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0 失智.大腦健康
搜尋
失智症
共找到
1626
筆 文章
-
-
2020-10-09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科技/AI有好數據就夠?蔡宗憲:產業仍須結合使用者需求
透過AI是否可以讓資訊更接近真實?宏碁電腦集團前瞻技術總處副理蔡宗憲今於「人工智慧與失智照護的未來」研討會表示,AI能達到預測效果,他提出「今天的真相是明天的歷史」,即使蒐集到足夠的數據與參數,最後仍會回到使用端,使用者所需的也許僅有一個功能,AI能提供真相的同時,應更貼近使用端。蔡宗憲今以「交通運輸業」、「心房顫動」、「流感預報」、「居家照顧」四大不同領域,與AI結合後,是否更接近真相做一探討;他表示,近年各種叫車服務,都希望能幫助改善計程車空車、民眾無法隨時叫車的問題,特別是民眾叫車後,看見還要再等6分鐘,這時若路邊有輛空車經過,即使內心有點對叫車的司機不好意思,但礙於時間仍會招空車搭乘。蔡宗憲表示,公司就開始思考到底哪一種方式,可以降低民眾棄車率,同時也能讓民眾滿足「隨叫隨到」的需求,他們設計三種方式,一種是民眾需要計程車時,就直接秀出自己等待的地點,二是告訴民眾周邊有多少人也在等計程車,三是則是顯示當地等人數的熱區。結果最受歡迎的是第一種,不但直覺,也能讓計程車不用在繞來繞去,民眾也能快速等到計程車。蔡宗憲表示,但其實這三種方式中,僅有第一種使用「敘述統計」,其餘都是使用人工智慧建置出來的,他提到,商業的真相其實就是以使用者為中心,因此透過深度訪談與設計思考,找了非常多計程車司機訪談,並實際測試得到最符合他們需求的結果。蔡宗憲表示,流感預測以及心房顫動的裝置都是他們公司協助研發的產品,在設計的過程中,皆會出現「變數」,以流感預測為例,今年全球面臨新冠肺炎疫情,往年急診最高峰的時刻,今年完全消失,因此在設計上,得隨時增加變數,才有辦法更貼近真相。他也提到近年許多人工智慧都希望能與醫療照顧結合,以居家照護解決方案(Wellness Hub)為例,他們曾監測一位高齡長者,一直以來這位長者都有活動量的反應,直到某天突然沒有活動量,團隊發現後派人前往,才發現該名長者已經過世。他表示,從這次的經驗中學習到,雖然AI可以達到提醒的效果,但後續是否有更快速的反應時間,讓長輩死亡的事件被發現,甚是在即將死亡時,作出提醒,對於AI是否能帶來更真實的世界,他認為,最好的永遠會在明天等著我們,明天的我們會比我們現在更接近真相。
-
2020-10-09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科技/全球吹起的AI旋風曾銷聲匿跡?專家透露原因
人工智慧(AI)因有運算力及深度學習能力,產業與生活應用愈來愈夯。但你知道嗎?AI曾在1993年至2011年幾乎銷聲匿跡。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何建明於「人工智慧與失智照護的未來」研討會上解釋,原因是當時的電腦速度太慢,無法負荷巨量資料,導致AI進入寒冬。不過隨電腦科技進步,2012年AI再度被人類重視,還席捲全球成為風潮。何建明表示,AI風潮讓台灣政府於2016年起開始強力推廣AI行動計畫,學界與產業界也陸續成立研究中心或架立研究平台,期待快速培養出更多的AI人才。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實AI很早就出現了,只是曾經遇到一段寒冬期。何建明說,電腦於1940年代出現,基本原理就是透過基本功能讓電腦能會讀、會動、會寫,但是這樣子的電腦體積非常龐大。但隨著電腦科技的進度,體積變小了,能仿照人類神經細胞進行深度學習的AI也出現了。此時為1956年。於是,AI研究開始經歷三大階段,1956年至1974年的自由行AI研究,1975年至1992年的AI專家系統與商業浪潮,以及1993年後的AI產業泡沫化。何建明說,當大家開始投入AI工程研發之時,總發現一個結果:就是電腦動作太慢了,無法負荷巨量資料。這也是導致1993年AI產業泡沫化的原因,因為這條路走得不順利,投資的錢都沒了。「1993年到2011年是AI的寒冬時期,任何公司只要一提AI,就可能賺不到錢。」何建明說,儘管如此還是有一小群專家沒有放棄研究,探討如何修改網路的權重、函數、或參數,讓AI從錯誤中學習與記憶,讓結果愈修愈準確。於是,當電腦的運算速度增加之後,AI很快地再一次出現在人類面前。AI的學習能力與學習深度之強,可以從巨量資料內快速地預測未來結果,把大家認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扭轉過來,驚豔世人。「可見,AI需具備的除了是巨量資料,還有電腦速度要夠快,兩者缺一不可。」何建明說,未來如何運用AI的特點與架構,在健康照護研究上解決目前懸而未決的問題,已經不再是夢想,大家都很期待趕快找到這個「真相」。
-
2020-10-09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科技/AI僅能輔助無法取代醫療 陳君厚:小雜訊就會影響結果
當AI與醫療結合,能讓真相愈來愈清晰嗎?中研院統計科學研究所所長陳君厚今於「人工智慧與失智照護的未來」研討會上表示,各界都期待AI能帶來改變,包含降低照顧人力負擔、增加診斷的準確度、提前預測疾病等,站在統計學的觀點,現在的AI僅能「輔助」無法取代人力,即使是疾病的預測都可能會因為資料雜訊的出現,影響最後判讀。陳君厚表示,過去曾與台灣大學精神科名譽教授胡海國合作,針對思覺失調症、自閉症、酒精依存症,透過不同的指標,將其資料以視覺化呈現,瞭解是否有其特殊性。但是,以思覺失調症為例,從不同指標來看這個疾病,發現有太多因素都可能造成思覺失調症,包含基因、病毒,或是幼年時的創傷經驗等,最後僅能得到一個結論是「思覺失調症是不同疾病的綜合體」,所以想要透過AI,協助診斷是有困難的,仍舊需要醫療的專業與累積經驗的判斷。陳君厚表示,近年護理人力吃緊,也有不少研究想知道AI到底能不能夠取代護理人力,根據國外的研究成果發現,想要用AI完全取代護理人力是「絕對不可行」的,既然無法取代,但有辦法降低護理人力負擔嗎?答案是有機會,但能降低負擔的比例不高。從結論來看,AI在醫療的角色上,現階段僅有「輔助」的功能,像是提醒護理人員,病患有什麼需求,或是即時給予警示訊息等,專業的人力仍是具有重要的角色與地位。他也提到近年許多科學家都希望可以讓簡單的疾病,由AI做辨識,陳君厚以一張「皮膚上有一顆痣」的圖片讓AI判讀,AI正確判讀出這是一個良性的皮膚腫瘤,一旦照片呈現時,系統增加了一個雜訊時,同一個痣卻被AI判讀成「惡性腫瘤」。陳君厚表示,AI在判讀時,其實是透過輸入常見的參數資訊,如性別、常見環境等,曾有團隊提供10張狼與哈士奇的照片,交由AI辨別,卻出現兩張錯誤,一張是沒有在雪地裡面的狼,被辨識為哈士奇、一張是在雪地裡的哈士奇,被辨識為狼,因為那十張狼的相片背景都是雪景,而哈士奇都沒有雪景,AI 以此邏輯做了判斷。從此可以發現,AI在辨識真相時,會透過環境等各種參數,一旦參數設定錯誤,或是有特例發生時,如處於雪地的哈士奇,就會被辨識為狼,判讀上就可能出現錯誤。陳君厚表示,統計在AI的發展上,具有非常重要的角色,未來也期待AI可以提升更高的精準度,深度學習AI的結果,再進行分析,達到探討最為可能的解釋,進而協助發展智慧醫療。
-
2020-10-09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科技/糖尿病不是糖尿病?陳亮恭從科學角度講故事給你聽
糖尿病,可能不是你想的糖尿病?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在「人工智慧與失智照護的未來」研討會上,從3500年前的歷史故事談人類花了好幾千年才透過生物指標定義與分類糖尿病,成為醫師能懂的「語言」,但科學時代來臨,穿戴裝置可透過光學或汗水分泌做無創的血糖偵測,準確率雖不夠好,但未來糖尿病的定義與分類可能因科學被翻轉,讓你所知的糖尿病,不是你想的糖尿病。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陽明大學高齡與健康研究中心、台灣整合照護學會、科技部人工智慧生技醫療創新研究中心共同舉辦、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協辦的「人工智慧與失智照護的未來」研討會,邀請11名專家扮演科學「柯南」,為民眾尋找新可能的真相。主講者之一的陳亮恭以「尋求真相的科學研究道路」為題,先為民眾講故事。他說,中國隋煬帝罹患「消渴症」,尿多、喝多、吃多、但變消瘦,也就是現代人最熟知的糖尿病。除了隋煬帝,3500年前的埃及法老王也受糖尿病困擾。雖然人類很早就發現了糖尿病症狀,但對疾病完全不認識。直到有人發覺患者的尿液顏色不一樣、味道甜甜的,才逐漸從「嚐尿(water taste)」工作中找到生物指標,讓19世紀之後出現尿液篩檢和血糖檢測,定義出何謂「糖尿病」。陳亮恭說,醫師想要治療糖尿病,就是依著過去生醫研究發現逼近結果的平均值數字來進行診斷和治療,「但假如糖尿病的定義或分類都沒有被標準化,醫師是很難診治的。」陳亮恭強調,單一生物指標都已經這麼複雜了,當人工智慧(AI)出現後,運用大量資料進行糖尿病預測,從患者的血糖值發現變異度高、併發症也會高。但過去醫師所學的多是平均值的結果,而非變異度。另,穿戴裝置也開始提供無創的血糖偵測,其利用光學和汗水分泌進行偵測,所以呈現出來的資料也和醫師過去所學的不同。陳亮恭說,雖然這方式的準確率不夠,但當有一天變得很準確,這可能代替生醫研究結果,成為糖尿病的新指標。「可見,未來醫師看病,可能愈來愈不知道糖尿病的真實樣子。因為醫師懂的語言,在科學上的分類不一定是對的。」陳亮恭說,探究一個題目是很挑戰的,很可能不會只有一個答案。期待本研討會的專家們扮演科學柯南,於探討AI和失智照護的新觀點之中,能找出革新人類醫療的新軌跡。
-
2020-10-09 失智.大腦健康
預防運動/失智症別來!簡單4步驟「手指操」預防失智又活化大腦
台灣失智人口也快速成長,據內政部最新人口統計資料及台灣失智症盛行率推估,108年底台灣失智人口共292,102人,包含65歲以上失智人口280,783人,及45-64歲失智症人口11,319人,整體失智人口佔全國人口1.24%,亦即在台灣每80人就有1人是失智者。其實,大腦會隨著年齡退化,因此人人有可能罹患失智症,只是發生機率及時間早晚而已。為了維持大腦以正常速度退化、避免失智症太早找上門,平時記得讓大腦多動一動,健健兄弟的職能治療師Mike教大家用簡單的「手指操」4步驟預防失智又訓練大腦,此手指操不僅可讓孩子訓練到雙側協調、眼球動作還可以讓長輩活化大腦、預防失智:步驟1:步驟2:步驟3:步驟4:反覆練習能夠提高大腦的活性、鍛鍊注意力,讓大家一起遠離失智症。看影音學更快:
-
2020-10-05 失智.名人專家
唐從聖/不一樣的唐從聖 搭公車少熬夜 只交能體恤的朋友
