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7 失智.失智專題
搜尋
失智症
共找到
1624
筆 文章
-
-
2020-09-16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友善/友善失智 新北治療師進偏鄉
衛福部推估國內失智人口逾29萬人,新北市約占4萬人,新北市自去年率全國之先招募10萬名「失智守護天使」,打造公私協力的失智共照網絡,並首創國內唯一的「樂活健腦巴士」,由一群熱血的青年物理治療師及職能治療師提供偏鄉長者認知復健活動。另外,新北市也已達成國家政策綱領「2020失智友善555」的中程目標。新北市衛生局指出,在2017年推動的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2.0中,提出2020年達成「失智家庭照顧者有5成以上獲得支持和訓練」、「罹患失智症的人口有5成以上獲得診斷及服務、「5%以上民眾對失智有正確認識及友善態度」的「失智友善555」目標。新北市長侯友宜指出,新北去年訂定「新北市失智症防治照護行動方案」,並招募10萬名「失智守護天使」,打造公私協力失智照護網,包括轄內9家醫院的失智共照中心、52個失智社區據點、29區衛生所,以及1132家中西醫診所、藥局、牙科診所加入「失智友善守護站」,發掘社區潛在的失智者,並協助轉診。侯友宜昨天也宣布,新北市已超越「2020失智友善555」中程目標,成為全台唯一達標的縣市,並宣誓2025年要達到「2025失智友善777」的長程目標,打造失智症長者的友善城市。新北藥師公會理事長陳昭元說,社區藥局是長輩經常拿藥或買醫療用品的地方,目前中和、永和、淡水也有5間藥局結合長照,提供專業藥物諮詢及個案管理師連結,以永和區柏愛藥局為例,由青年藥師鄭文柏率團隊結合藝術治療,提供長者們就近的復能活動,成為巷弄長者的健康守護者。另外,新北市2017年起首創「樂活健腦巴士」,營運團隊為「愛迪樂健康促進團隊」,由一群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及體適能教練組成。創辦人之一的職能治療師林鈺祥表示,偏鄉醫療人員不足,治療師來來去去,加上醫療資訊落後、家屬欠缺照顧知識,許多失智症患者未能被及時發現,藉由健腦巴士前進平溪、雙溪、瑞芳等偏區,由專業治療師融入桌遊、植栽、懷舊玩具,提供大腦保健和認知刺激課程,幫助偏區長輩達到健腦效果。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9-16 新聞.長期照護
銀髮族吞嚥難 嗆到恐吸入性肺炎
一名70歲阿嬤近半年來吃東西常嗆到,有時連喝水也嗆咳,家人覺得不對勁而送醫,內視鏡檢查發現,她咽喉肌力不足,造成吞嚥障礙;原本排定語言治療師協助復健,但日前某日晚餐又被嗆到,緊急送醫,確診為吸入性肺炎,須住院治療。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台灣65歲以上長者約12.8%吞嚥困難,主因為年齡增加而引起的退化,中風後、巴金森氏症、失智症也可能造成吞嚥困難。萬芳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洪士涵提醒,年長者進食時若出現嗆咳、喉嚨卡卡等症狀,就應盡早就醫治療,提高晚年生活品質,能吃就是福。洪士涵說,吞嚥障礙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吞嚥時保護不足嗆到;一是所謂吞不乾淨,食物殘餘在咽喉造成的問題。不管是哪一種原因,輕者進食速度變慢,嚴重者將出現營養不良,或是吸入性肺炎等危及生命。治療吞嚥障礙上,洪士涵指出,以語言治療師復健為主,訓練咽喉肌力,增加吞嚥力量;此外,家人應該改變食物性質,調整食物軟硬度及濃稠度,讓患者方便飲食,減少嗆咳或吸入肺部等風險。
-
2020-09-16 科別.耳鼻喉
銀髮族吞嚥難 「嗆到」非小事 恐致營養不良或肺炎
民眾注意,家中長輩若吃東西常容易嗆到,恐導致營養不良或是吸入性肺炎。一名70歲阿嬤近半年來常出現吃東西時嗆到,家人覺得不對勁而送醫,經醫師安排內視鏡檢查發現喉咽肌力不足,造成吞嚥障礙;原已排定由語言治療師進行治療,但仍來不及,某日晚餐後即因嗆傷造成吸入性肺炎緊急送急診搶救。據國健署統計,台灣65歲以上長者約有12.8%有吞嚥困難,除了單純因年齡增加而引起的退化外,也有許多臨床狀況會導致吞嚥困難,例如中風後、帕金森氏症、失智症等。收治該患者的萬芳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洪士涵表示,常見的吞嚥障礙,往往開始於「容易嗆到」這樣不起眼的小事,臨床上發現不少老人家根本不以為意,而錯失了及早復健與練習的時機。像該名阿嬤患有帕金森氏症,出現此症狀也已有一陣子,若能提早就醫治療,即可避免吸入性肺炎的發生。洪士涵說,吞嚥障礙大致分成兩大類,一是吞下去的過程中,保護不足嗆到;一是所謂吞不乾淨,食物殘餘在咽喉造成的問題。一旦這些障礙產生後,輕者嗆到造成生活不便、進食速度變慢,嚴重者,甚至會出現營養不良或是吸入性肺炎等危及生命的狀況。在治療吞嚥障礙上,洪士涵說以語言治療師「訓練咽喉肌力」以及「改變食物性質」為主,前者訓練患者的喉肌力來增加吞嚥力量,讓吃的東西越多,營養也越足夠;後者為改變食物軟硬度及濃稠度,讓患者方便飲食,減少嗆咳或吸入的機會。洪士涵提醒,年長者在進食時若出現嗆咳、喉嚨卡卡等症狀,應盡早就醫治療,來有效幫助年長者進食、也能吃原本年輕時吃的東西。
-
2020-09-14 失智.照顧喘息
失智故事/手語歌防失智惡化 融化軍歌爺爺的心
高雄93歲陳肇新被封為「軍歌爺爺」,他失智10年,一度臥床經過復健到能夠站起、出門參與課程,發病歷程沒惡化,身心更健康。台灣全人關懷照護服務協會秘書長林英明說,肇新爺爺剛到據點時不太說話,他和爺爺從軍中經驗產生連結,練報數、唱陸軍軍歌等,鼓勵爺爺敞開封閉的心。繪畫課程也開啟長輩潛能,創作許多令人驚艷作品,協會預計今年10月16日在美麗島捷運站為長輩開畫展。陳肇新參加的是全人照護協會在鳳山區中山新城開設失智社區服務據點,一周安排6個半天課程,包含瑜珈、音樂互動、舞蹈體適能、益智手作、積木桌遊、家屬照顧等,實用又有趣。每周二上午,手語老師曾煦棠教長輩用手語詮釋老歌,「思慕的人」、「望春風」、「黃昏的故鄉」等,一首首膾炙人口老歌引發共鳴,長輩自在哼唱手舞足蹈,也融入在歌詞情境中,神情融入。曾煦棠親和力十足,和長輩互動相當有一套,她說,展現同理心很重要,別把長輩當老人,而是當家人,就能真心感受到長輩質樸、可愛一面,長輩們不只上課專注,回家也勤快練習,學習精神讓她感動。疫情期間一度停課,學生傳訊息說「老師,好想念妳」,讓她感動不已。林英明說,陪伴失智長輩需要更多愛與耐心,除了手語歌教唱很受長輩喜愛,繪畫課也是反應熱絡的一門課,長輩們展現潛藏的藝術細胞,創作出令人驚艷的作品,協會即將在10月16日在美麗島捷運站為長輩開畫展,讓更多人走進失智長輩的世界,也看見他們的光。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9-14 新聞.用藥停看聽
七月看到鬼?藥物不良反應引幻覺
一名婦女焦急的前來藥局窗口詢問,述說媽媽這幾天吃了醫師新開的藥,兩天之後就一直提醒她說:「地上有很多水,要小心走路」,但明明地板就是乾的,又說看到自己的爸爸回來找她說話,可是老人家早就過世了,值此農曆七月期間,媽媽這些怪異行為,讓她感到既害怕又無助。審視她媽媽的病史和用藥史之後,發現視幻覺現象可能源自於藥物不良反應,停藥之後,過沒幾天再追蹤,病人就完全恢復,不再出現這些怪異的視覺景象了。視幻覺會發生在某些特殊疾病身上,像是視網膜病變、偏頭痛、失智症、思覺失調症等病人,他們會看到別人看不見的東西,像是鬼神、動物,或是早已過世的親人。此外,長期住院的病人,有時也會出現譫妄現象,會對人、時、地感到混亂,無法集中注意力和正常人對話,同時可能出現知覺障礙,產生錯覺、視幻覺等現象。除了疾病之外,某些藥物也會產生視幻覺的不良反應,像是抗膽鹼藥物、抗巴金森氏症藥、鎮靜安眠藥、降血壓藥,尤其65歲以上老人比較容易發生此情況。改善作法則是減少藥物劑量或直接停用藥物,改以其他藥物取代,或是使用非藥物的方法來改善睡眠、焦慮、血壓狀況。此外,若年輕人不知節制,濫用酒精、大麻、安非他命等毒品,也會產生視幻覺現象,傷害自己的身體健康。因此,服藥期間如果發生任何異狀,在排除疾病等相關因素後,或許就要懷疑是否為藥品引起的因素,可盡早諮詢藥師,以解決心中疑慮,重拾正常生活。
-
2020-09-13 橘世代.好學橘
50+娛樂!下午就開的酒吧,「頂級世代」進場搖滾
根據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2019年修訂版》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每11人中就有1個老人(年齡在65歲以上),到了2050年,每6人中就有1個老人,顯見全球都在奔向老化社會中。綜觀全球,較早邁入高齡化及高齡社會的日本與歐洲國家,已有許多行之有年的制度與規劃,是成?是敗?又有何創新創意、新興模式呢?在德國St. Pauli區一家有名的潮酒吧,先是台上阿卡貝拉純人聲開唱熱場,老人們打拍子;接著玩音樂賓果,台下的阿嬤啥也聽不懂,沒關係,兒子很會,給她答案後,她立馬傳給整排的老人,大家集體作弊玩得超High;後來DJ一放搖滾樂,頓時全場舞動起來,台下參加者盡是老人,個個成了「舞棍阿伯」,舞得比陪同來參加的兒孫還起勁,喝著酒廠特製、加了奶喝不醉的甜酒,玩得High翻天!德國潮老年生活 青銀共創全新服務這是今年5月間,「合勤共生宅」團隊去德國參訪的一個案例。40多歲的Mitra Kassai,原來是帽子設計師,後來又轉作音樂經紀人和DJ,在工作多年後重新思考人生,發覺自己喜歡與老人在一起,她思索,有沒有辦法結合自己的專長,讓長輩跳舞?於是她說服潮酒吧出借下午非營業時段,讓老人進來搖滾,後來愈來愈多年輕DJ加入,也吸引酒商、礦泉水商、藝文業者、運動商等紛紛贊助,甚至特別為老人開發適合的新產品,除了舞會,還納入電影、重機、搖滾等娛樂活動,在短時間內掀起一股老人娛樂浪潮。Mitra顛覆傳統,帶老人去體驗酷炫生活,青銀共創,吸引廠商也投入,一同摸索創新老人服務。一提起德國的潮老人、潮老年生活,金齡享頤的總經理莊家華彷彿被點中了笑穴,笑個不停,許是酒吧裡長輩們的歡樂太有感染力,說是喝不醉的牛奶甜酒,卻喝醉了她,讓她心心念念想將那種歡樂開心帶回給台灣的長輩。來到Facebook的柏林辦公室,在年輕的工作團隊間,看到銀髮閃動,原來有一群阿公、阿嬤正在學習銀髮社群媒體操作,授課的是創立「走出孤獨協會」的祖母級Dagmar Hirche,她還在柏林火車站舉辦銀髮族快閃活動、銀髮族快閃約會,在柏林最潮的pub舉辦熱舞趴,被祖克伯看上,Facebook成為協會最大的贊助者,並提供場地讓他們學習新科技。在德國,許多廠商贊助老人的活動,正是看好銀髮商機,積極投入醞釀新的商業模式。日本失智咖啡館的陪伴 介護保險的制度我們將目光拉回鄰近的日本,當前全球人口老化最嚴重的國家。「as a Cafe」是一間位在熊本的失智症預防照顧咖啡館,自從照顧咖啡館加入營運後,讓同棟3個收入高度失能的失智症患者團體、日間照護中心等。其長者年齡延長到90-95歲,雖然記憶力退化,辨識與判斷能力、理解力下降,卻少有躁動、遊走、玩糞便等失智症反應,他們的情緒祥和、開心,連帶減省了許多周邊的照顧人力,反而增加許多帶失智長者「玩」的人力。這間咖啡館的存在,也讓社區居民能很平常地在照護機構進出,提供機構的使用者與社會連結的機會,社區的孩童也可來此遊玩,與長者們一起喝茶互動,在這裡以陪伴取代限制。例如面對患有黃昏症候群、從銀行高階主管退休的失智者,每日惦記著要去銀行,照顧者遠遠尾隨在後,照應其安全,這是「零約束」的概念;此外,他們秉持「自立支援」的精神,讓長者減少包覆尿布。各種照顧方式,細膩、貼心又顧及人性。日本無障礙友善住宅環境整合師王芸芸指出,這間失智症咖啡雖有政府補助,自成立以來年年虧損,創辦人考量對其他照顧機構與人力的正面助益,仍堅持營運下去,這是讓她最感動之處。在政府制度方面,有健保與介護保險,後者是撐起長照等老年照顧服務的保障制度,40歲以上繳交,65歲以上可以開始使用,舊制造成政府財政破大洞,無力繼續支應而改革推出新制,給付縮水、項目刪減,並以積極式表列取代齊頭平等或經濟弱勢補助:擁有不同資產的人自費的金額不同,從1成起算。日本政府擬訂細膩的制度,然而介護保險未給付的部分,業者就未提供服務。本文轉載自《科技生活雜誌》延伸/樂齡產業的全球取經模式 立即加入橘世代 50歲後的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還在煩惱退休、健康、生活嗎?加入「橘世代」找出屬於自己的老後生活,從現在開始為你自己的人生而活!>>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9-13 失智.失智100問
走失問題/每2名失蹤老人有1人失智 老盟推「愛的手鍊」簡化申請
老人福利聯盟自2001年成立「失蹤老人協尋中心」至今,有3萬多人配戴愛的手鍊,並成功幫助逾7200人次的家庭團聚,其中配戴手鍊者的尋獲率接近百分之百。老盟秘書長張淑卿指出,過去失智症者申請手鍊程序繁複,要往返醫院、區公所四、五次,今年則有所突破,確診後,在台北、台中、苗栗、澎湖、金門5個縣市的失智共照中心就可現場申請、獲得免費的愛心手鍊,大大縮短流程。老盟今下午舉辦「鍊起希望 串聯愛」活動。老盟指出,失蹤老人協尋中心服務對象除了65歲以上老人外,也包括18歲以上的身心障礙者,整合資源推動失蹤成人協尋工作。據警政署統計,每年超過2萬5千人的失蹤人口中,失蹤老人逐年增加,而失蹤老人每2名就有1名可能失智,2019年失蹤的失智者有2038人,佔全部失蹤人口近1成,更佔整體失蹤老人的主要原因。衛福部社家署副署長李臨鳳表示,我國老年人口越來越多,代表著失智症人口也會增加,因為無法預知失智症者甚麼時候會走失,因此需要民眾發揮「雞婆」精神協助,而推廣愛的手鍊,則是讓家人安心,串起走失者回家的希望。張淑卿則說,年輕人常在街頭走動,今天特地向年輕人宣導愛的手鍊,讓年輕人及早認識老年議題,如果在街上發現疑似走失的長輩,可以協助帶往警察局。張淑卿也提到,過去申請手鍊程序複雜,需要往返醫院門診、區公所約3到5次,今年在企業的贊助下,全國失智症共照中心合作,在台北、台中、苗栗、澎湖、金門5個縣市有所突破,只要在醫院確診有走失之虞,失智症共照中心就會協助發放免費的愛的手鍊,最快當天就可拿到。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9-12 新聞.長期照護
「為什麼都是我在顧?」婆婆住院媳沒照顧遭指責!長輩照顧該如何協調?
