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4 焦點.健康你我他
搜尋
塑膠
共找到
594
筆 文章
-
-
2025-10-22 焦點.健康你我他
生活小改變 環保大永續/空盒空罐再利用 選有機菜助減碳
家裡很多什物,像紙盒與紙袋、塑膠盒和空瓶袋、包裝紙、防撞氣泡膜等,若經他人處理,可能隨手就棄置垃圾桶或回收箱。但我在丟之前總會先評估,看看是否可再利用,物能盡其用,是惜物減塑,落實環保的實際行動。比如,果醋飲空袋子的防漏效果佳,方便取用,是很棒的冰敷袋。每次拿回送洗衣褲的透明袋,尺寸大又透視,是絕佳的防塵套,收放棉被枕頭、換季衣物、毛絨玩偶等,一目了然又防潮防蟲,無須再花錢去買收納袋。量販店盛裝杏鮑菇的黑盒子,可用於冰箱冷藏和冷凍收放各類蔬果魚肉,硬度夠且扎實,妥善儲存食材,無形中也達到節能省電功效。裝葡萄和番茄的空盒子,可收納玩具文具,也可充當下次採買水果或雞蛋的防壓盒。洗碗精和飲料瓶不要急著丟,瓶蓋的小洞口,空瓶加根噴嘴,就能變成小盆栽的澆水神器。漂亮的包裝紙回收再利用,飽滿的氣泡膜防護性能佳,包材重複使用,是愛地球護資源的具體表現。有些生活習慣,習慣後成自然。喜喝咖啡,我會攜帶環保杯出門,有折扣很划算。想買鹹粥,就自備保溫罐,老闆會加量不加價。蔬果食材選有機認證,減少排碳量,無毒無負擔。響應綠色消費,生態永續發展,利人利己。
-
2025-10-22 養生.生活智慧王
洗澡時浴簾該放浴缸裡還外?知名連鎖飯店親授正確用法!浴簾發霉用「這些」清洗
我們去住外面飯店,浴室淋浴處通常有玻璃隔間,如有浴缸的則通常有浴簾,以避免洗澡水濺得整間浴室地面溼答答。但在洗澡時,你是否疑惑過,不知道該把浴簾放浴缸裡面還是浴缸外面?對此,日本生活家事網站《grape》訪問日本知名連鎖飯店《東橫INN》(東橫商務旅館),為大家解說浴簾的正確使用方式。洗澡時,浴簾應該放在浴缸裡面還是外面?《東橫INN》指出,當你在浴缸裡洗澡時,應將浴簾放到浴缸內側,這樣可以防止洗澡水濺到浴室外面,避免整個浴室地板被弄得溼答答。相反地,如果想在浴缸裡泡澡,則建議把浴簾放到浴缸外側,這樣浴簾下緣才不會浸到水裡,也不會貼到身上,這樣會影響泡澡的舒適感。也就是說,使用蓮蓬頭淋浴時浴簾放裡面、泡澡時浴簾放外面。浴室細菌最多的地方就是浴簾和地板根據非營利組織SafeHome之前的一項實驗顯示,浴室細菌最多的兩個地方是浴簾與淋浴間地板,因為這裡是長時間處於潮濕和濕氣之處,若沒保持乾燥通風,容易長黴,淋浴時有時也會聞到發霉浴簾產生的霉味,可能造成呼吸道過敏。浴簾發霉怎麼處理?若要減少浴簾發霉的機會,在每次使用後,記得將浴簾展開,這樣可以讓浴簾較快乾燥,減少黴菌生長的機會。管理良好的飯店,若浴簾發霉應會更換。而如果自己家裡浴室也有浴簾,別忘了勤清洗。浴簾為防水,大多為塑膠合成材質製,可使用中性肥皂或稀釋的醋作為清潔劑,以濕布或海綿擦拭,或以稀釋漂白水清洗。也有香港清潔業者建議顆粒鹽可深層清洗、小蘇打粉則可除黴斑。【資料來源】.《grape》 .《健力清潔》
-
2025-10-21 焦點.元氣新聞
接觸酸性飲料恐溶出殘渣!「麻古茶坊」輸入中國吸管溶出試驗不合格
人人一杯手搖飲,連天團Black Pink來台開場,吃播環節都入境隨俗,拿上一杯手搖。不過,衛福部食藥署今天公布邊境不合格品項,知名連鎖手搖飲店「麻古茶坊」自中國大陸輸入吸管,被檢出溶出試驗超標,共450公斤被要求退運或銷毀。食藥署北區管理中心主任劉芳銘說,溶出試驗超標,代表吸管在酸性飲料中,可能溶出殘渣,造成健康危害。食藥署在邊境抽驗這批由輸入業者「麻古茶坊股份有限公司」報驗的中國吸管,以攝氏4度醋酸於攝氏9度放置30分鐘後,溶出試驗結果檢出蒸發殘渣49ppm,依據「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以聚丙烯為合成原料的塑膠類,蒸發殘渣合格標準為30ppm以下。劉芳銘表示,這是該公司6個月內首次不合格,調升抽驗比率從一般抽批改為加強抽批,抽驗比率2至5成。劉芳銘指出,若業者製造食品容器具時,製造過程中材料未完全融合,使用溶出試驗測試時,就會出現殘渣,本次試驗以醋酸模擬可能的飲食情境,發現前述這批吸管溶出殘渣量超標,這表示吸管若碰到飲料中的酸,也有可能產生殘渣,讓民眾誤食,造成相關危害。食藥署另揪出3批分別從法國及瑞士輸入的「乾酪」,檢出大腸桿菌不合格。劉芳銘表示,聯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報驗法國乾酪,在5個樣品中,每公克檢出大腸桿菌最確數為460及1100,河洛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報驗法國乾酪,在5個樣品中,每公克檢出大腸桿菌最確數皆為1100,華熊國際企業有限公司」報驗瑞士乾酪,在5個樣品中,每公克檢出大腸桿菌最確數介於15至240。劉芳銘說,大腸桿菌是環境衛生標準,若食品製造、包裝環境不佳,就有可能發生大腸桿菌汙染,民眾吃下這些食物,會出現腹瀉等症狀,依「食品中微生物衛生標準」,大腸桿菌於乾酪類之檢驗結果判定,5個樣品中,允許不超過2個樣品的微生物檢驗值介於每公克大腸桿菌最確數為10到100之間,但不得有任何一個樣品之檢驗值大於每公克大腸桿菌最確數為100。劉芳銘表示,這批違規產品必須退運或銷毀,且食藥署針對聯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河洛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及華熊國際企業有限公司,在邊境查驗比率,從一般抽批調整為加強抽批查驗,抽驗比率為20%至50%。
-
2025-10-19 ESG.健康永續行動家
永續特別獎/部北醫院準時下班率8成 台大醫院留人先留心
全台多家醫院因護理人力荒,被迫關床,第一個凸顯醫院永續的評選獎項「二○二五健康永續ESG獎」 ,其中「永續特別獎」頒給部立台北醫院、台大醫院,二家醫院透過院內福利措施、強化護理價值等,打造友善職場,提升留任醫院率。部北醫院讓護理師準時下班率達八成、台大醫院則強調「留人應先留心」。台大醫院護理部督導楊靜鈺說,台大護理師留任率高,關鍵在於「留心」,讓護理價值深植人心。她分享院內影片,任職七年的腫瘤科護理師陳君婷回憶,一位口腔癌末期病患,罹癌前從未對家人道愛,在她的協助下說出「我很愛我的女兒」,事後家屬寫卡片,告訴她「若世上有天使,我想我看見了」,令她難忘。到職僅十個月的台大手術室護理師莊宜倩說,曾目睹一名八十多歲、步履蹣跚的患者獨自就醫,這景象讓她鼻酸,想起過世外公,他雖無家人陪伴,「但我願意當他的一日孫女」,用專業與溫暖陪伴,這是她認為的「護理價值」。部立台北醫院院長鄭舜平說,該院二○二四年加班時數較前一年減少了百分之七點二,三班護理師「準時下班率」達八成。院方每年補助員工旅遊,達四二二人次,並提供三萬六千元結婚補助,去年共有十七人領取。另設每年三次免費按摩,並與新北市消防局合辦單身聯誼,配對成功率達五成,成功留住護理人力,使部北成為雙北少數未關床醫院。除穩定人力,部北也推動低碳生活。鄭舜平表示,院內每周一為蔬食日,員工自備餐具、適量取食,醫療資訊無紙化讓紙張使用減九成;綠色採購則回收再利用二萬二三七○公斤醫療塑膠與一萬七六一○公斤玻璃藥罐。
-
2025-10-19 ESG.健康永續行動家
2025健康行動X永續未來 低碳活動市集 上千民眾參與蔬食健康音樂響宴
「2025健康永續ESG獎」今(10/18)日在華山文創園區中4B倉庫舉行頒獎典禮,「2025健康行動X永續未來」低碳活動市集同步登場,除了28家獲獎醫院齊聚,裕利醫藥、佳格食品集團也積極響應,下午安排精彩音樂演出,總統府國策顧問簡文仁也與民眾開心大跳健身操,現場湧入上千人次民眾,活力四射。「2025健康永續ESG獎」是全台第一個彰顯醫療健康永續ESG評選的獎項,由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主辦、財團法人厚生基金會協辦」包含台中榮總、高雄市立小港醫院、三總、中醫大附醫、中山大附醫、台北慈濟、花蓮慈濟、高醫大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台大、國泰、新光、萬芳、雙和、亞東、台南新樓醫院、大林慈濟、彰濱秀傳、阮綜合醫院、臺安、童綜合醫院、北市聯醫、北醫附醫、輔仁大學附設醫院、衛福部台北醫院、成大附醫、高雄榮總、埔基、秀傳等28家區域醫院、醫學中心皆獲肯定。評選標準,主要根據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SDGs)願景,且依環境(E)、社會(S)、治理(G)三大面向設立評選指標,鼓勵醫療院所投入於健康永續行動。評審團由國立陽明交大校長林奇宏擔任主任委員,召集跨領域永續專家共八位評審委員,依據各醫院在二○二四年的永續作為、策略,共同討論、完成評選。推動健康永續策略,刻不容緩!