寒涼、消化不良等。約有八成患者是屬於急性腹瀉,而慢性腹瀉致病原因比急性複雜,例如克隆氏症、潰瘍性腸炎、腸道感染性疾病,甚至是大腸癌、小腸吸收不良等病症,都可能有長期腹瀉且排便帶血,甚至還有體重下降或貧血等症狀。急性腹瀉是指,一天之內腹瀉超過四次,且持續超過三天、甚至是兩個星期都未能緩解,患者可能會有脫水的現象,尤其是發生在身體比較虛弱的年長者及幼童時,要更加留意,恐會有大量脫水,甚至產生休克的情況發生。而慢性腹瀉則是,腹瀉情況超過兩個月都未有改善,且體重有明顯下降或貧血的情況發生。六、腸鳴腸鳴又稱叫腹鳴,是指腸動有聲。中醫認為,若鳴響在胃部,是為中氣不足、胃腸虛寒;若腹中腸鳴如雷,多為風、寒、濕、邪,以致腸胃運作紊亂所致;腹內有腸鳴聲,會有腹脹、胃腸功能傳導減弱所致。有些人的肚子動不動就咕嚕咕嚕叫不停,肚子餓也叫,不餓也叫,每當在重要場合或安靜的場所都會讓人瞬間尷尬。當腸內好菌、壞菌、菌體失調而產生大量氣體,使腸胃內容易產生幅度過大或異常移動時,就會出現「腸亢進」,也就是腸鳴的現象。短暫的脹氣腸鳴不大會被視為疾病,但若腸鳴次數增多、聲音增大且伴隨其他不適,如腹痛、腹脹或食慾低下等,或是腸鳴時間超過一個月以上,就可能表示有腸胃發炎的症狀,最好安排檢查,排除是否有長息肉、腫瘤等疾病。七、厭食中醫厭食稱之為「納呆」,主要是脾胃功能失調所致,也是一種進食障礙。厭食可分為三種證型:❶脾氣胃虛型:通常患者精神較差、臉色枯黃、拒食、易出汗、舌苔薄白,稍微進食,糞便呈稀薄或含有不消化的食物殘渣。❷積滯不化型:通常患者形體偏瘦,食之無味,也沒有食慾。❸胃陰不足型:通常患者容易口乾舌燥、皮膚乾而無光澤、大便乾燥、舌苔少且偏紅,不喜歡進食。一般會從疏肝解鬱進行調理,並加以調理脾胃,都可以獲得很大的改善。當自己或是身邊朋友有以下症狀時,就可能要警覺有厭食的發生:①突然開始挑食。②明明沒吃多少東西,卻突然開始劇烈運動。③吃完東西就開始催吐。④體重極速劇減。⑤注意力不足、情緒焦慮。⑥過度在意自己的體重變化。八、暴食上面提到的厭食,暴食行為障礙也是飲食失調的一種疾病,中醫認為的暴食是屬「脾胃濕熱」夾帶肝鬱體質。所謂暴食的定義是指,無法控制過度的飲食行為,診斷準則包括:①無法控制自己進食(包含份量)。②過度進食後會有強烈的罪惡感,並用激烈的補償性行為避免體重增加,如催吐、服用瀉藥、灌腸等。③以上行為在一周內出現兩次以上,並持續三個月就可能有暴食的傾向。在治療上除了緩解焦慮的情緒,同時一併改善因暴食所引起的脾胃失調,著重在健脾利濕、疏肝理氣。九、燒聲、久咳不癒一般來說,沙啞或是咳嗽,很多人的直接反應都會認為是支氣管發炎,或者是肺部出現問題,但其實排除掉肺部疾病的因素,有些腸胃問題也會造成喉嚨沙啞或久咳不癒等現象,最常見的就屬於胃食道逆流。通常由胃酸引起的咳嗽症狀,往往會伴隨著喉嚨卡卡以及胸口灼熱感,躺下時症狀更加劇。十、大便出血以中醫的觀點來看,便血也稱之為下血。有些患者便血情形有一段時間,但卻一直認為是痔瘡所引起的現象,忽視了便血的警訊。若以初步的出血顏色來做簡單的判斷,痔瘡出血的顏色多為鮮紅,而腸胃道出血或是腫瘤所造成的出血顏色,因為在腸胃道停留的時間較長,所以往往會偏暗紅色,甚至為黑色,但並不代表鮮紅色的血便就都是痔瘡所引起的。若腫瘤的位置靠近肛門處時,也會排出鮮紅色的血便。當出現便血症狀時,若伴隨著腹痛或大便形狀改變時,最好可以盡快的安排就醫檢查。書籍介紹書名:讓腸胃動起來:暖男中醫師教你順時養生術+養腸操,遠離胃痛、腹脹、便祕、食慾不振作者:郭大維, 王瑞玲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21/09/21作者簡介郭大維/現任扶原中醫體系總院長學歷中國醫藥大學中醫所 醫學博士研究中國醫藥大學針灸研究所 醫學碩士中國醫藥大學 醫學士高雄醫藥大學 復健醫學理學士主治專長內科:咳嗽、過敏、青春痘、睡眠障礙、腸胃疾患婦科:月經不調、更年期障礙兒科:過敏、體質調理、轉骨調理男科:性功能障礙、頻尿、攝護腺肥大針灸科:運動傷害、職業傷害、久年痠痛特殊治療:腦中風後遺症、顏面神經麻痺、坐骨神經痛症、退化性膝關節炎、椎間盤疾患累積性創傷症候群(媽媽手、腕隧道症候群、五十肩等)特種針法:針刀治療、眼針治療、筋骨針治療郭大維中醫師 FB:www.facebook.com/drtcmdavidkuo王瑞玲/資深醫藥、美食記者,擁有25年以上的醫藥採訪經驗。著作《小毛病發現大疾病系列十本》、《愛,小吃》、《心臟回春術》、《骨科診治照護全書》、《不用餓肚子,5周瘦10公斤》、《顧好耳鼻喉,不怕恐怖病毒找上你》等書。經歷▸曾任《自由時報》、《大成報》、《民眾日報》、《臺灣時報》、《臺灣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等多家報社醫藥採訪記者▸曾任《柯夢波丹雜誌》影劇採訪編輯、凱信出版社醫藥叢書主編▸《BODY體面雜誌》醫藥專欄作家▸健康醫起來」節目主持人▸「實在不可思議」健康節目主持人與策畫▸高雄教育廣播電台、中廣流行網快樂廚房節目主持人▸國防部衛教講師王瑞玲醫藥美食記者FB:www.facebook.com/reallyjie520延伸閱讀: 秦老闆的當鋪故事:92歲老太太,用4件「傳家之寶」教我的人生智慧
-
2022-02-1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頸椎退化致手舉不高 手術後與醫師比腕力
75歲吳先生退休後每天寫書法,過著悠閒的時光,未料,過年前突然手舉不高,經檢查發現,原來是頸椎退化導致。嘉義大林慈濟醫院立即安排吳先生手術治療,除夕當天出院,至今恢復良好,還能和醫師互比腕力。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簡瑞騰表示,居住於台南佳里的吳先生從台鹽公司退休後,過著彈琴、寫書法與繪畫的藝術人生,親友鄰居最期待每年過年前收到他親手書寫的春聯,但他在過年前兩周突然發現左手舉不高,即使勉強舉起也會像「自由落體」般墜落,像似中風般。吳先生說,其實一年前手臂就出現緊繃感,彷彿被橡皮筋綁住一樣,摸起有點導電感,就醫後發現是頸椎退化造成,雖然有吃藥、復健、針灸治療,但沒有特別效果。直到過年前自覺情況不妙,擔心神經長時間遭壓迫會無法再彈琴,因此就醫治療。簡瑞騰指出,吳先生的左上肢無力,穿脫衣服困難,甚至無法端碗,生活已無法自理,因此決定動刀治療,術後隔天,他的左手已有力氣,並且能夠自在地活動,遇到醫師來查房時,還相互比腕力。過年期間民眾常忌諱開刀,簡瑞騰說,但吳先生因頸椎第五運動神經嚴重壓迫導致左上肢無力、萎縮,應愈早開刀,拯救被壓迫的神經一刻都不能等。手術當天先請神經內科做神經肌電圖、神經傳導檢查和電腦斷層,確認只是退化壓迫神經,並沒有其他病變後,下午即進行頸椎第三至五椎間盤切除、脊髓減壓、融合手術。簡瑞騰說,吳先生術後恢復快,一夕之間即解除手腳無力症狀,趕在除夕當天出院與家人開心過年。
-
2022-02-14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腳踝扭傷不會好?物理治療師教你3招復健
腳踝扭傷常見,如果沒有好好復原腳踝,其他部位也會跟著歪斜或是代償,很可能會留下慢性腳踝疼痛或是慣性扭傷,影響行動。物理治療師提供3個動作供傷患居家復健,以及基礎治療觀念。「柯式野生活」的柯柯因為一場越野賽事左腳踝撕裂傷,受傷初期沒有好好治療,雖對平常運動沒有影響,但左腳踝活動度受限,時常發出喀喀聲,找物理治療師檢查後才發現,後遺症很多。會扭傷是因為組織承受了超過它可以承受的重量,剛扭到時要先冰敷,緩解疼痛後就可以開始熱敷,很多人有個謎思,不痛時才想到要復健,其實急性期時要找專業醫師處理,能夠更有效的緩解疼痛,發生扭傷也應適度活動,防止肌肉退化!影片中教大家的居家腳踝復健,分成了活動度、穩定度和功能性3種訓練,為扭傷後的前、中、後期分別適合的動作,過程中如有不適,請找專業協助,以免受傷!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運動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讓腳踝更強壯!原始影片柯式野生活YT柯式野生活FB延伸閱讀不痛代表沒問題?物理治療師教你4個動作提升腳踝活動度關節緊繃無法出力?3招鬆開髖關節減緩疼痛「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2-13 癌症.癌友加油站
我是癌友4/比糖果還甜的冰塊:禁食的滋味
