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4 癌症.大腸直腸癌
搜尋
健檢
共找到
926
筆 文章
-
-
2020-09-22 養生.聰明飲食
大家都說「蛋」不會讓膽固醇過高,卻沒告訴你吃多竟有心臟衰竭風險!醫學教授建議一週吃幾顆蛋最好
雞蛋,一週別吃超過六個過往普遍被大眾相信的飲食建議——一天最多吃一顆蛋,最近常在日本國內的新聞報導裡被指正為不正確。例如,2016年5月12日的日經Gooday刊登了一篇標題聳動的報導,上面寫著「一天最多吃一顆蛋是騙人的? 膽固醇的真相,膽固醇攝取上限被廢除的原因」。由於這個標題可能造成大眾誤解,所以我想藉由這篇專欄,來說明蛋與健康的關係。該篇報導之所以出現的關鍵,在於日本厚生勞動省每五年都會公布《日本人飲食攝取標準》,在2015年的版本中,刪除了膽固醇攝取上限。我們很早以前就知道,血液中的壞膽固醇(LDL膽固醇)高,發生心肌梗塞及腦中風的危險將跟著升高。在以前,一般認為飲食中的膽固醇攝取量多,血液中的膽固醇也會升高,為了控制飲食中的膽固醇,所以建議不要吃太多高膽固醇的蛋。只不過經過後來的研究得知,飲食中的膽固醇分量與血液中壞膽固醇數值之間,只有薄弱的相關性而已。因為這個原因,所以飲食中膽固醇攝取上限被剔除了。一天吃一個以上的蛋的風險但是,這就代表吃很多蛋也沒有問題嗎? 注意! 「飲食中的膽固醇量與血液中膽固醇值沒有相關性」,和「飲食中多攝取膽固醇,對健康沒有壞影響」,完全是兩回事。事實上,根據2013年公布,彙整了十六個研究的統合分析已得知,蛋與健康有以下的關係。. 和很少吃蛋(一週低於一個)的群組相比較,一天吃一個以上的蛋的群組發生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高了42%。. 蛋的攝取量與心肌梗塞、腦中風,以及因為這些疾病而死亡之間,沒有顯著的關係。. 針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分析,和很少吃蛋的群組相比較,一天吃一個以上的蛋的群組,因為心肌梗塞、腦中風而死亡的風險高了69%。.2008年公布的另一項研究亦得知,和一週食用一個以下的蛋的人相較,一天吃一個蛋的人發生心臟衰竭的風險高了28%,一天吃二個以上的人高了64%。在這項研究裡,若一週的蛋攝取量在六個以內,心臟衰竭的風險則沒有上升。預防疾病比膽固醇數值來得重要健康飲食的目的不在於改善健檢的數值,而是為了預防疾病。在報紙及電視上經常可以看到,有些健康資訊宣稱只要做某些事就可以改善血液數值,請各位千萬不要被這樣的資訊誤導。因為在這些健康資訊中,有的雖然能改善血液數值,卻提高了生病的風險,這樣根本就是本末倒置。確實,吃蛋可能不會提高血液中壞膽固醇的數值。但是有報告指出,蛋的攝取量越多的人,糖尿病及心臟衰竭的風險越高;在糖尿病患者中發生心肌梗塞、腦梗塞等疾病的風險亦高。所以我認為蛋最好少吃,就算要吃也要控制在一週六個以內,對健康來說才是好事。附帶一提,蛋殼的顏色和營養沒有任何關係,只是雞隻品種不同而已。無論是白色殼或是紅色殼,營養價值都差不多。蛋黃的顏色也只是看雞隻吃什麼來決定的。一般來說,讓雞吃彩椒之類的食物,蛋黃顏色就會變深濃。許多電視節目會拿著蛋黃色澤濃厚的雞蛋,讚嘆說「這就是新鮮的證明! 」但事實未必如此。書籍介紹書名:科學實證 最強飲食:UCLA博士醫生的世界級研究數據,14天改變你的身體!作者:津川友介出版社:三采出版日期:2019/02/15作者簡介/津川友介(Tsugawa Yusuke)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內科學副教授。東北大學醫學院畢業,取得哈佛大學碩士(MPH)及博士(PhD)學位。曾任職於聖路加國際醫院、世界銀行、哈佛大學,2017年起擔任現職。持續在個人部落格《醫療政策學×醫療經濟學》,傳遞與醫療有關的最新資訊。延伸閱讀: 「腰痛」長期治不好...原來你有「梨狀肌症候群」!疼痛醫學專家:4分鐘「腳跟上抬運動」放鬆你的梨狀肌
-
2020-09-21 科別.心臟血管
你的膽固醇有沒有超標?名醫教你算「動脈硬化指數」
●動脈硬化指數應在3或4以下●動脈硬化指數過高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生活型態和藥物調整要雙管齊下●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數值,家族性高血脂症患者應小於10040出頭的阿雯(化名)飲食均衡、規律運動,例行健檢總膽固醇卻是紅字。醫師檢視健檢報告發現,她高密度膽固醇及總膽固醇數據換算成「動脈硬化指數」在正常範圍,但低密度膽固醇還有降低空間,恐與家族遺傳有關,若飲食及運動控制無效,應考慮服藥。總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內科教授王宗道表示,血脂肪檢查包括三酸甘油脂(TG)、總膽固醇(T-CHO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四個指標需綜合判讀,簡單判讀是把總膽固醇除以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所得到數值是「動脈硬化指數」。王宗道指出,如有心血管疾病,例如頸動脈已增厚或有斑塊、置放心血管支架、曾心肌梗塞或中風者,動脈硬化指數應採取嚴格標準,理想值應為3以下,顯示血管健康,風險較低。若無心血管病史,動脈硬化指數理想值可放寬到4,一旦超過4,就必須更積極的調整生活型態及藥物控制。降血脂 控制飲食和運動倘若動脈硬化指數高過理想值,王宗道建議,無心血管病史者,可先嘗試三至六個月的的飲食控制和運動改善,若指數不能變正常,應該要就醫服藥;若有心血管問題的人,則生活型態調整和藥物要雙管齊下,直到達標為止。除了動脈硬化指數要降到3或4以下,根據2017年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家族性高血脂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數值應小於100mg/dl,心血管疾病者更應控制在70mg/dl以下。體重標準 避免疾病上身維持正常體重是維持正常血壓和心血管健康的關鍵。當體重上升1公斤,血壓就上升1毫米汞柱,身體質量指數(BMI)不能超過24,血壓收縮壓不能超過120毫米汞柱,肥胖者須減重,避免心血管疾病上身。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家醫科教授黃國晉表示,飲食控制可輔助降血脂及膽固醇。膽固醇的飲食來源為蛋黃、肉類、海鮮,愛吃肉、油炸、高熱量食物者要減少攝取,多吃高纖的麥片、蔬果等,持續兩、三個月,能讓膽固醇下降。攝取好油 少吃甜食三酸甘油脂的主要來源是飲食中的油脂、甜食等精緻碳水化合物,建議少吃蛋糕、含糖飲料等甜食,減少攝取飽和脂肪酸高的油脂,例如豬油、椰子油等,可多攝取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好油,例如苦茶油、橄欖油、堅果類。多運動可以降血脂,具有改善代謝、血壓、血糖等好處,黃國晉建議,每周5次,每次心跳達每分鐘130下的有氧運動,持續30分鐘。另做重量訓練,提升肌肉量及新陳代謝,代謝變好,控制血糖和血脂肪。長者運動 可融合平衡訓練黃國晉推薦,老年人可在運動中融合一些平衡訓練的元素,例如太極拳,因為動作慢,且著重下肢及核心肌群的穩定訓練,包括單腳站立、重心轉移等,可降低長者跌倒風險。
-
2020-09-18 癌症.抗癌新知
血尿快就醫 泌尿道腫瘤早期發現根治率高
惡性腫瘤(癌症)長年佔據國人十大死因第一位,舉凡肺癌、大腸癌、口腔癌都經常被媒體報導,不過,有一種癌症不能忽視,一旦出現症狀,同樣也是接近末期,那就是泌尿道腫瘤,彰濱秀傳醫院泌尿科醫師楊哲瑞表示,泌尿道腫瘤早期發現完成治療,復發機率低,除了患者要積極接受治療外,也要搭配改變生活習慣,比如戒菸、改變飲食,或者避免服用來源不明的中藥等。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2019年十大癌症死亡率當中,攝護腺癌就排名在第六位,楊哲瑞表示,泌尿道腫瘤常見有三類,除了前述的攝護腺癌之外,還有腎臟癌、泌尿道上皮癌,其中,泌尿道上皮癌包含膀胱癌、腎盂癌,以及輸尿管癌,臨床上又以膀胱癌佔比最多。不同部位的泌尿道腫瘤,成因也不相同,以攝護腺癌為例,通常被認為和飲食的精緻化,以及年齡有關;腎臟癌則較沒有明確的危險因子;泌尿道上皮癌在近幾年國內外相關研究中,較明確與抽菸與誤食含馬兜鈴酸的中草藥有關,另外,長期暴露在重金屬環境下,發病率也比較高。楊哲瑞指出,泌尿道腫瘤早期發現,透過手術容易根治,復發率也低,只是一旦末期確診、癌細胞轉移,通常存活率就剩不到一年。以三種常見的泌尿道腫瘤確診情況來分析,泌尿道上皮癌由於早期就會有血尿症狀,最容易提早被診斷出來,至於腎臟癌和攝護腺癌,通常都是癌細胞轉移出去,出現其他症狀,患者到院後才確診,其中,腎臟癌最常見的是肺部轉移,或局部腫瘤太大,出現腰痛:攝護腺癌則是骨轉移,導致骨頭疼痛,兩者確診後,癌末的預後狀況通常都不佳。目前秀傳醫院針對泌尿道腫瘤,採取不同的治療方式,楊哲瑞強調,若有機會開刀根除,都會建議開刀,過去傳統的開刀方式是從肚子開洞,把器官拿掉,傷口較大,現在則多半採用腹腔鏡、達文西機器手臂完成微創手術,這也是世界趨勢。至於放射線治療,通常是作為輔助角色,比如腫瘤很大,不容易開刀時,會先用放療將腫瘤縮小,但放療的缺點是比較無法根治。楊哲瑞建議,有癌症家族史的民眾,應更積極的進行癌症篩檢,此外,若出現解尿不順,或者血尿的情形,要盡快就醫,由醫師進行專業評估及治療。至於生活習慣方面,戒菸相當重要,因為這和泌尿道上皮癌的關聯性高,工作環境上也應避免經常接觸重金屬汙染,假使不得已必須長年暴露在重金屬環境,也建議要比一般民眾更定期做健檢;飲食方面則是減少攝取高油、高鹽的食物,並少吃油炸過的紅肉和加工食品,最重要的是避免食用來路不明的中藥,以免內含馬兜鈴酸,同樣有可能造成泌尿道上皮癌。
