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8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家人
共找到
6108
筆 文章
-
-
2024-09-17 醫療.精神.身心
憂鬱症患者治療該不該住院?精神科醫師:出現3狀況應考慮
「當人陷入明顯的憂鬱之中,要他靠自己去好起來,是件很不公平的事情。」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心身精神科及精神官能症病房主治醫師唐守志如此表明。多數的憂鬱症患者對治療是有一絲憂慮的,因此當他們願意尋求幫助時, 臨床上醫師需要了解病人的病識感處於何種程度,才有助於雙方溝通,建立醫病共享決策,當然需不需要住院治療,患者的動機及對治療的期待也是影響評估準則之一。憂鬱症治療該不該住院?病人的病識感成為關鍵因素大部分的憂鬱症患者知道自己狀況不好,也會盡量想要維持正常,但對於是否要治療卻會有很多擔心和猶豫,唐守志分析,病人的擔心和猶豫包含了現實的考量及大眾偏見,例如精神疾病的污名化,藥物是否有副作用,甚至是一旦服藥就成了精神病的想法。同時憂鬱還會影響患者的判斷能力,唐守志指出,「其實憂鬱症患者能感覺到,『我很憂鬱』、『我需要被幫助』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憂鬱讓人缺少了能量,加上想法受憂鬱情緒影響,總難以下定決心,所以能夠來看病治療的患者,其實都是經過一番天人交戰才踏入診間。當患者願意尋求幫助,從知道自己生病,再細膩到自我選擇治療的方式,這些也是影響治療動機與合作態度的關鍵因素。然而選擇門診或住院治療,又必須要仔細的權衡!唐守志坦言,身為臨床醫師要小心避免,在治療過程中不小心剝奪病人的自主性,住院除了提供安全的環境,針對病情的臨床觀察給予適當的治療外,也是讓人從原本的生活處境當中脫離出來,有助於隔絕壓力,一方面卻也要注意,恐變成患者逃避事情的方法。唐守志提到,有些病人會在意有住院經歷,認為這好像是一個人生的汙點,可能從此一蹶不振。但若因為擔心疾病的汙名化,寧願忍受疾病的痛苦,也不肯好好治療,身心反倒容易受到憂鬱症影響,失去正向的能力,讓自己走上更辛苦的路。患者住院及出院如何評估?精神科醫師提出3面向參考精神疾病發作有3個層面因素:第1是生理的因素,包括遺傳、體質、基因等,可從家族史先觀察;第2是心理因素,與人格特質和人際衝突有關,像是不良應對方式、逆境經驗、內心衝突或創傷經歷皆可能為影響原因;第3是社會因素,主要受外在環境包括經濟、工作、意外事件、壓力等情況影響。通常這3大面向是造成疾病發作的原因,只是比例上每個人的情況不同,而醫師在治療時,也會根據患者的發病原因給予適合的處置,例如藥物、心理治療或是住院治療等。關於憂鬱症住院治療方面,唐守志表示,當患者已經無法自己處理,或利用其他周邊資源來改善疾病帶來的困擾,這時就是醫療介入的時機點,例如有些憂鬱症較為強烈會導致患者想法扭曲,容易變得負面思考,對世界沒有任何希望,就像戴上一副灰色的眼鏡來看世界,如果不把眼鏡摘下來,那麼看到的世界都是會灰色的。當憂鬱的病症更嚴重發展下去,可能會出現脫離現實的情況,臨床上稱為精神病性的憂鬱症(Psychotic depression),開始出現幻覺、缺乏判斷能力,生活上容易發生危險,這類型的人就需要住院。唐守志說明,一般憂鬱症的住院及出院評估主要會看3面向:1.判斷疾病的嚴重程度:當症狀強度高時會讓病人思考很負面、對事情判斷很扭曲,降低他對疾病好轉的期待。通常大部分輕度和中度的憂鬱還可以透過門診的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來處理,然而更為嚴重的憂鬱症可能連日常生活都出現困難,家人朋友也較難去照顧,因此住院的安排就可考量。2.評估患者的狀態是否存有危險性:憂鬱症患者易有負面思考,出現無助、無望、無價值等想法,再加上罪惡感和死亡的意念,為了不想繼續痛苦下去,因此產生傷害自己和結束生命的念頭就會提高很多。住院能提供密切的觀察,制定治療的方針,同理憂鬱的痛苦,支持和鼓勵治療的進行,重新灌注希望。3.觀察患者利用其他資源是否能協助改善疾病:治療的進展是復原力和疾病之間的拔河,如果運用了自身和週邊的資源來幫助自己,但仍不見症狀改善甚至更嚴重,這時候就需要更專門的治療。北市聯醫松德院區調查 憂鬱症患住院治療平均日數28天根據台北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調查,自108年至112年6月底,因精神疾病住院的患者平均1年約有8499名,其中憂鬱症為1812人,占約21%,患者平均年齡為43歲,平均住院日數是28天。唐守志分析,從憂鬱症患者住院次數來看,有約72%是1次住院,15%是2次住院,也就是說有7成的憂鬱症住院患者,只住過1次院後就沒有再住院;總共有接近9成的病人是2次住院後就沒再住過院。因此,多數患者住院後都可以改善病情的嚴重度,不用再住院。對於部分憂鬱症患者來說,住院可能是相當排斥的事情,但關於住院治療的用意,唐守志宣導,住院讓病人必須離開原本生活的環境,可以暫時隔絕所有的活動、人際交涉所帶來的影響及壓力,也能讓他在這段時間重新建立正確的日常生活作息。尤其憂鬱症患者常有失眠、入睡困難、早醒等睡眠障礙,有些人可能是因為生活提不起勁導致整日躺床,等到晚上該睡覺時就容易睡不著,錯誤的習慣只靠門診開藥幫助入睡,是無法找出根本問題解決的。唐守志也提到,患者在住院期間,醫護人員可以仔細觀察包括體力、作息、飲食、睡眠、心理等方面的狀況來擬定個別治療計畫,例如重新調整藥物、建立規則用藥的習慣、給予心理治療等協助。由於憂鬱症從精神醫學上來看屬於一個通稱,病人在此狀態下可能會同時有不同疾病引起情緒問題,因此住院也便於檢查,判斷病人身上是否有其他狀況,例如甲狀腺疾病、糖尿病控制不好、免疫疾病等症狀,揪出原本門診中未發現的因素。現今傾向社區精神治療 憂鬱症患者不需長時間住院以台北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為例,主要根據住院評估標準,當患者疾病的嚴重度、危險性較高時,會先安排入住一般急性病房穩定病況,如果有心理衝突或人際議題,也可經過轉介和評估,再轉入精神官能症的病房。唐守志描述,院內的精神官能症病房主要可幫助患者克服心理、社會因素導致的疾病影響,提供像是團體心理治療及個別心理治療,來進行心理社會處遇,病房內除了有5、6位心理治療師長駐,1周的5天會安排運動、放鬆、心理團體、人際互動、園藝藝術治療等,讓患者認識情緒,學習使用不同方式調解憂鬱情緒和人際互動模式。唐守志強調,患者本身若是受疾病症狀影響太大,參加療程活動反而會造成壓力,對調整病情無益,因此等到病況穩定、本人有動機和願意改變並配合治療,再轉介至精神官能症病房才比較有辦法吸收後續的療程。另外,有些門診患者也會因病情需要,在經醫師評估危險性及配合度後,而入院治療。關於憂鬱症患者可能會擔心,住院耗費時間長恐打亂原本生活,唐守志指出,現今醫學發展傾向社區精神治療,已不再需要長時間的住院,社區心理中心、相關醫療的復健機構設置,皆有助於患者回歸正常生活後,能定期追蹤病情。住院治療只是人生跑道中1次進廠維修,重新調整後能夠再返回正常跑道。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17 焦點.健康知識+
40歲以上免費健檢省千元,不同年齡層補助次數不一樣!搭「一量表」自測緩失能
這幾年名人罹癌、過世的消息頻傳,傷心的同時,也可能可以讓一般民眾理解生活、飲食作息的正常,以及「健康檢查」的重要性。現在,台灣正在步入超高齡化社會,不僅平時自我的健檢重要,家中長輩的健康也要隨時掌握!到底什麼樣的檢查項目適合?由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醫師解析。 根據國健署提供的基本健康檢查建議,40歲以上、未滿65歲者為每三年做一次;年滿55歲以上且身份別為原住民者等。對於特殊族群,因風險恐因年齡增長而增加,因此建議可提前健康檢查。 一般來說,老年健康檢查是指65歲以上者,建議每年至少做一次健檢。雖然免費的健康檢查項目為基本套餐,如果考慮是否要做其他檢查的話,可根據不同年齡的疾病風險,或自己的危險因素、家族史來檢查。 能做免費健檢的對象(具健保身分者).年滿40歲以上至64歲者每3年1次。.年滿65歲以上者,每年補助1次。.年滿35歲以上罹患小兒麻痺患者,每年補助1次。.年滿55歲以上且身份別為原住民者,每年補助1次。.年滿45歲以上至79歲者及年滿40歲以上至79歲原住民者得終身補助1次B、C型肝炎篩檢。健檢項目有哪些?心理健康也能檢查!1. 身體檢查:個人及家族病史、身高、體重、視力、口腔檢查、血壓、腰圍、BMI、憂鬱檢測及醫師理學檢查。 2. 血液檢查:SGOT、SGPT、肌酸酐、血糖、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高低密度脂蛋白。年滿45歲以上至79歲者及年滿40歲以上至79歲原住民者得終身補助乙次B、C型肝炎篩檢。 3. 尿液檢查:尿蛋白質。 另外,「心理健康檢查」是一個相對較新的領域。在這方面,面臨著如何提供有效的檢查和幫助的挑戰。一些地方已經開始在便利商店提供自填的心理量表,讓人們可以在隱私的情況下自行測試,雖然這些量表不太準確,但仍然提供了一個機會給那些可能有心理問題的人。一些地方政府的老年健康檢查中也包括了心理和失智篩檢,這樣的做法有助於早期發現問題並提供幫助。此外,「腦波檢測」等新技術也正在被應用於偵測情緒問題和失智症。這些技術的應用起源於一些高風險行業,但現在已擴展到一般的健康領域,這表明了對於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視和尋求解決方案的努力。長輩身體狀況也能自我檢測除此之外,想判斷自己的身體狀況,也可以利用「健康量六力」的自評量表,了解自我功能的狀況,及早介入處理,進而延緩失能。 什麼是「健康量六力」?它包含六個方向,其中包括認知功能、行動能力、營養、視力、聽力和情緒狀態。這些都是與健康密切相關的要素,如營養問題,許多長者常常存在營養過剩或不良的問題;視力和聽力也是需要特別關注的領域,因為它們與許多疾病有關聯,包括與失智風險的關聯。因此,這個計畫旨在發現問題並在疾病形成之前進行矯正或預防。 題目 是/否 1.您是否覺得長輩近一年來有記憶減退現象? 2.椅子起身測試:長輩雙手抱胸,完成連續起立坐下5次,是否大於12秒? 3.詢問長輩在非刻意減重的情況下,過去三個月,體重是否減輕3公斤或以上? 4.詢問長輩過去三個月,是否曾經食慾不好? 5.詢問長輩眼睛看遠、看近或閱讀是否有困難?(此題回答「是」,請答題目5-1.;此題回答「否」,請跳答題目6.) 5-1.詢問長輩過去1年是否"曾"接受眼睛檢查? 6.詢問長輩聽力是否出現以下"任一種"情況?• 電話或手機交談時聽不清楚,或因為沒聽到鈴聲常漏接電話?• 看電視/聽收音機時,常被家人或朋友說音量開太大聲?• 與人交談時,常需要對方提高說話音量或再說一次?• 因為聽力問題而不想去參加朋友聚會或活動? 7.詢問長輩過去兩週,是否常感到厭煩(心煩或「阿雜」),或覺得生活沒有希望? 8.詢問長輩過去兩週,是否減少很多的活動和原本感興趣的事? 延伸閱讀: 長輩要防肌少症,只吃蛋白質根本沒效!日本研究證實:加上「這3種營養素」才能長肌肉 擔心爸媽有「憂鬱症」,「連哄帶騙」5套劇本,北榮精神科主任傳授「帶長輩看病」法
-
2024-09-16 醫療.消化系統
做過5、6萬支大腸鏡 胃腸醫曝這6種人有「息肉臉」,快做大腸鏡篩檢!
