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1 科別.精神.身心
搜尋
免疫系統
共找到
1293
筆 文章
-
-
2020-06-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中醫治療本月納入新冠肺炎指引 平均8至10天可改善病情
中藥也有助治療新冠肺炎。新冠肺炎全球疫情未減,中國、韓國紛紛投入中藥療法研發。國內研究團隊發現,多數患者展開中醫介入治療後,有助緩解發燒,穩定心跳、血壓。而衛福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所擬《新型冠狀病毒病中醫臨床分期治療指引》,也已通過衛福部審核,並於6月1日公告。中醫師公會全聯會,今上午舉行「中醫參與新冠肺炎治療及中醫防疫新生活」記者會,並高呼「中醫Can Help」。國家中醫藥研究所所長蘇奕彰指出,研究團隊沿用2003年SARS治療經驗,針對輕症、重症、微重症、恢復期等四時期訂定4種處方,平均8天至10天可改善新冠肺炎病情。蘇奕彰說,我國中醫藥國家隊研發,今年4月起在三總等國內幾家有中醫部的大型醫院,運用臨床用藥基礎研究,展開中西醫合併治療;發現中藥能改善病情、阻斷新冠肺炎朝重症發展,同時減少重症後肺纖維化等併發症,並緩解失眠、憂鬱、焦慮、腸胃及發燒等症狀。蘇奕彰進一步說,團隊也發現,某些中藥成分能與新冠病毒上的棘蛋白結合,可阻斷開鎖程序,不讓病毒複製,並抑制重症者「細胞激素風暴」,防止免疫系統失控、避免病毒感染。而針對中醫治療新冠肺炎,國家中醫研究所也曾多次討論,今年5月6日時,研商中醫納入《新型冠狀病毒病臨床處置暫行指引》並進行專家會議,而通過後於6月1日公告《新型冠狀病毒病中醫臨床分期治療指引》,內容也針對輕症、重症、微重症、恢復期等四時期訂定4種處方。蘇奕彰說,在上述多款中藥材能抗病毒複方中,其中「黃芩」在抗病毒占了重要角色,有清熱、瀉火解毒作用,是重要藥材之一,另外也發現2種中藥材有免疫調節功能。而在臨床也發現,患者同意中醫介入治療後,輕症患者平均8~10天就可以三採陰性出院。三總中醫部主任黃怡嘉也分享收治案例,表示分別收治年約七旬重症患者,本身有高血壓、胃潰瘍等共病,住院時出現發燒、咳嗽、血氧下降等問題,同樣有服用奎寧藥物,但出現心律不整、胸悶等問題,之後採用中西合併治療,症狀改善並於9天後解除隔離。
-
2020-06-10 科別.皮膚
摔車「犁田」傷口潰爛? 醫界公認處理標準要這樣做
21歲Ben騎機車「犁田」了,急診醫師說要接受清創。46歲何小姐小腿上有一個數月還不好的傷口,整形外科醫師也說明需要清創。60歲邱先生因為周邊血管疾病導致足部組織壞死,心臟血管外科醫師也說要清創。安南醫院整形外科王冠智醫師表示,目前「清創」已是全世界醫師所公認之傷口處理標準模式,並且廣泛應用在各國各外科間。王醫師指出,清創主要目的有三:去除感染壞死組織、去除生物膜、去除老化細胞,藉由以上三目標達成來促進傷口癒合,以下將跟大家說明這三項目標和傷口之間相關性。 1.去除感染壞死組織:當傷口存在著太多感染或是壞死物質時,我們體內免疫系統會第一個站出來對抗細菌、真菌和病毒侵襲,這是身體自然保護過程,但就像戰爭一樣,局部臨近組織通常會因此持續感染發炎腫脹疼痛,在此情況下傷口較難執行重建癒合的工作。2.去除生物膜:生物膜是『多種細菌聚集形成的聚落』,就是傷口上一層黃灰色薄薄的膜狀物,較難用棉棒擦拭去除。目前研究發現這樣的生物膜對於身體免疫力及一般換藥是有抵抗能力的。3.去除老化細胞:當傷口存在已久,與空氣接觸的部分細胞其分化增生能力會大幅下降,形成非活性細胞,如此一來傷口成長速度將會變得異常緩慢,這也是慢性傷口常無法癒合原因,因此藉由清創來清除老化細胞,可使底下活性細胞出現發揮傷口恢復作用,增加傷口癒合速度。 王冠智醫師亦表示廣義上的清創,除了大家所熟知之手術清創外,其實還有機械物理式、生物式、自體溶解式等其他清創方式。 1.機械物理式清創:也就是紗布換藥,單純紗布換藥其實也是有清創效果。當撕下紗布的瞬間,或多或少的壞死組織就隨著被撕下紗布而去除,是故換藥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良好清創傷口例子。2.生物式清創:目前在台灣比較少被提到,因為其主要方法就是使用『醫療用蛆』來做治療,目前國內尚無此療法來清創傷口。3.自體溶解式清創:使用蛋白質溶解傷口壞死組織、增進局部壞死組織代謝。目前已有部分傷口凝膠具備如此功能。當傷口不大或壞死組織量不多時,醫師可開立傷口凝膠來促進傷口壞死組織被移除,加速傷口回復。4.手術清創:一旦傷口過大、壞死組織過多或傷口骯髒菌落數過多時,手術清創是最好清創方式,多在醫療院所局部或全身麻醉下進行,透過醫師臨床判斷來清除不潔傷口異物、去除壞死組織,以好控制感染及促進癒合。(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傷口總是好得慢? 你的血管恐怕出大事了 切菜割傷手指塗優碘就好? 教你4個最新傷口照顧法
-
2020-06-09 養生.運動天地
上班久坐不利健康 草療開課健身推「辦公室運動」
上班辦公難免久坐,但長時間坐著維持同一姿勢太久,易造成肩頸酸痛及肌力不足,腰圍臀圍也會變大、體脂過高,對健康不利;衛福部草屯療養院以「辦公室也可以做運動」為主題找專家開課,教導在室內進行「肩頸脊椎肌群伸展運動」。草屯療養院指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為保持安全社交距離,並減少與人接觸,民眾減少去健身房,甚至戶外運動的頻率,待在家中或辦公室的時間變多,但防疫壓力加上久坐,對健康並非好事,因此請專業健身團隊開課推「辦公室運動」。草屯療養院職能治療科,辦公室工作久坐恐致腰圍臀圍變大、體脂過高,同一姿勢太久則易造成腰部及肩頸痠痛、僵硬,而坐姿不良更是導致腰椎、頸椎壓迫神經的主要原因,因此應避免久坐,就算在室內也該定時起身動一動。「CROSSFIT UltiLife」健身團隊因此指導醫院員工進行「肩頸脊椎肌群伸展運動」,透過「斜方肌伸展」、「脊柱伸展」、「脊柱扭轉」、「後側鏈伸展」、「前測鏈伸展」等運動,伸展肩頸、胸椎、腰椎肌群,增加肩關節活動範圍,減少上下背疼痛感。而「斜方肌伸展」就是,一手勾著辦公椅的一端,一手放耳朵上方,將頭部往側或前方輕拉。雙手置於頭部後側,將頭部下壓,手肘互相靠近。「脊柱伸展」、「脊柱扭轉」則是將雙手輕拉椅子後側,讓身體抬頭挺胸,後雙手逐漸向地面伸展,撐地後停留數秒。單手扶住椅背後側,側轉45度。「後側鏈伸展」、「前測鏈伸展」,透過站立後往前伸展雙手觸地,維持數秒,或雙手扶椅背,慢慢向後伸展。立姿雙手併攏向上伸展。草療職能治療科主任李慧玲表示,民眾可依個別狀況在辦公之餘,利用短短10分鐘空檔活動,每天固定幾分鐘練習辦公室運動,能有效率達到一定的運動效果,還可降低三高風險、增強體力、預防身體老化、改善情緒,並增加工作效率。草療院長藍祚鴻則表示,「防疫新生活」期間更要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睡眠充足及保持營養均衡,並維持適度運動及身心健康,讓體內免疫系統正常運作,才能預防疾病,因此鼓勵民眾多運動強身防疫,促進身體循環,增加自我免疫力。
-
2020-06-0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因疫情心情低落? 5食物助提振精神
疫情讓你心情低落?專家說,提振精神可借助「吃」,但要吃對東西,因為可幫助身體的食物,也可改善腦袋的世界觀,而且營養有助提升免疫力,而你心情差,可能就是免疫力低落所致。如下五種食物,專家說有助提振精神:一、鮭魚鮭魚富含omega-3脂肪酸,這是人體不會製造,但卻是緩解情緒低落的必要養分。我們全身的細胞,特別是腦細胞,外層的薄膜構成成分,就有omega-3脂肪酸,後者可減緩憂鬱症。鮭魚肉也是抗發炎食品。研究指出,身體發炎嚴重,可導致憂鬱症。二、黑巧克力研究發現,黑巧克力不但「補」腦、提振免疫系統,還「補」眼力。不過,也要吃成分對的黑巧克力,才有前述功效。專家發現,可可含量占70%的黑巧克力--最苦的那種--最有效,糖和牛奶成分只佔30%,吃起來可能苦大於甜。三、漿果水果屬均衡飲食不可或缺,其中,漿果對腦部特別有益。藍莓等漿果所含類黃酮(flavanoid)有調節心情、改善記憶、抗發炎等效用。四、波菜和羽衣甘藍 (kale)波菜和羽衣甘藍等深綠葉菜也富含omega-3脂肪酸,有抗炎作用,此外,綠葉菜裡面的鎂,對腦部運作以及心情調節,都功不可沒。五、杏仁杏仁的油脂是健康的油,能促進我們腦部的健康。最近的研究發現,杏仁也富含酪胺酸(tyrosine),能延緩認知能力的衰退。研究顯示,酪氨酸對高度緊張、嚴寒、疲憊、悲傷(親人去世、離婚)、長時間工作、缺乏睡眠的人有幫助,能把造成緊張的激素產量降低,減輕高度緊張導致的體重下降,也能增強體力和認知能力。
-
2020-06-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長久待在家會削弱免疫力?醫師給答案
新冠疫情期間長久待在家裡,許多人擔心免疫力會不會變弱?專家說安啦!困在家裡不會減低你的免疫力而使你更易受到病毒感染。在凡事都令人戒慎恐懼的避疫期間,家庭醫師卜燕(Natasha Bhuyan)的說法應該讓你放心:「沒有證據顯示,長期待在家裡會讓你的免疫力變弱。我們的免疫力是經年累月,由好幾個因素組成的,再說待在家裡也會接觸到屋內不同的病原體。」總之,沒和外人互動,不會減弱你的抗病能力。話雖這麼說,有幾點還是要注意。首先,太陽曬得不夠,不是保持免疫力的好方法,因為人體本來就需要陽光提供維生素D,才能正常運作。因此,散散步、騎腳踏車、到公園去,記得保持六呎社交距離,曬曬太陽,不失為吸收維他命D的好方法。如果你家庭院、陽台、頂樓夠大,那更應善加運用。2010年國家醫學圖書館期刊曾刊載研究報告說,每周曬幾次太陽,每次10到30分鐘就能吸收「保持健康」所需的維生素D了。其次,舉家避疫本身不是問題,擔心如何度過疫情,自找的心理壓力才是問題。心理學家希斯曼(Jared Heathman)說,壓力會讓血液裡面的腎上腺皮質醇(cortisol)量上升,降低我們的免疫力。皮質醇荷爾蒙不平衡,會讓血糖上升,打亂免疫系統,病毒入侵時,免疫反應就會慢下來。免疫系統應戰能力遲緩,對身體的不良效應百端,例如,佛羅里達州頭髮與頭皮雷射治療診所的主任山提諾(John Santino)指出,過去幾周,就有不少病患說他們頭髮掉得厲害。毛囊受損,出現假性斑禿(alopecia areata),可能就是過度緊張與壓力造成的。如何平衡心緒呢?卜燕建議正常起居、多吃新鮮食物、經常運動、每晚睡足8小時。寫日記、打坐也無妨,曬曬太陽更好!
