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2 新聞.食安拉警報
搜尋
家醫科
共找到
587
筆 文章
-
-
2021-01-31 科別.耳鼻喉
喉嚨有痰要咳出來嗎?醫提點正確做法
每當季節交替之際,天氣忽冷又忽熱,最容易引起感冒症狀。林太太是育有兩名子女的家庭主婦,最近得了感冒久咳不止,而且咳到肚子痛,甚至還有漏尿的情況發生,她趕緊就醫,檢查之後醫師告訴她這是感冒引發的「急性支氣管炎」。 支氣管炎 可分急性、慢性支氣管炎是指連接氣管和肺部的小氣管發炎。家醫科醫師羅佳琳指出,人體的支氣管黏膜上有微小的纖毛,有黏性分泌物潤滑,用以淨化吸入的空氣,支氣管發炎時,因受刺激分泌過多黏液,因此,導致呼吸困難或咳嗽。支氣管炎可分急性與慢性兩種。急性支氣管炎的發生,多為病毒、細菌感染所引起,通常伴隨感冒症狀;慢性支氣管炎的成因則包括抽菸、吸入二手菸、空氣污染等,而哮喘、肺氣腫和其他慢性肺部疾病也會引發慢性支氣管炎。久咳超過3個月是警訊 「痰」要咳出來 臨床上慢性支氣管炎的判定,通常是指1年之內持久痰咳超過3個月以上,且連續2年時間。羅佳琳說,急性支氣管炎症狀,通常在上呼吸道感染4至5天後,出現咳嗽有痰、輕微發燒、感覺疲倦、胸悶或胸口不適、呼吸困難、喘鳴等症狀。羅佳琳提及,支氣管炎的症狀和感冒症狀可以說非常的相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症狀,就是會出現惱人的「咳嗽」問題,而之所以會咳嗽,主要是因為體內有「痰」,所以要將它咳出來。 當病毒棲息在支氣管時,體內會分泌黏液(也就是痰),這種黏液是含有「溶菌酶」的酵素,「溶菌酶」是跟白血球殺菌時的武器是一樣的,所以當我們的體內出現痰,通常都是有發炎的症狀,而那些痰就是白血球和病毒(細菌)奮戰後所剩下的廢棄物,因此,有痰一定要吐出來、清乾淨,才不會讓發炎的症狀惡化。 通常半個月可痊癒 治療不當恐影響心臟功能 急性支氣管發炎反應通常是暫時性的,當感染或刺激物消失,發炎反應也會慢慢緩解,只要經過完整的治療,通常可以在半個月內痊癒。不過,羅佳琳進一步說明,伴隨感冒症狀的急性支氣管炎,若治療不當或不完全,也有可能轉變成慢性支氣管炎,嚴重的還可能導致支氣管擴張症、肺氣腫,甚至影響心臟功能。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支氣管炎與氣喘不同之處在於,急性支氣管是濕咳、痰多;而氣喘則是乾而無痰的咳嗽。 久咳、發生應就醫 理學檢查有無併發症因此,若發現感冒久咳不癒、有發燒等症狀時,就應該趕緊就醫接受治療,以免加重病情導致併發症的產生。然而,若急性支氣管炎發病接受治療 3週後仍未能痊癒,羅佳琳建議,應該去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以確認是否有相關併發症的症狀出現,例如肺炎、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或支氣管擴張症等。而若要預防支氣管炎,羅佳琳提醒,天冷時應戴上口罩、圍巾等,用以加強口、鼻、喉等部位的保暖,同時腳部的保暖也非常重要;除此之外,遠離過敏源、適當運動增加免疫力,且每天喝8-12杯水,以稀釋痰液,幫助體內的痰較容易被咳出,洗熱水澡也有助痰的排出。
-
2021-01-24 科別.心臟血管
睡覺、脫衣都要注意!醫師揭天冷猝死3大危險時刻
台灣平地很少出現攝氏10度以下的低溫,最近全島如有冰凍大蕃薯,心肌梗塞及猝死案例頻傳。三軍總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祝年豐指出,天冷時最怕血管收縮、血液黏稠,只要做好保暖、多喝水等2件事,就能平安度過寒冬。身體缺水 提高血栓風險祝年豐表示,天氣一冷,人的惰性變高,只想窩在被子裡不想動,甚至連上廁所都懶,因此,許多人乾脆連水都不太喝,反正也不太渴,但如果身體缺水,加上久躺不動,血液就會逐漸黏稠,提高血栓風險。 建議白天至少飲用2,000c.c.至2,500c.c.開水,如果體型較壯,甚至可以喝到3,000c.c.的水。工作一段時間,就應走動一下或上上廁所。晚上過了10點之後,就盡量少喝水,以免凌晨尿急,除了影響睡眠品質,加上若沒注意保暖,還會有心血管疾病風險。睡覺不要開除溼機 易引發心血管疾病此外,適度調節溼度,可以提高室內溫度。有些人建議,人睡覺時不要開除溼機,以免人體內的水分也被除掉,祝年豐說,實際上沒那麼嚴重,頂多就是皮膚乾癟,眼睛不舒服。醫師建議,屋內除溼時,可以放1盆水、1杯水,就能改善過於乾燥所帶來的不適症狀。在使用電熱器、暖爐時,房間溫度變高,但會使身體局部血管擴散,如果從屋內走至屋外,必須更重視保暖,否則溫差較大,更容易引發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臨床觀察,天冷猝死的3大危險時刻:脫光衣服、洗澡前後、睡眠當中,建議室內維持18至20度,不用太高,在室內活動、或窩在沙發看電視時,可以披著、蓋上小毯子來保暖,避免因溫差過大導致憾事發生。(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天冷腳抽筋痛爆!怎麼辦? 除了伸展,還要常吃「3種食物」可改善 ·天冷進補禦寒保暖? 不是每個人都能吃!醫揭「禁忌族群」恐爆血管
-
2021-01-1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戴口罩盯直播下載APP 台灣民眾防疫成習慣
抗疫週年專題3 過去一年境外疫情嚴峻,台灣民眾則是戴口罩、量額溫、噴酒精過著日常生活,習慣出入醫院刷健保卡,集會活動實聯制,還會用手機看直播關心疫情動態,台灣全民防疫意識高張,極少數居家檢疫趴趴走的人形同全民公敵。2019年12月31日,台灣意識到中國武漢出現非典型的肺炎疫情,當晚即對武漢市直飛台灣班機進行登機檢疫。台灣在2020年1月21日發現從武漢移入的確診首例,武漢在1月23日封城,國外專家認為,以兩岸往來之頻繁,台灣必定災情慘重,結果卻是跌破專家眼鏡。政府記取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疫情的教訓,在新冠肺炎疫情初期便拉起阻絕邊境移入、醫院感染、社區傳播的3道防線,並首度採用智能防疫,彙整旅客入境健康聲明,將入境資料轉進「防疫追蹤系統」,第一線民、警、衛政人員都加入防疫的行列。●全民瘋口罩 健保APP爆紅政府忙著超前部署,民眾忙著超前「囤貨」,口罩、酒精立刻被掃光,政府釋出防疫口罩還不夠,於是接連宣布禁止醫用口罩輸出、徵用廠商生產的口罩、成立口罩國家隊、口罩以實名制販售等措施,逐步擴大產量,最後還有餘裕進行口罩外交。到了第4季,市面上各式彩色時尚口罩已十分普遍,送禮自用兩相宜。在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初期,每人每7天只能買2片口罩,用電鍋蒸、照紫外光等口罩消毒復活撇步紛紛出籠,原本做為健康存摺的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APP,火速開通口罩預購功能,隨後再增加藥局口罩地圖,衝出730萬次下載量,一舉奪下2020年全台APP下載冠軍。台大兒童醫院院長、感染症專家黃立民說,台灣人確實被18年前的SARS嚇到了,這次面對疫情,防疫意識明顯提升,儘管戴口罩不舒服,但對於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出入公共場所必須戴口罩的規定,大家都能配合。●防疫五月天 天天有直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副指揮官陳宗彥、疾管署長周志浩、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發言人莊人祥是台灣防疫國家隊的主要面孔,指揮中心連續140天在每天下午2時舉行的疫情簡報,一度創下10餘萬人同時線上觀看的紀錄。陳時中等5名記者會的班底知名程度不亞於影視紅人,被媒體稱為「防疫五月天」,他們提供的透明、即時和專業的疫情訊息,發揮了安定民心的力量。滑手機一手掌握疫情,成了台灣許多庶民的習慣,疾管署的LINE「疾管家」聊天機器人,還能將防疫訊息化繁為簡,以圖卡呈現,追蹤人數迅速從10餘萬人增加到200多萬,有效分攤防疫專線1922電話爆量的壓力。●科技監控助檢疫 電子圍籬防落跑從高風險國家地區返台者或接觸確診病患,必須居家檢疫或隔離14天,這是防疫必須,但一開始就有一名台商在檢疫期間上舞廳遭到舉報,後來還有康軒集團董事長李萬吉居家檢疫多次外出、紐西蘭籍機師無視檢疫出入百貨賣場、返台歌迷違規跑去五月天演唱會現場等,都引起民眾緊張,擔心社區防疫出現漏洞。除了吹哨者檢舉、疫情調查技巧,「電子圍籬」也能夠揪出違規趴趴走的民眾,由於手機訊號能夠掌握居家檢疫或隔離者的行蹤,違規踏出家門者,政府會強制隔離安置,最重開罰100萬元;相反地,按規定完成檢疫,將有每天新台幣1000元的防疫津貼。有別於他國關閉學校、封城、鎖國,台灣以居家檢疫/隔離搭配電子圍籬、防疫津貼措施,成功防堵疫情在社區擴散。另因電子圍籬是利用手機基地台訊號判斷所在地,而非利用手機衛星定位(GPS)技術,較能兼顧監控與隱私,至今已有超過10國向台灣洽詢相關技術的運用。●疫情嚇跑病患 醫院另類災情在新冠肺炎防疫的第一個100天,不時有口耳相傳某某醫院收治確診病例、某某醫院有疫情,嚇得民眾取消或延後就醫,2020全台首季就醫人數比2019年同期減少445萬人次、降幅14%,以診所受到的衝擊最大,收入銳減。博新小兒科家醫科診所院長許惠春說,過去一年抗疫,基層經營困難重重,不僅就醫人數變少,防疫物資整備難度也加高,除了口罩,基層診所得努力搶防護衣、酒精,能夠從政府得到的支援有限,得靠自己努力。平常有不少人的大醫院冷冷清清,陪病必須事先預約或出示陪病證,在門口還要刷健保卡才能進入醫院。至於參加一般的集會活動,要留下聯絡資料,健保卡也如同第二張身分證,甚至比身分證更重要。健保醫療雲端系統連接到入境資料庫,醫院讀取民眾的健保卡時,就能立刻得知當事人的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群聚史(TOCC),有助於及時分流及診斷,防堵院內感染破口。疫情爆發以來,台灣2起院內感染的範圍有限,病人分艙分流應變得當,到目前都沒有明顯的社區傳播。這被國際醫院聯盟(International HospitalFederation, IHF)評選為全球5個卓越學習案例之一,也是台灣確診病例少及死亡率低的重要原因。●防護裝備金鐘罩 醫療體系挺得住「COVID-19不發燒就有傳染力,咳嗽、腹瀉、嗅味覺異常等什麼症狀都有,不能把發燒當做收治病人住到傳染病專責醫院的唯一指標。」疫情指揮官陳時中說,因為了解COVID-19和SARS有這個重要的差異,所以要求全台醫院都要有病床能夠處理疑似病患,也都要有感染控制的訓練及防疫準備,避免救人的醫院反而被病毒攻陷。當疫情嚴重國家的醫療體系瀕臨崩潰,藥品和醫材嚴重潰乏,醫護欠缺裝備冒著染疫喪命的風險之際,台灣的醫院在物資整備、感控訓練方面的準備相對周全。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王必勝說,儘管防疫已滿一週年,醫療人員依然不馬虎。王必勝舉例,醫護人員進出負壓隔離病房,一天要穿脫幾次隔離衣、護目鏡、頭套、手套等,都要對著鏡子穿戴,鏡子旁有一張標準作業流程(SOP)表,按表操課,包得緊密嚴實。在集中檢疫所也是如此,醫護人員全員圍成一個圓,每個人互相檢視,穿脫動作都是一步一步來,確保感控管理完全落實。儘管如此,部立桃園醫院在2021年的1月仍出現的院內感染,有醫生和護理師確診。擔任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小組諮詢委員的兒童感染科醫師李秉穎指出,相較於國外許多醫院爆發嚴重的院內感染,台灣抗疫一年多,只有2次院內群聚感染。他在接受廣播節目訪問時說,院內細菌或病毒感染不可能百分之百避免,事實上所有的醫院都會發生院內感染事件。李秉穎並說,醫護原本就是高風險的工作,醫護人員明知危險,還願意照顧病患,這樣的勇氣已說明一切。●疫情中正常生活 全民是防疫最大資產除了第一線防疫人員長時間的犧牲奉獻,防疫工作若無一般民眾的配合,也不可能成功。在台灣以外,世上許多人口眾多的國家疫情一波接一波,南北半球輪流燒,台灣則是從2020年4月12日起,有253天都沒有本土病例,創下全球最長時間無本土案例的紀錄,直到2020年12月22日確診的紐西蘭機師造成女性友人感染才中斷。陳時中告訴媒體,過去常見的傳染病是流感,但流感有疫苗可以預防、也有治療的藥物,不難處理,但新冠肺炎散播速度快,病毒容易突變,目前疫苗效果也還不太確定,還是要等待抗病毒特效藥問世。陳時中說:「我說台灣人自己就會防疫,外國人本來還不太相信。」但事實證明,台灣能夠防疫有成,就在於全民防疫。