雙親都失智,太多人關心唐從聖是不是失智症的高危險族群?唐從聖笑笑說,「該來的擋不了,不該來的求不到。」為了家人,唐從聖最近幾年學會搭公車,他說盡量多走路、多喝水,不發胖,少喝酒、熬夜,很多事情不過度。以前會為了義氣,喝酒吃飯續攤不停,現在他只結交能體恤彼此的朋友,例如演藝圈內的王彩樺、林美秀等是他會定期吃飯、關心的朋友。疫情爆發以來,唐從聖還規定媽媽和外籍看護做一件事,「每天維持出門一次」,少則10分鐘,多則2小時,到菜市場、操場繞三圈,社區穿堂來回幾趟,讓媽媽看到管理員、鄰居打招呼,維持社交活動,比起過往在家看新聞、政論節目來得健康,「只要患者體力負荷得來,照顧者真的要發揮想像力、找對方法。」>>唐從聖樂齡智造看更多報導:《橘世代》
-
2020-10-0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面臨生死關卡 家屬的萬般艱難仰賴醫療端的用心與智慧來紓解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療團隊對生命末期的看法。一位年輕的神經內科醫師利用兩個真實的故事,一位老人家對於讓老伴接受氣切的後悔,道出當初沒有給她機會好好把心中的掛慮說出來,「大家就要我決定了……」,另外一位年輕人在老父生命末期時,拒絕回答醫師問他對電擊等急救處置的意見而有「無可理喻」的行為。作者由此呼籲病人與家屬最好都能在生前好好討論生死議題,家人間盡可能提早敞開心胸談論生命末期的相關安排。同時醫療人員因為具有醫療知識和實務經驗,應該能理解家屬心中說不出的苦,願意調整制式的處理方式,多給家屬多一分尊重和多一點時間,引導他們走過最艱難的生死關卡。另一位中生代的腫瘤內科醫師回顧自己多年來照顧病人經驗的累積以及態度的轉變,悟出自己需要竭盡所能,根據每個病人的不同狀況給予最適合他的建議,陪伴他走完全程。不管結局如何,希望能夠達到「寧靜」的目標。一位安寧療護的資深護理教授在詳讀這兩篇文章以後,認為如果醫療團隊能以同理溫柔地對待陪伴病人與家屬,那些未能說出口的想法與期待就會被看見,同時這二位醫療照護的生命經驗,提醒了我們,除了「醫學」的科學實證性,也正因生命之沉重與其影響深遠,更須重視「療癒(healing)與關懷 (caring)」的柔軟與涵容的力量。江爺爺是我長年來看顧的的病人,但我其實和江奶奶更熟,因為她才是主要照顧者,雖是兒女輩也頗為用心,但她堅持一肩扛起照顧工作,把七十多歲起就確診巴金森氏症、後來又合併失智症的江爺爺照顧得非常好,至今已經十多年,江爺爺也從還能行動和自主進食,退化到眼下的臥床狀態,不知不覺間兩位老人家都來到的八十多歲的階段。每回我說她年紀也大了,十幾年來這樣細心照顧太辛苦,江奶奶就會露出不以為然的臉色,笑笑的對我說這是應該的、是嫁江爺爺後所當然的責任。她能帶著笑說,一個很大的原因應該也和她的照顧歷程有關:一知道老伴確診帕金森氏症,江奶奶立刻自職場退休,帶著江爺爺到世界各地去玩。她總是說江爺爺玩也玩夠了,她也好好照顧了,沒有遺憾。我也一直以為如此,直到前幾天在一個偶然的狀況下,意外回顧起江爺爺當年氣切的時刻,江奶奶少見的怒氣爆發,我才知道她心底深處還是有遺憾的啊!而這個讓她背了這麼久的傷痛其實也和醫療人員的處置有關。那年江爺爺已經退化到臥床又無法言語的狀態,生活上大小事、包括所有醫療決定都端賴江奶奶安排,最關鍵的一刻是江爺爺因緊急狀況入住加護病房,已經插管接上呼吸器多日,仍無法自主呼吸,醫師擔心插管太久、也怕頻頻換管對爺爺不好,因此勸江奶奶同意讓爺爺氣切。江奶奶最初不同意,多次拒絕後和醫師的關係開始緊張,後來或許是江奶奶說的:「人家也辛苦照顧爺爺那麼多天、現在拒絕好像不好意思。」也可能是古早人的個性就是對穿白袍的醫師多留一分尊敬、不敢忤逆,但更或許是醫療人員見她是白髮蒼蒼的老人家,怎麼講都不回答,於是直覺地認為「老人就是聽不懂」。到後來,江奶奶只要一聽到醫療人員露出一點想要談氣切這個話題的意思,她就會猛然走出病房,完全不想聽也不想談。滿心挫折的醫師轉找上江奶奶的女兒和孫女,在她們來探訪時勸說:「阿嬤年紀大了,根本聽不懂,你們來簽同意書吧。」而她們也真的簽了同意書,醫師再拿著同意書聯合家屬一起去找江奶奶勸說,多方聯手下,江奶奶心也亂了,終於同意讓爺爺氣切。氣切後的江爺爺就此躺在床上、床旁一台呼吸器,一直到今天。每次回想起這件事,江奶奶的心頭還是滿滿的怒氣:「當我老了就聽不懂嗎?」回想起來,她感覺自己孤單單的為結縭一輩子的老伴奮鬥,只是在那當下有苦難言、很多話不知道該怎麼說。說起來,對這個決定,她是非常後悔的,因為爺爺的生命雖是繼續著,但他臥床這麼久、未來的日子不知道還有多少年要撐,又怎麼會好過?再說吧,爺爺都是奶奶一手照顧,即使後來入住安養機構,奶奶還是每天準時去探望,親手為他刷牙洗臉,對八十四高齡的老人家來說,難道不是體力和心力上的負擔?我想,江奶奶真正想說、但在那當下沒辦法說出口的是:「你們只想要讓爺爺氣切,可是氣切之後呢?誰來告訴我這之後的十幾、二十年中每一天的照顧要怎麼辦?」難怪江奶奶至今還是氣憤難平,她甚至懷疑醫療單位說勸說的背後是不是有什麼回扣可以拿,錯愕的我馬上說當然沒有,再細細跟她說明加護病房一定有他們的考量:「阿嬤,對病人來說,每一次換管都是痛苦也是感染和受傷的風險,有時候管子放久了會和器官相連到拔不出來,要是插不好還會傷到內部器官,如果你不讓爺爺氣切又不換管,醫師也很為難的。」江奶奶說:「你知道嗎?我們是青梅竹馬耶,自小我就認識他了,我們在一起一輩子,他從來沒對我大小聲,所以我很捨不得他走,可是我又不想要他痛苦。我知道這個病是沒辦法治癒的病,他的狀況只會愈來愈糟糕,所以他現在這樣氣切躺在床上,活著也很辛苦啊!」我問:「那麼醫師要你同意氣切時,你真正的想法是什麼呢?」江奶奶說:「我是要他順順的走。」我問:「怎麼樣才是『順順的走』?」看見我是認真的問,江奶奶也認真起來,她努力的組織腦海中的想法、嘗試著說明:「我不想要你江爺爺氣切,要是換管到不能換的時候,可以接上呼吸面罩,如果他可以呼吸就靠呼吸面罩,如果不行,就讓他走也沒關係。」江奶奶的話講起來其實零散破碎,她停頓了幾回,還有幾次是由我引導她繼續想。從她臉上,我除了看見老人家對於讓老伴氣切的後悔外,更體會到從來沒有人給她機會好好坐下來把想法整理出來、把心中的掛慮講出來、以及把自己的決定好好說清楚,難怪至今她還是不時喃喃抱怨:「我那時候都沒有想清楚。,大家就要我決定了……」這也讓我想起我的另一名家屬楊先生,他是父親的主要照顧者,在老父親生命末期時,我請他對是否要電擊等急救處置要有個準備,即使這些過程看來對於他父親的現況看來都沒有太大幫助,但我身為醫師還是要問家屬這個問題,而楊先生身為家屬還是要有個決定才能讓醫療人員知道是不是要施行。沒想到我話才說完,這個當兒子的人竟然臉色大變,立刻從我面前飛奔離開,口中喊著:「不要問我這個問題!」愣在當場的我只好再找機會把楊先生請回會談室,我關上門、耐住性子,決心要不催不趕、好好把這件事談清楚。於是我終於從楊先生口中理解到,自有記憶起,他的父親就對孩子們非常嚴格又設定高標準的要求,在父親眼中,任何違反他的安排的舉動就是不孝,長年下來,孩子們對父親是百般順從。現在父親來到生命末期,問題來了,因為老父親從未交代過如何處理,楊先生當然不想讓父親因電擊等無效醫療處置而受苦,但他更擔心的是若父親是想活下去的,卻因為做兒子決定不急救而去世,等到有一天父子在另一個世界重逢了,老父親不是會把他罵得狗血淋頭嗎?在腦海中設想這個畫面的楊先生,怕到臉色都發青。原來如此!我終於理解到家屬那原初看似毫無理性的舉動,其實仔細分析起來,在其背後都有一套合理的脈絡,而在看見我表達同理之意,楊先生也終於放下心防,開始願意聽我分析各項處置的利弊得失,最後我們共同達成結論,讓老人家在生命末期不接受不需要的搶救處置,畢竟那所有的痛苦頂多也只能多換來半小時的時間而已。我想楊先生和江奶奶的心態都是一樣的,他們都是長年照顧心愛之人的家屬,在照顧工作上親力親為,所以都不願意家人受苦,只是他們的表達方式很多時候不是大家可以理解的,更或許是今天的醫療現場不見得有餘裕和人力協助他們思考和表達意見。其實他們都是家屬的典型,楊先生年紀輕一點,不代表他就有勇氣可以做決定,江奶奶年紀大了,但也不表示我們一句「老了聽不懂」就能輕輕帶過。在醫療這端,工作的忙碌和壓力當然可以理解,只是很多時候因為早已熟悉的醫療歷程,讓我們太專注在告訴家屬我們所知道的一切,然後在有意無意間希望家屬依照我們的想法來做決定。我相信每一個醫療人員都是以患者和家屬的最大利益來思考,但有時候這種「我是為了你好」的心意也可能變成家屬的壓力,因為我們忘了家屬的感情和擔憂也該是治療過程中的一環,我們也該據此來判斷該如何處理生命末期的問題。我看著江奶奶在爺爺氣切後每天來往養護中心,當初支持氣切決定的晚輩們因著工作壓力等因素頂多只能幾個月來去匆匆的探望一次,只有江奶奶像上班一樣每天到養護中心準時報到,養護費用並不便宜,但重點是即使有中心內的人手,江奶奶還是堅持每天去,對她來說,這是她個人的心意也是責任。但她畢竟八十多歲了,開始擔心自己照顧不了的時候麼辦?要是自己反而比爺爺還早離開人世又該怎麼辦?更有那麼幾回,向來堅強的她會在我面前露出疲倦的神情,坦白承認看老伴這樣活著,她自己一點都不輕鬆,每天這樣來回跑養護中心、為了照顧的細節問題和照護人員爭執,她也會累,但只要一想到自己累了,她又立刻怪自己不應該這樣想,這般反反覆覆的過程,讓江奶奶更累了。這些家屬的苦和累,都是醫療人員少有機會見到的,有時候是我們受限於工作環境而無法見到,但有時候是我們受限於自己的想法而不想見到。還好想法是可以改變的、環境也是可以改善的,只要我們想想醫療決定可能是幾秒鐘的事,但照顧是一輩子的事,所以家屬後續好幾年要過得心神安穩或者焦慮自責,就端看在醫療現場是不是能把那幾秒鐘處理得當,更大的可能性是需要我們醫療人員有耐心也有智慧將幾秒鐘化為好幾分鐘、甚至幾個小時,好好的把所有選擇攤在家屬面前、協助他們理解、帶領他們走過糾結的思考歷程、達到彼此心安理得的最終決定。未來的世代將有愈來愈多的老老照顧案例,也有更多想讓家人好走卻不明白如何才能好走的家屬,期望所有的患者與家屬都能在生前就盡力接觸生死議題,家人間要盡可能提早敞開心胸談論生命末期的相關安排。但於此同時,我們也要理解不管怎麼事前安排,臨到死亡關卡,沒有人是準備好的,更何況每一個家庭內部有各自的歷史和情緒,所以醫療端的處置方式變得更加關鍵,畢竟醫療人員才是有醫療知識和和多年經驗的專業人員,期望大家都能理解家屬心中說不出的苦,更願意調整制式的處理方式,願意多給家屬,特別是老老照顧的家屬,多一分尊重和多一點時間,好好帶領他們走過最艱難的生死關卡。
-
