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3 醫聲.癌症防治
搜尋
卵巢癌
共找到
251
筆 文章
-
-
2023-03-15 癌症.大腸直腸癌
第4期大腸癌該如何治療?專科醫詳解大腸直腸癌手術術式比較
根據衛福部108年癌症登記報告,大腸直腸癌是全台癌症發生數第一多、發生率第二高、死亡率第三高的癌症,當年因大腸直腸癌死亡的人數是所有癌症死亡人數的12.81%[1]。根據國外2020年的數據,大腸直腸癌是全世界死亡率第二高的癌症,發生率和死亡率都在逐年攀升中,甚至在高收入國家中的發生率是低收入國家的四倍之多[2]。比起其他癌症,大腸癌的治療仍有發展空間,因此本文要介紹大腸癌的治療手段以及不同階段的治療目標。現代大腸直腸癌治療觀念介紹在傳統治療中,大腸癌的治療手段主要是外科手術以及化學治療。然而,轉移的病人預後較差,想要增加治療效果,就必須合併多種療法,混合穿插使用,才能兼顧療效與生活品質,過去單一療法的硬拚,已逐漸淘汰。例如:在手術前或後進行輔助治療,可以有效縮小或穩定腫瘤的大小,減少復發的機率[3]。以下分述目前治療大腸癌的主流手段,希望給讀者正確觀念:外科手術的治療目的與適合病患手術切除,是最可能治癒大腸直腸癌的方式之一,不論是1~3期,或是已經轉移的第4期, 能手術完整切除腫瘤的病人,將享有更長的存活期,包括肝、肺或腹膜轉移[4-6]。我手邊有好多第4期患者,經手術治療後,已達癌症痊癒條件(5年後沒復發),到現在還常常相約去爬山。1-3期大腸直腸癌對於沒有轉移的大腸癌,外科手術是治癒大腸癌的最主要治療手段。治療目的是要移除體內所有腫瘤組織,並將周圍可能受癌細胞侵犯的血管及淋巴結清乾淨,而且切除後還得進行腸道重建手術。這項手術十分強調主刀醫師的經驗值與技術,完整切除掉腫瘤及可能侵犯的範圍,是治癒大腸直腸癌最重要的一步。我強調的D3淋巴清除,就是這樣的概念。手術雖然效果好,但還是有風險。有經驗的醫師應該評估患者的年紀、營養體力、大腸品質、腫瘤位置、及是否合併複雜內科疾病,再來決定外科手術的執行。不少患者來我門診求助時,已經造成腸道阻塞合併營養不良,這時我會建議先放大腸支架並補充靜脈營養,1~2周後再進行腫瘤完整切除,如此不僅減低手術併發症,更增加存活率[6]。我強調,癌症治療需把握時間沒錯,但對於體況虛弱的病患,反而應避免馬上接受大型腸道手術,防止手術後產生併發症,使原本虛弱的病人,病情雪上加霜[8]。術前準備好,比術後補救來的重要!大腸直腸手術術式的比較依照傷口大→小,包含傳統開腹手術、微創腹腔鏡手術、自然孔輔助微創手術。其實不管哪一種手術方式,只要能將腫瘤細胞清除乾淨都是好手術!過去的研究顯示三種手術對大腸直腸癌長期治療效果,沒有任何差異[9, 10]。唯一的差異在病人術後的恢復速度,想當然爾,傷口越小,術後復原更快、疼痛度更小、傷口表面更美觀、術後的併發症也更少,因而更能不費力地進行下一階段的治療,這些在我2020年的文章中都有清楚闡述 [10]。至於近年常聽到的機器達文西手術,也是微創腹腔鏡手術的一種,只是醫師操作介面不同,但病人傷口大小也類似,國際文獻報告達文西大腸手術在短期與長期的預後,與傳統微創腹腔鏡大腸手術相似[11]。手術方式如何選擇?醫師會根據腫瘤大小、緊急狀況、醫師個人能力、醫院設備與團隊合作默契等綜合條件來決定手術方式,這部分牽涉到醫師的專業能力與經驗。在病人條件許可下,我個人推薦選擇自然孔輔助微創手術(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 NOTES),與一般腹腔鏡手術最大的差別是不再從體表切開傷口,而是從自然就存在的孔洞如肛門或陰道,放入器械進行微創手術進行切除後或標本取出,造就病人腹壁極小傷口,也因此恢復更快,相對一般腹腔鏡手術更美觀、術後疼痛更減少。有三年追蹤的研究證實,病人的併發症、存活率及復發率與一般腹腔鏡類似,在腫瘤比較小的情況下使用自然孔腹腔鏡手術甚至比一般腹腔鏡效果更好[12]。第4期大腸直腸癌面對轉移性大腸直腸癌,全身性化學治療才可以阻止癌細胞到處亂竄,然而,唯有手術完整切除轉移病灶,才有治癒的可能。根據過去經驗歸納,肝臟轉移大小5公分內及數量3顆內[4]、肺臟轉移大小2公分內及數量1顆[5]、腹膜轉移PCI小於6分[6],這些都是可直接手術切除的範圍,手術對存活率有明顯助益。面對轉移病灶更大或數量更多的患者,則應該先進行全身性化療,以限制轉移病灶的大小與分布數量,達到可完全切除的地步時,再來進行手術治療。記得,第4期絕非末期,透過完整的治療規劃,還是有治癒的機會。癌症出現腹膜轉移時 需要整合型治療[13]雖然全身性化療是治療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最主要的方法,但面對腹膜轉移的病人來說,血管腹膜障壁(blood-peritoneal barrier) 會阻礙藥品從血管進入腹膜腔,進而導致靜脈化學治療效果很差[14]。雖然部分腹膜轉移(PCI < 6),可進行腫瘤減積手術(CRS, Cytoreduction Surgery)解決,然而一旦腹膜轉移範圍增加(PCI>10),PRODIGE7臨床研究則發現,要在術後增加HIPEC治療,才能有效延長病人存活期[15]。所謂腹腔溫熱灌注化療HIPEC(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就是把化學治療藥物加熱(41-43度)並灌注在病人腹腔裡面,藉由熱能與化療藥物一同殺死游離在腹腔內的腫瘤細胞,並深入腹膜內。目前腹膜轉移治療的準則分為2階段:第一階段需進行腫瘤減積手術(CRS),完全切除腹膜腫瘤、第二階段再進行HIPEC,藉以完全清除癌細胞。主要適用於腹膜轉移癌,除了大腸癌之外,卵巢癌、胃癌等腹腔內癌症也會使用這種方法。對於瀰漫型腹膜轉移患者(High PCI score),該怎麼辦?這類型的患者占大多數,因為轉移數量大,難以將腫瘤切除乾淨,而且常造成腸道阻塞,手術時間長又破壞多,若勉強執行HIPEC+CRS成功率一定低且併發症風險高,對病人健康無疑是雪上加霜。幸好近年來又有新的術式發明,才改善了這群病人的預後,名為腹腔高壓氣霧化學治療PIPAC(Pressurized IntraPeritoneal Aerosol Chemotherapy)。PIPAC的作法是使用高壓注射器及霧化機、將化療藥物以氣霧型態打入腹腔中,藉此將藥物均勻分散,再加上升高腹腔內壓力至12-16mmHg,將霧化後化療藥劑更容易且深入地打入腹膜內,抑制惡性腫瘤生長,直接降低腹膜腫瘤的數量。比起傳統化療副作用較小,不需要減積手術也可以縮小腫瘤體積,大幅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但若患者有腸道阻塞的問題時,一定要先以外科手法解決腸道不通的問題,再輔以PIPAC治療,才能成功抗癌。HIPEC與PIPAC的比較以上兩種腹腔內化療的治療目標不同:CRS+HIPEC是以治癒為目標,期待完全消滅腹膜腫瘤細胞,但只能選擇腹膜腫瘤量少(PCI
-
2023-03-0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年齡與健康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者面對困境的感觸」 一位年輕醫師列舉多種醫者感到無能為力的醫療情境,而最後慨嘆「長存信、望、愛」,並自我勉勵:「遺憾的有一天可以圓滿,離散的有一天都可以團圓。因為人世間最大的仍然是愛。」一位中年醫師深深體會面對病人的痛苦,不是單純的醫學能夠解決的,也需要佐以同理心來傾聽家屬及病人的需求及感受。行醫路上,即使有些病人無力救治,但在行醫的過程中,希望能讓醫護、病人及家屬三方盡量沒有遺憾。一位在美行醫多年、年近退休之齡的癌症專科醫師更提出老年病人有各種不同的人生態度,強調行醫需要了解並尊重病人自己對生命的態度以及家人對病人病情的了解與看法,而後量身定做。 延伸閱讀:醫病平台/ 才剛出院,現在要不要再送醫?醫病平台/ 最後的愛是手放開?週末值班,醫院的醫師通知一個血液科會診。這是個69歲的婦女,因為體力愈來愈弱,呼吸困難,兒子敦促她去家庭醫師的診所看病。血液檢查發現非常嚴重的貧血,血色素只有5(正常值大約12-16)。家庭醫師立刻將她轉送醫院繼續診查與治療。急診室給她兩袋的紅血球輸血,血色素上升到8.5(美國的血袋單位大約是450 cc,台灣則是250 cc)。因為她是個老菸槍,又有20公斤體重減輕的病史,急診的醫師也做了電腦斷層檢查,確定沒有癌症的跡象。走進病房,這位仍然很蒼白的病人有各樣老菸槍的特徵:乾燥皺褶的皮膚,低沉的音調,每隔一兩分鐘咳嗽一次——那種很多濃痰的咳嗽聲。她雖然只大我5歲,卻已經諸多慢性病纏身,看來像個89歲的老人。她的故事,我們留到文章的盡頭再敘。容光煥發的「老人」美國影壇的長青樹珍方達,已經很久沒拍電影,但是最近她跟幾個「年紀不輕」的著名女演員拍了一部喜劇電影叫做「80 for Brady」。我好奇地查了一下這四位演員的年齡。雖然演藝人員也許投資很多金錢、時間與精力保持年輕的容顏,有的人還是老的很快,有的人卻青春永駐。珍方達已經85歲,臉上幾乎沒有皺紋,脊骨直挺,身材仍然像個25歲的美女。雖然我稱不上是珍方達的影迷,她多彩豐富的人生是令我讚賞的。她保持青春的秘訣是什麼呢?我猜,不是基因的因素,因為她的父親只活到77歲;而是她積極的人生態度,從反越戰到支持女權及環保,以及運動養生(在80年代,她還以銷售在家運動的錄影帶出名)的緣故。前幾天,美國拜登總統發表他的年度國會報告。他的政治對手及媒體喜歡喧染他的「老態」,嘲諷他行動遅緩,滿臉倦容,常常説錯話。出乎意料的,他的演講很長,內容豐富精要,不同的議題串聯的毫無洩隙。最精彩的是他講到美國國債頂限時,共合黨議員噓聲不斷,卻讓拜登反將一軍,同意絕對不砍退休醫療保險(Medicare)及社會保障給付(Social Security)的預算。一位總統史學者稱讚這場演説積極地與聽眾應對,是三度空間的演講,將會歷史留芳。拜登在兩年前參選總統時,已經78歲,現在是80歲了。他走路的樣子的確露出老態,但是他在週末仍然常常騎單車健身;他的總統行程包括日常的會議、訪視民間、參與國際會議等等,並不比過去的總統輕鬆。很多人,特別是媒體,對拜登總統的年齡大做文章,認為他的年紀太大,不應該下次(2024)競選連任。美國政壇有好幾位超過80歲的人士,卻仍然精力旺盛,智慧滿滿,他們大可以在家含貽弄孫,但是他們熟悉政治議題與政治運作,基於使命感與愛國心,他們持續從政。在我看來他們不是國家的包袱,而是福星。老人與疾病因為癌症的機率通常是跟著年齡上升的,我經常照顧高齡的病人。因為癌症照顧上的特殊情境,病人與醫護人員的情感是親密的,除了常規的病史之外,病人的生活常規、人生的抱負與期待,繪成每個病史的完整圖畫。87歲的A先生,太太在10年前因為卵巢癌過世;他和他17歲的老狗獨居,天天出去散步,兩個女兒經常約他出去吃飯,公寓的鄰居是一對來自德國的科學家與他們的小女兒,是他遠親不如近鄰的良伴。A先生的生活是安定從容的。當他診斷第四期肺癌時,他問了許多好問題,包括選擇不做治療。我們最後決定用副作用低的免疫藥治療。他不僅沒有發生副作用,腫瘤幾乎完全消失了,生活作息大致如常。81歲的C先生也是一位獨居老人,因為他的太太有嚴重的失憶症,住在他家對面的養老院,方便C先生天天探訪。C先生手不離卷,總是帶著他的iPad,立時將他的抽血報告輸入iPad檔案,以便掌握自己的病情。他的骨髓增生不良症候群最後進展成急性血癌,他知道他的預後不好,但是不願意放棄治療。他的太太在這個時候過世。雖然她的死亡不是無預期的,C先生的傷慟令人不忍。一個月後,C先生也在他的子孫環繞中,安然離世。照顧C先生兩年,我們的默契像是知己的朋友。有一天,不忍他一週兩三次要來到診所輸血,他讀了我的肢體語言,主動回答我的問題「Why are you trying so hard?」,他説他一生做事總是堅持到底。我只能盡力地讓C先生走完C先生的人生路。B先生過去在74歲時得過淋巴瘤,接受化學治療,不僅沒有太多副作用,12年來他的淋巴瘤也都沒有復發。B太太是一個退休的護士,是B先生的守護天使及發言人。B先生因為有肺氣腫,右肺的下角有些結疤組織,每年都做一次電腦斷層追蹤。B先生去年8月的電腦斷層在右上肺出現新的腫瘤,右肺門也有腫大的淋巴結,高度懷疑是肺癌,正子攝影發現肝臟也有一個小亮點。後續的診斷過程不太順利,一度考慮要進行手術切片。外科醫師在團隊會議時,質疑以B先生的年紀這樣做值得嗎?就這樣拖了三個月,肝臟的病灶變大了一些,穿刺證實是轉移的肺癌。我認識B先生一家人12年了,知道他絕不是外科醫師所描述的脆弱老人。86歲的他,照顧庭院——夏天割草,冬天剷雪,都是他一手包辦。每個禮拜也定期去健身房運動三、四次。印象中,B先生總是開開心心的,問他有沒有任何不適,他總是回答「Fine and dandy!」。B太太則是寢食難安,心裡明知道四期肺癌的預後不好,卻一直央求我不能退休,要好好地照顧她的「男朋友」,她要他活到百歲。人生的驅動力那位嚴重貧血的病人,幾年前,在她先生因慢性肺病過世後,她沒有煮飯的驅動力(不知道煮給誰吃),於是有一頓沒一頓的,不知不覺的,幾年下來體重掉了20公斤。抽血檢查發現她的維他命B12低到測不出來。B12只存在動物性食物,但是通常我們每日的B12需求量只有1微克(microgram),除非是吃純素,一般人很少因飲食習慣的原因發生B12缺乏的狀況。另外,有時候病人因為血液中有自體免疫抗體,阻擾腸胃道B12的吸收。這還有待進一步的檢驗。但是那種失去人生驅動力的心境,大概是她的健康狀況日走下坡的主要原因。我一生中照顧過的高齡病人不知繁幾。該不該做檢查?該不該治療?每個病例的決定因素可能都不一樣。有時候看似簡單的檢查與治療,到頭來一點也不簡單,讓我遺憾自己先前的決定。多年前,有一個85歲嚴重失智的病人,因為貧血逐漸惡化來看診。她的女兒非常孝順,每天都去療養院看她。我判斷這個病人大概有骨髓增生不良症候群,需要做骨髓穿刺做診斷。在跟她的女兒解釋這個病是如何治療的,以及骨髓穿刺的過程,女兒同意讓媽媽接受檢查。通常,我在操作骨髓穿刺的過程會一直跟病人交談,減輕他們的焦慮,預告他們下一個半分鐘是最痛的時候,但很快就會完成了。這位病人並沒有交談的能力;她在檢查檯上呻吟扭動,讓她的女兒和我很不忍。做完檢查時,她的驚恐的眼神無言地問我:「為什麼妳要傷害我?」雖然她的後續治療只是每週一次紅血球生長素皮下注射,這對失智日易加深的她還是太大的負擔,在一兩個月後,女兒就決定停止治療,接受安寧照顧。結語B先生和B太太將他們的願望與信任交在我手上。我知道B太太説要B先生活到100歲是譬喻不是言實,我們很坦承地長談這個癌症不太可能治癒的事實,但是我答應他們會盡最大的努力照顧B先生,選擇對他的生活品質影響最小、但仍然有好的療效的治療。他11月中開始做免疫化療,雖然比平常疲倦一些,沒有太多其他的副作。上星期的正子攝影報告超過我預期的好。B先生和B太太還有太多人生的計畫,我很高興有機會跟他們合寫下個章節。
-
2023-02-27 焦點.食安拉警報
把未開封煉乳罐頭放鍋裡隔水加熱做焦糖醬?專家籲別這麼做