-
2021-01-19 養生.聰明飲食
火鍋湯底能喝嗎? 醫告誡「10種人」小心隨時痛風
台灣人喜歡吃火鍋,街上各式火鍋餐廳林立,許多民眾喜歡在冬天吃鍋暖身,尤其當天氣溫度驟降,大家聚在一起吃著熱滾滾的火鍋,著實是種享受。南投一名45歲陳姓男子也是如此,近日與朋友連約了幾攤聚餐,放肆享受海鮮鍋、麻辣鍋,搭配著啤酒,還把精華的火鍋湯喝光,結果隔日右腳大拇指腫脹難耐,抽痛、無力,痛到無法入睡,半夜趕緊掛急診,血液檢驗發現尿酸指數高達8.9mg/dl(正常值在3.7-7.3 mg/dl),是急性痛風發作。普林代謝異常 易致痛風發生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家醫科詹德欽醫師表示,痛風是因為體內的普林代謝異常,導致血液中尿酸濃度上升,使尿酸鈉鹽沈積在關節的滑囊液中,造成關節腫脹發炎和變形;腳趾、腳踝、膝關節及手關節都有可能發生。急性痛風 10情況都是高風險群 詹德欽醫師指出,火鍋湯頭經過相當多種海鮮、肉類等食物滾煮後,會越來越濃郁,湯裡頭的普林含量也會隨著煮的時間而逐漸增加,如果喝太多,誘發急性痛風的機率也會提高;另外,家族史、肥胖、長期飲酒、劇烈運動、減重、高普林飲食、腎臟疾病、代謝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等也皆是痛風的高風險群,需多加留意,降低痛風發作的機會。預防痛風發生 日常生活這些細節要做到當急性痛風發作時,可透過藥物控制及飲食調整,來改善症狀。詹德欽醫師提醒,痛風是會復發的,建議平時可進行適度的運動,每日補充充足水分,如果曾經痛風發作過,那飲食上應控制熱量攝取,少吃脂肪類及高普林的食物,例如內臟、海鮮、酒類等。(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痛風關節一定會病變嗎? 沒錯!避免發作,常做這些行為要注意 痛風什麼時候該開刀治療? 千萬別等!骨科醫師點名3個時候
-
2021-01-16 新聞.健康知識+
扁媽跌倒後健康惡化病逝!「跌倒」為事故傷害死亡第2名,這5招預防
編按:前總統陳水扁的母親陳李慎(扁媽)昨天病逝,享壽94歲。陳水扁今早在臉書證實,提到母親因肺炎引起敗血症合併多重器官衰竭離世的消息,而她的男孫、高雄市議員陳致中也在今年1月3曾在臉書發文奶奶跌倒住院情況並不好的訊息。年長者一定要小心跌倒。調查顯示,65歲以上老人,每六人就有一位有跌倒經驗,跌倒更高居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第二位。衛福部國健署提出防跌「五」功祕笈,強調防跌要從生活小細節做起,規律運動、維持居家環境及用藥安全,都是防跌的好方法。家醫科醫師也呼籲,年長者應注意居家環境、改善可能跌倒的因子,並多活動、維持肌耐力。跌倒是可以預防的,只要五招小改變,就能避免跌倒風險。第一招:攝取充足營養,預防衰弱有衰弱狀態的長者比健康長者更容易跌倒。預防衰弱,平時須注意攝取足夠的熱量與蛋白質,必要時可以攝取營養補充品。第二招:規律運動可以透過定期運動練習肌力、柔軟度和身體平衡,以提升長者日常活動獨立自主功能,並提高跌倒時的自我防衛能力。第三招:居家環境安全與改善居家環境對跌倒的潛在危害,包括照明不足、地板濕滑、地面不平、走道堆放雜物等,可以參考國健署官網上的「長者防跌妙招手冊」附錄之居家環境檢核表評量居住環境並進行改善。第四招:檢視用藥安全看診時,可將正在服用藥物的藥單或藥袋給醫師看,請醫師協助評估用藥安全,以降低因藥物使用而造成跌倒的風險。第五招:選擇合適的穿著穿著沒有充分固定的鞋子,例如沒有鞋帶、扣子、魔鬼氈等鞋子,有較高的跌倒風險,建議選擇薄且穩固的防滑鞋底、低且四方形的鞋跟、有充分固定的鞋子,並穿著合身的衣物,注意褲管不要過長,以避免滑倒、絆倒。
-
2021-01-10 養生.健康瘦身
健康的胖子?過胖無三高 死亡風險仍高
BMI超標,但檢查沒「紅字」就好?新竹馬偕與台大公衛合作,提出國內第一份無三高但BMI值超標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關係,發現兩者不但相關,且死亡風險更高。新竹馬偕家醫科主治醫師葉姿麟表示,許多工程師自詡為「健康的胖子」,自豪沒有三高,但研究指出,無論代謝是否正常,BMI值超標者都應減重。台灣人肥胖比率屢創新高,根據國健署調查,國人肥胖盛行率於前年達到百分之四十七點九七,幾乎每兩人中就有一人體重過重。研究分析國健署資料,將受試者分為體重過輕、正常體重、肥胖與過重等三組,皆排除本身有三高疾病,總計受試者五七一九人,男女各半,其中BMI超標,但並無三高有四九三人,平均四十三點三歲。分析十三點七年資料,相較其他體型受試者,代謝健康肥胖者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七成五,包括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等。葉姿麟表示,許多工程師久坐不運動,每次公司體健報告出爐,血壓、血脂、血糖正常,唯獨BMI顯示過胖,公司轉介建議減重時,對方都稱自己是健康的胖子,認為不用減肥。葉姿麟說,研究顯示,代謝正常肥胖者的心血管疾病風險高於一般人,綜觀各國研究顯示,年紀愈輕的代謝正常肥胖者,心血管疾病風險愈高,呼籲千萬別以為「沒有病的胖就等於健康」,心血管疾病是長時間累積,維持正常體重,才能趨吉避凶。
-
2021-01-10 養生.健康瘦身
世上沒有健康的胖子 醫:過胖無三高死亡率高於一般人
BMI超標,但檢查沒紅字就好?新竹馬偕與台大公衛合作,提出國內第一份無三高但BMI值超標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關係,發現兩者不但相關,且死亡風險更高。新竹馬偕家醫科主治醫師葉姿麟表示,許多工程師自詡為「健康的胖子」,自豪沒有三高,但研究指出,無論代謝是否正常,BMI值超標者都應減重。台灣人肥胖比率屢創新高,根據衛福部國健署最新調查,國人肥胖盛行率於前年達到47.97%,幾乎 每二人中就有一人體重過重。葉姿麟表示,研究首次調查過胖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結果呈現正相關,她警示:千萬別以為「沒有病的胖就等於健康」,肥胖潛在健康風險高。研究分析國健署資料,將受試者分為體重過輕、正常體重、肥胖與過重,總共三組,皆排除本身有三高疾病,總計受試者5719名,平均44歲,男女各半,其中代謝健康肥胖者,也就是BMI超標,但並無三高的人共493人,平均43.3歲。分析長達13.7的資料顯示,所有受試者共發生449起心血管疾病或死亡事件,其中代謝健康肥胖者占25起,經計算,比其他體型的受試者,代謝健康肥胖者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七成五,包括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等。葉姿麟駐診醫院鄰近新竹科學園區,她發現,許多工程師久坐不運動,每次公司體健報告出爐,血壓、血脂、血糖正常,唯獨BMI顯示過胖,公司轉介建議減重時,對方都自稱自己是健康的胖子,認為不用減肥,自己很健康。葉姿麟表示,研究顯示,代謝正常肥胖者的心血管疾病風險高於一般人,綜觀各國研究顯示,年紀愈輕的代謝正常肥胖者,心血管疾病風險愈高,推估是持續維持不良生活習慣所致。她呼籲,千萬別以為小時候胖不是胖,或一時胖沒關係,心血管疾病是長時間累積,維持正常體重,才能趨吉避凶。
-
2021-01-07 科別.新陳代謝
如何與甲狀腺機能亢進共處? 醫師的生活飲食3叮嚀
甲狀腺機能亢進是需要長期接受治療的病症,除了遵照醫囑用藥之外,日常生活該注意哪些重點?新光醫院家醫科柳朋馳醫師表示,用藥雖能有效控制病況,但合宜的飲食內容、運動習慣、情緒管理與規律作息也有助於緩和病情,以利日後達到漸進式停藥的目標。 甲狀腺機能亢進患者是需要學習與疾病共存的,柳朋馳醫師叮嚀,除了規律服藥之外,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亦有助於逐步停藥、回歸正常生活!1.限制含碘飲食:舉凡像是海帶、紫菜、海水魚、蝦、蟹等都屬於高碘食材,最好避免食用。柳朋馳醫師提醒,一般家庭常見的含碘鹽也可能會造成甲亢患者日常碘攝取過量,建議外食族可把菜過水已減少鈉攝取量,或依個人病況諮詢醫護人員的調整建議。 2.減少刺激食材:濃茶、咖啡等高濃度咖啡因可能加重甲亢患者心悸、手抖的症狀,故建議最好避免食用;此外,菸品、酒精也可能會加重甲亢患者不適症狀,應積極避免。 3.適當紓緩壓力:壓力是造成甲亢患者症狀加劇的常見原因之一,因此建議患者最好保持正常作息、避免熬夜,並建議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以助紓解壓力,同時也可幫助身體維持良好的狀態。 柳朋馳醫師提醒,甲狀腺機能亢進是需要給予適當的醫療處置,以控制病況、避免惡化;然而,由於每個人的症狀與嚴重度並不相同,症狀嚴重者可諮詢醫師診斷後評估是否需採用藥物或手術治療,以找到最適合的治療方法。 甲狀腺機能亢進相關問題,建議諮詢「家醫科、內分泌科、新陳代謝科」 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新光醫院家醫科 柳朋馳醫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12-31 科別.新陳代謝
寒流來襲嗑鍋 小心痛風發作
寒流來襲,聚餐來頓熱滾滾的火鍋是種享受,但小心痛風找上你。南投45歲陳姓男子近日常和朋友聚餐吃海鮮鍋、麻辣鍋,喝熱湯搭配啤酒,大飽口福,未料,半夜右腳大拇趾突然腫脹、抽痛,急性痛風發作,連忙掛急診。南投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詹德欽說,痛風是因普林代謝異常,導致血液尿酸濃度上升,該名患者檢驗發現尿酸指數高達8.9mg/dl(正常值在3.7-7.3mg/dl),而「尿酸鈉鹽」會沉積在關節滑囊液中,造成關節腫脹發炎和變形。腳趾、腳踝、膝關節及手關節都有可能發生,急性痛風發作時,可透過藥物控制及飲食調整,來改善症狀。海鮮鍋常被稱為「痛風鍋」,麻辣鍋也會放不少海鮮及肉類火鍋料,詹德欽說,火鍋加入許多海鮮、肉類滾煮,湯頭越煮越濃,普林含量也會隨著時間而逐漸增加,如果喝太多火鍋湯頭,誘發急性痛風機率會提高。若有家族史、肥胖、長期飲酒、劇烈運動、減重、高普林飲食、腎臟疾病、代謝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的人,也是痛風的高風險群。建議吃鍋應選新鮮蔬菜、優質雞蛋等低普林食材,搭配昆布鍋、蔬菜鍋等湯底,避免痛風。
-
2020-12-27 科別.眼部
健保大數據/黃斑部病變治療 4大特色醫院