-
2020-06-02 新聞.健康知識+
有辦法預測流感下一次大流行是何時嗎?專家這麼說
【文、圖/摘自商周出版《流行性感冒》,作者吉娜.科拉塔】病毒的致命武器陶賓柏格自己有一套假說,他並不認為單一種致命武器就可以讓1918流行性感冒變成史上最強的殺手。 他的第一個解釋,也是他比較偏好的假設是,這隻病毒是新的,跟年輕人之前所遇過的任何病毒都不相同,所以他們就沒有可以保護自己的抗體。且這種病毒在人體細胞中生長特別良好,繁殖特別快速,所以在人體肺部裡面會出現巨量的病毒。如果病毒殺死大量的肺部細胞,就會導致體液流入、累積以及肺部出血,因而引發肺炎。在短時間內,就會出現1918流行性感冒的每一種症狀。如果這樣的解釋是對的,陶賓柏格道,那麼讓流行性感冒變成殺手的便不太可能是單一的突變, 比較可能的是「病毒裡有許多微小的差異,而且病毒的每一個基因產物都良好地運作」。但是,他補充道:「問題在於我們不了解這些基因產物大部分的交互作用,這些在序列上的細微變化沒有辦法立刻辨識出來,尤其當我們只考量一個基因的時候。」而另一方面,陶賓柏格道,對流行性感冒而言,一隻如此怪異的完美殺人病毒,其實很罕見,這隻病毒幾乎要達到流行性感冒的極致了。也就是說,任何突變都可能讓病毒不再那麼致命。當你將病毒空前未有的致病力,和只要存活下來的人都具有免疫力,這兩件事合併在一起看時,你會發現這隻病毒不是強迫自己突變,就是消失不見。所以對於1918流行性感冒病毒似乎已經從世界上消失不見,一點也不驚奇。 但還有另外一個他認為比較不可能,卻不能忽略的的假說。這個假說認為,生活在一九一八年的人們之前曾經接觸過不同品系的流行性感冒病毒,造成他們對1918流行性感冒有著特殊的免疫反應。這隻之前接觸過的病毒最有可能是一八九○年的病毒,在一九一八年的前二十八年曾引發過一次大流行。如果曾經接觸過一八九○年流行性感冒的嬰兒和孩童,產生了大量的抗體來對付這隻病毒時,會發生什麼樣的反應?陶賓柏格問道。如果1918流行性感冒病毒也有類似的表面蛋白質,因而引發一八九○年的病毒抗體劇烈地攻擊一九一八年的病毒,那麼就不是流行性感冒病毒,而是免疫系統本身導致感染的病人死亡。因為免疫系統對1918流行性感冒病毒產生了過度反應,導致白血球和大量體液湧入流行性感冒患者的肺部。原本比較健康的人會有比較好的免疫系統,免疫系統就更容易過度反應,導致病人死亡。如果這種假說是正確的,陶賓柏格道,這表示流行性感冒病毒本身並不那麼致命,而是因為一九一八年的病毒出現在不正確的時間。不過,他補充道:「唯一可以檢證這種假說的方法,就是再一次地找到一八九○年的流行性感冒病毒。」而他唯一的希望就是從陸軍的病理資料庫裡面找尋。下一次的大流行?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真是極度的挫敗。科學家已經逮捕到這宗集體謀殺案的兇手1918流行性感冒病毒。但是,他們仍然找不到病毒的致命武器。「最後,我們確定找到了正確的嫌疑犯,但是我們不知道要怎麼將兇手定罪。」陶賓柏格道。如果這個故事是一部懸疑小說,目前我們所有的證據就可以讓嫌犯招供,說出凶器藏在什麼地方。但這是科學,事情並不是永遠那麼簡單明瞭。在科學的領域裡,每一項新發現都開啟了一扇門,而每一扇門的背後又是一團新的問題。另一方面,有沒有找到凶器似乎已經不那麼重要了。醫學的進步讓醫師有新的藥物可以對抗這隻致命殺手。現在我們有了抗生素,當流行性感冒患者因為過於虛弱,而無法抵抗大量趁虛進入肺部的細菌時,抗生素可以對抗這些造成肺炎的細菌。所以再也不會有一群一群的年輕人,因為流行性感冒併發的細菌感染而死亡。而且現在還有新的抗病毒藥物,可以減輕病毒的感染,讓病毒不再那麼有殺傷力。加上有了紅血球凝集素的基因序列,當病毒捲土重來的時候,生技公司甚至可以製造疫苗來幫助人體產生免疫力。但是,這還不夠令人滿意。有沒有可能出現一個新的殺手,就像1918流行性感冒病毒一樣恣意妄為?或者,這隻病毒的出現只是一個範例,只是讓我們知道如果蓄意製造出一隻致命的病毒的話,會發生什麼可怕的災禍?有沒有可能下一隻恐怖的流行性感冒病毒,就是被存心製造出來做為殺人工具?陶賓柏格認為,我們根本沒有辦法預測下一次出現的致命病毒會是什麼樣子。我們唯一的希望,就是透過嚴格的監測系統,緊密地監控可能會出現的兇猛野獸。也許,在中國某個孩子和家禽天真無邪的相遇裡,一隻新的殺手流行性感冒病毒就要出現。也許,在某個年輕男子或某個年輕女子的體內,正感染著兩種不同品系的流行性感冒病毒,而這兩隻病毒在肺部裡相遇,重新組合基因。於是一種新型的病毒彷彿從巫婆的燉鍋裡出現,就像1918流行性感冒病毒一樣,帶來完美的毀滅。也許當我們自以為已經能掌握司空見慣的流行型感冒時,一種新的瘟疫正在集結致命的邪惡力量。不過,因著對過去的大流行有更多的認識,我們更能裝備自己來度過下一次的大流行。
-
2020-06-02 新聞.長期照護
首本民眾版工具書 55個QA幫你搞懂長照防疫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年長者被列為高風險族群,七十歲志村健確診六天後即過世,義大利年長者染病後出現高死亡率。新竹市衛生局昨發表國內第一本民眾版長照防疫工具書「長照防疫最想問」,蒐集民眾最想問的五十五個問題,邀廿一名專家解惑,在後疫情時代加倍保護家中長者健康。新竹市衛生局長王宗曦說,年長者因慢性疾病等因素造成免疫系統減弱,更容易受到病毒侵襲。雖然目前疫情趨緩,但其他病毒仍無所不在,為避免傳染性疾病成為年長者健康負擔,長照防疫鏈應趁全民防疫意識提高之時及早建立。「體溫測量該以哪一種溫度指標最標準?」「怎麼讓失智症患者願意戴上口罩?」「在家長輩有哪些可維持肌力的運動?」王宗曦表示,這是國內第一本以長輩、照顧者及長照工作人員防疫需求為出發點的工具書,萬一日後又出現第二波疫情,民眾手邊有參考資料可用。王宗曦說,「長照防疫最想問」從適用居家生活、社區活動到住宿機構,在自主健康管理和失智照顧上也特別著墨,個人、照顧者及長照工作者都可在本書找到適用的情境及標準作業程序。新竹市衛生局說,目前書籍還未有現貨,大量印製至少需要兩周時間,現階段規畫會優先免費提供給長照機構員工,之後採限量方式,給新竹市三個行政區衛生所各五十本,供民眾索取。
-
2020-05-31 科別.骨科.復健
想要讓膝關節勇健 復健專科醫師說這條肌肉最重要
「關節」是兩個骨頭的交界處,若將中間的軟組織視為「安全氣囊」、肌肉則像「支柱」,避免骨頭硬碰硬造成傷害,但兩者皆會逐年退化。復健專科醫師陳相宏說,肌肉可靠後天訓練,建議透過運動、攝取蛋白質,保護關節;無法鍛鍊的軟組織及肌肉,可適時補充保養品。陳相宏說,肌肉連帶在關節周圍,可穩定並支撐關節、帶動關節動作,肌肉夠強壯,就可接受反作用力,分散關節壓力、減輕關節承受全身體重負擔,減少關節間磨損;反之,肌肉太弱、失去支撐功能,膝關節長期承擔所有活動時帶來的壓力,磨損劇烈恐加速退化、造成疼痛。肌肉流失 隨年齡增長加劇肌肉夠不夠「給力」,對關節究竟有多大的影響,陳相宏以承受全身體重的膝關節為例,他說,即使膝關節周圍肌肉夠強,膝關節在上樓梯時,就需承受二倍體重的壓力、下樓梯需負擔四倍體重;若肌肉無力,膝關節在上下樓梯時,所承受壓力將飆升至一個人體重的四倍到七倍。更可怕的是,年過40歲後,人體肌肉質量每十年下降8%,一到70歲以後,流失速度更加快到每十年減少15%。因此,陳相宏提醒.鍛鍊肌肉與膝蓋關節保養相輔相成,透過運動強化肌肉,尤其是鍛鍊人體最大、最有力的肌肉之一「股四頭肌」,對保護關節最重要。抬腿訓練 有痠痛感才到位人類演化後,動作以前行居多,所有起始動作皆由股四頭肌負責,甚至膝關節周圍超過半數肌肉與「股四頭肌」有關,換句話說,加強股四頭肌,就能有效減輕膝蓋的負擔。陳相宏建議,平時沒有運動習慣者,可先以抬腿、伸腿等方式鍛鍊,「需有痠痛感才算訓練到位。」陳相宏說,肌力訓練一周最多三天就好,每天約10到20分鐘,抬腿、伸腿可以各50次為一組,重複做兩組約100次左右。若運動後,腿部無痠痛感,可嘗試在腳踝綁一公斤沙袋,每組中間就要休息30秒至1分鐘,適度的休息對於保護膝關節也是非常重要,提醒運動前別忘暖身。強化訓練 試試深蹲、馬步希望進一步強化訓練者,也可嘗試小幅度深蹲、馬步,每次微蹲5至10秒,在戶外快走、騎腳踏車也是不錯的選擇。但陳相宏提醒,腿痠程度若維持一至兩天都還在正常範圍內,但如果持續三天以上仍感到不適,可能就是運動過量,需微幅調整,執行運動計畫前建議與醫師討論。筋骨痠痛者 多缺乏維生素D陳相宏也提醒,別小看維生素D對維持肌肉生理重要性,他發現慢性筋骨痠痛的患者,半數維生素D偏低,容易肌肉疲勞,降低運動意願,進入惡性循環。解決的根本之道是多運動,在早晨或傍晚每天約曬太陽十至十五分鐘,但若半年不見起色,建議與醫師討論服用保健品可能性。除了肌肉,軟骨也是保持膝關節健康關鍵,陳相宏說明,民眾可透過補充軟骨素維持軟骨水分;具抗發炎效果的II型膠原蛋白,可避免自身免疫系統攻擊軟骨,維持軟骨彈性;另外,存於軟骨關節液的蛋白聚醣,則具有潤滑效果。補充營養素 建議諮詢醫師陳相宏也說,上面提到的這些民眾常聽聞、與保養關節有關的營養素,本來就會在人體肌肉細胞自行生成,但隨著年齡增長,有些營養素可能停止製造,有些營養素流失速度會漸漸比生成、吸收更快,慢慢越來越難獲取。近年來,民眾越來越崇尚「天然ㄟ尚好」,多想藉飲食補充II型膠原蛋白、軟骨素、咪唑胜肽化合物等營養成分,但陳相宏說,這些營養從大自然食材攝取有限,除了均衡飲食外,可與醫師商討,適當補充保健品,「等於補充原物料」。但不建議自行購買,以免花大錢,卻得不到好效果。
-
2020-05-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最可能染疫!科學家點名3大「超級傳播場所」