前言:日本人好像很愛直接加熱罐頭,近來看到很多例子,實在在食安上替他們感覺捏一把冷汗。像之前網路上很流行,甚至很多台灣網紅也在學,將煉奶罐長時間加熱就變成了牛奶糖(焦糖醬),好像很方便、很好玩、露營也很好用,而日本人在家料理好像也會將罐頭拿去直接加熱。罐頭直接加熱最大的食安問題是雙酚A,雙酚A存在於罐頭內壁的epoxy塗層內,如果加熱就會大量溶出,所以如果要加熱罐頭食物,較好的方法是將食物倒到碗裡再加熱,不要直接加熱罐頭。雙酚A是一種環境荷爾蒙,在一些塑膠容器、或是鐵鋁罐內部塗層會有微量添加,對人體可能會有一些內分泌干擾的作用,我們最好盡量避免攝取。雙酚A這種環境荷爾蒙對健康有什麼影響?BPA (bisphenol A,雙酚A)是一種1960年代開始發展出來的一種塑膠添加劑,可以提高塑膠的強韌度,所以曾經用在許多食品、化妝品的包裝上,比如說透明堅固的PC水瓶、食品金屬罐的內襯塗層等等。但是之後陸續有研究懷疑雙酚A會在保存過程中慢慢滲到食品、化妝品中,造成人體可能誤攝取入微量的雙酚A。雙酚A令人擔心的地方是它的結構類似於雌激素,因此可能會干擾體內荷爾蒙的平衡,所以雙酚A一種內分泌干擾物,被歸類為環境荷爾蒙的一種。由於人體荷爾蒙的調控影響是全面性的,所以雙酚A對生殖、代謝、神經、免疫、內分泌、甚至癌症的發生都有潛在的健康問題,過度接觸雙酚A會造成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情形。嬰幼兒對雙酚A更為敏感,所以不可不慎。所以還是建議大家接觸雙酚A要越低越好,依照現在台灣的「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嬰幼兒奶瓶不得使用含雙酚 A 之塑膠材質,而PC 材質之食品器具、容器、包裝檢驗雙酚A不得超過0.6 ppm。BPA雙酚A常被使用在哪裡?雙酚A最常添加在製造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 PC)的塑料、或是環氧樹脂(epoxy resins)裡。PC 常被使用於生產食品容器,或是透明的飲料水瓶,例如:餐具(盤子與杯子)、微波器皿、廚具,過去也用作奶瓶,也可用來製造玩具與奶嘴。而雙酚 A 製造的環氧樹脂被使用於鐵罐、鋁罐的內襯塗層,也會用在住宅飲用水儲存桶的塗層中。感熱紙的油墨也曾使用雙酚A (依照目前台灣規定,標準檢驗局已於2011年公告CNS 15447「感熱紙」標準,規範感熱紙所用顯色劑不得含有雙酚A成分,且感熱紙中雙酚A限量值須低於50 ppm。)。BPA會造成那些健康問題?荷爾蒙對人體的影響是全面性的,雙酚A作為一種環境荷爾蒙,對人體的影響很大;而且雙酚A會造成人體慢性發炎,對健康整體的威脅也不可小覷,再加上雙酚A屬於油溶性的,容易累積在體內不易排除,所以對健康的影響時間很長,甚至在一些動物實驗裡發現,雙酚A的影響甚至透過母體及於下一代。雙酚A生殖影響雙酚A在人體內會干擾性荷爾蒙,造成其功能混亂,因而引起不孕、早熟,也可能透過母親影響嬰幼兒的行為與成長。雙酚A引發新陳代謝症候群在一些人類流行病學的研究中,發現雙酚A與成人的第2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有正向相關。也有研究認為,過度接觸雙酚A會造成肥胖。雙酚A影響免疫近期的研究指出人類暴露於雙酚 A下可能影響免疫系統,造成全身慢性發炎反應。雙酚A造成癌細胞發展有許多研究顯示雙酚A促使卵巢癌、乳癌、前列腺癌、大腸癌的發展。雙酚A會透過怎樣的途徑進入人體?如果使用了含有雙酚 A的食品容器,雙酚 A可能皆由食品包裝材料遷移至食物與飲料中,而被人吃進身體。而手如果摸了含雙酚 A 的感熱紙,沾到了油墨再以手拿食物食用,雙酚 A也可能被攝取進人體。由於雙酚 A 可能存在於感熱紙與化妝品中,可能經由皮膚接觸這些產品而攝取了雙酚 A,另外也可能接觸家中含有雙酚 A 的灰塵 (來自含環氧樹脂製造的地板、油漆、電子設備與電路板),經由皮膚攝取到雙酚 A。怎樣才能避免雙酚A的健康問題?目前國際認定雙酚 A 的每日容許攝取量(Tolerable Daily Intake;TDI)為 50 μg/kg/day; 歐盟EFSA 的專家曾在 2015 年 1 月 21 日公布報告考慮降低雙酚 A 的安全限量,將 TDI 降為4 μg/kg/day,專家並認為新的暴露評估結果顯示日常生活中暴露雙酚 A 的量,不致使人類有健康上的風險疑慮。所以雙酚 A沒有全面禁用於與食品相關的包裝材質裡。雙酚A這種環境荷爾蒙,我們還是盡可能減少接觸,所以想要盡可能降低攝取雙酚A的機會,我們可以做到:選擇標示不含雙酚A的PC容器可以選擇有些水瓶特別標示不含雙酚A的,如最新的Tritan材質可以考慮。嬰兒奶瓶可以盡量改用玻璃材質。然而許多號稱不含雙酚A的材質,其實是使用了雙酚S BPS或雙酚F BPF作為代替,只是近年一些研究也發現BPS、BPF也有一些潛在的健康問題,這點仍需注意。罐頭食品避免直接加熱鐵鋁罐或是金屬罐頭不要直接加熱,最好是將食物倒出再加熱,因為加熱會加速鐵鋁罐內壁塗層中的雙酚A溶出,因而造成大量攝取雙酚A。塑膠容器避免損傷、定期更換塑膠容器或水瓶避免直接曝曬於陽光下或使用高溫,如果塑膠表面受損或有刮痕時最好立即更換。補充加速排毒的營養有一些營養成分有助於體內排除或降低雙酚A的傷害。如蝦紅素、CoQ10等脂溶性抗氧化劑有助於抵抗雙酚A造成的氧化壓力與體內發炎;一些富含含硫植化素的蔬菜如青花菜、羽衣甘藍,也有助於提升肝細胞酵素排除雙酚A的活性。觸摸油墨、塑膠器具後記得洗手由於雙酚A也用於環氧樹脂中,所以如果手摸了塑膠製品、塑膠家具、油墨等等器物之後,最好徹底洗手再摸食物。延伸閱讀:塑膠包裝到底能裝熱食嗎?一文看懂塑膠種類及是否含有塑化劑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3-02-19 焦點.用藥停看聽
不只抗生素、軟便劑缺藥!藥師上網問慢性腎臟病藥品哪裡有?
國內繼抗生素「安蒙西林」、軟便劑「氧化鎂」等缺藥後,食藥署「藥品資訊供應平台」最新顯示,癌藥「威克瘤」、腎功能影像檢查顯影劑「Betiatide 注射劑型」也出現缺藥情形。藥師沈采穎表示,藥局端用於慢性腎臟病藥品「福流(Forflow)」、「循妥斯(Pentop)」也有缺藥情形,甚至還有藥師相互打聽哪裡還有藥。食藥署表示,部分短缺藥品已公開徵求有意願供應廠商,或開放同成份、同劑量、同含量藥物取代。》看更多腎功能影像檢查顯影劑資訊癌藥「威克瘤」用於局部惡性黑色素瘤、軟組織肉瘤、多發性骨髓瘤、卵巢癌、神經母細胞瘤,健保署110年統計,一年用量約2300多支。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楊博文說,該藥品109年10月起即因生產、藥證或代理權變更等相關問題,導致短缺至今,期間均協調以專案輸入方式持續供藥,如今專案輸入藥物即將用完,公開徵求有意願供應廠商,現已有廠商願意供藥,不影響患者用藥。》看更多癌藥資訊慢性腎臟病藥品主要為維持腎臟功能沈采穎說,「福流(Forflow)」、「循妥斯(Pentop)」慢性腎臟病藥品,主要用途為維持腎臟功能,目前於藥局端呈現缺藥,許多患者拿著醫師處方箋到藥局領藥「卻是無藥可領」。慢性腎臟病處方藥品小知識.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s)或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ARBs):可治療高血壓或改善蛋白尿。.末梢循環治療藥品(如Dipyridamole/所雷帝糖衣錠、Pentoxifylline/血利持續性糖衣錠):具抗發炎及抗氧化作用。.利尿劑(如Furosemide/來喜妥錠):促進排出多餘水分和鹽類,以消除水腫。.重碳酸鈉:能鹼化血液,緩解腎臟因無法排除含氮廢物和酸性物質造成的代謝性酸血症。.磷酸鹽結合藥品:可減少磷在腸胃道的吸收,常用藥品為含鈣製劑(如碳酸鈣、醋酸鈣)、含鋁製劑(如氫氧化鋁),另外亦有非鈣鋁結合劑如Lanthanum Carbonate/福斯利諾咀嚼錠、Sevelamer Carbonate/磷減樂懸液用粉劑;此類藥品可與食物併服,降磷效果更佳。.貧血用藥:靜脈/皮下注射紅血球生成素或口服補充鐵劑。.低血鈣用藥:補充鈣片和Calcitriol/活維D軟膠囊,其中鈣片和食物併服吸收效果更好。楊博文說,此兩款藥品生產廠商均表示,因生產、供貨不及等問題,導致藥品短缺,目前控貨中,恢復供應日期尚未可知,食藥署已名列同成分、同劑型、同含量的替代藥品,建議醫師開立替代藥物,而患者拿著醫師處方箋到藥局領藥,藥師可向患者解釋後,於患者同意下更換替代藥物,如果患者不願意則必須回到原醫療院所,請醫師重新開藥。【延伸閱讀:「慢性腎病」知多少? 藥師詳解導致腎臟功能異常的多種原因與用藥須知!】至於,腎功能影像檢查顯影劑「Betiatide 注射劑型」缺藥問題,楊博文說,行政院原能會核能研究所核醫製藥中心對此回覆,因原料問題導致藥品短缺,預計今年第三季恢復供應。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2-09 醫療.婦產科
停經後又來月經代表回春?小心子宮內膜癌悄悄找上門
門診上偶然發現57歲婦人點滴出血已經3個月,婦人還以為是自己回春,醫師建議先去婦產科檢查,醫院超音波檢查看到子宮內膜增厚,幸好子宮鏡檢查排除惡性病變,追問發現原來是婦人為保持青春活力,長期服用胎盤素,建議停用以後就沒再出血。停經後又出血 非月經來潮實為疾病中醫師賴睿昕解釋,更年期婦女停經後又發生陰道不規則的出血,在清代《傅青主女科》就有提到:「婦人有年五十外,或六七十風,忽然行經者,或下紫血塊,或如紅血淋,人或謂老婦行經,實非經也」,「乃肝不藏,脾不統之故也」這種現象在中醫來看並非月經來潮,而是疾病的反應。更年期後正常來說是一滴血也沒有,只要是出血就算不正常,更不可能有返老還童之說。但是有些婦女會在更年期過後,長期補充女性荷爾蒙、雌激素,如果突然停用荷爾蒙亦會造成出血,所以停經後出血的原因可大可小,賴睿昕醫師說明,最常見的為萎縮性子宮內膜炎,老年性陰道炎、子宮頸瘜肉,但是也可以很嚴重如子宮內膜癌、子宮頸癌、卵巢癌等。通常出血時間越長或是出血量越多其患惡性腫瘤的的可能性較高。依照出血量、色、質、味 辯證用藥中醫師通常針對陰道異常出血的量、色、質及氣味,並結合患者的其他症狀及全身情況綜合分析,給予辨證用藥。●出血色淡、質不濃稠,並有倦怠無力,氣短懶言且自覺小腹有空空等症狀,屬於氣虛證,常使用補中益氣湯配合完帶湯治療。●出血量不多,顏色鮮紅、質稠,同時表現 腰痠腿軟,咽乾口燥,陰道乾澀灼痛或陰癢等症狀,屬於陰虛證,常使用滋陰降火湯湯配合一貫煎治療●出血見有帶下量多,色黃、有臭味,表兼有溼熱(或溼毒),屬於虛中夾實證,這時中醫常使用龍膽瀉肝湯和八味帶下湯治療。●陰道出血量時多時少,顏色紫黯有塊,同時見有小腹疼痛拒按,按壓有刺痛感,或者小腹有腫塊的,便屬於血瘀證,這時會使用少婦逐瘀湯和大黃蟅蟲丸治療。賴睿昕醫師指出,臨床上停經後出血不一定都與婦科有關,因為胃腸道病變引發肛門出血,或是泌尿系統的毛病而從尿道口出血,此二處的出口與陰道恰為鄰居,常被誤認。慢性疾病如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接受抗凝血劑治療後,也會引起停經後的陰道出血,所以發現異常出血,應立即就醫檢查確診,才能及早治療。雌激素過度刺激恐致子宮內膜癌 這些異常要注意更年期婦女是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高危險族群,雌激素過度的刺激是導致子宮內膜癌常見的因素,賴睿昕醫師提醒,體型肥胖,初經來得早,晚停經的婦女(大於52歲),從未生育過的女性要特別注意,常見的異常症狀包括:●停經後出血●經期不規則●經血變多等異常出血●持續性陰道出血或紅色分泌物●貧血●倦怠●下腹疼痛若能及時警覺自身健康異狀並就醫,依照醫囑進行檢查,透過子宮鏡檢查及內膜切片證實病灶,及早接受治療,阻斷疾病進展,再藉由中醫調整陰陽氣血,可以穩定女性荷爾蒙,減低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會。而糖尿病、高血壓、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以及愛吃紅肉或脂肪的食物的女性,則要提高警覺陰道是否有出血。當發現有任何惡性腫瘤的可能,要先以手術為優先考量,中醫做後續的調理避免再度復發。賴睿昕醫師分享,當停經後又異常出血也容易引起貧血,此時應注意飲食調養,多吃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如肝、雞蛋、牛奶和瘦肉等。還有含有豐富的鐵和葉酸的綠葉菜和水果,如菠菜、芹菜、油菜、櫻桃、莧菜、薺菜、蕃茄、柑橘、桃李、鳳梨和紅棗等,對避免產生或減緩停經後出血的程度,會有很大的幫助。 【延伸閱讀】發炎體質退散! 婦科名中醫四招提升受孕機率停經後出血非逆齡,要小心! 「這些人」恐子宮內膜病變上身【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6681】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3-02-05 焦點.用藥停看聽
川貝枇杷膏對喉嚨痛、咳嗽有效?教授:目前未獲臨床研究支持
