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2 焦點.健康知識+
搜尋
傳染病
共找到
1710
筆 文章
-
-
2024-11-07 慢病好日子.慢病預防
長者身體功能評估用LINE也行得通 六大重點功能 長者輕鬆上手
隨著超高齡化浪潮來襲,臺灣預計於明(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的到來,如何讓家中長輩的身體功能維持且健康的老化呢?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身心功能可以透過適當的介入策略而維持或回復,進而預防及延緩失能的發生,並明確點出「認知、行動、營養、視力、聽力及憂鬱(情緒)」是維持生活品質不可或缺之六項能力。國民健康署提供「長者量六力」自我身體功能評估服務。為提升量六力服務的可近性,國民健康署已建置「長者量六力」Line官方帳號,民眾透過手機就可以進行長輩居家自我評估,可早期發現異常,及早介入措施,鼓勵家屬協助長者自評,更能發揮預防及延緩失能的最大效益。「長者量六力」Line官方帳號為長輩關心的節慶提供健康訊息之圖片,讓長者輕鬆轉傳,並藉由設計互動遊戲,進行檢測身體之功能,實用又有趣。「長者量六力」Line官方帳號設計六大重點功能如下:一、一機多人註冊一支手機可註冊5名長者,若長輩無智慧型手機也不必擔心,可經由家屬協助註冊後,即可線上評估。二、多元語音評估有國語、台語、客語及英語,讓不識字及不方便閱讀的長者,選擇熟悉的語言進行評估。三、健康資訊分類依據長者六力進行健康資訊分類,有助於長輩輕鬆瀏覽,並定期推播健康資訊。四、資源地圖運用透過資源地圖的整合,方便查詢居家附近的功能評估及社區課程(活動)之服務據點。五、連結直播課程國民健康署與WaCare遠距健康合作,集結醫師、營養師、藥師、心理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等六力領域的專家直播授課,若自評結果異常,系統會主動推播近期的衛教與運動課程,也可以直接查詢相關課程。六、健康資料連結若評估發現異常,請點選資源地圖查詢居家附近有提供長者功能評估的醫療院所,請專業醫護人員協助長者檢視或評估異常的原因,並提供「長者量六力」註冊資料的個人代碼,將評估結果連結到個人的評測紀錄中,方便長者進行自我健康管理。【慢病主題館】名家專欄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國民健康署以提升健康識能,力行健康生活型態;普及預防保健服務,推廣有效預防及篩檢;提升健康照護品質,改善慢性病控制及預後;營造友善支持環境,增進健康選擇及公平等4大方向,規劃及推動生育健康、婦幼健康、兒童及青少年健康、中老年健康、菸品及檳榔等健康危害防制、癌症、心血管疾病及其他主要非傳染病防治、國民健康監測與研究發展及特殊健康議題等健康促進業務,協同地方政府衛生局所、各級醫療院所,並結合民間團體力量,共同實踐健康政策,為全民打造健康優質的生活環境。官方網站|粉絲專頁|更多文章【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10-30 養生.聰明飲食
建立身體防禦機制 專家建議秋冬備好8種食物暖身、降感染機率
秋意正濃,病毒數量也隨之增加。據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 (CDC) 資料,十月是流感盛行季節,許多人在此之前就開始出現喉嚨痛或鼻塞症狀,現在正是開始建立身體防禦機制的時候;而健康的免疫系統取決於優質睡眠、良好衛生習慣、壓力管理以及均衡飲食。網路媒體哈芬登郵報(Huffpost)報導,人體高達80%的免疫細胞存在於腸道,而專家也逐漸了解,吃的食物會影響腸道中獨特的微生物群,進而影響免疫系統。芝加哥醫師贊柏諾(Carlos Zambrano)表示,臨床證明缺乏某些關鍵營養素會削弱免疫力,增加感染機率。營養師雅米多(Toby Amidor)說,雖然沒有「神奇」食物或飲品可將免疫系統提升至極限,但即使加強一點也有幫助。以下是營養與傳染病專家在家中常備的食物:大蒜具抗發炎與增強免疫力特性,過敏、氣喘與免疫學家艾略特(Tania Elliott)表示,它能提升免疫系統中對抗病毒與細菌的某些化學物質,同時抑制發炎細胞。她說,雖然加熱會破壞大蒜部分功效,但壓碎或切碎可啟動其主要生物活性化合物。如果不想吃生蒜,可將它切碎,並在烹煮前放置10-15分鐘。辣椒食療專家拉普瑪(John La Puma)表示,柑橘是維生素C主要來源,但綠辣椒或紅辣椒同樣富含這強力抗氧化劑,在感冒時有助於抵抗細菌感染。他說,每天應吃兩次含維生素C 食物,身體才能充分吸收。另外,艾略特指出,辛辣食物含有辣椒素,這種化合物可以稀釋黏液,讓引起發炎的病毒與細菌不易孳生。薑與大蒜同樣具抗病毒、抗菌特性,對於預防或舒緩喉嚨痛特別有效。雅米多說,薑含具有消炎作用的化合物薑酚,研究顯示用量越多越好;可將新鮮的薑磨碎或切片,放入湯、菜餚、飲料或茶中,均可獲益。葵瓜籽雅米多說,她喜歡隨身攜帶當零食,它們是維生素E與多種與免疫力有關礦物質的來源。贊柏諾稱,缺乏足夠維生素E,會導致對抗病毒的白血球活性降低。葵花籽也富含鎂,研究顯示,缺乏這種礦物質與免疫細胞活性降低、氧化壓力與發炎增加有關。魚類罐頭拉普瑪表示,多數人都未攝取足夠維生素D,尤其在寒冷的冬季。哈佛大學研究人員發現,維生素D攝取不足者感染呼吸道疾病的機率高約40%。魚類罐頭是這類營養素的最佳來源之一,根據農業部資料,一份3.5盎司的罐頭魚可提供每日維生素D攝取量的三分之二。麥盧卡(Manuka)蜂蜜贊柏諾選擇的甜味劑是紐西蘭蜜蜂所生產的一種特殊蜂蜜。研究顯示,麥盧卡蜂蜜具抗菌功能,並含有一種有助止咳的天然化合物,比非處方感冒藥更有效。海鹽飲食中不宜攝取太多鹽分,但艾略特喜歡隨身攜帶粗海鹽來舒緩喉嚨痛。她說,感冒時用溫鹽水漱口,特別是海鹽,具消炎效果,有助洗去喉嚨中的病毒、細菌、過敏原和黏液,「越粗的鹽越好」。茶水份是支持免疫系統的重要部分,營養學家格拉斯曼(Glassman)說,但多數人往往不像夏天時喝那麼多水;她特別喜歡薑黃茶,含有可消炎的化合物薑黃素。拉普瑪喜歡綠茶,他說,研究顯示綠茶可降低感染流感病毒細胞所產生的病毒蛋白質。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17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慢病最愛問【旅遊準備】下個月要去越南旅遊,我該準備什麼藥物、或接受什麼疫苗預防當地的流行疾病?
專家告訴你回覆專家: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副秘書長/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 陳宥達出發前可以上疾管局旅遊醫學處方箋網站搜尋,就能得知當地的即使疫情,以及預防接種的建議。近三個月越南公佈的疫情包括登革熱、麻疹、狂犬病等,由於越南地處熱帶,氣候潮濕,使得當地的傳染病風險相對較高,會建議旅遊前2-4週,先至家醫科旅遊醫學門診諮詢,由醫師評估是否該施打A型肝炎、B型肝炎、傷寒、狂犬病等疫苗。在東南亞國家旅遊,因經常有共用餐具而感染A型肝炎的風險,目前30歲以下的國人,大部分對A肝都沒有抗體。施打A肝疫苗的CP值相對高,因為接種一劑後,過了兩週,保護力可達95%。假如希望保護力可以維持20年,也可以在第一劑接種後6-10個月,再施打第二劑疫苗。另外,B型肝炎則是透過血液傳染,我國自1986年開始實施B型肝炎預防注射政策,若是在此之前出生,或是擔心免疫力不足而有感染風險,則可以施打B型肝炎疫苗。由於東南亞國家的路邊攤美食相當盛行,若擔心飲食安全,又去比較偏僻且衛生條件較差的鄉鎮旅遊,建議可以施打傷寒疫苗。由於狂犬病疫苗屬於事後施打的疫苗,所以若在東南亞國家狂犬病疫區旅遊,不慎被蝙蝠、貓、狗抓咬到,需立即以肥皂及清水沖洗傷口15分鐘,再以優碘或 70%酒精消毒,並送醫由醫師評估是否給予破傷風類毒素及狂犬病疫苗。常用的旅行藥物包括防蚊液、止瀉藥,假如是到中越靠近柬埔寨之地區旅遊,可能會有瘧疾的風險,務必攜帶含敵避或派瑞卡丁成分的防蚊液,假如有使用防曬油,必須間隔15分鐘後再噴防蚊液,才能達到驅蚊之效。旅行另一個常見的狀況是腹瀉,通常會建議假如沒有拉得很嚴重,不需要馬上服藥,除非一天拉7-8次,才建議吃藥。若有血便情形則有可能是細菌性腸胃炎,需就醫且避免自行服用止瀉藥,反而延長病情。民眾若有腹瀉情形,切記需補充水分及電解質,避免脫水狀況發生。提醒民眾,在東南亞旅遊,建議常洗手、不吃生食和未煮熟的食物、選擇瓶裝水,才得玩得開心、吃得放心。【慢病主題館】名家專欄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致力於推動家庭醫學研究、專科醫師培訓與基層醫療發展,並加強與國際間的交流合作。學會通過舉辦學術研討會、推動家庭醫師制度等,提升全民健康水準,並積極輔導教學醫院設立家庭醫學科,為社區居民提供更貼心的醫療服務。官方網站|更多文章【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10-17 醫療.感染科
還沒打疫苗就得流感,還需再打流感疫苗嗎?羅一鈞提供建議
預防流感,十月一日起新冠疫苗與流感疫苗同步開打,最近天氣變冷,氣溫不穩定,是否導致流感疫情提前升溫?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最近秋老虎發威,目前預估流感疫情高峰仍在十一月底到十二月初,民眾可先接種疫苗,等待疫苗產生保護力。他也提醒,民眾若已感染新冠或流感,應在無發燒或相關症狀的前提下,再接種疫苗。流感流行期 預估在11月底至12月東北季風來襲,氣溫也開始逐步下降,羅一鈞之前曾經提醒,流感與新冠等呼吸道傳染病疫情可能提前升溫,他今天進一步指出,秋老虎造成的「暖冬」威力發作,因此目前預估流行期仍維持在11月底至12月左右。已感染新冠或流感還可打流感疫若嗎?適逢流和新冠疫苗接種季節,若最近感染新冠肺炎或流感,建議間隔多久才能施打疫苗?羅一鈞建議,感染新冠後,發病或確診日起84天、3個月以上,再接種新冠疫苗。相較之下,他指出,流感痊癒後則無硬性的接種時間間隔限制,民眾盡量要在無發燒或相關症狀的前提下接種,目前採取分階段開放個別對象施打,請大家把握機會。
-
2024-10-17 養生.抗老養生
長命百歲是場夢?新研究稱別指望活更久:人類壽命恐已達上限
由於更健康的飲食、醫療進步和許多其他生活品質的改善,百歲人瑞的出現似乎時有所聞,多數人預期活到一百歲不再是難事,但這是真的嗎?刊登在《自然老化》(nature aging)期刊的新研究卻潑了盆冷水,指出人類預期壽命在上個世紀加速後,實際上正在放緩。換言之,人類其實已經達到了壽命的上限。在該項研究中,科學家們研究了1990年至2019年世界上最長壽的八個國家,包括日本、韓國、澳洲、法國、義大利、瑞士、瑞典和西班牙在內其死亡率和預期壽命的變化,以及美國和香港的數據。他們發現,幾乎所有這些地方的預期壽命改善速度都減慢了,而美國的預期壽命實際上還有所下降。該研究主要作者S. Jay Olshansky教授表示,透過成功對抗疾病,已經實現了壽命的最大提升,這使得老化的有害影響成為進一步延長壽命的主要障礙。他指出,如今大多數年長者的生命延續是醫學所創造的時間,但這些醫療上的臨時措施產生的壽命年數越來越少。儘管它們的進展速度加快,這意味著壽命快速增加的時期現在已經被證實結束了。Olshansky補充,這也意味著如果額外的壽命並不是健康的,那麼通過減少疾病來進一步延長預期壽命可能是有害的。他認為,現在應該將重點轉向減緩衰老和延長健康壽命的努力。健康壽命是一個相對較新的指標,用來衡量一個人的健康年限,而不僅僅是活著的歲數。Olshansky表示,該項研究發現並不排除醫學和科學在未來可以帶來進一步好處,但現階段目標以改善老年生活品質而不是延長壽命可能具有更直接的潛力。他表示,改善的空間還很大,包括降低健康風險因素、努力消除貧富差距以及鼓勵人們採取更健康的生活方式,這些都能使人們活得更長、更健康。人類壽命延長簡史在20世紀初,人類的壽命開始延長,主要得益於減少兒童和中年人死亡的因素。這些因素包括基本的衛生習慣,以及對疾病的更好理解和防止細菌和病毒等傳染性病原體擴散的方法。政府也肩負起更大的責任來保護公共健康,例如採取更積極的措施來減緩傳染病的傳播,倡導衛生習慣以及隔離和控制措施。人類壽命延長的第二階段在21世紀中葉繼續發展,包括針對心臟病和癌症等特定疾病的醫學取得了進展,以及針對麻疹和百日咳等兒童疾病的疫苗幫助更多兒童存活到成年。此外,對大多數疾病的治療進步進一步延長了預期壽命。舉例來說,1900年出生的美國人平均活到約32歲,但2021年平均壽命已增長至71歲。【資料來源】.Despite medical advances, life expectancy gains are slowing.Human Longevity May Have Reached its Upper Limit.Most of today’s children are unlikely to live to 100, analysis says.Don’t Expect to Live Significantly Longer, at Least Not in This Century
-
2024-10-16 醫聲.醫聲
秋冬肺炎來襲!老人肺鏈疫苗應2劑 僅18%接種率恐防護不足
「現在參加九九重陽餐會或告別式場合,常聽到老人談起『肺炎』關鍵字,還有老人是因肺炎往生…」近來,不少立委在地方跑行程時,發現入秋後天氣變化大,肺炎鏈球菌感染恐成長者殺手之一。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理事長蔡兆勲提醒,許多老人因免疫低下,感染肺炎初期不會發燒,只是「累累的」,等演變成敗血症已意識不清、需緊急送醫,而目前肺炎鏈球菌的兩劑接種率只有18%,沒接種疫苗的年長者易成為病毒侵襲的對象。在台灣活力老化推展協會與王正旭立委辦公室近日所舉辦的「接種兩劑肺鏈完整保護力,守護長者健康不肺力」記者會中,出席記者會的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召集人李秉穎直言,目前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率偏低,老人家常受一些謠言混淆,事實上,「老人家身體弱,免疫系統較弱,打疫苗時,身體較不會產生激烈反應,反而更安全」。衛福部在去年十月,針對65歲以上年長者,提供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PPV23)、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PCV13)兩劑公費疫苗,不過根據疾管署資訊,在65歲以上年長族群中,目前兩劑皆已施打的比率,只佔18%。鼓勵打疫苗,大家一起來李秉穎、蔡兆勳與台灣活力老化推展協會理事長吳玉琴、立委王正旭、黃秀芳、何欣純、蔡易餘與莊瑞雄認為,想幫年長者透過打疫苗「顧肺、強心、活腦」,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應納入長照機構評鑑、評核指標,目前宣傳只著重於「疾管家」App,年長者對使用App常擔心詐騙,策略需改變,基層診所、社區衛生所、長青會、社區長照據點等也要一起持續宣傳,才能有效提升接種率。吳玉琴指出,賴清德總統一上任,中央長照經費將增加至 927 億元,這顯示政府對長者長照、照護的重視,不過政府今年秋冬僅宣傳「左流右新」施打政策,事實上,「65 歲長者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也是提升年長者保護力的重要政策之一,尤其肺炎再度成為我國十大死因第 3 位,死亡人數持續攀升,應呼籲長者接種2劑,提升肺炎鏈球菌接種率為當務之急。系統有警示,醫師可以馬上行動李秉穎建議,在基層診所、各醫療院所所建置的資訊系統上,可由衛福部協助設置疫苗警示、提醒機制,當高齡病患因慢性病到基層診所就醫而過去沒打肺炎鏈球菌疫苗,系統就會提醒,醫師一接收到訊息,便可以馬上鼓勵病患施打疫苗。王正旭強調,疫苗施打的「可近性」也是重點,從社區衛生所、社區診所,到醫院外展服務,都要一起宣傳、鼓勵,當接種率上升到80%以上,年長者的健康餘命就有機會提升,也可得到更好保護。疾管署署長莊人祥表示,對於肺炎鏈球菌接種率,明年預計增加預算,透過電視、廣播、報紙等進行宣導。在105年,疫苗接種也預計列為家庭醫師整合照護計畫指標。至於納入長照評鑑部分,需各司部合作,未來持續努力。
-
2024-10-15 醫聲.醫聲要聞
90歲阿伯發炎指數飆升,在宅醫療團隊「這招」找出禍首!