主辦單位聯合報執行董事項國寧十分感謝各界的響應,項國寧表示,獲獎醫院都已是健康永續的實踐者,積極節能減碳、綠色轉型。台灣今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元年,同時是全民健保開辦三十周年,當前國內醫療環境面臨醫護人力短缺、急診壅塞等嚴峻挑戰,作為大眾媒體,期待未來在S(social)面向會有更積極的提升,並更聚焦於醫療大環境改善、醫病關係和諧,民眾也能更看重自我健康照護議題。台北市副市長林奕華強調,面對超高齡化、少子女化與醫療人力吃緊等挑戰,醫療院所不僅要提升醫療品質、照顧醫護人員權益,更要落實環境永續與社會責任,期待台北市政府與衛福部、所有醫療院所可以持續合作,共同為健康、環境永續投入更多心力。衛生福利部附屬醫療及社會福利機構管理會副執行長林名男表示,各醫療院所在健康、醫療永續上的努力,正能發揮巨大影響力。民眾在生活上,只要吃一餐素食,可減少780克碳排放,看似微小的個人行動若累積起來,影響非常深遠。他也引用電影「讓愛傳出去」的概念表示,一個人只要影響3個人,經過21次影響力的傳遞,影響力便能擴及全台灣。28家醫院獲獎,努力朝健康永續目標前進在「2025健康永續ESG獎」獲獎名單中,臺中榮總為醫學中心首獎「健康永續卓越典範獎」得主。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傅雲慶在致詞中首先感謝前院長陳適安的遠見及規畫。他深信「照顧生命的人,也需要被好好照顧」,若以「幸福職場」為推動基石,結合ESG理念,便能打造安全、健康、成長的工作環境。此外,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則區域醫院「健康永續卓越典範獎」首獎,該院院長洪志興表示,這分榮耀,是全院每一成員共同努力出來的成果,透過跨單位、跨領域的集思廣益,共激盪出200多項永續行動策略,以作為永續治理的原動力,讓肩負服務研究教學重任的小港醫院更能發揮永續醫療韌性,而該院也創新推動「智慧肺健康門診」;深化就醫平權,並將「無管人生」典範拓展至國際;未來將深化培育永續人才工作,並結合智慧醫療達成數位轉型目標。同時,主辦單位也公布「健康永續特別獎」得獎者,兩家得獎醫院分別為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與台大醫院,以鼓勵護理人力留任,作法突出的醫療院所。推動減碳、醫院全員總動員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院長鄭舜平表示,該院正推動院內低碳生活運動,院內每周一為蔬食日,民眾需自備環保餐具,適量取用食物,也推動為期3個月的健走大賽,累積步數超過2.4億部,減碳3.2萬公斤,醫療資訊無紙化,則幫助該院減少90%紙張使用,員工餐廳無紙化餐券,減少1萬8千份餐券發放。院方推動綠色採購,共循環利用2萬2370公斤醫療塑膠、1萬7610公斤玻璃藥罐。鄭舜平表示,該院也推動智慧節能,將院內照明設備全數更換為LED燈具,總共更新3700盞,調整夜間電梯使用,離峰時段關閉3部電梯,並裝設電梯電力回收系統,每月減碳達6309公斤。在頒獎典禮上,「健康永續傑出實踐獎」得獎者中,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副院長詹善易、輔大醫院行政副院長龔家騏、童綜合醫院主任黃靜瑩等皆代表區域醫院得獎者上台分享健康永續策略推動成果;醫學中心得獎者部分,則由中國醫藥大學主秘陳韋成、衛福部雙和醫院永續發展室主任李宗翰發表得獎感言與推動健康永續政策歷程。多家醫療、健康產業,也攜手響應健康永續理念在健康、醫療體系的淨零行動中,相關產業扮演重要角色,佳格食品集團永續長陳文琪指出,台灣人平均壽命約80歲,卻有8年臥床期,希望「每個人都能像英國女王,只臥床一天。」而佳格以營養教育為核心,推動全民「營養平權」,讓健康成為每個人的基本權利。這兩年,佳格食品也為弱勢長者設計均衡營養物資箱,已有超過50萬人次受惠,並與社區合作推出400道食譜、80場成人營養研習班。兒少方面,也在偏鄉舉辦營養營隊、設計繪本與教具,培訓課輔老師,從小扎根健康觀念。裕利醫藥台灣總裁周志鴻指出,該集團自2019年啟動永續計畫,並於2020年啟動「綠色創新專案」,從供應鏈根源推動轉型,在低碳倉儲方面,物流中心安裝太陽能板、採購綠電並逐步淘汰高汙染冷媒。綠色包裝上,已全面採用再生紙箱,年減1,737噸碳排;並創新引進可重複使用200次的「eZCooler」循環保溫箱,首階段導入12,000個,預計每年可取代逾百萬個一次性紙箱,再減1,471噸碳排。電動化運輸則導入18.5噸電動長程貨車,碳排銳減60%。在活動中,龍巖公司治理副總經理梁建芸在「永續開講」中提醒:「改天,可能成為錯過的一天。」服務三十年來,她看見太多遺憾,因此推動「健康永續行動」,讓生命服務不止於告別,而是從「活得自在、有尊嚴」開始,且「提前規畫,不是悲觀,而是愛與責任的展現。」事實上,對於個人而言,在追求健康永續目標的過程中,體重管理是重要一環,怡兒診所院長周君怡表示,減重不只是外型管理,更關乎「健康永續」。他以「系統動力學」觀念為主軸,提出體重管理新模式,同時也建議,須設定目標、建立正向循環,讓減重成為可持續的健康行為。在現場,他以「啞鈴」比喻說明:「每次減掉約一公斤體重,感覺或許不明顯,但當累積五公斤,就能真實感受到身體的輕盈與變化。」現場樂音飛揚,民眾輕鬆搖擺在活動現場,除了一場場精彩演講、分享,「藥理詩詩x李世鈞二重奏」、「法國號重奏團 Horn Joker」也帶來一首首動聽樂曲,現場民眾也跟著輕快曲調輕鬆搖擺、哼唱,總統府國策顧問簡文仁也「跟我一起動一動:十全三度空間操」為主題帶領所有人活動筋骨,現場民眾也跟著簡文仁一起活動四肢,讓健康永續觀念、精神真正落實於生活。主辦單位期待大家攜手,守護美好未來主辦單位表示,健康永續ESG評選是基於今年五月廿九日立法院厚生會「健康醫療永續發展推動委員會」所達成的四大共識,包括:提升全民健康永續識能、強化醫療體系綠色治理、建立永續的健保財務與醫護人力結構,以及研議運用永續資金推動醫療體系綠色轉型措施。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等多項挑戰,沒有人是局外人,每一個人皆有責任推動環境與健康永續行動,守護美好未來。
-
2025-10-18 焦點.健康知識+
過期瓶裝水即使沒開封也別喝!專家警告:攝入大量「致癌性毒物」
瓶裝水容易取得又方便,有些人甚至會覺得瓶裝水味道更好,但專家就警告說,長期喝瓶裝水的人同時也喝下更多的微塑膠顆粒,而如果飲用超過保存期限的瓶裝水,更可能會增加癌症、腦損傷和不孕症等慢性病風險。長期喝瓶裝水的人微塑膠攝入量多2倍加拿大康考迪亞大學的環境管理學家Sara Sajedi在研究分析中發現,平常喝普通自來水的人每年平均攝入3.9萬至5.2萬個微塑膠顆粒,而長期飲用瓶裝水的人每年則攝入約9萬個微塑膠顆粒,數量高達兩倍。微塑膠是直徑小於5毫米的微小塑膠碎片,隨著食品或環境污染滲入人體,儘管存在微塑膠會被人體代謝排出的說法,但越來越多研究發現,微塑膠顆粒會進入血液並積聚在重要器官和組織中,尤其是尺寸更小的「奈米塑膠」,肺組織、胎盤、母乳甚至都被發現存在微塑膠。殘留在身體的微塑膠會導致慢性健康問題,引發炎症、神經損傷、激素失調、新陳代謝紊亂,被認為與某些癌症、生殖系統問題、呼吸系統疾病、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以及自閉症有關。有研究也指出,微塑膠會破壞腸道微生物群,導致腸道菌叢失調,增加腸癌和憂鬱症的風險。為什麼瓶裝水會「過期」?市售瓶裝礦泉水的最佳飲用期限通常設定在18個月至2年左右,取決於水本身、包裝材料、儲存條件和製造過程。有些瓶裝廠商會在水中添加微量礦物質、氣體等成分來維持水的品質,這些成分加上包裝的PET塑膠顆粒都會隨著時間推移而變質,影響水的味道、口感與安全性,如果放在高溫環境、陽光直射下或是化學物質旁邊,水被污染的速度會更快,所以購買的瓶裝水最好盡快飲用。專家建議,除了緊急情況,日常生活中應儘量避免使用一次性塑料瓶裝水,也絕對不要喝已經過期的瓶裝水,居家用品也以天然材料、金屬或玻璃代替塑膠材質,將微塑膠可能對身體造成的傷害降到最低。
-
2025-10-18 焦點.健康你我他
生活小改變 環保大永續/自泡茶減塑 更有家的味道
超商的冰櫃裡,總是擺滿各式瓶裝茶飲,只要一伸手就能買到。然而,1瓶茶動輒2、30元,如果每天喝1瓶,1個月也是不少的花費。更重要的是,每1瓶茶代表1個塑膠瓶、1個瓶蓋,喝完就成為垃圾,若沒有被妥善回收,可能最終漂流到海洋。於是每天早晨,我出門前先把茶葉或茶包放進保溫瓶,沖入滾水,等到中午,正好是1杯清香的好茶。成本不到5元,還能重複回沖,1瓶抵過外面好幾罐。尤其自己泡的茶沒有多餘的糖分與添加物,喝起來更安心、更健康。有時候我會多泡1壺茶,放進玻璃瓶,放入冰箱冷藏。下班回家,打開冰箱拿出那瓶冰涼的自家茶,沁涼的口感立刻沖散夏日的悶熱。我甚至覺得,比起市售瓶裝茶,自泡茶不僅更實在,也更有「家的味道」。一個小小的改變,帶來連鎖的效果。少買1瓶罐裝茶,等於少製造1個塑膠瓶;堅持1個月,就減少30個瓶子的垃圾。當這樣的習慣累積起來,不只是對荷包友善,更是對環境的體貼。環保不一定要靠大動作才能實現,往往從日常生活裡的一個選擇開始。對我來說,1杯自己泡的茶,可以溫熱暖心,也能冰涼消暑。