一名小姐在爆廢公社發文:「請問大家一個問題,婆婆癌症住院,媳婦就該去照顧?沒去照顧就讓親友指責。感覺,婆婆生病都是媳婦的事,與兒子不相關。而且,婆婆還在親友面前抱怨,說媳婦都不去照顧她,因為在婆婆的認知裡頭,以前她當媳婦的時候,幫忙照顧公婆,所以現在換她當婆婆,她生病了就該由我照顧她,所以,婆婆才會抱怨,我不去照顧她。一直以來,婆婆對我很不好,都是一隻笑面虎,在親友面前假裝對我友善,在親友背後酸我刺我,也經常聯合我老公對付我,明明我先生做錯了,婆婆還是罵我出氣!所以,我常想,是不是婆婆太壞了,所以才會得癌症?如果婆婆對我很好,我肯定會照顧婆婆。說實話,婆婆得癌症,我沒有開心的感覺,只是覺得她很悲哀,因為再也看不見,她那副要砍了我的表情。剩下的,只有憔悴的病體。」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扶養責任無法完全平均分攤儘管要照顧年邁父母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但每個家庭的親子關係、經濟狀況等都各不相同,這讓兄弟姐妹間扶養義務的分擔不可能完全相等,也因此會常聽到有子女抱怨「為什麼都是我在照顧?」覺得自己是被迫接下扶養父母的重擔。根據統計,長照家庭最常吵架的原因就是「費用分擔不均」。處理過許多扶養糾紛的桃園市調解委員陳玉琴指出,傳統的調解原則是「賺得多的子女多負擔一些費用」,一般都能接受,但少數還是會計較父母以前偏心誰、給誰比較多財產,彼此把差別待遇數落過一輪後才決定是否照顧父母。委員表示針對子女照顧及扶養的協調,首先要做的就是消除心結及不公平感,讓每個人提出自己各自可負擔照顧和扶養費用的情況,再針對經濟能力進行協調,只有兄弟姐妹間彼此設想、忍讓,才有可能盡快達成共識,也不會讓父母看到自己被孩子推來推去而感到傷心。不是照顧父母,就可以代替他們處理財產委員也提出了一些例子,提醒大家不要認為自己承擔較多照顧責任,自己就有權代替失能的父母處理財產,包括使用父母的存款支付長照費用等。就算父母已年邁,但在他們生前處分其財產還是要獲得授權,並與其他兄弟姐妹協調清楚。她說先前有個人在父親生前拿到存簿、提款卡、密碼、印章,以支付醫藥費或喪葬費等必要所需,然而他在父親過世後提款110萬支付費用,卻被其他兄弟姐妹提告偽造文書、詐欺取財等罪。而這樣的狀況其實很常見,儘管老先生生前便將所有財產交付予他,但爸爸過世後授權關係就會消滅,因此遺產在尚未分配前不能由一人提領,除非在全體繼承人的同意下才可動用。所以在支付父母長照費用時,最好把錢的所有人分清楚,並保留收據以避免爭議發生。衛福部推出長照2.0,給予補助及照護服務為了建立社區長照體系,衛福部推出《長照十年計畫2.0》,具體服務包括照顧及專業服務、輔具與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喘息服務(提供短期照護讓家庭照顧者獲得休息)。可以申請的對象包括:50歲以上的失智症患者、55歲以上失能的原住民、65歲以上失能的老人,或是日常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老人。這些服務項目有補助嗎?依照照顧及專業服務、交通接送服務、輔具與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喘息服務等4個項目進行補助,一般家庭負擔給付額度的16%~30%,中低收入戶負擔5%~10%,而低收入戶則可免除所有費用。
-
2020-09-09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科技/人工智慧與失智照護 專家集思廣益找真相
新冠肺炎疫情為人工智慧、遠距健康領域開出新局,透過深度學習技術預測病毒變化,有望革新人類醫療的軌跡。疫情後首場關注「人工智慧與失智照護的未來」研討會將於10月9日召開,全日講壇將分上、下半場,由11位專家扮演科學柯南,試圖理解人工智慧黑盒子將在長期照護、失智領域引爆哪些新可能?真相真的只有一個嗎?北榮高齡醫學中心、陽明大學高齡與健康研究中心主任陳亮恭表示,學術界過往利用統計學去分析自然現象,試圖找到真相,但資料科學與人工智慧的出現如同黑盒子,同樣的研究資料會獲得哪種研究結果,無人知曉,「真相真的只有一個嗎?」這正是人類探索自然現象未知的魅力之處。研討會上午場將邀請中研院、產業界專家分別從統計科學、人工智慧以及產業實際應用不同觀點探討最佳策略。腦影像建構腦齡研討會下午場則充滿科幻魅力,介紹臉部表情辨識、類人型機器人、穿戴裝置在AI失智防治的最新發現;另外透過健保就診行為大數據分析、腦影像建構腦齡平台預測探討失智症高風險族群的特質。陳亮恭舉台大臨床藥學研究所教授蕭斐元研究為例,透過高齡民眾就診行為的健保大數據,尋找高齡民眾走向失智過程的就醫軌跡,雖然失智症發病表現相當多元,研究發現心血管或糖尿病患者,在長年就醫中走向焦慮、失眠,接著出現行動困難,最後出現較嚴重的精神症狀,是一種失智症發病的過程。從就醫軌跡 警示失智風險他表示,失智症發病的原因與病程相當複雜,透過人工智慧的數據分析能力,能從大量、龐雜的就醫型態資料找到蛛絲馬跡,有助於醫師辨識高風險族群,即早調整照護方案與生活習慣,降低失智症對個人、家庭與國家的影響。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林慶波的腦齡研究則進展快速,已可透過腦部磁振造影,以腦齡平台對照出不同類型的腦部退化疾病,例如憂鬱、阿茲海默症、思覺失調等,不只是單一失智症。陳亮恭表示,這代表腦齡影像平台有機會成為腦部退化症狀評估的大平台,打開更多大腦退化的奧祕。臉部辨識測失智行為變化面對五年後到來的超高齡社會,照護人力嚴重空缺,導入科技解方迫在眉睫。北榮、陽明大學與宏碁攜手研究臉部情緒智慧辨識,可藉由長者至日照中心時擷取的影像,預測失智長者認知功能與相關精神行為症狀的變化,初步研究發現預測準確度約達七成。陳亮恭表示,當失智長者走進日照中心門口時,攝影機便會擷取長者的臉部表情,經一年建置與測試後,針對20餘位失智症長者建立出來的預測模型,未來將規劃導入至榮民醫療體系日照中心,強化預測模型的精確度外,更可以幫助照護人員早期發現長者的狀況與認知衰退,以便探求原因以及改善照顧方案。研究改變超高齡未來此外,陳亮恭透過台日整合健康老化大數據,以精準健康策略定義出衰老的臨床表徵以及潛在病因,透過跨國資料進行比對,建構出精準健康老化的新策略以及生理表徵,期待能改變人類衰老進展,結合生醫與資通訊科技改變超高齡台灣的未來。「人工智慧與失智照護的未來」研討會歡迎有心跨域研究的教育業、醫療人員、資訊工作者報名,額滿為止。時間:10月9日(五)9時至16時45分地點:張榮發基金會801會議廳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9-09 新聞.健康知識+
天熱「呼乾啦」藏危機!飲酒過量恐變胖 也影響免疫系統
暑假剛過,九月天氣還是好熱,隨著國內新冠疫情趨緩,民眾報復性出遊、聚餐變多下,飲酒難免。不過衛福部國健署提醒,喝酒過度恐變胖,也破壞人體的免疫系統,導致胃潰瘍、肝硬化等疾病,也不利對抗新冠肺炎。國健署表示,據世界衛生組織歐洲辦公室「飲酒與新冠肺炎」指引,喝酒除會導致胃潰瘍、肝硬化、腦中風、心血管疾病、失智等多種疾病,亦會破壞身體的免疫系統,增加罹患新冠肺炎及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等併發症風險。目前越來越多研究也證實,喝酒沒有所謂安全限量,且台灣半數人因缺乏酒精代謝酵素「乙醛去氫酶(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ALDH2)」,喝酒容易臉紅,更易提高罹癌和失智風險。 癌症關懷基金會營養師葉嘉豐表示,酒類熱量不低,可說是僅次於油脂的高熱量食品,1克酒精可產生7大卡熱量,所以酒精濃度愈高,卡路里也相對較高;若飲酒過量者容易造成脂肪肝、肥胖外,後續也可能引起肝纖維化等疾病。建議因喝酒造成肥胖相關問題者,可透過運動、多吃蔬果、減少糕點類與較肥的紅肉等攝取來改善體態。國健署菸防組簡技呂孟穎表示,據研究顯示,喝酒容易臉紅,也會提高罹癌及失智症的風險,民眾如果非喝不可,可參考「國民飲食指標手冊」的建議,男性每日不超過2罐330毫升啤酒,女性則不超過1罐啤酒;若是準備懷孕、懷孕期間或正在哺乳的女性,為了新生兒的健康,請勿喝酒。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0-09-07 新聞.生命智慧
安寧病房、安寧共照、居家安寧有什麼不同?專家解析你必須知道的6個問題
謝過母恩,平靜嚥下最後一口氣罹患乳癌的阿芳(化名)選擇居家安寧,在母親節前一天過世,臨走之前,躁動不安,所幸家人在安寧團隊的指引及協助之外,讓阿芳圓了謝母恩的心願,沒有遺憾的走了。◎癌末姊無法言語,妹代她說出口48歲罹患乳癌多年的阿芳,離世前正逢母親節前一天,她開始躁動不安,妹妹阿楀偕母親探視,她同時牽起姊姊與媽媽的手,代姊姊向媽媽說完最後一句話:「母親節快樂,謝謝妳照顧我。」話才說完,阿芳不再躁動,了卻心願的她,安然離世。◎居家安寧─恆基提供醫療協助阿芳外型亮麗,是大家眼中的漂亮女生,不幸在10年前發現乳房變硬,進而確診罹患乳癌。為了不讓家人有負擔,她未雨綢繆,將保險一一備好。今年過年前,她的癌症已轉移到腹部,又接續罹患帶狀皰疹,吃不下也睡不著,體重只剩30幾公斤,由於病情已無法再有起色,家屬為她安排居家安寧,由恆春基督教醫院協助她好好走完人生最後旅程。少進食,家人準備的營養品一罐也吃不完,癌症的疼痛令她日夜混亂,睡眠品質相當差,醫護人員為她貼上疼痛貼片,並協助她補充營養,離世前的最後幾天,她開始呼吸困難,並依靠氧氣製造機度日。◎痛失親人,所幸善終稍獲慰藉就在母親節前一天的半夜11 點多,恆春基督教醫院居家護理所所長高美鐶的手機響起,話筒另一邊傳來阿芳妹妹阿楀慌張的聲音說,姊姊突然變喘、變熱,好像想說什麼話,一直吃力地揮手。高美鐶突然想起再過幾個小時、隔天就是母親節,也許阿芳想和媽媽說話,便請阿楀握著姊姊的手,放在媽媽的手上,代替她向媽媽道謝。阿楀照著做,並說出「母親節快樂,謝謝妳照顧我」,這一句話圓了阿芳最後的心願,話才說完,阿芳的躁動便慢慢緩解,過了12點便安然離世。至今,阿芳的母親迄今仍未走出喪女之痛,總是心疼女兒沒有結過婚、生過子。阿楀坦言,面對親人在自己身邊離世,當下相當害怕,不知可以做什麼,所幸有居家安寧團隊的幫助,讓姊姊能夠善終。未來她也會簽署放棄急救,一切後事從簡,把骨灰撒在土裡,不增加下一代的負擔。Q.何時該考慮安寧緩和醫療照顧,哪些人適合居家安寧?居家安寧的優點?到底該繼續拚,救到底?還是應該放手讓他好好走?病情究竟惡化到什麼地步,可以開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照顧,是許多家屬共同的問題。醫師建議,若患者同時罹患多種疾病時,例如同時有心臟病、慢性阻塞性肺病還需洗腎,或是加上失智症、癌症等共病,這些疾病治療起來效果並不理想,且預期壽命有限,此時就可以考慮減少侵入性治療,選擇安寧緩和醫療照顧。而選擇居家安寧,最重要的是病人的意願,因與在醫院安寧病房相比,回家的醫療設備不若醫院,因此首先要尊重患者意願,只要病人想回家,且病況較為穩定,基本上都可以。