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4 新聞.元氣新聞
搜尋
單株抗體
共找到
187
筆 文章
-
-
2021-08-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大善用單株抗體預防九成重症 但遇Delta株效力恐下降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今年四月下旬至今新冠肺炎確診個案有近兩成是重症,60歲以上長者重症率更高達四成。避免病程進入重症一直是新冠治療重點,台大醫院診治超過400位確診者,今年6月起開始用單株抗體治療至今,成功避免九成患者惡化為重症;但台大也提醒,面對Delta病毒,單株抗體效力可能減弱,需持續研發藥物,國內已與國際藥廠合作二、三期臨床試驗中。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表示,新冠確診兩成為無症狀,但出現症狀者有14%重症機會,5%可能極重症,整體致死率大約是2.3%。一但住院,病人死亡率可能高達21%,因各地醫療量能而異,不幸入住加護病房,三個月內死亡率可高達五成,因此防止輕症變成重症,是新冠肺炎治療重點。為了幫助醫療團隊提供標準化、符合實證指引的治療,台大醫院甚至出版一本教戰手冊,人手一冊宛如葵花寶典。台大醫院教學部主任盛望徽表示,新冠肺炎病程惡化與年齡、慢性病、免疫力、病毒量都有關,目前公認有效的藥物,作用機轉各有不同,瑞德西韋可抑制病毒的核苷酸形成,單株抗體藥物則可減少病毒和細胞的接合。單株抗體目前已用於自體免疫疾病及癌症,可中和自體免疫反應或破壞癌細胞,對於人體副作用很小。盛望徽表示,台大醫院自6月17日至7月24日有16位病人用過單株抗體,年齡在24至81歲,7位大於65歲,共病包括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腎病、慢性肝病、癌症、中風、懷孕等,其中四位有兩項以上的危險因子。使用單株抗體治療後,只有兩人仍發生缺氧而符合重症定義,但無一人使用呼吸器或其他侵入性治療,其中13人已出院,住院改善中有3位。盛望徽表示,根據亞東醫院感染科主任楊家瑞提供之資料,亞東醫院6月18日至7月24日也給23位病人用過單株抗體,使用的時機是平均在出現症狀後3天,這些病人也有多項危險因子,但同樣沒有人演變為重症,現僅一人住院觀察中,治療成效也非常好。盛望徽表示,從台大加上亞東資料看來,在病程第7到10天內使用單株抗體,特別是用於輕度肺炎、年紀較大、有慢性病或懷孕等風險因子者,療效和安全性都是可以確認的。然而隨著變異株影響效果,還需要繼續克服發展之處。盛望徽指出,單株抗體可能缺點有二。首先,若病毒量太高,例如來到中後期病程,單株抗體抑制效果就會減弱。此外,萬一病毒發生像是接合器抗原的突變,也會有效力下降的問題。國內現有兩款單株抗體藥物,其中一款對於Delta病毒仍保有效力,另一款也有效,只是效力降低,因此目前認為,關鍵還是在使用時機,必須用於感染早期、病毒量還不高時,仍有一定效果。盛望徽表示,Delta病毒是全世界頭痛的大問題,已證實傳播力遠高於以往的冠狀病毒,目前還沒有已有藥廠針對印度株在研發單株抗體藥物。目前國際藥廠也在研發新冠病毒的專一性蛋白酶抑制劑,臨床試驗進行中,也有引進國內推產合作。主要是針對集中檢疫所當中尚屬輕症,但具有重症危險因子的個案。台大醫院照護確診病患的主力、內科部主治醫師劉旺達表示,評估確診者會分為多個面向,第一是風險因子,例如年紀、共病等,再者是疾病嚴重度,例如病程分期,需用氧與否就非常關鍵。根據疾管署公布的第13版治療指引,不需用氧的疾病初期,可使用單株抗體,若開始用氧,前期可用瑞德西韋等抗病毒藥,但用氧到中後期階段,就需要使用類固醇、其他免疫製劑。劉旺達表示,目前不論瑞德西韋或單株抗體,疾管署都准許一部分存於醫院,任何時間有病人需要,都可以向指揮官或負責醫師申請、立即使用。
-
2021-07-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接種不良反應死亡事件新增96例 解剖後死因出爐
國內接種不良反應死亡事件新增96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指出,96例中有65例屬於非嚴重事件,其中3例死亡,其中有1例為疑似嚴重過敏,27例其他疑似嚴重不良事件病例,另新增兩件解剖案例為心血管疾病,「今日起,會把針對不良事件詳細分析的資料,呈現在網站上。」指揮中心公布,累計已解剖110例,其中78例與慢性病相關,6例嗆噎窒息,2例頸椎骨折,1例呼吸道阻塞,6例疑似肺炎,3例泌尿道感染,1例氣管內有管灌倒流液體,1例咽喉炎(2個月大孩童),1例胃穿孔併腹膜炎,1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肋膜炎,1例疑膽道化膿性感染,1例腦室和腦幹出血,1例吸入性肺炎及心肺衰竭,1例腦實質舊出血併外傷性腦挫傷,1例化膿性肺炎,4例待釐清。另外死亡部分接種AZ疫苗出現1死,為87歲民眾於接種17日發生,莫德納疫苗有2例死亡,年齡介於69歲至86歲民眾,於接種2天至12天發生,其中2例AZ原通報非死亡不良事件通報後轉死亡。針對國內確診案例中,今日新增1例確診者死亡案例,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該案為居住在雙北地區的70多歲男性,曾於5月28日呼吸困難,本身有糖尿病、心血管、腎臟病、高血壓史,於發病隔日去急診,隔日確診陽性,後來肺炎呼吸衰竭,氧氣濃度無改善併發心律不整,最後因狀況惡化,不幸往生。國內對於確診者的治療用量是否短缺。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目前瑞德西韋量很大,單株抗體也訂了一定的量。羅一鈞指出,目前國內住院人數剩下420位,另外單株抗體儲備了5000人份只用了數百劑左右。
-
2021-07-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圖表/居家快篩怎麼做?有哪些取樣方式與疑慮? 篩檢小心偽陰性
究竟快篩檢驗原理為何?有哪些取樣方式與疑慮?如何使用?檢驗結果準確度如何?本報整理懶人包,帶您了解居家快篩的相關知識。●快篩試劑是什麼?國衛院指出,目前市面上常見的快篩試劑原理大多是利用「側向流體免疫層析法」,內含的試紙可分為4個部分,分別為檢體層、膠體金抗體層、硝化纖維膜與吸收層,檢體放入檢體層後,可檢測受試者黏膜檢體是否含冠狀病毒的棘狀蛋白。●取樣方式:鼻部準確度較喉嚨採樣佳喉嚨取樣/嘴巴維持張開姿勢約10秒,輕輕地用棉棒摩擦舌根兩側的軟顎部位。鼻部取樣/將棉棒插進鼻孔中並向上移動,輕輕轉動棉棒約10至15秒。取樣後,將棉棒放入塑膠管中,並確認液體在管中,折斷棉棒超出管子長度的部分,不讓棉棒放入管後彎曲,鎖緊塑膠管上的蓋子,即完成快篩程序。台灣奈米碳素董事長蔡群賢表示,針對抗原快篩,鼻咽試紙採樣單邊,需較深入鼻部,所能測到的病毒量是咽喉的3到4倍,準確度較高,適合醫療人員使用;鼻黏膜試紙不需太深入鼻部,但須採樣鼻孔兩邊;取樣喉嚨、口水時,因容易有干擾因子,如採樣前漱口的藥水等,會影響取樣準確度。●快篩結果怎麼看?陽性2條暗紅線條,陰性1暗紅線條取樣得到的檢體加到檢體層後,檢體的液體分子會經毛細作用被帶到快篩試劑後方的吸收層。若檢體中含有冠狀病毒蛋白抗原流經膠體金抗體層時,可以辨識新冠病毒的單株抗體與之結合,會使快篩劑呈現暗紅線條。第二道線則是控制線,表示具有能抓住膠體金抗體分子的抗體,當受試者檢體中含有新冠病毒時,會呈現雙線,代表陽性結果;若檢體中沒有冠狀病毒,只會呈現單線結果,表示陰性結果。●需注意快篩偽陰性 快篩次數2至3次為佳不過,吳進興指出,相較於PCR篩檢,快篩包僅能測出陰性或陽性,難以得知精準之Ct值以推測體內病毒量,也不能做基因定序,雖然操作較簡易、快速,但準確度、病毒特異性等檢測結果均會受影響。蔡群賢補充,「取樣鼻子時不敢插太深、取樣喉嚨時採到的其他干擾因子,都會影響取樣精確度,都可能影響採檢結果,導致偽陰性」。吳進興進一步表示,抗原快篩有不同廠牌,取樣方式也不同,有的偽陰性僅約3%,一般平均約10%,為避免沒有篩檢出確診者,建議快篩次數以2至3次為佳。●採檢新冠病毒有哪些方式?PCR核酸檢測:最常聽到的傳統RT-PCR檢測,是在鼻咽、鼻腔採檢體,可直接偵測病毒DNA或RNA等遺傳物質,準確性較高,是防疫場所與醫院確診、解隔離的標準。但設備昂貴,且操作人員需要經過一定程度的訓練,檢體還須送至實驗室,耗時數小時甚至1天。抗原快篩:透過鼻咽、鼻腔拭子、口水採集檢體,檢測病毒蛋白質架構,如外殼等,以確認是否正在感染,其中以感染零至7日最準確,可在30分鐘之內,甚至僅需10分鐘,便能知道檢測結果,但準確率較PCR低;另也能夠在定點照護檢測,如診所,缺點是敏感度最低為80%,可能會有偽陰性,且病毒尚未大量複製階段(潛伏期)無法檢出。面臨社區傳染、須快速地大量篩檢,抗原快篩是靈活的第一線檢測工具,操作相對簡單,國外已有許多一般民眾能自行操作。抗體快篩:透過血液偵測血清內的抗體,檢測時間比較短,適用於感染14天以上者,可判斷是否曾經感染過,但潛伏期、感染前期測不到,無法即時做感染管制,且無法判斷是曾經感染還是正在感染,可用於事後疫調,釐清感染範圍,或感染者是否有抵抗力。
-
2021-07-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全台院內感染確診290例 璩大成:5類對象最常見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副總院長璩大成今天說,全台院內感染確診人數已達290例,以確診者家人、肺炎住院病患、陪病者或看護等5類人最常見,院內感染往外傳播,確診數可能是原本的4到5倍。台北榮民總醫院今天舉辦「協力穩固COVID-19現下、儲備未來」線上研討會,邀請璩大成分享台北市防疫經驗,並由院內醫師分享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檢驗與治療經驗。璩大成表示,截至7月9日,全國院內感染確診數總計有290例,其中台北市174例,為全國最多,接續為新北市54例、桃園市41例等,而匡列總人數也多達4190人。院內感染人員類別以病患最多,但璩大成認為,陪病家屬與其他院內非醫事人員經常牽涉其中,是院內感染最常見原因。一旦發生院內感染,璩大成說,通常看到是醫院內部感染人數,但隨著精準疫調發現疫情擴大到其他醫院甚至跨縣市,也發現到驚人現象,最後染疫人數保守估計是原本院內感染人數的4至5倍,因傳播出去的個案,通常不會在原本的醫院內發現。璩大成也整理5種院內感染常見的身分對象,首先是確診者的家人接觸者,可能採檢由陰轉陽,醫院必須提高警覺與適度隔離;再者是社區型肺炎住院病人,多次採檢陰性後,轉到緩衝或普通病房後卻轉陽。璩大成提到,照顧病人的家屬、看護或外籍看護,因可自由進出,可能從社區帶入病毒。他舉例,有病人數度採檢陰性,後來跟家人或看護一起轉陽,就可能是自由進出的這群人帶入病毒導致院內感染,必須特別小心。另外則是新設置採檢站或工作站的人員,璩大成說,脫除隔離衣時是最危險的時刻;最後則是醫院內行政、書記、清潔、外包等非醫事人員,必須提高疫苗施打率外,定期採檢對象也要納入,並考核感控訓練。台北榮總胸腔部主任陳育民則分享COVID-19治療要點,輕症患者可用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早期至後期則可使用單株抗體藥物,嚴重及後期則用類固醇、介白質等抗發炎藥物,並積極使用高流量鼻導管,清醒時可予以俯臥通氣,有助改善病況。陳育民也提到,北榮收治重症患者占比多達19.1%,其中3成從外院轉入,而從去年4月至今,共有5人放置葉克膜,葉克膜治療成效達8成;他也提到,治療COVID-19患者應減少插管等處置,以免製造氣溶膠、增加感染風險。