亞東醫院糖尿病眼科整合門診 及早揪出眼病變根據健保署108年統計,亞東醫院在糖尿病黃斑部病變的就醫人數位居全台第一。亞東醫院眼科部主任王嘉康認為,可能與醫院特設「糖尿病眼科整合門診」有關,許多醫院的糖尿病患眼科篩檢多先由家醫科負責,「我們直接專科服務。」患者不用轉診、縮短門診等候,收案量自然大。王嘉康表示,跨領域整合是亞東提供糖尿病患優質照護的方向,除了新陳代謝科醫師、營養科、臨床藥師、社工等團隊資源已納入,副院長張淑雯為眼科出身,深知眼睛也要專科服務,因此特設門診希望早期發現、治療。另一個原因是收案源完整,亞東的新陳代謝科串連新北市衛生局下的糖尿病共同照護網;社區也落實分級醫療,將糖尿病患資訊透過平台搭建互相分享,讓基層診所與醫院完成雙向轉診,「轉診率一高,間接也提升糖尿病黃斑部病變的就醫人數。」更重要的是主動追蹤,亞東建置監測系統,電腦每天跳出該定期追蹤的糖尿病患者項目,由同仁通知,「會通知到你來篩檢,訊號才會消除。」2018年拿到新北市糖尿病照護品質認證「新增收案數傑出獎」。現在每年透過提醒追蹤,在亞東進行眼底檢查的糖尿病患者約1至1.5萬人次。台大醫院治療後仍可能復發 應持續回診追蹤108年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就診人數,台大醫院高居全台第一。視網膜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楊長豪表示,可能因為台大眼科部進行相關研究的實力堅強,每個醫師手上都有五、六個新藥試驗在進行,眼科團隊並持續根據最新實證,調整院內治療指引。楊長豪表示,50歲以上的老年黃斑部病變患者,在他門診就占兩成。由於乾性病變的視力模糊和變形症狀較不明顯,就醫者主要是濕性病變患者。確診要靠眼底螢光攝影、干涉光斷層掃描(OCT),都有健保給付。OCT在門診三、五分鐘就可以做完,但申請健保給付注射治療必須檢附眼底螢光攝影報告,台大醫院安排檢查大約要等一、兩周。確診後的治療,以眼球內注射抗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的藥物為主。楊長豪表示,即便經過治療、穩定控制,仍可能復發。楊長豪最近一個禮拜內遇到兩個病人,都是確診後因為嫌麻煩、害怕打針等因素,不回來治療,結果三、五年後另一眼也發病才回來治療,但先發病的眼睛視力已經很差,令人遺憾。楊長豪提醒,黃斑部病變有三到四成的機會續發於雙眼,單眼發病也不可輕忽,務必及早治療,效果較佳。台中榮總克服眼內打針恐懼 可獲穩定控制濕性黃斑部病變治療以眼內注射為主,健保數據顯示,台中榮總居108年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玻璃體注射治療」人數第一名。台中榮總眼科部視網膜科主任林耿弘說,眼睛如同一台照相機,視網膜即為相機的底片,黃斑部位處視網膜中心。老年黃斑部病變是影響長者視力的主要原因之一,黃斑部病會導致看東西扭曲變形、中心視力受損,進而影響開車、閱讀、辨識人臉等,甚至無法自行夾菜,對日常生活造成極大的不便 。林耿弘說明,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好發於50歲以上的長者,根據是否產生脈絡膜新生血管,可分為乾性和濕性兩種類型,其中濕性病變患者約占兩成,視力會急速惡化甚至失明。他指出,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治療,主要以玻璃體內注射抗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目的在抑制新生血管增生及滲漏,改善視力。患者需接受多次玻璃體內注射,目前有健保給付,必須事前申請,且病人需克服眼睛打針的心理恐懼,病情就可以獲得控制,避免失明。林耿弘建議,平時多攝取富含葉黃素的食物,如深綠色蔬菜、胡蘿蔔等;陽光下配戴太陽眼鏡,有助預防黃斑部病變的發生。台中光田醫院有家族史傾向 高危險群自我檢測108年糖尿病黃斑部病變接受「雷射治療」及「玻璃體切除術」就醫人數,光田醫院名列區域醫院第一名。光田綜合醫院眼科醫師蔡明輝表示,院內多年前成立視網膜照護中心,不定期衛教宣導視力保健和自我視力檢測的重要性。院內各科和眼科橫向聯繫,將有糖尿病或視力不良的患者轉介眼科診療和篩檢。眼科醫師對於視力不良的患者詳細問診,除了基本的視力、眼壓、裂隙燈和眼底檢查外,對於有疑似黃斑部病變的患者,進一步做散瞳眼底檢查、眼底螢光血管攝影和視網膜光學斷層掃描儀檢查。若患者確診黃斑部病變,除了施行雷射光凝固療法,更為患者申請健保眼球內注射抗血管新生藥物治療。蔡明輝說,不管是乾性或濕性黃斑部病變,都會影響視力,所見影像會扭曲變形,如果黃斑部出血更會使眼前出現黑點陰影,嚴重更可能造成永久性的失明。蔡明輝也提醒,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原因除了年紀因素,另一可能原因是基因遺傳,所以家族中有人罹患這種疾病,患病的風險相對也會較高。蔡明輝表示,民眾若有視力模糊或視物變形應盡快尋求診斷;高危險群的民眾可用阿姆斯勒方格自我檢查,有任何區域變形模糊或不完整,代表黃斑部病變可能惡化。
-
2020-12-27 該看哪科.眼部
健保大數據/老化、高血糖、3C族 小心黃斑部病變
年紀漸長,視力逐漸模糊不清,很多人當作是單純老化不以為意,卻可能是眼睛黃斑部病變的危機。根據健保署統計,黃斑部病變人數逐年攀升,老化與糖尿病是兩大危險因子。若未及時治療,將嚴重危害視力,甚至失明。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探討國內黃斑部病變的就醫情形,也提醒您定期自我檢視,遠離惡視力。發現影像扭曲、視力模糊,可能是罹患黃斑部病變。許多人以為黃斑部病變與老化有關,但糖尿病如果控制不佳,也會走向黃斑部病變,導致視力惡化。血糖控制不佳,嚴重危害視力健康。以上兩種因素導致黃斑部病變人數逐年上升,根據健保資料統計,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就醫人數從106年的8萬162人、107年的8萬5128人,逐漸上升到108年的8萬8638人;糖尿病黃斑部病變也從106年的4萬8600人、107年的5萬2507人,上升到108年的5萬5013人。黃斑部位於視網膜的中心區域,是感光細胞聚集之處,當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高血糖便會造成視網膜附近的微細血管病變,導致視網膜缺氧,進而長出許多新生血管,嚴重危害視力,甚至失明。衛福部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由於糖尿病是慢性病,多在內科、家醫科或是新陳代謝科治療,但糖尿病有許多併發症,若追蹤治療沒有做到位,「這邊看來沒有花錢」,之後發生黃斑部病變甚至腎臟病變,到了眼科、腎臟科治療,反讓健保支出增加。」李伯璋說,過去大多把心力放在治療疾病而不作預防,「這是不對的。」由於全國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的病友,且每年以2萬5千人的速度持續增加,若只靠醫師治療,無法做到個案管理的工作,需要個管師協助整合。因此現行健保推行的糖尿病照護計畫,也正著手調整個案管理師的給付方式,希望讓糖尿病的管理能更落實到位,避免糖尿病人後續發生黃斑部病變。除了老化和糖尿病兩大因素,近年民眾因為大量使用3C產品,眼睛長期接受光線刺激且過度用眼比率上升,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患者也逐年上升。抗血管新生藥物,給付針數增加兩倍。其中,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濕性黃斑部病變,從臨床經驗上發現,若能早期使用抗血管新生藥物,可延緩病情、減輕病症。因此健保署也從今年六月起放寬抗血管新生藥物的針數,從原本每眼給付7針增加為給付14針,不過仍需事前審查。畢竟健保是財務制度,事前審查是希望減少不必要的醫療花費。李伯璋說,「每個人都有可能當病人,都有可能用到這個藥,不要因為自己不是病人就不在乎。」病人有需求的用藥,不論癌症、罕見疾病甚至黃斑部病變,只要能夠證實對病人有效,當然都期待能夠給予給付。
-
2020-12-26 醫療.自體免疫
晨起僵硬無法握拳! 婦連跑4科才知類風濕性關節炎作祟
早上起床身體僵硬無法握拳,莫名關節痠痛?別以為只是身體老化。63的歲吳女士無預警多處關節疼痛腫脹,三個月內連跑四科,最後才在風濕免疫科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RA)」。醫師呼籲,時值濕冷冬天,正是不少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好發時機,當心延誤治療或未定時服藥,都會導致病情惡化。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自體免疫疾病,因免疫系統紊亂,關節滑膜發炎增生破壞關節結構,大多好發於40歲以上民眾,女性較男性還高出3倍。吳女士先後求診骨科、復健科、家醫科都未獲改善、跑去內科抽血,意外發現血液中類風濕性因子呈現陽性,轉往免疫風濕科才確認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台灣目前約有6萬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北榮內科部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曹彥博提醒,早期患者常有晨間僵硬、無法握拳,或是沒有原因的關節痠痛,都要提高警覺。以往類風濕性關節炎多為不可逆的疾病,大多病人關節一旦被破壞就無法復原,但曹彥博表示,現在除了傳統疾病修飾抗風濕病藥物(DMARDs),一個月施打一次、可阻斷第六介白素(IL-6)作用的生物製劑,也是目前病人普遍滿意度較高的治療方式,根據臨床觀察,早期開始使用生物製劑的病人,關節上的孔洞有明顯改善,對於抗拒每天吞藥的病人來說,也可以提升用藥順從度。國泰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全以祖則表示,類風濕關節炎與退化性關節炎不同,前者是免疫性疾病,藥物是很重要的處置;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消炎藥只是症狀控制,並非改善症狀。
-
2020-12-2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快速醫療中的慢與效率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如何做個能幫忙病人的好醫師」,由三位不同背景的學者執筆。一位專攻醫學史的醫師利用幾個病因不明的慢性病,勸告同儕不要因知識的驕傲而輕率否定病人的經驗和想法,進而探討醫病關係以及重視病人團體的看法,強調醫病良性互動的重要;一位專門研究醫學人文的醫師介紹敘事醫學(narrative medicine)做為醫學院的必修課程,可以促成醫學生學會傾聽病人的話,而能夠辨認、聆聽、理解病人的病情,然後受到所聆聽的故事感動,然後做出回應行動的整套臨床技巧。」;一位在醫學院教學的社會學學者介紹史薇特醫師的兩本書,以諸多醫師與病人的互動與照護故事,敘述身體診察、聆聽病人故事、細讀病歷等慢功夫如何成為有效醫療的基石。醫病平台專欄在九月底時曾有三篇關於病史詢問、身體診察的分享。我對這個主題特別有興趣,因為對應了自己近年的病人經驗與觀察。這幾年看病,觀察到各科醫師少有拿起聽診器或是觸診以了解身體狀況(這其中包括初診時的心臟內科與家醫科的醫師)。醫師們一邊聽著我的主述,一邊看著電腦就開始在鍵盤上打字或是用滑鼠填選螢幕上的資訊,然後結束問診。台灣讀者頗為熟悉的美國醫師作家葛文德(Atul Gawande)曾著有《清單革命:不犯錯的秘密武器》(The Checklist Manifesto: How to Get Things Rights),強調清單管理的優點,而數位時代在電腦上完成這些清單確認,也是診療的重要部分。另一方面,我對於身體診察這類醫病互動的期待,是否僅是一種懷舊情懷,還是仍有醫療照護上的意義呢?帶著這樣疑惑的我,恰巧在備課時讀到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史博士的美國舊金山深池醫院資深內科醫師史薇特(Victoria Sweet)兩本書:《慢療》和《我的慢療之路》。透過這位古根漢獎得主充滿智慧與洞見的觀察與叩問,我的疑惑得到一部分的回答:病史詢問與身體診察「曾是」醫療診斷的重要技藝,然而在診間為何越來越少有機會執行,這涉及到過去數十年醫療照護組織的改變與(史薇特醫師較少提到的)醫療科技的發展。接下來,我會簡單介紹這兩本書與身體診察與病史詢問的片段,然後提出一些問題,期待拋磚引玉延伸身體診察的相關討論。史薇特醫師一九六零年代在史丹佛大學讀數學和古典文學,也受到當時美國西岸各種政治與文化運動的影響。