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基因
共找到
2335
筆 文章
-
-
2020-06-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中美疫苗研發競賽 國家利益為優先
新冠疫苗研發竟成為中美角力的另一個戰場!目前全球僅8種候選疫苗進入第二期臨床試驗,其中由中美領導出資的分佔各半,但兩國之間毫無合作意願,5月底美國情報機構更宣稱,中國駭客試圖竊取疫苗研究的資料。前世衛顧問費德勒認為,中美兩國將設法先滿足自己的國家利益,而窮國想取得疫苗恐必須附帶政治條件。中美競爭疫苗研發根據《德國之聲》報導,WHO指出,目前全球共有至少8種候選疫苗進入第二期人體臨床試驗,其中4個在中國,2個在美國本土,另外2個分別是英國牛津大學和阿斯特捷利康製藥的合作(美國出資12億美元),以及美國藥廠輝瑞和德國生技BioNTech的計畫。「中美兩國的地緣政治競爭已擴及到疫苗研發。」前世衛顧問費德勒直言,誰先研發出安全有效的疫苗,誰就能得利。美國將疫苗研發計畫稱之為「曲率極速行動」,挹注100億美元,目標是明年1月生產3億劑以上的疫苗。領導此計畫的四星上將佩爾納曾表示,美國願意與任何國家合作,「但不包括中國」。美預計7月量產目前在美國執牛耳的是生技公司Moderna(mRNA疫苗),早在3月即率先進入人體試驗,並在5月中出現正面的初步結果,預計可於7月展開量產。不過在5月底時,美國情報機構曾宣稱,中國駭客試圖竊取疫苗研究的資料,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回嗆:「有證據就拿出來,不用羞羞答答。」中國疫苗研發的領頭羊是康希諾生物和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的合作(腺病毒載體疫苗),正在武漢對500人進行人體試驗。《路透社》指出,中國醫學科學院也在21日進入第二期試驗。深圳市免疫基因治療研究院長張隆基表示,中國的強項在分子醫學,有望比美國更快研發,但仍需要其他國家的支援。要疫苗須附帶條件習近平在5月WHA開幕致詞中承諾,中國疫苗將成為「世界公共財」。美國國家衛生院長柯林斯也表示,他認同疫苗一旦研發成功,將分配至世界各地幫助最需要的人。然而,中國兩國的承諾都不具約束力,費德勒認為,中美兩國將設法先滿足自己的國家利益,而窮國取得疫苗恐必須附帶政治條件。【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6-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研究:北京此波疫情病毒株 傳染性可能更強
中國北京近日疫情由D614G突變病毒傳染,美國兩個科學團隊指出,此病毒株較老病毒有更強的傳染性,更容易侵入人體細胞。北京近日再現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中國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8日公布病毒基因組序列數據,發現3組11日採集到的樣本帶有D614G突變。陸媒財新網報導,D614G變異毒株2月初在歐洲廣泛傳播,進入其他地區後也迅速成為當地主要毒株類型。研究人員統計,D614G毒株占所有COVID-19的比例,從年初的0%,到3月的26%,4月升至65%,到了5月已達到70%,成為世界主流毒株。研究也顯示,D614G毒株可能比老毒株更具傳播優勢。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中心(Scripps ResearchInstitute)病毒學家崔慧雲(Hyeryun Choe,音譯)的團隊發現,D614G的突變,會讓病毒的棘狀蛋白(spike protein)增加,並使蛋白更加穩定,更容易侵入人體細胞。另外,紐約基因組研究中心的桑嘉納(Neville E.Sanjana)團隊則基於假病毒和人肺上皮細胞等細胞系研究,發現D614G變異讓假病毒感染細胞能力提升了2.4到7.7倍。不過報導指出,這兩項研究尚未經同行評議正式發表,D614G變異是否會增強COVID-19病毒的傳染性和毒性,還需要更多的臨床數據支持。北京11日再傳疫情,多名確診病患和新發地市場有關,截至22日,當地已有249人在這波疫情中染疫;而遼寧、四川、河北、浙江和天津等5個省市也陸續出現關聯病例。
-
2020-06-23 橘世代.好學橘
名醫劉榮森:圓夢不用等退休!騎重機、烘咖啡還樂當寶石鑑定師
若不知道劉榮森年紀,會覺得他就像少年一樣,奔馳在天地之間。兩趟公路之旅,是挑戰、是圓夢,也是心靈的寧靜,未來他說還會騎下去,直到騎不動的那天為止。「我老婆在車庫發現我新買的重機後,氣到三天不跟我講話。大部分老婆都不願讓老公騎重機,其實只要注重安全、保持專注,騎重機是很有趣的休閒運動。」溫文儒雅的劉榮森,是國泰綜合醫院的胸腔外科主任,同時他也是臺灣治療肺癌與食道癌的專家。現在履行「漸進式退休」的劉榮森,是一本閱歷豐富的活字典,享受生命、逐夢踏實,喜愛研究、具有學者風範的他,看似不疾不徐,卻更有投入勁風疾雨的冒險精神。他在2017年騎重機暢遊加拿大8天3000公里,2019年又以12天的時間,長征美國六大州5000公里!去年與一群愛唱歌的好朋友舉辦了一場售票慈善演唱會,今年二月底又要第五度登上國家音樂廳與管弦樂團一起演出,他的精彩人生,仍像是蓄勢待發,隨時乘風而起。脫下醫師袍享受咖啡,還成為一名寶石鑑定師「我一旦有興趣,就會深入了解。喜歡咖啡,我就買生豆、自己烘培、參觀咖啡園......喜歡地質結晶,去各個地方旅遊,我就會細心觀察。後來有朋友約我去寶石鑑定班,我一聽就說好呀!因為我有興趣。對我而言就像收藏標本一般,收集了一百多種寶石,也成為寶石鑑定師。」將醫療工作重心轉移到對醫學院學生及住院醫師的教學、並縮減門診量的劉榮森,生活卻不減忙碌,日子依然過得充實,他口中雖說隨遇而安,卻總把興趣發展到「高手」的境界。「我原來就喜歡礦石結晶的東西,並且會研究它們的物理學的特性,每種石頭都有身分證,特別是當作首飾的桂寶石,像是鑽石、藍寶、電氣石、石榴石、祖母綠等,它們的硬度、比重、折射率都不一樣, 以上三種數據都對了,即可以確認寶石的種類。」「在顯微鏡下觀察晶體的內含物又是另外一片世界了。我女兒小學時,我也曾帶他們班同學去台北觀音山『採礦』,收集火山岩標本,研究觀音山火山系的噴發歷史,揭開觀音山的神秘面紗。」他累積涵養的知識容量,從不是一閃即逝,如同他所愛的結晶礦石,隨著時間越益發光成為寶藏。擁有高度專注力的他,也將這份謹慎應用在生命的追尋。乘著美好重機夢,一不小心跨越美國六大州「我年輕時就喜歡騎重機,但會開展橫跨美國、加拿大的重機之旅,起始於一個緣份。」劉榮森笑說,有一天帶著住院醫師去查病房,原來是一位名建築師騎重機摔斷了肋骨,劉榮森和他說:「希望你很快復原,等你好了,我們一起騎重機。」這一邀請,雖然令對方的太太一度生氣,覺得這醫師不但沒勸他不要騎,還鼓勵她先生繼續;可是卻促成了劉榮森加入了建築師公會的車隊,才有後來同遊加拿大、美國的壯舉。「每種運動都有它的危險性,先了解它的風險,再謹慎小心去控制風險,而不是一味躲避風險。注意安全是首要,但最重要是,不要超過自己的極限。」許多人直覺騎重機是很危險的活動,但他並不這樣認為;在60歲後,能與重機同好跨越北美,需要相當大的體力,可是他想要挑戰自己的能耐到底在哪裡。「這麼多天的長途重機旅行,是全新的體驗。國外的景色跟台灣很不一樣,且沿途的景色不只是美不勝收,而是經常全然不同。大峽谷、草原、冰河、大都市......我們還去拉斯維加斯住一晚。在加拿大的感受又很不一樣,我們沿途全景都是大自然,地廣人稀裡,你能看到更多自然景色:湖泊、山陵、冰原......還能看到許多野生動物。」若不知道劉榮森年紀,會覺得他就像少年一樣,奔馳在天地之間。兩趟公路之旅,是挑戰、是圓夢,也是心靈的寧靜,未來他說還會騎下去,直到騎不動的那天為止。登上國家音樂廳演出,唱歌是健康第一順位劉榮森還有一個身份,就是合唱團的團長。就讀台中一中時,他便加入合唱團,得到全國合唱比賽優等,而後因為醫務繁忙而先放下對唱歌的愛好,直到八年前,他又加入了合唱團,而今將第五次(2020年2月27日)登上國家音樂廳的舞台。「我看到許多報導都稱「唱歌」是促成長壽原因的第一位。因為唱歌能訓練肺活量、訓練智力,不會讓你衰老;再來出來唱歌,能跟大家互動、交新朋友,情緒與情感不會孤立。大部分的老化,是從『自我隔離』 開始。退休後,不能沒有朋友、沒有興趣、沒有嗜好。」他提到唱歌有樂譜,能夠訓練腦力,又讓心情變好,退休後不知道做什麼好的人,就來唱歌吧!去年在國軍英雄館舉行的慈善演唱會,售票所得全數捐給弱勢團體,唱歌兼行善得到了數百位親朋好友的支持與鼓勵。問他為何能不斷圓夢,他說自己並不會特別規劃,而是「順著生命的河流走」,無論做什麼事,可以給自己目標,但要減少給自己壓力。研究帶來無限喜悅,找到人生的興趣享受它!其實劉榮森小時候的夢想是做一位飛行員,後來雖因為近視而無法如願,但其他像是騎重機、到美國F1賽車道試乘、去日本賽道觀賞賽車,近距離感受風馳電擎的震撼,他一個個達成;日常更培養許多「靜態」的興趣,除了懂咖啡、鑽研寶石,他還收集手錶與鋼筆。「我的個性興趣都跟小時候有關。我父親是開工廠生產引擎零件,在我小時候,他常拿著汽機車引擎對我解釋內燃機原理,寒暑假時我也會進工廠操作車床。現在收集手錶,我喜歡把機械錶拆解;清洗保養後再將手錶組合起來,很細微的組裝是在顯微鏡底下巧妙的操作特殊工具。」在短短的一個小時訪談中,劉榮森信手捻來都是學問,將看似艱難的學理,像是地質學、基因學、樂理等,化繁為簡成簡單的科普知識。連談及日前在看的書籍《基因社會》,他的眼神仍舊充滿光芒,言談間仍是如沐春風。「我們都以為自己擁有基因,其實是基因擁有我們,我們只是基因的載體。」劉榮森讓我們了解到一點:幸福就是投入喜歡做的事情裡。人生的成就,不在於達成目標,而是在於過程的每個片刻,你是否能「享受」其中,並盡其在我!這是來自靈魂深處的喜悅,要如何活得輕鬆自在?流露在臉上的笑容,騙不了人!本文摘自《幸福熟齡》【幸福熟齡延伸閱讀↘↘↘】不依賴子女、獨立生活去哪都行!退休建築師熱愛自助旅行,自創流浪式玩法吸引鐵粉跟團60歲後體力更好!退休教師開發私房行程、自組「祕境探險隊」,玩出快樂第二人生勇闖南非看野生動物、訪土耳其探索歷史文化!桂冠董事長「畫」出快樂第二人生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6-21 科別.眼部
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揪出黃斑部病變
