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6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搜尋
均衡飲食
共找到
805
筆 文章
-
-
2022-02-16 癌症.肝癌
再吃會出事!不忌口喝手搖飲患脂肪肝 醫警告恐變肝癌
40歲的汪先生從事警衛工作,因缺乏運動,近年來身形逐漸肥胖。在一次公司健康檢查的超音波檢查時,發現有中度脂肪肝。經醫師詢問,才知汪先生熱愛吃精緻美食、喝手搖含糖飲料,攝取過多熱量下,不僅體重過重,更可能形成脂肪肝。醫師呼籲,脂肪肝可能演變為肝癌,在輕微脂肪肝時,民眾應做好控制體重、均衡飲食、規律運動,遠離脂肪肝。109年衛福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1萬1737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其中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為我國主要死因的第10位,死亡人數為3964人,肝癌為我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2位,死亡人數為7773人。依108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肝癌為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第4位,發生人數為1萬1272人。根據107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約8成肝癌是由B、C型肝炎所引起的,有B、C肝炎者應照醫囑定期追蹤治療,就可有效降低肝癌的發生,但約有2成肝癌患者,並非罹患B、C肝炎,而是由其他原因如脂肪性肝炎所引起。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指出,台灣非B、C型肝炎引起的肝癌,風險因子包含脂肪肝、糖尿病與三酸甘油脂過高,如有上述2個以上的風險因子,需注意自身健康及維持健康體位。常見造成脂肪肝的原因,包括肥胖、高血脂、過度飲酒、糖尿病控制不良等,因為脂肪肝沒有症狀,讓人難以察覺。尤其近幾年來國人生活型態改變,例如:喜好含糖飲料、高脂肪食物,以及久坐缺乏運動等,導致體重增加甚至產生脂肪肝。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盧勝男表示,脂肪肝是指脂肪沈積在肝臟內,主要與肥胖有關,更是三高的危害之一。脂肪在肝臟中會引起發炎,漸漸形成脂肪肝炎,若多次發炎、結痂,可能導致肝纖維化、肝硬化,不斷發炎下恐進展成肝癌。非B、C型肝炎引起的肝癌中,除了脂肪肝外,盧勝男舉例,像是喝酒、代謝性疾病、或已消失病毒的B型肝炎患者,也可能導致肝硬化。另外極少數患者是化學毒物導致肝臟受損引起肝硬化。脂肪肝不論成人或小孩皆可能出現。盧勝男舉例過去曾有一項研究,針對國中生的體重調查,找出了校內幾位「小胖子」,邀請孩子的家長到校給予衛教,結果爸媽「都比小孩胖」。盧勝男呼籲,肝纖維化輕微程度下,還有機會「逆轉」,但嚴重肝纖維化,就很難恢復正常功能。建議肝機能異常或脂肪沈積時,應盡早做體重控制、飲食調整,另外糖尿病、高血脂患者透過藥物控制,也須改變生活型態,才能遠離脂肪肝。國健署表示,脂肪肝雖沒有有效的治療藥物,但可以藉由控制體重、均衡飲食、規律運動,養成健康生活型態來減輕脂肪肝;減重有訣竅-「聰明吃、快樂動、天天量體重」,即我的餐盤均衡飲食及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的規律運動。更多資訊可至國民健康署健康九九網https://health99.hpa.gov.tw/(首頁/找教材/多媒體或手冊)下載使用。
-
2022-02-12 養生.聰明飲食
168斷食復胖全因忍不過「1階段」! 營養師推「1212斷食法」無痛減重
農曆春節期間,你是否也毫無忌憚地,每天不是聚餐就是宅在家追劇配零食?若缺乏運動,體重就可能增加不少,讓健康亮起紅燈,因此年後往往需更積極控制體重。而間歇性斷食瘦身法是透過縮短「進食時間」以達到燃燒脂肪變瘦的目標,因此成為近期健康生活的熱門話題。但你適合嗎?怎麼做才能獲得較好的成效?間歇性斷食法 適當限熱量且均衡飲食營養師李苓瑋表示,間歇性斷食法重點不僅在於控制進食時間,仍然必須適當限制熱量,且將均衡營養的飲食內容規劃在限定時間內進食完畢,比如168斷食法在早上9點吃了第一餐,那麼到了下午5點過後,就不能再吃任何東西了,但卻常被誤以為16小時不吃東西,剩下的8小時可以隨便吃。(推薦閱讀:168斷食期間可以吃什麼? 營養師公開「一日菜單」照吃不挨餓)另外,52斷食法就是一週內兩天吃很少,其它五天不用限制,若熱量攝取過多還是會發胖,間歇性斷食法就很難成功。 配合生活作息 安排斷食時間間歇性斷食法在執行上有個困難點,就是在週間要如何跟生活作息配合。李苓瑋提及,對於上班族採用168斷食法,若早上活動量大不吃早餐,早上會處於低血糖狀態,沒精神影響工作效率;不吃晚餐,晚上又很容易肚子餓,影響情緒跟睡眠品質。至於52斷食法,由於在一週內必須選不連續的2天少吃,因此一定會至少有一天落在週間,那一天則必須忍受空復的飢餓感撐完整天,這將會非常挑戰自己的意志力。(推薦閱讀:年後減重小心減出脂肪肝! 醫點名「肝包油元凶」:節食就是其中之一) 什麼樣的人不適合間歇性斷食法?李苓瑋強調,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間歇性斷食法,因為若禁食會導致在周末或進食時間暴飲暴食,那可能就不適合;若腸胃不健康,這種在短時間內進食的方法,會增加消化不良的可能,另外,成長發育期的青少年、懷孕期間和喂哺母乳的女生,以及患有糖尿病、痛風、高尿酸者都不建議進行。(推薦閱讀:減肥跳過午餐不吃小心會復胖! 醫授「餐前、餐後補救法」) 減重目標達成 換回一般性飲食控制李苓瑋強調,間歇性斷食是一種治療性飲食計畫,目的是為了減重,不是生理需求的最佳解方,因此很少聽說有人是靠間歇性斷食活到100歲。減重的目標達成之後,間歇性斷食就可以功成身退,逐漸換回比較一般性的飲食控制方式。不過,但間歇性斷食和一般規律的飲食,有著相當程度的落差,調整期間身體還得重新適應一次,要是沒調整好或是心態鬆懈了,就有可能會前功盡棄,因此1212斷食法比較是容易長期執行的方法,將所有飲食限制在12小時內,加上適度的運動才是健康減重及長期維持不再復胖的最佳策略。 (推薦閱讀:台灣每2人就有1人過重或肥胖!減肥為何容易復胖? 名醫曝「殘酷真相」:非自制力不足) 配合規律運動 瘦身效果更加倍值得注意的是,不管用什麼類型的飲食控制,規律的有氧運動,搭配適當的阻力運動都是必要的,運動可以消耗多餘的熱量,維持肌肉組織,提升身體代謝率。 延伸閱讀: ·少吃多動沒瘦反變胖? 專家曝「關鍵原因」:運動只影響10% ·年節吃胖!減重早餐吃什麼? 專家列「4類食物」抑制肌餓、加速代謝
-
2022-02-09 癌症.其他癌症
半年長5倍大!47歲女台商不菸不酒也不痛竟罹腎癌
47歲顏姓女台商不菸不酒、生活作息正常,去年七月赴中國工作健檢發現右腎有一顆約3.6公分的腫瘤,因工作及疫情影響,延至今年春節前返台就診,發現腫瘤半年內增長為5倍,經接受機器手臂輔助腎臟全切除手術,術後第三天就順利出院,她今天受訪說,會更珍惜生命,好好過日子。女台商說,她不菸不酒,沒有家族病史,作息正常,每天晚上11時就寢、早上6時起床,身上沒有腰痛、血尿等症狀,術後病理報告證實右側第一期腎細胞癌。由於沒有症狀,包括她和親友都很訝異,感謝醫療團隊術前充分溝通,並專業細心照護,術後第三天就順利出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泌尿部主任黃志平說明,大部分腎細胞癌初期無明顯症狀,當出現血尿、疼痛以及明顯腹部硬塊時已進展至中晚期,故有「沉默殺手」之稱。預防之道避免抽菸並減重,三餐均衡飲食、規律作息與適當運動。步入中年後,則建議規律接受身體健康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黃志平說明,腎臟腫瘤小於4公分,大部分可採腎臟部分切除手術,盡可能保留腎臟功能,尤其在機器手臂輔助下,可降低手術風險並增加手術精細程度。腎臟腫瘤大於7公分,仍有可能在幾個月內迅速生長甚至轉移擴散,建議採全切除手術。黃志平說,中國附醫每年執行逾350例機器手臂輔助手術,並逐年增加,其中包括國際病人。醫療團隊通過機器手臂國際原廠認證,成為國內泌尿腫瘤(腎臟/膀胱/攝護腺癌)及婦癌手術的達文西手術觀摩中心;並於去年引進第四代手術系統。
-
2022-02-06 該看哪科.眼部
呵護靈魂之窗 天天一綠一紅+熱敷按摩養成護眼習慣
在科技時代,舉凡網購、追劇、看新聞、傳訊息,日日與電子產品為伍,視力也隨之惡化,在新一年中,掌握幾項護眼好習慣,從中醫、西醫、營養師角度三管齊下,好好呵護「靈魂之窗」。熱敷雙眼 促進眼周循環王孟祺/眼科診所院長推薦理由:現代人使用3C時間長、頻率高,眼睛容易乾澀疲勞,使用手機或電腦,每半小時要中斷休息,眺望遠方;平時也盡量多眨眼,幫眼睛進行熱敷,促進眼周血液循環,降低眼疲勞。此外,女性朋友切記,眼妝盡量少化濃妝,尤其畫內眼線,一旦眨眼易使化學物質掉入,造成眼睛發炎或瞼板腺阻塞,引起乾眼症。若有接眼睫毛習慣的人,也要隔一段時間讓眼皮休息。配戴隱性眼鏡者,務必驗光、驗度數,才能選擇適合的鏡片,每日配戴時間以十小時為限,避免使用角膜變色片,防止眼睛缺氧,平時也要注重眼睛保溼。若屬於危險職業,如木工、鐵工或割草人員,一定要配戴護目鏡,避免光束照射或化學物質、鐵屑、木屑噴濺,導致眼睛受到外力或強光傷害。日常生活保持睡眠充足與均衡飲食,減少抽菸,攝取EPA、DHA、Omega-3等護眼食物,最重要的是多運動,血液循環好,才能讓眼球獲得足夠營養,避免代謝性疾病。護眼飲食 天天一綠一紅蔡正亮/營養師推薦理由:我今年34歲,從小到大左、右眼裸視均為1.2。除了先天體質,最重要的是自幼維持良好習慣,延緩視力退化。鼓勵民眾多吃顏色豐富的蔬果,能攝取七色蔬果飲食最好,若七色太困難,則推薦「一綠一紅」蔬果,例如,吃「綠色奇異果」加「胡(紅)蘿蔔炒蛋」,物美價廉也容易採買,四季都吃得到。綠色奇異果有豐富抗氧化維生素C,而「胡蘿蔔炒蛋」更是家常菜首選,胡蘿蔔跟蛋花的比例以7:3最佳,胡蘿蔔需要煮熟,胡蘿蔔素才會釋放出來,被人體吸收。或者在吃完油膩大餐,現打100%、不加水稀釋的胡蘿蔔原汁,也是很棒的選擇。除飲食習慣外,不管使用手機、電腦,至少距離一個手臂的長度,亮度不宜超過60%的螢幕光度,避免眼睛視網膜吸收過多的有害藍光。客廳或書房的日光燈、檯燈,可選擇暖色系燈光而非白晝光,避免視覺疲勞,用眼後記得眺望遠方,放鬆眼部肌肉。有人選擇服用「葉黃素、玉米黃素」保健食品,但僅對退化型、老年化的黃斑部病變或白內障有改善作用。每天按壓 眼周六大穴位郭大維/中醫師推薦理由:中醫治療乾眼症可以濃縮成六字訣:「養好肝,眼不乾。」中醫認為肝開竅於目,《內經》肝受血而能視,因此治療乾眼症離不開「肝」。在調理上大致可分為肝火旺、肝陰虛兩大體質。如果是肝火旺,會使用清熱瀉火的藥物;如果是肝陰虛,則會使用滋陰明目的藥物。臨床上除了辨證論治、對症下藥,也會搭配針灸改善症狀。此外,透過按摩眼周的六大穴位,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眼睛疲勞。護眼穴道按摩包含:攢竹穴、魚腰穴、絲竹空穴、睛明穴、承泣穴、瞳子髎穴,集中在眼周六區域。建議按摩時可以在每個穴位按壓三到五下,感受到痠脹就可以。而除了按摩,日常中也可以透過護眼茶飲幫助改善乾眼症。養眼茶飲:使用菊花3錢、枸杞1.5錢、決明子1.5錢、桑葉1錢,加入500c.c.水,大火煮沸後,小火煮30分鐘,濾渣後即可飲用。菊花治眼睛乾澀;枸杞能補益精氣,滋補肝;決明子能清肝明目;桑葉味苦甘而寒,入肺肝經,有疏風清熱,能清肝明目。不管休假在家還是上班日,都可以喝上一杯。
-
2022-02-06 養生.聰明飲食
吃到足夠營養素、血糖控制平穩 專家揭CP值最高的健康飲食方式