科學家警告,餐廳、連鎖速食店和飯店是人們最可能感染新冠病毒的三大場所,在經濟緩步重啟之際若未能嚴加規範這三類場所,恐在第二波疫情造成更死亡案例。來自波士頓貝斯以色列狄根思醫療中心(BIDMC)、賓州州立大學和賓州大學研究人員撰寫的新研究,分析8州91萬8094家企業,自1月22日到5月22日的新冠病毒傳播狀況,並以郡為單位,比較疫情前後的消費者行為;這8州分別是麻州、羅德島州、康乃狄克州、新罕布夏州、佛蒙特州、緬因州、紐約和加州。研究人員根據聯邦人口普查局 2018年的「美國社區調查」(ACS)數據,詢問受訪者前往餐廳、連鎖速食店和飯店的頻率和每次停留多久時間。整體結果顯示,8州187個郡有15萬6307家企業被視為超級傳播者,其中11萬6605間為內用餐廳、2萬6196間為有限服務型(limited service)餐廳,如熟食店、連鎖速食店和外帶商店,還有1萬3432間飯店和汽車旅館。科學家指出,餐廳、連鎖速食店和飯店為「超級傳播」企業,因為這些地方往往擁擠,且人們長時間近距離接觸;這也解釋了,人們一周可能外食達四次的美國,成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中心的原因。紐約和加州是美國兩大疫情「重災區」,這兩大人口稠密的州也是餐廳密度最高之處,全國餐廳協會(NRA)統計,加州的餐廳數量以8萬7225間高居全美之冠,紐約州則有5萬8027間餐廳。目前全美仍有38州禁止餐廳恢復內用,在大多數的州也只允許餐廳恢復25%到50%的營運比率,且內用桌子必須間隔六呎。專家認為,新冠肺炎群聚感染即所謂的「超級傳播」事件,在大多數案例中,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可追蹤至單一「超級傳播者」,超級傳播者發生的機率約是一般確診者的10%。超級傳播的理論眾說紛紜,但無定論;有人認為,超級傳播者的免疫系統無法遏止新冠病毒;也有人說,這群人的免疫系統可能很好,遂未出現一般感染者會出現的症狀並傳染給其他人。科學家表示,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餐廳、速食店及飯店的數量息息相關,警告這三大場所若未能嚴加管制,恐在第二波疫情造成更多人死亡。
-
2020-05-28 科別.腦部.神經
最新研究發表 過動症的孩子腦內荷爾蒙與一般人不一樣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張倍禎醫師和安南醫院副院長蘇冠賓教授,領導身心介面研究中心團隊,發現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的孩童相較沒有ADHD的孩童,體內有較高的發炎指數、較低的皮質醇 (cortisol,又稱抗壓賀爾蒙) 濃度、和較低的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該最新研究成果將發表在腦神經科學領域的國際期刊「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大腦、行為與免疫)」。研究團隊認為,這項發現為ADHD的治療提供新的方向。Cortisol通常被稱為「壓力荷爾蒙」,因為在壓力大的情況下或任何引發戰鬥或逃跑(fight or flight)反應的環境中,cortisol將會大量分泌到血液中。Cortisol和發炎狀態對孩童的成長和認知功能均有影響。研究呈顯示如果孩童的體內cortisol過高或過低都比正常cortisol濃度的孩童認知功能差;過多的cortisol可能會對大腦的某些部位產生毒性作用,這對於認知功能至關重要,而cortisol太少則可能會阻礙人體吸收最佳認知發育所需的生物資源的能力。另外過低的cortisol濃度也和ADHD孩童的追求新奇度(novelty seeking)有正相關性,也就是ADHD孩童的尋求新奇度越高,其cortisol level則越低。另外,身體的慢性發炎狀態也會影響腦部的發炎狀態,並進一步影響孩童的腦部發育和認知功能。有研究更顯示孩童的長期身體發炎狀態會影響到孩童對於社交認知和辨認臉部表情有負面影響,也是在ADHD孩童常觀察到現象。ADHD的致病機轉眾說紛紜,其中最常提到的是腦中多巴胺的不平衡,但這項假說不能全盤解釋ADHD的表現,因此許多團隊開時探討身體其它系統與ADHD的致病機轉。其中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ypothalamus-Pituitary-Adrenal axis,HPA axis)的失調(反應在cortisol的濃度)、發炎反應和神經營養蛋白(neurotrophins)的不平衡的機轉雖曾被探討,但之前的研究都是探討單一系統與ADHD的關係,從未有研究在同一群的ADHD孩童同時偵測發炎因子、cortisol和BDNF的濃度。安南醫院研究團隊在研究中,招募了98位6-18歲患有ADHD診斷的孩童,和21位6-18歲沒有ADHD診斷的孩童,並比較這兩組的發炎因子、cortisol和BDNF。研究發現ADHD的孩童有較低的睡前cortisol濃度,並且混和型表現的ADHD孩童相對其他ADHD類型的孩童有較低的晨間cortisol濃度。另外研究也發現ADHD孩童的發炎指數都比一般沒有ADHD孩童的指數高,而其BDNF相對比較低。張倍禎表示,這個發現不但進一步支持免疫調節在ADHD所扮演的角色,也為研發ADHD的治療添增另一個方向-抗壓軸(HPA axis)和免疫系統的調節。蘇冠賓也說,這次研究發現BDNF在ADHD和一般孩子體內的不同,未來有機會發展為ADHD的生物指標。這次的研究更加突顯ADHD是一個跨系統失調的疾病,除了腦中多巴胺濃度調節外也需要同時考量多方系統的調節來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
2020-05-28 橘世代.健康橘
少生病這樣吃! 9種日常食物讓你三餐吃出免疫力
從小到大我們都被教導,只有營養吃的夠,維持健康的身心,才會有良好的免疫力避免生病。尤其全世界都在對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當下,無不使得人心惶惶,自己所能做的不多,做好防疫工作、保護自己與家人的健康,才能免於傳染或是被別人感染,成功對抗病毒的侵襲。對抗疾病中當然「預防勝於治療」,飲食當然也成為防疫重要關鍵,唯有攝取足夠的營養,才足以提升自身的免疫能力!身體免疫系統發動對抗外來病菌的戰爭!第一道防線:皮膚、黏膜人體外表無一處沒有皮膚覆蓋保護,呼吸道、腸胃道這些體內也充滿黏膜,做為對抗疾病的第一道防線,除了氣體、水分、以及像是精油等少數極小分子外,外來不明病毒細菌想侵入人體沒有那麼簡單。不過當表皮、黏膜組織出現破口,病毒細菌趁機進入體內時,體內第二道防線就會啟動防禦機制。第二道防線:先天性免疫系統免疫系統堪稱是人體的警備,主要工作是預防及對抗疾病,其中有嗜中性球、巨噬細胞、自然殺手細胞等負責這類防禦,免疫系統不需經過訓練,具有立即對應外來的不明感染源,包括引發局部發炎反應(紅、熱、腫、痛),缺點是無法對於特定的病原細菌做出選擇性反應。第三道防線:後天性免疫系統後天免疫有兩種,一種是產生抗體的B細胞主導的體液免疫,以及T細胞主導的細胞免疫系統,共同特性是透過對於特定病源菌產生抗體,識別攻擊外來的病毒細胞。體內免疫系統間的平衡十分重要,要如何維持免疫平衡,是個關鍵又重要的課題。除了許多營養素與免疫系統正常運作有密切關係,不過只要能夠日常均衡飲食,並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就能維持身體有足夠的防禦能力!吃對食物才能提升免疫力?身體所需的維生素及礦物質,其實有很多是人體無法自行合成,必須得透過攝取食物來補充,才有辦法維持良好的免疫力平衡。1. 維生素A:主要作用在維持眼睛、鼻子、口腔、肺部及腸胃道的黏膜功能,增強第一道防護能力,減少並避免外界病菌原入侵體內,根據醫學研究指出,身體內維生素A不足會讓體內的殺手T細胞減少,影響到身體免疫功能正常運作。最簡便的維生素A來源就是蛋黃,另外在深綠色及深黃色的蔬菜當中也能找到維生素A的蹤影。2. 維生素B:維生素B會參與體內的胺基酸代謝過程,比方維生素B6會參與白血球的合成,是身體製造免疫細胞的重要來源之一。3. 維生素C:具有抗氧化功能的維生素C,具有清除造成體內氧化壓力的自由基,更能刺激白血球的吞噬作用、抗體的行程,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只要是新鮮蔬果中都富含豐富的維生素C。4. 維生素E:發揮抗氧化、抗發炎功效的維生素E,能清除體內過多的過氧化物及自由基,進而防止體內細胞遭受傷害。5. 鎂:除了在許多酵素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鎂更是製造細胞的重要原料來源,除了促進蛋白質合成,對免疫細胞合成佔有重要地位,更會影響正常發展、功能與分布。鎂最常在堅果類、全榖類食品、綠葉蔬菜中被發現。6. 鋅:作用於調節複製DNA蛋白質,讓細胞得以正常複製,想當然增生免疫細胞也有其功能。獲取鋅的主要來源是來自海鮮食品。7. Omega-3:人體有許多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需脂肪酸,Omega-3就是一例,功用是在體內降低介白素-6(IL-6)、促發炎激素(TNF)的生成,降低體內發炎反應狀態。想增強免疫力就要吃這9種食物1.蛋/瘦肉:我們都知道蛋白質是構成身體細胞的主要部分,除此外免疫系統也需要蛋白質維持正常運作,日常飲食中均衡攝取豐富的蛋白質來源就變得十分重要。2.深海魚:許多朋友喜愛食用深海魚類,但很少人知道這些魚類富含omega-3脂肪,比方鮭魚、鮪魚、鯖魚等,每週只需攝取200-300公克的魚,就達到攝取Omega-3脂肪酸所需的量。3.深色蔬菜:從以上得知深色蔬菜,富含多種人體必需而無法自行合成的維生素,還對於免疫系統正常發揮具有重要的作用地位。4.綠色蔬菜:像是花椰菜、菠菜、空心菜,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C、維生素E等具有調節免疫功能效果的物質,盡可能多食用沒有壞處。5.紅色蔬菜:包含紅椒、黃椒、紅蘿蔔等等,皆飽含維生素A前身的β-胡蘿蔔素,對於建構人體第一條對外防禦線佔有十分重要地位。6.奇異果:含有豐富維生素的奇異果,具有很好的抗氧化功效。7.菌藻類:香菇、木耳,或是其他菇類中含有豐富的多醣體,據醫學研究顯示,多醣體具有調節身體免疫功能的重要任務。8.生薑:含有薑辣素的生薑,除了促進血液循環,還能提高身體代謝效率。9.