2020-10-04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友善/都會區是友善慢老好厝所 臺北市失智照護網絡服務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關心您廣告】臺北市高齡人口占全人口的一成八,高於全國平均的一成四,高齡人口同時也是六都第一,也因為高齡人口多,失智失能發生率也相對於其他縣市高。臺北市推出縣市版「失智症行動」計畫,透過例行性篩檢主動發掘社區內疑似失智症,光是今年度至八月為止,透過主動篩檢確診的失智症患者達268人。臺北市衛生局長黃世傑表示,失智不失能是北市最積極努力的目標,衛福部在三年前公布的「失智症防治照顧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二點O」,北市因為高齡人口眾多,研擬屬於北市版本的「失智症行動計畫」,也是各縣市第一個推出相關計畫的縣市。找出失智患者篩檢服務進社區,及早發現個案,及時介入避免失能。黃世傑表示,失智症的民眾初期多不能接受自己罹病、也沒有病識感,就算家屬發現也不肯進醫院篩檢,既然如此,政府就化被動為主動,第一步是建立失智症篩檢的社區網絡,結合各區的健康服務中心、聯合醫院、老人服務中心等,宣傳失智症服務的同時,也提供篩檢服務。臺北市今年初至八月,辦理近七百場的失智症宣傳活動,協助一萬餘名65歲以上的市民篩檢失智症、失智症檢查等,發現568名疑似個案,轉診醫院檢查,有268人是新確診個案。黃世傑表示,活得愈久、失智症發生的機率愈高,但願意外出接受新知的長輩有限,因此宣導與諮詢服務,必須持續不斷執行,搭配主動篩檢,才有辦法讓失智症患者早期就被發現,即時介入,避免失能的發生。提供照顧資源8處失智共照中心,37處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失智症患者確診之後,為了提供民眾所需要的失智照顧資源,黃世傑表示,臺北市以個案為中心,從預防、篩檢到確診後續的各期照護全程給予協助。北市積極布建失智照護資源如失智篩檢確診醫院、失智症個案管理關懷服務醫院、失智團體家屋、互助家庭、日照中心,並規劃多層級連續性的失智照顧園區等,今年共計有8處失智共照中心。另以社區為單位,設立37處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分別提供失智者及其家屬認知促進、緩和失智、家屬支持團體、家屬照顧課程等支持服務。幫助失智者及其家屬,在完善的失智症照護網絡中能夠安心地照料家人。跨部門整合整合各部會資源,已達成「失智友善五五五」目標。黃世傑表示,北市在建立失智症行動計畫時,是採取「跨部門整合」,設立長照委員會建置北市的長照體系,由市長擔任召集人,同時建立失智網絡組,涵蓋社會局、民政局、警察局、教育局、消防局、交通局、產發局、勞動局,另外整合社區的資源,如NGO組織,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台灣失智症協會等進入協助,定期也會召開專家會議,滾動式修正臺北市失智症行動計畫。因應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2.0,臺北市從2017年開始執行,今年已經達到「失智友善五五五」的目標,該目標係指失智家庭照顧者有五成以上獲得支持和訓練、罹患失智症人口有五成以上獲得診斷及服務、有百分之五以上民眾對失智有正確認識及友善態度。不少民眾對於失智症仍停留在不好的印象,臺北市近期推出「失智者正面形象」影片,協助鼓舞年輕失智者重返社會,轉化失智者刻版印象;還有運用資訊輔助,並首推智慧AI客服「找小照了解長照」,讓民眾能更了解失智照護可用資源,擴大長照服務的能見度。
-
2020-10-04 新聞.長期照護
我要活到100歲/黃世傑帶您一起 探究高齡健康祕訣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關心您廣告】「我要活到一百歲。」71歲的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長黃世傑,不允許自己身上多一塊肥肉,每天定時量測體重,強迫自己記錄在日曆上,太太緊盯數字,計算出每月高低峰、平均值,為的就是兩人可以「健康到老」。看著臺北市人口快速老化,平均餘命83歲,其中卻有八年不健康,他相信力行均衡飲食、運動,就有機會讓不健康餘命往後延,再活久一點。長壽是一件好事,但不知不覺長壽似乎成為了家庭的負擔。黃世傑說,老化後,最怕面對失能失智,特別是失智的病程非常長,動輒十多年,失智患者後半段的人生則是伴隨失能度過,「我最怕自己得到失智症」,對家人來說真的太苦了。造成失能的五大危險因子「腦中風、失智症、高齡衰弱、骨折、跌倒骨折」,這些原因都可以透過規律運動、均衡飲食、體重管理趨吉避凶,但多數人都難以或是不願意去執行。失能五大危險因子1. 腦中風2. 失智症3. 高齡衰弱4. 骨折5. 關節疾病1.增加肌力啞鈴或彈力帶訓練上肢,挺胸收小腹。黃世傑說,避免衰弱失能,肌肉很重要,民眾常認為多走路就能「增肌」,但走路僅能訓練下肢,上肢幾乎沒訓練到。平常自己會趁午休或看電視時間,手拿啞鈴或彈力帶訓練上肢;腹部肌群的訓練,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隨時挺胸」。黃世傑說,挺胸很累,必須隨時縮小腹,縮小腹時就是邊走路邊訓練腹部肌群。常看見市民老化的樣態,多是駝背又沒有精神,駝背的民眾大多伴隨骨鬆,不慎跌倒恐增加嚴重骨折的風險,好的姿勢也能幫助培養好心情。2.管理體重搭捷運+走路上班,每天量體重、血壓。體重管理也是一門學問,黃世傑說,有一陣子血糖稍高,醫師建議少吃、控制飲食。他調整作息,每天搭乘第一班捷運到市政府,從捷運站走到辦公室,每天都準時6點22分抵達,看完報紙後量測血壓,一般性的公務在八點以前處理完。黃世傑每天一定會在固定時間量測體重,並記錄在日曆上,太太蒐集到數據後會協助統計,每個月體重的高峰、低峰,自己也會回想當天為什麼體重會增加,調整飲食方式。他笑說,這部分是受太太影響,太太對自己的要求更高,絕不吃零食,身材至今維持跟她年輕時的狀態一樣,家裡有個高標準在,自己也不能輸她。3.調整飲食外食也要控制食量,絕不「吃到撐」。飲食狀態也因為體重控制後,調整為早餐一盤青菜水果,搭配一杯咖啡,中午則是一份便當,晚上吃半碗五穀飯、一盤青菜、半條魚。黃世傑說,量雖然不多,但他蠻耐餓的,當出現飢餓感時,告訴自己正在燃燒脂肪,不要再吃了。他說,台灣人的飲食習慣都是「吃到撐」,這是不太好的飲食習慣,即使外食也必須控制飲食量。4.積極面對疾病戴助聽器像戴眼鏡,健檢紅字不能忽略。黃世傑說,避免失能還有一點很重要:即使有疾病,也要積極面對。他說自己年紀愈長後,聽力下降,現在必須要配戴助聽器改善重聽,但他觀察很多長輩不願意承認自己「老了」,助聽器堅持不戴就是不戴,其實重聽就像是近視一樣,沒有必要讓自己的生活過得這麼辛苦。不過他也笑說,重聽有時候確實會傷到自己的自尊心,太太在家裡會突然講話很大聲,讓他很受傷。他也提醒,家中若有重聽的長輩,應該先向他們揮揮手,面對面引起他們注意後再說話,這是比較好的溝通方式。他也呼籲民眾,隨著年紀漸長,應該定期做健康檢查,紅字就是警訊,千萬要記得造成失能的五大危險因子,得因應現在的健康狀況隨時調整,才有辦法健康活到老。
-
2020-10-04 失智.照顧喘息
失智故事/行動藝術家湯皇珍 把失智照護變奇幻旅程
失智症是一條長達8到10年的旅程,對許多照顧者來說,猶如進入人生的隧道,前面的路程不可知的居多。而行動藝術家湯皇珍從陪伴失智母親的過程,淬煉為「失智煉金」,在日前由桃園長庚失智症中心主任徐文俊舉辦的長智論壇中,分享自己如何連連闖三關以及轉念的過程,現場引發不少家庭照顧者的共鳴。照顧失智媽媽如闖關,關關難過關關過。湯皇珍指出,罹患失智症的母親已經九十多歲,現在多數時間已經臥床,但母親一開始罹患失智症時,對她帶來衝擊,第一關卡就是遺忘,常指稱他人偷錢,而她也成為小偷之一。湯皇珍的第二關卡是母親到菜市場購買重複的物品,她擔心母親自行外出可能忘了回家的路,幾度在門口拉拉扯扯、扭打,曾經有一次七分鐘的路程,母親花了2小時車程才回到家,當時她形容心肺就像要爆開來,擔心得不得了,還好母親遇到好心的小黃司機,才安全將母親送到家。第三關卡則是母親常在黃昏時出現幻覺,看見親人,湯皇珍剛開始總是和母親相對抗,但現在想一想,「自己沒看到的真的不存在嗎?」抱持同理心,湯皇珍開始嘗試問母親,「你看到哪些東西?」第四個關卡、第五個關卡接續到來,例如家中出現一把把的鑰匙,或是朋友簡單的問候,母親卻「牛頭不對馬嘴」回答,讓身旁的她感到尷尬。練習轉念,把「小偷指控」轉化成尋寶遊戲。陪伴母親的經驗,讓湯皇珍開始思考自己其實也不時有遺忘、突然想不起某些詞彙、想不起自己要做什麼事情等情況,從事藝術工作的特性也讓她開始練習「轉念」。例如當被母親指責是小偷時,湯皇珍舉例可以問對方,「剛剛掉了什麼東西?我們一起來找找。」母女倆在家中展開尋寶遊戲,母親邊找邊跟她說為什麼這個東西很重要?為何如此在乎?在遊戲中丟掉脾氣,多了溝通。而尋寶遊戲對湯皇珍來說也像回到兒時,享受抽絲剝繭的小樂趣。若失智者執意外出,有些家庭會在門口上鎖,甚至在後面追著失智者跑,湯皇珍說,她有朋友遇到類似的情境,後來家人體力不敵年長失智者,與社區的派出所溝通,當失智者走失時至少能找到回家的路。當幻覺出現,無法對話時,用唱歌代替。至於幻覺問題,她從「接受」開始,很可能因為母親欠了親人一筆錢,才會看見親人出現在家中。講不出話來時,湯皇珍就會用唱歌來替代,讓母親可以用她擅長的歌唱甚至兒歌,與她互動。這也是湯皇珍在2019年推出「成忘太太」行動戲劇中想表達的成全忘記,用想像力克服困難失智這趟未知的奇幻旅程,湯皇珍說,還有一次夜裡,母親捲起棉被當包袱說要回老家,當時她一直思考「媽媽究竟要回到哪個家?不就在家裡嗎?」這些失智症帶來的逆境,讓湯皇珍在「成忘太太」中以「媽媽我們來飛吧」,用想像力帶著失智母親回家。失智煉金,用不同觀點看走過的路。「失智可以煉金嗎?老了還能煉金嗎?」煉金術是13、14世紀時,術士將最毒的物質液態汞經過多次質變,變成黃金。湯皇珍說,她陪伴失智母親的過程,自己也來到六十幾歲,開始學習用不同觀點看前面走過的路,用更寬廣的心,從不同心眼去接納、成全別人,去挖掘生命之旅的意義,也能用快樂的心情告訴自己「終於回家了」。徐文俊提醒,失智症的逆境也可能是與父母、手足重建關係的機會,共同面對照顧問題,彼此分工,並且更了解手足。而透過陪伴的過程,中年人也開始預備老,例如夫妻能多了解對方的生命故事。當我們老去時,下一代也了解如何對待我們,讓喜樂遺傳下去。下一場長智論壇活動、直播預告題目:邊聊邊療?談失智症的非藥物輔療創新設計時間:11月12日(四)上午9:25-11:30講師:5% Design Action社會設計平台執行長 楊振甫博士活動地點:桃園市龜山區舊路里頂湖路123號(桃園長庚紀念醫院B2大會議廳)直播平台: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Dementia)備註:在觀看直播時若您需要手語服務請電洽02-27408000轉230呂小姐
-
2020-10-04 失智.新手照顧
延緩退化/認知刺激延緩病情 79歲美枝阿姨 「沒時間」失智