-
2021-07-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我國進口2款單株抗體 其中1款對抗Delta株已宣告無效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6月11日宣布緊急採購的單株抗體到貨,可使用於輕、中度確診者且有重症風險的新冠病患,降低重症死亡率;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今表示,我國進口的二款單株抗體藥物,其中一款對於Delta變異株、Beta變異株(南非株)、Gamma(巴西株)已經沒有效果,單株抗體的使用能夠降低患者的可傳染期,未來若要解封,藥物是精準防疫的一環,必須將其考量進去。國內進口的兩款複合單株抗體藥物分別為雷傑納榮(Regeneron)的Casirivimab搭配Imdevimab使用,另一款為禮來的Bamlanivimab加上Etesevimab使用。根據疾管署的使用建議,單株抗體建議使用在年齡大於等於65歲、年齡大於等於55歲且有以下任一: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含高血壓)、慢性肺疾、BMI大於等於30,或其他影響免疫功能的疾病;懷孕女性。只要具有上述任一風險因子,且未使用氧氣,且發病於七天內的確診個案建議可投以單株抗體。不過,陳秀熙表示,隨著變種株不斷變化,現在變異株包含Alpha株(英國變異株)、Beta株(南非變異株)、Gamma株(巴西變異株)、Delta株(印度變異株),其中Delta株已經成為主流,禮來雞尾酒療法單株抗體,僅對英國變異株有效果,其餘的效果不佳。我國進口的另一款單株抗體則還是有效。變異株一定是未來的課題,除了單株抗體因應變異株恐出現抗藥性,需要多加注意以外,陳秀熙也提出八大作為,包含持續強化邊境行意、核酸檢測以及抗原快篩的使用、居家快篩的普及、增加疫苗注射的涵蓋率、公衛作為必須持續(如勤洗手、戴口罩)、抗病毒藥物的研發或取得、平時的室內環境加強通風、汙水等環境監測必須加強,此舉才有辦法提前做出對抗變異株的計畫因應。
-
2021-07-1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2劑輝瑞還感染重症或死亡?以色列發現40%有共通點
越來越多人接種新冠疫苗,但關於病毒突破防線(Breakthrough)的報導也愈發普遍:在美國拉斯維加斯的一場泳池派對,8名完整接種疫苗的醫護人員感染病毒;德州的一場戶外婚禮上,6名完整接種疫苗者仍確診。這些破防感染仍有很多未知之處,但新近研究發現,在接種輝瑞疫苗後仍感染新冠肺炎並發展成重症的人,40%有共通性。發表於臨床微生物與感染(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一份研究,分析了打了兩劑輝瑞疫苗後還感染的案例。以色列研究人員觀察17家醫院的152名患者,他們都完整接種疫苗,但新冠檢測呈陽性,並且病發到必須住院的程度。根據研究,這些患者有40%受到免疫抑制,其中包括正在接受皮質類固醇、化療和單株抗體藥物(如anti-CD20) 治療,以及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這些患者在破防感染後,只有37%預後良好,47% 預後不良(需仰賴呼吸器或死亡)。在破防感染的患者中,有其他合併症狀也很常見。接種輝瑞後確診的人裡,71%有高血壓,48%有糖尿病,27%患鬱血性心衰竭,24%患慢性的腎臟和肺部疾病,19%有癡呆症,24%罹癌。僅6%沒有其他併發症。研究作者總結說:「有高死亡率的重症感染,可能發生在少數完整接種、但有多種合併症的個人身上。與先前報導未加種疫苗而住院的新冠患者相比,我們的患者合併症和免疫抑制率更高。」已完整接種疫苗的人裡,出現嚴重破防感染的比率仍然很低。截至4月底,以色列為500萬人接種,總共只紀錄到234名完整接種、卻因重症住院的患者,以及90名破防感染後死亡案例。
-
2021-07-12 醫療.自體免疫
異位性皮膚炎伴一生 生物製劑改善生活品質
很多人都認為異位性皮膚炎是小孩子的疾病,事實上,約有四分之一的患者會成為終生疾病,並演變為中重度。國內約有上萬名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皮膚搔癢、紅疹幾乎佈滿全身,粗糙的肌膚成了一種抹不掉的印記。針對中重度患者,透過照光療法、口服免疫抑制劑、生物製劑,可以大幅改善病患的生活品質。二十幾歲的小陳,全身紅疹、肌膚粗糙,歷經了各式各樣的治療,包括照光療法、口服免疫抑制劑,但是效果都不好,前陣子申請到健保給付生物製劑,這個新藥終於讓他可以好好睡一覺。高雄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曾涵琪疼惜的說,你很難想像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的生活,「因為皮膚癢而抓搔一整夜難以入眠,一早枕頭床單往往會有血跡,也常因皮膚破皮而感染,一塊塊的紅色皮疹時好時壞,不但影響患者生理也嚴重影響社交,久而久之讓異位性皮膚炎孩子們畏懼人群且沒有自信,這一位小陳也是如此。」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是伴隨病患一輩子的疾病,在治療的選擇傳統上有紫外線照光、口服免疫抑制劑,療效大約5成;口服免疫抑制劑,因為是抑制免疫T細胞,會產生免疫力下降的副作用,需要定期追蹤白血球及肝腎功能,曾涵琪說,「尤其是年紀大的患者,白血球的下降可能是緩慢逐步的,更需要小心時常抽血檢查。」而讓小陳穩定控制病情的生物製劑,是一種IgG4人類單株抗體的藥物。曾涵琪解釋,藥物具有專一性,可以與細胞激素的接受器結合,使得造成異位性皮膚炎復發的發炎因子無法作用,抑制第二型免疫反應發炎訊息傳遞,進而達到治療效果,不但治療發炎性皮膚病灶亦可治療癢感,安全性高,患者不需頻繁抽血。曾涵琪指出,生物製劑每兩周打一針,經過二到四周治療後,不論是搔癢感或是病灶嚴重度均有顯著改善,平均四個月後紅色皮疹會開始消退,大約半年到一年後粗糙的肌膚也能改善,常見副作用為結膜炎,不過多數可在治療後達到緩解。目前生物製劑被核准可以使用在十二歲以上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健保有條件給付在十八歲以上的病人身上。實際上要申請健保給付,得經過不少關卡,必需先經照光治療三個月及兩種口服免疫抑制劑的足量治療各三個月無效,而濕疹面積與嚴重程度指數(EASI評分)仍有二十分且病灶佔體表面積30%以上,才可申請使用生物製劑。若申請通過,一年可為患者省下數十萬元。近來有新一代口服JAK抑制劑新藥,目前有一種在台灣及歐盟有取得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藥證,未來陸續會有數種藥物核准上市,曾涵琪說,JAK是一種傳遞發炎訊息的酵素,在免疫發炎反應的下游,在許多免疫疾病上都有使用,也適用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身上,由於抑制發炎物質的管道與生物製劑不同,藥效相當快速,約治療2-4週能改善症狀,在癢感與發炎病灶上都有很好效果。不過因副作用稍多,需留意感染風險,使用前及使用中需定期抽血。異位性皮膚炎治療日新月異,對眾多患者來說是一大福音,建議異位性皮膚炎找適合的皮膚科醫師做專一而完整的治療,改善皮膚也改善生活品質。
-
2021-07-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致死率不降 管制用藥誤時機
本土疫情於五月中旬爆發以來,致死率持續攀升,昨天致死率達百分之五點二,再創新高紀錄,高於全球平均值,迄今仍看不到下降轉折點,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認為,這與未能即時調整用藥指引,延誤用藥時機有關。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副教授李建璋則點出癥結,臨床醫界缺乏「標準化的治療」模式。資料顯示,英美兩國確診者在高齡化及慢性病盛行率方面,都與台灣差不多,首波疫情致死率雖高於台灣目前數值,但很快就開始反轉、下降,即便又發生數波更嚴重的疫情,但致死率趨穩於低點。 為何台灣致死率一直下不來,且往上爬升?蘇益仁表示,前副總統陳建仁說法為確診者年齡偏高、共病較多,但其他國家皆是如此,但都能緩步下降,唯獨台灣疫情逐步趨緩,確診者致死率卻不降反升,在用藥上確有檢討必要。蘇益仁指出,去年國外醫界就已提出瑞德西韋最佳投藥時間點為輕症、中度患者,提早使用才能更有效降低重症死亡率,但台灣直至六月八日才調整用藥指引,不開放重症使用瑞德西韋,顯然動作慢了點。更誇張的是,五月中旬爆發疫情,一直到五月底,臨床醫師如想使用瑞德西韋,必須提出申請,疾管署審核後,回傳結果,醫院再派員至疾管署領藥,亞東醫院感染科主任楊瑞仁表示,光耗在行政流程就需花上一兩天時間,當然可能延誤患者用藥時機。單株抗體藥物也是如此,因為價格昂貴、數量有限,指揮中心進口藥物後,臨床醫師申請用藥,還得經過指揮中心專家核准,常因書面資料準備不全,與臨床實際情況有所落差,而無法通過審核。即使順利取得藥物,行政流程也得花上十二小時,有些重症患者就錯失治療關鍵時機。直到中研院院士陳培哲遠在六月初公開呼籲,指揮中心才開始積極購買藥物,並逐步放寬用藥標準。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副教授李建璋認為,台灣臨床醫界缺乏「標準化的治療」模式,面對新流行疾病,醫療人員亟需醫療資訊系統的輔助和引導,指揮中心應積極擬定「標準化的治療」,以降低死亡率。
-
2021-07-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致死率破5%/盡快分析死亡個案 累積經驗減少死亡
