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6 醫療.皮膚
搜尋
嬰兒
共找到
891
筆 文章
-
-
2024-04-26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我的偏鄉醫療嘗試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偏鄉醫療服務與醫者的愛心」。一位在醫學中心的主治醫師回顧自己在初入醫學院時,在同學的互相鼓勵與人文老師的啟發下,發起「與病人為友」的學生暑期活動,成功地激發醫學生的愛心,並繼續傳承成為該校具有特色的醫學生服務活動。→想看本文一位小兒科醫師分享自己如何以「平衡大學附設醫院的教育責任與利用專業知識來幫助需要的偏鄉兒童」為心願,將青少年照護觀念導入健保架構下,並能貼近在地青少年族群的需求而努力,形成「社區-學校-家庭」的青少年健康照護模式。→想看本文一位醫學中心小兒外科醫師分享他同時也在兩所偏鄉醫院為理想奮鬥,他的一句「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道出了他們期待集結一群志同道合的醫師同行,從而確保照護的完整性與持續性。「醫病平台」衷心希望這些故事可以感動更多的醫學生、醫師、社會大眾,多多關懷偏鄉醫療。緣起偏鄉醫療最常遭遇的困擾,便是醫療人力與資源缺乏。而台灣的小兒外科除了有醫師平均年齡逐年老化與新血後進減少的問題,在偏鄉環境更是不容易有小兒外科醫師的生存空間,因為醫師在選擇服務的地點時,往往有許多的考量,例如經濟收入、生活環境、或孩子教育需求等等。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以下簡稱北醫附醫)鄰近繁華現代的信義計畫區,無論大眾交通或是國道交通都相當方便,因此平時便肩負大臺北東區民眾的醫療需要,甚至涵蓋基隆市、新北市汐止區等地的後送醫療。然而,大學附設醫院有教育的責任,雖然業務量沒有其他醫學中心多,仍需要維持小兒外科服務。 根據台灣小兒外科醫學會的統計,有130萬兒童少年人口的大台北地區約有30名在職的小兒外科醫師,相較於偏鄉地區,人力資源相對豐富很多。以每百萬人口計,大台北地區的小兒外科醫師人數不僅超過美國,更是全國之最。於是「如何平衡大學附設醫院的教育責任與利用專業知識來幫助需要的偏鄉兒童」就成了縈繞在我心的牽掛。蘭陽的呼喚羅東聖母醫院是隸屬於天主教靈醫會,於1952年由從中國大陸來台的修士與修女們創立,自始至終致力於照護蘭陽地區那些經濟困窘、身處弱勢的民眾,逐漸成為許多當地人健康的依託。近年來,宜蘭縣每年約有三千名新生兒誕生,而聖母醫院大抵上承擔了其中三分之一的嬰兒醫療服務,顯見其在兒科照護的重要性。從馬偕醫院來的周桔源醫師,在這裡提供小兒外科的服務,但一年一年的過去,這裡需要有年輕醫師來接棒。因為看到這樣的需求,我鼓起勇氣,挺身而出,接下這個偏鄉支援計畫。在北醫附醫的長官支持與聖母醫院長官的幫助下,雙方合作的計畫得以順利推展,自2022年4月起,我便開始每週四至聖母醫院進行手術與看診。在支援期間,我在聖母醫院進行了一系列的小兒外科常規手術,如腹股溝疝氣修補(引進腹腔鏡手術)、耳前瘻管切除、舌繫帶鬆弛及板機指鬆弛手術等。此外,我也實施了需要短期住院的手術,包括嬰兒腹股溝疝氣修補、淋巴管瘤切除、隱睪症矯治、多指(趾)重建及肛門瘻管手術等。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許多原本需前往遠地醫院長期就醫的孩子,現在可以在聖母醫院就近接受追蹤與治療。比如,一位需要長期胃造瘻管的罕病兒童,在過去經常往返於台大兒童醫院與急診室更換造瘻管,而今卻能在我的聖母醫院門診安排更換與追蹤。若聖母醫院收治了需矯治先天畸形的孩童,我也能即時與兒科醫師進行討論,並協調轉院手術。期間有位近週歲的女童,自兩個月大開始就間歇性嘔吐,經由我們的互助機制轉介至北醫附醫進行檢查,發現她患有先天十二指腸蹼膜所導致的阻塞,最終通過手術得以康復。這樣的轉介案例越來越多,也使得北醫附醫在2023年順利取得小兒外科專科訓練醫院的資格。透過這次合作,我深刻體會到,若無願意合作的專業小兒科醫師、專精且樂於照護兒童的麻醉科醫師,以及一個願意學習並成長的手術室團隊,要在短時間內建立一個能照顧兒童的外科團隊是相當困難的。幸運的是,聖母醫院在院方的支持下早已具備這些條件,順理成章成為合作成功的基石。 飛越山海,支援台東隨著我在聖母醫院的支援步入一週年之際,過去一年的支援成效顯著,鼓舞了我,進一步想要推廣這種合作模式,但這樣的支援模式,是否真能在其他地方複製呢?作為一位花蓮女婿,我一直密切關注東部地區的醫療需求。花蓮擁有慈濟醫院的資源,小兒外科醫療服務相對完善,但台東的情況卻大不相同。過去,台東的小兒外科服務大多依靠台北馬偕醫院的醫師們輪流支援,每隔三、四個月集中一天時間處理所有手術。這樣的漫長等待中,孩子們的病情有可能會惡化,或家屬可能遺忘孩子需要及應該接受的手術治療。在這種迫切情況下,家屬常常不得不帶著孩子跋涉至花蓮或高雄尋求治療,而這樣的距離,對於西半部的家庭而言,就如同從屏東到台中一般遙遠。於是我開始考慮是否能將與聖母醫院合作的模式,搬到台東來實施,至少每月提供一次的小兒外科門診與手術服務。雖然這對西部許多城市來說可能只是杯水車薪,但至少能夠讓需要的孩子能盡早接受手術,預防嚴重的併發症。衛福部的研究報告也指出,疝氣和腸阻塞是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的部分原因。社群媒體上經常可見台東基督教醫院(以下簡稱東基)的鄭弋醫師為孩子們的醫療需求發聲,於是我鼓起勇氣聯絡她,探詢兒童外科醫療的需求及合作可能性。感謝上帝,當時的東基院長陳志成醫師對完善醫院照護體系充滿熱忱,我們的初次會談後,就達成共識,要一起合作為台東的孩子們服務。台東的支援計畫遂於2023年7月順利啟動,儘管首次的門診因颱風而不得不取消。有一名因包莖併發反覆的包皮龜頭炎以及嚴重的泌尿道感染的孩子原本計畫來門診安排手術,卻因颱風延誤了診治。在這緊急關頭,我與陳院長透過視訊討論病情,並由陳醫師親自安排手術前的檢驗、檢查及麻醉諮詢。8月,我乘坐最早的班機前往台東,在著陸後直接前往醫院,再次訪視病人並詳細解釋手術過程。幸運的是,我過往在彰化基督教醫院(以下簡稱彰基)接受過外科訓練,而東基所使用的電腦系統正是彰基的,彰基外科也曾對東基提供過支援。在這樣的完美配合下,我順利完成了首次手術和門診支援。最讓我意外的是,在台東的首次門診中,接連診治了超過十位需要手術的孩子,包含疝氣、多指、隱睪症、尿道下裂、甲狀舌骨囊腫、鰓裂遺跡等病症。由於每次支援只有一整天,我必須在上午安排四至五台手術,並在下午進行門診,因此首次門診的病人需求竟花了兩個月才得以滿足。後來,我開始於週四處理完台北的公務後,趕搭晚間的班機前往台東,以便隔天一早開始手術,努力爭取更多時間來為孩子們完成手術,減少他們的等待時間。週六一早巡視完手術後的病人,我便搭班機返回台北。支援期間的住院病人照護工作,都得依靠兒科醫師的幫忙;手術後的傷口照護則交由一般外科的李柏慶醫師在門診中追蹤,這樣也彌補了我只能每月支援一次的遺憾。在此過程中,得到了前任院長陳志成醫師以及繼任的馬堅毅院長的全力支持,手術室及麻醉科同仁的協助,使我得以在台東為這些孩子們提供及時的醫療服務。團結前行:共同為偏鄉醫療邁進的心願景「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這句話道出了團隊合作的力量。若我們的支援模式能夠更加成熟與流暢,我期待能夠集結一群志同道合的醫師同行,從而確保照護的完整性與持續性。必須承認,要為孩子們提供及時的小兒外科急症照護,最理想的情況是有專業的小兒外科醫師能常駐宜花東地區。但正如我之前所提到的,這不僅需要小兒外科醫師,同時也依賴於兒科、麻醉科以及兒童重症科醫師的密切合作。這些條件要能具足著實不易,除了靠政府建立相關配套措施外,也有賴醫界與政府合作找出更好的解決方案。而在這個環境成形之前,我要感謝北醫附醫的長官給予的支持與理解,讓我能以此為基地,延伸醫療服務的觸角至那些最需要我們的地方。延伸閱讀:4/23 人生注定的一段邂逅——「與病人為友活動」的前世今生4/25 守護洄瀾山海間青少年的醫師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4-22 焦點.健康你我他
擔心掉髮你用哪招?/常保毛孔透氣 定期換洗髮精
男人,女人,有了年紀,或多或少,誰不掉髮呢?老嫗自小就有一頭自然捲的髮質,被同儕羨煞,成人後省了不少燙髮費用,更讓許多人稱羨。然而,40歲後,為了減少掉髮量,我的髮長就不再超過下巴,避免洗髮梳髮時和頭髮扯來扯去,傷毛囊也傷髮,幾十年來的短髮給人一種俏麗、清爽有神的印象也不錯。8年多前,從左眼皮、左額頭,到左頭頂得了帶狀疱疹,「洗頭」成了一件必須由老伴幫忙的麻煩事,不僅要躺著洗,洗髮精還不能洗到正在結痂或結痂剛脫落的患處,一來怕細菌感染,二來會刺激患處而疼痛,後來在兒媳建議下用沒有刺激性的嬰兒洗髮精洗髮。傷口好了後仍繼續使用,長期下來,頭髮掉得厲害而困惑不已,後來遇到一位朋友告訴我不要固定用同一款牌子的洗髮精。之後便常常更換不同廠牌的洗髮精,洗髮時大量掉髮才收斂許多。外出時,我會頭戴中空遮陽帽,陽光可幫助人體吸收鈣質,頭頂髮根接受陽光的養分,毛孔透氣健康,髮量自然有保障。愛美是人的天性,人人都希望擁有一頭秀髮,但有了年紀之後,掉髮難免,只要不大量掉髮都還能接受,畢竟頭皮下的健康更為重要。
-
2024-04-22 養生.生活智慧王
水龍頭產生的銅綠有毒嗎?教授告訴你如何判斷飲水中的銅是否安全
署名「愛爬山的小孩」的讀者在2024-3-31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教授有個問題想請教,請問淨水器水龍頭產生的銅綠有毒嗎? 網路上有兩派說法,一派說有毒,一派說沒有,不知何者才是正確。」我先用中文搜索相關資料,看到很多危言聳聽的,尤其是像TVBS那樣把合法的「銅」和非法的「鉛銅」混為一談。所以,我最後還是決定採用美國政府部門和大學機構所提供的資料。美國的疾病控制中心有發表一篇有關銅毒性的自問自答,其中有兩個與飲用水相關的自問自答:問1:我是如何接觸到銅?答1:人們從飲用水和食物攝入銅,從空氣吸入銅,並可能接觸銅或含銅的產品。如果您家中有銅管和酸性水,飲用水中的銅含量可能很高。問2:銅如何影響我的健康? 答2:人們每天從食物和水攝入少量銅是必不可缺的。攝取過多或過少的銅會導致疾病。攝取大量銅(通常是飲用水)會導致嘔吐、噁心、腹痛和/或腹瀉。隨著時間的推移,每天攝取超過建議量的銅(例如透過水或銅補充劑)可能會導致嚴重的疾病,例如腎臟和肝臟損傷。美國明尼蘇達州衛生部發表Copper in Drinking Water(飲用水中的銅):「當水通過家庭管道系統時,銅可能會進入您的飲用水中。您的身體需要一些銅來保持健康,但過多也是有害的。對於大多數健康人來說,吃或喝銅通常不會引起疾病。大多數人的身體都能有效地處理銅。然而,攝取過多的銅可能會導致頭痛、嘔吐、腹瀉、胃痙攣、噁心、肝損傷和腎臟病。 高濃度的銅可能會損害紅血球,也可能降低紅血球攜帶氧氣的能力。高濃度的銅可能會影響男性的生育能力。患有威爾遜氏症的人和一些嬰兒(一歲以下的嬰兒)對銅更敏感。他們的身體無法輕易去除多餘的銅。健康的人通常不會患上與吃或喝銅有關的疾病,因為他們的身體能夠透過身體系統的正常功能維持適當的銅水平。」美國華盛頓州衛生部發表Copper in Drinking Water(飲用水中的銅):「少量的銅對於身體健康至關重要。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建議每天的飲食攝取量為 2 毫克銅。 銅的主要食物來源是貝類、堅果、穀物、葉菜類、蘑菇、巧克力、肝臟和一些水果。接觸高劑量的銅會導致健康問題。短期接觸高濃度的銅會導致胃腸道不適。 長期暴露和嚴重的銅中毒會導致貧血並擾亂肝腎功能。雖然您攝取的一些銅會迅速進入血液,但您的身體非常擅長防止高濃度的銅進入血液;幾天後它會排出多餘的銅。患有威爾遜氏症或門克氏症(導致銅吸收和代謝異常的遺傳性疾病)的個體比一般大眾有更高的銅暴露風險。如果這些人得知水中的銅含量超過每公升 1.3 毫克的有效水平,他們應該諮詢他們的醫療提供者。」美國新罕布夏州的Dartmouth College(達特茅斯學院)在接受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的資助下設有一個The Dartmouth Toxic Metals Superfund Research Program(達特茅斯有毒金屬超級基金研究計畫)。該計劃有一個網頁叫做The Facts on Copper(關於銅的真相)。我把重點翻譯如下:人類過量銅暴露的一個潛在來源是透過銅管和黃銅水槽裝置輸送的飲用水。管道中的少量銅會滲入水中,特別是熱水和在管道中放置數小時或過夜的水。 酸性(低 pH 值)水比鹼性(高 pH 值)水會浸出更多的銅。軟水可能比硬水含有更多的銅,因為它不含在管道內部形成保護層以防止銅浸出的礦物質。水龍頭下方的藍綠色水漬表示水中含有銅。一些飲用銅含量高的水的人可能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痛和腹瀉。銅管道水中通常含有的銅含量通常不會對健康造成威脅。以上這些資訊雖然沒有直接討論讀者所關心的「淨水器水龍頭產生的銅綠有毒嗎」,但它們都一致表示「飲用水中含有的銅含量通常不會對健康造成威脅」。但是,如果您家裡的水龍頭有產生銅綠,而您又有出現噁心、嘔吐、腹痛和腹瀉等症狀,那也許您就需要考慮銅中毒的可能性。原文:水龍頭的銅綠有毒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4-19 醫療.皮膚
皮膚搔癢怎麼辦?狂抓恐致傷口惡化、感染 醫曝7大臨床表現,預防與日常照護指南一次看
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AD)又稱為濕疹(Eczema)和異位性濕疹(Atopic eczema),是一種常見的皮膚慢性炎症疾病,通常與過敏反應有關。特別常見於兩歲以前的兒童身上,尤其是在3-6個月的嬰幼兒。在兒科門診衛教室裡,我時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孩子因為異位性皮膚炎而皮膚搔癢難忍,不斷抓破皮,這可能會引起感染和更嚴重的問題。從嬰兒期開始,一些嬰幼童可能會因為AD皮膚紅腫,體無完膚而持續流出組織液;進入小學階段,8歲的女童,在夏天不敢穿短袖或短褲也不敢游泳;而一些年齡較大的孩子,比如12歲青少女因為AD而感到焦慮,以至於採取極端措施,如將自己的頭髮拔光等。皮膚外觀問題造成自信不足,夜間搔癢而造成睡眠品質的下降,長期下來對身心健康及生長發育,容易造成許多負面影響。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如何協助處理孩子的異位性皮膚炎是非常重要的。 7大臨床表現 異位性皮膚炎初期發病時,常見的特色是嚴重的搔癢(尤其在晚上)和反覆發作。搔抓會增加皮膚的發炎反應,進而導致更嚴重的皮膚傷害,可能會出現破皮、脫屑、疼痛、發紅、疹子、皮膚乾燥、皮膚增厚(苔癬化)等症狀。大約有50%的嬰幼兒患有異位性皮膚炎是在他們出生後的第一年內發生的,而約80%的異位性皮膚炎發生在幼兒5歲以前。異位性皮膚炎症狀和嚴重程度可能因個體差異而有所不同,而且可能在不同年齡層表現在不同的部位(如圖一)。 異位性皮膚炎的預防與日常照護指南 異位性皮膚炎通常會陷入一個循環,我們可以稱之為「癢與搔抓循環三部曲」。首先,皮膚受到刺激後產生癢感,接著孩童不由自主地出現搔抓行為,最後導致皮膚出現濕疹。濕疹的出現進一步加劇了搔癢的感覺,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因此,有效的「止癢」可說是控制異位性皮膚炎中最關鍵的一點。當不再搔抓皮膚時,皮膚就不會進一步受傷發炎,從而有助於緩解症狀。除了醫療治療外,以下是預防措施和日常照護方式,可以幫助減輕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 清潔與保濕 第一步皮膚基礎保濕非常的重要,這有助於維持皮膚的完整性。對於三個月大以上的嬰幼兒,單純使用清水洗澡可能無法完全清潔皮膚表面。 .可選用標示無香精、無防腐劑、無刺激性的化學成分,「敏感肌膚專用」的清潔洗劑。 .建議每天泡澡或淋浴,水溫不超過40度,每次洗澡時間10-15分鐘使皮膚吸收水分。洗完後,用溫柔輕拍的方式擦乾身體(切勿完全擦乾及來回摩擦皮膚),保留皮膚有點濕潤感。 .規則塗上醫師開的藥膏或者保濕劑(如果已塗上局部藥膏,請勿馬上塗擦保濕劑,建議至少間隔30分鐘)。保濕劑一天最少2次,只要感覺皮膚乾燥或搔癢,即可隨時補擦保濕劑,以保持皮膚的濕度。 避免誘發刺激的因素 .環境室內溫度調節盡量控制維持在22-24℃,相對濕度保持50-60%。 .在天氣冷熱溫度變化大時,容易因為出汗或皮膚乾燥,進而引起皮膚發癢,需特別留意皮膚的狀況。 .夏天潮濕炎熱,過度流汗容易刺激皮膚,建議流汗時,隨時準備柔軟濕毛巾擦拭。冬天氣候乾燥,孩童皮膚容易乾燥龜裂,因此需要控制室內濕度,隨時補擦保濕劑以維持皮膚水分。 .避免穿著會刺激皮膚的衣物,如毛衣、緊身衣物、發熱衣、刷毛高領、動物纖維製品等,建議可以選擇棉質吸汗透氣性好的天然纖維布料,以減少對皮膚的摩擦和刺激。 .暫時避免食用可能引起過敏反應的食物,如雞蛋、牛奶、魚、花生、小麥、大豆、堅果和帶殼海鮮(如蝦、蟹、貝類等),容易引起皮膚症狀明顯惡化。 .減少孩子接觸可能引起吸入性過敏的因素,如塵蟎、黴菌、寵物皮屑毛髮、花粉和香菸煙霧等。 規則用藥及定期返診追蹤 .在醫師指示下,規則使用醫師開立處方局部藥膏或其他抗過敏藥物,以緩解症狀.定期返診追蹤及持續注意皮膚狀況的變化,如皮膚症狀持續或加劇隨時返診就醫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疾病,皮膚症狀的管理需要家長們細心多方面的照護和持久的努力,才得以打破「癢與搔抓循環」,而減緩症狀並有效改善孩童的生活品質。家長和醫療專業人員之間的密切合作是很重要,透過遵循適當的清潔與保濕措施、避免刺激因素、定期用藥及追蹤等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和管理異位性皮膚炎,讓孩子在健康舒適的環境中成長。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05 養生.保健食品瘋
你需要多少維他命D才能保持健康?多數人攝取足夠還是不足?