讀者Troy在2023-1-15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麻煩您講解:1. 台灣人熟悉的“正露丸” 到底有什麼成分,對醫治對醫治肚子疼 有效嗎?2. 膚潤康是類固醇嗎?為何對皮膚戳傷如此神效?3. 川貝枇杷膏 對喉嚨痛 咳嗽 真的有效嗎?」我已經在2023-1-16及2023-1-29分別發表正露丸:成分及療效及膚潤康,同名不同藥的困擾。現在來談「川貝枇杷膏」。我小時候吃過川貝枇杷膏,但不記得是不是因為有咳嗽或喉嚨痛。可以肯定是,我把它當成是一種享受,所以縱然沒病也會想要吃。還有,那時候我一直以為川貝是一種四川特產的貝殼(所以才會很珍貴),而枇杷則是枇杷的果實(所以才會甜甜的)。現在當然知道,這都是錯的。不管如何,為了寫這篇文章我上網搜查,找到「京都念慈菴」在其蜜煉川貝枇杷膏商品上所公佈的成分,每一公克含有:川貝26.6mg、枇杷葉120.1mg、陳皮26.6mg、沙參26.6mg、茯苓26.6mg、瓜蔞仁26.6mg、遠志26.6mg、蓮子26.6mg、款冬花26.6mg、桔梗26.6mg、法半夏26.6mg、乾薑13.3mg、薄荷腦0.08mg、苦杏仁油1.0mg、橙皮油0.03mg、草莓香料0.33mg、菠蘿香料0.16mg、麥芽糖200mg、蔗糖330mg、蜂蜜66mg我就只討論川貝和枇杷葉的科學文獻。川貝(也叫做川貝母)是百合科(學名Liliaceae)貝母屬(學名Fritillariae)植物的鱗莖。因為鱗片形狀像貝殼,所以叫做貝母。又因為四川產的貝母被認為是最好的(最具醫療功效),所以就叫做川貝母(學名Fritillariae cirrhosae)。但是,事實上川貝母也生長在西藏、雲南、和青海。還有,因為野生的川貝母是供不應求·,所以人工栽植的就應運而生。在我所看過關於川貝母的醫學文獻裡,寫的最好,最詳盡的是2020年發表,出自成都中醫藥大學藥學院的A Systematic Review on Traditional Uses, Sources, Phytochemistry, Pharmacology, Pharmacokinetics, and Toxicity of Fritillariae Cirrhosae Bulbus(川貝母傳統用途、來源、植物化學、藥理學、藥代動力學和毒性的系統評價)。我把其中的一段討論翻譯如下:「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廣泛的研究試圖評估川貝母的藥理作用。據我們所知,川貝母對咳嗽、咳痰、急性肺損傷、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和某些類型的癌症如肺癌、結直腸癌、肝癌、子宮內膜癌癌和卵巢癌等多種疾病均有毫無例外的治療作用。然而,其藥理作用的潛在機制仍不清楚。例如,鎮咳和祛痰活性已在先前的研究中得到證實,但隱藏的機制尚未完全了解。因此,今後我們應該進行更多的分子研究,以更廣泛地了解川貝母的藥理作用機制。 此外,關於川貝母或其活性成分的藥代動力學和毒性研究還不夠。除了來自川貝母的生物鹼外,還需要更深入的評估來研究其他成分的藥代動力學。此外,關注分子水平的毒性研究仍然是一個有前途的方向。」從上面這段話可以看出,就中醫學的立場而言,川貝母對於多種呼吸道疾病以及癌症是具有「毫無例外」(unexceptionable)的治療作用,儘管仍然不清楚為什麼川貝母會具有這些作用。事實上,就西醫學的立場而言,上述的這些療效還沒有獲得臨床試驗的證實。枇杷是薔薇科(學名Rosaceae)枇杷屬(學名Eriobotrya)的植物,下面有很多物種(species),包括Eriobotrya japonica(日本枇杷)和Eriobotrya deflexa(台灣枇杷)。有關枇杷葉的醫學研究是以Eriobotrya japonica(日本枇杷)為主,但是這個物種的命名卻會讓人以為它的原產地是日本。在我所看過有關枇杷的論文裡,凡是有提起「原產地」的論述都是說Eriobotrya japonica的原產地是中國(或亞洲)。一篇2022年發表的分類學論文也說Eriobotrya japonica的原產地是中國。請看A TAXONOMIC REVISION OF THE GENUS ERIOBOTRYA LINDL. (ROSACEAE)【枇杷屬的分類學修訂 (薔薇科)】。在我所看過關於枇杷葉的醫學文獻裡,最新,最詳盡的是2022年發表,出自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藥劑科(瀋陽)的Traditional uses, phytochemistry, pharmacology, and toxicity of Eriobotrya japonica leaves: A summary(枇杷葉的傳統用途、植物化學、藥理學和毒性:摘要)。我把它的部分摘要翻譯如下:「Eriobotrya japonica是其屬中被研究的最多的物種。其乾燥的葉子在傳統中草藥中被廣泛用於治療肺部炎症引起的咳嗽、哮喘和咳嗽引起的呼吸困難、胃病引起的噁心、煩躁和口渴。此外,它在日本民間醫學中用於治療胃痛、潰瘍、慢性支氣管炎、癌症和糖尿病。枇杷葉的藥理活性支持它們在傳統中草藥中的用途。然而,從枇杷葉中分離的純化合物的生物利用度、藥效學、藥代動力學、作用機制和構效關係等幾個方面尚未得到研究,並且需要進一步研究。」所以,就中醫學的立場而言,枇杷葉對多種呼吸道疾病是具有療效,儘管尚不清楚其作用機制。事實上,就西醫學的立場而言,這些療效都還沒有獲得臨床試驗的證實。總之,就針對川貝和枇杷葉的科學研究而言,川貝枇杷膏可能對喉嚨痛、咳嗽等呼吸道疾病是會有一些幫助,但目前這些功效都還沒有獲得臨床研究的支持。原文:川貝枇杷膏真的有效嗎
-
2023-01-29 養生.聰明做健檢
高階健檢項目有哪些?醫師教你如何用健保給付卻有高規格檢查
「小資族健檢」、「尊爵健檢套餐」、「菁英健檢套餐」,進入各家健檢中心網站,項目琳瑯滿目,各式菜單令人眼花撩亂,不知如何挑選。高階健檢價格昂貴,零輻射磁振造影MRI、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正子攝影(PET),如果全包,恐10萬元起跳,值得花大筆錢投資健康嗎?醫策會健康檢查品質認證委員會召集人洪子仁表示,如以價格來分類,健康檢查可分為三大類:1.基礎健檢以血液、尿液等檢查為主,配合醫師理學檢查,例如,員工健檢,價格約在三至四千元。2.完整健檢以基礎健檢為底,再加上無痛腸胃鏡、腹部超音波、癌動脈超音波等項目,價格約在三萬元上下。3.高階健檢除了完整健檢外,另有磁振造影(MRI)、 電腦斷層(CT)、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 (LDCT)、正子攝影(PET)等高階影像檢查,一般需要兩天,如果全做,費用恐超過12萬元。正子攝影輻射劑量疑慮,已隨科技進步大幅降低。上述非侵入性的高階影像學檢查,分別可篩檢出哪些身體問題呢?● 磁振造影(MRI)以固態組織(腦、肝)為主,可以提早發現腦血管病變,如腦中風、失智等,自費檢查約2.5萬元。● 電腦斷層(CT)以會動的組織(心臟、肺臟)為主,可以偵測出心血管狹窄程度(自費檢查約2.2萬元)、肺部結節(自費檢查約8000元)等。● 正子攝影(PET)掃描全身惡性腫瘤,自費檢查約4萬元。對於卵巢癌、攝護腺癌等生殖泌尿系統癌症,則靈敏度較低。正子攝影給人輻射劑量的疑慮,讓不少民眾為之卻步。洪子仁表示,近年來,影像科技進步許多,也讓常見的正子示蹤劑(18F-FDG)劑量愈來愈低,從一開始的10MCI單位,下降至5MCI單位、3MCI單位,大幅降低輻射量,接受度也隨之增加。洪子仁表示,高階健檢範圍涵蓋腦部、心臟血管、惡性腫瘤等,但費用較高,相對檢查人數較少。以新光醫院健檢中心為例,每月約有600多人接受完整健檢,高階健檢僅約20、30人。精挑細選把握「專案套餐」,也能找到實惠的高階健檢。因費用昂貴,洪子仁建議,如果經濟能力許可,在年滿50時,可以送自己這份健康大禮,健檢結果當成身體健康背景值,再依照健診報告、家族史、生活習慣(是否抽菸、酗酒、熬夜,以及有無運動習慣),由醫師評估後,擬定後續健檢規畫。「只要仔細挑選,也可以找到高CP值的高階健檢。」洪子仁表示,許多健檢中心常在某些節日推出「專案套餐」,費用較為實惠。再者,民眾可根據年齡、性別、家族史,選擇不同的影像檢查項目,例如,超過50歲的男性、有心肌梗塞家族史,就先加選256切等高階電腦斷層,瞭解心血管狀況。機器雖強大,判讀更重要,健檢品質不能只看價格。至於花了大錢、做了高階健檢,結果正常,是否就能萬無一失?洪子仁表示,近年來,許多醫療院所紛紛引進先進的影像檢查儀器,有如軍備競賽,機器滿分,但做最後判讀時,也可能跟不上腳步,如果判讀錯誤,就容易引發不必要的醫療處置,甚至醫療糾紛。「不能只看價格,更應該關注健檢品質。」洪子仁表示,醫策會於民國一百年起推動「健康檢查品質認證」,專家委員實地至醫療院所視察健檢中心環境、儀器及醫療人力及判讀品質,目前已有50多家通過審核,取得認證,可作為民眾選擇健檢場所的重要參考依據。五癌篩檢當先鋒當結果異常 高規檢查健保給付什麼是CP值最高的健檢?答案是「國健署成人五癌篩檢」。洪子仁說,健檢不見得一定要花錢,只要符合成人癌症篩檢資格,接受篩檢後,結果異常,就可到院接受進一步高規格檢查,且有健保給付。
-
2023-01-13 焦點.生活用品毒害
便當盒、塑膠袋易溶出毒物!營養師「一個步驟」解決
近年因疫情的關係,民眾飲食模式改變,時常叫外送食物或買便利商店食物。不過,營養師廖容綺提醒,不管是塑膠杯、塑膠袋、紙盒、紙袋等等,油脂加上高溫就會溶出有毒的化學物質,因此她一定會「另外裝在玻璃碗或瓷碗中微波加熱。」,加上促進代謝、多攝取蔬菜,即可避開危險的環境荷爾蒙。每當被問到「營養師,妳會吃超商的微波餐盒嗎?」廖容綺表示,環境賀爾蒙無所不在,「我一定會拿回家,另外裝在玻璃碗或瓷碗中微波加熱。」以下三個狀況,哪一種會溶出較多的環境賀爾蒙?1.塑膠袋裝冰冷的食物2.塑膠袋裝冰冷,但是酸的食物3.塑膠袋裝熱且油多的食物答案:又油又熱的食物!例如塑膠袋裝羊肉湯、塑膠袋裝牛肉麵等。無所不在的環境賀爾蒙「環境荷爾蒙environmental hormone」又稱為「內分泌干擾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這些人造的化學物質,存在環境中,透過食物、空氣或皮膚接觸進去到人體,因為『類似』人體內荷爾蒙的結構,所以會造成干擾,干擾是一連串的,是長久的。現在很多疾病其實都跟環境賀爾蒙有關係,包括1.胎兒:生長遲滯、早產出生體重不足。2.嬰幼兒,兒童,青少年:發育成長遲滯、不正常性發育、性早熟。3.成年人:乳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症、前列腺癌、睪丸癌,甲狀腺癌、肺癌。不孕,多囊性卵巢症,早發性停經,腦下垂體及甲狀腺功能異常。怎麼預防環境賀爾蒙一、避免接觸1.吸入:空氣中的PM2.5,來自工廠的廢棄物、汽機車的排放氣體、不明物體的焚燒物質、拜拜燒香、二手菸、品質低劣的香氛或香水、空氣清新劑、殺蟲劑。2.接觸:兒童玩具、化妝品、保養品、清潔用品、家俱、印刷品油墨、塑膠類用品例如:雨衣,地墊,溶劑。3.食入:裝食物的容器、塑膠袋、鍋具、保鮮膜、免洗餐具上的材料、人工合成避孕藥或荷爾蒙補充療法、農藥。二、促進代謝1.排尿:多喝水促進排尿,建議量每日2500-3000cc或體重的30倍。2.排汗:桑拿、遠紅外線儀促進排汗。3.肝臟解毒:幫助環境賀爾蒙代謝食物4.排便:攝取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肝臟解毒後的毒素到了腸道需要纖維素的幫忙吸附排除。三、多吃蔬菜1.十字花科蔬菜:綠色花椰菜,苞子甘藍,芥蘭菜,芥菜,高麗菜,大白菜,小白菜,羽衣甘藍富含葡萄糖硫苷及吲哚,加強肝臟解毒功能。2.大蒜:大蒜素跟硒,有助於肝臟排毒毒素。3.薑黃:薑黃素是很強的抗發炎,抗氧化物,加強排毒功能。4.綠茶:綠茶多酚跟兒茶素,幫助肝臟運作。5.維生素C:芭樂,奇異果,柑橘類水果,富含維生素C促進肝臟解毒。6.甜菜:富含植化素可以加強肝臟中解毒酵素及抗氧化酵素的活性。7.酪梨:富含穀胱甘肽(glutathone),幫助肝臟把脂溶性毒素轉變成水溶性。【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6352, 原文出處】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3-01-04 癌症.抗癌新知
女網選手「女金剛」罹兩癌 醫師研判可能的致癌原因
傳奇女網選手、綽號「女金剛」的娜拉提洛娃昨傳出同時罹患喉癌及乳腺癌,並開始接受治療,她於2010年已曾罹患乳腺癌治癒。民眾疑惑,乳腺癌治癒超過10多年還會復發嗎?喉癌與乳癌為何會同時出現?醫師表示,乳腺癌是否為10多年後復發,必須依2010年當時治療情形而定,但因不了解當時治療狀況,目前難以判定。喉癌及乳癌則沒有直接相關性,研判可能是病患的致癌基因較強,但也有可能是,此兩種癌症為透過不同罹癌途徑所致。國泰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蔡欣恬表示,依癌症登記規範來說,當乳癌治療5年內沒有轉移或復發,即代表乳癌已經治癒,超過5年後出現的乳癌都屬於新的癌症。但乳癌是否復發,仍必須依第一次治療情形,如果罹患癌症的乳房已進行全切除手術,並於5年後在同側的胸廓上發現癌細胞,此種癌症可說是局部復發,但如果非屬於此種情形,或是癌細胞出現在另一側乳房上,就是新發癌症。蔡欣恬說,一名癌症患者身上有可能出現二至三種癌症,像是乳癌患者體內的BRCA1、BRCA2基因變異,即與卵巢癌有很強的相連性,或是肺癌與大腸癌也有相同的基因變異情形。新光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主治醫師李佳融說,一名病患同時罹患兩種癌症,有可能是患者體內有罹癌變異基因的相關性,但喉癌及乳癌沒有直接關係,研判可能是病患的致癌基因較強,但也有可能是,這兩種癌症為透過不同罹癌途徑,喉癌最常見的致癌原因是吸菸、喝酒。李佳融說,國內喉癌好發年齡為40至60歲,男性多於女性,致病原因是長期吸菸、喝酒及吃檳榔,讓喉部粘膜反覆受到致癌物質刺激引發癌症,而在國外女性吸菸、喝酒比率較國內女性高,有較高的機會罹患喉癌。另如果長期在充滿化學刺激物的環境工作,也可能罹患喉癌。喉癌早期症狀不明顯,但如果超過兩周以上都未痊癒的聲音沙啞症狀,應懷疑可能不是感冒、感染所致,必須就醫檢查,排除惡性腫瘤的可能性。喉癌治療方面,依病情不同,第一期、第二期喉癌可以經手術切除病灶,但若是第三期頸部淋巴結出現不會痛的硬塊,且體積愈來愈大,則必須使用手術、電療、化療等方式,而第四期患者甚至需要切除整個喉嚨,成為無喉者,此時必須學習食道語或電子助講器,才可以與外界溝通,遠離喉癌一定要戒除吸菸、喝酒及吃檳榔。至於乳癌預防方面,蔡欣恬說,國健署針對45歲以上未滿70歲女性,每兩年提供一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檢查,但卻讓許多女性等到45歲才開始檢查,其實女性年滿30歲後,就可以經由臨床醫師評估,開始定期進行乳房檢查,以利可以早期發現癌症,早期治療。要預防乳癌應維持正常生活型態、飲食,少吃脂肪含量太高的食物,如高油、高脂的炸物、甜點等,最重要的是,千萬不可吸菸,喝酒也不要過量。是否每名乳癌癌症患者都需要進行基因檢測?蔡欣恬說,目前多針對病情嚴重病人進行檢測,希望透過檢測找到對應的藥物加以治療,而有乳症家族史的女性進行基因檢測為的是,是否考慮像演員安潔莉納裘莉一樣進行預防性切除,如果沒有想這樣做,其實不需做基因檢測。女性也常擔心服用避孕藥、女性荷爾蒙補充品等可能誘發乳癌。蔡欣恬說,避孕藥只要停用,對罹患乳癌的影響就會消減,而更年期所補充的女性荷爾蒙補充品,如果服用5年內不需擔心,但若服用10至15年以上,乳癌機率將會明顯增加,另有女性會補充胎盤素、蜂王乳等,因含有女性荷爾蒙成份也必須節制。
-
2022-12-30 癌症.抗癌新知
每4分19秒有1人罹癌! 這「5癌症」增加最快 教你看懂癌症登記報告裡隱藏的抗癌密碼