國內新冠致死率逾百分之五,有人認為與醫院收治不及、超載有關,但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如今醫療量能已不再緊繃,致死率降不下來有很多因素,絕非單一因素,應該盡快對死亡個案進行分析,「從中累積經驗非常重要」。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則表示,降低致死率還是要從疫苗施打、降低重症著手。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我國疫情爆發至今差不多兩個月,拿短期內的數據與其他國家持續一年多的數據相比,不盡公平。除了致死率,也應該從流行曲線著手。例如英國去年四月第一波流行時,疫情來得又快又急,致死率陡升,最高峰時每日確診人數約五千多人,新增死亡人數近千人。但去年年底到今年初第二波流行時,確診人數和死亡人數同步上升,致死率不再陡升,最高峰時單日新確診約五萬多人、新增死亡人數為一千多人。洪子仁表示,可見英國在第一波流行時記取教訓,在病人收治等作為上有所改善,而能控制致死率不再呈現陡升的狀態。反觀我國,疫情之初,確實在醫院降載階段出現死亡人數陡升的狀況,但隨著醫療量能充足,已逐步改善。他認為,降低致死率,還是要從疫苗施打、降低重症著手。他說,英國最近從五月開始又爆發疫情,但每日確診人數雖然上升,現已來到約單日新增三萬多人確診,但死亡人數則維持在十幾、二十人左右,可說是歸功於疫苗的成效。目前英國已超過六成成人完整接種兩劑疫苗、超過八成成人接種過一劑。然而,若是疫苗供應不及,避免下一波疫情來襲,致死率再度攀高。洪子仁認為,應該丟棄過去有症狀才刪減的策略,定期在不同區域主動篩檢,進行監測,醫療量能能及早因應。台大兒童醫院副院長黃立民表示,一開始致死率升高確實跟病患激增有關,但如今時機點已過,致死率仍降不下來有很多因素。包括外界所說我國多為老年人染疫、未及早給予單株抗體、加護病房照護能力落差等,都是可能的因素。如今針對加護病房照護能力,已幾乎周周舉辦線上臨床教導,盼能提升第一線的照護能力;也已採購單株抗體,並逐步放寬相關限制,未來致死率應該會逐步改善。但黃立民表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組人專門分析死亡個案,找出其相關性,介入改善措施,避免下一次疫情來襲再發生憾事。
-
2021-07-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致死率破5%/瑞德西韋用藥時機提前 指引調整慢
台灣重症、死亡率高居不下,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認為有四個面向必須檢討,分別是篩檢、匡列、就醫、用藥時機,疫情初期篩檢速度太慢,導致病例匡列慢,確診者進入醫療體系慢、用藥指引未即時調整,也讓用藥時機慢。在用藥方面,早在去年,生產瑞德西韋的吉立亞藥廠就已提出,瑞德西韋投藥時機應提前至輕、中度,能更有效降低重症死亡率,但台灣的用藥指引直到六月初才調整。華航諾富特群聚案後緊接暴發社區感染,本土案例數不斷上升,五月十五日達到一百八十例。五月十四日指揮中心記者會,媒體曾詢問:「國內瑞德西韋存量夠嗎?」指揮中心表示:「即使每天新增卅例確診案例,也僅有十分之一會用到瑞德西韋。」顯示當時國內對瑞德西韋的使用仍侷限在重症患者。直到六月八日,指揮中心在記者會中公布,臨床證實,瑞德西韋對於已插管或裝葉克膜的患者而言,無助降低死亡率,未來不開放重症患者使用瑞德西韋。指揮中心於六月十一日宣布,緊急採購的單株抗體到貨,同樣用於輕、中度患者。蘇益仁指出,早在去年,生產瑞德西韋的吉立亞藥廠就已經提出,瑞德西韋投藥時機應提早,在患者輕、中度時使用,能更有效降低重症死亡率,但台灣的用藥指引直到六月初才調整,顯然是慢了。蘇益仁表示,新冠病毒與流感病毒一樣,抗病毒藥物都需要第一時間給予,否則患者體內病毒量提高,藥物就很難壓制,發病後立即投藥,才能降低重症與死亡。但蘇益仁也認為,國內新冠致死率高,不能單獨檢討用藥時機,篩檢、匡列、就醫、用藥四個環節,一環扣一環,無法脫鈎。中國附醫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認為,臨床用藥依據實際情況滾動式修正,近期專家諮詢小組開放協助重症患者對抗細胞風暴有效的二款介白素-6(IL-6),從原本規範三天內不得使用,放寬到初期都能使用。黃高彬表示,細胞風暴通常是發病一周內出現,臨床發現,很難掌握患者實際發病期間,即使到院仍為輕症,也可能接受治療僅一到二天病情急轉直下發生細胞風暴。單株抗體要價高昂,原本限制使用七天,現也放寬可使用到十天。黃高彬認為,用藥不該是導致重症死亡率高的原因,畢竟在沒有瑞德西韋或是單株抗體藥物之前,台灣的醫療同樣挽救多條新冠重症的性命。他認為,這波社區感染死亡率高,與篩檢不夠即時、疫調匡列速度不夠快、民眾出現症狀也未能即時察覺有關,等到已嚴重到需要就醫,往往都已是重症。黃高彬表示,過去一家醫院可能僅收治一名重症患者,團隊能夠傾全力給予治療,社區感染後,大量的病患短時間湧入醫院,醫院量能勢必吃不消,這也是可能原因之一。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李垣樟指出,單株抗體其實是近期才被確認有效果,無法苛責指揮中心,對於剛問世的藥物,多少還是要觀察各國使用經驗,例如先前的奎寧、日舒,大量生產或進口後卻未能發揮最大效果。李垣樟表示,藥物不是用了就一定會好,瑞德西韋雖可降低死亡率20%,其餘的八成仍需透過其他治療方式,包括使用高流量鼻導管,或其他改善重症作為,才能挽救性命。
-
2021-07-05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QA/COVID-19照護研討會疫苗篇:疫苗對Delta變種有效嗎?血栓如何發現?
由台中榮總主辦、榮興醫學發展基金會與元氣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共同協辦的「COVID-19照護研討會」,今天(3日)舉辦民眾場,以民眾為主要對象,並開放提問,由專家提供最正確詳盡的解答和解方,吸引逾九千五百人同時上線觀看。以下《元氣網》整理一般民眾最關心的議題「疫苗篇」詳細問答。Q:新冠肺炎疫苗的副作用,有哪些需要擔心的?台中榮總兒童感染科主任陳柏彥:第一個是過敏性休克,第二個是栓塞(血栓)。栓塞在腺病毒載體疫苗中的比例比較高。傳統的包括Novavax、高端、聯亞,都是屬於蛋白,所以副作用非常少。接種輝瑞、莫德納等mRNA疫苗者,常會出現注射處疼痛的現象,這其實是有原因的,因為疫苗打到肌肉裡面,肌肉、淋巴、淋巴結都會受影響。所以疼痛感可能第一次沒什麼感覺,第二次反應通常會特別強。所以第一次沒有感覺的人,要特別注意第二次接種後的副作用。此外,根據統計數據,接受莫德納疫苗施打者,發燒的比例比接種AZ者少很多。Q:目前國內的疫苗接種者的不良反應如何?台中榮總兒童感染科主任陳柏彥:美國的疫苗不良監測稱為V-Safe,台灣則有V-Watch疫苗施打後不良反應監測機制,早期醫護人員接種疫苗後,都有填表,並以此為據整理出統計數據。有幾個問題,包括過敏性休克,美國發生的機率是每百萬分之11,那國內大約是百萬分之1,目前台灣有5例,其中3例是AZ,2例是莫德納。其中有一個個案,打了AZ後發生過敏反應,第二劑換打莫德納,過敏反應依然發生。所以問診中的重點是,只要打過任何藥物後,曾出現過敏者,都要特別注意,進行緊急處置。心肌炎、心包膜炎則在年輕族群身上較長看見,國內有2例。至於血栓,在國內的發生率約為3.6,與其他國家相比不算高,跟美國施打嬌生疫苗者的比例不相上下。Q:打完疫苗後能不能捐血?台中榮總家庭醫學部主任許碧珊:基本上目前在美國紅十字會,或是全球紅十字會,針對捐血的相關規丟,mRNA疫苗或是AZ疫苗都沒有特別限制。國內的規定,則是接受mRNA疫苗接種者可以捐血;接受AZ疫苗接種者則謹慎一點,觀察14天後再去捐血。不過要提醒民眾,疫苗施打後,常會出現發燒不適的症狀,在症狀緩解後,再進行捐血會比較合適。此外,捐血後,疫苗產生的抗體並不會受到影響。Q:肺炎鏈球菌疫苗能否有效預防新冠肺炎?若要施打,間隔為何?台中榮總家庭醫學部主任許碧珊:目前的研究中,還沒有明確的證據支持肺炎鏈球菌疫苗能夠預防新冠肺炎。不過有些大型研究中,例如美國近期發表、針對5千餘萬65歲以上長者的觀察性研究,可以看到流感疫苗可能有助於預防新冠肺炎。然而並不是說高齡長者就不要打肺炎鏈球菌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有助於預防肺炎鏈球菌,在長者染疫後的後續自我照護中,能提供保障。不過針對流感疫苗,除了上述的大型研究結果外,流感死亡率也是非常高。因此還是建議65歲以上的長者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流感疫苗。Q:感染新冠肺炎後還需要接種疫苗嗎?需間隔多久?台中榮總家庭醫學部主任許碧珊:得了新冠肺炎後,抗體仍持續多久,仍有待研究。有人認為可以持續8個月,甚至更久。但是這樣子的抗體效果,能否用於預防二次感染,的確有觀察到患者罹患新冠肺炎後,又再感染新冠肺炎變異株。因此建議感染過新冠肺炎者,仍要接受新冠肺炎疫苗接種,國內目前的建議是,自確診日起六個月後,再進行施打。國外的指引則是痊癒後三個月。目前輝瑞、AZ疫苗染疫後再打一劑,可以看到保護力明顯上升。特別是mRNA疫苗,染疫康復者再打一劑的保護效力,與接種兩劑者相當。Q:關於疫苗混打的效果及建議?台中榮總兒童感染科主任陳柏彥:確實有國家,包括英國、西班牙、德國和加拿大,都做過相關研究;美國也有研究觀察,但不是以AZ疫苗,而是嬌生疫苗為主。我們知道初步的結果是,打了AZ或輝瑞疫苗,第二劑接種後,抗體一定比較高。但是不是等於保護力,仍有疑問,因為抗體衰退得相當快。此外,接種第二劑的副作用一定比第一劑來得嚴重,大家要有心理準備。許多國家都允許民眾混打疫苗,然而國內在6/20的專家會議後決議,因為疫苗廠商的指引並不建議混打,若是出了問題,權責難以劃分。除此之外,混打疫苗在行政處置上,也會造成很多困擾,這也要納入考慮。目前國內專家小組(ACIP)是建議不要混打,除非有通報施打後的不良反應,不論輕微或嚴重,只要有通報,第二劑就可以混打。Q:Delta變種有何不同?目前的疫苗保護力如何?台中榮總兒童感染科主任陳柏彥:美國、以色列、英國都曾出現,接種疫苗後仍感染Delta變種的案例。疫苗高度關注病毒(Variant of High Consequence, VOC)有四個定義:第一,傳染力變強;第二,毒性變強;第三,病毒發生突變,導致疫苗偵測出病毒的能力變差;第四,現有的預防方式、治療方式都打折扣。目前有Alpha、Beta、Gamma、Delta四種,為了避免污名化而使用希臘字母進行命名。Delta變異株因為抗原決定位發生改變,使其穿透力變高,因此傳染力變強、毒性也變強,死亡率也有所提升。至於疫苗的有效性,第一劑的效果一定比較差,降幅達10%左右。mRNA疫苗打完兩劑後,雖然效果下降,但仍有85%左右的保護力;AZ的效果就差一點,降至約60%~50%。未來病毒會怎麼變化,仍屬未知,因此二代疫苗仍在研發。Q: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為何會引起血栓?何時發生?如何發現?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新冠肺炎疫苗之所以會引起血栓,是因為棘蛋白誘發了一些抗體,這些抗體使血小板凝集在一起,消耗了血小板,並在凝集的過程中,於比較不常見的地方產生血栓,包括腦部、腹部,且因為消耗了血小板,血小板低下,進而導致出血等問題。事實上,血栓發生得機率極低,約為十萬分之1~2,跟買樂透中獎的機率差不多,不用特別擔心。此外,產生血栓並不是AZ疫苗的專利,mRNA疫苗也有發生血栓的個案情形。不論如何,接種疫苗後產生血栓與血小板低下的情形,比起說是給民眾恐慌,不如說是讓醫療團隊有警覺心。舉例而言,患者打了疫苗後,發生血小板低下,那我們就應該去思考,是不是因為疫苗造成的血栓所導致。絕大部分的民眾,不論施打何種疫苗,產生血栓的機率,是非常非常低的。Q:癌症患者能否接種新冠疫苗?有哪些注意事項?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從事任何醫療行為,都必須以不傷身體為前提。