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2 新聞.元氣新聞
搜尋
均衡飲食
共找到
807
筆 文章
-
-
2022-04-21 癌症.大腸直腸癌
38歲自律男不菸不酒竟癌末 醫:定期癌篩是救命關鍵
38歲賴姓男子生活作息正常且自律,不菸、不酒,數月前下腹悶痛以為致消化不良,直到近期血便就醫,確診為大腸癌第四期合併多處轉移,醫師提醒民眾,大腸癌初期沒症狀,一旦察覺異常求診往往已是中晚期,建議定期癌篩是救命關鍵。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林敬淳說,大腸癌已連14年蟬聯國人十大癌症榜首,據統計顯示,大腸癌雖好發於50歲以上民眾,但國內患者有年輕化趨勢,由於大腸癌初期沒有症狀,一旦察覺異常求診,往往已經進入中晚期階段,因此建議,定期癌篩是救命關鍵。他指出,臨床就發現不少三、四十歲患者求診,以這名年輕患者為例,平時飲食及作息都十分自律,手術後,病情穩定控制中,由於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建議民眾有症狀務必盡早篩檢。林敬淳說明,腸癌根據腫瘤長的位置不同,可以分為大腸癌及直腸癌等,早期大腸癌經過手術治療,其治療效果通常都非常好,然而大腸癌初期沒有症狀,一旦察覺異常求診,往往已經進入中晚期階段,甚至出現遠處轉移的情形,凸顯出早期篩檢的重要性。林敬淳提醒,大腸癌腫瘤或是瘜肉,有機會受因糞便摩擦而流血,因此可透過檢查,揪出肉眼看不見的血液;目前國健署便補助50歲到57歲民眾,每兩年可做一次糞便潛血免費檢查,一旦檢查結果出現陽性,可進一步再透過大腸內視鏡檢查,確認是否罹癌。他建議,民眾本身若有大腸癌家族遺傳史,或者排便、飲食習慣不正常等情形,可以透過癌症篩檢或大腸內視鏡檢查是否有大腸瘜肉,若早期發現及早處理,可降低七到九成以上轉化成大腸癌的機率,平時則應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均衡飲食,多攝取蔬菜水果類,幫助身體排便順暢,遠離大腸癌的威脅。
-
2022-04-17 養生.聰明飲食
你以為是蔬菜但都是澱粉!營養師揭10種常被搞錯的食物
大家從小聽到大的「澱粉」,餵飽了我們之餘,也成了不少女星的瘦身黑名單。很多女星為了瘦身,會避免吃澱粉,只吃蔬菜。其實澱粉存在於很多食材中,我們不知不覺間已經吃下很多澱粉,我們常吃的香甜玉米就是典型的例子!植物不等於蔬菜 這些其實是澱粉營養師余朱青表示,想達到均衡飲食,需攝取6大類食物。包括有全榖雜糧類(包括米麥類、澱粉根莖類、豆類及果實類)、蔬菜類、豆魚肉蛋類、乳品類、水果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但余朱青要強調,「有些你以為吃的是蔬菜,其實是澱粉!」例如玉米、豌豆和紅蘿蔔組成的「三色豆」其中的玉米、豌豆就是屬於澱粉類,但是紅蘿蔔,是屬於蔬菜類。 另外余朱青提醒,不要以為:「只要是植物就是蔬菜」,像是蓮藕、南瓜、山藥、牛蒡,其實也是澱粉類;另外常見的還有菱角、玉米、地瓜、馬鈴薯、芋頭等,都是可以當成主食的澱粉類。減少吃醣類 有些菜沒節制吃會變胖余朱青表示,這些全殼雜糧類有些也是好的澱粉來源,富含一些營養素、礦物質等,像是玉米、地瓜。 但余朱青提醒,不要以為他們是優良澱粉就攝取過量。這些食物熱量仍然比蔬菜類高,在攝取時還是要留意份量。另外她看到很多在減脂的朋友,以為只要減少吃醣類,少吃主食減少澱粉攝取就好;其它食物就沒有控制份量地大吃。但有些菜不屬於蔬菜類,沒有節制的吃,反而吃進更多的熱量及醣份。她建議在減脂的朋友可別忽略這些以為是蔬菜,其實是澱粉類的食物。另外,一般的蔬菜100公克熱量大約18大卡。總碳水約2.4公克,不過像蔬菜的澱粉類,像是牛蒡100公克熱量84大卡,總碳水就有19.1公克。是蔬菜類的8倍。還有玉米的小時候玉米筍,它是屬於蔬菜類,玉米,則是全榖雜糧類,玉米的總碳水11.4克,玉米筍則是5.8克。蔬菜熱量低又容易有飽足感,是在減脂及注重飲食健康的朋友的好選擇。「在選擇蔬菜時可以判斷一下真的是蔬菜,還是澱粉。如果是澱粉類在攝取的份量上,就要拿捏。」▲余朱青表示,不是所有植物都是蔬菜,有很多可能是澱粉!(圖/截取自營養師余朱青FB)(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農委會公布「農藥殘留最多16種蔬菜」!吃下肚恐傷肝腎 營養師授「無毒洗菜法」 ·「這些蔬菜沒煮熟」吃下肚恐中毒! 生菜沙拉必加甘藍也在內
-
2022-04-13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愛運動也會心房顫動?醫:強度太低或太高都不好,留意心悸早治療防中風、心衰竭
心房顫動常被認為是高齡者才會有的健康問題,事實上年輕族群也需留意,特別是平時有高強度運動習慣、或是本身就為運動員的族群更要小心,雖然運動普遍被認為有利身體健康,但強度較高的運動卻有可能對身體造成負擔。 長期高強度運動,易增心房顫動風險! 據《英國運動醫學期刊》研究指出,從事籃球、足球、橄欖球等綜合型運動者,罹患心房顫動的機率是常人的2.5倍之多。而據2020年美國心臟科醫學會醫師刊登於Circulation循環期刊上,探討運動對心臟血管健康影響的回顧論文中提到「過度的高強度運動容易引發心房纖維化,進而形成心房顫動」。 動,不動,都會心房顫動?醫:強度太低、太高都不好 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委員沃宏達醫師表示,缺乏運動者,出現三高等慢性疾病,進而引起心房顫動等心臟疾病的可能性較高;但從事強度過高的運動時,心臟為了提供身體更多的血氧,結構上會漸漸出現增厚、肥大等改變,長期下來就有可能增加心律不整、心房顫動等心臟疾病的風險。 雖然民眾和運動員的運動強度有所不同,不必過度擔心,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民眾日常也是有可能接觸到高強度的運動項目,例如鐵人三項、馬拉松、單車等,常有挑戰較高強度、較遠路程的情況。而這些族群往往容易有「多運動對身體有益無害」的觀念,一旦心臟出現症狀時甚至認為「我平常都有在運動,這點問題不要緊。」容易輕忽心房顫動警訊。 心房顫動血塊塞哪就壞哪,心悸等相關症狀要留意! 沃宏達醫師指出,心房顫動的症狀因人而異,不過基本上大同小異,初期可能出現陣發性的心悸、胸悶、喘不過氣、心跳不規律等。也因為這些症狀日常並不罕見,再加上多以短暫、間歇性的形式發作,病患大多認為休息一下即可,鮮少放在心上,以及前述提到將運動和健康劃上等號者,往往都容易錯過黃金治療期,置身於中風、心衰竭等風險當中。 沃宏達醫師解釋,當心臟出現心房顫動等收縮異常的情況,心臟將無法有效的推動血液,進而產生血塊,若血塊在被送往身體各處時阻塞形成血栓,栓塞的部位組織接收不到血流,就可能出現缺氧、壞死。當中又以腦中風最為常見,約占中風主因20%以上,這些問題不僅造成生理上的痛苦,對於照護者、家庭而言也是莫大的負擔。因此提醒,即便非運動員,平常有習慣從事高強度運動者也需留意相關症狀。 心房顫動可治療、改善,有所自覺及早就醫是關鍵! 即便有自覺為高風險族群、或是被診斷為心房顫動的患者,也不必過度緊張,沃宏達醫師表示,心房顫動可以透過生活調整、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三大方向著手改善。 在生活調整上,除了良好的生活作息、均衡飲食外,沃宏達醫師也建議有運動習慣者,可以漸進式進行中低強度的有氧運動,例如慢跑、游泳、快走等,並遵循「333運動」培養規律運動習慣,也就是每周3次,每次30分鐘,心跳速率達每分鐘130下。若身為運動員無可避免高強度運動,自然就得斟酌並留意身體狀況。 沃宏達醫師表示,在治療方面以「預防血栓」以及「矯正心律」為主。例如使用口服抗凝血劑,降低血塊、血栓形成,減少中風、心衰竭的可能性。而電燒、抗心律不整藥物等治療方式,則可將心跳節奏調整回正常,藉此改善心房顫動的問題。當然,每個人的改善、治療方式也可能有所不同,重要的是有所自覺,及早就醫進行檢查,並和醫師討論相關的對應方式予以治療,如此便可在生活、運動、健康取得平衡。 《延伸閱讀》 .心房顫動極易腦中風!醫:三高族等注意脈搏早檢查。 .心房顫動染疫重症、死亡風險高!心臟科專家教正確護心關鍵!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4-11 養生.運動健身
八段錦健身提升免疫力 八動作口訣在家做
● 類似氣功,各年齡族群都適合練● 配合呼吸吐納,可健身祛病● 很好的有氧運動,不受場地限制疫情又起,不僅要打疫苗、戴口罩、勤洗手、清潔消毒,更重要的是增強自身免疫力。可以透過均衡飲食攝取充足營養素,加上規律運動,打造健康好體質,對於防疫有很大的幫助。從中醫觀點來看,類似氣功的「八段錦」,具有舒緩身體僵硬疼痛、穩定身心狀態,達到健身祛病功效,非常適合在家自學。可促進血液循環新冠病毒主要是從口鼻入侵、侵犯肺部,影響整個呼吸系統。WaCare專家、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傷科總醫師林宏恩表示,八段錦以「呼吸調息」導引全身肢體,根據動作的開、合、提、落、屈、伸、升、降、旋、收,配合各種呼吸吐納,每天抽空練習,可以提升身體各項機能,掌握好呼吸節奏,還能達到理想的運動效果,幫助減脂。林宏恩說,各年齡族群都適合練八段錦,初學者應先講求動作平穩,熟練之後再結合呼吸技巧,一次練習30至40分鐘左右為宜,長期累積所展現出來的功效是身體自然放鬆、促進血液循環。八段錦是其他運動的基本功,也是很好的有氧運動,不受場地限制,疫情期間在家適度鍛鍊,可以循序漸進貫通全身的氣場。記住八動作口訣練八段錦之前宜先暖身,林宏恩提醒,剛開始動作用力不需要太大,運用八個簡單動作伸展身體不同部位,並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上,掌握「吸氣時腹肌收緊、呼氣時腹肌舒張」原則。只要經常練習,整套動作連貫相隨、柔和緩慢,有利於肺部的擴張、調節心率和血壓,甚至是改善失眠症狀。熟記八段錦的八種動作口訣,能更加熟練招式!其中,第一式的「兩手托天理三焦」與第四式的「五勞七傷往後瞧」有助於防疫。所謂三焦為胸腔、腹腔與骨盆腔,將雙手高舉過頭用力向上推,眼睛向上注視自己的雙手,再慢慢將手放下。五勞是指心、肝、脾、肺、腎五臟勞損,七傷為各種情緒傷害,動作隨著轉頭後瞧時,兩臂外旋、兩肩後張,於體側伸拉拔長。八段錦八招七言口訣1.兩手托天理三焦2.左右開弓似射鵰3.調理脾胃單臂舉4.五勞七傷往後瞧5.搖頭擺尾去心火6.兩手攀足固腎腰7.攢拳怒目增氣力8.背後七顛百病消更多元氣一日課 歡迎加入元氣網的「會員專屬一日課程服務」,推出自主運動、生活技巧、健腦活動、健康知識等課程,鼓勵民眾線上學習。除了中醫健身的八段錦,另規畫熟齡減重、預防大腦退化、血糖控制、舒眠瑜伽等內容,每日制定規律飲食與運動計畫,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健康養生法,歡迎加入:https://pse.is/44nr7e
-
2022-04-08 失智.新手照顧
延緩退化/失能者沒照顧好,可能更惡化!「日常照護10技巧」預防再次發生
