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搜尋
口罩
共找到
4989
筆 文章
-
-
2022-06-07 焦點.元氣新聞
獎學金都花在父醫藥費連口罩錢都沒 他考上6所國立大學
國立基隆高中弱勢學生唐于田,曾經全校集合時只有他沒有口罩,因為他沒有買口罩的錢;他曾經營養不良,因為他一天只能吃一個便當,學測前的時間全部陪伴在加護病房的父親,他將所有存的獎助學金拿來支應父親醫藥費與喪葬後事。如今,他申請入學考取6所國立大學。唐于田是基隆高中數理實驗班的學生,從小與父親相依為命,原開計程車維持生計的父親,因一場病癱臥在床,家庭瞬間失去經濟來源。唐于田不只要照料父親,還要面對全家的開銷及醫藥費。因他沒有錢叫瓦斯而洗了3個月的冷水澡,學校才得知面臨的困境,許多老師關心,學校緊急介入幫助,老師總是會多準備幾個便當讓他可以帶回家,校內扶助會、家長會與校友會也發動樂捐來幫他度過難關。學測前60天,父親進加護病房,他無法照料父親生活起居,連見一面都不行,只能每天下課後到病房門口詢問護理師近況,病情每況愈下。學測後父親也走了,他面對龐大的醫藥費與喪葬費用,他將所積累的獎助學金繳醫藥費都不夠。這時家長會與校友會再度募款協助,並且許多社會力量注入,例如社會處長吳挺鋒與暖暖區公所區長蔡春堂奔走,協助申請中低收,另陳建和校友與京騰建設等善心人士捐善款雪中送炭。「我自己都想放棄人生了,但有那麼多的人在幫助我,讓我知道我不能放棄」唐于田說。父親後事結束後,他考取國立東華大學、屏東大學、台東大學、嘉義大學、聯合大學與勤益科技大學。校長鍾定先說,基中有愛,校內師長、校友會與家長會提供協助讓他度過難關、市政府單位積極協助讓他挺過危機,于田的故事可以影響更多基中的孩子,可以讓更多人懂得珍惜。高三導師周正弘說,上天給了于田很多的挑戰,但因為他的不放棄,上天還是幫他開啟了一扇窗,多間國立大學的正取,相信將會讓他不畏懼未來的挑戰。
-
2022-06-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7月脫口罩、8月開放邊境?蘇貞昌:已到最後關鍵時刻視情況調整
行政院長蘇貞昌今天上午到基隆市視察建德國小兒童疫苗施打情形,針對台灣防疫是否鬆綁,7月是否有望脫口罩、8月邊境會開放?蘇貞昌說,現在到了最後的關鍵時刻,確實是來到高原期,會視疫情的情況、疫苗的施打率以及各種醫療量能,適度應變地來調整各種情況,由指揮中心斟酌情況再公布。報導詢問,有報導指出,台灣要鬆綁防疫政策,7月有望脫口罩,最快8月邊境會開放,防疫到關鍵時期,6月10日疫情可能會反轉,請問有沒有下一步的鬆綁計畫?蘇貞昌說,在國人同胞一起努力下,這兩年多來,大家辛苦了,而且現在正是到了整個最重要、最後的關鍵時刻,大家再繼續忍耐、加油,「讓我們打贏這關鍵一戰,進入正常生活」。蘇貞昌表示,現在確實是來到高原期,而且漸漸趨勢有下降的情況,會視疫情的情況、疫苗的施打率以及各種醫療量能,適度應變地來調整各種情況,由指揮中心斟酌,詳細的情況,再跟國人同胞報告。
-
2022-06-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24小時內火化引爭議 施文儀:應將「盡速」火化改明確時間
確診死亡者於廿四小時內火化引發爭議,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建議,指揮中心應將「盡速」改為明確時間,再訂定可打開屍袋瞻仰遺容的流程指引,另以同理態度安撫民怨,指揮官出面道歉,或於疫情趨緩時舉辦追思會。施文儀表示,大部分確診死亡個案都在死後三到十二小時火化,因為「盡速火化」語焉不詳,殯葬業者和醫院可能以「政府規定」為由催促家屬,慌亂的家屬只能被迫接受,建議指揮中心明定例如七十二小時、五天或七天內。「屍袋拉鍊拉上之後就不能再打開,這比廿四小時內火化更嚴重。」施文儀說,死者不會咳嗽、打噴嚏,只在一定防護下應可容許家屬瞻仰遺容,讓家屬無法看死者最後一面也不符合「人性」,建議指揮中心訂定指引,照顧生者對亡者的思念等心情解除民怨。法令遭誤解造成遺憾,生者心裡一定有許多難過。施文儀建議政府出面道歉,表達同理和善意,在疫情平緩之後,舉辦一場追思會,安撫家屬悲傷心情,「這不是科學或防疫,而是人性該做的。」北市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潘建志認為,空氣、氣溶膠傳染為病毒主要傳播方式,戴口罩參加親友的葬禮,染疫機率還比去KTV唱歌低很多,建議衛福部檢討確診死者處理流程。
-
2022-06-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後疫情與病毒共存/營養師教「飲食+保健法」緩解確診4大症狀,加速痊癒、減少後遺症!
COVID-19病毒從2019年底在武漢爆發開來,至今已進入第三年,某些科學家預測,新冠病毒並無消失跡象,能夠穿透身體抵抗力的各種變種病毒將持續出現,導致有些人不斷遭到感染,一個人染疫兩次甚至三次,都有可能。而染疫的人在康復後也有後遺症等問題,「長新冠」後遺症可能達半年。而這些確診者雖然大多會是輕症,但發病時仍感不適。對此營養師高敏敏建議,即使確診了也要好好照顧緩解症狀,可以透過各式食物的補充,攝取足夠營養素,才能加速痊癒、減少後遺症;走向後疫情時代,才能恢復正常生活。緩解「確診4大症狀」 對症下藥這樣吃 高敏敏營養師在臉書分享,新冠確診者常見症狀有虛弱、咳嗽沙啞、腹瀉、全身痠痛,可以多吃以下食物緩解不適症狀:症狀1:有氣無力建議攝取維生素B群,食物可以以非精緻全穀類為主,像是糙米飯、南瓜、玉米、地瓜、馬鈴薯等;至於保健品可以補充維他命B群補充錠 來讓自己獲得足夠營養。症狀2:咳嗽、聲音沙啞建議攝取維生素C,像是芭樂、奇異果、小番茄等都是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食物,保健品則可以補充維他命C片或是發泡錠。症狀3:腹瀉建議補充電解質,除每日喝水量要達到2000ml以上,多補充電解質以避免身體缺水讓症狀加劇、電解質失衡,如果有必要也可以購買藥局的專用電解質補充液。症狀4:全身痠痛、發炎建議攝取蛋白質、魚油,可以選擇天然優質蛋白質,幫助修復組織、降發炎,像是雞肉、蛋、豆製品、鮭魚等。而鮭魚富含omega-3有助於減緩發炎症狀,若想補充更完整的魚油也可以購買綜合魚油、純EPA魚油。想多攝取蛋白質則可以購買高蛋白飲品。高敏敏呼籲,不小心確診陽性也不要緊張,請謹記以上緩解輕症飲食的營養原則,並搭配多休息,幫助更快恢復健康生活。平時也請大家確實將口罩戴好、少出門、勤消毒,把自己跟周遭人事物都當成感染源、感染者,時刻提高警覺,與病毒共存,一起加油渡過難關。
-
2022-06-0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本土確診+5.2萬 死亡個案達151例仍破百例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延燒,但本土確診人數大幅下降。今天僅新增5萬2992例本土個案、31例境外移入個案。死亡個案則仍破百,達151例。今日新增5萬2992例本土病例,2萬4867例男性,2萬8109例女性,16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7,703例),高雄市(7,506例),臺中市(7,037例),桃園市(5,162例),臺南市(4,426例),臺北市(3,765例),彰化縣(3,726例),屏東縣(2,213例),新竹縣(1,543例),苗栗縣(1,377例),雲林縣(1,168例),南投縣(1,128例),新竹市(1,028例),基隆市(1,021例),花蓮縣(931例),宜蘭縣(874例),嘉義縣(837例),嘉義市(557例),臺東縣(550例),金門縣(203例),澎湖縣(196例),連江縣(41例)。今日新增151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84例男性、67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90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46例具慢性病史、64例無疫苗接種。確診日介於今年4月22日至6月4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4日至6月3日。今日新增31例境外移入個案中,20例男性,1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土耳其、南非及美國各1例移入,另28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5月21日至6月5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245萬7881例確診,分別為1萬3192例境外移入、244萬463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3090例死亡病例,其中3,075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135例、臺北市653例、臺中市201例、桃園市158例、高雄市152例、基隆市114例、臺南市111例、彰化縣101例、屏東縣77例、宜蘭縣72例、花蓮縣63例、雲林縣46例、臺東縣39例、南投縣37例、新竹縣29例、嘉義市及嘉義縣各26例、苗栗縣22例、新竹市8例、金門縣4例、澎湖縣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6-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確診死者24小時內火化 醫師:葬禮染疫機率比KTV唱歌低
