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傳染病
共找到
1346
筆 文章
-
-
2022-06-2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南投老婦外出取藥 健保卡一插竟是「確診居隔期」開罰20萬元
南投1名70多歲確診老婦人居家隔離期間,自行至健保藥局拿慢性病連續處方簽藥物,健保系統插卡後發現是確診個案,引起衛警的一場虛驚。老婦人事後承認有離開處所自行至藥局拿藥,南投衛生局表示,將依違反傳染病防治法予以裁罰20萬至100萬,呼籲所有居家隔離(檢疫)者,務必遵守防疫規定,千萬不要跟自己荷包過不去。局長陳南松表示,南投縣今日公布確診人數999例,居家照護人數仍有4914例,雖然各項指標都顯示確診人數都下滑的趨勢,但不論是確診者或接觸者,在居家隔離期間應留在指定隔離處所,禁止外出,若有緊急就醫或取藥需求者,應主動與衛生局或警察局聯繫提出就醫需求申請,經同意後暫時解除電子圍籬,以利就醫。南投衛生局指出,確診居家隔離期間,若未依規定自行擅自外出,只要健保卡插卡時,就有警訊告知「新冠確診個案」;日前接到轄內健保藥局通報,1位70多歲確診老婦人,居家隔離期間因有感冒、流鼻水症狀,自行至健保藥局拿慢性病連續處方簽藥物,健保系統插卡後發現是確診個案,立即通報衛生局。南投衛生局隨即會同公所及警政人員,前往老婦人居家隔離處所訪查,老婦人承認確實有離開居家隔離處所,自行至藥局拿藥;全案將依違反傳染病防治法第48條第1項規定,依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第15條第1項,裁罰20萬至100萬,衛生局呼籲所有居家隔離者(檢疫)務必遵守防疫規定。
-
2022-06-28 醫療.感染科
病毒傳染力很強!醫師詳解猴痘感染途徑、潛伏期及預防方式
「猴痘」是一種令人陌生又害怕的疾病!長輩或許有聽過死亡率很高已絕跡的「天花」,而猴痘病毒跟天花病毒是近親,都屬於「正痘病毒屬」,所以猴痘又稱為「類天花」。最近歐洲、美國、澳洲及亞洲許多國家陸續都有案例發生,台灣日前也出現首例猴痘病例,一名20多歲男性從德國求學返國,居家檢疫時有發燒、皮膚紅疹及鼠蹊淋巴結腫大症狀,檢查後確診為猴痘。猴痘是於1958年在實驗室的猴子身上發現而命名,1970年在剛果發現第一例九歲兒童感染案例。以往只在中非、西非流行,這次從歐洲、美國、澳洲、新加坡、南韓都發現案例跨洲傳播,世衛專家認為這次疫情並不單純。猴痘感染方式,最主要是經由親密接觸感染,例如接觸到感染的齧齒類及靈長類的血液、體液、黏膜及病毒附著的物體表面,或是經由不安全的性行為感染,也可長時間人與人面對面近距離飛沫傳染。是一種人畜共同傳染病,可以動物傳人、也可以人傳人。從感染猴痘病毒到發病潛伏期約5至21天,年輕人及兒童比較常見,大部分為輕症,但也曾有兒童重症及死亡個案,粗估死亡率約0-10%,以幼兒、兒童或免疫功能不全的患者死亡率較高。發病的症狀,包括發燒、頭痛、肌肉腫痛及淋巴結腫大,患者皮膚從臉開始擴散至全身,形成搔癢的皮疹、水泡、膿疱,最後結痂脫落。台灣在今年6月23日將猴痘列入第二類法定傳染病,隔日便發現首例猴痘境外移入確診個案,猴痘在非洲以外的國家傳染的速度超乎預期,從5月中旬至6月24日止,全球累積有50國通報確診案例近3600例之多。猴痘病毒傳染力很強,沒有疫苗可以預防。根據過去研究,只有天花疫苗(種牛痘)對防範猴痘感染有85%預防效果,但是天花早已絕跡,所以45歲以下的人幾乎沒有接種過天花疫苗。如果接觸到確診案例須隔離3周,感染猴痘現在無特效藥治療,臨床治療以負壓隔離、支持性及症狀治療為主。雖然猴痘重症及死亡率不高,但是傳染力強,應提高警覺,避免到疫區旅行及接觸疑似病例才是防範之道,預防國內大流行,以免衝擊國內醫療量能。
-
2022-06-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CIP通過2劑隔4至8周 6月至5歲幼兒可打莫德納
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昨天決議通過六個月至五歲幼兒接種莫德納疫苗,兩劑接種間隔四至八周,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國內仍處於社區流行階段,專家建議幼兒應接種莫德納疫苗以降低重症死亡風險;至於五至十一歲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病況穩定者,完整接種第一、第二劑基礎劑滿五個月,應接種同廠牌追加劑(第三劑)。此外,七月一日起,免費提供零至六歲幼兒第二輪免費快篩,民國一○四年九月二日(含)以後出生者,家長可持其健保卡至快篩實名制販售點免費領取五劑。現尚無健保卡或後續出生的孩子,只要拿到健保卡都可以領。成人疫苗部分,ACIP專家建議,機場港埠、居家檢疫、航空機組、社福機構等工作人員第一次追加劑(第三劑)接種滿五個月,可接種第二次追加劑(第四劑);此外,次單位蛋白疫苗「諾瓦瓦克斯」可與其他廠牌疫苗交替,用於各劑次接種。莊人祥表示,之前開放六十五歲以上民眾、十八歲以上免疫不全或低下者接種第二次追加劑(第四劑),從即日起,可能接觸病人的高風險工作人員,也可依自身意願接種第四劑。專家考量感染後接種間隔延長,可誘發更多免疫保護力、降低重複感染機率,建議可自發病日或無症狀確診日起算,滿三個月且急性症狀過後,即可接種下一個疫苗劑次。莊人祥說,如果確診後還不滿五個月,符合「工作需要或性質導致感染風險增加」、「免疫功能低下或不全導致感染風險增加」、「入境其他國家時需查核接種紀錄」等三種情況,經醫師評估適合,仍可接種疫苗。針對五到十一歲兒童,莊人祥表示,先前專家僅建議接種兩劑基礎劑(第一劑、第二劑),這次進一步建議免疫力較弱的兒童應追加接種一劑基礎加強劑;一般兒童完整接種兩劑基礎劑滿五個月也應接種第三劑。不過,專家尚未建議兒童混打,仍建議以同廠牌完成基礎加強劑和追加劑。
-
2022-06-2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獨/遲公布、不公布、不能查? 官方回應新冠死亡3疑點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每天公布新增的死亡個案當中,每天都會有零星幾位死亡日和公布日間隔差了30天,甚至40天以上。疾管署「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新增了「死亡統計」,點開卻只能查發病日分布,沒有死亡日分布。經審查認定死因無關新冠而被排除不計的個案數,也僅於6月初公布一次,之後便不再提起。死後逾月才公布、死亡曲線不能查、排除死亡不公布,這三大疑點,是目前新冠肺炎死亡數據最令人困惑之處。台灣一向自豪於科技防疫成功,為何疫情死亡數據就是有這麼多資訊落差?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一一回答。莊人祥表示,每天公布的死亡個案當中,部分病例間隔較久時間才公布,有3大主要原因,首先是因死亡診斷書較晚上傳到統計處系統。再者是部分個案因為行政或司法相驗,公衛端較晚才掌握到。第三個原因是有些個案需先搜集病歷、病歷摘要等資料,才能進行後續審查作業。指揮中心每天公布的死亡個案,死亡日期各有不同,看不出每天死亡人數的變化,現在得靠民間自行將官方資料重新整理,才能看到每日實際死亡人數的分佈曲線,像是臉書粉專「粗暴製圖」就有自行繪製。記者發現疾管署「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新增了「死亡統計」,但在進階查詢的「日期種類」選項點選「死亡日」,卻跑不出任何資料,全部顯示為0人。