大蒜:大蒜富含的大蒜素及硫化合物,除了提高免疫細胞中T細胞及巨噬細胞的活性外,還可以增強免疫系統的活躍度。破壞免疫力就是這些壞習慣!1.嗜吃甜食、油炸物生活中攝取過量脂肪及甜食,除了影響身體免疫系統功能外,甜食會影響人體製造白血球效率外,更會影響活動能力,導致降低身體抵抗疾病的能力。還有要注意脂肪種類的攝取,比方說攝取過量的omega-6脂肪酸 (玉米油、葵花籽油) ,不僅會抑制淋巴球作用,還會減弱體內免疫力。如果改攝取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多的油脂,其中含有多量的omega-3脂肪酸,這類食品包括橄欖油,花生油比較優良油品,也可採不同油脂交換使用。2.長期睡眠不足幾乎每個人都有過的熬夜晚睡、睡眠不足、睡眠品質差的經驗,隔天幾乎都會影響精神,除此外身體代謝功能也會大受影響,一旦累積疲勞、精神不濟狀況持續,又沒有調整好休息時間,免疫力下降也就不意外。3.沒有運動習慣當身體處於低度運動活動狀態,會出現代謝循環低下的情況,更可能影響免疫系統正常表現。保持日常規律且適當的運動習慣,對於提升身體免疫力有正面的幫助。據研究報告顯示,保持運動會增加免疫細胞的活動力,有助於有效清除入侵體內的病原細菌等惡性物質。規律運動更能增加血液中的含氧量,維持免疫系統最佳狀態抵禦外來威脅。4.抽菸、過量飲酒諸如抽菸及過量飲酒這些不良生活習慣,變相增加身體的氧化壓力以及慢性發炎的威脅,這些習慣過程中產生的過氧化物及自由基,也是破壞身體免疫細胞的元兇之一,會讓免疫系統功能下降。聰明的大家看到這邊,都能猜出該如何抵禦現代社會層出不窮的未知病毒。是的,唯有提高自身與家人的免疫能力,在維持健康的生活形態下,充分攝取營養並保持固定的運動習慣,戒除危害健康的習慣,這樣不管甚麼樣的病毒風暴來襲,身體都能具有基本的防禦能力,如此才談得上該如何應對,否則就會陷入與周遭相同的恐慌情緒之中了,祝福大家能夠安然度過病毒侵襲風暴。本文摘自《SuperFIT 極 度 塑 身》【健康精選延伸閱讀↘↘↘】。營養多不一定好!有些營養,你的體質無法吸收。均衡飲食有方法!美食圈教你煮出「天天蔬果579」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5-28 科別.皮膚
異位性皮膚炎 中重度治療有選擇
台灣異位性皮膚炎患病率逐漸上升,為了幫助病人有效控制疾病,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昨天發表「2020異位性皮膚炎治療共識」,加入了新型生物製劑療法的建議,完整治療版圖,可視患者嚴重程度,依不同階段安排合適的治療。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皮膚屏障異常合併免疫系統失調的慢性皮膚病,分為輕、中、重度。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朱家瑜表示,臨床是以「病灶占體表面積 (BSA)」及「濕疹面積與嚴重程度指數(EASI評分)」區分嚴重等級,對病人進行專業評估,病人無法衡量自身嚴重程度。皮膚發癢、脫屑 流組織液值此季節變換之際,很多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病人,皮膚會出現發癢、脫屑、流組織液、皮膚角質化問題,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終其一生都需要與疾病對抗,有些病人甚至需要長期接受治療,病灶卻不見緩減還反覆發作。新型生物製劑療法加入後,健保也給付,讓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更為完善。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任賴柏如指出,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成人病人使用新型生物製劑療法,於去年12月通過健保給付;今年5月更擴大其適應症範圍,12歲至17歲且體重60公斤以上的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青少年病人。依嚴重程度有不同治療根據最新治療共識,異位性皮膚炎依嚴重程度分別有不同的治療方針。建議初期病人以保濕劑為主,針對局部病灶可塗抹類固醇藥膏,如有癢感會加上口服抗組織胺來改善;針對中度至重度病人,則會加上局部免疫抑制藥膏、紫外線照光療法、短暫口服類固醇等治療方式;也會視病人嚴重程度,處方口服免疫抑制劑,但可能會對肝腎造成較大負擔,必須定期追蹤肝腎功能以及血球數量。朱家瑜說明,根據研究顯示,有近半數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病人接受生物製劑的治療後,紅腫面積跟嚴重程度可改善75%以上;合併生物製劑與類固醇藥膏治療後,病人的搔癢問題最快能於2周時獲得明顯改善,8成病人生活品質也有顯著提升。新型療法 通過健保給付朱家瑜鼓勵病友,異位性皮膚炎屬於慢性疾病的一種,現今醫藥科技發達,治療版圖日趨成熟,新型生物製劑療法已通過健保給付,且適應症也正在擴大範圍,建議病人與自己的主治醫師討論,選用合適的治療方式,並與醫師積極配合,就像接力賽跑者一般,保持衝力突破困境,迎來更美好的未來。異位性皮膚炎症狀:皮膚特別癢而不斷搔抓。臉上先出現紅腫、劇癢,再逐漸分布在手腕及腳後彎處,會反覆發作。久未癒會皮膚苔癬化。
-
2020-05-28 科別.泌尿腎臟
0確診別鬆懈! 醫生教你6招提升免疫力捍衛健康
武漢肺炎來勢洶洶,相信大家應該都跟我一樣,覺得住在臺灣非常幸福。隨著政府、媒體大力地防疫宣導,我觀察到大眾的自覺程度也比以往來得高。多數人積極配合作好自身防範工作,例如戴口罩、勤洗手、居家環境清潔與消毒……在政府邁力守住防疫前線的同時,一起努力。這樣的做法與態度,我絕對給於高度肯定。然而與此同時,我更想提醒大家的是,防疫應該要「內外兼顧」,才能將安全係數提升到最高等級。什麼是「內外兼顧」呢?所謂「外」指的是將病毒阻擋在外,我們每個人現在做的諸多防範工作都是;而「內」指的是提升自我免疫力,鞏固防禦系統。如此,即便病毒來敲門,我們也可以靠著自身防禦力,將病毒檔在門外,讓它無法登堂入室;又或者提供足夠的戰鬥力,讓病毒無法亂入體內各系統、恣意破壞。6招讓你快速調節免疫力、對抗武漢肺炎比起戴口罩,提升免疫力更重要!那麼,面對俗稱武漢肺炎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我們該如何提升自我免疫力,避免被病毒擊倒呢?以下提供幾種方法供大家參考,這些方法同時適用於一般人以及腎臟病患者。1.補充優質蛋白我們都知道蛋白質是一切身體主要構造的材料,肌肉、血液、毛髮、皮膚、荷爾蒙等都以它為原料。除此之外,身體製造抗體也需要它!抗體也是一種蛋白質,會與各種免疫細胞相互合作,執行體內的免疫功能。因此,想要抵抗外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我們需要補充足夠優質的蛋白質。在蛋白質的攝取方面,腎臟病患者需要更謹慎選擇,一直以來我都鼓勵病友們挑選品質優良的魚肉,當作蛋白質攝取來源。2.睡眠充足長期七小時以下的睡眠會降低免疫力,睡得飽,才能讓身體獲得完整的修復。建議大家一天起碼要睡足七個小時。3.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容易呼吸道感染原因之一,是太陽減弱以致於維生素D不足,後來就有介入型研究顯示,兒童適量補充維生素D能有效預防呼吸道感染。維生素D具有讓黏膜穩定的作用,它所扮演的防疫角色是當病毒經過鼻腔、氣管等侵犯黏膜時,能夠發揮穩定黏膜,提升免疫細胞吞噬能力的作用。當然,除了透過補充劑之外,想要維持體內足夠的維生素D含量,也可以透過曬太陽這個天然的途徑,因為我們身體皮膚在吸收了陽光紫外線照射後,加上脂肪就會轉化成維生素D。4.熱浴勤做熱浴(乾、濕不限)可以預防呼吸道感染。這在臨床上也是有研究支持的。有一份研究用了二十六年半來追蹤一千九百多名白人男性,評估其進行熱浴的習慣及影響,證實熱浴有助於降低呼吸道感染,而且倘若每週熱浴四次以上,可以降低呼吸道感染率達51%。5.漱喉漱喉在日本也是做過一連串研究,證實能有效預防呼吸道感染。其介質包含水、茶、鹽水、優碘水、漱口水,不論何種液體都有效。要特別提的是漱喉和漱口大不同,漱喉是讓液體觸及喉嚨位置,讓液體在喉嚨打轉一陣子,再將液體吐掉。簡單來說漱喉就是透過這一連串動作,清潔喉頭把病毒帶出來。因為建議大家外出回到家後,不妨花三十秒的時間,馬上漱喉。6.避免精緻糖份的攝取精製糖指的是以加工方式精緻過的加工糖,而非食物本身的天然糖分,例如冰糖、砂糖、紅糖、高果糖玉米糖漿等。有研究顯示吃精製糖可以使白血球降低功能五小時。白血球是我們免疫系統的中樞,也是對抗病毒的前鋒部隊。試想要是前鋒部隊經常昏昏欲睡、欲振乏力,當外來敵人病毒來襲時,應該輕輕鬆鬆就能突破封鎖線。若想讓身體防禦封鎖線牢固一點,建議減少精緻糖份的攝取。腎臟病患容易受到肺炎病毒攻擊?錯,這「幾類人」更要特別小心!最後想針對武漢肺炎與腎臟的關係特別說明。最近有一篇中國的論文提及新型冠狀病毒不僅傷肺也傷腎,讓些許腎臟病患者憂心忡忡。實際上,不僅僅是腎臟,包括生殖器官在內,只要人體中有ACE2(血管張力素轉化酶2)的地方,都有可能受到影響。這是因為新型冠狀病毒是透過和細胞表面的「ACE2 受體」結合,入侵細胞內部。(本文摘自新自然主義 《腎臟科名醫江守山教你逆轉腎:喝對水、慎防毒、控三高》) 書籍簡介 腎臟是人體的「超級濾心」,負責過濾血液、調節體內水分、製造尿液排泄廢物與毒素,同時也是維持骨骼健康、調節人體免疫力、保護胰臟免於發炎、強化神經與肌肉機能的重要器官。根據衛福部最新統計,台灣罹患慢性腎臟病的人數超過200萬人,平均每8個人就有1個人罹患。更可怕的是,高達96%的人,不知道自己腎臟出了問題,往往病情發展到「快洗腎」,才知道自己罹患腎臟病!本書詳盡介紹不同種類的腎功能檢查方法、台灣5大常見腎病變與3大腎病併發症,如果你已罹患腎病,本書可幫助你了解如何透過飲食控制、正確用藥、生活注意事項,避免腎病進一步惡化,成功逆轉「腎」!