我在2024-2-2發表維他命D這匹死馬,讀者Elliot當天就在回應欄裡提供了好幾個相關資訊,其中一個是《科學美國人雜誌》(Scientific American)在2024-1-1發表的How Much Vitamin D Do You Need to Stay Healthy?(您需要多少維他命 D 才能保持健康?)。它的副標題是:Most people naturally have good vitamin D levels. Overhyped claims that the compound helps to fight diseases from cancer to depression aren’t borne out by recent research(大多數人自然具有良好的維他命 D 水平。最近的研究並未證實這種化合物有助於對抗從癌症到憂鬱症等疾病的誇大說法)。這篇文章的插圖(拷貝如下)是在顯示,維他命D補充劑對健康有益的種種聲稱就像是一顆顆的氣球,正在被近年來的研究逐一戳破。我現在把這篇文章的前六段翻譯如下:有一段時間,維他命 D 看起來像是一種真正的靈丹妙藥。一個世紀前,它被證實可以治癒佝僂病,這是一種導致骨骼脆弱和變形的兒童疾病。然後,在2000 年代初,研究人員開始收集大量研究結果,表明維他命D 水平低可能是癌症、心血管疾病、失智症、憂鬱症、糖尿病、自體免疫疾病、骨折、呼吸道疾病和帕金森氏症的一個因素。似乎有理由認為,提高這種簡單維他命的水平(我們的身體在陽光照射下會產生這種維他命,我們可以從補充劑中獲取更多維他命)實際上可以治愈我們的任何疾病,這似乎是合理的。至少出版了兩本名為《維他命 D 療法》的書,以及其他標題包含「革命」和「奇蹟」等詞語的書籍和新聞報導。人們越來越擔心我們沒有攝取足夠的維他命。《早安美國》播出了一個片段,開頭是記者黛安·索耶 (Diane Sawyer) 宣稱有 1 億美國人存在營養不良。她的嘉賓是奧茲醫生(Dr. Oz),他告訴觀眾他們可以透過簡單的血液檢查來確定維他命 D 水平。他說,陽光是獲取這種維他命的最佳方法。 但如果這還不夠,他建議使用魚肝油或補充劑。哈佛醫學院內分泌學家和流行病學家、迄今為止一些最大宗的維他命 D 研究的首席研究員 JoAnn Manson 表示,許多名人和維他命公司都希望維他命 D 能成為靈丹妙藥。含有維他命 D 的補充劑銷售量激增,維他命 D 檢測率也隨之飆升。然後屁股掉了出來(bottom fell out)。儘管數千項研究已將低水平的維他命 D 與多種健康狀況聯繫起來,但當科學家嘗試將其作為預防或治療這些問題的手段時,這種神奇的補充劑卻慘遭失敗。如果我們都提高維他命 D 水平,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更好,但這個想法現在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幻想。維他命 D 缺乏症普遍存在的觀點也被推翻了。事實證明,關於什麼構成缺陷的概念一開始就已經是基於一種可疑的理解。全國人口抽樣顯示,大多數人已經攝取了足夠的維他命。毫無疑問,維他命 D 對健康起著重要作用。它可以幫助您的身體吸收和保留鈣和磷;兩者對於骨骼生長都至關重要。但除了少數人群(例如母乳餵養的嬰兒和患有特殊疾病的人)之外,大多數人可能不需要補充劑。維他命 D 是如何被發現、如何飛升到奇蹟般地位,然後又掉回地球的故事,顯示了科學發現有時是條崎嶇不平的道路。這也是一個關於需要謙虛地解釋科學結果的警世故事。最終,它是關於科學的自我修正性質以及知識是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磨練出來的。版主加註:有關「維他命 D 是如何被發現、如何飛升到外太空,然後又掉回地球」,請看我在2020-3-11發表的新書維他命D真相。原文:維他命D謊言氣球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4-05 醫療.兒科
賈永婕與曾馨瑩提醒:新生兒如果發現呼吸不足,保握「這時間內」進行搶救!
每年約有5至10%新生兒會發生呼吸不足,搶救不即時恐會造成腦部受損為加強新生兒健康,新生兒科醫學會攜手防疫女神賈永婕、早產兒防護大使曾馨瑩推廣「黃金一分鐘」觀念。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楊生湳指出,台灣每年約5至10%新生兒,一出生不會呼吸或呼吸不足,若沒有適當處理恐造成腦部受損。許媽媽分享,生第二胎時遇上「羊水栓塞」,生產時呼吸急促,生命徵象不穩定,腹中胎兒呼吸窘迫。婦產科醫師緊急聯絡新生兒科醫師、麻醉師,剖腹取出胎兒後,立即給寶寶正壓呼吸,再分別將母子送至產科與新兒科加護病房。她感嘆,那一刻才體會生與死原來是最近的距離。賈永婕大血崩險失兩命 老公手拿相機、錄影機傻眼被拒賈永婕為新生兒醫學會記者會站台,聊到她是自然產的擁護者,前兩胎非常順利,生老么的時候突然大失血,「我沒有意識到危險性,老公甚至要拿相機跟錄影機進來拍,但是護士看了大驚失色,緊急推往剖腹開刀。」她說年輕的時候生小孩覺得很自然,也從來沒有想過會有難產這種事情,前兩胎極為順利,第3胎到了醫院還談笑風生,覺得自己是老手,「沒想到在病床上突然大失血,護士一進來看到我就衝出去大叫醫生,我還沒有摸清楚狀況,說自然產我OK,醫生說如果沒有弄好小孩會缺氧,不是腦性麻痺就是腦死,連我都會有危險,緊急開刀動手術。」她說老公的反應最好笑,前兩胎都沒有拍到照片,所以在家裡練習許久,躍躍欲試左手拿相機右手拿錄影機,還說要左右開弓記錄一切,「沒想到他就被護士擋在門外,因為是非常緊急的狀況,所以我很呼籲,所有的產婦在生產之前,都要選擇有良好的新生兒救護設備的醫院,尤其是那些選擇在家裡或者是小診所生產的,都要特別小心。」當發生呼吸不足時應如何處置,處置時間應把握黃金時間台灣早產兒基金會董事長張瑞幸表示,5至10%的新生兒在出生時不會呼吸或呼吸不足,尤其是早產兒,但大部分程度輕微,只需要輕拍等刺激或呼吸道清潔一下就可以順利呼吸;僅1%新生兒需要正壓呼吸器、急救、插呼吸管等處置。因此出生後的黃金60秒會由醫療團隊的處置能力決定孩子的一生。「黃金一分鐘是指小孩出生一分鐘內可自行呼吸,否則就要醫療幫助。」張瑞幸說,須評估新生兒狀況,若沒有正常呼吸,要透過新生兒高級救命術「NRP」幫助孩子,意即黃金60秒的處置能力將決定孩子的一生。台灣早產兒基金會董事長張瑞幸表示,雖然不會自行呼吸的新生兒症狀大多輕微,只需要輕拍等刺激或是呼吸道清潔一下就可以自行呼吸,但仍有約1%的新生兒需要正壓呼吸器、急救、插呼吸管等處置然而,NRP並非硬性規定,張瑞幸表示,仍有遇到少數個案晚上在診所出生,但因為晚上沒有小兒科醫師,婦產科醫師也沒有受過NRP訓練,因此產生危機。她提醒,高危險妊娠者應優先選擇有新生兒加護病房的醫療院所生產,才能即時面對生產可能發生的變數。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彭純芝表示,國際上間約在2010年推行黃金一分鐘的概念,我國則是近期才開始推動。根據回溯資料發現,周產期窒息與早產是新生兒死亡的二大主因,因此新生兒窒息性缺氧造成腦傷威脅不可輕忽。醫學會因此響應國際「Helping Babies Breathe運動」(HBB)後,至今已拯救上千位周產期窒息嬰兒。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4-04 失智.名人專家
「我也得了失智症!」失智症專科醫師公開坦承罹病有目的!
長谷川和夫醫師,是日本失智症醫療界的巨人。他自40歲專研失智症,醫療臨床工作近半世紀之久,更是廣泛用於失智症檢測的「長谷川式失智症量表」的創始人,也是參與日本政府將「痴呆」正名為「認知症」的討論委員會成員。這位治療過上百、上千名患者的專科醫師,在2017年的一場講座中,公開自己也罹患了失智症(嗜銀顆粒性失智症)。「確定性」不再 好奇怪。以前去過的地方,照理來說應該可以順利抵達,但我怎麼走也到不了。也不記得今天是幾月幾號,安排了哪些預定行程。我開始懷疑自己罹患失智症,大約是在二〇一六年左右。 對於自己過往經歷的事,我不再那麼有把握。我無法確定自己的行為,到底是做了,還是沒做。例如外出時,即使擔心門沒鎖好,但只要心裡能確定自己已鎖門,我通常就會直接出門。或者,如果真的很擔心,只要折返確認門鎖,就能屏除心中的疑慮,安心外出。這些都是正常時候的反應。然而,當這份「確定性」不再時,我即使回家確認過門鎖,不久後記憶又會變得模糊,始終無法堅信。 我也記不清今天是幾月幾號,到底是星期幾。所以,我家的廚房除了掛有一本大幅的月曆以外,旁邊還擺了一本小型日曆,方便我每天早上查看。但是,我明明才剛確認過日曆,一轉頭就又忘記日期。 如果問太太,她會回我:「你怎麼又問這問題。」這時候,我會去翻閱桌上的報紙。早報和晚報的每一面都附有日期,所以很方便確認。當我發現自己「確定性」不再,忘記約定的情況與日俱增時,根據多年的診療經驗,我判斷「這不是年紀大造成的健忘,很可能是失智症」。 二〇一五年十月的日記裡,記述了以下這段文字 :演講。主題是「大家一起思考失智症照護」。我講了大約一小時,但有時我突然想不起來自己要講什麼內容,這樣的情況出現了三次。後來我設法敷衍過去,結束演講……真教人捏了一把冷汗。公開坦承患病 二〇一七年十月,神奈川縣川崎市內舉辦了一場有關失智症議題的小型講座,我以專科醫師身分受邀出席,提供失智症照護的專業建議。 我在台上面對家屬, 提醒照護時的重點, 分享看診時與病患之間的回憶,接著脫口說出以下這段話: 「當著大家的面講,(對主辦單位)也許會造成困擾,但其實我患有失智症。」 這些話很自然地從我的口中說了出來。自從意識到自己患有失智症以來,我便一心渴望與人們分享我的感悟:失智症是任何人都可能罹患的疾病,但即使患病,也不會改變我們身為「人」的事實;在這個長壽的年代,這是每個人都要與之面對並共存的疾病;還有,即使罹患失智症,維持普通的生活非常重要。所以,我在講座中演講時,突然興起了一個念頭,希望告訴在場的每一個人:「我也一如往常地過著自己的生活。」在座聽眾凝神專注聽著我的分享,溫暖地包容了我的一切。 那一年,我八十八歲。在日本,像我這樣長壽的人越來越多。 根據厚生勞動省的數據,二〇一八年日本人平均壽命,男性八十一‧二五歲,女性八十七‧三二歲,兩者皆創歷史新高。平均壽命是指某一年出生的零歲嬰兒,平均能活到幾歲的預測數值。綜觀平成時代這三十年來,男女的平均壽命皆延長約五歲。預測顯示,平均壽命未來將持續延長。根據日本未來人口預測(平成二十九年預估)公布的結果,二〇二五年男性平均壽命為八十一‧八九歲,女性為八十八‧二一歲。女性又更為長壽,預估二〇四五年,女性平均壽命將超過九十歲(九十‧〇三歲)。 壽命延長,長壽人數也隨之增加。截至二〇一九年九月十五日,百歲以上人瑞人數達七萬一千二百七十四人(其中女性六萬二千八百一十人),連續四十九年創下新高,首次突破七萬人。一九六三年剛制定老人福祉法,國家代為表揚向百歲人瑞致敬時,全國僅有一百五十三人。如此一想,恍如隔世。據政府預估,未來這數字將持續增長,預計最高將達七十一萬七千人(二〇七四年)。 人們越來越長壽,「人生百年時代」一詞也漸漸普及。這個概念最初由英國倫敦商學院林達‧葛瑞騰(Lynda Gratton)與安德魯‧史考特(Andrew Scott)兩位教授所提出。有鑑於全球人口長壽化現象急速增長,他們提倡人們需要不同以往的人生規劃。「學習、工作、安度餘生」這種傳統的人生規劃三部曲,在一個活到百歲已成為常態的社會中,年齡已不再是明確的分界線。人們可以工作一陣子之後再回頭學習,人生的選擇變得更多元且面向更寬廣。他們的著作“THE 100-YEAR LIFE―Living and Working in an Age of Longevity”(Bloomsbury Information Ltd,二〇一六年出版)在全球擁有廣大讀者[日文版《LIFE SHIFT 100年時代の人生戦略》(東洋經濟新報社出版),中文版《100歲的人生戰略》(商業周刊出版)]。 日本在大約同一時期,以小泉進次郎為首的自民黨年輕議員,提出放眼「人生百年時代」的政策,加上政府於二〇一七年舉辦的會議也使用了相同名稱(「人生百年時代構想會議」),使得「人生百年時代」一詞開始在日本社會中廣為普及。 此外,林達‧葛瑞騰與安德魯‧史考特兩位教授在書中指出,二〇〇七年出生的日本人,約有一半可能活到一百零七歲。 隨著年齡增長,八、九十歲以後罹患失智症的人口逐漸增加,若說「大多數百歲人瑞都可能罹患失智症 」,一點也不為過。所以,我不認為自己患有失智症是一件多麼奇怪的事。 當然,也有人完全不受影響,到了晚年依舊活力充沛,但那只是極少數。我認為這些人隨著年齡增長,衰老只是時間的問題,所以失智症絕對不是「與己無關的事」。 根據厚生勞動省研究小組調查顯示,截至二〇一二年,高齡者中約四百六十二萬人罹患失智症(六十五歲以上人口罹病率約十五%)。這相當於六十五歲以上高齡者,平均約每七人就有一人患有失智症。並推估,隨著人口高齡化及壽命延長,失智症人口會持續增長。當二〇二五年所有二戰後出生的嬰兒潮世代都屆滿七十五歲以上,失智高齡者人口約七百萬人(罹病率二十%),在高齡者中,實際上可能每五人便有一人罹患失智症。
-
2024-04-03 養生.家庭婚姻
張鈞甯媽媽的教養之道:從一起讀繪本到一起聊夢想,給孩子的愛是無條件支持與鼓勵
如何在繁忙中保持與孩子的溝通與理解,是每位父母必須學習的課題,而張鈞甯媽媽鄭如晴,究竟從小如何教養兩個女兒,一起來看看。怎麼教孩子,這應該是不少現代父母的共同挑戰,《鑿刻家貌》作者,也是張鈞甯媽媽的鄭如晴,就跟大多數媽媽一樣,也有這樣的困擾,並坦言在學業與育兒之間的掙扎,讓她倍感挑戰,也深感想在繁忙中保持與孩子的溝通與理解,真的不容易!無後援一路走來,媽媽的成長奮鬥記相信每位父母都會遇到這樣的課題,鄭如晴在《鑿刻家貌》中,就談及自己的兩個女兒在德國出生的經歷,她就說到,從放棄念書的那一刻起,我就告訴自己,要做一個好母親,雖然我不知道母親這個角色該如何扮演,因自己從小就沒見過母親。當瀛瀛牙牙學語,開口叫出第一聲「媽」的時候,我相當激動,好像聽到自己叫出了憋在心中長久的渴望。那年我二十七歲,在異國舉目無親,缺乏援手的情況下,只能自己摸索學習帶孩子。自創嬰兒養生泥,逗笑鈞甯吃下肚為了省錢,研究過瓶裝嬰兒食品的材料後,我自己發明了一套嬰兒養生鍋。此鍋就是把肉、蛋、肝、紅蘿蔔、菠菜丟進去煮熟,再倒進果菜機裡打一打,絕對比瓶裝的嬰兒食品更新鮮,只是顏色褐綠,不大好看。老大經此一養胖嘟嘟,有了實驗為證,繼之而來的老二,也被如法炮製餵養。只是鈞甯一口食物可以含在嘴裡一個鐘頭,要想讓她吞下那一口,得讓她的臉部表情起變化才能下嚥,因此不是哭就是笑。依現代「兒童福利法」,讓孩子哭,就有虐待兒童之嫌,只能讓她笑。於是,我開始想盡各種辦法逗她,一下扮鬼臉(重點還不能太可怕)、一下學雞叫、一下學狗跳,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簡直是女兒的大玩偶。由此可知,從小在她們心目中,我哪有什麼威嚴可言。每晚床邊故事,親子橋樑由書起餵飽了她們的肚子,還不能忽略餵她們的腦子。德國小孩每晚七點準時上床,這時可聽見收音機不斷的溫柔傳出:「親愛的孩子們!上床的時間到了,床邊故事開始......」兩個在幼稚園消耗大半天精力的女兒,一聽到這呼喚,立刻乖乖的躺在床上等我說書。《拉拉與我》系列是她們的第一套童書,也是我從小說、散文跨入童書領域的開始。這是套德國兒童生活故事,當時一邊讀,一邊以中文說給兩個女兒聽,看她們聽得興致盎然,也因此促成我將這系列童書翻譯出來的緣由。回頭看這系列書,竟已翻譯了十九冊,真的要感謝兩個女兒。閱讀角落,最珍惜的聊心時間很多父母常抱怨孩子不讀書,通常我會反問,是否有幫孩子從小布置一個讀書的角落?在孩子學習的開始,對文字單純好奇與喜愛時,是否有認真的為他們挑選過幾本好書,陪著他們一起進入書中的世界?一本好書對人的影響是終生的,縱然有朝一日在人生路上跌得頭破血流、心灰意冷,也許書中的某句話會突然閃過,某個曾陪我們讀那本書的溫暖身影,會忽然浮現,讓我們在失落的剎那,有個支撐的據點。兩個女兒不但喜歡書,也喜歡書桌。早期居家空間小,書桌是我們的飯桌,也是書桌。這個既可吃飯又可看書的桌,還提供一個功能,就是擺蛋糕聊心情。為了鼓勵她們說出心裡的話,找到未來的方向,我不知買了多少蛋糕,從學業到人際關係,從興趣到個人理想,一談就是一個「下午茶時間」。這個時候,我是她們的朋友,我看見了年輕的憧憬,聽見了年輕的夢想。姊姊感性,喜歡繪畫;妹妹理性,選擇法律。姊妹人生轉折,母親無條件支持以前,姊姊笑妹妹讀不了幾本文學作品,妹妹笑姊姊缺乏邏輯條理;長大後,姊姊愛上理性的空間設計,妹妹卻一頭鑽進影藝表演工作。為了尋找自己,姊妹倆在人生的十字路上,曾經傍徨、疑惑,她們面臨過許多挫折、也衍生出很多問題,但這些成長的過程,有本身的內在價值和正面的意義。對於孩子,我從不想教訓,父母不應該是塑造理想兒童典範的教官。瀛國中時數學永遠考三、四十分,有一次考了五十分,我誇她:「妳好棒!進步了十分!」她聽了很高興,我快樂一整天。其實,我在意的不是那十分的分數,而是她的歡欣。至於走入表演工作的鈞甯,一開始我實在不知如何面對。直到有一天,她鄭重的對我說:「媽,我不在乎別人對藝人既定的刻板印象。但是,我在乎妳,在乎妳對我的認定!」母親對女兒的愛,情深似海做母親的我,在默默觀察中,對她敬業的態度已由衷佩服。表演和千百種職業一樣,只不過是一個單純的工作罷了,但是對工作認真熱情,是年輕人在踏入社會時該有的態度。記得兩個女兒小時候,常在比賽誰的愛比較多。瀛瀛會攤開一雙小手說:「媽媽,我愛妳有世界這麼大!」鈞甯還小,搞不清世界有多大,就會跟姐姐說:「反正我愛媽媽,就是比妳說的還要大!」接著,兩人迫不及待的問:「妳呢?媽媽?」我摸著她們說:「我的愛很小很小,小得只要把妳們抱在懷裡就很快樂了!」現在,兩人都擁有一片天地,身為母親 , 我只要她們記得給我一個e-mail或是一通電話,就很滿足。延伸閱讀:.「終有一天我會在你的人生場景中缺席」一位罹癌母親教會我們的事.伊能靜給兒子小哈利700字感性文:餘生只剩2年半和兒子共處.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4-03-24 養生.聰明飲食