住在偏鄉台東都蘭的一名九十多歲老伯,因為行動不便而在家裡接受居家醫療照顧,這天突然發了高燒,在過去,移動困難的老伯恐怕還是需要到醫療院所就醫,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余尚儒與護理師們接獲消息,趕緊到老伯家中診斷,先快篩確認不是流感、新冠感染後,使用攜帶式超音波檢查,確認為尿液囤積所導致的攝護腺發炎,在家就可以接受抗生素治療,於是老伯終於退燒、發炎指數下降。健保署在今年7月1日將「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納入健保給付,包括「居家醫療個案」、「照護機構住民」與「急診行動不便的民眾」,且疾病為肺炎、泌尿道感染或軟組織感染者,就可以由醫護人員到宅,提供醫療服務,民眾可以在家住院。對此,余尚儒說,「這是最有效率的醫療模式」。 , 在宅醫療,讓醫療量能更有「韌性」台南奇美醫院院長林宏榮指出,美國、日本與新加坡的在宅醫療、居家照護成為重要趨勢,採取「病人不動,醫護人員動」,真正打造沒有圍牆的醫院,而在宅急症照護、在宅醫療服務是「傳統與創新的結合」,奇美醫院現在也搭配遠距醫療、遠距檢測等創新科技的輔助,使用第一台攜帶式X光機,讓醫療團隊更有能力在社區、居家場域照顧病患。事實上,在宅醫療也為疫情詭譎多變的時代帶來新解方。林宏榮表示,在宅醫療與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等,可增加醫療韌性。這點尤其重要,因為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屬於新冠重症高風險族群 , *。一旦遭遇像新冠疫情等新興傳染病侵襲,若醫院病床有限的情況下,病患可以接受在宅醫療,也就是「在家住院」的概念,醫院醫療量能較不會因病患過多而崩潰,病患在熟悉的環境中接受治療,家屬也成為照顧人力,對於醫療人力的運用,會更有效率。要篩不要猜 鑑別診斷,才能對症下藥長期投入在宅、居家醫療領域的余尚儒分享到,疫情期間到宅服務新冠快篩是必要動作,疫情社區化的現在,以他們服務的病患來說,當接受居家醫療服務的病患一出現感染症症狀,醫療團隊會協助進行新冠快篩,以及疾病鑑別診斷,以確認是否為新冠或其他感染症造成,一旦確認診斷,便盡快開立抗病毒藥物或相關藥物處方箋。若病況嚴重到需要後送醫院,也會有綠色通道可以緊急就醫。此外,不少年長者住院因為臥床束縛、發生譫妄而受苦,令人心痛。在宅急症照護計畫不僅可以讓病人在家舒適的住院,更縮短治療天數,林宏榮也發現,因為對於家中環境較熟悉,所以跌倒風險比在醫院住院來得低,對降低病患意外風險,也是有好處。醫療模式的選擇,需要專家評估余尚儒指出,病患是否適合接受在宅急症照護,與本身疾病、健康狀況、居住環境複雜程度有關,若合併有多種重大疾病,如免疫疾病等,或居住環境複雜,則較不適合接受在宅急症照護。林宏榮提醒,病患在家住院期間,若病情出現變化,或有異常症狀,可以透過綠色通道就醫、後送到醫院,並盡快展開應變措施,避免情況惡化。更多新冠衛教資訊請至Know and Go網站:https://www.knowplango.com.tw/ (本內容與資料專為提供予台灣一般民眾而準備,所提供資訊僅供教育目的,不應視為專業建議或醫療建議。若您有任何疾病相關問題,請務必尋求醫師或其他合格醫療專業人員的建議。若僅依照此處提供的資訊,所產生的風險須自行承擔。)PP-C1D-TWN-0112-202410
-
2024-10-0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療奉獻獎/斷交後仍深耕馬拉威17年 吳宗樹推動數位管理提升非洲人健康
「第四級病毒」一書記錄病毒學家在地球上最原始地區追蹤伊波拉病毒、漢他病毒等最致命病毒的親身經歷,吸引高中生吳宗樹立下「我要去非洲服務」的信念。長大後的吳宗樹自台大流行病學研究所畢業,2007年加入台灣駐非洲馬拉威醫療團,開啟他非洲人生的篇章。秉持與馬國夥伴互助、共好的理念,吳宗樹攜家帶眷蹲點,深耕迄今已17年。馬拉威位在非洲東南部,聯合國曾評為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一。留著一臉落腮鬍的吳宗樹和妻子、2個女兒、8隻狗,住在馬拉威第3大城市姆祖祖市,與說著齊切瓦語的馬拉威人一起努力著,要用公共衛生的力量改變大家的生活。2007年赴馬拉威 未料台馬斷交吳宗樹2007年以醫療替代役身分加入台灣駐非洲馬拉威醫療團,當時醫療團由屏東基督教醫院承辦。吳宗樹協助醫療團在馬國推展愛滋病彩虹門診,開發愛滋病電子資料系統、藥庫資訊系統,也建置愛滋病患電子病歷系統,這套系統包括指紋辨識、觸控式直覺操控、病患管理流程及先進的報表等,還具有資料分析功能,可呈現醫療品質、病患存活情形等。吳宗樹也因此開始思索他的未來,希望留在非洲一圓夢想。沒想到,吳宗樹服役期滿返台,準備和女友結婚後聯袂飛到馬拉威時,卻發生台馬邦交生變,2008年2月兩國正式斷交,醫療團撤出,擾亂了他的生涯規畫,但他沒有放棄。2008年重回馬國 協助當地公衛沒多久,吳宗樹就接到醫療團長余廣亮的電話,問他願不願意重返馬拉威?他語氣堅定:「OK!」余廣亮和吳宗樹的英文名字都是Joseph,因斷交後馬國情勢混沌不明,Joseph Yu自掏腰包,聘Joseph Wu為研究助理,讓吳宗樹無後顧之憂地赴前線開疆闢土。兩個月後,吳宗樹完成終身大事,就飛到馬拉威拜會馬國衛生部、美國CDC等,探詢以NGO形式繼續合作的可行性。還好大家都清楚台灣在當地所做的努力與貢獻,2008年8月,他以挪威國際路加組織研究員名義,再度踏上馬拉威。他憑藉之前醫療團建立的關係,2009年7月與馬國衛生部及姆祖祖大學簽訂備忘錄,協助馬國管理並提升醫療品質、強化公共衛生系統等。CDC也撥款支持「馬拉威北部愛滋病電子資料系統建置與增益計畫」,吳宗樹成為台馬斷交後第一個駐馬的台灣公衛人員,也是促成兩國在無邦交情況下合作的一大功臣。從替代役小兵,到成為駐馬拉威的「封疆大吏」,吳宗樹除了延續愛滋病患電子病歷,更推動數十項跨國性的援助計畫,這些計畫不是直接撒銀子,而是教他們一技之長。「釣竿」策略像磁鐵般吸引愈來愈多的國際資源,屏基不必向政府要求巨額援助,就能為台灣開拓新的國際舞台,樹立「老外出錢,我們出力」的醫療衛生外交新模式。數位健康治理 全非洲唯一國家吳宗樹也協助馬國做數位轉型,馬拉威成為現今非洲唯一有專門部門負責數位健康治理的國家。馬國並成立數位健康資訊局,負責全國共29個區衛生局以及5省區衛生廳的教育訓練規畫工作,協助健康資訊系統標準化、制度化。這樣系統性的改變,吳宗樹認為是最大成果。吳宗樹協助馬國建立的傳染病監測系統,當新冠肺炎疫情爆發,這套傳染病監測系統立即派上用場,控制疫情擴散並達到減害共存。馬拉威在全球防疫排名位居第27名,也是非洲第一個有數位疫苗證明的國家,獲歐盟及英國認可,展示台灣公衛實力。培育數百大學生 和妻女落地生根2010年起吳宗樹在姆祖祖大學講授流行病學、研究方法、健康資訊學等,培育超過600名大學生。畢業生中有人出任馬國衛生部官員,也有人出任醫院實驗室主任,還有3名畢業生也在姆祖祖大學任教。當學生告訴他「你教的東西很有用」,是他最有成就感的一刻。他和妻子、9歲、12歲的女兒已經拿到馬拉威的永久居留證,一家4口和8隻狗狗在馬拉威落地生根。吳宗樹說,馬拉威人並不貧窮,他們活得很快樂、開心,他計畫在這裡終老,要留下來實踐並見證以公衛的力量改變人們的生活。吳宗樹小檔案年齡:43歲學歷:挪威奧斯陸大學健康資訊學所博士候選人、台灣大學流行病學所碩士畢業、中國醫藥大學公共衛生學系畢業現職:屏基海外宣教部專案經理、馬拉威衛生部資深技術顧問、挪威國際路加組織馬拉威辦公室技術顧問、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兼任講師、台灣全球永續發展促進協會理事經歷:挪威國際路加組織馬拉威辦公室國家主任主要事蹟:布建馬拉威數位健康資訊系統馬拉威國家電子病歷醫療系統發展推廣協助馬拉威應變新冠肺炎疫情與國際組織建立合作關係培育國際公共衛生人才
-
2024-10-04 慢病好日子.慢病預防
「戰勝代謝症候群」闖關健康6秘訣
代謝症候群由5項危險因子組成,包含3高(血壓偏高、血糖偏高、血脂偏高)及2害(腰圍過粗、好的膽固醇不足),符合3項異常者,即為代謝症候群,未來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將比一般人高出2至6倍。那該如何預防代謝症候群呢?國民健康署邀請您參加113年11月3日、113年11月10日「戰勝代謝症候群」闖關活動,一起打擊代謝症候群,掌握健康秘訣。6招秘訣跟著做 破解代謝症候群■ 正確量腰圍:早晨空腹時自然站立,除去腰部覆蓋衣物,將腰圍尺繞過腹部中線(骨盆上緣至肋骨下緣的中線),維持正常呼吸,吐氣後量測腰圍數值。■ 722量血壓:建議18歲以上每年至少1次722居家量血壓,連續7天(天天量)、每天2回(早晚量)、每回2次(隔一分鐘取平均值),監測血壓數值。■ 均衡飲食: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 規律運動:建議每週至少150分鐘中度身體運動,如:健走、太極拳、游泳、騎腳踏車等,養成規律運動習慣。■ 戒菸撥63:4步驟戒菸(選定戒菸日、告知親友、瞭解困難、排除誘因),或撥打免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尋求專業諮詢服務。■ 定期檢查:國民健康署提供40至64歲每3年1次,65歲以上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解謎闖關拿好禮 拍照打卡加碼送本活動只要闖關成功且填寫問卷,可獲得紀念禮物1份,另外活動期間拍照打卡並上傳至個人社群,按讚數前30名者可獲得新臺幣1,500元等值數位禮券,未入選前30名者還有機會參加抽獎,詳情請關注國民健康署臉書粉絲專頁。【慢病主題館】名家專欄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國民健康署以提升健康識能,力行健康生活型態;普及預防保健服務,推廣有效預防及篩檢;提升健康照護品質,改善慢性病控制及預後;營造友善支持環境,增進健康選擇及公平等4大方向,規劃及推動生育健康、婦幼健康、兒童及青少年健康、中老年健康、菸品及檳榔等健康危害防制、癌症、心血管疾病及其他主要非傳染病防治、國民健康監測與研究發展及特殊健康議題等健康促進業務,協同地方政府衛生局所、各級醫療院所,並結合民間團體力量,共同實踐健康政策,為全民打造健康優質的生活環境。官方網站|粉絲專頁|更多文章【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09-23 焦點.健康知識+
不要怕夜尿,睡前喝點温開水防心梗?醫詳解夜尿成因,曝喝水正確時機及方法
你可以先知道: (1)傳言內容全都抄自網路,「老人應該多吃肉補充蛋白質」為林靜芸本身的媒體投書,確實出自林靜芸;「睡前少喝水害心梗」則抄自網路謠言、並有多種版本,與林靜芸無關,傳言為假借冠名、部分錯誤的訊息。 (2)傳言說的「睡前少喝水害心梗」為錯誤訊息,「夜尿不是膀胱問題、是心臟老化」則是混淆「疾病本身病因」與「其他疾病也會造成夜尿症狀」,膀胱過動症是夜尿「病因」之一,心臟病則會造成夜尿的「症狀」,傳言為易誤導的錯誤訊息。網傳「聽聽林靜芸醫師對老人吃肉,及夜尿的深入分析」貼文,以林靜芸自述口吻,提到老化是一種營養不良、老人普遍缺蛋白質,老人應該多吃肉補充蛋白質,以及怕夜尿所以睡前不敢喝水、使血液變稠,導致老人清晨腦梗、心梗。MyGoPen 查詢網路上公開資料,發現老人吃肉的內容為林靜芸的媒體投書,但傳言部分有關夜尿的部分則抄自資深網路謠言、並非出自林靜芸,且內容多所錯誤,例如其實睡前不喝水與心肌梗塞無關,傳言為假借冠名的錯誤資訊。 林靜芸講吃肉和夜尿的訊息? 原始謠傳版本:聽聽林靜芸醫師對老人吃肉,及夜尿的深入分析,讓我們好好的快樂安渡老年生活吧! 林靜芸1949年生於台中,台灣第一位女性外科醫師。 其夫為林芳郁醫師 (台灣著名的心臟外科醫師) 老人醫學專家認為,「老化」是一種營養不良。 老人胃口變小,熱量營養不足,免疫力下降,認知也下降。 老人普遍蛋白質不足,所以建議老人「要吃肉」。 日本的報導,沖繩高壽老人最多,他們喜歡吃肉、吃魚。 沖繩人吃肉是類似台灣人燉肉,裡面加了蘿蔔、海帶、大蒜等等,專家認為這樣的煮法減少總膽固醇,增加不飽和脂肪,富有營養又不會引起心血管疾病,可供參考。 東京老年綜合研究所副所長柴田博士也說,蛋白質缺乏可能肌少症,容易感染,威脅老人的生命。「葷食」不是高血壓、高血脂的罪魁禍首。 肉食中含有多種豐富的胺基酸,使血管保持柔軟,預防動脈硬化和腦中風,提高對傳染病的免疫能力。 肉類能夠提供蛋白質,必要的胺基酸,以及其他營養素,老人該考慮多吃肉,膳食平衡。 營養充分,才能成功老化。美國醫生說:夜尿與心,腦梗問題,因為夜尿,所以就很怕喝水,殊不知這種,睡前不喝水,半夜爬起來尿尿又不喝水,却是導致老年人清晨腦梗塞的重要原因。 其實,夜尿並非膀胱功能失常的問題, 夜尿是因為老年人心臟功能老化衰竭, 右心房回吸來自下半身的血液能力變差所導致... 白天的時候,我們都處於立着的姿势,血液會往下流,心臟不好,回心血量不足, 下半身的壓力會變大, 於是老年人白天會有下半身水腫的現象, 等到入夜平躺睡覺的時候, 下半身的壓力解除,大量囤積在組織裡面的水份就回到血液裡面來。水太多,腎臟就開始努力的把水釋出,排至膀胱,引起夜尿, 所以一般平躺入睡後大概三 四個小時就會起來上第一次廁所,上完之後,血液中的水份仍然不斷增加 於是又過了3個小時後又會上第二次廁所.... 那為何這是導致腦梗塞心肌梗塞的重要原因呢? 因為經過兩三次排尿後,血液中的水份已經大量減少, 加上冬天人體透過呼吸散失水分速度很快, 於是血液開始變的黏稠 睡覺的時候由於人體基礎代謝低, 心率相對變慢, 於是黏稠的血液加上緩慢的血流速度, 血管狭窄處就容易堵塞了.... 這也是為什麼老年人幾乎都是在 清晨五六點的時候發生 心肌梗塞或腦梗塞的重要原因, 最嚴重的情况就是睡著死亡。第一個要告訴大家的是:夜尿並非膀胱功能失常,而是心臟老化的問題 。 第二個要告訴大家的是:睡前一定要喝點温開水,半夜起來尿尿之後一定要再喝點温開水,不要怕夜尿,因為不喝水可能會奪走你的性命 。 第三個要告訴大家的是: 平時一定要多運動多鍛煉 讓心臟的功能得到加强, 人體不是機器, 機器常用會磨損, 人體却剛好相反, 常用會變強壯... 平時一定要拒絕吃不健康的食物, 尤其是高澱粉類及油炸煎烤物。 最後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轉發給你們的老年朋友分享,祝福大家多運動,健康快樂。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MyGoPen查詢網路,發現傳言早在 2019 年就開始在網路流傳、為資深傳言。 (一)林靜芸生平抄自維基百科 部分資訊有誤 MyGoPen 以傳言內容在網路上搜尋,可以發現傳言前三句「1949年生於台中、台灣第一位女性外科醫師。其夫為林芳郁醫師(台灣著名的心臟外科醫師)」等內容,與維基百科的敘述相近、但較為簡略,維基百科的資料林靜芸為 1950 年出生、但傳言寫 1949 年。 (二)老人吃肉等內容抄自林靜芸媒體投書 MyGoPen 查詢傳言其他內容,傳言以林靜芸自述的口氣,提到「老化是營養不良、普遍蛋白質不足、肉食中有胺基酸,老人應該多吃肉」等內容,但相同的內容其實出自林靜芸於 2017 年 12 月投書於媒體的「林靜芸/吃肉到底好不好?」文章,文字內容吻合一致。(三)怕夜尿不喝水害心梗抄自網路 冠名林靜芸為假訊息 有關「美國醫生說不要因怕夜尿而不喝水、血液變稠導致老年人清晨腦梗」 、「夜尿並非膀胱功能失常,而是心臟老化」等第三部分的傳言,則能在網路上找到多種版本,除了開場白、結語略有不同之外,內容主體完全相同,而這些不同版本中,有的版本則在文末署名為出自退休護理長,可見傳言只是抄自網路謠言、內容農場,與林靜芸無關、為假借冠名的不實訊息。(四)睡前喝水與心梗無關 傳言為錯誤訊息 傳言說「睡前一定要喝點温開水,不要怕夜尿,不喝水可能會奪走性命」。但MyGoPen 曾於 2024 年 7 月提出「【錯誤】睡覺前中後三杯水防血液黏稠?心血管暢通?醫師詳解喝水正確觀念」查核報告,查核內容中專家澄清「睡眠時水份流失有限,最大流失是排尿,但人體會分泌抗利尿激素保護睡眠品質,傳言強調睡前、睡中要喝水,反而增加夜尿困擾」、「一杯水大約 300c.c.、相較於 5 公升的全身血液量,比例太低無法造成什麼影響」、「國健署等單位都宣導每天喝足 2000c.c. 白開水,少量、分次、慢慢喝才是避免心血管疾病的正確方法」。由上述查核內容可知,傳言為錯誤訊息。(五)攝護腺、膀胱都有關 心臟病會造成夜尿 傳言還提到「夜尿並非膀胱功能失常,而是心臟老化的問題」。但根據 MyGoPen 於 2023 年 7 月提出的「【誤導】身體的各種求救訊號?分別代表不同器官的狀況?過於簡化說法!」查核報告,專家表示:「門診病患自訴夜尿、頻尿,若是 60 幾歲的男性會先考量是不是攝護腺的問題, 如果是年輕人,則會推測是否為膀胱過動症」。 而泌尿科醫師顧芳瑜則曾衛教,提到「夜尿的成因」包括「攝護腺肥大、膀胱過動症、尿崩症」,而「造成夜尿症的其他疾病」則有「心臟衰竭、糖尿病、睡眠呼吸中止症」。 傳言說「夜尿並非膀胱失常」,但夜尿「病因」其實包括膀胱過動症;傳言又說「夜尿是心臟老化」,但實際上是心臟病會造成病患有夜尿的「症狀」,傳言將夜尿的「病因」與「造成夜尿的其他疾病」混為一談,缺乏對疾病的正確理解,且論述邏輯混亂,傳言為錯誤資訊。結論 總結而言,傳言為假借冠名的謠言,傳言主要內容中,前半的部分有關老人應該多吃肉的內容,抄自林靜芸 2017 年的媒體投書;但後半的部分有關夜尿的內容,則是抄自網路內容農場的錯誤訊息。衛教資源: 顧家醫療 顧芳瑜 - 夜尿頻繁怎麼辦?泌尿科醫師帶你了解夜尿症成因以及3大改善治療方式 全民健康基金會 - 一夜七次郎?惱人的夜尿暗藏健康危機(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4/09/lin.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15 焦點.元氣新聞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醫療量能提升AI輔助精確診斷
台中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與三鐵共構,不僅有得天獨厚的交通地理位置,急診醫療與全人醫療方面更具特色,在醫學中心中樹立了獨特定位。2019年蔡明哲接任院長後,通過一系列的改革與創新,逐步打造出「以急診為核心」,兼顧重症醫療和全人醫療的醫療體系。蔡明哲強調,急診醫療並非僅是處理緊急病例,而是一個涵蓋重症、難症以及慢性病的綜合性醫療服務體系。「我們的一、二級急診病例比例,從接任時的12%提高到15%。這看似微小的提升,實際上代表了急診處理的困難度和複雜性有了顯著增長,這也是對醫療團隊專業能力的肯定。」大數據分析協助診斷,給藥系統省時且精確。隨著人工智慧(AI)快速發展,中山附醫率先在醫療中導入AI技術,以提高診斷的準確性和治療效率。蔡明哲強調,AI並非取代醫師,而是作為輔助工具,幫助醫師在繁忙工作中減少重複性任務,從而有更多時間專注於與病人的互動和複雜病例的診斷。他舉例,「在肺癌診斷中導入AI技術,通過分析大量的3D影像,大大提高了診斷的效率和準確性。」此外,AI還被應用於藥品管理系統中。今年,所有病房全面導入自動藥櫃系統(ADC),透過AI分析大數據,預測各病房最常用的藥品,並自動分發到相應的病房,不僅減少了傳送藥品的時間,也大幅降低藥品錯誤分發的風險。「自從導入ADC系統後,給藥時間已縮短50%以上,病人的安全得到了更大保障。」貫徹全人醫療理念,全面關注患者需求。中山附醫堅持全人醫療的理念,不僅關注病患身體健康,更注重病患的心理和心靈健康。醫院提倡醫護人員應將病患視為一個整體,考量他們的家屬、社會背景以及心理、靈性之需求,這樣才能提供真正優質的醫療服務。蔡明哲以一個急診案例說明全人醫療的重要性:一位生病的母親帶著不到一歲的嬰兒來急診,因無人能幫她照顧孩子,只能將孩子帶在身邊。當時正值深夜,急診室的一名護理師主動接過嬰兒,照顧了一整夜,讓母親安心接受治療。「這種關懷不僅是對病患個人的關心,也是對整個家庭的關懷,這正是全人醫療理念的體現。」護理師抱著嬰兒的照片,成為蔡明哲心目中全人醫療的最佳詮釋。走動式管理,讓員工參與醫療改善建議。此外,中山附醫也透過員工提案參與來改善醫療服務品質。蔡明哲強調醫院實行的是「走動式管理」,親自體驗病人的就醫流程,找出需要改進的地方。此外,醫院還成立「病人安全巡查團隊」,由副院長領導,定期走訪各病房,發掘潛在的安全隱患與服務不足之處。院內推行的員工建議計畫,三年來已經有56項建議被採納,這些改善措施不僅提高了病患的滿意度,也讓員工感受到自己對醫院發展的貢獻。醫療環境變遷,蔡明哲表示,急診醫療的角色發生巨大變化,不僅需要應對疾病,還要處理新興傳染病、性侵、家暴等社會問題,已成為社會安全網的一部分。他也透露,中山附醫已經與國科會和工研院合作,參與AI應用的計畫,部分技術已經在醫院的日常醫療服務中落實。他相信,隨著AI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醫療服務的效率和質量將會得到顯著提升。
-
2024-09-11 醫療.泌尿腎臟
甘露糖能預防尿路感染嗎?美國醫學會期刊最新研究解答
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在2024-4-8發表兩篇關於「甘露糖預防尿路感染」的論文,而由於我在4年前曾發表蔓越莓,甘露糖,尿路感染,所以這兩篇論文當然立刻引起我極大的興趣。可是由於這個議題並沒有急迫性,所以我一直拖到今天才予以報導。(註:下一篇會報導一個效果很好的新藥)我先把蔓越莓,甘露糖,尿路感染這篇文章裡關於甘露糖的重點拷貝如下:「過多的甘露糖會從尿液排出體外,而由於甘露糖的結構類似尿路上皮糖蛋白受體的結合位點,因此它是細菌粘附的競爭性抑製劑。 當尿液中甘露糖的濃度達到適當水平時,它會導致細菌黏附素飽和,從而阻止細菌附著到尿路上皮細胞。此一機制已經獲得動物實驗的支持,但是,截止目前為止,臨床試驗仍然無法確定甘露糖是否能預防尿路感染。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1)不同的實驗採用不同的劑量或不同的療程,(2)絕大多數的實驗採用複方,而非僅僅是甘露糖一項。而就是因為這樣的變異性,使得綜合分析結果無法達到統計學上的顯著意義。請看一篇2019年發表的綜述論文。在那一份2019年共同發布的指南裡,甘露糖雖有被提起,但卻沒有被建議使用。也就是說,蔓越莓的確定性已經是很低了,但甘露糖還又更低。所以,讀者劉先生的朋友也許可以試試這兩種方法,但會不會有效,我就沒把握說了。」JAMA在2024-4-8發表的兩篇論文是:研究論文:d-Mannose for Prevention of Recurrent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Among Women(d-甘露糖預防女性復發性泌尿道感染)編輯評論:Antibiotic-Sparing Prevention of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New Evidence Regarding d-Mannose(非抗生素預防泌尿道感染-有關 d-甘露糖的新證據)編輯評論的最後一段是:鑑於缺乏評估d-甘露糖的現有嚴格試驗,Hawyard 等人進行的這項務實、雙盲、隨機試驗涉及基於初級保健的強大患者樣本,提供了令人信服的新數據,以挑戰使用d-甘露糖預防復發的建議泌尿道感染。研究結果強調,需要繼續研究針對最常見和最具挑戰性的門診傳染病綜合症之一的最佳診斷和非抗生素治療方法。研究論文的重點是:1.參與試驗的志願者必須是女性,18歲以上,曾在過去6個月裡發生過兩次泌尿道感染,或在過去12個月裡發生過3次泌尿道感染。2.共招募到598位志願者,其中303位每天吃 2 克的 d-甘露糖,另外295位則每天吃2 克的安慰劑(果糖)。3.試驗的主要目標是:在6個月裡共有多少位吃d-甘露糖的志願者以及多少位吃安慰劑的志願者因為出現泌尿道感染而去看門診。4.結果是:共有583位志願者完成試驗。在294位吃d-甘露糖的志願者裡,共有150位因為出現泌尿道感染而去看門診(比例是51.0%),而在289位吃安慰劑的志願者裡,共有161位因為出現泌尿道感染而去看門診(比例是55.7%)。5.結論:每天服用 d-甘露糖並沒有降低復發性泌尿道感染。不建議使用 d-甘露糖進行預防。原文:甘露糖能預防尿路感染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09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肺炎鏈球菌、帶狀疱疹...疫苗百百項,一定都要打嗎?五大成人疫苗介紹、常見疑難雜症一次解
【本文由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常務副秘書長 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門診中心副主任 曹玉婷醫師提供】這幾年隨著新冠疫情的爆發,疫苗施打成為熱門話題,也引發了各種關於疫苗安全性的討論與謠言。身為一名家醫科醫師,我深知正確的疫苗知識對於預防傳染病的重要性。人類成功研發疫苗的歷史,可源自1798年牛痘疫苗問世,成功使天花絕跡。隨著生物醫學技術的進步,以及製藥法規日益成熟,上市疫苗都必須經過安全性與有效性的嚴格檢驗。本文將為讀者介紹幾種重要的成人疫苗,並分享我在門診照顧病人或到企業衛教講座時,常被諮詢的問題與建議。一、肺炎鏈球菌疫苗肺炎鏈球菌是造成肺炎、敗血症、腦膜炎等嚴重感染的元兇,尤其是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的感染風險更高。臺灣目前有13價、15價結合型疫苗(PCV13、PCV15)和23價多醣體疫苗(PPSV23)可供選擇,部分疫苗依據中央與各地方政策,是公費提供符合年齡及條件的長者接種。其中,結合型疫苗有更好的免疫記憶力和更久的保護效期。二、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子宮頸癌長年佔據臺灣女性十大癌症排名榜,而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是其主要誘因,較少人知道的是,HPV感染同樣也對男性造成威脅,可能引發男性的生殖器疣、陰莖癌、肛門癌、口咽癌等。HPV疫苗的問世讓女性和男性都有機會降低因感染病毒而導致的癌症風險。臺灣目前有2價、4價及9價三種HPV疫苗,其中4價疫苗可用於9至26歲男性接種,9價疫苗則涵蓋9至45歲的男性。三、帶狀疱疹疫苗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是由水痘病毒再活化所引起,特別好發於50歲以上或免疫力較低的人群。帶狀疱疹可引發劇烈疼痛,甚至留下後遺症。臺灣目前有兩種疫苗可選擇:活性減毒疫苗與非活性重組疫苗。非活性重組疫苗儘管費用較高,且需施打兩劑,但提供的保護力更強且持久,且適用年齡較廣,包含18歲以上具有罹患帶狀疱疹風險較高的成人。四、A型肝炎疫苗A型肝炎常發生於衛生條件較差的地區,通常因為食用了受汙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A型肝炎雖然大部分情況下會自行痊癒,但少數患者可能發展為嚴重的猛爆型肝炎。對於準備前往中南美洲、非洲、中東、亞洲(尤其東南亞)旅行的民眾,建議在出發前接種A型肝炎疫苗,以保障健康。五、B型肝炎疫苗臺灣是B型肝炎高發地區,成人的帶原率達20%,慢性帶原者可能進一步產生肝硬化與肝癌。從未感染過B型肝炎的人建議依時程接種完三劑疫苗,若不確定自身對B肝的感染狀態,接種前可以先檢查B型肝炎抗原與抗體,請醫師解讀檢驗結果並提供建議。除了上述疫苗,還有季節性流感疫苗、新冠疫苗、旅遊醫學門診其他疫苗如黃熱病疫苗、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狂犬病疫苗、傷寒疫苗等。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每年彙整國內、外建議之共識,提供最新成人預防接種時程表,讓民眾參考。在接種疫苗之前,建議先與家庭醫師討論個人的健康狀況與接種需求,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與家人。常見疑問解答1. 不同疫苗可以同時施打嗎?原則上,活性減毒疫苗可以同時接種,但若不在同一天接種,則需間隔至少四週。不活化疫苗則無需間隔時間,可以在不同部位同時接種。2. 哪些情況不適合接種疫苗?對疫苗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史的人應避免接種,另外正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或發燒的患者,建議等到病情穩定後再考慮接種。3. 接種後的注意事項?接種疫苗常見的反應有:接種部位發紅、疼痛或腫脹等局部反應,或輕微發燒,偶有發生高燒、抽搐之現象;也有些疫苗幾乎不會造成不適(例如B肝疫苗)。接種後,建議在醫療院所觀察30分鐘,以確保無急性過敏反應。避免劇烈運動和喝酒。預防接種是防治傳染病最有效的工具之一,保護自己與家人的健康就是在守護整個家庭。希望透過本文的分享,能夠讓民眾對成人疫苗有更全面的了解,積極參與預防接種,從而有效預防傳染病的侵襲。【慢病主題館】名家專欄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致力於推動家庭醫學研究、專科醫師培訓與基層醫療發展,並加強與國際間的交流合作。學會通過舉辦學術研討會、推動家庭醫師制度等,提升全民健康水準,並積極輔導教學醫院設立家庭醫學科,為社區居民提供更貼心的醫療服務。官方網站|醫師介紹|更多文章【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09-06 寵物.寵物疾病