-
2020-05-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不僅限於重症 COVID-19輕症患者似也有抗體
法國一項初步研究顯示,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輕症患者也會產生抗體,保護效果長達數週甚至更久。這項研究的對象為感染輕症的醫院員工。法新社報導,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研究結果「令人振奮」,因為目前醫界對於免疫系統如何因應COVID-19的了解相當有限,特別是輕症患者。不過這項研究尚未經同儕審查。巴斯德研究所(Institute Pasteur)全球衛生研究部門主任馮達奈(Arnaud Fontanet)說:「我們已知重症患者會在症狀出現的15天內產生抗體。」馮達奈說:「我們如今發現,輕症患者也是如此,不過抗體作用可能也比較弱。」這項研究對象為史特拉斯堡(Strasbourg)大學醫院兩個院址的160名員工,這160人全為COVID-19輕症病患。兩項血清檢測顯示,幾乎所有醫護人員在症狀出現的15天內產生抗體。一項檢測中160人中有153人、另項則是160人中有159人。在另項抗體是否能中和病毒的檢驗中,研究人員發現,約98%受試者在症狀出現後28至41天間發展出抗體。研究人員今天表示,抗體的中和病毒作用似乎隨著時間拉長而增加。
-
2020-05-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癌症病人及家屬 防疫居家照護這樣做!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至今,民眾普遍害怕被感染,特別是癌友及家屬(照顧者)擔心癌症治療期間(如手術、化療、放療)及治療後病人的免疫系統較一般人為弱,更恐懼被感染及後續嚴重的危險。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供癌友及家屬能安心在家照護的方法,以降低相關感染的風險。 注意感染症狀:密切注意病人、家屬及照顧者是否有以下感染症狀,如發燒(額溫37.5度,耳溫38度)、乾咳、肌肉痠痛或四肢乏力、咳嗽有痰、頭痛、咳血或腹瀉,如有前述症狀請與固定就醫的相關人員或1922防疫專線聯繫,並戴口罩正確就醫,避免家庭群聚感染。癌症病人居家照護9個注意事項1.勤洗手:養成用餐及喝水前、擤鼻涕及如廁後,落實正確洗手,如廁蓋上馬桶再沖水,化療期間建議要沖兩次。洗手要用乾淨流動的水且使用肥皂,每次至少洗20秒。如果暫時無法用清水洗手,可先用含酒精的乾洗手液替代,但還是以肥皂洗手的效果最佳。而正確洗手的教學影片可參考。2.勿觸眼口鼻:未洗手狀況下,請勿碰觸眼、口、鼻,如廁蓋上馬桶蓋沖水,以減少感染之風險。3.保持社交距離:避開人群及人多擁擠地方,與他人保持室外至少1公尺,室內至少1.5公尺的社交距離。4.宅在家拒訪客:盡量待在家中,想辦法安排專屬個人的單獨房間;謝絕訪客,特別是剛從國外返國、接觸過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感染、發燒及生病者等具高傳染風險者。另,是否需要施打流感疫苗等預防針,可與主治醫師討論。5.勿共用:盡量避免共享用食物、餐具、毛巾及牙刷等,用餐時應使用公筷母匙,只要是口、鼻會直接接觸的東西都避免共用。6.咳嗽禮節:想要咳嗽或打噴嚏時,未戴口罩也來不及使用手帕或衛生紙,請用衣袖遮住嘴巴及鼻子,建議採「壓肘頂嚏」掩口鼻的標準姿勢。7.降低共享空間:癌症病人做化療或放療等治療時,宜注意白血球降低期間的自我保護,盡量減少在共享空間(例如廚房、客廳或廁所),與非照顧者及非親密家人的共處時間,並注意居家環境保持通風。8.預先準備:就醫時可與醫師討論藥物準備的足夠性,及是否可延後開始治療,或延後治療將可能造成病情與生活品質影響,均需與醫師充分討論後再做決定。有問題請聯絡您的個管師,若不知道可聯絡誰,請洽詢離家最近的癌症資源中心協助,網站連結:https://www.crm.org.tw/ 。9.緊急要就醫:若有呼吸困難、頑固性頭疼、活動障礙或喪失活動能力、腹脹、腹痛等,可能是腫瘤或治療導致的緊急狀況,這些情況可能嚴重會危及生命,請與醫院相關人員連繫,安排就醫。家屬、照護者居家照護5個注意事項1.勤洗手:養成照顧病人前後、處理任何病人的分泌物及排泄物後、用餐及喝水前、擤鼻涕及如廁後,落實正確洗手,協助病人如廁後蓋上馬桶再沖水,化療期間建議要沖兩次。洗手要用乾淨流動的水且使用肥皂,每次至少洗20秒。如果暫時無法用清水洗手,可先用含酒精的乾洗手液替代,但還是以肥皂洗手的效果最佳。2.保持社交距離:避開人群及人多擁擠地方,與他人保持室外至少1公尺,室內至少1.5公尺的社交距離。3.咳嗽禮節:想要咳嗽或打噴嚏時,未戴口罩也來不及使用手帕或衛生紙,請用衣袖遮住嘴巴及鼻子,建議採「壓肘頂嚏」掩口鼻的標準姿勢。4.清潔消毒:每天清潔及消毒家中經常觸摸的物件表面,如桌子、電燈開關、電話、門把手、水龍頭等物,環境若有染污要立即清潔消毒。5.替代人選:癌症病人的免疫系統較一般人為弱,特別是做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期間,親密家屬及照護者為了保護病人,可考慮施打流感疫苗等預防針,降低發生因感染而傳染給病人的機會,若家屬、照護者生病,應立即安排其他照護者來照顧癌症病人。本文摘自國民健康署 原文請點此
-
2020-05-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抗體檢測差異大:丹麥僅1%有抗體 斯德哥爾摩20%
根據丹麥國家血清研究所發布的研究,只有約1%的丹麥人感染冠狀病毒,專家擔憂丹麥容易受到新疫情襲擊。而同為北歐國家的瑞典表示,斯德哥爾摩有超過20%民眾據信有抗體。法新社報導,隨機挑選的2600名丹麥人中,有1071人同意檢測是否有抗體,只有12人呈陽性反應,相當於約1.1%。丹麥衛生部負責監控傳染病的國家血清研究所(SSI)提醒,這項研究結果只是初步,由於受到許多因素影響,很難說明是否可以反映丹麥全體人民的狀況。此外,他們只有在5個地點進行檢測,代表只有那些城市或附近地區的居民受檢。專家接受丹麥廣播公司(DR)訪問時說,得出這樣的研究結果令人擔心,表示如果病毒再度快速擴散,丹麥容易受到襲擊。丹麥大型醫院哥本哈根大學附設醫院(Rigshospitalet)傳染病教授隆格蘭(Jens Lundgren)向丹麥廣播公司表示:「集體而言,我們沒有對抗疫情的韌性,代表疫情可能再度擴散。」丹麥今天通報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確診病例累計1萬1117例,死亡病例達554例。相較於其他歐洲國家,丹麥鄰國瑞典採取較寬鬆的防疫措施,因而引發議論。瑞典公共衛生局(PublicHealth Agency)今天表示,斯德哥爾摩有超過20%民眾據信已有抗體。瑞典公共衛生局仍在進行的研究顯示,在斯德哥爾摩隨機挑選的樣本中,有7.3%在4月最後一週驗出有抗體。瑞典公共衛生局發表聲明說:「這些數據反映4月初的疫情狀況,因為人體的免疫系統需要好幾週才會發展出抗體。」在記者會上被問到抗體檢測時,瑞典流行病學家蒂格內爾(Anders Tegnell)說,他認為斯德哥爾摩迄今已有「略超過20%」的民眾可能感染病毒。瑞典今天通報確診病例累計3萬1523例,斯德哥爾摩是重災區,占了超過1/3,全境死亡病例為3831例。這項研究分析了1104個樣本。在瑞典其他地區,驗出抗體反應的人數更低,南部為4.2%,第二大城哥特堡(Goteborg)附近地區為3.7%。研究結果也顯示,20到64歲的感染率較高,有6.7%有抗體,而65歲以上民眾只有2.7%有抗體。同時,0到19歲民眾約有4.7%有抗體,蒂格內爾說,這反映「我們一直再說的情況,即沒有看到病毒大規模擴散」。瑞典沒有實施如歐洲各國的封鎖措施,但敦促民眾遵守衛生與社交距離建議並自我約束,這樣的作法遭到國內外批評,尤其是瑞典的死亡病例遠超過北歐鄰國,而那些國家都實施了更嚴格的防疫措施。