之後,她進入加州大學醫學院習醫,在不同類型的醫院與診所實習與執業,見證了美國醫療體系從八零年代開始逐步採用泰勒式管理的變遷。醫療組織的變化必定影響醫學與醫者的實作方式,恰好有史薇特醫師這兩本書,以諸多醫師與病人的互動與照護故事,見證了身體診察、聆聽病人故事、細讀病歷等這些慢功夫如何成為有效醫療的基石。史薇特醫師的身體診察課程老師,強調診察病人身體的重要性,例如慢性肺病病人的杵狀指,或是藉由辨識拍打背部不同部位的聲音以判斷胸腔積液的位置。這門課最後一天的作業是讓醫學生根據《德高文臨床診斷檢查》(DeGowin Bedside Diagnostic Examination),將病人從頭到腳,依照索引卡做了所有的檢查,頭皮、頭骨、五官、喉嚨、指甲、手掌、脈搏,甚至膚質和毛髮都不錯過。這花了她和病人四個小時,但也親身感受到身體診察能有的細膩、精確、仔細,這過程不僅需要豐富的科學知識,也是一門技藝(視、聽、叩、觸診);每個細節都很重要,才能判斷病人的問題、安排進一步的檢查或治療。這樣的基本功,是搭配進步診察科技的基礎,也是「慢療」第一步。慢療不可或缺的另一步是仔細閱讀病歷。史薇特醫師在神經科見習階段,在住院醫師的要求下,花了整個下午仔細翻閱一位頭痛入院的躁鬱症患者的病歷。這份病歷有五大本電話簿的厚度,她發現之前的住院醫師曾懷疑病人可能患有多發性骨髓瘤,導致血鈣、憂鬱和頭痛,要求加做血鈣檢測及顱骨X光以排除可能性。但檢測還沒做之前,病人就出院了;病歷顯示之後負責的醫師都只處理病患的躁鬱症,忽略先前建議的檢查。史薇特醫師注意到這點,為哈里斯先生做了測試與X光檢查,發現血鈣濃度很高,顱骨佈滿小洞,證實了是多發性骨髓瘤造成頭痛等症狀,進行後續的治療。逐頁檢視病歷看似效率低落,但史薇特醫師認為詳實的病歷其實有如在診間累積而成的共筆,紀錄了不確定情境下,醫學集體思維的流程:如何猜測、做出最佳推論,以及萬一猜錯的因應之道。這些在診間多花點時間的動作,其實會讓接下來的治療更有效率而不草率,體現了醫學的冷靜與專業。適切的病史詢問也有類似的功能,讓醫者更能了解病人的情況、想法、生活與環境。至此,我們了解史薇特醫師倡議「慢療」的慢,不是時間上的慢,也並非排斥快速醫療,而是醫者在必要的觀察與行動之際,要能保持冷靜、不慌不忙、不倉促。如果基本功(也就是行醫技藝的工具)夠,可以在快中求慢、慢中求快。這些反思都呼應醫病平台所強調的,在教育面與組織面鼓勵醫師詳實的病史詢問、身體診察,避免過度依賴高科技檢查而忽視醫病互動能帶來的訊息與連結。慢療之書娓娓道來醫學曾有的紮實之道,不是感性懷舊,而是探問醫學的樣貌。這是醫者與病人都該思考的問題。另一方面,醫學知識與技術與時俱進,如何有助於我們發展21世紀版本的慢療呢?身體診察、病史詢問與新科技之間,應該是整合與協助的關係。例如大數據、數位化與各式儀器如何能有效協助醫事人員進行臨床診斷與使用病歷資料?實證醫學要求與身體診察技藝之間的協作可以有哪些面貌?慢療技藝與精神在內科之外的其他專科又能帶來哪些洞見與提醒?這些問題有待更多醫病平台讀者的觀察、思考與對話。
-
2020-12-25 新聞.健康知識+
冬天也會火氣大? 常吃薑母鴨、羊肉爐小心補過頭!醫警告「5種人」要忌口
立冬過了,天氣變冷,不少人早出晚歸,進而在寒冷的來碗薑母鴨或是羊肉爐,補補身子,不過怎麼一覺醒來,嘴巴裡破了好幾個洞,有時還有口腔異味,是火氣大嗎?但是天氣這麼冷,怎麼會 火氣大呢? 冬天也會火氣大 未適當調理反傷陰、傷氣 中醫科醫師黃中瑀指出,夏天是很容易火氣大的季節,但是冬天同樣也會有火氣大的現象。因為天氣冷、環境乾燥,乾冷時人體更需要大量水分、陰液的補充,此時若未能做適當的調理,反而容易有些傷陰、傷氣的現象,例如過度的補陽,就是其中之一。尤其現代人過度的夜生活,很容易耗傷陰氣,導致 陰氣、陰液虛損虧解,最常見的現象就是口乾、嘴破、排便不順等,即是一般人常見、常說的「火氣大」現象;若又加上大量不適當的進補,補藥過度蘊助陽氣,就會使陰氣更為虛損、更容易虧解,身體更加不舒服。 冬天火氣大分3種型態 治療因症不同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冬天火氣大,可分成三種 形態:●第1型:胃火痰熱有些人覺得冬天要進補,但進補的補品大多是高熱量、燥熱的食材,過度進補的話,許多燥熱的食物囤積在腸胃裡,現代人忙碌的生活中,又常在夜間進補,使食物積滯不消。久積不消的結果,便出現化燥化熱現象,進而出現口臭、口氣重、口 乾、嘴破、便祕等症狀,也很容易長出膿皰型的痘痘;這類患者會一直想喝水,但一直無法解渴。●第2型:肝鬱化火現代人工作忙碌、壓力大,常情緒緊張、又常熬夜,造成肝鬱化火現象,容易口乾舌燥、口氣重,但卻不會想要喝水,很容易出現焦慮煩躁、失眠、多夢、輕微耳鳴、頭暈、頭痛,容易 長粉刺、青春痘;女性則容易月經不調、經期紊亂。 ●第3型:氣血不足冬天是養腎補腎的時節,有些人先天體質比較弱,因為冬天的契機循環原本就比較衰弱,氣血虛弱的結果,在陰陽相生的觀念上,陰液推動及陽氣溫煦現象會受影響,造成陽不生陰的現象,容易導致陰液無法在體內充分運輸。所以容易口乾舌燥、皮膚乾癢、臉色白、嘴唇乾,容易失眠、多夢、頭暈,有時自己覺得身體燥熱、卻手腳四肢冰冷;女性同樣容易月經週期不調,經血變得暗沈且量少。黃中瑀表示,冬天一樣會火氣大,在治療改善上,依火氣大的形態不同,會有不同的改善藥方。黃中瑀分享,例如胃火痰熱者,可用黃連解毒湯或溫膽湯加減,來進行調理;肝鬱化火者,要疏肝、瀉火,最簡單的藥方是加味逍遙散、龍膽瀉肝湯等;氣血不足的人,則要氣血涼補,可用八珍湯、歸脾湯加減等來調理。 愈補火氣愈大 進補前先確認體質 國人一直有補冬的觀念,尤其是生活忙碌壓力大、身體比較虛弱,或常感冒、身體不舒服者,愈喜歡進補。但黃中瑀強調,不論是藥燉排骨、薑母鴨、羊肉爐等,或是其他補品,用的幾乎都是燥熱食材,尤其薑屬於熱性食材,雖然能夠使身體溫暖,卻也容易使人虛火上升,導致更加容易出現口乾舌燥等症狀,這種補過頭的現象,反而容易使人體氣滯氣壅,甚至引起頭痛頭暈等。所以,補冬要適合每個人的體質,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小心愈補火氣愈大;最好先排除胃火痰熱、肝鬱化火、氣血不足等三種火氣大的形態之後,再考慮要不要進補,通常這三類火氣大者,進補是要另外設計的。 腸胃弱、外感的人 不適合進補有些人在吃完補品後不久,就開始覺得頭痛、頭暈,這時老一輩的人常會說是「補得太熱 了」,雖然過幾天就會好的多,但還是不舒服了 好幾天,尤其是有輕微感冒的人,這就是氣血壅滯的結果。通常愈是虛弱的人,愈覺得自己應該補一補,冬天氣溫下降,很容易有外感,有時輕微外感而不自知,只覺得冷、虛弱等,此時若再吃薑母鴨等補品,很容易引起氣血壅滯、火氣大等,不但使感冒變得更嚴重,還加上頭痛等各種不適症狀,讓人更不舒服。此外,也有不少吃補吃到拉肚子的人,因補品大多是高熱量的食材,所以很多人並不適合,常吃完後身體的火氣更大,黃中瑀提及,對於腸胃較弱的人來說,吃太多不容易消化,很容易腹脹或拉肚子,甚至還有人吃完補品隔天就發燒,這都是因為火氣太大的關係。延伸閱讀: 吃火鍋配酒竟致眼中風! 家醫科醫師曝「冷熱飲交叉飲用」下場 老是嘴破,小心是免疫力出問題! 避免口腔潰瘍變成癌,2週內未見好轉快就醫
-
2020-12-24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天氣轉涼總是咳嗽咳不停? 中醫師教5個「止咳穴位」緩解不適
天氣轉涼,總是咳嗽咳不停嗎?中西醫師陳至奐醫師表示,換季時節常因氣溫變化、感冒、過敏都可能引起咳嗽的問題,若症狀輕微時,建議可嘗試按壓穴道來緩解不適,但若症狀嚴重時仍建議積極就診請醫師給予診斷評估。 氣溫轉涼,較容易出現乾咳的症狀,陳至奐醫師表示,建議可按壓這幾個穴道,可達到止咳、護肺之效喔! 1.天突穴:正面頸部下方,左右鎖骨中間凹陷處。 2.雲門穴:兩手插腰,左右鎖骨外側下方的三角凹陷處,為肺經脈絡之一。 3.尺澤穴:手肘橫紋中間偏外側的凹陷處,亦為肺經脈絡之一。 4.太淵穴:手腕橫紋,拇指根部的凹陷處,同屬肺經脈絡之一。 5.合谷穴:位於雙手手背虎口處。 陳至奐醫師表示,上述穴位可用指腹畫圈方式揉壓,以促進肺氣循環,改善咳嗽症狀。然而,陳醫師也提醒,若咳嗽症狀遲未緩解,仍建議積極就診請醫師給予診斷與治療,以免病況加劇喔。 止咳相關問題,建議諮詢「家醫科、小兒科、中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12-23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天冷感冒鼻涕、痰多? 中醫師推「3飲品」必喝...還能改善手腳冰冷
天氣漸涼,手腳冰冷、寒性體質族群要開始迎接冬天的挑戰,來杯熱拿鐵、熱奶茶暖暖身子是寒冬最療癒的事!但是,你可以有更健康的選擇,薄荷枇杷膏茶、生薑檸檬水、潤膚四物湯,三杯簡單療癒系飲品,自己DIY就能讓整個冬天溫暖又健康! 感冒鼻涕、痰多 自製飲品幫助廢體內物排出秋轉冬,氣溫越降越低,感冒人數快速增加,醫師不斷囑咐要多喝水以幫助病情好轉,感冒是免疫系統對抗病菌的過程,會產生鼻涕、痰等廢物,增加水分攝取,才能降低鼻涕與痰的濃稠度,方便身體排出,同時也能補足發燒時身體蒸發的水分。不過現代人在冬天總是偏愛以市售的熱飲作為日常飲品,雖然喝起來療癒人心,但多含過量人工調味或糖分,反而對身體造成許多傷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周宗翰醫師表示,有傷風感冒、咳嗽症狀,多喝水一定有幫助,但如果不習慣沒味道的白開水,可以在感冒初期自己準備簡單沖泡的飲品,緩解身體不適,喝的健康,而且不會因為喝市售含糖飲品影響鼻涕、痰的排出。 三大療癒系飲品 醫師教怎們準備、怎麼喝 No1. 薄荷枇杷膏茶,頭痛喉嚨痛來一杯!生津解表、清熱化痰材料、作法:薄荷葉10克、枇杷膏3匙,加1000cc熱水,攪拌即可飲用。功效:“薄荷枇杷膏茶”具生津解表、清熱化痰的作用,用於風熱感冒的發熱頭痛、咽喉腫痛、咳嗽不爽。如果是咽喉腫脹,喉嚨癢、痛,或是冬天老是覺得喉嚨乾,則建議用薄荷葉加枇杷膏攪拌當茶水喝,薄荷屬常見的解表藥,主入肝肺二經,有疏風散熱、清咽利喉之功效,枇杷膏裡面常常含有枇杷葉、陳皮、魚腥草、杏仁、甘草、桔梗、金銀花、茯苓、麥冬、百合、乾薑、橄欖葉等潤喉化痰的中藥,對於天氣冷造成的喉嚨乾癢有很大幫助。 No2. 生薑檸檬水,驅你內心的寒!再補充滿滿維他命c材料、作法:將生薑洗凈後切片,榨成薑汁,檸檬榨汁,兩者一同用溫開水沖泡,飲用前加入一勺蜂蜜。功效:補充維生素C,驅散寒意,預防感冒。“生薑檸檬水”也可以用煎煮法來做,即把檸檬和生薑都切片,先將生薑片煮3分鐘,再加入檸檬片煮一分鐘即可。通常一天飲用量最好控制在1000毫升以內,其餘的水分攝取還是以溫開水為主,而且檸檬泡水一定要淡,太濃的檸檬水酸度高,飲用過多容易刺激胃酸分泌,引起腸胃不適,胃酸過多或有胃病的族群尤其不能大量飲用檸檬水。 No3. 潤膚四物湯,天冷皮膚乾癢沒再怕,四物補血養血是好物材料、作法:玉竹10 g、麥門冬5g、當歸9g、川芎 6g、白芍9g、生地12g。把所有材料洗淨,用清水泡洗一下,放進鍋中,加入1000 c.c.清水,蓋上鍋蓋,以大火煮開,轉中小火煮30分鐘,放涼即可飲用。功效:天氣冷最怕就是皮膚乾癢,皮膚若保水度不足,加上冷氣空調容易帶走皮膚天然皮脂膜,而缺乏鎖水、抵禦外界刺激物的屏障,就容易出現搔癢甚至發炎等不適,特別是皮脂分泌量下滑造成皮膚角質過多的老人,以及皮脂腺尚未成熟的小孩,最容易有乾癢問題,這時候可喝喝看「潤膚四物湯」。中醫常說「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所以合適的茶飲都會以“四物飲”為基底,“四物飲”的組成通常包括當歸、川芎、白芍、生地,除了能調經止痛,養血補血,也能滋潤肌膚、防止老化。加玉竹、麥門冬於四物湯就是“潤膚四物湯”,因為玉竹與麥門冬本身就有甜味,所以不用額外加紅糖。如果沒時間自己燉煮,市面上也有四物湯可以選擇,更加方便,而且能達到一樣的功效。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天冷喝酒真的能禦寒? 營養師曝超危險真相...小心失溫 吃火鍋配酒竟致眼中風! 家醫科醫師曝「冷熱飲交叉飲用」下場
-
2020-12-19 新聞.用藥停看聽
感冒可自行買藥緩解症狀嗎? 藥師:可以,但有5大族群不宜!