台北市政府今年邀請YouTuber又仁拍攝宣導短片《失智者正面形象影片》,說明失智者能展現自身價值,扭轉社會的刻板印象。79歲的美枝阿姨即是正面形象的最佳範例,她雖然失智,但每天行程滿檔,上課、唱歌、運動、當志工、和家人去旅行,充實的生活延緩了她的失智病程,連醫師也對她豎起拇指說:「讚!」旅遊途中突然發病、打開瓦斯爐忘了關……媳婦驚覺不對勁。美枝阿姨年輕時是一名裁縫師,修改衣服相當拿手,打理家庭更是一把罩。大兒子形容:「包括我爸,我們每天都接受媽媽的指導在過日子。」但2015年起,精明能幹的母親卻慢慢變得不正常。何以見得?大兒子說,他帶父母到大陸湖南的張家界旅遊,因為擔心路滑,他交代母親務必牽好父親的手,「但轉眼之間,我媽媽就忘了這回事,自顧自地走,還會忘了要往哪裡走,一臉茫然。」那趟旅行下來,美枝阿姨的行李也無法自己整理了,改由先生接手。她回到家後,煮飯開始會燒焦,打開瓦斯爐會忘了關火,忘了如何修改衣服。大兒子說:「雖然交代她的事情會忘得一乾二淨,但以前發生的事情記得一清二楚。」美枝阿姨的大媳婦是護理師,驚覺不對勁,很快地就帶婆婆到台大醫院就醫檢查,確診為早期失智症合併些許的巴金森氏症。於是,美枝阿姨在醫師的協助下,開始積極接受藥物與行為治療;四名兒女也動起來,讓母親「不得閒」。散步完看戲、唱歌寫字、做運動,丈夫兒女輪流陪伴。美枝阿姨有多忙?大兒子說,當時母親還和父親一起住在內湖,他們請父親每天帶母親繞著碧湖走兩圈、共六公里,結束就到台灣戲曲學院看戲,有機會就和附近鄰居互動聊天。如果內湖的教會或里民中心有開課程,就去報名上課。大兒子則是每年都帶父母到大陸旅遊,一年安排兩到三趟。另外,他每天也撥空去內湖,陪父母唱歌和寫字,也帶著兩老做「墊腳尖」運動。美枝阿姨從只能墊十下,慢慢訓練到可以墊100多下,後來還學會深蹲,最多能蹲20下。未料,父親去年七月逝世,四名兒女少了父親這名「神隊友」,又不放心母親只和移工看護兩人共居。最後決定,由大兒子把母親接到南港,與看護共同照料。但母親因父親過世,每天過得孤單消沉,總是抱怨人生沒意思。每周五天課程滿滿,食物銀行當志工,媽媽能做就讓她做。「我覺得這樣不行,必須再安排媽媽去上課。」大兒子說,他在鄰居介紹下,帶著媽媽到南港的久如社區發展協會參加每周兩天的銀髮族活動,中午還能和鄰居共餐,「社區辦理的活動真的很棒!我很滿意。」過沒多久,有專業人士建議他,可以再帶著母親去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委託的南港復生教會辦理的失智據點看看,有更專業的課程能夠選擇,包括畫畫、運動及相關互動課程。於是,美枝阿姨就被大兒子安排:每周一、四到復生教會上課,每周二、三、五去久如社區發展協會參加活動。「教會牧師看我媽媽狀況還不錯,問要不要到1919食物銀行當志工?我回說當然可以,只要媽媽能做,就盡量讓她做吧!」每到周末,大兒子還會訂好不同飯店,請有空的弟弟妹妹輪流陪母親住飯店。偶爾也帶母親回九份老家找親戚打牌,小賭一番,增加趣味。大兒子忍不住笑說:「行程滿檔讓媽媽每天回家就累倒,晚上不到九點就熄燈睡覺。」穿衣洗澡都能自己來,醫師評語:真不容易!因為「認知刺激」幾乎沒間斷,醫師對美枝阿姨的評語是:「真不容易!」病程往下掉但是惡化很慢,還認得出家人,穿衣、洗澡自己來也沒問題。大兒子說,照顧失智症患者需要無比耐心,但全天候照顧有無形壓力,讓照顧者精神緊繃,「連我也會受不了。」感謝這些課程與活動,讓母親每天上課開心,他也有空做自己想做的事,期盼未來政府能投入更多的失智症支持資源。大兒子也以失智症家屬身分,鼓勵有失智者的家庭積極找外部資源,多給失智症患者生活刺激,對疾病延緩有正面的效果,照顧者也有機會喘息,不被照顧工作綁架。
-
2020-10-04 失智.照顧喘息
失智故事/40多歲失智 不想拖累公司…拚當烘焙王
四十多歲的汽車原料銷售員小華(化名),勤快加上記憶力超好,月薪十幾萬,但去年某一天,他竟忘了許多零件的價格,講話也顛三倒四,家人陪同就醫,確診為年輕型失智症,在失智症共同照護中心輔導下,他仍繼續在原本公司上班,休假時學習麵包烘焙技術,計畫日後開麵包店,成為「烘焙王」。桃園長庚醫院失智中心主任徐文俊表示,失智症分為血管型、額顳葉退化型兩大類,後者為年輕型失智症患者最常見的型態,初期症狀為語言障礙、行為異常、飲食口味改變,容易情緒失控等,病程發展比老年型還快;但年紀還輕,希望企業給予關懷,透過調整職務內容,讓患者得以持續工作。台大醫院職能治療師毛慧芬表示,輕度年輕型失智症患者仍具有不錯的體力及部分認知能力,仍可繼續工作。以小華為例,遇到好老闆,共照中心協助溝通後,公司調整職務,協助汽車零件編碼;不過小華不想拖累公司,積極存錢,並學習烘焙技術,希望開烘焙坊。「誰說失智症患者沒辦法再工作」徐文俊說,二O一七年起,桃園長庚成立失智共照中心,失智就業協助為重點,已協助十多名年輕型失智症患者重返職場;毛慧芬表示,協助年輕型失智症患者重返職場有一定難度,因大部分企業認為失智就等於失能,呼籲政府多關心年輕型失智症患者,提供就業協助。
-
2020-10-04 失智.失智資源
日照中心/全國首間…年輕型失智日照中心 年底開幕
據統計,全台年輕型失智症患者超過一點二萬人,但現行日照中心課程設計均以「老年型失智症」為主,有五十幾歲失智醫師被送至日照中心,跟著失智老人一起唱歌、畫畫,自覺遭羞辱,不願再去。為了讓年輕型失智症病人有機會重返職場,士林靈糧堂社福協會承接營運奇岩日照中心,規畫全國第一間年輕型失智日照中心,預計年底開幕。士林靈糧堂社福協會發展處長倪頌惠說,將規畫年輕型失智症收治專區,名額十五人,以極輕度與輕度年輕型失智症患者為主,依照不同的失智等級,給予客製化的課程訓練,並提供家屬心理諮商,減輕身心負擔。士林靈糧堂社福協會服務處長李梅英說,傳統日照中心也收治年輕型失智症患者,但年輕型與老年型失智症患者的退化速度、心理狀態截然不同,照顧方式當然也不應該一樣。目前全台六百多家日照中心失智照護課程,多以懷舊的帶動唱、畫畫等活動為主,這對年輕型失智症患者來說,毫無吸引力,難以參與其中。李梅英說,許多年輕型失智症患者正值職業生涯巔峰,自認還能對家庭及社會有貢獻,置身於日照中心,常覺受辱、難堪,而不願再去。倪頌惠說,年輕型失智症患者確診後,對家庭經濟衝擊更大,很多男性個案確診後,從未進入職場的太太必須同時面對經濟壓力與照顧負擔,幾乎快得憂鬱症。因此,年輕型失智症患者更需透過職能重建等專業課程來延緩退化,進而有機會重新踏入職場,分擔家計。不過,目前除了Young失智會館提供職能重建的服務,幾乎沒有共照中心關注年輕型失智症患者。至於課程安排,倪頌惠說,「課程還在摸索中,但這一步很重要」,這次踏出台灣的第一步,希望能協助年輕型失智症患者及其家庭,回到正常生活。
-
2020-10-04 科別.耳鼻喉
吃東西常嗆到,小心是吞嚥障礙! 非單純退化引起,3疾病都可能發生
一名70歲阿嬤患有帕金森氏症,近半年來在吃東西的時候常常嗆到,由家人陪同就醫,經內視鏡檢查,發現喉咽肌力不足,造成吞嚥障礙;原本已排定由語言治療師進行治療,但仍來不及,在某日晚餐後,阿嬤因嗆傷造成吸入性肺炎緊急送至急診搶救。易嗆到別不以為意 嚴重恐危及生命安全萬芳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洪士涵表示,常見的吞嚥障礙,往往開始於「容易嗆到」這樣不起眼的小事,也因此許多年長者不以為意,錯失及早復健與練習的時機。洪士涵主任進一步解釋,吞嚥障礙大致分成兩大類,一是吞下去的過程中,保護不足嗆到;另外則是所謂吞不乾淨,食物殘餘在咽喉造成的問題。這些障礙產生之後,輕者嗆到造成生活不便,進食速度變很慢;嚴重者,甚至會出現營養不良或是吸入性肺炎等危及生命的狀況。治療吞嚥障礙 訓練咽喉肌力與改變食物性質吞嚥障礙的治療,洪士涵主任指出,以語言治療師「訓練咽喉肌力」以及「改變食物性質」為主,由於吞嚥困難時吃東西容易嗆到,而造成飲食量不足,衍生營養不良問題,因此治療師會訓練病人的喉肌力,增加吞嚥的力量;越早訓練,吃的東西越多,營養也越足夠,也越有力氣順利吞下食物。另外,也會改變食物軟硬度及濃稠度,讓病人方便飲食,減少嗆咳或吸入的機會。 進食易嗆到、喉嚨卡 提高警覺就醫盡早治療根據國建署統計,台灣65歲以上長者約有12.8%有吞嚥困難,除了單純因年齡增加而引起的退化外,也有許多臨床狀況會導致吞嚥困難,例如中風後、帕金森氏症、失智症等,實在不可不慎!洪士涵主任也呼籲,年長者在進食時若出現嗆咳、喉嚨卡卡等症狀,都應盡早就醫治療,將有效幫助長輩們快樂進食,吃原本年輕時吃的東西。(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魚刺哽到喉嚨吞飯、喝醋都NG! 第一時間這樣處理才是正解 睡前吃東西超NG? 研究證實了!想減重千萬別這麼做
-
2020-10-03 失智.名人專家
唐從聖/照顧失智父母逾10年 唐從聖學到三堂課
藝人唐從聖照顧失智父母,學習到三堂課。第一堂創意課 窮則變,變則通唐從聖演技精湛,作品得獎連連,這些功力不僅僅靠著一齣齣戲劇、舞台劇磨練而來,長達15年照顧失智雙親的歷程,更打開了唐從聖的腦袋。例如,他兩年前成功的把輕度失智症的媽媽「騙」到了沖繩,一個多小時飛行轉換任意門,來到講日本話、飄散著三味琴音樂、日本料理懷舊氣味的場景,旁邊還有兒孫陪伴,讓自小接受日本教育的媽媽重返兒時時光。哪裡知道這過程當中,唐從聖考慮了多少失智症長者的不便之處,例如兩個小時內必定得上廁所、氣候冷熱、飛行時間以及環境對媽媽情緒的影響等等,一一剔除了擁擠的熱點東京、過冷的北海道,才誕生了一次他口中「完美,又完成一次不可能的任務」。有了沖繩旅行的成功經驗,他和全家老小兩個月前,還挑戰了一趟阿里山之旅。這次他找專業導遊規畫,景點、拍照點必備,阿里山上溫度低,住宿要有電梯、暖氣,食物要找適合老小吃的;太平雲梯天空步道走吊橋,媽媽、小孩懼高,改成到老街吃冰、逛逛,在媽媽體能有限的情況下,走逛神木群達標,而觀日出雲海困難度太高,唐從聖說沒關係,家人錄製影片帶回民宿播給媽媽看。唐從聖認為,很多人看到失智症就慌了,但有一部分要怪自己沒有找對方法,包括責任分攤的方法、從外面找資源的方法、照顧者紓壓的方法,所有方法都盡力了,再來談痛苦。而他從照顧失智父母學習到最多的是,「窮則變,變則通,運用想像力,改善你和病患的關係,也改善你們的親子關係。」第二堂珍惜課 好的時刻無多,彌足珍貴「和失智症賽跑,敵人是時間。」失智症者在輕度階段,好的時間多,壞的時間少,要珍惜好的時間。唐從聖罹患失智症的父親5年前過世,談到父親在中度失智階段,反而脫去職業軍人的嚴肅外表,天外飛來幾筆的冷笑話經常笑倒整屋子的人,這些場面至今仍讓唐從聖難掩嘴角笑意。唐從聖打小在台南眷村長大,他是老么,自然博得父親多一點疼愛,當爸爸開始有失智症狀時,家人還彼此質疑不可能,抗拒得很,但爸爸變得講話不得體,生活亂了套,出現尿失禁,進一步就醫確診時,已經來到中度失智症,之後又經歷三次中風,身體每下愈況,當時唐從聖出走原經紀公司創業,火鍋店才起步,百廢待舉。唐從聖陪伴父親對抗失智症10年的過程,他常想「為什麼是我的爸爸得失智症?為什麼不是你爸、他爸?」當知道失智症無法痊癒,唐從聖又問自己,「我該怎麼辦?怎麼和這個失智症爸爸相處?」他試圖去找父親的好有什麼不一樣?「我找到了,我找到一個會講笑話的爸爸」。唐從聖回想父親和家人乘車時,望著窗外的公車問:「為什麼馬路上都是公車,沒有母車?啊,因為母車在家洗衣服、帶孩子。原來爸爸把公車擬人化了,這是爸爸沒有失智症之前不可能說的話。」「我問爸爸今天開不開心呀?他回我,醫院沒有床位,我沒辦法開心(開心臟)。」接著我和爸爸都做了一個笑話好冷的表情,「我要不要謝謝失智症!謝謝上帝,我失去了一個軍令如山的爸爸,換到一個幽默風趣的爸爸。」「失智症對爸爸是好還壞?我想想是好事,因為不快樂的事情記得少,快樂的事情記得多,孩子們都陪伴著他。」遺憾的是,當時為了父親的身體,有些食物常擋著不讓他吃,現在想想真後悔,「想吃就吃,想喝就讓他喝吧!」和失智症搏鬥真的累,患者累,照顧的人壓力更大,唐從聖說,每次照顧得很鬱悶、煎熬時,難免心想這時間還要熬多久,兄弟姊妹的照顧分工磨合了5年,也彼此嗆聲過「誰專業,誰負責」這類的氣話。但當有一天照顧壓力解除之時,也代表著爸媽走了,一想到這,我們寧可24小時當中,就算只有1小時的時間,能彼此關心、享受失智冷笑話,都是彌足珍貴。他還在療傷止痛,從照顧雙親的點滴,唐從聖構思描述失智症相關的影片,終有一天希望能介紹失智爸爸讓大家看見。第三堂科技課 預防失智要三動,科技來幫忙唐從聖跨域表演、創業,身分多元,最近他又多了科技公司公關長的頭銜,為樂齡智造公司的預防失智訓練設備推廣代言。初次跨足科技產業,唐從聖說,因為照顧父母的關係,他熟悉失智症,但對財務報表、科技專有名詞不熟,「我就規規矩矩當菜鳥,做足功課,簡報給公司主管聽。」這位公關長已經帶著團隊向企業、政府部門做簡報,和社福團隊做資源連結,今年還和桃園市政府合作在八個關懷據點設置SODA樂活訓練機和課程,長輩接受度很高。唐從聖笑說,原本有些長輩坐著輪椅、無精打采,玩起打地鼠的訓練遊戲時突然忙碌起來,動手又動腦,感覺自己也對社會做了貢獻。事實上,唐從聖的母親也身體力行,透過三動成功延緩失智病程,半年以來她居家使用SODA樂活訓練機,透過訓練數據上傳雲端,讓職能治療師解讀變化,發現母親在反應力、注意力、協調力、記憶力曲線都有提升,讓他更願意向家有輕度認知障礙或輕度失智症者推廣。>>唐從聖樂齡智造看更多報導:《橘世代》