經向疾管署反應,目前網頁已移除「死亡日」選項,日期種類只能選「發病日」。對此,莊人祥表示,死亡日查詢是最近新增的功能,但一廠商還沒整理好資料,另一廠商就先做了網頁,發現問題後暫時先拿掉,準備好了會再放上去,不是故意要隱藏。至於整理死亡資料為什麼這麼花時間?莊人祥說,資料倉儲廠商目前有不少案子在進行。今年新冠死亡不再採「全死因統計」,改為僅計算經審查認定死因與新冠有關的人數,面對質疑聲浪不斷,6月8日疾管署首度說明審查條件,以及各類遭排除之個案數。之後外界再問起此事,指揮中心僅說,每天公布太令人混淆,但「若大家有興趣,可能可以隔段時間就提供詳細統計分析報告,手上都有資料。」所謂隔段時間提供詳細報告,是多久會公布一次?莊人祥說,目前未定。6月初之所以公布,是為了向外界說明審查過程和審查原則,都經過專家討論,是希望「更反映出新冠肺炎對於健康的影響、更貼近事實。」此外,根據台大公衛比較香港、南韓、紐西蘭、日本等國之超額死亡比例,台灣僅4%是最低,與上述國家相比,沒有明顯的問題。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https://nidss.cdc.gov.tw/nndss/deadmap?id=19CoV
-
2022-06-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流感一起來 今年新考驗
近日單日新增染疫人數仍在四、五萬之間,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預估,這波本土疫情應持續至年底,若BA.4、BA.5變異株未能拉升疫情,七月底可望趨緩,單日新增三千例以內。屆時指揮中心應將新冠肺炎降至第四類法定傳染病,如同流感,回歸常態監測體系,在醫療上則從公務預算回歸健保給付,逐步讓邊境及國內經濟民生活動回歸正常。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新冠肺炎法定傳染病降至第四類,已討論多時,但目前尚無上路的時間表。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表示,現階段防疫重點「管好重症和死亡」,若能改列第四類,將大幅減輕行政負擔及醫療量能。隨著疫情趨緩,應可考慮放寬戶外或接觸風險較低場合的口罩規定,另著手研議放寬國際旅遊旅客的入境條件,以復甦經濟。蘇益仁則提醒,無論夏季或冬季,今年都會出現「新冠和流感一起來」的雙重考驗,這是過去沒遇過的。建議常態監測系統應同時且有效地監測這兩種傳染疾病。未來幾年須比照流感,預估隔年可能流行的新冠病毒株,採購疫苗並安排接種時程,例如莫德納和賽諾菲針對Omicron研發的次世代疫苗。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團隊六月初曾分析,新冠肺炎要接軌流感監測體系並不難,只要做好臨床「定點監視」與實驗室「被動監視」,監視重點包括季節趨勢、不同年齡陽性率、住院比例、在呼吸道疾病之占比、基因型差異、不同族群的疫苗效益與免疫狀態。「新冠肺炎是否改列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和疫情趨緩沒有關係。」莊人祥說,指揮中心已在討論改列第四類的相關措施,研議兩種方式,一為輕症重症的確診監測,另一則類似於流感,只監測新冠肺炎重症。
-
2022-06-27 醫療.感染科
確診住負壓病房 猴痘指引惹議
猴痘疫情於多國擴散,我國六月廿四日出現首例猴痘案例,該名廿五歲男性患者已住在負壓隔離病房,依循最新版指引,共匡列九名接觸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這九人均無症狀,但須持續觀察一至兩周。世界衛生組織秘書長譚德塞廿五日表示,全球各地爆發猴痘疫情令人深感憂心,為不斷發展的健康威脅,將密切關注相關發展,但目前尚未構成「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全球公共衛生緊急事件。截至目前,世衛已接獲五十多國通報逾三千兩百起確診猴痘病例和一起死亡病例。原先猴痘為中西非的地方性傳染病,但五月初以來,世衛組織在西非和中部非洲以外地區偵測到的猴痘病例激增,目前以西歐地區最為嚴重。依據疾管署指引,我國猴痘首例個案須等到全身皮膚病灶結痂完全脫落,才能離開病房,但猴痘病毒傳播途徑為接觸傳染,就有醫師戲稱「這是最高規格」。對此,莊人祥表示,為了保護醫護人員安全,且負壓隔離病房充裕,目前不會修正指引,沒有調整必要。天花疫苗可預防猴痘,莊人祥說,正積極洽購第三代天花疫苗,「年底一定要買到」。
-
2022-06-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專家指下半年新冠防治3個回歸 最後考驗在流感季
新冠肺炎自2019年底出現以來,已席捲全球兩年半,何時可回歸正常生活?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表示,疫情應該會持續到年底,目前最大的變數是BA.4、BA.5是否再次拉升疫情,若沒發生,7月底或8月初可望趨緩至單日新增3000例以內,到時相關措施應「更平常心」運作,包括改列第四類法定傳染病並回歸常態監測體系,就醫從公務預算回歸健保給付,邊境及國內也該逐步回歸正常生活及經濟運作。另要提醒的是,7、8月和秋冬時還有「流感」這個挑戰。蘇益仁表示,「新冠和流感兩個一起來,這是過去沒有遇過的情形。」他說,雖然病毒之間也有競爭性,兩者的疫苗和藥物也都有一定的整備,仍必須讓新冠肺炎和流感一樣,進入常態的監測系統,未來也要像流感一樣,視每年所流行的病毒株去買疫苗並安排接種時程,例如莫德納和賽諾菲針對Omicron所研發的次世代疫苗。「現在的重點是只要管好重症和死亡」,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表示,中央只要一聲令下改列第四類,所有行政負擔就會大幅減輕。隨著疫情趨緩,可考慮放寬戶外或接觸風險較低場合的口罩規定,也應著手研議放寬國際旅遊旅客的入境條件,以復甦經濟。蘇益仁表示,三年下來,大家已經夠辛苦了,疫情走了三年,也差不多了,台灣的邊境開放也已經比其他國家晚了兩、三個月。以目前的中重症人數看來,醫療量能要守住是沒問題,新的變異株的變異程度也不大。進入病例減少的階段,相關措施可以更平常心運作,包括監測及醫療要回歸流感化的應對策略,民眾才能回復正常生活與經濟運作。
-
2022-06-26 焦點.元氣新聞
台灣首例猴痘 匡列縮減為9人
台灣前天出現首例猴痘病例,原匡列廿名密切接觸者,昨公布猴痘接觸指引後,縮減匡列九人,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依接觸指引主要分低、中、高風險,因此排除十一人,改匡列的九人須自主健康監測廿一天至七月十四日。國內首例猴痘患者是留學德國的台南男學生,因跨區到高雄就診引發驚恐。高雄市長陳其邁昨表示,患者當時在戶外診療站就診,三名醫護有完整防護裝備,三名醫護已匡列,評估無傳染風險,猴痘須經親密接觸或長時間接觸感染,民眾不用太恐慌。台南市衛生局長許以霖說,確診個案收治在醫院負壓隔離病房,狀況穩定,將治療至全身皮膚病灶結痂完全脫落沒有傳染力才可解隔,猴痘屬人畜共通傳染病,雖證實可有效人傳人,但傳播對象具局限性。台南市長黃偉哲表示,台南市擴大匡列增加到六人,因猴痘潛伏期很短,只要沒有發病就過關。莊人祥說,猴痘臨床症狀包括皮疹、斑疹、斑丘疹、水泡、膿疱等皮膚病灶,及發燒卅八度以上、畏寒或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若有疑似症狀務必提高警覺;猴痘先前盛行於非洲國家,致死率約一成,但他國通報病例多屬輕症。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表示,猴痘患者皮膚病灶最多,尤其是痘子病毒量最高,相較過往猴痘案例病灶明顯,此波猴痘疫情痘子較小,症狀不典型,患者及周遭親友或醫護難察覺,恐增接觸風險,雖機率小但仍有飛沫傳染風險,籲民眾勤洗手、酒精消毒、戴口罩。