新冠疫情持續2年多,過往遺體需24小時內火化,讓不少家屬留下遺憾,北市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潘建志認為,空氣/氣溶膠傳染為病毒主要傳播方式,戴口罩參加親友的葬禮,染疫機率比去KTV唱歌低很多,建議衛福部檢討確診死者處理流程。衛福部長陳時中日前表示,過去從沒要求確診死者需在24小時內火化,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則說,部分第5類法定傳染病規定在24小時內火化,但新型流感、新冠肺炎未限定24小時,「規定24小時內要通報,不是24小時內要火化」,外界好像一直都誤解。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表示,很多家屬哭著問,為何爸爸、阿公突然就走了,睡眠不足、腦袋打結的他想不出安慰的話,面對昨晚10時過世的病人的空病床,凌晨5時又有其他縣市轉來的新病人,醫護人員只能打起精神面對疫情下的生活。蘇一峰表示,人生的生老病死、老與病的過程,讓人能接受死亡的到來,也來得及對親人道別、道歉及道謝,但感染症把過程縮短成幾天,讓家屬與死者措手不及的離別,心中會留下無限遺憾,此時法規如果又剝奪死後弔念的過程,只是徒增一輩子的傷痛遺憾。潘建志指出,過去2年來有許多新研究指出,空氣/氣溶膠傳染才是病毒傳播主要方式,接觸帶有病毒的表面感染,機率微乎其微,不到萬分之一。在適當的個人防護及良好通風的情況下,「沒有呼吸的大體,不會產生氣溶膠,傳染力很低很低」。潘說,多給時間,讓親友能有機會戴著口罩參加確診者的葬禮,染疫的機率,比去KTV唱歌要低得多,裝入雙層屍袋後絕不能打開,連短短時間的見上一面都不允許,是過度嚴苛、沒有必要的規定,反而對家屬心理健康有危害,英國就已修改了為確診死者舉辦葬禮的指南。潘建志表示,台灣染疫死亡數近3000人,許多家庭是家人同時確診,死者在24小時內火化,家人(病患)又尚未解除隔離,無法參加告別式,才分開幾天,原本慈祥的奶奶、疼愛的幼子,再見到時,已是冰冷的骨灰罈,何其傷痛。親人葬禮在文化及心理上有重要意義,染疫死亡者的倖存家屬,有很高的比率會出現創傷後壓力疾患(PTSD)。潘建志說,焦慮症及憂鬱症在他的門診中看到不少的個案,而傳統的宗教儀式,有安撫心靈的重要效果。潘建志表示,「見不到最後一面」成為許多人心中的遺憾,要開放解封恢復正常生活,誠心建議衛福部檢討確診死者的處理流程,照顧到家屬的心裡需求,給死者尊嚴,也保障殯葬業者的安全,提出一份時間上較寬鬆、更合乎人性的告別式方案。
-
2022-06-0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後疫情與病毒共存/兒童染疫後會出現新冠後遺症嗎?感染後要注意哪些事情避免重症?
當全球逐步接受與COVID-19共存的事實,相關的疫苗與藥物也證實可以降低中重症,但目前兒童還是無法順利接種疫苗、抗病毒藥物也不見得適用,成為許多家長擔心的問題,到底兒童容易感染嗎?感染後容易重症嗎?與病毒共存該注意哪些事情?兒童容易感染新冠肺炎病毒嗎?感染後會出現哪些症狀?在今年初Nature的一篇文章中指出,omicron病毒株在兒童中造成中重症的機率較小,但是因為omicron的傳染力強,兒童感染數相對高,所以造成中重症的數量也較多。一篇發表在Developmental Medicine & Child Neurology (DMCN)的文章則指出,雖然兒童在感染新冠肺炎病毒後以輕症或無症狀居多,但也有少部分的兒童會出現中樞神經相關併發症,對正在發育中的中樞神經造成短期或長期的影響。因此需要進行長期觀察。(相關資訊:兒童腦炎死亡達5人 李秉穎曝恐與新冠病毒1特點有關)同時,兒童也有可能發展出長新冠(long COVID),因此家長在照顧時需要特別注意。(延伸閱讀:後疫情與病毒共存/長新冠就是新冠後遺症嗎?哪些人容易會有後遺症?染疫後會再次感染嗎? )兒童該如何避免感染?兒童避免感染的方式其實跟成人一樣,但有些方式會有差異。●接種疫苗:目前接種疫苗還是被公認為有效降低感染機率,以及降低中重症風險的方法,但受限於研發進度關係,目前相關疫苗接種年齡為6~18歲,也就是說未滿6歲的兒童還是無法接種相關疫苗。(延伸閱讀:該不該讓兒童接種新冠疫苗?專家分享自家小孩打莫德納經驗)●配戴口罩:配戴口罩可以降低感染機率。●有相關症狀請自行篩檢。●養成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家長應該要教育小孩相關衛生習慣,從外面回到家中需要先洗手,吃東西前也要做好手部清潔,接觸欄杆、扶手之後避免觸碰口鼻等。●隨時注意小孩的狀況:兒童不像大人一樣可以清楚地描述症狀,因此家長需要注意小孩的狀況,有咳嗽、發燒或相關肺部感染症狀發生時,一定要緊急就一。感染後,父母應該要注意哪些事情?跟成人一樣,如果兒童患有相關先天性疾病時,感染後中重症的機率較高,特別先天性心臟病的兒童、有遺傳疾病的兒童與代謝相關等疾病的兒童,都容易導致嚴重的併發症,因此要多注意。華盛頓特區美國國家兒童醫院兒科傳染病科負責人羅伯塔‧德比亞西(Roberta DeBiasi)醫師指出,小孩的鼻腔較狹窄,容易造成堵塞,因此感染之後容易出現哮吼的症狀。(延伸閱讀:影/咳嗽如小狗叫 可能是病毒性哮吼作怪)此外,也有少數兒童會出現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簡稱MIS-C),其症狀包括:●發燒不退。●腸胃道疾病(包括肚子痛、腹瀉、嘔吐等)。●皮膚粘膜症狀(包括皮疹、非化膿性結膜炎、肢端腫脹)。●心血管系統(包括心肌功能異常、冠狀動脈瘤)。●頭痛、頭暈等。●嚴重時會出現休克。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提醒家長:兒科醫學會提醒家長,若孩子確診發燒很久、活力差或疲倦等,退燒後活力、精神仍然很差,建議就醫,其他像是嘔吐、脫水等也要注意。但兒童確診新冠重症比例很低,家長不用過度恐慌,一點小事就送急診也不是好事,建議應避免孩子染疫、盡快施打疫苗,若孩子有慢性病,病況穩定仍可打疫苗。(延伸閱讀:孩童確診發燒憂傷腦 兒科醫:燒過「這溫度」調節中樞恐失靈)參考資料:Does Omicron hit kids harder? Scientists are trying to find outNeurological effects of COVID-19 in infants and children新冠病毒在兒童族群的特有表現~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
-
2022-06-0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本土+6萬2080、死亡+124 高雄單日新增超越新北
國內今天新增新冠肺炎本土個案6萬2080例、252例中重症個案,確診個案中新增124例死亡個案,數字皆呈現下降趨勢;另有30例境外移入個案。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死亡個案較前一天少一些。今日新增6萬2080例本土病例,2萬9070例男性、3萬2991例女性、19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高雄市(9,232例)、新北市(9,026例)、台中市(8,699例)、桃園市(5,793例)、台南市(5,447例)、台北市(4,452例)、彰化縣(4,217例)、屏東縣(2,557例)、新竹縣(1,516例)、苗栗縣(1,504例)、雲林縣(1,496例)、新竹市(1,257例)、宜蘭縣(1,249例)、南投縣(1,188例)、嘉義縣(1,058例)、花蓮縣(969例)、台東縣(750例)、基隆市(729例)、嘉義市(552例)、澎湖縣(213例)、金門縣(163例)、連江縣(13例)。今日新增124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67例男性、57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90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16例具慢性病史、57例無疫苗接種。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4月28日至6月3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1日至6月2日。今日新增30例境外移入個案中,16例男性、14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80歲多歲,感染國家均為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3日至6月4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240萬4871例確診,分別為1萬3161例境外移入、239萬1656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2939例死亡病例,其中2,924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108例、台北市638例、台中市182例、高雄市146例、桃園市118例、基隆市114例、台南市104例、彰化縣94例、屏東縣74例、宜蘭縣70例、花蓮縣63例、雲林縣42例、台東縣37例、南投縣34例、新竹縣24例、嘉義市23例、苗栗縣及嘉義縣各21例、新竹市6例、金門縣4例、澎湖縣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6-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後疫情與病毒共存/你是不是新冠重症高危險群?高危險群注意事項一次看