無論是年老,或是因疾病而造成身體的失能,身邊的家屬一開始光是要了解照護技巧和醫療知識,就一個頭兩個大了;更何況後續的長期照護,許多未知和突發的狀況讓人倍感艱辛。讓我們能關關難過、關關過,並且在控制、治療病情外,也以「預防再次失能」為日常照顧的重點。這裡整理了「日常照護技巧10重點」,來看看目前能做到幾項。1、定期帶失能者做健康檢查失能者的健康是照顧上的第一要點,家屬應與醫生討論預防再次失能的用藥,和要做哪些健康檢查,例如:大腸癌篩檢、子宮頸抹片、乳癌篩檢、骨質疏鬆篩檢等等。疾病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健康檢查能幫助失能者與家屬了解目前的病況並擬定因應的措施。2、定期帶門診持續的追蹤與治療家屬記得不要只拿藥而不回診,唯有定期回診,才能讓醫療團隊實際了解失能者目前的病況變化,讓醫師能針對近況「對症下藥」。並且能將照護期間所遇到的困難與擔心,與醫療或照護團隊討論。3、遵照醫生指示用藥有任何服用藥物的問題,例如身體有其他不適、副作用等等,應及時咨詢醫師。此外請遵照醫囑用藥,以確認用藥的療效。4、均衡飲食與適當水分一般人的用餐進食能帶來身心的快樂與滿足,失能者當然也是。有許多人會說:「他能吃的食物不多。」那麼我們可以在色澤、氣味、擺盤等多做變化,讓感官依舊可以享受食物帶來的趣味,盡可能不要像「做功課」的態度讓失能者用餐。營養和飲食照護做得好,失能者才有充足的營養和體力,讓自己變得更好。此外,水也不是喝多就代表對健康好,要依目前的情況給失能者水喝。可以進一步與醫療、照護團隊討論,目前病症與病況的飲食照護。5、口腔衛生與身體衛生口腔清潔對於失能者的健康非常重要,一但忽略了,可能會間接導致身體的健康狀況持續下滑。此外,替失能者重視身體的衛生清潔,也能幫助他們重拾自信與展開社交活動。6、失能者更需規律運動運動的好處我們從小聽到大,對於失能者而言,運動更是好處多多。一開始時,我們可以用漸進與規律的方式增加運動的強度與頻率,循序漸進地誘導失能者維持規律的運動,運動能幫助失能者維持身體健康、避免跌倒和促進大腦健康。動動手、動動腳、動動肩膀,除了到戶外運動外,即使在室內,也有許多健康操可以運用喔。 7、維持規律的作息培養每天運動、曬太陽的習慣,還有規律的睡眠作息,將有助於失能者改善情緒、生理時鐘與時間睡眠。8、與朋友往來,參與各種社交活動即使目前身體有一些不便,仍要讓失能者持續參加社區舉辦的各種活動,以保持身心活躍。有些失能者會擔心自己的外貌變得不好看,那麼我們可以花一些巧思,除了注重個人衛生清潔的原則外,也可以隱藏尿袋、管路,或是裝飾輪椅等方式。讓失能者獲得自信,了解到:「除了生病,我和其他人沒什麼不同。」9、照顧心情與情緒身體的照護需要專業的學習,但心裡與情緒的照護,也是要我們多「練習」喔。我們可以多用肯定語、不用否定語與失能者溝通,並且經常地鼓勵他、傾聽他,讓他心理的不安可以轉化成前進的力量,給失能者多一些寬容與體貼,無論是對於病況或是我們自己的心情,才能有顯著的提升。有時我們會因一些狀況而忍不住想要指責,我們可以試著深呼吸,不要讓情緒控制場面。當失能者情緒不好時,我們可以用轉移注意力和場景轉換的方式,讓他也有轉換情緒的方式。10、注意失能者的外出安全原本的騎車或開車出現困難時,可以因他的個別需要,調整交通工具,例如從摩托車改成電動車,或是考慮其他交通方式。我們也可以為他們申請安全手鍊、按捺指紋、守護QRCODE、GPS裝置等預防走失,讓彼此都多一份安心、少一分擔心。
-
2022-04-08 失智.新手照顧
外出旅遊/掌握出遊要點,帶失智長輩出門旅遊不再是難事
有多久沒帶爸媽出遊了呢?世界上最艱難的旅程,莫過於帶家人去旅行,被從頭嫌到尾心好累!其實只要掌握「主角是爸媽」,加入他們的喜好就搞定一大半。帶長輩出遊大不易,帶患有失智症的長輩,更要考慮身體狀況、精神行為、飲食安排以及順應各種需求與情緒,行前列好教戰守則才能玩得更盡興。規劃孝親小旅行 有哪些讓人頭痛的問題回憶小時候去過的遊樂園、風景區、森林遊樂區等景點,都是父母親悉心規劃、在一旁照顧陪伴,長大後想反饋帶爸媽出遊,為什麼變得好難?衛福部桃園醫院腦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江俊宜分享經驗,成年人的想法主觀強烈,也因抱持著「美好幻想」忽略現實狀況,孝親之旅成了一路吵架的鬧劇。而爸媽若患有失智症,一起出遊須注意更多食衣住行要點,減少不適當的脫序行為。【帶失智長輩出遊的5大注意事項】・把握「慢」及「用心」原則,不趕行程、事先探勘・選擇高齡友善的景點,方便規劃串起無障礙行程・依天氣狀況準備出遊物品,因應雨天和氣溫變化・善加利用穿戴裝置,監測身體狀況並掌握行蹤・跟醫師討論用藥問題,開安神藥物幫助睡眠掌握出遊三要素:天時、地利、人和古語有云,想成功完成一件事,要天時、地利、人和 才可發揮最大加乘作用,江俊宜說帶失智長輩出遊也是!首先是天氣佳,陰雨溼滑影響行動不便,灰濛濛的天色也容易讓人心情鬱悶,天一暗就開始焦躁不安、吵著要回家。失智症患者因為認知能力逐漸退化,很容易因為外在環境變化而情緒躁動,當天色昏暗或室內燈光不足,常出現「黃昏症候群」,增加照顧難度 。出遊若遇天氣不好,可考慮改換室內景點,例如博物館、美術館、觀光工廠等,寬敞動線和多元展品帶來溫馨感受,同時緩解照顧者的壓力。地利則是考慮長輩的體力和行動力 ,以「失智友善旅遊」為主軸,安排無障礙車輛、無障礙飯店,包括餐廳也要先查詢適合長輩牙口的菜色。面對豐盛的美食,長輩若是「看得到,吃不到」,心情也會受到影響;江俊宜提醒注意均衡飲食與充足水分,要定時引導上廁所,降低「因為忘記上廁所,不小心漏尿」的窘境。在人和方面,帶失智長輩出門要「輪流陪伴出遊」 ,家人相互支援、隨時有一人陪著,讓長輩感覺到關懷有愛,照顧者也不用獨自承擔情緒壓力而疲憊崩潰。如何更省事帶失智長輩出遊同行除了天時、地利、人和,江俊宜強調從食衣住行育樂六大面向規畫旅遊注意事項,大多數失智長者平日生活作息規律,外出要控制好「環境變動」因素,防止在不熟悉的環境中因緊張而情緒暴走或跌倒受傷。◎食:先預訂餐廳,詢問是否有適合熟齡長輩咀嚼吞嚥的料理,避免讓失智者自己吃糊食的孤獨感。◎衣:選擇穿脫方便的衣褲鞋襪,多準備一套衣服替換;季節交替早晚溫差大,攜帶外套禦寒保暖。◎住:可搜尋符合「高齡友善旅館認證」的旅宿,提供防滑、防跌的貼心設備,多了安全防護。◎行:除了攜帶日常行動輔具,可租借電動輪椅讓長者保留體力玩樂,行程先從短程規劃開始。◎育:適度安排爸媽去過的景點或經典遊樂區,用懷舊治療幫助失智長輩的認知刺激,喚醒記憶。◎樂:安排景點宜少不宜多,縮短拉車時間多定點停留;4至6月、10至12月氣候宜人,最適合出遊。◎其他:記得多補充水分,同時要定時引導上廁所,江俊宜建議2小時一次,減少依賴尿布的羞恥心。「出門的意義比玩樂還要大!」江俊宜觀察經常走出戶外的失智長輩,精神症狀明顯降低,尤其家人陪伴出門曬太陽,有助於穩定情緒,也增加了與人交際的刺激,有機會減緩惡化。如何讓失智長輩玩得安心又開心,是照護一大課題,行前可和主治醫師討論,是否調整用藥或增加安定藥物,另做好旅途中的注意事項,一圓全家外出走走的美夢。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2-04-08 養生.保健食品瘋
「維生素A」補眼睛兼抗氧化!醫師、營養師教你三餐食物這樣吃,不會再缺維生素A
「吃胡蘿蔔顧眼睛」的觀念我們在餐桌上從小聽到大,這確實是其來有自,因為胡蘿蔔當中的beta-胡蘿蔔素能轉換成維生素A,是維持正常視力的必要營養素。不過維生素A除了護眼,對身體的重要性還有哪些?為什麼我們在市面上比較少看到主打維生素A的保健食品或營養補充品?這篇文章會解釋維生素A對健康的影響,同時也會說明日常飲食裡有哪些攝取維生素A的選擇,以及比起缺乏維生素A,我們反而得更注意「過量」的風險。維生素A是什麼?維生素A是一種脂溶性的維生素,也稱維生素A、Vitamin A,以多種型態存在,如視網醇、視網醛、視網酸、視網酯等。維生素A在腸道中被吸收,且90%以上會被轉化成視黃酯的形式儲存在肝臟中。維生素A的好處1. 維持在暗處視覺,幫助視網膜的修復2. 維持上皮細胞的完整性,維持皮膚、毛髮與黏膜健康3. 幫助牙齒和骨骼的發育與生長4. 維持正常生殖功能5. 抗氧化,能中和有害的自由基,增強身體抵抗力所以如果缺乏維生素A,會造成夜盲症、掉髮、皮膚乾燥、毛囊角化症、乾眼症、結膜或角膜軟化潰瘍、骨骼無法正常生長、牙齒及牙齦受損、免疫力下降等等症狀。不過就目前台灣的生活水準,一般人不太容易會有維生素A缺乏的問題發生。維生素A豐富的食物有哪些?1. 動物肝臟(豬肝、雞肝、牛肝、鵝肝、鴨肝等等)2. 魚肝油(魚肝油與魚油是不同的,「魚油」負責補充 EPA 和 DHA)3. 蛋黃4. 乳製品5. 深綠色及深黃色蔬菜。維生素A主要來自當中的「β-胡蘿蔔素」,包括:- 地瓜(甘藷):營養師高敏敏指出,與其他種類的地瓜相比,「紅肉地瓜」每100公克熱量最低,還含有最大量的維生素A與維生素C。- 胡蘿蔔- 黑豆- 菠菜- 空心菜- 油菜- 南瓜- 櫛瓜6. 水果。雖然維生素A在蔬菜中的含量通常比水果豐富,但有幾種水果也含些許維生素A:- 芒果- 葡萄柚- 瓜類水果(哈密瓜、西瓜、木瓜)維生素A的每日攝取量要多少才夠?根據衛福部的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不同年齡的每日維他命A攝取各有上限:- 3歲以下:600微克- 4-9歲:900微克- 10-12歲:1700微克- 13-15歲:2800微克- 一般成年人與孕婦:3000微克每天吃五份蔬果,即可提供成年人約50%至65%的維生素A建議攝取量,所以通常只要均衡飲食,就不會有維生素A缺乏的情形;台灣癌症基金會也建議,每日吃一小條或大的胡蘿蔔半條,就能補充最適量的維生素A。基本上一般人不需要額外補充維生素A的營養品,尤其是內臟類,像鵝肝、豬肝等等,一天吃一小口就超標了。維生素A攝取過量也會「中毒」因為脂溶性的維生素A無法隨著多喝水排出體外,維生素A攝取過量超過六個月容易產生中毒症狀,可能對肝臟、骨骼及腦部造成損害。衛福部食藥署強調,長期食用大量動物肝臟、魚肝油或服用高劑量補充劑才是造成維生素A中毒的主要原因,所以也提醒看到維生素A、D對成長有益的家長就希望為孩子補充營養,但不代表維生素A攝取愈多愈好,相關食品應擺放在小朋友不易取得的地方以免誤食過量而中毒。維生素A攝取過量出現的症狀包括:1. 噁心、嘔吐2. 頭痛3. 暈眩、視力模糊4. 肌肉不協調5. 毛髮脫落6. 皮膚乾燥7. 中樞神經效應8. 腦脊髓液壓力增大9. 肝臟纖維化或肝硬化10. 肌肉無力11. 骨骼疼痛或骨質流失12. 嗜睡或易怒13. 新生兒出生缺陷那到底要怎麼吃維生素A 呢?大原則就是不偏食,避免大吃內臟類,就能滿足身體對維生素A的需求了。資料來源:吃維生素A 也會中毒?聽說胡蘿蔔(紅蘿蔔)吃太多,會導致維生素A中毒,是真的嗎?維生素A、D多吃比較好嗎?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延伸閱讀: 平衡自律神經第一步:這4種食物少碰為妙!消耗體內B群讓你「慢性發炎」
-
2022-04-0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彰化又有確診者足跡 醫籲「三避免六做到」維持免疫力
雖然時序入春,但氣溫受大陸冷氣團的影響,今天清晨全台最低溫僅攝氏10.1度,未來10天內天氣回暖,中部地區氣溫介於16到27度;今天衛福部彰化醫院院長曾孔彥指出,低溫適合病毒存活,時值Omicron變異病毒株大肆流行期間,民眾一定要睡眠充足、多運動,保持身體足夠免疫力對抗病毒。根據氣象預報顯示,今天清晨全台最低溫出現在苗栗縣西湖的攝氏10.1度,台南以北和宜蘭的氣溫攝氏12到14度,白天冷氣團減弱,氣溫明顯回升,中南部最高溫25到27度,但中部地區晚上16至19度,日夜溫差約7度,今、明兩天彰化地區日夜溫差達10度。曾孔彥說,病毒和病菌對溫度的適應剛好相反,病菌喜歡溫暖,病毒喜歡涼冷,最近天氣忽冷忽熱,低溫10多度,高溫20多度,適合病毒存活,越冷越活躍,人體固然會自動調節適應冷熱溫差,但應先做好自我防護,維持免疫力預防疫毒入侵。因彰化連日都有確診者活動足跡,人心惶惶。曾孔彥認為,太陽高升之前,天氣仍涼冷,目前全台Omicron變異病毒株疫情緊繃,這時首先避免到人潮擁擠的地方,避免喝酒、熬夜破壞身體免疫力,其次白天氣溫上升出門,做到外出要戴口罩,平時勤洗手,睡眠充足、作息正常、適當運動、均衡飲食。度過疫情緊張時刻。
-
2022-04-04 該看哪科.皮膚
早晚溫差大讓皮膚癢?專家教吃5大食物助皮膚保健
●皮膚癢別過度搓洗,以免破皮出血●注意疾病引起的皮膚搔癢●均衡飲食、遠離地雷食物季節更迭之際,常發生季節性皮膚癢,近日早晚氣溫變化大,許多民眾因皮膚紅腫發癢就診,不少患者還抓到破皮流血感染蜂窩性組織炎。WaCare專家、護理師周珈汶表示,季節性皮膚癢又稱為「缺脂性濕疹」,當氣溫變低時,人體分泌的油脂變少,皮膚容易失去水分而變得乾燥、發癢、脫屑,若過度清潔、沖洗熱水,症狀會更嚴重。NG行為 讓皮膚失去油脂周珈汶說,當身體出現白色細小皮屑,表示油脂分泌不足,有些人誤以為洗不乾淨而加重搓澡力道,皮膚反而更乾裂、乾癢。常見的NG行為包括洗澡時水溫過高、過度清潔、不斷沖洗、去角質等,會把皮膚表面的天然水脂層洗掉,失去水分及油脂的保護。哪些人容易有皮膚搔癢的問題?周珈汶說,老年人、小孩、腎臟功能不好者、糖尿病患者及接受化學治療患者等,他們的皮膚油脂分泌會隨著身體功能變化而減少,應加強保護肌膚、調整生活作息,出現傷口時務必尋求皮膚科醫師協助,避免細菌感染出現併發症。改善生活習慣 穿棉質衣服周珈汶建議,可從日常生活習慣下手改善,避免或舒緩皮膚發癢症狀。首先是注意沐浴及泡澡次數不宜太多,水溫避免過高;選擇中性或質地溫和的清潔用品,洗完澡後立刻塗抹保濕乳液;穿著寬鬆舒適的棉質衣服;平常要多喝水、做好防曬。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因接觸面多、過度摩擦的搔癢問題也多。周珈汶提醒,皮膚有異常症狀時,不要自行購買外用藥膏,應先就診找出根本問題對症下藥,有些皮膚癢可能是內臟疾病所引起,千萬別忽視搔癢帶來的警訊,錯過了黃金治療時機。注意飲食忌口 補充營養素皮膚發癢、紅腫有哪些飲食禁忌?周珈汶強調,發病時忌吃羊肉爐、薑母鴨、麻辣火鍋等辛辣及含酒精成分的食物,也要少吃重口味油炸食品,這些都會讓身體釋放組織胺,易產生搔癢感。在預防保養飲食上,建議可多吃富含鋅、維生素A、B、C及必需脂肪酸等五大營養素食物,減少身體發炎反應。當皮膚搔癢難耐時,周珈汶建議,可用冰敷緩解,或拍打取代抓癢,若無法改善症狀,一定要就醫治療,勿信偏方,避免造成皮膚二度傷害。皮膚保健5大營養素食物鋅:牡蠣、牛肉、豬肉、南瓜子、堅果維生素A:豬肝、腰子、紅蘿蔔、南瓜、深綠色蔬菜維生素B:糙米、燕麥、豬肉、牛奶、綠葉蔬菜維生素C:花椰菜、甜椒、芥菜、苦瓜、芭樂必需脂肪酸:鮭魚、鯖魚、酪梨、核桃、芝麻