衛福部公布民國109年癌症登記報告,平均每4分19秒就有1人罹癌,比108年提早1秒,而十大癌症排名第一名依舊是大腸癌,已經連續15年蟬聯冠軍。有五個癌症發生率增加,分別是甲狀腺癌、女性乳癌、胃癌與胰臟癌、卵巢癌。台灣的癌症登記資料庫起始於民國68年,為亞洲最早,希望透過持續監測制定癌症防治措施、醫療資源配置等。因癌症發生資料的申報,必須配合患者就醫、檢查及接受治療等程序,並進行資料正確性及品質確認,需費時兩年收集與分析,所以109年癌症登記報告是目前最新的癌症登記資料。癌症時鐘快轉1秒,5癌症較早發生109年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2萬1979人,較108年增加725人,全癌症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11.3人,較108年下降4.6人。109年全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4歲,與108年相同,但乳癌、口腔癌、甲狀腺癌、子宮頸癌和子宮體癌的發生年齡較早,口腔癌及子宮頸癌為58歲、乳癌及子宮體癌為56歲、甲狀腺癌為50歲。大腸癌蟬連第一 肺癌和乳癌在二、三名 109年十大癌症排序(1)大腸癌(2)肺癌(3)女性乳癌(4)肝癌(5)口腔癌(含口咽、下咽)(6)攝護腺癌(7)甲狀腺癌(8)胃癌(9)皮膚癌(10)非何杰金氏淋巴瘤除了胃癌與皮膚癌、子宮體癌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序位互換,其餘排序與108年相同。癌症發生率 男降女升在男女性十大癌症排名,109年男性新發癌症人數6萬3893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36.2人,較108年減少9.2人,十大癌症發生率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 、肝癌、攝護腺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白血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與108年序位相同。女性新發癌症人數為5萬8086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每10萬人口292.8人,較108年增加0.1人。女性十大癌症排序為乳癌、肺癌、大腸癌、甲狀腺癌、子宮體癌、肝癌、卵巢癌、胃癌、皮膚癌、子宮頸癌,與108年相較,皮膚癌及子宮頸癌往後至第9、10位,胃癌往前至第8位。國健署癌症組組長林莉茹表示,大腸癌連續11年蟬聯男性癌症第一名。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今舉行記者會示警,這兩年受疫情影響,糞便潛血篩檢率下降,平均每3個符合資格的民眾只有一人按時篩檢,2023年新診斷出大腸直腸癌的人數可能出現彈跳式大幅成長,呼籲出現以下八症狀應特別注意:1.腹脹腹痛2.血便帶有黏液3.明顯排便習慣改變4.經常性腹瀉或便秘5.大便變細小6.重量減輕7.貧血8.可觸摸到腫塊甲狀腺癌、女性乳癌、胃癌與胰臟癌、卵巢癌發生率增加林莉茹表示,乳癌連續18年蟬聯女性癌症第一名,發生率較108年增加2.71%,且發生年齡56歲低於全癌症64歲,但死亡率持平,乳癌0到2期5年存活率9成以上,第4期僅3成,建議避免肥胖、減少高糖、高脂等西方飲食攝取、保持運動習慣。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乳癌篩檢速度不及發生速度,呼籲盡早篩檢。另外,甲狀腺癌發生率增加10.96%、胃癌增加8.10%、胰臟癌增加7.46%、卵巢、輸卵管及寬韌帶癌增加8.77%;胃癌、肺癌跟肝癌死亡率高於全癌症。男性食道癌、口腔癌發生率為女性15倍、10倍男女十大癌症差異較大的癌症別是男性口腔癌與食道癌,分別是女性10.6倍與14.6倍,研究指出嚼檳榔、吸菸造成上消化道,包括口腔、咽、喉、食道癌症風險,較不嚼檳榔者風險增加5倍,若檳榔、菸、酒三者皆有使用習慣,罹患上呼吸消化道癌之風險更高達10.5倍。國健署提醒民眾,戒除檳榔、菸、酒,可降低發生口腔癌前病變與癌症風險,而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可提早發現口腔癌前病變,及時接受切片診斷與治療,有效阻斷癌前病變轉變為癌症。這四癌尚無法有效篩檢工具 勞記這些症狀 提早覺察異常對於十大癌症中的甲狀腺癌、皮膚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及子宮體癌,目前國際間尚無實證建議對無症狀者進行篩檢,若民眾察覺自身有以下異常症狀,請務必就醫並遵循醫師指示,及早診治。‧甲狀腺癌:快速長大的頸部腫塊、聲音嘶啞、呼吸困難、持續咳嗽、吞嚥困難。‧皮膚癌:皮膚局部隆起小結節、隆起的鱗狀硬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局部或全身如頸部、腋下、鼠蹊等表淺淋巴腺無痛性腫大。‧子宮體癌:不正常的出血,包括:月經週期紊亂、長期持續性出血、月經長久不來後突然大量出血或者停經後的出血。防癌最重要 國健署提供免費五癌篩檢 依WHO及實證醫學證明,子宮頸抹片、乳房X光攝影、糞便潛血檢查、口腔黏膜檢查、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可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及提高存活率。國健署統計資料分析顯示如下:‧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對於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的男性,可降低26%口腔癌死亡風險。‧糞便潛血檢查:每2年1次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約70%子宮頸癌死亡率。‧乳房X光攝影檢查:每2年1次乳房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依據國際研究實證,LDCT可降低重度吸菸者20%肺癌死亡率。國健署補助五癌篩檢服務:‧口腔癌: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之民眾、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之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大腸癌:50-74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子宮頸癌:30歲以上婦女,每3年應至少接受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乳癌:45-69歲婦女、40-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乳房攝影檢查。‧肺癌:每2年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之重度吸菸者。(包-年:平均每天吸菸包數*吸菸年數,例如每天1包,共吸菸30年,或每天1.5包菸,共吸菸20年,皆為30包年)。吳昭軍提醒,定期篩檢,可提早發現癌前病變,避免轉變為癌症。近年受疫情影響,公費癌症篩檢利用率降低,往年篩檢量約500萬人,疫情發生後只剩450萬人和389萬人,今年略為回升到435萬人,符合癌症篩檢條件國人應積極參加。相關資訊查詢管道:1.利用健保快易通APP查詢2.提供篩檢醫療院所看【這裡】
-
2022-12-30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時鐘 快轉1秒 大腸癌連15年居首
國健署昨天公布一○九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生癌症人數為十二萬一九七九人,相較一○八年增加七二五人,癌症時鐘再快轉一秒,平均每四分十九秒就有一人罹癌;全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為六十四歲,但甲狀腺癌發生年齡中位數僅五十歲,乳癌及子宮體癌為五十六歲,口腔癌、子宮頸癌為五十八歲,民眾應提高警覺。肺癌新增數緊追在後一○九年十大癌症男女合計,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甲狀腺癌、胃癌、皮膚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大腸癌蟬聯十五年居十大癌症排行首位,新增一萬六八二九人,肺癌一萬六三七○人緊追在後。肺癌權威、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陳晉興表示,今年七月起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相信肺癌個案數將超越大腸癌,成為十大癌症第一位,如能早期篩檢、治療,就可降低死亡率。乳癌發生率持續上升女性乳癌一萬五二五九人,雖然排名第三,因為集中於女性,因此,標準發生率位居第一(十萬分之八十二點一),而大腸癌也才十萬分之四十點五;國健署長吳昭軍指出,乳癌發生率持續上升,令人憂心,代表篩檢速度遠遠落後發生率。此外,甲狀腺癌、胃癌的標準發生率也處於上升態勢。男性十大癌症發生率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肝癌、攝護腺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白血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名次排序與一○八年相同。女性十大癌症發生率依序為乳癌、肺癌、大腸癌、甲狀腺癌、子宮體癌、肝癌、卵巢癌、胃癌、皮膚癌、子宮頸癌;與一○八年相較,胃癌上升至第八位,皮膚癌及子宮頸癌往後至第九、十位。如以性別做區分,男性食道癌、口腔癌、標準化發生率,分別為女性十四點六倍、十點四倍,再者,膀胱癌、肝癌則分別為女性的二點八倍、二點七倍;整體來說,男性癌症年齡標準化發生率為女性的一點一倍,一○九年男性罹癌人數六萬三八九三人、女性五萬八○八六人。一○九年癌症時鐘快轉一秒,陳晉興表示,癌症是老年人疾病,台灣邁向超高齡社會,除了腦中風、心肌梗塞等,老年人最常往生的原因就是癌症,未來癌症時鐘持續快轉,是無法避免的趨勢。
-
2022-12-29 癌症.抗癌新知
109年最新癌症登記:大腸癌連15年居首 每4分19秒就1人罹癌
大腸癌連續15年蟬聯十大癌症第一。國健署今天公布最新癌症登記報告,民國109年平均每4分19秒就有1人罹癌,比108年快轉1秒,十大癌症排行,再度由大腸癌居首;除了胃癌與皮膚癌、子宮體癌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序位互換,其餘排序與108年相同。109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2萬1979人,較108年增加725人,109年全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4歲,與108年相同,各主要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除了大腸癌、肺癌及子宮頸癌延後1歲,皮膚癌早1歲,其餘與108年相同。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癌症發生發生人數集中50歲以上,占8成3,癌症發生人數增加以70至79歲較明顯;減少以50-59歲較明顯。而部分發生年齡中位數較全癌症早的癌別,口腔癌及子宮頸癌為58歲、乳癌及子宮體癌為56歲、甲狀腺癌為50歲。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男女合計),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甲狀腺癌、胃癌、皮膚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針對大腸癌再度蟬聯十大癌症之首,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癌症發生原因多,不過食用紅肉、酗酒、纖維與礦物質攝取不足、肥胖不運動等都有關係,仍鼓勵國人養成更好的生活習慣,大腸癌也是5癌篩檢工具中非常有成本效益的一項,目前大腸癌發生率有所趨緩。國健署統計,歷年來全癌症篩檢量平均約500萬,109年為450萬、110年受到疫情影響為389萬,今年111年為435萬,稍稍回溫。吳昭軍表示,過去2年的確滿擔心,全世界都是如此,因為疫情導致醫院降載、民眾不敢到醫院篩檢等,所以癌症與部分慢性病篩檢都有下降。吳昭軍表示,隨這疫情下降,篩檢人數有慢慢回流中,畢竟癌症不會因為不篩檢就不存在或不發生,雖然整體下降人數減少,不過找出的陽性率和2019年相比是沒有下降的,也比較不擔心「後癌風暴」,但還是呼籲符合資格的民眾進行篩檢。雖然今年癌症時鐘快轉1秒,但吳昭軍表示,整體而言是有趨緩的,代表全癌的發生率有在慢慢下降中。以性別區分,109年男性新發癌症人數為6萬3893人,十大癌症發生率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 、肝癌、攝護腺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白血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與108年序位相同。109年女性新發癌症人數為5萬8086人,十大癌症發生率依序為乳癌、肺癌、大腸癌、甲狀腺癌、子宮體癌、肝癌、卵巢癌、胃癌、皮膚癌、子宮頸癌。相較108年,女性皮膚癌、子宮頸癌往後至第9、10位,胃癌往前至第8位,其餘序位與108年相同。吳昭軍指出,乳癌發生率持續上升也是令人憂心的,因為這代表篩檢速度遠不及篩檢速度,呼籲民眾還是儘量篩檢。男性口腔癌、食道癌發生率,相較女性更高。男性口腔癌(含口咽及下咽)、食道癌標準化發生率,分別為女性10.6倍、14.6倍。目前國際間尚無實證建議對甲狀腺癌、皮膚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及子宮體癌的無症狀者進行篩檢,建議若有異狀應及早就醫、治療。恐有甲狀腺癌狀況,包括快速長大的頸部腫塊、聲音嘶啞、呼吸困難、持續咳嗽、吞嚥困難;皮膚癌則是皮膚局部隆起小結節、隆起的鱗狀硬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包括局部或全身如頸部、腋下、鼠蹊等表淺淋巴腺無痛性腫大;子宮體癌則可能有不正常的出血,包括月經週期紊亂、長期持續性出血、月經長久不來後突然大量出血或者停經後的出血。
-
2022-12-10 癌症.癌友故事
孕期陪1歲女兒抗癌,產後與丈夫也相繼罹癌!護理師透過文字走出傷痛,分享抗癌歷程