現代人常覺得工作忙碌,無法花心思照顧身體,沒時間運動、沒時間好好吃飯。事實上,日常累積的良好小習慣,可能成為健康的大幫手。一年之始,我們請各專科醫師、中醫師、營養師推薦他們認為CP值最高的生活好習慣,推薦給讀者。一天24小時,幾乎一半以上的時間都投入工作,被工作纏身的社畜,幾乎沒有時間照料自己的健康,三餐時常有一餐沒一餐,飲食均衡更是難以兼顧。北醫附醫營養師、運動教練皆建議CP值最高的健康飲食方式「先吃菜、肉,再吃飯」,不僅能吃到足夠的營養素,也能減少澱粉攝取,讓血糖上升的速度變慢。吃飯有順序 菜→肉→澱粉蘇秀悅/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推薦理由:健康飲食的習慣,不只是選對的食材,更需要建立好的觀念。根據研究顯示,吃飯的順序非常重要,先吃菜再吃肉,再接續吃飯,會讓血糖上升的速度最為平緩。澱粉會讓血糖上升、胰島素分泌,長時間讓身體處於血糖上升過快、體內胰島素大量分泌的狀態,也會讓葡萄糖形成脂肪儲存,會增加身體的負擔。只要培養好健康的飲食方式,每餐不要過量,再搭配均衡飲食、不要狼吞虎嚥,就能讓飲食逐步走向健康化。我平時早上5點半吃早餐,下午1點吃午餐,6點半吃晚餐。早餐會想辦法多吃一些蛋白質,纖維則是放在其他兩餐吃,三餐的量都不多,大約八分飽即可。每周喝二到三次參鬚茶楊賢鴻/長庚醫院中醫內兒科主治醫師推薦理由:現代人普遍生活壓力大,即使有好的飲食,也可能因為作息不良,讓身體狀況不佳。推薦新的一年可以增加一個簡單的飲食習慣,一周煮一次參鬚茶,作法很簡單,需要人參鬚30克、枸杞15克、甘草1片,把所有材料放在碗中加入六碗水,熬煮成三碗水即可。三碗水大約可以煮四到五杯,一天喝一到兩杯,一周喝兩到三次。參鬚茶可以達到補氣、調解免疫力、幫助新陳代謝,現代人常常用腦過度,會有使不上力的感覺,參鬚茶增加血液循環,也能幫助記憶與思考,比較不容易感冒,有助於提升免疫力,抵禦疫情。吃夠蛋白質 澱粉最後吃王柏崴/陽光健身Sunshine Fitness負責人推薦理由:平時的飲食方式很簡單,早餐吃得飽,晚餐吃得少,但蛋白質是一定會攝取的物質,包含雞胸肉等,可以達到健身的需求。也因為健身,看到許多國人肌力不足,平時蛋白質攝取得少,只做有氧運動,肌肉無力也常會有病痛,特別是長輩會有肌少症的問題,恐增加未來失能的機會。每天至少要吃一份肉,建議先吃肉、再吃飯,對於身體的代謝比較好,也因為先吃了肉,會比較有飽足感,不會吃太多米飯、麵食,澱粉容易累積成脂肪。現代人忙碌,運動時間不多,建議調整飲食方式,既可以維持身材,也能攝取需要的營養素。
-
2022-01-31 養生.聰明飲食
不想過完年緊接著減肥 營養師教你這樣吃
全國疫情肆虐,不少家庭選擇春節期間宅在家,減少外出走春,除夕如何過得有年味又兼顧飲食均衡?台中慈濟護理之家營養師葉凡綾提供「餐盤除舊佈新」方法,把握飲食六大原則來選擇食物,在年節也可以吃得豐富又均衡,有足夠抵抗力過新春。營養師葉凡綾表示,很多人擔心疫情,其實防疫除了勤洗手、戴口罩、打疫苗外,均衡飲食、吃得健康,也可以增加抵抗力。所謂飲食「六大原則」是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公佈「我的餐盤手冊」作為飲食搭配原則。「六大原則」是指「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掌握六原則,在春節期間吃得豐富又均衡非難事。葉凡綾提醒,「均衡」飲食是關鍵,所以不要讓「喜歡吃的食物」佔據你的餐盤!雖然魚與肉都是團圓年菜的主角,但是過節不能只有魚和肉,夾菜時一定要想想「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蔬菜一定要吃得夠。他建議,年菜中代表「團圓」的火鍋,其中的火鍋料可以用葉菜類、瓜果類或菇類等食材取代;利用南瓜、芋頭、玉米、地瓜等全穀類食材,代替白飯與冬粉、炒米粉。至於豆、魚、蛋、肉類適量即可,也可以選擇油脂較少的豆腐更替。另外,平常比較少吃的堅果也要注意「堅果種子一茶匙」,不要在家團圓聊天時,反而吃過量。
-
2022-01-29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每天一杯含糖飲料,當心脂肪肝上身!營養師揭9招消除脂肪肝
小陳是個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身體質量指數(BMI)落在26,在公司例行的健康檢查中診斷出”輕度脂肪肝”,經詢問小陳的飲食習慣,得知平常喜歡喝手搖飲料、且常吃速食、油炸類型的食品,原來這些不良的飲食生活習慣都可能會造成脂肪肝的發生!那些飲食習慣可能會導致脂肪肝發生?營養師說到食物中吃進太多的脂肪、碳水化合物,也就是高熱量、含糖飲料、炸雞、薯條等油炸食品,會造成血液中脂肪酸濃度太高,進入到肝臟之後,由於肝臟可以清除的脂肪有限,過多的脂肪就會在肝臟中囤積,如此一來就會演變成脂肪肝。另外,有研究指出亞洲地區脂肪肝的盛行率為29.62%,於脂肪肝患者中,每年發生肝癌中,每1000人年中約1.8名會變成肝癌,所以患有脂肪肝者,需藉由改變生活作息、飲食習慣等面向改變,以免病情惡化。腹部超音波掃描術是診斷脂肪肝之最佳工具以超音波檢查診斷脂肪肝的準確率達95%以上。診斷所用之標準包括:肝實質與右腎皮質間亮度對比,肝門脈、肝靜脈、及膽囊壁個別被遮掩之程度,深部肝組織音影衰減之程度等。抽血時醫師會驗AST、ALT等肝臟酵素指數,確認肝臟是否發炎。抽血檢查白蛋白指數、黃疸指數和凝血時間,也可以了解肝臟功能。透過均衡飲食等9招,改善脂肪肝1.體重過重者,需要進行減重並且要限制食物的攝取。2.避免含糖飲料、精緻澱粉的攝取,像是蛋糕、麵包等,以複合性醣類物為主要來源,像米飯、糙米、十穀米。3.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蔬菜,像牛蒡、筊白筍、甘藷葉等。4.盡量避免攝取甜味較高的水果,像荔枝、巨峰葡萄、香蕉等。5.控制脂肪的攝取,特別是動物性脂肪,以富含必需脂肪酸的食物為主要來源,攝取來源包括魚、芥花籽油和葵花籽油等植物油。6.避免攝取含鹽量高的食物,依據衛生福利部建議,每日鈉總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也就是6公克鹽。7.避免酒精攝取及抽菸。8.多喝水,一天水的建議量為每公斤體重X30-35毫升,以70公斤體重為例,每天需要喝2100-2450毫升。9.規律運動,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的規律運動,體重減輕,有助於消退脂肪肝;中等強度運動指持續從事10分鐘以上還能順暢地對話,但無法唱歌。這類活動會讓人覺得有點累,呼吸及心跳比平常快一些,也會流一些汗。對於患有脂肪肝者,除了定期回診追蹤之外,可以從均衡飲食、健康生活習慣、規律運動等三面向著手,就可有助改善脂肪肝喔!什麼!?脂肪肝恐變成肝癌!?....... https://bit.ly/3FP6gUd
-
2022-01-26 活動.健康聚樂部
【元氣一日課】你腦霧了嗎?元氣網一日課程免費教你預防大腦當機
健忘、失神、注意力不集中,你「腦霧」了嗎?腦霧現象(Brain Fog)意指大腦思路不清晰,彷彿處在一片濃霧之中,整個人恍神放空、反應力遲鈍,有人用「斷片」來形容。什麼情況會造成腦霧呢?該如何預防大腦當機呢?元氣網會員專屬一日課程推出健腦課程,教你7招「養出健康好腦」的好習慣,從飲食、運動、健腦活動下手,跟著營養師、健身教練、職能治療師這樣做,一起活化並常保年輕的大腦。養成健康好習慣 這樣吃、這樣做讓大腦變年輕當睡眠不足、生活壓力大,甚至是身體發炎引起疾病時,都會對大腦造成傷害,某些生活方式可能正無形威脅著大腦健康,如果不想提早衰老,最好趕快改掉這些壞習慣。健康生活不只要延長生命長度,還要提升生活品質。「元氣一日課」規畫大腦再升級系列課程,首先解決大家最困擾的失眠與睡眠不足問題,根據研究,多吃魚可一夜好眠,尤其是富含油脂的魚類,淡水魚和海水魚哪個對健康有益?來聽營養師怎麼說。除了食療,睡不好就來試試耳穴貼壓吧!簡單又方便的保健療法最適合上班族和家庭照顧者,有助於改善失眠與高血壓。➤降低焦慮、舒緩情緒的健腦運動:https://pse.is/3ydgck健康慢老 增強免疫力遠離身體不適●飲食:吃魚會變聰明嗎?答案是肯定的。魚類富含Omega-3不飽和脂肪酸,其DHA和EPA營養素對腦部功能有益,有助於改善或延緩記憶。適度補充Omega-3除了保護心血管,對大腦健康亦有加分作用,國健署也建議,「多吃魚、多蔬果」均衡飲食,配合規律運動增強抵抗力。魚類熱量大不同,每日攝取可輪流更換深海魚、淡海魚,快來看你最愛的那一尾有幾大卡;營養師建議食用前先去除內臟,預防重金屬下肚。●沐浴:選對沐浴時間和調控水溫,能幫助有個良好睡眠。不過民眾常有個錯誤的習慣,每次洗完澡後就順勢掏耳朵,耳屎其實是耳部的守門員,具有保護耳道作用及自清機制,次數太過頻繁反而容易讓細菌入侵。醫師表示,耳道搔癢感、異物感常見於棉花棒末端的棉花或衛生紙屑引起,主要是挖耳垢造成。如何正確清潔耳朵?來聽醫師怎麼說,留意安全重點避免急性外耳炎,或是造成聽力受損。●睡眠:會出現腦霧,還有一大關鍵:失眠與睡眠不足!「醫師,我已經連續好幾個星期沒有一覺到天亮了,該怎麼辦?」夜夜失眠好困擾,經常做夢、睡不好,嚴重影響睡眠品質的人,不妨試試中醫的耳穴貼壓療法,只要將耳穴貼壓膠布貼在特定耳穴上,再加上適當的耳穴按摩,即可發揮安定神經的助眠療效。具體耳穴貼壓可視病情而定,有些人不宜施行,快來了解自己的體質和療效評估。元氣網會員專屬一日課程服務,幫助民眾訂定目標Get執行健康監測計畫,每周推出2個自主運動、1個生活技巧、2個健腦活動、3篇健康知識,開啟個人化的學習。更多健康主題粉絲專頁,歡迎加入了解更多!●元氣網:https://pse.is/3srtsc●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https://pse.is/3sp7y5●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https://pse.is/3tswel
-
2022-01-26 養生.聰明飲食
小心年菜藏飲食陷阱 營養師教5撇步防範過好年
農曆春節將屆,親友圍爐相聚難免吃吃喝喝,飲食常不自覺過量,導致熱量超標、血糖上升,對糖尿病友更是一大考驗,但中榮埔里分院營養師提醒民眾,考量健康仍要節制飲食,糖友更要秉持均衡飲食為原則,善用5撇步開心過年。台中榮總埔里分院指出,過年圍爐菜色比起平時豐盛,像佛跳牆、糖醋魚、蘿蔔糕、米糕、酥炸金元寶等常見傳統年菜,多用油炸、油煎、糖醋、勾芡等烹調方式料理,相較於清蒸、川燙等較不健康,一頓年菜熱量往往超過建議的2至3倍。該院營養科表示,年菜美食藏有熱量超標、血糖上升等飲食陷阱,一般民眾要注意,糖友更不能不防,過年時仍應均衡飲食,並善用食物份數代換、3低1高、多動531、自我監控、定時服藥,透過這「5撇步」有效穩定血糖過好年。該院營養師劉郁庭說,撇步一「均衡飲食」適量攝取全穀雜糧、蔬菜、水果、豆魚蛋肉、油脂與堅果種子、乳品等6大類食物,獲取人體所需營養素;撇步二「3低1高」即飲食攝取應低油、低鹽、少加工,更要高纖,每餐最少1拳頭蔬菜量。撇步三「食物份量代換」透過食物代換適量攝取,像是蘿蔔糕4片或佛跳牆中1拳大的芋頭,等同1碗飯,別重複食用;撇步四「多動531」每周至少運動5天,每次30分鐘,心跳至少100下;撇步五「遵醫囑」定時服藥,切勿自行中斷。台中榮總埔里分院也提醒民眾,除了飲食更要均衡,維持運動習慣,定時服藥監測血糖等5撇步外,更要注意含糖飲料改為無糖或水分攝取;此外,面對疫況嚴峻,須落實勤洗手、戴口罩、量測體溫等防疫措施,才能開心健康迎接新的一年。
-
2022-01-25 養生.聰明飲食
納豆傳腦出血住院開刀!營養師:5大營養素+4生活習慣,預防心腦中風
【2022/01/25編按】藝人納豆24日傳出腦出血住院開刀治療的消息,目前最新進展,他的經紀人在納豆臉書回覆指出,已跟納豆媽媽確認過,「豆哥人沒事!」營養師劉怡里在臉書撰文提醒大家,天冷時節好發腦中風或是心血管疾病,平時補充5大營養素加上4個生活好習慣,可遠離心腦血管疾病。每當天冷或是季節轉換的時節,常常會聽到腦中風或是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尤其國人十大死因排行榜中,總是脫離不了腦血管疾病的問題。而肥胖、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的病人正是腦中風 的高危險群,尤其與動脈粥狀硬化和高血壓更息息相關。除了要避開一些飲食中的壞習慣🤔,可以試看看在均衡飲食下,再提醒自己是否有特別攝取到下面文章中建議的護腦護心營養素。預防心腦中風從攝取這5大營養素做起:1、膳食纖維:多攝取高纖食物,有助於降低血脂與控制血糖,尤其是可以著重多選擇水溶性膳食纖維高的食物,例如:蘋果、水梨、燕麥、洋蔥、豆類製品。📣小技巧:三餐中有一餐可以改吃全穀根莖類(糙米、燕麥、地瓜等)來增加纖維量。2、單元不飽和脂肪酸:以《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取代容易造成中風的《飽和脂肪酸》,有助於 血清膽固醇、LDL-C(壞的膽固醇)降低,所以烹調用油上,建議不要使用動物性油脂例如牛油、豬油,可以改用橄欖油、花生油、苦茶油、芥花油、酪梨、堅果等等。📣小技巧:每天一把堅果,有助於預防心腦血管疾病。3、維生素C:保護血管彈性,幫助膽固醇代謝,食材可以選擇芭樂、柑橘、草莓、奇異果、甜椒、野苦瓜。📣小技巧:每天兩份水果中,選一份高維生素C的水果。4、高鉀食材:過多的鈉會使血壓升高,而一般外食的族群難免飲食較重鹹,易有高血壓的風險,所以可以選擇一些高鉀的食材幫助鈉的代謝,例如:莧菜、菠菜、空心菜、菇類、香蕉、小番茄等。📣小技巧:少喝一碗湯,多攝取高鉀綠色蔬菜。5、植化素:彩虹蔬果裡面的豐富植化素,例如番茄中的茄紅素、紫洋蔥中的花青素、柑橘中的生物類黃酮等等,都有助於心腦血管健康。📣小技巧:每天攝取2種不同顏色的蔬菜和2種不同種類的水果。【延伸閱讀:血壓飆高立刻吞降血壓藥?搶救腦中風 別誤信3大迷思】4個生活習慣遠離心腦血管疾病1、建議戒菸🚬。2、減少飲酒的習慣,就算是飲用紅酒🍷,一旦過量,過多的酒精會造成體內三酸甘油脂過高,血壓上升,造成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3、規律性的運動🏃♀️:有助於增加血管彈性預防心腦血管疾病。4、良好睡眠可以穩定血壓並降低體內壓力荷爾蒙。如果將上述的建議都納入生活中,還是提醒大家要定期健康檢查,隨時掌握自己的血管健康喔!【延伸閱讀:腦中風復發機率高勿輕忽,做好「次級預防」遠離二次中風威脅】
