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30 醫聲.罕見疾病
搜尋
健保給付
共找到
1092
筆 文章
-
-
2024-11-29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成立權促會/等藥艱辛 2350名罕病患離世
罕藥昂貴,一般家庭難負擔,僅能仰賴健保罕藥專款支付,但病團質疑,二代健保後,健保優先考量財務衝擊,導致罕藥給付時間延長、通過率降低,從106年至今,未執行完的罕藥餘款已高達41.217億元,同時卻有20種罕藥、5,943人等待健保給付,形成有錢、有藥,罕病患卻用不到藥的弔詭情形。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受益於平行審查制度,罕藥取得藥證快速,等待期長最大原因在於健保與廠商議價,但在健保署努力下,已有些微改善,以受理廠商申請到給付計算,去年每個罕藥平均等待18.5個月,今年約11.6個月,明年期望縮短至10個月。但罕病基金會執行長陳冠如表示,根據基金會統計,自二代健保後,罕藥給付率從86.79%,降到61%,罕藥認定到健保給付的等待期從5.2個月,延長到30個月,雖與健保署計算基準不同,卻可見患者等藥的艱辛,20幾年來,已有2350人等不到便離世,另也有8458人用藥不能中斷。罕藥專款執行率連年未達100%,也被詬病。石崇良表示,去年執行率達99%,今年應全數用罄,甚至須從明年預算撥補。但罕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指出,執行率高是既有罕病患所需的自然成長率,用於新罕藥的專款所剩無幾,又因罕藥給付緩慢、通過率低,能多救幾人的餘款只能流回健保安全準備金。目前有20種罕藥、5,943人等待健保給付,其中12種、1,459人等待唯一用藥。罕藥等待期長,給付通過率低,不少罕藥的健保給付條件又有限制,罕見疾病權益促進委員會主任委員康照洲認為,這是在健保總額限制下,各方對罕藥「價值」的認定不同所致。輔仁大學醫學院數據科學中心執行長蒲若芳表示,罕藥的科學價值有先天缺陷,包含臨床試驗人數較少、療效不確定性高等,不利罕藥整體價值評估,但罕藥的社會價值應被重視,即疾病所致的健康需求、照護需求、日常困擾、治療給予的幫助與長期心理、家庭、經濟影響等,甚至應增加病人參與評估流程,全方位反應罕病治療價值。
-
2024-11-29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成立權促會/健保署長:已爭取公務預算20億,9罕藥明年納健保
立法院厚生會昨天成立「罕見疾病權益促進委員會」,遭受醫界建議健保總額罕藥專款編列零元的弱勢病患,要求全面盤點罕病病患未被滿足的需求、提升罕藥可近性、深化防治策略、全人照顧等。對於病患殷切期盼,健保署長石崇良允諾,已爭取公務預算廿億元,預計明年將審核中的罕藥全數納入健保給付。厚生會罕見疾病權益促進委員會由立委王正旭擔任召集人,陽明交通大學食品安全及健康風險評估研究所教授康照洲擔任主任委員,立委蘇巧慧、陳菁徽、林月琴出席致詞,並邀集罕病基金會董事長蔡輔仁、創辦人陳莉茵、共同創辦人曾敏傑、專家簡穎秀、楊銘欽、蒲若芳、顧雲崧等擔任委員。12類病友 等待唯一用藥王正旭指出,他長年照顧癌症病人,發現癌症病人與罕病病友同樣面臨治療帶來的「財務毒性」,即新藥價格太高,在健保無法給付時,病友財務狀況恐將崩潰。罕病篩檢進步,病人被診斷的同時,政府應提升病人用藥權益,集社會之力幫助病友與家庭,落實賴清德總統所說,「照顧罕病病友是國家政策,政府對罕病病友的照顧也已達國際水準。期盼未來共同努力,讓弱勢族群在台灣能自在的生活。」康照洲指出,罕見疾病新藥收載數量明顯減少、給付時程卻拉長。目前等待健保給付的罕藥共有20種,有12類疾病患者在等待唯一的用藥。罕見疾病患者與家庭等待藥物艱辛、生活照顧不易,成立罕見疾病權益促進委員會期待共同探討並幫助罕病患者爭取權益。罕病用藥 面臨三大困境罕病基金會執行長陳冠如指出,罕見疾病用藥面臨三大困境:等待罕藥給付時程漫長、罕藥專款未充分執行、罕藥專款「歸零」雪上加霜。對於罕藥納入健保給付時程,陳冠如分析,在一代健保時期,健保罕藥給付率百分之86.79%,到了二代健保,下降至61%;等待時間變長,一代健保為5.2個月,二代健保則達到30個月,罕病病患、病患家庭在等待給付過程中,心理壓力、負擔沉重。健保罕藥專款執行率,從2017年到2023年,未執行金額達41億元,費用進入健保安全準備金,沒有用在罕病病患身上。近六千病患 在等待新藥今年罕藥專款占健保總額1.23%,在討論明年健保總額時,部分醫界代表竟建議罕藥專款「歸零」,現在有8400多名罕病病患正在用藥,還有5,943人等待新藥,若健保不再給付,對罕病患者、家庭是很大的挫折,也是殘酷的折磨。石崇良分析,通過罕病認定的疾病有246個,罕病藥物有110種,健保已給付84個,尚未給付的26個藥物中,有10個審查中,其中一個通過審查,明年1月1日起生效給付,有9個藥物廠商未申請給付,另一個藥物未獲健保共擬會通過,還有5個藥物廠商撤案,不申請給付。石崇良承諾,目前正在爭取公務預算廿億元,可用於目前排隊納入健保的九個罕藥,在順序上,針對尚無藥物的病人為優先。在罕藥專款執行率,石崇良指出,去年執行率達99%,今年執行率一定逾百分之百,將建置登錄系統,蒐集藥品臨床使用的真實世界證據(RWE),據以調整給付,將資源用在最有效益的治療。陳莉茵表示,健保照顧罕病病患責無旁貸,應確保健保總額編列不排擠罕病病人需求,充分維護罕藥專款獨立性;合理增加健保罕藥專款;提升罕藥專款執行率。
-
2024-11-29 癌症.肺癌
【晚期肺癌停看聽-系列2】晚期肺癌採接續治療 患者更換重大傷病卡兩次 存活期跨越五年、十年里程碑
「晚期肺癌跟過去相比,治療成效進步很多,門診中更換重大傷病卡已經不罕見,更換兩次的患者也大有人在。」曾有位罹患晚期肺癌的56歲家庭主婦,使用第二代標靶藥物三年後才出現抗藥性,基因檢測後,接續使用新一代標靶藥物,又持續治療了2、3年,最近到門診更換重大傷病卡,成功度過5年存活大關,往下一個5年邁進中。台中榮民總醫院胸腔部主任楊宗穎表示,過往晚期肺癌患者僅5%能存活超過5年,現在肺癌治療武器愈來愈多元,採用「接續治療」的模式,存活超過5年、甚至10年已不再是少數。門診中常有患者來重新申請重大傷病卡,建議患者初確診時,應多方了解治療方式與主治醫師討論,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爭取最佳存活期。治療第一步 基因檢測找藥物楊宗穎說,晚期肺癌患者治療流程,建議先接受基因檢測,尋找是否有突變基因相對應的標靶藥物,若無就會考慮化療、免疫藥物或合併療法,臨床試驗也是一項選擇。其中標靶藥物會針對癌細胞生長和存活的特定分子做抑制,通常副作用會較化療小。楊宗穎進一步解釋,接續治療是指先使用第一、二代標靶藥物,出現抗藥性後再接著使用另一種標靶藥物的治療方式,有機會讓晚期肺癌患者擁有更長的存活期。根據台灣回溯性統計,晚期肺癌患者接受第二代接續第三代標靶治療,中位存活期超過5年,長達63.5個月,即使採第二代標靶藥物接續化療,中位存活期也超過4年,約50個月;這樣的結果看起來並不會比第一線直接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來得差。楊宗穎提醒,患者使用第二代標靶藥物進行治療出現抗藥性後,通常需要再次切片檢測,若檢驗出T790M基因突變,則可健保給付接續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但部分患者亦可能受腫瘤太小或位置因素等影響難以切片,因此大約有三、四成患者能順利接續治療。由於每個患者的身體狀況都不一樣,建議癌友有機會就要積極接受治療,愈多治療選擇的機會,生命就有機會延長,可以與自己的主治醫師討論,制訂最適合的抗癌長期策略。標靶副作用 多為可預期症狀今年10月健保擴大給付EGER突變基因的新一代標靶藥物,部分患者受其副作用較小吸引到診間詢問。楊宗穎說,與第二代標靶藥物相比,第三代藥物的優勢是副作用程度較輕,但「很難有標靶藥物完全沒有副作用,現在的副作用都有辦法提前介入、減輕症狀」,患者擔心的副作用問題,其實多為可預期症狀,醫療團隊處理上很有經驗,都已有相對應的處理方式。以國內晚期肺癌患者最常見的EGFR突變基因為例,可塗抹乳液緩解皮膚乾癢,使用抗生素處理毛囊炎,止瀉藥減緩拉肚子,口內膏治療口腔潰瘍等,必要時轉介給皮膚科、整型外科處理甲溝炎問題,平時醫療團隊會時常進行衛教宣導,降低患者恐懼未知感。楊宗穎建議,患者有任何問題,都能提前和醫療團隊溝通,及早進行預防與處理。
-
2024-11-29 醫聲.癌症防治
婦癌之首卵巢癌要小心,腸胃出現「這症狀」趕快就醫,精準醫療增存活期
總統賴清德宣誓二○三○年癌症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卵巢癌為三大婦癌之首,每年新增患者一千八百名,近五成是晚期,多位婦癌專家指出,精準醫療用於晚期卵巢癌可延長無疾病存活期,但健保限縮給付加上基因檢驗須自費,導致這群媽媽病人成為弱勢病患,希望藥物給付接軌國際治療指引,提升患者疾病控制。日前網紅江老師罹患卵巢癌,引起外界注意,卵巢癌第三期五年存活率不到五成,第四期下降到三成,即使化療,部分病患一年半內復發。近年卵巢癌診治有所進展,台灣癌症基金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共同舉辦「展望治療新希望,卵巢癌精準醫療」圓桌會議,婦癌權威與會,希望提升晚期卵巢癌患者治療效果。台灣婦癌醫學會理事長王鵬惠、馬偕癌症中心主任張志隆都指出,隨著精準醫學發展,發現卵巢癌病患中,有五成HRD陽性,而在HRD陽性族群中,四成屬於BRCA基因突變;其餘六成HRD陽性但無BRCA基因突變。目前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可幫助HRD陽性病患減少復發、延長無疾病惡化存活期,但健保給付只限帶有BRCA基因突變的患者。使用標靶藥物 已列國際指引「如果可以延長生命,為什麼不做?」林口長庚副院長賴瓊慧指出,最新研究顯示,手術仍是卵巢癌治療首選,不過術後維持療法已有大型臨床試驗證實,若是HRD陽性,使用血管新生抑制劑加上PARP抑制劑,整體存活期中位數從五十七點三個月延長至七十五點二個月,降低死亡風險達三成八,已被列為國際治療指引重要選項。台中榮總婦女醫學部副主任呂建興指出,一名婦人七年前罹患卵巢癌第三期,兩年前五十歲的女兒也罹病,基因檢測發現是非BRCA突變基因的HRD陽性患者,後來自費使用PARP抑制劑,控制良好,婦人的另一位女兒也同時被驗出,因此,建議她進行預防性卵巢切除,可減少九成罹癌機會;HRD檢測對卵巢癌患者很重要,但現在檢測及藥物都得自費。台灣藥物給付 不及歐美日韓「在醫院婦科病房,八成都是卵巢癌病患。」張志隆觀察到,不少患者是媽媽、職業婦女,病情不斷復發,來回住院化療,影響整個家庭。目前癌症藥物給付依據基因檢測結果,但健保給付NGS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大套組,很多尚無對應藥物,HRD陽性患者可使用PARP抑制劑,卻未給付,台灣的藥物給付與美、歐及日、韓等有落差。台灣癌症基金會從兩年前針對卵巢癌患者進HRD檢測,發現一千多名接受補助檢測的患者中,有五成一是HRD陽性患者,另也調查,患者最關心基因檢測及藥物健保給付,對於「基因檢測項目」、「檢測報告內容」、「治療後復發風險、藥物副作用」等,充滿疑惑。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張文震及副執行長蔡麗娟呼籲,醫界及政府應協助病患獲得更多疾病知識,也須讓病人了解檢測結果與治療的相關性,更期盼衛福部優先通過已有癌症相關計畫獲核准的實驗室,以增加HRD檢測的可近性,治療也應接軌國際指引。高雄榮總婦女醫學部主任劉文雄提醒,卵巢癌第一時間的診治影響預後,民眾若有非典型的腸胃症狀,赴腸胃科就醫後仍反覆出現,記得可到婦科就診。王鵬惠也認同,其他科別醫師發現疑似卵巢癌患者,應協助轉診,調查發現,在婦科接受手術及治療,存活率增加一倍。