36歲護理師傅琪珊在懷孕六個月時,1歲多的大女兒可可被診斷出「血癌」,緊接著在接下來的一年內,她與丈夫也相繼罹癌,這讓原本溫馨的四口之家投下震撼彈。自此,一家四口攜手走上抗癌之路,在戰勝病魔後,傅琪珊靠文字治癒內心傷痕,自架網站於部落格分享抗癌心路歷程,暖哭許多網友。懷孕6個月時 1歲大女兒被診斷出「血癌」根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2017年4月,現年36歲的傅琪珊懷孕6個月,1歲多的大女兒被診斷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也就是俗稱的「血癌」。雖然不捨可可1歲就罹患此疾病,也只能一邊挺著孕肚,強忍懷孕後期不適,陪可可進行化療。挺孕肚強忍孕期不適 陪大女兒醫院抗癌本身是護理師的傅琪珊,見過各種大小場面,但看著躺在病床上是自己的孩子,天下父母心對子女的愛是無私,她無法用平常心去面對,內心感到萬分不捨。懷孕期間,她挺著孕肚、強忍著懷期不適,陪伴可可去醫院抗癌。而可可第一次住院就是50天,在這漫長的日子裡,天天都要打針、吃藥、每周化療,「從一開始的狂哭、尖叫,到後來嗓子哭啞了,這才真正感受到什麼是錐心刺骨之痛」。經過3年來密集的抗癌療程,可可共完成了120次周邊血液化療、25次脊髓內注射的背針化療,目前仍在觀察期。傅琪珊不捨可可小小年紀就要經歷這些,「化療讓可可變成頭髮稀疏的小老頭,這些藥物把她變成另一個孩子。」值得慶幸的是,可可年紀還太小,並不知道自己經歷的是可怕的疾病,因此就算治療的副作用很痛苦,哭一哭也就過了,只要爸爸媽媽逗一逗之後,她又能在病房裡唱歌、重拾笑容。產後與丈夫也相繼罹癌 一度哭著寫下遺書2017年7月,在陪大女兒治療癌症的其間,傅琪珊生下小女兒。原以為可以開始享受女兒誕生的喜悅,接踵而來的卻是自己與丈夫也相繼罹癌的噩耗。傅琪珊被醫師宣告罹患「卵巢癌」,丈夫也在同年被檢查出「肺腺癌」,這接連的壞消息讓她大受打擊。「本來已經夠狂風暴雨了,沒想到和老公相繼罹癌,就像土石流撞破家園。」傅琪珊被診斷罹患「卵巢癌」時,醫師建議需立刻進行子宮、卵巢摘除手術。當時的她,因面臨癌症要開刀、還要陪可可在醫院對抗病魔,以及照顧剛出生的嫩嬰,本應共同分擔壓力的丈夫也得了肺腺癌,讓她只能「選擇每天與悲傷共存,即便自己有信仰,但苦難到禱告的話都說不出來。」,一度哭著寫下遺書。雖然這段日子很痛苦,傅琪珊依然沒有放棄,看著勇敢接受化療的可可,覺得自己也該鼓起勇氣、打起精神振作。透過文字走出傷痛 架網站分享抗癌歷程治療期結束之後,傅琪珊連看到癌症相關訊息都會心慌發抖、想逃避,長輩也認為不要對長大後的可可說這段地獄般的日子,讓她忘了這段痛苦回憶。後來傅琪珊在心靈導師的鼓勵下,決定勇敢面對這段痛苦的經歷,於今年7月提筆寫下第一篇關於抗癌的文章,並上傳自架的網站「可可與媽媽」,他們的抗癌故事感動許多網友。傅琪珊說,希望能藉由文字的力量,帶領自己真正走出傷痛,記錄這一路走來的抗癌心路歷程,也想替大女兒可可記下這場「勝利的里程碑」,希望可可長大後在人生之路感到挫敗時,都別忘了自己是曾經打贏這場艱辛戰役的抗癌鬥士。
-
2022-12-03 癌症.卵巢.子宮
停經婦女陰道微出血以為回春? 健檢意外發現「子宮內膜癌」上身
63歲林小姐在步入更年期那年,擔心老化加速,緩解不適,而開始補充女性荷爾蒙,今年年初陰道常微微出血,她還以為回春,日前接受健康檢查,骨盆腔磁振造影(MRI)發現,子宮內膜出現1.5公分病灶,已侵犯至子宮肌層,後續確認為子宮內膜癌。若有不正常出血,就應該儘速就醫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影像醫學部放射科主任沈彥君表示,更年期女性已經停經,但仍需注意自身狀況,若有不正常出血,就應該儘速就醫,找出原因,不要以為這是回春。沈彥君說,子宮內膜癌嚴重威脅國內女性健康,2015年新增2458名個案,2019年新增個案則為3124人,且患者有年輕化的趨勢,不少人因太晚確診,已經到了晚期,治療棘手。臨床研究顯示,第1期子宮內膜癌患者的預後5年存活率可高達97%,第2期則有85%存活率,但如果到了第4期,則5年存活率將大幅降低至20至25%。以林小姐為例,因為定期接受健檢,這次透過骨盆腔磁振造影(MRI)發現,子宮內膜1.5公分病灶,侵犯至子宮肌層,屬於第1期子宮內膜癌,治療相對簡單,經過外科手術切除,目前定期回診。子宮內膜癌的危險因子研究證實,子宮內膜癌危險因子眾多,包括:肥胖、長期月經異常、曾被診斷罹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者、有乳癌或卵巢癌症家族病史、服用雌激素或其類似物成分的藥物或補充劑、糖尿病、高血壓、不孕,以及帶有BRCA基因突變。沈彥君提醒,女性最好保持標準體重、均衡飲食,減少接觸環境荷爾蒙(塑化劑、戴奧辛)、規律運動,最重要的是,停經後勿未經醫師諮詢自行補充雌激素,並定期接受健康檢查,才能有效預防及降低子宮內膜癌風險。★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11-30 癌症.癌友故事
「抗癌天使」湯佩姿病逝得年24歲 留給粉絲的最後一封信曝光
24歲「抗癌天使」湯佩姿,在19歲時確診卵巢癌末期,她樂觀對抗病魔,也常常在社群媒體分享抗癌過程和心情紀錄,獲選《2019年十大抗癌鬥士》之一。不過,她的親友昨(29)日證實,佩姿下午在家人及朋友的圍繞陪伴下,安詳且沒有痛苦地離開了。然而,她留給粉絲的最後一封信也曝光了。湯佩姿親友29日在她的臉書粉專發文表示,佩姿住進安寧病房這段期間,雖然很辛苦,但她依舊很努力。昨日,醫師限額開放讓外部朋友,可以前來安寧病房探望佩姿,也非常感謝幾位朋友臨時收到通知後,願意放下手邊工作、或是特地從其他縣市南下,前來見佩姿最後一面。湯佩姿親友提到,佩姿最後是在家人及朋友的圍繞陪伴下,安詳且沒有痛苦地離去,牧師和醫師也都有替她禱告,祝福佩姿到天上後,繼續當個幸福快樂的小天使。湯佩姿親友表示,佩姿一直都沒有忘記,在網路上始終非常支持她的各位,所以留了最後一封信給粉絲們。湯佩姿留給粉絲的最後一封信內寫道,「當各位看到這篇貼文時,代表我已經到天上去,成為『真正的小天使』了吧!」她坦言面對「離開」的課題,自己難免感到害怕和沮喪,但至少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旅程過得非常充實,所以也沒有遺憾了。她提到因為體力有限,沒能如願達成一口氣環島一圈的夢想,但家人很努力地用「集點」的方式,帶著她去遊遍台灣北中南東,去了好多以前不曾去過的地方。她表示因為藥物影響,吃什麼都會很想吐,但有很多朋友和熱心網友,都有招待她去品嚐台灣各處不同特色的美食。她談到這段漫長的抗癌旅程,身體承受了很多苦痛,但心靈卻很富足,「因為身邊有很多很重視我、很寶貝我的親友,網路上,也有始終一直在支持我的你們。謝謝你們,我愛你們。我知道,你們也很愛我,對吧!沒有你們,就沒有大家眼中,『非常勇敢』的抗癌小天使湯佩姿!」她提到自己雖然必須先走一步,但當大家想念她時,也可以到以前經營的社群軟體上逛逛,「我過去很努力地留下很多影片、以及文字生活紀錄,就是希望未來還有人會記得:這世界上,曾經有一位如此可愛的我」。她說明自己的告別式不會對外開放,但家人會協助把粉絲想說的話,轉達給在天上的她。最後,佩姿不忘用以往樂觀開朗的個性告別,「祝褔大家一切平平安安!尤其身體,一定要健健康康的唷!大家再見,我愛你們」。
-
2022-11-04 癌症.卵巢.子宮
前警政署長王卓鈞妻「子宮內膜癌病逝」!哪些人是高危險群?該如何預防?
曾任警政署署長、現任中信保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卓鈞之妻賴兆琳,傳出在今天凌晨因子宮內膜癌病逝榮總,身為長媳的藝人丫頭(詹子晴)也低調證實。雙和醫院婦產科賴鴻政醫師在2018年接受聯合報訪文時說,40歲以後的女性,經期不規律或是經血異常,都是「子宮內膜癌」的警訊,且子宮內膜癌是目前台灣成長最為快速的女性癌症,應該更加注意!子宮內膜癌是什麼?跟子宮頸癌有什麼差別?子宮內膜癌屬於子宮體癌的一種,在台灣的案例佔子宮體癌的92%,在2019年的癌症登記中,有2884位新增病例,在女性十大癌症中可以排到前5名。‧子宮內膜癌:女性子宮腔內覆蓋著一層上皮稱為子宮內膜,包含有基質與小腺體,子宮內膜癌是子宮內膜上的細胞變化長出癌細胞。‧子宮頸癌:是由於「人類乳突病毒」(HPV病毒)長期慢性感染子宮頸上皮細胞,導致上皮細胞化生不良,進而癌化。早期的子宮頸癌可能完全沒有症狀,後期的子宮頸癌的症狀則因侵入或擴散的器官而有所不同。同場加映: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有何不同?透過下表可以發現到,子宮內膜癌跟子宮頸癌雖然都發生在子宮,但是發生部位不同,子宮頸癌發生在陰道與子宮交接區域,而子宮內膜癌發生地點則是在子宮內部的子宮內膜。此外,子宮頸癌主要是因為感染人類乳突病毒;而子宮內膜癌則是子宮內膜上的細胞出現變化。子宮內膜癌會出現哪些症狀?子宮內膜癌常會出現以下症狀:‧停經後出血‧異常子宮出血‧腹部疼痛‧月經不規則‧子宮積膿‧貧血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婦癌科主任葛裕民曾接受聯合報採訪指出,不正常陰道出血是指月經與月經之間不正常出血,或是月經期拉得特別長,醫師通常會先替患者進行子宮內膜切片檢查,一旦確認有癌細胞,會透過「婦癌分期手術」將子宮、卵巢、輸卵管、骨盆腔淋巴腺等摘除,術後再依照疾病擴展的範圍,決定是否需接受化療或放療等治療方式。同場加映:子宮異常出血 醫:小心子宮內膜癌 哪些人是子宮內膜癌的高危險群?該如何預防?葛裕民強調,國內子宮內膜癌每年約新增2千多例,好發年齡為停經前後,通常子宮內膜癌第一期的治癒率高達9成,約75%的患者在早期就能發現病灶、提早治療;但因子宮內膜癌的高峰期與更年期的年齡相重疊,故仍有許多患者並未在第一時間提高警覺,直到天天出血不停,且出血量大,才意識到身體異狀。賴鴻政說,女性黃體素分泌不足時,會使體內雌激素不斷刺激子宮內膜,導致內膜增生,增加細胞病變風險,特別是肥胖的女性,過多脂肪會讓身體分泌過量的雌激素,增加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台灣女性多半為職業婦女,工作壓力大、又沒有正常的作息,也會影響內分泌,增加罹癌機率。但是要提醒讀者的是:賴瓊慧在聯合報舉辦的「2022癌症高峰論壇」曾提到,近年子宮內膜癌的患者有年輕化趨勢,2、30歲的患者常見於診間,一名17歲的少女因月經不順就醫,發現有多囊性卵巢,因經常排卵,沒有黃體素的刺激,子宮內膜沒有完整剝離,舊細胞一直留下來,累積突變造成內膜增生形成子宮內膜癌。所以還是要提醒女性,需要多注意經期變化,是否有不規則情形出現,如果有相關的問題,還是要提早就醫。子宮內膜癌高危險族群整理:‧不孕症或停經後的婦女‧初經較早或停經較晚的女性‧從未生育過或月經不規則的女性‧家族病史有子宮內膜癌、乳癌、大腸直腸癌及卵巢癌的女性,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也會愈高。‧糖尿病、高血壓患者該如何預防子宮內膜癌呢?在元氣網疾病百科中提到:1.更年期或停經後的女性,應謹慎使用雌激素荷爾蒙治療。2.多吃蔬菜、新鮮水果、全麥麵包,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較低。3.多攝取含有β胡蘿蔔素和維生素C的食物,對子宮內膜有保護效果。4.高危險族群(有子宮內膜癌、乳癌、大腸直腸癌及卵巢癌家族史的婦女、接受停經後單獨雌激素荷爾蒙治療者、肥胖的停經後婦女、停經較晚的婦女、停經前有多囊性卵巢或功能性卵巢疾病者)更應該接受子宮內膜癌的定期篩檢,篩檢方法為陰道超音波或子宮內膜切片檢查。參考資料:‧影/子宮內膜癌罹患人數飆漲 成長速度比乳癌還高‧胖嘟嘟又亂經 小心子宮內膜癌‧元氣網疾病百科:子宮內膜癌
-
2022-10-16 養生.人生智慧
帶90歲老爸老媽一起旅行!Denny:父母的老去不等人,別等到在病床前才陪伴
編按:「子欲養而親不待」,是許多50世代心中的遺憾。今(2022)年63歲的Denny有感於高齡90歲父母逐漸年邁、健康狀況也不如以往,決定提前退休、陪著爸媽一起去旅行,把握還能相伴的珍貴時光。他說,如果醫師是治病、家人就是療心,而旅行就是最好的陪伴與回憶。「其實我做的不只是旅行,而是像粉絲頁名稱一樣,希望因為我的陪伴、彼此相處,能在他們的生活中留下一段愉快的時光。」成立「帶著老爸老媽一起Funlife」粉絲專頁的Denny,在臉書上分享了許多他們在台灣各地一起旅行的模樣。Denny的父親今(2022)年93歲、多年前曾經做過心臟的繞道手術,85歲的母親則是在5年前罹患卵巢癌,目前仍在持續追蹤階段。有感於父母的健康不能等,他決定在不到60歲時就提前退休,以換取更多和父母相處的時間。「多陪著老人家到處走走,除了可以適度活動身體、也能減少他們的孤獨感,醫生可以治療疾病、但有家人的愛,是心情上的療癒。」Denny說。帶行動不便的長者出遊,食衣住行有哪些方面要注意?眼看父母漸老 人生無常不想有遺憾時間跳轉回7年前。當時56歲的Denny,在還沒有退休以前,和爸媽的相處機會,大多就是逢年過節、生日時的例行聚餐或聚會,連平時碰面的機會都不多,更不要說是一起旅行了。然而,步入中年後,Denny逐漸開始經歷身邊一些親朋好友、職場同事的離世,「以我的岳母來說,她在70幾歲開始逐漸失智,往後的日子就是要在護理之家度過了。人生會發生什麼事無法預料,人愈到老、愈不知道自己還有幾年可以健康地活。」「當時長官、同事其實都希望我至少做到60歲,但我認為自己很難在同時工作的狀態下好好地陪伴爸媽,我不希望等到退休以後,只能在病床邊陪伴他們,而是可以在他們還健康的時候一起創造回憶;對我自己來說,也想開始早點過第三人生。」很多事情沒辦法等,爸媽的健康與彼此之間的緣分更是如此。「表達對父母的愛,一定要及時、要趁早。所以我決定提早離開職場、轉職成『愛的志工』。」Denny笑說。帶行動不便長者出遊 食衣住行安排有秘訣Denny說,父母親在剛退休、身體狀況還不錯的時候,也喜歡到國內外各地旅行,閒來沒事時,他們也會到附近的郊外、登山步道走走,算是懂得安排自己生活的人。「但差不多到了近10年、爸媽陸續過了70歲的時候,就逐漸發現他們的活動力、身體狀況不如以往。特別在我退休之後,因為相處時間多了,那感受更強烈,老人家的身體一旦開始走下坡,衰老的速度其實真的很快。」除了罹癌之外,Denny的母親因為有脊椎脫垂的症狀,無法久站、走路超過5分鐘,大多時候在外行動必須要靠輪椅;父親則是耳朵、視力有些退化的現象,走路也不太穩。帶著2位行動不甚方便的長輩,該如何安排旅行?他歸納出以下幾個重要的原則和注意事項:1. 行程規劃以一日遊或半日遊即可重點是讓長輩有「出門走走」的感覺,安排太多景點或是路程太遙遠,反而可能是體力的負荷。2. 中途要有可如廁、暫停的休息點若是行程所需的車程稍長,記得適時停靠可以讓長輩下車活動活動筋骨、上個廁所的地方,最多不超過一個半小時就要讓長輩稍作休息。3. 備妥個人藥物、用品和備用衣物長輩多數有慢性病需服藥的問題,除了平常固定在吃的藥一定要帶足分量,也要隨身攜帶白開水作為服藥和補充水分用。