-
2022-01-24 新聞.元氣新聞
戰勝糖尿病 從健康生活開始
「我騎我助,偏鄉學童營養補充」 終結肥胖與貧窮的惡性循環「治療糖尿病不单是靠使用藥物就好,它廣泛地牽涉到個人健康習慣、生活型態,健康的生活方式、充足的運動跟均衡飲食,才是戰勝糖尿病及其他嚴重慢性病的關鍵。」來自丹麥的知名製藥公司、台灣諾和諾德藥品股份有限公司的的總經理施伯菲再三強調這個原則。於2021年12月12日,為紀念胰島素一百週年,台灣諾和諾德發起「我騎我助,偏鄉學童營養補充」活動,就在倡議上述這個的理念。施伯菲邀請公司內部同仁和眷屬參加騎行,透過眾人累積的總里程來達到捐款目標。雖然一路上遇到風雨攪局,參加者們還是堅持騎完全程,最後達成30萬元捐款目標給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幫助食物銀行持續執行「偏鄉教室的營養補充包」計畫,提供偏鄉學子營養充足均衡的點心。預防糖尿病,最好從避免肥胖、過重著手。許多民眾可能知道糖尿病和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肥胖高度相關,因此如果要預防糖尿病,從「避免肥胖、過重著手」會是有效的做法。台灣人體重過重、肥胖人口比率多年來在亞洲榜上有名。當施伯菲將這個數據回報給丹麥總部時,都沒人願意相信他,「我們真的相當訝異,因為我們看到走在街上的台灣人看起來都很瘦啊!」但後來施伯菲了解到,台灣的肥胖情況和歐美不同,有很多人是「胖在裡面」,即內臟脂肪過高。他表示,現代人的生活本來就已經少勞動、久坐辦公室,加上人們喜愛攝取高熱量食物(特別是台灣又是美食王國),三高就這樣累積起來,糖尿病也成為國人常見的慢性病。缺乏「好食物」,肥胖與貧窮和物資缺乏高度相關。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刻板印象中常認為肥胖多是「有錢人的疾病」,因為愛吃美食、攝取熱量過多、勞動工作較少,所以才會發胖。然而事實上,肥胖其實與貧窮和物資缺乏高度相關。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粗估,全世界有四分之一人口難以取得安全、營養的食物 ,且他們大部份分布在中低收入國家;除此之外,超重和肥胖現象在所有區域持續增加,尤其發生在學齡兒童和成人中1。原因有很多,包括營養均衡、新鮮的食材較為昂貴,貧窮者負擔不起,為了掙錢養活自己,可能也沒有餘裕跟時間烹調;但垃圾食物、速食、使用大量人工添加物的「工業食物」則便宜得多且容易取得,進而成為他們主要攝取的食物,加上缺乏對飲食與健康的正確知識,肥胖和糖尿病因此隨之而生,成為「貧窮病」。預防重於治療,從小建立良好飲食觀念。因此,針對一般族群如何避免糖尿病,施伯菲的觀念是預防重於治療。他認為人若在小時候就建立良好的飲食觀念與生活習慣,讓身心常保平衡,便能降低日後罹患糖尿病的風險,不需要靠藥物便能維持一副好的身體跟生活品質。「我自己也是這樣教小孩的。我們住在陽明山,所以常常去健走,或在大台北地區到處騎單車。台灣跟北歐一樣都是海島環境,有很多戶外活動可以從事,我覺得這是台灣的優勢。」施伯菲説。透過與食物銀行合作,滿足偏鄉兒童營養需求。而對於較難取得新鮮、營養食物的族群,如偏遠地區的居民,諾和諾德則想到可以和食物銀行合作,透過食物銀行作為「重新分配食物資源」的平台協助,讓偏鄉居民能較容易取得好食物、好食材,攝食更營養均衡、降低他們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同時避免都會區因食物過剩所產生的浪費。像這次接受食物銀行營養補充包計畫之一的新北市貢寮區和美國小,就特別重視建立學生的飲食和運動習慣。校長張麗秋指出,學校會跟家庭一起聯手合作,提供學生足夠的營養。由於和美國小位於鼻頭角和三貂角之間、位置偏遠,雖然家家戶戶容易取得漁獲,但肉類、蔬菜類都得等假日時前往瑞芳、澳底等地才能購買。因此學校請家長早上盡量幫小朋友準備夠豐盛的早餐,晚餐則烹煮魚類、海鮮等優質蛋白質;至於肉類、蔬菜類等營養,則靠學校的自立廚房供應,於午餐時間補充。另外,學生在校活動量大、容易肚子餓,因此學校跟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合作,由食物銀行定期定量供應學生在校點心,補充活動後的營養需求。台灣全民食物銀行秘書長劉露霞說,「偏鄉教室的營養補充包」計畫自2016年開始執行,根據台灣營養基金會建議,針對六大類食物中不易取得的「牛奶、堅果種子類」為主要,並搭配營養強化地早餐穀片,避免供應營養密度低的「空熱量」食品,提供包含「牛奶、堅果、早餐穀片」的「營養補充包」給偏鄉學子,和美國小正是他們的合作對象之一。此外,食物銀行也規劃一系列寓教於樂的飲食素養課程,培養學生正確的飲食觀念。
-
2022-01-23 養生.聰明飲食
「植物油比較健康」不盡然正確 專家建議:不要有品牌忠誠度
植物油在高溫精製過程,會產生三大致癌物質:2單氯丙二醇酯、3單氯丙二醇酯與縮水甘油酯。去年成功大學進行相關研究,發現國人對這些致癌物的暴露量高於歐美國家,且已達到致癌風險。其中常用於各式食品的「棕櫚油」危害最大,但全球至今未有相關限制。植物油是民眾日常用油,無所不在,究竟如何用油,才能避免生活中的「食油」危機?早期油品選擇不多,很多人家裡都有一碗豬油;現在超市油品種類繁多,很少人用豬油,大部分人都有「植物油比較健康」的觀念,不能說全錯,但也不盡然正確。「不能以動物或植物來區別油品健康與否。」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醫學上認為動物油的「飽和脂肪酸」較高,過量攝取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若以飽和脂肪酸比例檢視植物油,會發現各種油比例各不同。 高溫促使油脂氧化,是導致有害物質產生最大原因。台大農業化學系教授蘇南維表示,通常不飽和脂肪酸比例越高的油,越容易氧化,在常溫中多為液態;而飽和脂肪酸比例高的油較不易氧化,在常溫中會凝固,例如豬油、牛油、椰子油、棕櫚油。無論動物油或植物油都會劣變,「氧化程度」是最重要的劣變指標。蘇南維表示,高溫就是促使油品氧化的因素之一,導致自由基、過氧化物等有害物質產生。另外,有些油品製程涉及精煉,精煉程序之一是必須讓油脂處於高溫真空的環境中,而這也沒有絕對不好。蘇南維表示,芝麻油、花生油需要保留風味,所以不會精煉。橄欖油若是以果實為原料,冷壓初榨之後會有水分,只是去除水分和油水交界的乳化層,不算精煉;如果透過溶劑把原料中的油提取出來,就必須經過後續的精煉程序。棕櫚油耐高溫、便宜、安定性高,常用於加工食品。棕櫚油也是從果實榨取,但精煉方式卻和橄欖油很不一樣。蘇南維表示,棕櫚油是全球產量和消耗量都居冠的油,原料來自熱帶地區的棕櫚樹,是馬來西亞、印尼等國家的經濟命脈。棕櫚油是飽和脂肪酸比例偏高的植物油,在常溫下呈現半固態的糊狀,毛油中還有果實的脂溶性成分,需要精煉。精煉後可再進一步區分為固態的硬質棕櫚油、液態的軟質棕櫚油,由於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低,油脂的安定性較高,因此廣泛的使用在各類食品烹調上。顏宗海說,「耐高溫、便宜、進口」是棕櫚油的最大優點,數不清的加工食品都有它的身影。蘇南維表示,外食油炸如果用黃豆油,氧化安定性不如棕櫚油,長時間油炸會影響炸物的品質,而且很快會聞到油耗味。如果用含有棕櫚油的調和油炸,因為安定性較高,成本上有優勢。棕櫚油精煉流程後端採高溫,有害物質會進入產品。既然飽和脂肪酸比例高、適合高溫,為何近年傳出加工食品因使用棕櫚油而暗藏致癌物呢?蘇南維說,因為棕櫚油的果實原料中有會分解脂肪的酵素,壓榨提油前就已有少量的脂肪被分解產生游離脂肪酸、單甘油酯、雙甘油酯等產物,這些就是縮水甘油酯(GEs)和3-單氯丙二醇酯 (3-MCPDEs) 有害物質的前驅物。蘇南維表示,棕櫚油精煉流程後半段高溫真空脫臭程序,會使這些前驅物轉變為GEs和3-MCPDEs,棕櫚油就會帶著這些物質進入末端產品。顏宗海表示,縮水甘油酯被國際癌症研究組織分類在2A(人類極有可能致癌物),而3-單氯丙二醇則是2B(人類可能致癌物),除了可能致癌之外,也會傷害腎臟、睪丸、心臟等器官,影響人體健康。另外,飽和脂肪酸比例高的棕櫚油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這部分與動物油類似。專家建議多種類輪著吃 不要忠於特定品牌既然棕櫚油無所不在,很難完全避開,如何減少其危害?蘇南維建議,飲食內容較單一的嬰幼兒,應減少攝食棕櫚油成分比例高的輔助食品。至於成年人,他建議不要有品牌或種類忠誠度,每種油都吃、輪流買;優先選購小包裝、勿囤積,以保新鮮;減少吃加工食品的機會。顏宗海建議,目前台灣還沒有訂定相關攝取指引,但已知有害,就要盡量少吃,特別是慢性病患、老人、小孩、孕婦等較敏感族群。健康均衡飲食的主要原則之一,就是「少油」的烹調方式,如果購買外食或加工食品,就要多用心了解其成分及標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產品製程研發中心主任朱燕華表示,市面一般家用植物油都有明確標示,種類相當繁多,葵花油、大豆油、芥花油,都是沒有安全問題的精製油;至於壓榨類的油,例如橄欖油、麻油、花生油、苦茶油,必須注意新鮮度,選購前應注意使用期限。
-
2022-01-21 焦點.元氣新聞
腸胃炎拉肚子喝運動飲料補充電解質!腸胃炎飲食原則醫師這樣說
季節轉換是腸胃炎好發高峰期,進入容易感冒的季節,常見腸胃炎症狀如嘔吐、腹瀉都有可能造成脫水。如何正確搭配運動飲料來補充電解質?家醫科醫師洪暐傑提供腸胃炎飲食正確原則,供民眾遵循。腸胃炎飲食原則:均衡飲食、補充水份和電解質腸胃炎大多是飲食習慣不良,或吃下不乾淨食物所引起,主要症狀是腹瀉和嘔吐、發燒、腹痛等,其中腹瀉和嘔吐易導致水份及電解質流失,甚至嚴重脫水,身體缺乏營養。不少人擔心腹瀉變嚴重,腸胃炎期間完全禁食、或只補充水份讓腸胃充分休息,但其實腸胃炎並不需要完全禁食,目前醫界更推廣腸胃炎期間維持基本的均衡飲食,讓身體吸收營養,只要避開油煎油炸、辛辣刺激,選擇清淡、好消化食物,以少量多餐方式進食,就可減少腸胃負擔。至於腸胃炎究竟能不能喝運動飲料?除了讓身體獲得營養外,腸胃炎引發的腹瀉、嘔吐症狀會造成電解質的不平衡。因此更需要補充水份與電解質,這也是為何許多人腸胃炎期間會喝運動飲料的原因。電解質維持血漿滲透壓、能量代謝,腸胃炎期間維持生理機能不可或缺電解質在人體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可以維持血漿滲透壓、能量代謝、肌肉細胞功能等。洪暐傑醫師表示,若體內持續缺乏電解質,可能會產生嗜睡、沒有力氣、覺得疲憊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會有生命危險。他舉例,如果腸胃炎期間只有不斷喝水,雖然補充水份,但就像煮壽喜燒只是不斷加水都不加醬油,味道就會越來越淡,身體的電解質濃度會越來越低。除了適量的補充水份,腸胃炎期間透過像是運動飲料等補充電解質,對於維持生理機能來說非常重要。運動飲料可以補充水份和電解質,但真正的運動飲料必須有足夠的電解質濃度,若無足夠的電解質濃度,僅能稱作是補給飲料或有味道的水飲,當作補充水分而已,不能算是運動飲料。民眾挑選時,務必多留心飲料包裝和商品標示,電解質濃度符合國家標準的運動飲料,成分標示應該包括:(1)成分:補充人體所需的五大電解質,如鈉離子、鉀離子、鈣離子、鎂離子、氯離子(2)標示:符合CNS國家標準腸胃炎引發的脫水、嘔吐,電解質和營養大量流失,已經讓身體非常虛弱,如果只補充了水份、沒補充到電解質,可能會讓不舒服的情況加劇。想舒緩因腸胃炎拉肚子所帶來的不適,除了仔細檢視產品上要有運動飲料的電解質濃度標示,並避開含有菊糖纖維會加劇腹瀉症狀的成分,才是較好的選擇。洪暐傑醫師總結:腸胃炎期間因嘔吐、腹瀉流失許多電解質,因此正確補充水份與電解質很重要,若希望透過運動飲料補充時,記得要選符合國家標準,並注意運動飲料的電解質含量;另外也要維持基本營養補充;如果有嚴重脫水及腹痛需盡快就醫。#div-gpt-ad-1503996040247-0,.inline-ad { display: none !important; }
-
2022-01-19 養生.運動健身
痘痘一直冒不停?快遠離這三大壞習慣!