視力茫霧、世界變得灰暗,原本筆直的線條突然歪曲,趕快拿出「阿姆斯勒方格表」或方格子自我檢測,如果看到的影像已經有中央視野不清楚、盲點,或線條變得扭曲,衛福部桃園醫院眼科專任醫師蔡孟儒提醒,眼睛恐怕已有黃斑部病變,若拖延就醫,嚴重將失明,破壞生活品質。自以為白內障 延誤就醫蔡孟儒同時提醒,超過50歲、有黃斑部病變家族史的民眾,千萬別輕輕放過視力模糊等症狀,這些高風險族群最好每一年都能定期檢查視力。視力模糊有不同原因,邁入高齡,罹患白內障、黃斑部病變的機率也會增加,蔡孟儒表示,有部分長者同時患有白內障、黃斑部退化,也因此來門診時只是表達「視力模糊不清」,自以為只是白內障而延遲就醫。但黃斑部退化導致惡視力通常來得快又急,蔡孟儒表示,黃斑部位於眼球後方的視網膜中心,可直接受光線、形成影像,一旦黃斑部受損,將出現中央視野有盲點、視物變大變小扭曲等狀況。濕性病變 就醫時多晚期黃斑部病變有乾性、濕性兩大類,以老年人居多,通常伴隨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心血管疾病、肥胖、抽菸以及天生基因所致,但也有30多歲的年輕人因高度近視而導致黃斑部退化。而乾性、濕性黃斑部病變之中,濕性雖然只占10-15%,但就醫時幾乎是晚期。蔡孟儒解釋,濕性黃斑部病變是指黃斑部下方的脈絡膜合併有血管增生,造成水腫或出血,產生結痂疤痕,需要積極治療,且需要維持一段時間,定期回診,否則嚴重將惡化至失明。中斷治療 視力恐難挽回目前治療濕性黃斑部病變的選擇有在眼球注射抗血管新生藥物,蔡孟儒表示,主要機制是抑制血管新生因子,好處是可延長治療間隔,且自六月起,健保給付從原本7針放寬至14針,由醫師依據病況給予治療建議,可減輕病患經濟負擔。但他也提醒,因治療黃斑部病變需維持一段時間,最忌中斷治療,曾有一位近60歲病患中斷療程,事隔半年後回診,悔恨問醫師:「我還能有進步的機會嗎?」蔡孟儒強調,黃斑部病變可以從改變生活型態提早預防,例如戒菸、控制三高、外出戴墨鏡,減少紫外線曝曬等。同時,平時可透過阿姆斯勒方格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自我檢測,只要感覺視力異常,盡速就醫確診,有機會救回惡視力,維持生活品質。阿姆斯勒方格表檢測1. 把方格表放在眼前30公分之距離,光線要清晰及平均。2. 如有老花或近視,須配戴原有的眼鏡進行測試。3. 先用手蓋著左眼,右眼凝視方格表中心黑點。4. 重複步驟1至3檢查左眼。5. 當凝視中心黑點時,發現方格表中心出現空缺或曲線,就可能是眼底出現毛病的徵兆,請盡快找眼科醫師作詳細檢查。
-
2020-06-21 科別.泌尿腎臟
健身者吃高蛋白是結石高危險族群?醫師建議這麼做
泌尿道結石(尿路結石)是泌尿系統常見的疾病,腎臟製造尿液後,經由輸尿管到膀胱儲存,等到一定容量時再由尿道排空。由於腎臟具過濾血液中雜質、自動調節水量的功能,因此當水分不足,尿液中的結晶體濃縮、沉澱,便從腎臟的腎盞位置形成結石,隨著泌尿道到不同部位。因此不論腎結石或輸尿管結石,統稱為泌尿道結石。家族有病史 罹病機率高台北榮總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林志杰表示,當結石出現在腎臟,稱為腎結石;出現在輸尿管,稱為輸尿管結石;在膀胱稱為膀胱結石;最後掉在尿道,則稱為尿道結石。根據臨床經驗,尿路結石並沒有特別好發的年齡,林志杰說通常和遺傳基因有關,若是家族中有結石病史,下一代罹病機率較高。新光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何肇晏表示,雖然根據研究,結石的成因一半以上可能和基因、遺傳有關,但臨床上不一定會對每個患者做基因分析,一來所費不貲,對臨床治療上也沒有太大意義。高危險群 水分不足、高蛋白攝取結石和病人的生活習慣也有關,當喝水量不足、排尿太少,或是時常食用高蛋白者,也容易產生尿路結石。何肇晏說,身體若處於鹼性環境,較不容易產生結石,補充高蛋白雖然對於肌肉生成有幫助,但大量攝取蛋白質,身體容易呈現酸性環境,因此較易生成結石。且蛋白質吸收和分解的過程,也容易產生結石的離子,進而生成結晶。罹患結石的病患,蛋白質建議攝取量為每天、每公斤體重為一公克以下。他提醒,健身民眾若時常飲用高蛋白補充品,可能會導致結石,因此更需要多喝水。部分疾病 容易造成結石季節也可能與結石生成有關,通常夏天排汗量大,若加上水分喝得少,便容易引發結石。但林志杰認為,依據自己的臨床經驗,夏天來診的病人並沒有比較多。另外,有些疾病也可能使人容易形成結石,例如尿酸過高容易形成尿酸結石、副甲狀腺功能亢進,使尿液中鈣增加,也容易造成結石。而有發炎性腸疾病或曾做過腸繞道手術者,也容易形成草酸鈣結石。結石卡輸尿管 劇痛才發現通常出現在腎臟的結石,疼痛並不明顯,較難發現。但是腎結石可能因為結石摩擦腎臟,形成血尿、腰痠、發炎等。有些患者的腎盞長出多顆結石,沉澱、累積在一起,變成5至7公分大,滿滿的鹿角狀結石,影響腎臟功能。由於輸尿管是尿路中管徑最狹窄的部位,通常結石會卡在這裡,而容易被發現。掉到輸尿管後,可能會造成腎臟尿液無法排出,引起腎積水、腎水腫,腎臟腫脹後,會有些脹痛,或是卡在輸尿管造成輸尿管痙攣。病人因結石求診時,通常都是輸尿管結石。何肇晏說,輸尿管結石痛起來像是間歇性絞痛,常常有病人痛到在地上打滾,就算改變姿勢也無法改善。膀胱結石 多為攝護腺肥大者至於膀胱和尿道結石則相對少數,因為能夠通過輸尿管掉到膀胱位置的結石,顆粒都較小,可順利通過尿道排出。因此膀胱結石常發生在攝護腺肥大、排尿困難、尿液滯留的病患,結石掉到膀胱卻無法順利排出。尿道結石則更少見,先天結構異常,如尿道狹窄、男性尿道角度過大,才會造成。林志杰說,這類病人常常發生「尿不出來」或是小便到一半「卡住」的情形。四種結石成分 成因不同除了依據部位分類,根據結石成分,分類也有所不同。何肇晏表示,最常見的為「草酸鈣結石」,常見於發炎性腸疾病的病人,也可能因為基因、體質而造成;「磷酸鈣結石」則與病人對鈣的代謝異常有關,可能是吃太多鈣。許多人認為結石病人不應攝取過多鈣質,但何肇晏說,若因腸道疾病引發的草酸鈣結石,反而建議鈣質攝取量需到達每人每天1000至1200毫克的建議量,才能有足夠的鈣質將草酸結合,腎臟才不會過度吸收草酸而形成結晶。另外,「尿酸結石」主要發生在高尿酸者身上,且通常同時合併痛風。其特色是X光片不容易發現,需透過超音波或是電腦斷層診斷;「磷酸銨鎂結石」則往往和泌尿道的細菌感染有關。結石常復發 可做尿液代謝分析尿路結石治療後五年的復發率達50%,林志杰建議定期追蹤,最好一年檢驗一次。可透過驗尿檢查是否血尿或結晶、使用X光片或超音波判斷是否尿路各部位有結石生成。何肇晏說,若結石太常復發,建議可做尿液代謝分析,針對結石成因進行治療,並做飲食控制。他建議:1.一天喝水量最好在2500c.c.以上,讓尿量達到2000c.c.。2.多吃蔬果補充檸檬酸,可減少結石產生的機會。3.少吃高鹽重鹹,避免鈉鈣離子失衡,易造成含鈣類結石。4.有些患者因害怕青菜有草酸而不食用,建議可避免單位草酸過高的菠菜、莧菜等,但仍需補充蔬果,均衡飲食。
-
2020-06-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國際疫情急速竄升是因新冠病毒變強?國內專家這樣分析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趨緩,台灣民眾恢復正常生活,但全球疫情卻創下單日新增病例新高紀錄,國內專家認為,國際疫情急速竄升並非因病毒增強,應是各國解封過早慘遭反撲,建議國內入境防疫政策應走向「精準開放」,以各國城市為評估單位,制定一城市一入境標準,才能有效防守。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表示,新冠肺炎與新型流感國際傳播模式雷同,第一波疫情將分三個階段擴散,第一階段為以中國大陸為中心的亞洲疫情,第二階段是歐美疫情,再蔓延至巴西等第三國家,開啟第三階段疫情,若每階段疫情持續三個月,第一波最快也要等到八月才會降溫。台灣大學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認為,巴西、印度等國錯估解封時機「開早了」,歐美疫情尚未進入尾聲,第三國家疫情五月起進入流行階段,更讓人的是北京新發地市場疫情,「要是在傳出疫情前已有人移動至他國,北京會變成第二個武漢。」北京新發地市場疫情持續延燒,中國疾控中心十八日晚發佈採檢病毒基因組序列數據,經過比對,發現該病毒株不僅與歐洲病毒序列雷同,也像台灣病毒株;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澄清,該株病毒序列與土耳其境外移入個案傳入台灣的歐洲病毒株相似,強調北京疫情與台灣無關。莊人祥表示,新發地市場疫情病毒株與台灣三月四日出現,有十三人確診的境外移入土耳其旅行團的病毒序列相同,據新冠肺炎病毒株國際共享平台,台灣無大規模本土疫情,不像歐美出現顯著流行病毒株,但因台灣境外移入個案多,病毒序列多元,含歐美、日本、東南亞等病毒株。本月廿日起,我國開放低風險及中低風險國家及地區短期商務人士入境可縮短居家檢疫為五至七天,面對持續升溫的國際疫情,陳秀熙表示,開放標準應「看著更寬、訂得更細」,各國疫情趨勢以「洲」為單位評估,考量各國各城市疫情差異大,應以城市為單位決定居家檢疫天數。
-
2020-06-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北京新冠肺炎相似台灣病毒株 莊人祥:不是台灣傳過去
北京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中國疾控中心18日晚發布採檢病毒基因組序列數據,經過比對,發現該病毒株不僅與歐洲病毒序列雷同,也像台灣病毒株;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中午澄清,確實與台灣境外移入土耳其旅遊團群聚病毒株相似,並非本土病毒,「非台灣傳過去。」莊人祥表示,目前國際間有個新冠肺炎病毒株共享平台,各國會將確診者病毒株上傳,提供他國資料比對,北京新發地市場疫情的病毒株僅是與台灣3月4日13人確診的境外移入土耳其旅行團有著相同的病毒序列,但強調台灣目前除該土耳其旅遊團外,無其他確診個案與該株相同。我國確診的446例新冠肺炎個案中,分別為355例境外移入,55例本土病例及36例敦睦艦隊,莊人祥近一步說明,台灣並沒有大規模本土疫情,不會像美國等地有顯著流行病毒株,台灣疫情以境外移入居多環境下,造成病毒序列非常多元,含歐美、日本、東南亞等病毒株。
-
2020-06-20 該看哪科.婦產科
連二胎都是侏儒症 陸夫妻向北醫哭求助
前後懷上兩個孩子,卻發現孩子都有隱性遺傳疾病「軟骨毛髮發育不全症」,也是俗稱的侏儒症,二次都被迫引產的35歲陸籍女子,去年哭著向北醫附醫生殖醫學科主任陳啟煌求助,替她精挑細選胚胎,植入體內一次就成功,如今女子已順利產下健康的寶寶,隔海傳送照片給陳啟煌,表達感謝。「陳醫師,我只希望孩子健康,陪著我倆,其餘都不求了」,陸籍女子一到診間,提到求子路,淚水就停不下來。陳啟煌說,她在求診前,二次懷孕都發現胎兒有遺傳性疾病軟骨毛髮發育不全症,該疾病在台灣鮮少發生,發生率大約是1/500,該遺傳性疾病多發生在近親結婚的夫妻,不過這對夫妻並非是近親結婚。陳啟煌表示,這對夫妻來自於山東,一直都是漢族的落腳地,500年前更是源自同一家族,不排除這對夫妻體內的隱性致病基因很像,加上可能也有近親之間的血緣關係,觸發體內的隱性致病基因爆發,使二人的孩子都有軟骨毛髮發育不全症。軟骨毛髮發育不全症如其名就是骨頭生長不如一般人,長不高也長不大,即使順利出生,新生兒期間也容易死亡,陳啟煌表示,這對夫妻已經非常確定二人都帶有該隱性基因,下一代有非常大的機會會遺傳軟骨毛髮發育不全症。陳啟煌說,二夫妻哭著求他們,只希望有一個健康的孩子時,看著他們哭自己心都要碎了,依照他們的需求,協助做診斷,了解胚胎是否有遺傳性疾病,進而避免。該名陸籍女子年紀相對輕,取卵過程順利,取出15顆卵後,最後篩選出4顆受精卵送檢,檢驗後精挑細選出最菁英的一組,植入體內一次就成功。陳啟煌表示,台灣結婚年齡愈來愈高,做試管的年紀平均在40歲左右,其實很多機會都喪失了,相對於中國的夫妻,認為30歲出頭就應該生子的觀念相差甚遠。年齡愈輕試管成功率愈高,加上台灣的生殖醫學的技術卓越,不孕夫妻若有生子的打算,建議盡早諮詢。