-
2024-11-29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權促會/顧雲崧:盼權促會減輕家庭負擔
罕見疾病患者因人數少、藥物開發難度高,長期被視為醫療體系中的弱勢群體。為改善患者用藥可近性、減輕病友沉重負擔,立法院厚生會攜手多位專家與病友代表,成立「罕見疾病權益促進委員會」。遺傳性痙攣性下身麻痺(HSP)病友聯誼會長顧雲崧受邀擔任委員之一,他表示「全民健保是強制性的社會保險,應以公平為基礎,照顧所有人,特別是罕病這樣的弱勢群體。」並對權促會的成立寄予厚望。為病友發聲,期盼權促會減輕家庭負擔作為「罕見疾病權益促進委員會」的一員,顧雲崧希望能協助病友發聲,讓政策制定者更深入了解病友家庭的真實需求。他強調,權促會的成立是一個重要的起點,目的就是提升罕病患者的權益,推動相關政策的改革與完善,並期盼政府能用更積極的態度面對問題,縮短藥物審核的時間,提供更全面的健保給付,讓更多病友受益。顧雲崧指出,目前的醫療政策在許多方面限制了罕病用藥的可近性,尤其健保對於罕見疾病用藥的審查過於嚴苛,即使有新藥出現,審核程序也非常漫長,許多孩子在等待藥物期間,病情惡化,甚至無法等到藥物上市。他建議政府應落實「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並在健保給付上提供更具彈性的支持,並進一步指出,「罕病患者在商業保險方面往往被拒保,健保的覆蓋範圍也有限。政府應將更多罕病用藥納入健保給付,這對減輕家庭負擔至關重要。」重視患者需求,罕病家庭亟需協助目前政府已公告246種罕見疾病,罹患罕病的人數約為21,858人。雖然國內有140種罕見疾病用藥,其中76種已納入健保給付,但仍有64種藥物無法獲得補助。此外,還有許多罕病患者面臨「有藥無健保」或「根本無藥」的困境。顧雲崧的兩個女兒所罹患的HSP便屬於目前無藥可治的106種罕病之一。回憶起女兒的求醫過程,顧雲崧感慨良多,「我的兩個女兒大約在一歲半時,我和太太就發現她們站不起來。」經過漫長而艱辛的檢查,最終確診為HSP,是導致下肢無力與痙攣的罕見疾病,患者需終身依賴輪椅和輔助藥物。然而,HSP目前並無有效治療藥物,僅能依靠肌肉鬆弛劑和肉毒桿菌等藥物緩解症狀,但這些藥物並未納入健保給付,也未列入《罕病法》第33條「支持性及緩和性照護費用補助」所涵蓋的藥物清單,家庭需完全自費負擔高昂的藥費。顧雲崧表示,「藥物全部都得自費,對普通家庭來說,壓力非常大,」並強調,許多罕病患者家庭無法承受這樣的負擔,甚至因此失去基本生活保障。「健保的宗旨應是保障全民,特別是像罕病患者,這些無法依靠商業保險的弱勢群體。」除了用藥支持,顧雲崧也提出了對照護體系的擔憂。「許多罕病患者的父母擔心自己年老後,孩子無人照顧。這種焦慮在我們病友群體中非常普遍。」他認為,政府應積極建立更多專門的安養機構,為罕病患者提供持續照護,確保他們在父母無法照顧後,仍能生活的有尊嚴。「每個生命都應該被看見與尊重,罕病患者雖然人數少,但他們的需求不應該被忽視。」顧雲崧說道,亦期盼權促會的成立,能推動更多政策改變,為罕病患者爭取平等的醫療權益。
-
2024-11-29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權促會/康照洲:罕藥定義、價值、審核流程,皆須溝通、討論
罕見疾病用藥又稱「孤兒藥」,近年來,罕藥的財源與相關法條的落實,引發關注。台灣醫藥品法規學會理事長、陽明交通大學食品安全及健康風險評估研究所教授康照洲指出,對於罕病患者、家庭來說,罕藥可能是救命之源,藥物全面給付更是當務之急,不過因為健保框架、經費受限,加上各方對藥物「價值」的認定,有不少歧見, 導致許多罕病病患、家庭雖然有藥,卻苦苦等不到藥物納入健保給付,期待賴清德總統也可以把罕病病患的治療、照護也列入健康台灣願景當中,攜手為弱勢罕病病患、家庭尋求更多生路。對於這次立法院厚生會/財團法人厚生基金會成立「罕見疾病權益促進委員會」,康照洲表示,罕見疾病定義、罕藥的健保給付、審核流程等環節,尚有許多立法、流程上的細節需優化,這次成立「罕見疾病權益促進委員會」,就是希望可以針對這些議題、立法、流程進行討論,以凝聚共識。針對罕見疾病定義部分,目前衛生福利部訂有「罕見疾病審議認定原則」,當「罕見疾病及藥物審議會」審議認定時,可為參考,而根據「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簡稱罕病法)的認定原則,罕病須包括盛行率在萬分之一以下,且具有罕見性、遺傳性與診治困難性等特性 對此,康照洲認為,像美國對於罕見疾病的認定,以發生率為主,不一定要與基因遺傳連結,若罕見疾病定義以發生率為主,國外一些有罕見疾病適應症的藥物便有機會引進台灣,台灣的罕病患者、家庭,便有更多治療選項,也有更多獲得救治的機會。罕病核藥流程繁瑣,患者生命與時間賽跑目前國外罕藥引進台灣、取得藥物,並獲得健保給付,需要約30個月以上時間。康照洲分析,這樣的結果,主要有兩個原因造成:第一,由於罕病法主管機關為國健署,而審核藥證機關為食藥署,藥物納入健保給付的決策單位為健保署,當罕藥引進台灣,需要經過較多單位核可,且比一般藥物需要更多流程,因此自然比一般藥物需要更多的時間。第二,過去,在第一代健保時代,只要食藥署通過藥證,很快就能納入健保,但進入二代健保時期,罕藥要納入健保,需要經共擬會決議,共擬會每兩個月召開一次,只要稍微一拖延,四個月、六個月時間很快就流逝過去,而罕病患者多數在與時間賽跑,病情不斷演進,這樣的等待,無異帶來許多煎熬、折磨。此外,由於共擬會的成員來自不同單位、團體,彼此對於藥物「價值」認定,常有許多歧見。由於罕病的病患人數很稀少,用藥需求多半也很急迫,因此臨床研究在執行上很不容易,這讓審核程序增添許多變數。舉例來說,有些團體可能認為,病患用藥後,症狀、病情要進步到某一程度,才算「有效」,但對於病患、病患家庭來說,即使只是一點點進步,可能就會對家庭、病患生活帶來許多正向改變,而這樣的「價值」,並非傳統ICER等評估方式可測得,因此需要進一步討論、溝通,才能有共識。康照洲另舉例,假設有一種罕病藥物從注射改為口服,可減去病患往返醫院時間、頻率,病患的生活品質,自然也有所不同,而這樣的「價值」,很難運用傳統方式進行統計、估算,若能將這類考量納入評估,或許較符合罕病患者、家庭需求。過去,罕藥的健保專款執行率並沒有到100%,剩下的經費便流入健保安全準備金大水庫,但同時,卻有不少罕藥的健保給付條件受到限制,並非所有罕病患者都能順利用藥,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落差,康照洲認為,這也是各方對罕藥「價值」的認定不同而導致。康照洲直言,照顧罕病病患用藥權益,是政府的責任,而罕病藥物財源包含健保制度下的罕病專款給付,以及菸捐等公費的支持,當健保罕病專款不足,政府就要想方設法補足這塊缺口,期盼罕病患者用藥,皆能全面給付,也希望所有罕病患者因盡快用藥,生活、人生可以有所不同、大幅翻轉。
-
2024-11-29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權促會/蔡輔仁:病患對人類進化有貢獻,罕病專款不應挪出健保
「政府對罕病的照顧其實是不錯的,從立法到推動新生兒篩檢都是國際優等生,罕病雖是小眾,但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我們因為罕病患才能更了解基因的變化,他們對社會的貢獻極大,從預防到治療都應獲得法規保護,罕病預算沒道理要挪出健保。」罕病基金會董事長、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蔡輔仁持平地說。蔡輔仁指出,政府要照顧全民,很多疾病的人數也比罕見疾病多,罕病沒有要獨佔資源,這幾年各種疾病的新藥紛紛進入健保體制,但大家繳的健保費並沒有增加多少,捉襟見肘下,資源就互相排擠。罕藥改善疾病還是生物指標?仍須更多研究蔡輔仁表示,醫病都很感謝政府對於罕病的照顧,但罕見疾病有「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保障,任何的決定都可以理性討論,包括近年也在討論藥物的退場機制,無非希望用科學數據來看罕病的治療是真的發揮效果,還是只改善生物指標而已。把錢用在刀口上就須要科學數據的累積,長年鑽研罕見疾病領域的蔡輔仁說,法規幫患者開了藥物綠色通道,在預防端上也進行全國性的新生兒篩檢,但科技帶來的醫學進步,也改變科學界對罕病的看法;以往是因病找因,現在是利用篩檢先找出原因再來確診疾病,醫界了解疾病本身的歷程,但對於健康帶因者的疾病發展並不夠了解,有時只是生物指標的變化,終身不發病,但接受治療後,到底是改善了疾病還是改善了生物指標,須要投入更多的資源研究。「只要科學證據愈來愈清楚,不必要的醫療浪費就能愈來愈少。」蔡輔仁認為,這是政府須要再加強投入研究的部份,同時也須要建立本土資料庫,尤其是具台灣特色的罕病,自己的罕病自己救,才有開發新藥的機會。罕病患承擔生命傳承的隨機風險 蔡輔仁認為,研究罕見疾病雖然是孤單的路但不會永遠是孤獨者,因為你正在做的事大家都看在眼裡,最後會反饋回來,當你幫一名跑遍全台灣或跨國的患者確立診斷,會發現所有的努力都得到回報,也獲得滿滿的成就感。「罕見疾病在社會上的存在是偉大的,患者沒有犯法做壞事,生病只是機率的問題,只是今天不是發生在你身上,而是發生在別人身上,基因缺陷造成的疾病,幫助人類找到基因有可能的變異點,幫助人類進化的一小步,大家應該一起幫忙他們。」蔡輔仁衷心期盼大家能多了解罕見疾病。
-
2024-11-29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權促會/陳柏同:照顧罕病是基本的人權
立法院厚生會於今(28)日成立罕見疾病權益促進委員會,立法院厚生會執行長陳柏同指出,目前等待納入健保給付的罕藥共有20種,其中有12類疾病患者更是在等待唯一的用藥。罕見疾病患者與家庭等待藥物的艱辛、生活照顧的不易。盼將從罕病種類的認定、藥物給付的範圍、藥物給付的速度,關懷病友的權利,並與國際並駕齊驅。立法院厚生會是立法院歷史最悠久,參與立委人數最多,並且以民生議題為問政核心的跨黨派問政次團。1990年由秀傳體系黃明和總裁創立,賴清德總統、盧秀燕市長、蔣萬安市長等在立法委員任內也都擔任過厚生會會長。成立罕病權促會 定期、有系統關心罕病陳柏同指出,1995年開辦全民健康保險,2000 年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三讀立法,一路走來,逐步為罕見疾病患者與家庭撐起照顧的大傘。然而在2012年二代健保上路後,罕見疾病新藥收載數量明顯減少、給付時程卻拉長。在厚生會下成立罕見疾病權益促進委員會,將定期且有系統的關心罕病權益。 罕病病友雖然人數不多,但基於人權的立場上社會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注與協助。 厚生會希望能促進對話,集思廣益,讓罕病病友的權益在台灣也能與世界上其他國家並駕齊驅。陳柏同指出,罕見疾病發生是基因異常的結果,也是人類演化必然會發生在少數人身上的病變。 每一個國家都會有少部分的人需要承擔人類演化過程的不完美。 也因此多數國家把照顧罕見疾病當作基本人權的議題在面對。厚生會推動法案倡議 提升國人生活品質厚生會曾經協助推動很多法案的提案與倡議,全民健康保險法,厚生會版本比行政院版本更早提出,因而加速了立法的時程。近年來很多重要的議題如廣設AED、民眾急救賦能訓練、吞嚥賦能鼻胃管移除、失智症倡議、癌症新藥基金設立、擴大癌症篩檢等等,厚生會結集產、官、學及相關利害關係人共同商議如何使政策更完善,讓更多的民眾可以因為好的政策而得到更好的生活品質。此外立法院厚生會每年舉辦醫療奉獻獎,鼓勵恪守在醫療資源相對不足的地區奉獻的醫事人員。這個獎項不只在醫界,一般社會大眾也給予高度的肯定,因為這個獎項彰顯了醫療最崇高的精神就是不求名利的奉獻與服務。