壞習慣是導致長青春痘很重要的原因,統計國人有50%~80%的人會因為壓力大而長青春痘!這一集莊盈彥醫師會把長青春痘的原因分享給大家,大家看看是不是有這些習慣喔。青春痘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症狀,它不只是年輕人的專利,常常會因為一些壞習慣造成青春痘,像是會接觸臉部的保養品或髮品,甚至是現代人不離身的手機都會造成青春痘,青春痘六成好發在臉部,前胸與後背也有四成的機率。醫師建議出外穿著的衣物,即使沒出汗也不要重複再穿,因為皮膚每天都會排出大量的皮屑及油脂,還有運動後吸附汗水跟髒汙的衣物也要盡快換掉,可以的話就沖洗身體,讓皮膚處於乾淨的狀態下,過度活躍的皮脂腺與青春痘有很大的關係。青春痘肌膚的保養要注意清潔、沒事不要亂摳痘痘,生活作息要正常、睡眠充足、避免熬夜,並且要均衡飲食,像是多吃蔬菜水果、少吃奶製品、刺激性、油炸食物。完整影片:看更多美上美皮膚科診所:YT/IG/FB延伸閱讀有片|改善大小臉、法令紋?中醫師教你瘦小臉、變年輕!神秘穴位大公開!天天按摩有效消除下半身水腫「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1-18 養生.聰明飲食
健康年菜 掌握5大要點
農曆春節將至,過年期間免不了準備一桌子年菜,然而許多年菜高油、高鹽、高糖、高熱量,恐增加身體負擔。北市衛生局與北市聯醫中興院區營養科團隊指出,製備或選購年菜應注意五大要點,也可利用年節剩餘材料,製作清爽美味的「團圓石頭湯鍋」,惜食又健康。年節面對滿滿年菜,常會不自覺攝取過量,造成營養失衡,建議民眾年菜的製作可掌握五大要點。一、六大類食物兼具:每餐適量攝取全穀雜糧類、蔬菜類、水果類、豆魚蛋肉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和乳品類等食物,來達到均衡飲食目的。二、澱粉替換更營養:年菜主食選擇高纖維的全穀雜糧類,可以用糙米、五穀米、地瓜、金瓜(南瓜)、藜麥等來替代白米飯。三、少油少鹽更健康:年菜烹調以蒸、煮、烤、燉、滷和涼拌等取代油炸方式,食材可選擇低脂肉類,如海鮮、雞肉或豆製品取代蹄膀、臘肉、香腸等高油、高鹽肉類。四、高纖蔬果好消化:根據衛福部「每日飲食指南」,建議國人每日應攝取蔬菜類3至5份、水果類2至4份,準備年菜時,可選擇白蘿蔔、菇類、茼蒿、鳳梨等蔬果入菜,飯後或下午茶也可吃橘子、蘋果、棗子及蓮霧等當季水果,不僅增添年節氣氛又可攝取高纖維食物,避免消化不良。五、剩食利用多惜食:一般人吃剩的菜餚常會復熱處理,但多次復熱容易改變風味、營養價值變差,為確保菜餚新鮮度與減少營養素流失,提醒菜餚吃不完,務必冷藏或冷凍,或可做成「團圓石頭湯鍋」,亦即利用年菜剩餘的雞湯、大蝦、菇類製成,熱量僅350大卡,鈉鹽及油脂含量較低,膳食纖維充足。
-
2022-01-16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注射胰島素會上癮,導致洗腎?降血糖藥品會傷腎?醫師教您打破迷思
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臺灣約有220萬名糖尿病病友,糖尿病容易引起多重併發症,例如:腦中風、心肌梗塞、週邊動脈阻塞、腎臟疾病、截肢等,又被稱為「萬病之源」,必須小心控制。食品藥物管理署 (下稱食藥署) 邀請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主任蔡明翰醫師分享降血糖藥品的正確知識、破除降血糖藥品迷思,讓大家能安心用藥、生活自在舒適!降血糖藥的作用原理 蔡醫師說明,降血糖藥品可分為口服與注射劑型,醫師會依據病人的病情及身體狀況,提供最適合的藥品。常見的口服藥品種類,主要依據其作用機轉,分為促進胰島素分泌、抑制肝臟製造葡萄糖、改善組織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減少葡萄糖在腸胃道的吸收、抑制腎臟對尿液中葡萄糖的吸收、以及增加體內腸泌素的濃度。通常注射劑型藥品主要有兩大類:胰島素與腸泌素受體促效劑(GLP-1受體促效劑),前者是直接補充體內不足的胰島素,後者是藉由腸泌素的多重藥理作用(例如:刺激胰島素分泌、抑制食慾、延緩胃排空等)來達到控制血糖的效果。 降血糖藥品會傷腎,這是真的嗎?坊間流傳「吃降血糖藥品會傷腎」的迷思,蔡醫師澄清,目前上市的降血糖藥品,在仿單建議的劑量下正確使用,並不會造成腎毒性;但某些降血糖藥品並不適合腎功能不良者使用,必須調整劑量,以避免產生低血糖或其他副作用。注射胰島素會上癮,甚至導致洗腎? 胰島素是人體本來就有的荷爾蒙,並不會有「上癮」的問題,對許多肝、腎功能異常的糖尿病病人,或是準備懷孕及懷孕中的女性糖尿病病患,使用胰島素反而是最安全的選擇。許多糖尿病病人發生洗腎的案例,常是因病人受到「注射胰島素或吃降血糖藥品會導致洗腎」的迷思,未即時接受治療,造成血糖長期控制不好,處於高血糖狀態,提高糖尿病腎病變的併發症,最後導致洗腎,而非注射胰島素造成。因此,正確用藥控制血糖十分重要。食藥署提醒,降血糖藥品並非一吃就無法停藥,若在初期一發現血糖問題就積極用藥控制,並搭配飲食與運動計畫,幾年內仍有機會減少用藥種類及劑量,少數病患甚至可靠飲食控制、運動及生活習慣調整,而停止服藥,邁向更健康的生活。降血糖藥品,到底要飯前吃、還是飯後吃?不少糖尿病患對於服用降血糖藥品的時間有疑慮,蔡明翰醫師表示:服用降血糖藥品應注意使用時間點,務必依照醫囑、仿單或藥袋標示按時服用,例如:甲型葡萄糖苷酶抑制劑藥品(α-glucosidase inhibitor),必須在第一口飯之前吃藥,飯後再吃藥就沒有效果;而飯後吃的雙胍類藥品 (biguanides),若飯前就吃則會增加腸胃道副作用。 蔡醫師也提醒,服用刺激胰島素分泌的降血糖藥品 (例如 : 磺醯尿素類藥品,Sulfonylurea) 後,若沒有進食,會有空腹低血糖的風險,嚴重可導致昏迷或死亡。 三餐不正常的糖尿病病人,該怎麼吃藥? 有些人生活忙碌,無法定時吃飯服藥,該怎麼辦呢?蔡醫師指出:若有三餐不正常的情況,短效降血糖藥品一定要隨餐吃,長效降血糖藥品則依正常方式使用。例如分三餐吃的短效降血糖藥品,若沒吃飯時就不要吃藥;一天只服用一次的長效藥物,則固定在某一餐(如第一餐)餐後服用。而注射劑型的藥品也是依此道理,例如長效胰島素,可選擇每天任一時間施打,但是速效胰島素則必須隨餐注射。避免低血糖!運動前準備含糖食物 蔡醫師提醒:剛開始吃藥的前幾個月內,有任何不適一定要向醫師反應。由於每種降血糖藥品皆可能導致低血糖,建議要運動或出遠門時,身上一定要帶有含糖食物,如糖果、餅乾、含糖飲料等。若出現低血糖的相關症狀(飢餓感、冒冷汗、頭暈、發抖等),應立刻補充糖分,並提前回診,與醫師討論藥品種類及用量。 食藥署叮嚀:糖尿病病人應積極控制血糖,服用藥品應依照醫囑、仿單或藥袋標示,在正確的時間服用。除此之外,維持正常體重、定時定量、均衡飲食,以及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都是讓血糖控制更好的方法,還能避免藥物副作用、避免相關併發症,讓糖尿病病人過得更加自在舒心。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2-01-13 癌症.肺癌
出現咳嗽、聲音嘶啞、胸痛,是肺癌嗎?一次了解肺癌的症狀、治療、如何預防及飲食建議
肺癌已成國病,據統計,台灣每年肺癌新發病例約有1萬3000多名,平均每40分鐘就有一人罹患,近萬人死於肺癌,比大腸癌、子宮頸癌、乳癌、攝護腺癌及胃癌死亡人數總合還多。醫療進步,早期肺癌透過手術切除等治療,有非常好的預後;晚期肺癌雖棘手,但也有許多藥物能延長存活期。誰是肺癌患者高危險群?如何預防肺癌、早期發現?有哪些治療方式?肺癌可能有哪些症狀?肺癌症狀與生長的位置有關,鱗狀上皮癌與小細胞癌常生長在肺中央的位置,會因為腫瘤壓迫或侵犯食道,造成吞嚥困難,及影響喉返神經,造成聲帶麻痺而聲音沙啞,或壓迫上腔靜脈,引起肩膀、頸和臉部水腫;而腺癌腫瘤易侵犯心包膜,造成心包填塞,導致心律不整和心臟衰竭。成大醫院血液腫瘤醫學部主任蘇五洲表示,不同腫瘤生長位置並不絕對,普遍的症狀就是咳嗽、咳血、胸痛、喘鳴及氣促等,全身症狀則有厭食、體重減輕、虛弱、疲倦。1.咳嗽是最容易聯想到的肺癌症狀,研究指出65%的肺癌病患都有持續咳嗽的問題。2.喘鳴聲哮喘也可能是氣道中的腫瘤阻塞引起。當氣道阻塞或狹窄,空氣通過時便會發出喘鳴聲。3.胸部疼痛胸壁有許多神經纖維末梢,當肺癌侵入胸壁會引起相當嚴重的疼痛。根據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的報告,這種情況可能會因深呼吸、咳嗽或笑而變得更糟。然而,胸痛也可能只是過度咳嗽的副作用,慢性咳嗽會拉傷肌肉。4.聲音嘶啞嘶啞、粗而微弱的聲音,也可能是肺癌另一個指標。喉返神經位在氣管和食道之間,在主動脈之下。它連接到喉部(裡面有聲帶),如果腫瘤壓在這個神經上,可能會引起麻痺。這意味聲帶不會閉合,聲帶閉合才能咳嗽、唱歌和說話。聲音嘶啞也可能是聲帶癌的症狀,這也與吸菸有關。5.呼吸短促呼吸不順暢代表可能存在阻塞,例如,肺部腫瘤阻止足夠的空氣進入。但也可能代表肺部和胸壁間液體積聚。這種情況發生在癌症侵襲淋巴和靜脈結構時,導致液體無法順利排出胸腔而積聚。這被稱為「胸腔積液」,會感覺肺部沒有足夠的空氣,因為液體擠壓,肺部無法擴張。6.多發性肺炎肺炎多次發作是個警訊,當腫瘤阻斷肺部較小的氣道時,它為細菌繁殖創造了溫床,這可能導致感染。7.眼睛下垂、腫脹肺癌也可能導致幾種與肺無關的綜合症狀。長在肺部頂端的腫瘤可能會壓迫眼睛和臉部神經,造成一側眼睛的眼瞼下垂、瞳孔縮小,及臉上半部一側的額頭血流及汗流異常。根據美國癌症協會的報告,壓在上腔靜脈上的腫瘤可能會造成臉、頸部、手臂和上胸部腫脹,以及頭痛和頭暈。8.肺癌轉移後常見症狀肺癌最容易轉移到腦、骨及肝,腦部轉移最常見的症狀是意識模糊或平衡感喪失;骨骼或脊椎轉移最明顯是疼痛、神經壓迫導致的下肢麻痺等;肝轉移有時會有黃疸和肋下疼痛,但大部分沒症狀。肺癌有哪些致病因子?肺癌是吸菸者常見的疾病,但不代表不吸菸就不會罹患。事實上,這個致命疾病在非吸菸者身上發生的機率正在增加:一項來自歐洲針對2170名肺癌患者的研究,從2008年到2016年,非吸菸者發展為肺癌的頻率增加了一倍多。美國癌症協會估計,年度肺癌死亡患者,多達20%是從未吸菸者。1.吸菸 80%肺癌患者有吸菸經驗。吸紙菸比吸雪茄危險性高;紙菸與雪茄都吸者,比不吸者高10倍。2.二手菸 5%肺癌患者曾暴露二手菸環境,吸二手菸比不吸者的肺癌風險高1.2至1.8倍。3.廚房油煙50%女性肺癌與油煙暴露有關,油煙冒出後再炒、煎的危險性高出2倍。衛福部資料顯示,過去針對台灣非吸菸女性族群罹患肺癌之研究,煮食時未使用抽油煙機之女性,罹肺癌風險較有使用者風險高8.3倍。4.空氣汙染空氣汙染的影響已實證對人類具致癌性,其主要組成成分「懸浮微粒(PM)」也被個別評估一併列為第一級致癌物,長期暴露在空汙環境將增加肺癌的風險。5.特殊職場或居家環境暴露衛福部資料顯示,長期暴露在某些重金屬物質(如鉻、鎘、砷等)、柴油引擎廢氣或石綿環境下工作的族群,有較高罹患肺癌的危險性。另外,某些建築特殊石材,有少部份具輻射及氡氣放射氣體,吸入氡氣量過高亦增加肺癌的風險。6.肺癌家族病史研究發現,肺癌與家族史有潛在關係,肺癌病患的父母、子女、兄弟姊妹,得肺癌的風險比沒有家族史者高。7.其他曾有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結核等肺部疾病病史者,肺癌發生率較高,種族、性別、結婚狀況及遺傳等也有關係。不過近年不吸菸女性罹患肺癌的機率也很高,如何在罹癌之前就找出這些高風險族群相當重要。由國衛院名譽研究員熊昭、張憶壽與中研院楊泮池院士、陳建仁院士、GELAC研究群及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 (NCI) 等相關研究專家共同提出一個台灣不吸菸女性肺癌風險預測模型,運用六個風險因子,包括年齡(Age)、身體質量指數(BMI)、慢性阻塞性肺炎(COPD)、教育程度(Education)、家族史(Family History)、有無易感基因(Gene)的A、B、C、E、F、G來預測罹患肺癌之風險。不吸菸的女性只要在網站輸入這六項危險因子,就可以知道自己罹患肺癌的風險有多高,進而及早提高警覺。>>台灣不吸菸女性之肺癌風險計算器肺癌的分類◎小細胞肺癌(約占12%~15%)‧與吸菸有密切關係‧男性患者居多‧有快速分裂、早期擴散的特性。‧病患的預後比非小細胞肺癌病患差。◎非小細胞肺癌(約占80%以上)‧肺腺癌:佔非小細胞肺癌的50%,好發於非吸菸女性。‧鱗狀細胞癌:男性常見肺癌類型,與抽菸有關。‧大細胞癌:雖生長速度較緩慢,但常有早期轉移的現象。肺癌診斷方式【非侵入性檢查】1.胸部X光檢查:偵測肺癌最基本的工具,但腫瘤必須大於1公分以上,才有機會被發現,對早期診斷較無幫助。