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在癌症患者身上事實上是相當安全的。第二個問題是,何時打?許多癌症病友需要接受化學治療,接種疫苗、產生免疫反應必須要有血球,且必須要有好的血球才有辦法產生有效的抗體。因此接受化學治療的病友,需在治療後三週,血液的生成才會恢復正常,此時即是接種疫苗的好時機。而接種疫苗後,間隔三週後,待抗體產生,再繼續進行化學治療,會是比較好的做法。有病友好奇,化學治療會不會使抗體濃度降低?由於全球接種疫苗的癌症患者比例仍較小,因此仍無相關證據。有些血液的惡性腫瘤、骨髓移植,或是打單株抗體的患者,的確這群病人在治療過程中,漿細胞、B細胞受損嚴重,因此未必會產生好的抗體。美國血液病學會、癌症醫學會的建議是,對於接受骨髓移植的患者,應在手術完成後三個月,再施打新冠肺炎疫苗。英國的研究發現,一群多發性骨髓瘤患者,不論接種輝瑞或AZ疫苗,最終產生中和抗體的機率僅有一半。因此建議癌友,即便是在安全的情況下進行疫苗注射,還是要做好自我保護,戴口罩、勤洗手。Q:洗腎患者能否接種疫苗?抗體會不會被洗掉?台中榮總腎臟科主任陳呈旭:洗腎患者多為多重共病患者,例如同時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中風,因此患者本身較為孱弱、免疫力較低。患者每週需進行三次血液透析,每次約需3~4小時,且期間需面臨群聚的風險,因此施打疫苗是很重要的。未施打疫苗的糖尿病患者,其染疫風險為一般人的5~20倍左右。此外,感染後患者因肺炎重症而死的機率,是6~32%。因此血液透析的患者,比起一般患者,因為新冠肺炎造成死亡多風險,高出10~400倍。所以施打疫苗是避免洗腎患者因感染新冠肺炎重症死亡,同時減緩醫療負擔的重要措施。且即使患者未來感染新冠肺炎,大部分患者因體內已有保護抗體,可以減少嚴重程度,有些患者也能痊癒。台中榮總於6/15~16,為院內450個洗腎患者施打疫苗,發現大部分患者並無嚴重副作用、不良反應產生,僅有倦怠症狀。大約有50%有局部疼痛紅腫現象,僅30~40%的患者有發燒,有20%有腸胃道症狀,10%以下患者有呼吸道症狀。此外,血液透析並不會把抗體洗掉。因為透析的瓣膜是人工腎臟中的瓣膜,它非常小,只有中小分子的毒素會被洗掉。接種疫苗後產生的抗體是球蛋白,是大蛋白、好東西,在透析的過程中會被留下,以保護洗腎患者。面對新生變種病毒,仍建議洗腎患者施打疫苗後,需注意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避免感染新冠肺炎。Q:如何防範兒童感染變種病毒?台中榮總兒童感染科主任陳柏彥:針對兒童較少染疫,有許多理論,包括受體較少,以及因為冠狀感染期程短,而產生的交叉保護效果。兒童年紀小,所以接觸外界較少,因此染疫機率較低。不過因為病毒一直在變,仍不排除兒童感染的可能性。兒童從出生到學齡前,都屬於抵抗力發育階段,抗體器官組織都不成熟,感染併發症較多,因此即使現在沒有那麼嚴重,仍要小心提防。之所以18歲以上才能打疫苗,是因為所有的藥物、疫苗,都是18歲以上才能使用,所以目前只有做18歲或20歲以上,是成年的定義的問題。輝瑞最早做到12歲,甚至往下,學理上認為效果、安全性相當,不過因為沒有研究就不能斷言。因此例如高端、聯亞研發的過程中,都被要求要先做青少年,再往下發展,這是必然的趨勢。所以沒有資料情況下,無法給予建議。至於孕婦的部分,婦產科還是建議施打mRNA疫苗,不打AZ,因為孕婦有其他潛在的問題。但是疾管署沒有特別註明說打哪一種疫苗,因為目前疫苗供貨仍然不足,沒辦法讓民眾自由選擇。Q:中風患者、癲癇患者能否打新冠肺炎疫苗?台中榮總家庭醫學部主任許碧珊:目前如果處在急性中風,或是癲癇控制不良的狀況下,是不適合施打的。疫苗完成幾種後,大部分人會有發燒、不適的症狀,這些不適的狀況,可能會降低癲癇發作的預指,並不是說疫苗本身會導致腦部損傷,或造成癲癇發生。基本上如果控制良好的、或是穩定後的中風患者,仍可以接種疫苗。Q:心臟冠狀動脈疾病、裝過支架的病患能否施打疫苗?台中榮總家庭醫學部主任許碧珊:只要在病情穩定的情況下都可以施打。此類個案可能會服用抗凝血劑或抗血栓用藥,目前仍建議這些病患要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因為他們一旦染疫,症狀會更為嚴重,造成嚴重併發症或死亡,反而是會強烈建議施打疫苗的族群。但如果有服用特定藥物的患者,仍須先與醫師討論、調整藥物濃度後,再行接種。此外,如果過去有因為肝素引起的血小板低下症狀,就不建議選AZ,應選莫德納。Q: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如:阿斯匹靈、保栓通...等藥物的患者,是否能接種疫苗?中榮總家庭醫學部主任許碧珊:只要是控制穩定的情況下,是可以接種疫苗的。Q:接受免疫療法、細胞療法的癌症患者,是否可以接種疫苗?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美國血液病學會、美國癌症醫學會建議,停止接受細胞瘤療法的三個月後,再接種疫苗會比較好。其餘接受免疫療法的患者,則並沒有特別限制,不過其反應效果可能會比較差。此族群患者染疫後併發症發生率、死亡率會升高,因此需要儘早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即便施打疫苗後,因其免疫受到抑制,還是必須做好個人及周遭防護,達到群體免疫,才能真正保護癌症患者。
-
2021-06-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人染疫致死率高 學者:應逐案找原因
新冠本土疫情確診人數至今一萬四千多人,死亡六百一十人,致死率百分之四點二,高於世界平均百分之二點一七。指揮中心解釋,各國疫情初期致死率都很高,以檢驗陽性率來看,台灣並無低報;專家則提醒,「不能滿足於現狀」,應分析每一個死亡個案,檢討原因。外界質疑有確診黑數導致高致死率,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天指出,不敢講完全沒黑數,但疫情爆發初期,雙北陽性篩檢率高於十,如今陸續往下降,現在全台平均陽性篩檢率為○點七,希望盡早把隱藏病例都找出來。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則指出,各國疫情爆發初期致死率都偏高,英國最高逾百分之十八,義大利達百分之十四,且維持好長一段時間,台灣前期致死率極低,一直到五、六月有上升跡象,達到百分之四點二,由於六十歲以上確診者占三成五,死亡率高,已提供瑞德西韋、單株抗體加強重症照顧,並透過公衛措施防疫。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認為,致死率攸關國家醫療水平,台灣自詡醫療水平不差,「這數據讓台灣情何以堪!」他說,台北市長柯文哲起初「逆時中」,大量篩檢控制疫情,但後來只做密切接觸者篩檢,如今北農、北藝爆發群聚,「他就是成也篩查,敗也篩查,忽略篩檢重要性」。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認為,起初或許因病人快速增加、醫療量能吃緊,但現在確診下降,致死率還是偏高,那就要檢討原因,是否醫療照護上需要再精進,或有其他原因,不能單以疫情趨勢就不去檢討改善,「不檢討,建議都是浮面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黃高彬表示,以公衛角度來看,病毒進入社區感染的先決條件下,尤其以飛沫傳染做途徑,潛藏在社區中無症狀、症狀輕微的人,有可能是被確診人數的十倍。
-
2021-06-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抗疫福音!最新研究:AZ疫苗對印度2變種病毒有效
印度Delta變種病毒蔓延到全球92個國家,研發AZ疫苗的阿斯特捷利康公司(AstraZeneca)22日引述最新研究報告指出,自家疫苗對Delta病毒及另一種源自印度的變種病毒「Kappa」皆有效,這份報告由牛津大學團隊所研究,證實只要完整接種兩劑AZ疫苗,對Delta變種病毒的保護水準將相當於對英國Alpha變種病毒的保護力。路透報導,印度變異株B.1.617分為2支,分別是屬於「高關注變異株」的B.1.617.2、稱為「Delta」,另一支是「須留意變異株」的B.1.617.1、稱為「Kappa」。針對近期在國際間不斷擴散的Delta變種病毒,阿斯特捷利康在官網中貼出聲明,引述牛津大學在國際期刊《細胞》(Cell)上發表的研究指出,AZ疫苗可提供對「Delta」及「Kappa」2種變種病毒的保護力。牛津研究團隊以康復者血清和接種疫苗者血清進行比對,調查兩者的單株抗體是否有能力中和兩種變種病毒。結果顯示,AZ疫苗對Delta及Kappa的中和反應相當於對Alpha(B.1.1.7,英國變種病毒株)、Gamma(P.1,巴西變種病毒株)產生的中和反應。牛津大學最新的研究結果立基於英國公共衛生部 (PHE)上周的一項分析,該分析結果顯示,完整接種兩劑AZ疫苗對Delta變種病毒有效,達到的保護力水準和AZ疫苗對於Alpha變種病毒的保護力相似。阿斯特捷利康公司表示,來自於印度的變種病毒是目前印度疫情爆發的關鍵,近期已被世界衛生組織(WHO)歸類為值得關注的變種病毒株,因此上述的研究成果,代表在Delta及Kappa的染病案例逐漸增加之際,AZ疫苗可對控制疫情產生重大影響。
-
2021-06-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HFNC是救命神器? 醫界權威:似乎過度神化了
藝人賈永婕近日募捐252台號稱「救命神器」的高流量氧氣鼻導管全配系統(HFNC)支援醫療前線, 善舉引發關注,高雄地區即有不少企業主向醫院表達捐助熱忱,但胸腔科權威,高雄長庚前副院長林孟志表示,HFNC的確可協助部分病人避免早期插管,卻並不代表病患使用後就一定都能存活,且這套設備耗牽涉健保給付、人力訓練等環節,應該適量、適用,才能發揮最大功效。新冠疫情嚴峻,醫療資源緊繃,藝人賈永婕得知在醫界有「救命神器」之稱、一台要價27萬的「高流量氧氣鼻導管全配系統(HFNC)」全台缺貨,火速募得252台送往醫療前線,義行被讚爆,甚至意外引發政治口水。高雄長庚原有3台,這陣子在善心人士義助下數量激增到20幾台,昨天還有熱血企業主打電話給高長前院長林孟志,表達捐助心意,更說「錢不是問題」。林孟志說,HFNC十年前就有,高雄長庚用在新生兒、小兒科治療呼吸窘迫症狀,被證實具有功效,但成人部分,對於新冠肺炎重症病患可能幫助不大,對於病程進展中的個案或可避免早期插管。他表示,新冠肺炎是因飛沫傳染,並不建議使用非侵入性的面罩式呼吸器,但歐美地區去年因重症太多,運用HFNC銜接治療,被廣泛報導才引發注意,而台灣因為去年非變種病毒急性呼吸衰竭的案量不多,所以沒有被特別關注。「把HFNC當做救命神器,好像過度神化」林孟志說,HFNC的優點是可適度調控濕度、溫度,提供1分鐘約60至80公升的高流量氧氣給病患,優於面罩式或鼻導管的氧氣,不過並不是用了它就等於「救命了」。他表示,病毒會引起人體的發炎及免疫反映,需施以類固醇、瑞德西韋、單株抗體等藥抑制,以免肺部損傷缺氧,而氧氣的施用即在讓病人不致因為低血氧,導致「隱型缺氧」或「沈默缺氧」,不過有的病人病情惡化加劇,最後仍是要插管。林孟志強調,HFNC只是輔助治療的作法之一,且使用這套涉備還涉及健保給付、耗材成本以及人員操作訓練等,「當前這場防疫戰疫,決勝點在於死亡率」,如何讓重症病人亦能存活下來,是可善用HFNC,不過它絕不是像家裡加裝冷氣、冰箱一樣插上電就能用,那麼簡單而已。