-
2024-11-29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權促會/楊銘欽:專款應依實際編列,並落實執行率
罕見疾病病患過去面臨無藥可治,如今卻因治療藥物無法納入健保,導致治療藥物「看得到、用不到」的困境,今年更發生醫界要求將罕藥專款歸零的爭議。為了提高藥物可近性與社會安全網的周全,立法院厚生會召集13位各領域專家,成立罕見疾病權益促進委員會,擔任委員的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兼任教授楊銘欽表示,罕藥專款的預算與總額協商成長率應脫鉤,依實際所需編列預算,執行面應加速罕藥給付,落實專款執行率。罕藥專款納入健保後,2017年罕藥專款成長率達16.79%,2022年剩4.63%,且預算成長原因多是原有病患人數存活所需,新治療幾乎難以納入健保,讓苦候治療的病家備感煎熬。罕見疾病基金會指出,自2017年至2024年,累積未給付的新藥達21種、涵蓋27種罕病,共5,982名病患在等待新藥救命,其中尚有12種、1,427名罕病病患,完全沒有任何治療方法。罕藥專款仍成長 未用鑿可能有「這2原因」楊銘欽說,每年健保總額成長率約3%到5%,但罕藥專款仍有成長,可見健保依舊關照罕病患者。但他也強調,健保應考量罕病的特殊性,專款額度的編列與總額其他四個部門協商成長率的方式脫勾,改依據自然成長率、新認列的罕病種類、新診斷的病友、前瞻式新藥及新給付範圍預算推估登錄作業及平台(HS)所登錄欲申請給付的新藥資訊等,估算出合適的專款額度,不僅能照顧到有需要的罕病患者,亦避免罕病再成眾矢之的;且政府應讓專款穩定成長,確保能照顧到既有及新增的病友。對於往年的罕藥專款,編列了卻沒有完全執行,並將餘款流回健保安全準備金。罕病基金會指出,自2017年至今,餘款已高達42.217億。有專家私下認為,「健保署在吃罕病患豆腐。」對此,楊銘欽分析,可能係醫界有延遲申報健保的情形,若11月用罄專款,就難以支付12月的支出,或原先決定專款12月用於某位罕病患,但該病患不幸過世,都有可能導致執行率未及百分百,並進一步影響未來年度專款預算編列。至於未執行完畢的罕藥專款,是否不回流安全準備金,留用到下一年,涉及法規修訂,楊銘欽說,「法規是人訂的,有需要可以修。」加快健保審查、納暫時性支付 增藥物可近性為了讓已取得藥證,卻未納入健保的新藥獲得給付,楊銘欽說,應再加快健保審查速度,其中健保與專科醫學會應盡快就適應症取得共識,讓病友及早用藥;否則依目前現況,罕藥從獲得藥物許可證至納入給付,平均須等待30個月,比一般藥物更久,「對病友及其家庭都是種折磨。」此外,針對未完成三期人體臨床試驗,或對健保財務衝擊太大,且療效尚不明確的罕病新藥,罕病基金會曾倡議設立「罕病創新治療多元基金」,暫時給付一至三年,期間廠商收集實際治療數據、病友用藥經驗,作為後續常規健保給付的參考。楊銘欽指出,多元基金未完備前,新罕藥或可先納入暫時性支付,多元基金到位後,政府須考量療效與安全性給予給付,如果確定納保,則準備相應的預算;但如果未來出現療效更好、副作用更小、更具成本效果的新藥,可考慮讓舊藥退場,讓有限的專款能照顧更多的病友。
-
2024-11-29 醫聲.罕見疾病
厚生會成立「罕病委員會」 健保署:審查中罕藥明年全給付
衛福部健保會討論明年度健保預算時,醫界提出要將健保罕藥專款歸零,病友陷入恐慌。為解罕病患者困境,立法院厚生會今天成立「罕見疾病權益促進委員會」,多名立委呼籲政府提高罕藥經費挹注。健保署長石崇良說,行政院已編列20億預算,預計明年可將等待納保罕藥全數納入健保。厚生會罕病委員會召集委員王正旭說,自己出身醫界,長年照顧癌症病人,發現癌症病人與罕病病友同樣面臨治療帶來的「財務毒性」,即新藥價格太高,無法納入健保,影響病友權益。而罕病篩檢進步,找出病人的同時,政府應提升病人用藥權益,集社會之力幫助病友與家庭,才能落實賴清德總統所說,讓弱勢在社會自在生活的文明社會指標。「天選之人一詞用在罕病病友身上,不是幸運而是辛苦承擔。」厚生會副會長蘇巧慧說,政府應從罕藥經費、審查速度雙方面改善病友權益。罕見疾病人數少,藥物費用高,健保署議價空間也較少,為落實治療平權,政府增加經費挹注,幫助病友用藥,並縮短藥物從罕藥認定到納入健保的時程。健保署長石崇良說,在通過罕病認定的246個疾病中,共有罕病藥物110個,健保已給付84個,尚未納入健保的26藥物中,10個審查中,其中一個已通過審查,明年1月1日起生效給付,有9個藥物廠商未申請給付,另一個藥物未獲健保共擬會通過,還有5個藥物因廠商撤案,不申請健保給付。石崇良表示,去年罕藥專款執行率99%,今年執行率預計超過100%,甚至必須用明年藥價填補缺口,行政院已撥款公務預算20億元,若立法院通過,明年將挹注健保罕藥專款,該筆預算可讓剩下審查中的九種罕藥,在明底前納保。至於藥物審查速度,石崇良表示,去年各罕藥從申請至通過的時間,平均為18.5個月,今年為11.6個月,健保署已成立健康政策與醫療科技評估中心(CHPTA),預計明年會再加快審查速度,在10個月內完成審查。不過,罕病基金會對健保署說法提出質疑,罕病執行長陳冠如說,罕病藥的健保給付率,在一代健保為86.79%,二代健保為61%,藥物等待時間若從罕藥認定至健保給付計算,一代健保5.2個月,二代健保30個月,可見在藥物給付時效上,仍有縮短的空間。陳冠如表示,2017年至2023年罕病新藥面臨給付停滯期,未執行預算達41億元,去年起健保雖恢復給付罕病新藥,但總額協商時竟傳出醫界要將罕藥專款歸零,對病友而言非常挫折,讓目前使用健保給付罕藥的8458位病友陷入恐慌,還在等待救命藥納保的6007位病友,也憂心永遠等不到藥物。為提升罕藥可近性,罕見疾病基金會提出,應全面檢討罕藥給付流程中各項障礙,與未符合倫理的行政流程與作業辦法,優化醫療科技評估流程,並建立「罕病次委員會」取代共擬會前的專家諮詢會議,同時應擴大病人實質參與,搜集病人意見,並將用藥證據納入藥物價值討論。
-
2024-11-28 醫聲.罕見疾病
高雪氏症/病患奮發考上公職,罕病基金會:罕藥專款彰顯生命價值
蕭仁豪是國內第一位獲得健保給付治療藥物的高雪氏症患者。雖然治療挽救了他的生命,但由於藥物取得困難及治療延誤,他最終失去了脾臟。相較之下,朱啓仁的孩子因新生兒篩檢及早確診高雪氏症,及時接受治療,得以過著與常人無異的生活。鍾家宏同樣罹患高雪氏症。當年藥物核准進口後,他與其他病友共同接受治療,但已在八歲時切除脾臟,導致免疫力低下,經常發燒。此外,因高雪氏症導致骨質疏鬆,他一旦跌倒就可能骨折,長期將醫院視為第二個家。疾病影響了鍾家宏的求學過程,他讀書斷斷續續,童年更缺少奔跑嬉戲的快樂時光。隨著酵素替代療法的引入,他的病情逐漸穩定,但後來腎臟病又找上他,讓他飽受打擊。儘管如此,他憑著強大的意志力通過公職考試,從一度認為自己「沒用」的人,成為擁有穩定工作、能孝敬父母的模範。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指出,截至 113 年 8 月,台灣已公告的 245 種罕見疾病中,僅有 110 種治療罕病的公告藥物,其中僅 76 種納入健保給付,可用於治療 40 種罕病。她強調,藥物對罕病患者而言至關重要,除了改善生活品質和減輕家庭照護負擔,也能降低整體社會成本,對疾病防治具有長遠的意義。然而,罕藥的健保給付問題受到挑戰。陳莉茵表示,罕藥因市場規模小、開發成本高,其高昂的治療費用遠超出一般家庭的負擔能力,若無健保支持,罕病家庭的經濟與生活將陷入嚴峻挑戰;罕藥專款不僅是罕病患者的生命線,也是健保制度落實社會互助精神的關鍵,體現立法理念,並彰顯生命的尊嚴與價值,確保每位患者的基本醫療人權。「罕病患者與家屬需要付出多少勇氣,流下多少眼淚甚至血水,才能走到今天?」陳莉茵說,「還要用多少辛苦,才能證明自己值得健保給付這些藥物呢?」
-
2024-11-28 醫聲.罕見疾病
高雪氏症/罕病兒及時健保用藥可正常生活,父成立病團奔走為病友發聲
罕見疾病由於發病率極低,被稱為「孤兒病」,發生率通常低於萬分之一,高雪氏症是台灣首個可使用公費給付治療的罕見疾病。今年四月,台灣高雪氏症病友協會正式成立,已有約20位病友加入。協會理事長朱啓仁呼籲,透過早期治療,病友的生命可以得到保障,生活品質幾乎與常人無異,他們擺脫了肝脾臟腫大、智能受損、骨骼異常,最終致死的命運。朱啓仁的孩子是這世代中較幸運的高雪氏症患者。他說,兒子是首位經由新生兒篩檢被確診為高雪氏症。當時,他內心充滿無助與焦慮,但幸運的是,醫療團隊迅速介入並開始治療,使孩子的病情得以控制。他感激地表示:「治療效果還不錯,只要定期施打針劑,病情便能得到控制,生活幾乎和正常人無異。」高雪氏症是因體內葡萄糖腦苷脂酶失去活性,導致醣脂類大分子無法正常代謝,逐漸囤積在骨髓和神經系統,讓患者出現食慾不振、腹部膨脹、肝脾腫大等症狀,甚至影響運動協調、四肢纖細無力,骨骼變形,容易骨折。朱啓仁回憶,早年因對罕病了解不足,昂貴的藥物難以取得,病患因脾臟腫大無法正常飲食、排便,隨時有脾臟破裂致命的風險。有些患者甚至因大分子物質累積於腦部而發展出智能障礙。當時唯一能做的,就是先切除脾臟來保命。隨著高雪氏症納入健保給付,病友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如今,他們不僅活了下來,還能在各個領域中發展並回饋社會。曾被認為無法逃脫的命運,出現了逆轉的可能。朱啓仁激動地說:「我們想活下去,想和正常人一樣過生活。」健保給付對病友來說至關重要。朱啓仁呼籲:「希望政府能持續支持罕病族群,讓孩子們可以獲得健保給付,擁有正常的生活。」目前,病友需每兩週前往醫院進行點滴治療,對成長中的孩子來說是一項負擔,尤其對居住於離島或偏遠地區的病友,治療的便利性成為一大挑戰。朱啓仁期盼道:「住在金門的病友每兩週需奔赴台北治療,非常不方便。」他希望未來能推出居家治療方案,讓病友可以在家接受治療,減少往返奔波,讓孩子們的生活更加自在與正常。
-
2024-11-28 醫聲.罕見疾病
高雪氏症/10萬分之一發生率,罕病患易有肝脾腫大、骨髓症狀
20幾年前支撐罕病家庭的「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及「罕病基金會」,在各界的支持下成立。尤其是全台灣第一個獲得罕藥給付的「高雪氏症」是這一切的重要推手,1998年當年才13歲的病童蕭仁豪,因無藥可醫在各界的奔走之下,才得以在短短一個月就讓酵素替代療法獲得健保給付。蕭仁豪主治醫師、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罕病基金會董事長蔡輔仁談及,高雪氏症是一種隱性遺傳疾病,其發生率約10萬分之一,全台灣約有30位患者,國人對此病也不太認識,但它是罕病發展史上重要的萌芽點,在台灣有其特別存在的意義,它促成了罕病立法、罕藥給付及基金會成立。蔡輔仁指出,20多年前有一群關心罕見疾病的家屬與學者專家,討論著是否成立基金會爭取罕病的權益,並希望籌錢幫助病童,因此,當高雪症治療的酵素藥物獲得健保給付後,快速凝聚了社會共識,罕見疾病基金會於是成立,隔年2000年台灣通過「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成為全球第五個立法保障罕病用用藥和生存權的國家。有了蕭仁豪的指標個案後,不只高雪氏症的治療步上軌道,其他2百多種罕病的1萬6千名病童都因法立法通過而受惠。蔡輔仁表示,高雪氏症分三型,蕭仁豪是屬於第一型,不會侵犯到神經又有藥物可以治療,由於治療效果很好,患者幾乎都沒有肝脾腫大貧血及骨頭變形的問題,孩子正常上課及工作都沒有問題。至於第二型及第三型屬於沒有藥物治療的中樞神經病變型,治療上相對棘手,蔡輔仁也提及,由於台灣病人有較嚴重基因缺陷,第一型的患者會往第二型發展,且無法預防也不確定何時發生,自己有一名10歲的第一型個案,就出現抽筋等神經症狀,因此,研究團隊也針對台灣特有的基因變異點,希望可以找出治療藥物,這也是建立台灣罕病基因資庫的重要性,發展自己本土的研究計畫。不過,這5年並沒有高雪氏症的確診個案,蔡輔仁解釋這不是診斷的問題,這個世代診斷及檢查已無障礙,沒有個案原因在於高雪氏症的發生率10萬分之一,比一般罕病定義的萬分之一還低,他們曾經與小兒科及血液科合作,針對有肝脾腫大及骨髓症狀者的兒童進行篩檢,希望找出潛藏個案,但就是沒有發現新個案。雖是如此,蔡輔仁仍希望父母能自費做新生兒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以避免孩子出現症狀後,醫師對罕病又不太了解的情形下,會延誤確診時間。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藥物研發越來越多,但罕病人數少、診斷難,臨床試驗執行和數據蒐集難度高,使得罕藥研發成本相對高,尤其是極低發生率的罕病。蔡輔仁一則以喜一則以憂,「藥物愈來愈多,但費用昂貴,面臨的挑戰就是健保給付,我們希望所有病童都可以接受治療,但健保資源有限,如何進行合理分配須共同面對討論。」高雪氏症簡介:高雪氏症是一種溶小體神經脂質儲積症,是體內調控葡萄糖苷脂酶的基因發生突變,導致葡萄糖苷脂無法代謝掉,累積在巨噬細胞的溶小體內,由於醣脂質的累積讓巨噬細胞變大,像被揉皺的紙,因而稱高雪氏細胞,這些細胞會累積在肝臟、脾臟、骨骼、骨髓、大腦、淋巴結等器官組織,因而病人常發生貧血及骨頭壞死,造成骨骼危機(bone crisis)。