-
2020-06-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陸專家:新冠肺炎 夏季也會流行
大陸國家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昨天表示,發生在北京市新發地批發市場的感染案例病毒源頭並非北京,而是有北京以外的人或物將病毒帶到新發地。他強調,新冠肺炎病毒不僅僅在冬季流行,在夏季,在氣溫高的地方也會流行。吳尊友表示,目前暫時仍未清楚是什麼人把病毒帶入新發地市場,比較可能的是市場工作人員或顧客;如果是物品的話,最有可能是溫度比較低及冷凍的物品,因為在這樣的環境下,病毒存活時間較長。大陸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昨天在杭州一場分享會上表示,新冠肺炎病毒特別的「不怕冷」,在攝氏零下四度可以存活數個月,在零下廿度可以存活廿年。她說,這解釋了為什麼幾次病毒都在冷藏食品較多的海鮮市場被發現,病毒完全可以被跨國轉運。吳尊友稱,溫度低有助新冠肺炎病毒生存、病毒傳播,如新發地的海鮮市場。但包括印度、非洲國家等氣溫高的地方,也發生嚴重的疫情。說明新冠肺炎病毒不僅在冬季流行,在夏季、氣溫高的地方也會流行,這對傳統的認識給予了重大的衝擊。對於北京何時能調降防控級別,吳尊友表示,必須連續兩周沒有新發確診病例。他對於年底中國大陸能否用上疫苗不表樂觀,他說,年底前疫苗問世有可能,但大規模應用只能說「有希望」。另外,中國疾控中心昨日在網站表示,已將三組來自北京新發地的病毒基因組序列以及疫情數據,發布至與中國科學院共同建立的系統,同時提交予世衛組織及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與國際社會分享。包括兩組來自確診個案的序列,以及一組環境樣本序列。北京昨天再新增廿五例確診者,自十一日以來,八天內北京累計已有一百八十三個確診案例,十三例無症狀感染者,全部送入北京地壇醫院治療。為增加病患的收治,地壇醫院本部擴充醫療床位到一千零七十張,全力做好患者診療工作。
-
2020-06-19 癌症.肺癌
晚期肺腺癌轉移至卵巢 標靶藥納健保讓女鋼琴師延命
晚期肺癌患者治療上出現新契機。42歲陳女士八年前因月事遲遲未來,起初以為懷第二胎,但就醫檢查竟是卵巢有10公分大腫瘤,經手術切除後,透過病理報告才發現肺腺癌轉移,切片證實腫瘤已轉移腦部多處,進一步透過基因檢查,更查出為罕見的ALK基因,因當年沒合適標靶藥物,當下只能先以化療方式治療。而後,陳女士在台大胸腔科主治醫師廖唯昱推薦下,加入ALK陽性抑制劑臨床試驗,存活至今超過八年,更陪伴小孩長大;而此標靶藥近期也獲健保署給付,可用於患者第一線治療,與國際同步接軌。重獲新生的陳女士今出席道出感謝,更以鋼琴演奏一曲,象徵譜出她的生命新樂章。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北榮胸腔部主任陳育民表示,據衛福部公布2019年十大死因,癌症連續38年居冠,而其中最致命的癌症則是肺癌,平均1小時3分15秒就有一人死於肺癌,每年新增數破1萬4000人,且死亡人數也高達9000多人。陳育民說,肺癌依照細胞型態,可分為小細胞肺癌與非小細胞肺癌,臨床上約87%患者都是非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佔近一成。不過因肺癌早期無明顯症狀、不好發現,患者確診時超過六成已屬晚期,如何幫助患者延長存活期,且讓患者吃得起標靶藥物,是治療晚期肺癌的目標。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秘書長、高雄長庚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王金洲表示,肺癌在治療上,依照細胞型態與基因變異決定,其中非小細胞肺癌在國人常見的突變基因為EGFR,已有許多標靶藥物可選擇。他說,而EGFR無突變的族群裡,若為ALK基因突變的患者,目前也已有數種標靶藥物問世,包含新一代的ALK標靶藥物;美國癌症年會本月所發表的長期追蹤結果顯示,新一代ALK標靶藥物用於第一線治療,其五年存活率可達62.5%,較前一代藥物高。不過廖唯昱也表示,此藥部分患者會有便秘、體重增加、胃口更好等副作用,但透過適度運動應就能改善。王金洲說,而健保署去年底,也給付此款最新的ALK標靶藥物,作為ALK基因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於第一線治療使用。只要符合肺癌晚期、ALK基因突變者,經醫師申請就可使用,讓患者減輕龐大經濟負擔。他呼籲,肺癌已不是無藥可救,病友不要放棄治療。
-
2020-06-18 癌症.乳癌
乳房長腫塊 竟是罕見管狀腺瘤
女性注意,乳房如果摸到有突起物,可能是腫瘤,應立即就醫檢查。39歲張小姐,4年多前在右側乳房摸到有1顆凸起腫塊,後就醫檢查醫師發現其外觀完整,邊緣平滑,大小約1公分,隨以手術切除,化驗為良性上皮性囊腫。不過去年下半年時,張小姐在同側乳房再次摸到1顆凸起腫塊,並自覺比之前大顆,但因正值懷孕期間,擔心是懷孕時期的變化及後續治療會影響胎兒,故直到生產後今年初才就醫安排超音波檢查,發現是罕見的管狀腺瘤,雖約4公分大但所幸是良性,故再次以手術切除。收治張小姐的書田診所整形美容科主任劉國威表示,一般來說良性乳房腫瘤分為兩種,常見的是纖維性腺瘤,約佔80至90%,而張小姐的是罕見的管狀腺瘤,僅佔良性的0.13至1.7%,因個案數極少,這也是他行醫近30年來臨床上首次見到。而惡性乳房腫瘤的話,常見的是浸潤性乳管癌,其發生於乳管,它們會穿過乳管壁侵犯乳房之脂肪組織,並進一步擴散到身體其他的器官,占了乳癌的約80%。管狀腺瘤是否跟基因或懷孕有關?劉國威說,臨床上原因仍未知。不過女性在懷孕期間,由於荷爾蒙影響加上日後哺乳,乳房內組織會有所變化;不過有時因乳腺阻塞也會出現硬塊,因此在診斷時除了觸診外,也會配合超音波檢查來辨別。另外,女性自我檢查也很重要。劉國威說,女性可在月經過後一周檢查,停經女性及孕婦則每月固定找一天檢查;請以坐姿,雙手自然下垂,觀察乳房的外觀有無變化,輕壓乳頭有無分泌物流出;然後左手下垂,以右手觸摸乳房,由外側往內按壓滑動檢查左乳房外側有無任何異樣腫起;再將左手高舉置於頭後,檢查乳房內側,之後以同樣的方式檢查右側乳房。劉國威說,乳房超音波屬非侵入檢查,對於乳房腫瘤的鑑別很有幫助,唯有盡早就醫診斷,才能確保女性健康。
-
2020-06-18 科別.骨科.復健
每47人就有一人帶有SMA致病基因 醫師建議夫妻一人篩檢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是一種退化性疾病,病友智力正常,卻眼見自身運動神經元與肌肉逐漸退化孱弱。醫師表示,國內約莫每47人就有一人帶有這個疾病的致病基因、帶因率並不低,因此建議所有計畫懷孕的夫妻,其中至少一人宜至婦產科進行基因篩檢。台灣神經學會神經基因學組主委、台北榮總主治醫師李宜中說,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是一種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病友的脊髓與腦幹運動神經元退化,連帶使肌肉逐漸萎縮,漸漸喪失行動能力、發生吞嚥與呼吸困難等。每名病友的疾病嚴重程度與存活時間不一,不過早發型的嬰兒病友很少活超過兩歲。過去並無治療相關基因缺陷的方法,所有治療都是支持性治療,也就是視病友需求提供適當營養、呼吸治療、復健治療等。近年新藥問世,但藥價極其昂貴、號稱「史上最貴注射劑」,衛福部健保署研議多時終於公布7月起納健保給付,官方推估每年受惠者約30人,每人每兩年平均花費九百萬至一千萬元。預防勝於治療,李宜中說,國內每47人就有一人帶有致病基因,而因著雙親遺傳,約莫每1萬7181名新生兒就有一人會罹患這個疾病。因此,建議所有計畫懷孕的夫妻,其中至少一人宜至婦產科進行基因篩檢。李宜中說,病友雖然行動力受限,但仍然有聰明頭腦與美好心靈,可以自我實現。台灣脊髓肌肉萎縮症病友協會理事長鐘育志說,期盼社會大眾更了解與同理病友,在其人生旅途上給予更多支持。
-
2020-06-17 科別.皮膚
紅腫脫屑癢、甚至睡不好 異位性皮膚炎怎麼防?
天氣變熱,民眾有時會因流汗而皮膚癢,但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來說更是災難,一旦發作,身體常會出現紅腫過敏、流膿等症狀,搔癢難耐,甚至影響工作與生活。35歲的林先生從小就有重度異位性皮膚炎,身體多處出現紅腫、脫屑、紅斑等狀況,常會癢不停而搔抓破皮,雖有就醫也有擦藥,但控制時好時壞,且因長期服用類固醇而出現白內障、骨質疏鬆等症狀,讓他生活品質變差,並長年睡不好。大人小孩都會得 8成是輕症收治林先生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張廖年峰表示,異位性皮膚炎(AD)是一種慢性皮膚炎症,無論是全球或台灣的患者皆逐年增加。根據2016年研究,全球約20%的人患有異位性皮膚炎;在台灣,台灣皮膚科醫學會2020年發表治療共識、北榮2010年研究顯示,近十年台灣的異位性皮膚炎患病率也從4.1%增至6.7%。張廖年峰說,雖然大人小孩都會有異位性皮膚炎,但通常被視為兒童期疾病,據統計,60%患者在一歲前發病,90%在五歲前發病。有八成患者都是輕症,且多數患者會隨著年紀增長而自然緩解。不過,也有約四分之一的成人是在成年後才發現有異位性皮膚炎。常見發生異位性皮膚炎的原因,包括基因、環境、免疫等因素,近年的醫學研究發現,絲聚蛋白(Filaggrin)缺損是患者較為重要的致病基因,其他像是免疫失調、皮膚屏障缺乏、食物過敏等,皆為異位性皮膚炎的主要致病原因。食物過敏、吸菸 都是誘發因子嬰幼兒異位性皮膚炎好發部位為手腳伸展側,如肘關節與膝關節前側;成人則是手腳內曲側,且更好發於臉部、手部和腳部,並出現紅腫、脫皮、脫屑、流組織液等。目前已知食物過敏和吸菸可能導致成人異位性皮膚炎發生,長期可能影響身、心、社會交際、經濟等,並出現憂鬱、焦慮、甚至鼻子過敏、氣喘、精神與心血管疾病等共病。作息規律、勤保濕 減少復發另外,異位性皮膚炎病程,以體表面積、病灶嚴重程度、皮膚發紅腫脹等,區分為輕、中、重度。治療時,也依嚴重程度而有不同治療方式,如同接力賽事一般。張廖年峰說,患者即使病情控制,也得保持規律生活作息,勤擦保濕、無香味為主的乳液,來抵抗外來環境的刺激物質,如出門、回家、洗完澡、睡覺前等各擦一次;另因患者皮膚較為脆弱,洗澡水溫勿過高、擦拭身體時應用毛巾壓乾再擦拭,才能提供皮膚屏障,達到減少疾病復發的作用。
-
2020-06-17 養生.家庭婚姻
沒有孩子的晚年將孤老終生?第一代「頂客族夫妻」現在後悔了嗎?