-
2025-10-17 醫聲.Podcast
🎧|醫護加薪21%止血潮 這家醫院留人才不手軟
面對不分季節而來的強風暴雨,已是地球暖化造成的日常之一,醫療產業作為耗能大戶也需跟上永續的行列。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在元氣醫聲Podcast中分享,如何透過溫室氣體盤查及認證、引進瓦斯發電機熱電共生系統、培養氣候與健康管理師、推動廢棄物循環經濟、綠色採購、安全藥品、宣導員工蔬食日及大眾運輸通勤日等策略,將永續作為落實到醫院營運中。新光醫院也將護理人員薪資在兩年間增加21%,起薪達五萬以上,期望友善環境讓新血注入。🎧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極端氣候如花蓮堰塞湖事件、氣溫升高造成的不只是天災傷害,更會影響人類的健康,從節能減碳到永續健康都是救地球的方法。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指出,台灣醫療機構的碳排放總量佔全國的4.6%,不僅高出全球平均值4.4%,所有醫療機構的加總量,比高鐵和台鐵一年排放的碳排量還要大。醫院為何比高鐵還耗能?從碳盤查揭開真相為此衛福部推動醫療機構進行「溫室氣體盤查」作為減排的開始。洪子仁解釋,溫室氣體盤查就像減重前了解體重一樣,目的是計算出醫院在特定範疇內一年的碳排總量,方便後續定減碳目標。而新光醫院碳排放主要來源50%來自於電力使用,他指出,在醫院整體耗電量的前三名依序是:空調、電燈及電梯。為何醫院耗電量大?洪子仁分析,由於醫院需24小時不斷電運作、開刀房、加護病房及大型醫療設備,如MRI磁振造影、CT電腦斷層,為了使細菌無法生存、基於感控或設備保護原則,需常年維持在18至20度的低溫環境,都使醫療機構成為用電大戶。醫療永續全面啟動:能源管理、氣候與健康管理師、藥物回收了解醫院碳排問題後,新光醫院便設立九大策略。降低龐大的電力消耗是醫院的核心任務,洪子仁說明,建立瓦斯發電機,透過天然氣發電,取代部分台電電力,降低碳排係數較高的電力依賴。傳統冷氣和燈具改用變頻式冷氣、LED燈,加上導入節電裝置,降低用電度數。不只是能源管理,更要培養永續人才。洪子仁舉例,新光醫院培育台灣第一批「氣候與健康永續管理師」,這些管理師接受30小時的密集課程,涵蓋氣候變遷、國際協議、碳盤查定義,與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合作辦理專班,考試合格後取得證照。目前新光醫院有30位同仁取得證照,來自醫師、護理師、醫技人員及行政人員,擔任「種子教師」在各部門推動淨零碳排工作。對一般員工,則推動每月一次的「蔬食日」和「大眾運輸通勤日無車日」,鼓勵員工吃蔬食,減少肉類消耗、搭大眾交通工具或騎腳踏車,減少開車的碳排。醫院同時也製造龐大的廢棄物。洪子仁舉例說明,過去洗腎室的塑膠管線被當作生物性廢棄物,現在則可以分類回收再利用。另外,許多長輩容易出現重複看診和重複用藥的現象,洪子仁表示,新光醫院設有「用藥安全與藥物回收」小組,目的是宣導民眾,應將未使用完的藥物帶回醫院交由藥劑部人員回收,不鼓勵民眾在家丟棄藥物,以減少對環境的傷害。讓年輕人願意回到醫療第一線人才留任也是企業永續經營中的重要一環。洪子仁分享,疫情期間醫護人員的離職潮,曾讓全國醫療機構的病床降載比例攀上高峰。為了改善醫護人力不足的狀況,隨著健保總額的增加、醫院財務韌性提升,新光醫院在兩年間,將護理人員調薪約21%,輪三班護理師的起薪已調高至五萬元以上。長遠來看,還必須營造友善工作職場,例如運用AI協助降低工作量,讓年輕人看見,護理人員的環境、薪資都改善了。洪子仁語重心長地說,期望年輕世代選擇志向時能願意投入醫療的第一線來工作。「近零碳排的路上少不了你我」。洪子仁坦言,醫療機構在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三大面向中最弱的環節是「環境保護」,面對挑戰,醫院需高度重視降低電力耗用、廢棄物回收再利用和循環經濟等工作。洪子仁小檔案現職:新光醫院吳火獅紀念醫院行政副院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管所兼任副教授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經歷: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諮詢委員衛生福利部國際醫療管理工作小組委員台北市政府醫療衛生組市政顧問學歷:長庚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高雄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系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蔡怡真主持人:蔡怡真音訊剪輯:楊政腳本撰寫:蔡怡真音訊錄製:陳慶安特別感謝:新光醫院吳火獅紀念醫院
-
2025-10-17 焦點.健康你我他
生活小改變 環保大永續/塑膠袋重複用 自種蔬果光盤行動
好友看到我晾在後陽台的塑膠袋,問「妳都這樣處理?」太髒、有油漬的我就直接丟棄,用過有灰塵或水滴的,用清水涮一下,翻過面晾曬;等乾了收下來疊好,放在掛籃裡,大、中、小依序塞入,要用時較能找到合適的袋子。她點頭稱是,說我不怕麻煩。直接丟掉眼不見為淨,但有點環保概念的,這點麻煩事會融入生活變成日常。在鄉下的家種了季節性蔬果,孫子最喜歡幫忙澆水、捉菜蟲,當可收割時更是興致勃勃。再變成餐桌美食大快朵頤時,「不食不時」的飲食觀念立刻了解,自豪地說從產地到餐桌,我們幾乎零距離,節能減碳第一名。旅居美國的老大,夫妻倆都是美食主義者,每次回台的美食地圖,讓他們追美食品美味,每餐外食,不亦樂乎。我們跟過幾次,有些重口味,更多的是極致精緻,孫女也成為媳婦口中的「歪嘴雞」。這天收割了一顆蘋果絲瓜,切薑絲,放板豆腐、鴻喜菇,端出一碗清淡營養鮮美的素食湯。孫女很捧場,喜歡豆腐的軟滑口感,菇菇的Q勁,絲瓜卻咬不動。假日農夫的先生說,如何拿捏絲瓜的成熟度,我還要多學習,如果咬不動就別吃了。孫女貼心地說,爺爺你很棒了,這絲瓜新鮮、無毒,又有漂亮的名字,富含纖維,我喜歡!又落實了「光盤行動」。
-
2025-10-16 焦點.健康你我他
生活小改變 環保大永續/愛地球小改變 婉拒店家提袋
一開始的限塑政策,我並不是很在意,只覺得收取幾塊錢的塑膠袋費用也不算多,所以並沒有很認真去執行。直到看到一則講述環境汙染的國際新聞之後,才驚覺原來塑膠對海洋的危害竟然這麼大,我的任性而為不知不覺中助長了生態浩劫,最終甚至可能反過來害到自己。新聞裡提到塑膠不易分解,毒害遺禍千年,而誤食塑膠,甚至被塑膠纏繞,造成動物傷亡的案例時有所聞。看到這則新聞,我對自己輕忽的態度感到萬分慚愧,身為地球村的一分子,理應與世界萬物休戚與共,若是不自覺而成為破壞環保的幫凶,就實在太不應該了。自此以後,我開始自備購物袋,也盡量選擇以環保材質為主而非繁複包材的商品,希望為時不晚,可以為環保盡一份心力。當然也會碰上熱情的商家特意提供免費提袋讓我提取方便,都被我一一婉拒,我告訴他們我的提袋很堅固耐用,不用再浪費一個袋子反覆包裝,他們最終明白一切為了環保,都能欣然接受我的堅持。衷心期盼環保的概念可以深植每個人心中,一點小小的改變看起來很微小,但這個世界卻可以因此而變得更加美麗,我們所居住的環境也能更安全、更舒適,這等好事,何樂而不為?
-
2025-10-12 ESG.健康永續行動家
紙餐盒進微波爐 比塑膠袋裝熱湯更危險
少用一次性塑膠、選當季低碳食材、多吃蔬菜,看似日常小選擇,其實能同時救地球、顧健康。研究發現,失智者腦中塑膠微粒含量高。健康與氣候、環境之間息息相關。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兼任護理師譚敦慈舉例,塑膠微粒不僅存在於環境中,也已進入人類大腦,甚至可以進入連藥物都難以通過的血腦屏障中,研究發現,失智症患者腦中的塑膠微粒含量比正常人高出許多倍。很多人以為塑膠袋裝熱湯最危險,但研究發現,紙餐盒淋膜釋出的塑膠微粒更多,尤其放進微波爐中加熱,情況會更嚴重。隨著新冠疫情逐漸平緩,譚敦慈也呼籲大家,恢復自備餐具的習慣,例如輕便的「可微波不鏽鋼餐盒」就是一個好選擇。環保杯沒洗乾淨,細菌半小時暴增30倍。帶環保杯出門很環保,但記得一定要洗乾淨、晾乾,不然容易變成細菌溫床。譚敦慈提醒,德國杜夫萊茵實驗室研究發現,裝過豆漿、牛奶、果汁這類含糖、蛋白質的飲料,細菌在半小時內就可能暴增30多倍,增加食物中毒的風險。低碳排飲食,從少吃牛肉開始。想實踐健康又永續的生活,可以從「低碳排飲食」開始。譚敦慈指出,牛肉的碳排最驚人,每公斤生產會排放60公斤二氧化碳,因此建議少吃紅肉、多吃蔬菜。選擇台灣本土、當季食材,不僅價格划算,還能減少碳足跡,農藥少、營養也更豐富,是最天然的禮物。她也分享自家「餐桌規則」:每天必吃綠色和白色蔬菜各一碗,例如白蘿蔔、茭白筍或空心菜,用最簡單的日常習慣,把健康與永續落實在餐桌上。