-
2024-11-28 醫聲.罕見疾病
高雪氏症/他用傳真機與國外學者溝通,救高雪氏症孩也開啟罕病奮鬥史
「當年沒有email,原本想用寄信的方式與國外醫師連絡,但實際緩不濟急,最後就用傳真機一來一回,才說服國外醫療團隊信任,讓治療高雪氏症的特殊酵素藥物得以來台。」協助台灣第一個接受有效治療罕病個案蕭仁豪引進藥物的馬偕醫院罕見疾病中心主任林炫沛談起過往,仍覺得不可思議。5孩中2人莫名離世 揭家族遺傳秘史蕭家有五個孩子,在蕭仁豪發病前,二哥及三姐就因高雪氏症在幼年時離世,當老么蕭仁豪2歲時開始出現食欲差、肚子愈來愈大,這與兄姐的狀況實在太像,蕭媽媽愈加心急,心裡也有不好的念頭。由於高雪氏症(Gaucher’s disesase)是一種罕見的隱性傳疾病,由沒症狀的健康隱性帶因雙親遺傳,孩子有四分之一的機會是陽性患者。而蕭家的五個孩子,有兩位是健康的孩子,由於它是一種溶小體神經脂質儲積症,導致醣脂類大分子無法代謝,囤積在患者的骨髓細胞及神經系統。但初期幾乎沒有症狀,但隨著孩子長大後會出現食慾減退、肚子膨脹、肝脾腫大,由於造血的肝臟及脾臟失去功能,開始出現貧血、不自主流血,也因營養消耗太快,孩子都長得瘦瘦小小,加上骨頭易脆、變型,連走路都有困難。這些症狀都陸續出現在蕭仁豪及兄姐身上,由於當年醫界對高雪氏症仍一知半解的情形下,只能靠臨床症狀及病理切片佐證,兄姐更因貧血嚴重得不斷的輸血,但進去的血液永遠止不住流血的情形,兩位孩子離去前的身影,讓蕭媽媽得拼了命為老么蕭仁豪續命。林炫沛指出,當年蕭仁豪出現疑似症狀時,大家認為大概九成是遺傳性高雪氏症,為了讓孩子可以續命,想盡各種方法只能採取脾臟切除,勉強的讓孩子活著,到了13年歲左右,醫學終於有了進展。付不起國外高昂罕藥 2母1醫齊力奔走救罕病患民國83年蕭媽媽得知國外已有藥物可以治療高雪氏症,但台灣並沒有進口,即使可以治療,一個月花60萬也非一個家庭可以承擔,為了治療之事媽媽傷透腦筋。此時,國內也發生革命般的起義,現為罕見基金會創會人的陳莉茵,當年因兒子也罹患罕見疾病,正與一群家長及醫界籌組基金會,林炫沛也以專家參與其中。星星之火足以燎原,這消息也被蕭仁豪兩位健康的手足看見,並轉而告知媽媽,蕭媽媽立刻與陳莉茵連繫上,願意站上第一線發聲,一切就箭在弦上,等待弓箭一拉就能往前跑。民國1998年10月是關鍵的一役,兩位傷心的媽媽聚首,為了13歲的蕭仁豪想方設法,林炫沛就扮演與國際醫界溝通的角色,為病人大聲疾呼。他指出,「當時籌備委員會如火如荼的與政府溝通,與外界說明,陳姐也希望可以有更多的罕病家屬可以一起站出來,但不少家屬礙於外界眼光不敢獻身,但蕭媽媽為了救孩子一命,非常勇敢的出席記者會,呼籲政府要救救罕病兒。」林炫沛也打開與國外醫療團隊的大門,「當年治療高雪氏症的酵素藥物已在歐洲及美國開始治療,但為了讓該藥以進口,也找上國外的醫療團隊,但光溝通是沒有用的,以悲情為訴求也不可能講得通,國外是要科學的證據,證明蕭仁豪就是高雪氏症患者。」為了與國外團隊持續溝通,林炫沛笑說,在那沒有電子郵件的年代,寄信太慢最後想到利用傳真機溝通,「當時,我真的傳真機重度使用者啊~」除了提供家族史的資料,剛好基因醫學也開始起步,能用基因檢測的方式證實蕭仁豪就是高雪氏症第一型的患者。傳真信件的來回終於得到回報,高雪氏症藥物終於引進台灣,也成為國內第一個納入健保給付的藥物,而蕭媽媽的破斧沉舟,也讓社會及政府快速凝聚共識,成為罕病基金會成立的契機之一,更為2000年的「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揭開序幕,成為全球第五個立法保障罕病用藥和生存權的國家,也是第一個將防治與藥物概念結合入法。罕病診治大幅進展 醫:高雪氏症納新生兒篩檢仍很重要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罕病的診斷及治療已大幅進展,但高雪氏症近5年來卻沒有一名陽性個案,林炫沛解釋,這顯示高雪氏症的發生並不平均,加上目前可以產前篩檢,有可能篩檢出陽性時就終止孕娠,但實際上,高雪氏症的治療效果非常好,我們也可以經由自費的新生兒篩檢在孩子還沒症狀前發現陽性患者,及早治療過著健康人般的生活,而不是等孩子有症狀再接受治療。雖然有些專家認為高雪氏症發生機會低,是否可以不須再篩檢,但是林炫沛認為,現在技術可以一次可以檢測七至八項的罕見疾病,高雪氏症納入其中是很重要的事,因為,任何生命都是值得挽救的。目前仍在罕見疾病的研究路上拼搏的林炫沛,將一生心血投注其中,目前正在研究極端罕見的個案,「我有個案是全球不到一百例的罕病,這麼稀少,更須要投入研究的心力,我不希望研究是束之高閣沒有落地,但要真正落實在治療端的研究,是最難達成的,希望政府可以有更獎勵的機制,支持有熱情的研究團隊,畢竟每條生命都是珍貴的!」MAT-TW-2401585-1.0-11/2024
-
2024-11-28 醫聲.罕見疾病
高雪氏症/他幼時飽受罕病苦,幸得健保藥重拾人生
在台灣,一名年近40歲的罕見病患蕭仁豪,回憶起童年時的痛苦,他表示,「每當冬天來臨,我幾乎無法承受寒冷,刺骨疼痛讓我無法翻身。」他自幼罹患高雪氏症,因脊椎疼痛無法坐立,甚至需要母親背著去上學。奇蹟的是,在社會催促下,國內火速在一個月通過健保給付。蕭仁豪是台灣第一個因凝聚社會、官方共識救起來的罕病孩子,成為第一個接受健保給付酵素療法的患者。蕭仁豪回憶起家庭的悲劇,他的二哥和三姐幼年時期均去世,當他5歲時開始出現肝脾腫大、骨骼異常等症狀,並經常因感冒引發關節劇烈疼痛,令母親備感驚恐 「噩夢般的宿命要重現了!」診斷與治療蕭仁豪的馬偕醫院罕見疾病中心主任林炫沛指出,當年高度懷疑蕭仁豪是罹患遺傳性高雪氏症,為了讓他可以續命,只能先切除腫大的脾臟。蕭仁豪撐到了13歲左右, 蕭媽媽得知國外已有高雪氏症治療藥物,但當時並沒有進口,且一個月60萬的花費也非一個家庭可承擔,明知可以治療卻不可得,這不可及的希望更叫人煎熬,所幸在各界協助下,最後獲得健保給付用藥。甫成立的台灣高雪氏症病友協會理事長朱啓仁強調,罕病的治療費用絕非一般家庭可以負擔的起,讓孩子們活了下來,接著是成長後體重增加,藥量也得跟著增加,更加重病家的經濟負擔。蕭仁豪主治醫師、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罕病基金會董事長蔡輔仁表示,儘管醫療科技有了進步,治療方案越來越多,但費用仍然高昂。他希望所有患者都能接受治療,並指出健保資源的有限性,必須進行合理的分配。蕭仁豪強調,罕見疾病患者已處於弱勢,若失去健保支持將使許多家庭難以承擔,甚至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呼籲健保署持續支持弱勢團體,減少家庭在醫藥費用上的負擔。MAT-TW-2401550-1.0-11/2024
-
2024-11-28 醫聲.罕見疾病
高雪氏症/罕藥貴市場小,以往無藥可治,變成無法取得
蕭仁豪是全台灣第一個獲得罕病藥物給付的高雪氏症病患,但是他太晚接受治療,需要切去腫大的脾臟來保住性命;同期接受治療並且切除脾臟的鍾家宏,也因免疫力低下、骨質疏鬆,頻繁往返醫院和家裡。數年後,台灣高雪氏症病友協會理事長朱啓仁的孩子則為幸運的一代,因早期診治,可以過著與常人一樣的生活。「冬天來臨時,我幾乎無法承受寒冷,骨頭疼痛得無法翻身。」現年40歲的蕭仁豪回憶,童年時期因肝脾腫大、骨骼異常和關節劇痛,生活充滿挑戰,甚至一度痛到無法呼吸或站立,得靠母親背著上學。靠酵素療法 罕病兒重生1994年,蕭仁豪的母親得知國外已有高雪氏症治療藥物,但藥物每月60萬元和台灣尚未進口的現實,讓她四處奔走,罕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找她召開記者會,迅速引起社會關注與愛心。在馬偕醫院罕見疾病中心主任林炫沛協助下,終於讓蕭仁豪成為全台第一位接受酵素療法的高雪氏症患者,得到活下來的機會。在各界努力下,2000年台灣通過「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成為全球第五個立法保障罕病患者用藥和生存權的國家。截至今年5月,全台有245種公告罕病,並有76種藥物獲得健保給付,涵蓋40種疾病,惠及超過1.6萬名病童。求學苦 憑毅力考上公職相較於蕭仁豪的重生,同樣切除脾臟的鍾家宏,因為後續腎臟病與病弱體質,求學過程充滿挑戰,但他仍憑毅力通過公職考試,成為穩定工作的孝順兒子。朱啓仁的孩子則因及時用藥,與常人無異。朱啓仁強調,治療藥物的成本會隨患者體重增加,而健保給付是家庭經濟負擔的重要支柱。罕病新藥 健保給付有限隨著罕見疾病治療藥物陸續問世,台灣罕病患者所面臨的挑戰,從「無藥可治」轉變為「無法取得」。由於罕病罹患率低、市場小,加上研發成本高,罕藥具有藥價昂貴的劣勢,在健保財務困難的情況下,新一代的罕藥、罕病新藥都難納入健保給付。陳莉茵指出,目前健保給付的範圍仍有限,患者家庭難承擔昂貴的治療費用。她強調,罕病用藥不僅能改善患者生活品質,還可減輕家庭和社會負擔,對疾病防治具有深遠影響。合理分配資源 守護生命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罕病基金會董事長蔡輔仁是蕭仁豪的主治醫師,他表示,以往連罕病診斷都困難,現今醫療科技進步,治療已露出曙光,「藥物愈來愈多,但費用昂貴,希望所有病童都可以接受治療,但健保資源有限,如何進行合理分配須共同面對討論。」罕病患者家庭的艱辛,並非外界所能輕易理解。「要多少淚水和努力,才能證明罕病病患值得健保支持?」陳莉茵呼籲,社會多關注,透過完善政策保障,讓罕病患者的生命不因高昂藥費而停滯。■醫學辭典:高雪氏症高雪氏症是一種溶小體神經脂質儲積症,體內調控葡萄糖苷脂酶的基因發生突變,導致葡萄糖苷脂無法代謝掉,累積在巨噬細胞的溶小體內,巨噬細胞逐漸變大,像被揉皺的紙,因而稱高雪氏細胞。高雪氏細胞會累積在肝臟、脾臟、骨骼、骨髓、大腦、淋巴結等器官組織,使病人常發生貧血及骨頭壞死,造成骨骼危機。
-
2024-11-27 醫聲.癌症防治
晚期肺癌/免疫藥物合併化療 找回病友生產力