-
2022-06-26 焦點.元氣新聞
疾管署公布猴痘疫調及接觸者指引 依風險高低處置
繼新加坡、韓國後,台灣成亞洲第3個出現猴痘病例國家,衛福部疾管署今天公布包括疫情調查及接觸者追蹤等相關指引,未來依情境匡列為高、中、低風險接觸者,健康監測或衛教。衛福部疾管署23日公布,猴痘正式列為台灣第2類法定傳染病,若遇疑似個案,依規定須於24小時內通報。隔天出現台灣首例境外移入猴痘確診,為一名25歲本國籍男子,16日自德國返台,20日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身體出現紅疹及鼠蹊部淋巴腫大,目前收治於醫院。疾管署今天下午公布包括猴痘個案隔離處理流程圖、疫情調查及接觸者追蹤指引等相關處置原則。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接受媒體聯訪表示,因為是新的病,未來可依據情境,把接觸者匡列處置分成高、中、低風險。根據猴痘疫情調查及接觸者追蹤指引,高風險及中風險接觸者應自最後一次和病例接觸後21天進行健康監測,若無症狀可正常工作生活,但建議避免近距離接觸免疫低下者、孕婦與孩童,以及在健康監測期間避免性行為、捐血,如於追蹤期間出現發燒或出疹,應協助其就醫。至於低風險接觸者,僅須一般衛教。疾管署呼籲,為減少受感染的風險,建議民眾出國應避免接觸猴痘疑似個案,返國入境時如出現發燒、皮膚病灶如紅疹、丘疹、水泡或膿疱等疑似症狀,應主動告知航空公司人員及機場港口檢疫人員,並儘速就醫,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
-
2022-06-25 醫療.感染科
獨/防猴痘不用第一代天花疫苗 竟有想不到的特殊用途
國內出現首例猴痘確診個案,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罕見傳染病,與天花病毒同屬正痘病毒屬,接種天花疫苗能提高保護力。外界關心,衛福部疾管署天花疫苗準備情形?疾管署長周志浩說,國內有庫存第一代疫苗,主要是戰備使用,若要打盡量使用第三代疫苗,目前已在接洽中。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透露,約在2000年左右,全球關注恐怖主義,當時台灣被美國要求,依世界衛生組織(WHO)規定銷毀實驗室內的天花病毒,沒想到,2001年美國即發生911恐怖攻擊,當時大家關注生化恐怖攻擊,包括炭疽桿菌、天花病毒等。當時,國內第一代天花疫苗儲備量有700萬劑,隨即開始檢視疫苗還具不具有活性,經相關單位研發出雙叉針頭,疾管署實驗室進行研究,只要將針頭沾了疫苗,再插入人體真皮層,還是可以產生抗體,總共可供2800萬人施打,因此,當時決定第一代天花疫苗原液決定不銷毀,作為台灣一旦被天花病毒恐怖攻擊時,台灣具有自保能力,直到現在疾管署還是不時的檢測第一代天花疫苗活性。周志浩說,第一代天花疫苗屬於活性疫苗,副作用多一些,第三代雖然也是減毒疫苗,但打進去的病毒不會在體內繁殖,還是可以誘發免疫反應。疾管署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台灣自1955年起就未曾再有天花病例發生,因此自1979年起,即停止接種,故該年以後出生的民眾均為未接種族群。施文儀說,猴痘傳播屬接觸傳播,目前仍有局限性,疾管署應鼓勵醫師通報,包括皮膚科、內科醫師 「寧可錯殺一百,也不可放過一個。」以防猴痘疫情於國內擴散。
-
2022-06-25 醫療.感染科
國內驚見首例「猴痘」個案!會人傳人嗎?有哪些症狀?該如何預防?11個QA一次看懂
國內驚見首例猴痘個案!疾管署今公布,南部通報一名20多歲本國籍男性,過去半年於德國留學,自6月16日入境後,6月21日出現疑似症狀,經採檢檢體通報,經確認為猴痘,該例為本國首例猴痘案例,也是繼新加坡、韓國,亞洲第三個國家出現猴痘案例。對此,元氣網整理11題QA,讓你一次看懂「猴痘」的疾病資訊。Q1:猴痘是什麼?猴痘病毒首次出現於1958年的研究用猴子身上,人類感染個案最早出現於1970年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一名9歲男孩,此後陸續於中非和西非地區傳出個案。除了非洲是主要流行國家,近期也開始出現於英國、西班牙、葡萄牙、加拿大、美國等國。猴痘與天花病毒一樣都屬於「正痘病毒屬」(Orthopoxvirus),皆是人畜共通的傳染病。可分為「中非分支」病毒和「西非分支」病毒,其中中非分支嚴重度及傳播力皆高於西非分支。近年猴痘致死率為3%到6%。通常透過與受感染的人或動物密切接觸,或接觸被病毒污染的物體而感染,感染猴痘後,身體會出現皮疹且有發燒、頭痛、淋巴腺腫大等狀況,與天花症狀類似,但病情較輕微,症狀一般會持續14至21天,以症狀治療為主,病人通常會逐漸康復。Q2:猴痘有哪些症狀?若確診猴痘,會有皮膚病變(如:皮疹、斑疹、水泡、膿疱等)、發燒、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口腔潰瘍...等症狀。Q3:猴痘發生的原因為何?猴痘是人畜共通的傳染病,可能經由接觸感染動物的血液、體液、損傷的皮膚或黏膜而被感染;或是由感染者的呼吸道飛沫、損傷皮膚、黏膜、體液或被污染物品進行人傳人感染。Q4:猴痘的併發症有哪些?若不幸感染猴痘,會有繼發性細菌感染、肺炎、敗血症...等併發症。Q5:哪些人是猴痘的高危險群?‧猴痘感染者的同住家人及醫護人員‧有猴痘感染者接觸史‧食用受感染的動物肉類Q6:該如何預防猴痘?‧避免接觸猴痘感染者‧前往猴痘病毒流行地區時,避免接觸齧齒動物(如:老鼠、松鼠)和靈長類動物(如:猴、黑猩猩)‧疫苗接種:天花疫苗對猴痘有85%防護力,但台灣於1979年停止接種,故該年後出生之民眾均為未接種族群;美國FDA於2019年核准的JYNNEOS疫苗也可用於預防天花和猴痘感染Q7:若不幸得到猴痘,該如何保養?猴痘屬自限性疾病,症狀一般持續14至21天,通常會逐漸自行康復。Q8:猴痘該如何治療?以輸液治療與維持營養等症狀治療為主,多數病人在猴痘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會自動停止並逐漸恢復;重症者則須使用抗病毒藥物Tecovirimat、Cidofovir、Brincidofovir或是注射針對天花病毒的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VIGIV)來治療。Q9:如何檢查猴痘?若出現疑似猴痘症狀,可透過「病原體檢測」檢查是否確診:‧病患發病期內的皮膚水泡、血液、咽喉擦拭液或瘡痂,分離並鑑定出猴痘病毒‧臨床檢體猴痘病毒分子生物學核酸檢測或定序為陽性Q10:猴痘的疾病進程為何?猴痘的潛伏期通常為6至13天,但範圍也可能為5至21天,感染猴痘後病人會出現發燒、劇烈頭痛、淋巴腺腫大等症狀。大部分病人在出現發燒後1至3天,並於臉部、身體皮膚出現皮疹,包括口腔黏膜、生殖器、及結膜、角膜都可能受影響;10至14天內皮膚會從斑疹、丘疹發展到水泡、膿疱,最終會結痂脫落。猴痘症狀大部分會持續14至21天,病人多會自行康復,致死率低於10%,大多數個案可於幾週內康復。Q11:若出現疑似猴痘症狀,就醫前應該要注意哪些事情?如皮膚出現皮疹、斑疹等病變,又有發燒、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等任何疑似症狀,應及時就醫,並告知醫師是否有旅遊史與接觸史,隔離曾接觸之哺乳類動物、寵物。由於猴痘可能透過接觸感染源的傷口、體液、呼吸道分泌物等方式傳播,故建議佩戴醫用口罩並與其他病人保持距離,採檢/醫療照護人員也建議穿戴手套、隔離衣、醫用口罩、護目裝備。