在治療的過程中,有非常多讓我永生難忘的事,其中之一就是「一顆小冰塊」它幾乎解救了我的靈魂,彷彿天降甘霖,造就了沙漠中一池的水草綠地。由於需要進行腹部大手術,從術前兩三天就開始低渣飲食,但食物挑選實在太麻煩,也擔心清腸不乾淨,加上跟平常的飲食差距甚大,愛吃的青菜水果幾乎碰不得,乾脆就以無纖維的半流質食物為主。長達一個月之久的禁食,連喝水都是渴求。但我萬萬沒想到這種半禁食的狀況居然是將近一個月內最好的美食滋味了。因為,開刀前後,為了補充熱量,運動飲料幾乎快成了主食,這讓不愛喝飲料的我差點崩潰。這幾年也曾因為小手術進出醫院,禁食的滋味大概就那兩、三天時間,但這次餓肚子的經驗卻長達一個月之久。去年4月23日動完8個小時的手術後,被送到加護病房觀察,全身無法挪動的痛楚,有掛滿點滴的藥物可以解決,但一滴水都不能喝的嘴巴,連嘴唇都開始發疼。但禁食的鐵律仍得執行,還好還能漱口潤滑,開水在口腔繞了一圈後,就得吐出來,連偷吞一口水都不敢。剛開始還能忍著1小時漱口一次,到後來幾乎每30分鐘就想浸潤雙唇。大概過了24小時後,當我又要求漱口時,突然間護理師就給了一支60cc的大針頭,「你每小時可以喝30cc的開水。」當第一次喝下開水時,小心翼翼的慢慢吞,心中滿是感動又感慨,「為何喝一口水這麼難呢?我怎麼會折騰自己的身體到這種地步呢?」復健課程緊接而來,傷口痛得臉都扭曲,也要當個乖病人。難過悲傷的心情沒有持續太久,因為隨之而來的復健課程讓你無暇多想。小夜班住進加護病房,過了一晚,白天的護理師就堅持,我得在探病時間有家屬的陪同下坐在床邊,搖搖晃晃好不容易坐穩床邊,10幾分鐘後,護理師又希望我能扶著椅子站起來。我說過自己是個很乖的病人,雖然心裡嘀咕:「這會不會太嚴厲了啊,你是沒看到我傷口痛得臉都扭曲了嗎?」但身體還是很努力的站了起來,腦裡想著醫師們的叮嚀「開刀後的復健愈早愈好,現在的趨勢是從加護病房開始……」心裡咒罵著自己,「媽的!我幹嘛把這些以前採訪過的醫師名言記這麼清楚呢!我是不能放過自己嗎?」不過,後來想想,開刀後第二天開始復健真的有它的道理,這確實可加速病程恢復。大概術後一周,每小時只能喝30cc開水的禁令就解除,進食也從喝水進展到喝米湯到吃稀飯的階段了,這代表離出院的時間只剩一周的時間,心情雀躍不已。二度手術完全禁食,滴水不沾72小時分秒難受。但不幸的事降臨了……我居然大出血!為了止血,我又緊急動了第二次手術,進食的計畫從零開始,又陷入禁食的循環中,而且這次更嚴格。還好第二次手術大約只花了一到兩個小時就解決,但心中有種莫名的哀傷。為了防止傷口再次出血,主治醫師下令「完全禁食3天」,只能吃藥時喝「一口」水。原本我還以為仍舊有每小時可以喝30cc開水的福利,這下子完全泡湯了,但我實在口渴得不得了,開始還能以棉棒滋潤雙唇,到後來這已經無法滿足心理的需求,在不斷央求護理師後,終於得到一顆「冰塊」,我仔細端詳了這顆晶瑩剔透的冰塊,突然覺得它像顆鑽石,拿著它從嘴唇開始滋潤起,再慢慢滑入嘴巴。從沒這麼細細品嘗過冰塊有這般甜美的滋味,居然比糖果還甜,也救贖了我悲傷的心靈。過了半個小時,我又要求護理師再給一顆,這回得到的答案是「最後一顆,沒有了。」之後就陷入幾乎滴水不沾的72小時,人不進食還可以接受,但不能喝水真是分秒都難受。
-
2022-02-12 養生.運動健身
姚黛瑋運動「被推坑」!從玩樂到專注鐵人三項 復健也不放棄
你是否發現,年輕時不運動的朋友這幾年都開始動了;不只運動,還挑戰鐵人三項、攀登百岳……難度一個比一個高。人生至中途開始運動,除了為了身體健康,也為了心裡追求更難的挑戰、更大的成就感。《橘世代》將報導三位人物,看他們如何透過身體的鍛鍊,找回了健康,也贏回人生。從不愛運動到現在即使仍在復健,也已慢慢恢復運動習慣,56歲藝人姚黛瑋分享教練的一句話:「你的身體絕對不會辜負你的訓練」,鼓勵有心想運動、甚至也想玩玩鐵人三項的朋友,「先從站起身來換上裝備出門開始」,只要有意願,就揪朋友一起;不要求好或完美,就照著自己的速度慢慢開始。在2012年底第一次「被騙去」參加宜蘭冬山河鐵人三項接力賽前,姚黛瑋沒想過自己可以在3年多後獨力完成鐵人三項CT113,還以分組第四名成績站上凸台領獎;對過去從來沒把運動放進人生選項的她來說,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運動被推坑 自嘲遇詐騙姚黛瑋46歲返回校園重拾書本,稱自己從來都不愛運動,即使偶爾上健身房,也只跳有氧舞蹈,「主要是聽說家族有心臟瓣膜問題,直覺不能做激烈運動;二來是待在演藝圈,若曬黑或練成滿身肌肉好像也不美。」以前要維持身材,多半是採錯誤的減肥方法,從沒想過靠運動健身。「我的運動是從被推坑開始的,」她說,會挑鐵人三項是被同學推坑。2012年先參加人生第一場路跑3公里組,之後陸續加入不同的路跑活動,從3K跑到6K、9K;到同年才開始參與宜蘭鐵人三項接力賽的單車項目,「剛開始我只是想跟同學學游泳,沒想到就此被推坑進入運動的世界。」姚黛瑋笑稱這根本是詐騙集團。不過,自鐵人三項接力賽後,體會到運動挺好玩,於是又陸續參加好幾次個人接力賽,自此每年都至少參加一至兩次賽事。從原本只以自行車接力、到參與兩項,再到2016年以個人完賽CT113,她知道自己是回不去了!找專業訓練 惜受傷棄賽起初是純粹玩玩,到開始和同好朋友組團、揪團練並參加各種路跑、騎車挑戰或長泳;漸漸地,姚黛瑋也會參加一些跑步班、游泳訓練營等,但對各項賽事既沒策略也沒計畫,「每場幾乎都抱持玩樂的心態、是全憑意志力完賽的。」直到2015年她陸續被所參加的賽事關門(未在時間內完賽),才認真考慮要找到對的訓練方法,也就是所謂的「吃課表」。在運動藝人劉至翰介紹下,姚黛瑋加入專業的鐵人訓練健身房,跟著專業教練訓練,終於在2016年直接跳升CT113完賽。同年,她參加實境秀節目「鐵人瘋」的拍攝,計畫跟馬國畢、王湘瑩等藝人,以3個月時間每天照表操課訓練,準備參加當年10月的台東超級鐵人三項比賽。但不服輸的個性,讓她吃盡苦頭。在正式賽事前半個月,姚黛瑋因為工作需求飛往大陸,卻不小心讓自己受了傷,回國後才發現頸椎椎間盤突出,被醫師嚴正警告不能參賽。「從小到大我要求自己不能失敗、不能示弱;所以當需要面對劇組、並在鏡頭前說我辦不到時,真的很痛苦。」不服輸個性 挫折中成長螢幕前總是一副聰明、厲害的形象,私底下的姚黛瑋卻是傻大姊個性,好強的心總逼著自己不能認輸。「我是穿著偽裝強悍的盔甲,骨子裡卻是『俗辣』。」她笑著說,這行業要求反應快、速度快,過去很少有挫折的她,也認為自己速度很快,但受傷後這幾年才發現,「原來我是個速度很慢的人,以前只是逼著自己必須要快。」人生步伐 重新配速 平衡內外在跑者都知道配速的重要,「我因為很沒耐性,所以自覺是快動作的人,其實不是。」接觸運動受過訓練後,姚黛瑋才發現原來自己的配速是慢的,她甚至還忘了自己也有拖延症,「我在內心深處覺得不應該拖延,所以逼著自己快一點,才能照著大家對我的了解往前拚命跑;但長期以往,卻讓我的內在與外在失衡了。」再加上那年受傷,讓從小到大沒受過大挫折的姚黛瑋花了很大力氣調適,她自認面對挫折的韌性不高,要向別人低頭說自己做不到,是很大的坎,需要花很長時間來適應,才能回到正軌。「是直到有個陪練的朋友對我說:『莫急、莫慌、慢慢來』,才領悟很多事情是可放輕鬆的,不用顧慮他人眼光,開心地去完成就夠了。」學會轉念 不跟人比 只在乎完賽運動10年來,姚黛瑋漸漸在訓練與參賽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過去我太相信外在的評價,運動讓我改變心態,學會轉念。「不再從眾後,內心也愈來愈有穩定的力量,也知道自己是誰、可以做到什麼程度。」問起這些年參加鐵人三項對她的意義,姚黛瑋毫不考慮的說:「是孤獨。」比賽全場都要靠自己,這讓她接納人的本質就是孤獨的;她也體悟賽程中不需要跟別人比較,只要能完賽就是給自己最棒的鼓勵。
-
2022-02-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屏東潮榮診所醫師確診 潮州篩檢站採檢933人均陰
屏東縣潮州鎮潮榮聯合診所復健科女醫師因家族群聚感染,其中,確診的醫師母子3人住潮州鎮,縣府連續兩天在潮州中山公園開設社區篩檢站,縣府衛生局今天表示,共篩檢933人,均為陰性,另居家隔離155人、15名診所工怍人員,一採也皆陰性,但一採陰不代表沒確診,會持續採檢,盼全面阻斷傳播鏈。縣府疫調,女醫師2月5日至8日共看診263人,其中257名屏東縣民,疫調單位漏夜調閱相關資料,逐一詢問是否有實際接觸到醫師,有就匡列隔離,否則就採檢後自主健康管理,另6名外縣市看診民眾,也連絡就近到所在地醫療院所篩檢;潮州篩檢站這兩天篩檢933人,均為陰性,目前尚無擴大跡象。縣衛生局將聯合診所全院15名工作人員全數匡列隔離,送防疫旅館,一採均為陰性,診所貼出「停診」至2月20日的公告。衛生局說,居家隔離者完成居家隔離且採檢皆為陰性,即可恢復正常生活,成為自主健康管理身分,診所完成清消,落實各項防疫措施即可恢復營業,衛生局也會徵詢疾管署建議來協助診所縣府說,潮州篩檢站結束任務後,民眾如有疑慮,可至增設北中南3處的屏東市國仁醫院、潮州鎮茂隆骨科、恆春鎮南門醫院篩檢站就近篩檢。
-
2022-02-12 癌症.頭頸癌
口腔癌大腫瘤占據看不到嘴唇 移植重建
嗜吃檳榔、菸酒的49歲呂先生,多年前罹患唇癌,但未穩定就醫,被轉介到台北慈濟醫院治療時已是口腔癌第四期患者,不但顏面被一顆不規則形狀的大腫瘤占據近四分之一,嘴唇更被侵犯到幾乎看不見。為了讓呂先生在切除腫瘤後仍能保有顏面功能及嘴唇的外觀,醫療團隊決定在腫瘤切除手術時保留顏面神經,再施行「顯微游離皮瓣移植」手術,透過一年的復健,呂先生已能進食、說話,且持續進步中。唇癌是發生在上下嘴唇的惡性腫瘤,以手術、放療、化療為主要治療方式,若是罹患惡性腫瘤,恐會嚴重影響顏面外觀和生活品質。台北慈濟醫院整形外科醫師魏林瑰指出,癌症的切除範圍要預留安全距離,以確保癌細胞清除乾淨,減低復發率;但呂先生的腫瘤擴及顏面、嘴唇及口腔內側,切除後會留下極大缺口,若用一般補皮肉的方式重建,也會影響未來功能。為了克服這層障礙,先由耳鼻喉科醫師切除腫瘤時保留顏面神經,之後再施行「顯微游離皮瓣移植」。魏林瑰說,這是將自己身上的皮肉,移植到另外一個地方,手術時間超過12小時,他利用呂先生的擴筋膜張肌皮瓣與大腿前外側皮瓣,刻出嘴唇形狀,口腔腫瘤切除暨顏面重建手術才宣告成功。魏林瑰提醒,手術為呂先生的嘴唇保留了肌肉與神經,必須透過咬東西、講話等不間斷的復健,才能愈佳靈活、控制自如。
-
2022-02-11 癌症.頭頸癌