11月是國際肺癌月,依據經濟學人的調查,台灣的肺癌發生率及死亡率都高於日韓,台大醫院癌醫中心院長楊志新指出,要落實總統宣示癌症死亡率減少三分之一,須趕快補足晚期肺癌治療缺口,以沒有基因突變的肺腺癌患者為例,目前NCCN Catagory1(證據等級高)建議一線治療為免疫藥物合併化療,未來不只有痊癒的機會,治療兩年的醫療費在可負擔範圍內,還能讓病人維持生產力,這就是治療的價值。立法院26日舉行「2024年台灣肺癌病友大調查發表記者會」,會議中多位肺癌權威醫師皆認為,今年10月健保署已針對有突變基因者的肺腺癌患者擴大第三代標靶藥物的給付,但仍有三至四成沒有基因突變的患者治療上最須補足,目前這群患者用藥情形,第一線治療仍停留在化療,若生物指標PD–L1表現量多於50,健保給付單用免疫藥物,不過,多個國際指引並未將PD–L1表現量高低視為治療準則,因此,專家們認為健保署應加緊放寬給付標準。台北醫學大學副校長李岡遠指出,無論是美國的NCCN Catagory1或是歐洲ESMO第一級的治療指引,都建議PD–L1低表現或沒表現都可使用免疫合併治療或免疫加抗血管新生抑制劑,其無病存活期比單用免疫藥物或傳統化療都能延長一倍無疾病存活期,這已在英澳日韓新加坡等國獲得給付。「肺癌已成全民公敵,很多患者都是年輕人,對家庭的衝擊很大,但現在治療情形也出現同癌不同病也不同命。」中國醫藥大學附醫重症醫學中心主任夏德椿指出,目前沒有基因突變的藥物健保給付只涵蓋國際治療指引的17%。楊志新認為,治療時病人都會問「可以痊癒嗎?」但免疫藥物就有這種機會,在疾病控制良好情形下仍保有工作力,這就是治療的價值,很多國家都已給付合併療法,台灣要趕快補足這方面缺口。台大醫院內科部副主任何肇基則為帶有罕見基因KARS G12c的肺癌患者發聲,他提及KARS是最早發現的驅動基因,多年來沒有好的治療方式,免疫藥物出現後帶來曙光,現今也有對應的標靶藥物,由於癌症屬性特別,因此,在進行健保給付討論須有特別考量。
-
2024-11-27 醫聲.癌症防治
晚期肺癌/逾6成病友未獲最佳治療 立委:應將所有藥物盡快納保
肺癌為癌症死因之首,依據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公布最新統計,六成三晚期肺癌病友曾經轉換治療方式,其中多數病人轉換治療的原因是第一時間未使用最適切治療;一名60多歲肺癌病友向立委劉建國陳情,自己自費使用免疫藥物,已快花光200萬退休金。劉建國認為,政府既然喊出2030要降低癌症死亡率,健保署就不應該再排藥物審查的優先順序,應將所有藥物盡快納保。台灣年輕病友協會與劉建國立委國會辦公室昨舉行「2024年台灣肺癌病友大調查發表」記者會,邀多肺癌專家及健保署共同討論晚期肺癌病人的治療權益。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指出,協會調查317位肺癌病友,晚期比率約七成二,41至60歲之間的壯年病友,人數更是超過五成,「肺癌不再只是老人問題」,而接受治療的病友中,八成都有接受腫瘤基因檢測,其中約八成找到基因突變,但許多人無相對應藥物可用。尋最佳治療 病友「神農嘗百草」劉桓睿說,晚期肺癌病友首次接受治療約六成六為標靶治療,其次是化療,不到一成接受免疫藥物治療;有六成三的病友在接受治療之後,持續接受其他治療方案,不少病患是要尋找更積極療法,這代表病友沒在第一時間獲得最適切的治療,在等待後線健保給付前,被迫「神農嘗百草」,先接受其他治療。在調查中,有高達九成病友不清楚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絡治療指引(NCCN Guidline),而即使需要自費,九成病友希望醫師能夠如實說明,但實際上僅有六成病友接收到自費資訊,且兩成病友即使獲知資訊,也因經濟狀況考量無法自費。報告也顯示財務毒性已是晚期肺癌病友重要副作用之一,劉桓睿指出,七成五晚期肺癌病友每月可負擔自費金額在5萬以下,且四成三的病友表示因病無法工作,更擔心家庭支出及教育費用被排擠。會中,劉建國也拿出患者自製的治療流程圖,裡頭藥物給付情形皆詳列。劉建國指出,患者已久病成良醫,不只發現台灣許多治療都沒納入健保,與國際治療指引相符的免疫加化學治療用於第一線肺癌,沒被納入健保的藥物都列在表格內。劉建國說,該名患者因不符健保給付條件,自費使用免疫藥物,至今200萬退休金已快用完,政府既喊出要降低癌症發生率與死亡率,健保署應將藥物盡快納保。健保署盤點資源 明年預算到位對此,健保署長石崇良說,目前持續盤點資源,且將NCCN國際治療指引中的Catagory1(證據等級高)及「Preferred treatment」(高度建議)選項進行優先順序考量,目前肺癌部分仍有8個藥物在審議中,同時參考英加澳等國際三大醫療評估中心,結合實證與給付的成本效益綜合評估,預估明年第一季預算到位,就會開始將藥物納入給付,肺癌免疫合併化療可望納保,且有望放寬讓病友不必檢測PD–L1,即可用藥。
-
2024-11-26 醫療.皮膚
乾癬一直變嚴重…吃B群、塗藥膏沒好轉?症狀、成因、新治療迷思一次看
「工作壓力讓我的乾癬又爆發,好怕未來合併關節炎或心血管出問題…」、「為什麼病灶上突然長出小膿疱,消不下去還愈來愈嚴重…」這些嚴峻的挑戰都是來自來自俗稱「牛皮癬」的乾癬病友,根據健保資料庫推估,臺灣每年約有8萬人因其就診。病人身體和頭皮上會遍佈紅斑或皮屑,嚴重時,不僅可能出現關節炎、指甲變形甚至心血管疾病等眾多共病問題,還可能合併乾癬紅皮症與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等嚴重型乾癬,不注意就會帶來感染致命風險。高雄長庚醫院皮膚部副主任林尚宏提醒,病友與乾癬共處的路上,除了須注意伴隨而來的共病,也要留意不同類型乾癬帶來的風險,更提醒切勿輕信仿間根治的方法。乾癬目前雖無法完全痊癒,但是及早治療大部分病人都能獲得良好控制,擁有正常的工作與生活。【本篇您將了解乾癬病有最想知道的問題,解方與建議一次看】:📍全家只有我有乾癬,為什麼?📍乾癬好像變嚴重,還多了其他症狀,擦藥吃藥都無法改善怎麼辦?📍很害怕發生關節炎、虹膜炎這些共病,能預防嗎?📍擦檸檬、吃黃蓮、進補增加免疫力,聽說可以根治是真的嗎?Q1:「全家只有我有乾癬,為什麼?」「疾病機轉最主要取決的仍是體質及家族史。」林尚宏表示,乾癬是一種皮膚發炎的慢性疾病,目前尚無法根治,需要長期追蹤、治療。面對許多乾癬病友詢問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罹病,林尚宏說明,有乾癬體質的人因惡化因子刺激,如外傷、感染、藥物或是壓力產生免疫失調等,都可能使得細胞激素過度活化,出現發炎反應進而發展為乾癬。乾癬通常分為四種類別:● 斑塊型乾癬:約80%的成人病友為此型表現,病灶類似板塊,會在皮膚上出現一塊一塊的紅斑,伴隨有銀白色鱗屑。● 滴狀乾癬:病灶以小於一點五公分的小點狀呈現,多因鏈球菌感染誘發。● 紅皮型乾癬:全身皮膚泛紅,大量脫屑,易有下肢浮腫、發燒或全身不適症狀及心臟、肝腎功能異常。●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多處皮膚會出現大片膿疱,造成全身性免疫系統如發燒、疲憊、甚至病灶感染導致致命風險等,屬治療時效性相當重要的皮膚重症,雖病人比率少,但推估仍有2~3%,且會與斑塊型乾癬合併出現。林尚宏也提醒,有家庭病史的民眾可多加留意,若出現症狀及早就醫,透過治療及時控制。Q2:「乾癬好像變嚴重,還多了其他症狀,擦藥膏吃藥都無法改善怎麼辦?」林尚宏表示,有7、8成的乾癬病人會出現頭皮屑變多,身上、手肘、膝蓋等處都出現紅疹,而腋下、鼠蹊部、股溝等容易摩擦的區域也會出現病灶,有些患者的指甲還會有甲床分離、指甲變形狀況。當症狀嚴重時,要當心發展成紅皮症乾癬,可能出現脫水或感染的併發症;若出現膿疱症狀時,則要留意有致命重症風險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找上門。📌【延伸閱讀】:沒有人認識的皮膚重症GPP詳細資訊大公開他也分享,上述四種乾癬類別當中,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屬較少見的嚴重型乾癬,與較常見的斑塊型乾癬的不同,GPP會造成多處皮膚出現大片膿疱,引起劇痛,也會出現體溫飆升、疲倦無後續後力等全身性症狀。若未及時緩解症狀還可能併發敗血症、呼吸衰竭等問題造成患者死亡。因此治療時效性相當重要。值得留意的是,針對GPP近年醫學界大有進展。過去多數GPP患者都是口服A酸治療,但除療效有限之外,也不適合懷孕的女性使用。但現今已發現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機轉與細胞激素「介白素IL-36」有關,目前也已研發出針對此細胞激素專一性的生物製劑,更能有效截斷路徑,達到更好療效,只要符合條件,在台灣健保也能使用。林尚宏補充,由於健保用藥規範需要檢測出相關的基因突變才得以用藥,呼籲乾癬病友有發現疑似全身性免疫系統、發燒等問題,就到皮膚專科來就診加以確認診斷,後續也可主動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要接受基因檢測,「若有GPP基因要在零感染或沒有壓力環境的環境避免誘發,確實有點困難,但是在有效的藥物出現後,趁早治療還是能有效控制。」【資訊補充站BOX】:為幫助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病人能及早回歸身活正軌,有更好的疾病控制。今年(2024) 7/1起,健保署已核准GPP新型生物製劑納入健保給付,期盼能有更好的疾病控制。完整健保給付規範全文,請見健保署網站Q3:「很害怕發生關節炎、虹膜炎這些共病,能預防嗎?」及早治療的重要性也是在於乾癬患者常會帶有不同的共病。林尚宏說,除了致命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外,乾癬最常見的共病還有:● 乾癬性關節炎:乾癬患者約有2到3成出現關節炎,其狀況會使得關節、軟骨等受到破壞,原本結構不可逆。以關節神經僵硬、手腳趾腫脹、足底筋膜炎等症狀表現。● 代謝症候群:乾癬易合併糖尿病、高血壓及高血脂,長期下來相關血管性疾病風險會較同年齡的民眾多出1到2倍風險。● 虹彩炎:乾癬也會引起眼睛病變,很多患者會先去看眼科,但建議要和皮膚科主治醫生討論,否則反覆發炎之下,也存有失明風險。林尚宏分享,回溯性的研究發現,透過穩定治療降低發炎反應,與減少乾癬病友發生上述共病有相關,不過尚缺乏前瞻性的研究。但他呼籲,目前健保體制下既有藥物已能協助好好控制乾癬,配合醫師治療、定期回診追蹤,仍是病友將低惡化及共病發生非常重要的關鍵。至於回診的頻率需要看嚴重程度,林尚宏說,若是輕微的乾癬可以擦藥緩解,大約一、二個月甚至半年回診;若較為嚴重的乾癬,依據不同的治療方式,如光照治療、口服用藥或生物製劑,則每週到三個月回診都有可能。無論何種治療方式,都建議與醫師討論規律的回診時間,以便追蹤控制。Q4:「擦檸檬、吃黃蓮、進補增加免疫力,聽說可以根治是真的嗎?」「坊間常出現有效根治等錯誤資訊,使得病患燃起希望。」林尚宏再三呼籲,切勿聽信未有醫學根據的草藥、偏方等,一定要尋求正規的治療,雖醫學臨床上乾癬還沒有辦法根治,但既有治療下仍能達到良好控制,林尚宏補充,乾癬病友均衡飲食相當重要,也不宜過度進補,並且遠離酒精和抽菸,如果接受中醫治療也應要尋求正統醫學,如此才能依照嚴重程度,轉介到適當的科別進一步治療。此外,他呼籲,病友的情緒問題也需要獲得重視,約有三到五成的病友會出現情緒低落、憂鬱等狀況,此時更要透過及時治療穩定病況,降低壓力使惡化疾病的可能,將疾病對工作、生活的影響都降到最低。【加入臉書社團】👉 GPP情報站[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慢病好日子創建專屬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的空間,是資訊站也是一個安全私密的討論區。📌提供GPP病友關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診斷,治療用藥及生活保養的完整資訊。📌最即時地分享新治療發展訊息,包含管理疾病、減少復發等趨勢時事。更希望病友面對身上的紅斑痕跡、脫皮,加上總是無預警復發的劇痛與高燒,還有再也不想回想的感染致命壓力時,不再感到孤單。📢GPP策展頁新上線📢GPP是什麼?我會遇見GPP嗎?遇見GPP會怎麼樣?我想對GPP病友說...👉最完整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大公開別忘了在網頁中的加油站留下一些分享或鼓勵的話!