-
2022-04-02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晚上失眠怎麼辦?美國睡眠醫學學會點名14個提升睡眠品質的方法,讓你不再夜夜數綿羊
你知道晚上睡得好不好,與白天及睡前的行為有很大的關係嗎?睡前的活動,會影響你是一覺好眠或是半夜數綿羊!國家網路醫藥整理美國睡眠醫學學會點名14項睡前習慣,藉由規律的作息養成好睡眠!影響睡眠的因子,遠比你想得到的多更多日常生活,飲食部份,包括吃什麼、喝什麼以及服用的藥物;日常作息的規劃,都會明顯的影響睡眠品質。某些情況下,即便是細微的調整,也可能讓你睡得香甜或是讓你夜不成眠。認知行為治療可以改善失眠“睡眠衛生”,是指一系列健康的睡眠習慣,可以提高你入睡和保持睡眠的能力。這些習慣可以幫助及改善睡眠健康。當晚上睡不著與失眠作戰時,睡眠衛生是認知行為治療(CBT)的部份,對於慢性失眠患者是最有效的長期治療方法。失眠藉由認知行為療法,有機會幫助改善睡眠問題。如果有難以入睡或想改善睡眠,不妨試試美國睡眠醫學學會點名14項睡前習慣:1.維持在固定的時間睡覺、起床,不管是在週間、週末或連假期間。2.設定每晚睡眠時間至少有7-8小時。3.除非已經有睡意了,否則不要睡覺。4.如果躺在床上20分鐘後還沒有睡著。起身,在燈光較為昏暗的環境下進行溫和的活動,直到有睡意再上床。千萬不要接觸電子產品。5.例行的讓自己在睡前,進行全身放鬆,可以嘗試靜坐、泡澡等。6.床的使用僅限於睡覺和性生活。7.保持臥室安靜且溫度保持舒適、涼爽。8.盡量避免夜間在燈火通亮的環境。9.睡前至少30分鐘關閉電子設備,像是手機、平板、電腦等。10.睡前不要吃太多東西。如果晚上肚子覺得餓,可以吃點清淡、健康的零食。11.規律運動及且保持均衡飲食。12.避免在下午或晚上攝取含咖啡因的食物或是飲品。13.避免在睡前飲酒。14.睡前減少液體的攝取。
-
2022-04-01 養生.聰明飲食
一天從飯菜竟可能攝取高達「40顆方糖」!日本內科醫師揭:你不知道的「醣類」真面目
以下我將列舉實際病例,並詳實說明治療經過。讀過這些取材自我門診病患的案例之後,各位便會明白,即使少吃點藥、斷開胰島素注射,照樣能使糖尿病況大幅好轉。▍Y.N先生 50歲後半男性 糖化血色素11.2%→ 6%;單靠飲食調整有效改善糖尿病況Y先生是我的門診病患中,未曾進入長期服藥階段,單靠飲食療法便有效改善糖尿病況的理想案例。確診罹患糖尿病後的期間越短,飲食療法的改善效果就越顯著。換句話說,糖尿病最重要的,就是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先生在某次健康檢查後,發現自己可能有糖尿病問題。當時的他,糖化血色素6.5%以上,已達糖尿病診斷標準;只要糖化血色素偏高兩次以上,或同時期血糖值偏高,就會被判斷為糖尿病。一旦糖化血色素超過8.5%,即為糖尿病重症;若超過10%,一般便會建議立刻住院。後續Y先生再次接受健康檢查,糖化血色素居然高達11.2%。一般來說,這樣的數值屬於需要實施兩週「糖尿病住院衛教」的重症患者。在過程中,將採用傳統的治療方式:攝取六成的碳水化合物,也就是1600大卡左右的飲食,一天測量三~四次的血糖值,然後再投以胰島素藥物。可是,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若占六成,便意味著糖質攝取較多,所以每次飯後的血糖值都會攀升。後續院方再投以胰島素,因為藥物作用,血糖值迅速下降,同時便會產生強烈的空腹感以及焦慮情緒。也就是說,傳統的糖尿病住院衛教,等於是對抗強烈空腹感和焦慮感的一場戰役。先生因為工作的關係,沒有辦法配合住院衛教,所以我從門診開立了必須的內服藥給他,並搭配限制醣類攝取的飲食療法。經過衛教說明後,Y先生立刻減少了三餐的主食(少吃白飯、麵條、麵包等澱粉),同時控制其他的糖質攝取,開始確實執行限醣飲食。一般人很難馬上改變原本的飲食習慣,但只要開始之後,病情就會得到改善。確實實施限醣飲食的Y先生,大幅控制了第二型糖尿病的最大主因「因飲食引起的血糖值上升」。換句話說,他本人因為努力而得到了豐碩的成果。於此同時,他的糖化血色素當然持續下降;更在初診過後半年,在已停止服用藥物的狀態下,使糖化血色素降低至6%。確診罹患糖尿病後的期間越短,飲食療法的改善效果就越顯著。Y先生便是透過早期發現與適當治療而獲得改善的絕佳案例。 ▍T.T先生 60歲前半男性 胰島素注射 76單位→0單位 第二型糖尿病史25年,半年就好轉先生是「資深」第二型糖尿病患,其病史長達25年,每日施打的胰島素高達76單位。他的胰島素施打方式為,「NovoRapid 70 Mix」(超速效型七成)早餐前12單位、午餐前22單位、晚餐前26單位;睡前則施打「Levemir」(持效型)16單位。換句話說,T先生一天施打四次胰島素,已進入「胰島素強化療法」狀態。所謂的胰島素強化療法,便是把速效型和持續型組合起來,一天施打三~四次。此外,每天僅施打速效型三次,也包含在強化療法裡。這個時期的T先生,糖化血色素是8.2%,體重是96.8公斤,屬於肥胖身材。原本接受糖尿病傳統治療的T先生在轉診到我這裡之後,便改變治療方針,開始實施限醣飲食療法;來自外部的胰島素補充也從注射慢慢轉換為內服藥物。六個月之後,T 先生的體重下降至88.9公斤,成功減去7.9公斤。此外,他的糖化血色素也降至6.1%,有了大幅的改善。在此階段,T先生使用的內服藥如下所示:‧Onglyza錠(5mg)早上1錠/功效:促進胰島素分泌。‧Metgluco錠(500mg)早上2錠、晚上2錠/功效:減少血液中的糖質。‧Seibule錠(75mg)三餐前各1錠/功效:改善餐後血糖值。‧Glufast錠(10mg)三餐前各二錠(一日6錠)/功效:促進胰島素分泌。‧Lusefi錠(5mg)早上一錠。這是我個人設計的「SPT治療法」。SPT是Spike Prevention Therapy 的簡稱,除了以停止胰島素注射為目標外,另一個治療重點在於「有效抑制糖尿病患的餐後血糖值飆升」。然而,此治療法中還是使用了可促進胰島素分泌的藥物,這畢竟是停止胰島素注射後的(暫時性)替代方案。遇上T先生這種自行施打胰島素,且投藥量較多的病患時,我會先從SPT開始,接著再逐漸把治療方式過度至「零胰島素療法」。首先,要先停止服用可直接促進胰島素分泌的Glufast 錠;接著,再停用間接促進胰島素分泌的Onglyza 錠。如此一來,就可以成功切換至零胰島素療法。而在逐步變更內服藥物的期間,我也實施了相關衛教,患者對限醣飲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時確實地實踐。停用外部補充的胰島素(包括內服、注射)可得到下列好處:1.不會有低血糖造成的「異常空腹感」,減少不必要的零食或糖質攝取。2.免除了因高胰島素造成的低血糖疑慮,可以放心實施限醣飲食。3.減少因胰島素而起的「鹽分和水分囤積」,能改善肥胖、浮腫和高血壓。4.改善倦怠感與疲勞感。在上述項目中,改善肥胖(體重減少)與浮腫等,是零胰島素療法的常用藥SGLT2 抑制劑帶來的效果。在T先生的病例中,他確實產生了這樣的身體變化。整體來看,階段性地逐步停用胰島素藥劑,不僅可以降低糖化血色素,同時也改善了更多原本不甚理想的身體狀況,這便是零胰島素療法的最大特色。你不知道的醣類真面目吃完醣類(糖質+食物纖維)食物後,體內會因攝取了糖質,呈現餐後血糖升高的狀態。此時,健康的人體會自然分泌胰島素使血糖下降;糖尿病患者則因胰島素的效能不佳,導致血糖值居高不下。為此,患者必須從外部補充胰島素(包括注射或內服藥物)以降低血糖值,但這種做法很容易引起「高胰島素血症」,同時也提高了各種器官障礙病變的風險。醣類儘管是人體必需,吃太多仍會危害身體。不光是糖尿病患者要小心,一般身體健康的人也得留意,避免攝取過量。從古至今,人類不曾吃過這麼多糖實際上,從歷史的發展過程來看,人類的飲食本來就是以「控制糖質」為基礎。以日本為例,庶民能夠一天吃三次白米飯,也是近代才有的事。據說是從江戶時代(1603年~1867年)的江戶鎮民開始的。另一方面,從生理學來看,人體能降低血糖值的激素只有胰島素。相反的,提高血糖值的激素則有成長激素、甲狀腺激素、昇糖素(Glucagon)、腎上腺素(Adrenaline)、皮質醇(Cortisol),多達五種。降低血糖值的激素只有一種,就代表人類過去很少暴露在過量的糖質當中。然而,現代社會卻到處充斥著糖質,限醣飲食也變得更加困難。實際上,現代人每日攝取的糖質量,往往都超出身體允許的範圍。過去,「注重健康」的人最重視的,不外乎卡路里、飲食均衡、多吃蔬菜、控制鹽分等——但大家完全沒有考慮糖質的多寡。餐飲店的菜單也一樣,比較講究的餐廳,會註記該餐點的鹽分和卡路里,但很少看到有哪家店會主動寫出糖質含量。此外,幾乎每個人一天三餐的飲食,都是把醣類(即碳水化合物)當成主食,但我們卻對自己攝取了多少糖質毫不關心。順道一提,一碗白飯(150公克)的糖質約55公克。也就是說,光是一日三餐的白飯,就吃下了約165公克的糖質。除此之外,用餐時的配菜裡頭也含有糖質,保守估計,一般人一天會攝取總計200公克以上的糖質。如果以一顆方糖5公克換算,一天攝取的糖質,相當於40顆方糖。就我的觀點,血糖值80~120mg/dl是正常範圍,但如果透過主食和配菜攝取大量糖質,即便是沒有糖尿病的人,血糖值仍會超過140mg/dl。這是相當危險的警訊。糖質攝取過量了嗎? 從糖化血色素找答案如果就這麼放任下去,高血糖值便會成為常態,體內的糖質會和周遭的物質產生反應,引起「糖化」(Glycation)。所謂糖化,就是多餘的糖質結合在一起,使體內的蛋白質等物質產生變性。此外,近期的研究更指出,糖化是促使人體老化的最大原因之一,此消息一出,立刻引起各界矚目。此外,糖尿病血液檢查檢測出的「糖化血色素」,就是糖質附著在血紅素(使血液呈現紅色的紅色素)上頭,經過糖化而成的物質。糖化血色素可作為糖質攝取的指標,用來追蹤你吃進了多少糖質、以及攝取多少糖質會影響身體健康。糖化血色素越高,攝取的糖質就越多,體內的糖化也就更越嚴重。如果三餐飲食的糖質都過量,就會對健康造成極大的損害;如果每天都這樣吃,等於一年365天都在傷害身體。由此看來,過去「以主食為主」(醣類占六成)的均衡飲食指導,豈不正是導致人們血糖值過高、造成第二型糖尿病氾濫的主因嗎?「每六個日本人,就有一個是糖尿病的預備軍」這個統計數字,便是再清楚不過的答案。(編按:在臺灣,則是每十個成年人,就有一位是糖尿病患者。)書籍介紹書名:不依賴藥物,血糖值也能下降的方法:日本名醫臨床實證,有效維持血糖穩定,避免危險併發症,順便擊退脂肪肝!作者:水野雅登 出版社:方舟文化 出版日期:2021/12/28作者簡介/水野雅登(Mizuno Masato)日本知名糖尿病內科醫師糖尿病內科醫師,現任AKIBA水野診所院長。2003年取得醫師執照,並完成醫籍登記;2019/2/13開設AKIBA水野診所,擔任院長。水野醫師的雙親本身就有糖尿病史,之後他自己也因健康亮起紅燈,開始實施以限醣飲食為主的治療,效果奇佳。應用於實際診療後,成功使多名糖尿病患不再需要施打胰島素(其中甚至有人每日注射量高達97單位);在他的臨床門診中,共有84例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完全斷開胰島素注射。後續他更透過部落格、Facebook、Twitter和巡迴演講等形式,全力推廣「蛋白脂質飲食法」及「零胰島素治療法」等資訊。現在亦同時實踐治療癌症的維生素生酮療法。《不依賴藥物,血糖值也能下降的方法》是他在臺灣出版的第一本著作。延伸閱讀: 地震來了,「防災包」為何東西太齊全不一定好?哪種糧食最適合?要準備什麼物品?這篇一次解析
-
2022-03-28 養生.聰明飲食
元氣一日課/吃對食材戰勝失眠!睡前四小時別吃東西,營養師開好眠晚餐菜單