衛福部統計,大腸癌位居國人十大癌症第三名,大腸癌病灶常從息肉病變而來,但有沒有大腸息肉,看臉看得出來嗎?腸胃科醫師葉秉威於臉書表示,經他做過約5、6萬支大腸鏡經驗,從病患整體身形進行判斷,歸納以下6種容易患有「大腸腺瘤」的外觀與特徵。葉秉威說,很多跟他一起做大腸鏡檢查的技術師同仁,常習慣在開始做病患大腸鏡前的預言。「準備好器械,看來又要切息肉了,進去後往往跟我預測的相距不遠。 」很多人都會疑惑,為什麼他會知道患者有很多息肉,我常會笑稱,他看起來有息肉臉,事實上,看臉真的可以看得出有無息肉嗎?結果當然是唬爛的,當然不能看臉預測。葉秉威經分析,6種容易患有「大腸腺瘤」的外觀與特徵:好發「大腸腺瘤」6種人外觀與特徵1. 中年,年齡約莫45至50歲以上2. 首次做大腸鏡3. 男性更多於女性4. 身形通常多為肥胖,尤其是胖在肚子上這種中央型肥胖5. 言行舉止間,流露出對健康的不重視或是不作為6. 如是健診病患,通常拒絕切息肉的比較容易會發現息肉例外的鋸齒狀腺瘤息肉多好發年輕女性葉秉威說,這個歸納純屬個人經驗分享,而且不適用於鋸齒狀腺瘤這種息肉,因為這種息肉多好發於年輕、女性,偏瘦的病患上。葉秉威指出,管狀腺瘤的生成和年齡、性別、體重、飲食型態、有否抽菸及喝酒息息相關,因此,45至50歲年齡,不正是開始要作大腸癌篩檢的年齡?體重偏重的病患,飲食大多不太健康,通常是高熱量,多吃肉、少吃青菜,少運動,息肉發生風險本來就較高。第一次檢查的病患,息肉都養了數十年了,也沒有人幫忙清一清,自然風險高。另對健康的不重視,本來就不太會著重於健康原型食物或是保持適當的體重。菸酒也多不忌諱。有大腸息肉自然不是很意外。最後,通常拒絕切息肉的病患,大概都會發現息肉。葉秉威說,大家可以看看周遭的家人,親朋好友,有沒有所謂的「息肉臉」,有的話,不妨可以考慮健檢大腸鏡。
-
2024-09-16 醫療.精神.身心
防老年憂鬱演變成失智症 醫建議2招健腦、增「快樂激素」
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加劇,老年憂鬱症備受關注。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老年憂鬱如果不及時介入治療,當大腦長期處於負面情緒狀態,可能損傷腦部神經,進而演變成失智症,甚至有較高輕生機率。在老年人口的精神疾病中,以憂鬱症盛行率最高,其次為失智症。楊聰財說,多數長輩會以身體症狀來表現心理的不舒服,但子女、照顧者容易以為是正常老化現象。楊聰財建議,老年憂鬱的防治,要從生理、心理、環境和精神方面多管齊下,改變陷入鬱鬱寡歡的危險因子。在生理方面,首重定期健康檢查,楊聰財指出,透過定期健檢,可及早發現並控制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能及時採取有效的治療措施,減少疾病對老年人心理的負面影響。均衡飲食對於維持老年人的身體健康至關重要。楊聰財說,攝取富含抗氧化劑食物,有助於降低憂鬱風險,可多吃水果、蔬菜、全穀物,適量攝取Omega-3脂肪酸、維生素B群等營養素,能促進腦部健康,減少認知衰退的風險,降低憂鬱的發生率。運動對於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都有顯著影響,楊聰財指出,運動能促進大腦釋放多巴胺和血清素等「快樂激素」,減輕憂鬱症狀,可從事步行、游泳、瑜伽等有氧運動,能提高心肺功能,且增強體力和免疫力。許多老年人常因為身體不適或焦慮,出現睡眠障礙。楊聰財強調,應避開助眠藥物,建立良好睡眠習慣,例如保持固定的起床、就寢時間,睡前不使用3C產品,打造安靜舒適的睡眠環境,以提高睡眠質量。孤獨感是老年憂鬱的重要原因之一。楊聰財說,豐富的社會支持系統有助於降低老年人憂鬱的發生率,建議家人、朋友和社區組織應積極主動與老年人保持聯繫,參加社交活動,幫助老年人擴大社交圈,增強歸屬感和幸福感。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16 醫療.腦部.神經
喝水時水從嘴角流出來是中風還顏面神經麻痺?醫教最簡單判斷方式
一名70多歲有三高的阿嬤,早上起來喝水時水從嘴角流出來,家人擔心可能是中風了,緊急送醫急診,經檢查發現是帶狀疱疹引起了「顏面神經麻痺」。馬偕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黃勇評指出,病毒感染容易引發顏面神經麻痺,容易跟中風混淆,最簡單的判斷是:顏面神經麻痺並不會影響到手跟腳。常見因病毒感染 好發於春秋黃勇評表示,顏面神經麻痺症狀局限於臉部,包含眼皮下垂、眼淚一直流、法令紋消失、水會從患者側嘴角流出、舌頭麻不適等,有的人還會出現耳朵後面疼痛的前驅症狀;腦中風則有「臨微不亂」的判斷準則,「臨」時手腳軟、「微」笑也困難、講話「不」清楚、別「亂」快送醫。兩者最大差異,就是顏面神經麻痺不會影響到手跟腳。顏面神經麻痺好發於春、秋兩季,常因為病毒感染導致,如疱疹病毒、帶狀疱疹病毒、巨細胞病毒、EB病毒等,同時與免疫力低下或疫苗接種等有關。黃勇評說,通常患者容易在一早發現,尤其是刷牙、洗臉等照鏡子時,會注意到單側臉部出現眼歪嘴斜等狀況。每10萬人約有25人會發生顏面神經麻痺問題,好發族群為免疫力差者、懷孕婦女、年長者等。「顏面神經不治療也可自行恢復,但需要8到12周才會痊癒。」黃勇評說,治療可以加速復元,年輕人復元較快,4周就會復元得差不多。黃勇評說,該名70多歲阿嬤因有出現耳朵後疼痛的前驅症狀,加上免疫力較差,治療時間比較久,耗時4周以上、回診2次,給予抗病毒藥物、類固醇治療才痊癒。針灸、電流刺激 可加速復元另有一名做房地產仲介的壯年男子,交際應酬壓力大,平常菸酒不離手,早上起來出門前發現自己眼歪嘴斜,趕快上網查資料,一到診間就跟醫師說自己「顏面神經麻痺」,經過檢查確診,後來給予類固醇治療,一、兩周之後就痊癒了。顏面神經麻痺的治療,黃勇評說,通常第一周會使用低劑量類固醇,對抗顏面神經發炎、加速復元。然而,顏面神經麻痺會伴隨其他帶狀疱疹病毒感染,必須同步處理感染問題,否則顏面神經也很難單獨治好。此外,針灸、復健電流刺激等,也會加快顏面神經麻痺的恢復。雖然顏面神經麻痺不能百分百預防,但可以透過加強免疫力的方式來減少發生機率,黃勇評強調,日常生活應維持規律作息,均衡飲食,同時補充維他命,避免吃辛辣、刺激食物,適量攝取咖啡、茶,戒菸戒酒。也提醒出入人潮擁擠公共場所,可配戴口罩,減少感染風險。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16 癌症.食道癌
港星徐少強食道癌逝!醫曝「1危險因子」易癌前病變,沒在減重卻變輕也要留意
因電視武俠劇「天蠶變」走紅的徐少強,月初傳出罹患食道癌病逝消息,今日他的女兒徐頴堃證實父親死訊,表示:「多謝關心,希望大家給點空間讓家人處理後事。」一代武打巨星於北京病逝,享壽73歲。食道癌初期無症狀 發現多為中晚期昕新智慧診所院長朱光恩表示,食道癌初期沒有症狀,等到腫瘤持續變大時,因管腔阻塞而出現吞嚥困難、喉嚨卡卡、心窩灼熱感等,包括沒有特意減重卻出現體重變輕,等到發現不對勁時,大多已是中晚期,必須進行接受食道切除手術,治療相對棘手。【疾病百科】食道癌徐少強出身邵氏訓練班,在電影圈苦熬多年,經常以大俠形象出現,當年還有狄龍、爾冬陞等才貌雙全的男主角,所以難在大銀幕登上一線。後來因「天蠶變」一劇飾演「雲飛揚」而聲名大噪,劇中練成了舉世無敵的「天蠶神功」,開出亮眼收視,戲約不斷。徐少強除了最代表他的「雲飛揚」,也曾在周星馳電影「武狀元蘇乞兒」飾演大反派「趙無極」,深受觀眾好評,累積影視作品逾百部。近年多在中國大陸拍劇,並定居北京;今日驚傳9月1日於北京因食道癌離世,令影迷不勝唏噓。食道癌是「吃」出來的癌 胃食道逆流也容易致癌前病變根據衛福部112年十大癌症死亡率排序,食道癌排名第九,高達9成以上為男性,裕隆集團董事長嚴凱泰也是因食道癌驟逝。朱光恩說,食道癌是「吃」出來的,包括,抽菸、喝酒、嚼檳榔、過熱飲食等,食道黏膜反覆受傷、修復,過程中可能細胞變異,提高食道癌風險。另外,胃食道逆流也是一大危險因子,當胃酸往上逆流至食道,易導致胸口灼熱、火燒心、溢酸水等,甚至形成食道黏膜糜爛、潰瘍等,產生「巴瑞特氏食道」,屬於食道腺癌前病變。朱光恩提醒,如有肥胖問題、飲食控制不佳、睡前吃消夜,均容易反覆胃酸逆流,引發巴瑞特氏食道症。早期發現食道癌,可進行內視鏡黏膜下切除術,65至90%五年存活率。但食道癌第二期已經無法單靠內視鏡手術,必須進行食道切除手術;而當腫瘤侵犯到食道的肌肉層,就可能轉移到周邊的器官,增加治療困難度。定期檢查是食道癌預防關鍵朱光恩強調,「定期檢查」是預防關鍵,尤其是有抽菸、飲酒、嚼檳榔的習慣,以及家族史、長期胃食道逆流者,都要提高警覺。食道癌的不適症狀與上消化道疾病相似,吞嚥異常、咽喉緊縮、聲音沙啞、久咳等,務必就醫檢查。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15 失智.長期照護
失智症需要「連續性」照顧!政府補助當誘因,機構多收失智者
根據調查,台灣失智症患者約五成以上屬於輕中度失智,但失智是一種過程,輕度進展到中重度,將會需要更大量的照顧資源。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吳希文表示,失智症需要「連續性」的照顧,政府目前除了從日間照護開始協助布建更多資源以外,也將大幅鼓勵機構,設置失智專區,讓照顧者在資源上的使用,可以依照需求而轉介。吳希文表示,失智資源的布建,從失智據點,到社區式照顧的團體家屋、小規模多機能、住宿機構等,目前希望採取分階層的方式,讓失智病程處於不同階段的患者使用,如輕度失智的患者,先以居家照顧、社區資源的使用為主,早上可以送到日照中心,夜間的照顧則鼓勵照顧者學習運用智慧科技,如夜間如廁可在家安裝排泄輔具,或是AI監測系統確保輕度失智長者的安全性。失智患者的失智程度若發展到中度,如果家屬已經無力照顧,則建議轉介到機構,如團體家屋、住宿機構等,不再全仰賴日照資源。目前也規畫未來送到住宿機構失智專區的失智患者,失智程度應超過中度以上,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要在二分以上、長照評估須在四分以上,同時鼓勵機構收「困難照顧」的失智患者,收一位困難照顧失智症,每人多補助機構五千元,原本的設置失智症專區的補助不變。吳希文表示,失智症患者可預期未來會愈來愈多,機構所需的床位數也一定會增加,除了現行的獎勵措施,衛福部也已與內政部國土署的「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合作,未來規畫社會住宅時,至少要有部分的空間,是提供給團體家屋,或是社區式的失智資源進入,讓失智照顧資源布建更廣,讓有需要的照顧者,都能享有資源。填問券抽好禮 預防養出啃老兒高齡父母擔心養兒啃老,生活無以為繼;仍在教養子女的父母也焦慮,難以判斷相信支持與放縱寵溺的界線,害怕養出啃老兒。啃老是可以預防的、被兒孫啃食的人生也有機會按下停損鍵,歡迎您分享自身啃老困境,以及教養路上的焦慮,將有機會抽好禮。數位版看這裡 如何察覺失智症你我都可能成失智照顧者 該如何提早發現長輩是否罹病家人總是忘東忘西、重複詢問問題,起初以為是家人老了,卻沒想到家人開始懷疑自己的東西被藏起來、被偷走,帶家人到醫院診斷才發現罹患失智症。未來失智症患者會愈來愈多,你我都可能成為失智照顧者,如何察覺失智症,如何及早發現家人罹病,有哪些資源可以使用?聯合報一次整理相關資訊教您如何準備。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14 失智.長期照護
失智照顧困境!75歲老人顧失智母,跌倒後同睡廁所
七十五歲的白婉芝,八年前確診失智症,當時的她已經照顧失智媽媽三年,廿四小時的照顧過程中,並沒有覺得疲憊。只有某一次,媽媽不小心失禁,將媽媽帶到廁所時,媽媽又跌坐在地,當時她無力將媽媽搬離廁所,無計可施之下,拿抹布將浴缸擦拭乾淨,搬一條棉被,讓媽媽睡在浴缸中,她也清出廁所的一處空間,就這樣跟著媽媽一起睡在廁所近一周。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的社工主任陳俊佑說,失智是一個過程,衛福部今年初公布,今年台灣失智人口已突破卅萬人,其中輕中度失智占五成以上,經換算,其中約有十七萬多人屬於中重度失智。中重度失智患者,照顧難度高,多達九成的中重度失智患者,是由家屬自行照顧,機構對於困難照顧的失智患者,收治的意願不高,照顧者一開始對外求助碰壁,後續再對外求助的機率就會大幅降低,通常得等到「已經生病」,或是真的撐不下去,才有可能再次向外求助。陳俊佑說,退休老師白婉芝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許多照顧者都認為自己可以照顧得很好,直到發現自己真的沒辦法,不管是體力不堪負荷,或是自己也生病了,才願意把媽媽交給專業的照顧團隊。二○一二年嘉義孝子案,也是同樣的狀況,當時四十五歲的江男,不堪長期獨立照顧失智的母親,用電線將媽媽勒死,伴屍長達五個小時,才告知家人並自首,當時他去投案時,他的姐姐抱著他說「我知道你累了」,二人聲淚俱下。陳俊佑說,現行長照資源確實集中在日照以及居家服務,夜間往往是失智症患者,反覆出現狀況的時候,當失智症進展到中度時,照顧難度最高,時而穩定、時而異常,有時會攻擊人、有時出現妄想幻覺,台灣的照顧者多是「獨自」照顧,該階段最容易照顧出病,他認為,失智照顧資源的布建應該要更符合照顧者的需求,降低照顧負擔,才能少一些長照悲歌。填問券抽好禮 預防養出啃老兒高齡父母擔心養兒啃老,生活無以為繼;仍在教養子女的父母也焦慮,難以判斷相信支持與放縱寵溺的界線,害怕養出啃老兒。啃老是可以預防的、被兒孫啃食的人生也有機會按下停損鍵,歡迎您分享自身啃老困境,以及教養路上的焦慮,將有機會抽好禮。數位版看這裡 如何察覺失智症你我都可能成失智照顧者 該如何提早發現長輩是否罹病家人總是忘東忘西、重複詢問問題,起初以為是家人老了,卻沒想到家人開始懷疑自己的東西被藏起來、被偷走,帶家人到醫院診斷才發現罹患失智症。未來失智症患者會愈來愈多,你我都可能成為失智照顧者,如何察覺失智症,如何及早發現家人罹病,有哪些資源可以使用?聯合報一次整理相關資訊教您如何準備。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14 失智.長期照護
65歲以上失智人口已破35萬人!失智者常對時序混亂,國內卻長期缺乏夜間照護服務