感冒了怎麼辦?可自行買藥緩解症狀嗎?微笑藥師藥局廖偉呈藥師表示,一般健康狀況良好者,若只是單純的小感冒的確可以諮詢藥師建議購買成藥來緩解症狀,但若為高齡者、嬰幼童、過度肥胖、具慢性疾病或免疫低下者則不建議自行購買成藥,最好請醫師診斷後再給予用藥建議較為妥當。 小感冒時,雖然不用藥也可靠身體免疫力而康復,但適當用藥的確有助於緩解症狀、減緩感冒期間的不適感受。然而,廖偉呈藥師提醒,並非所有人都適合自行購買成藥,尤其以下5大族群若有用藥需求時,最好先向醫師諮詢再用藥,以確保個人健康!1.高齡者:年長者通常會伴隨著身體機能退化的狀況,因此用藥時更應小心留意藥物成分與劑量,以免藥量過重而影響健康。2.嬰幼童:由於嬰幼童的腸胃、代謝系統都仍在生長發育階段,兒童適用的藥物種類與用藥劑量皆與成人不同,故不宜自行購買成藥服用,以免損害健康。 3.慢性疾病者:慢性疾病通常需要長期用藥控制,因此若有使用感冒藥需求時,最好至醫療院所就診並主動告知自己的慢性病史,以利醫師評估用藥建議,以避免出現藥物交互作用的問題。 4.免疫低下者:此類患者正因身體免疫狀況較差,因此用藥時更需小心留意,以免藥物傷身而加重不適症狀,故不建議自行買藥、用藥。 5.過度肥胖者:由於肥胖者較容易合併有三高問題,且可能因為體脂肪較高而削弱身體的代謝與免疫反應、容易出現慢性發炎的狀況,故感冒時症狀可能會較一般人更為嚴重。因此,若有用藥需求時最好就診向醫師諮詢合宜的用藥建議,以達到較佳的改善效果。 感冒用藥相關問題,建議諮詢「家醫科、小兒科、耳鼻喉科、藥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12-17 新聞.杏林.診間
光靠觸診就診斷出白血病!「抓病的柯南」黃富源:病人不是醫師的資產,是醫師的老師
一派瀟灑的黃富源醫師坐在辦公室的小沙發椅上,牆上是以前的學生以其「富、源」之名的藏頭詩題字,乾淨整齊的桌上放著一杯溫熱的高山茶、老花眼鏡。他是兒科界的「黃頭」,是連續七年獲得醫院最佳教師獎的「黃老師」,對於醫界的後生晚輩而言,他堪稱是祖師爺的等級。陪同台大醫學系學生對他的專訪,我在旁聽席中,也觀察到他對學子的殷切期盼與依然熱衷投入的教學熱情。拚命唸書才能分擔家計從小家境不好,黃富源在求學的過程中,最怕的一件事就是「留級」,但擔心的並不是丟不丟臉這檔事,而是若是要再繳一年的學費,那可不得了,年紀輕輕能幫家裡的唯一方法就是「拚命唸書」,殊不知這份單純的孝心,奠定了黃富源日後凡事「拚命」的性格。高中畢業後,果真拚命唸書的結果可以獲得保送入大學化工系,但問題來了。父親說:「你唸完書,一來沒有錢可以供你出國深造,再來也沒有錢可以讓你開工廠……。」父親的話言猶在耳,黃富源心一驚,若是一般大學畢業後無法賺錢還得再當家裡的賠錢貨,那豈不更慘?早年,醫學系仍是大家心中的第一,於是黃富源再度「拚命唸書」,最後,第一成了唯一,考上了台大醫學院醫科。立志成為很會看病的醫師高雄鄉下小孩考上台北的台大醫學院醫科,家人與街坊鄰居無不歡慶祝賀。但窮小子就像劉姥姥進大觀園,靠著一位有錢人家的同學支援,找到台北的棲身之處,黃富源說:「我以為不知道台大在哪裡已經很離譜了,但我竟然連他家裡的馬桶都不知道怎麼用!」真是糗了。台大醫科果真名不虛傳,各方武林高手齊聚,黃富源看到同學臥虎藏龍,教授更是一派威風凜凜,只有繼續拚命的努力。求知若渴的他,只要有任何學習的機會都不放過,並為自己立下「我要成為一個很會看病的醫師」的心願。自己立下的約定,成為自己持續拚命的目標!更難得的是得過一次「書卷獎」,讓黃富源欣喜若狂。只要比別人更加倍努力就對了但要怎麼樣達到自己預設的目標?怎麼樣才能變成一位很會看病的醫師?黃富源一句「只要比別人更加倍努力就對了」,為這個問題做了最好的詮譯。黃富源努力到連同學都看不下去了,偶爾會問起:「緊張大師,你到底有沒有出去玩啊?」在實習階段,黃富源的「拚命」還多了一個項目,就是「值班」。每天都去偷偷瞄一下病房有沒有新住院的病人,然後跟在那位主治醫師身邊,偷聽就是多學,只要多爭取到值班的機會,就是加深自己的功力。黃富源回憶:「有個功課很好也很會彈琴的同學,他只要去俱樂部彈琴打工,就請我替他值班,而且,他回來還會給我50塊錢,比起我一個月才拿到70元的月薪來說,根本是天價。你瞧,他開心彈琴打工,我開心值班練功,我還可以多掙點錢,豈不皆大歡喜!」語畢,哈哈大笑起來。觸診是最基本的診斷工具眾所周知,黃富源醫師十分強調不要依賴醫療儀器。他主張,看病是看病人,不是只看電腦螢幕上的數據,而他強調的「身體診察」基本功就是在台大醫院當醫師時學到的功夫。一位血液科的教授劉禎輝摸到病人肚皮上的一塊圓圓的腫塊,語出驚人的說,裡頭是水!當時在一旁的另一位實習醫師一開始還不相信,等到教授用針頭抽出水後,才啞口無言。在第一年住院醫師時,有一位6歲高燒不退好多天的孩子住院,李慶雲教授來查房,摸一下腹部,就診斷為傷寒。我們問他何以摸肚子可以診斷為傷寒?他說摸的感覺是doughy,有這種doughy的感覺是傷寒的特徵。我永遠記得那一幕。黃富源說:「時代再進步,都有儀器無法取代的事。」看病不是只看數字,身體診察(觸診、聽診)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檢查。但他也不諱言,在健保的體制下,醫師診察費太低了,導致愈來愈少醫師願意多花時間多看病人一眼、多聽診、多觸診病人一下,猶記得5年前,有一位護理師的姊姊住國外,她的2歲兒子右眼眼皮深紫色浮腫,看過眼科、家醫科,仍然無法治癒。這位護理師碰到我問我可以看看嗎?當然可以。」第二天黃富源的門診果然看到這位小病人。黃富源對這個個案印象深刻,憶道:「當時第一個看他眼睛,覺得很奇怪。當我看不懂時,會把病人從頭摸到腳,結果發現小孩肝脾非常腫大,斷定是白血病(Leukemia),就安排馬上住院由血液科專家治療。」 這個診斷方式是從年輕時就養成的,可見身體診察是無法用儀器取代的。期待健保署能看到身體診察的重要性,提高醫師診察費,讓醫師能好好的「看病人」,而不是看電腦螢幕。黃富源說:「醫院是為了病人而存在!身為臨床醫師,要加強自己的專業、減輕病人的痛苦、提供病人最有效益的醫療,才是醫師的最終目標。」在醫界,黃富源以其身教帶領了一群徒子徒孫,開枝散葉在各處為醫療致力奉獻,不但對症下藥,並且不過度用藥,減少病人痛苦;特別在兒科,面對的是「不會說痛與不會道謝」的小病人,一本初衷與良心,更是醫師本質最好的體現。影響最深的二位前輩談到黃富源這輩子最感謝的二位醫師,背後也有一段動人的故事。不諱言早年紅包時代下,就連自己住院開刀,老婆都還是不免禮俗將「禮數」給準備好,深怕不周到會被拿來「開刀」,還是送上比較心安;黃富源當時還笑說:「我請我的老師杜詩綿教授幫我開刀(扁桃腺割除),怎麼可能會收?」沒想到,老師還真的收下紅包。術後,黃富源恢復得很好,住院7天左右已可出院,臨出院前,老師把紅包退了回來,黃富源用右手手掌拍打了額頭,我怎麼可以誤會我的老師,整整7天,真的是學生的不是!這件事,給了黃富源很深的影響,行醫50年,儘管時代改變但收到的紅包還是不少,能退的就退,不能退的就捐給社服室基金,做為急難救助之用。影響黃富源的還有鄭仁澤醫師。鄭醫師是一位以病人為中心的醫師,絕不以研究病人為樂,不把病人當成研究的白老鼠,不會只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而讓病人受痛苦。黃富源在衛生署副署長任內,也看到了器官捐贈的亂象,陸續設立了器官捐贈登錄中心、醫學倫理委員會、醫師懲戒委員會,要求徹底扭轉醫匠現象,致力推動台灣醫界,需要的是真正良心為善的醫師。病人是醫師的老師在黃富源眼中,「在困難的病人身上,診斷出疾病,並且將病人醫治好,是一件十分美好的感受。」把孩子醫好、把學生教好,並且得到來自於病人家長及學生真心的感謝,這種成就感支持著他持續至今。而他也語重心長的說道,以台灣目前的情況,真的不必再設醫學系,而應將醫學教育深耕並著重於醫學倫理的養成,將行醫這條路,當作是上帝賜下的恩典,可以在一生中幫助人,並在助人中獲得安慰與滿足。「病人不是醫師的資產,病人永遠是醫師的老師。」在「富及杏林滿門桃李、源盈寰宇遍地福音」的字畫前,黃富源醫師為醫病關係下了一個很好的註解。在馬偕兒童醫院裡,明年將滿80歲的黃富源,還在臨床工作上繼續扮演「抓病的柯南」角色,也是所有醫學生最崇敬,混身是寶的老師。
-
2020-12-1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從受傷經驗談「中西合璧」的好處!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當醫師變成病人時」,我們收集了三位醫師的生病經驗。一位老醫師因為不小心摔倒而肩部受傷,才有機會由病人的立場體會醫師的同理心是多麼重要,是醫病之間的尊重與信任的基石;一位西醫醫師在受傷之後,發現「中西合璧」的治療有時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而希望自己的經驗能促進西醫的專業人員重視中醫,彼此合作,並尊重病人選擇中醫治療的決定,但她也不忘提醒讀者,要謹慎挑選中醫從業人員,不為江湖郎中所騙;一位中年醫師分享自己年輕時為「重症肌無力」所苦,中年以後又因兩側髖關節骨折的延誤診斷,經歷了一段痛苦的煎熬。相信由這些文章間也可以感受到「生過病的醫生可能會是更好的醫生」。七月下旬某天晚上,我欲將一幅畫掛在餐桌旁的牆壁,於是爬了上去。我沒注意到桌子只有中間一隻腳,所以當我踩在桌緣時,它就開始傾斜。眼見厚重的餐桌要翻覆的同時,我趕緊跳下來,左腳先著地。頓時感覺一股強大的力量從腳底傳到膝蓋下方外側,聽到「啪」的一聲,然後我的身體就摔落到地上。那一剎那我體會到武俠小說裡描述的「得內傷」是怎麼一回事,因為我的內臟器官被重重地震了一下。等我回過神來,發現左腳除了膝蓋外側十分疼痛,並沒有腫脹或變型。既然沒有骨折,我就放心地冰敷患處,等隔天再到醫院檢查。第二天早上膝蓋依舊十分疼痛、無法施力,但還是沒有腫。到了醫院,先做X光檢查,結果的確沒有骨折,不過骨科醫師從理學檢查懷疑膝關節裡的半月板受傷,於是開一週的止痛藥,並安排核磁共振檢查。原本我期待骨科醫師能幫我固定患處,因為一動就會痛,但是他說不需要,只囑咐我回家冰敷,並指導正確使用拐杖。我覺得我的傷並沒有被完全處理,於是向一位中醫師朋友請教,他推薦我去找幫忙治療他背部受傷的推拿師。