衣服以方便穿脫、行動即可,並準備保暖用的外套以免天氣溫度變化著涼。4. 安排用餐要定時定量長輩可能有血糖不穩的問題,不像年輕人可以有一餐沒一餐,除了要預先規劃用餐時間和餐廳名單,也要隨身準備一些應急用的點心,需要時可先墊墊胃,外食的口味選擇也不宜太過重油重鹹。在移動的時候,Denny會適度讓父親負責推母親的輪椅。「這不是說我們不孝順虐待老人家,而是因為老爸平常也大都是扶著助行器走路,推著輪椅剛好能有輔助的效果。」「我在安排景點的時候,會特別注意安全、方便和衛生這3個條件。像是腳下路途不好走的、設施或服務不完善,或是吃東西感覺不太乾淨的,可能就不太適合。」為使旅途更完善圓滿,Denny習慣會在實際出發前先到現場勘查過一遍,也了解沿途有些什麼景點、餐廳、商店等休息點可利用。為了方便攜帶個人用品,以及隨時保留行程的彈性,Denny習慣開著車帶兩老出門,「但如果長輩的健康和行動狀況許可,其實大眾運輸也沒問題。」重溫回憶的旅行更有感 讓老爸老媽重拾童心至於長輩們喜歡去什麼地方?Denny說,除了一些季節性的自然美景、像是春夏時節的各種花季、秋季賞楓,其實長輩們很喜歡「自己曾經有過回憶」的地點。像是小時候住過的左營眷村、年輕時曾經工作、居住,或是某次印象深刻出遊的地點。舊地重遊勾起他們的過往記憶,就會自然地講起年輕時的事,「我這才知道很多以前從沒聽過的,爸媽的小秘密。」像是某次一行人開車經過某個風景區,Denny的母親就突然指著路邊的站牌,一臉懷念地說:「有次我和你爸來這邊玩,結果錯過巴士,我們就在這裡等了一個多小時。」他也觀察到,旅行中的父母親,有時幾乎像是回到孩子般的天真,會隨著街頭藝人的演奏哼起歌,有次父親還開玩笑地推著母親的輪椅追著路邊的鴿子玩。「你可以感覺到他們是真的很開心、很享受,我就覺得什麼辛苦都值得了。」只要跳脫日常生活 隨時隨地都有旅行感「對我來說,帶著老爸老媽一起出門其實不在目的地,而是享受那個過程。」有時候老人家甚至不需要真的長途跋涉到哪裡「旅行」,即使只是隨意走走,也會很滿足。近來Denny就會在帶著兩老去醫院看病、回診後,順道去吃一頓下午茶,或是就近到市郊、公園散散步。「就像小孩子吃完藥之後給他一顆糖,久而久之,他們就不會討厭去醫院,反而會有期待感。」而帶著長輩旅行,除了有助於調劑心情,也讓他們更在乎自己的健康。特別是經歷過照顧罹癌母親的2個多月後,他們就成為「配合度很高」的長輩,「因為他們很清楚要身體健康,才有體力出門玩。」作為父母的主要照顧者,Denny說,當然也會有疲累、倦怠的時候。「如果感覺到自己在體力或心情上狀態不是很好,我會選擇暫時休息一兩天,如果擺著一張臭臉或是人在心不在,那真的不如不要給自己和對方壓力。畢竟陪伴爸媽的初衷,是為了要讓他們開心。」不過唯有一件事情是不變的:即使是沒有出門旅行的日子,Denny也養成每天晚上9點會和媽媽視訊電話的習慣。除了聊聊這天的日常瑣事,也順道確認兩老的狀況是否都還安好。「現在每多做一點,未來就少一分遺憾。」抱持著這樣的心情,Denny和老爸老媽持續一起旅行、生活,一點一滴累積愛與回憶。原文:帶90歲老爸老媽一起旅行!Denny:父母的老去不等人,別等到在病床前才陪伴
-
2022-10-1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的聯想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當醫師發現自己或摯友罹患重症時」。一位為同事所喜愛、病人所尊敬的醫師得到癌症,在治療療程完成後不久,發現復發而分享她對人生的諸多感觸。兩位高她一屆的校友深為她的演講與文章所感動,一位寫出如詩如畫的安慰之語,一位以身為癌症專家的經驗,分享親眼見證病人神奇康復的「奇蹟」。「醫病平台」一直希望能促進醫療團隊與社會大眾互相了解,如果本週這三篇文章讓讀者瞭解醫師本身或摯友面臨重症時的反應,與一般病人非常相近,也許醫病之間可以彼此更加瞭解,進而改善醫病關係。衷心希望這位好醫師在醫師好友的祝福下看到奇蹟的出現。延伸閱讀:醫病平台/心在愛中,感到平安;活在當下,就是幸福延伸閱讀:醫病平台/酒店關門我就走在所有雙盲研究裡總是有兩組病人,A組是用實驗的藥,B組是安慰藥,結果出來可以比較究竟實驗的藥有多大功效。我們放開A組的實驗藥不說,讓醫師常常驚訝的是安慰藥在有一小部分病人的身上竟然有效,不竟是主觀症狀有效,而是客觀上有效:癌塊縮小25%、甚至不見了,體重增加了、燒退了,體力恢復了,病人可以重新恢復正常生活、正常工作,甚至回復原來生命預期年日。我們當醫師沒辦法解釋,用科學也不可能解釋,只有聳聳肩,說是奇蹟。個案就如此了結。我在二十年前也有如此經驗。一位七十多白人男性Joseph得到淋巴癌而且是第四期, 因為他的骨髓都已經有了癌細胞。但這是小細胞結節狀淋巴癌(nodular lymphoma with mostly small lymphocytes),沒有B症狀:發燒、體重減輕十分一、出冷汗。化療不能完全治癒,早治療可以去掉癌細胞但沒有增加壽命益處。所以我建議追踪觀察而不治療,病人開始覺得不可思議但能接受。三個月後複診,所有以前淋巴腫塊通通不見掉(他本來是身體上下淋巴結都腫大)。我叫他三個月再回來,結果腫大的淋巴結還是摸不著。這次我叫他翻過身去,馬上給他做了骨髓活檢,並排期做PET scan,兩者都是陰性,已經進入完全自癒。我問他有沒有自己吃不用處方的藥他說沒有,唯一每天晚上加做的就是禱告,五年後他死於心臟病,但淋巴癌始終沒有回來。如果我給了他化療,他就變成我成功治癒的一名病人。像這種完全自己治癒的個案畢竟還是少數,但在我觀察中,總有某些病人治癒比大部分病人好,或者活得特別久。我們來看看為什麼。當癌症醫生有一個宗旨,一開始他要斷定這個病能不能治癒,如果有可能,甚至可能完全治癒,那他應該竭盡所有方式,用百分百的藥量治療。跟病人與家屬解釋清楚,包括可能的副作用甚至因此致死(比如白血病、高級別淋巴癌),以得到他們的完全配合。這種治療方案絕對不能妥協。但如果診斷的癌病是無法治癒,或者已經第三、四期,治療的目的只是殺死癌細胞、延長壽命,那病人的生活品質就比治療的目的更為重要。很多時候只要病人同意,可以暫停治療,等病人恢復。身體的免疫能力和癌細胞永遠是在打仗;有些時候,尤其是某一些癌症比如低級別淋巴癌、骨髓癌,開始時候會有一個平衡,所謂和平共處,英文叫 Smoldering, 那可以保留治療等到癌佔上風,病人開始有症狀才開始治療,就像我上面舉的淋巴癌例子。醫師的角色永遠應該是指導與顧問,通過他的解釋與守望,病人得到指導,他才是主動的戰士。病人知道自己的身體、胃口與體力,從而與醫師配合,信賴醫師也信賴自己。也只有這樣他可以克服病患並戰勝統計定性的年月日。不管我們喜歡也好不喜歡也好,癌症是一天比一天多了。我和我太太的第一代的親屬就有六位癌友。兩位因此過世,但三位都已治癒二十年以上。包括第四期的卵巢癌、第四期的高級別的淋巴癌。還有一位就是我親妹妹,七年前急性白血病,化療五次,走過死亡幽谷完全治癒,但還有一個月就到五年時復發。用新的打標靶治療治癒近一年又復發,現在進行另一個標靶治療和化療,毒性不強,已經一年多了,變成基督徒、生了孫子,體重加了十磅,幾十年靠安眠藥睡眠不再,每天保持笑容和感激。按統計,她這個病從開始,頂多只應有兩年預後。退休後來到的社區遇見一大堆在主內的弟兄姐妹,才真正看到的「安慰劑效應」幾乎是百分之一百。一位得第四期肺癌的弟兄已經吃標靶治療5年,還是可以來回東西岸;一位年到80的是骨髓癌,經過骨髓移植、化療,已經10年了,目前是靶向治療;一位女士第四期卵巢癌已經用化療完全治愈,快一年了,目前口服靶治療;另外一位為查經班服侍最得力的弟兄得到胰臟癌和原發肝癌,先用化療把CA19-9 降下來,忍受了每兩個禮拜五種不同化療藥總共六個月,一個禮拜前開大刀把所有癌瘤通通拿掉,大部分胰臟、脾臟、一小部分肝都割掉了。他還是有糖尿病和心臟病的底子,開刀第二天就下床,三天後參加我們的Zoom查經。他的秘密是信! 信神移山開路、信醫生,喜樂永遠掛在臉上。我從來沒有看到過得那麼重症的人可以那麼輕鬆灑脫。安慰劑效應是可以擴大的,WE MAY NOT BE CURED BUT WE CAN BE HEALED。
-
2022-10-1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心在愛中,感到平安;活在當下,就是幸福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當醫師發現自己或摯友罹患重症時」。一位為同事所喜愛、病人所尊敬的醫師得到癌症,在治療療程完成後不久,發現復發而分享她對人生的諸多感觸。兩位高她一屆的校友深為她的演講與文章所感動,一位寫出如詩如畫的安慰之語,一位以身為癌症專家的經驗,分享親眼見證病人神奇康復的「奇蹟」。「醫病平台」一直希望能促進醫療團隊與社會大眾互相了解,如果本週這三篇文章讓讀者瞭解醫師本身或摯友面臨重症時的反應,與一般病人非常相近,也許醫病之間可以彼此更加瞭解,進而改善醫病關係。衷心希望這位好醫師在醫師好友的祝福下看到奇蹟的出現。1973年台大醫學院畢業後赴美,接受了婦產科專科醫生的訓練及認證後,我做了近四十年的婦產科開業醫,於2020年退休。2021年四月診斷出膽囊癌,經過兩次手術及六個月化療,原來復原良好,可是僅停藥三個月後就見癌症復發,腹腔內擴散,已經不能再用手術割除,自五月開始兩種化療再加一種免疫療法。退休前曾經應邀做美國癌症協會亞裔癌症年會講員。後來也參與義工的活動。今年9月17日在該會Relay for Life的年會中,以醫生和病人的雙重身分,受邀和大家做一點分享。我們參加Relay for Life的活動,對已打完美好一仗的親友,獻上追思;對正在戰場上的病人們,送上鼓勵;而對戰勝病魔的倖存者,敬致祝福。在每一個場景,我們用心學習,都能體會「心中有愛,感到平安;活在當下,就是幸福」。生老病死,是必經之路。我們都希望長命百歲,但也不能不面對自己在世寄居,總有一天,我這客旅必踏上歸途。當天也是陳瑤畑女士(Louise Chen)追思禮拜的日子。她是與我併肩作戰的癌友。她患的是膽管癌,和我所得的膽囊癌位置上算是鄰居,治療方法也相似。她發病在三年前。我剛得病時她就來看我,親手烹調了美味的米粉及包子,並和我分享她的治療經驗。過去這一年半來,我見她忙於千橡教會的事奉,照顧主裡弟兄姊妹們,比大多數人都活得帶勁。8月12日我去醫院看她,也是道別。她在次日就進入居家臨終安養。談到她病中還精彩地幫助照顧別人,令人感動敬佩。她微笑說:「的確,這一生最後一段時間為主作工,似乎最具果效!」我也從她學到,無論時日長短,總還能積極的地「把握當下」。我的表妹夫Mark Agee在8月13日過世。當知道他的癌症已經擴散,而各種化療,放射線治療,及免疫療法已無效後,他和他所摯愛的家人們決定好好的把握著剩下來的日子。 他的小女兒在美國空軍官校,大女兒剛大學畢業,榮獲Fulbright Scholorship 到芬蘭留學。兩女兒都回到德州和爸媽一起過了彌足珍貴的暑假。還一起出外遊玩。當她們離開後,Mark進入了臨終安養Hospice的醫院, 在愛妻的守護下安然長眠。他們根據事前的安排,不要兩女再遠道回家奔喪,而是私人火化後,留待冬假期間再邀請親友們參加Celebration of life的追思儀式。Mark並未對他自己兩度艱辛抗癌而怨天尤人,反而對能有五年緩衝期,使他得見品學兼優女兒們完成高中及大學,度過一個個重要里程碑而充滿感謝。全家最後相聚,在愛中告別。去後則不用繁瑣儀式打擾親友。這也是把握當下,享受餘生的典範。至於今天還在接受治療的癌友們,包括我自己,雖然身體上會因病痛或治療副作用而有不適,至少可以數算以下的恩典:享受到關懷和愛護這一年半以來許多人寄來書信,許多人送來美食,許多人為我禱告。甚至許多癌友向我分享他們的經驗。九十八歲高齡的江媽媽,及八十二歲高齢的吳媽媽常親自為我及其他病友愛心烹調。散居各地的昔日同窗(台大1973同學們)Line上為我會診,中學及小學同學們結伴遠道來訪,加上教會大家庭每週查經,禱告及線上禮拜。從前的同事和病人常常問候。好友Carol恰是Event planner,還細心組織朋友們的關懷,讓我有足夠的休息。這種種正能量,讓我感受到「喜樂的心乃是良藥,心中有愛就覺平安」。同時也學習到如果不聚焦在自己的病痛上,把愛和關懷傳播出去,為别人稍盡棉薄,可以更有雙向的療效。健康時許多事認為理所當然,失去健康時,只要有一點進步(例如今天不痛,胃口較佳,精力較旺)都覺得蒙福自己四十多年忙於事業,對家庭多有虧欠。而現在外子每天親自照顧我的生活起居,兩個兒女全家每週來訪,三歲到九歲的4個內外孫兒女令我忘憂。舍弟舍妹每天探視或電話問候。並籌備週詳地帶我旅遊。手足之情,猶勝兒時。而在美國各州及台灣的親友們時時問候,比未生病前更感受到可貴的親情。我何其有幸!我有一位台大學長洪幸雄外科醫師,在他夫人診斷得了肺癌後,夫妻倆一年之內,嚐遍了洛杉磯米其林星級餐廳! 鶼鰈情深地共享餘生!喜歡念的書,喜歡吃的食物,喜歡去的地方,喜歡見的人。覺悟到可能時日無多時,會比較積極地把握當下,享受人生。把握當下過這樣的日子,此生已知足。疫情中的收穫——遠程參與COVID-19的疫情,觀光旅遊餐飲都大受影響。未能一償夙願時,我們可以唸唸宋朝大詩人蘇軾生平所做最後一首詩,寫給他兒子的:「廬山煙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心心念念的美景,跋涉相尋後發現也不過如此。心中有愛,處處都是美景!但是在疫情期間,聯絡方法也推陳出新,有革命性的改變。如用視訊開會,上班,學新知,看節目。包括參加今天的盛會。連看醫生門診都不必實體接觸了。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疫情期間每日一劇,免費線上觀賞超過一年,我有位好友林美珍,就給病中的我每日遠程上歌劇課。欣賞了超過一百齣,豐富了我的生活。對於身體虛弱、行動不便的病人們,遠程參與,反而更能把握當下,善用時間!「與癌共存」被譽為冠狀病毒之父的賴明詔醫師 /USC教授及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一生研究病毒,也兼及致癌的基因。提出「與病毒共存」的新理論。這觀念也可以應用到癌症,即使不能完全消滅癌症,我想在各種療法各有千秋,也各有局限的今天,「與癌症共存」,取得平衡,也許會是一種選項。我的好友Betty Yean,幾年前肺癌復發時醫師告知預後不佳,建議她兒子婚禮提前。不能等到六個月後。十年後的現在,雖然她還在用藥治療,但她生活如常,已有兩個上小學的小孫女們!我退休前收到一位病人Mrs H來信,二十年前我診斷了她的第三期卵巢癌,也參與她的手術。然後化療。當時預後也不佳,知道她搬離LA,久無音訊。所以接到她的來信頗為驚喜。 她告訴我說她安然存活,且那天是她九十三歲生日,特此告知。這樣的案例已經屢見不鮮,感謝默默從事醫學研究的工作者,一步一腳印地累積經驗。但願醫學的進步,不在延績生命長度,而在提昇生活品質。身為醫師,深感生命的奇妙,越來越不敢誇口科學萬能,只能謙卑地學習終身!在此恭喜戰勝癌症的朋友們,你們浴火重生,對生命必有更深的理解和珍惜。盼望你們多做分享,造福他人。「心中有愛,就是平安;活在當下,就是幸福」。
-
2022-10-02 焦點.健康知識+
天竺鼠車車是真的!為何科學家要教老鼠學開車、教綿羊辨識人類面孔?