Omega-3脂肪酸好處多,7大功效一次看!多吃這些食物可補充
談論健康飲食議題時,富含「Omega-3」的天然食物,總是不意外出現在營養攝取清單中。究竟Omega-3是什麼?可以為人體帶來那些好處呢?什麼是脂肪酸?脂肪酸的兩種主要類型是飽和脂肪和不飽和脂肪,而不飽和脂肪進一步分解為多元不飽和脂肪和單元不飽和脂肪,飽和脂肪有時被稱為「壞」或「不健康」脂肪,因為它們會增加心臟病和中風等某些疾病的風險。不飽和脂肪,包括多元不飽和脂肪和單元不飽和脂肪在內,均被認為是「好」或「健康」脂肪,因為適量攝取可以支持你的心臟健康。 什麼是Omega-3脂肪酸?Omega-3是一種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是必須營養素,人體無法自行產生,必須由食物中獲取。儘管Omega-3很重要,但多數的人攝取不足。三種重要的Omega-3脂肪酸是:.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二十碳五烯酸(EPA).α-亞麻酸(ALA)DHA和EPA主要存在於藻類和富含脂肪的魚類中,例如鮭魚、沙丁魚和鮪魚,而ALA主要存在於植物性食物中,如亞麻仁油。當你從食物中獲取ALA時,身體能夠將部分ALA轉化為EPA,然後轉化為DHA。然而,這個過程只提供少量的EPA和DHA。因此,富含EPA和DHA的飲食來源,例如魚肉的攝取就顯得至關重要。Omega-3脂肪酸對人體有什麼好處?Omega-3脂肪酸可幫助體內的所有細胞發揮應有的功能,它們是細胞膜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於提供結構並支持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雖然Omega-3對所有細胞都很重要,但它們在眼睛和大腦細胞中含量很高。此外,Omega-3還為你的身體提供卡路里,並支持許多身體系統的健康。1.保護眼睛健康DHA類型的Omega-3,是構成眼睛視網膜的主要脂肪酸,女性在懷孕和哺乳期間,不可缺乏DHA,否則會影響胎兒和嬰兒眼睛的健康發育。此外,充足的Omega-3,有助降低老年黃斑部病變的發生。2.減少身體發炎許多慢性疾病如心臟病、糖尿病、癌症和關節炎,都與身體發炎相關,因此減少身體的發炎,可降低這些疾病造成的健康風險。研究顯示,Omega-3在對抗身體發炎扮演重要角色,當身體在分解Omega-3脂肪酸時,會利用它來產生抗氧化物質,保護細胞免受傷害。3.改善心臟健康心血管疾病是造成死亡的常見因素,Omega-3被認為可改善心臟健康,減少心血管疾病發作:.提高高密度膽固醇(HDL).降低低密度膽固醇(LDL).降低三酸甘油脂.降低血壓.防止斑塊(脂肪、膽固醇和鈣的沉積物)在動脈中形成4.促進嬰兒大腦健康Omega-3對生命早期的大腦發育非常重要,DHA是大腦中形成細胞膜的主要脂肪酸。女性在懷孕和哺乳期間及兒童期攝取足夠營養素,非常重要。5.有助改善自體免疫疾病很多自體免疫疾病可能是由慢性發炎引發或惡化,因此減少發炎可能有助控制症狀和減緩疾病進展。自體免疫疾病是免疫系統誤認健康細胞有問題而進行攻擊,研究指出,Omega-3可能有助逆轉自體免疫疾病。相關疾病有:.狼瘡.多發性硬化症.發炎性腸道疾病.骨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6.預防阿茲海默症一些研究顯示,Omega-3可以在衰老過程中保護大腦,並降低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7.減緩憂鬱症2019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含有EPA的Omega-3補充劑有助於改善憂鬱症狀。如何補充Omega-3脂肪酸?建議透過富含Omega-3的食物攝取這項必須營養素,一般來說,動物來源的Omega-3提供EPA和DHA,而植物來源多含有ALA。以下是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鮭魚.鯖魚.秋刀魚.沙丁魚.鮪魚.生蠔.核桃.蝦.魚肝油.藻類.奇亞籽.亞麻仁籽.亞麻仁油【延伸閱讀:到底能不能吃?研究揭鮪魚經50年汞含量仍高!4種魚類應少吃】1.亞麻仁油每一湯匙亞麻仁油含有7.26克ALA,約為每日建議量的七倍多。亞麻仁油的發煙點較低,因此用它烹飪會降低營養價值,並可能釋放有害化合物,比較適合用於調味品或蘸醬。2.奇亞籽每一盎司(約28克)奇亞籽含有5.06克ALA,它們還具有高纖維和蛋白質含量,使它們成為植物性飲食人們的良好營養來源。 3.核桃核桃富含纖維及多種營養成分,包括Omega-3,每一盎司(約28克)核桃含有2.57克ALA。4.鯖魚鯖魚是一種小而多脂的魚,一份3盎司(約84克)鯖魚含有0.59克DHA及0.43克EPA。除了Omega-3脂肪酸外,鯖魚還富含硒和維生素B12。5.鮭魚幾乎所有海鮮都含有 omega-3,但煮熟的鮭魚是特別好的DHA和EPA來源,3盎司(約84克)的煮熟養殖鮭魚含有1.83克Omega-3。6.貝類貝類是Omega-3的獨特良好來源,因為許多貝類都含有ALA、DHA和EPA三種形式的Omega-3,例如牡蠣每3盎司(約84克)含有0.14克ALA、0.23克DHA及0.30克EPA,總含量0.67克的Omega-3。7.蝦一份3盎司(約84克)煮熟的蝦子含有0.12 克DHA與0.12克EPA,它還富含蛋白質和鉀。(註:ALA、EPA和DHA含量取自美國農業部的食品資料中心。)當你將Omega-3脂肪酸作為飲食的一部分攝取時,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一般來說,最好選擇食物來源是魚類而不是補充劑。若想透過補充劑補充Omega-3,請先諮詢醫師,以避免任何潛在風險。例如,Omega-3補充劑可能會與香豆素(華法林)等抗凝血劑發生交互作用,並且高劑量的攝取已被證實可能增加出血或中風的風險。【資料來源】.NIH: Omega-3 Fatty Acids.Cleveland Clinic: Omega-3 Fatty Acids.Cleveland Clinic: How To Pick Fish High in Omega-3 and Low in Mercury.Top Foods High in Omega-3s.The complete guide to omega-3-rich foods(本文不開放合作單位轉載)
-
2024-03-21 醫療.血液.淋巴
每天都好累、臉色蒼白...你可能「缺鐵性貧血」!飲食3原則幫你正確補鐵
你是否每天都好累、暈眩、臉色蒼白...,當心是「缺鐵性貧血症」。缺鐵性貧血症是血液科門診最常見的疾病,是由於鐵質不足,導致無法合成足夠的血紅素,因而產生的一種小紅血球型、低色素貧血。更常見於女性,長久下來運動耐力降低、免疫力也會下降。平日可透過補充鐵劑(分為口服與靜脈注射),輸血(血色素過低時),飲食方面則可多攝取富含鐵質和可促進鐵質吸收的維生素C的食物,預防缺鐵。一起來看看哪些食物可以幫身體補鐵!9大容易貧血族群要當心 1.生理期間失血者:婦女在生理期間經血量過多或經期過長,容易導致鐵質丟失過多,進而引起缺鐵性貧血。2.消化道出血患者:胃腸道潰瘍、消化道腫瘤等疾病都可能引起消化道出血,使鐵質大量損失,導致貧血。3.懷孕的孕婦:懷孕時胎兒需要大量的鐵質以支持生長和發育,加上母體本身需要的鐵質量也會增加,因此孕婦容易出現缺鐵性貧血。4.素食(全素)者:由於食物中含鐵質不足或鐵質吸收減少而引起缺鐵性貧血。5.慢性疾病患者:慢性腎臟疾病、慢性炎症性疾病、自體免疫性疾病等都可能導致鐵質的代謝和利用出現問題,引起缺鐵性貧血。6.輸血不當者:長期輸血、輸血時過度稀釋、輸血品種類不當等情況可能使身體缺乏足夠的鐵質。7.上消化道手術後患者:鐵質於十二指腸吸收,因此若曾接受全胃切除、十二指腸切除等上消化道手術後患者也容易罹患缺鐵性貧血。8.癌症病患:射線或化學藥物治療的影響,造成骨髓造血功能下降。9.幼兒及兒童:鐵的需求量增加,如嬰兒期、青春期、懷孕及哺乳期,若無適當補充鐵質亦會造成缺鐵性貧血症。補鐵飲食3原則缺鐵性貧血者在飲食方面,建議多攝取富含鐵質食物,並搭配補充維生素C食物增加鐵質吸收,同時也要避免和高植酸、草酸、鈣和纖維食物一起食用,尤其是茶與咖啡中的單寧酸會影響鐵質的吸收,所以用餐時不要搭配茶或咖啡,建議在飯後1~2小時後再飲用較適合。1.多攝取富含「鐵」食物補鐵食物中的鐵分為血鐵質和非血鐵質二種,食物來源不同吸收率也不同。一般來說血鐵質的吸收率較非血鐵高,也比較不受飲食中其他成分的影響,主要來源為肉類、內臟、血液,顏色越紅鐵含量越高,最佳鐵質來源是肝臟。.血鐵質食物:鴨血、豬血、家畜瘦肉(牛豬羊)、內臟類.非血鐵食物:蛋黃、貝類(牡蠣、文蛤等)、海藻類(紫菜、海帶等)、黃豆類、全穀類、葡萄乾、綠葉蔬菜等。2.搭配補充維生素C食物,增加鐵吸收率維生素C可促進非血鐵質的吸收,故攝取高鐵食物時,可搭配一起食用。.維生素C食物來源:深綠色及黃紅色蔬菜、水果,如青椒、番茄、小黃瓜、芭樂、柑橘類、奇異果、檸檬等。3.避免和高植酸、草酸、鈣和纖維食物一起食用植酸、草酸、鈣質和纖維都會抑制鐵的吸收,因此,攝取鐵含量高的食物應避免與高植酸、草酸、鈣和纖維的食物一同食用。.富含草酸的食物:巧克力、核果、深綠色蔬菜、地瓜、南瓜、豆腐、茶、咖啡、可樂。.富含鈣的食物:乳製品、小魚乾、蝦米、豆腐、豆干、黑芝麻、海藻類、莧菜、金針等。.富含植酸的食物:蔬菜、全榖類、豆類和核果類。.富含纖維的食物:全穀類、豆類、菇類、芽菜類、花椰菜、牛蒡、地瓜葉、秋葵、紅鳳菜等。你是缺鐵性貧血的高危險群嗎?看完以上介紹的補鐵飲食3原則,知道該怎麼正確鐵了吧。提醒你,缺鐵性貧血的診斷只是一種症候群,並非最終的病因,接受輸血或補血劑、多補充含鐵食物只是減輕症狀。因此當你缺鐵性貧血時,一定要仔細尋找發生缺鐵性貧血的可能原因,並針對造成缺鐵的原因一併處置,才能對症治療。參考資料:高雄醫學院醫訊、東元綜合醫院、天主教耕莘醫院、元氣網疾病百科-缺鐵性貧血延伸閱讀:.愛吃冰塊與缺鐵性貧血有關嗎?醫師解析關連性!貧血如何透過飲食改善?.哪些食物富含鐵?一圖看懂十大葷素高鐵食物:助改善手腳冰冷.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
-
2024-03-08 焦點.元氣新聞
《七龍珠》鳥山明病逝!急性硬腦膜下血腫最快出現2症狀,不立即就醫恐命危
以「七龍珠」、「怪博士與機器娃娃」等漫畫聞名全球的日本漫畫家鳥山明傳出已於今年3月1日因急性硬腦膜下血腫(acute subdural hematoma)逝世,享壽68歲。經紀公司今(8日)才公布他的死訊,根據日本媒體引述關係人士的話說,鳥山在今年2月曾動過腦瘤手術,希望等到未發表的新作品公開,可惜未能如願。急性硬腦膜下血腫是怎麼發生的?根據《Cleveland Clinic》衛教資料指出,硬腦膜下血腫是頭部受傷後可能發生的一種靠近腦部的出血,最快出現的症狀是頭痛和言語不清等,但症狀也可能在幾天到幾個月後出現,若不馬上就醫,很可能危及生命。約有四分之一的各種頭部受傷會發生硬腦膜下血腫,另其他可能的危險因子還包括服用抗凝血劑、血友病等。高風險族群則是65歲及以上的長者和嬰兒。硬腦膜下血腫的徵兆和症狀包括:頭痛無法消失。急性硬腦膜下血腫通常很嚴重。噁心和嘔吐。言語不清(構音障礙)。你的視力發生變化。頭暈。平衡問題或行走困難。身體一側無力。硬腦膜是腦膜之一,負責覆蓋和保護大腦和脊髓有三層膜。包括:硬腦膜:最外層,最靠近頭骨。蛛網膜:中間層。軟腦膜:最靠近腦組織的內層。急性硬膜下血腫不常見 常是外傷或自發性造成【記者李青縈/台北即時報導】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副院長魏國珍表示,急性硬膜下血腫並不常見,可能是腦部血管異常或是中風;而慢性硬膜下血腫較為常見,長者年紀大,雖然剛開始出血不會有特別症狀,但可能會漸漸出現手腳無力、行動緩慢等症狀。高風險族群包含年紀大、高血壓、腎功能不好或是有糖尿病等共病也可能好發。魏國珍提醒,長者跌倒後,兩三個月血塊都有可能慢慢出來,需要特別小心。如果有早期發現在頭骨上打兩個小洞,「像開罐頭一樣」,把流血塊出來,大部分大部分預後良好。魏國珍特別提醒,老人家跌倒是高危險動作,一旦跌倒,事發後2、3個月都要密切留心,注意是否出現相關症狀,及時就醫。【資料來源】.《Cleveland Clinic》Subdural Hematoma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3-06 養生.聰明飲食
到底能不能吃?研究揭鮪魚經50年汞含量仍高!4種魚類應少吃
鮪魚不只是許多老饕最愛的魚類,也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海鮮之一。雖然魚類和其他海鮮富含對人類健康至關重要的營養物質,例如omega-3、鐵和碘,但它們也含有汞,一種天然存在的有毒重金屬元素。尤其鮪魚會因為捕食受汙染的獵物,例如較小的魚或甲殼類動物,從而累積高含量的甲基汞。近日一項刊登在《環境科學與技術快報》(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s)的研究指出,鮪魚中的汞含量自1971年以來似乎就沒變化。為何鮪魚和海洋生物體內含汞?甲基汞是海鮮中最常見的汞形式,也是最具潛在危害的,可以影響任何年齡或健康狀況的人。汞主要是透過工業來源、地表逕流和大氣沉積進入海洋。海水中的微生物將汞轉化為甲基汞,浮游生物和其他海洋生物會消耗甲基汞。小型魚會捕食這些海洋生物,然後再被大魚吃掉。當汞穿過「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食物鏈時,它的濃度會變得更加提升,這就是為什麼像鮪魚這樣大型魚類的汞含量更高。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魚中的甲基汞會對所有人產生負面影響,無論年齡或健康狀況如何。然而,未出生的嬰兒、嬰兒和兒童尤其面臨因接觸汞而對健康產生不利影響的風險,這些影響包括記憶和認知問題、智商降低和運動技能延遲。鮪魚中汞含量不變的原因是什麼?新研究表明,鮪魚中的汞含量與50多年前相同,這和研究人員原本期望採礦等汙染產業的減少而能降低海鮮中的汞含量相左。該研究收集了1971年至2022年間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捕獲的近3000條鮪魚總汞含量的歷史數據和當前數據。經過分析,研究人員發現從1971年到2022年全球鮪魚中的汞濃度保持穩定。研究團隊推測,鮪魚中的汞濃度可能是由於過去排放的汞從海水深處向上混合到較淺處造成的,這些汞可能在幾年甚至幾十年前就已排放,但尚未反映出空氣中排放量已減少的影響。研究人員指出,為了在未來實現中上層魚類中汞濃度下降,需要積極減少排放並對海洋生物群進行長期持續的汞監測。魚類體內的甲基汞對人體有何危害?毒物科醫師顏宗海曾受訪指出,甲基汞若從飲食攝取,經腸胃道吸收,吸收率可高達95%以上。甲基汞已被證實會影響胎兒的腦部發展,會造成智力下降等問題,目前也沒有任何可施打的解毒劑可使用。除了孕婦、幼兒避免食用大型深海魚之外,臨床毒物與職業醫學科醫師楊振昌也曾受訪建議,一般成年人也應盡量避免食用大型魚類。以魚肉中含有最高值1ppm的甲基汞計算,1名50公斤重的成人來看,一個星期內避免攝食超過65公克,否則也可能會有甲基汞蓄積在體內的風險。另外,鮪魚、旗魚也是常見的生魚片食材,但營養師黃翠華曾受訪提醒,一般成人若食用2片生魚片,很可能就超過每星期攝取65克以內的建議值,而衍生甲基汞殘留的風險,「最安全的做法就是不要吃,改吃其他的魚種。」哪些魚類應該要少吃?儘管魚類中的汞含量在50多年來一直保持不變,但在某些物種中仍然存在高含量。FDA表示,由於魚類提供重要的營養物質,因此它應該成為所有年齡層健康飲食計劃的一部分,其中也包括孕婦。衛生福利部食藥署自2017年訂定魚類攝取指南,建議育齡婦女、孕婦及6歲以下兒童盡量避免吃以下4種魚類:.鯊魚.旗魚.鮪魚.油魚如果要吃的話,孕婦及育齡婦女建議每週吃不超過2份,鯊魚則為1份。6歲以下兒童則建議避免,或每個月吃不超過1份。一份魚肉的份量多大?一份魚肉等於35克,即成人3指併攏的大小及厚度。若要避免吃上述4種大型魚類,則可以選擇小型魚種,例如鯖魚、四破魚、秋刀魚、肉鯽魚、鱸魚等,其重金屬殘留量相對較低。如何辨別魚種體型大小?只要是魚類的橫剖面大於成年人的手掌,都是屬於大型魚。例如常見的鮪魚體積相當大,就算是橫剖面再對半切,仍比手掌大出許多,但鮭魚的橫剖面就差不多是成人手掌張開的大小,屬於中型魚。此外,通常魚內臟組織所累積之重金屬也相對較高,建議去除內臟以後再攝取。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小型魚種體內的重金屬含量較大型魚少,但並非完全沒有,人們也不太可能因噎廢食,因此最好的方式,是減少大型魚的食用頻率,或是避免食用。而中小型魚類也需要時常更換魚種,例如今天吃秋刀魚,明天吃鯛魚,後天吃海鱺等方式,避免長期、高頻率食用同一魚種,而對健康造成負擔。【資料來源】.Mercury levels in tuna remain nearly unchanged since 1971, study says.Mercury Levels in Tuna Are the Same Since 1971.FDA: Mercury in Food.FDA: Advice about Eating Fish.全民健康基金會:甲基汞恐傷腦及神經 4種大型魚少吃為妙(本文不開放合作單位轉載)
-
2024-03-04 醫療.感染科
整理包/2024公費流感疫苗擴大全民免費施打!流感疫苗如何預約?可指定廠牌嗎?