台灣今年六十五歲以上失智人口已破卅五萬人,衛福部預估二○三一年六十五歲以上失智人口將超過四十七萬人;國內積極布建長照資源,卻以日間照護為主,失智症患者時常對時序混亂,有時夜間的活動力比白天還要活躍,但國內長期缺乏夜間照護服務,照顧者早上上班,雖然可將長輩送到日照,但晚上還是得自行照顧,有時想要喘息,卻找不到資源協助。病患深夜不寧 家屬疲於奔命「媽媽從日照中心回家後,又吵又鬧,某次深夜自己走到廚房開火,差一點釀成火災,自此後家人晚上都沒辦法好好休息,這條路不曉得還要走多久?」不少照顧者面對失智照護,最深的困擾,即是失智長者日間若沒有消耗足夠的體力,夜間活動力,恐比白天還要旺盛,目前有提供夜間照顧的單位多為機構式,如住宿機構、團體家屋,可臨時收托的小規模多機能中心,並非每一家皆提供夜間臨托服務,且不像日照中心普及。中華民國士林靈糧堂社會福利協會副執行長李梅英說,失智症患者的夜間照護需求一直很高,但在大缺工時代,不只是失智症夜間照顧出現「有床沒人顧」,連一般機構照顧失能長輩也都開不出照顧人力,失智照顧的要求也比一般失能照顧高,設置在住宿機構的「失智專區」為例,收三位失智長者,就需配置一名照服員,且依照要求機構至少要聘雇一名專任護理師、社工等專業人力。機構找照服員 薪資相對弱勢李梅英說,醫療院所現在都找不到護理師,更何況是機構,機構找照服員也在薪資上相對弱勢,政府在長照二點○的政策下,大幅提高居服員的薪資,月薪三點二萬元起跳,認真做五到六萬元跑不掉,且工時彈性,不用被綁在機構,大多數的照服員,會選擇投入居家,不願投入機構。不少雙北的機構在疫後掀起一波倒閉潮,現在不管是失智還是失能者,想要入住住宿機構難度都很高。團體家屋模式 類似24小時機構雲林縣老人長期照護協會月亮團體家屋副主任葉雅倫說,團家是廿四小時的機構,但強調社區式的生活照顧,僅收失智患者,以月亮團家為例,僅收七人,照顧比例也是三比一,三位失智長者需要配置一名照服員,且照服員必須是本國籍,因應廿四小時照顧加上人員輪班需求,至少要聘雇六點五人,每位入住長者收費最高四點八萬元,該價格只能讓團家收支平衡,如果人力成本再提高,恐怕很難撐下去。葉雅倫說,失智照顧家庭對於夜間照護的需求高,無論是住宿機構,或是團體家屋,長期都會有等待名單,月亮團家目前就有七人在等待,但通常團家的流動率不高,通常都會陪伴長者走到人生的最後一段路。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吳希文表示,補足住宿機構人力缺口,已啟動新南向計畫產學合作,召募越南、菲律賓等國的學生來台就讀兩年制長照系所的副學士學位,今年九月開始招生,預計二年後可以上線,同時也會修訂法源,打破僅能進用本國籍照服員規定。填問券抽好禮 預防養出啃老兒高齡父母擔心養兒啃老,生活無以為繼;仍在教養子女的父母也焦慮,難以判斷相信支持與放縱寵溺的界線,害怕養出啃老兒。啃老是可以預防的、被兒孫啃食的人生也有機會按下停損鍵,歡迎您分享自身啃老困境,以及教養路上的焦慮,將有機會抽好禮。數位版看這裡 如何察覺失智症你我都可能成失智照顧者 該如何提早發現長輩是否罹病家人總是忘東忘西、重複詢問問題,起初以為是家人老了,卻沒想到家人開始懷疑自己的東西被藏起來、被偷走,帶家人到醫院診斷才發現罹患失智症。未來失智症患者會愈來愈多,你我都可能成為失智照顧者,如何察覺失智症,如何及早發現家人罹病,有哪些資源可以使用?聯合報一次整理相關資訊教您如何準備。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13 失智.名人專家
老盟30週年推動「高齡五安 平權翻轉」 描繪高齡社會新藍圖
隨著平均壽命的延長,百歲人生已不再是難事,這意味著長者在退休後,需重新思考並設計屬於自己的「第三人生」,積極規劃健康、財務、人際關係與娛樂等生活。今年適逢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老盟)成立30週年,特別於9月13日在南港展覽館一館舉辦「老盟30人權為師:第三人生記者會暨樂齡幸福五安新藍圖論壇」,聚焦「安適、安康、安心、安居、安全」五部曲,與專家共同探討高齡人權的未來發展。長者權益仍面臨諸多不平等根據國發會預測,臺灣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至2050年,65歲以上人口將達766萬。然而,在長者權益的方面,仍面臨諸多不平等。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張淑卿秘書長指出,在行動權與交通權方面,現有的大眾交通工具設計常見不符合高齡者的需求或數量規劃上明顯不足,例如低底盤設計公車有利於長輩,但卻有數量不足的問題;在社會參與上,儘管鼓勵長者擔任志工,但許多志工計畫的意外保險設有年齡限制,使得高齡者參與受限;就業權方面,雖然憲法保障每個人的工作權,但高齡者在求職市場上常被忽視,難以獲得工作機會。老盟30週年活動的與會貴賓包括中華民國行政院陳時中政務委員、衛生福利部邱泰源部長、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周道君副署長、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陳亮妤司長、中華民國立法委員王正旭委員、中華民國立法委員林月琴委員、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李若綺執行長、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倡議委員會李麗芬委員、社團法人愛福家協會涂心寧總幹事及老盟終身代言人郎祖筠、各領域專家與樂齡代表。陳時中:把長照打造成希望工程陳時中致詞時表示,年齡結構改變超快速,希望把長照打造成希望工程而不是老人工程,讓更多年輕人、社會力進到長照產業。長者並非社會的負擔,他們仍然能夠發揮價值。「第三人生」象徵著在退休後開啟的新篇章,是重新發現自我、回饋社會的重要階段,而健康則是這一階段最重要的基石。然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關注長者的需求與權益,確保他們在安全、有尊嚴及在社會能充分照顧其需求的情況下生活。要實現高齡社會的美好願景,需要你我共同努力,正如老盟所倡議的「五安」,這不僅是為了長者,也是為了打造每個人未來充實且意義非凡的第三人生。他希望以後沒有老人這個分類,只有健康和不健康這兩類,希望未來大家都做一個快樂健康人。邱泰源:建立樂齡幸福的超高齡社會邱泰源表示,滿足長者的需求並保障各項權益,讓他們能夠安心生活,是整個社會共同的責任。2025年台灣將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面對高齡與少子化的挑戰,必須更加關注如何確保每一位國民在不同人生階段都能獲得全面且有尊嚴的照護。「活得久、過得好、健康有活力」的第三人生,也是老盟此次活動為每一位長者所描繪的美好藍圖。在這一階段,希望每位長者都能保持身心健康,並在社會中持續發揮價值與貢獻,建立樂齡幸福的超高齡社會。安適、安康、安心、安居、安全五部曲老盟理事長方力脩表示,老人福利工作老盟已耕耘三十年,未來還要努力下一個三十年,老人不是國家的負擔而是資產,由政府及全民共同努力打造高齡善良的社會,共同創造快樂健康有智慧且有尊嚴的老人福利國。政策倡導委員會召集人黃松林教授表示,老盟聚焦於「安適、安康、安心、安居、安全」五部曲,分別主張減少或消除年齡歧視,保障高齡者的基本人權;提升高齡者健康識能及相關醫療與照顧服務資源的可及性;加強推廣財務識能及平等參與就業市場與增加醫療長照資源等相關支持;提供安全舒適且交通便利的居住條件;透過社區協力及世代共融活動,活化高齡者專長與能力,重建自我價值。70歲照顧百歲雙親樂齡代表黃志亮照顧一百歲父親,一百零二歲母親,認為老人也要跟童子軍一樣智仁勇。現年70多歲的他,始終透過學習來不斷提升自己。他分享過去連自己的英文名字都不會寫,但如今卻能與外籍看護溝通,這對他而言是一項重要的突破。黃志亮強調,優雅老化至關重要,不應成為年輕人眼中的「怪阿伯」。此外,保持身體健康同樣不可忽視,要避免成為子女的負擔。另一位77歲的樂齡代表林玉燕認為年齡不是問題,重要的是心態,更現場獻唱一曲自創樂齡歌曲,人生五十才開始,六十還是小孩而,七十青春正當時,八十滿滿是,九十歡喜笑咪咪。林玉燕於活動中分享第三人生故事,並表示,「變老不代表變弱」,年長者需要家人和社會的關心,哪怕只是一句關懷的話語,也能帶來很大安慰,與長者溝通需要耐心。「退休後才是生命最美好的開始。」林玉燕說,因為可以全心全意投入自己的夢想,追求更豐富人生。老盟將持續與各界共同推動高齡政策,並透過樂齡幸福五部曲強調全面保障長者生活,翻轉高齡平權,提倡《老人福利法》修法,並建議更名為《高齡者權益保障法》。創造一個自主、自立及共融的健康長壽時代,讓每位長者都能在第三人生活得精彩,成為國家資產而非負擔,需要政府、全民共同努力。
-
2024-09-1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與病人珍貴的互動
本週的主題是「醫學生長期追蹤病人的心得分享」。一般而言,在醫學院最後兩年的臨床實習都是每一到三個月就換一個臨床科,所以往往沒有機會讓學生看到病情的演變以及建立理想的醫病關係。在一所醫學生有六個月內科與外科連續實習的教學醫院實習的機會,我們鼓勵學生與病人及家屬建立良好關係,並且在病人出院後,回來看門診或再住院時,能夠與病人見面,這樣才會有機會了解「疾病」的全貌以及病人與家屬因病所苦的感受,也唯有如此才能讓醫學生學到照顧病人所需要的「知識」、「技術」與「態度」。透過這三位醫學生的分享,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在最初遭遇病人或家屬的冷漠或拒斥,透過耐心與關懷,發展出彼此尊重信任關懷的醫病關係,並讓學生對疾病有更深入的認識。我原本以為實習對我來說更多的是了解醫療決策實際上的運作,但沒想到卻在與病人的互動之間了解到更多更深層次的東西,而那是我在這半年學習中得到最珍貴的東西。第一次遇到H先生是在病房的過道上,那時他正站在護理站的櫃檯前方準備辦理住院程序,而我當時還不知道他就是學姐剛剛說要上來的病人,看到他時我只想著:「恩,應該是陪家人來住院的陪伴者吧!」但也不能怪我這麼想,畢竟H先生從外觀上看起來完全不像一個生病的人,他講話時總帶著燦爛的笑容,伴隨一頭烏黑濃密的頭髮及明顯經過鍛鍊的身材,任誰都無法將他與一個罹患癌症且全身擴散轉移的人連結在一起。因此當我要去到病房詢問病史時,一推開門看到是他坐在床上,心中的震驚如海浪般洶湧,腦海中也一直想著是不是我走錯了房間。H先生一看到我進來,便用著招牌的笑容跟中氣十足的聲音說:「嘿醫生,怎麼了嗎?」,我連忙澄清我只是醫學生,離醫生還差得很遠,他只是笑笑著說:「很快啦,你再待個幾年就是啦,好好加油啊!」。在這時我早就從震驚的情緒轉換成茫然,沒想到連病史都還沒問到,就被病人照顧了一番。當下我與H先生就開始用著近似老朋友的語氣開始聊天,同時我也開始瞭解到他的病史的離奇之處。H先生從小就是一個健康且活力十足的人,一路從屏東讀到台南最後到台北來念大學,大學畢業後就旋即投入科技業工作。過程中雖然辛苦,但也一路過關斬將地當上了主管,同時結婚後還有了兩個可愛的小孩。然而這本該是幸福美滿的劇本卻在2022年的一次公司檢查有了轉折,當時報告上顯示有一項癌指數超標,他心裡想著應該不是什麼嚴重的事情吧,但仍來到我們醫院檢查。殊不知,一查便發現肺癌已經蔓延開來,經過正子攝影後更發現癌細胞早已擴散到全身,只剩下腦部依舊是一片淨土而已。幫他做檢查的醫生十分好奇的問他,「難道你全身上下沒有地方會不舒服嗎?」H先生也是滿臉茫然地說「我完全沒有任何症狀阿,要不是健檢有紅字不然我根本不會來檢查。」。雖然H先生笑著跟我述說這段過程,但我能從他不時的停頓中感受出在得知全身轉移的當下他的心情究竟經歷了多大的起伏。H先生說他後來即使不願意接受現實,但也乖乖地接受手術及藥物治療,「畢竟我還有兩個年幼的孩子要養呢!」H先生苦笑地跟我說,好在經過手術後H先生的疾病就維持在一個穩定的狀態,並且經過3個月的休養又能夠重新回去上班了。但或許是命運的玩笑,經過治療後的6個月,H先生在一天下班的路上發現他會看不清紅綠燈的顆數,並且耳朵不時會出現嗡嗡嗡的雜音。他當下想說會不會是最近看電腦螢幕太久了,因此就先去了家裡附近的眼科診所檢查,但醫生跟他說並沒有看到任何問題。但他的症狀卻沒有隨著時間過去緩解,反而出現的越來越頻繁,因此他最後決定要來我們醫院再檢查一次。沒想到,在核磁共振上看到他的腦部已經有許多細小的轉移,並且有一部分的癌細胞似乎早已侵入他的腦內,因此醫生連忙將他轉到我們病房接受更進一步的檢查並且準備開始接受放射線治療。跟他聊完他的病史之後,H先生突然換成小心翼翼的口氣問我:「我大概最快可以多早出院阿?我很急著回去上班欸。」我當下沒想太多就回答說:「至少要先確定你的狀況並且擬定好治療計畫,應該不會太快喔。你公司最近有很多案子要急著處理嗎?」,H先生這時就面露難色的說:「也沒有啦,就你知道的,我兩個小孩現在都還在讀小學,我想說是不是能多賺點錢讓他們以後可以過得好一點。」。在那個瞬間,我在他身上看到了一閃即逝的焦慮與憂愁,並且這樣的情緒是被他深藏在心中且不輕易被別人發現的。我突然能明白為什麼他對於治療會不會影響工作那麼介意,並不是H先生對於工作有多大的熱愛或是企圖心,而是因為知道自己的生命不一定足以看到小孩長大成人,因此更希望能藉由剩下的時間為小孩搏出一個無憂無慮的未來。了解到這件事,我強作歡笑的跟他說:「現在重點是要把病治好啦,治療完你想做多久就做多久,不要讓家人擔心才重要吧」,H先生笑著說:「也是也是,是我自己太著急了,那就看你們怎麼安排囉!」。後續我又與H先生聊了很多,要離開病房前我笑著跟他說是「那先這樣啦,我明天早上再來找你啊!」他也笑著跟我揮手說好。但在走出病房後,我趕緊找了個地方坐下穩定情緒,我明白他的擔心及焦慮,但讓我不能明白的是為何他在這樣的壓力面前依舊能保持樂觀的一面對待所有人事物,難道是家人的力量讓他得以撐過這一切嗎?我苦思而不得其解,但我能知道的是,在此時此刻,他早就已經不在乎自己的生與死,他唯一在乎的就是他摯愛的妻子及兩個年幼的孩子,無論治療或工作多麼艱辛,他能義無反顧地承擔一切,只為了給他的家人撐起最後的一片天空。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13 慢病好日子.慢性腎臟病
洗腎15年巴毛律師曝 透析時看DVD、坐躺椅「讓我們像正常人」