-
2020-10-02 新聞.生命智慧
只是想好好死,有這麼難嗎?「荷蘭安樂死實錄」教會我的「幸福死」
成排的孟克《吶喊》有位相當了解日本高齡者問題的友人這麼對我說:「日本也有相當好的老人設施機構,妳應該要去看看。」「那是什麼樣的地方?」我問。「在一般自費的老人之家,接受胃造口灌食(在腹部上開個小洞,可以從胃部直接注入營養的方法)的人,只能在自己的房間裡乖乖躺著。但這裡完全採用開放空間,接受胃造口的人不需要躲在房間裡,也可以和大家一起外出。完全不需要躲藏,是一個相當開放的設施機構。」我在二十年前曾經親眼見過接受胃造口手術的友人父親,躺在醫院有著多張病床並排的大病房裡。當時的我因為年紀還輕,對於死亡這種議題沒有多大的關心,當然對「胃造口」這個詞彙也一無所知。可是直覺上總覺得哪裡不對勁,所以當時的畫面一直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裡。因為我不知道當我還沉浸在自己的想法裡時,社會上的老人設施機構到底有了多大的進步?於是我滿心期待地前往友人所說的那間自費老人之家。當我抵達之後,看它的外觀和一般常見的五、六層水泥建築並沒有什麼兩樣。老實說,當下讓我有些失望。這不是和一般常見到的自費老人之家一樣嗎?在還沒來到這裡之前,原本我的想像是,一樓是可以一眼望去、一覽無遺的全開放空間。不分照護程度,所有的入住者都可以很歡樂的聚集在這裡。當然也包括必須躺在擔架上的胃造口灌食病人。但殊不知,這一切都只是我個人的妄想而已。積極接收需要重度照護高齡者的設施機構自費老人之家也是各式各樣。有些是針對尚可自由行動的健康高齡者、有些是針對需要接受照護的高齡者、有些是標榜居住環境空間寬敞、有些則是著重在入住費用或是使用費用等,實在很難用簡單幾句話來說明。這裡所要介紹的,我想是比較接近特別養護老人之家吧!這裡和我到目前為止參觀過的自費老人之家相比,最大的不同應該是「給予那些沒有去處的高齡者一個棲身之地,積極接收需要重度照護高齡者的設施機構」這點吧!但光是這點不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了嗎?近年來,「照護人手不足」是許多老人設施機構普遍面臨的問題。也因為如此,據說在許多設施機構,慢慢地有只接收需要輕度照護高齡者的傾向,而不想接收需要重度照護的高齡者。這麼一來,那些無法進入設施機構的人,也只能留在家中接受家人的照護了。對於那些需要重度照護的高齡者來說,老人設施機構的重要性是不用多說,任誰都能理解的事情。醫院是治療的場所,讓已經不需要接受治療的人辦理出院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換句話說,一些沒有治療必要卻長期臥床不起、不良於行的人,理應不能將他們安置在醫院。也因為如此,出現了一些沒有家人可以協助照護的高齡者。這些高齡者既無法在自己家中接受照護,也無法立即進入特別養護老人之家,可以說是已經走投無路。這個時候,如果有個地方願意收容他們,他們內心的感激自然不言而喻。在這裡,不只可以收容胃造口灌食的人,其他像是癌末病患或是需要重度照護的病患也都一併接收。這裡讓那些無法在家中接受照護的人也能有個棲身之所,這點讓我感到相當驚喜。目前這個設施機構的入住者約有六十名,其中大約七成的人經診斷判定患有失智症,另外約有十數名的人則是接受胃造口灌食的患者。由於這裡是自費老人之家,所以與特別養護老人之家相比,費用自然比較高昂些。但也因為如此,不用花費時間等待,隨時都可入住。這對一些已經走到人生最後階段的病患來說,也成了選擇安寧療護的場所。但也或許其實一些積極接收需要重度照護患者的設施機構正在增加中,只是我不知道而已。死不了的痛苦終於來到胃造口灌食患者的樓層了。我似乎緊張了起來。出了電梯門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護理站。護理站的前方,就是一般常見的開放空間設計。在這開放空間的正中央擺著一張大桌子,大約有十個斜躺在輪椅、身上掛著灌食管的病患圍繞在桌子四周。另外也有像是臥床般躺著的人。這裡所帶給我的印象,似乎和介紹我來這裡的友人的印象有些許出入。雖說是開放空間,但空氣中那份不自然的安靜,總讓我感到有些害怕、卻步。即使我主動開口打招呼「您好」,也沒有任何回應。桌子四周儘管圍著將近十個人,卻沒有任何一個人察覺到我的存在。在那個開放空間裡,明明有人,卻又好像沒人。當下彷彿就此靜止,沒有任何一個人做出動作,也沒有任何一個人說話。這時的我彷彿如夢初醒般,終於了解到自己有多麼無知。所謂的胃造口灌食,就是在那些無法從嘴巴進食的患者胃部打洞,將營養直接注入胃部。我只知道攝取營養的方法是由嘴巴進食改成由胃部直接吸收,但是實際親眼看到胃造口灌食的患者時,讓我整個心都揪了起來。因為無法從嘴巴進食,所以他們的嘴巴也開始逐漸退化,漸漸變得無法開口。透過我的眼睛所能確認的,就只有患者還活著的這件事而已。或許是肌肉已經僵化的關係,當時在場有位面部毫無表情的女性,當我和她的眼神相對時,感覺到從她眼神透露出來的是在對我訴說:「讓我死了吧!」靠著胃造口灌食讓生命勉強延續下去,一定很痛苦吧!即使想要結束也結束不了。無法表達自己的意思是很痛苦的,難道也無法用眨眼來表達嗎?我這麼想著。可是,為什麼會陷入這樣的狀態?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如果無法進入設施機構,又有誰可以照護那些有需要的人?如果不想讓自己在將來有這樣困擾的話,我認為趁著現在還能自由活動、表達自己意思的時候,向身旁的家人或是友人交代清楚,「是否希望採用胃造口灌食」或「是否希望接受維生治療」等是有必要的。每個人只是靜靜地望著天空;有些人發出微弱的聲音;有些人雖然還活在人世,但實際上彷彿已經往生他界。這些人雖然身體這個軀殼還活在人間,但軀殼裡卻已經少了靈魂。明明靈魂已經前往他界,人們卻強行對他們的身體注射營養,讓他們的軀殼可以延續下去,阻止他們的死亡。雖然我覺得與其臥床在自己的房間,不如在開放空間,和其他人一起度過比較好。但不知怎麼地,卻有一股讓我想要將他們身上管子一個個拔起的衝動。那些維生裝置一旦裝上之後,便再也沒有拔下來的一天。我想在這些患者身旁照護他們的工作人員也是痛苦的。如果對患者投入過多感情的話,勢必很難在這裡工作下去。 我的頭腦裡,浮現了孟克《吶喊》這幅畫中充滿恐懼的臉。在我眼前的這些人,似乎每個人都在驚恐地吶喊著。將父母送進老人設施機構,因為看到父母的表情而心生恐懼,從此再也沒有來探視過父母的人也大有人在。荷蘭安樂死實態幾天後,我拜訪了一位在阿姆斯特丹擁有辦公室的三十多歲女性家庭醫師,向她請教有關安樂死的事情。讓我驚訝的是,這位女醫師用若無其事的口吻對我說:「昨天我才剛結束一個安樂死的案例。」這位女醫師說自己到目前為止,已經替六名病患以注射方式完成安樂死。但為什麼是用注射的方式?據說用注射可以確保病患的死亡。如果是用投藥,無法發揮藥效的情況也可能發生,所以死亡的機率並非百分之百。一般來說,在家中進行安樂死是最為普遍的做法。躺在床上的病患周圍,圍繞著自己的家人及親友,當說出「我們就用紅酒乾杯!」這句話後,便面帶笑容且以沉穩的態度執行安樂死,總覺得讓人羨慕。在荷蘭,安樂死的說法為「Euthanasia」,這是取自希臘語中意味著「好」的eu,以及「死」的thanatos,兩者結合之後,便有了「幸福地死、好好地死」的意思。安樂死,就是一種可以幸福死去的方法。「那麼,差不多了嗎?」家庭醫師這麼問。當病患本人也點頭同意之後,便朝手腕進行注射。幾分鐘後安詳地去世。房子外頭,也有警察待命。這就是荷蘭的安樂死現場。失去生存意義的高齡者安樂死,將成為今後課題為我們進行解說的志工威廉森女士說,近來有許多罹患失智症初期階段的患者希望尋求安樂死。但這在判斷上十分困難。今後,如何判斷患者究竟是「精神障礙與失智症的合併症」,還是只是「失去生存意義的高齡者」,將成為安樂死協會的課題。這些話讓我聽得直點頭。因為失去生存意義的高齡者,也可能是我自己將來的寫照。我可以想見,沒有親人孑然一身又固執的我,如果老了又失去存活意義的話,勢必會如同廢人一般。等到那個時候,就會恨不得可以早點結束自己的人生。在社會福祉規劃完善,且讓人到人生最後都能安心生活下去的荷蘭,居然還有老人一心求死,這點讓我有些驚訝。「老」這件事真是讓人傷透腦筋啊!對於那些身旁有家人的老奶奶來說,長壽或許是件幸福的事情。但是對於像我這種孤身一人的人來說,如果沒有辦法讓自己過得像樣的話,就糟糕了。因為現在還有我想要去投入的事情,所以還能讓自己散發閃耀的光芒,陷入低潮還言之過早。等到自己真的變成老奶奶,漸漸變得沒有體力的時候,還能忍受得了這樣的自己嗎?我也不是因為沒有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家庭而感到後悔,只是想到還是有些難受。或許也是因為這樣,我從以前開始,本能上就很嚮往可以施行安樂死的荷蘭。「失去生存意義的高齡者安樂死,將成為今後課題」,可以說是超高齡社會的必然問題。令人痛苦的不是患病這件事,而是即使沒有患病,可以長命百歲,也會讓人痛苦這件事。 失去生存意義的高齡者……儘管在精神上和以前沒有什麼兩樣,但是被孱弱的身軀給拖活著,這是我們所無法想像的。書籍介紹書名:長壽地獄作者:松原惇子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19/03/07作者簡介/松原惇子一九四七年於日本埼玉縣出生。昭和女子大學畢業後,於紐約市立皇后大學研究所取得諮商碩士學位。三十九歲時以《女人購屋時》(文藝春秋)一書初試啼聲,躍身為作家。第三本著作《可頌症候群》一書成為暢銷書之際,書名也成為流行語。投注於「單身女性的生存方式」研究之餘,也以此為題材,從事寫作及相關演說活動。現為NPO法人SSS NETWORK代表理事。同時也是創作歌手與電影製作人。喜歡多方嘗試。著有《不害怕「一個人的老後」》(PHP文庫)、《獨老時代》(世茂出版)等多本。延伸閱讀: 老是睡不飽、常脹氣都是肝臟求救訊號!多吃4類食物養好肝 聽過「環保自然葬」嗎?台灣流行這5種,各縣市「這種葬法」還免費!