-
2020-05-21 科別.消化系統
慢性發炎都是自己吃出來的!5種飲食惡習趕快改掉
「腸道」被稱作是人體第二個大腦,負責「消化、吸收、防禦免疫」三大功能;而腸道的腸道黏膜就像是人體的皮膚,扮演屏蔽、保護的功能,腸道黏膜若被破壞產生發炎現象,在體內發生過敏反應,「腸漏症」就會找上門。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表示,「腸漏症」從名稱上看來,感覺上就是腸子破了一個洞一樣,事實上是指原本緊密排列的腸道細胞黏膜,受到了不均衡飲食、飲酒、長期服用消炎藥物等因素,破壞使腸道黏膜細胞產生間隙,這時候細菌、病毒、未被消化完全的食物大分子(麩質、蛋白質等)等,就會從這些縫隙滲入血液及淋巴液內,進而引發體內免疫球蛋白G的慢性過敏。體內血液的免疫系統一旦感覺到有外物入侵就會派出抗體去捉捕消滅,使得體內產生發炎情況,後續可能接連引發一連串的「免疫失調」,如:皮膚容易發癢過敏、乾癬、濕疹、慢性疲勞、肌肉疼痛、類風濕性關節發炎、腹瀉、水腫、慢性食物不耐症等問題。其實,日常生活中這5種飲食惡習都是地雷,小心容易誘發腸漏症,造成免疫漏洞:1、喜歡吃就拼命吃:看到愛吃的就不節制,造成容易暴飲暴食,突然大量食物在吃下肚後,有可能造成酵素不足,讓食物分解不完全,未被分解完全的大分子就容易刺激腸黏膜,形成腸漏。2、只吃菜不吃主食:部分想減肥的人認為減少澱粉的攝取可幫助瘦身,在用餐時就只吃菜不吃飯,其實是錯誤的觀念,吃主食若和動物性蛋白質、蔬菜搭配,可防止血糖值的快速上升,避免引發胰島素抗阻。3、注意特定過敏食物:依據每個人的體質不同,需避免攝取容易引起過敏反應的食物,可能會引發過敏的食物如:牛奶、奇異果、含麩質食物等。4、愛吃高油脂、高熱量食物:長期吃太多精緻澱粉、精製糖、高油脂或反式脂肪食物,如炸雞、披薩、漢堡等垃圾食物,容易破壞腸道的菌相,提高腸黏膜發炎機率。5、長期服用藥物:長期服用或過度依賴藥物,如抗生素、消炎藥、胃藥等,都有可能破壞腸黏膜屏障。延伸閱讀: 大口吃肉也能瘦身? 營養師點名3健康疑慮別忽略 無油=健康? 錯誤觀念快丟掉!吃對護心、抗發炎
-
2020-05-20 養生.聰明飲食
你家的毛寶貝過胖了嗎?學做低卡減肥餐簡單又營養
你家毛寶貝過胖了嗎?新北市經寵物登記的犬貓數量總計15萬隻,約有22500隻犬貓過胖,容易有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等健康問題,動保處提醒,除了要讓犬貓適當運動,飼主也可嘗試DIY低脂減肥餐,控制毛孩攝取熱量,但要注意避開禁忌食物,避免毛孩食物中毒。根據新北市動保處統計,目前8間動物之家總計有1422隻犬貓,體重過重的犬貓佔3至5%,大約有43至71隻,新北市有植入晶片犬貓總計15萬隻,家中飼養的寵物肥胖比例會高一些,約佔15%,大約有22500隻犬貓過胖,換算下來,每100隻犬貓中,就有15隻屬於過胖,需要注意身體健康。動保處指出,家中犬貓如果過胖,和人類一樣會有三高問題,其他像關節炎、骨科問題、十字韌帶撕裂、髖關節發育不良、免疫系統問題、心臟病、胰腺炎、糖尿病等疾病機率也會大增。家中犬貓如果過胖,除了每天要有適當運動,也需要掌握飲食組成比例,如高蛋白質比例50%,適當的脂肪含量10%,低碳水化合物,並且加入纖維素、維生素ADE及微量元素,確保攝取充足的營養,最重要是提供足夠乾淨飲水,增加寵物進食飽足感,如果已經減少餐量保持運動但體重仍不斷增加,就要請獸醫師檢查是不是有內分泌代謝功能減退的問題。如果想嘗試為毛寶貝準備減肥餐,南門國中老師陳奕君表示,雞肉豆腐餅低卡又有高蛋白,是簡易上手的料理,只需準備豆腐、雞胸肉、雞蛋、花椰菜、紅蘿蔔等食材,就可以完成專屬毛孩的健康減肥餐。陳奕君提醒,挑選食材時,要注意避開寵物禁忌食材酪梨、洋蔥、大蒜等,料理烹飪方式簡單即可,例如乾煎、清蒸等,過程中不添加過多調味料,料理如果全部都是蛋白質,反而會增加肝臟及腎臟代謝負擔。農業局長李玟表示,給寵物健康營養的每一天,了解家中寵物標準體重,由專業獸醫師協助評估理想體重後計算必需卡路里,避免過多熱量及過度餵食造成肥胖影響健康,可以先試看看少量多餐或調整每餐的飲食組成比例,來幫毛寶貝控制體重、健康久久。
-
2020-05-20 科別.泌尿腎臟
腎虧就是腎功能差嗎? 中西醫看「腎」大不同
中醫有所謂「腎虧」、「腎虛」、「敗腎」等說法,指的是陽痿等「性功能障礙」,因此許多男性總是對腎功能斤斤計較。只要一提到「補」就興致高昂,甚至刻意忽視尿液混濁、泡泡等腎病症狀,能不做檢查就不做,擔心被貼上「腎虧」標籤,成為「不行」的男人。腎功能異常或病變 不一定是腎虧 事實上,中醫的「腎虧」與腎功能好壞根本是兩回事。中醫講的「腎」和西醫講的腎臟「Kidney」是不同的;中醫說的「腎」,涵蓋生殖泌尿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腦下垂體及腎上腺軸等,是多功能的總稱。而腎虧的原因更包含藥物、內分泌、血管、神經,甚至心理等五花八門因素。只可惜大多數人不知其義,以為腎虧、腎虛、敗腎就是腎功能不好,導致明明有異樣也不願就醫,這是國人常見的錯誤迷思之一。我有很多腎衰竭的病人雖然必須定期洗腎,但還是和一般人一樣可以有正常的性生活。因此,一旦懷疑腎臟有異樣,或是腎臟相關檢查結果異常,都應盡速就醫做進一步檢查,以免拖到最後,因腎功能嚴重衰竭導致荷爾蒙分泌異常,對性功能就真的大有影響了。中西醫看「腎」大不同想靠吃藥補腎 恐怕越補越大洞有些罹患腎功能障礙的男性患者,會私下告訴我,他們的腎功能問題可能是「房事太操勞」的關係。當我詢問患者為何會如此推測時,才驚覺有不少患者相信房事太多會傷腎耗精,為了怕日後「敗腎」,所以吃了不少草藥「補腎」,讓我不禁啼笑皆非。如我先前所說,中醫指的「腎虧」與西醫的「腎功能」並不相同,如果男士們為了怕房事過多引發「敗腎」,而吃了一堆來路不明的補品或是草藥,反而可能提高腎臟損傷的風險。(本文摘自新自然主義 《腎臟科名醫江守山教你逆轉腎:喝對水、慎防毒、控三高》)書籍簡介 腎臟是人體的「超級濾心」,負責過濾血液、調節體內水分、製造尿液排泄廢物與毒素,同時也是維持骨骼健康、調節人體免疫力、保護胰臟免於發炎、強化神經與肌肉機能的重要器官。根據衛福部最新統計,台灣罹患慢性腎臟病的人數超過200萬人,平均每8個人就有1個人罹患。更可怕的是,高達96%的人,不知道自己腎臟出了問題,往往病情發展到「快洗腎」,才知道自己罹患腎臟病!本書詳盡介紹不同種類的腎功能檢查方法、台灣5大常見腎病變與3大腎病併發症,如果你已罹患腎病,本書可幫助你了解如何透過飲食控制、正確用藥、生活注意事項,避免腎病進一步惡化,成功逆轉「腎」!