但如果還想要「積極」治療者就不適合,例如因糖尿病,或是藥物造成的腎臟損傷等,因還需要洗腎就不適合居家安寧。國外有許多研究統計發現,「家」能夠提供患者較為放鬆與安心的環境,因此存活時間往往都比在待在醫院照護還要久,且對於照顧者來說,也不必在家中與醫院兩邊疲於奔命。以台北市聯合醫院統計,曾有病患原被宣判只剩半年可活,但回到家中居家安寧,延長了4年的壽命。當然居家安寧最重要的是有「照顧人力」,能協助病患翻身、上下床、以及餵藥、餵食等照護工作,除非有請本、外籍看護,若沒有,親屬中若擔任照顧者需要上班,因負擔不小,恐怕不適合。另外,若是「老老照顧」同樣也不適合,因照顧患者往往需要極大的體力,在沒有看護的協助下,獨自擔任照護者,常常也容易導致意外發生,同樣不建議。 (諮詢對象/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孫文榮、鄭郁蓁整理)Q.安寧病房、安寧共照、居家安寧有什麼不同?安寧緩和醫療照顧也是治療的一種,只是目標不同,不再以「治癒」(cure)為目的,而是以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care)為目的。安寧病房場所為醫院,和一般病房的差異為提供全人、全家、全程照顧,以症狀控制為主,護理人力較多。為了控制症狀,可以給予低劑量放射治療、輸血、點滴、各式檢查和藥物,並保有基礎的維生設備,例如尿管、鼻胃管等,但若會拖延瀕死期的如洗腎、化療就不再施作。安寧共照場所也是醫院,但是在一般病房內,不改變原本治療,並加入安寧醫療團隊共同照顧,以減低病人不舒適,提升生活品質,同時可讓共照護理師和病人以及家屬討論DNR(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居家安寧場所則在家中,由居家醫療團隊到家中協助施行安寧緩和醫療照顧,醫療團隊定期到家中訪查,現在有些居家護理所、診所也都有提供居家安寧的照顧。不過,基本上會儘量撤除所有維生的設備,包含鼻胃管、尿管、氣管等,有別於在醫院都還插著管子,希望病患彷彿「就像在睡夢中離開」。(諮詢對象/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孫文榮、鄭郁蓁整理) Q.如何評估是否一定要裝設鼻胃管?居家安寧最常見的醫療設備就是鼻胃管,提供無法由口進食、吞嚥功能異常及特定腸胃道疾病病人,適當的營養及藥物治療。雖然胃造廔管照顧較簡單,不過亞洲風俗一向不喜身體不完整,因此較少見。裝設鼻胃管和手工餵食相比,可以減少餵食時間,照護上較為方便。不過對許多患者來說,臨終前最大的快樂,往往只剩下「吃」的喜悅,為了協助患者能以口就食,享受食物的美味,包含台大、台北市聯合醫院、奇美醫院等不少醫院都有組成「吞嚥小組」,由牙科、復健科、耳鼻喉科、營養科等醫師共同評估,協助患者移除鼻胃管,訓練患者慢慢由口進食,同時指導家屬如何調配適合的食物以及餵食技巧,也有許多市售的黏稠食品可選擇。雖然改由手工餵食平均需要1個小時以上,但可藉此促進與親人的情感,更重要的是,患者不必忍受裝設鼻胃管的不適感,能找回生的喜悅。不過,是否裝設或是移除鼻胃管,仍有待家屬和醫療團隊溝通,如何在病人意識清楚下尊重病人意見想法、照顧者能不能勝任餵食工作。以及患者本身的意願都是醫療團隊評估重點,應盡量取得共識,要強調的是,不裝鼻胃管絕對不代表「要讓病人餓死」,事實上家屬應了解,最後階段往往不需要那麼多營養。(諮詢對象/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孫文榮、鄭郁蓁整理)Q.居家安寧能得到哪些醫療服務?符合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的對象,都可以接受安寧緩和醫療照護,目前包含癌症、漸凍人及8 類非癌症末期重症病患,分別是「老年期及初老期器官質性精神病態」、「其他大腦變質」、「心臟衰竭」、「慢性氣道阻塞、他處未歸類者」、「肺部其他疾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急性腎衰竭、未明示者」,以及「慢性腎衰竭,及腎衰竭未明示者」。居家安寧療護服務內容,是由西醫師定期到患者家中訪視,評估患者需求開立醫療照護醫囑。特別的是,2019年起,居家醫療擴大服務內容,若患者有牙科醫師、中醫師以及特殊用藥需求,就能經由居家主治醫師先整體評估後,連結中醫、牙醫以及藥師等治療服務,此外醫療團隊還包含護理師、呼吸治療人員其他醫事人員等。基於安全考量,牙醫師可以提供牙周病緊急處理、簡單拔牙、蛀牙填補以及牙結石清除等。而中醫師則能提供患者針灸、中藥和指導家屬傷科照料方法,讓患者在西醫之外,也能有其他選擇。至於看診內容,經由主治醫師評估後,可提供給藥、換藥、拆線、靜脈注射,以及氣切管、導尿管、鼻胃管等三管護理及更換等,此外還包括病患自控式止痛幫浦以及呼吸器使用等,各照護內容都能根據病人病情實際需求提供。除了醫師能定期到宅訪視外,一旦患者有緊急需求或是夜間、假日需要醫療服務,家屬同樣能和醫療團隊聯繫,約定時間到宅提供醫療服務,讓患者和家屬即使在家,也不必擔心醫療到不了成為醫療孤兒。(諮詢對象/健保署醫務管理組、鄭郁蓁整理)Q.若患者已經走到了最後一步,該怎麼辦?居家醫療,最終不免要迎來最後一個階段,家屬同樣不必憂心,居家醫療有提供病患臨終時訪視服務,當家屬察覺,患者時間所剩無幾時,可以聯絡主治醫師,由居家療護小組再次前往確認,給予家屬哀傷輔導,並協助病患家人能團聚在一起,暸解病程發展,為善終做準備。此外,患者若在家中死亡,居家醫療小組可開立死亡診斷書開立,不必再回到醫院。而藉由醫療小組訪視,一方面給予家屬心理準備及情感上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能了解病人心願,在最後階段協助完成家屬和患者最後的囑託與心願,得以圓滿。(諮詢對象/健保署醫務管理組、鄭郁蓁整理)Q.居家安寧還能使用長照2.0的資源嗎?可以。家是最好的病房,然而單單把醫療送到家中,仍無法把病患留在社區生活,還需要長期照顧的服務,過去醫護人員發現病患一旦有長期照顧需求,或是長期照顧居家服務人員發現個案有醫療需求,僅能透過電話或是傳真方式轉介個案,為了方便長期照護管理中心及健保特約醫事服務機構能雙向轉介,減少重複評估個案時間, 健保署2017年10月開始建置電子轉介平台, 都能提供雙向服務。也就是說,長期照護需求的患者若需要居家醫療服務,或是原本僅是居家安寧的患者需要長照2.0的相關需求,居家醫療和照管中心都能互相連結,例如發現個案不能出門就醫,就可以轉給居家醫師。居家醫師若評估患者需要照管專員、居服員、或是輔具需求,也能轉給照管專員,讓醫療和生活照護無縫接軌。(諮詢對象/健保署醫務管理組、鄭郁蓁整理)書籍介紹書名:樂活一生:有尊嚴又快樂的活一輩子作者:魏怡嘉, 黃子明等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20/05/05編者簡介/中國時報《中國時報》創刊於1950年10月2日,是台灣最具影響力的綜合性報紙之一,成立以來稟持專業報導、公允立論,推動台灣成長發展。《中國時報》現隸屬於「旺旺中時媒體集團」,以「真道理性,真愛台灣」的理念,致力增進兩岸的互信互諒互解,希望兩岸華人的未來更加美好。延伸閱讀: 天天吃,容易得大腸癌!醫師點名:早餐店裡最NG的2種食物
-
2020-09-06 失智.大腦健康
大腦健康/研究:四成失智症 可以預防延緩
日前公布的一項報告顯示,高達四成的失智症(dementia)是可以預防或延緩的。研究結果呼籲政府與個人採取緊急行動,避免酗酒、空氣汙染等危險因子造成老年癡呆。法新社報導,目前全世界約有5000萬名失智症患者,預期未來將會激增,到2050年前將超過1億5000萬人。醫學雜誌刺胳針(The Lancet)的專家委員會表示,有一系列政策行動可以大幅降低或延緩失智症發生。專家小組是根據國際上各種研究作分析基礎,進行這項最新研究。報告說,童年缺乏教育、中年失聰、老年抽菸的人,分別占失智症病例總數的7%、8%、5%。報告也確認3項新危險因子:頭部受傷、中年過度飲酒,以及晚年曝露在空氣汙染中的人,加總占所有失智症病例的6%。報告第一作者、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李文斯頓(Gill Livingston)表示:「失智症有機會在人生的每一階段造成衝擊,而我們的報告顯示,在決策者權力與個人能力所及範圍內,是可以大幅預防與延緩失智症的發生。」報告建議的方法,包括健康的生活型態、政策性處理汙染、在高風險職場預防頭部受傷,以及諸如提供助聽器的相關計畫等。(中央社)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9-06 橘世代.健康橘
中年固本!每天3次健口操,練好咀嚼肌還能防失智
想吃美食,預防失智,咀嚼力不可或缺,陽明大學牙醫學院特聘教授許明倫建議,每天可做三次「口腔健康操」,鍛鍊咀嚼肌,防止嗆咳與幫助吞嚥,再加碼每天仰臥起坐,訓練核心肌群,避免老來嗆咳時,腹部無力無法咳出食物。許明倫表示,咀嚼咬合與大腦功能息息相關,咀嚼的動作能刺激海馬迴,維持認知功能,提高空間記憶。據美國生醫期刊「Aging」今年發布對50歲以上成年人研究顯示,咀嚼能力與年齡漸長所造成的智力衰退有關聯。他與團隊兩年前研究也顯示,年長者牙口差、咀嚼吞嚥功能不好,會影響認知功能異常;但若能維持咀嚼和吞嚥相關能力,將可減少認知功能退化,如延緩失智症發生。國際上許多研究也證實,強化咀嚼能力將有助於降低失智並預防老化。不過,均衡飲食是維持健康的重點。許明倫說,無論銀髮族或中壯年族群,每日除均衡飲食也應及早注意口腔與牙齒健康,而透過口腔咀嚼肌的訓練,不要只吃軟、流質食物,應選擇如核桃、毛豆等不會太軟又營養價值高的食物,才能保持咀嚼活躍。而在運動方面,建議四十歲以上以慢跑、快走等維持肌耐力,避免肌少症、下上樓梯無力,甚至臥床,衍生後續疾病;尤其養成每天做至少10至15下仰臥起坐,訓練核心肌群,年長時若發生嗆咳時,腹部才有力氣咳出食物。許明倫與其咀嚼與吞嚥中心團隊設計了健口操,包含肩膀運動、頭頸運動、鼓腮、舌頭運動、唾液腺按摩與發音練習,只需約三分鐘、一日做三次,利用瑣碎時間就能輕鬆進行鍛鍊,保持牙口健康。健口操六要訣:1.肩膀運動:吸氣上提肩膀,然後呼氣放鬆肩膀。2.頭頸運動:緩慢抬頭、擺正、低頭、擺正;接著緩慢右轉、擺正、左轉、擺正。活動頸部前後左右的肌肉。3.鼓腮:先鼓右頰,再鼓左頰,然後兩側鼓起。4.舌頭運動:舌頭先向上,再向前伸,再向下;然後向左、向右,順逆時針繞圈。5.唾液腺按摩:用手按摩耳下腺、顎下腺、舌下腺,有助刺激唾液分泌。6.發音練習:發出Pa、Ta、Ka、Ra的聲音,以訓練嘴唇與舌頭。延伸閱讀↘↘↘年紀大了常嗆咳?喉嚨、舌頭也需要「肌力訓練」戽斗好困擾!45歲熟男靠正顎手術「改頭換面」翻轉人生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立即訂閱橘世代電子報》
-
2020-09-05 橘世代.健康橘
長輩門診最愛問:這也痛、那裡痛,卻找不到病因 當心是憂鬱!