-
2020-10-02 失智.大腦健康
大腦健康/失智症不是退化,可預防!中西醫大推這3招,「醒腦」超有效
不少民眾會把「失智症」認為是腦部退化所造成的,但失智症其實是腦部生病而非退化。由於大腦分很多區域管理,每區都很重要,中、西醫都建議,可以藉由手腳訓練、運動來活絡大腦,尤其是在頭頂和耳朵的穴位上多做刺激,每天10-15分鐘,對預防失智症很有幫助。大腦可透過訓練維持活力 豐原醫院神經內科顧問醫師廖益聖表示,大腦分很多區域,有管記憶的、聽說讀寫的和管手腳運動的,熟齡族群可以每天利用一點時間,加強一些手腳訓練運動、動作、記憶來預防失智,包括簡單拉耳、敲敲頭部,或是原地踏步等動作,短短10多分鐘,日積月累就能見成效。 豐原醫院中醫科醫師鄭名惠說,民眾從身體穴位下手,像是頭部的百會穴、兩耳連線之上的地方,輕輕敲百會穴及兩指寬的周圍頭部,可以藉此疏通頭部經氣。 另外,耳朵這邊也有很多穴位,可以先從耳廓慢慢畫圓,往外摸熱再到全耳,或是拉拉耳垂、提耳尖。 要如何同時做這3招,來加強訓練手腳運動、動作、記憶呢?鄭名惠建議,每天可原地快走10-15分鐘,快走的同時,一邊敲頭頂穴位、拉耳朵穴位,並且從1數到100下,更可以增加肢體和腦部的協調性。 遠離危險因子增保護因子 藉由穴位刺激及手腳運動,也能達到「趨吉避凶」。趨吉就是要增加大腦的保護因子,多運動、多動腦、多參加社團活動以及均衡飲食、維持健康體態;至於避凶,則是要遠離危險因子,不抽菸、不憂鬱、避免頭部外傷及避免三高產生。●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50歲後,「我的志願是一路玩到掛!」不只出國遊學、騎車環島,丁菱娟這樣玩出快樂第三人生.退休後,繼續過幸福生活!給大人4個周末創業建議,趁著中年,實現人生最想做的事.一個人愈能夠「放下」,就愈富有!3條件打造極簡生活,讓人生更優雅、有精神
-
2020-09-30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友善/跟著校長話失智 你就是友善小天使
全球平均每3秒即有1人罹患失智症,世界衛生組織(WHO)強調失智症非正常老化,應將失智症列為公共衛生優先議題。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預估於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臺北市截至今年8月,老年人口比率已達18.71%,為六都老化速度最快城市。面對人口快速老化所帶來的問題,如何建構高齡暨失智友善社區網絡,成為刻不容緩的重要議題。臺北市大安區老年人口居12區之首,以失智症盛行率8%推估,大安區65歲以上失智症人口已超過5,000人,且有9成的失智症患者居住於社區中。臺北市大安區健康服務中心與建安國小合作,辦理「校長來開講-失智症繪本導讀」活動,從生命教育角度著手,透過失智症繪本分享,培育國小學童健康意識及失智友善態度。「奶奶的記憶森林」乃溫馨、感人的「失智症關懷繪本」,故事中描述累積豐富生命經驗的老奶奶,罹患失智症後忘記了原本熟悉的事物,為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故事中失智症的奶奶與孫女的互動過程,逐步帶出代間情感,以及面對失智症,該如何友善與關懷的互動。校長藉由活潑、生動的方式故事分享,也讓學生了解,生老病死是生命的必然,勇敢面對雖是艱難的課題,卻能憑著美好的記憶重新出發。大安區健康服務中心積極建構失智友善社區,將不定期與學校合作辦理失智症相關識能宣導活動,期望每位學生都能成為失智友善小天使,多多關心身旁的長輩,為實踐失智友善社區願景邁進。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9-28 養生.聰明飲食
吃魚能變聰明?防失智?專家指5大好處:還能降心血管疾病風險
相信不少人小時候都聽爸媽說過「要多吃魚才會變聰明」,確實吃魚對於腦部相當有幫助,不過好處可不僅於此,魚類的營養也對身體有相當多的益處。究竟有哪些好處?可以吃些什麼魚?又該怎麼吃?來看簡鈺樺營養師怎麼說! 吃魚有利健腦?營養師:omega-3是關鍵 簡鈺樺營養師表示,大腦的組成中約有5-6成是脂肪,魚類之所以會對大腦有所幫助是因為本身含有一種脂肪酸叫做omega-3的不飽和脂肪,這種脂肪酸可以做為大腦神經元的膜主要原料,因此對於大腦發育和功能顯得特別重要。 omega-3含量較高的魚類,前幾名包括了鯖魚、秋刀魚、鱸魚、鮭魚等,想補充omega-3的民眾可以從中選擇。不過魚類的選擇非常多樣化,建議民眾多元攝取對健康更有幫助。 除了魚類以外,植物性油脂也是omega-3的來源之一,像是亞麻籽油、核桃、葵瓜子等都是相當不錯的選擇。不過也要留意每日建議堅果攝取量1茶匙,以避免攝取過多反而對健康帶來負面影響。 吃魚有利防失智?營養師:有吃有差! 吃魚有利健腦,這也讓許多人好奇是不是也有助於防範失智症,對此簡鈺樺營養師表示,以現有的研究資訊來看確實是有所幫助的。簡鈺樺營養師引述,據中研院潘文涵特聘研究員以1436位長者的飲食型態及失智情況之研究來看,發現若魚類攝取每週不到1次,罹患失智症風險約為25.7‰,每週攝取超過4次則約為17‰。而若茶葉和魚類攝取量每週均少於4次,罹病率約為24.1‰;每週均超過4次,罹患失智症的比率則降為12‰,風險降低約一半。 不過簡鈺樺營養師也提醒,吃魚的時候還是要記得多元攝取的原則,而防範失智症除了飲食之外運動也相當重要,已有相當多的研究證實規律運動對於預防、改善失智症是有相當好的效果,不論是有氧運動或肌力訓練都是很好的選擇。 吃魚不僅助於健腦,更有抗發炎等好處! 簡鈺樺營養師更進一步表示,omega-3不僅有助於健腦、防失智,對於抗發炎也非常有利,而若將其拆解成EPA和DHA來看對生理的影響,EPA的功能主要是降低血中三酸甘油酯,有助於預防動脈硬化去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DHA的功能主要功能是幫助腦部細胞及視網膜發展,好處相當多,這也是為什麼常見叮嚀成長中的孩童補充DHA的原因。 雞、魚等白肉較健康?均衡攝取才是健康之道 不少民眾多少聽過肉類的營養攝取宜多以白肉為主、紅肉酌量一說。對此簡鈺樺營養師表示,其主要是因為豬、牛、羊等紅肉和被歸類為白肉的魚、雞等相比,飽和脂肪酸比不飽和脂肪酸高,飽和脂肪會顯著增加血中的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相對容易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各種原型食物都有其營養價值,因此不會建議民眾完全不吃紅肉,可在均衡營養的前提之下多以白肉為主。 魚吃多恐重金屬汙染?營養師:一週可吃2次 即便魚類對人體的好處相當多,許多民眾還是會擔心重金屬對人體的危害,因此也不敢多食。對此簡鈺樺營養師表示,確實越處高階食物鏈的魚類累積重金屬的機會會越高,像是衛福部制定的「水產動物類衛生標準」中,鯨、鯊、旗、鮪魚、油魚等五種食物鏈高階魚類就需多加留意。 不過在攝取不超量的情況下還是不可否定魚類對健康的幫助,因此在衡量之際,簡鈺樺營養師建議一週可食用魚肉約2次或以上,留意分量避免過量即可。如此可避免過量,同時也能攝取魚類的營養。撇開重金屬的風險疑慮,任何食物即便再營養,過量都對於身體容易形成負面影響,且健康的飲食還是以多元營養攝取為佳。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09-27 新聞.健康知識+
老是喝到斷片不省人事?研究:罹患失智症風險大增
一項最新大型研究顯示,常喝到「斷片」不省人事的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增加兩倍。而即使每天只喝一杯,也會使罹病風險增加22%。由倫敦大學領導的這項研究,發表在醫學雜誌《JAMA Network Open》上。研究共有13萬1415名參與者,涵蓋英國、法國、瑞典和芬蘭,平均年齡為43歲。參與測試者在14年前研究開始時,都回答了有關其飲酒習慣的問卷,而後歸類為重度或中度飲酒者。其中大約大約10萬3290人是重度飲酒者;其餘的2萬8125人被認為是中度飲酒者,飲用量少於建議量的上限。在英國,每周建議飲酒量為14個單位;美國則為21個單位。研究發現,每周喝酒超過14個單位的人,罹患失智症的機率高16%;超過21個單位的人,罹患失智症的機率高22%。與適度飲酒且從未喝到失去意識的人相較,短時間大量飲酒而致記憶斷片的人,罹患失智的風險提高2.1倍。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平均飲酒量適中,但那些習慣一喝就喝到掛的人,患失智症的風險也會增加。研究人員認為,從研究結果看來,「飲酒模式比每周喝多少總量重要。」研究人員表示,酒精對大腦來說就像毒藥,會導致其萎縮並損害重要細胞。當人們過度飲酒時,會對神經元造成嚴重損害。常常喝醉酒會對大腦產生長期影響,並在以後幾年引起認知能力下降。資料來源/英國每日郵報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0-09-25 科別.腦部.神經
巴金森氏症早期有明顯6大警訊! 手抖、便祕、動作遲緩別以為只是在變老