頂客族(Double Income, No Kids)一詞在1980年代傳入亞洲,指稱夫妻雙薪、無子女的一種族群生活型態。甚至,越來越多小夫妻本來就沒有生育計畫,但卻投注很大的心力在寵物身上,每個月給貓狗做寵物沙龍、保養,還衍生「頂寵族」一詞。2019年,第一代頂客族夫妻時至中年,有人優遊自得,認為夫妻兩人有彼此一生就很完整,有人年過40突然很想要孩子,無奈身體狀況已經不允許。這些第一批頂客族的生活過得如何?他們後悔了嗎?周潤發與陳薈蓮:過好自己的人生,就行了演藝圈夫妻檔最有名的頂客族,莫過於港星周潤發與陳薈蓮。很久以前發嫂曾經懷有身孕,卻在臨盆前意外失去小孩,周潤發為了不再讓妻子接觸到失去孩子的自責與痛楚,兩人從此有了共識不要小孩。媒體曾報導,周潤發甚至成立慈善基金會,打算將56億身家全數捐出,戲外穿著樸實的發哥曾說:「衣服不是穿給別人看的,只要自己覺得舒服就行了。」也呼應了他們的頂客生活,有沒有孩子、選擇哪種生活方式,都不是過給外人看的,夫妻兩人覺得舒服最重要,這種心態讓他們膝下無子,依然過的平凡又快樂。梁朝偉與劉嘉玲:老婆有一點點事我已經那麼擔心,子女有事我怎麼辦?另外一對被稱可惜的強大顏值基因的頂客族藝人,就是梁朝偉與劉嘉玲。當年兩人在不丹舉辦世紀婚禮,至今仍為一段佳話,去年梁朝偉罕見po出一家三口的拜年照片,照片中他和劉嘉玲一起抱著毛小孩,原來是不折不扣的頂寵族!兩人結髮超過30年,劉嘉玲雖然曾經動過生孩子的念頭,但梁朝偉沒有想過,他們也就這樣輕鬆自在的走到了現在。梁朝偉曾在受訪時透露:「我已經要照顧這麼多人了,媽媽、妹妹、嘉玲,我不能再照顧更多人了。嘉玲有一點點事我已經那麼擔心,小狗死了我也很傷心,子女有事我怎麼辦?」溫暖的一席話簡直能夠一舉融化冬雪。鄭伊健與蒙嘉慧:「空氣不好,世界很複雜,不想要小孩!」根據壹讀報導,2013年兩人結婚,49歲的鄭伊健和43歲的蒙嘉慧被問到生不生孩子,蒙嘉慧的回答果真一針見血,她稱懷孕像坐牢,生孩子像噩夢,夫妻兩人已達成共識一輩子不生孩子。鄭伊健也對外界說:「空氣很不好,世界很複雜。所以不想要孩子!」因為沒有把握能擔負起下一代的生活品質與教養,不如不生。當然,變成頂客族的原因有很多,不能以這三對明星概括全部。有人說,頂客族這樣有點自私,只想到現在,看得不夠長遠,你覺得呢?老一輩的長輩別無心願,只想抱孫子、朋友圈勸生一個,老了才有孩子來孝順陪伴、國家已經走向少子化,越來越沒有競爭力,甚至這個社會普遍告訴我們,生兒育女,人生才是圓滿的……不過,往實際層面一看,頂客族真正要在意的,跟一般人一樣,就是財務規劃,除非頂客族已經完成所有的夢想,否則老年生活無人照顧又沒有錢,想到就頭皮發麻。人生有所得必有所失,生養孩子,要付出的辛苦時實在太多太沉重,但孩子的笑靨與成長,卻又讓父母覺得親子之間的相處,是人世間最美妙的情感。生與不生之間,都是自己的選擇;生了小孩把他拉拔養大,不得不說這算是最厲害的「壯舉」。
-
2020-06-16 科別.腦部.神經
空氣污染會導致阿茲海默症?看看墨西哥城的悲劇
聯合國1992年將墨西哥城列為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大都市。2018年的一項研究顯示,墨西哥城大量30~40歲成人大腦中發現有典型阿茲海默症的病理表現(老年炎性斑),甚至在嬰幼兒的大腦內也有類似發現,研究人員把這個發現和大氣污染相關聯。幾年前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調查了1000萬名美國東北部50個不同城市的65歲以上患者,他們發現這些老人罹患神經變性病,包括阿茲海默症的幾率和暴露於一些特定的污染源劑量密切相關。其它來自英國、瑞典和臺灣的報導也支援這個說法。《阿茲海默症》雜誌主編、美國德州大學的神經生物學家George Perry指出:「在阿茲海默症的病因研究中,空氣污染已成為熱門話題。」墨西哥城的悲劇美國蒙大拿州的神經病學者Lilian Calderon-Garciduenas 調研了在墨西哥城嚴重污染區域的40隻野狗,有些動物已出現行為學改變,如不再認識自己的主人,不會做以前學過的技巧等。檢查發現,狗腦內有阿茲海默症的典型病理表現——斑塊。 她接著又開始研究同一嚴重污染區的居民,發現他們也多有同類斑塊病理表現,甚至在孩子或11個月大的嬰兒腦內都可發現。2018年英國醫學雜誌(BMJ)發表了一項研究,追蹤131000名50~79歲的倫敦居民,在八年的隨訪中他們發現,暴露於空氣污染時間最長的人也最容易患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和PM2.5的相關性尤其高。臺灣學者在一項10萬人的調查中也發現類似的相關性。瑞典學者指出與空氣污染相關的癡呆症患者和他們是否攜帶阿茲海默症易感基因無關。多倫多大學的學者在2017年1月的《柳葉刀》上報導:在660萬接受調查的安大略省居民中,居住在距離主路不到50米處(這些地方的細顆粒污染物濃度比距離150米左右的高出10倍以上)的居民,罹患失智症的幾率比生活在離主路200米以外的人高出12%。此類流行病學研究確有它的局限性,它很難設計、完成一項有對照組的污染源研究,因為長期使人們暴露於已知有害的污染環境是不人道的。但這個工作可以在動物實驗中完成。美國北達克塔州的神經生物學家Colin Combs2015年在飼養老鼠的籠子中灌入不同程度的污染空氣,他發現空氣污染程度越高、暴露時間越長對腦的損害越嚴重;神經病理檢查發現的斑塊和阿茲海默症頗為相似。2018年,洛杉磯的科研人員發現空氣污染中的重金屬不但能進入動物的腦內,而且它可以啟動一些特定基因而誘發神經變性病和癌症。PM2.5會損傷大腦研究人員推算,40%~65%的阿茲海默症風險來源於非遺傳性因素,如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其中空氣污染是最重要的誘發因素。PM2.5來源於油、氣的燃燒,發電廠的排放、煤和木頭燃燒等。這些物質一旦被吸入到肺臟可被吸收入血。它會對呼吸和心血管系統造成嚴重損害,導致癌症、心臟病、腦卒中,甚至死亡。以前的醫學知識多認為這種有毒物質很少能進到腦內因為腦組織有血腦屏障保護,現在看來並非如此,PM2.5可以改變血腦屏障的通透性從而進入腦內。此外它也可經鼻腔黏膜沿嗅神經入腦。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暴露在這些空氣污染物中可以損傷大腦,加速認知老化,甚至還可能增加罹患阿爾茲海默病與其他癡呆疾病的風險。PM2.5危害大,但這些微小顆粒中什麼成分危害最大,這個問題很難回答。石油燃燒後釋放出來的污染顆粒有成百上千種成分,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這些物質在腦內聚集需要很長一段時間,這可能部分解釋了阿茲海默症為何多發于老人。有人會問,空氣污染PM2.5的水準有沒有安全區間?我們可能永遠也確定不了這個安全區間。遠離空氣污染 活得更「聰明」美國南加州大學流行病學家陳居泉教授專門研究空氣污染對大腦的影響,他指出雖然空氣污染中每個單一特殊物質對大腦的作用現在並不明朗,但多種成分混合的微小粒子污染物顯然和腦損傷、認知功能障礙有直接相關。陳居泉教授去年在《大腦》雜誌上發表的文章表明,空氣污染中的微小粒子和老年女性的神經病理改變和記憶力喪失密切相關。現已有多組資料表明,中老年人長期暴露於空氣污染是發生失智症的重要風險因素;青少年暴露於空氣污染是否會發展成癡呆症還需進一步研究。雖然阿茲海默症相關基因遺傳學研究眾多,但至今藥物治療效果甚微。大氣污染和阿茲海默症的相關性對疾病防治具有重大意義,這也是政府和相關部門嚴查嚴管空氣品質最重要的客觀依據。和遺傳基因變異不同,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是可以管控的。鍛煉身體可以增加腦血流,從而提高腦源性神經生長因數的水準,減少癡呆的發病率。控制大氣污染不光對減少呼吸、心腦血管病、癌症有重大作用,對於人類如何能活得更長、更「聰明」也具重大戰略意義。
-
2020-06-15 養生.保健食品瘋
攝取再多水溶性維他命都沒關係?葉酸過量有不利影響
讀者 Kin在2020-6-5在葉酸代謝基因異常,真的嗎?回應:你好,本人太太於mthfr基因檢測中被測定為a1298c中的ac異常,因此醫生開了低劑量阿斯匹靈、維他命B及高劑量葉酸(每天攝取量4000毫克),想問一下,如此高劑量的活性葉酸會否對太太或胎兒造成不良影響?葉酸過量能否靠自身排出?這位讀者所說的《mthfr基因檢測中被測定為a1298c中的ac異常》,是發生在mthfr基因的第1298位置,而我在葉酸代謝基因異常,真的嗎?所說的那個《葉酸代謝基因異常》則是發生在第677位置。發生在第677位置的變異會影響mthfr的功能約一成,但發生在第1298位置的變異,則不影響mthfr的功能。不管是發生在677位置,或是發生在1298位置,我在葉酸代謝基因異常,真的嗎?已經有說,所謂的《異常》事實上就只是《變異》,而所謂的《葉酸代謝基因異常》就只是基因檢測公司為賺錢而編出來的廣告噱頭。這位讀者說醫生要他太太每天攝取4000毫克葉酸(即合成的維他命B9),但他應該是把《微克》誤說成《毫克》(註:1毫克 = 1000微克)。根據美國的CDC,一般成人的每日建議劑量是400微克,而只有一種人才需要服用4000微克的劑量,那就是曾經懷過《神經管閉合不全》胎兒的婦女,而她計劃在一個月內再次懷孕(註:有關《神經管閉合不全》,請看孕婦需要補充葉酸嗎)。這位讀者所問的《葉酸過量能否靠自身排出》是牽扯到一個普遍存在的錯誤觀念,那就是,攝取再多的水溶性維他命都沒關係,因為它們會隨著尿液排出體外。例如一位香港中文大學的婦產科教授在接受明報訪問時就是如此表示(請看貼圖裡兩個表情圖像之下的部分)。但事實上,根據一篇2014年發表的論文Folic Acid Handling by the Human Gut: Implications for Food Fortification and Supplementation(人類腸道對葉酸的處理:對食物強化和補充的影響),我們的腸道會將來自食物的葉酸幾乎完全分解並轉化為有活性的葉酸,卻幾乎完全無法分解來自補充劑的葉酸,從而導致未代謝的葉酸累積在血液中。有許多研究顯示,血液中含有過多未代謝的葉酸是與許多疾病有相關性。例如,從一篇2017年發表的綜述論文的標題就可看出,攝取大量的葉酸絕非無關緊要。請看The adverse effects of an excessive folic acid intake(葉酸攝入過多的不利影響)。至於這位讀者所問的《如此高劑量的活性葉酸會否對太太或胎兒造成不良影響》,這的確是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有一項在2015年發表的研究就發現,加拿大的孕婦本身和臍帶血中所含的葉酸和未代謝葉酸濃度很高。該論文還在結論裡說:「孕婦和胎兒血液中高濃度葉酸和未代謝葉酸的功能性後果值得進一步研究,因為過量的葉酸狀態可能會影響後代的長期健康結果」。請看High Concentrations of Folate and Unmetabolized Folic Acid in a Cohort of Pregnant Canadian Women and Umbilical Cord Blood(加拿大孕婦和臍帶血中的高濃度葉酸和未代謝葉酸)。有一項在2017年發表的研究也發現,在孕期前後服用高劑量的葉酸(每日1000微克或以上)與小孩出生時體重偏低有相關性。請看High doses of folic acid in the periconceptional period and risk of low weight for gestational age at birth in a population based cohort study(一項基於人群的隊列研究,在孕期前後高劑量的葉酸和出生時體重偏低的風險)。