臉長惡性腫瘤遮住嘴唇 醫耗時12小時移除、重建唇部
嗜吃檳榔、菸酒的49歲呂先生在多年前罹患唇癌,但礙於經濟未穩定就醫,被轉介到台北慈濟醫院時已經是第四期患者,院方表示,為了讓呂先生保有顏面功能及嘴唇的外觀,在腫瘤切除手術時保留顏面神經,再施行兩個困難度極高的「顯微游離皮瓣移植」手術,透過一年的復健,呂先生已能進食、說話。唇癌是發生在上下嘴唇的惡性腫瘤,以手術、放療、化療為主要治療方式,但嘴唇是維持嘴巴形狀最重要的部分,若是罹患惡性腫瘤恐會嚴重影響顏面外觀和生活品質,而呂先生的臉部除了被一顆不規則形狀的大腫瘤占據近四分之一,嘴唇更是幾乎看不見。整形外科醫師魏林瑰指出,癌症的切除範圍要預留安全距離,以確保癌細胞清除乾淨,減低復發率;但呂先生的腫瘤擴及顏面、嘴唇及口腔內側,不但切除後會留下極大缺口,若用一般補皮肉的方式重建,也會影響未來功能。魏林瑰指出,嘴唇能做各種不同動作,是因為周圍的口輪匝肌,而癌症切除後,就算在臉上縫上一塊肉,病人也無法透過神經、肌肉自由活動、進食、說話,終其一生,臉部都會像面具一樣,沒有表情。為了克服這層障礙,醫療團隊決定先在耳鼻喉科醫師切除癌症時保留顏面神經,之後,再由魏林瑰施行「顯微游離皮瓣移植」。魏林瑰說明,這是將自己身上的皮肉,移植到另外一個地方,手術時間超過12小時,他利用呂先生的擴筋膜張肌皮瓣與大腿前外側皮瓣,費時費工刻出嘴唇形狀,口腔腫瘤切除暨顏面重建手術才宣告成功。魏林瑰提醒,手術為呂先生的嘴唇保留了肌肉與神經,必須透過咬東西、講話等不間斷的復健才能越佳靈活、控制自如。但並非所有唇部的惡性腫瘤都要接受此類高難度重建手術,民眾切勿諱疾忌醫,身體若有不適,要儘早就醫配合治療。
-
2022-02-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屏東潮州診所女醫師確診 15員工隔離一採陰、停診至2月20日
屏東縣昨天新增3例確診個案,是家住潮州鎮並在潮榮聯合診所任復健科醫師的母子3人,確診女醫師5至8日有看診,診所15名工作人員全部到防疫旅館隔離,一採全部陰,診所公告停診至2月20日;縣衛生局說,居家隔離者完成居家隔離且採檢皆為陰性即可恢復正常生活,成為自主健康管理身分,診所完成清消,落實各項防疫措施即可恢復營業,衛生局也會徵詢疾管署建議來協助診所屏東縣政府說,確診女醫師一家人曾於2月2日至2月4日,與家族親友自駕到苗栗旅遊,2月5日回高雄岡山娘家聚餐,之後家族中1名親屬2月8日發病確診(案19431),女醫師使用家用快篩試劑篩檢,結果呈現陽性,經送醫再採驗仍為陽性確診,就讀大學的女兒、高中兒子採驗後也確診。縣府疫調發現,女醫師2月5日至8日共看診263人,其中257名屏東縣民,疫調單位漏夜調閱相關資料,逐一詢問是否有實際接觸到醫師,若有就匡列隔離,否則就採檢後自主健康管理;另6名外縣市看診民眾,縣府衛生局也連絡提醒就近到所在地醫療院所篩檢;診所全院15名工作人員全數匡列隔離,送防疫旅館,診所外貼上「停診」至2月20日的公告。縣府昨、今兩天在潮州鎮中山公園設社區篩檢站,呼籲2月5日到8日曾至潮榮診所看診的民眾或陪醫者,盡快前往篩檢,誠實配合疫調,共同防堵疫情擴散。增設北中南3處的屏東市國仁醫院、潮州鎮茂隆骨科、恆春鎮南門醫院篩檢站,有疑慮的民眾可以就近篩檢。
-
2022-02-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走春釀群聚 台中、苗栗緊張
國內疫情仍未停歇,昨指揮中心公布三十七例確診,出現三起過年跨縣市家庭群聚而確診,由於家族跨縣市「走春」、「出遊」足跡範圍遍及許多知名景點,包括台中、苗栗等其他未出現確診縣市也繃緊神經,各地紛增設篩檢站,籲足跡重疊者篩檢,擴大匡列採檢人數估計近千人。高雄市昨新增五例確診,其中,大樹家族情侶檔群聚衍生出四例,起初是一名十歲男童先染疫,二月七日出現發燒等症狀就醫確診,男童大表哥與女友前天確診,曾與大表哥聚會的好友與女友昨確診,除波及另兩名同住家人,兩對情侶檔因曾同遊屏東,足跡包括多個知名景點。市府衛生局疫調發現,這個傳播鏈共八人染疫。從北到南六人確診高雄另一例確診則是從岡山五姊妹家族聚會衍生,五姊妹分住高雄、屏東與新北市,其中,三姊在屏東擔任復健科醫師,她與一對子女雙雙確診,另住在高雄的四姊同在年初五返回岡山娘家聚會確診。住新北的大姊其一對兒女昨也確診,總計這五姊妹家族從北至南共六人確診,高雄市長陳其邁說,確診家族成員也有來自屏東、新北,聚會據點含苗栗與高雄家中,現與兩地釐清感染源到底哪裡來。台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昨晚說,高屏、新北五姊妹家族過年回娘家聚會群聚感染案,其中十名成員到台中租車「走春」,曾到多個知名景點。足跡遍苗栗七鄉鎮苗栗縣衛生局指出,該家族曾租車到苗栗縣多處景點自駕旅遊,足跡遍及縣內七個鄉鎮,都是知名的旅遊場館及景點,已對他們涉足的餐廳、民宿員工及同時段住宿用餐者、旅遊點店員、攤販、文化園區員工及志工匡列共五百多人安排採檢。岡山家族案的三姊為屏東縣潮榮聯合診所復健科女醫師,因曾在二月五至八日替二六三人看診,縣府已陸續匡列疫調數百人採驗,十五名診所員工PCR採陰;屏東縣府表示,昨今兩天在潮州中山公園設篩檢站,呼籲五至八日到復健診所看診或陪病者前往篩檢。新北市長侯友宜表示,新北昨新增確診中,兩例居住新店區的兄妹,春節期間前往高雄探親,因高雄親友確診通知,自行快篩陽性,再赴醫院採檢,兄妹兩人PCR陽性、Ct值分別為十四及十五。新北衛生局說,廿多歲哥哥與妹妹均接種兩劑疫苗,兩人曾與家人前往高雄、台中親友家及到苗栗遊玩,匡列居住新北接觸者共三人居家隔離。
-
2022-02-03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物理治療師教三伸展三肌力每天三次 春節在家做保健康
春節在家的人多,習俗初三可以睡到飽,很多人在家缺少運動,台中慈濟醫院物理治療師陳昱廷提供居家「三三三運動」,透過上半身三個伸展運動、下半身三個肌力訓練,每日做三次,就能保持身體基本機能。台中慈濟醫院復健醫學部物理治療師陳昱廷表示,多數人連假宅在家活動範圍小又都不運動,加上滑手機、追劇,長時間維持相同姿勢,容易影響肌肉筋膜緊繃或無力,休假反而讓身體機能變得更差。他提供常滑手機的人三個伸展運動,伸展胸大肌能舒緩胸部緊繃感,伸展頸椎與胸椎能釋放周邊肌群壓力,利用縮下巴動作不讓烏龜脖上身。包括頸椎伸展:雙手十指交扣抱在頭部後方,頭部放鬆下巴往後縮,停留十秒;胸椎伸展:雙手十指交扣抱脖子後方,手肘夾緊保護頸椎,用靠背椅以背部肩胛骨中間當支撐點,身體微微後仰,維持背部緊緊感覺十秒;胸大肌伸展:雙手至後方臀部,十指交扣下壓,保持抬頭挺胸、縮下巴、夾緊臀部、縮小腹,維持胸部緊緊感覺十秒。很多人追影集,窩在沙發一坐好幾個鐘頭,陳昱廷說,坐姿不良易使下背和臀部肌群持續被動拉長,肌肉力量會隨時間逐漸衰弱,間接失去身體穩定性,衍伸出下背疼痛,簡單三個下半身肌力訓練能維持肌肉力量。臀大肌訓練:雙手置椅子上,身體軀幹直立前傾、右腳後伸,腳停留五秒放下換腳做;臀中肌訓練:雙手置椅子上,上半身直立,右腳膝蓋伸直打開,停留五秒放下換腳做;下背肌群訓練:平躺雙手擺身體兩側,腳掌貼平床面,膝蓋彎曲九十度,臀部適當抬離床面,軀幹維持一直線,維持五秒放下。伸展運動與肌力訓練每項做十次反覆做三組,可分早中晚做。陳昱廷表示,設計「三三三運動」方便大家在家輕鬆做,如果覺得強度太高也可以做一天休一天,持續做維持健康基本原則。
-
2022-02-03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過了30歲肌肉每10年流失3至8% 專家教預防肌少症最有效方法
人過了30歲後,肌肉質量每10年流失3至8%,若沒有正視肌少症問題,隨著年紀增長,常見肌肉量下降、骨質疏鬆、體重減輕等狀況發生,跌倒、骨折及罹患代謝疾病機率增高,活動力也急速下降。建議多從事快走、慢跑、登山、游泳等有氧運動外,也應該做阻力訓練來強化大腿肌、臀肌的肌力,預防肌少症上身。「阻力訓練和飲食均衡」,是預防肌少症最有效方式。阻力訓練是透過外在阻力,讓肌肉進行收縮時,肌肉纖維感受到張力,可刺激荷爾蒙生成,提升神經傳導能力,促使肌肉生長訊號刺激骨骼肌裡蛋白質合成;同時要補充優質蛋白質,如蛋、魚、雞肉、豆製品、牛肉、豬肉等,若腎功能正常,建議一天每公斤體重攝取1至1.2克蛋白質。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阻力訓練,不需要太大空間,只要利用彈力帶、啞鈴、寶特瓶,或是自身的體重,都可以達到阻力訓練的目標。中老年人進行阻力運動時,3大注意事項:一、如患有慢性病,務必徵詢過您的醫師後,在了解疾病的影響下,安全規律運動。二、若從來沒接受過阻力訓練,建議先尋求專業醫師及治療師的協助,制定個人化運動計畫。三、建議每周運動3次、每次30分鐘、運動後心跳達130下,持續6個月。中老年人2大居家運動1.死蟲式1. 平躺在瑜伽墊上,雙手向上方延伸,與身體保持垂直,雙腿屈膝讓大腿和小腿呈90度,腳尖向內勾。2. 右手向頭頂方向延伸,盡量讓大拇指輕碰地面,左腳同時向前延伸,腳跟不落地,右腳和左手保持不動,保持1至2秒後,回到起始姿勢,每次做8至12下,每天3組,並換邊訓練。功效:適合中高齡民眾,有助改善下背痛、增強核心肌群,以保護脊椎。2.後腳抬高蹲1. 站在椅子前方約1至2步距離,將後腳腳板放在長椅上,重心放在前腳上,保持上半身微微前傾,將臀部稍微往後往下蹲。2. 接著吸氣臀部往下坐並短暫停留,吐氣時往上,過程中保持身軀穩定,每次做8至12下,每天3組,並換邊訓練。功效:後腿抬高可增加前腳臀腿的刺激,適合踝關節活動度不足的民眾,對爬樓梯、跑步、走路的肌力都有幫助。