●台灣人慢性失眠症盛行率11%●攝取富含色胺酸食物如牛奶、雞蛋、香蕉等,幫助入眠●適量補鈣和鎂,提升睡眠品質半夜兩點,怎麼躺就是睡不著,好不容易有點入眠的感覺,過沒多久鬧鐘聲就響起,無奈地準備上班,但因為精神不繼,工作效率受到影響。睡眠障礙問題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接受殘酷事實:「真的失眠了!」專家表示,除了靠運動或藥物改善,還可以透過均衡飲食補充助眠營養素,調養出好睡體質。用天然食療戰勝失眠現代人壓力大、生活作息紊亂,全台民眾的慢性失眠症盛行率達11%,許多人為睡眠障礙所苦。WaCare專家、營養師徐佳靖指出,可從最基本的日常飲食調理進行改善,多攝取富含「色胺酸」的食材,幫助身體分泌褪黑激素有助睡眠。徐佳靖表示,睡得好不生病,前提是如何吃對食物,獲得營養強化生理機能運作,不妨用天然有效的食療戰勝失眠。色胺酸為必需胺基酸,主要的功用是褪黑激素的前驅物,先轉換為血清素,再合成為褪黑激素,因人體不能自行合成,必須藉由飲食攝取得到。常見富含色胺酸食物,包括牛奶、雞蛋、大豆、肉類、堅果、全穀雜糧、香蕉、蜂蜜等,搭配碳水化合物一起食用,更能有效提升色胺酸合成血清素、褪黑激素。B群扮演重要輔酶角色維生素B群也和睡眠息息相關,徐佳靖說,許多人聽到B群都以為是提神營養品,事實上,B群扮演重要輔酶角色,若攝取不足則無法將色胺酸順利轉換,建議白天多吃肉類、乳製品、豆類、綠葉蔬菜等含維生素B群食物,可協助合成褪黑激素。鈣和鎂可穩定情緒、放鬆肌肉,亦是助眠的好幫手,徐佳靖建議,身體缺鈣容易出現肌肉痠痛症狀,可多食用深綠色蔬菜、芝麻、豆類、小魚乾等含鈣和鎂食物,多曬太陽促進鈣質吸收。服用褪黑激素、肌肉鬆弛劑是否也能幫助入睡?徐佳靖提醒,這些都是屬於藥品,除了用藥安全,更要注意服用劑量;有嚴重的失眠問題,應尋求專業醫師診治,開立相對應的適當藥品。睡前四小時別吃東西有睡眠障礙的人,一定要建立規律作息,徐佳靖說,三餐定時定量,尤其晚餐是睡眠品質的關鍵,最好在睡前四小時完成所有進食,把握「清淡好消化」原則。睡前喝杯溫牛奶,可安定神經幫助入眠,大約200㏄左右為宜,避免夜尿產生反效果。營養師好眠晚餐菜單1.全榖雜糧飯2.小魚乾加日式胡麻醬豆腐3.深綠色蔬菜4.香菇雞湯5.香蕉牛奶失眠問題怎麼辦?元氣一日課程找解答元氣網「會員專屬一日課程服務」,推出自主運動、生活技巧、健腦活動、健康知識等課程,鼓勵民眾線上學習。每日制定規律飲食與運動計畫,跟著醫師、營養師、健身教練、職能治療師養成日常好習慣,找出適合自己的健康養生法。看更多元氣一日課:https://pse.is/446lv8
-
2022-03-26 養生.聰明飲食
蛀牙好痛!遠離傷牙食物,專家點名多吃5個對牙齒有益的食物
口腔、牙齒和牙齦不單只有進食的工作,還有咀嚼和吞嚥的功能。食物經咬碎及咀嚼後才進入腸胃,可讓身體更容易吸收食物中的營養。因此,吃進的食物不僅會影響的身體健康,還會影響牙齒和牙齦健康。當營養不良時,最開始會出現的症狀就是從嘴巴裡表現!美國牙科協會,點名5項對牙齒有益的食物1、水:尤其是含有氟化物的水,是保持口腔健康的最佳飲品。因為氟化物有助於抵抗酸的侵蝕。2、乳製品:牛奶和其他乳製品,像是優格,含糖量低,對牙齒健康有好處。此外,還含有蛋白質及富含鈣,有助於強化牙齒。3、精益蛋白質:富含磷的食物,如肉類、家禽、魚類、牛奶和雞蛋,有助於強化牙齒並含有優質的蛋白質。4、蔬菜和水果:蔬菜和水果是任何均衡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牙齒也有好處。富含水和膳食纖維,有助於平衡所含的糖分並有助於清潔牙齒。咀嚼還幫助刺激唾液的產生,可以帶走牙齒上有害的酸性物質及食物顆粒。5、堅果:堅果含有對整體健康很重要的蛋白質和礦物質。此外,碳水化合物含量低的堅果不會增加蛀牙的風險。因為食物中糖分越高,牙菌斑就越多,牙菌斑和牙結石中的細菌會將糖轉化為酸,這些酸會消耗牙齒表面堅硬琺瑯質(Enamel)中的礦物質,形成孔洞,經過長時間的侵蝕,而形成了蛀牙。另一個好處是咀嚼堅果會刺激唾液的產生,進而降低蛀牙的風險。吃進去食物和飲料,對於蛀牙發生率和進展有直接影響包括食物形式、吃的頻率、營養成分、組合及順序、疾病等1、食物的形式,不管是液體、固體、黏性還是溶解速度都會有所不同。2、多久吃一次含糖飲料及含糖食物,或是多久喝一次酸性飲料及酸性食物。3、食物的營養成分。4、食物的組合及食用順序。5、患有疾病,像是胃食道逆流和進食障礙,都會增加蛀牙的風險並破壞牙齒健康。美國牙科協會,列4降低蛀牙方法1、每天刷牙兩次,每次兩分鐘,以去除牙齒上的糖和食物殘渣。2、限制兩餐間的零食。3、食物和飲料選擇時,選擇糖含量少的。4、飲食中加入乳製品、大量的水果、蔬菜以及水,對牙齒健康有幫助。5種有益牙齒健康&9種傷害牙齒健康的食物 https://bit.ly/3gJme7e
-
2022-03-21 該看哪科.眼部
眼睛很乾,吃葉黃素能改善嗎?專家授護眼6祕訣
● 白內障、黃斑部病變已有年輕化趨勢● 營養品非藥品,只能輔助調養,非絕對療效● 過了40歲,定期眼睛檢查,守護靈魂之窗台劇《華燈初上》第三季終於上線,不少人緊盯3C產品追劇,希望揪出凶手身分,導致用眼過度,眼睛乾澀疲勞。WaCare專家、社區藥局藥師游佩雯常被詢問:「眼睛很乾,是不是要吃葉黃素改善?」她解釋,營養品並非藥品,只能作為輔助調養,不能宣稱療效。要舒緩眼睛疲勞或預防病變,建議可從食療下手,均衡飲食、攝取多種營養素來源,眼睛更應適度休息、避免強光照射、指壓按摩,養成護眼好習慣。人工淚液 緩解乾眼症游佩雯說,眼睛出現乾澀不舒服症狀,最常見是因長時間待在冷氣房,造成角膜水分流失;其次是使用3C產品時間過長,眨眼次數減少,眼睛無法獲得充足的保護,久了就有可能引發「乾眼症」,建議可使用人工淚液來緩解不適,同時要盡量減少看螢幕的時間,保持正常作息,避免熬夜,有空多按摩或熱敷,刺激淚液分泌。隨著年紀增長和用眼不當,黃斑部病變、白內障是熟齡視力殺手。50歲以上是好發族群,若看東西出現線條扭曲、有暗影和黑點,或是看東西很模糊,就要小心黃斑部病變或白內障上身。游佩雯強調,年輕人習慣睡前滑手機,或在黑暗中上網、看影片,完全忽略3C藍光對眼睛的傷害,近年來黃斑部病變、白內障已有年輕化的趨勢,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吃菠菜、鮭魚 有助護眼眼睛所需要的營養素非常多,其中最重要的是葉黃素,游佩雯建議,每日可攝取6至30毫克葉黃素,像菠菜、羽衣甘藍、青花菜等深綠色蔬菜,就富含葉黃素。此外,抗氧化的藻紅素、蝦紅素,可以增加眼部毛細血管的循環,多吃鮭魚、蝦蟹等即可攝取;藍莓、黑醋栗、山桑子具有抗氧化功能,含有豐富的花青素,能幫助清除自由基,保護視力。用眼30分鐘 休息10分鐘常坐辦公室的上班族,不妨泡杯枸杞菊花茶、決明子茶等中藥茶飲護眼,枸杞、菊花、決明子有「清肝明目」的保健作用,抓一把枸杞和幾朵乾燥菊花,注入熱水泡開即可。游佩雯提醒,食補要配合生活習慣調整,謹記「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原則;避開藍光之外,也要注意眼睛防曬,過量的紫外線,會造成白內障與黃斑部病變提早報到,累積出眼疾。.「全銀運動」線上課程:https://bit.ly/3wG2XZU.加入LINE社群獲得最新課程訊息:https://reurl.cc/vq7xlL
-
2022-03-19 養生.聰明飲食
防疫在家外送吃什麼才健康?營養師教你點中餐、西餐、速食健康餐訣竅
COVID-19疫情肆虐下,外送平台興起,民眾只要拿起手機就有許多商家與餐點可以選擇,外食頻率增加也讓外食族經常發生飲食不均衡、高鹽、高油、低纖維等問題,長期可能導致便秘、肥胖、三高等慢性病,對身體的傷害不容忽視。營養師覺嘉欣指出,平時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整體生活品質與健康狀況都能有所提升。外食族在點餐時若能把握均衡飲食的原則,就能輕鬆吃的健康又營養,在防疫期間提升免疫力,保護自己對抗疫情。營養師表示,中餐澱粉為主,可以這樣做搭配更營養中式餐點食物的組成以澱粉為主,如炒飯、炒麵、燴飯、湯麵類,需注意飲食不均衡的情況,建議可加點滷蛋、豆腐、豆干等蛋白質食物及一份燙青菜。快炒類烹調口味較重鹹,且烹調用油多,需注意高油、高鹽等問題。如果選便當類,盡量選擇以蒸、煮、烤、涼拌的烹調方式的食物,避免煎、炸物、香腸、貢丸等加工食品,並應搭配足夠蔬菜量。營養師建議,西餐醬汁以紅醬或青醬為首要選擇主餐選擇海鮮類、雞肉等飽和脂肪含量低的白肉,若食用牛肉、豬肉等紅肉,建議每週紅肉攝取要控制在500公克以內。如點義大利麵、燉飯類,首選清炒方式,若選擇醬汁則可優先選擇紅醬或以橄欖油為基底的青醬,而白醬多以鮮奶油為主成分,飽和脂肪含量高,要注意減少攝取頻率,以減少熱量及醬料攝取。如果餐點的蔬菜量不足,也建議再加點一份時蔬或小菜。套餐的濃湯因大多數有添加麵粉及奶油進行調合,熱量不低,建議以清湯取代濃湯。前菜的生菜沙拉若可接受不沾醬,就建議直接食用,以減少攝取醬料的熱量,若不習慣仍需選擇醬汁,建議選擇和風醬、水果優格醬或油醋醬,熱量都比千島醬及凱薩醬還低,可詳看醬料外包裝。例如便利商店1包40公克的沙拉醬,和風醬、凱薩醬、千島醬依序為48、96、104大卡。飯後甜點一般為精緻糕小蛋糕、餅乾、冰淇淋,如果可以的話,盡量少吃甜點,才不會額外攝取過多的精緻糖及飽和脂肪。速食搭配生菜沙拉、無糖茶飲較無負擔建議選擇烤雞、燒肉漢堡類,優於炸雞堡、炸雞塊等油炸物。附餐薯條若換生菜沙拉,可減少至少150大卡的熱量並增加蔬菜攝取量,達到均衡飲食。飲料建議選擇無糖綠茶、零卡汽水或鮮奶,少喝含糖飲料。覺嘉欣營養師表示,把握以下5原則,飲食均衡營養,提升免疫力,幫助對抗疫情。1、每天至少1餐選擇未精緻澱粉類當主食,如糙米飯、地瓜、南瓜、全麥麵包等。2、每天至少吃2份水果與3份蔬菜,選用新鮮當季食材。家中可常備較耐放的水果,減少出門採買的頻率,如蘋果、芭樂、柳橙。3、均衡攝取6大類食物,包含全榖雜糧類、豆魚蛋肉類、蔬菜類、水果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乳品類。4、選擇7少食物,少油、少鹽、少糖、少油炸物、少沾醬佐料、少吃精緻甜點與甜飲料,少吃加工食品。5、攝取足夠水分,簡易計算方式可用每公斤體重乘上30毫升,作為一日所需水量的評估。
-
2022-03-15 養生.聰明飲食
吃比不吃更傷身!營養師曝「早午餐5大陷阱」:致三高、更易胖
現代人因為工作繁忙,總想在週末假日睡到自然醒,導致早餐時間往往都超過9點,因而興起了一股早午餐(Brunch:Breakfast(早餐)+Lunch(午餐))的風潮。把吃早餐的時間往後推遲,並將早餐和午餐的份量合併著吃,加上坊間推出的美式超大份量Brunch,但這樣的飲食模式健康嗎?短時間吃大量食物 易引起胃腸道負擔從健康飲食的角度來看,營養師張麗玲表示,將兩餐的份量加在一起吃的Brunch,因為在短時間內吃下大量的食物,很容易引起胃腸道的負擔,長期下來就會引起代謝失調,加上坊間的Brunch大多都是以高油、高脂的美式餐點為主,一餐吃下來熱量破表,吃多了若又沒有運動,不但體重可能直線上升,「三高」可能會跟著來報到。(推薦閱讀:如何降三高?降三高飲食怎麼吃? 專家授「控制5招」:隱藏高危險群要注意)起床後第一餐影響身體大 早餐、午餐應分開來吃 其實,起床後的第一餐非常重要,有研究指出,一早起床若不補充足夠的能量,則易造成血糖過低、注意力變差,同時出現疲勞、記憶力衰退等現象;因此,為了健康著想,仍建議早餐與午餐應該分開來吃。(推薦閱讀:早上空腹想吐、沒食慾恐是「胃食道逆流」! 醫揪「超雷習慣」 :吃飯太快也中)2小時內吃早餐 間隔4-5小時吃午餐以吃早餐的時間點來說,張麗玲指出,不管是幾點起床,都建議在起床後的1~2小時內用完第一餐。一般來說,規律的早餐與午餐時間應間隔4~5小時,所以,吃早餐的時間應該在早晨的7~9點(辰時)之間最好。而以中醫養生的觀點來看,辰時正好處於胃經當令之時,氣血流注於胃經,因而磨化能力在此時最強,所以,早晨7~9點正是早餐進食的最佳時間。(推薦閱讀:空腹吃「5類食物」會胖、傷腸胃、血糖失控! 吐司、豆漿、香蕉都上榜)吃早午餐 這些營養前提須注意針對假日晚起型的現代人,偶爾將Brunch當作第一餐或真的很想吃Brunch的人,除了攝取量不要太多之外,在營養攝取上仍應以均衡飲食為前提,而後兩餐的用餐時間則需往後移,以下是營養師的飲食建議:1、選擇含維生素B群及複合醣類食物:如糙米飯(粥)、全麥麵包、雜糧麵包,以及全穀類食物。(推薦閱讀:前三名不是花生、巧克力!「9款抹醬吐司熱量」曝光 營養師:一片厚片等於一碗飯)2、多選擇優質蛋白質:如魚肉、各種瘦肉、家禽肉等。蛋類的攝取方面,每週均衡攝取2~3顆蛋較為適當。3、含鈣質豐富之食品:包括低脂牛奶、無糖營養強化豆奶、乳酪、起士、小魚乾等。4、以不飽和脂肪的攝取為主:少吃含油酥的麵包,並減少塗抹在吐司上的奶油使用量;最好選擇植物油、核果類等不飽和脂肪。(推薦閱讀:可頌還不是最胖!營養師揭「暴肥款麵包排行」 前3名不少人天天吃)5、多攝取新鮮蔬菜及水果:蔬果中不同的植物化合物(植化素)對人體健康各有益處。藉由足量、多樣的蔬果,補充身體所需的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以利不同的植物化合物發揮各種有利健康的效益。防三高、肥胖上身 生活作息莫輕忽為了健康著想,不讓三高、肥胖上身,保持腸胃機能正常運作,每天的早餐一定不能少,若不得已晚起或真的想吃Brunch,張麗玲建議,偶一為之就好,或調整Brunch的飲食內容,使其盡量達到營養均衡。延伸閱讀: ·燒餅夾油條不是最肥! 營養師揭「15款中式早餐熱量」:第一名你常吃? ·減肥到底要不要吃早餐? 營養師的答案可能跟你的不一樣