同樣是在2017年發表的研究也發現,服用過多葉酸的孕婦所生下來的小孩大腦發育會比較遲緩。請看Effect of Maternal High Dosages of Folic Acid Supplements on Neuro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at 4-5 Y of Age: The Prospective Birth Cohort Infancia Y Medio Ambiente (INMA) Study(孕婦高劑量葉酸補充劑對4-5歲年齡段兒童神經認知發育的影響:前瞻性出生隊列嬰兒幼年環境(INMA)研究)。美國的國家健康研究院設有一個Office of Dietary Supplements(膳食補充劑辦公室),專門提供有關膳食補充劑的資訊,而有關葉酸的網頁是:https://ods.od.nih.gov/factsheets/Folate-HealthProfessional/。 在這個網頁裡有一個專門討論《葉酸攝取過量與健康風險》的小節。我把它的重點翻譯如下:大量葉酸可以糾正巨幼細胞性貧血,但不能糾正由維他命B12缺乏引起的神經系統損害。因此,一些專家一直擔心,高葉酸補充劑的攝入可能會“掩蓋” 維他命B12缺乏症,從而導致神經損害到不可逆的境界。關於這種可能性的問題仍然存在,但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已經轉移到大量葉酸可能加劇與維他命B12缺乏有關的貧血和認知症狀的可能性。人們還擔心高葉酸攝入可能會加速腫瘤前病變的發展,尤其是結直腸癌。此外,有研究顯示,在懷孕前後每天從補充劑中攝入1000 微克或以上的葉酸,會導致她的小孩大腦發育遲緩。葉酸的攝入如超過人體將其還原的能力,就會導致體內有過多未代謝的葉酸,從而降低自然殺手細胞的數量和活性。也就是說,過多的葉酸可能會降低免疫能力。此外,也有研究發現,未代謝的葉酸可能與老年人的認知障礙有關。這些潛在的負面健康後果尚未得到很好的理解,需要進一步研究。原文:葉酸攝入過多的不利影響
-
2020-06-14 科別.呼吸胸腔
氣喘誘因百百種 蟑螂也是其中之一?杜絕過敏原超前部署看這裡
氣喘是種遺傳性過敏病,屬於多重基因遺傳,造成呼吸道障壁層缺損與慢性過敏性發炎反應,此反應容易因受到各種誘發因素的刺激,引起氣喘發作症狀,如喘鳴聲、久咳不癒(容易發作於清晨、黃昏、半夜時)、胸悶等,若未正確控制常導致症狀反覆性發作,故必須依照醫師指示規律使用吸入型藥物及遠離誘發因素,才能減少氣喘發作機會。國泰綜合醫院社區護理組氣喘個案管理師李舒卉,介紹以下各種會引發氣喘的誘發因素及預防方法。Allergen 1:家塵家中平面桌上不常用的小物或書籍都盡量收到抽屜或有門的櫥窗、避免放置錦旗或懸掛吊飾、打掃環境時需戴上口罩(清掃方向由上至下,由較乾淨環境到最髒環境),忌用雞毛毯子,洗紗窗時先以水噴溼再刷洗,打掃完必須洗澡,以降低對皮膚過敏反應。Allergen 2:塵螨1.避免使用厚重窗簾布,可改以薄紗、直立式百葉窗、塑膠遮板代替。2.不可使用浴巾被、毛毯、羊毛被、羽絨被或厚重棉被、如需使用需以防塵被套罩住,或改用涼被、太空被、春秋被或睡袋(皆為化學纖維可水洗)、蠶絲被。3.房間的彈簧床、草蓆、塌塌米、椰絲墊、海棉墊須移除,如需使用需以防塵套包覆,或改睡木板床、氣墊床、水床、或是韻律操用的塑膠拼墊。4.去除地毯、布製家俱、絨毛娃娃或布娃娃。5.建議使用水枕、綠豆殼或茶葉枕,如需使用其他枕頭需以防塵套包裹。6.因塵螨腳上有吸盤,需每1至2周以55度熱水浸泡外蓋寢具(被單、床罩、枕頭套等)10分鐘,再放入洗衣機中清洗,才能洗掉塵螨。7.有使用防塵套者,清洗一般被單、床罩、枕頭套時,需以吸塵器或溼布擦掉防塵套上的灰塵及塵璊,1年至少清洗2至3次。8.因塵螨的最佳生長溼度為75至80%,在相對溼度50%以下無法生長,故可使用除溼機將室內溼度控制於60%以下,以減緩塵螨增加的數量。Allergen 3:寵物家中不養貓、狗、鳥等有毛寵物。移除寵物後,必須先用吸塵器吸過屋內牆面、窗簾、家具罩子及清洗整理所有表面。若是堅持養寵物則須採取下列管控方法:1.移除室內所有地毯,換油氈或木質的地板。2寵物1周得清洗2次,寵物襯墊也得一併清洗。3將寵物養在室外,不宜進入客廳及臥房。4接觸寵物後洗手,接觸寵物的衣物盡量不穿出室外,以免散布過敏原。Allergen 4:黴菌1.居家環境保持光照充足、通風良好、溼度維持50%,可減少黴菌繁殖的機會。2.在溼度過高的季節使用除溼機時,要緊閉窗戶,除溼機的水要定期清除,或連接至固定的排水孔。3.空氣清淨機的高效濾網及空調可濾去黴菌菌孢,但要注意若出現黴菌,要用稀釋過的漂白水來清洗機器內部。4.經常打掃牆壁及天花板,在粉刷漆料中加入防黴成分。5.窗戶上水氣的凝結也會導致窗框潮溼及黴菌滋生,需經常擦乾窗戶水氣。 6.室內植物的數目別太多,要經常修剪及清理落葉。7.避免發泡塑膠或海綿類等容易發霉的抱枕及寢具。8靴子及鞋子在收藏前應先烘乾,儲藏室可放置化學乾燥劑來避免黴菌滋生。9煮菜時或沐浴後使用風扇或是打開窗戶來移除溼氣,並使用橡膠掃把來移除浴室隔板、浴缸及磁磚上的水滴,並定期清潔浴室。10黴菌也可以在冰箱中生存,尤其是門上的密封墊,必須經常清潔及清空自動除霜的水槽,儘速移除長黴菌變質的食物。11汽車內的空調系統也可能會滋生黴菌,可定期使用除黴或防黴噴劑清洗。Allergen 5:蟑螂1.晚上就寢前應將廚房、浴室、水槽、盥洗盆的排水孔予以密蓋,排水管線應設置存水彎,防止蟑螂沿排水管逆行而上。2.所有的食物應妥為儲藏,清理垃圾、廚餘需密封包起來。3.不堆積雜物,落實家中清潔,廚房、家俱、牆壁經常擦拭洗滌,以減少蟑螂生存繁殖的條件。4.滅蟑噴劑及煙霧式藥劑容易造成過敏,建議採用滅蟑餌劑,放至在蟑螂容易出沒的管線、轉角、隙縫附近。Allergen 6:室內外空氣汙染包括粉筆灰、抽菸與二手菸、家用噴霧劑(如芳香劑、清潔劑、殺蟲劑)、油漆及會釋放異氰的裝潢材料、用瓦斯木材煤油煮飯、交通廢氣、工業煙霧、霾害沙塵暴、燒香燒金子等。應避免在家中抽菸、燒蚊香、噴殺蟲劑,烹調也盡量低油煙,並使用抽油煙機降低煙害,裝潢完的房子需通風等無味道再入住,打掃及騎乘機車時戴口罩。Allergen 7:花粉會造成過敏的花粉通常是風媒花,若對花粉過敏患者需於高花粉季節中保持門窗緊閉,使用空氣清淨機,並減少到郊外。氣喘是呼吸道慢性病,需要長期控制才能降低呼吸道發炎及氣喘惡化機會,避免影響肺功能或造成肺纖維化的合併症。想長期控制氣喘不難,只要與醫師配合做好個人氣喘藥物規則治療、誘發因素預防、預防感染、規律運動,即可達到良好的控制,遠離疾病的威脅。★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6-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研究發現:禿頭男染新冠肺炎 重症機率高
心臟、肺部和血壓等相關疾病可能增加感染新冠肺炎的機率,民眾的健康意識相對抬頭;然而,還有更讓人意想不到的原因造成感染機率提升,最新調查指出,具有男性型態性禿髮(male pattern baldness)的人感染新冠肺炎嚴重症狀的機率較高。該研究探討男性禿頭和新冠肺炎的關聯性,主導人為布朗大學美容皮膚科研究主任萬畢爾(Carlos Wambier),他向英國的「每日電訊報」表示:「我們真的認為,禿頭是染疫嚴重程度的一項重要指標。」萬畢爾博士在美國皮膚醫學會期刊發布的研究指出,到醫院就診的患者中,有男性型態性禿髮的人比例異常高:在西班牙馬德里的三家醫院中,122名新冠肺炎的患者為禿頭男性的比率高達79%;如此高的比率也讓萬畢爾認為,禿頭應列為新冠肺炎的高風險因素之一。這樣的徵兆被稱為「加賓徵兆」(Gabrin sign),以美國第一名死於新冠肺炎的急診室醫師加賓(Frank Gabrin)命名,加賓也是禿頭。自疫情爆發以來,許多研究顯示男性死於新冠肺炎的機率為女性的兩倍,主要的原因除了行為因素,基因的遺傳可能也有相當程度的關係。各醫療單位和公衛專家也開始發現,雄性激素不止導致掉髮,也可能影響男性對抗新冠肺炎的能力,萬畢爾說:「我們相信,雄性激素是新冠病毒進入人體細胞的入口。」雖然目前研究都還在初期的階段,但每日電訊報指出,萬畢爾的研究也延伸出其他可能用於治療新冠肺炎的方法,例如抑制賀爾蒙的療法可能放慢病毒威力,讓患者有時間對抗,類似的治療方式也被用於治療禿頭或前列腺癌。
-
2020-06-1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人道救援3/嚴重再生性不良貧血 不移植就等死
骨髓是人體內的造血工廠,不論是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都由這個工廠製造;「再生性不良貧血就是骨髓不長細胞了。」莉娜的主治醫師,台北榮總兒童血液腫瘤科醫師顏秀如解釋著。顏秀如表示,人之所以可以好好活著,因為血液中的紅血球可以幫忙攜帶氧氣、白血球避免人體感染,以及血小板可以幫忙凝血。一旦罹患再生不良性貧血,因為骨髓不再造血,不論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都會越來越少,因此會出現貧血、出血、感染、發熱等症狀。「紅血球和血小板減少還可以用輸血增加數量,但白血球減少就會有感染風險。」顏秀如表示,輕度和中度的再生性不良貧血過一段時間有可能自行復原,但像莉娜屬於重度患者,便很難自行復原,需要醫療介入。顏秀如說,再生性不良貧血的發生原因不明,七成沒有原因、二至三成發現過去曾得過不明性肝炎,極少數為先天性、藥物、輻射等造成。過去對於這樣的疾病僅能靠輸血,但最後可能因白血球數量低落,感染致死。現在醫療進步,可靠骨髓、周邊造血幹細胞或臍帶血移植的方式,讓病患重新再生造血細胞。而這也是嚴重再生性貧血患者唯一痊癒的方式。然而,要移植必須先做「人類白血球抗原(HLA)」的配對,以兄弟姊妹找到全合的機會最高,約四分之一的機會,且移植後痊癒機會可達八、九成。若是沒有兄弟姊妹可以配對,也可利用慈濟的骨髓庫進行配對,但要找到全合要靠運氣,若檢測六個位點都相合,便算配對成功。雖然台灣人從慈濟骨髓庫找到可配對的機率約有七成,不算低,但顏秀如說,因為骨髓庫蒐集的仍以台灣人和新住民為主,莉娜身為印尼人,和台灣的血統、基因不同,因此要找到相合的骨髓捐贈者並不容易。而再生性不良貧血,一旦嚴重到開始規則輸血,最好越快進行移植越好,否則時間越久,移植後捐者造血幹細胞被排斥掉的機會越大。莉娜自十月發現疾病,二月開始規則輸血以來,事實上已經過了三個月。顏秀如坦言,也曾想過讓莉娜乾脆回印尼治療,但遍查印尼的資料,發現當地在做移植手術的醫師少之又少,且多以自體移植為主。若放任莉娜回印尼,無疑是等死,因此決定希望透過人道方式,讓莉娜的兩個妹妹從印尼到台灣來進行配對,進而移植。所幸,莉娜五歲的妹妹經過配對後全合,顏秀如說,妹妹將待檢疫隔離後,預計六月底、七月初抽取幹細胞,並在收集當天隨即進行手術。至於莉娜則將在移植前14天先住院檢查,後續接著隔離及接受化療,等待移植。如果順利,移植後14天至21天可便可長出血球,並將持續觀察是否有感染或排斥的情形。
-
2020-06-12 癌症.卵巢.子宮
女星發現子宮頸病變 醫:非罹癌籲女性可做抹片等檢測