-
2022-02-01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讓神經細胞新生和連結才有健康大腦!名醫:3因素是關鍵
▌徹底改造你的大腦人的大腦終其一生都不停發展,無時無刻都在改變。現代科學甚至發現,神經細胞會自己建構出更多神經細胞。這個說法直到一九九○年代都還被科學家視為無稽之談,如今醫學界已經證實,人體的神經細胞受到腦部創傷之後,或是腦部細胞因為腦神經退化疾病而造成損害之後,居然可以從大腦的其他區域移民到這個先前受創的區域。移居到受創區域的神經細胞代替了原先已經死去的細胞,並且一肩擔起原先細胞的所有任務。而初來乍到到的新神經細胞在剛學會所有任務的這段時間內,大腦內的替代過程會變得相當活躍。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科學家認為在成人的大腦裡並不會組成新的大腦細胞,然而這項說法目前已經被其他證據推翻。雖然細胞在成人的大腦裡不若嬰兒時期或幼兒時期的大腦一樣形成快速,但是成人大腦一樣會形成一些新的細胞。醫學的專有名詞稱作神經新生。生活方式可以決定神經新生的多寡,不只是身體的活動,連同我們的思考都能促進神經新生的增長。關於神經新生率以及人體活動的相關聯性,目前學界有相當豐富的研究。可以確定的是,大腦在我們運動的時候會產生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進而促進神經新生。如果成人能夠維持相對健康的生活方式,那麼他甚至能夠在大腦內的海馬迴內形成非常大量的新細胞。海馬迴是大腦一個相當重要的部分,它負責將短期記憶裡的資訊轉換成長期記憶。相反地,壓力則會抑制腦神經元的生長。皮質醇,也就是壓力荷爾蒙是造成這個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一個長期處於壓力下的人體的大腦內,新形成的腦神經元數量明顯地比較稀少。不論是因為受傷、中風或是其他的慢性疾病,當腦神經元逐漸死亡的時候,緊鄰的細胞就會舉家搬入這個受損的細胞組織,新的細胞會在那裡接手受損腦細胞原先的功能。基於這項發現,醫學上研發出了針對中風患者的復健治療方法,也就是強迫使用治療法(Forced-Use-Therapie)。所謂的「Forced Use」便是指強迫使用,例如練習使用叉子將食物送進嘴裡的重複循環運動。在強迫使用治療法中,中風的病人必須強迫自己使用那隻因為中風而不聽使喚的手,練習這項進食的動作。為了讓病人在練習時不至於嘗試去使用健康的那隻手來進食,所以在練習的時候會特意地以護具固定住病患健康的那隻手,以限制它的活動。除了手部以外,腳和腿部也能夠以這種復健方法進行治療。有些診所能夠一次提供為期兩週的治療,而這樣的復健治療要每天進行六個小時,並且必須一對一地由護理人員陪同進行。這樣密集的訓練效果相當驚人,它能夠促使剛搬進去的新腦部細胞隨著機動化的運作,逐漸接管受損腦神經元的功能。中風的患者因此能夠站得更穩、走得更好、活動起來更順暢;而最佳的復原情況,便是病患接受復健治療完畢之後,繼續每天持續地練習。想擁有健康的大腦,有兩個形成過程最為重要:第一個是新的腦神經元的形成,也就是所謂的神經新生;另外一個則是不停地讓已經存在於腦內的神經細胞互相連結,該過程稱為神經可塑性。在人類的幼兒時期與青少年時期,人體內大量自然生產的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會協助這兩個生產過程的進行。除此之外,孩童與青少年每天學習的時間也比成人來得多,這也會額外促成神經新生以及神經可塑性。在成人的年紀裡,決定這兩樣生產過程的最重要因素則為生活方式,而這尤其取決於三個因素:是否進行足夠的思考運動、身體運動,以及保持粒線體的健康。若是大腦要將眾多的資訊儲存下來,必須透過腦神經元新生出與另一個腦神經元的連結。而腦神經元只有在我們學會了資訊的內容之後,或是我們改變自己每天的例行活動與習慣時,才會有所反應。當我們在學習一個新的動作循環時,也會讓腦神經元產生新的連接。舉例來說,當人突然更改跑步的姿勢時,大腦會受到強烈的刺激並受到強烈的挑戰。試試看,當你走路時不要讓腳跟先著地,而是改成先讓腳趾與腳掌輕輕落地。這樣的走路姿勢不只能保護你的關節,同時也能促進腦神經元間新增連結。同樣地,學習一個新的樂譜也會正面改變我們的腦細胞。醫學上甚至發展出特殊的訓練計畫,專門用來增強神經可塑性。這些資訊你也可以在網路上搜尋得到,分別有適合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訓練計畫、適合巴金森氏症或憂鬱症患者的各種不同訓練。而粒線體的健康與否,關乎著我們腦內的神經細胞是否能相互連接。人腦內的粒線體是細胞轉變時必要使用的能量來源,如果缺少粒線體提供的能量,細胞的改變就相當有限。目前研究學者認為,粒線體在神經可塑性的過程中相當關鍵。實用建議:訓練你的大腦●學習一個新的動作,例如新的舞步或是一種全新的運動。●改用腳的前半部先落地來行走與跑步。●選擇一個你目前正在規律進行的運動類別,然後改善其中的流程。●學習一項新的樂器或是一首新的樂曲。●學習新的知識。●改變你的日常習慣。●好好關心你腦內粒線體的健康狀態。※ 本文摘自《大腦不老,身體就好:德國醫生親授腦力寶典,讓你想得快、忘得慢,提升自體免疫力,遠離頭痛、憂鬱和失智》。《大腦不老,身體就好:德國醫生親授腦力寶典,讓你想得快、忘得慢,提升自體免疫力,遠離頭痛、憂鬱和失智》作者:烏里西‧史特倫茲 譯者:黃淑欣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1/05/06
-
2022-01-31 養生.生活智慧王
打掃很累?權威醫親授5招「家事療癒術」,能增肌健腦搏開心
老一輩家長為了讓小朋友有好成績,常會說「你只要負責把書讀好就好,其他的不用你操心」連家事都可以免了!而擁有新時代科普知識的爸媽,已經能理解「先動再學,效果加倍」的原理,多利用機會勞動雙手,是好事情。換做是成年人,養成腳勤手勤好習慣,則對預防失智症十分有益。洛桑加參醫師出版《快樂醫學:藏傳身心靈預防醫學書》(時報出版)一書提到,用各種方法做家事,連帶大腦多個區塊包含運動區、感官區、情感區與學習認知區,都會一起活化。葡萄牙與德國的學者都發現,身體先動起來之後,學習新技能的速度會變快、專注力也更持久。能勞動是福。你去觀察那些很愛做事、樂於為他人付出的老人家,再去看看那些整天坐著,飯來張口茶來伸手,等著人伺候的長輩,哪一個比較快樂?哪一個讓人覺得和藹慈悲好親近?很多時候,是前者!科學家拿老鼠做實驗,分兩批,一批給他們滾輪可以跑,一批讓他們閒閒沒事幹。一段時間後,滾輪組老鼠大腦裡增加了許多新生血管,這意味著他們能得到更多氧氣跟營養。至於沒事幹那批,則是血管萎縮、認知功能下降,還有點悶悶不樂這樣。成天召喚工具人,自己很快就沒戲唱老婆老媽老闆叫你去倒垃圾、叫你去跑腿、叫你幹一些粗活,不用不爽,反而要開心,有機會活動運動勞動,你的血管會新生、生長因子能活化,頭好壯壯不憂鬱,一動解千愁。我們常聽到人家說誰誰有王子病公主病,不是公主只是有病,小心,明明很能動卻要耍懶,得的很可能就是腦部的各種退化性疾病。為增肌健腦家事療癒更添樂趣,來試試下面幾招:◎換手做做看你我都有慣用手,偶爾,換另一手試試看。比方說換左手擦拭刷洗、用非慣用手扭開瓶蓋。習慣左手提重物的人,改換右手提提看,藉此鍛鍊一下平常很少用到的肌肉。 ◎進階棒式,訓練核心不管是健身還是復健,核心肌群的強化都相當必要。基礎棒式練到無聊了,你可以試試三點不動一點動,兩腳加一隻手撐地,一手拿抹布擦地板。痠了就換手。臀部夾緊、肚子收緊,效果更佳。◎省電省水衣服改手洗藉由活動十指,刺激大腦皮質、促進大腦血液循環,對於腦部疾患的預防,現在逐漸受到醫界重視。我推薦手洗衣服這招,不用每次都出動洗衣機,少量或精緻衣物改手洗,還能順便省水省電。此外,活動手指激活大腦,你彈琴、玩魔術方塊、編織、幫人按摩、幫狗梳毛也都很好,儘量各種方法輪流用,用不同的方式去做刺激。◎做料理加上擺盤。生活要活出儀式感,擺盤可以來練一下一開始沒有頭緒,不妨參考美食雜誌、食譜書籍或教人做料理的影片。吃得多不如吃得好、吃得巧、吃得美。蛋包飯用番茄醬畫上笑臉,把飯糰捏成兔子形狀,吃來將更有食趣。 ◎深蹲洗碗,墊腳尖取物我一些愛運動的朋友,連刷牙、等紅燈都可以拉筋。如果你夠高,那洗碗的時候順便深蹲練大腿,未嘗不可。至於墊腳尖取物、擦拭櫃子、晾衣服,也都很好。墊腳尖的時候小腿會出到力,小腿是人的「第二顆心臟」,強化這裡的肌肉,能幫助下半身血液打回心臟。家裡上上下下,都是你的健身房。在家做事同樣也能健肌健腦,能工作是福,能勤快勞動,也是福。作者/洛桑加參現任: Dr. Lobsang洛桑預防醫學集團創辦人、樂沛德健康管理顧問公司董事長、京妍生技董事長獨創「ACT自體生長因子療法」,精擅免疫細胞療法、幹細胞療法、血液淨化、退化性關節炎防治,以及慢性病、癌症與睡眠調理。著有《不生病的藏傳養生術》、《靜心・淨心》、《簡單豐足—減法養生的52個關鍵字》。更多養生新知與媒體節目播出訊息,請關注「洛桑加參」臉書與YouTube頻道。本文節錄:【快樂醫學:藏傳身心靈預防醫學書】一書
-
2022-01-30 養生.聰明飲食
西芹汁真有那麼神奇?西芹汁療法到底有沒有效?