-
2024-11-24 醫療.耳鼻喉
老公為何聽不到我講話?50歲後聽力明顯退化 高頻接收能力最先下降
近年愈來愈多研究指出,聽力損失與失智症有密切關係,聽損的人可能減少或拒絕社交,大腦也需要花更多時間處理認知運作,進而加速失智症的風險。很多人認為老了退化聽不見是正常現象,因而錯失矯正聽力的最佳時間。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探討國內的聽損人口數與年齡分布,並提醒正視聽力問題,減少相關併發症。每年約有13萬人因聽力損失就醫,其中因神經損傷造成的聽力損失約9至10萬人,是聽損最主要的原因,與退化有關。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不少人認為聽力漸差是自然老化現象,不需要就醫,其實聽力減損是可以透過治療與輔具等改善。超高齡社會來臨,聽力改善對於維持正常社交功能、生活品質更顯重要。受疫情影響,近年聽損就醫人數較少。近年聽損就醫人數,110年11.5萬人、111年12.3萬人、112年13.7萬人,男女就醫比例相近,多好發於中老年人。石崇良表示,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近幾年聽損就醫人數較少,從統計看起來112年人數成長,但與疫情前相比,就醫人數相近,並未出現攀升現象。聽力、視力衰退常被認為是正常老化,有人可能不會因此就醫,石崇良表示,健保就醫數據恐難以反映真實聽損人數,有些長輩就算耳背嚴重,但覺得自己老了自然不會「耳聰目明」,因此不願意就醫。他提醒,聽力損失的原因很多,不只有老化,也有因聲波傳導受阻造成的傳導性聽損、因內耳神經損傷導致的感音性聽損,還有混合性聽損、突發性聽損等,建議找出原因,對症治療。突發性耳聾多可逆,及早就醫很重要。石崇良表示,自己在臨床服務時,與患者的關係大多不錯,但有次跟一位患者打招呼後,對方卻沒反應。後來才知道對方因打抗生素造成腎毒性跟耳毒性,導致「突發性耳聾」,這是抗生素藥物的副作用,隨著症狀改善而停藥,聽力就逐漸好轉。聽力受損並非都是正常老化,有可能受到藥物、病毒影響,民眾不要諱疾忌醫。我國即將邁向超高齡社會,健康台灣的目標就是建立良好的國民生活習慣。石崇良說,適當營養、運動、減少有害物質、壓力管理、睡眠品質、正向社會關係等都是重要條件;長者維持社交活動不只是正向社會關係,更是維持健康重要一環,因此,聽力照顧不可忽視。聽力影響學習,去年放寬兒童人工電子耳給付標準。健保署於106年7月1日起,給付18歲以下嚴重聽損兒童的一耳人工電子耳,石崇良指出,聽力在學習階段相對重要,給付電子耳讓聽損兒童可聽見,正常回歸學校就讀。當時推估每年嘉惠277位兒童,平均年挹注1億6,540萬元。健保署於112年7月1日起,放寬未滿18歲兒童植入人工電子耳的第二耳給付。電子耳單耳要價57至58萬元,石崇良說,健保給付以前,若自費使用單邊電子耳,後來同一邊耳朵需要更換,也可以再次獲得健保給付,一人終身可獲兩組給付。近期接到耳鼻喉科醫學會建議,將研擬放寬人工電子耳手術給付,針對放寬3歲至18歲兒童聽損程度,也希望增加單耳全聾者納入健保給付條件;等待醫學會補件後將,將送至專家會議討論。健保快易通APP,分階段進行無障礙友善使用。根據衛福部社家署統計,聽覺障礙者約13萬人。112年起健保署跟五大身障團體,包含聽障、視障、肢障等啟動溝通討論,希望聽取意見改善,把健保署的「健保快易通APP」打造成更無障礙友善的使用。第一階段針對視覺部分改善,例如字體顏色設計、語音朗讀等。下一階段改善規畫即是針對聽障團體的主要訴求「電話掛號」,目前正在研擬如何透過健保快易通APP,串接到各醫療院所的掛號平台,目前程式開發已經完成,屬於驗證階段,預計明年上路。人工電子耳手術健保給付標準成人(18歲以上).學語後失聰且兩耳聽力損失呈≧70dB HL( 0.5、1、2、4KHz).助聽後開放式語言測試得分
-
2024-11-23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馬偕兒童醫院院長陳銘仁 真誠照護小病患 常保赤子心
馬偕兒童醫院院長陳銘仁,從小背負父親期待,希望在社會上可以幫助別人,又可以有穩定收入,因此開啟從醫之路。在當實習醫師時,因為必須接受內、外、婦、兒科完整訓練,一步步了解自己喜好的醫學領域,且考量自己身材劣勢,並受到當時老師、馬偕兒童醫院名譽顧問醫師黃富源影響,不厭其煩教導下,他決定專精於兒科。重醫病溝通 常蹲著聽診「真誠」、「誠信」、「溝通」是陳銘仁行醫最重要的三個準則。「不要以為病人什麼都不懂,言談之間如果不尊重,病人都可以感受得到。」他說,很多醫療糾紛的起因,經常是來自於病人埋怨,「你沒有跟我說,我怎麼知道」,因此溝通清楚不只保護病人,也是保護自己。兒童心臟科醫師的陳銘仁強調,跟小朋友溝通更要注意,「不要以大人的姿態去跟小病患溝通」,他會逗小朋友笑,也會蹲下來跟小朋友講話,需要聽診時會蹲下來,而不是以大人的視角對話。「有的人會說我『為老不尊』,其實我是有『赤子之心』。」陳銘仁說,心臟科看診要仔細聽是否有心臟雜音,但周遭的聲音很容易干擾,他會閉上眼睛聽診降低外界影響,有次竟然還聽到小朋友說,「媽媽!醫師睡著了!」跟小朋友互動很有趣,他們沒有什麼心機。「兒科醫師就是靠一雙手、一個聽診器,還有一顆心看診。」陳銘仁表示,兒科是人力密集產業,不像其他科別有超音波、心導管等重裝備、重武器,因此在論量計酬的健保給付下,不再受到青睞。憶偏鄉服務 都得自己來陳銘仁說,他剛當醫師那年,兒科醫師招考6人,卻有超過百人報考的榮景已不再,現在則是出現史無前例的兒科招不滿狀況。兒童的醫材跟成人不同,時常缺貨,健保不給付,或是廠商不願意製造,建議政府應適度開放自費醫療,讓經濟許可又願意付費的民眾有更多元的醫材選擇。「台灣醫療資源分布不均,我早期在偏鄉服務時相當有感。」陳銘仁說,他在宜蘭、雲林、台東等地待過,「在偏鄉行醫比較有成就感,大家都要靠你,但樣樣都得自己來。」他曾請纓去蘭嶼服務,雖然只待了一個月,但當時接觸過的每個患者到現在仍印象深刻。當時蘭嶼電力設備不完善,晚上得點蠟燭,電話線路也沒建好,陳銘仁的工作跟生活起居都在衛生局,現在回想,仍歷歷在目。曾有一天晚上民眾敲門,請他到部落幫罹患肺炎的媽媽看病;也曾在半夜幫從床上鋪摔下來的學生治療骨折;甚至忘記打麻醉就電燒菜花等。現在擔任院長的他,也鼓勵學生趁年輕多出去走走,不只累積經驗,也可獲得一生難忘的回憶。愛旅行爬山 想試超慢跑醫院生活之外,陳銘仁喜歡旅行,不只會泳渡日月潭、攀爬玉山東峰,更熱衷自助旅行,曾走訪埃及,並在歐洲旅遊一個月。為了健康,疫情前他每天晨泳,疫情後改為每天走跑步機、騎飛輪,接任院長後,雖然工作更繁忙,但他打算嘗試「超慢跑」運動,維持運動量。陳銘仁專長:一般兒童內科、呼吸道疾病、兒童及成人期先天性心臟疾病、胎兒先天性心臟疾病諮詢、兒童後天性心臟疾病、先天性心臟疾病心導管介入性治療現職:馬偕兒童醫院院長、中華民國醫用超音波學會名譽理事長、台灣兒科醫學會副理事長、台灣兒童心臟學會副理事長、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董事兼副執行長、兒童心臟科資深主治醫師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經歷:馬偕兒童醫院副院長、馬偕醫院小兒心臟科主任、馬偕醫院小兒科部主任、馬偕兒童醫院兒童醫務部主任、馬偕醫學院醫學系兒科系主任給病人的一句話:「永不放棄」,保持積極心態,相信醫療團隊。
-
2024-11-22 癌症.肺癌
【晚期肺癌最愛問】先別查活多久、怎麼辦?治療前必看QA
「聽說晚期肺癌最近有健保給付藥物調整,我可以用嗎?」「天啊!我的人生是不是要沒了?」「吃標靶藥物也會像化療有副作用不舒服嗎?」臨床上初確診晚期肺癌病友,難免還是很難對抗罹癌的恐慌與焦慮,這些焦慮多半來自於網路鋪天蓋地的資訊及未知的存活期。近年來肺癌藥物持續進展,病友的治療選擇越趨多元,晚期肺癌存活超過5年、10年的患者大有人在。【如果你/妳還是很擔心害怕】治療前先看一次以下QA,一起增加信心吧!📍停:停下腳步建立信心📍看:看懂關鍵詞好上手📍聽:聽懂學長姐怎麼面對治療選擇和副作用確診晚期肺癌你要先【停】停下腳步建立信心Q1.確診晚期肺癌,還能活多久?整體平均存活期是什麼意思?患者剛確診晚癌肺癌時,大多會出現震驚、否認的情緒反應,但亞東醫院肺癌專案研究護理師洪瑞綺表示,患者與家庭最大的擔心來自於未知,可透過病友分享、了解相關疾病知識,讓他們盡量掌握未來可能的走向,將大幅降低恐懼感。針對患者最常關心活多久的問題,亞東醫院胸腔內科專任主治醫師暨癌症中心肺癌團隊召集人張晟瑜表示,存活期是直接分析比較病人存活時間長短,存活率則為觀察比較病人經過一段時間存活的比率,是最普遍、直接評估治療效果的方式。過去晚期肺癌五年存活率約10至20%,也就是10位患者中,約1、2位患者能存活超過5年,但不同種類、分期、身體狀況等,存活率也不同,現在初確診患者確診後,配合醫療團隊的努力接續治療,存活期超過5年已經不是罕見。Q2.開始治療後,是不是會嚴重影響我的生活?我能繼續工作嗎,家庭生活怎麼辦?雖然罹癌勢必影響既有的生活與工作,尤其前半年治療頻率密集,時間可能多花在往返於醫院及家裡,但洪瑞綺說,其實患者也先不必太過擔心,若身體狀況允許,盡量讓生活維持原狀、貼近過往,像是繼續可行的工作維持謀生能力,運動強身健體,社交抒發壓力,避免人生失序,經濟出現問題,連帶影響心情與病情,並非開始治療後,整體生活一定會受到影響。※延伸閱讀:年輕患者工作壓力大!標靶藥物接續治療 助跨過五年存活期Q3.治療費用是不是很貴?健保都有給付嗎?許多患者確診後,除了關心治療成效外,也憂慮對經濟造成的負擔,幸好目前許多常見突變基因的肺癌藥物已有健保給付,如EGFR,ALK,ROS-1與陸續納入健保的罕見突變基因藥物,帶給患者更多的希望。而患者亦須重新盤點所有財產狀況,包含醫療保險等,洪瑞綺表示,患者可向保險業者了解原有的保險所能提供的幫助,假設支持不足,亦不必灰心喪志,「不論有錢或沒錢,都有相應的作法。」患者千萬勿因經濟放棄治療,多與醫療團隊討論下一步計畫。確診晚期肺癌你要【看】看懂關鍵詞好上手Q4.基因檢測是什麼?為什麼要做基因檢測?隨著癌症研究進展,肺腺癌是所有癌症中,被發現有最多種突變基因的癌症,其相對應的標靶藥物也多;若患者能在治療前,先進行基因檢測,可以讓醫師幫患者依照基因檢測結果,找出最適合的治療方式對症下藥,藥物將能有效針對癌細胞上的特徵(標靶)進行攻擊,同時降低正常細胞受到的傷害。張晟瑜說,隨著次世代基因檢測的發展,大約六、七成晚期肺癌患者接受基因檢測後,能找到相對應標靶藥物,以肺腺癌為例,台灣約有55%肺腺癌患帶有EGFR基因突變,目前皆有健保給付;然而,突變基因會隨著病程進展、接受過的治療而改變,因此當病情惡化或藥物出現抗藥性,可以考慮再接受一次基因檢測來規畫下一階段的治療。Q5.第「幾」線藥物是什麼意思?差別在哪?在醫學的定義上,患者接受同一種療程稱為「一線」,而第一線治療是指患者接受的第一種治療藥物療程;當第一線藥物產生抗藥性或失效時,患者就必須接受第二種治療藥物療程,意即第二線治療,以此類推。Q6.抗藥性是什麼?出現抗藥性怎麼辦?當腫瘤長大、轉移或腫瘤指數上升,代表目前使用的藥物出現抗藥性,藥效下降,無法控制腫瘤,此時就如同棒球比賽一樣,可以由救援的投手上場,意即需要尋找其他可行的藥物上場接續治療。確診晚期肺癌你要【聽】聽懂學長姐怎麼面對治療選擇和副作用Q7.治療後產生抗藥性,我還有藥可以用嗎?患者常因效果不如預期,或當治療出現抗藥性,對未來感到迷茫而自暴自棄,洪瑞綺表示,一種藥本就難陪伴一輩子,難免會要換藥,現行肺癌藥物很多元,患者千萬別因此灰心喪志。張晟瑜指出,以台灣肺癌最常見的EGFR基因突變為例,本土研究顯示,患者如果先使用第二代標靶藥物,出現抗藥性後再接第三代標靶藥物,存活率可能超過五年,甚至最長可達60個月以上。曾有位80歲老爺爺確診肺腺癌後,使用第二代標靶藥物,三年後出現抗藥性,再改接受化療,不久又因抗藥性轉到亞東醫院就醫,再次基因檢測確認產生T790M基因突變,可健保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原先預期患者僅能存活半年,但目前這名老爺爺已存活逾10年,換第二張重大傷病卡,「這條命是撿到的。」張晟瑜建議,患者或主治醫師要放遠目光,做長期治療的規畫,患者及其家庭也多跟醫師溝通最適合的治療方式,切勿操之過急,否則適得其反;若不敢開口或擔心沒有足夠時間與醫師討論,可先與個管師或護理師聊聊,請求協助。Q8.需要換藥或換治療選擇時,該怎麼面對以及怎麼與醫師討論?洪瑞綺表示,當狀況發生時患者可能產生不少情緒,但發洩情緒完後,可先重新切片進行基因檢測,與醫師溝通接下來的治療策略藍圖,「晚期肺癌雖無法治癒,但有機會控制腫瘤,與癌共存。」患者應要有信心,跨出步伐,緩解不安感。Q9.治療(化療.標靶)副作用有哪些,原來可以舒緩、甚至提早預防管理嗎?癌症治療的副作用不盡相同,張晟瑜表示,現在都有相對應的處置方式,以EGFR標靶藥物為例,醫師能開立口服藥、患者則透過減少肚子飽脹感,減少噁心嘔吐感;使用藥物及麻藥,減輕口腔潰瘍痛感,加速癒合;使用止瀉藥減緩拉肚子;抹乳液或吃藥,舒緩皮膚疹子及乾癢;對於甲溝炎,則能抹藥或戴手套、避免碰水而感染細菌。Q10.確診肺癌後,飲食需要調整嗎?該如何維持營養?