成年女性須留意子宮頸癌外,癌前病變也得留意。女星林真亦在臉書發文表示,日前去做人生第一次的抹片檢查,就確診「cin3子宮原位癌」,說當下非常錯愕,彷彿人生跑馬燈就在眼前揮手。但她也說算很幸運、在第零期時就發現,並做了手術,謝謝大家關心與幫助。婦產科醫師表示,子宮頸癌第0期,跟cin3仍有差異,建議30歲以上女性可透過定期子宮頸抹片、HPV病毒檢驗、甲基化基因檢測等方式檢驗。林真亦在臉書並勉勵自己「還有夢要實現,重度癌前病變還不算最糟,往好處想幸好趁早發現,趕快治療好就好。」粉絲也紛紛獻上祝福,希望能早日康復。雙和醫院副院長、婦產部主任賴鴻政表示,子宮頸癌為女性重要癌症疾病之一,其分期可分為第0期、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及第四期;而近年因子宮頸抹片篩檢觀念普及,現大部分子宮頸癌都是早期發現,手術即可治癒。賴鴻政說,子宮頸癌第0期,又稱為原位癌,跟cin3雖相關但仍有差異;上述個案的第CIN3,稱為子宮頸表皮內癌病變,分為1到3級,第3級屬子宮頸癌前高惡度病變。他將子宮頸以一顆木瓜來比喻,0期癌是木瓜的外皮細胞整個壞掉,但沒壞進肉裡面;而cin3則是木瓜整層皮約三分之二細胞壞掉,但仍有一部分細胞是好的。賴鴻政說,據臨床上經驗,cin3約有七成會進展成0期癌,而感染HPV人類乳突病毒,也有機率進展0期癌,再惡化成子宮頸癌,應請教婦癌科醫師即早處理。若為cin1,七成以上會自己好,應不需處理;cin2則不到5%會進展成cin3,建議回診追蹤觀察即可。若為cin3,現行會以椎狀切除術,在子宮頸以電燒或刀切方式切除病灶,但切的深淺會因病灶大小、位置不同,或考慮女性考量未來是否生育而定。術後1、2周須注意延遲性出血外,患者每三個月應回診追蹤,以便後續診斷與治療。
-
2020-06-10 科別.腦部.神經
C肝放著不治療 長庚研究:罹患帕金森氏症機率恐增4成
近年國外田野調查發現C肝患者罹患帕金森氏症的比例比一般人高,長庚醫院神經內科團隊,分析10年近8萬名名C肝患者的健保資料,發現及早接受治療的C肝患者,比沒有治療的患者相比,減少4成帕金森氏症罹患機率,該研究也在去年刊登於美國醫學期刊:神經醫學(JAMA Neurology)中。隨著高齡社會的來臨,各種退化疾病患者增加,其中神經退化疾病更是大宗,以阿茲海默症為最多,其次為帕金森氏症。林口長庚動作障礙科暨神經科學研究中心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陳柔賢表示,帕金森氏症好發於50歲到70歲,常見症狀為顫抖、動作遲緩、僵硬等症狀,困擾日常的生活作習,也常伴隨疲倦、無力感、失智及憂鬱等問題。陳柔賢表示,誘發帕金森氏症的發病原因至今全世界仍無解,但可能的原因有三,基因、神經發炎、外在環境有害物質等。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動作障礙科暨神經科學研究中心黃英儒表示,到目前為止,帕金森氏症僅10%的病人其發病確定和基因遺傳有關,其他大部份病人的發病原因並不清楚。因此在缺乏發病原因或危險因子的情況下,使得帕金森氏症缺乏有效的預防方式。陳柔賢表示,神經發炎被認為是除了基因以外,最大宗可能的致病原因。近年不少間接證據指出,C肝病毒是造成帕金森氏症的原因之一,國外透過動物實驗也證實C肝病毒會侵襲腦部,特別是腦幹使其神經發炎。為了證實各種推論與證據,長庚醫院神經內科研究團隊從2003至2013年台灣的健保資料庫中,找到24萬多位曾得到C型肝炎的病患,再以最嚴謹的方式從中分出各項條件匹配的兩組各3萬多人:一組是曾經接受干擾素治療;另一組是未曾治療過的,再追蹤這10年間各組的帕金森氏症的發生率。陳柔賢表示,結果發現曾接受治療的C型肝炎病患,發生帕金森氏症的機率為千分之4.06,明顯低於未曾治療的病人發生機率為千分之5.51,而且兩組的差異隨時間的增長而遞增,第5年的差距比約30%,第10年則為36%。換句話說,經過干擾素清除C型肝炎病毒的病人,得到帕金森氏症的機會,明顯低於未治療而體內仍有病毒的病人。這結果更進一步證實了C型肝炎和帕金森氏症之間的關聯性。黃英儒表示,這項研究的成就是距離預防帕金森病的可行性再向前進了一大步,後續還需要許多研究來更深入的了解其機轉及各項危險因子的共通點,同時呼籲為降低帕金森氏症的發生機率,罹患C肝的患者應盡早接受治療。
-
2020-06-10 橘世代.好心橘
她是「真人版應思聰之姊」照顧家人也關懷同路人
64歲的新北市康復之友會理事長黃莉玲,20年前弟媳突然罹患思覺失調症,因弟弟在大陸工作,上有年邁雙親、下有1幼子的她,除陪伴弟媳就醫,更悉心教育3名年幼姪子,扛起照顧兩家的責任;過程中,她主動參與支持性課程及志工協會,致力翻轉精神疾病負面印象,現在她更帶著志工參與社會局精障家庭關懷專線,陪伴無助的病患及家屬走出生命幽谷,重燃希望。回憶起弟媳發病當下,外表一切正常,但經常有躁鬱症狀,曾到了市場買衣服,一買就是10幾件,或一口氣就訂了2、3間房子,由於當時全家人都不了解什麼是思覺失調症,直到去台北市松德醫院就診後,才知道弟媳原來生病了。她就扮演起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中也罹患思覺失調症的應思聰姐姐應思悅的角色。黃莉玲指出,因弟弟必須在大陸工作維持收入,她便負責起照顧兩家子幼兒、長者的責任,所幸在松德醫院期間,接觸到了「家連家」團體課程,由同樣身為病患家屬的帶領者,幫助成員理解精神疾病、認識藥物基礎概念、連結社會資源等,不但翻轉對精神疾病的認識,更找到共同成長的夥伴。隨著弟媳病情逐漸穩定,黃莉玲2007年時也參加了全國康復之友聯盟,參與新北市康復之友會運作,她表示,社會大眾對於精神疾病缺乏認識與理解,大多冠上汙名化的標籤,「但精神疾病是可以被治癒的,最重要的是及早發現,即時就醫。」黃莉玲也分享姪子的成長故事,由於精神疾病一部份可能是基因遺傳,有了弟媳的狀況為鑑,她長期注意姪子們的身心狀況,其中一名姪子因從小情緒較敏感,恐有發病可能,她便不斷提醒要保持正常生活習慣,若有需求必須就醫,現在姪子不但從國外求學歸國,也有份不錯的工作。參與新北市康復之友會過程中,她也帶領許多病患家屬參與支持性課程,去年起更與社會局合作,投入新北市精障家庭關懷專線(2252-3399)志工,她表示,一旦家中出現精神病患者,勢必造成全家巨大衝擊,此時若有人能願意傾聽、分享經驗,將對家屬有莫大的支持與幫助,更會願意走出家門、正確就醫。黃莉玲說,以前照顧病人總是孤軍奮鬥,許多人都不敢尋求幫助,深怕被外人知道家中的狀況,但精神疾病不是恥辱,家屬的教育、正確的理解與陪伴,才是幫助患者的不二法門,藉由協會推廣及關懷專線,希望能陪伴更多家庭及患者走上康復之路,重新回到美滿的生活。【熟齡精選延伸閱讀↘↘↘】。「一場沒有勝利者的戰爭」張曼娟:這一刻我瓦解了。退休守護慢飛孩子 高年級志工花時間慢磨出成長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6-10 橘世代.健康橘
為什麼貧血不能先補鐵?小心身體越補越糟!
有些人常覺得暈眩,覺得可能是貧血,就買了鐵劑來補充鐵。但其實造成貧血的原因有很多種,例如鐵攝取不足、基因異常或慢性疾病引起等,演變成缺鐵性貧血、地中海貧血或慢性疾病貧血。以下就來向大家介紹兩種最常見的貧血以及改善方式唷!一、地中海型貧血由於地中海貧血是先天的基因缺陷,骨髓沒辦法製造出品質穩定的紅血球,導致紅血球無法攜帶足夠氧氣給各個器官,也容易受到破壞,比一般人的紅血球少存活了100天左右。我們進一步看紅血球品質不穩定的原因,紅血球中的血色素可分為血基質(Heme)及血蛋白鏈(Globin chain)這兩個結構,鐵質是血基質的主要成分,缺鐵時骨髓無法製造足夠的血基質,稱為缺鐵性貧血,為後天因素造成的,此時補充鐵是有幫助的。但地中海貧血則是天生無法製造出正常的血蛋白鏈所導致的貧血,他們體內的鐵質是足夠的,因此若額外補充過多的鐵時,反而容易有過量的風險,累積在心臟、肝臟、肺等器官內,都會對器官造成損傷!地中海型貧血如何改善?輕度地中海貧血:以均衡飲食為主,不須特別補充鐵質。重度地中海貧血:經常輸血的患者應避免吃太多富含鐵的食物,如牛肉、菠菜、豬血等,可藉由喝茶或咖啡來減少鐵的吸收,但須增加水分的補充。 二、缺鐵性貧血根據衛生署的調查發現,19~50 歲與71 歲以上女性鐵攝取不足,而且比例高達50%左右,當鐵不足時,容易導致缺鐵性貧血的發生,它亦是貧血中最常見的一種,以下針對一般大眾會有的迷思一起來做個探討。只有女性容易缺鐵性貧血?女生因為每個月的月經,流失了大量經血,尤其子宮內膜異位或肌瘤造成出血量比一般女性高,而容易有缺鐵性貧血;事實上除了月經之外,腸胃道潰瘍、痔瘡流血、胃切除等也會容易產生貧血,所以男性也有可能會有缺鐵性貧血。學齡期的孩童,因為在生長狀態中,需要比一般成年人多的鐵質,若飲食沒有特別注意,容易會有缺乏的症狀和影響;而老年人因為牙齒不好,不好咀嚼肉類食物,造成鐵的攝取也不足,也容易有缺鐵性貧血。貧血會影響記憶力?鐵是製造血紅素的重要元素,如果鐵不足,無法合成足夠的血紅素讓紅血球攜帶氧氣,造成缺氧,而容易有疲倦、頭暈、臉色蒼白、血壓降低、心跳變快、指甲易裂等症狀,甚至是家長們很關心的記憶力和專注力都會受到影響。缺鐵性貧血如何改善?補充高鐵食物:高鐵食物動物性優於植物性食物,動物性食物所含的鐵為血基質鐵,身體較容易吸收,另一種為非血基質鐵,主要存在於植物性食品中,它需要轉換形式才能吸收,容易受到其他因子影響,所以吸收率較差。可以多吃紅肉,例如牛肉、鴨肉;或內臟類、豬血、鴨血等。建議每天攝取10~15毫克的鐵,若是較嚴重的缺鐵性貧血,則建議要補充鐵劑。維生素C可幫助鐵吸收維生素C可以幫助非血基質鐵的轉換,所以可以增加鐵的吸收,因此素食者可以多選擇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增加鐵的吸收。可以選擇芭樂、柑橘類水果、木瓜、青椒、芽菜、芥藍、花椰菜等。單寧酸及鈣質會影響鐵的吸收咖啡和茶中含有單寧酸,它會和鐵結合,進而減少鐵的吸收,因此要避免進餐食和餐後喝茶和咖啡。鈣質因為會和鐵競爭吸收的通道,如果想同時補充鈣和鐵,最好錯開來補充,例如午餐注重補鈣,晚餐補鐵,或是在點心時間分開補充,因此額外添加變成高鐵高鈣的食品應避免哦!營養小教室貧血可以細分成許多種類,缺鐵性貧血只是較多人容易患有的。建議若有上述的貧血症狀,應做抽血檢查,確認是哪一種貧血,再對症下藥做補充才是最有效的呦!本文摘自《SuperFIT 極度塑身》【健康精選延伸閱讀↘↘↘】。春天宜養肝!若突然愛吃酸,要注意恐是身體警訊。用藥別輕忽!不良藥物反應可能是自己造成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6-10 養生.聰明飲食
基改食物吃太多害健康? 毒物專家顏宗海這麼說
許多民眾購買豆製飲品時,常發現產品包裝上會標示「本豆漿原料為非基改黃豆」,註明其原料來源是否為基因改造作物,食品藥物管理署指出,我國核准通過黃豆、玉米、油菜、棉花及甜菜等5種基改作物原料,相關產品必須清楚標示,以供消費者參考。「基因改造」一詞聽起很可怕,許多人擔心如果吃了這類產品,或是被餵食基改飼料的動物,是否自己的基因也會連帶受到影響?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顏宗海指出,截至目前為止,醫學實證仍未發現攝取含有基因改造原料的食物,會危及身體健康,不過廠商仍須在外包裝上標明,讓民眾擁有選擇的權力。不過,通常不含基因改造的原料,屬於天然作物,售價較高;含有基因改造作物成分的食品則價格較低,只要包裝標示清楚,就看民眾如何選購。食藥署食品組指出,基因改造技術衍生的食品及原料的安全性,一直是大家關注的食安議題,許多民眾因為不了解基因改造科技,而擔心食用安全。事實上,我們平常吃的食物、作物中,本來就含有各式各樣的基因(DNA片段),這些基因就像蛋白質、澱粉和脂肪一樣,經腸胃消化分解成小分子後,作為人體吸收的營養成分。因此,無論是天然或是基改食品,其所含的基因都會在人體內被分解,並不會影響人類自身的基因組成。各國研究也均未發現攝取任何基改食品後,外來的基因會嵌入到人體基因中的現象。事實上,基改作物的基因並不會影響人體基因,更不會因為吃了被餵食基改飼料的動物,就成為了基因改造人,民眾無須感到過於恐慌。食藥署指出,我國目前核准通過的基改作物原料,包含:黃豆、玉米、油菜、棉花、甜菜等5種,這些基改作物在上市前,均須向政府申請查驗登記、進行安全性評估資料審查,經取得許可證後始得供作食品原料。另外,所有基改原料製造的食品,都必須在外包裝上特別標示,清楚揭露消費資訊。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冠心症是心臟殺手! 10高風險群從「冠狀動脈鈣化」指數測風險 職場最重要的事大家都忽略了! 只要50%的生活改變,你會過得更快樂 迎向後疫情時代告別悶日子 專家建議多補充維生素C 耳鳴不就醫亂吃保健品 可能無法改善反而加重病情