2.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找出早期肺癌的利器,但檢查價格高,有輻射暴露疑慮以及偽陽性高等問題,易引起民眾不必要恐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是否適用肺癌篩檢,國內一直未有定論,主要是台灣肺癌患者以肺腺癌為主,與吸菸較無直接關係,且LDCT存有偽陽性,可能使良性結節遭誤判,讓受檢者挨不必要的刀。但根據衛福部「LDCT掃描篩檢台灣不吸菸肺癌高危險群」最新結果,發現的確有助找出早期肺癌,國健署已著手與醫界研擬擴大適用對象。台大醫院前副院長王明鉅認為,罹患肺癌原因還沒完全被找到,有些女性沒抽菸、沒燒香、沒下廚仍罹癌,建議40歲以上成人,尤其婦女,如從未做過低劑量電腦斷層,至少應做一次,2至3年再做一次,即使僅發現結節,醫師都有臨床指引,為每個人做出適當醫療決策。【侵入性檢查】支氣管鏡:若病灶長在肺部中央、大氣管分布處,需由支氣管鏡配合氣管內超音波獲得檢體。手術切片:若腫瘤小於1公分,難以抽取,需透過外科手術取得檢體。肺癌的分期與治療‧第一期和第二期:治療方針主要是手術切除。‧第三期:除了手術,也有放射線和化學治療同步治療,再加上免疫治療。‧第四期:占所有肺癌病友的一半左右,治療選擇有標靶治療、化學治療和免疫治療。肺癌的手術方式肺癌的手術方式粗分兩大類,傳統開胸手術及微創手術,微創手術分為胸腔鏡、達文西機器手臂,三種手術術式,術後的復發率及存活率大致相當。1.傳統開胸手術→適用嚴重沾黏、胸壁侵犯等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外科禚靖教授表示,手術大多是針對早期肺癌的患者,較晚期如三A期肺癌,則須先進行前導性化療或化放療(Induction Chemotherapy),再進行手術。傳統開胸手術主要是針對胸腔內已嚴重沾黏,或廣泛性縱膈腔、胸壁侵犯的患者,才會建議該術式,傷口大約20到30公分,肋骨必須撐開。禚靖解釋,手術後,須待傷口復元,住院天數長,約10天以上,且疼痛指數高。若摒除嚴重沾黏、廣泛性縱膈腔、胸壁侵犯等情形,一般都可以採取胸腔鏡手術切除。2.胸腔鏡手術→降低疼痛 縮短住院時間目前台灣以胸腔鏡為主流,至少八成以上的肺癌手術,都是使用胸腔鏡。禚靖解釋,胸腔鏡手術是將內視鏡及器械經過1至3的切口中處理病灶,患者若嚴重沾黏,沒有空間操作胸腔鏡,且容易在手術過程中發生出血、肺部破裂等問題。不過,隨著技術的精進,胸腔鏡也能切除部分較晚期的肺癌病灶。禚靖說,胸腔鏡手術的特色在於無須將肋骨撐開,因此大幅降低了術後疼痛,傷口小、術後的外觀影響少,連帶也縮短了住院時間,一般健保也有給付,僅有部分耗材可能需要自費。雖然胸腔鏡是目前治療肺癌的手術主流,但胸腔鏡的技巧性高,外科醫師必需經過相當的訓練,以確保能安全有效率地執行肺癌切除手術。3.達文西機械手臂→提高切除靈活、精準度隨著科技進步,達文西機械手臂輔助胸腔鏡手術在執行肺癌切除時,提供了絕佳的高解析度、三維放大的手術視野,及更高的靈活與精準度,除結合傳統胸腔鏡傷口小的特點外,更有出血較少、更安全等優勢。執行肺癌手術時,必需合併進行淋巴結切除,禚靖說,近年有報告顯示,以達文西手術執行肺癌切除時,淋巴結的清除率似乎優於傳統胸腔鏡手術。但達文西手術主要的限制就是「太貴」,目前並未有健保給付。禚靖說,肺癌手術方式的選擇應由胸腔外科醫師與患者及家屬共同討論後決定,良好的醫病溝通,幫助患者選擇最合適的手術方式。晚期肺癌的治療標靶藥物、化療、免疫藥物 延長存活期十幾年前,晚期肺癌患者幾乎都無法活過一年,近幾年,抗癌武器越來越多,包括化療、標靶藥物、免疫療法,大部分晚期患者都能夠存活一年以上。雙和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李岡遠指出,許多癌友一聽到化療,就覺得頭皮發麻,心生畏懼,事實上,目前化療藥物精進不少,副作用小,療效更好,病友無須擔心。臨床觀察,約有一成肺癌患者無法使用標靶藥物、免疫療法,僅剩化療可用,高雄榮總胸腔內科主任王金洲解釋,這群癌友沒有特定基因變異,所以無法使用標靶藥物,在免疫生物標誌的表現量又低,所以僅能使用化療。李岡遠說,對於大部分晚期肺癌病友來說,化療絕非首選,基因如有突變、免疫生物標誌表現量超過50%,就會依情況使用標靶藥物或免疫藥物。如果標靶藥物產生抗藥性,這時才會考慮化療,或自費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僅能使用化療的晚期肺癌患者處境較差,除了用藥沒得選之外,連治療反應率也較差,僅約兩成;如果適用免疫療法,則有效率達四成五;要是基因變異,使用標靶藥物,則有效率更可超過六成。針對晚期肺癌病人用藥,李岡遠提出三大評估指標,分別為精準的檢測報告、病人生理狀況(能否承受化療副作用)以及經濟狀況,如果經濟能力一般,通常以健保給付用藥為優先考量,如果經濟許可,或由商業保險支付,則會考慮自費於第一線使用免疫藥物。但免疫藥物過於昂貴,如果作為第一線藥物,須更加謹慎。李岡遠說,目前僅有兩個免疫療法藥物可用於第一線,其中一個藥物無須考慮生物標誌表現量,但須加上化療、血管新增抑制劑,每月藥費驚人,恐需20、30萬元,絕非一般家庭所能負擔。肺癌患者的飲食建議【這些不要吃】營養師賀智瑢表示,對於肺癌病人而言,治療前需攝取足夠營養、增強免疫力、維持體重,以提高身體對治療的耐受力與完成率。且因多數的肺癌患者都有過瘦的問題,術後則要在控制體脂肪的情況下增加體重。然而,體重是評估營養不良的重要指標,若1個月內體重下降超過5%,就是個警訊。賀智瑢說,肺癌患者若有咳嗽、痰黏稠的問題,切忌刺激性食物,且一定要禁菸、禁酒,下列食物也不宜:1.寒涼食物:避免食用屬性偏寒涼的白蘿蔔、瓜類與柑橘類等寒涼食物。2.油炸加工品:不能吃油炸、醃製類等難以消化、容易致癌的加工品。3.刺激性食物:像是辣椒、薑、蔥、生蒜、胡椒等,因容易刺激呼吸道,引起咳嗽等症狀。4.生食:病患若白血球過低時,身體免疫力自然降低,這時也該避免吃泡菜、生菜沙拉、生魚片等生食,避免食物遭細菌汙染,因此食物應該煮熟、水果削皮後再吃。【請你這樣吃】1.六大類食物 都應該攝取賀智瑢表示,營養諮詢門診時,病人最常問要吃什麼?其實什麼都可以吃,多樣化的均衡飲食是提供完整營養最好的來源。換句話說,五穀根莖類、奶類、魚肉豆蛋類、蔬菜、水果、油脂等六大類基本食物都應該攝取。治療期間病友還可多攝取高熱量、高蛋白的黃豆、奶製品等,足夠的熱量則能維持體重,打好治療癌症的基礎。2.補充魚油 Omega-3可抗發炎醫師建議,治療中的病患可多補充含有DHA的魚油,因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具有抗發炎的效果,能減緩發炎反應,且補充因癌症而減少的維生素A、C、B2、B6與葉酸。遠離肺癌,你能做的事1.遠離菸害,拒絕一手菸、二手菸、三手菸。2. 習慣做飯的家庭主婦要使用排油煙機、保持廚房通風。3.多吃蔬果、多運動提高自身抵抗力。國外研究發現,吃蔬果可降低四成以上罹癌。4.隨時注意空氣品質,空汙來時務必戴口罩、少出門。諮詢╱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本文不提供合作單位轉載)
-
2022-01-12 養生.健康瘦身
產後減重採行服藥+斷食 酮酸中毒休克
一名35歲女性無慢性病史,因產後體重增加,採行藥物合併嚴格斷食來減重,沒想到2周後出現噁心、嘔吐、腹痛,一度意識模糊,家人緊急送醫,後來診斷出酮酸中毒併發脫水性休克。榮新診所副院長康宏銘表示,近年有許多減重方法,包括生酮飲食、斷食或減重藥物,減重目標是減少體內脂肪,「酮酸生成」雖是燃燒脂肪的象徵之一,但若體內聚積大量酮酸而無法排除,相當危險,特別是自行使用藥物合併生酮飲食、斷食療法減重,發生酮酸中毒風險更高。酮酸中毒的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脫水、呼吸有水果味、發燒、意識模糊、低血壓、休克等。常發生於糖尿病患血糖控制不佳或自行減少胰島素用量時,體內胰島素量跟不上血糖上升,身體只能燃燒脂肪作為能量來源支持活動所需,若酮酸過多無法代謝,便易引起酮酸中毒;一般人減少特定食物攝取、大量飲酒、慢性肝臟疾病等,也有可能發生。康宏銘說,健康減重應均衡飲食及運動,避免精製醣類,攝取適量的碳水化合物、充足水分;如要拉長飲食間隔,可從溫和的1212間隔飲食或168斷食開始。間歇性斷食或其他更嚴格的飲食方式,倘同時採行藥物減重,或是本身為糖尿病患者,應在充分醫療諮詢及監督下執行才安全。康宏銘建議,每周至少5次、每次30分鐘以上運動,如慢跑、游泳等中強度有氧運動,逐漸增加運動的時間和強度,以免運動傷害。維持體重有助身體健康,但要選擇適合的體重控制方式,特別是慢性病患者,要注意避免體重減輕卻引起其他副作用。
-
2022-01-08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多喝牛奶補充鈣質防骨鬆?常見10大疑問醫師替你解惑
骨質疏鬆症是無聲的。衛福部在2019年統計,台灣有10.2%男性、25.2%女性正遭受骨質疏鬆的威脅,75歲以上的長者,平均每4人有1人就有骨質疏鬆問題。根據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IOF(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報告顯示,50歲以上每2位女性就有1位有骨鬆性骨折(脆弱性骨折Fragility fractures),每5位男性也有1位,在老人由於骨鬆性骨折所造成的髖骨骨折相較於其他部位骨折來的高,甚至約有20%至24%的民眾,在發生髖骨骨折的第1年即死亡。骨質疏鬆在初期是沒症狀的,通常是在跌倒時發生骨折,才會連帶發現自己有骨質疏鬆,平時注意飲食,鍛鍊身體是相當重要的。《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蒐羅多項網友對於骨質疏鬆常常感到疑惑的問題,大家快來看看你的問題有沒有在上面吧。Q1:多喝牛奶或補充鈣質可預防骨質疏鬆症?營養師Couple食記——營養師黃雅鈺、營養師劉學民表示,骨質疏鬆症是骨質密度減少、骨骼結構脆弱之骨骼新陳代謝相關病症,是長期骨質流失所造成,飲食因素則是其一。當攝取的鈣質長期不足時,骨鈣會分解以維持體內鈣平衡,但骨質會愈漸脆弱單薄。飲食中攝取足夠鈣質,有助於維持骨鈣合成,可以藉每日早晚1杯奶及攝取含鈣豐富食物或諮詢醫師及營養師建議補充相關保健食品,以達到鈣質的建議量。如前所述,飲食因素只是其一,要預防骨鬆還是必須由各方面因素著手,例如養成均衡飲食型態(避免攝取過多鈉、適量蛋白質及減少攝取加工食品等)、適量運動(維持合理體重及肌肉量)及維持良好生活習慣(不吸菸、酗酒),才是預防骨質疏鬆的根本之道。Q2:運動可治骨鬆?恩主公醫院復健科主任翁聖欽指出,負重較高的運動,對骨質的生成最佳。「細胞會感受壓力,產生骨質,增加骨密度,預防骨質疏鬆。」他建議大家可依照能力做不同的運動,包含重量訓練這類無氧運動,以及快走、游泳等有氧運動。其中比較推薦的是重量訓練、負重訓練,能有效增加骨質密度;其次為快走、慢跑、跳繩;相對地,騎單車、游泳則因有踏板、浮力分擔重量,增加密度效果不若前幾項運動。那表示我們只要重訓就好?當然不是。翁聖欽表示,無氧運動能增加骨密度,有氧運動能訓練心肺、增加代謝以及加強平衡感,每一項都是環環相扣,不可偏廢的。「肌肉量不高、肌肉不夠有彈性,不能保護骨骼;心肺功能不佳、代謝功能不高,細胞生成骨質的速度就慢;平衡感不佳容易跌倒,就會骨折。」另外,翁聖欽曾看過幾個案例,年長者雖有固定的重量訓練與確實休息,卻練到脊椎壓迫骨折,痛到受不了就診才發現此事;年輕人肌腱斷裂更是常見。停經前的女性或老人,建議先到醫院進行骨質檢查,選擇適當運動。他建議要做重訓時應由健身教練監督,保障安全。Q3:多曬太陽可防骨鬆?恩主公醫院復健科主任翁聖欽說明,曬太陽可增加體內的維生素D轉化,陽光直射(如日光浴)能產生的維生素D是最高的,如在室內透過玻璃照射會少一些,因此建議開窗效果較好。時間不必太長,1週2次,1次15分鐘即可。Q4:喝咖啡會導致骨鬆?營養師Couple食記——營養師黃雅鈺、營養師劉學民解釋,咖啡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及豐富的膳食纖維,另外也含有咖啡因、單寧酸(綠原酸)、生物鹼等有益健康成分,而「草酸影響鈣質吸收」則是咖啡常被提到與有骨鬆關聯性的原因。確實在許多研究中已發現,草酸若與鈣質共食會減少鈣質的吸收,而攝取過多咖啡因也會降低骨鈣合成之維生素D受體蛋白(VDR蛋白),而影響骨質的情形。但造成骨鬆的原因很多,且許多研究針對咖啡及骨鬆的研究結果並不一致,因此將喝咖啡及骨鬆發生視為直接關係,過於武斷。近年也有研究指出,只要攝取足夠鈣質,咖啡攝取量並不會增加骨鬆的風險,意指造成骨鬆的主因為長期鈣質攝取不足,而非咖啡本身,因此每日攝取足夠鈣質才是預防骨鬆的重點。