公費流感疫苗3月5日將擴大提供全國6個月以上未施打者接種,你打流感疫苗了嗎?近期感冒的人太多,如果還沒打過,可把握此次免費施打的機會。元氣網整理以下相關訊息。流感疫苗多久打一次?打完多久有保護力?流感病毒容易變異,幾乎每年流行病毒株都有不同,每年接種一次流感疫苗是全球一致的作法。流感疫苗施打後,需約2周後才會產生足夠具保護力的抗體,建議高風險及高傳播族群盡早接種,讓整個流感季均有疫苗保護。流感疫苗哪裡打?可透過以下管道查詢哪些醫療院所可施打流感疫苗,建議提前向院所確認有疫苗後再前往接種。1. 疾管署流感防治一網通https://antiflu.cdc.gov.tw/2.各縣市衛生局流感疫苗相關專區:各縣市衛生局網站打流感疫苗需要帶什麼證件,要付費嗎?前往接種請帶健保卡及身分證件,如兒童健康手冊、戶口名簿、嬰兒出生證明文件或居留證等,需負擔掛號費或其他醫療費用。流感疫苗有哪些廠牌?這批採購的公費疫苗共有4家廠牌,分別適用6個月以上與3歲以上年齡。適用6個月以上者:賽諾菲股份有限公司/Vaxigrip Tetra菲流達四價流感疫苗台灣東洋藥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FLUCELVAX QUAD輔流威適流感疫苗適用3歲以上者:國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AdimFlu-S(QIS)「安定伏」裂解型四價流感疫苗高端疫苗生物製劑股份有限公司/MVC FLU Quadrivalent pre-filled syringe injection高端四價流感疫苗流感疫苗可以指定廠牌嗎?疾管署表示,疫苗配送採先到貨、先鋪貨、先使用原則,民眾接種疫苗的廠牌採隨機安排,不過,若民眾偏好接種特定廠牌,可以事先打電話詢問疫苗廠牌,或至其他醫療院所施打。不同廠牌流感疫苗保護力有差異嗎?流感疫苗保護力因年齡或身體狀況不同而異,平均約可達30%至80%。對18歲以上成人感染而住院的保護力約有41%,入住加護病房的重症保護力可達82%;6個月至未滿18歲的保護力與成人相仿。疾管署表示,流感疫苗在國內外已有數十年使用經驗,國內上市的流感疫苗不論廠牌,在保護力與不良反應發生率上均無差異。接種流感疫苗可能有哪些副作用?注射部位可能出現疼痛、紅腫,少數的人會有全身性的輕微反應,如:發燒、頭痛、肌肉痠痛、噁心、皮膚搔癢、蕁麻疹或紅疹等,一般會在發生後1至2天內恢復。嚴重副作用如立即型過敏反應、過敏性休克等,通常在接種後幾分鐘至幾小時內出現症狀,但發生機率非常低。若民眾發生接種後不良事件,應至接種院所或其他醫療院所就醫。流感疫苗可以和其他疫苗同時接種嗎?流感疫苗可以和其他疫苗同時接種。目前肺炎鏈球菌、COVID-19 XBB疫苗持續開放接種,流感疫苗可與這2種疫苗一起接種,若同時接種1劑以上疫苗,可以打在不同手臂,或同手臂兩針間隔2.5公分以上;不過,因COVID-19疫苗較容易發生手臂腫脹等局部反應,局部反應多發生在接種1到3天內,若民眾擔心,可以過3天再接種其他疫苗。此外,北市衛生局為鼓勵長者施打疫苗,即日起至5月底設籍北市65歲以上長者至聯醫各院區及12區院外門診部接種新冠XBB疫苗除免掛號費,加碼送100元商品券,符合資格者可攜帶相關證件前往施打。
-
2024-02-26 焦點.元氣新聞
醫病平台/「甘苦人也有春天」——病人拒絕治療的背後。
【編者按】:本週是繼續各醫學院各校分享「醫學人文的教與學」的討論,這次由台大醫學院師生團隊發表。小兒科陳教授以兩則故事說出將「拒絕檢查或治療」作為對病人或家屬的標籤之前,醫者需要先學習「傾聽」與「同理」,要了解拒絕只是一時的,病家需要時間去消化與理解,考量病人與家人的心情與接受度,以及家庭的安排。同時呼籲耐心與詳盡的專業病情說明,也需要在醫療系統及健保的支持,以及病家的理性溝通中,才能長遠的繼續下去。一位在臨床實習的醫學生寫出她在照護生死一線間的柔弱生命,所感受到的各種衝擊。一位醫學二年級學生寫出在還沒有進入臨床階段的醫學生由課堂裡的體驗,敘述自己對「醫學人文」的學習脈絡,忠實的分享這階段的學生的領會、感受和目標。希望各醫學院校對醫學人文的教與學的經驗分享,可以使台灣醫學人文教育更上一層樓。這一對母女,每隔3到6個月來我門診,已經追蹤一段時間,因為有先天疾病的關係,合併慢性肝病,也因增加了肝臟腫瘤的風險,必須定期檢查。在某一次回診抽血檢查中,發現胎兒蛋白(腫瘤指數)稍微上升,短期內複檢又再度上升,狀況不尋常,我請助理通知媽媽必須趕快回診,並告知需要進一步安排住院檢查。沒想到打電話過去,媽媽說最近不方便來醫院,因為爸爸在住院,必須過一陣子才能過來。這對母女平日回診追蹤很正常,雖然需要舟車時間,但就醫規律,這次病情比較著急,反而延遲就醫,令人擔心。下一次病人終於回診,但在診間討論時,媽媽告訴我們,爸爸最近得了癌症,已住院治療後出院,必須頻繁到醫院進行化療,也因此沒有人能帶這位女孩過來就醫,但女孩的肝腫瘤有可能是惡性,若不及早治療,有可能錯過黃金期而變得嚴重,母女很無奈地說,雖然了解,但是也得暫且等父親的病況稍微穩定再說。我們討論了其他可能性,以及其他支援的管道,但最後仍無法勸說他們立刻住院。我找了原診治女孩的主治醫師及相關團隊,告知此情形,也沙盤推演各種的情境,且安排了讓家庭影響最小的方案,希望盡可能幫助這位病人及早得到治療。再過了一段時間,母女終於聯絡上,說已經可以安排治療了,於是我和外科何教授聯絡了幾次討論影像及檢驗資料,並告知病家舟車勞頓及家庭狀況的辛苦,外科醫師費心的安排住院,妥善安排術前所需要的影像檢查,尤其此病人的麻醉風險高,也需要特別的術前準備,最後幸好腫瘤成長的速度緩慢,還沒有轉移,外科醫師仍然能及時將腫瘤完全切除,而病理報告果然是惡性。這段提心吊膽的過程,期間一直在想,為何在醫療密切追蹤之下,發現能早期治療的疾病,家屬不能配合,萬一在這期間延誤了治療,那對於家屬以及醫療人員來說,都是很難承受的痛。還好3個月、半年,一年過去了,追蹤起來非常穩定,爸爸也完成了療程,母女臉上又恢復了輕鬆與單純的笑容,診間氣氛再度平和,閒話日常。原先一家兩人同時罹癌的谷底困境,終於迎向春天到來。在臨床教學上,我們常常遇到學生的問題是,病情說明了之後,病家不願意接受所安排或建議的檢查或治療,醫療人員自認應該已經將病情解釋得很清楚,然而不懂為何病人及家屬無法接受。可能就直接在病歷寫下「patient (family) refused OO,」,而我比較傾向紀錄「patient (family) hesitated about OO, 」。因為一時沒有答應,並不一定就是拒絕,他們很可能仍在思考、討論、理解當中,也可能想進一步再詢問更深入的問題,詢問替代方案,因此明天、後天的答案可能就不一樣了。對於醫護人員來說,多一分耐心與傾聽,先問問猶豫的原因,就可能一起找到下一步的方向。在兒科的臨床上,最常遇到的「拒絕檢查」情境,就是三個月以下嬰兒發燒,所需要的腰椎穿刺檢查。由於幼小嬰兒的感染發燒症狀,有細菌感染的風險,有發展為腦膜炎的風險,需要盡早抗生素治療,初期的症狀僅是發燒,若併發腦膜炎,後遺症十分嚴重。因此在醫療常規上,新生兒的發燒,除了例行需要檢驗血液培養之外,腦脊髓液的細菌培養也是必須的,因為牽涉到選用的藥物及療程,對於預後很重要。對於照料兒科的醫護人員來說,藉由腰椎穿刺,抽取很少量的腦脊髓液來檢驗,是必要措施,但是這個過程,卻常讓家屬猶豫並拒絕,而此狀況下能給予病家思考的時間,也非常短,因為為了避免敗血症的發生,必須及早開始使用抗生素,一旦抗生素開始治療後再進行細菌培養檢查就不準確了。因此,雖然能理解病家一時不能同意,但在這情境,也就真的不能再等待猶豫。我在和學生上醫療倫理討論課時,同學們常常第一時間就想到「拒絕檢查」彷彿是不理解醫療程序與腦膜炎風險的決定,對於孩子的權益是一種負面的決定,學過兒童權利與保護觀念的同學,也知道「兒少保」法,並提出對策。然而,我告訴同學們,在將「拒絕檢查或治療」作為對病人或家屬的標籤之前,先學習「傾聽」與「同理」,常常,拒絕只是一時的,病家需要時間去消化與理解,考量病人與家人的心情與接受度,以及家庭的安排。例如腰椎穿刺腦脊髓液檢查來說,對於家屬可能是沒有聽過的侵入性檢查,也與文化上的「龍骨水」、「骨髓」等名詞的混淆與影響,甚至,對於具體上操作這些檢查的方式不明瞭全憑想像,醫療人員如果能詳細的說明,或利用衛教資料讓家屬靜下心來思考後再同意,這就是「知情同意」的精神,知情是需要時間的,雖然可能不如醫療團隊所期待的有效率,但是對於「人」而言,這些時間與過程,是需要的。當然,平日如果對於醫療知識稍有了解,或是親朋好友曾經歷類似經驗,有了一些初步認識,這樣做決定就更容易些。另一方面,在醫療人力不足及忙碌的醫療環境中,醫療工作的寶貴時間,也是眾人共同承擔的醫療成本,耐心與詳盡的專業病情說明,需要在醫療系統及健保的支持,以及病家的理性溝通中,才能長遠的繼續下去。很重要的是,病家關鍵時刻願意用心了解病情,從正確管道理解醫療新知,為自己或家人作當下最佳決定,正是「醫病共享決策」的精神,也能帶來幸運與福氣。在我與病人的溝通及自己親友的就醫經驗中,理解到:面對醫療現實及決定的困難,常常會有一段時間看似「拒絕接受」、「拒絕檢查」、「拒絕治療」。但是,絕大多數這些只是暫時的,是過程的一部分,如果兩方都能耐心的理解,減少彼此認知的落差,陪伴走過這段路,那麼最難的時間總會過去,春天終會到來。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2-22 焦點.生死議題
為何人們不喜歡接觸將死之人?法醫曝人死前的「汙穢」狀況
也許很少人知道,法醫學有時也會和「生者」打交道。對兒童進行「虐待鑑定」就是代表之一。受到虐待的兒童會在兒童救助保護中心裡,被兒童福利督導員保護。送到醫院後,我們會確認他們身體上的傷痕以及骨折情況。什麼時候受的傷、是否出血等,我們替這些還不會說話的小孩或沉默寡言的青春期兒童發聲,訴說他們身心承受的痛苦。其實我負責診斷的受虐兒童人數不多。儘管如此,我碰過皮膚各處有菸頭燙傷痕跡的孩子,還有背部被刀多處砍傷的孩子。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身材瘦小,大概是長期處於飢餓狀態所致。我再次感受到,不管是面對死者還是生者,我們的工作就是直面「生命」。現代社會,對於和自身沒有直接關係的生命,我們習慣保持距離。過去的日本,鄰居之間關係密切,鄰居去世和自己切身相關,整個地區都為亡者弔唁也不足為奇。那時的人們和他人的「生」與「死」更為貼近。近來,日本人很多都在醫院迎來終老。在醫院裡可以接受先進的醫學治療,但另一方面,也隔絕了與世間的聯繫。因此,我們能切身感受到他人生老病死的機會非常有限。也許這樣說不太恰當,但人在面臨死亡時,某種意義上是「汙穢」的。臥床不起就無法洗澡,會有痰,也會大小便失禁。「走向死亡」就是這麼一回事。對於如此「不願面對的現實」,現代人會不自覺地保持過度的距離。某種潔癖引發了一種現象:對社會無用之人,或接觸後會有損自身利益的人,會被大家排斥。現今所產生的不正是這樣的狀況嗎?於是,弱勢群體在社會中更加孤立,愈發感到無助。因為工作的緣故,我得以從「死」看世間。對我來說,「生」不是理所當然的。倒不如說,每日所面對的解剖台上的眾人才是我的日常。除了自殺,人們無法選擇自己的死法。誰都不想被風吹來的傘尖戳中頭部而死,但誰也無法憑一己之力避免死亡。再怎麼認真本分生活的人,都有可能罹癌,也有可能被陌生男子刺死。從「無法選擇」這個角度來講,死亡也許確實是對眾人平等的。我的生死觀很簡單。至少,我不想去寺廟祈求無病無災,也不想寫遺書,我想在對死亡還沒有強烈意識之前終結生命。換句話說,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我都只想盡情活著。並不是對「生」有多少執念,我只是覺得努力活在當下更重要。有「死」才有「生」近年,日本呼吸器官學會在肺炎治療中,開始嘗試徵求患者本人或家屬的意見。一旦到了臥床不起的地步,唾液就會殘留在氣管中,導致肺炎反覆發作,患者本人也非常痛苦。如果透過治療也難以恢復,醫生會按照當事人的意願,決定是否佩戴呼吸機維持生命。醫生容易把「患者的死」看成是「自己的失敗」,所以總是想嘗試各種可能的治療方法。但是最近開始出現爭論:這樣做,徵求患者本人的意願了嗎?真的有必要做到這種程度嗎?我曾在電視節目上,看過基督教醫院的醫生對待臨終患者的態度。那家醫院遵循基督教義,守護患者,為其禱告,和患者安然共度最後時光。我不是基督教徒,但是我覺得面對無法抵抗的「死」,本來就應該這樣,不是嗎?不過,一個人的「死」不僅僅是本人的事情,也和家人有關。我一般很少直接和死者家屬接觸。尤其司法解剖涉及調查相關的資訊,所以很難和家屬見面。但是,若許可解剖後仍不知死因,我們法醫有時會直接向家屬說明情況。警方告知家屬「為了查明死因,請允許進行遺體解剖」,以此獲得了他們的許可,但是解剖後,驗屍報告上卻只能填上「死因不明」,家屬當然難以接受。就算死因難以斷定,透過解剖也能確定一些資訊。比如,頭部沒有出血、不是異物堵住喉嚨而導致的窒息死亡等,有時就算只是告知這些能排除的可能性,也會成為家屬的救贖。特別是嬰兒或小孩死亡時,有的父母會感到自責,害怕是因為自己不夠小心。其實很多情況是即使父母守護在身邊也無法避免的。很多父母會問,是不是當時有做一些緊急處理就好了?是不是及時趕到醫院就能得救?死的時候痛苦嗎?……這時候告訴他們:「不是你們的錯。你們的孩子是突然死亡的,所以死時應該並不痛苦。」「氣管內沒有牛奶。不是餵奶方式而導致的窒息死。」這樣多少能減輕他們心中的負擔吧。有些「死亡」是透過解剖也無法知道真相我解剖過一具八個月大小的嬰兒遺體。說實話,解剖後並沒有查清楚死因。解剖完成後,我直接和死者母親說明了情況。由於未能查明死因,她只是一邊哭一邊重複著「為什麼」。有時便是這樣無奈,透過解剖也無法知道真相。我理解她的心情,所以對她說:「如果之後有什麼疑問,請聯繫我。」並把我的聯繫方式給了她。那之後大約有三年的時間,只要她在報紙上看到類似的嬰兒死亡案例,就會寫信詢問我:「我的孩子是不是也是同樣的死因?」孩子死因不明,永遠是她心中無法跨越的坎。有「死」才有「生」。從今而後在解剖台前面對遺體時,我依然會繼續思考生與死的意義。(本文摘自寶瓶文化出版《不平等的屍體》)★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4-02-16 醫療.婦產科
長榮航空班機上4醫緊急接生待產孕婦!孕婦搭機需要的「適航證明」是什麼?能保證不在飛機生?