「我曾不想讓人知道自己生病,希望像正常人一樣,不因病被特殊對待。」權麒法律事務所所長陳宇安(巴毛律師)卸下網路上犀利且專業的律師身份,分享她與紅斑性狼瘡和洗腎共處15年的心路歷程。由於常年出入洗腎室,她觀察台灣洗腎室較缺乏隱私,易為病患帶來壓力。她赴日旅遊時,發現當地洗腎室不僅可借DVD,也不用躺病床而是坐躺椅,環境貼心且尊重隱私,讓她感到自己像普通旅客般自在,她希望未來台灣的洗腎室能提供病患更多尊嚴。在25歲那年,陳宇安因為持續的嘔吐和胃痛,而去醫院檢查,診斷後發現腎功能衰竭,接近要洗腎狀態。一開始,她並未出現紅斑性狼瘡的典型症狀,像是:關節痛、皮膚起紅斑,反而是因為腎臟問題,引起醫師回溯病情檢查,最終才確診為紅斑性狼瘡,也同時開啟了洗腎人生,她坦言:「當時才25歲,根本不知道洗腎是什麼?」 努力邁向律師夢,盼勿對她的疾病「另眼相待」經歷病情的反覆,陳宇安陸續住院一個月,得先服用大量類固醇,使她的身體迅速腫脹變形,也出現譫妄症,伴隨無法控制的幻覺,不得不先暫時放下律師國考的準備,對於年輕的她來說,這無疑是一段身心俱疲的經歷。在病情穩定後,她重拾律師夢,也開始對烘焙產生濃厚興趣,還一度想轉行當烘焙師傅,當時想著「無論是律師還是烘焙師,總要拿下一張證照。」她笑稱,「我認真考慮過,如果律師考不上,可以開家小店,或去蛋糕店打工。」陳宇安回憶道,「每次麵包出爐,家人就是我的試驗品,結果他們都胖了三公斤,只剩我沒胖。」美好回憶亦成為紓壓方式,後來陸續考上法院的錄事及律師執照,媽媽怕她辛苦還勸她不要執業,當錄事就好。為何一開始不願意公開病情?陳宇安坦承,許多人一旦知道她需要洗腎,便會以過度關心的態度對待她,不管是放上吃大餐照片、或出遊照,都會被提醒「這個你能吃嗎?」「那個能做嗎?」她表示,「這些看似關心的話,其實反而是一種壓力。」不希望因為疾病而被特殊對待,雖然患有慢性疾病,但她依然有能力過著積極且充實的生活。15年的生病體悟,學會「該放手就放手」由於當年發病時才25歲,也讓她與當時年齡相仿的住院醫師成為朋友,直到現在都還會請益醫師相關醫療意見,對方也建議她可以使用新型人工腎臟進行洗腎。與疾病和平共處已多年了,但唯一讓陳宇安感到困窘的是,「台灣的洗腎室因為文化型態的關係,對於個人隱私的部分稍微缺乏,對於透析時想休息的她,是比較不習慣的地方。」 她提到赴日本旅遊的經驗,除了事先做好功課,並請當地友人幫忙預約洗腎室,洗腎室的環境也讓人安心,不會將洗腎患者當成「病人」,還會提供DVD或是些靜態娛樂,讓她感受「正常人」的待遇。陳宇安也歡迎大家可以跟她交流,「真的很歡迎網友來問我,國外該到哪洗腎?」熱愛旅遊的她,唯一惋惜的是,還無法到歐洲旅遊,因為長時間的出國在外,對於需要洗腎的她還是不太方便。對於那些同樣在與慢性疾病抗爭的病友,陳宇安鼓勵:「既然疾病已經發生了,就不要再糾結於過去,應著眼於未來,過好每一天。」現在的她,一週會儘量運動一至兩次,強調「適當的運動對腎友來說滿重要的。」談到曾經以為「這輩子大概無法結婚」,但還是很幸運的遇到現任老公,她強調,不論是戀愛、結婚、工作還是旅行,病友只要心中有目標,身體的限制就不應該成為阻礙,她以自己的經歷為例,希望病友們不要因為疾病,而放棄追求生活中的快樂與夢想。延伸閱讀三明治族腎友好忙碌...如何縮短洗腎後恢復時間、增加生活品質?腎移植前透析品質維持好 助腎友復歸生活
-
2024-09-13 失智.大腦健康
老年憂鬱不及時治療恐變失智症!醫提醒適時補充這些營養素降憂鬱風險
在老年人口的精神疾病中,以憂鬱症盛行率最高,其次為失智症。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加劇,老年憂鬱備受關注。不過,大多數長輩會以身體症狀來表現心理的不舒服,子女、照顧者容易以為是正常老化現象。老年憂鬱不及時治療 恐演變成失智症老年憂鬱如果不及時介入治療,當大腦長期處於負面情緒狀態,可能損傷腦部神經、演變成失智症,甚至有較高的自殺率。楊聰財說,老年憂鬱防治要從生理、心理、環境和精神方面多管齊下,改變陷入鬱鬱寡歡的危險因子。在生理方面,楊聰財提醒,首重定期健康檢查,在健檢過程中,及早發現並控制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這些疾病如果反覆發作,易加重憂鬱症狀。透過定期體檢和醫療監控,能及時採取有效的治療措施,減少疾病對老年人心理的負面影響。均衡飲食減少認知衰退 運動能釋放「快樂激素」楊聰財強調,均衡飲食對於維持老年人的身體健康至關重要。研究指出,攝取富含抗氧化劑的食物,有助於降低憂鬱風險,可多吃水果、蔬菜、全穀物。此外,適量攝取Omega-3脂肪酸、維生素B群等營養素,能促進腦部健康,減少認知衰退的風險,並降低憂鬱的發生率。運動對於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有顯著的正面影響,不論任何年紀,都要養成規律運動習慣。適度的步行、游泳、瑜伽等有氧運動,能提高心肺功能,增強體力和免疫力,且運動能促進大腦釋放多巴胺和血清素等「快樂激素」,減輕憂鬱症狀。隨著年紀增加,總睡眠時間下降,楊聰財提到,許多老年人常會因為身體不適或焦慮等原因,出現睡眠障礙。避開助眠藥物,應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例如:保持固定的起床、就寢時間,睡前不要再使用3C產品,打造安靜、舒適的睡眠環境,以提高睡眠質量。豐富的社會支持增強幸福感除了上述改善方式,孤獨感是老年憂鬱的重要原因之一。豐富的社會支持系統有助於降低老年人憂鬱的發生率。楊聰財建議,家人、朋友和社區組織應積極主動與老年人保持聯繫,參加社交活動,幫助老年人擴大社交圈,增強歸屬感和幸福感。★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4-09-13 醫療.腦部.神經
藥物難治型癲癇有救 男大生術後沒再發作
19歲張姓男大生從2歲起就飽受癲癇之苦,曾一天發作5次,出現嚴重抽搐、四肢僵直、眼神往上吊、不斷吐口水等症狀,屬於「藥物難治型癲癇」,所幸在三軍總醫院接受癲癇手術,合併以術中腦電圖定位切除病灶治療,術後至今2個月沒有發作,大幅改善生活品質。癲癇症是一種腦神經元反覆自發性異常放電的疾病,盛行率大約千分之五至千分之十,粗估全台約有20萬至30萬名患者,但癲癇的表現嚇人,動輒口吐白沫、手腳抽搐,也常遭到汙名化,被貼上標籤,甚至被誤認為被鬼神附身,送至宗教場所驅邪,因為對疾病的誤解,病患及家人對於就診的意願並不高。張同學屬於「藥物難治型癲癇」,2歲時發病,張媽媽說,當時孩子站著、雙眼突然呆滯並出現擤鼻涕的聲音,以及嘴角抽搐、抽筋等,整個人都不能動,還會呈現類似電影「大法師」的動作,若出現擤鼻涕的聲音就是發病的前兆,發作症狀包括嚴重抽搐、四肢僵直、大量吐口水、眼神上吊等,最嚴重時一天會發作5次。張同學使用多種藥物治療仍無效,今年7月在三總接受癲癇手術,三總神經科部主治醫師蔡明真說,約2至3成癲癇患者會被誤診為動作障礙等,尤其很多民眾都選擇先到住家附近小型的醫療院所就醫,確診時往往已延誤10年,建議一出現疑似癲癇症狀時,應到醫學中心等級醫院就醫診斷,確診後再就近就醫。蔡明真表示,癲癇症第一線治療仍為藥物治療,約3成是藥物難治型癲癇,其餘7成左右患者的癲癇發作,經由適當診斷及藥物處方可獲得良好控制,患者如有陣發性的動作或症狀,可至神經內科門診評估,若確定是癲癇症,醫師會針對癲癇種類、癲癇病因、性別、年紀等因素選定適合的藥物來治療。
-
2024-09-12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支氣管擴張症止不住的膿痰!細菌移生問題多,綠膿桿菌最棘手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十一:支氣管擴張症【建議就診科別】胸腔內科大量痰合併血絲 支氣管擴張症病灶乾乾瘦瘦的糖尿病個案陳阿姨(化名),前幾個月剛新冠肺炎重症出院,出院後生活一切正常。這幾個月突然開始冒出大量的痰,有時黃有時白,痰很多時會咳嗽,但更多時候是像湧上來一般,直接滿到喉嚨出來,不時要吐痰令她覺得十分困擾。除了痰多外,其實也沒有特別不舒服,不會喘也沒有發燒,但家人看她整天吐痰,還不時有大量黃痰出現,感到擔心,怕像上次肺炎那麼嚴重,連忙帶來胸腔科看診。仔細問起來,陳阿姨其實從出院後就常常有痰,只是最近越來越多,常常覺得滿出喉嚨,而且大部分是黃色的,有時候還會合併血絲,才擔心是不是又感染了,趕快來就診。胸部X光影像,顯示上次嚴重新冠肺炎後的病灶雖然有消散,但卻留下許多線狀的陰影,看起來支氣管壁變厚。電腦斷層檢查顯示支氣管擴張症的病灶。支氣管鏡檢查沒有看到明顯出血,但洗出來的痰液培養細菌卻是陽性。痰液淤積致細菌移生 綠膿桿菌最棘手支氣管擴張症除了遺傳性的囊腫性纖維化疾病外,大部分是其他疾病後期導致支氣管擴張的表現。成因包含呼吸道感染後的破壞、長期異物吸入或胃食道逆流、先天性結構或纖毛異常、結締組織疾病的發炎破壞、免疫低下、惡性腫瘤等原因。因為這些發炎破壞,導致肺部結構改變,支氣管擴張,肺部清除痰液的功能下降,痰液淤積,如同不通的水溝容易滋生細菌一般,支氣管擴張的患者也容易有細菌移生的問題,這些移生的細菌不一定在第一時間導致肺炎,但只要病人的免疫一有機可趁,急性發作的喘咳痰常常就隨之而來,一次一次的發作都會增加破壞,最後導致個案不只有咳嗽有痰,還會合併喘和咳血還有呼吸困難等問題。支氣管擴張症的個案常常合併呼吸道氣流阻塞的狀況,也常和慢性阻塞性肺病共病,共病的個案更容易急性發作,預後更差。因此肺功能在這一族群也是很重要的檢查,陳阿姨的肺功能已經符合肺阻塞的診斷,雖然她平常活動量不多,不覺得喘,但使用支氣管擴張劑減少氣流阻塞,避免支氣管擴張症惡化也是重要的治療。加上她患有糖尿病,細菌培養結果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克雷伯氏肺炎桿菌(Klebsiella pneumoniae),這種細菌常常造成糖尿病患者嚴重的全身感染,因此同時投予口服抗生素治療。支氣管擴張症的個案,更常見的移生細菌是綠膿桿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合併綠膿桿菌移生的個案有不少報告都顯示有較差的預後。支氣管擴張症首重痰液排除和避免急性發作對於這類患者,最重要的是協助痰液排除和避免急性發作。協助痰液排除方面,化痰藥物和肺部復健裡面的姿位引流、拍痰技巧、咳痰技巧都是非常重要的衛教,通常建議家人和個案一起參與肺部復健,學習擺位,讓個案擺好位置後,家人協助拍痰,達到良好的排痰效果。避免急性發作的部分,則是呼吸道相關疫苗建議打好打滿,減少感染誘發惡化因子,像是有胃食道逆流的患者,就處理好胃部問題;避免接觸環境髒亂有呼吸道傷害物質的地方;有肺阻塞或其他容易急性發作共病的患者,要控制好共病。陳阿姨經過治療後,痰液狀況大幅改善,姿位引流拍痰後仍會有白痰咳出,但在家人細心照顧下,整體進步很多。支氣管擴張症在肺結構上通常是不可逆的進程,但做好疾病管理和日常照護,就可以疾病獲得控制,功能和症狀都可以明顯改善。(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12 焦點.杏林.診間
急救室CPR後的哭泣!第一次成功插管卻沒有喜悅,急診醫師:「我到底做了什麼?」
當年我們還是實習醫師時,一聽到這個廣播,便會從急診的其他區域「魚貫而出」前往急救室集合。實習醫師在急診的工作並非負責第一線診斷,但進行高品質的 CPR 是我們最重要的任務。抵達急救現場時我有些錯愕,沒想到眼前是一位年邁的老人,目測可能已經 90 歲。「安養中心的老人家,早上叫不醒,應該已經去世好幾個小時了。」「我剛剛聯絡了家屬,他們在趕來的路上,說要搶救到底。」主治醫師簡要說明了患者的病史,嘆了口氣。「學弟,這個氣管內管應該不難,你試試看吧。」他將手上的管子遞給我,我很快就順利插上了氣管內管。接下來,我和同學們開始交替進行胸外按壓和擠壓甦醒球。由於胸外按壓動作非常吃力,護理師後來推來了機械式胸外按壓機。病人已逝 躺在急救室的死人如何救?大家心裡都清楚,這場搶救已經機會渺茫。老人年事已高,再者他看起來已經去世一段時間了。現場只留下幾位醫護人員進行監測、給藥以及擠壓甦醒球。半小時後,主治醫師走過來拍了拍我的肩膀。「學弟辛苦了。家屬來了,我剛剛已經跟他們說搶救無效。我們幫老人家整理一下,讓家屬進來看最後一面吧。」老人家骨質疏鬆,胸外按壓已經使他的胸廓凹陷成一個大洞,氣管內管和嘴角還滲出一些血。我們趕緊幫他穿好衣服,拔掉氣管內管和鼻胃管,並擦去他臉上的血跡。老人家的兒女進來後,看了看父親,女兒趴在他身上大哭:「爸!對不起!」我拉起窗簾,沒想到一陣複雜的情感湧上心頭。我趕緊跑去廁所,關上門放聲大哭。我問自己:「我到底做了什麼?」這是我在醫師生涯中第一次成功插入氣管內管,本該為自己的進步感到高興,但整件事卻為我帶來了難以抹滅的創傷記憶。這並非我第一次面對死亡,然而這是我第一次在醫療現場哭泣。我並不是因為無法救回病人而難過,而是為了這位老人,在已經去世後還要經歷這些痛苦而流淚。尊嚴善終的立法精神前輩們曾經說過,在 2000 年安寧緩和條例立法之前,醫護只能依據醫療法第 60 條規定:「醫院、診所遇有危急病人,應先予適當急救,並依其人員及設備能力予以救治或採取必要措施,不得有拖延。」因此,當面對醫學上難以治癒的患者(如末期癌症患者),這條法規反而讓末期患者承受了不尊嚴的死亡。當時的醫界共識是讓這類患者自行返家,並簽署自動出院切結書(Discharge against medical advice),回家後才由專業人員撤除管路。安寧緩和條例立法後,醫師對不可治癒的「末期病人」得在尊重其意願的情況下,不施予積極性治療或急救。保障了拒絕心肺復甦術(DNR)的權利。2019 年公告的病人自主權利法中,更明確提及預立醫療決定(Advance Care Planning),規定「若有預立醫療決定者,醫療機構或醫師得依其決定終止、撤除或不施行維持生命治療或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的全部或一部分。」該法規也擴展至末期病以外的情況,包含「不可逆轉的昏迷、永久植物人狀態、極重度失智,以及其他法規公告的 11 種疾病」。現今的時代越來越重視自主權,期望透過預立醫療決定,事先與家人討論生命末期的醫療偏好,能讓患者與家屬的期待更加一致,更為善終。田智瑋醫師學經歷 2005 – 2012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 2014 – 2017 住院醫師, 馬偕兒童醫院2017 – 2019 研究醫師,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心臟科2019 - 2024 小兒加護病房專責 馬偕兒童醫院急重症加護科主治醫師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心臟科主治醫師2020 - 2024 馬偕兒童醫院教學專責主治醫師2024 - 馬偕紀念醫院重症科主治醫師2023- 台灣大學醫學教育及生物醫學倫理研究所獲獎紀錄2017年 馬偕美德獎2020, 2021, 2022, 2023年度優良教師及優良主治醫師2023年 親善楷模》更多資訊,請參考醫師百科:田智瑋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10 醫療.消化系統
柯文哲洗澡大號1小時!醫師告訴你,上大號多久時間才正常?