一位75歲的病人,因為走路不穩,行動遲緩,前來門診就醫,經醫師仔細詢問檢查,發現有輕微手抖,也有幾次跌倒,診斷後確診為巴金森氏症,在接受治療後,步態不穩獲得良好改善,生活也可以自理。巴金森氏症常見6大症狀 需靠核磁共振或電腦斷層診斷萬芳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奕辰表示,巴金森氏症最常見早期症狀,包括手抖、動作遲緩、步伐變小即小碎步、身體僵硬及容易跌倒,所以應注意上了年紀的長輩,日常身體變化,有時會有健忘、情緒低落、憂鬱及失眠現象,甚至早期發生嗅覺退化或便秘,這都是警訊。 林奕辰指出,一旦發生上述巴金森氏症的表現,應該及早就醫,臨床上會做一些檢查,如核磁共振或電腦斷層(CT),排除類似巴金森氏症的疾病,例如水腦症、硬腦膜下出血等問題,必要時安排多巴胺功能性造影檢查,偵測腦部多巴胺分泌神經功能,是否有嚴重退化。健保給付手術治療 造福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巴金森氏症患者然而,經過臨床診斷檢查,確診罹患巴金森氏症,會以口服藥物治療為主,建議病人多做一些運動,身體平衡及走路功能還好情況下,可打太極拳或跳舞,能延緩症狀惡化,另外,病人多走路也是可行之道;在剛開始使用藥物時,林奕辰提及,病人有時會產生噁心想吐及頭暈現象,少數有嗜睡現象,此時,應該回診與醫師討論,是否減藥或更換藥物,以減輕症狀。林奕辰指出,部分病人若使用藥物治療效果逐漸降低或出現異動應由神經內科醫師評估,可以考慮採用外科手術治療,即深入腦部刺激術,可以收到良好治療效果;這種療法,過去健保沒有給付,醫療費用昂貴,如今健保已給付大部分費用,減輕病人的負擔,造福許多巴金森氏症的患者。巴金森氏症是常見失能主因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避免憾事發生林奕辰強調,巴金森氏症是老年人常見的一種疾病,根據研究,年紀在65歲以上的民眾,約有1%至2%罹患率,以此類推,台灣估計有超過四萬人以上會遭到巴金森氏症的困擾,且已成為高齡社會常見失能的主要原因,值得大家重視,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以收到不錯效果,避免意外傷害,減少家人照顧的困擾。 延伸閱讀: 憂鬱還是失智? 從1件事就能分辨 忘東忘西是記憶力不好,還是失智? 忘記到「這程度」很可能就是失智症
-
2020-09-24 失智.新手照顧
生活照護/照顧失智長者 注意生活起居5面向
失智症有漫長的病程,照顧者備感艱辛,如何適當照顧失智長者的生活起居?衛福部草屯療養院老年精神醫學醫師黃冠倫強調,首要了解失智患者目前仍保有的能力,注意生活功能變化,才能在照顧及其尊嚴與安全的前提下,給予適當的協助。照顧者長時間承受很大的壓力,失智與失能長照需求增加,針對患者的生活起居照顧,黃冠倫提供食衣住行等方面照顧建議。注意均衡飲食注意均衡飲食,滿足其營養需求。飲食環境上,提供安靜且不受影響的地方,一次只給一種餐具,一次碗中只給一項食物。當拒絕飲食時,可先嘗試轉移其注意力,休息一下再重新嘗試。若兩餐中間不斷要求進食,可以給予少量的零食,盡量不要影響到下一餐。選舒適、易穿脫衣服選擇舒適、兩面皆可穿、易穿脫的款式,讓衣服選擇簡單化。可以依照著衣順序,擺好衣物,適時給予簡單的指示,協助穿衣服。鞋子要注意是否合腳,以及不易滑的鞋底,避免跌倒。身體清潔適時協助了解失智患者以往的洗澡習慣,留意自理能力的變化,在協助過程中,盡可能維護其尊嚴,減少尷尬。準備簡單的沐浴用品,簡化清潔步驟,若無法自行完成則給予協助。因為皮膚的老化萎縮,應使用溫水沐浴。如廁方面,提醒上廁所時間,平常注意其動作及臉上表情,是否有上廁所的需求,適時協助。居住環境無障礙減少危險盡可能減少家中可能的危險。應遠離廚房等危險區域,要限制其使用可能招致危險的家電,放置在其無法觸及的地方。採光照明上,白天盡量讓光能照得進來,提供日夜變化的線索,減少作息的混亂。在走廊、廁所、浴室、臥室等陰暗處,要裝設燈具,並保持整潔的動線。浴室及廁所使用止滑地磚,保持乾爽,裝置扶手,避免跌倒發生。與患者相處溝通用簡單、清楚且患者熟悉的字句來溝通。盡量將物品或名字說出,減少使用抽象的代名詞。當失智長者有說不出來的字詞,可以協助,注意其身體語言,適當的回應。面對重複、不合適的要求,試著用轉移注意力或拖延的方式來處理。
-
2020-09-22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人權/照護網整合 北市打造失智人權城市
昨天是國際失智症日,推估台灣至2060年,失智症人口將達85萬人,目前台灣失智症患者29萬人,截至今年6月,台北市失智人口約有3萬8千多人,台北市長柯文哲表示,台北市將建構完整的失智照護網,不僅政府內部需要跨局處整合、更要公私協力,希望做到失智不失能,並尊重失智人權。北市府昨天也推出「失智者正面形象」影片,柯文哲指出,高齡社會,推估失智比率愈來愈高,如何建構失智老人系統是政府的大問題。除了醫療機構外,失智症照護要社區在地化,由社區布設照護據點,才能讓照護網絡完整。台北市「傳道會復生教會」是北市南港區失智照護據點,牧師張其嵩說,教會發現疑似失智個案約4至5位,主動關心後,決定成立失智據點,讓長者可以聚在一起。對失智患者來說,走出家裡,與人群互動刺激,才能延緩失智。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理事長巫奉約表示,要促進失智症患者認知,可透過運動、藝術等照護,維持好的刺激,有助失智症患者腦部恢復以前的能力。去年有一位78歲長者,因腦水腫造成失智,行走坐輪椅,問安也需間隔1到2分鐘才有回應,經過據點照護,現在他已可拄拐杖自己行走,問候也反應正常。還有一名94歲老奶奶,原本話說不清楚、辨識圖卡能力也很弱,透過據點的刺激照護,現在奶奶的認知功能已經提升至60多歲。北市府呼應世界衛生大會通過的「2017-2025年全球失智症行動計畫」,要打造尊重失智者人權的城市,推出「失智者正面形象」影片,鼓舞年輕失智者重返社會,轉化失智者刻板印象。衛生局副局長陳正誠表示,目前北市已有8處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及37處失智社區服務據點,照顧者可洽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安排轉介服務資源,或以手機或市話直撥1966,申請長照服務。
-
2020-09-21 失智.非藥物治療
懷舊治療/失智人口攀升 精神醫師建議:多懷舊可刺激腦部活動
我國失智人口增加速度逐年加快,依經建會人口推估資料,預測民國115年台灣社區失智老人將超過22萬人,未來20年中,平均每年將增加約5800名失智老人,桃園療養院高年精神科醫師田心喬建議,失智症長者可以多懷舊,以刺激腦部活動。田心喬舉例,有名84歲的蔡姓老婦,平日都在照護帕金森氏症的老伴,生活皆可自理,自2年前老伴過世後,生活毫無重心,開始記不住回家的路、東西放哪等,兒女替她申請外籍看護,不過語言不通、認知能力越來越差,情況日漸嚴重,長子與媳婦決定回老家陪伴阿嬤。除了要顧慮長者們的想法與感受外,陪伴對於患者也是相當重要,田心喬建議,可讓失智長輩「懷舊」,鼓勵他們描述過往回憶,家人們也要更耐心傾聽,這樣不只可幫助長輩的腦部活動,更能給予他們溫暖感受、保持心情愉悅。田心喬解釋,失智症並不是正常的老化現象,也不是單純的記憶力衰退,而是一種大腦認知功能喪失的疾病,家屬可和社會共同合作,提供適當的刺激及訓練,讓失智長輩在友善環境中感到自在安心。田心喬呼籲,民眾要提升對失智症的認識與敏感度,早發現才能早治療。談及降低失智風險的方法,她說,民眾可多動腦、多運動、多社會互動、多採地中海飲食並維持健康體重,另外要避免三高、抽煙、頭部外傷及憂鬱,以降低失智風險。
-
2020-09-21 名人.陳亮恭
陳亮恭/每天推著太太散步說話,最後卻得殺了她…長照之路真的只能悲劇收場嗎?
「半自白」是2002年橫山秀夫的作品,內容描繪敦厚的警校教師殺死了患有失智症的妻子,而且事後到歌舞伎町躲了兩天後才自首,自白沒有清楚交代那消失的兩天,所以稱為「半自白」。警官夫妻的兒子死於白血病,妻子失智症發病時,要先生在她還能記得兒子時殺了她,不要讓她遺忘兒子而離世,警官悲痛地執行太太的願望,消失兩天是去探望他的骨髓受贈者,一個因不願忘記白血病兒子而消失的生命與一個自白血病重生的生命,命運開了很大玩笑。日本案例 老翁殺死失智妻近日在日本一個爭議的案例,63歲深谷文幸殺死88歲的失智妻子,他們相遇於先生40多歲而妻子近70歲時,相識相愛六年後結婚。婚後六年,妻子因為巴金森氏症而須坐輪椅,先生提早退休全職照顧妻子,但妻子病況加重且出現失智,逐漸變得多疑、妄想,最後臥床。24小時的照顧壓力、緊繃的財務,尊重妻子意願而未送往長照機構,也從未向居家服務員與鄰居求助,他是旁人眼中的優質丈夫,每天推著太太散步與說話。原本先生也欲結束自己的生命,但沒有勇氣執行而自首,審判中他未替自己辯解,自己已無法再繼續,很抱歉要法庭處理他的問題,太太沒了呼吸後,他未曾感到輕鬆,每天只覺得悲傷與思念。因照顧殺人 每年總有幾起法庭上,妻子前段婚姻的兒子表示,不僅沒有怨恨,還感謝他照顧母親20年,以母親的狀況,深谷先生一定受很多苦。最終,對此殺人犯行,法官判了三年有期徒刑,緩刑五年。此一判決,獲得社會大眾的支持以及深入的討論。在台灣,照顧殺人每年總是有幾起,狀況不一,有如同深谷先生般深陷絕望的情形,也有一時因壓力與憤怒而造成。除了部分是因洩憤而釀成的悲劇未能從寬量刑,台灣的量刑狀況與日本相仿,一方面是其情可憫之外,加害人多已年邁,也能獲得社會理解。照顧的路上 繼續勇敢前行看門診有時是充滿負能量的,總會有幾個家庭因為照顧壓力而掉淚,無止境的照顧壓力令人喘不過氣,但總是擦乾眼淚,跟我道歉也幫自己打氣,繼續在照顧的路上勇敢的前行。看著他們的背影,我常常把他們叫回來,重複幾句話:求助不是叨擾、機構不是壞事、移工看護有必要、有事找人分攤等等,此時的我腦中已放空長照2.0,只想用任何可行的方法協助。長照資源 應回應困難家庭政府持續徵求許多充滿創意的長照計畫,多元發展很重要,但能否將資源多分配到重度失能、失智,具有高度照顧負擔的家庭呢?經費應使用在真正需要的人,回顧近年的照顧殺人事件,多是無法持續承擔壓力的情況,短期的關心探視與救急的因應,都無法解決每天的生活與財務壓力,長照資源配置應更實際而直接回應這些家庭。(作者為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健康名人堂邀請國內外醫藥公共衛生專家分享健康觀點與視野,每周一刊出。
-
2020-09-19 科別.腦部.神經
失智症仍無法治癒,不代表一定失能 還是可有尊嚴的正常生活!