新冠肺炎病毒逐漸流感化,但目前的死亡率還是比流感來得高,尤其是有慢性病、免疫力低下的人,感染率跟死亡率都較一般人來得高。因此在思考跟病毒共存的過程中,高危險群的人一定懂得如何保護自己。哪些人是高危險群?根據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網站上的資料,高風險群大致上可以區分為兩大族群:感染風險高、引起併發症也高的族群:●長者:目前死亡病患中,有81%是65歲以上的患者,所以長者感染後風險會比一般年輕人來得高。●癌症患者:癌症病患因為接受化療、電療等治療方式,導致免疫力下降,所以感染風險也比一般人高,特別是血癌病患。●慢性腎臟病患:慢性腎臟病患需要定期透析,會讓身體免疫力較一般人差,所以需要注意。●肝病患者:肝炎病患與肝硬化患者的免疫機能較低,因此風險較一般人高。●肺病患者:新冠肺炎主要侵襲肺部,所以像是吸菸者、COPD(慢性阻塞肺疾病)患者、結核病患、氣喘病患等,會比一般人更容易感染。●愛滋病患與免疫力低下者:愛滋病患與免疫力低下的病患相較於正常人更容易感染,因此需要想辦法避免感染。●地中海型貧血與鐮形血球患者:血液相關的疾病有可能增加感染風險,也增加重症的風險。感染風險一般,但併發症風險高的族群:●失智症患者:失智症本身並不會增加感染風險,但是失智症患者的行為、相關併發疾病會增加感染風險。●糖尿病患:目前研究並沒有發現糖尿病會增加感染風險,但是會增加感染後併發症的風險,因此需要注意。●心臟病患:心臟病不會增加感染風險,但是會增加感染後發生併發的機率,因此心臟病患需要注意。●心理疾病患:有精神心理相關疾病的患者感染風險不會特別增加,但是感染後產生相關併發症的風險較大。●孕婦:研究發現,懷孕或剛分娩後一段時間的婦女,感染後產生併發症的風險相對高。●肥胖、三高與代謝症候群患者:三高患者、肥胖、不運動、代謝症候群的人感染後重症的機率較一般人高。透過目前中重症的病患,可以發現到中重症、甚至是死亡的病患,通常會有以上的相關病史,因此這些高危險群需要特別注意。高危險群該如何預防?想要預防感染新冠肺炎病毒,其實跟預防流感很類似。根據美國CDC跟台灣疾管署的指引,想要預防感染的方式如下:●施打疫苗:尚未接種疫苗的人儘速施打,而目前針對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與免疫力低下的患者,開放第四劑施打。●戴口罩:配戴口罩可以降低感染風險。●避免人潮眾多與通風不良的空間:高危險群患者盡量避免出入人潮眾多的地方,也減少在通風不良的地方與他人接觸。●有相關症狀請自行篩檢。●養成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包括勤洗手,打噴嚏或咳嗽時請遮住口鼻。●隨時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有任何不適一定要告訴同住親友,嚴重時須就醫治療。●如果是免疫力低下患者,疫苗無法產生足夠的免疫反應時,目前AZ研發相關單株抗體Evusheld,可以提供免疫力低下患者6個月的保護期。(目前台灣尚未批准該藥物的EUA。)高危險群感染後居家隔離注意事項如果病況不嚴重,可以居家隔離治療的病患:●需要服用慢性病藥物的病患,除非經過醫師同意,不可以中斷藥物服用。●隨時注意自己身體的狀況。●該進行相關治療時還是需要進行治療,像是需要洗腎時,可以聯繫相關衛生單位,請他們進行安排。●保持心情穩定,如果有相關的壓力問題,可以諮詢相關專家,也可撥打1925安心專線。如果發生以下狀況時,請儘速就醫:●如果家中有血氧機時,可以進行血氧濃度測試,若血氧濃度低於95時就要儘速就醫。●胸部持續疼痛不舒服。●感覺頭腦混亂、意識不太清楚。●嚴重發燒或服用藥物仍無法退燒。參考資料:People with Certain Medical ConditionsHow to Protect Yourself & OthersCOVID-19: What People with Cancer Should KnowSARS-CoV-2感染臨床處置指引更新COVID-19重症風險因子
-
2022-06-05 養生.生活智慧王
取代擦手紙?公廁烘手機 烘了恐更髒
本報記者觀察發現,近來愈來愈多公廁取消擦手紙,改用烘手機,但新冠肺炎疫情來襲,國內外陸續有實驗發現,烘乾雙手後,周邊增加的菌落數明顯比用擦手紙多,許多民眾擔心「烘了反而更髒」,對烘手機將敬而遠之,形成設備閒置浪費,考驗公廁管理單位的抉擇。用烘手機比用擦手紙省錢環保,但這2年全球疫情籠罩,國外陸續有實驗發現,用紙擦掉細菌的比率約為烘手機的3倍。北市環保局也引用英國里茲大學的研究指出,使用烘手機後,周圍1公尺的細菌數量增為原先6到27倍,且烘手機產生的氣懸膠會汙染周邊環境,建議「醫院的廁所不適合使用烘手機」。有烘手機業者質疑實驗的科學性,也有業者說,烘手機品牌優劣也是關鍵,不能一概而論;但有些公廁的烘手機確實維護管理不佳,像濾網未定期更換,吹出來的風的確會更髒。高雄市立大同醫院也做了實測,職安衛室主任沈駿緯表示,醫院用ATP生物冷光檢測擦手紙外露部分的殘菌數僅24單位(RLU),與手術室、加護病房250RLU的高標準,仍在合格範圍內。但擦手紙架的旋鈕菌落數卻高達2865RLU,成為清消破口,消毒後雖降為55RLU,但為減少民眾疑慮,醫院擦手紙多已改成下拉抽取式。大同醫院也測試使用烘手機之後,手部菌落數平均仍有525RLU,超過一般病房500RLU標準值;用擦手紙擦乾後的平均菌落數為103RLU,相差5倍,結果與過去文獻相符。大同醫院感控室主任陳惇杰說,常見的下凹式烘手機,使用者把濕的手放進去烘,水分會滴到底部累積,最適合病菌孳生,熱風再吹出時,病菌跟著擴散,反而熱風往下吹的舊式烘手機不會有積水問題。衛政機關之前疫調多起新冠肺炎群聚感染,都推測在餐廳公廁交叉感染,尤其民眾進廁所常會鬆懈,把口罩拿下來透氣,陳惇杰說,這是很大的防疫破口,徹底洗手後,就別再碰廁所的物品,離開廁所後、吃東西前,最好再以酒精消毒雙手。台北市環保局則建議公廁管理單位,在公廁抽換氣裝置增設紫外線燈或奈米銀滅菌。台中科大教授李孟杰建議,未來烘手機應設計自淨功能,靠內部的UV燈、臭氧等方式滅菌,既有的烘手機,應頻繁用酒精或稀釋漂白水擦拭消毒出風口或蓄水處。▍延伸閱讀:公廁管理只顧水肥、衛生紙? 環保署別見樹不見林
-
2022-06-04 新聞.元氣新聞
北韓疑出現新變種病毒 主動向世界衛生組織求助
根據北韓官媒朝中社引述國家緊急疫情預防總部的最新數據報導,自4月下旬爆發疫情以來,全國累計發燒患者近400萬人,死亡總數71人。同時,KBS News引述美國之音(VOA)報導,北韓境內疑似出現新變種病毒,先前甚至為此主動諮詢世界衛生組織(WHO)。WHO駐平壤代表薩爾瓦多(Edwin Salvador)4日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表示,已回覆北韓保健省有關新冠變異株及其特徵的問題,並提供新冠肺炎診斷程序上的實驗室方針與線上教育資源。薩爾瓦多說,同時WHO也與北韓分享了疫情應對建議優先行動,以及支援物品目錄,稱願意協助提供北韓口罩、手套、個人防護裝備(PPE)等,目前正等待北韓當局回應。
-
2022-06-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死亡雙新高 本土+68118例 中重症+496 死亡+152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68151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6萬8118例本土個案及33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52例死亡。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68,118例本土病例,32,043例男性,36,053例女性,22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9,820例)、高雄市(9,657例)、台中市(9,511例)、桃園市(6,926例)、台南市(5,631例)、台北市(5,228例)、彰化縣(4,475例)、屏東縣(2,737例)、新竹縣(1,949例)、苗栗縣(1,719例)、新竹市(1,551例)、雲林縣(1,407例)、南投縣(1,308例)、宜蘭縣(1,212例)、嘉義縣(1,129例)、基隆市(1,024例)、花蓮縣(1,019例)、嘉義市(738例)、台東縣(672例)、澎湖縣(194例)、金門縣(185例)、連江縣(26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152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87例男性、6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44例具慢性病史、71例無疫苗接種。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4月29日至6月1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8日至6月1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33例境外移入個案中,28例男性,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感染國家為美國3例、泰國1例、調查中29例。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2日至6月3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1,541,783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9,203,202例排除),其中2,342,794例確診,分別為13,131例境外移入、2,329,609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2,815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2,800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086例、台北市625例、台中市160例、高雄市127例、桃園市118例、基隆市113例、台南市91例、彰化縣89例、屏東縣68例、宜蘭縣66例、花蓮縣62例、雲林縣38例、台東縣32例、南投縣30例、新竹縣24例、嘉義市及苗栗縣各21例、嘉義縣18例、新竹市6例、金門縣4例、澎湖縣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6-04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病毒來勢洶洶,要治標或治本?