-
2020-09-16 癌症.大腸直腸癌
有大腸癌家族史 40歲就檢查
漫威電影「黑豹」主角查維克博斯曼日前因大腸癌病逝,享年43歲。隨著國人飲食西化,大腸癌患者增多,義大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蔡英楠指出,糞便潛血若出現陽性反應,每22人有1人可能罹患大腸癌,有家族病史者應提早在40歲開始做相關檢查。大腸癌是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3位,高雄市一名40歲男子參加公司健檢,在糞便潛血項目出現陽性反應,當時以為是痔瘡不以為意,隔年檢查仍是陽性,詳細檢查發現罹患大腸癌第3期,手術加上化療,目前已抗癌6年。國健署提供50至74歲民眾,每2年1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蔡英楠說,根據衛福部分析,潛血檢驗出現陽性反應者,每2人有1人大腸有息肉,息肉分成增生性與腺瘤性,後者可能在2至5年內發展成癌細胞。蔡英楠說,現代人食用過多加工品、煙燻與燒烤類食物,加上蔬菜水果攝取少且不愛運動,是罹患大腸癌高危險群,早期發現罹癌,治癒率高達9成。若潛血檢驗出現陽性反應,蔡英楠建議民眾要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他說,舊型儀器會讓受檢者非常不舒服,但醫學不斷進步,長得像小刺蝟的內視鏡視野先端套頭,柔軟有彈性,柔性刷毛還可以翻出大腸皺褶處息肉,腺瘤偵測率比標準大腸鏡提高10%。
-
2020-09-15 科別.呼吸胸腔
53歲婦人膀胱炎求診 意外發現肺部腫瘤
台中市53歲林姓婦人因間質性膀胱炎到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尋求院長李明輝治療,住院期間她一直感到腹部疼痛,李明輝及泌尿科醫師劉明岳協助安排電腦斷層掃描檢查,意外發現1.3公分肺結節,立即會診胸腔外科攜手治療,以甲基藍定位方式進行手術切除,並確定是良性的肉芽組織,穩定病患及家屬的心。苗栗醫院院長李明輝目前也是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理事,專長膀胱功能障礙、尿失禁、攝護腺疾病、攝護腺肥大、尿路結石、泌尿腫瘤、膀胱癌、攝護腺癌等治療。他指出,這名病患經胸腔外科主任連允昌安排全胸腔電腦斷層掃描檢查後,確定她的右下肺有單一肺節結,因腫瘤長在肺葉內深處,且有1條血管横過腫瘤,如果直接採用針扎取樣,血胸風險高,經與病患及家屬說明討論後,決定進行甲基藍定位手術,並在術中送冷凍切片,迅速確定是良性的肉芽組織,病患現已恢復出院,持續於門診接受追蹤。連允昌指出,病患腫瘤位置在肺葉內深處,若採取內視鏡手術,較無法查看腫瘤確切位置,所以採取甲基藍定位方法,結合利用電腦斷層導引定位術,使用微小探針將甲基藍染劑施打在結節周遭,有利於外科手術能準確目視切除區域範圍,並使用楔狀切除術,較不影響正常肺部組織,對術後肺功能影響降低許多。他提醒民眾,由於肺臟器官內大部份都是空氣,針對沒有症狀的腫瘤,可以用低劑量電腦斷層進行掃描,能清楚及早發現,如有症況可透過胸腔內科門診或健檢方式安排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效果好。
-
2020-09-12 科別.消化系統
怕痛才需要做無痛腸胃鏡檢查? 沒那回事!舒眠麻醉7情況超危險須評估
大腸癌已連續12年高居國人十大癌症之首!現代人三餐外食應酬多,擔心腸胃鬧脾氣,定期安排腸胃鏡檢查揪出病灶,內視鏡檢查是最直接的工具。然而,腸胃鏡檢查具有侵入性,讓不少人相當恐懼,根據國泰健檢2019年度資料顯示,每年有將近2萬民眾願意做無痛腸胃鏡檢查,利用NBI窄頻影像內視鏡系統,使用二氧化氮(CO2)充氣系統,進行腸胃道檢查,檢查過程由腸胃專科醫師操作、麻醉專科醫師全程監控,透過舒眠麻醉,在類似睡眠狀態下完成檢查。 無痛腸胃鏡檢查 麻醉科醫師全程照護 國泰健檢麻醉科醫師葉珮安表示,所謂無痛腸胃鏡檢查,就是在檢查過程中,由靜脈注射全身麻醉的藥物,通常屬於短效,使受檢者處於中重度鎮靜,同時不能影響到自主呼吸狀況,類似睡眠的狀態,受檢者在檢查過程中不會感到疼痛、焦慮、躁動不安等狀況,而引發高血壓、心臟病發等問題,腸胃科醫師也不會受到情緒反應、肢體反抗等干擾,可以專心進行詳細的檢查。 內視鏡檢查除了有腸胃科醫師執行檢查,麻醉專科醫師的角色也很重要,受檢者在舒眠麻醉下,麻醉科醫師必須確保受檢者呼吸道安全,執行麻醉並全程照護,全程監控、調整藥量、觀察心跳、血壓及血氧濃度,通常這種全身麻醉,是不需動用肌肉鬆弛劑,也不會使用到氣管內管及呼吸器這些輔助設備;檢查結束約5-10分鐘後,受檢者很快就能恢復意識,而且很少有麻醉後噁心嘔吐,暈眩頭痛,肌肉酸痛等後遺症。 無痛胃腸內視鏡檢查 5大情況特別適用 葉珮安提到,這種無痛的胃腸內視鏡檢查,特別適用在腹部動過手術、骨盆腔發炎病史、婦科子宮內膜異位沾黏、體型較胖或過瘦的受檢者,因腸道沾黏或較為彎曲等因素,進行大腸鏡檢查的疼痛程度及時間都會增加,甚至有可能因為過度疼痛而放棄檢查,這時候就可以考慮以麻醉無痛的方式進行。 在安排檢查之前,會確認受檢者的過去病史,包括有無高血壓,糖尿病,心肺疾病,冠狀動脈疾患,中風,藥物過敏,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腹部手術等相關病史,並安排十二導程心電圖,胸部X光,交由麻醉醫師進行術前評估。 舒眠麻醉術前評估需據實以報 7狀況不建議施打麻醉 在麻醉醫師親自執行,全程照護的狀況下施行無痛胃腸內視鏡,其實安全性相當高,但是仍有部分需醫師評估或不建議施打麻醉者:1、嚴重的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2、最近半年內曾發生胸痛、胸悶、不穩定心絞痛、心肌梗塞病史3、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患者4、過度肥胖, BMI大於35以上5、末期腎衰竭,洗腎病患6、嚴重的呼吸道感染,肺炎等症狀7、懷孕期間,儘量避免接觸麻醉藥物 葉珮安提醒,如有遇到上述狀況,務必要詳實告知麻醉專科醫師,進行風險評估和專業分析,才能針對個人的特殊狀況,幫助選擇最安全恰當的檢查方式。最重要的是,如有家族病史、腸道瘜肉的體質、抽菸喝酒嚼食檳榔的習慣者,都應該定期進行胃腸內視鏡的詳細檢查,甚至有不明原因體重減輕,腹痛腹脹食量銳減,排便出血等情況,更要積極就醫,千萬不要因為害怕,而逃避檢查延誤診治。 延伸閱讀: 手術麻醉很危險? 這幾點沒注意將讓風險三級跳 動手術前注意事項多! 被問翻的2大疑問,麻醉科醫師一次解析
-
2020-09-10 新聞.用藥停看聽
痛風亂吃止痛藥 小心腎損傷
一名60多歲男性,沒有高血壓與糖尿病,半年來經常痛風發作,關節腫痛又自行吃藥解痛,健檢時,被告知可能罹患慢性腎臟病。檢查發現,血液檢測尿酸值超標,超音波顯示腎臟有許多結石,尿中蛋白質未過量,尿中紅血球稍微增加,醫師使用降尿酸藥物預防,一個月後患者痛風未再發作。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何一成提醒,痛風患者若自行吃止痛藥,很可能會添加腎臟負擔,進而引發慢性腎臟病。何一成表示,痛風是指尿酸代謝異常,當體內產生過量的尿酸,或尿酸的排泄受阻,使血中尿酸濃度上升,就容易沉積在關節的滑囊液中,引發急性或慢性的關節腫脹疼痛與變形,演變成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痛風石、尿路結石和痛風性腎病變等。他說,痛風發作的部位,常在腳大拇指近端關節處,會突然感到嚴重的紅腫熱痛,也可能發生在腳踝、膝關節、手關節等,發作常在數天到一周緩解,可能一個月會發生數次,但也有數年才發作一次。何一成說,痛風造成腎功能下降的可能原因有兩個,尿酸沉澱在腎臟組織造成傷害,以及痛風發作時過量服用止痛藥,也會造成腎臟的負擔。人體超過60%的尿酸是由腎臟排泄到尿液中,會使尿液偏酸,容易形成尿酸結石,小的結石可隨尿液排出,大的結石會阻塞腎小管或輸尿管。尿酸鈉鹽結晶會沉澱在腎臟毛細血管壁與間質組織,引起發炎反應,會使腎臟萎縮、硬化,導致腎功能異常。何一成提醒,痛風患者要注意均衡飲食,不要吃太多含普林食物,每日多喝水,少攝取酒精,並就醫評估使用藥物預防,來減少發作的痛苦,保護腎功能。
-
2020-09-10 癌症.卵巢.子宮
卵巢癌易復發 標靶藥物助延緩
卵巢癌為「最棘手的婦癌」,由於初期症狀不明顯,因此難以早期發現,部分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且治療後復發率高。患者經歷手術搭配化療後約有七成會在三年內復發,之後深陷不斷治療與復發的循環中。如何延緩疾病復發是醫療上一大課題。近年癌症治療走向精準醫療,目前已有針對BRCA基因突變的卵巢癌患者研發出標靶藥物,延緩復發時間從5.5個月延長至19個月,整體存活率也從35個月延長至51個月。一年半後面臨疾病復發中華民國婦癌醫學會秘書長暨三軍總醫院婦產部部主任張正昌表示,卵巢癌初期僅會有類似腸胃道症狀,如腹脹、腹痛等,常讓女性忽略,當腹脹、腹痛嚴重到影響生活並長期存在,意外發現到的卵巢癌幾乎都是晚期。張正昌表示,等到卵巢癌蔓延腹腔產生腹水或遠端轉移,通常都已是第三、四期,這類患者在臨床上幾乎是超過一半以上。卵巢癌標準治療以手術為主,先透過手術減少腫瘤體積,再做化療,結束療程後,大約有一年半的時間享有不錯的生活品質,但一年半過後,通常會面臨到疾病的復發。癌症治療走向精準化張正昌表示,治療後礙於體內已產生抗藥性,距離下一次復發的時間會隨著復發次數增加而縮短;三軍總醫院婦產部婦癌科主任王毓淇表示,多數患者復發到第三次時,生命亦即將走向終點。卵巢癌的治療,臨床上要克服的就是「延長復發時間」,讓卵巢癌成為慢性疾病。近年癌症治療走向精準化,是指透過基因檢測,瞭解患者體內是否具有特定基因的突變,以致後續的治療上「投其所好」。王毓淇表示,以卵巢癌為例,已發現與BRCA1及BRCA2突變有關。據統計,我國約有二成的卵巢癌患者帶有BRCA基因突變。帶有BRCA1基因突變的女性,會有四成的機率罹患卵巢癌,而帶有BRCA2基因突變的女性有二成的機率發生卵巢癌。PARP抑制劑治療成效佳王毓淇表示,卵巢癌的治療方式,除了手術、化療與血管新生抑制劑外,還有近年上市的口服PARP抑制劑。PARP抑制劑透過抑制癌細胞的修復路徑以延緩疾病的復發,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且具有BRCA基因突變的患者治療成效更佳。王毓淇說明,根據國外臨床研究顯示,接受過手術及化療的患者,且有BRCA基因突變,使用口服PARP抑制劑治療,連續追蹤三年,高達六成疾病未復發,相對於服用安慰劑僅兩成患者未復發,顯示效果極佳;張正昌表示,現在無論是接受第一線治療或是復發後的卵巢癌,完成標準治療流程後,再使用標靶藥物以延緩復發來「維持戰果」已成為主流觀念。年度健檢可做陰道超音波張正昌呼籲,女性面對卵巢癌,必須要有「預防」的觀念。建議年度健檢時,可以做陰道超音波,尤其是家族有乳癌或是卵巢癌病史的民眾更應定期檢查,若能早期發現,可以透過手術達到極佳的治療效果。