Q5:腰痠背痛是不是有骨質疏鬆症?衛生福利部立台北醫院骨科主任楊士賢強調,骨質疏鬆是沒有症狀的!「骨質疏鬆症是一個現象。如果感到背痛,通常是骨頭斷掉了才會有痛感,或是有低能量外傷,例如跌倒骨折,才會發現自己有骨質疏鬆。」因此高危險族群建議檢查自己的骨質密度,如有骨質疏鬆的症狀,則建議透過飲食藥物與運動來增加骨質,減少骨質流失。骨質疏鬆的高危險群有50歲以上的停經婦女,以及70歲以上的老人(不分性別),這些人建議先做骨質密度的檢查。Q6:骨質流失了就不可能再恢復?衛生福利部立台北醫院骨科主任楊士賢表示,面對骨質疏鬆症講求「開源節流」,在協助骨質製造同時,也要降低骨質的流失速度。臨床上會給有骨質疏鬆高危險群,或是已經有骨質流失狀況的病患3項處方。▸第1項:是飲食,補充富含鈣質的食物。▸第2項:是負重以及增加阻抗力的運動,前者為上下樓梯、快走;後者為使用啞鈴或槓鈴。▸第3項:則是藥物。「開源」的部分是補充維生素D與鈣質。維生素D需要800國際單位(IU),通常建議民眾以曬太陽,讓身體自行生成。作法很簡單:不擦防曬,讓和煦的日光照射20分鐘以上;另外需每日補充1,000毫克的鈣質。「節流」則是使用處方藥物,醫師常用的處方藥有:益穩挺、骨穩、福善美,以及保骼麗這類單株抗體療法藥物。Q7:骨鬆常見於女性或年長者?根據國民健康署2015至2018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對50歲以上民眾透過雙能量X光吸收儀(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量測其骨質密度。調查結果發現,伴隨年紀增加,骨質疏鬆症者隨之增加,且女性比例高於男性:50至64歲男女性分別為4.6%、6.8%;65至74歲男女分別為5.7%、18.3%;75歲以上男女分別為19.4%、29.3%Q8:吃洋蔥可治療骨鬆?營養師Couple食記——營養師黃雅鈺、營養師劉學民一致表示,洋蔥補鈣等說法是完全錯誤的喔!洋蔥鈣含量很低,根據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資料顯示,100克的各式洋蔥其鈣含量分別為白洋蔥(25毫克)、黃洋蔥(20毫克)及紫洋蔥(21毫克),與一般成人1日鈣建議量1000mg相去甚遠,且沒有一種食物只要單一攝取可以完全補充人體所需要鈣質。因此為避免骨質疏鬆,應攝取足夠的營養素及鈣質含量高的食物,如牛奶、深綠色蔬菜、小魚干,身體也需要透過適當日曬來活化維生素D幫助鈣質吸收。建議大家建立良好健康生活形態,避免抽菸、喝酒、熬夜等,上述行為都會造成骨質的流失。Q9:維骨力或葡萄糖胺是骨鬆救星?營養師Couple食記——營養師黃雅鈺、營養師劉學民提到,葡萄糖胺存在於關節的結締組織或韌帶等,主要是作用是維持強韌度及彈性及幫助關節的潤滑,因此是應用在骨關節代謝機能衰退引發的關節性疾病,如退化性關節炎、膝關節炎、受傷關節軟骨修護。一般建議初期關節炎時,補充適量葡萄糖胺可以緩解關節炎疼痛,但如果關節已嚴重磨損,需要置換人工關節時,葡萄糖胺則效果不明顯。有需要補充的話,建議先詢問專科醫師或營養師。Q10:茭白荀上的小黑點可預防骨鬆?營養師Couple食記——營養師黃雅鈺、營養師劉學民回覆,筊白筍上的黑點是與真菌「菰黑穗菌」共生所產生的物質,是菰黑穗菌累積而成的孢子堆。當菰黑穗菌寄生於筊白筍上後會刺激植物分泌生長激素,而使嫩莖部位膨大形成筍狀莖,一般狀況下會在黑穗菌生殖及殘留前就採收食用。有菰黑穗菌的筊白筍仍可食用,只是賣相及口感較差。同時,2020年3月食藥署闢謠專區也指出,筊白筍上之黑點並無預防骨鬆之確切科學依據,請勿輕信。★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12-31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黃達夫膽結石引起腹膜炎 鬼門關前走一遭!
口述/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董事兼院長黃達夫因為膽結石,前年我在「鬼門關」前走了一遭。我會定期做健檢,前年體檢發現膽囊有沙,不久後出現短暫的黃疸,於是決定開刀切除膽囊。十幾年前,在美國杜克大學開了腦部手術,開刀的前一晚,醫院為我施打一劑標準劑量的預防癲癇藥物靜脈注射劑,結果血壓急速下降,緊急處理後才穩定下來。同時發現我對麻醉藥很敏感,這對手術團隊是一項考驗。兩顆結石堵住總膽管出口沒想到,除了體質較敏感外,我的體內構造竟然與一般人不一樣。本來因膽囊結石,醫師照著標準作業流程,進行膽囊切除手術,並順利出院。但卻在一周後的例行晨會中,我突然腹部劇痛,幾乎走不出會議室,同事們用輪椅將我送到急症處理室。劇烈的疼痛,讓我沒辦法做任何檢查,止痛的麻醉藥也用到很高的劑量。直到第二天,做檢查才發現,原來是膽道先天異位,兩顆結石堵住總膽管出口,導致我先前切除膽囊的接口裂開,而引起腹膜炎,只好再回醫院開刀房處理。對抗生素過敏引起休克在準備手術前的檢查過程中,又引發吸入性肺炎,因此過程非常驚險。手術前後也發現,我幾乎對所有抗生素都過敏,不是出疹子、全身紅腫、發癢,就是呼吸困難、引起休克。平常我都鼓勵病人盡早下床走動,才能快速復原。但我當時既沒食欲也沒有力氣下床,因此在不得已情況下,醫療團隊開了院內常給癌症病人使用、刺激食欲的處方。腎上腺素分泌嚴重不足但處方對我沒有助益,情況還更差。檢查才發現,這個刺激食欲的藥物,壓抑了我的腦下垂體功能,導致腎上腺素的分泌嚴重不足,這是一個罕見的副作用。也因為我的情況,不久後醫院內的醫師接到一名從醫學中心轉來的小兒病人,體力很差。這名病人當時也在使用刺激食欲的藥物,他停藥後,精力就恢復了。這次生病的經驗,讓我再次體會到,過去我常説的,「病人是最好的老師」。我自己當病人,教了我自己及院內的醫師,了解了這款藥物罕見的副作用。也讓我對醫院內的醫療團隊更具信心。我的病程充滿挑戰,我用肉身考驗他們搶救急重症病人的能力,他們不但通過了我出的困難考題,還戰戰兢兢地把我照顧好了,「我可以很放心地交棒了!」平常我沒有特別的養生之道,只是遵循一般醫界的建議,均衡飲食、不抽菸、不酗酒、不喝糖水。●醫學辭典 膽結石膽結石依生長部位不同分為膽囊結石和膽道結石,主要成因是膽汁濃縮成結晶,就變成結石。但因濃縮的成分為膽固醇、膽色素、鈣質、蛋白質以及少量脂肪酸等,也會有不同的結石種類,主要和先天體質有關,不過常吃高熱量、高膽固醇食物者、家族遺傳、肥胖、糖尿病患者,是膽結石的危險族群。膽結石不一定要拿掉,如果健檢發現有膽結石只需要定期追蹤,若擔心復發風險或已有症狀,先處理膽道結石,再處理膽囊結石。諮詢醫師╱書田診所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邱展賢●黃達夫小檔案現職:●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董事兼院長●黃達夫醫學教育促進基金會董事長●美國杜克大學內科教授專長:●癌症預防●內科學及血液腫瘤學等經歷:●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醫學教育論壇召集人●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理事長●美國癌症學會癌症預防●診斷及治療委員會評議委員及主席●美國杜克大學癌症中心臨床主任
-
2021-12-30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照服員接連猝死...專家點隱憂「慢性病管理」最常忽略
近期陸續發生照服員猝死事件,一名59歲男照服員因出血性腦中風死亡,另一位年僅33歲的女照服員因心肌梗塞離世,還留下10歲的兒子。醫師呼籲,民眾除定期健康檢查,不能忽略慢性病管理,尤其中壯年時期應「超前部署」,從健康飲食、充足睡眠做起,減少罹病或意外發生。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社工主任陳俊佑表示,照服員年齡約莫從30至50歲皆有,相較在養護機構的照服員需輪三班,居家照服員可以自由接案,但用餐時段相對不固定,甚至多半以外食為主,要均衡飲食不容易,運動頻率也不高,「照服員工作很辛苦,要搬病人或打掃,但那是勞動不是運動。」陳俊佑近年提倡「慢性病管理」,他表示,雖近年政府努力推各類疾病篩檢,但慢性病人數並未下降,很多年輕、中壯族長期工作壓力大,睡眠不足等,都可能埋下慢性病隱憂,到老年就是高危險族群,呼籲應從現在開始學習認識慢性病,並改變生活型態。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高齡醫學暨一般內科主治醫師陳英仁表示,男性超過45歲、女性更年期後,皆要特別注意心血管危險因子,包括糖尿病、高血壓、肥胖、高膽固醇、腎臟功能不全、抽菸或久坐不運動等,都可能造成生命危害。陳英仁指出,健康檢查可了解自身健康狀況,沒有特殊疾病的民眾,建議30至50歲每三年一次、50至60歲每兩年一次、60歲以上需每年一次,定期監測血壓、血糖、膽固醇、血脂肪、尿酸、貧血等生理徵象,有相關家族史也要注意,另須搭配飲食、運動,才能有效健康促進。「對疾病了解,好比相知相識才會相愛!」陳英仁說,許多民眾缺乏「健康識能」,不了解糖尿病、高血壓等危險因子,或不認為自己「有病」,自然不懂如何管理疾病,呼籲民眾應多提升相關資訊,雖難避免猝死等意外發生,但透過自我健康維護,可大幅減少致命風險。近期天氣寒冷,心血管疾病患者容易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可能引發急性心肌梗塞或中風,陳英仁提醒,家中若有高齡長輩,建議起床時先穿上衣服、薄外套保暖,並多補充水分,有慢性病者需定時服藥、監測生命徵象,包括血壓、血糖、體溫及體重等。
-
2021-12-27 養生.保健食品瘋
嘴破、痠痛、解酒...吃B群有用?覺得累就狂吞?吃「B群」10個正確觀念
維他命B群主要包括 B1、B2、B6、B12、菸鹼酸(B3)、泛酸、生物素及葉酸(B9)等等八種,扮演輔酶的角色,幫助促進新陳代謝,協助營養素轉換成能量,維持健康與調節生理機能。所以如果身體缺乏維生素B時,將無法有效分解營養素產生能量,而比較容易會有疲勞或焦慮的感覺。了解B群對身體的作用後,接著也透過常見的B群相關疑問整理,更正確的掌握B群的服用秘訣吧!晚上吃B群會睡不著嗎?空腹可以吃B群嗎?各種迷思一次解答1. 晚上吃B群會睡不著?維生素B6可協助合成血清素,幫助分泌褪黑激素;B3可減少失眠患者夜間醒來次數;B12則能維持神經系統健康並幫助入眠。如果因壓力或憂鬱等造成失眠,睡前補充低劑量B群,反而可以安定神經,幫助睡眠。2. 可以空腹吃B群嗎?營養師高敏敏分享,B群可在飯後1小時內或「隨餐吃」(服用後立刻吃飯)。營養師蔡怡瑄補充,有腸胃較敏感的民眾在餐前服用維生素而感到腸胃不適,所以若本身腸胃功能較差,也建議選擇餐後服用。醫師則建議剛開始服用B群的人可以先從早上飯後開始嘗試。3. 「嘴破」吃B群有用嗎?營養師蔡正亮指出,酗酒、長期使用抗生素藥物、長期純素者或者嚴重營養不良才可能缺乏維他命B2,產生典型的口角炎、舌炎,甚至嘴唇或周邊乾裂,但這與「嘴破」這種「口瘡性潰瘍」不同。以目前的科學證據來看,也無法證實補充高劑量的維他命B12可改善潰瘍。4. B群可以緩解痠痛?高單位B群對神經痛覺的掩蓋作用可以減少止痛劑的使用, 但藥師廖偉呈提醒,服用高單位B群仍是治標不治本,要請專科醫師診斷造成身體發炎的原因,而不是一味的服用高劑量B群來阻斷痛覺傳導。5. 可以用能量飲料取代B群來提神嗎能量飲料最常見的成分包括咖啡因、牛磺酸、維生素B群和電解質,又以咖啡因、牛磺酸含量特別高,食藥署建議每人每日咖啡因攝取量以不超過300毫克為原則,因此高血壓患者、孕婦、哺乳婦女和幼童應該避免飲用。6. 吃B群尿會變黃是因為沒吸收?因B群屬於水溶性,使尿液變黃的是維生素B2(核黃素),溶於水中會呈現黃螢光綠色,屬於正常現象。所以尿變黃不是代表沒吸收,而是已經攝取足夠。7. B群+咖啡可以加強提神嗎?藥師趙順榮提醒,喝咖啡後應間隔1~2小時再補充維生素B群才會有比較好的提神效果。敏盛醫院研究副院長江坤俊進一步解釋,咖啡利尿,而維生素B群為水溶性,同時補充會加速維生素B群消耗。8. B群可以解酒嗎?酒精會快速消耗體內B群中的B1、B2及葉酸以幫助代謝,因此常喝酒的人普遍缺乏維生素B。而缺乏B群會讓肝臟代謝酒精的作用變差,所以補充B群對解酒是會有些幫助,不過醫師也說幫助並不大。9. B群劑量越高、效果越好?B群是水溶性的維生素,吃下4小時後就會被代謝掉,所以不妨選擇中或低劑量、分次補充,效果反而比較好。10. 吃B群會抗痘還是誘發長痘痘?維生素B1能幫助消炎,B2則能強化皮膚細胞的抵抗力、防治脂漏性皮膚炎;B6可抑制皮脂腺分泌過多的油脂,有效淨痘控油。營養師周佑承則特別推薦痘痘肌族群食用地瓜,富含纖維、B群及類胡蘿蔔素,可同時補充多種抗痘營養。