-
2022-06-25 焦點.元氣新聞
防猴痘不建議大量接種 台灣優先施打3對象
世界衛生組織(WHO)關注猴痘疫情,衛福部疾管署今天表示,WHO不建議大量接種疫苗,接種對象有限,台灣優先施打醫護等3對象,現正接洽第三代天花疫苗。歐洲、美洲及大洋洲等非屬猴痘流行國家爆發疫情,近期猴痘甚至入侵亞洲,台灣上週通報1例疑似個案已排除,國內迄今尚未曾出現猴痘病例及相關通報。疾管署昨天公布,猴痘正式列為台灣第二類法定傳染病,若遇疑似個案,依規定應於24小時內通報。天花疫苗可預防猴痘疫情,各界關注天花疫苗採購進度及接種規劃。衛福部長陳時中今天下午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例行記者會表示,天花疫苗非普遍性接種,採購疫苗當然是接洽最新的「第三代」疫苗,雖國內有儲備「第一代」疫苗為戰備用途,但副作用比較多,暫不考慮使用。台灣自1955年起就未曾再有天花病例發生,自1979年起停止牛痘接種,以後出生的台灣民眾均為未接種族群。疾管署長周志浩進一步說明,WHO並不建議大規模接種天花疫苗,接種對象很有限,優先施打包含照顧猴痘患者的醫護人員、實驗室人員及短時間內與個案有密切接觸者。周志浩說,「第三代」天花疫苗還在接洽當中,「第三代」疫苗為活的、減毒疫苗,但有別於「第一代」疫苗,病毒在體內不會繁殖,且仍可誘發免疫反應,正在研發的疫苗為採用細胞培養、分子生物等方式進行。
-
2022-06-25 焦點.元氣新聞
台首例猴痘!20多歲台男自德返台現紅疹 匡列19人
國內驚見首例猴痘個案!疾管署今公布,南部通報一名20多歲本國籍男性,過去半年於德國留學,自6月16日入境後,6月21日出現疑似症狀,經採檢檢體通報,經確認為猴痘,該例為本國首例猴痘案例,也是繼新加坡、韓國,亞洲第三個國家出現猴痘案例。【延伸閱讀:國內驚見首例「猴痘」個案!會人傳人嗎?有哪些症狀?該如何預防?11個QA一次看懂】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這名20多歲本國籍男性,今年1月至6月至德國就學,6月16日搭機返國,機場COVID-19檢驗陰性後返家進行居家檢疫,6月20日出現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紅疹、鼠蹊部淋巴腫大等症狀,於6月21、22日就醫,經醫師評估後,進行採檢及通報,檢體送疾管署昆陽實驗室檢驗,於今日確認陽性。莊人祥表示,6月23日將猴痘公告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隔天即出現首例,地方衛生單位已依規定進行疫情調查及接觸者追蹤等防治工作。該名20多歲男昨日已收治於負壓隔離病房,將治療至全身皮膚病灶結痂完全脫落,才可解除隔離。莊人祥說,該案先前採一人一戶居家隔離,目前密切接觸者共19名,包含家人2人、醫療相關人員10人、司機3人及其他4人,預計健康監測至7月13日。因我國出現首例確診個案,疾管署將同步透過IHR聯繫窗口通報世界衛生組織。莊人祥表示,此波猴痘疫情自5月中於英國爆發以來,全球累計50國報告至少3598例確診,其中以歐洲及美洲病例數最多,累計病例前五名為英國793例、德國592例、西班牙520例、法國330例及葡萄牙328例,亞洲目前為韓國與新加坡有境外移入病例。莊人祥提醒,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多與陽性個案親密接觸或不安全性行為,或照顧確診者的醫護,包括接觸確診者呼吸道分泌物、損傷皮膚粘膜、被污染物體及飛沫傳播、長時間面對面接觸等;由於國際猴痘疫情逐漸擴大,疾管署將持續加強國際港埠檢疫措施及民眾風險溝通與衛教宣導,並積極與國際藥廠洽談第三代天花疫苗及抗病毒藥物。疾管署呼籲,為減少受感染的風險,建議民眾出國應避免接觸猴痘疑似個案,返國入境時如出現發燒、皮膚病灶如紅疹、丘疹、水泡或膿疱等疑似症狀,應主動告知航空公司人員及機場港口檢疫人員,並儘速就醫,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國內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
2022-06-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高雄男童打2劑莫德納發生心肌炎 家長疑間隔4週時間太短
高雄男童日前接種第2劑COVID-19莫德納疫苗後不適,送醫診斷為心肌炎,一度收治加護病房。高市府說,已通報中央疑似不良反應,情況已好轉,今天出院。男童父親在臉書發文指出,8歲大的兒子17日接種第2劑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莫德納疫苗,19日出現心肌炎不良反應,醫師判斷為接種疫苗的反應,收治高雄長庚兒童醫院加護病房觀察。長庚醫院兒童內科加護病房主任林盈瑞今天告訴媒體,這名接種疫苗、患有心肌炎的男童到院後,醫護立即給予適當處置,已轉出加護病房,目前狀況穩定。林盈瑞說,兒童接種mRNA疫苗時,確實有極小機率引發心肌炎,家長應密切觀察兒童施打完疫苗後14天狀況,若兒童出現胸悶、胸痛、冒冷汗、心律不整症狀時,應該盡速就醫。高雄市長陳其邁今天在高雄市政府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防疫記者會上指出,是否為疫苗不良反應,還需專家判定,但呼籲民眾接種疫苗後若有任何不適,都要盡速到醫院接受治療。高雄市政府衛生局簡任技正潘炤穎說明,已通報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不良反應事件,今天男童所有指數都已恢復正常,順利出院,衛生局會密切追蹤後續。對於男童父親質疑間隔4週就打第2劑疫苗,時間太短。衛生局副局長林盟喬指出,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專家會議建議4週以上就可以接種,加上現在台灣社區還是在高風險階段,建議還是4到8週接種,效果最好。
-
2022-06-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北部地區新冠疫情趨緩 指揮中心降載專責病床開設比例
考量北部地區疫情漸緩,專責病床空床率偏高,為利病床妥善運用,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即日起彈性調整台北區及北區專責病床開設比例,並將持續監測醫療量能,滾動調整各地區專責病床開設比例。陳時中說,今年6月24日起,台北區包括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宜蘭縣、連江縣、金門縣,以及北區的桃園市、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急性一般病床500床以上急救責任醫院開設專責病床,從原來20%至30%,彈性調整為10%至15%;200至499床急救責任醫院專責病床開設比例從10%至20%,彈性調整為5%至10%。另台北區及北區之醫學中心及準醫學中心專責ICU開設數調整為15至20床。但前述專責病床開設比例仍須依傳染病防治網網區指揮官指示調整。