臉書朋友吳小姐2022-1-16詢問:「林教授您好,親友因自體免疫疾病關係,無意間看到神奇西芹汁這本書,深信不移,想請問教授,您對於安東尼.威廉的西芹汁療法及他出的幾本教病患恢復健康的書及在他在國外和台灣的粉絲專頁上都有慢性病患者使用他的療法恢復健康後的回饋文,有何看法?他有一個345萬人追蹤的FB粉絲專頁,台灣也有個4842人追蹤的FB粉絲專頁名叫醫療靈媒 台灣粉絲團。因為作者大部份都是教病患從天然飲食中去做改善,但因為我讀過您寫的文章,這位作者有販售保健食品及其他商品的商業行為,就知道這其中並不單純。感謝您的回覆。」首先,有關安東尼威廉以及他的西芹汁療法,已經有好幾位讀者來問過,但我實在不敢冒犯神人,所以就都只簡單回覆。再來,吳小姐所說的「就知道這其中並不單純」,的確是正中要害。還有,關於「安東尼.威廉的345萬人追蹤的FB粉絲專頁」,到底有啥了不起,請看我最近發表的名人發佈的飲食資訊,能信嗎?。那,為什麼我會說「不敢冒犯神人」呢?我們來看看安東尼威廉是何許人物。他創設的網站Medical Medium(醫療靈媒)是這麼介紹他自己: 「安東尼威廉天生具有與the Spirit of Compassion(慈悲之神)交談的獨特能力。慈悲之神提供給他遠遠領先時代非常準確的健康信息。他四歲的時候宣布他的祖母患有肺癌,儘管當時沒有症狀,但醫學測試很快就證實,因而震驚了他的家人。安東尼一直在利用他的天賦『閱讀』人們的狀況並告訴他們如何恢復健康。作為醫療靈媒,他前所未有的準確性和成功率為他贏得了全世界數百萬人的信任和喜愛,其中包括電影明星、搖滾明星、億萬富翁、職業運動員、暢銷書作家,以及來自各行各業的無數其他人。直到他向他們提供來自聖靈的洞察力,才能找到治癒的方法。對於需要幫助解決最困難病例的醫生來說,安東尼也成為了寶貴的資源。」從這段介紹就可看出,安東尼威廉是天賦異稟,從小就具有與神溝通的能力,還能閱讀人們身體的狀況,幫他們恢復健康。他也在他的書裡說「上帝首次引導我推廣西芹汁是在1975年」。所以,對於這樣一位神人,我這麼一個凡夫俗子怎麼膽敢冒犯呢?《醫療靈媒》網站裡有一頁免責申明: 「安東尼威廉不是執業醫師、脊椎按摩師、整骨醫師、自然療法醫生、營養師、藥劑師、心理學家、心理治療師或其他正式許可的醫療保健專業人員,任何類型的從業者或提供者。本頁面/網站上提供的信息僅供參考,不應被視為醫療保健建議或醫療診斷、治療或處方。這些信息均不應被視為對利益的承諾、治癒的要求、法律保證或對實現結果的保證。此信息不能替代您的醫生或其他醫療保健專業人員的建議,或任何產品標籤或包裝中包含的任何通知或說明。 您不應將此信息用於任何健康問題的診斷或治療或任何藥物或其他治療的處方。在更改或停止任何當前藥物、治療或護理、開始任何飲食、鍛煉或補充計劃之前,或者如果您有或懷疑您可能有健康問題,您應該諮詢醫療保健專業人士。」所以,人家「醫療靈媒」這位神人都已經公開透明地說出他不是任何類型的醫療人員,而他所提供的資訊也不應被視為醫療保健的建議,那您說,像我這樣一個凡夫俗子,還能雞婆什麼呢?有資格雞婆的大概是要像BBC(英國廣播公司)這樣的世界級媒體。它在2019-9-22有發表Celery Juice: The big problem with a viral Instagram ‘cure’(芹菜汁:如病毒散播的Instagram“治愈”的大問題)。其中的一段是: 「《醫療靈媒》網站聲稱芹菜汁可以緩解癌症和糖尿病等疾病。」,而另一段是:「Austin Chiang 醫生是費城的胃腸病學家,他告訴 BBC,《醫療靈媒》的說法是沒有科學依據,而且『可能對我們的患者有害』。」不管如何,為了要查看是否有科學依據,我用celery juice(芹菜汁)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搜索,搜到的唯一一篇是去年發表的Blood Pressure Change After Celery Juice Ingestion in a Hypertensive Elderly Male(一位高血壓年長男性攝入芹菜汁後的血壓變化)。一名 74 歲男子出現頸部疼痛和高血壓病史,體檢時血壓為 150/80。干預措施包括 6 個月內每天攝入芹菜汁。頸部疼痛則是在 14 次就診期間,對頸椎的受限節段進行按摩。 在護理結束時,他的血壓為 118/82。所以,長期喝芹菜汁也許是能降血壓,不過這也只是觀察性的單一案例。至於什麼癌症、糖尿病、憂鬱症、自體免疫疾病,等等等,有效沒效,我想您還是去問您自己信仰的神吧。原文:西芹汁療法,神的指引
-
2022-01-2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臉部關節痛,嘴巴張開更痛?醫教4招改善顳顎關節炎
莫名的突然感到臉部關節疼痛、喀喀作響,甚至嘴巴無法好好張開、張開嘴巴更痛,總讓人不適也影響情緒,原力復健科診所院長侯鐘堡醫師表示,這往往是顳顎關節炎在作祟,發生時可先試著自己緩解,若遲未改善,還是應盡早就醫,以免關節退化或衍生其它問題。 臉部關節痛?嘴巴張開更痛?關節不當使用易成顳顎關節炎 侯鐘堡院長表示,日常常聽到的關節炎,不單只會出現在手部、腳部等處,臉頰旁、耳朵前方的活動關節:顳顎關節,也像其它一般關節一般,在不當使用、過度使用、頻繁磨損下,可能出現耗損或發炎的現象,形成顳顎關節炎。例如有磨牙習慣者,磨牙這動作就會影響到顳顎關節;常常以單側咀嚼食物,也會有單邊顳顎使用較為頻繁的情況;咬合不正也會影響到咀嚼肌肉分配不當。其它像是腫瘤、類風濕性關節炎常常手托腮、以臉和肩膀夾電話的動作、撞擊、外傷等也都會有所影響。建議患者可以檢視一下,是否有這些風險因素在生活當中。 顳顎關節炎不僅臉部關節痛,也可能出現其它影響! 侯鐘堡醫師指出,顳顎關節炎發作時,患者最常見的症狀包括了會出現疼痛、發出喀喀聲響、關節活動受限、嘴巴無法正常開合、超過受限範圍會感到疼痛、咀嚼疼痛,同時也可能對周邊造成影響,例如顏面神經痠痛、頭痛等延伸性疼痛,讓人無法好好吃東西、說話、不舒服到影響情緒和生活,甚至影響睡眠、失眠等。若出現這些不適可嘗試自行緩解,但若遲未改善便建議盡早尋求醫師協助。 臉部關節痛怎麼辦?醫教4招改善顳顎關節炎 顳顎關節炎發生的當下,侯鐘堡醫師建議,正如其它關節疼痛一樣,可先以消炎止痛藥、冰敷等方式進行消炎,並待約一日後以熱敷的方式促進血液循環,也可以用指腹適度的為周邊肌肉按摩,幫助患部復原。在保養期間除了盡量避免前述風險因素外,也應避免張大口打呵欠、大口吃東西、用力咬合、咀嚼韌性過高、需要費時費力咀嚼的食物,如魷魚、口香糖等。通常在良好的保養下,約三天左右會開始緩解,約一周左右可逐漸改善,但若是遲遲未見改善,就需要盡早檢查,並視情況予以治療。 在治療方面,情節較輕者常見如電療、雷射治療、超音波治療等,較嚴重者則會考慮使用徒手治療,或是玻尿酸治療、增生治療、血小板治療等注射治療,對於較嚴重的顳顎關節炎有顯著的改善效果。病患可以和醫師多作討論,評估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顳顎關節炎遲未改善早就醫,避免關節退化! 侯鐘堡醫師提醒,顳顎關節炎雖一般而言情況並不會太過嚴重,但若遲遲未見改善,就有可能是慢性關節炎,需合理的懷疑是否存在著遲遲無法改善的風險因素,也就可能使得此情況經常發生、出現顳顎關節退化、下巴脫臼機率提升等問題。因此若超過一周情況依舊,應盡早就醫檢查,以避免後患。 《延伸閱讀》 .退化性關節炎該怎麼辦?營養師4招:地中海飲食助改善! .常常關節痛是什麼問題?3大關節炎症狀、休養、治療一次解析!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1-28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復健科醫師也罹患雙重擠壓症候群 做6件事改善
在診間,很多病人看我使用電腦打鍵盤問我「為什麼要用墊子?」因為我的手會麻、頸椎退化,罹患了腕隧道症候群和雙重擠壓症候群。手麻、頭痛 睡姿也歪掉隨著年齡增長,50歲以後我的頸椎開始退化,壓到頸部神經,手腕神經也變得更脆弱,產生「雙重擠壓症候群」。最初是頭痛、脖子不舒服,尤其是頭痛到需要躺著,還以為是偏頭痛、青光眼,但檢查才發現是頸椎壓迫造成。也因為脖子不舒服、睡姿歪掉,頭側向左側,導致左手麻,從手臂往手指方向延伸的麻。因為我的姿勢不對,才造成頸椎問題,不僅左手會麻,還會頭痛,剛開始我只做一些熱敷、電療,但效果有限,吃藥只是暫時緩解,後來我調整姿勢,睡覺時在枕頭上放置毛巾捲讓頸部有承托,頭與頸往前約5度微微彎曲,不要側一邊,頸椎問題才得到緩解。別過度伸展 可拿墊子撐手52歲時,手腕、手指不對勁,常常手麻,尤其左手拿手機時最為嚴重,經神經傳導檢查,證實是罹患「腕隧道症候群」。因為長期使用電腦鍵盤,手腕過度往上伸展造成的,於是我使用鍵盤時,會拿墊子撐住手腕,避免手腕過度伸展。手很麻時,會戴上豎腕副木(矯正支架),讓手腕擺在正中、放鬆的姿勢,避免神經壓迫、造成疼痛。腕隧道症候群發生原因,常見使用電腦久了、拿著手機追劇、玩手遊或單手支著頭睡覺等,手腕過度彎曲、過度伸展,造成手腕處的正中神經過度狹窄受到壓迫,手指頭會麻,尤其是拇指、食指和中指,或無名指一半所謂「三指半」延伸到手掌魚際部位會麻。打電腦玩手機 需注意姿勢在治療上,第一個就是預防,手腕不要過度彎曲以及過度伸展。復健治療依病況可採用副木、超音波、電療、雷射、打針,或震波治療、高能量磁場治療等,有助於緩解神經壓迫。避免雙重擠壓症候群上身,我做了六件事:一、謹守「睡覺頭不能歪掉、頸不能空」,有助於改善頸椎問題。二、使用3C產品時,每30分鐘就要起身動一動,做頸椎舒緩運動或伸展運動,讓眼睛適度休息。三,避免伸脖子姿勢,例如低頭族看手機、電腦族會不自主伸長脖子、下巴凸出,都易導致頸椎問題惡化。四、坐姿要正確。坐的時候先調整好椅子高度,與螢幕第一行字往上3公分平視,或與訪談者保持平視,並隨時注意姿勢,挺胸、背拉直。使用鍵盤時,手腕要有靠墊,騎機車催完油門後手腕放平。五、平時做頸椎強化運動,利用手部輕推頭部前、後、左、右四個方向,各16拍後放開。六、身體不適,應就醫尋求專業人員協助,避免延誤治療時機。醫學辭典/雙重擠壓症候群「雙重擠壓症候群」最早於1973年由厄普頓(Upton)和麥考馬斯(McComas)2位醫師提出,他們追蹤115名罹患腕隧道症候群或肘部尺神經壓迫症狀患者檢查分析,發現有81例伴隨頸部神經病變,且沿著單一條周邊神經,同時存在多個部位的壓迫現象,而引起的神經功能障礙,稱為「雙重擠壓症候群」。林千琳小檔案現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復健部部主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兒童復健科主治醫師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醫學士●亞洲大學健康管理研究所理學碩士專長:早期療育、兒童復健、中風復健、癌症復健經歷: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總醫師興趣:健走、旅遊、欣賞音樂