-
2020-09-09 科別.腦部.神經
顱內動脈瘤破裂開刀搶時間 醫師形容猶如「拆炸彈」
一名41歲婦人日前因突然的爆炸性頭痛、腦壓增加、意識開始嗜睡昏迷,被家人緊急送往急診,經診斷是「顱內動脈瘤破裂」,馬上為她進行「開顱夾除手術」,術後復原狀況良好。因顱內動脈瘤破裂95%事前無症狀,醫師呼籲超過30歲民眾,每年定期做健康檢查,早期發現腦部血管異常,以免不幸憾事發生。長安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李漢忠指出,顱內動脈瘤破裂是出血性腦中風的主因之一,因腦血管結構異常,長期受到血流不平均的壓力,造成動脈血管鼓出囊泡,形成血管瘤。通常一旦破裂,往往造成20%以上死亡率、50%以上的重殘,能走出醫院的患者,10位裡面不到3人。他強調,動脈瘤破裂初期,下視丘會分泌血管收縮素,讓破裂處隨血管收縮,醫師此時才得以利用時間進行血管攝影並進行搶救。搶時間對這樣的患者非常重要,也必須馬上執行高難度的開顱夾除手術預防再次破裂出血。李漢忠形容,手術過程有如拆炸彈般,因有7~10%會在手術中再爆掉,若放任不處理24小時內5%、14天內20~25%會再次破裂,每次破裂都是一次大出血,會有20%的死亡率,可說分秒必爭。長安醫院9月起成立神經醫學中心,由李漢忠帶領的神經外科團隊進駐下,腦瘤、腦中風、腦外傷等急重症都可以在本院獲得最佳治療,幫助有需要的社區民眾,把握黃金救援時間,就近救命治療。此外更結合骨科,引進新儀器,有關脊椎骨刺、椎間盤突出及脊柱滑脫等難治病症,也都可以透過脊椎微創手術治療。李漢忠指出,顱內動脈瘤破裂發生率萬分之一,台灣每年有2000人發生,但95%事前無症狀。呼籲女性超過30歲、男性超過35歲,尤其是有家族病史及三高患者,每年定期到醫院做健檢,一旦發現動脈瘤,建議住院接受腦部血管攝影檢查,以後更需每年追蹤一次腦部核磁共振造影,早期發現及治療。
-
2020-09-08 科別.婦科
更年期後出血是回春還是癌症?婦醫:多為子宮病變,3族群高風險
女性隨著歲月增長,到了更年期伴隨了大半輩子的月經便會在此道別。不過有些女性到了更年期不但沒有停經的現象,有些人反而出現了大量出血的情況,遇到這樣的情況可別高興得太早,這可不是「回春」,而是可能身體機能出了問題。究竟更年期出血是身體那部分出了問題?對身體又會有什麼樣的影響?遇到了該怎麼辦?來看鍾馨診所的曾郁文婦科醫師怎麼說。正常的更年期是從幾歲開始?曾郁文醫師表示,更年期是一種正常的老化現象,台灣女性在45~50歲之間進入更年期皆屬正常,而平均值大約落在50歲左右,前後血量就會開始因荷爾蒙的影響月經血量逐漸減少。但也有許多女性會在40歲之前就開始出現血量不穩的情況,曾郁文醫師表示這有可能就是出現了所謂的「卵巢早衰」的情況,需多加留意,其狀況可能會先以月經週期縮短呈現,如從原本28天為一週期漸漸縮短成21天甚至更短;其後可能就轉變成週期延長,如可能3~4個月都沒有月經。影響更年期的因素有哪些?而每個人的更年期的時間、卵巢老化的時間都有所不同,曾郁文醫師表示其最主要的影響因素為遺傳,若母親的更年期較早、卵巢較早老化,相對的女兒也可能會是如此。其他像是因疾病所作的手術治療也會影響卵巢老化,例如當健檢發現癌症、巧克力囊腫等,為了健康將其去除,在手術過程當中無可避免的也會破壞到卵巢組織,也就會影響到卵巢的老化情況,而影響程度則因人而異。另外環境荷爾蒙等外界不良因子也是常見的影響因素,環境荷爾蒙一般民眾較為熟悉,其他不良因子如輻射、化學藥劑等也都包含在內。雖較不常見,但也需要多加留意。除此之外癌症也是影響因素之一,雖然影響程度相較前幾項而言機率非常小,但也還是有可能會影響到,例如卵巢癌。曾郁文醫師表示,癌症雖然對於卵巢會有影響,但其也可能會轉移,而相較之下卵巢癌對身體其他部位健康的影響比對卵巢的影響還高,若卵巢癌真的嚴重到會影響卵巢時,身體的健康狀況可能已經到了非常危急時候;換句話說,若更年期提早到來,民眾可以不必太過恐慌是否為因癌症而起。更年期後異常出血,可能是出了什麼問題?正如前述所提到的,女性在約45~50歲前後就會開始漸漸進入更年期,血量慢慢減少後逐漸進入停經的狀態。但若是在更年期後又見紅,就需要特別留意是否身體狀況出現了問題,最常見的主要問題就是子宮相關病變、癌症,如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曾郁文醫師表示,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都是相當常見引起更年期後異常出血的因素之一。現在醫學發達且方便,子宮頸癌有抹片檢查,通常在出現對身體的影響之前就得以被發現並作相關處理。相較之下子宮內膜癌就必須要特別留意,其較少有疼痛等不適症狀,最常出現的就是以異常出血表現,而子宮內膜癌常見的危險因子當中肥胖也包含在其中,機率為一般人的2倍,因此若有肥胖情況的民眾更應留意。而許多女性在停經荷爾蒙減少後,試圖自行補充荷爾蒙以達健康的目的,對此曾郁文醫師表示,若是在補充的時候只有補充到雌激素,這樣的行為也相當有可能刺激到子宮內膜,也就有可能提升子宮內膜癌風險,便可能出現異常出血的情況。因此不論是任何營養品、保健品、藥物,在使用之前還是需經過專業醫師、藥師的指示為佳。另外若本身就有糖尿病的患者也需要特別注意,此可說是讓全身充滿自由基的慢性疾病,身體各處都有可能癌症病變的可能,子宮也不例外,其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4倍之多。而經檢查確認排除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等相關病變後,就可以比較放心了,其可能純粹為一般荷爾蒙影響,才導致更年期後異常出血的現象。因此不論如何發現異常出血先別慌張,但也別置之不理,先進行相關檢查,若有疾病便可即早處理,若沒有相關疾病也可以讓自己放心。發現更年期後異常出血該怎麼辦?當自己發現有更年期後異常出血的情況時,曾郁文醫師建議就及早前往檢查,若是正處於異常出血的情況則會先開藥進行停血,在停血或降至不會影響檢查後便會進行相關檢查,看是否有癌症的可能,而如有需求可至婦科、婦產科作相關檢查。而許多女性朋友偏好中醫治療、調理,曾郁文醫師表示,雖然中醫、西醫在許多治療方面概念大致相同,不過若有異常出血的情況還是建議先以西醫進行檢查為佳,後續若想再作調理也不遲,優先排除癌症的可能再作後續規劃,如此也是個良好的選擇。(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09-05 癌症.大腸直腸癌
34歲無家族病史竟檢查出「大腸癌」 這些壞習慣種下禍根
34歲的楊先生,在工作忙碌之餘,抽空為自己安排了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健康假期。沒想到沒有癌症家族史的他,竟意外發現罹患大腸癌,他直呼「真的太幸運了!」幸運地透過健檢提早發現病灶,也因發現得早,才能徹底根治,遠離大腸癌死亡風險。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黃洸偉主任表示,楊先生在無痛大腸鏡檢查中,發現大腸內有1個2公分的腺瘤型瘜肉,在檢查同時也一併進行瘜肉切除,病理檢查報告確診為0期大腸癌,其癌細胞僅在黏膜層尚未擴散到其他部位,切除後的治癒率幾乎是100%,且不需要追加化學治療,後續楊先生也聽從醫師建議定期追蹤,有了這次經驗更體會到健康檢查的重要性。案例本身並沒有糖尿病、無家族病史、也沒有酗酒習慣,讓人驚訝的是年齡才34歲與一般常見的大腸癌好發於50歲以上,顯然年輕化許多。楊先生說自己有15年抽菸史以及平日愛吃燒烤的不健康習慣,一般認定抽菸致病往往與肺相關,但其實菸對全身器官都會造成傷害,抽菸的人罹患大腸癌的平均年齡也比一般人提早2年。黃洸偉主任提醒民眾,不要覺得自己還年輕,就忽略了罹癌風險,不良的生活習慣也會導致大腸癌及其他疾病提早找上門。大腸癌已連續11年蟬聯我國癌症好發之冠,目前醫學上發現主要危險因子如下:1.年紀:50歲以上,男性發生率大於女性。2.家族病史:大腸癌、直腸癌家族病史。3.飲食習慣:長期偏愛吃高熱量及燒烤、油炸食物、紅肉吃太多。4.生活習慣:抽菸、喝酒、久坐、少運動、體重過重。5.體質:糖尿病、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病患。黃洸偉提醒,近年來台灣大腸癌罹患年齡逐漸有年輕化趨勢,在眾多影響大腸癌病患存活的因素當中,最重要的就是診斷時的期別,越早發現治癒機率越高。目前最好的篩檢方式是做腸胃鏡檢查,無痛舒眠腸胃鏡已是健檢趨勢,能在睡眠中完整觀察胃部及全大腸,且檢查中發現息肉也可順便切除。想要預防大腸癌,除了調整生活型態及飲食習慣,更重要的是定期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9-05 橘世代.健康橘
長輩門診最愛問:這也痛、那裡痛,卻找不到病因 當心是憂鬱!