覺得累也只顧著吞B群!均衡飲食才是根本之道B群除了調解新陳代謝、維持皮膚和肌肉健康,增進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功能、穩定情緒等好處,補充足量維生素B1、B2、B6、B12對長輩的記憶力也非常重要,且B6、B12和B9(葉酸)的充足與否也和心血管和腦血管疾病風險的重要指標「同半胱胺酸」有關。由於維生素B12幾乎不存在於一般植物性食物中,如果素食者連蛋奶都不吃,醫師建議適量補充綜合維他命或B群,也可考慮額外添加B12的營養強化食品像是西方常吃的早餐穀物。另外,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醫學院教授林慶順則提到,過度攝取維他命B12有危險性。研究指出除了會增加骨折風險,也與死亡率有正相關性,因此一般民眾還是要參考每日營養素建議攝取量。醫師強調,累不一定是缺乏B群造成的,還是要找出真正的原因,而非一味補充B群,以免治標不治本。營養師趙函穎就提到,如果身體缺乏B群,吃B群可以振奮精神、補充體力,但是原本飲食就已經很均衡的話,吃B群反而不太會有感。所以藥師廖偉呈也建議,平常多吃蔬果補充所需的維生素與纖維質,更能攝取足夠B群。下肢麻木、舌頭不是粉紅色...缺乏B12警訊要注意好心肝門診中心肝膽腸胃科專任主治醫師、臺大醫院內科部兼任主治醫師蔡宛玲提到,缺乏B12的患者除了貧血,還會出現感覺異常、肢端麻木、不協調等神經學症狀,通常下肢比上肢明顯;也可能抑鬱、健忘、認知障礙、失智等。若無即時治療,可能因惡性貧血危及生命或造成不可逆的神經傷害(例如失智症)。不過一般人透過日常飲食即可攝取到足夠的B12,不需特別補充。另外,若舌頭不是粉紅色且有腫大、裂痕,甚至下陷齒痕等現象,也得當心可能是缺乏維生素B群導致。長期嚴重缺乏B群可能會出現味蕾消失,臨床上許多長者因此抱怨吃東西「沒有味道」。資料來源:舌頭不是粉紅色 恐缺乏B群導致腸胃不適 也可能是維他命B12缺乏?!喝能量飲料提神,補營養又比咖啡健康,真的嗎? 提神飲料是「藥品」嗎?素食,從海藻攝取B12?維他命B12濃度越高,死亡率越高瘦身跟失眠可以吃B群嗎?營養師的QA小教室【梭健康】擁抱青春 不痘留營養師高敏敏-保健營養品吃對時間表延伸閱讀: 「心理諮商」有用嗎?在做什麼?心理師公開:諮商前,你該了解的「11大問題」
-
2021-12-18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黃國晉採取醫養合一,創老人營養中心 希望助大家主動培養健康生活習慣
「健康最大的威脅就是慢性病和癌症,這些病大都是生活習慣造成。」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是台灣推動肥胖醫學的先驅,雖然減肥是台灣美容瘦身產業的主軸,但他的行醫心願不在於成為減肥名醫,而是盼望跨領域專業合作,幫助大家主動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預防慢性病 不能靠別人「預防和控制慢性病的責任在自己,不能靠別人。」黃國晉強調,看似簡單的均衡飲食、充足睡眠、定期健檢、接種疫苗,真正要做起來,常會無所適從,因此有了解自己狀況的家庭醫師在身邊就很重要,可讓人輕鬆負起自我健康管理責任。黃國晉擔任北護分院長六年來,積極深耕社區,在腎臟病衛教、糖尿病照護、戒菸、健康醫院、出院準備、長照等屢屢獲獎。醫院經營從全人觀點出發,採「醫養合一」的靈活思維整合團隊合作,以巧思改善環境、善用智慧科技,塑造令醫療人員工作輕鬆、病人心情愉悅的環境。發展「CGT飲食」認證長者怎麼吃得營養健康,也有享用美食的快樂?黃國晉表示,有的長者可以咀嚼(Chew),有的能用牙齦壓碎(Gum),有的只能用舌頭壓(Tongue),除了基本的吞嚥評估、吞嚥或舌壓訓練,北護發展出「CGT飲食」認證,希望未來推廣為食品分級制度,經專業評估,長輩可根據自己適合的CGT分級去選擇愛吃的食物。為長者設計好吃食物為長者設計好吃的食物,北護分院有全國首創老人營養研發中心,由跨專業團隊進行食物質地測試,不論是硬度、黏稠度,都能確認食品可滿足長者口腔能力的要求,為未來標準化生產建立基礎。目標開發100道兼顧美味,符合CGT飲食分級的食譜。黃國晉更打造北護分院成為國內外老人長照的標竿,提供護理之家、樂齡病房、居家護理、肌少症整合門診等服務。他說,現在病人出院之後,還需要後續照顧,家屬得自己去找護理之家,但如果醫院、長照、社區的連結可以更緊密,讓急性後期、居家醫療更順暢連起來,病人就不會不敢出院,家屬也不會這麼辛苦,社區醫院正是關鍵的連結點。盼強化社區醫院功能「社區醫院功能強化,是台灣醫療未來的願景。」黃國晉表示,社區醫院有很多不可取代的重要功能,醫師只是健康的守門員,能幫助病人的不只有醫師,還有其他專業人員、家屬、照顧服務者,如果能轉換到不同的角色去思考,就能靈活地想到很多可以做的事、可以連結的資源。黃國晉養生祕訣:巡視醫院走樓梯 每天萬步不難走進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的辦公室,馬上注意到牆邊放了一台固定式腳踏車,原以為這是肥胖醫學專家的養生祕訣,沒想到黃國晉笑說:「忙到已經很久沒騎了!」雖說沒時間運動,其實他已經把健康原則融入在每天的生活裡。巡視醫院習慣走樓梯,各棟各樓層走一回,一個多小時下來,不知不覺就走超過一萬步。黃國晉會利用時間運動,上樓走樓梯、下樓為保護膝蓋改搭電梯,搭公車提早兩站下車改用走的,如此積少成多,每天一萬步並不困難。保持心情愉悅也很重要,每天睡滿六小時、不熬夜,會追劇、與朋友聚會,適時釋放壓力。黃國晉的太太是營養師,他在台大首創減重門診時就是得力助手,每天聽太太對病人衛教,也耳濡目染。因此他的飲食原則就是營養均衡、避免高油,像炸雞腿,一定會去皮再吃。「研究發現,年長者身體質量指數(BMI)介於24到27之間最長壽。」黃國晉說,所以無論飲食、運動,他都抱持輕鬆的態度融入生活,每周量一次體重可確認保持健康範圍,沒有要追求「瘦」。黃國晉照顧自己健康的方式講求科學化,定期健檢即是一大重點。建議如果有符合國健署的癌症篩檢資格,就要跟著做,其他部分就要看家族史、個人風險因子等因素,與家庭醫師討論較為個別化的健檢項目。「該吃什麼保健食品?」黃國晉常被詢問此問題,他通常會建議可吃綜合維他命,其他則因人而異,一樣要與家庭醫師詳細討論。黃國晉小檔案●年齡:56歲●專長:家庭醫學、社區醫學、肥胖醫學、預防醫學、營養醫學、旅遊醫學●現職: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教授、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學歷:台大醫學系、台大公衛學院流行病學博士、台大管理學院高階管理碩士給病人的一句話「定期健康檢查」最重要,「慢性病的責任在自己,不能靠別人。」大家應培養健康生活習慣,包括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降低壓力、充足睡眠、定期健檢,有任何疑問都可以找家庭醫師做進一步討論。
-
2021-12-15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8周就能治癒C肝 健保給付用藥、免費篩檢1趟完成
肝癌約8成來自B型或C型肝炎感染者,但肝沒有神經,早期肝癌幾乎難察覺。衛福部國健署去年9月起放寬成人B、C肝炎篩檢,45至79歲民眾可享終身免費一次B、C型肝炎篩檢,而C肝新口服藥治癒率高達九成、且副作用低,健保署亦給予藥物給付,盼民眾儘早篩檢、完成治療,遠離癌症病害。B、C型肝炎感染者需定期到醫院肝膽腸胃科,接受追蹤及治療,可有效降低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機率。但根據國健署2018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感染B、C型肝炎民眾有3成未就醫,分析原因發現,其中有6成為自覺身體健康、無症狀,2成為不知道應該要看醫生,1成為沒有時間就醫。衛福部國家消除C型肝炎辦公室流行病學研究組長、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盧勝男指出,台灣訂定2025年根除C肝目標,預估25萬名C肝患者,目前已治療13萬人,仍有一半患者未治療甚至未篩檢,然而藥物需早期介入才有效,若肝臟持續發炎變成纖維化,靠藥物也難治癒。盧勝男表示,要診斷是否感染C肝,會先檢查體內抗體,若呈陽性則代表感染過、不必治療,若帶有病毒才需治療。過去民眾需再次確認是否帶有C肝病毒,得再跑醫院一趟,現在為了加速篩檢,若已驗出有C肝抗體,醫療院所直接接續病毒檢測,有病毒再通知民眾需接受治療,省下民眾舟車勞頓。盧勝男指出,過去民眾治療C型肝炎,需掛消化專科、肝膽胃腸科醫師,但礙於感染C肝高風險、中高風險鄉鎮區,有7成缺乏消化專科醫師,因此今年10月健保署公告,開放所有科別醫師皆開立C肝全口服新藥,讓更多醫師協助民眾C肝治療。盧勝男表示,C肝口服藥物納入健保給付,約20萬療程都由健保署埋單,只要穩定用藥8到12周即可完全治癒,治癒率高達98.4%。健保署統計,自2017年至今,補助C肝口服新藥已投入302.31億元經費。除了B、C肝炎以外,約有2成的肝癌病患,是由脂肪性肝炎等其他原因引起,造成脂肪肝的危險因子,包括營養攝取過多、肥胖、高脂肪食物、高血脂、過度飲酒、糖尿病控制不良以及缺乏運動,且脂肪肝沒有症狀,讓人難以察覺。國健署提醒,罹患脂肪肝應遵守醫囑,且定期回診,可透過減輕體重、健康飲食改善脂肪肝,並藉由均衡飲食、規律運動、養成健康生活型態。
-
2021-12-09 養生.聰明飲食
吃素減肥、養生小心過敏、血脂飆! 營養師曝「3大雷點」:還會暴肥
一名陳經理希望透過吃素來減肥、改善健康狀態,沒想到回診時,原本150mg/dl左右的三酸甘油脂,竟然飆升到了300mg/dl。經醫師仔細詢問其飲食習慣,才知道,原來是吃素沒有飽足感,讓他吃了大量米飯、麵包當點心,導致熱量超標。吃錯素食 恐誘發全身過敏、血脂飆升營養師劉語潔表示,素食吃對了能夠兼顧環保理念與健康,但吃素食最大的問題,除了常聽到加工製品伴隨的高油、高鈉,還會因為勾芡而吃進過多的熱量,甚至吃錯還可能讓血脂飆高、引發過敏問題。(推薦閱讀:外表出現「6症狀」小心是高血脂! 醫授改善關鍵)關鍵一:均衡飲食大家都知道蛋白質是構成身體組成的重要元素,而優質的蛋白質需要包含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需胺基酸」。劉語潔指出,一般來說肉類、蛋類都含有9種必需胺基酸,但是單一種植物蛋白質比較難全面覆蓋,因此,若是選擇吃全素,就要更注重飲食的均衡。舉例來說,素食者每餐至少需要有2-3份的蛋白質食物,一份大約是250cc的豆漿,或是說半個巴掌大的豆類製品,像是一份豆皮、半個傳統豆腐;蔬菜類則是可以分為深色蔬菜跟菇類兩個部分,再配上五穀根莖類的主食。(推薦閱讀:宋慧喬「豆腐減肥法」吃錯小心胖! 「豆腐熱量排行」曝光:第一名整塊都是油) 而在飯後可以搭配拳頭大的水果,以及早晚各一杯豆漿或是原味優酪乳,這樣多樣性的飲食,就能夠確保攝取到足夠的優質蛋白質、鈣及鐵質。 (推薦閱讀:喝豆漿補鈣,骨質仍快速流失? 營養師曝「真正高鈣食物」防骨鬆、骨折) 關鍵二:蛋白質基礎攝取量再加10%許多人會認為吃植物蛋白質比較難長肌肉,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植物性蛋白質跟肉類相比,人體吸收率確實會比較低。因此,劉語潔建議,吃素者對於蛋白質的目標最好可以再增加10%左右。雖然素食者不能吃肉,但是優質的蛋白質還是很多的,例如黃豆、黑豆、鷹嘴豆、扁豆都是不錯的選擇,建議用原型食物補充比較好;另外,也不建議多吃單一種豆類,因為特定種類的大量攝取,也容易造成腸胃道過敏。 (推薦閱讀:營養師認證「17種蔬菜」煮熟比生吃更營養! 沙拉最愛萵苣、紅蘿蔔、小黃瓜也在內) 關鍵三:維生素與鐵質吸收除了蛋白質以外,素食者最容易缺乏的是「維生素B12」跟「鐵質」,需要特別留意補充。劉語潔說,像是許多發酵食物中就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2,因此在飲食選擇上,可以適時加入泡菜、納豆、臭豆腐、天貝、味噌,增添風味又補充維生素B12。 (推薦閱讀:掉髮、疲倦、舌頭痛...小心身體缺鐵8大徵兆! 營養師告訴你「補鐵該吃什麼」) 此外,植物性的鐵質因為屬於「非血基質鐵」,跟肉類相比較不好吸收,但是可以搭配維生素C來增加吸收率,所以在餐後可以再來一份拳頭大的水果,像是一個橘子、半個芭樂,就能改善鐵質吸收。  延伸閱讀: ·植物肉比鮮肉健康? 營養師解析「兩者差異」:小心隱藏陷阱 ·為何吃素減肥沒瘦反變胖? 營養師曝「素食5大地雷」:你犯了幾種? 