一人染疫,求診。病人:「醫師,我確診了,怎麼辦?」「我自己吃了X冠一號。」病人太太:「還有,家裡的好酒也清了好幾罐,還是發燒,喘!」「聽說中醫治本,西醫只是治標,所以我們決定先治本,可是還是不舒服!」醫師:「既然這樣,我們改用抗病毒藥物來治療。」病人:「那是治標的,萬一還是治不好怎麼辦?」醫師:「那只好治成『標本』了!」不管治標或治本,病要能治好,病人回復健康,才是功德圓滿!俗語說:「冤有頭,債有主。」以醫學眼光來看,會生病一定有其原因,例如細菌或病毒的感染,如果有抗生素可以殺死細菌,有抗病毒藥物可以殺死病毒,這就是「根本」治療。有些藥不能完全消滅細菌或病毒,那退而求其次之下,看有沒有藥物有部分療效。有些藥可以幫忙解決症狀,例如退燒、消炎藥,減少喉嚨、鼻腔發炎的藥,化痰止咳藥,這些就是治標藥,讓病人減輕症狀,舒服一點。當然,從養生之道而言,從中醫或現代醫學的角度,如何增強身體的抵抗力,顧好身體的防線,更進一步避免病原菌入侵,阻絕它們於身體之外,例如戴口罩,避免出入公共場所,多運動,生活環境好,空氣新鮮,都是根本之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人類發明疫苗,讓人對病毒產生免疫力,但病毒也要活,所以它會突變,讓疫苗失效或效果變差,目前的Omicron就是一個例子。病毒發生突變,讓疫苗失效或效果減低的情形,在二十多年前B型肝炎口服藥也出現同樣的情形。第一代的B肝抗病毒藥叫干安能,是畫時代的進步,接近治本,但有二大缺點,第一個它就像是高血壓或糖尿病的藥,不能完全根除體內的病毒,因此有吃有效,停藥又復發;第二個是會反彈,反彈之後甚至引發猛爆性肝炎。失效的原因,主要是B肝病毒發生突變,使藥效失效。第二代甚至第三代藥物就很少有抗藥性的問題了。新冠病毒來勢洶洶,全世界疫苗使用經驗時間不長,效果也差強人意,也許第二代疫苗更厲害,但可能需要更多人力物力投入研發始能完成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6-04 養生.抗老養生
後疫情與病毒共存/透過黃帝內經「12 時辰養生法」調整作息,未病先防、調養身體
COVID-19病毒從2019年底在武漢爆發開來,至今已進入第三年,某些科學家預測,新冠病毒並無消失跡象,能夠穿透身體抵抗力的各種變種病毒將持續出現,導致有些人不斷遭到感染,一個人染疫兩次甚至三次,都有可能。而染疫的人在康復後也有後遺症等問題,「長新冠」後遺症可能達半年。人們不可能一直封閉在家,當我們漸漸得與病毒共存時,除了戴口罩、勤洗手、少聚會之外,還有什麼方法可以提升自己身體的健康呢?《元氣網》以下整理日常生活該做的應變及調適,走向後疫情時代,才能恢復正常生活。後疫情時與病毒共存 跟天地陰陽學習的養生學《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黃帝內經》則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人生於天地之間,天在上,地在下,人居其中,形成天地人的和諧整體。活得簡單、過得輕鬆,談何容易?天地之間,有陰陽、日夜、寒熱、季候的更迭與變化,才有萬物的生長,萬物感受這樣的能量,配合作息,與天地陰陽同生。人在其中,當然也會受到這樣的磁場、頻率影響。因此,上古的人洞悉養生之道,並且身體力行,按照自然的規律,安排生活作息,知道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過能力所及的生活,做能力所及的事,達到天時、地利、人和的共榮條件,讓自己活得簡單,過得輕鬆。凡事中規中矩,與陰陽天地同頻,與四季五行共振,做正確的事、走對的道路,就是健康之道的基礎,也能產生好的量子糾纏,吸引更多正向的萬物與智慧,來到我們身旁。這是一個簡單的道理,然而真正能夠落實執行的人,從古至今仍然有限。因此,才會有許多人仍然困在生活的煩、忙、亂,致使自己離健康越來越遠。舉例來說,服役是我身體最健康的時期,那時的職務是排長、連長,雖然帶部隊的壓力大,但三餐正常、作息正常,每日還有30 分鐘的午休時間,自己也不參加額外的應酬,像是同事間的邀約餐敘及飲酒。因此,每年體檢報告都沒有紅字,身材也維持得相當標準(BMI在24 以下)。後來,卸下領導職務,開始擔任行政參謀,主要做計劃及負責督導業務,雖然可以下班,卻因為計劃多、報告多,老是有種事情做不完的感覺,每每需要加班到深夜。工作結束,跟著同事們聚餐同樂,作為紓壓的方式,一路到了年度體檢時竟然發現胖了不少,三高也隨之而來。「工作忙不完,要如何正常休息呢?畢竟還得賺錢養家糊口,只好繼續撐下去啊!」這是我個人活生生的例子,可能也是一般人會遇到的狀況。再看看現在的學生、上班族,如果想要按照自然的規律安排生活作息,談何容易呢?釋放壓力,調理體質,恢復身體平和記得在我國中的時候,還有聯考機制,白天上課、晚上補習,回家後還要讀書到三更半夜,隔天早上6 點迷迷糊糊中起床,上學。周而復始的日子,一路到國三那年,因為成績尚未達到可以安全考上理想學校的標準,內心壓力過大、精神緊繃,導致腸胃不適,還曾經因為胃痙攣發作而緊急送醫。後來,沒有考上好的學校,只好白天在輪胎行當學徒、晚上讀夜校,此時已經沒有太大的課業壓力,晚上回到家,洗澡後就能好好地睡覺,無形中啟動身體的自癒機制,重新回到健康狀態。最近我的一名個案也是個學生,朋友的孩子正讀高二,因為有學測及自我期許的壓力,近期開始有胃痙攣、腸胃不適、焦慮和失眠狀況,看過醫生、吃了藥也沒有好轉,於是詢問我有沒有更好的方法。這個孩子之前有介紹到朋友的中醫診所調理身體,屬於陰虛陽盛體質,容易出現熱證、體燥及相關症狀。我便讓孩子做了花波情緒測試後,結果顯示他的現況「具有恐懼、害怕、焦慮,及想逃避的潛在因素」,於是請朋友多跟孩子聊一聊,瞭解為何給自己那麼大的壓力,多給孩子一點空間,不要因為過度期望孩子未來能上什麼學校,而讓孩子有莫大壓力。同時理解到,如果孩子的身體真的很不舒服,同意讓孩子多加休息,有健康身體才有一切,並建議持續調理體質,讓身體恢復平和、不燥。壓力,真的是導致身體生病的主因之一。陰陽與健康,真的有關?《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陰陽是古人根據宇宙的變化、發展規律、經過長時間的觀察,所提出來的簡單樸素的思想,並推論天地之間原本是處於沒有任何物質的混沌狀態,因為有了陰陽,才開始有了互相作用、因而相生、互為相總,並不斷運行,產生變化。此消彼長、此長彼消,周而復始、生生不息。陰陽在天地之間,日夜與四季,有「氣」的存在,並且不斷運作,這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真實存有的氣,因日夜、季節、地理環境不同,傳遞出不同的頻率節奏,牽動人們的日常生活,就像量子糾纏一樣,天地人相互影響,相互變化與感應。現代養生學如果可以落實在日常,學習古人因應日夜的更替作息,調整春夏秋冬變換及寒熱來選擇當令飲食,並穿搭合適衣物,這就是堅守正確的養生之道。若是我們能夠順應大自然的時序變化,依循「順之天理」、「應之自然」的養生原則,身體就能與天地同頻而長養正氣,讓自己維持健康狀態。《黃帝內經》12 時辰與經絡,排毒、養生與自癒《黃帝內經》中的「子午流注」,將一天分成12 個時辰,同時與人體12 條主要經絡相互對應,每個時辰都會有主要運行的經絡,作為連結臟腑、運行氣血的通道。若是能夠依循「子午流注」的辨證循經,關照身體各處,自能輕鬆養護元氣。以下分述12 個時辰養生法,一窺老祖先流傳下來的時間醫學:◎ 23 點∼ 1 點(子時):足少陽膽經「膽為少陽春生之氣」,此時天地磁場最強,正是膽經排毒的最佳時機,此時應該要進入睡眠期。中醫也說:「膽有多清,脈有多清。」這個時間不建議再吃東西,讓身體開始有充分的休養,完成代謝與循環。◎ 1 點∼ 3 點(丑時):足厥陰肝經「人臥則血歸於肝」,肝藏血,主疏泄,此時也是重要的排毒階段,在深睡眠中修護肝臟。因為肝膽互為表裡,延續23 點的身體淨化程序,就能蓄養明日的精、氣、神。◎ 3 點∼ 5 點(寅時):手太陰肺經此時身體進入陽盛陰衰之時,體溫、脈搏和呼吸都呈現低穩的狀態,完成「肺朝百脈」運行,排出濁氣、吸入清氣,進而使氣血充足。◎ 5 點∼ 7 點(卯時):手陽明大腸經「開天門,開地戶。」此時氣血注入大腸經,也是開啟一日的清晨時分,適合清熱滑腸,許多人都是在這個時間點順利排便。大腸主津,可以喝上一杯溫開水,幫助疏泄。◎ 7 點∼ 9 點(辰時):足陽明胃經一日之計在於晨,健康的人都需要享受一份美味營養的早點,幫助腸胃營養的吸收,令自己活力充沛,元氣滿滿。◎ 9 點∼ 11 點(巳時):足太陰脾經脾經當令,脾是後天之本,負責轉化食物與生血,應避免燥熱及辛辣刺激性食物。此時,也是專注力最佳的黃金期,適合學習或工作。◎ 11 點∼ 13 點(午時):手少陰心經小腸和心臟互為表裡,午飯後避免劇烈運動,適合小睡小歇,有助於養心,同時能維持氣血運行的和諧。◎ 13 點∼ 15 點(未時):手太陽小腸經小腸主液,同時掌管大腦運作,可以多喝水提升血液運行,有助進行清濁與吸收的完成。◎ 15 點∼ 17 點(申時):足太陽膀胱經這是一天中第二個黃金階段,適合專注工作與學習。此時,人體會透過膀胱排泄身體的毒素與廢物,可以多飲水幫助疏泄,促進代謝。◎ 17 點∼ 19 點(酉時):足少陰腎經腎乃先天之本,此時不宜過度勞累,中醫說腎藏精,主宰生殖與發育,可透過呼息調頻,進而調節陰陽能量。◎ 19 點∼ 21 點(戌時):手厥陰心包經心包又稱「膻中」,大致是心臟的空間,此時晚餐不宜過度豐盛,飯後稍作休息,適當地散步,為美好的睡眠預做準備。◎ 21 點至23 點(亥時):手少陽三焦經三焦是上半身的空間指涉,包含上焦心肺、中焦脾肝、下焦肝腎,正所謂三焦通百脈,此時要安五臟,讓百脈能夠充分休養,也不要再喝太多的水分,以利睡眠。基本上,在治未病、預防保健的情況下,日常起居若能透過《黃帝內經》12 時辰養生法,未病先防、調養身體,將有助臟腑排毒、心理調頻,找回自癒力。如果發現身體已有嚴重症狀或明顯病兆,仍應趕緊尋求專科醫生的協助,才能給予立即性的治療,進一步找回健康。 ※本文摘自博思智庫《黃帝內經╳量子糾纏:情志相勝、運氣調頻、分子營養與量子信息醫學實證》