西蒙波娃在晚年著作「論老年」這麼說「沒有什麼比老年更確定會到來,也沒有什麼比老年更讓我們沒準備」。橘世代邀請高齡醫學專家回應「高齡門診最愛問」,我們蒐集了最常問診求醫的難題,透過許多的門診故事,為長者追求身心靈健康預為準備。「老伯伯帶著厚厚一疊病歷進到高齡醫學門診診間,這裡痛、那裡也痛,就是找不出原因。」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表示,許多老年人往往是憂鬱與焦慮的症狀讓他們不斷求醫,愈是找不出明確疾病,便愈焦慮,而這也是高齡醫學中心的使命,「以全人為中心,以團隊方式給予完整的照護」。2025年,台灣將由高齡社會進入超高齡社會,每五個人當中就有一位是老年人。然而高齡長者生病,不僅僅是單一問題,常伴隨著其他醫療需求。生過一場病 心理變脆弱陳亮恭以自己母親為例,他說媽媽看起來非常硬朗,平常上班、打球,從不為健康煩惱。但在一次偶然的健檢中發現早期腫瘤,只需手術便可痊癒,但開刀後,媽媽居然開始交代存摺、帳戶、保險,連植牙都因擔憂自己不知再活多久而猶豫,全家因此上了一堂高齡實境課,更能理解疾病對老年人的身心影響。陳亮恭當下體認,年長者生一場病,不僅身體狀況變得虛弱,心理也會變得脆弱,需要至少半年才能回到原本的生活型態。因此,不論是照顧者或是醫師,對於年長者生病這件事,必須更加重視,而非僅是「看病、吃藥、治療」而已。老化是種不斷失去的過程,失去健康、失去朋友,要維持正向心態不容易。根據調查,在社區中約五分之一年長者有憂鬱症狀,然而老年人的憂鬱表現行為和年輕人不同。陳亮恭說,年輕人較會直接說心情不好,然而詢問年長者心情,常得到「還好」的回答,卻列出一大串「身體病痛」。檢查沒問題 愈想愈恐慌這樣的老人家常常在A醫院看了腸胃科、B醫院看心臟科,但都沒有問題。然而,愈是沒有問題,年長者會愈焦慮,因此必須引導他們正視情緒對自己健康的影響。以高齡醫學中心來說,因為某一病症而來的患者,會一併檢測認知、情緒狀態以及身體活動功能等狀況,並以團隊方式介入治療。陳亮恭表示,高齡醫學中心團隊包含高齡醫學、復健科、精神科、神經科等醫師、護理師、個管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以及諮商心理師,以進行周全評估及後續診療追蹤。通常原有症狀治療加上情緒處置,兩、三周後病人的情況便能顯著改善。陳亮恭也建議,若老人家本身已有固定看診的醫師,互相配合得宜,維持原有診無須刻意更動,但若有不明原因的跌倒、認知情緒改變或是常常在不同科別就醫卻找不出病因,則非常適合到高齡醫學中心做評估治療。面對超高齡社會的到來,陳亮恭說,北榮高齡醫學中心將持續推動世界標準的整合照護,且未來將把服務往前延伸,從原先處理複雜老人問題的高齡醫學,結合人工智慧與健康老化的精準老化醫學,希望能提早20年讓民眾以更健康的方式走向銀光歲月。另外,高齡醫學中心將導入更多的智慧科技,也協助榮民醫療體系,將智慧科技和高齡醫學及長照結合,提供創新的服務模式。【延伸閱讀】不要活得像別人!《我輩中人》張曼娟:50歲後的人要把自己放在最前面【金融人員必修照護課】對失智症者不要做的13件事 立即加入橘世代 50歲後的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還在煩惱退休、健康、生活嗎?加入「橘世代」找出屬於自己的老後生活,從現在開始為你自己的人生而活!>>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9-04 科別.泌尿腎臟
健康橘/腎結石也找上年輕人 多喝水可預防
根據研究,國內平均每10人有1人有結石問題,男性又比女性高出2至3倍,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泌尿科主治醫師陳嘉宏指出,過去較常出現在40歲以上者,但近年有愈來愈多年輕人也有腎結石困擾,除了透過4指標自我檢查外,也能利用3種方式清除腎結石。至於如何預防,每天攝取足夠水分是不二法則。結石較常見的是輸尿管結石,約占75%至85%,其次為腎結石,約占15%,年輕人則因4種壞習慣,包含不吃早餐、缺乏飲水及運動、飲食不當、夜生活過度成為腎結石高危險群。陳嘉宏表示,腎臟有結石生成時,若石頭不動,通常不會有任何不適,許多人都是在健檢時做超音波檢查意外發現,若病患有疼痛感、反覆感染、持續變大、影響腎功能等4種情況,就要積極處理。陳嘉宏表示,目前清除腎結石最常使用有體外震波碎石術、經皮腎造瘻取石術、軟式輸尿管鏡碎石術等3種方式,各有優缺點。陳嘉宏分析,體外震波碎石術是使用X光或超音波定位,再以體外震波打碎,優點是非侵入性治療,門診就可施作,缺點是無法處理超過2公分、太硬的結石等。經皮腎造瘻取石術又稱「鑽洞取石」,從後腰打洞放入導管,經導管使用超音波或雷射擊碎結石,再用取石鉗夾出碎石。優點是可處理2公分以上較大結石,清除也較徹底,缺點是會留傷口,且術後疼痛感強烈、恢復期長,要住院約5至7天。軟式輸尿管鏡碎石術則為近10年發展出的方法,主要處理2公分上下的結石,針對體外震波不易定位的結石也能擊碎,若同時有好幾顆結石甚至是兩側腎臟結石,都可一併處理。優點是沒傷口、恢復快,住院3天可出院,缺點為器械精密,需部分負擔,有輸尿管狹窄問題、無法全身麻醉、心肺功能不佳的人不適合。
-
2020-08-3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抗體研究倫理惹議 台大公衛院長鄭守夏發公開信說明
台大公共衛生學學院前院長詹長權、前副院長陳秀熙,與彰化縣衛生局合作血清抗體調查,研究倫理引發高度爭議,現任院長鄭守夏承受極大壓力,昨夜寫信給全校師生說明多項事實。鄭守夏指出,目前此案之研究倫理爭議已經受到衛生福利部、科技部、台大校總區誠信辦公室(學術倫理委員會)、台大醫院等多方,都已展開調查並已要求提供資料,台大公衛學院都將將全力配合,學院主管也決定將舉辦專家座談會,釐清「政府機關(委託)執行公務」與「學術研究」兩者之間的界線,提出明確的規範與準則。●以下為鄭守夏「致全院師生的一封信」全文各位老師、各位同學:有鑒於近日吵得沸沸揚揚的「彰化血清抗體調查」一事,許多媒體報導對我們臺大公衛學院多所責難,讓全體師生承受不少委屈,做為新任院長,我有責任將我所知道的事情,向各位做一個說明。背景說明首先,我們學院在前任詹長權院長剛上任(2017/08)後不久,召集三位副院長以及許多位院內老師,共同撰寫與申請一個大型的深耕研究中心計畫,後來獲得教育部與科技部的五年補助(2018-2022),也就是「群體健康研究中心」計畫(PHRC),並代表學院與彰化縣政府簽訂一個「合作協議書」(MOU)。「群體健康研究中心」計畫(PHRC)共包含8個子計畫,各有一位子計畫主持人,另外還有一個「總計畫」,該總計畫是由詹長權教授負責,後來的血清抗體檢驗試劑就是由總計畫報支;與彰化縣衛生局相關的合作,幾乎都是由前副院長陳秀熙教授團隊執行,陳老師的團隊幾乎每星期都到彰化縣衛生局參與相關研究活動,原先是以「彰化萬人健檢」為主,之後才加上各個子計畫在彰化進行的相關研究活動。在2020年初爆發COVID-19疫情,根據報載,彰化縣政府與我們學院,在6/11舉辦了COVID-19的萬人血清抗體調查的啟動記者會,應該是利用彰化衛生局原有的萬人健檢相關的平台為基礎,開始進行四類高風險族群的血清抗體調查,並且在八月初預告將在8/25舉辦期中成果報告記者會,後來喊停又改為8/27召開。這個血清調查計畫是由詹長權與陳秀熙兩位教授負責,所召開的記者會都沒有(也不需要)經過學院同意,照理講都不能代表公衛學院,(就跟支不支持入境全篩的爭辯一樣)。不過,由於他們兩位身兼行政主管多時,而且MOU也是我們學院跟彰化縣政府簽的,也因此「臺大公衛」也經常成為新聞標題。關於IRB在8/27由詹老師主持的記者會中,我代表學院應邀出席,但在記者會過程中,我都沒被邀請發言。關於IRB相關議題,詹老師說明他有取得臺大校總區的研究倫理審查的免審證明,但被質疑通過日期是8/11,而且該IRB是針對次集資料分析的計畫審查通過;對於抽血的部分,詹老師則說明那是衛生局的服務項目,因為是執行公務得免除IRB。至於「血清抗體調查」的抽血行為,到底是衛生局執行公務,或是執行合作的研究,很多學者與醫師都認為是研究,所以應該要取得臺大醫院的IRB證明才合理。臺大做為最高學府,我個人認為所有師生都應該以嚴謹的態度與高標準來自我要求。在8/25,學院收到衛生福利部來函,指出彰化縣衛生局說明該血清調查計畫是由臺大主持,該局為配合單位,因此要求我們提供與「彰化血清抗體調查」相關計畫書與IRB資料,這部分已經由詹老師提供並函覆,就是那一份次級資料分析在8/11核准的證明。後來,在8/28學院收到科技部來函,要求提供是否有變更計畫進行血清抗體調查與相關IRB的說明,我也已經請詹老師協助辦理中。