-
2021-06-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致死率創新高、長者打不到疫苗 台大醫歸納保命3建議
今天是疫情自5月16日首度單日新增小於兩百例,但死亡人數仍日增26例,致死率再創高峰,達到3.7%。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 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副教授李建璋分析,案例數受控、死亡持續發生,這是目前台灣疫情兩大趨勢。長者苦等不到疫苗應如何保命?李建璋提出三點建議,加上最近新引進的單株抗體藥物,也有助減少重症及死亡。李建璋指出,致死率持續上升,沒有到頂轉折向下的跡象,受到多重因素影響。首先,致死率的分母「確診人數」因檢測量不足而低估了,若能努力找出更多無症狀或輕症年輕人,致死率可望下降。再者是確診者年齡偏高。李建璋表示,65歲以下染疫死亡率低於2%,但80歲以上染疫死亡率就高達15%到20%。全球平均5%死亡來自70歲以上老人,台灣死者有8%超過70歲,高於全球;不過,有些國家70歲長者佔比更高,致死率卻低於台灣。疫苗有限之下,全台灣有許多長者都還排不到,該如何保命?李建璋提出三建議,第一,長者及其同住家人都要遵守防疫基本功,包括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第二,長者為了防疫雖然應該盡量不要出門,但慢性病必要的回診和領藥仍要照常,可多利用遠距視訊或電話問診。因為根據國外經驗,疫情後期的死亡將會有一部分是來自於慢性病患,因疫情期間隱忍不就醫,導致病情惡化死亡。第三是救護車送醫時接受緊急醫療網的平均收治,不要堅持只能送到知名大醫院。李建璋表示,根據美國統計,越擁擠的醫院越不利於死亡率,相較於在佔床率僅五成的加護病房,同樣嚴重度的病人在佔床率高達七成五的加護病房,死亡率可以增加將近兩倍。希望病人能理解,平均調控收治量能,更有利於挽救性命。另外,中央近期引進的單株抗體療法,適用於長者及輕中症,也可有效減少重症和死亡。
-
2021-06-11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整理包/居家快篩怎麼做?取樣要正確 篩檢小心偽陰性
本土疫情嚴峻,近期發生多起年輕人無症狀猝死、到院後才確診事例,恐有不少未知感染者潛藏於社區;繼開放企業快篩之後,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本月8日首度鬆口,開放廠商進口「居家用快篩試劑」。台灣醫事檢驗產業工會理事長吳進興提醒,鼻腔、喉嚨、口腔等部位的取樣方式都不同,自行篩檢尤需注意如何取樣,「有無正確取樣到檢體」是篩檢準確度的關鍵。」食藥署證實,已有2家業者申請專案輸入,審核通過後,民眾就能在家自行篩檢;若資料齊全,將力拚1周內核准進口。陳時中進一步表示,將採社區廣篩四大策略,包括廣設社區篩檢站、協助企業自主快篩、導入診所自費快篩、鼓勵廠商引進在家快篩。究竟快篩檢驗原理為何?有哪些取樣方式與疑慮?如何使用?檢驗結果準確度如何?本報整理懶人包,帶您了解居家快篩的相關知識。●快篩試劑是什麼?國衛院指出,目前市面上常見的快篩試劑原理大多是利用「側向流體免疫層析法」,內含的試紙可分為4個部分,分別為檢體層、膠體金抗體層、硝化纖維膜與吸收層,檢體放入檢體層後,可檢測受試者黏膜檢體是否含冠狀病毒的棘狀蛋白。●取樣方式:鼻部準確度較喉嚨採樣佳喉嚨取樣/嘴巴維持張開姿勢約10秒,輕輕地用棉棒摩擦舌根兩側的軟顎部位。鼻部取樣/將棉棒插進鼻孔中並向上移動,輕輕轉動棉棒約10至15秒。取樣後,將棉棒放入塑膠管中,並確認液體在管中,折斷棉棒超出管子長度的部分,不讓棉棒放入管後彎曲,鎖緊塑膠管上的蓋子,即完成快篩程序。台灣奈米碳素董事長蔡群賢表示,針對抗原快篩,鼻咽試紙採樣單邊,需較深入鼻部,所能測到的病毒量是咽喉的3到4倍,準確度較高,適合醫療人員使用;鼻黏膜試紙不需太深入鼻部,但須採樣鼻孔兩邊;取樣喉嚨、口水時,因容易有干擾因子,如採樣前漱口的藥水等,會影響取樣準確度。●快篩結果怎麼看?陽性2條暗紅線條,陰性1暗紅線條取樣得到的檢體加到檢體層後,檢體的液體分子會經毛細作用被帶到快篩試劑後方的吸收層。若檢體中含有冠狀病毒蛋白抗原流經膠體金抗體層時,可以辨識新冠病毒的單株抗體與之結合,會使快篩劑呈現暗紅線條。第二道線則是控制線,表示具有能抓住膠體金抗體分子的抗體,當受試者檢體中含有新冠病毒時,會呈現雙線,代表陽性結果;若檢體中沒有冠狀病毒,只會呈現單線結果,表示陰性結果。●需注意快篩偽陰性 快篩次數2至3次為佳不過,吳進興指出,相較於PCR篩檢,快篩包僅能測出陰性或陽性,難以得知精準之Ct值以推測體內病毒量,也不能做基因定序,雖然操作較簡易、快速,但準確度、病毒特異性等檢測結果均會受影響。蔡群賢補充,「取樣鼻子時不敢插太深、取樣喉嚨時採到的其他干擾因子,都會影響取樣精確度,都可能影響採檢結果,導致偽陰性」。吳進興進一步表示,抗原快篩有不同廠牌,取樣方式也不同,有的偽陰性僅約3%,一般平均約10%,為避免沒有篩檢出確診者,建議快篩次數以2至3次為佳。●採檢新冠病毒有哪些方式?PCR核酸檢測:最常聽到的傳統RT-PCR檢測,是在鼻咽、鼻腔採檢體,可直接偵測病毒DNA或RNA等遺傳物質,準確性較高,是防疫場所與醫院確診、解隔離的標準。但設備昂貴,且操作人員需要經過一定程度的訓練,檢體還須送至實驗室,耗時數小時甚至1天。抗原快篩:透過鼻咽、鼻腔拭子、口水採集檢體,檢測病毒蛋白質架構,如外殼等,以確認是否正在感染,其中以感染零至7日最準確,可在30分鐘之內,甚至僅需10分鐘,便能知道檢測結果,但準確率較PCR低;另也能夠在定點照護檢測,如診所,缺點是敏感度最低為80%,可能會有偽陰性,且病毒尚未大量複製階段(潛伏期)無法檢出。面臨社區傳染、須快速地大量篩檢,抗原快篩是靈活的第一線檢測工具,操作相對簡單,國外已有許多一般民眾能自行操作。抗體快篩:透過血液偵測血清內的抗體,檢測時間比較短,適用於感染14天以上者,可判斷是否曾經感染過,但潛伏期、感染前期測不到,無法即時做感染管制,且無法判斷是曾經感染還是正在感染,可用於事後疫調,釐清感染範圍,或感染者是否有抵抗力。
-
2021-06-10 新聞.健康知識+
為何阿茲海默新藥被專家否絕 FDA卻仍批准上市?
讀者Seth昨天(2021-6-8)在阿茲海默症:新藥成功,股票大跌的回應欄裡留言:林教授好, 昨天 (June 7) 股票市場的大新聞就是 Biogen 的新藥得到 FDA’s approval. 但我看報導, 其實該藥在臨床三期的過程中也是充滿爭議. 想聽聽林教授的想法, 謝謝我是在兩個半月前(2021-3-22)發表阿茲海默症:新藥成功,股票大跌,討論一個尚在試驗中,叫做Donanemab的阿茲海默新藥。這個由Eli Lilly(禮來公司)研發的新藥是在2021-3-13在頂尖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第二期臨床試驗的結果。儘管禮來公司聲稱試驗結果成功,但是論文發表之後的禮拜一(2021-3-15),禮來公司的股票卻大跌10%。我的解釋是:「華爾街卻不買賬,因為Donanemab雖然能有效清除斑塊,也能減緩主要大腦功能的衰退,但卻不能減緩次要大腦功能的衰退。事實上,縱然是所謂的『減緩主要大腦功能的衰退』,也只是比安慰劑好一點點。」讀者Seth所說的「Biogen 的新藥」是在這個禮拜一(2021-6-7) 獲得FDA的Conditional Approval(有條件的批准),從而導致Biogen這家公司的股價飆漲38%。這個新藥是叫做Aducanumab(商品名Aduhelm),定價是每年5萬6千美元(還有其他附加費用),而美國有6百萬阿茲海默症病患,全球有3千萬阿茲海默症病患,再加上這是目前唯一被FDA核准的阿茲海默治療藥,所以這也就難怪Biogen的股價會飆漲38%。Eli Lilly的Donanemab和Biogen 的Aducanumab都是針對阿茲海默症病患腦部的斑塊而設計的單株抗體(每個月靜脈點滴一次,每次點滴一小時),所以它們都能有效清除這種斑塊。但是,儘管斑塊被清除了,認知功能卻只有一點點改善。FDA共召集了11位專家來審核Biogen 的Aducanumab,而投票結果是0票贊成,1票棄權,10票反對。但是,FDA完全不理會這樣的結果,決定給予這個新藥有條件的批准。所謂「有條件的批准」,就是Biogen可以開始販售這個新藥,但需要在10年後提供所謂的「第四期臨床研究」的結果。如果這個第四期臨床研究的結果不理想,那FDA就會取消核准。這個所謂的「第四期臨床研究」將會很難進行,因為它不太可能有辦法招募到足夠的病患來參加。要知道,臨床試驗是必須要有安慰劑的對照組,但是,既然這個藥已經可以免費取得,還有人會願意去被施打安慰劑嗎?(註:這個藥將會由聯邦的Medicare健保買單,也就是全民買單)美國的主要媒體幾乎清一色地對這個新藥的核准給予負面的評論。例如紐約時報發表F.D.A. Approves Alzheimer’s Drug Despite Fierce Debate Over Whether It Works(FDA 核准阿茲海默症藥,儘管對其是否有效存在激烈爭論),以及彭博新聞發表的Approving Biogen’s Alzheimer’s Drug Is a Big Mistake(批准 Biogen 的阿茲海默症藥是一個大錯誤)。這篇彭博新聞的次標題是:FDA根據有瑕疵的證據來核准一個有爭議的治療將會損害該機構的聲譽、美國的醫療預算,和藥物研究的質量。頂尖的科學期刊Nature也發表Landmark Alzheimer’s drug approval confounds research community(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阿茲海默症藥物批准讓研究界感到困惑)。它指出,(1)由於病患會選擇這款新藥,所以他們將不會繼續參與正在進行,或是計劃進行的阿茲海默症臨床研究,從而導致阿茲海默症的研究倒退10到20年,(2)由於這款新藥獲得10年的有條件批准,所以數百萬的病患有可能會花了大錢,但到頭來卻得不到預期的症狀改善,(3)這款新藥是有一些副作用,例如有40%接受治療的病患曾出現大腦腫脹,而由於大腦腫脹不一定會有症狀,所以接受治療的病患將需要用斷層掃描來做監控(又是一筆為數可觀的開銷)。一個叫做Public Citizen的公民團體發表Statement: FDA’s Decision to Approve Aducanumab for Alzheimer’s Disease Shows Reckless Disregard for Science, Severely Damages Agency’s Credibility(聲明:FDA 批准 Aducanumab 治療阿茲海默症的決定顯示了對科學的魯莽無視,嚴重損害了 FDA 的信譽)。它的次標題是:FDA與Biogen的不當合作匆促推出利潤豐厚但未經證實的治療。這個公民團體的健康研究小組主任Michael Carome說:「FDA 的決定顯示出對科學令人震驚的無視,並削弱了該機構批准新藥的標準。 由於這種魯莽的行為,該機構的信譽受到了不可挽回的損害。」原文:阿茲海默新藥:科學拒絕,政治認可
-
2021-06-10 新聞.元氣新聞