-
2025-10-12 養生.生活智慧王
堆放錯誤恐受損甚至有危險 6種常見家居用品建議分開儲存
家居用品的存放,不能一視同仁,堆放錯誤,有損壞之虞,甚至危險,處理下列六種常用品,專家提醒勿犯常見的錯誤。1.電池「條理井然」專家莎拉‧席雅(Sarah Schier)說,許多人把電池隨便往抽屜裡頭一丟,如果旁邊就是鑰匙、銅板、紙夾等金屬製品,遲早會出問題,「很多人都不知道,電池這樣放,會短路、漏電,尤其碰到金屬或互碰的時候。」電池放在熱源附近也很危險。2.易燃化學品搬家顧問、儲藏專家史蒂文斯-希卜諾(Marty Stevens-Heebner)警告大家,殺蟲劑、油漆、汽油、清潔劑等易燃物,千萬不能儲放到很熱的地方,譬如車庫和閣樓,「要放到通風良好的地方,以免瓦斯集中,引發點燃、起火反應。」易燃化學品要分開放,以免交互感應引發災難,譬如和漂白粉或雙氧水太靠近,不但可能起火,還可能爆炸。醋也不能和漂白粉放一起,以免產生氯氣,那是致命的劇毒。3.紙類趁打折買了一大包一大包的衛生紙,紙巾等,怎麼處理?席雅說,絕對不能堆在車庫或地下室,她見過很多紙巾、衛生紙、擦手紙受潮或遭受蟲害的情況。她建議紙類商品用塑膠袋封好,以免發霉、蒙塵、蟲咬。4.蔬果有些蔬果不搭調,不能放在一起,例如,洋蔥和馬鈴薯在一起會產生濕氣和加速彼此腐壞的瓦斯氣體。史蒂文斯-希卜諾建議也不要把蘋果、香蕉、梨子、番茄放到花椰菜、綠葉菜、小黃瓜和甜椒旁,因為水果釋放出的乙烯,正是這些蔬菜最忌諱的東西,一接觸到很快就腐壞。5.沖印出來的照片寶貴的家庭和個人影像照片,是無可取代的記憶,一定要以防熱防潮方式存放,如果放到閣樓或車庫,可能變形、扭曲、黏在一起,席雅建議如檔案處理,用相簿分類好,裝箱,置於清爽通風的地方--可考慮櫥櫃、衣櫥、床底儲物抽屜,務必遠離暖氣口或通風口。6.寵物飼料寵物飼料不放好,小心招來蟲類或其他「害」。席雅說,許多人把貓食狗食放到車庫或洗衣房,如果沒封好,不僅容易壞掉,還會招來螞蟻、飛蛾、甚至老鼠。在鄉野地區,引來毒蛇猛獸都有可能。寵物飼料最好封裝在緊密的容器裡,一來可以保鮮,二來可以預防蟲害。
-
2025-10-12 養生.生活智慧王
護照仍在有效期卻被拒絕登機?當心5個小問題恐讓你無法入境
海關從來不是讓人放鬆的地方,即使一切順利,整個過程仍可能讓人緊張。如果再碰上護照問題,情況可能迅速惡化,甚至導致你被拒絕登機或無法入境。根據雅虎新聞網(Yahoo)報導,許多人不知道,就算護照仍在有效期限內,也可能因為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細節被攔下。以下是幾個常見卻容易被忽略的護照問題,出發前務必留意。1.即便是輕微損壞咖啡漬、水損、頁面撕裂、護照封面磨損、塑膠膜翹起,這些看似無傷大雅的損壞,可能導致護照無法被機器掃描,或被認定為「遭到更改」,使旅客被拒絕通關。部分國家(如印尼)對護照的完整性要求特別嚴格。根據AeroTime 2023年的報導,至少有三名旅客因護照輕微損壞,在前往峇里島的途中被航空公司拒絕登機。專業建議:將護照放入保護套中,避免刮傷與磨損。2.護照剩餘效期不足六個月許多國家規定,旅客入境時護照需至少有六個月以上的效期。也就是說,即使護照尚未過期,只剩三、四個月效期,也可能被航空公司或海關人員拒絕放行。美國等多數國家實施「六個月有效期政策」,並會在政府網站上公布例外國家名單。3.姓名不一致也可能影響登機若你近期因結婚或其他原因更改姓名,請確保機票與護照上的姓名完全一致。例如,有旅客婚後改用配偶姓氏訂票,但護照仍使用舊姓氏,結果在登機時被拒絕。部分航空公司接受因婚姻改名的更正申請,但各家政策不同,通常也需要額外文件與處理時間。4.護照蓋章位置錯誤出入境章應蓋在護照指定的頁面上。若章蓋錯位置(例如蓋在照片頁、簽證頁或封底),或護照已無空白頁,可能讓邊境官員感到困惑,甚至懷疑文件遭偽造或修改。曾有一戶家庭在愛爾蘭幾乎無法順利離境,原因是一名官員誤將入境章蓋在一名小女孩的照片頁上。雖然最終問題排除,但過程相當緊張。若發現章蓋錯頁,請當場向官員反映,以便盡快補章或取得證明。5.非官方戳章或標記可能導致護照無效部分旅客喜歡在護照上收集紀念戳章(例如主題樂園、軍事哨所、赤道線等),或貼貼紙、做筆記。然而,只有邊境或外交人員才有權在護照上註記。這些非官方標記在某些國家會被視為「護照損壞」或「遭擅自更改」,可能成為拒絕入境的理由。包括美國在內的多國海關單位均曾針對此發出警告。有時,一個細節就足以讓你錯過航班或被擋在邊境之外。若對護照有任何疑慮,不妨提早換發新證件,以確保旅程順利無虞。
-
2025-10-11 焦點.健康知識+
家裡每天用的東西隱藏有毒物質 哈佛醫建議丟掉的3種生活用品
許多居家用品在生活裡已經習以為常,如果沒有壞可能就會一直用下去,美國哈佛大學腸胃醫師Saurabh Sethi在IG上分享影片,呼籲大家應該立即丟掉的三樣居家用品,表示它們是「有毒的」,可能損害你和家人的健康。1.香氛蠟燭:香氛蠟燭雖能為居家環境增添浪漫氛圍,但大多含有鄰苯二甲酸酯、石蠟和合成香料,石蠟燃燒時會釋放煙灰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這些物質會擾亂荷爾蒙分泌,加劇過敏症狀,引發呼吸系統疾病,長期下來甚至會影響腸道健康。為了健康和安全,建議選擇無香大豆蠟、蜂蠟或是椰子蠟蠟燭。2.塑膠砧板:切割會在塑膠砧板上造成刀痕,這些磨損會讓微小的塑膠顆粒和化學物質污染到食物上,微塑膠會在體內積聚,長期下來會傷害我們的身體健康。建議改用木質、竹製砧板,並定期清潔保養,玻璃材質的砧板雖然衛生,但缺點是會加速刀具的損耗。3.有刮痕的不沾鍋:不沾鍋是許多人廚房的必備物品,但要小心已經老舊、表面塗層出現刮痕的不沾鍋會釋放出有害物質全氟辛酸銨(PFOA),被認為會干擾內分泌、影響肝臟功能,並增加致癌風險。現代鍋具多標榜已是PFOA-Free,但是刮痕仍可能釋放出微小的塗層顆粒以及殘留的添加劑,更安全的烹飪替代品是不銹鋼、鑄鐵鍋,或是純陶瓷炊具。在社群上,Saurabh Sethi博士也分享其他「應該立即丟掉的用品系列」,像是應該丟掉的衛浴用品分別是:超過三個月的牙刷,已經磨損的鈍刀片,會破壞口腔內有益細菌的平衡的漱口水。
-
2025-10-10 養生.生活智慧王
買嬌貴水果回家撞出大瘀青?前超市店員教用塑膠袋做「防震氣墊」
在超市購物時,購買容易不耐碰撞的水果,放在購物袋帶回家時已經撞壞了。曾任職於超市農產品部門的食品教育講師ぱるとよ在部落格分享,這時可利用超市提供裝蔬果的塑膠袋,花一點小小的工夫,就能避免水果在回家途中受損。ぱるとよ舉水蜜桃為例,水蜜桃比多數水果更難處理,果肉柔軟細緻,只要受到一點點撞擊或壓力,就容易產生瘀傷或凹陷。即使在超市仔細挑選,回家後打開袋子,卻發現被壓傷的情況並不少見。關鍵在於「怎麼裝袋」最容易讓水蜜桃受損的時刻,就是結帳後在收銀區裝袋的時候。若與罐頭、牛奶等重物混放,同一個袋子裡的壓力會在移動途中慢慢擠壓,等到回到家時,壓到的部分往往已經變色或軟爛。讓塑膠袋變成「空氣防震墊」這時候,超市袋裝區隨手可取的塑膠袋就能派上用場。只要一個簡單步驟,就能讓它搖身一變成為保護水果的「空氣氣墊」。作法如下:1.將水蜜桃的包裝盒放入一個乾淨的塑膠袋中2.對著袋子吹氣,讓袋子像氣球一樣膨脹起來3.接著把袋口打結,或用膠帶封緊,避免空氣漏出這樣一來,袋內就形成一層「空氣層」,能有效緩衝碰撞與震動,防止水蜜桃被擠壓或擦傷。不只水蜜桃 其他嬌貴水果也適用這個方法不僅適合水蜜桃,也能運用在像是無花果、麝香葡萄等果肉柔軟、容易破皮或壓爛的水果上。而且塑膠袋在各大超市都能免費取得,不需要額外準備任何道具。只要在裝袋時多花幾秒鐘,就能讓水果安全回家、保持完美狀態。
-
2025-10-09 養生.生活智慧王
飲料幾乎都含有危害健康的塑膠微粒 研究顯示熱茶是冰的2倍