-
2022-03-12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男人也有更年期!醫:出現肚子大、性慾低、易疲勞3症狀要當心,教你如何改善男性更年期
俗話說得話好,女人的性欲是30如狼,40如虎,50時坐地能吸土。但是大部分的男人,過了40歲卻只剩一張嘴。而造成只剩下一張嘴的原因呢?就是「男性更年期」。高醫師跟大家說明男性更年期發生的來龍去脈,以及如何保養身體,讓你的生活與工作都恢復到以往的狀態,雄壯威武,恢復往日的自信。高醫師指出「男性更年期」3症狀:肚子變大、性慾降低、容易疲勞,如果有出現以上三個症狀,就應該去尋求醫師診斷與治療!更年期不是女性獨有,男生也會有,跟男性賀爾蒙分泌逐漸減少有關,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男性賀爾蒙有什麼功能呢?1、維持肌肉強度2、維持骨骼強度3、減少體脂肪的比率4、促進紅血球生成5、促進性慾男性更年期的病人主要有三種症狀:1、大肚腩:男性賀爾蒙下降會造成體脂肪上升,主要會堆積在內臟脂肪,會造成肚子變大。首先,會不好看,第二肚子變大,也會造成心血管疾病上升。2、性慾低:男性賀爾蒙是維持性慾的關鍵。有很多中年病患,不管太太如何挑逗,還是一樣不動如山,夫妻生活不協調,最後都是被太太壓著來看診。3、易疲勞:原本是活躍職場菁英,但是過了中年之後,卻突然每天不想上班,只想待在家裡,什麼事都不想做,原本是職場戰鬥機,現在卻變成生活的弱雞。如何改善男性更年期?經專科醫師診斷,為男性更年期之後,接下來就要接受治療,高醫師說治療分成三個面向,包括飲食、運動、補充男性賀爾蒙1、食療:首重均衡飲食,不要過多或是過少,這才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門。因為男性賀爾蒙低下的人,同時會有三高的問題,所以吃東西就會畏首畏尾,有時甚至不敢吃油,但油裡面的脂質,其實就是男性賀爾蒙的原料,所以你不吃油脂,反而男性賀爾蒙會下降,狀況會變得更嚴重。2、運動:像是有氧運動、無氧運動,兩者都要並進。有氧運動像是跑步、騎腳踏車或是游泳,長時間的運動,可以燃燒肚子裡面的脂肪,可以避免男性賀爾蒙,在脂肪中被轉換成女性荷爾蒙,進而造成肥胖。無氧運動像是深蹲或去健身房鍛鍊核心肌群,可以改善肌肉的血流及骨盆腔的血流。在性行為的時候,可以增強反應。3、補充男性賀爾蒙:市面上目前有針劑、凝膠以及鼻噴劑等。直接補充男性賀爾蒙,在數週到數月之後,會使男性賀爾蒙上升,肌肉也會跟著上升、骨骼肌會維持並增加性慾。像是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在補充之前,一定要與醫師溝通,因為補充外來的男性賀爾蒙,會造成血容比上升,可能會造成一些心血管的疾病,而且補充外來的男性賀爾蒙,可能會惡化原本攝護腺癌的狀況,所以在補充之前,務必經過醫師專業診斷及諮詢,才能去補充。高醫師教你如何戰勝男性更年期運動「深蹲」深蹲,首先雙腳打開與肩同寬,腳底板平放地上,重心位於整個腳底板,臀部像坐椅子一樣,向下坐,這時候要注意,膝蓋千萬不要動,坐下去的時候,上半身維持抬頭挺胸,並且吸氣;站起時,保持上半身抬頭挺胸,緩緩吐氣。這樣就完成了一個深蹲循環。最後高醫師不忘提醒,在使用男性賀爾蒙之前,醫師會先評估病患是否可以使用,因為外來的男性賀爾蒙可能會造成不孕,或是讓攝護腺癌有惡化風險。而除了服用荷爾蒙之外,飲食與運動也要一起加入,減緩更年期症狀。
-
2022-03-12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老年族群必看!主動脈瓣膜狹窄比癌症更危險!醫師教你如何選擇治療策略
初期無症狀難發現?主動脈瓣膜狹窄是什麼? 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再過幾年,平均每五個人就有一位是65歲以上老年族群,就像汽車開久零件會損壞一樣,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開始不斷下滑,當你出現走路愈來愈喘,甚至無法輕鬆爬樓梯,可別以為只是正常的老化現象,可能是一種心臟疾病「主動脈瓣膜狹窄」。台南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吳南鈞醫師說明,主動脈瓣膜位於左心室和主動脈之間,之所以稱為瓣膜,因為它是單向閥門,讓血液只能單方向前進、無法倒流。因為年紀增長,血液可能會有鈣化的沉澱物在瓣膜上,導致瓣膜變硬、打不開。當心臟收縮時,血液無法順利通過主動脈瓣膜、進入主動脈以及全身循環,就被稱為「主動脈瓣膜狹窄」。 根據統計顯示,有症狀的主動脈瓣膜狹窄,兩年內死亡率高達50%,台南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施志遠醫師表示,若以症狀區分,有胸悶症狀的病人,平均存活約5年;有昏厥症狀的病人,平均存活則下降至3年;已有活動性喘、水腫等心衰竭症狀,平均存活只剩2年。 治療一定得接受開心手術?瓣膜置換手術一次知! 主動脈瓣膜狹窄治療會根據瓣膜狹窄程度、症狀,給予不同的治療策略。吳南鈞主任說明,目前針對主動脈瓣膜硬化、狹窄,會以外科手術置換人工瓣膜,不過,部分患者因為年齡、共病問題無法接受治療,可以與醫師討論使用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 施志遠主任表示,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主要是由鼠蹊部穿刺,傷口小、恢復快,適合80歲以上高齡患者,已接受過開心手術,或是主動脈鈣化嚴重、曾接受治療等不適合接受外科手術的族群。不過,以往沒有健保給付時,患者需自費將近一百多萬。所幸健保在2021年2月開始有條件給付後,希望能讓更多患者受惠。另外,與外科手術最大的差異除了金額,還有在術後需置放節律器的比率,從研究顯示,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相對高,約為10%。 建立良好醫病關係!更瞭解合適治療策略! 但是,不一定要很高齡,有時候特別的個人狀況,還是可能符合健保給付使用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吳南鈞主任解釋,65歲至80歲的患者,如果曾接受心臟相關手術,因為主動脈瓣膜問題需要進行第二次手術,這類患者屬於高風險族群,有機會可以通過健保給付。吳主任曾收治一名蔡女士,因為二尖瓣問題接受二尖瓣置換手術,由於體質特殊,手術時間長達九小時,且術後心臟、心包腔沾黏嚴重,需要再接受第二次手術。不過,她非常抗拒、完全拒絕接受治療。 經心臟團隊評估後,透過召開家庭會議,將藥物治療的優缺點,以及再次手術之風險,還有最新的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治療的優點、費用等做詳細講解,讓家屬及病人能更瞭解、建立良好醫病共享。最後建議她可以使用經導管瓣膜置換手術,但因為自費金額過高、無法負擔。值得慶幸的是,後來健保通過給付,她也順利完成手術、心臟功能改善非常多! 如何維持心臟健康?定期檢查、持續治療! 接受瓣膜置換手術後,施志遠主任建議,患者應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盡量不要整天休息或臥床,可能會讓手術效果大打折扣。除了多運動、均衡飲食、及早戒菸,重要的是配合醫囑治療、定期追蹤。此外,吳南鈞主任提醒,因為細菌容易由口腔進入血流中、在人工瓣膜附著,造成心內膜炎風險,因此保持口腔衛生相當重要!最後,提醒民眾,出現胸悶、心悸等症狀時,要考慮可能是心臟的零件開始老化,務必及早就醫及早治療,才是遠離心臟疾病的關鍵! 【了解更多專業心臟瓣膜衛教】請點我👈 《延伸閱讀》 .血壓正常竟會喘?當心主動脈瓣膜狹窄?醫師指出高血壓病人最危險 .超商女店員半夜背痛 急診竟是狹心症!醫:4情況速就醫防心肌梗塞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3-10 活動.健康聚樂部
【元氣一日課】少吃多動還是瘦不下來?這些技巧助你促進消化又能瘦肚,輕鬆解決肥胖問題
你是否也覺得明明已經少吃多動,卻還是瘦不下來嗎?小心用錯方法增加復胖危機又傷身!營養師分享「長壽飲食法」,教你利用喝低熱量的蔬果汁、少量的正餐,加上規律的運動,不碰糖類、酒及辛辣食物,達到快速瘦身目的📢除了「長壽飲食法」再教你6招,改善雕塑曲線|調整均衡飲食|舒緩焦慮情緒!快跟著元氣網一起登入學會健康瘦身妙招。你注重健康嗎?還是你有健康意識,但卻不知道如何開始?【元氣網一日課程】聚集最豐富的專家群,告訴你生活健康大小事,並透過一日健康學習表,按照自己的步調輕鬆學,發掘自己不一樣的潛能,成為更好的自己!📢快來元氣網,體驗獨家免費一日健康課程,不受時間地點限制,隨時隨地輕鬆學習!【主題簡介】意想不到!專家傳授這些技巧讓你輕鬆擁有好身材「減肥好難~」應該是很多人的共同心聲,尤其工作後身材越來越容易走樣,長時間久坐、沒時間運動,小腹凸、游泳圈、蝴蝶袖樣樣來,陷入減肥的無限輪迴,但明明已經少吃多動,卻還是瘦不下來,為什麼總是如此呢?快跟著專家學習這些技巧,助你促進消化又能瘦肚,輕鬆解決肥胖問題。【專屬你的健康學習表】元氣網提供主題式影音課程、內容,可參考健康學習表自主分配個人生活作息時間,並陸續完成目標,無觀看時間與次數限制。📝目標Get:✅ 完成 3 個自主運動(暢通氣血、提升免疫力,鍛鍊理想體態)。✅ 進行 1 個健腦活動(多與人互動、多動腦,幫助活化大腦,預防腦力下降)。✅ 閱讀 4 篇健康知識(健康飲食讓血糖控制平穩,抗發炎,還能降血壓)。★完成學習目標後,元氣網還會不定期寄送客製化學習包、優惠訊息電子報給你!★【立即開啟你的一日學習】● 09:00-10:00【運動】活力晨操● 10:00-12:00【閱讀】居家活動● 12:00-13:00【閱讀】食在美好● 13:00-14:00 午休時光● 14:00-15:00【運動】醒腦運動● 15:00-16:00 下午茶時光● 16:00-18:00【活動】放鬆活動● 18:00-19:00【閱讀】食在美好● 19:00-20:00【閱讀】洗澡沐浴● 20:00-21:00【運動】一夜好眠● 21:00 準備就寢⏰ 09:00-10:00【運動】活力晨操中醫健身-八段錦基礎: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師 林宏恩⏰ 10:00-12:00【閱讀】居家活動預防大腦退化,堅持這4個生活習慣,遠離失智老了就會不靈光?研究證實,若堅持對大腦與身體都好的4項「多方位生活習慣」,可以有效預防、延緩或改善已經退化的身體或頭腦功能,快跟著專家了解如何將習慣入生活,預防腦退化,從現在開始!👉《點此看全文》減重也能改善腦功能?原來「這些改變」能延緩腦部與身體機能退化⏰ 12:00-13:00【閱讀】食在美好熟齡減重該怎麼做? 營養師傳授「長壽減重法」,掌握4原則瘦身並不難!減肥的方式相當多,如何不為難自己,又能達到減肥的目的,讓生活趨向更健康、更快樂?建議減重可掌握4原則(低醣飲食 / 避免精製糖等加工品 / 水果不可以吃到飽 / 規律運動),從飲食和運動下手,而各原則也都有該注意的細項,快跟著專家了解如何提高身體基礎代謝率,不再復胖!👉《點此看全文》減肥計算熱量迷思!營養師教減肥時該吃的食物,讓你不再瘦不下來⏰ 13:00-14:00 午休時光⏰ 14:00-15:00【運動】醒腦運動促進消化又能瘦肚 陳淑麗教你2招瑜伽:資深藝人 陳淑麗⏰ 15:00-16:00 下午茶時間⏰ 16:00-18:00【活動】與家人談天⏰ 18:00-19:00【閱讀】食在美好吃到足夠營養素、血糖控制平穩 專家揭CP值最高的健康飲食方式一天24小時,幾乎一半以上的時間都投入工作,被工作纏身的社畜,幾乎沒有時間照料自己的健康,三餐時常有一餐沒一餐,飲食均衡更是難以兼顧。北醫附醫營養師、運動教練皆建議CP值最高的健康飲食方式「先吃菜、肉,再吃飯」,不僅能吃到足夠的營養素,也能減少澱粉攝取,讓血糖上升的速度變慢。👉《點此看全文》醫師推薦每週喝「這杯茶」,緩解現代人常常用腦過度,達到補氣、提升免疫力!⏰ 19:00-20:00【閱讀】洗澡沐浴運動後馬上沖冷水澡?心臟科醫師:身體吃不消運動後習慣馬上沖個冷水澡嗎?馬偕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葉宏一建議,運動後不要立刻洗澡,因為此時身體處於興奮狀態,洗冷水澡會讓擴張的血管急速收縮,血壓上升、洗熱水澡會讓體熱無法下降,血管持續舒張,血壓過低,運動再加上洗熱水澡大量流汗使體內水分不足,這些都造成身體不適。👉《點此看全文》洗澡時千萬別戴「這商品」,恐造成細菌入侵雙眼!⏰ 20:00-21:00 【運動】一夜好眠放鬆舒緩-舒眠瑜珈幫助入眠:運動專家 白芳齊⏰ 21:00 ~準備就寢————本課程規劃參考————※運動時間點:根據《什麼時候是好時候:掌握完美時機的科學祕密》一書提及,於在早上運動,可以藉此達到,減重、提振心情、保持習慣、增加力量的效果;而下午到晚上運動,則可避免受傷、發揮最佳表現、略為提高運動快感,因為此時肌肉有彈性,不易受傷,心肺機能也較佳。※居家活動安排: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中心社工主任陳俊佑指出,2013年法國有大型老人世代研究,追蹤3675位健康長者20年,結果發現,相較於不玩桌遊組,每周至少玩一次桌遊、棋類、牌類等遊戲的玩桌遊組,20年後認知測驗表現較佳、罹患憂鬱症機率較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降低15%。還有更多健康主題粉絲專頁,歡迎加入了解更多!📍 元氣網📍 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 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 全銀運動 | 銀髮族遠距健康