部分癌症患者治療後,因口腔黏膜破損、食慾下降,減少進食或不敢多吃,但反而造成營養不良,據統計,癌症患者營養不良的發生率約四至五成,尤其肺癌患者營養不良、肌少症及惡體質的發生率高,進而影響存活率。因此洪瑞綺建議,患者須攝取肉類、雞蛋、牛奶等吸收利用率高的高生理價蛋白質,若為素食者,則能多吃黃豆製品,才易達到高蛋白質標準;患者也須攝取高熱量,才不會耗損肌肉,除了可從食物種類下手外,也能改變烹調方式,將食物勾芡、裹粉,或添加高蛋白粉及適量油脂,也可以尋求團隊中的營養師給予協助。此外,多數治療將抑制血球,導致免疫力下降,故要特別注意食物衛生安全,避免吃生食,例如生魚片、半熟蛋、沙拉、優酪乳等,水果則選擇帶皮種類,例如柳橙、蘋果等,以防被感染。若患者因治療副作用食慾不振,洪瑞綺表示,家屬、照顧者不要強迫患者進食,有時治療會改變味覺、嗅覺,昔日再喜歡的食物都可能食之無味,最重要的是有同理心,同感患者當前的處境;而患者可在副作用舒緩後盡量多吃,補足先前流失的營養,也為下次治療做準備。Q11.(癌友)該怎麼告訴家人我確診晚期肺癌?(照顧者)家人罹癌怎麼辦,我該怎麼面對他/她?有些癌症患者確診後,不想讓親朋好友擔心,選擇對病情三緘其口,獨自面對罹病的心理壓力與後續治療,洪瑞綺表示,有些病患不願告訴家人,但應至少讓同住的家人知情,以便往後的日常照顧,也讓情緒找到出口,否則易影響病情;針對堅決守密的患者,醫療團隊會適時轉介心理師,從旁輔助。有位40多歲晚期肺癌的女性,起初因為骨折去就醫,才發現竟是肺癌骨轉移。一開始她的反應是否認病情,這是許多癌友常有的心理防衛機制,面對突如其來的診斷,震驚與無法接受的情緒通常是無法避免的。這時候醫療團隊就扮演了關鍵角色,在醫療人員的關心、陪伴與支持下,幫助患者走出剛確診的困惑與恐懼,慢慢能夠接受自己生病了,也願意與家人分享治療的狀況,進而做出積極的生活安排。然而隨著病情發展,這位患者開始出現抗藥性,也要面對後續治療的選擇跟轉變,此時對患者的心理跟生理來說,同時面臨著更多挑戰,尤其是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情感與心靈上的平衡,是患者與家人共同努力的目標。所以這時候家人的態度就非常重要,家人若能理解並接納患者的情況,不僅能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也能在治療選擇上,與患者共同做出合適的決策。反之,若家人因為不願面對病情的改變,而選擇隱瞞或強行維持過度樂觀的態度,可能會使患者感到孤獨以及壓力,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態。每個人都會有情緒,但在抒發後還是要溝通並相互理解,且在病情走到晚期的階段,患者和家人需要共同承受這段艱難的旅程,並在心靈上達到一定程度的和解,以較平和的心態度過最後的時光。如果面對不知道如何處理的情況,也可以找醫療團隊商量,制定最佳策略。【小提醒】:每次回診前,都可以記下用藥期間遇到的各種問題或困擾,回診時記得與醫師聊聊喔!
-
2024-11-19 醫聲.癌症防治
多發性骨髓瘤/四合一給付 醫籲:可移植患者優先
多發性骨髓瘤常見於高齡長輩,引發全身多處骨頭疼痛,影響正常造血細胞,治療目標以減少復發為主,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是治療首選。但國內接受移植比率遠低於國際,主因是患者並不清楚移植的好處,高齡患者也因身體過於孱弱無法接受移植前的化療,另外,移植前第一線引導治療受限於健保給付,也是原因之一。「對於病患來說,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是重要處方!」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血液腫瘤部主任柯博升指出,在大多數國家,由於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對於預後很有幫助,且成本效益高,因此列為重要醫療選項。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移植登錄資料庫統計,多發性骨髓瘤患者接受移植,總體存活期平均約八年,總體無病存活期也有三年,可見移植的重要性,但健保資料庫顯示,台灣患者接受移植比率僅百分之十四點四,遠低於國際比率百分之廿到五十。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秘書長蔡承宏分析,當前移植的挑戰是患者不熟悉疾病相關知識,對移植存有恐懼,而疾病控制好壞也是重點,其關鍵在於能否收集到乾淨的造血幹細胞。台灣各級醫療院所的移植比率落差大,台大醫院及台中榮總等醫學中心執行移植比率近五成,一般醫療院所僅三成,顯見醫療團隊的技術及資源也影響重大。至於移植前的引導治療,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認為,以三合一藥物進行引導治療,患者無疾病惡化存活期中位數達五十二點八個月,相當於四年半;若再加上單株抗體,增為「四合一」療法,能增加治療深度,降低百分之卅九的疾病惡化風險及百分之四十五死亡風險,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延長至七年,新治療增加兩年半的存活期。多發性骨髓瘤每一次復發速度將變得更快,首次治療能否用到最佳治療極為重要。目前四合一療法給付僅限於復發後的第二線治療,若要提前至第一線並全部給付,對健保財務衝擊較大,專家們建議身體狀況較佳的可移植患者為優先給付對象,患者回歸生活及職場的機會較高。
-
2024-11-19 醫聲.癌症防治
多發性骨髓瘤/癌症治病成本 生產勞力減損應納評估
近年來,癌症治療大幅進步,個人化精準治療卻伴隨相當的財務負擔,如何給付具有療效且符合成本效益的治療,成為重要方向,社團法人台灣藥物經濟暨效果研究學會理事長、台大臨床藥學研究所教授蕭斐元指出,十大癌症中,因病無法就業,以及預期壽命減損的間接成本,以食道癌、口腔癌及白血病最高。為提供國內健保體制對癌症整體疾病負擔的實證資料,蕭斐元曾就國內十大高花費的癌症進行整體疾病負擔的分析。研究針對肺癌、女性乳癌、大腸直腸癌、肝癌、口腔癌、白血病、攝護腺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胃癌和食道癌等,納入二○○七年至二○一四年新診斷病人,計算病人自診斷癌症起三年內與癌症相關直接醫療成本,以及因罹患該疾病無法工作或提早死亡所造成之生產力損失的間接成本分析。結果顯示,不同癌症花費成本因癌症疾病特性與治療型態有很大差異。蕭斐元指出,如果單就健保的直接醫療支出,白血病、肺癌與女性乳癌的支出最高,但加上因病無法就業及預期壽命減損的間接成本,則以食道癌、口腔癌及白血病居高。另外,除了攝護腺癌及女性乳癌外,間接成本占大部分癌症總經濟負擔的半數以上,這顯示衛生主管機關在進行疾病負擔成本評估時,除了考量直接醫療成本,也應考量疾病造成的生產力損失,這會使健保給付在疾病經濟負擔的考量更加全面,有助於決策者進行資源分配時評估優先順序。因精準醫療帶來的臨床療效與安全性評估及財務衝擊,全世界皆然,加拿大早在一九九八年就有暫時性核准「Notice of Compliance with Conditions (NOC/c) policy」,與台灣因應病人創新治療需求推動的暫時性支付政策類似。蕭斐元表示,日前一篇研究指出,一九九八年至二○二一年間,加拿大衛生主管機關將一百四十一種藥物列為暫時性核准,其中,癌症藥物就有八十六個為最大宗,但被暫時核准的廠商仍需後續遞交更新的臨床療效與安全性資料,以進行再次評估。專家也建議廠商,應將該項藥物的價值呈現出來,例如是否可以降低後續治療成本,如減少住院、減輕照護負擔、使病人重返職場,或整體社會生產力的影響等,以全面性地評估這些新穎治療,這些經驗都可以提供國內制定相關政策參考。如何有效分配健保資源,並給付具有臨床療效,且符合成本效益的治療,需各界共同努力。
-
2024-11-19 醫聲.癌症防治
多發性骨髓瘤指引將出爐 盼補治療缺口
台灣即將在二○二五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多發性骨髓瘤好發於六十至七十歲,一年約新增七百病患,因容易骨折、骨痛,隱形照顧成本衝擊癌友家庭。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將推出最新多發性骨髓瘤治療指引,鼓勵病人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並且接受完整治療。健保署長石崇良指出,未來健保給付新藥將根據國內治療指引,與專家共同盤整治療缺口。癌症希望基金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共同舉辦「突破多發性骨髓瘤治療困境,邁向健康台灣新願景」專家會議,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血液腫瘤部主任柯博升表示,血液性癌症在治療上與實體腫瘤不同,希望初期就使用最好的治療方式,以多發性骨髓瘤為例,目前治療進展變化大,指引建議初診斷病患應先評估是否適合進行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且同步採用多重用藥策略。過去,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方式以蛋白酶體抑制劑、免疫調節劑、類固醇等三合一療法為主,近年來,三合一療法加單株抗體等四合一處方問世,國際治療建議也出現變動,國內治療指引認為,移植前的引導治療採四合一處方會優於三合一。台灣三成五病患 無法撐到二線治療「在國際治療指引上,只要三缺一、四缺一,全部就無效。」柯博升直言,目前對第一次診斷罹患多發性骨髓瘤的病患,三合一療法可獲得健保給付,但對於含單株抗體的四合一治療組合,健保給付僅用於復發後的第二線治療,初診斷病患若要遵循治療指引,就必須自費使用。癌症希望基金會副執行長嚴必文指出,根據統計,多發性骨髓瘤新藥須等待十四個月到廿個月不等,才能獲得健保給付,但等待期間,患者療程都受到限制,據台灣真實世界數據,約三成五病患無法撐到二線治療、二成三患者無法撐至三線治療,病患必須和時間賽跑。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秘書長蔡承宏說,以日本為例,只要新藥通過適應症,約一個半月即可納健保,蔡承宏及台中榮總血液腫瘤枓主任滕傑林都認為,若可縮短新藥納入健保等待時間,將減少病患「看得到卻吃不到藥」困境,還可協助患者回歸職場及自我照護,減輕家屬及醫護負擔。近年癌症醫療與藥費快速成長,造成健保沉重負擔,讓癌患「看得到用不到」。石崇良表示,健保將改變現行審核方式,持續盤點資源,且優先考慮將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NCCN)等國際治療指引中的Catagory1(證據等級高)及「Preferred treatment」(高度建議)選項納入給付,若國內有治療指引,將與學會一起討論,盼補足治療缺口,讓更多病患受惠。十二月健保給付將新增多發性骨髓瘤等七癌基因檢測,以利醫師後續治療有更客觀依據。四合一用於第一線 健保給付協商中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黃育文補充,健保給付四合一藥物用於第一線,已進入藥品價量協商過程中,若有合理藥價,協商過程勢必較為順暢,期待盡快達到共識,造福病患。為了落實總統賴清德的健康台灣政策,除了藥物審查希望接軌國際治療指引,並減少國內指引的落差,健保署在擴充財源上也討論是否增加補充保費及第二層健保的可行性。嚴必文表示,病友團體也認同這樣的理念,癌症病患都想爭取延緩疾病復發,也希望生活不受影響,透過及早用藥,除了減少後續醫療耗用,也可維持生產力,在治療效益的排序上,希望可讓病患都獲得及時、適切的治療,以減少癌症家庭負擔。
-
2024-11-16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衛福部樂生療養院院長長王偉傑 喊話「全院顧一人」 給病人最好醫療