台北市前市長柯文哲捲京華城案,本月5日遭到羈押禁見,其中一個理由竟是檢調上門時「不開門」,疑似拖延時間滅證,柯文哲的太太陳佩琪透露,他是在「洗澡、上大號」。民眾黨昨(8)晚舉行「公民怒吼」,號召全國民眾上街。陳佩琪暴露,搜索當天被控拒無法進入屋內,疑似是在滅證,但其實柯文哲是在衛浴間,手機也關靜音,所以沒聽到,並非不開門意圖消滅證據。陳佩琪的「大便說」遭到前幕僚酸:不相信!上大號多久時間才正常?究竟上大號多久時間才正常?昕新智慧診所院長朱光恩表示,上正常廁所、大號,當然是愈快愈好,避免久坐長痔瘡。但如果是加上洗澡、洗頭、刷牙等流程,1個小時還在可接受的範圍內,超過1個小時,同住家人要注意其身體狀況,洗太久不利健康。朱光恩說,每個人如廁習慣不同,有些人喜歡醞釀情緒,把書報拿進廁所,慢慢產生想大號的感覺。不過,在廁所蹲太久,小心是便秘的表現,代表平常蔬果、水分攝取不夠,也缺乏運動,無法促進腸胃蠕動。緊張、壓力、憂鬱等因素,也會導致腸胃蠕動功能變差,朱光恩建議,如果是因為這些因素導致短暫性的排便不順暢,不妨補充益生菌,幫助調整體質,釋放壓力,也有助於穩定腸道菌叢生態平衡。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上廁所要速戰速決,最好在5分鐘之內解決,坐太久容易長痔瘡!久坐會增加腹部內的壓力,尤其是上廁所,一旦上廁所時間過長,除了便秘、痔瘡,還容易造成肛裂,因為括約肌一直保持用力的狀態。排便過久應多補充這些營養糠榮誠提醒,在馬桶上坐太久,血液堆積在腹部、下肢,造成血液循環不良,包括肛門靜脈回流不好,漸漸形成惱人的病態痔瘡。有些人在廁所蹲久了,隱約產生便意,不自主地用力,造成血管擴張,引發加重痔瘡。若經常出現排便過久的情況,糠榮誠建議,多攝取高纖蔬菜水果、多喝水,飲食要均衡,如果因為減重或食欲不佳,吃進去的食物少,也會導致便祕惡化。痔瘡與便秘互為因果,有痔瘡的問題首重改善排便習慣,千萬不要在廁所蹲太久。【疾病百科】.便秘.痔瘡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10 活動.精彩回顧
【免費講座-促心長談愛無距】-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病友家庭心理健康交流工作坊
您是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病友嗎?【促心長談愛無距】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病友家庭心理健康交流工作坊與你一起從心開始,有愛無距。我們知道,病友與其照護者的心理健康對於抗癌經驗與結果具有重大影響,兩者之間的關係是互惠且相互影響的。而罹癌不只是一個人的事情,而是整個家庭共同的課題,不僅照護者努力陪伴著癌友接受治療,更多時候癌友也希望能繼續照顧家人。照顧者與癌友雙向守護彼此的身心健康,是與癌症對抗的路上重要的一環。為此聯合報與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共同主辦「促心常談,愛無距」癌友家庭心理健康探索工作坊,在國際藥廠BeiGene百濟神州的支持下,由專業團隊透過設計思考 (Design Thinking)方法與工具,開啟癌友與其照護者進行對話,訴說彼此需求與想法,以了解病友與照顧者在心理健康層面未被滿足的需求。本次將以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病友家庭為優先,也歡迎淋巴癌病友參加(主辦單位將保留資格審查之權利),在這個初階工作坊中,我們將帶領你親身體驗這五個關鍵步驟,並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過程,深刻理解設計思考的核心理念。【促心長談愛無距】癌友家庭交流工作坊時間:2024/10/5 星期六下午14:00-17:30 (13:30開始報到)地點:Sky Cofi(台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三段287號16樓)線上報名:https://www.surveycake.com/s/dwxgB本次工作坊將以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病友為報名優先,聯合報將保留資格審查之權利)講題一:雙向守護,屬於我們的課題主講: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醫師講題二:從心開始,血液腫瘤全人照顧主講: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血液腫瘤科權威醫師
-
2024-09-09 癌症.癌友故事
《希望之花》多了一個家.靜靜的故事
每個女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花。以月光的凝視灌溉,在屬於自己的花期裡,靜靜地盛開出最美好的色彩花香,最動人的容顏姿態,疏影凝露暗香浮...癌症介入,成為她們人生中的分水嶺,生命變得和過去很不相同。接連不斷的打擊靜靜來自中國,與台灣夫婿結婚後,因為喜歡台灣生活的步調,已在臺北定居二十多年。然而卻在短短幾年之間,人生接連發生劇變──在公公離世過後,接著是重度身障的婆婆失智,最親密的丈夫在疫情期間因疫苗反應不良而過世。然後,是自己也生病了,罹患乳癌。初見面,這位有著一雙明亮雙眸、秀麗五官,身形不算嬌小的山東女子,常常低下頭,氣微聲弱的,時不時還因耳鳴流鼻水而必須停頓休息,仍專注仔細回覆每個問題。「生病了以後,女生最在意的外貌、長頭髮,什麼都沒有了...」她語氣平和,緩緩地說。「以前我很愛漂亮,我覺得自己很美、很強,我就是有自信。我學過很多技能,什麼都會、什麼都能做,家裡壞的東西我都會修,也可以自己出去賺錢,老娘沒再怕的!我不覺得需要去依靠老公,我曾經以為自己什麼都可以獨自面對。」可以想像過去的她,自帶著強大氣勢的瀟灑,而此時眼前的她,卻讓人依稀能透視到那千瘡百孔光芒黯淡的內心。丈夫過世無疑是她人生中的最大打擊,而今每每看到外面現實的世界,回想起來才發覺自己過去從不曾在意的日常,原來一直以來點點滴滴都是丈夫的體貼與呵護。「心裡空蕩蕩的,在他走了之後,才知道原來他有多愛我,是他教會了我如何去愛人。」靜靜回顧以往,談起了丈夫:「過馬路時,他總會牽起我的手;走在街道上,他自然就會伸出手把我撥到內側護著;我吃飯從來不用擔心,因為他都會知道我要吃什麼;生理期來的時候,會主動買熱熱的巧克力給我喝...以前為什麼我完全沒有注意到?為什麼會覺得這些都那麼理所當然?我覺得自己很對不起他。以前每分每秒不珍惜的,現在想起都覺得很珍貴。」懊悔沒有好好照顧自己關於罹癌,靜靜仍處在自責的情緒裡。「生了這個病,我只怪我自己。如果我當時可以照顧好自己,我覺得應該不會這樣子。」要是一切能夠重來,她說,一定會多愛自己一點。由於婆婆重度殘障又失智,還經常需要洗腎,當丈夫也倒下時,和婆婆兩人還曾同時住院。也許是自以為的強大,靜靜毫無顧忌地一手扛起照顧婆婆與丈夫的所有大小事情,對自己生活飲食卻一點也不在意,忽略了應該要好好照顧自己。在丈夫過世後整個人失去重心,所有力量都被抽走,接著就是面對自己生病的打擊。「剛確診癌症的時候,我的腦袋裡一片空白,想著自己是不是就要這樣死掉了?只會一直哭一直哭,醫生跟我講解五年存活率、要怎麼治療什麼的,我完全聽不進去。」後來在乳房外科就診,看到了診間外面陳列一本本小小的希望手冊,靜靜拿了一些回家,就只是為了想看看自己還有沒有救,也上網查了很多資料,她滿腦子想的都是該拿這個病怎麼辦?想知道治療之後會發生什麼事?「如果我死了,我的父母怎麼辦?」除了害怕面對治療、害怕死亡,尤其最讓靜靜害怕的,是讓爸媽傷心難過的這件事。所以她決定選擇隱瞞病情,不讓故鄉的父母知情。但是在手術過後,醫師告知將準備開始化療之時,靜靜又陷入另一層憂慮:「化療的副作用要怎麼撐過去?一旦掉了頭髮,跟爸媽視訊就會被看到,他們如果知道了怎麼辦?」她著急地只想立刻找一頂假髮來戴,絕不能讓爸媽看到她因為化療而落髮的模樣。找到希望的感覺回到家再度看到桌上的希望小手冊,靜靜這次終於注意到手冊內頁訊息。基金會竟然也可以借到假髮,而且原來希望小站就近在咫尺,台北就有。她很快的來到希望小站,才知道需先預約這項服務,所幸小站的工作人員看她急切的樣子,特別請她留下來等候,願意用額外的時間為她服務。靜靜當天不但借到了假髮,也在小站人員的解說建議下,直接先行將頭髮剃光。這是靜靜和希望小站第一次的接觸,那種有人在乎、有人關心的感覺,讓她得以好好收拾情緒,感覺到這世界還有溫情。是多久才接受疾病,開始面對?聽到這個問題,靜靜停頓了好一陣子,很吃力地才從嘴裡慢慢吐出兩個字:很久。「因為我無法想像,我心裡其實是不能接受的。真的是在很久、很久之後,我才能慢慢接受這個疾病。我曾經坐在沙發上對著牆壁,讓電視開著,腦袋一片空白不知道該怎麼辦。這裡只有我一個人,沒有任何人能幫我。但是即使是如此,我仍然不想讓爸媽知道,一直到現在,每個禮拜還是戴著假髮、表現得很堅強、假裝沒事的跟他們視訊。現在,我在等著頭髮趕快長出來,想趕快回去看看他們。」而化療所有的副作用都沒有放過靜靜,第一次打化療就讓她整整四天下不了床,種種不適卻只能自己承受,因為家裡連一個幫忙倒水給她的人都沒有,只憑著希望小站提供的營養品每天喝一罐度過。靜靜特別感謝那段時間希望小站志工的關懷問候。「我就這樣一個人在家裡難受,直到有人來電話跟我聊天,好像才跟外界有了連結。尤其是志工打來的電話,每天都問我心情好不好,問我有沒有吃東西,叫我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才發覺到這裡有人在關心我,那種溫暖真的就像家人一樣。」希望小站的志工也察覺到靜靜似乎一直消沉下去,便主動提及小站裡舉辦的免費課程,鼓勵她去嘗試看看。「一開始我根本不想出門、很抗拒,在志工的不斷勸說之下,才勉強自己出來看看。第一節課上的就是眼球老師的課程,在那裏很快就認識其他癌友,她們常常送我小東西、做餅乾跟我分享...我心裡其實很訝異,她們根本就不認識我,還這樣對我好,不知不覺就和她們變成了朋友,從此我才真正愛上、喜歡來到希望小站,只要看到有喜歡的課程,我就來上課,因為來這裡就可以看到這些人,我喜歡有人陪伴。」這一步,開啟了靜靜難捨希望小站的因緣。多了一個家靜靜不再只是躲在家裡把心事憋在心裡,她開始會期待走出家門,到希望小站上課學習,無論是冥想、繪畫、心靈成長各種課程都感覺到有所啟發:卡卡老師教導要面對自己、接受自己,眼球老師教導以繪畫來抒發情感...更重要的是,可以與朋友們分享心情也分享資源。「面對疾病有時是很個人的事,很多感覺是沒辦法跟家人說的,家人也不會懂。我覺得希望小站對我來說,就是多了一個家的感覺。別人感受不到的,這裡的人都曾經體驗過;別人不了解的,她們都能懂。這樣的共感共鳴不會給彼此負擔,但是能帶給我很大很大的安慰。」希望小站讓靜靜覺得自己多了一個家、找到了同伴;在這裡,她也逐漸獲得更多正確的資訊,慢慢理解到只要好好接受治療,即使罹癌也可以好好活著。聊到這裡,她臉上終於舒展笑容:「我現在知道,可以把這疾病當作慢性病看待,所以比較不沮喪了,我會努力好好地活著。如果沒有希望基金會,我不會發現身邊有很多人都可以幫你,我不會懂得勇敢面對,我知道自己不可能是現在這樣子。」「好感謝當初那本小小的希望手冊,給了我一個小窗口,幫助我找到希望。」靜靜最後這麼告訴我。
-
2024-09-09 活動.精彩回顧
【得獎名單】「我和專業照護人員成為家人的那件事」徵文活動