英國知名學府伯明翰大學(University of Birmingham)研究人員針對全英國超市和咖啡店出售的155款熱門飲料取樣進行檢測,發現每款飲料都含有危害健康的塑膠微粒,而且熱飲的微粒含量大於冷飲,熱茶所含塑膠微粒是冰茶的兩倍多。保持飲料冷卻可有效降低威脅。塑膠微粒是1奈米(nanometer)到5毫米(millimeters)不等的微小塑膠碎片,是較大塑膠碎片長期分解後的殘留物,無所不在,從清潔產品、衣物和化妝品、乃至於呼吸的空氣以及吃到肚子裡的食物處處都是。這些隱形入侵者甚至積存在人體內,威脅健康。這項研究發現令人擔憂的現象,卻也提出解套辦法,減少塑膠含量的簡單方法是將飲品保持冷卻。研究人員測試31款飲料,包括咖啡、茶、能量飲料、汽水和果汁;他們將樣本拿到實驗室裡過濾,並在顯微鏡下進行分析。該研究主要作者阿卜杜拉(Mohamed Abdallah)表示,所有冷熱飲品都普遍存在塑膠徵粒,非常令人擔憂;溫度較高的飲料塑膠微粒含量明顯高於溫度較低的飲料。熱茶微粒位居榜首,平均每公升含49至81個塑膠微粒,是冰茶24至38個微粒的兩倍多;熱咖啡含量第二多,每公升含有29至57個塑膠微粒,略高於冰咖啡的31至43個。研究結果顯示,加熱會讓包裝裡的塑膠顆粒加速釋放,導致熱飲塑膠微粒含量增加。一次性杯子盛裝的熱茶所含塑膠微粒最多,平均每杯含22個塑膠微粒,玻璃容器沖泡的熱茶每杯含有14個。最新結果與先前「加熱會增加包裝材料塑膠顆粒釋放」的研究推論相呼應,顯示熱飲比冷飲更容易有塑膠微粒。不過,冷飲並非完全無害。果汁每公升含有19至41個塑膠微粒,能量飲料含量為14至36個。汽水類飲料塑膠微粒含量最低,平均每公升含13至21個微粒。研究人員也調查英國200多名成人的喝飲料的習慣。發現女性平均每天每公斤體重攝取約1.7個塑膠微粒、男性約1.6個。塑膠微粒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尚不清楚,但科學家發現,這些微粒會在血液、大腦、腎臟、肺部、肝臟、睪丸和胎盤等器官和組織中積聚。另有研究顯示,塑膠微粒會損害細胞、破壞腸道細菌並引起發炎,進而可能破壞免疫系統並加速老化。
-
2025-10-07 焦點.健康你我他
生活小改變 環保大永續/果皮是免費肥料 盒子當精美容器
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育、樂,都會製造出或多或少的垃圾,所以守護地球的首要任務,是確實做好垃圾分類。有的垃圾可以重複使用、有的可以再生利用,徹底分類後,剩餘的才送進焚化爐,如此可降低燃燒產生的空氣汙染危害。老伴喜歡拈花惹草,我們會將果皮、菜葉收集,埋在花木根部附近,是最佳的免費肥料,拿洗米水澆灌,不但節約用水,還能防蟲害,花草更欣欣向榮。院子裡的一株抹草,初始長得不理想,葉片微捲偏黃,老伴用肥皂水及洗米水澆灌,幾周後枝椏勁挺,綠葉蒼翠,可謂節約用水的附加價值,一舉兩得。當今的器皿、食材、禮盒等常過度包裝,常見紙盒、紙箱層層包裹。我會將厚的、看起來喜歡的紙盒,拿來收納物品,例如將梳妝台上的瓶瓶罐罐放進去,看起來舒爽不凌亂;有的紙盒收納襪子、手帕、絲巾,分門別類、方便至極。坊間常見容易受損的食物及怕碰撞的水果都用塑膠製品包裝,外包裝物常是透明的,形狀不錯,除了回收外,我會將適用的留下當果盤、杯盤、菜盤(做菜時切好待用),有蓋子的還可充作冰箱冷藏盒,恰當又好用。「隨手做環保,節能減碳,守護地球,人人有責」,是減緩「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的不二法門,這樣才能還給後代子孫一個宜居的生活環境。
-
2025-10-07 養生.生活智慧王
換季衣物拿出櫃子發出臭味或泛黃?資深家政婦曝「當初收納方式錯了」
即將進入夏秋季節交替,衣物也到了換季的時節。當你從衣櫥或收納櫃取出換季衣物時,明明洗乾淨才收起,卻傳出一股異味,甚至發現泛黃發霉?這是「收納方式錯誤」所致。日本主婦資歷25年、曾任家政婦的マミ教你「換季時千萬別犯的收納錯誤」與「正確保存的方法」。NG 1:直接用乾洗店塑膠袋保存許多人會把乾洗後的衣物「連袋子一起」掛回衣櫥,但這其實很危險。傳統乾洗袋多為塑膠材質,只適合短期攜帶,不適合長期保存。由於通風性差,容易造成濕氣滯留,引發發霉、泛黃等問題。不過,近年有些乾洗店已改用具透氣性的「保存用衣套」。若袋子上標明可長期保存,則可直接使用。若不確定,建議將塑膠袋取下,換成不織布衣套會更安心。NG 2:長期放在壓縮袋或塑膠袋中為了節省空間,許多人習慣把衣服放入壓縮袋中保存,但長期壓縮會導致濕氣無法排出,進而引起異味回潮或纖維受損。尤其是羊毛、絲質等纖細材質,更容易受損。壓縮袋建議僅作為「短期換季收納」使用;若要長期保存,應改用透氣性良好的布製收納袋。NG 3:多種防蟲劑混用許多人誤以為「防蟲劑種類越多越安全」,其實不同成分可能互相中和,導致效果下降,還容易產生強烈異味。防蟲劑應選擇單一種類,並依照使用說明放置於適當位置。NG 4:忽略除濕措施衣櫥與收納櫃是最容易累積濕氣的地方,若未進行除濕,便容易導致衣物發霉、變味。建議放置除濕劑,並定期打開門讓空氣流通。過季衣物正確保存的要點‧取下乾洗塑膠袋,改用不織布衣套‧壓縮袋只作短期使用,避免長期壓縮‧防蟲劑僅用一種,避免混合‧使用除濕劑,定期開門保持通風
-
2025-10-06 焦點.健康你我他
生活小改變 環保大永續/塑膠袋洗淨晾乾 重複利用不浪費
三、四十年前,台灣各地陸續爆發垃圾大戰,造成環境壓力,深深影響我們的生活品質,如今還有火力發電廠的空汙問題,漂浮垃圾影響海洋生態…。除了配合垃圾分類回收,日常生活中的食、衣、住、行,我也以環保愛地球為目標,努力實踐。我家很少外食,每次外食帶來的塑膠盒、紙盒的垃圾量蠻多的,在家煮食就不會有這個問題。真要外食,我會帶著提鍋,不僅環保,也可避免塑膠容器裝熱食吃進塑化劑,影響健康。過時或變形的T恤,有的當睡衣,有的裁剪縫成抹布;鄰居丟棄的床架、床板,撿回家做成小花檯放盆栽,省錢又能廢物利用;夏天只有睡覺時才開冷氣;去市場買菜,以腳踏車代步,節能減碳又健身。每次市場買菜,回家產生許多塑膠袋,丟棄又成為一堆垃圾,所以我利用洗菜的清水把塑膠袋沖洗乾淨,用衣架與衣夾把它們掛在陽台晾乾,下次上市場就可循環利用。最近發現一個很棒的贈物網,家中有「多餘」但仍可用的物資,丟了可惜,就可以在贈物網把物品拍照上傳,有需要者可以登記,索取成功只付少許的運費就能得到。我就是在贈物網媒合下,找到我要的皮帶。以上是我在日常生活中,環保愛地球的做法,雖然有些方法會有點不便,但這些努力可以留給下一代較好的生活環境,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
2025-10-03 ESG.健康永續行動家
台灣康匠 致力永續環保的口罩 全台第一取得口罩碳足跡認證
台灣「口罩國家隊」在疫情期間被全世界看到。口罩業者台灣康匠董事長陳勇志表示,因為疫情使得台灣的口罩有大量的需求,卻產生了大量的口罩廢棄物,造成空汙、海洋汙染等環保問題,於是台灣康匠著手投入永續環保的口罩研發,將口罩材質單一化,可整片口罩回收再利用,並取得全台第一口罩碳足跡認證。台灣是全球第二大的口罩生產國,據紡織綜合研究所的口罩戰情室統計調查,台灣的口罩平均月產量約1.83億片,單片口罩以4克計算,每月將產生73.2萬噸的口罩廢棄物。陳勇志指出,這些堆積如山的拋棄式口罩,不是焚燒就是垃圾掩埋處理,在焚燒的過程會造成空汙,掩埋後經過大雨沖刷則垃圾會流入河川、海洋,或者飲用水裡,不只影響海洋生態,也會影響人類健康。「口罩在有需要的時候保護了人類,但是它何嘗不是用另外一種方式在危害人類。」陳勇志憂心地說,一片口罩需450年才能分解成10億顆塑膠微粒,我們一周的飲用水大概就吃掉一張信用卡的塑膠微粒,而廢棄的口罩不僅會對空氣、環境造成汙染,也對人類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台灣康匠結合了ESG永續環保的議題,耗時一年半研發出可回收的口罩。在2050淨零排放的願景下,「把產品做得更環保」已成為全球趨勢。陳勇志表示,過去口罩不能回收主要是口罩由多種材料組成,包括聚丙烯/PP的織布面料、尼龍耳繩、塑料包鐵絲的鼻線,複合材質無法進入回收系統,因此讓口罩材質單一化是首要任務。口罩應在改變最少的情況下進行回收,包括單一材質、不影響消費者配戴及使用習慣、也不影響購買價格及製造等。2024年1月不織布公會和台灣康匠等口罩廠商合作口罩再生計畫,將口罩材質單一化,研發出第一片100%全塑的可回收口罩,並推出可回收口罩標章認證,讓民眾可以輕鬆識別可回收口罩。陳勇志認為,若能落實推動口罩回收系統,估計每個月可減少約178.6萬頓的碳排放量。回收的口罩首先是從改變材質開始,陳勇志強調,經歷開發過程克服種種難關,研發出整片口罩全都使用「同材質」,製作PP不織布、PP耳繩、PE鼻線的100%全塑口罩,不需拆解便可回收,經過高溫熔融殺菌,還原成塑膠粒,再熔化重製成各種塑膠製品,降低新塑料的使用,循環再利用,讓生活更環保。「回收塑膠的生命周期可達14次,也就是可以回收再利用14次,對於狀態較好的原料應做『升級使用』,再製成生活周遭的民生用品。」陳勇志說,回收塑膠可以物盡其用,延續它的生命周期,例如可回收口罩再生成衣架、建材、塑膠椅、垃圾袋等相關製品,讓消費者看得到、用得到,在心中種下環保意識的種子。台灣康匠針對減碳環保率先採取具體行動,於2024年12月4日獲得BSI 英國標準協會認證,成為全台第一個取得口罩碳足跡認證,一片成人平面口罩的碳排放量為18.68克。台灣康匠也於2024年6月與12月先後完成廠區碳盤查與口罩碳足跡認證,並於2025年持續完成上一年度碳盤查認證。未來將持續優化,讓廠區運營及產品製造能逐年減碳,並繼續推動100%全塑的可回收口罩,讓口罩從丟棄走向永續,友善環境,綠色永續。