動物對人類健康促進的協助愈來愈廣泛,已知經訓練的狗狗,可以準確聞出癌症、新冠肺炎患者。近期科學家發表的研究,是了解蜜蜂的腸道菌如何影響他們的記憶強度,作為了解人類記憶運作的參考。其他研究還有引導螞蟻聞出癌細胞、教老鼠開微型汽車、訓練綿羊辨識人類面孔。教蜜蜂踢足球、辨認花朵顏色用蜜蜂聰明的小腦袋,研究人類記憶問題。蜜蜂每天必須記住很多東西,讓他們在離家數公里採蜜後,還能找到回家的路。2017年的研究,科學家訓練蜜蜂踢足球,將一個豌豆大小的球移動到球門裡,以藉此獲得一滴花蜜。實驗結果證實蜜蜂可以記住人臉、會計數--通過計算來定位他們的蜂巢。最近的研究著眼於腸道細菌是否與記憶相關。團隊在實驗室裡放置十種不同顏色的人造花朵,其中五種顏色包含「蜂蜜獎勵」,另外五個顏色的花朵則沒有,實驗假設蜜蜂能靠蜂蜜獎勵記住這些花朵,三天後再進行測試。其中一組蜜蜂的飲食裡添加乳酸桿菌,此桿菌也存在人類腸道中,被認為與較好的記憶力相關。結果證實補充乳酸桿菌的蜜蜂,用蜂蜜獎勵找到特定花朵的能力提高20%到25%。過去認為昆蟲的大腦很小,只有很低的學習能力,研究發現蜜蜂的學習能力其實很強。「牠們的大腦如針頭那麼大,只有一百萬神經元(人類大約有850億個神經元),使用蜜蜂進行實驗,可以在一個不太複雜的系統中,解決有關記憶的問題。」倫敦瑪麗王后大學感覺與行為生態學教授Lars Chittka說。教老鼠學習開車了解移動或空間技能,如何隨著年紀改變。美國里奇蒙大學(University of Richmond)行為神經學家Kelly Lambert訓練老鼠駕駛微型汽車。讓老鼠透過學習推動左右移動的桿子,開著汽車去吃零食。Lambert說,「我們最近停止用零食引導,但老鼠仍繼續開車,看起來似乎很享受。」這些發現可能有助科學家了解移動或空間技能,如何隨著年紀而改變。讓螞蟻嗅聞癌細胞讓學習速度比狗更快的螞蟻,找出可能的患者。今年3月,法國研究人員在iScience雜誌上發表一項研究,顯示他們已經知道如何訓練螞蟻檢測癌細胞。「細胞就像小型工廠,它們需要燃料,並且會產生廢棄物,而螞蟻擁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嗅覺,可以檢測到癌細胞釋放的特定廢棄物。」動物行為研究員、實驗的主要作者Baptiste Piqueret教授說。螞蟻被放在一個含糖溶液的空間中進行訓練,旁邊放置卵巢癌患者的細胞。當螞蟻吸取含糖溶液時,會同時嗅聞到癌細胞的氣味,進而將兩者聯結起來。科學家說,未來期待能透過汗液或尿液,讓訓練有素的螞蟻找出可能的患者。Piqueret教授說,雖然狗已被訓練來檢測COVID-19感染,甚至能提醒主人血糖即將下降或癲癇將發作,但「螞蟻的學習速度快得多,只需要幾分鐘而不是幾個月。」教綿羊辨識人類面孔了解阿茲海默症等疾病的認知問題。2017年發表在《皇家學會開放科學期刊(Journal 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的一項研究,綿羊經訓練後可以辨識人類的面孔。實驗中,當綿羊從兩張照片中挑出名人的臉(包括知名女星艾瑪‧華森和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時,會獲得食物獎勵。研究人員希望藉著綿羊辨識臉孔的能力,如何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化,以了解阿茲海默症等疾病的認知問題。之所以選擇綿羊,一是因為牠們的壽命相對較長,平均為10~20歲,且大腦和人類一樣複雜,「更重要的是,至少有16個遺傳疾病來自與人類相同的基因,包括亨丁頓舞蹈症。」主要研究者劍橋大學神經生物學教授Jenny Morton說。他表示,人類在這些情況下的認知能力下降很難衡量,這項研究提供了一種監測能力變化的方法。 資料來源/英國每日郵報
-
2022-08-31 養生.聰明飲食
有片|遠離婦科疾病、平衡女性荷爾蒙兩類食物搞定!
妳常為經痛、經期不規律所苦?醫生老是開止痛藥也無效?如果長期忽略,隨著年齡漸長,小心婦科疾病找上門!在婦科疾病中最常見的就是乳癌、子宮頸癌及卵巢癌,而從相關醫學研究中已證實是與體內雌性激素,亦即女性荷爾蒙失衡有關。根據美國自然醫學醫師林侑融博士的臨床發現,許多婦科女性患者檢測出來都有荷爾蒙失衡的狀態,在含量過高之下導致細胞被荷爾蒙過度刺激而長出腫瘤。因此如何代謝掉過多的荷爾蒙,即所謂的解毒,林侑融博士教大家必吃兩類食物,從根本解決體質問題,才能擺脫婦科疾病,趕快點開影片觀看!這兩樣食物便是纖維質和有解毒功能的食物。研究指出高纖飲食可以降低體內過多的游離性雌激素,但統計顯示許多人一天是吃不到5克的纖維質。林侑融博士建議大家最好確實做到衛福部公布的健康五蔬果,如果有特殊疾病如子宮內膜異位或慢性病等急需調整體質的需求,更可以一天吃7~9份蔬果,將體質逆轉回來。林侑融博士說明從臨床上發現許多婦女患者是從20多歲有經痛,但沒有徹底從體質結構性上去解決,直到30~40歲後開始子宮、子宮頸、卵巢先後出問題,40~50歲的時候就發現自己得了婦癌。因此,她強調無論哪個年齡層的女性都應該要重視婦科體質的觀念。想了解更多健康資訊?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每天健康五蔬果,婦人病散去!原始影片美國自然醫學醫師林侑融博士YT 美國自然醫學醫師林侑融博士FB美國自然醫學醫師林侑融博士IG延伸閱讀午睡太久會變笨?做對兩件事越睡越健康!走路膝蓋痛?床上運動七分鐘鍛鍊大腿肌力!「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8-28 癌症.乳癌
乳房纖維囊腫不等於乳癌病變!發生原因、診斷及治療方式,一次告訴你
乳房摸起來覺得有點硬硬的,不再是柔軟觸感?不論是纖維化或乳房囊腫,都稱為纖維囊性變化。超過90%的女性有纖維囊腫的變化,多半發生在30~50歲,纖維囊性變化在育齡期最常見。乳房纖維化:纖維化是結締組織在胸部形成纖維,纖維化區域摸起來有彈性且堅硬。乳房囊腫:乳房在承受刺激下,分泌物會比較多,也容易產生一些水泡,單一水泡叫「水囊」又稱為「囊腫」。在30-40 多歲的女性中最常見,但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的女性身上。每個月荷爾蒙變化導致囊腫變大且變得疼痛,在月經期之前更為明顯。液體開始在乳腺內聚積時,由於太小而無法察覺出,當液體繼續聚積,會發展成大囊腫,可以輕易感受到,並且可以大到1-2 英寸(2.54-5.08公分)。纖維囊性變化診斷多數情況下,纖維囊性變化根據症狀來診斷,例如乳房腫塊、腫脹、壓痛或疼痛。這些症狀在的生理期之前通常會更嚴重,並且在月經週期的不同階段發生變化(例如腫塊變大或縮小)。如果有疑慮,擔心是惡性腫瘤,一般會進行乳房超音波檢查,確認腫塊是否為是否有液體。纖維囊性變化會影響離患乳癌風險?乳房纖維化和單純的囊腫都不會增加,日後離患乳癌的風險;複合性的囊腫和實性腫塊有可能會增加日後離患乳癌的風險,但還是要取決於組織檢查結果。纖維囊性變化的治療多數有纖維囊性變化且沒有惱人症狀的女性不需要治療,但醫師可能會建議密切觀察變化。如果有輕微不適,可以透過合身、支撐性胸罩、加熱或使用非處方止痛藥來緩解疼痛。飲食上避免咖啡、茶、巧克力和含咖啡因飲料,對於乳房症狀會有所改善。雖然目前還有沒研究尚證實咖啡因與囊腫的關聯性,但許多女性在嘗試過後覺得對症狀有所改善。乳房腫脹對女性來說是惱人的事情,醫師建議要緩解症狀可使用非處方止痛藥,像是對乙醯氨基酚(Acetaminophen)或布洛芬(IBUPROFEN)。有人建議補充維生素或植物萃取保健食品可能會緩解症狀,但到截至目前為止,尚無證明是有幫助得,如果大劑量服用,還可能產生副作用。有嚴重症狀的女性,醫師會開荷爾蒙,例如口服避孕藥、他莫昔芬(Tamoxifen)或雄性荷爾蒙(Androgen),不過也要注意可能產生副作用。如果乳房症狀沒有改善或持續惡化,記得務必尋求專業醫師評估及治療,以免耽誤治療黃金期。卵巢癌經常被稱作『婦女隱形殺手』,澳大利亞卵巢癌協會(Ovarian Cancer Australia)提出卵巢癌警示症狀!盤點~婦女必做5大健檢項目......https://bit.ly/3oOQpy0
-
2022-08-14 醫療.婦產科
更年期愈晚愈好,代表卵巢機能很正常?婦產科醫師詳解更年期迷思
女性停經前後,身體出現各種改變,一方面要適應,另一方面對更年期仍充滿迷思。例如,更年期是不是來得愈晚愈好,這是否表示卵巢機能正常?而早早停經的人,一定衰老得比較快嗎?迷思1:更年期是不是來得愈晚愈好,表示卵巢機能正常?國泰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蔡亞倫說,女性更年期來得晚,不一定表示卵巢機能正常,可能原因是女性初經於國中才來,同時又合併多囊性卵巢,排卵機制受到影響,且卵子數量較多,而比一般女性延後約三至五年停經。蔡亞倫說,另有部分女性52、53歲停經,卻開始自行服用荷爾蒙補充品,導致60歲才停經,他提醒,如此可能會增加罹患子宮內膜癌、卵巢癌及乳癌風險,建議服用荷爾蒙補充品前,應先諮詢醫師,了解有無相關家族史,再評估是否適合服用。新光醫院婦產科醫師何震宇則說,女性中約有5%停經較晚,確實有可能延後至60歲,這與體質有關,有可能是卵巢功能比其他女性好,但也有可能是初經13、14歲才來,停經時間也會延後。迷思2:早早停經的女性,一定是衰老得比較快?「過早停經的女性,確實衰老得比較快。」蔡亞倫說,女性40歲前停經稱為「卵巢早衰」,此時卵巢無法製造女性荷爾蒙,而開始出現骨質疏鬆、夜間盜汗、熱潮紅、情緒易怒或暴躁、睡眠品質不佳等。蔡亞倫表示,若有子宮內膜癌、卵巢癌及乳癌家族史,或有吸菸、有血栓風險的女性,不適合使用天然荷爾蒙藥物緩解症狀,而須改用植物性荷爾蒙補充品改善症狀。何震宇指出,卵巢早衰原因可能是卵巢曾經受傷、手術,或受遺傳、放射線、環境毒物等影響。缺乏女性荷爾蒙保護,可能讓血管內膜硬化、失去彈性,增加罹患高血壓機會,一旦全身血液流通不佳,也可能造成身體衰弱,並增加罹癌機會。迷思3:更年期前後的不正常出血為正常反應,不用太擔心?蔡亞倫說,女性更年期前後可能出現不正常出血,如果發生在停經前,可能原因是月經天數或周期改變所致。不過,若是停經後不正常出血,尤其是停經一年後,再有出血情形,最有可能的三大原因,第一是萎縮性陰道炎,其次是子宮頸息肉、子宮肌瘤等,最後是子宮內膜增生、子宮頸或子宮內膜癌等,此時應速就醫檢查。更年期前後不正常出血原因多為良性反應,如缺少女性荷爾蒙,導致陰道壁變薄、乾澀,容易引起感染、發炎、出血,此時可透過骨盆腔、尿液檢查,如果是感染細菌、黴菌,需用相關藥物治療,痊癒後再以荷爾蒙藥物、軟膏,或將玻尿酸灌入陰道等方式,緩解陰道乾澀及增加彈性。如果要確認有無子宮頸息肉、子宮肌瘤等,蔡亞倫說,須經內診檢查子宮頸有無息肉、破皮、發炎、糜爛,或有無感染人類乳突病毒,並可經由子宮頸抹片檢查是否罹癌,同時可合併陰道超音波、子宮鏡等,檢查子宮體與卵巢有無息肉、肌瘤、卵巢囊腫等,再依不同症狀加以治療。迷思4:使用荷爾蒙療法可緩解更年期不適症狀,但也有致癌風險,能免則免?蔡亞倫說,女性更年期使用荷爾蒙療法,可以緩解不適症狀,但不建議一直使用,如果服藥一、二年後,症狀已慢慢改善,或於過度期後,約55歲就可以慢慢減藥。如果服藥期間發現有巧克力囊腫、子宮內膜增生等情形就須停藥。雖然目前有合成黃體素藥物,可能會增加乳癌風險,但短期使用沒問題,停經後10年內都可以使用,但若年齡已逾60歲就不建議用。何震宇說,臨床緩解女性更年期不適,多須依個人不同症狀,給予不同治療方式,若使用荷爾蒙藥物,常須三至六個月後,才會慢慢看到效果。迷思5:更年期女性常有陰道乾澀不適,應減少性行為?禾馨民權婦幼診所院長陳保仁說,女性停經後常引發陰道狹窄,而出現陰道乾澀、出血、疼痛等症狀,此類型稱為「乾太太症候群」。想要緩解陰道乾澀,可採用健保給付的陰道荷爾蒙凝膠,效果十分穩定,但需使用三個月以上,才有機會改善八成症狀;也可採用自費陰道雷射治療,讓陰道恢復緊實、彈性,但陰道雷射第一年須做三次,自費6至7萬元,第二年也要做一至二次,花費約2至4萬元,每次治療15至20分鐘。蔡亞倫則說,女性停經後若反覆陰道發炎,或自然產後容易漏尿,常引起尿路感染等,為減少陰道感染,可以採用陰道雷射,同時合併藥物,應有相輔相成的效果。但如果陰道持續有灼熱感、乾澀等不舒服情形,建議減少性行為次數,降低感染、發炎機會。
-
2022-08-12 醫療.消化系統
感染困難梭菌猛腹瀉 長庚「微菌叢」治癒
困難梭菌相當棘手,感染者會不斷腹瀉,一天可以拉到20幾次,難以治療,甚至使用三線抗生素治療效果仍有限。長庚醫院透過「微菌叢」治療法,從人體糞便提取良好的菌液,注入感染者大腸中,重塑腸菌生態,目前已成功治療超過100位病人,成功率高達九成,病況獲得大幅改善。微菌叢治療問世前,面對困難梭菌可說是束手無策,林口長庚醫院胃腸科副教授李柏賢表示,困難梭菌重症患者死亡率高達二成五,有病患用到三線抗生素仍無法改善狀況。一名52歲女性罹患卵巢癌末期,接受化療時因感染困難梭菌,造成嚴重腹瀉,一吃就拉,無法進食,一天拉20次以上,甚至拉到脫水昏倒在廁所,化療因此被迫中斷4次。李柏賢說,個案直到接受微菌叢治療後,第二天就不再腹瀉,並繼續接受化療,困難梭菌未再復發,化療狀況穩定,腫瘤控制愈來愈好。器官移植者感染機率相當高,高雄長庚胃腸科副教授蔡明釗說,肝臟移植患者因使用抗排斥藥物治療,困難梭菌感染機率較一般人增加10倍,高雄長庚累計有6名肝臟移植病人感染困難梭菌,經過微菌叢治療後康復,治癒率達到八成八,未出現其他併發症。微菌叢治療的菌源多選擇年輕大學生作為糞便捐贈者,並經過詳細調查用藥、旅遊史等50多項檢測後,糞便在3個月內進行純化、蒐集分辨、離心過濾處理後,提取有效菌液,儲存在微菌銀行中,當病患需要時,才進行解凍,即時提供給病患,交由內視鏡治療中心進行治療。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表示,長庚的微菌中心負責製備、儲存,只要全台各地的長庚分院有病患需要,都會透過冷鏈系統送達,提供最即時性的醫療服務。目前已和澳洲的BiomeBank簽定MOU合作備忘錄,希望在台研發出口服的治療藥物,造福更多病患。
