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璇
遠東聯合診所身心科專任主治醫師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吳佳璇
遠東聯合診所身心科專任主治醫師
聽健康
多年前在身心病房服務,曾收治一位阿婆住院,她逢人就哭訴,自己一秒鐘也沒睡著。
「憑良心講,我半夜會起來上廁所,經過媽媽房間時,不只一次聽到鼾聲……」媳婦小小反擊。
「後來呢?」我看著兒子和媳婦疲累的眼神,語帶同情問道。
「我也試著告訴老媽『妳有睡』,可她惱羞成怒,罵我們夫妻不相信她……」兒子反問我,「可不可以在住院期間用儀器檢測她到底有沒有睡?」
我當然沒在住院第一晚,就應兒子要求,把阿婆送進睡眠實驗室,檢測她的腦波有沒有進入睡眠型態。反而花了一點時間慢慢了解,門診期間只肯談睡眠的病人,年輕時因為每晚等醉茫茫的老公回家,慢慢走上失眠之路;並同理她住院前那段日子,因「一秒鐘也沒睡」,跟家人槓上。
「睡眠有部分是主觀感受,跟她爭辯反而搞壞關係。」我告訴兒子媳婦,不宜為此與母親針鋒相對,「她可能要先好好處理嚴重惡化的憂鬱與焦慮,並漸漸化解她對睡覺太執著的心態。」
「恕我冒昧,真的不用儀器證明媽媽有睡,讓她安心?」兒子仍不放心。
「等治療團隊做好評估,病人也對我們產生信任感再做,並以此為基礎,針對她的『睡眠狀態錯覺』,也就是錯把睡眠當清醒,進行一段時間的認知行為心理治療。」我鄭重強調。
為了讓家人理解、放心,甚至成為助力,在沒有搜尋引擎的年代,我當年還花了一些心思蒐集、翻譯「睡眠狀態錯覺」等概念的資料,因此印象極深。想不到,不久前逛書店,發現有本叫《學會好好睡》的新書,內容遠遠超過我當年為家屬準備的資料。
不過,《學會好好睡》最引人入勝的地方,不是豐富的睡眠知識,而是作者本身就是一位與失眠奮戰十年的英國知名雜誌主編,她的失眠從婚變開始,也為此走遍英國公私立醫療體系及各種助人行業。一度還丟掉工作、整天躺床、吃成藥物依賴,走進戒癮中心……直到她的父親不忍,把她送進昂貴的私人醫院,並接受睡眠實驗室檢查與認知行為治療,從此峰迴路轉,漸入佳境,重新中斷多年的寫作生涯。
《學會好好睡》流暢的敘事,將我平常在診間無法暢所欲言的各種睡眠知識,巧妙穿插在故事中,就算身處不同醫療體系,讀者依舊獲益良多。對我而言,閱讀此書則再次提醒,務必謹慎下診斷。因為作者康復後,還費了一些心力請家庭醫師拿掉病歷中「情緒不穩定人格疾患」,也就是邊緣性人格的診斷。
為何要拿掉發病當初有欠考慮的診斷?因為「情緒不穩定人格疾患」其實是個標籤,不僅意味著病人是令治療團隊頭痛的人物,且日後病人可能什麼都沒做,就會被對此診斷有成見的醫療人員另眼相看,甚至得不到應有的幫助。我執業多年,雖未下過類似診斷,仍引以為鑑。
【延伸閱讀】
學會好好睡:我的失眠抗戰日誌 米蘭達‧里維著╱朱怡康譯
行路出版社╱2022年8月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