長榮航空2024年2月15日從東京羽田飛往台北松山的BR189班機,飛行途中一名孕婦乘客出現臨盆反應,所幸當時機上有四名醫師旅客,加上全體空服員協助,協助順利產下一名男嬰,母子均安。據網紅「中古小姐」透露,其中一名提供協助的醫師是她醫師老公「魔人」,在機上幫忙全程接生,為援助忙到衣服濕透。長榮航空返台班機上孕婦出現產兆,4醫協助在班機上接生根據本報掌握,該名孕婦乘客透昨約11時20分時表示不舒服、有破水、陣痛現象,由於產兆來得快又急,空服員都還來不及準備無菌墊,旅客就在11時55分於座位上產下一子。中古小姐則在臉書上表示,「魔人」昨天搭飛機,傳訊息「我還在機場,衣服已溼透,必須先想辦法換衣服才能離開機場」。看到訊息差點嚇暈,原來是飛行途中有產婦生產,丈夫在飛機上幫忙接生。根據長榮航空的運送規範,單胞胎懷孕36周以上或多胞胎懷孕32周以上乘客及生產後7天內之產婦搭機,不得搭機,但是該班機訂位中,並未顯示有需要出具適航證明的孕婦乘客,昨機上產子事件傳開後,長榮航空內部議論紛紛。知情空服透露,該名孕婦本身相當瘦小,腹部並不明顯,她最初向空服表示不舒服,更試圖隱瞞,僅告知懷孕20周,事後追問,才誘導孕婦說出預產期為3月3日,也就是說已懷孕38周。長榮航空表示,針對個案不便透露包括旅客懷孕周數在內等個資。至於該男嬰是否享終生免費搭機?長榮航則說「無此慣例」。資深空服則說,機上產子看似喜事一樁,但對乘客本身、組員都是很大的風險,還好母嬰均安,否則若有狀況,機上有協助的人都可能吃上官司。婦產科名醫施景中提醒:適航證明,不保證不在機上生孕婦搭機時常需提供適航證明,假期前後,婦產科門診要求開立「適航證明」的孕婦增加,但該證明非醫院正式文件,開立後並不能保證孕婦不在機上生產,若有意外,恐面臨孕婦、航空公司求償,醫師開立意願低。台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施景中醒:機上緊急醫療設備有限且無專業醫護,飛機上生產有一定風險,如果胎兒周數低於28周風險更高,嬰兒出生後容易出現呼吸窘迫等情況。施景中指出,適航證明最多只能證明孕婦目前狀態,搭機時不需要額外醫療協助,也不必拆座椅、吸氧氣等配套措施,是否會發生早產則無法保證;如果孕婦懷孕周數少、肚子不大,婦產科醫師多建議不必開立適航證明,「因為寫了也只是心安。」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2-16 焦點.元氣新聞
在「賀瓏夜夜秀」被嘲諷模仿的陳俊翰病逝!律師高考榜首、密西根法學博士…罕病人生超勵志
曾被列入民進黨不分區立委候選人、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學者陳俊翰傳出離世。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院長余忠仁表示,陳俊翰被送至新竹台大分院急救後身亡,病情與肺部感染有關。罕見疾病基金會執行長陳冠如聞訊感到訝異,她表示,陳俊翰初一都傳訊息跟自己聯繫拜年。陳俊翰出生時即被診斷罹患SMA陳俊翰出生時即被診斷罹患SMA,醫師曾告訴他與家人,患者在不用藥前提下存活時間僅三至四年。全身癱瘓還經歷火警導致雙腿截肢的陳俊翰,卻克服疾病,考取哈佛大學法學研究所碩士學位,曾任加州柏克萊大學擔任訪問學者,並取得密西根大學法律博士學位歸國。他是台大法律、會計雙學士,是2006年律師高考榜首,是台灣第一位SMA律師,同時也取得會計師執照。陳俊翰曾說,除了擔任律師,更想當一位倡議者,從事可以改變政策、制度的工作,為身心障礙者發聲,「讓身心障礙者發揮自我價值。」以取得美國紐約州律師執照的他,為此放棄美國高薪,執意回到台灣,不但薪資較為有限,也受限健保無法取得治療藥物,但受法庭劇啟發踏上法律之路的他,仍希望為國內身障人士發聲,幫助他們獲得應有權利。民進黨發聲明證實噩耗民進黨也在臉書發聲明證實陳俊翰逝世的噩耗:陳俊翰律師因疑似感冒引起併發症,2/10前往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急診,雖經醫護人員極力搶救,仍於2/11凌晨不幸逝世。我們聞訊感到無比震驚與悲傷,俊翰的家人低調辦理後事,年節期間未對外公布,今日委由民進黨黨中央代為發布消息。感謝各界關心,也請給家屬空間處理相關事宜。台版「非常律師」! 首位罕病SMA律師 陳俊翰獲美法學博士日前熱播韓劇《非常律師禹英禑》引發討論。劇中女主角是韓國首位自閉症律師,靠著超越常人的毅力與疾病共存,在法律世界中闖蕩,十分激勵人心。在台灣,也有一位不畏病魔,勇敢追逐理想、為病友發聲的「非常律師」——罹患罕見疾病「先天性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的陳俊翰。【疾病百科】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是一種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主要病症為肌肉無力、萎縮,依照發病年齡、症狀輕重,分為五類型。第0型及第1型通常在嬰兒期即死亡,第二型為中度,第三型較輕微,第四型患者在成年後才會發病。>>看詳細曾是律師高考榜首、哈佛碩士 今獲密西根法學博士出生時就被診斷出罹患SMA,醫師告訴陳俊翰與家人,一般來說,SMA患者在不用藥的前提下,存活時間僅有三到四年。全身癱瘓,還歷經火警導致雙腿截肢的陳俊翰,卻以驚人的精神,克服疾病的桎梏,在法學專業上取得超人成就:他不但取得台灣大學法律、會計雙學士,是2006年律師高考榜首,是台灣第一位SMA律師;陳俊翰同時也取得會計師執照。陳俊翰並於2014年取得哈佛大學法學研究所碩士學位,曾赴加州柏克萊大學擔任訪問學者。今年,他剛取得在密西根大學的法律博士學位,8月底學成歸國;他長期鑽研國際人權、身心障礙政策與法律。無藥可用仍執意回台 陳俊翰盼改變制度、為身障者發聲回到台灣,陳俊翰說,除了擔任律師,未來更想當一位「倡議者」,做可以改變政策、制度的工作,為身心障礙者發聲,「讓身心障礙者發揮自我價值。」他目前擔任中華民國肌萎縮症病友協會法律顧問。事實上,陳俊翰早已取得美國紐約州的律師執照。陳母說,若留在美國,不僅SMA藥物有保險給付,執業的薪水也比台灣高。執意回到台灣,是希望「看看有什麼是我可以做的。」在美國,由於外籍學生的身份,陳俊翰必須負擔保險金額,而他也因此受惠,取得SMA治療藥物,「美國追求的是平等,大家交的保費一樣,受到的保護也是一樣的。」陳俊翰說,有別於台灣商業保險不接受「帶病投保」,美國的保險機制強調「無差別、無歧視」,讓自幼就確診罕見遺傳疾病的他,得以安然接受治療。回到台灣,因為健保針對SMA患者用藥採限縮給付,須於一歲內確診,且年齡未滿七歲才能獲得給付。年近40、早已超過限制年齡的陳俊翰,因此無藥可用,只能任憑身體機能逐漸退化,陳母苦笑說,「其實根本就是等死。」全身癱瘓仍有高成就 罕病創辦人陳莉茵:堪比霍金癱軟的身軀,坐在從美國攜回,不需動手就可以操縱的電動輪椅上,四肢癱瘓、萎縮的陳俊翰,偶爾還需要請一旁的母親協助「喬」一下身體的位置,讓人不禁聯想到罹患罕見疾病「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的天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就曾在健保會會議中,拿陳俊翰與霍金相比,希望說服認為部分罕病孤兒藥治療後患者仍無法自理,就是「無效醫療」的會議委員,在療效至上的新藥給付原則外,也應該考量「病人本身的價值」。陳莉茵說,霍金雖然只剩下一根小指頭可以活動,但是仍對物理學界有重大貢獻,「健保永續的價值,是照護者與被照護者的終極關懷。」她認為,疾病是人的本質,不應該因為一個人罹患重大傷病就輕看他,陳俊翰就是最好的例子。冰冷指標之外 罕藥納保應考量人的價值「我覺得很沮喪的是,明明有藥卻無法獲得給付。」 陳俊翰說,回台後他更深入了解罕病新藥健保給付的審查機制,包括醫療科技評估(HTA)、成本效益比值(ICER)、生活品質調整後存活年數(QALY)等,「這些都只是冰冷的指標,而且有很多人為操作的空間。」他希望罕病用藥能更快納保,讓更多患者有藥可用。國內現行藥物納保審查機制及指標,多須考量藥物療效與成本效益。陳俊翰說,「難道所謂的成本就只有藥價嗎?」他認為,罕病患者因為疾病而住院、無法就業,也會增加社會成本。至於療效方面,陳俊翰說「難道你期待罕病患者,用藥之後,就能像正常人一樣過生活?」他認為,罕病用藥不能和一般疾病藥物使用相同的療效標準。罕藥專款執行率低 陳俊翰籲提集體訴訟陳俊翰認為,財務衝擊不可作為正當化「不讓罕病孤兒藥納保」的理由,「這是一個很廉價的藉口。」如此悲憤,是因為這些藥物,對於陳俊翰與罕病病友而言,是活下去的救命藥。他指出,面對健保罕藥專款執行率未達百分之百,有錢卻付不出來的現況,「我覺得這是健保署的行政怠惰。」事實上,雖然未執行的數億金額,相對逾8000億的健保總額來說,只是「麵包屑」,卻是等待救命藥治療的罕病病友、家屬的巨大希望,陳莉茵說,這些預算「涓滴都珍貴」。陳俊翰則以自身法律專業說明,為了病友權益,應該提起集體訴訟,或是赴監察院陳情、舉發,藉由法律途徑,讓更多病友得到藥物救治。病友聲音聽不見 應團結病友取得認同在台灣,審核新藥納入健保的健保大會、藥物給付共同擬定會議(即共擬會,PBRS)中,病友代表至多只有2位,且僅為列席,雖可以發表意見,但無法做成決議。陳俊翰說,共擬會中都是醫療提供者、付費者代表的聲音,健保應保障的對象民眾、患者反而幾乎沒有置喙餘地,遑論病患中因人數少,而相對弱勢的罕病病友。「必須先讓罕病病友的訴求得到社會的認同,這樣才能讓行政單位感到壓力。」陳俊翰期待透過集體的努力,讓罕病患者的聲音能夠「上達天聽」。其實除了罕病,陳俊翰想得更遠,希望幫助不分疾病別的身障人士,都能夠獲得應得的權益,以無愧於他受法庭劇啟發,踏上法律之路的初衷——消弭社會不公義。(更多罕病議題,請看「經濟學人評7國罕見疾病用藥可近性:台灣核准藥物漸少又耗時,落後國際」)責任編輯 葉姿岑
-
2024-02-16 醫聲.罕見疾病
陳俊翰病逝/台版「非常律師」 首位罕病SMA律師陳俊翰獲美法學博士
【2024/02/15編註】日前在脫口秀節目「賀瓏夜夜秀」被嘲諷模仿的民進黨不分區立委被提名人陳俊翰律師,驚傳在春節期間離世。根據聯合報報導,據悉陳俊翰在春節期間送醫急救,隨後不治,享年40歲。陳俊翰患有先天性「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在家人支持下,考取律師高考榜首與會計師執照,在第11屆立委選舉獲民進黨提名不分區立委第16名。日前熱播韓劇《非常律師禹英禑》引發討論。劇中女主角是韓國首位自閉症律師,靠著超越常人的毅力與疾病共存,在法律世界中闖蕩,十分激勵人心。在台灣,也有一位不畏病魔,勇敢追逐理想、為病友發聲的「非常律師」——罹患罕見疾病「先天性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的陳俊翰。【疾病百科】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是一種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主要病症為肌肉無力、萎縮,依照發病年齡、症狀輕重,分為五類型。第0型及第1型通常在嬰兒期即死亡,第二型為中度,第三型較輕微,第四型患者在成年後才會發病。>>看詳細曾是律師高考榜首、哈佛碩士 今獲密西根法學博士出生時就被診斷出罹患SMA,醫師告訴陳俊翰與家人,一般來說,SMA患者在不用藥的前提下,存活時間僅有三到四年。全身癱瘓,還歷經火警導致雙腿截肢的陳俊翰,卻以驚人的精神,克服疾病的桎梏,在法學專業上取得超人成就:他不但取得台灣大學法律、會計雙學士,是2006年律師高考榜首,是台灣第一位SMA律師;陳俊翰同時也取得會計師執照。陳俊翰並於2014年取得哈佛大學法學研究所碩士學位,曾赴加州柏克萊大學擔任訪問學者。今年,他剛取得在密西根大學的法律博士學位,8月底學成歸國;他長期鑽研國際人權、身心障礙政策與法律。無藥可用仍執意回台 陳俊翰盼改變制度、為身障者發聲回到台灣,陳俊翰說,除了擔任律師,未來更想當一位「倡議者」,做可以改變政策、制度的工作,為身心障礙者發聲,「讓身心障礙者發揮自我價值。」他目前擔任中華民國肌萎縮症病友協會法律顧問。事實上,陳俊翰早已取得美國紐約州的律師執照。陳母說,若留在美國,不僅SMA藥物有保險給付,執業的薪水也比台灣高。執意回到台灣,是希望「看看有什麼是我可以做的。」在美國,由於外籍學生的身份,陳俊翰必須負擔保險金額,而他也因此受惠,取得SMA治療藥物,「美國追求的是平等,大家交的保費一樣,受到的保護也是一樣的。」陳俊翰說,有別於台灣商業保險不接受「帶病投保」,美國的保險機制強調「無差別、無歧視」,讓自幼就確診罕見遺傳疾病的他,得以安然接受治療。回到台灣,因為健保針對SMA患者用藥採限縮給付,須於一歲內確診,且年齡未滿七歲才能獲得給付。年近40、早已超過限制年齡的陳俊翰,因此無藥可用,只能任憑身體機能逐漸退化,陳母苦笑說,「其實根本就是等死。」全身癱瘓仍有高成就 罕病創辦人陳莉茵:堪比霍金癱軟的身軀,坐在從美國攜回,不需動手就可以操縱的電動輪椅上,四肢癱瘓、萎縮的陳俊翰,偶爾還需要請一旁的母親協助「喬」一下身體的位置,讓人不禁聯想到罹患罕見疾病「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的天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就曾在健保會會議中,拿陳俊翰與霍金相比,希望說服認為部分罕病孤兒藥治療後患者仍無法自理,就是「無效醫療」的會議委員,在療效至上的新藥給付原則外,也應該考量「病人本身的價值」。陳莉茵說,霍金雖然只剩下一根小指頭可以活動,但是仍對物理學界有重大貢獻,「健保永續的價值,是照護者與被照護者的終極關懷。」她認為,疾病是人的本質,不應該因為一個人罹患重大傷病就輕看他,陳俊翰就是最好的例子。冰冷指標之外 罕藥納保應考量人的價值「我覺得很沮喪的是,明明有藥卻無法獲得給付。」 陳俊翰說,回台後他更深入了解罕病新藥健保給付的審查機制,包括醫療科技評估(HTA)、成本效益比值(ICER)、生活品質調整後存活年數(QALY)等,「這些都只是冰冷的指標,而且有很多人為操作的空間。」他希望罕病用藥能更快納保,讓更多患者有藥可用。國內現行藥物納保審查機制及指標,多須考量藥物療效與成本效益。陳俊翰說,「難道所謂的成本就只有藥價嗎?」他認為,罕病患者因為疾病而住院、無法就業,也會增加社會成本。至於療效方面,陳俊翰說「難道你期待罕病患者,用藥之後,就能像正常人一樣過生活?」他認為,罕病用藥不能和一般疾病藥物使用相同的療效標準。罕藥專款執行率低 陳俊翰籲提集體訴訟陳俊翰認為,財務衝擊不可作為正當化「不讓罕病孤兒藥納保」的理由,「這是一個很廉價的藉口。」如此悲憤,是因為這些藥物,對於陳俊翰與罕病病友而言,是活下去的救命藥。他指出,面對健保罕藥專款執行率未達百分之百,有錢卻付不出來的現況,「我覺得這是健保署的行政怠惰。」事實上,雖然未執行的數億金額,相對逾8000億的健保總額來說,只是「麵包屑」,卻是等待救命藥治療的罕病病友、家屬的巨大希望,陳莉茵說,這些預算「涓滴都珍貴」。陳俊翰則以自身法律專業說明,為了病友權益,應該提起集體訴訟,或是赴監察院陳情、舉發,藉由法律途徑,讓更多病友得到藥物救治。病友聲音聽不見 應團結病友取得認同在台灣,審核新藥納入健保的健保大會、藥物給付共同擬定會議(即共擬會,PBRS)中,病友代表至多只有2位,且僅為列席,雖可以發表意見,但無法做成決議。陳俊翰說,共擬會中都是醫療提供者、付費者代表的聲音,健保應保障的對象民眾、患者反而幾乎沒有置喙餘地,遑論病患中因人數少,而相對弱勢的罕病病友。「必須先讓罕病病友的訴求得到社會的認同,這樣才能讓行政單位感到壓力。」陳俊翰期待透過集體的努力,讓罕病患者的聲音能夠「上達天聽」。其實除了罕病,陳俊翰想得更遠,希望幫助不分疾病別的身障人士,都能夠獲得應得的權益,以無愧於他受法庭劇啟發,踏上法律之路的初衷——消弭社會不公義。(更多罕病議題,請看「經濟學人評7國罕見疾病用藥可近性:台灣核准藥物漸少又耗時,落後國際」)責任編輯 葉姿岑
-
2024-02-13 焦點.元氣新聞
拜月老不靈驗?試試「東方女媧」 專家:命運由天定紅線繫真愛,是你的終究會是你的