起初,家人反對,因為不清楚急性受傷期是否能推拿,也擔心病情會越弄越糟。我想起以前同事腳踝扭傷,經推拿後患處的腫脹在半小時後消退,於是決定放手一試。果然在那位「整復推拿」的劉師傅幫我將扭傷時錯位的組織復原後,我就能夠站起來並自己行走。之後我定期去找劉師傅,調整我在期間因行動不便或背重物所造成的不良姿勢,並讓復健科友人幫我用儀器減輕疼痛。一個月後核磁共振的檢查結果為前十字韌帶斷裂,骨科醫師考量我的年齡和日常活動形態,認為不需要開刀,所以我就到住家附近的復健科診所做復健,減少疼痛並訓練肌肉的力量。一些朋友知道我同時在復健並看推拿師,擔心我如近日網路流傳的一句話:「西醫治標,中醫治本,中西合醫,治成標本。」會有不良的後果。我倒是覺得可以各取其長處,讓兩個醫療系統互補。以我這次膝蓋受傷為例,西醫的放射線檢查可清楚顯示受傷的部位,中醫的推拿手法能讓「筋骨」歸位,兩者互補加速復原。當初若我只聽從骨科醫師的建議,服用止痛藥及冰敷,大概須在家休息一兩週。這對一般須工作或照顧家裡老幼的成人影響蠻大的,特別對經濟不好者,更是沈重的負擔。事後我詢問劉師傅,剛受傷時是否能推拿?他回答說,若確定沒骨折是可以在急性期推拿,將骨頭、肌肉、肌腱和韌帶等歸位,不用等到消腫後再讓患者忍受第二次的疼痛。他告訴我當他看到我持拐杖走進他的診間,以他多年推拿整骨的經驗,已經知道我沒骨折,所以才敢幫我推拿和敷藥。我想起國中時,有次踢到桌腳,某腳趾後來一直感覺「卡卡」的。我嘗試自己將趾頭拉一拉,但是無法緩解。忍了兩星期,情況沒好轉,我只好告訴母親。她不知道去哪裡打聽到有位老中醫,於是某天放學後我們就搭了很遠的車子去找他。記得那裡病人很多,我們等了很久。輪到我時,老中醫不問診,只叫我將雙手伸出給他觀察指甲,就立即知道問題在我左腳的第四腳趾。他將我腳趾轉幾圈後拉了一下,我馬上感到很舒服,腳趾也不再卡住了。那次短短幾秒鐘的治療,花了母親不少錢與時間,但讓我見識到中醫的知識和技術何等高明。雖然我國實施中醫認證制度已有一段時間,可是坊間整復推拿師的程度及功力良莠不齊,病人就醫前須自行篩選。當然我也有朋友某天早上睡覺起來,發現大拇指的關節卡住,看了幾個中醫師,經過敷藥和針灸都沒效。後來經人介紹,找到一位推拿師,對方將他的肩膀旋轉、運動幾下,他自己聽到「咔」的一聲,後來推拿師將他手臂的筋絡,從肩膀到拇指一一地調整,其傷處便完全好了。現在資訊普及,中西醫療專業人員其實都可跨其領域學習,彼此互相吸收對方的精華。像劉師傅曾修過一些解剖課,讓他很了解人體的構造。而我所認識的許多復健科醫師,也使用中醫的方法幫助病人,如耳針、遠距按壓等,以輔助治療運動傷害。以前實習時,遇到一些中醫系後來選擇走西醫的住院醫師(台灣的中醫系學生都須雙修西醫,畢業後可選擇走中醫或西醫),有些學長就從各腸胃藥所引起的腹瀉或便秘現象,以中醫的寒熱屬性方法歸類,看病時再透過把脈和看舌苔了解病人的體質後開藥,減少藥物所產生的副作用。我也聽說有些骨科或家醫科醫師,對於那些慢性疼痛病人須肌肉注射藥物止痛時,利用中醫的「阿是穴」原理,在疼痛點上打針,可延長藥的效果。更有些醫院的安寧緩和病房與中醫部門合作,用中藥和其它中醫治療方法減緩末期病人的種種不適。希望本文能促進西醫的專業人員重視中醫,彼此合作,並尊重病人選擇中醫治療的決定。另外也要提醒讀者,要謹慎挑選中醫從業人員,避免被一些江湖郎中騙了還繼續受苦,那真的可能造成「中西合醫,治成標本」!(本文轉載自民報醫病平台2016/11/18)
-
2020-12-13 科別.心臟血管
吃火鍋配酒竟致眼中風!醫曝「冷熱飲交叉飲用」下場
最近天冷,火鍋店、薑母鴨、麻油雞、藥燉排骨等商家攤位前人滿為患,不過,醫師提醒,許多人吃火鍋時,總習慣搭配可樂冰飲,或是冰淇淋,但這對腸胃不好,且血管在急速擴張、收縮下,血壓急遽升降,更會引發頭部劇痛。喝熱湯與冷飲應間隔3分鐘 避免頭痛、血壓忽高忽低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何一成表示,仍收治過1名年輕男性,喜歡至火鍋吃到飽餐廳打牙祭,除了肉片、火鍋料之外,飲料也是無限暢飲,一邊吃火鍋、喝熱湯,一邊又喝著飲料。幾次下來,頭部常出現間續性疼痛,就醫時,測量血壓正常,醫師要求他下次吃火鍋時,攜帶血壓計,測量血壓,結果該個案發現,在喝熱湯時,血壓較低,但如果喝冰飲,血壓立即飆升,一來一往,血壓起伏甚大,以致引發頭痛。何一成建議,在喝熱湯與冷飲之間,務必至少間隔3分鐘,才能避免頭痛。高血壓患者更應該避免冷熱飲交叉飲用,否則血壓忽高忽低,容易導致頭痛、頭暈,嚴重時還可能誘發腦中風與心肌梗塞。吃火鍋時喝酒祛寒 當心誘發三高患者眼中風此外,吃火鍋時喝酒祛寒,也可能誘發三高患者眼中風。1名60歲男性三高病友,日前與朋友一起聚餐吃鍋,酒酣耳熱、身體發熱,但回家時右眼突然發黑,視力幾乎喪失,至急診就醫,確診為眼中風,所幸接受雷射治療,視力才逐漸恢復正常。中國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新竹分院眼科主任陳瑩山說,室內食用火鍋,又喝點酒,身體當然很暖和,但走出餐廳,氣溫驟降,三高患者眼部微血管容易收縮、破裂,就形成眼中風。陳瑩山指出,50歲以上三高患者為眼中風高風險族群,如果突然視力變差,應該儘速就醫,不要以為只是老花,視力變差。平常飲食則力求清淡,定期回診、規律用藥,才能降低中風機率。研究發現,眼中風患者如果預後沒有改善正活作息,依舊常熬夜、飲食偏重口味、肥胖、不運動,並未妥善控制三高疾病,則5年內罹患腦中風、心肌梗塞的機率大增,平均每4人就有1人可能罹患心血管急重症,不可不慎。(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湯底決定你的胖瘦! 照著6個SOP吃不怕體重暴走 吃鍋燙傷快冰敷? 錯了!護理師教你正確處置SOP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0-12-13 科別.精神.身心
觀察症狀 單一或多重 避免逛遍各科治不好
現代人壓力大,自律神經失調成為文明病,澄清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守正說,有不明原因的暈眩、不定期心悸、呼吸不順、失眠、全身痠痛,或口乾、眼乾、皮膚乾,而且不管怎麼跑醫院都治不好,只要同時擁有上述一至兩種症狀,就可初步自我評估有自律神經失調問題。當多重症狀出現,可進行自律神經檢查。葉守正說,因為所有器官的運作都是由自律神經管轄,一旦自律神經出問題,臨床症狀從頭到腳、五花八門,非常多自律神經失調的民眾,會在各大醫院的心臟科、內科、胸腔科、家醫科巡迴一次,平均換十多位醫師,花一年以上重覆折騰,仍難被確診病因。葉守正建議,懷疑出現自律神經失調問題的民眾,若出現的是多重症狀,如同時有心悸、腸躁症等問題,可直接到區域醫院或醫學中心進行自律神經檢查;反之僅是單一症狀,可先赴該科別檢查,排除可能的相關疾病,仍找不出疾病原因,再到神經科做自律神經檢查。舉例來說,民眾僅有心悸問題,可先赴心臟內科,當做完相關檢查,並排除可能性之後,由醫師專業判斷是否需轉診至神經科做自律神經相關檢查,病人也可以主動問醫師之後可去哪個科別求診,就可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醫院逛不停。心率變異分析技術,非侵入檢測、健保給付。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張勳安說,自律神經檢查中準確度最高的是「心率變異分析技術」(HRV),採集身體微弱心電訊號,以頻譜分析方式解析出自律神經等數項指數,是目前非侵入式檢測自律神經變化的簡便工具,目前國內健保也給付,無需自掏腰包。皮膚交感神經反應、全身出汗檢查及微神經圖也是常用的自律神經檢測方法。張勳安說,自律神經失調不是疾病,而是症候群,矯正作息可改善,藉由有氧瑜伽、心靈諮詢紓緩壓力;多接觸負離子較多的自然環境;食物攝取方面,可多吃蓮子、香蕉等安神食物。多數不需藥物介入,僅1%需專門藥物控制。張勳安也提及,自律神經失調民眾最關心是否需藥物介入,他強調,99%需要服藥的患者,服用的其實是原本就有的慢性病藥物,「只要把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控制好,自律神經失調就會解決。」,但仍有1%的血管迷走神經性昏厥或姿勢性低血壓者,需透過交感神經專門藥物控制。張勳安坦言,該藥物確實會產生心跳加速副作用,雖藥物是主流常規治療,但當常規治療反應不好時,非侵入性腦刺激術是目前輔助治療新趨勢。近年無副作用的非藥物電磁治療興起,電流、磁波治療可刺激大腦神經元,幫助大腦神經細胞恢復原有的活性。近年電磁治療興起,刺激大腦神經細胞。張勳安分享,電磁治療中經顱微電流刺激療法,運用極低的「微安培」安全電流量刺激大腦,改變大腦異常的腦電波,促使大腦分泌「焦慮」、「憂鬱」、「失眠」、「疼痛」等疾病有關的激素和神經傳導物質,幫助大腦慢慢地回復自然的放電狀態。不僅可迅速降低壓力激素的分泌,改善生理信號,如心率、血壓、肌肉緊張度、皮電、皮溫,有效控制緊張焦慮抑鬱,調節情緒狀態,也能改善異常腦電波,讓大腦回歸到正常的狀態,改善腦功能,因自律神經失調導致失眠、憂鬱、焦慮、疼痛都可使用。另外,經顱磁刺激療法也可能成為明日之星,根據國內外研究與臨床經驗,經顱磁刺激療法對於自律神經失調、失眠等身心相關問題也有不錯療效。衛福部食藥署已核准用於治療嚴重型憂鬱症,因自律神經失調產生嚴重型憂鬱症民眾就有機會使用,但健保尚未給付,需自費治療。
-
2020-12-13 新聞.長期照護
銀髮族怕摔倒 可測肌肉量預防