-
2022-03-0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蹲下去站不起來是警訊 鍛鍊肌力及時拯救老膝蓋
常言「要活就要動」,但隨著年齡增長,行動力驟減時,往往是快速退化的開始。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表示,行動力代表活動力,活動力代表生命力,當行動力走下坡時,生命力也會跟著衰退。維持行動力需要及早自我意識,當開始無法自由移動時,就是警訊的開始,不只要積極預防、保養,也得調整生活,讓自己「動起來」。蹲下去站不起來、上下樓梯不順暢,都是行動力衰退警訊。剛退休的陳太太前年才建立起的健身習慣,礙於疫情爆發,運動量驟減,短短二、三個月內就讓她感覺到行動不便,常常向家人說「腳無力」、「沒辦法爬樓梯」,行動漸漸開始受限。加上疫情期間大多時間關在家裡,陳太太開始抱怨自己「沒用了」,兒女察覺到媽媽不對勁,才發現媽媽因為行動不便,開始自我放棄,還好兒女及時協助安排物理治療,媽媽的行動力才逐漸轉好。簡文仁表示,這位陳太太屬於「廢用性退化」,人只要「廢」就會「退」,當荒廢了「動」,就一定會退化。陳太太經過一個多月的運動,很快就恢復行動力。他說,無論哪一個年齡層,只要不動,都會讓行動力減退。他強調,生理與心理是同步的,當生理出現異狀,心理也會受到影響。增加肌力、營養攝取,幫助膝蓋軟組織更有力。預防永遠重於治療,行動靠雙腳,簡文仁表示,年紀愈大會發現膝蓋愈無力,很多長輩會認為「是正常老化現象」,一旦放任其老化,後續得花更多的力氣維持住行動力。他說,早上醒來覺得關節僵硬、活動一段時間才會緩解,爬樓梯時覺得膝蓋卡卡不靈活,或感覺明顯疼痛等,都是膝關節退化的前兆。簡文仁強調,保養永遠不嫌晚,即使已經70歲、80歲或90歲都能保養,延緩退化的速度。保養的方法要著重在「增加營養攝取、增加肌力」。首先可以補充保養關節軟骨的基礎成分,如葡萄糖胺及軟骨素,幫助膝蓋軟組織組成及保持彈性。除此之外,簡文仁表示,無論幾歲,只要增加肌力也能保護關節健康。但不同年齡層增加肌力的方式略有不同,年輕人可以透過重量訓練增強肌力,並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加速肌肉生成;長輩可能胃口不佳,體能也不像年輕人可以不斷訓練,他建議,胃口相對好的長輩,透過均衡飲食、多攝取蛋白質增加肌肉生成的機會,胃口不佳者可以補充營養成分,如較為細緻、好吸收的胺基酸----咪唑胜肽化合物。簡文仁說,人體也會分泌咪唑胜肽化合物,但隨著年齡減少,而且較難從日常飲食補充身體需要的量。從強韌迴游一生的魚類中提煉的營養成分咪唑胜肽化合物,可以幫助長輩更有條件長肌肉。他強調,健康的關節必須要同時讓軟骨長好,也要讓肌肉能夠生長。除了補充咪唑胜肽化合物,維生素D不只可以維持肌肉正常生理,也可以幫助骨質的強度,而且從骨頭到細胞、細胞組織液等,都能給予幫助。鍛鍊股四頭肌不一定要重訓,日常微蹲、腳繃直都有效果。肌肉是保護關節的一大利器,但許多長輩害怕重訓,就怕造成運動傷害或跌倒,讓身體衰弱的情況更為嚴重。簡文仁表示,長輩訓練的方式千萬不能比照年輕人,一定要循序漸進、慢慢來。從來沒有運動習慣的長輩,最好可以從腳繃直開始做起,坐在椅子上,腳往前繃直,每天做20下,維持10分鐘,有空就做,持續一個月。之後可以開始嘗試微蹲,只要站著的時候,膝蓋微蹲,每次連續五次,再來嘗試連續十次,每次嘗試的時間也是十分鐘,慢慢進階到微蹲不會感到不舒服時,就能進一步深蹲。深蹲同樣需要慢慢來,建議長者尋求專業教練協助,否則自己嘗試,可能因為姿勢不正確,引發傷害。簡文仁表示,任何運動都需要持之以恆,保養也需要同時搭配,兩者缺一不可,建議找尋夥伴一起努力,更能維持運動以及保養的習慣。
-
2022-03-06 癌症.大腸直腸癌
8成腸癌都是亂吃惹禍!營養師公開「防癌食物清單」:都是冰箱常備菜
經濟的起飛、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加上食物取得便利以及飲食西化之影響等,癌症蟬聯國人十大死因第一名已39年;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告,台灣腸癌的發生率逐年增加,自民國95年起腸癌罹患率位居全國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罹患腸癌 8成與生活習慣有關高雄市立聯合醫院營養室營養師趙美玲表示,腸癌症狀常與腫瘤的生長情形及位置有關,約有20%是和遺傳、基因等因素有關,其餘80%是與(1)高油脂飲食、(2)低纖維攝取、(3)肥胖、(4)缺乏運動、(5)吸菸、(6)生活習慣等有關。 均衡飲食6大類食物 跟著「我的餐盤」吃在飲食保健上,基本就是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趙美玲營養師建議,可搭配國健署推廣「我的餐盤」,多選用全榖雜糧類,每天至少佔有1/3的天然新鮮蔬果,增加膳食纖維與植化素之補充;在蛋白質部分,可優先選擇植物性或脂肪含量較低的優質蛋白質食物,如:黃豆及其製品、魚,海鮮、瘦肉等,並避免油炸和過度加工過的食物(如:油炸、加工製品、肥肉、動物外皮等)。在烹調方面多選用清蒸、水煮、川燙、少醬料;水分的補充建議至少每公斤體重30ml,維持良好生活作息,如:培養運動習慣、規律排便),才能遠離疾病的風險。 預防腸癌上身 良好飲食概念+生活習慣不可少 若要預防腸癌,保健從日常開始,趙美玲營養師提醒,每天攝取足夠的蔬果,至少滿足「三蔬二果」之概念,亦可搭配未精緻的全榖雜糧類如:糙米、五穀、地瓜、南瓜等,以原形食物取代加工製品;烹調選購技巧採清蒸、水煮、少油炸、少醬料,且維持理想體重,並養成運動的好習慣,每天累積至少30分鐘(如:慢跑、走路等),適量飲酒,不抽菸,才能「腸」保健康。(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大腸鏡檢查正常,仍罹大腸癌? 專家揪「關鍵原因」:小心大腸間隔癌 ·大便7種形狀觀察身體健康! 肝膽腸胃科權威示警:「加上1情況」罹大腸癌風險狂飆
-
2022-03-03 活動.健康聚樂部
【元氣一日課】失眠睡不著好痛苦,傷身又傷腦!跟著這樣做,助眠補腦,一覺到天亮
有時睡了感覺像沒睡,或常常睡醒還是覺得很累?這其實都是失眠的一種表現。睡不好,心情也就不會好、抗壓性變差、自律神經功能惡化📢教你7招,伸展深層肌肉,舒緩下半身痠痛不適|調整均衡飲食|減緩焦慮及改善情緒!快跟著元氣網一起登入學會助眠妙招。你注重健康嗎?還是你有健康意識,但卻不知道如何開始?【元氣網一日課程】聚集最豐富的專家群,告訴你生活健康大小事,並透過一日健康學習表,按照自己的步調輕鬆學,發掘自己不一樣的潛能,成為更好的自己!📢快來元氣網,體驗獨家免費一日健康課程,不受時間地點限制,隨時隨地輕鬆學習!【主題簡介】睡多睡少有學問 這樣睡最補腦你是否曾經一夜沒睡好,隔天注意力變差、沒耐心、也沒辦法專心做手邊事情的經驗?睡眠的時候,大腦可以幫我們清除白天用腦後產生的代謝廢物,所以長期失眠會傷害大腦,對大腦有害的代謝廢棄物質會持續在腦內累積,加速腦細胞的死亡,增加罹患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的機會,有失眠困擾的你,可透過改變生活習慣,鍛練身體與腦部,遠離疾病發生。【專屬你的健康學習表】元氣網提供主題式影音課程、內容,可參考健康學習表自主分配個人生活作息時間,並陸續完成目標,無觀看時間與次數限制。📝目標Get:✅ 完成 2 個自主運動(伸展深層肌肉與筋膜,舒緩下半身不適)。✅ 學會 2 個生活技巧(助眠食物,幫你輕鬆養成好眠習慣)。✅ 進行 2 個健腦活動(透過音樂,減緩焦慮及改善負面情緒)。✅ 閱讀 2 篇健康知識(選對洗澡時間,避免失眠和誘發腦血管疾病)。★完成學習目標後,元氣網還會不定期寄送客製化學習包、優惠訊息電子報給你!★【立即開啟你的一日學習】● 09:00-10:00【運動】活力晨操● 10:00-12:00【活動】居家活動● 12:00-13:00【閱讀】食在美好● 13:00-14:00 午休時光● 14:00-15:00【運動】醒腦運動● 15:00-16:00 下午茶時光● 16:00-18:00【活動】練習才藝● 18:00-19:00【技巧】食在美好● 19:00-20:00【閱讀】洗澡沐浴● 20:00-21:00【技巧】一夜好眠● 21:00 準備就寢⏰ 09:00-10:00【運動】活力晨操動一動 高齡有氧健康操: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職能治療師/組長 鄭又升⏰ 10:00-12:00【活動】居家活動音樂輔療深得你心!跟著熟悉的節奏來擺動:活力大衛音樂輔療團隊執行長 項朝梅⏰ 12:00-13:00【閱讀】食在美好冬天反而容易失眠?醫師教你從9樣食物中找回好眠在冬天特別容易想睡,但其實在冬天反而容易失眠,醫師分享:「冬天日照較短,體內的褪黑激素較難轉換為血清素,容易造成情緒不穩定、容易失眠。」👉《點此看全文》睡不好?醫揭多吃這「9樣食物」找回好睡眠⏰ 13:00-14:00 午休時光⏰ 14:00-15:00【運動】醒腦運動居家運動-腿部關節瑜珈伸展:運動專家 白芳齊⏰ 15:00-16:00 下午茶時間⏰ 16:00-18:00【活動】練習才藝⏰ 18:00-19:00 【技巧】食在美好飲食保健-對抗失眠飲食對策:營養師 徐佳靖⏰ 19:00-20:00 【閱讀】洗澡沐浴錯的時間洗澡反而睡不著!這3個時間最好別洗澡研究發現體溫降到特定溫度時,人才會有睡意,如果體表溫度升高,會影響睡眠。洗澡會促進血液循環、舒緩疲勞,但也會讓體表溫度升高,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使得人不容易想睡,這就跟不建議睡前做激烈運動同樣道理,都會讓體溫太高。醫師建議洗澡至少要在睡前1小時,水溫控制在攝氏37~39度,這樣到了睡覺時間,體溫已降到適合的溫度,比較容易入睡。👉《點此看全文》洗錯恐缺氧、暈倒!醫提醒這「3時間點」不適合立刻洗澡,洗越多越傷身⏰ 20:00-21:00 【技巧】一夜好眠醫師教你失眠可以這樣做:芝山診所醫師余儀呈⏰ 21:00 ~準備就寢————本課程規劃參考————※運動時間點:根據《什麼時候是好時候:掌握完美時機的科學祕密》一書提及,於在早上運動,可以藉此達到,減重、提振心情、保持習慣、增加力量的效果;而下午到晚上運動,則可避免受傷、發揮最佳表現、略為提高運動快感,因為此時肌肉有彈性,不易受傷,心肺機能也較佳。※居家活動安排: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中心社工主任陳俊佑指出,2013年法國有大型老人世代研究,追蹤3675位健康長者20年,結果發現,相較於不玩桌遊組,每周至少玩一次桌遊、棋類、牌類等遊戲的玩桌遊組,20年後認知測驗表現較佳、罹患憂鬱症機率較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降低15%。還有更多健康主題粉絲專頁,歡迎加入了解更多!📍 元氣網📍 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 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 全銀運動 | 銀髮族遠距健康
-
2022-02-27 養生.運動健身