-
2020-05-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症狀新變化 免疫發炎恐引中風
新冠肺炎病徵多變,由血液疾病引發的中風、肺栓塞等,頻繁在重症病患身上發現。臨床發現,至少有30%的新冠肺炎重症病患有血栓現象,進而導致中風、心肌梗塞等死因,專家認為,這是由於免疫防禦機制所引發的發炎反應,使得許多病患即使沒有明顯呼吸道症狀,也苦於中風、血栓等。免疫機制引發血栓《科學人》報導,科學家們試圖從千奇百怪的病症中,找出主要的病症,目前有兩個比較可能的關鍵病症。第一個是因免疫系統對外來病毒的入侵所導致的發炎反應,而這樣的防禦機制導致了第二個症狀肇因:血栓的形成,這可以解釋為何許多新冠肺炎患者即使沒有呼吸道症狀,卻有血管阻塞的現象,而血管阻塞會引發如肺栓塞、中風等症狀。有些患者沒有明顯呼吸道症狀,卻受其他病症所苦,如腳趾有病變或疼痛的腫塊,再來是近期歐美國家大量出現在兒童病患身上、疑似川崎氏症的高燒、起疹子、紅眼、腫脹疼痛等。「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一個呼吸道疾病病毒,在臨床上竟然會衍生出這麼多種複雜的病症。」美國貝勒醫學院的國家熱帶醫學院院長霍泰茲表示。中風、肺栓塞根據全世界的統計,包括中國、法國、義大利和美國,雖然尚不知道出現血管症狀的頻率,但有些評估數據認為至少有30%的重症患者都是因為血管症狀所致,甚至在部分病例中,30歲到40歲的患者出現中風的機率大增。然而,血管相關的症狀並不是新冠肺炎獨有的現象,史丹佛大學的小兒傳染病教授馬爾多納多表示,過去患有敗血症的患者,整個血管中都會有異常凝血,「不尋常的是,血液阻塞的現象在新冠肺炎患者中,出現得頻率非常高。」蘇黎世大學醫學院的心臟病專家魯斯基茨卡說,「肺是主要戰場,但這可以說是一個血管疾病。」【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5-20 科別.耳鼻喉
過敏性鼻炎有7大症狀 太晚發現恐釀哮喘
在台灣,每4個人就有1人患有過敏性鼻炎,為人類最常見的免疫系統疾病。根據最新的市場調查顯示,受訪的過敏性鼻炎患者中,超過一半人每一至兩周發作一次,近兩成每日起碼一半時間受症狀困擾,不單只打噴嚏、流鼻水、鼻子癢,更使專注力下降、疲勞,影響工作和學業;但調查顯示,逾七成受訪者即使用藥,仍未能完全控制症狀。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楊曜旭醫師表示,過敏性鼻炎的發炎反應並不是只侷限在鼻腔,多種合併症與過敏性鼻炎有關,有研究指出,若未能適當、及時處理過敏性鼻炎,10%至39%患者之後會有支氣管性哮喘。根據市場調查統計,台灣人過敏性鼻炎發作頻繁,日常生活備受困擾,逾三成患者每年起碼一半時間受到過敏性鼻炎的影響,等於全台灣有690萬人受過敏性鼻炎之苦,多數人因換季、接觸灰塵、塵螨誘發過敏性鼻炎。臺灣鼻科醫學會理事長方深毅教授指出,過敏性鼻炎有7大症狀,包括鼻子癢、眼睛癢、喉嚨癢、流鼻水、鼻塞、打噴嚏、鼻涕倒流等。楊曜旭表示,過敏性鼻炎患者時常於就醫時已有併發症,如氣喘、鼻竇炎、中耳炎,很多人以為過敏性鼻炎只是發作時打個噴嚏,但診間就有觀察到,過敏兒在晚間睡眠時,也因鼻塞而無法進入睡眠造成睡眠中斷醒來,睡眠品質深受影響,導致隔天上課沒有精神,影響求學成績,甚至研究指出過敏性鼻炎與小孩的過動,自閉狀況有關連性,因此不應該輕視過敏性鼻炎對日常生活造成的影響。方深毅表示,患者最明顯也是最困擾的症狀就是打噴嚏伴隨著流鼻水,特別是在換季、接觸灰塵時,過敏更會加劇,而一般常會自行前往藥局購買鼻噴式藥物來緩解,但這類的鼻噴劑通常是血管去充血劑,標榜不使用類固醇,只是治標不治本,無法長期且有效的控制過敏,甚至造成鼻黏膜受損與不可逆的鼻黏膜損傷。在得知自己過敏性鼻炎時,方深毅建議,每個人罹患過敏性鼻炎的原因、症狀皆不同,諮詢醫師正確治療方式是第一要務,醫師將根據病患症狀提供專業建議,遵從過敏性鼻炎OUT 3原則:Opinion尋求專業醫師建議、Useful快速有效緩解不適症狀、Treatment使用安全且可長期使用的鼻噴劑,正確用藥安全快速緩解症狀,才能有效改善過敏性鼻炎。  延伸閱讀: 換季衣物收納惹過敏? 學會2招輕鬆應付 流鼻水、打噴嚏樣樣來! 中醫師點名3食物祛濕抗過敏
-
2020-05-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研究:肺部嚴重感染 恐致免疫系統暫時停擺
澳洲及法國研究員今天表示,患有嚴重肺部感染後康復的患者會出現抑制身體免疫反應、提高肺炎感染風險的「免疫疤痕」。許多罹患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患者正是因為肺炎而殞命。這項針對人體及老鼠進行的研究顯示,身體免疫反應會在一些嚴重感染後暫時停擺,使得患者更容易被新的細菌或病毒疾病侵襲。澳洲墨爾本大學的彼得多哈堤傳染及免疫研究所(Peter Doherty Institute for Infection andImmunity)及法國南特大學醫院(UniversityHospital of Nantes)組成研究團隊,發現構成免疫系統第一道防線的細胞,又稱巨噬細胞,在嚴重感染後會「陷入癱瘓」。巨噬細胞能消滅細菌、發出警報,讓體內派遣免疫細胞前往感染患部。消除威脅後,巨噬細胞就會收工,身體恢復正常運作。但研究員分析有多次嚴重感染的患者血液樣本後發現,患者的巨噬細胞已停止作用,這讓患者在院內罹患肺炎等其他致命感染的風險更高。光是在歐洲,每年就有約50萬名住院患者感染肺炎,其中約10%喪命。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University)統計,自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於去年12月出現以來,已在全球造成約480萬人感染、31萬8000人病故。研究員還發現重新喚醒巨噬細胞的觸發器或開關,是一種名為SIRP-alpha的受體,可將巨噬細胞復原到「全盛狀態」。研究團隊表示,這項發現可左右未來處理院內感染的方式,包括省思使用抗生素的慣例,畢竟超級細菌對抗生素的抗藥性愈來愈強。這項研究報告刊登在期刊「自然免疫學」(NatureImmunology)中。主要撰稿人、多哈堤傳染及免疫研究所的維亞當戈斯(Jose Villadangos)說:「我們相信另一種方法是重新讓免疫系統充滿能量,讓免疫系統脫離癱瘓狀態,也就是先一步預防陷入癱瘓,這樣患者就可以不靠抗生素也能保護自己不受其他感染。」
-
2020-05-1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美新冠疫苗人體試驗 報捷
美國首個新冠肺炎人體接種試驗第一階段出現「正面」結果,製藥業者Moderna的報告顯示,研發疫苗能提升免疫系統,受試者的抗體數目等同或超過已痊癒的患者。Moderna預計7月展開最終階段臨床試驗。Moderna在18日宣布,疫苗mRNA-1273試驗結果安全且耐受性良好,僅有些微副作用。Moderna為美國首家投入人體臨床試驗的生技公司,從解讀基因序列到研發疫苗僅用了42天。介於18到55歲的受試者前後注射兩次疫苗,間隔為兩周時間。注射較低劑量疫苗的受試者,出現的抗體數與痊癒者相同,劑量較高者則出現更多抗體。Moderna執行長班賽勒表示,mRNA技術產生的抗體數超越自然感染者,應當提供更長的免疫力。消息一出激勵Moderna股價在18日早盤勁漲逾30%,也對美股大盤產生激勵作用。班賽勒說:「我們創造出能阻止病毒複製的抗體,這是非常好的跡象。這份數據再好不過了。」他表示,疫苗的安全性總則(safety profile)看似良好且接種後出現正常反應,包括注射部位疼痛、紅腫,以及出現短暫發燒和發冷。預期不久後將進行第二階段試驗,預估最終臨床試驗將於7月展開,屆時將有上千名健康受試者參與。對於解除社交距離措施和安全重啟經濟而言,疫苗都是至關重要的一步。疫情迄今已感染全球逾470萬人,並奪走超過30萬條人命,促使製藥廠、學術機構及政府紛紛投入疫苗研發的全球競賽。而歐洲藥品管理局主管萊希同日則表示,歐盟可能在未來幾天初步批准新冠肺炎藥物瑞德西韋(Remdesivir)上市,「我們可能在未來幾日頒布有條件的藥物上市許可」,盼藉此加速讓該藥物流通到市面上。
-
2020-05-18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身體冒水泡是免疫系統拉警報!就醫快掛「這科」
台南市小池(化名)前年高中畢業後,下嘴唇開始長0.5到1公分不等的水泡,之後擴散到全身,加上過敏體質,全身癢痛,影響睡眠及生活品質,經由當地皮膚科切片確診為類天皰瘡,持續使用類固醇治療和免疫調節劑,產生肥胖及月亮臉,療效不佳。轉至大林慈濟醫院就醫住院,經過敏免疫風濕科醫療團隊的照顧下,病況已緩解,順利出院。大林慈濟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許寶寶表示,「類天皰瘡」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的疾病,體內不正常的抗體攻擊表皮與真皮之間的結構,產生水泡,又癢又痛,會破皮結痂,但沒多久又長出新的水泡,好發位置是身體與四肢,甚至全身。小池身上大水泡如果破掉,非常容易受到感染,住院後,過敏免疫風濕科團隊結合傷口照護師用心照顧,自前年12月底至今,已經沒有再長新的水泡,傷口逐漸癒合,去年2月就已復學,藥物也已減量。許寶寶指出,類天皰瘡女生比男生更多,臨床上會看到水泡大約1~4公分。治療方式要看病人的嚴重程度而定,輕度用一般類固醇藥物即可,中度需加上口服類固醇,如無法控制需加上口服的免疫製劑,重症病患用類固醇加上生物製劑治療,大部分的病人穩定下來後,類固醇即可減量。類天皰瘡不易照顧,容易有傷口感染的問題,傷口護理師每天兩次幫忙共同照護小池的傷口,先戳破水泡,塗抹抗生素藥膏,再用紗布包紮,因傷口十分疼痛難受,患者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會去抓,因此容易合併感染,院方以靜脈抗生素以及免疫製劑口服藥作為輔助。許寶寶醫師表示,天皰瘡和類天皰瘡都是自體免疫疾病,誤把人體正常的皮膚當成是外來的入侵者,啟動一連串攻擊反應,「類天皰瘡」皮膚被攻擊的位置較深,位在表皮和真皮的交界,好發於60-80歲以上的年長族群;「天皰瘡」皮膚被攻擊的位置較淺,位在表皮內部,好發年齡在中壯年,大約是50-60歲之間。患者非常年輕即罹病較少見,建議照顧好平時生活品質,尤其睡眠要夠,拔牙、感染、壓力大容易再復發,病情可能會起起伏伏,需要家人支持與耐心地調整用藥和長期的照護。(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每天一匙堅果護心、提升免疫力! 但要按3原則吃才有用 免疫第一關在腸道! 營養師點名2防疫食物要餐餐吃