輕度重度,誰適合?阿茲海默症新藥對我有效嗎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7日核准阿茲海默症新藥「Aducanamub」上市銷售。這是18年來第一個獲得美國FDA批准可能可解決阿茲海默症潛在病因的新藥,病人和家屬的期待很大,在診間的詢問度極高。這個新藥所牽涉的問題層面極廣,醫療、經濟、公衞、政策上都有所影響。FDA在眾多期待下,花了近一年的時間才審查通過此藥,以下就大家關心的醫療面進行探討說明。Aducanamub為何可能有效?Aducanamub的作用機轉,是針對類澱粉蛋白的單株抗體藥物,目標在清除大腦內的類澱粉蛋白,以減少阿茲海默症的病理變化。從學理上來說,這類藥物應該有效,但幾年來已有多款這類藥物的臨床試驗都失敗,大部分的藥雖然減少大腦內的類澱粉蛋白的堆積,但臨床上認知功能和生活功能並無改善,也沒有減緩病程的發展。而Aducanamub是此類藥物中,目前唯一脫穎而出獲得認證的藥。目前健保給付治療阿茲海默症的藥物,都屬於症狀治療,但對阿茲海默症實際在大腦所發生的病理變化,如類澱粉蛋白堆積和神經纖維糾結,沒有治療效果。誰適合使用此藥治療?1.腦內有類澱粉蛋白沉積第一件事要確定大腦內是否有阿茲海默症相關的類澱粉蛋白沉積。檢查方法有兩種,一是測腦脊髓液中類澱粉蛋白的含量,必須做腰椎穿刺才能取得腦脊髓液;另一則是類澱粉蛋白的正子造影(PET)檢查,此檢查會接受小量幅射,自費約8萬元。2.輕度認知障礙和極輕度失智者確定有類澱粉蛋白沉積後,以此藥的臨床藥物試驗來看,是輕度認知障礙和極輕度失智症的病人才能使用此藥,也就是認知功能檢查上,簡易智能量表(MMSE)分數大於24分、臨床失智症評估量表(CDR)為0.5的極輕度病人。因此新藥的使用族群,須確認大腦內已有阿茲海默症病理變化,但認知功能只有輕微影響的病人,和目前已在使用失智症藥物治療的病人群相比,重疊的部分不多。失智程度不輕微可試嗎?這個藥物試驗會選擇失智程度比較輕的患者來進行,就是因為之前類似的藥物在輕到中度的阿茲海默症的臨床試驗都是失敗的。所以,綜合考慮藥效和副作用的問題,至少在中重度的病人是不建議試用的。新藥治療方式為何?Aducanamub需要每月靜脈注射一次,以目前的試驗數據來看,至少要連續治療12個月後,才出現臨床上可減緩病程的效果。由於有3至4成的病人在治療後腦內會出現輕微水腫、發炎或微出血的現象,必須每3個月做一次大腦磁振造影檢查(MRI),決定是否能繼續治療、劑量上是否需調整。在使用上是極其複雜的治療程序,一定要病人和家屬高度的配合才能進行。除了產生嚴重副作用時需停藥,尚未有建議何時是可停藥的時機。何時能使用這個新藥?台灣當初有幾家醫學中心參與此藥全球的臨床試驗,有一些治療的經驗。從去年底我們也開始準備若此藥通過美國FDA核准後,台灣如何進行衞福部的送件審核以及臨床使用的問題,依據過去的經驗,這可能需要一年以上的時間。在臨床可以使用新藥前,為了能讓需要的人可以順利且安全的接受治療,需要準備的事項很多,希望大家先對此藥有些了解並自我評估:「我可能合適使用阿茲海默症的新藥嗎?」
-
2021-06-09 新聞.元氣新聞
阿茲海默新藥估年底來台送審 要價不菲
阿茲海默症新藥「Aducanumab」即將在美上市,消息一出,許多失智症家屬紛紛詢問台灣何時引進?台北榮總失智症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王培寧表示,新藥僅適用輕度認知障礙及極早期失智患者;長庚醫院北院區失智症中心主任徐文俊表示,新藥有助延緩退化,但「三動」,互動、運動、腦動仍是防治失智不可或缺。「Aducanumab」每月靜脈注射一針,每三個月須接受腦部磁振造影(MRI)追蹤,密切觀察用藥後腦部是否產生變化、藥物作用及安全性。預計年底,藥廠將送件衛福部進行審核。徐文俊表示,Aducanumab是一種單株抗體,可清除大腦內的類澱粉蛋白,減少阿茲海默症的病理變化,有助減緩退化。王培寧指出,用藥前必須確定患者腦內類澱粉蛋白質沉積達一定的量,用藥同時,原本使用的失智症藥物仍可以繼續使用,但需每三個月接受MRI追蹤,至少連續治療十二個月才會看到減緩病程的效果;目前臨床實驗顯示,副作用包括大腦輕微水腫、發炎、微出血反應等。王培寧說,新藥要價不菲,是未來必須克服的問題之一。
-
2021-06-09 新聞.元氣新聞
相隔18年 阿茲海默新藥問世
美國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七日批准有助減緩阿茲海默症認知退化的藥物「Aducanumab」,這是FDA自二○○三年以來首度批准阿茲海默症藥物。由美國藥廠百健與日本藥廠衛采共同研發的這種新藥,將以品牌名「Aduhelm」上市,經研究證實,可讓阿茲海默症引起的輕度認知障礙及早期失智症雙雙獲得改善。Aducanumab是實驗室研發的蛋白質單株抗體,必須每隔四周透過靜脈注射,啟動患者體內的免疫反應,清除腦部β類澱粉蛋白斑塊。自二○○三年以來,沒有任何一款阿茲海默症藥物獲FDA批准,可見研發此類藥物的失敗率極高。這項批准案可能影響數以百萬計美國人及其家庭,肯定會在醫師、藥物研究員和病人團體間引起討論,正如Aducanumab研製過程也曾引發正反兩派論戰。支持者認為,此藥獲批准後,可望吸引各界更加關注阿茲海默症,帶動更多對此疾病療法的研究與投資。百健七日宣布,Aducanumab每人每年費用為五萬六千美元(約台幣一百五十五萬元)。該公司強調,這款藥品並不會治好阿茲海默症,但能讓患者的生活自理,並爭取更多寶貴時間與家人相處。反對派人士則表示,此藥品是否有效的數據資料薄弱,FDA批准反映出主管機關迫於病患及倡議團體壓力而降低審查標準。反對核准此藥的FDA顧問、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系研究員亞歷山大對此決定感到「訝異且失望」,他說:「FDA存在根據紮實證據做決定的管控標準,但我認為他們對Aducanumab放行。」FDA藥品監管員坦言,此次新藥Aducanumab存在「後遺症不確定性」的問題,但此藥有助阿茲海默症患者清除腦內斑塊,可望延緩失智症。FDA藥品評估中心主任卡瓦索尼表示,審慎評估阿茲海默症對病患生活造成的劇變,「研究數據支持提供病患與照護者,使用這款藥物的選項。」阿茲海默症和血管型失智症是失智症的兩大主要類型,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二○一九年的報告,估計全球失智症人數超過五千萬人。台灣失智症病患則約近卅萬人。
-
2021-06-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還有另波驚喜? 陳時中:加加減減6月200萬沒問題
日本6月4日捐贈124萬疫苗,加上今天美國訪問團也宣布將給台灣75萬劑疫苗,已達190萬劑。而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日前表示,這月將有200萬劑疫苗,是否包含美日捐贈,還是「另有一波驚喜」?但陳時中並未正面回應,僅表示「我們買的疫苗量是夠的,但是時程難以掌握,會有加加減減,這個月200萬沒問題」。針對美國宣布捐贈75萬劑疫苗,傳出大部分都是只要打一劑的嬌生,而相關的緊急使用授權(EUA)是否下周就會完成審查?陳時中表示,是不是嬌生指揮中心還沒有得到證實。EUA因為未來還是可能其他廠牌陸續進來,資料搜集完全就會儘速召開專家委員,針對技術資料予以准駁。另外,指揮中心日前也宣布緊急採購單株抗體藥物、高流量鼻管治療儀等。陳時中說,瑞德西韋用於重症,其他買的藥物用於輕重症,希望減低演變為重症可能性。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專家小組密切注意國外使用狀況而緊急採購抗體藥物,確實幾個廠家的單株抗體藥物已取得美國FDA的EUA,在前期使用的話可以減少重症住院。他說,美國很多病人沒到重症就在家裡隔離並未住院,而這些人用藥後有實證資料。基於此,我國許多容易重症的年長者,希望採購用於特定對象,以早期用藥減少重症。
-
2021-06-03 名人.黃軒
重症患者的一線生機 醫揭川普也用過的雞尾酒療法
重症患者生機:雞尾酒療法台灣目前收治個案有1055人屬於嚴重肺炎或者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等重症,不分年齡層重症率上升至14.9%,60歲以上個案重症率更達到27.5%,年紀較大者重症率偏高,而這波確診也大多是年長、具有慢性病者。為了早期發現重症病例得以早期治療,我們期待「不要等到變成重症了,需要呼吸器或葉克膜時才來治療」。或許目前的單株抗體雞尾酒療法( Antibody Cocktail),目前在許多臨床試驗發現,有效降低30-70%的重症,而這真的燃起了重症病患的希望。只因為「重症太多了,死亡太持續增加⋯⋯」我們得快搶救⋯⋯我今天閱讀的資料中,簡單兩種的臨床試驗結果,分享一下,IF不足的,大家共同指教⋯⋯A.雞尾酒療法 REGN-COV這個單株抗體雞尾酒療法叫REGN-COV2,由兩種單株抗體組成(REGN10933 和 REGN10987)。其一來自 COVID-19痊癒患者血液中取得的B細胞基因,並經由基因工程方式複製產生抗體。另一種則從VelocImmune的基因改造小鼠取得。此單株抗體雞尾酒療法(REGN-COV2)改變SARS-CoV-2棘狀蛋白入侵人體的關鍵受體,使棘狀蛋白無法接合人類細胞受體(ACE2),藉此抑制變異病毒躲避治療和棘狀蛋白於人體擴散生長的能力。使用REGN-COV2治療,可減少病患鼻子與咽喉的病毒數量,從而減少病患看診次數。臨床實驗顯示,一旦重症入院治療,無法達到有效的效果。於是Regeneron也終止了重症患者的第二期、第三期的臨床試驗結果。但是,歐盟藥品管理局(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EMA)認為未使用呼吸器和很可能有惡化成重症的確診病患,皆可使用REGN-COV2治療。在重症之前使用:1.可有效控制感染2.減少後續就醫風險B.鷄尾酒療法bamlanivimab (LY-CoV555)和etesevimab (LY-CoV016)這個單株抗體雞尾酒療法,臨床試驗名叫BLAZE-1。此單株抗體雞尾酒療法由bamlanivimab (LY-CoV555)和etesevimab (LY-CoV016)兩個單株抗體混合而成。臨床第III期試驗數據結果顯示,治療750多名高風險新冠肺炎(COVID-19)患者。此單株抗體雞尾酒療法可降低87%患者住院、死亡的風險。臨床第III期研究顯示,利用2800 mg的bamlanivimab和2800 mg的etesevimab治療,可以顯著降低70%住院和死亡的風險。其實早在臨床第II期試驗已發現,如果單藥治療的bamlanivimab也可使顯著降低70%住院和急診就診的風險。但是此單一的單株抗體療法對於變種新冠病毒的效果較差,例如英國、南非、巴西和美國加州的B.1.427/B.1.429變種。所以目前雞尾酒療法,對大多數的變種病毒也有更好的中和作用。此類雞尾酒療法也改善了病毒量、症狀持續時間、新冠肺炎造成的住院治療,以及急診或死亡事件,計畫在2021年6月之前向美國FDA申請完全批准此單株抗體雞尾酒療法。C.整理一下 1.雞尾酒療法 ( REGN-COV2 , Casirivimab + Imdevimab ) 劑量:Casirivimab 1,200mg 和 Imdevimab 1,200mg時機:直接病毒檢測陽性且症狀開始後 10 天內儘速使用方式:靜脈輸注美國FDA資料 2.