【得獎名單公佈】感謝大家對「我和專業照護人員成為家人的那件事」徵文活動的熱情支持,得獎名單如下:▲7-ELEVEN 咖啡提貨券,共30名1.陳O如2.林O秀3.李O華4.簡O筑5.林O恩6.蘇O杭7.莊O禎8.陳O明9.張O甫10陳O婷11.張O玲12.陳O雲13.賴O玉14.COOOl15.洪O鳳16.魏O貞17.張O瑜18.張O碩19.黃O章20.吳O梅21.何O德22.黃O甯23.葉O妤24.毛O雯25.吳O初26.蔡O明27.許O美28.許O玲29.郭O蘭30.徐O萱【領獎注意事項】→2024年9月9日(一)公布獲獎名單於元氣網活動專區,並發送e-mail通知獲獎者。→得獎者請於2024年9月13日(五)下午4點前寄送資料(姓名、寄送地址、郵遞區號、電話),提供不完整、逾期未回覆者皆視同棄權。→主辦單位擁有最終解釋權,並保留隨時修改、變更、暫停或終止本活動內容之權利,若有修改以本活動問卷調查頁、元氣網活動專區公告為準。→為確保獲獎者權益,本活動參與者務必於活動頁面留存正確之個人資料(真實姓名、聯繫電話、真實地址),並確認聯繫資訊皆為真實照顧長輩除了需要專業外還要有愛心與耐心,無論晴雨寒暑、疫情嚴酸與否,在各種場域都能看到,專業照護人員默默為失智症長輩付出的身影👍因為他們的專業、付出及陪伴,讓長輩仍保有較好的生活品質,同時撫慰長輩的心靈,提供身心靈完整的照護,也有效減輕家屬壓力❤️📣每位專業照護人員的奉獻都應該被記錄與讚揚📣邀請 失智症家屬/失智症者/照護人員 將您的故事與我們分享,讓我們一起向這些默默付出、為他人帶來溫暖的英雄致敬,讓更多人看見他們的價值和重要性🌟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承辦單位:聯合報股份有限公司🔺領獎方式: 得獎者寄送資料(姓名、寄送地址、郵遞區號、電話、e-mail等資料)提供不完整視同棄權。2024年9月9日(一)公布幸運兒於元氣網活動專區,並發送mail通知給得獎者。💡備註:1.此活動內容將公開於聯合報系相關平台,並作為內容專題與【幸福臺北 憶起生活】臺北市失智照護成果發表會(2024/9/21) 使用。(不會出現個資,敬請放心填答)。2.本粉絲團擁有最終解釋權,並保留隨時修改、變更、暫停或終止本活動內容之權利,若有修改以粉絲團網站公告為準。4.為確保中獎者權益,本活動參加者務必於活動頁面留存正確之個人資料(真實姓名、聯繫電話、真實地址), 並確認聯繫電話皆為真實且處於可隨時正常接收訊息之狀態,本粉絲團將依中獎者所提供之聯繫電話通知領獎相關事宜。若手機於傳輸過程中因非可歸責於本粉絲團之因素(如手機號碼非正常使用中、手機無法接收訊號、手機因系統過濾無法寄達等)致未收到中獎通知,本粉絲團恕不負責。
-
2024-09-0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溫暖的陪伴病人
本週的主題是「醫學生長期追蹤病人的心得分享」。一般而言,在醫學院最後兩年的臨床實習都是每一到三個月就換一個臨床科,所以往往沒有機會讓學生看到病情的演變以及建立理想的醫病關係。在一所醫學生有六個月內科與外科連續實習的教學醫院實習的機會,我們鼓勵學生與病人及家屬建立良好關係,並且在病人出院後,回來看門診或再住院時,能夠與病人見面,這樣才會有機會了解「疾病」的全貌以及病人與家屬因病所苦的感受,也唯有如此才能讓醫學生學到照顧病人所需要的「知識」、「技術」與「態度」。透過這三位醫學生的分享,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在最初遭遇病人或家屬的冷漠或拒斥,透過耐心與關懷,發展出彼此尊重信任關懷的醫病關係,並讓學生對疾病有更深入的認識。在八月的某一個早晨,開啟追蹤清單,才發現那位病人的病歷號前面的小人變成灰色了。我心中彷彿清脆的掉了一拍,好像按下了重播鍵,與那位病人相處的一切又歷歷在目。那位病人就稱她鄭阿姨吧!想到第一次與她初次見面並不是那麼愉快。那時候是我到醫院實習的第二天,我就接了她,她那時因為腫瘤轉移壓迫到氣管,喘到血氧下掉而住院的。初次見面,我還很不會接內科病人,問題還不精簡,只記得鄭阿姨對於我的問題回答得草率,並且都在看手機,接著很快的就問我:「問完了嗎?」我有點不知所措,覺得自己似乎打擾她了。我加緊腳步精簡問題,問完的時候,還記得鄭阿姨一直咳嗽,瘦弱的身軀已經難以承受如此劇烈的咳嗽,我趕緊扶著她、拿了衛生紙讓她可以接住痰,她終於看了我一眼,說了句:「謝謝妳。」這就是我們第一次見面,感受到似乎她沒有那麼歡迎實習生。後來放了連假,中間一度喘到住進加護病房,本來老師說可能會因此離開,想不到後來情況又轉好,回到一般病房,而且開始了後續針對壓迫氣管的腫瘤進行放射治療。在這個時候,和個管師學姊討論才知道,這位鄭阿姨之前對於我們的態度其來有自。原來,她其實對於自己的疾病有她的價值觀,她認為應該順應生死,不需要多餘的治療,之所以這次會來,只是抱持著來看看的心情,大多還是不信任。就這樣,以鄭阿姨還需要氧氣支持同時需要做放射治療的狀況下,一時半刻都無法出院,所以我也就一直照顧她。或許事情常常會來到我們都沒想過的轉機。隨著放射治療的進行,鄭阿姨喘的情況居然也漸漸改善了!這樣快速的改善效果,也令老師和我們都感到鼓舞。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那幾天,我一如往常地走進病房看鄭阿姨的時候,她有一次就問我:「我是不是放射治療有效了?」看著她的喘真的改善、影像也有所證據,我就告訴她:「是的!」想不到,她突然很興奮的舉起她沒有太多的力氣的手,握住我的手,相當激動的說:「真的嗎?真的嗎?太好了!太謝謝你們了!」那一幕,鄭阿姨炯炯有神的雙眼和那欣喜的語氣,至今對我來說都相當深刻,因為那一刻開始,一切都開始不一樣了。接下來,我每一次去看鄭阿姨的時候,她和過去冷漠的樣子完全不一樣了,同時也隨著照顧時間真的很長,所以也開始有更多的對話。她意外的問起我幾歲,突然發現我和她的大女兒年紀一樣,這一刻,她和我都覺得特別親近。她開始和我說更多她對於疾病的看法,還有最近她的轉變。原先她是認為癌症對於她來說,只需順應生死就好了,治療對於她來說只是帶來更多痛苦,並沒有更多的助益。但是在和信住的這段時間,她真的感受到很多的關心和溫暖,在這裡,她一點都不孤單,更好的是,她的疾病雖然沒有獲得改善,但是有急性症狀的緩解,讓她整體更加的舒適。她現在更想好好面對她的疾病了,她也主動的問起她是不是還有其他的治療方法?鄭阿姨的轉變,讓我隱約開始感受到陪伴與溫暖的力量。雖然,我們都知道,鄭阿姨其實沒有其他治療方法了。在這中間,照顧鄭阿姨的都是她的姐姐,我在這段照顧鄭阿姨的時日裡,也和鄭阿姨的姐姐更加的熟絡。我們都知道沒有更多的治療方法,也讓鄭阿姨以及鄭阿姨的姊姊都知道這件事,同時也說後續會進行的安寧醫療。他們對於這些,從最一開始的有些抗拒,但在日復一日的陪伴下,也轉為接納。但鄭阿姨的姊姊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後來發生的事。在照顧鄭阿姨的那一個月裡,也和鄭阿姨的姊姊變熟,同時她也會關心詢問我關於醫學生的學習等等,也和鄭阿姨的感受一樣,覺得我和他們孩子年齡都相仿,到後來隨著熟悉,更是無比接納我做理學檢查等等,希望可以讓我多學習一些。真的非常感謝他們!這個月後,鄭阿姨順利出院了,但約莫過了兩週,因為肢體無力又住院了,而這次,鄭阿姨被懷疑有更嚴重的腦部轉移導致。這一次,雖然鄭阿姨已經不在我在的照顧團隊裡,但和同學又去看她。一樣的,身邊還是鄭阿姨的姊姊,而這次,鄭阿姨已經不認得我了。但鄭阿姨的姊姊一看到我,就覺得相當有熟悉感,我的存在,也讓同學接鄭阿姨的時後更加順利,我也和鄭阿姨的姊姊聊了起來,就像以前一樣,雖然不是自己照顧的病人了,但這股溫暖似乎隨著時間堆疊成更細水流長的陪伴。直到後來,七月的時候,鄭阿姨真的離開這個世界了。非常感謝我在實習的一開始就有這個榮幸可以照顧和陪伴鄭阿姨那麼長的時間,她讓我看到更多每個人對於生命價值觀的不同、看到溫暖與陪伴隨著時間而成的那股堅定,同時,也讓我知道,病人雖然永遠的離開了,但不只是我會記得這段緣分、她的家人也會記得和我們的這些緣分。雖然離別是遺憾的,但能夠被這樣的溫暖包裹著,似乎又成就了周遭的人的生命,直到很久以後。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09 焦點.長期照護
可能造成跌倒的內外因素有這些 居家防跌網保護年長者免摔倒
老人家最怕摔,摔一次帶來的問題就一大堆。根據國外研究顯示,每年約有三分之一的老人發生跌倒事件,在台灣發生率為五分之一;在長照機構或護理之家中,跌倒發生機率更高,超過一半的失能長者每年跌倒至少一次,且女性跌倒風險高於男性。跌倒已成為威脅老人健康安全的隱形殺手。老人自身疾病造成跌倒造成老人家跌倒原因,可分為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內在因素是指老人自身疾病引起的問題所造成的跌倒,包括視力不好、手腳不靈活、糖尿病患神經病變,或罹患巴金森氏症後平衡感不佳等。家中環境不佳也會致禍影響跌倒的外在因素,主要來自環境與藥物,環境包括地板濕滑、雜物堆積、走道光線不足等,都容易導致老人家跌倒。藥物的影響不容小覷,尤其是安眠藥,研究顯示有服用安眠藥習慣的老人,跌倒風險比沒服用者高出許多。建議老年人應避免依賴藥物來改善睡眠;抗憂鬱、抗焦慮、抗癲癇等藥物,降血壓藥可能造成病人姿勢性低血壓,也都會增加跌倒機率,因此,在分析病人跌倒原因時,首先應詢問是否服用這些藥物。跌倒後可能導致輕微至嚴重的傷害,包括骨折、腦出血、甚至死亡。全球每30秒就有一人因跌倒而死亡,統計顯示,每100位跌倒者中有50人無恙,10人受輕微傷害,大約5至10%會受重傷害。就有80多歲長者原本很健康,卻因為更換家中燈泡不慎摔落,導致腦出血住院,長者實應避免危險活動。跌倒後要小心腦內出血一旦長者不小心跌倒後,應立即檢查有無受傷,若有受傷應立即送急診而非門診。急診能迅速緊急處理傷口,並評估是否需進一步安排檢查,尤其是在有撞擊頭部情況下,當下也許無外傷出血,但可能經過一兩個月後才發現腦內已有一大片血塊,這是種潛在危險,需早期發現及治療;如果老人家跌倒出現手腳無力、行走不穩、劇烈頭痛等症狀,應立即就醫,避免延誤治療。預防長者跌倒要從源頭解決,首先應釐清發生跌倒的原因,除了詢問本人以外,也應向現場目擊者瞭解情況。此外,也要詢問長者的疾病史,看看是否有易引起昏倒跌倒的疾病,例如貧血、低血壓。腳無力應多訓練肌耐力對於站不穩或腳無力的老人,可以透過平衡與肌力訓練改善,尋求復健科醫師、物理治療師及職能治療師的幫助,以提升平衡感與肌耐力;如果因白內障等視力問題造成跌倒,則應盡速就醫治療;老人家應增加攝取鈣及維生素D,並到戶外曬太陽,來增進骨力。外在因素方面,應檢視藥物使用狀況,避免使用易造成跌倒的藥物。家中環境安全也需檢視,例如清理地面雜物或雜線、自身鞋子止滑效果適當,太滑或太粗糙都容易造成跌倒;環境中增設扶手及無障礙設施,是預防老人跌倒好方法。其實不只是長者,只要家中有虛弱、行動不便的家人,都應該一起來來預防跌倒,共同建構一個防跌保護網,為家人提供一個更安全、更有保障的生活環境。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09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肺炎鏈球菌、帶狀疱疹...疫苗百百項,一定都要打嗎?五大成人疫苗介紹、常見疑難雜症一次解
【本文由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常務副秘書長 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門診中心副主任 曹玉婷醫師提供】這幾年隨著新冠疫情的爆發,疫苗施打成為熱門話題,也引發了各種關於疫苗安全性的討論與謠言。身為一名家醫科醫師,我深知正確的疫苗知識對於預防傳染病的重要性。人類成功研發疫苗的歷史,可源自1798年牛痘疫苗問世,成功使天花絕跡。隨著生物醫學技術的進步,以及製藥法規日益成熟,上市疫苗都必須經過安全性與有效性的嚴格檢驗。本文將為讀者介紹幾種重要的成人疫苗,並分享我在門診照顧病人或到企業衛教講座時,常被諮詢的問題與建議。一、肺炎鏈球菌疫苗肺炎鏈球菌是造成肺炎、敗血症、腦膜炎等嚴重感染的元兇,尤其是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的感染風險更高。臺灣目前有13價、15價結合型疫苗(PCV13、PCV15)和23價多醣體疫苗(PPSV23)可供選擇,部分疫苗依據中央與各地方政策,是公費提供符合年齡及條件的長者接種。其中,結合型疫苗有更好的免疫記憶力和更久的保護效期。二、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子宮頸癌長年佔據臺灣女性十大癌症排名榜,而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是其主要誘因,較少人知道的是,HPV感染同樣也對男性造成威脅,可能引發男性的生殖器疣、陰莖癌、肛門癌、口咽癌等。HPV疫苗的問世讓女性和男性都有機會降低因感染病毒而導致的癌症風險。臺灣目前有2價、4價及9價三種HPV疫苗,其中4價疫苗可用於9至26歲男性接種,9價疫苗則涵蓋9至45歲的男性。三、帶狀疱疹疫苗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是由水痘病毒再活化所引起,特別好發於50歲以上或免疫力較低的人群。帶狀疱疹可引發劇烈疼痛,甚至留下後遺症。