-
2022-01-27 該看哪科.中醫
改善中風後偏癱、疼痛 中醫針灸治療有效
1名50歲婦人因腦中風造成左側偏癱,復健兩個月後因左肩疼痛排斥繼續復健,導致疼痛日益加劇,夜裡更抽痛難眠,經與醫師討論,決定在原本的西醫復健治療下搭配中醫針灸治療,經6次針灸治療後,抽痛大幅改善,也提升繼續復健的意願,對復原之路更有信心。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脊椎暨疼痛治療中心、中醫師吳俊昌說,研究統計,中風後產生併發症的頻率為30~96%,其中以疼痛最常見,有60%發生於上肢,其成因主要是因腦部的病變,使上肢的運動控制產生不協調或失衡而疼痛,連帶造成肩關節活動度受限,限制日常活動及減低生活品質,因而降低患者接受復健治療的意願,甚至減緩恢復的進程。吳俊昌指出,針灸搭配復健可有效減輕疼痛及提升生活品質,使用的穴位多位於肩關節處如肩前穴、肩髃穴、肩髎穴、臂臑穴等,另外會再加上肩胛骨附近的穴道如曲垣、天宗、肩中俞、肩外俞等,改善肩胛骨上旋動作不足,症狀較嚴重的患者,則會合併患處拔罐療法及外敷如意金黃散,加強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他說,若是傳統針灸治療效果不佳者,也可選擇使用新型浮針療法,可用於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頸、腰、背、四肢關節的疼痛症,經由皮下掃散及再灌注手法來達到治療及減痛效果,療效也獲得期刊證明,不過由於是改良針具,必須自費使用。吳俊昌提醒,中風後的肩疼痛機轉,與腦中風後的肩無力息息相關,故在肌力尚未恢復之前,肩痛經常反覆發生,由於延遲治療恐增加生活不便,建議中風後患者當出現肩膀疼痛,務必盡早積極治療,才能保有生活品質。脊椎暨疼痛治療中心、神經外科主任林志隆表示,以西醫的觀點而言,中風後肩疼痛的患者,常伴隨複雜性局部疼痛症候群,當肢體受傷後,會沿著原始受傷部位,朝遠端出現局部疼痛的症狀。除了慢性疼痛外,還伴隨感覺、運動、自主神經等障礙,初期會透過藥物、復健、中醫針灸治療,若是治療超過6個月,肩膀依舊疼痛且僵硬,才會進一步考慮外科介入。他說,外科通常會視病情嚴重度,替患者進行肌腱攣縮手術、旋轉肌腱破裂修補、關節囊擴張鬆動術等,若是有自主神經障礙的情況,可進行星狀神經節阻斷術,以減輕臨床症狀,通常都能獲得不錯療效,恢復肩關節活動度。
-
2022-01-2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41歲納豆腦出血住院 醫:血壓控制不好的人 清晨需特別當心
驚傳41歲的納豆因腦壓過高並出血,住院接受引流手術。很多人以為只有老年人才會中風,其實飲食及生活型態環境的改變,近年來年輕型腦中風的比例有逐漸增加的趨勢,這些正值事業巔峰的青壯年族群一旦發生,往往對家庭產生重大的衝擊,是不容輕忽的問題。腦中風可以區分為「梗塞性」及「出血性」二種類型,梗塞性是指腦血管因阻塞造成腦部缺氧,而出血性則是因血管破裂造成出血。多數的中風是屬於梗塞性的,出血性中風所占比例較少。然而,在年輕型中風則不太一樣,出血性中風佔了大多數,發生以男性較多。造成年輕型腦出血的成因,最常見是因血壓過高且血壓控制不佳所導致。冬天和春天的氣溫忽冷忽熱往往會讓血壓突然飆升,容易造成腦血管破裂出血,這也使得冬天較容易有中風的發生。血壓控制不好的人容易在清晨時有突然的血壓驟昇,稱為清晨巨浪(morning surge)也是最容易產生中風及心臟病的時間點。除此之外,顱內的動脈瘤、動靜脈畸型(AVM)也是常見原因, 後者病發時甚至會合併劇烈頭痛。還有特別是在久坐少動、壓力大、睡眠不足、缺乏運動、高油高糖飲食、三高及吸菸的族群身上,更要小心年輕型中風的到來。平常如果有心悸、胸悶、頭暈、頭痛等症狀,應及早就醫,接受檢查及治療。中風後除了大家熟知的單側肢體無力之外,可能還會有認知受損、語言理解障礙、語言表達困難、感覺異常、平衡不良、高張力等問題發生,進一步影響生活自理及工作能力。也因此患者經醫療處置後,生命跡象穩定後,便需要開始進行積極復健。一般的腦栓塞中風,可以是中風7天內就開始復健。腦出血性中風,病情穩定需時較長,但如果出血的部位、狀況可以適合用引流或開刀方式處理,快速減壓,通常可以加速,提前復健的時間。依據中風後不同階段,復健介入可以分為三期:1. 急性期:腦中風剛發生時,患者躺在床上的時間長,容易發生許多併發症,像是吸入性肺炎、褥瘡、以及四肢肌肉僵硬和關節攣縮等。此時可以協助病人做被動關節活動、正確的擺位及翻身,以預防關節攣縮、關節疼痛、褥瘡等併發症,為復原打下基礎。必要時會在給肢體癱瘓的下肢製作一個垂足板以避免足踝關節攣縮。只要能夠自行翻身坐立,床上的主動復健就要盡快開始!2. 積極復健期:中風發生後數週至數個月之間,患者病情逐漸穩定,這時病人可能會住進復健科病房、轉入慢性照顧病房,或是返家在門診進行復健。此時就要進行更積極的復健。復健目標在於誘發神經功能恢復、重建病人的步行能力和運動功能、增進肌耐力、強化理解及表達能力、治療吞嚥困難、減少張力、訓練日常生活自理,及提升患者的獨立度,並根據病患失能的情況配合使用合適的輔具以達到增進功能。3. 慢性維持期:中風後半年至一年以上,病情逐漸進入慢性穩定,此時復健重點在於以居家復健及重返社區及職場,維持患者的復健成果,並藉由代償性功能的介入來增進病人生活自理。同時也會提供輔具和居家環境改造的建議,讓病人能夠增進自我照顧能力,重新融入社會。年輕型中風的患者經過復健之後的成效佳,研究顯示經復健後的功能進步幅度顯著較一般中風患者更佳。然而儘管在生活自主上有顯著的進步,還是有患者會因為嚴重功能喪失而無法於六個月內重返社會。 隨著近年來中風復健的長足進步,也看到更多復原的曙光。因此積極的復健配合上情緒的支持對這群年輕型中風患者是相當重要的。提醒您,腦中風並不只發生在銀髮族,年輕及中年族群亦要小心!有效控制血壓血脂和中風的風險因子,避免腦中風,監控並治療危險因子,是預防年輕型中風的不二法門。中風一旦發生後造成的身體損傷,或許不一定可以立即或完全回復,但是積極樂觀地接受改變及復健,將降低中風對於生活自理以及工作能力的影響,讓中風患者及家屬擁有好的生活品質, 這是一定需要做到的努力。(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年輕型中風要小心! 積極復健早康復)
-
2022-01-25 新聞.長期照護
長輩「最常跌倒」地點曝光!超過一半都在這
農曆春節出遊、外出拜訪親友時,民眾也要注意「長者防跌」。國民健康署提醒,跌倒是造成老人事故傷害的危險行為,家屬安排外出行程時,可事先熟悉旅遊路線地形、天氣變化及動線等,另外要注意長輩身體狀況、避免穿著不合身服裝或鞋子、姿位性低血壓等,恐增加跌倒風險。根據衛生福利部109年死因統計,跌倒是65歲以上長者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的第2位。國民健康署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顯示,65歲以上長者約每6人就有1人曾經發生跌倒,且每12個長輩就有1個曾經因為跌倒而就醫。長者常見的跌傷地點,有52%發生在室內,其中以臥室和客廳排行前2名;有48%發生在室外,其中以街道或路邊、公園或運動場排行前2名。馬偕紀念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簡定國表示,長者因跌倒送醫的常見受傷部位,包括頭部撕裂傷、胸部挫傷,以及手腕、髖部骨折等,建議家族出遊時,須考量長輩的健康狀況,適時安排定點休息。他提醒,若長輩不幸跌倒時,不要馬上扶他起來,避免造成二次傷害。康寧醫院急診科醫師郭健中指出,「行動能力」是影響老年生活品質重要的因素,應強健肌肉和身體平衡,提高跌倒時的自我防衛能力。出遊時,可善用手杖或登山杖,並避開積水處、陡坡、雜草叢及碎石處,避免跌倒的風險。國民健康署整理出5招「長者出遊防跌檢核表」,協助民眾確認長者安全,防跌5招包括:1.注意周遭環境安全:應有充足的照明,使用加裝扶手的浴廁,小心濕滑地面、凹凸不平的人行磚道、有高低落差的斜坡,避免行經雜物堆積處。2.穿著合身服裝及鞋子:衣物、褲管裙襬合身不過長,選擇有鞋帶固定的鞋子,有包覆的鞋面及防滑的鞋底,避免穿拖鞋。3.攜帶合適的輔具與配件:選擇合適的枴杖或助行器等行動輔具,材質勿太重避免移動不方便;若有近視或老花者,應配戴正確度數的眼鏡。4.注意身體健康狀況:日常生活可以在家做肌力與平衡訓練運動,飲食營養要均衡。5.檢視用藥安全:如有使用鎮定藥物或多種藥物者,可請醫生協助評估用藥安全,避免藥物交互作用增加跌倒的風險。「讓長輩放心,他才願意出遊!」郭健中表示,有些長輩不願意跟家族走春,多半是怕「跌倒」,但運動、外出是最好的復健,民眾可貼心幫長輩注意出遊細節,或讓孫子、孫女來鼓勵長輩走出戶外,讓長輩願意多運動。郭健中分享「長輩訓練肌力」小技巧:長輩坐在椅子上,前方放桌子、助行器等輔具,腳往身體縮、上身往前彎,讓重心從屁股轉移到腳,接著手向前伸展、扶著桌子站起,可訓練長者腿部肌肉。有些長輩膝蓋痛,可以扶著健走杖、原地顛腳尖,亦可站在牆壁前,不用擔心往後跌倒。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年假期間,勤洗手、戴口罩落實防疫不可少,此外長輩不管是在家同樂或出遊,可以參考國民健康署製作的「長者防跌妙招手冊」,相關資訊可至國民健康署網站、健康九九網站查詢及下載使用。