-
2020-06-09 養生.聰明飲食
讓你什麼都不敢吃?「最髒蔬果」上的農藥殘留嚴重嗎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自2004年起,美國非營利環保組織EWG每年推出《農產品農藥殘留指南》,列出受農藥污染最嚴重的12種農作物,並藉此鼓勵消費者轉向有機飲食。但是,其實這份指南中所列出所謂「農藥殘留量高」的數值,其實仍遠低於「農藥最大殘留容許量」,因此該指南建議備受爭議。根據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公布的《我國百大社會課題》調查報告,台灣人最關注的議題中,「污染或農藥殘留」名列第3。在全球來看,「農藥殘留」也一直是備受關注的議題,但這樣的高關注也讓相關議題很容易被放大檢視、甚至淪為「恐懼行銷」。自2004年起,美國非營利環保組織Environmental Working Group(簡稱EWG)每年都會根據美國農業部(USDA)與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農藥檢測數據,推出《農產品農藥殘留指南(EWG’s Shopper’s Guide to Pesticides in Produce)》,列出受農藥污染最嚴重的12種農作物(DIRTY DOZEN)與最乾淨的15種農作物(CLEAN FIFTEEN)。該指南每年美國在發布時,都會成為頭條新聞、並且被許多媒體、醫學專家引用,當實際上,指南上蔬果的農藥殘留真的有如此嚴重嗎?草莓連續5年居最髒榜首,酪梨、甜玉米最乾淨?《2020年農產品農藥殘留指南》中指出,農藥含量最高的12種農作物,根據排名依序為草莓、菠菜、羽衣甘藍、甜桃、蘋果、葡萄、水蜜桃、櫻桃、梨、番茄、芹菜與馬鈴薯。此排名結果不僅與2019年完全相同,草莓更已經連續5年位居榜首。不同的是,EWG以往傳統上都以蔬果為主,但由於USDA於2019年首次(自2007年以來)針對葡萄乾做檢測,因此EWG也將其拿來做比較。結果發現,99%的「非有機葡萄乾」樣品中至少含有2種農藥殘留,若將其列入排行榜,將成為榜上第一名,比草莓、甜桃、蘋果與櫻桃至少90%有農藥殘留的結果更嚴重。至於農藥殘留最少、最乾淨的15種農作物依序分別是酪梨、甜玉米、鳳梨、洋蔥、木瓜、冷凍甜豌豆、茄子、蘆筍、花椰菜、哈密瓜、青花菜、蘑菇、高麗菜、甜瓜與奇異果。EWG指出,這15中農作物有70%都沒有檢測到任何農藥殘留、酪梨與甜玉米更只有不到2%的樣品檢測出農藥。真相:無論農藥殘留多少,都遠低於安全標準!《農產品農藥殘留指南》推出以來,一直建議消費者轉向購買有機農產品,以減少飲食中接觸到農藥的風險,每年都會引起報紙、雜誌、電視等媒體報導,甚至對數百萬美國人對農產品的購買決策產生相當的影響力。不過也有許多研究人員警告消費者,應該用懷疑的眼光看待這份指南。早在2011年,《國際毒理學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xicology)》就發布了一篇研究,直接點名EWG、質疑其並未具體量化這些所謂「農藥殘留最嚴重」的農作物對消費者的影響,並透過調查,指出該排行中的農藥暴露水平可以忽略不計、也不具有意義。此外,研究也指出即使是有機農產品也經常含有農藥殘留。(註:在台灣,有機農產品的農藥殘留量則是不得檢出。)USDA於2015年發布的報告中也指出,這些新鮮農產品的農藥殘留量,其實遠低於環境保護署設定的安全水平。白話來說,就是即使有農藥殘留,只要正確清洗食用,對於人體健康安全並不會造成影響。與其擔心農殘 如何清洗蔬果更重要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會針對某種物質的每日容許攝取量、當地飲食習慣、田間農藥測試及國際標準等為依據,規定不同作物的「農藥最大殘留容許量(MRL)」與「每日最大安全攝取量(ADI)」。政府也會持續依照情況做調整,並定期抽查、檢驗市面上的食品是否符合規定。在政府嚴格把關的前提下,民眾其實不必過度恐慌農藥殘留的問題,只要於食用或烹調蔬果前,先以流動清水沖洗根部或果蒂處,再以水浸泡10~20分鐘,接著用流動的自來水沖洗2至3遍,烹煮蔬菜時將鍋蓋打開等方式,就能有效減少農藥殘留。延伸閱讀▶草莓真的農藥很多嗎?怎麼吃才安心▶別讓恐懼行銷拐到你!農藥殘留、基因改造,到底該不該怕?▶怕農藥殘留?重要的是你怎麼清洗蔬果!參考資料▶EWG’s 2020 Shopper’s Guide to Pesticides in Produce▶Raisins have more pesticides than the 'Dirty Dozen' produce, report finds▶Dietary Exposure to Pesticide Residues from Commodities Alleged to Contain the Highest Contamination Levels▶Should You Actually Avoid Foods on the Dirty Dozen List?(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6-09 養生.聰明飲食
喝牛奶就肚子痛!營養師:可能是3原因造成
「喝牛奶」是每天攝取鈣質最方便的選擇之一,但許多人一喝牛奶就會肚子痛、拉肚子,一整天反覆跑廁所,苦不堪言!營養師高敏敏直言,就有很多親朋好友詢問,自己是否有乳糖不耐症,才會出現喝牛奶就肚子不舒服情形?確實,有乳糖不耐症的人,喝了牛奶幾乎都會有上述情形,但,其實還有其他原因會造成喝牛奶就肚子痛、拉肚子的情形發生,不是只有乳糖不耐症才會出現,高敏敏特別整理3個常見原因與民眾分享!原因1 乳糖不耐症高敏敏表示,乳糖是由腸道中的乳糖酶負責將乳糖消化,水解為葡萄糖與半乳糖。「乳糖不耐症」指的是身體無法消化乳糖,對含有乳糖的食物耐受度不佳,出現了腹瀉、肚痛、脹氣、放屁、打嗝等情況,也稱作乳糖吸收不良。之所以會有乳糖不耐症的發生,常見的原因是身體內的乳糖酶基因減弱,導致可以幫助乳糖消化的乳糖酶不足,另外,也可能是小腸絨毛上的乳糖酶不夠,或者少部分是小腸粘膜受損所造成。很多人好奇,為什麼自己是孩童時期喝牛奶好好的,但長大後反而出現此症狀?高敏敏解釋,因為體內乳糖酶活力在新生兒時期最高,之後隨著年齡的成長而遞減。乳糖酶活力在人體內的變化,其實與飲食習慣有關。新生兒時期,嬰兒以母乳為主食,母乳中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成份就是乳糖,因此嬰兒的腸道內有高活力的乳糖酶來分解乳糖。隨著成長,飲食趨向多樣,碳水化合物來源不再只是乳糖了,還有各式各樣的多醣,體內乳糖酶活力自然開始減少。研究發現,大約在2歲後,乳糖酶活力就會開始下降,到了8歲,體內乳糖酶活力就與成人差不多。高敏敏指出,台灣約有80~90%的成人,有輕重不一的乳糖不耐症;西方大概只有50%的人有乳糖不耐症,這與人種的演化有關。原因2 酪蛋白敏感除了乳糖,牛奶的蛋白質也是影響肚子不適的元兇之一。牛奶的組成包括水、乳糖、脂肪,以及蛋白質、礦物質和維生素。而蛋白質又以酪蛋白為主,占總蛋白質量的8成,其餘2成為乳清蛋白。酪蛋白分成多種不同形式,像是A1-beta、A2-beta等。A1-beta、A2-beta兩者結構非常相似,而研究發現,酪蛋白中A1-beta形式的蛋白進入到腸胃道中,會引起發炎因子增加與免疫反應,使得腸胃出現類似乳糖不耐的症狀。高敏敏提到,另外也有研究發現,A1-beta形式的酪蛋白還有可能引起乳糖吸收不良,加劇了乳糖不耐的症狀。原因3 乳清蛋白敏感除了牛奶,有健身習慣的人,也會選擇乳清蛋白(Whey protein,又稱為高蛋白)飲品當作蛋白質補充來源。但有些人在喝完乳清蛋白補充品後會肚子不舒服或是拉肚子,這可能就是腸胃對於乳清蛋白感到敏感。高敏敏表示,研究發現,牛奶中的乳清蛋白,如α或β-乳球蛋白,也有可能會導致腸胃不舒服,產生腹痛、想吐、腹瀉等等的症狀。這也是造成喝牛奶後肚子不適的原因之一。而如何安心喝牛奶,而不用擔心腹瀉、肚痛、脹氣、放屁等情形發生呢?高敏敏建議,不妨花個1~2分鐘將牛奶加熱,因為高溫可讓乳清蛋白變性,當結構改變,就不會引起腸胃不適。除此之外,也可直接改喝優酪乳,因為牛奶發酵時,乳酸菌分泌乳糖酶已經分解了部分乳糖,使優酪乳的乳糖含量比鮮乳低很多,可以降低乳糖的攝入量,較能夠避免不舒服的症狀。高敏敏提醒,牛奶的鈣質是人體非常重要的營養素,建議成人早上跟晚上盡可能都要喝一杯牛奶,才能達到營養均衡。因此,若是喝牛奶會造成肚子不適者,不妨照著上述的方法試試看。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0-06-09 該看哪科.兒科
新生兒篩檢 把握出生48小時
衛福部國健署公布去年新生兒篩檢結果,蠶豆症是常見的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去年找到3522個蠶豆症寶寶。國健署簡任技正陳麗娟提醒,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在嬰兒時症狀普遍不明顯,必須藉由「新生兒篩檢」早期發現。過去有家長想幫寶寶投保,擔心權益受影響,延後接受新生兒篩檢。陳麗娟強調,新生兒篩檢不影響投保權益,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已函請各保險公會,投保年齡為零歲新生兒時,應排除等待期間。2019年新生兒篩檢找出蠶豆症3522名、先天性甲狀腺低下症330名、先天性腎上腺增生症10名、苯酮尿症9名、甲基丙二酸血症7名、原發性肉鹼缺乏症4名、戊二酸血症第一型2名、楓漿尿症、高胱胺酸尿症、瓜胺酸血症第2型、極長鏈醯輔酶A去氫酶缺乏症各一人。台北榮總兒童遺傳內分泌科主任牛道明表示,蠶豆症是「葡萄糖-六-磷酸鹽去氫酵素缺乏症」的俗稱,因X染色體基因突變導致,常見媽媽傳給兒子、爸爸傳給女兒,台灣患者病情大多輕微,不需特別治療,只要預防身體或衣物接觸到可能引起溶血性貧血的物質,例如樟腦丸、紫藥水等。在台灣,蠶豆症發生率約3%,在某些非洲國家可能高達二成五,因為蠶豆症患者對於瘧疾抵抗力較強。陳麗娟表示,新生兒篩檢項目於去年10月由11項新增為21項,一般民眾補助200元,低收入或優生保健資源不足的地區則減免550元,篩檢率達99%以上。並未篩檢的1%,可能是父母為了保險等待期或其他原因而拒絕採檢。其實,新生兒篩檢不影響投保,家長千萬不要為了保險延遲接受篩檢,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期。陳麗娟說,只要新生兒出生滿48小時且有餵奶,就能採檢,只要採取0.3毫升腳跟血,就可以完成篩檢。雖多數疾病發生率在萬分之一以下,但若未經適當治療,可能造成永久的神經與身體損害後遺症,及早確診與治療將有更好的生活。牛道明說,台灣新生兒篩檢普及率高、項目多,目前部分項目未納入,如龐貝氏症、黏多醣症、腎上腺白質失養症、嚴重複合型免疫缺乏症、脊髓性肌肉萎縮等,是常見家長為孩子自費的新生兒篩檢項目,未來也可能經評估列入常規檢驗目。
-
2020-06-07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風險因子 這些要預防!