台灣估計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老人怕衰老更怕摔,年齡越高,肌力、平衡感及體力變差,摔傷個案明顯增多,嚴重會導致失能。醫師提醒罹患「肌少症」的高齡族群死亡風險可能增加2至3倍,建議民眾篩檢掌握健康狀況,才不會造成遺憾或成為家庭、社會負擔。老化人人無可回避,如何健康地老化倍受重視。高雄小港醫院指出,國人平均餘命提升,但需要被照顧的時間也相對增加,男性平均6.4年,女性平均8.2年,以衰弱與肌少症最常見。高雄市小港醫院院長郭昭宏說,衰弱症廣及視力、骨骼、肌肉、心血管等器官系統的功能退化,肌少症則是加重老人衰弱的因子,肌肉減少就容易跌倒,跌傷後無法運動,心血管、腸胃道跟著退化,長久下來就需依賴他人照顧。肌少症原因很多,通常牙齒不好,咀嚼吞嚥功能變差吃得少,若再沒運動,就會出現惡性循環。小港醫院與台大醫學院家醫科名譽教授陳慶餘合作,開發「樂齡寶貝機」,供民眾免費檢測肌肉量並做衰弱評估,以利醫療及早介入,協助長者健康老化。陳慶餘說,活動量減少、行動變慢、體重下降就是身體衰弱的表現。當肌肉質量不足,步伐出現障礙,很容易一跌不起,造成失能,進而畏懼出門,但越走不出去,退化得越快。
-
2020-12-12 科別.眼部
吃火鍋配飲料超過癮! 小心頭痛中風找上門
最近天冷,火鍋店、薑母鴨、麻油雞、藥燉排骨等商家攤位前人滿為患,不過,醫師提醒,許多人吃火鍋時,總習慣搭配可樂冰飲,或是冰淇淋,但這對腸胃不好,且血管在急速擴張、收縮下,血壓急遽升降,更會引發頭部劇痛。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何一成表示,收治過1名年輕男性,喜歡至火鍋吃到飽餐廳打牙祭,除了肉片、火鍋料之外,飲料也是無限暢飲,一邊吃火鍋、喝熱湯,一邊又喝著飲料。幾次下來,頭部常出現間續性疼痛,就醫時,測量血壓正常,醫師要求他下次吃火鍋時,攜帶血壓計,測量血壓,結果該個案發現,在喝熱湯時,血壓較低,但如果喝冰飲,血壓立即飆升,一來一往,血壓起伏甚大,以致引發頭痛。何一成建議,在喝熱湯與冷飲之間,務必至少間隔3分鐘,才能避免頭痛。高血壓患者更應該避免冷熱飲交叉飲用,否則血壓忽高忽低,容易導致頭痛、頭暈,嚴重時還可能誘發腦中風與心肌梗塞。此外,吃火鍋時喝酒祛寒,也可能誘發三高患者眼中風。1名60歲男性三高病友,日前與朋友一起聚餐吃鍋,酒酣耳熱、身體發熱,但回家時右眼突然發黑,視力幾乎喪失,至急診就醫,確診為眼中風,所幸接受雷射治療,視力才逐漸恢復正常。中國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新竹分院眼科主任陳瑩山說,室內食用火鍋,又喝點酒,身體當然很暖和,但走出餐廳,氣溫驟降,三高患者眼部微血管容易收縮、破裂,就形成眼中風。陳瑩山指出,50歲以上三高患者為眼中風高風險族群,如果突然視力變差,應該儘速就醫,不要以為只是老花,視力變差。平常飲食則力求清淡,定期回診、規律用藥,才能降低中風機率。研究發現,眼中風患者如果預後沒有改善正活作息,依舊常熬夜、飲食偏重口味、肥胖、不運動,並未妥善控制三高疾病,則5年內罹患腦中風、心肌梗塞的機率大增,平均每4人就有1人可能罹患心血管急重症,不可不慎。★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12-11 醫療.腦部.神經
為何手會抖?手抖怎麼改善?醫曝4情境比症狀更該留意
不少人在生活中常常會發現自己有手抖的情況,雖然沒有特別感覺到身體不適,但出現這樣的狀況總也是讓人有些緊張。而有得人覺得無傷大雅,但卻也有可能是生病所致,因而錯失了治療黃金期。究竟手抖原因為何?什麼樣的情況應盡早就醫?又該如何改善?來看醫師怎麼說! 常見引起手抖的4大類原因 家醫科王威傑醫師表示,手抖是原發性顫抖常見出現的症狀,形成原因非常多,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情況都有可能出現手抖,像是情緒緊繃、焦慮、低溫等,大多是兩隻手都會出現,稱為生理性顫抖,無傷大雅。也有可能是因為低血糖、甲狀腺亢進、副甲狀腺異常、維生素B12缺乏等因素所致。醫師在診斷時通常會先釐清前述狀況,並排除感冒藥、氣管擴張劑、精神藥物、酒精戒斷、尼古丁等藥物因素。 原發性顫抖是常見的良性手抖原因,好發於40歲以下族群,和遺傳有關,通常為雙側顫抖,不會合併局部無力或步太不穩等神經學症狀。 不過醫師提醒,即便手抖通常無傷大雅,一般民眾若有手抖的情況,還是應留意手抖當下的情境,如當出現單側性、突發性、靜止性或意向性的顫抖,就要特別小心,因為其可能是因為疾病所起,是一種警訊。 手抖留意當下情境 4大情況盡早就醫檢查 所謂的單側性顫抖,顧名思義就是只有一側會有出現顫抖的情況,其可能為腦部病變所致,大腦的可能性又較高一些。意向性顫抖患者常會在手伸向特定方向、動作或物品時出現手抖的情況,此常見為小腦病變。突發性顫抖指得則是以往沒有手抖的情況,突然之間出現,且有時也會合併神經學症狀,如局部無力、知覺異常、吞嚥困難等,常見因藥物、疾病所起,也因此常常來得突然。靜止性顫抖指得則是在沒有動作的情況下也會有手抖的情況,可將手放鬆掌心朝上,並將兩手放在腿上測試初步自我評估,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就是巴金森氏症。醫師建議有手抖的民眾,應多加留意這4大情況,盡早前往家醫科或神經內科檢查,找出原因以利治療。 改善手抖把握3原則,可嘗試按摩等方式改善 正如前述,引起手抖的原因非常多,有可能是因情緒、肌肉緊繃所致,也可能因疾病所起,如欲改善,王威傑醫師建議最好的方式就是找出問題從根本改善,應把握3個原則:觀察情況、就醫檢查、迴避風險。經觀察後若為前面所提到的4大情況,盡早就醫檢查並確實治療,平時也應盡可能迴避可能引起手抖的情況。 在自我觀察期內,醫師也建議可以做些舒緩動作進行改善,看是否為情緒或肌肉緊繃所引起,或許可以自行改善,包括了適度的泡熱水、按摩、伸展等方式,這些都有利肌肉、情緒放鬆。不過醫師也提醒,此為最簡單最基本的改善方式,若嘗試後手抖的情況沒有改善,還是建議應盡早就醫檢查為佳。 《延伸閱讀》 .走路手不動、肩膀痛治不好?帕金森氏症十大症狀中3項要注意 .1招解除肩頸痠痛。肩膀肌肉緊易引各種問題,專家教一條毛巾按摩解除。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2-07 養生.聰明飲食
不喝咖啡就頭痛憂鬱? 醫師教你可以這樣減咖啡
許多上班族每天早上沒有喝咖啡就好像沒有醒過來一樣,有的是咖啡喝了可能會有腸胃不適等症狀,但是不喝咖啡又可能會頭痛、憂鬱,醫師表示其實想要戒斷咖啡也並不難,只要循序漸進就可以做到。26歲的林小姐有輕度胃食道逆流,工作壓力大,早上總是一杯咖啡提神,有時為了精神集中,會再追加1、2杯。持續了5年後,她發現偶爾不喝咖啡時會頭痛,但只要一杯下去,症狀就會改善,咖啡簡直是她的特效藥。然而,上腹痛、胃酸上湧、火燒心則反覆發生,使她不堪其擾。經台南市立醫院家醫科許維芸醫師診治,發現不僅胃食道逆流加重、甚至還有輕微潰瘍。但林小姐又有咖啡戒斷症狀,只要停喝咖啡就會頭痛、精神不濟。許維芸建議,可逐步減量,或停喝2至9天,若擔心精神不濟影響工作,可選在假日停喝。經1、2個月後,身體會逐漸適應,若有頭痛症狀可先藉藥物控制。經1、2個月努力,林小姐成功戒斷咖啡癮,也解除胃食道逆流的症狀。許維芸表示,長期攝取咖啡會有成癮症狀,只要1、2天未攝取就會產生戒斷症狀,如頭痛、疲勞、警覺下降、憂鬱...等。但其實只要一段時間,逐步減量,或1、2星期不喝咖啡,身體就會逐漸適應。許維芸建議林小姐逐步減半每日咖啡量,再改用低咖啡因的咖啡或茶來替代,並養成不熬夜的生活習慣。經過1至2個月,林小姐早上沒有咖啡,一樣可以精神奕奕地上班,偶爾一杯咖啡調劑身心,也不怕上癮。許維芸表示,咖啡其實對人體也有好處,除了醒腦、調整時差、還能加強運動員的表現。長期適量飲用更可以降低第二型糖尿病、腎結石、痛風、肝硬化、帕金森氏症等疾病的發生率。但咖啡過量可能導致失眠、焦慮、血壓上升、心律不整,更大劑量甚至可能致死。許維芸建議適量攝取咖啡因,一般人每天攝取低於400毫克咖啡因,也不要在短時間內攝取超過200毫克咖啡因。而孕婦每日不應攝取超過200毫克咖啡因。小於12歲的兒童不要攝取咖啡因,青少年則每日不應攝取超過100毫克咖啡因。也要留意紅茶、綠茶、可樂、能量飲、巧克力、某些止痛藥也都含有咖啡因。本身有廣泛性焦慮症、胃食道逆流症狀者,就不建議過量攝取,以免病情加重。另外,睡前6至8小時最好不要再喝咖啡或含咖啡因的飲品,避免影響睡眠。某些降血壓、抗凝血、心律不整、神經科藥物會與咖啡因發生交互作用,建議諮詢醫師再飲用咖啡。
-
2020-12-07 醫聲.數位健康
智慧醫院/智慧醫療興起 醫療照護社區化發展
●AI智慧醫療建立健康風險預測系統,未來將走入社區,貼近民眾生活,從疾病治療轉向預防保健●即使AI影像判讀精進成熟,但未能參酌病患「人文變數」,仍無法取代醫師在社區藥局藥師指導下,透過簡易機器拍攝眼底影像,就得知眼部是否出現病變,這情景在不久之後極可能在真實生活中上演。AI智慧醫療技術快速進化,健康風險預測系統愈來愈貼近民眾生活,多名專家昨在「陽明交大智慧醫療論壇」公布研發成果,交通大學副校長、智慧醫療推動中心主任林奇宏表示,未來醫療照護將朝去集中化、家庭為導向轉型。交大陽明AI辨識眼底影像交通大學與陽明醫學大學將於明年2月1日合併,交大電子資通訊技術和陽明先進醫療照護專業緊密結合,強強聯手,打造智慧醫療,昨舉辦「陽明交大智慧醫療論壇」,擘畫未來醫療照護的願景。「AI醫療已被大量使用在醫療影像、健康風險預測系統。」交大資訊工程系教授曾新穆說,糖尿病患者眼部易病變,研究團隊結合深度機器學習和巨量分析技術研發「視網膜病變自動辨識系統」,與國內多家醫院合作,收集幾十萬張影像,用AI辨識眼底影像,平均一到兩秒完成一張眼底影像判讀,協助醫師找出潛在病患。眼底病變辨識準確率逾九成曾新穆表示,此系統判讀準確率逾九成,未來希望普遍推廣至社區,而非擺在眼科,而是可以進到家醫科,甚至連鎖社區藥局,當糖尿病人定期回診或是拿慢性處方箋時,經簡單儀器「快速照一下」,就能篩檢出早期眼底病變病患。AI智慧醫療往社區發展林奇宏說,隨著新一代通訊技術提升,連結與連續的監測系統以及健康預測系統也隨之提升,病人的自我照護意識和能力將大幅增加,連帶也改變醫療照護體系。過去需要「一大間醫院」才有足夠的經濟和服務規模,將漸漸朝向「去集中化」的方式,往社區發展。AI再聰明仍無法取代醫師隨著數位科技的蓬勃發展,AI可能全面取代醫師嗎?陽明大學醫管所教授唐高駿表示,AI在影像、病理等固定的病人資訊判斷上,已有非常顯著的成效,現在各大醫院積極將AI運用於動態的生理資訊,蒐集大量資訊發展成「數位孿生(Digital Twins)」用於疾病預測。過去醫師利用經驗來做出診斷,往往也「說不出所以然」,似乎只能靠經驗、直覺,但藉由AI蒐集到細微的資訊,讓醫師發現「判斷路徑」,未來也可能翻轉醫學訓練。唐高駿強調,AI可以輔助醫師做出正確、迅速的診斷,但患者的情緒、偏好以及言談舉止等「人文變數」,卻不是一下可交給電腦的,且醫師並不只限於判斷影像和病理資訊,因此,未來AI還是難以取代醫師。林奇宏表示,醫學從描述性醫學、分子基因醫學,數位資訊革命後轉型為數位醫學,到現在最夯的智能醫學,變化快速,在邁向超高齡社會過程中,醫療需求從急性醫療轉向慢性病管理,醫界需要深思的是「如何連結?」、「如何將疾病治療轉向預防保健?」。