-
2022-01-25 該看哪科.兒科
音樂療育結合聽語復健 台大攜手兒慈守護兒童聽力
兒童聽損的發生率約千分之三,一旦發生是許多家長的痛。早期診斷、治療及復健極為重要,中華民國兒童慈善協會今捐贈160萬元給台大兒童醫院,將聚焦音樂療育對聽損兒童的效益評估,希望結合音樂療育與聽語復健,提升照護。在台大接受聽力檢查的總人次,2019年起已超過2萬,自2018年起,於台大接受電子耳植入手術皆每年超過50例。但許多孩子配戴助聽器或接受人工電子耳手術後,只能到少數機構接受聽能技巧訓練,對於合併多重問題的孩子,可能難與醫院或後續語言治療訓練配合。台大兒童醫院與中華民國兒童慈善協會合作,自2018起成立「兒童聽力守護計畫」,今年邁入第四年。主要是為了讓聽損兒童及時得到適切的復健及治療,協助培育聽語專業人才及新型檢查儀器購置,並與台大耳鼻喉部及復健部組建成合作團隊,納入所有在台大接受聽損評估的兒童個案,提供完整的聽能及語言復健訓練。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聽覺是五官中較易受到損傷的感官,在台大吳振吉教授及台大兒醫團隊的努力下,聽損治療在醫學上已有相當的進展。」他表示,聽損兒童除了醫學需求,也需要社會支持,感謝兒童慈善協會提供台大醫院長期性的支持,透過聽力守護計畫嘉惠眾多聽損兒童。台大特聘教授吳美環表示,聽力守護計畫延續長達四年,透過雙方團隊努力,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成效。兒童慈善協會深耕聽損兒童音樂律動課程逾廿年,每年有將近200名聽損孩童接受課程訓練。藉由奧福音樂律動課程讓聽損兒童也能無礙的演奏樂器,並在生活中享受音樂的美好。兒童慈善協會理事長洪珮珮表示,依據多年觀察和經驗,透過樂曲旋律的變化、節奏的快慢、音頻的高低等提升了聽損孩子聽的敏感度,進而使得口語表達力、學習能力、認知理解力和人際關係均有非常大的進展,希望音樂療育可以納入聽損兒童聽語復健的項目之一。吳振吉表示,過去研究證實,即使經過密集的聽語復健,聽損兒童在辨別頻譜特徵、音素分類及噪音中語音感知等方面,與正常兒童仍存在差距。而越來越多的研究亦顯示,由於音樂感知及語音感知在人類認知處理上存在緊密連結,且音樂訓練有助於改善語音及語言處理,近年國外已漸有將「音樂訓練」應用於聽損兒童之復健療程。初期結果顯示,「音樂訓練」藉由提供複雜的聽覺刺激以及感知和行動之間的緊密相互作用,可以增強聽覺徑路自上而下的聽覺處理,並在多個層面誘導大腦可塑性,進而提升聽損兒童在聽能及語言上之整體表現。相關研究成果預期將兼具學術及實用價值,可望進一步優化現有兒童聽損之聽語訓練及復健模式。
-
2022-01-24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婦人下背痛超過6個月 做「紅繩運動」兩個月大幅改善
一名60多歲婦人下背痛超過6個月,常常因為腰痛難以維持坐姿,最苦惱的是需要躺著才能擦保養品,嘗試過一般復健、按摩等方式都無法舒緩,經醫師為她進行「紅繩運動(Redcord)」,兩個月後婦人腰部疼痛程度及範圍大幅降低,現在不需要雙手支撐也能坐,可以坐著擦保養品了。長安醫院復健科醫師吳書毅說,深層核心是控制我們動作穩定的重要角色,大部分下背痛的病人,最常出現深層核心無力,淺層肌群過度出力與緊繃的狀況。紅繩運動目前在歐美已被廣泛使用,經過證實對於肩頸痠痛、50肩、下背痛、駝背 姿勢不良,甚至是腰椎手術之後的病人都有所改善。他說,紅繩運動從兒童到成人、慢性疼痛病人到運動員都適用,在輕鬆、無痛、高感受度的狀態下接受運動治療,可幫助身體活化、喚醒深層肌肉,減少腰痠背痛,生活會更加輕鬆。職能治療師蔡育萍說,紅繩運動全名為「紅繩懸吊系統」,特色是它可以將整個身體懸吊起來,在淺層肌群放鬆的狀態下,誘發睡著的深層核心肌群,讓病人可以更單純地感受核心肌群用力的感覺,漸進式的練習核心與周圍肌群的合作。透過多點懸吊,學會如何在對的時機,用對的肌肉及力量,重建正確的姿勢及肌肉的使用,進而降低急性或慢性的疼痛。蔡育萍指出,很多人會在家看YouTube做核心運動,但很有可能只練到淺層肌肉,也很難察覺自己的動作是否正確,因此在訓練過程中,會一對一引導並確認病人每一個動作是否用對肌群,強化整體筋膜鏈的動作控制及個別肌群的肌耐力,重新塑造正確的動作習慣。
-
2022-01-23 癌症.癌友加油站
我是癌友3/可惡的鼻胃管 卻是補充營養救命的必要之痛
幾年前,作家瓊瑤為了是否讓已失智的先生平鑫濤插鼻胃管,與平鑫濤的兒女吵翻天。瓊瑤認為,她必需遵守先生在清醍時表達「不想插鼻胃管」的意願,不願他沒有尊嚴地活著;而平鑫濤的兒女則認為,父親病況沒有危及到不插任何管子,鼻胃管是給無法由口進食患者補充營養的唯一管道。這段家務事紛擾了一段時間,鼻胃管何時該放置,也引起討論。經歷過腹部大手術者,因為術後要方便觀察腸胃引流情形,都有被插上鼻胃管的經驗。當然,這種情形與定期營養補充的患者,需每隔一段時間換插新的鼻胃管的狀況,差距甚遠、無法比擬。曾為病患插鼻胃管躁動而動怒,如今體會箇中辛苦。但不得不說,在清醒時被插鼻胃管,真是他╳的想罵髒話,因為極度不舒服。年輕時當護理師時,對於部份病人例如中風患者,插鼻胃管是個標配,這些意識清楚但無法言語的患者,插上鼻胃管後總是躁動不安,會想盡各種方法拔除,有時還得把病患的雙手用約束帶綁著。當時年紀小,對於患者的行為會動怒,但在自己有過插鼻胃管的經驗後,真的同情為了活命得不斷更換新管子的病人,我都得靠意志力才不去動管子,何況長年累月受苦的患者們。手術前一天晚上,來了一位住院醫師開始術前衛教,「明天早上會有醫師幫你插鼻胃管、放尿管,插鼻胃管時會有點不舒服,你就忍耐一下。」心想該來的總是要來,而這也是術前的必要之惡。隔天一早,天才剛亮,值班醫師就端著治療盤來到病床前,「妳等等就聽口令,不斷吞口水就行,反正不要吐出來就是了,我會快速的放置完成……」看到長長一條五、六十公分的管子,深吸了一口氣,就慢慢的從鼻腔進入,一直滑到了咽喉處,很明顯感受有個「異物」卡在喉嚨處,剛開始連吞口水都有點不知所措。咽喉如乾枯大地,頻問「何時可拔鼻胃管?」放置鼻胃管的時間不算長,大約5到10分鐘就結束,你能很清楚的感受一條細細管子從鼻腔進入到胃部,確實挺不好受的,中途有幾次想要作嘔,都硬被自己吞下去。但不舒服的階段是幾天後,尤其從開刀房出來還在禁食,連水都不太能喝的階段,喉嚨非常乾澀,又卡著那條該死的鼻胃管,就會出現微微地疼痛,連吞口水都覺得有點困難。但不幸的是,我動了一台大手術,術後禁食了多天,頂多一小時能喝30cc的開水,這就像天降甘霖的雨露,滋潤了乾枯的土地,但咽喉處的濕潤只稍幾秒就又恢復原狀了,晚上睡覺喉嚨乾澀疼痛會更明顯。為了讓鼻胃管可以早日拔除,病人能做的事其實並不多,除了不要生氣到去扯掉管子外,就是祈禱病情一日一日的進步,每次看到護理師就問一次「鼻胃管何時可以拔?」身上拖著無數引流管,也要努力行走復健。還好,術後鼻胃管並沒有太多引流物,大約3-4天就拔除了,當時真的覺得大解放了,連呼吸都覺得空氣清新、吞嚥的口水都是甜的,也代表可以開始進食了。但實際上身上的管子還有好幾條,腹部旁的左右兩邊,還會放置二到三個引流管,一個是放置在肝臟處,一個是乙狀結腸處,這兩處的管子雖然沒有鼻胃管的難受,但也影響了下床走路的順暢。但生病就是這付「德性」,為了復健也不可能都關在病床裡,每次拖著身上無數的管子,在病房裡能走多遠就走多遠,無論你的身分為何,在這場戰疫中,放下自尊配合醫師,當個聽話的病人,就是自助人助的不二法則。引流管「漏水」,造口護理師完美修復。由於下床走路是術後唯一的復健,有一天走著走著,兩側的引流管居然開始漏水,護理師墊了一層又一層的紗布,引流液還是不斷從管子的接縫處流出,害得我動彈不得。為了「修理」我的引流管,傷透腦筋的護理師開始改造它,修修補補後還是無法解決問題。最後護理師找來另一名專家「造口護理師」幫忙,神奇的是,專門處理人工造口的護理人員,在傷口處及管子接縫處完美的處置,像施了魔法般就不再漏水了。或許這些是小問題不太影響病情,但造成病人很大的困擾,護理人員將病人的抱怨當成一回事,是最讓人打從心裡感動的。
-
2022-01-22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精神科不是賺錢行業!北市聯醫松德院區院長楊添圍照顧弱勢,盼透過治療減少犯罪