-
2022-06-24 醫療.感染科
人畜共通傳染病 變得更常見!新冠、猴痘之外 疫情恐還沒完
新冠疫情還未結束,猴痘又在世界各地傳播。法新社報導,這類「人畜共通傳染病」已存在千年,但在最近數十年變得更常見,專家指出,這是因為人類引發動物世界劇變,包括大面積砍伐森林、大規模飼養牲畜和氣候變遷等。猴痘一個月逾千例 世衛示警其他從動物傳染給人類的疾病包括愛滋病、伊波拉病毒感染、茲卡病毒感染症、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MERS)、禽流感與腺鼠疫等。世界衛生組織(WHO)九日說,仍在調查新冠疫情起源,不過「最強的證據仍是關於人畜共通傳染」。過去一個月全球各地通報一千多個猴痘病例,世衛警告,這種疾病在數十國傳播開來的風險「確實存在」。世衛首席緊急情況專家萊恩說,人類與動物互動的方式變得不穩定,「人畜共通疾病傳給人類的次數增加,接著,我們增強這種疾病和讓疾病在人類之間傳播的能力也增加了」。猴痘並非最近才從動物傳給人。人類首例猴痘於一九七○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發現,從此在中非和西非傳播。七成五新興傳染病 人畜共通根據聯合國環境署的資料,人類所有已知傳染病中,約六成是人畜共通疾病,而在新興傳染病中有七成五是人畜共通疾病。英國劍橋大學流行病學家雷斯提夫說,最近幾十年人畜共通傳染病的病原體和疫情增加,是因為「人口成長、牲畜增加和野生動物棲息地逐漸被侵占,野生動物為了因應人類活動大幅改變自己的行為,搬離愈來愈小的棲息地。免疫力變差的動物在人類和家畜附近徘徊,當然會促進病原體傳播」。法國發展研究院人畜共通傳染病專家霍許說,大規模砍伐森林的結果是,大自然中調節病毒的動物不見了,以致病毒更易傳播。病原體網絡改變 威脅人類更糟的是,今年稍早發表的一分大規模研究顯示,氣候變遷使傳染病大流行發生的風險提高。研究寫道,動物因為棲息地氣溫升高而逃離之後,將首次遇到其他物種,可能把據說大多在熱帶森林野生哺乳動物之間「悄悄傳播」的一萬種人畜共通疾病病毒,部分傳染給其他物種。研究共同作者、美國喬治城大學疾病生態學者艾伯里說:「宿主—病原體網絡將大為改變。我們必須加強監視都市和野生動物,以便找出病原體是在何時從一個物種跳到另一個物種,如果被病原體侵入的宿主是都市動物,或活動範圍接近人類,我們就該提高警覺。」加強偏鄉醫療 能及早防疫英國利物浦大學和肯亞國際家畜研究所傳染病專家費弗說,「可能會有一系列危險傳染病出現,我們必須做好準備」,包括關注偏遠地區居民公共衛生,以及加強研究這類區域的生態,以理解不同物種如何互動。雷斯提夫說,這個複雜問題「沒有簡單的解決辦法,最保險的方法是盡可能降低風險。我們必須投入鉅資,在世界各地貧困區加強醫療和檢測能力,以便及早偵測、辨認和控制疫情」。
-
2022-06-24 醫療.感染科
猴痘列第2類法定傳染病 須24小時內通報
猴痘疫情正從歐美蔓延至亞洲,新加坡、南韓已出現疑似案例;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說,台灣上周有一例疑似案例,但已排除,目前尚無確診案例。疾管署昨則公告猴痘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屬「中等危害風險」,根據第二類規定,如發現疑似病例須在廿四小時內通報。猴痘是種「人畜共通疾病」,與天花病毒同屬,臨床症狀也類似,但傳染力較弱,嚴重度較輕微。傳染途徑為直接接觸、食用感染動物或是密切接觸到猴痘感染者。通報條件為患者出現皮膚病灶如皮疹、斑疹、斑丘疹、水泡、膿疱等,或有任一下列症狀,包括發燒大於等於卅八度、畏寒、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或已排除水痘、帶狀皰疹,腸病毒、淋病、梅毒、軟性下疳等常見發疹性疾病。猴痘過去多發生於西部及中部非洲地區,其他國家偶發零星境外移入病例。但今年與以往不同,目前全球出現病例國家已增至四十七國,逾三千人感染,且鄰近新加坡與南韓亦於近日各通報一例確診病例。
-
2022-06-2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當醫師確診時/病人休克沒床被迫躺地上CPR!急診醫吳紋綾:因染疫更能同理確診者說不出的痛
每天替上百位確診病人看病,五月中旬,新光醫院急診科臨床研究醫師吳紋綾也中鏢了,不僅咳嗽、流鼻水,還上吐下瀉、心跳飆高。經歷大病一場,她更理解確診者痛苦,提醒民眾新冠病毒不是簡單感冒,可能會再度感染,仍要做好防疫,同時呼籲政府重視醫療排擠問題。吳紋綾開始出現症狀時,快篩陰性,隔天繼續上班,但同事注意到她的精神特別不好,幫忙PCR篩檢竟檢出陽性。確診後,她的咳嗽變嚴重、上吐下瀉,喉嚨痛彷彿「刀割」的痛,吃東西、吞嚥都痛,問診也很困難,「確診後並不如大家所說是簡單的感冒。」在PCR陽性當下,吳紋綾除了胸悶、胸痛,心跳還飆到每分鐘140、150下,看診時有些微脫水,「我算是嚴重需要住院的病人」,不過她評估返家休息觀察即可,把病床讓給更需要的病人。在家休養期間,即便身體不適,她仍把握時間研讀論文,認識新冠病毒「才知如何對付它」,以及避免再度感染、出現「長新冠」後遺症。吳紋綾笑說,有時躺著突然覺得心悸、喘,會懷疑是長新冠,便開始量血壓、心跳及快篩。吳紋綾表示,先前家中已備妥感冒藥,也有準備足夠食物,唯一準備不足的是快篩試劑,家人得知她確診,送來整箱「一個月份快篩」,她瞬間成了「快篩富翁」,因此,「讀書、追劇、做快篩」是她隔離期間的三大樂趣。開箱市售的各類家用快篩,吳紋綾樂於研究各類棉棒刷毛舒適度,相較醫用PCR棉棒又硬又痛,家用快篩算很友善又好用。讓她回想起,在醫院幫病人做PCR,除了病人痛苦,醫療人員心理也不好受。她曾幫一位小朋友做檢測,棉棒一度有出血,小朋友爆哭,所幸爸媽沒有責怪醫護,但她留下不小陰影,覺得弄痛小朋友,期望未來PCR能改用唾液檢測。確診後返回職場,吳紋綾能快速用「面相」判斷出確診者,更能「同理」病人說不出口的症狀。像有一名外傷病人到急診,自述喉嚨癢,但沒有感冒,她一看病人面相就覺得「應該中了」,果真PCR檢驗出陽性;現在碰到確診者,說到確診後胸悶、吃不下、嘔吐時,她更能理解確診者,減緩病人對新冠病毒的焦慮。新冠病人不斷增加,各醫院不斷加開專責病房收治新冠病人,如此便擠壓了其他科別。吳紋綾指出,像有病人闌尾炎要開刀,但外科病床都留給新冠病人,導致無法立即開刀;還有病人剛開完刀,後續要住院幾天,但沒有足夠病房讓一般疾病病人住,只能待在急診室休息,伴隨著咳嗽聲、機器聲、呻吟聲,很難安靜休養。現在醫療量能非常緊繃,病房會滿、但急診無法拒絕病人,就算沒床也要盡量收,吳紋綾表示,先前有一個病人原本坐在輪椅上吊點滴,突然在急診室休克,卻因為沒有病床,醫護只好緊急在地上幫他做CPR等初步處置,後續才找床讓病人休息。確診者住院並不一定是好事,吳紋綾說,像90多歲阿嬤確診但無症狀,雖是高風險群但評估不用住院,在家服藥、休養較舒適,家屬也可多給予關心、注意症狀,畢竟專責病房不舒適,有許多陽性病人,且成天看戴面罩、穿防護衣的醫護走來走去,愈住恐愈不舒服。吳紋綾表示,或許要等疫情高峰過去,醫療排擠問題才能解決,期望政府評估將新冠肺炎調降傳染病等級,將醫療資源留給一般疾病病人,也提醒民眾確診後仍要做好防疫,避免再度感染。確診後她在一塊許願牌寫下「無論如何要勇敢」,期許自己也勉勵大家。吳紋綾小檔案現職:新光醫院急診科臨床研究醫師確診時間:5月15日如何感染:不明來源症狀:咳嗽、流鼻水、嘔吐、腹瀉、喉嚨痛治療:使用症狀緩解藥物給確診者一句話:沒有人會故意確診,所以確診不是你的錯,別擔心耽誤工作或家人,也不要給自己負罪感,希望大家能健康,沒有留下長新冠或產生經濟危機。鼓勵大家不要恐慌,疫情會慢慢度過,也許再撐一下就結束了。