-
2020-12-06 醫療.慢病好日子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高音飆不上、蠟燭吹不熄 留意肺功能出問題
自體免疫疾病共病多,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李信興指出,自體免疫疾病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多發性肌炎、皮肌炎、乾燥症、硬皮症等,患者均容易出現共病,其中又以肺纖維化最需提高警覺。>>延伸閱讀/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全身性疾病,可能隱藏多處「內傷」,應定期檢測。在自體免疫共病中,最多患者為類風濕關節炎,其次為乾燥症,臨床顯示,約30%至50%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會合併肺纖維化,至於硬皮症合併肺纖維化的比率最高,且70%至80%肺部功能會變差。李信興提醒,自體免疫共病絕非只限於單一器官或是單一表現,因為這是全身性的疾病,可能引發看不見的「內傷」,例如,不可能只有關節出現問題,包括眼睛、肺部都可能異常。李信興強調,除了表徵病症之外,任何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均會侵襲內部器官,一旦侵襲肺部,就可能造成肺纖維化,建議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務必定期回診,接受肺功能檢查,包括胸部X光,另以吹氣來檢測肺活量。另外,從日常生活中的肺活量變化,也可看出端倪,例如,至KTV唱歌,習慣飆高音,但最近卻飆不上去;慶生時,連蠟燭都無法吹熄,這就代表肺功能異常。走路爬梯喘不停,可安排「高解析度電腦斷層掃描」。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長佑指出,肺部就像是乾的海綿,一旦處於發炎狀態,就如同浸泡在水中會逐漸變重,且沒有彈性,此時容易喘,一走路或是爬樓梯就會喘不停,建議定期三個月做一次肺功能檢查,如有異常,可安排高解析電腦斷層掃描(HRCT),有助確診。由於傳統X光檢查,無法掃描肺葉末梢微細構造,因而無法診斷瀰漫性肺疾病,但高解析度電腦斷層掃描是用1至1.5mm厚度掃描,瞭解肺間質或氣道結構,在診斷瀰漫性肺疾病上出現顯著進展。高解析度電腦斷層掃描因解析度超高,目前用來診斷肺間質疾病或是瀰散性肺部疾病,例如,肺部是否呈網狀、類似蜂窩形狀、結構扭曲及體積減少等。此外,高解析電腦斷層掃描也屬可診斷早期肺癌的必要檢查。因為喘就窩著不動,會讓肺功能變更差。自體免疫患者如何保護肺部?李信興強烈建議,老菸槍首先務必戒菸,以及避免二手菸,因為香菸裡充滿許多有毒物質,吸進肺部組織,就會讓細胞凋亡。第二為遠離空汙,外出時,應該戴口罩,如果空汙嚴重,應避免外出。不過,留在室內時,最好使用空氣清淨器,去除空氣中的懸浮微粒以及有毒物質。第三為不要因為容易喘,就整天窩在家裡,不走動、不運動,這樣反而會讓肺部功能變得更差,建議一步一步增加運動量,例如在校園操場或是公園快走,等到體力充沛再試著爬山。運動過程中,也需要瞭解自己的呼吸狀況,如突然覺得喘或累就應回診,請醫師評估肺功能。蔡長祐則強調,「身體是一體的」,自體免疫疾病患者身體各處都可能出現病變,如出現異常症狀,建議先至家醫科就診,再由醫師視情況轉介至其他科別。【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0-12-06 醫療.自體免疫
慢病放大鏡【肺纖維化】為了多吸一口氣 肺纖維化及早治療
人活著就是憑著一口氣,如果氣虛、容易喘,甚至喘不過氣,無法吸到一口氣,就可能沒了,這對肺纖維化病友來說,可是極為深刻的人生寫照。>>延伸閱讀/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肺纖維化患者預後差,存活率低,比癌症可怕。值得注意的是,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為肺纖維化高風險族群,台大醫院免疫風濕過敏科主任謝松洲指出,紅斑性狼瘡、多發性肌炎、皮肌炎均為自體免疫疾病,病友罹患「菜瓜布肺」的比率遠高於一般民眾。謝松洲以紅斑性狼瘡為例,該疾病以關節疼痛、皮膚斑疹為主,病友容易合併身心症狀、乾燥症與嚴重危及呼吸功能的肺部纖維化。但病友常忽略肺功能變差的狀況,即使一動就喘,也常以為是變胖或缺乏運動導致。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林孟志指出,除了大眾熟知俗稱「菜瓜布肺」的特發性肺纖維化之外,因自體免疫疾病導致的肺纖維化,也屬於一種少見的間質性肺炎,肺部會逐漸纖維化,使肺葉組織出現間質性肺炎現象,患者預後相當差,存活率之低,比一般癌症還要可怕。傳統治療效果有限,呼吸衰竭須仰賴氧氣瓶。肺纖維化的傳統治療效果相當有限,以往在確診後,如同宣判死刑,患者呼吸功能逐漸惡化,進而呼吸衰竭必須仰賴氧氣瓶,最後因吸不到空氣而死亡。其早期病變以肺泡壁發炎為主,病徵為容易喘、胸悶、呼吸不順、呼吸急促及乾咳,患者常被誤診為氣喘、心臟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到了中期肺部組織纖維化,患者明顯消瘦、食欲不振、呼吸困難,有病人半年內瘦了十多公斤,喘到無法爬樓梯才就醫,但許多醫師對此疾病不夠瞭解,導致許多病人到處求診,掛了急診、家醫科、胸腔科、心臟內科後最終才確診,卻幾乎都已經到了晚期。晚期肺泡壁失去彈性,質地有如菜瓜布。到了晚期,肺泡壁如混凝土般堅硬、失去彈性,透過內視鏡觀察,質地有如菜瓜布,因此被稱為「菜瓜布肺」。在治療上,肺纖維化患者肺功能會在數年內逐漸惡化,傳統使用類固醇、化痰藥、抗凝血劑及免疫抑制劑,或許可能暫時緩解症狀,但此疾病為不可逆的,傳統治療效果極為有限。新藥問世,延緩惡化速度,提高生活品質。所幸最近幾年肺纖維化治療上出現突破進展,新藥問世,臨床研究發現被用來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可降低五成肺功能受損速度,更能減少六成八急性惡化機率,雖然無法治癒,但能延緩惡化速度,且提高病人生活品質,死亡風險則降低四成三,部分患者用藥1至2周,可改善咳嗽症狀。美國、歐盟幾年前就已陸續核准新藥上市,台灣則在2017年3月給付新型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呼吸道藥物。林孟志表示,由於該藥物價格昂貴,給付條件嚴格,肺功能太好或太差都不符合規定。不過,今年藥物已獲健保核准,除治療過去已取得適應症的特發性肺纖維化外,不論造成肺部纖維化的原因為何,只要纖維化會持續進展,均可使用藥物延緩病程,為長年無藥可醫的自體免疫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患者帶來一線曙光。謝松洲說,自體免疫疾病治療以類固醇、抗發炎藥物、免疫抑制劑為主,在醫師指示下規律用藥,免疫系統就會逐漸恢復正常,但如果肺部纖維化,就須積極治療。一般民眾如何預防肺纖維化1.積極治療胃食道逆流林孟志指出,由於多數的「菜瓜布肺」致病原因仍不明,一般認為與基因遺傳、抽菸、胃食道逆流有關,建議民眾戒菸,並積極治療胃食道逆流。2.危險環境從業人員木工、美髮業、裝潢工人等長期暴露在粉塵、化學物質危險環境的從業人員,屬於高風險族群,務必提高警覺。3.注意症狀積極就醫如乾咳超過2個月,合併易喘、呼吸困難等症狀就應積極就醫。【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0-12-03 科別.皮膚
肚臍藏污納垢需特別清洗嗎? 醫:用錯方法恐造成可怕下場!
肚臍總是藏污納垢、還飄出異味嗎?該如何清潔才好呢?新光醫院家醫科柳朋馳醫師表示,肚臍的髒污是皮膚老化角質、汗水、皮脂分泌的混合物,容易卡在充滿皺褶的肚臍。一般來說,每日洗澡時沖洗即可,無需特別清潔,但若髒汙嚴重時,可於洗澡前15分鐘滴入數滴嬰兒油或橄欖油幫助污垢軟化,之後以棉花棒或紗布輕輕擦去髒污,再用肥皂水清洗即可。若髒污難除時應避免大力摳抓,不妨諮詢醫師的專業建議。 肚臍難免藏污納垢,需要特別清洗嗎?若看起來黑黑髒髒,又該如何清潔才好呢?柳朋馳醫師表示,肚臍的髒污是皮膚老化角質、汗水、皮脂分泌的混合物,容易卡在充滿皺褶的肚臍。一般情況下無需特別清洗,只要在每天洗澡時用肥皂水稍微清潔即可。 然而,若髒污較多時,有明顯污漬、甚至出現異味時,又該如何處理呢?柳朋馳醫師表示,可嘗試在洗澡前15分鐘滴入嬰兒油、橄欖油,幫助污垢軟化後以棉花棒或紗布輕輕擦拭,並於洗澡時再次使用肥皂水清潔即可。 若上述做法仍未能清除肚臍明顯污垢或異味問題時,千萬不要大力摳抓肚臍,以免肚子痛或導致皮膚紅腫受傷!柳朋馳醫師提醒,因肚臍皮膚較薄且位置與腸子接近,不建議用力搓洗,以免刺激腸道蠕動而出現肚子痛的問題,且可能因為抓破皮而導致肚臍周圍皮膚感染,甚至惡化成蜂窩性組織炎的狀況;若肚臍污垢無法自行清除時,不妨諮詢專科醫師的診斷與建議。 肚臍護理相關問題,建議諮詢「家醫科、皮膚科」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新光醫院家醫科 柳朋馳醫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