當感情遭遇挑戰、戀情遇到不順,或當我們渴望祈求美好的姻緣時,我們經常會本能地想到拜月老。然而,除了月老之外,東方的愛神傳說還有許多值得探索。在即將迎來西洋情人節,我們不禁要問:在尋找愛情的道路上,古代的神話與傳說是否真的能為我們現代人提供一些指引呢?簡少年,這位在新創科技圈中被譽為國師,也是一位專業的命理看相風水師,在他的著作《簡少年現代生活改運書》(時報出版)書中,帶領我們回溯到那些塑造了東方愛情觀的根源。唐朝之前女媧塑人,戀愛求神先問她在唐朝之前,主宰婚姻的神被稱作媒神,其中最著名的是創世神女媧。她不僅創造了自然界和人類,還賦予了人性別,讓人類得以繁衍。據傳,女媧在黃河邊沉思時,意識到世界缺少了像她這樣的生物,於是她用泥土塑造出人類。這故事與基督教創世紀中的泥土造人相似,暗示著人類可能源自泥土。對於尋求愛情的人來說,如果拜月老無效,不妨轉而祈求女媧的幫助,畢竟作為造人之神,她應該能在愛情上提供幫助。 唐朝和合二仙起,寒山愛緣一線牽而在唐朝貞觀年間,出現了另一個關於和合二仙的傳說。寒山子選擇放棄世俗,隱居於國清寺。他收養了一名神奇的嬰兒,拾得,這個嬰兒奇跡般地在幾小時內長成了成人。後來,一對母女來到寺中,母親去世後,女兒被託付給寒山子和拾得。兩人均愛上了這名女孩,但寒山子發現拾得和女孩更為相愛,於是選擇離開,成為姑蘇城外寒山寺的和尚。拾得在找尋寒山的過程中,與寒山子的相遇最終演變成和合二仙的傳說,象徵著深厚的情感和和諧關係。 求愛須真心二仙助真愛,貪念招禍患自食其果所以今天不論性別,只要你想祈求兩個人相親相愛,都可以找和合二仙來幫忙,是沒有問題的。但要注意的是,和合術是彼此之間都認同,相親相愛互相依戀,卻因故不能結合,才需要請和合二仙來幫忙。如果你今天做和合術,出發點抱持比較邪惡的心態,甚至是想搶奪別人感情,破壞別人家庭的,這就不一樣了。因為這種狀態就不屬於兩人情投意合,有故不能在一起;而是你想去傷害別人,造成別人的痛苦。這時候你所做的和合術,後續反噬就會很嚴重了。 和合術亂用情深變痴纏,結果愛成災感情路坎坷之前我聽過一個案例,一個女生太喜歡前男友,於是她去找法師做和合術,兩人好像重新認識一樣,突然間就復合又重新交往了。而且男生對這女生的愛相當狂熱。沒想到有一天,女生變心了。她決定拋棄這男的,可是男生被和合術影響的關係,沒辦法放手,他成為恐怖情人,甚至開始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男生的父母就哭著去找這個女生,希望可以結束這一切,最後找來道士作法,才再次回到正常的狀態。而濫用和合術的這個女生,之後感情一路都不順利,喜歡的人都沒辦法和她在一起。這不只是因為她用了和合術做出傷害人的事情,而且她當初做的承諾也沒有做到的緣故。 法術須正念情緣自然成,命運由天定紅線繫真愛所以千萬不要小看法術的威力。如果起心動念要使用法術,記得一定要出自正面的原因去做,這件事才會比較好。第二,千萬不要覺得自己永遠不會變;因為是人都會變的。所以感情上,我還是建議大家順其自然。老話一句,是你的終究會是你的。我們講腳上繫了這條紅線,一定會有機會在一起,腳上沒有這條紅線、不是你的,最後也很難成啦。最後告訴大家,如果你每次拜月老都覺得沒有用,可以從這篇內容中找到適合的方式,希望可以幫助你有情人終成眷屬,讓你的姻緣修成正果! 本文節錄:《簡少年現代生活算命書:讓神祕玄學輕鬆應用在日常生活之中》一書☛此為民俗說法,不代表本新聞網立場,切勿過度迷信。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12 醫療.懷孕育兒
想生龍寶寶?14個助孕方法與小物推薦!從居家風水、營養調理下手,讓你求好孕得好孕
擁有一個「迷你版」的自己,是不少人的心願呢,不過求好孕,未必能得好孕!有求有保佑,加上心誠則靈,除了大家熟知的好孕棉與金鏟子,想要新春「求開孕」,以下14個助孕方法一定要知道!9個求孕好物,上你龍年生龍寶寶第一招:好孕金鏟金鏟子取其諧音「緊產子」,同時「金」有台語諧音「緊」的意思,也就是有快點的意思。而「鏟子」等於「產子」,所以金鏟代表順利懷孕的意思。民間習俗也有一說,把開工動土用過的金鏟子放在床底下,能順利懷孕生子。要加強效果,可拿金鏟子到註生娘娘的神像前祭拜,回家擺放在床頭或床底。第二招:好孕筷將剛生完小孩家中的筷子,送給準備懷孕的夫妻,好孕筷取其「筷筷」有孕的美意,有助好孕快來,祝福夫妻早生貴子。建議放床頭櫃或衣櫃內。第三招:好孕棉就讓好孕的運氣繼續銜接下去!好孕棉就是這樣,懷孕媽媽把自己已開,但未使用完的衛生棉分給好友,期待收到的人都能感染「好孕氣」!建議放在枕頭下、外出包包裡。第四招:送子麒麟麒麟送子,是過去民間流傳的習俗。麒麟為是吉祥的象征,據說求拜麒麟可以幫助生育得子,尤其是想擁有男寶寶的夫妻。建議將麒麟放在臥房,像是梳妝台、臥房桃花位的位置,可以幫助助孕機會!如果希望生女孩,就在麒麟旁放顆金蛋。第五招:日本好孕御守日本的御守一直都是最佳伴手禮,尤其是好孕御守,把護身符裝在錦囊中隨身攜帶,隨時感受神靈的庇佑與祝福。第六招:百子圖聽說多看嬰兒的圖片,能夠增強生子意念。百子圖不但可以供欣賞及典藏用外,百子圖也具風水作用可以改變磁場,藉由百子圖帶來的旺氣,增加求子孕勢。建議放在家中桃花位。第七招:五色豆不論是豆子或是種子,都有播種美意,因此五色豆有著生生不息的意思。想求孕氣的人,建議照著綠豆、紅豆、黃豆、花豆、黑豆的順序從底部放起,裝滿透明罐後擺放在床頭櫃上。除此之外,瓶子旁再放一包瓜子,代表種瓜得瓜、種子得子,具有催生的效果;如果3個月沒有成功,記得更換五色豆及瓜子。第八招:好孕吊飾深受備孕女性喜愛的祈孕小物,就包括柿子與花生,取諧音代表「好事會發生」。一旦懷孕配戴,也有「生生世世」都幸福美滿、事事如意的意思。而不少人會拿紅色線跟神明祈求過香爐,除了可以保平安,也對求子助孕有所幫助。第九招:拜註生娘娘求助於註生娘娘也是不少人會嘗試的方法!拜註生娘娘的時間點可以在以下四天:農曆大年初一、註生娘娘生日(農曆3月20日)、七夕跟中秋,準備素果與鮮花,素果的數量以單數為主,水果則建議可準備香蕉、李子、鳳梨與多籽的果類。鮮花則建議準備12朵,若求男準備白花、求女則為紅花,如果不講求性別的話就紅白各半。3招居家好孕風水第一招:增加孕勢風水主臥房空間的整齊對於孕氣可以大有幫助!簡單、大方外,並營造溫馨、舒適、安穩的睡眠環境,相信晉身新手爸媽的時候很快就來到。第二招:注意主臥風水光線對風水也有影響!倘若臥房門窗白天有陽光直射,晚上有霓虹燈明暗閃爍,就犯了光煞,會導致女性精神渙散不易受孕,就算懷孕,也不利於安胎。第三招:小心浴室風水如果室內的正北方,剛好是在浴室空間,其實是不利受孕的,也比較容易有受孕後小產的危機。除了可以先暫停使用外,等到心想事成後就可以繼續使用。2招從吃的來助孕第一招:營養輔助品想要備孕也需要透過輔助營養品來調理身體,從中西合併的調理方式開始,除了攝取葉酸等營養品外,也不妨從中醫漢方的調理著手,包括滴雞精就是補充營養的極佳選擇。第二招:吃紅棗、喝桂花茶吃紅棗、喝桂花茶,象徵「早生貴子」。每天中午11時至1時,建議吃5顆紅棗,單數為陽、雙數為陰,幫助身體接收強烈的陽氣,而喝桂花茶,要用11時至1時的午時水沖泡為佳。 延伸閱讀:.「終有一天我會在你的人生場景中缺席」一位罹癌母親教會我們的事.媳婦最想要的婆婆人選!尹汝貞:「不喜歡就不見面,幹嘛製造問題」.人生充滿太多無預警!歐陽靖:當下能做的,就是幫孩子存滿快樂存摺※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4-02-04 醫療.腦部.神經
為何越早學習第二語言越好?錯過黃金學習時間就來不及了嗎?
你的語言多樣性有多高?你在這一方面有多「典型」?這個問題不太有意義,因為我得先知道你是哪裡人。舉例來說,如果你住在盧森堡,而你回答你只會一種語言,那你絕對是少數中的少數,但在大多數美國城市裡,你就不會屬於少數。 記住,這一章談的是你怎麼適應你的環境,所以我們才會碰上這個難題。語言畢竟只是你適應環境的其中一個環節而已,但我們清醒的時候會不斷運用它所依據的一套規則,因此我們可以利用它來看看你大腦的適應能力有多好。假如你只會一種語言,或者你的第二語言能力有限(像是分數低於4分),或者你較晚(像是青春期之後)才學第二語言,你的大腦就會侷限在你第一語言的經驗裡。這樣有一個好處:跟會不只一種語言的人相比,你的大腦更能妥善使用你唯一會的那種語言。簡單來說,這是因為多語者在理解某一種語言,或者用某一種語言產出時,需要考量的條件更多: 在使用任何一種語言之前,他們需要化解語言之間激烈的競爭。這表示即使是最熟練的語言,每次使用任何一項語言資訊時,他們都必須多花一點點時間來處理才行。但你在這章會看到,廣泛接觸到各種不同的語言規則可能也有好處。接觸過多種語言的人不僅有更多種行為組合供他們選用, 在決定要怎麼行動的時候也更有可能考慮更多的資訊,像是當前的情境最適合用哪一種語言。但在現實生活中,如果必須思考應該要用哪一種方式來回應當下的情境,所付出的代價累積下來可能相當可觀。簡單來說,大腦接觸的事物越廣泛,在任一特定的環境或情境下處理的速度可能會變慢,但反過來也讓人有辦法應付更多種情況。那麼,你的大腦的「調頻」範圍有多寬,或有多窄?在看你怎麼回答之前,我得先指出一件事:語言跟這本書裡談到的許多其他事情一樣,是多面向的概念,無法光用「單語」和「雙語/多語」單一軸線就能完整反映。我們在實驗室裡探索語言與認知時,會觀察的差異和四種語言經驗的面向相關:一、如果一個人有接觸過第二語言,接觸的年紀有多早;二、他的第二語言(或最不擅長的語言)能力有多強;三、他分別有多常使用他會的每一種語言;四、他會的語言有多相似。每一個面向都事關你的大腦怎麼運用你過去的經驗,來塑造你對世界的認知,以及你在世界裡行動的方式。但我們可以看到一件事:以上幾個問題完全沒問一個人會講幾種語言。這是因為,不同的語言會怎麼影響你的大腦,還得看其他的因素。本章接下來會以語言當作經驗的範例,探討這些因素為什麼重要,又怎麼能從中看到你的大腦如何適應各種其他的人生經驗。年齡為什麼重要:經驗的早晚造成的不同影響假如我們想探究經驗怎麼塑造大腦,語言是個不錯的範例,因為對大多數人而言,語言是持續一輩子的經驗。舉例來說,大多數會英語的成年人懂大約兩萬至三萬五千個單詞, 但現今有人在使用的英語單詞超過十七萬個。因此,假如你愛看書或聽播客節目,或甚至跟別人談論你不熟悉的事情,你很可能會不斷碰到新單詞。搞不好你讀這本書時就學到一些新詞了?但大多數人也知道,兒童學習語言遠比成人容易,所以問題就來了:我們在童年期間摸索著「吱喳作響的龐然炫惑」,但有多少的學習行為在這個時候發生?童年以後,我們的適應能力又有多少?簡單來說,大腦不同部位有不同的適應期窗口。我們可以根據每個大腦部位什麼時候會被經驗影響、被影響多久,將它們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的功能幾乎全部是控管維生機能,這些是無經驗依賴(experience-independent)的部位,這些部位負責控管呼吸、心跳、體溫等不會因環境而異的關鍵機能。再來是經驗預期(experience-expectant)的大腦部位。這些部位先天就已經註定 要會解譯特定種類的外來資訊,因為它們已經有接收感官資訊的連結了。舉例來說,大多數嬰兒在成長時,進入眼睛的光線會傳到大腦後方的枕葉皮質,進入耳朵的聲音會傳到大腦兩側顳葉(temporal lobe)的聽覺皮質,進入鼻子的氣味會傳到大腦前方底部的嗅球(olfactory bulb)。我們學會辨認看到、聽到和聞到東西,人類嬰兒能夠精通自己所生長的環境,就是因為有這個能力。我們可以在法國紀錄片《寶寶的世界觀》(Babies)裡看到這個現象:世界各地的嬰兒在各自的成長環境裡,既有些方面出奇地相似,又有些相當有意思的差異。不過,我們的大腦演化出來時,可以讓我們輕易遊走世界各地的飛機和網路還沒出現,因此,大腦中許多經驗預期的部位會有接收經驗的「關鍵期」。 在你剛出生的時候,這些部位等著要接收資料,所以可塑性非常高。當你漸漸成長後,這些部位累積了跟周遭環境相關的資訊,也越來越穩定地處理它們預期會碰到的東西,因此比較不會被外面新的經驗影響了。一九七○年代有一系列的實驗,清楚證實了早年經驗對大腦經驗預期部位的影響有多深:這些實驗以幼貓為對象,分別讓牠們在非常特定的視覺環境裡成長,像是只有垂直線條的房間,或者圓筒型、牆上的東西只會往左移動的空間。在這些成長條件下,幼貓的大腦完全被牠們所受的視覺刺激制約,因此如果碰到早期沒遇過的東西,像是橫線或是往右移動的東西,牠們竟然看不到!還好我們不會把嬰兒關在圓筒裡,但派翠西亞.庫兒的研究發現,嬰兒聽到的語音也會對他們產生類似的效果。這裡再提一下她的發現:人類嬰兒到了一歲以後,就會對母語裡沒有的聲音不敏感。幸好,大腦裡還是有一些部位畢生保有可塑性, 這些就是經驗依賴(experience dependent)的部位。皮質裡大部分跟「聯想」有關的部位屬於這一類,其中有些部位讓我們能一輩子不斷增加字彙量。在經驗依賴的部位當中,一個重要的成員是額葉,如前一章所述,額葉讓我們的行為有彈性,而這正是人類適應能力的關鍵。你可能也猜到,基底核的各個部位也是經驗依賴的類型。事實上,它們可能是適應能力最強的大腦部位,因為裡面充滿促進神經可塑性的多巴胺通訊訊號。※ 本文摘自《解密「你」的大腦設計圖:你的大腦為何與眾不同?神經科學家帶你深入你的腦袋,解開它的設計與運作之謎》。《解密「你」的大腦設計圖:你的大腦為何與眾不同?神經科學家帶你深入你的腦袋,解開它的設計與運作之謎》作者:香蒂爾.帕特譯者:王年愷出版社:臉譜出版日期:2024/01/06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2-02 焦點.元氣新聞
2024過年拜拜禁忌:生理期不拜拜、釋迦禁上桌...14大禁忌一次看!
農曆春節期間,除了與家人吃年夜飯、出遊走春外,必不可少的習俗就是拜拜了!這樣才能在新的一年平安順遂、求得好運。不過過年拜拜有哪些禁忌?不能拜什麼水果?以下《良醫健康網》為您整理拜拜禁忌全攻略。過年拜拜7大禁忌過年拜拜有哪些禁忌需要特別注意?女生生理期來可以拜拜嗎?《良醫健康網》綜合整理命理專家謝沅瑾與粉專「廟會小學堂」分享的7個拜拜禁忌,去拜拜前不妨參考看看:1.點香忌用嘴吹熄:用嘴吹熄香火對神明不敬,以搖晃方式讓火自然熄為佳;此外,掉在地上的香也不能撿起拜神,可以和金紙一起燒化。2.如廁手不插香:民俗說法認為如廁的手不乾淨,所以應該避免以此手插香。 香插歪、拔起重插:是大忌,插香應該插正,不宜歪斜,同事切忌拔起重插。3.過香爐順時鐘繞三圈:平安符、制煞、開運物品在廟宇過香火,在主神的香爐上順時鐘繞三圈即完成。如果是鏡面的制煞物品,要注意避免直接照射到神明,以免不敬。4.禁不潔之人拜拜及祀神:不潔指有月經的女子、孕婦、產婦、月內婦、未剃胎髮的嬰兒、戴孝者、大小便不洗手者、不忌房事者…等。生理期間或產婦生產後未滿月,通常是不拿香拜神的,主要是因為此時的身體處於排毒虛弱的狀態中,有句話說的好虛不受補,當身體虛弱時,如果接觸到強大的能量(神力),身體反而會吃不消,猶如蛇蛻皮時攻擊力最弱,往往無法抵禦外力入侵一般。5.戴孝服喪不入廟:大部分的人都認為家中有喪事,其哀慟的力量會產生一股強大的喪氣,這股喪氣由服喪者帶入廟中,與廟中的正氣產生對沖,倒楣的自然是服喪者,所以家中若有喪事,必須等到服喪滿一年後,才可以入廟,此時喪氣已消,入廟則無大礙。6.禁用手指指神明、禁手指觸及神像:人們以手指人是對人輕蔑、不敬的表現,更是信眾心中的地位崇高的神明,而用手指指神明有輕蔑之意,已是相當不禮貌的行為,何況用手指觸及神像。過年拜拜水果禁忌根據民俗信仰,過年有7類水果不適合當作供品來拜拜:.葡萄:好運逃跑.芭樂:吃其果實後,種子由排泄物排出,在地上自然發芽後長成植株開花結果而來,如果拿去拜拜認為對神明有所不敬之舉。.蓮霧:前途迷霧。.苦瓜:已經辛苦一年,年夜飯不要再吃苦了。.茄子:台語音唸起來是「橋」,有分離之意。.去頭去尾的魚:無頭無尾,不夠誠意。.釋迦:外觀神似佛祖的頭,且與釋迦牟尼佛同音同名,恐有大不敬之意。過年可以拜的水果適合當成供品的吉祥水果為:.蘋果:平平安安.香瓜:多子多孫.橘子:大吉大利.柿子:事事如意※民俗信仰僅供參考,請勿過度迷信。參考資料:財團法人台中市大里杙福興宮、命理專家謝沅瑾、廟會小學堂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31 養生.聰明飲食
食物熱量怎麼算?營養師教你算出自己的健康體重,跟一日熱量需求