同時,臺大誠信辦公室(學術倫理委員會)在8/28的會議上也做成決議,請校總區與台大醫院兩個研究倫理委員會著手調查本案,本院自當全力配合。此外,經過學院主管們的討論,我們決定將舉辦一場專家座談會/研討會,希望可以釐清「政府機關(委託)執行公務」與「學術研究」兩者之間的界線,提出明確的規範與準則,讓學界與政府的合作案完全符合研究倫理的要求,並提供各界參考。回顧與前瞻固然彰化血清抗體調查的結果,對臺灣防疫政策具有參考價值,但是在整個新聞事件中,臺大公衛已經成為被指責的對象,在網路社群媒體上,受到一些不堪的羞辱,甚至我們學系的同學在彰化地區進行防疫新生活的問卷調查,表明我們是臺大公衛的學生要做問卷時,竟然有同學當場受到民眾的鄙視與指責,除了為他們抱屈與不捨,我們這些當老師的可以做些什麼呢?既然事件已經發生,傷害已經造成,我們只能勇敢面對。我們在9月初即將迎來這一屆的公衛新生,在學校進行研究倫理調查的這段時間,請老師與同學們鼓起勇氣,主動跟你所接觸到的同學說明此事,說明你自己主持或參與的研究都有遵守倫理規範,說明我們的研究對臺灣與國際社會是有幫助的,讓同學瞭解臺大公衛是一個值得我們在這裡一起學習共同成長的地方。如果你們被家人或朋友問及此事,也請大家不卑不亢,誠實說明事件過程以及學院求真改善的態度。最後,如果老師或同學有任何想法或建議,都歡迎跟我分享,讓我們一起迎接挑戰、創造更美好的未來。鄭守夏 敬上2020.08.29夜
-
2020-08-29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死亡人數創新高!!專家籲:別忽視這動作保安康
衛福部公布最新國人十大死因,「癌症」連續38年排行國人首位死因,去年(108年)奪走50,232條寶貴性命,占整年度所有死亡人口28.6%,與歷年相比,因癌症而死亡的人數更創下新高。統計指出,108年十大癌症死亡排名與前年無太大差異,除胰臟癌及卵巢癌排名往前進,值得注意的是,男性因癌症死亡人數為30,543人,女性因癌症死亡人數為19,689人,顯示男性死於癌症人數比例約為女性的1.5倍!其中,「氣管、支氣管和肺癌」、「肝和肝內膽管癌」、「結腸、直腸和肛門癌」三種致命癌症,是男性癌症死亡排名前三名,也同樣長年久居國人癌症死因排名前三名。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表示,衛福部國健署為國人做好健康把關,鼓勵民眾定期安排健康檢查,提供國人40歲~64歲的民眾,每3年1次、55歲以上原住民及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成人健檢服務。但根據國民健康署106年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資料顯示,利用率最低者為40~44歲族群,且男性僅兩成(20.6%)使用免費成人健檢服務,成為最輕忽健檢重要性的族群。錢政平指出,可能與40歲的男性開始步入熟齡階層,多數人經濟能力也開始穩定,不少男性更是正值事業顛峰期,同時擔任公司要職及需兼顧家庭經營等重要階段,反而容易忽略自身的健康狀態。錢政平提醒,因為現代人飲食不正常,加上生活壓力大,常常慢性病已找上身卻不自知。唯有透過定期健康檢查,提早發現早期病灶,才能在疾病發展擴大之前加以控制!癌症若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皆有不錯的預後五年存活率。錢政平建議,可利用高階影像儀器檢查,如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磁振造影(頭頸、腹腔、骨盆腔實質器官腫瘤篩檢)、腸胃內視鏡(胃癌、大腸癌篩檢)。以第一期肺癌為例,平均五年的存活率可達76%;腫瘤大小在2公分以下的早期肝癌,手術切除後五年的存活率可達80%;國人發生人數最多且好發於男性的大腸癌,第一期五年存活率高達90%、第二期也可到80%。諮詢專家/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 錢政平
-
2020-08-29 癌症.大腸直腸癌
電影黑豹男星大腸癌逝 醫呼籲年輕族群注意6大警訊
年僅43歲的電影「黑豹」男星大腸癌病逝。醫師表示,近年年輕大腸癌患者增近2成,民眾若發現便便有深紅血液、便便變細、突然便秘、肚悶脹、貧血、體重異常減輕等,應提高警覺。漫威超級英雄電影「黑豹」(Black Panther)主角查維克博斯曼(Chadwick Boseman)4年前經診斷罹患大腸癌,今天因癌症病逝,享年43歲。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大腸癌已連續11年高居10大癌症首位,全台每年有1.5萬人確診為大腸癌,平均37分鐘就有1人。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表示,全台每年新增的大腸癌患者雖有多達1.5萬人,但死亡率卻位居10大癌症第3名,主要原因就在於是由大腸息肉演變而成,從息肉演變成癌症至少得花上5到10年,只要能及早發現、切除,都有機會治癒。糠榮誠說,過去大腸癌患者年齡層主要落在60到70歲,但近年明顯出現年輕化趨勢,臨床觀察發現,20至40歲就發現息肉的族群增加約2成,年輕大腸癌患者也增加近2成,若錯過黃金治療期,拖到50、60歲才發現,恐怕為時已晚。糠榮誠指出,癌症年輕化和許多危險因子有關,包括本身有致癌基因、致癌物暴露等,最近門診就有2名28歲女性同時確診大腸癌,其中一人因工作因素經常喝烈酒,另一人每天下班都有吃鹹酥雞的習慣,確診時都已是第三期。大腸癌其實有跡可尋,糠榮誠說,很多人都知道大便出血是最重要警訊,但實際上,大便帶血多達90%以上都是痔瘡,若糞便和血液分開、大完便才流血或擦屁屁時出現鮮紅色鮮血,都有較高機率是痔瘡;不過,若便便裡帶有深紅色血液,是腫瘤的機會就比較高。其次,大便習慣改變也是重要警訊,糠榮誠指出,一個平時排便順暢的人突然便秘就應提高警覺,另外像是肚子悶脹、便便突然變得很細、嚴重貧血、體重異常降低等,都是容易被忽略的重要症狀,務必儘速就醫。糠榮誠建議,一般民眾年逾50歲後,可以每5年做一次大腸鏡,及早切除息肉,避免演變成癌症;至於父母有大腸癌病史、兄弟姊妹有息肉者,則應提高警覺,時刻關注身體狀況、定期做健檢,平時也應維持健康生活型態,少吃油炸、燒烤等食物,少碰菸酒,降低罹癌風險。
-
2020-08-26 癌症.肺癌
婦人右肩不自覺抽動 檢查竟是肺腺癌轉移造成
宜蘭59歲梁姓婦人沒有抽菸習慣,最近因為右肩經常不自覺抽動所以去看醫生,經醫師安排腦部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腦內有疑似轉移的腫瘤,再進一步安排檢查後,竟發現為肺腺癌第四期,且身體已經有多處癌細胞轉移。這位婦人在羅東博愛醫院就醫檢查,根據胸腔內科主任林偉群表示,肺腺癌臨床表現症狀包含咳嗽、喘、咳血、肋膜腔積水等,但在梁婦身上卻都沒有發現;雖然婦人是因神經相關症狀就醫,其實她就診當下,右肩抽動的症狀並未發作,因症狀較不典型,一開始很難直接聯想到與肺癌有關。揪出婦人癌病的林俊良醫師解釋,右肩抽動症狀肇因於肺部腫瘤轉移至腦部的頂葉,該區域負責各種感覺訊息之外也掌管動作,因此才造成梁婦產生右肩抽動的症狀。肺癌可分為「小細胞肺癌」與「非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約佔肺癌比例12%至15%,特性是生長與擴散速度皆快,預後較差;非小細胞肺癌則長得慢、擴散速度也較慢,約佔肺癌比例85%。肺腺癌屬於非小細胞肺癌,是台灣肺癌病人中,罹患比例最高的肺癌類別;但幸運的是,肺腺癌目前可透過服用標靶藥物,治療效果良好。以梁婦來說,雖已肺腺癌第四期,癌細胞也已侵犯至腦部及骨頭,但因其癌細胞具有EGFR突變的特性(即標靶藥物對某些已知的肺腺癌突變基因特別有效),藉由服用標靶藥物與接受局部放射線治療,標靶藥物的研發已經使肺腺癌逐漸變成一種慢性病,好好治療的話,不必太悲觀。林偉群提醒,肺癌初期沒有明顯症狀,一旦有症狀,經常都已接近晚期。胸部X光檢查是最基礎健檢項目,但小於1公分的肺癌病灶很難透過X光檢查發現。目前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被認為是最容易發現早期肺癌病灶的檢查,建議吸菸族群與有肺癌家族史等的高風險族群,除可考慮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外,更要戒菸,並減少暴露在二手菸、三手菸的環境中,確保健康。
-
2020-08-22 癌症.大腸直腸癌
春風吹又生!醫師提醒,小心腸瘜肉,切了又長!