西蒙波娃在晚年著作「論老年」這麼說「沒有什麼比老年更確定會到來,也沒有什麼比老年更讓我們沒準備」。橘世代邀請高齡醫學專家回應「高齡門診最愛問」,我們蒐集了最常問診求醫的難題,透過許多的門診故事,為長者追求身心靈健康預為準備。「老伯伯帶著厚厚一疊病歷進到高齡醫學門診診間,這裡痛、那裡也痛,就是找不出原因。」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表示,許多老年人往往是憂鬱與焦慮的症狀讓他們不斷求醫,愈是找不出明確疾病,便愈焦慮,而這也是高齡醫學中心的使命,「以全人為中心,以團隊方式給予完整的照護」。2025年,台灣將由高齡社會進入超高齡社會,每五個人當中就有一位是老年人。然而高齡長者生病,不僅僅是單一問題,常伴隨著其他醫療需求。生過一場病 心理變脆弱陳亮恭以自己母親為例,他說媽媽看起來非常硬朗,平常上班、打球,從不為健康煩惱。但在一次偶然的健檢中發現早期腫瘤,只需手術便可痊癒,但開刀後,媽媽居然開始交代存摺、帳戶、保險,連植牙都因擔憂自己不知再活多久而猶豫,全家因此上了一堂高齡實境課,更能理解疾病對老年人的身心影響。陳亮恭當下體認,年長者生一場病,不僅身體狀況變得虛弱,心理也會變得脆弱,需要至少半年才能回到原本的生活型態。因此,不論是照顧者或是醫師,對於年長者生病這件事,必須更加重視,而非僅是「看病、吃藥、治療」而已。老化是種不斷失去的過程,失去健康、失去朋友,要維持正向心態不容易。根據調查,在社區中約五分之一年長者有憂鬱症狀,然而老年人的憂鬱表現行為和年輕人不同。陳亮恭說,年輕人較會直接說心情不好,然而詢問年長者心情,常得到「還好」的回答,卻列出一大串「身體病痛」。檢查沒問題 愈想愈恐慌這樣的老人家常常在A醫院看了腸胃科、B醫院看心臟科,但都沒有問題。然而,愈是沒有問題,年長者會愈焦慮,因此必須引導他們正視情緒對自己健康的影響。以高齡醫學中心來說,因為某一病症而來的患者,會一併檢測認知、情緒狀態以及身體活動功能等狀況,並以團隊方式介入治療。陳亮恭表示,高齡醫學中心團隊包含高齡醫學、復健科、精神科、神經科等醫師、護理師、個管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以及諮商心理師,以進行周全評估及後續診療追蹤。通常原有症狀治療加上情緒處置,兩、三周後病人的情況便能顯著改善。陳亮恭也建議,若老人家本身已有固定看診的醫師,互相配合得宜,維持原有診無須刻意更動,但若有不明原因的跌倒、認知情緒改變或是常常在不同科別就醫卻找不出病因,則非常適合到高齡醫學中心做評估治療。面對超高齡社會的到來,陳亮恭說,北榮高齡醫學中心將持續推動世界標準的整合照護,且未來將把服務往前延伸,從原先處理複雜老人問題的高齡醫學,結合人工智慧與健康老化的精準老化醫學,希望能提早20年讓民眾以更健康的方式走向銀光歲月。另外,高齡醫學中心將導入更多的智慧科技,也協助榮民醫療體系,將智慧科技和高齡醫學及長照結合,提供創新的服務模式。【延伸閱讀】不要活得像別人!《我輩中人》張曼娟:50歲後的人要把自己放在最前面【金融人員必修照護課】對失智症者不要做的13件事 立即加入橘世代 50歲後的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還在煩惱退休、健康、生活嗎?加入「橘世代」找出屬於自己的老後生活,從現在開始為你自己的人生而活!>>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9-05 失智.大腦健康
大腦健康/不讓大腦提早老化 預防失智症飲食與睡眠是2大補帖
台灣2018年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約等於每7個人之中就有1位老年人。國家發展委員會今年8月發表「中華民國人口推估報告」顯示,2020年將開始進入死亡數超過出生數的「人口負成長時代」,預估2025年就會進入超高齡社會,每5人就有1位是長者。未來少子、高齡化的現象將更趨明顯。目前平均壽命雖達80.7歲,但健康餘命只有72.3歲,董氏基金會表示,國人晚年平均有8.4年深受臥床及身心疾病之苦,長命並不一定好命!50歲過後腦力下滑 嚴重可能變成失智症高齡人口會帶來健康危機及社會問題,50歲過後,隨著年紀增長,除了體力、肌力、骨質會逐漸流失外,大腦也會隨著年紀而逐漸萎縮、變小。台灣過去的調查發現,65歲以上人口中約有18.8%為輕度認知障礙患者,而失智症患者則有8%。失智症是緩慢進行、目前仍無法治癒的疾病,雖然致死率不高,但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增加家庭壓力和經濟負擔。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神經內科主任劉建良說明,年過50歲後,大腦約以每年0.2至0.3%的速率萎縮,60至91歲會加速至0.5%,腦容量變小會導致認知功能下降,如知覺動作、注意力、學習與記憶、執行功能(如反應、計畫)等。腦部持續萎縮、嚴重退化,有可能會增加未來罹患認知功能障礙及憂鬱症的風險,甚至會惡化成為失智症。過去亦有許多研究顯示,腦容量較大其認知能力也較佳,腦部也較健康。認知功能正常到失智症之間的時期稱為輕度認知障礙,可能是失智症的前驅期,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社區中篩檢出輕度認知障礙的患者有1/3會在5年內發展成失智症。飲食品質不佳 大腦更容易早衰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許惠玉營養師引述2018年發表於《神經學Neurology》的研究指出,飲食中有較多的鈉、膽固醇、飽和及反式脂肪者,腦容量(腦灰質)較小;而飲食中有足夠蔬菜、水果、堅果、乳製品和魚及較少含糖飲料的老人,腦容量較大(包含總腦、腦灰質、腦白質及海馬迴)。許惠玉表示,不佳的飲食品質會促進氧化壓力並導致發炎,降低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而影響到腦神經元的正常功能,進而使大腦不健康,認知功能也較差。不佳的飲食例如:含糖飲料、油炸食物、加工紅肉、精製穀物、甜食等高糖、高脂肪、高升糖指數的食物。久坐不運動與肥胖 都是失智症高危險因子劉建良主任說明,飲食不均加上久坐、不運動,都容易造成不健康的體位,2020年由全球失智症專家組成的《刺胳針Lancet》委員會提到,肥胖是導致45至60歲中年罹患失智症的其中1項危險因子。也有其他研究指出,中年肥胖會提升未來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體型肥胖、特別是囤積腹部脂肪的人,其腦容量也較小。劉建良主任指出,研究推測是因為腹部、內臟脂肪較易產生發炎細胞因子、血脂也較高,且肥胖及腹部肥胖的人也較易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這些疾病可能影響大腦神經疾病及血管性的腦萎縮,進而影響到大腦健康和認知功能。飲食吃不好 靠膠囊補充也沒效許惠玉營養師表示,越來越多研究顯示,良好飲食可以延緩大腦老化(包含萎縮、變小、不健康),對於情緒也都有正向的幫助!推究這些飲食含有較多對大腦健康有益的營養素,具有刺激神經、降低氧化壓力、調節發炎反應等功能,例如:蔬果中的植化素、葉酸;未精製全穀中的B群;魚類中的n-3脂肪酸。此外,多項研究也指出,大腦健康是受整體飲食內容影響,並非單一種食物或單一營養素,因此,營養素來源應要來自於食物而非膠囊、錠狀等補充劑,才能真正提升整體的飲食品質。許惠玉建議,每日在6大類食物中,應至少攝取15種食物(不含零食、糖果、飲料),多元攝取各類食物的同時也能補充到多種營養素,有益於大腦及身體健康。可結合地中海、得舒飲食的特色。吃好又睡好 大腦才凍齡劉建良表示,在日常生活增加運動量,除了可以預防肥胖、衰弱症和肌少症,對於腦部健康也有益處。根據2019年發表於《美國醫學期刊JAMA》的研究,每天輕度的身體活動(如走路、做家事)就有助延緩大腦退化;而每天運動1小時,持之以恆就能提高認知功能,特別是注意力、處理速度和執行力。睡眠與大腦的健康也息息相關!2018年發表於《睡眠藥物評論Sleep Medicine Reviews》的統合分析研究顯示,睡眠品質不佳、睡眠時間過多或過少、失眠等都會提高肥胖、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且認知功能也較差,進而提高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的罹患風險。還有多篇研究建議,最佳的睡眠長度為每晚7至8小時,睡得好的人較健康、體位較正常,認知功能也較佳。因此,劉建良建議銀髮族,平日早上可多出門、多活動、曬太陽,除了能增加活動量,並提升晚上的睡眠品質外,也能藉此增進社交,讓大腦更加靈活。50歲前超前部屬 所有年齡動起來多項研究均指出,飲食型態較佳、有運動的銀髮族,其腦容量較大、認知能力較佳;而體型肥胖(BMI≧30)、腹部脂肪較多者,其腦容量較小、罹患失智症機率較高;睡眠品質不佳(少於5小時或>10小時)也較易有較差的認知功能及憂鬱的風險。董氏基金會呼籲,國人必須提早在50歲衰退前超前部署、打好根基,透過吃動睡3要素,延緩大腦萎縮的速率,讓大腦凍齡!★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9-02 新聞.長期照護
老人長壽從「口」開始 醫推「健口操」促牙口健康
台灣已進入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已達14%,年長者照護已成不可忽視問題。陽明大學牙醫學院特聘教授許明倫表示,失智、失能、認知功能障礙與吸入性肺炎為年長者、銀髮族群的四大疾病威脅,除應均衡飲食、清潔口腔、偶爾嚼食無糖口香糖鍛鍊咀嚼力外,並建議可每日做三次「口腔健康操」(健口操)來進行咀嚼肌鍛鍊,防止嗆咳與幫助吞嚥功能。為呼籲全民重視口腔咀嚼及吞嚥能力,台灣前進文化發展協會與陽明大學牙醫學院咀嚼與吞嚥團隊,今推廣「健康老,從口開始」觀念。許明倫表示,咀嚼咬合與大腦功能之所以息息相關,就在於「咀嚼」的動作能刺激海馬迴,維持認知功能,提高空間記憶。據美國生醫期刊「Aging」今年發布一份對50歲以上成年人所做研究顯示,咀嚼能力與年齡漸長所造成的智力衰退有關聯。他與團隊兩年前的研究也顯示,年長者的牙口差、咀嚼吞嚥功能不好,會影響認知功能異常;但若能維持咀嚼和吞嚥相關能力,將可減少認知功能退化,如延緩失智症發生。此研究也獲得「國際牙醫學研究會」論文獎。同時,國際上許多研究也證實,強化咀嚼能力將有助於降低失智並預防老化症狀,因此,他鼓勵長者在可咀嚼的能力範圍多咀嚼,便可預防失智和吸入性肺炎。而為提升民眾與年長者咀嚼力,許明倫與其咀嚼與吞嚥中心團隊設計了健口操,由團隊成員蔡法慈示範健口操六要訣,包含肩膀運動、頭頸運動、鼓腮、舌頭運動、唾液腺按摩與發音練習,只需約三分鐘,民眾只要利用瑣碎時間就能輕鬆進行鍛鍊,也能保持牙口健康。台灣前進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池國平表示,台灣2018年起已邁入高齡社會,據國發會推估,台灣2025年時65歲以上人口將佔總人口數20.1%,邁入超高齡社會,相關長照預算勢必提高,雖政府雖對老年人推假牙等補助,但若能提前預防,如透過健口操等方式,並推廣到鄉鎮市與偏鄉地區,相信對年長者延緩老化失智等更有幫助。