飼主注意!家中毛寶貝出現「4症狀」恐肝炎找上門,定期做2件事預防
要特別注意毛寶貝肝功能。肝臟是維持生命機能不可或缺的多功能重要器官,但由於無神經圍繞,肝炎發生時,不會有感覺到紅腫熱痛等發炎反應,所以被稱為沉默器官,一旦慢性發炎會產生肝硬化,往往已嚴重失能時,會伴隨有黃疸、腹水、癲癇等症狀發生,嚴重時可能危及毛寶貝生命,不可輕忽。1隻年約3歲流浪犬「麻糬」近日因精神沉鬱及食慾不振而昏迷,經民眾通報救援,送至動保處毛寶貝醫療中心醫療,獸醫師吳明蓁抽血檢查確認是急性肝炎引起,即予治療近1個月,現才逐漸恢復建康,已可以自行飲食,預計至少須再治療1個月肝指數正常後再開放認養。獸醫師吳明蓁表示,「麻糬」口腔黏膜及眼球泛黃,腹部有明顯渾圓變大,為典型黃疸及腹水症狀,常好發於急性肝炎或肝硬化等疾病,經抽血檢查確認肝臟指數異常,超音波檢查卻未發生肝硬化情形,所以判定是急性肝炎。再者,由於年齡3歲已過傳染性狗肝炎的好發年齡,所以推測吃到發霉食物引發急性肝炎可能性最大,幸好及時予以治療,尚未傷害腎臟產生尿毒,否則生命將受到不可回復傷害。家中毛寶貝若出現精神沉鬱、食慾不振、嘔吐、體重減輕等症狀,那可要當心了,應及早至動物醫院進行血液學檢查肝臟指數,以免延誤治療時機。另要注意飼料及食物保存,過期飼料決不能給毛寶貝吃,才能避免肝炎發生。新北市動保處表示,寵物就像是自己的家人,守護家人的健康是最重要的事。定期帶毛寶貝去動物醫院進行健康檢查,以確保他們的健康狀況良好。遵循獸醫師的建議,每年確實執行疫苗注射計畫,也能有效預防犬隻常見傳染病。作為一個負責任的飼主,確實需要負起責任,包括提供愛、關懷和適當的醫療照顧。延伸閱讀:.追蹤六年研究發現:長期養寵物者「可防止認知功能下降」.如果有一天我們比寵物先走 遺物整理師告訴你遺留寵物的孤獨死現場.愛牠就要養牠一輩子!我的寵物我來寵,那些陪伴生病毛小孩治癒的日子★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06 ESG.健康ESG動態
保護環境!醫院推動淨零排放 衛福部:未來將推廣至診所
淨零排放為國家政策,各醫院推動節能減碳、綠色醫院,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今天舉辦「2024台灣健康永續x永續金融論壇」,由醫療單位與金融業者首度齊聚對話交流,建立應對眼前危機的夥伴關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表示,去年3月起推動醫院淨零排放,至今85家醫院簽約,病床數達6萬張,簽約醫院中,醫學中心占75%,發展非常快速。衛福部長邱泰源說,健康與環境關係密切,今、明年編列預算提供醫院更多資源,並希望未來將淨零排放推廣到診所。簡又新說,極端氣候對健康的衝擊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去年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8)首次設立「健康日」,呼籲全球關注氣候變遷對健康的影響。然而,實現淨零排放是一項艱鉅的挑戰,需要政府、醫院與企業共同努力。其中金融業可發揮關鍵作用,為醫療體系提供必要的資源與支持,加速醫療體系邁向淨零目標。簡又新說,總統賴清德日前成立國家氣候變遷委員會,他因擔任委員會顧問,了解目前政府將提供更多的資源、財務等面向,目標也更為清楚,快速進行節能減碳的工作。在醫院節能減碳方面,新光醫院目前已完成全面盤查,但後續用續報告書要怎麼寫?其中技術、財務更為重要且複雜,基金會扮演平台的角色,結合醫院、銀行,為大家帶來更多交流。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秘書長周麗芳說,如果全球醫療部門是一個國家,它將是世界上第5大溫室氣體的排放國,其碳排放相當於全球淨排放的4.4%,相當於2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而全球醫療部門氣候足跡更相當於514座燃煤發電廠每年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周麗芳指出,醫療部門中以美國為世界上絕對排放量和人均排放量最大的排放國,其醫療部門的氣候足跡,相當於全國碳足跡的7.6%,而國內醫療部門的氣候足跡,相當於全國碳足跡的4.6%,呼籲醫療院所應落實三條路徑降低碳排放,包括實現醫療服務、設施和營運的脫碳,以及達成醫療供應鏈的脫碳、在更廣泛的經濟與社會中加速脫碳,達成淨零醫療的目標,不再造成民眾健康危害。今天參與論壇的邱泰源說,醫療院所碳排放高,且愈來愈多的高階醫療儀器也會有所影響,未來淨零排放希望從醫院推廣到診所,全部醫療體系都應加入,特別是基層診所的第一線醫師,對於民眾健康的照顧十分重要,如他上午到行政院開會,就是關注於凱米颱風風災後,目前各地重建的情形及傳染病流行的狀況,在在需要診所醫師及早發現。邱泰源表示,健康與環境關係密切,衛福部今年推動節能減碳、綠色醫院等,並於今、明年編列預算,希望提供醫院更多資源做到淨零排放。馬偕醫學院高齡福祉科技研究所副教授申永順鼓勵醫院構建ESG管理模式,定期發布永續報告書,依據國際標準統整並揭露各項ESG作為,逐步達成永續管理目標。長庚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游進邦說,長庚醫院推動能源管理的經驗,透過「綠色、健康、低碳」的管理策略,盤點空調、照明、水資源使用現況,進而擬定減量方案,同時規範新建築全面依循綠建築標準設計,確保有效節能減碳。金融業方面,玉山銀行總經理陳茂欽說,玉山永續轉型平台已成功陪伴多家企業淨零轉型,可協助醫院從碳盤查到建立永續醫療機構藍圖,進而帶動永續供應鏈共同響應。永豐銀行資深副總歐陽子能表示,永豐銀行自詡為「綠能融資領導者」,經「查證、能管、減碳、永續」的四階段永續融資方案,提供創新淨零解方媒合與資金,協助客戶優化用電模式並汰換節能設備。尋求金援之外,數位科技等跨域多元夥伴關係也是醫療產業邁向淨零不可或缺的助力。衛福部雙和醫院院長程毅君指出,雙和醫院以數位革命為基礎,帶動醫療轉型,透過智慧服務降低資源耗用、減少錯誤,提升效率,幫助醫院節能減碳。他舉例,雙和腎臟照護中心利用數位資訊系統節省人力物力,運用模型預測與精準醫療決策,不但大幅提升醫療品質,更能降低碳排放。
-
2024-09-06 ESG.健康與ESG
攜手醫療院所共創永續發展的新契機!正視少子化、高齡化的衝擊
從2023年3月起,財團法人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開始針對醫院推動永續發展。短短一年不到的時間,已成功爭取近50家公私立醫療院所、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以及台灣醫院協會等組織的熱烈響應,紛紛簽署「醫院永續發展倡議書」,而且不光只是正向回應國家淨零轉型目標,更願意在環境保護、醫院治理、社會共融等方面實踐永續發展,善盡醫院的社會責任。財團法人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大使,應邀以〈氣候變遷對健康永續的挑戰與機會〉發表專題演講, 對於全台越來越多醫療院所認同、支持並推動永續發展,他表示讚許。他說,今天全世界最大的潮流之一就是氣候變遷,醫療院所如何做好節能減碳來保護地球,應從三個方向著手:一是醫院治理要做得成功到位;二是社會扶持要做好;三是要落實淨零減碳、環境保護的工作。如何做好醫院治理?如何做好醫院治理?簡又新董事長表示,包括醫師和護理人員的福利、工作時間、精神壓力等等,都要想辦法關注或解決,這就是公司治理的概念。健全的財務更是醫院治理重要的一環,醫院治理也必須跟利害關係人,包括政府、醫生、護士等維繫好關係,才能知道短期和長期風險是什麼,以及如何因應避免或降低衝擊。正視少子化、高齡化的衝擊好比,台灣嬰兒出生率愈來愈低,但死亡率比韓國、日本都還高,這是非常不好的現象,要檢討出了什麼問題,少就算了還死亡率高,這對醫院而言是雙重打擊。簡又新董事長說,少子化讓很多學校關門,大家早在2000年就已知曉,但始終拿不出對策,同樣的,少子化、高齡化對醫院會產生很大的衝擊,醫院永續一定要有中長程計劃,該計劃必須是全院工作人員和利害關係人一起討論。 此外,簡又新董事長提醒,地球溫度升高之後,以前沒有的疾病,現在都可能出現,而且高溫造成的死亡人數可能遠比傳染病還多,聯合國因而愈來愈重視氣候變遷所引起的醫療、健康和新的疾病等問題。就以台灣為例,過去每年夏天在高雄、屏東發生的登革熱疫情,也因氣溫升高而往北跑,這是以前不曾發生的狀況,必須從醫療面和環境面雙管齊下設法解決。 再者,全世界醫療體系產生的溫室氣體,平均佔比達4.4%,台灣是4.6%,美國高達7.6%。簡又新董事長說,乍看之下,4.4%沒有什麼稀奇,不過如果相較航空業的飛機每天繞著地球飛來飛去,一年產生的溫室氣體僅佔3%,輪船也只產生3%。若再以服務業的用電量來看,台灣用電量第一名是醫院,占16%,第二名是交通事業,約14%,醫院用電量比台鐵、高鐵、捷運、公路系統加總起來還多。「每當我講到這些數據時,醫院都很緊張,醫療體系和交通體系都是二氧化碳的大戶,如果要飛機、輪船減碳,醫療體系才更應該率先減碳。」TAISE積極培訓ESG人才過去,台灣的醫療院所談ESG(Environmental Social Governance)時,大部分只談S,但光講社會責任是不夠的,光做好S不會是夠好的醫院,這是簡又新董事長到醫院倡議永續發展時,很容易被接受的原因。他接著表示,現在談ESG,企業、大學和醫院都重視,整個風潮起來了,但他發現ESG的人才還不夠,所以TAISE開了很多培訓班,如企業永續證照班、企業氣候變遷證照班、永續金融證照班等,還打算開設健康永續管理證照班,教導醫護人員如何跟得上世界潮流,加入節能減碳行列。簡又新董事長有感而發地說,以前倡議ESG,最初到企業可說費盡口舌,他是踽踽獨行者,大學則努力跑了五、六年才有成績,唯獨到醫療體系倡議,進展特別快,這也讓TAISE更想協助醫療體系加快學習腳步,讓能力不斷往上提升。展望2024年的ESG,簡又新董事長揭示六大趨勢,包括:永續揭露準則、價值鏈、永續投資與綠色金融、社會共融、數位化與人工智慧以及淨零排放等。他呼籲各企業組織、醫療院所與國際接軌,進而創造永續發展的新契機。
-
2024-09-05 慢病好日子.慢病專欄
地方名人堂【基隆市】長輩多住山坡上 張賢政:「3箭」連結長照資源供在地安老
高齡人口超過21%,轄內土地有九成五是山坡地形,也就是說,對在雨都基隆生活的老人家們來說,爬山坡與爬樓梯成了日常。基隆市衛生局長張賢政表示,根據內政部偏鄉定義,基隆市沒有偏鄉,但實際上摩托車到不了的地方,百階樓梯就是偏鄉,先天因素更難以連結長照資源。面對基隆市的長照服務涵蓋率僅六成七,衛生局正在如火如荼的加緊腳步,推出各項高齡友善政策,成立長期照顧服務管理所、24小時LINE線上健康照護諮詢服務等,以提供基隆市的老人家們在地化的高齡照顧。設專責單位整合長照資源 基隆急起直追照顧長輩為了接住基隆市快速增加的老年人口,基隆市急起直追布建高齡服務。張賢政表示,增加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A單位)個管人員、社區失智據點、長照交通接送車,也將再推出接送預約平台,讓民眾可以更有效利用長照交通接送車。而過去分屬於衛生局、社會處的長照業務,基隆市成立「長期照顧服務管理所」專責單位,以減少使用者與業者不便,並提高行政效率。第一箭:提高日照中心涵蓋率衛生局不僅在運動場館建置銀髮健身俱樂部,對於衛福部提出的「一國中學區一日照中心」政策,張賢政表示,已經新設1家日照中心,另核發五家籌設許可,預計會先到14家的目標,把涵蓋率提升至80%,可以活化空間,並平衡日照資源分佈。針對老人家常見的失智症、巴金森病,基隆市除了有21處社區長者健康促進站,提供專業運動指導外,亦會提供其所需服務如居家服務、輔具租賃,也與牙醫師公會及職能治療師公會合作,衛教長者口腔保健,避免清潔不佳、嗆食導致吸入性肺炎,亮眼成果曾獲衛福部口腔健康司肯定。第二箭:持續擴增在宅急症照護人力至於中央健保署推出的在宅急症照護計畫,張賢政說,基隆正在急起直追,目前已有四個醫療團隊小組申請加入,衛生局將持續邀請鄰近醫院投入支援。第三箭:24小時Line照護平台提供即時諮詢基隆市今年8月開通的Line長輩照護平台,延續自兒童節上路的Line親子照護平台,其由專業醫護提供24小時線上健康照護諮詢服務。親子照護平台截至7月底已有近4千位好友,滿意度達九成八;下半年將導入個管師,擴增業務至兒童發展評估與早療、系統性轉介回日常就醫診所、有提供出生日期幼兒疫苗接種通知等,讓基隆市照護更加個人化。然而,張賢政表示,長輩問題多元,老化與疾病互相交織成更嚴重的功能衰退,如多重慢性病、認知功能退化及肌無力等,長輩照顧平台挑戰大,因此目前先以急性健康照護為題諮詢為主,年底前再依據諮詢需求重點,連結長輩長照、預防保健等資源。降慢性病發生率 基隆3大方案助存健康老本肥胖是多種慢性病的開端,若要減少日後長照需求,民眾須提前為老後存本。張賢政指出,市府透過「提供全榖與未精製雜糧」、「運動科技推動健康體位」、「代謝症候群改善方案」等三大健康生活型態方案,協助市民從日常建立健康生活習慣,降低慢性病發生率。根據112年基隆市民飲食習慣調查顯示,僅15%每天至少攝取一次未精製的全榖雜糧類食物,因此基隆市針對店家有供應全榖雜糧、少油、少糖、少味精、可調整軟硬度等依個人需求調整的服務,特別標示出給民眾參考,方便民眾選擇健康菜色,且未來也可發展不同疾病患者對應的標示。除此之外也由社區營養中心與社區據點合作,升級據點共餐營養設計。運動的部分,基隆市因應地形及多雨的氣候,今年起推動讓不同年齡層都能參加的超慢跑,吸引許多民眾參與,其中監測體重的3個社區、1個職場,辦理為期三個月的每週一次課程,同儕效應搭配營養諮詢,平均一人減輕2公斤,未來將擴展到其他社區及職場。若民眾已罹患代謝症候群,應納入代謝症候群防治計劃,但張賢政坦言,過去基隆執行成果不夠理想,在逐一拜訪各醫療院所,推動獎勵方案,先從代謝症候群照護做起,加上國健署簡化行政流程後,截至6月底,轄內115間西醫診所已新增至30間加入計畫,2,513人接受收案。篩檢、疫苗雙管齊下 打造友善照護城市此外,基隆市既有的「闔家歡篩檢」,開放年滿30歲的市民參與三高、代謝症候群、腎臟病與胸部X光篩檢、65歲長者功能評估,做早期預防保健,也將視今年爭取國健署推動胃幽門螺旋桿菌篩檢於基隆市的試辦成果,將此項目逐步納入其中。對於傳染病的預防,張賢政指出,落實中央的疫苗政策,提供新冠、肺炎鏈球菌、流感公費疫苗之外,也正積極爭取明年編列預算,補助經濟弱勢族群接種腸病毒、輪狀病毒疫苗。民眾也可藉由「基隆市健康地圖」,查詢成人預防保健院所、C肝口服新藥健保給付院所及血壓站服務地點,定期篩檢、量血壓,自主追蹤身體狀況。