-
2022-06-23 焦點.元氣新聞
憂猴痘來襲…疾管署公告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 24小時內需通報
猴痘疫情正從歐美蔓延至亞洲,新加坡、南韓也都出現疑似案例。疾病管制署副署長莊人祥昨表示,猴痘已公告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根據第二類法定傳染病的規定,如發現疑似病例必須在24小時內通報。根據疾管署外網公告,符合臨床條件或檢驗條件就需要通報。臨床條件為需同時具下列條件,包括皮膚病灶如皮疹、斑疹、斑丘疹、水泡、膿疱等,或具有任一下列症狀,包括發燒大於等於38度、畏寒、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或已排除水痘、帶狀皰疹,腸病毒、淋病、梅毒、軟性下疳等常見發疹性疾病的診斷。檢驗條件則為具有下列任一個條件,包括臨床檢體分離並鑑定出猴痘病毒或臨床檢體猴痘病毒分子生物學核酸檢測或定序為陽性。
-
2022-06-23 焦點.元氣新聞
東亞地區第一例!南韓通報首起猴痘確診 30多歲民眾從德國入境
南韓今天通報首起境外移入猴痘病例,成為東亞地區第一個發現猴痘病例的國家,迄今全球已有大約40個國家通報這種疾病。南韓疾病管理廳(KDCA)表示,昨天從德國入境返國的30多歲南韓民眾被證實確診猴痘。南韓疾病管理廳長白敬蘭告訴媒體,這名患者上週末發燒,入境南韓時症狀惡化,包括出現疲勞和皮疹等症狀。白敬蘭還說,病患在與他人密切接觸之前就已經向機場當局通報,目前正接受治療。南韓出現首起猴痘病例後,當局承諾加強監測和應對系統,並將猴痘的警戒層級提高至「注意」(caution)。南韓疾病管理廳將猴痘的傳染病警戒層級提高到「注意」,這是南韓4個警戒層級中的第2級。南韓疾病管理廳指出,將透過指定需要加強檢疫管理的區域來加強監測,主要是針對來自經常發生猴痘疫情國家的民眾。南韓疾病管理廳今天稍早通報另一起猴痘疑似病例,是一名出現水泡和喉嚨痛等症狀並於20日入境的外國人,最終檢測呈陰性反應。南韓總統尹錫悅已經下令衛生當局「加強對外國入境者在機場的檢疫管理…並做好充分準備,將疫苗和治療方法分配到醫療領域」。
-
2022-06-22 焦點.元氣新聞
莊人祥:上周通報猴痘例已排除 明後天列法定傳染病
猴痘疫情正從歐美蔓延至亞洲,新加坡、南韓也都出現疑似案例。對此,疾病管制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一直都有關注猴痘疫情,上周有通報一例疑似案例,但已排除;預計明後天將猴痘列為法定傳染病,正在簽核中。莊人祥會後表示,上周一位入境旅客,因身上有水泡,但檢驗已排除。未來猴痘擬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新加坡衛生部表示,21日發現一例境外移入猴痘個案,是猴痘疫情爆發以來,東南亞通報的首例案例。該名猴痘患者是一名42歲的英國男性空服員,曾於6月15日至17日在新加坡停留,19日再度入境新加坡、20日確診猴痘,目前收治於新加坡國家傳染病中心治療,病況穩定。新加坡當局表示,已追蹤到13名密切接觸者,接觸者將接受21天的隔離觀察。此外,南韓也出現兩例猴痘疑似病例,韓聯社報導,南韓疾病管理廳接到相關報告,兩名患者正在接受病毒檢測。根據醫院的消息,其中一例從機場入境後出現疑似猴痘症狀,因此馬上被送到仁川醫院,不過由於還在進行病毒檢測,因此沒有透露更多患者資訊。
-
2022-06-20 焦點.杏林.診間
大疫醫奉/陳肇隆換肝權威 醫援海外創高峰
現任高雄長庚醫院榮譽院長的陳肇隆,是國際知名的換肝權威,…投入肝臟移植38年 醫援海外創高峰陳肇隆投入肝臟移植領域長達38年。第一個10年完成亞洲首例肝臟移植手術,促成亞洲第一個腦死亡器官移植立法,一舉名揚海外;第二個10年研究發展活體肝移植,存活率全球最高,將台灣推上國際領導地位;第三個10年起著重醫療傳承並醫援海外,個人至今創下的肝臟移植紀錄,醫界難望其項背。延伸閱讀:高雄長庚換肝聲名遠播 菲律賓醫師來台受訓「深耕台灣、立足國際、醫援海外」是陳肇隆人生精彩三部曲,2015年獲得醫療奉獻獎-特殊醫療貢獻獎後,聲望更推至頂峰。獲奬後陳肇隆不改其志,堅守手術檯與死神搶命,也率團隊精研質子治療、Y90(釔90體內放射治療)等肝癌治療新武器,不斷突破肝臟移植禁忌,為命懸一線的患者爭取生機,成果發表在HepatoBiliary Surg Nutr, 2022 (肝膽外科期刊)。近年陳肇隆卸下院長職務,全心換肝並傳承醫療經驗,每周持續完成兩組活體肝移植及多例肝癌切除手術,同時兼任兩家生技公司董事長研發新藥,是行醫生涯全新挑戰。這兩年多遇上世紀新冠疫情海嘯,他更領軍研發新藥,跨域迎戰未知的病毒,為全民健康找出路,展現醫者仁心。治療肝癌有新武器 追求最優化醫療「肝臟移植是龐大而複雜的外科手術,誤差零容忍。」在手術檯上的陳肇隆追求最優化、精緻化的醫療,不容絲毫差池,不放棄救活任何一人的機會,他個人如此,治軍亦嚴。他說,肝癌會復發,要維持高存活率需有策略,因此和放射診斷科系教授鄭汝汾等開發出「降期治療」,以栓塞或射頻燒灼等療法先讓肝癌降至接受標準內再行移植,這項創新突破,換救許多性命,創下一年存活率98%、五年存活率90%的成績(Transplantation, 2008) ,這些存活病人術後追蹤一、二十年,仍健康、重拾彩色人生。他說,治療肝癌有移植、手術切除、射頻燒灼、酒精注射、栓塞,以及放、化療等方法,以換肝的存活率最高,不過國際上設有各種移植接受標準,非人人適用,「不符標準的人,你總也要給他求生的機會。」「質子治療與釔90,並以標靶和免疫治療輔助,是肝癌移植前降期治療的新武器。」陳肇隆說,誠如世界首位完成肝臟移植手術的史塔哲(Thomas Starzl)教授所言:「醫學的歷史通常是昨日認為不可思議的,今日也難以達成的,明日往往成為常規。」新冠危機也是轉機 致力研發新藥不只在肝臟移植領域引領全球,現今新冠疫情肆虐,胸懷悲憫的他也投入開發疫苗及抗病毒藥物,盼解除世紀病毒威脅。他說,新冠病毒有極强的突變及高傳播特性,美國防疫指揮官佛奇(Fauci)指將成為類似流感的季節性傳染病,大家須習慣共存,但共存不應是消極地躺平,而是積極地應對。陳肇隆說,這場疫情促進遠距醫療發展、照護方式、用藥時機的改進及新藥研發,台灣在抗疫新藥的研發上也沒缺席,他投入的兩家生技公司最近都在新冠病毒的預防和治療有突破性進展。醣基生醫以領先全球的醣分子專利技術平台研發的廣效型疫苗,可望對無較佳疫苗可選的兒少族群及快速突變的新型病毒株之預防有具體貢獻。中天(上海)與合一生技研發的小分子干擾RNA新藥,效果涵蓋COVID-19的所有主流病株,乃至於近期肆虐的Omicron BA. 2與導致南非、歐美新一波疫情的BA.4和BA.5等新變種; 已向美國FDA申請,預計今年第三季進入新藥人體臨床試驗;相關數據已發表於EMBO Molecular Medicine, 2022(分子醫學期刊),獲國際權威學者撰文盛讚為防治新冠的未來方向。陳肇隆說,新冠疫情雖對國家經濟、企業經營及民眾生活產生嚴重衝擊,但同時看到新的思維、創意、商業模式、科技與產品在全球各角落開花結果,「危機也是轉機。」一場看不見盡頭的新冠疫情,擾亂社會運作常軌,尤其疾病「汙名化」,更裂解人際關係。陳肇隆說,全球頂尖科學期刊Nature發表過社論,呼籲各國停止疫情所導致的種族主義、歧視及汙名化。然而仔細觀察不難發現,疫情下的歧視早已跨過種族深入社會、國家各階層,造成許多不必要的傷害。「社會上的歧視主要源於對未知的不安及恐懼。」Omicron傳染力高,每個人都有機會感染,千萬不要獵巫、標籤化,最終導致反噬自己。獲醫療奉獻獎後走過6年時間,陳肇隆重新回顧當時榮耀,更體悟到醫者在大疫之下肩負的重責大任,他認為,今天台灣醫療已能走入世界、回饋國際社會。過去以外籍人士為主的醫療奉獻獎,如今有越來越多國人受肯定,這是台灣社會非常正向的力量。「穿梭古今大疫身影」精彩內容:https://bit.ly/3bokMHY