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2019年全球失智症報告:對失智症的態度》對全球155個國家將近7萬人參與的調查研究指出,一般人容易對失智症污名化,認為所有的失智症者都是: 家庭的負擔、醫療照顧體系的負擔、無行為能力、無法貢獻社會、不可靠等。這樣的污名阻礙失智者尋求相關資訊。 國際失智症聯盟(Dementia Alliance International,簡稱DAI)主席凱特史沃弗(Kate Swaffer)分享:當她自己在2008年被診斷為失智症時,年僅49歲,但醫療人員要她放棄原有的工作與學業,甚至請她準備失智症照護機構與臨終安排,這種對失智症先入為主的觀念,反而剝奪失智者維持原有生活之機會,讓失智者活在沒有希望、失去生活品質的日子。凱特目前仍積極為失智者倡議及代言,來過台灣數次。失智症不等於失能事實上,台灣的失智者有6成以上沒有失能,或是僅有輕度失能。即使被診斷為失智症,還是可以在親友的協助下參與社區活動,甚至是工作,繼續維持有品質有尊嚴的生活。原文:國民健康署
-
2020-09-18 科別.精神.身心
消除慢性疲勞的壓力照護 日本名醫教你輕鬆煥然一新
【文、圖/摘自高寶《遠離慢性疲勞!消除疲累大百科》,作者工藤孝文】唱歌或大聲朗讀都有絕佳的效果! 從以前人們就說女性是靠聊天紓壓,其實這是真的。女性的大腦在聆聽人說話時會產生共嗚,並做為生存的智慧輸進腦海中。而當對方能同理自己的話時,也會感到愉快。因此聊天,彼此互相同理對方對女性而言是必要的交際,心情也會愉快。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這對男性反而會造成壓力。沒有女性聊天對象的人,可以唱唱歌或大聲朗讀來發洩自己的情緒,也是不錯的方法。男人盯著電視發呆的秘密男性是不是常在家盯著電視發呆,跟他說話也不理? 其實他們正處在非常放鬆的狀態下。真相是他們連電視都沒在看,放空的狀態。那時候,男性是將腦內操控左腦的語言領域關起來,讓右腦空轉,活化空間認知的領域,企圖重新建構知識。換言之,就是在整理腦中的思諸,也是接近正念的狀態。因此就算沒回應也別生氣,請在身邊守護著對方就好。催產素按摩的效果驚人!各位曉得被稱為催產素(Oxytocin)這個療癒荷爾蒙嗎?那是透過與家人、親人與寵物的接觸所分泌的荷爾蒙,具有帶來幸福感或穩定情緒、減輕壓力等作用。也被認同能有效改善疼痛或失智症的症狀,醫療機關稱之為催產素按摩療法,被大大運用在治療上。擁抱或輕輕接觸也會分泌,但「催產素按摩」效果更佳。作法是雙手貼在對方的背上,慢慢畫圓般一層一層劃大的方式進行按摩。「對他人有貢獻」是幸福之鑰具龐大人氣的阿德勒心理學中提倡「對他人有貢獻才是開啟幸福的鑰匙」。人生再怎麼不順遂,只要覺得對他人有幫助就能感覺到幸福。催產素按摩也以「想讓對方感覺到安心」的心情來進行,貢獻他人時自己也會分泌催產素產催素,而感受到幸福感與安心感。這麼說來,有家庭的女性每天都不停歇地在貢獻他人。抱持著感謝的心,替家人溫柔地按摩吧!穩定自律神經,有效對付壓力香草有消除壓力與放鬆的效果。一聞到香草的芳香,就會從鼻腔刺激嗅覺,再刺激大腦邊緣系統與下視丘。進而對人體的感情、穩定自律神經以及荷爾蒙分泌帶來很大的影響。藉由呼吸,芳香的成分吸進肺部,藥效就能從肺泡進到微血管,再隨著血流運送到全身。香草中具紓壓效果的精油有洋甘菊、檸檬香蜂草、丁香、茴香、茉莉等。用輕鬆的方法養成每天的習慣香草是光嗅聞味道就能消除壓力,且能有效對付憂鬱或女性特有的惱人問題。由於不同的香草有不同功效,尋找適合紓解個人煩惱的香草,妥善運用在生活中吧。市面上販售許多香草相關的物品,其中,也有能輕鬆使用在每日生活中的香草茶以及身體乳或護手乳等。除此之外,也很建議將精油型的香草做為按摩精油使用。將適合自己的香草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好好來運用吧。
-
2020-09-17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友善/健康高齡友善城市 台北市中山區失智友善社區 I Can Help
臺北市中山區健康服務中心於109年9月16日(星期三)上午10時,假臺北市中山區行政中心10樓大禮堂,舉辦「中山健康城市暨高齡友善城市109年度成果發表會-我支持失智友善社區 I Can Help」,邀請產、官、學、民、媒,跨界參與共同推動「失智友善社區」,活動融合中山區在地婚紗街特色,舉辦「真愛永恆 浪漫憶生」儀式,邀請3對長輩及稻江護家學生共同參與懷舊系列婚紗走秀、失智友善組織宣示儀式,共同打造青銀共融的失智友善社區。此外,現場也有健康城市成果海報靜態展覽,及提供多元體驗內容的攤位活動。公私部門齊合作 成功與國際接軌交流臺北市中山區健康服務中心林柳吟主任表示,中山區為推動健康城市與國際接軌,於99年透過中山健康促進協會,順利以非營利組織的名義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西太平洋健康城市聯盟(AFHC)」副會員,藉此提升社區組織間合作,拓展至國際健康城市交流。因應人口的高齡化,中山區65歲以上人口占率達18.94%,老化指數達155.22,占12區第3名,於2012年以健康城市平台加入推動高齡友善城市,並透過跨領域及跨部門合作,共同營造支持性的健康環境,建構健康悠活在中山。產官學民媒 共創失智友善圈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李碧慧副局長表示,研究調查發現,失智症盛行率為8%,推估臺灣失智人口數超過28萬人,本市推估失智人口約為3萬8,464人,目前中山區65歲以上人口為4萬3,074人,推估失智人口為3,445人,隨著高齡伴隨而來的失智、失能議題也越來越受到關注,臺北市近年積極推動失智友善社區,包含失智友善天使的培訓、招募社區中商家成為失智友善組織,透過跨領域合作共同營造失智友善社區,中山區有著多元又豐富的社區網絡,職場登記數為北市12區之冠,廣邀產、官、學、民、媒及五大產業加入失智友善組織的行列,共創失智友善圈。失智友善照護一條龍 特色亮點在中山林柳吟主任表示,中山區在地醫療資源豐富,推動一站式服務模式,結合篩檢、轉介、諮詢、鑑定、個管服務及資源聯結,提供暖心轉介服務,由專人安排友善預約,協助病人做進一步檢查及診斷,打造「失智友善照護一條龍」。中山區資源網絡豐富又多元,結合失智議題發展在地特色,中山區復華里的復華公園是全國唯一一座以咖啡為主題的特色公園,失智者可以在復華公園進行咖啡生態體驗,透過接觸不同的人、事、物,有助於刺激大腦延緩惡化,復華里黃展輝里長表示:「很高興有這個機會,結合在地的復華咖啡公園,共同推動失智議題,打造一里一特色,服務更多社區長輩」。中山區3處慈悲關懷社區(中庄仔福德宮、文昌宮、恆安里辦公處),除了原有的關懷議題也加入失智議題一起推動,讓居民了解如何面對及協助失智者,將失智的正確認知深入社區,共同營造失智友善生活圈。失智懷舊婚紗 幸福浪漫憶生聞名全國的中山北路婚紗街,座落在中山區,是臺北特有的幸福文化,藉由懷舊及婚紗結合的元素,帶入失智症的主題,讓今天參加活動的失智長輩,可以有組織的回想,並分享過往歷程,期許懷舊婚紗系列,能喚起大眾對失智症議題的重視。「真愛永恆 浪漫憶生」懷舊婚紗系列活動,由臺北市婚紗攝影商業公會高志榮理事長提供美麗白紗,對於社區公益活動總是不遺餘力的高理事長表示:「推動失智友善組織是個有意義的活動,家父生前也是失智症患者,所以更能體會失智症家屬的心情,知道自己經營的婚紗業可以為延緩失智盡一份心力,所以一定是全力支持,讓我們的社區更美好」,婚紗中的造型由稻江護家的時尚造型科提供「彩妝」、「妝髮」服務及「走秀」指導,讓學生藉由技術服務與長者相處,促進青銀共融。「執子之手 與子偕老」是在婚姻中對彼此的承諾,穿著婚紗的相愛記憶,更是讓人回想起當年的甜蜜,87歲的賴仁爺爺夫婦是我們今天失智活動的代言人,和另一半攜手相伴走過60年的溫馨歲月,今天對他們來說有著重大的意義,妻子滿汝奶奶表示,「爺爺在幾年前開始有走失情形,在107年被診斷為輕度失智症,這幾年家人總是細心陪伴在身邊,很怕他走失,知道中山區健康服務中心在推動失智友善社區,真的是我們需要的,今天真的很高興中山區健康服務中心給我們這樣的機會可以參加這樣的活動,我們今年剛好結婚滿60年,全家人都非常的開心能留下一個溫馨的回憶」!臺北市中山區健康服務中心為打造健康及失智友善的幸福社區,期望藉由此次活動展現公私部門合作推動健康活力、產業文化、福利安全、環境生態、繁榮便捷五大面向及高齡友善城市八大面向之豐碩成果,期望更多夥伴共同響應推動,營造共好、資源共享、合作扶持之健康城市,齊手打造高齡友善中山健康城。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9-17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友善/臺北市失智友善:12區12個失智症資源特色
士林區──文物戲曲融入延緩課程在資源整合與特色發展方面,自士林區結合國立故宮博物院、台灣戲曲中心辦理ㄧ系列延緩失智活動及課程。故宮博物院課程採「動靜合ㄧ」模式,串接故宮8項古文物,如翠玉白菜入課程,除靜態導覽與手做仿真品入課程外,今年更與愛迪樂物理治療師合作,導入動態「文物操」,透過運動訓練長輩肌力。台灣戲曲中心部份,則是結合課程與表演,並串接共餐之據點,於課程中融入失智延緩及訓練外,亦加強營養與飲食之相關衛教宣傳。在家庭照顧者關懷方面,則與北區家庭照顧者中心合作,辦理心靈舒壓及喘息相關課程。另外亦與特力屋合作,針對失智及高齡居家安全議題,透過課程方式串接商場現場示範,提供民眾相關資訊。在失智友善社區佈建方面,目前以失智友善天使及志工之招募為主,並加強鄰里長加入擔任「守門員」,挖掘社區中隱藏之個案,強化確診率並提供相關的資源協助。內湖區──深入職場打造友善氛圍內湖區因有內湖科學園區,盤據許多公司行號,因此健康服務中心利用健康職場推動之便,鏈結健康促進課程,推動職場失智友善相關內容,並特別強化「看、問、留、撥」失智友善公共識能,以期能友善失智個案,提供友善協助。目前合作之大型職場失智友善之行號,如和泰興業(大金空調)、世晞工程等,後續拜訪推動之企業如大都會公車。在失智友善組織的串接上,除透過鄰里長資源於地方辦理失智友善系列講座外,亦透過商店、教會等組織的串聯,期待可逐步推動失智友善環境。另外,在失智照護網絡之資源整合上,則號召友善天使及鄰里長等挖掘社區疑似或確診個案,並串接轄區內醫院如三總、松德院區等醫療資源,提供個案確診及個案管理服務,讓失智症者能獲得妥善的照護服務。信義區──笑義笑宣傳失智識能信義區在失智友善資源網絡的佈建,主要有以下特色:在社區及鄰里資源的串聯上,以培育失智友善社區種子人員為目標,招募志工擔任「笑義笑行動劇團」巡演,並於里上針對失智症狀、家庭照顧者負荷等主題進行相關公共識能宣導。辦理「記憶餐盒」失智延緩課程,並串聯賣場、烹飪課程等,以及護理相關實習生參與,除推動「代間融合」元素外,更讓失智個案及家屬可透過課程延緩症狀外,也讓家屬與個案間有更多的理解與良性互動。另規劃針對家庭照顧者辦理「咖啡講座」,透過心理課程的調適,讓家庭照顧者可獲得喘息。南港區──廣邀里民任友善貴人自108年起,便針對社區內高齡友善資源進行盤點,並率先其他區向中央申請長者健康促進計畫(預防及延緩失能計畫),透過課程鼓勵長者走出家門多參與社區活動;另亦針對失智病患及其照顧者辦理「憶起陪伴‧享舒壓」計畫,除提供失智照護相關課程訓練外,亦舒緩其照顧負荷。課程介入後,照顧者照顧負荷程度平均降幅40.68%、憂鬱程度平均降幅74.83%,具有顯著的差異。本年度更進一步針對在地失智友善社區進行相關的資源整合,運用地方在地特色,邀請轄區內里長擔任「失智友善桂(貴)人」,於所轄里段進行失智症防治宣傳,並發放「失智友善錦囊」(資料包),深化社區民眾社區失智友善概念及相關識能。另外,亦於志工培訓課程中,將失智友善及相關識能整合,加強失智友善天使募集。萬華區──聯結社區資源投入照護107年起,萬華區便針對轄區內商家全面性宣傳「看、問、留、撥」失智友善宣傳,希望透過社區鄰里商家的失智友善及警察單位之串聯,提供失智症者友善環境及相關支援,降低失智症者走失風險。其次,加強分眾宣傳,如透過里民工作會報,融入失智友善相關公共識能;或針對校園,如台北護理健康大學長照系,透過實習課程等結合失智症照護主題,強化各個不同受眾的資訊需要。另外,為持續結合鄰近學校資源,辦理老幼共融之代間融合課程,強化跨世代間的理解與認同。文山區──憶起智齡列車巡迴失智友善系列資源佈建及串接,乃架接在「高齡友善」之框架下推動,除整合文山區內特色資源,如指南宮、動物園等周邊之登山步道,媒合中國文化大學運動學系資源,於健康步道導入健康安全科技,另與社區發展協會,開發明星賞螢生態步道等,鼓勵長者多走出戶外運動,社會參與,達到失智預防的目標。在教育資源的整合上,於區內學校合作,導入失智預防健康識能於課程中,透過遊戲化機制,如桌遊、大地遊戲、社團遊戲等方式,鼓勵學生多方瞭解失智預防資訊,並透過學生識能的提升,達到代間融合之目標。在失智延緩及預防課程開設方面,與資生堂合作開設化妝療法課程,透過化妝技術訓練長輩肌力及手眼協調等能力;另亦開設園藝治療課程,期待可讓長輩透過不同模式的課程,延緩症狀。在失智友善天使、組織之招募方面,全力推動「認同卡」認證,透過友善天使培訓,擴大民眾瞭解「看、問、留、撥」之重要性,進而促使店家成為社區中之友善組織,提供失智友善環境。北投區──全人健康All in one在課程規劃上,過去以高齡長者需求為核心,從營養、運動、口腔等實務性課程為主,透過系列的課程預防及延緩失智狀況,自109年開始,推出「全人健康All in one多元串聯自主行」方案,進一步擴大服務族群至全人照護,除提供個別化評估之個人處方及相應之套餐服務外,更串接後續自主性服務,如智慧APP等串接,讓民眾可在家自主進行、動手做。在友善天使的招募方面,除了從最貼近社區的里鄰長、里幹事納為失智守門員外,更從健康服務中心志工等訓練課程中納入失智相關宣導,並招募天使提供相關服務。友善組織的鏈結方面,除與臺北市溫泉協會合作,於新北投觀光商圈、石牌商圈成立友善組織,亦鼓勵失智友善社區服務──「看、問、留、撥」。松山區──社區資源促進代間融合自108年起串接地方首長(如區長、議員等)、社區學校等,於祖父母節宣示以高齡友善為核心,營造友善失智社區,並與轄區內社區發展協會等,簽訂合作備忘錄,成為臺北市首創特色。在友善天使招募方面,主要鏈結志工、民防大隊、國小導護隊等志工群,實行「看、問、留、撥」,給予失智症者關懷及協助,目前已有38個個案在這防護網上安全返家。另亦與渣打銀行合作,以保護個案權益為主,導入失智相關公共識能,以期保障失智症者相關權益。結合轄區內友善賣場辦理失智樂齡活動,透過食材的選擇及處理,讓失智症者及其照顧者、家屬等可多接觸人群,並接收營養相關資訊,紓解照護壓力。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