-
2024-09-04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在家量血壓 全民一起來 國健署邀您挑戰722健康新生活
您知道嗎?高血壓性疾病年年在十大死因榜上有名,但國民營養健康調查卻發現,20歲以上的民眾居然有近3成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因為血壓升高時,多數人平時沒有明顯的症狀,容易被忽視,往往健檢或就醫時,病人才發現高血壓已悄悄上身…。為了有效預防慢性病的發生,定期量血壓是預防高血壓的第一步,國民健康署呼籲18歲以上民眾每年至少要以722原則量一次血壓。「7」連續7天、「2」早晚共2次、「2」每次量2遍,間隔1分鐘取平均。健康成人正常血壓參考值120/80 mmHg,若血壓超過參考值,醫師建議積極進行飲食、運動和作息調整,若仍未改善或有不適,再進一步諮詢醫療人員。造成高血壓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吸菸、喝酒、缺乏適量運動、體重過重、攝取過多的鹽分等。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民眾,從年輕時養成健康生活習慣,如採低油、低糖、低鹽及高纖的飲食(三低一高飲食)、拒菸酒檳榔、養成運動習慣、保持適當體重等,搭配居家血壓722原則,輕鬆做好血壓自我管理。國民健康署刻正舉辦「722GO健康 在家量血壓」活動,邀請大家一起輕鬆學舞、傳影音、量血壓!即日起至9月底前,民眾只需要於「722GO健康.在家量血壓」活動網站觀賞722量血壓健康舞影片、完成簡易問答並上傳照片,即可獲得抽獎資格!獎品多達100項,國民健康署與722宣傳大使安心亞邀您一起來挑戰!。相關訊息請詳見活動連結:722GO健康 在家量血壓【慢病主題館】名家專欄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國民健康署以提升健康識能,力行健康生活型態;普及預防保健服務,推廣有效預防及篩檢;提升健康照護品質,改善慢性病控制及預後;營造友善支持環境,增進健康選擇及公平等4大方向,規劃及推動生育健康、婦幼健康、兒童及青少年健康、中老年健康、菸品及檳榔等健康危害防制、癌症、心血管疾病及其他主要非傳染病防治、國民健康監測與研究發展及特殊健康議題等健康促進業務,協同地方政府衛生局所、各級醫療院所,並結合民間團體力量,共同實踐健康政策,為全民打造健康優質的生活環境。官方網站|粉絲專頁|更多文章【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08-31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李順安治療C肝,有700多人獲診療!61歲考博士班,擁8項醫療專科
李綜合醫療社團法人董事長李順安,在苗栗縣開業45年。年輕時見到街坊、親友因傳染病病故,許多人甚至來不及長大,因此萌生從醫夢,想救人脫離病苦。從一間診所到醫院、醫療集團,李順安旗下擁有苗栗縣苑裡、台中市大甲李綜合醫院及復健、安養、診所等8個機構,醫護員工上千人,除了與台中榮總簽訂醫療聯盟合作,也將與台大新竹分院簽約合作,增加服務量能,提升醫療水平,方便海線地區民眾就醫。李順安是苗栗縣苑裡鎮人,出生於民國30年代,當年醫藥及公共衛生環境不佳,許多人因病夭折,他開始有「從醫可以救人」志向,念醫學系成了主要目標,最終考取中山醫學系。醫學系昂貴學費,全靠父母親養豬及賣稻米才能繳交;寒暑假回鄉幫忙下田耕作,練就一身強健體魄,也為日後醫師日以繼夜工作,打下體能基礎。實習醫師階段,看到親友因骨折倍感痛苦,決定選擇走外科專科。返鄉開診所 24小時服務民國68年,他返鄉開業。當時海線地區的苑裡及通霄醫療資源相當缺乏,每天早、午、晚看診,加上夜間急診,天天24小時待命,一年365天看診,並有急診、開刀及婦產科接生、住診服務,可說是全台唯一有著24小時服務的診所。他說,開業前6年幾乎不是人過的生活,每天一大早就開始工作,每天100多位病人和每晚10幾位急診,每月30幾位接生,有時三天三夜幾乎沒什麼休息,鄉下老人家有的很早就到等著看病,還問「醫師,你怎麼那麼早起來」,他回「我昨晚一整晚還沒睡覺」。催生苗栗首家教學醫院蓋「苑裡李綜合醫院」貸款3200萬元,民國74年5月開業,當時是苗栗縣四大建築之一,每天有很多人從大甲或苗栗來求診,由於醫療團隊的努力,成為「苗栗縣第一家教學醫院」。因應人口老化,又成立「中華護理之家」服務失能及老年人口;後來也成立了「大甲李綜合醫院」,服務大甲、外埔、大安的鄉親。民國95年,李順安當選「第一屆中華民國醫師公會醫療奉獻獎」醫院組唯一的第一名,「這是有生以來最大的榮譽和肯定」。治C肝 對苑裡最大貢獻「我一生對苑裡、通霄最大的貢獻,就是治療C肝,有700多人獲診療。」他說,苑裡曾是全台C肝最嚴重地區,他所帶領的醫院團隊,挨家挨戶拜託鄉親出來篩檢,共篩檢兩萬多人,是全台灣篩檢率的第一名。李順安深知經營醫院,不能空有醫學專長,他50歲起退出第一線醫療,念醫管研究所,61歲再考博士班,65歲獲聘「台北醫學大學醫管系的助理教授」,更考過腫瘤專科,至今擁有8項醫療專科專長。「活到老、學到老」是李順安終身信念,更經常勉勵同仁「互相扶持、共同成長」,努力營造溫馨的就醫環境,善盡醫療社會責任,救人一命,就擁有無比成就感。李順安養生秘訣面對工作壓力,李順安常吃水果、喝咖啡紓壓,先冷靜努力思考,再和同仁或醫界好友討論。閒暇時,和家人到郊外或海邊走走踏青,尤其和家人共同用餐是很大的享受,得空最喜歡去日本及歐洲旅遊。李順安小檔案● 年齡:78歲● 專長:外科、內科、婦產科、小兒科、消化外科、家庭醫學科、外傷創傷科、腫瘤專科● 現職:李綜合醫療社團法人董事長● 學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陽明醫學大學醫管研究所碩士● 經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台北醫學大學部定助理教授、台灣醫院協會理事、苗栗縣醫事公會第16、17、24屆理事長● 給病人的一句話:預防勝於治療,定期健康檢查。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26 醫療.感染科
年輕學者突破HIV防治困境:C肝、性病、糖尿病研究成果豐碩
國內愛滋防治有成,愛滋病毒(HIV)本土感染通報人數連續6年下降,2023年低於千例,創下2004年以來最低紀錄,不過,感染者罹患性病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盛行率偏高,值得關注。吉立亞醫藥「HIV領域研究學者計畫」獲獎名單出爐,近年來台灣多名年輕感染科醫師分別投入於C肝防治、性病治療、糖尿病預防等臨床研究,獲得肯定。桃園敏盛醫院感染科主任陳冠州以「降低與男性發生性行為之HIV感染者的C型肝炎與其他性傳染病風險」等相關研究獲獎,他表示,感染者的C肝每年發生率約1%,明顯高於一般民眾,主要原因有二,一為部分HIV感染者以及肝炎患者均屬共用針具的高風險族群,容易透過靜脈注射,而傳染C肝病毒。再者,從血液、體液等傳染途徑來看,C肝也是一種會透過性行為傳染的疾病,且不像目前愛滋病毒可透過事前投藥來降低感染風險,無套的性行為已經成為感染C肝的重要風險。為了讓感染者對C肝傳染有著正確認知,研究團隊設計了一款具有衛教功能的遊戲,寓教於樂,從遊戲過程中瞭解肝炎感染的途徑,以及各種不同的風險行為。陳冠州說,該遊戲歷經兩階段測試,累積五百多名感染者實際參與,初步結果顯示,受試者更加重視肝炎防治,進而減少危險行為。新竹臺大分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陳楷翔則以「對於HIV感染者的早期梅毒治療,比較給予單次benzathine penicillin G 併用 doxycycline 與否的差異」為主題,獲得該項研究計畫的肯定。陳楷翔指出,「暴露愛滋病毒前預防性投藥」(PrEP)在台灣行之多年,許多風險族群透過事前藥物來降低感染風險,這也是近年來愛滋感染人數大幅下降的主因之一。但因為不安全性行為比例仍高,以致梅毒、淋病等性病人數人居高不下。疾管署監測顯示,去年通報梅毒感染個案9941人、淋病8257人,和前年相較,均呈上升趨勢,增幅最多是15至24歲的年輕族群,而不安全性行為是主要感染原因。傳統治療梅毒的主要藥物為benzathine penicillin G,如能早期用藥,治療效果超過八成,但台大一項臨床研究發現,如果合併doxycycline(四環素類抗生素),則能明顯提高療效。陳楷翔表示,近期國外研究證實,doxycycline也可當成「事後丸」,在發生危險性行為的72小時內一次服用兩顆,就可有效降低梅毒及淋病感染機率,這或許可以成為疾管署擬定性病防治的參考。如能在抗生素抗藥性、減少性病感染之間取得平衡,相信可有助於減少性病感染率。以「對HIV感染者糖尿病前期的影響」而獲獎的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郭柏賢表示,感染者因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部分研究發現糖尿病發生機率可能增加。除了運動、飲食均衡、健康生活形態等,如何透過藥物做好前期預防、避免變成糖尿病,為其研究重點之一。SGLT2抑制劑可以抑制腎臟再吸收尿糖的功能,從尿液排出多餘的糖。實證研究指出除了有效降低血糖,還能改善心臟衰竭以及延緩腎功能惡化,此外亦有降低體重及血壓之作用。郭柏賢以已經進入糖尿病前期的感染者為研究對象,探討SGLT2抑制劑是否能逆轉糖尿病前期感染者回復至正常血糖狀態。目前仍在持續收案,約4分之1個案已持續用藥超過6個月,將持續累積追蹤,期望能收集重要資料提供愛滋照護者臨床實證依據。吉立亞醫藥自2020年在亞洲推出「HIV領域研究學者計畫」(Research Scholars Program),提供為期兩年、高達美金13萬元研究經費,鼓勵年輕學者積極投入臨床創新研究。吉立亞醫藥亞洲區醫學資深總監Caroline Choi表示,台灣HIV防治成績有目共睹,期待這些研究成果可以降低其他病毒性疾病在HIV感染者間的傳染風險、協助感染者有更好的慢性病控制,並早日達成終結愛滋的目標。台灣在愛滋防治上表現優異,不過,三名獲獎醫師一致認為,在篩檢方面,仍有加強空間,許多仍有過危險性行為的民眾因擔心被貼上標籤,遭到汙名化,而不願接受篩檢。愛滋篩檢就像其他健檢項目一樣,是為了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疾管署目前也推出許多匿名篩檢管道,呼籲若發生危險性行為,建議每年至少進行一次篩檢,掌握自己的性健康。
-
2024-08-18 養生.聰明飲食
洗選蛋和散裝蛋哪種保存期限比較久?注意2點不易讓雞蛋變質
雞蛋購買方便,營養價值高,是家中冰箱常見食材。市售雞蛋可分為洗選蛋及散裝蛋兩種,散裝蛋多在傳統市場、雜貨店販售,洗選蛋則是經過清洗後裝盒販售。農業部畜牧司家禽產業科代理科長陳志維說,兩者差異主要是洗選蛋經過清洗,把蛋殼上殘存的雞糞、羽毛等殘留物質洗去,經過風乾後裝盒,可以減少接觸到蛋殼上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的機率。洗選蛋會洗去保護膜,塗上礦物油可延長保存。雞蛋有「包銷制度」,因此會由蛋商跟蛋農購買雞蛋,約一至兩天去雞蛋場收蛋,並裝在塑膠蛋箱內,以公告價收購,一籃約有200顆雞蛋。陳志維說,若是塑膠蛋箱直接由民眾購買,就是散裝蛋;經過清洗再以盒裝販售者,即為洗選蛋。兩種甚至可能源自於同一個蛋場,僅取決於是否清洗,然而卻可以造成一顆蛋約4元的價差。陳志維說,母雞生產後的雞蛋,外殼會有一層保護膜,避免細菌入侵,經過清洗過程的洗選蛋,反而會把保護膜去除,因此部分蛋商會在蛋殼塗上礦物油,拉長保存期限。全程冷鏈、塗礦物油的蛋,可延長保存30至40天。另外,洗選蛋亦分成冷藏及非冷藏販售,有些業者選擇從出貨到量販全部走冷鏈儲存,也有的選擇室溫,冷鏈保存的蛋,保存期限較長。洗選蛋在全程冷鏈冷藏保存下,約可放10至20天,若有塗上礦物油者,保存可以延長到30至40多天。非洗選蛋若放置陰涼處,也可以保存10至20天,但在太陽下曝曬等環境因素,也會影響保存期限。根據食藥署藥品食品安全周報指出,雞蛋有紅、白殼之分,主要是品種造成蛋殼顏色不同,市售較常見白殼蛋,價格較低,但是兩者的營養價值、主要營養成分並無明顯差異,微量元素可能受到飼料影響而有些微差異。一次採買以一周為限最佳,避免放在冰箱門上蛋盒。不論是洗選蛋或是散裝蛋,冷藏都有助於延長保存期限,陳志維表示,買回家的雞蛋第一動作可以放在冰箱保存,冷藏的溫度讓雞蛋不容易變質,延長保存期限。但仍不建議民眾一次購買太多雞蛋存放,一次購買的量建議以一周所需採買。食藥署則提醒,雞蛋在攝氏0℃到4℃的溫度冷藏保存最佳,可存放在原包裝盒中,避免放在門的儲藏架上,因其溫度變化較大。另外,雞蛋敲開後,最好立刻料理,以免細菌孳生;打蛋時建議多準備一個碗,先將蛋打進碗裡,第二顆蛋再打入第二個碗,確認沒壞再倒回第一個碗中,以免有壞蛋混入。吃熟蛋安全無菌,也能完整吸收蛋白質。食藥署指出,吃雞蛋要煮熟是重要的原則,應加熱至中心溫度攝氏70℃以上,且加熱時間也要夠長。國健署表示,生蛋白中含有白素(Avidin),會阻礙人體對生物素(Biotin)的利用與吸收。把雞蛋煮熟,不僅可破壞白素也可消滅病菌,免除致病的危險,且加熱後雞蛋中的蛋白質才容易被人體吸收。陳志維指出,雞蛋放入冰箱前,是否沖洗清潔蛋殼,可依照個人習慣而定,但應該避免冷藏後又拿出來存放室溫,讓雞蛋品質下降。而觸碰雞蛋後應該洗手,同時打蛋之前也應該先清洗蛋殼,洗選蛋有噴礦物油,應該洗去外層,散裝蛋更要清洗,避免外殼殘留的雞糞羽毛導致傳染病。雞蛋若超過保存期限,可以先從外觀觀察,陳志維表示,蛋殼外觀上若有裂縫、有斑點,或是蛋液流出來,建議丟棄;若是變質更久更嚴重,明顯可以聞到臭味。另外,若雞蛋敲開後,蛋白顏色混濁不清澈,建議丟棄不要食用。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15 醫療.感染科
用了不沾鍋氣喘就發作!疑國內首例「鐵氟龍流感」有什麼症狀?跟流感有什麼不同?