-
2020-09-01 科別.腦部.神經
年長腦部易萎縮 醫籲運動充足睡眠不吃NG食物來凍齡
台灣2018年已邁入高齡社會,董氏基金會表示,台灣人平均壽命達80.7歲,但據統計健康餘命只有72.3歲,不少年長者晚年深受臥床及身心疾病之苦。北市聯醫和平院區神經內科主任劉建良表示,年長者「大腦」也會隨年紀逐漸萎縮,恐增未來罹患認知功能障礙或失智症的風險,不過若為輕度認知功能障礙,仍有機會可逆,但也有三分之一患者會在5年內發展成失智症。董氏基金會與劉建良醫師共同提倡「無齡世代運動」,透過健康飲食、運動、充足睡眠等三要素,能延緩大腦萎縮速率,並呼籲熟齡民眾應超前部署,讓大腦凍齡、延緩失智。劉建良表示,民眾年過50歲後,除體力、肌力、骨質會逐漸流失外,大腦也會逐漸萎縮;根據研究指出,50歲過後大腦每年約以0.2至0.3%的速率萎縮、60歲後更可能加速至0.5%,腦容量較小時會導致如知覺動作、注意力、學習與記憶、反應等認知功能下降,持續萎縮恐增未來罹患認知功能障礙或失智症的風險。劉建良說,認知功能正常到失智症間的時期稱為「輕度認知障礙」,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社區中篩檢出輕度認知障礙的患者,有三分之一患者會在5年內發展成失智症,不僅讓自己的生活品質下降,也會增加家人、照顧者的身心壓力和經濟負擔。而發生的原因很多,包括年長、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共病外,菸酒、憂鬱症、睡眠障礙與營養素缺乏等都有關聯,但此階段若介入治療,透過良好生活習慣、健康飲食等方式下,仍有機會可逆、改善認知功能下降。董氏基金會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表示,不佳的飲食品質,會影響到腦神經元的正常功能,進而使大腦不健康、認知功能也較差;而據國外2018年「神經學」對4000名65歲以上老人研究顯示,飲食中有較多的鈉、膽固醇、飽和脂肪者,腦容量較小,而飲食中有足夠蔬菜、堅果、乳製品、及較少含糖飲料者,腦容量較大。可見健康飲食對腦部的影響。而肥胖也可能導致失智風險,許惠玉說,據「刺胳針Lancet」委員會表示,久坐不運動、體型較肥胖的45至60歲中年人,也會提升未來罹患失智症風險。另外,若民眾睡眠品質不佳、失眠甚至常睡太多(10小時以上)也都會提高肥胖、心血管疾病的機率,進而提高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的風險。要如何讓大腦凍齡?許惠玉表示從「吃動睡」下手,如含糖飲料、油炸食物、加工紅肉等高脂肪、高升糖指數食物,這些都是NG食物、應避免攝取,建議應攝取蔬菜、水果、堅果、豆類、魚肉類「腦力UP食物」;動的部分包括走路、慢跑、做家事等適度身體活動,就能提高認知功能、延緩大腦退化;睡眠上,已有多篇研究顯示,最佳睡眠時間為7到8小時。劉建良也建議40歲後成年人應提早預防,而年長者或退休銀髮族,白天可多出門、活動或曬太陽,增加活動量外提升晚上睡眠品質,更能增進社交,讓大腦更靈活。
-
2020-08-31 科別.腦部.神經
清大用晶體結構解開腦部鈣化之謎 治療失智露曙光
類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病症起因之一是腦部基底核出現鈣化,腦細胞表面的膜蛋白通道阻塞,無法傳送信號分子及營養到細胞內。清華大學生物資訊與結構生物研究所教授孫玉珠研究團隊利用國家同步輻射中心光源,進行X光繞射磷酸鹽轉運膜蛋白晶體,得出繞射圖後進行運算,成功解析出膜蛋白的立體結構,並透過基因序列找到膜蛋白突變的確切位置,讓人類得以首次「看到」失智症的病因。孫玉珠研究團隊與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所研究員蕭傳鐙實驗室合作,解開「磷酸鹽轉運膜蛋白」分子結構之謎,使失智症的治療露出一線曙光。這項由科技部尖端計畫支持的研究成果登上今年8月國際頂尖期刊「科學前緣」(Science Advances),成為台灣膜蛋白研究領域的重要里程碑。孫玉珠表示,膜蛋白是鑲嵌在細胞膜上的蛋白質,負責傳遞信號並供應能量到細胞內,在藥物開發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磷酸鹽轉運膜蛋白則是將磷酸鹽及鈉離子運送到腦細胞內的重要通道,一旦發生病變,通道阻塞,磷酸鈣就會沈澱在細胞膜表面,最終導致腦部基底核鈣化,產生類帕金森氏症的動作障礙或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性病變。孫玉珠指出,解析磷酸鹽轉運膜蛋白並找到突變位置已為治療腦部鈣化踏出了第一、第二步,接下來將與醫師合作,以此結構為基礎來設計藥物,利用電腦計算及模擬,實驗篩選出有效的化學小分子,讓膜蛋白恢復正常,「重新打通阻塞的傳遞通道,撥開失智症患者腦中的迷霧。」要解析膜蛋白分子結構,首先要培養出膜蛋白晶體,才能用X光繞射的方法看到其中的結構。孫玉珠展示顯微鏡下只有芝麻粒十分之一大小的膜蛋白晶體,「它有稜有角、晶瑩剔透,且蘊藏著重要的分子結構資訊,對我來說比鑽石還珍貴美麗。」主要負責培養膜蛋白晶體的是研究團隊中的清華大學生資所博士後研究員蔡佳吟。她說,培養第一顆的磷酸鹽轉運膜蛋白晶體就花了一年的時間,之後又耗時一年才得出優化穩定的晶體。
-
2020-08-31 失智.照顧喘息
身心紓壓/失智難治癒醫師提7點檢測 照護漫長吃六大紓壓食物
為紓解照護者的壓力,台中市政府衛生局與財團法人RBI瑞金抗齡照護研究教育基金會8月30日舉辦「過暮不忘照護紓壓講座」失智難治癒,醫師提出幾點檢測,另照護漫長,吃六大食物、精油按摩紓壓。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科醫師陳安芝強調,失智症目前仍無法治癒,建議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延緩惡化。陳醫師提醒,當家人有下列情形出現,就可能有失智的跡象,應到醫院診斷,例如:經歷過的事情全忘掉、慢慢不能依照口頭或文字的指示進行反應、不會使用筆記或其他方法協助記憶、對事情的判斷力降低、不知道或否認自己有健忘等情形。失智症照護是漫長的歷程,台中科大教授黃宜純的媽媽是失智症患者,13年的照護經驗,她了解,照護者的壓力可能來自於其他家人關心卻不用心的詢問、實際照護壓力、長期時間壓力、求好和求強的無形壓力,照顧者一定要學習用好心情面對,先把自己照護好,才能有餘力去照護家人。黃宜純強調,照護要用玩的心情,讓照護成為一件快樂的事情,照護就是好好生活,照護者可以安排各種有趣的生活體驗和製作話題與長輩互動,多跟他說話,也讓患者有機會跟別人說話,例如:照片懷舊、畫圖、全家聚餐、看展覽、遊玩、帶他去超市買東西、教他嘗試新的事物,照護重要的是多與長輩互動。除了按摩和精油之外,正確的飲食和運動也十分有效,他建議,大家可以多多食用六大紓解壓力食物為蓮子、紅豆、柑橘、核桃、黃豆、香蕉。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陳盈汝營養師分享,營養均衡有助延緩腦部功能退化,但失智症者在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飲食問題,包括攝取的食物種類減少,導致維生素B缺乏;可能有吃過卻忘記;飲食喜好逐漸改變;拒食或過食等現象,所以,照護者準備飲食除了要注重營養均衡和多樣性之外,務必監測被照護者的水量攝取及體重,根據歐洲靜脈暨腸道營養醫學會對老年人之飲水建議,女性為1.6公升/日,男性為2公升/日,有腎臟或心臟疾病者則需另外評估飲水量。R基金會提醒大家,失智和巴金森氏症照護是漫長的旅程與挑戰,在這段旅程家屬需要牽起病患的手,一同學習與疾病共處,旅程中如何自在陪伴、溫柔對待,需要花時間探詢,病由、病程、因應之道。R基金會與臺中市政府年度活動「過暮不忘照護紓壓」除了兩場專家有約講座之外,還有6場免費失智照護紓壓工作坊,要用音樂和芳香帶領失智照護家庭探尋適合的照護方法,各場次活動雖然已額滿,但R基金會將在粉絲專業透過分享講座重點和花絮,有興趣的民眾可以密切關注基金會FB。衛生局心理健康科黃敏慧科長表示,理解就可以好好面對,心理健康科網站有量表可以協助大家作檢測,以瞭解認知功能及心理情緒的健康狀況,有需要可以撥打1925安心專線。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8-30 新聞.長期照護
不只是老化!長輩吃東西吃得好累 其實隱藏疾病前兆
長輩抱怨吃東西吃得好累,是不是健康出問題?其實有些疾病的警訊,就藏在「吃」這個動作裡,有些疾病會導致吞嚥困難。三大類疾病 易引發吞嚥障礙台灣咀嚼吞嚥障礙學會理事長王亭貴表示,有些疾病早期的表現是從吞嚥障礙,例如有些人巴金森氏症病人,一開始先從舌頭抖動開始,逐漸影響到吞嚥;另外像是運動神經元病變,有些患者也會從聲音沙啞、吃東西困難開始。一般人會以為只是老化,其實是疾病的警訊,需要尋求專業人員徹底評估。有哪些疾病會引起吞嚥的問題?王亭貴表示,吞嚥障礙大抵上可以分成三大類。第一類是神經性,最常見中風、頭部外傷;第二種是退化性疾病,例如巴金森氏症、運動神經元病變;第三種是構造型,例如頭頸癌、舌癌,經過手術或化、放療之後,會口腔與咽喉組織構造的改變。至於失智症,因為病情比較複雜,有人歸類於神經性,有些人歸類為退化性。越吃越慢越少 身體逐漸衰弱除了疾病之外,老化也是原因之一。王亭貴說,年紀變大牙齒變少、咀嚼能力變差,唾液分泌減少、味覺變差,這些變化會使老人不容易吃太硬的東西。另外因唾液變少,形成食團的過程會比較不順利,也不容易吃太乾的食物。吞嚥困難會從一些小小的警訊開始。王亭貴提醒,如果長輩吃得越來越少、體重掉、發燒、身體虛弱,都要懷疑可能是吞嚥障礙造成的。一口飯吃很久、總是剩下一些渣渣吃不下去,總是吃得很累、吃得越來越少,要超過四、五十分鐘才能吃完一餐,都是警訊,需要請專業評估。不自主流口水 也可能吞嚥障礙王亭貴說,還可以觀察長輩吃飯中會不會常常咳嗽,或是一口食物要吞好幾次、含在嘴巴都沒有吞下去。有些人吃完東西後,講話時喉嚨會發出類似有痰的水泡聲,這代表有食物往呼吸道的方向移動,跑到聲帶上面,才會有這種聲音。另外,正常人一天要分泌一千到一千五百毫升的唾液,正常都會吞下去,如果長者會不自主流口水,也可能是因為吞嚥困難導致口水吞不下去。「吞嚥有個重點,就是喉嚨要往上升起來,目的是把呼吸道關閉,食物就不會跑錯地方。」王亭貴說,長者因為肌肉萎縮,喉頭會往下降一些,從外觀可以看到喉結變低、變明顯。這會使咽喉往上升的距離變長,加上肌肉比較沒有力量,上升速度不夠快,對於移動較為快速的食物如「水」,就容易嗆到。訓練咽喉上升 可用下巴夾球如果要訓練咽喉上升,可以利用「下巴夾球」的頸部運動,這個動作和喉部上升的肌肉動作是一樣的,多做可以改善吞嚥時呼吸道關閉的力量。如果是臥床長者,可斜躺在床上,從練習往下看自己的肚臍開始,但是這個動作要做到,不是那麼容易,最常見的錯誤是肩膀離開床,這會變成鍛鍊到腹部。王亭貴也提醒,如果懷疑可能有潛在疾病或吞嚥障礙,要先找醫師評估,不要貿然做各種吞嚥練習,以免發生危險。如果不確定自己觀察對不對,王亭貴建議上網搜尋「EAT-10吞嚥困難篩檢問卷」進行自評,如總分高於3分,代表可能有吞嚥困難的風險,建議諮詢語言治療師和復健科醫師。想做吞嚥訓練 務必找專業評估資深語言治療師蕭麗君說,口腔下去之後有兩個通道,一為呼吸道,一為食道。平時呼吸道是開啟、食道是關閉的,只有吞嚥動作啟動時,食道才會打開,呼吸道關閉,如果要避免嗆到,這個兩個功能都要有好的協調。要避免吸入性肺炎,首要維持好的吞嚥力和喉部保護力。喉部保護力就是要有好的喉部功能及閉合能力、咳嗽反射及足夠的咳嗽力量。正常狀況,只要有一點點食物跑到呼吸道,都可以引起很強的咳嗽反射,以便能有效把食物咳出來。但長者的狀況很多樣,如果偶爾喝水嗆到但是咳嗽力量很好,還是可以保護自己不會造成肺炎。吞嚥功能和喉部保護力都可以訓練,但是需要專業評估,才能提供個別化的訓練策略。蕭麗君說,吞嚥訓練可以分為兩種,一個是代償性的策略,一個是增加吞嚥生理的訓練。代償性的策略包括用餐姿勢、食物質地、用餐的策略等。蕭麗君表示,以用餐策略為例,例如當語言治療師去案家看個案用餐,發現他精神不好,吃了十幾、二十分鐘就想睡覺,而出現食物含口中或嗆咳的情形增加。那就要去找到讓他精神不濟的原因和可能解方,例如讓他調整作息,在吃飯前先睡一下,精神比較好,或是以少量多餐的方式來改善。至於姿勢和食物質地,更有多面向需要同時考量,需經語言治療師評估,才能找到最適合長輩的作法。蕭麗君說,語言治療師也會透過運動訓練,改善長輩舌頭的肌力和喉部保護力。至於要做什麼運動,也是要透過評估,了解造成個案吞嚥問題的生理與病理,才能夠給適當建議。