從 2006 年起,大腸癌就成為國內罹癌人數第一名的癌症,但直到最近多位名人,如前總統李登輝、屏風創辦人李國修、資深法醫楊日松等知名人物相繼傳出罹患腸癌的新聞曝光後,很多民眾才開始正式「腸癌」的嚴重性。現代人飲食習慣不良,腸胃問題形成普遍存在的病症,但是許多人並不自覺!聯安診所院長鄭乃源指出:2010 年有 67% 的受檢者健檢前的主訴中並無便秘、腹瀉、腹脹、消化不良、胃痛、胃酸多、食道逆流等症狀,然而腸鏡檢查卻發現異常。超過8成的大腸癌與腸瘜肉有關腸鏡篩檢最常出現的前三大病症,分別為增生型瘜肉 (36.5%)、腺瘤型瘜肉 (21.5%)和黑色素沉澱 (2.1%) 。大腸癌是國人目前發生率最高的癌症,而超過八成的大腸癌又與腺瘤型瘜肉有關,因此千萬別輕忽腸瘜肉問題。鄭乃源表示,在不分年齡層的情況下,有腸瘜肉的受檢者比例是 44%。 而 61~70 歲銀髮族,平均每三人中就有兩人有腸瘜肉 (64.2%);但是年輕人也不能輕忽,31~40 歲的初老族,每三人中也有一人有腸瘜肉 (33.7%)!由於腸瘜肉和大腸癌有密切關聯,鄭乃源建議,如檢查出腺瘤型瘜肉,或位於乙狀結腸以上的增生型瘜肉,最好盡快切除,並且持續密切觀察,才能確保腸道健康。腸瘜肉春風吹又生 比率逾2成鄭乃源特別強調,腸瘜肉的切除並非一勞永逸,聯安發現腸瘜肉「春風吹又生」的比率逾二成。99年在聯安進行腸瘜肉切除者有 750 位,但隔年經聯安複檢提醒返回做大腸鏡者有 202 位,卻發現其中有 46 位 (22.8%) 再度發現屬於高危險的腺瘤型瘜肉。不過,就算原來發現的是增生型瘜肉,也不可大意。鄭乃源表示腺瘤型瘜肉初期發展時,有可能會因太小而易被忽略,或是受檢者本身的體質是屬於快速發展型的,因此有瘜肉都需要追蹤。例如有位一直維持標準體重的沈小姐,雖然 99 年在聯安做全身健檢時發現在乙狀結腸有增生型瘜肉,卻未放在心上。直至 101年初至聯安再做全身健檢時,卻發現瘜肉不但變大也變多了,除了原來 0.2 公分的增生型瘜肉,也發現 1.6公分「鋸齒狀腺瘤瘜肉」。生活好習慣 定期篩檢 有助遠離腸癌正確的腸胃保健應從維持良好日常習慣和定期篩檢並進。在飲食上,應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與水分,肉類以魚肉、雞肉等白肉為主。另外,多吃堅果、豆類及水溶性纖維,也有助於軟化並帶出腸道死角的糞便,降低腸瘜肉的發生率。從 30 歲起就應安排每年進行完整腸胃道篩檢,項目包含糞便潛血檢驗、腫瘤標記 (CEA)、大腸鏡檢查、胃鏡檢查。如果家族有癌症病史、飲食和生活型態不正常,或體重過重,尤其是BMI (身體質量指數) ≧24 者,屬於大腸癌的高危險群,更應積極接受篩檢,早期發現病灶,才能把握治療時機,不讓初期症狀惡化成難以挽回的重症。
-
2020-08-21 科別.呼吸胸腔
LDCT揪出0.7公分肺部腫瘤 精準定位完成切除
60歲葉女士定期健檢,四年前接受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LDCT)檢查,發現肺部有毛玻璃結節,開始追蹤。今年檢查時,結節從0.6公分變成0.7公分,決定直接切除,在台北榮總接受手術後,病理報告顯示為原位肺腺癌,術後恢復良好,隔日出院。肺癌有新國病之稱,也是醫療支出最高、死亡率最高、晚期發現比率最高的癌症。台北榮總胸腔外科主任許瀚水表示,每年肺癌新確診約一萬三千多人,死亡人數約九千多人,透過LDCT檢查可發現患者有微小的結節,多數僅需追蹤即可,通常0.8至1公分或醫師懷疑為惡性,才需要切除。收治葉女士的北榮胸腔外科主治醫師徐博奎表示,過去肺癌被視為不治之症,因為當出現症狀,透過X光檢查時,已是第二、三期,甚至轉移。近年因LDCT可作為早期肺癌檢查的工具,在腫瘤尚小且初期時就發現,此時發現還是第一期,切除病灶後存活率高達90%以上。由於透過LDCT抓出的腫瘤通常比較小,若進行切除手術,精準定位非常重要。徐博奎表示,台北榮總利用電磁導航精準定位,先用螢光綠染色對病灶做清楚定位標記,從體外穿刺也可以像開車導航一樣,設定路線,導引支氣管鏡在錯綜複雜的氣管分枝到達目標病灶。除了精準定位,許瀚水表示,過去切除腫瘤,必須先到檢查室進行定位,再回到病房等待,轉至手術室進行手術。目前電磁導航精準定位切除手術則可直接在開刀房完成病灶定位和切除,一站式完成,且微創手術傷口小,過去手術時間需五至六小時,現在縮減為二至三小時,住院時間也從一周縮短為三至五天。不過,此項手術健保常不給付,屬於自費項目,約需花費十萬元。許瀚水表示,北榮引進電磁導航系統已兩年,服務超過百位病友。
-
2020-08-20 癌症.肺癌
長年吸二手菸健檢揪出肺結節 她超前部署切除心頭大患
50歲許姓女上班族因丈夫抽菸,擔心吸入丈夫的二手菸,癌肺癌風險高,在公司健檢時追加「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赫然發現毛玻璃狀肺結節約0.5公分,醫師研判應是早期肺癌,經醫病溝通後接受電腦斷層定位術,以胸腔鏡微創手術切除肺結節,終於讓她卸下心頭大患。建議追蹤三個月觀察,但許女士返家後內心相當煎熬,深怕隨著時間推移,會使疾病更加惡化,諮詢積極治療的方式。自己長年士看新聞得知國內肺癌死亡率連10年蟬聯十大癌症首位,女性肺癌發生率增幅又高於男性,想到自己長年憂心「看不到孩子成家」,日前決定安排健檢,赫然發現0.5公分毛玻璃狀肺結節,經醫病溝通後同意採「電腦斷層定位術」和「胸腔鏡微創手術」切除肺結節,讓她卸下心頭大患。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劉柏毅說,許女士平時生活習慣正常,也無不良嗜好,但因先生長期抽菸,擔心自己受二手菸影響,才會在健檢時特別追加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醫師依健檢結果研判應是早期肺癌,建議追蹤三個月觀察,但許女士返家後內心相當煎熬,擔心拖下去會更加惡化,諮詢積極治療的方式。劉柏毅指出,隨著電腦斷層檢查容易發現早期肺癌,但病灶往往太小,導致無法取得組織進行診斷,故目前醫療策略仍以追蹤觀察為主,只是觀察時間往往長達數月甚至一年,使患者相當苦惱;所幸目前可透過電腦斷層定位術,再搭配胸腔鏡微創手術,傷口小、恢復快又能有效切除病灶,減少不必要的擔憂。劉柏毅介紹,電腦斷層定位術是藉由電腦斷層掃描先標示出肺結節的位置,再鎖定肺結節位置,將檢查過程中的不適及氣血胸風險降到最低,搭配胸腔鏡微創手術切除病灶,經由一個約3公分的傷口切除病灶,具有傷口小、切除乾淨、恢復快速等優點,手術前後再搭配個別化的肺部復健,將疼痛及併發症降到最低,讓患者盡速回歸日常生活及工作崗位。劉柏毅提醒,肺癌最常見的危險因子仍為抽菸,但即便沒有抽菸,若有家族史、暴露於二手菸、室外空汙、室內空汙、化學藥劑暴露等,也應特別注意。因早期肺癌不易發覺,也難以診斷,建議民眾應定期接受健康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
2020-08-20 橘世代.健康橘
腎結石不再是長者專利 醫師建議3種方式徹底清除
根據研究,國內平均每10人中有1人有結石問題,男性又比女性高出2至3倍,甚至有人戲稱「讓男人嚐到生產疼痛經驗」的腎結石。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泌尿科主治醫師陳嘉宏指出,過去較常出現在40歲以上中年者,但近年來越多年輕人也有腎結石困擾,除了透過4指標自我檢查外,也能利用3種方式清除腎結石。結石較常見的是輸尿管結石,約占75%至85%,其次為腎結石,約占15%,近年來有越來越多年輕人因4種壞習慣,包含不吃早餐、缺乏飲水及運動、飲食不當、夜生活過度成為腎結石高危險群。陳嘉宏指出,上班族生活節奏快,長期不吃或不正常吃早餐會導致膽汁長期淤積在膽囊,影響胃酸分泌、膽汁排出,誘發胃炎、膽、腎結石;大量進食醣類及含草酸類食物也會增加腎結石問題。很多上班族,尤其女性,因承受龐大競爭壓力,坐在辦公室的時間都很長,嚴重缺乏運動、造成脂肪過量儲存、工作緊張少喝水,甚至不喝;另外,大量喝酒或是飲用咖啡也會引發腎結石。陳嘉宏表示,腎臟有結石生成時,若石頭靜靜待在原地不動,通常不會有任何不適症狀,許多人都是在健檢時做超音波檢查意外發現,若病患有疼痛感、反覆感染、持續變大、影響腎功能等4種情況,就要積極處理。通常病患被告知有腎結石後,一定會問,「需要去做震波碎石嗎?」陳嘉宏表示,目前清除腎結石最常使用的體外震波碎石術、經皮腎造廔取石術、軟式輸尿管鏡碎石術等3種方式,各有優缺點。陳嘉宏分析,體外震波碎石術是使用X光或超音波定位,再以體外震波打碎,優點是非侵入性治療,門診就可施作,免住院,缺點是無法處理超過2公分、太硬的結石,沉在下腎盞的結石,也不易擊碎及排出。肥胖者震波穿透距離較遠,碎石效果不理想;正服用抗凝血劑的病人不適合做體外震波,可能引發出血;孕婦也不能做,可能傷害到胎兒。經皮腎造廔取石術又稱「鑽洞取石」,從後腰部打洞放入導管,經導管使用超音波或雷射擊碎結石,再用取石鉗夾出碎石。優點是可處理2公分以上較大結石,清除也較為徹底,缺點是會留傷口,又因腎臟血液豐富,術後需放置引流管引流血水,疼痛感強烈、恢復期長,需住院約5至7天。若結石不只1顆且分散,就須多打幾個洞。而軟式輸尿管鏡碎石術則為近10年發展出的方法,主要處理2公分上下的結石,針對體外震波不易定位的結石也能擊碎,若同時有好幾顆結石甚至是兩側腎臟結石,都可一併處理。軟式輸尿管鏡是一種可彎曲270度的內視鏡,從膀胱經輸尿管到腎臟,搭配雷射及取石網,將腎結石打碎撈出。優點是沒有傷口、恢復快,住院3天就可出院,缺點為器械精密,需部分負擔、有輸尿管狹窄問題、無法全身麻醉、心肺功能不佳的人不適合。陳嘉宏舉例,一名病患阿海長期受腎結石所苦,雖做過體外震波,但結石太硬又卡在腎臟深處,改做軟式輸尿管鏡碎石術後才取出結石,完全不留傷口,術後沒幾天就可正常上班,一舉解決多年困擾。儘管這3種方式為目前常用清除腎結石的手術,但陳嘉宏提醒,每天攝取足夠水分,才是預防結石的不二法則,結石最怕細菌感染,最壞情況可能產生敗血症。精選延伸閱讀↘↘↘。排出咖啡色尿液!8點檔男星忍痛一流!結石忍8年...。喝豆漿會養大子宮肌瘤?手術摘除後是否會復發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8-20 科別.泌尿腎臟