癌症的形成與許多因素有關,如遺傳、基因突變等大家熟悉的因素,我們所處的環境、飲食習慣也與癌症的發生相關。世界衛生組織所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定期整理最新的研究及文獻,將致癌性物質依實證等級分類如下:● 第1群:為人類致癌物● 第2A群:對人類可能為致癌物● 第2B群:對人類懷疑為致癌物● 第3群:無法判定為人類致癌物● 第4群:認為該物質並非人類致癌物有關大腸直腸癌的危險因子,IARC的專家做了完整的醫學文獻回顧後,依2015年10月提出之報告,將以下兩類食物列為第1群及第2A群之致癌物。加工肉品指肉品經鹽漬、醃漬、發酵、煙熏等處理以達風味提升或改善保存等目的,如:熱狗、火腿、香腸、鹹牛肉、肉乾、肉類罐頭、經調味等其他肉製品,列為大腸直腸癌之第1群致癌物。根據IARC的估計,每天攝食50公克加工肉,將使罹患大腸直腸癌風險提高18%。需特別注意的是,依IARC的分級,加工肉品雖然被列為與香菸和石綿同級的致癌物,但僅表示具有充分證據證明加工肉品會引起人類癌症,並不表示其危險程度與香菸、石綿相同,不能用於說明致癌風險高低。紅肉被列為第2A群致癌物,指所有哺乳類動物之肌肉,如牛肉、豬肉、羊肉及馬肉等。雖然報告提出食用紅肉過量可能會增加罹癌的機率,但也指出,由於無法排除其他飲食與生活習慣可能帶來的影響,食用紅肉與癌症有直接相關的證據有限。需特別說明的是,紅肉有其營養價值,含有高蛋白質與包括維生素B、鐵與鋅等物質,因此,建議民眾均衡飲食,避免大量攝取肉類,如此即可獲取營養又可降低因攝取過量所帶來的風險。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每個人每天攝取紅肉的量約自身手掌大小(不含手指及拇指),平均大約100公克,每周約有3天吃紅肉,等於每周不超過300公克,其他以家禽、魚類或豆類取代,作為蛋白質的營養來源。除了上述WHO、IARC公布之因子之外,其他文獻也有報告可供參考:美國癌症研究所和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於2018年5月公布了新版關於飲食、營養、體重和運動等生活方式因素,是如何影響癌症風險的最新研究。有關導致大腸直腸癌的風險包括:● 增加風險1.成年後體重超重或肥胖2.過多的脂肪3.食用加工肉類和大量紅肉4.每天喝2杯或更多酒精飲料● 減少風險1.吃全穀物和含纖維食物2.每日適度的體力活動大腸癌風險因子 還有這些1. 膽汁與大腸直腸癌近年來有些學者觀察到,大腸直腸癌的病人中,曾接受膽囊切除者占較高比例,也有研究發現,膽囊切除10年以上患者比未切除膽囊患者的大腸直腸瘤和癌的比率明顯增加。這樣的現象是偶然?還是二者之間的確有某種關聯?如何解釋?平時肝臟分泌的膽汁大多儲存在膽囊,膽汁的作用是乳化脂肪,促進脂肪吸收,我們吃飯以後,特別是進食含油脂多的食物後,膽囊就會收縮,把儲存的膽汁排入腸道,發揮消化、吸收的作用。如果膽囊被切除了,肝臟分泌出的膽汁沒有了儲存的地方,於是膽汁則會晝夜不停地直接進入腸道,膽汁被腸道中的細菌分解後,產生次級膽汁酸及代謝物,有較強的致癌作用,可能使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增加。但目前這個觀點還有爭議,有一些研究者持反對態度,他們觀察了上千名做了膽囊切除和未做過此種手術的病人,發現這兩群人中,患大腸直腸癌的機會相差不多。因此到目前為止,尚不能肯定地說做過膽囊切除的病人更容易得大腸直腸癌。雖然沒有足夠的醫學證據證明膽汁與大腸直腸癌的關係。但是臨床上不妨提高警覺,在膽囊切除術後多注意飲食習慣,觀察大便的形狀變化、有無出血,在平時生活中加強預防大腸直腸癌。2. 鈣質與大腸直腸癌對於大腸直腸癌高罹病風險者(指有非惡性息肉病史的病患)而言,鈣質似乎能預防息肉惡化成大腸直腸癌,且鈣質所帶來的好處,在停止鈣質補充療法後仍持續有效。但部份研究指出,鈣質補充療法可能提高攝護腺罹癌風險,因此對男性而言,服用鈣質補充劑的好處是否能壓過風險,仍不清楚。3. 維生素D與大腸直腸癌經由流行病學調查,發現身體內含維生素D較低的人,容易有大腸直腸癌;或是發現大腸直腸癌病人體內,維生素D含量偏低。似乎意味著維生素D與大腸直腸癌相關。但這些報告多是回溯觀察性研究,有其侷限或偏差。比方說,維生素D 含量高的人可能本身生活習慣、飲食習慣、運動習慣較好,罹癌風險也較低。因此,維生素D與大腸直腸癌之因果關係,仍有待後續研究證實。摘自╱大都會文化出版《SAY NO TO 大腸癌》
-
2020-06-07 新聞.健康知識+
腿長乳癌易上身?美國研究:4個身體特徵,暗藏健康密碼!
身體不同部位的尺寸、大小、比例,可能提供我們是否處於某種疾病風險的線索。包括高血壓、心臟病,甚至癌症。光是手指的長度,就與40種疾病和人格特質有關。《美國人類生物學雜誌》的最新研究顯示,食指比無名指長的女性(一般認為暴露於雌激素中),更年期晚於無名指較長的女性。某些身體部位的大小,取決於子宮內或兒童時期生長的影響,有些則是成年後因生活方式造成。以下是一些可在家中進行的測量,結果可作為部分健康線索。1.腿與軀幹比例(LBR)如何測量:首先測量身高,然後坐下,測量軀幹的長度,從頭頂到屁股與椅子交會處。以身高減去軀幹長度,即可得出腿長,再算出腿與軀幹的比例。潛在健康風險:根據去年發表在《國際環境研究與公共衛生雜誌》的一篇評論,與上身軀幹相比,腿較短的人可能容易有肥胖、心臟病、第二型糖尿病和肝病等風險。拉夫堡大學(Loughborough University)研究學者指出,攝護腺癌、睪丸癌及更年期前的乳腺癌、子宮內膜癌和結腸癌,更有可能發生在腿長相對較長的人群中。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一項研究顯示,腿比軀幹長很多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降低了20%。為什麼會這樣?:與軀幹長度相比,較長的腿代表兒童時期快速生長和營養良好,而相對較短的腿則意味生長緩慢或其他不利的環境因素,包括不良飲食、貧窮和孕婦吸菸。研究人員在《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 One)》期刊上寫道:「腿長是兒童期營養標誌,它能賦予大腦儲備更多細胞,預防晚年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此外,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一項研究指出,腿長的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會較小,腿短的罹病風險則增20%。其中一項理論認為,生命發展初期的營養不良,會導致長期問題,從而影響人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誘使糖尿病發生。2.頭圍尺寸如何測量:以皮尺纏繞在前額眉骨上最突出的地方,繞到後腦勺最寬的地方。男性平均頭圍是58.4公分,女性56公分。潛在健康風險:較小的頭圍可能與阿茲海默症相關。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一項針對2500名老年人的研究,頭部相對較小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可能性增加2.1倍。刊登在《臨床和實驗神經心理學雜誌(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Neuro-psychology)》上的研究發現,頭圍較小且文化程度較低的人,患阿茲海默症的可能性高四倍。為什麼會這樣?:一種理論認為,人類在6歲時,大腦發育已達93%,早期的良好腦細胞發育,能為未來的各種腦部問題提供緩衝。新加坡研究人員表示,較小的頭圍代表較小的顱骨體積,阻礙大腦成熟,從而影響認知儲備能力的健全發展,這種儲備能力是預防阿茲海默症的重要因子。3.腰臀比如何測量:分別量好腰圍和臀圍,將腰圍除以臀圍。例如,腰圍為30吋,臀部為38吋,腰臀比為0.78。潛在健康風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女性的健康腰臀比率為0.85或更低,男性為0.9或更低。這種比率與「蘋果型」身材相關,即腰部較粗、腹部凸出的體型,比屁股大於腰圍的體型(梨型),面臨更多的健康風險。許多研究顯示,腰部脂肪堆積會導致心臟病、第二型糖尿病和癌症風險提高。在智力測驗中,發現梨型身材、腰臀比率低的婦女的孩子,表現較好。根據加州大學發表在《進化與人類行為》雜誌上的研究,母親的腰臀比率下降0.01,會使孩子在智力測驗中的得分提高0.061分。根據高麗大學對400多名女性進行的一項研究,比起單靠體重判斷,腰臀比率可能是更好的動脈粥樣硬化或動脈狹窄風險的線索。為什麼會這樣?:關於蘋果型身材為何會增加糖尿病風險,理論之一是腰部的脂肪細胞非常活躍,產生的化合物會破壞人體調節血糖的系統。至於梨型身材女人的孩子為何腦袋較好,推測與囤積在臀部脂肪中的脂肪酸有關,因為脂肪酸對大腦發育至關重要。4.身高潛在健康風險:根據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國際組織的研究,一個人越高,罹患六種癌症的風險越大。美國癌症協會的一項研究顯示,身高、體重與乳腺癌死亡之間存在關聯。這項研究以42萬4千名停經後婦女為基礎,其中3000名婦女在14年內罹患乳腺癌,該研究顯示,乳腺癌死亡率隨著身高的增加而增加。5英尺6英寸(約167公分)以上的女性死於該疾病的可能性,比5英尺(約152公分)以下的女性高64%。美國波士頓布萊根婦女醫院另一項研究則指出,身材高大和攝護腺癌之間存在關聯。牛津大學一項針對40萬人的研究顯示,胰腺癌的風險與身高體重都有關係,研究中最高的人比最矮的人罹患疾病風險高74%。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身高超過6呎1吋(約185公分)的男人,比5呎7吋(約170公分)以下的男人患心臟病的可能性低35%。為什麼會這樣?:我們在子宮和兒童期所接觸的基因、營養和荷爾蒙,不僅會影響身高,也會影響體內所有細胞的生長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