臺灣目前有兩種疫苗可選擇:活性減毒疫苗與非活性重組疫苗。非活性重組疫苗儘管費用較高,且需施打兩劑,但提供的保護力更強且持久,且適用年齡較廣,包含18歲以上具有罹患帶狀疱疹風險較高的成人。四、A型肝炎疫苗A型肝炎常發生於衛生條件較差的地區,通常因為食用了受汙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A型肝炎雖然大部分情況下會自行痊癒,但少數患者可能發展為嚴重的猛爆型肝炎。對於準備前往中南美洲、非洲、中東、亞洲(尤其東南亞)旅行的民眾,建議在出發前接種A型肝炎疫苗,以保障健康。五、B型肝炎疫苗臺灣是B型肝炎高發地區,成人的帶原率達20%,慢性帶原者可能進一步產生肝硬化與肝癌。從未感染過B型肝炎的人建議依時程接種完三劑疫苗,若不確定自身對B肝的感染狀態,接種前可以先檢查B型肝炎抗原與抗體,請醫師解讀檢驗結果並提供建議。除了上述疫苗,還有季節性流感疫苗、新冠疫苗、旅遊醫學門診其他疫苗如黃熱病疫苗、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狂犬病疫苗、傷寒疫苗等。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每年彙整國內、外建議之共識,提供最新成人預防接種時程表,讓民眾參考。在接種疫苗之前,建議先與家庭醫師討論個人的健康狀況與接種需求,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與家人。常見疑問解答1. 不同疫苗可以同時施打嗎?原則上,活性減毒疫苗可以同時接種,但若不在同一天接種,則需間隔至少四週。不活化疫苗則無需間隔時間,可以在不同部位同時接種。2. 哪些情況不適合接種疫苗?對疫苗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史的人應避免接種,另外正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或發燒的患者,建議等到病情穩定後再考慮接種。3. 接種後的注意事項?接種疫苗常見的反應有:接種部位發紅、疼痛或腫脹等局部反應,或輕微發燒,偶有發生高燒、抽搐之現象;也有些疫苗幾乎不會造成不適(例如B肝疫苗)。接種後,建議在醫療院所觀察30分鐘,以確保無急性過敏反應。避免劇烈運動和喝酒。預防接種是防治傳染病最有效的工具之一,保護自己與家人的健康就是在守護整個家庭。希望透過本文的分享,能夠讓民眾對成人疫苗有更全面的了解,積極參與預防接種,從而有效預防傳染病的侵襲。【慢病主題館】名家專欄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致力於推動家庭醫學研究、專科醫師培訓與基層醫療發展,並加強與國際間的交流合作。學會通過舉辦學術研討會、推動家庭醫師制度等,提升全民健康水準,並積極輔導教學醫院設立家庭醫學科,為社區居民提供更貼心的醫療服務。官方網站|醫師介紹|更多文章【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09-08 退休力.社會連結
瑞典長者照護納國家福利政策!鼓勵在地老化,失智者政府分階段照顧
瑞典長者照護政策自一九六○年就納入國家福利政策,並於一九八二年制定相關法律。他們以「在地老化」為長者照顧政策目標,不鼓勵另設護理之家,發展多元庇護居住,對失智症照護也是如此。瑞典會根據失智程度輕重安排服務。長者在尚可自理生活的輕度失智期間,仍在自宅,由政府提供包含打掃煮飯、洗澡穿衣等日常家務,不過,多數的輕度失智長者,一周只需提供一到二次服務。如果長者失智狀況逐漸惡化,會安排他們到失智老人日間中心,再更嚴重則轉到機構式長者特別住宅。瑞典王室和民間企業也合作提供失智者住宅。王后希爾維亞和家具大廠宜家家居創辦人坎普拉合作,結合希爾維亞創辦的「失智症護理基金會」失智護理專業、宜家家居和建築公司斯堪斯卡合資公司BoKlok模組化建築知識,及宜家家居對室內設計與智能科技的了解,打造出對失智症患者友善,又能讓價格平易近人的銀髮住宅SilviaBo。希爾維亞王后希望高齡失智症患者可以像往常一樣生活,不用被迫和家人分離,獨自去療養機構居住。SilviaBo提供五十五歲以上的人居住終老,每棟建築有二至四層樓不等,室內空間又分為兩房跟三房形式,看起來就像一般公寓。他們透過出入口加寬、走廊設置自動門和自動感應燈,加上降低樓梯高度並在第一階跟最後一階都塗上顯眼的顏色等,以各種貼合長者身體退化狀況和生活習慣設施,讓長者能安心居住在此。社區也鼓勵住戶彼此交流。若有居家照顧需求,失智症護理基金會也有受訓過的專業護理人員可提供協助。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 六種動物測退休力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07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吳子鈞:什麼都帶不走,只有健康是自己的!訓練肌力吃七分飽養生
77歲的宏恩醫療體系總院長吳子鈞,是一名神經外科醫師,在1972年創立台中宏恩醫院,如今已邁入第52個年頭。之後因應社會需求,陸續創設龍安分院(精神專科醫院)、2家護理之家、2家康復之家,員工數300多人。醫院順著政策走,落實醫療分級,重視「生活化醫學」。吳子鈞是彰化鹿港人,兒時搬到台中,因父親飽受胃穿孔接受3次切胃手術的病痛折磨,因此立志要當醫師,也順利考取中山醫學院醫學系。畢業後即進入台中澄清醫院服務,主攻神經外科專科。當年吳子鈞看診接觸的多為中低階層病患,感受到窮人貧病難以負擔醫藥費的痛苦,立志要蓋窮人醫院協助弱勢,於是在1972年創設宏恩醫院,附設護理之家,約一半患者為中低收入戶或申請補助個案。為精神病患設分院2002年因為高中同學、時任台中市衛生局長林瑞欣的一句話,「中部缺精神專科醫療機構,患者只能遠送東部,仍一床難求。」吳子鈞思考當時社會氛圍,民眾不願與精神專科醫院為鄰、少有醫院願意投入,有迫切的需求,因此創設龍安分院為精神專科醫院,並於2004年營運,總床數184床。吳子鈞指出,某年除夕夜,他和妻子林豐麗探視龍安分院留守的醫護人員,發現一名40歲男病友沒回家圍爐,患者說「家裡的床早就被家人丟掉了!」夫婦倆聽了很心酸,為了讓無家可歸的精神病患者有個「家」,於是在彰化芳苑購買一甲地捐給宏恩基金會,並募集善款興建150床的慢性療養機構「喜願家園」,於2018年4月營運。養生秘訣/訓練肌力吃七分飽吳子鈞一輩子省吃儉用,西裝褲、外套縫縫補補十年同一件,開的是平價的汽車。為了防跌,他每周固定抽出1小時進行肌力訓練,也因每日工作時間長,在醫院時會盡量爬樓梯或快走運動;飲食清淡,平時二菜一湯,吃七分飽,偏好吃魚、水果,喝白開水或靈芝茶,讓他活力滿滿。閒暇時,吳子鈞喜歡閱讀醫學、管理、勵志、財經等文章或報導,欣賞畫展,聽老歌及古典音樂,如世界三大男高音、奇異恩典等;也喜歡旅遊,看沿途風景、建築、招牌,還想學攝影及唱歌,但因為工作實在繁忙,每天除了睡眠外,都在看診,時間都給病人了,難有休閒時間。家庭醫師著重衛教醫院經營首要落實醫療分級,吳子鈞說,宏恩醫院屬於地區醫院,應扮演好「家庭醫師」角色,協助重症患者轉診到醫學中心、區域醫院,治療輕症患者,並著重「生活化醫學」,很多疾病是生活習慣不好造成的,透過衛教,讓民眾從生活中進行保健。吳子鈞指出,宏恩醫院肩負預防醫學責任,積極推動社區健康促進、舉辦健康講座,也添購高階健康檢查設備,例如肺癌篩檢的低劑量電腦斷層、大腸癌最新式篩檢的NBI290型內視鏡等。提供員工醫療資源醫院管理方面,吳子鈞充分授權,他認為,重點是把員工當成家人,多鼓勵員工,「員工的事就是我的事」,員工要進修、小孩升學、眷屬遇到的困難等,他都會盡力協助,並享有宏恩醫療體系看病免掛號費、住院費用優惠,讓同仁享受最好的醫療資源。行善設置喜願家園「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是吳子鈞的座右銘,「行醫助人是興趣也是工作」,他樂此不疲。執業至今,他以醫院為家,24小時待命,就為了方便看診,時間都留給病人。多年前夫妻倆投身公益,也因兒女都是醫師,經家庭會議取得共識,將全部資產投入慈善事業,不留給兒女,設置宏恩會福利慈善基金會附設「喜願家園」。吳子鈞小檔案●年齡:77歲●現職:宏恩醫療體系總院長、宏恩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董事長●學歷:中山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國立陽明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台大農學院「植物工廠應用技術研習班」第一屆畢業●經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副教授、中央健保署中區分局醫審專家(審核委員)●專長:神經外科、高階健檢、醫美、減重、社區健康●給病人的一句話:什麼都帶不走,只有健康是自己的。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07 養生.抗老養生
為何白露是重要時節?白露養生4重點有助增強抵抗力、防疾病
白露節氣是秋季的第三個節氣,一般落在公曆9月7日左右,是秋季轉涼的標誌,也是人們注重養生的重要時刻。在這個節氣裡,大自然開始逐漸轉入秋季,氣溫逐漸下降,陽氣漸收,陰氣漸長,人體的生理和病理也會因此產生變化。因此,白露節氣是一個養生的重要時節,人們可以通過適當的養生方法來調整身體,增強抵抗力,預防疾病。白露之後,就開始出現典型的秋天節氣,儘管白天仍覺得熱,入夜後轉涼,中醫師提醒,季節交替之際免疫力下降,燥氣易傷肺,今年又有新冠病毒威脅,防秋燥、潤肺補氣,飲食生活作息適時調理,才能抗秋燥也防病毒。白露時候溫差大,漁業與農業都逐漸豐收在白露之後,因為夜晚涼,水氣遇冷凝結成白露,所以稱為「白露」。白露之時,正值二期水稻孕穗期,早植稻進入抽穗期。「白露南十日九日濕」,表示天氣漸涼了,若刮南風,則降雨多,南風起自海洋,自然帶來濕氣。台灣民間到了八月,處處桂花飄香,麻豆的文旦、新埔的紅柿已經開始上市。傳統的客家風俗,八月初一是秋祭掃墓的日子。在台灣的白露時節,也是豐收時候,在北中南分別有相關蔬菜能夠採收:.北部:鬥菜、花椰菜、胡瓜、菠菜、甘薯、萵苣、番椒.中部:花椰菜、菠菜、蕪菁、萵苣、番椒.南部:荷蘭豆、白菜、芥菜、落花生、大豆白露與諺語.白露水,卡毒鬼:白露雨水性毒。.白露大落大白:白露日下大雨,二期稻大部分會白穗。.八月八落雨,八個月沒乾土:八月初八下雨,占長雨。「白露」養肺多吃白色食物 少吃辛辣燥熱物俗話「白露秋分,一夜冷一夜」,中秋之後,天氣更會明顯變冷、更乾燥,「呼吸系統」最敏感,免疫力較差時,容易遭細菌、病毒的侵襲,上呼吸道疾病、過敏性疾病容易發作,要當心如感冒、鼻過敏、氣喘、慢性肺部疾病復發或惡化,因此必須提升免疫力,做好秋季養生,病毒就不易侵犯。秋天天氣轉為乾燥,中醫師提醒,這時候要特別提防燥邪傷人。所謂「秋養肺」,一定要多喝水,多吃白色食物來補肺養肺、舒緩秋燥,如山藥、杏仁、白木耳、蓮藕、薏仁、百合等。另要避免吃過於辛辣、燥熱的食物,如燒烤、油炸食物、麻辣鍋等。而秋天萬物凋零,也容易令人觸景傷情,憂鬱症患者要特別留意,憂鬱情緒可能導致免疫力降低,要儘可能培養樂觀心情、調整情緒,維持規律生活。白露養生四要點一、調節飲食,注重養生食品在白露節氣,氣溫開始下降,人體的消化能力相對減弱,因此在飲食上應該注重清淡易消化的食品,避免暴飲暴食和攝入過多的油膩食物。建議飲食應以五穀雜糧為主,增加蔬菜、水果和豆製品的攝入,這些食物富含維生素和纖維,有助於調節腸道功能,維護消化系統健康。此外,白露節氣也是栗子、柿子、梨等食品豐收的季節,這些食品具有滋陰潤燥的作用,對於緩解秋季干燥的症狀很有幫助。適量食用這些食品,有助於補充身體所需的營養,調節氣血,增強免疫力。二、適度運動,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白露節氣適合進行一些適度的運動,例如晨間散步、太極拳、瑜珈等,這些運動可以幫助人們順應自然的變化,調整身體的陽氣,保持身心的平衡。同時,適當的運動還可以增強心肺功能,促進血液循環,提高身體的代謝水平,有助於防止一些常見的秋季疾病,如感冒、支氣管炎等。此外,白露節氣天氣逐漸變涼,人們應該注意保暖,避免著涼,尤其是腳部要保持溫暖。穿著適合的衣物,避免長時間待在潮濕的環境中,防止受涼。