腎結石年輕化 喝足夠水可預防
國內平均每10人有1人有結石問題,男性又比女性高出2至3倍。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泌尿科主治醫師陳嘉宏指出,過去較常出現年逾40的中年者,但近年來愈多年輕人也有腎結石困擾,除透過4指標自我檢查,也能利用3種方式清除腎結石。結石較常見的是輸尿管結石,約占75%至85%,其次為腎結石,約占15%。近年來愈來愈多年輕人因4種壞習慣,包含不吃早餐、缺乏飲水及運動、飲食不當、夜生活過度成為腎結石高危險群。陳嘉宏指出,上班族生活節奏快,長期不吃或不正常吃早餐會導致膽汁長期淤積在膽囊,影響胃酸分泌、膽汁排出,誘發胃炎、膽、腎結石;大量進食醣類及含草酸類食物,也會增加腎結石問題。很多上班族,尤其是女性,久坐辦公室且嚴重缺乏運動,造成脂肪過量儲存、工作緊張少喝水,甚至不喝;另外,大量喝酒或咖啡也會引發腎結石。陳嘉宏表示,腎結石靜靜待在原地不動,往往不會有不適症狀,許多人都是健檢時發現,若病患有疼痛感、反覆感染、持續變大,或影響腎功能等4種情況,就要積極處理。發現腎結石,患者最常問「需要做震波碎石嗎?」陳嘉宏表示,目前清除腎結石,最常用的有體外震波碎石術、經皮腎造廔取石術、軟式輸尿管鏡碎石術等3種方式,各有優缺點。陳嘉宏分析,體外震波碎石術是非侵入性治療,門診就可施作,缺點是無法處理超過2公分、太硬的結石,沉在下腎盞的結石,也不易擊碎及排出。此外,肥胖者碎石效果不理想,正服用抗凝血劑的人、孕婦都不能做。經皮腎造廔取石術又稱「鑽洞取石」,可處理2公分以上較大結石,清除也較徹底,缺點是會留傷口,術後需放置引流管引流血水,恢復期長,需住院5至7天。若結石不只1顆且分散,須多打幾個洞。軟式輸尿管鏡碎石術主要處理2公分上下的結石,若有好幾顆結石或兩側腎臟結石,都可一併處理。優點是沒傷口、恢復快,住院3天就可出院,缺點需部分負擔,有輸尿管狹窄問題、無法全身麻醉、心肺功能不佳的人不適合。陳嘉宏提醒,每天攝取足夠水分,才是預防結石的不二法則。
-
2020-08-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逆時中錯了嗎?彰縣衛生局長葉彥伯醫師出身 超前部署賈禍
擔任彰化縣衛生局長已十六年的葉彥伯,是全台最資深的衛生局長,也是唯一的兼具醫師身分公衛博士局長,歷經彰化縣四任藍綠縣長,均受到重用。任內結合檢方偵辦頂新混油等重大食安案件,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彰化縣超前部署,與台大公衛學院合辦萬人血清抗體檢測,均獲甚高評價。沒想到在針對居家檢疫者採檢「逆時中」,反被防疫指揮官下令交由政風單位調查。葉彥伯是從基層衛生所醫師出身,不求執業賺大錢,而是投入公衛領域並師承知名的中央研究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彰化縣是食品大縣,在他任內,連接爆發三聚氰胺毒奶粉、塑化劑、頂新混油案,引發國內食安風暴。他結合檢方查察,將不法者移送法辦, 國內食安逐漸步入正軌。台灣爆發新冠肺炎第一個本土案例,以及第一個死亡案例白牌司機個案都在彰化,而且造成家族感染。面臨如此大的防疫壓力,葉彥伯走在中央前面,像進醫院診所不戴口罩罰一萬五千元、長照及醫護機構都依規定要戴口罩及訪客管制等,甚至中央流行疫情指揮行中心對個案傳播路徑三緘其口之際,他則適時公布路徑,安定人心。更由於他任內與台大公衛學院合作,連續十六年全國首創的各鄉鎮市萬人健檢,成為彰化縣公衛的資料庫。在這合作基礎與白牌司機案發生在彰化兩大前提下,彰化縣衛生局再與台大公衛學院合作舉辦萬人血清抗體篩檢。此一萬人血清抗體篩檢的期中報告,原定八月廿五日公布,但台大公衛學院卻超前透露受檢者有呈現陽性個案,造成台大公衛學院、彰化縣衛生局與中央流行疫情中心關係更緊張。此次彰化縣衛生局被中央認定「未依程序」採檢列居家檢疫者,即引來地方臆測,認為藉此在打壓彰化縣萬人血清抗體篩檢的期中報告,甚至為篩檢不符預期,先行消毒。儘管疫情指揮中心陳時中下令政風單位調查,但依葉彥伯的個性,面對媒體詢問,就反覆一句「靜候調查」,語氣中有些無奈,但也不想多辯,無非是想冷卻一下目前的緊張情勢,以利釐清真相。
-
2020-08-18 科別.心臟血管
胸悶、頭暈、呼吸急促 55歲男查出冠狀動脈嚴重阻塞
一名55歲男性最近常胸悶、頭暈、呼吸急促,趁著疫情趨緩安排健康檢查,果然愛抽菸、吃東西不忌口的他,不僅有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更在醫師的建議下,經轉診至心臟內科,透過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攝影檢查發現「左前降支冠狀動脈」嚴重阻塞。經過接受心導管手術,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家醫科醫師巫翰明說,該名男子因工作關係常應酬跑攤,加上從小染上抽菸習慣,雖然年輕時並沒有覺得哪裡特別不舒服,但隨著年紀增長,身體開始出現小毛病,體重也飆破百公斤,日前參加成人健檢,未料檢查結果卻是「滿江紅」。巫翰明指出,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病在發病的早期,大部分沒有特別的症狀,只有一些如口乾、頭暈、全身不適等非特異性的感覺,要是沒有接受檢查,根本無從發現,若等到疾病晚期才發現,往往增加治療上的困難。至於接受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攝影,意外發現「左前降支冠狀動脈」阻塞程度幾乎將近9成,若不是最近胸悶、呼吸喘等症狀加劇,恐怕也十分容易忽略,所幸轉診至心臟內科,安排冠狀動脈血管支架置放手術後,症狀大幅減輕,醫師也藉此警惕患者「千萬不可以再抽菸、喝酒了!」他建議,為維護中老年人健康,國民健康署提供40歲以上未滿65歲民眾每3年1次、55歲以上原住民、罹患小兒麻痺且年在35歲以上者、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成人健康檢查,服務內容包括身體檢查、血液生化檢查、腎功能檢查及健康諮詢等項目,透過早期發現慢性病,才能早期介入及治療。巫翰明提醒,符合條件的民眾定期參加成人及老人健康檢查,醫師會參考健檢結果、家族病史以及生活習慣,提供民眾完整的個人健康報告,此外,民眾平時也應注重身體保健,配合規律運動、適當飲食,才能長保健康。
-
2020-08-17 新聞.杏林.診間
肝帝難敵癌王 許金川:陳定信忙到沒時間健檢
有「台灣肝帝」之稱的中研院士、台大醫學院教授陳定信六月廿四日死於胰臟癌,享壽七十七歲。華人肝膽腸胃科權威仍敵不過「癌中之王」胰臟癌,令人不勝唏噓,家人探病時,曾感嘆地問「你救這樣多人,怎麼還會這樣?」當時陳定信只淡淡回答,「這是命。」陳定信最早證實台灣肝炎、肝硬化、肝癌的主要元凶就是B型肝炎病毒,及B型肝炎透過母子垂直傳染,並促成台灣推動新生兒全面施打B肝疫苗,讓新生兒B肝感染率降到百分之一以下,對肝炎防治貢獻卓著。台大醫學院昨舉辦陳定信追思會,蔡英文總統、副總統賴清德、前副總統陳建仁等人均出席追思典禮,蔡英文致詞時肯定陳定信實踐「上醫醫國」,畢生精力都投入肝病治療和研究,獲得「台灣肝帝」美稱;擔任台大教授期間,培育傑出醫療工作者,院長任內,於倫理牆上寫下行醫信念,深刻影響台大師生。陳定信妻子許須美表示,先生於今年三月確診罹癌,儘管已到了晚期,但他不放棄希望,積極治療,最後被判定只剩下一周生命,還是參與臨床試驗,嘗試最新標靶藥物,三次治療後,仍不敵病魔,但已為胰臟癌臨床治療「留下一筆資料」,讓最後的生命更有意義。肝基會董事長許金川說,陳定信逝世是「醫科巨星的殞落」,他在肝病研究的領域上,有如漢武帝般雄才大略、開疆闢土,帶領台灣肝病研究進入世界舞台。只可惜對自己太嚴苛,常忙到一天只吃一餐飯,忙到沒時間健檢,才會這麼突然病逝。陳定信的建中同學、台大牙科教授蕭裕源指出,曾問陳「內科有胃腸肝膽科,為何沒有胰臟科」?當時陳回答說,「胰臟太難治了,有也沒有用」。沒想到陳最後就是「栽在胰臟上」。胰臟癌權威、林口長庚一般外科系主任葉俊男表示,胰臟癌並無有效篩檢方法,且早期表現不明顯,等患者出現症狀,確診時幾乎都是晚期,發生遠端轉移,就算手術開刀,也無法「切乾淨」,藥物治療以化療為主,但存活期不長。
-
2020-08-16 新聞.杏林.診間
陳定信臨終參與胰臟癌臨床試驗 盼留下一筆科研資料