-
2025-10-02 焦點.健康你我他
生活小改變 環保大永續/出門帶環保袋 向塑膠袋說不
過去,我們住在澎湖鄉下,凡事不易,所以當開始有寶特瓶、塑膠袋等相關產品出現時,我們都拿得順手,用得順心,去菜市場回家,手上提的是大袋小袋裝著的戰利品,從來沒有想要重複使用塑膠袋,心想空手出門買東西,店家都會提供,覺得方便就好,根本不知道塑膠製品會危害環境。就連飲料問世時也一樣,塑膠瓶琳瑯滿目,任君選擇,我們也不做他想,買了就是。直到後來,環保意識抬頭,新聞媒體宣傳奏效,大家才開始有環保觀念,知道塑膠類物品無法分解,會對人類世界、海洋生態造成危機。尤其親眼見證乾淨的海洋被廢棄物占據,危及海洋生物日深,數量之龐大,令人怵目驚心。所以從前幾年開始,我和家人開始力行環保作為,希望由個人小小的力量做起,讓環境不被破壞,我們的後代子孫能在良好無汙染的環境中永續生存。現在,我們家成員出門購物一定攜帶環保袋,重複使用,不再選擇店家提供的塑膠袋。每每看見那些寶特瓶,浮現腦海的就是那些在大海裡晃來晃去造成破壞環境畫面的瓶身,所以我們已鮮少購買罐裝飲料,一方面為了減肥及健康,另一方面也為了保護環境。出外旅遊時,自備湯匙、筷子、牙刷、牙膏、保溫杯,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習慣,期待這些小小改變,能為保護環境恪盡心力。
-
2025-10-01 養生.聰明飲食
營養健康的魚類不適合當主菜?醫揭「肉類是更佳選擇」的原因
有些人會認為吃魚比吃肉更健康,因為魚類的飽和脂肪和膽固醇比肉類低,而且含有豐富的Omega-3脂肪酸,被認爲對心血管健康有益。日本《Kaigo-postseven》就請教到上昌廣、渡邊信幸等醫師分享他們的看法。魚類中的重金屬恐增高血壓風險魚類中含有蛋白質、鈣和維生素,營養價值相當高,尤其鮭魚、鯖魚等油性魚類中的不飽和脂肪酸「DHA」、「EPA」已被證明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有助於預防動脈硬化以及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然而,這並不代表吃越多魚就越好,因為食用魚類其實也存在健康風險。有研究小組公佈一項針對日本2709名成年人的調查結果,指出「每天至少吃一次魚」的人,血液中砷含量會升高,進而增加高血壓的風險。砷會隨著食物鏈在魚類體內中累積,尤其深海魚、大型魚、甲殼類等海鮮中往往含有較高濃度的砷等環境污染物,長期食用下來容易損害血管內皮細胞,反而會導致高血壓。除了重金屬之外,現在魚類、海鮮普遍受到微塑膠污染,有科學研究表示微塑膠會導致組織發炎,在人體內積聚的微塑膠污染物被認為與阿茲海默症和心肌梗塞有關,在去世病患的病變器官內也發現存在大量微塑料。該吃肉還是吃魚?渡邊信幸醫生表示,肉類比魚類更適合當作主菜食用。因為肉類中的蛋白質、鐵、鋅、維生素和肌酸等營養甚至比魚類還要豐富,從預防老年虛弱的角度來看,日常飲食中最好以肉類為主,魚類適量攝取。一般人很難吃肉吃到蛋白質超標,以成年男性來說,每天需要60~-65克蛋白質,相當於300克的肉類,如果想加強增肌效果,可以多補充雞胸肉、雞柳等瘦肉,而牛腩、豬排等脂肪較多的肉則有助於增加飽足感。許多人會擔心肥肉不利於身體健康,但渡邊醫師表示其實沒有必要擔心。脂肪建議攝取量佔每日總熱量的20%至30%,以普遍的2000大卡總熱量來說,只憑吃肉其實很難吃進600大卡的脂肪,而且別忽略了肉類中也存在優質脂肪,像是牛肉中的「單不飽和脂肪酸(MUFA)」可以降低壞膽固醇比率,對於心血管健康有正面作用。我國國民健康署建議,男性每日飽和脂肪攝取量不超過23公克,女性每日不超過18公克,需要控制熱量與脂肪攝取量的族群,應避開五花肉,選擇雞肉,或是牛豬的里肌、後腿等較瘦的部位。
-
2025-09-30 養生.聰明飲食
大蒜可以放冷凍嗎?食品專家解釋常溫、冷藏保存的差別和技巧
從市場或超市買回來的大蒜如果沒有馬上吃完,過幾天可能就會不新鮮,變得乾皺、發芽甚至發霉,日本食品專家N.D.Kitchen就拍攝影片分享如何延長大蒜的保鮮期,以及室溫、冷藏與冷凍保存的差別。常溫保存大蒜常溫保存大蒜的關鍵是放置於「陰暗、乾燥、通風良好」的地方,將完整未剝皮的大蒜放在網袋中懸掛,可以保存約2週的時間,但要注意的是在炎熱潮濕的夏季或梅雨季,大蒜不宜常溫保存,否則容易發霉發芽,如果有發現類似狀況應立即丟棄。冷藏保存大蒜炎熱潮濕的天氣建議冷藏保存大蒜,要注意的是冰箱內屬於高濕度環境,保存上要遵循一些小技巧。不論是整顆大蒜或是已經掰開的蒜瓣,請都先用乾燥廚房紙巾包裹後,放入塑膠袋或保鮮袋中封口保存,防止大蒜的氣味沾染到其他食材,冰箱底部的蔬菜室溫度通常是6℃,建議將大蒜放置冰箱上方接近0℃的冷藏室更適合。 冷藏蒜頭的保存期限可長達1~-2個月,但是比起完整的大蒜,已經剝開去皮的大蒜較容易變質發黃,最好還是盡快使用。冷凍保存大蒜如果想再延長大蒜的保存期限,可以將大蒜冷凍,如果是帶皮冷凍,建議先將大蒜分瓣剝好,接著用保鮮膜獨立包裹,放進保鮮袋中丟冷凍庫能保存約6個月,等到要食用時,再提前放置室溫或冷藏解凍即可。 另外一個方式是先將大蒜切片、切碎後再冷凍,這麼做的優點是直接拿出來就能烹飪,將每份切好的蒜用保鮮膜包好,放入密封的保鮮袋中,建議1個月內食用完畢。
-
2025-09-27 ESG.健康永續行動家
循環配送箱、調整物流模式 裕利醫藥台灣總裁周志鴻從供應鏈減碳瘦身
衛福部要求國內廿三家醫學中心在今年完成碳盤查,現階段僅針對醫療院所直接排放碳量的「範疇一」,未包含間接排放的「範疇三」,「裕利醫藥」在政府尚未要求前,就開始減碳瘦身,大幅調整運送模式、汰換舊車,目標今年能減碳百分之卅、二○三○年達到減碳百分之四十二的目標。裕利醫藥是台灣醫藥物流龍頭業者,每天送單量超過千張以上,裕利醫藥台灣總裁周志鴻說,物流車輛是碳排大宗,公司過去對於醫療院所下單,全面配合,於是許多醫院採取「今天下單、明天送達」的習慣,雖然便利,卻造成車輛高頻率出車、碳排暴增,有時同一天會有多輛裕利的物流車輛,頻繁送藥或醫材至同一家醫院。同輛車送完同醫院貨 減碳有成為了達到減碳目標,並看準衛福部要求醫學中心進行碳盤查,裕利率先與國內醫學中心合作,調整送貨頻率,並協調醫院內部不同科室合作,讓同一輛車能一次送完一家醫院的貨量。剛開始推行,馬上遇到挑戰,醫院相當抗拒「廠商提出要求」,加上醫院各科室多獨立作業,也將庫存當作機密,不願分享。但是他們逐一向院方說明,根據英國NHS研究,醫院自身排放僅占兩成六,超過七成來自供應鏈,「當醫院發現,減碳數據可用在標案評分,甚至有助通過綠色採購要求,他們就認真接受了。」裕利不只整合出貨單,還推動「循環配送箱」,回收塑膠製成,可重複使用,取代一次性紙箱。分析最佳路線 避免繞路增能耗裕利也與科技公司合作,定期分析最佳路線,避免繞路增加能耗。未來計畫將配送碳排數據回饋給醫院,讓醫院明確感受到「你的便利,代表多少碳排」。今年三月,裕利醫藥在物流車上做了變革,與太古商用汽車打造全台首輛Volvo醫藥電動冷鏈貨車,這一輛十八點五公噸的貨車,是符合EURO 6規格的柴油車,且要求使用年限不能超過五年。這輛車肩負桃園物流中心到中部地區的藥品及醫材運送任務。裕利目前有小型五噸車約七、八十輛,未來將全換成電動車。周志鴻說,直接送到醫院、藥局的「最後一哩路」,意義最大。超低溫冷凍櫃 疫後捐給國衛院「冷鏈用電」也是裕利面臨的挑戰。周志鴻說,疫情爆發後,生物製劑對溫度的需求愈來愈高,同時,因研發技術更高,也讓更多生物製劑問世,這些都需要極低溫保存。新冠疫情於二○二○年爆發後,不到一年,輝瑞、莫德納、AZ等藥廠皆傳出成功研發新冠疫苗的消息,同步也傳來mRNA疫苗得儲存在攝氏負八十度的環境中。當時裕利尋遍國內業者,沒有人生產這類超低溫冷凍櫃,後來總公司在新加坡找到生產業者,他們一口氣就訂了十台。超低溫冷凍櫃送來台灣後,投入大量人力測試溫度與校正,每台冰箱都要經過一個月以上的溫度驗證,確保能通過食藥署規範,後來也協助政府運送千萬劑的疫苗。不過,這些設備在當時雖是「台灣醫療韌性」的象徵,在疫情過後卻成為永續轉型的絆腳石。「冰箱得廿四小時運轉,非常耗電。」周志鴻說,即使治療癌症的生物製劑也需要超低溫儲存,但儲存量不可能超過疫情時 「人人都需要疫苗」的數量。疫後,這十多台超低溫冷凍櫃成為裕利推動永續減碳的困境之一,近期裕利與國衛院合作,將當年的防疫要角超低溫冷凍庫捐出,提供國衛院使用。今年減碳3成 5年後目標減碳42%周志鴻說,裕利自二○一九年起啟動碳盤查,以二○二一年為基準年,訂下今年減碳百分之卅、二○三○年減碳百分之四十二的目標。二○二三年已經達到減量百分之卅八,但隨著業績成長,減碳壓力仍然龐大。公司不只改變硬體,也推動員工「行為革命」。連續五年舉辦種樹計畫,已種下四千八百棵樹苗,並號召員工帶家人一起參與。「員工親手種下去,才會覺得永續跟自己有關」他強調,永續不是口號,而是行為改變。醫院要配合,物流要配合,大家一起做才有改變的可能。聘逾百護理師投入藥品衛教與病患照護 工作生活平衡台灣陷入嚴重的護理師荒,醫院關床、患者等候時間拉長已成常態。