-
2021-12-07 養生.運動天地
為什麼運動是最好的藥?研究證實:能治療26種病
我在前天和昨天分別發表了自由基有害?運動有害?上集和下集,駁斥那些會讓民眾對運動產生疑慮的網路資訊,但總覺得應該還要進一步讓讀者知道運動對健康的重要,尤其是它能治療多種疾病。我是在2016-3-18創設這個網站,5天後就發表了兩篇跟運動有關的文章(什麽是最好的運動;馬總統的伏地挺身),而到現在總共已經發表了56篇跟運動相關的文章。在這些文章裡最常出現的一句話就是「均衡飲食,有恆運動」。為什麼我會這麼注重運動?道理很簡單,因為「運動是最好的藥」。為了寫這篇文章我用exercise 和“best medicine”做谷歌搜索,共搜到琳瑯滿目大約是數百篇的文章,其中這幾篇是比較有來頭的:哈佛大學:Exercise is still the best medicine(運動仍然是最好的藥)Discover Magazine(發現雜誌):Why Exercise is the Real Miracle Drug(為什麼運動是真正的奇蹟藥)Long Island Center for Ear Nose Throat Health(長島耳鼻喉健康中心):Exercise- The Best Medicine!!(運動——最好的藥!!)Mercy Health System(慈悲健康系統):How exercise can be the best medicine(運動如何可以是最好的藥)美國心臟協會:Staying active is ‘the best medicine’(保持活躍是「最好的藥」)Texas A & M(德州農工大學):THE BEST MEDICINE: PROMOTING PHYSICAL ACTIVITY IN OLDER ADULTS(最好的藥:提倡年長者做運動)我也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做搜索,搜到這三篇:2015-11-25:Exercise as medicine – evidence for prescribing exercise as therapy in 26 different chronic diseases(運動作為藥物——用運動作為治療 26 種不同慢性疾病處方的證據)。這篇綜述為讀者提供了最新的循證基礎,用於將運動作為治療 26 種不同疾病的藥物:精神疾病(憂鬱、焦慮、壓力、精神分裂症);神經系統疾病(失智症、帕金森病、多發性硬化症);代謝疾病(肥胖、高脂血症、代謝綜合徵、多囊卵巢綜合徵、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冠心病、心力衰竭、腦卒中、間歇性跛行);肺部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囊性纖維化);肌肉骨骼疾病(骨關節炎、骨質疏鬆症、背痛、類風濕性關節炎);和癌症。本文會討論運動療法對發病機制和症狀的影響,也會討論可能的作用機制。我們會解釋科學文獻,並且會針對每種疾病為讀者提供有關運動處方的最佳類型和劑量的最佳建議。2021-8-1 :Exercise Is Medicine for Immune Function: Implication for COVID-19(運動是免疫功能的良藥:對 COVID-19 的影響)。本綜述支持體育活動是可以改善免疫監控,並有可能在三個預防級別對抗 COVID-19 感染和症狀。在一級預防層面,多項證據支持體育活動是對抗傳染病的免疫系統輔助手段。最近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規律的體育活動與降低 COVID-19 的風險有關,類似關於其他呼吸道感染的報導。雖然仍需要跟COVID-19 相關的特定研究,但來自其他類型傳染源(如流感)的調查數據支持體育活動在增強 COVID-19 疫苗效力(二級預防水平)方面的潛在作用。人們越來越意識到 COVID-19 可導致某些患者持續發病,而體育訓練和康復(三級預防水平)可用於改善身體素質、生活質量和免疫健康。2021-11:Exercise as Medicine for Older Women(運動作為年長婦女的藥物)。運動跟保護作用有關,但我國大多數成年女性不符合《美國人運動指南》中規定的體育活動建議。 本文討論了運動如何影響疾病並防止功能衰退。 也闡明了為什麼運動不是通用的萬能藥,而是醫生可以精確使用以影響無數健康問題的工具。 本文將提供有關身體健康評估和綜合治療的細節,以及醫生如何能更多利用運動來保持年長女性患者的健康。美國疾病控制中心有發表How much physical activity do adults need?(成年人需要多少體育活動?)。它說:「成年人每週需要進行150 分鐘兩種類型的體育活動來改善他們的健康狀況——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我們知道每週運動 150 分鐘聽起來很多,但事實並非如此。如果您每週進行超過 150 分鐘的中等強度活動,或每週超過 75 分鐘的高強度活動或同等組合,您將獲得更多的健康益處。」美國衛生部也有發表厚達56頁的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 2nd edition(美國人運動指南,第 2 版)。讀者Peter Liao昨天在臉書留言:「感謝教授解答我的疑惑, 之前對家庭醫生建議不要太常常運動,每天走走路就可以這個觀點感到疑惑」。我的回應是:「這類醫師不外乎就是本身懶惰,或是想討好客戶。」原文:運動是最好的藥,能治療26種病
-
2021-12-0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3動作無法達標代表行動力退化 簡文仁教2方法強化肌肉骨骼
入冬後,天氣驟變讓不少長輩的關節感到疼痛不已,加上戶外低溫更是不運動的最好藉口。物理治療師簡文仁提醒,關節不適必須立即就醫,瞭解關節退化的原因。而人開始退化與降低行動力有關,如果不持續運動,將會陷入惡性循環,從初期關節、肌力變弱,到最後完全不使用就會快速退化。退化主因,不是「過度使用」就是「沒有使用」。隨著年紀增長,行動力勢必會受到肌力、關節退化等因素影響。簡文仁表示,「退化」常被誤以為是「老化」。退化主因,不是「過度使用」就是「沒有使用」,而老化則是隨著年齡增長,漸漸失去功能,無法逆轉。對抗退化必須要找出原因,調整生活習慣;對抗老化則是要有健康策略。關節出現喀喀聲,兩方式強化肌肉骨骼。簡文仁表示,關節出現喀喀聲,顯示關節軟骨遭到磨損,屬於正常老化現象。但是如果走路姿勢不正確、體重過重、大腿肌力不足等,則會加速關節軟骨磨損。建議長輩,可以採取兩種方式,均衡飲食補充營養成分,另外就是增加肌力。1. 補充營養:攝取足量蛋白質,才能長肌肉。簡文仁表示,胃口不錯的長輩,只要均衡飲食,就能幫助關節補充營養,特別是蛋白質一定要足量攝取,搭配運動才能長肌肉。肌肉能保護關節,降低磨損的機率。如果胃口不佳,可以適時補充營養品,例如葡萄糖胺、軟骨素,可以幫助關節潤滑液分泌。另外,可以補充咪唑胜肽,簡文仁表示,長肌肉需要蛋白質,蛋白質屬於長鏈的胺基酸,長輩因為胃口或是牙口不好,不喜歡吃肉,攝取蛋白質相對困難。咪唑胜肽是由2個以上的胺基酸結合,屬於比較細的胺基酸,人體也比較好吸收。人體本身也會分泌咪唑胜肽,但隨著年紀愈來愈大,分泌的速度遠低於流失的速度。坊間的咪唑胜肽則是從迴游魚類提煉出來的,屬於一種胜肽,加強服用更能幫助長輩增長肌肉。除此之外,也建議可以補充維他命C、D,簡文仁表示,建立起足夠的肌群,需要多種材料,不能只靠單一的元素,就像是蓋房子,除了鋼筋水泥,也需要石灰、磁磚等協助裝潢。2. 開始運動:採循序漸進,習慣運動再加上重訓。很多長輩會說「一輩子都沒運動,怎麼可能再運動」。簡文仁強調「要活就要動」,擔心運動會增加身體負擔,就從最基本的開始做起,像是最簡單的「叭噗叭噗」,雙手張開後再握拳,這是所有人一定都做得到的運動。其餘的運動則視體能狀況,像是無法從椅子上自行起身的長輩,可以增加輔具,如扶手,幫助起身,多增加腿部肌力。腿部肌力足夠,關節被磨損的機率才能降低。如果從一般高度的椅子,透過扶手可以起身,可以降低椅子的高度,慢慢嘗試,多做幾下就能幫助腿部肌力增長。原地踏步也是幫助腿部肌力增加的方法之一。簡文仁表示,一開始每一個動作從五下開始,之後再變成十下,最多二十下。不間斷持續一個月,就會看見成績。簡文仁說,其實只要做一周就能看見明顯進步。開始培養基本的肌力以及體力後,可以慢慢接觸重訓,但千萬別操之過急,最好的方法是找教練,慢慢加強阻力,沒有經驗者,最好一開始別自己練,以免傷身。檢測行動力如果下列任一種方式無法達標或是有困難,顯示行動力開始出現問題。1.65歲以上的長者,每秒鐘至少要走0.8公尺。2.從椅子上起身不需要扶手,可順暢起身。3.上下樓梯時,可以只使用單腿的力量,往上或往下推進。
-
2021-12-04 養生.聰明飲食
護肝吃什麼?美國肝臟基金會分享養肝不踩雷5攻略!
雖然無法像心臟那樣,感受到肝臟的存在,但養成健康飲食,肝臟會以正常運作、身體狀況良好等訊息告訴你!但長期飲食不注意,你的身體反應也會告訴你,肝臟『過勞』了。肝臟過勞的警示訊號肝臟肩負著人體的解毒、新陳代謝等重要工作,吸菸、熬夜、飲食不均衡….等原因,都會造成肝臟過度工作,時間一久,肝臟就會出現『過勞』的跡象,例如:食慾不振、睡眠品質降低、記憶力減退、慢性疲勞、皮膚搔癢、眼睛皮膚發黃、體重增加/減輕、手掌變紅、乳房變大、性格改變、容易擦傷、腿/腳踝腫脹、理解力降低、注意力不集中、全身疼痛、身材臃腫、尿液顏色改變、經常發冷、眼睛嘴巴乾澀…等等。 肝臟是沉默的器官,即使出現損傷或過勞現象,也經常和其他疾病搞混!中醫師提醒,當出現這6項症狀,應盡早就醫檢查---https://bit.ly/3CanOYa 護肝養肝飲食不踩雷5攻略如果是肝病患者,飲食會根據病況需求進行調整,但對於大部分健康人群的護肝飲食,美國肝臟基金會(ALF)提出下列5點攻略。護肝飲食攻略一:避免吃這個!避免攝取高脂肪、高糖和高鹽的食物,遠離油炸食品,包括:炸雞、炸薯條、鹽酥雞、洋芋片、甜甜圈…等等。此外,生的或未煮熟的貝類,如:牡蠣和蛤蜊,絕對是禁忌。護肝飲食攻略二:與醫師討論酒精攝取量根據醫師評估肝臟狀況,可能是避免飲酒,或是限制飲酒量,一般來說女性限制飲酒量為每天不超過1杯,而男性每日限制飲酒量需在2杯以下。護肝飲食攻略三:均衡飲食選擇原型食物,包括:穀物、水果、蔬菜、肉類和豆類、牛奶和植物油。護肝飲食攻略四:多吃含纖維的食物纖維質可幫助肝臟維持正常運作,例如:水果、蔬菜、全麥麵包、大米和穀物…等,都可以滿足身體對纖維質的需求。護肝飲食攻略五:多喝水攝取足夠水分,不僅可以預防身體脫水的發生,也可以幫助肝臟更好地運作。溫馨提示:養護肝臟健康,其實日常生活就可以做到,肝臟健康,人生是彩色的;養肝攻略中除了健康飲食外,保持健康的體重也很重要,並定期運動。 俗話說,肝不好,人生是黑白的,除了在飲食上需要特別注意,避開肝臟の地雷飲食,醫說:肝臟照護健康2攻略---https://bit.ly/3HfsX4T 參考資料來源:美國肝臟基金會(ALF)
-
2021-12-02 該看哪科.婦產科
林依晨產後復出「根本看不出來生過」 靠3招快速瘦身!
●懷孕增重10到12公斤,生產能減5公斤●月子餐低油飲食,營養均衡最重要●最好產後至少半年,再積極減重藝人林依晨10月順利產下一女,日前做完月子復工,亮麗現身出席活動,網友們驚呼「根本看不出來生過」,很羨慕林依晨產後能快速恢復身材。雙和醫院附設產後護理之家護理長陳燕菁表示,只要月子好好重新調理身體,均衡飲食、簡易運動,加上哺餵母乳,幾乎都能幫助產婦做完月子之後,恢復到先前的狀態。孕期變胖 大多是水分林依晨透露,懷孕期間變胖11公斤,大多是水分,才有辦法在短時間瘦身,不過還有1到2公斤需要努力。至於是否休息不夠,她說,休息一個多月了,應該不會休息不夠,坐月子的重點是「媽媽心情好,身體才會健康」。陳燕菁指出,懷胎10月,正常孕婦會增加10到12公斤的體重。林依晨懷孕胖了11公斤完全在正常範圍內。一般產婦把3000公克左右的寶寶產下,包含失血、胎盤等,大約能少掉5公斤體重。瘦身法1:哺餵母乳,消耗500大卡結束生產後,媽媽會處於「大量流汗」階段,身體自然要排出水分、惡露等,也能幫助體重減少1公斤左右。現代的媽媽幾乎都會選擇哺餵母乳,餵母乳非常消耗媽媽的熱量,一天能消耗約500大卡。瘦身法2:簡單運動,減重效果更好坐月子期間,如果搭配簡單的運動,更能達到減重效果。陳燕菁表示,自然產後三到五天、剖腹產二周後,傷口逐步復原,之後可開始做腹部的收縮、呼吸運動,以及臀腿部收縮陰道運動,不僅能幫助肚皮慢慢恢復彈性,也能幫助因懷孕位移的器官,慢慢歸位。有些媽媽會在坐月子期間找按摩師,提升淋巴及血液循環。瘦身法3:月子餐多攝取優質蛋白質坐月子期間,飲食非常重要。陳燕菁說,產後一周內,傷口癒合期,需要蛋白質協助,建議月子餐多提供好的蛋白質給媽媽,如魚肉、雞肉。過去常會給媽媽吃的麻油雞「太油」反而造成負擔,現在月子餐多採低油飲食。陳燕菁表示,如果在家中坐月子,飲食原則是餐餐營養均衡,六大類食物每天都要吃到,切記千萬別挑食,有餵母乳者,月子餐可以規畫每天總熱量為2000到2500大卡的餐點。不建議斷食或激烈減肥陳燕菁提醒,坐完月子之後,可以恢復一般飲食,但不建議採取「斷食」或任何「激烈的減肥手段」,最好是產後至少半年再積極減重,否則身體會產生很大的負擔。產後憂鬱怎麼辦?●林依晨提到「媽媽開心,寶寶就健康」。陳燕菁表示,女人從懷孕到生產,就像是經歷一場重病,懷孕期間母體為了給寶寶足夠的營養,荷爾蒙、內分泌系統等都會受到影響,也可能影響掌管情緒的腦部,因此約有七到八成的產婦二周內會出現憂鬱症狀,少部分會確診為憂鬱症。陳燕菁說,不少月子中心會在產婦生產二周內舉辦講座,讓媽媽們適當地發洩自己的情緒,同時也有心理諮商的支援,協助正念引導,通常過了二周後,大多會忘記當時的情緒,逐漸恢復正常的情緒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