國內疑似出現首例「鐵氟龍流感」,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鐵氟龍流感雖有「流感」二字,但這不是病菌或病毒傳染造成的類感冒疾病,而是過敏性的呼吸道疾病,不會人傳人。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表示,主要是聚合物不正常加熱後揮發出的燻煙,造成類似流感的症狀。用了不沾鍋就會氣喘發作?胸腔科醫師蘇一峰日前在臉書發文表示指出,遇到一位50多歲女性氣喘患者,本來狀況穩定,但是氣喘發作時相當不適,並且有胸悶、咳嗽、X光等症狀,有輕微浸潤肺炎;流感、新冠、黴漿菌檢查都是陰性。問診後才發現用了家裡不沾鍋後就會不舒服,換了新鍋子卻也好了。不沾鍋鍋內塗有一層聚四氟乙烯(PTFE) 的塗料,俗稱「鐵氟龍」(Teflon),具有耐高低溫,約攝氏-190至260℃ 、耐蝕性等性能。此不沾塗料的特點為烹調時使用油量較少且食物不易沾黏附著,鍋具較易清洗。由於不沾鍋內的塗料含有全氟辛酸(PFOA),此物質加熱至攝氏327℃時,溶出機率增加;全氟辛酸目前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 列為第2B類可能致癌物質。全氟辛酸(PFOA)造成的慢性及急性傷害楊振昌說,鐵氟龍聚合物含有全氟辛酸(PFOA),在鍋具沒有刮傷的狀況下不會釋出,但在環境中不容易分解,會變成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美國的化工公司杜邦其周邊居民就被發現膽固醇較高,後續研究下更發現PFOA可能會造成甲狀腺、肝臟、生殖、免疫功能方面的疾病,也可能會導致腎臟癌、肝臟癌、乳癌等。楊振昌指出,由於出現危害,各國都陸續祭出管制,例如美國環保署訂嚴格標準,水中PFOA、全氟辛烷磺酸(PFOS)等必須小於4ppt(兆分之一),我國也禁用PFOA。目前市售不沾鍋理論上已經不會買到含有PFOA成分。然而,楊振昌說,PFOA的危害大多是慢性危害,急性傷害主要發燒在聚合物在不正常高溫加熱夏揮發出的燻煙,讓民眾吸入後產生類似流感、發燒、頭痛、倦怠等狀況,嚴重下也可能會有肺發炎。羅一鈞說,雖然大家俗稱「鐵氟龍流感」,但不是細菌或病毒造成的淚感冒,並非傳染病。鐵氟龍流感比較像是過敏性的呼吸道的疾病,可能就是對於這個材質,身體有特別的一些反應,吸入之後影響到呼吸道,所以它是不會人傳人。挑選食品容器注意2件事食藥署提醒民眾挑選食品容器時注意兩要點:1.產品標示內容,如不沾鍋表面出現刮傷、受損、甚至裂痕等情形,應更換新品。2.使用不沾鍋時,避免過度用力剷刮表面,及烹調帶硬殼海鮮或帶堅硬骨頭的食材,也避免再無油無水狀態下空燒鍋具,同時不要過度用力以鋼刷刷洗,減少因磨損、異常高溫的溶出風險。(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10 焦點.科普好健康
末期腎臟病治療曙光:未來可將豬腎異種移植到人體中,仍有「3倫理爭議」待解決!
2024年3月下旬,美國波士頓麻薩諸塞州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成功移植基因改造豬腎,一名腎衰竭的62歲男子經過豬腎移植手術後,存活約7周身亡(並非因移植手術導致死亡),創下全球這類手術的先例,意味著基因編輯技術的新突破,也為末期腎臟病患者帶來希望。可望解決器官短缺奇美醫院首席醫療副院長田宇峯表示,隨著器官移植醫學的進步,「異種移植」不再是空談,有機會成為現行器官短缺的解方之一。據統計,國內每年器官捐贈人數約300-400人,遠低於目前還有一萬多人等待器官捐贈的需求,等待腎臟的人數高居第一位。其中有捐贈器官者約100多人,其他都是捐贈眼角膜、組織,真正捐器官的數量還是不多。移植常終身需服抗排斥藥以解剖學來說,豬的器官有許多跟人體很像,甚至大小幾乎一樣,例如豬心、豬腎,豬隻是已知的動物中,最適合作為人類器官的來源。田宇峯說,移植的方式可分同種移植、異種移植;同種移植又有同種異體、同種同體(同卵雙胞胎)。同種異體是臨床最常見的移植類型,但是身體的免疫系統會將移植器官視為異物,產生攻擊及破壞等排斥反應,需要終身服用抗排斥藥物。人與人之間的同種異體都會產生排斥反應了,更何況是異種移植,因此各國不斷研究尚待克服的關鍵技術。田宇峯提到,除了腎移植外,肝與心臟異種移植也有一些案例:中國大陸於3月中旬,成功把多基因編輯豬的豬肝移植到腦死患者體內;美國於2022年完成全球第一例豬心移植個案,存活二個月,2023年完成第二例,存活6周,雖然存活時間不久,仍開創新的可能性。過去,也曾研究過狒狒、猴子的異種移植技術,但豬的研究數量較多、手術結果成功,加上豬隻比較容易管控與飼養,量產成本也相對低,美國已經有生技公司設置高科技養豬場。藉由豬的器官使用,可視為移植的來源,但除了免疫排斥,還有倫理爭議,以及給人體帶來可能的危害風險。豬隻器官移植的倫理爭議1.什麼人適合:是否會因貧富支付能力差異而影響移植的分配及取得的順序,或是產生社會問題。2.傳染病風險:有些病毒躲在細胞內,在豬身上不會發病,但是在人的身上會,恐造成新興傳染病的傳播。3.動物保護:養豬的目的違反大自然的運作。異種移植的技術挑戰田宇峯說,異種移植技術並不困難,重點是器官能否正常發揮作用,只要免疫系統偵測到異物,就會產生排斥反應,把「非我族類」消滅掉。透過基因編輯的豬隻,可以把人體不要的、易被細胞排斥的基因除去,再加入基因來控制免疫反應。未來甚至可以「客製化」,用患者自身的基因進行編輯,包括二次移植等。台灣洗腎人口多,占比居全球第一,其中3成是糖尿病患者。田宇峯強調,要避免落到洗腎、腎臟衰竭等待換腎,一定要做好「控制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壓、高尿酸都是高危險族群。不少人50歲罹患慢性病,沒有積極改善生活作息、飲食習慣,病因慢慢累積,60多歲被告知要洗腎,已經錯過黃金治療期。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8-03 焦點.健康知識+
免治馬桶自動沖水「超噁噴頭照」曝!醫建議女生2重點防細菌感染
你敢在公共場所用免治馬桶嗎?日前有名女網友發文提到,沒按任何按鈕,免治馬桶卻自動噴水,一看更發現噴頭發霉,由於女生的生理構造較容易被感染,讓她直呼「比廁所有鬼的恐怖故事還恐怖」。有感染科醫師表示,細菌每20分鐘繁殖一代,殘留的尿液可能因此流到陰道前庭導致感染,建議使用濕紙巾擦拭後,再用紙巾吸乾,在外要使用坐式馬桶時,則可使用攜帶式馬桶座墊。網友蒂娜在網路社群「Dcard」以「嚴重提醒!!公共免治馬桶拜託看到一律拔插頭」為題發文,分享自己在外使用免治馬桶的經歷,並表示「個人根本沒想用公共免治馬桶」,所以也沒有按任何按鈕,卻在每次快上完廁所時,有個東西會自動噴水,後來更發現噴頭都是黴菌,直呼「比廁所有鬼的恐怖故事還恐怖」,並建議大家看到這種免治馬桶一律拔插頭。對於她的經歷,留言區正反意見兩極,有網友表示,「天啊,我如果被噴到我真的會發瘋,需要馬上回家洗下面的那種崩潰」、「還有那種自動沖水感應有問題的,上到一半突然沖水,噴到妹妹真的超級噁心,我瘋狂拿酒精噴在衛生紙上去擦,但還是噁心到想哭」;但也有人表示,「從來沒遇過會自動噴的,這個洗屁股的管子要伸出來不是要自己按嗎?」、「有時候是你沖水按到開關」。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說,假設噴頭很髒、發霉,先出水一段時間、水流大一點、久一點,影響可能沒那麼大,最怕就是只沖一下就離開,如果這次清洗後隔很久才有下一次排尿,濕濕的就容易導致細菌或黴菌滋生,畢竟細菌每20分鐘就會繁殖一代,在家中使用免治馬桶同樣需要留意。小號之後要用濕紙巾擦拭,再使用紙巾吸乾,避免尿道口殘留尿液,黃高彬說,尿液從尿道口往下滑到陰道前庭,可能引發進一步感染,公共場所免治馬桶,基本上會建議女性不要貿然使用,有需要使用坐式馬桶的話,可使用攜帶式馬桶座墊。黃高彬說,畢竟噴頭清潔度沒辦法掌控,也難防有性病或傳染病感染者,將自己的分泌物塗抹在上面、傳染給他人,提醒女性如廁時,還是使用濕紙巾擦拭後再吸乾,保持泌尿道乾燥,否則潮濕除容易感染,也可能出現異味;男性因為生理構造不同,加上會有褲子的摩擦,比較不會有這類感染。
-
2024-08-02 ESG.健康與ESG
林名男談氣候變遷與健康:面對3直接與3間接健康威脅,應落實「這概念」來持續關注
氣候變遷趨勢與對世界影響●全球暖化趨勢:根據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數據,2020年8月是北半球有紀錄以來最熱的8月。日本在2021年8月中公佈,因中暑而死亡的人數達79人。近年來全球頻發極端天氣事件,如美國加州的野火和澳洲新南威爾斯的野火,造成嚴重的生命和財產損失。這些事件強調了氣候變遷的真實性和緊迫性,對全球各地的影響無處不在。極端氣候事件不僅對當地社區構成威脅,也對全球經濟和供應鏈造成連鎖反應。例如,澳洲的野火不僅摧毀了大量的森林資源,也對當地農業和旅遊業造成嚴重打擊,進一步引發了社會和經濟問題。●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自1988年成立以來,定期發布評估報告,提出減少碳排放的策略,包括可再生能源、二氧化碳捕捉和儲存等。然而,全球碳排放總量仍在增加。各國政府需要在政策執行上更加積極和嚴格,以應對日益嚴峻的氣候危機。儘管有這些措施和政策的出台,但落實和執行仍面臨許多挑戰,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缺乏資金和技術支持成為主要障礙。2019年,世界科學家聯盟發佈氣候緊急狀態警告,建議各國在能源消耗、污染、自然環境、飲食、經濟和人口等層面採取行動。這強調了科學界對氣候變遷的高度關注,並呼籲全球共同應對這一挑戰。超過13,000名科學家共同簽署了這份警告,顯示出全球科學社群對氣候變遷問題的共識和緊迫感。影響氣候變遷之相關因素長期與短期因素:包括地球軌道變化、大陸板塊漂移、火山活動、海洋洋流和太陽活動變化等。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導致溫室氣體濃度增加,引發地球暖化。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氣候變遷的影響更加複雜和難以預測。長期因素如地球軌道變化和大陸板塊漂移的影響是緩慢而持續的,而短期因素如火山活動和海洋洋流變化則可能導致突然和劇烈的氣候變化。溫室氣體效應:主要溫室氣體有水蒸氣、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氟氯碳化物及臭氧。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溫室氣體,其全球暖化潛力(GWP)影響深遠。控制和減少這些氣體的排放,是應對氣候變遷的重要措施。溫室氣體對地球的保溫作用是自然的作用,但人類活動大大增加了這些氣體的濃度,從而加劇了地球暖化的速度。特別是二氧化碳和甲烷,前者主要來自於化石燃料的燃燒,後者則主要來自於農業活動和化石燃料的開採,這些活動的增加使得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達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氣候變遷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直接健康威脅:●高溫與熱浪:高溫會導致中暑、熱衰竭等問題。台灣和其他地區因熱浪而就醫人數逐年增加。尤其是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面對高溫的風險更高,更需要特別關注和保護。高溫不僅會直接導致熱相關疾病,也會加劇已有疾病的症狀,如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統疾病。此外,高溫還會影響勞動生產率,導致經濟損失。●洪水:頻繁的洪水會帶來重大經濟損失,亞洲地區尤為嚴重。洪水不僅破壞基礎設施,還可能導致水質污染和傳染病的擴散。洪水後的清理和恢復工作費時費力,往往需要大量資源,並且會對當地社區造成長期影響,包括心理壓力和社會動盪。●野火:乾旱在世界各地造成多起嚴重的森林野火,而影響到呼吸道疾病的增加和其他健康問題。野火產生的煙霧對空氣質量的影響廣泛,對於健康較為脆弱的人群如兒童和老人,特別危險。野火的煙霧中含有多種有害物質,包括細懸浮微粒(PM2.5)和有毒氣體,這些物質會對呼吸系統造成嚴重損害,並且可能引發長期健康問題,如慢性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間接健康威脅:●病媒蚊傳染病:氣候變遷擴大病媒蚊分布區域,增加登革熱、瘧疾等疾病的傳播風險。隨著溫度升高和降雨模式改變,這些病媒蚊傳播的疾病可能會在更廣泛的地區出現。病媒蚊的增多也會導致新的傳染病出現,增加公共健康系統的負擔。研究表明,氣候變遷已經改變了病媒蚊的繁殖季節和地理分布,更使得某些地區面臨這些從未在該地區發生的傳染病的威脅。