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吳佳璇
的結果:共找到 37 筆 約 0.001秒吳佳璇/讓我們好好變老
剛開始用敬老票的阿姨向我抱怨回家很累,因為常得提著大包小包上五樓。「不考慮搬到有電梯的房子嗎?再過幾年,空手都不一定爬得上去。」我暫停電腦輸入,望著略顯富態的病人。「醫師,你怎麼跟我想的一模一樣。」...
吳佳璇/帶病好好過生活
一如預測,上半年引發熱議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本月初橫掃第54屆電視金鐘獎六大獎項,成為叫好又叫座的大贏家。我很少看電視,卻認真追完全劇。又因精神醫療人員職業病使然,總覺得劇情收在罹患思覺失調...
吳佳璇/脫離兒子照顧黑洞
阿伯確診失智好些年了,每次回診,總是由滿面愁容的照顧二人組陪同。「一睜開眼就要去放牛。」妻子率先發難。「動不動就衝到樓上按鄰居門鈴,吵著要拜祖先。」兒子一臉無奈。為了防堵阿伯出門闖禍,兩個人都累壞了...
當名醫的父母罹患失智症:不要跟他生氣、避免硬碰硬
「老闆不喜歡阿公不會算數了。」從印尼來的看護蒂娜眉頭深鎖,原來阿公前陣子確診失智症,但他兒子無法接受事實。過去父親教導兒子勤能補拙,現在失智了,在日照中心練習算錢卻常出錯,兒子無法接受,要求老爸要算...
吳佳璇/老後的積極與自在
「最近過得怎樣?」是我看診的起手式。「忙著看醫生啊!」年長病人常苦著臉回應。相較之下,「閒閒沒代誌」或「過一天是一天」的答覆,雖如牧歌般悠遠寧靜,我仍舊不放心。「不行啦!這樣下去會變成『憨人』。」我...
吳佳璇/比醫療選擇更重要的事
十多年前,一位乳房外科醫師問我,有什麼方法幫助病人自己做決定?見我露出疑惑的眼神,友人補充說明,現在的乳癌治療,從乳房全切除或保留,到化療、放(射治)療、荷爾蒙治療該怎麼搭配,有很多選擇;治療指引還...
吳佳璇/傳遞生命的火焰
從《白色巨塔》、《麻醉風暴》、《我們與惡的距離》,到五月四日上檔的「器官移植協調師」職人劇《生死接線員》,一時間,醫療題材宛如本土劇主流。由於器官移植精神科會診經驗,我一心想進行相關創作,當然不會錯...
吳佳璇/從兩個人到一個人
九年前母親去世時,父親七十二歲。身為精神科醫師,我看過太多走不出失去伴侶哀慟的憂鬱老人,尤其是男性,一心想為父親做點什麼,像是選一、兩本書陪伴他。母親百日不久,適合的書還沒找著,卻突然接到父親電話,...
吳佳璇/探觸兒虐事件的深井
農曆年前兒虐事件頻傳,我們看到激憤的鄉民,群聚在因「肉圓沒有加辣」痛毆小孩的醉父家門前,展現以暴制暴的「私刑正義」。還有民意代表重提修法,虐童致死最高處以死刑,彷彿與主張「殺童唯一死刑」之網路聲量遙...
紀念葉英堃教授…最後一堂醫學教育的課
假日的早上,本該是好好的睡到自然醒,補足每星期延遲下診的體力消耗。然而這天出門,就如同假日醫學會一樣,必須早起打理,搭車趕往會場,找個位置坐下來,最好能坐在認識的醫師旁邊,互相照應一下。精神科的歷史...
如何觀察身邊的人有躁鬱症?
【記者吳佳珍/台北報導 2015/01/22】醫師表示,躁鬱症的朋友到一定程度沒有病識感,需靠周遭朋友協助就醫,但如何察覺身旁的人可能有躁鬱傾向?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的資料指出,躁鬱症分成躁期及鬱期...
吳佳璇/公投過後來看書
九合一選舉與公投結果一出爐,不少精神科醫師嚴陣以待,準備迎接因開票結果深感挫折的朋友上門求助。選後第一周,不少老病人回診眉開眼笑,因為他們投的人都上了。LGBT(泛指非異性戀者)病友更是堅強,有人說...
吳佳璇/另類治療寶可夢
王家女兒推開門,讓父母坐定,門一帶上,診間空氣開始凝結。「這個月睡很差,常常要吃兩份睡前藥。吳醫師,乾脆多開一顆安眠藥吧。」王伯伯單刀直入。正想詢問是生活還是癌症病情起變化,王媽媽立刻打臉:「不要開...
吳佳璇/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
我曾應中和職能治療所之邀,為陪伴長輩參加「瑞齡學堂」的家屬與外籍看護上課。「瑞齡學堂」是新北市各區為促進失智長輩認知並緩和失能,定期開辦一年兩期,每期十二周的團體課程。由於多數家庭照顧者既不知如何運...
吳佳璇/絆---地震教會我的事
我常上網搜尋出版訊息,除了滿足個人閱讀嗜好,也為病人搜尋適合讀物。十九年來,「九二一地震」一直是我的關鍵字。最初兩、三年,我同時搜尋拙作(也是處女作)《九二一之後》的網路評論。平心而論,這是一本不成...
吳佳璇/《病人自主權利法》上路前你我必須做的功課
2016年末,資深媒體人傅達仁上書,籲請蔡總統通過「安樂死」法案。隔年2月,拚死想成為台灣首例合法「安樂死」的他收到行政院回函,對官方「以安寧療法,替擋我的推案」感到失望,只得拖著老病之身,由家人陪...
吳佳璇/積存與父母相處時光
2018年3月底,台灣悄悄跨過高齡社會門檻,65歲以上老人超過全人口14%。兩位重量級女作家也不約而同在這個時間點發行新書,談自己近來與老病父母同居的生活。長年與父母同住的張曼娟,當然預想過父母因年...
吳佳璇/看小說、救醫療
十多年前,我在大學醫院擔任主治醫師,除了臨床服務,還有教學任務,帶過「醫師與人文」、「醫師與社會」以及「醫學倫理」等課程的小組討論。記得有回要討論「醫界典範」,教學指引羅列了史懷哲、杜聰明等中外大咖...
吳佳璇/走路,就是一種哲學
春節一過,我按照半年多前規劃,展開為期八天的第一階段四國遍路巡禮。「四國遍路」原是日本佛教真言宗的一種修行方式。簡言之,就是以順時鐘方向,循序參拜四國境內八十八座佛寺,全程約一千四百公里,步行需四十...
吳佳璇/是罪人還是病人
2017倒數計時,媒體與通路相繼發布年度之書,由《情緒勒索》領銜,探討如何平衡自我內在與他人需求的心理書籍橫掃各家名單。個人以為,這波由《被討厭的勇氣》(2014下半年出版)引燃,以「面對真實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