雞尾酒療法 (Bamlanivimab +Etesevimab )劑量:Bamlanivimab 700 mg 和 Etesevimab 1,400 mg時機:直接病毒檢測陽性且症狀開始後 10 天內儘速使用方式:靜脈輸注美國FDA資料美國FDA允許1.18 歲以上的成人或 12 歲以上且體重 40 公斤以上的兒童2.直接病毒檢測確診為 SARS-CoV-23.疾病嚴重度為輕度或中度4.有演變成住院或重症的風險因子(包括BMI35 以上;糖尿病;慢性腎病;免疫不全;65 歲以上;55 歲以上且患有心血管疾病、或高血壓、或慢性肺病;12-17 歲且 BMI 為 85 百分位以上、或患有鐮刀型紅血球疾病、或患有先天與後天性心臟病、或患有 神經發展疾患、或患有需每日藥物控制之慢性呼吸道疾患、或有醫療相關技術依賴之狀況,例如氣切、胃造口或正壓呼吸器等等5.排除住院病人,排除因COVID-19需要氧氣治療的病人,排除因COVID-19需要增加氧氣量的慢性氧氣治療病人雞尾酒療法代表人物為前美國總統Mr. Triumph川普除了REGN-COV2抗體療法外,其實同時使用治療晚期COVID-19患者的類固醇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Gilead 的瑞德西韋(Remdesivir),以及鋅、維他命 D、啡莫替定(FAMOTIDINE)、Melatonin(退黑激素)和阿斯匹林。顯然COVID-19的治療需要多個的處方,同時下手才能有效改善,這真的就是大時代的「雞尾酒療法」。參考資料:Emerging antibody-based therapeutics against SARS-CoV-2 during the global pandemicAnti-SARS-CoV-2 Monoclonal AntibodiesA Study of LY3819253 (LY-CoV555) and LY3832479 (LY-CoV016) in Preventing SARS-CoV-2 Infection and COVID-19 in Nursing Home Residents and Staff (BLAZE-2)※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5-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莫德納疫苗來了!我該打AZ還是莫德納?各廠牌防護力與副作用比較
本土疫情愈來愈嚴峻,專家疾呼目前最迫切的是足夠的疫苗讓民眾形成集體保護力。繼3月3日取得首批AZ疫苗後,指揮官陳時中昨(27日)也表示,首批莫德納疫苗15萬劑將於台灣時間今(28)日下午抵達桃園機場。帶大家一起了解台灣目前可以施打的疫苗種類、與防護能力等各項問題比較。Q1:各國使用的疫苗保護力?A:綜觀目前3支普遍獲各國使用的疫苗,莫德納疫苗、輝瑞BNT的三期臨床試驗顯示保護力達94-95%。AZ疫苗方面,整體保護力平均約70%,先前臨床實驗中,發現接種間隔時間不同,防護力差距滿大,相隔分別23天和28天,防護力分別為62%和90%,但都是在第1劑之後的42天,產生防疫效果。輝瑞/BNT疫苗、牛津AZ疫苗及莫德納疫苗,都是施打兩劑,價格的部份,AZ疫苗最便宜,每劑約台幣1百元,莫德納則最貴,每劑最貴可以高達1千元。莫德納疫苗VS.AZ疫苗根據莫德納疫苗仿單及專家建議,該疫苗適用18歲以上族群,完整接種2劑後保護力高達94%,高於阿斯特捷利康(AZ)新冠肺炎疫苗的81%,2劑接種須間隔28天,發燒或正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者,應等病情穩定後再接種,且不得與其他廠牌疫苗交替使用。值得注意的是,莫德納疫苗保護力雖勝於AZ疫苗,但根據第3期臨床試驗結果,接種莫德納疫苗後出現不良反應事件的頻率也比AZ疫苗來得高,有多達92%接種後出現注射部位疼痛、70%疲倦、64.7%頭痛、61.5%肌肉痛、46.4%關節痛、45.4%畏寒、15.5%發燒。莫德納疫苗VS.輝瑞/BioNTech疫苗兩款疫苗都基於相同的方法,但有一些重大區別,包括輝瑞/ BioNTech的疫苗必須儲存在攝氏零下80度,這帶來嚴重的疫苗配送問題。至於莫德納的疫苗則能在攝氏零下2度至8度的情況下穩定保存30天,這代表能夠將疫苗存放在一般的冰箱中,便於配送給大眾。研究人員說,如果莫德納疫苗需要儲放更久,可在攝氏零下20度的溫度下保存六個月;在室溫下則能保持12小時。Q2:各國使用的疫苗副作用?A:目前新冠肺炎疫苗為兩大類疫苗,為腺病毒載體疫苗,如AZ疫苗,及mRNA疫苗,如BNT疫苗和莫德納疫苗,陳時中說,據國際資料分析,整體來看,不論是哪種類型的疫苗副作用多為注射部位疼痛,為五成到九成;排名第二的是疲倦則有五成到七成;第三為頭痛為五成至六成。外傳接種新冠疫苗第二劑副作用比第一劑更高?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以AZ疫苗而言,在接種第一劑後,症狀就會出現,第二劑症狀會更輕微;另外,BNT疫苗和莫德納疫苗等mRNA,第二劑副作用較大,如施打第一劑沒有發燒者,第二劑也會發燒。Q3:疫苗施打的不良反應?A:民眾都害怕打完疫苗後出現不良反應,指揮中心提供一表展示各國接種三類疫苗不良反應監測,其中韓國有一人接種AZ疫苗後休克。接種莫德納疫苗後常見不良反應包括接種部位紅斑、蕁麻疹、泛紅,另有少部分可能出現接種部位搔癢,罕見個案會出現臉部麻痺、臉部腫脹等症狀。Q4:我國疫苗優先接種對象?A:AZ疫苗兩劑接種時程須間隔八周,3日到貨的疫苗提供給11萬名醫護施打,這意味著下批疫苗必須趕在八周內到貨,對此,陳時中說,確實希望八周內能拿到第二劑,但疫苗間隔施打八到十二周效果都不錯,會力拚這期間內取得疫苗。日前指揮中心更新優先接種對象,從九大類擴增為十類,第一順位維持33萬名醫護人員,第二順位是「維持防疫量能」一線中央及地方政府防疫人員,第三類為「高接觸風險工作者」,又新列國籍航空機組員、國際商船船員,包含國籍船舶船員及權宜國籍船員、防疫車隊駕駛、防疫旅宿實際執行居家檢疫工作者。第四順位是新增對象,為「因特殊情形必要出國者」,除因公務的外交人員外,代表國家出國比賽的選手也在內。Q5:我適合打AZ疫苗嗎?A:振興醫院感染科主任李明政提醒,AZ疫苗屬於減活性疫苗,基底是腺病毒,雖然活性大幅降低,自體免疫系統疾病患者,如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患者、在做免疫治療的病人不建議施打,改打非活性mRNA製程的莫德納疫苗較好。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說,目前新冠疫苗有年齡下限,但沒有年齡上限,兒童青少年不建議施打,主要是因為臨床資料少,懷孕或哺乳中婦女不建議優先施打不代表不能施打,需先專業評估。慢性疾病患者施打比不施打好,但若是屬於治療中甚至急性期,就不建議施打。不建議施打:1.自體免疫系統疾病患者2.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患者3.在做免疫治療的病人4.兒童青少年5.慢性疾病患者治療中甚至急性期不建議優先施打不代表不能施打,需先專業評估:6.懷孕或哺乳中婦女Q5-1:孕婦或是哺乳中的女性是否可以接種疫苗?疾管署指出「實證少、不建議孕婦打」,但又註記「如果高風險就跟醫師討論再決定要不要打」。不過多數醫師及學者都建議孕婦打疫苗,因為懷孕後染疫,母嬰風險更高,懷孕醫護更要儘速打疫苗。>>詳細新聞Q6:疫苗是否有效抵禦新冠病毒的變種病毒株?有關新冠肺炎疫苗應對變種病毒株能力的研究資料目前仍然有限。以嬌生疫苗為例,根據該公司的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此疫苗在美國、南非、巴西等國的有效比例幾乎相同,其中南非有近95%的案例為變種病毒株。輝瑞BNT疫苗、莫德納疫苗兩者的臨床試驗,則在變種病毒出現就已進行,因此無法判斷適用於變種病毒的效果優劣。此外,根據研究指出,新冠肺炎疫苗抵禦不同種類的變種病毒的能力各有不同,因此無法針對新冠肺炎疫苗是否對變種病毒株有效下統一的定論。然而,變種病毒的發現並不影響原先的疫苗接種原則。建議民眾不要為了等待能夠應對變種病毒株的新疫苗或修正配方的疫苗,而延後接種時間。雖然輝瑞BNT和莫德納兩間藥廠,已經開始針對變種病毒株研發並修正原有的疫苗,期望能更廣泛地適用於不同的變異病毒株,然而確切的完成及上市時間仍不明。Q7:曾接觸過新冠肺炎確診者的民眾,是否可以透過注射疫苗來避免染疫?目前並無資料證實施打疫苗能有效地使曾與確診個案接觸者免於染疫。由於新冠肺炎的平均潛伏期約為5天,因此在接確診者後施打的疫苗,不大可能在短時間內引起身體的免疫反應、阻絕感染。建議接觸過確診個案的民眾,在自主隔離10天後(若取得核酸檢測陰性者則為7天)再進行疫苗接種。Q8:曾感染新冠肺炎的康復者,是否應該接種疫苗?是的。此外,由於新冠肺炎康復後前90天內再度染一的機率較低,因此部分病患會希望在這段時間後再接受疫苗注射,然而若是患者希望將注射時間提前,也無傷大雅。不過若是接受過單株抗體(monoclonal antibody)或癒後血漿(convalescent plasma)療法的患者,則應等到90天後再行接種,因為這兩種療法會弱化疫苗的活性,降低免疫成效。(Q6-Q8資料來源/《新英格蘭醫學期刊》)
-
2021-05-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周百謙╱適度封鎖可降低傳播 找出陽性者
隨著疫情升溫,防疫相關的中央應變措施,牽動著台灣所有人的心情。大家所關切的是連鎖感染原因,普篩涵蓋率,以及重症人數攀升的問題。當指標案例超過一定數目以上,連鎖感染的源頭就很難釐清。可能源頭除了華航及萬華直間接傳染外,其實境內擴散前就可見端倪。先前邊境管控以72小時內入境採檢的PCR陰性證據,是否就能代表無病毒的關鍵?都是可能的漏洞。篩檢留給有症狀及住院者數例外國入境者在回國前確診陽性,這是在沒有抗體檢測搭配的數字,中間有多少入境者在國內發病,沒人知道。英國株是外國優勢病毒株,萬華及台北市本來就是國人和外國人的出現熱區,是否特殊場所是原發區,已經很難界定。目前篩檢應保留給有症狀及有急需住院者,這樣才能保留能量治療重症病患。適度的封鎖措施,可降低可能的人際傳播風險,讓陽性患者因而被找出,避免影響他人。新冠肺炎染疫不一定有症狀,也不一定是重症。但現在的關鍵是,診斷陽性後,廣建防疫隔離所後,我們還能做些什麼,讓病毒陰轉陽,以及盡早出現中和抗體,才是醫學界和科學界要去努力的事情。普篩及廣篩可能不是現在唯一要做的事情,流行病學家應該要努力看英國株病毒在台灣的發展史,會呈現如何的臨床表現。建病患收治標準 避免崩潰流行病學家討論不同突變株產生複雜的R0值,以界定疾病傳播速度,但台灣非理想環境,R0值其實只是理論。如何建立輕症轉重症的生物標記預測能力,是否盡早投藥,降低惡化風險,針對輕症或無症狀者透過穿戴式裝置的風險預測評估,都是台灣可以做,且是核心產業的事情,建立病患收治標準,同時透過大數據連續監控,才能有效降低醫療環境的崩潰。病毒必然演變,微環境篩選後的環境優勢病毒株勢必更為適應人類氣道環境,新冠流感化,所以可能重症度減少,但目前還需要更多的大數據。印度的高死亡率應是特例,空氣汙染加上基礎醫療無法負擔,惡化了疾病的傳播。生技投入 治療選擇性大增面對疫情,台灣的潛在亮點除了快篩試劑的迅速投入降低檢驗壓力外,台灣生技產業投入IL-6單株抗體可降低發炎、透過吸入方式中和新冠病毒,以及針對成人呼吸窘迫症候群所設計幹細胞療法的前期試驗,再加上高端及聯亞疫苗技術的掌握,調整設計面對突變株,都讓我們看到治療的選擇性大增,提升了疾病控制機會。