-
2022-06-0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本土+7萬6517例 中重症增409、142人確診死亡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76564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76517例本土個案及47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42例死亡。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76,517例本土病例,35,999例男性,40,480例女性,38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11,766例),高雄市(10,790例),台中市(10,651例),桃園市(7,196例),台南市(6,620例),台北市(6,143例),彰化縣(4,593例),屏東縣(2,951例),新竹縣(2,139例),苗栗縣(1,784例),新竹市(1,616例),宜蘭縣(1,542例),雲林縣(1,528例),南投縣(1,423例),基隆市(1,295例),花蓮縣(1,246例),嘉義縣(1,194例),台東縣(911例),嘉義市(708例),澎湖縣(233例),金門縣(155例),連江縣(33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142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87例男性、55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90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34例具慢性病史、67例無疫苗接種。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4月27日至5月31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4日至6月1日,詳如新聞稿附件。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47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22例男性、2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70多歲,分別自美國(2例)、法國、西班牙及印尼(各1例)移入,另42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1日至6月2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1,459,220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9,189,517例排除),其中2,274,666例確診,分別為13,098例境外移入、2,261,514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2,663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2,64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053例、台北市609例、台中市146例、高雄市118例、基隆市111例、桃園市104例、彰化縣80例、台南市78例、宜蘭縣60例、屏東縣59例、花蓮縣54例、雲林縣37例、台東縣31例、南投縣27例、新竹縣22例、嘉義市19例、嘉義縣17例、苗栗縣13例、新竹市6例、金門縣3例、澎湖縣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6-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口罩政策有望鬆綁? 陳時中:1人騎機車可考慮免戴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呈現北降南升,指揮中心昨天表示,若全國染疫率達10%至12%應會緩步下降,民眾莫不期盼脫口罩和邊境解封的日子快點到來。針對接下來邊境放寬日期以及鬆綁口罩要求的場所,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相關政策都在滾動式檢討中,口罩放寬措施還要再等一等,不過一個人騎機車不戴口罩是可以被考慮的。外界關心6月下旬疫情趨緩,非高風險族群是否就可以不用接種第四劑疫苗。陳時中表示,還是要根據專家意見執行。而世界各國都有變異株變化,台灣流行期都比其他國家晚,有時間觀察影響並及時以邊境因應新的變異株。而其他國家染疫率幾乎都到30%才看到疫情下降,外界詢問為何國內預估到10%至12%就會趨緩?陳時中表示,10%至15%的確診率推測染疫率可能是20%至30%。南韓疫情到最高點時確診率達約16%、香港8.78%、新加坡11%。國內和新加坡相近,進行時間也相像,「就是一個丘陵形狀」。雙北、桃園、基隆大約都是在10%左右,疫情開始反轉。另有民眾仍然擔心確診解除隔離後,快篩出現兩條線仍會傳染。陳時中則表示,還是要謹慎,根據一些研究,第五天後儘管陽性,但培養不出病毒,Ct27以上傳染低、Ct30以上幾乎都沒有傳染力。有時候快篩比較敏感,仍然會呈現兩條線,只要把口罩戴好、不跟不特定人接觸聚餐避免做好生活自我管理即可,不用浪費社會資源。
-
2022-06-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第二輪實名制快篩6月6日開賣 每人可購1份5劑
本土疫情持續延燒,隨著第一輪實名制快篩執行1個多月,許多民眾即將用罄,指揮中心今宣布,自6月6日起,實施第二輪家用抗原快篩試劑實名制販售,並提高每個販售據點配送份數,從原先78份增加至117份。第二輪家用抗原快篩試劑實名制實施重點如下:一、販售模式:依循口罩實名制1.0於藥局通路販售模式。二、販售地點:全國4826家健保特約藥局及79個偏鄉衛生所。三、販售對象:持有健保卡/居留證之民眾;無年齡限制,每人均可購買。四、購買份數:每輪每身分證字號僅能購買1次(可代購),1份5劑。五、販售價格:每份500元(醫材原則售出,概不退換)。六、分流機制:比照口罩實名制1.0初期,以身分證字號尾數單雙號進行分流;單號周一、三、五;雙號周二、四、六;周日則開放全民皆可購買。七、販售資訊查詢:健保署、食藥署、藥師公會官網。
-
2022-06-0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7萬6967例、144人死亡 中南部疫情持續上升
國內今天新增7萬6967例本土個案、19例境外移入個案,確診人數仍呈現中南部上升的趨勢,三個破萬縣市分別為新北市1萬2910例、台中市1萬707例、高雄市1萬530例。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44例死亡。今日新增7萬6967例本土病例,為3萬6441例男性、4萬500例女性、26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12,910例)、台中市(10,707例)、高雄市(10,530例)、桃園市(7,854例)、台北市(6,237例)、台南市(6,144例)、彰化縣(4,541例)、屏東縣(2,773例)、新竹縣(2,282例)、苗栗縣(1,633例)、新竹市(1,585例)、宜蘭縣(1,426例)、雲林縣(1,410例)、南投縣(1,320例)、花蓮縣(1,218例)、基隆市(1,190例)、嘉義縣(1,168例)、台東縣(897例)、嘉義市(756例)、澎湖縣(216例)、金門縣(145例)、連江縣(25例)。今日新增144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93例男性、5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90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35例具慢性病史、50例無疫苗接種。確診日介於今年5月2日至5月30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6日至5月30日。今日新增19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5例男性、4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60歲多歲,分別自紐西蘭及美國各1例移入,另17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5月31日至6月1日。截至目前國內累計219萬8161例確診,分別為1萬3051例境外移入、218萬5056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2521例死亡病例,其中2506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024例、台北市594例、台中市131例、基隆市109例、高雄市101例、桃園市95例、台南市及彰化縣各68例、宜蘭縣58例、花蓮縣及屏東縣各50例、雲林縣33例、台東縣29例、新竹縣22例、南投縣20例、嘉義市18例、嘉義縣14例、苗栗縣12例、新竹市6例、金門縣3例、澎湖縣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6-0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6歲腦癌女童新冠確診康復 這因素險無法接受癌症治療