醫界憂心,隨著第一線護理師離職潮持續,醫療體系恐將失衡。但在這波人力危機中,醫藥物流龍頭裕利醫藥卻走出另一條路,直接聘僱護理師,投入藥品衛教與病患照護,換另一種方式,讓他們繼續在醫藥產業服務,給他們更平衡生活的工作模式,且有競爭力的薪資。裕利醫藥旗下設有病患照護部門,現有逾百名護理師隨著藥廠合作進入醫院、診所與病人家庭。當藥廠推出昂貴的免疫或生物製劑新藥時,這些護理師負責提供衛教,協助病患理解藥品使用方式,並追蹤副作用或療效。裕利醫藥台灣區總裁周志鴻說,有些藥品動輒數十萬元,患者壓力極大,因此藥廠會設計「分子計畫」,由護理師協助病人申請補助,減輕經濟負擔。這類服務若僅靠醫院既有人力,往往難以負荷,裕利的護理師團隊成為關鍵支援。在裕利工作的護理師,不少人原本來自醫院前線。一名原在加護病房工作的護理師,長期承受高壓與不規則班表,選擇離開臨床;後來進入裕利,轉為病患照護角色。她不再需要值夜班,而是安排固定時段進行病人訪談、藥品解說,甚至參與病人追蹤計畫。該名護理師說,同樣是護理專業,但工作型態完全不同,生活也恢復平衡。周志鴻指出,這正是裕利吸引人才的關鍵。不只提供優渥的薪資,更給予另一條職涯的選擇,這群護理師大多曾在臨床工作過,有的具備優秀的英文能力,能支援跨國藥廠的專案。周志鴻說,台灣每年有數千名護理科系畢業生,僅部分進入臨床,甚至不少人畢業即轉行,反映制度問題。若健保給付與護病比不改善,醫院的人力荒難以改善。呼籲政府正視護理師待遇,也應推動分級醫療,避免所有病人集中在醫院,進一步壓垮人力。健康永續是競賽、旅行、修行 周志鴻50歲練馬拉松贏得耐力專注身為裕利醫藥台灣區的總裁,周志鴻每天管理龐大醫藥物流,他的另一個身分是「馬拉松跑者」,他五十歲才開始練馬拉松,四年內就完成東京、柏林、波士頓、紐約、芝加哥、倫敦等「六大馬」,甚至還考慮挑戰新加入的雪梨站。他笑說「別人覺得邁入老年才開始跑馬拉松很不可思議,但我覺得跑步就是一種享受」。大學時期的周志鴻是學校橄欖球選手,依靠爆發力與團隊合作,但進入職場後,他一度缺乏運動,直到二○一五年才因參加活動重新開始跑步,逐步挑戰全馬四十二公里。他說,萬事起頭難,一開始很辛苦,從五K開始跑,跑得上氣不接下氣,但後來覺得跑步是一種安靜的時光,可以和自己對話。他形容,長跑幾個小時後,當耳機內的音樂放完,只剩下呼吸與腳步聲,「那段時間反而讓我最能想清楚事情。」這種耐力與專注,也影響了他在企業經營上的決斷與韌性。四年間,他成功蒐集「六大馬」卻包含無數艱苦訓練。周志鴻說,波士頓馬拉松的坡道、紐約跨越多座大橋的高低起伏,都是嚴峻挑戰。蒐集六大馬的樂趣,是用跑步的方式去看一座城市。對他而言,馬拉松不只是競賽,更是旅行、修行。周志鴻並未把跑步當作個人興趣,而是延伸到企業文化,先前號召同事組成跑團、車隊,下班後在小巨蛋練跑,假日從台北騎到宜蘭再騎回,全程超過百公里。對他而言,運動不只是健康,更是團隊合作的延伸,「跑步和經營企業一樣,都需要持續、耐心與夥伴支持」。周志鴻認為,企業談永續,不應僅止於環境減碳,更包括「人的健康永續」,以自身實踐,鼓勵同仁參與運動,提升生活品質。周志鴻小檔案年齡:62歲,1963年生專長:跨市場營運管理、商業管理現任:裕利醫藥台灣總裁經歷:惠氏中國及香港總經理惠氏台灣總經理寶麗來台灣總經理主要事蹟:新冠肺炎期間搶先部署極低溫冷鏈設備,迄今運送超過8千萬劑新冠肺炎疫苗,上千萬劑抗病毒藥及快篩,供國人使用。獲獎紀錄:2021年百大MVP經理人第25屆SNQ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特色服務銀獎關於裕利醫藥瑞士國際集團企業,成立於1922年目前在亞太地區17個國家設有營運據點在跨亞太地區提供提供藥品、醫療器材、消費保健產品業務行銷、物流配送、產品以及資訊管理等服務。裕利醫藥永續ESG獎項:1.2021年到2024年,連續4年獲EcoVadis白金級獎章2.CDP 2024年「氣候變遷」 (Climate Change)與「供應商管理」(Supplier Manegement)兩度獲雙「A」成績氣候變遷改變溫度和雨量,也重塑我們的生活環境,健康不只是個人課題,也是醫療韌性、社會正義與世代責任的交集。【健康永續行動家】專訪國內各大醫學中心院長與意見領袖,行動實踐,改變未來。
-
2025-09-26 ESG.健康永續行動家
元氣最愛問/腦袋裡也有塑膠? 譚敦慈:環境與健康緊緊相扣
日常小選擇,其實能同時救地球、顧健康。少用一次性塑膠、選當季低碳食材、多吃蔬菜,看似小動作卻很有影響。無毒教母、林口長庚醫院護理師譚敦慈,在「元氣最愛問」節目中舉例,塑膠微粒不僅存在於環境裡,也已進入每個人的腦中,經研究發現,失智症患者腦中的塑膠微粒含量比正常人高出許多倍。環境危機也會帶來健康危機 塑膠微粒對健康有多毒健康與氣候、環境之間存在密不可分的關係。譚敦慈以造成環境汙染的塑膠微粒舉例,塑膠微粒不僅存在於環境中,也已進入每個人的腦中,甚至可以進入連藥物都難以通過的血腦屏障中,經研究發現,失智症患者腦中的塑膠微粒含量比正常人高出許多倍。而這些塑膠微粒其實就來自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隨手可得的塑膠袋、塑膠容器等,它們在環境中分解後,最終會透過飲水等途徑回到人體。譚敦慈觀察,過去塑膠微粒曾受到大眾的關注,也引發大家自備餐盒買熱食的風潮,然而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為了避免感染風險,民眾又回流開始使用店家的包裝。過去大眾普遍認為,塑膠袋裝熱湯會釋放大量塑膠微粒,不過有學者研究,紙餐盒表面的淋膜產生的微粒更高,尤其放進微波爐中加熱情況會更嚴重。隨著新冠疫情逐漸平緩,譚敦慈也呼籲大家,恢復自備餐具的習慣,例如輕便的「可微波不鏽鋼餐盒」就是一個好選擇。環保杯沒洗乾淨 細菌半小時暴增30倍帶環保杯出門很環保,但記得一定要洗乾淨、晾乾,不然容易變成細菌溫床。譚敦慈提醒,德國杜夫萊茵實驗室研究發現,裝過豆漿、牛奶、果汁這類含糖、含蛋白質的飲料,細菌在半小時內就可能暴增三十多倍,增加食物中毒的風險。最好趕快喝完,並且用清水沖一下再裝水。實踐永續又健康的飲食哲學想要在生活中落實健康與永續,可以嘗試「低碳排飲食」。譚敦慈解釋,「低碳排飲食」指的是減少食物在生產和運輸過程中的碳排放量。其中牛肉是碳排放量最高的食物之一,生產一公斤牛肉會產生60公斤的碳排放。選擇台灣本土當季生產的食材,不僅價格更便宜、能減少海外運送帶來的大量碳足跡,譚敦慈強調,因為是在最適合的季節生長,病蟲害較少,農藥使用量也相對低,且營養素含量最高,可說是「老天送的禮物」。少吃紅肉、增加蔬菜的比例,也是實踐低碳排飲食的重要方式。譚敦慈建議,可以參考地中海飲食的概念,將每餐的蔬果量提高到85%,肉類則減少到15%。她也分享自家餐桌上的「家規」,每天必吃綠色及白色蔬菜各一碗,例如白蘿蔔、筊白筍、空心菜等。落實健康管理 減少就醫機會維持健康管理、減少生病就醫的機會,也是健康永續的理念。譚敦慈提醒,戒菸、酒、檳榔是健康管理的基礎。若有三高問題,務必按時服藥,因為台灣近五到六成的洗腎病人源於糖尿病及高血壓控制不佳。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在10月18日、19日舉辦「2025健康永續行動×蔬食生活市集」,譚敦慈將進行「名人開講:無毒飲食與生活」的主題演講。活動包括:行動講壇、醫院健康永續評選頒獎典禮、蔬食競賽暨頒獎、低碳生活市集等,強調健康與永續發展的連結。「健康行動 × 永續未來 低碳生活市集」資訊點此
-
2025-09-25 癌症.飲食與癌症
每4分2秒就有1人罹癌 營養師揭7個飲食習慣易招癌症危機