-
2022-07-28 癌症.癌友故事
「身體每一個地方都在失火」妻卵巢癌4期救不回,婦產科名醫王樂明親站手術台落男兒淚
婦產科名醫王樂明日前上節目《新聞挖挖哇》,淚曝40歲的妻子罹患卵巢癌4期,「身體每一個地方都在失火」,第1次手術時他親自站上手術台,碰到最難的決定,讓身為醫師的他感到很無力。王樂明7/14在臉書PO文表示,妻子已經辭世,謝謝所有陪伴她走完最後一段路的人。 王樂明在節目中透露,妻子在4月時有肚子悶痛、頻尿的症狀,他當下判斷應該只是泌尿道感染,沒想到之後接連出現下背痛等症狀,吃藥都不見緩解,原本妻子不願意做進一步的檢查,但王樂明硬是把老婆帶往醫院照超音波,「一看那個影像就知道完了」。 隨後王樂明為妻子安排包括電腦斷層、正子攝影等檢查,發現7公分大、形狀不規則的腫瘤,且身體多處包括骨盆底的淋巴、主動脈、腸子腹膜、乳房上方都疑似有轉移,決定盡速開刀。 王樂明說,第1次手術決定親自上陣,主動脈上的腫瘤讓他面臨一生中最困難的抉擇,若不開,極有可能再度復發,若決定動刀,一不小心割到大動脈,妻子可能就在手術檯上走了,僅管他經驗豐富,面對親人的生死關頭,還是忍不住落下男兒淚,「其實我不知道該怎麼辦」。後來還是決定開掉,「運氣還不錯,整個都弄好了,手術還滿成功的」 只是沒想到,在進行後續的治療中,遇到種種難題,在引流時發現內部出血,做了第二次手術找出血點,之後又歷經敗血症、腸子沾黏感染、顱內出血、腎功能異常等問題,每碰到一個就要暫停化療至少2週,腫瘤又再長回來了。王樂明形容,像是有個無形的力量,「每次準備要攻擊這個腫瘤,它就會先攻擊你」。 王樂明表示,當時妻子在加護病房裡已經沒有意識,身體器官都在退守,到後來他已經不看抽血數據,因為「所有報告都把你推向谷底」,雖然理智上知道「完了,哪裡還有什麼藥可以打」,但情感上卻不知道該怎麼向老婆開口,也無法跟妻子談「最後心願」,坦承半夜回到家還是會哭。 王樂明說,妻子從4月29日第1次開刀至今還不到3個月,他的生活卻已翻天覆地,也感覺西醫可以為妻子做的治療已經走到瓶頸,於是跑遍各大廟宇為她祈福。「兩個多月了,我真的好累好累,晚上睡在妳以前的床位,眼淚滴滿枕巾,心力交瘁…」,讓人十分不捨。 遺憾的是,王樂明7月14日在臉書透露,妻子已過世,「凌晨2:49分,妳真的長眠了!拔除身上所有管路,及所有引流管,換好所有的傷口敷料。清理身體!這一刻妳恢復健康的身軀,無病無痛,跟著佛祖去修行吧!」 王樂明要大家放心,「我很好!不用擔心我,只是仍需要整理情緒」,他也謝謝在這段時間裡,曾經陪伴他與老婆人生最後一段路的所有人。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她罹精神病、善忘,卻60多歲看起來像30歲!擁有忘記智慧,活在自己快樂裡,好過活在別人眼裡.單身即地獄,但失和的婚姻才像十八層地獄!雪兒:熟齡後當個驕傲單身狗,好過硬湊做堆前世冤家 .「一輩子跟活死人沒兩樣!」他聽爸爸話當公務員,臨終卻抱憾…子女成年後,接納與欣賞就夠了
-
2022-06-30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蟬聯40年死因冠軍 「老化+低溫」導致死亡率增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今公布2021年死亡統計,去年死亡18萬4172人,較109年增加1萬1105人,10大死因由癌症蟬連40年榜首,去年奪走5.1萬條生命。統計處副處長劉訓蓉分析,癌症時鐘又快轉了20秒,平均每10分10秒就又一人死於癌症;65歲以上人口快速增加、去年1月低溫天數較多,是去年死亡人數增加較多的兩大原因,導致去年出現2016年霸王寒流後「死亡率及標準化死亡率」首次同時增加2021年10大死因排名依序為癌症、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劉訓蓉指出,與前一年相比,高血壓性疾病排名由第7名升至第6名,事故傷害則降為第7名。劉訓蓉表示,十大死因死亡人數合計14萬1,123人,占總死亡人數76.6%,與109年相較,110年死亡人數除肺炎減1.4%外,餘均呈增加,以高血壓性疾病(+17.6%)、糖尿病(+11.0%)、慢性下呼吸道疾病(+10.3%)增加較多。2021年癌症死亡人數為5萬1656人,86%集中於55歲以上族群,已連續40年居首。劉訓蓉表示,去年每10分10秒就有一人死於癌症,較前一年加快20秒,平均每天142人死於癌症。十大癌症順位同2020年,依序為(1)氣管、支氣管和肺癌(2)肝和肝內膽管癌(3)結腸、直腸和肛門癌(4)女性乳癌(5)前列腺(攝護腺)癌(6)口腔癌(7)胰臟癌(8)胃癌(9)食道癌(10)卵巢癌。110年癌症死亡人數為5萬1,656人,占總死亡人數28.0%,死亡率及標準化死亡率亦相偕增加。就年齡觀察,110年癌症死亡有8成6集中於55歲以上族群,65歲以上癌症死亡人數較109年增1,531人(+4.7%);0-64歲則減36人。有關不同年齡別死亡率,劉訓蓉指出,近5年65歲以上人口每年約增16至17萬人,受該年齡層口快速增加影響, 死亡人數隨之增加,但觀察65歲以上每10萬人口死亡率,2016至2020年是呈逐年下降趨勢,2021年雖微幅增加,仍是近年次低。至於較年輕族群,劉訓蓉指出,2020年1至24歲死亡人口以事故傷害居死因首位;25至44歲以癌症與自殺居前2名;45歲以上則以癌症與心臟疾病居死因前2名。不過,整體自殺死亡人數及死亡率已連續4年呈下降趨勢。
-
2022-06-26 癌症.攝護腺癌
50歲後開始有不適症狀 攝護腺肥大會變成攝護腺癌嗎?
50+的女性由於年齡增長,骨盆腔內的生殖系統器官就要定期關注健康狀況,以免發生癌變而不自知,例如:卵巢癌、子宮內膜癌、子宮頸癌。那麼如果問到當男性年齡超過50歲以後,骨盆腔有沒有也需要注意避免癌變的地方?答案是:有,就是攝護腺癌!攝護腺癌與這些因素相關 家族史風險飆攝護腺癌是一種男性專屬癌,近年我國老年人口增加及飲食習慣西化,攝護腺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都有逐年成長的趨勢,衛福部統計108年國人十大癌症發生排名第6;109年國人十大死亡癌症排名第5。健康管理醫院錢政平副院長指出,攝護腺為男性生殖系統的一部分,攝護腺癌發生率會隨年齡增加,發生的原因可能與年齡、荷爾蒙、種族、食物和環境有關,其中若有家族史或偏愛高脂飲食的人,罹患的機率會比一般人還大。早期無症狀 易被誤認攝護腺肥大但最令人擔憂的是,攝護腺癌雖是一種進展相當緩慢的癌症,但問題在於早期都不會有症狀,即使有症狀也非常容易被誤認是因良性攝護腺肥大所造成的不適,因此很容易錯過黃金治療時機,是男性容易忽略的健康殺手。攝護腺癌若能早期發現五年存活率可達到90%以上,十年存活率約為 60-70%,但若等到癌症已轉移到骨骼或其它部位才被發現,預後存活則被大打折扣,平均存活期約為2-2.5年。攝護腺肥大與癌變無關 定期檢查防憾事發生錢政平補充說明,攝護腺肥大是攝護腺的良性增生,國人有大約一半的男性朋友當年齡超過50就會有攝護腺肥大,會發生像排尿中斷、排尿時間長、尿速變慢或頻尿等問題。而目前針對攝護腺癌常見的篩檢方式除了傳統的肛門指檢之外還有前列腺抗原驗血檢查(PSA)血液檢測。值得注意的是,攝護腺肥大其實與罹患攝護腺癌並沒有關連,若有攝護腺肥大問題者不需太過恐慌是否會發生癌變。延伸閱讀:·男性都該看!降低罹攝護腺癌「7方法」曝光 經常性交、手淫也有幫助 ·夜間狂跑廁所、尿甩不乾淨...小心男性隱形殺手! 醫揭 「攝護腺異狀」:這些人都逃不掉
-
2022-06-22 癌症.乳癌
乳癌成文明病每36分鐘增1例 妙齡女4大問題釀病纏身
乳癌逐漸成為「文明病」之一,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統計,去年全球乳癌新增病例數,首度超越肺癌,成為全球最常見癌症。醫師指出,除遺傳性乳癌、老化等,年輕女性因晚婚或未生育,及抽菸喝酒、不健康飲食、缺乏運動及肥胖等4大生活型態問題,加劇乳癌發生。世衛指出,乳癌為女性最常見癌症,2020年將近70萬人死於乳癌。衛福部109年死因統計,有2655名女性死於乳癌,平均每天7.3人死於乳癌,是婦女癌症死亡率的第3位;108年癌症登記年報資料顯示,新診斷乳癌個案為1萬4856人,是婦女癌症發生率的第1位;平均每36分鐘有1名女性罹患乳癌。造成乳癌的危險因子包括:老化、基因變異、生育因子(初經早、停經晚、未曾生育、晚生育、未曾哺乳等)、具有乳癌家族史、相關病史(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等)、抽菸、飲酒、不健康飲食、缺乏運動及肥胖等。其中菸、酒、飲食、身體活動等因素,可以透過健康的生活型態加以預防。根據美國癌症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指出38%的乳癌是可以被預防,同時呼籲女性朋友們在年輕時就要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包含:飲食均衡、規律身體活動、維持理想體重、遠離菸酒等致癌因子、適時釋放自我的身心壓力等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台北榮總外科部主任曾令民表示,乳癌逐漸成為「文明病」之一,觀察全世界愈發達如歐美國家,其乳癌新發生數是緩步增加,每年約以3到5%幅度成長;台灣每年新增1.4萬名新診斷乳癌個案,發生中位數也逐漸老化,趨近西方,至今未見下降趨勢。曾令民表示,各年齡層女性發生乳癌比例皆增加,若觀察20、30歲女性族群,因不少職業女性晚婚、未生育,即產生危險因子,且加上酒精、菸品、精緻飲食等不健康生活型態,加上不運動、肥胖等,導致乳癌發生機率增加。國內女性生育第一胎平均31歲,曾令民說,乳癌患者完成必要治療後,仍須服藥5至10年,若30歲罹患乳癌,治療完成大多超過40歲甚至45歲,他呼籲年輕乳癌患者,治療前應評估是否做生育力保存,包括凍卵、卵巢組織保存等,避免啟動治療計畫後影響生育力。預防乳癌,可透過乳房X光攝影,偵測乳房的鈣化點或微小腫瘤,發現無症狀的零期乳癌;根據我國實證研究,大規模篩檢能降低41%的乳癌死亡風險,並減少30%的晚期乳癌發生率。根據104至108年新診斷乳癌的5年期別存活率,第0期及第1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逾94%,但是第4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僅約35%。曾令民表示,另針對遺傳性乳癌,目前多以預防性切除乳房並定期追蹤,避免引發罹癌風險,不過國際藥廠正積極研發治療藥物,未來有機會透過藥物改善治療效果,抑制癌細胞不易惡化,提供患者除預防性切除以外更多治療選擇,但仍需評估藥物費用及副作用。國健署提供45歲以上至未滿70歲女性,或是40歲以上至未滿45歲具乳癌家族史的女性,均可接受政府補助的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女性朋友們可下載「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健康存摺APP」,或攜帶健保卡至乳房X光攝影檢查醫療機構,先確定自己是否符合檢查資格。國民健康署核可220家「乳房X光攝影檢查醫療機構」與167家「乳癌確認診斷、治療醫院」,期望早期篩檢、確認診斷、進行治療。
-
2022-04-28 癌症.抗癌新知
要價不菲 細胞療法治癌 注意三要點
受癌症病患矚目的免疫療法,除了免疫藥物,細胞療法也備受關注。嘉義基督教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李育庭提醒,衛福部已核准通過的細胞療法,屬於輔助治療的一部分,由於價格不菲,建議病患謹記三要點:治療前與醫療團隊討論、了解收費狀況、選擇政府認證的GTP實驗室。利用自己免疫細胞來殺死癌細胞,是免疫療法原理,李育庭指出,目前細胞療法有兩種,一為基因改造的T細胞稱為CAR-T,可用於血液性癌症,但技術門檻高,屬於精準導彈療法;另一種是體外培養免疫細胞再輸回病人體內,目前以CIK免疫細胞為主,是利用免疫細胞大軍的人海戰術來殺敵。細胞療法是從病人的周邊血液中,分離純化出單核白血球細胞,逐漸活化並增殖成CIK細胞,當達到治療劑量後,盡快收集並回輸病患體內,用以對抗癌症,被核准用於標準治療無效的癌症病人與實體癌末期病人。目前衛福部已通過全台十餘家醫院,以細胞療法用於癌症治療,國內醫療院所多與生技公司合作,提供第4期實體癌「自體CIK免疫細胞治療」。嘉義基督教醫院與沛爾生醫合作,嘉基內科部長李明陽指出,病患應深入了解該醫院所合作的生技公司是否合格,並有取得GTP認證,以及培養自體CIK免疫細胞的能力,才能更全面了解細胞療法。嘉基取得的適應項目含括了台灣常見的肺癌、肝癌、乳癌、大腸直腸癌、胰臟癌、胃癌、卵巢癌、惡性黑色素瘤、子宮頸癌、腎臟癌、膠質母細胞瘤、鼻咽癌、食道癌,可治療的癌別廣泛。由於CIK細胞壽命有限,因此需要反覆多次輸注,而且價格並不便宜。目前,衛福部也要求醫院需與病人詳細說明收費方式。以嘉基為例,細胞療法會進行六次輸入治療,每次施打後再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