●水質安全:洪水會導致污染物擴散,增加消化道疾病風險。確保飲水安全和完善的下水道系統,是減少這些風險的關鍵。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飲水和衛生設施的缺乏使得洪水後傳染病暴發的風險更高。這些疾病不僅會導致急性健康問題,也會對長期健康和發展造成負面影響。●空氣污染:溫度上升會增加空氣中有害物質濃度,影響呼吸系統和心血管健康。空氣污染已成為全球範圍內的重要健康威脅,需要採取緊急措施加以控制。高溫會加劇空氣污染的情況,特別是在城市地區,工業排放和交通工具產生的廢氣會在高溫下更加活躍,導致臭氧和PM2.5濃度升高,而對公眾健康構成嚴重威脅。社會經濟影響:●糧食安全:極端氣候事件影響農作物產量,導致糧食短缺。糧食供應的不穩定將進一步加劇全球的饑餓和營養不良問題。氣候變遷還會影響農業生產的質量和效率,增加農業生產成本。這對於依賴農業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地區來說,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影響尤為嚴重。氣候變遷還會影響漁業資源,導致漁獲量減少,進一步威脅全球糧食安全。●經濟政治不穩定:氣候變遷引發的自然災害會導致經濟衰退和社會動盪。例如,敘利亞內戰的根源之一就是氣候變遷引發的乾旱。這是氣候變遷對全球穩定的潛在威脅。社會不穩定和經濟衰退會加劇貧困,導致公共健康系統壓力增大,進一步削弱應對氣候變遷的能力。氣候變遷還可能引發國際間的資源爭奪和衝突,加劇全球政治緊張局勢。健康照護部門因應氣候變遷之氣候行動國際組織行動:世界衛生組織與世界氣象組織共同發布多份報告,強調氣候變遷對健康的影響,並提出相應的行動指南。這些報告為全球的健康照護部門提供了科學依據和行動框架。國際組織的倡議和指導,對於各國政府和公共健康機構應對氣候變遷具有重要參考價值,並促進了全球健康行動的協同效應。非政府組織行動:健康無害組織(Health Care Without Harm) 和全球氣候與健康聯盟(Global Climate and Health Alliance)等等許多非政府組織,致力於倡導減少健康照護部門對環境的影響。這些組織的努力,有助於推動綠色醫療和可持續發展。非政府組織在資源分配、政策倡導和公眾教育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全球健康和氣候行動提供了有力支持。台灣的行動:台灣加入國際健康促進醫院網絡,推動醫療機構減少對環境的衝擊,並在健康促進醫院訪查標準中加入氣候行動。台灣的經驗展示了如何通過政策和實踐,實現健康與環境的雙贏。台灣的醫療機構積極參與國際交流,分享經驗和最佳實踐,並致力於提高醫療服務的環境可持續性,這些努力在國際社會上得到了廣泛認可。結語身為醫師,應該以人為中心,關注氣候變遷對健康的影響。世界家庭醫學會和國際醫學生聯盟呼籲將氣候變遷議題納入醫學教育,提升醫療從業者的氣候行動意識,為未來的環境盡一份心力。這不僅是對患者的健康負責,也是對未來世代的承諾。醫療從業者應該成為氣候行動的領導者和倡導者,積極參與並推動相關政策和措施,減少氣候變遷對健康的負面影響,保護我們共同的地球。作者介紹:林名男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台灣健康醫院學會理事長94年至大林慈濟醫院服務,除擔任家醫科主治醫師,兼任社區醫療部副主任,積極規劃社區健康營造、社區預防保健等計劃,帶動全院推動健康促進醫院的風氣,民國95至97年大林慈濟連續三年獲環保署頒發「企業環保獎」。ESG紀錄:為與國際接軌,積極爭取經費,鼓勵醫護同仁投稿WHO健康促進醫院國際年會,100年成為全國第四家榮獲「健康促進醫院典範獎」醫院。101年參加WHO健康促進醫院國際網絡聯盟主辦「健康促進醫院典範選拔活動,榮獲「全世界第一家健康促進醫院典範醫院」殊榮。108年參與世界家庭醫學會環境友善工作小組(WONCA Working Party on Environment),積極參與促進家庭醫師如何減少對環境衝擊的相關議題。111年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出版預防醫學教科書中,撰寫有關氣候變遷與健康專章。112年接受英國國家健康服務(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醫師領導與管理永續師資小組邀請,分享如何在醫療領域減少環境衝擊的實務經驗。
-
2024-07-29 醫療.消化系統
無症狀幽門桿菌感染要治療嗎?教授揭殘酷真相:「症狀有的時候只是一種自我感受」
讀者Andrew Lin在2024-7-2寄來電郵:林教授您好:之前您在治療幽門桿菌,吃益生菌?放的治療共識說,無症狀的幽門桿菌感染者仍應接受治療。但有看到2024的cdc資料認為不需要。想請教現在的共識仍是認為無症狀感染需要治療嗎?感謝!2024的cdc資料是這麼說:Asymptomatic infections generally do not need to be treated. Determine treatment on an individual basis, and treat patients with active duodenal or gastric ulcers if they are infected(無症狀感染者一般不需要治療。根據個別情況來決定治療,並對患有十二指腸潰瘍或胃潰瘍的感染患者進行治療)。這段話裡的「無症狀感染者一般不需要治療」的確是會讓人以為「無症狀感染者不需要治療」。但很不幸的是,儘管這或許是「美國共識」,卻絕不是「全球共識」。我是在2020-1-20發表治療幽門桿菌,吃益生菌?,引用了兩篇「全球共識」的論文(發表於2015和2017),而這個共識就是「不管有無症狀,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都需要治療」。在2020年12月又有一篇「全球共識」的論文發表,而它是在報導一個在臺北召開的「全球共識」會議的結果。請看Screening and eradica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for gastric cancer prevention: the Taipei global consensus(篩檢與根除幽門螺旋桿菌預防胃癌:臺北全球共識)。這個由來自11個國家的28位專家參與的會議所得到的結論是:有證據支持應向所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提供根除治療的建議。易受感染的受試者應接受檢測,如果檢測呈陽性則應進行治療。對於胃癌風險較高的族群,應考慮大規模篩檢和根除幽門螺旋桿菌。也許是受到這個「臺北全球共識」的影響,台灣衛福部在2022年8月發表胃幽門螺旋桿菌篩檢指引,而裡面有這麼一句話:一旦篩檢出幽門桿菌陽性,建議接受除菌治療。事實上,縱然是美國的專家也不見得就同意CDC的建議,請看今年2月發表的Evolving Concepts in Helicobacter pylori Management(幽門螺旋桿菌管理概念的演變):幽門螺旋桿菌是全球最常見的慢性細菌感染,也是胃癌最重要的危險因素,而胃癌仍是全球癌症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幽門螺旋桿菌和胃癌繼續對美國的少數族群及移民群體產生不成比例的影響。迄今為止,幽門螺旋桿菌病例發現方法依賴於基於症狀或高風險指標(例如種族或民族背景和家族史)的機會性檢測。然而,這種方法遺漏了很大一部分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他們仍然有胃癌的風險,因為大多數感染在臨床上是無症狀的。此外,患有慢性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個體存在胃腫瘤前病變的風險,這些病變也無症狀,只有透過內視鏡檢查和活檢才能可靠診斷。因此,為了對胃癌預防產生重大影響,需要一種系統方法來更好地識別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及其併發症(包括胃腫瘤前期和癌症)風險最高的個體。鑑於常用療法的成功根除率急劇下降以及抗菌素抗藥性增加,還必須優化根除幽門螺旋桿菌的方法。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幽門螺旋桿菌應作為一種傳染病進行管理,以及藥敏試驗的日益普及,我們現在有動力放棄被證明根除率不足的經驗療法。基於分子的敏感性分析有助於選擇個人化的根除方案,而無需進行侵入性手術。改進的幽門螺旋桿菌根除方法加上人群層面的篩檢和治療計劃可能是預防胃癌的有效且高效的策略,特別是對於承受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及其併發症最重負擔的少數群體和潛在邊緣化人群。北京大學的胃腸科主治醫師宋志強在2021-2-5發表沒症狀的幽門螺桿菌感染 也得治:先給大家講兩個案例。…這兩個病例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平時都沒有不適症狀,一起病就是幽門螺桿菌感染的併發症表現,一個是癌變,一個是上消化道大出血。兩位患者其實在幾年前的常規查體中均已發現有幽門螺桿菌感染。如果當時能夠把這個細菌很好地根除,就可以避免這麼嚴重的後果和風險了。這也提醒大家,沒感覺到症狀,不代表真的沒有問題,症狀有的時候只是一種自我感受,並不可靠。如果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病人做個胃鏡,取胃黏膜活檢,顯微鏡下放大來看,幾乎都會有很多炎症細胞浸潤,甚至是糜爛、潰瘍、萎縮、腸化等表現。這段話裡最讓我感同身受的是「症狀有的時候只是一種自我感受」。一個人可以在幾十年裡都「無症状」,但一旦有了症狀 – 胃大出血,就Bye Bye了。Bye Bye也許還OK,怕的是胃癌、化療,生不如死的折磨。所以,您真的要選擇「無症狀感染者不需要治療」這條途徑嗎?原文:無症狀幽門桿菌感染要治療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24 焦點.元氣新聞
常吃過期食品恐致命!50歲獨居女性常吃過期食物,中毒插管住加護病房
今年首例肉毒桿菌中毒!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說,南部一名50多歲女性,獨居並且吃過期食品的習慣,出現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眼皮下垂、講話發音及吞嚥困難等症狀,隔天至急診症狀惡化,插管後送加護病房,目前已住院1個多禮拜,仍使用呼吸器並插管。疫調發現有吃過期食品,但是因為插管無法詢問飲食史,還無法確認何者食品導致她中毒。女子常吃過期食品 插管住加護病房羅一鈞表示,今日個案為2020年7月以來首例確診。根據初步疫調,非同住家人轉述,該個案有吃過期食品的習慣,發病當天有吃過期包子,但仍無法確定何種食品導致。常見肉毒桿菌毒素來源包括,膨脹、生鏽或是凹陷的過期罐頭,未經高溫高壓殺菌的真空包裝食品,以及自製醃製農產品。肉毒桿菌中毒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2020年至2023年累計肉毒桿菌中毒確定病例數分別為1、0、0、0例,近十年(2015年至2023年)每年累計病例數介於0至6例,均為散發性病例。肉毒桿菌若未適當治療,致死率約是3成至6成。吃自製醃漬食品前 應先澈底加熱中毒原因一般是食品處理或保存不當,使肉毒桿菌孢子在厭氧和低酸性環境下產生神經毒素。林詠青指出,中毒來源以攝食受肉毒桿菌污染食物最為常見,其症狀通常於攝食後12至72小時出現,但亦可能於最短2小時,最長8天發生。林詠青表示,一般是食品處理或保存不當,使肉毒桿菌孢子在厭氧和低酸性環境下產生神經毒素,如酸度不足或鹼性食物水活性較高,或在低溫殺菌和輕微醃後沒有冷藏保存,就可能產生毒素。其毒素不耐熱,煮沸(100℃)加熱10分鐘即可破壞。因此民眾吃家庭自製的醃漬食品前,應先澈底加熱。另外,林詠青也提醒,真空包裝製品應依標示於冰箱冷藏及保存,而蓋子脹起的罐頭或罐頭開罐後聞到有異味,切不可食用。此外肉毒桿菌孢子廣泛分布於自然界,1歲以下嬰兒因免疫系統尚未健全且腸道菌叢未發展完全,應避免餵食蜂蜜,以降低肉毒桿菌中毒的發生機率。疾管署呼籲,由於肉毒桿菌中毒之後,如未即時醫療介入將有相當高的致死率,籲請臨床醫師提高警覺,如診療病患發現有腸胃道症狀、疲倦,伴隨視力模糊、瞳孔放大、眼瞼下垂或由上到下肢體無力等疑似肉毒桿菌中毒之神經學症狀,應立即通報衛生單位儘速檢驗釐清致病原因及對症治療,並給予病患妥適的照護,降低患者死亡風險。
-
2024-07-19 焦點.器官捐贈移植
《臥虎藏龍》一代女俠鄭佩佩離世,捐大腦供醫學研究!大體及器官捐贈需要哪些手續及流程?