就如同汽車需要燃料或供電才能行駛一樣,我們人體也需要熱量來維持身體的各項運作,而這些熱量從哪來呢?就從每天吃下去的食物來啦~食物被人體消化吸收後可用來產生熱量,作用在各種地方,如:保持正常體溫、心跳等維持生命現象的基本功能,或是進行思考、各式活動及生長發育等,所以不論是清醒時還是睡覺時,我們活著的每分每秒都需要消耗熱量,只是消耗多或少的差別而已。小客車、休旅車、大卡車…等,不同大小、型號的車在不同的環境下,油耗量皆不一樣;人體也是如此,依照個體差異,大家每天消耗的熱量不同,需求當然也不一樣,到底哪些因素會影響我們的需求呢?現在就來看看吧!熱量單位一般汽車透過加油來補充能源,接著可以從剩餘油量來推算大概能開多遠;而我們則透過食物來補充熱量,那麼吃進食物後,又該如何知道它能提供多少熱量呢?在營養學上,熱量通常以大卡Kilocalorie(kcal)為單位,一般來說碳水化合物(醣類)及蛋白質1公克的熱量為4大卡,脂肪1公克9大卡,酒精1公克7大卡(1毫升5.6大卡) ,所以只要知道食物的成分,就能算出熱量是多少了!如果想知道各食物的實際熱量,可以參考衛福部食藥署的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喔!影響熱量需求的因素影響熱量需求的原因有很多,比較常提到的如:性別、年齡、身高、體重、體組成及活動量等。因肌肉組織消耗掉的熱量比脂肪組織還高,因此若體重相當的話,肌肉較發達、體脂肪較少的人,熱量需求會比較高;活動量較大,從事體力消耗大的職業也會需要較多的熱量。另外,如果身體處在生長發育期、懷孕哺乳期、受傷或是疾病等特殊狀況時,因細胞生長、孕育新生命或是組織修復這些過程都很耗能,因此,除了原本的需求外,可能還得額外加點熱量才夠用。 特別的是,相較於成人體內多為儲存熱量的白色脂肪(white adipose tissue, WAT),嬰兒因為肌肉較不發達,難透過顫抖維持基本體溫,體內會有較多能產熱的棕色脂肪(brown adipose tissue, BAT)消耗熱量並幫助他們維持體溫,但棕色脂肪組織長大後就會逐漸減少,而白色脂肪的比例會增加,所以由脂肪組織消耗掉的熱量也會逐漸降低。熱量平衡當自己熱量不足時,要怎麼察覺呢?身體是很聰明的!如果能量不夠,會產生飢餓感,催促我們去吃東西,但要吃多少?會不會不小心吃太多?這就比較難精準測量了。因此,當吃進去的熱量大於需求時,多餘的部分不會被浪費,而是以肝醣或脂肪的形式存在體內,等到哪天有需求時,再派上用場!相反的,當食物不夠時,就會開始消耗那些預先存好的能量啦~體重變化是觀察熱量平衡的方式之一,如果攝取的熱量持續低於消耗量,體重就會逐漸減輕;而吃下比身體需求還多的熱量時,我們會漸漸變胖。因此,不論是想進行增重或減重等體態管理,只要擁有熱量平衡的觀念,加上控制好熱量來源(均衡飲食)及有效運用熱量(適當運動),就能達成體態管理的目標,讓自己更健康、自信、有活力。有一點要注意的是,能量消耗的順序是先使用肝醣,後使用脂肪,所以想藉著運動來降低體脂肪,不但要注意運動強度,挑選適合自己的運動,還得注意運動要持續一段時間,才能確實減少體脂肪!此外,世界衛生組織提出 -「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和擁有健康體重的人相比,肥胖者發生糖尿病、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等問題的風險較高;而體重過輕則容易和營養不良、骨質疏鬆、月經失調等症狀掛勾,因此,將體重維持在正常範圍不但能更健康,保持理想體態也能讓自己更有信心,對現代人來說是值得重視的議題。簡易熱量計算看到這裡的你,是否會好奇,既然食物的熱量可以測出來,那我們可以測出自己的熱量消耗嗎?是有方法可以測量的!熱量測量的方式主要有「直接熱量測量法」及「間接熱量測量法」2種。第1種:直接熱量測量法請受試者進入一個絕緣的密閉空間,由於身體產生的熱會被儀器周圍的水吸收,使水溫上升,再以此換算出身體消耗的熱量。此方法較準確,但儀器造價昂貴且操作方式較複雜,故很少使用。第2種:間接熱量測量法分析受試者呼吸時的氣體,藉由計算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及使用的氧氣量來間接計算熱量消耗。算出自己的健康體重+一日熱量需求除了上述實際測熱量消耗的方法外,現在也有衍生出一些簡單的熱量計算公式,只要經由輸入個人資料之變數,就能估出熱量需要~一般常用Harris–Benedict equation公式先得出基礎代謝率Basel Metabolic Rate(BMR)後,再乘上活動量係數來算出熱量。各種公式基本上都是以性別、身高、體重、年齡及活動量當變數做計算的。我們也在這裡提供另一個算法,並納入健康體重當變數,給大家參考。步驟1:算出自己的健康體重(BMI=22時的體重)健康體重=22×身高(m)平方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 = 體重(kg) / 身高(m)平方 (Kg/m2)BMI可以用來衡量成年人的肥胖程度(不包含未滿18歲、正在做重訓、運動員、懷孕或哺乳中女性、身體虛弱或久坐不動的老人)除了BMI≥27外,如果男性腰圍>90cm,或女性腰圍>80cm也算肥胖喔!步驟2:算出靜態代謝率(RMR)靜態代謝率Resting Metabolic Rate(RMR),是指一整天都不做任何事的情況下所消耗的熱量。計算方式如下:男性: RMR(kcal/kg/d)=25.44-[0.01807×年齡]-[0.1448×體重(kg)]+[0.03797×身高(cm)]女性: RMR(kcal/kg/d)=23.1811-[0.01807×年齡]-[0.1448×體重(kg)]+[0.03797×身高(cm)]步驟3:依自己的生活習慣,對照活動強度指數步驟4:計算出一日熱量需求就如同汽車要定期回廠保養,才能保障行車安全;我們也要時時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況,疾病才不會悄悄找上門。現代人生活繁忙,也許很難去控制每天吃下的熱量,但依然要時不時提醒自己,注意吃下的食物是否適當,活動量是否充足,並透過定期量體重、做健檢的方式來觀察自己的健康狀態。多一份知識就多一份力量,希望大家看完這篇文章後,能對熱量有多一點認識!延伸閱讀:.咖啡會加速鈣質流失?紅茶、牛奶能預防骨鬆?做好6件事趁早存骨本.「彩虹飲食法」怎麼吃?遠離癌症、心血管疾病 5色蔬果神奇功效.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26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創造微笑的再世華陀與積極樂觀的小女孩
【編者按】:本週由醫師談他們所見證到的令人佩服的醫師同事以及病人的故事。一位中風引起偏癱、失語以及癲癇發作的病人,如何走出陰霾、積極自我訓練,贏得醫師與家人的尊敬。→想看本文一位醫師回憶一位癌末病人從容面對生命末期的優雅態度。→想看本文一位麻醉科醫師回憶他所親自經歷到的一位外科泰斗如何尊重醫療專業和所有參與手術團隊的每位醫護同僚的情操。一個長達十五小時的顯微移植手術的現場見聞,三十年後的迴響。「當孩子睡覺時,微笑浮動在孩子的雙唇上,有誰知道它來自何處嗎?傳說有新月的一線清新白光,撫觸著即將消逝的秋雲邊緣,於是微笑便出生在露曙的夢魂裡了。」摘自印度哲人泰戈爾詩集。天真無邪的小女孩潔西•托瑪斯(Chelsey L. Thomas),她一出娘胎,很不幸的就得了醫學非常罕見的「莫比爾斯症候群」(Moebius Syndrome)。她的面頰木然,絲毫無表情,不能吹口哨,也無法皺眉和微笑。從小生長在洛杉磯北部羚羊谷的棕櫚鎮,是家中唯一的女孩子,排行老三,有兩位哥哥和非常疼愛她的雙親。七年來,為了矯正先天畸形的四隻手腳,已接受過十二次的大小手術。她雖然肉體上受盡了手術的煎熬,仍然保持堅定不移的信心和勇氣,一次又一次地克服了開刀痛苦的挑戰。「唯一讓她心灰意冷的事實就是要面臨殘酷無情的現實社會。」她的母親羅莉(Lori Thomas)表示。潔西的日子實在不好過,尤其是在學校她的同學們總以為她是孤芳自賞、不愛搭理人,時常給予她冷嘲熱諷。基於這個原因,使她下定決心,無論如何她一定要像一般人一樣會有表情,要找尋到她應有的「微笑」,日夜渴望著能盡快得到動手術的機會。1996年6月23日,她所期待的日子終於來臨,一大早五點半,太陽初露𥌓光,潔西和雙親來到洛杉磯伍蘭崗的凱撒醫療中心(Wood land Hills Kaiser Permanente Medical Center)辧理入院,想不到醫院前已有數不盡的新聞媒體,架設轉播的天線等待她的駕臨,陪伴潔西的母親,不禁感慨地說,一個天真執著的小心靈,殷切地盼望她遲來的微笑,竟然驚動了整個洛杉磯的媒體,真是出乎她意料之外。每個嬰兒一出生到這個世界來,「健康」以及「正常」往往是頭一句話為作父母所要知道的,可惜在我們現今的社會裡,許多人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不但未予珍惜,也不曾感謝這份上天珍貴的恩賜。正當潔西獨自兒徘徊在醫院的走廊時,一群記者們追問潔西今天的感受如何?她卻俏皮地展露去年12月15日手術成功的「半」臉笑容,對著一群採訪記者直截了當地回答說:「我覺得很好,我已經就緒了!而你們呢?」早上七點,加拿大多倫多兒童醫院的顯微外科醫師羅納•朱克「 Ronald M. Zucker, M.D.」準時來到手術準備室,先作了潔西左右顏臉面頰各種角度的攝影與測繪,隨後即被送進開刀房,接上各種不同的麻醉濃度以及血氧飽和度等監測儀器。由筆者施行全身麻醉術,大約五分鐘內,潔西已經進入所謂「外科麻醉狀態」,包括矯正整形外科以及顯微外科的兩組手術小組,隨即各就各位進入狀況。矯正整形手術小組負責拉鈎,協助主刀的顥微外科醫師,席間,由這位國際知名的顯微外科大師羅納•朱克操刀,作右側面頰分剝( Dissection)的工作,由於潔西顏面有不尋常的解剖結構,單單花在分剝面頰組織的時間,將近四個小時,然後再將從右大腿取出的組織包括動脈、靜脈、神經束等,小心翼翼地移植到右面頰上,大約位於右頰骨凹口處的Masseter肌肉上,細小動脈和靜脈分別銜接到顏面動脈和靜脈上,而細膩的神經則移植到Masseter肌肉的神經束。手術進行中,最令人嘆為觀止的,莫過於縫接微細神經束的過程。在高倍的顯微鏡放大之下,神經纖維猶如長滿鬍鬚的大蚯蚓,在太陽高照的紅沙灘上擁抱相吻,真令人叫絕。朱克醫師使用肉眼不易識別的微細針頭(70 micron)及縫線(11-0單纖維尼龍縫綠,比一根髮毛口徑細小約五倍),一針一針縫了將近三個小時,在手術的過程中,不時地使用神經刺激器(Nerve Simulator)刺激手術部位,以確知神經纖維束的傳導功能。筆者有幸從旁見證前後約十五小時的顯微移植手術奇跡,不禁地感嘆宇宙造物主的偉大奧妙和這位名醫大師的異曲神工,真是永生難忘。時間不語,卻回答了所有的問題;歲月不言,卻見證了所有真心的確,人生歲月猶如白駒過隙,一轉眼,三十年前的往事,對我而言仍然歷歷在目,不能忘懷。更讓我禁不得地從內心深處想娓娓道出這位舉世聞名的顯微外科巨擘,加拿大多倫多市兒童醫療中心的名醫羅納•朱克醫師,他寬濶的胸襟,悲天憫人的風範。加上他那一異於常人的待人處世之道,善於與病家溝通,彼此互動。尤其是在這種非常複雜精密,耗能耗時的手術過程中,尊重醫療專業和所有參與手術團隊的每位醫護同僚的情操,他是我一生四十多年麻醉醫師生涯,所接觸過空前絕後的神醫。我很欣慰這位小女孩潔西•托瑪斯,當時年僅七歲,她那份可愛執著的心志和樂觀進取的積極性,為她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福份。讓不可能變成可能,終於達成了她多年來夢寐以求的願望。皇天不負苦心人,1997年在全洛杉磯地區衆人由衷的祝福下,洛杉磯市府一部大型消防車戴著她與家人們來到在伍蘭崗凱撒醫院,參加特別為她八嵗生日舉行的派對活動中,她展露出那得意會心的微笑,讓洛城衆生市民們大家一起來分享她的喜樂。通過了這家諭戶曉的生命故事,對於我的人生哲學,確實有很多的改變與影響,我們生活的週遭社會裡,一般來說,是一個非常講究包裝的。我們常常禁不住地羨慕別人光鮮絢麗的外表,而對自己的缺失耿耿於懷。就我個人的觀察,發現沒有一個人的生命是完整無缺的,每一個人的生命都缺了一些甚麼東西。每一個人的生命,都被上蒼畫了一道缺口,貼上了一個標籤,你不想它,它卻如影隨形跟著你。的確,不必要去羨慕別人的如何如何,只要好好珍惜上帝給你的那份恩典就好了。你會發現你所擁有的絕對比沒有的要多出許多,而缺失的那一部分,雖不可愛,卻也是你生命的一部分,接受它善待它,你的人生絕對會快樂豁達許多。以前我也痛恨我人生中的缺失,但現在我卻能夠寬心接受,生活自如,因為我體會到生命中的缺失,彷彿像是我們喉嚨中的一根刺,隨時提醒我們要謙卑,要懂得憐憫他人。若沒有苦難,我們不知不覺變得驕傲;沒有滄桑,我們更不會以同理心去安慰體諒不幸的人。學會簡單,其實並不簡單;甘於平凡,其實最不平凡這句俚話是這位加拿大醫師羅納•朱克最得體完美的寫照。他那謙虛為懷,尊神為大的寛濶胸襟,身心靈全人醫療的風範,筆者在這場漫長精準的顯微手術中,前後十五小時的緊湊高壓過程,陪伴觀察一切的手術變化,朱克醫師處之泰然,嚴謹操刀,絲毫沒有一句閒言雜語。手術房的溫度和濕度嚴格的控管以及參與各環節同工身心的關照,無微不至的呵護,而他自己是整個手術團隊——醫療護理成員二十人的靈魂人物,絕不凸顯他是主刀外科醫師至上的角色,讓所有參與的同工們衆口皆碑,嘖嘖稱道。尤其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針對關心的媒體採訪,包括全美ABC、CBS、NBC、洛杉磯地方電視台、Time、News Week、People Magazine,國際媒體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加拿大多倫多郵報,他堅持與手術小組同工步調一致,同進同出的原則,還記得晚上十一點半舉行聯合記者會時候,他的頭一句話,就是衷心的感謝上帝的恩典,讓我們有份於這樁艱難漫長的事工,保守這位小心靈的身體狀況,一切都得著神的眷顧,祈盼神繼續帶領她漫長的康復之路。我身為麻醉醫師,我的醫療生涯中,從來沒有想過竟然有這麼一位巨擘或可說是舉世聞名的神醫,竟然會等到這位小病童從外科麻醉狀態完全恢復且所有生命徵兆穩定,平安無事地護送到兒童外科加護病房觀察後,主刀的醫師才決定要整個手術團隊出席公開記者招待會,答覆所有手術有關的細節問題。真是感人肺腑!附註:莫比爾症候群(Moebius Syndrome)是胎兒胚胎期腦幹( Brainstem)形成過程中引起的腦神經缺隙,這種先天性顱神經異常,除了第七對顱神經最容易受影響外,其他十一對亦可能作波及,其出現的症狀諸如眼瞼下垂,顏面表情木然,咀嚼或吞嚥困難,閉眼障礙,其他部位肌肉萎縮以及手指腳趾畸形等腦神經異常所產生的神經症狀,截至目前為止,醫學上還不明其真正病變的原因,根據醫學的統計,目前台美患有莫比爾斯症候群的患者約有四、五百個案例。責任編輯:吳依凡延伸閱讀:1/22 我心目中的英雄——一位正向的病人1/24 活得精采、面對死亡從容無畏的病人
-
2024-01-26 醫療.骨科.復健
坐骨神經痛會自然好嗎?10招在家就能做的復健運動助緩解疼痛
什麼是坐骨神經痛?坐骨神經痛(Sciatica)是由於坐骨神經受傷或刺激而引起的神經疼痛。除了疼痛之外,背部或臀部還會出現刺痛或麻木感,這種刺痛感或麻木感也可能會蔓延到腿部。也可能出現更嚴重的症狀。坐骨神經是體內最長、最粗的神經,寬度可達2公分。實際上,坐骨神經不僅僅是一根神經,它是由從脊髓分支出的五個神經根組成的一束神經。基本上你有兩條坐骨神經,身體兩側各一條。每條坐骨神經各在一側穿過臀部和臀部,分別沿著身體兩側的腿向下延伸,直到你的膝蓋附近的位置。一旦到達那裡,它們就會分裂成其他神經,連接到更遠的部位,包括你的小腿、腳掌和腳趾。患有坐骨神經痛意味著連接坐骨神經的任何地方都會出現輕微至重度疼痛,這些症狀可能會影響你的下背部、臀部或腿部,有些症狀可能會延伸到腳掌和腳趾,這取決於受影響的特定神經。坐骨神經痛會不會自然好?較輕微的坐骨神經痛通常會隨著時間和自我治療而自行消失,大多數坐骨神經痛患者會在幾週內得到改善,無需手術即可康復。坐骨神經痛通常不會持續超過六週,當這種情況發生時,醫師可能會建議更多的治療方法,包括手術。一般而言,雖然手術可以加快康復速度,但有資料顯示,經過6到12個月的修復期後,接受手術的人通常會和那些決定給身體更多時間自行癒合的人一樣好。國內有醫師建議,若坐骨神經痛症狀輕微,可進行保守治療,包含服用止痛藥、調整生活習慣,或從事腰椎牽引、熱敷、核心肌群訓練等復健治療。6項復健運動有助舒緩坐骨神經痛如果坐骨神經痛發作,保持積極的生活習慣實際上可以幫助緩解,針對受影響區域做一些溫和的運動也可以。你可以在家裡的地板上完成以下六個動作:橋式1.仰臥,膝蓋彎曲,雙腳平放在地板上,與臀部同寬。讓你的手臂伸直放在身體兩側,掌心向下。2.收緊你的核心肌肉,將肚臍收向脊椎。3.將手臂壓在地板上提供支撐,透過腳跟向下發力,將臀部向天花板抬起並緊縮臀部肌肉。目標是讓身體形成從頭到膝蓋的直線,下背部幾乎沒有凹曲。4.保持5至30秒後,將身體慢慢放下。抱膝1.仰躺,雙腿伸直。試著不要凸起背部。2.慢慢將一隻膝蓋朝胸部靠近,並用雙手抓住膝蓋後方或上方。3.輕輕拉動膝蓋,直到感覺到下脊椎和髖部有輕微的伸展感。4.保持5到30秒後,慢慢放回原位。蚌殼式1.側躺並彎曲雙膝,用下方那隻手支撐頭部。 2.啟動核心肌群,將肚臍收向脊椎。 3.保持雙腳緊貼在一起,慢慢抬起頂部的膝蓋,像蛤蜊打開一樣張開雙腿。將上方那隻手放在腰際幫助穩定身體,防止你向後倒下。 4.保持5至30秒後,將腿部慢慢放下。鳥狗式1.雙手和膝蓋著地。2.當你壓平下背部時收縮腹部肌肉。3.將一隻手臂舉到身前,同時將另一條腿伸到身後。4.保持這個姿勢5秒鐘,然後用另一隻手臂和腿重複練習。伏臥撐(眼鏡蛇式拉伸)1.俯臥,雙手放在肩膀下方,手肘靠近身體。2.吸氣時用手掌按壓,慢慢伸展雙臂,同時抬起頭、胸部和肩膀。始終保持手肘稍微彎曲並抬起下巴。3.收緊核心(腹肌和背部)和大腿的肌肉。4.保持30秒,將身體慢慢放下。嬰兒式伸展1.從四肢著地開始,就像鳥狗式。2.當你身體向後下沉時,將膝蓋併攏,使臀部靠近腳跟。讓你的手臂伸展,或將它們放在你身體旁邊的舒適位置,並且讓你的額頭靠在地上。3.進行深度伸展,讓上半身完全放鬆,並將重心轉移到臀部和大腿,不用擔心你的臀部是否能觸到腳跟。4.動作暫停,深呼吸。想像身體的緊繃感已消失,尤其是臀部後方。5.保持5分鐘或你喜歡的時間。6招髖部伸展運動緩解坐骨神經痛外旋髖部的伸展運動也有助於緩解坐骨神經痛,你可以在家裡完成以下六個動作:坐姿臀肌伸展1.坐在地板或椅子上,雙腿放在身體前方。2.彎曲右腿,將右腳踝放在左膝蓋上方。3.向前傾斜,讓上半身伸向大腿。4.保持15-30秒。這可以伸展臀部和下背部。5.在另一側重複。坐姿脊椎伸展1.坐在地上,雙腿伸直,腳向上彎曲。2.彎曲右膝,將腳平放在對側膝蓋外側的地板上。3.將左手肘放在右膝外側,幫助您輕輕地將身體轉向右側。4.維持30秒並重複3次,然後換邊。基本坐姿伸展1.坐在椅子上,將疼痛的一條腿交叉在另一條腿的膝蓋上。2.胸部向前彎曲,盡量保持脊椎挺直。只要不痛,就盡量彎腰。如果感到任何疼痛,就請停止。3.保持這個姿勢30秒,然後換另一側練習。4字形伸展1.平躺並彎曲雙膝。2.將右腳交叉在左大腿上,雙腿向上移向軀幹。3.保持該姿勢片刻,然後在另一側重複。站立腿後伸展1.將右腳放在一個高於或與臀部平齊的平台上,然後立起腳跟。2.將身體向前彎身靠近你的腳。你彎得越深,伸展就越深。不要太用力以至於感到疼痛。3.將你抬起那隻腿的臀部向下放鬆,而不是抬起。4.保持至少30秒,然後在另一側重複。站立梨狀肌伸展1.站立時,將疼痛的腿放在另一條腿的膝蓋上。彎曲站立的腿,並試著以45度角將髖部下降形成數字4的形狀。2.將雙手擺在腰際並彎曲腰部,同時保持背部挺直。保持該姿勢30至60秒。3.換腿並重複。【資料來源】.Cleveland Clinic: Sciatica.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 Taming the pain of sciatica: For most people, time heals and less is more.Sciatica: Exercises for Pain Relief.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https://www.hss.edu/article_sciatica-stretches.asp.9 Stretches for Sciatica Pain Relief