罹患腦癌4期的6歲潘姓女童新冠肺炎確診,解隔後去醫院要接受腦癌治療,卻PCR陽性,家人才知她5月13日視訊看診與APP的登錄沒有完成,恐怕延誤癌症治療。她的父親昨天在臉書粉專「咪咪與小搗蛋」發布求救訊息,桃園市長鄭文燦留言表示會幫忙,指示衛生局協調榮總照原定日期進行癌症治療。潘父撰文表示,6歲女兒去年10月診斷罹患DIPG腦癌4期,是不治之症、剩下一年生命;但是很勇敢面對化療、打針、 吃藥物、核磁,「這些這年紀的孩子不應該遇到的事情,她一塊帶領我們父母勇敢走下去」。他表示,女兒很努力活到了可以治療的機會,4月20日完成第一次治療,準備5月20日接受第二次治療,家人陸續確診,女兒5月12日開始有相關症狀、快篩陽性,5月13日線上掛號領藥,並請診所通報確診案例,在家期間再使用政府的健康益友APP做登錄。潘姓女童好不容易撐過新冠肺炎,「但是治療惡夢就來了」,潘父說,14天後解隔離,5月30日要去北榮準備做頭部定位,因為要脫口罩,所以要去做PCR時後得知是陽性。才發現5月13日做的視訊看診與APP的登錄沒有完成。醫院認定確診日是5月30日為基準,必須隔離14天,無法做其他醫療行為。潘父表示,女兒的新冠肺炎已經好了,「醫院是不管這些,我們癌症治療已經耽誤了,不幸確診,卻被如此對待」。一家人努力想辦法,5月31日在桃園的地區醫院急診做PCR,6月1日確認是陰性。「但是打擊又來了,因為健保通報是5月30日」,致使原訂延後的6月6日住院、6月8日的治療因為需隔離而泡湯。「我們真的沒做錯事情,應該做的、該隔離的,我們都沒有害到人」,潘父表示,一個簡單通報的狀況失誤,造成了無法彌補的蝴蝶效應,「我們沒有時間,再差一點點,就會前功盡棄」,尤其女兒已經出現一些癌症相關的前兆。他說,疫情期間每個單位都很辛苦,他染疫過很清楚,也知道其中的後遺症,「我們真的沒招了」,他知道道德勒索的行為不可取,但是為了讓女兒可以活更久,「我做爸爸的義無反顧,我不能不勇敢,我只希望政府單位能夠幫我把正確的資料更正」,給他女兒一個治療的機會,不要耽誤寶貴的治療時機。他祈求大眾幫忙,也讓有同樣際遇孩子一個補救方法,請政府幫他開立5月13日女兒的確診證明,「我的要求真的很簡單,但是很困難」。鄭文燦回覆留言表示,桃園市衛生局正在與當初執行視訊診療的診所,確認5月13日的就診狀況,如當時確定判定為陽性,則小朋友5月30日做的PCR採檢結果即便是陽性,也可判為舊案。如此,就不會有解隔日期耽誤到療程的問題,衛生局也會協調榮總照原定日期進行癌症治療。希望女童能夠順利接受治療。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長羅一鈞日前表示,現在規定確診3個月內不會有重新匡列或確診的情形,確診者三個月內若再接觸確診個案不用被匡列接觸者,但前提是沒有出現新冠症狀,若接觸且有症狀,保險起見經醫師研判,非其他疾病解釋就要快篩或採檢,檢驗陰性則不用被匡列。
-
2022-06-0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獨/確診護理師提前返職場 N95戴8小時吸不到氣險昏倒
本土疫情持續延燒,造成醫療資源緊繃,指揮中心日前統計,已有上百名確診醫護提前返回職場,不過有專責病房護理師透露,確診後容易喘、胸悶,返回醫院工作時,因為上班8小時須戴N95口罩,一度吸不到空氣,差點在病房內昏倒。三軍總醫院專責病房某護理師透露,自己在5月時確診,有出現呼吸道症狀,休息7天後解除隔離,繼續返回醫院上班,但因為確診後很容易喘、胸悶、吸不到空氣,上班又都得戴著N95口罩,曾有一次在病房內照顧確診者時,一度無法呼吸,只好靠在牆壁休息,幾分鐘才回過神。該名護理師說,醫療人力的確不足,但為什麼衛福部長陳時中會覺得,確診醫療人員休息7天後就能直接上班,「我覺得這很不好」,確診醫護應有適當休息時間。因家屬不方便進入專責病房陪病,若是臥床確診者,且沒有家屬或看護,護理師就要幫忙翻身、換衣服、抽痰等;要是遇到清醒、但不願配合的確診者,不好好戴上高流量氧氣鼻導管,也不願意趴睡,不僅容易喘、血氧濃度也無法維持,護理師還得穿兔寶寶裝進病房照顧確診者。先前還有一名病人,因為躁動不斷想要下床,某次突然半夜情緒發作,意識清醒下把身上所有管路拔掉,包括動脈導管、尿管、靜脈注射導管等,結果瞬間大噴血,搞得護理師得立刻穿起兔寶寶裝,衝進病房幫病人加壓止血。中央昨宣布招募照顧輔佐人員,前進專責病房分攤護理師重擔。他說,如果順利招募到人力,的確可以協助護理師,但如果沒人來應徵,護理師還是得硬著頭皮做,而中央去年說要發給護理師的津貼,至今只給了6成,不確定新制發給照顧輔佐人員的津貼,是否也得等上1年。耕莘醫院專責病房某護理師表示,因為專責病房內無法任意走動,有些家屬陪著病人關在裡面很久,不時情緒失控,對護理師咆哮,護理師只能盡力給予安撫,但對護理師來說,心理壓力真的很大。也只能奉勸陪病家屬,可攜帶電子產品或書籍,陪病過程可能會感覺好一點。此外,專責病房照顧確診者也必須隨時提高警覺,他表示,之前有一名臥床病人氣切,但突然咳一個太用力,所有管路統統掉出來,且身邊沒有陪病者,幸好當時有護理師正好要去抽痰,發現氣切管路掉落,趕緊請醫師來協助插管,任何時刻都無法放鬆。
-
2022-06-0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專責病房壓力重 護理師一人顧七患者變「看護工」
指揮中心統計,目前近八千名確診者收治住院,專責病房護理師壓力沉重,許多住院患者原本即已長期臥床,有些來自養護機構,高齡合併不少慢性疾病,生活無法自理,染疫住院後,護理師變成看護工,必須協助餵食、排泄、洗澡、換衣服、換尿布等,一人照顧六、七個確診者,可說身心俱疲。為此,指揮中心昨宣布,推動專責病房「Skill-Mixed」照護,高薪聘請照護輔佐人員,每人每班八小時、五千元,主要工作為協助患者餵食翻身、更衣及身體清潔,以照護六床為原則,由醫院協助訓練。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現在家屬陪病不方便,但專責病房護理師相當辛苦,若還要照顧確診者生活起居,壓力很大,希望聘用照護輔佐人員之後,減輕護理師負擔。新光醫院護理部主任鈕淑芬指出,高齡、中重度新冠肺炎患者,常需人協助餵食、大小便、洗澡、穿衣,有時護理師餵長輩吃一頓飯,就得花上三十分鐘;部分患者服用清冠一號,經常腹瀉,護理師就得幫忙擦拭、換尿布;工作時穿上兔寶寶裝,幾乎沒有時間吃飯、喝水、上廁所,非常辛苦。此外,護理師還常遇到「奧客」患者及家屬,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專責病房不具名護理師指出,部分家屬以為專責病房可以自由進出,一被制止,還暴力攻擊護理師;護理師分送便當,卻被病人嫌食物已經冷掉,要求重新熱過。三軍總醫院專責病房一名護理師透露,自己五月確診,當時呼吸道症狀嚴重,解除隔離回院上班,仍覺得容易喘、胸悶、吸不到空氣,但上班八小時都需戴N九五口罩,日前照顧確診者時,突然無法呼吸,整個人虛弱地靠在牆壁,幾分鐘後才回過神。該護理師說,指揮中心認為染疫醫護可在確診後的第八天上班,但每個人恢復狀況不一,擔心自己有一天在病房暈倒;此外,「Skill-Mixed」照護看似不錯,但祭出高薪,也不見得很快能找到人力,護理師還是必須硬頭皮當起看護工。
-
2022-06-0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增8萬8247例本土 中南部疫情升 122例染疫歿
國內新冠肺炎確診人數持續在8萬上下徘徊,今天新增8萬8247例本土個案、46例境外移入。確診個案中新增中重症個案240例、122例死亡個案。國內新冠肺炎個案分布中南部持續升溫,縣市前五名分別為新北市1萬4894例、台中市1萬1511例、高雄市1萬1499例、桃園市9568例、台南市7634例。今日新增8萬8247例本土病例,為4萬2365例男性、4萬5861例女性、2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14,894例)、台中市(11,511例)、高雄市(11,499例)、桃園市(9,568例)、台南市(7,634例)、台北市(7,480例)、彰化縣(4,852例)、屏東縣(3,177例)、新竹縣(2,527例)、新竹市(2,008例)、苗栗縣(2,008例)、雲林縣(1,852例)、宜蘭縣(1,622例)、南投縣(1,496例)、花蓮縣(1,493例)、基隆市(1,423例)、嘉義縣(1,226例)、台東縣(902例)、嘉義市(677例)、澎湖縣(215例)、金門縣(131例)、連江縣(52例)。新增122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67例男性、5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15例具慢性病史、55例無疫苗接種。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4日至5月30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5日至5月30日。今日新增46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25例男性、2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90歲以上,分別自美國(2例)、菲律賓及西班牙(各1例)移入,另42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5月30日至5月31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212萬1231例確診,分別為1萬3034例境外移入、210萬8143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2377例死亡病例,其中2,362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973、台北市573例、台中市110例、基隆市106例、桃園市90例、高雄市87例、台南市66例、彰化縣61例、宜蘭縣53例、花蓮縣48例、屏東縣46例、雲林縣33例、台東縣29例、新竹縣22例、嘉義市及南投縣各16例、嘉義縣14例、苗栗縣12例、金門縣及新竹市各3例、澎湖縣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6-0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年本土破200萬 專家估10天後脫離高原期