另外,白露節氣的日照時間開始縮短,天氣變化較大,人們容易產生睡眠不足的問題。因此,建議人們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保持充足的睡眠時間,晚上盡量避免長時間使用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以免影響睡眠質量。三、注重情緒調節,保持心情開朗白露節氣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的時節,人體的情緒也容易出現波動。因此,要注重情緒調節,保持心情開朗,遠離壓力和焦慮。可以通過閱讀、旅行、聽音樂等方式來放松心情,也可以與家人朋友交流,分享心情,緩解情緒壓力,保持身心健康。四、預防秋季常見疾病在白露節氣,人們應該預防一些常見的秋季疾病,如感冒、支氣管炎等。除了適度運動、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外,還可以通過增加維生素攝入、勤洗手、保持室內通風等方式來預防疾病的發生。此外,白露節氣是蚊蟲孳生的時節,人們應該加強蚊蟲防護,避免叮咬,防止傳染一些傳染性疾病。綜上所述,白露節氣是秋季的一個重要時節,人們應該根據自然的變化來調整生活方式,注重飲食衛生,適度運動,保持良好的情緒,預防疾病,以達到身心健康的目標。「白露」補氣潤肺料理百合蓮子湯做法:蓮子、百合洗淨,放入鍋內同煮,加入些許冰糖調味即可。也可加入些許銀耳同煮。效用:潤肺清燥、止咳消痰。柚子雞做法:柚子去皮留下果肉,塞入洗淨的雞隻體內,雞隻外皮抹上些許鹽、胡椒及米酒,放入鍋內蒸熟即可。效用:補氣益氣、化痰止咳。藥膳雞腿做法:中藥材黨參、三七、炙甘草、茯苓、補骨脂、玉竹、百合各3錢,以及黃耆5錢、桂枝2錢、紅棗10顆,與雞腿一同燉煮。效用:補氣、健脾、補筋骨。【資料來源】農業部二十四節氣「白露」抗秋燥防病毒 多吃這幾種白色食物養肺備註:部分內容生成自ChatGPT,經專業編輯確認。
-
2024-09-06 寵物.寵物疾病
飼主注意!家中毛寶貝出現「4症狀」恐肝炎找上門,定期做2件事預防
要特別注意毛寶貝肝功能。肝臟是維持生命機能不可或缺的多功能重要器官,但由於無神經圍繞,肝炎發生時,不會有感覺到紅腫熱痛等發炎反應,所以被稱為沉默器官,一旦慢性發炎會產生肝硬化,往往已嚴重失能時,會伴隨有黃疸、腹水、癲癇等症狀發生,嚴重時可能危及毛寶貝生命,不可輕忽。1隻年約3歲流浪犬「麻糬」近日因精神沉鬱及食慾不振而昏迷,經民眾通報救援,送至動保處毛寶貝醫療中心醫療,獸醫師吳明蓁抽血檢查確認是急性肝炎引起,即予治療近1個月,現才逐漸恢復建康,已可以自行飲食,預計至少須再治療1個月肝指數正常後再開放認養。獸醫師吳明蓁表示,「麻糬」口腔黏膜及眼球泛黃,腹部有明顯渾圓變大,為典型黃疸及腹水症狀,常好發於急性肝炎或肝硬化等疾病,經抽血檢查確認肝臟指數異常,超音波檢查卻未發生肝硬化情形,所以判定是急性肝炎。再者,由於年齡3歲已過傳染性狗肝炎的好發年齡,所以推測吃到發霉食物引發急性肝炎可能性最大,幸好及時予以治療,尚未傷害腎臟產生尿毒,否則生命將受到不可回復傷害。家中毛寶貝若出現精神沉鬱、食慾不振、嘔吐、體重減輕等症狀,那可要當心了,應及早至動物醫院進行血液學檢查肝臟指數,以免延誤治療時機。另要注意飼料及食物保存,過期飼料決不能給毛寶貝吃,才能避免肝炎發生。新北市動保處表示,寵物就像是自己的家人,守護家人的健康是最重要的事。定期帶毛寶貝去動物醫院進行健康檢查,以確保他們的健康狀況良好。遵循獸醫師的建議,每年確實執行疫苗注射計畫,也能有效預防犬隻常見傳染病。作為一個負責任的飼主,確實需要負起責任,包括提供愛、關懷和適當的醫療照顧。延伸閱讀:.追蹤六年研究發現:長期養寵物者「可防止認知功能下降」.如果有一天我們比寵物先走 遺物整理師告訴你遺留寵物的孤獨死現場.愛牠就要養牠一輩子!我的寵物我來寵,那些陪伴生病毛小孩治癒的日子★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06 醫療.皮膚
免疫疾病鬼剃頭 逾3成惡化成全頭禿
被喻為「鬼剃頭」的圓禿,因為無緣無故頭上禿了一大塊,往往對病患的情緒及心理造成極大衝擊。林口長庚醫院皮膚免疫科主任鐘文宏表示,圓禿是一種免疫疾病,並非一般落髮,以國人一輩子發生圓禿的盛行率推估,有4至5萬人有圓禿困擾,從2歲幼兒到80歲老年人都有可能發生,高達7成患者在10到25歲出現症狀。圓禿可能發生在任何有體毛的部位圓禿可能發生在身體任何有體毛的部位,好發於頭皮,會造成不同程度的落髮。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趙曉秋表示,大部分圓禿患者一開出現10元硬幣大小的圓型斑塊落髮,逾3成患者進展成多發性、大範圍圓禿。嚴重者可能全部頭髮掉光,稱作「全頭禿」,有1%患者會進展到全身禿,被稱為「宇宙禿」,全身毛髮脫落,連眉毛跟睫毛都掉光。圓禿確切成因不明,壓力、受傷或疾病都是誘發因子。鐘文宏說,圓禿不只是毛髮問題,更會造成心理障礙,研究顯示,近9成患者會遮蔽掉髮彌補外觀形象,超過6成因病影響生活重大決定,避免參加團體活動,減少與家人、朋友的互動,近四分之一人因病曠課缺勤。台北榮總皮膚部主任陳志強表示,掉髮會對身心造成嚴重打擊,尤其是圓禿反覆的病程會讓患者產生焦慮、憂鬱,對生活品質及心理健康有嚴重影響。以頭皮頭髮掉落程度區分圓禿嚴重性圓禿常見於20至50歲成年患者,輕微者會禿一塊、嚴重則出現廣泛性斑塊。圓禿病程因人而異,部分輕中度患者會在一年內再生新髮,但多數會在5年內復發,甚至進展成全頭禿或全身禿,較難自行恢復。鐘文宏說,臨床上會以頭皮頭髮掉落程度區分圓禿的嚴重性,若頭髮掉落程度在20%以下為輕度圓禿,21至49%為中度,50到100%則為重度圓禿。治療圓禿的終極目標是阻止疾病進展、使毛髮重新生長,進而改善生活品質 。陳志強表示,治療上,如為輕至中度圓禿患者,以外用皮質類固醇或病灶内注射皮質類固醇治療,若為嚴重圓禿,第一線治療建議以口服或靜脈注射皮質類固醇或口服JAK抑制劑,搭配外用或病灶內注射皮質類固醇治療。此外,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均衡飲食、適量運動、遠離壓力等,都有助於提升免疫力,減少疾病的復發。(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05 失智.新手照顧
「介護食品選購指南」長者牙口不好、吞嚥困難如何備餐?
目錄基本介紹-什麼是介護食品-介護食品的適用族群-介護食品的分級標準挑選介護食品關鍵-質地軟硬程度-食用調理方式-口味選擇偏好市售介護食品推薦-依質地軟硬程度--等級1輕鬆咬--等級2牙齦磨--等級3舌可碎--等級4好吞嚥-依濃稠程度-自行調製粉爸媽年紀大了,是不是會因為咬不動,無法吃較硬的食物?照顧牙口不好的長輩,每天都在煩惱該準備什麼餐點?擔心他們吃得不夠有營養,甚至沒有食欲?隨著台灣成為高齡社會,如何滿足老年人的飲食需求成為一個重要課題。年齡增長常伴隨著吞嚥困難、咀嚼能力下降等問題,導致長輩在進食時面臨諸多困難。介護食品就是為了應對這些挑戰而設計的,幫助長輩可以吃得下、吃得好,獲取足夠營養,同時改善用餐體驗。什麼是介護食品介護食品詞彙源自於日本,指的是專門為了長輩或吞嚥困難者所設計的特殊食品,無論是自行調製、或是購買市面上的現成品,都是為了幫助長者在咀嚼吞嚥能力退化下,也能夠維持原有生活習慣、口味喜好、甚至是用餐尊嚴的情況下進食,攝取足夠的營養。介護食品的適用族群根據日本介護食品協會的命名,UDF (Universal Design Food)是通用設計食品的意思,所以其實有很多族群都是適合吃介護食品的喔!高齡長輩族群:各項身體機能自然退化,影響食慾及營養攝取。牙口不佳族群:牙齒矯正、缺牙等口腔疾病造成無法正常飲食。吞嚥障礙族群:食道肌肉受損退化,吞嚥困難造成容易嗆咳。照顧備餐族群:幫助簡化準備餐點的時間過程,降低照顧負擔。介護食品的分級標準日本推動高齡福祉多年,已針對介護食品發展出分級標準,例如「日本UDF(Universal Design Food) 」將介護食品的質地從硬到軟分成4級。此外,「日本飲食和吞嚥康復學會」也針對飲品進行分類,將其從稀到稠分成3級。除了日本,台灣也有「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推出的Eatender銀髮友善食品標章,將食品質地分成四級,這些分級標準都是為了幫助長者能夠對應自身需求,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食品或飲品,提升生活品質。挑選介護食品關鍵質地軟硬程度選擇介護食品時,質地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綜合前面提到的分級標準,目前台灣市面上販售的介護食品,質地由硬到軟可以分成四種等級:等級1『輕鬆咬』:用牙齒可輕鬆咬碎等級2『牙齦磨』:用牙齦就可以磨碎等級3『舌可碎』:用舌頭就可以壓碎等級4『好吞嚥』:不需要咀嚼,可直接吞下有些購物網站會將軟硬等級清楚標示,方便消費者直接依照長輩的牙口狀況,挑選購買對應的介護食品。食用調理方式無論是長輩自行處理,或是有家人看護幫忙備餐,調理的便利性,也是挑選時的重要考量。市售介護食品多以調理包或封膜容器包裝,常溫保存者,原則上是打開後就可以直接吃,不過大部分會建議加熱後更可口。加熱方式也很簡單,都是以微波爐、電鍋、或者隔水加熱等方式處理就可以囉!口味選擇偏好市面上的許多介護食品品牌與營養師團隊合作,採用天然食材作為基底,並利用創新技術將食材細打後重新塑型。這不僅滿足了牙口不好的需求,也維持了食物的原型,讓長輩更有食慾,同時確保他們獲得充足的營養。在口味選擇上,台灣消費者有豐富的選擇,包含來自日本的品牌如Ever-Smile、雅膳誼Kewpie、美國品牌百仕可,以及台灣的品牌如奇美、優加+、護力呷。這些品牌提供各式口味,例如三杯雞、滷肉豬、地瓜豬肉粥等台灣道地傳統口味,也有日式海鮮拉麵、炙燒鮭魚凍等日式風味。這些選擇讓長輩可以依需求調整,不會因為單調的餐食而感到厭倦。介護食品推薦/依質地軟硬程度等級1:輕鬆咬此等級需要使用牙齒進行咀嚼,適合牙口狀況相對較好的長者,所以目前市面上的選擇相對少。例如,日本「雅膳誼」推出的總匯野菜雞肉丸、鮮蔬滑蛋蝦丸等產品,都是不錯的選擇。等級2:牙齦磨這個等級的設計讓長者可以依靠牙齦磨碎食物。推薦產品包括日本「百仕可」日式海鮮醬油風味拉麵、台灣「護力呷」香菇羅漢素食粥,另外還有由退休阿嬤組成「灶神在家」團隊所提供的冷凍宅配的銀牙餐。百仕可護力呷灶神在家等級3:舌可碎這個等級是可以用舌頭輕易壓碎,算是介護食品的主流大宗需求。推薦台灣「優加U+」軟心肉排餐推出的蔥油雞、滷肉豬、日本「Ever-Smile」南瓜燉雞肉,或是食品大廠「奇美食品」推出的銀髮膳食軟質餐,就有紅燒獅子頭、蒜香青江菜、南瓜粥等20種以上的口味可供選擇。優加U+Ever-Smile奇美食品等級4:好吞嚥 這是最軟的食品質地,適合無法咀嚼的長者,讓他們可以直接吞嚥。推薦產品包括日本「百仕可」義式蔬菜泥、還有像日本「FORICA」福瑞加甚至推出小菜、點心凍等多樣選擇,滿足主食以外的點心需求。百仕可FORICA介護食品推薦/依濃稠程度目前台灣市售的增稠飲料,選擇不像介護食品那麼多,但仍有不錯的產品可供選擇。例如日本「Ever-Smile」推出的蘋果汁和運動飲料,都是屬於「日本飲食和吞嚥康復學會」定義的第2級,具有明顯濃稠度,流動速度緩慢,有助於避免液體進入氣管,預防嗆咳,同時保留飲品的原始風味。Ever-Smile介護食品推薦/自行調製粉除了現成買來就可以直接食用的介護食品和增稠飲料外,消費者也可選擇自行調製,以滿足個別需求。例如日本「食膳樂」MJ粉此類的食物調製粉,加入粥、飯、肉、魚或蔬菜等食材後,經過攪拌、加熱塑形,降溫即可成為滑順好吞的果凍餐。食膳樂MJ粉食膳樂食物調製粉食膳樂食物軟化劑另外也有像「紐萃」舒活雅S此類的液體調製粉,無論是茶水、牛奶、果汁或是湯品,加入液體調製粉,攪拌後靜置,即可變得濃稠,有效幫助長輩飲用時避免嗆咳。紐萃吞樂美隨著台灣進入高齡社會,介護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挑選適合的介護食品不僅是為了滿足長輩的營養需求,更是為了讓他們能夠愉快地上餐桌,和家人一起共享美好時光。透過選擇適合的軟硬質地和口味,您能夠為家中長輩帶來更好的用餐體驗,讓每一頓飯都成為帶給家人幸福的時刻。樂齡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