-
2020-08-30 新聞.長期照護
老化讓食物容易跑錯地方 吸入性肺炎死亡率高達5成
今年二月,前總統李登輝在家喝牛奶不慎發生嗆咳,就醫確診吸入性肺炎,從此進入長達半年與生命的拔河,不幸在7月辭世。吞嚥功能退化,是長者會面臨的一大問題,嗆咳次數愈多,發生吸入性肺炎的機率也愈高。避免嗆咳除了須在照護上多費心,更建議及早透過訓練,維持良好吞嚥功能,順利進食是維繫健康的關鍵。老年人吸入性肺炎問題,特別容易發生在長期臥床、吞嚥困難及糖尿病等患者,一旦發生吸入性肺炎,死亡率高達五成,不可不慎。人體老化 食物容易跑錯地方什麼是吸入性肺炎?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胸腔科主任李正雄表示,通常是指液體食物或膠體食物等,進入呼吸道造成發炎的現象。呼吸道原本是讓氣體通過、行氣體交換作用的地方,而人體設計精巧,呼吸的氣體與吃進嘴裡的食物,在前半段是同一個通道。為了避免食物進入氣管,吃東西時,氣管的入口就會因為吞入食物的動作而自然關閉。但有時候因為一邊講話一邊進食,或者因為老化造成這種機制不靈敏,使得食物誤入氣管;或是有嘔吐物從胃裡湧上來時,跑進氣管,都會嗆到,進而引發吸入性肺炎。相關症狀 可能兩天後才出現吸入性肺炎對氣管的傷害有兩種,一種是細菌性、一種是化學性,因為嗆進氣管的東西有細菌,進一步引發感染。而嗆入的食物或嘔吐物裡的胃酸,酸性相當強,PH值約1-2,會腐蝕氣管壁,屬化學性傷害,有些食物進入氣管後,也會引發組織滲透壓的改變,而造成化學性的傷害。李正雄表示,有些臥床的老人在嗆到後,症狀並不會馬上表現出來,可能要兩、三天才會逐漸出現咳嗽、喘、發燒等感染症狀,發展速度比細菌感染引發的肺炎慢,容易被輕忽。而為何有些人嗆到沒事,有些人卻會很嚴重,當然除了病人本身的健康狀況外,也與嗆到的食物種類與數量有關,如果是嘔吐物就比一般的食物嗆到要嚴重,而嗆到的東西愈大量,引發肺炎的機率也愈高。臥床、糖尿病患 都是高危險群哪些人是吸入性肺炎的高危險群?李正雄表示,一般人嗆到後可以藉由咳嗽等動作,把異物從氣管咳出來,但若是長期臥床者、中風臥床者,因為進食不易,本來就很容易嗆到,再加上免疫力差、有糖尿病,就更容易引發吸入性肺炎。或是像巴金森氏症患者、失智症及漸凍人等,因為神經的退化,吞嚥功能差,也很容易嗆到,再引發吸入性肺炎。當吸入性肺炎從發炎進展到呼吸衰竭時,就必須進一步的插管、氣切,之後再惡化為成人呼吸窘迫症,此時,人體氧氣不足,全身的器官開始一一衰竭。而呼吸衰竭與呼吸窘迫都可能合併敗血症,此時只能給予器官支持療法,例如腎臟衰竭就洗腎等,李前總統最後就是進展到器官衰竭而過世。早期X光難判斷 須住院觀察李正雄表示,診斷吸入性肺炎,要了解嗆到的過程,病患可以自己說出嗆到的經驗或是由照顧者發現,同時胸部X光可以看到肺部感染的情況。他表示,早期的吸入性肺炎可能還看不到肺部受影響的情況,加上胸部X光又照不出異物進入肺部的情況,病人如果不願意住院觀察,醫師就會陷入難題,擔心進一步惡化。如果病人堅持返家,一旦出現發燒、呼吸急促,甚至意識不清的情形,就要立刻住院治療。而在胸部X光的檢驗部分,吸入性肺炎的表現與一般肺炎不太一樣,由於異物可能順著氣管跑到肺部兩側的下方,所以胸部X光會看到兩側肺部的感染,與一般多數的肺炎是單側肺部不同。反覆發生 肺部恐逐漸纖維化在治療方面,醫師通常會給予抗生素治療發炎,並給予氣管擴張劑及化痰藥等,協助排出發炎產生的痰液,如果呼吸衰竭再進一步給呼吸器,通常治療的時間需要二到三周。李正雄表示,對於比較年輕的中風患者(60歲以下),有可能會出現反覆的吸入性肺炎。發生後治療好了,但因吞嚥不佳,又再次嗆到,如此反覆發生,肺部因為慢性發炎可能逐漸纖維化,成為慢性吸入性肺炎,影響生活品質。
-
2020-08-29 橘世代.好學橘
不成為詐騙肥羊!為失智者打造「守護者社區」
「誰最容易在社區裡篩出失智者?詐騙集團!」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說明了協會這幾年投入反詐騙倡議的原因。數據顯示,台灣在2019年底估計有29萬人罹患失智症,而且失智人口每年增加一萬人,這些都是被詐騙的高危險群。失智早期徵兆常被認為是正常老化而延遲就醫,以致很多受害者被騙時早已失智,卻沒有被診斷出來,也因此被騙的財產要不回來。湯麗玉說,相較於家屬的沒有心理準備,有規模的詐騙集團「有備而來」,他們認真學習,去了解失智症的早期症狀、學習如何因應,讓失智者或是生病的長輩覺得被同理、被關心,心甘情願交出所有。要判斷被詐騙是因為失智,還是因為生活經驗不足、貪念等其他因素,湯麗玉建議可從受騙次數來看,如果是後者,通常被騙一次就會學乖;但失智者因為判斷能力不足,會反覆受騙。湯麗玉強調,要防止高齡者被詐騙,很難單靠著司法警政機關的防堵,或是各自家庭的警覺,這是醫療、社會福利、法律各領域都要投入合作的重要議題。尤其是金融機構,更是在社區扮演重要角色。例如農會、郵局、銀行等金融人員看到重複提款或多次換發存摺的客戶,會警覺其金融交易異常,多問一些問題,進而通報主管或是聯繫家人,都可能防止悲劇發生。高齡友善社區1/銀髮解憂 這家咖啡館不一樣夏天的下午,隱身台北市區的「春天咖啡館」。門外客人站著等了兩分鐘了,門內的店員忙亂地,流理台、櫃台、每張桌子椅子都找遍了,仍不見額溫槍,帶著歉意喊:「抱歉,等我們一下。」客人知道「忘記」是這裡的日常,微笑安撫:「沒關係,慢慢來。」下一秒,店員摸到圍裙口袋:「啊,在這裡!」趕緊掏出為客人量體溫,招呼入座、點餐。春天咖啡館和一般咖啡廳很不一樣,只要刷健保卡就可以免費喝咖啡,而且店員都是80歲左右的爺奶。它表面上是間咖啡店,實質上卻在做預防失能失智的課程,「我們的店員都是有點失智,或有失智、失能之虞的長者,太健康的不能來喔。」店長曹靜原解釋。年老帶來的健忘、退化讓春天咖啡館變得獨特,常常上演一般咖啡館看不見的可愛場景。例如有個重聽爺爺是常客,每次失智的奶奶幫重聽的爺爺點餐總是沒結果,奶奶問你想喝什麼,爺爺聽不到便胡亂回答:「我要冰的!」「幫我加4包糖。」實在問不出結果,只好硬著頭皮幫他煮黑咖啡加很多糖,爺爺喝了不滿意,沒喝完但也沒有多說什麼。但是爺爺還是常來,也照樣點不到想喝的飲料,每次都沒喝完,卻有好幾次捐了錢給咖啡店做課程。不少社區長者不喝飲料,就進來坐著,點杯白開水聊一下午的天。有幾次氣氛好,某個店員對著大家說:「我好喜歡唱歌。」於是就唱起歌來。走出春天咖啡館往社區一看,就可以了解為何此處會長出一間「守護高齡者」咖啡館;它所在的整個社區都很「高齡宜居」。春天咖啡館位於北捷科技大樓站徒步7分鐘的成功國宅(行政區是群英里),是屋齡超過35年、有千戶居民的大型社區。社區內市場、郵局、診所、便利商店、餐飲店一應俱全,在城市中儼然另成一個獨立生活圈。現任里長石忠勝已經在此擔任了22年的里長,20幾年前就開始做午晚共餐,現在除了午晚有共餐,每天有許多社團在社區歌唱、跳舞、打桌球,每周有電影放映,每兩周安排資深藝人表演,每個節日都有活動。社區活動多,互動頻繁,鄰居彼此認識,讓詐騙集團沒有行騙空間。成功國宅有間郵局,幾年前有好幾次,行員看見老人家匯款的數目太大都會多問兩句,接著發現匯款對象可疑,進一步勸阻時被爺奶破口大罵,就趕緊聯繫石忠勝,他馬上趕來了解狀況,成功阻擋了好幾筆詐騙匯款。石忠勝說,這幾年社區內幾乎沒有詐騙,一來是像郵局、銀行行員都提高了警覺性,會留意可疑匯款,二來,社區裡若出現行為可疑的人,大家也會發現。在群英里,友善的社區成為守護失智長輩、預防詐騙的最後一道防線。高齡友善社區2/科技追蹤 失智媽快樂趴趴走張進興照顧失智媽媽長達7年,多數家庭會擔心失智者安全而將其行動限制在家中,但張進興沒有,他膽大地讓媽媽在社區自由活動,卻心細地善用科技,掌握媽媽行蹤,並且讓社區裡的商家都認識媽媽,一起搭建起社區安全網。2011年,張進興的媽媽確診失智症,他便將獨居宜蘭的媽媽接到新北市家中照顧。一開始他也將媽媽關在家中,然後媽媽就大吵大鬧,吵到里長、警察都上門關切。後來張進興索性讓媽媽出門,他帶著媽媽騎腳踏車、進香、露營到處玩,但無法時時陪伴,媽媽要獨自外出時他也做了三個準備:第一是讓她戴上防走失手鍊;第二是在媽媽出門都會穿的那件衣服裡縫了GPS定位器;第三則是在媽媽的帽子縫上QR Code,好心路人只要掃QR Code就可以聯繫他,甚至加入LINE群組「失智老人愛心協助專線——張奶奶玉里」。於是張進興再也不怕媽媽趁他不注意「偷跑出去玩」。社區內大約有30幾個店家加入的LINE群組總是咚咚咚地傳來訊息——便利商店店員拍了一張照片,說「張奶奶自己拿了飯糰和飲料坐在這邊吃喔」,張進興回覆謝謝,說他晚一點會去結帳;某個路口的警衛傳來媽媽過馬路的照片,說「張奶奶剛剛走過去,我看她水壺沒有水了,幫她把水加滿。」有時候找不到媽媽,在群組問一下,就會有人回:「張奶奶在我這裡。」但是媽媽也不是只在社區內趴趴走,最遠坐火車到了花蓮,那次本來要坐回宜蘭老家,誰知忘了下車,下一站就直達花蓮,站務人員發現她怪怪的,聯繫張進興後,又讓她坐火車北上。又有一次,張進興找不到媽媽,群組內大家都說沒看見,他發現GPS顯示媽媽在國道五號上,往宜蘭方向移動,然後在五結交流道停了好久,張進興心想:「應該是媽媽說不清楚自己要去哪裡,等一下最近的警察局會打電話來吧!」念頭一起,手機馬上響起,電話那方的警察說:「這邊有個老人家走失了,說不清楚自己要去哪。」後來原車的計程車司機將媽媽載回,並跟張進興索價4000元車資。「那算是媽媽唯一一次因為失智造成的財物損失吧。」媽媽在社區生活這幾年,雖然遇過像那位計程車司機,看見媽媽似乎不太能做判斷想趁機敲一筆的人,但是多數時候張媽媽感受到的都是善意,走到哪裡都有人友善對待、聊天打招呼,或是請吃東西。社區的友善延緩了張媽媽失智症的惡化,也讓她即便罹病也過著自在快樂的生活。現年95歲的張媽媽因為重度失智,已經在去年2月住進養護中心。張進興曾經以為可以從媽媽的照顧為起點,建構起一個高齡友善社區的模組。但是因著社區內人事及店家的變動,也隨著媽媽住進安養中心,這個形式並沒有延續,以至於張進興一開始不太願意受訪,他認為高齡友善社區只有短暫存在,並沒有真正建立長久可經營的系統。但這個故事還是應該被看見,它的意義是,讓失智者快樂生活在社區裡並非傳說,有人曾經努力打造出來,未來也可能再重現。延伸/詐騙血淚史 劉慧芳10年追討耗盡心力延伸/怕晚年淪詐騙肥羊? 4個法律動作 守住養老錢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8-26 失智.失智100問