高蛋白飲食會不會傷腎?腎臟科名醫建議健身重訓前該做一件事
健身風潮持續發燒,年輕人瘋健身,為了練出精壯身材;中老年人健身,為了找回流失肌力。健身飲食成了顯學,除雞胸肉等高蛋白食物,為健身打造的高蛋白粉,是健身一族的熱門話題。但小心!高蛋白飲食能幫你練出肌肉,但也藏著陷阱,近年出現攝取高蛋白粉造成腎臟損傷的患者,肇因對高蛋白飲食一知半解。如何養肌不傷身?正在健身或準備健身的你,不能不知道。腎功能正常者,攝取高蛋白飲食,不會影響腎功能。健身時為增加肌肉量,採取重量訓練,肌肉經訓練受損後,需攝取高蛋白飲食,增加肌肉修復及重建速度,但有些人擔心「高蛋白飲食恐對腎臟造成傷害」。新光醫院腎臟科主任方昱偉說,這觀念並不完全正確,腎功能正常的人,攝取高蛋白飲食或高蛋白粉,不會對腎臟造成影響;但慢性腎臟病患者攝取高蛋白飲食,確實會傷害腎臟,使腎功能更加惡化。蛋白質須經腎臟代謝,方昱偉說,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三高患者容易患有慢性腎臟病,以糖尿病為例,患者易引發類似腎絲球腎炎的糖尿病腎病變,此時腎臟細胞病變,影響蛋白質代謝及回收,若患者攝取大量蛋白質,因腎臟無法回收再利用,蛋白質也會大量流失,如此一進一出,將導致腎臟纖維化、腎細胞凋亡及慢性退化。不知有腎病變,重訓吃高蛋白粉,發現小便泡泡變多。方昱偉門診曾收治一名40多歲女性,上廁所看到小便的泡泡變多,擔心腎臟問題就醫。檢查發現,女子出現蛋白尿,確診為糖尿病腎病變,腎功能嚴重衰退。問診發現,女子體重80公斤,身體質量指數(BMI)33,罹患糖尿病及糖尿病腎病變不自知,她近期正在健身減重,搭配重量訓練,希望增加訓練效果而多攝取高蛋白粉。女子補充高蛋白粉後,讓腎功能更加惡化,引發腎臟過濾蛋白質速度加快,出現蛋白尿等症狀。所幸,經控制蛋白質攝取,限定每天每公斤僅攝取0.6公克蛋白質(正常人為1公克),合併治療糖尿病,目前腎臟病已獲控制。方昱偉提醒,若未警覺異常,一旦腎功能衰退太過嚴重又延誤就醫,腎功能恐無法恢復。對慢性腎臟病人來說,植物性蛋白質對腎臟傷害較小。方昱偉建議,正在健身或準備健身的民眾,要補充高蛋白飲食或高蛋白粉時,應事先檢測腎功能是否正常,避免患有慢性腎臟病而不自知,引起腎功能惡化。另外,健身常補充的肌肉酵素肌酐酸,也會引起慢性腎臟病人腎功能惡化,須提高警覺。不過,方昱偉也提醒,慢性腎臟病患常大量流失蛋白質,使體內蛋白質不足,也容易造成腎功能變差或營養不良,因此仍須補充足夠蛋白質,但患者補充蛋白質時,應避免過猶不及,需由專業醫師、營養師進行衛教,詳細計算補充份量,才能維持營養及健康。蛋白質來源有植物性、動物性等,方昱偉說,對慢性腎臟病人來說,植物性蛋白質對腎臟傷害較小,優於動物性蛋白質。但不論哪一種蛋白質都要總量控管,避免病人攝取及流失過多蛋白質,出現蛋白尿、水腫、蛋白質偏低等情形。提醒三高患者應隨時注意小便有無泡泡,且每三至六個月定期檢查腎功能。建議正在補充高蛋白粉的健身者,應定期檢查腎功能。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腎臟科系教授級主治醫師顏宗海說,統計顯示,糖尿病患者中約有三成患有慢性腎臟病,三高患者於飲食方面應低糖、低油、低鹽、低普林,而慢性腎臟病還需低蛋白質。他提醒,慢性腎臟病人健身時,不要額外補充高蛋白飲食,以防腎功能惡化。同時呼籲健康的人及慢性腎臟病患者攝取蛋白質,應來自於肉類、雞蛋、牛奶等原型食物,並均衡飲食有助健康。顏宗海說,近年健身風氣持續盛行,補充高蛋白粉可能會傷害腎臟的觀念,深植健身者心中,門診中常有健身的人,在補充三至六個月的高蛋白粉後,擔心腎功能受到影響,而到醫院接受檢查,至今尚未出現健康的人因補充高蛋白粉而出現腎功能衰退情形。如今血液、尿液檢查都很方便,顏宗海建議正在補充高蛋白粉的健身愛好者,應定期檢查腎功能。
-
2022-02-26 養生.聰明飲食
喝茶養生?外國研究:瑪黛茶喝太多 罹癌風險多2倍
多數英國人習慣早上喝一杯英式早餐茶,搭配早餐,且多項研究指出喝茶有益健康。然而,英國太陽報報導,許多外國研究指出,若喝太多瑪黛茶(maté tea)可能使罹癌風險提高兩倍,對身體的傷害等同抽100根香菸。瑪黛茶是種傳統的南美洲草本茶,是將巴拉圭冬青乾燥葉子浸泡水中作成的茶飲。這種茶因為有增強免疫系統等保健功能備受讚譽。然而,大量研究也顯示,飲用過量瑪黛茶可能大幅提升罹癌風險。美國癌症研究協會(AACR)出版「癌症流行病學、生物標記與預防 」期刊(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and Prevention)刊登研究顯示,飲用過量瑪黛茶可能提升民眾罹患肺癌,及食道癌、胃癌、腸癌、胰臟癌和肝癌等消化道癌症風險。專家指出,這是因為瑪黛茶含有多環芳香烴(PAHs),而這種物質也存在於烤肉和香菸煙霧中,可能致癌。他們表示:「飲用大量瑪黛茶增加罹癌風險可能歸因於,以過高水溫飲用這種茶,或是伴隨潛在致癌物。」不過,英國癌症研究基金會資深健康資訊經理史密斯(Nicola Smith)表示:「儘管有很多研究指出飲用過熱瑪黛茶與罹癌風險增加有關聯,但依舊沒有足夠證據可以確認。如果想降低罹癌風險,最好的方法還是均衡飲食。」
-
2022-02-26 該看哪科.婦產科
懷孕期間飲食該如何控制?營養師:8大飲食指南一次看懂,讓你遠離妊娠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是指在懷孕期間以75克葡萄糖水耐受試驗,經3段血糖檢測,有1項或1項以上異常就算妊娠糖尿病,目前在台灣沒有大規模的研究證實台灣的妊娠糖尿病盛行率,但來營養諮詢的妊娠糖尿媽媽有上升趨勢。若未能於孕期期間控制穩定血糖,對媽媽及寶寶都會增加危害風險;以下跟大家分享妊娠糖尿媽媽在食物的選擇應如何管理,吃出營養對抗高血糖及避免體脂肪增加。孕期控制血糖虛改變生活習慣 減醣從均衡飲食開始治療懷孕婦女的高血糖,首要且不能忽略的是生活習慣的改變,如果生活習慣的改變無法達到血糖控制目標,才會考慮開始藥物合併治療。新竹國泰綜合醫院營養師賴冠菁表示,想要透過飲食管控血糖,均衡飲食是重要的一環,而減醣飲食更為重要。醣類就是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分成單醣、雙醣、寡糖及多醣,而單醣及雙醣是分子較小的醣類,人體吸收相當快,因此妊娠糖尿媽媽血糖想管理良好,須減少小分子的醣類,多攝取富含纖維質的多醣類食物。簡單來說,就是不要攝取額外加糖的飲品或甜品,而攝取天然的多醣類食物。賴冠菁說明,均衡飲食就是每日都能攝取到6大類食物分別為:全穀雜糧類、乳品類、水果類、豆魚蛋肉類、蔬菜類及油脂與堅果種子類,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有助於降低食物升糖指數,所以想要輕鬆控糖,就是要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並選擇低升糖的食物,並控管攝取的份量。要記得吃澱粉的同時就要搭配吃蔬菜纖維及蛋白質,簡單的每餐進食訣竅如下,詳細的食物份量及飲食,建議經營養師針對個人量身訂做:▸菜:煮熟蔬菜至少1碗。▸肉:瘦肉或魚肉約手掌心大小,蛋奶素者約1塊或田字型豆腐1塊+小方豆干1塊+蛋1顆。▸飯:全穀雜糧飯4分之3碗。▸水果:每天水果2至3份,1份相當於柳丁大小1顆。▸乳製品:低脂乳品1至1.5份,1份相當於240cc的鮮奶或3湯匙的奶粉,需分成多次點心吃,避免果糖及乳糖吃過多,造成短時間內血糖升高。妊娠糖尿病飲食該如何控制? 8大重點1次看懂1.熱量依照孕程期別及體型調整妊娠媽媽被診斷出妊娠糖尿通常在24至28周,處於孕期第2期及第3期,每日熱量的攝取則需比孕前增加300大卡。應視孕婦的血糖值及體重增加情形做調整,最少不可以低於1500至1800大卡/天,但也不能因懷孕而有1人吃2人補的觀念,否則熱量攝取過多,容易累積體脂肪。2.攝取天然的醣類食物替代精緻糖每日醣類建議攝取量為熱量的40%至50%,依照美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的建議,懷孕婦女的醣類攝取至少要有120公克/天,若以台灣食物代換表的含醣份量來說明,每天至少要攝取11至12份(1份醣量15公克),建議分配到3至6餐/天,1份醣類的食物量,應以未精緻的全榖雜糧類為優先,因其所含的膳食纖維較為豐富,益於血糖管理。水果以選高纖維且果糖含量低的種類,依照食物份量表的1份醣為15克,芭樂1份約155公克(相當於大顆芭樂半顆或小顆芭樂1顆),膳食纖維有5.7克,含有維生素C 213.7毫克,堪稱營養素之王。3.膳食纖維增加飽足感大部分蔬菜都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吃蔬菜可以減緩食物被吸收的速度,避免升糖反應之外,還能增加飽足感,故建議每餐一定要有蔬菜類,而非精緻的全榖雜糧類,如糙米、薏仁或地瓜塊莖類等,和白米飯及精緻澱粉食物相比,全穀類的升糖反應相對較低,其所含的纖維質較多,提升飽足感及攝取到豐富的維生素及礦物質,更能減少血糖震盪。4.選擇優質蛋白質優質蛋白質是指6大類食物中的豆魚蛋肉類,而其中的豆是指黃豆、黑豆、毛豆及其製品,家禽肉類吃肉不吃皮,紅肉類挑瘦肉不吃肥肉,魚及蛋類都是很好的蛋白質食物來源,優質蛋白質可提高身體基礎代謝率減緩食物吸收率,每餐攝取豆魚蛋肉助穩定血糖。5.少量多餐避免血糖起伏及飢餓感懷孕過程中,常因腹中寶寶逐漸長大因而影響孕媽咪腸胃道的舒適度,為了穩定血糖值,選擇少量多餐且定時定量的用餐方式最適當。很多人都誤以為少量多餐就是1天吃6餐,而每餐吃1個便當或1碗牛肉麵,點心吃蛋糕配珍珠奶茶,賴冠菁說,其實少量多餐是指將1餐份量分成2餐來吃,並能同時攝取膳食纖維及優質蛋白質的食物,更能有益於血糖管理。6.維生素及礦物質的補充孕期第3期要增加的營養素有鐵、鈣、鋅、鎂、碘等礦物質及維生素B群、葉酸等,適當進食富含的食物,補充胎兒生長及母體需求。含鐵豐富的食物,如:豬血、豬肝、瘦肉等。含鈣豐富的食物,如:乳品類、牡蠣、丁香魚、起司、黃豆及豆製品。含鋅豐富的食物如:蛤蠣、牡蠣及瘦肉類。含鎂豐富的食物,如:原味堅果類、未精緻全榖雜糧類等。含碘豐富的食物,如:海帶、紫菜等。而深綠色蔬菜及未精緻全榖雜糧類能提供維生素B群及葉酸。增加鎂的攝取有助改善媽媽孕程抽筋的症狀,乾海帶15克(約1湯匙)含有97.8毫克,去殼調味南瓜子15克(約1湯匙)含有94.5毫克,胚芽米乾重80克煮熟後約1碗量含有440毫克,建議用胚芽米或其他未精緻的全榖雜糧類取代部分白米飯,並每天1湯匙堅果種子類,增加鎂的攝取。7.少鹽、少油炸的飲食攝取過多的調味料會增加鈉量攝取,造成水腫、高血壓及孕程末期妊娠毒血症,利用清蒸、燉、滷、水煮、涼拌取代糖醋、油炸、沾粉或勾芡的菜餚,以避免過多油脂的攝取;加工食品通常含有看不見的油、鹽、糖,例如:貢丸、香腸,醃漬食品也含較多的鹽、糖,例如:蜜餞等,建議淺嚐即止。8.喝水量絕對要夠人體內水分大約佔體重的70%,水參與人體重要的消化酵素反應,生物化學作用及促進代謝,具維持體液正常滲透壓及電解質平衡、調節體溫的作用。若每天飲用的水不夠,食物中的營養素就不能被吸收,人體的廢物也不能變成尿液排出體外。每日需求量為每公斤體重30cc,建議不要用含糖飲料、鮮奶、鹹湯或濃茶等取代水。若擔心有水腫問題,除避免醃漬品、滷汁或高湯過量攝取外,建議睡覺時可用枕頭墊腳,或盡量能將1天的水量安排在睡前2至3小時喝完。★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2-24 活動.健康聚樂部
【元氣一日課】常胸悶胸痛、呼吸不順、頭暈?恐是「心肌梗塞」徵兆,這些方法助你保護心血管