衛福部公布,台灣每4分2秒就有一人罹癌。癌症的發生除了遺傳基因之外,根據美國癌症協會統計,一半以上的癌症發生是吃出來的。不可不知7大飲食習慣特別容易招來罹癌風險,該如何改善呢?1.不在意食物是否新鮮經常攝取不新鮮、非天然製成的食物,常見如香腸、火腿、臘肉、培根、素料等加工食品,這些食物經常含有亞硝胺,容易造成消化道系統的癌症;不新鮮的食物,也常伴隨發霉問題,如黃麴毒素易誘發肝癌,常見於咖啡豆、花生、穀物、玉米、豆類以及堅果類食材。改善技巧:挑選新鮮、少加工的食物;一旦發現食物有異味,或眼見腐壞、發霉狀況,應立即丟棄,不要食用。2.每天吃的食物種類很固定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要達到營養均衡標準,每天應攝取六大類,高於30種的食物;如果只固定吃幾種單一的食物,無法滿足身體需要的植化素,如多酚類、類黃酮素、茄紅素、薑黃素、兒茶素、花青素等抗癌營養素。改善技巧:為了能攝取多種食物帶來的天然抗氧化劑,儘量每天攝取多種顏色不同的蔬果為佳。譬如中午吃菠菜或番茄,晚餐可改吃茄子或菇類,透過輪替吃各類富含植化素的蔬果,才能攝取到不同蔬果賦予的天然抗氧化營養素。3.常吃油炸燒烤食物食物經過高溫燒烤或油炸,會產生各種有毒的化學物質。研究證實,會提高罹患乳癌、肺癌、大腸癌、直腸癌、胃癌、胰臟癌、食道癌、肝癌等發生機率。改善技巧:食材的烹煮改以燉煮或蒸煮為主,若真免不了吃油炸燒烤類,可搭配抗氧化能力較高的辛香料一起食用,譬如大蒜、辣椒、薑、洋蔥等,幫助身體代謝燒烤油炸物的毒素。4.愛吃精緻碳水、纖維不足麵包、蛋糕、冰淇淋、餅乾等精緻碳水,缺乏膳食纖維、維生素等營養,含有過量的糖類,容易造成身體的發炎反應;若長期攝取,容易罹患大腸癌、直腸癌。改善技巧:多以複合性的碳水為主,如五穀雜糧、根莖類、豆類、蔬果等,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促進腸道好菌的生長,有助排毒。一旦自覺過量攝取精緻碳水,可多補充果醋,幫助糖類的代謝。5.外食機率高外食最大的問題是油脂問題。一般外食使用的油品,來源通常是桶裝的大豆油、沙拉油、玉米油等化學精煉油品,常含有高量的Omega-6脂肪酸,加上經常用來高溫煎煮及油炸,這些氧化變性的油脂進到體內,容易造成身體發炎、血管阻塞,並生成致癌物質。改善技巧:提高在家烹煮三餐的習慣,倘若難以執行,外食儘量選擇食材新鮮、烹煮流程簡單的餐館。6.常用塑膠容器裝熱食用塑膠類容器或保麗龍容器盛裝熱食,容易釋出塑化劑及環境荷爾蒙,這些物質進到體內,容易干擾內分泌系統,最直接影響是導致內分泌失調,引發內分泌相關的癌症,如乳癌、子宮頸癌、卵巢癌等。改善技巧:自帶不鏽鋼或玻璃餐盒盛裝外食,少用塑膠類的餐盒盛裝。儘管塑膠保鮮盒標榜可用於高溫微波,但只要出現刮痕,仍有溶出塑化劑的風險。7.過量攝取動物性蛋白質動物性蛋白質為完全蛋白質,適量攝取能幫助身體修復組織、增加肌肉生長;若過量攝取,因動物性蛋白質不好消化,在腸道易使壞菌生長,破壞腸道菌群平衡,加上牛肉、豬肉等紅肉含有高含量的鐵質,在體內易產生氧化物、自由基,進而易引發腸道慢性發炎,增加瘜肉生成、誘發腸道癌症。改善技巧:三餐中有一餐以植物性蛋白質為主,如黃豆、黑豆、毛豆、鷹嘴豆等蛋白質,可以降低罹癌風險;若不小心過量攝取動物性肉類,可以攝取富含酵素的鳳梨、木瓜或奇異果,幫助蛋白質的分解代謝。 您吃得夠營養嗎?「飲食行為檢測」➤
-
2025-09-25 養生.生活智慧王
手搖杯、便當盒丟垃圾桶還是紙類回收?8種廚房用品常被丟錯,環保做白工更污染環境
為了環保與垃圾減量,我們已經很習慣在丟垃圾前,簡單做一下分類,可回收的丟回收桶,不能回收的再丟垃圾桶。但問題就在有些東西根本搞不清楚能不能回收。例如以下幾樣廚房用品,就容易搞混,有時錯誤的回收動作反而造成環保人員的處理困擾,甚至造成環境污染而不自知。常見廚房用品是否能回收?便當盒、披薩盒等紙餐盒有些裝食物的紙盒例如便當餐盒、披薩盒、炸雞紙盒等,這類餐盒許多人會直接丟到紙類回收,這樣的處理是正確的嗎?新北市政府環保局指出,餐盒因作為食用器皿的紙餐具為了要防水,內層貼合塑膠薄膜變成複合材質物品,若直接丟紙類或一般垃圾,會增加塑膠微粒進入大自然的風險,因此要將鋁箔包、紙盒包分開收集,勿和舊報紙或其他廢紙混合,建議丟至「廢紙容器類」,或依當地清潔隊訂定的分類方式回收。並且雖然紙板可以回收,但紙盒要先簡單處理乾淨才可以回收;若沾有太多油脂,難以有效回收。這類紙餐盒/紙餐具應丟入「廢紙容器類」,丟之前依以下3步驟處理好再回收。1.去除食物殘渣2.清洗擦淨油污3.丟至廢紙容器類。保麗龍現在便當餐盒較少用保麗龍,但少數泡麵仍是保麗龍碗。另還有超市買生鮮的保麗龍生鮮托盤等,這些都屬「其他廢塑膠類」;而比較大的保麗龍蛋糕盒,屬「廢發泡塑膠類」,都是可回收。鋁箔包許多飲料是鋁箔包裝的,鋁箔包屬廢紙容器類,可回收,但請與紙類分開回收。也記得要排空內容物,簡易清潔與壓扁後再丟回收。雖然鋁是可回收的,但許多路邊回收項目不接受鋁箔包裝、鋁製外帶容器,它們可能沾滿食物殘渣,無法使用。要先將鋁箔包取出吸管,若還沒喝完則要倒空內容物,將其壓扁,再依照不同場所配合的回收管道做資源回收。塑膠容器優格杯、布丁杯等塑膠容器通常是可回收的,屬「其他廢塑膠類」。但可能某些社區回收項目不接受這些,因為它們由輕質熱成型塑膠製成,在回收過程中容易被壓扁,影響分類。可簡單處理乾淨後交給清潔隊回收。但塑膠湯匙需丟專用垃圾袋隨垃圾車丟棄。保鮮膜和塑膠袋塑膠袋要很乾淨才能再利用,請分開單獨回收,袋內外不得含有固體雜質及油脂。如果是生物可分解塑膠袋及保鮮膜,用完都直接丟一般垃圾,不需回收。易開罐易拉罐、易開罐、鋁罐等飲料罐,廢金屬容器類,可回收。 手搖飲杯台灣人最愛喝手搖飲,而這些手搖飲杯子到底能不能回收呢?環境部解答如下:.杯身:廢紙餐具類或塑膠類.杯膜:一般垃圾.如有塑膠吸管:一般垃圾.沒喝完的料:廚餘廚餘大多數人應該都知道廚餘可回收,但通常都將所有廚餘倒一起。其實廚餘回收大致分生及熟兩類,生、熟回收再利用的用途不同。.生廚餘:未烹飪、殘渣類剩食,可回收厭氧發酵。.熟廚餘:已烹飪為熟食的剩食,可回收做養豬用。重要提醒:回收前必做簡易清潔最後要提醒大家,不要以為將東西丟至回收箱就是有做好回收,請記得所有可回收的東西都需要先處理一下,沒吃完沒喝完的食材倒乾淨後,簡易清潔並妥善分類,這樣才是確實的回收。【資料來源】.《環境部》臉書粉絲專頁 .《新北市政府環保局》 .《Eating Well》
-
2025-09-24 養生.聰明飲食
不光魚類和海鮮!英研究發現日常蔬菜裡也有「塑膠微粒」
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研究團隊近日發出警告,他們在可食用的蔬菜部位中發現數以千計的危險塑膠微粒,顯示日常飲食可能早已成為塑膠微粒的潛在來源。塑膠微粒如何進入蔬菜?研究人員以小蘿蔔為實驗對象,觀察塑膠顆粒在植物生長過程中的吸收途徑。他們發現,直徑僅百萬分之一公分的奈米塑膠能從根部進入,進而擴散並累積到可食用部位。實驗顯示,大約25%的塑膠進入了可食用的根部,另有10%到達了芽莖。「植物根部有一層稱為卡氏帶(Casparian strip)的屏障,理論上應該能阻擋外來顆粒。但這是首次證實奈米塑膠能突破這道防線,最終累積於植物體內,並透過食物鏈傳遞。」研究人員Nathaniel Clark博士指出。雖然研究主要針對小蘿蔔,但團隊認為其他蔬菜也可能存在同樣情況。蔬菜不是唯一受害者這項研究呼應先前在魚類和貝類中發現塑膠微粒的證據。研究共同作者Richard Thompson教授表示:「我們幾乎在所有調查過的地方都找到塑膠微粒污染。這項研究首次明確顯示,除了海鮮之外,蔬菜也會累積這些顆粒。」對人體健康的潛在威脅目前關於塑膠微粒對人類健康影響的研究仍處於早期階段,但已有跡象顯示它可能危害身體。塑膠中常含有具毒性或致癌性的化學物質,若長期累積,恐對組織造成損害。動物實驗中,高劑量塑膠微粒已被證實會傷害腸道、肺部、肝臟及生殖系統;在人類初步研究中,科學家懷疑其可能與心血管疾病及大腸癌風險增加有關。塑膠微粒無所不在從馬里亞納海溝到聖母峰山頂,塑膠微粒的蹤跡無處不在。研究估計全球超過80%的自來水含有塑膠纖維,美國的污染率更高達93%。若人類不採取行動,到2050年,海洋中的塑膠垃圾重量恐將超越所有魚類總和。雖然目前無法立即避免微塑膠進入日常飲食,但專家呼籲,必須加強對環境與食物鏈中微塑膠累積的監測與研究,才能掌握其對人體的長期影響。
-
2025-09-22 養生.生活智慧王
上了年紀做家事力不從心?整理專家:50歲後不再做的三件家務
想要建立一個好的習慣,有個簡單的方法就是讓它變得容易執行,日本整理收納專家Odake(おだけ)就在文章中指出,步入中年之後體力下降,整理家務也開始成為一種負擔,她就分享3件50歲之後停止做的家事,既能幫助維持居家環境整潔,又不會過度勞累。1.不再使用玻璃容器存放物品玻璃和陶瓷的收納盒美觀又不容易吸附異味或污漬,但50歲過後玻璃的重量讓Odake在清洗和收納它們時感到困擾,她決定將家中的收納盒換成塑膠材質,結果發現塑膠容器不但重量輕,還容易堆疊,儲存佔用的空間更小,搬運和汰舊換新的過程也變得輕鬆多了。2.放棄使用手動攪拌器手動攪拌器能方便切碎食材,是烹飪時的好幫手,而且體積小,放在廚房角落也不佔空間。市售手動攪拌器的重量差不多落在800克,但對Odake來說,即使只是短時間,單手拿著它操作也變成一種勞累,當她獨自生活時,添購了一台全自動獨迷你食物調理機,使用過後完全不後悔買了它,因為這讓她備料時更加省力,僅僅是更換工具,就讓廚房瑣事變得輕鬆許多。3.移除不必要的地墊以前,Odake會在廚房鋪設地墊來防止灰塵,雖然看起來有佈置的效果,但是地毯下方容易積聚髒污,清潔起來非常麻煩,加上擔心孩子被墊子給絆倒,使用地墊的缺點逐漸大於優點,讓她決定拿掉它。沒想到移除地墊後,空間感覺更整潔,因為打掃起來方便,地板總是能維持乾淨,以前認為能「美化」環境的東西,沒想到反而增加了家務上的麻煩。Odake表示,50多歲的人處在一個「還可以做到」又「稍微有點勉強」的年齡階段,是時候要重新評估需要捨棄的事物,有些習慣過去你認為必須做,實際上會不會放下它感覺更輕鬆呢?如果做家事開始為身心帶來壓力,試試看以上的簡化方法,也許會發現生活真的更舒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