財務問題/哥哥失智了,竟還有人去安養中心找他買房?律師2建議保財產
60多歲的王先生努力工作的過了大半輩子,名下有一些積蓄,有可以供自己安身立命的房子,也有一些存款,雖然無妻無子女,他倒也樂得當個快樂的單身貴族,一個人逍遙自在!某日,王先生一如往常,去找自己的老弟一家串門子。沒想到在聊天的過程中,王先生竟突然口齒不清,而被弟弟送醫治療!後來他被醫師診斷為罹患輕度腦中風,並且已經傷及到語言表達及認知能力!弟弟一家,擔心哥哥自己生活有所不便,而為了可以就近照顧哥哥,便接他回家一起住!又為了申請保險理賠,弟弟聯絡王先生的保險業務員顏先生!沒想到竟在王先生這種身體情況下,顏先生還在弟弟不知情的情況下,勸王先生把原本的保單解約,並且購買新保單!而王先生也照做了!先不論保單這樣的處理,究竟是否對王先生更好!?但對肩負照顧王先生一責的弟弟來說:「哥哥都已經傷到認知能力了!保險業務員還叫他買新保單,這實在是匪夷所思的行為!」數月後,雖經弟弟一家的用心照料,但很遺憾的,王先生仍被醫師診斷為失智症確診,並且領有身心障礙證明!而一方面是因為生活習慣的不同;再者,弟弟夫妻年紀也不小,無法繼續擔負照顧王先生的責任,因此便在和王先生溝通後,弟弟安排王先生入住長照中心,希望能透過專業的機構來照顧王先生!弟弟想著,這樣應該後續就沒問題了!某日,弟弟到長照中心去探望王先生時,沒想到竟碰到顏先生也在。弟弟原本心想:「多個人關心哥哥,也是好事!」沒想到數週後,弟弟竟被顏先生通知:「你哥哥之前有打算要賣房子,請我幫他找房仲賣,後來我就請認識的房仲朋友協助,現在也已經找到買家簽好契約了!你哥哥說:『房屋的土地、房屋(建物)權狀在你這裡』所以請你把權狀交給我,好讓我繼續完成後面的過戶程序!」弟弟一聽,完全無法置信!他一邊心想:「這整件事到底是如何發生的?哥哥都失智了!還能決定是否要賣房子嗎?」一邊又想著:「要怎麼做,才能幫哥哥保住這個房子?」畢竟如果哥哥的房子在他生病無法判斷的這種情況下被出售了!本就違反哥哥的正常自由意願!而且對方說的成交金額還不符合市價行情!這樣後面哥哥的生活及照顧費要從哪裡來?哥哥在台灣除了自己,沒有其他的親人了!我即便想照顧哥哥,但也要為自己留老本啊!因此,弟弟來詢問我:「請教律師,我該如何幫哥哥保住他的財產?」了解完情況之後,我給弟弟以下建議:第一點:發律師存證信函!告知房仲及買家:「哥哥的情況,依民法相關規定,所簽的房屋委賣契約、房屋買賣契約,都是無效的!土地及建物(房屋)權狀,是之前哥哥請弟弟幫忙保管的!顏先生和房仲這邊,沒有權利向弟弟討權狀來辦後續過戶!」先讓對方知道:「相關契約在法律上都有問題!對方甚至有涉及刑事責任的疑慮!」第二點:向法院聲請監護宣告程序+暫時處分!我們聲請由弟弟擔任哥哥的監護人,讓他取得法律上可以幫哥哥管理財產的權利!並且我們同時向法院聲請「暫時處分」!經驗上,法院的監護宣告程序,也要約半年時間才能完成!而哥哥的房屋,現在已經有被過戶的危險了!因此,透過暫時處分,法院可以在監護宣告程序完成之前,禁止「任何人」對哥哥的房屋進行過戶的動作,來幫哥哥保住他的房子! 弟弟聽完後,終於找到一個可以協助自己哥哥保住財產,同時也是幫助自己可以幫哥哥管理財產的方式!未來也不用怕,還有其他人再找上門來,違反哥哥意願,動哥哥財產的腦筋!當然,我們立即就採取行動來處理了!雖然,對於顏先生他們,到底是如何在這種情況下,還能和哥哥簽這些約?弟弟仍感困惑,但事情一件件來處理吧!至少,先保住財產再說!當家中有失智症患者,家屬都應該要思考,如何透過法律制度(監護宣告)幫助失智家屬保住老本,不被身邊的任何一位有心人過戶(不論用的方法是買賣或贈與)!很多時候,許多家庭沒有這麼幸運!是在財產被過戶之後,家屬才發現(甚至根本就是被其他家屬在違反本人意願下過戶)!而在財產被過戶之後,才要再追回來,光是舉證「在簽買賣、贈與契約當下」,失智症患者本人真的認知能力有問題!就非常困難了!如果你單純認為,只要曾帶患者去看過醫師,病歷紀錄就能證明?那我只能告訴你:「法律實務面和你想的不一樣!你想的太簡單了!」更何況還有那麼多,沒有病識感!拒絕配合就醫的患者呢?!因此,只能再次提醒有緣人:「監護宣告!是幫助患者本人!同時也幫助照顧患者的家屬!當你發現家人失智確診了!就請幫助他 / 她聲請監護宣告!」搜尋一些新聞案例,你就會知道,不只你的失智家人會感謝你,你也會感謝自己的!以上和大家分享,如果你有任何法律問題,請點選法律諮詢聯結,預約法律諮詢時間!-------參考法規:民法第75條後段規定:「無行為能力人之意思表示,無效;雖非無行為能力人,而其意思表示,係在無意識或精神錯亂中所為者亦同。」刑法第341條規定:「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乘人精神障礙、心智缺陷而致其辨識能力顯有不足或其他相類之情形,使之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五十萬元以下罰金。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原文經吳挺絹律師同意後轉載,原文請點此)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8-26 養生.抗老養生
預防初老 控制飲食+運動
國人平均壽命愈來愈高,伴隨而來的失智症問題讓人憂心,如何從初老時期就開始預防呢?高雄市岡山秀傳醫院神經內科醫師何珮琳建議,一日三餐可比照「地中海式」與「日式」飲食,當然多動腦與平日養成運動習慣還是不二法門,運動時釋放腦內啡,大腦才能真正獲得休息。內政部近日公布國人平均壽命為80.9歲,男性77.7歲、女性84.2歲,男女皆創歷年新高。岡山秀傳醫院神經內科醫師何珮琳表示,罹患神經退化性疾病的人口節節升高,阿茲海默症與巴金森氏症位居一、二位,俗話說「預防勝於治療」,建議可從食、住、行三方面培養生活習慣。何珮琳說,有三高疾病患者要配合醫囑控制飲食,遠離「血管型失智症」,可參考地中海式、日式飲食習慣,比如強調高纖、高鈣與抗氧化的地中海式飲食,蛋白質主要來自海鮮與魚類;崇尚食物原味,少用調料,追求清淡口味的日本食物烹調方式也不錯。多動腦也是重要一環,鼓勵家中長輩多參與社區活動。何珮琳建議趁年輕即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半數以上長者受肌少症困擾,運動有助維持肌肉力量、增進身體協調性,有益於慢性病預防與控制,也維持正常體重。運動時大腦能獲得真正休息、釋放腦內啡,遠離憂鬱獲得正能量。
-
2020-08-26 新聞.長期照護
食物「打成泥」沒人愛吃!營養師教這樣調理吞嚥困難者菜單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有咀嚼困難問題的銀髮族約10%,罹患中風、巴金森氏症、失智症等有「吞嚥困難」者高達近90%,但若將食物「打成泥」,長者往往興趣缺缺,容易營養攝取不足,雲林基督教醫院營養組主任林旻樺提出長者飲食菜單設計方向,讓長者樂於吃飯,攝取足夠營養。雲林基督教醫院指出,全台高齡者老化時常伴隨牙齒脫落、咀嚼能力退化、唾液分泌減少、喉頭軟組織鬆弛等生理現象,吞嚥能力也跟著變差,美食當前卻得飽受「嚼不爛」、「吞不下」的窘境,且約有1萬多人吃一頓飯得花超過2小時,逾3成民眾會因為進食時間過長,感到不耐煩,甚至發脾氣,長期下來出現體重下降、營養不良等情況。營養師林旻樺說,適合銀髮族的食材烹調程度,以「軟化肉類」、「蔬菜好吞食」為主,並依牙齦碎軟質食、容易咬軟質食、舌頭壓碎軟食、不需咬細泥食4大飲食標準調理餐點,即能端出色香味俱全又好吞食的長者菜單。林旻樺舉例,如將切絲地瓜加入白米飯煮食,可增添食用口感及香氣;或將蔬菜切細碎後加入蛋中蒸煮;選用煮食後易軟化的蔬菜,搭配肉丁炒煮等,不僅顧足營養,也能刺激長輩食慾。林旻樺提醒,吞嚥功能障礙容易引發嗆咳、食物阻塞等,可能造成長者吸入性肺炎,提高死亡率。家中若有咀嚼或吞嚥困難長者,務必到醫院就診,並由醫師鑑定咀嚼能力,營養師也會依長者咀嚼能力,提供相關飲食建議,幫助長者找回飲食樂趣。
-
2020-08-25 橘世代.健康橘
【金融人員必修照護課】對失智症者不要做的13件事
在日本,因為高齡化來得比台灣更快更急,「如何避免失智者被詐騙」已經成為社會上各行各業都需要關注的事,發展出許多因應策略與交戰守則。今年8月,失智症協會取得日本「意思決定支援機構」授權,翻譯了《別讓樂齡變成「樂零」!如何照顧失智者的荷包,金融人員的必修照護課》一書,希望讓國內金融機構在邁向「失智者友善」的路上可以有更多參照。書中內容不僅值得金融人員參考,對有失智家人的你,也有很好的提醒。對待失智症者不要做的13件事一、 即使反覆說同樣的事或前後所言矛盾,也不要直接予以否定。雖然忘記內容,但仍會殘留被否定的負面感情。二、 說明時,不要僅依靠言詞表情是心靈的窗戶,手勢、圖解、大型文字的書面,足以跨越口頭言詞的壁壘。三、 不要恐懼沉默顧客的沉默,也許是思考、困擾,為了拿捏下一句話所必要的時間,之後的言詞會是有意義的,不要急於掩飾這種沉默,守護沉默也是非常重要的。此外,行員向顧客說明時,不宜滔滔不絕,應該緩慢地一字一句傳達,偶爾暫停,使用沉默是有益的。這種沉默,讓顧客得以稍微思索行員所說內容及做好等待下一句話的準備。沉默之後,再繼續說重要的或難以說明之事,才能增加理解及重量。四、 不要理直氣壯對於失智症等理解力及判斷力下降的顧客,針對遺失存摺、印鑑章、詐欺被害等,金融機構為了釋疑說明時,好幾個人齊膝而坐解釋細節,提出各種各樣的證據,不僅難以理解及記憶,甚至有殘留脅迫感、恐懼感的可能。應該要輕而短暫、簡單的說明,避免帶來負面情緒。應該優先考慮的,是協助放鬆心情,取得與家人聯繫的理解。具體而言,「一直以來,承蒙您的家人關照,請允許我向家人打聲招呼」、「這回,請允許我們一一向您的家人自我介紹」、「這次,舉辦了露營活動……」等,以明朗、歡樂的氣氛傳達,而贏得提供其家人必要資訊的理解。五、 不要長時間的說明對於失智者而言,即使是很少量的資訊,也會帶給腦部負擔。長時間的說明會削弱注意力,還會導致理解能力、記憶能力低下而變得更混亂。暫時停止、切割是較有效的。六、 對顧客與家人的說明,不要只講一次將所有傳達過的內容予以綜合總結,最後,再度確認說了哪些內容,可以增進理解,也可以衡量理解的程度。七、 不要由行員先發現遺失物假裝好像是由顧客發現的。若是由行員發現,可能會被懷疑是行員藏起來的。八、 不要像大事記一樣記錄過程在與通常情況不同而有特別應對時,應該分別記載客觀的事實、觀察情形、預測下次可能發生狀況等,全行員工都能掌握這些經過,下次,不論是誰,都能夠順利應對。九、 顧客及其家人提出無理的要求,儘可能不要正面衝突無法確認意思或不合於制度及法律時,「非常能夠理解您的情緒,特別提出來您的要求,但很可惜,制度上或法律上無法這樣處理。