-
2022-06-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花蓮地牛翻身!居隔者「人命優先」 可戴口罩逃
本土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每天仍有五萬多人確診,許多民眾必須在家居家隔離七天。今天上午9時5分,花蓮光復鄉發生規模6.0地震。地震深度僅6.8公里;連台北都能感受到明顯的搖晃。因此又有民眾擔心,如果正在居家隔離能否離開檢疫場所避難。事實上,發言人莊人祥早在疫情之初便表示,若真有緊急避難需求,可戴口罩暫時外出避難,危急狀況後盡速返回,不會開罰。根據「傳染病防治法」,居家隔離或檢疫期間擅自外出將處新台幣10萬至100萬元不等罰鍰,因此許多正在隔離的民眾擔心,像地震這種緊急狀況下逃到室外會被罰錢。不過莊人祥之前便表示「人命優先」,因此隔離者若發現將危及自己的生命安全,可以向外逃生,但是務必戴口罩。如果離開房間而觸發電子圍籬警報,指揮中心會聽取理由,因此在這種特殊情況下不需要擔心被開罰。且根據「行政罰法」第13條規定,發生天然災害或事故且有緊急避難需求時,居家檢疫者或隔離者可戴上口罩暫時離開居家檢疫、居家隔離處所,待危險狀況解除後儘速返回即可,無須擔憂因緊急避難而受罰。
-
2022-06-19 焦點.元氣新聞
銀髮族輕症也恐引發肺炎 RSV疫苗第3期試驗收案
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是好發於免疫力低下的嬰幼兒,或65歲以上長者等族群的一種下呼吸道感染,最嚴重可能產生細支氣管炎、肺炎,甚至引發死亡。目前沒有治療RSV的藥物,因此都是採支持性治療方式。恩主公醫院院長黃信彰院長日前受訪透露,台灣團隊參與了有望成為世界上第一個RSV疫苗臨床試驗,數據上來看已有相當正面的成果,最快下半年會在美國等地申請藥證上市。RSV是目前少數沒有疫苗的傳染病之一,在治療上也只能以隔離照護、支持性治療等方式因應。黃信彰表示,如今民眾比較熟悉的新冠病毒、流感病毒等等都屬於呼吸道綜合病毒,對銀髮族來說,即使引發的是輕症,都可能會讓長者的下呼吸道感染,甚至造成肺炎。黃信彰指出,此次台灣參與的RSV疫苗試驗醞釀近10年,從去年3月第三期試驗開始後,如今收案部分是60歲以上的受試者,數據上來看相當不錯。副作用方面,黃信彰說,此款疫苗是「次蛋白疫苗」,因為是傳統疫苗,副作用多是施打部位紅腫熱痛、全身性肌肉痠痛,頭痛發燒者不多,長者可安心施打。施打RSV疫苗上的注意事項,黃信彰表示,目前臨床試驗中都有規定,一個月內不能重複施打流感、呼吸道病毒相關疫苗,因此暫時不宜與新冠肺炎疫苗交叉施打;並且已出現呼吸道症狀者,也不建議施打。至於劑量上,則多為單劑施打,不過目前臨床試驗也有安排受試者,間隔一年後再施打第2劑,要等試驗結果出爐後才能定論。黃信彰說,RSV疫苗相當建議年長者施打,尤其是「住宿型機構住民」,容易因為群聚而被感染;若有慢性肺病相關病史者,也建議施打,避免重症。整體的試驗結果,預計下半年出爐,同時申請美國FDA、歐盟EMA的審查,1、2年內可在台灣問世。黃信彰說,此次第三期臨床試驗規模多達25,000人,有安慰劑的對照、盲測,以及17個國家進行臨床試驗,台灣就是其中之一。以目前獲得的第三期臨床試驗數據預估,若此疫苗使用,估計每年可減少全球36萬人住院,同時減少超過2萬4000人死亡的機會。
-
2022-06-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獨/因應BA.4、BA.5疫情 張上淳曝未來監控要做這件事
國內新冠疫情逐漸趨緩,但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BA.5的挑戰,隨之而來。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台灣大學副校長張上淳說,目前看來BA.5比BA.4更占優勢,依國外經驗,未來再有第二波疫情,「這是很有可能的事情。」張上淳建議,現在就是努力監測,除邊境監測外,當BA.4、BA.5進入社區後,也會針對確診者周邊接觸者進行病毒基因定序檢測,期望能夠早一點「減災」,延緩疫情傳播。張上淳今參與國衛院與聯合報共同舉辦的「2022高齡心理健康照護論壇-銀向樂齡生活的必修課」接受訪問時,特別分享對疫情的看法。張上淳說,要完全阻隔BA.4、BA.5不進入國內,「那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尤其此波BA.2疫情尚未完全趨緩,若BA.4、BA.5又進入國內攪局,那麼疫情可能會再向上攀升、再往上疊加,「那就不是很好」,因此現在一定要先讓BA.2疫情趨緩,即便往後BA.4或BA.5進入社區再有一波疫情,但或許會比現在這一波小一點。因此目前入境者採「3+4」檢疫期,還無法放寬至「0+7」。張上淳說,當時專家諮詢小組提供給指揮中心建議,就是不能馬上放寬至「0+7」,而是先採取「3+4」檢疫期,前3天是禁止外出,後4天若沒有緊急事情,原則上也最好不要外出,但商務人士不得不外出,那就是快篩監測,避免病毒擴散。而何時可以放寬為「0+7」,張上淳說,至少要等這一波疫情過去。張上淳說,國內新冠疫情前年爆發,當時採用圍堵防疫措施,為的是要爭取時間,等待新冠疫苗及治療藥物問世,即使圍堵不成功,也採用減災方式,減少病毒傳播,一樣是在爭取時間,並期待疫苗出來後,接種率若達到6至7成應有群體免疫效果,阻止病毒傳播。但多變的新冠病毒帶給公衛界、醫界諸多挑戰,超乎大家預期。張上淳指出,新冠病毒容易突變,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疫苗問世後,雖然減少了重症、死亡,但對阻止病毒傳播不夠理想,幫助有限,因打了疫苗還是感染,這是他感到遺憾的事,若疫苗可有效阻止病毒傳播,國內疫情會更好。張上淳說,打疫苗目的為減少感染及傳播,如B肝疫苗等,但新冠疫苗無法阻擋病毒傳播,造成今年國內面對疫情挑戰,這只能說新冠病毒演化真的「超級快」,以及病毒與疫苗間互相作用的結果。張上淳強調,高齡者等脆弱族群仍一定要接種疫苗,符合資格者應打第4劑疫苗,雖然有人認為,第4劑追加劑的免疫反應與第3劑差不多,但對脆弱族群仍有保護力,若擔心疫苗副作用至今還沒有打疫苗的人,食藥署已核准蛋白疫苗Novavax就非常適合,它就是傳統蛋白疫苗,常見副作用就接種部位痠痛等。往後台大也會針對Novavax疫苗是否可當作追加劑進行研究。至於新冠疫情何時流感化?張上淳說,這須看未來疫情發展情形,當感染人口愈來愈多,重複感染者也增加,但症狀卻愈來愈輕微,重症患者沒那麼多,就像每年流感來臨的狀況,如現在南非就是如此,該國人口幾乎已百分之百染疫。而傳染病分類何時從第五類降為第四類?張上淳說,最好的降級時機就是看全民對死亡人數的看法如何,再來就是當台灣像美國一樣,對確診者不用再強制隔離,視為感冒在家自己休養時,就有降級的可能。國內防疫2年多來,雖然現今社會上對疫情管控有些雜音。但張上淳認為,面對這一波疫情,台灣死亡率還是很低,2年來,台灣表現一直很好,他請大家回想一下,2年前歐美各國面對疫情災難時,醫療體系崩潰的狀況,現今台灣是處在2年前的歐美情形,但醫療狀況並沒有那麼糟糕,這段期間,台灣也有藥廠研發出疫苗,這對國家是很重要的。面對即將到來的暑假,大家是否可以放心旅行,張上淳建議,這端看個人對疫情的態度,是可以稍微放心,但不代表不會感染,若民眾認為可與病毒共存,承擔一些風險,心情上就能放鬆一些。