《臥虎藏龍》一代女俠鄭佩佩驚傳離世,享壽78歲。根據鄭佩佩生前受訪的影片表明,離世後她希望將遺體捐出,讓更多人得到重生。鄭佩佩曾主演過《臥虎藏龍》碧眼狐狸、《唐伯虎點秋香》華夫人等角色而聞名,其過世的消息傳出後震驚所有華人圈,經紀公司已證實此事,但只表示鄭佩佩近年確實身體抱恙,只是選擇不將消息公開。然而根據外媒《Variety》報導,鄭佩佩長期患有腦部神經退化性疾病,並將自己的大腦捐獻給醫學研究。鄭佩佩早在2019年被診斷出患有罕見的神經退化性非典型帕金森綜合症,皮質基底節退化症(corticobasal degeneration ,CBD),症狀與帕金森氏症類似,目前的治療都無法延緩病症發展。【延伸資訊】台大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其實鄭佩佩之前就曾公開談過遺體捐贈的理念,根據微博影片她生前受訪表明離世後希望將遺體捐出,「我雖然老了,但我還有眼角(膜)、還有遺體,呼籲大家一定要有愛,讓愛活下去,才能得到更多重生。」器官及大體捐贈的觀念在近幾年已被愈來愈多人接受,但器捐並非想捐就能捐,也得視遺體情況,並有其手續及流程。《元氣網》整理大體及器官捐贈的相關問題供大家參考。器官捐贈的相關流程及QA器捐流程確定患者無腦幹神經反射在急診室、加護病房最容易遇到意外導致腦死的患者,有些是家屬主動提出,或醫療成員能敏感於此類個案,經由主治醫師的同意,再會同社工人員或護理人員向家屬提出。此時要給家屬一段時間去了解面對—腦死等於死亡的概念。【延伸閱讀】器捐中心:生命教育不只有嚴肅談生與死 換位思考體會「遺愛分享」關懷與輔導家屬提供病患及其家屬身、心、靈的全人、全家和全程照顧是醫療成員謹守的職責。醫療人員給予家屬關懷與支持,佈置安靜的空間讓家屬紓解悲痛的情緒,在適當的時機將器官捐贈的機會告知家屬,尊重家屬有選擇捐贈或不捐贈器官的權力。 維持腦死患者器官功能捐贈者的血壓、排尿量、水份、及體溫應維持在適當的範圍,以確保器官的適用性及移植後的成功率。 同意器官捐贈當獲得初步的同意後,及找關鍵的家屬出面以便詳細說明及辦理手續, 由社工員先請家屬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 同時通知院內移植團隊或院外移植小組待命。家屬同意捐贈器官後, 醫師仍會持續救治病人直到腦死判定完成,確認病人無法回復生命。 如係意外事故,請家屬先至意外事故發生轄區派出所報案; 社工人員會協助請檢察官及法醫到醫院驗屍及核發死亡證明書。 (※報案宜盡早以便採足證據,作為萬一有訴訟程序時有力證據)。聯絡移植團隊病人入院的醫院若是移植醫院,則所有捐贈過程會由該院的移植小組人員,包括:醫師、護理及社工人員等協助處理。然而有可能該移植醫院在當時某些器官沒有合適的等待者,此情形下,則徵求家屬同意,將部份器官轉往其他移植醫院給合適的等待者,以便器官發揮最大的功效。聯絡移植醫院之移植小組若病人住進的醫院無法進行移植時,則在家屬的同意下,將病人轉往其他移植醫院。接受轉介之移植醫院的移植小組代表,包括:醫師、社工人員或護理人員,會事先前往評估病人的狀況,若適合捐贈,則安排運送,社工人員會與家屬再次確認意願,說明細節,並請家屬陪同到移植醫院完成住院手續。兩次腦死判定腦死判定依法有明確嚴謹的規定。 進行腦死判定之前應至少觀察12小時以上,確定病人(1)確實陷入深度昏迷,不能自主呼吸且須依賴人工呼吸器維持呼吸。(2)導致昏迷的原因已經確定。(3)病人係遭受無法復原之腦部結構損壞。 為避免誤判,應確定病人不是因為新陳代謝障礙、藥物中毒與低體溫所導致之昏迷。腦死判定之進行應由具有腦死判定資格之醫師兩名,及病人之原診治醫師,在具人工呼吸器及測定血液氣體等腦死判定所需設備之醫院內,依嚴謹的腦判步驟進行兩次測試。第一次腦幹功能測試通過之後,間隔至少四小時以上,再依第一次測試之規定程序再進行一次。經兩次腦幹功能測試,如果病患完全符合無腦幹反射與不能自行呼吸之條件,即宣布病患「腦死」。摘取器官或組織捐贈者若是因病腦死,則只能摘取器官捐贈同意書上填寫之器官或組織;若是因意外導致腦死,則只能摘取檢察官同意書上所填寫的器官或組織。 由於人體組織細胞須不停地利用氧氣,進行代謝作用以維持正常功能。而人體器官在缺血的情況之狀態下很容易受損,在正常體溫下,器官缺血數分鐘後就因功能受損而不適合移植,維持捐贈者之器官於正常血液循環,可避免溫缺血(warm ischemia)和減少器官功能受傷害之機會,而心、肺、肝、胰尤其不宜於摘取之後保存太久。因此,捐贈者一經腦死判定確定之後,各種器官移植團隊會盡速整合,於最短的時間內在手術室內進行摘取器官,取出之後以無菌方式暫時保存在低溫之保存液,以減少細胞之代謝速率,使細胞對氧氣及養份之需求降低,如此,可以延長器官保存時間,並配合院際間長途運送,以利移植手術之進行。 器官或組織摘取之後,醫生會在捐贈者四肢放入支撐物,並仔細縫合傷口,讓捐贈者保持完整的外觀。器官捐贈者的條件是:1.符合腦死條件而器官功能正常2.無惡性腫瘤病史3.無愛滋病病史4.無明顯敗血症5.無長時間(15分鐘以上)低血壓、休克或無心跳(asystol)6.無明顯肝病史或肝損傷(非絕對)7.無長期控制不良的心臟血管疾病、高血壓或糖尿病、無心臟畸型之病史(非絕對)8.肺臟捐贈者必須胸部X光清晰;無明顯胸部外傷、胸腔手術之病史9.年齡六十歲以下者(非絕對)(資料來源/中華民國器捐協會)大體捐贈的相關流程及QAQ:民眾如果想要捐贈大體,應該完成哪些前置手續?A:民眾如果想要往生後捐贈大體供醫學研究,可至各大醫學中心簽署大體捐贈同意書,除本人意願外,大體捐贈同意書還需要「受任人」(家屬)簽署同意。擔任受任人的優先順序依序為配偶、子女、父母或兄弟姊妹等。捐贈者如果沒有家屬,生前簽署大體捐贈同意書後,還要到法院辦理公證,符合相關法規,以利日後往生後,受贈單位能順利取得大體,協助處理身後事。Q:大體捐贈可能會遇到的障礙?A:民眾能否如願捐贈大體,關鍵在於家屬是否願意配合,捐贈者就算生前簽署大體捐贈同意書,往生後,受贈單位仍須仰賴家屬通知,並由家屬協助辦理死亡證明書、申請病歷等文件,如果家屬未出面協助辦理,在法令約束下,受贈單位仍無權取得大體。Q:哪種情況下的大體不能捐贈?A:基於解剖教材完整性、大體防腐處理的考量和保護處理人員的健康等因素下,下列情況的大體不能捐贈:1.生前曾罹患法定傳染病。2.受過嚴重創傷和做過重大器官摘除或移植手術者(視個別狀況而定)。3.溺斃或嚴重水腫。4.太胖或太瘦不適合捐贈。超過或低於標準體重百分之三十者不適合捐贈。標準體重參考公式:男性:(身高減80)X0.7, 女性:(身高減70)X0.65.大體做過死亡病理檢驗手術或器官捐贈。但器官捐贈僅作眼角膜者,仍可捐贈大體。6.自殺身亡者。7.嚴重褥瘡。8.未滿16歲者。Q:民眾是否能同時簽署大體捐贈同意書與器官捐贈同意書?往生後應該先器官捐贈,還是大體捐贈?器官捐贈後,其餘身體是否還可以做大體捐贈?A:民眾可以同時簽署大體捐贈與器官捐贈的同意書,日後往生後,建議第一優先選擇應該是器官捐贈,因為可以立刻幫助病重之人。不過器官摘除後,剩餘身體無法再做醫學研究,因此無法捐贈,不過只捐贈眼角膜的遺體,仍可作為大體老師。Q:如果身體動過手術,是否就不能捐大體?如果意外死亡導致身體支離破碎,或是突然死亡,卻無重大疾病就診紀錄,是否還能捐大體?A:民眾身體進行手術治療,只要傷口癒合完全,仍可進行大體捐贈;但如果發生車禍等意外,導致肢體破碎,就不適合當大體老師,難以判定,可由負責的受贈單位派人評估;突然猝死,生前沒有就醫紀錄,仍可捐大體;但基於尊重生命,自殺者不能捐贈大體。Q:癌症患者需要進行化學治療或放射性治療,日後往生能否捐大體?A:癌症病患進行化學治療療與放射性治療,並不會妨礙日後的大體捐贈。大體捐贈流程生前需要簽捐贈大體同意書1.往生後,由家屬通知醫院等受贈單位出面評估大體是否堪用。2.往生後,由檢察官或醫師開具死亡證明書,並由家屬協助受贈單位取得大體。3.受贈單位接回大體,妥善保存,等待進行醫學解剖研究。4.大體完成解剖研究後,由家屬接回安葬或由受贈單位妥善安葬。註:如果沒有家屬,生前除簽署大體捐贈同意書後,還要到法院進行公證,以利往生後,受贈單位能順利取得大體。往生後需要由家屬決定1.往生後,家屬同意捐大體,由醫學中心等受贈單位評估大體是否堪用,並簽署同意書。2.由檢察官或醫師開具死亡證明書,並由家屬協助受贈單位取得大體。3.受贈單位接回大體,妥善保存,等待進行醫學解剖研究。4.大體完成解剖研究後,由家屬接回安葬或由受贈單位妥善安葬。(資料來源:基隆長庚醫院、臺大醫院、慈濟大學網站)
-
2024-07-06 養生.保健食品瘋
哪些人需要吃維他命D?究竟要吃多少才夠了?除了飲食,適度曬太陽也能補充
炎炎夏日來臨,每天都非常炎熱,很多人恨不得每天都待在冷氣房內不出門,但其實適度的曬太陽,能幫助我們促進維他命D的合成。目前已有越來越多文獻在探討維他命D對於許多疾病的正面效果,使得它成為近年來醫學界、營養界的新寵。根據國民營養調查,國人普遍維他命D攝取不足,已經被列為國人最容易缺乏的營養素之一,有鑑於維他命D在維持人體健康上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國健署在「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DRIs)第八版」中,提高了維他命D的建議攝取量,希望民眾可以提高標準來攝取。今天《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就來帶你認識一下維他命D到底有什麼厲害的!維他命D的小檔案 維他命D(Vitamin D)是一種脂溶性維他命,結構與類固醇很類似,在人體內主要為D2及D3兩種類型,含量很少但卻是維持身體健康的重要營養素喔!比較特別的是,維他命D除了靠食物獲取之外,也是少數人體可以自行合成的維生素!獲取維他命D的途徑主要有兩種:1.陽光照射皮膚維他命D又被稱為「陽光維他命」,原因是當皮膚受到太陽照射時,存在於皮膚表層的7-脫氫膽固醇(7-dehydrocholesterol)會轉化成前維他命D3(Previtamin D3)後,接著再轉變成維他命D3(Vitamin D3,Cholecalciferol,膽鈣化醇)。2.食物來源攝取維他命D2及D3分別來自不同生物:•維他命D2(Vitamin D2,Ergocalciferol,麥角鈣醇):存在於植物、酵母、真菌等•維他命D3:存在於動物組織內維他命D2及D3兩者都沒有生理活性,在體內需要經過肝、腎的轉換才能變成具有生理功能的活化型維他命D,因此,如果肝臟或腎臟出問題,很有可能會影響到體內維他命D的活化喔!維他命D的生理功能 維他命D在人體的角色類似固醇類賀爾蒙,具有多種不同的生理功能,主要是透過專一的受體去調節身體各個器官組織的功能,因此它的功能可以說是遍佈全身各處:.促進鈣吸收、調節血中鈣磷平衡維他命D可以透過促進小腸內的鈣、磷吸收率,與甲狀腺素及副甲狀腺素共同維持血中的鈣磷平衡。若沒有維他命D,飲食中的鈣只有10~15%能被吸收,而在維他命D的協助下吸收率可以達到30~40%。.維持骨骼、牙齒健康維他命D可以作用於負責骨骼重塑的成骨細胞(Osteoblast),幫助骨質形成,因此對於預防及改善骨質疏鬆症是有效果的喔!.可影響不同組織的細胞分化、增生、生長研究發現維他命D在人體的心臟、腦、皮膚、肌肉及免疫系統中,皆有獨特的訊息傳導機制,可以影響細胞基因的表現,調節細胞分化與增長,進而調節生理功能。另外,有研究顯示維他命D可以幫助預防癌症主要也是這個原因喔!.保護心血管、腎臟等器官前面提到許多器官內都存有維他命D的受體,當這些器官內的細胞受到疾病、氧化壓力等傷害時,維他命D可以調節體內的生理反應來保護我們的器官組織。.參與免疫調節作用維他命D可以調節免疫細胞,進而能防止感染及自體免疫疾病(例如:多發性硬化症),也可以調節發炎反應。.預防呼吸道傳染病維他命D可以增強呼吸道抵抗病菌的能力,進而維持呼吸道的健康,再加上有調節免疫的功能,因此維他命D成為現在COVID-19肆虐時主要的研究目標之一。.慢性病的預防及改善維他命D已被證實能夠改善許多慢性疾病,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等,而維持體內良好的維他命D濃度同時也能預防這些疾病的發生喔! 維他命D的來源 1.適度日曬適度日曬是人體重要的維他命D的來源。衛福部建議可以露出臉部、手臂等部位接受曝曬,但要避開陽光直射的時段,最好在早上10點以前或下午2點以後(適用於台灣),是陽光充足但不是最強烈的時候,曝曬時不要擦防曬乳,大約曬10到20分鐘,身體就可以合成足量的維他命D囉!2.食物攝取維他命D的食物來源主要來自於動物性食品,如:魚類、雞蛋、肝臟、牛肉等,而植物性來源則有香菇、木耳等等。 那維他命D究竟要吃多少呢?我們從DRIs第八版中擷取維生素D的建議攝取量提供給大家,評估自己是否有需要再額外補充時可以當作參考喔!維他命D的缺乏症 透過檢測血液中的25(OH)D濃度可以得知身體中的維他命D狀態,一般≧50 nmol/L為充足,<30 nmol/L則為缺乏。而維他命D缺乏所造成的骨骼礦化不足,在嬰幼兒為「佝僂症」,在成人則為「骨軟化症」。另外,有些特殊族群例如:老年人、肝臟衰竭、患有吸收不良之症狀者、服用糖皮質類固醇者…等等,可能因為生理功能下降、藥物交互作用等原因,需要特別考量是否有需要額外補充喔!看完上面介紹的維他命D,大家有沒有覺得維他命D是很厲害的一種營養素呢?除了我們熟知的可以提升骨本之外,對於許多疾病及促進身體健康也有效果。若平日大多都在室內辦公的上班族,或缺乏日曬的族群,也可以透過飲食來維持自己體內維他命D的濃度喔!如果有需要額外補充則要遵守適量原則,過度補充脂溶性維他命可能造成危害。若有其他的疑問,也一定要諮詢醫師或營養師的建議再進行補充喔! 延伸閱讀:.咖啡會加速鈣質流失?紅茶、牛奶能預防骨鬆?做好6件事趁早存骨本.降低血脂、降膽固醇、延緩血糖上升...膳食纖維5好處一次看!.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