您的意見,可以向○○廳或ΔΔ 協會提出,然而,若利用了□□制度,處理的可能性或許就不存在了」等,訴諸於感情,而非斷然拒絕,讓顧客看見會向上級、管轄單位傳達意見的誠意。進一步,立於與顧客及家人同樣的立場加以說明,以及提出應對方法(簡單說明優、缺點),都是非常重要的。十、不要使用事務性的說明及複雜的選項行員對失智者若僅做簡單的說明,會帶來行員似乎很冷淡的印象。特別是,行員雖然對於失智者有所共鳴,但受限規定,無法給予回應時,行員還是應該表現出「很痛苦」、「很困擾」、「真的很抱歉」的表情與說法。另外,一次給予很多種選項或說明太過複雜,都會讓失智者容易感到混亂。此時,試著以「其他也有同樣情況的人」、「如果是採用這種方法的話」、「採取另一種方法會有什麼效果呢」等「一般性」、「選項優缺點較少」的方式來說明,這樣,失智者及家屬雖然理智上能夠理解,但感情上無法認同,卻也可以慢慢冷靜。如果直接說「可以理解您的情緒……但實在沒有辦法……這樣的話……」,恐怕會因為顧客(即失智者)及家屬情緒上的反彈而產生無法預期的後果。十一、 不要有失智症是高齡者的疾病的想法失智症並不限於高齡才發病,也有年輕型失智症,年輕型失智症,周圍的人都不認為是失智症,而誤認為是憂鬱症或其他疾病。不應該從眼睛所見的年齡來預想或判斷有無失智症,重要的是從客觀的事實予以檢討。十二、 不要僅以個人資訊的保護為優先個人資訊的保護與活用間之平衡是非常重要的。將個人資料傳達給他人時,僅限於獲得顧客的同意,但另一方面,若有損及顧客財產的危險,個人資料保護法定有不需要本人同意之例外規定,應注意及熟悉其內容及範圍。十三、不要直到緊急情況,才與家人及地區支持者合作別等到遇到困擾時,才展開合作,平時就建立易於商量的關係是很重要的。本文摘自《別讓樂齡變成「樂零」!如何照顧失智者的荷包,金融人員的必修照護課》,書泉出版2020/07/28出版精選延伸閱讀↘↘↘老人被騙都是失智惹的禍?專家:「走不出去」才是真正禍首!假檢警、假親戚、假客服...坑老3大手法 迷惑銀髮族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8-23 養生.聰明飲食
自製沙拉/避免維生素氧化流失 葉菜類用手撕別用刀切
談到自製沙拉,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營養師劉彥均、童綜合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陳奕旭都推薦以受歡迎的「地中海飲食」元素為概念,自製一盤具異國風情、美味又健康的夏日沙拉。把地中海飲食 放進沙拉陳奕旭說,地中海飲食是健康飲食類型之一,研究指出可抗發炎、預防心血管疾病,還能預防失智症。地中海飲食以新鮮天然食物為食材及提味,富含抗氧化物、維生素、纖維,還有能保護身體免於慢性病的植化素。油脂攝取主要以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的橄欖油為主,以減少飽和脂肪攝取。1.蔬菜水果:顏色愈多愈好劉彥均說,五顏六色的蔬菜水果富含維生素、礦物質以及纖維,更蘊藏植化素,製作沙拉時也鼓勵多元攝取。●紅色蔬果:如番茄、紅椒、蔓越莓,主要植化素為茄紅素、辣椒紅素,有助抗氧化、抗發炎、預防老年黃斑部病變、改善心血管疾病因子。●橘色蔬果:如胡蘿蔔、木瓜、黃甜椒主要植化素為β-胡蘿蔔素、類黃酮素、玉米黃素,可讓皮膚保有彈性、保護視力、幫助骨骼及牙齒發育、抗癌、提升免疫力。●綠色蔬果:如菠菜、綠花椰菜、奇異果,主要植化素為葉綠素、葉黃素,有助於預防癌症、保護眼睛、強壯骨骼。●白色蔬菜:如大蒜、洋蔥主要植化素為蒜素、有機硫化物,有助維持正常血壓、降低膽固醇、抗癌、抗發炎。●紫色蔬果:如藍莓、紫高麗菜、紫洋蔥主要植化素為花青素、白藜蘆醇,可增強記憶力、增強血管彈性、抗發炎、清除自由基。2.水果選擇:低GI避免血糖波動劉彥均說明,水果富含維生素C、膳食纖維,可幫助腸胃蠕動。根據衛福部的每日飲食指南建議,水果類每日建議攝取2到4份,糖尿病患者則建議每日不得超過2份,1份水果相當於一個拳頭大或瓷碗8分滿。他指出,若進一步搭配選擇GI值(升糖指數)較低的食物,有助減緩血糖波動、增加飽足感、減少脂肪囤積。水果主要熱量來源為醣類,建議選擇GI值較低的水果如芭樂、奇異果、葡萄柚、蘋果、橘子等,除了獲取營養素,更能有效控制體重。3.蛋白質:黃豆、蛋、瘦肉等優質蛋白製備沙拉除了蔬菜、水果外,也別忽略蛋白質。蛋白質由胺基酸組成,修補建造組織、合成血漿蛋白、調節生理機能、促進人體生長發育。優質蛋白質來源有黃豆製品、魚類與海鮮、蛋類、瘦肉,建議可在沙拉中添上水煮蛋、雞胸肉、蝦仁、板豆腐等。此外,應避免油炸及過度加工的食品,才不會攝取過多油脂和鈉。4.醬料:用橄欖油、亞麻仁籽油劉彥均說,沙拉醬料暗藏許多陷阱,建議選擇油醋醬、和風醬、無糖優格醬,可擠上少許檸檬提味。如果喜歡清爽的油醋醬,建議以橄欖油做為油脂來源,降低膽固醇,預防冠狀動脈心臟病。此外,含有豐富α-次亞麻油酸的亞麻仁籽油,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抗發炎、穩定血壓、降低血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5.添加堅果種子劉彥均說,每日飲食指南建議攝取3到7茶匙油脂及1份堅果種子類,可在沙拉添加適量堅果,1份堅果種子相當於杏仁果、核桃仁7公克或南瓜子、腰果10公克,或各式花生仁13公克。營養師私房沙拉陳奕旭推薦自製的蔬食沙拉,食材有美生菜、黃椒、紅椒,富含纖維、礦物質,食材也易取得;小番茄富含維生素C及茄紅素,都是很棒的抗氧化物質;油脂選用橄欖油以及堅果類花生粒,但要注意用量,避免熱量攝取過多。若想增加飽足感,可再搭配一個小的烤地瓜及一個茶葉蛋,營養更均衡。食材:美生菜100克、黃椒切片25克、紅椒切片25克、小番茄100克、花生粒13克(約10粒)醬料:檸檬汁1茶匙、橄欖油3茶匙、蜂蜜1茶匙作法:1. 將美生菜用清水洗淨後,撕成片靜置容器中。2. 紅、黃椒去籽後,切片,入滾水中汆燙15秒後再取出。3. 小番茄清洗後,對半切。4. 將橄欖油、檸檬汁及蜂蜜混合調勻。5. 將食材擺盤後,再加入花生粒以及醬料。處理生菜小提醒劉彥均建議,製備沙拉時,宜將生菜以流水洗淨,再泡一下食用冰水,應當天食用完畢。葉菜類盡量以手撕,順著細胞組織結合邊緣分開,保留完整細胞壁也保留更多營養。避免刀切的原因是切菜過程易切斷細胞膜,加速維生素C氧化、流失營養素。
-
2020-08-23 失智.新手照顧
生活照護/失智者多疑 照顧宜「順勢而為」
許多人照顧失智長輩,遇上他們多疑,或出現妄想、幻覺等精神症狀,往往希望把他們拉回現實世界,結果卻引發更多爭執、衝突。臨床心理師建議,這時盡可能「順勢而為」,安撫他們或給予安全感,不要直接修正長者的行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師高振傑說,失智症是一種大腦疾病,隨著萎縮、退化,也會出現類似思覺失調症的精神症狀,視失智症種類不同,發生頻率約10%至70%。多疑、妄想或幻覺,是失智症常見症狀,除造成病患更多的不適感,照顧上更是一大挑戰,也是照顧者主要壓力來源。高振傑說,「多疑」常和記憶力不佳有關,記憶力愈差,情況也愈惡化,他們常懷疑東西不見是被偷,或以為兒女帶他住院是為謀奪家產。「因記憶力不好,失去安全感,擔心受騙。」高振傑說,可找一些舊照片或播放老歌,透過懷舊喚回患者失去的記憶,也有穩定情緒、延緩失智的效果,溫柔的撫摸或擁抱,也較能讓他們有安全感。比起「多疑」,「妄想」的固執、怪異程度更高,患者卻是堅信不移。常見的有被偷妄想(兒子偷存摺)、被害妄想(媳婦在菜裡下毒)、嫉妒妄想(老公跟外籍看護偷情)等,高振傑說,與其和患者爭辯,不如「順勢而為」,順著妄想達到照顧者的目的。他舉例,若患者認為自己被兒子陷害,不願就醫,可找和患者關係較好的人,說服他為反擊陷害,更要去醫院證明清白,達到就醫目的。至於「幻覺」,雖不太會造成干擾,卻可能釀危險。高振傑曾遇過案例,患者見窗外有人對他揮手,往窗邊走過去,險些跌落窗外,這時應改善環境,如關緊或讓窗戶不易開啟,以免發生危險。高振傑指出,患者除要定期回診就醫、做評估,家人也要避免對長者過度期待,不要認為讓他們回到現實才是對的,或企圖修正精神症狀行為。他建議以正向鼓勵或包容,讓長者的症狀與自身、家庭共處。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8-22 橘世代.好學橘
怕晚年淪詐騙肥羊? 4個法律動作 守住養老錢
律師鄭嘉欣曾經陪伴失智母親長達9年的時間,當年媽媽因為失智受到詐騙,讓一家人吃了不少苦頭,但也使鄭嘉欣後來運用自己的法律專長,有系統的整理失智症遇詐欺該如何透過法律保護自己?並且透過講座、課程、寫書,幫助許多家庭免於被詐騙。看好老本 小心熟人坑長輩高齡社會讓每個人愈來愈長壽,但長壽不等於健康,也不保證行為能力可以一直如常。鄭嘉欣觀察到,受詐騙的長輩中,行騙的不一定是完全陌生的詐騙集團,也有可能是認識的熟人。為了保障晚年財產,也為避免資產處理不當造成子女鬩牆,鄭嘉欣建議長輩們,上了年紀之後可以跟孩子聊聊你對你擁有的資產的擔心、想要如何分配,或許退休時是個好時機,也可以透過以下法律行為保障你的財產:1.將資產民事信託相較於請金融機構做商事信託,民事信託的費用低、操作靈活,可以委託給有信任感的親友。鄭嘉欣建議,跟子女做民事信託,讓子女成為信託人,另一個子女或是其他親人可以當監察人,並經過公證。這樣即便失去行為能力,因為資產的使用權在子女手上,詐騙集團無法行騙,而受信託子女也因為有契約關係,無法任意挪用你的資產。2.善用附負擔贈與若要將錢或是不動產贈與子女,建議採「附負擔贈與」,例如要把房子贈與給兒子,約定要讓你住到百年之後;給女兒800萬現金,要求女兒每個月提供5萬元以支付生活、醫療、安養機構費用。建議立下契約並經過公證,若任一方未遵守約定得撤銷贈與。3.借親友的名字買房或是投資,要寫下「借名登記」契約契約裡要寫明資金流向,約定好資產返還時間,並經公證人公證,避免資產被侵占。4.出資讓孩子買房時,將自己設立為第二順位抵押權當孩子要將房子變賣,或是拿房子增貸時,你會被通知,可以阻止不當的變賣或增貸。關愛傾聽 讓父母有安全感鄭嘉欣同時身為高齡父母的女兒,以及兩個青少女的母親,她意識到,老人家需要的,其實和孩子無異:經濟的自由、生活的安全感、被愛被關心、行動的自由,還有願景和夢想。但多數子女在照顧父母時,可能只能顧及吃飽穿暖、醫療照顧等基本需求,而許多詐騙又常常發生在長輩失智初期,家人不知道他因為受疾病影響性格大變,反而會變得沒有耐心、指責,甚至謾罵。如果此時有想要詐騙財產的「有心人」願意對長輩噓寒問暖,傾聽陪伴,就會讓長輩覺得眼前這位「有心人」才是真正愛他的人,不疑有他的把資產資料交出。「真正的葵花寶典,是你的愛和關懷。」鄭嘉欣強調,長輩願意讓你做財務重分配,而不會有相對剝奪感,是出於信任,這個信任源於親子間的愛與關懷、良性的溝通。面對詐騙猖獗,每個「家」都是有力量的,家人對長輩的愛與關心,會成為抵擋詐騙攻擊的第一道堡壘。【延伸閱讀↘↘↘】幫助困在失智迷霧中家庭 鄭嘉欣成為不一樣的律師律師教你3招 守護失智長輩財務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