「我不喜歡當典型醫師,精神科也不是賺錢行業,但正因我是老台北人、老萬華人,能在台北市不可或缺的市立醫院服務故鄉,是我的榮幸與驕傲。」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院長楊添圍,進入北市聯醫服務迄今已30年,著重於「以人為本」概念照顧弱勢,也盼透過治療減少犯罪。鑑定北一女潑酸案 曾引起爭議在醫院除了接觸傳統精神醫療外,楊添圍因「毒品危害防制條例」協助到煙毒勒戒所的人,因此發現酒癮、毒癮是需要醫治的,且須深入研究精神鑑定。他第一次接到的鑑定案就是知名的北一女何美能潑酸案,發現精神醫療與病患影響社會治安的關聯性,才再攻讀犯罪研究所。「現在精神醫療與社會安全已很難切割,不是每個病患都會犯罪,醫療端希望能透過治療減少犯罪。」1998年轟動全台的事件,婦人何美能涉嫌對北一女學生潑灑硫酸,因精神鑑定結果證實她罹患妄想症,判決無罪,但二審認為其犯案時僅屬精神耗弱,改判六年徒刑,且需監護三年。最早負責何美能精神鑑定的是楊添圍,本以為秉持專業鑑定即可,但外界批評聲浪讓他喘不過氣,一度懷疑自己「難道做錯了?」秉持專業做事 別在意社會觀感北市聯醫松德院區創辦人院長葉英堃知道是他做的鑑定後,跟他說:「不要管外面指指點點,做精神鑑定就是要秉持專業,沒什麼社會觀感問題。」當下楊添圍只覺得是老前輩給後輩的鼓勵,但當他自己當上院長後,再回憶這段話卻令他很感動。老前輩讓他理解,只要醫師秉持專業做事,醫院就會給予保護,這也是他當院長後努力的方向。楊添圍說,精神科醫師其實是有趣的工作,不一定會看到敏感的事件,但需要了解病患遭遇的情況並給予協助,病患可能有酒癮,甚至是毒癮;碰到刑案鑑定,常被人質疑,時常需為自己的判斷辯護,作為醫師通常不喜歡被人質疑,但從事這樣的工作,不得不與其他人討論,關鍵還是與精神科的核心有關,就是「願意跟別人溝通」。常提醒病患 「好好照顧自己」面對病患,楊添圍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好好照顧自己」,其最重要的含義是「好好照顧自己的疾病,也提醒病患,要好好照顧自己所愛的人。因為愛,所以包容,願意陪伴共同面對疾病。」疫情期間這句話尤其重要,年輕人除要照顧好身體,也要照顧自己的未來及興趣。院長養生秘訣/喜畫旅遊地圖 組裝電腦當運動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院長楊添圍的養生方式與一般人無異,他常透過「看書及走路」來舒緩壓力及情緒,但「製作旅遊地圖及組裝電腦」則是他最特別的興趣。楊添圍表示,還沒買車前,走路是他的運動及通勤方式,走路可以思考也可以放空,因為沒有特別喜歡的運動,所以走路成為他最常做的運動。他笑說,尚未當上院長前,還能找時間去爬山,但當院長後,會議、需要處理的事務太多,反而就沒什麼運動。「製作旅遊地圖」是他的特別興趣之一,楊添圍指出,很多人在旅行前會稍微上網查詢,到目的地後再用手機定位地點,他事前會上網查詢,但還會把想要吃的或玩的地點「手繪」記錄下來,屆時就拿著自己製作的旅遊地圖尋找,找不到的就問當地居民,甚至因此得知更多在地推薦美食或是旅遊祕境。楊添圍笑說,部分旅遊地圖是真的為了旅行而製作,但有些則是自己純粹想要記錄而畫出來,不一定會去吃,但因為有這樣的興趣,親朋好友若要出遊時都會先詢問他,他也會大方分享自己手繪的旅遊地圖。另一個興趣則是「組裝電腦」。談到組裝電腦,楊添圍滔滔不絕講述自己如何從零到有將一台電腦組裝完成,十分享受從選零件到組裝的過程,甚至因為太喜歡組裝電腦,連院長辦公室裡的桌機都是自己組裝的,笑稱「自己組的效能比較好,也算是我的復健運動」。楊添圍小檔案●專長:一般精神科、司法精神醫學、成人精神醫學●現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院長、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台灣精神醫學會司法精神醫學學術委員會召集人●學歷: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畢業●經歷:北市聯醫主治醫師、台北市立療養院主治醫師、北市聯醫精神醫療部一般精神科主任給病人的一句話好好照顧自己
-
2022-01-1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因親人患有遺傳性小腦萎縮症而成立病友協會,讓病友們認識這個疾病!
【編者按】這是我們第二次以「教我人生的病人」為主題,由三位不同專業的醫師(精神科、復建科、神經科)回憶過去所看過的病人如何拓寬了他們的人生經驗。希望由他們的分享,不只醫療團隊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醫者可以由病人端學到人生的新經驗,更希望社會大眾(包括病人與家屬)可以更了解醫師端的內心世界,透過醫病雙方的彼此了解而改善醫病關係。誠如我們第一次這系列刊出時所說的,我們期待這類文章可以繼續在我們的園地陸續刊出。我在台大醫院復健科擔任第三年住院醫師的時候(1983年),42歲的大表哥因為走路搖搖擺擺來到台大醫院就診,神經內科張揚全教授診斷是體染色體顯性遺傳的小腦萎縮症。當時只知舅舅和表哥兩人得病,母親和六個姊妹家人都沒有人有此疾病。我潛意識裡洗腦自己,會不會外婆只把疾病傳給兒子。張教授在中央走廊遇見我,常常開玩笑的要我走tendem gait(兩腳交錯走在一條直線上,一種平衡測試)給他看,我輕鬆的和他開玩笑,不覺得有壓力。現在回想起來,是輕率的醫師對上了天真的病人家屬。數年後,我聽母親說表哥交代他兒子:「我們身體跟人家不一樣,你不用出國留學,在國內念個碩士就好了。」那個時代,基因的篩檢技術還沒有發展出來。我覺得表哥太悲觀了,外甥仍有二分之一的機會沒有得病啊!即使得到遺傳,通常三、四十歲才發病,趁年輕時深造,未來不是更有保障嗎?這位外甥後來在台灣念完博士,任教於某大學,不婚,已發病。我以寫鼓勵信給外甥的形式述說這個故事,投稿在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刊物上,被記者陳于嫣小姐轉載在聯合報上。隔日有位朱穗萍小姐打電話到我辦公室,提到她母親因為行動不便臥床數年後自殺往生,她是長姊,下面六個弟弟妹妹中已經有三人得到相同的症狀。她發現我在報紙上的描述與她家的情況很像,以為我是這方面的專家,想請教我這個病有沒有治療的方法。我告訴她這種遺傳性小腦萎縮症是基因異常造成神經細胞提早老化死亡,是一種不可逆的退化性疾病。這個病目前沒有特效藥可以治癒,但既然是一種神經提早老化的疾病,復健治療提供適當的運動,可以預防老化。多半的病人因為罹病而運動不足,所以從事規律運動,身體功能會稍有改善,持之以恆運動的話,可以讓疾病惡化的慢。朱小姐聽了很失望,後來沒見到她帶弟弟妹妹來我們醫院復健。那個時代,我們復健醫院裡面從沒見過小腦萎縮症病人。2001年我母親64歲,早過了發病年齡,因無法兩腳併攏站立經基因檢測確診脊髓小腦萎縮症(Spinocerebellar Ataxia),有如晴天霹靂。我本以為我們家逃過一劫,瞬間從雲端跌落,先生一夜白了頭。我在苦苦煎熬之後,決定作基因檢測,在等待檢查報告的時日,意料之外,我接到了朱大姊的電話。她說她十年前跟我通過電話,我當時有舉例脊髓損傷病友協會對病人和家屬有很大的幫助,建議她可以成立小腦萎縮的病友協會。十年前她把我說的事情寫在紙條上,紙條一直還在。過了十年,她的六位弟弟妹妹全部發病,有兩位已經過世。她和弟弟妹妹、妹夫以及一些病友及家屬在北榮神經內科宋秉文醫師的鼓勵及幫助下已經完成協會的籌備。也訂好第一次會員大會的日期,邀請我擔任顧問醫師,並在開幕式致詞。我聽了大吃一驚,回說:「我有這麼殘忍嗎?你把妹妹接到家裡照顧,還要照應其他弟弟妹妹,這麼辛苦,我竟然建議你成立病友協會?」老實說,我沒有印象我說過。不過,十年前我們在電話中聊了很久是真的,可能有談到吧!大會成立的那天,我的檢查報告已經出來,很幸運的是陰性。在會場我見到擔任理事的表姊(陰性),很久未見面的表妹(已發病)、大表哥的兒子(陽性)、女兒(已發病)、二表嫂攙扶著十二歲就發病的女兒走的跌跌撞撞,我心中百感交集,致詞時差點哽咽。朱大姊擔任創會理事長,她的弟弟妹妹及家屬多人參加。我以顧問的身分致詞,強調小腦萎縮症不是「不治之症」,積極的復健可以延緩疾病的惡化,縮短重度失能臥床的時間,隨著病情惡化,有很多復健輔具可以幫忙。朱大姊和我都是小腦萎縮症的倖存者(未得病者),我們帶著使命在不同的崗位上為企鵝家族服務。我的親屬在協會當志工,也得到協會的助益。協會舉辦各種活動,讓病友們認識這個疾病,有各種活動如擊鼓、輪椅太極拳、郊遊,促進病友們的身心健康。還有心理諮商、家庭訪視等服務。如今協會成立已二十年,曾經致力於將小腦萎縮症列入病人自主法的適用對象,正在籌劃成立收容疾病後期病友的養護中心。我當年服務的復健醫院開啟了小腦萎縮症復健的新頁。協會成立之前病友多半只能蝸居在家,不知道復健有幫助,甚至不知道家族遺傳的是什麼疾病。所以全台灣的復健科大概都沒有照顧這種病人的經驗。由於我和協會的呼籲,有不少外縣市的病友來到復健醫院住院復健,對病人確實有幫助。復健醫院的團隊對此疾病的復健經驗因此特別豐富,我們經常去協會演講,也幫忙製作了衛教手冊。目前應該有越來越多的復健醫療單位了解這個疾病,可以讓病人就近接受門診的復健。我母親罹病後在家復健,持之以恆每日運動兩小時以上(包括瑜珈、走路、體操),身心維持在很好的狀態18年,只有往生前一年過的比較辛苦。事實證明神經系統退化性的疾病,適當的運動可以延緩病情的惡化,提升生活的品質。回想起來,很慶幸自己當初寫了那篇文章,也很高興復健科的訓練讓我養成和病人或家屬可以花長時間深談的習慣,因此牽出了這個緣份。一份小小的愛和關懷,不斷的循環,促成了永續的大愛。這中間最關鍵的人物是朱穗萍女士,她身為長姊,父母早逝,長姊如母,照顧六位罹病的弟弟妹妹及家屬,有如蠟燭兩頭燒。有願就有力,竟還能付出心力在協會事務上,照顧更廣大的病友,堪稱人間菩薩,以此文表達我對她無盡的謝意和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