本土疫情嚴峻,昨天新增八萬○六五六例本土個案,今年累計本土個案突破兩百萬大關,新北、台中、高雄三都仍破萬人。中重症及死亡個案明顯下降,分別為一九○例、九○例,專家推估國內疫情十天後可脫離高原期,確診人數往下降,但致死率卻持續攀升,令人擔憂。連五日死亡人數破百,昨降回百例以下,但致死率仍居高不下;另外,重症個案中,包括一歲男童併發哮吼症,病情一度危急,住進加護病房,累計兒童重症廿六例,十名幼童死亡。專家呼籲應盡快審查五歲以下可用的兒童疫苗,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正在審查。陳時中表示,很多國家Omicron疫情已發展到一定程度,國內才發展到一半,無法以此推論台灣的致死率特別高。昨新增本土病例中,三萬八六三八例男性,四萬二○○一例女性,十七例調查中。新北市一萬四三七二例,仍位居第一,其次為台中市一萬五八六例,高雄市一萬三八○例,桃園市七八二六例,台北市六七○七例。何時可全面解除戴口罩?陳時中說,「戴口罩是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防疫手段」,會再維持一陣子。各界期待觀光旅遊於七月解封,台北市長柯文哲也預估,中南部預估下周疫情達頂峰,雙北疫情已經開始往下,七月中應該會解封。陳時中回應,「還是要慎選時機」,日本才剛試辦觀光旅遊團,就出現四人團中一人確診,三人都被隔離,台灣將等到醫療量能充分提供時,才會準備開放旅遊。昨新增九十例死亡個案,年齡介於四十多歲到九十多歲,八十六人有慢性病史,五十二人超過八十歲,六十七人未接種滿三劑疫苗。中重症個案為一○八中症、八十二例重症,其中一重症個案為一歲男童,因併發哮吼症,住加護病房,插管使用呼吸器,並使用瑞德西韋、類固醇等藥物,所幸治療順利,廿八日出院。指揮中心今天起於六都設置七所兒童疫苗大型接種站,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王必勝表示,幼兒接種有兩種管道,一為在校園或醫療院所接種,也可至大型接種站接種,先上網預約,減少排隊時間,但也可直接至現場排隊。
-
2022-06-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社交距離APP遭疑警示太慢 陳時中這樣說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表示,戴口罩低成本、高效益的防疫手段,會持續實施;由於日本剛開放旅遊團就傳出有團員確診,陳時中說,台灣將等醫療量能足夠才可能開放。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延燒,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公布一項統計指出,國內染疫率約6%,和國外相當,將研議逐步鬆綁邊境防疫規定,但戴口罩的規定將持續實施至6月30日。陳時中今天下午在疫情記者會中表示,戴口罩是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防疫手段,會再維持一陣子。至於觀光旅遊是否可望於7月全面解封,陳時中說,他明白各界都有期待,但還是要慎選時機,像最近日本才剛試辦觀光旅遊團,結果就有一個4人團出現1人確診,其餘3人都被隔離,未來萬一30人的團出現確診,恐怕連找隔離的旅館都有困難,因此台灣將等到醫療量能可以充分提供時,才會準備開放旅遊。有媒體指出,社交距離APP跳出接觸者警示的速度太慢。陳時中說,社交距離APP只是提供民眾判斷自身風險的工具之一,可以讓民眾稍微根據接觸時間點、接觸時間長短,稍微回想一下當時接觸的狀況,再決定是否要快篩或和朋友距離遠一點;如果真的有身旁朋友確診,應該大多會在1到2天之內接到朋友的通知。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王必勝今天宣布機場落地採驗只實施到今天為止,明天起入境採檢將一律回歸落地唾液篩檢。有媒體詢問,入境採檢為何不採取準確度較高的鼻咽PCR。陳時中解釋,每個政策有其方法和時機,如果機場同時有大量的旅客同時做鼻咽採檢,恐怕會增加群聚風險,認為深喉唾液採檢加上7天入境檢疫,應該就足以擋下多數個案,把風險降到最低。他表示,先前因國外染疫率較高,才用比較精密的方式加強篩檢,但如今國內外染疫率已差不多,國外的染疫率甚至比國內略低一些,因此才宣布落地採驗退場。
-
2022-05-3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8萬 累計確診破200萬
累計確診破200萬!國內今天新增新冠肺炎本土個案8萬656例,今年累計確診已達200萬5412例。新增190例中重症個案、90例死亡個案;另新增49例境外移入。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確診數比周日回報數目來得多一些,死亡個案則前一天來得少。今日新增之8萬656例本土病例,為3萬8638例男性、4萬2001例女性、17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14,372例)、台中市(10,586例)、高雄市(10,380例)、桃園市(7,826例)、台北市(6,707例)、台南市(6,485例)、彰化縣(4,740例)、屏東縣(2,960例)、新竹縣(2,064例)、苗栗縣(1,970例)、新竹市(1,734例)、宜蘭縣(1,649例)、基隆市(1,631例)、雲林縣(1,610例)、南投縣(1,381例)、花蓮縣(1,295例)、嘉義縣(1,146例)、台東縣(866例)、嘉義市(776例)、澎湖縣(263例)、金門縣(206例)、連江縣(9例)。今日新增90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60例男性、30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86例具慢性病史、44例無疫苗接種。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2日至5月28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1日至5月29日。今日新增49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27例男性、22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感染國家均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5月29日至5月30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203萬2983例確診,分別為1萬2988例境外移入、201萬9941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2255例死亡病例,其中2240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933例、台北市560例、台中市105例、基隆市103例、高雄市80例、桃園市76例、台南市59例、彰化縣57例、宜蘭縣50例、花蓮縣45例、屏東縣39例、雲林縣29例、台東縣26例、新竹縣21例、嘉義市及嘉義縣各14例、南投縣13例、苗栗縣9例、金門縣及新竹市各3例、澎湖縣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台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5-30 該看哪科.中醫
緩解輕症喉嚨痛、咳嗽…中醫建議這些藥材茶飲在家飲用!怕中藥味可加這二樣