-
2024-01-25 醫療.皮膚
熱敷墊怎麼用?可以敷多久?醫揭熱敷墊和電毯使用方式不同處
不少民眾會在寒流來襲時,使用電毯等保暖物品,也有人選擇插電的動力式熱敷墊,專家提醒,動力式熱敷墊使用目的是緩解疼痛、促進循環,溫度應設定於40℃至45℃之間,通常一次使用15至20分鐘,避免因為熱蓄積造成燙傷;也禁止嬰兒、癱瘓者或對溫度感覺遲緩者使用;更應避免坐、壓在熱敷墊上,睡覺時不要使用,以免造成內部線路損壞。桃園長庚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陳智光表示,動力式熱敷墊和民眾常使用的電毯不同,睡覺時使用電熱毯,建議定時1小時,熱敷墊則是專業醫師診斷認為需要熱療時使用,屬於可提供體表乾熱治療的電力醫用器材,使用時可維持一定的高溫。熱敷墊接觸皮膚 溫度限45℃以下陳智光說,熱敷墊直接接觸到皮膚表面時,溫度應於40℃至45℃之間,如與皮膚間隔著衣服或毛巾,熱敷溫度可適度調高至50℃,但熱敷或熱療的時間不能太久,通常約15至20分鐘即可,否則可能會因為熱蓄積造成燙傷,如果仍感覺痠痛,可於1小時後再熱敷,將時間分散使用。對熱感覺遲鈍 用熱敷墊特別留意陳智光提醒,在身體某些部位使用熱敷墊時要特別注意,手腳部位皮膚較厚,對溫度的耐受度較高,但在脖子等皮膚較薄的部位,因為對熱的耐受度較低。有些族群如糖尿病患等,因為對熱的敏感度低,使用上要非常小心,小朋友因為皮膚薄,則不建議使用。曾有中風患者使用熱敷墊,但因為對熱的感覺遲鈍,導致出現皮膚紅腫、水泡等燙傷情形,陳智光表示,這類患者在使用時一定要特別留意,即便沒有燙傷,卻可能因為使用處循環過好,造成色素堆積,還有要避免以強力壓折或扭曲方式使用或收納熱敷墊,也不可直接坐或壓在上面,以免造成內部線路損壞。陳智光表示,熱敷墊不可在易燃環境使用,也不能使用延長線,市售熱敷墊形式多樣,應先挑選有食藥署核准的產品,再依照需要熱敷的部位與尺寸,選購適合的型號。食藥署對使用「動力式熱敷墊」提心提醒動力式熱敷墊屬於第一等級醫療器材,透過電能轉換成熱能,提供使用者一定的高溫,促進熱敷部位的血液循環,具有舒緩肌肉痠痛的效果。「動力式熱敷墊」使用的「3要」原則,確保使用安全:●要注意溫度:熱敷墊直接接觸到皮膚表面時,溫度應於45℃以下;若是熱敷墊與皮膚間隔著衣服或者毛巾,熱敷溫度可調高至50℃。●要控制時間:進行熱敷的時間請勿超過15至20分鐘,否則可能會因為熱蓄積於體表而導致燙傷。●要小心位置:皮膚較薄的部位(如脖子),對熱的耐受度較低,因此需要注意使用熱敷墊的位置,以免燙傷。「動力式熱敷墊」使用的「4不」原則,確保使用安全:●不使用於嬰兒、及溫度感覺遲鈍者 (例如:孕婦、糖尿病患者等)。●不於易燃環境下,或鄰近充滿氧氣及氧氣儲存設備旁使用。●不以強力壓折及扭曲方式使用或收納熱敷墊。●不以別針或其他金屬物品固定熱敷墊,以避免觸電。食藥署提醒您,選購此類產品時,應依照「醫材安心三步驟」:●「一認」-認識動力式熱敷墊是醫療器材●「二看」-購買時要看外盒有無標示登錄字號●「三會用」-使用前要詳閱說明書,才能正確使用如有需查詢醫療器材登錄產品相關資料,可至食藥署網站之許可證資料庫查詢(食品藥物管理署網站首頁>醫療器材>資訊查詢>醫療器材許可證資料庫>西藥、醫療器材、含藥化粧品許可證查詢作業)。此外,若醫療器材引起之不良反應,請通報衛生福利部建置之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中心(藥物不良反應通報專線02-2396-0100;網站)。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1-18 養生.運動健身
百歲人瑞長壽獨門功夫!中醫師:「光腳走路」對1器官尤其好,但3族群別輕易嘗試
長壽養生的方法大家都好奇,過去有新聞表示在屏東內埔有位百歲人瑞,她的身體相當硬朗,不但不用人攙扶著走路,甚至還可以走40、50度的階梯600~700階,臉不紅、氣不喘的讓鄰居嘖嘖稱奇。當被問到她的養生秘訣時,她說除了每天凌晨5點起來運動之外,最特別的就是她喜歡不穿鞋子走路,而光著腳丫子行走,也就成了她長壽的獨門功夫。 就像上述例子當中的人瑞阿嬤的養生法,「赤足」簡單說,就是不穿襪子或是鞋子,而是光著腳丫子,這個概念是在這幾年開始風行的。中醫師林君玉指出,其實在原始社會中的人本來就是打赤腳,後來是因為發明了保護腳掌的鞋子,人類才慢慢變得不喜歡赤腳行走。不過在歐洲國家以及日本等國家,近來又興起認為赤腳是健康的行為,甚至演變成赤腳是一種休閒時尚,而且認為是一種很好的健身方法,這樣的概念和中醫養生的觀念不謀而合。 「其實赤腳的好處還真不少!」林君玉說,不只在山林間常常可以看到長輩赤腳運動,這幾年赤腳運動在台灣也慢慢風行,更當紅的是「被動」運動的腳底按摩,不只大陸觀光客來台紛紛搶著嚐鮮體驗,就連韓國明星來台灣,也搶著要感受一下台灣盛行的腳底SPA,可說是體驗過的都說好。 其實腳底按摩是一種民俗療法,強調的就是被動的運動方式,不管是主動的赤腳運動或是被動的透過腳底按摩運動,醫師就中醫觀點提出赤足運動的3大好處: 按摩腳底穴位,有助氣血通暢人的腳部是由骨骼、肌肉、肌腱、血管、神經等組織組成的運動器官,根據統計,成年人總共有206塊骨骼,其中52塊是在雙腳上,由此可知,腳部的構造有多精細。而從中醫的觀點來看,足部在人體的最末端,很多的身體廢物透過循環,很可能沉積在腳底,不利於健康,通過腳底按摩,可分解累積在腳底的有害物質,可以使這些身體的廢物,經由汗液、尿液排出體外。另外,就中醫的反射原理來說,腳是人體臟腑器官的縮影,腳底有相當多的穴位,這些神經末梢穴位和大腦緊密相連,也各自有相對應的體內器官,是人體所有身體器官的反射區,所以,腳才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心臟」。 人們在走路、跑步、跳躍時,足部神經末梢對地面微小的凹凸不平都能及時感知,腳底按摩也就是根據這樣的原理,認為常常刺激按摩穴位,對活血化瘀、疏通經絡、通利關節有一定輔助作用。將有助於人體小宇宙運行通暢,所以,經常會聽到中醫師建議患者,有意識地做赤腳運動,趁機按摩刺激調整身體各種器官,對身體健康有所幫助。 赤腳接地氣,有助頭好壯壯地氣就是自然界中的能量,中國新聞媒體曾報導,一群小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脫下鞋子有秩序的在操場沿着走廊慢跑或是快走運動,老師也說這群孩子在接受一段時間的赤足運動訓練之後,大多數人的身體都感覺變強壯了,不但身高、體重增加,就連感冒的機率都大大降低,對岸大大讚揚赤腳接觸地面接收地氣的好處。 就像登山客在登山途中,有時候也會脫掉鞋襪在草地上走走,感覺雙腳解放接觸地面的舒暢,林醫師同時提及,看看以前的農夫幾乎天天都是赤腳在果園農田耕作,人的身體就是—個導體,赤腳踩踏在土地上,有一種放電的功能,釋放身體中無益之靜電及多餘的生物電,吸取地氣有益身體健康,後來鞋子隔絕了土地,以致人體內的靜電無法釋放,也破壞了人體電能的平衡,古人說「人得天氣而生,禀地氣而長」,脫掉鞋子光著脚丫子直接接觸地面,既能按摩脚底穴位,還能接地氣,就中醫觀點來說,脫掉鞋子直接踩土地,遵從自然規律,借助自然界的能量來平衡健康,是最方便的養生方法。 赤腳活動,有助腦、足健康腳底的反射區相當密集,尤其是腳趾對應腦部及自律神經的部分更是密集,因此,只要對特定區域進行拍打或是按摩等刺激,通過中樞神經的反饋作用,就能增加對應部位的血液循環,腦部的血流量提升,促進新的神經細胞生成靈活腦袋,在國外還有推行嬰兒的腳底按摩,透過清輕柔的按摩刺激,提升小寶貝的腦部發育。3族群別輕易嘗試「赤足運動」 在享受赤足運動之前,家庭醫學科醫師葉姿辰特別叮嚀,赤足運動應該循序漸進,畢竟腳已經習慣被鞋子保護,突然直接接觸地面還是必須一段適應期,而且小孩子和糖尿病患者以及皮膚病患者並不建議赤腳運動。 1.糖尿病的患者長期糖尿病的患者,大小微血管、神經、肌腱等部位都容易神經病變,使得對腳的保護性感覺減退,對於冷、熱、壓力的感覺都不明顯,所以就算有外傷患者常常也不太容易察覺,假若貿然嘗試赤腳運動的話,初期腳上皮膚難免受傷產生紅、腫、熱、痛的炎症反應,患者假若沒有加以注意,傷口就可能合併嚴重感染、壞死,形成癒合不良或潰瘍,甚至出現蜂窩性組織炎及截肢悲劇,再加上糖尿病患者通常合併有下肢血管狹窄或阻塞,因此血流供應至足部顯著減少,更容易讓腳上傷口受傷程度更加嚴重。 2.腳部皮膚病患者至於腳上有皮膚病的患者也不適合赤腳運動,因為這類患者平常角質層就受損,很容易因為細菌感染引發足部的潰爛損傷,赤腳運動的時候更容易使得受傷情況加重,或者導致新長出的嬌嫩皮膚受損,容易出現外傷,這些都不利於新生皮膚的恢復,葉醫師指出,診間有些民眾會詢問坊間一些治療偏方,當中最常聽到的包括浸海水、浸醋或是赤腳運動走沙灘等,其實這些偏方,通常未經科學研究證實,並不建議使用,尤其是沙灘常有尖銳物,不小心受傷更是得不償失。 3.未成年的小孩有不少資料顯示赤足運動對小孩的正常足踝部發育有很多好處,所以掀起讓小孩也赤足運動的風潮,其實太早讓孩子赤足運動,有可能適得其反因為急性扭傷,傷害到孩子的腳部健康,另外,小孩子當然比較不會注意地面安全,除了需要防止外部扎傷等傷害之外,醫師特別提醒,小孩大約在三歲的時候,腳部肌肉力量才會慢慢成熟,應該至少三歲過後,再嘗試赤腳運動才不會腳踝扭傷或受傷。延伸閱讀:.運動一定要穿運動鞋?除了保護足部,也能保護1部位,挑選運動鞋8撇步 .走路腳拖地小心是「垂足症」! 醫揪「危險姿勢」:5職業易發生
-
2024-01-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Novavax新冠XBB疫苗開打,台大院長籲4族群快施打!副作用、哪裡預約總整理!
新冠肺炎疫情逐漸升溫,衛福部疾管署預估一月中下旬,確診人數會達到高峰,每日達1.8萬至2萬人確診。Novavax新冠XBB疫苗已經抵台,依疾管署資料整理,包括開打時間、疫苗數量、接種族群、注意事項、接種後可能發生的反應共5大問答,讓民眾一目了然。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說,呼吸道感染不只是升溫,而是加溫,急診處湧入大量病患。去年開始就開始施打莫德納XBB疫苗,今天加上Novavax也可以應對XBB疫苗。年輕人不覺得疫情嚴重,對新冠肺炎對四族群傷害特別大,包括「老、弱、病、殘」,年紀大、有慢性病共病的患者,嚴重時恐出現死亡,施打疫苗不只保護自己,也能保護家人、貢獻社會。開打時間:1月9日、全台約3000家院所可接種新冠XBB疫苗,其中約1665家提供隨到隨打。疫苗數量:46.28萬劑接種族群:1. 基礎劑:12歲以上需接種2劑,接種間隔至少4周(28天),12歲至17歲青少年以同廠牌疫苗完成基礎劑接種為原則。2. 基礎加強劑: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低下者,建議與第2劑接種間隔至少28天接種基礎加強劑。3. 追加劑:12歲以上完成基礎劑且無發生嚴重不良反應,建議與最後1劑基礎劑或基礎加強劑間隔至少12周以上,接種追加劑。注意事項:1. 發燒或正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者,宜待病情穩定後再接種。2. 免疫功能低下者,包括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的人,對疫苗的免疫反應可能減弱。(尚無免疫低下者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療者的數據)3. 目前缺乏孕婦接種新冠疫苗的臨床試驗及安全性資料,而臨床觀察性研究顯示孕婦感染新冠病毒可能較一般人容易併發重症。孕婦若為新冠肺炎的高職業暴露風險者或具慢性疾 病而易導致重症者,可與醫師討論接種疫苗之效益與風險後,評估是否接種。4. 若哺乳中的婦女為建議接種之風險對象 (如醫事人員),應完成接種。目前對哺乳中的婦女接種 新冠疫苗的安全性、疫苗對母乳或受哺嬰兒之影響尚未完全得到評估,但一般認為並不會 造成相關風險。接種新冠疫苗後,仍可持續哺乳。5. 接種Novavax新冠疫苗後有罕見心肌炎或心包膜炎不良事件的通報案件,歐盟與澳洲於Novavax疫苗上市後持續監測罕見心肌炎或心包膜炎之不良事件。目前Novavax疫苗接種與心肌炎或心包膜炎之間,尚未確定是否有因果關係。接種後可能發生的反應1. 為即時處理接種後發生率極低的立即型嚴重過敏反應,接種後應於接種單位或附近稍作休息留觀15分鐘,離開後請自我密切觀察15分鐘,但針對先前曾因接種疫苗或任何注射治療後發生急性過敏反應的民眾,接種後仍請於接種單位或附近留觀至少30分鐘。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血藥物或凝血功能異常者施打後於注射部位加壓至少2分鐘,並觀察是否仍有出血或血腫情形。2. 如有持續發燒超過48小時、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應盡速就醫釐清病因,請您就醫時告知醫師相關症狀、症狀發生時間、疫苗接種時間,以做為診斷參考。若為疑似疫苗接種後嚴重不良事件,可經由醫療院所或衛生局所協助通報至「疫苗不良事件通報系統」。3. 疫苗接種後可能發生的反應大多為接種部位疼痛、紅腫,可適度冰敷,請勿揉抓接種部位。常見的不良反應嚴重程度通常為輕度至中度,接種後局部不良反應的持續時間中位數少於或等於2天,而全身性不良反應的持續時間中位數少於或等於1天。4. 完成疫苗接種後,雖可降低罹患新冠肺炎的機率,但仍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民眾仍需注重保健與各項防疫措施,維護身體健康。5. 疫苗接種後將會核發「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卡」,請妥善保管,並於接種下一劑疫苗時出示作為接種依據。接種禁忌則是對疫苗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史,或先前接種這項疫苗劑次發生嚴重過敏反應者,不予接種。Novavax新冠XBB疫苗那裡可打?線上查詢:https://www.cdc.gov.tw/Category/MPage/7QiOF0wy5I0cTpFvFy0V2Q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1-03 養生.生活智慧王
毛衣不小心洗到縮水怎麼辦?5小物助纖維鬆弛、4步驟重新復原
不小心把喜歡的針織衫或毛衣丟去洗,導致自己心愛的衣服變型縮水;這種情況,每個人都碰過。Ottoman Textiles布料專家芭芭拉.斯特恩(Barbara Stern)解釋,針織品容易在洗滌時縮水,是因為「毛衣通常是由羊毛或棉所製成,其織物中間有許多空隙;這些纖維中的分子在遇熱時會聚集在一起,將空隙排掉導致衣物收小。」值得慶幸的是,縮水不等於你最愛的衣物就此毀了,因為毛衣是可以重新拉伸,只要跟隨以下4個步驟,就可以輕鬆將因洗滌烘乾而縮水的毛衣,恢復原狀。讓縮水毛衣恢復的關鍵,是那些可以讓纖維「鬆弛」的物品。NYC House Cleaners洗衣護理專家格雷琴.博伊德(Gretchen Boyd)指出:「潤絲精、嬰兒洗髮精、硼砂(Borax)和白醋等都是能鬆弛毛衣纖維的東西,讓衣服能夠被重新拉伸回原狀。」你可能會問,如果洗衣精有效,那為何不把衣服都回洗衣機內再洗一次就好了?原因是,你會需要比普通洗衣服時,濃度還要高上許多的洗衣精,才能達到效果。步驟1:選一種「鬆弛劑」任選以下一種成分:潤絲精、嬰兒洗髮精、硼砂/洗衣精或白醋。步驟2:浸泡找個足以將毛衣全部浸泡並可再加入約一加侖水的容器,在容器中倒入溫水並加入四分之一杯「鬆弛劑」;將毛衣輕輕按入水中使其浸濕,放置浸泡約15分倒30分鐘。步驟3:沖洗浸泡後,將毛衣從容器中取出,然後再水龍頭下用清水沖洗。博伊德警告:「避免扭乾毛衣,這樣會導致毛衣起皺或變型;輕輕的用按壓或擠壓的方式,直到清洗乾淨,沒有泡沫殘留。」步驟4:用毛巾按壓在平坦的表面上鋪條毛巾,將沖洗乾淨的毛衣放在毛巾上;用另一條毛巾去輕壓毛衣,或在毛巾上慢慢滾動毛衣,直到毛衣雖然仍是濕的,但不再滴水為止。接下來重新拉伸復原。「只要去拉像是袖子等衣服的末端,輕輕拉動,直到毛衣逐漸恢復原狀,」博伊德說,「一個好用的小訣竅,就是找一件合身的衣服放在毛衣下方來比對,讓你知道毛衣哪裡該拉,又該拉多長。」當你將毛衣恢復原狀後,將它平放,等到毛衣完全乾了後,就會像新的一樣了。(本文選自世界新聞網)責任編輯葉姿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