有「台灣肝帝」之稱的中研院士、台大醫學院教授陳定信6月24日病逝,享壽77歲。陳定信的遺孀許須美表示,陳定信今年3月罹患有「癌王」之稱胰臟癌,然而他面對死亡仍有研究精神並積極治療,願意參與臨床試驗嘗試新藥,為胰臟癌的治療「留下一筆資料」,讓最後的生命更有意義。陳定信最早證實台灣肝炎、肝硬化、肝癌的主要元凶就是B型肝炎病毒,及B型肝炎透過母子垂直傳染,並促成台灣推動新生兒全面施打B肝疫苗,讓新生兒B肝感染率降到1%以下,對肝炎防治貢獻卓著。台大醫學院今為陳定信舉辦追思會,蔡英文總統、副總統賴清德等政要皆到場致意、獻花外,許多陳定信的親友以及學生也在追思會場分享與他的相處點滴。肝基會董事長許金川教授表示,陳定信的過世是「醫科巨星的殞落」。他分享自己和陳定信雖是「師兄」,實則陳是自己踏入肝癌早期發現研究的啟蒙老師,更以「一盞明燈」來形容陳定信。他也盛讚陳定信是台灣醫界難得奇才,只能用「天縱英明」來形容,並稱陳有如「漢武帝」般在肝病研究的領域上,雄才大略、開疆闢土,帶領台灣肝病研究進入世界舞台。陳定信一生致力於消除肝病,許金川說,若要說陳定信有什麼缺憾,「應該就是對自己太嚴苛」,一天只吃一餐飯,且忙到沒時間做健檢,才會這麼得到胰臟癌,這麼突然就病逝。台大教授、牙科醫師蕭裕源是陳定信建中同學。他說,曾問陳定信內科下面有「胃腸肝膽科」,為何沒有「胰臟科」?當時陳定信回答說,「胰臟太難治了,有也沒有用」。蕭裕源感嘆說,偏偏陳定信「栽在胰臟上」。當時蕭裕源也建議陳定信是否將自己「深受其害」的胰臟癌經驗,口述給後輩作為治療上的參考。但陳定信回答「症狀和教科書一樣」,可見胰臟癌的治療研究上仍有待努力。陳定信的女兒、中研院基因體中心副研究員陳韻如說回憶,姑姑探病信曾問父親:「你救這樣多人,怎麼還這樣?」面對難治的胰臟癌陳定信只淡淡回答:「這是命。」但她說,父親因為爺爺罹患肝病離世的關係而投入肝病研究,父親罹患更快更惡性的腫瘤,也許是要告訴大家醫學有其極限以及研究此疾病的重要性。然而陳定信對自己的病情卻很清楚,也會參考醫師團隊的建議後決定要不要用藥。陳韻如說,當時所有家人還在病房外為他要不要插鼻胃管討論許久,回到病房,他已經裝好。原來陳定信已經運用醫療專業和住院醫師討論完,決定裝了。陳定信的妻子、同樣投入公衛領域20年的許須美則深情表示,今年是與陳定信結婚50周年,雖然上天雖然陳「癌王」的試驗,但她將心態調整成是再次戀愛的機會,日夜照顧,並每晚向陳定信說「我愛你」。陳定信雖非浪漫之人,但回應的這三字的次數遠遠超過過去50年。許須美也透露,末期時陳定信雖被判定僅剩一周生命、已走到緩和醫療,但當時透過中研院院士陳培哲知道有新的標靶療法,陳定信也毅然參加臨床試驗。她說,儘管在三次治療後,陳定信仍不堪癌症肆虐離世,但他積極治療,並且秉持科研的精神,為胰臟癌的治療「留下一筆資料」,讓最後的生命更有意義。許須美也傳達陳定信對醫界的期待,一是培育醫學科學家、提攜後進;二是創新研究造福民眾,除了繼續根除B、C肝炎,並精進胰臟癌的診斷與治療。前副總統陳建仁則引用聖經講話語「這個美好的仗我已經打完」,表示陳定信並未離開,只是到了更美好的地方;盼未來與陳定信相聚時,能告訴他:「我們這些學生如何地努力走完你沒走完的道路。」
-
2020-08-16 科別.心臟血管
健康醫點靈/耳垂摺痕 提防心血管疾病風險
前總統李登輝高齡辭世,前天火化,新聞大量放送,當年照片頻頻在媒體上曝光,耳垂上的斜切摺痕,引發關注。這道有如皺紋般的摺痕,早年曾有研究發現,這摺痕可能潛藏心血管疾病、心肌梗塞的風險,但醫師表示,不會以此做為診斷依據。耳垂上這道斜線,叫做「法蘭克徵象」(Frank sign),也有稱「冠心溝」。李登輝生前因血管阻塞,體內至少放置12支血管支架,堪稱台灣置放支架數量數一數二的名人,他還曾赴日做心臟手術,裝支架,有醫師細心發現,早在李裝心臟支架前,耳垂就已見斜線。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江碩儒說,早年確實有此研究,發表在國際知名醫學期刊上,有一定比率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耳垂會出現摺痕。學理上也解釋得通,心血管阻塞、動脈硬化的人,因結締組織有問題,易導致血管病變、狹窄,耳垂也有結締組織,斜痕意味那裡的軟組織較脆弱,統計上心血管疾病的比率也較高。不過,江碩儒說,心血管病變的原因很多,包括血糖、膽固醇、飲食、基因、抽菸等,年齡也在內,至於耳垂摺痕,高矮胖瘦、年齡、皮膚光澤等都有影響,不能拿耳垂摺痕做診斷工具。不能據以診斷,可視為警訊?「可當參考依據。」江碩儒說,若又覺得身體不舒服、心臟不適,或有心律不整的感覺,可以提醒自己到醫院看診、檢查。江碩儒門診病人太多,不會刻意去看心血管疾病患者耳垂有無摺痕。但他認為,上了年紀的人皺紋多,摺痕、皺紋不易判別,年輕人反倒較好預測,理論上,年輕皮膚較飽滿,一旦出現摺痕,反而要比較注意。醫師建議,與其看耳朵有無摺痕,不如做好自我健康管理、定期做健檢,避免心血管疾病上身。一旦出現心臟病徵兆,如胸悶不舒服、心律不整、心悸、感覺心臟亂跳,或覺得喘、呼吸困難、頭暈,冒冷汗,甚至突然短暫失去意識,應盡速就醫。另外,肥胖、血壓高、膽固醇高和血脂高等,也都是心血管疾病相關因子。
-
2020-08-16 癌症.乳癌
乳房腫塊自摸檢查有盲點! 辨別良性、惡性這1個動作很重要
「天啊!怎麼可能發生這種事,我還這麼年輕!這種事情怎麼可能會發生在我的身上!」34歲的張小姐,日前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安排健康檢查,發現左側乳房的內下側有一處約1.8公分的異常影像,在進一步檢查後,發現該處疑似為乳房腫瘤且邊緣不規則,後續經由乳房外科醫師病理切片確診為罹患乳癌第一期。乳癌為台灣女性頭號殺手 平均罹患年紀提早歐美國家10年「乳癌」是台灣女性頭號殺手,女性癌症發生率排行第一位、女性主要癌症死因排名第三位,每年新增超過萬人確診。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沈彥君主任醫師表示,歐美國家大多為停經後罹患乳癌的機率較高,但國人罹患乳癌的平均年齡相較於歐美國家提早了約十年。以國人女性停經年齡平均為52歲,106年國人50歲以下女性罹患乳癌的人數共有5,282人,佔罹患乳癌總數約33%;再根據106年癌症登記年報,國人女性罹患乳癌發生總個案數為15,834人,依照年齡區分雖大多數為50歲以上族群,但值得注意的是40歲以下的女性罹患乳癌也不在少數,有1,212人。 曾有纖維腺瘤者 罹患乳癌機率比一般人高近2倍風險 「我以為這個硬塊只是跟我大學時期曾經發生的乳房問題一樣狀況!摸起來的感覺也很像,我沒想到會這麼嚴重!」張小姐在與醫師諮詢中,透露她曾在就讀大學2年級某天洗澡時發現有腫瘤硬塊,當時曾接受手術開刀取出,經病理檢驗後確認為良性乳房纖維腺瘤。乳房纖維腺瘤大多為良性,且好發於年輕女性,這樣的經驗也導致讓張小姐輕忽乳房的病變。 根據統計,曾有纖維腺瘤的人,後續發生乳癌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1.3~1.9倍的風險。若纖維腺瘤內有囊腫、硬化性腺病、微小鈣化、乳突樣變化,則乳癌發生率為一般人高達3.1倍。 辨別乳房硬塊是良性或惡性 定期篩檢揪病灶 若想分辨乳房腫塊為良性的纖維腺瘤或是惡性的乳癌腫塊,往往無法單以觸摸感覺來判斷良惡性,若只靠自我檢查易有盲點,沈彥君建議,應主動定期安排乳房篩檢,交由專業醫療的揪出可疑的病灶,可以有效提早發現及降低乳癌死亡率。目前乳房常見的影像檢查方法有:乳房X光攝影、乳房超音波、乳房磁振造影檢查(MRI)。因國人女性大多為緻密型乳房,年輕女性常是乳房組織密度較高,40歲以下女性建議可利用超音波做為第一線乳房檢查的選擇,若發現有異常病灶需進一步確認、乳癌家族史、或曾接受乳房手術等,搭配乳房磁振造影(MRI)檢查可再提高診斷率。 延伸閱讀: 胸部有硬塊不一定是乳癌! 每個人都要會的簡易自我檢查法 乳房健檢該用哪一種? 醫:依年齡做選擇 
-
2020-08-12 癌症.抗癌新知
免疫療法給付再放寬 適用五成泌尿道上皮癌患
衛福部健保署去年4月公告三種免疫療法藥物給付標準,適應於八種癌症,包含泌尿道上皮癌,編列8億元限額給付,一開放名額就出現大量申請。今年4月宣布再放寬申請條件,泌尿道上皮癌患者腎功能條件從原本的腎絲球濾過率放寛為大於30mL/min/1.73m2(原規範為60),且延長使用時間最多可至二年,等於完成整個療程,可望嘉惠更多病友。泌尿道上皮癌好發於高齡族群,初期僅約15%的患者沒有症狀,多數早期被發現的患者,常是在健檢時發現,或是因為無痛性血尿、腎積水、腰部硬塊前來就診,但仍約有三成左右的患者晚期才被確診。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泌尿醫學會副理事長及泌尿腫瘤委員會主委馮思中表示:「膀胱癌、尿道癌、輸尿管癌、腎盂癌等都屬於『泌尿道上皮癌』的一種,泌尿道上皮癌泛指所有尿路上皮的惡性腫瘤,其中以膀胱癌為最大宗。」且「當患者的疾病進展至晚期則需藥物治療,若因健康條件不能接受標準化療,或無法耐受化療副的作用而停藥,將使得治療預後較為不佳。而這時免疫治療就可提供這群病人多一個治療選項。」免疫療法問世後,雖可幫助無法接受化療的晚期泌尿道上皮細胞癌患者,但價格門檻高令患者卻步,同時新療法使用之初,效果也讓患者觀望。去年健保開放給付,根據文獻及健保數據,一線使用約有兩成病患可達到完全反應的成效,同時獲健保給付的病患中約有五成能通過有效性評估,繼續使用健保給付的免疫治療。年約60歲的患者陳先生三年前確診為早期膀胱癌,一開始雖乖乖接受治療病情穩定,但後來仍又復發,加上淋巴轉移,建議切除膀胱。陳先生當時因猶豫接受切除手術而延誤了治療,再次就診時癌細胞已轉移至其他臟器,且經評估不適合標準的一線化療;「免疫治療」所需的費用卻又難以負擔,時值健保宣布給付。目前陳先生已做完一年療程,並達到完全反應。馮思中表示,「去年免疫療法通過健保後,可幫助泌尿道上皮癌的第一、二線治療,但腎絲球濾過率需大於60(mL/min/1.73m2),僅能適用三成的患者;今年4月放寬後腎絲球濾過率在30(mL/min/1.73m2)以上即可,使適用的患者可達五成。」他說,而不符合健保給付的泌尿道上皮癌患者也同時受惠,免疫療法因通過健保給付,整體價格也有所下降,費用不再像過去一樣是天價,使得更多病患可以負擔。馮思中表示:「目前患者仍可透過傳統化療獲得合理療效,但對於不適合化療及化療失敗的病人,免疫療法的使用愈早介入效果愈好,若治療有效可以持續縮小腫瘤,加上免疫療法在生存時間上具有長尾效應,使用時間拉長愈能喚醒體內的免疫系統。」 同時,在安全性的部份也提醒「免疫療法副作用較化療少,但仍有少數的副作用,如過敏、免疫系統自我攻擊等。需注意免疫療法的副作用因人而異,可能從不需治療的輕症到嚴重不良反應,機率大約在15%到20%之間,施打者須加以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