-
2021-03-31 癌症.抗癌新知
2021癌症高峰論壇/抗癌新時代 陸海空包圍夾殺癌細胞
跳脫單一治療方式,抗癌進入全新時代。在精準醫療大傘下,免疫細胞或藥物療法有機會挑戰根治癌症,但在標靶藥物、免疫療法之外,對抗複雜性腫瘤使用海陸空包圍,夾殺癌細胞是未來趨勢,例如以病毒感染癌細胞、使用碳11重粒子放射治療取代外科手術等合併多種療法,醫界持續為病患尋找更多治療希望。當前治療已可望挑戰根治癌症,以第三期肺癌來說,新光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兼一般醫學科主任徐培菘表示,綜觀現況,被稱為局部晚期的三期肺癌,因治療相對複雜,國內病患的五年存活率僅有一成,近年在衛福部核准下,免疫治療可作為無法手術切除的三期肺癌病患的鞏固性治療,為根治帶來契機。徐培菘說,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有一成的患者不適合開刀,即使以放射線合併化療挑戰根治,影像檢查仍可能看得到腫瘤陰影,過去僅能追蹤等待,近年透過鞏固性免疫治療,臨床顯示降低死亡風險三成二,且病患整體存活率近五成,有機會根治。近來被醫師認為最可能治癒癌症的「CAR-T免疫細胞療法」,目前最夯,歐美至今已有五種產品上市,主要應用在以B細胞型的血液性癌症為主,最新核准適應症是多發性骨髓瘤,台灣還在臨床試驗階段。台大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兼任主治醫師、沛爾生醫技術長林建廷指出,CAR-T又稱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以基因轉殖工程把可辨識癌細胞的單株抗體,直接接到T細胞上面形成CAR,進行質跟量改造,成為專一攻擊癌細胞的T細胞,之後再打入病人體內。林建廷說,在國外急性淋巴性白血球(ALL)已有五年臨床經驗,病情緩解率可達九成,一半以上病患可長期無病存活。然而,儘管癌症治療武器多,但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指出,「癌症治療已經面臨瓶頸」,以惡性腦瘤為例,其突變基因至少超過二百個,同時以雙靶點、多靶點抑制劑及組合藥物治療,效果仍然有限,且在癌症免疫治療上,腫瘤細胞為躲避各方的追殺也會發展出應對方法,例如癌細胞其外泌體的免疫逃脫等。為了解決治療瓶頸,林欣榮以一位大陸南京的43歲眼科醫師為例,他為了對抗復發兩次的惡性腦瘤,於2019年接受恩慈療法,除了手術、口服化學藥物、放射線治療外,也接受了標靶新藥、免疫抗體療法、CIK細胞療法等,等於動用海陸空的力量包圍夾殺,殺死癌細胞。林欣榮說,現在已有外泌體抗體療法,能阻止癌細胞外泌體傳遞,去除癌細胞的抗藥、抗放射線及抑制免疫逃脫,也能使用病毒感染癌細胞,增強免疫細胞抗體的質量,以提升免疫抗癌療效的「溶瘤病毒」,或研發奈米小分子自然物,以鼻遞方式取代開腦手術、CAR-T免疫細胞療法等,全球更致力於研發腫瘤疫苗「抗癌永遠有希望」。
-
2021-03-25 癌症.抗癌新知
2021癌症高峰論壇必知九件事之8/CAR─T免疫細胞療法
CAR-T又稱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目前的非基改細胞療法是各自培養不同的免疫細胞,加入細胞激素後,讓免疫細胞數量變多後再輸入體內;但CAR-T是利用慢病毒來進行基因修飾,把可以辨識癌細胞的單株抗體直接接到T細胞上面形成CAR,讓它變壯變大具有辨識、攻擊癌細胞的能力,是專一性存活力強的基因修飾細胞。這就像是在T細胞上裝上導彈,能精準的找到癌細胞進行消滅。相較於一般非基改免疫細胞,基改CAR-T免疫細胞療法在歐美已有3家廠商4種產品上市,是具有科學性的免疫細胞療法。目前CAR-T免疫細胞療法適應症皆用在難治型或頑固型的血液性癌症。想知道更多「CAR-T免疫細胞療法」的訊息,請鎖定3月27日(六)15時至15時15分,由台大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兼任主治醫師林建廷主講:「治癌未來式CAR-T免疫療法」。想知道更多「免疫療法」的訊息,請鎖定3月27日(六)論壇線上直播,講題及時間如下:●14時45分至15時,新光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兼一般醫學科主任徐培菘主講:「免疫療法里程碑,三期肺癌挑戰根治」●15時至15時15分,台灣大學醫學院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兼任主治醫師林建廷主講:「治癌未來式,CAR-T免疫療法」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3月27日(六)、3月28日(日)10時起全程直播,請鎖定元氣網粉絲團直播留言抽總金額2萬元禮券!
-
2021-03-21 醫聲.癌症防治
治癌新知/癌症論壇:CAR-T免疫細胞療法 挑戰治癒癌症
你知道最新的癌症治療是什麼呢?就是被認為可以治癒癌症的「CAR-T免疫細胞療法」,歐美已有四種產品上市,主要應用在血液性癌症,其中急性淋巴性白血球已有五年臨床經驗,病情緩解率可達九成,一半以上患者長期無病存活。在T細胞上裝導彈,精準消滅癌細胞。CAR-T又稱嵌合抗原受體式T細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一般是利用慢病毒來進行基因修飾,以基因轉殖工程把可以辨識癌細胞的單株抗體直接接到T細胞上面形成CAR,讓它變壯具有辨識、攻擊癌細胞能力,是專一性存活力強的基因修飾細胞。就像在T細胞裝上導彈,能精準找到癌細胞進行消滅。台大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兼任主治醫師、沛爾生醫技術長林建廷指出,相較於一般非基改免疫細胞,基改CAR-T免疫細胞療法在歐美已有三家廠商、四種產品上市,是具有科學性的免疫細胞療法,目前用於難治型或頑固型的血液性癌症,包含B細胞淋巴癌與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林建廷指出,CAR-T免疫細胞療法被認為有機會讓癌症痊癒,分析多年來的臨床報告,用於急性淋巴性細胞白血病B細胞型患者,九成患者有緩解,有一半以上長期無病存活;至於瀰漫型大B細胞淋巴癌患者,有六成的緩解率,其中一半是長時間無病存活,這種跳躍式的突破性治療,已顛覆我們對癌症治療的想像。免疫風暴已能控管,大幅提升安全性。由於治療的最大副作用就是擔心免疫風暴,早期臨床試驗期間還有人因此死亡。因此這些核准上市的產品都被嚴格追蹤副作用,至今已少有死亡個案報告。此外,醫界對免疫風暴的處置也愈來愈有經驗,加上已有解毒劑可以使用,讓治療安全性大幅增加。不過,CAR-T免疫細胞療法在台灣還沒有取得正式核准,因此,民眾要接受CAR-T免疫細胞療法只有三條路,一是赴國外治療,打一針費用約1400萬,二是參加目前正在進行的臨床試驗,三是接受恩慈療法。而台灣已有生技公司與醫院開始進行淋巴癌的臨床試驗;未來更多的臨床試驗則在規畫遞件申請。給癌友的一句話:「希望」是給永不放棄的人。
-
2021-03-21 癌症.其他癌症
2021癌症論壇/癌症骨轉移 有藥物可「治本」
當癌症出現遠端轉移,最常見的部位之一就是骨轉移,許多病患在聽到的當下,感到如同被「宣判死刑」,消極面對。不過,隨著癌症治療朝向精準化,對付骨轉移已有標靶藥物,俗稱「保骨針」,從製造疼痛禍端的源頭下手,調控癌細胞造成的骨骼脆弱,改善病患生活品質。癌細胞加速骨質流失,併發病理性骨折。當腫瘤存在體內達到一定時間,癌細胞隨著血液及淋巴系統遊走,就有機會轉移。亞東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任林世強表示,癌症當中以肺癌、攝護腺癌、乳癌及多發性骨髓瘤最容易併發骨轉移,以晚期肺癌來說約有四成、乳癌約有六成五至七成五、攝護腺癌則有七成五的病患會發生骨轉移。人體的骨質健康,仰賴造骨及蝕骨細胞的平衡機制。不過,當癌細胞侵襲,不間斷地刺激造骨細胞,會促使造骨細胞分泌過量的訊號,此訊號會造成蝕骨細胞過度活化,加速骨質流失;另一方面也會抑制造骨細胞,阻擋骨頭新生,長久下來「入不敷出」的情況,將使骨頭疼痛,併發病理性骨折風險,還可能出現高血鈣症,病患會感到食欲變差、便祕、意識不清、甚至昏迷。在骨轉移的治療上,以往會先給予止痛藥,並以局部性放射線治療控制疼痛,如發生病理性骨折則採取手術治療。現在已有更「治本」的骨轉移標靶藥物,能抑制蝕骨細胞的活性。骨轉移標靶藥,能抑制蝕骨細胞活性。林世強解釋,骨轉移標靶藥物為一種單株抗體藥物,能精準地阻斷促使蝕骨細胞活化的訊號,如同截斷電話線,接收不到訊號的蝕骨細胞便會進入休眠期,保護骨骼不再被破壞,並預防再發生後續骨轉移的併發症。很多癌症骨轉移在初期缺少明顯症狀,林世強提醒,須隨時注意身體細小變化,例如:腰痠背痛、拿東西沒力氣等徵兆,於回診時告知醫師,安排血液及影像學等檢查,及早發現盡早治療。給癌友的一句話:勿聽信偏方,抱持樂觀正向的態度,充分與醫療團隊配合,才能有良好的抗癌成果。
-
2021-03-21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常偏頭痛這「3種食物」最好要避開! 你吃對了嗎?
偏頭痛對許多人並不陌生,根據相關數據顯示,15歲以上盛行率約9.2%,若包括兒童及青少年,全台灣約有180萬人口患有偏頭痛,其中以女性病患為主,平均年齡為20-45歲;而世界衛生組織也在2018年將偏頭痛列為年輕人失能疾病第一名。全台約有180萬人口患有偏頭痛 前驅症狀不可忽視臺中榮民總醫院嘉義分院神經內科田怡婷醫師表示,簡單辨別「偏頭痛」的方式,大部分為搏動性、單側或雙側的疼痛,每次頭痛時間會持續數個小時到數天,頭痛時通常需要休息或靠藥物才能緩解,且會伴隨噁心或想吐,畏光且怕吵的症狀,許多偏頭痛患者都有「前驅症狀」,就是預感頭痛即將發生,或者頭痛發生前有視覺閃光、看東西變形(視物變形)和頻繁打呵欠等,嚴重患者會造成生活困擾。治療慢性偏頭痛 局部注射肉毒桿菌減少發作天數目前治療偏頭痛的藥物有很多種,急性疼痛時可以使用普拿疼、消炎止痛藥和血管收縮劑;若頭痛的次數頻繁發生,會建議依循神經內科醫師處方,每天規律服用預防頭痛的藥物。田怡婷醫師進一步指出,若是診斷為慢性偏頭痛時,可透過局部注射肉毒桿菌以及CGRP單株抗體注射治療。而「局部注射肉毒桿菌」以國外文獻來說,施打後可有效減少慢性偏頭痛發作每個月8.4天,對比安慰劑每個月減少6.6天來說有顯著意義。 避免3C食品 作息規律助緩解不適在飲食部分,田怡婷醫師提醒,頭痛患者要注意減少攝取加工食品如香腸或接觸酒精飲品等刺激性來源,避免所謂的「3C食品」,分別是巧克力(Chocolate)、起司(Cheese)及含檸檬酸的水果(Citrus fruits);除此之外,平常也要注意睡眠時間和作息需規律,以及工作壓力的調適,有些物理性的處置包含按摩或刮痧都可以幫助緩解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