新冠病毒不斷有變異珠出現(Alpha、Beta、Delta到最近的Omicron),其間台灣經歷了2次Outbreak(2021年5月台北萬華獅子會及2022年4月基隆小吃店暨警察群聚、中和公寓、台中婚宴等),今(2022)年以來國內疫情多點延燒爆發及確診病患(輕症)快速增加的當下,我們要如何快速應對及準備接下來醫療就診環境的改變。防疫三防線,牢牢固守健康在這裡告訴大家,不要過度緊張,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盡量保護好自己,第一道防線「口罩」一定要帶好帶滿,把病原體隔壁在外,不要侵入體內,第二道防線「疫苗」一定要盡快接重,讓身體早點認識病原體,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第三道防線「藥物」也是最後一道防線了,所幸近日多數確診個案都是輕症,並且確診病患及65歲以上年長者快篩陽性就可公費給予「清冠一號」中藥或抗病毒藥輝瑞的Paxlovid(帕克洛維)及默克的Molnupiravir (莫納皮拉韋)等的西藥。中醫辨證論治,依體質對症下藥,不需一昧追求清冠一號資深中醫師翁清松教授建議,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家也不用一直追求防疫聖品「清冠一號」,因為中醫的強項就是「辨證論治」,很多病人跟本不必使用到像「清冠一號」這麼苦寒的藥,如「金銀花」、「板藍根」是必用的,咽喉痛用「銀翹散」,發燒全身酸痛可用「柴葛解肌湯」或「柴胡清肝湯」,腸胃問題用「藿香正氣散」,乾咳用「麥門冬湯」,咳痰用「止嗽散」,喘咳用「麻杏石甘湯」,心跳太快用「炙甘草湯」,血氧太低用「生脈散」,臨症加減,一定可以減輕症狀並且陽轉陰,回歸正常日常生活。常備中藥材煮成茶飲,在家亦能減緩不適根據確診病患描述,這波Omicron感染症狀多變化,初起喉嚨痛(如刀割)、肌肉酸痛、流鼻水,中期發燒、畏寒、味覺改變、容易疲勞,後期乾咳、咳嗽不止、氣喘虛弱及胸悶等,開始服用藥物後最先改善的症狀是肌肉酸痛、發燒及疲勞感,最後及最難消失的症狀是咳嗽,甚至有病患形容這次咳嗽「咳到甚至懷疑人生」。這時我們可以用幾味中藥材簡單煮成茶水改善症狀。例如:.「百合」:有鎮咳祛痰、鎮靜安眠、滋陰潤肺功效.「麥門冬」:有養陰、清熱、潤燥,改善燥咳痰粘,咽乾鼻燥,等功效.「紅棗」:有養血安神,補中益氣,改善倦怠乏力,調和營衛功效.「黃耆」:有補氣(肺氣、脾氣),增強身體表層的「衛氣」的作用,「補氣固表」,類似一道對抗病毒的堅固城牆,增強身體的防禦力,預防二次感冒。怕中藥味道的人可以在飲用前加一點「蜂蜜」或「麻油」。.「蜂蜜」:有潤喉、止咳效果,針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特別是改善兒童的咳嗽頻率和咳嗽嚴重程度。.「麻油」:有潤喉、滋潤喉嚨黏膜及增加纖毛運動作用,具有保護嗓子及改善支氣管炎的作用。最後,目前新冠肺炎輕症病患還是佔97%的現在,如果被感染確診,請不要過度恐懼和緊張,一定要尋求正確的醫療協助,不要購買來路不明的藥物,目前藥物陸續到位中,記住「黑暗過後會是晨曦,才能展翅高飛出國旅遊」。
-
2022-05-3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指揮中心宣布戴口罩措施 延長至6月底
本土疫情持續升溫,且考量全臺已進入大規模流行階段,為兼顧防疫、經濟及社會運作,維持國內防疫量能與有效控管風險,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宣布,現行戴口罩等防疫措施延長到6月30日。經綜合評估疫情情勢,現行戴口罩等防疫措施維持到6月30日,相關規定說明如下:一、現行戴口罩規定維持不變,除例外情形時得免戴口罩,外出時仍應全程佩戴口罩:(一)唱歌時,維持須戴口罩。(二)下列場合得免戴口罩,但應隨身攜帶或準備口罩,如本身有相關症狀或與不特定對象無法保持社交距離時,仍應戴口罩:1.室內外從事運動。2.室內外拍攝個人/團體照。3.自行開車,車內均為同住家人,或無同車者。4.直播、錄影、主持、報導、致詞、演講、講課等談話性質工作或活動之正式拍攝或進行時。5.農林漁牧工作者於空曠處(如:田間、魚塭、山林)工作。6.於山林(含森林遊樂區)、海濱活動。7.於溫/冷泉、烤箱、水療設施、三溫暖、蒸氣室、水域活動等易使口罩潮濕之場合。(三)外出時有飲食需求,得免戴口罩。(四)於指揮中心或主管機關指定之場所或活動(例如:藝文表演/劇組/電視主播等演出人員正式拍攝演出時、運動競賽之參賽選手及裁判於比賽期間等),如符合指揮中心或主管機關之相關防疫措施,得暫時脫下口罩。二、營業場所及公共場域(含交通運輸):應嚴格遵守量體溫、加強環境清消、員工健康管理、確診事件即時應變。三、賣場、超市、市場:依營業場所/公共場域防疫措施,不另要求人流管制;開放試吃。四、高鐵、臺鐵、公路客運、船舶(固定餐飲區除外)、國內航班等交通運輸:於運具內(車廂、船舶、航空器)開放飲食。五、餐飲場所:應嚴格落實量體溫、提供洗手設備及消毒用品;宴席不得逐桌敬酒敬茶。違反上述措施者依法裁處並限期改善,未完成改善者,不得提供內用服務。六、宗教場所、宗教集會活動:依內政部規定之防疫措施辦理。指揮中心呼籲,防疫工作人人有責,請民眾自主落實防疫措施,維持個人衛生好習慣,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出入公共場域落實體溫量測等相關措施,下載並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共同維護國內社區安全。
-
2022-05-3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個案數略降!今增6萬本土個案 指揮中心估假日因素
國內今天新增新冠肺炎本土個案6萬42例,較昨天略降,新增109例死亡個案;另新增61例境外移入。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也許是因為假日關係,確診人數較少。今日新增之60042例本土病例,為28755例男性,31273例女性,14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10,668例),高雄市(8,333例),台中市(7,540例),桃園市(6,493例),台北市(5,565例),台南市(4,278例),彰化縣(3,159例),屏東縣(2,127例),新竹縣(1,894例),苗栗縣(1,664例),雲林縣(1,246例),新竹市(1,126例),基隆市(1,026例),宜蘭縣(1,003例),花蓮縣(938例),南投縣(901例),嘉義縣(779例),台東縣(600例),嘉義市(432例),金門縣(132例),澎湖縣(120例),連江縣(18例),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今日新增109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70例男性、39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06例具慢性病史、43例無疫苗接種。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5日至5月27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0日至5月27日。今日新增61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28例男性,33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感染國家為美國6例、德國1例、調查中54例。入境日介於今年5月28日至5月29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95萬2355例確診,分別為12942例境外移入、193萬9359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2,165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2,150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905例、台北市550例、基隆市102例、台中市96例、高雄市76例、桃園市71例、彰化縣53例、台南市50例、宜蘭縣46例、花蓮縣41例、屏東縣36例、雲林縣28例、台東縣25例、新竹縣20例、嘉義市、南投縣及嘉義縣各12例、苗栗縣9例、金門縣及新竹市各3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台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5-3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病逝童家長:肯定各方發聲 盼鼓勵醫護
到底多少的孩子走了算「多」?這波疫情已累計廿二例兒童重症,十人不幸身亡,成為父母永遠的痛。新北中和二歲重症死亡男童父親昨晚表示,孩子若出現任何問題,當父母的一定都是「非常非常小心」,應該要把資源留給需要的人,鼓勵醫護是對的,他不希望出現反效果。這波疫情中,新北與基隆前後發生兩名確診的兩歲小朋友因後送過程冗長加上病程發展快,導致不幸身亡,也促使後來中央修改確診者就醫指引,不少縣市並開設兒童就診的綠色通道,近日各地爆發的兒童疫苗搶打潮,也顯現家長的焦慮。中和二歲男童是國內第一個重症死亡的確診幼童。林父表示,他一方面肯定郭彥均為醫護發聲,另方面也擔心這些話造成負面效果,讓其他家長一有狀況就帶著小孩直衝急診,造成醫護困擾,應該把醫療資源留給真正需要的小朋友。基隆一名兩歲林姓男童則是本月十三日晚上發高燒,家人開車送往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急診,部基因無兒科加護病房收治,院方和基隆市衛生局聯繫基隆長庚、台北三總、台大和馬偕醫院轉診不成,最後凌晨聯絡台北榮總才收治,急救到上午仍告不治。男童父親事後曾透過前立委謝國樑表示,「我們一直在等待治療,不知道怎會搞到這樣」。面對近來外界關注兒童染疫死亡事件,男童父親昨晚也透過謝國樑表示,能理解此事為何受人重視,但無意發表個人看法。對於兒童重症甚至不幸身亡案例頻傳,全國家長會長聯盟副理事長劉名揚表示,前天看完衛福部長陳時中的言論「快暈倒」,以他所處的新竹縣芎林鄉為例,全鄉只有一間診所能視訊給藥,但近來愈來愈多孩子確診,視訊給藥也需要排隊。只能說政府很沒有同理心,不夠謙卑,「若十個死的不是人,什麼才是人?」劉名揚表示,政府應該要做得細節一些,只說孩子醫療來得及,但看起來是什麼都來不及,真的沒看到超前部署,從疫苗、口罩到現在快篩,什麼都沒有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