-
2022-06-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幼兒莫德納EUA審核通過 「6個月至5歲」孩童2劑間隔28天
繼六月下旬開放兒童疫苗接種第二劑,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今召開專家會議,討論是否同意核准莫德納疫苗適用於6個月至5歲兒童,經專家討論,建議核准莫德納疫苗可適用於6個月至5歲兒童的基礎接種,施打兩劑,每劑0.25ml(含25微克的mRNA),為成人劑型一半,施打間隔28天。食藥署今晚間透過新聞稿指出,經審查莫德納疫苗在6個月至5歲兒童所進行的一項第二/三期臨床試驗,試驗結果顯示,兒童試驗組所誘發的中和抗體免疫原性結果,不劣於青少年及成人試驗組的免疫原性結果;安全性資料方面,與其他年齡組別相比,沒有發現新的安全性疑慮。食藥署表示,經整體評估其有效性及安全性,並考量國內緊急公共衛生需求,與會專家建議核准莫德納疫苗緊急使用授權,可適用於6個月至5歲兒童的基礎接種,施打兩劑,每劑0.25ml(含25微克的mRNA),施打間隔28天。食藥署表示,在6個月至5歲兒童的臨床試驗中,不良反應大多屬於輕微、暫時性的,接種第二劑後不良反應的發生率通常高於第一劑,受試者最常見的不良反應為躁動/哭鬧、注射部位疼痛、嗜睡、食慾不振、發燒、注射部位腫脹、注射部位紅斑、疲倦、頭痛、肌痛等,臨床試驗中沒有發現有心肌炎、心包膜炎或死亡案例,未來食藥署將持續監控國內外接種COVID-19疫苗的安全警訊,分析評估疫苗不良事件通報資料,執行安全監視機制,保障民眾接種疫苗之安全。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會儘速與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委員下週預計召開專家會議,討論幼兒新冠疫苗開打事宜,目標拚七月開打。
-
2022-06-1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國內突破4千人染疫死亡 90歲以上致死率高達5.89%
Omicron疫情延燒,今年1月1日至6月16日國內累計310萬7297例本土病例,中重症1萬1938例,指揮中心每周進行各年齡層分析,包括感染率及致死率,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至今累計4015例死亡案例,全年齡致死率為0.13%,死亡以高齡者居多,90多歲年齡層致死率5.89%。最新年齡層分析,70歲年齡層中總確診13萬8471例、中重症2667例、死亡879例,該年齡層致死率0.63%;80歲年齡層,總確診6萬1318例、中重症3676例、死亡1359例,致死率2.22%;90多歲年齡層,總確診1萬5615例,中重症2105例,死亡919例,致死率5.89%。國內醫療量能,羅一鈞表示,6月16日指揮中心發文給北部醫療院所,包括台北區及北區,針對先前要求500床規模醫院需加開專責病床數到20%,現在可以降低到15%,已無需這麼多,空出病床可以有效運用,收治其他病人。抗病毒口服藥使用,羅一鈞表示,每天總使用量約8至9千份左右,並沒有因為確診數下降而看到領藥量減少,目前藥物領用率還不錯。今天全台各區空床數率都超過3成,與個案數下降,多個區脫離高峰、離開高原期的趨勢一致。國家中醫藥研究所修正「清冠一號動態表」中最新用藥指引,此外更明確寫出,清冠一號不只確診者可以公費取得,其餘民眾也能自費購買。羅一鈞回應,清冠一號仍屬於醫師處方藥物,若符合公費開立條例,會由健保代收代付,並以「嚴重特殊傳染病特別預算」支應,如果醫師認為有必要也可自費開立。
-
2022-06-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專家籲新冠肺炎盡速降4級 「管制人民是共產黨做的事」
指揮中心昨宣布啟動新冠病毒血清流行病學調查,針對今年1到6月全台捐血中心樣本,抽樣3萬6千份,釐清Omicron於社區的隱形傳播鏈。專家認為可了解台灣真實染疫情況,另人民防疫意識高,已自發「與病毒共存」模式,中央無需堅持「專制防疫」,應將新冠肺炎降到第四級。前衛生署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表示,從2年前早已呼籲政府應定期執行血清抗體檢測,可了解前段時間感染哪株病毒,國內今年Omicron疫情累積超過300萬例確診數,預估黑數可能高達4倍、1200萬人確診,近一半的台灣人或許已確診,這都要透過具代表性的血清調查來揭曉。疫情2年多以來台灣欠缺血清檢測整體性資料,施文儀預估,北部疫情最先發展,雙北可能潛藏黑數最多,而南部病例數會較接近真實數據,中部目前還在爆發,但總歸各縣市總體確診數,會與縣市政府防疫態度有極大關係。施文儀指出,產生黑數的原因,包括PCR等待時間過久,降低民眾意願,且感染新冠肺炎有許多輕症、無症狀,此類確診者沒有任何醫療需求,即便知道自己無症狀感染,也不會平白無故跑去確診。縣市政府因疲於防疫,針對確診者進行居家關懷度下降時,也可能曾加黑數產生。施文儀表示,居家照護期間從起初提供關懷箱,變成關懷包,後來剩關懷電話,最後連一通電話都沒有,民眾用視訊門診看診還要收200元,倒不如自行到藥局買退燒藥。「確診沒有任何好處,還要被限制行動。」施文儀指出,台灣人民抗疫2年多,已練就正確防疫觀念,當發現自己感染時,雖然不去「確診」也會管好自己,不傳給朋友或家人,自動自發「與病毒共存」,中央毋須列過多規定、還堅持專制防疫,「管制人民是共產黨做的事」。台灣先前自然感染率少,在Omicron高傳播力下加速感染,到一定程度則會降溫。施文儀說,須保護高危險群長者及孩童青少年,中央應避免做太多「無效防疫」,像他4月中早喊話要評估快篩陽視同確診、5月初呼籲新冠降到第四類傳染病,前者拖1個月才做,後者至今沒看到。施文儀舉例當時H1N1大流行時期,台灣從圍堵政策一下改為與病毒共存,當時很多臨床專家持反對意見,不過世界衛生組織已做出建議,時任防疫指揮官葉金川以科學證據決定「說轉就轉」,或許在臨床專家眼中擔心政策改變會多死2人,但若政策不轉型可能會死2千多人。施文儀說,台灣防疫戰略要用科學分析,像確診者14天後可以解除隔離,若前提相同,為何確診死者要盡速火化?指揮中心在拿捏與放鬆防疫政策上,除了臨床專家外,應該多聽取公衛專家意見,避免決策眼光偏向單一領域,否則後疫情時代檢討時,僅有短暫成效難見長遠成果。
-
2022-06-1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7月本土確診有望萬例以下? 指揮中心這樣回
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預估,7月本土確診有希望在萬例以下,對此,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目前較確定的是未來高原期過後,每周將呈現持續下降情形,7月情勢則要觀察北、中、南疫情趨勢,沒辦法精確推估。羅一鈞說,針對本土疫情,目前較確定的推估是,未來高原期後,每周會呈現持續下降情形,目前北部態勢比較明,中、南部則正要脫離高原,希望下周能有降幅。羅一鈞表示,至於7月如何演變?最重要的,是民眾的防疫措施是否持續落實,以及人流部分是否明顯回升,導致群聚、互相傳染情況開始,且還要觀察北、中、南部疫情趨勢,無法明確或精確推估,確診人數是否可在萬例以下,希望大家一起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