專精腎臟科疾病的王偉傑,今年9月接任衛福部樂生療養院院長,他擁有豐富的臨床和行政歷練,帶動腎臟切片精準治療,為桃園地區腎臟病防治效能作出貢獻。尤其在新冠疫情嚴重人心惶惶下,他帶領團隊運用血漿置換術,讓重症病人的存活率大幅提升,他深信「醫師陣容強大、醫療品質做好」,是醫院令人信任的關鍵。樂生療養院是一所具有歷史性的療養院區及現代性的醫院,分新、舊兩個院區。舊院區為療養院在新北市新莊區,為日治台灣專治癩病(漢生病、早年稱痲瘋病)院區,提供漢生病院民居住使用,已是文化資產保存的歷史建築園區;新院區為醫院在桃園市龜山區迴龍,是地區醫院,千禧年後提供民眾一般急重症和門診醫療服務迄今。崇拜學長 立志選定腎臟科行醫近30年的王偉傑是眷村孩子,在兄姊鼓勵下考上醫學院,並進入衛福部桃園醫院(部桃) 服務,因崇拜腎臟科學長做學問精神,立定志向走上腎臟科領域,即使當上樂生醫院院長,仍在部桃無酬看診,只因掛心腎臟科的老病人。以前桃園腎臟科醫師各自為政,在王偉傑建議下組成腎臟科聯誼會,每季固定辦學術研討進行個案討論,發表醫學研究論文。尤其新冠疫情大爆發期間,起初很多重症病人倒下,他發想可使用血漿換置用於染疫的腎臟病人身上,大大提升病患的存活率,並爭取列入健保給付。王偉傑深知腎臟切片可提升腎臟病防治效能,當大家都在做洗腎時,他卻反其道進行腎臟切片,果然透過切片精準治療,治癒許多腎臟病人或減緩其病情,未來他也會把在腎臟病防治成效帶進樂生醫院。網羅良醫 獲在地居民信任樂生療養院是很特殊的醫院,王偉傑接任院長後,首要打造該院為綜合性地區醫院,讓各科別醫師陣容壯大,目前已先後網羅腎臟、身心、胸腔及中醫、肝膽腸胃科、骨科、一般外科專科醫師進駐,發展該院急重難症治療,讓新北市新莊、樹林、桃園龜山迴龍地區居民,今後不必大老遠赴醫學中心看病,就近就能有好醫師看診。「樂生絕不只是療養院,樂生做很多急重症醫療。」王偉傑說,該院的科別足夠、儀器不差,絕不輸其他衛福部醫院,且各科醫師充足,逾90%病人在此都可以獲得照顧,希望能得到地方民眾信任。王偉傑常告訴病人:「你一人來醫院、全院照顧你」,過去他常以醫院為家,「要給病人安定感」,一度讓妻子很吃味,他的信念是「醫療無法渡天下眾生,只能渡有緣人」,有緣成為他的病人,他就給予最好的醫療。爬山紓壓 愛吃納豆當養生王偉傑說,醫師工作忙碌、壓力很大,他盡量早睡早起、規律作息,有空閒就在醫院走樓梯或拉划船器運動,保持體力;樂生醫院有後山,因此他把每周爬山列入紓壓項目中。為了養生,他澱粉類吃得少,早餐喜歡吃納豆保養身體,保持心情樂觀,若遇到關卡與煩惱時,就念經、再好好睡個覺,讓一切歸零思考。每年有空閒時,王偉傑會帶家人環島或旅遊增進感情,他特別喜歡去日本,每年組團去日本一、二次,尤其喜愛去日本老溫泉旅館泡湯,在日本欣賞溪流清澈如畫,和家人朋友爬山、喝小酒談心,令人開心。王偉傑● 年齡:55歲● 專長:蛋白尿、糖尿病、高血壓、腹膜透析、血液透析、腎臟切片、泌尿道感染、電解質異常、一般內科疾病、急重症血液淨化● 現職:衛福部樂生療養院院長、中原大學副教授● 學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台灣大學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碩士、中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博士● 經歷:衛福部桃園醫院腎臟科主任、桃園醫院新屋分院院長、桃園醫院副院長、衛福部醫療及社會福利機構管理會副執行長、教育部定副教授、中原大學副教授給病人的一句話:預防重於治療,疾病發生早期就要早點治療
-
2024-11-12 癌症.肺癌
健保擴大給付肺癌第三代標靶 提升晚期病人存活率
「為什麼是我?」42歲的小寧與丈夫是頂客族,婚後幾乎不下廚,也不抽菸,沒有喝酒或熬夜的習慣,一次嘴角莫名抽搐、無法正常控制口水,就醫檢查竟發現第四期肺癌合併腦轉移,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幾周後腫瘤縮小,幾乎無副作用,治療後的生活與過往無異。肺癌是「發生人數最多、晚期確診比例最高、死亡率最高」的三冠癌王,據統計,台灣肺腺癌病患約55%帶有EGFR基因突變。今年10月1日起,健保給付擴大到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涵蓋第3B、3C及第4期肺腺癌患者,並不限腦轉移病患。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此擴大給付政策,近9成晚期肺癌EGFR基因突變患者可受惠,預計每年約4000名新增患者有更好的治療選擇。石崇良說,過去只有一成患者可獲得給付,此次肺癌第三代標靶給付擴增的政策改革,被視為台灣癌症治療接軌國際的重要一步,期望達成「2030年癌症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的目標。未來將持續在健保財務可負擔下,將新藥或新科技納入給付,明年已編列公務預算50億元,用於癌症新藥暫時性支付專款。石崇良強調,每年約18000人新診斷肺癌,但有超過五成患者已是第三、四期。肺癌晚期藥物給付的費用不便宜,但是適用的病人數多,擴大健保給付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單年最高總藥費支出超過90億元,是健保史上給付單一藥品年度費用最高的藥品。但是第三代標靶是各大國際治療指引建議的晚期一線治療首選,台灣一定要跟上國際腳步。新竹台大分院院長余忠仁表示,晚期肺癌患者如果能第一線就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可有效預防腦轉移、延長存活期,包括保有較好的認知功能、提升生活品質。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張文震表示,第四期肺癌的五年存活率僅一成,肺癌第三代標靶給付擴增,有望提升晚期病人的存活率至二成以上,並大幅減輕經濟負擔,平均每位病友每年節省約 115萬元藥費。另外,肺癌標靶藥物比起傳統的化療藥物副作用小,病人接受度較高,無法接受化學治療的高齡族群,可經由標靶藥得到更多的治療效益。肺癌防治除了「早期篩檢、早期用藥」,更要從篩檢做起,國健署自111年7月1日起,將肺癌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納入我國第五癌篩檢。明年公費篩檢再放寬,下修為45至74歲男性或40至74歲女性、吸菸史下修為20包/年以上,若預算核定順利,最快明年元旦上路。預計受惠人數將從現行每年60萬人提高至100萬人。
-
2024-11-08 醫療.精神.身心
失眠要看醫生嗎?睡眠門診在看什麼?睡眠醫學專家告訴你:這9大族群可進行5個檢查
睡眠障礙一直是困擾不少人的健康問題,但卻不知道要掛哪一科...其實專家建議,可以前往睡眠門診諮詢!什麼是睡眠門診?思維睡眠醫學中心總院長江秉穎醫師為您解析睡眠門診是什麼。什麼是睡眠門診?只要有急、慢性失眠(持續時間少於一個月者為急性失眠,超過一個月以上就稱慢性失眠)、睡眠呼吸中止、週期性肢動症、夢遊、快速動眼期行為異常、異睡症、猝睡症、時差、輪班工作等問題者,若影響平日生活作息者,都可以前往睡眠門診諮詢。 在門診中,醫師除了會依據睡眠障礙的症狀做診斷,還會安排各種檢測,以確定睡眠問題的具體原因。透過確定的診斷,醫師可以針對疾病進行治療。 根據思維診所衛教資訊顯示,睡眠門診會進行以下檢查: 1. 整夜睡眠多項生理檢查於醫療院所逕行檢查,檢查內容包括腦 波圖、眼動圖、下顎肌電圖、心電圖、口鼻呼吸氣流、胸腹呼吸動作、血中含氧濃度、睡覺姿勢等。 2. 連續正壓呼吸器測定 連續正壓呼吸器測定包含整夜睡眠多項生理檢查與配戴正壓呼吸器進行壓力檢定。在整晚的檢查期間,睡眠技師根據儀器顯示的訊號調整受檢者最適當壓力以消除各種影響睡眠之呼吸事件。 3. 白天多次入眠檢查檢查前請填寫愛普沃斯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接著進行5次短暫睡眠測試。每次的檢查時間約為20至35分鐘,每次檢查時間相隔2小時。檢查項目包含腦波圖、眼動圖、下顎肌電圖、心電圖。 4. 24小時血氧監測使用24小時血氧監測器進行居家檢測。先記錄2小時正常非睡眠狀態、無劇烈運動時的血氧濃度,再全程記錄睡覺時血中氧氣濃度。 5. 腕錶式睡眠記錄器配戴腕錶型活動記錄器,進行6-7天居家檢測生理睡眠週期。睡眠障礙的風險?睡眠障礙不僅影響失眠,長期下來還可能導致慢性病的發生,如心臟病、高血壓、中風、三高、失智等。若沒有解決睡眠障礙的根本原因,僅使用藥物壓抑症狀,慢性病還是會持續發生。 另外,「睡眠呼吸中止症」也是種睡眠障礙,睡眠呼吸中止症會導致睡眠中缺氧,白天精神無法保持良好,重要的是,由於呼吸無法放鬆,睡眠結構可能會受到影響。如果出現呼吸中止,不僅會導致缺氧和睡眠結構不完整,還會影響白天的精神狀態 除了造成心血管問題和認知功能不佳外,睡眠障礙還可能導致肥胖問題。睡眠不足或睡眠品質差時,人們更傾向於通過進食來補充能量。此外,睡眠障礙還可能影響身體的內分泌和神經系統,造成飢餓激素上升、飽滿感素下降,以及腎上腺皮質醇水平升高,這些因素都會促使脂肪堆積和胰島素抗性的形成,進而導致中央性肥胖和代謝異常,使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疾病的風險增加。失眠就吃安眠藥?小心潛藏的風險在面對入睡困難時,許多人可能想到最簡單的解決方法就是「服用安眠藥」,根據統計,2022年健保給付安眠藥為11.2億顆,但安眠藥也可能對人體造成潛在危害。根據美國睡眠基金會的數據,連續使用安眠藥3到6個月以上,可能增加失智風險高達三成;而超過六個月以上到一年,失智的風險甚至可能增加到兩倍。此外,安眠藥的長期使用也可能使惡性腫瘤(如腦癌、食道癌、胰臟癌等)的風險增加近2倍。 江秉穎說「睡眠障礙其實比心臟病還要複雜!」也因安眠藥屬於管制藥物,包括抗憂鬱、抗焦慮和鎮靜劑等,開藥只是治標而非治本。對於睡眠問題,正確的診斷非常重要,而非直接服用安眠藥。 責任編輯:陳宛欣核稿編輯:林勻熙延伸閱讀: 一直拉肚子怎麼辦?6警訊快就醫!一表區分急性和慢性腹瀉,教你7型態大便分類法 40歲後,三成女人會漏尿!3個「下半身運動」:預防漏尿、內臟下垂,從此不虛冷
-
2024-11-08 焦點.生死議題
安樂活自然死 自己決定如何善終
日前有上海網紅赴歐洲進行安樂死,究竟安樂死、協助自殺及台灣正在推動的「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哪裡不一樣?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副執行長柯彤文指出,這三種方式最大差別在於,病主法是強調自然死,安樂死及協助自殺都屬加工死亡,「安樂活、自然死,是安寧緩和醫療及病人自主的核心,不應去加工結束生命,也不會去縮短病人應有的生命長度。」荷蘭安樂死 屬於加工死亡柯彤文指出,安樂死是醫師藉由藥物幫病人結束生命,合法國家例如荷蘭、盧森堡等;協助自殺則是醫師開立處方,由病人自己投藥,合法國家例如瑞士,傅達仁就是協助自殺的案例,但兩種都屬於加工、加速死亡,並非自然死。目前台灣正在推動的「病主法」,則是病人對於維持生命醫療或人工營養等醫療處置,可以選擇拒絕也可以接受。柯彤文表示,病主法的核心,就是可以預立書面文件,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AD)」,一旦簽定後,在臨終前,醫師不會違背病人的意願,給予藥物或強加治療,回歸最終的自然死亡。跟家人討論 預立醫療決定書預立醫療決定書可以讓民眾拒絕或接受特殊醫療的決定,包括維持生命醫療,例如:插氣管內管急救,使用呼吸器等;還有人工營養、流體餵養,像管灌餵食、鼻胃管、胃造廔、點滴等,只要不是自然的由口進食,都可以事先在預立醫療決定書上表明拒絕或接受。預立醫療決定書前,必須與醫療團隊及家人共同溝通與討論,這種過程稱之為「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柯彤文指出,討論是為了讓家屬了解病人的意願,決定自身最後的醫療權利,不再發生病床前吵鬧不休,讓做決定的家屬為難及內疚。為了因應家庭關係的改變,法規也設置醫療委任代理人,由親朋好友來幫忙執行曾簽署的醫療決定書,除了因病人死亡得到利益者,不能擔任醫療委任代理人外,其他成年、有行為能力的人皆可擔任;醫療委任代理人的責任就是在需要醫療決定時,聽取病情、簽署各類同意書,代理意願人表達意願,且不得違反意願人的意願。近年天災不斷,一名90歲的老爺爺在花蓮大地震後,打電話詢問如何預立醫療決定,關心未來應該如何「好走」。柯彤文提到,在社區據點常接觸一些長者,其實對死亡並不避諱,反而是子女們不願談、不想面對,但善終本來就不是能瞬間決定,而是由持續溝通累積而來,家人在這期間互相討論、尊重,能讓留下來的人也可以得到慰藉。不過,法規上仍有無法涵蓋之處。日前一名太太打電話到中心,告知自己照顧昏迷先生十餘年,已經筋疲力盡,後悔當初沒在先生仍有行為能力前就預先簽署意願書。柯彤文表示,這就是法規上的限制,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須在個人清醒情況下簽署,若成為植物人前並未簽署及表達意願,親友則無法幫忙執行。ACP須自費 4族群健保給付目前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約8萬人,以全台成年人口來看,簽署率仍偏低,原因之一在於進行ACP須自費3,000多元,門檻相對較高。今年7月起健保署給付四大族群,包括65歲以上有重大傷病的安寧收案者、輕度失智者、病主法的五項疾病、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的收案對象,每人有一次ACP免費諮詢,針對一般民眾也有不少醫院推出優惠方案,讓民眾減輕負擔。★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