你是否也常感到胸悶胸痛,肩頸痠痛?上班族、低頭族長時間久坐不動,小心隨時引發血管栓塞!📢教你7招,改善身體柔軟度|調整均衡飲食|放鬆舒緩情緒!快跟著元氣網一起登入學會護心招數。你注重健康嗎?還是你有健康意識,但卻不知道如何開始?【元氣網一日課程】聚集最豐富的專家群,告訴你生活健康大小事,並透過一日健康學習表,按照自己的步調輕鬆學,發掘自己不一樣的潛能,成為更好的自己!📢快來元氣網,體驗獨家免費一日健康課程,不受時間地點限制,隨時隨地輕鬆學習!【主題簡介】從根本預防 讓心血管健康每次聽聞有人猝死的消息,總令人惋惜及感嘆人生無常,也會擔心有天發生在自己或家人身上,對於猝死,我們真的無法防範也束手無策嗎?若莫名胸悶胸痛、頭暈,這可能是身體發出的求救訊號,教你從日常保養開始,遠離心血管疾病!【專屬你的健康學習表】元氣網提供主題式影音課程、內容,可參考健康學習表自主分配個人生活作息時間,並陸續完成目標,無觀看時間與次數限制。📝目標Get:✅ 完成 2 個自主運動(增加身體柔軟度,讓血管變年輕)。✅ 學會 1 個生活技巧(按按穴位解決失眠,降低心血管風險)。✅ 進行 2 個健腦活動(透過脊椎運動,緩解痠痛、加強肌力)。✅ 閱讀 3 篇健康知識(教你護心食物這樣吃,遠離心血管疾病)。★完成學習目標後,元氣網還會不定期寄送客製化學習包、優惠訊息電子報給你!★【立即開啟你的一日學習】● 09:00-10:00【運動】活力晨操● 10:00-12:00【活動】居家活動● 12:00-13:00【閱讀】食在美好● 13:00-14:00 午休時光● 14:00-15:00【運動】醒腦運動● 15:00-16:00 下午茶時光● 16:00-18:00【活動】放鬆活動● 18:00-19:00【閱讀】食在美好● 19:00-20:00【閱讀】洗澡沐浴● 20:00-21:00【技巧】一夜好眠● 21:00 準備就寢⏰ 09:00-10:00【運動】活力晨操護心訣竅 心臟病預防:物理治療師 沈湘苓⏰ 10:00-12:00【活動】居家活動居家運動-脊椎運動與大腦遊戲:愛迪樂健康促進團隊職能治療師/執行長 鍾孟修⏰ 12:00-13:00【閱讀】食在美好預防心肌梗塞多吃6類食物!營養師開「護心一日菜單」當氣溫驟降時容易心肌梗塞發作,尤其三高患者、抽菸或體重過重的族群,都應嚴防心肌梗塞的發生,及早做好「護心」準備。台安醫院體重管理中心營養師組長劉怡里指出,預防心肌梗塞發生,平時應有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加上用藥與定期檢查,她還設計「護心一日食譜」,供民眾養護心血管健康的參考。👉《點此看全文》營養師分享預防心肌梗塞必吃6大類食物大公開⏰ 13:00-14:00 午休時光⏰ 14:00-15:00【運動】醒腦運動降低焦慮、舒緩情緒的伸展運動:行動職能治療師 陳姵君⏰ 15:00-16:00 下午茶時間⏰ 16:00-18:00【活動】聽喜歡的音樂⏰ 18:00-19:00 【閱讀】食在美好比素食健康!《歐洲心臟期刊》推一飲食法護心效果佳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指出,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的頭號殺手,每年都造成全球約1,710萬人死亡,佔全球總死亡人數31%。分析數據顯示,比起吃紅肉或者禽肉,只吃魚肉與心肌梗塞、中風、心衰竭等多種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下降有關。這種只吃魚肉、不吃紅白肉的飲食方式也有一個專門名詞——「魚素(pescatarian)」。👉《點此看全文》你聽過「魚素主義」嗎?研究:魚素主義者,心血管疾病風險下降最顯著⏰ 19:00-20:00 【閱讀】洗澡沐浴保護心血管 冬季洗澡謹記三大要訣根據統計,每年11月到隔年3月,是心血管疾病發病的高峰期,冬季不時有冷氣團來報到,忽然驟降的低溫易導致身體的血管明顯收縮,若血管本身就有硬化或是彈性較差的問題,氣溫造成的冷熱交替壓力會使得血管承受過大的壓力,一旦壓力過大就可能引起心肌梗塞或是中風等情況。除了外在環境的氣溫變化容易使得血管收縮起伏過大,不少人喜歡在冬季泡溫泉或洗熱水澡,醫師提醒4泡澡注意事項,使血管不會承受過大的壓力。👉《點此看全文》洗錯恐引發中風、心肌梗塞風險!醫師教你「4泡澡注意事項」⏰ 20:00-21:00 【技巧】一夜好眠舒緩放鬆-初階舒眠穴道按壓:緻宸中醫診所中醫師高羿宸⏰ 21:00 ~準備就寢————本課程規劃參考————※運動時間點:根據《什麼時候是好時候:掌握完美時機的科學祕密》一書提及,於在早上運動,可以藉此達到,減重、提振心情、保持習慣、增加力量的效果;而下午到晚上運動,則可避免受傷、發揮最佳表現、略為提高運動快感,因為此時肌肉有彈性,不易受傷,心肺機能也較佳。※居家活動安排: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中心社工主任陳俊佑指出,2013年法國有大型老人世代研究,追蹤3675位健康長者20年,結果發現,相較於不玩桌遊組,每周至少玩一次桌遊、棋類、牌類等遊戲的玩桌遊組,20年後認知測驗表現較佳、罹患憂鬱症機率較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降低15%。還有更多健康主題粉絲專頁,歡迎加入了解更多!📍 元氣網📍 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 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 全銀運動 | 銀髮族遠距健康
-
2022-02-2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彰化8例天冷猝死7例在彰南 醫師籲多喝水少吃生冷
最近兩天氣溫偏低,彰化縣急救送醫到院前死亡的8個病例,有7人家住員林市以南的彰南地區,在彰南執業的醫師感覺彰南較空曠,體感溫度落差攝氏2至3度,特別容易感到寒冷,最好「和太陽一起起床」,多喝熱開水,規律運動和均衡飲食保護身體 。彰化基督教醫療財團法人二林基督教醫院中醫科醫師李家甄,在彰化市彰基與二林鎮二基看診,她說,彰化市民居群聚,相對的二林鎮顯得地廣人稀,加上二林鎮沒臨海但靠近海邊,海風冷、濕氣重,濕冷比乾冷更冷,體感溫度比真正氣溫低2至3度,民眾最好和太陽一起起床,也就是天色明亮時起床活動,對身體健康較好。李家甄建議,天氣冷應少吃生冷食物,例如生魚片、橘子、蕃茄、沒煮熟的食物,避免食用瓜果類食物,例如西瓜,早上起床後,先在床沿坐5至10分鐘,等離開暖和棉被的身體適應氣溫再站起來,平常可做八段錦或打太極拳健身。員林市宏仁醫院醫療副院長、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朱建統指出,衛福部統計國內20歲以上民眾有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風險的多達700萬人,當氣溫降低時,血管收縮,血液濃稠度增加,也增加心臟病與中風急性發作的機率,因此接觸冷空氣前一定要先做好保暖,特別是剛起床或出門前可加強保暖脖子等部位,都可有效降低血管瞬間收縮的機率和降低心肌梗塞的風險。員林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林建輝也說,根據醫學研究,氣溫每降低攝氏1度,中風機率增加4%,所以天氣寒冷時的頭頸部保暖格外重要,外出最好戴毛帽、圍上圍巾,又天氣冷不易感到口渴,身體水分減少,血液易濃稠,多喝熱開水是一定的。林建輝說,農業時代的人勞動量大,飲食較清淡,現代人出門車輛代步,常吃精緻和高糖食品,常吃肉,少吃高纖維食物,血管較容易硬化,短時間內氣溫下降血管收縮,就發生中風等急性心肺血管疾病,要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唯有平常均衡飲食、保持規律運動。
-
2022-02-19 養生.聰明飲食
疫情叫外送常導致飲食不均 掌握5原則也能吃出防疫力
在COVID-19疫情肆虐下,外送平台興起,民眾只要拿起手機就有許多商家與餐點可以選擇,外食頻率增加也讓外食族經常發生飲食不均衡、高鹽、高油、低纖維等問題,長期可能因此導致便秘、肥胖、三高等慢性病,對身體的傷害不容忽視。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營養師覺嘉欣指出,平時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整體生活品質與健康狀況都能有所提升。外食族在點餐時若能把握均衡飲食的原則,就能輕鬆吃的健康又營養,在防疫期間提升免疫力,保護自己對抗疫情。中西式餐點這樣點 外食也能健康吃覺嘉欣營養師表示,中餐愛好者要注意,中式餐點食物的組成以澱粉為主,如:炒飯、炒麵、燴飯、湯麵類,需注意飲食不均衡的情況,建議可加點滷蛋、豆腐、豆干等蛋白質食物及1份燙青菜。快炒類烹調口味較重鹹,且烹調用油多,需注意高油、高鹽等問題。如果選便當類,盡量選擇以蒸、煮、烤、涼拌等這類烹調方式的食物,避免煎、炸物、香腸、貢丸等加工食品,並應搭配足夠蔬菜量。西餐愛好者則建議主餐選擇海鮮類、雞肉等飽和脂肪含量低的白肉,若食用牛肉、豬肉等紅肉,建議每周紅肉攝取要控制在500公克以內。如:義大利麵、燉飯類,首選清炒方式,若選擇醬汁則可優先選擇紅醬或以橄欖油為基底的青醬,而白醬多以鮮奶油為主成分,飽和脂肪含量高,要注意減少攝取頻率,以減少熱量及醬料攝取。如果餐點的蔬菜量不足,也建議再加點1份時蔬或小菜。套餐的濃湯因大多數有添加麵粉及奶油進行調合,熱量不低,建議以清湯取代濃湯。前菜的生菜沙拉若可接受不沾醬,就建議直接食用,以減少攝取醬料的熱量,若不習慣仍需選擇醬汁,建議選擇和風醬、水果優格醬或油醋醬,熱量都比千島醬及凱薩醬還低,可詳看醬料外包裝。例如便利商店1包40公克的沙拉醬,和風醬、凱薩醬、千島醬依序為48、96、104大卡。飯後甜點一般為精緻糕小蛋糕、餅乾、冰淇淋,如果可以的話,盡量少吃甜點,才不會額外攝取過多的精緻糖及飽和脂肪。速食愛好者,建議選擇烤雞、燒肉漢堡類,優於炸雞堡、炸雞塊等油炸物。附餐薯條若換生菜沙拉,可減少至少150大卡的熱量並增加蔬菜攝取量,達到均衡飲食。飲料建議選擇無糖綠茶、零卡汽水或鮮奶,少喝含糖飲料。飲食均衡提升免疫 把握5原則對抗疫情覺嘉欣營養師表示,若能把握以下5原則,飲食均衡營養,提升免疫力,幫助對抗疫情:▸原則1:每天至少1餐選擇未精緻澱粉類當主食,如:糙米飯、地瓜、南瓜、全麥麵包等。▸原則2:每天至少吃2份水果與3份蔬菜,選用新鮮當季食材。家中可常備較耐放的水果,減少出門採買的頻率,如:蘋果、芭樂、柳橙。▸原則3:均衡攝取6大類食物,包含全榖雜糧類、豆魚蛋肉類、蔬菜類、水果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乳品類。▸原則4:選擇7少食物,少油、少鹽、少糖、少油炸物、少沾醬佐料、少吃精緻甜點與甜飲料,少吃加工食品。▸原則5:攝取足夠水分,簡易計算方式可用每公斤體重乘上30毫升,作為1日所需水量的評估。★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2-19 養生.聰明飲食
如何減脂不減肌肉? 台大營養師列「飲食10守則」:每餐要吃30分鐘
農曆春節假期長達9天,受到疫情影響,許多人宅在家裡追劇、玩手遊,開工後感覺衣服、褲腰變緊,整個人像是大了1個Size號,國民健康署近年來調查發現,近4成的民眾在過年後平均變胖2公斤。減肥並不等於減重 營安全減重飲食10守則台大醫院營養師賴聖如表示,在減肥過程,最務必注意「安全性」、「副作用」,此外,「減肥並不等於減重」,希望減的是肥肉(脂肪)而非瘦肉(肌肉),也就是減去體內脂肪組織,一般來說,女性體脂肪應少於30%,男性則應少於25%。賴聖如說,想要減脂肪、不減肌肉,就必須搭配有氧運動,應該養成運動習慣,多做心肺運動。光靠少吃澱粉,也會減去肌肉,再者,少吃澱粉,容易飢餓,反而不利於長期體重控制。最安全且有效的減重建議為「少吃、多運動」,相關飲食10守則如下:1.三餐都重要,不要忽略任何一餐,堅持不吃點心,嘴饞時可以酌量食用仙草、蒟蒻、大番茄、低糖果凍等低熱量食物。2.儘量定時、定量,食物不要集中在任何一餐,分餐進食吸收利用佳;不定時用餐,或隨時用餐者,對於熱量控制較有難度。3.每餐用餐時間30分鐘,慢食並好好享用,且專心吃飯,細嚼慢嚥。4.許多人不喜歡白開水,可喝清淡薄荷茶。5.餐前20分鐘,可先以低熱量湯品或蔬菜做的開胃菜等,體積大又熱量密度低的食物來墊肚子,減少飢餓感。6.外食時,建議將較油膩的食物先以熱開水涮過,可減少10%至15%油脂量。7.購買食品時先仔細看過食品標示,才能知道自己真正吃進去多少熱量。8.以粗糙、未加工的澱粉類食物取代精製穀類。豆魚肉蛋類食物宜採動、植物性食物各占一半,優先考量油脂含量較低的食物(去皮雞肉)。9.以堅果類取代烹調用油,如腰果、核桃、杏仁,磨碎取代油脂來拌青菜,還可以增添風味。10.高熱量的油炸食物或勾芡濃稠的流質食物,如濃湯等,也要減少食用。許多民眾在減少烹調上的油脂,並配合運動計畫,通常就可輕鬆減少2至3公斤。選擇食物時,應注意熱量密度,例如:100g的豬里肌瘦肉、三層肉或絞肉、肥肉等,熱量分別為150大卡、500至600大卡及800至900大卡不等。賴聖如也提醒,1碗白飯、1碗炒飯,看似差不多,但熱量卻相差300至800大卡。賴聖如建議,透過減少熱量攝取,來達到減重目的,在熱量設定為男性每天至少攝取1,500大卡,女性至少1,200大卡均衡飲食,或以每日減少500大卡為目標,來擬定減重計劃。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168斷食復胖全因忍不過「1階段」! 營養師推「1212斷食法」無痛減重 ·第一口先吃什麼?營養師公開「減肥進食順序」 還要每天量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