-
2020-05-1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專訪鐵人部長/與其期待疫苗 陳時中覺得這件事更重要
圍堵、減災,我國設下種種的防疫措施,為換取更多藥物或疫苗研發的時間,經過多月與新冠病毒對抗,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接受本報專訪,反而說出「我們期待但不會依賴」。他表示,人體自行產生的抗體都不一定能與病毒抗衡,更何況是模擬人體免疫機制的疫苗,但我國只要七成以上國人落實防疫新生活,在這場疫情中「台灣一定沒有問題」。每周皆有藥廠喊出新冠病毒疫苗問世時間,各界引頸期盼,疫苗也被視為終止疫情的指標。陳時中說,民眾對於疫苗或藥品的期待都很深,不斷有人提到忍到冬天或夏天就可以。他認為,這就像給社會下迷幻藥,維持著期待,但在疫苗問世前,卻沒有做好該做的作為,去除可除去的風險,把國家與人民健康押在期待疫苗之上,是不對的。觀察確診患者,即使解除隔離,仍出現復陽現象,也有患者體內的病毒並未被免疫系統清除得徹底,採檢陰性後,後續又被測出來,住院期間總是時陰時陽。陳時中說,由此可見,人體自行產生對抗新冠病毒的抗體,恐是無法徹底壓住病毒,如同愛滋病、BC肝的患者,抗體跟抗原同時存在。當人體面對真正的病毒都沒辦法透過抗體達到免疫時,遑論疫苗是模仿人類免疫機制而研發出的產品,陳時中說,國人對於疫苗、群體免疫、普篩等的期待,都已經有些混淆,可以期待疫苗問世但不該倚賴。陳時中說,台灣的疫情發展比他想像中還要好,面對疫情,我們態度透明,不怕有確診案例出現,相信我國疫調、醫療能力都能扛得住,控制疫情的傳播鏈,只要七成國人落實防疫新生活,台灣一點問題都沒有。近期各國皆向台灣取經防疫「台灣模式」,陳時中說,台灣模式內容簡單,但要學很難,前提是建立在人民對政府的信心。他瞭解各國的民眾都希望有特效藥,政治人物也會跟著民意給予他們想要的特效藥,卻把應該扎實執行的防疫工作忽略。
-
2020-05-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你的免疫力正在被削弱 盤點生活5個壞習慣
生活中有許多習慣都是在人們沒有意識主導下而執行,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際,以下這些習慣可能正在削弱我們的免疫力。1.睡眠不足你長期失眠嗎?如果你有睡眠不足的傾向,毫無疑問你的免疫力也會跟著衰弱,當睡眠不足成為一種習慣,不僅降低人體新陳代謝,甚至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中風、糖尿病,同時免疫力也會下降,成人一天的睡眠時間建議必需達到7至9小時才算足夠。2.不注重口腔衛生口腔清潔非常重要,除了每天使用含氟牙膏刷牙兩次,還必需使用牙線以及定期到牙醫診所檢查,這麼做不僅能確保口腔健康,也能強化免疫系統。3.頻繁的飽嗝雖然有許多人餐後會習慣打一個舒爽的飽嗝,但可能你的身體正在向你示警;打飽嗝通常是因為胃食道逆流,也就是體內的胃酸正在流入錯誤的方向,如果你長期受胃食道逆流之苦,免疫系統也容易遭到破壞;保持正常的生活習慣如少飲酒、減重以及健康飲食,不僅能緩解胃食道逆流,還能強化免疫系統。4.經常吃速食你知道當你吞下一整個漢堡的那一刻,也正在吃掉大量的細菌嗎?漢堡是高熱量、高鈉及高碳的食物,對身體產生極大負擔的同時,也會刺激免疫系統;此外,許多研究也顯示漢堡的營養價值低,長期食用對人體絕對是負面的影響。5.習慣飲用含糖飲料許多研究都證實,長期飲用含糖飲料會增加罹癌的機率,據「全國健康與營養檢測調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的研究指出,若減少飲用汽水或果汁等高含糖飲料,低密度膽固醇和罹癌的風險都會跟著降低。
-
2020-05-17 科別.消化系統
腸道健康會決定你的免疫力!3方式檢查與做好保養
您知道吃的對或不對、有沒有吃錯,除了會跟我們的腸道菌、食物過敏有關之外,甚至還會影響免疫系統嗎?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 鄭乃源院長,是肝膽腸胃科的專科醫師,他表示腸道微生物會決定你的免疫力!Q1:大家說腸道是最大的免疫器官,但為什麼腸道的健康和免疫系統有關聯呢?人一出生以後到3歲以前是免疫的塑型期,免疫系統開始慢慢建立,此時也是腸道微生物拓植、發展的重要時期。此段時期建立的腸道微生物的結構,終其一生都已大抵確定,因此免疫系統發展同時,必須有這些腸道微生物,這樣腸道免疫系統才會發展的健全。現代過敏性疾病越來越多,許多流行病學證實也是因為腸道免疫系統失衡所引起。剖腹產的普遍、生活環境從戶外變戶內、家裡沒有大型動物等環境的改變,讓我們接觸的菌種變少,訓練免疫系統的機制也變少,甚至過度的抗菌或殺菌的結果,反倒讓免疫系統不健全。過敏就是身體的阻隔結構和功能有滲漏,腸道是外來物質進入人體的最大入口,而腸道中本來就充滿了各種抗原,如微生物菌叢。這些菌叢的菌相變化與免疫系統有極大關聯,可以影響甚至幫助調節免疫系統,讓免疫系統健全較不易產生過敏反應,所以易有過敏者,就更需顧好腸道微生物的生長。Q2:「食物過敏」是一大影響腸道健康的原因,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如何避免?早期食物過敏不盛行、民眾不瞭解,甚至當時大部分臨床醫師對食物過敏持懷疑態度。而近幾年來「食物過敏」現象愈趨明確且食物過敏的人口及嚴重程度明顯提升。過敏原多半潛伏在日常飲食中,根據聯安統計,國人前三大慢性食物過敏原為蛋白、小麥、花生。蛋白因較難消化,而含蛋白製品的食物相當多元,國人接觸頻率較高,但蛋白的蛋白質分子較巨大,若未細嚼慢嚥或腸道微菌體不健全,易造成消化不完全的蛋白質分子進入腸道組織,更易引發過敏反應。想要改變或保持腸道的健康或是改善的方法有很多,最重要的並不是倚賴藥物,調整飲食、生活型態、運動等才是最根本的。注意食物的組成,補充益生菌、益生質、多攝取高纖食物,都可以維持腸道微生物菌叢多樣性。最重要的是「找出自己的食物過敏原」,針對重度過敏反應的食物採避開或輪替食用,才能避免過敏-發炎-滲漏的惡性循環,也讓自身的免疫機制重回正常運作軌道。Q3:若擔心自己的腸道或感覺有點不舒服時,有什麼方式可以讓我們知道腸道內的狀況,做好保養?器官檢查:完整大腸鏡,定期檢測腸胃道異常,預防腸癌。功能檢查:食物過敏原檢測,找出讓身體慢性發炎的過敏原,幫助促進腸胃功能健康。另外提醒,過敏原是會改變的,並非做完一次檢查,只要終身避開過敏食物就能相安無事。過度極端的避開過敏食物,有時反而會對身體產生危害。建議定期依檢測出的過敏原重新擬定飲食輪替計劃,才能長保健康。進階功能檢查:有關腸道滲漏、糞便檢測,或是個人化益生菌的檢測分析等等,也都可以幫助找出目前腸道的問題,用比較個人化的方式,協助修復腸道黏膜和培養良好的腸道環境,提升免疫,改善健康。★本文經《聯安醫周刊》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5-14 養生.生活智慧王
換季衣物收納惹過敏?學會2招輕鬆應付
隨著氣溫逐漸回暖,不少家庭紛紛開始收納冬衣、冬被,但對本身有過敏體質者而言,恐怕又得面臨整天眼睛紅癢、黑眼圈、狂打噴嚏以及鼻塞、流鼻水的惡夢。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許哲綸指出,氣溫逐漸進入春夏時節暖熱之際,門診陸續出現不少對室塵螨過敏的患者,由於塵蟎無法以肉眼看見,必須在顯微鏡下觀察,所以被稱為看不見的敵人,而塵蟎喜歡生存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例如寢具、軟墊及地毯都是塵蟎的溫床,無論是成年人或者兒童幾乎都防不勝防。然而,本身有對塵蟎過敏體質者,一旦接觸到塵蟎糞便或腐爛屍體,會造成鼻腔黏膜過敏性發炎,初期症狀是出現鼻子癢、打噴嚏與流鼻水,若沒有適當處理,反覆的發炎會使得上呼吸道黏膜組織腫脹及增生,因而導致慢性咽喉炎、慢性肥厚性鼻炎導致嚴重鼻塞、甚至氣喘等;而若兒童時期鼻塞問題未治療,更有可能會因長期張口呼吸致使臉型發育異常、牙齒咬合不正等後遺症。許哲綸表示,一般可透過抽血檢查本身是否有對室塵螨過敏的體質,如出現上述的描述症狀,就應該立刻尋求醫師協助治療,必要時,可以使用類固醇鼻噴劑、抗組織胺、血管收縮劑,甚至下鼻甲肥大矯正手術等治標方式,解決急性的不舒適感。另外,若使用一般常用藥物仍無法有效緩解患者的塵蟎過敏症狀,也可考慮口服用減敏舌下錠,藉此提高身體對室塵蟎過敏的耐受性,提升免疫系統對室塵螨的對抗,治療所引起的過敏性鼻炎,但因需每天服用,且整體服藥時間需1-3年,治療的效果才會逐漸顯現出來。許哲綸強調,防治塵蟎最有效的不二法門還是環境治理,保持居家環境的乾燥及乾淨,才是防治塵蟎的黃金法則,尤其寢具如座罩、枕套、毛毯、床墊套等應常清洗,並建議用55-65℃的熱水清洗,可殺死塵蟎和清除塵蟎過敏原;此外,由於竉物狗、貓、兔、鼠、鳥等身上的皮屑也是塵蟎的食物來源,家中有易過敏的人,也不適合在室內飼養竉物,才能揮別惱人的過敏之苦。延伸閱讀: 擊退塵螨勤換床單還不夠 50℃高溫才能殺光光 仰賴掃地機器人清潔? 「這步驟」恐讓氣喘、過敏風險增5倍
-
2020-05-13 科別.耳鼻喉
氣溫過升收冬衣引發敏 醫師:塵螨惹的禍
氣溫回暖,梅雨季即將到來,民眾已開始收冬衣,對過敏體質的民眾而言,等於是又得面臨整天眼睛紅癢、狂打噴嚏、流鼻水的噩夢。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許哲綸提醒,治療過敏性鼻炎,除了藥物、手術等方式治療外,特定患者也可採用口服減敏舌下錠加強免疫系統,逐步減緩過敏之苦。許哲綸表示,塵蟎喜歡生存在溫暖潮濕的環境,寢具、軟墊及地毯皆是塵蟎溫床,具過敏體質者,一旦接觸到塵蟎糞便或腐爛屍體,易引發鼻腔黏膜過敏性發炎。過敏初期症狀如打噴嚏、流鼻水,若未適當處理,反覆發炎會使上呼吸道黏膜組織腫脹增生,導致慢性咽喉炎、慢性肥厚性鼻炎、氣喘等。兒童時期鼻塞問題未改善,恐因長期張口呼吸,導致臉型發育異常、咬合不正等。許哲綸說,民眾可透過抽血確認是否對塵蟎過敏,臨床上治療過敏患者,常會使用類固醇鼻噴劑、抗組織胺、血管收縮劑,甚至下鼻甲肥大矯正手術等方式,改善急性的不舒適感,若仍無法緩解患者症狀,可改用減敏舌下錠,藉此提高身體對塵蟎的耐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